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发展汇总十篇

时间:2022-11-28 15:32:55

职业教育发展

职业教育发展篇(1)

随着科技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世界各国已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未来综合国力的增强,既需要高层次的创新人才,更需要大批有文化、有知识、能够将先进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高素质普通劳动者。因此,重视教育和发展教育,特别是发展职业教育,是我国解决劳动力就业和提高人力资源的迫切需求。职业教育作为教育体系中与经济联系最为密切的部分,其改革和发展更应有世界的眼光。美国是世界经济技术最发达的国家之一,美国的职业教育体系相对也较为先进,通过对美国教育体系的分析研究,也许可以从中发现一些对中国现代教育制度改革具有现实意义的地方。

一、美国职业教育的历程及趋势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世界经济格局有了翻天覆地的巨变,人类生产方式也向前跨进了一大步。美国社会那时的生产方式己不能适应变更的社会生产关系了,因此美国工人的失业人数剧增。旧的工人不能适应有更高技术要求的新工作,而正处在发展状况的新的生产领域也因为缺少有技术的熟练工人而得不到充分发展。这对美国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对职业教育的产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1958年,美国通过了《国防教育法》,确定了职业教育的地位,肯定了职业教育的重大意义与作用,并明确表示政府将在经济等方面对职业教育提供资助。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美国职业技术学校的数量和专业门类都大大增加了,其中服务业占了相当的比例。职业课程主要以实际操作为主,注重培养把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的能力。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迅猛发展,职业教育的地位也越发显得重要。许多企业也参与了对学生的职业培训,形成了美国职业教育钓一个高潮信—为了推动职业教育改革,美国成立了国家职业教育研究中心。美国政府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由此可见一斑。

美国职业教育体系真正的成熟期应该算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在新技术革命的强大冲击下,职业教育走向成熟,并进一步向终身教育体系转变。当美国社会进入挑战和机遇并存的信息时代,人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终身教育必然成为一种世界性的趋势,而职业教育也不再是一个单一的孤立的形式,它必将成为终身教育体系的一个阶段。

进入21世纪以后,伴随着经济发展的巨大变革,以知识和信息技术应用为特征的新经济发展模式改变了工作技能的内涵和水平,要求教育进行相应改变,帮助学生为适应这种新经济特征做准备。美国职业技术教育加强了生涯咨询与指导,体现了升学预备性教育与就业预备性教育统筹、学术性课程与职业性课程结合、学校里的普通教育与企业内的职业教育交替进行等发展趋势。

二、美国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

1.教育体系完善,功能齐全、方式多样。美国职业技术学校根据社会需求设置课程并及时调整专业门类:学生根据劳动力市场变化需要选择自己的专业方向。课程设置主要有:一是副学士学位课,一般为二年,学生毕业可转入大学(学院)继续深造;二是职业培训证书课,分为两年制、一年制、不到一年的短期培训课,重在就业的岗位知识和技术技能的培训;三是学徒培训课,学徒可在职业技术学校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接受培训。总之,职业技术教育课程设置都与300多个职业有关,专业领域主要包括类:农业综合企业、工商业、市场与销售、建筑与工程制图、家庭经济、公共卫生、服务行业和技术培训。

职业教育发展篇(2)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这是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科学定位。也就是说,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与学术型教育处于并列关系,不存在高低贵贱之分。

长期以来,在许多人心目中,职业教育相比学术型教育总是低人一等。这一世俗的偏见严重阻碍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导致众多职业院校千方百计“升本”,从而忽视专业建设和内涵建设。学校尚且如此,教师和学生就更可想而知了,教师缺乏荣誉感和自豪感,学生缺乏自信心甚至自暴自弃。特别是在我国受“学而优则仕”“万物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等封建传统文化的影响,一些教育管理者、学生及其家长从内心深处轻视甚至鄙视技能型人才。总认为优秀的学生一定要上“本科”,继而读硕、考博,一定要成为研究型人才,由此延伸到轻视甚至鄙视职业教育,认为职业教育一定是较低层次的教育。认识上的这种差距,导致职业教育招生难、生源差、教师缺乏事业的庄严感和神圣感,从而导致部分从小动手能力强、操作技能好的学生不能到职业院校学习,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严重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滞后了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其实,“白领”的优势在于管理,“蓝领”的优势在于落实和创造,“蓝领”更是创造社会财富的主力军。尤其是在当前,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求更加凸显了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要实现职业教育的现代化,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深化对现代职业教育的认识和理解。明确职业教育是一种“教育类型”,明确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别”而不是“层次”,允许在这个类别中有不同层次是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首先要解决的认识问题。

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明确了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为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供了前提,同时,建立起完整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也有助于提高全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和重视,最终确立起职业教育在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其实,中国的学术型大学教育前身大都有职业教育的痕迹,许多著名的大学是由中专、大专院校不断发展起来的。职业教育“本科”“专业硕士”甚至“专业博士”在国外早已有之。那么,在我国要建立起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当前迫切需要的是解决好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要建立政府有关部门的联动机制。即包括教育、财政、发改委、人力资源与社保等多个部门参与的联动机制。在各有关部门的统筹下,建立起社会上用人政策的协调统一,这对于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十分必要的。否则,单从教育内部进行体制改革很难建立起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二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从纵向看,必须要建立起职业教育独立的从初级到高级的学历体系,即从中专学历层次到研究生学历层次都要有职业教育。从横向看,要建立起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成人在职教育和普通学历教育、教育部系统教育和人力社保部的教育横向流通机制。三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必须体现出面向人人、面向终身的教育,必须是开放的教育。当前最为迫切的是要解决好职业教育内部的衔接关系,就目前来说主要是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关系。关于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具体实施问题,建议专业衔接按专业大类实施。课程衔接分为理论课的衔接和实验实训技能课程的衔接两部分。其中,理论课的衔接,建议一开始就要由两校一起设计,基础课和专业课中高职都要开设,衔接的思路主要是由浅入深。如计算能力的学习在中职用计算器进行,到高职则用程序设计。实践动手能力在中职侧重单项技能的培养,主要是进行操作能力的学习;在高职阶段则侧重综合技能的培养,主要是解决复杂实际问题能力的学习。在进行衔接方案设计时,重点要防止低水平重复的问题。目前,北京农业职业学院与北京市园林学校合作的园林规划专业“3+2”中高职衔接试点的情况运行良好,两校共同制定了中高职贯通的人才培养方案,正在有效推进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与评价过程、教育管理与学制等方面的科学对接。

