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豆树具有极高的材用价值、景观价值、森林文化价值,木材坚硬、纹理美观、材质优良、是我国最珍贵乡土用材之一。红豆树心材的经济价值最为突出,红裼色心材主要应用于古典家具制作与雕刻、陈设工艺品制作与雕刻、建筑装潢与雕刻三大类[1-2]。目前,相关文献对红豆树人工林经济效益分析尚未见报道,本文就此问题进行了探讨,旨发展红豆树人工林的产业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1 材料来源
本研究材料来源于1965-1968在福建华安、南靖、浦城、政和、延平、建瓯、三元、沙县、将乐、泰宁、德化等地20余个国有林场系统布设的红豆树造林试验林。
2 研究方法
2.1技术经济指标确定
为分析红豆树的经济效益和经济成熟,参照用材林林木资产评估的方法,收集调查了如下的技术经济指标。
(1)木材价格:规格材每立方米550元,非规格材每立方米450元,红心材每立方米10000元
(2)营林生产成本:第一年2700元/公顷,第二年750元/公顷,第三年750元/公顷,第四年150元/公顷,年平均管护费60元/公顷。
(3)税费按木材起征价征收,育林费、维简费、社会事业发展费、森林植物检疫费等合计为:规格材每立方米102元,非规格材每立方米51元。
(4)木材经营成本:伐区设计费按蓄积9元/立方米,检尺费9元/立方米农业论文,直接采伐成本110元/立方米,短途运输成本20元/立方米,道路维修养护费用5元/立方米,销售费用为销售价的1.5%,管理费为销售价的5%,不可预见费为销售价的1.5%。
(5)经营利润率按直接采伐成本的15%计。
(6)地租:根据现行政策规定,按主伐时木材生产的数量,依现行林价的30%作为本轮伐期内的地租,即山价。
(7)利率:暂取5%为基础进行分析。
2.2计算方法
(1)净现值模型怎么写论文。本文采用净现值法评价投资效果,计算公式如下:
①
式中:PNW为净现值,Rt为t年时的货币收入,Ct为t年时的货币支出,t为年龄,n为主伐年龄,P为利率,也是贴现率。在①式中,当PNW大于0时,说明继续经营还能盈利;当PNW小于0时,继续经营则亏损,但经营初期除外;当PBW等于零时,是盈利与亏损临界,一般将它作为经济成熟的标准,但它常常不是单位面积林地年均经济收益最多的。
(2)森林经济成熟龄模型。森林资源经营是以林地为基础资本的,只有单位面积林地上平均每年收获的效益最多时,才能保证在持续经营情况下效益总量是最多的,才是经营者最希望得到的。因此,应取年均净现值最大时的年龄作为森林经济成熟龄,即
②
式中:T森林经济成熟龄。为分析测算方便,这里假设二个条件:其一是本次研究对象为红豆树单纯同龄人工林,实行皆伐作业;其二是分析结果仅反映主林木经济成熟。这样,森林经济成熟龄问题在这里转化为主伐时利润最大化问题,因此,需建立森林生长收获预估模型,估计在不同年龄主伐时所能得到的木材产量农业论文,据以求得相应的货币收获量。
(3)生长收获预估模型。描述林分各因子生长过程的方程较多,尤以理查德方程广泛应用,主要原因是理查德方程适应性强,准确性高,且方程中的参数有一定的生物学意义,故本文选择理查德方程构建红豆树生长收获预估模型。[3-6]方程形式如下:
③
式中:Y为林分测树因子,t为林分年龄,A、k、c为参数。
3 研究结果
根据上述的红豆树林分的生长收获预估模型,以及所收集的技术经济指标,利用生长收获预估模型,计算红豆树各年龄的收入、支出及净现值等指标,结果如表1-3。
表1 红豆树Ⅰ级立地质量的经济成熟分析测算
年龄
平均高
平均直径
蓄积量
总收入现值
总支出现值
净现值
年均净现值
24
12.4
12.6
155.8
73108
11961
61147
2548
26
13.3
13.9
171
81818
12069
69749
2683
28
14.2
15.2
186.4
89656
12101
77555
2770
30
15
16.4
202
96426
12068
84358
2812
32
15.7
17.7
217.6
102001
11980
90021
2813
34
16.4
18.9
233.3
106318
11846
94472
2779
36
17
20.1
249.2
109369
11673
97696
2714
38
17.6
21.4
265.1
111192
11469
99724
2624
40
18.1
22.6
281
111864
11240
100624
2516
42
18.6
23.8
297
111484
10992
100492
2393
44
19
25
313.1
110169
10730
99440
2260
46
19.4
26.2
329.2
108047
10458
97589
2121
48
19.8
27.4
345.3
105245
10181
95064
1980
50
20.2
28.5
361.4
101887
9901
91986
1840
52
20.5
29.7
377.5
98092
9622
88471
1701
54
20.7
30.8
393.6
93969
9344
84625
1567
56
21
31.9
409.8
89615
9071
80544
1438
58
21.2
33
425.9
85117
8804
76313
1316
60
21.4
34.1
442
80549
一、对外贸易经济效益 主流观点指出,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实质即通过外贸活动实现社会劳动的节约,其形式是通过实物形态及价值形态的转换,使国内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同世界市场结合起来,实现优势互补,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但也有的观点认为,在外向型经济日趋发展的条件下,应注重开拓新的国际分工和交换的利益源泉,扩展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内涵。 二、我国外贸经济效益衡量指标存在的问题及影响 评价指标是从结果角度对已发生事件的评价,其合理性是对以往经济行为真实有效评价的关键。同时评价指标不仅是对已发生经济行为的结果的衡量和评价,更是对未发生经济行为的引导。 对外贸易经济效益作为客观存在,要求得到评价和衡量。当前我国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衡量指标分两类:一类是对外贸易社会经济效益的衡量指标,一类是对外贸易企业经济效益的衡量指标。对于对外贸易社会经济效益的衡量指标,包括:进出口贸易总额、平均换汇成本、资金利润率、进出口贸易税利、贸易条件等;进出口贸易总额是对外贸易的直观总体表现,反映了我国对外贸易活动的规模,参与国际分工的程度和外贸计划的完成情况。以此为基础构筑的外贸社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在我国外贸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度量、评价和引导作用,极大的促进了我国外贸的快速发展,如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已成为一个贸易大国。2011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超过11000亿美元,提前6年实现突破10000亿美元的规划目标,其中顺差超过300亿美元。2005年我国对外贸易仍然保持着迅猛的发展速度,贸易总额14221.2亿美元,贸易顺差高达1010.8亿美元。我国对外贸易在世界贸易中的排名也由2003年的第4位升至2011年的第3位,并在2005年继续保持了这一位次。但由于受“出口创汇”思想的影响,我国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评价指标体系中也中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一)过分强调贸易总量和贸易顺差 由于对外贸易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充足的外汇储备是发展对外贸易的必要条件,因此在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衡量指标中特别强调贸易额顺差、出口增长速度等指标。为了完成出口任务,不少企业以牺牲利润的代价,低价竞销,提高市场占有率和销售额,在纺织品、服装等劳动密集行业,出口量增价减、丰产不丰收的情况比比皆是。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是媒体大肆宣传对外贸易高速增长,外汇储备增加,外贸形势大好,另一方面,更多的国内资源廉价地流向了国外,企业利润更少。 (二)评价指标过于笼统 单独评价进出口贸易总额,中国毫无疑问是一个贸易大国,但从贸易结构这一重要指标来看,中国距离世界贸易强国的地位还有一定的距离。在2011年中国1.1万多亿美元的总贸易额中,加工贸易就占了6000 多亿美元,而外来加工的出口贸易占全部出口额的58%。即便是一般贸易中的份额,也有相当部分为外资企业所创造。如天津2011年的314家外资企业出口总量为99.4亿美元,占天津出口总量的99.1%。而103家内资出口企业总计出口234 万美元,占有量不到0.2%,这种外商主导出口的情况在我国各大城市普遍存在。因此,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国际问题研究中心乔治-吉尔博伊认为:“中国的高科技和工业产品的出口是由外国公司而不是中国企业在主导。中国企业严重依赖从美国和其他工业发达国家进口的设计、关键性元件以及生产设备等,几乎没有采取有效措施去吸收消化和推广它们进口的技术,从而使得中国企业不可能迅速成为全球工业中的有力竞争者。” (三)忽视了对外贸易社会经济效益的评价 现有的外贸指标评价体系对社会经济效益评价的缺失,使得一些出口行业在取得显著经济效益的同时,忽视了社会经济效益。例如,陶瓷生产过程中对环境污染是十分严重的,目前许多欧美国家都在逐渐减少陶瓷的生产。而在中国,众多陶瓷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竞相压价,以牺牲环境资源的代价来取得微薄利润。中国的劳动力价格比美国、日本低二十倍,比泰国要低一倍,甚至比人均GDP 低于我们的印度都低。沿海地区很多地方的财政税收每年增幅30%以上,而从事外贸出口的大量民工工资近十年却没有多大变化。这种不正常的状态说明我们的对外贸易经济效益衡量指标存在较严重的问题。 三、我国外贸经济效益衡量指标存在问题的原因及修正原则 (一)我国外贸经济效益衡量指标存在问题的原因 1.重商主义的深远影响 虽然马克思主义的国际价值论和比较优势理论一直为我国参与国际分工、进行对外贸易的基础理论和指导思想,但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外汇紧缺局面使重商主义对我国外贸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新形式下的“重商主义”,即“提倡节约,重储蓄,轻消费,扩大出口,减少进口,赚取更多的外汇” 的观念成为多年来我国发展外贸的主要驱动力。 20世纪80年代,我国外贸收支绝大多数年份是贸易逆差,外汇短缺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为了创汇,我国采取了诸如出口退税等一系列促进出口的政策,外汇储备也由此快速增加。在当时特定的背景下,突出贸易额、顺差、出口增长率等指标有其现实意义。但是,对这些指标的侧重并未随着世界经济和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实际情况而发展变化。政策性的出口鼓励使外贸企业盲目地追求出口数量和出口贸易额的增长,大大忽视了社会效益。在外汇储备超过7000亿美元、即将成为全球最大外汇储备国的今天,过分强调创汇额的弊端逐渐显现出来。 2.发展对外贸易的经验仍然欠缺 在全球化的趋势下,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十分重视对外贸易及其对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但是,我国改革开放时间较短,市场体系与市场机制仍有待完善,与有丰富对外贸易经验的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尤其是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对外贸易迅猛发展,但是关于对外贸易方面的各项政策及评价标准并不完善,甚至存在诸多缺陷,其发展和完善也远不及对外贸易的发展速度。尤其缺乏对不同性质企业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区分以及对进出口商品结构的整体评价。 3.市场经济体制有待完善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对外贸易活动的调控主要采取直接调控方法。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我国外贸宏观调控体系开始从以直接调控为主向以经济和法律手段为主、行政手段为辅的间接调控体系转变。虽然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在逐步发展和完善,但现行的宏观调控体系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不能适应外贸发展的需要。市场经济条件下,因为指令性计划被取消,所以在对外贸易发展的过程中统计是很重要的。但是,目前我国的统计思想比较淡薄,统计制度不甚严格,统计技术不高,统计指标不全面。再者,指令性计划尽管名义上被取消,但类似进出口指标的变相指令性计划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因此,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制定的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衡量指标体系并未随经济体制的转变而有实质性的改进,这已不能真实、准确地反映我国的对外贸易经济效益,对外贸企业也无法进行正确的引导。 (二)对外贸易经济效益评价的基本原则 1.实事求是 , 科学评价 外贸经济效益评价既是决定贸易机会取舍的重要前提,也是指导外贸活动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评价对外贸易经济效益 , 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科学评价的原则。