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管理公司市场汇总十篇

时间:2024-03-20 15:38:08

投资管理公司市场

投资管理公司市场篇(1)

中国的上市公司是否能够顺应正在深刻转换的市场发展的要求,从原来的净资产管理,转向更为市场化的市值管理,将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着上市公司发展的空间以及整个资本市场资源配置能力的改善程度。

市值溢价的形成途径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其资本市场的发展历程都揭示了一个基本理念:上市公司必须要为股东创造财富。上市公司的一切经营行为,无论是投资、融资、再融资或是股利政策,等等;都必须围绕为股东创造财富这个核心准则来完成。

市值管理着重强调使企业的股价正确、真实地反映企业内在价值。也就是说,企业的流通市值增加是以其内在价值的发展为前提的,而不是依靠做假账、虚假信息等手段操纵的。比如通过“坐庄”、虚假资产重组等股价操纵方式也可以实现股价在短时间内迅速提升。事实表明,通过股价操纵实现的股价上升,必然是难以持续的。通过企业内在价值的提升,促进流通市值增加,同时从外部市场环境角度不断提高市场的有效性,才是市值管理的核心和关键。

市值管理,实际上也包含了上市公司与投资者之间的互动过程。即使是最完善、最发达的资本市场,投资者和上市公司之间仍然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信息不对称导致投资者做出的投资决策并不一定真正反映上市公司内在价值,会出现偏差。因此,上市公司进行市值管理,除了要进行内在价值管理外,还必须进行投资者关系管理,通过透明的信息等手段,与投资者进行有效沟通,使公司价值获得投资者认同。

从上市公司内在价值角度进行上市公司市值管理,可以大致归结为主业发展和公司管理。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管理,其实质就是通过各种手段减少投资者与公司间的信息不完全,进而影响投资者行为,提高投资者对公司股票的偏好。

大致来说,上市公司进行市值管理,寻求上市公司的市值提升,获得市场溢价,可以从主业溢价、管理溢价和投资者偏好溢价三个维度进行。

主业溢价

主业溢价是资本市场一直关注和强调的专业化发展路径,是指上市公司通过主业发展,增强其内在价值,获得资本市场的认可,从而实现公司流通市值的增加。因此,上市公司进行主业溢价的管理,其核心就是要建立有竞争力的主业持续发展能力。许多上市公司在上市初期,往往是盲目的多元化经营的公司,在资本市场的投资者,特别是机构投资者的驱动下,才逐步转变为主业清晰、发展路径透明的专业化公司。例如万科、招商银行等公司就是明显的代表。

从全球资本市场的发展过程看,获得投资者广泛认同的上市公司,往往是那些业务结构简单清晰,投资者能够十分轻松把握,主业突出而且发展战略明确的公司,例如巴菲特所投资的可口可乐等公司。从中长期看,主业的持续发展能力是上市公司获得主业溢价能力的关键。

公司要建立持续的主业发展能力,前提就是精心的主业选择和定位。公司必须要明确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主业过多特别是各主业间相关性差,往往不利于企业集中资源做强主业,也会增大投资者对上市公司投资价值的认同难度。

管理溢价

上市公司管理水平可以影响公司对社会资本的吸纳能力,影响投资者对公司看好的程度和社会资本在公司内部的积聚程度。管理能力越强的公司,或者公司治理水平越高的公司,越是受投资者看好,其吸纳社会资本的能力越强,公司股票溢价能力就越强,市值就越大。这种由管理水平所引起的公司股价的增加和市值的增大,即为管理溢价。

管理是企业持续增长的根本,上市公司的管理水平必须要体现公司的持续发展能力,并能与公司的主业发展相协调和匹配。

至于公司治理带来的溢价,实际上是通过清晰透明的公司治理机制的设计,增强投资者对于上市公司整个运作机制的信心。大量的市场研究证明,投资者愿意为良好的公司治理支付溢价,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治理质量溢价。

股权分置的解决之所以带来治理溢价,十分重要的原因是非流通股与流通股利益的一致,使上市公司内部股东利益之间的冲突减弱,全流通带来的外部并购压力加大等因素都会成为上市公司改进公司治理的推动力量。

在股权分置条件下,由于无法通过股票交易直接从市场获利,非流通股股东(一般是控股股东)就会想方设法利用其手中的控制权为自己谋求利益。于是,大股东过度圈钱、违规造假、侵占挪用上市公司资产等弊病丛生。在统一的价值标准建立后,上述行为将直接导致非流通股股东资产更大的损失,这就从制度源头上制约非流通股股东损害流通股股东利益的行为。

在同一价值标准下,非流通股股东只有形成良好的自我约束机制,关注上市公司利润的提高、财务指标的改善,从而促使股票价格上涨,赚取更大的收益。

投资者偏好溢价

投资者偏好溢价是从投资者行为角度提出的,衡量公司流通市值受投资者行为影响而增加的能力。

资本市场上的投资者主要包括两大类,一类是机构投资者,另一类就是个人投资者。其中,机构投资者的投资导向可以对上市公司的市值管理起到很重要的支撑作用。在成熟的资本市场上,机构投资者是资本市场重要的参与者,是维护市场稳定的重要力量。机构投资者相对于个人投资者而言,更具理性,在资本市场上起着市场价格发现、引导甚至主导作用。因此,机构投资导向对于上市公司市值管理和投资者投资选择具有重要的标杆意义。

当然,机构投资者内部也可以细分为风险收益偏好差异很大的不同群体,上市公司迎合不同的机构投资者的需求,可以带来不同的市值波动效应。私募基金的偏好与共同基金就存在很大差异,不同的共同基金对于上市公司的期望也存在显著不同。因此,如何充分适应不同机构投资者对于上市公司的期望,成为上市公司市值管理方面的重要内容。

随着中国资本市场运行效率的不断提高,股票定价越来越趋于理性,市场定价也会日趋合理,股价变动对公司经营者的市场约束也会相应增强。具体而言,如果公司股价因经营原因持续下跌,不仅会影响公司的市场形象,增加公司再融资的困难程度,提高融资成本,而且会直接减少股东财富,同时也会给企业带来较大的外部并购重组的压力。

巴曙松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

副所长

经济学家给上市公司的建议

《新财经》:上市公司如何建立与自身相符的市值管理模式?

朱武祥:上市公司首先要明确自己的投资哲学和经营理念,要把自己的想法传递给投资者,让投资者知道企业的风格,进而让投资者选择你。

另外,企业也可以自己去找一些投资者。美国有专门的机构帮助上市公司寻找投资者,帮助上市公司进行投资者结构分析。按上市公司的经营情况,可以劝进或者劝退一些投资者,优化和调整投资者结构。财经顾问公司可以做,投行也可发做,这会形成一个新的行业。

股票市场对公司的市值会有高估和低估的情况。当市值畸高时,上市公司应明确自己的观点,或者直接提醒投资者自己的市值被高估了。这恰恰考验上市公司是持续经营还是短期的投机。欧美市场会利用投机性的高市值,高了就增发、配股、分拆,或者换股收购。

金岩石:不是要建立市值管理模式,而是必须服从,必须按照商品市场的规律来规范上市公司自身行为。尽管投资人并不直接参与管理,但投资人的选择决定着企业的价值,这就要求企业有严格的公司治理架构,严格的、完整的信息披露。

市值管理开始给企业的生产经营引入了一个新的周期,就是市场的心理周期。心理周期往往是非理性的。当一个市场走牛时,企业价值会被高估,市场走熊时,会被低估,于是市值与企业本身价值永远是背离的。由于其必须服从于投资人,而投资人又是非理性的,于是一个企业的市值和本身的价值就处于一个经常背离的状态。

这也考验上市公司的执行能力。其年初制订的计划,到年底能否完全履行兑现,就决定了经营管理层的去留,要用执行的数字、结果来回答投资者。计划没有执行到位就是违约,违约的结果就是解约。就会被投资者抛弃,投资者或者用手投票,或者用脚投票。

《新财经》:对于市值已经跌破净资产的公司而言,市值管理怎样操作才有可行性?如何进行市值管理?

朱武样:这要看企业的情况。如果这家企业确实没有前景,在走下坡路,企业已经承担不了投资者的厚望了,这样的企业退市都有可能。如果确实是企业的价值被低估,可以选择回购。如果既不想回购,又不想退市,可以在法规允许范围内,多披露正面信息,或者动用一些公关手段。未来这种问题会越来越多。

金岩石:这是净资产实与不实的问题。如果净资产不实,说明市场比企业聪明,反之,说明市场不理性。市值管理和净值管理的两个核心概念,一个是商品化企业,一个是非商品化企业。这是两个不同制度的产物。

《新财经》:上市公司有没有必要设立一个专门的市值管理部门,如何进行投资者关系管理?

朱武祥:投资者关系管理就是企业的大股东要找到与自己志同道合的投资者。如果找到志同者,双方就容易和谐,不容易产生争议,双方都基于长期就更容易沟通。否则,双方容易产生分歧、冲突,总体上会两败俱伤。

投资管理公司市场篇(2)

我国上市公司的投资者关系管理是2002年由东风汽车首先发起的,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市场化推动了上市公司实施投资者关系管理。虽然近几年我国投资者关系管理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总体来看,目前我国的投资者关系管理还存在很多问题,与西方发达国家的情况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一、我国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企业外部缺乏专业的投资者关系管理服务机构

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尤其是在欧美国家,投资者关系管理专业服务机构己经成为投资者关系产业链中的重要一环,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投资者关系管理专业服务机构的优势在于其专业性以及规模效应所带来的低成本。在国内,投资者关系管理专业服务大多是由所谓的“财经公关”公司来提供的,主要是股票发行和增发的路演工作,这只是投资者关系管理活动中很小的一部分。随着中国证券市场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投资者关系管理专业服务也将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2.企业内部缺少独立的投资者关系管理部门

投资者关系管理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作,涉及金融、市场营销、公共关系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并且需要公司高层直接领导和参与才能达到比较好的效果。欧美发达国家的上市公司普遍设有独立的投资者关系部门,并且有资格参加公司的最高层会议,参与制定公司的发展战略。而目前国内只有少数上市公司成立了独立的投资者关系管理部门,大多数上市公司都把投资者关系管理职能分散到了董事会办公室、证券事务办公室、财务部门或者公共关系部门。总的来说,国内上市公司既缺乏专业人才,也缺乏专门机构,难以系统实施投资者关系管理工作。

3.投资者关系管理工作单向、消极并带有短期性

从公司具体运作上来看,我国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管理是以一种消极、被动的形式存在,没有形成良性的循环,投资者与上市公司随时保持沟通的机制尚不健全。表现在上市公司按强制性法律法规进行信息披露,而且信息披露的内容很少且形式单一,主要是年报和中报、董事会公告、发行时的路演等法定的强制性信息。同时,很多上市公司进行投资者关系管理的目的通常仅是为了公司的融资活动。许多上市公司在融资活动完成后,设立的咨询电话便打不通了,即使能打通,接待人员也不愿谈及敏感问题。此外,许多公司对媒体采访设置种种障碍,股东大会“戒备森严”。这类现象普遍存在足以说明我国上市公司忽略投资者利益、不尊重投资者、没有把投资者关系管理当作一个长期持续性工作来做。

