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建设汇总十篇

时间:2023-02-17 00:37:40

道德建设

道德建设篇(1)

专题考点2009年2010年2011年

思想道德建设在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全国文综新课标卷•19(选)安徽文综卷•7(选)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江苏政治卷•23(选)福建文综卷•32(选)

社会主义荣辱观与公民道德基本规范

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广东政治卷•17(选)安徽文综卷•8(选)浙江文综卷•41(非选)天津文综卷•14(非选)山东文综卷•22(选)江苏政治卷•22(选)江苏政治卷•37(非选)全国文综新课标卷•39(非选)

注:“选”指选择题,“非选”指非选择题。

【备考建议】

1.在复习备考中,考生可以以文化建设的政策为依托,关注人民群众的文化创建活动;以思想道德建设为重点,将加强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等知识有机地整合起来,以提高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本专题是2012年高考备考的重点。近年来,我国三鹿“毒奶粉”事件、“瘦肉精”事件、“染色馒头”事件、学历“造假门”事件等各个领域诚信危机愈演愈烈,已演化为当前我国迫切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之一。而解决社会诚信缺失问题与本专题的考点紧密联系,这就决定了本专题依然是2012年高考备考的重点。

【考点指津】

1.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地位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

核心为人民服务

原则集体主义

主要内容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为着力点,深入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教育,引导人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社会主义荣辱观

(1)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地位及主要内容。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集中体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同志把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主要内容概括为“八荣八耻”。

(2)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作用。

①全面表达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传统美德相承接的要求和特征。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全体社会成员作出道德选择、判断行为得失,提供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②充分反映了我国公民“爱国守法、明理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既有先进性的导向,也有广泛性的要求,有利于引领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和发展。

3.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

(1)含义。

①科学文化修养。人们在科学知识、文史知识、艺术欣赏等方面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过程就是科学文化修养。学习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知识,用人类创造的科学文化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是科学文化修养的重要内容。②思想道德修养。人们通过自省、自律等方式,不断提高思想道德认识、思想道德判断水平,陶冶思想道德情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崇高理想的过程,就是思想道德修养。

(2)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之间的联系。

①良好的科学文化修养,能够促进思想道德修养。掌握科学知识和文史知识,崇尚科学,反对迷信和伪科学,提高知识水平和理论水平,有助于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作出理性的行为选择,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反之,缺乏科学文化修养,就容易是非不分,善恶难辨,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②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能够促进科学文化修养。提高思想道德认识,重视思想道德情操,坚定理想信念,有助于增强学习的自觉性,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提高科学文化修养水平。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才能运用所掌握的知识为社会造福。不注重思想道德修养,即使掌握了丰富的知识,也难以避免人格上的缺失,甚至危害社会。

③科学文化修养的根本意义,在于通过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自觉接受先进文化的陶冶,使自己的思想道德境界不断升华,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不断提高,成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有益于人民的人。一个真正有知识文化涵养的人,也应该是具有崇高理想和高尚思想道德的人。

考点拓展:

走出误区:认为掌握的科学文化知识越多,思想道德修养就越高,对社会的贡献也就越大。

这种观点夸大了科学文化修养的作用。

①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是辩证统一的,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良好的科学文化修养,能促进思想道德修养。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能够促进科学文化修养的提高。科学文化修养的根本意义,在于通过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自觉接受先进文化的陶冶,使自己的思想道德境界不断提高。

②科学文化修养是一种基础的修养,其他各种修养都离不开科学文化修养,科学文化修养对思想道德修养具有促进作用,但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的提高并不是同步的,也不可相互替代。因此,掌握的科学文化知识越多,不等于道德修养也越高。

③即使科学文化修养水平提高了,如果不注重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不注重同消极的、有害的、落后的思想道德作斗争,就不会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最终也不会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甚至会走上违法犯罪的歧途。因此,科学文化知识越多并不意味着对社会的贡献就大。

④一方面,我们应该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崇尚科学,反对迷信和伪科学,努力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理论水平;另一方面,我们应该努力提高思想道德认识,重视思想道德情操的陶冶,同时要坚定理想信念,使自己的思想道德境界不断得到升华。只有坚持科学文化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的统一,才能不断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本领,成为有益于人民、有益于社会的人。

(3)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①加强自身的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

②在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是一个不断改造主观世界的长期过程。

③在加强自身修养的过程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要脚踏实地、不尚空谈、重在行动,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

【高考回眸】

1.(2011•江苏文综卷•22)为了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重庆市教育工委等部门将15000套含有《记忆•我爱你中国》、《信念》等内容的“红色光碟”下发到全市所有学校。一股“信念”与“记忆”的热潮在全市学生中掀起。该活动的主要目的是

A.奏响主旋律,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准

B.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文艺素养

C.培养爱国情感,促进民族文化繁荣

D.发展教育事业,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

解析:题干中“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重庆市教育工委等部门将……”等有效信息,体现该活动的主要目的是奏响主旋律,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准,A项正确。B、C、D不符合题干中的“信念”与“记忆”的要求。

2.(2011•山东文综卷•21)要“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从文化建设的角度应当

A.拓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B.倡导和践行传统文化的价值观

C.优先提高公民的科学文化修养

D.改造腐朽文化并取缔落后文化

解析:要做好此题,首先要审好题目要求,抓住关键句 “从文化建设的角度”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传统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B错误;即使优先提高了公民的科学文化修养,也不一定就能提高全民族的文明素质,排除C;D是错误的,要改造落后文化,取缔腐朽文化。答案为A。

【创新设计】

1.下列属于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的有

A.健全法制,依法治国

B.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C.倡导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D.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2011年8月24日晚,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三人民医院外科大楼3楼手术室突然起火。当时,手术台上的病人全身麻醉,正在接受截肢手术。手术室内的医护人员发现隔壁房间起火后相继撤离,手术台上的病人则无法逃离,最终身亡。这一事件警示我们

①必须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②必须把思想道德建设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 ③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有利于避免人格上的缺失 ④良好的科学文化修养能够促进思想道德修养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3.“如和煦的春风,吹散心中郁积的疑惑;似夏日的阳光,照亮阴霾笼罩的心灵;是成长的阶梯,铺就实现梦想的旅途;是智慧的加油站,鼓起我们前进的风帆……这就是书籍的魅力和力量!读书,一次通透的心灵体悟,一次魅力无穷的美的享受,一次人生旅程的智力加油。”这表明

A.人们常常遭遇思想道德上的“两难选择”

B.多读书才能提高人们的知识文化水平

C.要在知识文化的陶冶中不断升华自己的思想道德境界

D.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能够促进科学文化修养

4.对下边漫画理解正确的是

①在全社会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十分必要 ②学校对未成年人的道德教育缺乏实效 ③部分社会成员思想道德素质还不够高 ④父母应该以良好的思想品行来影响和教育孩子

A.①②③B.①③④

C.②③④D.①②④

5.“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尊敬老人、孝敬父母是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都应该弘扬的传统……”这是济南历城区某中学在上“孝敬课”。你认为

A.上“孝敬课”是与中华传统美德相承接的

B.上“孝敬课”在市场经济的社会没有必要

C.中学生只要文化成绩上去就可以

D.家庭上“孝敬课”还差不多,学校多此一举

6.下边的漫画启示我们

A.理想的实现要从点滴小事做起

B.将来当工人、农民才是科学的崇高理想

C.要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D.理想的确立要以个人需要为前提

7.“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语出《三国志》,大意是“不要以为坏事小就去做(不介意),不要以为好事小就不去做”。这勉励我们

①以先进人物为榜样做一个道德上至善的人 ②严于律己,不断完善道德修养 ③在变化的时代背景下坚守永恒的道德准则 ④道德理想的实现不仅在知善恶,更在为与不为的行动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8.2011年8月7日,《人民日报》报道,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活动从5月31日进入全国公示和公众投票阶段后,各界人民群众积极参与报纸和网络投票,各地推选的公众代表认真填写专用选票。日前,3100多万张网络选票、8200多万张纸质选票,共有1.13亿多张汇总在一起。随着各地对第三届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深入开展,模范人物的事迹和精神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共鸣。他们都是平凡的人,但他们有博大的爱。全国道德模范的高尚行为经过广泛传播,其道德内涵已转化为普通民众的自觉行动,越来越多的人正自觉地把爱融入社会大家庭中。春风化雨,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用可亲可敬的故事滋润了千家万户,亿万人从中得到启迪,受到感动。

从文化生活角度回答:

(1)评选表彰全国道德模范的意义。

(2)我们应如何向道德模范学习?

