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技术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2-02-12 03:59:24

防治技术论文

防治技术论文篇(1)

 

1.农业防治 及时摘除病老叶,集中烧毁,彻底清理残枝病叶,消灭病源。选用抗病品种。定植时去除病苗。进行地膜覆盖或果实垫草,防治果实与地面接触,越冬前和越冬后各进行1次去底叶工作,把老叶、枯叶清除干净,集中烧毁。发病重的地块在采收后全园割叶,然后中耕除草,施肥,促使及早长出新叶。实行一年一栽制。避免灌水过多,露地草莓注意雨季排水,要起垄栽植,防止土壤湿度过大。适当稀植,控制植株过旺生长,保证通风透光良好。保护地采用高垄滴灌栽培管理技术可降低发病率。

2.生态防治 保护地栽培,可在开花和果实生长期加大放风量,使棚内湿度降至50%以下,将棚室温度提高到35℃,闷棚2小时,然后放风降温,连续闷棚2~3次,除了防治灰霉病等病害外,对白粉病也有一定的抑制效果。

3.生物防治 用嘧啶核苷类抗菌素水剂或2%武夷菌素水剂2000倍液防治草莓炭疽病、草莓褐色轮斑病、草莓白粉病等。

4.物理防治 用黄板诱杀蚜虫、白粉虱。用黑光灯或糖醋液诱杀金龟子、蝼蛄、地老虎等害虫。在田边、地梗上撒石灰或草木灰防治蛞蝓。

5.主要病虫害的识别要点与防治方法

①草莓蛇眼病 又称草莓白斑病、叶斑病,主要为害叶片,多在老叶上发病,叶片受害出现紫红色小斑点农业论文,以后逐渐扩大为直径3~5毫米的圆形病斑,中央呈棕色,后变为灰白色,边缘紫红色,略有细轮纹,似蛇眼状。病斑发生多时,常连成大型斑,至叶片枯死小论文。

防治方法 发病初期,或选用等量式200倍波尔多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30%碱式硫酸铜悬浮剂400倍液,14%络氨铜水剂300倍液,77%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多菌灵1000倍液等喷雾防治,每10天喷1次,共2~3次。

②草莓灰霉病 对草莓开花后危害最严重。病部产生褐色或暗褐色水渍状病斑,有时病斑略具轮纹,湿润时叶背出现乳白色绒毛状菌丝团。花瓣变为暗褐色,病斑常环绕叶柄、果柄,以后蔓延枯死。果实发病,病菌先侵害小果,与土面接触的果面先发病,后沿果梗蔓延到花序梗,干腐枯死。侵害已转色的果实时,初期出现油渍状褐色小斑点,湿度大时迅速扩大,浆果腐烂,果肉变软,密生灰霉。

防治方法 花序显露至开花前,选用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0~1000倍液,等量式波尔多液200倍液,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500倍液,40%嘧霉胺悬浮剂1000倍液,10%苯醚甲环唑水份散粒剂1500倍液,5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25%恶霜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雾等喷雾防治,每隔7~10天喷1次,连续2~3次。保护地栽培时,每亩用20%腐霉利烟剂80~100克,或45%百菌清烟剂200~250克,分放5~6处,傍晚点燃,闭棚过夜,7天熏1次,连熏2~3次,可起到良好的防治效果。

③草莓白粉病 保护地栽培发病较重。叶片受害,在叶背面长出薄霜状白粉,随病情加重,叶缘逐渐向上卷起呈汤匙状,后期呈红褐色病斑。严重时叶缘萎缩、焦枯。果实受害,果面覆盖白色粉状霉层,果实发育停止、硬化、畸形农业论文,着色不良,丧失商品价值,严重时果实腐烂干枯。

防治方法 苗期防治要彻底,防治此病以石硫合剂效果最好。大棚覆膜前要细致地喷1次药,把草莓植株附着的病菌彻底消灭。还可选用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等喷雾防治,或选用40%多硫悬浮剂300~400倍液,在开花前每隔7~10天喷1次。保护地可采用45%百菌清烟熏剂200~250克/亩或腐霉利烟熏剂灭菌。

④草莓病毒病 主要表现为叶片失绿、畸形、生长量减少、植株矮化、产量下降、品质变劣等现象,严重引起毁灭性灾害。其主要类型有草莓斑驳病毒、草莓轻型黄边病毒、草莓皱缩病毒、草莓镶脉病毒病等。

防治方法 搞好蚜虫的防治。加强田间栽培管理,提高植株抗病毒能力。在田间如发现病株要立即拔除烧毁,减少侵染源。

⑤草莓炭疽病 主要为害葡匐茎和叶片。为高温性病害。分为局部病斑和整株萎蔫两种。葡匐茎、叶柄和叶片发病时,发生近黑色的长圆斑、纺锤形或椭圆形局部病斑,病斑呈溃疡状,并向下凹陷,病斑包围叶柄或葡匐茎一周时,病斑以上部分枯死,湿度大时病斑上产生出肉色霉菌。有时叶和叶柄上产生污斑状病斑。整株萎蔫的,只有1~2片幼叶白天萎蔫下垂,傍晚恢复,但几天后即枯死,维管束不变色。

防治方法 发病初期,选用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等喷雾防治。

⑥草莓枯萎病 多在苗期或开花至收获期发病。心叶变为黄绿色或黄色,有的卷缩呈波状产生畸形叶,病株叶片失去光泽,植株生长衰弱,在3片小叶中往往有1~2片叶畸形或变狭小硬化,且多发生在一侧。老叶呈紫红色萎蔫,叶片枯黄,最后全株枯死。维管束变褐色至黑褐色。

防治方法 田间发现病株要及时拔除集中烧毁,从6月中旬开始选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7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等喷雾防治小论文。

⑦草莓叶枯病 又称紫斑病、焦斑病,为常见叶部病害。叶面上产生紫褐色无光泽小斑点,以后逐渐扩大成不规则形病斑。病斑多沿主侧叶脉分布,发病重时整个叶面布满病斑,发病后期全叶黄褐色至暗褐色,直至枯死。

防治方法 在秋、春低温期,选用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300~4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2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等喷雾防治。

⑧草莓褐色轮斑病 属世界性草莓病害。被害叶片初发病时出现红褐色小点,以后不断扩大呈圆形或椭圆形斑,中央呈褐色圆斑,圆斑外缘为紫褐色,病斑最外缘为紫红色。发病后期在病斑上分生出褐色分生孢子器,并呈不规则的轮状排列,多个病斑连在一起使叶片组织坏死。在叶尖、叶脉侵染发病时,叶组织呈“V”字形坏死。

防治方法 发病初期,选用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27%高脂膜乳剂200倍液加70%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等喷雾防治。