4.缺乏投资者关系管理的专业人才

投资者关系管理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作,涉及金融、市场营销、公共关系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专业投资者关系管理工作并非轻而易举的事情。虽然国内目前有不少的财经公关公司, 但大多是从广告公司、会务公司转型而来,善于包装而缺乏足够的金融知识,造成了专业的投资者关系管理咨询顾问大量欠缺、投资者关系管理咨询机构的良莠不齐和专业人才的匮乏。

二、我国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导致目前我国投资者关系管理存在诸多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证券市场供求机制方面的原因。在西方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对资本性资金的竞争是投资者关系管理工作开展的最根本原因之一。西方市场经济的发展经验表明,投资者关系管理主要是上市公司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主体在市场的压力下的主动行为,当市场没有对上市公司形成相应的压力,股票处于供不应求的状况下,上市公司进行投资者关系管理的利益趋动相对较小。 中国证券市场从供求关系总体上讲,股票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市场格局下,市场还没有形成迫使上市公司重视投资者关系管理的内在机制。

第二,股权结构失衡,投资者对投资者关系管理缺乏相应需求。在欧美成熟资本市场上,所有的股东在利益上是一致的,上市公司股东利益的实现可以通过有效的投资者关系管理和提升公司业绩导致股价上涨来完成。在我国,一方面,上市公司的发起人股份大多被对公司有实质控制权的大股东持有,大股东和管理层通过实施投资者关系管理以提升公司价值的利益驱动力不足。另一方面,对于广大中小投资者而言,价值型投资理念远没有树立,市场投机色彩过重,这使得他们并不真正关心上市公司的经营管理情况,从而不能给上市公司管理层形成强大的市场压力。

第三,股权文化未形成,缺乏对股东的尊重和权益保护意识。股权文化涵盖了对维护股东投资者、股权价值评估、投资者权益保护和股权投资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等一系列价值的认同。股权文化的一个重要尺度是公司管理层应尊重股东的利益,把股东利益摆在第一位,或者说股东利益的最大化。我国证券市场从建立到现在才有短短十几年历史,证券市场发展不成熟,尚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这一客观事实使得我国还未建立起真正的股权文化,无论是投资者还是上市公司普遍没有股权文化概念。

第四,市场制度不完善,投资者合法权益缺乏有效保障手段。市场经济条件下,股东是企业经营风险的主要承担者。在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的情况下,由于信息不对称,股东面临着内部人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相比其他利益相关者而言,承担着更大的风险。作为股东,当自身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时,法律手段是他们维护自身权益的一个最有力武器。但是,由于我国证券市场自身在发展过程中的种种原因,我国证券市场基本制度建设不完善,法律制度的不健全,还难以为广大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建立起有效的法律保障手段。同时现有法律框架下进行投资者合法权益保护的具体法律措施缺乏,使得许多上市公司不太注重投资者关系管理工作的开展。

第五,投资者关系管理投入的长期性与可预见效果的矛盾。投资者关系管理需要上市公司通过繁琐的日常管理工作逐步积累,必然需要上市公司从组织机构的设置、人员配比和内部管理制度的建立等方面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是,投资者关系管理的效果,还受到其他很多相关因素的影响,因此投入的效果可能在公司管理层可以预见的时间范围内难以得到有效体现。投资者关系管理的这种投入的长期性和投入效果的难以预见性之间的矛盾,往往容易动摇上市公司管理层深入开展这项工作的决心。

三、提高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管理水平的建议

随着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运用各种方式进行投资者关系管理,吸引投资者的关注或对投资者的争夺将在上市公司之间展开激烈的竞争。提高上市公司的投资者关系管理水平,从而提升上市公司价值,全面改进我国公司投资者关系管理状况,完善中国资本市场意义重大。

第一,建立以股东为中心的股权文化。投资者做出投资决策的基础是对上市公司的高信任度和认同度。形成全社会的股权文化能够促进公司投资者关系管理的发展,使投资者的权益在全社会得到尊重和保护。形成各方面利益主体达成共识的尊重和保护投资者利益的基本价值观和市场文化,一方面,提倡投资者摒弃投机思想,引导投资者注重上市公司的内在质量。另一方面,重视培育机构投资者,使其逐步发展壮大为证券市场的一支重要力量。

第二,制定具有强制力和可操作性的法规。尽管目前证监会、沪深交易所都出台了一些专门针对投资者关系管理的法规,但是由于这些法规普遍缺乏强制力,而且可执行性也比较差,因此所起到的作用都被打了折扣。因此,除了指导性文件之外,监管部门应当出台更具可操作性的实施细则,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推动上市公司的投资者关系管理工作。

第三,上市公司应加强投资者关系管理的内部组织建设,设立投资者关系管理部门并制定投资者关系管理制度。上市公司应当尽快设立独立的投资者关系管理部门,配备专门的工作人员,负责投资者关系管理的相关工作。公司高层要亲自参与到投资者关系管理工作中来。董事长、总经理、财务总监等高层管理者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是投资者关系管理工作的重要保证。

第四,开展长期的投资者关系管理活动。我国上市公司应广泛开展各种具体的长期性投资者关系管理活动。具体内容包括:分析研究。对企业的投资者和潜在投资者的数量、结构、资金量、投资偏好等进行统计分析,了解各类投资者的不同特点和信息需求,这是做好投资者关系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加强信息沟通。通过各种媒介形式与各类投资者保持密切的联系;组织各种会议。企业应定期召开股东年度会议,组织各种电话会议、网上直播或专家论坛等;扩大信息披露范围。上市公司可以增加一些自愿性信息披露的内容,比如管理者对企业长期战略及竞争优势的评价、环境保护和社区责任、前瞻性预测信息、公司治理效果等;注重感情交流。可以采取组织股东参观、走访股东、赠送礼物、个别拜访等各种形式,与投资者之间增进感情交流,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

参考文献:

投资管理公司市场篇(3)

中图分类号:F83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7-0-01

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管理是指上市公司通过充分的信息披露,运用金融和市场营销的原理加强与投资者和潜在投资者之间的沟通, 促进投资者对公司的了解和认同,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和股东利益最大化的战略管理行为。投资者关系管理致力于在公司和投资者之间搭建沟通的桥梁,一方面上市公司尽可能向市场诚实、准确和及时地描述公司的经营情况和发展战略,赢得投资者对公司的认同;另一方面上市公司又能够从市场获得有助于公司制定和实施发展战略的各种信息反馈。因此认真研究投资者关系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其成因,并积极寻找对策,对于维护上市公司良好形象, 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增强资本市场吸引力,实现资本市场又好又快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一、当前我国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管理的特点

(一)投资者关系管理国际化

随着跨国公司的增加,跨境投资的广泛,金融管制逐步放松, 世界各国证券交易日益开放,导致投资者跨境持股数额日渐增多。为了与海外投资者或潜在投资者搭建相互沟通的平台,投资者关系管理的工作范围延伸到了境外。

(二)互联网成为公司与投资者进行信息交流的最有效、最经济的媒介

早期的投资者关系管理的主要沟通媒介为报刊、书信、电话和现场会议,伴随着信息技术发展,特别是互联网的普及,投资者关系管理的工作方式与工作内涵得到了大大的改善和丰富,网络在线的投资者关系管理成为新的发展方向。

(三)投资者关系管理形成专业化的格局

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投资者关系管理工作也逐步专业化,为做到投资者关系管理工作的客观性、专业性和标准化,海外成熟的资本市场中已出现了一些投资者关系管理专业公司,把上市公司各自为政和透明度较低的投资者关系管理活动,部分转变为专业公司系统化、程序化和公开化的业务。

二、当前我国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上市公司缺乏分红意识使投资者关系失去基础

回报投资者是上市公司的责任和义务,现金分红是回报投资者非常重要的一种表现形式。而遗憾的是,我国上市公司在分红方面做得并不好。长期以来,中小股东都不能改变上市公司这种不分配的形势,因此对上市公司的进一步融资缺乏热情。实际上,上市公司分红也是对投资者的尊重。投资者关系强调的一点就是要尊重投资者,如果尊重仅仅表现在口头或者一些很空洞的方式上,而没有实际的行动,那么也就谈不上真正的重视投资者。

(二)信息披露不规范使得投资者关系管理存在沟通缺陷

投资者关系管理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要有主动、完整、及时、正确的信息披露。有些上市公司在信息披露上遮遮掩掩,避实就虚,除了例行的披露外,缺少主动披露的意识。还有些上市公司本身参与了二级市场的炒作,为了最大限度地赚取利益,而有选择地披露信息,报喜不报优,严重地误导投资者。此外,还有的上市公司为了再融资的需要,在项目和财务上进行虚假信息披露。建立在虚假信息披露上的投资者关系自然不能得到投资者的认可。因此,推进投资者关系管理工作,还必须重视改进信息披露,如实地陈述公司发展过程中的每一个真实情况,与投资者达成对公司目标上的一致。

(三)投资者关系管理的目的性和功利性太强,缺乏持续性

投资者关系最初的出现实际上是上市公司为了调和与投资者矛盾而采取的一种策略,因此投资者关系管理一开始就带有极强的功利主义色彩。许多上市公司为了发行顺利并达到一定的融资额,就有目的、有针对性也进行一系列的推介活动,以吸引投资者投资。严格来说,这样的投资者关系顶多算是一种发行推广活动,目的性和功利性太强。事实上,那些平时没有把投资者关系管理真正落到实处,忽视投资者长期利益的公司,即使是尽最大努力在融资时进行各种各样的推介,也未必能达到理想效果。

三、完善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管理的意义

(一)完善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管理是监管的需要

随着证券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投资主体的多元化,证券监管部门集中监管已很难通过单纯的政策指令达到既定的监管效果,公众参与的监管模式逐渐被市场和管理层所认可。投资者作为公众的一部分,通过参与监管,不仅可以提高投资者参与市场的意识,使监管更加有针对性,而且还有助于投资者形成对市场和上市公司的稳定预期。如果投资者能很好地做到对上市公司的监督,实际上也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方式,监管层也乐于见到这样相互制衡的局面。因此,完善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管理是监管的需要。

(二)良好的投资者关系是上市公司自身发展的需要

融资对于大部分企业来说是其上市初衷,为此而进行的投资者关系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融资的需要,良好的投资者关系往往能够使企业的融资计划顺利实现。进行良好的投资者关系管理不仅在于融资与再融资,而且还可以在更广范围内、更加长远的时间内提升企业价值,延伸企业品牌,为企业带来意想不到的收益。首先,通过与投资者多种形式的沟通和交流,直接加深了投资者对公司的认知,扩大了公司的知名度,并产生有形无形的综合效益。其次,良好的投资者关系可以稳定投资者对公司股票的持有信心。再次,重视投资者关系已经成为衡量管理层业绩的需要。

