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2-08-17 12:33:12

阅读论文

阅读论文篇(1)

(一)文章阅读模式

文章阅读模式大体分为四个流程,即初读课文,提出问题;整理问题,进入重点;自读自研,交流反馈;再读再疑,合作解疑。在文章阅读模式中,虽然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一定的体现,但整体上还是依赖于教师的讲解。而且,学生对文本的解读还多在教师限定的一些问题范围内进行,学生的自主生成没有得到最好发挥。

(二)语文阅读模式

语文阅读模式也可分为四个流程,即整体感知课文、理解重点段落、感悟欣赏词句、积累运用词句。从这里就不难看出,语文阅读注重的是从整体到局部的阅读理解,且注重抓住文章的核心字、词、句、段来对文本的内涵进行解读。首先,在整体感知解读,教师让学生以各自喜欢的方式来阅读课文,并根据阅读过程来表达出自己的感想;其次,在理解重点段落阶段,注重让学生从理解和感悟的角度来提出自己所喜欢的段落,并要求说明理由。

不难看出,文章阅读和语文阅读都各自有其优点,我们不能割裂两者在教学中对学生发展的作用。文章阅读注重的是从基础做起,让学生在对文本字面意义理解的基础上去理解内涵,这是必要的;而语文阅读则从人文性角度出发,更多注重学生的自我感悟。相对而言,文章阅读模式在小学语文的低年级教学中应用较多,而语文阅读在高年级应用则更广,但两者没有明确的界限。

二、文章阅读和语文阅读的优点

(一)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两种阅读方式都以学生的读为主,无论是带着问题读还是学生自读后的感悟,都将学生作为读的主体,这一点难能可贵。当学生以自我的方式而对文本进行解读时,唤醒了他们对文字背后所蕴含意义的理解,是和作者交流的过程。

(二)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当课堂下放给学生时,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他们对文本的理解有了更加自由的空间。此时,学生的思维得到一定自由,能较好地激发他们参与学习的激情。特别是在小组学习中,受好胜心、好奇心的驱使,当一个学生提出不同理解时,其他学生也希望自己能在小组中得到表现,这就促使他们自主地去阅读文本,参与课堂教学。

二、文章阅读和语文阅读的不足

(一)目标泛化,落实困难

文章阅读模式重在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这就让语文的人文性无法得到较好落实;同时,问题的提出较少,教学目标没有得到较好体现。相对而言,语文阅读虽然能注重对人文性的培养,但限于学生的理解能力,语文课又容易走入朗读技巧课的窠臼。在两种模式中,问题的提出多以学生为主,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而同时也忽视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当给学生的选择度超过一定范围后,学生的选择就会变成一种无选择,即学生因知识基础的限制而不知道该提出什么样的问题,对文本阅读后想说却不知道该说什么。

(二)组织散乱,讲听难辨

课堂的主体和主导是在有意和无意中进行的,换而言之,有意是教师教学中的预设,而无意是教学中的突发事件。教学是生动的,是在预设和突发中进行的。在两种模式中,给学生的自由如果超过教师主导的限度,教师的组织作用就会被架空,课堂教学会显得较为散乱。同时,学生在阅读后不知道什么该问、该什么时候问,教师则对讲什么、什么时候讲较为模糊。

三、实施文章阅读和语文阅读的建议

因文章阅读和语文阅读都存在目标不明、落实不到位和组织散乱、讲听难辨等问题,故在实施阅读教学中,一方面教师要注重以问题来明确目标的达成,另一方面要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学生的讨论、交流,教师以精讲来作为辅助,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以问题来明确目标

阅读中的问题要做到贯穿全篇,紧扣教学目标进行。如在《理想的风筝》的教学中,教师要在初读中让学生掌握基本生字词,然后以下面问题来作为阅读探究的主线引导学生深入学习。(1)课文写了哪几件事?(2)课文中的刘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3)课文题目与课文内容有什么联系?(4)课文是怎样表现刘老师这些特点?这样,在总体目标的指导下,学生在带着问题去阅读,目的性加强,发问也有了可参考的依据,能更深入到文章中去。

(二)以精讲来指导阅读

阅读论文篇(2)

二、基于图式理论的高中英语教学

按照内容来划分,图式可以分为三种类型:语言图式、内容图式和修辞图式。语言图式是读者先前已有的语言知识,包括词汇、句型和语法方面的知识。读者有了一定的语言知识,才能对文章的语言符号进行解码,语言图式是进行英语阅读的基础。根据语言图式,学生的语言知识直接影响到阅读理解的熟读和正确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扩大学生词汇量,教授基本句型和分析句子结构的能力,帮助学生提高根据上下文猜测生词的能力。内容图式是指读者在文章讨论的主题、内容和文化方面的知识。在阅读过程中,读者拥有的内容图式越丰富,对文章本身的依赖性就越少,阅读时难度就越低,阅读的速度就越快,理解的正确率就越高。由此可见,教师除了重视学生语言知识的积累,还应注重对学生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特别要对英语国家的文化有敏感性和鉴别力。修辞图式是指读者在文章体裁和篇章结构方面的知识。要想进行有效的阅读,首先要具备篇章知识,不具备篇章知识的读者是很难讲究阅阅读效率的。因此,要想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教师必须教会学生掌握不同的文章体裁、修辞手法和篇章结构方面的知识。阅读理解是语言图式、内容图式和修辞图式相互作用的结果。读者对文章中语言符号进行解码,需要语言图式参与,而要对文章内容加以辨析、推测和验证,则需要内容图式和修辞图式的运用。要进行有效阅读,读者就得依靠这三种图式,缺一不可。

三、研究实验

为了证实图式理论对高中英语阅读有效提高的可行性,我设计了一个实验,以任教的两个平行班高一(2)和高一(3)为实验对象。两个班级总人数均为40人,每个班男生20人女生20人,出生于1997至1998年之间。两个班的英语入学成绩相差无几,分别为87.56分和87.42分。在我进行阅读前测前,两个班级的阅读课时一致、内容和作业统一。(2)班作为实验班,采取图式理论指导下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3)班作为对照班,继续采取传统的阅读教学。在实验前,我进行了前测,以比较两个班的差异。前测测试题是在英语学习辅导报高一2013-2014学年中,5套英语考试卷中精挑细选的阅读理解题,四篇阅读,总分30分。为了确保成绩的真实性,实验班和对照班均由班主任监考,测试时间一致,测试内容、容量及分值相同。从表中不难发现,实验班在前测中的平均成绩为18.6分,对照班的平均成绩为18.4分,均分相差无几,三个分数段的学生人数也都差不多,所以,两个班级的阅读能力在实验前是相当的。后测使用的试题也是从《英语学习辅导报》上精心挑选的,跟前测相比:题量一样,分值一样,难度相当,参加测试对象不变,同样均由两个班级的班主任老师监考。表中数据表明,在后测中实验班均分比对照班的均分高整整2分,阅读成绩要明显高于对照班。由各分数段的学生人数分布得知:实验班的高分段人数远远多于对照班,同时低分段人数明显少于对照班,低分段人数的减少说明学生的阅读成绩在提高,甚至已经进入高分段了。所以,实验班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是非常显著的。

阅读论文篇(3)

假设一:从模仿中学习阅读让学生从自我观察中充分了解和体会教师及高年级对阅读的重视和评价,以及具有良好阅读能力、阅读习惯和保持浓厚阅读兴趣而受益匪浅的事实。而低年级学生往往是通过自我观察角色榜样而认识到这一点的。因此,教师有必要让成年或高年级学生在低年级学生面前表现出他们非常重视和喜爱阅读。让低年级学生参加高年级学生进行的朗诵比赛、讲故事、猜谜语活动,并让高年级学生介绍自己喜爱的书以及对书中人物的看法等讨论,使低年级学生感受到阅读能学到很多知识,增添生活乐趣。这样,就能够比较容易激发学生对阅读的欲望和兴趣。

