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责任审计总体审计策略汇总十篇

时间:2024-03-19 14:58:17

经济责任审计总体审计策略

经济责任审计总体审计策略篇(1)

一、高校经济责任审计中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为了强化对高校领导干部的管理以及监督的水平,能够在教育事业中促进领导干部党风廉政建设,来维护高校的财务、经济能够正常的进行。但是在我国高校经济责任审计中存在着许多问题,通过对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特征以及实践意义进行研究,能够总结到其中存在的问题可以归纳为:

(一)规章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高校教育中,由于制度中存在着缺陷,这就导致在经济责任审计中没有一个相对完整、具有严格标准的框架来进行具体便准的规范,这就使得在高校经济责任审计中出现了

不确定性的管理,使得审计结果不够规范,在内部行政权力中,高校的经济责任审计没有发挥正常的工效,失去了制度的规范。

(二)在思想认识上的问题。

在思想上出现的问题主要的表现在:高校的领导干部认为经济责任审计是一种监督形式,在思想上的重视程度不够高,并且在工作中没有对审计的对象进行重点研究,在工作中知识注重了形式,没有做好具体的规范检查。

(三)在原则上出现的问题。

在高校经济责任审计中,在领导出现离职或者是调转的时候,一般实行的是:“先离职,后审计”的原则,这就出现了在经济责任审计中造成了一系列问题:离职后领导的重视程度不够高。没有对具体的审计工作进行事前的变更安排,造成工作中出现的漏洞,这就使得在以后的工作中使得“审”与“用”脱节,影响了经济责任审计的结果。

(四)审计工作中独立性比较差。

由于在当前,我国高校教育事业中,经济责任审计是学校内部额审计部门来进行具体的审计工作,但是在高校经济中,审计对象不够明确,在工作中会受到各种牵制,这就造成在工作中不能完全按照公平、公正的原则进行实施,仅仅是存在着一种经济业务的依托关系,影响了审计的结果。

(五)审计工作在规划中的缺失。

在我国高校教育工作中,存在的现状基本上可以归纳为:审计的内容比较复杂;时间紧;审计覆盖的面积比较广,因此在具体额工作中对人事制度上存在着不足,这就会影响审计工作的具体规划,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仅仅限制于形式上,并没有对结果进行具体的规划设计。

(六)审计工作中方法和技术的缺陷。

在我国高校审计工作中,由于受到传统的审计方法的限制,这就导致在工作中会出现一些违法的账面,这种状况就是由于审计工作中的方法和技术不够完善,严重的影响了审计结果,造成审计中风险。

二、经济责任审计的具体策略分析

在高校教育中,审计策略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促进高校融资的正确进行以及在财务工作中的顺利实施,这就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审计策略,其中审计策略是指审计人员为了更有效的实施审计目标来具体安排的关于审计计划的流程,审计方法以及在审计评价体系中的具体事项,最终制定一套比较完整的体系来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降低审计中的风险,提高审计的效率,促进高校财务工作的有效实施。具体的审计策略表现在:

(一)对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的计划工作。

在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为了保证审计结果的准确性,这就需要在具体工作前要制定明确的审计目标,并且选择合理的审计方法,在根据现有的资源中进行颗粒的调整计划,使得审计工作能够科学有效的顺利实施,增强审计的审核结果,完成审计成果,在计划工作中做到合理、高效。

(二)安排具体的审计流程。

在审计策略的制定过程中,重点是从审计的准备工作、实施阶段以及审计的报告阶段进行的。具体的实施过程包含着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对审计对象进行确定,明确具体的经济目标,在识别审计风险的过程中来具体确定审计的流程,根据高校经济责任的具体步骤来实施审计的过程,这样就能够大大降低审计的风险性,提高审计的质量,之后做出比较科学的审计报告。最终在合理的审计方法中来确定具体的经济责任。

(三)经济责任审计的技术方法和评价方法。

在研究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审计的技术方法有:从账户进行入手,将账簿和银行账户,来确定具体的会计科目,并且做好相关账目的审计监督工作;在查账取证中研究审计的方法:常见的方法是顺查法、逆差法、抽查法、抽样法、计算法等,在审计方法中还包含着财务分析方法,在高校财务状况中对经济责任以及具体的经济目标进行客观的评价;审计调查法,连续审计法等。

在研究高校审计评价的方法中:它主要是高校经济责任下来研究审计方法的重点以及难点问题。具体有:层次分析法、以及在选择审计评价方法中遵循的具体原则。

总结

在研究了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后,能够根据具体的现状制定科学合理的审计策略,在研究审计方法以及审计评价提下中构建了完整的经济责任审计程序,最终为完成高校经济工作中的内部控制以及财务状况做出了有效的保障,在领导干部的正确领导下,有效的提高了审计的质量,强化了运用的实效,最终为高校教育事业在经济责任审计中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完善的体系。

参考文献:

[1]谢文轩,李家声,陈小芳.高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几个难点问题以及对策探讨[J].当代经济,2012,(16).

经济责任审计总体审计策略篇(2)

二是“先离后审”的模式削弱了审计监督职能。经济责任离任审计属于事后监督,不能及时发现和解决被审单位已经存在的经济问题,对违规违纪行为不能防患于未然,不能有效防止领导者决策失误或管理不善造成的损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责任审计的效果,也难以及时为组织部门考核、使用干部提供参考依据,使审计资料的实用价值不高。另一方面,经济责任审计往往时间集中和紧迫,审计部门由于任务重、人员少,只能疲于应付,难以提高审计质量,也不利于提高审计部门的权威性。

三是缺乏健全明确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在内部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涉及微观经济领域、宏观经济领域;既要关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又要考评当前经济效益及长远经济效益。缺乏必要的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标,国有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不能全面、系统地衡量经济责任人的职责履行情况,无法作出科学、合理的审计评价。另外,影响经济责任人业绩的因素既有内部经营管理方面,也有外部环境方面;没有责任划分标准和评价标准,审计意见不能明确表述被审计人的职责履行情况及经济责任人承担的责任。

国有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最根本目的是通过加强对企业领导的监督和管理,以保证国有资产的安全和保值增值。而影响企业发展最深远的就是企业战略,因此,以战略责任为导向是国有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发展的一个趋势。

将战略责任观引入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并不是否定现有的审计程序和内容,而是要在指导思想上有所改进,并在原有审计基础上加强对单位领导人的战略决策和战略执行责任进行审计。企业的战略管理是一个系统化过程。首先,审计可以根据企业的使命和目标,分析企业经营的外部环境,特别是宏观经济环境和国家政策,确定存在的经营机会和威胁。其次。评估自身的内部条件,特别是客户关系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认清自身的经营优势和劣势。在此基础上,企业要制定用以完成使命,达到目标的战略计划。根据战略计划的要求,内审部门提供风险评估信息于管理者配置相应资源,调整组织结构和分配管理工作,并通过计划、预算和进程安排等形式实施既定的战略。在执行战略的过程中,内审部门还可以实施有效控制,确保预期目标的实现,同时还要根据变化的情况提出修订原有战略或制定新战略的建议,开始新的战略管理过程。因此,企业战略管理的特点是一种循环往复,不断发展的全过程系统性管理。

在战略责任导向下的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任务就是评估单位负责人在战略决策和执行过程中,战略制定的过程是否科学,执行的效果是否如预期的估计,在执行中是否出现偏差,是否及时反馈执行过程出现的信息以及战略执行的各个层面的协调性。在实际操作中,需要加强以下四个方面的审计内容:

一是针对战略层次的审计。按照战略实施的范围不同,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公司层战略、经营层战略和职能层战略。公司层战略审计的主要目标是审核被企业目标、企业使命是否适应整个大环境,其经营领域是否具有竞争力,其经营所需资源配置是否合理,其组织结构、文化环境和价值观是否适应其战略,各机构和部门之间是否协调一致,相互支持等等。针对公司层战略审计,首先要准确把握宏观经济环境,尤其是要关注各项产业政策、调控政策、相关的法律法规、政府监管趋势等。其次要进行客观的自我判断,特别是在自身实力、客户的评价和定位等方面。经营层战略审计的主要目的是审核公司是否在公司层总体战略的指导下,制定了适合本单位发展情况的经营战略,包括资源配置是否合理、内部各职能部门是否相互支持协调等。职能层战略审计的主要目的是审核职能设置能否为企业目标的实现提供保证。通过审核部门年度目标的实现情况以及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以及业务终端面对具体情况的业务落实能力和业务应变能力,来反映职能层战略管理的效果。

经济责任审计总体审计策略篇(3)

审计的本质目标是确保受托经济责任的全面有效履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受托经济责任的内容和范围是不断发展的,作为确保受托经济责任全面有效履行的审计在形式上也要不断创新和发展。在内部审计领域,审计功能也从最初的“差错防弊”保护企业财产拓展到“经营审计”以及风险评估,其功能开始向效率性、效果性和经济性拓展。尤其是今后,内部审计的监督、评价功能将在企业内部管理更广阔的范围内发挥,评价的内容也越来越复杂,需要的手段也越来越先进。内部审计也从事后转到事前,从后台走向前台。

一、内部审计功能拓展的历程回顾

内部审计的发展不是自发的产生的,而是管理人员、内部审计人员以及审计学者们为了适应现代化的受托经济责任的要求,不断追求和积极倡导的结果。内部审计的功能也随着现代内部审计的发展不断演变。其演变过程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报表监督,账簿及报表的查错防弊功能向制度监督主导转变,内控功能逐渐发挥,但仍以财务审计为主导。此阶段的内部审计模式一般是账簿基础审计和制度基础审计,基本上都是围绕财务审计开展,审计的范围还主要是财务方面,属于传统意义上的财务监督、签证功能。

第二阶段:绩效审计以及经营审计。随着企业之间竞争日益加剧,企业的内部结构和外部环境以及业务种类增多,企业管理层次逐步分解的同时也带来了管理中的舞弊行为逐渐增多,一般的财务审计难以适应防范和揭示这些舞弊的要求,内部审计需要更多的开展非财务审计方面的审计工作,即以经济活动的经济性、效果性、效益性要求为核心的经营活动的绩效审计和深入到具体经营活动中的经营审计。

第三阶段:管理审计及各种多元化的增值服务审计。管理审计可以视做内部审计功能在经营审计基础上的进一步拓展。经营审计只对决策后的执行过程加以监控,而拓展到管理审计后,对决策本身的合理性或管理中权利的运用是否合适进行独立的、客观的检查和评价,即实现一定的咨询。不仅如此,事前或更高层次的审计参与拓展到了强化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建设以及公司治理过程中,其与计划、策略和风险的评估结合起来拓展出各种多元化的增值服务审计。

