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育教学汇总十篇

时间:2024-03-15 16:49:35

初中数学教育教学

初中数学教育教学篇(1)

作为数学教师, 首先要搞清楚数学究竟是什么呢?研究的是什么东西呢?怎样进行教学呢?教学的目的是什么呢?如何教学才能让学生学得懂呢?等等,一系列的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

数学研究的究竟是什么呢?有的科学家们说: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一门科学.它在现代生活和现代生产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是学习和研究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基本工具。既然数学是生活和生产中的科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一门科学,所以,生活中也就缺不了数学的。义务教育阶段的初中数学明确给出了初中数学的教育教学目的: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题”,“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能够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形成用数学的意识”。 教师首先要对数学的教学目的有个明确的认识,并紧紧围绕教学目的展开教学。必须全面、深刻地掌握数学教学目的,并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以此来检查和评价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就得要不断改进数学教学方法。

就我个人的教学经验,要改进数学教学方法,应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首先: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调动学生全身心学习的积极性。第一,以数学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第二,以历史作为诱导,让学生对我国在数学领域取得的卓越成就,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动机。第三,以现实材料为题材,教育学生要学会学已至用。第四,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的内容,学生的实际需要选用生动活泼、贴近生活的数学知识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教师还可以运用形象生动、贴近学生、幽默风趣的语言来感染学生。

其次:数学教学中要经常给学生安排适当难度的练习题,让他们付出一定的努力,在独立思考中独立解决问题。

再次:培养学生勤奋好学的学习习惯。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反复训练,让学生记忆深刻;教师要适当对学习好的学生进行表扬,以次来激励其他学生的学习。

二、狠抓好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传统的教学,都是教师权威高于一切,对学生要求太严太死,课堂气氛紧张、沉闷,缺乏活力;形成了教师教多少,学生学多少,教师讲,学生听的单一教学模式。长期这样,会让学生在学习上依赖性增强,缺乏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导致厌学情绪。因此,根据我这几年的教学经验,我觉得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转贴于

1:课前,认真构思,创设适当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好的课堂开头,往往会给学生带来求知欲,既能使学生迅速地由抑制到兴奋,又能使学生把学习当成一种自我需要。因此,创设一个学生学习情境,不但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理,比如在进行轴对称的讲解时,我出示一张透明的白纸和一张简单的画,我问:你们能在这张白纸上给我画出和这幅一模一样的画来吗?学生马上回答:能。继续问:怎样画?这样一来,创设了探究问题的情境,激起了学生学习这节课的兴趣,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很快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积极主动参与课堂学习之中,对问题进行实践性的探究活动。这节课的学习效果非常明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2:培养使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习惯

教学应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发现知识。比如讲授“轴对称图形”时,出示松树、衣服、蝴蝶、双喜等图形,让学生讨论这些图形具有的性质。学生经过讨论得出“这些图形都是沿一条直线对折;左右两边都是对称的,这些图形的两侧正好能够重合……”。学生自己得出了“轴对称图形”这个概念。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经历了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直觉、数据处理等思维过程。

初中数学教育教学篇(2)

开展创新教育,培养人的创新精神,是当今教育教学的重要课题,也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长期以来,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我们都将教学重点放在知识传授上,忽视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新课改迫切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切实转变教学指导思想,创新教育思想、教学方法和教育环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一、初中数学创新教育的特征和必要性

初中数学创新教育具有预期性、参与性、独特性等特征。所谓创新教育的预期性即创新教育要能对即将发生的事件作出预期性的判断、评估和评测,并采用有效手段促使其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所谓创新教育的参与性即创新教育离不开广大师生的热情参与,并且在参与过程中,教师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学生也要发挥积极作用,以获得一定的归属感。所谓创新教育的独特性,即创新教育中的每个链条、每个环节、每个个体都是与众不同的,如学生先天条件和后天学习能力是不同的,每个学校创新教育的基础和实力也有所不同。这就要求创新教育的主导者要坚持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理念,关注和尊重个体的独特性,为每个人的平等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新课改提出了“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要求,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初中生德育、智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创新教育被提上议事日程,全国上下开始认识到创新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这就要求初中数学教师积极转变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评价方式,尽可能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以培养出更多富有创造性的学生。

二、初中数学创新教育的根本原则

初中数学创新教育属于一种新型的教育形式,其发展和实现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那么,初中数学创新教育原则有哪些呢?笔者在此做出了总结:1.基础性原则。初中数学属于基础教育的范畴,初中数学知识是理工科知识的基础阶段,因此,初中数学创新教育要以学生的数学基础性教学为主,注重学生基础性创新教育,然后再沿着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的教育步骤不断前进。2.主体性原则。初中数学教学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其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创新教育中,初中数学教师不但要分清教、学主体,还要充分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并能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充分吸收和传授新的数学知识、数学技能,以实现数学教学目标。3.实践性原则。数学课程与其他科目一样,其知识积累和传授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必须通过实践才能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在学习一些知识后也必须通过实践应用才能巩固、内化知识,提高自身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互动性原则。在创新教育中,教师和学生之间不再是简单的师生关系,双方必须在交流、沟通的基础上加深认识和了解,以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

三、在初中数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策略

1.更新教学理念,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这就要求初中数学教师摈弃传统教育理念,大胆实施创新教育。具体来说,初中数学教师首先要调动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积极开展自主学习和创新实践,以丰富自身知识,掌握更多的创新教学方法,提高自身创新能力。其次,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改变过去那种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在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法则教学上大胆创新,运用多媒体教学、合作教学、任务教学、情境教学等方法变抽象的知识为具象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欲望。

