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黄地老虎防治研究

时间:2022-11-11 15:25:20

摘要:本次调查结果表明,小麦、萝卜、大白菜及温室里的辣椒苗等都是黄地老虎的主食作物。黄地老虎在西藏河谷地带一年内发生2代,掌握该虫的年生活史和发生高峰期,提高了今后测报工作的准确度。

农田黄地老虎防治研究

黄地老虎属鳞翅目夜蛾科,分布于欧洲、非洲、朝鲜、日本、印度、锡金等,在我国分布于全国各省。西藏的拉萨、边坝、澎波、林芝等地都有发生,为拉萨河谷地区地老虎的优势种[1]。幼虫可危害小麦、青棵、豌豆、玉米、马铃薯、野燕麦、然巴草等多种作物及杂草。青稞、小麦往往刚出苗就开始受害,造成缺苗断垄甚至全田需要重播。有些菜田大白菜腐烂较多,与幼虫的钻心为害有一定关系。近几年还发现幼虫在温室和大棚中危害青椒幼苗等。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实验虫源,在温室和农田中黄地老虎的幼虫和蛹期的发生;实验设备,运用虫情测报灯;实验地点,西藏农牧学院植物科学技术学院实习农场。

1.2观察方法

运用虫情测报灯,每天观察发现黄地老虎在3月~7月,卵开始孵化后,观察到出现了幼虫老熟即将出现蛹,7月开始出现成虫。观察从2021年4月~2021年11月止。

2形态特征

2.1老熟幼虫

老熟幼虫体长14mm~19mm,翅展32mm~43mm。触角雌蛾丝状,雄蛾双栉状,分枝长而向端部渐短,约达触角2/3处,端部1/3为丝状。前翅黄褐色,全面散布小褐点,各横线为双条曲线,但多不明显,变化很大[2]。翅上肾形斑、环形斑、棒形斑都很明显,各斑的边缘黑褐色,中央暗褐色。后翅白色,前缘略带黄褐色。2.2卵扁圆形,底平,高0.44mm~0.49mm,宽0.69mm~0.73mm,纵棱显著比横道粗,不分岔。初产乳白色,以后逐渐出现淡红色斑纹,孵化前变为黑色。

2.3幼虫

老熟幼虫体长33mm~45mm,头宽2.8mm~3mm。头部黄褐色,颅侧区有略呈长条形的黑褐色斑纹。唇基三角底边略大于斜边。无颅中沟或仅有很短一段颅中沟,额区直达颅顶,呈双峰。体淡黄褐色,背面有不太明显的浅色条纹,表皮多皱纹。气门椭圆形,气门片黑色,气门筛颜色很浅。腹足趾钩12个~21个,臀足趾钩19个~21个。臀板有两大块黄褐色斑,中央断开,小黑点较多,基部及各刚毛间都有分布。2.4成虫蛹体长16mm~19mm,红褐色,腹部末节有粗刺1对。第一至三腹节无明显横沟,第四腹节仅背面中央有稀疏刻点,第五至七腹节刻点相同,气门下边有1列刻点。

3生物学特性

3.1年生活史

调查研究结果表明,黄地老虎在拉萨、日喀则等地一年发生2代,以5龄~6龄(亦有少量幼龄)幼虫在冬播作物田、冬闲田及田边、沟渠等处土壤中越冬。越冬幼虫于次年3月中、下旬平均气温3℃以上时开始化蛹,4月上、中旬平均气温6℃以上,5cm~10cm深地温达9℃以上时达化蛹盛期,4月下旬为化蛹末期。4月下旬平均气温达10℃以上、5cm~10cm深地温稳定在11℃以上时越冬代成虫开始出现,5月中、下旬旬平均气温达11℃~14℃时为发蛾盛期,5月末至6月上旬为发蛾末期。5月中、下旬第一代幼虫开始发生,6月中旬进入盛期,亦是第一代幼虫化蛹始期。7月上、中旬为化蛹盛期,7月中旬末至下旬为化蛹末期。第一代成虫在7月中旬初始发,8月中、下旬为发蛾盛期,9月下旬终见。7月下旬至8月上旬第二代幼虫开始发生,8月中旬开始在田间见到大量幼虫,11月下旬左右开始休眠越冬(见表1)。从一些物候现象也可以预测黄地老虎某一虫态的出现。如野草发青,越冬代幼虫开始化蛹,杨柳发芽,冬麦起身,为越冬代幼虫化蛹盛期,马兰花盛花,冬小麦拔节至抽穗,为越冬代成虫盛发期;紫云英、草木樨、油菜盛花,春小麦拔节,大葱种子成熟,第一代幼虫盛发;油菜花大部凋谢,冬麦和冬青棵近熟,第二代幼虫大量发生(见表2)。

