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安全市场分析汇总十篇

时间:2024-03-28 16:59:03

公共安全市场分析

公共安全市场分析篇(1)

一、引言

公共场所在社会生活中承担重要角色,为公众购物、娱乐、教育、医疗等活动提供场地以及相关配套设施。公共场所具有公共性,因而公共场所人员来往繁杂,这就为公共安全尤其是公共场所消防安全提出了难题。一方面公共场所人员杂多、秩序欠缺,很容易发生恶性事件和意外事故且人员疏散存在困难;另一方面公共场所人财物涉及广泛,一旦遭遇严重消防事故,损失极大。上海市标准化菜市场新建改建工作自2005年起就被连续列为上海市政府实事项目。作为公共场所,上海市标准化菜市场为市民日常购物提供了场地和相关配套设施,在市民生活中承担不可或缺的角色。作为一项富有特色的惠民工程,标准化菜市场不能仅仅停留在为市民提供物资供给的层面上,标准化菜市场同样需要着眼于为市民提供更舒适、更安全的购物环境层面。

二、研究定位与机制构建

现有文献对公共场所安全问题的关注虽多,但对菜市场这样的公共场所安全介绍和研究很少。上海市标准化菜市场建设工作自2005年开始,迄今已有十余年,新建改建的标准化菜市场近千家,规模庞大,同时上海市质量技监局等部门为标准化菜市场制定颁布了多份地方性规范文件,从全国范围看,上海市标准化菜市场的建设进行顺利且良好,具有研究价值。美国危机管理专家罗伯特•希斯在《危机管理》一书中提出“4R理论”,即缩减危机(Reduction)、预备(Readiness)、反应(Re-sponse)和恢复(Recovery)。本文采用机制分析框架同时借鉴罗伯特•希斯的“4R模式”,将标准化菜市场消防安全机制(见图1)归纳为事前预防机制、事中应对和事后调节三种机制,其中事前预防机制是整个消防安全机制的核心内容。具体而言,上海市标准化菜市场消防安全机制事前预防机制包括硬件因素和软件因素,硬件因素指标准化菜市场硬件设施、建筑布局方面,软件因素侧重于标准化菜市场内部人员,包括菜市场管理人员、菜贩和消费者的自身素质和技能。事前预防机制在上海市标准化菜市场消防安全机制中承担最为重要的角色。危机管理的首要任务就是避免危机发生,危机管理的首要任务是阻止危机的发生。事前预防机制的有效性进一步影响事中应对机制的顺利展开,如事前预防中的软硬件因素均影响事中预防机制,优良事前预防工作会使事中应对工作事半功倍而不到位的事前预防工作甚至会进一步加大灾难的灾害程度。事后调节机制中对事故的分析评估工作结果应当及时反馈到事前预防机制,通过汲取经验达到强化事前预防机制的目的。三种机制动态运行且相辅相成,共同组成上海市标准化菜市场消防安全机制。

三、上海市标准化菜市场消防安全现状

上海市标准化菜市场的消防安全问题涉及众多方面,而这些问题又突出体现在事前预防机制部分。

(一)从硬件因素方面分析

一是消防器材数量较充足但存在使用过期消防器材、消防器材老旧等现象。被调研的27家标准化菜市场均配有一定数量灭火器和消火栓,从数量上看,这些消防器材基本可以满足对安全事故的预防和控制。例如,闵行区陇西标准化菜市场消防器材齐全,室内顶部消火栓和喷淋运输管道交错,在市场内多处设置灭火器材并定期检查。但实际调研亦发现很多标准化菜市场的消防器材摆放位置不明显或被紧锁、被杂物遮挡,因此遇到火灾事故时这些消防器材难以及时投入救灾活动中,更有标准化菜市场仍使用超过保质期的灭火器材。二是安全疏散设施设置不到位。安全疏散通道数量、是否通畅等因素制约着公共安全事故发生时人群疏散逃离的效率。2005年上海市质量技监局的上海市地方标准《菜市场设置与管理规范》中指出“菜市场出入口不少于2个,主要出入口门的宽度不小于4m”。实际走访发现,仍有少数标准化菜市场出入口设置不符现有标准,更有不少标准化菜市场将出入口隔离栏部分上锁(隔离栏用于阻止电瓶车辆等进入市场),一旦发生紧急的安全事故则不利于人员的快速疏散。值得一提的是金山区蒙山标准化菜市场张贴出“蒙山市场平面及应急疏散示意图”,该图显示了市场的平面布局,还用红色箭头对处于市场不同位置的消费者和菜贩指出疏散路线,构图清晰明了,利于事故发生时人群逃生。三是违规用电现象仍存。标准化菜市场中菜贩违规使用电器的情况屡禁不止。《菜市场设置与管理规范》中规定“不得在市场交易场地内设置生活用电和液化气设施”,而实际调研发现,有14.53%的菜贩表示标准化菜市场内存在使用违规电器现象,少数菜场管理人员承认对在标准化菜市场内使用电水壶、电饭煲等器材的菜贩采取宽容态度,并表示这样的违规操作是出于体谅菜贩用餐难处。

(二)从软件因素方面分析

一是标准化菜市场管理人员管理能力有待提升。笔者在调研部分上海市标准化菜市场管理现状后,发现每个标准化菜市场的管理现状都不尽相同并存在较明显的差异。根据问卷统计结果,仅有25.95%的消费者表示对菜场管理人员的管理工作表示满意,而有9.19%的消费者甚至表示没有在标准化菜市场中遇到市场管理人员。由此可见,不少消费者对菜市场的管理现状并不满意,上海市标准化菜市场场内管理人员素质仍需提高二是菜场群众消防意识严重缺失。标准化菜市场是公共场所,消防设施会由有关单位或部门配备并管理,然而任何安全事故的预防和控制都离不开每个处身其中的个体。菜场群众的消防意识也是评估标准化菜市场消防安全管理的要素。然而调研发现,超过半数的消费者表示没有注意过标准化菜市场中的消防标志和消防器材,存在3.42%和0.85%的菜贩认为自己所在标准化菜市场没有消防标志和消防器材,因为他们未在标准化菜市场中见过,而如前文所述,被调研的标准化菜市场中均配备有消防器材,每个标准化菜市场内也都设置了如“禁止吸烟”的消防标志。如此高比例的统计结果体现出菜场内消费者和菜贩对菜市场消防设备的忽视乃至轻视,反映出其消防安全意识的严重缺失,菜市场内消防安全教育普及急需落实。

四、上海市标准化菜市场消防安全机制路径设计

基于实地调研成果并借鉴现有消防安全管理理论和方法,本文初步描绘出上海市标准化菜市场消防安全机制,助力菜场管理走向标准化、制度化和常态化。

(一)上海市标准化菜市场消防安全机制的构成与作用

1、事前预防机制的构成与作用。事前预防机制涵盖了硬件因素和软件因素两个方面。一是硬件因素。包括建筑场地管理,这主要指标准化菜市场的布局设计和建筑物本身的管理。菜场布局设计要求符合规范和标准,管理对象包括安全疏散通道、疏散引导标志、摊位间距、通风排烟系统和仓库等。建筑物本身管理包括建筑物的高度、耐火程度、使用年限等。此外,标准化菜市场应当绘制本市场消防安全救生图并张贴在菜市场显眼位置,救生图上应明确标识出消防设施位置、逃生出口等信息。二是软件因素。菜场管理人员的素质培训十分重要,一方面菜场管理人员需及时探测消防安全问题以防患于未然,另一方面在危机发生时管理人员需迅速疏散菜场群众并根据情况控制灾情。此外调研发现,菜场内消费者和菜贩普遍轻视消防安全,缺乏必要的安全意识和自救能力。对此,有关组织机构或标准化菜市场方应定期对消费者和菜贩进行必要的消防安全教育并授予之在消防危机发生时应对技能,在市场中加设提醒标语同样利于提高消费者的保护意识。2、事中应对机制的构成与作用。事中应对机制蕴含自救因素和他救因素两个方面。一是自救因素。事中应对机制的自救因素指安全事故发生时菜场内的全部人员都应当迅速采取自救的措施。而自救措施受到菜场消防硬件设备的影响,例如疏散通道的数量和宽度,同时也受到软件因素的影响,例如消费者和菜贩消防自救技能的有无和自救技能熟练程度。二是他救因素。事中应对机制的他救因素包括来自菜场管理人员的及时引导疏散和消防车、救救护车等及时的救援。他救是否高效同样制约于菜场硬件因素,例如菜场内外的消防装置以及菜场出入口设置。3、事后调节机制的构成与作用。事后调节机制包括事故评估、清理重建和救济安抚三个方面。一是事故分析评估。公共危机停止进一步发展后,首要环节就是对事故的损失进行分析评估,包括对事故原因、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等分析评估。事故分析评估一方面可以将从事故原因中汲取的经验反馈到事前预防机制,一方面又影响着后期菜场的废墟处理和灾后重建工作,同时影响着受灾对象的救抚。二是清理重建。消防事故不再进一步发展后,就可以进行灾后的清理和重建工作。对事故分析评估是灾后清理重建的依据。三是问责与救济。在对事故原因进行分析后,需要找出消防事故的责任人并依照法定程序问责。对受灾情况进行评估后,根据实际的受损情况,给予受灾对象赔偿和安抚。

五、结语

在突发危机越加频繁的时代,公共场所消防安全问题备受社会各界人士关注。保护处于公共场所的人员安全、减少公共财产和私人财产的损失更是成为日益严肃且重要的课题。上海市标准化菜市场增强了社区服务功能、扩大了城市消费,作为公共场所,标准化菜市场消防安全管理需要社会各方力量长期合作和相关管理组织不断摸索改进。本文拟制的标准化菜市场消防安全机制仅是一种从定性角度设计出的大致路径,随着事物不断变化发展,这种消防安全机制势必也会相应地有所变动,而对于标准化菜市场消防安全因素的定性研究也值得进一步展开。

参考文献:

[1]魏艾.标准使菜市场成为政府与百姓的连心桥[J].上海标准化,2005.

公共安全市场分析篇(2)

一:城市公共场所的特点

1、具有密集的人员与较大的疏散难度.。2、可燃物与着火源较多

二:城市公共场所人群拥挤踩踏事故特点分析

(一)拥挤踩踏事故产生时间和空间的不确定性。城市公共场所的人群拥挤踩踏所产生的时间和空间并不一定,这种事故有可能发生于体育场、学校、商场、宗教场所、公共娱乐场所中,而在这些场地发生的拥挤踩踏事故又有可能发生于建筑物的楼梯、走廊、出入口甚至发生于建筑外的开阔地带。当某个场地的人群聚集密度到达一定的数值时,就具有发生拥挤踩踏事故的风险,而这种风险随着人群聚集密度的增长而提升。在城市的公共场所一般都具有大规模的人群,这些人群具有数量较多和行动不一的特点,而要在统一指挥和统一意志下形成统一的行动显然是十分困难的。由于规模较大的人群所具有的内聚力远远不如规模较小的人群,所以即使在拥挤踩踏事故发生后采取了应对措施也不可避免的出现少数人脱离整体而随意行动的现象,这种现象是引发拥挤踩踏悲剧的不可预测因素,也就是说人群中不同个体的不同意识以及不同目的使拥挤踩踏事故具有着更多潜在的矛盾,矛盾一旦显现出来,则整体的行为将难以进行预测,这也是导致拥挤踩踏事故产生的时间和空间不定的重要原因。

(二)拥挤踩踏事故诱发原因的多样性。在城市公共场所中导致人群拥挤踩踏事故发生的原因很多,如紧急事件中的人员疏散、大批人群从建筑物出入口涌入等,某些情况下拥挤踩踏事故并没有十分明显的诱因就可以产生,所以拥挤踩踏研究人员称这种情况为“幻觉惊恐”。拥挤踩踏事故产生的诱因因素包括以下几种:一是人的因素。二是环境的因素。三是管理因素。