2.构建全新的教学模式,传授创新学习技巧。构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是创新教育实施的前提和关键。学生学习和进步主要取决于是否有好的学习方法,因此,在初中数学创新教育中,教师不但要构建全新的数学教学模式,还要给学生留出更多的交流和展示自己的时间,使课堂回归学生,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掌握归纳比较、设想创新、查找资料、获取信息的方法,发挥自身潜能,提高创新能力。

3.构建合理的教学评价机制。合理的教学评价机制是创新教育的延伸和有益补充,创新教育要求学校和教师在以学生为本的基础上,重视教学参与、教学创新的效果,强化师生交流、生生交流,构建新型评估模式。这就要求初中数学教师在坚持课堂评估导向的同时,将评估重点转化到学生学习过程上来,用发展、创新的眼光去评估创新教育效果和学生进步情况,发现教学和学生存在的不足,努力修正和完善相关问题;设立相应的奖惩机制,用科学性的考核方法全面评估数学创新教育成果,用激励性的措施鼓励学生进步。

参考文献

初中数学教育教学篇(3)

数学史是研究数学概念、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起源与发展,以及与社会政治经济和一般文化的联系的一门学科。新课程标准要求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必须渗透数学史,让学生适当了解一些数学发展的“历史的足迹”。可在应试教育与急功近利心理的影响下,这项重要的举措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落实,致使一些从教多年的数学教师对数学史知之甚少,甚至肤浅地认为:“数学史就是一些数学家的传略,是一些逸闻趣事,课堂的四十五分钟太宝贵,介绍这些既浪费了时间,又影响了教学任务的完成。”其实这些教师浪费的是宝贵的教学资源,错失的是实施素质教育与德育的良机,反而在一定的程度上偏离了数学教育的目标。因此,我觉得很有必要来个正本清源,帮助大家认识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数学史的教育价值。

一、渗透数学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很多学生怕学数学,他们认为数学抽象枯燥、艰涩乏味。如何使数学教学趣味化,让学生感到数学学习是一种富有情趣的享受,是一种开发智力又乐在其中的高尚“游戏”,巧妙地渗透数学史是有效途径之一。

如在“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的教学中,我推出我国古代《孙子算经》中著名的“鸡兔同笼”问题:鸡兔同笼,共有头5个,脚16只,请问鸡兔各几只?(问题与学生喜爱的小动物有关,学生非常感兴趣,热情高涨地投入探索)

生1:1只鸡4只兔,脚18只,不行;2只鸡3只兔正好5个头,16只脚。

师:“凑”得很巧,但将题目改为“鸡兔同笼,共有头35个,腿94只呢?”请再来凑凑!

包括生1在内的许多学生都感到为难了。

师:硬凑不行了吧?可我要告诉大家的是,这是我国古代的一道名题,源于春秋时代的《孙子算经》,聪明的古代数学家早在一千五百多年前就解决了,难道二十一世纪的我们还征服不了它吗?用我们掌握的数学知识再试试。

生:哇噻,原来这是一道历史名题啊!(激发起一种不征服决不罢休的斗志)

生2:假设有鸡、兔分别有x、y只,那么即得关于x、y的二元一次方程组x+y=352x+4y=94,不难解得x=23,y=12。(答案略)

师:显示了什么?

生:显示了是方程(或组)的威力!(同时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与中国古代数学家的高明)

类似的例子很多,我注意在课堂中有机地插入一些数学概念的起源、数学家的趣闻、古今数学方法的对比等,使学生从内心中觉得数学“好玩、有用、有趣”,钻研数学的兴趣大增。

二、渗透数学史,拓宽学生的视野

有学生认为数学就是数字或字母的运算,简单重复,枯燥无味。而数学史是几千年来人类智慧的结晶,它与政治、经济、文化等融为一体,推动着人类进步文明事业的发展,其中蕴含着神奇和美妙。课堂中渗透数学史,可以让学生明白数学应用之广泛,从而开拓视野,获得美的熏陶,引发创造能力。

如在教学“观察归纳”时,我问:有一段楼梯有10级台阶,规定每一步只能跨一级或两级,要登上第10级台阶,有几种不同的方法?如觉得有困难,可先动手进行必要的试验。

(学生的好奇心一下子调动起来,试验着,探讨着,争论着,……)

生3(代表发言,急切且激动地):登上一级有1种方法,登上二级有2种方法,登上三级有3种方法,登上四级有5种方法,登上六级有8种方法,……

师:你才登上六级,离十级还远着哩!关键的是要发现什么?

生3:发现其中隐含的规律!以上结果排成的数依次为1,2,3,5,8,…,而3=1+2,5=2+3,8=3+5,…,也就是说从第3个数起,每一个数都等于它前两个数的和。

师:这就叫做突破!

