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供应结构汇总十篇

时间:2024-03-05 14:35:44

电力供应结构

电力供应结构篇(1)

1电气自动化概述

电气自动化是指水利水电工程中为了充分提升资源利用率,增强电气结构的综合应用效果,实施电气结构自动化管理体系,引导电力资源供应与电流传输相吻合的系统。一般而言,工程电气自动化包括主体电力主线部分、电力设计的辅助部分。以青龙山灌区提水南站和苏州常浒河枢纽工程为例,两者分别采用水泵动力为主和电力系统资源供应的方式,实施系统供应与工程内部信息调节,实现了电力输送、工程设备应用、安全管理为一体的电力资源传导结构,为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提供了资源传输渠道。

2电气自动化在水利水电工程中的应用

2.1电气枢纽系统设计

依据青龙山灌区提水南站设计中电气自动化体系结构,将工程设计各个部分,以10kV架空线路终端杆为界,进线电缆以下的10kV室内变电所及泵站、节制闸的控制、保护、动力、照明规划,并按照基准电容Sj=100MVA,基准电Uj=Up10.5kV,基准电流Ij5.5kA的方式,对工程中电力子系统进行传导结构设计;同时,苏州常浒河枢纽工程电气自动化控制结构设计,在基础电缆设计上,将导线截面选用LGJ-185型钢芯铝绞线,单回路铁塔架设,电气系统通信要求地线全部采用光纤复合架空地线(OpticalPowerGroundWire,OPGW)复合光缆。两种工程设计结构的总体规划,都已依据工程基本特征,建立资源控制体系,实行系统综合性规划。

2.2电气主接线部分

以青龙山灌区提水南站设计为例分析,该工程中电气设备主线路部分设计主要分为远距离设计和近距离设计两部分,近距离设计部分主要运用4×1800kW=7200kW同步电机,安装8×1800kW=14400kW同步电机进行电流供应体系传导,电气主体接线路运用66kV专用变电所的电力传输装置,构建主线为单回路-变压组调节的传输方式;远期距离按照500m为一个阻隔状态,1台10000kVA主变压器,电压等级为66/10.5kV的电气传输方式,实行工程内部电气资源传输。

2.3电气设备选择运用

2.3.1电动机选择与应用

电动机是水利水电工程电气设备的主要动力供应体,工程中电动选择异步驱动传导电动结构,依照异步电动机转矩的需求,实行动力传导。一般而言,工程中应用异步电动机采用母线10kV电压进行电流传导,将其各个部分分为真空接触器、高压熔断器、避雷器、电容器、放电线圈、串联电抗器等进行无功补偿。一方面,电动机主体部分的异步电动机,能够获得满足单项动力传输的需求;另一方面,电动机无功补偿又能够实现补偿结构的综合运转,实现电动机内部电流的周期性传导。以苏州青龙山灌区提水南站为例分析,系统中综合传输结构中,10kV开关柜选用中置型KYN28-12铠装移开式金属封闭开关柜,低压进线柜1台,电容补偿柜1台,动力配电柜2台,照明动力柜1台的方式实行动力传输。该工程主体电动机的动力计算为:Sb≤1.05×0.85∑P=1.05×0.85×(297/0.8)=331kVA[1]。

2.3.2变压器选择与应用

水利水电工程中电流资源供应结构体系规划,也通过变压器的选择与应用进行动力调节。其中电力资源运用过程中,需要将主体电力供应中,母线电流供应与子线供应部分连接在一处,母线部分采用高压传输直接进行电流传输控制,实行电流传导结构重新分配,与主体电动机部分实施动力传输与调节;而各个程序部分,按照20000kVA容量的标准,分别配置电路器、隔离开关、熔断器等电压调节装置。

2.3.3电流供应设备选择与应用

水利水电工程中自动化系统结构中电流供应设备选择,与电气信息传导之间存在着必然性关联。(1)电缆控层,依据工程中电流控制结构的分布化运作,达到系统信息控制电缆结构的有序规划的目标。一般而言,工程中电缆结构体系建设,实施系统高、低压相互对应传输,而电缆控制层能够均衡化地分配电缆控制格局,形成电流控制结构体,能够确保工程中母线、子线的电流传输处于相同状态中运作。(2)水利水电工程中自动化系统结构运用,实行电流供应PLC程序控制,系统内部电流传导与电流传输结构的多样化引导。