(三)拥挤踩踏事故的突发性与难以控制性。城市公共场所中的应急踩踏事故一旦发生便会在很短的时间中扩大到很大的范围,在造成大量伤亡的同时使局面失控并导致群死群伤。在城市公共场所中,应急踩踏事故发生后必须进行及时的人群疏散,而在此过程中即使疏散方针正确也难免会导致人群中产生激动、恐慌的心理,从而导致拥挤踩踏局面的恶化。

(四)较大的危害性。城市公共场所中的拥挤踩踏事故经常产生人员伤亡的现象,如商场之类的场所,它们具有高层结构和高密度的人流,人类个体在人流中具有较高的自由行,而上文中提到,较大规模群体所具有的内聚力远远不如较小规模的群体,所以在这种场所中,每一个人都可能成为引发拥挤踩踏事故的直接诱因,而由于这些场所人员密度较高并且拥挤踩踏事故具有突发性,所以一旦发生事故,无论是救援行动还是疏散指挥工作都难以及时的做出反映从而造成大量伤亡的出现。

三:城市公共场所人群拥挤踩踏事故的应对策略

(一)控制城市公共场所人群密度。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精神文化需求的发展,每逢假日城市人口便会相对集中于商场、球场、酒吧、影院等公共场所来放松心情,在宗教活动期间也有许多人群聚集在教会、寺庙等地,而这些场地所具有的空间有限并且容纳着较高密度的人群,一旦发生意外事故就容易引发拥挤踩踏事故。由于人群的密度与拥挤踩踏事故的发生率成正比,所以对公共场所人群密度的控制是预防城市公共场所拥挤踩踏事故发生的有效手段。所以,在公共场所出入口可以采用安装人员数量监控装置的方法将场所中的人群密度控制在一个可容纳、便疏散的范围之内,当人群密度超过这一范围时监控装置即采取报警动作以提醒安保人员限制人群的进入,从而有效减少人群拥挤踩踏事故发生后进行转移和疏散的压力。

(二)加强安全意识宣传与教育。人群的恐慌心理是引发城市公共场所人群拥挤踩踏事故的重要原因之一,而这一恐慌心理的产生主要是自身缺乏自我防护意识以及自我防护技能而导致个体产生无所适从的心理,所以针对群众加强安全意识宣传与教育对避免城市公共场所人群拥挤踩踏事故的产生具有重要的意义。城市人口的激增以及城市人动的频繁使公共安全问题成为了城市建设与发展中必须要考虑的重要问题之一,所以为了避免因为人群拥挤踩踏事故而产生的不必要上网,安全部门有责任也有义务对群众开展安全宣传与安全教育,从而让群众能够掌握在人群拥挤踩踏事故中如何自我防护、如何配合疏散、如何帮助他人的知识与技能,在此基础上,有必要发动群众力量通过群众之间的宣传与教育来达到良好的宣传效果与教育效果。在宣传与教育过程中,其主要内容包括让群众能够在事故发生以后沉着冷静,切忌逆流行走,在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进入附近完好的建筑体躲避人流、离开事故现场,在人群中需要把握身体重心,当前方出现有人摔倒的现象应当呼救并停止前进,当自己被甩到应当靠近墙角并保护脆弱的身体部位等。

(三)落实安全责任制,构建应急预案。事前预防和事中控制是避免人群拥挤踩踏事故以及减小人群拥挤踩踏事故伤亡的重要阶段,而通过落实安全责任制以及进行应急预案的构建可以有效的提高安全管理人员的意识并确保事故发生时能够进行及时从容的应对。在安全责任制落实的背景下,相关负责人应当对公共场所的安全事故隐患做出排查,同时在重大节日期间可以请求公安部门协助管理人群以避免安全事故的产生。另一方面相关部门有必要对人口密度较大、人口流动性较强并且经济活动较为频繁的地区进行重点安全管理和控制,通过分析当地的人员特点以及人员流动特点和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来制定合理的应急预案。(作者单位:锦州市安全生产宣传教育中心)

参考文献:

[1]冉丽君,刘茂.人群密度对人群拥挤事故的影响[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7(04)

公共安全市场分析篇(3)

【中图分类号】C935 【文献标识码】A

城市是各要素高度聚集和互动而构成的复杂的巨系统,只有城市的各个子系统运转秩序良好,城市才能安宁,但在信息高速传播、利益主体多元、城市公共安全事件不断涌现背景下,城市公共安全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而因谣言而起的城市群体性逃散事件就是其中挑战之一。最近出现在成都、广州的因谣言而起的群体逃散事件,给城市人的心理、人身安全造成了重大影响,同时也威胁着城市的公共安全秩序。文章运用治理理论,从因谣言引起的群体逃散事件为切入点,以公共安全事件信息传播主体的行为特性分析入手,抓住因谣言而起的群体逃散事件本质,从政府、媒体和公众三大传播主体的角度来构建信息传播的治理体系。

城市群体性逃散事件的特点

城市群体性逃散事件是指在城市的公共场域由于谣言而引起群体恐慌性奔逃。城市群体性逃散事件有以下特点:一是现实基础性。谣言导致城市群体逃散事件发生的基础是现实社会中出现了类似的事件,这些事件给人们的心理埋下了恐慌的种子,同时为谣言产生城市群体性逃散提供了现实依据。比如“3・1昆明事件”后,人们的心理受到了巨大冲击,为城市群体逃散事件提供了现实的心理基础和依据。二是发生领域的公共性。城市群体逃散事件是发生在城市人流比较密集的公共场所,如商场、地铁等,发生在实体领域,而不再是虚拟领域。三是突发性和不可证性。由于城市群体逃散事件发生的突然性,人们口口相传和网络传播,在第一时间很难证明是否发生,所以会造成恐慌的蔓延。四是群体的无意识、无组织性。由于公共场所的人员是由随机流动人员组成,同时这些人员集体无意识的恐慌蔓延产生了“咕咚效应”。五是信息传播路径的二元性。谣言通过现实和虚拟两条路径飞速传播,其通过在场人们的口口相传引起某一特定公共场所的群体性逃散,又借助网络虚拟传播引起与此相邻或相关公共场所的群体性逃散。

信息传播主体的行为分析

政府在城市群体性逃散事件中信息传播行为分析。政府发出的声音是社会舆论的风向标,具有权威性,政府在城市群体逃散事件的信息传播过程中,拥有强大信息资源汲取能力,对于信息渠道的选择及信息内容的掌握具有权威性。因此,政府在城市群体逃散事件后第一时间及时、准确地消息,站在舆论制高点,才能覆盖其他“未经证实”的信息,那么政府在传播群体逃散事件信息治理中才具有主动性。目前来看我国城市政府在遇到城市群体逃散事件时,在信息传播行为中有值得总结的经验,也有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

一方面,城市政府公共安全信息传播行为及时准确。以成都春熙路逃散事件为例,谣言在2014年3月14号下午16时20分左右出现,谣言迅速发酵在春熙路各大商场透过网络和口口相传,从而出现商场大规模的人群逃散,16时半左右警方介入调查,16时48分,成都市公安局官方微博“平安成都”消息称:刚才有人通过网络不实信息。经核实,春熙路及周边地区没有发生任何危害公共安全的案件,也没有任何人员伤亡。从成都逃散事件可以看出警方第一时间介入处理,以最快的速度通过公共平台来逃散事件信息,稳定了逃散人群的心理,恢复了社会秩序。另一方面,城市公共安全事件政府信息传播行为体系亟待完善。其一是政府在城市公共安全事件平息后,很多后续信息不再。像最近发生的多起逃散事件,警方强势介入后,平定秩序,进行辟谣后,后续信息基本没有;其二是信息渠道单一,很多时候是官方微博,其他信息渠道缺位,比如新闻会、报纸等;其三,预防群体性逃散事件发生的示警信息宣传匮乏,对于因谣言而起的群体性逃散事件公众如何去辨别,如何应对等信息,政府在传播中表现不积极、宣传力度不够。

媒体在城市群体性逃散事件中信息传播行为分析。在城市公共安全事件信息传播中,政府是信息“第一看点”和者,媒体是信息“第二看点”并且持续跟踪,滚动式报道信息,从而使信息频繁刺激受众的大脑,再加上媒体和专业人士的深度解读,更容易引发受众思考,从而主导社会舆论,引导公众心态。另外,媒体可以独立设置信息传播议程,尊重公众知情权,稳定民心,引导民众,可以说媒体在城市群体性逃散事件中媒体具有重要的作用,当前出现了三种值得关注的现象:

第一,媒体“失语”,缺乏责任担当。“3・1昆明事件”后,媒体未能将有关城市公共安全事件类的相关信息及时有效地进行深度的解读和报道,给予公众以有效的舆论和心理引导。同时,媒体在很多时候是在等待政府的信息,而不能够深入到事发的一线去独立进行深度报道,从而导致在城市群体性逃散事件中缺乏独立性和深度性,从而造成媒体“失语”。

第二,媒体“少语”,缺乏说服力。媒体是信息设置议程的主体,过度强调信息的某一方面,就像导火线,容易引导公众趋向“乐观主义”或“悲观主义”。一味避重就轻或避轻就重的报道,使其缺乏真实性,不仅使公众缺乏安全感,失去信心,更积累了公众的恐慌情绪,更大的社会问题一触即发,使得政府与媒体处于被动,难以主导失控状态,付出高昂的代价。施拉姆认为“受众参与传播犹如在自主餐厅就餐,每个人都根据个人的口味及当天的食欲来挑选某些品种、某些数量的食物”,单一的信息满足不了公众“挑选食物”的心态。①

第三,媒体“乱语”,缺乏职业操守。我国部分媒体职业道德意识淡薄,缺乏职业操守,在遇到城市公共安全事件,有时会失去职业操守、没有事实依据,主观臆测,甚至根据谣言来进行信息传播。正如美国著名记者汤姆・罗森斯蒂尔和比尔・卡瓦奇所说“记者的职责就是从各种推断中筛选事实,并向公众提供准确可靠的信息,帮助他们实现自我管理。但这一过程正面临着危险……随着新闻界越来越成为展现冲突的论坛,人们已经开始渐渐游离于新闻……这类新闻倾向于走向极端,却不能为公众提供可靠、有效的途径以便了解和掌握这个世界”。

公众在城市群体性逃散事件中信息传播行为分析。当今网络时代,每一个人都是重要的信息传播平台,其传播行为可能会产生“蝴蝶效应”。因此对每一个公众来说其公共安全信息传播行为都至关重要。

第一,城市公共安全事件中公众信息传播的自发性。基于个体自身安全的考虑,一旦一个具有危害性的谣言信息传达给了个体,那么个体出于本能的自我保护的意识就会趋利避害,遇到城市公共场所的公共安全事件谣言时,在不能辨明真假的情况下,在场的个体就会出现趋利避害的奔逃行为,同时,他会提醒利益相关者进行同样的行为,那么由此引发“咕咚效应”,最终造成群体性的奔逃事件。

第二,城市公共场所群体性奔逃事件中公众信息传播行为的非理性。由于谣言突然发生而且在不可能证明的情况下,在场的公众由于恐慌而失去了理性判断能力从而出现在信息传播中不辨事实的非理性传播。群体“在发生公共事件时,如果公众与完整、正规渠道传递的信息相隔离,则产生的偏激反应会扩大恐慌,造成利用人际信息流以讹传讹的现象。”

第三,城市公共场所群体性奔逃事件中公众责任意识淡薄、认知能力匮乏。公众对待自己在公共场所的言行的责任意识单薄,一旦身处此类事件情景中,就会不顾大局、没有责任感地去传播谣言,从而加速谣言的蔓延与群体性逃散事件的发生。同时公众对待关涉城市公共安全事件的信息认识能力缺乏。对城市公共安全事件的评价过度“乐观主义”、“悲观主义”,据某地调查结果分析,“公众对于突发公共事件,能明确知道其范围的只占36.7%,能明确知道预警信号级别的只占56.7%,那么当危机事件发生时,公众根本不能分辨出什么会产生公共危机以及危机事件的严重程度及影响范围”。②