9.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但我国“挂羊头卖鸭肉”“农村问题食品”“农药豆角”“保质期造假”等食品安全问题一次次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道德缺失是类似事件发生的深层原因,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

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认识。

参考答案:

1.C 提示:此题考查道德与法治、政治、经济的区别,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是不同的范畴,只有C项符合题干要求。

2.A 提示:由题干可以看出该手术室的医生缺乏职业道德,由此可以推出①②③正确。题干没有阐述科学文化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之间的关系,因此不选④。

3.C 提示:本题考查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的关系。题干强调读书对于年轻人提高思想道德认识、思想道德判断水平,陶冶思想道德情感的意义,A、B、D不符合题干指向。

4.B 提示:本题是漫画选择题,根据漫画中的文字可以判断②观点与漫画的主旨不符,应排除。

5.A 提示:材料主要说明学生上的“孝敬课”与中华传统美德相承接。B、C、D说法错误。

6.C 提示:本题漫画说明学生缺乏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B观点曲解了漫画的意思。D观点是错误的,理想的确立离不开社会的需要。A观点与题意不符。

7.B 提示:材料中的这句话强调在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过程中必须从点滴小事做起,正确对待小的错误、小的成绩,强调立足实践,采取行动,少谈空话,多办实事,②④符合题意。①③错误,道德上至善和永恒的道德准则的说法都违背了辩证法,是错误观点,可排除。

8.提示:本题以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活动为背景,考查学生对思想道德建设在文化建设中的地位与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的认识。应从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原因和意义及如何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入手作答。

答案:(1)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社会主义思想道德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和方向。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系统工程中,必须紧紧抓住思想道德建设这个中心。评选表彰全国道德模范,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体现,有利于加强人们的思想道德修养,引导人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育文明风尚;有利于人们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从而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2)向道德模范学习,在加强自身的修养过程中,要脚踏实地、不尚空谈、重在行动,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要看到加强自身修养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需要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9.提示:本题以食品安全问题为背景,考查学生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认识。应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作用和特点入手作答。

答案:发展市场经济,必须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①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集中体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道德建设篇(2)

道德思想作为人们对自身生活意义的反思和追求,既有相对稳定性,又有时代变迁性。在改革中成长起来的“80后”是时展的直接受益者。其道德思想带着时代变迁的深刻特征,一方面他们继承了传统道德的某些积极因素;另一方面又因改革巨变和西方文化的影响形成了异于传统的若干新道德因素。本文聚焦“80后”道德,把握“80后”的道德的发展动态,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探索符合时代精神的“80后”的成才成长的道德途径和方法,以提高新时期“80后”德育工作针对性和有效性。

一、“80后”简介

“80后”这个词,最早是由少年作家恭小兵提出的,它本来是文坛对80年代以后出生的年轻韩寒、郭敬明等人的统称,后在媒体上、网络上被高频率使用广为流传,现被泛指代整个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年轻人。探索“80后”群体特征、心理需求、思想道德状况对把握“80后”的成长与成才的规律、加强“80后”道德建设研究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二、“80后”的特征

社会对“80后”整体的评价褒贬不一,有人因他们的“啃老”、“拼爹”、“炫富”行为把他们称为“迷茫的一代”、“垮掉的一代”等;也有人因他们“自主创业的勇气”、“抗击冰雪的坚强”、“抗震救灾的爱心”称为“有担当的一代”。不管社会评价如何,许多“80后”名人在诸多领域里都做出了骄人成绩,已作为新一代接班人登上了社会舞台。譬如当红明星范冰冰、体坛健将刘翔、斯洛克名人丁俊晖、新锐作家郭敬明和韩寒、优秀创业青年戴志康及李想、感动中国人物之洪战辉等等,以其为代表的“80后”们用自己的实践证明他们不是“垮掉的一代”而是当之无愧社会新生中坚力量。

在社会转型中“80后”积极特征凸显:以受思想新潮、眼界开阔、注重知识和教育培训、教育程度较高(大学本科及以上);主体权利意识强、重视个人发展、职业期望高(较大发展晋升空间);重视闲暇价值崇尚时尚休闲、物质和精神享受要求高(物质福利高、工作轻松环境好);注重现实且功利性强、赞同知识商品化(看重社会关系、物质回报);富有创业精神、重视创新意识的培养、拥护改革开放并支持祖国统一、崇尚社会公平竞争意识强烈为其主要特征。

三、“80后”道德建设的重要性

“80后”道德建设简而言之就是通过道德教化在“80后”群体中形成的一种社会公共道德,具体指国家依据社会主义道德价值目标及其具体标准,有组织、有计划地对“80后”青年施加道德教育或改造,使其形成符合国家民族意愿的主流道德思想的系统性德育工程。

从当下而言,加强“80后”道德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80后”的成长成才需要

“80后”没有经历过政治上的动荡、经济上的艰辛、家庭生活环境安逸使其缺乏必要的生活磨练,应试教育因固有缺陷而未发挥应有道德教育功能更不必说培育其良好道德素养。处在外部的生存、发展和内部道德心理双重重压下的他们往往就像草莓一样外表光鲜内心脆弱不能承受生活的重压,极容易为物欲诱惑在关键时刻把持不住,从而出现道德失律,甚至滑向违法犯罪深渊。加强“80后”道德建设有利于“80后”正确面对各种社会压力,处理好理想和现实之间的矛盾,在城乡、地区差异的现实条件下,自觉把国家和个人的发展更好结合到一起,到改革发展稳定一线去,到条件艰苦和工作困难的地方去,从而有利于当代青年人生价值的自我实现。

2、提高“80后”整体素质和道德水准的需要

加强“80后”道德建设有利于全面提高“80后”整体素质。思想道德素质作为“80后”素质一个的重要方面,同其他素质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而且对其他素质有渗透和影响作用是其他素质的道德基础和道德保证。可以说在“80后”的素质中道德素养是核心、科学文化素养是基础、法治理念是保障。因此,要全面提高“80后”素质和道德水准,就必须加强“80后”思想道德建设。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和谐社会是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因此和谐社会就不仅包括政治和谐、经济和谐、生态和谐还应包括精神文化和谐,道德和谐是衡量精神文化和谐的重要标准之一。公民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道德和谐的重要组成部分,“80后”承担着传承文化、复兴中华、担当未来的历史使命已经成为我国的重要建设力量,因而加强“80后”道德建设是当前构建和谐社会道德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同时也是实现社会道德和谐的重要保障。因此,在道德建设中,把“80后”道德建设作为重点,充分发挥“80后”道德的示范作用,积极有效地影响全民道德观念,进而提高全民道德修养,最终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四、“80后”道德建设现状

1、“80后”道德观念的转变

(1)单一化到多元化:从刻板单一的社会主义集体价值观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导的多种道德观并存的局面;

(2)理想性到现实性:从阶级斗争至上、封闭自己的左倾理想主义到以经济利益为中心、思想开放活跃、兼容并蓄颇具现实色彩的“80后”新道德观;

(3)延续传承到超越创新:一方面继承传统中华文化的精华、社会主义理论价值,另一方面与时俱进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的创新及新文化与新道德的培育;

(4)集体本位到突出个体意识注重个人发展:从注重集体家庭利益以集体家庭本位到注重个人发展、强调个人权利的独立性、个性独立、民主意识、法治意识成为“80后”的新道德氛围;

(5)公共道德意识初步形成:在揭露新疆、邪恶势力分裂祖国阴谋,抗击汶川、玉树特大地震重大自然灾害,举办北京奥运会及残奥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等重大国家社会公共活动中,“80后”脱颖而出,敢于维护祖国尊严、勇于挑战自己、甘于挑重担作奉献,非凡表现充分证明当代中国青年是“值得信赖的,是能担当重任的。”

2、“80后”道德建设的薄弱环节

大部分“80后”青年克勤克俭,孜孜不倦地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而奋斗不息,其道德境界是高尚的,代表着我们社会的良知和道德航向通过这些“80后”的道德形象的展示,我们对他们充满希望和信心,但其中小部分“80后”仍存在以下问题:

比较显著的是:信念不够坚定:存在信念危机、道德困境;热衷休闲娱乐文化、思想浮躁荒废学习、亲情意识弱;重视功用价值忽视道德价值:道德意识淡薄,投机风气蔓延,希翼行为短期获利等急功近利的思想;勤俭意识不强:畸形消费享乐心态:消费观念强,节俭意识弱,向往城市生活;自律意识欠缺:权利意识增强,组织纪律性较差;服务意识、亲民服务意识淡薄:缺乏基层生活的体验和对人民的深厚感等等。

五、“加强80后”道德建设的措施

1、完善道德建设的物质保障机制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人有自己的自然生理需要和必要的社会需要,只有先解决衣食住行的问题才能进一步解决其思想道德等上层建筑存在的问题。“80后”戏称自己为房奴、车奴乃至出现“蚂族蜗居”的情况倍加值得我们关注。这些财富分配不均问题都是在社会转型期带有全局性的社会问题,解决不了必然会影响“80后”群体的思想稳定。因而必须完善“80后”道德建设的物质保障机制。

