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工业化的特点汇总十篇

时间:2024-03-05 14:35:44

新型工业化的特点

新型工业化的特点篇(1)

1引言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生命所在,在一个优秀的企业中,必须具备的是文化,而具备了生命之后,企业还需要成长,因此,企业应该在知识型的文化带领下,通过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将企业带到一个发展的道路上来。出色的企业文化是知识型企业文化制定出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成功的重要因素,他们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也可以说是相互制约,相互帮助的。在知识型企业文化的发展下,人力资源管理培养出的员工也都是知识型的,这类员工为企业的发展带来最直接的动力源泉。这种模式下,知识型员工与普通员工就会具备明显的差异,知识型员工会具有创新精神,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创新,只有创新,才能长久的发展下去。因此,企业文化知识型人力资源管理是个推动企业发展、社会发展、世界发展的主要原动力。

2企业文化知识型人力资源管理的涵义与特点

2.1企业文化知识型人力资源管理的涵义

企业文化知识型人力资源管理是指在当今社会中,企业在不断的发展生产,员工需要具备更多的知识去生产、创作、应用到企业的发展中。作为脑力劳动者来说,知识型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人力资源的一部分,其价值意义极其深远。它不仅仅可以将企业的发展带动起来,还能使一个企业具有优秀的文化,使企业的发展及其稳固。再者,由于知识型人力资源管理具有自主性,创造性,在企业文化中,创新是一个企业维持生命的能力以及能量。企业文化和知识型人力资源管理二者之间不能缺少任何一个,只有不断的利用知识型人力资源管理去带动企业的发展,用文化制约着企业的管理,才能使一个企业具有更多的文化素养。

2.2企业文化知识型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

知识型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不同于一般的企业文化特点,该特点重点在企业之中培养的知识型的员工身上。知识型员工具备多重特点,比如,知识型员工具备创新性,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只有不断发展进步才能在社会上生存下去,这就需要企业之中的知识型员工不断的创新,才能供应企业文化在社会中的立足。知识型员工还应具备较高的知识水平和技术技能,在企业文化发展中,单单具备体力劳动者是远远不够的,员工应具备的不仅仅是自身所会的专业技能,还要具备相应的管理技能、经济技能等。其三,知识型员工应具备自己的价值观,在社会生活中,形形的人才能组成丰富多彩的世界,同理,在一个企业中,只有具有不同价值观的知识型员工,才能使企业文化充满活泛的气息,才能使一个企业充满创新、个性的活力,在这种活泛的气息中,知识型员工不仅仅会做到自己应该做到的工作,还会自发的充满竞争意识,唯有竞争,才能进步。最后,企业是一个个体,也是由各个人组成的整体,所以,在企业中,知识型员工更应该具有较强的团队意识和凝聚精神。因此,企业文化中知识型员工是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下培养的重点。

知识型员工具备自主创新型,在各种问题上会有自己的看法,积极的去做到自己的分内工作,因此,在知识型的人力资源管理的组织中,要充分考虑到每个员工的特点爱好以及技术所在,充分发挥每个员工的优点长处,为企业不停的注入新文化,带动发展,为企业提供出知识性文化的人力资源管理。

3企业文化知识型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

3.1企业文化知识型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原则

要使一个企业文化不断的创新,就要坚持“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理念就是“以人为本”,因此,要为这些知识型员工提供一个健康、可持续发展、自主、创新、公正公平的良好氛围。只有在这种模式下,员工才能更好的被激发出创新思想,创新意识,进而,为企业的创作发展也具备更多的良性因素。在这样的轻松良好的氛围下,员工的潜力被充分挖掘出来,在管理的时候,充分授权,给予信任,对员工与管理者之间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给了员工轻松的办公氛围之后,要使他们不要走出“界”,这时就需要企业之中人力资源管理者们的一个技巧的管理体系了。健全的管理体系可以使知识型员工在企业发展所需要的范围内自由自在的充分发挥出自己的优势,不断的创新,迎合企业发展的业务需要、管理需要、结构需要等。为了追随时代和社会的发展,管理者还需在企业文化中增添定期学习交流的模式。只有一个充满文化的企业给予员工定期的文化知识的学习,技术的培训,才能使知识型员工业务不生疏,反而会不断成长进步。

3.2企业文化知识型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模式

知识型企业的模式的成功创新离不开人力资源管理者的创新,管理者给予知识型员工三个基本环境:竞争环境、成长环境、激励环境。社会中无竞争,不进步,企业更甚,在一个充满文化的企业中,只有不断的优胜劣汰,才能使员工充满斗志,积极工作,创新出新的产品。同时,将员工所学的知识互相交流沟通,多学多用,不断进步,和谐发展。最后,将具备挑战性的工作与业绩、绩效、薪资挂钩,会激励员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不断要求自身的进步,创新,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知识型员工是与普通员工不同的,他们付出更多的脑力劳动,他们具备更多的想象力,注重精神物质多一些。因此,人力资源管理者应该注重奖励和激励模式的推动。同时建立起知识型的培训机制,让员工具备更多学习新知识的机会和兴趣。对于“复杂”的知识型员工来说,在培训的过程中也要给予他们多重的激励。激励上既要满足知识型员工的物质需求,更要满足知识型员工的精神需求,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开发出知识型员工的无限潜能。

结语:

当今社会中,企业的发展远远不能依靠老思想、老方式了。只有知识才是一个企业发展的最佳捷径。因此,在企业文化这个大生命中,员工要具备的是知识,只有员工具备了知识,才能不断的创新。知识型人力资源管理者在这种模式下,需要建立起知识型的核心体系,以激励创新为主,刺激知识型员工不断创新,达到不同的高度,为企业文化增添新的人文色彩。由于知识型员工更注重精神层次的满足,则需要人力资源管理者在各个层次给予他们不同满足的条件,使其在企业发展的浪潮中起到坚实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周九胜。企业文化与知识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J].葛洲坝易普力有限责任公司,2006.

[2]李东.论知识型企业及其特征[J].上海企业,2001,4.

新型工业化的特点篇(2)

关键词: 主导产业;产业转型;经济转型城市

Key words: leading industry;industry transition;economic transformation city

中图分类号:U414.75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2-0122-03

0 引言

我国绝大多数资源型城市都面临着经济转型的严峻考验。研究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这一难题,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也有重大的经济和政治意义。

1 石嘴山市产业概况

石嘴山是宁夏工业的摇篮,已形成以装备制造、电石化工和特色冶金等传统优势产业,以及汽车制造、太阳能和有色金属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的工业体系,以清真牛羊肉、蔬菜和枸杞等优势特色产业为主导的现代农业体系,以及以传统商贸、现代物流和特色旅游等为主导的服务业体系。是一座因煤而立、依煤而兴的资源依托型工业城市,但也为煤所困,是宁夏调结构、转方式的重点地区。

2 石嘴山市产业转型背景

自2008年被确定为首批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城市以来,石嘴山市产业转型初见成效,但仍存在突出问题,主要是非煤产业比重偏低,产业层次不高、大项目不多,基础设施相对滞后,生态环境承载力不强,高级人才的引进机制尚不完善,同时面临着低碳技术、生态承载力、产业结构和外来的产业升级压力等的挑战。但从国际产业梯度转移、东部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国家第二轮西部大开发政策等方面看,石嘴山产业转型也存在重大机遇,况且已具备多年积累发展的雄厚的工业基础、优良的资源配置、完备的基础设施、充足的人力资源等优势,环境容量尚有空间,国土面积具备产业承载的空间[1]。

3 产业转型原则

产业转型,须坚持结构优化、统筹规划,远近结合、标本兼治,政府调控、市场导向,规模发展、协调发展,技术创新、科技支撑,内、外向发展兼顾,相关者利益均衡,以及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原则;遵循重点有序、城乡统筹、项目带动和科技先导等战略;须综合考虑资源开发的阶段、规模、产业政策、企业战略、区位和外部性(包括环境成本)等因素。衰退产业转型的关键在于找到超越“资源配置的不可逆性”因素制约的路径,以最低的代价实现衰退产业的再生或存量资源的转移。

4 石嘴山市主导产业的转型培育方向

“十二五”时期,石嘴山市应把培育发展多元支柱产业作为产业转型的根本,按照“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模式选择接续产业,把新型工业化作为产业优化升级的主攻方向,精心打造汽车制造、机械装备、新能源、新材料、农产品加工的生产基地,打造商贸物流、教育医疗卫生、居住休闲、文化旅游的现代服务业基地。按照国家沿黄城市带(区)上重点开发建设的新材料、机械装备制造、能源化工产业带,全国重要的能源化工、新材料基地,清真食品及穆斯林用品和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2]的功能定位,应努力实现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由主要依靠增加资源和能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5 石嘴山市主导产业转型培育对策建议