信息传播的治理策略

各信息传播主体责任共担意识的构建。当今的城市群体性逃散事件的发生,社会、媒体、民众和政府都置身其中,时刻可能受到冲击,因此无论民众、政府、媒体都应该增强城市公共安全事件的责任意识,使城市信息传播的治理更加高效有序,使像群体性逃散事件这类危害城市公共安全秩序的事件的免于发生或者将损失降到最低。

一是统一认识、明确责任。城市的群体性逃散事件政府要转变思维,由堵变疏,建立起政府、媒体和公众三位一体的应急响应模式。政府应该明确自己是城市群体性逃散事件的主要责任主体,不要有封闭思维,认为这都是自己的责任;同时政府应该让媒体明白他们在城市群体性逃散事件中的信息传播责任意识;通过政府和媒体的宣传让公众明白群体性逃散事件中自己的责任。

二是加强塑造责任意识。在统一认识,明确责任的基础上,政府应提高对媒体、公众等信息传播治理主体的重视,定期举行领导干部、媒体工作人员在城市公共安全事件中信息传播责任意识培训与研讨会议,以公共安全信息传播案例为话题,唤起自身责任意识,以督促工作人员及时准确反映危机动态,做好本职工作。

三是完善责任追究制度。制度完善是前提,实施是关键,惩戒是保障。虽然我国对谎报、瞒报城市公共安全事件信息等不良行为的责任人制定了相关的政策法规加以约束,但对不良行为细节上的界定及惩治标准应量化,便于参照;另外,惩戒力度应该加大,提高违法成本,使其一次受罚,不敢再犯,促使政府、媒体和公众等治理主体更加协调、有序、高效的对危机信息进行采集、整合、传递。

建立城市公共安全事件信息共享机制。一是构建透明统一的城市公共安全事件信息共享平台。城市公共安全事件信息事关城市每个主体的利益,因此各个主体都有知情和参与权,政府、媒体和公众都可以对城市公共安全事件信息在这个平台上进行全方位的,及时事件的最新动态,从而让各个主体能够对城市公共安全事件有全面了解。

二是完善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作为桥梁作用的新闻发言人制度,是满足公众知情权的重要渠道。培养高素质新闻发言人即专门新闻发言人,针对不同领域设置专门机构,构建专业化新闻发言人团队;同时,对于关涉城市公共安全事件的信息,需要政府主要领导人出面进行发言,并在专门网站设置“网上咨询、网络答疑”等区域,主动了解公众意愿,积极回应诉求,以体现政府重视程度及责任意识,这能够进一步团结民心,凝聚力量,打造共识。

三是政府加强与媒体信息传播合作。充分发挥大众媒体在危机传播中的积极作用,有效引导舆论。进入网络时代,占领舆论制高点,就对城市公共安全信息传播起主导作用。在城市公共安全信息传播中政府应加强与纸媒和网媒的合作,建立信息共享与互动机制。同时政府加强媒体行为规范及约束,借鉴英国政府与媒体协作的经验,“被采访对象正处于哀痛和震惊状态时,必须以一种同情和谨慎的态度接触采访对象和询问问题,报道时要格外敏感小心,在报道时要符合公众利益”③,成立处理违规的媒体机构和新闻工作人员的新闻投诉委员会等专门机构,用外部监督完善内部监督的乏力,用异体监督补充同体监督的软弱。

四是政府加强与公众的有效沟通。政府应健全政府与公众的双向沟通机制,尊重并且重视公众的话语权是政府与公众进行有效沟通的前提。另外,将城市公共安全教育纳入日常教育体系,以掌握必备的应急知识,努力提高应对的基本能力;制定计划举行城市公共安全事件应变的专项训练,使公众能够积极主动并且理性地参与城市公共安全信息传播。

五是注重信息传播的国际合作以及新技术的开发利用。开展国际合作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更大限度地赢得国际社会的支持与帮助为城市公共安全事件中信息传播的治理提供外援,提高城市公共安全信息治理的效率。城市公共安全全球化治理的背景下,政府应第一时间抢占舆论制高点,争取在城市公共安全事件的国际传播中占主导地位。另外,加强与国外政府、媒体和非政府组织的交流,借鉴国外治理经验、危机处理预案等经验,促进政府与公众的互动,增进联系。

健全城市公共安全事件信息传播评估―重建系统。有效的城市公共安全事件信息传播治理离不开对经验教训的有效评估,在评估的基础上进行总结,重新建立符合实际的信息传播行为,“危机评估系统是对危机进行分析评估的系统,危机平息,应该探寻危机根源,并对危机处理的有效性做出科学评判,及时提出经验和教训以及相应改革措施”。④

在城市公共安全事件信息传播的评估方面,政府、媒体和公众中可以成立专门信息传播评估组织,对处于恢复期的城市公共安全事件进行跟踪式解读与评估,同时听取多方意见,做到公正准确真实,同时成立专家组评估预测城市公共安全事件发生、发展的基本特点,提高政府公信力。

在城市公共安全事件重建方面,信息传播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及社会秩序的恢复起着关键作用。城市公共危机势必会带来损害,在修复和重建物质基础的同时不能忽视危机给人们带来的绝望、恐惧等负面心态,在理性客观认识危机的基础上,可以通过领导公关、媒体公关等方式重塑信心,消除负面情绪,表彰先进等激励措施与惩治失信结合起来,鼓舞士气,倡导诚信正能量。

总之,城市公共安全事件信息传播的治理效果的好坏对于城市公共安全管理是否成功起决定性作用。科学规范的城市公共安全信息传播是各危机传播主体相互协作创造共赢局面的保障,因此构建多方主体互动信息传播合作平台,拓展治理主体与渠道是高效治理城市公共安全的重要途径,而健全城市公共安全事件恢复期的信息传播评估重建系统又是促使城市公共安全管理良性循环的关键。

(作者单位:山东政法学院;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内涵式大部制改革视野下政府职能根本转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3&ZD034)

【注释】

①李彬:《传播学引论》(增补版第二版),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年,第234页。

②杜稳灵,王肖蓉:“廊坊公共危机管理中的公众参与问题”,《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年第5期,第94页。

公共安全市场分析篇(4)

中国城市发展速度日益加快,城镇化速度也飞速发展。然而城镇化中爆发了很多有关于城市环境卫生、交通拥堵、公共安全等一系列的问题。不管是从西方还是我国的经验来看,城市都是事故、灾难和犯罪等公共安全威胁较为密集的空间领域。

广场、街道、公园等城市基本公共空间,早已经成为城市以及群众城市生活的基本需求,也是景观设计专业的主要工作领域之一。在以往的研究以及专业实践方面,对于公共开放空间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可达性、可识别性、可意向性、空间尺度以及地域特色、文化特色的表达方面。而对于城市公共空间防卫性景观设计问题关注度以及研究都存在很大的不足。近两年频繁发生暴力恐怖袭击事件,表明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公共空间的防卫性研究,以及对于防卫性景观设计的研究十分迫切。

一. 防卫性景观设计研究的进展:建筑以及人类的居住空间都具有一定的防卫性。这里防卫性是基于人类自身需要安全感所产生的。园林同样具备一定的防卫性而时代的发展以及现代社会秩序的建立,开放空间逐步取代了闭合空间成为了人类重要的活动空间,安全性就缺乏了保障。公共空间的景观设计越来越强调其可达性、可意向性、可识别性等。

我们国家对于防卫性的实践方面大多集中于建筑以及封闭空间。对于开放空间防卫性景观设计研究较为匮乏。此外,在风景园林的标准和规范中,也没有关于场地安全性和防卫性的条款,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重视。

二. 开放空间防卫性的景观设计研究的必要性:公共空间的人流量大,密集,盲区多,因而存在更多的安全隐患。由于近两年恐怖袭击、暴力事件频繁发生,关于公共空间防卫性方面也更引得大家的广泛关注。

(一)恐怖袭击及暴力事件:是对于公共空间的安全性的重要威胁。恐怖袭击的时间、目标、范围都具有突发性、隐蔽性以及严重性。近几年的恐怖袭击已经从军事、政府转移到了平民百姓以及商业之后,一般的公共空间的人防设施很难做到平战时转换。而我们目前的景观园林的研究中还没有考虑到汽车的危险性。

(二)突发事件及事故灾难:伴随中国高速的城镇化发展,和经济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导致了汽车的拥有量也呈现了爆发式的增长。因此越来越多的不可控原因导致的交通意外频繁发生。机动车冲上人行道、公交站台等意外也是偶有发生。

(三)实践中的问题和不足:目前的防卫性景观还有很多,一些广场入口、街边绿地等周边都缺乏阻挡突发事件的设施。并且,形式过于单一。美观性以及功能性二者较难兼顾。这些问题都是因为忽视了景观设计的防卫性所产生的。

三. 公共开放空间的景观设计:自恐怖主义成为现代社会的重要威胁之后,美、英等国就试图通过景观设计来提高公共空间的安全性。

(一)对象:对我国近几年的暴力事件研究之后不难发现,大多数都是选择公共设施、街道等进行暴力行为。同时公园、广场人流密集,也有很大的安全隐患。

(二)基本原则:防卫性景观设计的基本要求就是功能性、经济型、美观性。同时,这三者不可分割,缺一不可。

(三)策略:

1.规划策略:在规划阶段我们就应该考虑到开放公共空间的安全问题。并且对人行横道的宽度、周边土地的利用等问题都应该考虑到它们与安全性的关系。开放公共空间的面积、人流量、在城市中所处的位置都会影响到防卫性措施。

2.设计策略:从场地设计方面说,控制安全距离和交通入口、设置防护设施以及照明设施等。对于爆炸事件而言,通过与专家的合作,可以设定安全距离,控制安全半径可以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重要措施。考虑交通出入口、停车场的防卫性,可以有效的提高安全性。

3.管理策略:管理策略也是提高公共开放空间防卫性的重要手段。场地的安保,监控都是预防意外事件的重要手段,同时也要准备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可以及时对交通管制、疏导。

(四)设计要点

1.区域分析:防卫性景观设计的第一步就是对场地以及周边环境的分析。由于防卫性景观设计需要解决可达性、安全性的矛盾问题,因此要主要分析交通通达度的问题。对于紧急情况下的交通管制和疏通等情况,也应给予相应的报告,方便制定应急预案。

2.风险识别及评估:是防卫性景观设计的核心工作之一。应当根据场地所处的位置、周边环境情况,进行保护等级评估。基于保护等级评估的基础之上考虑恐怖袭击的方式、交通意外的可能性等,分析其面临危险和可能造成的破坏和伤害。

3.安全半径估算:是防卫性景观设计能否发挥作用的重要保障。安全半径的估算主要应该以炸弹爆炸和汽车爆炸为分析对象,安全半径估算对周边街道空间的重要建筑极为重要。如果有可能成为恐怖袭击目标,就应该在安全半径之外设置防卫性景观设计。

4.设计手段:基于公共开放空间的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防卫性景观设计的元素和手法是多样的。地形、水体、防护栏、植物以及雕塑都可以成为防卫性景观设计的组成要素。

结论:

在新型城镇化高速发展的和公共安全日益严峻的背景下,解决城市景观与公共安全的问题十分迫切。由于目前经验不足,防卫性景观设计还需要更多的研究以及实践,并且应当制定标准加以规范。同时,我们应该积极面对现实生活当中的问题,提高在人们生活当中的影响力,为和谐生活贡献一份属于自己的力量。

作者简介:

李思嘉,女,(1994.05-),沈阳师范大学,研究方向:环境设计

陶琳,女,(1981-),沈阳师范大学 美术与设计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景观规划与设计