(三)良好的投资者关系是证券市场长治久安的需要

根据近期上海证券交易所投资者教育中心的信息,市场原先的投诉主要针对券商,而现在70%以上的投诉是针对上市公司的。因此,上市公司必须做出一些行动来和投资者进行沟通交流。同时,投资者也要积极参与,双方形成良性互动,通过有效开展投资者关系管理工作,从而促进证券市场的长治久安。

四、完善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管理的建议

(一)上市公司要努力提高投资者回报,尽可能地实行现金分红政策

上市公司要正确处理与投资者之间的关系,高度重视投资者利益,制订持续、稳定的现金分红办法,使投资者的权利切实得到保证。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投资者树立长期投资理念,才能使投资者与公司长远利益保持一致,才能促进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

(二)上市公司要建立有效的信息披露机制

首先,上市公司要做到强制性信息披露的真实、及时、有效。上市公司通过强制性信息披露,及时、完整地向公众披露有关信息,尽量避免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对投资者的不必要损失,同时提高上市公司的诚信度。上市公司进行及时准确的公告,让投资者理性地投资,树立正确的投资理念,长期下去,就能形成一个良好的互相理解、互相信任的投资与被投资关系。其次,上市公司要引入自愿信息披露机制,提高信息披露层次。上市公司应遵循诚实、信用、公平原则,就公司经营状况、经营计划、经营环境、战略规划及发展前景等持续进行自愿性信息披露,帮助投资者做出理性的投资判断和决策。再次,建立信息披露的“纠错机制”,尽可能减少信息披露不当给投资者造成的损失。

(三)上市公司要建立与投资者切实有效的沟通和交流渠道

上市公司要建立与投资者切实有效的沟通和交流渠道,比如设立投资咨询电话,在公司网站建立投资者关系管理栏目或者互动社区与论坛,对重要客户(机构投资者)定期寄送公司简报、节日问候等。除上述日常性投资者关系管理工作外,上市公司还可策划与组织公司管理层与投资者及市场相关人士见面沟通,包括路演、记者会、推介会、分析师会等。通过多种形式的沟通和交流,不仅可以增强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了解,提升上市公司的知名度和市场形象,而且还可以帮助投资者做出理性的投资决策。

(四)上市公司要努力提高投资者关系管理人员的素质

投资者关系管理是一项既综合又非常强调专业性的协调管理工作,同时投资者关系管理还是一项操作性很强的实践性工作,这就要求从事投资者关系管理工作的人员必须是具备多种专业背景的综合性复合型人才。在知识层面上,必须知识面广博,具备财经、传播、公关或管理等某一方面或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在实际执行能力上,能很好充当企业与投资者之间的协调人,并照顾到方方面面的复杂关系,企业与投资者甚至相关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拥有专业的、高素质的投资者关系管理人员,这标志着一个企业的投资者关系管理工作取得了成功的第一步。

五、结语

良好的投资者关系有利于公司的融资顺利进行,有利于公司形象的提升,有利于公司产品的营销和推广,有利于公司治理结构完善……越来越多的实践证明,良好的、和谐的投资者关系是企业赢得资本关注的一个重要法宝。上市公司应高度重投资者关系管理工作,制定持续稳定的现金分红政策,建立有效的信息披露管理机制,加强与投资者多种形式的沟通和交流,努力提高投资者关系管理人员的素质,建立良好的、和谐的投资者关系,使企业的融资发展与投资者的投资收益得到共同提升,从而促进证券市场持续、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投资管理公司市场篇(4)

一、投资者关系管理定义及实施意义

投资者关系管理是指公司通过充分的信息披露,运用金融和市场营销的原理加强与投资者和潜在投资者之间的沟通,促进投资者对公司的了解和认同,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和股东利益最大化的战略管理行为。

投资者关系管理致力于在公司和投资者之间搭建沟通的桥梁,一方面上市公司尽可能向市场诚实、准确和及时地描述公司的发展战略,赢得投资者对公司的认同;另一方面上市公司又能够从市场获得有助于公司制定和实施发展战略的各种信息反馈。

二、国外投资者关系管理发展态势

1.投资者关系管理国际化

随着跨国公司的增加,跨境投资的广泛,金融管制逐步放松,世界各国证券交易日益开放,导致投资者跨境持股数额日渐增多。为了与海外投资者或潜在投资者搭建相互沟通的平台,投资者关系管理的工作范围延伸到了境外。

2.互联网成为公司与投资者进行信息交流的最有效、最经济的媒介

早期的投资者关系管理的主要沟通媒介为报刊、书信、电话和现场会议,伴随着信息技术发展,特别是互联网的普及,投资者关系管理的工作方式与工作内涵得到了大大的改善和丰富,网络在线的投资者关系管理成为新的发展方向。

3.投资者关系管理形成专业化的格局

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投资者关系管理工作也逐步专业化,为做到投资者关系管理工作的客观性、专业性和标准化,海外成熟的资本市场中已出现了一些投资者关系管理专业公司,把上市公司各自为政和透明度较低的投资者关系管理活动,部分转变为专业公司系统化、程序化和公开化的业务。

三、国内投资者关系管理发展现状

1.实施投资者关系管理的上市公司还很少

多数上市公司管理层对投资者关系、特别是中小投资者的重视程度仍然不够,还没有完全树立投资者关系管理的理念,尊重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的意识不强。

2.上市公司进行投资者关系管理带有极强的功利性,缺乏稳定性

进行投资者关系管理的目的大多是为了公司融资活动,而一旦融资活动结束,投资者关系管理工作自然就告一段落。并没有真正认识到投资者关系管理工

作是企业实现利益最大化的一项战略管理行为,对投资者关系管理工作应有一个长期持续的实施计划。

3.投资者对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管理参与程度不够

对于公众投资者来说,尚未形成成熟的股东文化和自我保护意识,普遍存在的投机心理和持股短期化行为,致使许多投资者不关心公司的投资价值和实际运作,与上市公司交流的意愿并不强烈,对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管理活动的认识和参与程度明显不够。

4.专业的投资者关系管理机构和人才匮乏

投资者关系管理涉及金融、市场营销、公共关系等各方面的专业知识。但长期以来,上市公司缺少专门的部门进行投资者关系管理的日常工作。而专业的投资者关系咨询机构在中国本身起步较晚,大部分又是从广告公司转型而来,直接导致了专业咨询顾问大量欠缺和专业人才的匮乏。

四、我国投资者关系管理的变革取向

1.从战略高度认识投资者关系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上市公司要从战略高度推进投资者关系管理工作,加强与投资者以及其它相关市场主体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真正地让广大投资者了解上市公司的情况,更理性地进行投资;使上市公司不断地采纳投资者的合理化建议,改善公司的经营管理和法人治理结构,增强核心竞争力,促进公司产业运作和资本运作的融合,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和股东利益最大化。

2.营造适宜的社会氛围,广泛开展研讨

投资者关系管理工作是证券市场各方的共同责任,上市公司、投资者特别是机构投资者以及各中介机构、新闻媒体都应发挥自己的作用,促进投资者关系管理工作的开展。投资者关系管理工作的起步和发展,需要不断的实践、交流、总结、创新、深化,需要行业引导和规范,因此,适时成立行业协会,出版专业性报纸、刊物,开展常规性的研讨活动指导投资者关系管理工作也十分必要。

3.做好投资者关系管理的基础工作

(1)健全公司内部制度和投资者关系管理工作流程

上市公司应根据《公司法》、《证券法》以及《上市公司治理准则》,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投资者关系管理工作的规章制度,明确投资者关系管理的工作内容和范围以及相应的工作程序,保证公司在投资者关系管理运作过程中能够有章可循。

(2)建立培训机制,提高投资者关系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

投资者关系管理执行部门应积极主动参加证监会、交易所有关投资者关系管理的培训,积极探索提升投资者关系管理工作效率的途径,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证券市场不断改革发展的需要。

(3)充分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手段,搭建与投资者交流的平台

上市公司应在自己的公司网站上专门设立投资者关系管理栏目,构建与投资者交流与互动的平台,拓宽与投资者沟通的渠道。

4.运用专业的投资者关系管理公司进行投资者关系管理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成熟,上市公司也可以聘请专业的投资者关系管理顾问,策划和处理投资者关系,包括媒体关系、发展战略、投资者关系管理培训、危机处理、分析师会议和业绩说明会等,以提高投资者关系管理的专业水平。

五、中国投资者关系管理前景展望

国内外投资者关系管理的理论和实践均已说明,在资本市场运行日渐成熟的今天,投资者关系管理工作在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重大决策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明显,特别是在大力提倡保护股东利益尤其是广大公众股东利益、大力构建和谐社会主义资本市场的前提下,做好投资者关系管理工作更是尤为重要。可以预计,在不远的未来,投资者关系管理将成为中国上市公司完善治理结构,加强与投资者及中介机构交流与沟通的有效管理工具,并将成为上市公司内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田书华.投资者关系管理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投资管理公司市场篇(5)

一、引言

投资者关系管理(Investo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IRM;或简称投资者关系,Investor Relationship,IR),是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证券市场发展和股权文化兴起的产物。作为公司治理的一项重要制度,投资者关系管理随着资本市场的全球化、股票市场的证券化及其运作技术的巨大发展,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幼稚到成熟,从被动运作到主动实施的过程。以美国为例,20世纪30年代以前,美国的证券市场极不规范,市场秩序混乱,虚假信息泛滥,上市公司与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非常严重,上市公司与投资者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1929年的经济危机使美国体验到了市场不规范的严重后果,并开始着手构建市场规范,其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通过完全透明的信息沟通机制,建立上市公司与投资者之间的充分信任关系。随着美国证券市场法规体系的逐步健全,以及上市公司、投资者的日渐成熟,市场自发形成了对投资者关系管理的需求。1953年,美国通用电气公司(General Electric)主席RalphCordiner为了规范公司与投资者的关系,在公司成立了一个新部门,投资者关系管理概念就此正式诞生。以此为起点,投资者关系管理越来越受到上公司特别是大型上市公司的重视。1969年美国率先成立了全国投资者关系协会,至今已有5000多个会员,在全美成立31个分会。英国、加拿大、德国、法国、日本等国家纷纷效仿,相继成立了各自的投资者关系协会。1990年国际投资者关系联合会(IIRF)应运而生,发达国家对投资者关系管理愈加重视,并且通过设立这些相关组织,来促进投资者关系管理的发展和完善。