实施集团化办学,实现产教深度融合

成立农业职教集团有利于实现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强化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一是有利于实现资源共享。通过集团内成员单位间的资源共享,加强校际之间、校企之间不同层次的交流与合作。二是有利于促进人才培养。集团的成立有利于探索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和企业人力资源运作的模式,完善就业指导机制,构建学校与企业人力资源在校际、校企间良好的培训互动机制,为职业学校订单培养和毕业生就业、企业员工培训和继续教育、新型农民培养等提供支持。三是有利于职业院校的专业建设。结合专业特点,建立由职业教育专家、企业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等组成的集团专业委员会,合理进行专业设置、课程改革与创新、课程开发、教材编写,并优先在集团内使用。四是有利于科研成果孵化。在集团内建立农业科技示范与推广信息平台,推广和扩大研究成果,更好地促进首都的农业现代化建设。总的来看,通过建立现代都市农业职业教育集团,有利于整合社会资源,建设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和科研院所参与的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探索有效的组织结构、治理结构和决策模式,推动现代职业院校制度建设。为更好地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目前,北京农业职业学院正在积极组建“北京都市农业职业教育集团”。

职业教育发展篇(3)

经济全球化给中国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企业通过引进先进科技和经营管理经验,培养优秀的科技和管理人才,逐步提高整体的国际竞争力;通过理念创新、科技创新、产品创新和管理制度创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改造传统产业;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组织优化升级,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切实有效地提高产业和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从而进一步扩大内需和开拓国际市场。企业的繁荣和发展,为培养实用型人才的职业教育提供了一个绝好的发展机会,可以使整个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一、企业发展为职业教育带来了活力

企业要发展,技术是保障,人才是关键。人力资源的战略管理与开发已成为企业战略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将是未来几年工作的核心内容,是全球化和新经济背景下应对挑战、抓住机遇的关键问题。特别是在科技突飞猛进、知识日新月异的今天,国际经济和科技的竞争越来越围绕人才和知识的竞争展开。在新形势下,企业面临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对技能型人才提出了旺盛需求,同时企业产品技术的不断更新,对技能型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目前企业人力资源匮乏,人才结构不合理,人才素质低和创新能力不强,已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企业将如何通过卓有成效的人才培养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的需要,如何在知识经济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从2002起,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实施“国家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这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科教兴国”战略方针的重要举措,也是我国人力资源开发的一项战略措施,对于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促进教育与就业结合,推行现代企业制度,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促进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职业教育作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企业和社会提供高素质技能型后备人才的主渠道,是加快现代化工业进程、发展经济、提升企业竞争力和综合经济实力的基础。职业教育应抓住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以产业经济为目标,深入研究适合中国国情的职业教育方法,探索新的办学形式,加快培养适应企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提升企业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以适应经济和社会的人才需求,为新型工业化提供技术、人力和智力支持,推动和促进中国产业经济的繁荣与发展,成为满足产业需求和群众需求的职教新体系。

二、企业需求是职业教育办学的方向

职业教育是按照职业需求组织和实施的教育,培养的是面向基层、面向生产、面向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高级实用型人才,其最大的特点是地域性,培养的人才主要为地方经济服务,是教育和经济的交汇点。因此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最紧密、与企业发展联系最直接,职业教育的发展只有从区域经济出发,从企业需求出发,研究市场,了解产业在发展中现在和未来的状态,才能打破职业教育自我封闭和脱离社会的局面,切实地感受社会对人才质量的需求,从而确立人才质量定位。

企业最了解职业岗位群的职业需求,能够促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确立以职业能力为中心的课程设计思想。职业教育与企业发展密切联系,使课堂教育能够随时反馈职业技术、技能的发展变化,及时调整和更新内容,注重课程建设的实用性和前瞻性,加大实践性教学的比重,争取将实践性教学贯穿职业教育的全过程,使教学方式摆脱"以教为主",逐步向"以学为主"转变。

从企业需求出发,职业教育具有针对性、实用性,能够推进产学研结合,能够根据社会经济和教学工作中出现的难点热点,准确地确定研究课题,以科研带动教学,优势互补,全方位地拓宽职业教育办学之路,提高办学层次,建立高水平的职业教育体系,找到职业教育发展的真正的轨道。

三、能力培养是职业教育办学的根本

当今世界,劳动者素质在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综合职业能力是劳动者可持续发展的必备基础,是高素质劳动者的重要标志。企业人力资本实力的增长,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行业的岗位技术必然向细微化方向发展,基础技术在不同行业中的运用、交叉也愈来愈多,由此引发的能力需求将更为多样化。职业教育应从企业的岗位技术要求出发,适时调整专业方向、专业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注重实践性、启发性、科学性,力求专业技能与关键技能的相接或融合,重视创新能力培养和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应用和发展,培养具备较宽理论基础和复合型技能的人才,使培养的人才适应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和市场的需要。

职业教育是就业教育,目的是为企业输送能制造一流产品具有适应性广、动手能力强、技术过硬的生产一线技术人才及管理人才。因此职业教育必须密切关注社会上职业能力的变化与社会需求的发展,让学生掌握必备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们在进入社会时不仅具备一定的职业技能,同时也初步具备一定的社会适应能力,满足学生对综合能力的需求。

社会正在由工业化社会向信息化社会过渡,新型组织和管理机制不断出现,对人才的需求由操作型向智能型转化,由从业型向创造型转化,要求劳动者具有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和较强的应变能力。因此,职业教育要强化创新能力的培养,推进产品开发、技术改造的更新换代,创造出满足或超越消费者需求或期望的优质产品,为企业成功地驾驭市场提供新的科技支撑点,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职业教育还应注重自学能力的培养。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原有的职业不断被淘汰,新的职业不断在产生,专业知识和技能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一个人一生从事一种职业的可能性变小了,人们更换职业时,需要重新学习或更新原有的知识和技能。而一个人具备了自学能力,将为终身更新知识和技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校企结合,是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之路