参考文献

公共安全市场分析篇(5)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7-0881-03

作为全球最负盛名的综合体育赛事,奥林匹克运动会一直以和平与友谊为宗旨。但由于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存在,南北差距的持续扩大,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等不安全因素的影响,世界局势从来没有真正安定过。1972年,因巴以激烈的民族冲突导致的“慕尼黑事件”使承载和平之光的奥运蒙羞。2002年,“9.11”事件影响下的美国盐湖城奥运会安保费用创奥运会举办史之最。虽然中国是维持世界和平与稳定的重要地区性力量之一,与世界各国各种文化保持了很友好的交流,但为防万一,北京奥组委仍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来组织2008年奥运会安全保卫与公共危机事件的应急管理工作。经费预算达3亿美元,安保人员预计10万人左右[1]。然而,仅有有形力量的投入是不够的,无形的人心秩序是奥运安保工作中不可忽略的因素。因此,全面、准确地了解北京市民的奥运安全期待特点,将极大的促进北京奥运安保工作的科学部署。北京奥运的安全举办将是中国展示以构建和谐社会为己任的契机。

1研究背景

对北京市民奥运安全期待的研究隶属于“对北京奥运会的社会期待及社会心理研究”课题。课题组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人口数据将北京市11个区15周岁至69周岁之间的城镇人口作为抽样总体,收集问卷3 627份,其中包括了在外来人口聚居区收集到非在籍市民的问卷468份。样本中男女比例分别为53.7%、46.3%。

调查问卷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甄别部分,以在北京生活工作两年为标准衡量是否是北京市民。第二部分为奥运期待的具体问题,奥运期待包括金牌期待、安全期待、素质期待和参与期待,以及由这四个互相联系的方面综合而成的社会期待。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期待是一种把判断和思考引导到一定方向的先有观念或倾向,是行为的准备或潜在行为。奥运安全期待就是人们对安全奥运的一种态度、一种预期,是对奥运会举办期间运动员、观众以及奥运工作者与志愿者的人身是否安全及安全程度,社会稳定与否及稳定程度的一种判断。这种对安全及安全程度的判断来自于对环境和安保措施的感受与评价。我们的问卷共设置了四个方面的问题来了解北京市民的奥运安全感受与评价特点。它们分别是:“您对政府应对奥运会期间的突发事件有信心吗?”,“您认为广大公众能够沉着有序的应对突发公共场所的突发性事件吗?”,“您认为有必要对民众开展关于突发性事件的‘须知’教育吗?”以及询问调查对象对医院、竞赛场馆、机场等13个与人们日常生作者简介:周秀平,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文化与中国人。活密切相关的公共场所的安全程度的评价。整个问卷采用五等分或七等份测量,“5”分为最高评分,代表了喜欢与关注的最高程度。

第三部分为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包括年龄、性别、学历、职业、收入和家庭情况等。问卷的数据处理采用spss12.0软件分析制作,所有负向问题的数据经过翻转处理,以保证所有的分析在正向评价维度上进行。

2北京市民奥运安全期待的总体特点

2.1信任政府“您对政府应对奥运会期间的突发事件有信心吗?”,回答均值为4.42。“您认为有必要对民众开展关于突发性事件的“须知"教育吗?”回答均值为4.65。“您认为广大公众能够沉着有序的应对突发公共场所的突发性事件吗?”回答均值为3.98。总的来看,北京市民的奥运安全期待高(表1)。

人们对政府应对奥运会期间的突发性事件是否有信心与人们沉着有序应对公共场所突发性事件的评价呈正相关,二者的斯皮尔曼等级相关系数为0.355。这说明政府的措施得力与否影响普通民众应对突发事件的信心。民众越是相信政府的措施有力,他们越能沉着、有秩序地应对在公共场所发生的突发性事件。北京市民对政府的奥运安保工作是很有信心的,同时这种信心因管理措施的力度更趋增强。

2.2医院、机场和竞赛场馆最安全用于测量北京市民安全期待的公共场所有十三个,为了减少分析维度,突出各类公共场所的安全性特点。研究者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十三个公共场所进行了全模型因子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医院自成一类,竞赛场馆和机场聚为一类。第三类包括了商场、宾馆和公园,第四类为公交车、计程车、地铁和广场。最后一类为酒吧、娱乐场所和餐馆(表2)。

安全期待均值的排序显示各类公共场所在北京市民的评价中所具有不同的安全程度。医院的得分均值为4.41,说明医院在北京市民心里是最安全的。竞赛场馆、机场排的得分均值分别为4.37、4.22,居于安全期待的第二级地位。宾馆、商场超市和公园聚为一类,排在中等安全的位置。计程车、地铁、公交车和广场聚为一类,主要是交通性质的公共场所,其安全程度排在倒数第二位。而娱乐场所、酒吧和餐馆被认为是最不安全的地方(表3)。

2.3与年龄呈正相关在应对突发事件的“须知”教育问题上,年长和年轻的人群打分最低,年轻人群以学生居多。年龄与人们对政府采取的安全保障措施评价呈正向相关,年龄越大的人群,对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措施越有信心,对民众能够沉着有序应对公共场所突发事件的评价越高(表4)。

整体上看,年龄越大的人群对奥运安全具有越高的期待。他们不仅对政府更有信心,而且对13个公共场所的安全程度的评价也更高(图1)。

2.4与学历和收入呈倒U型相关中等学历和收入的人群具有较高的安全期待。研究生等高学历人群次之,小学及以下的人群在对奥运安全的评价上给分最低。图2为不同学历人群的安全期待值,中等学历(高中-大学本科)的人群对奥运安全期待的评价最高。小学学历人群的安全期待值最低,而研究生学历人群居于中间位置(图2)。

从收入对人们的奥运安全期待的影响来看,月薪在1 601~3 601元之间的人群对政府采取的应对突发性事件的措施最有信心,最认可民众能够沉着有序应对公共场所的突发性事件,对各个公共场所的安全程度也具有较高的评价。月薪3 601元以上的人群的奥运安全期待与月薪600元以下的人群相差一个分值,都是较低的。无月薪人群主要由学生和失业人员构成,他们的奥运期待值最高。将无月薪这一特殊人群排除后,收入与人们的奥运安全期待水平呈倒U型相关(图3)。

总体来看,北京市民对奥运安全怀有很高期待,对中国政府的安保措施很有信心,医院、竞赛场馆和机场被评价为最安全的公共场所。中等程度学历和收入的人群对奥运安全期待最高。

3从安全奥运走向和谐社会

3.1政府是维持奥运安全的核心力量

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不仅是“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首先也必须是安全的奥运。面对百年奥运在北京举办这一重大社会事件时,北京市民的安全期待很高,这不仅表达了他们对奥运安全举办的良好祈愿,更说明他们把及时有效的公关危机化解、维持安定秩序的希望寄托在以政府为主的公共管理部门身上。有研究指出,由于、等势力的存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利益矛盾冲突的累积尤其是弱势群体有相对剥夺感;以及有可能出现的自然灾害等都对奥运的安保工作提出了挑战[2]。这些危机工作的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没有一个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是不可能实现的。在中国特殊的国情条件下,政府部门就成为维持奥运秩序的核心组织,我们的研究证明了民众对政府的高度信任。最近发生在、新疆以及四川阿坝的打砸烧杀事件再次说明,政府的组织、管理仍然是维持奥运安保工作的核心力量和强大后盾。3.2信息透明与规范管理赢得民心医院在安全性程度的评价中的期待值最高,紧接着是竞赛场馆和机场。医院作为救死扶伤的社会组织,设立的目的就是保障人们的人身安全的。被评价为最安全的三个公共场所的共同特征在于其管理的规范性。医生经过科学的训练和教育拥有专业的医疗知识,治病和急救有一套固定的程序;机场中保障人身安全的最重要措施是安检;奥运竞赛场馆作为举办体育赛事的主体场所,其安全工作自是重中之重。而被认为最不安全的餐馆、酒吧和娱乐场所,其管理相对于机场和竞赛场馆来说在安全管理方面的隐患多。网络、报纸、电视等大众媒体上也经常报道这些地方由于疏于安全防范出现的火灾、爆炸等事故。网络、报纸、电视等第三渠道的信息强化了民众心中对这些公共场所的社会印象。社会印象形成后出现偏向性与凝固性,于是人们用那些先入为主的观念去评价那些人和事,这就是刻板印象。刻板印象一旦形成,很难改变,需要从认知主体和认知对象两方面着手工作。对于各个公共场所的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来说,一方面需要加强自身安全性的规范管理,另一方面要及时与大众共享安全工作的信息。一项关于SARS的研究表明,信息的共享与透明传递有利于消除流言、稳定人心,进而稳定整个社会的秩序[3]。因此,规范管理、从改变大众的社会认知入手是这些被评价为不太安全的公共场所赢回民众信心的关键因素。

3.3中间阶层是维持社会秩序的阶层基础对社会阶层的划分,有以客观指标为准的,也有以主观指标为依据的,还有将二者综合来划分社会阶层的。西方学者中韦伯的财富、权力和声望三分法最具盛名。中国学者中陆学艺的财富、权力和学历三分法在中国的社会阶层研究中也很有影响。由于我们的数据没有对权力进行测量,因此本文中的中间阶层仅指从其经济收入和学历地位处于社会中间状态的那一部分群体。本研究中,中等学历和收入的人群对奥运安全期待是最高的。在我们后续进行的第二次调查中,这一阶层的态度变化也是最小的。

此外,李强教授通过他的研究证明,一个庞大的中间阶层是最稳定的社会结构,毕竟一个社会里,处于最顶端的社会上层和最低层的社会下层不会占有很大的比例。同时,他还认为,一个稳定的以代际更替方式形成的中间阶层能够最小的损伤社会发展、能够最少的产生社会震动从而维持一个社会的安定有序[4]。这充分说明中间阶层是搞好奥运安保工作、维持社会秩序的阶层基础。

安全奥运期待,不仅是国民对2008奥运会的期待,同时也是对中国未来发展的期待;做好奥运安保工作,不仅可以满足国民对中国未来发展的期待,为国家建设提供良好的人心秩序环境,也可以让世界看到中国为世界和平做出的坚定贡献。正是在一意义上,奥运是一个挑战,更是一个机遇。2008奥运的安全举办将为中国迈向和谐社会做出巨大的历史贡献。

参考文献:

[1] 殷星城.2008奥运安保:北京准备好了吗?[J].北京纪事,2007:22-25.

