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汇总十篇

时间:2024-03-28 16:59:04

经济学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

经济学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篇(1)

定性分析是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并从中发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的一种分析方法。它主要运用抽象思维能力,通过对实际调查并取得大量客观事实材料进行加工提炼,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一种方法,通常被用于相互作用事物的研究中,主要是分析、解决研究对象中有没有或者是不是的问题。在研究农业经济问题方面,首先是在进行大量的社会调查基础上,取得最新资料,运用抽象思维法对取得材料进行分析,找到问题所在,抓住主要矛盾,运用已掌握的理论知识对其进行分析,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具体对策和方法,或者从中找出新的规律并形成新的理论,并用于指导新的实践。定量分析是说明事物是如何变化的以及现象变化的过程与形成的结果是怎么的一种关系方法,是利用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将经济现象的有关数据和其变化程度实行量化,其特征都表现为一定的量的存在或以不同的量的变化引起变化的过程。

(二)综合系统分析

综合系统分析方法是运用系统论和系统工程科学知识为基础,立足于整体、着眼于综合,主要从各部分结构如何经过相互组合的方式形成整体和具体演变过程,综合考察分析其内部的相互关系,进一步揭示整个系统的内在联系和运动规律的一种方法。其特点一是根据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原理,把整体作为目标,着眼于整体和全局,实现整体到局部的分析方法。二是以系统的观点,根据多层次及其相互联系的系统结构,利用综合方法,理解分析整体与部分、整体与外在环境之间的关系,充分证明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

(三)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

宏观分析是指大的方面或总体方面的分析,其研究的出发点和领域是针对宏观整体性而言的,可以理解为从整个国民经济总体的基础上,研究农业经济问题的过程。微观分析,是指小的方面或局部方面的分析,其研究的出发点和领域是在国民经济中局部小范围或个别农户为对象的基础上,研究农业经济问题。(四)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静态分析是指对一种事物横断面的一种状态分析,其特点是不考虑时间因素所引起的变动,不考虑均衡变动过程,只考虑在一定时期内,各种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动态分析是一种时间序列分析,是过程分析,与静态分析相比较,其主要特点是引入时间因素,同时涉及因时间因素所引起的变动,考察在不同时期中各种变量变动情况。动态分析研究的是过程分析研究,主要体现在经济现象的发展变化,而静态分析研究的状态是经济现象相对静止的。

二、以上分析方法在实际经济问题中运用的探讨

(一)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法的运用

在实际经济问题分析过程中,定性分析为定量分析提供基础,定量分析的结果要通过定性分析来解释和理解,例如在《中国农业经济增长的空间效应分析一文》中回顾目前最前沿的经济增长理论和空间计量经济学方法,推广增长模型,将气候变量纳入增长模型;进行数据收集和整理,运用ArcGIS的测算地理影响因素;运用OLS、SpatialLag、SpatialError、Spa-tialDurbinModel等实证分析农业经济增长中的空间效应分析,着重分析空间溢出性和收敛性等方面,研究空间效应是加强还是减弱。就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规范研究与实证分析结合,以定量和实证分析为主,其中在实证中运用Ar-cGIS插值方法获取气温和降雨量的数值,进行全局和局部空间自相关检验及空间稳定性的邹氏检验,残差值得Moran’sI检验,估计空间面板数据中的空间滞后模型(SpatialLagModel)、空间误差模型(SpatialErrorModel)和空间杜宾模型(SpatialDurbinModel),具体估计方法涉及固定效应(FixedEffects)和随机效应(RandomEffects),模型选择的检验方法主要有Wald检验和LR检验,空间Hausman检验等。在运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分析法分析问题时,通常需要建立数学模型,进行大量复杂的运算,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大规模计算成为可能,定量和定性相结合分析法在分析农业经济问题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二)综合系统分析方法的应用

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产业部门,是整个社会经济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综合系统分析方法是发现和解决农业经济问题的重要方法,例如在《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发展历程研究》一文中是大量运用了综合系统分析的研究方法,是本论文一个最显著的研究方法。首先是从局部微观上分析,将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生产要素市场化发展的过程细分为五个阶段,同时又每个不同的阶段进行分步式的研究,这是系统分析研究方法的体现。文章中的第二章和第八章则是运用了综合分析研究方法,主要是以概论和述评的形式来分析,同时紧密结合系统分步研究的内容,对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模式和国家政策走向形成整体性的认知。文章全文利用了综合系统分析研究方法,并在全文交替运用,章节内部各段落之间,独立的章节之间,均有涉及了分析和综合方法的运用。

(三)宏观与微观分析的运用

在农业经济学中,整体上来分析农业经济这个大系统,就属于宏观分析,宏观就是大和整体的意思;对农业经济系统的构成要素进行分析就属于微观分析,微观就是小和部分的意思。全国或某一地区的农业经济问题是大和整体范畴属于宏观方面的问题,农户或企业的农业经济问题是小和部分范畴属于微观方面。因为宏观要以微观为基础,微观要受宏观的约束,两者是相辅相承、互相约束,所以既要从微观角度进行分析,又要从宏观角度进行分析农业经济问题,要把二者很好地结合起来,既需要从整体上来把握,又需要从局部来分析。

(四)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的运用

影响均衡的因素有很多,其他影响因素的变化会打破原来的均衡状态,实现新的均衡,引起均衡点的移动这就需要利用比较静态均衡分析法来进行分析,例如在《农业经济增长与农村金融发展关系分析》文章从结构建模静态分析与时间序列动态分析相结合,试图从一个综合的视角来考察我国农业经济增长与农村金融发展的关系。通过结构建模和时间序列的计量分析,分别从静态和动态角度对1978年以来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和农业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考察,长期动态分析发现,农村金融发展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增长,且乡镇企业贷款有助于农业经济整体水平的提高,表明在发挥农村金融促进农业经济增长的过程中也要注重农村非农行业的金融服务。

经济学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篇(2)

经济发展有三层含义,一是经济规模的扩张,二是经济增长能力的持续,三是经济结构的优化。经济发展的前两层涵义即为经济增长之义,也就是说,经济发展包括经济规模的可持续扩大和经济结构的不断高级化。本文的目的在于通过建立简单的三次产业与投资消费结构间的完全信息的产业结构静态博弈模型和经济支出结构静态博弈模型,以分析经济结构的演变历程。

一、概述

对于经济结构的变迁,可以根据不同经济学派理论作出不同的解释。从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来看,则认为这是在单一产品生产、资本劳动比与资本产出比可调整、规模报酬不变与边际生产率递减、技术进步趋势固定及市场完全竞争等的假设条件下,主要由劳动、资本和技术进步三者结合的索洛中性技术进步生产函数决定。站在罗斯托的经济增长阶段论的视角,则认为人类社会发展可划分为六阶段――传统社会阶段、起飞准备阶段、起飞阶段、成熟阶段、高额群众消费阶段和追求生活质量阶段,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有不同的经济结构,而且逐步高级化。在诺思的制度经济理论中,显示出经济结构的变化是制度变迁演进的结果,把经济增长的绩效归结于组织和制度安排的创新。而刘易斯的“二元结构论”认为在不发达经济中,存在城市工业部门和农村农业部门“二元经济结构”,只要把握好工业部门的资本积累,经历一定的发展过程后,二元结构经济就转变为一元结构经济。而霍夫曼和钱纳里研究的角度主要是依据霍夫曼比例或是制造业内部各部门的结构变动来揭示工业化阶段进程和工业结构变动。但是库兹涅茨着重于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占国民收入的比例和劳动比重来研究经济结构变迁。里昂惕夫则是从投入产出模型出发,运用投入产出法来研究经济结构中各产业间的关联及其变动。

上述各派的经济理论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解释经济结构演进的原因。但是,从博弈论出发分析经济结构的变化,大都只注重定性的泛泛分析。本文不仅是从博弈论角度出发,而且结合经济增长生产函数模型,建立简单的经济结构静态博弈模型,用于分析经济发展中的经济结构演进。

在以下的两个模型中,应先对模型中出现的符号及一些前提假设作出说明。首先界定符号代表意义:Y代表国内生产总值,Y1代表第一产业增加值,Y2代表第二产业增加值,Y3代表第三产业增加值;C代表居民消费、G代表政府消费(政府支出)、I代表资本形成总额(投资)和X-M代表净出口总额;并且把X-M经过一定的处理以忽略、降低或消除进出口对经济结构的影响,本文合并G和X-M为一项,统称为政府支出G。其次,本模型基于完全信息静态博弈,之所以说是静态,是三次产业生产和提供过程、消费和投资过程交错在一起,为了分析的方便,不妨认为一定时期内三次产业同时生产物品和提供服务及消费投资过程同时进行;信息是完全的,过去的信息和本期的Y是共同信息,并且各个参与人只能够准确预测到自己的产值。最后,这些模型符合经济分析的一般假设,即是最大化行为、市场均衡和偏好稳定。

