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酬专员年度工作计划汇总十篇

时间:2022-02-19 05:34:32

薪酬专员年度工作计划

薪酬专员年度工作计划篇(1)

自上世纪80年代末,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国际分工的发展和细化、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企业经营全球化的推进和知识经济兴起,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在世界范围内日益兴盛,渐成风潮。据统计,目前世界五百强企业中有95%以上通过实施人力资源管理外包降低了人力资源管理成本,同时提高了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进而促进了企业的发展。今天,薪酬管理外包、员工培训外包、员工招聘外包等已成为众多人力资源管理者和人力资源专家的共识,并且已被许多知名公司付诸实践,这些公司也从人力资源管理外包中获得了许多实实在在的收益。因此,笔者结合曾在A化学工程公司(以下简称A公司)工作的经历以及近几年的企业管理咨询实践,对正在进行的A公司的薪酬管理外包方案设计提点建议,以便为转型中的A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提供借鉴。

一、A公司薪酬管理外包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一)A公司概况

A公司成立于1966年,是国家大型综合性化工施工企业,具有化工、石油工程施工一级资质,工程总承包和境外工程承包资质,境外劳务合作的经营权,是中国五百家最大经营规模建筑业企业之一。四十年来,A公司市场渗人到国内三十多个省、市、自治区及巴基斯坦、马来西亚、突尼斯、哈萨克斯坦等国家。公司原有职工总数7000余人,现有职工总数4856人,其中专业技术管理人员1462人,在专业技术管理人员中高中级管理人员为805人,专业技术管理人员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专业结构、职称结构较为合理;公司各类技术工人2712人,其中工人技师100人,技术工人种类齐全、结构较为合理。A公司各工种配套齐全、装配精良、技术精湛。目前,公司的组织结构是直线职能制结构,由总经理、副总经理(三总师)、经理助理(副三总师),12个机关部室、15个分公司和13个直属单位组成。

(二)A公司的薪酬管理制度及薪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作为大型国有化工施工企业,A公司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上级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制定公司薪酬管理制度,目的是使薪酬体系与市场接轨,激发员工活力;把员工个人业绩与团队业绩结合起来,共同分享公司发展带来的收益;促进员工价值观念融合,形成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的机制,最终推进公司总体发展战略的实现。薪酬分配的依据是岗位价值、技能和业绩。薪酬设计的性质在于薪酬总量适当调整,重在结构调整,打破既有工资体系的重新设计,对原工资实行封存式管理。薪酬分配遵循竞争性、激励性、公平性、经济性原则。薪酬体系包括岗位绩效工资制、技能绩效工资制、承包经营提成工资制、年薪制、工资特区及非正式员工工资制。公司提供的福利和补贴有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工伤保险、住房公积金和交通、通讯等其他补贴。

目前,A公司根据集团总公司薪酬管理制度制定了自己的比较完善的薪酬管理制度,然而其薪酬管理的效果总是不尽如人意,暴露出了如下一些问题:由于公司人力资源系统的员工绝大部分都是半路出家,其中大部分人又是从工人中选调的,他们缺乏薪酬管理的专业特长,认识不到薪酬体系应该与公司的战略、人力资源战略相结合,基本上是照搬集团总公司的薪酬体系,未进行过科学的职位评价,员工工资是身份工资而非职位工资,薪酬设计缺乏针对性,激励手段单一,薪酬管理制度常常流于形式;工资分配没有与劳动力市场接轨,易造成人才流失;岗位工资标准过低,级差小,技能工资未能与职工实际技术等级挂钩,工资导向作用难以体现;保险福利计划缺乏灵活性和针对性,难以满足员工多样化的要求,达不到设置保险福利的目的;员工薪资晋升渠道单一,工资增长机制存在问题,工资调整随意性很大;在年薪制中,考核指标设置不够科学合理,风险与收益不对称,激励与约束不统一,兑现时间偏长,激励不足;承包经营提成奖金数额设置偏低并且缺乏弹性;对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缺乏相对独立的薪酬政策,技术人员和一线工人的工资偏低,特别是非正式员工的工资更低,造成同工不同酬等。

(三)A公司薪酬管理外包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薪酬管理外包是指客户企业与其外部服务商之间建立合作关系,由外部专家负责该企业薪酬部门的日常管理工作。薪酬管理外包可分为全部外包和部分外包两种。全部外包是指客户企业将薪酬管理工作全部委托给专业的中介机构进行,部分外包是指客户企业将薪酬管理工作中的部分外包给专业的中介机构进行。为了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中生存和发展,确保企业高层管理人员重点进行与企业经营息息相关的战略性活动,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许多企业都在寻求薪酬管理外包,将繁杂的薪酬管理事物性工作外包。同时薪酬管理外包还可以获得许多优势:在不增员的情况下获取额外的科学职位评价、薪资调查、薪资方案设计等技术专长;将技术投资转向外部服务机构;更好地管理薪酬成本;更好地控制管理成本(薪酬管理外包成本可能超过或低于当前的成本,取决于企业希望提高服务、质量、技术专长的幅度),节约人力资源管理成本和时间,聚焦人力资源管理战略性业务;薪酬外包侧重于薪酬与劳动力市场接轨,根据顾客的需要提供有针对性的薪酬和福利设计,达到内外平衡,有利于发挥薪酬福利的导向、激励作用。

作为大型国有化工施工企业,A公司拥有大量繁琐与市场数据息息相关的薪酬福利管理活动,也期望能节省出一部分薪酬管理工作所耗费的时间,以便投人更多的人力、时间来进行与人力资源有关的经营问题,并且已经尝试和体验过招聘外包等人力资源工作,所以,A公司适宜进行薪酬管理部分外包。A公司通过薪酬管理外包,可以解决公司薪酬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高管理的质量和效益,真正发挥薪酬的保障、导向、激励作用。同时还可节约人力资源管理成本和时间,使人力资源部门能够聚焦战略业务,从而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尽管薪酬管理外包必然会发生风险,但薪酬管理外包已成为许多人力资源管理者、人力资源专家和企业家的共识,并且已被许多知名的公司付诸实践。因此,薪酬管理外包业务的迅速发展,给遍布国内外众多施工项目的A公司提供低成本、高质量并且有针对性薪酬管理外包提供了借鉴和可能。

二、A公司薪酬管理外包方案设计

一般来说,成功外包薪酬管理职能有12个步骤。A公司将依照其中的主要步骤来规划设计薪酬管理外包方案:

(一)根据薪酬管理成本效益分析,做出薪酬管理外包决定

首先,成立一个由来自A公司内部不同职能部门(如人力资源部、财务部、技术部)的五至七人组成的由主管人力资源工作的高级经理担任该委员会主席的薪酬管理外包委员会,全面负责薪酬管理外包工作中的薪酬管理外包决定、确定薪酬管理外包内容、选择外包服务商、签订外包合同、外包沟通及激励监控外包商、评估薪酬管理外包等管理工作,并明确由人力资源部负责薪酬管理外包工作的日常管理。然后,在薪酬管理外包委员会的组织下,进行公司薪酬管理成本效益分析,决定是否薪酬管理外包。

(二)确定薪酬管理外包的内容

根据A公司持续快速发展的需要,结合公司作为大型国有化工施工企业的特点,依据公司人力资源战略规划,在对公司所处发展阶段、组织结构、薪酬管理的独特性、薪酬管理外包成本效益分析和对企业自己拥有的薪酬管理队伍盘点的基础上,决定将下面四个方面的薪酬管理活动外包给服务商。 第一,薪资发放。薪资发放是指首先由专业人力资源机构配合进行符合企业发展的薪酬方案设计和员工绩效考核,在此基础上制订具有激励机制且符合企业成本控制需求的薪酬方案,然后根据员工绩效考核结果,制定薪酬发放标准并代为发放工资,它不同于我国很多企业现行采用银行工资的形式。目前,A公司作为劳动密集型企业,有15个分公司和13个直属单位分布在全国各地,施工项目多达20余个,施工战线遍布国内外16个城镇乡村,各地的薪资标准和劳动力市场价格不一样,如果由专业机构代为跟踪操作薪资发放,一方面可以减少管理时间、降低管理成本,另一方面可以确保员工的薪酬与市场接轨,使之时刻处于公平状态,有利于吸引和留住人才。

第二,福利管理。企业的福利体现了企业对员工的关心,最易使员工感到个人与企业利益的相关性,从而形成对企业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企业中的福利五花八门,名目繁多。有国家法定的福利,还有企业自己提供的有利于企业和员工发展的福利项目。一般来说,国家法定的福利政策性强,企业自己的福利繁杂又缺乏灵活性和针对性,福利管理费时又费力。如果不是由专业人员来设计操作,恐怕难以达到设置福利政策的目的。所以,A公司把福利业务交给外包服务商代为管理,可以获得专业而优质的服务,同时还可以因此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

第三,高级管理人员薪酬oA公司作为国家大型综合性化工施工企业,公司的经济效益与分公司经理、直属施工队队长、项目经理等高级管理人员的管理息息相关。所以,如何设计上述这些高级管理人员的薪酬,发挥薪酬的导向、激励作用,对于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促进公司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需要按照职位规模、公司规模、管理职责范围进行薪资水准的地区性和全国性调查,需要以比较灵活的、个性化的方式管理高级管理人员薪酬。因此,A公司上述这些高级管理人员薪酬的管理适宜于外包给专业中介机构,以获得优质的专业化、个性化服务,从而有效发挥薪酬的导向激励作用。

第四,职位评价和薪资调查。职位评价是建立在企业职位分析的基础上的基础性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其主要服务对象是建立企业职位价值序列和设计企业薪酬体系。职位评价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薪资调查是薪酬管理最基本的工作,它是通过一定的调查手段,获取企业内部和外部信息,使企业薪酬设计、内外薪酬均衡水平以及内部岗位之间薪酬水平更趋合理,使企业薪酬具有竞争力。内部调查主要是工作量盘点和岗位评估。外部调查主要是对同行业、同区域企业的薪酬水平进行调查。从专业、成本的角度,薪资调查也宜委托给专业机构进行。

(三)起草项目计划书要求

在决定了将有些薪酬管理活动外包之后,A公司应当起草一份项目计划书要求寄给外包服务商。项目计划书要求应根据A公司要实施的外包项目来起草,应集中说明薪资发放、福利管理、高级管理人员薪酬、职位评价和薪资调查等外包薪酬服务信息。同时企业还要向外包服务商提出一些有关技术方面的特殊问题。项目计划书要求主要有A公司想要外包出去的薪酬活动及服务的详细信息,包括最新的职务分析。请服务商提供自己的背景信息、主营业务范围、采用什么方法进行职位评价和薪资调查、描述工资发放和福利计划管理过程、有关高级管理人员薪酬数据及曾服务过的客户、服务质量、服务收费等信息。要注意的是,在项目计划书要求中,A公司不要索取许多不需要的信息。同时项目计划书要求草稿应征求A公司外包委员会的意见。