对照转型目标,结合石嘴山市自身的产业条件和优势,石嘴山市主导产业转型培育具体措施为:

5.1 新材料产业 依托中色东方、惠冶镁业等企业,抓好优势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品,加快以钽铌铍钛稀有金属、镁及镁合金、钛及钛合金、高新碳基材料等为主的新材料产业集群发展。按照“重点引进、项目支撑,龙头带动、集群发展”的产业发展思路,以通用金属和稀有材料为发展重点,着力延伸发展以钽、铌、铍为主的稀有金属材料,大力发展以纳米级碳材料、环保型碳材料以及硅材料为主的光伏材料领域,把石嘴山市打造成为部级重点新材料基地。重点扶持发展中色东方集团、阳光硅业、惠冶镁业等龙头骨干企业,鼓励引导企业通过上市融资、并购联合、资产战略重组等方式发展大企业集团,支撑带动产业发展。通过建立行业协会、资产重组、建立虚拟联合体等多种途径,整合现有企业资源,适时组建镁业集团、炭素集团和活性炭集团,提高集约化水平。尽快修订完善新材料产业园区规划,加快专业园区基础建设,促进以钽铌铍为主的优势特色新材料产业向专业化、集群化方向发展。钽铌铍、镁、多晶硅及钛和钛制品、活性炭炭素等行业,围绕新材料产业链的延伸,做好项目目录编制工作,抓好产业招商。充分发挥部级钽铌特种金属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自治区级镁业产业技术中心的作用,积极推行国际质量体系认证,鼓励企业自主创新,争创名牌产品。重点抓好重大循环经济节能减排示范项目,大力推广循环经济和节能新技术、新产品和清洁生产,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经济发展质量。

5.2 机械装备制造业 依托天地奔牛、西北煤机、西北骏马等企业,重点发展煤矿机械制造与再制造,提高煤炭机械综采设备的配套率和市场占有率,加快矿山机械产业集群发展,积极发展新能源机械、化工机械及节能环保装备,形成在全国有较高知名度的煤炭机械制造专业园区。依托君功汽车和三庆汽车,着力发展专用汽车,建成西北地区重要的和有影响的专用汽车产业基地。依托宁夏恒力钢丝绳股份公司、电投钢铁公司、宁夏博宇焦铁公司,以钢丝绳为主打产品,着力发展特钢产业园。重点扶持天地奔牛、西北煤机、西北骏马等龙头企业,使之成为主业突出、管理先进、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集团。发挥与天地科技、三一重工重组后形成的经营机制、管理方式、科技创新、市场开拓等方面的新优势。抓住全国13个年产亿吨级煤炭基地建设的有利时机,重点发挥距离鄂尔多斯、宁东煤炭基地近的优势,积极开拓煤机市场,力争成为两大基地煤炭机械设备和相关产品的主供地。加强机械装备制造和特钢两大专业园区招商,推进产业集群发展。抢抓国家支持创业板上市机遇,推动天地奔牛、西北骏马企业上市融资。发挥煤机制造企业、恒力钢丝绳研发水平国内同行领先的优势,促进企业形成高水平的研发体系,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积极引进发达地区中、大马力拖拉机制造业及配套农业机械制造业,数控磨床,数控电加工机床主机厂,以及环保、节能装备制造产业项目。

5.3 能源化工产业 夯实电力、电石和氯气三大基础,延伸PVC、氰胺和乳酸三大产业链,做大做强氯碱化工、氰胺化工、煤化工、精细化工和生物化工五大化工行业。加快资源整合步伐,重点推进煤矸石综合利用发电、PVC、铁合金、碳化硅、活性炭、煤焦化等升级换代,延长产业链,加强与中石化、中石油等大企业的合作,注重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把握五大化工行业发展新趋势,制定能源化工产业发展规划。构建通向鄂尔多斯煤炭基地、通向宁东煤田的铁路、公路建设,打通能源战略大通道。能源化工产业具有率先做大做强的基础、优势、潜力和良好前景,认真落实扶持政策。围绕做大招商,发挥优势招商,围绕配套招商,扩大招商引资成效。构建产业循环链、企业循环链和综合利用循环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完善创新激励措施,培养创新型人才,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培育创新型企业。

5.4 光伏产业 遵循产业集聚、关联配套、统筹协调、资源共享原则,力争用5-10年发展成为全市重要的支柱产业,打造全国重要的光伏产业生产基地,争取实施国家金太阳示范工程和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示范工程,建设全国太阳能产品交易中心。依托江苏阳光、国电科环、日晶电子、浙江正泰、中节能等企业,加快优化产业布局,加快形成硅料规模化生产能力,发展壮大铸锭切片生产优势,提升光伏电池及组件生产能力,积极发展配套产业。

5.5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以节能降耗和环境保护为前提,加快应用高新技术、先进工艺设备和实用技术,改造煤炭、电力、冶金、化工、建材等传统产业,加快电石、铁合金、焦炭等高耗能、高污染企业的改造,培育一批规模大、能耗低、效益好的骨干企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着力改造提升现有产业的技术水平,力求在关键共性技术上有较大的突破,形成具有自我开发能力、自主创新,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大现有传统产业的整合力度,逐步培育形成经济结构优化、产业分工明确、布局结构合理、园区特色鲜明的发展模式。依法关停淘汰落后生产能力。

5.6 循环经济产业 坚持减量化、可循环、再利用原则,点、线、面相结合,大、中、小相循环,以列入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城市为契机,完善煤炭产业、化工及新材料产业、光伏产业、新型建材产业、农业产业和循环消费等六大循环经济体系。以石嘴山工业园区为重点区域,进一步优化企业和项目布局,促进耗氯、耗电石企业和项目相对集中,构建产业循环链。

通过结构调整、技术改造、企业整合和产品延伸,构建企业循环链,扶优扶强能源化工骨干企业,提高上下游产品、生产工艺、生产环节的循环利用水平,发展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少的产品。构建综合利用循环链,重点推动电石、烧碱等生产企业发展气电联产项目,提高尾气回收利用水平,发展煤矸石、粉煤灰、电石渣新型墙材、水泥项目。总结推广重点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典型经验。

5.7 扩张提升服务业 积极发展生产业和生活业,培育发展新兴服务业,努力使现代物流、金融保险、旅游业、房地产业等领先增长。以构建“一心六区四线一带”大旅游格局为目标,着力打造“西线山、中线湖、东线河”连通市内外的三条旅游热线,大力发展特色旅游业。积极发展现代物流业,建成西北地区重要的辐射带动周边的惠农陆路口岸国际物流、增强工业发展能力的工业物流、支持农业产业化的特色农业物流中心。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拓展服务消费新业态,加快农村市场体系建设。积极发展金融、保险、交通通讯业、信息及技术服务业。在土地、税收、财政奖励、贷款贴息等方面给予实质性优惠,建立服务业发展专项基金,强化政策扶持。以国家园林城市、卫生城市和自治区文明城市创建活动为载体,新区建设、城镇开发要立足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体的产业结构,留足发展空间,强化载体支撑。加快推进三馆一中心、三网融通等项目建设,重点培育和引进一批为三大产业和现代农业配套的生产业项目,以及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发展前景好、产出效益高的服务业大项目,培植一批行业领先、带动作用强的大中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强化项目带动。加快推进企事分开,逐步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政策体制和经济运行机制,强化体制创新。打破部门和所有制分割,消除区域和行业壁垒,放宽市场准入,鼓励各种投资主体发展服务业,积极引进服务业重点企业和重大项目,强化环境服务。

5.8 做优现代农业 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工业化理念经营农业,促进特色优势产业规模化生产,规划建设服务于城市的“菜篮子、米袋子”工程,发展高附加值加工型农业,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和保障体系。以集团化、标准化、品牌化为重点,建设若干龙头加工示范园;以区域化、专业化、集约化为重点,建立现代农业特色产业示范基地;以市场化、多元化、社会化为重点,培育现代新型功能服务区;侧重在农产品加工、物流配送、生态休闲观光、农业服务体系和农田水利设施等方面实施重点项目。以发展现代农业为重点,着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和设施农业,抓特色、上规模、创品牌。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加快灌区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步伐,发展规模经营;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土地开发整理等重大项目,突出区域特色,重点抓好牛羊、水产、蔬菜、枸杞、制种等优势特色产业,大力发展、牛羊养殖、蔬菜、生态水产、生态经济林和制种产业等产业带,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坚持以城带乡、以工哺农,充分发挥特色农产品资源优势,尽快形成若干个具有特色和资源优势的产业集群。注重农产品加工流通,加强冷藏库、气调库等大型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

6 产业转型的保障条件

产业转型是个社会性的系统工程,必须在基础设施、制度创新等方面予以配套建设。

6.1 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将煤矿企业发展和城市发展规划结合起来,加快推进煤矿企业非煤产业的培育和城市类型转变,建立新型的城矿关系。加快实施城市基础设施工程。完善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乡交通服务功能,为培育发展接续产业提供资源运输保障。推进城市信息化和网络化建设,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大力推进企业信息化步伐。统筹城乡一体化建设,以工业化推动城市化,逐步形成城乡互动、工农融合发展新格局。

6.2 政策措施和实施机制 建设科技创新体系,优化主导产业技术。创新招商引资机制,引周边、接沿海、拓海外。围绕做大做强产业集群,面向发达地区定向招商。抢抓东部产业转移机遇,落实东西合作共建产业园区的扶持措施,突出招大商。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财税支持体系,加快投资体制改革,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创新体制制度建设。加强人才培养,广泛吸引各类人才,完善科技人才支撑体系建设。健全社会服务体系建设,为产业转型创造优良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宁夏发改委,石嘴山市人民政府.石嘴山市资源枯竭城市转型规划(2010-2015年),2010年10月:15.