二、产业完全信息静态博弈模型

产业完全信息静态博弈模型建立在宏观经济增长生产函数和完全信息静态博弈的基础上。宏观经济增长生产函数为Y=ACαIβGγ,α为居民消费拉动弹性系数,β为投资产出弹性系数,γ为政府支出带动弹性系数,理论上三者都大于0小于1且它们之和恒等于1。在此模型中,参与人是农业的生产者――农民、工业的制造者――工人和服务业的提供者――服务员,会选择最有利于自己的行动;该博弈过程在每一期(一般一年为一期)参与人根据过去的信息同时选择各自的C、I和G以最优化自己的支付――产值,选择各自的C、I和G是各参与人的行动,均衡即是各参与人的C、I、G和Y的组合。其博弈模型为:

在模型中,θit保留了C、I、G各自结构对Yit的影响,但削弱了它们的规模对Yit的影响;而且α、β和γ在实际处理中要用上一期及其以前的数据。运用拉格朗日乘数法则,有:F(Cit,Iit,Git)Yit-λ(Cit+Iit+Git-Yit)……………………………………(2)

对Cit,Iit和Git分别求偏导且令偏导为0,则:

即是第i产业参与者认为自己的最优居民消费规模为C*it。

同理:

I*it和G*it分别为第i产业参与者认为自己的最优投资水平和政府支出水平。

这样,该模型分析重点在于第i产业参与者认为总体的最优居民消费、最优投资水平和最优的政府支出与实际值,即是

与Gt间的比较,并和实际情况相结合,以得出经济支出结构的演进过程。

三、经济支出结构完全信息静态博弈模型

至于经济支出结构的完全信息静态博弈模型,除了参与人依次由农民、工人和服务员变为居民消费者、投资者和政府外,其余的和产业完全信息静态博弈模型一致。其中,α′为第一产业拉动弹性系数,β′为第二产业带动弹性系数,γ′为第三产业推动弹性系数。模仿产业完全信息静态博弈模型的求解过程,得到如下结果:

即Y*1it、Y*2it和Y*3it分别为第i个参与者认为自己的最优第一产业产出水平、最优第二产业产出水平和第三产业产出水平。

这样,该模型分析重点在于第i个参与者认为最优第一产业产出水平、最优第二产业产出水平和第三产业产出水平与实际值,即是

与Y3t间的比较,并和实际情况相结合,以得出三次产业的演进过程。

四、模型的分析

经济结构模型的实际分析思路是由博弈模型构建一定的预测模型,估计两子模型的各个参与人在分析期内历年的博弈模型方程参数;并把相关参数和数据代入上述模型的结果之中,得到各参与人认为的总体最优的支出水平或产出水平,在一定的界定标准下对比实际值和理想值,用经济结构发展实际来验证其相对比较值;若是模型有效,则可以利用此经济结构模型进行分析期内经济结构变迁的分析和分析期后的经济结构预测分析。

其实,该博弈整体上可以看作是由两个子完全信息重复博弈组成,而它们各个年度的博弈称为它的子博弈的“阶段博弈”,也即子博弈整体构成了一个特殊的动态博弈――重复博弈,该博弈整体是由两个重复博弈构成的一博弈系统。

在上述的博弈之中,无论是模型的技术设计,还是模型的理论设计,无论是模型的理论分析,还是模型的实际分析,或多或少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其中假设条件太严格,比如完全信息假设,是理论分析问题,应当的做法是放宽假设条件,尽量使之和现实相符,这样也可降低模型与实际的差距。最简单的一种做法莫过于假设本期的Y是未知的,各子模型的参与者按照自己的预测方法来预测本期的Y,各自预期的Y不是一致信念(如其中一种情况是任何参与人都不知道其他参与人对Y的预期)。如此以来,就可以依据海萨尼提出的方法构建一个虚拟参与人――自然,让自然以不同的概率决定相应的Y,三个参与人在观察到有关Y及相应概率的信息和预测其他参与者的最优行动后同时作出决策,决定己方最优的居民消费、投资和政府支出水平。上述的模型改进只是把外生变量国内生产总值Y内部化为内在模糊决策变量,这符合各参与者并不清楚本期Y的实际。另外,本模型可以考虑把经济增长分析包括进来,如建立某种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间的关系,这样模型能够延伸到分析经济发展的演进,组成一个经济发展分析系统。

当然,此模型还存在着一些其它的缺陷,但是,这其中至少有两点创新之处:一是经济结构博弈模型基于博弈论思想和宏观经济生产函数建立,如此可以对经济结构进行定量分析;二是在经济结构模型的实际分析思路中,采用了实际和理想对比的相对分析,并用经济结构变迁的实际加以验证,从而可以进行经济结构的演变和预测分析。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经济结构静态博弈模型是一个模型分析系统,是对经济结构定量化分析的一个尝试,尽管存在许多理性假设和模型的限制条件,但是根据笔者的实际经验,模型较好地拟合了实际,因而本模型可以用来分析经济结构的演进和变迁,或许这也可为研究经济结构的人员提供新分析视角和思路。

参考文献:

[1]张维迎著:《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M].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8月第1版,90―97.

[2]李悦主编.《产业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2月第1版,12―62.

[3]于同申主编.《发展经济学:新世纪经济发展的理论与政策》[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2月第1版,33―37.

[4]方甲主编.《现代工业经济管理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3月第2版,125―133.

经济学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篇(3)

随着城市化进程和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一些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保护面临日益严峻的挑战。资源利用的集约程度直接关系着经济能否快速、稳定、可持续发展。

一、资源与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的评价模型

协调发展是一个内涵明确而外延不明确的模糊概念,因此,可采用模糊数学中隶属度概念对其进行描述,隶属度变化规律可以通过隶属度函数来反映,建立协调度函数。

(一)静态协调度测度模型

■(1)

(1)式中Us为静态协调度:x为实际值(或观察值);x'为协调值,可通过建立回归方程求得;s2为x的方差。描述两子系统之间的静态协调度可按如下计算公式:

■(2)

(二)动态协调度测度模型

动态协调度Cd(t)反映的是两系统相互协调发展的程度,公式为:

(3)

其中,Cs(t-T+1), Cs(t-T+2),…,Cs(t-1),Cs(t)为系统在(t-T)-t这一时段中各个时刻的静态协调度。

(三)协调度评价标准

依据相关文献,将协调度评价标准划分为四级:Cs(x,y)<0.5,极不协调;0.5≤Cs(x,y)<0.8,不协调;0.8≤Cs(x,y)<0.9,勉强协调;0.9≤Cs(x,y)<1,协调发展。

二、资源与经济系统发展水平评价方法

(一)资源与经济系统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资源的支撑条件和转换效率是衡量一个地区资源利用是否可持续的重要标准之一,资源的支撑条件与其占有量紧密相关,资源的转换效率与其重复利用率、利用效率、能耗相关;经济发展水平与其总体规模、经济结构、经济效益相关。本文共选取5个二级指标,24个三级指标建立资源与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

(二)数据的标准化处理

收集评价区域各指标的原始资料;为消除原始指标之间单位、量纲的不同,对这些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差标准化,其公式为:

■(4)

(4)式中:Y(i,j)为研究区各指标标准化指标值;X(i,j)为研究区各类指标原始数据;X(j)为研究区指标平均值;S(j)为研究区各类指标的标准差。

(三)主成分分析方法推算资源与经济系统发展水平

以A市为例,进行实证分析。收集A市1985—2010年指标的原始数据,利用公式(4)进行标准化处理;利用数理统计软件对标准化后的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到A市资源与经济系统发展水平。A市资源与经济系统从1985—2010年,有了较快的发展。1985—2001年,资源子系统发展水平高于经济子系统;2002年后,经济子系统发展水平超越资源子系统。

三、资源与经济系统的协调度分析

(一)静态协调度结果分析

利用公式(1)、(2),推算出资源与经济系统静态协调度。从图1可以看出,A市资源与经济静态协调度波动较大,具有一定的阶段性,可以分为六个阶段:1985—1986年由勉强协调变为协调发展;1987—1992年由初级协调变为不协调;1993—1994年,由不协调变为协调发展;1995—1997年由协调发展变为勉强协调;1998—2007年,发展相对比较平稳,均为协调发展;2008—2010年由不协调发展变为极不协调。资源与经济子系统静态协调度平均值为0.8708,其平均值处于勉强协调的区间。极不协调的年份(2010)占3.8%,不协调的年份(1992、1993、2008、2009)占总年份的15.4%,勉强协调的年份(1985、1997)占7.7%。

