汉语言文学研究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汉语言文学研究杂志 省级期刊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Research

  • 41-1414/I 国内刊号
  • 1674-8506 国际刊号
  • 0.16 影响因子
  • 1个月内下单 审稿周期
汉语言文学研究是河南大学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2010年创刊,目前已被万方收录(中)、上海图书馆馆藏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河南大学主管的学术期刊。汉语言文学研究为学者们提供了一个交流学术成果和经验的平台,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名家序跋、“理想主义重建:是否必要?如何可能?”专辑、“电影与技术社会”专辑、近世文化研究、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古代文学研究、青年论坛、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学术访谈

汉语言文学研究 2011年第02期杂志 文档列表

汉语言文学研究杂志文艺理论
理论谱系与学说流变——《西方文学理论名著提要》前言4-11

摘要:“提要”的好处在于它比较能够提供相对客观、准确的西方文学理论名著的问题和知识。处理得好,可以窥见整个西方文学理论的发展图景和脉络。“前言”对从古希腊迄今两千多年的西方文学理论漫长的演变过程做了粗线条的梳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可以将“循环经济”的思想运用到西方文学理论研究上来,建立“文学理论循环经济论”、建立现代可持续发展的、节能模式的设想。

汉语言文学研究杂志重返晚清民国的思想与文学
面向“下等社会”——拒俄运动后的《俄事警闻》与《警钟日报》(1903--1904)12-23

摘要:本文以1903-1904年间的《俄事警闻》和《警钟日报》为对象,考察拒俄运动后新兴知识分子对“中等社会”和“下等社会”认识的变化。拒俄运动中新兴知识分子获得了“中等社会”的自觉,但是当拒俄运动走向低谷后,新兴知识分子对“中等社会”的沉寂展开了激烈的批评和反思。与此同时,他们对“下等社会”的看法则日益激进,开始关注并期待作为现实中的革命与救亡力量的会党与马贼。在对东北边境危机的持续关注中,《俄事警闻》和《警钟日报》上的相关言论,折射出新兴知识分子关注重心下移的过程,为我们理解革命党人从“鼓吹”趋向“实行”提供了一个生动而具体的案例.

新书架23-23

摘要:在《文选》学史上,宋代是一直不被重视的时代,其根本因素在于为传统《文选》学的视阈所限。然而要对《文选》学史进行考察,宋代又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阶段。河南大学文学院郭宝军博士的《宋代文选学研究》一书提出了“大《文选》学”的概念,并构建了一个“大《文选》学”的学科体系。

《申报》的过渡时代24-28

摘要:从1905年宣布重大业务改革,意味着华董力量的崛起,延续到整个席子佩时期。至1912年张謇、赵凤昌、史量才接办,直到1916年《申报》完全转归史量才个人所有,这十年多的时间里,《申报》一直处在过渡阶段。在此过渡阶段,有三股势力颇值得关注:其一是经理席子佩代表的报业团队;其二是蔡乃煌代表的官方力量;其三则是张謇为代表的立宪派势力。以往新闻史对这一阶段较为忽视,但从文化的角度看,它关涉到晚清报业、书业以及立宪派与官方等多种力量的博弈,对《申报》而言,则具有关键意义。

清末小说林社的杂志出版29-41

摘要:小说林社是晚清著名的小说书局,出版有《女子世界》、《理学杂志》、《小说林》三种刊物。《女子世界》提倡女子教育,《理学杂志》提倡科学教育,而《小说林》的小说理论在当时独树一帜。这三种在新教育背景下出现的刊物,尽管历时不长,却对近代中国期刊事业作出了有益的贡献;并且,小说林社办刊物的历史对当代出版也有启迪意义。

汉语言文学研究杂志古典文学与文献学研究
朱翌及其家族事迹考辨42-48

摘要:宋代朱载上、朱翌父子皆以文名,朱翌三子亦能继其家声,是宋代一个较有特色的文学家族。然其家族人物事迹长期不显,今搜辑相关材料,予以考辨,为研治宋代文学和宋代家族者提供参考。

情欲的讲述与消解——以明代“度柳翠”故事的两种重写为例49-55

摘要:本文讨论了明代关于“度柳翠”故事的两个文本——冯梦龙的《月明和尚度柳翠》和徐渭《四声猿》杂剧之《玉禅师翠乡一梦》。小说中,说书人对旧有故事进行新的演绎,承认了情欲内在的力量,通过诉诸阅听人的日常经验。试图将情欲的限度控制在市井生活的美学尺度之内,在正视情欲与消解情欲构成的张力中,完成对变化中的世界的理解与接纳。徐渭的杂剧更像是一出庶民的狂欢,在讲述中将不伦情欲直接消解。对“度柳翠”故事的“重写”构成了对明代社会转型的身体隐喻,同时也是明代人们认知世界、获得稳定感的一种方式。

李嘉言先生百年诞辰学术研讨会召开55-55

摘要:2011年5月14日,纪念李嘉言先生百年诞辰学术研讨会在河南大学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李嘉言先生的学生、家属代表、家乡代表二十余人参与本次研讨会。研讨会由河南大学文学院院长李伟盼教授主持。河南大学党委书记关爱和教授从李嘉言先生的学术历程谈起,高度评价了先生的学术成就和他对河南大学的贡献。

