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审计与财务审计的区别汇总十篇

时间:2024-04-09 16:06:56

工程审计与财务审计的区别

工程审计与财务审计的区别篇(1)

中图分类号 F239.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9-0345-01

农村财务审计是农经部门的重要职责,农村集体经济审计作为村经济管理活动中的一种监督手段,对保护农村集体“三资”安全、维护农民合法权益、促进农村社会和谐起着保驾护航的重要作用[1-3]。

1 财务审计的作用

一是有利于农村干部的清正廉洁,减少违法违纪现象的发生。通过审计可以揭露农村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便于及时发现并纠正。二是有利于增强农村集体经济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程度。通过审计可以强化农村财务公开制度的落实,特别是对村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和离任审计工作的开展,是向群众明确展示对村班子一届来的财务收支状况,让群众对村干部进行监督。三是有利于端正村干部的经营思想和经营行为,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审计工作的开展,可以促使村干部按照农村财务会计制度相关要求,完善审批程序、监督程序、公开程序,确保账目规范、合法、合规、合理。四是有利于加强集体资产所有者代表的管理责任,防止漏管、失管和滥管[4-5]。

2 尧都区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工作主要做法

尧都区位于山西省南部,是临汾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它拥有农业人口44.4万人。2012年,全区农村经济总收入为119.5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 912元。全区共有16个乡镇、1个农村办事处、372个行政村。尧都区的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工作的重点包括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和重点推进村、村集体经济收支业务较多的村、108国道占地涉及的村以及3年来为开展过审计的村等。审计内容包括农村财务管理、农村承包合同管理、农民负担监督管理等各项政策、法规、制度执行情况。通过审计,尧都区农村财务管理工作有了一个大的改观,特别是全区各乡镇全面实施农村会计委托制以来:一是规范了会计核算,统一了会计科目、记账方法、收付款凭证及账簿设置,彻底解决了村级会计基础工作薄弱、业务水平低、会计核算随意的问题,使全区财务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财务收支行为进一步规范。二是乡镇农经站会计定期向各村提供财务公开资料,及时、真实、准确、完整地在各村村务公开栏公布并接受群众监督,增强了村级财务管理透明度,切实维护了群众参与财务管理的积极性和依法行使民主监督的权利。既消除了群众对干部的猜疑,又改善党群干群关系,为村级各项工作的开展创造了一个宽松环境。三是结合全区农村会计电算化管理的推行,规范了账务处理程序,使会计核算工作更加规范、准确、及时,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等。

3 存在的问题

村级财务管理方面存在一些问题[6-8]:一是制度执行上,少部分村审批制度执行不严格,特别是大额开支未附有关会议记录。二是非生产性支出部分存在不合理开支。如请客送礼、招待费、手机费、交通燃油费等。三是自制票据不规范。主要有原始凭证资料不全,如发放工资只有人员名单,无领款人签字或只有手印;具体开支事项未注明事由。四是部分村级民主理财组不能正常发挥作用。主要表现为少数部分村无民主理财组,有少数部分村民主理财组组长由村干部兼任,有的形同虚设,理财组审核章有村干部掌管等。五是部分重大工程项目未经正规招投标程序,无预算、无决算或只有口头协议,工程干着,工程款不停地支着,并且大部分都是大额现金支出。

4 对策

4.1 认识到农村财务管理工作的作用与地位

各乡镇党委、政府一定要站在讲政治、讲大局、讲原则的高度,充分认识农村财务管理工作在“三农”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实现财务管理工作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保持农村稳定,促进经济健康有序地发展。严格执行尧农税办《尧都区村级转移支付资金使用管理制度(试行)》的文件精神:各乡镇必须在农村财经监督管理站设立资金专户管理村级财政转移支付资金;使用资金时,必须坚持村级审批、乡级审核、分级核算;村级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只能用于村干部补助和村集体组织日常管理必需的办公经费;乡镇农经监督管理站负责村级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的监督与管理,保护集体资金的安全完整,严禁平调、挪用集体资金等,将村级转移支付资金管理工作纳入区政府年度考核目标内,常抓不懈。

4.2 下大功夫落实农经各项制度

严格执行尧区发《关于在全区全面推行农村会计委托制度的实施意见》《尧都区农村会计委托实施办法》《尧都区加强与完善农村财经监督管理工作实施办法》《尧都区村级财务管理制度》《尧都区农村会计委托制业务操作流程》和《尧都区村级重大工程项目管理制度》,把全区农村财经监督管理34项制度和村级财务管理15项制度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对在此次普审中查出的重大经济问题,根据有关政策予以处理,构成违法违纪的,移交纪检、司法机关追究责任。

4.3 加大乡、村两级审核力度

各行政村要结合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根据法定程序建立素质高、办事公道、群众拥护的民主理财小组,并通过乡镇培训负责对各村的财务收支情况进行监管和审核;乡镇农经站要严把财务收支审核关,对手续齐全,规范真实合法有效的原始凭证加盖审核章,否则要加盖“不予报销”印章,退回报账员,并及时做好记录备案。乡镇农经站实行“农经站长负责制”,对于业务处理不及时、工作监管不到位等造成的工作失误要追究乡镇农经站长的责任。

4.4 区财政要加大农经工作经费的管理

一是保证1年1次的大型农经知识培训,确保党的各项农经政策、法规、制度及正常业务内容及时贯彻落实到位,农经管理人员及会计人员政治业务素质不断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二是保证乡镇农经站工作正常运转。乡镇农经站是农村社会稳定和谐的“推进器”,是农村上访告状的“灭火器”,是遏制农村腐败,优化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机构,区、乡镇财政应落实好乡镇农经站人员经费、工作经费及其他工作保障经费,在充分调动农经管理人员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同时,充分发挥乡镇农经站在新农村建设中不可替代的作用[9]。

5 参考文献

[1] 徐岩松,吴绍华,郭申.农村财务审计工作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0(4):398.

[2] 薄华.加强农村财务审计规范农村财务管理[J].农业经济,2008(7):10.

[3] 杜斌兰,许泊.肃州镇规范村级财务核算的做法与成效[J].甘肃农业,2009(3):72-73.

[4] 岳桂云,宋宁.农村集体经济审计的对策建议[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0(7):137-138.

[5] 徐玉清.村级财务审计工作刍议[J].平顶山学院学报,2009,24(2):126-128.

[6] 任国瑞.新农村建设中村级财务问题思考——安徽省枞阳县周潭镇联合施湾村财务调查[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9(3):11-12.

工程审计与财务审计的区别篇(2)

审计调查工作与财务收支审计工作,为保障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国家对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方面的支持,为规范政府对市场经济发展的相关行为作了有力的协调。审计调查工作与财务收支审计工作作为两种不同的审计形式,相辅相成,共同作用于政府部门的监督工作。

一、专项审计调查与财务收支审计的基本理论概述

专项审计调查是指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采用特定的审计方法对被审计对象在经济、行政、司法等领域的特定事项实施专门审计的审计工作,是审计部门全面贯彻落实审计监督职责、发挥审计监督职能的重要工作。财务收支审计则是常规性地对被审计单位(一般为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情况进行审计,侧重于收入支出、基建项目、资产负债等方面的审计工作,主要审查被审计单位的资金收支是否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及财政制度的规定,以及国有资产是否保全等的合法性、合规性的问题。

二、开展专项审计调查的优势

(一)专项审计调查是科学审计的内涵

专项审计调查具有中国特色。一方面,通过专项审计调查,借助个别单位和部门的调查解剖,能够及时发现某事项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困难,及时了解和掌握事项的总体概况并及时处理,避免审计滞后。另一方面,经济工作中存在的许多问题不能一概以对错评论,常规的审计方法有时难以适应,定性处理也不好掌握。

(二)专项审计调查有利于发挥审计的建设性作用

专项审计调查具有温和、无偏见的天然内涵,容易得到被审计方的理解、支持与配合,取得真实可靠的调查材料。由于审计调查通过分析、总结并与各有关调查方进行了充分的沟通与协调,提出的审计意见和建议更具有针对性和实践性,能够帮助被审计单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和困难,而不仅仅是处理、处罚;更容易得到被审计单位的欢迎和接受,更有利于发挥审计的服务建设。

与一般审计项目相比,专项审计调查更多的是从政策、体制、机制上找原因、找问题、提建议,从而促进被审计单位加强管理、完善制度。这种为决策和管理部门提供高水准的管理信息的审计活动,服务建设更强,远比一般的审计能产生更大的审计影响力。

三、有关审计调查与财务收支审计的关系探讨

本文通过对现阶段我国审计调查与财务收支审计的工作情况进行总体调查分析,查阅大量有关审计调查工作和财务收支审计工作的文献资料并进行分析,将二者的关系总结为以下几点:

(一)审计调查与财务收支审计之间的区别

根据上文对审计调查和财务收支审计的分别概述,可以看出二者之间有着较大的区别,笔者将从以下几点进行概述:

第一,覆盖范围不同。覆盖范围不同是审计调查和财务收支审计之间首要的也是最为根本的区别。对于审计调查来说,其是一种政府性质的行为,是针对某一经济问题而进行审核和调查的行为,覆盖范围更为广泛,除了经济方面外,还涉及政治和法律范畴。对于财务收支审计工作来说,其主要针对的是在某一会计就职期间企事业单位内部相关财务活动的审核工作,只能局限在经济领域之内进行。

第二,目标不同。τ谏蠹频鞑槔此担主要是相关政府审计部门为了保证经济的健康、平稳发展而对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进行经济审核工作,目的性较为宏观,能够进一步发现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制定合理的对策进行解决。对于财务收支审计工作来说,主要目的是为了尽量规避财务风险,确保企事业单位在运行过程中不会出现经济问题,使企事业单位内部资金的使用率达到最大化,目的性相对来说比较微观。

第三,方法不同。对于审计调查工作来说,其运行方式多种多样,涉及法律、经济以及统计技术等方面。对于财务收支审计工作来说,其运行方式通常采用传统的专业审计技术,运用统一的模式进行运作。

(二)审计调查与财务收支审计之间的相同点

审计调查与财务收支审计工作虽然在工作方法、涵盖范围及目的性上有着很大的区别,但是最终归宿点都是为了确保整个社会主义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因此其内在具有相应的一致性。首先,审计调查与财务收支审计在法律程序上具有一致性,二者在运行过程中所依循的法律法规都是我国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等;其次,审计调查和财务收支审计工作之间相辅相成,互相配合,共同构成了我国完整的审计工作。

