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儿音乐教学汇总十篇

时间:2024-03-28 16:59:05

少儿音乐教学

少儿音乐教学篇(1)

一、音乐具有其他课程无法替代的特质

1、音乐具有自己的观念范畴

音乐以自身的特有表现手段,论文联盟如乐音、节奏、旋律、词句、色彩等来传达人们的价值观念。音乐还具有象征性的意义,是想象力开拓的最辽阔、最自由的原野。作为一位音乐教师,是引导儿童在美丽的音乐原野中遨游的向导。

2、音乐具有极其丰富的色彩

宇宙万物存在着极其丰富的色彩。如青山碧水、蓝天白云、红花绿叶等。前苏联著名小说《盲音乐家》曾经出色地描写了盲音乐家怎样在他的音乐启蒙教师的帮助下,以音响的震颤高低来体会视觉形象和自然界色彩。《盲音乐家》的作者在这里正确而形象的描写出的一个科学认识的真理──音乐色彩的情感是靠人的感觉认知转换(联想)而得到的。换言之,音乐形象是能够也应该引起欣赏者一些预知和非预知联想的。因此,“音乐乃是人类理智的最强有力的表现之一。”

3、音乐能陶冶情操提升素质

音乐教育起一种特殊的美感教育,它把旋律、节奏、和声、声调等音乐要素有机地组合起来,将美好的情感付诸声音的表达中,能拨动儿童心灵中的琴弦,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

如在欣赏乐曲《赶花会》时,每当那优美欢快的旋律一出现,孩子们总是不由自主地把自己想象成一只可爱的小鸭子,尽情欣赏各种美丽的花朵,领略大自然的美好,激起热爱生活的情感。音乐教育在培养儿童良好的情感方面具有独特的效果。当然,情绪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这就需要我们在音乐教育中注意因材施教。

二、音乐具有育人功能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音乐教育就是用这种潜移默化的方式,以它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发挥着独特的育人功能,其作用是不可估量的。音乐教育发展至今,它的育人功能日趋成熟,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是以乐辅德。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它充分利用鲜明的节奏、优美的旋律、丰富的和声、美妙的音色来表情达意,因而能直接触动儿童的情感中枢,震撼儿童的心灵,对儿童的情感世界、思想情操、道德观念的渗透和影响是很大的。所以,音乐教育能以乐辅德。如教唱革命历史歌曲《义勇军进行曲》、《长江之歌》等,能使儿童爱憎分明,能唤起他们对敌人的仇恨、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

二是以乐促智。音乐教育不仅帮助儿童形象地认识客观世界,扩大他们的知识视野,并且可以以乐促智,让他们的智能得到多方面的发展,诸如思维能力、想象能力、情感体验、审美能力等。

三、音乐教学实践初探

少儿音乐教材为教师提供了培养儿童审美趣味的有效途径。教材中选择了许多适合于低段儿童的结构短小、旋律动听、节奏明快、形象鲜明的音乐作品。我们应充分发挥教材优势,做好这项工作。许多人在这方面已经积累了不少经验,如创设优美的音乐教学环境,进行乐音化教学活动的训练;用音像结合的方式进行欣赏教学;用角色化的表演与游戏增强儿童的情感体验;用“竞赛”评比的方法引导儿童积极参与音乐教学活动等。

1、培养审美趣味,获得美感体验

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笔者认为培养他们对音乐的“审美趣味”是教学的侧重点。美好的音乐作品是能带给人以的,其中包含了生理的成分。但这毕竟不是音乐审美的本质表现。有的人看到女孩喜欢跳舞,男孩子喜欢打击乐,就在还没有听完全曲、学会新歌、感受音乐所要表达的内容、表现的情绪时,便让儿童盲目地跳起来,敲起来。还有的人对音乐欣赏这一重要的教学内容,采取了形式主义的教学方式,粗粗一听,简单一讲:“这首歌曲表达的音乐情绪是欢快的。”“这首乐曲是优美、抒情的。”这样便草草了之,以为这就是音乐审美教育。其实音乐审美的本质应是美感。法国作曲家圣桑说:“音乐不是生理满足的工具。音乐是人的精神最精致的产物之一。人生其智慧的深处有一种独特的神秘的感觉,即美的感觉,借助于它,人才能领悟艺术。”

2、扩展审美趣味,开阔音乐视野

低年级儿童由于受年龄、文化、生活经验的局限,审美趣味是狭窄的。作为教育者,我们有责任通过音乐教学活动让他们的审美趣味在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扩展,以开阔儿童的音乐视野。孩子们往往对当代的音乐作品比较熟悉,因而倍感兴趣。然而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创作了极为丰富的音乐作品,这是民族文化的

转贴于论文联盟

宝贵财富。少儿音乐教学负有不断扩大儿童音乐审美视野的任务,要让其不仅喜欢当代的音乐,对古代、近代、现代的优秀音乐作品也能逐渐欣赏、喜欢。教材中安排的唢呐独奏曲《百鸟朝风》、管弦乐《春节序曲》片断、民歌《马灯调》、男声齐唱《大路歌》等内容正是进行民族音乐教育的极好的材料。

另一方面,从审美规律来看,人们本来就是有寻求新颖、向多元化发展的审美倾向。教育者的作用在于引导儿童的审美趣味向多元化发展。不仅要教好本民族、本国的歌曲和乐曲,还要让儿童欣赏外国歌曲和乐曲,喜爱外国歌曲和乐曲。一位教师在教唱美国歌曲《祝你生日快乐》时,首先引导孩子们声情并茂的演唱这首歌曲,并向其介绍这首歌曲是两位美国教师在1893 年创作的,不少孩子感到意外,教师抓住时机发问:为什么一首歌曲能长上翅膀超越时空,飞过万水千山,飞遍世界?为什么在100 多年后的今天,男女老少在过生日的时候还会常常唱起它?孩子们回答:“它有意义。”“它有感情。”“它好听。”教师总结:“对,大家说得好,一首好的歌曲不受时间的限制,它永远不会老;一首好的歌曲不受国界的限制,可以传到世界的各个角落,让大家都喜爱它。”这个导入设计非常生动,非常煽情,使孩子们的视觉、听觉获得美感,情感想象获得的审美愉悦,最终懂得的音乐无国界的道理。

少儿音乐教学篇(2)

一、少儿音乐教育中双语教学的重要性

自国家教育部出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起,双语教学课程在全国的中小学已经逐步开展。其中多以主科教学为主,音乐艺术学科发展缓慢。为了加快音乐双语教学研究进程,促进音乐教育发展,笔者采用以英语为课堂主要用语、汉语为辅助语言进行音乐知识讲授的教学模式,以少年宫为实践教学基地开展教学研究工作,通过对少儿音乐课双语教学模式的研究,让音乐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能够避免由于英语先入为主,而造成的学生语言滞后带来的思维障碍,使教师能够熟练利用非语言行为,直观、形象地提示和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以降低学生在英语理解上的难度。从美国双语教育研究学者给出的“成长关键时期的语言体现(LanguageExhibitsaCriticalPeriod)”图示中可以看出,在最下方一行“获得新语言的年龄(AgeofAcquisitionofNewLanguage)”中,从出生至7岁的学龄前阶段是人类言语发展的关键期,也是学习第二种语言(非母语)的黄金年龄。8岁至10岁的小学阶段是人类言语发展的重大转折期。11至17岁的中学阶段是人类第二种语言学习能力的下降期。由此可见,在少儿音乐教育中开展学科双语教学是多么重要。