生3(极其兴奋地):1,2,3,5,8,后面数依次为13,21,34,55,89。(答案略)

这时我再告诉学生,这一列数构成的是历史上著名的“斐波那契数列”,意大利数学家列昂纳多・斐波那契首先对它进行了研究,故得名。为了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习热情,我又告诉同学们,随着数列项数的增加,前一项与后一项之比越来越逼近于黄金分割数值0.618033…。学生静静地听着,产生丰富联想,并且想知道得更多。我又顺势告诉学生“斐波那契数列”还可以在植物的叶、枝、茎等排列的生物现象中找到,它在美术、影视作品中常有应用,比如在风靡一时的《达芬奇密码》里它就作为一个重要的符号和情节线索出现。若有兴趣,同学们课后可寻找资料进一步深入学习和探索。

三、渗透数学史,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数学是“思维的科学”,发展学生思维、优化思维的各种品质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许多数学成绩不好的学生总埋怨数学太难学了,其原因就是他们没有掌握数学的科学思维方法,不去探索知识的实质和来龙去脉,死记硬背,理解肤浅,面对稍有变化的问题就束手无策,更谈不上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和创造性了,而数学史中有许多发人深省的“故事”,利用这些内容可以给予学生深深的启迪,十分有利于正确的科学的数学思维水平的提高和能力的培养。

比如在讲“负数”时,我告诉同学们负数就是为了解决客观世界具有相反意义量而产生的,因为有正的数就必然也有负的数。我国古代名著《九章算术》最先提出负数,从而形成了有理数系统,负数从被发现到承认,历经了一千八百多年。教师在教学时应让学生体会数学史上一些命题的产生、发展,更好地让学生认识数学科学的本质,有利于知识与技能的掌握。

正确思维方法的形成是学生学好数学的非常关键的环节。科学的思维方法包括方程思想、函数思想、数形结合思想、转化思想等,这些都是对数学活动经验的概括总结而获得的成果,是历代数学家研究的结晶。许多数学史蕴涵着重要数学思想方法,如《墨经》中的“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其中就含有深刻的辩证思维的思想。高斯10岁时巧算1+2+3+4+5+…+100,可掌握如何从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用三角函数思想可以测量大树的高度,掌握建模的思想方法。

四、渗透数学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新课程标准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要使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数学史中有大量鲜活生动的事例,巧妙地将这些内容编入数学教学课堂之中,可使学生领略古人是如何通过辛勤且富有创造性的劳作对数学理论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且引起心灵的震撼,引发出创造的灵感。

在讲“勾股定理”时,我告诉学生2002年的世界数学大会在中国北京举行,这次大会的会徽选用了我国古代数学家赵爽用来验证勾股定理的“弦图”作为中央图案(如图1),寓意我国古代数学成就,再介绍有关勾股定理的验证方法,在古代中国、希腊、印度、欧洲都有证明,不仅数学家毕达哥拉斯、欧几里得、刘徽等人给出证明方法,就连古印度国王、美国总统甚至普通教师也给出了许多证明的方法,共有300多种。这时学生自然产生了一种极其宝贵的创造冲动:“我能否找到一种新的验证方法呢?”这种冲动可形成持久的追求、探索、发现数学科学真理的动力。

圆周率是最重要的一个无理数,被誉为“最优美的诗”,从古至今无数有识之士在它的感召下,投入了毕生的精力与智慧进行了卓绝的研究,取得了一项项推动数学理论发展的成果。我国南北朝时代的伟大数学家祖冲之就是其中的一个典范。他不辞劳苦、日以继夜,在地板上陆续画出圆的内接与外切正六边形,一直画到圆的内接与外切正24576边形=3×213边形,再进行非常艰辛的计算,终于得到“3.14159261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五、渗透数学史,优化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

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教育应贯穿于所有学科的教学中,数学当然也不例外。探索、追求、发现、坚持和捍卫真理的精神,坚韧不拔、不畏艰险、知难而进的意志品质,淡泊名利、不求虚荣、正直无私、疾恶如仇、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的优良品质,以及高尚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情怀,等等,都是当前对初中生进行教育的重要内容。实施这类教育绝不能依靠空洞的说教,长期熏陶、潜移默化才是非常有效的方式,古今中外的数学史中就有大量适合这种教育的资源,教师应当在教学中适当、适时、适度地巧妙利用这些资源。

当讲到“圆与切线”时,我先用左腿画一个圆圈,右腿向外迈一小步,这时学生都笑了:“老师的腿怎么跛了?”这时我说:“这是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走路的姿势,他曾幽默地戏称‘自己走路就是圆与切线的运动’。”原来华罗庚教授在十八岁时不幸患上伤寒,落下左腿残疾,可是初中毕业的他酷爱数学,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努力拼搏,自学成才,孜孜不倦,二十岁的他就发表了向当时颇有名气的数学家挑战的论文,后终于成为世界级的数学大师。国际上就有许多以“华氏”命名的数学科研成果,如“华氏定理”、“华氏不等式”、“华氏―王方法”等。而华罗庚教授的幽默话语显示的是他的机智、乐观和为数学献身的精神品质。华罗庚教授还曾说过:“我最理想的归宿就是倒在讲台上。”1985年,他在日本东京作数学报告时,由于过度劳累心脏病发作而永远地倒下了,为数学科学事业奉献了他的全部人生。再如,欧拉31岁时右眼失明,晚年视力极差,最终双目失明,但他仍然以顽强的毅力继续研究,在失明后的几年里还解决了许多数学问题,留下400多篇不朽的数学论文,被誉为“数学英雄”。数学史上这类励志“故事”不胜枚举,对初中生的心灵会产生巨大的震撼和冲击,对那些心浮气躁,在平时学习中遇到稍微繁琐一点的计算和证明就打退堂鼓的学生来说,可以激发他们的勇于拼搏的斗志和攀登科学高峰的勇气。

初中数学教育教学篇(4)

