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工程杂志社
分享到:
《化学工程》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72年,公开发行的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传质过程及设备、传热过程及设备、化工热力学、化工流体力学、反应工程等。
  • 主管单位:国华陆工程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 主办单位:中国华陆工程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 国际刊号:1005-9954
  • 国内刊号:61-1136/TQ
  • 出版地方:陕西
  • 邮发代号:52-52
  • 创刊时间:1972
  • 发行周期: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0.44
  • 综合影响因子:0.300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化学工程 2016年第01期杂志 文档列表

化学工程杂志生物化工

雨生红球藻内生蓝藻转变为一种新的绿藻

摘要:雨生红球藻细胞释放的无类囊体内生蓝藻TDX16在强光条件下其细胞内细胞器依次形成。首先细胞中新合成的电子致密物质和淀粉状物质与原核细胞质分离,从而形成2个区室:即收缩的原核细胞质及其周边充满电子致密物质和淀粉状颗粒的环型区域。然后收缩的原核细胞质发育成含有光合片层,蛋白核和淀粉颗粒的超大叶绿体;而环型区域的物质则组装成线粒体和细胞核。最后叶绿体产生的球状体释放出内含物后变成液泡,而内含物则积累形成真核细胞质。伴随着叶绿体的形成,TDX16开始在光合片层上合成新光合色素如叶绿素b,而少量的藻蓝蛋白则残留在其细胞膜上,由此TDX16转变成含有叶绿素b和藻蓝蛋白的特殊绿藻。TDX16的这一转变在细胞生物学的研究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并且其形成的绿藻在生物化工应用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1-6
化学工程杂志环境化工

过热近临界氧化处理苯甲腈废水实验研究

摘要:通过实验研究了过热近临界氧化技术对高浓度有机废水的处理效果及可行性分析。实验选择苯甲腈自制废水为处理水样,配置质量浓度为1 g/L,实验温度分别选择400,450,470,500,520℃,实验压强选择20 MPa。实验结果表明:当实验条件压强20 MPa,温度450℃时,净化效率达到89.5%,出口水样的COD小于350 mg/L,符合污水处理厂的进水标准,可以让污水处理厂进行2次处理。通过压力对设备预热器壁厚影响的分析,设备预热器在设计压力22MPa比设计28 MPa节约了28.1%的材料,计算表明了过热近临界氧化设备成本远远小于超临界氧化设备。
7-10
化学工程杂志过程强化

冷氢化工艺的节能优化及流程模拟

摘要:冷氢化装置是多晶硅生产的核心部分,是节能降耗的重点装置。文中对多晶硅生产中的冷氢化工艺做了简单介绍,运用Aspen Plus流程模拟软件,对传统流程和节能优化流程进行了模拟,并对传统工艺和节能优化工艺的蒸汽消耗量、循环水消耗量、电量以及投资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采用节能优化流程后蒸汽消耗降低了37.1%,循环水消耗降低了24.2%,电耗降低了53.1%,设备投资降低了1 215万元,节能优化流程与传统流程比较,在能耗和投资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11-13
化学工程杂志传质过程及设备

双级孔材料内组分有效扩散系数的理论计算

摘要:双级孔材料中扩散与吸附现象广泛存在于化工过程中,准确预测其传递性质对指导过程设计具有重要意义。从最小尺度的孔隙开始采用体积平均方法推导出一个扩散型方程,并且得到该孔隙尺度下有效扩散系数的表达式。然后以此扩散方程为基础逐级扩大孔隙尺度,直至获得最大尺度孔隙中对应的扩散型方程及其对应的有效扩散系数的理论表达式。基于此,推导出一个扩散型方程描述双级孔材料内的组分扩散与吸附过程。孔隙结构、扩散速率、吸附强度的影响由有效扩散系数衡量。将上述理论模型与孔尺度模拟方法结合,对多孔圆柱阵列内的扩散吸附过程进行预测,预测结果与文献报道的直接数值模拟的结果吻合。结果表明:体积平均理论以及推导得到的封闭方程可用于预测双级孔材料内组分的有效扩散系数,为理解孔隙结构对有效扩散系数的影响以及调控相关过程性能提供了新的方法。
14-18

新型规整网孔填料萃取性能实验研究

摘要:为了得到一种新型规整网孔填料在萃取中的传质效率,在Φ50 mm的填料塔中,采用质量分数为30%磷酸三丁酯(TBP)-煤油-醋酸-水中等界面张力的物系,测定了3种不同齿度新型网孔规整填料的液液萃取性。与Φ10 mm鲍尔环相比,在相同的操作条件下新型网孔规整填料的表观传质单元高度比鲍尔环降低15%—45%。固定连续相流速,随着分散相流速的增大,表观传质单元高度变小,传质效率高。固定分散相流速,随着连续相流速的增大,表观传质单元高度变大,传质效率变低。在所测物系条件下,小网孔具有高的传质效率。
19-22