第四阶段:内部审计功能逐步回归,重新强调其认证的履行。随着内部审计功能的拓展,内部审计越来越过多地参与到企业的各个决策管理层面,过多的强调其多元化增值服务和咨询的发挥,反而忽略了审计传统的认证的监控作用的发挥,结果在内部控制不十分完善的情况下,内审人员把过多的精力分配在了其他业务拓展上,导致基本功能履行缺失,这样也就促使内部审计功能逐步走向回归,重新强调其认证的履行。

二、内部审计功能的拓展方向

内部审计的功能包括认证和咨询,两方面的功能都存在一定的拓展空间。当然,两方面功能虽互相不可替代,但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兼容性。认证是内部审计传统功能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其拓展方向主要是其自身的拓展方向。而咨询实际就是单一认证向咨询功能的进一步延伸,其拓展方向也就是从认证到咨询的拓展方向。

1.传统内部审计认证自身的拓展方向:原有的传统内部审计认证主要关注企业内部管理分权产生的管理层级间的受托经济责任,即从总经理以下各级管理人员间分权产生的受托经济责任。随着企业治理日益得到重视,企业内部的委托关系越来越具有多样性和层次性,除经理及以下层级外,出现了股东大会――董事会――高管人员――各级管理者等类似受托经济责任链,此时内部审计的认证就需要适应这种经济责任链进行拓展,认证性审计也应当包括三个层次:最高层次是董事会成员对股东大会承担的受托经济责任的履行的认证性审计,即董事会业绩考核与审核。中间层次是保证高管人员对董事会承担的受托经济责任,最后一级才是自总经理一下的各级管理层级授权所产生的受托经济责任认证性审计,这一层级也应细分为很多具体职责。这样最终转化为内部审计功能在认证性上的拓展内容。

2.从认证到咨询的拓展方向:内部审计的咨询其实是将内部审计在认证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对制度、管理和经营控制等方面有针对性地提供咨询性建议。其功能拓展的方向应当是通过对以往审计过程中发现问题的总结,对将来审计中可能产生的问题进行预判,并提前堵住这些漏洞,将监督提前,起到事前约束、事中自我衡量和事后对照的系统化的经济控制功能。

三、内部审计功能拓展的具体体现

1.传统财务审计方面。由于计算机技术的推广和大规模集成系统的发展,财务信息认证已较少面对直接逐笔核对初始业务,因此当前内部审计对传统财务审计方面已经全面转向以内部控制制度的审计为主,同时注重对控制系统的认证,以及对特殊、异常事项或紧急事项的审核认证。

2.经营业务与绩效审计方面。在企业的多层次委托关系链中,经营业务和绩效的要求被不断地细化和分解,内部审计中的绩效审计和经营业务审计也就越来越承担了更加具体和细致的审计要求,此方面的功能也被进一步强化。

3.战略审计方面。战略审计的初衷是企业的运作或执行的程序、操作等是否满足企业组织的战略发展规划,但如果制定的战略一开始就偏离了企业所有者的要求,那么执行过程即使最完美,整个企业组织的受托经济责任也不可能得到很好的完成。这就促使内部审计开始从源头进行监控,对制定战略决策层次的人员和战略决策本身进行审核。这样,战略审计的对象开始直指企业的高管和董事会,相应的授权机制也随之开始建立。

4.风险管理审计方面。建立在内部审计对内部控制监控基础上的风险管理审计对内部审计衡量和监控企业风险提出了更加全面的要求。按照企业风险管理的框架,风险管理包含要素: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件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反应、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以及监控,这样,内部审计的风险管理审计的实施逐步都体现到了这八个环节当中,其监控也越来越走向全面。

参考文献:

经济责任审计总体审计策略篇(4)

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中的中流砥柱,在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国有企业领导人也因此被赋予更大程度的决策权和经营权,因此,对国有企业的监管也变得越来越重要。经济责任审计,就是对领导干部在任职期间因其所任职务,依法对本地区、本部门(系统)、本单位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应当履行的职责、义务进行的监督和评价活动。从审计实践看,审计是基础,评价是关键。因此,建立一套科学合理、完整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实现审计评价的科学化规范化尤为重要,它对于客观公正地评价领导干部或领导人员的经营业绩和经营绩效,防范审计风险,实现审计目标和进一步深化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目前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存在的问题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是度量领导干部的工作业绩和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工具。目前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一方面缺少具体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指标体系,这给审计评价工作造成困难。尽管两办规定中明确了审计评价的依据和原则,但条文规定仍过于宽泛和笼统,不便于实际操作。不完善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指标体系,致使不同的审计人员面对同样的问题,可能会做出不同的审计评价,影响了审计的客观公正和审计的权威性。另一方面,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也无法可依。目前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主要是参照财政部有关企业绩效评价的标准,同时在实践中也“总结”出了一些指标。但是,这些指标与标准并不是被系统地引进来,而是零散地、个别地被使用,因而缺乏应有的约束性和法定性,很难得到被审对象的认可;同时,也不能对企业及其法定代表人起到应有的指引和规范作用。

多年来,我国国有企业也不断在尝试摸索建立适合自身实际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总体来看,这些指标体系重视对财务指标的评价,忽视对非财务指标的评价;重视对过去的评价,忽视对未来的评价;重视对结果的评价,忽视对过程的评价;重视对企业内部因素的评价,忽视对企业与环境关系的评价;重视对传统资产的评价,忽视对无形资产特别是知识资本的评价;重视对经营能力的评价,忽视对企业创新能力的评价。这些基于历史的会计数据,是对过去的经营业绩的总结与评价,虽对当前和未来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但不能为日常工作及时提供行动指南,无法协调企业当前与长期战略目标。因此,现有的经济责任评价体系不能很好地调动企业领导积极有效地执行企业战略,易使管理层急功近利,引发短期行为,导致不少企业只注重利润和规模等短期财务业绩,忽视企业创造未来价值的潜在能力;只重视根据会计报表数据计算而得的财务指标,缺乏对影响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进行的综合评价和从长远的角度考虑企业的发展,其评价结论不能科学地反映企业的真实情况和创新能力。

传统的业绩评价指标是相对静态的,滞后的。无法动态的、全面的、并随着企业发展对企业的业绩实施评价和指引。由于传统业绩评价指标存在上述种种局限,影响了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实际效果,因此,许多人都在寻求更有效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方法。

二、平衡计分卡的启示:以平衡计分卡为中心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的构建

平衡计分卡是根据企业组织的战略目标而设计的指标体系。它以公司战略为导向,寻找能够驱动战略成功的关键成功因素(CSF)(依据公司价值链来分析各个价值增值过程的关键成功因素),并建立与之具有密切联系的指标体系来衡量战略实施过程的状态和采取必要的修改以维持战略的持续成功。平衡计分卡是我们在制订关键绩效指标时可以采用的非常有用的工具。

平衡计分卡综合了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以企业的远景和目标为核心,分别从财务、客户、内部业务流程以及学习与成长四个层面,对企业的经营业绩和竞争状况进行综合、全面和系统的评价。

平衡计分卡的四个层面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存在着一定的层次性和紧密的逻辑关系,展示了业绩和业绩驱动之间的关系。学习与成长层面是其他三个层面的强化剂,在一个持续增长的企业组织中,具有创新意识和开拓能力的员工是完善内部流程、满足顾客、实现财务目标的关键因素。内部业务流程连接了学习与成长层面和客户层面。优秀的员工能够保证内部业务流程的顺畅,从而提供令顾客满意的产品;而为了保证实现企业的长期发展目标,必须重视顾客的作用,提供顾客满意的产品和服务,为此就要改进企业的内部业务流程,此时有必要对员工进行培训,提升他们的技能,开发他们的潜力,并且对员工进行有效的鼓励。而顾客、内部业务流程、学习与成长这三个方面的作用最终都会从财务指标上体现出来,可以说平衡计分卡的四个层面是一条因果关系链。因此在指标的选择上要反映平衡计分卡四个层面之间这种环环相扣的关系,通过对绩效与绩效动因的分析,能够发现企业存在的问题,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三、引入平衡计分卡对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现实意义

1.与传统业绩评估方法比较,平衡计分卡是业绩评价方法上的历史性突破,因为该方法将传统意义上的业绩评价与企业竞争能力、管理业绩和长远发展规律揉合;更能体现经营者更优的经营战略和绩效,更好地区分出经营者的综合经营水平和社会经济责任,以及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同时,这一指标体系在重视财务效益水平的基础上,更注重企业未来发展潜力以及对社会、对客户的责任,从而更加客观、公正地评价经营者的经济责任和经营成果。因此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中引入平衡计分卡,对经济责任审计评价质量的提高,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2.平衡计分卡采用多视角制衡机制,该方法能较好地制约管理者的片面追求部门短期利益而不惜牺牲长远利益或其他部门乃至公司整体利益的行为。因此,将平衡计分卡的理念和原理融入到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中,并通过具体应用,能促进合作各方正确处理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短期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并促进战略目标的实现。

3.以平衡计分卡为载体,将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融入到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和学习与成长性等四个方面,使评价指标能更客观地反映被审计对象履职情况和工作实绩,从而进一步提高经济责任审计在人才选拔和薪酬激励等方面的作用。

四、基于平衡计分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1.基于平衡记分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架构

将平衡记分卡的方法引入到国有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中,需要充分利用平衡计分卡所具有的指标量化、具有逻辑性、与战略紧密结合的优点,同时还需要注意到,平衡记分卡本身作为绩效评价的工具,其与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具有完全不同的目标和关注点,因此,需要将平衡记分卡充分改造,以适用于经济责任审计评价。

本文在以平衡计分卡为基础构建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时,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平衡计分卡的优点和国有企业的特点以及影响国有企业绩效的因素,首先把国有企业的绩效分为六个维度,分别是评价基础维度、财务维度、利益相关者维度、内部业务流程维度、学习与成长维度和战略维度,然后确定各个维度的评价指标。然后再将每个维度按照性质和业务情况,具体分解为若干二级指标或三级指标。

(1)评价基础维度

会计及相关信息的真实性和经营行为的合法性是进行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基础。评价基础维度可以分解为会计信息真实性和合法合规性两个二级指标,其中会计信息真实性主要通过会计信息差错率来反映,合法合规性评价通过违纪违规金额和经济损失金额,结合责任认定来反映。