(二)动态协调度结果分析

在静态协调度的基础上,利用公式(3)推算出资源与经济系统的动态协调度。从图2可以看出,A市资源与经济系统动态协调度平均值为0.9074,处于协调发展阶段。动态协调度比静态协调度变化较平缓,波动较小,并且具有滞后效应。勉强协调的年份占总年份的30.77%。1985年作为基准年,1993年动态协调度最低,说明1993年资源与经济协调性最差;2010年动态协调度较低,说明资源与经济协调性较差。

四、对A市相应的建议

(一)应转变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优化产业结构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A市经济的快速增长是以资源的高强度开发为代价,资源的支撑条件和转换效率较低,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因此该市必须转变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鼓励低消耗、轻污染、科技含量高而又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行业的发展。

(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行循环经济

当前,A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行循环经济,加强有效的宏观调控,开展资源承载力方面的研究课题;加大对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关键技术的攻关力度,组织开发和示范有重大推广意义的替代技术、减量技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零”排放技术等,构建节约资源、环境友好的技术支撑体系;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的节约资源和环保型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加以推广应用。

(三)建立资源供求价格市场体系,适度提高资源的价格

为解决外部不经济性,必须进行外部性内部化,建立资源市场的供求价格市场体系,适度提高资源的价格。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和资源价格形成的基础性作用,使资源性产品和最终产品之间形成合理的比价关系,促进企业降低成本,不断改进技术,减少资源消耗,增强竞争力。

(四)加强国民经济宏观调控,合理控制经济增长速度

A市必须对国民经济实行动态监测与宏观调控,合理控制经济增长速度,使经济的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

参考文献:

①贾晓丹.西安、宝鸡人口城市化与PREE协调发展研究.陕西师范大学硕士生论文,2007

②任建兰编. 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与方法[M].济南:山东省地图出版社,1998

③钟水映,简新华.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④张相枢编.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⑤曾嵘等.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系统分析[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0,(12):1—6

⑥姜学民,周升起等著.均衡与效率——可持续发展的市场激励机制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⑦A市统计局编.A市统计年鉴(1985—2011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⑧陈秉钊编. 城市规划系统工程学[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1

⑨陈焕珍. 矿产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山东师范大学硕士生论文,2003.

⑩闫利. 兰西地区城镇发展与PREE整体演化的动态预测模型.西北大学硕士生论文,2010

■胡国良,朱晓.新疆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系统的综合评价[J].生态经济,2009,(6):67—70

■薛冰,陈兴鹏.青海人口、资源、环境关系的耦合演变研究[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43(1)

■高建华,等.河南省PRED系统分析评价与可持续发展研究[J].人文地理,2006,(6):104—107

经济学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篇(4)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党的十七大强调指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关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企业作为社会经济活动的微观主体,如何引导企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所在,而这需要与科学发展观相适应的绩效评价体系充分发挥导向作用。但是,我国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在经历了多次调整之后,仍然几乎没有涉及企业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贡献和影响,科学发展观在企业层次的实施机制尚未形成。

20世纪九十年代后,平衡计分卡、EVA、绩效三棱柱等一系列新的企业绩效评价方法的涌现使人们逐渐意识到:在衡量企业绩效表现时,要综合考虑公司所有的利益关系人,而不能仅限于股东利益;对于绩效评价内容也不能只关注企业财务表现,还应当包括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履行情况。自Elkington于1998年首次提出“三重底线”的概念以来,企业的三重绩效(财务绩效、生态绩效、社会绩效)综合评价原则迅速被社会各界所接受。这也正符合我国政府提出的“生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可以说,三重企业绩效评价标准恰是在企业层面中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思维。

矢量分析为三重绩效评价提供了一种新思路。通过矢量空间的引入,建立分析模型,可以找到三重绩效的契合点,这既丰富了三重绩效评价的理论依据,又提供了一种简明的绩效分析工具。

二、三重绩效的矢量化界定

矢量,亦称向量,是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矢量的原型之一是力,矢量求和可以用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由平行四边形法则可知,两个共点力的合力不仅与两个力的大小有关,且与两个力的夹角有关。矢量之和(对角线)总是处在相互分离的两个矢量之间,最终结果取决于矢量间的“合成”,体现了综合或者兼顾的特点。矢量分析具有简洁、直观和综合表述的优点,矢量求和的直观图解就是平行四边形的建立过程。

三、三重绩效的矢量分析模型及其特点

根据三重绩效的矢量化涵义,企业绩效评价的要点有两个:对整体效果的考察和对三重绩效之间协调性的考察。协调的本意为“和谐一致,配合得当”,它既是一种状态,也是一个过程,描述了系统内部各要素的良性相互关系。这与前文对于绩效的定义相吻合,对于三重绩效的评价也就应当分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

(一)三重绩效的静态评价。为了确定绩效点的坐标,首先分别对三重绩效进行评价。假设,某企业在t时刻取得的财务、生态和社会绩效综合评价值为F(t)、E(t)和S(t)。

式中,H表示静态协调度,H越大,静态协调程度越高。

3、三重绩效的静态综合评价。将三重绩效的整体发展水平和静态协调度综合起来,便形成了企业绩效的静态综合评价模型。计算公式为:

式中,TP表示企业绩效静态综合评价值,TP越大,表示静态绩效越好。

(二)三重绩效的动态评价

1、三重绩效的动态协调。动态协调是指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三重绩效趋于有序方向的动态发展程度,包括大小的变化和静态协调性的改善。因此,可以用整体绩效的变化水平和静态协调度的变化水平来综合反映动态协调度。计算公式为:

式中,DH表示企业绩效的动态协调度,DH越大,表示动态协调程度越高。

2、三重绩效的动态综合评价。将静态综合评价模型和动态协调度模型综合起来,便形成了企业绩效的动态综合评价模型。计算公式为:

式中,SP表示企业绩效的动态综合评价值,SP越大,表示动态绩效越好。

至此,本文通过引入矢量空间,建立了三重绩效矢量评价模型。不难看出,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性质、矢量和的“兼顾或综合”特征恰当地反映出三重绩效评价的两个重点方面。这种方法打破了对于企业整体绩效简单求和的传统认识,显示出即使是被赋予同样得分的绩效也会表现出不同的内涵。因为得分仅仅表示大小,而相同得分的整体绩效可以有无数的三重绩效合成方式,其中真正适合企业经营情况、最有效的合成方式却只有一种。揭示出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加强过程管理、事中控制和灵活配置资源的重要性,因为仅仅依靠一个绩效纬度对企业整体绩效的拉动力毕竟是有限的。

四、结束语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一个健康的企业需要同时在经济绩效、生态绩效和社会绩效三方面都有显著的表现。三重绩效的矢量分析模型说明了企业整体绩效的形成过程和结果,找到了三重绩效的契合点;三重绩效与整体绩效的夹角指向预示出三个绩效分量对于整体绩效的作用趋势;静态均衡性综合评价和动态协调性综合评价的绩效评价方法,提供了一种简明分析工具。

需要指出的是,现行的企业信息披露制度只披露企业的财务信息,难以满足企业三重绩效分析的需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建议国家有关经济管理部门尽快建立企业三重绩效的核算制度(如环境会计、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如环境报告、社会责任报告)和审计制度(如环境绩效审计、社会责任审计),为企业三重绩效的评价和分析提供信息支持和制度保障。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温素彬,薛恒新,基于科学发展观的企业三重绩效评价模型[J],会计研究,2005.4.

[2]Elkington J.Partnerships from cannibals with forks:The triple bottom line of 21st-century business[J].Environmental Quality Management,1998.1.

[3]汤谷良,财务控制新论[J],会计研究,2000.3.

[4]王化成,刘俊勇,孙薇,企业业绩评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2-5.

