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汇总十篇

时间:2024-03-29 11:41:53

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

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篇(1)

现代化教育是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现代科学为内容,以现代生产为服务对象而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在今天和未来的社会发展中,现代化教育起着传统教育无法比拟的重要作用,这是与现代化教育本身所具有特征分不开的。概括起来,现代化教育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一)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重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有机结合。

用自然经济的传统教育观来看,教育并不是社会再生产体系中的一个内在环节,而不过是“文化人”的社会点缀。自然经济的非经济核算的通病,与传统教育耻于经济效益分析及自命清高的痼疾相辅相成。现代化教育打破“教育是非生产部门”的陈腐观念,从教育--专门劳动力的投入--产出这一关系的角度来把握,把教育纳入社会再生产体系的内容结构之中。现代化的教育观认为,教育能生产出人的劳动能力,教育是现代化大生产的必要组成部分,教育投资是生产性投资。因此,现代化教育无论在数量上--发展规模和速度上,还是在质量上--培养规格、课程设置和教材内容上,都要和现代生产的要求相适应。

(二)现代化教育是一个多样的、开放的大系统。

耗散结构理论认为,只有开放系统才可能走向有序(进化),封闭系统只可能走向无序(退化)。一个社会系统只有与外界不断交换物质、能量、信息,才能得到进步与发展。现代化教育的开放性表现在:①教育向全体劳动者开放,打破小学--中学--大学这种单一纵向的学校教育体系。各级、各类教育更多地向企业、向社会招生,更多地通过纵横交织的渠道来扩大教育场。②对受教育者的考核方式和评价标准向实践效益开放,向社会经济效益开放。③教育经费来源从围家财政单一渠道向多渠道开放。除义务教育阶段外,国家无偿性的财政拨款,将逐步改为有偿的价值补偿。学校是智力资源密集的场所,应该是信息吞吐量最大和流动频率最高的地方。教育要做到“三个面向”,就必须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实行开放办学。开放式办学就是在信息上与外界交流,有吸收也有输出。以高等教育为例,其开放式办学有4层涵义:一是在教育系统内部开放,加强学校之间的横向联系,特别是高校校际之间横向联系,对于促进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二是学校各专业之间、学科之间、系与系之间要加强学术交流。资源上要互通有无,科研上要联合攻关。现代化教育强调博才教育,而这种教育需要学校内部各专业、学科、系与系之间的相互协作、成龙配套。三是教育系统对社会的开放。教育系统和社会上其它行业之间要加强联系,要了解他们对人才的数量和质量的要求;要帮助他们培训人才,更新知识,解决生产上的技术问题,并从他们那里取得必要的支持和有益的实际知识与经验;还可以与企业、科研部门建立各种形式的“教学--科研--生产”联合体,形成经常化的固定联系。四是对世界教育界、学术界的开放。

(三)现代化教育是立体的教育。

现代化的教育采取立体的教育途径,遵循立体的教育原则,通过立体的教育方法,实现立体的教育目标--培养出多层次、多规格的全面发展的人才。虽然“和谐教育”的思想早已有之,但由于传统教育的封闭性和狭隘性,这一教育思想只能停留在思想家们的理想中,而现代教育的目标在于使全体受教育者获得充分、自由、全面的发展。现代化教育着眼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是具有健全人格、高尚情操、强健体魄、广博深邃知识和开拓创新能力的人。现代教育在总体目标上,按照社会发展的需要,注重对多种层次、多种规格的人才的培养,以发挥整体功能,形成整体优势。因此,建立科学的评价学生发展的标准对教学工作具有积极的反馈调节作用。目前,大部分教师只注意学生的卷面考试分数,不管考试试题是否科学,是否能较客观地反映出学生的学业成绩和智力水平。因此,建立科学的评价学生发展的标准,就要全面地、客观地衡量学生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发展水平。有的同志认为,当今创造型人才奇缺,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我们长期以来采用了单一的统一考试、统一教材、统一的教学方式,使我们的教育过分规范化了,因而导致千万人统一的思想方式,人们的创造热情和创造能力被抑制。我们认为这是很有道理的。因为过分规范化的思想体系,只能是演绎的,而不是革命性的。

(四)现代化教育表现在教学上具有革命性、创造性、灵活性和个性化的特征。

1.在教学指导思想上是把教学重点放在培养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上,重视教师和学生双方主动性的发挥,并以学生身心的发展为教学的根本目标,通过教学来促进学生的发展,同时又依靠学生的智能提高和个性发展来推动教学。

2.在教学内容上,十分重视对课程和教材的改革,使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适应当代科技发展的新潮流,大胆吸收当今科技发展的新成果,特别是高等教育,其教材的更新周期日趋缩短。课程设置强调文理渗透,避免学科划分过细,要适应科研--教学--生产一体化和学科之间横向渗透与综合的大趋势,提高综合学科和边缘学科在课程设置内部结构中的比重,大力拓展受教育者的智力空间和思维广度。

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篇(2)

所谓现代教育,就是建立在先进科学技术基础上的,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紧密结合的,能够满足全民学习、终身学习需要,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现代教育应有以下一些基本特征:

第一,受教育者的广泛性和平等性。普及教育是现代工业的产物,随着社会的发展,普及教育的程度逐渐提高。现达国家已经基本上普及了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也已经跨过了大众化进入普及化的阶段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15%以上为大众化阶段,50%以上为普及化阶段)。现代教育必须满足不同群体对教育的需求,也就是我们通常讲的,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里面包含了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我国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党和政府正在根据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教育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基础。教育现代化要求逐步实现受教育者的广泛性和平等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的现代化发展。

第二,教育的终身性和全时空性。终身教育的思想在 20世纪60年代就产生了。当时是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引起生产的不断变革,促使人们必须不断学习才能适应这种变革。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终身教育已经不再仅仅是人们为了谋生的需要,而成为了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成为文明社会的生活方式。

所谓教育的全时空性,是指教育已经不再局限于学校,也没有年龄的限制,而是全民学习,时时学习,处处学习。特别是随着现代传播技术的发展,人们可以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因此,需要全时空的大教育观,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自我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第三,教育的生产性和社会性。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相结合是现代教育的普遍规律。工业生产与科学技术相结合,要求教育为它培养掌握科学技术的人才,信息社会尤其如此。因此,现代教育只有打开大门,与企业和各种社会团体相联系,为经济发展服务,为社会发展服务,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同时教育自身也才能得到发展。

第四,教育的个性性和创造性。人的发展既有共性,又有个 l生。共性更多地体现社会的要求,个性则较多地体现个体的要求。工业社会强调标准化、统一化,个性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信息社会强调个性化、多样化。信息网络化也为个别学习提供了可能,这就为个性发展提供了条件。

个性的核心是创造性。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要求教育培养具有创造能力的人才;同时,社会上的激烈竞争也需要人才具有个性,有创造能力和开拓精神。

第五,教育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教育的个性性和社会的多样性必然要求教育的多样性。教育的多样性表现在教育目标的复杂性和多样化。现代社会不仅要有一批高水平的管理者,而且要有一大批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的专业人才。有高素质的熟练工人和农民。从个体来讲,人是有差异的,教育要为每一个人的发展提供条件,重视差异教育,培养特殊人才。公平而有差异是现代教育的基本原则。

第六,教育的变革性和创新性。现代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不断变革和创新。社会在变革,教育也必须不断革新,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信息社会要求学校成为信息的策源地。高等学校尤其要创造新的知识,创造新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第七,教育的国际性和开放性。经济的全球化带来了教育的国际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国际间的交通越来越便捷,信息交流越来越快捷,地球变得越来越小,某一国家的某项教育改革往往会迅速传遍全世界。教育的国际性和开放性表现在国际问的人员交流、财力支援、信息交换(包括教育观念和教育内容 )、教育机构的国际合作和跨国的教育活动等方面。只有坚持改革开放,才能更好地吸收一切世界优秀文化,充实和丰富我国的教育。 转贴于

教育国际化的另一个重要内涵是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关心和了解国际形势与发展,具有国际交往能力的人才。

