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师专业技术工作汇总十篇

时间:2022-04-01 08:35:51

经济师专业技术工作

经济师专业技术工作篇(1)

助理经济师专业技术工作总结

本人xxx年从xx经济高等专科学校工商系劳动人事管理专业毕业后,分配到xx厂第三电解铝厂人事科工作,从事养老、失业、医疗保险统计管理及劳动合同的签订等方面的工作,xxx年被厂部聘任为助理经济师;xxx年3月调入xxx公司人事科工作至今,除继续负责养老、失业、医疗保险统计工作外,还主要从事劳动工资方面的管理,并参与了公司*年劳动用工、人事、分配制度的改革方案试行工作。现将本人自参加工作以来所从事的专业技术工作总结如下:

一、养老、失业、医疗保险统计管理本人参加工作后从事时间较长的专业技术工作,主要是养老、失业、医疗保险统计管理工作。95年,xx职工养老保险进入行业统筹阶段,刚刚起步的职工养老保险工作千头万绪要从最基本的职工养老保险信息的采集、整理、建立台帐记录做起。在人事科领导的指导下,我认真负责地做好职工的养老保险信息采集、登记工作,填写核算《贵州铝厂职工养老保险缴费基数过录表》,做好各类养老保险数据统计工作,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在办理、核算养老保险金的支付过程中,我灵活运用自己在校学习掌握的《社会保障学》及有计算机数据信息库知识,将职工养老保险缴费基数的核算修改为一项简便、合理的函数公式,使单位职工养老保险管理工作由单一、老化的手工操作真正转变成了计算机科学管理,大大缩小了工作量,缴费基数核算的准确性也得到了提高,受到单位领导和职工一致好评。在完成厂内职工养老保险的前期阶段性工作后,在随后而来的失业、医疗保险统计数据的统计过程中,我准确理解各类统计指标的解释内容,保证各种保险统计报表基础原始数据正确,对上述保险统计报表体系中,指标栏目涉及内容较多,指标分解要求也较为细致的,我认真正确归类处理统计报表各项指标的内容,按统计报表的填报要求,使发生数据变化的逻辑关系正确,对表中指标数据发生重大变化的,及时调整并作变更说明,及时统计汇总。在实际工作中,这样烦琐的统计工作要求我作为一名业务经办人员,要时常进行细致的业务工作效果分析,从定性和定量分析的角度,对整个业务工作效果进行评价,才能得出准确的定量报表数据,同时,必要的企业保险统计数据报表综合分析也是做好此项工作的重要手段之一,以养老保险为例,从参保单位、参保职工、缴费人数、缴费基数到养老保险费的征缴额度的确定,相互之间形成了一条紧密的工作链,在指标参数都确定的情况下,各项指标之间的对应关系都是十分明确的。通过对统计报表各项指标数据的综合分析,我进一步提高了上报统计报表数据的准性。多年来,我所在人事部门的保险统计信息资料,填报及时可靠,数据准确无误,多次受到有关业务部门的高度评价。

二、日常工资管理和岗位工资制度改革在工贸实业总公司人事科,我除主要负责上述类别的保险统计工作以外,还主要具体负责全公司职工工资管理工作。工贸实业总公司作为xx集体企业,其下属各分公司工资管理在经过该公司劳资员造表核算后,交人事科最后审核。我从99年到工贸总公司至今,公司实行的岗位结构工资制度变化不大,工资管理也成了一项较为简单的日常管理工作。尽管如此,我仍然小心认真地做好每月的劳动工资统计审核工作,保证各项原始数据准确无误,并根据上级各部门的要求,及时、准确地上报给各业务部门。包括每月向贵州铝厂人事处上报,每季度向贵阳有色公司上报,每半年和年终向贵阳市统计局、劳动局、白云区劳动局分别报送人事劳动工资报表等,除此之外,我还建立健全了公司职工工资管理各类各项记录台帐,并按规定办理日常的职工转正、职务变动、岗位变动及工龄变化等工作调整的办理工作,多年来,由我经手上报的各级各类报表无差错、无遗漏,时间上从不滞后,多次在有关业务检查、审核中受到上级业务部门的高,免费范文写作第一站!度好评;*年4月,xx分流改制上市,工贸总公司面临的内外生存环境都发生严峻变化,企业改革势在必行,在总公司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下,由我科室体承办的劳动用工、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拉开序幕,作为人力资源部的工资管理人员,我参与了公司推行工资实行全额浮动的劳动工资改革方案措施的制定、讨论和修改工作。在具体讨论、修改到最后的定稿过程中,我多次提出有见地、符合本单位实际的改革方案思路,受到主管领导的肯定。最后,由我执笔完稿的我公司劳动用工、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方案在经过反复的调查摸底、纵向核算比较后,在年初职代会讨论通过后开始实施。我公司实行的工资全额浮动方案,是在本人档案工资的基础上进行的合理变革。其中,劳动工资改革方案总的原则是,根据企业经济效益,总公司对各分公司实行总的全额工资浮动分配,职工每月只能领取原月均工资收入的60,其余40视单位经济效益上下浮动,半年兑现一次。同时,在我的提议下,公司还进行了岗位结构工资制的改革,我和同事们一起,对全公司职工工资收入进行反复核算比较后进行套改,将原来名目较为繁多的工资明细项目用统一的岗位工作制来套改替代,职工工资由岗位工资、奖金、职称补贴、保留工资四个部分组成,突出了岗位定收入高低的特点,公司职工收入分配制度真正形成了“岗位凭能力”“收入靠贡献”的格局。最初,实行这样大幅度的工资制度改革,尤其是在贵州铝厂范围内第一次实行这样的岗位工资改革,且实行全额浮动,肯定是触及了部分职工切身利益的,在科室领导的指导和帮助下,作直接的业务经办人员,我对个别收入受到影响,暂时有抵触情绪的职工,耐心向他们做好细致入微的说明和解释、沟通工作,为公司*年推行三项制度的改革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以上是我从事人事工作8年多时间来所做的主要工作,其他方面工作因其不占我工作内容中的主导地位,在此就不再敷述了,总的来说,我自95年浙江经专毕业参加工作以来,作为一名人事科的业务经办人员,多年的工作实际也为自己积累了一些有益的工作经验,有较为熟悉过硬的专业技术能力,但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还将进一步加强学习,努力工作,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为企业的生存、改革与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经济师专业技术工作篇(2)

一、组织领导

1、成立**老科协专业技术职称资格评审委员会,由9至13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作风正派,办事公道的同行专业技术人员组成,在**老科协专业技术职称资格评审领导小组的领导下,遵循“公正、客观、准确、保密”原则,保证评审质量。

2、成立**老科协职称申评工作办公室,在**老科协专业技术职称资格评审领导小组领导下,加强同本会所属企事业单位联系,负责受理助理级以上职称的申报、推荐、评审、认定的有关事项。

3、各团体会员单位要成立技术职称资格推荐审议小组,该小组一般由行政领导专业技术人员5—7人组成。

二、转正定职

1、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承认学历的大中专院校毕业生,毕业后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见习期满,经考核合格,不需评审,可直接认定相应的专业技术资格。

2、大专毕业,见习期满,并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二年,可认定助理级专业技术资格;大学本科毕业,见习一年期满,可认定助理级专业技术资格;取得双学历学位和研究生毕业班毕业的人员在取得最后一个学位或毕业后,可认定助理级专业技术资格。

3、硕士学位获得后,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满三年,可认定中级专业技术资格。

三、受理评审的系列

1、工程技术系列:助理工程师、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2、高校教师系列: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

3、中等专业学校教师系列:助理讲师、讲师、高级讲师。

4、科学研究系列:研究实习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

5、经济系列:助理经济师、经济师、高级经济师。

四、申报专业技术职称资格的必备条件

(一)申报专业技术职称资格者,应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二)申报专业技术职称资格者,应是本会所属企事业并是**老科协团体会员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

(三)凡是申报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者,应提交在公开发行的刊物或学术会议上发表的论文或工程设计报告二篇以上;

(四)对外语、计算机等级水平的要求,由各团体会员单位和职称资格专家评审委员会根据工作岗位的需要,核实灵活掌握。

五、评审标准条件

1、工程技术人员职称条件

(一)助理工程师任职条件

具有完成一般性技术工作的实际能力;能够运用本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获得硕士学位取得第二学士学位,经考察合格;获得学士学位或大学本科毕业,在工程技术岗位上见习一年期满,经考察合格;大学专科毕业,从事技术员工作二年以上;中等专业学校毕业,从事技术员工作四年以上者可任职。

(二)工程师任职条件

①生产、技术管理部门工程师的任职条件:基本掌握现代生产管理和技术管理的方法,有独立解决比较复杂的技术问题的能力;能够灵活运用本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熟悉本专业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有一定从事生产、技术管理工作的实践经验,取得有实用价值的技术成果和技术经济效益;能够指导助理工程师的工作和学习。

②研究、设计部门工程师的任职条件:有独立承担复杂项目的研究、设计工作能力,能解决本专业范围内比较复杂的技术问题;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熟悉本专业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有一定从事工程技术研究、设计工作的实践经验,能吸收、采用国内外先进技术,在提高研究、设计工作和经济效益方面取得一定成绩;能够指导助理工程师的工作和学习。

③获得博士学位,经考察合格;获得硕士学位或取得第二学士学位,从事助理工程师工作2年左右;获得学士学位或大学本科毕业,从事助理工程师4年以上;大学专科毕业,从事助理工程师工作4年以上。

(三)高级工程师任职条件

①生产、技术管理部门高级工程师的任职条件:具有解决生产过程或综合技术管理中本专业领域重要技术问题的能力;有系统广博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掌握本专业国内外现状和现代管理的发展趋势;有丰富的生产、技术管理工作实践经验,在生产、技术管理工作中有显著成绩和社会、经济效益;能够指导工程师的工作和学习。