(2)财务维度

财务维度可以分解为经营业绩考核指标完成情况和财务绩效状况两个二级指标。经营业绩考核指标完成情况可以分解为年计划完成情况和任期内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来反映。财务绩效状况通常包括反映企业财务效益、资产运营、偿债能力、发展能力状况等方面。财务绩效计量的典型指标有利润、现金流量、资本报酬率、销售增长率以及经济增加值等。

(3)利益相关者维度

国有企业要达到理想的业绩,不仅仅和客户相关,还涉及到与供应商、出资人、政府以及员工的关系,因此把平衡计分卡中的客户维度改进为利益相关者维度,主要指标有:①客户方面的指标。主要包括市场占有率、顾客满意度和顾客保持率。②供应商方面的指标。主要包括供应商信誉和与供应商关系。③出资人方面的指标。主要是对出资人整体发展的贡献度。④政府方面的指标。主要是履行社会责任等情况。⑤员工方面的指标。主要是员工满意度和职工工资增长率。

(4)内部流程维度

内部流程维度可以分解为两个二级指标,分别是①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情况,主要对内部控制流程设计、制度建设的健全性、有效性,风险管理的及时性、适当性和有效性情况进行评价。②重大经济事项决策和执行情况,重点评价被审计单位的重大决策、重要人事任免、重大项目安排和大额资金运作事项的决策程序和决策方法的合规性,落实决策事项措施的有效性。

(5)学习和成长维度

学习和成长维度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①发展创新评价。主要评价企业在经营管理创新、工艺创新、技术改造、新产品开发能力、品牌培育、市场拓展、专利申请及核心技术研发投资及结果、科技成果转化、重大产业科技攻关等方面的措施及成效。②人力资源。主要是通过全员劳动生产率、培训与教育费用、专业技术人员拥有率等指标反映企业人力资源状况。

(6)发展战略维度

平衡记分卡作为战略管理工具,是将企业的战略目标分解,然后再进行业绩考核。而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是对履行经济责任的结果与过程的评价,为了更清晰地反映企业领导人任期内的经济责任,需将企业的战略发展情况单独评价。通过行业背景、行业发展趋势、产业竞争程度、企业所拥有的资源、组织文化、竞争策略和竞争优势的分析,审查企业发展战略研究制定的科学性、有效性,以及相关措施的监督落实情况。

在以上六个维度中,评价基础维度是根本,财务、利益相关者、内部业务流程和学习与成长维度是四根有力的力柱,发展战略维度是最终需达到的目标指向。

2.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

首先,将审计总体目标根据被单位实际情况,分解为平衡计分卡的各个层面的分目标并按照设计原则设计具体指标(可以是定量指标也可以是定性指标)、目标值(可以参考标杆),并赋予各个层面一定的比重;第二,在此基础上对六个维度的审计结果进行分项评价计算、统计指标值,对指标值结合目标值进行分析比较;第三,在分项评价结果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汇总。第四,综合考虑单位发展基础、经营环境,对被审计对象履行经济责任情况作出综合评价。综合评价标准划分为很好履行、较好履行、基本履行、未有效履行四个档次。

以上将平衡计分卡用于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是吸取西方先进管理经验,借鉴先进管理方法的一种创新。在创新过程中,要根据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目标来取舍,结合国有企业的特点进一步探索,使得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有更广泛的使用价值和适应性,当然,该方法也不是完美无瑕,尚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非财务指标如何量化,如何克服非财务指标在评价过程中所固有的主观因素等,仍是尚未彻底解决的问题,所以平衡计分卡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中的运用仍然需要较长的时间和大量的实践来研究和完善。

参考文献:

[1]罗伯特·卡普兰、大卫·诺顿著,刘俊勇,孙薇译.2004.平衡记分卡—化战略为行动.第一版.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

[2]罗伯特·卡普兰、大卫·诺顿著.王建军等译.2004.战略中心型组织.第一版.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

[3]罗伯特·卡普兰、大卫·诺顿著.刘俊勇、孙薇译.2005.战略地图—化无形资产为有形成果.第一版.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

[4]李晓影.平衡记分卡:变战略为行动[EB/OL].http:///,2004年6月10日.

[5]毕意文,孙永玲著,《平衡记分卡,中国战略实践》,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9月。

[6]李亚哲,王晔.“平衡记分卡”—国有商业银行绩效管理的新选择.金融会计[J].2005(10)

[7]张晓莲.我国商业银行业绩评价体系构建分析.西安金融[J].2005(9)

[8]殷晓辉,王彪.透视〈平衡计分卡及其应用〉(上).商界名家[J].2005(4)

[9]叶春明,孙薇,宁海英.以平衡记分卡为基础构建商业银行业绩评价的非财务指标[[J].金融论坛,2004,(1)

[10]孙伯灿.商业银行市场竞争战略产生的偏差及纠偏措施.国际金融研究[J].2003(4)

[11]罗伯特·卡普兰与戴维·诺顿:《综合记分卡:一种革命性的评估和管理系统》,新华出版社,2002

经济责任审计总体审计策略篇(5)

相较于其他类型的审计工作,政府经济责任审计在工作中表现出了明显的优势与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将审计单位的经济效益作为展开工作的主要依据,而且对审计单位的评价十分公正、客观。该项工作不仅要将审计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作为考虑因素,还要对廉政建设进行考察,所以整体而言是十分复杂的。

一、政府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相关法规不完善

由于我国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时间尚短,因此对其进行监管与支持的法律制度还不完善。由于相关的操作规范还没有出台,现阶段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尚没有完善的法律指导。另外,对审计工作告一段落之后的审计评价工作也没有制定统一的、权威的评价标准,导致审计部门在工作时没有绝对的制度约束与评价依据,具有较大的随意性,主观性,违背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初衷与公平公正的特性。例如,在对一些干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工作中,审计部门与被审计单位之间经常会出现较大的分歧,阻碍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缺少科学的方式

该项审计工作需要有确定的评价制度作为依据才能对经济责任人的工作情况进行评价、考察。但是,现阶段我国政府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并没有形成评价指标体系。即使是针对同一个评价对象,使用的评价方法与标准不同也会得到不同的结果,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结果应用产生影响,甚至引起行政诉讼。

(三)缺乏良好的沟通

当前政府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缺乏完善的沟通机制,这是国家与政府亟待解决的问题。只有完善的沟通机制才能互通信息,了解到实际工作中出现问题的原因,然后解决症结。通过沟通还能获得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数据与资料,保证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审计成果利用不充分

政府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的初衷就是加强对审计单位的经济监管,促进广大干部严于律己。因此,有关部门要认识到审计工作的重要性与审计结果的实际应用价值,对结果进行分析,才能发挥出审计工作的作用。但是,由于认识上的误区与片面,有关部门在接收到结果后并未给予足够的认识,勿论对结果进行科学、合理地分析,更缺少完善的反馈机制。另外,审计部门以及有关领导层对审计结果的管理不足,并未将其整理成独立的档案资料,以致于大多数情况下,审计结果沦为无意义的数据。

二、政府经济责任审计的优化策略

(一)完善配套法规

加强配套的法律法规建设是完善经济责任审计系统的关键措施。针对审计工作中实际遇到的问题对审计工作的实施办法进行优化,为审计工作的进行提供必要的依据与制度,逐渐减少审计工作中存在的不规范现象;建立完善的追究体制,追究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使用情况,不遗漏、轻视任何一个审计结果,若被审计的单位或者领导干部存在经济问题,要进行责任追究,同时对不重视审计结果、未进行合理利用的部门进行追究;将审计工作进行合理分配,保证审计工作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

(二)优化审计指标与方式

建立科学的定量指标评价体制。在制定中要将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以及被审计内容作为依据,例如,接受审计的单位的收入、支出、经济决策备案等,这些具有代表性的内容均可以作为建立指标体系的科学依据;在对审计结果进行评价时,要注意发挥定性指标的作用,能够显著增加评价的科学性,考虑全面、纵向比较,保证结果的公平公正。

(三)建立完善的沟通机制

建立完善的沟通机制的关键是转变过去事后审计的方式,将事前、事中、事后的全部审计过程进行结合,制定有效的联络员制度。该制度的建立能够有效增加审计工作人员之间的沟通,将审计部门与接受审计的单位的沟通桥梁搭建起来;为了加强彼此之间的了解,在开展审计工作之前,审计部门应该先派遣人员去接受审计的单位进行沟通,Σ莆袂榭觥⑷嗽卑才诺冉行初步了解,便于审计工作的展开;定期组织人员展开总结会议。对一些普遍性的问题进行讨论,并制定针对性的解决措施。这些措施能够利用较小的成本收集到较多的数据,为审计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充分利用审计成果

政府为了达到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必须对审计的成果给予高度的重视。审计工作结束后,审计部门要对工作进行总结,将数据结果进行汇编,上交给上级部门,并对接受审计的单位的工作情况进行详细阐述,客观、公正地评价任职领导的履职情况;对结果进行科学、系统地分析,对其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分析整个审计工作系统,对其中存在的制度性、系统性问题进行改进;将审计结果进行公示。这项举措能够有效提高审计工作的权威性与威慑力。结果公示能够增强审计工作的透明程度,提高接受审计对象的重视程度,并且能被广大人民群众信服。

(五)建立专业的审计队伍

审计工作牵涉到的范围广、条目多,需要高素质的审计人员来进行,不仅需要财会方面的专业知识,还要具有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的知识,能够准确判断形势。所以,政府要加快人才培养的步伐,优化其专业结构,提高综合素质。

三、结语

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能够有效促进经济管理工作的展开,只有找出其中的问题并制定合理的改善措施才能发挥出审计工作的重要作用。完善配套法规、优化审计指标与方式、建立完善的沟通机制、充分利用审计成果、建立专业的审计队伍能够有效规避风险,完善审计工作体系。

参考文献:

[1]李尧尧.对经济责任审计的认识及优化对策研究[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5(27):70-71.