新型工业化的特点篇(3)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现代服务业;产业集聚;科技创新

目前,我国城镇化发展暴露出诸多问题,如市民化进程滞后、盲目追求数量和规模、鬼城现象等。这些问题产生的关键在于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缺乏良性的产业优化路径。本文根据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及其对产业发展的要求,并结合我国当前新型城镇化发展中所存在的产业发展问题,提出有利于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产业发展路径。

一、新型城镇化下的产业发展要求

产业发展会带来就业数量和空间,从而吸引大量农业劳动力,并实现其市民化身份的转变,为城镇化发展提供了重要动力。新型城镇化的本质是“人”的城镇化,其“新”体现在由过去的追求城镇规模、空间的“数量扩张型”模式转化为更注重产业质量,人本主义的“质量集约型”模式,因此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产业发展特征不同于以往城镇化下的产业发展[1]。但另一方面新型城镇化又需要相应的产业支撑来作为其发展动力。因此,如何寻找一个良好的产业支撑是新型城镇化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否则,新型城镇化发展只是美好的愿景。第一,新型城镇化关键在于以人为本,既要实现农村人口生活空间的转移,也要促进农村人口就业空间的转移和就业方式的转变。因此产业的发展要能保证不断吸收农业人口,拓展就业空间和方式,并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样化需求,因此一方面不断加强农业现代化进程,从而解放出更多的农业劳动力,另一方面需要加强城镇中工业和服务业发展规模、结构和质量,注重产业发展的集聚性,创造出大量的就业岗位,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集聚。此外,新型城镇化下人们的精神层次和文化层次需求会显著增多,因此需要一个多样化的现代服务业来予以支撑。第二,新型城镇化需要一个有发展活力和竞争力的产业来支撑其长期稳定发展。因此产业发展过程中需要通过科技创新推动产业结构高度化和生产现代化,注重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及其对传统产业的知识化改造和提升,并强调各产业的聚集、关联和协调发展[2]。第三,新型城镇化是“生态”的城镇化,强调对资源环境承载力的适应,注重生态文明理念,重视提高土地资源要素集约利用、环保等公共服务设施高效利用[3]。因此新型城镇化发展强调通过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生态化来实现用较少的资源要素消耗获取最大的效益。第四,新型城镇化是特色的城镇化,更强调地区发展特色和文化内涵,因此产业发展要充分立足于当地的特色和比较优势,要培育城镇特色鲜明和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优势产业,走一条适合自身特色的产业发展道路[4]。

二、我国城镇化发展中的产业问题

尽管良好的产业支撑是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重要动力,但当前城镇化中所存在的产业问题依然深深阻碍了新型城镇化发展。第一,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严重滞后,目前我国农业的发展水平与美国相比相差108年、与英国相比相差150年;就我国国内状况而言,我国工业劳动力的生产效率是我国农业劳动力生产效率的10倍左右,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比我国国家现代化水平低10%左右。这种滞后性在客观上制约着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进程和发展水平。具体表现为: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技术水平和机械化水平落后、家庭承包责任制导致的分散化经营、管理水平落后等。第二,工业化与城镇化发展不协调:我国目前大部分地区的城镇化水平都滞后于工业化水平,资源环境恶化,难以实施绿色生态与城镇和谐发展格局。工业加工层次低,产业链条短,科技含量不高、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重、人力资源优势也没得到充分发挥,最终导致产能过剩现象严重,工业整体效益不高,也影响了城镇化的良性发展。第三,现代服务业尤其是生产业发展缓慢:我国目前服务业总体发展缓慢,而且传统服务业比重偏大,现代服务业发育明显不足,在第三产业中的比重很低。服务业规模较为分散,大型服务企业难以发挥引导和示范的作用,缺少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撑,仍然停留在初级发展阶段。现代服务业整体发展水平低下,难以对就业形成较强的拉动率。服务业专业人才缺乏,难以支撑知识密集型的现代服务业发展。第四,产业过于分散,缺乏集聚效应:总体上我国各地区产业集聚程度低、集聚效应不明显,难以有效发挥产业集聚对城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城镇规模偏小,缺乏与当地自然资源禀赋或者文化基础相适应的主导产业,产业集聚力和产业竞争力缺失。产业集聚区在城镇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突出。我国城镇化的产业集聚区主要表现为工业园区,这些工业园区偏重招商引资、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和厂房建设,忽视相关产业能力的培育和产业链建设,尤其是忽视了培植适合本地环境的原生产业和特色产业,缺少引进与升级配套的产业链的,忽视产业研发和技术进步[5]。没有带来相应的集聚功能、创新功能、辐射功能和协调功能,从而很难形成对城镇长期发展的强大推动力。第五,城镇缺少特色和文化内涵,城镇同面和产业同质现象严重:我国大多数地区的城镇化缺少与产业规划协调的科学的城镇总体规划,忽视了自身优势、条件和特点,没有从当地实际出发,简单地照搬其他地区城镇的建设模式;缺乏科学性和严肃性,建筑风格大同小异、“千镇一面”,缺少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因此这些地区城镇化没有将地域特色和文化融入本地产业与城镇发展之中,不重视城镇文化产业发展和产业的文化品质提升,使得城镇同面和产业同质现象严重,一些城镇缺少甚至没有文化内涵和地域特色[6]。

三、新型城镇化发展下的产业优化路径

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需要增强城镇的产业基础和提高城镇的产业支撑能力,协调产业与城镇发展的关系,实现产业与城镇的互动和协调发展,以提高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优化产业发展路径。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将新型城镇化与农村非农化、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有机结合起来,重点推动农业现代化,增强新型城镇化的现代农业支持能力。提高农业技术与产品的科技含量,推进农业机械装备现代化,适时推行配套的农业科技政策。重点推进农业生产经营现代化、规模化与集约化,发展具有代表性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它们的技术示范和扩散效应来改造传统农业和促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现代农业的融合性,强化农业的观光,休闲教育和自然等多功能特征。同时配套发展农业生产业,为农业生产提前、产中、产后配套服务的农业生产业,如农业仓储物流、互联网信息业、生产保险发展。切实保障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协调同步,以农业现代化与产业化筑牢新型城镇化与工业化基础。促进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协调发展,为新型城镇化提供高效的现代工业支撑。坚定不移地走一条依靠科技进步、延长产业链条、降低资源消耗、优化生态环境,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重点提高工业化发展的质量,将工业化建立在更先进的技术水平之上,并以新型工业化来带动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通过新型工业化的发展对传统产业进行高端化改造,发展壮大先进制造业,积极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化,并把信息产业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上,促进信息产业渗透到各个产业中,调整优化城镇工业结构,提高城镇工业发展质量。并积极协调城镇现有传统工业与新型工业之间的相互关系,正确处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工业的关系,处理好劳动密集型工业、资本密集型工业和技术密集型工业的关系。大力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生产业,为新型城镇化提供现代服务业支撑。应将工业化、信息化、经济服务化结合起来,以工业化、信息化为中心推进经济服务化,将第三产业中的现代服务业作为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主导产业。推进生产业和生活业发展,引导以技术研发与推广、生产设施服务、服务资源开发、信息服务、物流、中小企业融资、财产保险等生产业围绕城镇工业生产和农产品深加工业来发展,促进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形成城镇化、工业化与服务业发展的良性循环。充分发挥信息产业在新型城镇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将信息产业作为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战略产业,增强城镇的信息扩散功能和集聚功能。同时加快农村地区信息产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发展网络订单农业、农产品电子商务等。引导产业集聚,降低新型城镇化成本,走产业集约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根据新型城镇化的集约要求,依托城镇的资源优势和有利条件,按照“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集聚、经济循环”思路进行城镇建设和发展规划;根据“项目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要求,建设产业园区与城镇区布局合理、功能互补、协同互动、融合发展的城镇经济体系。以开发区、生态工业园区等不同类型的产业园区为载体,引导产业集聚发展,带动人口集中,把产业园区作为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的重要结合点。优先发展特色产业,因地因时选择差异化的支柱产业,走特色产业支撑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受自然要素禀赋、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分布、交通等条件的影响,我国各地区城镇化出现了比较明显的地域差异特征。因此各地区城镇产业应该以突显出地方自然资源特色或文化内涵的特色产业为主,优先发展特色产业,应因地制宜地形成不同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走多样化的特色产业推动城镇化发展道路。突破制约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制度障碍,进一步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包括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通过制定财税金融优惠政策等促使、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大科技研发和推广的投入。同时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对传统产业发展模式进行生态化改造,促进产业绿色、循环、低碳化发展,从而实现新型城镇化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作者:曾冰 单位: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彭红碧,杨峰.新型城镇化道路的科学内涵[J].理论探索,2010(4):75-78.