3.2生活习性

3.2.1羽化。从对322头成虫羽化时间的观察统计,成虫昼夜均可羽化,其中10时~12时羽化数量占全天羽化量1.6%,15时~20时占8.7%,21时~24时占37.3%,24时至天亮占5.6%。白天占12.8%,夜间占87.2%。由此可见,成虫绝大多数在夜间羽化,少数可在白天羽比[3]。刚羽化出土的成虫,翅仅覆盖至腹部第二节,经15min~30min,翅完全展开。

3.2.2活动。成虫白天躲藏在田里作物株间或田边地头的草丛内或土块下、土缝中,夜晚飞出进行取食、交尾及产卵活动。

3.2.3交尾和产卵。成虫羽化后必须取食一定量的营养物质、性腺才能完全发育成熟而进行正常的交配和产卵活动。交尾一般是在羽化后的第二至三天夜里进行,但也曾发现有至上午近10时交尾才结束的。产卵前期最短1d,最长5d,多数为3d~4d。产卵一般在夜间进行。成虫产卵天数和产卵量与有无补充薄养关系密切。饥饿情况下,产卵天数最少,产卵量也最小,只能产几粒或十几粒卵甚至不产。饲以10%或15%的蔗糖液时,产卵天数一般为2d~10d,长的达19d,田间大纱笼中以盛开的油菜花为蜜源的,三组试验产卵天数均为13d。平均每头雌虫可产卵600粒~800粒,多的可达1200多粒。在产卵日期中,以前3d~7d产卵较多,占总产卵量的80%~90%。卵多产于土表或大白菜、甘蓝、大葱、小麦、青稞、灰灰菜、冬寒菜、然巴草、鸭舌草等作物或杂草幼苗近地面3cm~5cm的茎叶上,以叶背面着卵较多。饲养在铁纱笼中的成虫,发现卵可产在油菜茎、叶、叶柄、幼角、角柄上以及土粒和地面枯草根须上,而田间,生长中、后期的各种作物和杂草上均无发现卵。可见成虫有趋向于幼小植物、地面及枯草根须上产卵的习性。卵多散产,亦有成块的,田间见到的每块3粒~7粒不等,在室内玻缸中产的,一个卵块有卵十几粒甚至多达100多粒。

3.2.4寿命。成曳寿命也与有无补充营养有密切关系,在室内饥饿和干燥情况下,寿命普遍较短,一般仅能生活1d~5d,而饲以10%和15%蔗糖液的,平均寿命为7d~14d,有的可生活15d~20d,田间大纱笼中以盛开的油菜花为蜜源的,其寿命最短8d,最长18d以上,一般为12d~17d。

3.2.5趋性。成虫对黑光灯趋性很弱,但对糖浆液、青稞酒渣浸液和大葱花有特别强的趋性。两年的诱虫结果为,1980年一盏20W的黑光灯全年诱得成虫91头,每盆糖浆液诱得239头,1981年黑光灯诱得12头,而糖浆液诱得98头,每盆糖浆液诱得成虫数量是每盏黑光灯的2.6倍~8.2倍。越冬代成虫发生盛期正值大葱盛花期,夜里可在大葱田见到很多黄地老虎成虫[4]。

3.2.6性比。将田间调查所采幼虫和蛹带回室内饲养(或培养),待羽化后统计;将黑先灯和糖浆液全年诱捕成虫头数亦进行统计,1980年~1982年3年的结果雌、雄性比均约为1∶1。

3.2.7卵历期。将刚产下的卵随即置于室温条件下或恒温箱中和大田作物株间,每天定时观察记载孵化情况。1981年~1982年2年的试验结果为,室温条件下经5d~6d,田间作物株间经4d~7d卵顶部变褐色,中部出现一圈褐带;将要孵化时全体变灰色,顶部呈黑色。室温条件下第一代卵历期为9d~lld,第二代最短6.5d,最长11.5d,一般为8d~9.5d。在田间第二代卵历期为8.5d~l0d,一般为9d。第二代卵在26℃恒温条件下历数为4.5d~5d。