经济责任审计总体审计策略篇(6)

总理提出对审计工作的新要求,正值国际金融危机还在蔓延的非常时期。受其影响,我国经济增速持续下滑,长期制约经济健康发展的体制性、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一些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没有根本缓解,市场经济秩序还不够规范和完善,这些都使我们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正如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的,今年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为应对困难和挑战,去年下半年以来,中央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扩内需、保增长、促发展的宏观政策措施。随着形势的不断变化,今后一个时期,中央还将出台一系列刺激经济发展的政策举措。我们要深刻认清当前的国际国内形势,紧紧围绕中央加强宏观调控这一系列重大举措,调整好工作思路,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统一到省委、省政府的各项要求上来,进一步更新观念,用科学的审计理念指导审计工作。在审计中,要坚持做到“五个坚定不移,七个区分和八个慎重对待”。

“五个坚定不移”:一是要坚定不移地查处与民争利、有损民生的问题,更加重视民生审计,保障民生项目和资金的落实,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二是要坚定不移地揭露和查处虚报转移、截留挪用等严重违法违纪问题,更加重视财政绩效审计,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效益和效果;三是要坚定不移地查处重点建设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重大质量隐患、损失浪费问题,维护国家建设项目质量和资金安全。为了应对当前的金融危机,国家相继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规模之大,动作之快,前所未有,各级审计机关必须从讲政治高度关注这些资金使用绩效;四是要坚定不移地查处经济违法案件线索,要充分发挥审计优势,坚决查处经济领域中的各种违纪违规问题,对经济案件线索,要抓住不放,一查到底,切实维护法律尊严;五是要坚定不移地推动机制制度的完善,切实承担起审计的历史责任。要通过审计不断揭示现行体制上的障碍、机制上的缺陷和管理上的漏洞。

“七个正确区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推进和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整个经济处于动态,快速的变化之中,经济运行中各种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不断出现。对此,审计在执行中必须做到七个正确区分,即准确把握合法与合理、失误与失职、主观与客观、历史与现实、宏观与微观、前因与后果、试验创新探索与钻空子谋私利的原则与界限。要善于运用哲学的观点和方法论去看待这七个方面的原则,不断提高甄别是非、辨别思维的能力和水平。

“八个慎重对待”:如何防止和避免审计执法与实际之间可能出现的“误差”和“撞车”,使审计执法工作更加符合实际,需要在八个方面慎重对待,即,要慎重对待专项资金整合;要慎重对待特定建设项目的调整;要慎重对待事关社会稳定的财政资金使用;要慎重对待外因变化导致项目预期不达的情况;要慎重对待企业改制中的资产问题;要慎重对待对民营企业的扶持;要慎重对待历史遗留问题;要慎重对待地方政府的招商引资政策。这八个方面,与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在审计中必须把是否有利于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揭示问题、分析原因和作出处理的重要标准,慎重对待。

二、紧紧“跟进”必须进一步突出审计监督重点

审计“跟进”在客观上对扩大审计监督范畴、拓展审计监督职能提出了新的要求。在现有审计力量资源不足的情况下,只有进一步贯彻“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突出重点”的工作方针,才能把审计“跟进”落到实处、做出实效。对基层审计机关而言,就是要紧密结合各地改革发展实际,在服务省情、市(县)情上做文章。从当前情况看,审计工作要重点做到“八个高度关注”:一是高度关注中央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出台的宏观调控政策执行情况,切实加强对宏观政策措施执行情况的审计监督,及时揭示和反映宏观政策执行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深入分析各项政策的综合效应。要坚决查处和揭露违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问题,制止和纠正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行为,保障政策措施落实的及时性和有效性。二是高度关注扩大内需中央新增投资项目建设和资金管理使用情况,切实加强对扩大内需投资项目和资金的审计,促进提高工程质量和投资效益,确保最大限度地发挥投资对内需的拉动作用。三是高度关注湖北省“一带两圈、双轮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近年来,湖北省委、省政府根据中央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部署,制定了“一带两圈、双轮驱动”的发展战略。这既是湖北实施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决策,也是当前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有效平台。我们要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的发展战略,有计划、有重点地组织开展专项审计或审计调查,促进相关政策措施和法律法规的落实和完善。四是高度关注各项财税管理体制改革。要紧紧围绕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深化预算制度改革、积极推进预算公开、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推进省直管县财政管理方式改革开展审计工作,促进公共财政体系建设。五是高度关注民生民本问题。今年将重点推进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住业等方面的改革,审计部门要加强对这方面专项资金的审计监督,严肃查处各种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的问题,促进党和政府惠民政策的落实,切实维护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六是高度关注“三农”问题。湖北是农业大省,湖北审计必须紧紧围绕“三农”政策的贯彻落实来展开,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确保社会稳定。七是高度关注金融风险和外资利用情况。通过审计,切实维护金融稳定和安全,促进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八是高度关注权力运行情况。要根据“行政权力运行到哪里,监督就落实到哪里”的要求,紧密围绕促进依法行政和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加强经济责任审计,发挥经济责任审计在促进依法行政、规范领导行为、促进加强管理、服务廉政建设等方面的作用。

三、审计“跟进”必须以非常之策、非常之举应对各项审计工作

经济责任审计总体审计策略篇(7)

(一)新增的职责

1、市重大项目建设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市重点项目建设

办公室职责。

2、指导和协调全市招投标工作,对全市重大建设项目工程招投标进行监督检查的职责。

(二)划入的职责

1、原市物价局的物价政策制定和价格政策监督实施,制定、调整市管重要商品价格和重要收费标准等职责。

2、原市经济委员会承担的除工业和通信业以外的节能减排综合协调、发展循环经济、资源综合利用职责。

(三)划出的职责

1、将工业和信息化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管理职责,划给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包括研究提出全市工业发展战略,拟订工业行业技术规划和产业政策并组织实施;指导工业行业技术法规和行业标准的执行;按规定权限审批、核准或审核规划内和年度计划规模内工业和信息化固定资产投资项目。

2、将库区移民工作职责划给市水务局。

3、将市政府投资项目代建管理职责划给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四)加强的职责

重点是拟订和组织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总体规划、年度计划;搞好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维护经济安全;加强投资宏观管理,调控全社会投资总规模;完善价格宏观管理,做好价格总水平调控;加强产业政策在经济调控中的作用,强化宏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预测预警和信息引导,增强全市经济协调发展的能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动缩小地区发展差距;统筹综合性经济体制改革,协调推进专项经济体制改革;加强能源宏观管理,推动节能环保和资源综合利用;促进全市开发区建设发展;加强对政府投资项目招投标工作的指导和协调。

二、主要职责

(一)拟订并组织实施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统筹协调经济社会发展,研究分析经济形势,提出国民经济发展、价格调控和综合平衡、优化重大经济结构的目标和政策建议,提出综合运用各种经济手段和政策的建议,受市政府委托向市人大提交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报告。

(二)负责监测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态势,承担预测预警和信息引导的职责,研究经济运行、总量平衡、经济安全等重大问题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三)承担总体指导和综合协调推进全市经济体制改革工作的职责,研究全市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重大问题,组织拟定综合性经济体制改革方案,审定专项经济体制改革方案;指导协调全市经济体制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

(四)拟订并组织实施全市价格和收费政策及管理目录,依法进行监督管理;负责制定和调整市管价格和收费标准,组织开展全市价格与收费的监督检查,依法查处价格违法行为和价格垄断行为;组织开展全市价格成本调查和监审、市场价格监测、涉案财物价格鉴定和价格认证;承担全市价格评估机构资质和人员资格审核;指导全市价格和收费管理工作。

(五)承担规划重大项目和生产力布局职责,提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安排市级预算内建设资金,研究确定和管理重大建设项目,协调解决重大项目建设中的问题,组织开展重大建设项目稽察;按照规定权限审批、核准、备案、审核重大建设项目、利用外资项目、境外投资项目;按照规定权限负责全市政府投资类项目(工业和通信业项目除外)即全部或部分使用了中央预算内投资、省市级预算内和预算外、国家批准设立的基金(债券)等建设资金以及政府承担偿还或担保责任的国外贷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及概算审批、核准、备案、审核、竣工验收工作;引导民间投资方向,指导全市工程咨询业发展。

(六)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组织拟订综合性产业政策建议,负责协调第一、二、三产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并衔接平衡相关发展规划和重大政策,做好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计划的衔接平衡,协调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会同有关部门拟订服务业发展战略和相关政策建议,拟订现代物流业发展战略和规划,组织拟订高技术产业发展、产业技术进步的战略、规划和重大政策建议。

(七)贯彻落实国家、省上关于西部开发的方针、政策,研究提出全市开发战略、发展规划、重大问题和有关政策、法规的建议;承担组织编制主体功能区规划并协调实施和进行监测评估的职责;组织拟订全市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规划和重大政策建议,研究提出城镇化发展、工业结构调整、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等战略和重大政策并协调实施;负责地区经济协作的统筹协调;统筹规划、指导全市开发区建设与发展工作。

(八)研究分析市场供求状况,做好重要商品供求的总量平衡,组织制定重要农产品、生产资料批发市场和期货市场发展规划、调控政策;搞好粮食宏观调控,制定市级粮食储备和物资储备计划。

(九)负责全市社会发展与国民经济发展的政策衔接,组织拟订社会发展战略、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参与拟订人口和计划生育、科学技术、教育、卫生、文化、广电、旅游、体育、民政等发展政策,推进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研究提出促进就业、调整收入分配、完善社会保障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牵头负责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指导协调全市国民经济动员工作。

(十)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负责节能减排的综合协调工作。组织拟订并协调实施发展循环经济、能源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规划及政策措施,参与编制生态建设、环境保护规划,协调生态建设、能源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的重大问题,综合协调环保产业和促进清洁生产有关工作;组织实施应对气候变化重大战略、规划和政策。

(十一)起草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经济体制改革的有关规范性文件草案,制定部门规章;负责协调参与分析财政、金融等方面的情况,参与提出财政金融政策建议;指导和协调全市招投标工作,对全市重大建设项目工程招投标进行监督检查。

(十二)提出全市利用外资战略、规划、总量平衡和结构优化的目标和政策建议;提出全市利用外资的总规模和投向,指导和监督国外贷款资金的使用。搞好各类项目的前期储备,推介招商项目,职责权限范围内的项目评估、咨询服务工作。

(十三)拟订以工代赈和易地扶贫搬迁(生态移民)中长期规划及年度计划,搞好项目方案的审查、上报及项目建设的监督、检查验收,促进扶贫开发工作。制定全市贫困乡村、少数民族乡村经济发展方向、战略目标和相应的政策措施,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十四)承办市委、市政府和上级业务主管部门交办的其他事项。

三、内设机构

根据上述职责,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市物价局)设9个内设机构:

(一)办公室

组织协调机关日常政务,负责文电处理、秘书事务、会议组织、机要、信息、督查等政务工作,承担电子政务、档案、保密、、接待、机关安全保卫等工作,组织办理人大、政协建议和提案;负责机关有关规章制度的制定和组织实施;负责机关财务、财产管理等工作;负责办理机关及所属单位人员工资、干部考核、人事调配、编制管理、学习培训以及车辆调度等后勤服务工作;负责机关离退休人员的服务管理工作;负责行政复议、行政应诉工作。