四、开展专项审计调查应关注的几个问题

(一)制定切实可行的审计调查方案

针对审计调查事项,要认真学习研究与审计调查事项有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通过走访、座谈、调查表等形式,掌握审计调查事项的基本情况,从而确定审计的重点。要围绕调查目标、范围、内容、时间和人员分工等制定审计调查方案,其中调查步骤和调查方法应详细制定,从而使调查方案真正做到切实可行,真正作为专项审计调查的工作指南。

(二)灵活运用各种审计方法和技术

要做好审计调查,必须灵活运用多种审计方法和手段,既可以通过检查、监盘、观察、查询、计算、分析性复核等方法取得有关的审计调查证据,也可以运用座谈、调查问卷、计算机辅助审计等手段多渠道、多途径地收集审计调查所需要的资料。在审计调查过程中要强调重点调查与延伸调查相结合、全面调查与重点抽查相结合、审计与调查相结合,以保证审计调查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三)多方位做好综合分析,提供决策参考

综合分析是做好专项审计调查的关键,是专项审计调查的本质要求,也是专项审计调查区别于一般审计项目的重要特征。审计人员要在把握总体情况的基础上,从更高的角度对所获取的资料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进行取舍、归纳和提炼,从主客观、内外部、历史与现实等多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从而提供全面、客观、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为领导和决策部门当好参谋。

总之,专项审计调查能够对财务收支审计进行有效补充,为其提供具有针对性、可比性的具体的问题总结和经济数据、行政管理数据等信息。财务收支审计能够对专项审计调查提出的问题的改进效果加以监督审核。两者在实际工作中紧密结合,能够有效提高我国政府的财务管理和施政绩效水平。

(作者单位为中天运会计师事务所山东分所)

参考文献

工程审计与财务审计的区别篇(3)

由于国家建设项目的建设模式较多,如建设单位公开招标确定施工方;建设单位直接发包给施工方等确定投资方,投资方又确定施工方等,这些建设模式的合同内容不同,结算方式不同,会计核算也不尽相同,所以竣工决算审计也不相同。同样,一级行政预算其审计内容、审计方法及处理处罚等也不一样。

一、两种决算审计的区别

(一)概念的区别

国家建设项目竣工决算审计:是对以在初步验收后对该项目竣工决算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进行的审计。

单位财务决算审计:财务决算是对预算经费执行情况的总结,与部门预算不可分割。财务决算一般指年度决算。单位财务决算审计就是对一个部门或单位年终财务决算的审计。

(二)审计内容的区别

国家建设项目竣工决算审计的主要内容与实行企业管理的单位财务决算审计内容等都各有不同。比如实行企业管理的单位财务决算审计内容主要包括:会计报表、账簿、凭证的真实性、合法性、合规性审计;对企业流动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等的安全完整、保值增值的审计;对企业债权债务的审计;对所有者权益等的真实性、合法性、合规性审计;对损益情况的审计。

在实际工作中,单位财务决算审计既包括建设单位自身的财务决算,同时也包括某个项目的财务收支,但项目的决算审计只包括与该项目有关的财务收支、工程造价等。比如对财务的审计,在单位财务决算审计时,涉及的有营业税、增值税、消费税、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代扣代缴施工方建安营业税,但若只对某项目进行决算审计,所涉及的有代扣代缴施工方营业税、投资方税金、施工方、设计、咨询单位营业税(营改增的企业缴增值税)等。也可就供货方相关税金进行审计。但投资方税金目前全国无统一规定。仅就四川成都而言,在BT模式下:投融资人只负责提供资金,不参与项目施工管理,则对其取得的资金投资回报按照“金融保险业”税目征收营业税。

(三)审计方法的区别

财务决算审计的方法有顺查法、逆查法、抽查法等。

但工程竣工决算审计方法除与财务决算审计方法有部分相同外,另有:材料价格市场询价方法;造价有疑难问题使得审计方法;到编制定额的造价站咨询,以此依据计入审定造价;工程量的审计方法:如用GPS定位测距;钻芯取样测厚度及材质;皮尺测量长、宽、高等;综合单价的审计方法包括:

(1)同类及相似项目按中标单价计价;

(2)变更项目按有关规定重新组价;

(3)同类及相似项目当结算工程量超过中标工程量15%以上的另行组价。

如对某项目审计,除运用单位财务决算审计的方法对项目财务收支进行审计外,还要对工程造价进行审计,就要运用造价的审计方法:工程量的审计方法(GPS定位测距)、综合单价的审计方法(变更项目的重新组价)等。

(四)处理处罚的区别

财务决算审计依据规章以上的法律、法规进行处理处罚,若无文件规定,则不能处理处罚,应向上级部门汇报,以便今后制定政策时使用;工程决算审计中,概算、预算、招投标、多计造价等问题依据审投发【1996】105号文件执行。

在对某项目决算审计时,如发现财务收支方面存在的问题,则处理处罚在引用法律法规上面是一致的;但其他方面,如“四算三超”、高估冒算等方面,那么依据就不一样了。

(五)法律效力的区别

实际工作中,国家建设项目结算审计大多利用审计报告及函的形式,很少采用审计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规定:“审计报告的依法出具不能代替审计决定的法律效力。”审计报告及函反映的问题,对于被审计单位而言,可执行,可不执行,如不执行,审计也就失去了它应有的意义和作用。而单位财务决算审计中,一般根据《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规定进行处理处罚,小问题及建议上审计报告,而大问题上审计报告并作出审计决定。

审计实践中,笔者认为,无论是单位财务决算审计,还是项目决算审计,都应该出具审计报告及审计决定,既保证审计文书的规范化,又保证所有的问题的都应由被审计单位执行。

(六)审计时间的区别

国家建设项目竣工决算审计是某项目在初步验收后就可实施审计,而单位财务决算审计一般是年终决算报表出来以后才开展财务决算审计。

只有完成了竣工决算审计,甲方、投资方、乙方才可以进行工程款最终结算,而仅有工程结算审计报告,建设单位是无法办理真正的竣工决算。只有对项目进行决算审计,被审计单位依据审计报告和审计决定执行以后,才能办理真正的项目决算。若单位财务决算审计时,某项目未完工,则不便于对某项目相关内容进行审计;但某项目未完工,也可对其进行在建工程审计或者过程控制审计。

二、两种决算审计的联系

(一)审计的意义和作用有联系

两种审计的意义和作用都是贯彻国家政策,维护国家利益,严肃财经纪律,促进加强管理和廉政建设,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二)审计内容和范围有联系

单位财务决算审计可以延伸至有关单位,如设计方、施工方等,但项目决算审计,根据审计署有关规定,必须要对投资方、设计方、施工方、供货方、尾工工程、移交工程等进行审计,其审计内容有联系;但项目决算审计的内容要宽泛得多。

(三)财务收支审计中存在问题,处理处罚依据相同

两类决算审计在财务收支审计中发现的违反财经法规的问题,在处理、处罚依据上基本是相同的。

(四)会计科目有联系

工程项目的财务收支、往来、现金、存款与该单位的非工程项目资金的收支、往来、现金、存款有时有密切的联系,会计分录之间的经济往来也有联系。

(五)审计方法也有相同点

如对现金的盘点、存款与对账单的核对、往来款项的函证等。

三、建议

审计署尽快出台相关文件,明确项目决算审计或结算审计,对于审减的工程造价这个问题,必须出具审计决定,否则,即使后续审计,被审计单位不执行审计报告,而按合同付款给施工方或投资方,在国家资金流失的同时,审计的权威性无法体现,投资审计的作用也就毫无意义而言了,审计部门实质上变为施工企业的结算公司了。

工程审计与财务审计的区别篇(4)

财政收支与财务收支虽然都是收入与支出的统称,但是他们之间存在着多方面的差异,我们要明确认识这些差异从而对审计救济的策略进行研究。

首先财政收支与财务收支的主体不同。财政收支的主体是政府,财务收支的主体则是国有的金融机构、企业事业单位以及国家规定应当接受审计监督的其他有关单位。

其次财政收支与财务收支的内容不同。财政收支包括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两方面的内容,财政收入是政府相关部门通过税收等形式获得相关收入;财政支出是政府为履行其促进经济、社会文化、国防、科学技术、教育等的发展职能而进行的财政资金的分配。财务收支也包括两方面的内容:财务收入和财务支出。财务收入是金融机构、企事业单位等从事经济活动获得的相关收入,而财务支出则是他们为维持正常的经济活动而支出的相关费用。

财政收支与财务收支涉及的范围不同。财政收支的范围相对于财务收支来说范围要小一些。因为财政收支只是针对政府而言的,他以政府为中心对财政资金进行再分配;财务收支则是针对整个国家而言的,所有应当接受审计的相关单位都有财务上的收入和支出。

二、审计救济及我国现行审计救济工作的基本情况

审计救济是在审计机关出现审计差错时为保护其合法利益而进行的,所以说审计救济也是对审计工作的一项有效监督和调整的途径。审计救济工作的进行进一步完善了我国的审计工作。我们国家也开展了相关审计救济的工作。

目前,我国审计救济以《审计法》等相关法律为依托规定了审计救济的相关途径。具体为: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机关做出的有关财务收支的审计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提起行政诉讼;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机关做出的有关财政收支的审计决定不服的,可以审计机关的本级人民政府裁定。我们可以看出我们现行的审计救济已经明确的将财务收支与财政收支分开,他们分别选择不同的途径对审计工作进行监督及调整。整体来说,我们的审计救济工作开展的还算顺利、合理,而且相对审计救济开展初期来说,我们已经做出了一些合理的改革。

三、我国审计救济存在的问题

众所周知,任何一项工作的发展都不可能不存在任何问题。我国审计救济工作的发展也不例外。虽然他有《审计法》的保障,开展过程也很顺利,但是我们依然能从现在的审计救济中发现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分为三个方面:

(一)审计救济对财政财务收支的差异区分还不够重视

虽然我们的《审计法》中对财务收支与财政收支的救济途径做了一定的说明,但是对于这些途径的选择与实施还是不够严格,这就说明了我们对财政财务收支的差异不够重视。所以说我们应该注意到这个基本性的问题。

(二)审计救济中财政收支与财务收支的差异还不能明确区分,也就是说我们从事审计救济的工作人员的知识素养与审计救济的要求不匹配

我们对财政收支与财务收支的区别还是很模糊,在实际的审计工作中,审计工作人员可能只从收支的性质、主体等方面来判断它的类型。但是我们知道经济活动都是相当复杂的,相同经济活动在不同时间、地点及空间等背景下可能归属与不同的类别。从事审计工作的审计人员也就不容易区分从而找不到合适的审计救济途径。所以说怎样提高审计救济相关工作人员的知识素养是一个亟待我们解决的问题。