二、双语音乐课教学模式构建

奥尔夫音乐课程作为一门必修课肩负着幼儿智力开发、学习兴趣激发和艺术熏陶的教学重任,在教学活动中采用游戏化的形式来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活动实践中强调动脑、动嘴、动手来获得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在奥尔夫音乐课上加入双语教学模式,既能给学生提供英语学习的第二课堂、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又能给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孩子们的音乐灵性和思维空间得到了自由的释放。从儿童语言与音乐教育的基本观点和英语与音乐学习的基本规律来看,少儿的英语与学习应该从注重口语会话入手,遵循“先功能、后形式”的学习规律。以先听后说、以听带说、以听促说的口语教学原则和培养兴趣为主、学习知识为辅的教学原则为根本,以适当变化向创造活用过渡为原则。课堂教学设计为:1.创造轻松的学习氛围,拓展学生的英语思维空间。首先,音乐课中教师应尽量多的营造英语氛围,让学生大胆地张口说英语,在歌声、琴声中让他们感受音乐和英语结合的美妙。其次,音乐教室的布置也很重要。教室应能给学生带来步入音乐殿堂和进入英语世界的美妙感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表象呈现。例如可以在教室的墙壁上贴上各种各样的卡通乐器图形,在每一个图形上注明乐器的英文名称。还可以在正面墙壁上方贴上汉英双语“欢迎来到美妙的音乐世界”和“WelcomeToWonderfulMusicWorld”的字样。或在墙上布置一些可爱的卡通小动物跳舞唱歌图案,在图案下方标注“Dancing”、“Singing”等英文。通过学习环境的创造,使孩子们能够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运用头脑中的这种形象来进行思维活动。2.创建和谐轻松的师生交流语境,培养学生积极活跃的英语和音乐思维。音乐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语言是师生交流的工具,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音乐教师课前和课后的课堂问候语应充满童趣。例如,教师可以将孩子们熟悉的儿歌旋律用在上课之前的课堂交流中,边弹琴边唱“Hello!Kids,goodmorning!Howareyou?”,学生用英文边答边唱“Hello!Teacher,goodmorning!Wearefine!”。教师在课堂结束后边弹琴边唱“Goodbye,Byebye!Seeyounexttime!”,学生边答边唱“Goodbye,teacher!Seeyou!”。在教学进行中,教师也可用英文说课堂用语。如,Standup,Sitdown(起立,请坐);Bequiet(安静);Goodjob(做得好);Whocantry?(谁想试一试);Letussing,one、two,Start!(让我们唱歌吧,一、二开始)。学生用英语回答Icantry(我能试一试);OK!(好的)。这样学生就在无形中复习了英语课上曾经学过的基本用语,巩固了知识。能够让他们在精神愉悦的状态下积极主动地投入到音乐活动中去,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3.通过丰富的英语节奏游戏训练,培养学生的乐感和语感。音乐教学中的节奏训练是一种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特殊语言。在音乐课堂上,教师可以随着教学进程来讲授专业音乐英文词汇。例如,在讲授节拍时,教师可根据不同的节拍类型2/4、3/4等拍子来告诉学生“拍”就是“time”,可分为two-fourtime,three-fourtime等。开始时,学生打的节奏有强有弱、参差不齐,教师可以通过加入英语节奏游戏的方法来加快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在游戏开始之前教师说,“Children,letusplayagame.Followmeplease!”(孩子们,让我们做个游戏!)。然后教师边打节奏边说“Candy,candy,Ilikecandy!Itisyummy!”(糖果,糖果,我喜欢糖果!真好吃!),学生边打节奏边回答“Candy,candy,Ilikecandysomuch!”.以此类推,教师可以变出很多种节奏组合,并根据学生的掌握程度来调整节奏的快慢进行反复练习。这种通过边说英语边拍节奏的练习方法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轻轻松松掌握了节奏还学习了英语。4.音乐课堂通过讲授英文歌曲来丰富和提高学生的想象与创新能力。以歌曲《AppleTree》苹果树的课堂教学为例,讲授歌曲之前,教师问:“Doyoulikefruit?”(你喜欢水果吗?)学生答:“Yes,Ido.”(我喜欢。)教师问“Whatkindoffruitdoyoulikebest?”(你最喜欢哪种水果?)有的学生答Bananas(香蕉),有的答Pears(梨子),有的答Oranges(橙子),教师补充“Ilikeappleverymuch.Letuslearnanewsong:AppleTree!”(我非常喜欢苹果,让我们学一首新歌:苹果树!)然后教师自弹自唱进行示范,学生的学习欲望在不经意间被大大提高,既接受了音乐教育,又受到了英语的熏陶。教师可以用歌唱的形式把一些枯燥的音乐英文术语用旋律编辑起来教给学生,使他们更容易接受。

三、教学环节设计与教师双语能力培养

1.教学环节应始终以音乐课程为主线。双语教学的运用应建立在以讲授音乐知识为主的基础之上。如果讲解过多学生很难记忆且无法理解的英语词汇,教学效果就会适得其反。在每节课的教学安排上,教师应注意课堂用语的选择是否为不同程度的学生所接受、英文歌曲的选择是否与学生的能力相适应(学习英文歌词的时间是否过长)、音乐活动的开展是否能真正与英语相结合等问题。2.音乐教师英语授课能力的提高。音乐教师首先要有良好的英文口语听说能力。能够流利地说出简单的课堂用语,唱出较为标准的英文歌曲是进行双语教学的必要条件。因此,音乐教师应多参加一些国际大师班,多听多练多交流。定期参加英语培训,努力不断地提高自身英语水平,自由驾驭双语音乐课堂。

四、结语

在少儿音乐教学中,使用双语教学主要是通过创设中英文的语言环境、通过渗透和学习世界多元文化,使接受音乐双语教育的学生能够具备基本的跨国文化沟通能力,音乐教师应以学生发展为根本,实现学科综合、理解多元文化、用英语来表达音乐思想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少儿音乐教学篇(3)

“每一个人都享有学习音乐、接受音乐教育的能力和权利,这是现代音乐教育中最基本的主张。不过,每一个个体潜在的音乐能力是有显著差异的”。一般来说,音乐能力包括音乐欣赏能力、表演技能、创作技能三个方面,老师必须进行细致的观察和了解,充分尊重学生在音乐能力方面表现出来的个体差异。如一个孩子歌唱时把握不好音准,并不意味着他就一定没有音乐才能,也许他有着出色的节奏感;一个孩子在学习舞蹈时动作若做得不够优美,并不意味着他一定缺少音乐天赋,也许仅仅是他的动作协调能力不够好,但这并不妨碍他对音乐有着不同寻常的感受能力;如果孩子有音乐方面的兴趣,就让孩子接受正规的专业培训,家长要确认施教者的相关资质,以确保孩子得到高质量的教学。

《音乐课程标准》提出音乐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快乐何来?兴趣是最好的动力。我觉得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喜欢学习才是快乐学习的前提。“阳光下,快乐唱歌,你笑得很甜蜜;希望中,快乐成长,你和我在一起,希望明天更美丽……”稚嫩嘹亮愉快的歌声响起,看着孩子们稚嫩快乐的笑脸,不但孩子们陶醉在幸福快乐的氛围中,就是老师也不由地沉浸在一片祥和快乐之中,快乐教学在音乐教学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现在有些家长带孩子学习音乐的动力是考级,其对于音乐的理解仅仅停留在技巧的掌握和提高上;把自己未实现的愿望强加到孩子身上,迫使其学习音乐,这些都是不可取的。我们应用兴趣引导专业教育,让音乐走进孩子的心灵。