投资者关系管理包涵了相当广泛的意义,既包括上市公司与股东、债权人和潜在投资者之间的关系管理,也包括在与投资者沟通过程中,上市公司与资本市场各类中介机构之间的关系管理。美国投资者关系协会对投资者管理关系给出的定义是:上市公司的高级管理层及信息披露部门与投资者进行交流,向投资者介绍公司的生产经营状况和发展前景,并通过这项工作使公司与投资者之间建立一种相互信任、利益一致的公共关系。国际投资者关系协会(IIRF)对投资者关系的定义为:投资者关系是指公司的战略管理职能,运用金融、沟通和市场营销学的方法,向公司现有的投资者以及潜在的投资者详尽地展示公司的经营状况和发展前景。因此,投资者关系管理是上市公司通过充分的自愿性的信息披露,综合运用金融和市场营销的原理加强与投资界的沟通,促进投资界对公司的了解和认同,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的战略管理行为。所谓投资界涵盖公司现有投资者和潜在投资者、证券分析师、基金经理、经纪商以及媒体等中介群体(李心丹,2006)。虽然投资者关系管理在国外已较为成熟,但对于我国的资本市场还略显陌生。目前不少上市公司已经重视并主动实施投资者关系管理,我国的投资者关系管理还处于起步和萌芽阶段。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不断成熟和与国际接轨的加快,证券监管机构和上市公司已逐步认识到投资者关系管理的重要性,特别是一些在海外上市的公司,如中国石化、联想等,由于受成熟资本市场环境的影响,以及为适应不同市场的监管要求开始注重投资者关系管理工作,还有一些上市公司也开始开展一部分属于投资者关系管理范畴的工作。

二、IRM理论及与信息不对称理论

(一)IRM理论界定

从现有投资者关系管理文献来看,有关IRM的学术研究还比较少,IRM可能和理论和有效市场假说有关。从文献来看,以前的大多数研究着重在公司实施的IRM实践的存在性以及用来报告IRM活动的报告媒体上。由Coasr提出,后来由Jensen和Meckling扩展的理论认为,会计信息的作用就是监督管理者的行为以减少成本(李心丹,2006)。戴维・S・格尔博(DavidS,Gelb)则通过实证研究,论证了公司管理层持股与信息沟通之间的负相关性。他从理论角度出发,主张当因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产生的费用增加时,投资者会认为更需要控制管理者而要求更多的信息沟通。IRM的功能也与有效市场假说(EMH)有关(Fathilatul,2002),在EMH下公司可以通过给他的参与者提供新的信息来影响市场。Deller是这样理解IMR的,为了充分、公平的信息披露而提供易于理解的信息会使投资者的风险最小化,财务信息的作用为监督人行为和减少成本,因此,IRM在增加股东价值中具有重要作用。由此可见,投资者关系管理可以理解为一种可以减少上市公司和投资界之间信息不对称的工具。因此,信息不对称理论可以作为投资者关系管理研究的逻辑起点和理论基础,使人们更加深刻认识到市场中一些无效率的现象,从而有针对性提出改善的策略,从根本上提出相应的改进对策。

(二)信息经济学与信息不对称理论

信息经济学是20世纪70年代开始兴起的一门应用经济学,主要内容包括微观信息经济学、宏观信息经济学和信息产业经济学。其中微观信息经济学研究的核心是信息不对称问题。该理论否定了古典经济学的经典假设之一,认为信息是完全的,因此市场总是可以达到一种均衡的状态。而信息不对称理论认为:由于人们的有限理性和认识的局限性,市场信息是不完全的,并且总是存在一方比另一方拥有更多信息的情况,拥有信息优势的一方在交易中总是处于有利的位置,交易者是在不完全信息条件下决定其交易行为的。美国经济学家乔治,阿克洛夫(George Akerlof)、迈克尔。斯彭斯(Michael Spence)和约瑟夫,斯蒂格里茨(Joseph stiglitz)等,在20世纪70、80年表了一系列的著作,奠定了信息不对称经济学的基础。阿克洛夫提出了旧汽车市场分析中的“柠檬理论”(二手车理论)(1970),斯彭斯提出了“信号传递”理论(1973),斯蒂格里茨的主要贡献则体现在不完全信息条件下产品市场、资本生产和保险市场中经济行为的分析、信息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作用(特别是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导致的市场失败问题)以及微观信息市场分析三个领域。他们对信息不对称问题进行了深入仔细的研究,其研究成果在多个领域获得应用,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其中金融市场是信息不对称理论应用的非常广泛和成功的领域之一。相对于其他市场而言,信息在金融市场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金融市场中充满了信息,信息影响着人们的信心,决定着市场主体的各项行为和各项资产的价格。信息不对称可以分为多个方面,每两个市场主体之间就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由此可见,各个市场主体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是内生的,无法从根本上消除。信息的不对称导致了信息优势一方往往利用这一优势,产生逆向选择或道德风险的行为。逆向选择

是交易之前发生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指在信息优势方与劣势方建立关系之前,前者已经掌握了一些后者不了解的信息,这些信息可能对后者不利。道德风险指交易之后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发生的问题,指信息优势一方在使其自身效用最大化的同时,损害信息劣势一方或其他人的效用的行为,产生的原因在于信息优势一方具有私人信息。

(三)上市公司与投资者之间信息不对称的表现及引起的委托问题

证券市场中的市场主体非常丰富,因此信息不对称现象更加普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投资者与上市公司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可能导道德风险问题。投资者是上市公司的股东,它们可以是个人投资者、机构投资者(如基金等)或公司法人等。所有者往往选择将公司交给具有较高的经营管理能力以及专业知识的经理人员来管理。由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所有者不可能直接监督经营者的日常工作以及经营业绩,经营者既有“偷懒”的主观倾向,也使自己的“偷懒”行为有了可能。二是投资者与上市公司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还可能导致投资者对上市公司股票或债券的逆向选择。在上市公司发行股票时,由于投资者对该公司盈利能力以及将来在股票市场上的表现了解不足,往往倾向于低估其投资价值。高风险偏好者倾向于积极购买公司的股票,并在股票上市后较短的时间内即出售公司股票以获利,很少长期持有。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公司股票价格的不稳定,增加了公司股票的价格风险。如果一些上市公司故意美化自己的财务报表,隐瞒有关投资项目和管理才能的不利消息,或一些虚假的利好消息,则将吸引大量的投资者(尤其是高风险投资者)来购买该公司的股票,导致股票价格严重偏离其真实价值。一旦投资者了解了事情的真相,必然抛售该股票,轻者导致该公司股票暴跌,严重的可能导致股票市场的波动。三是上市公司掌握内部信息,这种内部信息使他们有获得超额利润的机会。对于投资者来讲,当上市公司的真实信息被隐瞒起来时,信息的不对称使他们无法区分财务信息的真假,也无法区分不同“质量“的股票,对不同的股票可能支付同样的价格,这样有可能将成本高的好公司被证券市场淘汰,产生“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这种逆向选择说明了信息不对称对证券市场的破坏作用,导致市场的萎缩和无效率。在这种情况下,上市公司就有动机通过适当的方法向市场传递有关信号,向投资者表面企业的真实价值,以此来影响投资者的决策。投资者关系管理可以看成是一种信号传递,向投资者表面管理者的信心和战略潜力,使他们能够从资本投资中增加他们的财富。

三、IRM的基本内容及价值分析

(一)IRM的基本内容

RM的基本内容包括:一是相关信息的分析研究。包括对上市公司的现有及潜在的投资者在结构、数量、资金、偏好等方面进行统计研究;对财经研究人员的研究方法、成果、动态等进行分析;对新闻媒体的传播方式、内容等进行分析研究;对监管部门实施的监管法规、要求、变化等进行跟踪研究等。二是与证券监管部门及相关人员、投资者与潜在投资者,包括财经人员、新闻媒体、公司内部的股东、董事会、管理层等各层人员的沟通交流。三是与财经人员、新闻媒体、政府主管部门、特别是投资者之间公共关系的建立和维护。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四是危机的防范与处理。五是对投资者关系主管人员的相关培训工作。

(二)IRM的价值分析

在现实的操作中,基于不对称信息导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往往是无法避免的,但各类法律、法规和监督都有了相关的规定,从基础上可以控制和防范该类行为的出现。一定程度而言,对于逆向选择和隐藏行为造成的成本虽不能完全避免,但通过事前的规范和事中的监督防范可以节约很多不必要的成本。而对于道德风险和隐藏信息造成的成本却较难以得到有效降低,也就是通过刚性的制度安排难以约束。因此,人们可以更多地关注到投资者关系管理对于降低成本的作用。首先,投资者关系管理要求企业透明、公平、公开对待所有投资者,这从根本上改变企图隐藏信息的动机,建立健康的心理基准。其次,投资者关系管理需要建立稳定的组织和内部控制流程,在这样的内部组织约束和违反制度的高成本、高风险的双重压力下,想要进行个体的信息隐藏代价增加。最后,投资者关系管理是上市内部信息的对外展示,也是投资者了解上市公司、上市公司主动接受市场评价的双向沟通过程,集体性的信息隐藏的风险增加、难度增大。在追求良好的投资者关系的同时,会自动形成减低信息不对称的良性机制。

通过有效实施投资者关系管理,可以对上市公司产生一些预期的效果:一是通过实施投资折关系管理,提高证券市场的有效性。证券价格是信息敏感的,投资者可以从多方面获取信息,但有些信息并不完全和真实。上市公司通过实施投资者关系管理,把公司相关信息准确、及时、主动地与投资者进行双向交流,有效实现公司与投资者之间的信息对称,解决证券价格形成过程中在信息披露、信息传输、信息解析以及信息反馈等环节上出现的问题,提高证券市场上的信息效率,进而提高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二是投资实施投资者关系管理,降低投资者和上市公司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公平维护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同时,投资者关系管理使投资者享有充分的知情权,也有了更方便的渠道了解公司,使得公司的运作更加规范和透明,从而有利于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三是上市公司通过实施规范良好的投资者关系管理,改善了资本市场形象,提高了投资者的认同度和忠诚度,降低了公司的再融资成本,从而获得相对更高的估价水平,提升了公司的价值。

四、信息披露:IRM的核心

投资者关系管理的核心是上市公司与投资者之间的信息沟通。信息在证券市场上的重要作用,可以通过信息披露降低委托――关系中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减少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可能性,以及证券市场的无效率和萎缩现象。由此可见,信息披露对证券市场起着关键的作用。投资者关系管理要将公司展示给投资者,让投资者了解其投资决策的有关信息,而这些信息涉及到公司的各个方面,公司应根据投资者不同的需求分别给予关注的信息,从而针对投资者的不同需求点,实现高效沟通。同时,投资者关系管理不是公司单向的活动,沟通的本质就是互动。在向投资者披露信息的过程中,来自投资界的反馈信息和信息需求也会传达至公司,经系统反馈整理后可以作为公司的决策依据。从这个意义上讲,完备的信息披露制度是保证投资者关系工作质量和一致性的重要措施。

信息披露包括两个层次,一是强制性信息披露,是国家法律法规和交易所上市规则明确规定的,上市公司必须按照执行;二是自愿性信息披露,是指除了强制性披露之外的信息披露,也就是上市公司在强制性信息披露的基础上,出于公司形象、投资者关系、回避诉讼风险等动机主动披露的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有效的投资者关系管理离不开自愿性信息披露。强制披露的信息与自愿披露的信息是相互补充的信息源,并不存在一类信息能够替代另类信息,或是一类具有较高价值、而另一类价值较低的情况。对投资者而言,无论是强制披露的信息还是自愿披露的信息都应该及时、完整、真实。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和公司生存环境的变化,上市公司

投资管理公司市场篇(6)