2.4电气分布结构

现代工程电力供应结构主要包括:过流保护、照明系统、接地电流控制系统几部分。水利水电工程中的电气控制结构,过流保护与接地线控制两者相互结合,实施电气自动化传输体系建设。以南站水利工程建设设计为例分析,该工程中过电压保护和绝缘配合“DL/T620—1997”规范设置调节66V电压传输结构,该工程在现代电流传输体系结构的基础上,采取电压、电流传输3部分防雷保护,与接地线中电流传导形成一个完整的电流传输保护体[2]。照明系统是电气自动化在水利输电工程分布最广的电气形式。工程照明结构事故照明、应急灯照明、普通照明分为3部分。照明系统电气供应直接接在母线上,是工程电气程序设计中较特别的一部分。以苏州许河设计结构为例进行分析,照明系统结构设计,采取设计体系综合化管理,结构综合建设的方式,实行照明分配,事故照明和应急灯照明选用双枝2×250W的灯具进行照明处理,普通照明灯分布与工程楼梯、墙角、道路两旁,按照30m/挡设置照明装置,照明体系的构建与水利水电工程需求相吻合。

2.5电气自动化控制结构

电气自动控制结构分析是系统结构调节的主要分支之一。

2.5.1运用自动化系统控制工程照明装置

以苏州许河水利工程为例分析,该区域的电气控制特征为进线保护:电流速断保护、过负荷保护、低电压保护;主机保护:电流速断保护、过负荷保护、低电压保护、零序保护、温度保护等;电容器保护:过电流保护、单相接地保护、过电压保护;站变保护:电流速断保护、过负荷保护、温度保护。

2.5.2自动化监控设置

水利水电工程应用资源体系,设计工程监控系统为上位机、下位机同步监控,施工人员应用上位机显示、归纳的方式实行电气各个部分的交流控制,按照工程施工需求,有效实行电流调节;同时,运用下位机进行现场控制、保护、测量单元,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有效调节,实现了系统结构综合化控制,运用数字化程序将工程中多个电力控制系统连接为一个整体,高效化应用数字化程序,实施系统中多重资源的综合化传导。

3结语

电气自动化在水利水电工程中的应用分析,是现代资源运用体系不断优化的主要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电气自动化结构的分析,使得电气设备自动化主线分布均匀、电气设备选择多样化、电气结构保护与电流控制体系相吻合,实现现代电力资源的系统化分布。因此,浅析电气自动化在水利水电工程中的应用,是我国水利水电工程质量结构有序调整的有效方式。

参考文献

电力供应结构篇(2)

中图分类号:TM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12-00-01

配电网络指的是电力系统中二次降压变电站低压端直接或者降压后向用户供电的网络。它的构成要素包括架空线或是电缆配电线路、配电所或者降压变压器等。通过配电网络,可以将电能安全地分配到相应的用电场所,满足配电的可靠性、高效性以及合理性。由于现在用电需求大大增加,国家电网建设力度不断加大,所以过去的配电方法越来越不适合新时代,配电网网架结构亟待优化。优化的核心思想是 “随机应变”,随时根据用电负荷的不断变化而调整相应的配电网络规划。优化的目标是节约成本,减少整个配电网络规划的投入,最终使配电网在满足供电需求和发展需求的同时,使资源达到最合理的利用。通过优化配电网网架结构,可有效解决间隔资源紧张、供电容量难以释放等问题,提高电网资源有效利用率。

一、配电网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功能越来越趋向完善和复杂化。造成中心城区负荷密度稳步提高且增长速度快,对电力需求愈来愈大,且电力用户对供电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然而中心城区电网还含有大量的老城区电网,使得城市的大规模建设和负荷的快速增长与电网结构薄弱形成了较大的矛盾。仅仅通过新建变电站、更换大容量主变和提高110kV电压等级为高压配电网的方式并不能彻底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特别是老城区的问题。如何利用现状电网,因地制宜地规划、设计与城市建设相适应的10kV配电网网架结构,成为了我国各层面各地区电力公司最近几年的重点研究方向。