发挥企业在人力资源需求信息方面的导向作用,制定职业教育规划,以企业岗位群所需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核心,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保证让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做到与企业同步、与市场吻合,满足企业发展对一线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解决培养与使用“两张皮”的现象,保证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使职业教育更贴近市场、贴近社会需求并满足受教育者需要,推动学校办学模式和教学模式改革,形成办学特色,开创职业教育的新局面。

发挥企业专家的教学指导、教学监控、教学评估和就业指导作用,把握需求脉搏,及时修订专业培养方案,探索职业岗位要求与专业教学计划有机结合的途径和方式,以典型产品或服务为载体设计教学、组织教学,及时地把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补充到教学中来,加快教学过程的双向调整,共同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互利共赢、和谐发展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更好地实现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促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为企业直接选才开辟窗口,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双方互动。

发挥企业在资金投入、生产实习基地和设备等方面的优势,合作进行技术开发、技术转化、技术服务等,推行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面向生产实际,侧重职业技术能力的掌握与提高,突出技能训练,让学生在实际的实践体系中与实践教学进行零距离接触,使学生了解企业的组织管理、工艺流程、实训安全、实训纪律、设备工具的使用与保管等,有充分的“练”和“干”的机会,练就扎实的基本功,增强他们生产和科研的事业心与责任感,培养他们的爱岗敬业精神,缩短毕业生校企之间的适应期,减轻企业再培训的负担。

发挥企业技能鉴定中心的作用,将实践教学与职业技能鉴定有机结合起来,循序渐进地对学生的专业基本技能、综合分析能力进行培养训练,增强岗位适应能力。按照职业资格标准的要求,开发具有特色的模块教学包,并通过企业反馈用人和需求信息,进行相应的调整,保证学生接受到足够的技能训练,取得相应岗位的职业资格证书,为就业奠定基础。

企业生存与发展离不开职业教育,企业的发展又促进了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教育只有面向市场,才可能了解市场,只有了解市场,才能真正为市场所需。总之,职业教育应与企业发展相互支撑,以产业发展促进专业建设,形成产教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职业教育发展篇(4)

中央一号文件中明确提出要大力推动农民城镇化进程,最近出台的逐步取消农业与非农业差别的居民户口政策也可以看出政府在这方面决心很大并已着力开始相关配套政策的制定和完善。而农民城镇化的必然结果是将有更多的农村劳动力从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而农业变成一项相对固定而专业的劳动由职业化农民专门进行。农民进城打工,虽然挣了一些钱,与务农相比即期收益有所提高,但许多无形的、非物质性损失和未来长期性损失是不可估量的。“一万打工钱,三代离别泪。”特别是儿童教育问题,目前可以说是令人忧心。1992年,时任国务院总理的在联合国承诺,教育投入到2000年占GDP的4%,这一目标到2013年才得以实现。教育投入不足,全国推行撤点并校,由原来的50多万所撤并到20多万所,撤了一半。农村小孩面临着新的上学难,有关调查显示,农村小学生家离学校的平均距离为5.4km,初中生为17.5km。农村教育落后导致严重后果,5亿劳动力平均受教育时间为7.8年,1亿多初中生不能上高中,直接走上社会打工,使我国的农业后备军科学文化素质难以提高。

1.2农业技术现代化

包括大面积机械作业、标准化生产等等先进技术应用,将进一步节约农业劳动力,提高农业单产水平,而这需要掌握更多农业技术的专业性人才来进行农业生产。

2农业职业教育的优势与劣势

2.1优势

教育门槛低。众所周知,学生要进入普通高校读书必须要通过国家统一高考才能取得录取资格。对于一些立志投身农业的有志青年来说,尤其是出身农村基础文化程度不高的人来说是一个很难跨过的门槛。而职业教育招生门槛低,只要接受过九年义务教育具有初中文化程度即可参加。既让一些家庭贫困的初中毕业生可以尽早自食其力,也可以让本专科专业选择不好,打算重新规划人生的大中专院校学生多了一项选择。二是学习时间短。普通高校学制一般为3~4年,而职业教育一般只需要2年时间,可以大大提高劳动力转移效率。而且由于能够进行各种时间和地点比较灵活的短期培训,并可以根据生产力发展快速更新教学内容,推广先进技术,也给一些毕业生和已从业人员继续进修充电提供了一个有力的平台。三是内容针对性强。农业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需要大量的田间经验。而对于普通高校来讲,入学第一年的学习时间却大多用于高等数学、英语等基础学科,涉及专业知识较少。对于打算继续进行学术研究的学生来讲,这诚然是一些不可或缺的基础知识,但对于培养基层工作人员的职业教育学校来说,这些科目的设置却是没有必要的,可以绕过这些基础科目,把学习的重点放在专业教育上,增加更多的实习实践课时,致力于培养出动手能力强,实践技术过硬的一线劳动者。

职业教育发展篇(5)

我国职业教育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然而,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当前还有不少困难阻碍着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使职业教育陷入尴尬境地。本文就我国职业教育面临的主要困境及破解困境策略,谈谈个人的一孔之见。

一、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的尴尬境地

1、生源数量不足,质量下降

目前,虽然部分省市职业教育招生形势出现转机,但大多数省市仍不景气。最近几年,我市高职学院招生情况也不很理想,招生录取数低于计划数。职业教育生源不济,造成许多学校资源闲置。一些学校由于招生困难,不得不被迫停办某些专业,甚至全校转向办成普通中学。一些长期从事职教,有着丰富职教经验的教师,离开自己心爱的职教岗位,丢掉了自己心爱的专业。同时,为了保证足够的生源学校不得不压低甚至取消学生入学门槛,并掀起一年一度的生源大战。招生门槛很低甚至不设门槛,生源质量下降可见一斑。