(四)挑选服务商并寄送项目计划书

其实,有许多富有经验的公司可以提供A公司所需要的任何薪酬管理服务。有些公司只提供某一专业领域的薪酬管理服务,有的公司则具有5-6个核心薪酬管理的专业能力。根据项目计划书的要求,依据服务商对A公司的了解程度,A公司挑选了三个服务商,并将项目计划书寄送给他们。

(五)评价对项目计划书要求的回复

A公司薪酬管理外包委员会可考虑从薪酬管理外包商的品牌、主营业务范围、曾服务过的客户、服务质量、收费高低、合作沟通能力等几个方面综合评价对项目计划书要求的回复。品牌是企业最为重要的无形资产,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品牌资产包含品牌认知度、品牌知名度、品牌忠诚度、品牌联想和其他资产。品牌资产是通过长期投资和营销努力,而建立在顾客心目中的对品牌的态度。品牌重要但不必要。主营业务范围就是考察薪酬外包服务商是否能提供给客户所欲求的薪酬外包服务以及外包服务商的薪酬外包资格及等级的高低。收费则要考虑外包商为完成客户的外包任务而提出的报酬是否合理,是否低于客户自己管理所消耗的成本。合作沟通能力考虑的是外包商是否能与他的客户之间密切沟通、愉快合作,能否实现双赢的目标。

(六)选定薪酬管理外包服务商

选定合适的外包服务商无疑是A公司薪酬管理外包成功的关键。首先要确立选择外包服务商的原则。A公司选择外包服务商可以考虑采用人力资源外包商选择的三维度因素:成本维度(价格、交易成本)、质量维度(外包商专业水平、经验、运营状况)和合作维度(亲密、共同愿景和沟通)。其次,确定选择外包商的方法,即利用协商选择法来选择外包服务商。A公司先通过同提供项目计划书要求的回复的三家外包服务商分别进行协商,经过综合评价后再确定适当的合作伙伴。

(七)审查、谈判和签订合同

A公司应选派由精干的律师、财务人员和谈判高手等专业人员组成的审查谈判团队对外包服务商提供项目计划书要求的回复文件进行审查和与外包服务商就外包合同进行充分的协商、谈判。协议达成外包商选定之后,A公司要与外包商签订详尽明确的合同,以便于薪酬管理外包合同的监督、执行和评价,也是为了防范合同风险。

(八)在公司内就有关薪酬管理外包的决定进行沟通

在公司内就有关薪酬管理外包的决定进行有效而及时的沟通,是保证外包活动成功的关键。A公司将有关薪酬管理外包,往往会影响一部分员工的利益,所以做出薪酬管理外包决定后,要与员工进行合理有效的沟通,取得他们的理解,让员工了解其在外包中所应扮演的角色,以便更积极地进行相关工作内容,做好本职工作。

薪酬专员年度工作计划篇(2)

推行绩效薪酬管理是进一步深化“三集五大”体系建设,提升县级供电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通过薪酬管理,激发员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薪酬管理出现三方面的问题。一是个别员工观念意识落后,对薪酬管理缺乏全面的了解,片面认为是增加工作量,是挑毛病。二是存在绩效管理体系不健全,重考核轻管理的现象。三是薪酬管理评价缺乏可操作性,绩效考核与岗位职能方面存在脱节。

二、如何强化县级供电企业绩效薪酬管理

(一)提高认识。为让正确的绩效薪酬管理理念深入人心,公司加大对绩效薪酬管理的认知与认识力度,开展广泛的宣贯培训,使公司全体员工真正理解什么是绩效,为什么要搞绩效,搞绩效薪酬管理的目的以及作用,消除澄清员工对薪酬管理错误及模糊认识,减少执行中的阻力。

(二)成立组织完善制度。公司成立绩效薪酬管理委员会,负责单位管理机关、员工绩效管理的组织领导、监督检查、重大制度和事项的审定等工作。根据市公司企业负责人年度业绩考核管理办法及本实施办法,分解落实考核指标和年度重点工作任务,组织开展本单位管理机关、员工的绩效薪酬管理工作。绩效委员会下设绩效薪酬考核管理委员会办公室,负责起草本单位实施细则,组织实施全员绩效薪酬考核工作并收集、整理、分析有关绩效薪酬管理工作的反馈信息,统计分析绩效考核结果,向绩效薪酬管理委员会提供报告与建议,处理员工绩效申诉等日常工作。公司健全完善以责任结果为导向的绩效薪酬考核体系,促进员工努力方向与公司发展目标相融合,更好地推动公司经营业绩提升。公司推广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开展岗位薪点工资套改,工资由岗位薪点工资、绩效工资和辅助工资三个单元组成。科学核定岗位工资薪点值,实行以岗定薪、按绩取酬、注重能力的薪酬分配制度,根据员工年度考核结果等动态晋升薪级,合理拉开分配差距,向业绩突出人员倾斜。

(三)建立绩效薪酬管理体系。公司研究制定管理机关和一线员工绩效管理优化提升方案,建立以责任结果为导向的考核体系,改进年度考核方式,突出业绩考核主导,客观评价各单位综合工作成效。将岗位绩效考评与月度、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有机结合起来,对考核的指标、方法、结果运用进行统筹,确保兼容和相互参照使用。坚持“客观公正、简便有效、便于操作”的原则,对不能量化的指标,采取领导评价与职工互评相结合,并按考核结果兑现奖惩。围绕公司年度主要目标,构建年度综合考核指标体系,以经营业绩为主导,科学制定考核办法,考核项分通用条件、必备条件、月工作计划、部门协同工作四项内容。薪酬考核由人力资源部牵头,组织党群工作部、办公室、纪检监察、发展建设部人员,定点定时开展工作计划完成情况的考核,每月1至3日为考核日,考核上月工作计划的完成情况。各部委指派专人担任绩效管理员,负责本部门的薪酬管理和工作计划完成依据的收集整理,负责与薪酬考核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的联络,负责收集整理本部门工作计划完成的佐证材料,在规定时间到指定地点审核月度工作计划完成情况。在审核期间内未能提供工作计划完成佐证材料或不到指定地点审核的单位,一律视为工作计划的未完成,按照工作计划未完成处理,特殊情况有考核组现场实地落实。考核结果由薪酬办公室汇总后交绩效管理委员会集体审核,集体审核通过签字后由人力资源部汇总审核结果,每月5日前由人力资源部考核结果,每月10日核定部门绩效工资总额。

(四)推行目标清单制管理。公司以工作清单的方式推进目标管理。各专业部门依据落责的重点任务、承担的业绩指标和对标的位次提升等重点工作,加强对清单任务“以季控月、以月控周”的过程管控,明确每个阶段的工作内容、预期完成的结果和工作起始时间,目标结果纳入全员薪酬考核,在考核中提高目标清单完成的分值权重,确保目标任务清单刚性执行。各部门每周上报清单任务进展,办公室组织专业人员对月度完成结果及绩效证明详细核查,评价结果在OA系统公示。目标清单制管理使公司各项工作做到可控、能控、在控,推动了重点工作的落实和管理效能的提升,确保了年度目标稳健推进、高效落实。

薪酬专员年度工作计划篇(3)

知识经济时代的竞争,关键是人才的竞争。企业在获取竞争优势的过程中面临来自各方面的挑战。企业能否应对这些挑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力资源的管理。而激发企业人力资源的有效手段就是建立富有竞争性和激励性的薪酬管理体系。

一、薪酬的定义及影响因素

(一)薪酬的定义

薪酬,是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人力资源管理中,薪酬是一个界定比较宽泛、内容非常丰富的领域,从而使得不同的人对薪酬的认识存在很大差异,所以薪酬的定义并不统一。

美国著名的薪酬管理专家米尔科维奇将薪酬界定为:雇员作为雇佣关系中的一方所得到的各种货币收入,以及各种具体的服务和福利之和。

中国人民大学刘昕教授认为,薪酬,即360度报酬体系中的经济性报酬,涵盖了员工由于为某一组织工作而获得的所有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收入,其中包括薪资、奖金、津贴、养老金以及各种福利保健收入。换而言之,所谓薪酬,就是指雇员因为雇佣关系的存在而从雇主那里获得的所有各种形式的经济收入以及有形服务和福利。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西方国家又提出来全面薪酬概念,全面拓展了雇员所得收益的内容,既包括员工所得的物质收益(称为外在薪酬),又包括员工所得的心理收入和发展机遇的精神收益(称为内在薪酬)。

(二)影响因素

薪酬要受到企业内部和外部多种因素的影响。

1.外部因素。

(1)人才市场的供求状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供给与商品供给相类似。人力资本作为一种重要的资源,它的价格会受到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比如在竞争激烈的行业中,薪酬水平的高低往往成为一种重要的竞争手段。

(2)企业所处的行业。同一个行业的企业往往具有共同的生产经营特点和劳动特点,在不同的行业生命周期阶段,需要不同的薪酬制度与之相匹配。同一行业不同企业的收入不能相差太多,否则收入低的企业就很难留住人才。企业在确定薪酬标准之前,一般应当进行本地区同行业薪酬水平调查,以便对相关薪酬水平有一定的了解。

(3)地区差别。不同的地区,由于物价水平不同,导致基本的生活费用不同,必然会影响到当地企业的薪酬水平。一般来说,当地的经济发展处在一个较高的水平时,企业员工的薪酬会较高;反之则低。因此,当地的生活指数较高时,销售人员的薪酬就会相对较高。

(4)政府的有关法律和法规。在设计薪酬体系时必须遵守各类相关法律、法规,比如,国家、地方政府对最低工资水平的规定、对加班加点的付薪规定等。此外,有关各类员工权益保护方面的国家法律规定,也会影响薪酬的制定,如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

实际上,这些外部因素主要是企业考虑某个岗位所需要的员工在当地劳动力市场上的价格。

2.内部因素。

影响薪酬的内部因素很多,主要因素为:

(1)企业的经济效益。对员工薪酬的支付能力受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较大,企业在制定员工薪酬制度,尤其是销售人员薪酬水平时,都会把它与企业的经营状况相联系。较高的薪酬水平,虽然有利于吸引人才,但也会相应增加企业的成本;反之,成本虽节约,但影响对人才的吸引,并最终很可能导致优秀人才的流失,不利于企业竞争力的提高。不过,经营状况是不断变化的,而经营好坏没有绝对的判断标准。经营状况对薪酬的影响只是间接的和远期的。

(2)工作性质的差别。不同的工作有不同的工作性质,其对员工的要求也不相同,如销售管理人员与一般销售人员,财务人员与设计人员。从事的工作内容不同,自然薪酬也就不同。另外,影响员工个人薪酬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员工个人的知识水平、能力、态度和努力程度所决定的贡献与业绩。这一点常常被人们所忽视,使得许多员工总是抱怨企业的薪酬太低不合理。

(3)企业的战略。薪酬战略是人力资源的主要方面,它决定于企业战略,同时又为企业战略服务。明确公司的薪酬战略,将为薪酬决策者进行相关制度制定和薪酬调整提供重要的方向指导。在变革激烈的经营环境中,薪酬管理的作用和影响已经超越了人力资源乃至企业管理框架的局限,直接影响到企业战略的本身。