二、配电网网架结构及间隔资源优化内容

配电网的发展,体现在电压等级的配置水平,它不仅决定了配电网的整体适应性,还决定变电站的电网结构。因此应优化配电网配置电压序列,简化变压层次,避免重复降压。城市中心配电网一般采用220/110/10/0.38kV的电压等级序列,现采用了220/110/35/10/0.38kV电压等级的配电网应通过优化10kV配电网络逐步取消35kV电压等级,通过改造相应110kV变电站可增加10kV出线间隔。

目前大容量主变和110kV电压等级成为高压配电网的发展趋势,但也同时带来间隔资源紧张、供电容量难以释放等新的问题。中压开关站作为变电站的母线扩展,具有占地少,布点灵活的特点,在城市配电网中的作用日趋显著。国内不少大型城市的配电网规划已将10kV开关站作为未来配电网的主要电源。由于过去的配网规划方法和营销业扩专线批复标准已不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应对长期低负荷运行的公用或专用线路进行间隔优化调整。利用变电站出线间隔出线新建10kV开关站,10kV 开关站可作为变电站母线的扩展,大幅增加10kV母线间隔数量,优化间隔资源调配,减少相同路径的电缆条数,提高设备利用率。长期低负荷运行的公用或专用线路,可通过优化改造,将电源割接至开关站供电,以降低变电站间隔利用率。

10kV配电网网架结构宜简明清晰,不同供电区域采用不同目标网架结构,并由过渡接线方式逐步发展为目标网架接线模式。中心城区10kV电缆网目标网架宜采用单环网或双环网接线,10kV架空网目标网架宜采用多分段适度联络接线。应对10kV线路负荷的分配进行调整优化,合理控制10kV线路的配变装接容量和供电半径,保证负荷分配的均匀性。

通过对城市中心配电网网架结构及间隔资源优化研究,建立间隔分配数据库及间隔资源管理系统,深入优化配电网网架结构,可增加10kV出线间隔,降低变电站间隔利用率,提高配电网的供电能力,有效提升电网间隔等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有了充足的出线间隔,规划的10kV配网项目才能顺利实施以完善配电网络结构,提高供电可靠性,也为电力增供扩销提供了有利条件。

三、配电网间隔资源使用管理

针对日益稀缺的配电网间隔资源,应加强对间隔资源使用的管理力度。而如何利用有限的间隔资源来满足日益增长的用电接入需求,则需建立间隔分配数据库及间隔资源管理系统,形成城市中心配电网间隔资源管理办法,以实现对间隔资源使用的统筹规划和科学决策。

间隔使用时,应优先考虑公用线路的出线间隔,再考虑专线用户的接入间隔。用户业扩接入时,对于10kV专用间隔的安排必须谨慎,不能单纯按照报装容量出具供电方案,应对用户的实际用电负荷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通过基于人工智能等算法的计算,并结合用户的重要性程度确定该用户从变电站、开关站、环网单元还是电缆分支箱接入系统。同时用户的备用线路可考虑在公用线路上T接备用,或多家用户共同使用1个出线间隔。

四、配电网网架结构的应用

(一)网群结构。架空线路中的三分段四联络的网络结构主要是变电站出现通过环网柜一分为三,每一段通过开关和另外两个电源点相联,供电可靠性远远超过单环网,达到“N-2”。而线路的运行率不低于75%。但网群结构接线复杂,只有配合配电网自动化系统才能发挥其优势。

(二)三段四联络环网。三段四联络环网结构线路上每个分段可由三个不同的电源供电,即使失去两个电源,仍然可以保证供电,当主供电源停电时,线路各个分段可导致不同的电源供电,减少了线路的备用容量,线路运行率达到75%,和手拉手、普通环网结构相比,大大提高了导线利用率。

(三)架空线路和电缆接线混合使用的混合式接线。对于混合式接线,架空线和电缆线路的供电范围宜进行分隔,两者之间可设联络点,但正常时应打开,只在故障时利用。

五、结语

城市中压配电网对整个社会供电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电网网架结构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着线路电网供电性能的发挥。间隔资源作为电网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着负荷能否接入配电网。因此,如何更好的优化配电网网架结构和间隔资源,满足日益增长的用电需求,应是我们规划研究中着重关注的问题和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电力供应结构篇(3)