第八,教育的科学性和法制性。现代教育是建立在高度理性基础上的,反映了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的规律。现代教育不是凭经验,而是更多地依赖于科学的决策,教育行为的理性加强了。决策的失误往往会影响到整个教育的发展,甚至社会的发展。因此,现代教育必须重视教育研究,重视教育政策的科学决策。

教育的科学性还包含了教育的法制性。现代社会是法制社会,现代教育也是法制的教育,教育行为都要有国家的立法来规范。

以上是我所理解的教育现代化的基本特征,教育规划需要根据这些特征来制定教育现代化的目标,也即教育现代化的具体内容。教育现代化的内容很广泛,包括教育观念、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育设备和手段、教育方法和教育管理的现代化等。其中教育观念,也即教育思想的现代化是关键,是灵魂。

因为现代教育是靠具有现代化教育理念的人去贯彻。教育制度的现代化是保障体系。教育现代化不能等着每一个教师的思想观念都转变了再开始。总是有一部分先进分子先领头。然后把先进的理念化为制度,制定制度大家遵守。教育设备、手段的现代化则是教育现代化的物质条件。有了现代化的教育制度,有了现代化的设备条件,就能够促进教师教育观念的逐步转变。教师有了现代化的先进教育理念,就会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教育经验,培养出现代化的人才。

广大教育管理工作者和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具有现代教育理念,唯一的办法是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在教育实践中开展科学研究。把自己的教育理念和行为建筑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在第一线工作的教育管理工作者和教师的学习与科学研究,不同于教育理论工作者的科学研究,他们是在教育实践中开展科学研究,边研究边实践,不断改进教学,丰富教育经验,提高教育质量。教师要成为终身学习的典范,把自己锻炼成为真正热爱和献身教育事业的现代教育家。

二、发达地区如何推进教育现代化

第一,重视教育发展规划的制定。教育规划是教育现代化发展的蓝图,是教育现代化战略思想和策略的具体体现。要根据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经济结构、人口状况科学制定教育现代化发展的规划。在规划中要注意城乡间教育的均衡发展、各级各类学校之间的协调发展,使教育发展水平和人力资源的存量能够适应该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第二,学校的建设规模要适当。中小学校规模不宜过大,小学更应该小一些。这样便于管理,校长、老师、学生、家长可以紧密接触和沟通。那种搞几千人的大学校的做法,是为了资金的集中使用,并非从教育规律方面考虑。发达地区有条件把学校办得小一点、精一点,办到学生的家门口。班级规模也要缩小。这样便于教师照顾到每一个学生。

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篇(3)

关键词:现代教育 本质特征 个体形式 非个体形式

教育系统作为社会系统的子系统,教育影响社会的本质和发展。同时教育又被社会系统的本质特征所决定。当一种教育的主要方面和主要特征来源并适用传统社会,可称之为传统教育;而当一种教育的主要方面和主要特征适应现实社会。并表现出对未来社会的较大适应性,则称之为现代教育。对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划分是根源于社会特征本身的,研讨现代教育离不开对现代社会的分析,对现代教育的本质特征的建构必须建立在对现代社会本质特征研究基础上。

归纳各阶段的社会本质特征,而要以一种符合教育问题研究逻辑的方法分析社会各阶段本质。因此,有必要从新的角度研究构建社会的构成要素,进而归纳总结社会本质。关于社会构成要素有很多研究。实际上多种划分方式的共存是必然的,根据不同学科的研究要求,应该对社会构成要素做不同维度的划分。本文借鉴查尔斯-霍顿-库利在《社会过程》一书中对社会构成要素的划分方法。将社会构成要素分为个体形式和非个体形式两部分。这种个体形式和非个体形式的划分可以全面考察个人的存在形式及与外界的关系状态,可以兼顾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也因此可以明确教育、人、现代社会三者相互作用的情况。

库利认为,个人是一种个体的生活形式;制度或群体是非个体的生活形式。由于许多生活形式不以个人为特点,它们根本无法被那些只对个人感兴趣的人理解和发现,因此对个体形式和非个体形式的区分具有实际的意义。个体形式和非个体形式的关系体现为:非个体形式是由个体形式构成的,但非个体的形式的历史不能等同于特定个人的生活历史;无论何时只要两个个体形式联合起米,就会出现一个新的非个体形式,但新的非个体形式不能等同于原有两个个体形式的简单相加;个体形式的发展往往是很难被自我觉察的,并且这种发展无时无刻的受到非个体形式的影响和改变:人类的生活形式,包括个体或非个体的形式都在探索着另外的生活形式提供的各种有利条件和促进因素,并做出最适宜的反应:个体或非个体的形式的发展既依赖于人们的远见卓识,也离不开无法预见的偶然性因素。

当然,个体形式和非个体形式之间存在交叉重叠之处,因为二者都包含共同的生活。由于它们的组成要素是一样的,如果你从中抽走所有的个人,二者都将一无所剩,其他系统也会消失殆尽。

1、现代社会的本质特征

社会特定的生活形式主要有——个人、政党、国家、教义、改革方案、神话、语言等。其中个体形式主要是个人,非个体形式主要包括政党、国家、教义、体制、改革方案、神话、语言等等。不同的社会都存在着个体形式和非个体的形式,不论是农业社会、工业社会,都存在这两种形式及两种形式的关系。但是在不同社会,它们的内容不同,本质内涵也不一致。以此来判断现代社会的特征,就可以在不同社会的共性基础上寻找到现代社会的个性特征,也可以预测出将来社会的基本走向。

农业社会是以土地及劳动力资源的增加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的。而工业社会则是以自然资源和资产的不断投入作为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现代社会则是以知识和信息的增长作为社会发展不竭的动力源泉。现代社会的起始时期基本可以判断为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即从全世界的整体趋势来看,社会发展的动力基本来源于知识的增长。

在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中,个体形式和个体形式之间,往往体现出被动的合作和潜在的利益冲突。被动的合作是由于社会生产的要求,要求个体之间的共同劳作,互为协助,来完成生产的需要,个体的力量往往难以满足生产的需要,而生产的成果与个人利益的直接关系很少:潜在的利益冲突则是由于社会生产需要的资源是具有排它性的、消耗性和稀缺性,因此也在生产的成果的占有上往往体现为潜在的冲突。

在现代社会个体形式和个体形式之间,则体现出主动的合作和潜在的利益共享。主动的合作主要是因为社会生产中,生产的产品往往以知识的形态存在。共同合作能够创造出对个体有利的产品,知识也与有形物质资源不同,具有共享性,不具有排他性。

在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中,个体形式与非个体形式之间,往往体现为个体形式受制于非个体形式,个体形式的力量被彰显的程度很小,非个体形式的发展状态往往是与人性的需要背道而驰的。

在现代社会个体形式和非个体形式之间,则体现出个体形式被

[1] [2] 

最大程度的张扬,其作用和力量受到非个体形式的认同和肯定,而非个体形式也因个体形式的发展而有更良性的发展。

现代社会的这些特征具体体现为:

个体与制度的关系。关系体现为民主与专制的不断制衡。而主体是强调民主。个体形式的发展要求必然强调民主平等的制度,以保证个体形式的最大程度的发展空间。

个体与生产力的关系。生产力得到快速的发展,更加依从于个体的智慧力量,而非个体的数量。

个体与文化的关系。个体充分占有文化资源,创建符合自己需要的世俗文化,也促进文化资源的最大程度的灵活、生动的发展。

因此,现代社会的特征可以被概括为:社会的个体形式和个体形式之间的关系是主动的寻求合作和潜在的利益共享;个体形式和非个体形式之间,则体现为个体形式的作用被最大程度的突显。

、现代教育的本质特征

现代社会的特征对教育提出了一系列的要求,要求教育做出符合现代社会发展要求的变革。在教育目的上,要求教育活动的目标是将受教育者培养成既具有群性的适应性,同时又具有强烈个性的人:并且需要培养个体之间的交流合作和共同生存的能力。在教育内容上,以促进受教育者的社会适应性为主要目标,组织教育内容,要求与社会的真实发展状态密切相关,并给受教育者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和内容。在教育媒介上,在要求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的同时。更加要求符合受教育者真实学习需求的有针对性地使用有效媒介。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上。在教育性关系的基础上则增加了社会关系的要素,关系趋于平等,要求增加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合作,相互学习补充。