(二)国民经济综合科

提出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生产力布局的建议及目标和政策;研究编制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统筹协调需报市政府审批的经济社会发展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并组织评估;提出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安排意见;研究并编制、分解、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提出全市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预期目标和措施建议;组织开展经济形势分析和宏观经济预测、预警;组织研究提出事关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性对策建议;提出利用外资和境外投资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总规模及投向和结构优化目标,编制利用外资、外贸和境外投资年度计划;负责政府国外贷款项目审批和全过程管理工作;按照规定权限申报、核准外商投资项目和境外投资项目;负责审核办理内资项目进口设备免税确认申报工作;负责审核办理外资项目进口设备免税确认申报工作;协调财政金融工作,组织推进资本市场发展;负责委内重要文件、报告的起草。

(三)固定资产投资科

贯彻落实国家和省上有关投资宏观调控政策、规定,积极引导投资方向;提出投资宏观调控政策和投资体制改革建议;拟定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编制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度计划及重点建设项目投资计划;负责全市基本建设计划和项目管理工作;负责城镇基础设施、党群机关、政法系统、行政事业单位基本建设投资项目及房地产开发建设项目的审批及管理;汇总下达中央预算内资金,省下达的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和省资本金基金计划,申报或安排国家投资、预算内和预算外投资项目;向省发展改革委汇报、争取、落实建设资金;综合指导和协调全市招投标工作,核准政府投资项目招标方案。

(四)社会发展科

研究提出全市社会发展战略,组织拟订和协调社会发展规划、年度计划。衔接国家和省上安排我市的人口和计划生育、文化、文物、教育、卫生、体育、民政、广播影视、旅游等社会事业项目专项资金。协调社会事业发展政策,推进社会事业建设;协调社会事业发展和改革的重大问题;负责安排和管理政府投资的社会事业项目;负责综合分析全市就业与人力资源、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的情况,提出促进就业、调整收入分配、完善社会保障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和政策建议;推进相关体制改革,协调解决相关重大问题。

(五)工业经贸科

组织拟订需上报审批或跨部门的综合性产业政策建议,协调解决第一、二、三产业发展重大问题,提出推进工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优化升级、促进产业协调发展的重大思路和政策措施建议,协调推动重大产业基地建设和重要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负责工业经济发展中长期规划的编制及跨行业、跨领域重要产业发展规划的编制;负责组织拟订科学技术及高技术产业发展、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以及政府投资的重大信息化设施建设的战略、规划和政策建议;负责申报和审批、核准、备案自主创新、高技术产业发展和信息化项目;负责全市经贸流通等计划和建设项目;负责全市粮食宏观调控,协调粮食购销政策和储备库建设;负责权限内服务业项目的核准、备案、审批;监测和分析市场状况;提出全市经贸发展战略和规划;负责粮油、成品油等商品的总量平衡和宏观调控;编制重要农产品、工业品和原材料进出口总量计划;提出物流业发展战略和规划;负责全市粮油储备宏观管理;负责全市加油(气)站、油库的规划和布局建设;核准、备案、审批、上报权限内经贸流通项目。

(六)交通能源科

提出全市综合交通运输发展和改革思路,编制交通中长期规划,衔接平衡相关行业规划,研究全市综合交通运输产业政策及改革措施,监测和分析综合交通运输发展建设状况,规划重大交通项目的布局,组织协调全市综合交通运输项目前期及建设中的重大问题等。研究编制全市综合交通运输、邮电、农村能源中、长期规划,上报下达年度综合交通运输计划;编报综合交通运输、邮电、能源建设项目计划,农村能源建设计划;申报、审批、核准、备案综合交通运输、邮电、能源(含水能资源开发)建设项目。协调有关综合交通运输、能源、邮电等业务工作,收集分析综合交通运输、能源、邮电信息,提出全市能源的发展和改革思路,编制能源专项发展规划、计划并组织实施;衔接平衡相关行业规划,研究产业政策及改革措施,监测和分析能源发展建设状况,规划重大能源项目的布局;研究节能措施,指导协调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和农村能源发展、水能资源开发、能源行业节能和资源综合利用工作。

(七)农村经济科

研究分析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有关问题及政策建议;组织编制和实施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中长期发展规划,研究农村小康建设和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战略。衔接平衡农业、林业、水利、气象等发展规划和计划,衔接统筹全市农村经济发展项目及资金支撑。负责权限内项目审批、指导、协调、建设项目实施。负责农村经济信息网络建设和管理工作。

(八)经济体制改革科

依据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研究提出全市综合性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重大问题;研究提出投资宏观调控政策建议;组织、协调汇总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改革情况;负责研究提出全市小城镇建设发展规划和政策建议等。

(九)地区经济科(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科)

拟订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和政策,指导区域经济协作,协调制定国土开发和保护政策,参与编制生态建设与环境整治规划,组织实施重点流域综合整治规划项目、主体功能区规划,参与编制申报、下达农用地转用和基础测绘计划,协调空间地理信息系统;负责编制申报、下达民族乡村专项资金计划,组织实施资源型城市申报、转型方案及接续产业政策协调;承担市开发区建设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工作。拟订实施节能、资源综合利用、循环经济规划、年度计划和政策措施,参与编制环境保护规划;负责城镇道路排水、垃圾污水处理及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循环经济、重点污染治理和重大节能减排示范工程的组织实施;协调环保产业发展和清洁生产促进工作;拟订应对气候变化政策、规划和工作方案建议,组织实施清洁发展机制工作。

纪检、监察机构按有关规定设置。

四、人员编制

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市物价局)机关人员编制37名,其中行政编制30名、事业编制7名。

领导职数:主任1名、副主任5名,纪检组长1名,科级领导职数14名。

非领导职务职数按有关规定另行核定。

五、其他事项

(一)将市以工代赈办公室(市以工代赈易地搬迁办公室)更名为市以工代赈易地搬迁办公室(市生态移民办公室),事业单位,正县级建制,隶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内设业务科。核定事业编制5名,其中主任由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兼任、副主任2名、科级领导职数2名。

(二)市项目办公室(市重点项目稽查办公室、市铁路航空项目建设工作办公室),事业单位,副县级建制,隶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内设业务科。核定事业编制7名,其中主任由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兼任、副县级副主任2名、科级领导职数3名。

(三)保留市西部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事业单位,副县级建制,隶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内设业务科。核定事业编制4名,其中主任由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兼任、副县级副主任1名、科级领导职数2名。

(四)保留市经济动员办公室,事业单位,副县级建制,隶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内设业务科。核定事业编制2名,其中主任由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兼任、副县级副主任1名、科级领导职数1名。

(五)将市物价局价格监督检查分局更名为市价格监督检查局,副县级建制,隶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内设综合科、物价检查科、案件复议审理科。核定人员编制13名(行政编制7名、事业编制6名),其中副县级领导职数3名(局长1名、副局长2名)、科级领导职数5名。

(六)保留市工农业产品成本调查队,副县级建制,隶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内设综合科。核定人员编制7名(行政编制4名、事业编制3名),其中副县级领导职数2名(队长1名、副队长1名)、科级领导职数1名。

(七)保留市灾后重建办公室(市深圳对口援建办公室),事业单位,正科级建制,隶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核定事业编制21名,其中科级领导职数2名。

(八)保留市经济信息中心(市经济信息管理办公室),事业单位,正科级建制,隶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核定事业编制5名,其中科级领导职数1名。

(九)保留市国家投资项目评审中心,事业单位,正科级建制,隶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核定事业编制5名,其中科级领导职数1名。

(十)保留市价格认证中心,人员编制执行陇机编办〔〕70号文件的规定,自行聘用,自负盈亏,自主管理。

(十一)将市库区移民办公室整建制划给市水务局。

(十二)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与相关部门的职责分工

1、工业行业规划的职责分工。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承担工业行业规划职责;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负责工业经济发展中长期规划的编制及跨行业、跨领域重要产业发展规划的编制,负责工业规划与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衔接。

2、工业结构调整的职责分工。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负责提出推进工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优化升级、促进产业协调发展的重大思路和政策措施建议,组织拟订需上报审批或跨部门的工业发展政策、综合性产业政策建议,提出并组织协调跨县(区)、跨部门的重大生产力布局和重大产业基地建议;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通过制定实施行业规划等推动结构调整。

3、节能减排综合协调、发展循环经济、资源综合利用的职责分工。工业、通信业的节能减排综合协调、发展循环经济、资源综合利用的职责,由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承担;除工业、通信业以外的节能减排综合协调、发展循环经济、资源综合利用的职责,由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承担。

4、成品油库的网络布局和成品油市场监管的职责分工。全市加油站、成品油库的网络规划和布局建设职责,由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承担;成品油市场监管职责,由市商务局承担。

5、指导、监督和管理市级粮油储备、轮换和投放的职责分工。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负责市级储备粮油的宏观管理;市粮食局负责储备粮油的收储、轮换和投放。

经济责任审计总体审计策略篇(8)

由于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其对应的市场经济制度也愈加完善和健全,并且随着我国一系列金融、行政制度的陆续颁布,审计在我国社会经济建设过程中展现出来的优势也愈加明显,审计受到更多人的重视,不过当我们在关注审计期间,也需要对其提出更严格的要求,这样大家对审计责任、审计质量等问题也日益关注。在实践过程中,由于审计带来的一系列审计矛盾也比较多。怎么增强审计质量、减少审计风险,是目前亟需处理的难题。本文通过分析审计风险的定义,对造成审计风险的根本原因与预防策略等进行深入性研究,从而全面介绍了笔者的个人看法。

一、审计风险的定义与特点

1.审计风险的定义

审计属于一项涉及多个审计事项且多个要素彼此融合的复杂工作。此工作是把客观事实通过主观理念进行表达,以此会导致主观和客观的相冲突、审计论点和客观事实不符的现象,此现象一旦成真,就会让被审计组织、审计委托者与其他审计报表运用方受到不利影响,同时在社会特定领域内带来消极影响,审计组织也会由此需担负其必要的责任。此由于审计论点和客观现实的不符与审计主体活动的失误带来的消极影响与审计主体担负起必要的责任的现象,即为审计风险。若想更准确、全面地了解审计风险,一定要全面掌握审计质量、审计责任这两个极其关键的定义。第一,审计风险和审计质量之间的关系紧密相连。从本质上来看,审计风险属于审计质量不达标带来的风险,它和审计质量的关系是密切相连的,存在着此起彼伏的特点。第二,审计责任和审计风险的内在联系也比较紧密。审计工作者对审计质量、审计论点的准确性与合理性、审计活动的科学性与规范性承担相应的责任,无审计责任的话,也就不会形成审计风险。