经济学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篇(5)

一、我国农业经济问题的现状

 

从现实状况看,近年来,我国农业经济取得了稳定的发展,农村的建设以及农民的生活都有很大的变化,各级政府也十分重视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问题。但是,仍然存在一些因素阻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这些新因素的出现影响了农业生产,减少了农民的收入,提高了农民生产的风险。比如农村劳动力不足、农业生产成本大幅增加、农业市场信息滞后等问题。首先是近年来,随着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迁移,从事农业活动的劳动力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有明显的下降。农村劳动力不足的直接影响便是生产能力的下降,长久以往,将严重影响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所以必须重视这个问题。其次是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物价持续走高,农业生产的成本也在大幅的上涨。农业生产成本的上涨直接导致了农民收益的下降,这将进一步加重之前提到的农村劳动力不足的问题,这是极不利于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最后是农业市场信息滞后,就是农业市场的发展不健全,信息传递滞后。如果农民能提前知道当年的市场情况,那么他们可以有效规避风险,防止损失的发生。然而我国在这方面的工作并不到位,这便导致了一些农民跟风种植,最终对农民的利益造成了巨大的损害。

 

二、农业经济问题的分析方法

 

(一)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

 

定性分析是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并从中发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的一种分析方法。它主要运用抽象思维能力,通过对实际调查并取得大量客观事实材料进行加工提炼,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一种方法,通常被用于相互作用事物的研究中,主要是分析、解决研究对象中有没有或者是不是的问题。在研究农业经济问题方面,首先是在进行大量的社会调查基础上,取得最新资料,运用抽象思维法对取得材料进行分析,找到问题所在,抓住主要矛盾,运用已掌握的理论知识对其进行分析,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具体对策和方法,或者从中找出新的规律并形成新的理论,并用于指导新的实践。定量分析是说明事物是如何变化的以及现象变化的过程与形成的结果是怎么的一种关系方法,是利用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将经济现象的有关数据和其变化程度实行量化,其特征都表现为一定的量的存在或以不同的量的变化引起变化的过程,。

 

(二)综合系统分析

 

综合系统分析方法是运用系统论和系统工程科学知识为基础,立足于整体、着眼于综合,主要从各部分结构如何经过相互组合的方式形成整体和具体演变过程,综合考察分析其内部的相互关系,进一步揭示整个系统的内在联系和运动规律的一种方法。其特点一是根据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原理,把整体作为目标,着眼于整体和全局,实现整体到局部的分析方法。二是以系统的观点,根据多层次及其相互联系的系统结构,利用综合方法,理解分析整体与部分、整体与外在环境之间的关系,充分证明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

 

(三)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

 

宏观分析是指大的方面或总体方面的分析,其研究的出发点和领域是针对宏观整体性而言的,可以理解为从整个国民经济总体的基础上,研究农业经济问题的过程。微观分析,是指小的方面或局部方面的分析,其研究的出发点和领域是在国民经济中局部小范围或个别农户为对象的基础上,研究农业经济问题。

 

(四)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

 

静态分析是指对一种事物横断面的一种状态分析,其特点是不考虑时间因素所引起的变动,不考虑均衡变动过程,只考虑在一定时期内,各种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动态分析是一种时间序列分析,是过程分析,与静态分析相比较,其主要特点是引入时间因素,同时涉及因时间因素所引起的变动,考察在不同时期中各种变量变动情况。动态分析研究的是过程分析研究,主要体现在经济现象的发展变化,而静态分析研究的状态是经济现象相对静止的。

 

三、以上分析方法在实际经济问题中运用的探讨

 

(一)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法的运用

 

在实际经济问题分析过程中,定性分析为定量分析提供基础,定量分析的结果要通过定性分析来解释和理解,例如在《中国农业经济增长的空间效应分析一文》中回顾目前最前沿的经济增长理论和空间计量经济学方法,推广增长模型,将气候变量纳入增长模型;进行数据收集和整理,运用ArcGIS的测算地理影响因素;运用OLS、Spatial Lag、Spatial Error、Spatial Durbin Model等实证分析农业经济增长中的空间效应分析,着重分析空间溢出性和收敛性等方面,研究空间效应是加强还是减弱。就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规范研究与实证分析结合,以定量和实证分析为主,其中在实证中运用ArcGIS插值方法获取气温和降雨量的数值,进行全局和局部空间自相关检验及空间稳定性的邹氏检验,残差值得Moran’s I检验,估计空间面板数据中的空间滞后模型(Spatial Lag Model)、空间误差模型(Spatial Error Model)和空间杜宾模型(Spatial Durbin Model),具体估计方法涉及固定效应(Fixed Effects)和随机效应(Random Effects),模型选择的检验方法主要有Wald检验和LR检验,空间Hausman检验等。在运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分析法分析问题时,通常需要建立数学模型,进行大量复杂的运算,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大规模计算成为可能,定量和定性相结合分析法在分析农业经济问题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二)综合系统分析方法的应用

 

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产业部门,是整个社会经济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综合系统分析方法是发现和解决农业经济问题的重要方法,例如在《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发展历程研究》一文中是大量运用了综合系统分析的研究方法,是本论文一个最显著的研究方法。首先是从局部微观上分析,将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生产要素市场化发展的过程细分为五个阶段,同时又每个不同的阶段进行分步式的研究,这是系统分析研究方法的体现。文章中的第二章和第八章则是运用了综合分析研究方法,主要是以概论和述评的形式来分析,同时紧密结合系统分步研究的内容,对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模式和国家政策走向形成整体性的认知。文章全文利用了综合系统分析研究方法,并在全文交替运用,章节内部各段落之间,独立的章节之间,均有涉及了分析和综合方法的运用。

 

(三)宏观与微观分析的运用

 

在农业经济学中,整体上来分析农业经济这个大系统,就属于宏观分析,宏观就是大和整体的意思;对农业经济系统的构成要素进行分析就属于微观分析,微观就是小和部分的意思。全国或某一地区的农业经济问题是大和整体范畴属于宏观方面的问题,农户或企业的农业经济问题是小和部分范畴属于微观方面。因为宏观要以微观为基础,微观要受宏观的约束,两者是相辅相承、互相约束,所以既要从微观角度进行分析,又要从宏观角度进行分析农业经济问题,要把二者很好地结合起来,既需要从整体上来把握,又需要从局部来分析。

 

(四)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的运用

 

影响均衡的因素有很多,其他影响因素的变化会打破原来的均衡状态,实现新的均衡,引起均衡点的移动 这就需要利用比较静态均衡分析法来进行分析,例如在《农业经济增长与农村金融发展关系分析》文章从结构建模静态分析与时间序列动态分析相结合,试图从一个综合的视角来考察我国农业经济增长与农村金融发展的关系。通过结构建模和时间序列的计量分析,分别从静态和动态角度对1978年以来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和农业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考察,长期动态分析发现,农村金融发展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增长,且乡镇企业贷款有助于农业经济整体水平的提高,表明在发挥农村金融促进农业经济增长的过程中也要注重农村非农行业的金融服务。

 

四、结论

 

经济学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篇(6)

其二,马克思政治经济学采取的经济发展进程的研究方法是动态分析法,而西方经济学采取的研究方法却是静态分析法。在一般均衡理论的研究里面,动态分析法主要是解决由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所引发的一些经济失调、衰退等情况,而静态分析法主要是研究在资本、组织、技术、人口及需求状况等各种经济因素不变的情况下经济规律所发生的作用。经济增长的问题不仅是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需要研究的,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也应当研究它。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应当主动将动态分析法跟静态分析法科学结合在一起,用以对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问题进行研究,充分发挥出两者的互补作用,积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国民经济稳定、健康、协调、持续地发展下去。

其三,实证分析方法是西方经济学所青睐的,而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主要是采用规范分析方法。实证经济学是现代资产阶级最主流的经济学派,它回避对经济理论作出相应的社会评价,主要研究存在于经济活动中的各种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原理不仅仅揭示了现实经济里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和缺陷,同时也为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所以,重视分析政治经济学跟西方经济学之间的互补性,科学结合实证分析方法跟规范分析方法,对我们发展并完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更为有利。

经济学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篇(7)

中图分类号:F4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2010)01-0132-02

工程造价审计方法是融合工程、技术、经济、管理、财务和法律等专业知识和分析方法的综合运用,并通过众多的工程造价审计单位和造价工程师,在长期的工程造价审计实践和研究中不断总结、不断创新发展出来的方法体系。工程造价审计部门通过对工程造价审计方法的运用,可以有效地对建设项目的全过程造价进行确定和控制。

一、工程造价审计方法的特点

随着科学发展,工程技术、材料技术、计算机技术、系统学、运筹学、经济学、管理学、财务学等理论、方法的发展和应用不断取得重大突破。同时,一批新的学科、技术和方法得以创立和运用,如德尔菲法、头脑风暴法、网络技术、价值工程、经济评价、社会评价等。这些方法和理论在工程造价咨询中逐渐得到广泛应用,从而奠定了现代工程造价审计方法的理论基础和方法体系。

现代工程造价审计方法的特点是:(1)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重视定量分析;(2)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重视动态分析;(3)统计分析与预测分析相结合,重视预测分析。

(一)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

1.定性分析。定性分析是通过研究事物构成要素间的相互联系来揭示事物本质的方法。它是在逻辑分析、判断推理的基础上,对客观事物进行分析与综合,从而找出事物发展内在规律性,确定事物的本质。在工程咨询研究中,在许多难以用计量表达的场合,定性分析方法都能发挥重要作用。