除此之外,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或校长在学生的心目中更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学生往往非常想了解或倾听他们的班主任或校长的学习经历,如果教师能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对学生的心理进行一番预期教育,则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和玛丽·卡波(MarieCarbo)及理事罗伯特W·科勒(RobertWCole)一起进行教学实验的校长便是很好的例证。这位校长一有空就呆在教室里,把自己最喜爱的书推荐给学生。在她的影响下,她所在学校的学生早已行动起来,从图书馆中核对这些书并借出,劲头十足地读起来。她给学生强烈而又绝对肯定的启示便是:“阅读非常有趣。像你们这么大时我就已喜欢上阅读,因此,我想你们也一定能感受到从前我年幼时的那种阅读乐趣的。”很显然,一个角色原型很可能会激发起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并伴随整个人生。可以想象出,当教师朗读时所自然流露出的热情、趣味、欢乐之情,对学生来说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对教师来说,应努力实施以下教学策略,可使得学生能从中模仿:

1每天至少花15分钟时间向学生朗读。

2对于刚学习阅读的学生,在认识字词的同时要求阅读大量的图表和书籍。

3对于言语欠流利的阅读者,教师应大声朗读某一小段,要求他们跟读数遍,直至能独立朗读该段为止。

4为学生提供教材的录音带,让学生听录音并跟读。录制教材或故事书的音带,并要求学生反复地听读这些音带。

假设二:孩子天性喜爱阅读,其阅读兴趣能被激发应理所当然就阅读教学而言,学校教学的任务之一就是使阅读成为令人愉快的活动,能引发孩子天生的阅读兴趣及好奇心,并激发其新的兴趣。对孩子来说,对他们大声朗读就是最简单而有效的方法之一。激发并保持孩子天生的阅读兴趣将促使他们自觉地成为终身的阅读爱好者。不仅如此,学生阅读动机强,对待阅读也更认真,更有可能进行自觉的、有规律的阅读训练。

为了能成功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动机,可以进行以下四个方面的尝试:

1让各种各样的人(教师、校长、作家、父母、高年级学生)经常向学生朗读。

2根据学生的兴趣,在每间教室内给学生提供有较大选择余地的阅读材料。

3成立图书俱乐部,定期聚会,互相交流读书的感受和经验。允许学生设立公告栏,反映学生的阅读兴趣。

4鼓励学生进行读书讨论。讨论他们最喜爱的书,最喜欢的人物以及最感兴趣的事件等。

假设三:学会阅读并不难,而且非常有趣对学生来说,促其模仿他人并激发他们学会阅读是通向读书识字的第一步。一部分学生在上述那些教学策略的影响下成为流畅的阅读者,而另一部分学生则未能达到熟练的程度,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阅读或许就成了这另一部分学生作进一步努力的潜在障碍。特别是当阅读学习过程变得颇为费力甚至令人迷惑不解时,学生产生厌恶或逃避阅读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了。

作为教学者,应该努力做到让学生在学习阅读时感到轻松自如和放松,并尽可能避免失败。在阅读训练过程中为学生提供所需要的训练形式和训练量,以激励孩子们继续学习。为了使学生更能接受和放开学习,应缓解压力,这样,学生学习得也更快、更轻松。

玛丽·卡波(MarieCarbo)和理事罗伯特W·科勒(RobertWCole)及其同行在教学实验中采取了以下策略,使学生摆脱对阅读的畏惧心理,增强信心。

1提供一个舒适的阅读场所,内有软座、地毯和枕头。在这样的阅读环境中进行阅读,有助于学生把阅读同舒适相联系,而不再看作是令人厌恶的苦差事。

2尽可能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和他(她)的朋友在一起阅读。

3不要盲目滥用语音教学法,尤其是对那些有听力障碍的学生。

4允许学生在为小组朗读前练习各段。

5运用特别录制的段落来提高朗读的流利水平。用稍慢于普通朗读的速度录制饶有趣味的故事,音带的两面各录制一小段(大约2分钟)。让初学朗读者听录音带,跟读数遍后,大声朗读这一段。

6保证学生自主选择各种形式来表现自己所读过的内容。如:哑剧、讨论、绘画或写读后感等形式。

假设四:要成为一名良好的阅读者必须花费时间不断地进行阅读经历了模仿、激发阅读动机和学会轻松、有趣地进行阅读三个过程之后,接下来该做什么努力呢?一般而言,良好的阅读者总是花大量的时间阅读。学生掌握阅读这一学习技能带来的不仅是乐趣和快乐,还会给他的生命创造奇迹。如果教师们能坚持运用上述方法,孩子们一定会希望自己多进行阅读。而广泛的阅读不仅有助于扩大词汇量并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同时也提高了阅读测验成绩。因此,为了保证学生有足够的富有趣味的阅读材料和充分的阅读时间,鼓励学生进行经常性的阅读活动,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1鼓励孩子把书带回家中阅读。

2除了假日,每天应安排特定的、连续的时间供学生进行阅读活动。

3建议学生互相借阅,并允许他们进行书籍(同学之间)的买卖活动。

4向学生公开出售一些适宜阅读且价格低廉的书籍。

5降低(教科书)辅助练习册的重要性。应该让孩子把大部分时间花在阅读上,或听别人朗读,或讨论有关他们所读及所写的东西。

6保存一些已录制音带的书籍,供那些未能独立阅读的孩子能随时取用。

假设五:学生需要用更高程度的阅读材料来发展其阅读能力如果教师不向学生提供更高程度的阅读材料,学生就很可能不会阅读这样的材料或读不懂这样的材料。对学生来说,无论从学业的实际需要,还是从语言认知能力发展来看,这种阅读练习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学生必须面对这种挑战,而不是望而却步。由于以往的大多数补偿性或辅的教学方案对于学生的这种发展缺乏应有的重视,学生通常在冠以第一教学方案下独自花过多的时间,专注于低程度的技能与操练活动。事实上,在这一时期,对学生寄予更大的期望和更高的要求会更有益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

由于一些学生的阅读能力未能得到较好的发展,他们常常是在补习班中度过整个学校生涯,重复那些令他们厌倦的阅读材料。为了能使学生的阅读水平能逐步地得到提高,教师应该选择一些较高难度的阅读材料,提出一些与材料有关的思辨性问题。具体做法是:

1经常向学生大声朗读一些易引起争议的材料并提出几个令人深思的问题。

2提供真实的情境,以引起学生思考。如,进行玩具的买卖,或是计划一次旅行。

阅读论文篇(4)

教学性阅读是指与课程教学直接相关的阅读,包括课前的预习阅读,上课时边听讲边进行的课堂阅读和课后的复习阅读。教学性阅读的主要对象是教材。但是在过去的应试教育体制下,为了应付考试,学生往往只注意课后的复习阅读,而忽视课前的预习阅读,最终导致上课只能被动地接收,被动地“听”,完全依赖于教师的讲解灌输,无法做到主动学习、积极参与,结果“读”了十几年的书,却仍然不会读书。因此,在教学性阅读中,应强调课前的预习阅读。强化课前的预习阅读,可以让学生熟悉新课内容,消除听课的盲目性,从而做到主动学习、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也有利于听课时积极思考、深入理解、重点记忆、难点突破,这将大大提高课堂阅读和课堂教学的效率。同时,也可有效地锻炼和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实践证明,有了良好的、充分的预习阅读,可以将师生从满堂灌的桎梏中解脱出来,也可让课后的复习阅读从低效进入高效,真正做到“温故而知新”。

教学性阅读固然重要,但相对而言,它的阅读范围比较狭窄,更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所限,所学到的知识有限,学生的自我发展空间也受到限制,学生的学习潜能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将有效的教学性阅读与自觉的专题研究性阅读结合起来,才能让学生成为有发展前途的、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在《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第23条规定“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此可见,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此,在不少省市的学校开展了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教学,如何在语文的阅读教学中进行研究性学习,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课题。正是在这种大环境下,我们提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进行专题研究性阅读。