公共安全市场分析篇(6)

中图分类号:C93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60(2016)05-0068-08

一、作为大都市治理技术的大数据

在2008年Science杂志的专刊中,大数据被解释为“代表着人类认知过程的进步,数据集的规模是无法在可容忍的时间内用目前的技术、方法和理论去获取、管理、处理的数据”。McKinsey全球研究院将大数据定义如下:“无法在合理的时间内采用当前主流的数据库软件对其内容进行获取、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EMC公司将大数据工作定义为“数据集,或信息,它的规模、、位置在不同的孤岛上,或它的时间线要求客户部署新的架构来捕捉、存储、整合、管理和分析这些信息,以便实现企业价值”。互联网数据中心IDC(International Data Corporation)就大数据的概念则形象地描述道:“大数据是一个看起来似乎来路不明的大的动态过程;但是实际上,大数据并不是一个新生事物,虽然它确确实实正在走向主流并引起广泛的注意;大数据并不是一个实体,而是一个横跨很多IT边界的动态活动。”由此可见,大数据表现出“6V+1C”的显著特征:Volume(大量)――数据的体量巨大,从TB级别跃升到PB级别,甚至是ZB级别;Variety(多样)――种类繁杂,非结构化数据的大量涌现;Velocity(高速)――数据采集及处理结果反馈速率呈现几何级数提升;Value(价值)――整体价值巨大,但价值密度易受外界环境影响;Veracity(真实)――经验世界以数据方式呈现,数据提取则为现实事件加以解释和预测;Vender(灵活)――数据捕捉、获取、传送方式自由灵活;Complexity(复杂)――异构数据统一接入和实时数据处理和分析难度大。

毫无疑问,人、机、物三元世界的高度融合引发了数据规模的爆炸式增长和数据模型的高度复杂化,世界进入了网络化的大数据(Big Data)时代。身为大数据技术应用的对象,大都市以一种概念集合跃入人类文明的“视网膜”,成了城市化进程中人类文明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一般而言,大都市被界定为城市中心城区及临近地域具备一定人口规模(不少于200万人),由具有行政统属关系的一系列地方政府所组成的在一定范围内相对统一地履行公共管理和服务的职能,并在特定的区域发挥着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功能的大城市。其中,人口规模、行政关系以及城市功能是大都市界定和大都市治理重要的参照标准。

众所周知,大都市治理是由城市地区中强大的相互依存性所构成,并结合破碎的地理以及治理相互依存性的角色的碎裂。这种出于非纯粹的偶然而造就的相互依存性与破碎化实则同大都市致力于自身治理的路线裁定、方式抉择等诸方面密切牵连。因此,大都市治理就是用“正确的方法”去克服城市功能范和地方政府结构之间不断扩大的差距。无可否认,大都市在“百川奔涌”的数据浪头彰显出的形态各异、种类不同的先天禀赋,不但使数据的资源价值领地迅速扩张,还使其在人类筑建的“智慧城池”里大放异彩。大数据在大都市治理领域的更新与应用中托举而出的整合功能更是裨补了大都市治理碎片化状态下难以辨识全貌的弊端,为助推大都市转变管理理念、优化组织构建、完善制度建设、畅通工作流程等方面提供了发展契机。大都市治理依托大数据技术的优势,充分发挥数字技术的纽带作用,将大都市治理所涉及的目标、人员、成本、效率等要素均纳入整体性考量,为大都市治理走向科学治理、简化治理、精准治理、协同治理奠定基础,从而加速实现大都市治理由传统的外延式发展迈向内涵式发展。

二、大数据驱动大都市治理研究的学术论域

20世纪80年代初钱学森先生指出:“在现代这样一个高度组织起来的社会里,复杂的系统几乎是无所不在的。”显然,大都市治理是一个复杂的巨型系统。大都市治理面对洪流汇集的巨量城市数据,亟待解决的是对散布各处的城市数据开展挖掘、分类和整理,不断地对复杂的大都市系统进行简化治理。然而,不论大都市数据如何海量、大都市治理如何复杂,大数据驱动大都市治理研究的学术论域都将涵盖政治治理、经济治理、社会治理、文化治理、生态治理诸领域:

1.大都市政治治理 现代社会的流动性和复杂性在城市化的推力下将城市独具的政治生活方式与人们的真实体验嫁接。在城市政治的语境中,治理一直被定义为“关注管理,不依赖政府权威资源,在公共事务领域实现集体行动”。从政治治理维度来看,其在人口规模大、行政关系统属复杂、区域范围内多元功能强的大都市地位可见一斑。大都市政治治理不仅要将目光投射于政治生活、政治现象以及管理制度,还要将实现集体目标的公共参与要素纳入其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考量范畴。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尤其是大数据的嵌入式应用,大数据对大都市公共决策的影响同样不容小觑。需要说明的是,城市政治生活并非城市官吏与豪商巨贾的权力或利益的追逐场,迈向大都市政治舞台的通道已愈发通畅和便捷,参与主体越发多元,政治诉求达成率亦在拔高,民主政治在公民社会的基础地位已趋稳固。这与如影随形的大数据不无关系,大数据将城市社会角色不尽相同的人或组织占据的形式各异的资源(权力、财力、知识等)以数据公开、共享、透明的方式和盘托出、公之于众,资源利用的真实流向去处可寻,政府、商业部门和公民社会则捆绑在更为紧密的关系绳索上。因大数据提供的数据支撑,城市治理中的公共决策所强调的描述、解释、预测、批判功能也得以落地,大都市治理中政治为政策推行铺平道路,政策的践行则重塑着都市里的政治民主。

2.大都市经济治理 城市化进程具有阶段性规律,即全过程呈一条被拉平的倒S型曲线。这便是广为引用的“诺瑟姆曲线”。显然,以城市人口激增、经济实力极大攀升等为衡量标准的大都市也不外乎为城市化过程的孕育物。毋庸赘言,土地、资本、劳动力、技术、资源、能源、信息等生产要素不仅在城市不同历史发展阶段发挥作用,也在闯入大都市的“生活圈”后以全新的姿态助推着都市生产力发展。而随着大数据以磅礴之势向着更好地创造、转化以及实现价值的方向疾步进发,对城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革更是影响深远。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在其所著的《大数据时代》中指出:“数据已经成了一种商业资本,一项重要的经济投入,可以创造新的经济利益”,已是经济运行动力不减的根本性资源。迄今,大数据作为大都市社会生产活动的先进要素,与人力资本和物质资产同等重要,不断颠覆着传统的生产模式和生活方式。作为拉动大都市创新发展的重要引擎,大数据培植的新业态正在遍地开花,其引导下的开放创新、自主创新、协同创新、全民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都市数据经济和共享经济动力十足。大数据为大都市的“经济动脉”供给着新鲜“血液”,促推大都市经济从传统的零售业、制造业、服务业向着高附加值、高端价值链转型升级,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结构的优化必定促成经济反哺。而更为重要的是,大数据行使着大都市市场监控和经济监测的重要功能,对大都市经济治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大都市社会治理 大数据时代,信息化、全球化、城市化这三股力量竞相进发,重塑着现代社会。近年来,“大数据社会福祉”运动在国外学术界和政府部门如火如荼地展开。大数据不仅是一场技术变革,在本质上也是一场社会变革,这种社会变革伴随并呼唤着社会治理体制和社会治理方式的创新。如今,政府数据、网络数据和基于传感器产生的物理空间数据已成簇拥之势,梳理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内部数据和社会各界产生的外部数据,不难发现,大数据在大都市社会治理中的价值不只在摆脱愚昧、促进理解,更重要的是拨开数据迷雾、探索和预测社会治理的未来走向。大数据驱使大都市社会治理创新从“政府本位”转向“社会本位”,“数据驱动的社会治理”正成为一种新型管理模式,人和科学技术的有机融合则旨在满足社会大众对数据开放的“弹性需求”,梳理政府数据资源、完善工作机制、唤醒“休眠”数据,实现社会治理能力与成效的同步提升不无可能。与此同时,大数据也为大都市针对不同社会人群和社会治理难题的分类管理提供数据支撑,大数据驱动社会治理决策的科学化和社会治理过程的精细化,大数据为社会多元主体享有权利和机会平等提供切实保障。大都市在社会治理方面表现出的及时性、准确性、有效性也将全面兑现,这是社会治理水平的显现,亦是现代政府治理走向透明化、社会管理迈向扁平化、公共服务体现多元化的必要之举。

4.大都市文化治理 城市不只是建筑物的群集,它更是各种密切相关并经常相互影响的功能的复合体,它不单是权力的集中,更是文化的归极。城市在诞生之日起便被赋予储存、传播以及创造文化的历史使命。在大数据时代,经由技术的发展与革新,大数据针对文化领域生产的数据感知、搜集、分析、共享能力已极大限度地开发和利用。因此,大数据要发掘、培养、看护以及诱发隐匿在大都市身躯中的数据潜能,充分实现文化规划调控规范化、社会参与主体多元化、文化环境法治化、文化氛围浓郁化、文化内容纯净化、文化需求导向化、文化产业管理创新化、文化市场秩序化、文化融合路径多样化和文化资源优配化。通过发挥大数据的技术与平台作用,大都市文化治理将进一步深入与细化,多元信息传播渠道愈发畅通,文化市场监管精准有效,为挖掘大都市高价值的生动素材、萃取文化精髓、吸纳新的时代内涵、提高文化成果及产品的外部影响力与价值奠定基础。最终,通过转变治理理念,悉心布局文化建设进程,以精神牵引反推技术进步,实现双向互补,则为盘活大都市文化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提供可能,从而不断弥合大都市文化供给服务和公民需求之间的巨大鸿沟,增强大都市文化的感召力、影响力、凝聚力,提升城市软件配备,让大都市治理内在的共创、共享、共治的观念深入人心。

5.大都市生态治理 城市生态系统结构是由自然(大气、水域、绿地等)、资源(土地、淡水、食物、能源等)、社会(人口、劳力、智力等)三大部分有机组成的具有人工化的环境,是一个流量大、容量广、密度高、运转快、依赖性强和应变能力弱的巨大开放系统。在如此复杂的巨型系统之下,因大都市的集聚效应,在城市化发展进程中难免引发起一系列自身无法免疫的“城市病”,诸如人口膨胀、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空气污染、垃圾成灾、水资源短缺、交通堵塞、犯罪率上扬等。天津滨海新区“8・12事件”便是一个惨痛的教训,爆炸本身和由其引发的神经性毒气扩散等附带污染,不仅使群众的人身安全和健康无从护佑、城市生态环境因其遭殃,也暴露出化工厂在选址上的错误规划和管理缺位等诸多纰漏。我们知道,城市生态问题有其特定的治理瓶颈,具备与公共物品相仿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特点,市场自行解决相当棘手。而大数据与生俱来的精准治理能力,依托大数据的分析、存储、计算等技术,捕捉全面、即时、动态的生态信息且提炼其内在价值,将数据与社会共享,通过数据、技术与思维有效联动和有机融合的生B信息将极大提升生态治理的能力与水平。同时,大数据恰如一位具备职业操守的生产线“质检员”,对城市生态状况谙熟于心,能够严格把控城市生态,搭建匹配大都市生态治理的监测和监管平台,将实时监测与记录、高效防御与根本治理落到实处,从而为实现大都市的平安、有序、干净、整洁“保驾护航”。

三、大数据驱动大都市治理研究的学术议程

大数据驱动大都市治理不仅大大节约了大都市治理的时间、资源和人力成本,而且建构了大都市治理的新思路和新模式。同时,大数据驱动大都市治理研究在学术论域的基础上产生出若干突出的焦点议程:

1.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经由信息化和数字化城市阶段发展而来,构建的是一个赋予政府、安全、电网、交通、医疗、教育、环保、食品、保健、建筑、家居等诸领域的巨型智慧网络。在智慧城市阶段,智慧城市与数据采集、存储、分析和利用过程息息相关,智慧城市建设必须依托技术创新并结合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推进城市成为知识中心与创新孵化器。大数据系统能够有效地储存、处理和挖掘数据,从而改善智慧城市的功能和服务。同时,大数据能够帮助决策者在智慧城市的不同领域做出精准的计划。大数据是智慧城市发展的关键要素,智慧城市引领大数据迈向更广阔的实践与应用空间。随着智慧城市建设的深入推进,依托大数据技术的智慧城镇群和微城市也将得到迅猛发展。大数据刺激着大都市感知层、网络层、平台层和应用层的“神经”,推进智慧城市的标准指导、分类规范以及评价指标建设。通过城市大数据的广泛应用,智慧城市能够充分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能够对于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响应,能够科学合理地配置城市资源,不断提高城市管理能力和城市服务水平,从而为人类创造更加美好的城市生活。