首先,评价所采用的数据必须真实、准确、合理。外贸经济效益评价的基础是对外贸易活动中所涉及到的相关数据。数据选择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评价本身的科学性;数据不真实、不清楚,也会导致评价结果失真,继而导致贸易决策失误。其次,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应力求科学、合理。根据对外贸易本身的特点,外贸经济效益的评价应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应采用有别于国内其他经济活动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而且应具有可测性和可比性,定性指标也应有一定的量化手段与之相对应。这些指标不能过于复杂,计算所需数据也应比较容易获得和基本可靠。在对外贸易经济效益评价中,科学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应体现如下特征: (1)能准确全面地反映对外贸易的综合经济效益; (2)体现经济效益变动的连续性与可比性 , 沟通效益变动的轨迹; (3)简便易行,方便操作。 2.贸易前的评价与贸易后的评价相结合 从外贸经济效益评价的作用来看,贸易前的评价与贸易后的评价应有不同。贸易前的经济效益评价其实是一种效益预测,评价的目的在于决定贸易机会的取舍,选择确定合适的贸易对象与贸易条件;贸易后的经济效益评价则是对贸易效果的总结,把评价结论反馈到今后的决策中去,推进决策优化。对外贸易经济效益与贸易决策之间的关系,可以表述为下面的基本程式,即:贸易前的评价贸易 决策贸易后的评价贸易决策优化。对一项贸易决策而言,既要依据上一项贸易效益评价的结论反馈,同时也要依据本项贸易的经济效益预测。坚持贸易前的经济效益评价与贸易后的经济效益评价相结合,不仅能客观地检测决策的科学化程度,也有利于决策的科学化。贸易前的经济效益评价(预测) 结果与贸易后的经济效益评价结果之间的差异,是反映贸易决策水准的一个重要指标。 3.宏观经济效益评价与微观经济效益评价相结合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外贸易的宏观经济效益与微观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可能存在着两种截然相反的状态,一是宏观经济效益与微观经济效益正相关,即微观经济效益的增长是宏观经济效益增长的基础和前提; 二是宏观经济效益与微观经济效益负相关,即微观经济效益的增长会损害宏观经济效益的增长。维持微观经济效益与宏观经济效益正相关的状况,是国家调控对外贸易的基本出发点,也是企业对外贸易经营活动的基本准则。因此,坚持宏观经济效益与微观经济效益评价相结合,确保两种效益的协调同步增长,就显得十分必要。由于宏观经济效益是微观经济效益的矢量和,而不是简单的数量叠加,那么从微观经济效益必须服从宏观经济效益的基本原则考虑,必须剔除和修正有损宏观经济效益的微观经济效益。换句话说,任何建立在损害国家宏观对外贸易经济效益基础上的微观经营活动,不管其本身的经济效益如何,都必须加以制止。在这一方面,宏观经济效益评价与微观经济效益评价同时进行所取得的相关结论,是政府行为发生的重要依据。
林业生态工程是指依据生态学、林学及生态控制论原理,针对自然资源环境特征和社会经济发展现状,设计、建造与调控以木本植物为主体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的工程技术。其重要目标是追求森林整体功能健全,满足人们对森林资源需求的同时,达到生态、社会、经济效益的统一。
林业生态效益评价,又可称为林业生态效益后评价,主要是指:对已经实施或者完成的林业生态工程的综合效益,进行客观系统的评价分析,以确定工程建设体现出的综合效益、综合效益发挥的程度以及后续发挥潜力的大小等。从宏观角度讲,林业生态效益评价是对整体社会经济活动隋况进行的评价和反思;从微观角度讲,林业生态效益评价是对单个林业生态系统的分析和评价。林业生态工程综合效益评价主要包括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3个方面。
我国进行林业生态工程效益评价工作,其主要目的为:首先,通过效益评价工作,进一步总结工程建设的经验教训,并通过信息反馈系统及时有效地反馈信息,提高科学决策水平,完善已完成工程,指导在建工程,改进待建工程,努力实现生态系统效益最大化。其次,与林业生态工程前期和中期评价结合在一起,发挥评价工作其监督功能,形成开放的循环抑制系统,建立工程评价监督机制,包括决策、投资、建设、管理等各方面,提高过程管理效率,争取实现林业生态工程效益最大化。最后,根据评价结果,对林业生态工程的可持续发挥程度进行预测判断,对完善经济社会系统的管理体系提出合理化建议,实现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综合效益的最大化。
森林能够产生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在这3大效益当中,森林生态效益是保护经济效益的基础,也是实现社会效益的保障。经济效益是手段,只有经济发展了,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才能提高,才能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社会效益是目标,因为生态、经济效益的提高是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提高的自然物质基础。因此,森林三大效益同时产生、同时存在、有机结合。
1.生态效益评价
森林是一种多用途、多功能的Y源。森林生态系统作为蓄水库、基因库、能源库和碳贮库,为维护生态环境平衡,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发挥着巨大的生态功能。因此,合理、正确地评价森林生态效益,是从经济角度衡量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环节之一。生态效益是林业生态工程为社会提供的主要产品,但这种产品不同于商品林提供的各种产品,它是无形的,难以直接量化的,但是,生态效益具有典型的外部经济特性。
近几年,国内许多学者对森林生态效益的内涵和定义做了探讨。但到目前为止,仍然没有统一的定论,也尚未看到确切的概念。根据国家“九五”公关专题“林业生态工程管理信息系统,效益观测与效益评价技术研究”文本,把森林生态效益界定为:①森林涵养水源效益;②森林水土保持效益;③森林抑制风沙效益;④森林改善小气候效益;⑤森林吸收CO2效益;⑥森林净化大气效益;⑦森林减轻水旱灾效益;⑧森林消除噪声效益;⑨森林游憩资源效益;⑩森林野生生物保护效益。
郎奎建、李长胜等建立了森林生态效益整体扩散模型,根据“全国森林资源统计”数据,对我国“三北”林业生态工程、太行山林业生态工程、长江中上游林业生态工程和沿海林业生态工程四大工程的10种森林生态效益的总体做出估计。庞恒才等从国土绿化、调节气侯、涵养水源、保护水土、防风固沙、改良土壤、减少污染、美化环境、抵御自然灾害、维持生态平衡等方面对黑龙江省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生态效益进行评价,从森林产生的效益价值估算看出,森林是一笔宝贵的公共财产,而且森林的自我更新能力使它所产生的效益是持久的,其价值是巨大的。汪树生、杨光道从生态效益的7个方面对其进行数据计算的评价。
2.经济效益评价
森林的经济效益:一是指在森林生态系统及其影响所及范围内,已经被人们开发并利用变为经济形态的那部分效益;二是指森林系统本身内部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如生产药材、木材及林副产品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国外对生态经济效益评估方法的研究开始较早,先后提出了一系列森林效益评价方法。根据国外环境经济学和资源经济学的研究成果,森林生态经济效益评估方法主要分为2类:替代市场技术类评估方法与模拟市场技术类评估方法。前者的评估方法又分为费用支出法、市场价值法、影子工程法、旅行费用法等,例如,比利时的Drumary在1925年首次以对野生生物游憩的费用支出作为野生生物的经济价值,美国的Gafdon首次用此法核算森林和野生生物的经济价值。后者则以支付意愿(WTP)和净支付意愿(NWTP)来,表达环境商品的经济价值,例如,美国的Davis在1964年研究湎因州森林的游憩价值时,首次提出并运用了条件价值法的报价技术。Hannnaek和Brown根据多次研究结果,首次提出WTP(支付意愿)和WTA(补偿意愿)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异。Bishop等人提倡“超市场的商品”价值测量可以用直接询问法。Brookshire等人研究认为“公共商品”的CVM核算,可以提供比实际保守的结果。Bishop和Heberlin在研究威斯康星州鹿狩猎价值时,成功地证实了条件价值法的有效陛。RogerA.sedjo(1988)对世界2个地区森林资源的经济效益进行分析之后,对这些地区营造工业人工林生产纸浆材和锯材获取经济收益的情况和潜力,采用人工林模拟模型的方法进行了定量分析。
在国内,1973年《企业环境经济投入产出线性规划模型》一文中,郭孝民等提到了环境经济效益,并在工业生产中纳入把污染物治理费用作为环境的价值。张建国教授等提出了森林综合效益的整体性、发展的阶段性、计量的复杂性和人类的主体性特征等一套较系统的理论。1994年,孔繁文等研究出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森林综合效益量化方法。张颖等认为,森林资源经济价值无非是林地、活立木和经济林生产的果品等,并用收益法和市场评价法计算了林地价值和林价。目前,我国的经济效益评估方法主要是引用国外的研究成果。
3.社会效益评价
森林的社会效益是指在被人们认知并且确认为为社会服务的森林生态系统的那部分效益。对其评价开始于20世纪40年代,在20世纪70~80年代得到了迅速发展,原苏联、美国、德国、日本等在这方面的研究较多,采用的评价方法也可以归纳为2大类:(1)效果评价法,它从森林效能的利用效果出发,以森林社会效能所带来的本地级差收入和劳动节约为依据评价森林的社会效益。(2)消耗评价法,通过评价森林发挥其社会效能所需投入的劳动量和附加消耗费用间接反映森林社会效益的大小。在社会效益评价方面,研究最多的是森林的旅游和保健效能。1959年,美国学者M.Clawsorl根据消费者剩余理论,提出了一种根据旅行费用来评价森林旅游价值的方法frCM)。1964年,J.LKentseh对TCM进行了修改和完善,使其成为国外目前最流行的森林游憩价值评估法。条件价值法(CVM)也是评价森林旅游效益时常用的方法,其理由是旅游者的旅行费用可通过直接询问获得。TCM和CVM目前在美英等国十分流行,是评价各种无形效益的有效方法。日本林野厅在20世纪70年代初,对全日本森林的社会生态效益作了全面评价,并且提出了费用分担的理想形式,在世界上引起强烈反响。
我在森林社会生态效益评价方面起步较晚,近年来,在评价理论、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上都取得了很大成果。国内学者周冰冰用效益法测算了北京市森林资源的社会价值。张健国等对福建全省森林综合效益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森林的社会生态效益为119亿元,与经济效益之比为4:1。吴楚材等对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的旅游价值用TCM法做了社会效益评价,且认为森林的旅游价值是旅行时间、休息时间及消费者剩余3者的总和。张祖荣提出多种效益评价的多元线l生模型,并对井冈山地区森林的综合效益进行了评价。
森林社会效益评价在当今理论界处于探索阶段,目前较为公认的经济基础有劳动价值论、稀缺价值论、边际效用轮和最佳效能论4种观点。因此,评价方法主要包括:(1)价值法:该方法主要以产生社会效益的森林效能所承担的价值量,或以森林效能引起的土地级差收入、社会劳动节约量,作为森林社会效益的计量值,一般用货币额表示。(2)效益法:该方法完全撇开培育森林所投入的劳动量,以森林诸效益造成的社会劳动节约,作为森林社会效益计量值,并用货币额表示。(3)效能法:该方法以采取技术手段获得与森林效能作用相似的结果,作为计算森林社会效益计量值的依据。它既可以用实物量表示,也可以用货币额表示。
1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新世纪之初,党中央根据新的形势,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提出了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战略构想,并把人的全面发展和政治文明建设作为中国发展的重要内容,进一步丰富了我国发展观的内容。党的十六大之后,新一届领导集体认真总结世界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发展的经验,吸取了一些发展中国家在发展问题上留下的惨痛教训,立足国情,求真务实,以求科学发展之路。特别是对2003年春夏的“SARS”肆虐的反思,使我们看到的并不只是“SARS”病毒的凶猛和人类面对突如其来的瘟疫袭击的无奈,还有我国公共卫生体系的不足,社会诚信体系的缺失,“权大于法”的缺憾以及科技协作体制的不顺等等。抗击“SARS”斗争引起了我们更多的思考:发展不单单是经济的增长,而应该是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进步;发展不只是物质文明的累积,还应有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社会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确立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这样,“以人为本”理念首次载入了党的史册,这标志着党对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有了一个正确的看法和观点,实质上是对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实践正确性的主观反映。科学发展观的确立进一步丰富了发展的内涵,创新了发展观念,开拓了发展思路,破解了发展难题,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和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继承、丰富和发展,其核心便是“以人为本”理念的确立。
2科学发展观视野中技术创新评价的原则