(1)政府加大财政投入,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如公租房、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建设及“80后”青年低收入群体租住及购买商品用房补贴贷款等住房政策;

(2)政府建立合理的财产收入分配机制,构建合理的收入分配体系。进一步提高劳动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及税收在再次分配中的比重,“调高保低扩中”变“金字塔”形为“橄榄形”收入结构;

(3)广大“80后”要自强不息对社会和未来有信心。守得住清贫、抵得住诱惑,不过分追求物质上的利益。全心全意致力于经济建设,为进一步解决改革中遇到的问题创造良好的物质基础。

2、完善道德教育体系、健全道德建设激励机制

完善道德文化教育、法制化、技术化、他律机制,健全道德建设激励机制有利于“80后”重新树立道德理想,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投机风气蔓延、重视功用价值忽视道德价值,短期获利行为等急功近利的思想;克服组织纪律性较差;服务意识淡薄的缺点。

(1)要强化社会文化对道德教育的导向作用。要不断树立一批又一批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优秀道德形象,采取各种奖励手段扶掖美德,在全社会形成追求崇高道德并视此为光荣的良好社会风气,打击部分以娱乐休闲为代表的庸俗、媚俗、低俗、恶俗对“80后”思想造成错误引导的“四俗”文化。

(2)强化道德法制化机制,使道德制度化、法制化。要进一步加大反腐败、反黄赌毒、反食品药品生产非法添加的力度,运用法律手段依法严惩那些敢于触犯、突破道德底线的“缺德”之人。进一步加强道德法治化工作增强我们的道义基础,把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代化事业向纵深推进。

(3)强化道德测评技术化机制,构建良好的道德培训考核系统。开发了“职业道德倾向测试”和“岗位道德匹配测试”等测评系统,借此完善“80后”职工的道德跟踪考评体系,将月度考核、阶段测评、年终考核考核系统化,实现考评体系科学化,考评标准统一化。

(4)强化道德他律机制,抓好青年德育工作者队伍建设。借助群众监督、媒体监督、网络监督实现对“80后”的道德全面监督;完善政府、企事业单位青德育工作管理机制,强化任人唯贤的竞争机制,培育一支作风良、素质优、全面发展的青年德育工作者队伍,多出优秀德育文化成果,以胜任转型期的“80后”青年道德建设工作。

3、构建健康生活消费模式及塑造良好组织文化、人际交往环境

(1)塑造良好的组织文化和人际交往环境,有利于解决部分青年中信念危机和道德危机的问题。政府企业及其他社会组织在职业生涯中应提倡成功标准的多样化,让个人自觉认识到个人职业成功的标准是多元的,不仅是职务晋升和收入增加等“外在物”的标准,还应有工作本身的乐趣、工作经历的多样性以及个人不断的自我完善等为个人感知的心理成功、心理满意度等内在标准。因此组织应完善组织文化建设,做到组织文化与员工爱和归属的需求相匹配,营造组织内的学习环境,提供有竞争力的学习机会,组织也要营造一种员工自我负责和自我控制的组织文化。在无形之中营造和谐的氛围,建立良好的人际环境,增强组织凝聚力,提高个人对组织的认同归属感,为个人提供良好的环境保障坚定个人的信念提高对组织的忠诚信任感。

(2)大力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文明的消费模式,有利于“80后”克服畸形消费享乐、攀比心态:消费观念强,节俭意识弱,向往城市奢侈消费的不健康心理。构建勤俭务实的生活方式结合发展经济水平和消费需求,采取适当的经济手段引导资源节约建立居民衣、食、住、行、用各方面的勤俭节约的生活方式,尽可能避免消费那些不必要、奢侈浪费的商品和服务的生活方式。引导其在衣、食、住、行、用各方面从畸形消费模式向健康合理消费模式转变,减少“面子消费”、“奢侈消费”提升“80后”的健康消费意识。

4、培育健全的道德人格

培育健全道德人格、深入基层和群众,能够使“80后“获得宝贵的基层生活的体验、增强对人民的深厚感情,打破过去那种亲民服务意识淡薄的情况。

(1)志当存高远,树立远大理想。“80后”青年要树立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的理想;树立为实现世界繁荣和进步而奋斗的理想。

(2)学以济邦国,为国家富强而读书。为圆满完成国家“十二五”规划,本世纪中期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中等发达国家而不懈努力。

(3)修身养德,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政治上过硬,始终忠于党和人民,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努力做共产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在思想上,独立思考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学会判别真伪。依靠思考了解真相,做出正确判断,勇于创新,不墨守成规;在身体素质上要“野蛮其体魄”加强身体素质的锻炼。

(4)深系基层、联系群众。发挥艰苦创业、筚路蓝缕的精神,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可以选择“村官”、“三支一扶”、“西部志愿者”等形式扎根边疆、基层、农村,切实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踏踏实实地工作,努力在岗位上做出实实在在的业绩。

【参考文献】

[1] 翁铁慧.准确把握“80后”的成长特点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J].思想理论教育,2008.

[2] 徐娇.“8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及成长规律研究[D].沈阳航空工业学院,2010.

[3] 刘瑞敏.浅论人的需要及其对社会发展的作用[J].安徽文学,2009.07.P381.

[4] .2011年5月3日同20位来自首都各界的青年代表在中南海座谈,共话青年成才之路[J].2011.5.31.

[5] .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同团中央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和团十六大部分代表座谈.新华网,2008.6.15.

[6] 方芳.青年公务员职业生涯规划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0.5.

道德建设篇(3)

一、加强会计道德建设的重要性

加强会计道德建设的目的,是为了促会计人员不继追求崇高的会计道德观念,达到更高的会计道德境界,锻炼出高尚的会计道德品质,从而在会计工作中,廉洁奉公、忠于职守、遵法守纪、全心全意为人服务。

1、加强会计道德建设,是培养会计行业“四有”新人的重要措施。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不仅要发展社会生产力,而且要推进改革开放,而这些首先有赖于提高人的素质,我国社会计义现代建设事业需要各行各业培养出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人去努力奋斗。培养会计行来的“四有”新人,就是要求会计人员不仅要有丰富的会计专业知识,而且还要应该特别强调会计道德品质的锤炼,提高会主工作队伍的政政素质和道德水准。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政策的深入,以会计道德建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的会计人员,不仅要热爱自己的工作,而且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与在外界的交往中不仅要以礼待人,而且要热爱自己所的祖国;不仅要遵守我国的法律法规,而且要遵守他国的法规和国际惯例,从而向世人展示我们中国人的才华和优良品质。

2、加强会计道德建设,是提高会计人员道德水平的有效手段。决定和影响会计道务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既有政府、法律方面的因素,也有经济方面的因素,有国内的因素,也有国外的因素。目前,剥削阶级道的影响有一定的市场,时刻侵袭和腐蚀会计人员的思想,破坏社会风气,这对于我们会计队伍的消极影响不容低估。要抵制没落腐朽思想的影响,必须用先进的会计道德武装会计人员的头脑,提高他们的会计道德水平。而且加强会计道德建设、进行会计道德教育和会计道德修养是提高会计人员道德水平的根本途径。

3、加强会计道德建设,纠正行业不正之风。会计工作是经济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和重要方面,所在实施以德治国的方针中,加强会计道德建设对纠正会计领域的行业不正之风,形成反腐倡新风尚具有重大意义。只有提高了会计人员的道德素质,才能使他们把会计道德原则、会计道德规范和会计道德范畴转化为内心信念,身觉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把祖国的利益作为会计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不搞特殊化,不利用职权和工作之便拉关系、走后门;不支付“关系钱”,不报销“关系款”,不以任何借口向外单位和基层索取俏商品或者购买特殊照顾价格的商品;不搞请客送礼、吃喝玩乐、不接受礼品;自觉抵制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侵蚀和一切“向钱看”思想的影响,在会计领域不搞不正之风,以带动整个社会风气转变,且为之做出积极贡献。

二、加强会计道德建设的必要性

在进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加强会计道德建设不仅具有重要性,并且具有其客观必然性。这是因为:

道德建设篇(4)

校园环境建设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同时又是学校日常德育的载体。优美的环境氛围,高雅的校园文化,给人以奋进向上的力量,学校应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创设一个“时时受教育,处处受感染”的德育环境。我校有健全的教育阵地,如:宣传栏、黑板报、广播站、阅览室、团员活动室等,有统一用磁砖镶制的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校风、教风、学风以及《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守则》等标志,让每一块墙壁说话,让每处景点育人。在潜移默化中,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良好行为习惯教育。学校长期坚持不懈地开展升旗仪式和系列化的国旗下的讲演,丰富多彩的文艺汇演活动和兴趣小组活动,并形成了学校“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节”的大型活动传统。这些活动都充分体现了学生参与的全体性、教育目的的素质性、教育形式的多样性,使学生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陶冶情操,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发展。