基于中间再沸器的氯化苄热泵精馏工艺模拟

摘要:基于中间再沸器的热泵精馏是常规热泵的新拓展,可以推广应用于大温差精馏体系。将该技术应用于氯化苄的侧反应器/精馏塔耦合工艺,建立了其基于中间再沸器的热泵精馏新流程。采用理想热力学模型计算相平衡,等熵压缩模型模拟压缩机,运用数值处理软件Matlab,基于Newton-Raphson法对氯化苄的热泵精馏工艺进行了模拟计算,考察了关键参数对精馏过程能耗的影响,得出了适宜的工艺操作条件。结果表明:当中间再沸器安装于第7与第8块塔板间,最小传热温差为10 K,换热量为90 k W时,过程能耗较低。在工艺主体结构与分离任务相同的情况下,与基础工艺相比,热泵精馏工艺可节约年操作费用31.0%,年度总费用17.0%。
23-27

活性炭对水中亚甲基蓝的吸附性能研究

摘要:以活性炭为吸附剂,亚甲基蓝(MB)为吸附质,考察了吸附剂用量、吸附时间、温度对活性炭去除亚甲基蓝的影响。分别采用伪一级、伪二级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Freundlich吸附等温线模型对吸附动力学和等温线进行分析。实验表明,在活性炭用量为0.667 g/L,吸附时间为360 min,反应温度为298 K时,活性炭对亚甲基蓝的最大吸附量为249.081 mg/g。吸附反应在前30 min内速率很快,并约在360 min内达到吸附平衡,吸附动力学符合伪二级动力学模型。吸附反应为放热反应,等温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和Freundlich吸附等温模型,相关系数高于0.99。活性炭对去除水中亚甲基蓝效果好,是一种优良的吸附剂。
28-32
化学工程杂志传热过程及设备

氯硅烷歧化反应催化剂干燥特性及催化性能

摘要:研究了氯硅烷歧化反应催化剂Amberlyst 21和改性后树脂B的干燥特性,考察了供热温度和料层厚度对催化剂干燥规律的影响,并建立了干燥曲线的半经验关联式。此外,还通过滴定法测量了树脂活性官能团含量,最终通过实验检验催化效果。结果表明:树脂B和Amberlyst 21的干燥规律基本类似,得到最优的干燥温度及物料层厚度分别为70℃和3 cm,含水质量分数降至5%时干燥时间分别为23.3,20.0 h。在最优干燥条件下,树脂B的胺基含量略高于Amberlyst 21,2种树脂均可作为三氯氢硅歧化反应的催化剂,且树脂B的催化效果优于Amberlyst 21,反应转化率可达23.42%。
33-37

微通道内R22制冷剂流动沸腾的压降特性

摘要:为探讨热流密度对二相流动沸腾摩擦压降的影响,并结合可视化探究改变热流密度时产生压降不稳定现象的机理,文章以R22制冷剂为实验工质,在截面尺寸高×宽分别为2.0 mm×2.0 mm,2.0 mm×1.0 mm和2.0 mm×0.6 mm 3种不同矩形微通道中,进行二相沸腾传热实验。实验表明:此实验条件下,R22制冷剂在微通道内进行二相沸腾传热时,二相摩擦压降是产生压降的主要因素;二相摩擦压降随热流密度的增加而增大,而且低热流密度下增幅较快,当热流密度增加到一定程度后,二相摩擦压降增加趋势变缓;在质量通量为253.2 kg/(m2·s)的条件下,热流密度从4.5 k W/m2增加到18.1 k W/m2时,流体流型经历了局部干涸再润湿的周期性变化,这种变化过程中压降波动较大。
38-42
化学工程杂志化工流体力学

鼓泡塔反应器的两级气泡模型参数研究

摘要:为了研究鼓泡塔反应器两级气泡模型在高黏度下的适用性,采用动态气体逸出法,在内径为286 mm,总高为7 200 mm的鼓泡塔中考察了液体黏度(1.2×10^-3—210.4×10^-3Pa·s)和操作条件对塔内总气含率,大、小气泡相含率和大、小气泡上升速度等两级气泡模型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床层总气含率随表观气速的增加而增大,大气泡相含率受液体黏度的影响较小,受表观气速的影响较大;小气泡相含率随黏度的增加而迅速下降,在高气速时受表观气速的影响较小。大、小气泡上升速度均随液体黏度的增加而降低,但随表观气速的升高有着不同的变化关系:前者明显升高,后者略有降低。大气泡直径随着黏度增大而稍有增大,小气泡直径随着黏度增大急剧减小。
43-48
化学工程杂志反应工程