(三)我国的审计救济的相关法律还不够全面具体,没有形成系统的法律体系

目前,审计救济工作是以《审计法》为依托的。我国的经济起步较晚,所以审计及审计救济工作的发展也相对滞后,所以维持审计及审计救济正常进行的法律体系还不够完善。所以我们要多方面考虑建立起全面的法律体系并逐渐发展完善它从而为我们的审计及审计救济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四、我国审计救济的发展建议

审计救济的发展关系到经济活动的正常进行,进而关系到国计民生。所以我们要对他提出一些关键性的建议促进审计救济的健康发展。

(一)首先我们要对《审计法》进行全面的审查与完善

《审计法》是调整审计与被审计关系的具有强大约束力的条文,规定了审计工作的基本准则,所以我们必须完善这些条文。在制定这些法律条文时我们要做到最基本的客观公正。我们现行的《审计法》包括总则、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审计机关职责、权限、审计程序、法律责任及附则。我们可以在这个整体框架上对他进行完善。

(二)加强对从事审计救济工作人员的常规知识教育

由于经济活动涉及的范围较广,所以他具有复杂化、多样化的特性,因此财政收支与财务收支之间的区别并不是那么的明确,而且在某些方面还会出现交叉重叠。因此我们如果对从事审计救济工作的人员进行定期的教育,他们就会对这些模糊不清的概念、性质等进行进一步学习和研究,我们的财政财务差异的区分工作也就相对较容易,审计救济的策略选择也就更加轻松准确。

(三)我们要对财政收支与财务收支的差异进行条文性的说明

在对从事审计救济工作的人员进行统一定期的教育之前,我们要对影响审计策略选择的关键性因素即财政财务收支差异进行条文性的说明解释。这样更好的改善了教育工作的最终效果,给审计救济工作带来了便利。

(四)提升财政财务收支差异在审计救济中的重要性地位

工程审计与财务审计的区别篇(5)

经济效益审计是审计工作随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在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的基础上产生,而又与财务收支审计较大的区别。虽然在我国审计相关法律法规中尚未对经济效益审计进行明确的定义,但一般认为它是由独立的审计机构或审计人员,依据一定的审计标准与方法,就被审计单位的业务经营活动和管理活动进行审查,以判断经营管理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国家审计署于2003年的《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第九条明确指出,“对本单位及所属单位经济管理和效益情况进行审计”属于内部审计机构应履行的职责。本文所探讨的报业集团内部经济效益审计工作,是指报业集团的内部审计机构,就集团下属经济个体经营管理工作与经济业务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开展的内部审计工作。本文就其产生的历史必然、与传统财务收支审计的区别与联系、开展该项工作的要点与难点、对开展该工作的审计人员的素质要求等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报业集团经济效益审计工作出现的历史必然

报业集团是我国宣传事业、文化产业发展到新阶段的产物,是经国家职能部门审批,以报纸为核心,以报业和带有报业外延性质的实业为主体,兼营其他非报业经济实体的经济联合体。到目前为止,除个别报业集团为企业法人外,我国绝大多数报业集团都属于事业法人。事业法人性质的报业集团,要按照“事业法人、企业化经营”的要求运行。报业集团除在宣传上按照国家对于新闻媒体的要求承担相应的“党和人民的喉舌”的职能外,对集团资产负有保值增值的职责,在报业以及相关产业领域负有占领市场的职责,在发展上有做强做大的内在要求,这都使报业集团具有公益性、宣传性目标的同时,被时代赋予了其经营性、经济性的目标。这也决定了报业集团决策层在注意把握新闻宣传舆论导向的同时,还要关注集团及内部经济个体的财务收支情况与经营状况。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成熟与法制的日益完善,以及报业集团管理的日趋规范,报业集团对下属经济个体的财务收支与经济业务的真实性、合规性的审计的功能作用发挥的边际效益呈递减趋势,而对下属经济个体的资产保值增值情况、经济资源使用效率、经营效益情况的审计需求日益增加。这也催生了报业集团内部审计类型――以关注经济个体经营的经济效益、效率、效果为目标的经济效益审计业务类型的出现。这一现象与国家关于效益审计工作的发展要求也是吻合的,在国家审计署制定的《审计署2003至2007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就明确提出,“实行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审计与效益审计并重,逐年加大效益审计份量,争取到2007年,投入效益审计力量占整个审计力量的一半左右。”

可以说,报业集团的战略目标决定了其内部职能机构及业务的工作目标,其市场化目标的发展与演进使报业集团经济效益审计的出现成为历史的必然。

二、报业集团经济效益审计与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二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作为内部审计业务类型之一的经济效益审计,是在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的基础上演进出现的,二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一)单位内部经济效益审计与财务收支审计二者之间的联系

我国审计法第九条规定:“审计机关对财政收支或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依法进行审计监督。”同时,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中也明确将财务收支审计、单位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效益审计、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审计等作为内部审计的主要职责。二者均是根据我国审计相关法规在单位内部开展的审计业务类型,其实现途径均采用独立监督和评价的手段,其目的都是为了促进加强经济管理和实现经济目标。报业集团内部财务收支审计中包含了效益审计的部分内容,而效益审计是在财务收支审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实际业务中也要以财务收支审计工作为基础。

(二)经济效益审计与财务收支审计二者之间的区别

虽然财务收支审计与经济效益审计有许多的相同点,但二者之间的区别还是明显的。首先,审计目的不同:财务收支审计的目的主要是核验审计对象资产状况与经济业务真实性,监督其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情况;而经济效益审计的目的则主要是评价、促进审计对象经济活动效率、效益、效果;其次,审计载体不同:财务收支审计主要核查审计对象账、证、表等会计资料及所反映的财务收支情况;而经济效益审计则主要审评审计对象会计、统计、业务及管理多方面信息资料所反映的经济活动过程及结果;最后,审计职能不同:财务收支审计以监督、鉴证等防护性职能为主;而经济效益审计则以评价、建设性职能为主,监督、鉴证性职能为辅。

总的说来,由于财务收支审计是依据国家及报业集团相关财经法规制度,鉴证监督被审单位的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以及内部控制的有效性等为主,相对而言要“单纯”一些,客观性强一些;而经济效益审计则在此基础上,评价被审单位经济活动的效率、效益、效果,提出加强管理、提高效益的建议,相对而言要“复杂”一些,受审计人员的主观影响要大一些。

三、报业集团开展经济效益审计工作的几个要点

由于经济效益审计有着自身的特点与要求,特别又处于报业集团这个相对较为特殊的经济个体中(事业法人企业化运行),依据笔者自身的实践,要开展好这一工作,有以下经验可供参考:

(一)应“因地制宜”,区别对待。即要针对审计对象不同类型、不同阶段所呈现的不同特点,在审计思路、审计方法、审计重点上区别对待,不宜“一把尺子量到底”。报业集团下属的单位有报刊单位、非报刊单位,在报刊单位中有公益性报刊、时政类报刊、生活类报刊、行业专业类报刊,因为行业类型不同、产品定位不同、盈利模式不同,单位经营模式及经济指标会呈现较大区别;同样在行业专业类报刊中因为所处竞争环境、发展阶段不同也会在单位经营模式及经济指标上呈现较大区别。在审计工作中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确定审计工作的侧重点、评价依据、审计方法等,这样才能使审计工作做到公正、科学、有效,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审计风险,实现审计目标。

(二)要采用“立体”的视角。要对被审计对象进行全方位分析,既要关注其战略发展方向、品牌建设等宏观层面的问题,又要关注其经营模式、整体盈利水平等中观层面的问题,还要关注具体业务和项目等微观层面的问题;既要关注其销售规模、经济效益、负债水平与成长能力等财务方面的指标,又要关注其产品市场占有率、品牌打造、固定资产投入、员工培训及企业文化建设等非财务能力建设方面的情况。

(三)要采用“发展”的视角。运动是事物发展的本质,观察事物必须在发展变化中去把握本质性与规律性的东西,而应尽量避免静止、孤立、片面地看待问题。在评判被审计对象的经济运行情况时,除了应关注其盈利水平,还应关注其发展能力;除了关注其现有的盈利水平外,还应关注其盈利水平是否可持续;除了关注其自身的发展变化情况,还应关注其所处的市场及其竞争对手的发展变化情况。

(四)应具有“集团”的视角。这包含三层意思:一是应将被审计对象放到集团的层面进行分析,其发展是否符合集团为其制定的战略目标,是否与集团本身的战略发展方向相符,是否符合集团的整体利益与最终利益;二是应站在集团这一资源配置者的高度,考虑审计对象作为集团经济资源中的个体在的集团经济资源总体配置中发挥的充分性、合理性、有效性等;三是利用内部审计对全集团经济运行情况掌握较为充分的有利条件,对在审计过程中发现被审计对象经营管理活动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对科学有效的做法进行推广。

(五)巧选“尺子”,做好评价工作。经济效益审计的重点工作是评价,而这恰恰也是经济效益审计工作的难点,因为没有统一的、现成的评价方法与评价指标体系(“尺子”)可以使用。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以集团下达的经营目标责任书作为“尺子”,衡量被审计对象经营目标完成的合格程度;二是以被审计对象过去几年实际完成水平为“尺子”,衡量被审计对象与历史水平相比经营情况;三是与集团内同类型经营单位进行比较,特别是同类型的报刊具有较强的可比性;四是与行业平均水平及竞争对手相比,衡量被审计对象在市场与竞争中经济运行情况。以上四点中以第四点最困难,主要难在相关资料及情况的掌握不全面不充分上,但还是应尽力从以下各方面搜集:集团层面或被审计对象应搜集与竞争对手直接性的经济对比数据,如报刊发行量、报刊广告刊登量等;通过专业市场调查机构调查统计重要经济指标(如市场占有率、客户满意度等);从行业组织相关机构寻找有关资料;如果竞争对手是上市公司可以通过公开平台查询相关信息等。最后,还应该注意,在分析中区分经营者主观能动因素与市场客观影响,剔除不可控因素进行比较分析,比如在报业经营中报纸成本受纸张价格波动影响较大,在纵向对比分析中应将纸张价格波动因素剔除进行分析。

四、报业集团开展经济效益审计工作对审计风险的防范

报业集团经济效益审计风险来自于两大方面,一是审计中是否能识别被审计单位被审计资料及内部控制存在重大差异或缺陷;二是审计中是否能够正确全面评价被审计单位经济运行情况,并提出合理建议。