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教师的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比如,为了上好一堂数学课,老师做了大量的准备,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这样学生不仅学得很愉快,而且在心里还会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并从老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这样对以后的学习工作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利用数学家的贡献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1、开学初集中讲。学生刚入中学,对什么都有新鲜感。教师要抓住第一堂数学课的机会,生动、具体、真实地介绍我国古今数学成就,为学生学习数学营造良好的氛围。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古国,数学成就显著。计算圆周率,自西汉刘备、东汉张衡,三国时刘徽、直到南北朝祖冲之等多位数学家,为之进行艰苦探索,得出了当时世界上最为准确的圆周率。南宋数学家秦九韶1247年就编著《数学九章》,同代数学家杨辉揭示了二项式展开式系数的规律,比法国数学家早四百多年。

祖冲之的儿子祖恒对求几何体积有独特创见,比意大利数学家早一千多年。比刘,近代的徐光启、李善兰及当代的华罗庚、陈景润,在他们所研究的领域中都对数学做出了独特的贡献。通过宣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热情。

2、组织讲座专门讲。对初一学生还可借助“华罗庚金杯赛”的机会,进行题为《如何自学成才》的专题讲座,介绍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的生平事迹。华罗庚学历是“初中毕业”,可他深钻细研,成为当代国内外闻名的伟大数学家。通过讲座,使学生懂得学习好坏关键在于本人的学习态度和努力,明白“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要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哲学道理。进而发奋学习,将来为国家做贡献。

二、结合数学知识传授,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1、实践的观点。数学是从现实世界中抽象概括出来的科学,教学中要揭示数学本身的物质基矗如讲直角三角形“勾股定理”时,教师要说明早在公元一世纪,我国古代数学家在多次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了“勾广三,股修四、经偶五”的规律(即勾三、股四、弦五),并且借助图形对该定理进行了两种巧妙的证明。让学生明确,任何一个定理、公式的形成均来自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是人类掌握自然规律的正确途径。从而培养学生善于从客观事物中发现、规律、掌握规律的能力。

2、辩证的观点。恩格期指出“数学是辩证的辅助工具和表现形式,连初等数学也充满着矛盾。”数学概念正数与负数、常量与变量等,都表现对立的形式,又各以它的对立而存在。在数学中要揭示这一关系。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当直线与圆心的距离小于圆半径时,直线与圆的位置处于两个交点状态(相交);当距离与半径相等时,发生质变,直线与圆只有一个交点(相切);当距离大于半径时,再次发生质变,直线与圆没有交点(距离)。讲这一关系时,要启发学生认识到“事物发展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数学中充满着辩证法,教师应不失时机地予以启示,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识,同时为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打好基矗3、发展的观点。世上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静止的,它是在不断地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数学也是这样,整数到分数,有理数到无理数,实数到负数,有限到无限等,都遵循着这一规律。在这个数学过程中,要使学生认识到一切事物都不是断发展变化的,培养学生超越旧事物,创造新颖,独特新事物的能力。

三、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作风

初中数学教育教学篇(5)

课堂教学渗透德育绝不仅是思想政治课和历史课的事,相反,数学教学在培养学生辨证的思维品质、化归的思想、耐心细致的习惯方面有着其它学科无法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1.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加强德育教育的"三性"

针对性研究把握学生的思想的新特点及变化趋势,是数学教学渗透德育的重要前提,教师必须用政治家的敏感去接受新信息,观察学生思想变化和行为变化,把握学生的思想动向,掌握了学生的思想动态,教学活动中渗透德育才能有的放矢,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针对性。

规范性数学教学渗透德育绝不能随心所欲,想讲什么讲什么,必须完成数学课程标准对思想教育的要求,这是数学教学渗透德育的基本依据,必须长期贯彻,克服随意性,不搞运动式,使德育内容规范、完整。

计划性数学教学中要研究哪些内容跟思想教育联系紧,哪些内容能有机结合,要求数学教师要订出整体计划,形成相应序列,这样才能紧扣教材,有计划分层次地进行德育渗透,使德育目标融入教材。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指导我们,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要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这充分说明了德育教育在整个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肯定也必须重视德育教育。

2.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方法

2.1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人格魅力。利用教师的言传教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在学生群体师生关系的相互示范效应中,教师对学生的思想和心理产生的影响最大。几乎所有学生都有模仿教师行为的倾向,从教师的具体和抽象的形象中,选择理想的行为准则。由此可见,对教师而言,自身的形象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最好材料。很多内容是教师每届都在向学生讲授的,但教师在每次向学生讲授时,都应对所上内容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热情,这样才能唤起学生对该学科的热爱。此外,教师应以自己文明的言语,端庄的仪表,从容的举止,遵纪守法的行为,严谨的治学态度给学生做出表率,注意以言传身教给学生树立榜样。

2.2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在数学教材中,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在教学中适时地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代的数学成就。比如在讲圆周率时向学生介绍刘徽的割圆术,以及祖冲之的用分数近似地表示圆周率等。教师通过对我国古代数学成就的介绍,可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既可以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转化为祖国建设事业而刻苦学习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学生培养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可以说是一举多得。这样的例子在数学中还很多,只要教师充分挖掘教材,是可以找到德育教育的素材的。

初中数学教育教学篇(6)

在中学教育改革的今天,教师构建有效的数学课堂是至关重要的,这样可以让学生在不断实践学习中,同时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渗入德育教育,深化教学理念,学生与学生之间深化学习、合作学习。教师与学生还要进行换位思考,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彻底贯彻德育教育,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教学课堂中来,发掘他们的潜力,激发他们无限的潜能。