游戏中的音乐学习:“请你像我这么做,我就像你这么做!”这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游戏方式。这些口诀短小精悍,朗朗上口,富有节奏,具有统一行动、便于记忆等特点,运用于音乐教学的节奏练习,学生喜欢念,兴趣盎然,一会儿就记住、掌握了。

为使学生对枯燥无味、难学难记的识谱感兴趣,我常把一些识谱知识编成儿歌。

张开小手掌,手心向外翻。

五个小手指,就是五条线。

四个手指间,就是四个间。

从下往上数,一二三四五。

线间向上数,越上音越高。

这样的儿歌,学生既动手又动脑,流畅上口,易懂易记,他们对识谱产生了浓厚兴趣,轻松愉快地掌握了知识。

从学生已知入手,引入到未知、后知中,降低难度:教一年级学生唱《洗手绢》的第一段:“红太阳,白云彩,妈妈洗衣,我也来。哎……”我从学生熟悉的画画手段入手,在黑板上画出一个红太阳、一朵白云,再画一个笑容可掬的妈妈头像,最后画一个可爱的小孩代表我。一年级小学生看着黑板上的画,开心地笑了,难度降低了,学生从解决难点中找到了乐趣,一会儿就把歌词背唱下来了。

从学生的思维特点出发激发学习兴趣:小学生正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生活阅历浅,经验积累少,要使他们真正理解音乐,达到陶冶性情、培养情操的目的,就必须根据他们的思维特点,通过形象活泼的画面、生动有趣的故事、简短的启发谈话等形式,运用听觉和视觉同步感知的方法帮助他们理解作品。图、讲、演结合,启发诱导他们的抽象思维,例如,在讲解顿音时,用一个乒乓球在桌上抛几下,让他们细心体会乒乓球落下的声音是“短促、有力、清脆、有弹性”,学生再唱就不难了。

投其所好,让流行音乐进课堂:流行乐简单易学,伴奏极具时代感,因此学生很喜欢,在课堂教学中,选择一些优秀的流行音乐让学生学唱演奏。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有特殊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利用媒体辅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倡学科整合是新的教学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辅助资源。利用信息资源丰富音乐形象,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展开联想的翅膀,通过多种方式感受音乐的美、理解音乐的美、创造音乐的美。

引导学生做表演,提高学习兴趣:表演与音乐是紧密联系的,表演是教学中备受学生喜爱的内容之一。学生常常会被一些漂亮的动作和优美造型吸引,教室里常常会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台上的表演者也因此更加起劲,课堂气氛达到高潮。这样一来,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表演能力,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努力地创设愉悦的学习情境,尽可能地使每一教学步骤都具有趣味性、启发性、创造性,着力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在欢乐活泼的气氛中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音乐是一种情感艺术,音乐的魅力在于给人们一个驰骋想象的空间。一首好的音乐作品或是蕴含着一个美好的寓意,或是抒发温馨的心曲,或是衬托出一个美丽的梦幻,或是展现一片灼热的情怀。这种立意与意境之美对人有着深刻的感染力,会在心灵留下美的烙印。

只有快乐教学才可激发出学生兴趣及无穷的艺术天赋,才可教育出优秀的艺术人才,学生才会在未来广袤无垠的艺术天空中自由翱翔。

参考文献:

少儿音乐教学篇(4)

关键词:少儿古筝;音乐教学;兴趣;培养

前言

古筝已有2000多年历史,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既能柔美细腻,又能宏伟磅礴。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创作突破了传统的五声音阶结构型,进一步扩展了筝的表现力,如今,很多家长希望把孩子从小培养的多才多艺,所以越来越多的孩子从四五岁就开始习筝。但学习古筝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大部分少年儿童学筝时断时续,兴趣不持久。重要的是,他们缺乏兴趣,或兴趣不持久。兴趣是一种无形的动力,当我们面对某件事情或某项活动时,会很投入,而且印象深刻时,就产生了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成功的秘诀。

一、如何培养学习兴趣

(一)激发学琴原动力

以琴激趣,点燃孩子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由于我们面对的教学对象年龄较小,他们对古筝有很强的好奇心,但缺乏耐性,思想不集中。所以在感情上就要和他们亲近,让孩子在心理上接受和喜欢自己。作为教师,还要抓住儿童爱玩好动的特点,他们一般把注意力都集中在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上,所以要使无意识变为有意识,完成从好奇心到产生兴趣的转变。在少儿刚接触古筝时,要从基本功抓起,因为基本功的好坏对能否弹好古筝至关的重要。但是练习基本功时的单一和枯燥会使孩子们在学习过程中对学习慢慢产生厌倦,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采取一些措施,来激发孩子的兴趣。比如把基本功和熟悉的儿歌小曲子结合起来,当他们听见熟悉的儿歌后,就会合着拍子轻声哼唱。通过这种技巧与乐曲融为一体的教学方法,以美的旋律,来激发学生对音乐产生兴趣。

(二)提高审美感知力

音乐是一门抽象的艺术,因此在古筝作品中想要把节奏、音色、力度、速度表现出来的话,一定要从技巧开始抓起。把勾、托、抹、劈、滑、揉等技巧教学同审美教育联系在一起,只有当学生具备一定的审美感知能力,才能在演奏古筝时,把作品表现的淋漓尽致。因此,在儿童古筝教学中,一定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对古筝音乐的审美感知力,通过结合典型的乐曲,去启发学生感知不同的旋律、节奏、速度、力度等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不同作用。从技能教学中让学生感知什么是筝乐美以及如何达到这种美,从而唤起学生对美得向往和追求,所以教师在范奏中要注意古筝技巧的正确方法。古筝音乐的表现力是由诸多要素结合而产生的,相同的音乐要素,不同的学生演奏出来也会有不同的表现,重要的是学生凭自己的感受去体会与理解。

(三)增强音乐想象力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则是无限的,所以音乐想象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在古筝教学中一定要不断的引导学生提高对音乐的领悟能力,而音乐想象力又是审美领悟能力提升的关键。如《渔舟唱晚》是一首优美、典雅而富有情趣的曲子,它引用了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为题,描绘了夕阳西下,小船轻轻荡漾,辛苦的渔民忘却一天的疲劳,悠闲自得,满载而归的画面。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在脑中去想象画面,置身其中。在学生充分理解曲目的内容后,再去识谱演奏,这样就会显得轻松愉快。在古筝教学中要不断的引导学生提高对音乐的领悟能力。

二、培养学习兴趣的重要性

凡是儿童感兴趣的事物或活动,才会作出更多的投入并使能力得到更多的锻炼,兴趣一经形成,就会吸引儿童去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兴趣是一种心理特征,它不是生来固有的,--是后天培养形成的,是生活所需激发而发展起来的。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自身”。在这个入门阶段,老师担负着正确引导学生兴趣的责任。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学琴的过程中,很多学生都将自己的老师视为榜样,视为偶像。假如,一个老师对于古筝事业执着追求,那他的学生也会对古筝产生浓厚的兴趣。反之,若老师没有全身心地投入教学,那他学生的兴趣也会大大打折。所以,老师的兴趣和学生的兴趣很大程度是成正比的。

少儿音乐教学篇(5)