2、政府投入不足,人才流失严重

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普通高等教育是我国教育系统中的三大子系统。这些年来,政府和社会对教育投入主要集中于基础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普通高等学校一幢幢新楼拔地而起,完善学校硬件设施,更新教学科研设备,办学条件越来越优越,校园面貌日新月异。而职业教育获得政府的投入,对公办学校而言,只能用于学校人头费,仅能维持学校的日常运转。因此,学校根本拿不出多少钱用于基本建设,改善学校办学条件。近年来,职教系统个人收入相对降低,物质待遇增速减缓,一些职业学校的优秀教师,为寻求个人发展,纷纷跳槽,另谋高就,职教人才流失严重。

3、理论研究不够,滞后于经济发展

相对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来讲,职业教育的理论研究滞后。研究的深度、广度也不够,特别是对一些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没有突破。由于研究不深,产生认识上的误区,导致行动上的不统一,影响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智力密集型产业发展的过程中,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规模与规格、专业结构与功能、发展的前景及趋势等不同程度地暴露出与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的不相适应性,滞后于经济发展。

二,破解困境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策略

1、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陷入困境,并非客观原因造成的,而主要是主观认识引起的,归根到底,是由于我们对职业教育重要性认识不够所引起的。我们必须深化职业教育重要性的认识。目前,在我国的教育管理体制中,职业教育主要由地方政府管理。党中央和国务院十分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并提出了一系列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方针、政策和措施。然而,对地方而言,发展教育的着眼点却被放在了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方面,而对职业教育的发展重视不够。要使职业教育走出困境,各级政府必须切实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而是要落实在行动上。

2、政府加大职业教育投入

职业教育仅靠自身寻求发展,难以进行下去。职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财力支持。政府要加大对公办职业学校的投入。这种投入主要用于改善硬件设施,如教学楼、图书馆、体育馆、实验设备、信息网络等。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一些地方政府财政拮据,无力支持职业教育的发展,中央财政应从每年的教育支出费用中拿出一部分投向西部地区,扶持西部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

3、走内涵发展与外延发展并举之路

职业教育发展篇(6)

二、促进地市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

(一)强化地市政府统筹责任

从地市层面来看,我国中职层次学校多以地市、县级政府管理为主。高等职业教育经过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在院校数量和办学水平上都有很大提高,地市政府也具备一定的业务管理能力。从省级层面来看,对于高等职业教育,应更多地依托地市政府来管理,使高职院校更好地为当地发展服务,同时要求地市政府对包括高等职业教育在内的职业教育发展承担统筹责任。这样,促使地市政府从地市层面对职业教育进行总体研判、引导、调节、管理,加强对职业院校包括高职院校的扶持和指导,使职业院校在地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地市政府接受省级政府的领导,省级政府如何强化地市政府对统筹职业教育发展的责任至关重要。第一,权责统一。应科学分解和合理配置省地之间职业教育行政权力,在赋予地市政府行政权力的同时,严格规定行政责任,确保权力同责任并设并行。为了充分发挥地市政府作用,应积极稳妥地将专科及以下层次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权、招生计划权、人事管理权等逐步下放到有条件的地市政府,有利于地市政府对当地职业教育的整体掌控,激发职业教育活力。第二,科学评价。应完善职业教育评价体系,这种评价不应是零散和孤立的,不仅仅针对某类学校或职业院校个体,而应更加全面,更加系统,注重对地市职业教育整体发展情况的综合评价。第三,加强监督。应完善监督制度,规范办学行为,实行行政问责制,以此增强地市政府责任意识。同时避免出现短期行为和违规做法,将权力下放地方后不至于出现“一放就乱、一乱就收”现象。

(二)深化地市政府机构改革

我国的职业教育存在多头管理体制。如果按照部门职责垂直对应关系推理,这种多头管理往往自上而下延伸至地市政府部门。在对地市职业院校的管理中。地市举办的高职院校在业务上多受省级教育主管部门指导,或将其称之为管理;中职学校多以市县政府及其教育部门管理为主;而技工学校则多以市县政府及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管理为主。多头管理使得三种办学呈现不同特点,但也容易出现政出多门、职责交叉、标准不一、难以协调等问题。这些问题制约地市职业教育统筹发展,与机构设置有直接关系。面对地市统筹职业教育发展的现实需要,必须深化政府机构改革。第一,综合管理。地市政府在机构设置方面有一定的灵活性,所受到的牵制和阻力相对较小,应争取在改革创新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上有更大的突破。加强对职业教育工作的组织领导,打破管理部门条块分割界限,建立综合管理机构,有利于地市政府对职业教育统一、规范、高效管理。第二,强化职能。既然要对职业教育进行综合管理,那么综合管理机构就应站在地市全局高度,全面和系统解决职业教育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综合管理机构应在地方性职业教育立法方面发挥积极作用,针对地方实际系统拟定有关政策措施,负责有关政策措施的具体落实,着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如推行“技能考核”“推优保送”“学费减免”“注册入学”等招生办法,疏通职业教育升学渠道。如施行“学分银行”“学分互认”“在岗培训”“离岗培训”等培养方式,鼓励初高中毕业生、职业院校毕业生、企业职工、待业人员等,以全日制或非全日制等形式,采取自主学习或自学考试等方式接受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

(三)实施资源优化和共享

职业教育资源包括用于职业教育的人力、物力、财力。在职业学校设置方面,近些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快速发展,但在一些市县中也存在职业学校数量过多、规模偏小、教育质量参差不齐等现象,致使职业教育“小而全”。在资源使用方面,有些职业院校生源“吃不饱”,出现资源闲置。如果职业院校之间大量地重置资源,也往往由于使用效率不高造成隐性浪费。这对地市职业教育发展产生不利影响。优化和共享职业教育资源,有利于提高资源的效率与效益,增强总体办学实力,提高整体办学水平。第一,科学配置。针对市县职业院校“小而全”现象,通过职业院校的合并、共建、联办、划转等多种形式,进行职业教育资源的整合重组,加大对重点高职和县域重点职业学校的扶持力度,合理布局中心城区和县域职业院校,构建符合地市实际的职业教育资源体系。第二,充分利用。高职院校和某些县域职业学校往往具有相对较好的师资、设施、专业、课程、招生、就业等优势资源。特别是在一些经济相对欠发达地区,政府投入大量资金整合中职、技工学校,或升格为高职院校,其资源优势明显。这些优势资源可以为其他职业院校所用。通过政府协调或双方协商,职业院校之间以借用、租赁、共建、使用等方式,实行师资、设施、专业、课程等方面的资源共享。第三,综合化办学。我国专科层次的高职院校主要从事高等职业教育,可以继续举办适度规模的中等职业教育、技工教育。中职层次的学校也可以同时举办中等职业教育、技工教育,是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具体办学形式。高等职业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技工教育同属职业教育范畴,具有职业教育共同属性和内在联系,它们之间是能够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兼容发展的。从实际需要出发,职业院校合理开展综合化办学,能够有效利用资源,提高办学效益。同时,有利于这些职业院校内部加快推进职业教育层次、专业、课程的一体化进程。