2.市场监管 市场监管通常可分为三类:第一,市场准入监管,包括市场准入的注册数据和协助市场主体登记注册数据;第二,市场竞争监管,包括对正当竞争行为的保护和对采取虚假、欺诈和损人利己等手段牟取暴利以及扰乱市场秩序等的不正当竞争的惩戒;第三,市场活动监管,包括食品安全、医疗、合同、广告、商标、版权、信用、消费维权等方面。依据市场监管的活动、程序和类型,大数据驱动市场监管能够走向实时监管、全程监管、精准监管和精确监管。大数据驱动城市经济活动的市场主体设立和经营行为越来越多地从线下转移到线上,监管执法人员充分运用大数据技术实施数字化监管,实现由定性分析、主观判断、人脑记忆式管理向定量分析、数据统计、电脑记录式管理转变。大数据驱动的市场监管锁定已经明晰的各种市场风险,获取由数据浅层到数据深层的市场行为数据。利用电脑记录、数据统计和模型分析对监管、执法、维权、等数据变动情况进行量化分析,找准市场监管的重点、难点以及多发区域、多发类型和薄弱环节,对市场秩序的变化趋势进行预测分析,对市场监管做到提前预警、提前预防、提前介入。由此可见,大都市治理通过大数据技术重构市场监管理念、强化市场监管力度、提升市场监管能力,为实现在线即时甚至是非现场化的市场监管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3.公共服务 随着以大数据为支撑的公共服务设施的不断完善和公共服务大数据共享平台的搭建与整合,通过对用户数据与业务数据的搜集、分析、整合、萃取,能够促进政府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化解都市居民“找谁办”、“去哪办”、“怎么办”的疑惑,更好地满足都市居民个性化、定制化、多样化的公共服务需求。大都市公共服务通过大数据技术降低服务门槛、清晰服务清单、简化服务环节,实现都市公共服务由粗放式供给转向精准化供给,解决困扰已久的“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老大难问题。同时,大都市通过数据化、物联化以及智能化手段能够使城市教育资源做到精准投放、医疗卫生资源得到合理配置,能够使有限的公共服务资源实现效用的最大化。当然,大数据时代的都市公共服务需要实现政府、社会以及个人的有效链接,只有把大数据作为连通公共服务目标的桥梁和活络公共服务资源的剂,才能助推大都市公共服务不断走向标准化、精准化、便利化和体验化。

4.环境保护 大都市环境遭受光污染、噪声污染、水域污染、大气污染、电磁波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土壤污染等威胁,这些都与我们熟视无睹却客观存在的“经济戾气”具有极强的关联性。通过大数据技术对环境数据的收集、公开与共享能够全析化认知城市环境问题,也为深化城市环境治理打下牢靠的数据功底。通过大数据对大都市环境数据进行深层挖掘,可以引导我们从因果分析转向相关分析,注重污染物排放与环境、气象以及健康等多种复杂信息或指标数据问的“涟漪影响”,不断克服信息模糊、信息遗漏、信息偏袒所造成的环境问题成因不明和环境损害程度评判不准的弊端。同时,积极运用大数据技术能够进一步完善环境监测制度,全面分析城市人口数据、人口流动数据、产业结构及分布数据、地理环境分布数据等外部数据,利用“数字皮肤”的集成传感功能、联通交互功能以及服务导向功能,使得环境质量监测点位(断面)的布局更加具有代表性、科学性与可行性。此外,通过都市环境大数据建设科学、合理、实用的环境监测网络,能够全面客观地反映大都市环境质量状况,以此掌握和评价环境质量的现实状况及其变化趋势,从而实现环境监测数据、资源、服务的全面共享。

5.公共安全 现代公共安全的内容不仅包括个体的身心健康与护佑,而且包括社会和国家层面的安定与和谐,这与大数据催生的以数据整合和数据分析综合应用为主要特征的“公共安全2.0”内涵十分契合。通过大数据技术突破了停滞于知觉与经验层面的粗放式公共安全管理模式,引领大都市公共安全管理进入精细化管理和精准化治理阶段。众所周知,公共安全大数据主要包括社会治安类安全数据(治安环境、犯罪信息等)、消费经济类安全数据(如信用卡信息)、公共卫生类安全数据(空气质量、传染病、食品安全信息等)、社会生活类安全数据(气象、交通信息等)等类型,强调“以事实为基础、以数据为核心的精确管理”会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有限理性特性的公共安全管理者所无法克服的缺陷。在大都市公共安全治理中,若能借助大数据、互联网技术便可实现城市公共安全的预警管理,当手机数量超过预警时,积极采取短信、微信等方式提前告示和采取限制行动便会避免悲》⑸。随着公共数据开放力度与广度的全面提升与拓展,公众对于公共安全知情权也会提升,公众参与和公众监督也会大大加强。

6.应急管理 大都市应急管理通常指向都市突发性公共事件,譬如食品安全事件、环境污染事件、社会治安事件、网络等。突发性公共事件具有紧迫性、动态性、不确定性、不稳定性等特征,应对不当、不利、不及时则会危及公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毫无疑问,应急管理过程可以分为事前、事中和事后三个阶段,包括预防准备、监测预警、应急处置、善后恢复等多个环节。而在大数据时代,大数据技术的嵌入可助力政府深入到应急管理的每个过程、每个环节、每个阶段当中,不断提升应急管理能力和水平。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对城市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大数据可对政府应急管理进行重点区域划分,准确定位城市的“敏感部位”和“脆弱地带”,大数据可以对发生在这两个区域范围内的灾害、等突发公共危机事件进行预测与预警、应急处置、恢复等,从而减少城市的损失,这也为极力发挥大都市生命线系统在大都市应急管理的核心和关键作用拓展空间。大数据对突发性公共事件预测、预警、处置、恢复的能力愈强,大都市应急管理的科学性、前瞻性、精准性、动态性水平也就愈高。同时,大都市应急管理研究还需要加强大都市大应急的“无缝隙”系统构建、流程再造中的平滑对接、数据公开环境下的社会力量介入以及“价值盲区”和“价值处女地”的视线回归等方面的研究。因为,“零风险”并非一种可能性大小,而“安全”也并非等同于“无风险”。

四、大数据驱动大都市治理研究的学术向度

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大大加快,大都市对于土地承载、人口吸纳、信息技术发展与创新、文化生产与传播、交通物流运载、基础建设与公共服务等方面产生强大的生存依托压力。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则更像是大都市治理研究载御而来的“东风”,大数据为大都市发展的战略部署、城市效应的空间扩散以及围绕城市展开的区域治理开辟了全新的学术思维与实践路径:

1.走向真实研究马克思曾预言:“科学,只有从自然科学出发,才是现实的科学。历史本身是自然史的,即自然界成为人这一过程的现实部分。自然科学往后将包括关于人的科学,正像人的科学包括自然科学一样:这将是一门统一的科学。”只有使社会科学不断走向自然科学化,才能实现社会科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才能更加客观、完整、准确地把握人类社会的现象、本质与规律。在大数据时代,大数据的出现和驱动将会使社会科学研究和自然科学研究紧密地融合起来,通过数据的介入和论证,社会科学研究将会更丰满、更真实。如今,多学科、跨学科研究与日俱增,传统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引入多元计算机处理模式和分析方法,借助计算机存储功能和开放数字学术资源,运用复杂运算和分析的计算机模拟与实证研究以及以事实和证据的科学预测与案例证据研究等议题均已展开,对社会科学知识的获取、标注、比较、取样、阐释与表现方式的变革是根本性的。因此,大数据驱动大都市治理研究能够沿袭自然科学研究范式,降低大都市治理过程中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更好地用数据描摹过去难以刻画的抽象都市概念和城市知识本体,提供一种综合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可行途径,寻找到一种无须预设理论假定而从城市数据集中抽象和发现大都市治理真实规律的研究方法。

公共安全市场分析篇(7)

公共资源管理行业是我国重要的支柱型产业,公共资源单位的持续发展依赖于公共资源管理经济效益的稳定增长,不断保障公共资源管理行业的平稳发展,同时能够保障社会经济的长远发展。因此,需要重视公共资源管理经济效益的提升,确保公共资源管理单位的可持续发展。

1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

1.1经济安全问题

部分资源管理人员的整体技术管理水平越来越低,其作为单位管理的组织者,承担着保持单位发展的责任,需要具有专业的技术和思想,但是部分管理人员常常不遵守规范,影响了经济管理安全[1]。此外,部分管理人员由于自身的经济安全意识较为淡薄,缺乏遵纪守则的意识,容易引发经济问题。对于资源交易中心此类单位而言,其经济安全管理涉及的内容有很多,包括各种安全设施的管理以及工作人员行为操作规范管理等方面,这些环节都可能对管理安全造成影响,部分单位为了节省管理成本,没有做好安全防护措施。管理现场的安全管理必须要依靠先进、科学、合理的安全管理理念,通过增加安全投入,包括企业自身管理以及经济教育等方面的工作,利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对管理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的规划、协调与控制,从而保障管理的效率。

2提高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经济管理效益的策略

2.1加强公共资源管理环节的经济管理

通过加强经济安全管理,有助于保障公共资源管理现场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在实际管理过程中,需要根据管理现场的实际情况制定一套相对完善的管理措施,并通过对管理现场环境中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估与分析,从而制定科学的规章制度,用来管理管理人员行为规范;同时,要加强管理过程中的监督,对出现的问题进行详细分析,并将发生的原因和解决措施记录下来;加强单位成本检查,避免出现影响公共资源经济管理质量的问题。潜在风险存在于管理过程中的任何环节,经济安全事故随时随地都有可能出现在管理现场,在没有充足预警和准备的前提下,很可能引发较大的事故。因此,在正式管理前,需要做好安全防范措施的准备。

2.2加强管理现场的质量管理

在现场经济管理的过程中,单位应当遵守质量第一的原则,并制定科学的质量控制体系,质量控制体系能够保障质控工作的顺利开展,有助于提高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单位应当加紧与公共资源经济管理方、监督方的联系,并签署一个三方协议,由三方共同对经济管理质量进行监督与控制,从而保障公共资源管理整体发展效益,确保公共资源管理建设的科学性。若管理过程中出现变动,需要请示上级部门,经批准后才可进行进一步发展。管理结束之后,三方应当遵守各自的职责,对公共资源管理质量进行检验,避免管理质量引起其他经济问题[2]。

2.3加强成本管理

成本管理是公共资源管理的重要基础,因此需要做好公共资源管理成本的检验工作。在管理之前,需要由专业人员对公共资源管理成本的质量进行检查,制定出一套详细的有关经济问题的管理措施与管理体系,技术人员要记录公共资源管理成本的使用情况。做好公共资源管理成本的质量检验工作是为了避免管理过程中使用不合格管理制度引起的经济问题。对于单位而言,成本的管理是有效加强经济管理的重要举措,成本价格控制也是公共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如何用有限的资金购买最高性价比的公共资源管理成本是公共资源管理单位有待解决的实际问题。在成本采购以前,应当做好充分的市场调查,只有充分了解成本的市场价格和质量,才能够根据公共资源管理的质量要求选择相应的公共资源管理成本,从而提高成本采购的科学性,保障公共资源管理的建设质量。此外,管理现场需要做好成本的保管与存放,管理人员要合理摆放各种成本,避免成本的性能受到影响。部分单位采购人员为了谋取私利,以次充好,导致单位的经济效益受到影响。因此,需要提高采购人员的专业道德和职业素质,加强成本管理和会计核算,提高成本管理水平。

2.4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与意识

管理人员受到自身专业水平的影响,容易出现不合理操作,从而导致管理质量受到影响以及安全事故的出现。因此,单位需要加强管理人员专业技能的培训,从而保障管理质量。同时,也需要加强安全教育,树立正确的安全意识,从而规范管理人员自身的行为。在实际管理过程中,管理方案的实施主要是由管理人员实现的,对于一些高难度管理任务,普通管理人员不能自己随意进行操作,需要在专业技术人员的指示和引导下进行操作,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管理人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技术在管理环节能够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单位应当加强安全教育,通过提高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能够有效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率,同时能够提高管理人员对潜在风险的观察力。