在这里,我们以美国首都华盛顿特区的Sheridan School为例说明情况。这个学校是有着近百年历史的私立小学,坐落在华盛顿西北区,学生以白人中产阶级子女为主,教师也主要是白人。

师资情况与教材

教育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教师水平及教材质量。这个学校正式的音乐教师有2名,一名是传统美国人,另一名是西班牙移民。其中一人负责学前班至三年级的音乐教学,另一名负责四至八年级。非正式音乐教师有10名,包括3名舞蹈教师,大小提琴教师各1名,1名钢琴教师,2名管乐教师,1名乐器合奏教师,1名非洲鼓乐教师。课程的安排与教学任务制定由两名专职教师完成,根据教学内容不同安排不同的兼职教师教授,而且兼职教师也不是固定的,会根据每学期授课内容的改变而找不同的音乐教师。

教师的任务除了正常的音乐教学外还要负责组织学生的演出活动,包括每周五上午9:00―10:00的固定音乐会,每学期两次的大型综合音乐会(8年级毕业生还要完成整部音乐剧的演出)。这一系列的演出活动一方面是音乐教育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向学校和学生家长汇报教学成果,如果效果不好,教师有可能会因此失去工作。音乐课的教科书是由美国专业儿童教育出版社Macmillan/Mc Graw-hill公司出版的,教材分为教师版和学生版,包括伴奏谱、幻灯片及配套光盘,学生教材约有300页,根据儿童的特点,每一课都是以精美的卡通插图和艳丽的色彩为主,很能提高学习的兴趣。教材内容不仅有音乐基础知识,比如2/4、3/4和4/4拍子中的全音符,二分音符,四分音符节奏的识读,高音谱表C-A的音高位置,还有大量谱例,而且还包括世界各地不同的音乐形式,比如有中国传统民歌、蒙古歌曲、爱尔兰民歌、土耳其舞曲、牙买加歌曲等,非常广泛,另外还有对音乐人的介绍,有名和不太著名的都有,包括普罗柯菲耶夫、穆索尔斯基、德沃夏克等,并不局限于世界大师。从这点可以看出,在美国的少儿教育是以培养儿童的音乐知识和素质为出发点,力图让每个学生尽可能更多地了解音乐知识,包括各种音乐类型及其特点、音乐家的生平等等,可以说学生在学校期间所学到的音乐知识的丰富程度要超过我们一般大学的学生,这是我们远远不及的,也是两国教育一个巨大的差异所在。

教学方式与内容

这所小学每个年级有2个班,每个班有10名学生,每星期安排2节音乐课,教学包括乐器的使用、曲式的学习、识谱、合唱训练等,这些教学内容是相互交织在一起学习,可以充分的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不至于感到单调。

(1)乐器的使用

在实际教学中,奥尔夫乐器是经常用到的,这和奥尔夫教学法的广泛应用分不开的。事实上奥尔夫教学法在美国的很多学校都得到应用,各个学校间也经常就奥尔夫教学法在教学中的经验开展交流活动。上课中经常使用到的乐器有木琴(xylophone),不仅有木质的木琴,还有小型的金属木琴(alto xylophone),同时还有沙、马拉卡斯、指钹、三角铁、牛铃、响铃、锣等,各个年级学生上课时会被分成几个声部,包括旋律声部,伴奏声部,BASS组,有时还会有SOLO组,在音乐的学习和欣赏过程中,会根据音乐节奏击打手中的乐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们演奏出的乐曲效果就象一个微型的交响乐队。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各尽其职,在音乐创作表演过程中产生出音乐概念。特别是在低年级的小学生学习儿歌的过程中,由于每首儿歌都比较短,但节奏明快,于是教师把每一句儿歌的结尾都以木琴的双音击打作为结束标志。于是通过这种简单的训练使学生手、耳、眼并用,训练他们的协调能力。通过教师的引导,使每个学生在音乐体验中促进音乐知识的学习。

(2)曲式的学习

曲式学习主要是通过欣赏乐曲达到目的的,曲式结构用孩子喜欢的卡通漫画形式来表示。比如二年级一堂课内容是欣赏《拉德斯基》进行曲,教师先在黑板上用幻灯打出四副以小丑为主人公的漫画。其中第二,第四重复段完全一样,都是左边一个矮个子小丑(弱乐段),右边一个高个子小丑(强乐段)。第一副是一个吹号手(引子),第三副是一个骑单车的杂技演员(变化乐段),这四副画生动的勾勒出音乐曲式形式(ABA),而且通过乐曲播放教师的演示,学生很快就记住乐曲的结构,因为旋律熟悉,每个人都能指挥一遍这首乐曲,曲式结构就以简单的图形和生动的形象印在学生脑子里。这种学习方法给学生们带来了快乐,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3)识谱训练

音乐课中提倡首调唱名法,这个来自于柯达伊教学法的方法也已经成为美国学校音乐教学中训练音乐听力的一个基本教学手段。在音乐课本中有这样一句话:你经常听到的以“1”为开始和结束的歌曲。“1”它可以写在整个线谱中的任意一条线或间上,如果它移动的话,其它的音也会随之移动。这句话明确了教学中以首调唱名法为基础,通过教师的演示,使学生从一些自然短歌开始逐渐接触音乐旋律,感受到各音高之间的关系,以及一个音在一个调式体系中所起的作用。

少儿音乐教学篇(6)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4-0164-02

如何引导琴童用情感去支配音乐的表现力,为作品演奏赋予灵魂;而这种情感的驱动,恰恰来源于对这种艺术形式发展过程的认知和感悟。

成功的演绎一首作品,需要演奏者通过娴熟的演奏技巧将作品的思想内涵用更具想象力和表现力的方式传达给观众。因此,无论作品的难易程度如何,扎实的基本功都是演奏的前提。国内的少儿钢琴教学对这方面的重视程度相对较高,随着琴童钢琴学习程度的不断加深,攻克演奏技巧上的难题对国内的琴童而言是相对比较容易的,这完全得益于从小对基本功练习的重视。但是,单纯靠技巧支撑的音乐是没有灵魂的,琴童在面对作品技术层面的难度不断提高的同时,往往需要在演奏过程中倾入更多的情感,从而使整个作品演奏更具说服力、更加充实饱满。而这种情感,是需要通过了解并认知作品本身的创作背景、感悟作曲家创作之初的思想动机而获得的。现代钢琴教学体系中,我们接触到的作品绝大多数属于欧洲古典音乐作品,受年龄因素制约以及不同的时代背景和文化氛围的影响,这些孩子很难与这些作品中包含的情感达成共鸣;即便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对作曲家的生平及作品本身的背景进行解读,由于地域文化的差异以及不同时代背景下缺少对这种情感的认同感,孩子还是很难单纯的从老师营造的语言环境中去体会作品的情感,从而完美的呈现作品。

在从教的二十余年中,笔者接触过的既有刚刚选择学习钢琴的4~5周岁的学龄前儿童,也有已经结束启蒙课程转入正规学习的小琴童;在教学的过程中慢慢发现,直白的对单一作品或作曲家的背景进行解读或是试图通过乐曲曲式、强弱的变化、速度的变化等使学生感受作品所要呈现的情感变化,从而引导学生完成演奏,最终的效果都不尽如人意。因此,如何在少儿钢琴教学过程中让这些年龄较小的琴童可以更直观、更有效地感受这些富有历史文化底蕴的欧洲古典音乐作品、了解作品中所表达的情感,成了在少儿钢琴教学中不断探索的新课题。通过不断地尝试,总结出了一些比较有效的方法以及情感培养过程中应该着重的方向,主要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培养孩子对新事物的认知能力。国内的琴童从小接受的便是传统的中式教育,而钢琴这种传自于欧洲的乐器,其演奏的精髓是对欧洲古典音乐的完美阐释。欧洲古典音乐作为欧洲文化的结晶,其本身带有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和鲜明的时代特点。每一首音乐作品的创作,既是作曲家个人情感的宣泄,同时也是当时时代背景下意识形态的缩影;而作为学龄前的小琴童,是不具备把握这种情感的能力的。所以,我们最初要做的,只是引导孩子们可以本能地、真实的反映出自己听到作品时产生的情感。