在资本市场万千变化的时代,伴随投资者关系管理工作发展六十余年之久,适中国资本市场重启IPO,监管层加大力度强调保护中小投资者的环境下,本文拟通过简要介绍投资者关系管理工作、中国投资者关系管理工作实践、理论发展情况,揭示其对上市公司治理水平和公司价值的影响,以期得到一些启发。

1 投资者关系管理的简要介绍

投资者关系管理概念源于西方发达国家,是伴随西方资本市场高度发展和股权债权理念兴起的,其理念已日益在全球成为时尚,并被多数上市公司所接受和重视。

1.1 投资者关系管理的含义

西方国家对于投资者关系管理这一名词,出现了多个解释,通过分析对比,本文认为,投资者关系管理是指公司通过沟通、路演推介等形式向现有、潜在的机构投资者、分析师、媒体等群体介绍公司财务数据和经营愿景,以使其在充足的信息知情权下做出投资决策。

投资者关系管理除了上述公司与外界的互动交流外,同时涵盖了更深层次内容,如:对外沟通为主的公共关系、危机公关、IR工作人员培训等,最终有利实现公司价值最优,实现股东、投资者利益最大化。

1.2 投资者关系管理的基本特点

投资者关系管理工作主要是通过强制性信息披露、投资者分析师见面会、电话会、视频会、实际场地参观等多种形式,向投资者展现公司良好的品牌形象,以期让投资者掌握有助于其做投资决策的重要信息,通常这些信息包含公司经营、发展战略等各方面。

投资者关系管理的基本特性如下:(1)公平透明的信息披露是最为基本的内容,通过公开透明的信息披露,使公司外部人士了解公司整体经营情况,如若公司信息披露不透明,则会导致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对公司不熟悉,对公司运营情况不清楚,最终引起投资者对公司的不信任。因此,本文认为良好的投资者关系管理工作应将披露公司运营情况作为首要任务,帮助公司股东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2)公开公平的互动沟通是其主要手段,只有展开互动交流,才有利公司了解市场、投资者对公司的态度和意见,同时也有利于公司向外界传递积极的公司信息。通过开诚布公的互动沟通,得到投资者的青睐和对公司的价值认同,是沟通的最终目标。(3)通过IR人员的对外宣传,加大投资者对公司的价值认同,进而提高投资者对公司的青睐,提升市场对公司的信心,从而提高投资者尤其是战略投资者对公司的粘行和青睐程度,进而提升企业价值。

1.3 投资者关系管理的主要内容

(1)建立完善合理的投资者关系管理制度是其首要内容,同时对公司的财务数据、经营规划、行业发展动态进行跟踪分析。(2)通过分析师、投资者见面会、视频会、电话会、业绩推介等多种形式与外界进行互动。(3)通过完善投资者关系网站,实现公司与投资者的实时互动,体现公司对投资者利益的尊重与保护。(4)保持与投资者、分析师的互动沟通。(5)保持与知名媒体的良好关系,建立公司自己的媒体资源库。(6)维系与监管层、政府机构等的良好关系。(7)充分发挥外部投资者关系团队的力量,保持与投资者关系咨询公司、财经公关公司的良好合作关系。

2 中国投资者关系管理的发展现状

2.1 中国投资者关系管理实践活动开展情况

中国投资者关系管理实践活动最早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那个时代,较少的上市公司开展投资者关系管理工作,但是活动形式较为单一,主要表现为业绩路演。

直到20世纪90年代末,科龙电器IPO举办的一系列业绩路演,使中国投资者了解投资者关系管理工作的本质。上菱电器、首钢股份的IPO等多家上市公司发出一系列的路演活动之后,投资者关系管理的思想扎根在中国。

同时,成功举办投资者关系管理活动为公司融资和企业宣传所带来的巨大成果,也深深感染了其他的上市公司,极大提高了他们开展此项活动的积极性[1]。早期,各类投资者关系财经公关公司开始大量出现,他们帮助客户上市公司,组织开展业绩路演、反路演等活动,实现上市公司与机构投资者、分析师、媒体的良好互动,这种情况在2005年股权分置改革后表现得尤为突出。

2.2 中国投资者关系管理制度建设情况

由于我国投资者关系管理工作开展较晚,且投资者关系理论基础薄弱,导致本世纪初,资本市场出现大量操纵市场、会计丑闻、大股东损害中小股东利益的案件频频被曝光,同时上市公司市值出现大幅缩水,上市公司与中小投资者之间的关系异常僵硬。在股市低迷,投资者对上市公司信心不足的情况下,监管层加大对资本市场的监管,2001年至2008年间,证监会、沪深交易所陆续公布了保护中小投资者合法利益的规范性文件,同时颁布投资者关系管理指引,2004年12月8日,监管层正式公布了《关于加强社会公众股股东权益保护的若干规定》,标志着投资者关系管理工作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上述一系列规定,逐步规范投资者关系管理工作,促进了中国投资者关系管理工作科学持续性发展。

目前,监管层进一步加大中小投资者利益保护,重视上市公司现金分红,充分体现了我国投资者关系管理工作指引在进一步完善,我国投资者关系管理工作也更加成熟。

3 投资者关系管理对上市公司的影响

投资者关系管理能够降低资本成本,提高公司价值,而且通过了解股东能够帮助公司识别潜在的问题;推动了公司的价值增值;增强了投资者信心[2]。

3.1 投资者关系管理提升上市公司治理

近年来,公司治理日益被监管层提上日程,同时投资者也愈发看重上市公司的治理水准,小散更加注重投票权利,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在此背景下,上市公司不仅要建立健全“董监高为核心的法人治理结构,还需要处理好上市公司与各股东的利益关系,而这又离不开投资者关系管理的应用。

(1)通过公平透明的信息披露,展现上市公司良好的发展愿景,增强股东持股信心,树立公司良好的品牌形象。同时,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和监督机制,通过投资者关系管理提供外部保证强大的实力,进一步促进投资者关系管理的快速发展。

(2)通过互动交流,使中小股东对公司的了解更多的信息,确保特别是中小投资者的利益,使其有权和发言权更充分,有利改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因为,只有通过合理均衡的公司治理机制,才能平衡各股东权益,并确保中小投资者利益不被大股东侵犯,最终推动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

因此,建立投资者关系管理,帮助投资者提高上市公司的信心,同时完善公司治理结构。这样良好的互动关系,也有利于上市公司通过资本市场融资途径扩大规模。

3.2 良好的投资者关系管理有利提升公司价值

通过投资者关系管理,更多的获得投资者的认可和支持,更高的估值,从而提高上市公司价值层次,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品牌形象

主要包括:产品市场形象、资本市场形象和社会公众形象,这三种形象相互影响又单独存在。卓越的投资者关系管理对于提升公司品牌形象,增加无形资产,同时还可改善公司外部环境,得到广大投资者的青睐,最终可积极推动公司的产品营销,引进技术人才,综合提升公司价值。

(2)再融资成本。

良好的投资者关系管理有利克服信息不对称的风险,因为,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意味着投资者的高风险,也即投资者决策面临高风险,这就迫使投资者要求较高的投资收益率,间接增加上市公司再融资的一系列成本。相反,如果上市公司长期融资理念的建立,则可提高投资者对公司的信心,通过投资者关系管理标准,实施公司的融资活动,进而可以提高上市公司的再融资水准,降低再融资成本。

(3)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青睐。

上市公司通过投资者分析师见面会、电话会、视频会、实地参观以及业绩路演等多种形式,向市场传递公司经营情况,通过多形式的互动交流,从而有助于投资者了解公司运营情况,认同公司发展理念,更加青睐公司,公平评估公司内在价值,给予公司股票合理估值范围,有效防止公司价值低估。

投资管理公司市场篇(7)

自主性治理:公司治理改革的新路径

近年来,经济全球化尤其是资本流动的全球化对公司和经济制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资本的稀缺性和各国对海外资本展开的竞争,促使全球公司治理进行改革(Davis,2000)。尤其是随着全球金融市场的发展,诸如保险公司、养老基金和投资公司之类的机构投资者在各国公司治理模式中显示出越来越强大的作用,而强大的机构投资者对公司治理制度实施的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公司治理创新也成为企业吸引投资者的关键要素。

纵观公司治理的发展脉络,基于投资者权益保护的公司治理改革实际上有两条路径,即国家层面的强制性规制机制和公司层面的自主性规范机制。强制性的规制机制主要是通过制定法律法规等内容,强制性地保护投资者的权益;而自主性的规范机制主要在基于一国法规法律基础上,结合公司自身特色而制定的相关公司制度、规则等内容,这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市场中公司主体的自治行为。

在实践中,公司治理的改革当然首先需要建立和完善法律和监管制度,但公司治理的改革和其他改革相区别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各国普遍采取了建立和自律性指导规范的办法,促进企业完善公司治理,这些都是公司的一种自律的行为。法律上的变革会触动既得政治集团的利益,政府通常不可能通过立法让已经控制大企业的金融家自动交出控制权。尽管董事会和信息披露等公司治理机制在政府的规制上能够得到法律定义,但是董事会中成员的资质、行动能力以及股东与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不能通过政府的规制来解决,只能依靠公司个体自身的规范性治理。

因此,自主性公司治理将成为进一步优化公司治理结构,提高公司治理质量的重要途径。

投资者关系管理:自主性治理机制的核心

资本市场上的投资是一个虚拟资本投资,本质上是一个信息市场,市场的运转过程就是一个信息处理的过程。在资本市场要确保公司筹资的有效运行,必须要解决资本市场上现实投资者和潜在投资者的投资决策所需的信息问题,防止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出现。市场效率的关键是如何设计投资者与上市公司之间信息权的优化配置机制,以保证他们之间信息沟通的充分性、准确性和及时性。

然而现有的法律制度框架下强制性的治理机制尤其是财务信息披露机制无法满足投资者对公司信息的需求。财务信息作为公司市场价值决定因素的作用从长期来看呈现下降趋势(Brown,Lo,Lys,1999)。一般投资者很难读懂数字背后的公司实质性信息。列夫(1998)的实证研究表明,即使在发达证券市场上,会计财务信息对证券价格影响程度占2%-5%左右。证券价格的变动中的绝大份额是由投资者心理因素和投机因素所导致(肖正再、王平,2007)。投资者本质上是前瞻性的,其投资行为往往受到公司预期性信息的影响(Lehmann,1993)。

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意识到要保持融资渠道的畅通和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拥有长期忠诚的“投资者”上帝,就必须与投资者保持良好的互动沟通关系,为了取悦投资者,提高投资者对公司的信任,公司积极主动地通过互动沟通、路演、说明会等方式与投资者进行信息沟通,尤其是关于公司未来前景和经营战略信息。市场本身自发形成了对专门处理上市公司与投资者之间互动沟通关系的活动――“投资者关系管理”的需求。