[2]李晓斌.以产业转型升级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动力机制研究[J].求实,2015(2):59-64.

[3]陈晓春,蒋道国.新型城镇化低碳发展的内涵与实现路径[J].学术论坛,2013(4):123-127.

新型工业化的特点篇(4)

“十二五”期间,新疆初步呈现出大建设、大开放、大发展的热潮,新型工业化建设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成为引领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工业实力不断提升

 

“十二五”期间,特别是第一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以来,新疆工业经济实力快速增长,生产规模、实力不断增强。

 

以新型工业化为第一推动力,新疆把“加速新型工业化、农牧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进程”作为地区具体战略选择的重点内容,以新型工业化带动和促进农牧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对重点产业和重大项目进行科学布局,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十二五’期间,尤其是第一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以来,新疆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企业发展为中心,充分发挥新型工业化第一推动力作用,全区工业经济总量不断扩大,质量、结构和效益明显改善,工业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经信委主任胡开江说。2014年新疆工业企业资产上亿元的企业达到1?100个,利润总额上亿元的企业达到68个。

 

新疆通过支持优势产业、优势园区、优势企业加快发展,努力建设具有新疆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以各种优势的倍增、放大、叠加效应推动新型工业化实现跨越式发展。依托得天独厚的优势资源,大力实施优势资源战略,新疆已建立起了以石油天然气开采、石油石化为主导,煤炭、有色、特色轻工、装备制造、钢铁、建材、纺织等为代表的资源性工业体系。

 

工业结构调整取得突破

 

“十二五”期间,新疆产业结构趋向优化。已形成以石油天然气开采、石油化工为主导,以纺织、轻工、建材、钢铁、电力为支柱,包含煤炭、食品、机械电子、有色金属等门类较为齐全、产品丰富、更具特色且较为完善的现代工业体系。

 

在化工、电力、钢铁、有色、煤炭等优势行业快速增长的拉动下,新疆非石油工业发展迅速,占工业经济的比重快速提升。2014年,规模以上非石油增加值1?656.21亿元,比2009年增长1.2倍。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在2012年首次超过石油工业占据半壁江山后,非石油工业支撑作用凸显。非公有制企业贡献突出。2014年,规模以上非公有制工业完成增加值751亿元,比2009年增长1.2倍,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上升到23.6%。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经信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十二五”期间,新疆工业内部增加值结构得到优化,增长较明显的有传统产业中的化工、有色、电力、煤炭产业,占比分别提高4.5、4.8、3.3、0.7个百分点,石油、钢铁产业分别下降13.5和1.8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装备制造、汽车产业分别提升2.1和0.2个百分点。

 

“十二五”期间,新疆工业结构优化还表现出非石油工业快于石油工业,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地方工业活力增强,中小微企业快于大型企业等特点。

 

产业集聚发展取得成效

 

“十二五”期间,新疆五大产业带取得较快发展,区域经济发展更加均衡。

 

天山北坡产业带率先发展,发挥了区域经济的引领作用。例如乌鲁木齐—昌吉产业集聚区经济发展迅速。集聚区内的6个部级工业园区和9个自治区级工业园区2011年共实现工业总产值1?742亿元,增加值392亿元,到2014年分别增长到2?942亿元和578亿元,占新疆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也从2011年的14.5%提高到2014年的35.3%。

 

东疆产业带重点支柱产业的支撑引领作用凸显。哈密产业集聚区内新能源装备制造取得较快发展,巴州—阿克苏产业带实现较快增长。南疆三地州产业带大力发展地方特色产业,虽然缺乏大型重化工产业,但地方特色的纺织、新型建材、特色轻工和特色农副产品得到稳步发展。

 

北疆沿边产业带的矿产资源深加工和农牧产品精深加工工业增长较快。该产业带中的矿产资源深加工,如沥青、铁矿、镍矿、铍铜合金发展较好,农牧产品精深加工,如棉纺、植物油、玉米饲料也取得较好发展,带动了地方经济壮大成长。

 

喀什特殊经济开发区建设高标准起步。截至2014年,共有570家企业注册入驻园区,商贸物流中心、优势资源转化加工和口岸经济发展已具雏形。

 

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里一批技术水平领先的生物医药企业开始投产。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和综合保税区建设,川宁药业、苏源生物和蓝山屯河等一大批技术水平国内领先的生物医药和新材料企业已经建成投产,另外还有一大批重大项目即将开工。

新型工业化的特点篇(5)

从建国开始,**传统工业体系可分六大类涉及三十七个具体行业,主要工业产品涉及20余种,为新型工业化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六大类一是采掘、冶金工业;二是能源工业;三是建材工业;四是机械工业;五是食品工业;六是轻、化、纺织工业。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成熟,随着国有企业改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尤其是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推行,在大的经济发展趋势下,**传统工业体系基本坍塌,众多的工业生产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被淘汰、关闭、倒闭。其中一些工业生产企业依靠自身的竞争优势,得以保存下来,并成为今天**发展新型工业化体系的基础和支撑,象**啤酒、**煤炭、**电力、**石油化工和乳制品生产等企业,成为**新型工业化发展的主力军。

从五十多年来的**工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工业发展既有政策和市场方面的得失经验教训,也有执政能力和判断形势以及把握时机方面教训经验,值得我们深思。

(二)**工业发展历史的启示评价

回顾历史,总结归纳**工业化发展中的历史经验,给我们今天发展新型工业化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启示思考

**工业发展的历史大致经历里三个阶段。

一是上个世纪的50年代初期——92年党的十四大之前。这个时期,在计划经济的绝对主导下,构建了大而全、小而全的以轻纺、食品、煤炭电力、建材为主工业体系,是典型的传统工业,六大类涉及三十七个具体行业,企业达2000多家,产值达1.6亿元。主要特征是平均分配,充分就业,社会稳定,工业增长以资源大量投入、能源大量消耗为动力的增长点。

二是1992年党的十四大——2002年党的**。这个时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立和法制化的过程,以完善市场经济体系,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抓大放小,减员增效,调整经济结构为主线,**工业从传统工业向新型工业转轨的时期。这个时期的主要特点是传统工业体系坍塌,大量的企业破产关闭或改制为私企,失业增加,社会不稳定的因素增加。工业发展停止并略有倒退。比如1995年即“八五”末实现工业产值7903亿元,到2000年即“九五”末实现工业产值7899亿元,工业产值基本没有发生改变。

三是2002年党的**大——至今。这个时期是深刻落实党的**大报告关于经济发展方针政策的时期,尤其是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的时期。这个阶段,**党委和政府积极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和优势资源转化战略,抓住机遇,很好的把市场导向与国家产业政策想结合,初步建立起以煤炭石油、棉纺业和特色农产品加工业为主的新型工业化体系,现有企业846家。这个时期的主要特点是工业结构日趋合理化,工业运行质量提高,实现跨越式发展,从“九五”末工业产值7899亿元,到2005年即“十五”末实现工业产值13亿元。工业发展以新型工业化道路为方向,以人为本,大力提倡循环经济和环保理念等.