专题研究性阅读是指为了解决某个课题而进行的有计划、有选择的研究性阅读。专题研究性阅读的主要对象是教材以外的阅读材料。专题研究性阅读是学生认识世界、扩大视野、丰富知识、修养品性、培养能力、提高素质、自我发展的重要途径。

专题研究性阅读教学是一种以专题为中心的合作探索型阅读教学模式。它的基本环节是:

1、提出专题。由学生在预习阅读及课外自由阅读中,发现可行性的研究专题,确立研究性阅读目标;或由教师提出有一定涵盖性、综合性的专题,为研究性阅读定向。这是专题研究性阅读的关键。专题研究性阅读必须有明确的目标,即通过阅读要解决什么问题,研究这个专题有什么意义,都必须事先明确。对中学生而言,专题的确立不宜过大,应选择开口小,周期短,便于占有材料的小专题,要让学生通过阅读能独立或合作完成。确立专题后,应在教师的指导下,设计好一份具体的专题研究计划,以确保专题研究性阅读有序、有效地进行。

2、收集资料。由学生自主独立或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相关资料信息的采集、筛选、分析、综合、提炼和重组。专题研究性阅读必须在资料信息方面有一定量的积累之后才能进行。蜜蜂酿蜜必须博采,专题研究性阅读同样需要广博的知识基础。而资料信息的收集需要有广泛的阅读,它们的来源可以是教材的内容,也可以是报刊杂志,也可以从网络上获取有关信息。专题研究性阅读是开放性的阅读,它将打破传统语文阅读教学中从书本到书本、从书本到作业的封闭性阅读模式,给学生以更多的获取资料信息的方式和渠道,将为学生以后获取信息、解决问题奠定良好的基础。

3、合作探究。在收集、占有一定量的资料信息后,由学生针对专题进行切磋,分组讨论,让学生互相争辩、互相启发。专题研究性阅读将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从传统语文教学中被动地掌握知识转变为主动地发现并研究解决问题,而教师将从传统教学中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专题研究的指导者甚至合作者。这种既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又要求学生互动合作的学习方式,将培养出学生团结协作、科学求实的优秀学习品质,有助于他们以后的终生学习及自我发展。

4、交流评价。经过合作探究之后,要求学生独立或合作完成小论文。形成小论文是总结专题研究成果,进行交流的基本方式。写小论文也是一种综合素质的体现,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语文学习能力。然后由学生主体发言,其它同学补充、反驳、完善,教师做出评价。这一环节的主要目的是反馈学生阅读质量,对于学生在研究中未能发现的问题进行适当的点拨,对学生研究中有失偏颇或偏激的地方进行适当的纠正。为了让学生对专题研究性阅读保持盎然的兴致,在评价中要注意保护学生研究的积极性,要让学生始终感受到发现的快乐,要让学生始终尝到研究的甜头。

阅读论文篇(5)

当前《新课程标准》提出,小学语文必须高度重视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首次把“丰富语言的积累”写进了教学目的,并用具体条款要求“注意积累语言材料”,明确规定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50篇(含课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适合儿童阅读的各类读物是现实生活中最重要的语文教育资源。“积极创造条件,指导学生多读书,并采取多种形式交流读书心得”则是极为重要的语文实践活动。在开放的语文教育体系中,课外阅读不是游离于语文教育过程之外的“点缀”,是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鉴于此,扩大课外阅读量势在必行。

学生的课外阅读大多数是以个体的形式来进行的,因此,教师应允许学生个体差异的存在,开展课外阅读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需要,允许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读物,自由阅读,自由写笔记。而且,形式要不拘一格,不求统一,这样才能成功地激发起学生阅读动机。在信息化社会条件下,要求个人面对大量的信息能进行正确的判断、整理、处理,并做出相应的对策。因此,在课外阅读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信息(活用)能力,提高信息素养成为一个核心的课题。此外,在课外阅读指导中,教师不能只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而忽视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目前,小学生从课外书籍中汲取的“营养”结构仍不够合理,卡通漫画在学生课外阅读书籍中所占的比例较大。因此,教师既要考虑学生的自主性,又要加强对课外读物选择的指导。

二、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鼓舞和推动学生课外阅读的巨大动力。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学生有了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特别是对于那些初学阅读的学生来说,教师应该大力激发他们的阅读动机,使他们在头脑中将阅读与乐趣相联系。那么如何激发课外阅读的兴趣呢?我们常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向学生简介要读的文章内容,以激发其阅读兴趣,也常利用故事中精彩、紧张、感人的情节创设悬念,让学生产生寻根究底的好奇心,以此激趣。但我们还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推荐图书要注重方式

罗曼·罗兰曾说过:“要撒播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所以教师不光要熟知图书内容,更要加深对书的感受,这样在推荐书时才会游刃有余。当然教师绝不能忽视推荐方式的机动性,据其要求和内容而言:A、推荐方式可以有书刊的推荐、篇目推荐和内容的介绍。例如,我在给学生上课外阅读的时候,就给他们讲《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的故事内容。课后,同学们争先恐后地看这些书,起到了很好的效果。B、教师在推荐过程中,应用必要的指导和技巧。

苏霍姆林斯基说:“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起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的确,老师在学生的心目中总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他们往住想了解自己的老师在他们这个年龄时是如何学习的。根据这一心理特点,教师可利用时机和学生谈谈自己儿时的学习,为学生树立榜样。

2、开展丰富多采的读书活动

(1)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既希求读有所得,又期望所得的收获明显,得到老师、家长和同学们的认可与赞许,从而满足自己的成就感。针对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我们可开展一些读书心得交流会、朗诵比赛、讲故事、猜谜语、读书经验交流会等活动,让学生有施展才能的机会。比如:我在班里开展了一次“读一本好书”讲故事比赛,参赛同学讲得滔滔不绝,观众听得津津有味,不但增长了知识,而且大大激发了同学们的阅读兴趣。所以大力开展多样的读书活动,能极大地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信心和热情。

(2)古诗词是祖国文化宝库中璀璨明珠,它句式整齐,富有韵律,易读易记,琅琅上口,深受人们喜爱。让学生从小诵读古诗词,不仅有利于发展语言,提高智力,而且能陶冶情操,培养文字鉴赏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在平时课外诗歌指导时,安排每周背一诗(词)。在每首诗词拓展引进时,采用“同题异文”(同一题材的诗词)、“同人异文”(同一作者的诗词)、“同意异文”(同一情感类型的诗词)等途径扩大古诗文的阅读量。在进行诗文感悟时,以感受为主,理解为辅。主要以诵读的方法,引导学生去美读,去背诵,去想象,让学生能上口,有滋味就行。

古语有云:“书读百遍,其意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等,其中“见”、“作”、“吟”均是有所感悟的表现,也是语感的初步生成。这样积累一多,语感不断得以积淀,学生的语文素养自然形成。

(3)我们还可以根据学校组织的活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自办手抄报和手抄小杂志。这学期,为了了解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我们班办了一期以读书为主题的手抄报。学生为了办报,大量阅读了怎样读书的有关知识,然后再对所读知识进行选择、编辑、抄写、插图,还真办出了像模像样的报纸。学生办的报纸无论好坏我都给他们张贴展览。学生在相互观摩、互相学习比较中,又悟到很多东西。这样的活动每学期可组织多次,使学生在办报刊的过程中,提高选择及加工信息的能力。

三、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能力

做任何事情,都要讲究方法,这样你才可能事半功倍。读书亦是如此。然而,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浅,阅读时往往带有盲目性、随意性,这样就不能提高阅读的质量。因此,指导学生读书的方法也很重要。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1、指学生选择健康、有益的课外读物

课外阅读益处多多,但开卷未必有益。别林斯基说得好:“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所需要的读物。”时下出版物众多,鱼目混珠,所以指导学生正确地选择课外读物非常重要。笔者认为选择课物要注意下面几点:

(l)思想健康。好书,以健康的思想教育人,以感人的事迹鼓舞人,以高尚的情操陶冶人,以科学的知识丰富人。我们要教育学生读好书,使他们从好书中认识真、善、美,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而受年龄、阅历、水平限制,小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还不够强,所以我们不能低估不良读物给我们小学生带来的副作用。