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篇(4)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作者简介] 杨晓宏(1965—),男,甘肃正宁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教育信息化研究。E-mail:。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在全国农村普遍开展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这是党员干部教育手段上、思路上的一大创新,也是党建工作与时俱进、深入基层的体现。在近期的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这一规模宏大的教育信息化工程已经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但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学员不爱学、学不懂,培训没人来、走过场,资源不合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的“胃口”等等。为了实现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的科学发展,就要以人为本,实事求是地对学习者的特征进行全面分析和深入研究。

凡是教育活动,学习者的特征分析就必不可少,它是学习内容设计、活动设计、方法选择和资源开发的前提,是保证教育质量的关键。现代远程教育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学习者的有效学习来进行的,又由于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中的学习者(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与普通学校的学生和网络院校的远程学习者有很大差异,因此,分析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中学习者的特征,不仅对提高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能为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选择资源及其表现形式提供依据,为其选择恰当的培训方式提供指导,为其选择有效的教学策略提供帮助,为远程学习环境的建设提供参考。

特征是指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特别显著的象征和标志。学习者特征是指影响学习者有效学习的内部心理状态的各种因素。[1]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不同于传统教学,其学习者年龄差距悬殊、能力水平参差不齐、学习动机各不相同、学习风格千差万别、学习行为主动鲜明、社会背景大相径庭等等,据此,笔者认为应从原有经验特征、学习心理特征、行为表现特征、社会影响特征四个维度分析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学习者的特征,如图1所示。

一、原有经验特征

学习者的原有经验是学习者获得特定(新)知识的基础,即学习者在学习特定学科、领域知识和技能时,与新的学习相关的知识和能力的基础状况。[2]只有全面了解了学习者的知识基础,教学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它直接影响着学习者的学习效果及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信息符号的认同

由于每个人的知识水平和经验不同,对信息符号的认同也存在差异,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不同学识的学习者对同一事物或符号意义的理解程度不同,有的共同认可,有的则大相径庭。农民群众更倾向于认同具有本地文化的、与自己知识水平和经验层次相当的音频符号及视频符号材料,相对来说,党员干部对各种符号的认同程度更广更宽。现今,多媒体技术可以实现相同的信息通过不同的信息符号作用于人们的感官,如听觉符号、视觉符号等。我们应在看得懂、听得进、学得会、用得上的前提下,积极引进和开发教学资源,特别应重点开发视听混合型的“本土化资源”。

(二)原有知识和经验

任何新的学习都是建立在原有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基础之上,学习者已有的认知结构对新知识的准确获取影响很大。目前,大部分农村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都有着丰富的劳作经验,但观念落后,知识水平较低,且差异较大。因此,根据共同经验原理、重复作用原理和“戴尔经验之塔”理论,把教学起点设置得稍低为好,并在实践过程中根据情况逐渐提高,对同一教学内容应开发出几个层次的、多种编码形式的版本,供不同层次、不同特征的学习者选择,实现弹性学习。

(三)思维和认知分析

虽然农村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受传统教育方式的影响,受农村视野的限制,其发散思维能力较低,大多数人认识事物是被动接受,但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思考、经常训练,其生活阅历丰富,对熟悉的内容理解较深,尤其是他们的元认知能力较强。所以在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中最适合采用基于问题解决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也可适时地采用“传递—接受”的教学模式,并伴随一些信息反馈和问题答疑,将会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态度和交往能力

俗话说“态度决定一切”,这在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中一点不假。与其他教育方式不同,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是不经严格考核的非学历教育,主要通过提供先进的文化、卫生、科学等信息资源,以满足农村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生产生活的需要,并提高其创业致富的本领。[3]可见,农村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的学习不是被强迫的,而是乐意主动的,其在三种模式下的学习态度都较为积极。再者,作为成人,他们的交往能力较强,这将有利于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的有效开展。

总之,当学习者对新知识的学习准备充分时, 他们会针对自身实际情况分配合适的学习时间,采取恰当的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

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篇(5)

现代化远程教育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将建设学校文化与实现素质教育作为发展过程中的两个重要目标,这有利于推动我国远程教育的稳定、健康、持续的发展。笔者针对远程教育学校文化建设和素质教育的相关概念、之间存在的关系、相互作用的原则进行研究,从而为我国教育界探讨全面建设远程教育学校文化和全方位实现素质教育提供参考资料。

一、远程教育学校文化和素质教育的相关概念

(一)远程教育学校文化

1. 相关概念。远程教育学校文化指的是教育工作人员和被教育人员在办学、组织管理与教育的具体实践中团结合作,创造并得到社会各界人士认可的精神类财富和物质类财富的总和。远程教育学校文化体现的是远程教育学院的办学宗旨、办学理念和教学精神,反映了学院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远程教育学院文化建设的主体是教育工作人员和被教育人员的有机整体,其中的任何一方都属于建设远程教育学校文化的参与人员、建设人员和受益人员。

2. 构成要素。远程教育学院文化的构成要素主要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行为文明等。远程教育属于教育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和类型,也需要有基本的学校设施和组织机构。远程教育学院文化需要坚持普通学院文化的基本建设规律。此外,还需要充分考虑学校自身的特殊发展规律,全面建设能体现远程教育发展规律和基本特征的学院文化,这也是远程教育实现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表现。

3. 基本特点与主要功能。远程教育学院文化建设具备多种基本特点与功能。基本特征主要包括:社会性、教育性、独立性、民主性等。其中社会性特征是核心特征,要求面向社会,为我国社会发展构建完整的终身教育机制,建设全面学习型社会。主要功能包括了:育人、激励和谐发展、凝聚力量、导向等功能。其中育人功能属于核心功能,要求结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和政治需求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为被教育人员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

(二)素质教育

1. 相关概念。素质教育指的是以被教育人员的自然特征为前提条件,利用必要的教育方式和手段,全面激发被教育人员潜在能力,以提高被教育人员的身心素质等方面为要求,实现其综合发展,并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素质要求内化的一种教育实践和教育理念。

2. 基本特征。素质教育具备:开发性、独立性、深度性、创造性等基本特点。其中开发性特征属于素质教育最根本的特征。素质教育的实现要求利用学校文化建设来实现,也可利用计算机网络平台来实现,将素质教育贯穿在计算机网络教育中,面向社会各阶层,为被教育人员提供自主选择的教育机会。

3. 基本方式。素质教育的基本方式主要包括了:内化和导出化方式,以实现被教育人员的综合性发展、个性化和社会化为教育目标。素质教育在全面贯彻和落实我国教育政策为基础,以培养具备较强实践能力与创造能力为原则,以提倡个性化教育和特色性教育为教育理念;将素质教育融入到远程教育的学校文化生活、学院精神文明、计算机网络远程课程、组织管理和学校章程的实施中。

二、远程教育学校文化和素质教育之间的关系

(一)远程教育学校文化和素质教育的关键内容一致

远程教育学院文化的关键内容是学院精神文明,这也是建设学校文化的核心,是体现远程教育学院文化基本特征的主要条件,也是对远程教育学校所有师生产生创造力、凝聚力的根本因素。学院精神文明是全校师生共同追求的具体表现,也是师生共同认可的道德观和价值观。而素质教育属于现代化教育思想理念,素质教育的关键内容是道德和理想。道德与理想在个人自身素质中占据首位,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要求。道德与理想的养成和道德观、价值观的树立是相同的。素质教育规范培养人才的具体项目和程序操作,也是培训人才的过程,是现代化远程教育培养人才的总方向。

(二)远程教育学校文化和素质教育的原则一致

建设远程教育学院文化和实现素质教育的根本原则是创造性原则。创造自身属于摒弃、批判、发展和继承的一个过程。远程教育学院文化和素质教育在发展过程中,主要着眼于创造性。在远程教育学院文化和素质教育明确教育目标和执行时的原则主要包括:可行性、适应性、时效性和综合性。其中核心原则是综合性原则。远程教育学院文化和素质教育要求全面提升被教育人员的综合性素质,使其朝着多样化、社会化、综合化的方向发展。所以远程教育学院文化和素质教育的综合性的内涵在于明确远程教育学院文化和素质教育的导向,并在具体的实现过程中也说明了原则上的一致。