⑨草莓芽枯病 又叫草莓立枯病,普遍发生。主要为害花蕾、幼芽和幼叶。幼芽呈青枯状,叶和萼片形成褐色斑点农业论文,逐渐枯萎,叶柄和果柄基部变成黑褐色,叶子失去生机,萎蔫下垂,急性发病时植株猝倒。开花前受害,使花序失去生气并逐渐枯萎,茎基部受害皮层腐烂,地上部干枯易拔起。

防治方法 发病初期,可选用10%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500~1000倍液,10%立枯灵水悬浮剂300倍液,从显蕾期开始,7天左右喷1次,共喷2~3次。设施栽培,可用5%百菌清粉尘剂110~180克,分放5~6处,傍晚点燃,闭棚过夜,7天熏一次,连熏2~3次。

⑩蚜虫 发生初期,可选用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3%啶虫脒可湿性粉剂1000~2000倍液,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等喷雾防治。

11白粉虱 发生高峰期,选用12%噻嗪酮乳油1000倍液,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20%甲氰菊酯乳油2500~3000倍液等喷雾防治。

 

防治技术论文篇(2)

杨树是东海县最主要的造林绿化树种之一,栽植杨树已成为该县农村致富的支柱产业之一。据统计该县已发展杨树4万多公顷,蓄积量达160余万立方米,杨木及加工年总产值可达5亿多元。杨树为培育森林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发展林业生产和该县的新农村建设发挥了巨大作用。随着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由于树种单一、林相单纯常引起以杨舟蛾、杨尺蛾、杨树天牛等虫害和新造林出现大面积枯死等病害日趋加剧,经常大面积暴发成灾,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杨树产业发展的现状。经省林科院、省森防站等单位合作研究,目前在病害暴发原因、虫害防治生物筛选和病虫害生态无公害防治技术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1杨树新造林病害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

1.1发生原因

近几年,周边地区杨树新造林病害发生严重,成活率较低,有的地块甚至全军覆灭。通过对近20余个苗圃近10万株杨树苗和部分新造林的调查发现,造成杨树新造林发病、死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密度过大。绝大多数农户没有按标准化育苗操作规程育苗。由于近几年杨树苗木价格持高不下,一些苗圃和育苗户为了追求一时的经济利益,加大育苗密度,扦插密度超过规定标准的2倍以上,达9.0~10.5万株/hm2,有的甚至还多,造成苗木抗病性降低。

(2)施肥过多。苗户为了追求苗木的出圃量,大量追施化肥。据了解,有的苗户追施碳铵和尿素达3000kg/hm2,部分苗户也都在2250kg/hm2左右,使苗木生长期推迟。这样苗木虽然长高了、长粗了,但苗木组织不充实,木质化程度低,细胞壁过薄,机械组织不发达,致使苗木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降低。

(3)长期单一培育。单一培育杨树苗等深根系树种,使苗圃的土壤肥力下降,同时造成危害杨树的病原微生物的大量累积,这样一旦环境条件适宜,杨树苗即可发病。

(4)未选择优良种条。大部分苗户没有按照要求选择良种壮苗作为种条来繁殖苗木,而是采用留床苗和买剩下的瘦弱苗,以及平茬剪下的插条作为种条来培育苗木;再加上苗圃管理粗放,没有按照育苗技术要求进行科学施肥、灌水、除草、治病除虫等,使苗圃内病原菌微生物长期积累、存活,这样一旦苗木的抵抗性降低,极易发生病害。

1.2防治对策

防治该病的重点是做好预防,如果预防措施到位,是完全可以避免和控制病害发生的。针对目前在苗圃管理和新造林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最好在冬季将圃地深翻晾晒,春季育苗前(2月份)施土杂肥75m3/hm2、甲拌磷120kg/hm2、硫酸亚铁150~225kg/hm2,整地作床后育苗。

(2)避免重茬。对同一苗圃地最好不要连年培育同一品种的树苗,将深根性树种与浅根性树种、落叶树种与常绿树种每隔2年相互轮作1次。

(3)应选择优良粗壮的插条作为种条,避免使用瘦弱苗、带病虫种苗作为种条来培育苗木,这样可以培育出健壮的苗木,提高苗木的抗病虫害能力。

(4)苗木密度要合理,培育苗木技术要规范。

(5)插穗在扦插前,要用50%多菌灵+75%百菌清1000倍液或50%多菌灵+40%拌种双1000倍液浸泡2h后再行扦插。在生长季节从6月中下旬开始,每隔15d喷50%多菌灵或75%百菌清、50%退菌特8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连喷3遍,可起到防病、治病效果。

(6)起苗时,要尽量保持根系完整,做到随起随运、随栽,若不能及时栽植的,最好放在水堂中浸泡,栽植前用70%代森锰锌700倍液浸泡20h后再栽,栽植后的苗木要及时浇水培土。尽量避免从外地长途调运苗木,若确实需要,要对苗木进行包装保湿之后再运输。2杨树烂皮病及其防治

杨树烂皮病别名杨树腐烂病,症状是发生在树干及枝条上,表现为干腐及枯枝2种类型。干腐型主要发生在主干、大枝及枝干分叉处。初期病部呈暗褐色水肿状斑,皮层组织腐烂变软,病斑失水后树皮干缩下陷,有时龟裂,有明显的黑褐色边缘。后期病斑上生出许多针头状黑色小突起,即病菌分生孢子器,潮湿时从中挤出橘红色卷丝状分生孢子角。在适宜的条件下,病斑扩展快,当病斑包围树干一周时,其上部枯死。病斑皮层变暗褐色腐烂,有时可达木质部,易与木质部剥离。当环境条件有利树木生长时,抗病性提高,病斑周围可长出愈伤组织,阻止病斑的扩展。枯梢型主要发生在一至四年生幼树或大树枝条上,初期病部呈暗灰色,症状不明显,当病部迅速扩展绕枝干一周后,其上部枯死。此后,枯枝上散生许多小黑点,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器。

病菌以菌丝、分生孢子器或子囊壳在病组织内越冬。翌年春天,当温度在10~15℃、湿度为60%~80%时,产生分生孢子进行传播,孢子萌发通过各种伤口侵入寄主组织,潜育期为6~10d。每年3月中下旬开始发病,形成新病斑,老病斑继续扩展。4月中旬至5月下旬为发病盛期,10月停止发展。杨树烂皮病的2种病原真菌均为弱寄生菌,只能侵染生长不良、树势衰弱的树木。病菌先在各种伤口或衰弱部位生活,并逐步对活组织进行侵染。树皮含水量与病害有密切关系,树皮含水量低有利于病害的发生,该病菌可以在枯死的树木上进行较长时间的腐生生活。一切不利于杨树生长的环境因素,如气候条件、土壤条件、管理粗放、其他病虫危害等使树木生长衰弱,都可以导致该病的发生。病害发生严重的大树,可刮除病斑,涂药防治。

3杨树主要害虫防治

(1)食叶类害虫。主要指杨扇舟蛾、杨小舟蛾、杨二尾舟蛾、杨黄卷叶螟、刺蛾、杨尺蠖、金龟子等。幼树可在害虫低龄期、虫态相对整齐时用高压喷雾机喷洒灭幼脲防治。高大树木,可用氧化乐果、久效磷等在树干基部或根部打孔注射防治,也可用烟雾机熏烟。