②研究、设计部门高级工程师的任职条件:具有独立承担重要研究课题或有主持和组织重大工程项目设计的能力,能够解决本专业领域的关键性技术问题;有系统坚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掌握本专业领域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有丰富的工程技术研究、设计实践经验,取得过具有实用价值或显著社会经济效益的研究、设计成果,或发表过有较高水平的技术著作、论文;能够指导工程师、研究生的工作和学习。

③获得博士学位后,从事工程师工作2年以上;大学本科毕业以上学历,从事工程师工作5年以上。

担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职务的工程技术人员,应具有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的能力,从事工程技术研究、设计、技术开发、技术情报等工作的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应能比较熟练和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

为了广开才路、不拘一格地选拔人才,对在生产、勘察、设计、研究和技术管理工作中成绩显著、贡献突出的工程技术人员,可不受学历、资历的限制,破格聘任或任命相应的技术职务。

(四)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任职条件,

从事高级工程师工作5年以上,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可申评教授级高工:

①主持和设计过国家重点工程项目或解决过省部级以上重点工程项目的技术关键性问题。取得了显著技术成果或经济效益的(集体项目前三名或确系实际执行主要完成者,显著经济效益指年创税后利润50万元以上,下同)。

②掌握本专业国内外科技发展动态,开创性地提出本专业研究开发方向,取得了显著成果,或填补国内空白并取得显著经济效益的。

③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发明奖、科技进步二等奖或部省级一等奖或二等奖2项或三等奖3项等级内额定人员。

④在国际性的科技成果交流展览中获金质奖1个或银质奖2个、铜质奖3个的。

⑤获省部级以上有突出贡献专家、优秀专家称号或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

⑥主持开发、研制的新产品或结构调整、更新、换代的产品,成为自治区名牌产品,其市场占有率在自治区内同类产品中名列前三名,并通过省部级以上主管部门鉴定(验收)认可。

⑦主持完成国外引进大型先进成套(单机)设备或生产线安装、调试的全过程,投入生产后,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并通过省部级以上主管部门鉴定(验收)认可。

⑧在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等设计、研制、开发、推广应用中,将高新技术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取得显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通过省部级以上主管部门鉴定(验收)认可。

2、高等学校教师职务任职条件

(一)助教任职条件

助教任职应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①获得学士学位;或在工作实践中学习提高,经考试或考查,确认达到学士学位水平,经过一年以上见习试用,表明能胜任和履行助教职责。

②获得硕士学位或研究生班毕业证书或第二学士学位证书,经考察,表明胜任和履行助教职责。

(二)讲师任职条件

讲师任职应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①在担任4年或4年以上助教职务期间,已取得高等学校助教进修班结业证书;或确认已掌握硕士研究生主要课程内容,具有本专业必须的知识与技能和从事科学技术工作的能力,能顺利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书籍,经考察,表明能胜任和履行讲师职责。

②获得研究生班毕业证书或第二学士学位证书且已承担两年或两年以上助教职务工作,具有本专业必需的知识与技能和从事科学技术工作的能力,经考察,表明能胜任和履行讲师职责。

③获得硕士学位,且已承担两年左右助教职务工作,或获得博士学位,经考察,表明能胜任和履行讲师职责。

(三)副教授

承担五年以上讲师职务工作;或获得博士学位且已承担两年以上讲师职务工作,经考察,表明能胜任和履行副教授职责,并具备下列条件:①对本门学科具有系统而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比较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及时掌握本门学科发展前沿的状况,并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②教学成绩显著,能较好地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学,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③发表过有一定水平的科学论文或出版过有价值著作、教科书;或在教学研究方面有较高造诣;或在实验及其它科学技术工作方面有较大的贡献。

(四)教授

承担五年以上副教授职务工作,经考察,表明能胜任和履行教授职责,并具备下列条件:①教学成绩卓著。②发表、出版过有创见性的科学论文、著作或教科书,或有重大的创造发明。③在教学管理或科学管理方面具有组织领导能力。

对在教学工作或科学研究工作及其它科学技术工作等方面成绩特别突出的教师,其任职条件可不受学历、学位、任职年限等规定限制。

3、中等专业学校教师职务任职条件

(一)助理讲师任职条件

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可任助理讲师职务:

①获得学士学位,见习期满;或担任教员职务两年以上,有较丰富的教学经验或有较强的业务实践技能,经考察,表明能胜任和履行助理讲师职责。

②获得硕士学位或研究生班毕业证书或第二学士学位证书,经考察,表明能胜任和履行助理讲师职责。

(二)讲师任职条件

讲师任职应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①获得学士学位,已承担4年以上助理讲师职务工作,具有本学科必需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和从事科学技术工作的能力,能顺利地阅读本学科的外文书籍和资料,经考察,表明能胜任和履行讲师职责。

②获得研究生班毕业证书或第二学士学位且已承担两年或两年以上助理讲师职务工作,具有本学科必需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和从事科学技术工作的能力,经考察,表明能胜任和履行讲师职责。

③获得硕士学位且已承担两年左右助理讲师职务工作,或获得博士学位,经考察,表明能胜任和履行讲师职责。

(三)高级讲师任职条件

已承担5年以上讲师职务工作,或获得博士学位且已承担两年以上讲师职务工作,经考察,表明能胜任和履行高级讲师职责,并具备下列条件可任高级讲师:

①对本门学科具有系统而坚实的理论知识和比较丰富的实践经验,能熟练地担任一门主干基础课或两门以上课程的教学工作,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成绩卓著。

②能指导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社会咨询、教材编写、教学研究或其它科学技术工作,造诣较深、成绩显著。

③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

对在教学工作或其它科学技术工作方面成绩特别突出的教师,其任职条件可不受学历、学位、任职年限等规定限制。

4、科学研究人员职务任职条件

(一)研究实习员任职条件

获得硕士学位者,可聘任为研究实习员。获得学士学位者,一年见习期满,并具备下列条件,可任研究实习员:

①基本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

②了解本专业研究工作的基本环节,初步掌握本门学科的研究方法和实验技术,在高、中级研究人员指导下,能承担研究课题中的具体工作;

③能阅读一个语种的外文专业书刊。

(二)助理研究员任职条件

获得博士学位者,可任助理研究员;担任研究实习员职务四年以上,或获得硕士学位后担任研究实习员职务二年以上,并具备下列条件者,可任助理研究员:

①对本学科、本专业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基本了解本门学科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能独立地掌握本门学科必要的实验技术,能独立地设计研究方案进行研究工作;

②取得过具有科学意义或实用价值的研究成果,或在推广科研成果中有明显成绩,或在野外科学工作中获得有意义的科学积累,或在上述之一工作中起主要作用,能指导初级研究人员进行工作;

③能熟练地阅读外文专业书刊(对从事不同类型研究工作的人员,外文要求可有所不同)。

(三)副研究员任职条件

担任助理研究员职务5年以上,或获得博士学位后担任助理研究员职务3年以上,并具备下列条件者,可聘任为副研究员:

①具有本学科较系统的坚实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能运用这些知识创造性地进行研究工作,解决科研工作中较复杂又有较重要意义的理论问题或技术问题。

②了解本学科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能掌握本研究领域的研究方向,选定有较大学术意义或应用价值的研究课题,提出有效的研究途径,制定可行的研究方案。

③取得过具有较高实用价值或较大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科研成果,提出反映这些成果的具有较高研究水平的研究报告,或取得系统的又有较大学术或实践意义的科学积累,或发表过较高学术价值的科学论文,或在上述之一成就中起关键作用。

④具有指导和组织课题组进行研究工作的能力。

⑤具有指导和培养中级科技人员、研究生工作和学习的能力。

(四)研究员任职条件

担任副研究员职务5年以上,并具备下列条件者,可聘任为研究员:

①能分析本学科国内外发展趋势,根据国家需要和学科发展提出本学科研究方向,选定具有重要学术意义或开创性的研究课题,或开拓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②能创造性地解决重大的、关键的科学技术问题,并取得具有国际水平的科研成果,或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或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成果。

③是本学科的学术带头人,能够指导国家重大科研项目或攻关项目。

④培养出较高水平的硕士研究生和科技人员,具有培养博士研究生的能力。

对在科学研究工作中取得突出成就的研究人员,在聘任各级研究职务时可不受上述规定的学历和资历的限制。

5、经济专业人员职务任职条件

(一)助理经济师任职条件

应具有较系统的经济专业理论知识,能够独立地对专项经济活动进行分析综合,提出建设性的意见。获得硕士学位或取得第二学士学位,胜任助理经济师职务;获得学士学位或大学本科毕业,在经济专业岗位上见习1年期满,经考察合格;大学专科毕业,从事经济员工作2年以上,中等专业学校毕业,从事经济员工作4年以上者可任职。

(二)经济师任职条件

应具有系统的经济专业理论知识,能够正确执行党和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有较丰富的经济工作实践经验,能够独立解决较复杂的业务问题,工作取得一定的成果或经济效益。获得博士学位,胜任经济师职务;获得硕士学位或取得第二学士学位,从事助理经济师工作2年左右;大学本科毕业,从事助理经济师4年以上;大学专科毕业,从事助理经济师工作4年以上者可任职。

(三)高级经济师任职条件

应具有坚实的专业理论知识,掌握国内外现代的经济管理科学方法和发展趋势。有较高的政策理论水平和丰富的经济工作实践经验,能够解决重要经济活动中的实际问题,提出有价值的政策性意见。在加强经济管理和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方面贡献显著。获得博士学位后,从事经济师工作2年以上;大学本科毕业以上学历,从事经济师工作5年。

六、破格晋升条件

为鼓励自学成才,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对在生产、管理、科学研究和教学等方面工作中业绩突出,成果显著,确有真才实学,贡献突出者,可不受规定的学历限制,放宽资历年限,破格申报评审中级、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资格。