(三)远程教育学校文化和素质教育的育人目标一致

远程教育学院文化建设作为素质教育的主要体现形式和重要载体,在远程教育过程中进一步加强学院的文化建设是实现素质教育的并经之路。远程教育学院文化建设和实现素质教育都是在良好的教育氛围中,培养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所培养出的人才既要具备较高的道德素质,也需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远程教育学院文化建设利用各种学院文化活动、基础文化设施、现代化多媒体技术中的教育功能,全面实现被教育人员业务素质、专业知识技能等方面的提高。

三、远程教育学校文化和素质教育相互作用的原则

(一)远程教育学校文化和素质教育相互作用具备潜移默化性原则

远程教育现代化教育方式和良好的学院文化氛围具备潜移默化的作用。远程教育学院文化建设具备内化特征。内化特征指的是被教育人员长时间处在良好的学院文化环境下,其学校和基础教学设施所固有的学院文化环境,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固有的习惯和品质。远程教育学院文化和素质教育的核心在于感染的内在作用,使得教育结果更加自然、持久。而接受远程教育人员具备独立自主能力与价值选择能力,并能自我提升和完善自我人格。建设学校文化的最终目的在于全面提升个人素质。通过建设远程教育学院文化,全面提升被教育人员的科学文化水平、思想道德素质与心理素质。远程教育学院文化和素质教育的潜移默化性原则具备规范化和持久性特征,在潜移默化中感染被教育人员的感情、提升其综合素质。

(二)远程教育学校文化和素质教育相互作用具备相辅相成性特征

远程教育学院文化和素质教育的教育功效具备相辅相成性特征。远程教育学院文化将政治思想的教育渗入到学院的设施文化、计算机网络文化、活动文化、课程教育文化、组织管理文化和课外娱乐文化等方面,并形成健康向上的学院文明氛围。其目的是被教育人员和教育人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在学院文化的熏陶作用下,实现教育目标,并培养其创造意识和竞争意识。从远程教育方面来看,首先需要积极发挥计算机网络环境的促进作用,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此外,还需要积极发挥学院环境的推动作用。远程教育学院文化建设着眼于对被教育人员综合性能力的培养。其中主要包括:适应性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价值选择能力的培养。

四、结语

综上所述,远程教育学校文化和素质教育是建设现代化远程教育强化学校文化与素质教育是实现远程教育目的的基本前提,因此,要求对远程教育学校文化和素质教育的概念、关系和基本原则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

参考文献

[1] 刘丹阳,李齐森,孙振华.略论现代远程教育文化的内涵[J].天津商学院学报,2011,10(03).

[2] 辛耀中,王云霞,赵永良.远程教育学校文化建设与素质教育分析[J].远程教育杂志,2010,22(09).

[3] 李群芳,欧阳树,陈春燕等.研究远程教育学校文化建设与素质教育[J].石油大学学报,2011,21(07).

[4] 任继荣,赵刚著,王力军.远程教育学校文化建设与素质教育[J].现代教育科学,2011,20(06).

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篇(6)

教育系统作为社会系统的子系统,教育影响社会的本质和发展。同时教育又被社会系统的本质特征所决定。当一种教育的主要方面和主要特征来源并适用传统社会,可称之为传统教育;而当一种教育的主要方面和主要特征适应现实社会。并表现出对未来社会的较大适应性,则称之为现代教育。对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划分是根源于社会特征本身的,研讨现代教育离不开对现代社会的分析,对现代教育的本质特征的建构必须建立在对现代社会本质特征研究基础上。

归纳各阶段的社会本质特征,而要以一种符合教育问题研究逻辑的方法分析社会各阶段本质。因此,有必要从新的角度研究构建社会的构成要素,进而归纳总结社会本质。关于社会构成要素有很多研究。实际上多种划分方式的共存是必然的,根据不同学科的研究要求,应该对社会构成要素做不同维度的划分。本文借鉴查尔斯-霍顿-库利在《社会过程》一书中对社会构成要素的划分方法。将社会构成要素分为个体形式和非个体形式两部分。这种个体形式和非个体形式的划分可以全面考察个人的存在形式及与外界的关系状态,可以兼顾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也因此可以明确教育、人、现代社会三者相互作用的情况。

库利认为,个人是一种个体的生活形式;制度或群体是非个体的生活形式。由于许多生活形式不以个人为特点,它们根本无法被那些只对个人感兴趣的人理解和发现,因此对个体形式和非个体形式的区分具有实际的意义。个体形式和非个体形式的关系体现为:非个体形式是由个体形式构成的,但非个体的形式的历史不能等同于特定个人的生活历史;无论何时只要两个个体形式联合起米,就会出现一个新的非个体形式,但新的非个体形式不能等同于原有两个个体形式的简单相加;个体形式的发展往往是很难被自我觉察的,并且这种发展无时无刻的受到非个体形式的影响和改变:人类的生活形式,包括个体或非个体的形式都在探索着另外的生活形式提供的各种有利条件和促进因素,并做出最适宜的反应:个体或非个体的形式的发展既依赖于人们的远见卓识,也离不开无法预见的偶然性因素。

当然,个体形式和非个体形式之间存在交叉重叠之处,因为二者都包含共同的生活。由于它们的组成要素是一样的,如果你从中抽走所有的个人,二者都将一无所剩,其他系统也会消失殆尽。

1、现代社会的本质特征

社会特定的生活形式主要有——个人、政党、国家、教义、改革方案、神话、语言等。其中个体形式主要是个人,非个体形式主要包括政党、国家、教义、体制、改革方案、神话、语言等等。不同的社会都存在着个体形式和非个体的形式,不论是农业社会、工业社会,都存在这两种形式及两种形式的关系。但是在不同社会,它们的内容不同,本质内涵也不一致。以此来判断现代社会的特征,就可以在不同社会的共性基础上寻找到现代社会的个性特征,也可以预测出将来社会的基本走向。

农业社会是以土地及劳动力资源的增加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的。而工业社会则是以自然资源和资产的不断投入作为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现代社会则是以知识和信息的增长作为社会发展不竭的动力源泉。现代社会的起始时期基本可以判断为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即从全世界的整体趋势来看,社会发展的动力基本来源于知识的增长。

在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中,个体形式和个体形式之间,往往体现出被动的合作和潜在的利益冲突。被动的合作是由于社会生产的要求,要求个体之间的共同劳作,互为协助,来完成生产的需要,个体的力量往往难以满足生产的需要,而生产的成果与个人利益的直接关系很少:潜在的利益冲突则是由于社会生产需要的资源是具有排它性的、消耗性和稀缺性,因此也在生产的成果的占有上往往体现为潜在的冲突。

在现代社会个体形式和个体形式之间,则体现出主动的合作和潜在的利益共享。主动的合作主要是因为社会生产中,生产的产品往往以知识的形态存在。共同合作能够创造出对个体有利的产品,知识也与有形物质资源不同,具有共享性,不具有排他性。

在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中,个体形式与非个体形式之间,往往体现为个体形式受制于非个体形式,个体形式的力量被彰显的程度很小,非个体形式的发展状态往往是与人性的需要背道而驰的。

在现代社会个体形式和非个体形式之间,则体现出个体形式被

最大程度的张扬,其作用和力量受到非个体形式的认同和肯定,而非个体形式也因个体形式的发展而有更良性的发展。

现代社会的这些特征具体体现为:

个体与制度的关系。关系体现为民主与专制的不断制衡。而主体是强调民主。个体形式的发展要求必然强调民主平等的制度,以保证个体形式的最大程度的发展空间。

个体与生产力的关系。生产力得到快速的发展,更加依从于个体的智慧力量,而非个体的数量。

个体与文化的关系。个体充分占有文化资源,创建符合自己需要的世俗文化,也促进文化资源的最大程度的灵活、生动的发展。

因此,现代社会的特征可以被概括为:社会的个体形式和个体形式之间的关系是主动的寻求合作和潜在的利益共享;个体形式和非个体形式之间,则体现为个体形式的作用被最大程度的突显。

2、现代教育的本质特征

现代社会的特征对教育提出了一系列的要求,要求教育做出符合现代社会发展要求的变革。在教育目的上,要求教育活动的目标是将受教育者培养成既具有群性的适应性,同时又具有强烈个性的人:并且需要培养个体之间的交流合作和共同生存的能力。在教育内容上,以促进受教育者的社会适应性为主要目标,组织教育内容,要求与社会的真实发展状态密切相关,并给受教育者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和内容。在教育媒介上,在要求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的同时。更加要求符合受教育者真实学习需求的有针对性地使用有效媒介。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上。在教育性关系的基础上则增加了社会关系的要素,关系趋于平等,要求增加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合作,相互学习补充。

因此,现代教育的特征可以概括为:

从个体形式发展上看。教育的目的、内容、媒介及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以提高个体形式的适应、合作、共享、自主发展的能力为终极目标。从个体形式与非个体形式的关系上看,教育的目的、内容、媒介及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以符合个体形式的发展需要,实现受教育者作为个体形式对非个体形式的适应。并尽可能的凸现个体形式的作用和价值为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伊恩·罗伯逊,社会学(上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104.