防治技术论文篇(3)

大豆食心虫,又名大豆蛀荚蛾、豆荚虫等,属鳞翅目小卷蛾科。它食性单一,寄生植物种类较少,主要为害大豆,是黄淮夏大豆产区的主要害虫。它以幼虫蛀食大豆粒,造成出口破瓣,降低大豆产量和品质。近年来,随着大豆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其为害有逐年加重的趋势。据调查,大豆虫食率一般年份为15%~20%,严重年份达35%~40%。

1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5~6mm,翅展12~14mm,暗褐色或黄褐色,雄蛾色较浅,腹末较钝,雌蛾腹末较尖。卵长约0.5mm,卵椭圆形,稍扁平略带光泽,初产时乳白色,后变桔黄色,孵化前呈橙褐色。老熟幼虫体长8~10mm,略呈圆筒形,鲜红色,非骨化部分淡黄或橙黄色。蛹体长约7mm,长纺锤形,红褐或黄褐色,羽化前呈黑褐色。

2发生规律

大豆食心虫1年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在豆田、晒场及附近土内做茧越冬,次年7月下旬越冬幼虫开始化蛹,成虫盛发期一般在8月中旬,8月下旬为产卵高峰期;9月初为幼虫蛀荚为害盛期,为害期20~30d;9月下旬以后,老熟幼虫由荚边缘穿孔脱荚入土越冬,待翌年再产卵孵化幼虫为害。

成虫飞翔力弱,一般晴天上午及中午隐蔽在豆棵下部,只有受到惊扰时才作短距离曲线飞行,午后3~4时开始活动,5~7时或日落前2h活动最盛,进入盛蛾期雌雄比近1:1,雌雄蛾常追逐飞行,在田间出现飞舞的蛾团,这时,也正是防治成虫适期。羽化成虫后5d即可交尾产卵,每头雌蛾产卵80~200粒。产卵期5d左右,卵主要散产于豆荚侧面的荚毛之间。一般每荚上产卵1粒,少数2粒,偶见3~4粒。成虫寿命8~10d,成虫产卵有一定的选择性,豆荚毛长而密的着卵量多,荚毛短而稀的着卵量少,豆棵上部的豆荚着卵量多,中部次之,下部很少。卵在日平均温度24℃、相对湿度80%左右,7~8d即可孵化成幼虫,从幼虫孵化到蛀入荚内有1~2d时间,这是防治幼虫的最佳时期。

大豆食心虫的发生与温度、湿度、降雨等气候因素有密切关系,成虫产卵最适温度是20~25℃,相对湿度95%。高温干燥和低温、多雨,都不利于成虫产卵。卵的正常发育最适温度是20~30℃,相对湿度70%~100%,如相对湿度低于40%,则卵孵化受到抑制。降雨直接影响土壤湿度,进而利于化蛹和羽化。一般土壤含水量在10%~30%之间都能正常化蛹和羽化,低于10%有不良影响,如果7~9月份雨量多,土壤湿度大,有利于化蛹和成虫出土,也有利于幼虫脱荚入土。少雨干旱则对其不利。若在成虫发生盛期连降大雨,则影响成虫活动,蛾量、卵量均减少。

3化学防治

3.1虫情测报

(1)蛾量调查。选择2块重茬豆田作为系统赶蛾调查田。在成虫发生期每天下午5时左右,每块田选100m2进行蛾量调查。查时用1m长的细棒轻拨豆株,目测点内起飞的蛾数。同时用捕虫网捕虫,记下成虫数量,捕到30~50头成虫时,统计雌雄蛾的数量。

(2)卵量调查。当蛾高峰日后的第4天(即产卵高峰日)在各试验田内逐块调查卵量。方法是5点取样,每点10株,每块田共查50株豆荚的全部卵量,再折算出每块试验田的当日百荚卵粒数。

3.2确定施药适期

防治适期确定应以虫情测报为根据。实践证明,只有抓住成虫盛期和幼虫蛀荚前进行施药,才能收到理想的防治效果。因此,药剂防治应抓住成虫盛发期和卵孵化盛期,把幼虫控制在蛀荚为害之前。

(1)根据豆田成虫羽化的高峰期来预测成虫发生盛期。从羽化高峰之日起往后推迟7d就是成虫发生盛期的开始,应该立即施药防治。

(2)当目测到豆田中成虫数量剧增后2~3d,也是成虫发生的高峰期,此时防治效果也很好。

(3)当目测到豆田中有成虫群聚交尾打团现象时,可以认定是施药适期。

(4)因为雄蛾比雌蛾羽化早,所以当雌、雄蛾比例接近1∶1时,也是施药防治成虫的最佳时期。

防治技术论文篇(4)

(一)地质条件不良地段的路基选线

某些山区道路路基工程的设计坡度能达到70°以上,设计高度多在15-40m以上,最高可达60m,而且个别地段还有顺层高陡路基工程,所以,不稳定的崩塌落石点特别多。山区道路周围的倾倒崩塌,位于构造破碎的岩层地带,设计路基工程高度较高,坡度较陡。在构造破碎基岩地段不适宜地设计高陡路基工程是崩塌落石严重的原因。所以在山区道路路基工程的设计选线中,这是必须注意的一点。

(二)切坡过多破坏了原有平衡使路基工程灾害形成和发展

我国很多山区公路和铁路沿线的岩石残积物是以松散堆积物为主体,它们的水稳性差,遇水易崩解。公路切坡过多,破坏了原有的植被及其力学平衡,又设计成高陡路基工程,坡高多在15-30m以上,坡度多在40°以上,使水动力强度增大,是造成坡面冲刷侵蚀、水土流失、坍塌、滑坡的重要原因。

(三)施工方法不当、质量不高、留下后患

山区道路施工中深挖土石方往往很大,施工方法多采用大爆破,使原本存在裂隙发育的岩体发生松动、裂隙张开、宽度扩大。加上施工质量不高,岩质路基工程施工不规范,坡面不平,岩体参差不齐;施工后期对危岩、浮石未进行清理,使大多数高陡路基工程上都残留大量危岩,给长期行车安全带来后患。