1 概述

县城电网指为县(含旗、县级市与区,以下简称县)政府所在城镇地域用户供电的110千伏及以下配电网,县城电网是农村电网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般分为高压配电网、中压配电网和低压配电网三个层次。遵循县城电网的建设与改造安全可靠、经济实用、技术先进、减少维护的原则,通过科学的规划设计,建设网络结构合理、安全可靠、运行灵活、节能环保、经济高效的电网,不断提高电网供电能力和电能质量,以满足县城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了使县城配电网的建设更好地适应今后县城发展规划的需要,避免重复建设和改造,减少配电台区供电范围的重叠,对县城供电区域内的负荷、电源点、电网供电方式的规划设计是非常必要的。现结合工作实际,探讨县城电网改造规划设计的过程。

2 县城配电网的基本情况

近几年来,农网改造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使得整体上配电网的设置都趋向了正规、合理。但是由于在县城配电网规划上发展较晚,依旧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因素。

2.1 基础差

基础差、底子薄是县城配电网建设的。在过去的电网建设中,由于缺乏科学系统的勘测、规划及设计,导致县城配电网的设置分布不合理,供电线路较长,迂回供电,线路经常卡脖子,损坏较严重。在农网改造立项中,因资金缺乏没有得到新建或改造,很大程度影响了供电需求。

2.2 电网结构不合理

在电网建设中呈现出电路复杂、互相交错、难以移动等现象。电网网络结构不合理,变电站设施较为落后,变电容量不能满足供电需求,季节性用电时,出现供电卡壳。近电远送、电网接线复杂、迂回供电、专用线路占有主线路过多等不合理的安排也为之后重新建设新电路结构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也增大了电路维修的困难。

2.3 供电质量差

由于基础差、底子薄,加上线路设置的不合理,就必然会影响供电的质量和效率,降低了供电的可靠性。变电设施陈旧老化,导线截面小又年久失修,供电半径长,造成线损高,安全系数低。部分区域供电半径较大,供电质量较差,线路损失较高,供电可靠率较低,现有供电设备和供电能力远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及人民生活用电的需求,特别是近几年来,经济环境的优越,各企事业用电量的增加,尤其对供电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3 负荷预测与电力平衡

电力负荷预测是电网规划建设的依据和基础,随着电力工业在国民经济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电力负荷的正确预测显得尤为重要。负荷预测工作应在长期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收集和积累本地区用电量和负荷的历史数据以及城市建设和各行各业发展的信息,充分研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种相关因素与电力需求的关系,使之具有较高的合理性和准确性。负荷预测工作包括电量需求预测和电力需求预测两部分内容,宜先进行电量需求预测,再进行电力需求预测。

电力电量平衡是电力电量需求与供应之间的平衡,根据系统现有电量和所需负荷之间的盈亏关系,决定系统需增加的容量,使用表格法或者作图法来进行电力电量平衡计算。

4 配电网网点分布

网点的分布需要遵循点多面广的原则,对供电范围周边的路径和环境进行详细的了解和分析,路径的选择和变电站的设置对供电半径是否适宜起着关键的作用,因此,配电网网点的分布式规划是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在进行设置时,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做好前期准备调查工作,才能使后面的工作事半功倍,进行供电区域的划分,确定导线截面和配电容量,拟定方案,实现配电网点的合理布局。

5 配电网结构

配电网的结构是否稳定关系着供电的可靠性。在配电网的结构设计中,配电网应合理布局,接线方式灵活、简洁。公用线路应分区分片供电,供电范围不应交叉重叠。需要考虑到符合转移能力,一般采用手拉手式的单回线环网结构,这种简单易行的电网结构,其可靠性和安全性比较高,能够达到N―l准则的要求;对可靠性要求较严格的县城,可以采用双回线的自投结构,这种结构的可靠性和施工费用都比环形网结构要高。 城镇中压配电网宜采用多分段适度联络接线方式,导线及设备应满足转供负荷要求。乡村中压配电网宜采用放射式接线方式,有条件的乡(镇)村也可采用双电源分段联络接线方式。低压配电网坚持分区供电原则,低压线路应有明确的供电范围。低压配电网应结构简单、安全可靠,一般采用单电源辐射接线和单电源环网接线。