3.3幼虫

3.3.1孵化特性。幼虫刚孵出时有取食卵壳的习性,可食去1/3~l/2的卵壳,然后爬往他处寻找食物。龄期和历期:将刚孵化出来的幼虫用干净毛笔扫在白菜等幼虫喜食的植物叶片上装入玻管内或玻皿中,置室温和恒温箱中饲养,每天及时清除粪,更换新鲜食料,并观察记录发育情况。试验结果表明,在室温条件下,第一代幼虫历期1龄为7d~9d,2龄4d~4.5d,3龄3.5d~4d,4龄4d~4.5d,5龄5d~5.5d,6龄12d~13d,个别的达14d~15d。幼虫全生育期天数为35.5d~40.5d,在26℃恒温条件下历期为23d~27.5d。

3.3.2危害习性。幼虫在3龄前常群集在寄主心叶或其他幼嫩部位昼夜为害。1龄幼虫为害白菜等双子叶植物时,多在叶背面取食叶肉,被害叶片呈半透明的白斑或麻布眼状,为害麦苗是顺叶脉间食叶肉呈长条状薄膜的为害状。2龄~3龄幼虫在白菜叶脉间取食,形成孔洞或缺刻,虫多食料不足时,可将叶肉食光而仅留叶脉,4龄以后食量大增,常将幼苗在根茎部咬断拖至穴中继续取食。一头幼虫一夜可咬断3株~5株麦苗。据田间观察,幼虫在傍晚7时半左右开始活动为害,8时后最盛。其为害方式有4种:一是爬至地表将幼苗以近地面处咬断,二是天冷时只将头部伸出地表把幼苗咬断后拖至洞中取食,三是在表土下把幼苗在距根茎1cm~3cm处咬断,被害苗在次日被太阳一晒即萎蔫死亡,易于识别和拔出,四是为害大白菜等结球蔬菜时,幼龄幼虫昼夜在心叶中取食为害,4龄后往往钻进菜球中为害,被害植株由于虫粪发酵起热和伤口易于被病菌感染而造成腐烂。

3.3.3幼虫对土壤含水量的要求。把从大田采得的成长幼虫分别饲养于含水盈为40%,30%,20%和10%的土壤中,及时以称重法补足水分。试验结果表明,40%的土壤含水量幼虫根本不能生活,死亡率100%;30%的土壤含水量幼虫成活、化蛹和羽化率仅为20%,而10%~20%的土壤含水量幼虫成活、化蛹及蛹的羽化:率比较高,均在70%以上。

3.4预蛹和蛹

幼虫老熟后在田中或田边地头的土壤中化蛹,一般在田埂上化蛹的较多。化蛹前先在土中做一个椭圆形的土室,然后在土室中化蛹,化蛹深度为2cm~9cm,一般为5cm左右。预蛹期3d~6d,蛹历期在室温条件下为25d~27d,在25℃恒温条件下为13d~16d,在室外自然变温条件下为29d~30d,3.5影响发生的环境因素影响黄地老虎发生的因素很多,除与虫源基数有关外,与气候条件、营养条件、天敌以及人为地耕作等都有密切的关系[5]。

4结束语

本次调查结果表明,小麦、萝卜、大白菜及温室里的辣椒苗等都是黄地老虎的主食作物。黄地老虎在西藏河谷地带一年内发生2代,掌握该虫的年生活史和发生高峰期,提高了今后测报工作的准确度。我国地域辽阔,从南到北生态环境变化很大,黄地老虎在各地的生活习性,上长发育进程,发生规律各不相同,我们要各种的防治方法来减少黄地老虎的发生和危害。

参考文献

[1]王立峰.农田地下害虫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J].农业与技术,2015,35(1):122-123.

[2]沙尔江·沙塔尔.阿勒泰地区农田地老虎发生及防治措施[J].新疆农业科技,2015(2):24.

[3]苏旭,张永军,耿亭,等.小地老虎化学感受蛋白AipsCSP8的表达及配体结合特性分析[J].昆虫学报,2019,62(12):1369-1378.

[4]郑旭川,曾宪立,张帅,等.不同药剂对重庆烟区小地老虎防效及烟叶质量的影响[J].现代农业科技,2020(21):127-128,130.

[5]陈婧,刘蓉,梁虎军,等.新疆阿拉尔垦区黄地老虎种群监测与发生特点分析[J].中国棉花,2021,48(7):26-28,36.

作者:德庆 单位:西藏阿里地区札达县农业农村局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站)

上一篇: 牛支原体病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下一篇: 新建市域铁路运营研究
精选范文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