同时,**工业发展的历史,也为今天大力发展**特色新型工业化带来了一些启示和思考。一是一定要坚持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领**特色新型工业化发展,以人为本,努力做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二是一定要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五种执政能力。即不断提高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依法执政的能力和总揽全局的能力。路线确立了,关是领导干部。三是结合**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实际情况,充分挖掘资源潜力,积极促进工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把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结合起来,不断创新有**特色的工业发展体制和以及机制管理模式

二、**新型工业化现状分析

(一)新型工业化的内涵

**大报告指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对新型工业化概念作了界定。理解新型工业化的内涵需要与传统工业化的区别与联系角度去把握。从区别来看,新型工业化道路不能重蹈传统工业化覆辙,不能再以消耗资源、破坏环境为代价换取工业的高速发展;从联系的角度看,新型工业化不是全盘否定传统工业,传统工业仍然是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内容。因此,**发展新型工业就必须立足**资源优势,巩固提高传统工业,以招商引资为动力,实施科技创新,构筑**新型工业化体系。

通过对两个材料的分析对比,可以得到结论:**工业经济在塔城五县二市经济的发展中处于龙头带动作用的地位。

(三)发展**新型工业化的优劣势分析

**发展新型工业化既具有难得的机遇又面临着艰巨的挑战,理性分析**发展新型工业化的优劣势,对于规避劣势、发挥优势,促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意义重大。

1、**发展新型工业化的有利因素

(1)工业基础扎实。80年代就已构建以食品、轻纺、煤炭、电力、建材为主体的传统工业体系。经过多年的艰辛努力,培育了部分专业的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人才,积累了一些发展经验;结构调整取得实质性进展,企业活力有所增强,企业产权改革基本完成,部分企业焕发出了新的活力,由于自身素质的逐渐提高和发展环境的不断改善,非公有制企业的竞争力正在逐步增强,有了一些如**啤酒、四棵树煤炭、屯河番茄、北方新科等发展势头良好的企业,为加快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2)资源优势突出。**蕴藏有20余种矿产资源,其中煤炭、石油、黄金、铜矿、石墨、石灰岩、铅矿、镍矿储量丰富,工业价值极高,为**新型工业化走资源转换战略提供了坚定的物质基础。

(3)区位优势显著。经济区位与经济发展有着必然的联系,经济区位优势越强,经济发展越快。**具备发展新型工业化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处于新疆天山北坡,在交通网络中处于圆心地位。从塔城地区看,**处于地区最南端,有奎赛高速公路、欧亚大陆桥从境内穿过,同时**又毗邻工业区独山子和商业城市奎屯。交通发达,信息畅通,区位优势逐渐增强。

(4)政策机遇难得。党的**大明确提出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为我们指明了方向;自治区、地区新型工业化会议为我们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提供了政策保证;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和广泛运用,我市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为加快外向型工业发展,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我国经济进入了新一轮增长周期,国内市场将持续扩大,为我市工业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2、**发展新型工业化的不利因素

一是资本市场相对分散。主要表现为物质资本、货币资本、技术资本、人力资本过于分散,既无体系也没有规模,这就成为无法形成大型工业集团的“瓶颈”;二是工业结构矛盾相对突出。在工业内部,重工业比重小,轻工业比重大,深加工、精加工产品少,原料型初级产品多。今年上半年,全市乡及乡以上重工业完成值1.9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3.1%;轻工业完成值1.9亿元,同比下降16.6%,重工业快于轻工业,这导致企业抗风险能力和竞争力相对较低;三是联动机制不协调。即工业与城镇化、信息化、农业产业化结合度偏低,因而工业的辐射拉动作用就无法发挥;四是企业管理人才匮乏。**的中高级人才大都集中在卫生、教育、党政机关,而企业人力资源就相对匮乏,尤其是懂管理、能管理、会管理的工业经济人才更少。

三、**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对策思考

(一)实施重点工业项目,培育工业经济新的增长点

从整体看**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从产业结构比重看,第二产业刚超过第一产业;从工业内部结构来看,轻工业比重过大;劳动力刚刚开始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必须大力实施工业项目,尤其是重点工业项目。有了工业项目,才能有新的经济增长点。实施工业项目要坚持选择好项目,重点开发、加重发展的原则,这是新型工业化的客观要求。对**来说,就是要做大做强石化、煤电、棉花、绿色农产品加工等“四大产业”,不断增强产业带动能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优化升级工业结构,提升工业经济发展水平

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经济增长方式才能改变,工业经济存量才能提高,从而最终实现工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必须坚持现有产业为基础,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发展新兴工业,构筑新的工业产业体系,这是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本质要求。对**来说,优化升级工业结构,重点是提高重工业的比重,提高重工业的运行质量和效益,把**建设成北疆重要的能源基地和为石化生产服务的基地,同时大力发展棉纺产业和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巩固推进轻工业发展,大力发展旅游等服务业,提升服务业的服务水平和质量。

(三)推动科技创新,提升工业经济核心竞争力

科技对工业发展的作用主要是支持、引领作用,通过科技创新实现工业的高新技术化,提高工业的整体科技水平,包括生产、设备、工艺、产品、环保等技术含量都有一个整体提高。工业一旦高新技术化,工业的核心竞争力就会提升。同时,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工业是科技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来说,一是要加大科研力度,加快研发和使用新技术,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产权;二是要加大科技投入,建立完善以工业为主体的投融资体系;三是要开展重点专项研究,在重要的领域实现科技创新的突破;四是要加强科技人才队伍的建设,为科技创新提供坚实的基础。目前,西北工业大学科技园是集科研与生产为一体的科技园,它在**的落户,为**科技创新构建了平台。一些企业如**北方科技投资有限公司近两年来已独立研发自己的核心技术,极大的提高了企业竞争力。

(四)推进招商引资,为新型工业化提供持续动力

新型工业化的特点篇(6)

3)大板建筑:特点﹑设计要求;内外墙板﹑楼板及屋面板类型(材料﹑受力﹑复合);节点构造,外墙板缝防水构造(材料防水﹑构造防水)。

4)装配式框架板材建筑:骨架结构系统,框架结构特点;按材料分类,按施工方法分类;结构布置及传力系统;柱网形式及常用尺寸;框架节点连接;框架结构外墙构造,外墙的类型及材料(砖﹑砌块﹑板材及幕墙),外墙的搁置位置与建筑立面造型,外墙与外墙﹑外墙与框架的连接;板柱结构系统及其外墙,板柱结构组成形式和力的传递,板柱的节点连接,墙体材料及构造。

5)大模板建筑:特点﹑设计要求;类型﹑墙体材料及节点构造;

6)滑模建筑:特点﹑设计施工要求及类型。

7)升板建筑:特点﹑施工要求;楼板类型及构造节点。

8)盒子建筑:特点及类型;组装方式与构造。

建筑工业化

(一)建筑工业化的基本内容

1。建筑工业化是指建筑业要从传统的以手工操作为主的小生产方式逐步向社会化大生产方式过渡,即以技术为先导,采用先进、适用的技术和装备,在建筑标准化的基础上,发展建筑构配件、制品和设备的生产,培育技术服务体系和市场的中介机构,使建筑业生产、经营活动逐步走上专业化、社会化道路。

2。建筑工业化的基本内容是:采用先进、适用的技术、工艺和装备,科学合理地组织施工,发展施工专业化,提高机械化水平,减少繁重,复杂的手工劳动和湿作业;发展建筑构配件、制品、设备生产并形成适度的规模经营,为建筑市场提供各类建筑使用的系列化的通用建筑构配件和制品;制定统一的建筑模数和重要的基础标准(模数协调、公差与配合、合理建筑参数、连接等),合理解决标准化和多样化的关系,建立和完善产品标准、工艺标准、企业管理标准、工法等,不断提高建筑标准化水平;采用现代管理方法和手段,优化资源配置,实行科学的组织和管理,培育和发展技术市场和信息管理系统,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二)建筑工业化的发展

建筑工业化是我国建筑业的发展方向。近年来,随着建筑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建筑规模的持续扩大,建筑业发展较快,物质技术基础显著增强,但从整体看,劳动生产率提高幅度不大,质量问题较多,整体技术进步缓慢。为确保各类建筑最终产品特别是住宅建筑的质量和功能,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建设速度,改善劳动条件,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建筑业尽快走上质量效益型道路,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我们主要吸取我国几十年来发展建筑工业化的历史经验,以及国外的有益经验和作法;考虑我国建筑业技术发展现状、地区间的差距,以及劳动力资源丰富的特点;适应发展建筑市场和继续深化建筑业体制改革的要求;重点是房屋建筑,特别是量大面广、对提高人民居住水平直接相关的住宅建筑。

(三)实现建筑工业化的措施

建筑工业化,首先应从设计开始,从结构入手,建立新型结构体系,包括钢结构体系、预制装配式结构体系,要让大部分的建筑构件,包括成品、半成品,实行工厂化作业。一是要建立新型结构体系,减少施工现场作业。多层建筑应由传统的砖混结构向预制框架结构发展;高层及小高层建筑应由框架向剪力墙或钢结构方向发展;施工上应从现场浇筑向预制构件、装配式方向发展;建筑构件、成品、半成品以后场化、工厂化生产制作为主。二是要加快施工新技术的研发力度,主要是在模板、支撑及脚手架施工方向有所创新,减少施工现场的湿作业。在清水混凝土施工、新型模板支撑和悬挑脚手架有所突破;在新型围护结构体系上,大力发展和应用新型墙体材料。三是要加快“四新”成果的推广应用力度,减少施工现场手工操作。在积极推广建设部十项新技术的基础上,加快这十项新技术的转化和提升力度,其中包括提高部品件的装配化、施工的机械化能力。新晨