6 无功优化补偿

无功补偿应采取“集中补偿与分散补偿相结合,以分散补偿为主;高压补偿与低压补偿相结合,以低压补偿为主;调压与降损相结合,以降损为主”的补偿方式。变电站内主要对主变所需无功进行补偿,补偿容量为主变容量的10-30%确定。10kv配电线路应考虑无功分散补偿,其补偿容量应根据补偿点的无功大小确定,补偿点应尽量选在线路的负荷中心或分支线的二分之一处。补偿方式可采用固定与自动化补偿相结合的方式。

7 配电系统自动化

配电系统自动化保证系统要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可靠性、实用性、开放性、扩展性和容错性,一般满足5-8年的发展要求。实现中压配电网自动化可以快速隔离故障,缩短事故或操作的停电范围和时间,通过转移负荷、减少负荷和电量损失,提高供电的可靠性。要实现配网自动化必须具备两个前提条件:一是一次网络规划合理,接线方式简单,具有足够的负荷转移能力;二是变配电设备自身可靠,有一定的容量裕度,并具有遥控和智能功能。

8 结束语

县城作为农村经济文化的中心,经济发展水平比较快,带动了电力负荷及用电量的快速增长。因此,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精心组织、严格施工,致力打造一个安全、稳定、经济、高效、规范、优化的高质量精品配电网络工程,把县级城区配电网络的建设改造工作踏踏实实地落实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国家电网公司系统县城电网建设与改造技术导则》国家电网农[2003]35号文

电力供应结构篇(4)

1、龙门供电局变电运行管理信息系统应用模式选择

根据龙门供电局变电管理的实际情况,对龙门供电局变电运行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模式,本文采用 “b/s+c/s”的三层体系结构技术应用模式,其具体分析如下。

1.1c/s架构软件的优势分析

c/s(client/server)结构,即客户机和服务器结构。它是软件系统体系结构,通过它可以充分利用两端硬件环境的优势,将任务合理分配到client端和server端来实现。目前大多数应用软件系统都是client/server形式的两层结构,其模型如图1所示。这也是目前应用系统的 发展 方向。

最简单的c/s体系结构的数据库应用由两部分组成,即客户应用程序和数据库服务器程序。二者可分别称为前台程序与后台程序。运行数据库服务器程序的机器,也称为应用服务器。一旦服务器程序被启动,就随时等待响应客户程序发来的请求;客户应用程序运行在用户自己的电脑上,对应于数据库服务器,可称为客户电脑,当需要对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任何操作时,客户程序就自动地寻找服务器程序,并向其发出请求,服务器程序根据预定的规则做出应答,送回结果,应用服务器运行数据负荷较轻。

1.2b/s架构软件的优势分析

b/s(browser/server)结构即浏览器和服务器结构,其模型如图2所示。它是随着internet技术的兴起,对c/s结构的一种变化或者改进的结构。在这种结构下,用户工作界面是通过/wangluojishulunwen/" target="_blank" title="">网络 应用,并通过internet/intranet模式下数据库应用,相对易于把握、成本也较低。

目前,软件系统的改进和升级越来越频繁,bs/架构的产品明显体现着更为方便的特性。bs/架构的软件只需要管理服务器就行了,所有的客户端只是浏览器,根本不需要做任何的维护。无论用户的规模有多大,有多少分支机构都不会增加任何维护升级的工作量,所有的操作只需要针对服务器进行。如果是异地,只需要把服务器连接专网即可,实现远程维护、升级和共享。

为了提高软件开发的质量和效率,针对龙门供电局变电运行管理的具体网络环境,要求数据库设计中必须遵循以下原则:(1)层次分明,布局合理;(2)保证数据结构化、规范化、编码标准化;(3)数据的独立性和可扩展性;(4)共享数据的正确性和一致性;(5)减少不必要的冗余;(6)保证数据的安全可靠。

龙门供电局变电运行管理信息系统采用 “b/s+c/s”的三层体系结构技术应用模式,将提供基于cs/和bs/两种模式的软件结构。b/s模式设立在局域网上,提供全局查询和简单处理功能。c/s模式应用在各业务处理工作站上,各工作站可以通过网络下载并安装各客户端程序,并能通过网络很方便地实现在线版本更新。为此,在以上原则的指导和要求下,对龙门供电局变电运行管理信息系统规划,在采用 “b/s+c/s”的三层体系结构技术应用模式的总体方案下,采用如下技术:(1)动态建模和自适应技术:使系统具有可扩充性和动态性;(2) “b/s+c/s”的三层体系结构技术;(3)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和com组件技术。