1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目前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因为教学目标多,且教学目标设置得不灵活太过于机械,也有的教师教学目标设置得不明确,将德育教育更是无法融入到学习中,使许多教师急于求成,在教学中与学生的实际情况脱轨,导致在教学过程中无法实现教学任务。在初中数学课堂中,教师设置了相应的学习小组,让学生在合作中进行学习,目的是达到学习共享,但是在本质上,设立的学习小组并没有达到应有的效率,做到为学习服务,使学生在分组学习的过程中并没有学习到相应的知识。

2初中数学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初中学生普遍处于青少年时期,在青少年时期学生的家长都过于重视学生的文化成绩而忽略了其道德品质的培养,所以说在初中阶段对一个人进行良好的德育教育不仅仅可以培养其良好的道德品质,还可以对这个学生未来的发展有良好的促进作用。那么,在学校中教师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将德育教育很好地融合到课堂中,使学生既学习到知识又接受了良好的德育教育。数学是初中教学中重要的一门课程,将德育教育很好地融合到数学课堂教育中,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今后走向社会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3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性方法

3.1明确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明确教学目标,并且要精心设置教学目标,这样才能促进有效课堂的实施,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灵活性,有一定的掌控能力,并且把德育教育融合到数学课堂教育中去,这样才能促进有效高效课堂的实施。

3.2整合教材

要想在课堂教学中将德育教育实际情况实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把教材进行有机整合,充分利用课堂动态,准确地把握每节课的重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慢慢渗透德育教育,教师要有效地使用教材,这样因材施教,才能实现将课堂教学与德育教育充分融合到一起。

3.3互动活动

教学中融合德育教育首先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想要在课堂上实现德育教育必须要在本质上改变教学关系,因为在传统的模式中总是老师在讲,学生在听,这种教学方式无疑是被动的,学生应该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和学生应该处在一个平等的地位,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学习目标,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考虑到互动活动的目标,要和他们共同探讨,在课堂上要尊重学生在合作交流过程中充分了解他们的需求,要让他们发挥主动作用,要激发他们积极思考,大胆提问,敢于创新,大力发展学生的德育教育。

3.4进行表扬

现如今一些家长和老师只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但是想要在课堂中实现德育教育,就必须在学习的过程中既关心学生学习的结果的好坏,还要关心学习的过程,在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所以在课堂中进行德育教育时,教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以表扬为主,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对学生有激励作用的同时也要对学习有启迪,要引导学生寻找到问题正确的解题方法,对于学生的过错进行包容,贯彻学生的德育教育过程,在过程中帮助学生建立创新思维。老师在评价过程中要多些赞美的语言,不要一味的打击,要用发展的眼光来对待他们,要有耐心,这样才能在教学课堂上将德育教育很好地融合进去,要激发他们的自信心,将德育教育很好地融合进初中数学课堂。

3.5先做后讲

在课堂中学生大多都是在老师的讲解下被动地听课,不能很好地学习德育教育,课堂教学想要实现德育教育,老师与学生必须积极参与,有的教学内容需要学生先做题老师然后进行讲解,在解题程中要以学生为视角,关注学生,促进学生的德育发展。教师要充分发挥“讲”的作用,让学生指出解题过程中的难点,让学生养成敢问敢答的习惯,促进学生全方面德育教育的发展。这样的课堂教学要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在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自己讲出解题过程中的难点,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能力。

4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策略

4.1榜样性渗透

榜样的力量是十分强大的,在初中生心理榜样大部分都是自己的老师,所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老师利用强大的数学学科魅力,在科学合理的情况下老师进行引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对学生形成良好的德育教育。例如在上课的时候,老师在讲解过一道题以后可以询问学生的不同解答方式,对于表现良好的学生的解答进行表扬,学生就能够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并且引导其他的学生向他学习这种思路,这种榜样式渗透对于学生的学习、发展来说都有着很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在进行教育结果的检验过程中教师需要对考试中进步大的学生进行适当的表扬,同时老师对于表现不好的学生也不能进行过度的批评,这样会不利于他们在数学课堂中德育教育的发展。

4.2习惯性渗透

习惯是最好的老师,在数学教学课堂中融合德育教育,能够促进学生的德育教育的发展,所以老师应该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形成好的习惯,又因为数学是一门比较重要的科学,有着很强的逻辑性,在学生进行解题的时候对于数学的证明以及推理都是很重要的,老师就可以利用对数学严谨的推理过程的解题来鼓励学生形成良好的解题习惯。在数学中很多问题都不能直接解决,因为数学对于学生在学习方面逻辑性较强,所以老师应该尽可能地帮助学生,让学生能够有耐心、有毅力推理做出题目,这样学生不但能够克服粗心的缺点,而且能够形成自信心,端正学习的态度,加强对于学生的德育教育,这对于学生以后的发展都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4.3集体性渗透

在初中时期,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比较叛逆,也缺少一些集体观念,初中生建立良好的集体观念能对他们未来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初中数学课堂上,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集体观念的渗透,使学生能够深刻地理解到集体的概念,并且将其在心中牢记,而班级中的每一个学生都应该遵守一个班级规则,使整个班级都维持着和谐的状态,如果学生不遵守班级规则,那么就会使教师的工作出现问题,人们就难以和谐地生活在一起,这样就需要教师数学课堂中渗透集体的概念,对学生进行德育教学。

4.4精神性渗透

在初中数学课堂中,每个知识点都有着多变的解题思路,比其他科目涉及的范围更加广泛,所以老师在讲题的过程中应该着重变化思路对每一题进行不同方法的讲解,这样会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点的同时掌握更多的解题方法。所以,老师在进行新内容讲解的过程中,适当地融入科学精神,鼓励学生发掘解题的多种思路,加强对学生的精神性渗透,让学生形成良好的科学观,这样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形成数学学习习惯。