2.5做好管理验收工作

经济管理实际上也是体制管理,经济管理的验收工作本质上说是成本管理的一种类型,验收工作关系到公共资源管理的发展效益。验收涵盖企业开支验收,验收工作是经济管理与审核的重要内容,涵盖技术指标验收以及实际自身设备采购验收等多个方面。公共资源管理单位在正式管理前需要进行技术交底工作,包括管理技术和管理质量者两方面,主要内容包括管理周期、所使用的成本、技术标准与质量、管理流程等方面,务必要按照管理交底中的规范进行操作,明确各方面职责,并且要重视管理监督工作,当管理团队出现不符合标准的操作时,需要立即纠正,从而确保管理质量,减少质量问题的出现。管理完成之后,委托方需要组织相关单位对管理质量进行评价,一般由项目公共资源管理师以及第三方进行验收,也可以委托有关部门进行验收,在验收合格之后才能够投入使用。

3结束语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增强,我国人民的生活质量也不断提升,推动了公共资源管理行业的发展。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先机,需要不断提升单位的经济效益,从而保障单位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文章主要针对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经济效益提升方法展开分析。公共资源管理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公共资源管理,涉及到的工作多、管理周期长、受到自然环境以及国家政策的影响,虽然近些年来我国公共资源管理相关的研究不断增加,但是仍有许多问题对于其发展造成了限制,因此要针对公共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参考文献:

公共安全市场分析篇(8)

2重庆市公共建筑节能监管平台对推动公共建筑节能改造的支撑作用

2.1为建筑节能诊断提供支撑由于重庆市公共建筑节能监管平成了被监管建筑的基础信息采集、能耗分项计量装置安装和建筑能耗监测数据上传工作,在进行节能诊断时,诊断单位可以从节能监管平台软件上准确地获取诊断建筑每月、每天、每小时的照明插座用电、空调用电、动力设备用电和特殊设备用电,该分项数据为公共建筑的节能诊断提供了准确、详细的数据支撑,同时也能准确的指明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重点。某写字楼2013年分项能耗饼状图如图1所示,通过对饼状图分析后发现,重庆某写字楼90%的耗能集中在照明插座用电和空调用电上,故2014年该建筑将空调系统和照明插座系统作为今年节能改造的重点。2.2为建筑节能改造提供思路重庆市公共建筑节能监管平台的建设,为业主方和节能服务公司提供了节能改造思路和方向,避免了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盲目性,如图2所示。重庆某办公大楼在节能改造前业主方和节能服务公司通过节能监管平台对2013年建筑每日空调能耗曲线进行了挖掘和分析,准确地发现了该建筑空调系统非工作时间待机能耗高、过渡季节空调使用率高、每天下班未提前关空调等弊端,通过针对性的管理和技术节能手段大大降低了该建筑空调能耗,成功完成节能改造。2.3为节能改造建筑提供比较准确的分项能耗数据对于公建节能改造项目,业主方均能提供几年的能耗账单和交费账单,但无分项能耗数据。节能服务公司往往均采用拆分估算方法得到分项能耗数据,因此其单项节能量、节能率不准确,也影响到总节能量、节能率的准确性。分项能耗监测平台可以提供比较准确的逐年、逐月分项能耗数据,为节能改造节能量、节能率的核定提供基础数据。通过分析几个安装有分项能耗监测平台的公建改造项目,可以发现其总耗电量与业主的能耗账单相差最多的在9%左右,相差最少的在3%左右(均为负值),由于用户交费账单以设在变压器高压侧电表为准,分项能耗是以变压器低压出线侧电能表为准(其中未包括变压器损耗),因此分项能耗监测数据是可信的,是可以作为分项能耗基础数据使用的。2.4为节能量核定提供权威认定平台如何准确公平地进行节能量核定一直是合同能源管理的关键所在[4],公共建筑节能监管平台的建设为业主方和节能服务公司提供了节能量核定依据,它将积极引导专业化节能公司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方式为用能单位实施节能改造,从而扶持和壮大节能服务产业。同时,公共建筑节能监管平台能够指导主管部门对公共建筑能效指标的制定,从而为能效交易创造基础条件,这也将解决大型公共建筑的节能改造资金。在整个合同能源管理和能效交易过程中,公共建筑节能监管平台将成为节能量核定的第三方权威认定平台。

3重庆市公共建筑节能监管平台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和建议

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重庆市公共建筑节能监管平台建设已初具规模,并对公共建筑的节能改造起到了支撑作用,但在实际工作过程中由于200余栋建筑的分项计量现场监测设备正常运行需要大量维护工作,相关工作暂无先例可循,后续运维资金有待落实,运维机制有待建立和完善。目前全市建筑分项计量现场监测设备由施工企业负责维保,数据平台由市建委信息中心维护。随着分项计量工程2年维保期的结束,部分建筑分项计量工程的故障和安全隐患逐步暴露出来,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部分建筑分项计量工程采集器软硬件故障造成数据采集错误。(2)部分建筑现场网络故障或维护不利造成数据上传中断。(3)部分建筑受到现场环境影响,计量装置和线缆老化形成安全隐患。(4)部分建筑配电回路变更造成分项数据不准确。针对上述问题,为了保证公共建筑能耗监管平台项目的稳定运行,建议应尽快落实运维资金,制定运维标准,建立有效运维机制,确定运维机构,探索监测平台长期运维模式,依托专业运维团队在后期项目运行维护工作中完成如下工作:(1)及时更换已经损坏的硬件设备、定期升级软件系统;(2)搭建稳定的现场网络环境,并增加远程网络监测设备。(3)定期对设备进行排查,及时排除安全隐患,定期检测计量设备精度和数据采集准确性。(4)定期进行现场配电系统巡查,根据新的配电线路及时调整监测点位。只有保证各个项目能耗数据的准确性和稳定性,才能为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和编制能耗限额标准等工作提供准确无误的能耗数据支撑。

公共安全市场分析篇(9)

古井贡酒(000596)上周一涨停,换手率2.25%。公司主要从事古井贡、古井及其系列酒的生产与销售,产品有浓香、清香和酱香三大香型。前三季度公司净利润翻番。今日投资《在线分析师》显示:公司2009-2011年综合每股盈利预测值分别为0.32、0.52和0.77元,对应动态市盈率为86、53和35倍;当前共有8位分析师跟踪,5位分析师均建议“买人”,3位分析师给予“观望”评级,综合评级系数2.38。

古井贡酒历史悠久,可考证的历史将近五百年。公司在经历过前几年战略失误后,新管理层入主,提出了“产品、市场聚焦”的战略,取得显著成效。在产品结构上,公司调整产品结构,缩减产品线,由高峰时期的800多个品牌,缩减到目前约200多个,计划到2009年底压缩至约70个,形成由年份原浆酒、古井贡酒、古井酒组成的高、中、低档产品,并计划大幅提高高档产品年份原浆酒的销售比例。

公司目前主要市场集中在安徽、河南、江苏苏南(无锡、常州、连云港)这些重点区域,其中安徽是公司的所在地,仍具有较高的消费基础,目前安徽市场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约50%以上,公司将安徽每个地级市都设立一个区,共有19区,继续进行精耕细作,深度挖掘。此外,公司还将河南分为3个大区。今后的3-5年公司仍将继续集中在安徽、河南和江苏这些区域重点市场,集中资源做深做透这些重点市场,我们认为这种策略符合目前公司的实力。

前三季度净利润翻番。报告期内,公司净利润同比增加96.45%,其中第三季度净利润同比增加101.77%,明显高于收入增速。主要理由是:(1)产品结构调整导致毛利率的提高;(2)所得税率显著下降,前三季度所得税率为32.87%,较去年同期有较大幅度的下降。

天相投顾表示,公司业务稳步发展,业绩大幅提升,未来更加值得看好。目前公司股票估值偏高,已反映公司业绩的向好趋势,维持公司“中性”投资评级。

风险提示:(1)大盘系统性风险;(2)食品安全风险。

柳化股份(600423)

业绩回归推升市值

上周化工个股表现活跃,蓝星清洗、巨化股份、柳化股份等个股均大涨。而柳化股份上周三直线涨停,没有给散户做差价的机会。今年,在房地产、汽车、家电等与国家扩内需政策密切相关的行业已经直接拉动了对于化工行业的需求,如PVC、纯碱、改性塑料、聚氨酯等。明年下游行业的进一步转暖还将继续打动对于化工行业的需求。今日投资《在线分析师》显示:公司2009-2011年综合每股盈利预测分别为0.23、0.56和0.79元,对应的动态市盈率为62、25和18倍;当前共有10位分析师跟踪,2位分析师给予“强力买入”评级,6位给予“买入”评级,2位给予“观望”评级,综合评级系数2.00。

2008年四季度至2009年一季度,公司受累于金融危机和煤炭存货损失。陷入亏损状态;产品价格上半年叫升速度亦较慢。相对于公司各项产品产能经营规模,其2009年的当期利润是扭曲的。这亦是其市值和PB处于行业低端水平的主要原因。公司目前仪2.4倍的PB远低于行业水平,33亿元的市值也未能反映公司的行业龙头地位。

2010年业绩回归增长是大概率事件,将助推市值和估值修复至正常值。年中以来硝酸、硝铵等产品价格逐步回暖、产量逐月增长,扩建10万吨/年双氧水、50万吨煤炭产能在2010年发挥效益;蒸汽改电驱动等节能降耗措施完成。上述改善项将推动公司2010年业绩重回增长轨道。

早银万国预计公司2009-2011年EPS分别为0.08、0.60、0.70元,对应2010-2011PE20、16倍。公司在2010年将重回业绩增长轨道,目前是公司业绩变化重要的拐点时刻,给予其2010年PE25倍,公司合理价值15元,建议增持。

卫士通(002268)

市场细分提升竞争力

卫士通(002268)上周二尾盘大幅拉升,一度触及涨停,打开后再度拉升最终以涨停报收,全日换手率10.86%。公司一直从事信息安全产业,是日前国勾以密码为核心的信息安全产品和系统的最大供应商,同时公司具备提供信息安全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安全集成和工程实施服务的能力,能为用户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满足用户对信息安全的全方位需求。今日投资《在线分析师》显示:公司2009-2011年综合每股盈利预测分别为0.55、0.71和0.88元,对应的动态市盈率为66、51和41倍;当前共有3位分析师跟踪,2位给予“买入”评级,1位给予“观望”评级,综合评级系数2.33。

公司2009年l-9月实现营业总收入1.44亿元,同比增长18.32%;实现归属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169万元,同比下降85.83%;每股收益0.28元。其中,公司在2009年第三季度实现营业总收入9243万元,同比增长107.74%;实现归属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2242万元,同比增长460.32%。

多层次产品提高企业竞争力。公司在产品规划上目前分为三类:首先,大企业、大行业的信息安全需求,是公司目前重点开拓的部分,由于实现项目往往具有标杆作用,公司将倾全力投入,而且由于这一层次客户的需求不太一样,往往需要定制开发,这也将占用公司较多的资源;其次,公司即将推出满足中小企业信息安全需求的标准化、模块化产品,但是主要通过下游渠道实现;第三,公司已经推出应用于单机的信息安全产品,也就是“一KEY通”产品。多层次产品有助于公司进入备细分市场,但是由于公司过去主要面向专业用户,面向大众的产品推广能力还有待市场的验证。

联合证券认为,公司在下半年继续坚持既定策略,凭借核心优势,积极参与行业大市场的策划,进行行业深耕;同时利用核心技术进行相关产业融合,推进产品与IT、应用的结合,拓展规模化产业市场,推动电子商务安全市场。鉴于公司的成长性及所处的行业地位,维持“增持”评级。

风险因素:(1)公司未能按时完成募投项目,从而影响整体经营规模和盈利能力;(2)信息安全市场需求未如预期般发生大幅增长。

国药股份(600511)

质地优异受益甲流

国药股份(600511)近两个交易日逆势飘红,非常抢眼。上周五大涨7.32%,换手率13.45%。公司是我国医药商业龙头,其全国性网络在医改对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统一配送”的思路下,将是受益程度是最高的医药商业公司,而国药集刚,中国生物及上海医工院三大央企整合的将成为公司股价的催