(2)考虑学生的各方面差异。据有关方面调查,因学生年龄、学段、性别、性格、心理特点等方面的差异,其阅读兴趣也随之不同,一般来讲:小学低中年级以童话、神话、寓言、民间故事为主,而高年级学生除故事外还对传记、传奇、惊险小说等感兴趣,可以说进入了文学期。女生一般喜欢看有故事情节的书,而男孩则对史地、体育、科学等方面感兴趣。所以教师可以对学生的爱好进行了解,到介绍时就有的放矢了。

(3)有趣味性。知识的海洋对于少年儿童有着极大的诱惑力。宇宙的奥秘,诸如地球的形成,人类的起源,海底世界的趣闻,森林中的动物之王,历史上的人物故事,以及关于未来世界的科学幻想……都会引起他们认识世界的炽烈欲望。教师要有计划地帮助学生选择适合他们阅读程度的课外读物。

(4)注意阅读的广度。鲁迅先生在《给颜黎民的信》中告诫青少年:专看文学书不好,只看一个人的著作也不好。《教学大纲》要求六年制小学生课外阅读不少于150万字的分量,无疑是我们要注意阅读的广度,在尊重学生个性的基础上,只有广泛地阅读,才能补课堂教学的不足、课本阅读的不足。

2、指导学生有计划地合理地进行课外阅读

儿童的意志、毅力、水平与定型的成年人有区别,要克服小学生常见的好奇心和盲目冒进的心理,所以要讲究阅读的先后,阅读要有计划地进行。笔者认为安排学生的课外阅读可从下面三个角度考虑:

(1)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古人云:“世间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确实在社会上处处有语文,人人时时学语文、用语文。如今,社会生活高度开放,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小学语文教学不能局限在课堂,课本里,而应该构建开发的教学模式,拓宽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去感受中国语言文字的美,让学生知道中国五千年的深厚历史文化,从而去影响学生的精神世界。各种阅读材料,特别是范围广泛的课外阅读,更是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没有边界的感受空间。学生接触了各种类型的文章,在老师的引领下,文字带他们进行了时空的穿梭,领略了各种风情,遨游了艺术殿堂,充分感受了祖国文字的奇妙与伟大。同时,也激起了孩子对各种阅读材料的兴趣,促使他们自己通过读报、看书去获取知识、信息,懂得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情感。

在平时的课外阅读教学安排时,我们还可以结合一些特殊的课文,特殊的节日,特殊的事件,特殊纪念日等,有计划地开展系列活动,请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获取相关资料,并根据资料,配合班级或者自己进行各种形式地处理与表达。帮助学生广开信息渠道,大量储存了各种信息单元,使学生初步具备集中与扩散相结合的信息处理能力。

(2)从体裁考虑。低年级安排儿歌等浅显的儿童读物,中年级安排易懂的寓言、童话、科学知识短文,高年级安排有代表性的中、长篇小说等文学作品及报纸杂志。

(3)从时间上考虑。平时上课时间紧,安排篇幅小的文章、书报.寒暑假时间长安排篇幅较长读物。

3、指导学生从课外读物中吸取营养,学会积累

语文学习的基本途径是积累与训练。常言道:“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道理就是如此。中国古代学习论认为“积渐成学”是读书之规律,如孔子主张“博学于文”;荀子论述“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近现代的学习理论研究揭示,心智技能的学习与形成有赖于积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就认为“学习的过程是逐渐积累的过程。”因此,我们要创造一切条件,帮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激发其读书兴趣,积累尽可能多的典范性的语言材料,积淀尽可能多的语感经验,不断丰富学生的“心理词典”。笔者认为应该注意如下几点:

(1)培养读书的积极态度,认真投入,和作者想在一起。读书是把书的信息传给大脑,大脑进行创造性加工,人与书本产生的一种综合性效应的一种创造性的劳动过程。只有在课外阅读中充分地调动自己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才能有深刻的印象,才会变成自己的东西。

(2)学会做笔记。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课外阅读就要“养成读书记笔记的习惯”。读到好文章,摘录好词佳句,记下心得体会,日积月累,潜移默化,这就是阅读的收获。

4、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培养创新精神

培根说过:“凡有所读,皆成性格。”学生对文章的鉴赏感悟,都具有较强的个性化特点。在读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我们进行素质教育的希望所在。因此,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鼓励学生提出与书中不同的见解,或者解决书中或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在阅读中,会对一贯的、公认的模式、结论提出异议的阅读能力其实就是学生的一种求异思维的体现。经常性地进行这种“过滤”阅读,对他们的创新精神的培养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我认为对文章鉴赏的多样性,应当得到老师的尊重。我们允许孩子在品评、质疑时的这种超“文本”的现象。只有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看法才得到真切地表达,感悟得到真实地提高,思维得到真正地发散。

在学了《三顾茅庐》后,请学生结合课外阅读的有关章节,作个简单的人物评析。有的同学就提出:刘备的礼贤下士只不过是他的一种计策,说明他狡猾,用多种表面工夫去感动诸葛亮。其实,他根本没什么本事,又列举许多事,来说明他出谋靠诸葛亮,开战靠张飞,关羽。一听觉得很有道理,于是,脱开书本,结合当今社会讨论刘备到底算不算一个成功人士?

阅读论文篇(6)

阅读文艺评论时,按照以下步骤来阅读解题,我们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推敲字句,理解深层含义。试题一般设置为“解释画线句在文中的具体含意”等,下文中第2题就是这方面的体现。做这类题要在画线句的周围找答案,一要注意结合语境来理解,因为在不同的语境中句意是不同的。二要注意理解全面,不能挂一漏万。如作答下文第二题的第(1)小题时,文中第二自然段的“中国诗界更是如此……如今好不容易终于寻到了‘诗体大解放’这一服妙方。于是,下决心对以往的旧古董来一番天旋地转的‘大破坏’”,第三自然段的“中国人好像下定了决心,不惜以一个空前的大破坏,来重建一种理想的诗歌秩序”,第五自然段的“尽管人们可以责难中国人对于传统诗意的怀旧、甚至守旧的心态”等都是答题区域,提取各自的要点,继而整合,便可作答。

2.把握结构,归纳概括中心。文章结构是作者对语言材料的组织和安排。作者的认识、思维的发展都要通过结构、层次和段落传达出来,理清结构也就抓住了作者的思路。试题一般设置为“……体现在哪些方面”“文章从哪些方面……”等。下文第3题“请概括作者在文中表达的主要观点”就属于这类考查。归纳概括答案时要注意抓准、抓全主要信息,不能有所遗漏。文中第一自然段是谈作者对古典诗歌的肯定,第二自然段是谈进行新诗革命,第三、四、五自然段是谈作者对新诗革命的看法。理清了结构,各部分的中心就不难概括了,当然作者的主要观点也就表露无遗了。

3.深入研读,分析观点态度。我们要依据文本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切不可脱离文本而用自己脑海中固有的知识来分析。下文第3题同时也体现了这方面的考查。该题要求概括作者在文中表达的主要观点,那么这些观点应是我们对文本分析后解读出的“作者的观点”,而非“我们的观点”,哪怕这些观点经事实证明是不准确的。

4.思辨探究,评判材料观点。文本表达的是作者个人的理解,读者可以有自己的看法,即便是与作者的观点不同也可以谈谈自己的理解。这点要求与第3点正好相反,如下文第4题。此类题是开放性试题,任何一位读者都可以有“自己的看法”,不必囿于作者的观点,但用于支撑自己看法的“论据”应源自文本。