传统技术创新以经济效益为终极目标,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受传统经济增长发展观的导向,认为经济增长就是经济发展,把是否有利于经济的增长作为衡量传统技术创新经济价值的标准。传统技术创新缺失的价值取向、价值标准给经济和社会发展及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技术创新应在注重经济价值的同时,把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纳入技术创新价值体系已成为众多学者的共识。技术创新的价值论研究不仅包括技术创新的价值取向、价值标准,同时还包括价值的评价。技术创新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及生态环境价值评价构成了技术创新的价值评价体系。新晨
技术创新的效益评价必须坚持以下两个原则:
1、技术创新的效益评价必须坚持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技术创新的效益评价必须重视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必须重视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相结合的原则。技术创新不能一味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甚至不顾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及自然生态的平衡。
农业是国家发展的基础,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水利,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改革开放后,我国逐渐加大了农田水利建设投资及管理,并先后制定相关建设规划。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的颁布,又将农田水利提升到了更加突出的高度,但是在而目前我国多采用传统的经济评价或定性分析工程的环境影响进行工程可行性评价,对工程建设中存在的大量不能计量或虽可计量但难以用货币单位表示其效果和影响的因素往往无法评估,致使评价不足,论证不够充分,容易造成生态失衡等问题。本文中我们采用能值理论方法对农田水利工程进行深入系统的分析,全面分析工程建设可行性,以期补充、完善现有的可行性评价研究,为工程项目投资决策提供新的参考依据和科学支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农田水利工程的能值分析
能值理论是综合分析生态经济系统各种能量流的转换机理,并定量研究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及其相互关系的重要理论。农田水利工程的能值评价,是依照生态经济学原理,从整体观和系统论出发,以能值为量纲统一量化工程项目的生态经济成本和效益,分析工程建设能值成本效益比,依据工程建设评价标准,得出工程项目是否可行的结论,进而为工程项目的投资决策提供评定依据。农田水利工程关系到区域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及生态系统的平衡,其工程建设的生态经济成本包括经济成本、社会成本和生态环境成本。其经济成本主要指工程建设运行中消耗的社会经济财富,如石、沙、钢材、水泥等;社会成本指工程项目对社会造成的不利影响及损害,如移民和占用耕地等;生态环境成本主要指工程建设运行中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及对环境造成的破坏,如水土流失等。
农田水利工程的生态经济效益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经济效益主要表现为粮食产量的增加和质量的提高( 除涝工程的效益主要指在采取工程措施后减少的农产品损失); 社会效益指在保障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安定和谐方面的作用,主要包括增加就业和提高收入等生态效益主要表现为对周围生态环境的改善,如改善局地小气候,净化空气、补给地下水等。能值评价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可行性步骤如下:
1.全面分析农田水利工程的生态经济成本和效益。首先对工程的生态经济成本和效益进行全面分析①按物质来源将农田水利工程在建设运行过程的生态经济成本划分为三类: 一类是社会性投入(社会成本),包括管理维修费、安装工程费等人力劳务费; 二类是自然资源投资(生态成本),如太阳能、风能、雨能、表土流失等环境资源; 三类是经济反馈能值投入( 经济成本) ,包括水泥、钢材、机械设备等工业投资。②根据工程建设目的及主要建设用途,并结合工程自身特点,分析工程对周围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其及作用对象,将工程效益进行区分归类: 一类是社会效益,如科学教育研究、增加就业等; 一类是经济效益,如粮食增产、灌溉用水收入等; 另一类是生态效益,如调节水分、改善局部小气候等。
2.工程生态经济成本与效益的能值计算。太阳能是万物之源,实际应用中通常将各种生态流统一为太阳能值,即单位物质或能量形成过程中所包含的太阳能值量。根据相应的能值转换率或能值货币比通过式(1)对工程系统中各种能量流、物质流、货币流等具有不同度量尺度的生态流进行统一。能值转换率是指形成每单位物质或能量所含有的另一种能量之量。能值货币比是全年总能值使用量与该年度国民生产总值的比值,即单位货币相当的能值量,反映了系统货币的实际购买能力。
式中:EM为单位物质、货币形成所包含的太阳能值; 为物质、货币能值转换率或能值货币比率;E为物质所具有的能量或货币价值。
3.计算农田水利工程能值产投比。根据式(2) 计算工程能值产投比。能值效益成本比不受人类支付意愿和通货膨胀的影响,可用以衡量水利工程生态经济效率,实际应用中常根据其大小作为评价工程建设可行性的依据。一般认为当EmCBR大于1时,则该工程建设具有可行性;等于1时,该工程满足工程建设最低要求;小于1时,则不建议该工程的建设和运行。
(2)式中:EmCBR为工程能值成本效益比;B为工程生态经济产出能值;C为工程生态经济投入能值;RV为工程剩余能值。
二 讨论
经济方法虽然能够从经济学角度简单直接地衡量出工程建设可行性,但论证内容不够全面,对不能用货币进行衡量的环境影响(如水资源消耗等) 及社会效益(如科学研究价值等) 不能完全纳入工程建设可行性分析过程中。能值分析方法在全面认识工程建设的生态经济影响基础上,将自然环境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进行统一衡量并比较各子系统的能量提供,进而能够更完整的反映出工程建设可行性。
三 结论
本文将能值理论应用于农田水利工程生态经济综合分析评价中,定量研究了工程经济、生态、社会成本及效益间的相互关系。从对农田水利工程能值评价与传统可行性决策评价相比来看,基于能值理论的工程建设可行性评价过程中,能更全面更客观的反映工程建设和运行期间工程生态经济系统的成本及效益。但农田水利工程系统是一个多功能综合体系,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且各功能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能值分析农田水利工程生态经济影响目前仍处于不成熟阶段,对工程生态经济系统的影响认识不够完善,需进一步研究探讨。
参考文献
政府党政领导经济责任审计(以下简称党政领导经济责任审计)是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展开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审计新领域。由于当前国家政治授权产生的问题与信息不对称问题比较突出,因此,党政领导经济责任审计是当前对权力监督的一个重要手段,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印发的两个“暂行规定”和2006年修订通过的新审计法为经济责任审计提供了法律依据。但由于我国经济责任审计尚处于探索阶段,尤其是党政领导经济责任制尚未建立起来,党政领导经济责任审计对象特殊, 审计范围广泛, 不同层面的党政领导干部的工作范围、工作对象差距很大,因此,探索和规范党政领导经济责任审计具有重要意义。更为重要的是由于经济责任审计是针对“个人”的责任审计,党政领导经济责任审计直接涉及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的是非功过,关系到党政领导干部的升黜,因此,审计评价是经济责任审计诸环节的核心与关键问题。本文拟在现代西方产权经济学的国家理论基础上,构建党政领导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的整体框架,并扼要探讨党政领导经济责任审计具体评价指标设置的原则,为进一步出台党政领导经济责任审计的实施细则或经济责任审计准则的制订、规范党政领导经济责任审计提供一个参考依据。
一、相关研究评述
界定党政领导经济责任审计内容是构建党政领导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框架的基础。2006年修订的新审计法第25 条规定: “审计机关按照国家有关规定, 对国家机关和依法属于审计机关监督的其他单位的主要负责人, 在任职期间对本地区、本部门或者本单位的财政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应负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审计监督。”,这仅仅给出我国经济责任审计监督的总体内容,对构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提供了指导意义。现实中党政领导经济责任审计内容十分复杂,想用一把尺子来界定其审计内容是很难做到的。吉林省审计学会课题组[1]在总结一些典型地方党政领导经济责任审计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归纳了党政领导经济责任审计内容。他们将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范围分为四个层面、三个范畴和二个系统。四个层面主要由省部级、地厅级、县(区)局级、乡、科级四个层面的干部。三个范畴主要包括块块领导干部、条条领导干部、事业单位领导干部。二个系统包括党委系统和行政系统。并提出采用一般分类与特别分类两种办法来探讨党政领导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认为党政领导的经济责任审计的一般内容应该包括三个方面:(1) 审计党政领导干部所在地区、部门、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性。(2) 审计党政领导干部在执政期间重大公共投资项目的效益。(3)审计、评价党政领导干部在执政期间主要工作目标完成情况。最后根据行政区党委,行政区政府领导、政府部门领导界定了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特别内容。在审计署2007—2008年立项课题研究报告(2009)中,以蔡春教授领衔的西南财经大学课题组[2]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方法研究》将党政领导和企事业负责人的目标经济责任的内容分为治理责任、管理舞弊控制责任、经济权力控制责任、效益或绩效责任和环境保护责任,并根据各类目标经济责任,构建相应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将党政领导经济责任评价指标分为民主政治建设和绩效两个方面的评价。民主政治建设方面主要包括权力范围、组织结构和问责体系、信息透明度、廉洁自律、申诉和执行机制、党风廉政内部监督制度落实、政务公开程度等指标;绩效方面包括真实性、客观性、合法性、投入产出的“3E”、内部控制、资源利用等指标。青岛市审计局课题组[3]的《部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方法研究》将政府部门分为经济运行管理部门和社会事务管理部门,在确定部门经济责任审计内容的基础上,将部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分为经济决策权指标、经济管理监督权指标、经济执行权指标和履行廉政职责情况指标四大类。刘世林和牛玉韬[4]认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应与评价对象、评价责任、任职目标、评价范围挂钩,并构建了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给出的党政领导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一级与二级指标为:(1)财政财务收支评价(主要包括财政预算执行情况、资金收入与支出、企业财务收支情况等)。(2)资产管理与购建评价(主要包括资产综合情况、长期资产管理情况、流动资产管理情况、固定资产购建情况等)。(3)经营业务管理绩效评价(主要包括综合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社会和谐和经济发展环境情况、领导干部决策能力和水平等)。(4)个人及行政执法情况评价(主要包括组织性违法违纪情况、个体性违法违纪情况)。?
以上研究对党政领导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但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局限性:(1)审计内容界定和审计评价指标框架的构建多采用归纳法对评价指标进行分类,没有运用演绎法,将审计评价指标框架构建在一个扎实的理论基础上。(2)各研究采用不同的分类标准构建审计评价指标框架,但由于主要采用的是归纳法,没能显示各类指标之间逻辑关系,同时各类指标也难免存在一定的重复交叉内容。本文拟以现代西方产权经济学中的国家理论为基础,着眼于党政领导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整体框架的构建及具体评价指标设置的原则,但本文并不涉及具体的审计评价指标的构建。?
二、以国家理论为基础的党政领导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框架的构建?