(一)在专业技术岗位上连续工作满五年,并取得助理级专业技术职称资格二年以上,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可破格申报评审中级专业技术职称资格:

①荣获市级授予的劳动模范;

②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四等奖或市级科技进步三等奖以上的主要贡献者;

③创市级以上名牌产品的主要技术负责人;

④获市级质量管理奖的主要技术负责人;

⑤在任职期间(三年以上)企事业管理成绩突出,管理经验被市主管部门或市同行业中推广的主要贡献者。

(二)在专业技术岗位上连续工作满十年,并取得本专业技术职称资格三年以上,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可破格申报评审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资格:

①获得省、部级以上授予的劳动模范;

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成果奖、发明奖,下同)三等奖或省部级二等奖以上的主要贡献者;

③创省、部级名牌产品的主要技术负责人;

④获省、部级质量管理奖的主要技术负责人;

⑤在本专业技术岗位工作中创立了有价值的经验,被自治区主管部门确认,并在全区同行业中推广的主要贡献者。

七、申报、推荐及受理程序

1、个人申报。申报人填写《申报专业技术职称资格评审表》,提供学历证书复印件、现有专业技术资格复印件、获奖证书复印件等,交所在单位专业技术资格审议推荐小组。申报人填写申报材料时,除本人姓名用笔填写外,其余内容一律用电脑打印。

2、单位审议推荐小组负责对申报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审议,采取无记名投票方式进行表决,确定推荐意见,根据申报人的德才表现,学术技术水平、工作业绩、成果等情况写出具体推荐评语。

3、申报材料每人一式二份,在今年7月底前,送交**老科协职称申评工作办公室,整理后送评委会评审。

4、申报人在交申报材料的同时,高级的每人交评审费用500元,中级的每人交400元,初级的每人交300元。

八、评审及审批

1、高教、科研、工程系列,高级评委会要按学科、专业设置若干学科(专业)组,对被评审人的申报材料进行初审,对申报人的学术水平和工作业绩作出客观、公正的综合评价,并向高级评委会提供真实可靠的推荐意见。

2、对照相应系列条件规定的任职条件,各档次职称规定必备学历资历条件和破格晋升条件,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办法进行评审。

3、评委会采取无记名投票表决,经出席评审会议委员三分之二以上同意,方获通过。评委会的评审表决,只投同意或不同意票,不投弃权票,正式投票要一次性完成,不得搞复议。

4、评委会应建立会议记录制度,记录内容包括:开会日期、出席会议的评审委员、会议议程、评审委员发言摘要、投票结果等。记录要有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及记录人签名。

5、评委会的评审结果须经**老科协专业职称资格申评领导小组批准,由**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行文公布,并发加盖钢印的职称资格证书,方可有效。

九、参加本协会的民营企业人员职称的评审

参加本协会的民营企业人员的职称,由个人向企业申请,再送服务民营企业委员会初审,然后提交老科协专家评委会评审。

经济师专业技术工作篇(3)

1、取得高中以上学历,从事专业工作满一年。

2、根据原人事部办公厅《关于部分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考试安排和考试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国人厅发〔2004〕45号)文件精神,应届毕业生参加本年度经济专业初级资格考试,在报名时尚未获得学历证书的,须持能够证明其在考试年度可毕业的有效证件(如学生证等)和学校出具的应届毕业证明,按照规定的程序和要求报名参加考试。

甘肃中级经济师报考条件

(二)报考中级资格考试的人员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大学专科毕业,从事专业工作满六年。

2、大学本科毕业,从事专业工作满四年。

3、获第二学士学位或研究生班毕业,从事专业工作满二年。

4、获硕士学位,从事专业工作满一年。

5、获博士学位。

(三)有关工作年限的要求是指取得正规学历前后工作时间的总和,工作年限计算时间的截止日期为2016年12月31日。

(四)按照原人事部办公厅《关于部分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考试安排和考试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国人厅发〔2004〕45号)的规定,对尚未获得学历证书的应届毕业生,可由学校统一持能够证明考生本人在考试年度可毕业的有效证件(如学生证等)和学校出具的应届毕业证明报考经济专业技术初级资格考试。

高级经济师报考条件

高级经济师考试报考必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博士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取得经济师(或相近专业中级专业技术资格,下同)资格后,从事本专业工作 2年以上。

(二)硕士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取得经济师资格后,从事本专业工作 4 年以上。

(三)大学本科学历(学士学位),取得经济师资格后,从事本专业工作5年以上。

经济师专业技术工作篇(4)

中图分类号:F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2(b)-0198-02

自2003年开始,宁夏紧紧把握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性机遇,投巨资建设亚洲最大的煤化工基地—— 宁东能源化工基地。这项被宁夏政府称为“一号工程”的浩大工程,在2003—2010年总投资将超过2000亿元。在“一号工程”强劲引擎的带动下,宁夏化学工业迎来了空前的发展机遇,氯碱化工、氮肥、橡胶轮胎、石油加工、煤化工及精细化工等优势产业得到迅猛发展。宁东能源基地成为拉动宁夏经济的火车头,是惠及宁夏的富民工程。

我国在2006年开始实施的“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项目计划”过程中,就非常注重强化高职院校为区域发展战略服务的政策导向,强调为先导产业发展服务。宁夏职业技术学院为国家百所示范院校建设单位,积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于2009年1月成立能源化工系,主要面向能源、电力、石油、化工、材料等企业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能源化工系化工专业在系部发展中主动融入地方经济发展之中,围绕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建设项目,积极适应宁夏及周边未来发展要求,积极为社会培养适应化工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和高技能型人才。

1 化工专业建设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高职教育的日益重视,宁夏职业技术学院紧紧围绕示范院校建设任务,能源化工系化工专业在师资、教学能力、实训条件等方面得到了极大改善,加上地方经济发展增强了对化工专业高职毕业生的吸纳能力。近两年,化工专业招生人数逐年上涨,学生人数从刚建系时的25人增加到现在的 的,每年平均报到率80%以上,有些专业达到90%以上,煤化工生产技术、化工应用技术专业在陕西、内蒙、山西等省招生,招生规模和范围的扩大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系化工专业的知名度,宁夏职业技术学院能源化工系化工专业已成为宁夏高职学生首选专业之一。

1.1 初步形成了与宁夏化工产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专业布局结构

专业设置是社会需求与高等职业教育紧密结合的纽带,是学校面向经济,服务地方的关键环节。我院化工专业针对宁夏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围绕宁东能源化工基地设置相关专业,如:化工设备维修技术、煤化工生产技术、应用化工生产技术三个专业,培育新的专业: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化工仪表自动化专业),其中煤化工生产技术专业3123人才培养模式已做为宁夏区级科研立项课题。化工专业初步形成了与我区产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专业布局结构。

1.2 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专业建设的第一要素。我系全面加强了教师尤其是专业教师综合素质、专业技能的培养,基本形成了一支与高职教育要求相符合、结构基本合理的师资队伍。一是积极地改善教师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在现有化工专任教师中,具备硕士学位达100%;具有高级职称占50%;二是不断提高专业教师的专业技能。通过支持教师到校外培训、到企业实训锻炼和教师的自身努力,使“双师型”教师的人数明显增加。现化工专业教师中,具有中级及以上教师系列专业技术职称,同时取得 “双师型”教师占专业教师总数的50%。三是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通过老教师对年轻教师的“传、帮、带”工作,逐步提高青年教师的业务能力,鼓励青年教师参加说课活动,参加技能大赛指导等活动,不断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四是加强了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我系化工专业教师2009年在省级以上刊物共近人均2篇,2010年每人申报一项校级课改课程。

1.3 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初具规模

为保证专业教学和学生实训的需要,我系基本形成了化工专业学生实训体系。系部成立两年来,建成管路拆装、流体输送、化工单元操作、化学分析、煤质分析、化工仿真、测绘等8个实训室,新建化工仪表实训室。实训中注重“教、学、做”一体化原则,一些课程上午理论,下午实训,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对知识的应用能力,提高了设备的利用率。在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同时,我校积极拓展校外实训基地,寻求广泛的校企合作伙伴。先后与京能集团、内蒙宝恒集团、宁夏宸宇精细化工公司、共享生物化工公司等企业签订顶岗实习协议,建立了10多个校外实训基地,使学生在校内外具有稳定的顶岗实习基地。通过在实习过程中展示自己的专业实践能力,得到用人单位认可,提前与用人单位达成就业意向。扩大了学校的影响,增加了学生的就业机会,并使学生能更快地适应工作。

1.4 不断加强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

我系以市场需求为先导,主动适应区域产业结构和宁夏化工行业对人才的需求,积极在“适应”和“服务”上做文章。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按照化工行业职业技能鉴定标准,请行业、企业的专家与学校共同研究制定课程标准,进一步修改培养方案,构建基于化工行业工作过程的项目化课程体系,选择教学内容,形成“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3123”人才培养模式,即:3—— 在校第一、第二、第三学期共3个学期学习化工行业通用的化学应用技术、设备维护保养技术、仪表及控制操作技术、化工单元操作技术、产品分析检验技术、化工安全与环保技术等通过整合开发体现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驱动的课程体系;1—— 在校第四个学期,学校结合用人单位人才需求和学生兴趣选修不同专业方向的课程,同时校企合作共同制定课程标准和选取教学内容,选派由学校、企业工程师、岗位技师组成的教师队伍,并将企业的岗前培训和学校的课程内容进行有机结合,可在校内或企业进行教学实践,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减少企业的二次培训成本的特点,实现校企合作共同培养人才的目标;2—— 第5、6学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将就业与实习有机结合;3—— 合格毕业生将取得毕业证、化工行业通用职业资格证、特种岗位技能职业资格证“三证书”,使学生顺利就业并具有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1.5 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基本素质