不同原料的催化裂化性能研究

摘要:在固定流化床装置上进行了长庆原油的常压渣油、减压渣油和脱沥青油的催化裂化反应,并考察了常压渣油掺炼脱沥青油对产物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常压渣油裂化性能最好,汽油产率和总液收最高;脱沥青油裂化性能次之,柴汽比约为1;减压渣油的裂化性能最差。常压渣油掺炼脱沥青油对汽柴油的产率和柴汽比有较大影响,但对总液收和轻油收率影响不大。
49-52

Ni-Cu-Mo/Al_2O_3催化剂用于CH_4/CO_2重整的研究

摘要:甲烷和二氧化碳重整制合成气是有效利用二氧化碳资源的重要途径,对于环境保护和综合利用资源具有重大意义。文章采用浸渍法制备一系列不同镍钼质量比的Ni-Cu-Mo/Al_2O_3催化剂,通过固定床反应器考察不同Ni/Mo质量比和反应温度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并采用XRD,BET,SEM,CO_2-TPD技术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催化剂的最佳反应温度是800℃,Ni/Mo质量比为0.75的催化剂表现出最好的催化活性。在800℃,空速182 m L/(g·min)的反应条件下,CH_4、CO_2的转化率分别为97.7%,99.1%,CO,H2的选择性分别达到94.4%,92.1%。
53-57

Ag@AgCl/Mg-Al-LDHs复合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可见光催化活性

摘要:采用过饱和沉淀法制备了镁铝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Mg-Al-LDHs)载体,再以Ag NO3和HCl通过沉积-沉淀法制得Ag Cl/Mg-Al-LDHs,光还原后得到了可见光响应和高活性的Ag@Ag Cl/Mg-Al-LDHs等离子体共振光催化剂。采用XRD,SEM,TG-DTG,FT-IR和BET等技术对催化剂的相结构和微观形貌等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Mg-AlLDHs因其较大的负载表面使得负载的Ag@Ag Cl纳米粒子颗粒变小、分散程度增强,这不仅增加了复合材料的活性位点,而且提高了负载Ag@Ag Cl纳米颗粒的光生电子-空穴对的氧化-还原能力,从而使得复合材料具有比Ag@Ag Cl更高的反应活性。在可见光条件下(λ〉420 nm),Ag@Ag Cl/Mg-Al-LDHs复合材料光催化降解亚甲基蓝(MB)的活性明显高于纯Ag@Ag Cl,当Ag@Ag Cl的负载量(质量分数)为16%时表现出最好的光催化活性,可见光照射10 mg/L MB溶液180 min的光解率达96.04%。
58-62

面向催化剂快速表征的串联微反应器系统设计

摘要:探讨了一种串联微反应器的设计。此串联微反应器由上下2层各自可以实现独立温控的微反应器组成。上层微反应器(微反应器1)用于预热气体、蒸发液体或使有机固体热分解形成一个气相样品。装满催化剂的催化剂反应管放置于下层微反应器(微反应器2)。气化物从上层微反应器流入下层微反应器的反应管,与其中催化剂进行反应。质量流量控制器控制1/3上层微反应器流出的反应气化物作为气相样品,进入下层微反应器催化剂床。从下层微反应器流出反应产物直接进入气相色谱仪进行分析。通过质谱检测评估催化剂的化合物组成及相对分布。通过对纤维素、甘油和麻风树"压饼"的转化,说明了此串联微反应器快速表征一种催化剂或一系列的催化剂的便捷和价值。
63-68
化学工程杂志煤化工

生物质对高灰熔点煤灰熔融特性的调控机制

摘要:为探索生物质对高灰熔点煤灰熔融特性的影响,向鹤壁煤和晋城无烟煤中分别加入不同质量比的花生壳和玉米秸秆,采用智能灰熔点测定仪测定混合灰样的灰熔点,X-射线荧光仪和X-射线衍射仪分析灰熔融特性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随着生物质质量分数增大混合灰熔融温度逐渐降低,选择合适生物质质量分数能使灰熔融流动温度满足液态排渣要求;鹤壁煤混合灰样和晋城无烟煤混合灰样中的高熔点矿物质与煤灰其他成分反应生成了铁橄榄石、铁尖晶石、白榴石、钙长石和微斜长石等,这些矿物之间能够形成低温共熔物,从而导致混合灰的灰熔融温度降低。
69-74
化学工程杂志化工工艺

混合液体闪点确定的计算方法

摘要:混合液体闪点的确定对石化行业工程设计人员非常重要。闪点直接决定可燃液体火灾危险性的分类,从而影响危险化学品的储存、运输、使用、防火及危险品公示。文中采用一种基于基团贡献原理的UINIFAC模型,通过有限的基团参数及基团间交互作用参数,精确地模拟了混合液体中各介质的活度系数,再结合Antoine方程及爆炸下限理论,成功地预测了混合液体的闪点数值,较实验值误差仅为1.5℃,且低于实验值,从而保证了实际应用中的安全性。此项研究弥补了行业空缺,为标准的修订提供参考数据,在减少石化项目事故方面有重要意义。
7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