4.5能力性渗透

现在初中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所以无论是在生活上还是学习上遇到困难就习惯性地退缩,缺少面对困难的勇气和解决问题的恒心,我们要知道在任何事情上轻言放弃是难以取得成功的。现在有的初中生因为自身的毅力不够强,在数学学习中遇到一点小小的难题就放弃了,而不去寻找解决的方法,在学习过程中对于那些难懂的概念,难记的数学公式并不进行深度的挖掘,而只是进行片面的记忆,在解题过程中也只进行机械化的套用,这样的方式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对学生的身心也会产生不好的影响,因此必须对学生在数学教学课堂上进行德育教育,从学生的心灵出发将德育教育贯彻在数学教学中。老师在对学生的数学进行教育的时候,在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注意,及时地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方法,教师首先应该考虑到学生的学习能力,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的内容进行适当的改变,同时老师要及时与学生沟通树立学生的信心,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把德育教育充分融合在一起。

5总结

现在初中生普遍处于思想品德和道德观念都不成熟的阶段,所以说学生初中阶段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德育教育有很重要的作用。教师在初中数学教学时可以将德育教育渗透到数学课堂中去,对德育教育进行全面的简单分析,在促进数学课程学习的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参考文献

[1]孟立可.浅析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学周刊,2016(33):42-43.

[2]薛丽.关于初中数学有效课堂教学策略浅谈[J].才智,2016(31):173.

[3]张伍言.试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策略[J].基础教育研究,2013(5):34-35.

初中数学教育教学篇(7)

一、初中阶段数学教学德育要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执行)》的第一部分课程改革的目标中明确指出了德育目标;教育部制定的《数学课程标准》也将“情感与态度”列为数学教育教学的“三维”目标之一,对初中阶段(第三学段:7到9年级)的德育目标做出了具体的要求:

1、乐于接触社会环境中的数学信息,愿意谈论某些数学话题,能够在数学活动中发挥积极作用。

2、敢于面对数学活动中的困难,并有独立克服困难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有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3、体验数、符号和图形是有效地描述现实世界的重要手段,认识到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了解数学对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人类理性精神的作用。

4、认识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推断可以获得数学猜想,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性和创造性,感受证明的必要性、证明过程的严谨性以及结论的确定性。

5、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对数学问题的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尊重与理解他人的见解;能从交流中获益。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依据上述要求,结合教学内容,将“情感和态度”列为教学目标,并有效利用前面提到的德育因素,在数学教学中努力达成目标。

二、初中数学教学中德育教育的策略

1、要充分发挥老师在学生中的表率作用,体现出教师的人格魅力

德育教育过程既是一个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一个陶冶情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自身的形象及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如:教师的仪表端庄、整洁而大方,会给学生美的感受;教师语言表达简洁,概括能力强,用词得当,词汇丰富,教学方法灵活多样,这样学生会学得多,学得快,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更为重要的是能在学生的心里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热爱之情,还会从老师的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这将对学生们以后的学习和工作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2、沟通联系,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数学教材中各部分知识之间存在着纵向和横向的紧密联系,这些都充满着唯物主义思想和辩证法,教学时要充分利用这一特点,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例如: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在知识的纵向发展方面,可以通过数学知识的产生,揭示数学知识与现实生产、生活的关系,知道知识来源于实践,服务于实际,渗透一些“实践第一”的观点。在知识的横向联系方面,可以围绕数学概念之间的联系,通过“加与减的互逆,乘与除的互逆,性质与判定的互逆,正比例函数与反比例函数的性质”等内容,渗透一些对立统一运动变化的观点。还可以通过一些应用题的改编练习,应用题的一题多解,以及几何初步知识等内容,渗透一些辩证统一的观念。使学生在知识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中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3、渗透个性品质的培养。

运用多种学习方式体现新课改理念。其中小组合作学习倡导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进行多边互动,是对现代教学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对课堂教学互动理论的创新与发展。数学问题往往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加以解决,这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提供了空间和可能。教学中,当提出一个问题后,首先给学生充分独立的学习时间,然后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在组内交流自己的看法,教师加入到小组内帮学生解决问题。形成“统一”意见后,派代表再到全班进行交流,使学生形成正确认识。通过这种形式,每个学生在交流中得到了发展,这对于拓展学生的解题思路、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十分有利。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满足每一位学生交流倾诉的愿望,既是尊重别人,又是学生张扬个性的好方法。因此,合作交流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和积极的个性心理品质,在交往互动过程中,能使学生多思考,多实践,多表达,更多地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体验到积极的情感,进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相信这对他们今后与人交往,学会共同生活也是有很大帮助的。

4、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在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教师应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技术作为教学辅助手段,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收集学生难以看到的、具有重要意义的图片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激发学习动力。

其次,还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会学生自己收集图形、设计图形,如: 设计学生自己喜欢的图形,收集一些公司或企业、行业的标志,为班上设计班徽、标志等,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经历动手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培养他们热爱祖国,长大后建设祖国的美好愿望。

5、运用合作学习方式进行集体主义教育。

初中数学教育教学篇(8)

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思想、内容、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除了固有的知识性、工具性、客观性等特征以外,本身还具有极其重要的文化性、思想性和情感性。在此,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一、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体现的人格魅力,寓德育于情感教育之中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所以作为一名教师,既要以学问教人,还要以道德育人。“学高信为师,身正堪称范”。学生时代正是世界观、品质、性格形成阶段,在他们的心目中,教师是智慧的代表,是高尚人格的化身。同时,这个时期的学生又具有“向师性”强、可塑性大的特点,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通过他们的眼睛在心灵的底片上留下影像,对他们的精神世界起着无声无息的作用,就好比一丝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教师的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所以说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因此,教师一定要用自己的模范行动,为学生树起前进的旗帜,指明前进的方向,点燃他们心中的火种。