2.审计风险的特点

(1)审计风险的客观性。从客观层面上来看,审计风险是必然存在的一个事实。审计行为的各个环节都存在审计风险,审计行为也是在某个特殊的审计场所中开展下去,场所的局限性也会导致审计论点和客观事实不符;并且,审计活动中选择的科技方式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由此从客观角度来看,必然存在审计风险。

(2)审计风险的可能性。第一,审计事件会不会出现也存在一定的概率。整体来看,每个审计单位都会出现审计风险,而到底是哪一个审计单位会出现相应的审计事件,这是无法预测的。第二,审计事件出现的时间与带来的影响也存在概率特征。

(3)审计风险的损害性。对于审计风险来说,它代表着遭受损害的概率。假若审计事件绝对不会带来任何损害,那么审计风险就不存在。

(4)审计风险的隐匿性。审计风险存在一定的损耗,不过其损耗是隐匿的,它仅仅是一个概率事件,并非是客观现实,为此当审计事件并未出现的时候,它是不能够预测的。

(5)审计风险形成原因的繁琐性。造成审计风险的原因是非常复杂的,它包括审计主体与审计客体等方面的问题,同时也涉及到审计场景等有关因素。这存在内在因素,也存在外在因素,包括可辨因素,也包括非可辨因素,涉及到独立因素,也涉及到综合因素。

(6)审计风险预防的困难性。对于造成审计风险的原因来说,其繁琐性也直接导致审计风险预防的困难些。

二、探究审计风险形成的成因

1.审计对象与审计内容的繁琐性与全面性

目前审计对象过于复杂,由于公司规模的不断扩增与项目交易的愈加复杂多变,审计信息体系也变得愈加的繁琐起来。审计信息失真问题不断发生,其成因比较复杂。这对于审计工作者来说,也是一个极大的考验,当随机审计过程中,审计信息操作失误或许不一定被发现。不过针对金融衍生产品例如期权的明确与计量隐匿的运营风险会更高。由此来看,考虑到审计对象愈加复杂、审计内容愈加广泛,审计单位面对的风险也在不断提高。

2.不健全的审计法律环境

目前,这个时代属于一个过于依赖审计信息的时代,与之前相比,被审计对象也愈加复杂。审计法律环境代表着某个阶段国家法规对审计活动的干预、规划情况与对审计工作者的保障或裁员情况。从法律层面来看,它针对审计政策的所有法规都是为确保审计更具有独立性、真实性与公正性。审计的独立性与公正性愈显著,审计单位与审计工作者在工作期间就会愈加客观、科学。并且,也能够促进审计政策的不断优化。我国法律体制对审计政策带来影响上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政策的规范与完善,不过,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法律制度的建设具有一定的迟缓性,这导致审计活动在进行的过程中共遇到一些难题,审计期间的操作失误率也不断提高。

3.审计方式与流程存在漏洞

目前一般选择随机审计的方式开展审计工作,此方式和内部管控体系有一定的关联,内部管控体系若要得以优化也存在一定的难度,需要避免失误及规避现象的发生,不过从某种意义上来看,只能够规避,且无法根绝。考虑到具体现象都会受到经济、周期与成本的影响,现代审计方式需要对审计成本与审计风险的均衡性进行研究,唯有风险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才能够开展审计工作。审计方式包括两类,其分别是统筹随机取样法与研究性复核法,考虑到随机取样审计会带来一定的误差,同时研究性复核法也存在极大风险,为此审计风险的组建内容存在一定的繁琐性。此策略的优势是能够减少审计成本,其不足是提高了审计风险。

三、防范审计风险出现的策略

公司审计风险形成的原因比较复杂。所以需要制定有关方案来预防审计风险的出现。

1.若要评估、管控与研究审计风险,一定要选择研究性策略

其一,评估风险,对搜索出来的风险对应的信息与数据进行研究,构建合理策略处理危机,并对其审计风险进行有效估测。其二,若被审计组织内部管理体系不健全,同时审计自身的风险较高,那么可拒绝再次审计或不再发表意见;也可以在企业审计报表制定完成之后开始审计。其三,总结审计论点时务必要全面、具体可,确保把审计范围、审计内容论述清晰、表达全面,同时要对所下结论承担责任;不可将论点表达得过于绝对,对个别事项表达的意见要有所保留。其四,需分析风险形成的原由,需尽快告知涉及此事项的全部有关人,总结出来的任何审计论点与评估均要有所凭据,同时涉及此事的有关人员均需担负起相关责任。其五,增强审计单位的权威性,审计工作者本身对风险要有较高的警惕意识,需最大程度地抵御来自外界所有的压力与抵制,例如行政与国家干部的干扰,保障审计工作者在开展工作过程中保持一定的独立性,降低风险,如出现风险的时候,审计工作者需要更灵活地解决,以此确保审计工作能够高效、准确进行下去。

2.增强审计质量,加大对特殊案例研究

积极采取有效策略,来规避审计风险,增强审计质量,加大对特殊案例的研究力度,需要涉及到的理论知识要全面分析,不断积累经验;同时也需增强对新知识、新理论的运用和掌握,在开展审计活动时,需严格遵从政府针对审计规则的系列规定,审计活动需满足审计规则的具体要求,同时以此具体化、详细化管理,并进行逐一优化和健全,确保其发挥合理性与可操作性等优势;职位责任制度也需进一步优化,所有职责均有人员来承担;制约制度也需进一步完善,通过颁布奖励政策,假如提供与案件有关的信息,会对其进行奖励、审计工作优异者给予赞扬,对犯错者需要求其承担责任。

3.增强审计工作者专业素质,提高职业素养

公正、客观、独立也属于职业道德的重要准则。对于独立性而言,它代表着注册审计师在开展工作的时候,不管是本质上,还是形式上,均需保持绝对的独立性,避免受到其他组织或单位的牵制或干扰。审计工作者需要具有客观、无私的精神,当不受所有个体与外在要素影响的情况下开展审计工作。从形式上来看,站在财务、职务的层面上来分析,确保具有独立性的身份才可开展审计工作。对于客观性来说,它代表着注册审计师在开展工作的时候,需要考虑客观事实,不可受到他人牵制,同时也不可由于个人偏好来研究与评价案件。对于公正性来说,它代表着注册审计师在开展工作的时候,需要具有真诚、客观的精神,以此能够更公平地对待有关利益个体或团体。

4.筛选风险基金或选购责任保险

若要提高对一切客户对服务品质的认可度,审计工作者一定要重视工作质量,保障工作迅速、有效地顺利开展,以此才可以迎接更大挑战和考验。其制定的相关策略有很多,例如筛选风险基金或购买保险,若事务所的理赔实力增强,那么社会公信力就会提高。根据我国《注册会计师法》的法规要求,会计师事务所需要根据相关规则组建风险基金会,购买职业保险,以此能够帮助注册会计师更好地预防风险或把风险减少。这些年来,公司的运营背景出现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互联网上也披露出一些审计工作者的负面新闻,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也逐渐受到大众的质疑,社会信誉力在不断减弱,具有的价值也在不断降低。审计工作者应对的风险压力不断提高。所以,需对审计风险进行更有效地评测,全面增强审计监管在防范风险中的发挥的优势,从某种意义上来看,能够推动审计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总而言之,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企业审计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愈发受到大众的关注。对于审计行为来说,在开展审计活动的过程中,不单单要求审计工作者提高道德素质、增强专业水平,同时也需要在全社会构建一个公正、和谐、独立的审计环境,以此才可以让审计工作能够顺利开展下去。同时,本文也全面研究了审计风险与审计责任之间的关系,并再次提出,规范审计行业准则是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这对于增强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优化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促进我国金融市场的全面发展发挥着积极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严,衷雅琴.浅议审计风险及其防范[J].当代经济,2014(18).

[2]周佳丽.浅谈审计风险与控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5(14).

[3]张海冰,薛媛.审计风险研究综述[J].时代金融,2014(14).

经济责任审计总体审计策略篇(9)

高校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既是强化干部管理监督、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和完善学校内部管理的手段。审计风险主要来自于被审计对象和审计主体,伴随审计过程存在和产生。分析审计过程中每个阶段的主要流程以及可能存在的风险点,提出风险控制要点,有利于提高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质量。

一、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准备阶段

(一)主要流程与风险点分析

了解被审计单位情况和所处环境,以及在此基础上确定审计重要性水平和初步评估审计风险。了解被审计单位情况包括单位组织架构、业务性质(学院或部门涉及的专业领域)、内部控制情况;所处环境包括外部宏观环境(经济、文化、市场、政策、法律、监管)、学校内部环境(学术风气、管理体制和机制、管理水平)、行业环境(专业领域内行业特征、惯例、竞争态势)等情况。审计人员可以单独编制了解被审计单位情况和环境的风险点标示图,便于细化分析和控制审计风险。审计准备阶段运用风险预警策略,主要是针对项目前期准备以及对被审计单位初步了解掌握的情况进行风险信息的收集,包括主要风险点在哪儿、什么风险、什么原因造成的、会有什么后果等情况。绘制准备阶段审计风险点标示图后,需进一步设计和编制审计风险清单,分析各种风险因素产生的原因、走势和影响范围,揭示风险可能的转化结果,发出风险警示高校内部审计部门接受组织部门委托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时,审谁、什么时候审,主要由党委组织部门决定。当被审计对象确定后,审计部门和审计人员开始为实施审计做准备,这一阶段称为审计准备阶段。根据准备阶段审计业务的主要流程,审计人员应细化工作内容,分析主要业务环节可能出现的审计风险因素,编制审计业务流程的风险分析图表,记录风险预警分析的过程。图(1)是对某学院院长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时,审计环节可能产生的主要风险内容分析。审前调查的主要工作是了解被审计单位情况和所处环境,以及在此基础上确定审计重要性水平和初步评估审计风险。了解被审计单位情况包括单位组织架构、业务性质、内部控制情况;所处环境包括外部宏观环境(经济、文化、市场、政策、法律、监管)、学校内部环境(学术风气、管理体制和机制、管理水平)、行业环境(专业领域内行业特征、惯例、竞争态势)等情况。审计人员可以单独编制了解被审计单位情况和环境的风险点标示图,便于细化分析和控制审计风险。审计准备阶段运用风险预警策略,主要是针对项目前期准备以及对被审计单位初步了解掌握的情况进行风险信息的收集。绘制准备阶段审计风险点标示图后,需进一步设计和编制审计风险清单,分析各种风险因素产生的原因、走势和影响范围,揭示风险可能的转化结果,发出风险警示信号,为进一步防范控制风险提供基础条件。