[2]富永健一,社会结构与社会变迁[m],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1988:17-20、245.

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篇(7)

教育系统作为社会系统的子系统,教育影响社会的本质和发展。同时教育又被社会系统的本质特征所决定。当一种教育的主要方面和主要特征来源并适用传统社会,可称之为传统教育;而当一种教育的主要方面和主要特征适应现实社会。并表现出对未来社会的较大适应性,则称之为现代教育。对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划分是根源于社会特征本身的,研讨现代教育离不开对现代社会的分析,对现代教育的本质特征的建构必须建立在对现代社会本质特征研究基础上。

归纳各阶段的社会本质特征,而要以一种符合教育问题研究逻辑的方法分析社会各阶段本质。因此,有必要从新的角度研究构建社会的构成要素,进而归纳总结社会本质。关于社会构成要素有很多研究。实际上多种划分方式的共存是必然的,根据不同学科的研究要求,应该对社会构成要素做不同维度的划分。本文借鉴查尔斯-霍顿-库利在《社会过程》一书中对社会构成要素的划分方法。将社会构成要素分为个体形式和非个体形式两部分。这种个体形式和非个体形式的划分可以全面考察个人的存在形式及与外界的关系状态,可以兼顾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也因此可以明确教育、人、现代社会三者相互作用的情况。

库利认为,个人是一种个体的生活形式;制度或群体是非个体的生活形式。由于许多生活形式不以个人为特点,它们根本无法被那些只对个人感兴趣的人理解和发现,因此对个体形式和非个体形式的区分具有实际的意义。个体形式和非个体形式的关系体现为:非个体形式是由个体形式构成的,但非个体的形式的历史不能等同于特定个人的生活历史;无论何时只要两个个体形式联合起米,就会出现一个新的非个体形式,但新的非个体形式不能等同于原有两个个体形式的简单相加;个体形式的发展往往是很难被自我觉察的,并且这种发展无时无刻的受到非个体形式的影响和改变:人类的生活形式,包括个体或非个体的形式都在探索着另外的生活形式提供的各种有利条件和促进因素,并做出最适宜的反应:个体或非个体的形式的发展既依赖于人们的远见卓识,也离不开无法预见的偶然性因素。

当然,个体形式和非个体形式之间存在交叉重叠之处,因为二者都包含共同的生活。由于它们的组成要素是一样的,如果你从中抽走所有的个人,二者都将一无所剩,其他系统也会消失殆尽。

1、现代社会的本质特征

社会特定的生活形式主要有——个人、政党、国家、教义、改革方案、神话、语言等。其中个体形式主要是个人,非个体形式主要包括政党、国家、教义、体制、改革方案、神话、语言等等。不同的社会都存在着个体形式和非个体的形式,不论是农业社会、工业社会,都存在这两种形式及两种形式的关系。但是在不同社会,它们的内容不同,本质内涵也不一致。以此来判断现代社会的特征,就可以在不同社会的共性基础上寻找到现代社会的个性特征,也可以预测出将来社会的基本走向。

农业社会是以土地及劳动力资源的增加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的。而工业社会则是以自然资源和资产的不断投入作为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现代社会则是以知识和信息的增长作为社会发展不竭的动力源泉。现代社会的起始时期基本可以判断为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即从全世界的整体趋势来看,社会发展的动力基本来源于知识的增长。

在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中,个体形式和个体形式之间,往往体现出被动的合作和潜在的利益冲突。被动的合作是由于社会生产的要求,要求个体之间的共同劳作,互为协助,来完成生产的需要,个体的力量往往难以满足生产的需要,而生产的成果与个人利益的直接关系很少:潜在的利益冲突则是由于社会生产需要的资源是具有排它性的、消耗性和稀缺性,因此也在生产的成果的占有上往往体现为潜在的冲突。

在现代社会个体形式和个体形式之间,则体现出主动的合作和潜在的利益共享。主动的合作主要是因为社会生产中,生产的产品往往以知识的形态存在。共同合作能够创造出对个体有利的产品,知识也与有形物质资源不同,具有共享性,不具有排他性。

在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中,个体形式与非个体形式之间,往往体现为个体形式受制于非个体形式,个体形式的力量被彰显的程度很小,非个体形式的发展状态往往是与人性的需要背道而驰的。

在现代社会个体形式和非个体形式之间,则体现出个体形式被最大程度的张扬,其作用和力量受到非个体形式的认同和肯定,而非个体形式也因个体形式的发展而有更良性的发展。

现代社会的这些特征具体体现为:

个体与制度的关系。关系体现为民主与专制的不断制衡。而主体是强调民主。个体形式的发展要求必然强调民主平等的制度,以保证个体形式的最大程度的发展空间。

个体与生产力的关系。生产力得到快速的发展,更加依从于个体的智慧力量,而非个体的数量。

个体与文化的关系。个体充分占有文化资源,创建符合自己需要的世俗文化,也促进文化资源的最大程度的灵活、生动的发展。

因此,现代社会的特征可以被概括为:社会的个体形式和个体形式之间的关系是主动的寻求合作和潜在的利益共享;个体形式和非个体形式之间,则体现为个体形式的作用被最大程度的突显。

2、现代教育的本质特征

现代社会的特征对教育提出了一系列的要求,要求教育做出符合现代社会发展要求的变革。在教育目的上,要求教育活动的目标是将受教育者培养成既具有群性的适应性,同时又具有强烈个性的人:并且需要培养个体之间的交流合作和共同生存的能力。在教育内容上,以促进受教育者的社会适应性为主要目标,组织教育内容,要求与社会的真实发展状态密切相关,并给受教育者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和内容。在教育媒介上,在要求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的同时。更加要求符合受教育者真实学习需求的有针对性地使用有效媒介。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上。在教育性关系的基础上则增加了社会关系的要素,关系趋于平等,要求增加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合作,相互学习补充。

因此,现代教育的特征可以概括为:

从个体形式发展上看。教育的目的、内容、媒介及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以提高个体形式的适应、合作、共享、自主发展的能力为终极目标。从个体形式与非个体形式的关系上看,教育的目的、内容、媒介及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以符合个体形式的发展需要,实现受教育者作为个体形式对非个体形式的适应。并尽可能的凸现个体形式的作用和价值为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伊恩·罗伯逊,社会学(上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104.