许多从事少儿启蒙钢琴教学的同事都喜欢用生动活泼的语言来引导小学员学习演奏,拟声词和意境营造是老师们常用的两种方法;这种以语言形式诱导学生的方法在教学初期还是可以达到一些效果的,但却仍有一些弊端。

学生接受的往往是成人思维下的情感认知而并非自身对接触音乐作品时的第一感受。即便是第一次接触音乐作品的孩子也会对作品本身产生自己的情感,最直接的回答便是“好听”或是“不好听”。在这个阶段的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做的其实并非是让孩子真正懂得作品所表达意境或是主题,只需要让他们学会在欣赏作品后用语言表达自己最直观的感受。

笔者曾与同事分享过自己赴欧洲比赛时在国外一家少儿钢琴培训中心的所见,偌大的教室中放着五颜六色的颜料,老师在演奏作品的同时让孩子用色彩在地上涂鸦,孩子们用不同的色彩表现自己在听到音乐时的第一感受,这种更直接的传达感受的方式,让他们感觉耳目一新。我们相信,孩子们对事物的认知和感受能力,正是在这种直截了当的表达方式中树立并不断得到提升的;而涂鸦的过程正是一种对自身情感的宣泄,学员们已经在这种看似玩闹的过程中学会与音乐作品同步展示情感。

第二,学会欣赏、注重量的积累。在经历了最初的以培养孩子的认知能力为目的的官能欣赏过程后,我们需要的便是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学会情感欣赏。情感欣赏是古典音乐欣赏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对作品时代背景的分析以及对作曲家的深入了解,是情感欣赏的前提;在学员充分了解这些信息后,他们便已经对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之后再对作品呈现出的调式、曲式、节奏、速度、力度、音色加以系统分析,我们便可以引导学生将抽象的情感具体到每一种演奏形式。

在这个阶段的学习过程中,欧洲音乐史的贯穿学习将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不要怀疑小学员能否真正了解历史,因为他们要做的只是了解,而并非感同身受。任何情感的产生都需要一个时间的沉淀,当我们像讲故事般将欧洲音乐的发展史娓娓道来时,这些他们听到的故事将伴随着他们的成长一同沉淀,最终形成他们对欧洲音乐文化独有的认识,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也是孩子学习钢琴中情感培养至关重要的一环。

此外,对音乐作品的赏析同样需要量的积累。现如今的教育模式下,孩子很难接触到与自己当下技术难度不相匹配的音乐作品,但是我们不妨想想,欣赏,并非要求他们掌握。就像我们从小给孩子们讲睡前童话一般,所有的童话故事又与孩子当下的生活有什么关联呢?所以不要让“听不懂”成为他们欣赏古典音乐的绊脚石,因为我们真正应该关注的,是孩子对音乐本身是否会产生情感而并非情感的正确与否。我们需要培养的是一个对音乐作品饱含深情地演奏者,并非预先编排好程序的机器人。

第三,情感的宣泄不是无理由的肆意发挥。通过培养学生在音乐作品中认知情感的最终目的是在演奏过程中宣泄情感,从而呈现更好的作品,但这种情感的宣泄是需要严格尊重作品本身的。钢琴演奏作为一门表演艺术,需要演奏者在演奏过程中准确呈现不同作曲家的不同风格,而把握这种风格,也正建立在我们对作曲家的情感认知的基础上。不假思索的宣泄情感将会使整个音乐作品黯然失色。当演奏者在演奏贝多芬的作品时无时无刻不闪现肖邦的影子、抑或是在舒曼的作品中呈现出巴赫的气息,这便是严重的歪曲了作曲家的风格。

以巴赫为例,作为巴洛克时期的代表人物,在当时政治分裂、经济萧条、文化衰落的社会背景下,宗教势力占据统治地位,其大多数作品均为宗教音乐。其作品深沉、悲壮的格调带有鲜明的时代特点。但因其深受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影响,又使他的宗教作品明显的突破了传统教会音乐的规范,具有丰富的世俗情感和大胆的革新精神。了解其作品创作中包含的人文主义的精神内涵,掌握其作品在表现形式上对复调形式的全面总结和创新,是我们演奏巴赫作品时对学生提出的两项重点要求。在尊重作品创作背景的前提下,达到感情上的共鸣,将会帮助我们完美的呈现一首音乐作品。

结束语:欧洲古典音乐是带有历史厚重感的文化精髓,是一个时代的文化缩影,在学习钢琴演奏的过程中,不断加深对欧洲古典音乐的研究,将有助于我们用更饱满的情感呈现这些音乐作品。而学习欧洲古典音乐,是一个漫长且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我们从少儿钢琴教学时期便开始引导学生学习,只有经历了时间的沉淀,这种传自于异国他乡的文化艺术才能真正在孩子们心中扎根。而只有真正认知并与之产生共鸣,才能实现为作品演奏赋予灵魂。

少儿音乐教学篇(7)

    在少儿音乐教育的创造力培养中,应注重三个环节的塑造,即:兴趣、想象力和实践能力。要将激发少儿对音乐的学习兴趣作为前提,调动少儿对音乐的想象力作为关键,注重少儿音乐实践能力的锻炼作为手段。以下,笔者将围绕上述三个方面探讨在音乐教育中少儿创造力的培养。

    一、从兴趣入手,培养少儿的音乐创造力

    兴趣是培养少儿音乐创造力的源泉。在音乐教育中,培养少儿对音乐的喜爱,让他们产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是享受音乐,提升他们创造力的源泉。抓住培养兴趣的着力点、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是培养少儿音乐兴趣最好的方式。具体来说,教师在平时的音乐教育中应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采用贴近生活的教育模式,培养少儿的音乐学习兴趣。少儿对音乐创造力的培养,来源于对音乐的兴趣,而贴近生活的音乐教育手段正是培养他们兴趣最有效的方式方法。教师在平时的音乐教学中,应注意让少儿更多地倾听来自于生活的声音和乐曲,例如:他们自己的心跳声、小河流水的哗哗声等,这些声音都来源于生活并很容易模仿,少儿能够很轻易地将这些来源于生活的声音学会,并演奏出来,从中找到成就感,进一步增强了学习音乐的兴趣。

    2.采用开放式教学模式,培养少儿的音乐学习兴趣。少年儿童具有活泼好动的特性,如一味地采用课堂式的音乐教育手段,会本限制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培养,容易使他们产生乏味、无趣的感觉,从而对他们的音乐创造力培养造成负面影响。教师在平时的音乐教学中,应多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模式,让少儿多融入到大自然中,让他们在自然中找寻最原生态的音乐节奏,如小鸟的歌唱、娟娟的流水等,这些由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所创造出来的音乐正式激发少儿音乐学习兴趣的最好导师,少儿能够在自然的嬉戏中发掘出对音乐最浓厚的兴趣。