二、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进行德育渗透

数学以高度抽象极其简洁的形式和思想反映了客观世界的内在美,在数量关系和图形之间,在数学符号、数学公式、数学逻辑和解题技巧上都表现出简洁的美。它的美对于人们进行数学创造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在教学中,让学生在操作中体验思考,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由探索而生趣,让学生被动变主动,“苦学”变“乐学”,激发学生对数学美的追求,使学生始终感到“学犹不足,唯恐失之”,从而如饥似渴、孜孜不倦地寻求打开科学大门的金钥匙。同时,利用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培养学生数学创造的能力,并在这个过程中渗透对学生审美观的教育,使学生追求数学美的情感升至追求人生美、世界美的思想,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发展学生的创造力,拓宽其思考问题的广度和深度。

三、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

在数学中,有很多规律和定律如果光靠老师口头传授是起不到很好作用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构建一个良好的师生交流平台,同时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一)构建交流平台,开创民主的管理环境

在数学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在交流中获取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师生及生生之间的情感的交流。要想做到这点,老师应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善于创设平等、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教师要关爱每一位学生,不管大小强弱,不管学生的学习优劣,教师都应该付出爱心,一视同仁。教师对学生的爱的情感,能转化为学生接受教育的内部力量,能赢得学生的爱戴和尊重,激发他们对教师的亲近感、信赖感,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信其道”,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实现了其根本的功能,也起到了陶冶学生的情操的作用。并且在这种良好的学习环境中,有利于学生向教师和同学表达自己获取的信息,自主发现有价值的头号题,并在不断的问题发现中,不断思考、不断交流、不断顿悟,自觉建构数学模型。同时,还使学生养成耐心倾听、尊重他人的习惯,乐于接受他人不同意见,形成与他人合作的品质,从而由点的结合到全面形成团结合作、民主的班级管理氛围。

(二)采取灵活教学方法,进行德育渗透

教师可用探究式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交流空间和参与场所,去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学习到数学知识与技能,还体会到其中的快乐,借此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注意“明河”的作用,培养学生具体形象思维、逻辑思维、抽象思维的能力,提高解题能力;又要注意“暗河”的价值,培养学生学生学会尊重、谦让、倾听、团结协作和关心他人等习惯,以达到数学似人生,人生如数学的精神境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设计适合学生探究的教学情景,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原有的知识基础,在学生探索过程中要注意鼓励学生的探究行为,因势利导,及时给予精神和物质上的帮助,教师要以宽容的心态看待学生的“胡思乱想”,不轻易否定学生的想法,把探究活动引向深入。除此之外,情境教学也是进行德育渗透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德育情境的创设可以通过数学问题故事化、数学信息情景化和开展数学活动来进行。

(三)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结奋进的品质。

初中数学教育教学篇(9)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07-0145-01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内的一切深刻变革是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素质教育主要包括思想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的教育。如何搞好素质教育,寓素质教育于数学教学之中,是摆在每一位数学教师面前的一项极为迫切的重要任务。

中学生(包括初、高中学生)正处在初步形成世界观、人生观的关键时刻,在诸多教育中,必须把素质教育放在首位。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数学教材的具体内容,引导学生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和方法认识现实问题,走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促进学生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本文试从以下几方面对数学中的素质教育作些探讨:

一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材中含有丰富的爱国主义内容,如指南针、造纸、活字印刷、地动仪、天坛回音壁、“魔方阵”等,凝结着人民的智慧,教师可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向学生介绍一些著名的中外数学家和科学家的故事,如刘徽的《割圆术》、祖冲之的《圆周率》、毕达哥拉斯的用瓷砖铺地、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十个公理解决了千百个几何实际问题、笛卡儿的《平面解释几何》的创立。恩格斯高度评价说:“数学中的转折点是笛卡儿的变数,辩证法进入了数学,有了变数,微分和积分也就立刻成为必要的了。”华罗庚教授认为在《天才在于勤奋,聪明在于积累》中,精彩地描述了数学在“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等各方面的应用,以激励学生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精神。向学生介绍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迈向现代工农业、科技、国防等各个领域取得的成就,特别是科技领域中很多已接近、达到或超过了国际先进水平,如卫星发射;返回卫星;长征系列火箭;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成功对撞;“银河”百亿次计算机的研制成功等,都是经过数学精辟的论证和实验才能获得成功的。

二 对学生进行科学文化素质教育

数学素质教育要把科学文化素质与专业素质结合起来,构成数学素质教育的核心,数学基础知识、数学思想方法及数学综合能力是数学素质最基本的要素,是课堂教学的中心内容。

1.改革数学基础知识的教学

过去题海战术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机械识记,忽略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学生的认知结构,素质教育应加强数学概念和数学命题的教学,注重概念形成过程和定理、公式的推理过程,重视数学知识的形成、发展与问题解决的过程,教师力求精讲、讲透、讲活,使学生在掌握数学认知结构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数学知识结构。