2、龙门供电局变电运行管理信息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基于以上应用模式选择,依据nte平台技术,可将龙门供电局变电运行管理信息系统的体系结构设计

龙门供电局变电运行管理信息系统总体结构可设计为两个组成部分。一为当地部分,功能是数据的当地化处理(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监控中心);二为远程部分,功能为上级电力公司的电力管理信息系统的互联。其中,当地部分主要设计为三个方面的功能:数据录入,数据接收与处理(与其它系统的接口)及数据统计与报表的生成与打印。

2.1数据录入与数据维护模块

本模块的功能是实现对数据内容的处理。龙门供电局变电运行管理包括:变电站设备台帐管理、变电站的设备巡视、负荷数据记录和两票管理,以及其它的常规事务管理。

2.2对外部系统所送数据的接收、分析与处理模块

龙门供电局变电运行管理系统的数据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值班员通过数据维护模块将数据手工输入到数据库;通过程序接收来自其它系统的数据自动写入到数据库当中去。数据接收与处理模块正是自动将外部系统送来的数据写入到数据库管理信息系统中去。

2.3数据统计与报表生成模块

报表管理是大多数管理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龙门供电局变电运行管理信息系统中对于输入或者接收到数据库中的数据,报表管理模块将根据用户输入条件进行统计,并将统计结果形成统计报表,打印成文挡进行保存。

电力供应结构篇(5)

Abstract: this paper mainly introduces the author of the power supply reliability management some practical thinking, including a brief overview of the power supply reliability and thinking of the meaning, the influence of the power supply reliability management practical factors, how to improve the power supply reliability management efficiency, and from the organization, management measures, technical measures and so on the practical analysis, the power supply reliability management gave practical Suggestions.

Keywords: power supply reliability; Management; practical

中图分类号:F407.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供电可靠实践性管理概述

可靠性理论及其在电力系统和电气设备生产领域的应用,是20 世纪60 年代中期以后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可靠性是指一个元件、设备或系统在预定时间内,在规定的条件下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供电可靠性管理是对可靠性理论的具体运用,也成为目前衡量供电企业服务水平的重要指标。2005 年8月1日,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颁布实施了《供电服务监管办法》,《办法》对供电企业用户供电可靠性做了明确要求,为国家电力监管机构对供电企业考核提供了标准。作为供电企业对供电可靠性的管理重点是配电系统的供出部分。供出部分是指由降压变电站配出线,根据用户需要将配置好的各电压等级的电能,经配电系统网络输送至用电客户的系统部分,即中低压配电网。它是电力系统与用户联接的重要环节,包括了各级电压的配电网、变配电设备和用户联接的设施。这部分的整个系统对用电客户连续供电的能力通常称为供电可靠性,是衡量供电系统对用户持续供电能力的重点,也是本文所探讨供电可靠性的主要针对点。

二、加强配电系统供电可靠实践性管理的重要意义

近几年来电源建设有很大发展,与此同时用电量也有相应增加,用户对电能质量(包括频率、电压和谐波问题等)提出了更高要求,对供电可靠性、电量计算和电价更为关切。电力法实施以后,用户在应用法律保护自己的权益以及要求电力部门提高供电服务水平等方面的意识均有明显增强。目前我国电力工业正在进行公司化改组,向商业化运营和法制化管理发展,即全面推行“两个根本性转变”,构筑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以资本和电网调度为纽带的新的管理体制。电力市场的完善和电力体制改革的目的是促进市场竞争,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和电价。如何适应和促进这种新形势发展是配电网可靠性应着重考虑的新问题。随着电网改造工作大规模的开展,国内配电网在近几年有了很大发展,新的高压变电站建成投运,老的变电站升压、增容,配电线路得以更新,电网结构趋向合理,安全性有了一定提高。但是,目前的电网也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国民经济的发展促进了负荷的迅猛增长,出现了拉闸限电现象;负荷的构成比例发生变化,居民、商业用电明显增加,使有些线路和变压器负荷加大,甚至因超负荷而造成局部停电;因电力系统自身的缺陷造成的局部故障扩大,出现大面积长时间停电事故的现象;由于无功电源配置和调节手段不适应负荷发展,电网电压水平不能满足电能质量要求,造成电气设备损坏甚至出现电压崩溃造成的停电事故;在配电网的运行中存在网损过高的问题;电力自动化设备本身部分性能和功能不适应系统要求,没有正常发挥作用等等。鉴于以上问题,加强对电力系统可靠性的实践性研究,逐步提高电能质量,保证设备安全经济运行,提高供电可靠性就变得尤为重要了。在电力市场逐步形成和发展的今天,配电网供电可靠性的研究更具现实意义。