    三、以想象力发展为关键,培养少儿的音乐创造力

    音乐教育给少儿带来的想象是深远的,马克思曾经把想象力成为“促进人类发展的伟大天赋”。在少儿的音乐教育中,想象力的培养是关键环节,它是少儿发挥音乐创造潜能的基础。

    教师在平时的音乐教学中要注意通过特定的音乐形式充分调动少儿的音乐想象力,例如:在学习《金蛇狂舞》一曲时,教师通过现场音乐演奏,让学生进行欣赏,并启发学生进行大胆想象,以问答的方式给学生制造一种音乐的意境。发问方式一:“同学们通过音乐能够想象出什么景象?”学生回答道“我们看到了好多条龙在空中飞舞,好像很多条绸带在飘舞一样。”发问方式二:“在表达金蛇狂舞的意境时,同学们可以用什么方式?”学生回答道“欢快、精神、活力。”教师要注意在平时的音乐教学中多采用类似的启发、引导式的问答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音乐想象力,开发少儿的智力,培养他们丰富的生活情趣和积极向上的态度,为增强音乐创造能力奠定基础。

    四、以实践锻炼作为手段,培养少儿的音乐创造力

少儿音乐教学篇(8)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12-0039-01

音乐是最能够展现人类艺术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是人们精神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自幼儿时期,就会对音乐充满各种各样的幻想和兴趣,同时,少儿期是孩子发掘自身音乐潜能最重要的黄金时期。

对于少儿音乐教育来说,培养他们的音乐审美观、鉴赏力和创造力是几个非常重要的关键环节,其中对少儿音乐创造力的培养是进行少儿音乐教育最重要的目的。著名的美国教育家罗威菲尔特曾说过:音乐常规教育只是进行儿童美育教育的一种手段,而通过音乐教育去发展儿童的各方面感觉,培养他们的创造力才是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

在少儿音乐教育的创造力培养中,应注重三个环节的塑造,即:兴趣、想象力和实践能力。要将激发少儿对音乐的学习兴趣作为前提,调动少儿对音乐的想象力作为关键,注重少儿音乐实践能力的锻炼作为手段。以下,笔者将围绕上述三个方面探讨在音乐教育中少儿创造力的培养。

一、从兴趣入手,培养少儿的音乐创造力

兴趣是培养少儿音乐创造力的源泉。在音乐教育中,培养少儿对音乐的喜爱,让他们产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是享受音乐,提升他们创造力的源泉。抓住培养兴趣的着力点、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是培养少儿音乐兴趣最好的方式。具体来说,教师在平时的音乐教育中应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采用贴近生活的教育模式,培养少儿的音乐学习兴趣。少儿对音乐创造力的培养,来源于对音乐的兴趣,而贴近生活的音乐教育手段正是培养他们兴趣最有效的方式方法。教师在平时的音乐教学中,应注意让少儿更多地倾听来自于生活的声音和乐曲,例如:他们自己的心跳声、小河流水的哗哗声等,这些声音都来源于生活并很容易模仿,少儿能够很轻易地将这些来源于生活的声音学会,并演奏出来,从中找到成就感,进一步增强了学习音乐的兴趣。

2.采用开放式教学模式,培养少儿的音乐学习兴趣。少年儿童具有活泼好动的特性,如一味地采用课堂式的音乐教育手段,会限制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培养,容易使他们产生乏味、无趣的感觉,从而对他们的音乐创造力培养造成负面影响。教师在平时的音乐教学中,应多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模式,让少儿多融入到大自然中,让他们在自然中找寻最原生态的音乐节奏,如小鸟的歌唱、娟娟的流水等,这些由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所创造出来的音乐正式激发少儿音乐学习兴趣的最好导师,少儿能够在自然的嬉戏中发掘出对音乐最浓厚的兴趣。

三、以想象力发展为关键,培养少儿的音乐创造力

音乐教育给少儿带来的想象是深远的,马克思曾经把想象力成为“促进人类发展的伟大天赋”。在少儿的音乐教育中,想象力的培养是关键环节,它是少儿发挥音乐创造潜能的基础。

教师在平时的音乐教学中要注意通过特定的音乐形式充分调动少儿的音乐想象力,例如:在学习《金蛇狂舞》一曲时,教师通过现场音乐演奏,让学生进行欣赏,并启发学生进行大胆想象,以问答的方式给学生制造一种音乐的意境。发问方式一:“同学们通过音乐能够想象出什么景象?”学生回答道“我们看到了好多条龙在空中飞舞,好像很多条绸带在飘舞一样。”发问方式二:“在表达金蛇狂舞的意境时,同学们可以用什么方式?”学生回答道“欢快、精神、活力。”教师要注意在平时的音乐教学中多采用类似的启发、引导式的问答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音乐想象力,开发少儿的智力,培养他们丰富的生活情趣和积极向上的态度,为增强音乐创造能力奠定基础。

四、以实践锻炼作为手段,培养少儿的音乐创造力

实践锻炼是一切创造力的来源,没有深入实际的动手操作,一切创造都是空中楼阁。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少儿创造力的培养源泉来自于他们的手指。”这充分证明了实践锻炼是培养少年儿童创造力的关键因素。

教师在平时的音乐教学中,要多制造机会,让少儿参与到音乐的实践锻炼中去,让少儿养成动口又动手的良好习惯,即让他们在演唱歌曲的同时也进行音乐实践训练。例如: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少儿对歌曲旋律、节奏形成认识,让他们在欣赏音乐的同时,教会少儿用自己的手去根据音乐节奏打节拍,并根据自己对音乐的旋律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文字将音乐中的情感表达出来。此外,教师还可以根据音乐背景设置相应的场景剧目,让学生根据音乐背景扮演不同的音乐角色,进行音乐剧表演,让学生真正参与到音乐的创作中,使他们做到感同身受,从而以多样化的实践锻炼模式培养少儿的音乐创造能力。

少年儿童是祖国未来的希望,对他们进行音乐创造力的培养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在平时的音乐教育中,教师应从兴趣培养、想象力塑造和实践锻炼这三个角度出发,开发一些丰富多彩的教育模式,以多元化的手段培养少儿的音乐创造力,让他们在音乐的熏陶中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少儿音乐教学篇(9)

校外音乐教育是学校音乐课程以外的面向中小学生的音乐教育,是校内音乐教育的重要补充和延伸发展,是连接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的纽带和桥梁。校外音乐教育不仅传导音乐知识,培养音乐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少儿知美、爱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音乐活动也最能体现少儿的兴趣和个性。由于校外音乐教育本身的特殊性,与学校音乐教育相比,除了打破有关教学的束缚,体现教育者的个性化教学,使其具有灵活性、多样性、完整性之外,最显著的特点是开放式的教学组织形式及家长直接、主动地参与“学”与“教”的全过程。所以我们在实践过程中,在加强音乐教师整体素养和提高教学能力的同时,也进一步注意到校外音乐的这一“独特风景”,家长对于教育的理解、支持和参与,直接影响到校外音乐教育的效果、教学的质量和少儿学习音乐的延续。充分重视与发挥这一优势特点(即家长的主动参与),对进一步促进音乐教学、发挥音乐育人的功能,具有积极而显著的价值。因此我们对家长的情况和作用做了一系列调查、分析研究和实践。

一、家长情况分析

我们在器乐学员家长中发放了《家长在少儿音乐教育中的作用调查》表格,采用随机调查法,抽取了100份样本,确认具有充分的代表性,并对其提供的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