【阅读训练】

论中国新诗

谢 冕

中国在20世纪上溯的几千年中,创造了世上无与伦比的、声情并茂的古典诗歌的辉煌。这些由方块字铸成的古代瑰宝,是东方审美创造的极品。这些超越时空的永恒的语言,它以高贵的形式,华彩的节奏,典雅的词汇,特别是隽永的意境,造出了一个充满魅力的诗意世界。音乐、色彩和非凡的想象力的综合,传达着古老文明的迷人神韵。它凝聚着人们关于追求功名和理想,咏叹乡情和友爱的情怀……这一切,经过无数代诗人的锦心绣口编织而成的、永久的心灵的梵音,正是这个建立在悠久农业文明基础上的古老民族的永世的骄傲。

19世纪下半叶中国在强敌逼境下的节节败退中无路可走。当时的普遍想法是,苟能救亡图存而宁肯抛却一切。中国诗界更是如此,经过上个世纪那一批改良主义者的并不成功的探路,如今好不容易终于寻到了“诗体大解放”这一服妙方。于是,下决心对以往的旧古董来一番天旋地转的“大破坏”。胡适有言:“文学革命……用那活的白话文学来代替那死的古文学,可以叫做大破坏,可以叫做大解放,也可以叫做建设的文学革命。”

打破山林的宁静,装进工业时代的喧嚣,那些由经典的节律和音韵造出的完美受到了轻蔑。中国人好像下定了决心,不惜以一个空前的大破坏,来重建一种理想的诗歌秩序。他们只知试验创造,他们的目光只望着前面,他们没有、也不会想到回头看看,看看风烟迷乱之处的“战场”上的狼藉景象。而实际上,中国新诗在它的草创期就留下了许多弊端。当日也不乏一些有远见的人对此有过评论。就在白话新诗起步之初,当日积极参与新诗革命的俞平伯,就看到白话的“词汇贫乏”,很多都要“借材异地”以及他认为的“缺乏美术的培养”等。还有周作人,他拥护白话新诗的产生,他自己也写过像《小河》那样的里程碑式的作品,但他对新诗也有较为尖锐的批评。他“不佩服”白话诗的“白描”和“唠叨的叙事”――“我只认抒情是诗的本分”。周作人说:“经过了许多时间,我们才渐渐觉醒,诗先要是诗,然后才能说到白话不白话”“一般写诗的人以打破旧诗的范围为唯一的标志,提起笔来固然无拘无束,

但是什么标准都没有了,结果是散漫无纪。”

从清末的“诗界革命”到五四的“新诗革命”,这一丰富而曲折的变革历程大抵就是走了两个步子。一是“以旧风格表现新内容”,一是“诗体大解放”。前者被认为是改良的,后者则被认为是革命的。事实是,对于一个悠久的传统而言,多大的“革命”也难以造成实际上的断裂。

革命总是暴风骤雨般的袭击和取代,它的不可阻挡的迅雷之势,总有一种暴力造出的粗糙。诗是艺术的,艺术的变革采取革命的办法,难免会留下诸多“病症”。中国诗歌经过自“诗界革命”到“新诗革命”的长期试验,最后作了可说是充满危险的选择,这就是,在它庄严的“告别古典”的仪式中,的确蕴涵了为思想而轻视艺术的隐患,那一代人都把兴趣和激情倾注于诗体的改革上了。他们在为了使诗实现人与他的现实状态相适应的路途上,的确拥有前无古人的胆识与魄力。然而,他们却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以至于在百年后的今日,当人们在获得一种崭新的方式表现他们所拥有的诗意时,猛一回头,却发现他们的这种“拥有”乃是一种“不拥有”――尽管人们可以责难中国人对于传统诗意的怀旧、甚至守旧的心态,但几乎所有的责难都无法回避如下的事实:较之古典诗歌精美的极

致,新诗在艺术形式上的粗粝以及人们在运用白话的方式以表达他们的情感时所产生的力不从心的沮丧!

(选自《论中国新诗》,有删改)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作者对中国古典诗歌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他认为古典诗歌是中华民族永远的骄傲。

B.新诗革命者以前无古人的胆识与魄力来重建一种理想的诗歌秩序。但新诗的局限性在新诗革命之初也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C.诗是艺术的,艺术的变革采取革命的办法,难免会留下诸多“病症”。因此,作者对新诗革命者的努力是持否定态度的。

D.新诗的出现和兴起必将使古典诗歌遭受到毁灭性的打击。

E.所有的新诗都为了表达思想而忽视了对艺术形式的追求,因此在表达情感时产生了力不从心的沮丧。

2.解释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具体含意。

(1)打破山林的宁静,装进工业时代的喧嚣,那些由经典的节律和音韵造出的完美受到了轻蔑。

答:

(2)诗是艺术的,艺术的变革采取革命的办法,难免会留下诸多“病症”。

答:

3.请概括作者在文中表达的主要观点。

阅读论文篇(7)

【阅读技法】

阅读分析议论文,要根据它的特点,着重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一、找准论点

阅读议论文,关键是要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有的文章,标题就是中心论点,如《反对自由主义》;也有的文章,在开头提出中心论点,如《谈骨气》,开门见山,亮出论点,表明立场,先声夺人;还有的文章,是在行文当中或篇末提出中心论点,这样的文章,往往是层层议论,抽丝剥笋一般地亮出观点。

大多数文章,标题只是提出了一个论题,中心论点隐含在文章的论述中。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地阅读分析,用自己的语言归纳出中心论点。

二、分析论据

阅读议论文,在抓住全文的论点之后,还要弄清楚论据是事实论据还是道理论据。事实论据包括事例、史实、统计数字等。事实必须确凿可靠,有代表性。道理论据包括名人的正确论述和自然科学的原理、定律、公式,以及正确反映自然规律和人类生活经验的名人名言、谚语、格言等。

三、弄清论证的方法及作用

弄清论证方法,才能更好地把握、理解中心论点。要弄清论证方法首先要了解常用的论证方法:(1)举例论证:用事实说话,真实可信,增强说服力;(2)道理论证:说理透彻,令人信服;(3)对比论证:突出了全文要论证的观点,使得逻辑更严密,更具说服力;(4)比喻论证:形象生动地论述自己的观点,且能化抽象为具体,深入浅出地说清楚事理。其次,还要注意的是,这几种论证方法有时候是交叉使用的。

四、理清结构

阅读议论文,必须理清议论文的结构。议论文的结构一般分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部分,也就是引论、本论和结论。

五、了解议论文的语言特点

议论文的语言往往概括、精练、严密、准确。它的语言往往有鲜明的个性,或针砭时弊,或剖析事理,往往能利用抽象的词语来表现丰富的内容。一般方法是: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篇不离旨,深入揣摩其表达作用。对文中的一些重点词语,要抓住其词义的范围和轻重及修饰限制作用来分析。

【例题讲解】

失败不是成功之母

阿元

“失败是成功之母”可能是中国最著名的一句格言,它在我们生活中出现的频率是相当的高。原因之一是几乎所有人都经历过失败,原因之二是在失败之后人们需要用这句话来安慰自己破碎的心灵。

但阿元认为,“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句话用来自我安慰当然不错,但用它来指导我们的生活就未必有效。

其实,失败和成功之间,绝对没有无法割裂的联系。关于这一点,历史上有无数的例子可以验证。比如说项羽,从江东起兵,从来没有打过一次败仗,但垓下之围让他永无翻身之地,所以他自杀了。还有李自成,现在的历史学家研究表明,李自成占领北京之后,至少有五次机会可以战胜满清,过足当皇帝的瘾,但最终他还是被杀掉了。可能有人会说,这些人的失败之所以没有成为成功之母是因为,他们失败之后就死了,根本没有机会。那么咱们就举一个失败之后没死的,世界上最著名的军事统帅――拿破仑。在拿破仑的一生中有两次致命的失败,一次在莫斯科,一次在滑铁卢。两次失败的主要原因也差不多,因为拿破仑的扩张让他成为了欧洲的公敌。就像俗话说的,双拳难敌四手,好虎难顶群狼,拿破仑的两次失败都是败在了欧洲其他国家的联合上,一代天骄拿破仑最终是死在了圣赫勒拿岛上。