(四)推动区域内校企合作

职业院校要为当地产业和企业发展服务,校企合作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职业院校在与当地企业合作方面具有地缘优势,方便与当地企业联系和沟通,有效组织和实施校企合作。从职业院校自身来讲,只有密切跟踪市场需求变化,以地方产业为切人点,大力开展校企合作,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不断优化层次结构、专业结构、课程设置,才能及时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求得自身生存和发展。但是,由于多种原因,校企合作仍然存在“单相思”和“一头热”现象。地市政府的支持与督促,是推动区域内校企合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第一,搭建平台。在政府支持下,通过区域内组建职业教育集团,召开校企联席会议,组织校企联合招生,开展职业培训等,为校企之间交流与合作搭建平台,调动校企双方合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利用政府搭建的校企合作平台,职业院校能够为当地企业培养更多的技能型人才,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促进工学结合和招生就业。第二,督促落实。地市、县级政府对当地产业和企业肩负管理和引导职能,具有直接和现实的影响力。通过政策推动、制度保证、检查督促,能够更好地实现校企合作和互利共赢。2011年7月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市交通委员会联合制定并施行的E京市交通行业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暂行办法》,为地市政府推动校企合作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五)推进区域内校校合作

职业教育发展篇(7)

本文从职业教育与市场发展的关系出发,探讨职业教育与市场经济的相互作用。

 

职业教育是指让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职业教育是指按照社会上各种职业的需要,对劳动者或预备劳动者开发智力,培训职业兴趣,培训拥有从事特定职业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实用知识和技能技巧人才的教育。

 

在我国,有时也称为职业技术教育。这种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劳动者的文化、技术、业务水平,以适应各种职业所需要的熟练劳动力和专门人才。

 

与传统的教育不同,职业教育更注重实用性和与市场的对接性,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为市场提供了大量的人才,而市场的进步也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职业教育和市场相互作用、共同发展。

 

一、职业教育促进市场发展

 

自“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以来,在中央和各地的关注推动下,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不断完善,办学模式不断创新。招生规模和毕业生就业率再上新台阶,驶上了发展“快车道”。

 

据统计,2005年全国仅有中等职业学校11611所,当年招生537.29万人,在校学生1324.74万人。经过3年发展,2008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共有14767所,招生规模达810万人,在校生达2056万人。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招生规模已大体相当。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模式,成了我国职业学校,尤其是中职学校毕业生高就业率的秘诀。因而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的指向性和目的性较传统的教育体制要强,同时职业教育的教育体制与市场的进步相适应。

 

因此职业教育下的毕业生熟悉岗位要求、市场运作方式,能够很快适应企业发展变化。这也是职业教育推动市场进步的原因,职业教育输出的人才填补了市场发展对高等技能人才的需要,极大地促进了市场发展,所以在将来我国应当不遗余力地推动职业教育发展。

 

二、市场的快速发展对职业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

 

市场发展可以说是日新月异、一天一变化,所以只有跟上市场发展的步伐,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才会更具有竞争力。快速变化的市场经济对职业教育提出以下几点要求。

 

第一,增强市场意识,及时根据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调整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要根据我国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趋势进行专业设置的指导和管理、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提高教育资源的整体效益,要适应经济发展和市场的变化及时调整专业设置。改造更新现有专业,形成专业特色,使人才的培养与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一致。

 

第二,走岗位资格之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完善中求生存,在创新中图发展,努力为国内外优秀企业提供全方位一流的人才。引入岗位培训机制,在职业学校进行职业技能鉴定推行职业资格证书是进一步提高职业学校学生职业素质和实践能力、培养社会需求的技术开发与应用新型技能人才的一条重要途径。

 

第三,实行多元化办学,推动职业教育快速发展。职业教育应适应市场经济需要,主动与大专院校联合办学,建立教学协作关系,建立本专科函授站,开展“现代远程教育”。

 

第四,构建终身教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劳动者面对的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劳动市场和产业结构调整周期加速的社会。工业和技术的发展和变化的需要对经济结构产生重大的影响,这些变化要求工人应当具有异常灵活的,善于适应新变化的技能,并接受终身学习提高的思想。

 

第五,改进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为经济建设服务。一是强化服务办学意识,发挥经济效益。二是发挥龙头作用,拓展就业和再就业渠道。第六,分层次培养技术人才满足市场需求。市场的发展具有多层次、多元化的特点,人才的培养要根据市场的这一特点来进行。根据市场的发展特点和地域经济发展特点,设立职业教育课程是适应市场发展的必然要求。

 

第七,培养技能与素质并存的人才,市场经济的不断进步不仅要求职工具备过硬的工作技能,也要求从业人员具备爱岗敬业、勤劳肯干等品质。所以职业教育学校在注重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也不可忽视思想教育。

 

三、职业教育与市场发展展望

 

职业教育发展篇(8)

一、民办职业教育的性质与任务

在探讨此问题前,首先应明确民办教育的概念及应用领域。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以办学主体是否具有政府权能为标准而将学校划分为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公立学校指由政府直接举办的学校,私立学校指由非政府机构举办的学校,包括不具有政府权能的社会力量。在此我们也认为,民办学校即私立学校,所有社会力量举办的教育都可称民办教育。按照国际习惯一般将民办教育称为私立教育较为合适,在中国则以民办教育较符合国情与教育发展形势。故在一般描述国外民办教育时冠之以私立教育,而在研究中国情况时则以民办教育统称之。