(1)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我系定期邀请企业人员、优秀顶岗实习学生、优秀毕业生到系里做讲座,通过举办各类讲座,学生对学习的重要性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使学生感受到企业文化,了解就业信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确立正确的就业观。明确对员工技能和职业素质的要求,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的技能和综合素质决定将来生活的质量,在学生中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提高了就业质量。

(2)是组织学生参加化工技能大赛。我系十分重视技能大赛,在技能教学方面取得良好成绩。近两年来,师生参加全国石油化工大赛,共获二等奖2人,三等奖7人。通过“以赛促教、以赛促改、以赛促建”活动,教师逐步摸索适合教学、比赛、实训相结合的技能实训方法,促进师生技能水平的共同提高。

(3)开展模拟学生招聘活动。为提高学生面试能力,化工专业教师提前对学生进行招聘演练活动。由教师扮演的主考官,对每一名面试学生指出他们的问题与不足,为现场同学们提出了如何成功应对面试的建议。尤其是在面试过程中的自信心与勇气不足还有待同学们改进、提高。模拟招聘活动对广大同学们是一次宝贵的体验与培训,使同学们能早日适应职场需求,更快的步入、适应竞争激烈的社会。

2 化工专业建设中需待完善的方面

近年来,我系化工专业在办学定位、高技能人才培养及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等方面积极探索,努力实践,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合格高技有人才做出了极大的努力,但在发展的过程中也有许多方面需要不断完善提高。

2.1 完善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不断提高实践教学水平

高职教育培养学生成为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标志是具有较高的技术应用和实践动手的能力。因此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必须紧扣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围绕练就职业能力、培养职业素质做文章,建设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实践教学基地。

(1)加强校内实训中心的建设。在现有实训室建设基础上,随着学生规模不断增加,学院需统筹规划,加大资金投入,扩建:管路拆装、流体输送、传质单元、化学分析、化学仿真实训室,使其达到能满足相关课程实践教学的需要。

(2)提升实训设备的技术含量,体现高职教育的技术先进性。

在仪器设备的添置方面,既注重基本技能训练的常规设备,又注重专业技能、技术应用与创新能力训练的精、大、贵设备,切实提高实训设备的技术含量,让学生对现代生产的前沿技术有所认识和掌握,同时也提高学院在部分领域的区域性领先地位。

(3)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实践教学水平。高职实践教学对教师的要求很高,既要有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又要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既要了解现代企业的运作情况和最新技术,又要掌握教育规律,具备“双师素质”。我系化工专业教师整体学历层次高(全部硕士学历),理论水平有余,但实践教学能力不足。因此,应采取外聘、从企业选聘、派教师到企业锻炼等多种方式建设实践教学教师队伍。

2.2 完善校企深层合作,提高适用人才培养质量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在前不久召开的2010年度全国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指出,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致命弱点是在校企合作。温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继续加强职业教育,以就业为目标,整合教育资源,改进教育方式,着力培养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整合教育资源,改进教学方式,有很多内容,其核心就是推动学校与企业联合办学,实行校企合作。

我系为求生存、求发展和适应经济的需要,主动向企业寻求合作,已与多家企业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关系,但由于没有相应政策的支持、企业的用人机制以及绩效考核标准使得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不高,多数企业和学校的合作都停留在实习场所的合作上,离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还有一定距离。

校企合作应该是多方面的,从专业设置到课程体系建设、从教学内容到教学实施都应主动听取企业的意见和建议;同时还应注重合作方式的多样性,如企业资助学校实验实习设施、选派优秀技术人员到学校兼课。

宁夏职业技术学院能源化工系化工专业将以区域产业为依托,不断提升专业建设内涵,不断凝练专业特色,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为宁夏经济发展作出更多贡献。

参考文献

[1] 赵海鹰.关于广西高校如何强化特色专业建设的思考—— 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J].广西教育,2012(23).

经济师专业技术工作篇(5)

在全球化不断深入的今天,任何国家的发展,都离不开对人才科学地开发和运用。高校继续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的重要手段,也是建设知识型社会的重要部分[1]。高校作为教育的实施者,不仅为社会提供智力支持,成为服务社会的窗口,更是促进科技走向社会、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媒介。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要求我们必须建立和实施终身教育,打造学习型社会。高校继续教育部门,必须充分发掘学校的教育资源,积极建立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的立交桥,开设不同类型和层次的教育满足不同人群对教育的需求,开展多种多样的培训活动,为地方人才培养、技术技能水平提高牵线搭桥,为地方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换代做好人才培养、储备。加强继续教育工作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增强竞争力的共识。因此,高校继续教育要通过不断转变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方式的能力来推动终身学习和学习型社会的建设,为全民科学技术水平、技能水平和生活质量提高作出贡献。 一、实现高校继续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方式能力转变的意义 地方经济的发展,主要靠各种企业的发展,来形成各种产业的链条。当今时代,企业要立足和兴盛,离不开创新的理念,创新需要人才,所以企业引进先进人才关系着成败与否。再者,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地方经济发展方式创新也至关重要,这是对知识资源在质和量上的要求,这就要求作为高智力人才培养阵地的高校在地方经济发展方式创新中担负起此项重任。高校继续教育部门凭借其技能型人才培养优势、理论技术研究优势、技术服务优势而对地方经济的发展起着明显的支撑、引领作用。随着我国地方经济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技术梯度转移的逼近,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比重会不断加大,对劳动者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我国地区人力资源状况与地方经济发展尚有很大差距,特别是各层次技术型人才缺乏成为制约地方经济发展的瓶颈。 高校继续教育工作作为人才资源开发的着力点,一是可以紧贴区域实际设置专业,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本土化技能型人才;二是可以依据区域发展需要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技术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三是可以利用学校的理论、技术、人才优势开展技术研发与服务,为实际生产部门解决技术难题;四是可以凭借学校对周围经济的辐射而拉动相配套的服务业的发展。这些多元化的创新优势对于转变高校继续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方式的能力意义重大。 二、依据地方经济发展实际,转变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继续教育要紧跟地方经济发展实际,在探索中不断转变人才培养模式。 1.要对准地方经济人才需求市场设置专业,使专业与地方经济的产业结构及其发展趋势相适应。高校继续教育部门对地方经济发展情况必须有敏锐的觉察力和快速反应能力,要有专门机构和人员研究市场、地方经济发展方向及其对人才的需求,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建设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新专业。 2.要对准岗位设课程,使教学内容与岗位及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相协调。课程建设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与教育质量的提高。高校继续教育的课程设置必须“需要”、“适用”,在兼顾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同时更应考虑职业岗位与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既要不断吸取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保证教学内容的时代气息,又要紧贴地方经济发展实际,体现教学内容的区域特色。 3.要对准实践抓教学,使人才培养质量与区域经济发展要求相一致。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动手能力培养是高校继续教育的基本要求与特色所在。因此,高校继续教育部门的教学必须对准实践要求来抓。一方面是要建设一支水平较高的“双师素质”教师队伍。教师的动手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水平。职业技术课教师必须了解本专业领域技术前沿动态和地方经济发展动态,根据实践要求组织教学。另一方面要抓好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搭建平台,使学生在具有仿真职业氛围的校内实训基地实训或在校外实训基地(或企业)顶岗实习的过程中培养职业能力、动手能力。 4.要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目标,提升产学研合作教育水平。要实现高校继续教育的区域化,学校必须争取地方政府支持,充分调动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的积极性,让行业、企业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诸如聘请能工巧匠、企业技术人员来校兼职以改善教师队伍结构;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以拓展技术技能教育资源;充分发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参与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与层次的确定、新专业的设置论证、教学计划与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与教材开发、综合实训指导、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的指导;等等。 5.要实行多层次办学,使高校继续教育适应地方经济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多层次需求。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的实际,高校继续教育要坚持兼办中职教育与职业培训,形成多层次、多形式、多元化办学格局。 三、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转变就业导向高校继续教育除了职后培训,还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不断提升办学质量,增强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2]。所谓“以就业为导向”,实际上就是以用人市场为导向,以用人市场所需专业人才及对毕业生的素质与能力要求为导向。 1.“以市场为导向”一定是具有区域特色的市场,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特殊需求构建两大体系,即专业与课程体系、素质与能力体系。 2.“以市场为导向”一定是具有变化的市场,高校继续教育部门可针对现有的区域人才市场需求采取一种微观式操作,即“订单式”培养,以期于实现毕业生的充分就业;但还应有前瞻性的思路,研究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动规律与发展趋势,实行超前的宏观的规划,有计划地适量培养一批“以未来就业市场为导向”的专业技术人才,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对某些类型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潜在需求。#p#分页标题#e# 四、实现继续教育培训资源社会共享,转变服务地方经济方式 在地方政府的组织和支持下,高校继续教育部门要主动转变服务地方经济的方式,充分挖掘现有教育资源潜能,以职业培训、科研力量为依托,以满足地方企业的人才需求和职工的成才需求为目的,按照企业的需要开展企业员工的职业培训,为提升劳动者素质作出应有的贡献。高校继续教育部门要坚持立足区域,积极开展高校继续教育培训、技术研发和服务,成为面向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的教育服务基地。要积极为地方行业企业提供应用技术开发等科技服务。 加大高校继续教育科技产业工作力度。建立健全高校继续教育科技研发与推广指标;鼓励高校继续教育部门参与地方经济课题研究,建立适合于高校继续教育部门的科技推广研究基金和课题;建立健全科技研究机构,组建与教学密切结合的科技产业园,使更多的科研项目转化为产品,提高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力度。直接参加地方经济高新技术攻关。高新技术是地方经济发展的瓶颈,地方上有很多高新技术项目有待攻关。高校继续教育部门可以组织有相当的科研实力、拥有很多掌握高新技术、具有较强科研能力的专家和学者,应鼓励他们直接参加地方高新技术攻关,借以突破地方经济发展的瓶颈,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当前,高校继续教育要特别重视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农民工培训是高校继续教育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高校继续教育应结合自身专业特点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加大对农民工培训方面的工作力度,采用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有效地提高农村转移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和适应城镇生活能力。 五、调整高校继续教育发展策略,转变校企资源对接方式 高校继续教育能否有效地服务地方经济,不是“口号”工程,而是要将国家的相关政策坚实地贯彻下去,使学校的领导扎扎实实地做好相关调研、制定科学的校企对接渠道,使相关专业教师踏踏实实地到企业进行所涉及专业领域的锻炼。很多高校继续教育部门,依托本校教育资源,在硬件设备的数量和质量上,并不逊色于一个中小型企业,这是不是意味着这样的高校继续教育部门就不需要和地方企业进行对接或者不需要与那些规模小的企业对接?其实,高校继续教育部门与企业的硬件资源,不仅仅是指各类专业设备,还应该包括这些设备在企业生产中的有效“合作”,这恰恰是高校继续教育部门与企业的硬件资源实现对接的核心。一个规模再小的“麻雀”企业,也是五脏俱全;一个条件再好的高校继续教育部门,也不可能拥有一个完全真实的企业。至少现状基本如此。明确了这一点,如何实现高校继续教育部门与地方企业的硬件资源的对接的问题便可迎刃而解:借鉴企业的经营模式,以高校继续教育部门为媒介,将高校的设备(部分或全部,视具体情况而定)打包挂牌,吸引有经验的企业家与高校继续教育部门合作,在满足学生实习要求的前提下办厂生产,营造出近乎真实的企业氛围。 高校继续教育部门与地方企业的软件资源的对接主要是指以高校的专业教师群体和企业的技术人员群体的技术与思想的充分交流[3]。在我国师范生培养机制陈旧的现阶段,从事高校继续教育工作的教师仍然是来自学校各教学部门的教师,这些专业教师对企业很陌生,在较为繁重的教学任务和压力下,他们与地方企业得不到好的接触。企业的技术人员,特别是年龄较大的师傅,虽不是正规专业毕业,但他们平时长期工作的经验积累尤其显得宝贵。给高校的专业教师和企业的技术人员充分接触的机会,才会让学校的教师不断地提升专业内涵。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有两个: 1.把教师派出去。高校继续教育部门委托一些教师走访地方企业并下到指定企业锻炼,高校要配合继续教育部门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一是给予教师下企业的机会与时间,学校与企业应主动合作,建立交流平台,为其锻炼创造好的机会,减轻教师的课务负担,让其能在下企业期间集中精力学习;二是给予教师下企业学习的工作酬劳,可进行绩效考核,教师下企业学习看似不上课,没有工作任务,但教师所学内容恰恰是明日学生需学知识,应该将其计入工作量。 2.把师傅请进来。企业的技术人员是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专业人才,也可以到高校继续教育部门来为专业教师或学生授课,进行特色教学,事半功倍。要转变高校继续教育服务于地方经济方式的能力,需要高校继续教育与地方经济的协调发展。目的就是通过二者协调发展,达到高校继续教育和地方经济发展的结合,以促进地方经济的良性发展。通过二者的良性互动,实现共赢的局面。 这种关系的协调对于深化高校继续教育体制改革和提升地方经济竞争力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对我国实现可持续经济,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教育外部关系规律理论认为“教育必须受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所制约,并对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的发展起作用”,很明显地说明了高校继续教育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外部的经济,同时又要发挥自我服务于地方经济的作用。高校继续教育部门要积极参与地方经济发展规划,为地方经济发展建言献策,解决地方经济发展的各种技术难题,不断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经济师专业技术工作篇(6)