(4)企业文化。企业领导对员工本性认识(管理人性观)的不同,将会导致企业薪酬政策的大相径庭。企业文化决定企业薪酬理念,企业文化在某种程度是企业家理念的一个折射,对包括销售人员在内的企业内部其他的薪酬制度都有影响。如以平均主义为导向的企业文化和以绩效为导向的企业文化在对薪酬激励影响上就存在明显的差异,

二、薪酬管理基本理论

所谓薪酬管理,是指根据企业总体发展战略的要求,通过管理制度的设计与完善,薪酬激励计划的编制与实施,最大限度的发挥各种薪酬模式如工资、奖金和福利等的激励作用,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

许多欧美学者将薪酬管理理论细化,1985年美国学者赫尼曼和希沃布编制了一个由18个计量项目组成的“员工薪酬满意度”量表(paysatisfactionquestion,简称PSQ),来计量员工的“薪酬满意度”,戴恩霍与勒斯特(1990)指出,员工的福利满意度应包括员工对企业支付的福利费用与企业为他们提供的整套福利的质量的满意度。

闫琦、董丽、郑丹(2006)等提出目前目前我国薪酬管理中常见的一些问题是:与企业外部相比,存在一定的工资差距;企业内部等级分布很突出;薪酬体系的激励手段单一、效果差。

企业薪酬管理的内容主要涵盖以下四个方面:

(一)企业员工工资总额管理

工资总额管理不仅包括工资总额的计划与控制,还包括工资总额调整的计划与控制。国家统计局对于工资总额的组成有明确的界定,确定工资总额的组成是:

工资总额=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加班加点工资+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

(二)企业员工薪酬水平的控制

企业要明确界定各类员工的薪酬水平,以实现劳动力与企业之间公平的价值交换,这是薪酬管理的重要内容。为了体现薪酬管理对内对外公平的基本原则,还必须根据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以及社会消费水平的变化,及时对企业员工的总体薪酬水平适时地进行调整,以最大限度的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企业薪酬制度设计与完善

企业薪酬制度设计与完善是企业薪酬管理的又一重要内容,包括工资结构设计完善、工资等级标准设计、薪酬支付形式设计等等。

(四)日常薪酬管理工作

日常薪酬管理工作具体包括开展薪酬的市场调查、制定年度员工的激励计划、对员工进行满意度调查、对报告期内人工成本进行核算、检查人工成本执行的情况等等。

三、现代薪酬管理的发展趋势

建立全面的、科学的薪酬管理体系,对于企业在知识经济时代培育核心竞争能力和竞争优势,获得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与传统的薪酬管理相比较,现代薪酬管理出现了以下发展新趋势:

(一)全面薪酬

薪酬不仅仅是指纯粹货币形式的报酬,还包括非货币性的报酬,也就是在精神方面的激励,比如优越的工作条件、良好的工作氛围、培训机会、晋升机会等,这些方面也应该很好的融入到薪酬体系中去,公司给受聘者支付的薪酬应包括内在薪酬和外在薪酬两类,两者的组合被称之为“全面薪酬”。内在薪酬和外在薪酬相比较而言,更为灵活、更为经济,而且对员工的绩效有更高的认同程度。

(二)“以人为本”的薪酬管理方案

传统的、以等价交易为核心的雇员薪酬管理方案,正在被“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的,以对雇员的参与和潜能开发为目标的管理方案所代替。这种薪酬管理方案的实质是将薪酬管理作为企业管理和人力资源开发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作为一种激励的机制和手段,其基本思路是将企业的工资计划建立在四个原则之上:薪酬、信任、缩减工资分类和基于业绩,目的是通过加大工作中的激励成分,换取雇员对企业的认同感和敬业精神。在主要基于脑力劳动的知识经济时代,薪酬不再是纯粹经济学的计算问题,而更主要是人的心理学问题。薪酬的含义将更加注重人的价值,而不是工作的经济价值。

(三)宽带型薪酬结构

宽带型薪酬结构是对传统上那种带有大量等级层次的垂直型薪酬结构的一种改进或替代。它是指对多个薪酬等级以及薪酬变动范围进行重新组合,从而变成只有相对较少的薪酬等级以及相对较宽的薪酬变动范围。

(四)薪酬设计的差异化

薪酬设计的差异化是首先表现在薪酬构成的差异化,过去计划经济时代那种单一的、僵死的薪酬构成已不再适应现代企业的需要了,取而代之的是多元化、多层次、灵活的新的薪酬构成。其次是专门人员薪酬设计专门化。销售人员在公司中作用巨大,在设计他们薪酬时不应该采取和其他部门人员相同的薪酬体系。再次,一些指标的制定过程也应该差异化,尽量避免“一刀切”的做法。职务评价、绩效考评应该分别制定标准。

(五)雇员激励长期化、薪酬股权化

长期的员工激励计划日益受到关注,长期的薪酬激励计划是相对于短期的薪酬激励计划而言的,它是指企业通过一些政策和措施引导员工在一个比较长的时期内自觉的关心企业的利益,而不是只关心一时一事。其目的是为了留住关键的人才和技术,稳定员工队伍。其主要方式有:员工股票选择计划(ESOP)、资本积累项目、股票增值权、限定股计划、虚拟股票计划和股票转让价格等。

(六)薪酬制度的透明化

实行薪酬透明化,实际上是向员工传达了这样一个信息:公司的薪酬制度没有必要隐瞒,薪酬高的人有其高的道理,低的人也自有其不足之处;欢迎所有员工监督其公正性,如果对自己的薪酬有不满的地方,可以提出意见或者申诉,透明化是建立在公平、公正和公开的基础上的。

(七)弹利制度

弹利制度是一种有别于传统固定式福利的员工福利新制度。弹利制度又称为“自助餐式的福利”,即员工可以从企业所提供的一份列有各种福利项目的“菜单”中自由选择其所需要的福利。弹利制度强调的是让员工依照自己的需求从企业所提供的福利项目中来选择组合属于自己的一套福利“套餐”,每个人员工都有自己“专属的”福利组合。弹利制度还强调了“员工参与”的过程,希望从别人的角度来了解他人的需要。

灵活的弹利制度不仅能节约公司花费在员工不需要的福利上的成本,而且还能满足员工个性化的需要,把传统的单一福利由保健因素转变为激励因素,增加了员工的满意度和忠诚度,达到“福利比高薪更有效”的功效。

参考文献

[1]孙建平,薪酬管理.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3-12

[2]Jackson,S.E等著,范海滨等译,人力资源管理:从战略合作的角度(第八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438

薪酬专员年度工作计划篇(4)

2010我单位在经历合并,重组等一系列的人事改革以后,薪酬改革提上了日程,我单位原来的薪酬体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和其他事业单位一样实行的是事业单位档案工资,薪酬分为:档案工资+奖金+过年过节费+实物补贴,除档案工资这一部分是按资历、职称和行政级别不同略有体现,所有员工奖金、过节费、实物等福利不论岗位不同,工作强度效率不同,工作时间长短,大家拿的都一样,也就是大家所说的“大锅饭”。在咨询中我发现,再不合理的薪酬制度,只要长期存在,大家也就相应的接受了,这时会形成一种平衡。一旦做薪酬调整,就会打破这种平衡,在新的平衡还没建立起来之前,特别是员工福利没有大幅度提高时,必然会引起一定的震荡。这次薪酬改革涉及所有员工的利益,薪酬的调整势必导致利益的再分配。怎样在单位没有大幅度提高薪酬的情况下,制定一项战略性的薪酬计划直接关系到能否增进员工工作积极性并促其发展,关系到能否将员工的努力与单位的战略目标、理念和文化结合起来,因此制定新的、合理完善的薪酬制度成了我部门一项迫在眉睫,亟待解决的难题。

我部门在对全单位经过岗位设置,定编定岗以后,在环境不确定性大、变革成为常规的今天,按绩效付酬就成了必然选择,实行新的薪酬方式率先推出绩效工资,采取按劳分配、兼顾公平激励员工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本职工作。因此这次薪酬方案设计为:绩效工资+各项补贴+过年过节费+实物补贴。其中绩效工资代替了原来一直沿用的事业单位档案工资。运用科学的量化评估系统对岗位价值进行评价,员工能力要与岗位相匹配,各岗位因技术含量、劳动强度、责任大小等不同体现的具体系数也不一样。真正实现了同岗同酬、干多干少不一样,内部公平性比较强。各项补贴中的工龄补贴和职称补贴按员工的资历,职称高低不同也不一样,其中也体现了对单位老同志、专业技术骨干的倾斜。

首先由我部核定各部门的员工数(不包含部门主任、副主任等中层干部),经绩效考核后划拨整体费用到各部门,各部门根据员工的岗位及员工完成工作的数量及质量等进行二次分配。单位领导对部门主任进行绩效考核,部门主任对副主任、主任助理及部门员工进行绩效考核。

员工收入分配规定如下:

部门系数划分

全单位各部门分为一类部门和二类部门两类。一类部门整体费用人均基本金额为x500元/月,对应系数为1,二类部门一类部门整体费用人均基本金额为x050元/月,对应系数为0.9。

中层干部的系数划分:部门主任系数为一类部门的1.5,部门副主任系数为一类部门的1.3。

例:下面是某一类部门专业技术人员绩效工资表(表一):

例:下面是某一类部门管理人员绩效工资表(表二):

薪酬专员年度工作计划篇(5)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在推动社会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也更加突出。在知识密集的高职高专院校,人才的竞争也日趋激烈。如何能够吸引人、留住人成为各个高职高专院校积极探索的一个问题。与情感留人、事业留人相比,待遇留人仍是目前各高职高专院校的首选。那么,如何通过有效的管理,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使其成为学校持续发展的重要人力资源保障,已成为摆在高职高专院校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薪酬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中最重要的领域之一。

然而,目前高职高专院校薪酬制度方面的改革明显滞后。根据重庆大学李志教授的调查,35.5%的高校教师选择了对自己目前的薪酬水平“一般”的评价,居于第一位;40.2%的教师的薪酬满意度处于平均水平以下,选择了“不太满意”或“很不满意”,仅有24.3%的教师表示对现有的薪酬“比较满意”或“非常满意”。这说明,高校教师总体的薪酬满意度比较低,有近一半的高校教师不满意自己目前的薪酬水平。

一、当前高职高专院校薪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与以前相比,我国高职高专院校教师的薪酬制度有了很大的提高,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仍然存在很多的不足。

(一)等级序列工资制度按工龄递增,缺乏有效的激制

为了体现公平,我国高职高专院校根据国家事业单位人员的工资制度实行薪级序列工资制度,在同一个级别内,根据教师的工龄会自动递增薪级工资,这使得薪酬对教师工作激励的动力机制降低,一些不适应工作的教师可以依据较长的工作年限获得不低的工资,另一些教师还可以从事本职工作外的事务而留在教师队伍中获得工资的增长。