国际私立教育发展与成熟的历史研究表明,教育的民主化与法制化;教育的自主性与公共性,二者是保证私立教育存在与发展的最基本条件。教育的民主化将普及教育、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作为广泛的民办教育发展的最基本条件;一系列法律制度的建立,则促进和保证了私立教育存在的合理性及合法性;而教育的自主性和公共性,则为私立教育提供了生存的土壤和发展的基础。这些属性,保证了私立教育在欧美等国延续了几个世纪的发展,与公立教育相比日益显示出其独特性与不可替代性。如美国私立教育已逐渐从昔日的宗教教育为主发展为与公立教育同等教育目的与内容、在教学及管理上独具一格的学校。日本私立教育的产生及内容更多地受西方教育民主思想的影响,通过法制化手段保证及促进了私立教育的发展,使教育从贵族阶层的特权普及入一般民众社会,实现了教育的大众化。但是无论何种原因,可以说,私立教育的产生与发展是基于一定的社会政治背景基础上,社会的需求最终促成了它的存在与发展,补充公立或国办教育之不足,提供公民接受各种教育的机会与权利,其性质与任务也是紧紧围绕社会需求而定的。所不同在于,如果说以往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私立教育以进行知识传授及普及教育,满足不同社会阶层的教育需求为主,而现代社会的私立教育则更多地倾向于满足个体需要,追求社会多样化发展的内容与要求。这也反映出现代社会对教育系统的价值与内容的重新认识与定位。可以说,私立教育的性质与任务是随着不同的社会发展与需求而进行变革,以保证其存在的价值与合理性。

二、私立职业教育在职业教育体系中的层次与规模

从世界教育发展历史来看,公、私立并举的教育体制作为一种教育形式古已有之,它是人类社会传递文化遗产的一种工具,仅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和发展时期发挥的作用不同而已,世界各国的教育体制中各级各类学校都是由国立、公立、私立三类学校构成。从教育类型来看,各类教育中都存有私立学校,但相对而言,属于普通教育内容的私立教育比私立职业教育易得到发展,因此,世界各国教育体制中属普通和高等教育之私立教育较为发达;从各类学校发挥的作用来看,传播宗教知识内容一直作为私立普通教育机构的主要教育教学内容,这也就限制了以传授技能与技术为主的私立职业教育的发展。由于职业教育本身所具有的特性,对私立职业教育的发展提出了一些现实要求,如教学内容与手段的限制。何种类型与层次的私立职业教育发展最为合适,或那一层次的教育最适合私立职业教育的发展,认真学习发达国家私立职业教育发展的经验,发现在大多数国家的中等层次的职业教育由国家承担,而中学后或培训性质的职业教育则大多数为私立的职业教育,如美国,由于其教育体制中完全的或具有职业教育性质的职业中学相对较少,因此所有中等层次的职业教育均是在公立中学实施,这类公立中学设有一定数量的职业课程。而属高中后非学术性、非学历教育的职业培训学校则大多为私立性质,据统计在美国这类学校目前已达7071所,其中私立6514所,占有92.8%;同时由于教育普及程度的提高,绝大多数的中学毕业生都将在毕业后继续接受教育,因此在美国除为继续进行学位课程的公立性的社区学院外,大量的是属于私立性质的职业教育培训机构,据统计这二类机构的比例为1比6,也就是说在美国属于中学后教育阶段的职业教育大多数为私立的。日本的情况也是如此,据有关统计资料,到1992年底,在日本属于高中后教育阶段的职业教育中最为发达的是私立高等专科学校和专门学校,共有2494所,占总数的86.7%,另有私立短期大学499所,占84.4%。总结美日二发达国家私立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与经验,是否可以这样理解,私立职业教育或培训在非学历教育和中等层次之上发展较为合理并能获得较大的价值;在高等职业教育层次或在属于职业技术培训内容方面更易获得发展。美日二国私立职业教育发展的经验告诉我们,私立高中后职业教育与培训是职业教育的内容主要承担者,是高等教育的重要补充。

三、民办职业教育与企业办职业培训的关系

关于此问题,主要的模糊认识在于①企业教育是否也是民办教育,特别是在企业经营机制转换后,企业的办学行为与办学主体与企业的所有制间的关系问题;②如果企业办学属于民办职业教育范畴,但现实的反映表明它又不等同于纯粹意义上的民办职业教育,其与民办职业教育的不同点在何处;③如果企业教育随着企业经营机制转换作相应的改革,企业作为民办教育如何发展;④我国企业教育与国外企业教育的不同,也就是企业教育不能成为企业内的独立存在体,还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与义务的前提下,其民办意义体现在何处。

对此类问题,本人认为,①企业职业教育属于民办职业教育,这是由企业的所有制性质决定的。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公开,管理科学”,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企业正在逐步成为市场主体和自主经营的经济实体,经营权与所有权的变化,决定了其所从事的职业教育的性质,私营企业、个体企业、合资企业所进行的教育与培训活动当然属于民办职业教育或私立职业教育,必须明确的是,企业教育尤其是

企业开展的培训,是以企业发展为本,企业教育的目的在于提供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人才,以满足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取胜的需要。企业教育成为企业发展行为,企业教育与企业生产与经营纳入同步发展轨道,这样企业教育行为也属于企业的一种经营行为。但是企业办学由于企业性质的复杂性,使得办学主体及性质也呈现出多种特性。在企业教育类型上,从国外情况来看,有企业与企业联办,企业与社会联办,企业委托其他企业、行业、社会办等,企业给予经费资助或提供教学实习场所。