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篇(8)

代际特征是指一定社会和社会发展的阶段中,不同代或同代人中不同的年龄群体所体现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差异性特征。当前90后、95后成为了大学生的主力军,形成了明显的代际特征。这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根据其特点和变化来制定新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一、大学生代际特征

(一)实用、功利、理性

90后大学生价值观念总体发展倾向于积极、理想和注重精神生活,在学习与生活中较为务实,在面临选择时也会出现价值观念的矛盾和冲突。在处理国家、个人和集体利益时,仍然能够顾全大局从国家、集体角度考虑问题,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更加关注个人生活领域、个人发展和个人利益。这些体现在处理理想和现实的关系时,更加务实更加倾向于寻求现实的目标,更加注重对现实问题的实际解决。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90后”大学生习惯于通过各种信息渠道,因此他们获得各种信息的渠道更加多样化,视野更加开阔,接受新知的能力更强。

(二) 个性十足,抗挫能力不足,自我意识强

90后大学生思想活跃,充满活力,喜欢追求时尚。这些孩子们大多受到家长较多关注并被赋予了很高的期望,他们思想上又不喜欢太受约束和管教,因此他们充满着很强的优越感却又有很多人心理脆弱抗挫折能力不足。部分学生如若在学业上受到阻碍、爱情上受挫等,往往不能正确的对待,难以承受造成心理失衡现象,甚至做出不可预知的事情。另外,90后多是独生子女,对父母的依赖和缺少兄弟姐妹的陪伴往往会使他们以自我为中心来处理人际关系等,团队协作能力有待提高。

二、 大学生代际特征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

(一) 关注并把握大学生代际特征

每一代大学生,每一届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所遭遇的生活事件不一样,所处的历史阶段不一样,所遭遇事件所处的年龄和发展阶段也不一样,都有可能出现不同的代际特征。因此,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面对不同代际特征的大学生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作为高校辅导员,在这个教育过程中应关注和正视不同代际特征的大学生,正确进行把握,为开展工作奠定基础。

(二) 采取合适的教育方法与手段

不同代际特征的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是不一样的。90后大学生成长于更为多元化的时代,他们对社会的要求更为多元自主。在教育过程中,他们对系统理论教育活动缺乏兴趣,更倾向于双向互动和主动参与的活动。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他们更具怀疑精神和敏锐的创造性,不再唯权威唯教科书为唯一。因此,要对这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并取得好的效果,必须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和手段,以课堂为主教学场所课内外相结合、从说理教育到心理疏导、从单一到多元、从认知到人格、从理论到实际等等,符合大学生际代特征。

(三) 发挥代际特征的优势

每一代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都既包含了其成长的优势,又存在着成长过程中的局限性,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注意区分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把握。高校辅导员要注意,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取长补短,发挥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优势,同时努力弥补其成长过程中的不足,使90后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得到全面和均衡发展。

(四) 促进代际特征全面综合发展

在大学校园,每一代大学生之间是相互作用和影响的,虽然各代大学生处于不同的校园空间,但彼此影响。这就要求高校辅导员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把本时代大学生代际特征作为一个发展的大背景看待,也就是把它放在与其他各代l展相联系的视角来全面综合的考虑本世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三、 大学生代际特征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探讨

(一) 充分发挥学校主体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不管外界环境如何变化,学生代际特征如何,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都应以学校为主体进行。学校为主体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拥有很多优点,如思想政治教育的体系完整、重视专门机构的思想政治教育整合、目的明确计划性强等等。如今也出现了一些积极的变化,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形态向科学和学科转化、由权威向双向互动转化、教育形态向制度化体制化转化等等。今后高校辅导员在进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时候更加注重间接、隐形的思想政治教育,如对校园文化、哲学等方面的教育,这些做法不仅利于传播正能量而且学生易于接受。

(二)思想政治教育兼具开放性和适应性

当前代际特征下的大学生典型特点是强调自我表现、珍视个人自由、注重民主参与、注重实用与追求现实,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既要具有一定开放性能够适应学生代际特点,又要能够有针对性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形成有效的教育模式。

(三)重视共识性教育

在多元价值共识并存于同一时期的现在,新生代大学生代际特征发展的主要问题是缺乏价值共识,即核心价值观念的培养问题。我国对大学生价值观念教育和发展的基本趋向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以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进行不断深入并践行,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形成家庭、社会与学校携手育人的强大合力。

(四)突出双向互动性教育

以说理的方式采取自上而下的宣传教育方式已经满足不了当今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的要求,因为这种方式忽视了对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和主动性。随着多元开放时代到来和学生代际的变迁,当今思想政治教育必将愈来愈重视学生对教育的反馈,这是一种双向互动的方式,是一种既有权威又存在平等吸纳的双向互动式沟通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篇(9)

教育国际化:概念的厘清

教育国际化的概念在学术界和教育实践领域有很多不同的认识。我们认为,教育国际化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建立并实施具有国际互认标准,并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交流能力的人为目标的教育实践过程。教育国际化主要体现了以下三方面特征:一是从教育背景角度看,教育国际化是全球化背景下的教育改革与实践趋势;二是从教育实践角度看,教育国际化是国际视野下的教育实践;三是从教育目标角度看,教育国际化是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交往及国际理解能力的人为目标的教育。教育国际化是相对于教育本土化的教育实践范畴,主要体现为两个基本实践范畴:一是教育的过程范畴,它回答的是怎么办教育、办什么样的教育的问题,形成了以国际化标准办教育的教育实践过程;二是教育的目标范畴,它回答的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形成了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交往及国际理解能力的人为目标的教育。

基于这两个基本实践范畴,学校在具体的教育国际化实践中,表现为不同的教育国际化实践途径、方法和策略,主要表现为:开展国际学校间师生互访交流活动;建立国际间友好学校关系,开展长期教育交流活动;聘请外籍教师参与学校教学;引进或借鉴国外学校课程,丰富和优化本土课程;开设国际游学课程;建立国际间学校合作办学关系;招收国(境)外学生;参与开展国际教育组织的教育或研究项目;加入国际教育组织或机构成为其成员;参加国际教育组织的教育评价;借鉴国(境)外学校管理方式,实施学校组织变革等教育行为;输出本国教育理念和办学经验等。在教育国际化育人目标方面,主要表现为:把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交往能力的人作为学校的办学目标之一;为实现学校的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开设了相关课程,开展了相关活动。

教育国际化不是去本土化。教育是一个国家的象征,是国家的组成部分。教育国际化是在坚持教育本土化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本土化教育。教育国际化是相对的,其脱离不了本土化教育的影子。因为教育是文化的载体之一,诞生于文化之中,因此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都深刻影响着本民族和国家的教育,教育也始终遗传着这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基因,表现出本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属性。教育国际化实质上是对那些诞生于不同国家和民族文化的优秀的本土教育进行提炼凝聚,形成国际互认的教育理念、运行标准和育人目标,并进行跨国传播和实践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国际化是教育本土化高级阶段的表现,没有本土化教育的高水平发展,就没有教育国际化的逻辑起点和基础;同时教育国际化也促进本土教育的发展,使其成为优秀的本土教育,并进而进入教育国际化输出行列。教育国际化也是国家教育政策开放性的体现,没有国家开放的教育政策,教育国际化也无法实现。

教育国际化不等于国际教育。国际教育是教育国际化内容之一,往往是指以招收国际学生,为跨国流动人员子女服务的教育形式。国际教育是教育国际化特征表现较为丰富的教育实践,往往是教育国际化实践学习和效仿的模式之一。

芳草地国际学校的国际化教育实践,是在政府的政策支持背景下发展的,体现了基础教育国际化服务的特征。从1956年接收外交部子弟学生入学,到1973年开始接收驻华使馆外交官子女入学,芳草地小学迈出了从本土教育向国际教育的发展步伐。近些年来,由于学校中兼有国际学生和本土学生,因此国际化的教育融合在这所学校体现的尤为明显。学校管理者敏锐地把握学校优势,整体规划学校课程,完善学校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逐步形成了教育国际化的学校发展战略,并通过这种战略实现了学校的快速发展,使学校成为一所有影响的品牌学校。

教育国际化:我国教育现代化的需要

教育国际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和组成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说,整个中国现代教育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教育国际化的发展史。一百年前,中国现代教育起源于对国外现代教育的学习和借鉴,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中国现代教育的发展基础,现代学校与班级授课制逐步成为国家的基本教育制度。新中国以来,从改造旧中国新民主主义教育开始,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教育制度,中国的现代教育体系逐步完善。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现代教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建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成为时代特征。回顾中国现代教育的百年发展,几乎每一个阶段都具有教育国际化的特征。现代教育的发展促进了教育理念的国际化融合与发展,促进了教育实践的国际化借鉴与提升,现代教育是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国际化的实践基础。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推进,教育国际化成为当今教育发展的时代特征,成为促成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因素。教育现代化最早也是邓小平在1983年提出“三个面向”的内容之一,是现代化理论在教育领域的发展和实践。教育现代化的基本内涵,一是教育为现代化建设服务,二是实现教育自身发展的现代化。教育为现代化建设服务是目标范畴,是国家现代化人才观的发展和体现,其中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交往能力的人是国家现代化的需要。此外,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际流动人才也大量来到中国,他们的子女自然需要在中国接受具有后国际化标准的教育服务。这些都是教育为现代化服务的目标范畴。与此同时,教育自身发展的现代化则体现了教育现代化的过程范畴,主要包括教育理念的现代化、教育过程和生产力的现代化,以及教育制度的现代化。而教育现代化的这些纬度都要参考国际教育发展的水平进行本土化的参照和融合,从而形成本土化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教育理念、教育制度和教育生产力及教育过程体系,这个过程体现了教育国际化特征。