二、山区道路路基的工程特点

山区由于山区地形、地质等特点和公路路基设计要求特别是高速公路路基设计的更高要求,山区公路路基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特点:变异性和不确定性大,道路沿线的地形、地质和水文等自然条件往往变化很大,即便在较短的路段内,路基的填挖情况、岩质和土质以及水文条件都可能有较大差别,从而使路基的物理和力学性能有很大的差异;由于自然地面的起伏不平,路基形式有填方路堤、挖方路堑、半填半挖路基等三种类型,在纵、横向均存在填挖交界过渡区,容易造成路基不均匀沉降,山区公路路基的不均匀沉降造成路面局部裂纹、沉陷的现象,不但会导致路基本身损坏,还将导致路面结构损坏;由于地形变化复杂,路基边坡高度和填挖高度相差较大,在路线跨越深沟时常常出现高路堤,且不可避免地存在陡坡、斜坡路基、路堑高边坡;由于地形限制,山区路基工程往往需要通过设置支挡防护工程以确保路基稳定,同的由于路基宽度大、土石方数量相对较大,有时也需要采用支挡工程以减少土石方数量;路基工程由于填挖造成地表植被损害等,破坏了自然景观,且容易造成大面积的水土流失,故山区高速公路路基工程设计应重视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从地质构造上讲,岩层的结构与构造,对山坡的稳定性、滑动面的形成以及滑坡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影响,如堆积与岩层的接触面愈陡,则堆积层土地体的重力作用就愈大,极易发生滑坡的危险。

三、山区道路路基灾害防治措施

(一)山区道路路基常见灾害

1、崩塌现象

崩塌是巨大的岩体与基层失去联系后,在重力的作用下,瞬时突然从边坡陡崖上倒塌下来,岩块被撞碎的破坏形式。崩塌属于坡体的破坏,其危害程度比较严重。对于山区的道路,由于山区地质环境的特殊性,路基横断面容易形成路堤路堑形式,加陡了开挖路堑边坡的坡度,加之雨水天大量涌入路堑的雨水冲刷,使得土质较差、岩性松软、风化严重的的路基段产生破坏,经常断绝交通,给行人带来不便。

2、翻浆的发生

潮湿地段的路基在冰冻过程中,土中的水分不断地向上移动,使路基上部的含水量增大;再加上行车的作用,路面便会发生鼓包、冒泥等现象,人们称之为翻浆。山区道路翻浆主要暴露在路基潮湿、冰冻作用严重、筑路材料缺乏等路段。山区道路翻浆也是山区路基破坏的主要形式之一。

3、水毁的出现

山区公路地形复杂,坡陡弯急,路面较窄,防护工程设置较少。而山溪河流变化幅度较大,洪水来势凶猛,经常造成水淹路面,导致排水不畅,山洪直冲路面,形成路基缺口,加之雨水渗入,使覆盖层与山体岩层的粘结面摩擦力减小,而部分覆盖层失稳,致使深挖路段边坡滑塌。水毁也是山区道路路基破坏的主要形式之一。

4、泥石流

地山岭地区,由于瀑雨或大量的融雪水在沟浴中造成突然的短暂的间歇性水流,它挟带着大量的固体物质(如风化后产物和山坡上的土体上的土粒、碎石、块等,流动过程中还挟带砂砾石)而形成泥石流。泥石流的造成,主要是在瀑雨地区很短的时间的大量降水产生集中水流而形成山洪,而当集水落石出区内岩层风化具有大量的松散堆积物,当山坡坡面受到集中水落石出流及沟谷下切产生坍塌、崩塌、滑坡现象以后,成为泥石流固体的来源。泥石流是山区公路常见的一种病害,泥石流发生时,常冲毁路基,破坏桥涵等建筑物,断绝交通。

(二)高路堤灾害防治设计

高路堤土石方工程量大、施工周期长、占地多、技术要求高、工后出现灾害的风险较大。因此,山区高速公路高路堤应与高架桥在工期、水土保持、造价等方面综合比较,在挖余土石方较少或较为合理(符合环保、水保要求)时,一般不要采用高填土方案。为减少工后剩余沉降和破坏,应适当提高路堤填土的压实度。对于一般细粒土(含黄土)和粗粒土,当填土高度大于10m时,其下路堤(路床顶面以下150cm以下)的压实度应控制在93%以上;当填土高度为20-30m时,其上路堤(路床顶面以下—150cm)的压实度应控制在95%以上,下路堤的压实度应控制在93%以上3而对于填土高度大于30m的超高路堤,其上、下路堤的压实度均应控制在95%以上。高路堤土石方数量大,填筑用土料一般来源于多个取土场或多个路堑段的挖余土方、石渣,土性成分比一般路段复杂,最大干密度和最佳含水量变化较大,压实指标不易控制,常导致路基压实施工不匀,造成路基不均匀沉降及浸水附加沉陷。因此,路堤填筑必须严格按重型标准击实试验所得的最佳含水量来进行填筑,并改进检测方法,加大检测频率,严格控制填土干密度。对有可能发生公路路基病害的地段,经常进行检查和观察,以便根据病害现象和原因,拟定防治措施,根据判断可能发生的公路路基病害:新开挖的边坡坡脚有水冲刷;有平行于斜坡的裂缝,斜坡上有不规则的鼓起;坡脚周围有破裂和损坏现象,并有倾倒的树木;在地面上有地下水流的地方,构成山坡岩石的层时甚薄并有裂缝或滑动或滑层的走向与路线垂直等;由于设计或施工不良,造成开劈石不彻底或坡度过陡,又受开山炸药震动,石坡裂缝,故经过风化或雨水冲刷而出现大小不等的塌方。

在工后剩余沉降的处理上,建议在采取分层强夯、冲击碾压等各种技术措施尽可能减小工后剩余沉降量的前提下,根据工后沉降主要集中在路堤竣工后较短时间内的特点,利用预压沉降期再使路堤完成绝大部分剩余沉降;通过沉降观测,待路堤沉降接近稳定沉降量时再实施路面防护、排水及其它附属工程。防止坍塌和崩塌的办法,要根据坍塌的形成的原因,结合具体条件,因地制宜地进行,常用的办法有:引起表面水流:该法主要有修建起围护作用的截水沟,把塌方以上斜坡处流下的水落石出截断,引导到别处去,在塌方体表面上修建排水系统,把水汇集到塌方体以外;调整或改变塌方地区以内人工灌溉设施。截断地下水流:为了降低地下水位,减少塌方体的重量渗透压力,采取设置支撑盲沟的办法把水截断,使塌方体干燥、聚集和排出斜缝中的地下水。用种植物和铺砌块石护坡等方法,增加边坡防止上冲刷的能力进行加固。设置支撑构造物:设置挡土墙建筑物可增加边坡的支撑力量,以维持土体的平衡,防止土体塌落下来,同时使路基内侧(挖方)坡脚变陡,减少边坡挖方数量,加强坡脚土体的稳定性。挡土墙结构的选择,断面设计按有关的规范进行验算设计。刷方减载:刷方减载通常在防止塌方中采用,其数量需根据土石的物理力学性质进行验算,并考虑边坡的地质条件。改道绕线:当塌方规模较大时,难以根治而路线不可能绕避时,可考虑改线,但应作经济技术方案的比较后才能确定。高路堤边坡必须进行稳定性验算。当稳定系数达不到要求时,需要进行加固处理。为提高高路堤的稳定性,应设置完善的防护和排水系统。地基和路堤可采用土工格栅、土工格室等土工合成材料加固处理;边坡宜设置骨架(方格、拱形、菱形等)加生物防护;路肩应设拦水带集中排水。对于坝式路基(高路堤跨越冲沟且沟底无涵),上游有积水可能时,洪水位以下尚应设防渗及护坡工程。