三、影响供电可靠性的实际因素

1. 设备因素

主要包括:(1)供电的结构型式,是否为多回路、多电源或环网等;(2)设备的选型、设计、技术性能、制造和安装质量,设备老化程度及更新周期,设备自动化程度,设备的供电容量及裕度,继电保护和自动装置动作的正确性等。电力系统的各种电气设备、输配电线路,在运行中都有可能发生不同类型的故障,从而影响系统运行与对用户的正常供电。

2.电网结构及配电网自动化系统

电网结构及配电网自动化水平也对供电可靠性产生重要影响。配电网网架结构薄弱,供电半径大,导线截面小,线路无互代能力,可靠性差,停电往往是一停一片、一停一线。同时配电网自动化系统尚未健全。事故处理自动化程度低,花费时间长,恢复供电慢。人工倒闸,人工数据采集时技术水平与管理手段落后。

3. 人员因素

工作人员的设备运行维护和操作技能水平、检修质量及试验检测水平、处理停电故障能力,将直接影响供电的可靠性。从而要加强人员的技能素质,增强线路维护和故障检测、排除水平的培训工作。

4. 地理条件、自然灾害、环境影响

5.负荷高低及分布情况,及对上、下级网络配置的影响,包括电源容量、网络结构、性能和管理水平等。

四、对提高供电可靠性的技术指标分析

1. 关于供电可靠性的指标统计

供电可靠性指标的统计工作需要大量信息的支持,需要由调度系统提供停电信息,信息管理系统(MIS)提供营销的用户数据信息,网络结构库提供配电网网络拓扑结构信息,设备台帐提供线路设备信息。因此,供电可靠性指标计算系统工作于上述四个系统之上,且其计算结果将成为可靠性指标的评估与决策提供依据。(见图1)

电力供应结构篇(6)

中图分类号:TM7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4-0176-02

一、电力营销管理信息系统的总体结构

(一)电力营销管理信息系统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1、登录模块:根据其在安全性设计上的要求,只有合法用户才会被允许进入电力营销管理信息系统的登录界面。若对操作人员进行3次身份鉴定之后仍无法判明是否为合法用户身份时,系统将自动判定为非法用户并自动退回到操作系统界面;2、主程序:主要为管理信息系统提供一些系统参数的设置、设定登陆次数、调用登录表单及主菜单系统、全局变量自定义等基础性工作。根据库表文件的状态在模块中设定控制各级别菜单操作权限的有关变量;3、菜单系统:通过VFP提供的菜单设计器,建立起系统菜单和各级子菜单系统组成的菜单网络;4、用户数据录入及结算:该操作界面主要是为用电客户各月用电表底码录入、进行电费结算和发票打印的服务,严格按照业务流程依次执行“选择相应台区”、“录入用户数据”、“打印电费结算报表、清单及发票”等步骤。

(二)该套系统的最大特点是开发了用户信用评估的一整套体系

电能特有无形性、不稳定性和不可存储性,供电企业是为全社会提供生产生活用电能源的服务性企业,用电客户可以根据电力产品的特点对其进行信用评估,具体可分为安全信用、法律信用、合作信用和商业资信这四个方面:1、电力客户商业信用信息资料可分为经营行为记录、付款记录以及经营能力,根据这3部分的表现和相关记录可以判定商业资信客户是否可信并具有相关能力对其经济上的承诺进行履行兑现;2、安全信用亦分为3部分,即安全事故记录、调度合作记录、安全监察记录;3、法律信用则包括了违约用户记录、危害电力设施记录、对电力生产及建设造成不良影响记录和偷电记录;4、合作信用则包括了用电检查记录、需求侧管记录和调度合作记录。