2.定量分析。定量分析是依据统计数据,选择建立合适的数学模型,计算出分析对象的各项指标数值的一种方法。它通过反映一定事物的质与量的关系来揭示事物内在规律,在数学、统计学、运筹学、计量学、计算机等学科基础之上,通过方程、数学图表和模型等方式来研究事物的本质。在审计工作中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对复杂事物进行数据处理,进行比较分析,可以使问题更为清晰,解决方案更为精确。

(二)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

1.静态分析。静态分析是观测和评价事物某一时点状态的一种方法。基于对历史和现状的预测和计算,可以对企业所处的环境状态、项目的效益状况等进行分析评价。如项目评价中通过计算静态回收期、投资利润率、投资利税率等指标,可以对项目的财务效益做出初步的判断。

2.动态分析。在工程造价审计的各个阶段,特别是在项目决策评价阶段,要树立动态观念,如考虑资金时间价值、市场供求变化、技术发展变化、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等。现代项目财务评价一般以动态分析为主,主要进行项目现金流量分析,计算财务净现值、内部收益率等指标,并进行风险概率分析等。

(三)统计分析与预测分析

1.统计分析。统计分析是对分析对象过去和现在的造价信息进行统计、收集、整理和分析。在工程造价审计中经常需要采取多种方法和渠道,收集大量的统计数据,包括行业、区域、市场、技术、企业等的统计资料和造价信息,从而分析、归纳和总结事物的发展规律,把握发展动向。在建设项目施工阶段,也需要对项目的执行情况进行监控,对投资、质量、进度等进行统计分析,并与计划进行比较,判断项目的进展情况,以便采取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

2.预测分析。预测分析是依据分析对象过去和现在的住处,采用一定的方法,对事物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分析、推测、判断的方法。预测分析是工程造价咨询的重要方法,尤其是在投资前期决策阶段。投资项目决策是建立在对未来预测的基础上的,需要对未来的社会环境、产业政策走、技术发展趋势、市场需求变化、原材料供应、配套条件约束、资金市等进行预测。

二、常用的工程造价审计方法

(一)项目评价方法

1.财务评价方法。投资项目财务评价是项目投资决策的基本方法。投资项目财务评价包括财务赢利能力评价和债务清偿能力及财务可持续能力评价。

(1)投资项目的财务赢利能力评价。它是在编制现金流量表和损益表的基础上、计算财务内部收益率、财务净现值、投资回收期等指标。其方法包括静态评价方法和动态评价方法两大类:1)静态评价方法计算投资收益率、投资回收期的评价方法;2)动态分析方法根据资金时间价值理论,利用折现分析的方法,计算投资项目的财务内部收益率、财务净现值指标的分析方法。

(2)投资项目债务清偿能力及财务可持续能力评价。1)债务清偿能力评价可以通过计算利息备付率、偿债备付率和借款偿还期等指标进行分析评价;2)财务可持续性评价它是项目寿命周期内企业的财务可持续性评价,是对整个企业财务质量及其持续能力的整体评价,是在偿债能力评价基础上的更大范围的评价,不仅要评价企业借款的还本付息能力,而且还要分析企业的整个财务计划现金流量状况、资产负债结构及流动状况。它是财务评价的重要内容。

2.国民经济评价法。国民经济评价是工程造价审计的重要方法,它要求从整个国民经济的角度,从宏观经济的战略高度来评价投资项目对整个国民经济活动带来了影响以及整个国民经济为投资项目付出的代价。国民经济评价的基本方法是费用―效益分析方法。它要求运用影子价格、影子汇率、影子工资和社会折现率等国民经济参数,分析计算投资项目的国民经济费用和效益,评价项目投资行为的国民经济宏观可行性。

3.方案经济比较法。方案经济比较是技术政策、发展战略、规划制定和项目评价的重要内容。在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中,各项主要经济与技术决策均应在对各种技术上可行的方案进行技术经济对比分析计算,并结合其他因素详细论证、比较的基础上做出抉择。

目前,国内外常用的方案比较方法有两类:考虑资金时间价值的动态分析方法和不考虑资金时间价值的静态分析方法。动态分析方法主要包括差额投资内部收益率法、现值比较法、年值比较法、最低价格法、效益费用法。

(二)价值工程法

价值工程是指着重于功能分析,力求用最低的寿命周期成本,生产出在功能上能充分满足客户要求的产品、服务或工程项目,从而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有组织的活动。

价值工程法主要应用在项目评价或工程设计方案比较中,它是评价某一工程项目的功能与实现这一功能所消耗费用之比合理程度的尺度。它是以提高价值为目的的,要求以最低的寿命周期成本实现产品的必要功能,以功能分析为核心,以有组织、有领导的活动为基础,以科学的技术方法为工具。

价值工程在工程项目评价或设计方案比选中应用,并不是对所有内容都进行价值分析,而是有选择地选择分析对象。其对象是选择方法有ABC法、比较法等。

(三)方案综合评价法

方案综合评价就是在建设项目各方案的各部分、各阶段、各层次评价的基础上,谋求建设方案的整体优化,而不是谋求某一项指标或几项指标的最优值,为决策者提供各种决策所需的信息。

传统的综合评价方法是列出建设项目的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值以及反映其他效果的非数量指法,由专家们论证后由决策者决定或不经论证直接由决策者决定建设项目的优劣。

现代综合评价方法,遵循一定的工作程度,即先确定目标、评价范围、评价指标体系、指标双重,再确定综合评价的依据,最后选择综合评价方法,做出评价结论。这个工作程序中包括预测、分析、评定、协调、计算、模拟、综合等工作,而且是交叉和反复进行的。

(四)概率分析法

概率分析也称风险分析,当某方案中有关参数值不确定,但知道其概率分布时,就可做概率分析。概率分析是在对不确定因素的概率大致估计的情况下,研究和计算各种经济效益指标的期望值及风险程度的一种分析方法。

这种方法多用于项目决策、设计方案和施工方案的选择,更多地用于工程招投标中投标报价的决策。

(五)概预算法

工程概预算是确定工程造价最基本的方法,它是由建设程序和建设项目特点以及建筑产品特点所决定的。目前,我国的各种概预算方法虽有一定的差异,但大体归纳为两类:一是定额计价法;二是工程量清单计价法。在全过程造价审计中主要应用工程量清单计价方法。

1.定额计价法。定额计价法是根据国家和有关部门制定颁布的各种工程建设计价定额,结合工程图纸或工程资料,按照工程造价计算程序计算工程造价。它又分为工料单价法和综合单价法。

2.工程量清单计价法。工程量清单计价方法是指由招标单位按照《国家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包括统一的工程项目划分和项目编码、统一的计量单位、统一的工程量计算规则),根据设计图纸计价工程量并给予统计、排列,从而得出清单。投标单位据此清单,结合拟建工程和企业自身情况进行报价,作为评标、定标和施工合同签订的依据,并据此进行工程造价的结算、决算。

三、结语

随着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力度的进一步加大,工程造价审计已成为极具重要性和挑战性的工作。但是,由于机制不健全、造价审计制度不完善等原因,工程造价审计工作领域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建议今后在多方面加以提高和完善。

参考文献

[1]严玲,尹贻林.工程造价导论[M].天津大学出版社,2004.

[2]徐大图.建设工程造价管理[M].天津大学出版社,1989.

经济学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篇(8)

1 工程经济自身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1.1 工程经济与技术经济的主要区别

技术经济一词来自东方,以前苏联为代表。工程经济一词来自西方,以美国为代表。7 O年代前,原技术经济中基本方法多为静态分析方法( 或采用单利计算),采用静态经济指标,而工程经济自1915年就提出了复利计算, 一向用动态分析方法,采用动态经济指标。如今事实证明技术经济就是工程经济,并全用动态分析方法与动态经济指标了。

1.2工程经济的含义

工程经济是运用经济学中的理论、名词、术语及方法研究技术先进、工程技术方案的优选及可行的技术本身的经 济效果问题,以使先进的可行技术与最佳的经济融洽的结合。因此,工程经济除了主要研究工程投资的经济分析、经 济评价、控制、决策等理论外,还担负了研究工程经济与社会需求、生态资源、环境条件等之间关系的协调任务,这也是人类永续的话题,更是人类行为的宗旨与理想的目标。

1.3工程经济学科属性

由工程经济的含义可见,工程经济学是经济学中的分支,是应用经济学;工程经济学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融的边缘学科,而且是人类追求高质量生活行为的基础学科,在很多发达国家已相当完善与普及。

1.4工程经济的基本理论

1.4.1资金时间价值理论

关于资金时间价值的含义、条件、考虑方法等问题都已被一致默认。在进行等值计算时可有十多个公式,但其基本公式可以归结为一个复利终值公式( F = P ( 1 + I ) n ) ,因为其他所有公式都是由此公式推导出来的,关键在于清楚推导前的假设条件。资金时间价值理论、等值计算方法、计算技能是工程经济的最基本的理论、方法、技能与核心内容。