②企业职业培训属于民办职业教育,而且随着职业教育多样化的发展,企业开展的职业教育将成为今后民办职业教育的一个最重要组成部分。理由在于国家对于民办教育的鼓励与支持政策和企业职业培训发展为民办职业教育的社会必然性。1997年颁布的《社会力量办学条例》,其中明确指出社会力量是指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这样企业所承担的教育形式在法律上已成为社会力量办学的组成部分。另从我国国情来看,能够承担一定的社会教育任务及职业培训的机构,大多数是一些企业或由行业组织的培训机构,可以说,企业办学一直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一大特色,但企业的改革冲击最大的也是企业办学这一领域,如何在企业所有制形式转变过程中,使企业的办学适应企业转变需要并及时作相应的改革,是企业教育继续存在与发展的关键。目前企业教育向民办教育体制转变,并与其它培训机构进行多种形式的联合不失为一条可行之路。

四、民办职业教育与政府的资助

目前,世界上大多国家的私立学校大多以各种各样的形式接受政府资助,政府在经费上的资助,使私立学校具有了坚实的经济基础,这也是维持和发展私立学校的必要条件,同时政府通过对私立学校的资助,有效地实现对私立学校发展的控制,保证私立学校成为国民教育的一部分并发挥作用。可以说,政府的扶持政策与财政资助,是私立教育发展的保障条件,它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私立学校的教学条件和教学质量。国外政府对私立学校的资助包括低息贷款、税收优惠、政府资助,在日本最为著名的为1970年的《私学振兴财团法》和1975年的《私立学校振兴援助法》,自此,政府对私立学校的经常费用补助金,最高达学校经常费用的50%。另有一种形式是通过对民办学校学习者进行资助的方式来实现的,例如美国联邦政府主要以学生贷款、奖学金、专项补贴等方式进行资助,这种资助保证了有才华、但受经济困扰的学生能够接受平等的、较好的教育机会与权利,学校则通过稳定生源、质量提高而间接受益。

但是必须明确的是,国家对私立教育的资助,是私立教育获得与公立教育发展的同等条件,承担相同的任务,且政府有足够的财力与物力来扶持私立教育发展,并通过资金资助作为重要的管理手段。如果在不具备这种条件的情况下,政府如何发挥在私立教育中的管理职责,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问题。

职业教育发展篇(9)

但是就个体来说,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当我们只是考虑外部的需要,考虑如何根据职业岗位的能力标准把学生训练成能胜任该工作的员工时,这种教育对其个体而言真的是具有发展属性的吗?这个学生面临的状态可能是:由于以往的不良受教育经历的影响,他还没有准备好进行新的学习,所有教育对他来说都还不会有实质意义;他非常渴望进行新的学习,但一直没有掌握有效的学习策略,新的教育对他来说还难以产生实质意义;他能够有效地进行新的学习,但所选择的专业不是他所感兴趣的,内心非常苦闷;他对目前正学习的专业有兴趣,但只对部分内容感兴趣,他的职业生涯抱负需要结合几个专业的课程内容才能实现,等等。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学生面临的状况是极为复杂的,如果我们不把教育变成可供学生选择的一道道菜,而只是把他们看作为成人可任意去填饱的婴儿,那么无论这道菜如何高级,对他来说也是索然无味的,会遭到他的排斥。

发展性职业教育,首先要求我们把对职业教育的功能设计从职业定位转向个体发展。教育要服务于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但满足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这一任务的首要责任者应当是经济领域,对教育而言它只能是次要任务,教育的首要任务是人的发展。我们一直在要求职业教育成为社会人才需求的首要责任者,而事实上由于内在结构的原因,教育不可能完全满足经济领域对人才的需求,而且经济领域是有其满足人才需求的自身路径的,那就是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过于要求职业教育突出这一功能,甚至要求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不断地根据企业人才需求变化及时做出调整,这不仅会把职业教育弄得忙乱不堪,而且会由于专业设置的不稳定而使职业教育的内涵难以通过积累得到提升。合理的设计应当是职业教育根据学生发展需要去选择适合的专业,并在教育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设计适合他们的教育内容,而不是一味地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给学生设定好培养框架。

职业教育发展篇(10)

一、民办职业教育的性质与任务

在探讨此问题前,首先应明确民办教育的概念及应用领域。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以办学主体是否具有政府权能为标准而将学校划分为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公立学校指由政府直接举办的学校,私立学校指由非政府机构举办的学校,包括不具有政府权能的社会力量。在此我们也认为,民办学校即私立学校,所有社会力量举办的教育都可称民办教育。按照国际习惯一般将民办教育称为私立教育较为合适,在中国则以民办教育较符合国情与教育发展形势。故在一般描述国外民办教育时冠之以私立教育,而在研究中国情况时则以民办教育统称之。

国际私立教育发展与成熟的历史研究表明,教育的民主化与法制化;教育的自主性与公共性,二者是保证私立教育存在与发展的最基本条件。教育的民主化将普及教育、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作为广泛的民办教育发展的最基本条件;一系列法律制度的建立,则促进和保证了私立教育存在的合理性及合法性;而教育的自主性和公共性,则为私立教育提供了生存的土壤和发展的基础。这些属性,保证了私立教育在欧美等国延续了几个世纪的发展,与公立教育相比日益显示出其独特性与不可替代性。如美国私立教育已逐渐从昔日的宗教教育为主发展为与公立教育同等教育目的与内容、在教学及管理上独具一格的学校。日本私立教育的产生及内容更多地受西方教育民主思想的影响,通过法制化手段保证及促进了私立教育的发展,使教育从贵族阶层的特权普及入一般民众社会,实现了教育的大众化。但是无论何种原因,可以说,私立教育的产生与发展是基于一定的社会政治背景基础上,社会的需求最终促成了它的存在与发展,补充公立或国办教育之不足,提供公民接受各种教育的机会与权利,其性质与任务也是紧紧围绕社会需求而定的。所不同在于,如果说以往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私立教育以进行知识传授及普及教育,满足不同社会阶层的教育需求为主,而现代社会的私立教育则更多地倾向于满足个体需要,追求社会多样化发展的内容与要求。这也反映出现代社会对教育系统的价值与内容的重新认识与定位。可以说,私立教育的性质与任务是随着不同的社会发展与需求而进行变革,以保证其存在的价值与合理性。