二、依据地方经济发展实际.转变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继续教育要紧跟地方经济发展实际,在探索中不断转变人才培养模式。

1.要对准地方经济人才需求市场设置专业,使专业与地方经济的产业结构及其发展趋势相适应。高校继续教育部门对地方经济发展情况必须有敏锐的觉察力和快速反应能力,要有专门机构和人员研究市场、地方经济发展方向及其对人才的需求,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建设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新专业。

2.要对准岗位设课程,使教学内容与岗位及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相协调。课程建设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与教育质量的提高。高校继续教育的课程设置必须“需要”、“适用”,在兼顾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同时更应考虑职业岗位与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既要不断吸取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保证教学内容的时代气息,又要紧贴地方经济发展实际,体现教学内容的区域特色。

3.要对准实践抓教学,使人才培养质量与区域经济发展要求相一致。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动手能力培养是高校继续教育的基本要求与特色所在。因此,高校继续教育部门的教学必须对准实践要求来抓。一方面是要建设一支水平较高的“双师素质”教师队伍。教师的动手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水平。职业技术课教师必须了解本专业领域技术前沿动态和地方经济发展动态,根据实践要求组织教学。另一方面要抓好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搭建平台,使学生在具有仿真职业氛围的校内实训基地实训或在校外实训基地(或企业)顶岗实习的过程中培养职业能力、动手能力。

4.要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目标,提升产学研合作教育水平。要实现高校继续教育的区域化,学校必须争取地方政府支持,充分调动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的积极性,让行业、企业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诸如聘请能工巧匠、企业技术人员来校兼职以改善教师队伍结构;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以拓展技术技能教育资源;充分发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参与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与层次的确定、新专业的设置论证、教学计划与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与教材开发、综合实训指导、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的指导;等等。

5.要实行多层次办学,使高校继续教育适应地方经济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多层次需求。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的实际,高校继续教育要坚持兼办中职教育与职业培训,形成多层次、多形式、多元化办学格局。

三、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转变就业导向

高校继续教育除了职后培训,还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不断提升办学质量,增强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2j。所谓“以就业为导向”,实际上就是以用人市场为导向,以用人市场所需专业人才及对毕业生的素质与能力要求为导向。

1.“以市场为导向”一定是具有区域特色的市场,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特殊需求构建两大体系,即专业与课程体系、素质与能力体系。

2.“以市场为导向”一定是具有变化的市场,高校继续教育部门可针对现有的区域人才市场需求采取一种微观式操作,即“订单式”培养,以期于实现毕业生的充分就业;但还应有前瞻性的思路,研究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动规律与发展趋势,实行超前的宏观的规划,有计划地适量培养一批“以未来就业市场为导向”的专业技术人才,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对某些类型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潜在需求。

四、实现继续教育培训资源社会共享,转变服务地方经济方式

在地方政府的组织和支持下,高校继续教育部门要主动转变服务地方经济的方式,充分挖掘现有教育资源潜能,以职业培训、科研力量为依托,以满足地方企业的人才需求和职工的成才需求为目的,按照企业的需要开展企业员工的职业培训,为提升劳动者素质作出应有的贡献。高校继续教育部门要坚持立足区域,积极开展高校继续教育培训、技术研发和服务,成为面向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的教育服务基地。要积极为地方行业企业提供应用技术开发等科技服务。加大高校继续教育科技产业工作力度。建立健全高校继续教育科技研发与推广指标;鼓励高校继续教育部门参与地方经济课题研究,建立适合于高校继续教育部门的科技推广研究基金和课题;建立健全科技研究机构,组建与教学密切结合的科技产业园,使更多的科研项目转化为产品,提高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力度。直接参加地方经济高新技术攻关。高新技术是地方经济发展的瓶颈,地方上有很多高新技术项目有待攻关。高校继续教育部门可以组织有相当的科研实力、拥有很多掌握高新技术、具有较强科研能力的专家和学者,应鼓励他们直接参加地方高新技术攻关,借以突破地方经济发展的瓶颈,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当前,高校继续教育要特别重视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农民工培训是高校继续教育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高校继续教育应结合自身专业特点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加大对农民工培训方面的工作力度,采用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有效地提高农村转移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和适应城镇生活能力。

五、调整高校继续教育发展策略,转变校企资源对接方式

经济师专业技术工作篇(7)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社会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也日益提高,作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职业教育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职业技术学校的发展核心是专业建设,专业建设是职业学校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有效手段,更是学校办学水平和办学特色的集中体现。职业技术学校只有牢牢抓住专业建设这个关键环节,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社会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才能实现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更好地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本文以江苏省盐城技师学院为例,对职业技术学校专业建设的发展方向和基本路径进行了探索。

一、职业技术学校专业建设的宏观背景

1.国家越来越重视培养高技能人才,为职业技术学校专业建设提供了历史机遇

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是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确定,到2015年高技能人才要占技能劳动者的27%,达3400万人,其中技师、高级技师1000万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大力推进技工院校改革发展的意见》(人社部发〔2010〕57号)明确提出,“十二五”期间要在全国建设50所示范性技师学院,100个示范性公共实训基地。到“十二五”末,技师学院的高级工以上在校生比例达60%以上。江苏通过在各类技工院校开展“创示范专业、讲精品课程、做名牌教师”活动,激发广大教师教学、教研、教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计划到2015年在全省评选出技工教育10大示范专业、50门精品课程、100名名牌教师,并向全社会公布,大力宣传技工院校在专业建设、课程开发、师资培养方面所具有的鲜明特色,大力宣传技工院校对高技能人才培养所发挥的重要作用。高技能人才培养得到充分重视,这为职业技术学校的专业建设提供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2.地方经济迅猛发展急需大量高技能人才,为职业技术学校专业建设提供了广阔空间

盐城市正面临长三角一体化和沿海开发两大国家战略的有利发展机遇,其发展定位是建成沿海特大工商业中心城市。当前的产业布局为重点发展“南车北船”,沿海经济特别是新特产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需求迫切。为策应地方政府“南车北船”发展战略,学院与悦达集团、东风悦达起亚汽车有限公司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经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批准,增挂“盐城汽车技师学院”校牌,大力培养汽车专业高技能人才,与响水县政府共建“盐城技师学院响水船舶分院”,专门培养船舶行业所需专业人才。《盐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指出:“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把调整经济结构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战略重点,推进新兴产业高端化、特色产业规模化、传统产业品牌化,构建以现代农业为基础、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现代产业体系,全面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无论是区域经济,还是盐城地方经济的发展都急需大批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