1.4.2市场经济理论(意识)

这里更强调的是市场经济理论(意识)与资金时间价值理论间的关系,通俗地说两者如同绿叶与红花。市场是人、物、财、生态、资源协调发展的中心,不按人的主观意志转移,而能自觉遵守客观的经济规律并融自然规律为一体;市场经济理论(意识)是资金时间价值理论得以充分发挥、充分应用的充分与必要条件。资金时间价值理论是客观的经济规律,不是由人主观承认与否而决定的,因此,应该深入地研究,自觉地应用。然而,在接受、学习、研究与运用资金时间价值理论时一定要有市场经济理论意识。

1.5工程经济的基本方法

不同的工程经济和技术经济类书籍与教材有不同的提法与分类。不同的经济问题应当并可以采用不同的工程经济分析方法;同一问题也应该并可以用许多工程经济分析方法,因此可以见到许许多多工程技术经济分析方法,同时也伴随着许许多多的工程技术经济问题。其实,工程技术经济的基本方法仅有两大类,静态与动态之分。其中静态方法并不始于工程经济,因此,工程经济中的基本方法可归结到考虑资金时间价值的方法(即称动态方法)。事实证明将原有的静态指标考虑资金时间价值后即可得到动态的同名指标,相反,动态的方法不予考虑资金时间价值后便可得到同名的静态方法。事实还可证明真正掌握了资金时间价值理论、计算方法与技能的人,是有可能进行某工程技术经济问题分析的。对进行经济分析的许多问题、项目、方案也可归纳为两大类。需要强调的是在此提出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虽然浓缩到了一个内容,但绝非指学习本学科时专门学习这一内容就能获得这一内容“知识理论方法”的,因为工程经济涉及的知识面很广,尤其是可应用的面更宽、更广,为此本文须阐述工程经济外延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2 工程经济外延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1)从工程经济的功能及适用性看,工程经济能应用于任何行业的技术与工程,应用于一切部门、单位、企业管理乃至家庭。然而不同行业( 专业) 应 用工程经济理论、方法的同时,应该具备各行业技术独有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如化工、农业、药业、工业与民用建筑、水利工程等专业等等,应首先具备本专业的基本理论、方法及其行业标准、规范与规定以及本专业的“工程经济特色”理论。

2 ) 从工程经济是经济学分支的属性看,掌握、应用工程经济时,必须掌握一定的宏观、微观经济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应该熟悉财税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制度、政策及规定等。

经济学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篇(9)

中图分类号:F7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11)03-0072-05

一、引言

很长一段时期,国际贸易理论对于技术和技术进步的处理远落后于现实世界经济的发展。随着新一轮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发达国家的技术创新和向发展中国家的技术扩散在决定世界贸易模式的变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令人吃惊的是,很少有人把技术进步引入到国际贸易理论中去(克鲁格曼,1990)。国际贸易理论对于技术因素的忽略或不恰当处理不仅导致正统理论对于贸易利益的解释偏于狭隘,即使对于正统理论本身也产生了不少的争议与误读。因此,系统梳理技术在国际贸易理论发展过程中角色演变的轨迹,是正确认识和把握国际贸易理论发展的历史、现状和未来趋势的重要前提。一定意义上讲,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过程,恰恰是技术在国际贸易理论中内生化的过程。由此,笔者将系统分析技术在国际贸易理论发展中角色演变的过程,将贸易理论应用于现实经济问题的解释。

二、古典贸易理论中的技术

国际贸易理论作为经济学最古老的研究领域之一,它从一开始就把贸易问题与增长问题研究相结合,从技术差异的角度回答了国际贸易产生的动因,分析了对外贸易的发展对一国财富创造的影响,这构成了古典贸易理论研究的基点,也代表着国际贸易理论发展的起点。古典贸易理论对于贸易动因的分析可以用比较成本理论来概括,虽然众多古典经济学家对其完善与发展做出了贡献,但是斯密和李嘉图是该理论的主要构建者。

多数古典经济学家都意识到对外贸易对国内经济增长的促进效应,他们中的许多人还考察了技术变化对比较优势模式、贸易条件、贸易量变动的影响,并论及贸易对增长的影响。Bloomfield(1978)认为Torrens等人较早就注意到技术在国际间传播的事实,Mill甚至明确分析了技术变化的贸易条件效应,Longfield等人则指出了技术变化导致比较优势变化的情况,甚至技术差距理论的所有要素在早期古典经济学家的著作中都有涉及。古典经济学家讨论了一般技术变化的不同侧面,对于贸易与增长关系的论述零散地分布在他们著作的不同角落,虽然这些不同的观点很少系统地发展起来并结合进古典贸易理论的主体,但是古典经济学家对于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兴趣要比一般贸易理论家认为的要高得多。

古典经济学家对于技术的理解与现代经济学有着巨大的差异,技术的内涵相对较为狭窄,一般是与劳动者的具体的技能或者机器的性能相联系,技术进步主要表现为通过劳动者技艺的改善或机器的改良促进劳动者生产率的提高。虽然多数古典经济学家都注意并论及了技术在贸易发展中的作用,但是古典贸易理论在发展进程中对于技术进步的处理上却出现了严重的分歧,这主要发生在李嘉图和斯密之间。在斯密看来,劳动分工是技术进步的主要内容,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主要动因在于劳动分工的发展(胡乃武等,1990)。分工可以促进生产率的提高和生产能力的增加,技术进步成为内生于劳动分工的副产品。狭隘的国内市场会限制分工的发展,阻碍财富生产的增加,对外贸易会通过扩大市场促进分工的发展,导致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经济增长,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又会对一国比较成本和贸易模式产生正向影响。因此在斯密的贸易理论模型中,技术进步内生于分工的发展,并且成为贸易影响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机制。李嘉图在斯密绝对成本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解释国际贸易动因的比较优势成本理论,但却未对斯密的分工理论给予重视,而把产生比较优势的基础归于自然条件与外生的技术差异。虽然李嘉图也注意到贸易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问题,并且多次提到技术进步对于一国贸易模式变动的影响,但是技术在李嘉图模型中纯粹被视作一个外生变量对待。虽然穆勒在对李嘉图比较成本模型进行形式化表述的过程中,重新注意到对外贸易通过市场扩大效应对于深化分工进而对技术进步的影响,但是穆勒之后的贸易理论家越来越倾向于资源给定情况下的静态效率配置的分析(Myint,1977)。在Taussig(1927)、Haberler(1936)对比较成本理论进行了标准的教科书式阐释之后,技术因素彻底被当作比较优势理论模型中的外生变量看待,虽然国际贸易静态的资源配置效应的分析仍然能够推出自由贸易政策的结论,但是比较成本理论南此受到缺少动态分析的批评。

古典贸易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一个较长的时期,但是对于技术本身仍缺少一个严格的界定,技术因素在经济发展或者说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没有独立出来进行系统的分析,这使古典贸易理论家在贸易动因的分析中,缺乏对技术的系统论述,导致技术在比较成本理论的标准化表述中,蜕变为纯粹的外生变量,但是古典经济学家对于技术在贸易与经济发展中作用的认识,是经济学和贸易理论发展过程中不容忽视的事实。

三、技术在新古典贸易理论中的迷失

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并未严格遵循技术研究的路径向前推进,在新古典一般均衡的背景下,H-O贸易模型产生,由此开创了国际贸易理论的新古典发展阶段。H-O模型对国际贸易动因的分析放弃了古典贸易理论中技术差异因素的考虑,而以国家间生产方式即技术相同为基础,研究生产要素禀赋差异对一国生产和贸易模式的影响。新古典贸易理论学家把研究的焦点集中在国家要素禀赋构成与国际贸易模式的关系上,并关注自由贸易在国家内部的收入分配效应的功能。H-O模型的4个核心理论以一般均衡分析为基础,它在把李嘉图比较成本理论一般化的同时,从理论上论证了国家间以要素禀赋为基础进行专业化分工和自由贸易,会使资源的配置实现单个国家和整个世界范围的最优化,这为自由贸易政策的制定与执行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但是H-0模型对于国际贸易利益的分析仅限于贸易的静态水平效应,而古典经济学侧重于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的传统在新古典理论中完全消失了,贸易可能提供的动态潜能被边际主义所忽略,这在Samuelson(1939)、Kemp(1962)对贸易利益的分析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所以连Kemp本人也认为他们的研究忽略了贸易对于技术知识状态和积累速度的分析。在古典时期,贸易理论和增长理论是经济学两个不可分割的分支,但是在新古典时期,贸易和增长成为两个彼此独立的研究领域,新古典贸易