(一)识别重大差异与缺陷

如前文所述,经济效益审计离不开财务收支审计,识别被审计单位被审计资料及内部控制重大差异与缺陷实质是对真实性、完整性、可靠性的识别,如果不能在真实完整的基础上评价经济运行情况则毫无意义。在实施审计前可以查阅由被审计单位提供的社会审计机构提供的独立审计报告,与被审计单位领导班子及财务与业务部门进行充分沟通,同时测试被审计单位的财会资料、内部控制制度以及业务流程,在此基础上确定抽样方案,按财务收支审计的流程与方法对被审计单位资料与内部控制真实性、完整性、可靠性等进行审计。

(二)客观、公正、科学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减少风险

经济效益审计的核心是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运行情况的鉴证、评价,这个标尺不是国家财经纪律,而带有一定的主观认识,评价方与被评价方最容易在这一点上产生分歧,要减少在这上面的风险,应注意:一要客观,尽量多用客观的、定量的中性语言,用数据与事实说话,少用一些主观性强的描述性语言;二要公正,经济效益审计的实质是审计方在经济运行中受托经营情况进行的审计,应站在中立公正立场开展审计工作;三要最后要加强科学性,审计中除采用常规审计方法外,还应引入会计学、管理学、统计学的多种学科的分析方法,如定量与定性分析法、因素分析法、结构分析法、财务与非财务指标体系分析法、平衡计分卡法、EVA分析等多种方法,加强科学性,提高说服力;四要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应加强内部审计督导,强化内部审计质量控制,这是减少审计工作风险的根本保证。

笔者相信,随着国家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产业市场化的推进,必将为经济效益审计的发展带来更为广阔的空间,经济效益审计也必将在报业集团的经营管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工程审计与财务审计的区别篇(6)

(一)财务会计概述

会计的基本计量单位是货币。是对存在经济活动的经济体的经济数据整合分析以获得自身发展所需信息的一种经济管理手段。

财务会计是会计工作其中的一种,是财务管理的重要工具。在传统会计基础上,以相关准则为约束,采用诸多方法对企业或单位经济活动中各数据进行全面整理分析。整理结果应用于企事业单位的经营与管理上,为之提供数据信息服务,让企事业单位能够对企业或单位的发展做出更准确的调整,实现更好运营。

(二)审计概述

审计是对财务会计具有监督检查效力的规范经济行为的财务管理手段。审计并不是依附于会计而存在的,有专设审计机构以及专职人员。审计工作主要是对存在经济活动的企事业机关单位的财务信息进行审查,根据审查结果确定经济体的运营情况。审计又可分为外部审计和内部审计。二者区别在于审计执行者不同,根本目的存在些微偏差,但审计流程大致相当。

(三)财务会计与审计的关联

(1) 工作对象之间的关联

会计发展到一定成熟阶段,就产生了初期的审计。二者的工作对象是经济活动的财务资料。财务会计是对财务资料进行分析记录,将整理结果以财务报表形式反映出来,供单位运营使用。审计是对财务资料进行审查,发现其中存在的不合理问题,及时做出处理以保证财务制度的落实以及企事业单位经济的安全运营。早期审计对象是会计工作对象的一部分。随着审计的不断发展,其对象逐渐扩大,但并未包含所有会计对象,并且与之还存在一些区别。在如今的审计与会计的发展中,审计对象不仅包括会计工作所有对象,还存在更多内容,如对经济活动的合法性、效益性、真实性等进行监督审查。审计对会计同时起到监督作用。由此看来,二者工作对象可大致概述为“被包容一大致相同一包容”的一个动态发展关系。

(2) 工作职能之间的关联

财务会计本着统一管理原则,对经济活动过程进行监督,审查经济利益是否达到预定目标,经济活动是否合法。审计本着独立客观的原则,对已发生经济活动进行严肃审查,判断其合法性。此处应该注意的是,财务会计工作中只有监管部分的工作与审计职能相当。而会计监督仅是审计监督的基础工作,并且审计监督反过来对会计监督又可以产生再监督。二者都是为了加大对经济活动的管理与监督,创造更多经济利益。

(3) 业务之间的关联

财务会计的管理要依赖会计资料的真实性,而审计工作不仅需要真实的会计资料,还需要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如此才可以进行客观正确的审计工作,才能真正发挥审计工作的职能作用。在正常的财务会计工作中,财务会计要依照国家以及单位的要求进行财务资料的核算,记账;审计要参考财务资料对财务会计工作过程进行监督审查,对会计资料进行分析评价。二者都需要有真实的会计资料作为基础,否则工作开展将失去应有的意义。

二、财务会计与审计的区别

(1)产生条件不同

当人们在劳动成果富余时产生对其管理分配的技术需要,就刺激了会计的产生。早期的会计是对劳动成果的计量与记录。生产的发展对会计工作的高要求促进了会计独立。而审计是在会计产生的基础上,为满足对会计活动的监督管理应运而生的产物。早期的审计是经济体内部选取负责人进行经济与会计活动的监察,后又发展到聘用外部人员进行会计资料的审计监督。随着经济形式的变化,尤其是“甩手掌柜”经营形式的出现,聘用独立审计机关或人员进行经营管理成为了经济活动的急切需要,因此审计开始成为独立职业。

(2) 责任不同

财务会计的责任是整理反映出真实经营资料,促进经济活动高效稳定进行。审计只负责审计报告的客观真实,对会计工作的合法性负责。

(3) 方法不同

财务会计工作方法包括财务资料核算、分析与检查,通过完整核算体系对财务资料进行核算汇总,为财务管理与经济运营提供所需资料。审计方法包括了方案制定、资料审查、对象选取与评价、审计报告设计与提交,最后还要判断会计活动的合法性。此外还有其他一些不同之处,由于篇幅限制,本文暂不做论述。

三、怎样正确对待审计与会计的关系

(1) 明确对本质的认识

虽然二者目的相同,但是本质上却存在差别。财务会计和审计的本质,一为理财,一为监管。财务会计的监管要以货币计量为基础,范围上存在局限性。审计对经济活动进行全方面审查,范围涵盖经营活动整个过程,帮助发现问题并应对,保证经济稳定健康发展。

(2) 掌握二者的动态发展关系

如前文陈述,财务会计与审计的关系随着经济发展的变动而变动。二者是相互监督、相互影响还是相互促进、相互融合都取决于经济发展对经济活动的约束与要求。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明辨二者关系不混淆,可减少财务会计和审计工作的开展与提升过程中问题的杂合,提高企事业、机关单位的发展速度与效益。

(3) 加强对审计与财务会计的监督

审计又分为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若财务会计人员素质无法得到保证,联合领导甚至是审计人员做假账,占取经济利益,财务会计与审计的监管职能无法得到体现,更为经济活动造成严重的打击。因此加强对二者岗位的监督以及对专职人员素质的提高教育,对于财务会计与审计工作的进行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结束语

工程审计与财务审计的区别篇(7)

首先是经济效益审计(以下简称效益审计)产生的原因和背景。二十世纪中叶以前,审计业务只从事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以下简称财务审计),而在其披露和管理建议的陈述中,也涉及收入丰欠、支出节约或损失、浪费等事项,表明财务审计中早有评价效益的因素。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社会经济重大变化对审计有新的需求,其时财务审计已有成熟的业务基础,于是效益审计脱颖而出,成为一种独立的新型审计种类。

应当看到,财务审计在悠久过程中进展缓慢,革命后社会生产力重大发展,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期涌现大量新兴工业部门和大型,社会经济快速增长,出于保证投资、贷款、税收等安全的需要,财务审计业务量迅速增长,审计内容有重大变革;但审计规范、和法制跟不上形势发展的要求,出现风险和失误,直至1939年到1948年,完善审计程序、评价内部控制系统,制定准则,建立审计标准,才奠定财务审计业务基础,为效益审计的兴起和实施创造了条件。

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经济变化对审计提出了新需求。以政府审计为例,美国财政预算在战前未超过一千亿美元,战时大量膨胀,战后高达二万亿美元,民间对浩大支出反应强烈,迫使议会质询厐大开支的成效并要求审计证实,审计总署(GAO)对财政资金重大支出项目的成效、节约或浪费进行审计提出报告,形成美国的经济和效率审计(Economy and Efficiency Audit)和项目成果审计(program Results Audit)。与此同时,加拿大议会对政府的巨额财政支出虽经审计证实真实、合法,却未表明其有无效益或损失、浪费,要求对此进行审计;而政府中多数部长也是议员,认为真实性与合规性有一定审计依据可以接受,而成效高低则难以评定,对此力持异议;最后由议会成立专门委员会调查审议后修改了审计长法,形成为 “价值为本审计”(Audit of Value for Money),结合财务审计称为综合审计(Comprehensive Audit)。

内部审计中效益审计的兴起更体现社会经济变化的背景。十九世纪后期涌现的新型大企业经营范围扩大,管理层次增多,一些企业开始建立专职的、独立的内审机构,赋与监督资产完整,检查收支合规,审核盈亏真实,以及贯彻经营决策和实现经营目标等权责,含有评价效益的事项,但其审计业务直至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仍局限于财务审计。此时由美国内部审计师协会的《职责说明》,只规定审查财务会计资料,四十年代后期才扩大到经营资料。五十年代企业受战后新技术、新所冲击,经济竞争过去主要靠资本雄厚占领市场,此时则取决于品种新、质量高、价格低、交货快,售后服务好才占有竞争优势,而品种更新、质量提高、技术改进却带来成本增加和资金短拙,危及企业生存,必需对技术改进与效益优劣进行评价,以保证决策正确和持续发展,兴起了新型的经营审计(Operational Audit)。它引起国际内部审计协会(IIA)的重视,六十年代大力倡导,成为内部审计业务中的重要内容。

我国在1983年成立审计署,即对内蒙物资局实施财务审计,对天津铁厂进行效益审计。地方审计机关也相继试行多种形式的效益审计,如扭亏为盈的审计,行业成本审计,项目投资效果审计,财政支出节约、浪费、损失的审计等,促进其制止损失、改进管理、提高效益。建立了内部审计机构后,以查错防弊、改进管理、提高效益为目标,开展财务审计和效益审计,后者具有多种多样内容,曾推动了节支增收,也促进了生产技术与经营管理的改进。