(二)无法适应市场竟争的需求

许多应用性学科的教师,由于专长与市场需求密切相关,往往能得到“意外的经济收人”。例如,经调查辽宁的7所高职高专院校共有专任教师1235人,兼职教师332人,专任教师与兼职教师之比为3.7:1其中理论课兼职教师198人,实践课兼职教师134人,二者之比为1.5。兼职收人远远大于从学校获得的工资,使得很多教师将主要精力放在了本职之外的工作,而只是一般性地完成本职工作中的基本工作量。由于高职高专院校教师不实行坐班制度,硬性工作量也相对较少,教师可以较轻松地应付规定工作量,学校也无法进行有效的干预。

(三)科研和教学的收入比率失调

科研是研究型高职高专院校的重要环节,它体现了一个高职高专院校的声誉和学术地位。可是科研的历程是非常艰辛的,往往需要经过不断的挫折和困难才能取得成功,相比较而言教学采取记件制,收益明显而容易,同时我国高职高专院校普遍存在着对科研奖励不足的情况,以发表文章的奖励远远不能和教学收人相比,这使得科研只是成为教师晋升或考核所必须完成的指标,而教师宁愿将主要时间放在校内外的授课上。这种比例的失调严重损害着我国高职高专院校的科研能力。

(四)人员编制臃肿,资源浪费,激励不足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我国高职高专院校一直以来实行的是人员编制的制度,即教师“只能进,不能出”,这样一来由于人员编制的限制不能招聘新的有能力的教师,也使得一部分无法适应新形势的教师继续占据资源,更无法形成对年青教师的职业激励。不少年青教师发现按部就班“顺利”晋升教授可能要到四五十岁以后,纷纷选择了“跳槽”。

(五)青年教师的薪酬与贡献不相适应

在研究型高职高专院校中,中青年教师正成为教学和科研的骨干,处于创造的最佳时期,他们付出的劳动最多,同时也承担着最重的压力,应该给予他们较高的薪酬或者期望。但是我国高职高专院校历史遗留的人员编制和工资制度的弊端,使得他们的收人与贡献不对称,导致了很多青中年教师的流失。

(六)收入的绝对水平和相对水平不高

虽然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特别是进人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高职高专院校教师的工资得到了大幅度的增加,但从教师收人在全行业的比重看,仍然处于一个不高的水平。在发达的城市,一般毕业2一3年的大学生可以获得每月3000一4000元的工资,而大学的讲师还不一定能达到这个水平(不包括学校外的其他隐形收人),这使得教师职业的吸引力不强,教师队伍的素质得不到提高。

二、高职高专院校薪酬管理制度现状的原因分析

(一)缺乏与时展相适应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强调以人为本,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不唯资历而重业绩;营造个人价值实现的优良环境,追求单位需要和员工需要的最佳结合;关注人的发展尤其是人的工作状态与精神,努力使员工处在和谐愉快的工作氛围中,在提高工作绩效的同时,促进其自身专业发展;注重组织内员工的自我职业规划、自我激励、自我反思与自我评价。随着教育部有关高校“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的实施,部分高职高专院校在人事制度改革方面也迈出了较大的步子,但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高职高专院校传统人事管理体制的改革一直以来“举步维艰”,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缺乏与时展相适应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

虽然诸多高职高专院校都提出了“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口号,但对学校需要与教师需要、教师资历与业绩、教师的工作状态与精神、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教师的自我职业规划、自我激励、自我反思等方面缺乏深刻认识,以至于“以人为本”流于口号,尚不能上升到深人人心的管理理念。

(二)高职高专院校薪酬管理制度改革相对滞后

当前高职高专院校薪酬管理制度仍属于带有明显计划经济色彩的国家工资管理体制。高职高专院校人事部门通常按照国家统一的工资标准核定每个教职员工的工资,按月发放。每逢工资晋升,则按照相关文件规定,按身份、资历等指标对号人座,很少考虑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的建立。

虽然不少高职高专院校近几年逐步建立了“岗位津贴”制度,“岗位津贴”制度的实施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几十年计划经济收人分配模式,但不难发现,实际操作中岗位津贴在突出绩效、优劳优酬、动态管理、淡化身份、提高收人等方面的作用并不是很明显,尤其对于资历浅的青年教师来说,岗位津贴的激励作用更是相当有限。

(三)高职高专院校青年教师的相对弱势地位

虽然最近几年新进人高职高专院校工作的53岁以下青年教师有着高学历的共同特点,但总的来说,他们在高职高专院校中却明显处于弱势地位。在科研方面,他们虽然有良好的科研功底,受过严格的系统的正规训练,在读硕士、博士期间也已经获得了相关的经验,但往往很难独立争取到各类科研项目。因此,在刚工作的几年时间里,虽然他们处于创造力的鼎盛时期,但作为并不是很大;或者虽然实际上作为主力参与了一些重大攻关项目的研究、调查工作,也出了不少的成果,但很多时候只能作为“幕后工作者”,计算工作量时很难反映出来,也只能象征性地获得一点点的报酬,与付出极不成比例。

三、完善高等学校薪酬制度的若干对策

(一)提高绩效薪酬在整体薪酬体系中所占比重,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

当前,相当一部分高职高专院校尚未建立绩效薪酬制度,部分高职高专院校则处在制度起步阶段,即使有绩效薪酬的部分高职高专院校,其所占比例也相当小,那么,绩效薪酬在整体薪酬中到底应占到多少份额呢,有研究者提出,高职高专院校三元薪酬结构中的基本工资、职务津贴和岗位绩效工资的比例为:40%:10%:50%比较合适’。绩效薪酬具体比重为多少,还要根据各个学校的发展战略、财力水平等方面具体规划,不好做一个统一规定,但其所占份额原则上应能起到激励作用,起到按劳分配、激发潜力、促进竞争的作用,否则就是无效的。

在提高绩效薪酬在薪酬体系中所占比重的同时,还应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只有做好了绩效考核工作,才能说真正实现了“按劳分配”,才能真正起到激励团体及个人的作用。绩效考核是一项科学性很强的工作,学校应在聘请专家、培训专业技术人员的基础上,形成适合本校校情的绩效考核制度、程序。在对教师的绩效考核中应重视将管理者的评价、同行评价、学生评教及教师自我评价等方面的结果综合起来考虑,形成科学评价工作结果及工作过程的有效机制,应尽量避免只依个别人观点、只看表面结果而做出片面考核的做法。

(二)引入宽带薪酬方法

宽带薪酬是指将传统的薪酬结构中分为几个甚至十几个级别的层次划分到同一级别中,同时拉大每一个薪酬级别内部薪酬浮动的范围,与传统的基于资历或职位的薪酬体制相比,宽带薪酬使得工作者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处于同一薪酬级别里,但在同一级别里,因工作者对单位贡献的大小,收人会有很大不同,高绩效的普通工作者可以享受到与管理者同样甚至更高的薪酬。为了充分调动教师努力工作的积极性,形成良好的激励机制,引进宽带薪酬是非常必要的。

(三)直接薪酬与间接薪酬相结合

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reFdeirkcHerzbegr)的“双因素理论”指出,工作的外部因素,比如工资、与上下级的关系、工作安全及个人生活等为保健因素,他们对职工一般构不成强烈的激励;但工作的内在因素,比如对工作本身是否满意、工作中个人是否有成就、是否得到重用和提升及个人发展的可能性等则是真正强有力的激励因素。

面对国内高职高专院校财力普遍“有限”的现状,为使广大青年教师看到前进道路上的前景,同时也能感受到心理上的“相对公平”,实现直接薪酬与间薪酬相结合是非常有必要的。直接薪酬包括基本工资、岗位津贴及绩效奖金等;间接薪酬则包括参加国内外研讨会、培训、进修、攻读高一级学位、领导对青年教师工作的认可、以及宽松的学术环境等。“间接薪酬”的作用不可轻视,因为这是绝大多数青年教师尤为看重的,也是激励硕士、博士毕业的青年教师创造性劳动的重要原因。

(四)对教师实施最低年薪制

薪酬专员年度工作计划篇(6)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在推动社会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也更加突出。在知识密集的高职高专院校,人才的竞争也日趋激烈。如何能够吸引人、留住人成为各个高职高专院校积极探索的一个问题。与情感留人、事业留人相比,待遇留人仍是目前各高职高专院校的首选。那么,如何通过有效的管理,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使其成为学校持续发展的重要人力资源保障,已成为摆在高职高专院校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薪酬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中最重要的领域之一。

然而,目前高职高专院校薪酬制度方面的改革明显滞后。根据重庆大学李志教授的调查,35.5%的高校教师选择了对自己目前的薪酬水平“一般”的评价,居于第一位;40.2%的教师的薪酬满意度处于平均水平以下,选择了“不太满意”或“很不满意”,仅有24.3%的教师表示对现有的薪酬“比较满意”或“非常满意”。这说明,高校教师总体的薪酬满意度比较低,有近一半的高校教师不满意自己目前的薪酬水平。

一、当前高职高专院校薪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与以前相比,我国高职高专院校教师的薪酬制度有了很大的提高,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仍然存在很多的不足。

(一)等级序列工资制度按工龄递增,缺乏有效的激制

为了体现公平,我国高职高专院校根据国家事业单位人员的工资制度实行薪级序列工资制度,在同一个级别内,根据教师的工龄会自动递增薪级工资,这使得薪酬对教师工作激励的动力机制降低,一些不适应工作的教师可以依据较长的工作年限获得不低的工资,另一些教师还可以从事本职工作外的事务而留在教师队伍中获得工资的增长。

(二)无法适应市场竟争的需求

许多应用性学科的教师,由于专长与市场需求密切相关,往往能得到“意外的经济收人”。例如,经调查辽宁的7所高职高专院校共有专任教师1235人,兼职教师332人,专任教师与兼职教师之比为3.7:1其中理论课兼职教师198人,实践课兼职教师134人,二者之比为1.5。兼职收人远远大于从学校获得的工资,使得很多教师将主要精力放在了本职之外的工作,而只是一般性地完成本职工作中的基本工作量。由于高职高专院校教师不实行坐班制度,硬性工作量也相对较少,教师可以较轻松地应付规定工作量,学校也无法进行有效的干预。

(三)科研和教学的收入比率失调

科研是研究型高职高专院校的重要环节,它体现了一个高职高专院校的声誉和学术地位。可是科研的历程是非常艰辛的,往往需要经过不断的挫折和困难才能取得成功,相比较而言教学采取记件制,收益明显而容易,同时我国高职高专院校普遍存在着对科研奖励不足的情况,以发表文章的奖励远远不能和教学收人相比,这使得科研只是成为教师晋升或考核所必须完成的指标,而教师宁愿将主要时间放在校内外的授课上。这种比例的失调严重损害着我国高职高专院校的科研能力。

(四)人员编制臃肿,资源浪费,激励不足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我国高职高专院校一直以来实行的是人员编制的制度,即教师“只能进,不能出”,这样一来由于人员编制的限制不能招聘新的有能力的教师,也使得一部分无法适应新形势的教师继续占据资源,更无法形成对年青教师的职业激励。不少年青教师发现按部就班“顺利”晋升教授可能要到四五十岁以后,纷纷选择了“跳槽”。