芳草地国际学校的教育发展过程正体现了借鉴国际学校教育理念,逐步形成以国际化为特征的现代化学校发展战略,实现“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的芳草学子”的现代化国际学校育人目标。在此基础上,学校通过完善“芳草地国际化课程体系”,建立“芳草地教育集团运行标准”,实现学校的现代化发展和国际化模式。现代化管理和国际化标准成为“芳草教育”得以腾飞的动力源泉。

教育国际化:品牌学校的价值追求

当今世界,一所优秀的学校不仅应立足本土,还应能走向世界,实现跨国交流;一所优秀学校的毕业生,不仅能适应本土文化,还应具有国际视野,具有国际交往和国际理解能力。这就是品牌学校价值追求的一个部分。

所谓品牌学校,是指那些在办学理念、办学模式和办学目标及效果方面产生一定影响,具有一定示范作用,并得到业内和社会认可的优秀学校。这些学校已经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发展理念和办学模式,产生了较好的教育效果。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社会、经济和教育自身发展的需求,伴随国家教育开放程度的提高,品牌学校会寻求与国际接轨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模式,并逐步把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交流能力的人作为育人目标的一部分,实现学校国际化的价值追求。品牌学校的这种追求是学校变革的需求,也是学校不断提升教育服务水平和教育影响力的内在动力要求。

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篇(10)

它发展到今天经历了工业化、信息化两个阶段。工业社会的基本特征是:第一,工业化。即资本的集中和大企业的形成。第二,城市化。英国在19世纪上半叶,其城市人口就占总人口的五分之四。第三,社会结构的分化与集中化。即一方面个人角色和社会角色趋于专门化,社会资源的配置渠道趋于多样化;另一方面,社会协作与流动又在不断深化和加强。第四,世俗化和理性化。利益、效率和程序成为社会行为的最高原则,神秘主义的精神寄托被理性主义的实际行动所代替。现代化的第二个阶段是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变的阶段。1956年美国白领工人的数量在历史上第一次超过蓝领工人,1957年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这两件事成为世界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变的标志。信息社会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第一,信息化;第二,智能化;第三,国际化;第四,未来化。美国社会预测学家约翰•奈斯比特认为信息社会具有以下特点:第一,信息是经济社会的驱动;第二,信息和知识在经济增长因素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第三,人们的时间和生活观念总是倾向未来;第四,人与人相互交往的增多,使竞争和对抗成为人们相互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等等。其中,“智力工业”、“知识工业”是信息社会的核心工业,这是信息社会的最重要的特点。如果说,产业革命时代现代化的主要特征是机器代替了人的体力,那么本世纪中叶以来的现代化的主要特征则是电脑代替了人的部分脑力,社会生产趋于智能化。[4]教育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组成部分。社会的现代化包括人的现代化。从理论上讲,一个国家要实现现代化,首先要求人的现代化,这就要求教育的现代化。教育现代化确是国家现代化不可缺少的条件,两者互相促进,互为因果。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总目标就是建设“四个现代化”,也迫切要求人的现代化,没有现代化思想的人,没有时代精神的人是建设不成“四个现代化”的。

怎样理解教育的现代化?就是指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化的过程。所谓转化,并不是把传统教育抛弃掉,空中楼阁地去构建一个现代教育,而是通过对传统教育的选择、改造、发展和继承来实现的。传统教育中有许多优秀的东西,要继承和发扬,但它毕竟是旧时代的产物,有不少与现时代不相适应的东西,这就要扬弃或改造,使它符合时代的要求,成为现代教育的传统。所以说,教育现代化是一个传统教育转化为现代教育的过程。在这里有一个问题需讲清楚,就是现代化不是西方化,教育现代化也不是教育西方化。现代化是从西方先开始的,而且工业化是它的主要标志,因此容易被人们误认为现代化就是西方化。50年代末,在西方出现过一种“现代化理论”,企图论证西方社会制度的优越性和合理性,并为战后发展中国家的社会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政策依据。这种理论认为,非西方发展中国家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是一致的,前者现在所处的阶段曾是后者经历过的一个阶段,非西方发展中国家要想实现现代化,唯一的途径就是西方化和照搬西方的模式,只有靠西方文明的传播,靠输入西方社会的现代化因素才有可能。[5]“现代化理论”在60年代末就遭到许多学者的批判。这种理论代表了西方中心主义的观点。

事实上世界文明并非以西方文明为中心,西方文明只是人类众多文明中的一个类型;更重要的是在60年代末一些发展中国家运用这种理论所提供的“增长第一”的发展战略和发展政策并未使它们真正进入现代化,许多国家出现了“有增长无发展”的局面。“现代化理论”遭到怀疑。现代化的内容是极为复杂的,它表现在经济、政治、文化各个方面,它在不同社会制度下,在各个不同的国家的表现形式也有不同,很难用普通的特征来概括它。中国的现代化就是要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把国家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也就是说,中国的现代化,在政治上要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在经济上要分三步走,在下个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在文化上要普及九年制义务制教育;在观念上要树立改革开放的思想。中国教育现代化的指导思想就是邓小平同志指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就是教育要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就是要改变旧的教育思想、教育制度、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达到现代教育的基本特性和基本要求。

二、现代教育的基本特性是什么

现代社会包含了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两个阶段。现代教育在这两个阶段中也有不同的特性。工业社会的教育特征有以下几点:

第一,受教育者的广泛性与平等性,至少在理论上、法律上是这样。第二,学校教育的制度化、体系化,建立起各级各类教育体系。第三,教育的生产性,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现代教育的普遍特征。第四,教育内容的科学性,学校增加了科学教育的内容。进入信息社会以后,现代教育除了保留了工业社会教育的某些基本特征以外,又增加了许多新的特征。根据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和当前世界教育发展的形势,我不揣冒昧地提出现代教育概念性的描述:所谓现代教育,就是建立在先进科学技术基础上的,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能够满足全民学习需要的教育活动。现代教育是现代生产的产物,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现代教育的普遍规律。[6]现代教育有如下特征:

1•受教育者的广泛性和平等性。工业社会由于大工业机器生产要求工人有一定科学文化知识,普及义务教育的思想得以形成为国家的法律和制度。义务教育的最重要的意义是使全社会成员不分民族、种族、性别、家庭状况、财产和文化背景、,都享有受教育的权利,从而在相当的程度上实现了受教育者的广泛性和平等性。这种广泛性和平等性的程度,是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扩大的。包括义务教育年限的延长,高等教育向大众化的发展,等等。因此,实现教育现代化,首先要建立一个满足广大人民群众需要的教育体系。

2•教育的终身性和全时空性。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其在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方面的广泛应用,以及由此而带来的巨大变革,使得一个人在学校学习的知识和能力已远远不能满足这种变革的需要。人们必须不断学习,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的思想在本世纪60年代应运而生。所谓终身教育,俗话说就是活到老、学到老。正如郎格朗所说的,把人生分为两半———前半生用于受教育,后半生用于劳动的概念,是毫无科学根据的。教育要为社会每个成员在他们需要的时候给他们提供学习的机会。终身教育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原理的。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时讲到:“大工业的本性决定了劳动的变换,职能的更动和工人的全面流动性。”[7]现代生产的发展证明了马克思的论断的科学性。几百年来,由于新的技术和工艺在生产上的应用和变革,使得一些传统的行业不断消失,一些新的行业不断产生。这种变革就要求人们不断地学习。所谓教育的全时空性,是指教育已经不限于学校,而且来自家庭和社会。特别是现代传播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可以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知识)。因此,需要全时空的大教育观,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3•教育的生产性和社会性。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现代教育的普遍规律。工业生产要求与科学技术相结合,要求教育为它培养掌握科学技术的人才,信息社会尤其如此。因此,现代教育只有走出象牙之塔,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为社会发展服务,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同时教育本身也才能得到发展。近些年来,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普遍受到各国的重视。198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日内瓦召开的第38届教育大会,就是以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为主题。作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形式,教学、科研、生产一体化,合作教育等在各国有了较大的发展。