二、加强思想政治课与素质教育的有机融合,实行中小学政治素质教育。

思想政治课教学一方面让学生懂得一些基本政治知识和思想观念,另一方面使学生有良好的思想品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达到此目的,必须寓素质教育于政治教学中。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公民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和身心劳动技能素质,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以形成稳定的个性特征为目的的教育.是世界教育改革的主流。因此,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把握这一教育活动的基本指向。在政治课教学中,可从以下几方面做出尝试:

1、转变教育观念,使教育与育人相统一。

传统“应试教育”模式使政治课成为脱离实际的纯理论灌输,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无表达个人想法的机会,加之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使思想政治课面临严峻挑战。所以,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把传授知识同思想品德教育有机结合,加强对学生进行“五爱”、“三观”教育。选择典型事例和材料,凭借感人的榜样,凭借教师的激情讲授,去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去推动学生相信和追求一定的思想政治倾向和道德倾向,从而达到知行合一,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同时,还要争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2、注重心理调适。

改善师生关系以塑造学生完美个性。我们培养的学生不仅应该学有专长,还应是一个精神饱满、情绪乐观、人际关系协调、言行举止受人欢迎的人。为此,我们的课堂应营造一个安全而温暖的学习氛围。教师要以诚恳的态度与学生交朋友,设身处地了解学生所思所想,帮助他们自我分析、自我评价,使师生彼此心理相融、产生思想上的共振,杜绝“我教你听”的信息单向传播模式,尊重学生的主体人格。让每一位学生领悟到自我价值并产生积极进取的动力。

3、注重课外实践,培养动手能力做到自强自理。

政治课教学不仅仅是学理论,更重要是实践,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改变过去重理论灌输而轻实践教育的不良倾向。使学生摆脱被动接受和服从的地位,达到自强自立。

三、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与各学科教学的有机融合,体现思想道德建设的多途径特征。

中小学各学科所担负的德育任务是学校德育的主渠道。我们要求教师要根据各学科的特点,以科学性为前提,渗透思想道德建设。同时,要求教师以严谨的治学风格、平等的师生关系、高度的敬业精神体现教育的示范性、有效性和教育性。寓德育于各科教学中,使每位教师都成为学校的德青工作者。在语文教学中用插图激趣法、语句激情法、情景再现法、生情法、人物赏析法等不失时机地对学生在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中进行德育教育,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在历史教学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唯物主义历史观,用先进历史人物的言行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培养他们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生的革命事业心等等。在地理教学中渗透国情教育,使学生认识到现代化建设的艰巨性,激发解决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另外,在生物教学、数学教学、物理、化学教学中也应渗透德育教育。总之,要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教师应做到既教书又育人.寓德育于各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之中,把德育教育看成是各科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各科之间互相促进,相辅相成,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保障人才培养起着主导作用。

道德建设篇(5)

“要做事先做人”“老老实实做事,清清白白做人”“未正人先正己”“有德不可敌”“德者本也,财者末也”,讲的是人的品德最重要。它是做好各种事业的第一要素。那么,当编辑的人,自然也都明白,做好编辑工作,首先就要具备编辑道德。这似乎是不言而喻的,无需再做什么文章。然而,我们看到的听到的,却仍然有不少令人摇头咋舌的事。这就说明,树立道德的观念不是一蹴而就,树立编辑道德也不例外,应当常抓而不懈。我认为,在当前,加强道德建设是规范编辑工作的重要内容。

道德建设与法制建设有着密切的关系,二者的作用是相辅相成的。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版编辑工作的法律制度建设已走上正轨,国家立法和行政部门制定颁布了一系列法规和规范、条例,为促进出版业的健康发展创造了条件。但是我们也要看到,法的手段和经济的手段、教育的手段等管理手段一样,不是万能的,不可能解决人们行为上出现的所有问题。先秦时代思想家荀子说过:“有治人,无治法……故法不能独立,类不能自行,得其人则存,失其人则亡。”荀子讲的“治人”“治法”,和现在常说的“人治”“法治”不是一回事。他的意思是说,有能治理国家社会的人,没有能自行治理国家社会的法,人的行动决定法的存亡。

事实正是如此。法是由人制定的,也只有人来执行它,它才能发挥作用。如果制定了很多的法,人却不知法不懂法,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甚至执法犯法,贪赃枉法,那么法只是一纸空文而已,作用更无从谈起。所以,法的作用有和无、大和小,与人的素质有不可分的关系。这样说还只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生活中工作中还有许多具体行为环节,不可能都通过立法来管理,要靠人的自我约束和自觉意识。而无论是人的素质还是人的自我约束自觉意识,都离不开“道德”这个最古老又最现实的问题。道德与法律法规的不同点在于,法律法规是由国家制定颁布的,带有强制性,公民都必须遵守;道德则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约束自己和相互制约的行为准则,不具有强制性,靠每个人自觉遵守。而一个明显的事实是,道德虽然没有法律那样的“权威”,但是人们在交往中,更多的是用道德的眼光,以道德的规范看待一个人的品质,评判一个人的行为。

编辑工作的实际,就说明了这一点。现在,各种涉及编辑出版行为的法以及规定,已有不少,但还是不断有违法违规的事情出现。同时,编辑队伍中的种种不良行为,也时有发生。究其原因,重要的一条就是有些编辑人员的道德水准产生了偏差。这种偏差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出版物的质量,也影响了编辑队伍的声誉。如果以公认的行为准则做尺度,仅就我自己感受到的,编辑道德的偏差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公私关系倒置。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历来是道德对人,当然也包括对编辑人员的最基本要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不以私爱害公义”,无论传统道德还是现代社会,都是这样。没有哪个人公开否认这一点,但实际做法就不一样了。比如有些编辑人员,把公事作为人情,为关系密切的作者提高稿酬标准;或利用公务之便,明里暗里向服务对象索要各种名目的好处,以满足私欲;或在稿件运行过程中,与对方达成“默契”,由自己充当主编、策划、监制等,从中获得好处;或在行使公务时,把公事丢在一边没办成,却为个人的利益和私事奔走忙碌,等等。这些行为,都是把“私”放在“公”之上,或是以“公”为名以“私”为实,背离了道德水准。至于因私心作祟而做违法犯法的事,也不乏其例。其实,人们一贯崇尚的“为公”,还包括“公而忘私”“舍己为公”“大公无私”等更为高尚的内容,可如果连起码的“公私分明”“先公后私”都做不到,“为公”在这些人那里就成了动听的空话。

名利观念扭曲。名与利,是人人都要遇到的问题,特别是在编辑行业。不能笼统地否定人们获取名利的思想,但是古今道德规范要求,要用自己的真才实绩,要用正当的手段获取。如“名”,就要“实至而名归”,否则就是虚名假名。如“利”,就要“取之有道”,在规定允许的范围内得到,否则就是不义之财。名利和公私有密切关系,前面谈到的公私问题的不良现象,也包含名利的因素。有些编辑人员,不在“实”上下功夫,热衷于追名逐利,做出种种有失体统的滑稽之举。如有的在选编稿件的时候把自己质量不高的作品加进去;有的明明没有参与也没有能力参与创作,却把自己的名字列入作者行列;有的借修订开发之机把原署名者撤掉换为自己。这些年,各类出版物和影视作品,都把“策划”“监制”放在显著位置。而“策划”和“监制”的含义也十分含混,就给有些人带来“扬名”之机。他们在“总策划”“策划”“总监制”“监制”“总顾问”“顾问”等众多名目之下,把本来与作品无关的人都署上名,而把真正的设计者、创作者挤到次要位置。有的只因为具有某种身份,便成了当然的“总策划”“总监制”。上好之,下奉之,就造成了无实而有名的怪现象。

提到名实二者的关系,编辑工作中也存在值得注意的问题。名与实,本来是属于哲学、逻辑学的概念,其中有着道德品行的影响。比如这些年社会上屡有假货现世,假酒、假烟、假药、假文凭、假新闻、假老虎,等等,令一般人真假难辨。这些东西的名实自然不合,造假的起因还是道德观念被遗弃。那些错字连篇、知识错误迭出、错误信息不断,因而误导读者的书,就无疑属于假书。要求书里讲的全对,不可能。孟子说过:“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但是书中的错误多到难以计数的地步,不是假书又是什么?再比如“百科全书”,有一段时间,书店里这类书特别多。“百科全书”的基本特征有两个,一是所收入的知识点应是某一学科某一领域知识的全面系统的反映(绝对全也是不可能的),二是要把知识用条目形式体现出来,并具有检索功能。但是我们看到的不少“百科全书”,知识既不全面系统,也不是条目形式,说它是“假百科全书”,不冤枉。追其造假原因,脱不开为了快得效益而不顾质量欺骗读者的心机。这些名实不合现象,仍然是道德品行低下在作怪。