(二)风险控制要点

经济责任审计准备阶段的风险主要集中在审前调查阶段,审前调查的风险主要来自被审计单位的重大错报风险和审计人员实施调查分析过程产生的风险。了解被审计单位情况和环境,目的是识别和评价被审计单位风险,该阶段的审计风险主要是对被审计单位风险评估是否准确,以及实施审计调查是否充分。为了控制该阶段的审计风险,在对某学院院长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时做了以下工作。1.选择恰当的审前调查途径和方式:通过学校和被审计学院的网站、其他宣传资料等传播媒体了解学院信息;走访学校组织部门、纪检监察和教务、科研、财务等相关职能部门,听取各部门对被审计学院教学管理质量、科研绩效、财务状况等情况的介绍;联系和走访被审计学院行政办公室,获取学院基本信息资料;查阅相关资料,询问有关人员。2.确定必要的审前调查内容:了解学院规模、机构设置、教职员工基本情况;了解学院内部管理组织架构、职责分工、内部控制风险状况;了解学院负责人职责范围、分管工作内容及管理业绩情况;了解学院外部环境如主要学科所处地位、与学科发展相关的国家政策导向等情况。表(1)为编制的该学院院长经济责任审计审前调查工作日志表,目的是控制审前调查不充分的风险。3.收集相关的基础性资料:收集与被审计学院专业领域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和政策资料;以前年度学院被审计或检查的结果报告;各类考核、评估结果报告,学院年度预算和财务决算报告;学院工作计划、总结、年鉴、各项制度汇编等资料。4.实施关键的调查分析步骤:在了解被审计学院情况和环境基础上,确定审计重要性水平;使用定性和定量结合的风险评估方法,初步评估被审计学院重大错报风险;制定项目总体审计策略和工作方案。表(2)是在初步了解被审计学院相关情况后,对学院重大错报风险初步评估的内容和结果。

(三)风险控制要点

经济责任审计实施阶段主要程序是进行控制测试和实质性测试,采用的主要方法有座谈、访谈、询问、检查、观察以及计算、分析性复核等,主要风险是实施审计程序或使用审计方法不恰当和收集的审计证据缺乏可靠性、充分性、完整性的风险。为了控制该阶段审计风险,我们在对某学院院长经济责任审计时,重点进行了如下工作:1.重视口头证据收集:通过座谈、访谈、询问等言语交流,识别和判断审计风险信号并实施相互印证式的询问,即向不同层面、不同部门人员询问同一方面问题从而获取真实可靠信息。经济责任审计实施阶段的主要工作是执行必要的审计程序,完成审计方案确定的具体审计目标。根据风险预警策略,对审计实施阶段风险信息的收集主要围绕实施审计程序可能产生的风险事项进行。准备阶段预警重点需要收集和识别被审计单位重大错报的风险信息。实施阶段主要关注审计人员的行为是否偏离准则和规范的要求,是否未按规定的程序和方法执行。图(2)列示的是对某学院院长经济责任审计时,审计实施阶段主要业务流程的核心工作以及对应环节可能产生的主要风险内容。

(四)风险控制要点

经济责任审计实施阶段主要程序是进行控制测试和实质性测试,采用的主要方法有座谈、访谈、询问、检查、观察以及计算、分析性复核等。主要风险是实施审计程序或使用审计方法不恰当和收集的审计证据缺乏可靠性、充分性、完整性的风险。为了控制该阶段审计风险,在对某学院院长经济责任审计时,重点做了如下工作。1.重视口头证据收集:通过座谈、访谈、询问等言语交流,识别和判断审计风险信号,并实施相互印证式的询问,即向不同层面、不同部门人员询问同一方面问题从而获取真实可靠信息。2.实施内部控制测试:使用检查、重做等测试方法,对被审计学院内部控制制度和程序设计的合理性和执行有效性进行测试,并根据测试结果评价其控制风险。审计过程中选择该学院风险较大的业务事项进行控制测试。表(3)是内控测试时选择学院培训项目进行业务流程和管理控制了解的情况。根据对学院培训业务内部控制了解的情况,得出其内部控制设计合理且得到执行,但该业务内部控制运行是否有效,还需要实施进一步的测试,重点关注控制在各个不同时点是否按既定设计得到一贯执行。表(4)列示的是测试培训业务控制运行有效性时,梳理主要业务流程进行测试的内容和结果。测试结论:总体上学院非学历教育培训内部控制有效,但存在以下问题:(1)对收费标准的报备不够重视,有随意定价的倾向;(2)部分培训项目教学计划欠规范,招生简章中未公布学时数,易让外界对培训质量或收费标准产生疑问;(3)授课酬金发放标准提高未经授权批准,授权管理存在缺位现象;(4)重要文书资料查阅未设置或未执行权限管理,易引起信息外泄或资料毁损;(5)学院各短期培训成本资金账户在规定的截止日期基本全部支出,与校内其他学院类似资金账户使用结果有明显差异,需在实质性测试中进一步核实经费使用的真实性、合理性和相关性情况。3.规范实质性测试:即对被审计学院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和财务收支的合法性进行审查,对经济业务合规性、合法性,会计记录真实性、完整性,资产存在性和所有权等经济活动结果实施细节测试和分析性程序。采用抽样方式,根据对学院内部控制的评价和测试结果确定了抽样范围和规模,对学院日常经费(教学、行政、人员经费)、专项经费(985、211、教改经费)、各类办班经费等进行实质性测试。4.收集充分和适当的审计证据:运用检查、监盘、观察、查询、函证、计算和分析性复核等审计取证方式收集证据,结合询问、辨认、鉴定、延伸调查、分析对比等方法,验证获取证据的真实性、可靠性。为保证收集证据的充分性,不仅设置取得证据数量要求,还考虑取得证据类型,以符合多角度印证目标的需要;对审计证据适当性控制,主要把握证据与审计目标的相关性和证据与事实的相符性原则。5.规范编制审计工作底稿:按内容真实、形式规范和措辞恰当的要求编制审计工作底稿。对存在问题或对审计结论有重要影响的审计事项采取“一事一议”方式编写审计查证底稿,体现已收集的审计证据与最终形成审计结论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

二、高校经济责任审计报告阶段

(一)主要流程与风险点分析

根据风险预警策略,对审计报告阶段风险信息的收集主要围绕导致审计结论性意见或结果严重背离客观事实的可能性展开。该阶段风险可能是准备阶段和实施阶段风险的延续,也会有新风险的产生,因此对各项风险信息的汇总和综合分析尤为重要。图(3)列示的是在对某学院院长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时,审计报告阶段主要业务流程的核心工作以及对应环节可能产生的主要风险内容。

经济责任审计总体审计策略篇(10)

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作为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加强对国有企业领导干部监督管理的必备手段,已逐步走向深入化和制度化,经济责任审计的内涵也在不断变化。但在审计实施过程中,我们也发现,经济责任审计存在诸如经济责任界定不清、评价指标不健全、审计结论不明确、审计结果运用不到位等制度缺陷,特别是由于现行的经济责任审计制度是对企业负责人在离任或任期届满时就其任期内经营行为和经营结果的审计评价,具有明显的事后监督与控制的特征。当前企业负责人任职一届为三年,他们若采取短期行为,任期内可能取得良好的经营业绩。但这种短期业绩的取得如果以损害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为代价,甚至以权谋私,不但会造成对所有者——国家权益的侵犯,更不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此本文试图结合国有企业自身的特殊性,探讨如何克服经济责任审计制度的局限性,提出建立具有战略性和可持续发展的三维模式审计机制的构想,使经济责任审计的现实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一、建立信托责任评价机制——信用约束

在我国现行的经济运行体制下,国有企业(包括国有控股企业)的所有者是国家,财产的最终所有权归属全体公民,按照委托——代理的授权关系,全体公民成为国有企业的委托人,行使委托权利,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则成为受托责任人,承担受托责任。但从经济学的角度看,由于国有企业的这种特殊制度结构,使得国有资产产权界定不清晰,委托人行使委托权利的主体不明确,在经营出现时委托人对受托人的责任追究多数是形式上的、间接的。这就造成受托经营者的道德意识淡薄,信托责任感缺失,这是作为代理人的国有企业经理阶层侵占作为委托人的国家资产和利益,导致国有资产流失的重要原因。因此有必要基于发展观,建立信托责任评价机制,即对国有企业负责人任职期间信用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做出评价,以约束经营者的道德意识和自律行为。

首先在国有企业负责人受聘时应签订信托责任承诺书,以示管理者作为国有企业的负责人应履行的信用受托责任;其次由信用评估机构建立经理人的信用档案,记录国有企业负责人任职期间的信用状况(包括敬业态度、品质、诚信等职业道德方面的表现),并定期在行业内公示;最后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时根据相关记录对其信托责任做出客观评价,并作为审计结果的重要在审计报告中披露。

正常情况下,受托经营的企业负责人与委托者之间有一种心理契约。所谓心理契约是指委受托双方对双方关系的一种主观心理约定,其核心是双方内隐的、不成文的相互责任[1].尽管心理契约是内隐的,但它是决定经理人行为的重要因素。但我国的现实状况表明,这种心理契约的作用并不明显,因此有必要通过信托责任评价机制将这种内隐的心理契约明示化,才能起到对经营者责任感的强化作用。信托责任评价机制也可以成为国有企业经理人市场发展的前提,在这种机制的约束下,经营管理者不论是在任还是离职,都会十分重视自己的声誉纪录,因为声誉机制的累积性记录不但对经理人在未来的契约谈判中所处的地位具有决定性[2],更重要的是还将影响经理人在未来职场上的发展,由此可以督促和加强经理人对其行为的长期性和战略性的考虑。

二、完善审计监督制度——审计约束

1986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颁布了《全民所有制企业厂长工作条例》,对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做出明确规定;1999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颁发了《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2000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颁发了《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实施细则》;2004年8月,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公布了《中央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暂行办法》。上述文件中将国有企业领导人任期经济责任界定为:企业领导人任职期间对其所在企业资产、负债、权益和损益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及重大经营决策以及执行国家有关法规等有关活动负责,包括主管责任和直接责任。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主要依据1999年6月财政部、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人事部、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联合发布的《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规则》、《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操作细则》以及财政部统计评价司不定期发布的《年度国有资本保值增值标准值》。这些制度文件的出台和实施的确为经济责任审计提供了具体的法规依据,但随着国家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国有经济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结构和布局的调整,国有企业负责人在新时期新形势下所应负担的责任、相关责任的评价指标都将有所变化,经济责任审计体系本身应该与时俱进,及时完善和更新。