从表1可见,目前重视校外教育的家长学历相对较高。然而,他们的学习期正好是中国教育环境的低潮及上升初期,知识不平衡。尽管有68%的人喜欢音乐,但他们对音乐、审美知识的了解很少。改革开放,社会对人才的渴求,家长工作环境中竞争带来的压力促使他们把更高的理想或自己无法实现的愿望,倾注在对子女的教育上。渴望孩子能有多方面发展的可能性,渴望孩子前程似锦,渴望末来家庭环境的改变……这也许是时下大都市校外教育热门,音乐教育与其他艺术教育形成热潮的原因之一。家长这种强烈的渴望是培养下一代的无穷动力,然而又常与孩子的天真活泼、无忧无虑的心态发生严重的冲突,有时反而成了阻碍力量。

二、家长的作用

调查显示,有97%的教师认为家长在少儿音乐学习中起到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有98%的家长认为孩子的进步与自己的关注有关,家长在校外音乐教育中的积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特别对于低幼龄孩子尤为重要。

家长的作用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增强课堂辅导力量。校外教育的显著特点是开放式的教学组织形式及家庭直接、主动地参与“教”与“学”的全过程。教师在向学生授课的同时,家长同儿童一起接受音乐知识、音乐技能,也在课堂上适当地提醒、督促儿童。加深了儿童对课堂知识的理解,进一步提高了少儿的认知水平,增加了课堂辅导力量,使儿童及时领会课堂教学的要点,在校外音乐教育中学到更完整的知识。

2.保证家庭作业质量。校外音乐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是音乐作业的完成。学生主要是通过作业获得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提高自身素质。对于自主能力差的少儿特别是低幼龄儿童,家长坚持在少儿完成家庭作业时督促、启发、鼓励他们按时、认真完成家庭作业是起到积极作用的。从表2看,家长关注孩子学习音乐的占98%,其中60分钟以下的占55%,60分钟至120分钟的占35%,120分钟以上的占8%。可见,这样日积月累,能使少儿形成坚强的意志品质。为少儿在校外音乐教育活动中养成有条理、学习严谨、刻苦钻研、锲而不舍的精神打下坚实的基础。

3.奠定学习的物质基础。从调查来看,有些家长经济并不宽裕,但为了孩子的学习,尽其所能,交学费、买材料、搞活动、订杂志。家长全心全意为孩子创造学习条件,是孩子校外音乐教育的有力后盾。

4.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家长的审美情趣、知识范畴、品德意志,直接影响着少儿学习音乐的心态、状况及人格。家长能以身作则,用律己正己的思想行为来影响少儿,成为少儿的良师益友。鼓励少儿在校外参与音乐教育活动,充分尊重他们的人格,循循善诱,讲究方式方法,能提高少儿的自信心和上进心,使少儿对音乐从“兴趣”发展到“志趣”。通过家长潜移默化的影响,能促使少儿逐步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对美与丑有较高的鉴赏力和识别能力,从而造就较完美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这正是校外音乐教育的目的所在。

5.树立正确的教育方式。家长正确的教育方式,如恰当地鼓励、适时地批评,和孩子共同弹奏等亲子教育,或探寻名山大川、走访人文景观,引导少儿用心尽情体会,用音乐尽情描绘。从调查来看,大部分的家长只要有时间都会陪孩子练习和进行辅导,大部分的少儿愿意接受或部分接受家长的指点。可见,这不仅辅助了校外音乐教育,更使少儿养成良好习惯,确定美好理想,对音乐兴致盎然,并引向更广泛的学习。教师的教育也由于家长的作用而具有持久性、完整性。

6.形成科学的评估标准。以教师的现代教育观念,对少儿音乐的发展规律做出相对科学的评估。不以对不对、像不像、准不准为准,着重发掘孩子的想象创造潜能。

三、家长的副作用

家长如果对孩子学习音乐过多地参与,会使得孩子学习的主动性越来越少。同时由于家长自身的素质、对校外教育理解的差异等原因,给孩子学习也带来了一些副作用。

1.盲目型

不根据少儿的自身素质和爱好,便自作主张替孩子选择学习音乐,使孩子学习开端就有心理障碍。有的让孩子在校外接受音乐教育的同时,又学其他科目,导致孩子不堪重负,始终处于疲劳应付的状态,影响了接受音乐教育的欲望与激情。有的家长见孩子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不能立竿见影便放弃。这样无法培养少儿的坚强毅力和坚忍不拔的精神。

2.高压型

此类家长不顾孩子成长规律和学音乐循序渐进的特点,望子成龙心切,强求孩子出类拔萃,期望值过高,逼迫孩子按照其旨意达到“满意”“正确”的效果。这样往往造成孩子的畏惧心理和逆反心理,对音乐学习产生厌倦情绪,扼杀了少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最终半途而废。

3.应考型

此类家长,有的希望孩子在各类音乐比赛中能多获奖,考级中能获得高级别,有利于今后的升学;有的因为孩子在学校文化课成绩不理想,索性让孩子纯粹以考音乐学院为最终目的。过于功利的针对性、强化性训练,造成孩子学习面狭窄,精神疲惫,感觉麻木。这种有着“明确”目标的教育方式会造成孩子音乐学习的片面性和注重一时的虚荣。

四、家长作用调查分析,确立教育目标

通过问卷调查,首先我们对家长参与促进校外教育的情形表示乐观,对由此引发的问题做了分析思考,其中首要的是帮助家长和教师一起确立教学目标,所谓教学目标就是预期学生学习的结果。根据教育学的原理,音乐教育有三个层面:1.培养音乐一技之长,将来当作择业的手段;2.培养综合音乐素养,扩大择业的范围;3.培养天资优秀、尖子人才,提高综合素质,使其具有开创精神和竞争能力。并将此目标分析告知家长,使家长把自己的期望与我们的教学目标统一起来。未来社会充满了竞争,有许多复杂的因素,显然把目标定位在第一项有些偏颇狭隘,主要的目标应定在第二项,至于第三项是少数人,应从第二项中脱颖而出。

根据第二项目标即素质教育的确立,我们的教学目标就不应该仅仅是单纯的音乐演奏、演唱,而要和大音乐教育观结合起来,开设音乐欣赏、音乐基础理论、合奏、表演、影视媒介等诸多的新课程,以完成目标所要求的任务。

五、提高家长能力,发挥家长作用

在校外音乐教育中,教师通过启发孩子的观察力、听辨力、感知力、审美能力的教学方法,已渐渐有意或无意地影响了家长的教育观念,提高了家长的素质,同时又反作用于教师的教学过程,对探讨教学的偏差与失误起了积极的作用。

校外音乐教育的根本是倡导素质教育,必须着眼于教育的长期效应,应以促进孩子的身心发育、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为教学目标。校外的一切音乐教育活动,包括课程、教材、教法、评估等,均以是否能保证和促进学生身心获得健康、全面的发展为标准。

1.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调查显示(表3),有48%的少儿学习音乐是兴趣爱好;有39%的少儿是为了自己有一技之长并能参加比赛获得好成绩;有11%的少儿是想长大后从事音乐工作。应该说孩子们的想法都不错,孩子们对学习的信心也很大。但有相当一部分家长认为只要与其他学习有冲突便会放弃音乐的学习。因此,教师要全面思考,引导、帮助家长转变教育观念,消除家长对少儿学习的不利影响,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重视家长对少儿教育的积极作用并加以发挥,创造一种有助于少儿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的大环境,更好地促进校外音乐教育。