(五)青年教师的薪酬与贡献不相适应

在研究型高职高专院校中,中青年教师正成为教学和科研的骨干,处于创造的最佳时期,他们付出的劳动最多,同时也承担着最重的压力,应该给予他们较高的薪酬或者期望。但是我国高职高专院校历史遗留的人员编制和工资制度的弊端,使得他们的收人与贡献不对称,导致了很多青中年教师的流失。

(六)收入的绝对水平和相对水平不高

虽然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特别是进人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高职高专院校教师的工资得到了大幅度的增加,但从教师收人在全行业的比重看,仍然处于一个不高的水平。在发达的城市,一般毕业2一3年的大学生可以获得每月3000一4000元的工资,而大学的讲师还不一定能达到这个水平(不包括学校外的其他隐形收人),这使得教师职业的吸引力不强,教师队伍的素质得不到提高。

二、高职高专院校薪酬管理制度现状的原因分析

(一)缺乏与时展相适应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强调以人为本,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不唯资历而重业绩;营造个人价值实现的优良环境,追求单位需要和员工需要的最佳结合;关注人的发展尤其是人的工作状态与精神,努力使员工处在和谐愉快的工作氛围中,在提高工作绩效的同时,促进其自身专业发展;注重组织内员工的自我职业规划、自我激励、自我反思与自我评价。随着教育部有关高校“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的实施,部分高职高专院校在人事制度改革方面也迈出了较大的步子,但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高职高专院校传统人事管理体制的改革一直以来“举步维艰”,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缺乏与时展相适应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

虽然诸多高职高专院校都提出了“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口号,但对学校需要与教师需要、教师资历与业绩、教师的工作状态与精神、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教师的自我职业规划、自我激励、自我反思等方面缺乏深刻认识,以至于“以人为本”流于口号,尚不能上升到深人人心的管理理念。

(二)高职高专院校薪酬管理制度改革相对滞后

当前高职高专院校薪酬管理制度仍属于带有明显计划经济色彩的国家工资管理体制。高职高专院校人事部门通常按照国家统一的工资标准核定每个教职员工的工资,按月发放。每逢工资晋升,则按照相关文件规定,按身份、资历等指标对号人座,很少考虑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的建立。

虽然不少高职高专院校近几年逐步建立了“岗位津贴”制度,“岗位津贴”制度的实施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几十年计划经济收人分配模式,但不难发现,实际操作中岗位津贴在突出绩效、优劳优酬、动态管理、淡化身份、提高收人等方面的作用并不是很明显,尤其对于资历浅的青年教师来说,岗位津贴的激励作用更是相当有限。

(三)高职高专院校青年教师的相对弱势地位

虽然最近几年新进人高职高专院校工作的53岁以下青年教师有着高学历的共同特点,但总的来说,他们在高职高专院校中却明显处于弱势地位。在科研方面,他们虽然有良好的科研功底,受过严格的系统的正规训练,在读硕士、博士期间也已经获得了相关的经验,但往往很难独立争取到各类科研项目。因此,在刚工作的几年时间里,虽然他们处于创造力的鼎盛时期,但作为并不是很大;或者虽然实际上作为主力参与了一些重大攻关项目的研究、调查工作,也出了不少的成果,但很多时候只能作为“幕后工作者”,计算工作量时很难反映出来,也只能象征性地获得一点点的报酬,与付出极不成比例。

三、完善高等学校薪酬制度的若干对策

(一)提高绩效薪酬在整体薪酬体系中所占比重,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

当前,相当一部分高职高专院校尚未建立绩效薪酬制度,部分高职高专院校则处在制度起步阶段,即使有绩效薪酬的部分高职高专院校,其所占比例也相当小,那么,绩效薪酬在整体薪酬中到底应占到多少份额呢,有研究者提出,高职高专院校三元薪酬结构中的基本工资、职务津贴和岗位绩效工资的比例为:40%:10%:50%比较合适’。绩效薪酬具体比重为多少,还要根据各个学校的发展战略、财力水平等方面具体规划,不好做一个统一规定,但其所占份额原则上应能起到激励作用,起到按劳分配、激发潜力、促进竞争的作用,否则就是无效的。

在提高绩效薪酬在薪酬体系中所占比重的同时, 还应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只有做好了绩效考核工作,才能说真正实现了“按劳分配”,才能真正起到激励团体及个人的作用。绩效考核是一项科学性很强的工作,学校应在聘请专家、培训专业技术人员的基础上,形成适合本校校情的绩效考核制度、程序。在对教师的绩效考核中应重视将管理者的评价、同行评价、学生评教及教师自我评价等方面的结果综合起来考虑,形成科学评价工作结果及工作过程的有效机制,应尽量避免只依个别人观点、只看表面结果而做出片面考核的做法。

(二)引入宽带薪酬方法

宽带薪酬是指将传统的薪酬结构中分为几个甚至十几个级别的层次划分到同一级别中,同时拉大每一个薪酬级别内部薪酬浮动的范围,与传统的基于资历或职位的薪酬体制相比,宽带薪酬使得工作者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处于同一薪酬级别里,但在同一级别里,因工作者对单位贡献的大小,收人会有很大不同,高绩效的普通工作者可以享受到与管理者同样甚至更高的薪酬。为了充分调动教师努力工作的积极性,形成良好的激励机制,引进宽带薪酬是非常必要的。

(三)直接薪酬与间接薪酬相结合

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reF de ir kc Herzbegr)的“双因素理论”指出,工作的外部因素,比如工资、与上下级的关系、工作安全及个人生活等为保健因素,他们对职工一般构不成强烈的激励;但工作的内在因素,比如对工作本身是否满意、工作中个人是否有成就、是否得到重用和提升及个人发展的可能性等则是真正强有力的激励因素。

面对国内高职高专院校财力普遍“有限”的现状,为使广大青年教师看到前进道路上的前景,同时也能感受到心理上的“相对公平”,实现直接薪酬与间薪酬相结合是非常有必要的。直接薪酬包括基本工资、岗位津贴及绩效奖金等;间接薪酬则包括参加国内外研讨会、培训、进修、攻读高一级学位、领导对青年教师工作的认可、以及宽松的学术环境等。“间接薪酬”的作用不可轻视,因为这是绝大多数青年教师尤为看重的,也是激励硕士、博士毕业的青年教师创造性劳动的重要原因。

(四)对教师实施最低年薪制

薪酬专员年度工作计划篇(7)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3-0102-02

南京KJ公司前身为一家研究设计院,成立于1964年,事业单位性质。自1999年由事业单位转企以来,不断在企业化的道路上进行尝试。KJ公司现行的组织结构为事业部制,公司层面设置了五个职能部门,并按照产业类型设置了三大事业部,各事业部在经营管理上拥有自,进行独立核算。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尤其是薪酬体系建设上KJ公司一直在按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做新的尝试和改革,特别是近三年,公司成立了专项人力资源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积极开展岗位体系设计、薪酬体系改革等一系列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通过战略引领,构建了人力资源基础体系,创新建立了符合本单位生产制造业、工程设计业、军工研发业等运营特色的薪酬体系。

一、建立新的薪酬体系迫在眉睫

1.薪酬理念不尽清晰,内部薪酬的公平性较差。由于KJ公司从事业单位转制过来,长期以来是按照事业单位的薪酬结构模式支付薪酬,支付薪酬主要考虑的要素是学历、工龄、职称等,而随着公司产业的发展,过去按照事业单位模式转变来的薪酬理念越来越无法满足企业发展需要,薪酬的激励效果不明显,很难体现员工能力价值以及薪酬的市场化规律,论资排辈付薪对年轻人的冲击较大,究竟什么才是薪酬支付依据,如何建立薪酬的激励导向非常关键。

2.薪酬市场化步调不一致,技术团队积极性不高。随着KJ公司转为企业十多年时间,生产制造业发展规模不断扩大。相对而言,管理团队的薪酬市场化水平较高,超出了市场平均水平,而同类比较,技术团队的薪酬水平则显然低于市场平均水平,且技术人员之间差距也较小,引起技术团队不能安于技术研究,都想进入管理团队,这些年技术团队的储备及其创新力也逐步减弱,导致企业未来发展的技术储备不足,如何提升技术团队的创新能力,薪酬体系市场化变成一个重要课题。

3.薪酬结构固定收入与绩效收入比例失衡,缺乏激励性、及时性、安全性。原有薪酬体系从事业单位转变而来,没有打破薪酬结构,但为了与市场对接,将绩效收入(年终奖金)的比例提高较多,从日常发放来看,员工日常都是低工资、到年底发一笔奖金,对员工的激励效果较差。尤其对新入职年轻人来说日常生活拮据,如要买房还贷则更为困难,导致吸引新生力量困难,员工安全性也较差。

4.薪酬增长的机制未建立,员工抱怨增多。由于薪酬体系未完全建立,如何加薪,怎么样才能加薪,加薪的标准,加薪的频率等没有清晰规定,员工往往觉得加薪无望,且做好做坏薪酬都一样,导致抱怨增多,积极性下降,如何灵活性地应用薪酬这个激励手段来实现薪酬与绩效的关系,包括个人绩效、团队绩效、企业绩效等,这个需求越来越迫切。

二、明确薪酬战略,做好基础工作,完整建立薪酬体系

1.清晰明确公司薪酬策略和薪酬文化。随着产业发展战略越来越明晰,人力资源战略作为配套职能战略也逐步明确,薪酬策略作为人力资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KJ公司在充分考虑发展战略、所处的发展阶段、市场竞争力、财务承受能力、企业文化等因素的基础上明确公司薪酬策略和薪酬文化。(1)依据公司未来发展核心能力培育的要求,以岗位评价结果即岗位层级的价值贡献为实现内部公平性的主线确定岗位等级与薪值区间。(2)根据未来业务战略发展的需要,选择南京人力资源市场作为薪资定位的目标市场,并在公司整体绩效实现目标的情况下,总体定位于南京企业人力资源市场平均水平偏上,并随职等上升适度提高市场竞争地位,不断调整薪资架构确保该竞争能力的延续性。(3)维持与市场相近的固定收入比重,以满足人才吸引的需要,并在目标人才市场中逐步建立起具有一定市场竞争力的福利系统。(4)薪资系统应根据企业发展的需要与员工绩效挂钩,激励并保留高绩效员工。(5)公司薪酬文化实现传统等级文化向价值导向文化转变,引导员工认识到价值贡献是薪酬发放的标准,而不是资历、个人历史地位。