务实敬业观念淡薄。务实敬业是职业道德的核心问题。在社会上,每个人都在自己的位置上为社会、为他人服务,就要掌握好这个位置所需的业务技能。我们的祖先一向把“敬以处事”放在职业道德的重要位置。如同医生要掌握好的医术、科研人员要掌握好的技术一样,编辑人员也要掌握好的编辑技能,才能算是合格的编辑。这就需要有积极而踏实的心态,热爱岗位,认真钻研,不断提高业务水平。现在有些编辑心地浮躁,不是努力学习钻研,不是踏实工作,而是心猿意马,浮皮潦草。如有的在审稿加工时,不在内容、取材、结构、语言上仔细把关,只改几个错别字和标点符号了事;有的只看开头结尾,懒得通篇细看;有的上班后无事可做,宁肯上网浏览新闻或聊天,也不愿读书或出外调查;有的对钻研业务没兴趣,却偏好出头露面,经常兴致勃勃地以“嘉宾”“专家”等身份参加各种庆祝活动,坐在台上照个相,讲几句话,发个奖之类;有的见“利”思迁,随意放弃自己的专业和岗位;有的在策划选题时,不是依据读者需要和文化价值,而是简单地以书店什么好卖就编什么(这实际上是对“市场”的无知)来定,等等。这些无视行业责任的不敬业行为,直接造成了某些出版物粗制滥造、次档低质的状况。王安石说过的“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无成”的话,在这些人的行为中得到应验。

自身修养缺失。古人把“修身”与“齐家、治国、平天下”并列,并且放在首位。现代社会看重个人形象的作用,当然也就同样重视个人修养。个人修养包含很多内容,这里侧重谈谈气质问题。就说编辑人,既属于文化人范围,那就应有文化人的内在外在气质。一个有修养的编辑人,在工作和交往中,应是善于思考而不僵化、观点明确而不执拗、展现个性而不排他、条理细致而不粗糙、富于理智而不冲动、礼貌待人而不自傲、谈吐文雅而不粗俗、举止大方而不做作的。虽然不是人人都能做得完美,但这样说,不是过高要求,也不是理想化了,因为它是编辑行业基本特点的自然体现,绝非一时间装腔作势所能做到的。令人遗憾的是,一些编辑人员,或对外部事物缺乏热情和关注;或自我封闭不善与他人合作;或办事马马虎虎得过且过;或遇到不合己愿的事就骂骂咧咧甚至出言卑劣;或对待作者和来访者不懂礼貌指手画脚……这样的行为,既不符合文化人的身份,也会给工作带来损失。因为这样的人往往与社会和他人难以相处,也会被人瞧不起。一个编辑人员如果身处如此境地,是很难取得成绩的。

道德建设篇(6)

营销渠道是企业实现产品转移的重要环节。斯特恩认为营销渠道是促使产品或服务顺利地被使用或消费的一整套相互依赖的组织,邓胜梁认为营销渠道是一种完成产品分配活动的相互作用的有机系统。营销渠道的参与者是生产商、中间商及消费者,在其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会产生产品流、信息流、所有权流、促销流等,各主体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彼此之间存在着冲突与矛盾,必将产生道德性问题。渠道道德是规范各参与主体行为的标准,在产品分销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倡导营销渠道中的道德,不仅使生产商、中间商、消费者认清在渠道中的责任、义务及道德规范,提高各参与主体的道德觉悟,而且能协调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促进分销活动的顺利进行,还能降低社会的交易成本,促进社会和谐进步。本文从营销渠道的各参与者之间的关系入手,研究营销渠道的道德内容系统,并构建营销渠道道德控制系统,为认识渠道道德关系和渠道道德构建提供参考。

1营销渠道道德系统

1.1营销渠道道德系统构成

现代企业的营销渠道参与者一般为生产商、中间商及消费者(直销除外),这三者在营销渠道中相互影响、相互联系。这些参与主体两两之间的道德关系,构成了整个营销渠道道德内容系统,如图1所示。

营销渠道道德系统由两两之间的九种关系组成,构成了以下六种道德关系:①生产商之间的道德关系——供应道德关系(Ⅰ),指生产商在建立渠道时,在渠道的选择、渠道设计(长度、宽度)、渠道目标等方面与其他同类产品或互补品生产商之间产生的道德性问题。②生产商与中间商的道德关系——上游道德关系(Ⅱ和Ⅱ’),指生产商与中间商在谈判及合作全过程中产生的道德性问题。上游道德性关系是双向的,既有生产商对中间商的道德问题(Ⅱ),又有中间商对生产商的道德问题(Ⅱ′)。③生产商与消费者之间的道德关系——营销道德关系(Ⅲ和Ⅲ′)。企业建立营销渠道,是为了实现其营销目的,将产品转移给消费者。生产商在产品销售过程中的道德问题及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的道德问题构成了营销道德关系。④中间商之间的道德关系——中间道德关系(Ⅳ)。与供应道德关系类似,指中间商之间在、销售竞争过程中为了自身利益而产生道德问题。⑤中间商与消费者之间的道德关系——推销道德关系(Ⅴ和Ⅴ′)。中间商不是产品生产者,它只是产品的推销者。在产品推销过程中双方行为的道德问题构成了推销道德关系。⑥消费者之间的道德关系——消费道德关系(Ⅵ)。不同消费者之间在购买产品时产生的道德问题,构成了消费道德关系。

另外,社会是营销渠道道德系统的组成部分。首先,社会的整体道德水平对渠道道德有重要影响;其次,渠道中的不道德行为会损害整个社会的利益;最后,社会环境对于渠道道德建设有重要作用。

1.2营销渠道道德问题的主要表现

1.2.1生产商道德问题的主要表现

生产商与其他生产商、中间商及消费者存在道德关系。其他生产商主要是指与之有渠道竞争的中间商,如同类产品、互补品生产商以及对共用渠道有控制或影响的生产者。其道德问题主要表现为渠道的选择、渠道目标冲突、渠道设计(长度、宽度)等;与中间商的道德问题表现为生产商在产品定价、质量、库存、供货合同、促销、交货时间、账款支付、技术支持等相关的道德问题,损害中间商的利益;与消费者的道德问题表现为生产商在产品选择、价格(价格虚高和歧视价格)、质量、分销目标、渠道设计等方面的道德性问题,损害消费者利益。如产品质量低劣、不方便顾客购买、不及时分销、售后服务跟不上等。

1.2.2中间商道德问题的主要表现

中间商与生产商、其他中间商及消费者有道德关系。与生产商的道德问题表现为中间商的恶性窜货、库存、分销不力、信息反馈、售后服务等方面的道德问题,损害生产商的利益;与其他中间商的道德问题表现为争夺经销权、窜货等道德性问题;与消费者的道德问题表现为中间商在产品推销过程中的虚假广告、服务态度恶劣、隐瞒产品缺陷、价格虚高等道德问题,会损害消费者的利益。

1.2.3消费者道德问题的主要表现

消费者与生产商、中间商及其他消费者存在道德关系。与生产商和中间商的道德问题是消费者恶意损害企业利益的行为,表现为恶意索赔、漫天杀价、虚假宣传而损害企业声誉等;与其他消费者的道德性问题主要表现为抢购、商业投机、内部购买等行为,损害其他消费者的利益。

2营销渠道道德建设模式

2.1营销渠道道德建设模式构成

营销渠道中的矛盾和冲突,不能仅靠法制来解决,即使有健全的法律体系,现代企业的营销渠道仍然需要道德来维系。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与营销的扩展,需要大力加强营销渠道道德建设。构建完善的营销道德体系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如图2所示。

营销渠道道德建设系统主要由四部分构成:渠道道德认知、渠道道德标准、渠道道德评价以及渠道道德控制。

(1)渠道道德认知。根据营销渠道中经常出现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并进行深入的研究,对问题的成因、规律进行研究,实现对营销渠道中的道德问题的准确认知。

(2)渠道道德标准。根据对渠道道德的认识以及社会中普遍的道德观念,制订渠道道德的评价标准和渠道道德规范,便于在实际工作中操作。

(3)渠道道德评价。对渠道主体进行道德性评价。渠道道德评价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对整个渠道的道德性进行评价;二是对渠道的某一主体的道德性进行评价。道德评价的关键是建立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再采用适当的方法。