2.创设演奏交流的机会,提高家长的感知能力

少儿的每一次演奏交流,都是经过精心准备、有感而发的,都有其“美”的一部分。创造美是一种快乐,感受美也是一种快乐,欣赏美更是一种快乐,这种“美”是少儿、教师、家长一起分享的,通过演奏交流,不仅陶冶少儿的心灵,更加净化家长的心灵。教师的音乐教学思想,孩子的成长状况与家长的听觉、视觉得以充分交流,使家长熟悉孩子的演奏风格、舞台形象、表现能力等,从而不会过于主观地评判孩子作业的优与劣。从表4可见,有100%的家长认为创设演奏交流的机会,不仅能提高少儿的演奏技巧和表现音乐的能力,也能提高家长的感知能力。

3.举办少儿音乐教育讲座,提高家长的认知水平

请音乐教育专家和音乐教师举办专题讲座,与家长进行交流问答,解决多方面的疑问,对于少儿各个时期的音乐能力与特长,用简单易懂的方式进行深入浅出的介绍,从理论上提高家长的教育意识、教育水平。

4.建立少儿个体资料档案,研究其共同性与差异性

从少儿幼年初学音乐起到长成少年,少儿学习音乐的过程,也是认识、记忆、想象、技能、创造力、智慧等成长的过程。如果请家长把少儿各时期的“代表性”表现保存,将各时期的“状态”予以记录,使少儿看到自己成长的足迹,可以增加少儿学习音乐的自信心,也便于教师与家长更深地了解孩子、理解孩子,同时也利于教师进行教育群体的比较,研究其共同性与差异性。

社会的发展重构新型的代际关系,当今社会政治、文化、经济的发展,个人的权利越来越受到保护与尊重。少儿是有自我意识的独立个体,同时具有独立的人格和自我价值。传统的代际关系正发生根本变化,家长的“绝对权威”正在受到挑战。家长不可能把孩子看成是自己的附庸,少儿教育的最初出发点和最终目的是让他们从家庭走向社会,在未来的社会中实现自我价值。今天,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使两代人共同经受一种整体性的社会变迁的挑战。知识的存在与传播形式,也已发生巨大的变化。校外音乐教育经历着不断变革、探索的漫长过程,如何发挥家长的作用,共同提高校外音乐教育质量,是我们永恒的探究课题。

参考文献:

[1]张凯.音乐心理[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4.

少儿音乐教学篇(10)

二、幼儿园音乐教学中主要存在的问题

要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的质量,就要明确少数民族地区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的状况以及存在的问题,才能够分析出幼儿教师在音乐教学活动中的问题,进而分析出教师自身音乐素养的缺失。只有从学前教育师资音乐素养培养这一源头抓起,才能有效解决少数民族地区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存在的问题,提高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质量。

(一)教学目标设定方面的问题表现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要引导幼儿“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教师在音乐教育中应着重关注幼儿对美的感受,为幼儿提供机会,并为幼儿表现美提供必要的技能上的帮助。而实践中,一些教师简单地认为音乐教育只是唱唱跳跳。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存在注重唱歌技能的教学,而忽略了培养幼儿主动学习和充分利用身体各种感官去感受音乐和表现音乐能力的现象。教师过分强调技能的传授,忽视了幼儿内心的感受,造成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出现了偏重知识技能的传授,忽视幼儿审美能力的培养的局面。

(二)教学内容设定方面的问题表现

我国少数民族众多,有着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文化,将少数民族音乐元素融入在幼儿园音乐教学及活动中,一方面可使幼儿熟悉的少数民族音乐、歌曲自然地融入幼儿园教学级生活中,保证幼儿学习的初始兴趣;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幼儿对本民族的文化认同与传承。但大多数教师们却忽略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幼儿本身所具有的少数民族歌舞方面的生本资源。为幼儿设定的单一的教学内容使得教学、活动陷入了呆板、乏味的境地,不能够很好地提起幼儿进行音乐活动的兴趣。

(三)教学方式设定方面的问题表现

音乐教师思想和行为的模式化,影响着幼儿创造力的发挥。教师上音乐课往往只想到要教给学生什么内容,而忽视了少数民族地区幼儿在日常生活中习得的音乐、舞蹈的现有水平,以及幼儿在此基础之上的进一步需要及兴趣。由于没有对这些要求进行评估,采取较合适的教学方法,也就不能够给予幼儿自己自由活动的条件,让其自己去思考一些问题。模式化的教学不仅成了定式,而且禁锢着教师的思想和教学行为,阻碍了幼儿创造力的发挥。

(四)教学评价方面的问题表现

教学评价是教师发现、分析、研究、解决教育实践中出现问题的重要途径。在本地区多所幼儿园的教学中,大多数幼儿园采用多种方式结合的形式进行评价的积极性不高,而主要是以教师互评和自评为主,极少与外请专家、家长参与评价相结合;而在评价内容方面,主要围绕教师的音乐素养和音乐技能水平,以及学生的参与情况进行调查。而忽略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幼儿本身所具有的少数民族歌舞方面的基础并对此进行培养的评鉴,这样相对单一的评价手段及内容标准的设定致使教师只能关注到幼儿某一方面的发展,而不能对幼儿一生可持续的发展做全面的认识和分析。

三、民族音乐元素融入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的策略

针对以上问题,从源头抓起,将少数民族地区的音乐元素有效融入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之中,应该是一个自然而然的选择。应着眼于研究目前少数民族地区学前教育专业教师的音乐素养的培养内容本土化,改善教学策略,优化培养途径与方法等问题。从培养思路与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实践和技能培养等方面加以研究,达到使该专业教师具有较好的且能够适应少数民族地区幼儿园音乐教育教学工作的音乐素养及能力的培养目标。具体为:

(一)培养思路与目标方面的分析

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如果仅仅定位于适应现实的幼教实践,完成一般教学常规要求,是有局限的。在少数民族地区,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应是基于幼儿园教师实际工作要求,进行的创新幼教实践②。其核心问题是:树立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理念,将少数民族音乐元素融入学前教育师资培养中,这是基于“以人为本”理念的少数民族地区幼儿教育应有的要求。从知识与技能的角度看:该专业的学生音乐技能培养应与当地民族的音乐、文化、生活相结合,注重幼儿所具有的生本资源,在教学中融入学生更加熟悉的本土化的音乐、歌舞、戏曲等音乐元素,以更利于学生学习、掌握;从过程与方法的角度出发,融入或创新学生所熟悉的本土化的音乐元素,以更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训练的主动性、积极性;在此基础上,更加能够潜移默化地增进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完成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的目的。

(二)课程教学、训练内容设置方面的分析

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设置的理论依据之一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突出培养学生发展的可持续性。“以学生发展为本”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是注重全体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差异相统一的,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的“整合性”的体现。③少数民族地区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同样也应该遵循面向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实际需求这一原则开展,教学内容的选择应注重适切性与互补性结合,④精选、梳理利于幼儿熟悉的音乐曲调、形式、表现手法等音乐元素。根据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生活、习俗等特点,将少数民族地区的音乐元素(包括少数民族歌曲、器乐、舞蹈、戏曲元素等四类元素)合理融入该专业学生教学、训练内容中。通过这样的积累,其目的是使得该专业的学生在职前就有较熟悉的,具有地方性、民族性的教学技能得以掌握,以利于学生今后在民族地区能够更顺利地、有创造性地展开教学活动。

(三)教学方式方面的分析

上一篇: 围术期护理管理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