新型工业化的特点篇(7)

3)大板建筑:特点﹑设计要求;内外墙板﹑楼板及屋面板类型(材料﹑受力﹑复合);节点构造,外墙板缝防水构造(材料防水﹑构造防水)。

4)装配式框架板材建筑:骨架结构系统,框架结构特点;按材料分类,按施工方法分类;结构布置及传力系统;柱网形式及常用尺寸;框架节点连接;框架结构外墙构造,外墙的类型及材料(砖﹑砌块﹑板材及幕墙),外墙的搁置位置与建筑立面造型,外墙与外墙﹑外墙与框架的连接;板柱结构系统及其外墙,板柱结构组成形式和力的传递,板柱的节点连接,墙体材料及构造。

5)大模板建筑:特点﹑设计要求;类型﹑墙体材料及节点构造;

6)滑模建筑:特点﹑设计施工要求及类型。

7)升板建筑:特点﹑施工要求;楼板类型及构造节点。

8)盒子建筑:特点及类型;组装方式与构造。

建筑工业化

一、建筑工业化的基本内容

1。建筑工业化是指建筑业要从传统的以手工操作为主的小生产方式逐步向社会化大生产方式过渡,即以技术为先导,采用先进、适用的技术和装备,在建筑标准化的基础上,发展建筑构配件、制品和设备的生产,培育技术服务体系和市场的中介机构,使建筑业生产、经营活动逐步走上专业化、社会化道路。

2。建筑工业化的基本内容是:采用先进、适用的技术、工艺和装备,科学合理地组织施工,发展施工专业化,提高机械化水平,减少繁重,复杂的手工劳动和湿作业;发展建筑构配件、制品、设备生产并形成适度的规模经营,为建筑市场提供各类建筑使用的系列化的通用建筑构配件和制品;制定统一的建筑模数和重要的基础标准(模数协调、公差与配合、合理建筑参数、连接等),合理解决标准化和多样化的关系,建立和完善产品标准、工艺标准、企业管理标准、工法等,不断提高建筑标准化水平;采用现代管理方法和手段,优化资源配置,实行科学的组织和管理,培育和发展技术市场和信息管理系统,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二、建筑工业化的发展

建筑工业化是我国建筑业的发展方向。近年来,随着建筑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建筑规模的持续扩大,建筑业发展较快,物质技术基础显著增强,但从整体看,劳动生产率提高幅度不大,质量问题较多,整体技术进步缓慢。为确保各类建筑最终产品特别是住宅建筑的质量和功能,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建设速度,改善劳动条件,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建筑业尽快走上质量效益型道路,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我们主要吸取我国几十年来发展建筑工业化的历史经验,以及国外的有益经验和作法;考虑我国建筑业技术发展现状、地区间的差距,以及劳动力资源丰富的特点;适应发展建筑市场和继续深化建筑业体制改革的要求;重点是房屋建筑,特别是量大面广、对提高人民居住水平直接相关的住宅建筑。

三、实现建筑工业化的措施

建筑工业化,首先应从设计开始,从结构入手,建立新型结构体系,包括钢结构体系、预制装配式结构体系,要让大部分的建筑构件,包括成品、半成品,实行工厂化作业。一是要建立新型结构体系,减少施工现场作业。多层建筑应由传统的砖混结构向预制框架结构发展;高层及小高层建筑应由框架向剪力墙或钢结构方向发展;施工上应从现场浇筑向预制构件、装配式方向发展;建筑构件、成品、半成品以后场化、工厂化生产制作为主。二是要加快施工新技术的研发力度,主要是在模板、支撑及脚手架施工方向有所创新,减少施工现场的湿作业。在清水混凝土施工、新型模板支撑和悬挑脚手架有所突破;在新型围护结构体系上,大力发展和应用新型墙体材料。三是要加快“四新”成果的推广应用力度,减少施工现场手工操作。在积极推广建设部十项新技术的基础上,加快这十项新技术的转化和提升力度,其中包括提高部品件的装配化、施工的机械化能力。

新型工业化的特点篇(8)

(一)重要意义。适度发展新型重化工业是加快工业产业结构调整、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需要,是保持工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推进经济更好更快发展而作出的战略决策。

(二)发展方向和重点。我市适度发展新型重化工业的方向和重点是: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积极发展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优化发展特色精细化工业,加快发展新材料、新能源、海洋产业等新兴产业。

(三)总体要求。各区、县(市)和市有关部门要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我市适度发展新型重化工业的重要意义,结合实际,落实各项政策,营造发展氛围,形成发展新型重化工业的特色和区域整体优势。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实施“工业兴市”战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提升发展传统优势工业、适度发展新型重化工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三位一体”,积极发展以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投资密度、低消耗和低污染为重点的新型重化工业,增强新型重化工业的特色和竞争优势。

(二)基本原则。坚持政府主导与企业主体相结合、重点突破与错位发展相结合、合理布局与集聚发展相结合、内外并举与整合发展相结合、创新带动与改造提升相结合的原则。

三、发展目标、重点领域和区域布局

(一)发展目标。

到年,新型重化工业产业集聚效应明显,形成若干个创新能力、市场占有率全国领先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新型重化工业整体竞争力在国内处于先进水平。其中,装备工业和交通运输设备工业经济总量继续保持全省领先、全国先进;特色精细化工业技术装备水平显著提升,资源消耗、综合能耗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明显下降,企业普遍推行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新材料、新能源、海洋产业等新兴产业经济总量显著提高。

(二)重点领域。

1、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特别是重大技术装备产业。重点发展大型空分、深冷成套设备,大型清洁高效发电与输变电设备,大中型化工成套设备,工业汽轮机,大型余热锅炉,大型、精密、高速数控装备,重大工程自动化控制系统、关键精密测试仪器等。

2、积极发展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重点发展中高档客车、特种车辆、改装汽车等商用车和乘用车,新型发动机、变速箱等关键零部件,民用飞机零部件和机载设备,特种船舶、游艇和赛艇及船用齿轮箱等关键零部件,城市轨道交通、高速铁路、磁悬浮列车的车辆、供电、信号和控制系统,大端面岩石掘进机、高性能电梯和自动扶梯等工程机械设备。

3、优化发展特色精细化工产业。重点发展石化中下游产业:精细油品、石油裂解下游有机原料及合成新材料。精细化工产业:高效、安全农用化工产品,氟硅化工和电子化学品等新领域精细化工产品。基础化工和橡胶加工产业:重要化工原料,全系列多规格子午线轮胎等。

4、加快培育新兴产业。重点发展新材料产业:结构材料、复合材料、功能材料为重点的新材料,大跨度空间、重型、高层新型金属结构材料等。新能源产业:新型绿色电池,大功率半导体照明材料及器件,环保型太阳能玻璃等。海洋产业:临港工业配套设备、海洋信息技术与设备、海水淡化设备等。

(三)区域布局。以发展规划、产业导向和政策支持为引导,通过实施绿色生态、集聚发展、自主创新和大公司大项目带动等战略,逐步形成以部级开发区为龙头、省级开发区为骨干、各类城镇特色工业功能区为补充的新型重化工业总体布局。根据开发区、工业园区和工业功能区的环境承载能力、土地利用规划和产业发展导向,有选择地发展区域新型重化工业。要在工业园区、临江工业园区、经济开发区、经济开发区等工业园区形成集聚发展。其中,新型重化工业中精细化工的发展重点放在萧山临江工业园区。市、市、县、市等地的工业园区要根据生态环境和基础条件,走错位发展、差异化竞争的道路,积极发展符合生态工业要求的新型重化工业相关配套产品。

四、自主创新

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引导和鼓励重化企业通过自主创新或国际合作以及并购、参股国外先进的研发、制造企业等方式掌握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加快重化企业研发机构以及产学研创新载体的建设,鼓励搭建新型重化行业(区域)共性技术开发与服务平台。推进重化企业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包括专利战略、标准战略和品牌战略。

五、产业配套

提升产业配套能力。引导和鼓励重化企业优势互补、联合重组,以龙头企业为核心,以产业链为纽带,引导中小企业按产业逐步集中,形成专业配套体系。要以重大工程项目为依托,鼓励大型装备企业组建集系统设计、系统集成和工程总承包于一体的大型工程公司和系统成套公司,带动一大批单机、基础件、控制系统等配套企业发展。