4•教育的个性性。人的发展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它们都受到社会各种因素的制约。但共性更多地体现社会的要求,而个性则较多地体现个体的要求。工业社会比起农业封建社会来说,虽然人身得到了自由和解放,但他受到社会分工的束缚。而且工业社会强调的是标准化、统一化,个性并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信息社会强调个性化、多样化,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也为个别学习提供了可能。这就为个性发展提供了条件。个性的核心是创造性。科学技术迅猛发展要求教育培养创造性人才。同时社会上的激烈竞争也需要培养具有个性的、有创造能力和开拓精神的人才。发展个性与培养同一社会同一时代的共性不是矛盾的。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里,个性必须符合社会的要求,并与环境和谐相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发展个性与全面发展也是不矛盾的。全面发展是指一个人的智力和体力的充分自由的发展。但每个人的智力和体力是有差异的,所以不能要求每个人在各个方面都一样的发展。全面发展也可以理解为每个人在德、智、体诸方面都达到一定的要求。但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兴趣、爱好和性格,不可能要求每个人在德、智、体诸方面都一样的发展,平均的发展。信息社会是一个丰富多彩的社会,需要具有个性的丰富多彩的人才。

5•教育的多样性。教育的个性性必然要求教育的多样性。教育的多样性表现在教育目标的复杂性和多样化。农业社会的教育目标是很单纯的,只是传授知识,教书育人,培养统治阶级的官吏。工业社会的学校教育不仅要培养统治人才,而且要培养发展社会生产的科学技术人才和有文化、懂技术的劳动者;学校要为社会发展服务。信息社会要求学校成为信息的策源地。高等学校不仅要开展科学研究,创造新的知识和科研成果,而且要创造新的价值观和思维方法。教育的多样性表现在教育结构的多样化。学校教育由过去单一的普通教育,发展到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技术教育等多种教育;高等教育由单一的长期学术性教育发展到多层次多类型的教育。同时教育突破了学校教育的框框,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正式教育与非正式教育多种形式并存。教育的多样性还表现在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的多样化。由于培养目标不同,各类学校的课程设置五花八门。学分制的普遍推行,使教育内容(表现在课程上)因人而异,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也越来越多样化,特别是教育技术的发展、多种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使得教学过程突破了教师教、学生学的单一局面。课堂教学虽然一时间还不会消失,但已经不是唯一的教学形式。个别学习、学生广泛参与是现代教学的重要特点。

6•教育的变革性。现代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不断变革。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现代工业从来不把某一生产过程的现存形式看成和当作最后的形式。因此,现代工业的技术基础是革命的,而所有以往的生产方式的技术基础本质上是保守的。”[8]现代工业生产的变革造成社会的不断变革,与之相适应,教育也必须不断革新,才能适应社会不断变革的需要。近几十年来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频繁正是反映了现代社会变革的需要。教育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必将引起教育的革命。它改变了某些过去认为亘古不变的教育原则,改变了教育内容以文字教材作为唯一的载体,改变了教学的形式和方法。有人说,人类的知识载体由无纸载体变为有纸载体,今天又在向无纸载体转化。此种说法不太确切,应该说是向多种载体转化。

7•教育的国际性和开放性。现代教育本身就是一种国际现象,它是互相学习,互相交流的结果。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国际间的交通越来越便捷,信息的交流越来越快捷,世界变得越来越小,某一个国家的某一项教育改革会迅速传遍全世界。大量国外学习的留学生,在异国工作的外国专家和顾问,在世界各地举办的国际会议,学者间往来的各种信件、资料的交换,都促进了国际间教育文化的交流。教育的国际性和开放性表现在国际间的人员交流、财力支援、信息交换(包括教育内容和教育观念)和教育机构的国际合作、跨国的教育活动和研究活动等方面。教育国际性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关心和了解国际形势及其发展,具有国际交往能力的人才。教育的国际性和开放性关系到国家的生存和发展。缺乏信息交流,就会使我们的教育停步不前,使科学技术落后于世界,“”10年的教训是深刻的。教育的国际性与教育的民族性是不矛盾的。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传统,也就有着不同特征的教育。教育的国际性不排除各国教育的民族性。在当今世界,文化越具有民族性,才越具有世界意义。教育也是一样。正是因为教育具有民族性,才有国际交流的必要。

8•教育的科学性,即教育对教育科学研究的依赖性。现代教育不是凭经验,而是更多地依赖科学的决策,教育行为的理性加强了。科学决策的失误往往会影响整个教育的发展,甚至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到教育的发展战略,小到课堂教学的改革,都要在调查研究、科学实验的基础上进行。教育的科学性还包含着教育的法制性。法律不等同于科学。但现代社会的法制需要建立在科学基础上,一旦教育规范经过科学论证,形成法律,它就具有法律的规定性。现代教育是法制的教育,教育行为都有国家的立法来规范。这种法制化的教育是高度理性化的。现代教育的特征可能还可以举出若干条,但上面几条基本上包括了现代教育的基本属性。

三、现代教育的基本内容

教育现代化的内容很广泛,包括教育思想的现代化、教育制度的现代化、教育内容的现代化、教育设备和手段的现代化、教育方法的现代化、教育管理的现代化等等。本文无意也不可能论述所有的内容,只想谈谈教育思想的现代化。上述教育现代化的内容错综复杂。但它们是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的。教育思想是主导,教育内容是核心,教育制度、设备、方法、管理是保证。教育思想的变革就会引起教育内容的变革,教育方法的变革。本世纪60年代,新的科技革命带来的冲击波引起了教育思想的变革,一时间出现了各种教育思潮,其中要素主义、结构主义占了上风。由此引发了教育内容的一场革命,同时也出现了许多新的方法,例如发现法、问题教学法、掌握学习教学法、暗示教学法、范例教学法等等。反过来,教育内容的变革和教学方法的变革也要求教育思想的变革。古代人文科学知识的传授可以是经院式的,但自然科学知识的传授就需要科学实验,从而要求教育思想转变。

当代多媒体电脑进入课堂,不仅改变了知识的载体,而且也改变了教学方法。教师的教育思想不转变,就不能适应这种变化。总的来说,教育思想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是随着社会的变革而变革的。例如,中世纪是宗教控制着社会、控制着教育,学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神职人员,用来教育虔诚的臣民。文艺复兴打破了神学的统治,要求培养人,促进人的和谐发展。工业革命以后,资本主义生产需要有文化的工人,于是教育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利品,而成为平民百姓的权利。到本世纪60年代,科学技术进步引起的社会生产不断变革,不仅要求每个社会成员都能获得现存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使他们具有获取知识的能力。总之,经济基础的变革要求作为上层建筑的教育思想随之变革,不同的社会制度又有不同的教育思想。但是,由于教育与科学技术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没有国界的,因此,现代教育思想又有某些共同的特点。教育的现代化,最重要的是教育思想的现代化,即教育思想的现代转化,使它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教育思想的现代转化,包括人才观、教育价值观、教学观、师生观等等。本文也难于一一加以论述,只能概括地描述现代教育思想的几个特征。

1•教育价值的全面性。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历史上曾经有两种对立的观点。一是教育万能论,认为教育可以改变社会的一切;另一种是教育无能论,认为环境决定一切,或者遗传决定一切,教育无能为力。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是相互制约、互为因果的,而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是生产力的发展。人是社会环境的产物,而社会环境需要人去改造,人又是生产力中最主要、最活跃的因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的培养和科学技术的创造都需要教育。教育具有多种功能,既有政治功能、经济功能,又有文化功能。教育既具有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又具有促进人(个体)发展的功能。教育是通过培养人来为社会服务的。教育为社会服务,为人的发展需要服务是不矛盾的,全面理解教育的功能,树立全面的正确的教育价值观,才能真正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把教育放到优先发展的地位。

上一篇: 少儿音乐教学 下一篇: 网络交易安全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