⑷渠道道德控制。对渠道道德的研究,目的是减少或消除渠道中的不道德行为,因此,渠道道德控制是最终的目的。渠道的道德控制主要从文化引导、赏罚机制、教育培训和监督管理四个方面进行。

2.2社会、政府、企业在渠道道德建设中的作用

在营销渠道道德构建过程中,社会、政府、企业都应该发挥重要作用,全方位推进营销渠道道德建设。

(1)社会的作用。社会环境是营销渠道的重要环境,在渠道道德建设中理应发挥作用。社会的作用主要体现在道德认识、道德标准、道德控制上。首先,道德问题出现在社会中,需要社会中的人、组织、机构对道德问题进行认识和研究;其次,社会的价值观、善恶观是制定渠道道德标准的重要依据;最后,社会的价值、文化引导是道德水平提升的重要环境。

(2)政府的作用。政府的作用体现在道德标准规范的制定、道德评价、道德控制上。政府首先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道德规范标准及后赏罚机制,并建立专门的机构对各渠道主体进行道德性评价。政府在道德控制中要进行正确的引导,建立相应的道德培训机构,广泛教育和宣传,并进行严格的监督和管理,使企业不道德行为的后惩罚成本高于其收益。

(3)企业的作用。企业是渠道的重要主体,在渠道道德建设中首先要加强自律,自觉遵守道德规范,坚持等价交换原则,互相理解,共享利润,做到义利统一,寻求长期合作关系;其次要对企业员工进行正确的道德教育,提高员工的道德性水平。

3结论

本文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①供应道德关系、上游道德关系、营销道德关系、中间道德关系、推销道德关系和消费道德关系构成了渠道道德系统,并分析了各主体道德问题的主要表现;②渠道道德建设是一个系统过程,包括渠道道德认知、渠道道德标准、渠道道德评价和渠道道德控制。社会、政府、企业都应发挥自身的作用来提高渠道道德水平。

参考文献

道德建设篇(7)

从地位和作用来看,官德既属于社会道德的范畴,又对社会道德起到引领和带动作用,反映和体现社会道德的整体水平。传统中国社会是一个伦理型社会,伦理思想深厚而广博,其中儒家伦理道德观念的影响最为深入和长远。从春秋时期直至近代的中国历史,可以说就是一部将儒家伦理道德观念逐渐转化为国家意识形态、社会制度以及民间礼俗的历史;儒家伦理道德作为指导人们行为的基本规范,在国家控制力量中长期居于基础性地位。儒家伦理要求为官者加强道德修养,强调“为政以德”,“吾日三省吾身”,“公生明、廉生威”等,认为各级官员应比一般人具有更高的道德修养与道德追求,这样才能“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因此,从历史上看,为官者的道德意识、道德水平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那个时代、那个地区的社会道德意识和道德水平,是那个时代、那个地区整体道德得以维系的基础;一个朝代是否能实现社会稳定、民风向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级官员的道德操守是否端正,能否做到清正廉明。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不但在历史上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而且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我们今天强调“领导就是服务”,强调各级领导干部是社会公仆、是人民的勤务员,这与封建社会把官员看作人民的“父母官”、将人民视为“子民”的观念存在根本区别,但我们党也继承和发扬了儒家伦理道德中的合理成分,强调官德对社会道德的示范意义,对领导干部的选拔与任用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做到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

官德引领社会道德发展方向

社会道德体系由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等要素组成。官德作为职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社会道德的发展方向。在我国古代,处于社会道德体系的中心位置并引导社会道德发展方向的是以“忠君爱国”、“修己安民”等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为表征的政治伦理。在我国当代社会,政治权力依然是十分重要的社会资源,领导干部具有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影响。各级领导干部掌握公共权力、管理公共事务、制定公共政策,直接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和水平。同时,广大人民群众对党政机关的工作人员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具有较高的要求和期待,不但要求他们具有较高的组织管理能力和专业水平,更要求他们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职业操守,能够真正做到为民、务实、清廉,为人民带好头、引好路。因此,官德作为规范权力行使的职业道德,对社会道德有直接的导向性作用,能够引领社会道德发展方向;社会道德风气如何,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各级领导干部的道德品质和作风如何。我国古语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中梁不正倒下来。”讲的都是这个道理。我们党对此有深刻的认识,一贯注重加强领导干部的作风建设,始终强调要以优良的党风促政风带民风,并就此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和安排部署,我们应认真学习领会和贯彻执行。

领导干部应做践行社会道德规范的楷模

加强社会道德建设需要榜样的力量。我们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应始终成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始终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广大党员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作为党组织的有机组成部分,应不断提高政治觉悟、加强道德修养,做践行社会道德规范的楷模。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旗帜鲜明、会心态失衡甚至扭曲。

道德建设篇(8)

1930年5月,毛泽东为了反对当时红军中的教条主义,发表了《反对本本主义》,提出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一著名论断[1],从此在我们党内大兴调查研究之风。调查,旨在了解和掌握实际情况,依据实情制订工作方针和政策,选择适宜的工作思路和方法,做到从实际出发、有的放矢,从而完成工作任务,实现工作目标。毫无疑问,“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个用于指导共产党人认识和实践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原则,至今仍是我们在各项工作中避免教条主义和官僚主义作风的指路明灯。那么,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不要遵循“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方法论原则、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呢?回答应当是肯定的。

什么是道德建设?“所谓道德建设,指的是一定社会的人们依据经济、政治和法制建设的客观需要,研究和提出并运用一定的道德价值标准和规范体系,培育人的德性和指导人的行为,营造一定的社会道德风尚,以维护道德文明现状和促进道德发展进步的社会实践活动。”[2]这是目前学界比较公认的看法。根据这个界说,我们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分析道德调查对于道德建设的必要性与意义。

(一)从道德建设的立足点和出发点来看,需要通过道德调查了解和掌握社会道德的实际状况

当代中国社会的道德状况究竟怎么样?这个关涉我国现阶段道德国情的基本问题,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立足点和出发点,我们的道德建设只有由此出发才有可能做到有的放矢、富有成效。在我看来,我国新世纪新阶段道德国情的基本状况可以一言以蔽之:“道德失范”及由此引发的“道德困惑”。“失范”包含“道德滑坡”和“道德爬坡”两种不同的情况,“困惑”包含积极和消极两种不同的思想情绪。这表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面临的形势是复杂的,道德建设必须要有这样的现实感和针对性,做到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而要如此就需要开展道德调查。要通过调查,厘清“道德失范”的真实情况,如哪些属于适应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而产生的“新道德观念”,哪些是受到挑战和毁损的传统美德等;要调查“道德困惑”的具体情况,如哪些“困惑”是追问道德进步的思想表现,哪些“困惑”是妨碍道德进步的表现等。还要通过调查,了解和掌握西方后现代思潮对当代中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影响,了解和掌握国人对道德建设的看法、意见和建议,促使道德建设与“民心所向”相一致。如果不是这样看问题,我们的道德建设就可能脱离实际,带有盲目性,为主观主义或教条主义所困扰。

(二)从道德建设的理论要求来看,需要通过道德调查检测社会道德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体系的科学性

在历史唯物主义视野里,道德在“归根到底”的意义上是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关系决定的。恩格斯说:“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获得自己的伦理观念。”[3]这里所说的“伦理观念”是伴随“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而产生的,带有某种自发的倾向,一个社会的“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是怎样的,其“伦理观念”就是怎样的。就是说,“伦理观念”尚不是道德的社会意识形态,更不是基于道德的社会意识形态概括和提出的道德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体系,由“伦理观念”到道德社会意识形态,再到道德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体系,需要经过一系列的“理论加工”的过程,其间的关键环节就是促使道德意识形态具有真理性。社会提倡的道德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体系是否科学,取决于道德意识形态的真理性,即是否在“归根到底”的意义上反映特定社会的“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的本质要求,实现社会发展规律与社会目的取向的有机统一。在当代中国,体现这种有机统一就是“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4]显然,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实现这样的目标,不能仅凭抽象的形而上学的思辨活动,还需要深入社会变革中的生活实际,调查和了解当代中国社会的道德国情,使社会提出的道德价值标准和规范体系反映具有坚实的现实基础,做到从实际出发。

或许有人会质疑:在任何社会,道德价值标准和规范体系都是理想的意识形式,其干预和命令人们的行为方式是“应当”,从实际出发岂不是降低了道德的标准和要求了么?这种质疑混淆了一个界限:把“从实际出发”等同于以“实际为标准”。诚然,道德作为社会提倡和推行的价值标准和行为准则,是对社会经济关系及“竖立其上”的政治和法律的上层建筑的超验反映,这是道德反映社会生活的规律。但是,这种超验必须要以经验为基础,不可脱离社会实际生活,所谓“应当”只能被理解为以现实为基础的“应当”,从实际出发的“应当”,反映社会和人在处置现实的利益关系问题上应持道德态度的“应当”,而不是其反面。理想的要求和目标历来都有科学与否的区分,科学的理想是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之上的,因此它的“应当”指令必须从实际出发,这样才有可能实现。检测和评价一个社会提倡和推行的道德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是否科学,也应当作如是观。就当代中国而言,看我们提倡和推行的社会道德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是否科学,就要看其是否客观地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法律基本制度及其建设的客观要求,是否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认同。这是基于唯物史观的根本性的方法论原则,贯彻这一原则除了认真开展广泛的道德调查,没有别的选择。