六、环境保护

切实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根据环境资源禀赋和全市新型重化工业总体布局的要求,合理制定各区域的发展规划。严禁建设国家、省、市明令淘汰和禁止发展的能耗物耗高、环境污染重、不符合产业政策和市场准入条件的项目。新建项目必须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落实污染物达标排放和总量控制要求。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根据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原则,积极开展“三废”综合利用。

七、保障措施和扶持政策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市适度发展新型重化工业领导小组,由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市经委、发改委、科技局、财政局、环保局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经委。

(二)抓好新型重化工业产业布局规划。抓紧编制新型重化工业发展规划,制订新型重化工业产业导向目录,明确鼓励支持发展的新型重化工业项目,禁止污染大、能耗高的重化工业项目,逐步淘汰落后的生产能力。规划引导新型重化工业有序向江东、临江等工业园区集中,城区符合要求的工业企业逐渐搬迁入园,新增项目原则上全部入园。确保新型重化工业与全市自然、环境的和谐、协调发展。

(三)加大新型重化人才引进和培育力度。创新人才引进、培养和激励机制,抓好战略高技术人才、专业化高技能人才、创新型企业家人才3支队伍建设。鼓励重化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建立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高中级技术工人合作培养体系。

新型工业化的特点篇(9)

(一)传统、新型支柱产业竞相发展,工业经济趋向多元化

经过“十一五”的调整、优化、整合、升级,连云港市优势支柱产业由传统的食品、化工、医药、建材工业发展成为融高新技术、现代装备、新兴产业于一体的化工、食品、建材、医药、造船、冶金、石化等新型支柱产业集群。2010年末,七大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63.1%,并且七大行业2010年产值均突破100亿元。“十一五”期间,连云港市工业经济的产业支撑趋向多元化,恒瑞研发中心投入使用,正大天晴海州工厂竣工,恒瑞豪森产业园建设、硅产业链延伸,罗盖特化工、金茂源化工扩产进一步巩固了连云港市传统产业的竞争优势,新海石化、镔鑫特钢、东茂矿业、五洲船舶、多晶硅、阳光晶源、国电联合动力等一批重大项目进一步壮大了产业规模,拓展了新的产业支点,使连云港市工业走出了一条在发展中调整、在调整中壮大的产业振兴之路。连云港市长期以来依赖传统产业的经济结构开始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二)县、区工业齐头并进,工业经济趋向多极化

赣榆县发挥临海优势,大力发展石化、钢铁等产业,短时间内就形成了大型重化工业基地雏形;东海县主攻硅资源高值化利用,狠抓石英玻璃制品、高纯硅微粉、新型电光源、单晶硅等硅产业链的培育,成为我国最重要的硅材料产业基地;灌云、灌南两县灌河开发风生水起,灌云县布局了船舶制造、机械电子、精细化工等重点产业,灌南县力推钢铁、有色金属、船舶制造、精细化工等产业板块;市开发区全面实施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和新型装备制造“四新”产业发展策略,扎实抓好“五园五中心”和重大产业项目建设;新浦区的新材料,海州区的装备制造,连云区的盐化、冶金产业扬优展长、蓬勃兴起;徐圩新区虽然尚处于基础设施大建设阶段,但努力做到工业项目同步推进,成功签约了甲醇制烯烃、珠江钢管、镍合金新材料等一批重特大产业项目,珠江钢管、盛虹TPA两个项目已经开工。

(三)重化工业比重提高,工业经济呈现重型化

“十一五”时期,连云港市重工业发展明显加快,已成为其工业发展的主力军。2006年,连云港市开始由轻工业为中心向以重化工业为中心转移,2010年轻、重工业比为33∶67,五年重工业比重提高了21个百分点。根据工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十一五”时期,连云港处于工业发展中期的偏低阶段向工业化的稳定增长阶段迈进时期,这一阶段工业发展主要以重工业发展为主,以增量发展为主、存量优化为辅。五年来,连云港市按照“一纵一横”“T”型产业布局,在盐田荒滩上辟建了市临港新兴产业园和板桥、柘汪、海头、燕尾港、堆沟港等临港产业区,启动了徐圩新区开发。全市石化、冶金、电力、造船、建材等优势产业全部定位于重化工行业,新海石化、镔鑫特钢、东茂矿业、五洲船舶、阳光晶源等一批重大项目投产,盛虹PTA、亚鑫制管、珠江钢管、环球铜业、华乐合金等项目加快推进,至此,连云港市工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工业经济重型化进程加快。

(四)高新、新兴产业大力发展,工业经济趋向高端化

“十一五”期间,连云港市把发展新兴产业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主要抓手,新医药、风电、太阳能等一批特色新兴产业迅速崛起。“十一五”期末,连云港市创建4个部级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6个特色产业基地建设进入省“双百”工程,4家医药企业入选中国制药工业百强,万吨级碳纤维基地一期工程建成投产,国家、省、市认定企业技术中心93个,获批国家重点新产品、省高新技术产品225个,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从2005年的62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595亿元,五年增长9.6倍,年均增长57.2 %。2010年,连云港市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等“三新”工业完成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28.6%,三大新兴产业为连云港市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和加速转型提供了有力保障。

(五)重大项目进园区,工业经济趋向集群化

开发园区在区位优势中集聚产业规模,在积聚中创造集群效应。2010年,连云港市11家部级、省级开发园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实现工业总产值1468.80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75.7%,实现利税150.19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利税的62.2 %。2010年园区规模以上工业投资586.34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投资总额的77.0%。全市开发园区的快速发展,促进了经济结构的调整和新型工业化的发展,各园区先后引进了一批技术含量高、投资规模大、带动性强、无污染的工业项目,许多项目填补了连云港市工业的空白。目前,全市开发园区已经和正在形成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新型装备制造、船舶制造、石油化工、精细化工和冶金等主导产业。

(六)民营经济快速崛起,工业经济趋向民营化

中国渐进式改革的一个主要特征是培育民营经济。“十一五”以来,市委、市政府通过采取舆论引导、政策扶持、优化环境、创新机制等一系列措施使全市民营经济驶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全市民营经济快速崛起,呈现出总量规模迅速扩大、增长速度高位运行、经济效益持续改善、涉足领域持续拓宽的特点。2010年,连云港市入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企业数获得历史突破,江苏新海石化有限公司和江苏省镔鑫特钢材料有限公司两家企业入围。在规模总量迅速扩张的同时,连云港市民营企业经营范围向一些新的领域拓展,科技型、外向型民营企业逐年增多,高新型企业异军突起,结构也由生产初加工和科技含量低的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调整,逐步实现由传统型、粗放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科技型、外向型的技术密集型产业拓展。

二、工业经济结构调整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总体规模偏小,整体结构脆弱

1984年连云港市被国务院批准为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为全市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连云港市支柱产业主导地位突出,传统产业层次明显提升,新兴产业迅速崛起,工业经济结构逐步趋向合理。2005年,连云港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98.09亿元,占江苏省工业的1.2%,到2010年达到454.55亿元,占全省的比重提升到2.1%,五年就提高了1个百分点。但与兄弟市相比,块头依然 偏 小 , 是 苏 州 的 8.4%, 是 无 锡 的 15.4%, 是 南 通 的26.4%,是徐州的32.9%,是盐城的46.1%,在全省十三市中排第12位。目前,从连云港市工业的总量、增速、税金、新兴产业、品牌拥有数量等方面看,其相对于苏南、苏中等地,相对沿海地区还非常落后。连云港市重工业的主打产业主要定位于石化、冶金、电力、建材、机械,大部分定位于低端产业链状态,产品利润薄,行业竞争激烈。尤其是冶金、建材等行业,全国产能严重过剩,在国家房地产政策调控密集、房地产高位横盘趋势下滑的大环境中,连云港市工业整体结构的脆弱性暴露无遗。

(二)重化工业异军突起,调结构与快发展难以两全齐美

长期以来,连云港市传统优势工业的特点是食品、医药、纺织等轻工业,“十一五”时期,其积极利用港口和区位优势,大力发展钢铁、石化、造船等临港重化工业,新海石化、镔鑫特钢、阳光晶源、东茂矿业等重化工业异军突起,工业综合实力显著提高,但随之而来的是能源消费总量的快速增长,给节能降耗工作带来很大压力,能源消费与工业经济发展的矛盾日趋突出。“十一五”期间,连云港市全部工业能源消费量年均增长12.0%,2010年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增幅高达21.4%,为“十一五”以来最高水平。但是从实际出发,连云港市工业要保持一定的速度快速发展,在新兴优势产业规模还不大、还不成熟的情况下,仍需依靠连云港市的石化、钢铁、机械、建材等总量大的重化工业。所以,目前连云港市整体上调整产业结构效果不理想,节能减排压力异常艰巨,工业在“十一五”期间以至于“十二五”时期内仍难做到工业“快发展和调结构”一举两得,调结构很可能就要放慢发展速度,快发展很可能就难以兼顾到调结构。