四、应用研究实例

防治技术论文篇(5)

 

黄瓜霜霉病俗称“跑马干”、“黑毛病”,是黄瓜栽培中发生最为普遍的病害之一,条件适宜时,流行极为迅速。黄瓜霜霉病从苗期到成株期均可发病。子叶染病,初期叶面症状不明显,湿度大时,叶背面可见水浸状斑。病斑沿叶脉扩展,然后叶面均匀黄化,湿度大时叶背面可见黑色霉层,为病菌孢囊梗及孢子囊。真叶染病,初期叶背有水浸状病斑,病斑被叶脉分隔,呈多角形病斑,后病部黄化,湿度大时病部叶背面有黑褐色霉层。黄瓜霜霉病在同一植株从下至上发病,新叶很少感病。低温高湿是霜霉病发生与流行的关键因素、保护地栽培黄瓜,其生长环境更利该病的发生。而在防治的过程中,菜农往往病害防治意识差,施药较晚,单一依靠化学用药,不与其它方法的配合,甚至乱用药、配药,无绿色用药意识,从而造成生产上的黄瓜,农药残留严重超标,威胁着人们的身体。下面,我介绍一下保护地黄瓜霜霉病的无公害防治技术。

一、选用抗病耐病、丰产、优质品种

可选用如津优3号、中农5号、中农7号、津杂2号、4号、津春2号、3号、济杂1号、碧春等品种。

二、培育和选用无病瓜苗

育苗和生产两温室要分开以免苗期感染,加温苗床育苗因夜间温度高,湿度低,不结露而很少发病。苗期发现病株应立即拔除。栽苗时严格检查农业论文,防止带病菌进入温室期刊网。

三、加强栽培管理、防病抗病

管理目的是抑制病菌的发生与发展,以保护和促进黄瓜的生长。这样就要求人们要想方设法创造一种有利于黄瓜的生长而不利于病菌发生及发展的生态环境条件,以确保其优质丰产。

1.嫁接防病

嫁接防病即可采用云南黑籽南瓜作砧木,以优质黄瓜品种作接穗,采用生长点直插法等嫁接方法,进行嫁接。嫁接黄瓜具有抗病、增产和耐低温作用,抗病上除抗黄瓜霜霉病,也能兼防其病害。在不受害条件下,嫁接黄瓜和不嫁接黄瓜相比,总产量可增加40%~90%。

2.科学施肥浇水

施肥时要注意施足充分腐熟的有机肥,一般1000千克/亩,速效肥最好随浇水进行,且注意N、P、K的合理搭配,避免偏施N肥。浇水最好采用滴灌或膜下灌,前者具有节水,不易增加棚内湿度的优点。后者地膜不但能提高地温,而且可以减少土壤水分散失,降低温室内湿度,减少病害的发生。要尽量避免明沟浇水,阴天、雨天严谨浇水。浇水最好在晴天早上进行,灌水后要立即关棚室提温,使棚室内温度上升到32℃左右,维持1小时,然后放风排湿,经过3~4小时后,若棚室内温度低于25℃,再重关棚室提温一次,效果优佳。

3.适时放风排湿,控制温、湿度

该法是对保护地黄瓜霜霉病进行生态防治的手段,即通过控制棚内温度和湿度,创造一个不利病菌繁殖和侵染而却能保证黄瓜正常生长发育的环境条件,以达到抑制黄瓜霜霉病的效果,具体方法为:早晨先放风排湿1小时左右,然后闭棚室提温。到上午将温度提高到28~32℃,这样不但有利于黄瓜的同化作用,而且还抑制了霜霉病的发生。但不宜超过35℃,超过则及时放风降温。下午放风,温度降到20~25℃,湿度降到60%~70%,这样虽然温度适于病菌生长,但低湿严格控制着霜霉病菌的生长发育。若温度低于18℃要关棚升温,到傍晚再放风3小时左右,然后闭棚。夜间温度可控制在12~13℃,若湿度过大可放夜风,温度超过13℃时,可整夜通风,但刮大风或下雨例外。

4.补充二氧化碳

苗床增施CO2,对形成壮苗,缩短苗龄有明显作用,定植缓苗后施用CO2,对形成健壮的同化吸收器管有利,增施CO2一般增产10%~20%,也能增强黄瓜对霜霉病等病害的抵抗能力。具体方法:可于早春、秋后增施CO2,可用盐酸与生石灰反应,可产生CaCl2、CO2和H2O的原理生产CO2。一般若每亩温室内CO2浓度达到1050PPm时,需盐酸(浓)8.020千克,碳酸钙(96%)4.536千克,盐酸按1∶1加水稀释,按五个容器均匀分装,再将称好的生石灰破碎后农业论文,均分五份,分别放入盛盐酸的容器中,吊挂距离地面1.5米。

5.增强光照,提高植物光合作用程度

选用无滴棚膜,及时清除棚面内外尘土,在棚室北侧设置铝合金、反光幕等均能起到增光保温的效果,减少病害的发生。

四、药剂防治

1.药剂拌种

可用35%瑞毒霉WP、75%百菌清WP或者70%甲基托布津wp和50%福美双WP按1∶1混合,药量占种子质量的0.3%拌种,防效良好。

2.喷雾法用药

不论在幼苗期或成株期,一但出现病叶后,就抓紧时间施药,及时控制病情的发展,以减少损失

一般可选用52.5%抑快净水分散粒剂1500倍液或60%氟吗,锰锌WP700倍,70%锰锌,乙铝WP500倍液,72.2%普力克AS800倍液、72%a锰锌、霜脲WP600~700倍液等,每亩喷药液60~70升,隔7~10天1次,连续2~3次,也可视病情发展,确定施药次数。另外,有病则治,无病则防,预防保护时,可选用75%百菌清WP600倍液,对植株上、下部叶片正反面全部用药,或半量式波尔多液,伸蔓期以前可用240~300倍液,结瓜期后可用200~240倍液,进行喷雾保护。

3.熏烟法用药

用百菌清烟剂防治黄瓜霜霉病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一般情况下,当发现棚室内出现病株时,用45%百菌清烟剂,每亩温室用药200~250克,药分5份,均匀分布5处,用暗火由里向外依次点燃,关闭门窗。宜傍晚用药,次日早晨通风,每隔7~10天熏烟一次期刊网。此种方法,不仅对霜霉病有效,还对白粉病,灰霉病也有效。