3.职业技术教育飞速发展与专业建设相对滞后的矛盾,为职业技术学校专业建设提供了原动力

盐城市职业教育紧紧围绕地方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和新兴工业的需求,不断优化专业设置,大力发展面向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专业。在加强数控技术应用、机电一体化、汽车制造与维修、纺织服装等十大重点专业群建设的基础上,开设了模具设计与制造、港口物流管理、造船焊接、风能发电、商务韩语等适应沿海大开发的10个专业,初步形成专业特色鲜明、错位竞争发展的态势,盐城的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总体办学水平跻身苏中、苏北前列。然而,相对于职业教育生源量的扩张、设施设备等硬件的投入来说,相对于市场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来说,专业建设则明显相对滞后。

面对这样的经济社会发展与职业发展的宏观背景,江苏省盐城技师学院努力打造江苏沿海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技能型高素质人才显得更加迫切,只有努力加强专业建设提升内涵发展,才能确保地方职业教育的领先地位。

二、职业技术学校专业建设的发展方向

在专业建设上,职业技术学校要依照国家职业标准,结合市场对高技能人才的不同需求,以学校的优势专业群为核心,整合现有专业,提升传统专业,做精紧缺专业,开发新特专业,强化骨干专业,创建示范专业。以“做特、做精、做强、做优”为专业建设方向,调整优化专业结构。

1.强化品牌意识,做特优势专业

所谓品牌专业是指专业办学条件、建设水平和管理水平、教学改革成果和人才培养质量在省内达到一流水平、在国内进入领先水平的专业。特色专业是指专业建设在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达到较高水平,人才培养思路、模式和途径在省内或国内具有明显特色的专业。没有特色,学校就没有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在有限的教育资源条件下,集中人力、财力和物力创建若干在国内、省内有影响、在社会上有相当知名度的品牌专业和若干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具有独特性的特色专业,引领学校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水平整体提升,是学校未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途径。

2.结合区域经济,做强紧缺专业

长三角地区“十二五”期间经济发展的重点在制造业和服务业方面,这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和规划。由此出发,要深入进行市场调研,了解掌握市场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状况,重点致力于紧缺专业的建设,一方面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专业技能人才,另一方面也为学校发展培育新的着力点。

3.紧扣地方发展,做精新兴专业

盐城的新兴产业从小到大、快速扩张,风电及其装备、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发展走在全省前列。华锐、金风等风电装备制造行业龙头的企业落户盐城,国家海上风电技术装备研发中心加快建设,盐城环保产业园成为部级环保装备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全市新兴特色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占规模以上工业的46.4%以上。与之相适应,江苏省盐城技师学院2011年应以风电产业和新能源汽车为重点,加快新专业的开发与建设,同时还要开发建筑施工、工业机器人、美容美发造型设计等市场急需的专业,以不断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对技能人才的需求。

4.服务地方经济,做优涉农专业

《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免学费工作的意见》中指出:“根据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和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特别要重点支持农村中等职业教育。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今年先从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做起’的要求,经国务院同意,从2009年秋季学期起,对中等职业学校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免学费。”也就是说,凡就读涉农专业的学生等于不花钱上学。盐城技师学院专业设置以制造业、服务业为主,直接涉农专业不明显,因此必须靠专业建设用足涉农专业政策,着力提升专业内涵,用质量说话,用质量来吸引家长和学生。在涉农专业建设中更要加强“工学结合、校农合作”办学模式的探索。

5.优化专业结构,提升现有专业

严格按照国家专业目录要求规范专业名称,着力于专业群的建设,并以此带动现有专业的改造,使之更加适应经济发展需要。如电子类专业,“电子技术应用”以前一直是江苏省盐城技师学院的热点专业,现在就要改造提升其专业内涵,由过去的简单组装维修收音机、电视机的传统内容向通信终端设备制造与维修方向转变。

三、职业技术学校专业建设的基本路径

1.以推进“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为契机加强专业建设

以适应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加强实践教学,着力促进知识传授与生产实践的紧密衔接,首先在部分系、专业实施“一体化”教学模式。以此为基础再在全校推广,深入开展项目教学、场景教学、模块教学,突出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这一主线,探索学生“做中学,学中做”的实现形式。

通过“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推广,使教学真正实现教学内容由“知识的传递”向“知识的处理和转换”转变、教师从“单一型”向“行为引导型”转变、学生由“被动接受的模仿型”向“主动实践、手脑并用的创新型”转变、教学组织形式由“固定教室、集体授课”向“室内外专业教室、实习车间”转变、教学手段由“口授、黑板”向“多媒体、网络化、现代化教育技术”转变,从而通过“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体现职业教育的实践性、开放性、实用性,把学生培养成为紧密适应市场需求的“成品”,而不是脱离市场的“半成品”。

2.以构建“双核心”的课程体系为基础深化专业建设

建立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国家职业标准和岗位需求为依据,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以实际工作任务为主线,以岗位工作项目为内容的现代技工教育课程体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强化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努力构建以职业素质为核心的养成教育体系和以职业技能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促进学生知识、技能、职业素养协调发展。以任务引领的“一体化”情景性教学方式取代传统的理论实践分离的课堂教学模式,全面实现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模式,力求使学生的课堂学习过程变成学习工作的过程。大力实施“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根据人才需求规格的变化调整课程内容,引入企业优质课程资源、校企共同开发课程,共建教学实践环境;努力实现学院课程开发、实施和评价模式的相对稳定;努力创建院级精品课程、省级精品课程和部级精品课程。

3.以建立“三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导向开展专业建设

以校企合作为载体,探索改革创新培养模式,改革传统的“三段两站式”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一体化、三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即以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以工作任务为导向、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一体化”教学课程体系,实现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融通合一、能力培养与工作岗位对接合一、实习实训与顶岗工作学做合一。各专业在这一人才培养模式的统领下,根据各自专业特点,分别探索这一模式的具体实现形式。

4.以实施“四大工程”培养师资队伍为抓手促进专业建设

江苏省盐城技师学院以实施“四大工程”来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即师资轮训工程、名人名师工程、“一体化”师资工程、兼职教师工程。通过出国研修、高校进修、企业实践锻炼、岗位培训提高等多种途径,使重点建设专业的教师都轮训一遍,按比例培养省名牌教师或首席教师、省专业带头人、省“一体化”教师。努力实现专业教学团队中“一体化”教师的比例达到80%以上,重点建设专业教师“一体化”率达到90%以上;加大兼职教师的聘请和培养力度,“十二五”期间,每个专业必须正式聘任1名以上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专家作为专业带头人,力争使兼职教师担任专业课教学的比例达到40%以上;充分利用学校享受省政府有突出贡献高级技师的名师资源,建立数控机床装调与维修、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模具设计与制造等3个技能大师工作室,为地方企业提供技术咨询、产品开发、生产难题攻关和技能人才培养服务。

5.以践行“五共同”校企合作机制为载体推进专业建设

在现有校企合作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制度,建立健全专业建设委员会,创新合作形式,深化合作内涵,以冠名办班为载体,切实做到校企合作“五共同”:共同进行招生宣传、共同制订教学计划、共同选择教学内容、共同实施教学过程、共同进行教学评价,形成校企互动、合作双赢的校企合作新机制。在实施深度校企合作的过程中推进专业建设,使各专业内涵更切合企业需求,可以引企入校,创建研究所或工作室,校企双方共同研究开发产品和培养技能人才;可以不断创建重点建设专业的定点实习基地,以满足学生顶岗实习的需要。努力创建省级、部级校企合作示范基地,持续探索与企业合作办学的新机制。

参考文献:

[1] 赵志群.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新概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经济师专业技术工作篇(8)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2) 16-0153-01

一、引言

高等职业教育院校的教育特点独特鲜明,针对性强,专业性强,肩负培养技能型和应用性较强的专业性人才的任务。高职院校教学水平的高低与教师的职业教育能力的高低息息相关。无论是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都对教师的有严格的要求。因此,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要不断的参与技术实践,提高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教师对社会上各个企业的技术支持和服务是教师提高专业实践锻炼,巩固专业知识,提高个人技术,促进教学水平发展的有效途径和重要手段。

二、高职师资队伍建设中技术服务的必要性分析

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之间存在很大的不同,高职教育更注重于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应用性。教师不仅仅要教会学生专业的理论,还要对学生的实践技能给予正确全面的指导。不仅要讲还要身体力行的去做,去示范。教师的实践技能不仅要求教师具有教学讲解能力和扎实的操作能力,还要对专业相关的行业岗位有深入的了解,有能力对实际的问题给予解决的办法。而对企业进行技术服务,让教师深入企业,融入实际的行业岗位的操作,已经成为高职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教师深入企业,进行技术的开发应用,维护和服务等工作,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将本专业的知识和相关行业知识在实践中得到学习和巩固,并将其融进课堂教学当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但是,因为教学任务的日益加重,教师下企业进行技术服务并没有在实际中有序进行。究其根本原因,注意是院校和教师对技术服务认识不够,不够重视。而从科研角度来说,到企业中提供技术服务,不仅是教学工作的一种方法,同时也是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高等职业院校的科研内容不仅仅是教学方法和内容上的科学研究,另一方面也是专业技术的学习研究和推广。在教学方面,对教学的内容和方面进行着重研究,偏向于课堂上的理论教学。在技术应用研究上,根据目前的教育情况应该着重于技术的推广。到企业中基层中区开展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工作,促进企业的生产技术的更新和技术咨询等工作。当前高职院校的教师热衷于教学改革范围的研究课题,但是重视生产前线的技术服务课题研究也是必不可少的。为扩大技术研究工作的范围,拓宽科研的路子,保证科研工作和技术服务的有序连接,教师就应该在进行校内教育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企业技术服务的活动,为社会的经济发展提供服务。