(二)概念

效益审计是中国的审计术语,国外与此相同的有多种审计名称。如在一些国家的政府审计中,有绩效审计、价值为本审计、综合审计、全面审计,以及经济效率审计和项目成果审计等;内部审计则一般称为经营审计。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INTOSIA)曾经试图统一名称,1986年在悉尼召开的第十二届国际审计会议作了讨论,出于习惯难改,最后的结论是,不管是何名称,其内容都是经济性(Economy)、效率性(Eefficiency)效果性(effectiveness),简称“三E”审计。其后,审计领域扩大,涉及环境(Environoment)、公平性 (equity)等事项,有些学者进而改称为“5E”审计。1995年开罗举行第十五届国际审计会议对环境审计的内容研讨后,认为主要仍是包含经济、效率与效果的“3E”审计。

加拿大一些学者对“3E”作了如下表述:

经济性指节约或损失、浪费;

效率性指投入与产出的对比;

效果性包括完成预算目标或达到计划目标。

以评价3E为内容的效益审计也是一个系统过程,它根据一定的审计目的,采用审计程序,取得审计证据,对照评价标准,作出审计结论,证实其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进而对履行受托经济责任加以证实和进行监督。此项审计过程,与财务审计具有共性,但效益审计乃是单独的种类并与财务审计具有差别:

1、审计目的:财务审计在于证实被审计事项的真实性和合规性;效益审计是证实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

2、审计范围:财务审计主要是财政财务收支及其会计资料;效益审计除此而外还涉及有关的生产、技术、工程、经营与计划、决策、管理、组织结构、控制系统等方面。

3、审计依据:财务审计主要是财政、财务、会计等法令、制度、规章、规范;效益审计则需依据有关的政策、决策、计划、方案、法规,以及生产技术规范、经济合同、管理制度等。

4、评价标准:财务审计主要运用财政制度(财务通则)、会计准则;效益审计则采用能够评价、证实、确定其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有关标准,如预算、计划或方案所达到的目标,生产、技术、工程的定额、指标或标准,本单位、同行业、国际上的可比水平,以及执行考核的责任目标和业绩标准等。

5、审计方法:财务审计主要采用一般审计方法,如审阅、核对、盘点、调整,法等;效益审计除此而外,要按照审计项目所需评价效益事项而运用不同的经济分析、数学分析、经济论证或其他管理科学方法等(如评价投资效果净现值法,成本效益应用价值工程法等)。

6、审计方式:财务审计与效益审计有相同也有差异之处。例如:

(1)财务审计有全面和专项审计,定期和临时审计,现场和送达审计等方式;效益审计都可应用,但无论就单位、部门、地区或全国来看,进行专项审计(调查)多,全面审计少;从时期看,年度审计(或常采用几年一次的轮回审计)少,不定期的审计项目多;从审计地点看,现场进行检查、取证、分析的方式多,以书面资料或数据实施的送达审计少。

(2)财务审计大多是对单位或部门的会计资料进行审计,处于微观性质,即使发现普遍的问题需在多个单位检查、取证以形成宏观性的结论和建议,其事项较少。效益审计除进行微观性的审计外,还侧重于全国、地区、行业范围内具有普遍性、倾向性、苗头性的问题。

(3)财务审计主要是事后审计。而效益审计还有事前、事中、事后和后续审计。

7、审计职能:一般认为审计具有评价,鉴证、监督职能。财务审计主要是鉴证,而最后是通过鉴证执行监督。效益审计侧重评价,最后仍是对防止损失、浪费和提高效益进行监督。两者有差异,也有共性。

8、审计作用:通过财务审计能够促进核算正确、收支合规、资产完整、盈亏真实,防护性是其主要作用;它通过审计也揭示管理失控,促进其健全管理,也存有建设性作用。通过效益审计,可以促进改善财务收支、资金运用的管理、生产经营支出或成本的控制,进而改进生产技术经营,加强控制机制,提高决策和计划水平,乃至促进宏观经济的治理和调控,提高单位、地区或是社会的经济效益,所以它具有建设性作用;但从防止资金使用不当、控制系统失效等而言,也有防护性作用。财务审计与效益审计的主要作用仍具有差别。

还应看到,效益审计与经济分析也有重大差别,两者不能具有同一概念。

由于效益审计过程也采用经济指标对比或者运用经济论证方法获取审计证据、或是寻求增效潜力;因而有的学者认为两者业务相同,既有经济活动分析、经济技术分析或是财务分析(以下统称经济分析),无须另有效益审计,或经济分析即是效益审计。为了防止这种概念失误,对两者的主要差别简略表述:

1、主体不同:经济分析是财政、计划、统计,银行、税务、会计和业务部门都可进行的;效益审计只能由审计部门及其审计人员才能实施。

2、行为不同:经济活动按照工作需要可以在本单位内部或是现场随时进行,其调查、研究、分析所形成的结论,主要作为信息反映或建议,是一种管理行为。实施效益审计以国家制定的法规为依据,作出的审计决定具有效力,是国家授权的经济监督行为。

3、方式不同:经济分析以存有业务关系的单位或地区为对象,以主要经济指标为内容,进行调查、对比、分析和论证,无需统一的程序和规范,即可作出分析结论或研究成果。效益审计则对所有需要审计的单位、部门、行业、地区均可作为对象,审计的方式和方法要遵循一定的审计程序和审计标准,规范地形成审计结论和提出审计报告。

4、力度不同:经济分析对一定事项、或一定单位、地区,采用相关的经济指标和数据,运用科学技术分析方法加以分析论证,然后产生分析研究成果,它既可反映社会经济的现状和问题,又能表明实现的成效和发展趋势,对决策和控制都有重要作用;但依据的指标和数据如有缺漏、差误,其结论缺少效力。效益审计以审计证据为评价基础,其审计结论的信赖性力度较高。

(三)特性

效益审计的业务内容和审计的方式、方法及其审计的职能和作用,均有不同于其它审计种类之处,由此才形成一种单独的审计种类。但效益审计赖以建立的基础理论,却与其它审计种类是同一的,存有共性。例如,基础理论中审计的最终目的是证实履行受托经济责任,效益审计的主要业务内容包括证实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并以真实、合规的数据构成“3E”的审计证据,用以证实效益优劣,进而证实是否履行受托的经济责任。这里,有三层涵义:一是经济,效率和效果,是效益审计特有的审计业务,乃其特性;二是效益审计活动的核心是对“3E”进行证实,内中蕴含的“证据”,“证明力”、“证实性”进入审计基本理论而成为各种审计必备的共性;三是各种审计活动的最终成果落实于证实履行受托经济责任,这种证实性乃是审计区别于其它业务部门所具有的特性。

即如,会计与审计的关系密不可分,曾有不少学者断言审计是会计的分枝,最后从审计的此项特性否定了这种论断。早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加拿大会计、审计学者R.。J.安德逊在《外部审计》一书论述审计程序时,指明审计与会计的区别:会计是一个鉴别、计量、传递会计信息的过程,是产生会计信息的活动;审计是一个获取、评价、传递审计证据的过程,是对审计目标的证实行为。与此同时,美国会计师协会审计定义公告:审计是一个系统过程,它客观地收集和评价有关经济活动与经济事项申明的证据,以证实这些申明与既定标准的吻合程度,并将其结果传达给有关用户。1985年,《蒙哥马利审计学》第十版肯定和引用了上项定义而摒弃了过去陈述的论点。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1987年再版《经营审计》一书,指明实施此项审计要获得和评价其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的审计证据,用以对照标准证实效益优劣。

但是,无论经济性、效率性或效果性又如何证实?从何入手?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国曾举办过一个从效益审计典型案例入手探索其理论与实务的会议,通过对二十多个不同内容的案例个别讨论和集中论证以后,大部分学者、专家认为效益审计业务的内容应有以下四个方面:

1、证实数据真实。无论是评价性、效率性、效果性或与此有关的数据,首先应当审查核实,做到真实、合法,才能保证评价效益有可靠根据。

2、证实效益优劣。根据审计项目的目的、和要点而取得的审计证据,必需具有充分性、可靠性和相关性并有足够的证明力,对照经过确定的标准,衡量和确定其效益高低。

3、证实效益差距。与一定标准对比表明的效益高低体现了其间存在的差距,这种差距无论是优是劣都要、评价,查明其中有多少是主观产生或客观,以便寻求消除、改善或弥补差距的措施。

4、证实效益潜力。效益审计不应止于评价优劣和差距,还应从差距中解剖、分析、评价其能够提高效益的潜力。当然,效益低劣的差距分析主观或客观因素后,属于主观造成者须从内部整改加以缩减,外部影响的也应同有关方面适当解决。此外,效益优良的差距,也不能忽视其可能增效的潜力。通过效益审计寻求改善差距的措施一般只是方向性的,而具体的举措是在提出审计报告后由有关业务部门制订。

效益审计对其数据、优劣、差距、潜力几个方面所作的证实,仍须按照一定的审计程序顺次进行,如包括准备、实施、报告、后续等阶段。

(四)展望

审计对推进经济具有重要作用,效益审计更有其独特之处,如:

1、通过审计及时制止损失浪费,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节约社会资源和加快资金积累。

2、效益审计涉及生产技术经营各个领域,审计过程揭露其薄弱环节和低效事项,或是对比差距体现其增效潜力,既可推动改进生产技术和提高管理水平,又可实现挖潜增效。

3、对决策、方案、计划等进行事前的效益审计,能够及早防止差误,保持应有的先进水平。

4、在宏观范围对影响社会经济效益低落的重要事项进行审计,可以显示决策、控制、经济结构或经济运行中薄弱环节和,有助于改进国家的经济决策、方针、政策和加强宏观调控。

5、政府或议会提供需要证实的重要事项或重大问题进行专项效益审计,有利于制定法规、政策、方案、决策。

6、效益审计能为政府、提供评价绩效或业绩,以及履行责任的审计报告。

因此,效益审计适应社会需要而日益受到重视。开展此项工作也具有一些有利条件:

1、新的形势和要求为效益审计的开展指明道路;

2、过去初步实践提供了经验,特别是开展此项审计应探索的一些主要问题;

3、逐步成熟的财政财务审计建立的与效益审计具有共性的业务基础为建设效益审计创造了条件;

4、国际上最新发展的效益审计和实务可供借鉴;

5、拥有一批初步从事效益审计实践工作和理论研究的人员。

如何建设特色的审计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有几条原则可以思考:首先,效益审计工作必须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国情,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依据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其次,效益审计业务可以国外经验,却不可全盘照搬;再次,效益审计的理论和要从我国现状出发,实事求是地开拓创新,构成有中国特色审计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由此,通过对比可以反映一些情况,即如:

1、国外效益审计的职能或功能,只讲评价;我国也讲评价职能,却是通过评价结论而最后仍执行经济监督。

2、国外一些政府已将效益审计作主流,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在其审计份额中愈来愈少;根据我国情况,制止帐目虚假、防止税收流失、揭露收支违纪、维护公有财产完整、审查财政资金违规等审计任务很重,因而国家审计机关须把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与效益审计并重。