投资者关系管理是上市公司通过充分自愿信息披露,积极主动地与投资者进行互动沟通,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的一项战略管理活动。理解投资者关系管理含义的要点:第一,投资者关系是公司战略之一,它的理论基础是金融、市场营销、沟通和公司治理;第二,投资者关系管理面向的对象是投资者和潜在的投资者,既包括个人投资者也包括机构投资者;第三,投资者关系活动的主要手段是双向的互动沟通,它与财务信息的单向信息披露有本质的不同, 而网络技术的出现为这种沟通方式提供了更加有效的途径;第四,投资者关系活动的目的是通过充分的互动沟通降低投资者的风险,维持公司与投资者之间的良好关系并通过有效管理创造关系价值。

基于企业战略行为的投资者关系管理作为自主性治理的效应主要表现在:

一.帮助投资者有效地行使投票权。投资者可以依据获得的信息进行建议和监督,并且通过投资者关系管理部门将建议和监督反馈给公司董事会,帮助董事会对管理层决策活动履行监督、建议和批准的职责,约束管理者的行为,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

二.充分的信息互动沟通能够吸引公司战略投资者,优化公司股权结构,改善公司治理结构。同时信息权的配置能够使投资者确认投资机会的价值性,以较低的概率甄别出投资项目的好坏,保证投资者的权益,是一项投资者权益保护的治理机制。当投资者通过信息权知晓投资风险降低时,他们所要求的投资回报率也随之降低,这会大大降低公司的资本成本,对于投资者而言具有甄别效应。充分的信息互动沟通能够降低投资者与上市公司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解决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防止“劣股驱逐良股”的现象,因此,投资者关系管理同时也是一项提高科学决策和公司价值的治理机制。

三.在微观上能够了解投资者需求,吸引投资者对公司的信任,外部投资者尤其是战略投资者可能会对公司治理标准提出更高的要求,如总经理和董事长是否两职分离、独立董事比例、专业委员会组成、监事会的组成以及股东大会如网上投票、累积投票、经理层激励如股权激励机制等治理治理机制尤其是自主性治理机制施加影响。

投资管理公司市场篇(8)

一、投资者关系管理概述

投资者关系管理(Investo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简称IRM)是指运用财经传播和营销的原理,通过管理公司同财经界和其他各界进行信息沟通的内容和渠道,以实现相关利益者价值最大化并如期获得投资者的广泛认同,规范资本市场运作、实现外部对公司经营约束的激励机制、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和保护投资者利益,以及缓解监管机构压力等。从以上定义我们可以总结出,投资者关系管理有三个方面的特点:

1.投资者关系管理的核心理念是“投资者至上”,最大化的尊重投资者知情权。但面对不同的投资者,要有所侧重,不能一视同仁,要有区别、不歧视的对待所有类别的投资者。关键在于合理的沟通。

2.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目标的途径:通过投资者关系管理来协调公司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来树立公司的公众形象,有助于增强投资者与潜在投资者对公司的信心,而公众的信心和支持就是企业的生命。

3.公司与投资者致力于形成稳定互信机制,并把沟通,信息披露作为一种常态;要建立双向互信机制,也要促进双向信息沟通,相信不止是投资者想要获取公司的信息。

二、投资者关系管理的起源

投资者关系管理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毫无疑问,要追溯投资者关系管理的起源,必然不能脱离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变迁。在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投资者关系从漠视到越来越被公司高层注意和重视。而这也促使了投资者关系管理经历了从无到有、逐渐走向成熟的一个过程。投资者关系管理最成熟的国家莫过于美国,而美国在1929年经济大萧条之前,投资者关系管理还处于一种空白状态。我们看到,当时的美国证券市场缺乏规范,整个会计行业没有统一遵守的行业准则和制度,上市公司因此陷入了无人监管的混乱状态,投资者对公司的信息和状况几乎不知情。更为严重的是,虚假信息泛滥,暗箱操作肆无忌惮。中小股民因为信息不对称,甚至被虚假信息误导,购买了信用极差,经营状况几乎破产的公司股票,给中小股民造成了无法挽回的损失,也造成了资本市场的极度混乱。整个资本市场充满了不信任和猜疑,道德败坏,投资者之间和公司管理层之间极度恶化。相信金融危机与此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信心在资本市场比黄金重要。1953年,通用电气(GE)主席Ralph Cordiner首次为规范上市公司与投资者的关系作出努力,并铸造出IRM(投资者关系管理)术语。此后,IRM慢慢进入人们的视野。在此术语形成初期,投资者关系往往在上市公司中,是促销和宣传的手段,是公司对外形象,而我们看不到涉及实质内容的信息和数据。人们还不知道究竟IRM能为公司带来什么,初浅的理解便是公司形象名片,是公司对外促销和宣传的手段。随着投资者关系组织形成,即1956年3月,美国管理协会出具了第一份关于美国上市公司股东关系的研究报告,IRM的理论才开始走向成熟。这份报告是关于指导美国上市公司股东关系的具体操作。随后,1965年在底特律召开的“投资理念和投资教育会议”确立了IRM的学术研究地位。而在1969年7月,美国投资者关系协会诞生,是全球最早成立的全国性投资关系组织。与此同时,IRM的内涵发生的变化是不言而喻的。通过投资理念教育与市场经验的传播,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投资者关系管理的真实内涵,也越来越多企业愿意参与IRM的操作了。

三、投资者关系管理与企业价值创造之间的关系

企业已经逐渐意识到投资者关系管理能给企业创造价值,而并非仅仅停留在形象宣传作用的认识上。投资者关系管理设立的初衷就是帮助企业进行价值创造。其基本职能定位于确保上市公司的股价公平合理的反映公司的真正价值,以便拥有公平的市场价值。因此,我们对投资者关系管理的研究集中在于它如何实现企业的价值创造。公司的价值创造可以通过下面的几种方式进行。

1.通过IRM来提高跟踪分析师和投资者的数量,从而提升公司价值

IRM和跟踪分析师的数量有什么样的联系?而跟踪分析师和投资者的数量又有什么样的联系?朗和伦德霍莫(Lang and Lundholm)发现,公司信息披露的公开度与透明度,和跟踪分析师的数量直接相关。跟踪分析师的多寡,反映着一个公司的开放度与透明度。所以,投资者很容易通过判别跟踪分析师的数量来辨别公司经营的好坏,然后决定是否持有或抛弃该公司的股票。如果公司有大量的跟踪分析师跟进,投资者也会对公司充满信心,从而对该公司的股票保持或增加持有。

2.IRM有助于提高公司资本的流动性,有助于降低资本获取的成本,从而为公司创造价值

“公司披露水平的持续、稳定提高有助于提高公司股票的流动性和资金配置效率。”资本也是一种商品,资本商品的流动性,和获取资本商品的成本对企业的成长和发展无疑有重要意义。公司的透明,带来跟踪分析师的跟进,带来现期投资者的长期持有与潜在投资者的青睐,因此,公司的股票受到追捧,股票交易频繁,必将带来流动性增加和资本成本的降低,公司的资金链不断,公司才能有成长的空间和更高价值创造的可能。

3.IRM有利于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公司治理与股票价格及证券再次发售状况呈正相关: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和独立的董事制度,包括投资者关系管理,常伴之以较好的股价表现。”这一论断是由JP摩根和里昂证券香港研究人员将25个新兴市场的495家上市公司按公司治理状况分成四个等级得出的结果。董事会在公司治理结构中具有监管的作用,但公司仍然无法形成真正的自律。要实现真正的自律,只有引进IRM。IRM现在已经成为上市公司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上市公司自律的范畴。公司内部独立董事的监督以及IRM形成的自我约束机制,使得公司的运营进入良性的发展轨道,无疑能实现股东财富的最大化,从而为公司创造价值。

四、我国投资者关系管理现状和改进

投资者关系管理这一概念来自于西方成熟资本市场的国家,尤其是美国。然而,对于中国而言,投资者关系管理却是一个新生事物,甚至于中国的证券市场还刚刚起步。因此,在缺乏对投资者关系管理基本精神内核的理解和把握的基础上,我们更应该慎重的对待这一新生事物。

在2000年之前,我国的证券市场不存在“投资者关系管理”的概念,对于其功能和作用更是无从说起。国内证券市场的不成熟,带来了种种负面的影响。市场操纵,内幕交易在证券市场不足为奇。在2000年以后,国内逐渐跟踪引进了“投资者关系管理”的概念,并且在证券市场上,对国内企业和投资者进行了启蒙教育,使他们能够慢慢认识并熟悉概念的主旨和精神。尤其是在2001年以来,国际资本市场上发生骇人听闻的安然,世界通信等知名公司造假的丑闻后,中国的证券市场同样掀起了轩然大波。大量的违规违纪案件以及虚假宣传、股市操纵、内幕交易等丑闻也带来了证券市场的震荡。

对于国内证券市场上投资者关系管理的现状,学者徐刚归结为三点:“IRM缺失”、“IRM虚假”“IRM迟延”。所谓“IRM”缺失,是指披露信息缺失,市场信息不充分。“IRM”缺失,违反了上市公司充分信息的披露义务,对公司的未来发展不利。“IRM虚假”是指虽然上市公司愿意公司信息,但同样是因为非正常的交易目的,披露了大量的虚假信息。充分虚假信息的对证券市场的危害,要远比信息缺失来得更为严重。据调查,投资者对国内上市公司的报表及其他会计信息的信任度极低,而缺少信任则会增加社会的交易成本,浪费了社会资源。第三个是“IRM迟延”,顾名思义,IRM迟延就是指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不及时,沟通与协调不及时,从而达不到信息披露的目的。证券市场信息的价值来源于它的准确性与及时性。缺少及时性,IRM形同虚设。最近情况表明,我国上市在临时报告的公布不尽如人意,如对重大诉讼,重大关联交易,重大合同变更等很多重要的公司决策都不能够与投资者进行及时的沟通,从而使投资者不能及时获取信息,当然不能因重大决策事项变更而采取行为调整计划,广大投资者必然遭受损失。

通过分析上面国内投资者关系管理的“IRM缺失”、“IRM虚假”、“IRM延迟”的三个弊端,我们充分认识到国内投资者关系管理的现状,因此,构建中国的IRM机制势在必行:国内证券行业协会应当对上市公司和国内的投资者进行IRM重要性的宣传和教育,要充分培植IRM在中国运行的土壤,使得IRM理念能深入人性,让大家理解投资者关系管理与企业价值创造的关系;应当呼吁行业自律,通过上市公司内部独立董事的运行和IRM部门在公司的构建,加强监督和自律,使得上市公司能在投资者和媒体的监督之下规范化运作;应当成立投资者关系协会,美国投资者关系协会的成立对国内有极大的借鉴价值,通过行业协会制定行业自律规范并监督实施,相信对IRM的实施会有很大的帮助;当然,IRM的构建和实施也离不开法律的保障,可以通过进一步修改《公司法》和《证券法》,完善IRM在国内证券市场实施的缺点和不足。

参考文献

投资管理公司市场篇(9)

市场体系日趋完整。推出创业板,设立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公司债市场统一规范迈出重要步伐,相继推出中小企业私募债等新品种。新上市13个商品期货品种,初步形成了覆盖国计民生多个领域的大宗商品期货市场。股权投资基金和理财业务出现跨越式发展。