理论忽略贸易增长效应的研究,贸易和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很长时期内退出了国际贸易理论家的视野,贸易对于经济增长的重要性直到20世纪60年代才重新引起学者们的研究兴趣。而Baldwin(1984)通过对一些实证研究的综合分析发现,发达国家得自贸易自由化的静态损益是相当小的,而贸易自由化产生的动态收益则相对要大得多,H-0模型对于贸易利益的分析仅限于国际贸易的静态水平效应则明显过于狭隘。

H-O模型集中考察要素差异作为比较优势的来源,忽略了国家间技术差异可能产生的影响。如果考虑技术差异的影响,H-O模型中要素禀赋导致的比较优势可能会发生逆转,自由贸易所引起的要素价格均等化也会消失。新古典贸易理论对于贸易动因和贸易影响的研究没有遵循古典贸易理论技术研究的思路向前推进,在边际主义和一般均衡理论思想的影响下,它忽略技术在解释贸易模式和贸易效应中的作用,以生产要素禀赋差异作为研究国际贸易的动因,贸易利益的研究彻底蜕变到资源配置水平效应的分析,贸易通过技术对于经济增长影响的机制也由此中断,经济增长似乎成为资源最优配置后不言而喻的结果,但实质上这是把经济增长问题排除在贸易理论研究的范畴之外。从一定意义上来说,H-O模型对于贸易模式的分析忽略技术因素的影响,导致技术因素在贸易理论研究中的迷失,这代表着从早期李嘉图传统的倒退(Jones,1970)。

四、技术在贸易理论发展中的回归

要素禀赋理论在诞生后的30多年内主导了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成为解释国际贸易模式的基础性理论,但是不断涌现的国际经济新现象使贸易理论家逐渐意识到H-O模型的局限。20世纪中期新古典增长理论的诞生及对经济增长问题研究的深入使贸易理论家无法对经济增长的事实视而不见,经济增长的贸易条件效应开始引起学者的兴趣,技术重新回归至贸易理论模型研究当中,外生的技术进步在决定和影响贸易模型及其变动中的作用受到重视。

二战后,国际贸易中新产品种类不断增加,发达国家之间制造业产品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的比重逐步提高;技术在工业化国家之间的传递异常迅速,并对国际贸易和投资产生了重要影响;以拉美为代表的广大发展中国家为了实现民族经济的独立,摆脱旧的分工贸易体系的束缚,质疑自由贸易的利益分配模式,试行进口替代贸易发展战略,这使贸易理论家必须正视贸易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贸易的经济增长效应。以要素禀赋差异为基础的H-O模型对此解释乏力,因此,技术因素重新回归至贸易理论家的研究视野,作为重要变量以加强对现实经济问题的解释。

20世纪中期经济增长理论在经济学中开始复兴,这使贸易理论的发展更加关注经济增长问题,贸易理论家对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日增。但是受当时贸易理论和经济增长理论中居于主导地位的要素禀赋理论和一般均衡理论的影响,Johnson(1955)、Bhagwati(1958)都只是单向地考察了经济增长的贸易条件效应及对贸易国的福利影响,而没有研究经济增长的内在机制以及贸易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新古典增长理论对于外生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贡献的开创性研究虽然使贸易理论开始关注技术因素对贸易模式和效应变动的影响,但这也仅限于外生技术进步对贸易条件变动的考察,着眼于对贸易国外生经济增长的比较静态福利分析(John-son,1958),却不能对贸易影响经济增长的机制做出解释,也无法直接用技术的变动对现实的国际贸易模式做出合理的说明。随着国际市场上新产品种类的不断增加,技术的革新变化显然比技术差异更加重要,构成了除要素禀赋之外国际贸易的重要基础,这诱使贸易理论家开始从单纯的技术变化探究国际贸易的动因和贸易模式的变化,从而产生了产品的生命周期理论。

Posner(1961)和Vernon(1966)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从技术创新和技术国际传播的角度解释了新产品贸易的产生以及国际贸易模式的动态变动,并对要素禀赋相似发达国家间贸易作出了有力的理论说明。新产品在从开发到生产再到销售的过程中,各环节投入的性质各不相同,其相对重要性随时间的推移不断变化,各个国家在特定投入环节上的相对优势差异显著,因此在产品发展的各个阶段,各国的贸易模式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产品生命周期理论通过把技术创新、技术传播引入到贸易理论研究的视域,实现了对国际贸易模式的动态分析,并为技术在贸易理论中的内生化发展奠定了基础。虽然Pos-ner和Vernon充分意识到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过程中的内生性,却把技术进步的原因归于外生的国家间市场特征的差异,因而没有把技术进步内生到贸易理论中来,但将技术引进贸易模型本身就是一个创新(克鲁格曼,1990)。

技术进入贸易模型表明贸易理论的发展更加关注开放条件下的经济现实,虽然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的处理依然缺少有效的分析框架,而被视作一种外生现象,贸易影响经济增长的机制也还未得到充分研究,但对技术进步的关注至少标志着贸易理论的发展在朝着正确的方向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五、技术在新贸易理论中的内生化

技术和技术进步对于贸易模式和贸易利益的影响虽然自斯密以来就开始进入贸易理论家的视野,但却迟迟没有被结合到正统的贸易理论模型当中,主要由理论和技术两方面的原因造成。从理论发展来看。以李嘉图比较成本理论和要素禀赋理论为核心的传统贸易理论完全竞争、规模报酬不变的假定排除了技术进步分析的可能,因为完全竞争的企业同质分析,意味着单个企业的技术创新会在所有企业间迅速无成本扩散,成为所有企业共享的公共物品,而现实的企业创新要通过市场垄断弥补前期技术开发的投资成本,这会产生动态规模经济,导致不完全竞争,因此传统贸易理论框架内技术变动与一般均衡的静态配置效应分析无法兼容。从技术上看,在Dixit-Stiglitz(1977)垄断竞争模型(以下用D-S模型)提出之前,贸易理论领域缺少一个处理递增收益和产品差异的有效分析工具,虽然张伯伦依赖于语言文字说明和几何推理的垄断竞争模型提供了一些原则性框架,但未对技术在国际贸易理论中的引入产生实质性影响。因此,技术在贸易理论模型中内生化的突破性进展是建立在D-S模型和Krug-man等人(1980)新贸易理论基础之上的。

20世纪70年代,Krugman等人新贸易理论的兴起,开始突破传统贸易理论完全竞争、规模报酬不变的假设,以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为基础研究国际贸易的动因和影响,这为技术进步引起的报酬递增提供了一个基本理论分析框架,内生技术进步成为厂商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理,这使贸易理论与现实经济分析的结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国家间动态贸易模式及福利变动的分析有了牢固的理论基础。Krugman等人的新贸易理论对贸易动因的分析是建立在静态规模经济之上的,没有研究动态规模经济

对贸易模式的影响,因此对贸易利益的分析也主要体现为静态贸易利益,没有考察国际贸易的动态经济增长效应。Krugman(1979)较早意识到新贸易理论的这一不足,因此开始尝试把技术引进到贸易理论模型中研究动态规模经济的贸易效应,以此作为对新贸易理论的重要补充。

Krugman利用新贸易理论的技术,在产品周期理论和技术差距理论的基础上,研究了技术创新对于国际贸易的动态影响以及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通过对这两个模型的扩展,贸易理论首次以形式化的方式把技术引入到贸易模型当中,但是在这两个扩展的模型中,技术创新和技术传播都是外生的,这虽然可以考察技术创新和技术转移的贸易效应,但是无法对它们产生的原因做出解释。新增长理论对内生技术创新和国际贸易的关注对克鲁格曼产生了重要启示,使其认识到把内生技术创新引入到新贸易理论模型的重要性,从而促使其构建了一个把技术和贸易的分析与新贸易理论相联系的简单内生技术创新模型(克鲁格曼,1990)。在这个模型中,企业为获得垄断利润不断进行技术创新,相似国家间即使不存在静态规模经济,技术创新所产生的动态递增收益和技术外部性,也会使开放经济获得高于封闭情况下的经济增长,这在贸易理论中首次把贸易通过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相联系。

20世纪80年代后期内生增长理论研究的突破性进展极大地拓展了国际贸易研究的领域,推动了贸易理论的快速发展,内生增长理论与国际贸易理论在发展中的融合成为经济学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趋势(Grossman et al,1991),国际贸易理论研究开始超越静态贸易利益的解释范畴,贸易和经济增长的关系成为重要的研究内容。技术是贸易和增长相联系的重要纽带,是解释动态贸易模式发展的理论切入点,技术进步内生化不仅成为经济增长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成为新贸易理论研究开放条件下增长问题的一个重要支点。开放条件下的内生创新理论在把贸易和经济增长相联系的过程中实现了对技术创新和技术扩散的内生化分析,逐渐发展成为新贸易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内生创新理论把技术创新(包括产品创新和过程创新)和技术扩散(模仿)视作理性厂商追求利润最大化经济活动的结果,技术发达国家以产品创新或过程创新为目的,投入一定的资源进行研究和开发,技术落后国家根据自身的优势对先发国家的产品和技术进行模仿,两种类型国家分别获得在不同产品上的比较优势,内生技术能力的差别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基础,国家间贸易模式在技术创新和技术模仿的过程中将发生动态的变化。内生创新理论对国际贸易中技术创新和技术传播的内生分析,为后发国家通过研发补贴等政策提升本国技术进步速度提供了很强的理论支持。