(三)宏观环境复杂多变,企业产品结构调整能力不足

一是多数企业转产转型精力严重不足。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国际形势持续变化,国内宏观调控政策迭出,使连云港市工业经济发展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企业决策层对其未来发展举棋不定,对产品的开发力度有限。二是由于各行业产能相对过剩,转产转型环境不宽松。近几年,各地蜂拥而上太阳能产品、风力发电、小汽车等项目,行业生产能力迅速过剩,行业调整频率明显加快,震荡周期明显缩短。三是缺乏核心技术,产业产品结构升级动力缺乏。目前,连云港市规模以上企业数不足2000家,仅有长江三角牌工业碳酸硅、连众牌玻璃钢管道、奥神牌氨纶丝、太阳雨牌真空管式太阳热水器等中国名牌4个,江苏名牌46个,上市工业公司仅有恒瑞医药、康缘医药两个公司,与连云港市优越的地理位置极不相配。

(四)高耗能行业发展惯性尚在,节能降耗反弹压力犹存

“十一五”的5年,全市能源消费总量增长率分别为12.9%、10.0%、6.9%、8.3%、18.9%,能源消费增长率从2009年开始反弹回升,2010年达到最高,2010年连云港市单位GDP能耗在连续4年下降后呈现回升态势,同比增幅达到4.6%。目前,连云港市单位GDP能耗在全省13市中排名第六,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且有明显扩大趋势。2011年上半年,连云港市7大高耗能行业生产增长迅速,与此同时,由于产能过剩、国际金融危机、市场竞争白热化等因素作用,行业产品生产高进低出,原料(燃料)等涨价因素下游传导不畅,单位能耗有效产出不高甚至下降,导致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水平上升,节能降耗反弹压力犹存。

三、关于工业经济结构调整的思考

(一)以临港工业为重点,实现全市重工业优化发展

发达地区的经验表明,一个城市很难逾越重化工业阶段,该发展阶段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经济重工业化,因此连云港市难以避免发展重化工业以提高整体规模的过程,但面对能源危机,其重工业结构应以临港工业为重点实现优化发展。一是发挥大型矿石码头、深水航道的优势,抓住钢铁行业发展布局调整的契机,发展特种冶金,培育特、精、优产品;二是大力发展以大炼化为龙头的石化中下游产业集群和盐化工产业,拉长石化产业链条,大力发展石油裂变及后续深加工产品;三是加快灌河口船舶工业园建设,重点发展大型散装货船、油轮、集装箱船、化学品船、海洋石油开发配套船等技术含量较高、附加值率高的远洋船舶以及与远洋运输标准化有关的特种集装箱等船用配套产品,形成远洋船舶与内河船舶并举、船舶制造与配套产业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

(二)培育特色产业基地,实现全市工业集群化发展

在现阶段调整工业结构,应坚持结合连云港市实际,优化空间布局,以园区和重大项目为载体,打造一批特色产业链和产业基地,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一是创新药物产业基地。连云港市开发区是创新药物产业基地核心区,建议以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物为重点,形成不同剂型与品种的品牌创新药物产业链。二是装备制造基地。在市开发区、海州开发区、灌河口等地主要发展新能源装备、船舶、工程及纺织机械、汽车零配件、农业机械等特色产业。三是硅材料产业基地。重点围绕东海县硅产业发展轴线进行产业布局,推动国家火炬计划东海硅材料产业基地建设。四是化工产业基地。重点发展赣榆县海州湾、灌南堆沟港化工园区、灌云燕尾港临港产业园区,徐圩—板桥工业园区,按照“绿色、生态、节能”的要求,注重配套产业发展。

(三)完善自主创新机制,实现全市工业科技化发展

新型工业化的特点篇(10)

以党的十精神为指针,从国家“支持六盘水开展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建设”、“支持六盘水开展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建设六盘水喀斯特山区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六盘水物流节点城市”、“培育‘凉都六盘水’旅游休闲度假胜地”的发展战略高度,切实解放思想、拓展思路、抓住机遇、振奋精神,大力发展以生态为导向的工业园区、物流园区、农业园区、旅游景区、城市新区等,加速推进“凉都”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现代服务业发展,明晰做特做优做大三次产业的思路——做特做优一产,以特色农副产品产业化为突破口、特色农业为重点,壮大山区生态特色立体农业;做长做特二产,以能源产业链为突破口、轻工业为重点,壮大循环经济总量;做特做大现代服务业,以旅游休闲度假和枢纽物流商贸为突破口、打造服务载体为重点,加速提升服务业比重,从而形成创建系列品牌、提升品牌质量效益的发展新格局,实现历史性新发展、新跨越。

把握角度——从新的发展角度转变观念、加速实践

从建设发展“实力、魅力、活力、文明、幸福”五位一体六盘水的全局解放思想,加快特色城市建设步伐,把解放思想与“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理念融入这五位一体的建设发展之中,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三次产业发展创新和城镇化建设之中,实施改革开放、优势领先的带动策略,树立“开拓创新是动力、搭建平台是载体、营造环境是抓手、重点突破是引擎、产业发展是关键”的实践理念,以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为主体,打造三次产业“循环型、生态型、科技型”经济载体,充分发挥国有大企业、民营经济、民间资本的巨大活力作用;以开放合作、引资招商为抓手,营造大环境,创建新机制;以产业新发展、新跨越为突破口,加速能源循环产业、新兴轻工业、山区绿色立体农业、休闲旅游业、物流商贸业和城镇化实现新发展、新跨越。

着眼速度——用新的速率抢机遇、抓速度

解放思想、审时度势,快速抢占发展机遇和创新制高点,变“速度”为“效益”、变“时间差”为效益差”、变“速率”为“效率”,雷厉风行地执行和落实好中央、省和市关于六盘水发展的战略决策,把速度、质量和效果统一起来,把思想解放、凝聚力量、激发积极性、创造性都聚集于“干”字上、聚集于“实践”中,聚焦优势和特色,加速“布局建设煤矸石综合利用电厂”,加速“推进页岩气、煤层气等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和综合利用”,加速“建设六盘水煤制烯烃项目”,加速做精做强做大“煤电铝、煤电钢、煤电化、煤电材四个一体化”循环经济品牌、产业链品牌,加速开发利用水能、风能、生物质能来完善能源结构,加速具有六盘水特点的装备制造业和轻工业来完善工业结构,加速发展喀斯特山区特色农业产业化来完善农业结构,加速城镇化和开发建设“凉都”避暑旅游、休闲度假、观光购物项目来完善服务业结构,以新的发展速率把六盘水创建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喀斯特山区特色农业示范区和旅游休闲度假胜地。

拓宽广度——以管理创新、科技创新开拓发展新空间、新领域

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创新发展空间,一方面,通过管理创新拓宽发展思路、拓展开放合作的新空间、新领域,坚决实施开放合作战略,完善开放合作机制,扩大区域合作、加强次区域合作、促进泛区域合作、积极参与国际区域合作,尤其要强化与“珠三角”、东盟和“港澳台”的开放合作,成渝经济区和“长三角”的开放合作,“毕水兴”和“攀西一六盘水”区域的开放合作,充分发挥煤电能源、通道枢纽和“凉都品牌”的功能优势,更好地利用区域内外的资源和市场,更好地拓宽发展新空间、新领域。现代市场经济既是竞争发展的经济,更是合作开放的经济,要以“双赢共胜”的开放胸怀、合作气度、思维方式、操作办法开创新局面,实现新发展、新跨越。同时,在另一方面高度重视以科技创新和新科技利用突破资源环境瓶颈的制约,拓展科技利用和创新在三次产业发展中的新领域、新空间,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以技术联盟为纽带的企业创新联盟、产业创新联盟、产学研创新联盟,此其一;通过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构建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创新发展的“高低杠”运行机制——“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能耗低、污染低”的新机制,展示出六盘水产业发展的竞争力、持续力,此其二;其三,科技创新和利用凸显三个重点:重工业科技创新和利用重点向“煤一电一化”、“煤-气-化”、“煤-钢-化”、“煤-电-铝”、“煤-电-材”、“煤电装备制造”等煤电循环经济产业链发展,轻工业科技创新和利用重点向“特色农产品加工”、“化工产品加工”、“零部件加工”、“装饰材料加工”等方面发展,农业科技创新和利用的重点是发展壮大“十大产业”、构建喀斯特山区生态特色立体农业体系,从而提升科技进步对“凉都”重工业、轻工业、农业发展的贡献率,使科技的巨大功能成为新发展、新跨越的新引擎。

强化力度——以凸显特色创局面、创新机制抓落实来推动新发展、加速新跨越

上一篇: 电力供应结构 下一篇: 沙漠绿化工程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