三、进行技术服务是提高高职师资队伍教学水平的有效方法

高等职业院校的教育类型和其他普通高等院校的教育不同。高职院校的教师除了具有普通教师的基本职业特征以外,还具有其独特的职业特点。高职教师的教学内容不只是课本知识和课堂教学,也不只是普通的讲授的教学方法,更不能同其它普通教师一样进行课堂的评分,作业及考试的评分来检验教学的效果。一个好的高职教师不但要有过硬的专业技能知识,还要有丰富的生产实践的经验,有良好的问题解决能力。而实践的经验需要在真正的生产实践中不断的锻炼中积累出来的。高职教师不是单纯的教书先生,而是集教学和操作于一体的“工程师”。教师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的基础,而且具有丰富的实践的经验,将其融入到课堂教学当中,在课堂中进行教材的理论教学传授的同时,融入实际的生产知识和社会的相关行业信息,必然会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对高职师资队伍的要注重技能素质的培养。一方面学校领导要重视,对教师到行业企业中参加职业训练进行强化管理。从实践效果来看,企业对教师来参加实践活动,进行技术服务是非常的欢迎和支持。教师到生产现场从事相关专业岗位的操作和改革,生产加工等工作,对企业进行技术服务的同时,教师也对本专业的实践运用状况进行熟悉。另一方面技术服务要和教师本专业的知识相符合。高职教师在进行技术服务时从事和本专业相关的岗位工作,这样才能更好使知识和实践相结合,进行深入的研究,获得生产经验的积累,以更好的在课堂讲学中进行专业知识的有效传授。

四、技术服务工作是教师实现社会服务的最佳途径

高职教育对人才的培养,其专业和应用定位具有特殊性,这就要求高职教育必须以满足市场需要为培养人才的出发点,专业定位必须满足为社会经济服务的需要,使人才培养能够为企业所用,用人单位服务。而对广大教师而言,为社会服务就可以通过开展技术服务来实现。技术服务不仅促进学校和企业双飞的结合,而且对已有的校企合作具有良好的推动作用。就目前的情况,我国高职院校的企业技术服务还不够完善,仅仅表现在对企业的员工提供短期的培训上,而在针对生产前线的技术工作和解决生产问题方面还没有明显的进展。技术工作的范围还很狭窄,涉及面也不多,缺乏针对性,服务的内容比较贫乏。长此以往,比较对学校和企业间的合作造成不利的影响,也就更谈不上为社会经济服务了。由此可见,进行技术服务工作,必须深入到生产第一线,实际进行操作,对生产技术服务的工作加以重视,对企业中的难题进行研究,协助解决。对陈旧的生产技术进行革新和改造的服务,为企业的生产前线的具体问题提供服务,使校企合作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体现,从而实现教师对社会经济的服务。

对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工作,专业比较广泛,不仅限于理工科,还包括其它专业,如政治、经济等学科,都同样可以进行。学校领导方要对校企合作加以重视,搭建合作平台,实现学校和企业的共同合作、共同开发,互惠互利,企业经济发展得以促进,学校的科研成果得以实现。

五、结语

随着国家对教育的不断深化改革,教学管理和方法也不断的完善,高等职业院校教育的师资队伍到企业生产前线进行技术服务被越来越广泛的推广进行。高职院校不仅通过此种方式展现了其对社会经济服务的功能,也对本身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从而大大推动了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高职院校应该积极创造条件,抓住机遇,促进校企模式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民选.教师专业发展策略译丛[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经济师专业技术工作篇(9)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2C-0033-04

信息化是推进工业化、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因素。为实现《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提出的战略目标,必须加快和不断深化经济区信息产业的发展。《广西北部湾经济区2008-2015年人才发展规划》将石化、林浆纸、能源、钢铁和铝加工、粮油食品加工、海洋产业、高技术、物流和现代服务业等九大产业确定为重点发展产业,并预测到2015年,人才总量将达45000人。同时,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是一个新兴的部级经济区域,信息产业尚在发展飞速发展阶段,IT从业人员缺口较大,需要大量的相关技术人员进行填补。软件产业开发人才“147”(高级、中级、初级)金字塔式结构确定基于塔底的从事专业应用“软件技工”的需求量大,而对这些处于生产一线的编程人员的培养则是高等院校和中等职校的首要任务,尤其是肩负着培养高级职业技术能力人才的高职院校的重要任务。但是,当前高职院校信息产业人才培养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滞后性,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信息产业人才需求日益增长不相适应,进一步使得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信息产业人才缺口扩大。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根据软件技术专业建设实践的具体情况,契合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实际情况,剖析当前教学现状,从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手段、实践教学体系、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推进软件技术专业建设。

一、软件技术专业教学现状

(一)专业建设缺乏特色

在专业化分工不断细分的区域经济背景下,高职软件技术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多样化的人才需求产生了一定程度上的割裂。主要表现在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与区域产业分工、业务流程缺乏对接,宽口径的人才培养与专业特长之间的平衡把握不准,专业设置及课程设置多围绕学科方向进行,没有从产业分工、经济发展和企业组织变化来审视,区域经济多样化人才的差异性需求难以得到满足。

(二)课程体系不合理

在课程体系方面存在诸多不合理的地方,教学内容滞后,理论与实践脱节,教师讲授的知识内容与技术发展的主流和前沿存在一定脱节,课程设置重复,市场需要能直接胜任工作的实用型人才,而许多毕业生往往需要较长的培训才能胜任工作。这种状况最终造成高职软件专业的课程体系与市场需求的严重脱节,导致不少软件专业高职毕业生的就业产生困难。

(三)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

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与学生角色分工明确,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当前高职生源素质普遍不高,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动性等方面均有所欠缺,这样传统教学模式势必难以适应高职教育的现状。同时,教师的知识灌输和传授尽管可以让学生能够获取得到部分知识,但当前计算机软件开发强调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能力难以在该模式下培养,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发挥和培养。

(四)师资力量薄弱

近年来,高职教育办学规模、招生人数等方面得到了飞速发展,已有的教师资源已不能满足高职教育发展的需要,迫切需要大量具有丰富IT行业经验的技术人才进入高职教师队伍。然而,IT行业的优秀人才岗位待遇与其他行业相比有一定的优势,高职教师的经济收入水平难以吸引这些人才加入,这造成了软件技术专业高职教师综合素质水平普遍不高的现象,从而影响到培养学生的质量。

二、契合区域经济发展的软件技术专业建设思路

以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文件精神为指导,围绕服务东盟、服务泛珠三角洲区域经济产业发展需求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信息化建设对软件技术专业的人才需要,坚持“面向区域、服务为本、积极开拓”的建设思路,即立足于本地区,强化软件应用服务于其他行业工作的特性,并正视现实的困难与条件,积极开拓软件应用的服务领域。

(一)根据区域人才需求确定专业培养目标

软件技术专业培养目标以“面向区域、服务为本、积极开拓”为宗旨,主要培养适应区域现代化、信息化发展的第一线需求,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通晓中小型网站开发建设与维护、数据库开发与维护、应用软件开发与维护、软件工程项目管理、软件市场开发等软件开发与应用技能,熟练使用一种以上开发工具,具备软件开发与维护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1.就业岗位分析。根据国家在职业标准方面的要求明确“岗位名称”与“岗位能力”,根据市场企业的需求确定“主要业务”,由此本专业可体现为两大工作岗位群:计算机程序设计类、软件技术支持与服务类。具体见图1所示。

2.职业能力分析。由于本专业面向的专业岗位群是计算机程序设计类、软件技术支持与服务类,即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硬件、软件基础知识、数据库知识,有一定的英语水平且掌握三个层次(即用户界面层、事务对象层和数据层)的计算机语言,能够根据流程图进行编码,需要对软件工程化开发的过程和规范有较深刻的认识,能够将软件的设想转化成现实的产品。基于此,将职业岗位能力体现在如图2所示的三种能力:基础能力、专业核心能力和综合能力。(1)基础能力:思想道德素养,具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道德观,有明确的是非观念;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有良好的敬业、创新意识;人文科学素质,具有程序设计、数据处理等理工科知识,有一定的科学素养;具有必要的哲学、法律、职业道德等人文社科知识,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外语应用素养;身心素质,具有强壮的体魄、旺盛的精力,养成科学的强身健体的习惯,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2)专业核心能力:程序设计能力,掌握至少一种开发语言框架,熟练基于该种语言架构的桌面和Web应用程序项目的开发;数据库开发能力,熟练使用SQL Server或Oracle数据库进行数据管理,应用数据库建模工具对数据库设计。(3)综合能力:会适应能力、学习能力、竞争能力、组织与管理能力、创新与创业能力。

(二)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1.课程体系构建。结合技术应用的热点需求,在面对软件技术多领域的应用和发展方向时,经过充分调研和广泛听取意见,不断分析总结办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与经验,逐步形成了“科技为首、基础为本、思想为魂、应用为实”的课程体系建设思路,并以此为原则构筑课程教学内容(如图2所示)。课题体系架构与当前主流技术密切相联,图3所示的课题体系则集中学习微软.NET架构为主,集中有限的3年熟练掌握微软Visual Studio开发环境可避免以往博学不精的问题。

2.课程设置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相结合。根据职业岗位的特点,技能证书要求应取得这些基本证书:英语应用能力测试B级水平证书;并取得两项以上职业资格证书:计算机操作员(ATA考试)、中级程序员考试(ATA考试)、助理网络编辑师国家资格证书,以及这些证书紧密与专业相关课程对应支撑,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三)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