现代西方产权经济学中的国家理论包括规范的国家理论和实证的国家理论。所谓规范的国家理论,主要是对国家行为的矛盾性质进行思考,它有三个基本内容:一是从国家在某些方面所具有的任何其它组织和个人所无法替代的角度论证国家行为的合效性;二是从信息的缺失和国家行为的个人性来论证国家行为所包含的违背经济效率原则的性质;三是界定国家经济行为的边界;而实证国家理论主要是探索国家行为根据的理论,主要是关于国家的本质和对国家“悖论”的解释。由于规范国家理论可以为党政领导经济责任审计内容提供了理论依据,所以这里是以规范的国家理论来构建党政领导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框架。根据规范国家理论,国家在产权界定、保障私人权利、提供公共物品等方面具有任何其它组织和个人所无法替代的作用,具有合效的性质;但由于国家行为的强制性(即非市场自由交易)和关于国家行为成本和收益的可靠信息的缺乏以及国家行为的个人性可能导致国家行为对帕累托效率的偏离,具有违反效率的性质。国家经济行为的边界是国家组织比其它任何组织和个人具有优势的经济领域。图1是从规范国家理论的角度,给出党政领导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的整体框架。
在党政领导经济责任审计实务中,六个审计评价模块可进行相应简化:(1)国家界定产权的法律法规的制定具有很强的程序性,一般不能归结为党政领导的“个人责任”,因此,有关法律法规的制订一般不作为党政领导经济责任审计与评价的内容。(2)权利范围模块并入日常行政与执法和重大经济决策两个模块中,但这里要特别注意的是,由于现代国家大多偏离了古典经济学中的充当“守夜人”的国家模型,现代国家基本奉行凯恩斯的经济干预政策,不仅是公共物品的供应者,而且充当了私人物品的供应者和需求者,因此,重大经济决策审计评价不仅包括了提供公共物品经济决策,也包括了其它如大额非常规经济拨款、大额非日常采购等重大决策。总之,党政领导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框架可分为四个模块:(1)日常行政与执法,简称“日常行政”评价模块。(2)重大经济决策,简称“重大决策”评价模块。(3)遵纪守法与廉政建设,简称“遵纪廉政”评价模块。(4)工作业绩、经济目标完成情况与社会满意度等,简称“工作业绩”评价模块。?
由于党政领导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具体指标在不同级别、不同类型的党政部门之间存在很大差异,且党政领导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具体指标也是动态变化的,所以本文将着重于党政领导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整体框架的构建(如表1所示)。?
在以上党政领导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几个模块中,重点和难点是重大决策中的重大经济决策和工作业绩的评价。重大经济决策的特点是:(1)重大经济决策责任一般可以直接问责到负责人。(2)重大经济决策的效果复杂,往往涉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很多效果无法进行定量分析。(3)重大经济决策的效果往往具有时滞性,甚至有的项目的短期和长期效果是矛盾的,党政领导重大经济决策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按照决策—执行—结果的顺序,主要是对三个方面的评价:重大决策的合规性评价、执行过程评价和结果的效益性评价,效益性评价是对重大经济决策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公平性和环境性评价,即通常说的“5E”评价。显然具体评价指标对于不同的重大经济决策也是不同的。由于公共投资项目是重大经济决策中最为复杂,审计评价最难的,所以这里给出公共投资项目的评价指标体系,如表2所示。?
表2党政领导重大公共投资项目?
决策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
评价内容层次与具体指标
合规性立项程序合规性;可行性研究科学性;概预算合理性
决策执行过程项目内部控制及其执行情况(项目责任制、建设程序控制、现场控制);概预算执行情况;项目进度;项目质量指标;项目安全指标
效益性经济效益(常规的财务指标如投资回收期、投资收益率、财务净现值,财税贡献等);环境效益(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等指标);社会效益(增加就业,增加群众收入,促进公平等)?
党政领导的工作业绩、经济目标完成情况和社会满意度的评价在不同类型、不同级别的政府部门间的差异最大,变化最大,这方面的评价往往存在着指标设计争议大,数字不易获取,缺乏客观评价标准等困难,工作业绩评价指标如表3所示。
表3中社会和谐度评价的具体指标包括恩格尔系数、贫困人口占总人口比率、就业率、居民平均受教育程度等;社会满意度评价的具体指标包括基尼系数和群体事件发生率等;干部管理水平评价指标包括:中层以上干部群众评议合格率、中层以上干部群众投诉升降率和高级技术人才流失率。?
三、党政领导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设置的原则?
下文笔者将在扼要分析党政领导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特点及各评价模块间的逻辑关系基础上,总结党政领导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设置的原则,但完整具体的评价指标不是本文研究内容。?
党政领导经济责任审计目标是对党政领导在任职期间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有效性的评价,包括对“经济履行过程”和“经济履行结果”的评价。“日常行政”模块是对党政领导日程行政执法的经济履行过程的评价,包括对财政财务收支、行政执法、资产管理、内部控制、权力范围等内容的评价;“重大决策”模块是对重大经济决策程序合规性、决策执行管理与重大经济决策结果的效益性等三方面的评价;“遵纪廉政”是反映党政领导在日常行政和重大经济决策过程中的遵纪守法和廉政建设情况;“工作业绩”模块从履职结果上集中反映了以上三个模块的履职情况。由于不同类型、不同级别政府部门的工作业绩表现不同,所以该模块宜分不同类别、不同级别设置评价指标。各模块的逻辑关系如图2所示。?
?
图2 党政领导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模块的关系图?
党政领导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与国企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相比,具有的特点主要有:(1)由于党政领导从事的社会宏观经济、社会事务和行政事务管理工作,其工作结果大多不能进行定量分析,所以党政领导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设置应涵盖党政领导履职过程与履职结果,而对国企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偏重于负责人对企业最终经济业绩的影响。(2)动态性。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及政治体制的改革,党政领导的职责与目标经济责任在不断发展,因此党政领导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应是动态发展的,这点在“遵纪廉政”和“工作业绩”两个评价模块中表现更为突出。(3)差异性。区域党委、区域政府、政府部门之间;经济管理政府部门与社会事务管理政府部门之间;不同级别政府之间,其党政领导的经济责任存在很大差别,因此,不同类型和级别的党政领导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的设置存在很大的差异,这点在“工作业绩”评价模块表现最为突出。?
综上所述,我们可将党政领导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的设置原则总结为:?
(1)逻辑统一原则。各评价模块的党政领导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的设置保持逻辑一致,应避免指标间的重复、脱节和冲突的现象。(2)过程与结果并重原则。党政领导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的设置要涵盖党政领导履行经济过程和履职结果。(3)动态发展原则。党政领导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的设置要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与政治体制改革的要求,在评价指标的框架内,做到动态调整和不断发展。(4)一般指标和特殊指标相结合的原则。正如上文所述,党政领导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差异性主要表现在“工作业绩”评价模块上,为了设置简化科学的评价指标,对“日常行政”、“重大决策”与“遵纪廉政”三个评价模块,可设置通用的党政领导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至少可设置通用的二级评价指标,而对“工作业绩”模块,可分不同类别、不同级别设置特别的评价指标。
参考文献
[1] 吉林省审计学会课题组.谈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内容的界定[J].审计月刊,2007,(4).
[2] 西南财经大学课题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方法研究[R].审计署立项课题研究报告(2007—2008),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9.?
[3] 青岛市审计局课题组.部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方法研究[R].审计署立项课题研究报告(2007—2008),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9.?
一、前言背景
效益审计,又称绩效审计,从[文秘站:]20世纪70年代起已成为发达国家国家审计的主要任务。在我国,1983年新中国国家审计制度恢复建立后,曾经在该领域开展了一些积极的探索,但主要局限于企业的效益审计。《审计署20__年至20__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首次要求全面开展效益审计,并提出到20__年,国家审计资源中用于效益审计的部分要超过50%。效益审计的全面展开,各级审计机关首先面临的问题是如何确定审计目标,如何确定审计项目和项目的具体审计目标。本文拟从审计基本理论出发,通过对效益审计概念的分析、提出在经济效益审计中需要熟悉的程序和以及掌握的方法。
二、界定概念
效益审计概念是中国特有制度背景下的产物,最初提出的概念是“经济效益审计”,指的是经济效益实现途经开发利用和实现程度的审计。针对过去在经济建设中存在的只重速度的问题,中共中央在1982年召开的十二大上提出“把全党经济工作转到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经济效益审计概念反映了围绕党的中心工作确定审计目标与任务这一基本指导思想。
什么是经济效益?简单地讲,就是指投入和产出的比例关系,投入越少产出越多效益越高。
考虑到国有企业的效益好坏不能简单地以是否盈利为评价依据,由此产生了经济效益概念外延的扩大,提出了审计评价中应该坚持微观经济效益与宏观经济效益相结合、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直接效益与间接效益相结合、长期效益与短期效益相结合的原则。与此相适应,经济效益审计逐渐被效益审计概念所取代。这些原则的提出似乎可以使得审计评价非常全面科学,但实践中,却将效益审计复杂化,而效益审计目标更加模糊。
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效益”的概念作进一步的讨论。
首先,从微观上讲,效益应该解释为资源的节约,这种节约可以表现在以较小的代价取得同样的投入(经济),以较少的投入取得较多的产出(效率),或以同样的产出满足更多的需求(效果),在国外称之为3E审计。从宏观上讲,在一个资源稀缺的社会中,国家的政治、法律、经济制度以及政府行为(包括公共资源的取得、分配和使用)都发挥着社会资源配置的调节作用。依据制度经济学的观点,制度是影响经济发展的内生变量,制度本身也有效率和效益问题。政府的效益审计,需要更多地运用经济学概念的效益,即在社会资源一定(稀缺)的情况下,实现社会财富最大化。如果一项制度安排,在使一些人福利增加的同时使另外一些人的福利减少,但增加的福利超过减少的福利,这项制度安排就是有效益的。因此,政府效益审计的基本目标/功能在于通过提供客观、专业的审计信息,一方面对政府在使用公共资源的经济性和效率性方面发挥监督作用,另一方面,通过审计信息促进制度、政策的改善,促进公共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利用,促进各方利益的积极协调与平衡,在增加社会财富和国家实力方面真正发挥作用,这正是审计的价值所在。
严格地讲,效益与效率在中文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效益审计概念更多地体现着结果导向的审计思路,即审计更多地关注产出。而效率更多地关注过程和程序,体现的是过程导向。前面对效益的解释虽然在理论上有一定依据,但是一般审计结果使用者和被审计单位甚至审计人员很容易从狭义上理解效益审计。这对效益审计开展有一定的负面作用。