2.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

进行数学思想方法教学时,首先,以数学知识为载体,把藏在知识背后的思想方法显示出来,使之明朗化,才能通过知识传授过程达到思想方法教学的目的。数学思想方法教学应与知识教学、学生认识水平相适应。其次,要加强数学基本方法的教学,如配方法、待定系数法、分解与合成法、恒等与变换法、对称法、判别式法、伸缩法、映射反演方法等。再次,要加强数学思维方法和逻辑方法的教学,在诸多的思维能力中,大纲突出逻辑思维能力,中学数学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主要逐步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能力,会用归纳、演绎、类比进行推理,会准确地阐述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3.加强数学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中培养能力要指导学生学法相结合,老师要发现和总结学生中好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养成预习、复习、独立完成作业、练后反思、建立“错题档案”或“备忘录”等良好的习惯,使学生会自我探索知识、自我纠正错误、自己弥补知识漏洞等独立思考、独立学习的方法。数学能力主要是计算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判断推理论证能力;抽象概括能力;数学与再创造能力;变量分析构造数学模型的能力及辩证思维能力;面向现代需要和未来发展信息网络的科技趋向的能力。

三 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教学过程既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认识过程,又是知、情、意、行全面发展的过程,教学中要以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客观规律为基础,做到发展智力、发展能力并举,教师要树立平等、民主的思想,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培养和爱护他们的自尊心、人格和感情,要真诚地为学生服务,多征求学生的意见,尽量满足学生学习心理上的需求,要着力培养学生的成功心理,要面向全体学生,爱护学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成功体验,要帮助学生消除困扰,培养学生兴趣,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初中数学教育教学篇(10)

中图分类号:G633.6

社会的进步,知识显得越来越重要,人们也普片意识到教育对于个人成长乃至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好的教育不仅增长见识,更能改变人们的思维模式,向着更科学,更理性的方向发展。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成功的人格,是人对世界,环境,人生的看法和意义,包括人的世界观,人生^和价值观,道德观等。是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办事,学会健体,学会创造。

中学数学教学的目的,就是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不仅培养他们的数学素养,更要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使之成为具有一定创造性的人,由于学生在知识,技能,能力方面的发展和志趣,特长不尽相同,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教师要学会创设条件,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和提高。不仅主张智慧潜能的充分开发,更要主张个性的全面发展,重视心理素质的培养,尊重学生个性,注重开发人的身心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

一.初中数学中包含的素质教育

每个学科都有本学科特定的知识结构和特点,中学数学具有内容的抽象性,应用的广泛性,推理的严谨性和结论的明确性。因此根据数学本身的特点,在传授数学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积极探讨数学知识与素质教育的最佳结合点,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素质教育观下的中学数学教育的发展性应体现在使学生学会学习,这是因为中学生在校期间所获得的知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能力,这对于未来的工作和生活都是远远不够的,为了适应未来工作和生活的需要,必须继续学习,不可否认,在我国初中到高中,能总体上大学的还不多。而大多数中学毕业的学生只能靠自我学习来提高未来工作和生活质量的知识和能力,而这种继续学习的效果如何,取决于他们会不会学习,因此,为了使我们的学生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能够适应信息化,数字高度发展的需要,能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作为数学教师,我们应该站在素质教育发展性的高度,努力教学生学会数学,这里应着重在学法上给予指导。例如,怎样教学生由因到果综合处理问题,怎样教学生分析解决问题,怎样教学生通过个别实验归纳猜想,怎样教学生通过同类问题求解抽象概括出这类问题的一般解决方法,总之教会学生学习一般方法及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增强学生未来自我发展的后劲。

二.数学能力的应用培养

数学是一种语言,是认识世界必不可少的方法,应用数学的能力是未来公民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九年义务教育数学教学大纲明确规定:“要使学生收到吧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形成数学意识”。

作为为人生准备的数学教育,应当为学生提供最基本的数学知识,培养和提高学生生存,工作以及进一步学习的技能和能力,具体的,素质教育观下的中学数学教育,在引导学生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更要引导学生关注数学和社会,生产以及生活。重视知识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我们应当从实际事例或学生已有知识出发,逐步引导学生对原型加以概括,抽象,弄清楚知识的形成过程,了解他们的用途和适用范围,从而使学生形成对数学,用数学所必须遵循的途径和认识。这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而且对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用数学意识大于裨益。

在教学中,可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创造运用数学环境,引导学生亲手操作,把学数学和用数学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实践中体会用数学的快乐,学会用数学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达到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目的。

三.初中数学中素质教育的创新性

教育具有较强的惰性和保守性,他总在努力的使年轻一代学会老一代的思维,生活和工作方式,因而人们在批判现代教育体系的局限性和弊端的时候,往往批判它是根据“昨天”的需要而设计的。素质教育就是要改变教育的惰性和保守性,他的目标是使年轻一代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中学教育应当努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氛围,引导学生学习和加减数学家的思维方式,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积极思维,勇于探索,在明主开放的教学活动中,自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值得提出的是,猜想是活的发现的源泉,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正如牛顿所说的“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因此在中学数学教育中,教师应努力创设问题情境,适时点拨,引导和调控,使学生在宽松,愉快的教学中,自由的展开思维的翅膀,大胆猜想,不断探索,真正做到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而这正是素质教育下中学数学教育所追求的目标之一。

四.总结

素质教育之下,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演讲者而更应当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启导者,鉴赏者,学生也不仅仅是知识的被动传授者,而应当是知识的积极探索着,发现者和创造者,中学数学教师应当努力创设民主,开放的课堂教学氛围,鼓励,诱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在充分信任,情景交融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知识水平和人格身心都得到自由和谐的发展。

上一篇: 防洪演练报道 下一篇: 医疗行业研究背景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