(三)从道德建设的实际效果来看,需要通过道德调查作出中肯的评价

众所周知,道德评价在道德建设系统工程中地位特殊,既是道德建设系统的一个重要方面和领域,又是道德建设系统社会效益的评判者,即评判道德建设的实际效果。毋庸讳言,我们的道德评价长期以来并不重视道德建设的实际效果,而其所以如此又与不重视道德调查是直接相关的。一些部门和机构的做法通常是开展什么样的道德活动就确认什么样的道德效果,有的甚至把道德建设活动的预想目标和方案稍作调整就变成了大谈道德建设效果的评价结论,以此忽悠舆论,沽名钓誉。如此评价的危害在于只在表层的道德文化层面给人一种“道德繁荣”的假象,而在深层道德文化里却在淡化和消解人们对道德价值的信念和道德建设的信心。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和价值形态,整体上是由道德意识、道德活动和道德关系构成的。意识和活动层面是道德的可能价值形式,关系的层面是道德的价值事实,它是“思想的社会关系”,以“风尚”、“风气”、“人气”之类的世俗形式表现出来,展现其价值魅力,表达其对社会和人的终极关怀。道德建设,就是要通过道德教育、道德宣传包括道德评价等一系列的实践活动,把道德的可能价值形式转化为道德的事实价值形式,真实地展现道德对社会和人的关怀。一个社会,从理论建设的角度提出完整的道德价值标准和规范体系固然重要,为此开展诸多的道德活动包括道德公益活动也是必要的,但是,这些都不能从根本上说明道德建设的实际功效。因此,道德评价的重点应是“风尚”、“风气”、“人气”等道德价值实现的事实情况,而要了解和掌握这样的实际情况,不开展深入的道德调查是根本不可能的。

道德调查,作为道德评价的一种社会机制和实施途径,应以所有与道德建设相关的道德意识和道德活动现象为对象。在调查内容和价值取向上,既要调查有效果的积极的一面,也要调查没有效果的消极的一面,既要调查认真开展道德建设的地区和部门的先进经验,给予表彰;也要调查对道德建设采取敷衍塞责、弄虚作假的态度的地区和部门,追求他们的责任。为此,国家和社会有关部门要相应建立关于道德建设和道德调查的信息库。

(四)从道德建设的运作机制来看,需要通过道德调查了解和掌握相关的实际情况,实行必要的监督和控制

在这个问题上,重点是要调查领导和管理道德建设工程的部门和机构的工作情况。在我国,没有人怀疑设置道德建设主管部门和机构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中央到地方设置了相关的领导与管理机构,各行各业也相应设置了专门的机构并配备了专门的人员,这无疑是十分必要的。但是目前这样的设置是否适合呢?领导和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怎样呢?恐怕很少有人能够说得清楚,原因就在于没有开展相应道德调查。据笔者平时观察,各级各类学校在道德建设和道德教育领导和管理方面的工作做得比较好,机构比较健全,运作机制比较有效,而面向其他公民的道德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就相当突出。一是机构不健全,存在有名无实、形同虚设的问题。二是人员配备不当,机构的领导者多为“安置”性的,其他工作人员多不懂得伦理道德专业理论,也缺乏领导和管理道德建设工作的经验。三是经费缺乏,一些主管道德与精神文明建设的机构常年除了订阅相关报刊的经费以外,几乎就再也没有什么开展活动的经费。是的,相对于其他社会建设来说道德建设的成本最低,但这不等于说可以“做无米之炊”。时下国人议论的“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重要”的状况,与道德建设的领导和管理机构存在某些突出的问题是很有关系的。必须看到,要准确地了解目前我国道德建设领导和管理机构的工作的真实情况,掌握这方面的“发言权”,以至逐步解决存在的问题,除了开展道德调查没有别的选择。

综上所述,道德调查就是运用社会调查的方法,对社会提倡道德的科学性、社会实存的道德状况、道德建设的实际效果及其运行及时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的活动。它既是道德建设的应有之义,也是关于道德建设的评价活动。不难想见,不开展正常的道德调查,道德建设就难免会出现无的放失、盲目行动的情况,影响道德建设的实际效果,甚至会导致道德建设走向形式主义,最终动摇人们对道德建设的信心。因此,应当看到,在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开展道德调查是十分必要的,意义重大。

为此,首先要开展道德调查的理论研究和建设。道德调查有其特殊的规律、要求和运作方式,这些都需要通过理论研究逐步加以说明。伦理学应将关于道德调查的研究摄入自己的视野,其知识和理论体系应有关于道德调查的内容和范畴。作为社会调查的一种特殊领域,道德调查也要遵循一般社会调查的原理和方法,因此伦理学研究还应引进社会学的方法,丰富和发展自己的方法体系。

其次,要将道德调查纳入道德建设的系统工程,贯穿于道德建设的整个过程。各级有关领导和主管部门在制订道德建设整体方案的时候,都应将道德调查纳入整体规划之中,就道德调查的意义、内容、要求、措施等作出相关的政策性规定和要求,如上文论及的道德价值标准和规范体系、道德建设实际效果和运作机制等。各部门各单位开展的各种各样的道德活动、道德建设的经验总结、道德榜样的宣传等,包括道德调查工作本身,也应接受道德调查。

再次,要建立道德调查的机制。机制,是由制度、支撑制度的软环境(主要包括重视道德调查的社会认知和价值认同)、制订和执行制度的机构整合而成的工作机理。其间的制度和机构,可由相关领导和主管部门在制订道德建设总体方案时一并设置,而营造支撑制度的软环境则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中华民族有重视道德建设和道德教育的优良传统,但却不大重视道德调查,尤其是不大重视社会道德提倡及其实际效果的调查,致使在道德建设和道德教育领域长期存在教条主义(本本主义)和形式主义的倾向。因此,在实行道德调查、大兴道德调查之风的过程中,强调重视道德调查的社会舆论和社会共识,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9.

道德建设篇(9)

中图分类号:D631. 19 文献标识码:A

一、“道德讲堂”的内涵及重要意义

“道德讲堂”的主要内容是以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等“四德”建设为重点,“四德”建设分别以“礼仪”、“诚信”、“和睦”、“友善”为核心,从社会和个人层面出发,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相互统一,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重塑新时代下的公民道德壁垒奠定了理论基础。道德力量是国家安定、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重要因素。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深入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化,文化生活和精神需求更加多样化,诚信缺失、信仰缺乏、道德失范等社会问题也时时出现。为了适应形势发展变化,大力弘扬中华民族道德力量,积极主动开设“道德讲堂”,建立群众畅通交流沟通的平台,及时化解工作生活中的矛盾,为社会营造出向善向上的良好风气,不断提升市民文化素质。通过“道德讲堂”建设教育引导广大群众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把传统道德观念与现代的个人品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一起带到我们身边,做到传统与现代相统一,推动形成存好心、做好事、当好人、扬好德的社会氛围。

二、市中心血站开展“道德讲堂”采取的措施

1、利用宣传阵地扩大宣传。利用单位内的橱窗、宣传栏等阵地,设置崇德修身、向善向上的道德宣传牌,营造浓厚的道德文化氛围。建立血站“道德讲堂”宣讲阵地,开辟固定宣讲场所。借助单位网站、论坛、微博等网络传播渠道,开展网络评论,传播宣传思想文化重点工作,展示单位精神文明创建成果及先进典型事迹。成立具备较好文字水平的网络文明传播志愿者,通过新型媒体广泛宣传“友善互助、关爱感恩、诚实守信、文明礼仪”道德理念,提高“道德讲堂”活动的知晓率。

2、积极拓展“道德讲堂”建设内容。?围绕“道德讲堂”主要内容,结合采供血行业特点,市中心血站职工自选“道德讲堂”主题,制作内容丰富的多媒体课件,每月定期在血站的“道德讲堂”进行宣讲,感受身边的好人好事,提升职工的道德修养。还通过播放各类道德纪录片,与职工一起分享道德的魅力,撰写道德修养心得体会,深刻体会其中的道理,使职工的思想逐步向“积小德为大德、积小善为大善”的境界靠拢;同时观看红色经典电影,使广大职工重温经典人物,在寓教于乐中,潜移默化道德的精神,成为美好道德的传播者和践行者。