3、国外进行效益审计一般以现有的财务与有关经济数据为依据,对其真实合规与否未作单独核实,现已表明其帐目数据不少造假,效益审计结论很难憑信;我国则首先要证实采用数据的真实合规,作为效益审计的一项重点。

4、国外财务审计理论中多有审计最终目的落足于经济责任的论点,而在效益审计中很少论及;我国的效益审计不仅理论强调受托经济责任,而且将在其实务以及经济责任审计中都把责任性作为论证重点。

5、国外效益审计进行评价多从财务领域出发,着重市场营销和管理效率,落足于增加盈利;我国效益审计除此而外,在于促进生产技术经营与控制系统,管理机制的改进,以及根据审计发现问题完善宏观经济政策、方案、决策与加强宏观调控,注目于发展生产力。

6、国外的社会经济以民营企业为主体,由内部审计机构按企业所需而各有侧重开展效益审计,国家审计机关对此不予过问;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财政资金涉及的范围广泛,开展效益审计的指导思想和业务规范将遍及这些单位。

还需探讨的是,处于新形势下的效益审计工作将是新的起步,需要研讨保证此项工作顺利开展的若干主要问题。即如:

1、拓宽审计领域。过去在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和国家审计机关中试行过若干效益审计业务,如财政财务支出的损失,浪费或节约,资金使用、成本变动和盈亏变化的效益,工程建设、技术改造、产品开发、质量变动和市场开拓的成效,管理机制、控制系统的效率,经济合同、责任目标、经营业绩的成效,以及对经营决策、可行性方案的效益所做的评价等,在各个时期、各有侧重、形成或多或少的审计内容。目前,若干新的事项要求拓宽和深化效益审计领域。例如,个别单位或一定区域环境保护或治理的成效,大项目或大区域建设投资的效果,某些产品产量猛增出现质量低劣、重复生产、布点分散、资源不足等影响社会经济难以协调健康发展等重大问题,有待实施效益审计评价效果并据以加强宏观调控制。

2、探讨主要问题。效益审计业务若干要点尚待探索,例如,以经济指标为主或相关事项为对象进行评价?一些非会计信息或非量化的数据可否转化为核算数据进行效益审计?审前如何有效评估风险并确定审计内容,重点和方法?宏观经济中若干效益重大事项怎样开展审计并运用何等审计方式、方法?进步发生大量产品更新、质量变化、工艺革新等效益如何进行事前、事中、事后审计?以及效益审计的领域应覆盖哪些新兴的项目?过去的效益审计程序和方法是否适用并如何制定其审计规范围等。

工程审计与财务审计的区别篇(8)

设区市政府财政审计风险是指省级审计机关在对设区市政府财政审计中,对违反法律、法规等方面的问题没有发现,或者是审计结果与客观事实不相符产生的后果。设区市政府财政审计风险主要包括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两类。

(一)重大错报风险

设区市政府财政安全是其经济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保障设区市经济健康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由于设区市的经济往往处于转型期,财政普遍困难,在编制财政财务收支报表、提供有关资料时常常有意修饰、掩盖一些违纪违规问题,形成设区市财政重大错报风险,这类风险又称审计客体风险。

(二)检查风险

本类风险源自审计机关,也称为审计主体风险,其实质就是省级审计机关工作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错误,主要包括:审计目标控制风险、审计内容完整性风险、审计实施风险、审计评价风险、审计处理风险、审计公告风险。

二、设区市政府财政审计的风险防范措施

(一)强化审计人员审计风险防范能力

一是加强审计风险教育,增强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通过教育,让审计人员充分认识到审计风险、风险损失及其管理与控制,不仅是理论研究的问题,也是实际工作中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如某县财政局工作人员骗取财政资会9400万元案件的发生,为设区市政府财政审计敲响了警钟。二是提高审计能力。设区市政府财政审计人员不仅要掌握审计、会计业务,更要熟悉财政业务,特别要掌握不同时期国家关于财政工作的方针政策,具备依法审计能力、宏观分析能力和跳出审计看经济的能力。三是严守廉洁从审“生命线”。审计人员要高度重视作风和廉政建设,严格执行审计纪律“八不准”和有关制度规定、审前承诺制、审后回访制、审计组廉政监督员制、审计干部回避制等一系列制度,促进审计干部廉洁从审,自觉维护审计机关的良好形象。

(二)扩大监督面,积极构建设区市政府财政审计大格局

当前,省级审计机关应积极适应设区市财政改革的总体趋势,牢固树立科学审计理念,增强宏观意识,发挥审计建设性作用。加快改进审计方式方法,用统筹管理的方式,整合审计力量,依靠数字化的审计技术手段,积极构建设区市政府财政审计大格局。一是按审计监督“全覆盖”的要求,扩大审计监督面,坚持财政资金流向哪里,审计跟踪到哪里;加大设区市政府财政审计内容的厚度,以提高审计成果质量和层次。二是突出重点,深化审计内容,向预算编制、资金管理与使用效益、收支规模与结构分析等方面延伸,加强政府债务规模、结构及投资效益的审计与分析,防范审计风险,促进维护财政安全。三是有效整合审计资源,提高工作效率,做到设区市政府财政审计与专项资金审计、重点建设项目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相结合。综合分析审计结果,认真撰写审计报告,科学编发审计信息,充分发挥设区市政府财政审计的整体性、宏观性和建设性作用。

(三)完善机制,建立有效的监督和检查体系

一是科学制定设区市政府财政审计工作计划,合理确定审计覆盖面,在审计项目选择中求精品、求质量、上档次。二是严格审计执法程序,把好审计程序关,加强对审计工作的再监督,积极开展审理工作,严格按审计工作程序办事。三是审计评价、定性处理时,必须充分考虑地域性、时效性和法律效力等特点,适当、充分、有效地做出审计评价,提出审计处理意见。同时,审计结论性材料表述要谨慎、准确、清晰,切忌含糊不清。四是省级审计机关要切实建立起有效的质量控制、责任控制体系,以保证审计结论的规范、客观、公正。

(四)加快推进计算机辅助审计和联网审计

现阶段,计算机技术在设区市财政、税务等部门已得到了广泛应用,部门联网、信息资源共享已成为一种趋势,并呈现出加速发展态势。设区市政府财政审计要主动适应这一变化,及时调整工作思路,积极寻求对策,加快实现以计算机辅助审计和联网审计为核心内容的审计思维和方法的转变。依托财政、税务等部门的信息化系统,开展计算机网络审计。认真分析被审计单位的计算机运行特征,对财政、税务等部门运行的相关数据进行采集、转换、审查、归纳与分析,最终实现对上述部门预决算执行、政策执行等情况的综合评价,揭示这些部门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风险隐患,在此基础上提出审计建议,促进其加强管理。

(五)跟踪问效,推动建立风险防范长效机制

对设区市政府财政审计要坚持做好审计查处和审计整改,对审计查出问题处理、审计结论落实整改、审计建议采纳等情况实行跟踪问效制度。严抓审计查处问题的依法处理,对重大违法违纪问题要依法移送纪检司法机关查处;狠抓审计建议的采纳和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力度,建立审计整改落实跟踪问效责任制,对整改情况进行跟踪和检查,确保审计整改“不走过场”,审计结论落到实处,推动设区市政府财税改革,完善财政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工程审计与财务审计的区别篇(9)

当前,我国审计、会计学界对”审计=会计检查=查帐”这一观点仍有许多不同理解和看法,这个问题,实际上是对审计概念以及审计与会计相互关系的理解,有必要作进一步探讨。

目前,理论界对上述观点有三种不同看法。

第一种认为审计同会计的属性是一致的而对此观点予以肯定;

第二种认为审计产生于会计,但侧重面不同,应是”审计=会计检查”,而”会计检查=查帐”;

第三种认为审计独立于会计并列发展,是两个不同学科而持否定观点。

以上三种看法,以目前各家阐述的观点来看,都因立足于不同的学科,而无客观分析论述,因此,我认为对”审计=会计检查=查帐”这一观点的肯定或否定,应以它们三者的联系与区别,且以科学理论发展规律来进行分析,才能客观地认识审计、会计检查和查帐的相互关系,适应于现在和未来的发展。

现分成几个方面论述如下:

(一)”审计=会计检查=查帐”观点的理论

我国目前的会计学界可分三大学派,一是”大会计”学派,二是”大财务”学派,三是”财务与会计并列”学派。其中”大会计”学派认为:“在现代会计出现以前,会计这个概念包括了会计、统计、计划、财务、审计、分析等这样一些含义。”会计管理的一部分内容是解决人与自然关系的,即解决人类向大自然斗争取得的效果”,另一方面,”会计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财产的归属问题、剩余产品的交换与分配问题,不同所有者之间的经济往来,以及各种债权、债务问题。”①则会计的范畴就包括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成本管理(或中国化的管理会计〉和审计,可以看出,”审计=会计检查=查帐”这一观点正是基于”大会计”学派理论作出的。

(二)审计、会计检查和查帐的联系与区别

要正确地识别事物,不仅要看到事物联系的一面,而且要看到事物不同的一面,然后才能分析判断事物是同质还是异质。审计、会计检查和查帐既有相互联系的方面,也有相互区别的方面。只有搞清它们的联系与区别,才能正确把握三者之间的关系。