2.简化薪酬结构、强调薪酬与绩效挂钩,明确福利是薪酬的重要组成部分。薪酬策略明确了薪酬体系设计的基本原则,并在分析公司现有产业特点、各类型员工工作特点、绩效与激励重点等基础上,提出完整的薪酬概念,设计各类型员工团队薪酬模式。首先,明确所有企业为员工支付的货币及非货币类支出均属于薪酬范围,薪酬结构包括:公司薪酬结构包括岗位工资、绩效工资(月度绩效工资和年度奖金)、年功工资和相关福利项目。其次,根据各类人员不同工作特点及绩效目标设计不同薪酬模式。KJ公司对所属各单位经营班子成员、管理、技术、营销、操作等人员根据其岗位特点分别设计薪酬结构、薪酬模式,不同人群不同的结构,不同实体单位不同结构,实现薪酬的实操性、价值性、灵活性,体现薪酬与所在单位绩效状况及目标完成、绩效水平等的对接。(1)公司所属各单位经营班子成员:包括各单位总经理、副总经理等经营班子成员,采取年薪制,即基薪+绩效年薪;(2)管理人员:包括除经营班子成员、营销、技术和操作系列外的管理人员,采取目标工资制,即岗位工资+绩效工资(月度绩效工资+年度绩效奖金)+年功工资+福利;(3)市场营销人员:包括市场营销管理人员、业务人员、售后服务人员及辅助人员等,采取混合佣金制,即底薪+绩效工资(提成)+年功工资+福利;(4)技术人员:根据专业类别分工艺工程师、电气工程师以及设备工程师、质量工程师等,采取能力工资制,即岗位工资(能力工资)+绩效工资+年功工资+福利;(5)操作人员:包括一线操作人员(含维修人员)、检验人员、仓库管理人员、司机及保洁人员等,采取计件工资制或目标工资制,即计件工资或岗位工资+绩效工资(年度绩效奖金)+年功工资+福利。

3.薪酬体系的设计基础重在工作分析、岗位分析及岗位设计。(1)工作分析、岗位分析及岗位设计。公司根据各事业部战略发展目标及经营特点,对其组织机构进行了重新设置和调整,明确各部门职能。同时,在此基础上开展工作分析、岗位分析、岗位设计,确定岗位设置及编制,做好薪酬体系设计的基础工作。目前公司将岗位体系设计为管理序列、技术序列、营销序列、操作序列等四条主线。

管理(营销)序列:公司对管理序列设计了从一般管理人员—主管—部门负责人—公司中层管理人员—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的岗位晋升通道。

技术序列:主要按专业类别分别设立相关专业的序列及技术等级,明确各等级所需掌握知识技能,并与薪酬挂钩,从初级工程师—四级工程师—三级工程师—二级工程师—一级工程师—主任级工程师—专家—首席专家的岗位晋升通道。

操作序列:主要通过技工职业技能鉴定工作,设计了从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的岗位晋升通道。

(2)岗位价值评价,形成岗位族图,确定薪酬支付重要依据。在上述工作分析的基础上,为科学、合理、公正地评定各序列岗位的相对价值,公司成立了包括人力资源专家、事业部相关专业人员等组成的岗位评价专家小组,开展岗位评价工作。经评价小组讨论、商议,对所有岗位进行分级、排序,并形成岗位族图等文件。岗位评价结果作为员工岗位等级评定和薪酬制定的重要依据。

4.体现不同单位绩效差异,实行薪酬总额预算及控制。在完成对各单位薪酬体系设计、结构调整及薪酬切换后,为了体现不同单位绩效目标完成的差异,将所在单位绩效总额与绩效结果挂钩,所有员工共同对本单位绩效结果负责,从而增强团队的凝聚力。

人工成本作为重要预算内容,每年纳入经营计划与预算工作同时开展,各单位人力资源部门在充分考虑本单位经营战略、经济状况、人员变动等内部因素及外部市场环境变化、国家CPI指数变化等外部因素的情况下,合理测算每位员工下年度薪酬预算,并最终形成单位总体人工成本预算报公司人力资源部审核并作为绩效考核计算基准。日常薪酬发放由各单位总经理在总额范围内控制,当年年底,结合公司年度绩效考核工作,由公司人力资源部根据绩效考核小组对各单位年度业绩考核结果核算各单位薪酬总额,分别进行奖励和处罚。

三、薪酬体系改革后的效果初露端倪

1.通过问题的梳理,以及与战略规划的对接,公司树立了清晰薪酬理念,薪酬策略深入人心,作为人力资源规划的重要内容,形成了薪酬工作的行动指南,为人力资源日常操作提供了依据。

2.薪酬与绩效考核紧密挂钩,增强激励性。新的薪酬体系积极倡导薪酬与绩效、能力相结合的薪酬文化,把薪酬计付与绩效考核、激励机制更有效地结合起来,尤其是年底绩效奖金额度与事业部经营目标完成情况、部门及个人绩效情况紧密挂钩,有利于促使员工积极提高自身岗位胜任能力和工作绩效,调动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责任感。

薪酬专员年度工作计划篇(8)

薪酬管理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带动了企业薪酬管理体制的完善。以前的计划经济虽然已经解体,但它的后遗症还是牵制了我国经济的腾飞,特别是传统的薪酬管理体制已跟不上经济的发展速度,建立新的薪酬管理模式对我国企业来说已是迫在眉睫。

1企业薪酬

薪酬管理就是为了能够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并促进其发展,将员工的薪酬与组织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的一系列的管理活动。是企业工资的微观管理,是企业在国家的宏观控制的工资政策允许范围之内,灵活运用各种方法与手段,制定各种激励措施与规章制度.在职工中贯彻按劳分配原则的过程。薪酬管理的核心问题是如何科学、合理地根据“劳”来确定职工的薪酬差别.即制定公平、公正、公开的薪酬制度。

2我国企业薪酬管理现状分析

受以前计划经济的影响,我国企业的薪酬管理中存在许多的问题。

2.1政企不分.政府干预过多

以前的计划经济,政府就是企业的主人,企业的大小事务,政府都要予以干预,这就不可避免地产生效率低下,造成许多的浪费,无论是人力还是物力,特别是薪酬水平的制定,一个看上去可以用一个统一的货币标准定下来的因素,职工的工资水平以前一直有一个固定的模式,通过这么多年的改革开放,这种现象已有所改善,也直接或间接地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但这一计划经济的后遗症还未完全治愈。

2.2官本位。工资与职位高低挂钩

提起薪酬,人们很自然地联想起所熟悉的垂直薪酬等级阶梯。事实上,无论是在国外还是国内的许多企业中.传统的薪酬等级设计都是建立在严格的官僚等级基础之上的。如果一个人不幸一直处在一个级别不高的岗位上,那么他一生也不可能得到太高的工资收入,无论他干得多么出色。在我国一些企业中推崇的所谓“一岗一薪”,其实质也是完全根据岗位本身的价值来确定员工的薪酬待遇,而不考虑不同的员工在同样的岗位上所达到的实际绩效差异。

传统薪酬逼迫员工“向上爬”,在这种薪酬体系下,员工所受到的激励就是不遗余力地“往上爬”,而无论他最终爬上去的这个岗位是否真的适合他去做。同时,企业也一厢情愿地认为,在低一级职位上干得好的员工在高一级职位上必然也会干得很出色,于是,晋升就成了许多企业优秀员工的一种最主要的激励方式。

2.3结构零散。管理混乱

事实上,当企业的薪酬构成被划分得越是支离破碎,员工的薪酬水平差异就越是不容易得到合理的体现,因为既然单独设立一个薪酬项目,那么大家必然要多多少少都拿一点。结构零散的后果就是,员工的薪酬水平高低到底取决于什么变得模糊了。员工既不清楚导致自己工资与他人差异的主要是原因是什么,也不清楚自己怎样才能通过个人的努力来增加薪酬收入,更看不到企业的薪酬系统鼓励什么,与企业的战略之间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

2.4考核不科学.激励作用发挥不大

(1)主管方面的主观意见。绩效的考核不可避免地会有一些主管的主观意见在里面,这就对员工绩效考核的科学性大打折扣。心胸狭小的主管会因一己之意见偏离客观的标准.造成绩效考核的不公;公私分明的主管也会因为其他的原因或多或少地影响绩效考核。

(2)员工方面的原因。企业员工也较易因主管方面的主观意见而引发情绪,进而影响对工作的热情,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济效益。以上的种种原因都表明,传统的薪酬管理体制,已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3薪酬管理新模式一岗位激励模式

3.1新形势的要求

我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30年的历程,并在各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进展。实现改革目标标志之一就是实现了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

市场经济是按照竞争规则运行的经济,市场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拥有大量人力资本水平高的员工的企业,在竞争中就能够获胜。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获得竞争优势,就必须要为员工提供合理的薪酬,因为能否制定出具有吸引力的薪酬制度,对于吸引、维系和激励优秀人才为组织服务,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对组织的归属感,促使员工完成组织的目标都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支付多少薪酬、怎样支付便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目标。而我国旧的薪酬管理体制已不能充分调动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它的激励性已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大打折扣。

3.2薪酬管理新模式一岗位激励模式

岗位激励模式,其核心就是根据岗位性质的不同,运用不同的激励方式,从而充分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企业员工的整体效率。它注重的是满足员工的需求,实现的是薪酬在对员工激励性方面发挥的巨大作用。然而,管理上不存在一种能够对所有员工都适用的激励方法。因此岗位激励模式的主要内容就是对企业里不同岗位的员工采取不同的薪酬管理方法,使之达到最大的激励效用。具体来说就是按岗位性质的不同,将企业员工分为三大类,分别进行不同的薪酬管理方法。

(1)对一般岗位员工的薪酬管理。一般员工,主要是指企业生产的一线工人。一般而言,一般员工比较注重稳定感,希望基本生活和人身安全得到保障,希望生活稳定,免遭痛苦和疾病的威胁。在这些基本需要未满足前,他们是不会产生更高层次的需求的。所以,为了达到最大的激励效果,企业应在对一般员工的薪酬管理中重点满足员工的这些需要,使他们的基本工资、福利待遇有所保障,并保护员工们不会应自动化而失业。这时薪酬在激励方面的作用主要是通过货币工资体现出来的。提高货币工资,增加奖金都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对一般员工的绩效考核主要是看他们是否按时按质按量地完成了工作,从而确定奖金的分配。

(2)对科技岗位员工的薪酬管理。科技人员主要指专业技术人员,是指那些用其所掌握的专业知识为企业的发展解决问题或是从事专业技术研究的员工。主要是企业中的研发人员、技术人员、工程师、经济师、会计师等级别。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平均主义十分严重,同样是搞技术的,工资就是在同一档次。在国有企业,这样的现象十分普遍,工资水平与劳动力市场的供求情况几乎无关,这必然导致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当这一专业的人员供远小于求时,这就不可避免的出现专业技术人员被挖走的现象。另一方面,同其他员工相比,在金钱满足他们的物质需求后,金钱的激励作用并不是那么的明显了,一般来说,专业人员的成就需要感较为强烈,因此,对专业技术人员除了用奖金支付、利润分红以及企业股票认购等形式进行激励之外,还为其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和提供多种学习和培训等机会。对科技人员的绩效考核主要表现为某一项目的完成情况,以及为公司的决策层提供准确的内部消息和市场消息。

(3)对高层管理人员的薪酬管理。高层管理人员确定企业的经营方向和组织整体发展战略,他们的作用和领导风格还会对组织的工作气氛、人际关系等方面起着主要的影响,他们的工作绩效关系到整个企业的兴衰成败。因此,对他们实施有效的激励计划,激励其为企业的发展做出贡献,对整个企业是很重要的。