在国际上更通行的概念是绩效审计。在英文的解释中,绩效的概念可以指结果,也可以指行为、事项、过程、程序、能力等方面。这样就使得审计的着眼点多样化,既可以是结果导向,也可以是过程导向,还可以是混合导向。绩效审计概念中,没有限定审计的目标,可以是效率、效益(效果),也可以是经济、公平,还可以是控制或制度的有效性等。每个绩效审计的目标,根据委托人的要求和具体审计环境确定。
另外,绩效的概念在国内外均已为社会大众和从事管理的理论及实务工作者所理解和接受。在管理科学中,绩效评价、绩效管理已取得丰富的研究成果,形成较为成熟的理论与方法体系,使用绩效审计概念可以更方便地借鉴这些研究成果,有效与社会沟通。
因此,将效益审计与绩效审计概念作为通用概念使用,有利于效益审计的深入发展。
简言之,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就是在真实合法性审计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标准和规范对企业经济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审核、分析和评价,并围绕着提高经济效益这一目标提出意见和建议的一种经济评价活动。
三、熟悉程序
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包括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报告阶段和后续阶段,每个阶段都应遵循一定的程序,灵活运用恰当的技术和方法。
准备阶段
审计项目确定后,就要按照审计项目的具体要求,适当配备财会人员、经济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或有相应技术特长的审计人员,以便发现企业管理、工程技术等方面效益不高的原因,提出改进的对策和途径。在准备阶段中大量使用调查方法,采用抽样技术,选取调查样本,对其邮寄问卷、电话调查或者当面询问。派审计人员到被审计单位及其上级主管部门和企业所在地的财政、
税务、银行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等单位,对被审计单位的历史、现状、生产经营管理、人员素质和内部控制等情况进行摸底调查。同时,对相关行业的市场动态、各种可能影响企业经济效益发生变化的信息等,都要予以关注。
实施阶段
实施阶段包括详细调查了解、实施审计测试,收集审计证据、编制审计工作底稿,酝酿审计意见三个方面的工作。
1、运用访谈等审计方法详细调查了解,进行初步测试。
在企业效益审计中,审计人员经常需要当面向有关人员了解情况,获取某些特殊证据,因此访谈就成了效益审计中常用的审计方法。这种方法可以帮助审计人员加强对所审事项的理解,而且可以当面向访谈对象搞清楚有关事项的来龙去脉。如以访谈的方式详细调查企业的背景情况,生产经营的组织、方式及现状,企业的生产工艺特点,管理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及运行状况等。同时运用检查法、实验法、现场观察法等方法对被审计单位的管理制度、质量制度、劳动定额等制度的贯彻落实情况进行抽样测试。
2、实施审计测试,收集审计证据,分析原因。
首先,开展成本费用效益审计,促使企业减本增利。从成本费用的计划及开支范围的制定、控制措施的实施,到考核及评价的全过程,审查原材料和能源的利用效益、劳动力利用效益等,考核成本费用的节约额和降低率,促使企业不断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其次,审查销售活动的效益性,促使企业增收增利。从销售计划的制定、销售的组织,到销售完成的全过程,审查是否达到现有条件下的收入最大化,销售费用是否节约,销售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有效等。
再次,审查资金使用情况,促使企业合理运用资金。根据资金运动规律,从资金的筹集、分配、使用,到收回的全过程,审查资金的占用情况、周转情况以及获利情况,提出合理筹措和分配资金的建议,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最后,审查企业投资情况,促使企业降投入增产出。对固定资产投资要从立项、设计、施工到竣工决算进行全过程监督,审查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施工计划、进度、工程质量及工程费用的发生情况。竣工投产后,对工程效益和投产后的使用效益进行全面分析评价。
在实施阶段,要设计出能反映所审计项目工作特征和成果的指标,然后寻找评价的标准去进行对比分析。其中的评价标准,需要从不同的渠道获取,如使用其他类似单位的指标、政府规定的标准、行业公认标准、请外部专家提供标准等。运用实际与计划或定额比较,本期实际与上期实际比较,本单位实际与同类外单位实际比较,本单位实际与行业、国际先进水平比较等对比方法,找出被审计单位存在的差距。
可运用适当的技术经济分析方法,如因素分析法、平衡分析法、图表分析法、数学分析法、预测分析法、量本利分析法等分析方法,分析、计算各项经济效益指标,分析其投入与产出的比率关系,以考察是否做到了经济、效率和效果,分析经济效益欠佳的原因、提高经济效益的潜力以及改进方案。
3、酝酿审计意见,编制审计工作底稿。
当审计证据基本收集齐全,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效益现状和提高效益的潜力基本了解时,审计人员应讨论、酝酿审计意见,哪些方面应当肯定,哪些地方可以挖潜,并初步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在实施阶段还要认真撰写审计日记,编写审计工作底稿,详细记录审计人员实施审计的具体过程、采取的步骤和方法,它不仅是撰写审计报告的基础,也是后续审计的重要参考资料,还可以用来评价审计人员的工作质量。
报告阶段
报告阶段是对实施阶段的总结,通常应包含以下环节:归纳问题、综合分析、讨论审计评价、起草审计报告、征求单位意见、审定报告、做出结论、立卷归档。审计人员应核实在实施阶段中发现的问题,整理审计工作底稿,鉴定和补充必要的审计证据,评估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效益,提出进一步改善经营管理和提高经济效益的建议,起草审计报告,讨论审计报告,正式发送审计报告。
值得关注的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报告不同于财务审计报告,它的目的不是为了证实财务状况的真实性,而是为了揭示被审计单位经济效益的高低及其原因,并做出评价,提出建议或措施。在多数情况下,由于被审计业务的专业性强,往往不能提出直接证据来论证审计报告的结论,为了使审计报告具有充分的说服力,需要广泛地运用间接证据和推理证据,这都需要在审计报告中加以详细的说明。审计报告一般应具备背景资料、审计结论、论证结论的证据、改进的建议或措施等内容。
后续阶段
后续阶段是指审计项目完成,经过一段时间后,对审计建议和改进措施的执行情况进行回访性审计的过程。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目的决定了开展效益审计不仅着眼于对被审计单位或审计项目现时的经济效益进行评价,更注重未来经济效益的提高。因此,在审计项目完成后,审计人员需对审计报告中提出的审计建议和改进措施的执行情况进行回访性审计,促使被审计单位更好地执行审计建议和改进措施。审计人员到达现场后,可以通过座谈、查阅有关资料、现场观察等方法,检查审计报告提出的建议措施是否执行,效果如何。对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应查明原因,根据被单位执行不力或审计建议不切合实际等不同情况,督促被审计单位严格执行或者提出更加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
四、掌握方法
内部审计开展经济效益审计的主要方法。
(1)审计查证法。包括常规技术方法和现代管理方法。常规方法借鉴了财务审计的有关方法,如审阅法、顺查法、逆查法、核对法、函询法、盘点法和抽样法等,现代管理方法借鉴了现代管理的技术方法如:
①与预测相关的方法。定性的如集合意见法;定量的如回归分析法、自适应模型预测法、时间序列预测法等。
②与决策相关的方法。量本利分析法、线性规划法、边际分析法等。③与计划、控制相关的方法。投入产出法、项目评估技术等。
(2)审计分析法。包括对比分析法,因素分析法、结构分析法、平衡分析法、敏感性分析法、多因素联动分析等。
(3)审计评
价法。包括定性的方法和定量的方法。定性的方法通常采用的是成功度评价法,它是依据评价专家或专家组的经验,对项目的成功程度做出定性结论,也即通常所说的打分制。项目的成功度可分为五个等级,完全成功、成功(A)、部分成功(B)、不成功(C)、失败(D)。定量的方法主要有差额评价法,对比评价法,综合评价法。
(4)综合评价法。
综合评价法是对多种因素所影响的事物或现象进行总的评价。它的基本思想是根据综合评价的目标,对客观事物的影响因素进行分解,以构造不同层次的统计指标体系,然后对这些指标进行指标赋值并确定权重系数,最后采用综合评价模型进行综合,得到综合评价值,以此进行排序和评价。
指标赋值和指标权重系数的确定构成了综合评价方法的两大内容。在指标体系构成以后,指标赋值用于将量纲不同,单位不一致、对总目标作用大小不一、不能直接相加的指标值过渡到可直接相加汇总的指标值。指标权重系数依据各层指标对总目标评价贡献份额的大小来确定。
综合评价的基本过程可分为六个连贯步骤进行:第一,明确评价的目标,建立一个能合理反映被评价系统描述的模型;第二,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复杂对象系统常具有系统规模大、子系统和系统要素多、系统内部各种关系复杂等特点,因而这类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呈现多项指标、多层次结构、需要按照从全局到局部的分层递阶方法,明确评价的目标体系,选用合适的指标体系,明确指标间的隶属关系;第三,选择恰当的评价方法,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系数;第四,确定参与的综合评价人员,选定评价原则及相应的评价模型;第五,进行综合评价,主要包括不同评价指标属性值的量化,评价主体对不同目标(指标)子集参数进行赋值,逐层进行综合;第六,输出评价结果并解释其意义。(蒋永强)
参考文献:[1]邢俊芳等编,20__,《最新国外效益审计》,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2]李金华编,20__,《审计理论研究》,中国审计出版社。
防洪经济评价是洪水管理经济评价的基础。美国对防洪经济评价理论的研究较早,成果也较丰富。White[4]最早提出减灾研究应作为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经济科学的特殊领域。继1936年国家防洪行为纲领颁布后,美国联邦水资源管理机构提出了评价防洪工程是否立项,应参考该工程社会经济效益成本分析成果的原则。1975年White-Haas的《经济评估》、1980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ationalScienceFund,NSF)的《防洪减灾总报告》,以及1981年Wright和Rossi提出的《经济评估》中,一致认为在防洪减灾领域社会与经济学问题应该比工程问题得到更多的强调和研究,尤其是1980年的《防洪减灾总报告》中关于公共政策经济学问题的阐述:“洪水灾害损失经常由于政策方面的问题而增加,由于政策的负面作用导致了资源和经济负担加重”的观点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5]。在1983年NSF的《美国洪水及减灾研究规划》[6]中,明确指出防洪减灾经济评价是应用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对洪水泛滥区的防洪减灾措施进行分析,其研究对象是减灾行为的经济成本与消减的灾害损失之间的关系。除防洪工程措施外,蓄滞洪区管理、建筑规程、洪水预报预警、应急救援和灾后重建、减灾公共政策等非工程措施都应在评估之列,并且认为防洪减灾效益的评价应该有社会利益这个标尺。20世纪80年代末至21世纪初,自然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方法逐渐被应用到减灾领域,Bryan等[6]认为环境经济学所提出的理论在洪水管理经济分析中极为有用。其基本思路是在经济效果评价中考虑环境损害。Mileti[7]指出应综合分析减灾措施的影响,考虑地方的环境质量水平、当代和下代生态环境、生活质量等因素来评估地方的减灾实力。国际上流行的具有代表性的经济评价理论还有东欧各国所采用的“技术经济”理论[8],该理论最早始于前苏联,强调以最小的劳动消耗为社会生产出尽可能多的使用价值,提倡以经济观点来研究工程技术问题,着重于宏观经济效益分析,整个社会和国民经济利益为其评价标准,技术经济论证的理论对中国工程建设的经济评价曾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1.2国内研究