市场功能不断提升。一批大型企业改制为股份公司,中国铁建、农业银行、新华保险、中国建筑等实现发行上市。800多家中小型和创新创业企业在中小企业板、创业板公开发行上市。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通过资本市场完成并购重组。

市场机制日益健全。推出股指期货品种和融资融券业务,初步建立市场信用交易机制。分步实施新股发行体制改革,促进了一、二级市场协调发展。着力推动上市公司分红、退市等改革,市场化约束机制、投资者回报机制进一步健全。

市场主体质量提高。完成上市公司治理专项工作,现代企业制度的理念和规范得到普及。证券期货经营机构经受住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考验,走上改革创新和稳健发展道路。多元机构投资者队伍快速壮大,已经成为影响市场的重要力量。散户投资者的投资理念也有明显改进。

市场监管得到强化。深入落实辖区监管责任制。建立查审分离制度,完善执法体制。建立健全快速反应、多方联动和及时查处的执法机制。大幅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项目,提高审核效率和透明度。全系统战斗力和监管公信力显著增强。

市场开放不断深化。32家境内公司到境外上市,40家境外上市公司实施再融资,累计筹资816.64亿美元。积极推动境外长期资金参与我国资本市场,支持境内证券期货经营机构“走出去”。积极推动国际证券监管合作。我国资本市场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大幅提高。

市场稳定获得保障。不断加强维护市场稳定的体制机制建设,积极推进系统信息安全、打非整非、舆论引导等各项工作,确保了南方雨雪冰冻灾害、汶川特大地震等重要时段资本市场的安全稳定运行。

2012年,证监会认真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努力处理好证券期货领域发展、改革、开放、稳定等多方面关系,有力促进了国民经济转型升级。

一、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提高服务实体经济能力。设立“新三板”,启动扩大非上市公众公司股份转让试点,全年新增挂牌企业98家。非上市公众公司监督管理办法。引导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规范发展,鼓励证券公司探索建立柜台交易市场。支持文化创意、高科技、现代服务业和“三农”相关企业发行上市,启动创业板非公开发行公司债工作,在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审核中优先安排西部地区企业。联合有关部委制定指导意见,支持科技成果出资入股确认股权。会同有关部委建立公司信用类债券部际协调机制,在推动跨市场监管、促进互联互通、统一监管标准等方面取得新进展。全年公司债发行额2472亿元,同比增长95.9%;全部公司信用类债券发行额3.7万亿元,增长58.8%;76家企业通过发行中小企业私募债筹资94亿元。牵头组织和督导交易场所清理整顿工作取得积极成果,目前已有16个省区市通过验收。

二、推进重点领域改革,优化资本市场结构。深入推进新股发行制度改革,全面提高透明度,发行审核开始从盈利能力判断向以信息披露为中心转变。加强发行定价监管,促使参与主体归位尽责,完善新股价格形成机制,抑制盲目炒新。新股平均发行价、平均市盈率分别下降28%和36%,创业板平均超募比例由2011年的144%下降至94%。市场结构明显改善,全年上证综指上涨3.17%,沪深300指数上涨7.55%,上证50指数上涨14.84%。中小企业板指数和创业板指数则分别下跌1.38%和2.14%,估值结构开始趋于好转。积极稳妥推进退市制度改革,上市公司“停而不退”问题初步得到解决,2012年底有2家公司在深圳证券交易所终止上市。

三、强化投资者回报,健全投资者保护机制。在尊重上市公司自主经营管理的前提下,鼓励上市公司建立持续、清晰、透明的现金分红政策和决策机制,加大对未按承诺比例分红、长期不履行分红义务公司的监管约束。2012年,境内上市公司实际现金分红4772亿元,增长22%。年底沪深300指数公司股息率为2.66%,我国大型上市公司特别是蓝筹股股息率已经高于新兴市场和部分成熟市场。加强与财税部门沟通协调,推动出台上市公司股息红利按持有期限差别化征收个人所得税等优惠政策。据不完全统计,全年共有449家公司公告持股5%以上的股东和高管人员在二级市场累计增持49.58亿股,19家上市公司公告回购股份,有效提振投资者信心。成立投资者保护局,建立投资者保护联席会议制度,多种方式开展投资者教育,引导投资者理性投资。完善投资者适当性制度。探索维护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路径。

四、加强信息披露,规范公司治理。完善主板、创业板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规则,创业板特殊行业信息披露指引。推动电子化信息披露工作。制定提高首次公开发行财务信息披露质量的办法,抑制发行人、中介机构粉饰业绩行为,防范利润操纵。加大对发行人、上市公司和会计师事务所的监督检查,加强会计准则执行和财务信息披露监管,推动企业内部控制建设。开展上市公司股东、关联方以及上市公司承诺履行情况专项检查。鼓励投资者、中介机构参与公司治理。研究制定上市公司员工持股计划暂行管理办法。完善上市公司募集资金监管规定。

五、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改善投资者结构。积极配合社保相关部门完善投资配套规则,与有关部门共同研究改进住房公积金管理和投资问题,为社保基金、住房公积金等长期资金投资运营和保值增值做好衔接与服务。支持证券期货经营机构创新理财服务。大幅新增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和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额度,分别达到800亿美元和2700亿元人民币。2012年底,基金管理公司管理资产3.61万亿元,增长21.92%;管理的社保基金、企业年金、专户理财资产分别增长22.5%、28.9%和55.3%。

六、推进期货市场创新发展,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上市油菜籽期货和菜籽粕期货,修改完善棉花、菜籽油、黄大豆1号等6个农产品合约及业务规则。服务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上市白银和玻璃期货,优化铜、焦炭等6个工业品期货合约及规则,研究铁矿石、动力煤等战略性期货品种。推进开放性原油期货市场建设。启动国债期货仿真交易,国债期货上市准备工作基本完成。加大对碳排放权、指数、期权等新交易工具的研发力度。改革套保、套利等市场监管制度。研究建设期货与现货紧密联系,适应实体企业不同层次风险管理与商品服务需要的交易平台。全年期货市场成交14.5亿手,增长37.6%;成交金额171.1万亿元,增长24.4%。

七、着力改善政策环境,推动经营机构创新发展。取消和调整35项行政审批项目。3次大幅下调证券、期货市场收费标准,按2012年成交量计算,累计可减少投资者交易成本超过200亿元。降低证券公司结算备用金标准。出台并落实11项支持证券公司创新发展的政策措施。证券公司资产管理业务快速增长,2012年底管理资产规模达1.9万亿元,增长5.7倍。优化基金管理公司准入政策,允许设立专业子公司开展部分特定客户资产管理业务。持续推动基金产品审核制度改革,推进跨境、跨市场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ETF)等产品创新,促进基金管理公司向现代财富管理机构转型。推出期货公司资产管理业务试点。推动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私募股权基金、风险投资基金规范发展。设立中国证券金融公司,启动转融通业务试点。2012年底参与转融通业务的证券公司已达30家,累计交易额410亿元。鼓励证券期货行业出台吸纳民间资本的具体措施。

八、强化市场法治建设,提高稽查执法效能。推动修订《证券投资基金法》、《期货交易管理条例》。就办理内幕交易刑事案、审理上市公司破产重整案和处理国债回购纠纷案等问题,推动司法部门出台司法解释和政策。设立稽查总队沪、深支队,完善调查程序、证据规则等制度性安排。完善行政处罚审理程序工作指引,推进法官挂职和派出机构行政处罚试点。从严惩处内幕交易、虚假披露、操纵市场等案件。全年受理证券期货案件线索380件,增长31%。新增案件调查316件,增长21%。审结行政处罚案件90件,移送公安机关33件,增长32%。大案要案被严肃查办。制定市场诚信监督管理暂行办法,目前资本市场诚信数据库已收录约1.1万家机构和51.5万名个人的信息。

九、积极稳妥推进对外开放,提升资本市场国际影响力。落实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成果,将合资证券公司外方持股比例上限提高到49%。允许外资入股期货公司,比例最高可达49%。放宽内地企业赴港上市条件,支持在港发行人民币债券。支持沪深港交易所设立合资公司。允许港澳证券公司在合资证券投资咨询公司持股比例最高至49%,设立范围扩大至内地所有地区。研究境外公司境内发行人民币债券的可行性。与若干重点国家和地区进行监管合作,达成一系列多边和双边协议。成功承办国际证监会组织(IOSCO)第37届年会。

十、强化党的建设和队伍建设,不断夯实监管基础。加强系统党的建设。掀起证券期货监管系统学习贯彻党的十精神热潮。开展“三个如何”学习讨论和实践,创先争优活动取得新成效。加强惩防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组织干部跨地区、跨部门、跨单位交流。面向国内外、系统内外公开招聘中高层次人才。行业人才队伍建设发展规划。稳步推进交易所体制改革。完善交易所、会管机构治理结构。

2013年,证监会将紧紧围绕转方式、调结构,稳中求进、开拓创新,全面落实好党中央、国务院各项部署。依法履行监管职责,继续推进已经启动的各项改革措施,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市场结构,着力提高市场透明度,切实落实“三公”原则,更有力地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风险的底线,实现证券期货市场科学发展。

一是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扩大“新三板”试点范围。完成各类交易场所的清理整顿,继续引导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规范发展,鼓励证券公司探索建立柜台交易市场。继续推动债券市场制度规则统一,深化债券市场互联互通。落实跨市场执法安排,加大对债券违法行为惩戒力度。完善公司信用类债券制度规则,积极推动品种创新,有序扩大中小企业私募债券试点。探索完善债券评级和债券增信机制。

二是进一步深化发行和退市制度改革。落实以信息披露为中心的审核理念,修订完善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管理办法等规则制度。继续完善新股定价机制,推动市场相关各方归位尽责,强化中介机构监管。开展对首次公开发行在审公司财务专项检查工作,推动中介机构切实履职尽责。坚决打击粉饰业绩、包装上市、虚假披露等行为。积极稳妥落实新的退市制度改革措施,不断完善相关配套制度规则和市场化机制,实现退市常态化。

三是不断促进上市公司质量提升。坚持不懈地强化信息披露监管,提高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及时性。继续落实现金分红监管政策。鼓励包括机构投资者在内的各类股东参与公司治理,推动上市公司提升治理水平。完善上市公司市场化并购重组审核制度,丰富并购重组方式方法。完善资本市场会计监管体系。强化对审计、评估机构的现场检查,加大对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

四是强化期货市场服务实体经济功能。贯彻落实新修订的《期货交易管理条例》,修改和制定相关配套规章制度。促进已上市期货品种评估工作制度化、常态化,做精做细现有期货品种。做好国债期货上市准备工作。推动开放性原油期货市场建设。积极推动铁矿石、动力煤等大宗商品期货品种创新研究。做好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市场的调研与引导。探索发展利率类、汇率类金融衍生品。建立商品期货投资者适当性制度,加快培育和发展期货市场机构投资者。