以上的例子充分地证明,失败并不必然就是成功之母。失败要成为成功之母是需要一些条件的,比如说失败的当事人要能正确认识失败,合理评估自己。

美国一个非常著名的推销员在谈到他为什么会成功的时候,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次他在推销《幼儿百科全书》时对一家人说,“这套书能解答孩子们提出的任何问题。”然后他又对那家的孩子说:“小朋友,你随便问我一个问题,看我怎么从书上找到你想知道的答案。”这个小朋友的问题是:“上帝坐的是什么牌子的车子?”这个推销员说,当时他是面红耳赤,只能收拾起他的书,灰溜溜地走了。

从这次经历,这个推销员总结出一个经验,话不能说得太绝,牛皮不能吹得太大,从而他走上了成功之路。

这个故事说明了,如果你对于失败能够有个理性的分析,那么失败可为成功之母。

而在生活中,如果不能正确认识失败,不能合理评估自己,失败只能带来更大的失败。

要想让失败成为成功之母,除了要对错误有合理的分析之外,还要有从头再来的勇气和永不放弃的毅力。

项羽的对手刘邦,和项羽交手,从来没有打胜过。最惨的时候,他的老爸老妈老婆孩子全都被项羽抓起来了,项羽还威胁说,如果你不投降,我就把你老爸煮了当饭吃。对此,刘邦的反应是,我们是兄弟,我爸就是你爸,如果你要煮你爸,你就送一碗汤给我吃。

虽然刘邦的话有点耍无赖的意思,但正是他永不放弃的勇气才让他在一次次大败之后又站了起来,并最终成为一代强悍的开国皇帝。所以说失败不是成功之母,并不是要否定这句名句,而是想告诉大家,如果对于这句话没有一个正确的分析和运用,很可能会让这句话成为逃避失败的借口,成为一块不敢正视失败的挡箭牌。

探究练习

1.结合语境,解释下面的词。

挡箭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指导]这里不只是理解词语的原意,还要结合上下文内容来解释词语的含义。

[参考答案]答案不唯一,表意确切即可。挡箭牌:盾牌,比喻推托或掩饰的借口。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为了证明此论点,主要采取了____________的论证方法。

[解题指导]本题考查对中心论点的辨别和概括能力,要在把握全篇的基础上进行归纳,细心的学生会发现其实文章的题目就是论点。此外,对论证方法的辨别要扣住“主要”二字,文中先后列举了项羽、拿破仑以及一个推销员的例子。

[参考答案]失败不是成功之母(失败未必是成功之母);举例论证。

3.失败要成为成功之母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解题指导]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和理解能力,这在原文第八段就能找到答案。

[参考答案]要想让失败成为成功之母,需要的条件是:要对错误有合理的分析,还要有从头再来的勇气和永不放弃的毅力。

4.结合全文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举“李自成占领北京后被杀”“刘邦打败项羽成为开国之君”的事例的作用是一样的,都是为了证明“失败和成功之间绝对没有无法割裂的联系”这一分论点的。

B.第三自然段中拿破仑的例子显得多余,应该删去。

C.作者通过否定名句“失败是成功之母”,告诉我们要独立思考,要用批判的眼光来对待名言的道理。

D.“失败是成功之母”作为格言被人们广泛认同,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几乎所有人都经历过失败,另一个是在失败之后需要用它来安慰自己破碎的心灵。

[解题指导]A项中的“刘邦打败项羽成为开国之君”的论据与题中的论点不合;B项中拿破仑的例子显然不应删去;C项的说法与文章最后一段矛盾,所以错误。

[参考答案]D

5.阅读下面材料,用一句话说说你的看法。

一位盗车高手,他对各种车锁的漏洞了如指掌,每次行动从无失手。但法网恢恢,疏而不漏。他在一次行动中,被警察当场抓获,被判处了有期徒刑。在狱中,由于表现良好,被提前释放。出狱后,他根据自己了解到的防盗缺陷,创办了一家汽车防盗用品公司,生产出来的产品几乎无懈可击。

[解题指导]首先要了解材料中的观点,然后对此说说自己的看法。一个盗车高手开始的人生坐标是错的,也是失败的,后来他把缺点化为优点,及时纠正了自己的人生航向,也就意味着成功。这则材料告诉我们:失败可以转化为成功,关键是看你怎么做。

[参考答案]言之有据(有理论支撑),表述准确即可。示例:失败和成功有时只有一步之遥,能顶住失败的逆流,并逆流而上就能获得成功。

【拓展训练】

人不炼,不成器

杨绛

人有优良的品质,又有许多劣根性杂糅在一起,好比一块顽铁得在火里烧、水里淬,一而再、再而三,又烧又淬,再加千锤百炼,才能把顽铁炼成可铸宝剑的钢材。黄金也需经过烧炼,去掉杂质,才成纯金。人也一样,我们从忧患中学得智慧,从苦痛中炼出美德。孟子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就是说,如要锻炼一个做大事的人,必定要叫他吃苦受累,百不称心,才能养成他坚忍的性格。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这是我们从人生经验中看得到的实情。谚语“十磨九难出好人”“人在世上炼,刀在石上磨”“千锤成利器,百炼变纯钢”“不受苦中苦,难为人上人”说的都是以上道理。

我们最循循善诱的老师是孔子。《论语》里孔子的话,都因人而发,从来不用教条,但是他有一条很重要的教训。他的弟子,怕老师的教训久而失传,在《大学》里记下老师二百零五字的教训。其中最根本的一句是:“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不就是锻炼自身吗?

修身不是为了自己一身,是为了齐家、治国、平天下。平天下不是称王称霸,而是求全世界的和谐和平。有的国家崇尚勇敢,有的国家高唱自由、平等、博爱。中华古国向来崇尚和气,“致中和”,从和谐中求“止于至善”。

要求世界和谐,首先得治理本国。要治国,先得齐家。要齐家,先得修身。要修身,先得正心。要摆正自己的心,先得有诚意,也就是对自己老老实实,勿自欺自骗。不自欺,就得切切实实了解自己。要了解自己,就得对自己有客观的认识,所谓格物致知。

了解自己,不是容易的事。头脑里的智力是很狡猾的,会找出种种歪理来支持自身的私欲。得对自己毫无偏爱,像侦探调查嫌疑犯那样窥视自己,在自己毫无防备毫无遮掩的时候――例如在梦中、在醉中、在将睡未睡的胡思乱想中,或心满意足、得意忘形时,捉住自己平时不愿或不敢承认的私心杂念。在这种境界,有诚意摆正自己的心而不自欺的,则会憬然警觉:“啊!我自以为没这种想头了,原来是我没有看透自己!”一个人如能看明自己是自欺欺人,就老实了,就不袒护自己了。这样才会认真修身。修身就是管制自己的,超脱“小我”,从而顺从灵性良心的指导。能这样,一家子就可以很和洽。家和万事兴,家家和洽,又国泰民安,这就可以谋求国际的和谐共荣、双赢互利了。在这样和洽的境界里,人类就可以齐心追求“至善”。这是孔子教育人民的道理,孟子继承、发挥并充实了孔子的理论。我上文所讲的,都属“孔孟之道”。

修身――锻炼自身,是做人最根本的要求。天生万物的目的,该是为了堪称万物之灵的人。但是天生的人,善恶杂糅,还需锻炼出纯正品色来,才有价值。这个苦恼的人世,恰好是锻炼人的处所,好比炼钢的工厂,或教练运动员的操场,或教育学生的教室。这也说明,人生实苦确是有缘故的。

(选自《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

探究练习

1.文章开头画线部分的内容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这样表达的作用是什么?

2.作者善于引经据典,请你结合文中的具体内容任选一处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3.议论文的行文思路很严谨,你能结合文中所提出的“修身”这一观点作具体的阐述吗?