中国有关防洪减灾经济理论的专门研究并不多,仅有的研究基本上是孕育在灾害经济学与技术工程经济学的框架之下。灾害经济学的提出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于光远先生的倡导,杜一[9]主编的《灾害与灾害经济》论文集标志着中国对灾害经济问题研究的起步。1998年郑功成[10]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灾害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框架,并主要对灾害经济学基本原理、规律以及灾害与经济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探索,为研究各灾种的经济学打下了基础。中国的防洪经济效益评价最早建立在前苏联和东欧国家的技术经济理论之上。1998年大水之后赵勇等[11]明确提出防洪经济学是灾害经济学研究的一个分支。李建生[12]认为防洪经济学是水利经济学的组成部分,是研究防洪与国民经济关系,以尽可能小的社会劳动消耗,有效地抵御洪水,以取得尽可能大的社会经济效益的学科。张晓[13-14]初步建立了中国水旱灾害经济学分析框架,对大坝建设的社会外部性和生态环境外部性进行了分析,并指出完整的水电工程的成本效益分析应该将外部性成本和效益纳入其中。光等[15]从政治经济学角度进行了洪水灾害对社会影响、治水与治国、成本分摊和损失补偿等方面的思考。赵勇[16]尝试建立防洪减灾经济学的基本框架,运用公共经济学、博弈论等基本原理,对防洪减灾经济学的特性进行了研究。季红飞[17]将防洪效益分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对防洪社会效益进行了成因分析,对其量化的思路和方法进行了初步构架。还有一批学者吸纳洪水管理的基本思想,提出了对洪水管理经济评价的见解。周魁一[18]提出了灾害双重属性的概念,强调灾害的社会经济属性对灾害经济学研究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向立云[19]第一次提出了洪水管理经济学的概念,并指出政府提供的治水模式必须遵循效率最大化原则。刘树坤[20]在大水利建设理论中强调,民生水利要体现水利建设和管理过程中的公平,不能为追求经济效益而牺牲流域的生态环境,在防洪规划经济评价中应该纳入生态环境变动的因素。总体来讲,中国的洪水管理经济评价理论研究已经起步,一些成果已经为洪水管理经济学科的建立与发展奠定了基础,但仅是从不同的角度对某方面的理论进行了阐述,内容分散,视野局限,尚难以形成系统的洪水管理经济评价理论体系。
2洪灾损失评估方法研究
洪水灾害损失是衡量洪水灾害后果的主要参数,是洪水管理经济评价的主要内容。各国研究人员从洪灾损失评估尺度、评估方法等方面做了大量研究。
2.1损失评估尺度
Ellingwood[21]从最优防洪指挥决策及灾后重建最优决策的角度提出了局域评估、区域评估和国民经济整体评估三层次评估体系。Penning-Rowsell等[22]将损失评估分为战略评估、可行性评估和完全评估,其精度按顺序依次提高,对评估水平的选择因评估目的和阶段不同而异。根据损失评价过程中基础资料、模型方法和运算结果的尺度,笔者[23]将损失评估划分为3种模式:精细尺度评估、中尺度评估和大尺度评估。
2.2洪灾直接损失评估方法
(1)国外研究淹没水深-损失曲线法是国际上最常用的洪灾损失评估方法,淹没水深与损失率关系的函数形式表现多样,James与Lee[24]最早给出了分段线性城市财产淹没水深与损失率函数,Appelbaum提出了分类财产的等级式淹没水深损失率函数;Lee[25]利用R2统计,给出了居民住房的多项式形式的损失率函数。在美国得到广泛应用的自然灾害损失评估软件HAZUS-MH的技术手册中,对900多种淹没水深与损失率曲线进行了讨论[26]。在因风暴潮引起的洪涝损失评估中,除淹没水深之外,波浪作用力是美国洪灾损失评估考虑的另一重要因素[27]。而在估算农作损失时,淹没历时也作为反映洪水特征的一项重要指标被考虑。英国的洪灾评估多服务于洪水管理措施的效益分析,自20世纪70年代起至今,Pennin-Rowsell[28]和Park等[29]已建立起非常详细的洪灾损失评估数据库。其数据资料来源于一系列的会议、专家走访、问卷、现场查勘以及遭受洪水灾害影响的居民调查。现有的数据库中针对不同的房屋类型共给出了140组损失与水深的对应关系,提供了各种类型资产随淹没水深变化的损失值区间。荷兰根据历史洪灾记录(1953年欧洲大洪水)建立资产的损失系数与淹没特征的函数关系[30-31],在全国范围内采用统一的洪灾损失系数函数关系,但会根据评价区域所属风险区的不同而对该关系进行相应的调整。(2)国内研究中国在洪灾损失率与水深关系方面有代表性的研究:施国庆[32]分析了洪灾损失率的主要影响因素,提出了相关曲线图解法、多元回归分析法等洪灾损失率确定方法。陈浩等[33-34]建立了城市和农村资产的分类损失率线性函数关系。万庆等研究基于洪水淹没过程的淹没水深与损失率关系,计算了基于投影寻踪网络的动态淹没水深-损失关系式。杨秋珍等[35]通过田间试验探求了绿叶菜损失率与叶龄、淹没水深及淹没历时之间的关系,建立了叶菜淹水损失率试验统计模型。冯民权等[36]总结出财产损失率与淹没水深关系有多项式函数、指数函数关系,并指出其适用性视具体情况而定。与国外相比,中国缺乏系统性的权威的损失率关系研究,根据洪灾损失调查数据,采用参数统计模型建立的分类资产淹没水深与损失率的关系仅适用于具体研究区域[37-38]。而对不同研究范围的损失率关系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另行推求,受资料限制,在洪灾损失率的关系选取方面随意性较大。中国也有部分专家对洪灾直接经济损失的框算方法进行研究,王腊春[39]用各类产业损失系数、产业经济强度和淹没面积对太湖流域的洪涝灾害损失进行模拟及预测。向立云等[40]在分析经济发展水平和洪水风险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了单位面积损失值,求取长江流域和海河流域的期望损失值。陈秀万[41]建立了洪灾损失预测模型,包括用以预测洪灾损失的自回归模型和用以预测灾变时间的灰色灾变模型,对长江中游地区的洪涝趋势进行了预测。程涛等[42]建立的研究区域洪灾损失随财产变化的关系曲线能够快速评估直接经济损失。
2.3洪灾间接损失评估方法
经验系数法是常用的间接损失评估法,美国学者Douglas和JamesLee[43]在评估洪灾损失时,提出了分行业间接损失影响系数法。美国陆军工程师团根据多年的调查统计分析,给出不同部门的洪灾间接损失系数值,澳大利亚给出了城市不同行业的间接损失系数,日本和前苏联都是不分行业给出综合间接损失率系数。中国多参照国外类似情况选择间接损失系数。经验系数方法虽然简便,但不能有效地反映间接影响的作用机制、经验化、概化成分过重[44]。调查估值法是灾后评估间接损失的方法,但因间接损失涉及面广、工作量大而很少被采用。也有一些基于系统分析、人工神经网络、遗传算法等间接损失评价模型,思路和方法虽具有一定的独创性和先进性。另外有专家运用经济学的方法进行灾害间接损失的计算也适用于洪灾间接损失的评估,例如黄渝祥[45]利用投入产出法计算间接停减产损失和中间投入积压损失等。王海滋[46]采用生产函数法及部门增长模型评估法评估产业部门生产能力损失及产业部门关联损失。目前各国减灾研究中,主要考虑包括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在内的有形损失,随着人们认识的深入和有关资料的积累,无形损失的评估逐渐受到重视,有少数学者陆续开展了一些相关的探索性研究,例如英国学者Tunstall等[47]就对洪水灾害引起的健康损失进行了评估。
3洪水管理效益成本评估方法研究
3.1国外研究
美国进行防洪工程经济效益评价已有70余年历史,主要用减免洪灾损失表征减灾效益。成本效益分析法是最为常用的防洪减灾活动经济分析方法[48],在防洪工程措施的减灾效益评估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也有学者探讨其他的方法,Mckean,Eckstein等早在1958年就研究提出了“自愿支付法”进行防洪效益计算的方法。1970年,Rusell等环境经济学家提出了界定最佳防洪减灾效益的理想曲线。Bateman等[49]采用效益转移方法评估减灾活动对环境、历史文化等的影响。美国目前正在尝试对洪水管理的有效程度进行全面的定量界定,评价内容除减免的洪灾直接损失外,减免间接损失、应急响应费用、减少人员伤亡及环境生态影响等都在评估之列,评价的对象也由单纯的防洪工程向政策等非工程措施扩展。Keith等[50]对FEMA(FederalEmergencyManagementAgency)在1993~2003年的减灾效益和成本进性了综合评价,运用HAZUS-MH软件模拟了全美国不同县,在遭遇不同重现期、严重程度不同的自然灾害时,FEMA减灾行动的综合减灾益本比为4:1,其中洪水管理的益本比达到了5:1,在各种自然灾害管理中的效益最为显著。与美国类似,日本也是通过计算有无防洪工程情况下的年期望洪灾损失的差额来反映防洪工程效益。近年来,有学者采用享乐价格法(评价防洪减灾活动中土地管理所带来的效益[51-52],亦有学者运用条件估值法(ContigentValueMethod,CVM),建立模糊评判模型,评价因洪灾引起的精神负担等无形影响[53]。Zhai[54]在典型流域(Shonai-Toki)运用条件估值法研究人们对洪水管理的支付意愿,结果表明,人们的支付意愿因收入水平、是否曾遭受洪灾、居住场所离江河的距离、防洪意识以及环境保护意识等多种因素的不同而存在很大差异。Zhai[55]还运用支付意愿法(WillingtoPay,WTP)评估了日本洪水避难行动的经济效益和人们可接受的洪水风险水平。在英国,Penning-Rowsell、Green和Parker[28-29,56]自20世纪70年代起对洪水管理经济评价方法进行了持续不断的研究,先后编写了3个版本的防洪减灾效益评估技术指导手册,尤其关注城市防洪效益和海岸洪水治理方案的效益评估。2004年,Pennin-Rowsell[57]和他的研究小组完成了洪水风险管理效益评估技术导则,相对以前的研究成果,该导则引入了洪水管理效益评估的概念,并且在评估方法中对防洪体系保护生命交通线的效益评估、减少人员疾病及生命损失的效益评估、洪水预报减灾效益评估、洪水应急管理效益评估,洪水管理措施的环境成本和效益评价等比较前沿的方法技术进行了探讨。另外,英国在洪水管理的效益评价方面还考虑了社会公平问题,建议采用分配调整方法对低收入人群所得到的洪水管理效益在平均水平上进行相应的扩大,相反,对高收入人群的效益进行一定程度的缩小,通过这种方法以使洪水管理投资能更多地惠及贫困区域和贫困人群[58]。
3.2国内研究
(1)防洪经济效益评价方法研究中国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河流规划及水利工程设计中,曾对防洪经济效益进行过初步研究。80年代末,水利部组织有关单位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1949—1989年水利工程防洪经济效益计算,据计算40年间防洪共投入416.57亿元,减免损失3338.75亿元,负效益59.35亿元(1980年不变价),益本比7.9:1[59]。自此中国初步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防洪工程经济效益评估方法。较为广泛采用的方法有频率法和年系列法[60]。邱忠恩[61]建议采用年系列法计算多年平均防洪效益,并以三峡工程防洪效益的计算为例进行说明。朱兆国[62]提出了水库除险工程防洪效益的计算方法:效益转移计算法、溃坝洪灾损失计算法和综合效益计算法。韩东平等[63]对长江中游主要堤防工程在1996年较大洪水中产生的防洪经济效益进行了粗略的分析与估算。朱元甡[64]在传统防洪效益计算的数学模型上综合分析了水文、水流、工程施工和运行管理等多种不确定性,建立了长江中游防洪效益的风险分析模型。董胜等[65]应用蒙特卡罗模拟方法产生洪水系列,得到了防洪效益的概率分布模式,建立了包括经济评价、风险分析和防洪效益模拟的综合系统分析模式。1998年颁布实施的“已成防洪工程经济效益分析计算及评价规范(SL206-98)”[66]对中国防洪效益评价工作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但其原则性的论述较多,部分条款操作性不强,和实际应用还有一定的距离,目前正在进行修订。(2)洪水管理生态环境影响评估方法研究中国对与水利工程有关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研究多集中在水利水电工程生态环境影响评估指标体系建立方面[67-68],对于水利工程尤其是防洪工程的生态环境影响价值评估的研究并不多见,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包括:赵同谦等[69]以怒江中下游水电开发规划为例,通过怒江水电开发规划环境影响因子的筛选和环境影响的定量分析,对开发方案长期整体的环境影响效益和成本进行估算,评价结果表明:怒江中下游四级水电开发的直接环境效益为2177亿元,环境成本总值约为3196亿元。阎军印[70]以长江流域某水电工程为例,从环境资源消耗、环境灾害损失和环境污染损失等方面对其带来的环境质量损益进行了经济评价。
4中国洪水管理经济评价研究存在的问题
(1)缺乏完善的洪水管理经济评价理论框架虽然在洪水管理理论、灾害经济学、风险分析和防洪规划等理论中对洪水管理经济评价的相关理论有所涉及,但仅是从不同角度对某方面的理论进行了阐述,内容较为分散,还未形成针对洪水管理经济评价的具体特点,集评价对象、准则、内容和方法等为一体的系统的洪水管理经济评价理论体系。(2)防洪效益评价对象多为单一防洪工程,对宏观决策的支持作用有限目前的洪水管理经济评价主要集中在单一防洪工程的成本效益分析方面,对其他减轻洪水风险的重要措施多未纳入经济评价体系之中。有关国家、流域尺度宏观决策(例如流域防洪规划)的经济评价缺乏可操作的方法与技术,已有的经济分析成果难以对宏观决策起到支持作用。(3)在防洪工程效益评价中,较少关注防洪工程对社会、生态、资源的影响效益(正效益或负效益),难以客观反映防洪工程的实际效益。一方面由于人们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忽视或不了解,另一方面因为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影响本身难以量化和评估,因此长期以来对防洪工程项目的社会、生态环境影响评估多停留在定性描述上。总体上讲,社会、生态环境等因素对洪水管理方案的选择很难起到约束作用。(4)现有评价体系中未充分反映洪涝灾害新特点、洪水管理新理念等在现有的评价体系中,有关城市洪涝灾害损失、洪水间接损失等的评价工作还很薄弱。并且对非工程措施效益的分析不够,较少进行非工程措施的投入与效益分析。对洪水管理公平性的评价也很少涉及,难以满足洪水管理决策对评价工作的要求。
中图分类号:G25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07-0185-03