由于高层管理人员要负责企业的战略方向和长期的发展,其行为重点是风险性决策,这就要求他们大胆革新,富有开创精神,敢于对组织的成长发育负担必要的风险,因此对他们,应以实施长期激励为主,短期激励在整个激励方案中占的比重不应过大,侧重于年度激励计划;应注意的是,其薪酬则应与企业的长期发展联系起来,加大风险收入的部分。首先,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薪酬应该有一个范围及限度,要与企业的持续业绩增长情况相吻合,绝不是越高越好。因为确定薪酬的前提是必须跟企业的发展现状、发展战略和支付能力相吻合。如果这两者脱钩,薪酬制度就无疑是失败的。

从当前人才市场的供求来看,高级经理人供小于求,所以在经理人薪酬和企业博弈中,可能造成企业如果不支付较高的薪酬,就招不来优秀职业经理人,也很难留住现有的经理人。出于这种顾虑,不少企业不考虑自身盲目攀比。某地曾有家企业百万元年薪聘请总经理,不到半年就不欢而散,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经理人盲目要价,企业盲目押宝,盲人骑瞎马,结果可想而知。

其次,好的薪酬制度的关键是要建立在业绩考核的基础上,再把考核结果跟薪酬激励挂钩。同时,高管人员的薪酬结构,可变薪资的比例增加,这既便于薪酬与绩效挂钩,又可以降低企业的风险,而且对经理人也有好处。上述的那家企业的经理人,如果他只要求企业支付不高的基本薪酬,而捆绑高比例的业绩奖金,那么其他人可能就不会患”红眼病”。现在很大一部分上市公司绩效越来越差,总裁薪酬反而越来越高,其主要原因就是薪酬与业绩考核分离了。

薪酬专员年度工作计划篇(9)

薪酬管理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带动了企业薪酬管理体制的完善。以前的计划经济虽然已经解体,但它的后遗症还是牵制了我国经济的腾飞,特别是传统的薪酬管理体制已跟不上经济的发展速度,建立新的薪酬管理模式对我国企业来说已是迫在眉睫。

1企业薪酬

薪酬管理就是为了能够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并促进其发展,将员工的薪酬与组织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的一系列的管理活动。是企业工资的微观管理,是企业在国家的宏观控制的工资政策允许范围之内,灵活运用各种方法与手段,制定各种激励措施与规章制度.在职工中贯彻按劳分配原则的过程。薪酬管理的核心问题是如何科学、合理地根据“劳”来确定职工的薪酬差别.即制定公平、公正、公开的薪酬制度。

2我国企业薪酬管理现状分析

受以前计划经济的影响,我国企业的薪酬管理中存在许多的问题。

2.1政企不分.政府干预过多

以前的计划经济,政府就是企业的主人,企业的大小事务,政府都要予以干预,这就不可避免地产生效率低下,造成许多的浪费,无论是人力还是物力,特别是薪酬水平的制定,一个看上去可以用一个统一的货币标准定下来的因素,职工的工资水平以前一直有一个固定的模式,通过这么多年的改革开放,这种现象已有所改善,也直接或间接地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但这一计划经济的后遗症还未完全治愈。

2.2官本位。工资与职位高低挂钩

提起薪酬,人们很自然地联想起所熟悉的垂直薪酬等级阶梯。事实上,无论是在国外还是国内的许多企业中.传统的薪酬等级设计都是建立在严格的官僚等级基础之上的。如果一个人不幸一直处在一个级别不高的岗位上,那么他一生也不可能得到太高的工资收入,无论他干得多么出色。在我国一些企业中推崇的所谓“一岗一薪”,其实质也是完全根据岗位本身的价值来确定员工的薪酬待遇,而不考虑不同的员工在同样的岗位上所达到的实际绩效差异。

传统薪酬逼迫员工“向上爬”,在这种薪酬体系下,员工所受到的激励就是不遗余力地“往上爬”,而无论他最终爬上去的这个岗位是否真的适合他去做。同时,企业也一厢情愿地认为,在低一级职位上干得好的员工在高一级职位上必然也会干得很出色,于是,晋升就成了许多企业优秀员工的一种最主要的激励方式。

2.3结构零散。管理混乱

事实上,当企业的薪酬构成被划分得越是支离破碎,员工的薪酬水平差异就越是不容易得到合理的体现,因为既然单独设立一个薪酬项目,那么大家必然要多多少少都拿一点。结构零散的后果就是,员工的薪酬水平高低到底取决于什么变得模糊了。员工既不清楚导致自己工资与他人差异的主要是原因是什么,也不清楚自己怎样才能通过个人的努力来增加薪酬收入,更看不到企业的薪酬系统鼓励什么,与企业的战略之间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

2.4考核不科学.激励作用发挥不大

(1)主管方面的主观意见。绩效的考核不可避免地会有一些主管的主观意见在里面,这就对员工绩效考核的科学性大打折扣。心胸狭小的主管会因一己之意见偏离客观的标准.造成绩效考核的不公;公私分明的主管也会因为其他的原因或多或少地影响绩效考核。

(2)员工方面的原因。企业员工也较易因主管方面的主观意见而引绪,进而影响对工作的热情,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济效益。以上的种种原因都表明,传统的薪酬管理体制,已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3薪酬管理新模式一岗位激励模式

3.1新形势的要求

我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30年的历程,并在各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进展。实现改革目标标志之一就是实现了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

市场经济是按照竞争规则运行的经济,市场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拥有大量人力资本水平高的员工的企业,在竞争中就能够获胜。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获得竞争优势,就必须要为员工提供合理的薪酬,因为能否制定出具有吸引力的薪酬制度,对于吸引、维系和激励优秀人才为组织服务,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对组织的归属感,促使员工完成组织的目标都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支付多少薪酬、怎样支付便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目标。而我国旧的薪酬管理体制已不能充分调动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它的激励性已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大打折扣。

3.2薪酬管理新模式一岗位激励模式

岗位激励模式,其核心就是根据岗位性质的不同,运用不同的激励方式,从而充分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企业员工的整体效率。它注重的是满足员工的需求,实现的是薪酬在对员工激励性方面发挥的巨大作用。然而,管理上不存在一种能够对所有员工都适用的激励方法。因此岗位激励模式的主要内容就是对企业里不同岗位的员工采取不同的薪酬管理方法,使之达到最大的激励效用。具体来说就是按岗位性质的不同,将企业员工分为三大类,分别进行不同的薪酬管理方法。

(1)对一般岗位员工的薪酬管理。一般员工,主要是指企业生产的一线工人。一般而言,一般员工比较注重稳定感,希望基本生活和人身安全得到保障,希望生活稳定,免遭痛苦和疾病的威胁。在这些基本需要未满足前,他们是不会产生更高层次的需求的。所以,为了达到最大的激励效果,企业应在对一般员工的薪酬管理中重点满足员工的这些需要,使他们的基本工资、福利待遇有所保障,并保护员工们不会应自动化而失业。这时薪酬在激励方面的作用主要是通过货币工资体现出来的。提高货币工资,增加奖金都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对一般员工的绩效考核主要是看他们是否按时按质按量地完成了工作,从而确定奖金的分配。

(2)对科技岗位员工的薪酬管理。科技人员主要指专业技术人员,是指那些用其所掌握的专业知识为企业的发展解决问题或是从事专业技术研究的员工。主要是企业中的研发人员、技术人员、工程师、经济师、会计师等级别。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平均主义十分严重,同样是搞技术的,工资就是在同一档次。在国有企业,这样的现象十分普遍,工资水平与劳动力市场的供求情况几乎无关,这必然导致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当这一专业的人员供远小于求时,这就不可避免的出现专业技术人员被挖走的现象。另一方面,同其他员工相比,在金钱满足他们的物质需求后,金钱的激励作用并不是那么的明显了,一般来说,专业人员的成就需要感较为强烈,因此,对专业技术人员除了用奖金支付、利润分红以及企业股票认购等形式进行激励之外,还为其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和提供多种学习和培训等机会。对科技人员的绩效考核主要表现为某一项目的完成情况,以及为公司的决策层提供准确的内部消息和市场消息。

(3)对高层管理人员的薪酬管理。高层管理人员确定企业的经营方向和组织整体发展战略,他们的作用和领导风格还会对组织的工作气氛、人际关系等方面起着主要的影响,他们的工作绩效关系到整个企业的兴衰成败。因此,对他们实施有效的激励计划,激励其为企业的发展做出贡献,对整个企业是很重要的。

由于高层管理人员要负责企业的战略方向和长期的发展,其行为重点是风险性决策,这就要求他们大胆革新,富有开创精神,敢于对组织的成长发育负担必要的风险,因此对他们,应以实施长期激励为主,短期激励在整个激励方案中占的比重不应过大,侧重于年度激励计划;应注意的是,其薪酬则应与企业的长期发展联系起来,加大风险收入的部分。首先,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薪酬应该有一个范围及限度,要与企业的持续业绩增长情况相吻合,绝不是越高越好。因为确定薪酬的前提是必须跟企业的发展现状、发展战略和支付能力相吻合。如果这两者脱钩,薪酬制度就无疑是失败的。

从当前人才市场的供求来看,高级经理人供小于求,所以在经理人薪酬和企业博弈中,可能造成企业如果不支付较高的薪酬,就招不来优秀职业经理人,也很难留住现有的经理人。出于这种顾虑,不少企业不考虑自身盲目攀比。某地曾有家企业百万元年薪聘请总经理,不到半年就不欢而散,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经理人盲目要价,企业盲目押宝,盲人骑瞎马,结果可想而知。

其次,好的薪酬制度的关键是要建立在业绩考核的基础上,再把考核结果跟薪酬激励挂钩。同时,高管人员的薪酬结构,可变薪资的比例增加,这既便于薪酬与绩效挂钩,又可以降低企业的风险,而且对经理人也有好处。上述的那家企业的经理人,如果他只要求企业支付不高的基本薪酬,而捆绑高比例的业绩奖金,那么其他人可能就不会患”红眼病”。现在很大一部分上市公司绩效越来越差,总裁薪酬反而越来越高,其主要原因就是薪酬与业绩考核分离了。

薪酬专员年度工作计划篇(10)

近几年,国家加大基础建设投资力度,建筑施工行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在建筑施工企业中,项目经理部(以下简称项目部)是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在项目管理中建立科学合理的薪酬管理制度来吸引、留住人才,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这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一、建筑工程项目薪酬制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薪酬制度制定程序不合法、内容不合理

《劳动合同法》明确规定,企业在制定薪酬制度等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或者重大事项时,应当经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讨论通过。然而,随着企业薪酬“自主分配权”的逐步下放,许多项目部的薪酬制度制定随意性越来越强,缺乏战略眼光,缺少必要的协商和沟通程序。

项目部的薪酬制度在薪酬结构设计上过于简单,不同岗位(专业、部门)之间的薪酬差异制定缺乏依据,没有经过认真的工作分析。这样的薪酬制度必然引起员工对企业或项目部的不满,对岗位(专业、部门)之间的协作性产生不良影响,从而降低企业的工作效率。

2、薪酬制度在执行中缺乏操作性

项目部组建后,往往由新到岗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设计项目部的薪酬制度。这种薪酬制度往往简单照搬其它项目原有的薪酬管理模式,对项目部自身缺乏认真的分析,对工资项目的原理、发放程序、计算方法等不甚理解,致使薪酬制度在执行中缺乏操作性,流于形式,难以完全执行。