二、私立职业教育在职业教育体系中的层次与规模

从世界教育发展历史来看,公、私立并举的教育体制作为一种教育形式古已有之,它是人类社会传递文化遗产的一种工具,仅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和发展时期发挥的作用不同而已,世界各国的教育体制中各级各类学校都是由国立、公立、私立三类学校构成。从教育类型来看,各类教育中都存有私立学校,但相对而言,属于普通教育内容的私立教育比私立职业教育易得到发展,因此,世界各国教育体制中属普通和高等教育之私立教育较为发达;从各类学校发挥的作用来看,传播宗教知识内容一直作为私立普通教育机构的主要教育教学内容,这也就限制了以传授技能与技术为主的私立职业教育的发展。由于职业教育本身所具有的特性,对私立职业教育的发展提出了一些现实要求,如教学内容与手段的限制。何种类型与层次的私立职业教育发展最为合适,或那一层次的教育最适合私立职业教育的发展,认真学习发达国家私立职业教育发展的经验,发现在大多数国家的中等层次的职业教育由国家承担,而中学后或培训性质的职业教育则大多数为私立的职业教育,如美国,由于其教育体制中完全的或具有职业教育性质的职业中学相对较少,因此所有中等层次的职业教育均是在公立中学实施,这类公立中学设有一定数量的职业课程。而属高中后非学术性、非学历教育的职业培训学校则大多为私立性质,据统计在美国这类学校目前已达7071所,其中私立6514所,占有92.8%;同时由于教育普及程度的提高,绝大多数的中学毕业生都将在毕业后继续接受教育,因此在美国除为继续进行学位课程的公立性的社区学院外,大量的是属于私立性质的职业教育培训机构,据统计这二类机构的比例为1比6,也就是说在美国属于中学后教育阶段的职业教育大多数为私立的。日本的情况也是如此,据有关统计资料,到1992年底,在日本属于高中后教育阶段的职业教育中最为发达的是私立高等专科学校和专门学校,共有2494所,占总数的86.7%,另有私立短期大学499所,占84.4%。总结美日二发达国家私立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与经验,是否可以这样理解,私立职业教育或培训在非学历教育和中等层次之上发展较为合理并能获得较大的价值;在高等职业教育层次或在属于职业技术培训内容方面更易获得发展。美日二国私立职业教育发展的经验告诉我们,私立高中后职业教育与培训是职业教育的内容主要承担者,是高等教育的重要补充。

三、民办职业教育与企业办职业培训的关系

关于此问题,主要的模糊认识在于①企业教育是否也是民办教育,特别是在企业经营机制转换后,企业的办学行为与办学主体与企业的所有制间的关系问题;②如果企业办学属于民办职业教育范畴,但现实的反映表明它又不等同于纯粹意义上的民办职业教育,其与民办职业教育的不同点在何处;③如果企业教育随着企业经营机制转换作相应的改革,企业作为民办教育如何发展;④我国企业教育与国外企业教育的不同,也就是企业教育不能成为企业内的独立存在体,还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与义务的前提下,其民办意义体现在何处。

对此类问题,本人认为,①企业职业教育属于民办职业教育,这是由企业的所有制性质决定的。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公开,管理科学”,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企业正在逐步成为市场主体和自主经营的经济实体,经营权与所有权的变化,决定了其所从事的职业教育的性质,私营企业、个体企业、合资企业所进行的教育与培训活动当然属于民办职业教育或私立职业教育,必须明确的是,企业教育尤其是企业开展的培训,是以企业发展为本,企业教育的目的在于提供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人才,以满足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取胜的需要。企业教育成为企业发展行为,企业教育与企业生产与经营纳入同步发展轨道,这样企业教育行为也属于企业的一种经营行为。但是企业办学由于企业性质的复杂性,使得办学主体及性质也呈现出多种特性。在企业教育类型上,从国外情况来看,有企业与企业联办,企业与社会联办,企业委托其他企业、行业、社会办等,企业给予经费资助或提供教学实习场所。

②企业职业培训属于民办职业教育,而且随着职业教育多样化的发展,企业开展的职业教育将成为今后民办职业教育的一个最重要组成部分。理由在于国家对于民办教育的鼓励与支持政策和企业职业培训发展为民办职业教育的社会必然性。1997年颁布的《社会力量办学条例》,其中明确指出社会力量是指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这样企业所承担的教育形式在法律上已成为社会力量办学的组成部分。另从我国国情来看,能够承担一定的社会教育任务及职业培训的机构,大多数是一些企业或由行业组织的培训机构,可以说,企业办学一直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一大特色,但企业的改革冲击最大的也是企业办学这一领域,如何在企业所有制形式转变过程中,使企业的办学适应企业转变需要并及时作相应的改革,是企业教育继续存在与发展的关键。目前企业教育向民办教育体制转变,并与其它培训机构进行多种形式的联合不失为一条可行之路。

四、民办职业教育与政府的资助

目前,世界上大多国家的私立学校大多以各种各样的形式接受政府资助,政府在经费上的资助,使私立学校具有了坚实的经济基础,这也是维持和发展私立学校的必要条件,同时政府通过对私立学校的资助,有效地实现对私立学校发展的控制,保证私立学校成为国民教育的一部分并发挥作用。可以说,政府的扶持政策与财政资助,是私立教育发展的保障条件,它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私立学校的教学条件和教学质量。国外政府对私立学校的资助包括低息贷款、税收优惠、政府资助,在日本最为著名的为1970年的《私学振兴财团法》和1975年的《私立学校振兴援助法》,自此,政府对私立学校的经常费用补助金,最高达学校经常费用的50%。另有一种形式是通过对民办学校学习者进行资助的方式来实现的,例如美国联邦政府主要以学生贷款、奖学金、专项补贴等方式进行资助,这种资助保证了有才华、但受经济困扰的学生能够接受平等的、较好的教育机会与权利,学校则通过稳定生源、质量提高而间接受益。

但是必须明确的是,国家对私立教育的资助,是私立教育获得与公立教育发展的同等条件,承担相同的任务,且政府有足够的财力与物力来扶持私立教育发展,并通过资金资助作为重要的管理手段。如果在不具备这种条件的情况下,政府如何发挥在私立教育中的管理职责,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问题。

上一篇: 幼儿园课题开题报告 下一篇: 网络安全班会总结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