化剂。今日投资《在线分析师》显示:公副2009-2011年综合每股盈利预测值分别为0.52、0.66和0.81元,对应动态市盈率为47、37和30倍;当前共有15位分析师跟踪,9位分析师建议“强力买人”,6位分析师建议“买入”砰级,综合评级系数1.40。

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地位决定国药集团成为全国唯一的甲流疫苗收储和调运单位。11月初公司公告称:其实际控制人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是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指定的全国唯一甲型H1N1流感疫苗的收储和调运单位,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确定国药股份为疫苗收储和调运工作具体执行单位。同时公司是上海罗氏制药有限公司治疗流感药品“达菲”的中国北区的总经销和中央医药储各单位。

中信证券表示,能参与到甲流疫情产业链的企业都可能不同程度受益。公司也能以配送费的形式从中受益,预计该部分影响将大部分体现在明年。而作为治疗药物达非的北区总经销和储备单位,公司也能从中受益,但达菲调运数量比疫苗要小,所以受益程度相对小一些。

中信证券上调公司2010-2011年盈利预测至0.72和0.90元。国药股份拥有品种垄断优势、优质的资产质量和管理能力使其业绩较快速的增长能够持续,是医药流通上市公司中A股最好的品种。给予公司股票日标价29元,维持“买入”评级。

博瑞传播(600880)

网游成新亮点

博瑞传播(600880)上周五逆市大涨,至收盘上涨8.09%,全日换手率5.49%。公司主体经营的《成都商报》属西南地区的强势平面媒体,在成都报章市场的广告份额高达40%以上,加上同属于成都日报集团、公司经营性业务亦参与其中的《成都日报》和《成都晚报》,在成都区域市场中居于绝对主导地位。今日投资《在线分析师》显示:公司2009-2011年综合每股盈利预测分别为0.73、0.90和1.10元,对应的动态市盈率为36、29和24倍;当前共有17位分析师跟踪,9位给予“强力买入”评级,8位给予“买人”评级,综合评级系数1.47。

公司广告业务基本形成多元化发展格局,确立了在西南地区的垄断资源优势。毛利率有望稳步提升。前三季度毛利率相比去年同期提升3.8个百分点至51.4%,第三季度毛利率54.9%,同比提升8.9%个百分点,环比提升7.7个百分点,毛利率大幅上升的主要原因在于网游业务毛利率高达90%左右。三季度由于国庆以及年束促销活动,公司低毛利的印刷业务收入占比有望提升,申银万国预计,公司2009年全年毛利率在50%左右。随着网游收入在公司收入比重的提升,未来公司毛利率将逐步提升。

“网游+广告”模式具有持续的增长动力。“侠义道系列”3款游戏自主运营在线人数已从6月平均在线人数的9万左右增加到现在的12-13万左右,明年预计3款游戏收入合计还有10%-15%的增幅。成都市区的大规模户外广告拍卖将推迟到明年进行,公司作为最重要的参与者有望获取大部分优质稀缺户外广告资源;公司明年有望在北、上、广三大城市及其他省市进行户外广告的跨区域扩张。

海通证券认为,公司明年利润增长主要来自圣斗士这款游戏。同时自主运营比咧的提高同样可以增厚梦工厂的利润。新成立的博瑞梦工厂,为公试业绩超预期增长提供了催化剂。传统业务受益于经济回暖,印刷和投递业务基本能够保持稳定;地产汽车行业的繁荣确保了广告业务的稳定增长。户外广告、商印业务将为传统业务增添亮点。公司未来业绩增长前景值得期待。

风险因素:(1)平媒业务增长遭遇瓶颈的风险;(2)网游业务运营风险。

华东数控(002248)

增长迅猛的铁路机床龙头

华东数控(002248)自9月份以来股价迎来一波如虹走势,涨幅接近翻番。上周三一路上行冲击涨停,换手率16.03%。受益于国家高铁建设,公司数控龙门机床增势迅猛,未来发展值得期待。今日投资《在线分析师》显示:公司2009-2011年综合每股盈利预测值分别为0.91、1.01和1.17元,对应动态市盈率为20、16和14倍;当前共有15位分析师跟踪,12位分析师建议“买入”评级,3位分析师给予“观望”评级,综合评级系数2.20。

产品升级及高铁订单促业绩增长超预期。公司前三季度实现收入4.24亿元,同比增长34%,实现净和阳9243万元,同比增长155%,实现每股收益0.77元。其中,第三季度实现收入1.80亿元,同比增长52%,实现净利润5200万元,同比增长210%,实现每股收益0.43元。

公共安全市场分析篇(10)

北京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物联网产业发展和应用建设,提出要发展物联网产业,优先应用于城市安全运行和应急管理,进一步提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为此制定了《北京市城市安全运行和应急管理领域物联网应用建设总体方案》,根据应急管理体系和应急指挥技术支撑系统现状,结合数据实时获取、预测预警、智能研判、信息共享、应急联动和辅助决策等需求,提出北京市安全运行和应急管理领域物联网应用“1+1+N”的总体框架,即:一个市应急指挥平台、一个市物联网应用支撑平台、多个由部门和区县建设的物联网应用管理系统和平台,规范物联网应用建设,实现城市日常管理与应急管理的有机结合。其中,北京市应急指挥平台作为全市城市安全运行和应急管理的综合指挥平台,接入城市安全运行和应急管理物联网信息,进行汇总和综合展示,为领导全面掌控城市安全运行和应急管理情况提供服务,为开展科学决策提供辅助支撑;物联网应用支撑平台是北京市应急指挥平台获取各单位物联网信息的总渠道,也是城市安全运行和应急管理部门开展信息共享交换的总枢纽,实现各类物联网信息的规范接入、有效整合,支撑跨部门、跨区域的资源共享;各部门、各区县建设物联网应用管理系统和平台,应用物联网技术,通过各类感知设备,实时获取物联网管理对象的感知信息,进行实时化、精细化、智能化管理。

一、物联网技术在应急管理中的应用

2011年3月,《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北京市城市安全运行和应急管理领域物联网应用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京政办发【2011】14号),正式开始建设城市安全运行和应急管理领域的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包括城市安全运行和应急管理物联网应用辅助决策系统工程、物联网应用支撑平台工程、春节期间烟花爆竹综合管理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城市生命线”实时监测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安全生产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政治中心区”综合管理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轨道交通安全防范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极端天气条件下保持道路交通畅通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城市运行保障和应急抢险车辆卫星定位管理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区县和社区综合监管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等。

通过上述示范工程建设,完善应急指挥平台,针对应急管理重点领域开展物联网技术应用,进一步提高监测管理水平和应急处置能力,为深化物联网技术应用、创新管理模式奠定基础,实现城市安全运行和应急管理物联网信息的接入、汇总和综合展示,为全面掌控城市安全运行和应急管理情况提供服务,为开展科学决策提供辅助支撑。

北京东方正通科技有限公司是北京市政府参与投资的物联网应急领域高科技企业,在2012年中标承担“北京市城市安全运行和应急管理领域的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的安全生产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轨道交通安全防范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

“安全生产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在高危行业和领域开展示范建设应用,实时监测重大危险源和其他高风险场所、装置的各类实时监测信息,进行综合加工并开展智能分析,建立生产安全事故风险源动态监控系统,提高安全监管部门和相关单位的安全生产日常监管、风险管理、预测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有效降低安全生产事故率。在支撑安全监管业务的同时,通过市物联网应用支撑平台,以系统接入和数据共享的方式接入市应急指挥平台,为市领导和相关单位提供信息服务,并为市领导掌控本市安全生产总体情况提供服务。

具体做法是,在煤矿加装气体浓度、定位、压力等传感器和数字摄像头,实时监控井下环境参数、人员位置和设备运行状态信息,进行窒息、机械伤害和冒顶等事故的预测预警。在金属非金属矿山和尾矿库加装位移、水位等传感器和数字摄像头,实时监控环境状态参数和关键设备工作参数,进行边坡坍塌、透水、冒顶等事故的预测预警。在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加油站和油库等单位内部及周边加装液位、气体浓度和温湿度等传感器和数字摄像头,实时监控危险源状态参数和风险点图像信息,进行爆炸、气体扩散等事故的预测预警。在冶金、建材、食品等重点工业企业重要生产装置及周边加装气体浓度、温度等传感器,监测生产运行参数和环境状态参数,进行爆炸、气体扩散等事故的预测预警。在支撑安全监管业务的同时,通过市物联网应用支撑平台,以系统接入和数据共享的方式接入市应急指挥平台,为市政府和相关单位提供信息服务。

“轨道交通安全防范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重点针对轨道交通运行中的大客流冲击、极端天气和治安防范等事件开展,建设物联网监测系统,接入各类感知信息,开发轨道交通安全保障综合分析系统,及时掌握部分地铁车站的站前广场、主要地下换乘站和重点区域车站的实时信息,加强与地面交通和公众的信息互动,为相关部门及时准确掌握本市轨道交通运行情况提供服务,提高地面交通与轨道交通的协调联动水平,降低大客流冲击造成的影响,增强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并通过市物联网应用支撑平台,以系统接入和数据共享的方式接入市应急指挥平台。

具体做法是,在试点的轨道交通大客流冲击严重的车站、重点换乘通道和换乘站,增设数字摄像头,智能监控人流密度、人流量和人员非法越界等异常行为,并实现智能分析与预测预警功能。在试点站增设核辐射、烟气、温度等传感器,获取烟气、温度、有毒有害气体、核辐射等感知信息,对危险品违法携带等行为进行智能识别和分析,并开发治安防控预警系统。在重点车站安装可变情报板等设备,及时向公众轨道交通运营状况信息。

通过上述示范工程建设,针对应急管理重点领域开展物联网技术应用,完善了应急指挥平台,进一步提高了监测管理水平和应急处置能力,为深化物联网技术应用、创新管理模式奠定了基础。

二、物联网技术在应用示范工程中的特点与创新

在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的设计和建设中,充分体现了物联网的技术特点,采用灵活的平台架构,实现海量物联网数据接入能力,实现各类用户数据共享。利用实时数据处理技术,实现监测数据的自动实时采集汇聚,通过前端感知设备和高效的实时数据库,实现各类传感监测数据、视频数据的自动采集、汇聚。借助多种智能化分析工具实现监测数据的多维度分析与动态展现,物联数据的多时态、多维度的动态展现。为应急管理提供全面、准确、及时的数据分析和展现。利用专业分析模型实现预测预警和后果评估,提供以智能化监测预警为核心的预警调度应用,为安全生产监管和轨道交通安全防范提供智能化分析手段。

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实现了物联网数据在应急领域的应用创新,将物联网技术与应急管理业务相结合,在监测预警、应急准备、应急管理、事故调查等各个应急管理环节,实现了物联网数据与业务流程关联应用,解决了以前无法解决的问题,为管理部门提供了实时、先进、直观的技术手段。例如,在安全生产管理方面,通过示范工程建设,预警系统可以根据采集气象信息,当预计出现大风、暴雨、雷电天气时,自动向高空作业等特种作业人员发出预警信息,提示停止作业。将来特种作业人员配置定位侦测系统后,可以对特种作业人员的位置和状态进行自动检测,发现仍在作业的人员,向管理部门做出提示。在轨道交通监测管理方面,通过示范工程建设,对地铁的大客流监测从以往人工经验推断,升级到精准判断、智能预警。通过分布在地铁出入口、站台、换乘通道的客流感知设备和视频图像智能分析系统,实现客流密度实时监测,结合专业客流分析模型,可以提前15分钟测算出会出现大客流的车站,并向管理部门做出预警提示。

三、物联网技术前景展望

上一篇: 建筑工程施工管理 下一篇: 企业信息化存在问题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