4.粉尘法用药

可用5%百菌清粉尘剂或5%加瑞农粉尘剂进行粉尘法防治,此施药方法有成本低,操作简单,工效高,节省水,防效好,不增加棚室内湿度,且还可以加少量微肥,达到治病、健株,防衰的效果。其具体方法是:发病前每亩棚室内用药1000克,用丰收5型或丰收10型喷粉器在早晨或傍晚喷粉,丰收5型喷粉器每分钟摇不低于35转,10型摇不低于50转,从棚室尽头开始,平举喷粉管,向棚室门退行,5分钟左右可喷完,喷粉闭室1小时后可放风农业论文,若晚上喷粉,可第二天早晨打开棚室放风,一般用药7天一次,连续4~6次。有的地区报道,晴天傍晚施药,防效最好,晴天的早晨、中午用药效果较差。

五、高温闷棚

若发病迅猛,药剂防治效果差,可采用此法。一般可选择晴天上午,关闭棚室升温,使棚室内黄瓜生长点附近的温度高到44~46℃之间。此后每隔15分钟观察一次,超过46℃要放风降温,低于44℃要封严棚室升温,使温室温度在44~46℃之间保持2小时,闷棚室前若配合施药,杀菌效果优佳。若为害严重可隔4~5天再处理一次。但要注意闷棚前一天要浇一次水,增加棚室内湿度,否则,易伤黄瓜生长点。

六、喷糖液,补给营养

防治技术论文篇(6)

1.2樟子松育苗造林技术的应用陕西榆林的沙区治理,可以采取的防沙治沙技术是发展樟子松,这种育苗造林技术不仅能够加快造林育苗的速度,而且还可以对树林种类进行调整,方便树种结构的改善,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林分的质量,增强林木对土地的保护功能。此外,采用樟子松育苗造林技术可以对沙漠化土地进行综合开发,能够改造低产劣质的林地,对建设后备森林资源和实现森林双增目标有着重要的作用。

1.3针阔、灌木造林技术的应用固定沙区或者是小面积沙区的治理采用不同栽植技术。根据林木的性质和生长方式不同选择不一样的种植技术,例如针叶树的种植可以使用覆膜技术,侧柏等针叶树的种植采用提苗技术,将树种栽植之后在植株地上使用地膜覆盖,四周围成树坑,在雨季达到蓄水的作用。

2战术性治沙技术的应用

战术性治沙技术是在因地制宜的基础上探索出的一套有效的防沙造林技术,总称为一封二障三栽种。

2.1战术性治沙技术中的“一封”技术“一封”主要指的是对需要治理的沙区进行封禁管理,在区域内设置标志牌,划定范围,专业人员进行管护,在治理的沙区严格禁止毁林活动甚至放牧。治理的主要目的是让流沙形成固定或是半固定的状态,能够使区域内的生态形成一种自我修复的功能。

2.2战术性治沙技术中的“二障”技术二障主要是指采用搭设障蔽的方式实施的防沙治沙技术。障蔽搭设的部位应该选择风沙侵蚀较为严重的部位,搭设障蔽可以增加沙面的粗糙度,能够有效降低风速。通过搭设蔽障可以使其两侧形成不同程度的积沙,一定程度山减少了苗木栽植地的积沙,二障技术的具体方法分为两个部分,首先是“前挡后拉”固沙法,前挡就是实施乔木和灌木混合造林,造林位置选择在流动沙丘落沙坡的底部,采用这样的方式可以阻止沙丘移动。后拉就是在流动沙区的迎风坡位置或者是流动沙丘的下部栽种固沙植物,也可以在搭设障蔽性的活物。其次是采用草绳沙障固沙,经过沙漠化治理实践,我国的沙障类型由过去的单一秸秆沙障逐渐变成多种形式的沙障。最为突出的沙障类型有草绳沙障、黏土沙障、网格沙障以及立式沙障。其中,草绳沙障是苗木成活率最高的沙障,有着较强的固沙能力,并且实用性强,固沙效果显著。采用草绳固沙的具体方法是将稻草拧成绳子的形状续接在一起,在风沙侵蚀严重的部位进行固定,固定方向要根据风沙侵蚀的方向适当设置,这样不仅能够增加地面的粗糙度,而且还可以降低地表的风速,使沙障两侧形成积沙。网格沙障固沙主要用于坡面为16~25℃的沙区,在迎风坡风力侵蚀较为严重的地方采用物理压制成的沙篙网格式方格,根据风力侵蚀的程度搭成不同的格子,每公顷的沙地搭建的网格沙障不应该少于190m。通过种植经验可知,草木在网格沙障中的成活率比在无沙障中的成活率高出20%。

2.3战术性治沙技术中的“三栽种”技术根据荒沙的类型不同在沙丘地使用不同的造林技术,适当的控制荒沙对树木的危害。具体的造林技术有三种,第一种是人工挖壕栽柳,选择一些沙丘地或盐碱地人工挖掘一米左右的壕沟,在壕沟的两侧栽种一些耐湿甚至是抗旱的树种。此外,在地下水位相对较高的丘地可以挖掘积水坑,让地下水聚集到其中,然后在集水池的周围栽种树种。第二是沙柳栽种技术,沙柳作为沙区存活数量最多的灌木,可以就地取材进行造林:将两年左右未萌芽的沙柳截取一定的树枝深埋地下,地上保持与沙地平衡,当树种生长到两米多时进行栽种,以提高存活率。第三是蓄力开壕沟造林,选择植被覆盖率在20%左右的地段进行造林,播种之前采用蓄力开犁沟,犁牛踩踏等方式对地面进行处理,选择沙篙或是柠条混合播种。综上所述,人工挖壕栽柳技术造林有90%的成活率,沙柳栽种技术为88%,蓄力开犁技术栽种的树木是86%。成活率显著的是人工开壕沟技术。采用这种技术能够更好的解决林木生长问题。

防治技术论文篇(7)

1.1选择合理的营林造林技术

综合防治技术的使用要根据森林病虫害的为害程度采取相应的对策,具体如下:对突发性和面积较小的病虫害高发林地,可以采用化学防治技术,降低病虫害的密度,对病虫害的发源地要重点防治,绝大部分化防林地,可以采用高效低毒的化学药剂,如氟铃脲、灭幼脲;对病虫害的中度和重度发生林分,要以化学防治和营林防治为主,以促使其向轻度发生的林分转换;对轻度发生林分,以生物防治和营林防治为主,以促使其向健康林分转换;对健康林分要有针对性地采取预防性营林措施,定期对林分内病虫害种类、数量进行监测。

1.2应用无公害防治技术

相关防治单位和防治人员在利用综合防治技术时,要注重对生物防治的使用。一方面要创造有利于生物防治的环境,如减少化学药物使用、放养害虫天敌生物等。另一方面要加强对病虫害天敌的繁育,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加强保护,也可以从外界引入。

二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有效措施

1建立健全预测预报机制

加大对病虫害的预报和监测健全的预测预报机制能及时对森林的主要病虫害种类进行预报和监测,定期趋势预报。因此,吉林省相关林业单位必须建立一套健全的预报机制,及时了解和掌握整体范围内和重点区域的病虫害发生情况,给宏观防治规划提供科学依据。要充分利用吉林省现有的病虫害中长期测报技术和微机管理技术,对森林病虫害进行微机测报管理,为林业单位和工作人员做好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做好对检疫性和危险性病虫害的防治工作