(一)基于科学发展观,合理界定国有企业负责人的受托责任,这是经济责任审计的前提和基础

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同时也是实现政府公共政策的重要手段,其产权制度的特殊性使得国有企业成为一种经济的混合体[3],也决定了国有企业有着与其他类型企业不同的受托责任,体现在国有企业的经营者不但应当承担依法经营、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财务责任和法纪责任,同时还要承担促进企业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等管理责任和社会责任。国有企业的受托责任不应因企业负责人的改变而改变。而经营者在任职期间的行为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不可避免地存在潜在影响,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重新界定国有企业的受托责任,立足战略性和长期性,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经济责任审计制度。

基于科学发展观,完整的国有企业负责人的受托责任应包括财务责任、管理责任、法纪责任和社会责任。

财务责任:对按照制度、会计准则的要求,客观公正及时地编报会计报表,提供真实合法的会计信息以及保护本单位资产安全完整和对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负有责任。

管理责任:一是基本管理责任,即对制订并运用科学的管理原则、管理程序和管理,有效整合本单位资源以实现企业目标的创造性活动负有责任。二是战略管理责任,即国有企业负责人应实施企业战略管理、构建科学合理的组织机构和完善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以保持企业长期有效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法纪责任:对遵守国家的各项法规、合法经营、严禁违法乱纪行为负有责任。这里所说的“法规”是指除企业会计准则及国家其他有关财务会计法规之外的国家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地方性法规、规章。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等。

社会责任:对保护劳动者和消费者利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负有责任。首先,国有企业负责人应加强人权管理,关注和保护职工、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创造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以实现员工、他人和社会共同受益;其次,资源只有节约才能持久利用,国有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有责任在资源开采、加工、运输、消费等各环节建立全过程和全方位的资源管理制度,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的产业结构和消费方式,依靠手段提高资源利用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为建立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和社会作出贡献。最后,良好的生态环境与和谐的社会环境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基础,国有企业负责人不能以牺牲环境、破坏自然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不能以眼前发展损害长远利益,而应该充分考虑自然界的承受能力,加强环境保护意识,维护人与自然的平衡和谐关系。

有了明确完整的受托责任,经济责任审计才能就企业负责人受托的财务责任、管理责任、法纪责任和社会责任履行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价,经济责任审计也就有了明确的审计目标和审计范围。

(二)基于科学发展观,完善相关责任评价指标体系,这是经济责任审计的重点和关键

从审计实践看,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是十分必要的,它对于客观公正地评价企业领导干部的受托经营责任,明确审计范围,防范审计风险,进一步深化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现行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是以货币计量的财务指标为主,适用于国有企业受托财务责任履行情况的评价,对法纪责任通常采用定性分析评价的方法,而对企业管理责任的评价不够全面,对社会责任更是缺少评价机制。根据本文上述观点,基于科学发展观的评价指标应坚持全面原则、权责对等原则、纵向指标与横向指标相结合原则、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相结合原则,以体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并重、显性业绩和潜在业绩并重、经济指标数量和质量并重的经济责任审计理念。重点考虑建立以下几方面的评价指标:

1.财务责任评价指标

就评价指标而言,可以财政部《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并对相关指标作适当补充。该体系以定量的基本指标(财务指标)为核心、以修正指标(财务指标)为辅助修正,结合评议指标(基本管理指标)的定性分析判断,给出最终评价结果。采用这种评价方法主要是考虑虽然财务责任由财务指标来反映,但从财务责任的产生来看,它体现了企业内部各方面的管理责任,因此将定量的财务指标与定性的基本管理指标综合在一起,才能全面评价管理者的财务责任[4].该体系中的不足之处是有些修正指标比基本指标还重要,如资本保值增值率,因此本文认为不必区分基本指标和修正指标,它们的重要性由客观权重来决定,通过财务指标和评议指标两项指标进行综合评价。

第一、财务指标包括(1)财务效益指标: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销售(营业)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2)资产营运状况:总资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不良资产比率、资产损失比率;(3)偿债能力状况:资产负债率、已获利息倍数、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现金流动负债比率、长期资产适合率、经营亏损挂账比率;(4)能力状况:销售(营业)增长率、总资产增长率、固定资产成新率、3年利润平均增长率、3年资本平均增长率、商誉评估价值、资本积累率、增加值;(5)重大投资决策效果指标:长期投资收益率、固定资产投资利用率。

第二、评议指标包括(1)领导班子基本要素;(2)产品市场占有率;(3)基础管理比较水平;(4)在岗员工素质状况;(5)技术装备更新水平;(6)行业或区域力;(7)企业经营发展策略;(8)长期发展能力预测。

最终根据定量财务指标和定性评议指标及其各自权重,得出综合评价结论,作为财务责任的评价结果。

2.管理责任评价指标

由于企业战略管理、治理结构、组织管理及其实施管理的程序、对企业财务目标的完成产生重要影响,企业管理结果最终通过财务结果体现,因此本文认为对管理责任只能对管理过程进行定性评价,而不必对管理结果评价。

第一,对战略管理的评价要素:(1)企业战略管理者的观念、能力及行为模式;(2)战略目标的选择;(3)战略环境技术;(4)战略态势及成长战略的选择;(5)战略实施系统的安排。

第二,对治理结构的评价要素:(1)企业治理主体的资格及相互关系;(2)企业治理主体的议事规则及程序;(3)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设计的性、执行的有效性及一贯性。

第三,对组织管理的评价要素:(1)组织结构的设计,包括部门设计、管理幅度设计、职能设计、岗位设计、业务流程设计等;(2)管理规范的建立与贯彻;(3)对环境不确定性的组织对策;(4)组织变革的策略及程序。

3.法纪责任评价指标

(1)违纪违规总金额:责任人在任职期间利用职务和权利之便,采取各种手段侵占财产或由于不当经营造成资产流失的数额以及信息失真的数额。

(2)违纪违规资金率:责任人任期内违纪违规资金总额占被审计事项总金额的比例。

4.责任评价指标

(1)企业对员工责任的评价要素及指标:劳动强度、劳动报酬、福利待遇、劳动保护、职工培训、工会的权利和地位等要素以及职工收入增长幅度等指标。

(2)企业对消费者责任的评价要素及指标:产品质量管理、售后服务管理、消费者满意度等要素以及产品退货率、返修率等指标。

(3)企业节约资源能力的评价要素及指标:资源管理观念、制度及措施等要素以及废旧物资利用率、产品成本降低率、能源消耗率指标等。

(4)企业对生态环境贡献或影响的评价要素及指标:环境方针、目标、能力和保障机制等要素以及生态效益指标(产品或服务的价值与其对环境冲击的比值,前者可用收入、利润表示,后者可用材料、能源的消耗及废气排放量表示)、可持续责任附加值指标(综合考虑经济影响、生态影响和社会影响的绩效增加值指标)[5]等。

上述评价指标在具体设置时应充分考虑指标的相关性和可操作性。相关性是指评价指标所提供的信息应当完整、系统、有针对性地反映企业负责人任期内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以满足审计结果使用人全面评价其经济责任的需要。这就要求评价指标应在时间范围和空间范围内与企业负责人任期时间和职责范围相一致。可操作性要求评价指标的设置应该简略、清晰,无论是指标所包含还是指标的计算力求简单、易于使用,便于审计人员收集、核实基础数据和分析计算时的具体操作。

(三)基于科学发展观,加强审计建设和审计实践活动,这是促进经济责任审计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

经济责任审计的可持续发展是指审计主体的审计行为要与时俱进,体现内涵,与国家宏观经济变革相适应,实现审计与整个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经济责任审计的产生和发展源于受托经营责任关系的存在性和审计的可依赖性。经济责任审计应该适应受托责任的发展,以满足委托人任何阶段的监督需要。而审计的可信赖性则源于审计主体的独立性、专业胜任能力和审计职业道德。因此要想保持经济责任审计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加强审计理论建设和审计实践活动。在审计理论方面,完善有关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法规,明确审计执行人员在实施任期审计中的行为准则,包括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审计行为具体操作标准、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审计质量控制标准、后续要求等系统、全面、完整的规章制度;同时要明确审计执行人员在任期审计中承担的有限报告责任及舞弊事项发现责任,防止报告使用人对审计的过度要求和简单依赖。在审计实践活动中,审计人员必须运用科学的审计方法,谨慎执行审计程序,恪守审计权限,杜绝审计内容上的随意性,严格遵守后续教育制度,以保持和提高专业学识、工作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准,并对审计全过程实施全面质量控制,以提高审计质量,防范审计风险,保证经济责任审计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三、实施审计结果公开问责机制——法制约束

由于我国国有企业的特殊制度结构,国有企业经营者对企业的经营活动拥有实际控制权,即所谓的“内部人控制”,此时对国有企业经营者的外部监督就显得尤为重要。而经济责任审计作为政府实施外部监督的必备手段能否真正发挥作用,关键在于审计结果是否被恰当运用。在的审计实践中,普遍存在审计结果透明度不高、审计结果的运用与经济责任审计脱节、审计处罚缺乏力度等现象,影响了经济责任审计作用的发挥。审计监督不力也会导致国有企业代理成本高昂,经营者权责无法对等,甚至为经营者无代价地侵占所有者的利益提供机会。

因此,本文认为,要想改变现状,提高审计结果的利用程度,必须有效采取审计结果的公开问责机制。

所谓审计问责制就是对审计结果中涉及的个人或组织所承担的受托责任的一种社会交待和责任追究体系,即通过法制化、制度化的框架来强化责任追究,保证权责对等的一种机制[6].经济责任审计公开问责机制需要解决的,一是要明确问责主体,可根据审计结果的严重程度分别确定为上级行政管理部门、纪检部门和司法部门;二是要明确问责范围,根据经营者的受托责任及审计结果确认经营者具体应该承担的责任,包括行政责任、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三是要明确问责程序,采取公开问责的程序,公开问责、公开申辩、公开处理,并从文件和制度规范的角度对问责制的公开程序进行“固化”,这里不仅包括具体的问责制实施法规,还应包括相应的配套制度,使问责制的实施具有法律保障,确保问责制顺利执行,并保证质量。

公开问责制的实施有利于增强经营者的责任意识,影响经营者的行为动机,促使其认真主动履行受托责任。

[]

[1]庄亚明。基于心理契约的企业内部审计模式[J].审计文摘,2005(2):39—40.

[2]谢立,胡玉明。基于科学发展观的国有企业领导干部离任审计[J].审计研究,2005(3):34—37.

[3]邢俊芳,陈华,邹传华。最新国外效益审计[M].北京:时代经济出版社,2004.

上一篇: 化学在生物中的应用 下一篇: 工程代建管理合同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