经济学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篇(10)

会计六要素,也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及利润是会计等式的构成要素,且彼此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数量关系。经济业务是指一切能引起会计要素发生增减变化的价值交换活动,但在会计核算的过程中,不论经济业务会对会计要素造成怎样的增减变化,其最终结果都会满足基本会计等式,也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一、目前对两者关系认识的不足之处

在我国目前会计学的研究中,虽然对两者之间关系的论述颇多,但其仍存在一些不同之处,具体表现如下:

1.论述的不完整性。这一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具体来说:一是从经济业务的数量特征上来说,具体的经济业务在数量上,其表达的是一个无穷值,这就意味着若将经济业务对会计等式造成的影响思考停留在具体的经济业务上,因为其无穷值的特征,不仅无法准确把握,亦无法得出相应的结论。二是从会计等式的运动态势来看,其在较为复杂的经济业务来往中是动态化的,这就意味着若在会计等式的论证过程中,仅从某一角度对会计等式进行论证,虽然其在本质上是满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会计等式的平衡性,但其在形式表达上是不完整的,如仅从简单的静态会计等式或者是一般静态会计等式的角度对经济业务对会计等式的影响进行分析论证,由于其在论述的过程中,并没有将经济业务对收入和费用两因素造成的影响考虑在内,就很容易造成论述在直观上的不完整性。

2.不能满足所有相关人员的需求。这主要是从该理论研究对于不同层级学习者的满足需求出发,如对于本科专业学生来讲,若在经济业务对会计等式影响的分析上仅从简单或者是一般静态的等式角度出发,可能就无法满足其对会计基础理论更深一层的探求;而对于专科学生来说,若从动态不等式的角度对该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可能对于其来说就会显得比较复杂。

二、经济业务对不同会计等式的影响

基于以上所述在经济业务对会计等式影响的研究分析中所存在的问题及难题,笔者分别从三个不同角度的会计等式就经济业务对其产生的影响进行探究,既能体现经济业务对会计等式影响的全面性,又能满足不同层次学习者的学习要求,具体表现如下:

1.经济业务对简单静态会计等式的影响。简单静态会计等式表示为“资产=权益”。从该角度就经济业务对会计等式的影响进行分析,无论在实际的会计核算中有多少经济业务,但只要这些经济业务的存在是合理的,且不违反经济规律的,其所引起的会计等式变化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种,但这四种变化最终依旧是保持平衡:一是资产和权益同时等额增加;二是两者同时等额减少;三是在权益保持不变的情况下,资产等额一增一减;四是在资产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权益等额一增一减。

该等式是会计等式的基本分析方法,其它多因素的会计等式都是在此基础上扩展而来的,因此,无论对于初级学习者还是高级学习者来讲,该等式的掌握都是推理和学习其它多因素会计等式的基础和前提。

2.经济业务对一般静态会计等式的影响。一般静态会计等式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该会计等式是所有会计等式中最常用的会计等式。但在该等式的前提下,在企业经营活动中,无论发生何种经济业务,其对会计等式造成的影响最终可以归结为以下四个方面,但都保持会计等式的平衡:一是资产和负债、所有者权益同时等额增加;二是资产和负债、所有者权益同时等额减少;三是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保持不变,资产内部进行等额的一增一减;四是资产保持不变,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内部进行等额的一增一减。

综上所述可知,一般静态会计等式和简单静态会计等式之间最大的差异在于,简单静态会计等式中的“权益”被分为两部分,演变为一般静态会计等式中的“负债+所有者权益”,因此,两种会计等式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因为该会计等式与简单静态会计等式相比,较为复杂,因此为对其进行全面解读,笔者就以某公司在2007年7月份发生的经济业务对会计等式造成的影响进行简单的分析。

从上表可以看出,该公司7月份的各项会计要素符合: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若在7月份,该公司发生如下四项经济业务,则其对会计等式造成的影响表现为:

(1)该公司受到某外企公司的资本投入70000元,并存入银行成为银行存款。

分析:在该经济业务中,会计等式的资产方―银行存款增加70000元;同时,负债及所有者权益方―实收资本增加70000元,此时会计等式的资产方总额为804000,负债及所有者权益方的总额为804000。该经济业务造成的会计等式两边发生了等额同增的变化,会计等式保持平衡不变。

(2)以银行存款偿还短期借款10000元。

分析:在该笔经济业务中,会计等式资产方银行存款减少10000元;同时,负债及所有者权益方的短期借款减少10000元,此时会计等式资产方的总额为724000元,负债及所有者权益方的总额为724000元。该经济业务来往造成的会计等式两边的总额发生了等额同减的变化,会计等式保持平衡不变。

(3)从银行存款中提取现金10000元。

分析:在该笔经济业务中,资产方的银行存款减少10000元,而库存现金增加了10000元,此时会计等式资产方的总额保持不变,仍为734000元;会计等式负债及所有者权益方因为没有发生经济业务往来,其总额亦保持不变,为734000元。该经济业务造成了会计等式资产方内部等额一增一减,负债及所着者权益保持不变,会计等式保持平衡不变。

(4)从银行进行短期借款100000元,用于归还所欠的材料款100000元。

分析:在该笔经济业务中,会计等式的资产方没有发生经济往来,其总额保持不变为734000元;会计等式的负债及所有者权益方的短期借款增加100000元,应付账款减少100000元,此时的负债及所有者权益内部发生一增一减等额变化,总额仍保持不变为734000元,此时的会计等式保持平衡不变。

综上所述可知,就经济业务对会计等式造成的影响来讲,无论等式两端发生何种变化,但最终结果仍是保持会计等式的平衡性,这也是会计核算的重要依据。

3.经济业务对动态会计等式的影响。

动态会计等式表现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利润或亏损(收入一费用)”。与静态会计等式相比,其最大的特点在于其将本期经济业务中发生的收入和费用作为一个单独的要素列举出来,而不是将其包含在所有者权益内。这样一来,有利于全面了解本期内的各项经济业务所引起的各会计要素变化的详细情况。因为在该会计等式中涉及到四种会计要素,因此,在分析经济业务对会计等式造成的影响时,可以分为四大类,包含十六小类,具体表现如下:

(1)经济业务仅涉及到会计等式的左边,也即资产内部发生等额的增减变化,会计等式的右端各项因素不变,如银行存款和库存现金之间的同额增减变化等。

(2)当经济业务仅涉及到会计等式的右端,左端资产不变,则可以将经济业务对会计等式右端造成的影响分为九小类:一是负债等额增减,所有者权益和利润因素不变,如和银行之间发生短期借款经济业务,偿还应付账款;二是所有者权益的等额增减,负债和利润因素不变,例如将部分资本公积金转为实收资本等;三是利润项目等额增减,如将本年度实现的部分利润转为未分配利润等;四是利润因素不变,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等额增减,如股权转债券;五是所有者权益保持不变,利润和负债之间等额增减,如已售出的产品在收取货款的前提下,发生退货现象,而之前所收到的货款并没有及时退回,在该经济业务中,就造成了负债增加以及利润的等额减少;六是利润因素保持不变,负债减少,所有者权益等额增加,其代表性的经济业务为债券转股权;七是在所有者权益不变的情况下,负债减少,利润增加,其代表性的经济业务有对销售产品取得的部分收入冲减应付账款;八是在负债不变的前提下,所有者权益增加,利润减少,其代表性的经济业务有从本期所实现的总利润中提取部分作为资本公积金;九是在负债不变的前提下,所有者权益减少,利润增加,其代表性经济业务有当年度经营发生亏损时,用盈余公积金来弥补亏损。

(3)经济业务造成会计等式两端同时等额增加,主要包括以下三个类型:一是在利润因素不变的前提下,资产和负债同时增加,如在经济业务中资产方的库存现金增加一定的数额,负债方的短期借款等额增加;二是在利润要素不变的情况下,资产和所有者权益同时增加,如所有者权益人向企业追加投资;三是在负债因素不变的前提下,资产和利润同时增加,如收回已销售的货品款等都是此类典型经济业务的代表。

上一篇: 新企业所得税法解读 下一篇: 围术期护理管理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