4.本文主要是以讲道理的方法展开论述的,请你依据文章的论点举出一个事例进行论证。(语言表达简要、精练)

5.阅读下面材料,说说你的探究结果。

2008年8月18日,在大多数人印象中是灰色的,因伤退赛的刘翔表情痛苦而又郁闷。一个多月后,阳光已慢慢回到了他的脸上。再去回味这一段心路,刘翔淡淡地说:“每个人都会碰到挫折,人生总是起起伏伏的,这才是人生。”他还说,“我能够参加奥运会,就觉得自己很棒。吗是灰色的?我的天空是蓝色的。”

阅读论文篇(8)

【答题指导】

1.把握文章中心论点,明确作者的观点与主张:①从全文看,论点应该表明作者的观点与看法,在形式上又是个完整简明的句子(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句);②把握文章的论点可从文章标题、开篇、结尾等关键处人手。

2.把握文章的论据,明确论据与论点的关系:①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依据,论据有事实论据、道理论据等;②判断论据能否证明论点;③顺承文意,补充相关论据,以达到证明论点的目的。

3.分析论点是怎样提出来的:①摆事实讲道理后,归纳论点;②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③针对生活中存在的现象,提出论题,通过分析论述,总结出中心论点;④从故事中提出问题,然后一步步分析推论,最后得出结论,提出中心论点。

4.辨析相关论证方法并指出其作用:①举例论证,通过列举相关事例证明论点,可增强文章说服力;②道理论证,用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可以增强文章说服力或增添文采,使论证更有力或更有吸引力;③对比论证,把两种观点、做法加以对照、比较,使结论映衬而出,是非曲直明确,给人深刻印象;④比喻论证,用打比方的论证方法形象地对论点进行论证,使论述的道理通俗易懂;⑤分析论证方法的作用,要结合具体内容进行,一般要说明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什么观点,产生了什么效果。

5.分析议论文的结构:①掌握议论文的一般结构形式,即提出问题一分析问题一解决问题;②明确议论文的结构类型——并列式、总分总式、总分式、分总式、递进式等。

6.理解议论文语言严密的特点:①从逻辑的角度分析其用词的准确、严密;②从说理的角度分析其叙述的概括、简洁;③从修辞的角度分析其用词的形象、生动等。

(一)《为什么说浪费粮食就是败家子》阅读

【新题演练】

“舌尖上的浪费”正遭遇口诛笔伐。的确,近些年来,随着居民物质生活的改善。“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古训似乎已经“作古”,“剩”宴比比皆是。

中国农业大学曾对城市中2700桌剩余饭菜的蛋白质、脂肪等进行系统分析,大致推算出,我国2007~2008年一年,仅餐饮浪费的食物蛋白和脂肪,就分别达到800万吨和300万吨。也就是说,消费者仅在有一定规模的餐馆的消费,一年就倒掉了约2亿人一年的口粮。

国人什么时候开始有了摆阔和浪费的资本?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招牌吗?是世界排名第99位的人均收入吗?显然都不是。主要原因还在于铺张浪费的社会风气。

其实,我国粮食供应一直处于紧平衡状态。近年来,我国谷物进口激增,去年进口的谷物是7700多万吨,约1550亿斤。按照农业专家的估算,如果按一个人一年吃800斤粮食计算,我国一年进口的粮食相当于养活了1.9亿中国人。此外,我国大豆的自给率只有20%,而进口大豆受制于国际市场行情,不时会成为国际资本炒作的对象。

1994年9月,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莱斯特,布朗博士发表文章《谁来养活中国》,引起广泛关注。布朗认为,在人口增加和耕地减少的情况下,中国面临的问题将是巨大的粮食缺口。到2030年,若以人年均消费粮食800斤计算,中国进口粮食将达到3.78亿吨,而世界粮食出口总量不过2亿多吨。届时粮食安全将成为大问题,

中国当然不希望出现布朗博士所说的情况,而且也在努力确保粮食基本自给。中国粮食产量九连增就是中国人自己养活自己的有力保证。但粮食进口数量的增加,还是让有些国家的人担心中国粮食进口会推高国际粮价。

兼听则明,在粮食安全保障方面多一点忧患意识并无坏处。粮食安全不仅要着眼于生产环节,而且要关注消费环节。节约粮食不仅是中国人自己的事。也是作为世界公民应尽的责任。

一方面,中国13亿人口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里,不能等到粮食定价主动权旁落他人、受制于人时我们才警醒;另一方面,“中国粮食”目前只是一种猜想和炒作,只要国人将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这种谣言和炒作就会不攻自破。从上面数据中可以看出,我国一年进口粮食养活了1.9亿人。而浪费的粮食则够2亿人一年的口粮。我们应该怎样做就一目了然了,

粮食供应紧平衡,国人还有多大资格来浪费粮食呢?如果再考虑到中国还有1.3亿人口生活在贫困状态。“浪费粮食是极大犯罪”就不仅仅是一种道德说教,而是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因此,从遏止公款宴请和铺张浪费入手,让社会风气为之转变。让节约粮食成为自觉行动,既是当务之急。也是长久之策。

谁浪费粮食谁就是败家子。让我们行动起来吧。

(曾涛/文,选自人民网财经频道2013年2月1日,有改动)

1.阅读全文,简要回答文章标题提出的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含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如何理解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怎样才能实现这个目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你根据文章内容,拟一条宣传节约粮食的标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牛锡亭/设题)

(二)《学习感谢》阅读

①你去过印第安原始部落吗?

②如果去过,你会发现,那里的原始人有种习惯:喜欢感谢万事万物。他们感谢太阳——他们心中的神——给他们送来光明。他们感谢大地生长草木。他们感谢牛羊给他们奶……甚至临死时。他们还感谢:感谢神带他们到另一个世界去。

③有些现代人变“聪明”了,他们认为不必这样时时感谢:太阳发光,土地生长植物,天下雨,这是自然规律,不必感谢;工人制造日用品,农民生产粮食,老师教我知识,医生为我治病,我都出了钱,也不用感谢。

④我见过一个最“聪明”的人,他完全不知感谢为何物。他也常常会求助于朋友,他也会口里说谢谢,但在背后,他得意地说:“我有办法让他们做什么他们就做什么。”他说没什么可感谢他们的,他们帮我也有他们的目的。他认为自己很会社交。

⑤另一个人仿佛很傻,他习惯让自己回忆别人对自己的善意。哪怕是一点点,让自己时时有感激的心情,他说这是他的社交方法——他叫歌德。

⑥究竟谁是真正的社交高手?我们只要看效果就知道了。原始部落的印第安人虽然物质享受远不能和现代人相比,但是人际关系很好,内心很满足:“聪明”的现代人却感到人与人之间关系疏远、人情冷漠。歌德是公认的社交大师,而那个“聪明”人却无奈地发现他周围的人“都是些小人”。

⑦社交不仅仅需要技巧,更需要真情。不懂得感谢的人,对人是冷漠的,不论他有多少技巧,人们都会疏远他。懂得感谢的人则不同:由于有感谢,在他们眼里,周围的人都是那么善良美好。他们对人有更多的爱。他们愿意关心别人不求回报——这样的人。别人当然会喜欢。

⑧那些不懂感谢的现代人错了。错在他们把自然当成掠夺的对象。错在他们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成了商品交换关系。当他们这样想时,他们就会很自然地这样对待别人,于是别人很自然地也这样对待他,世界就因此变成了地狱。他们看不到:工人、农民工作时,不仅仅在想着钱,也想让自己的产品对别人有用。这种对别人的心意值得感谢。教师教课时,不仅在挣钱。也对学生有关心、喜爱,对此应该感谢。医生治病时,更会有对病人的关心。对医生的劳动,我们应该付钱,而对他的关心,我们应该感谢。朋友帮助我们时,也许会掺杂他的目的,但是他在帮助我们。我们就该感谢。

⑨我们可以通过练习让自己学会感谢。

⑩第一,我们可以每周一次,专门抽出一点时间来想想谁做过帮助自己、对自己有益的事,像歌德一样。

[11]第二,我们可以在其他朋友处,谈论这个帮助过自己的人,谈论他对自己的帮助,尽可能讲得细致。这比仅仅在心里感谢别人强,因为讲出来是一种行动,行动对我们情感的影响更大,讲出来会使你心里的感动增加。