生存与发展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围绕着这个主题人类社会正在孕育着一场伟大的变革。这场变革以彻底改变我们社会的运作模式和伙伴合作关系为标志,最终使我们每个人的工作和生活发生巨大的变化,这就是一种新的经济形态――信息经济。
一、信息经济
乌家培教授认为,信息经济有两种含义:一种指的是信息部门或产业的经济,为整个经济的一个部分;另一种指的是信息社会或时代的经济。
信息经济学是20世纪60年代适应社会经济信息化而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自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思・阿罗(Kenneth Arrow)获得1972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以来,先后有多位信息经济学家5次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特别是三位美国经济学家阿克洛夫(G.Akerlof)、斯彭斯(M.Spence)、斯蒂格利茨(J.E.Stiglitz)联袂荣获2001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后,信息经济学已然成为经济学的“显学”。随着经济全球化、社会分工的进一步细化以及人类对物质资源有限性的认识,信息作为经济活动中的基本要素,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信息经济学将信息看作普遍存在的社会经济现象,从而将信息的不完全、信息分布的不均衡纳入经济理论的框架,重新审视经济学的一系列有关问题,从而为经济生活提供更切合实际的理论观点、方法和政策建议。它从信息经济、不完全信息与非对称信息理论、信息资源、信息产品、信息商品、信息市场、信息产业和国民经济信息化等方面介绍信息经济学的研究成果。
最早提出“信息经济”概念的是美国学者马克卢普(F.Mahchlup)教授。美国斯坦福大学博士马克・波拉特(M.Pomt)在美国商务部资助下完成了9卷本巨著《信息经济:定义与测量》,为信息经济和信息产业的定量研究提供了一整套可操作的方法,且将此方法成功地运用于对美国信息经济的测评与分析。1977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博士马克・波拉特(M.V.Porat)在美国商务部资助下完成了9卷巨著《信息经济:定义与测量》。波拉特在马克卢普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把经济划分为两个范畴:(1)涉及物质与能源从一种形态转换到另一种形态的领域;(2)涉及信息从一种形式转换到另一种形式的领域。
1983年,美国经济学家霍肯(P.Hawken)在《未来的经济》一书中以相对“物质经济”的概念而提出“信息经济”。霍肯认为,每件产品,每次劳务,都包含物质和信息两种成分。在传统的“物质经济”中,就整个社会而言,物质成分大于信息成分的产品和劳务占主导地位。而在“信息经济”中,信息成分大于物质成分的产品和劳务将占主导地位。未来的趋势将是物质经济向信息经济过渡,产品中物质同信息的比例正在发生变化,并将进一步变化。
二、信息经济的特征
信息经济的特征,从不同的角度,不同层面,会有不同看法和不同的表述。王宪磊在《信息经济论》中从信息经济的结构揭示其特征,有的学者则从与传统经济比较中阐明其特征。综合现行文献中的信息经济各方特点,信息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经济形态,有区别于传统经济形态的根本标志,综述为以下几点:
(一)信息成为经济发展最基础最关键的因素
信息经济的发展主要不是靠物质和能源的增加,而是靠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劳动者为了适应信息社会的需要,为了获取更多的信息和运用更多的知识,终身学习成为他们生活的一种常态。
(二)创新性是信息经济发展的源泉
信息经济的生命之源――创新。技术、制度、管理、观念的创新以及其他各种创新的组合成为信息经济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所在。美国经济学家莱斯特・瑟罗说:“在未来的经济中,使用第三世界技能的工人只能得到第三世界的工资,即使他生活在第一世界。”资源匮乏的高工资国家,要想保持其发展水平,就必须提供具有独一无二特征的产品和服务;也就是说,必须比其竞争对手更具创新性,这就不仅是指技术创新,还包括结构、社会和组织的创新,它们是技术创新的前提。
(三)整合性和互联性增强
信息经济是在整合中发展的。多项功能的整合,多种产品的整合以及多个部门的整合给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带来了生机。其中的电脑、电信和电视的“三电合一”就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信息服务业因此发生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巨变,社会经济各部分之间发展的相互依存性大大增强。经济主体之间以及经济主体内部的信息交流和业务联系呈现双向或多向的趋势,传统的封闭和孤立被现时的开放和互联所取代。
(四)经济变化节奏加快
信息化极大地提高了时间的利用效率。经济活动的离散性减弱,连续性增强。经济活动的频率不断加快。企业成功的关键之一是快速利用信息分析和预测,并做出灵敏的决策。产品和技术更新加速。
(五)经济全球性突显
信息经济是以全球为系统的经济。信息化使空间距离对经济活动的制约变得不是问题。作为主要经济资源的信息和知识的跨国交流导致经济活动突破地域而成为全球性的活动。因此出现了全球统一的大市场,所有生产和经济元素以及信息在全球流动,流量经济成为全球经济的一大特征。产业将在世界范围内重组,地区性和全球性的经济组织在经济活动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六)经济日趋虚拟化
信息经济是虚拟的现实经济。经济活动的数字化和网络化使世界成为“地球村”,同时空间又被扩大化。因此,经济活动可以在异地空间同时进行。
(七)经济的管理决策更多地依赖信息和信息技术
信息经济中,经济活动环节的减少使社会交易成本逐渐降低。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信息的获取更加便捷,这就意味着经济活动的控制和协调可以更快地完成,决策层能更接近实际活动,许多中间环节的作用正在渐行弱化。生产者和消费者可以直接沟通与合作,参与产品或服务的设计和生产过程。信息与技术的消费者与生产者的界限日渐模糊。
(八)信息利用的再生性决定了它的高增值性
信息产品成本相对较低,在信息部门,信息资源在不断传输与加工处理的过程中,不断再生,同时不断增值,其增值程度以加工层次深化为转移。传统产业经过信息化改造,增值性能大大提高。可以说,增值服务是信息经济发展过程中一项延伸价值链的重要活动。
(九)可持续发展性
信息经济减少人均自然资源使用量并降低人均废物生产量,有利于用信息经济文明来弥补工业文明之不足,特别是工业文明在发展生产和改善生活的同时加剧了人口膨胀、粮食和能源短缺、自然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进而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可持续发展以追求代内和代际的公平为目标,信息经济的发展能为这个目标的逐步实现做出贡献,达到经济繁荣、社会平等以及人类和自然相互协调发展的目的。
综上所述,信息经济是低污染、低消耗、低公害的,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但实际上信息经济的发展也带来了很多新的社会问题。
三、信息经济的高成本现状
在上述信息经济特征中,我们所看到的是信息经济发展繁荣的一面,但在其背后,潜伏着的危机正在威胁着生活在这个地球上的生命,并非所有的信息经济都是低污染、低消耗、低公害。如花样繁多的新奇虚拟的金融衍生产品不断出炉,侵蚀金融体系的安全,为金融危机的发生注入“强心剂”。信息产业的产品消费后的污染,已成为全球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问题;而信息产业的游戏产品在消费时所产生的社会问题更是令人怵目惊心。
美国最大的日报《今日美国报》网站2007年11月18日指责“美国给电子废品的毒交易加油”,报道还配发了名为“技术的阴暗面”的图表。《华盛顿邮报》网站、美国广播公司等媒体则说:“中国的电子垃圾梦魇在恶化。”
据调查报告显示,我国浙江台州地区正在成为发达国家倾倒有毒电子废料的新地点。汕头大学曾对贵屿镇儿童的血铅含量进行了实际调查,结果显示,135名儿童铅中毒,而智力发育也不同程度受到影响。
《钱江晚报》2009年7月31日,财富版头版的《一头“魔兽”在中国的掘金之旅》中,报道:“去年上海九城靠魔兽世界获利15亿元以上,停服50多天,网易损失估计2亿元。开发游戏的美国暴雪公司一季度赢利约6.5亿美元。魔兽进大年,彻底征服了数以百万计的中国网游迷们,形成了一条年产值不下15亿元的产业链。2008年中国游戏产业实际销售收入达到183.8亿元,魔兽一家就占了几乎1/10。”
16岁学生邓森山在网瘾学校被关禁闭并遭老师殴打致死,这一事件足以曝光了网络游戏业疯狂发展给我们国家未来希望造成的致命大患――数千万上亿计的青少年成为“新精神鸦片”的奴隶,而网游业――这个“新精神鸦片”发源地在这场危机中成功隐身。一些城市对于网游经济爆发出GDP和暴利的热捧,诸多学校对于学生活动的冷漠,正摧毁着这个国家的未来。前者大张旗鼓的引诱和后者冷漠无情的推脱,正构成一拉一推的强大力量,将数千万上亿的中国青少年推向了网游的魔窟,推向了“新精神鸦片”的领地。据不完全统计,中国有3.38亿网民,其中有网瘾者1.1亿,而青少年就占1 000万之多,中国已经不争地成为全世界网络游戏最泛滥的国家。网络游戏的蓬勃疯狂发展创造了暴利,甚至于在患网瘾的孩子身上仍然创造了效益,在这个以“网瘾”为中心的产业链中,无数贪婪自私的成人获得了利益。这样的“经济效益”简直可以和交易利润相媲美,难怪陶宏开教授称之为“新精神鸦片”,实不为过。陶宏开教授因此受那么多人攻击,因为那是在断魔兽世界的财路。
由于信息经济产业不象传统工业经济那样直接冒黑烟,流污水而污染环境,信息产业的污染有时不在生产环节,由于“污染”的时间与空间转移,增加了这种“污染”危害社会的隐蔽性,所以才有了信息经济的高效、低污染、低消耗、低公害的共识。
四、信息经济效益评价与大学图书馆
信息经济效益是信息经济学的重要研究内容, 而成本收益分析则是信息经济效益分析的核心内容。信息经济效益评价的基本内容:信息经济效益作为衡量信息生产、信息服务和信息机构以及整个信息活动在经济上是否合理的指标,对信息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对信息经济效益评价可以帮助人们正确认识信息活动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及约束条件,制定出相应的战略、策略,实现以最小的投入来达到最大的产出,即实现最佳经济效果。研究信息经济效益不仅向人们展示信息活动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同时也为信息部门的投资提供理论依据,但更要注重其社会效益。如果是负社会效应,那么无论它对国民产值GTP有多大贡献,也不能算是有经济效益。
然而,现行的信息经济效益评价,无论从投入与产出的角度进行分析,信息经济效益表述为:
B = A-C (1)
式中,B为信息经济效益;A为信息输出或利用所带来的总收益,常用货币收入表示;C为信息输出或信息利用的总消耗。 还是从信息经济效果来反映:
E = A/C (2)
式中,E为信息经济效果(利用E值,可以实现不同信息经济活动间纵向与横向的比较发展信息经济)。或者表达为费用效益函数:
B = FvCw (3)
都没能体现出信息经济的社会效益。
王宪磊的《信息经济学》把经济信息和信息经济效益评价的基本内容具体化:劳动力要素效率评价;资金要素效率评价;有机构成的评价;规模经济的评价,结构效益的评价。武汉大学刘佳音的硕士论文《企业信息化经济效益评价》中,在信息化经济效益评价分类时,提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在实际信息化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中,没有涉及社会效益方面具体的评价指标。北京交通大学郭瑞兵硕士论文《企业信息化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中,建立了多维度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试图从传统企业的人、财、经营、管理、发展五个角度出发,立体化地去评价。跳出企业自身增加了企业的相关者人的这个关键维度,同时增加了企业发展维度作为对动态效益的衡量,构建了比较全面地五维度评价指标体系,但仍没有具体地体现社会效益的指标。
作为信息数据集中的大学图书馆可以建立一个数据平台,为信息经济的效益评价提供支持。根据信息经济社会效益评价的需要指标建立对应的数据信息,为其重构提供广泛的理论数据依据。
五、结语
上述的信息经济效益评价理论,对于一个企业这样的评价也许有其合理性的一面,然而对整个社会和生活在这个社会的生命个体来说是不公正的。现行信息经济的效益评价有失其合理性,因此有必要重构一个切实可行的信息经济效益的评价指标体系,将信息经济的社会效益纳入正常的评价体系之中,作为首要的考量企业经济效益的一个重要指标,真正做到把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结合起来评价,这样有利于增强企业和开发商的社会责任感;也只有这样才能遏制那些类似“新精神鸦片”的信息产业的诞生和产品蔓延,信息经济才有可持续健康发展的空间;大学图书馆为形成完整的科学的评价体系,保证信息经济运行的可行性提供充足的数据支持。
参考文献:
[1] 乌家培.信息经济及其管理[J].经济学家,1998,(2):13-18.