3、薪酬制度不能够起到有效激励的作用

项目部员工薪酬水平往往与项目部整体生产经营状况密切相关,而与员工个人工作绩效关联度不高。薪酬制度未能充分发挥其激励的功能,项目部整体工作效率低下。

二、建筑工程项目薪酬制度设计产生问题的原因

1、企业重视程度不够

不可否认,当前国内的很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远没有像生产、经营、技术部门那样得到重视。项目部作为施工企业的一个临时性派出机构,其主要任务在于完成项目的进度、利润、质量、安全及文明施工等指标。在项目管理中,未能将人力资源管理放在应有的战略高度进行系统的筹划、设计和实施。部分项目部没有设置专门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甚至没有专职的管理人员。

2、准备、计划不够充分

项目部是为施工现场管理而成立的一次性的生产经营管理机构。项目部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在项目部成立后由项目经理在企业内部或面向社会招聘,人力资源部门(岗位)在短时间内难以收集到薪酬制度设计需要的相关信息和资料,对本项目的生产经营特点和员工的现实需求缺乏必要的了解,不能制定出切合项目部实际的薪酬制度。

3、薪酬制度的建立缺乏依据

许多大型建筑施工项目都在野外工作,地理位置偏僻,通信交通不便,给信息资料的收集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同时受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自身专业能力的限制,项目部薪酬制度的建立往往在原有的薪酬模式下进行简单的调整和修改,薪酬制度的建立缺乏理论和政策上的依据。

4、薪酬发放与员工业绩关联度不高

“大锅饭”现象在国有企业似乎积重难返。在项目部薪酬管理中,员工薪资的高低与个人业绩并无太多关联。特别是在奖金的分配上,员工奖金的高低可能与项目部整体业绩的关联度更大,除非是降职或离职,否则员工个人业绩对其收入没有太大的影响。

5、薪酬制度未能与其他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统筹设计

项目部作为一个临时性机构,一般不会有系统的、战略性的人力资源规划。项目部的员工培训、职务晋升、休息休假、工资发放、绩效考核及员工福利等相关制度往往是进行单纯的、片面的管理,没有进行系统的整合,未能在项目管理中发挥出人力资源管理的综合效益。

三、建筑工程项目薪酬制度设计的要点和措施

1、加强预见性和计划性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应参与到项目的方案设计和投标报价阶段。施工企业在工程项目的方案设计和投标报价一般由工程技术和商务人员组成,没有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参与。对人工费用的预算一般采用经验值进行简单估算,往往与实际发生的人工成本产生较大的差距。假如预算中的人工费用过高,使员工对未来的薪酬期望过高,将导致在实际工程施工过程中支付过高的人工成本;如果预算中的人工费用不足,可能使项目部采取比较保守的薪酬水平,将难以在项目管理中招聘或留用项目部需要的人员。

在人工成本的预算中还要重点考虑的一个因素是物价和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增长。大型工程施工项目的工期一般都在2—3年以上,有的甚至更长。随着物价水平和居民消费指数的不断上涨,项目部薪酬水平也应进行一定的调整,由此必然会对项目部当期人工成本总额产生一定的影响。

2、掌握足够的理论和政策依据

(1)同类型工程项目经验数据。同类型、相近规模工程项目的人工成本、劳动生产率、工资利润率等数据和相关资料对新开工项目的薪酬设计显然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但由于商业竞争的存在,其它企业或项目的相关数据信息通常难以获取。

(2)行业和地方劳动力市场价格。企业或项目部的薪酬水平决定了项目部是否能够吸引、留住和激励项目管理需要的管理(专业技术)人员。对施工企业而言,行业劳动力市场对企业的影响占主导地位。对于劳动力市场价格信息取得的渠道,一般包括:政府的劳动力市场价格、专业管理公司、企业间的非正式交流、离职员工的离职面谈。

(3)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企业管理规定。国家及地方政府有关工资管理的法律法规规定是企业制定薪酬制度的基本政策依据和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项目部应当充分了解和掌握相关法律法规关于企业工资管理的有关规定和要求,项目部制定的薪酬制度和人力资源管理相关制度均不得违反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上级企业主管部门制定的与薪酬管理相关的管理规定,是企业内部制定的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人力资源政策之一。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在项目管理中出现的局部利益和短期行为,使企业内部各单位和各类人员薪酬水平保持相对的稳定和平衡。

(4)员工的收入期望值。每个企业或项目部的企业规模、企业文化、工作环境、发展前景等各有不同,员工对企业或项目部薪酬要求也会相应有所不同。项目部应充分了解员工的收入期望,及时进行沟通,在制定薪酬制度时尽可能在项目部的成本控制范围内使薪酬水平与员工的期望值达到平衡,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薪酬的激励作用,使效益最大化。

3、建立合理的绩效评价体系

项目部各项经济指标的完成取决于项目部各个部门和岗位员工的业绩的高低,员工的收入水平也主要取决于项目部整体的经济效益的好坏。因此,项目部应将主要任务和各项经济指标逐级分解到各部门、各岗位,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体系。员工的薪酬水平和业绩考核结果直接挂钩,这样才能更好的激励员工提高工作效率,促进项目部整体经济效益的提高。

另外,在项目部整体业绩和员工个人业绩之间,究竟哪一项对员工薪酬的影响更大。部分项目管理者认为,如果项目部整体业绩水平不高,项目部没有额外的经济来源,无论员工个人业绩如何突出,员工个人也不应该得到绩效工资或者奖金。这种观点有一定的片面性。在施工企业项目部中,对于中低层管理人员,其单个岗位或部门的优秀表现一般不足以使整个项目部的业绩取得优秀,其薪酬水平应该与其岗位或部门的业绩相关性更高些。只要其岗位或部门业绩突出,就应该得到相应的奖励;对于高层管理人员来说,其工作上的些许失误,都有可能对项目部的整体业绩造成较大的影响,其薪酬水平与项目部的整体业绩联系应该更为直接。4、平衡几种关系

(1)工资总额和人均工资控制。如前所述,在项目施工中决定项目部工资总额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投标预算中的人工费用。在项目工程量变化不大的情况下,项目部可开支的人工成本费用基本上是一个定数。项目部对工资总额的控制既是项目自身成本控制的需要,也是企业薪酬管理政策的要求。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在实际工作中,为了争取中标,企业往往压低标价,调低投标预算中的人工费用,造成与实际需求人工成本费用不符。在项目部薪酬制度设计时,应根据项目管理的实际需求将在投标中调整的部分费用予以还原。

在工资总额和人均工资控制中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项目部的工资总额应按照项目部的组织形式、员工数量,参考劳动力市场价格及同类型工程项目经验数据和企业历史水平等为主要依据在法律法规和上级企业管理规定的范围内来计算控制,不应仅局限在投标预算的人工费用以内。二是在项目施工工期内的不同年度,计算工资总额用的人均工资应根据物价和城镇居民消费价格等因素进行相应的调整。三是工资总额应根据项目部总体经济效益指标完成情况进行浮动(工效挂钩),同时对人均工资应限高保底,保证员工在正常劳动的前提下能够获得与劳动力市场水平接近的劳动报酬。

(2)不同工作环境薪酬收入水平的平衡。许多大型工程施工项目都在野外施工,在项目部之间,项目部所在地海拔高度、空气质量、温度、湿度和相关生存条件,以及对外交通、通信、对外交流等条件差异很大。甚至在同一项目部内部,不同部门和岗位之间的工作环境和条件也有很大的区别。在薪酬制度的设计中应对上述各项因素进行科学分析,合理确定不同工作环境下工作人员的薪资标准。

(3)固定薪酬与可变薪酬的平衡。固定薪酬主要体现对员工的经济保障功能,可变薪酬更多的体现对员工的激励功能。根据资料,在建筑业有41%的企业技术人员固定工资占其收入比例的60%以上。在某些施工企业项目管理中,为了激励员工绩效的提高,往往将可变薪酬比例定的很高。这样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在项目部整体业绩完成情况较好时,员工薪酬水平普遍较高,员工工作热情高涨;在项目部整体业绩完成情况较差时,员工薪酬水平随之降低,员工感到收入没有保障,人心涣散。在项目薪酬制度设计中,固定薪酬与可变薪酬的比例,应根据岗位和层级不同而有所区别:对于工作内容与项目部经济指标关联不大的岗位或中低层管理人员,应主要体现薪酬对员工的经济保障功能,其固定薪酬应占薪酬总额的主要部分,可变薪酬主要用于对其工作胜任能力的一种体现;对于与项目部经济指标关联较大或者收入较高的高层管理人员,应更多的体现薪酬的激励功能,其可变薪酬占薪酬总额的比例可适当大些。

(4)直接薪酬与间接薪酬的平衡。间接薪酬一般指企业为员工提供的福利或服务,包括非工作时间付薪、向员工家庭提供的服务、健康及医疗保健及年金等。在人工成本费用预算较低的情况下,项目部的直接薪酬占总人工成本的比例应适当大一些,尽可能缩小项目部直接薪酬水平与外部劳动力市场的差距;在项目部人工成本费用比较充足时,项目部应提高间接薪酬占总人工成本的比例,避免直接薪酬过高造成的所得税影响和企业工资总额指标的超标。

(5)工期内不同时期薪酬水平的平衡。项目部在不同时期的薪酬费用预算时,除了要考虑物价和城镇居民消费价格等因素对不同时期的薪酬水平计划作适当调整,还应该根据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的特点,对工期内不同时期的薪酬水平进行宏观控制和统筹安排。对项目施工生产的高峰期产生的经济效益,在费用安排时要留有节余,避免短期行为;对项目施工生产的低谷期或难以产生经济效益的时期,对员工的薪酬水平也应该控制在一个合理的标准之上,以此稳定员工工作情绪,促进项目部整体工作效率的提高。

5、企业对项目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视和从业人员素质的提高

项目部建立科学合理的薪酬制度,加强和规范项目部人力资源管理,需要得到上级企业的重视和支持,也需要项目部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1)项目部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制度应由企业主管部门来制定和建立。首先,项目部作为一个临时性机构,人力资源管理力量相对薄弱,缺少知识全面和有工作经验的专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难以系统、全面和完善的制订出适应项目部需要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其次,企业作为一个相对稳定的经营实体,能够将薪酬制度等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放在全局性的企业中长期战略规划中统筹设计。最后,项目部以工程项目建设为主要任务,其工会和职工代表大会制度难以健全或实质性的开展工作,需要由企业来解决薪酬制度等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或者重大事项的合法性问题。

(2)项目部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素质的提高。在大型工程项目中,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涉及的范围广、内容多,在专职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比较少的情况下,就对从业人员的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项目部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不仅要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相关的专业知识,还需要充分了解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和上级企业管理规定、项目施工的特点和生产流程、与劳动经济相关的经济基础知识和一定的公文写作能力,如此才能更好的适应施工项目管理中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刘昕:薪酬管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上一篇: 八年级地理下总结 下一篇: 教师轮岗支教工作总结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