五是大力培育机构投资者队伍。以股权投资基金和投资管理公司为重点,加快培育机构投资者。允许符合条件的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私募基金等各类财富管理机构从事公募基金业务。鼓励公募财富管理机构开发更多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积极推动境外养老金、慈善基金、基金等长期资金投资境内市场。协助和配合全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住房公积金委托专业机构进行投资管理,实现保值增值。

六是引导各类中介机构规范发展。强化证券公司托管、支付、交易等基础功能,支持开展资产管理等业务。加快发展各类专业证券经营机构。完善期货公司资产管理、投资咨询业务试点。抓紧做好新基金法实施各项准备工作。加强对证券投资咨询、资信评级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和评估机构等中介服务机构的服务和监管。

七是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对外开放。进一步完善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QDII)制度安排。扩大QFII、RQFII投资额度,增加投资便利性。支持跨境ETF产品和跨境债券市场发展。推进期货公司境外期货经纪业务试点。支持境内企业境外上市。支持符合条件的证券期货经营机构“走出去”。加强跨境监管合作。

八是持之以恒做好投资者教育和服务。拓展投资者教育工作的深度和广度。建立与投资者的良性互动机制。完善市场化投资者保护机制。支持财富管理机构提供更为多样化的产品,满足投资者特别是个人投资者多元化、差异化需求,引导个人投资者委托专业机构理财。

投资管理公司市场篇(10)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在1996年颁布的《资本协议市场风险补充规定》中,将市场风险定义为因市场价格波动而导致表内和表外头寸损失的风险,并根据导致市场风险因素的不同将市场风险划分为利率风险、股票风险、汇率风险和黄金等商品价格风险。随着经济全球化、金融国际化以及金融创新的发展,保险集团面临的市场风险呈现出高层化、扩散化、契约化和网络化等特点。2007年以来的次贷危机又使保险集团的市场风险进一步上升。在这个背景环境下,保险集团应考虑设计一个有效的市场风险管理架构,通过建立和适时调整自身的风险管理机制,来防范和化解集团和子公司层面面临的各类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集成管理的风险管理架构应设计为矩阵式的市场风险管理架构。它应在横向业务整合的基础上,增加纵向的管控,将同属性的交易或者具有相同风险因子的品种进行风险加总。金融集团由决策层确定总体风险资本,然后把总体风险资本限额按横向(子公司)来进行分配。即将风险资本限额在集团不同的子公司之间进行分配,子公司再将所配的风险资本限额配置到每一个业务部门,则每一级的管理者面对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如何把下一级的投资活动产生的风险限制在可控范围内。如果每一级的风险管理者都能做到随时掌握和监督下一级的风险限额执行情况,并能对突破既定限额的情况进行及时干预,则风险管理就算真正达到目标(层级管理)。

保险子公司与资产管理子公司的市场风险管理

新《保险法》对于保险资金的运用渠道一直有严格规定,只允许投资于银行存款、买卖政府债券和金融债券。由于投资渠道的限制,加之1996年5月以来的8次利率调整,使保险资金处于闲置状态或低收益状态,导致出现了严重的利差损问题,严重影响了保险公司的生存和发展。1998年以后,保险公司陆续获准可以进行同业拆借、买卖中央企业AA+公司债券、国债回购、协议存款、企业债券及证券投资基金。2004年,保险公司又获准可以买卖可转换债券、保险外汇资金境外运用、投资银行次级债。2004年10月,随着《保险机构投资者股票投资管理暂行办法》的颁布,标志着我国保险资金可以直接进入证券市场进行股票投资。一般来说,保险资金运用的原则应符合安全性、流动性、收益性三原则,并在遵循安全性原则的前提下以求取得更多的收益,同时应保持一定的流动性以应付日常开支和保险赔付。

保险资金运用可主要按照风险限额管理来实施(子公司层面),首先根据保险子公司(或保险资产子公司)的资本实力、股东目标与风险偏好、监管规定等,确定保险资金运用的总体风险水平以及相应的抵御风险损失的风险资本限额;然后,根据对各业务部门或交易员的风险调整的绩效测量结果,以及其它因素在各层次间进行风险资本限额的分配;最后根据分配的风险资本限额对各业务部门乃至每一笔交易的风险进行监控,并根据风险调整后的绩效评估结果以及其它因素对风险资本限额进行动态的分配调整。

保险公司偿付能力越大承受高投资风险的能力越大,衡量偿付能力的指标有净保费与净资产之比,美国的保险监管认为3:1为满意的最大安全比例,这一比例愈大,保险资金的运用规模可以相对大些。未决赔款准备金与净资产之比高于1:5,保险公司有可能破产,这一比例愈大,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规模相对小些。我国2001年制定的《保险公司最低偿付能力及监管指标管理规定》做出了具体规定,其中也规定了财产保险公司资金运用指标,寿险公司投资收益监管指标。严格根据保险公司的资本实力和偿付能力,对保险投资总投资额及其风险限额上做出限定,对保险资金投资的市场风险将起到事前控制的作用。

银行子公司的市场风险管理

我国银监会2004年了《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指引》,从操作层面上对商业银行的市场风险管理提出了要求。银监会《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规定,商业银行交易账户总头寸高于表内外总资产的10%或超过85亿元人民币的商业银行需计提市场风险资本。这意味着,银行子公司必须对市场风险进行合理的管理,以便对市场风险资本金进行管理。

银行子公司目前产生市场风险的资金交易品种,主要包括外汇交易(如即期外汇买卖、远期外汇买卖、外汇掉期等)、贵金属交易业务(如黄金白银的即期买卖、远期买卖、掉期及租赁交易)、衍生产品交易业务(如货币掉期、利率掉期、掉期期权、外汇期权、债券期权、利率期货、指数期货、指数期权等)、利率产品业务(如机构债券、公司债券、短期商业票据、新兴市场公债等)、结构化产品业务(如信用违约互换、与信用相连的债券等)。随着利率市场化、金融创新的不断深化,银行子公司的经营重点由传统的贷款业务向市场业务转移,面临的市场风险的种类和规模将成倍增长。

银监会的《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指引》中要求商业银行根据资产负债的特征划分银行账户和交易账户,并针对两个账户的不同特征选择合适的方法计量市场风险。银监会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规定,需计提资本金的市场风险包括以下风险:交易账户中受利率影响的各类金融工具及股票所涉及的风险、商业银行全部的外汇风险和商品风险。其中不包含银行账户中的利率风险。银行子公司应当尽量对所计量的银行账户和交易账户中的市场风险(特别是利率风险),在全行范围内进行加总,以便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了解本行的总体市场风险水平。在操作层面上,由于银行账户采用账面价值核算,而交易账户采用市场价值核算,因此常用的VaR方法主要集中于交易账户的市场风险衡量,而无法覆盖银行账户的市场风险。后者往往使用敞口分析、缺口分析或敏感性分析加以补充。这样,在计量两大账户风险的方法上就出现了不能统一的局面。

银行子公司应对两个账户进行市场风险的统一管理。统一银行账户和交易账户的市场风险管理,有助于高级管理层准确衡量全行范围内存在的风险。两大账户的市场风险管理割裂,则可能因统计口径、参数设置和计量方法的不一致给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的决策造成困难。银行账户的VaR可用MonteCarlo模拟利率和汇率的未来变动,计算出银行账户在一定置信度下的最大可能损失,这在本质上与交易账户的计量是统一的,因而从技术上而言,统一两大账户的市场风险管理是可行的。

证券子公司的市场风险管理

(一)证券承销业务的市场风险

证券承销业务的市场风险是余额包销的风险,证券承销业务市场风险管理的目标就是要将承销的股票全部销售出去,不能产生余额包销,而股票能否销售出去的核心在于股票发行定价。因此,证券承销业务事前风险管理的核心在于承销证券发行定价能力。另外也可对承销股票的VaR(IPO新股价格变化可用二级市场中行业相同、经营状况相同的公司的股价变动来反应)进行估算。

(二)证券投资业务的市场风险

证券投资风险主要是股票、债券等金融产品二级市场价格波动的市场风险。可采用以VaR限额管理为基础的风险管理策略。

(三)融资融券业务的市场风险

2008年10月经国务院同意,中国证监会宣布要启动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试点工作。在融资交易中,证券子公司可能会面临到期客户不能偿还融资款,甚至强行平仓后所得还不足偿还融资款的风险,即客户把损失风险转嫁给证券子公司。还有,证券子公司在动用自己的资金或者证券为投资者融资融券过程中,由于错误判断市场所引起的风险,即股票上涨误判为下跌融出资金,而股票下跌误判为上涨融出股票,也将直接对证券子公司的利润产生负面影响。另外,引入卖空机制后,估值偏高的机构重仓股也会存在下调的风险,抱团取暖的现象将大为减少,这些将增加证券子公司的自营业务难度和风险。

针对融资融券可能的市场风险,证券子公司应建立信用账户预警系统,对客户信用交易帐户的融资买入和质押股票的风险指标进行动态监控,量化融资质押证券强制平仓的预警线和平仓线,并且根据市场趋势调整融资融券的比例。

信托子公司的市场风险管理

2007年3月1日,中国银监会正式颁布实施新修订的《信托公司管理办法》和《信托公司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管理办法》,同时下发“关于信托公司过渡期有关问题的通知”,这就是业内所谓的信托“新政”。《办法》第二十条规定,信托公司固有业务项下可以开展存放同业、拆放同业、贷款、租赁、投资等业务。投资业务限定为金融类公司股权投资、金融产品投资和自用固定资产投资。目前,信托子公司的自营业务有较大的比重在证券投资上,因此自营业务的实时监测就目前的自营业务的品种而言,反映的主要是证券投资的风险。

对于固有业务项下证券投资的市场风险及管理情况,信托子公司应对因股价、市场汇率、利率及其他价格因素变动而产生和可能产生的风险值进行估算(即证券投资组合的VaR值),分析上述价格的变化对公司盈利能力和财务状况的影响。对于有些资金信托项目,资金信托计划中承诺通过调整管理费弥补投资者的利息风险,将投资者承受一定的利率风险附带转嫁到信托公司自身上,从而吸引投资者的,信托子公司对这类信托项目的利率风险的估算可采用利率风险VaR,计算在一定置信水平下,由于基准利率变动导致的管理费用的最大可能损失。

基金子公司的市场风险管理

一般而言,基金投资的实际风险承担者是基金管理公司的客户——基金投资者,而基金管理公司只是受托理财,作为报酬,基金投资者要支付管理费给基金管理公司。因此,从集团层面来看,基金管理资产不纳入集团的市场风险资本限额汇总计算,对基金公司投资组合的市场风险管理主要属于指导建议层面,对其投资的市场风险进行动态测算与评估并给出指导意见。但对有些特殊类型的品种,则应测算其不能保本对基金公司造成的潜在损失,且应对其实施的投资组合保险策略进行严格动态监控。

内容摘要:保险集团是以保险为核心,融证券、信托、银行、资产管理等多元金融业务为一体的金融混业经营集团。本文针对保险集团混业经营中子公司的复杂性和子公司业务的特殊性,对保险集团如何进行全面市场风险管理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保险集团混业经营市场风险管理

参考文献:

上一篇: 消防工程概论 下一篇: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