[2] 马克・波拉特.经济信息[M].袁均时,等,译.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1987.
[3] 陶宏开.以法制网―网络和谐―社会和谐[EB/OL].新浪博客,2013-09-06.
[4] 马费成,靖继鹏.信息经济分析[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5.
[5] 张玲玲,伶仁城.企业信息系统项目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探究[J].中国管理科学,2004,(12):95-100.
1人力资源的内涵
人力资源亦称为人力资本,是指通过投资于卫生、教育等方面而形成的表现为知识、技能、体力(健康状况) 价值的总和。构成人力资源的核心并非人的数量而是劳动者的健康、价值观、知识量及技能水平。人力,作为一种重要而特殊的资源,是人类社会财富生产的源泉。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美国经济学家T.W.舒尔茨和G.S.贝克尔等人创立了人力资本理论,并确定了该理论在经济学中的地位,由此引发了人们对人力资源研究的热情[1] 。
2人力资源效益的内涵
区域人力资源效益是指人的能力所产生的效益,指一个区域所拥有活控制的人力资源载体运用自身的能力在未来特定时期内为此区域创造的效益和价值的总和。人力资源效益评估是对人力资源管理总体活动的成本—效益的测量,并与区域内部过去的绩效、类似组织的绩效、组织目标进行比较。人力资源的使用效益,应有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之分
对于人才资源使用效益的评价研究,着重于人才资源对经济发展作用的程度(即人才资源使用的经济效益)的评价研究怎么写论文。
3人力资源效益评价的作用
3.1 为领导者及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决策提供依据
通过对人力资源价值的评估, 可以使管理者了解到在人力资源上已经花费或将要花费的支出和人力资源创造价值的能力, 以更好地进行成本收益平衡分析, 为合理的人力资源引进、配置、使用、开发、管理和辞退决策提供依据[3]。
3.2 可以有效防止区域资产的流失
中国已是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之一, 人力资源的流动也会日渐活跃起来。为维护中国各个区域的正当权益, 避免我国人力资源的流失, 有必要对人力资源的效益进行评价。
3.3 为劳动力市场提供价值参考
在劳动力市场上, 供需双方交易的是劳动者的知识、智慧、技能和能力,不同质量的人力资源创造不同的价值量, 也就要求不同的薪酬水平经济效益,这就要求对人力资源效益进行评价。
3.4 可以激励人才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对人力资源价值以及效益的评价本身就是一种激励机制,可以促使各区域人力资源之间的竞争,优胜劣汰。
4人力资源经济效益评价模型
评价一个区域的人才资源使用的经济效益模型有四个:从业人员人才密度与从业人员人均GDP绝对离散指数(G-M)模型,从业人员人均人才资本与从业人员人均GDP绝对离散指数(G-Z)模型,从业人员人才密度与从业人员人均GDP相对离散指数(G/M)模型,从业人员人均人才资本与从业人员人均GDP相对离散指数(G/Z)模型。
4.1从业人员人才密度与从业人员人均GDP绝对离散指数(G-M)模型(简称绝对离散指数G -M模型):绝对离散指数(G-M)=Gj/Gq—Mj/Mq其中,Gj=局域从业人员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q=全域从业人员人均国内生产总值Mj=局域从业人员人才密度Mq=全域从业人员人才密度评价结果判别:若(G - M)> 0,则表明该局域人才资源使用的经济效益比较好;若(G –M)≈0,则表明该局域人才资源使用的经济效益一般;若(G - M)< 0,则表明该局域人才资源使用的经济效益比较差。
4.2从业人员人均人才资本与从业人员人均GDP绝对离散指数(G-Z)模型(简称绝对离散指数G - Z模型):绝对离散指数(G-Z)=Gj/Gq—Zj/Zq其中,Gj=局域从业人员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q=全域从业人员人均国内生产总值Zj=局域从业人员人均人才资本Zq=全域从业人员人均人才资本评价结果判别:若(G-Z)> 0,则表明该局域人才资源使用的经济效益比较好;若(G-Z)≈0,则表明该局域人才资源使用的经济效益一般; 若(G-Z)< 0,则表明该局域人才资源使用的经济效益比较差。4.3从业人员人才密度与从业人员人均GDP相对离散指数(G/M)模型(简称相对离散指数G/M模型):相对离散指数(G/M)=(Gj/Gq)/(Mj/Mq)其中,Gj=局域从业人员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q=全域从业人员人均国内生产总值Mj=局域从业人员人才密度Mq= 全域从业人员人才密度评价结果判别:若(G/M)> 1,则表明该局域人才资源使用的经济效益比较好;若(G/M)≈1,则表明该局域人才资源使用的经济效益一般;若(G/M)< 1,则表明该局域人才资源使用的经济效益比较差。4.4从业人员人均人才资本与从业人员人均GDP相对离散指数(G/Z)模型(简称相对离散指数G/Z模型):相对离散指数(G/Z)=(Gj/Gq)/(Zj/Zq)其中,Gj=局域从业人员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q=全域从业人员人均国内生产总值Zj=局域从业人员人均人才资本Zq=全域从业人员人均人才资本评价结果判别:若(G/Z)> 1,则表明该局域人才资源使用的经济效益比较好;若(G/Z)≈1,则表明该局域人才资源使用的经济效益一般; 若(G/Z)< 1经济效益,则表明该局域人才资源使用的经济效益比较差。
5案例分析
以我国山东为例,全域指代中国,局域指代山东省,根据近几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及山东地区生产总值[4](表1)。全国以及山东的从业人员数量及总人口(表2)[4],计算出山东省从业人员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及人才密度、全国从业人员国内生产总值及人才密度,并通过以上公式计算出近几年的绝对离散指数(表3)。
表1单位:亿元
年份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国内生产总值
135822.8
159878.3
183217.4
211923.5
249529.9
山东地区生产总值
12078.15
15021.84
18516.9
22077.4
25965.9
表2单位:万人
年份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全国从业人员数
74432
75200
75825
76400
76990
山东省从业人员数
879.7
874.3
871.1
776.1
762.3
全国人口数
129227
129988
130756
131448
132129
山东省人口数
9125
9180
9248
9309
9367
表3
年份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绝对离散指数
1.6574
1.96164
2.2539
2.6304
3.1015
评价结果判别:
若(G - M)> 0,则表明该局域人才资源使用的经济效益比较好;若(G –M)≈0,则表明该局域人才资源使用的经济效益一般;若(G - M)< 0,则表明该局域人才资源使用的经济效益比较差。
通过上述要素构建和要素折算以及对人力资源贡献率和劳动生产力的定性分析,绝对离散指数始终大于0且在近几年呈持续上升趋势,表3表明山东省人才资源使用的经济效益一直比较好,近几年从业人员人均经济效益不断提高。此方法简单明了,评价要素可观、易于计量,具有更高的可靠性、客观性、公正性等特点,能够较好反映人力资源使用的经济效益怎么写论文。人才资源在某区域所发挥的效益、未来的发展趋势以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都可以体现在从业人员人才密度与从业人员人均GDP绝对离散指数(G-M)模型中。另一方面,也可以及时、准确地发现人力资源使用效益的降低是基于哪一方面原因,然后针对性地给予弥补。人才资源使用的经济效益评价实证研究结果证明:人才资源是最宝贵的资源;对人才资源的拥有并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效用,是人才资源整体性开发的关键,是实施人才战略的重点。此模型也可用于区域或组织核定从业人员整体资源价值并进行人力资源规划。
“绝对离散指数G - M”从局域从业人员人才密度与从业人员人均GDP等指标同全域的相关性来评价局域人才资源使用的经济效益,其主要因子“人才密度”较多地反映了该局域人才资源的数量特征经济效益,其所得结果与实际情况甚为相符。
6提高人力资源经济效益的对策
针对上述分析,提高人力资源效益对于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必须建立合理的人力资源使用制度,走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市场化之路,推动企业坚持“ 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为导向[5]。
6.1 健全人力资源制度体系
首先,建立健全人力资源开发制度。使人力资源发挥的经济效益达到最大程度,是提高社会效益的基础。其次,建立完善人力资源流动制度。
6.2 扩大就业,充分挖掘现有人力资源的潜力
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调整产业结构,充分挖掘现有自然资源的潜力,以保证现有人力资源的充分开发和利用。其次,放开劳务市场,允许劳动者按照一定规范在部门之间、行业之间、城乡之间自由流动,以便人尽其才,各得其所。再次,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和鼓励区域内的劳动者到区外境外乃至国际劳务市场寻求发展。
6.3 加强培训教育,加大教育投入,提高人口素质
首先,要抓紧对在职职工的培训,从而提高在职职工的知识水平并改变其知识结构。其次经济效益,要抓好农村劳动力的科技培训,强化对农村劳动力人口的科技文化素质教育怎么写论文。再次,要强化基础教育,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提高人口的基本文化素质,进一步深化城乡教育的综合改革,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推动教育面向当地经济,为提高区域经济的整体素质服务。
6.4 抑制人口增长,确保区域经济的发展
第一,稳定现行的生育政策,现行的生育政策已经为广大的群众所接受,并且收到了很好的成效,人口出生已经得到了有效的控制。第二,实行两种生产一起抓,即控制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时抓。第三,调整人口结构,加速城市化进程,使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化。
6.5 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吸引和聚集人才资源
就目前来讲,必须狠抓人力资源开发经济效益,把培养、引进和使用好人才作为一件大事来抓。根据各地区、各部门的实际情况,从各方面为人才的培养提供条件,并且能够善用人才和重用人才,使个人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
7结语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源的效益评价越来约受到重视,如何构思全面而综合的评估系统,如何选择合理科学的评价指标以及相应的计量方法和评估模型,是建立人力资源综合评估系统所必须认真研究并加以解决的关键问题。要对每个因素进行数量分析,是十分困难和复杂的。传统的评估方法在人力资源价值评估中存在较大的局限性,本文所构建的模型比较通俗易懂,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人力资源经济效益的增长与中国近些年经济建设之间的关系,为中国在以后的人力资源选择中指明了方向并提出相关建议,由于时间和能力限制,本文构建的定量模型的描述还有待进一步完善,特别是评估要素研究以及一些指标的确定方面。因此,我们应借鉴和学习国内外更多关于人力资源效益评价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刘多.高校自然科学科研量化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J].科技管理研究,1998(1):41~43.
[2]潘思维,杨明亨,人力资源开发理论的演进[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12:244-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