3、创新“道德讲堂”建设方式。“道德讲堂”建设重点在于知理,如何更好地进行实践,使知与行有机结合起来,推进“道德讲堂”的深入发展是其归宿点。血站作为市级文明单位,以围绕三关爱(关爱他人、关爱社会、关爱自然)为主题,建立血站志愿者服务队,健全志愿者服务组织,加强志愿者培训,发动单位志愿者积极参加无偿献血服务活动,提升志愿者在献血服务工作中的能力。尤其在“雅安”地震、“菲特”强台风等救灾活动中,血站志愿者踊跃参加,在服务中受教育,在服务中强素质,使广大职工的道德思想水平得到显著提高,丰富了“道德讲堂”的内涵。

4、拓展“道德讲堂”建设形式。为了扩大固定献血者队伍,提高血站服务满意度,树立血站良好形象,紧密结合“道德讲堂”活动内容,血站开展了征集服务用语和服务禁语活动,以此完善服务、深化服务、提升服务,提高采供血机构服务水平。同时,为了查找单位隐患和管理中的不足,以“礼仪、“和睦”、“友善”、“诚实”为主题,针对血液质量安全、质量规范操作、科学规范管理等工作,在全站举行纠错竞赛活动,开展大家一起来找茬,通过主动寻找不足,查缺工作漏洞,进一步提高职业道德,提升个人品德,弥补了管理中的不足。

三、市中心血站深入推进“道德讲堂”的建议

一是健全规范化发展的保障措施。“道德讲堂”建设不是走形式,做样子,它是一项长期性工作。为了保障活动长期开展,取得显著成效,要健全领导责任体系,建立道德讲堂宣讲制度,规范讲堂建设,定期研究、督促、检查“道德讲堂”建设工作,使“道德讲堂”开展有组织制度保障,成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有效载体,成为传播社会新风、职工自我教育的新平台。

二是建立科学化的考核激励办法。将“道德讲堂”建设与创建先进基层党组织、和谐单位等活动结合起来;将科室职工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纳入到“道德讲堂”建设中,与血站年终考核管理结合起来,把职工参与“道德讲堂”的情况作为优先评选年终先进个人的重要条件,每年评选优秀道德讲堂课件、优秀宣讲员,提高大家的积极性。

三是创新经常化的宣传推广机制。利用单位网站及时报道各科室开展“道德讲堂”建设的情况,大力宣传各类道德先进人物的优秀事迹,营造“讲道德,做好人”的浓厚氛围。每年举办一到两次“道德讲堂”建设交流研讨或座谈活动,邀请专家、学者和各类“道德讲堂”的实践者,深入讨论公民道德建设实践的新动向和新理论,总结交流全站开展“道德讲堂”建设的实践经验,为深入推进全站“道德讲堂”建设工作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四是丰富社会化的阵地建设模式。在“道德讲堂”的建设标准上,要形成一套规范有序、运作便捷的管理机制,打造特点突出、成效明显的示范讲堂。选取一些来自卫生系统的典型人物、感人事迹,营造一种神圣清正、融洽热烈的环境氛围。将“道德讲堂”的队伍延伸到社会,形式要多样化,时间要经常化,丰富阵地的社会化建设。“道德讲堂”建设须根植于民族精神和道德土壤中,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讲堂才能长办不衰,永葆生命力。

(作者:护理专科毕业,已3篇,政工师,现任宁波市中心血站办公室主任)

参考文献:

道德建设篇(10)

职业道德建设不仅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一个国家、民族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职业道德建设面临新的情况和挑战,怎样加强职业道德建设,一方面要根据市场经济的特点,建立起适合各行各业特点的守法纪、讲信誉、讲公道的新的道德规范,另一方面,是要通过切实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让人们在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关系中摆正位置,掌握正确的善恶标准,使之成为调整个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因此在职业道德建设中,必须重点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本文通过探讨当前职业道德建设中思想道德滑坡的表现以及原因,从而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职业道德建设上,应采取的基本对策。

一、当前职业道德是思想滑坡的主要表现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新旧体制的交替和新旧矛盾的冲突,加上人们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缺乏全面正确的认识,片面强调物质利益,忽视精神文明建设,在职业道德建设上存在的突出的问题是:职业道德观念淡化、思想道德建设严重滑坡。其主要表现有:

1.价值观念发生错位。在职业道德领域表现为拜金主义盛行、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抬头、见利忘义、唯利是图、损公肥私四处蔓延,索、拉、卡、要等行业不正之风普遍存在。

2.价值取向比较庸俗。在职业道德上,表现为部分人认为市场竞争就是金钱、利益的竞争,对“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等不道德现象见多不怪。特别是少数人认为现在还讲什么道德,只要有钱就要得,将人际关系庸俗化为裸的金钱关系。

3.道德评判出现偏差。表现在职业道德上,评判是非的标准模糊,对那些靠钻政策空子而一夜暴富的人,一些人将其敬若神明,佩服得五体投地。同时舆论宣传上的推波助浪也导致是非不分。而职业道德评判上的是非不分,造成的另一种现象就是一行业和部门,占山为王,乱集资、乱摊派、乱罚款、损公肥私、中饱私囊,把职业道德置于脑后。

4.社会道德心理失衡。表现在职业道德领域是部分职工对主人翁地位出现失落感,认为过去工人阶级领导一切,人们当家作主,现在则是单位领导是“老板”,“主人”变成了雇工,没了地位,少了保障,现在还谈什么职业道德,还谈什么“先国家,后集体,再个人”。于是心里想的是趁着自己还在岗,不捞白不捞。在思想观念上,淡化了集体观念,忘掉了集体利益,导致了职业道德的倒退。一些人在金钱物欲的诱惑下,打着发展经济的幌子,钻改革的空子,一心为个人捞好处。造成不正之风盛行,假冒伪劣产品泛滥,坑蒙拐骗横行,为了一个钱字,牺牲起码的职业道德、良心和信誉。

二、导致职业道德思想滑坡的主要原因

职业道德建设出现的这些不良现象,既有体制转换过程中道德规范尚未成形带来的影响,更重要的是道德思想混乱和道德信义动摇而造成的,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对利益关系的重组不能正确看待,导致了人们思想道德观念的混乱。

2.对权利异化滋生的各种腐败现象缺乏正确认识,也严重影响了人们的职业道德思想。

3.宣传舆论缺乏明确定位的正确导向,也是引起人们职业道德思想混乱的外部原因。

允许部分人先富起来,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重要政策,然而少数人却认为致富就可以不择手段,一所谓的“改革能人”尽管他的道德品质恶劣、政治素质很低、生活作风败坏,只因为机遇钻政策空子有了一点“成就”便受到了各方面层层保护,舆论不加分析地大肆吹捧,给公众树立一个只要能捞钱,其它都是小节,不值得计较形象。于是表现在职业道德上,产生一种畸形的道德价值观,只要能赚钱,管它是投机还是冒险,能骗则骗,能捞则捞,捞了钱就是硬本事,管它道德不道德。

4.精神文明和思想道德教育滞后,使人们的社会道德责任失落。

三、防止职业道德思想滑坡应采取的对策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职业道德建设,防止思想道德滑坡,必须从道德思想教育上、行为规范建立上、道德观念确立上,多方面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收到长远的效果。

1.思想政治教育要突出用科学的理论培养人

用社会主义道德思想教育人。思想道德建设既是教育科学文化建设的重要条件,也是整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思想道德离不开正确的指导思想,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职业道德建设中的思想道德建设同样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

2.思想政治教育要借助道德评价的力量,严厉谴责和批判违主义道德原则的不良行为

我们在思想道德领域要大力批判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思想,让那些违背社会主义道德的不法分子遭到社会的痛恨和鄙视。同时要大力宣传好典型,树立良好的公众道德形象,使人们学有榜样,让新型的社会主义道德观深入人心。

3.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抓好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思想道德教育

从职业道德存在的问题来看,除了变革过程中深层次原因外,主要是道德思想滑坡所致,从产生问题的根源来看,除了经济上的原因外,也是由于没能坚持正确的思想指导和缺乏新的正确的职业道德原则所造成的。

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职业道德领域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注重抓好以下几方面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

第一,要正确理解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的内涵,明确公平、公正竞争原则与行业、部门的垄断行为和不必要的行政干预是不相容的。尤其是与权力进入市场腐败现象的形象是格格不入的。

第二,要树立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的新观念,懂得运用法规,契约,用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来规范市场、规范自己的行为。

第三,要抓好领导干部的思想道德教育,领导干部的思想道德教育素质的高低不仅关系到执行政策和工作的好坏,也关系到党的风气和党的形象。

上一篇: 入职工作经验总结 下一篇: 大学化学课程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