汉语言文学研究杂志现当代文学研究
当“学术”遭遇权力、金钱与性——阎连科《风雅颂》主人公杨科解读56-62

摘要:本文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对《风雅颂》主人公杨科形象进行解读,深刻地揭示了“学术”与权力、金钱及性之于杨科这样的知识分子的关系,并由此思考高校知识分子的生存境遇,呼吁加快对当今以官本位为特征的高校教育体制的改革。

《汉语言文学研究》杂志创刊一周年学术研讨会召开62-62

摘要:2011年3月6日,河南大学举办《汉语言文学研究》创刊一周年学术研讨会,邀请来自全国高校、科研机构的二十余位专家学者畅谈中文学术期刊的发展。河南大学副校长刘志军教授出席研讨会并致辞,他对《汉语言文学研究》创刊以来取得的成绩表示肯定,希望继续坚持高水准的办刊方针,不断探索,积极进取,

叙事控制、“被经验的话语”与叙事气氛——余华《世事如烟》的叙事学分析63-69

摘要:余华写于1988年的中篇小说《世事如烟》一直备受赞誉,却始终没有相应的理论批评对小说的文学实验和贡献做出正面回应。本文尝试还原叙事问题在《世事如烟》中的中心地位。作家对既是形式也是内容的叙事做了怎样的实验?这些实验又与作家关心的核心命题“真实”有着何种联系?写实主义是否意味着真实?内心叙事和叙事控制是否也是达成“真实”的可能?本文试图回答这些问题,并以“叙事气氛”为切入点,重新理解小说叙事的“真实”问题与小说的叙事控制之间的关系。

汉语言文学研究杂志外国文学研究
袁可嘉20世纪60年代的艾略特研究70-74

摘要:现代主义文学在1949年至1977年间几乎成了禁区,但在20世纪60年代初曾经有所松动,袁可嘉在这段时间发表了不少论文,值得仔细研究。他这时的现代主义研究以批评为主.视之为没落的悲观的艺术、为资本主义辩护的艺术、形式主义的艺术;但也指出了肯定的方面:对资本主义有一定的批判、有着现实的一面、有的技法值得学习。他的现代主义研究反映了当时的环境和复杂的心态:国家的政策给学术界提供了一定的自由,但学者还得以否定的姿态出现才可以获得说话的权利,论著中翻译的例子往往忠实地再现了原文的艺术水准,是一种间接肯定。评论中肯定的成分比较隐蔽.往往在转折句的后半部出现。

文学史重构与外国文学个案研究——以汉语和英语学界的纪伯伦研究为例75-81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汉语和英语学界纪伯伦研究的局限和发展。探讨文学史建构对作家个案研究产生的深刻影响,并对文学史重构与外国文学个案研究的关系问题提出两点意见:其一,要打破“东西二分”思维模式,对个案研究采取“问题”视角而非文化界定;其二,要在多维视角建构下的外国文学史视野中进行个案研究。

汉语言文学研究杂志语言学研究
外来字母能不能成为汉字82-86

摘要:随着字母词的汉语词身份得到比较普遍的承认,字母词中外来字母的系统归属和定位等问题也摆在了人们的面前,简单地说,就是能不能认为它们也属于汉字?这一问题向传统的汉字观提出了挑战,而面对这一问题,人们有截然相反的两种选择。本文认为外来字母也可以成为汉字,并从汉字的性质及其发展和字母词的具体使用情况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的讨论。

王力《古代汉语》误为通假例释87-92

摘要:“古音通假”原理的普遍应用解决了许多古书上的疑难问题.成为训释词义的一种重要手段,但存在着“滥用通假”的流弊。王力《古代汉语》中有误以古今字为通假者,有误以同源字为通假者。这些误用现象具有普遍性。

学术动态92-92

摘要:由首都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与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联合举办的“新媒体、文学生产与公共空间”学术研讨会将于2011年9月24—25日在广西南宁召开,会议将围绕“新媒体与文学生产”、“新媒体、大众文化与公共空间”、“社会大众、亚文化与公共空间”、“新媒体时代的美学、文本与话语”等主题展开讨论。

汉语言文学研究杂志石斋语痕
透过解说与检讨的表层——丁玲《关于(在医院中)》的阅读札记93-95

摘要:这份少有的作家检讨残稿《关于(在医院中)》,经过整理披露于2007年11月号的《书城》杂志。发表以来,反响要比预期的小。这是我替编者悬测的,非常可惜。也显示出我们学术界如今的浮躁。作者丁玲本人1942年下半年所采取的检讨姿态既是真诚的,也是在一定压力下无奈的。

汉语言文学研究杂志现代学人
中国小品文发展史96-112

摘要:一、绪论 甲、释名 近年来文坛上盛行所谓小品文.究竟小品文之名何所取义?这是极值得探讨的事。按,六朝时佛典有所谓“小品”之称,《世说新语·文学篇》:“有北来道人好才理,与林公相遇于瓦官寺,讲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