审计、会计检查、查帐三者的联系与区别

要正确地识别事物,不仅要看事物联系的一面,而且要扑克事物不同的一面,然后才能判断事物是同质还是异质。审计、会计检查和查帐既有相互联系的方面,也有相互区别的方面。只有搞清它们的联系与区别,才能正确把握三者之间的关系。

l、历史上的联系

会计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的,以会计最初萌芽时期来看,是人类对于自己所占有的财产物资计数,对生产过程进行控制,对劳动成果进行分配3在这种需要的条件下?产生了会计。会计对经济活动有了一定的记载,这个记载的本身是否真实、正确,记载执行者的记载活动或行为,由于统治阶级的“绝对不放心”,则需加以审查。财产所有者十分关心自己的财产发展变化情况,所以,不仅需要会计,、而且还需要对会计进行审查,从而产生了审计p《孟子正义》”零星算之为计,总合算之为会”.概括了会计的基本含义,《周礼》上的2、”司会掌国之百物财用,凡在书契版图者之武以逆群吏之治,而听其会计”说明已存在会计检查,”听其会计”也就是检查他的会计怎么样。而西周的”上计制度”(皇帝亲自参加听取财政会计,社会状况及军事形势等方面的报告),致使周五成为审计最高权力执行者。以致审计制度逐干戈趋于严密,而会计检查也一直同步发展,历代朝廷设专职执行,如汉代的御史府中的簿曹从事史,.职掌钱毅簿书,审核财务及赋税收支,唐代刑部的比苦,行使审计职权,当时称“勾覆”“宋代,权力集中于皇帝,更认识到审计重要,宋太宗淳化三年(公元992年〉设置世界上第一个以审计命名的行使审计职权的机构一一审计院,在公元1127年在太府寺中设置审计司”上自官禁朝庭,下至斗食佐吏,凡赋禄者,以或法审其名数,稽其辞受。”元代在户部设有审计科。明朝设都察院行使审计职权,户部管理财政,进行会计检查。清代设审计院,内务府中也设会计司管理财政,并撰就审计院官制草案(因朝廷腐败,未能实施)。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曾规定,内务府的收支,须按定额预算,由会计司查核。可见任何朝代对于审计及会计检查均很重视。民国元年,北京国务院设审计处,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设置审计院,并制定”审计条例”、审计院编制法勿。民国十七年、(1928年)公布审计院组织法,后成立监察院,下设审计部,在各地设有审计室,并有职称,如“审计”、“协审”等。同时在革命根据地,也规定有审计制度(较为简单〉,主要是对年度决算,供给标准和开支单据等进行审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财政部设望了财政监察词,到1955年,还成立中央监察部,各省市、各地区相应设立监察局(厅),大企业中设置监察室。监察对象不但是经济上的,而且一切违法乱纪都要监察。不过到1958年被取消,只剩下主管部门进行财务监督。所以可以说,1949至1982年里,我国只有会计检查,而无审计,然而,气会计检查一词的出现,却是在l962年编写的高等院校试用教材《会计原理》一书中正式提出,并被定义为‘会计检查就是”查帐”,并认为”会计检查是在会计核算的基础上,对经济活动和财务收支进行的一种事后监督,忘呆会计核算的必要补充,也是会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查帐,在古代时由于军事上要用帐篷点将宿营,但由于制作昂贵,则对制作帐篷进行单独核算,登记其用度过程,f并将此过程称为记帐,登记帐蓬用度的簿子称为”簿帐”、。公元442年后,进入核算领域,逐渐被表示为经济收支事项的总称。古代审计也非单独只查会计上的帐,它是由就地稽查实物出入活动及其帐目,发展到查会计帐,且目前的帐的含义外延很广,如经济帐、政治帐等等。会计检查中的查帐,与审计中的查帐的含义及范围就有不同之处,只有审计中涉及会计事项时进行的查帐才与会计检查中的查帐有相似之处。

所以,审计、会计检查和查帐在各自发展演化历程中的相互联系,在此可用下面的图承表示(见图一)

2、目标上的联系、,

关于审计目标,国内外学者各有所述,如瑞典审计长伦尼勃格瑞2、作为独立的和客观的检查机构,为高效率和高效益的政府管理机构而工作。国际会计标准委员会〈IACS〉认为审计的目的是防错查弊,加强经济管理,提高经济效益。1907年编写的《狄克西审计学》‘审计目标有”①察觉欺诈舞弊②察觉技术错误③察觉原理错误。”(美)诃姆斯〈AuthuaW·Holmes〉将审计目的概括为三个方面;①以超然地位报告财务现状及营业成果,②以独窍会计师身份担任管理当局或所有权人的顾时或代表,③揭发弊伪情事。我国李鸿寿、赵友良、陈荣法编《审计学》中认为是一是监督国家预算局执行,二是监督企业全面完成国家计划,三是加强巩固经济责任制,四是揭露经济领域中的犯罪活动,五是维护财经纪律;六是促使企业健全财务会计制度。王文彬、荒履申认为审计目的是“一是检查企业会计帐面是如何反映实际情况的,二是检查企业会计帐目和报表所反映的情况是否正确、真实,三是检查企业的财产、物资有无被贪污和盗窃,四是检查企业经营管理上存在的问题,以便提出改进措施,提高蛋业经营管理水平,五是检查企业生产经营上和资金投放上的经济效益”等等。综合以上看法,我认为审计的目的应是社会对审计存在的最高要求,故谓促使社会各项活动达到社会效益最优化(观念上或实际上的)。

审计的目标总的来说,要使各项经济活动合法、合理、合规和有效。而会计检查的目标,“通过会计检查,可以了解有关单位及其内部各部门是否严格按照国家的方针、政策、法令和制度以及国家的计划办事,会计核算资料是否真实可靠。”即检查有关单位的经济业务的合法性和合理性、会计核算资料的真实性和合规性。所以可以看出,审计与会计检查在目标上有一致的地方。

3、作用上的联系

审计的作用:纠正错误,防止舞弊,并向社会证明这些资料〈被审单位的资料〉具有一般的质量标准。它不仅具有审计监督固有的保护性作用,而且有建设性作用。具体为:①维护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保证各种经济法规的贯彻执行,②维护财经法纪;保证财政、财务计划的顺利执行和国家财政收支平衡,③保护国家财产的安全完整,④维护计划商品经济,保证国民经济的完成,⑤健全完善各种内部控制制度和各项管理制度,加强防范错弊措施,提高现代化管理水平,⑥对经济活动进行见证。

会计检查的作用:①保证各项政策、法令、制度、计划和预算的正确执行,②维护财经纪律,③保护社会主义财产的完整,④加强改善经营管理,⑤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之间的关系。

4、体现各自职能方法运用时存在的联系

查帐可以说是被任何体现监督职能学科或部门所采用,是一种论证执行监督者所代表的一定意志的监督技术方法和手段,是审计在对经济生活中的会计活动进行监督,评价和见证中,为掌握事实依据时所采用的方法之一,也是会计检查监督对象的合法性、合规性及合法性过程中所采用的技术方法,因此,三者联系可图示如下:

二、审计、会计检查与查帐的区别

事物有相互联系的一面,又有相互不同的一面,所以就有必要认清审计、会计检查和查帐的不同之处,以利对审计、会计检查和查帐三者的进一步认识。审计与会计检查和查帐的主要区别表现在下列各方面:

l、性质上的区别

性质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审计、会计检查和查帐含义如下:

审计审计是一种经济监督,它是根据所代表的一定阶级的利益的国家意志(具体为有关法律、法规、方针斗政策及审计标准等〉,按照超然(克服任何有违自然发展规律的)形式,由独立于各种社会经济活动的当事人之外的社会指定公认的审计人员,对社会各经济组织的经济业务活动及其社会经济效益,进行审核与稽察,作出评价,肯定成绩,揭发弊端,挖掘潜力,达到改善注会经济管理,提高社会经济效益的目的。

会计检查 是根据会计公认原则及各种社会制度而异的会计原理(以政治经济学为基础》斗经济方针政策、法律及法规,对会计凭证、会计帐簿、会计报表、会计工作程序和其他有关核算资料及所反映的经济业务进行正确性、合理性和合法性的检查。

查帐 是各种经济监督学科或部门为体现其各自的职能而所广泛采用的监督技术方法。帐的含义外延很广,具体部门有不同的范畴。可以说查帐是实现各监督职能的工作过程或程序的一部分,是进行监督方式的具体体现。

因此,从上面三者含义的区别就已可以看到各自的本质内容。

2、职能上的区别

审计的职能可概括为监督、评价及见证,具体为:(l)宪法第91条规定:”国务院设立审计机关,对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各级政府的财政收支对国家的财政金融机构和企业事业组织的财务收支,进行审计监督。”监督职能乡是审计的主要职能,它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依法对审计对象进行各种形式的监督检查(包括对会计的监督检查〉,(2)评价职能。评价就是在监督检查的基础上,经充分调查研究和分析,以确证事实,依据审计评价标准作出客观、公正、符合社会意志的”两点论”的评价,既肯定成绩,又实事求是地提出问题,且作出恰当的建议,〈3〉见证职能。不论国家审计、内部审计,还是社会审计,都要进行见证,以使被审单位以见证的形式获得社会的公认,虽然目前,在我国行使范围有限,但随着政治体制改革促使经济体制走向社会主义股份经济模式,见证职能将更加明显。会计检查的职能是通过会计业务本身对会计工作进行监督、评价具体为:(l)检查经济活动和财务收支的政策性,(2)检查会计核算资料的真实性,(3)评价会计工作的质量及会计人员的水准。

3、目的上的区别

审计的目的具有会计检查目的所没有的有效性,是防错查弊,加强社会经济控制和管理,提高社会经挤效益,而会计检查的目的主要是为提高(促进)会计行为和会计事项的合法性、合理性和合规性,查帐目的是保证符合各职能经济监督的准则,提高工作质量。

4、产生的效益上的区别

审计的效益与会计检查的效益虽都可分为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但其内涵是不同的。审计效益中的直接效益可分为:(1)促进被审单位的健全发展,(2)巩固企业的财务基础,(3)增强企业信用,利于资金的有效调度,(4)保护所有者的利益,(5)有效地揭露社会经济生活中的舞弊和错误。而会计检查产生的效益中的直接效益为:(l)确保财产资金的完整,〈2)保证国家、集体与个人利益的分配,(3)完善会计制度及内部控制制度,(4)增强企业会计基础,(5)揭露一定范围内的会计行为、会计事项的错误及弊端,提高会计的工作质量。另在产生的效益中的间接效益来看:审计的间接效益有①教育意义,使类同行为或活动的经济组织以社会经济效益为中心进行一切经济活动,②防止作用,通过审计监督、评价和见证,促使各经济组织一切以法律为依据,减少弊错,起”警钟”作用,③经济效益,使企业恪守各项社会公认准则,易于顺应社会的发展变化,减少无标准的事务处理,减少盲目性,如利于处理财产纠纷,保证各经济组织的经济活动被社会承认其合法性。而会计检查中的间接效益为①教育作用,使经济组织以公认的会计准则及会计原理为中心进行会计活动,②防止作用,通过会计检查,促使经济组织的会计工作准确、真实、全面地反映经济活动,减少违反会计准则及制度的会计行为,③经济效益方面,使企业易于发展合并或出让、正确处理国家与企业,企业与职工个人的关系,容易获得保险金(投保企业〉的给付,易使企业信用的提高。

5、依据标准上的区别

(1)在法律依据方面,审计据”审计法”或”审计条例”、”会计法”和国家的财经方针、政策、规章制度方面文件为依据,-会计检查只依据”会计法”、财经规章制度等书面文件。