2.1严格执行检疫制度

严格检疫从疫区外调入带有检疫性和危险性病虫源的树苗、接穗、枝桠、木材等林产品,对那些还没检疫检验方法或者检疫措施不完善的要尽快研究,找出更有效的防治措施。

2.2清除病虫源

要及时清除容易成为林分传染源的病虫枝条,补植一些抗病虫树种。要科学改造樟子松、油松等天然和人工林的集约化经营,改善森林的生态环境,提高其抗病虫能力。

2.3建立隔离带

对重度受害林分,应该全部伐除和及时营造抗病虫针阔叶混交林;对轻度和中度受害林分,在伐除林内病虫株的同时,在下风头及其两侧设置一定宽度的隔离带,防止疫区病虫害向非疫区扩散;在非疫区林分的上风头及其两侧营造非寄主树种针阔叶混交林作为防护带。

3加大资金投入

建设一支高水平的防治队伍对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需要有充足的资本储备,各级财政部门要加大资金投入,保障防治工作的有效开展。可以利用市场功能多渠道引入资金,促进林业生产的市场化运作。同时,要加强对森林病虫害防治人员和技术研究人员的教育培训,丰富其专业知识,增强其专业技能,以构建一支强有力的高素质、高技术水平防治队伍,为开展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防治技术论文篇(8)

1.2补水治沙由于沙化地区土壤含水量极低,很多苗木栽植后因长期干旱而枯死,为提高苗木成活率实现对沙化土壤的治理,必须在旱情严重时进行补水。一方面促进苗木成活,另一方面可以降低移动沙丘的移动速度。

1.3春季植苗为了提高造林效率,有效治理荒漠化,林场实行了春夏秋三季造林的先进技术。在春季进行植苗,春季是植树造林的较好季节,此时选择无病虫害的苗木进行栽植,并做好灌溉、施肥等后期管理工作,一般可取的较理想的成活率。

1.4雨季穴播在雨季到来时采取穴播的方式造林。雨季来时土壤墒情较好,种子播种后有相对充足的水分满足其萌发需要,而且穴播存活的苗木有较强的适生能力,根系生长较其他造林方式更为强壮,更能适应在沙地的生长。由于穴播后种子会受到病虫鼠等的危害,为提高出苗率,应适当提高播种量,此外还可适当的提高穴播的密度以抵御流沙侵蚀,增强幼苗扎根的稳定性,并随着幼苗的生长逐渐降低密度以提高苗木保存率。穴播时一般在种子上方覆土3-5cm,种子用量在3.5-8kg/hm2,具体用量根据种子大小决定。

1.5人工模拟飞播人工模拟飞播不仅目的性、针对性较强,而且对播种时间、地点和树种都有一定的灵活性。具体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一是在正式播种前对播种地进行适当的整理,由于沙漠区植被覆盖率普遍偏低,加上土壤沙化会降低种子的触土几率从而影响出苗率,可以适当进行穴状整地增加种子出芽率;二是选择种子萌发力较强,适应性较强的树种进行飞播,可以选择单一种子也可混合种子撒播;三是播种前结合当地实际对种子采取适当方式的处理,如高锰酸钾浸泡催芽,种子包衣,使用生根粉等方法以提高种子发芽率;四是结合当地降雨量,温度等气候特点合理选择飞播时间,只要保证种子出苗后有75d左右的生长期以便保证幼苗能够安全越冬并抵御春旱即可。

1.6营养袋育苗营养袋育苗造林时不需要缓苗期,能够加快苗木生长速度,无形中降低了幼苗抚育管理的难度。具体操作时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选择1年生,苗高8cm左右且木质化程度较好的幼苗进行;二是在苗木移栽时尽量不损坏苗木根系的营养土球以增强苗木移栽后的抗旱,抗灾能力,提高苗木的成活率;三是在苗木移栽前应给营养袋内苗木浇足水;四是育苗地应离造林地较近,以保证苗木移栽后能够较快适应当地气候条件。

2.管理模式

防沙造林工作的顺利开展离不开足够的劳动力,而沙漠化地区由于环境恶劣,经济落后等原因往往缺乏劳动力。白芨滩林场为改变这一现状,积极探索“干旱固沙林、骨干防护林和经济林”三位一体,“林农牧”立体开发的防沙治沙模式,不仅解决了防沙治沙缺乏劳动力的难题而且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按照这种模式,他们在沙区边缘累计开发建设经济林和苗圃基地6000多亩,将沙漠化地区的改造和利用推向多维林业、能量循环、资源再生的新阶段,为沙漠化地区的产业开发创造了成功范例,值得推广应用。

防治技术论文篇(9)

水稻是沭阳县种植面积最大的农作物。多年来,我们一直采取“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措施,在水稻病虫害防治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现将我们在水稻病虫害防治方面的经验总结介绍如下,以供广大农民朋友参考。

1施药技术

1.1对症下药,药、水配比适宜,选用新型施药工具

首先认真查虫诊病,辨明主要为害的是虫还是病,再辨别其种类。对未能认准的疑难病虫,应及时找当地的农技人员现场确诊;或在田间拔取典型具有代表性的样株,带泥用塑料袋包好根部,送到当地农技部门请农技人员确诊,并指导对症下药。在使用乳油剂或水剂农药时,可用塑料瓶做成一个带把的小量筒,并准备一个能盛20~25kg水的桶,配药时先按每公顷用药量用小量筒量药倒入桶内,再按要求的稀释倍数加水搅均使用。为确保稻田施药均匀,可选用由农业部农技推广中心研制的新型背负式手动喷雾器,该产品操作灵活、方便,不易渗漏。一般喷施的药液(指经水稀释后的药液)应在525kg/hm2以上。

1.2实行“后退”喷药

施药时,将习惯的“前进”喷雾改为“后退”喷施操作,保持行走的幅度有一定距离。经实践证明,“后退”喷药较习惯的“前进”喷药操作有以下好处:①因缓慢后退,有利喷足药量;②不致因行走而人为碰落过道两旁稻苗上的药液,提高防治效果;③药液不易沾染衣服,有利于人体健康。在田间施药时,应保持一定的行走幅度,不应无规律地行走。根据水稻的一般密植规格,每次下田左右摆动喷雾的幅度以8~10行稻丛为宜,以防止行走过窄,造成药液浪费和分布不均;而行走过宽又会降低防治效果。

1.3施药时保持深水层

施药田块不宜串灌、漫灌,凡过水丘田块应在施药前加开排灌沟。施药时,田间应保持3~5cm深水层。

2常见病虫害的防治

2.1稻瘟病

稻瘟病俗称“鬼掐颈”,是水稻三大病害之一。

2.1.1发病特点。苗瘟:病苗基部变黑褐色,上部呈黄褐色或淡红褐色而枯死。潮湿时病苗表面常有灰绿色霉层。叶瘟:病斑呈纺锤形,最外层黄色,内圈褐色,中央灰白色;病斑两端有褐色坏死线向外延伸呈长条状,病斑背面产生灰绿色的霉层。穗颈瘟:发生于穗颈上。病部呈褐色或墨绿色。穗颈发病早的多形成“全白穗”;迟的则谷粒不充实,病穗往往从颈部折下,形成吊颈。