[12]第三,我们可以直接向对自己好的朋友表达自己的感谢。“人喜欢自己帮助过的人超过帮助过自己的人”,这话绝对是真理,唯一的条件是被帮助者懂得感谢。表达感谢要具体,要讲出对方的帮助对你有什么意义。

[13]在感谢别人时,正确的态度很重要。感谢必须发自内心,必须诚恳,但不能自卑、低三下四。即使对方救了你的命也不要低三下四。否则,对方可能会轻视你。友谊和爱的付出应该得到的回报是爱和感谢,而不是奉承,奉承是一种亵渎。

(朱建军/文,选自《滋养和安顿我们的心灵——朱建军心理学文丛》,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有改动)

1.通读全文,指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文章第④、⑤段,分析这两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最后一段中画线句应该怎样理解,谈谈你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值得我们感谢的人,你最想感谢谁?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牛锡亭/设题)

(三)《此身此时此地,都读书》阅读

①朱光潜终生恪守自己的座右铭:“此身此时此地。”“此身”,亦即此身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就必须自己来做,并成为自己一生追求的目标:“此时”,指此时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绝不拖到明天或以后去做;“此地”,是说此地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不可等到有更好的条件和宽松的环境时再去做。

②读书,对于每个人都是一件应该做而且能够做。且须贯穿一生一世的事。

③或许,有人会说,读书不是看病、救火,不必着急,慢慢来就行。殊不知,正因为读书在有些人看来,是一件可待可推、可有可无的事,故而总是被忽视、被抛弃。其实,一个人真要等到抽出一段空闲时间再来静心读书。那只是不想读书的借口而已。真正的读书总是忙中偷闲进行的,真正的读书必抓住眼前、当下,绝不拖到明天、后天。古人构思文章有“马上、枕上、厕上”之说,用在读书上同样合适,读书的时间只要挤一挤,总会有的,每个人都要学会分秒必争、日积月累。电影导演谢晋从小热爱读书,每天必读书。哪怕工作到了深夜,睡前也一定要看上一会儿书,否则便睡不踏实。去国外访问,他最爱逛书店,买书、读书。春节回老家,他更是闭门谢客,“奢侈”地读书。勤奋读书,令他的导演生涯充满激情,充盈智慧。看到一则消息,说现在市场上出现了一种“会生气”的书。如果你不看它。它就会发脾气。书上的字迹两个月后自动消失。这是由阿根廷一家出版商出版的一本文学选集。它用特殊的墨水印制好后用塑料袋密封包装。拆封后二至四个月内,墨迹碰到阳光和空气就开始逐渐消退,最后变成空白。这本“不能等的书”也是在提醒每个人:买书不是为了装点书架,装装面子,而是为了充实心灵。

④环境好一点,或许读书的效果会更好些。但好环境并非必要条件,何况,人可以改造环境、适应环境。1940年9月7日,德国空军疯狂轰炸伦敦。伦敦遭受重创,到处是断壁残垣,到处是火海,缺水,缺电,缺煤气。缺少食物和药品。然而,在图书馆,有人依然从排列整齐的书架上挑选书籍。难怪丘吉尔说:“伦敦就像一头史前时期的巨兽,能够忍受可怕的创痛。虽然遍体鳞伤、血肉模糊,也照样能生活和活动。”不囿于时间、地点、环境,伦敦人热爱读书,该是德国法西斯难以摧毁他们的心灵和希望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啊,对读书如饥似渴的人来说,环境的好坏,实在不是决定因素。晚清名臣曾国藩的一番话说得再明白不过了:“苟能发奋自立,则家塾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负薪牧豕皆可读书;苟不能发奋自立,则家塾不宣读书,即清净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何必择地?何必择时?”前不久,在台湾有个与佛教有关的公共讲座,演讲者看着台下攒动、浮躁、低头着手机的听众,感叹说:“无法专注于当下,反而让许多人感叹时间不够用,因为,心正在怨叹过去、烦恼未来,当下这一刻都浪费了。”专注,便能赢得读书时间:专注,便可安于读书环境。做不到专注,便无从说起,必一事无成。

⑤读书,理应是我们人生追求的目标。事实上,在当今世界的许多国家里,读书的多寡依然是多数人对生活质量的评判标准,对人生境界的衡量尺度。做一个真正的读书人,就从“此身此时此地”开始吧!

(赵畅/文,选自《人民日报》2013年1月3日,有改动)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是怎样论证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③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④煅引用的曾国藩谈读书的一番话的主要意思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论文篇(9)

(1)潜心读书中,要适当领读和范读。领读和范读不仅能激发学生读的兴趣,降低学生读的难度,而且领读和范读时,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课文的情境之中,声情并茂地读,潜移默化中不仅声入学生之耳,而且情入学生之心,这样的读是一种帮助学生对语言的感悟和理解的过程。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反复朗读,学生就能渐渐形成语感,渐渐学会把握语句的逻辑停顿和情感,并通过朗读把自己的感悟表达出来。

(2)潜心读书时,要侧重于悟读。应该让学生走进课文呈现的情感世界,引导他们用真切的感情品味课文,感受文中美丽的情境,进而用深切的情感朗读课文。如一位老师在指导《鸟的天堂》中“翠绿的颜色明亮地在我们的眼前闪耀,似乎每一片树叶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一段的朗读时,针对一些同学把“颤动”一词作重音重读强调的现象,教师作了引导:“同学们刚才读得不错,不过请大家再读读这句话,想象一下,这是一幅怎样的情境?是什么在颤动?这样重读‘颤动’是否符合这样的情境?”在学生想象到这一句话所表现出来的情境,感受到“生命的轻微的颤动”后,教师又不失时机地说:“同学们,请你们带着这种感受边想边读。”结果,很多同学不由自主地读“颤动”前作了一个稍长的气息停顿,再轻读’‘颤动”,其效果不言而喻。

(3)潜心读书要有目的和层次。读,要有一遍又一遍的目的,要有一遍又一遍的效果。读的训练要有层次,即体现由生到熟、由不理解到理解的过程。比如:一位老师在教《一夜的工作》时,自始至终贯穿读,每读一次都有不同的要求,引导学生去思考、分析,效果很好。

阅读论文篇(10)

阅读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哪些阅读习惯呢?《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学习指导》中指出:“阅读教学的任务,除了着重培养阅读能力之外,同时还要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这种习惯主要包括:认真读书的习惯;一边读,一边想的习惯;一边读,一边圈、点、画、记的习惯;使用工具书的习惯;课外阅读的习惯等。”这些习惯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都有着重要作用,会使他们终身受益,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并在阅读训练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在教学中如何来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呢?方法是多种的,笔者的看法,大致可从如下几方面努力:

1.引发阅读动机。阅读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阅读的内部动机,也是形成阅读习惯的重要前提。引发阅读动机,首先要采取多种方法帮助学生明确阅读的目的和意义,端正阅读态度;其次要通过讲述、对比、训练等方式暗示习惯在阅读活动中的重要意义,提高学生对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认识,引起学生的心理需求。

2.激发阅读兴趣。实践证明,兴趣可以激发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可以促使他们专心注意,仔细阅读,认真思考,有意识记;可以使他们产生充沛的精力,顽强的毅力,进而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3.启发学生自觉。阅读习惯是一种高度自觉的阅读行为,本身包含着自觉的心理因素。启发学生阅读的自觉性,增强形成阅读习惯的心理动力,一要培养学生的学习毅力,帮助他们克服阅读上的困难,使他们能坚持下去,取得成功;二要增强学生的自制力,经常鼓励学生要勤奋努力,及时强化这些行动,克服懒惰的心理。

4.指导阅读方法。指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是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关键。阅读方法指导要寓方法于实践,主要是通过课堂阅读教学设计科学的训练程序来实现。如通过《古井》(六年制第八册)的教学,培养学生认真读书的习惯,就可按下面程序进行训练:

上一篇: 工程项目管理软件 下一篇: 全员育人导师工作总结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