(2)在事实依据方面,审计以客观事实为依据,旬括已经发生的,或客观存在的事实,或与审计有内在联系的财政、财务收支和经济活动包括会计活动〉等方面的事实,会计检查只限于与会计行为,会计事实有关的事实为依据。总的是两者事实包括的范围不同。

(3)在制度依据方面,审计要以所有行政部门统一制定的各种制度、原则、、规程及各种管理制度等规定为依据,会计检查只依据财政部统一制定的各种制度、准则、规则及规程。

(4)在资料依据方面,审计是以被审单位的各种原女鱼凭证、帐册、统计报表、会议记录、业务记录、契约、合同及往来函件等资料为依据,而会计检查只能以会计凭征、帐册、报表等财务资料为依据

6、评价标准上的区别

审计总的来说是以审计准则及全社会经济利益为评价标准,立足于整个社会,而会计检查是以会计公认原则及各所属职能部门的利益为评价标准,一定程度上立足于本部门。

7、执行机构、权力地位的区别。

审计的执行机构是我国实行监督的职能机关,直属国务院总理,事计人员由国家审计机构或上级主管部门派出,是由会计人员以外的人行使专口监督,且在执行任务中,具有会计检查执行者所达不到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处于其他任何经济监督部门的地位之上,有解除企业单位经济责任及社会责任的权力,而会计检查无专门机构,既可由会计人员自行检查,也可委派别人检查,权力受限于本部门,且往往是到上级的牵制或干扰,作出的决定或结论也受到主观或客观消极因素的影响。

8、范围上的区别矿审计范围广泛,它可以系统地组织对整个国民经济的活动包括会计活动实行全部或部分的审核稽察,评价及见证其合法性、合规性、合理性及有效性,超越出会计检查的范围,因会计检聋只能在4个经济单位中对其会计活动,特别是其资料的合法性、合理性和真实性进衍检查监督,但并不能保证企业单位有较高的效益,体现不出有效性,约束力不够。

9、进行时间上的区别

审计对被审项目不仅包括事后审计,而且包括事前、事中审计,以查明效率及效果。会计检查一般均为事后,以防再犯。

(三)从现代科学理论发展规律来正确认识这一观点

学术发展以”严花齐放”为原则,扬各学派之长,灭各家之短,才能使各种科学理论健康发展,并不断产生新兴学科。进行各种科学理论的研究,应避免、欲将所有关联学科纳入自己学科的属下”的认识态度。我们知道,随着历史的进步,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学科越来越细,不仅原学科有很大发展,且分离产生出各种学科或”边缘学科”,这种发展趋势就是现代科学理论的发展规律。人们认世界的过程是循序渐进的,人的认识过程也是从低级向高级,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原来的认识也会被新的认识所延伸或代替或包含。因此,正确认识审计、会计检查和贫帐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才有利于工作的进行,理论的研究,决不能因历史上先产生会计,结合会计而产生审计,且审计与会计始终保持密切的联系,而就将审计列为会计的分支,将审计与会计检查等同起来,又因帐与会计中的帐簿有关联,而又将查帐与会计检查简单地等同。如许多学科是以数学为基础的,但不能就认为这些学科都是数学的1所属门类,解剖学要懂生理学,但不等于解剖学是生理学的分支。审计要懂~得的又何止于会计,它与会计的关系就如写作与编辑、作家与评论家的羡系。,A所以,我们能认清审计、会计检查与查帐的本质,并能认识发现科学理论的发展规律,则对审计学科、会计学科及监督技术方法的研究才会起推动作用。

(本文在写作过程中曾受到厦门大学黄忠堃教授的指导)

注:①杨纪豌、阎达伍自《开展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几点意见一兼谈会计学的科学属性》(《会计研究》l980年第1期)

参考文献:

1.《审计学》李鸿寿、赵友良、陈荣法著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审计学》殷文俊 三民书局(台湾)

3.《审计学原理与实务》张永康 三民书局有限公司《增订三版》

4.《审计学》王文彬 黄履申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5.《试论审计的定义》冯均科 陕西财经学院学报85年4期P.82-P.87

6.《关于审计概念的几个理论问题的探讨》吉林财贸学院学报1986年第1期P.54-P.59

7.《会计原理》高等财经院校会计教材编写组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79年版

8.《审计手册》陈荣法 经济日报出版社

9.《审计学理论与实践》厉食和、虞文钧 广西人民出版社.

10.《国际审计标准》(加)爱德学·斯坦汶〈美〉莫里斯·穆尼兹著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1.瑞典审计长伦尼.勃格瑞 1984年1均6日在北京的演讲稿

12.《审计文选》中国审计学会编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3.《审计学》.刘大贤标 机械工业出版社

工程审计与财务审计的区别篇(10)

法务会计是为调查财务舞弊、打击经济犯罪、解决经济纠纷而建立的一门边缘性学科,有人说法务会计起源于审计,审计是法务会计的母体。笔者认为法务会计不同于一般的审计,两者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也不尽相同。明确两者的区别与联系对于我国法务会计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以及我国法务会计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法务会计内涵

对于法务会计内涵的解释,主要有三种代表性观点:

美国著名会计学家G・杰克・贝洛各尼与罗贝特・J・林德奎斯特认为法务会计是:“运用相关的会计知识,对财务事项中有关的法律问题进行解释和处理,并给法庭提供相关证据,不管这些法庭是刑事方面的还是民事方面的。”但这个定义没有说明法务会计工作的主体,即谁来执行。

李若山教授认为:“法务会计是特定的主体运用会计知识、财务知识、审计技术与调查技术,针对经济纠纷中的法律问题,提出自己的专家性意见作为法律鉴定或者在法律上作证的一门新兴行业。”这一观点论及了法务会计的主体以及目的,但没有提及服务对象。

通过以上分析,基于法务会计源于调查会计的事实,笔者认为法务会计从一定程度上说是一种会计调查活动,即特定主体运用审计技术和调查技术,对经济犯罪、经济纠纷等活动中涉及的法律问题进行调查以证明事实真相的活动,只是这种活动必须符合法律的规定和要求。

二、法务会计与审计的联系

(一)工作原理

法务会计最直接的理论基础来自于审计理论,审计实践也为法务会计奠定了实践基础,法务会计要依据审计学的基本原理大量运用审计的方法来查明案件。比如二者都需要对被审查对象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测试和财务会计报表相关数据的分析,都遵循审计学的相关原理。

(二)工作对象

法务会计是处理法律中的会计问题,审计是对会计报表及其相关资料进行审查。二者都涉及对财务会计报表、会计账簿、会计凭证以及相关经济活动资料的检查验证。

(三)审查方法

法务会计和审计都采用一定的账务检查方法来完成工作,其审查书面资料的技术方法基本上是一致的。在工作过程中,二者都要对各种财务会计资料进行检查、分析,并运用审阅、查询、计算、分析性复核等审计方法,以获取相应的证据。证实方面也极为相似,都需要采用函证、观察和实地盘点等方法。

三、法务会计与审计的区别

尽管法务会计和审计有一定的联系,但二者也有差异,笔者认为正是二者之间的差异催生了法务会计的诞生。二者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区别:

(一)二者本质不同

审计是一项具有独立性的经济监督和评价活动,是独立于被审计单位和委托人之外的第三方;而法务会计是按照法庭的要求运用调查和分析技能解决经济事项中会计问题的一种活动,它不是独立的社会活动,它只是围绕案件所涉及的会计问题进行调查、鉴别和判断的活动,它必须根据法庭的需要和法律程序进行工作,为法庭服务。

(二)二者目的不同

审计主要是通过一系列的审计方法对被审计单位财务会计报表的合法性、公允性及会计处理方法的一贯性发表意见;而法务会计主要目的是查明有关案件中涉及的财务会计事实,它通过对相关资料进行确认、计量、并加以分析,对财务调查结果、损失计量结果、财务纠纷的金额进行鉴定,最后出具法务会计报告,为将犯罪分子绳之以法,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提供证据。

(三)程序不同

审计程序为凭证、账簿、报表再到经济业务。首先从账簿中挑出交易进行测试,然后再审查交易的文件依据;而法务会计往往遵循相反的程序,从经济活动的异常以及行为人行为异常的征兆再到账簿,遵循的是由案件到人再到相关资料的程序。审计工作分准备阶段、实施阶段、终结阶段;而法务会计工作则分准备阶段、检验阶段、结论阶段。

(四)思维方式不同

笔者认为,这是法务会计与审计工作最大的区别。法务会计进行调查时与审计不一样,它需要的是像侦探一样的思维方式,是把调查的重点放在例外、古怪的事项上以及会计违法事项和行为结构上,而不是重大错报上。从思维方式看,法务会计是先发现了问题的存在,然后寻找证据进行论证;而审计是注册会计师事务所接受委托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会计报表进行审计,事先并不知道被审计单位的财务会计报表是否存在错报、漏报或舞弊行为。

四、法务会计建设的两种模式

综合以上区别和联系,笔者认为法务会计产生的最主要原因是审计职能的弱化和业务范围的限制。随着经济环境的复杂化,上市公司造假事件不断发生而没有被发现,或者会计师事务所发表不真实的审计报告,导致公众对审计的信任度不断下降。再者,注册会计师只是对会计报表的公允性、合法性、一贯性发表审计意见,而对企业舞弊行为很少加以考虑,从一定程度上也导致法务会计的产生。对于我国法务会计如何建设,基于以上的比较,笔者认为以下两种模式值得思考:

一是扩展审计业务范围,把法务会计业务范围纳入审计业务。

笔者提出这一模式基于以下的考虑:审计的最初账项审计和法务会计都是对舞弊的检查,他们又都是详细审计,法务会计很多时候使用的正是审计业已成熟的技术方法,两者业务客观上存在重叠。所以,只需把法务会计所独有的业务融入审计即可。采用这种模式可以减少建设成本,但最大缺点是缺乏对独立审计机构的监督,会加深公众对独立审计的不信任程度。

二是全面发展法务会计,使其有别于传统审计。

既然法务会计与审计存在多方面的联系,可以借助审计学的成熟模式,把审计学成熟的方面运用到法务会计中;再者借鉴发达国家法务会计建设成果,建立具有我国特色的法务会计。这一模式是大多数人赞成的,但由于我国法务会计起步较晚和我国实际情况有别于发达国家,实施这一模式难度较大。

【参考文献】

[1] 陈矜.法务会计研究[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

[2] 李若山,等.论国际法务会计的需求与供给[J].会计研究,2000(11).

上一篇: 水利概论论文 下一篇: 数学图形知识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