2.1.2防治方法。①种子消毒:1%的石灰水浸种;强氯精消毒。②药剂浸秧:用2%的三环唑可湿性粉剂按50g对水25kg的比例,将秧洗净甩干,浸入药液中30s取出堆闷,闷30min,然后栽插。③喷药防治:一旦出现叶瘟发病中心,及时用甲基托布津、乙基托布津1000~1500倍液喷雾;亦可用富士一号,一般用750mL/hm2对水900kg喷雾。在水稻孕穗破口期,不管田块是否发病,都应用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1.5kg/hm2对水900kg喷雾防治1次。在抽穗后发现穗颈瘟,用富士一号1500mL/hm2对水900kg进行喷雾。

2.2水稻纹枯病

纹枯病俗称花脚杆,是水稻三大病害之一,也是我县水稻的主要病害之一。

2.2.1发病特点。病斑中部呈灰白色,边缘呈暗褐色,经常几个病斑相互连合成云纹状大斑块。在阴雨多湿的情况下,病部长出白色或灰白色的蛛丝状菌丝体,以后逐渐形成白绒状菌块,最后变成褐色坚硬菌核。

2.2.2防治方法。①清除菌源,打捞“浪渣”,铲除田边杂草,不用病稻草还田;②合理施肥灌溉;③及时喷药:用1%(1万单位)井冈霉素可湿性粉剂7.5kg/hm2,或2%井冈霉素1.125kg/hm2,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5kg/hm2对水1125kg喷雾。也可用草木灰225~300kg/hm2对水1500kg浸泡一昼夜,过滤后喷雾;或用草木灰375~525kg/hm2直接撒施。

2.3稻杆蝇

2.3.1危害症状。幼虫乳白色,钻入心叶内为害,秧苗被害后抽出的心叶上有椭圆形或长条形小孔洞,后发展成纵长裂条,叶片破碎。

2.3.2防治方法。用18%杀虫双3.75kg/hm2对水900kg喷雾。

2.4稻纵卷叶螟

稻纵卷叶螟又叫裹叶虫,是我县主要害虫之一。每年随西南气流由中南半岛及我国海南和两广南部稻区迁入我县。主迁入期一般为5月下旬至6月中旬,产卵盛期在6月中旬,危害盛期在6月下旬至7月下旬。

2.4.1危害症状。以幼虫进行危害,幼虫吐丝将稻叶纵卷成筒,取食叶肉,形成白条斑,受害严重时,稻叶一片枯白。

2.4.2防治方法。防治应掌握在幼虫盛孵期施药效果最好,一般年份防第3代在6月20日左右。可用杀虫双(兼治钻心虫)、杀虫单等防治。

2.5稻飞虱

稻飞虱俗称“蜢子”,也是我县主要害虫之一。我县稻田发生的主要是白背飞虱及褐飞虱。2种飞虱都是随着西南气流从南方稻区迁入。一般在水稻的前期以白背飞虱为主,后期以褐飞虱为主。即白背飞虱主要在分蘖至拔节期为害。

2.5.1危害症状。受害田块稻叶发黄,分蘖减少,严重时水稻成片“落塘”枯死。褐飞虱主要在孕穗至成熟期为害,危害严重时,稻丛基部变成黑褐色,逐渐全株枯死,受害田常“黄塘”,严重时全田枯黄,形如火烧。

2.5.2防治方法。两飞虱的防治适期都应在田间有虫量50头/百丛以上时开始用药,效果好的药剂为大功臣、扑虱灵、叶蝉散等。

2.6钻心虫

防治技术论文篇(10)

从已发生的矿井水灾来看,导水陷落柱是危害矿井安全的主要因素。而又由于陷落柱具有隐蔽性、差异性等特点,因而要对其进行详尽的探查存在极大的难题。矿井开采过程中极易因采掘方式不当而引起导水陷落柱发生水害,不利于矿井的安全顺利生产。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国家“十二五”已经将其列入重点课题,足见其重要性及在操作上存在的难度。

1.2对奥灰顶部进行全面利用和改造

在煤矿开采过程中极易出现奥陶纪灰岩,而它与主煤层之间的隔水层却又特别脆弱,容易发生水害。而且,不利于我国煤炭资源的开采量。经过研究发现,奥灰岩因顶部的特殊构造,富水性极差,不仅在钻探过程消耗极少量的水,还具有阻水作用,所以对奥灰岩顶部进行全面利用和改造,增加煤层隔水层的厚度,减少矿井水灾发生的频率。

1.3对易发生矿井水灾害的含水层进行研究

矿井开采过程中遇到含水量比较大的岩层就容易发生水灾,所以如果能在开采过程中避开这些含水层则能有效避免水灾的发生。通过对多个煤矿开采基地的综合分析,做好含水层水害防治已成为矿井开采的重要任务。借助先进仪器和设备对含水层进行研究,找出它们的特点,对它们进行加固或其他方式的解决,尽量避免矿井水害的发生。

2有效的煤矿防治水技术措施

2.1预防为主、治理为辅,防治结合

矿井水灾一旦发生则会带来极大的损失,所以应该尽可能地做好预防工作,避免水害发生。但是,若矿井水灾一旦发生,就要及时采用积极的措施进行治理,尽可能地降低损失。为了预防矿井水灾的发生,在矿井设计时就应该有意识地选择不易受水害影响的地点。在开采过程中也要做好各种监测和预防工作。

2.2对矿井内的积水进行疏导,及时将积水排出

矿井水害损失较大主要是因为积水难以及时排出,因此可以通过对矿井积水进行疏导,及时将积水排出,从而降低损失。所以,我们可以挖掘沟渠排放积水;对于因地形限制导致积水难以排出的可以挖掘隧道,将积水引到不会对矿井造成威胁的地方。对于不利于排出积水的地势低洼处,可以利用水闸或专门设置的排洪站等进行排水。

2.3利用地形,争取将水降到最低水位

通过对洪水的截流,使它们不能进入矿井也能有效降低矿井水害发生的可能性。在井口可以通过利用有利的地形,降低水位,空出更多的空间,以便雨季时大量蓄洪。为了能做到这一点要对矿井当地的气候、天气等因素进行研究,得出比较确切的雨季时间,以便提早做好蓄洪准备。对于处在山区的矿井,更要了解附近小溪、河流等的汇水或渗漏情况,并合理利用当地的大坝、水库等。同时,还要注意避开滑坡、泥石流的多发地带,降低水害对矿井的危害。

上一篇: 中班教师工作总结 下一篇: 电力营销专业技术总结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