积极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改革,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1.全面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教学。通过以项目为导入,突破以往学生作品的不成熟和散乱的局限,加强对设计思想引导,及对设计模式的分析,以专业性、实质性的工作标准来要求学生;通过企业合作,鼓励学生去企业基层锻炼实习,从而增加学生吃苦耐劳、敬业爱岗、深研技术、全面发展的立体型素质;通过引进企业进校,开展实质性的经商活动,从中分析其业务对软件的需求,以及计算机应用能力的需求,从而开发学生参与到其中,以真实项目及立竿见影的应用效果,给予学生以强烈的拉动。

2.局部性地引入企业的工作环节。学校的教学环境毕竟不能完全等同于企业,除加大与企业的合作培养之外,在很多时候通过分析企业的软件开发环节与流程,从中汲取适宜引入学校教学的环节,亦是本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的内容。

3.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增强教学效果。软件技术专业倡导和鼓励教师使用现代教学手段,用图文音像等方式向学生传递综合信息,演示教学内容,增强教学过程的直观性和可视性,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其中极具特色的是,采用屏幕录像等手段,对课堂内容进行录制,下课后即发给学生回去参考复习,使得教学效能大幅度地提升。与此同时,进行精品课程的建设,并围精品课程的建设,实施教学资料的网络平台共享。

4.组织成立学生合作学习小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带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方面,结合专业课程,在学生班级里建设多个课程兴趣小组,通过学生间的互助学习,加强对课程内容深度与广度的认知。同时,鼓励学生以团队的形式积极走出校园,利用所学知识为社会各界人士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通过这样的实践形式,进一步增进对课程知识的学习。并根据不同的年级学生间学习进度的差异,以及学生们都乐于帮扶低年级学生的特点,建立了高年级带动低年级的学生导师制度,使得低年级学生在刚入学就得到高年级同学在学习上的指导与关怀。而对高年级学生来说,要把学习到的知识讲解给低年级的同学,解答低年级同学提出的各种问题,势必要求自己能做到真正的理解,而在回答低年级同学问题的时候,也会极大地促进自己对问题正确答案的考虑与寻求,从而更深入系统地去思考所学过的课程知识。

5.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根据不同课程的内容和特色,进行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活动,这包括互动讨论、轮值主持、团队竞赛等多种形式。通过这些多样的教学手段,教师着重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可以有机会充分表达自己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学生间形成良好的竞争氛围,而团队与团队之间的竞争,更加促进了学生对学习内容和所讨论问题的参与热情,通过以上多种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养成主动探索、获取学习信息的习惯。

6.广泛利用互联网资源,引导学生紧跟技术进步。教师在课程准备及自我提升中,不可避免地都会借助网络上极为丰富的信息资源财富。同样,在对学生教学中,也应让学生充分感知网络上关于课程知识的丰富内容,指导学生收集和分析网络上的资源,将好的论坛、软件资源库介绍给学生去访问,鼓励学生间共享课程资料。

(四)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根据专业自身的特点,建立基于“专业基础―专业技能―综合技能―应用创新”训练四位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其中,专业基础训练以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程相关的课堂实验、实训为主,注重培养学生专业基础技能的把握;专业技能训练主要体现在专业核心课程的专业专项实训上,通过规定时间、规定地点、持续高强度的专项技能实训,让学生掌握专业核心技能且能够应用这些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技能则是在学生在各个专项实训的基础上,以毕业设计综合设计项目的形式把前面各个技能进行综合汇总,将掌握的技能融会贯通于项目实现的各个环节当中来;应用创新训练,则是学生在顶岗实习中,结合自身特点在校内外实训基地从事生产实践工作,实现综合技能的全方向提升。四个方面的训练环节遵循科学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体现工学结合、产学结合、教学做一体化的高职人才培养规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应用创新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并在实践中理解与升华所学理论知识。

(五)师资队伍建设

1.组建课程群专业教学团队。软件技术专业由多门专业课程组成,由不同教师担任,这样的课程结构体系内在地要求在对学生进行培养软件开发能力的过程中各课程的教师之间需要相互协调和沟通,共同开展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且促使各课程之间必须具有良好的延展性和衔接性,这样方可提高学生掌握计算机软件技术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基于课程群构建的专业教学团队,以专业学科负责人作为核心,以具有“双师型”的专业骨干教师为主体,团队负责人及各成员以注重理论与实践能力相结合,既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又拥有企业一线工作经验的实践动手技能,同时能够出色完成并组织教学活动。教学团队建设措施有:(1)积极引进和聘请具有教学经验和实践经验的优秀人才,不断充实和优化教学团队;(2)通过教学经验丰富、理论知识扎实、实践动手能力强的专业骨干教师以“传、帮、带”的方式指导年轻教师,让这些年轻老师更好更快成长起来增强整个教学团队的师资力量;(3)以听课检查制度、教学督导、学生评教制度、公开课制度等形式和方法加强教师教学团队工作的管理,促进教师业务的素质整体提升。

2.增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构建年龄层次和职称结构合理、专职与兼职融合的“双师型”教学队伍是软件技术专业各项教学任务得以顺利实施的有力保证。教师的业务素质和综合能力在人才培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高等职业教育中,教师职业技能的培养和可持续发展需要强有力的制度和措施作为坚强的保障。具体措施有:(1)强化专业教师参加各种学习、培训,鼓励中青年教师攻读硕士、博士学位,促使教师专业知识结构和专业水平不断提高;(2)鼓励专任教师积极参与各类学术科研交流活动,争取承担国家及省、市级研究课题;鼓励教师承担行业、企业的项目攻关和技术服务。(3)鼓励中青年教师参加部级的软件设计师、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系统分析师等职业资格和权威企业的认证考试并获得认证证书,使中青年教师能尽快取得“双师型”教师的资格,并对通过认证考试的教师予以奖励。

【参考文献】

[1]卢山.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信息化人才培养探析[J].钦州学院学报,2011(2)

[2]张宏萌.面向北部湾经济区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机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09(8)

[3]熊远光.区域经济视角下的广西高校工商管理特色专业建设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0(12)

[4]刘百峰.试论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建设[J].教育与职业,2011(6)

经济师专业技术工作篇(10)

专业技术人员在基层人民银行中占比较高,抓好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对于提升基层人民银行的履职效能,提升干部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以我支行为例,对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现状进行分析,并就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提出相关建议。

一、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基本情况

截止2010年12月31日, 大余支行共有在职职工31人,其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6人,占在职职工总数的83.87%。

从专业技术人员结构看,具有中级专业技术资格的7人,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26.92%;具有初级专业技术资格19人,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73.07%;未取得专业技术资格5人,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19.23%。

从专业技术系列分布看,经济系列具有专业技术资格14人,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53.84%;会计系列具有专业技术资格6人,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23.07%;政工系列具有专业技术资格6人,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23.07%。

二、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不足及产生原因

(一)在专业技术人员系列分布方面

存在的不足:中级专业技术人员系列分布不够合理。我支行中级专业技术人员主要集中在经济系列,7人中达到6人,占中级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85.7%;而会计系列中级专业技术人员仅1人,明显偏少。2000年以来,我支行通过考试获得经济师资格的人员5人,而仅有1人通过考试获得会计师资格,由于政工系列未开考,2000年以后通过分行评审有1人获得政工师资格。

产生原因:在中级专业技术资格获得方面,经济师的考试通过率要远远高于会计师、工程师。而在目前中级专业技术职务聘任上,各岗位对于聘任何种系列的专业技术人员并没有严格的要求,也就是说取得经济师资格、会计师资格、工程师资格在聘任上没有区别,这就使得大部分职工在中级专业技术资格的取得上更多地选择了经济系列,由此造成了各中级专业技术系列人员分布的失衡。

(二)在专业技术职务聘任方面

存在不足: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供求失衡。按照支行中级职称的聘任上限,大部分支行可聘中级职称职数已不能满足需求。随着通过考试取得中级专业技术资格人数的快速增加,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供小于求的矛盾在今后将会越来越突出。

产生原因:目前职工的学历水平大幅度提高,通过考试取得中级专业技术资格(尤其是经济师资格)变得相对较为容易,因此,通过获得中级专业技术职务来提高工资待遇就成为相当一部分专业技术人员的首选。同时,由于中级专业技术职务聘任比例的限制,使得在中级专业技术职务聘任方面供求不平衡的矛盾变得越来越明显。

三、完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建议

(一)改进培养机制,促进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结构优化。一是要结合多能型员工、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力度,确保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知识能够不断得到补充、更新、拓宽和提高,优化专业技术人员的知识结构。二是要通过给调研课题等多种方式,促进专业技术成果转化,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创新能力和专业技术水平。三是要鼓励优秀中级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称职外语和计算机模块考试。鼓励他们撰写高质量的专业论文,并积极向省部级以上公开刊物投稿,为申报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创造条件。改变目前专业技术队伍结构不合理、高级人才缺失的现状。

(二)强化和完善用人机制。一是努力寻找支行发展和个人成长的结合点,把专业技术人才放在重点工程、重点项目和重点岗位进行锻炼,有计划地开展多岗位锻炼,激发工作潜能。要坚持使用和培养相结合,在使用过程中多给工作,多压担子,让他们在干中学、学中干。二是严格用人条件,注重“德”的培养,要有用人的大环境,让专业技术人员知道职位来之不易,是综合能力和知识的堆砌,牢固树立关心专业技术人员的成长就是关系中支发展的理念。三是加大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宣传力度,提升专业技术人才的整体形象。通过加大对专业技术人才埋头苦干、艰苦创业、求真务实、改革创新的宣传,从而推动支行又好又快发展。

(三)政策引导,制度的安排应与工作发展需要及其目标相一致。适当提高基层央行中级及其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比例,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鼓励人人成才。

(四)激励促进,加强职称评聘考核管理。大力加强对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与管理。在专业技术的评聘方面注重实践能力,实行培养、激励、监督并重;在干部选拔使用上加大向专业技术人才倾斜力度,进一步增加干部考取专业技术资格的紧迫感,促进干部成长成才。

上一篇: 建材联盟活动总结 下一篇: 党风廉洁建设心得体会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