二、电力营销管理信息系统的实现技术

供电企业在追求提高经营管理效能、决策水平和企业综合竞争力这一目标时的有效手段,即是以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网络化服务功能为依托,建立起适应市场需求的电力营销管理信息系统(PMMIS)。国内已经投入运行的电力营销管理信息系统普遍存在以下不足:按照传统的用电管理模式开发研制,未能充分考虑到电力企业公司化运营和电力市场与时俱进的特点;系统的兼容性和扩展性未能得到有效解决(如多个用电管理信息业务模块的有机整合难以予以实现;客户服务支持系统难以提升为集成PMMIS,GIS,Call-center的模式);由于缺乏电力市场营销总体方面的构想,未能将电力营销分析、用电管理系统及其辅助决策系统有机结合。传统的用电管理信息系统基本均采用两层结构,开发过程并不简单,在客户端和服务器端所要进行的工作十分繁冗,对代码的应用性能和重用性能都造成了负面影响。难以将系统应用进行集成,使对目前使用的系统功能的再利用难以实现。传统系统由于扩展面乍、兼容性小、需要耗费大量工作进行维护、系统集成较为困难,已经不适合电力营销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而采用构件耦合法设计应用的系统体系结构和实现技术方案则完全消除了传统系统的诸多弊端,做到了与时俱进。该系统采用J2EE技术规范,遵循CORBA,COM和EJB构件开发标准,做到了特点突出、完全适用于最新的电力营销管理信息系统一揽子技术解决方案。

系统实现的关键技术分为以下三项:

(一)构建耦合技术

由于构件的软件设计和开发过程即是当下构造软件系统的主流技术之一,就可以让系统的相关研发人员在设计企业应用系统并加以实现的时候,方法更加灵活,更加创新。根据构件相互间的关系,可分为松、紧耦合两类:紧耦合是指构件与构件间彼此进行相互调用、相互协调、紧密合作的关系。例如数据库连接池构件与执行数据库操作构件;事务逻辑构件与报表生成构件之间的关系。从数据流程上,构件彼此之间相互协调和调用的耦合关系也可定义为构件紧耦合。举例分析数据库连接池构件、执行SQL构件和XML生成构件三者所构成的工作模式:数据库连接池构件对数据库的连接是以连接重用的方式进行工作的;执行SQL构件是通过前者连接数据库,对数据进行相应的逻辑化处理,将结果反馈集传给XML生成构件,后者为了显示Tag标签,需要通过从XML模板库中对报表进行读取,再结合执行SQL构件传来的数据生成XML/HTML页面,最后由Web-server返回到客户端进行显示。松耦合的定义是指构件之间相互独立运行并完成模块化协作的系统功能。该关系体现在功能实现上的具体形式是,相互协作,以形成模块化和系统化的结构松散、功能结合相对紧密的一种关系。比如从模块化、系统组成上分析构件间的耦合关系。执行事务处理构件、执行数据窗口构件及执行SQL构件都是完成通过数据库连接池构件操作数据库的功能,不同在于各自的侧重面有异。SQL构件能执行标准的包括select和delete,insert和update等在内的SQL语句,同时也能够操作存储和视图过程;datawindow一般被部署在应用服务器上,对其进行专门的执行调节应用的构件为执行数据窗口构件,将处理好的OLTP数据库里的数据进行综合反馈。3者中的任何一个,既可以以动态模式下生成的构件耦合完成的形式生成用户报表,同时又可以XML生成的构件耦合形式进行执行报表数据操作。与此同时,SQL构件和执行数据窗口构件均可与其他构件通过可供应用的系统选择方式,通过联合叠加的方式对事务和业务报表的处理进行操作。可以将松耦合理解为构件相互独立、亦可相互替换结合、可供系统应用选择并且叠加的协作关系。

(二)构件开发技术

根据服务器端开发与客户端开发这样的两条主线,可以将构件的开发过程进行划分。分布式通信协议的服务器端开发有时会较为复杂,但因为容器提供了大部分针对通信、状态管理、线程管理、资源分配的支持,从而很大程度上得以使服务器构件可以通过简化了的方式进行开发。对服务器端构件的开发分为如下几个步骤:构件标准接口;构件特定业务接口;远程接口的创建;本地接口的创建;编译代码配置模块或应用程序部署描述符以及配置服务器/容器时用到的部署描述符,把构件模块以J2EE应用程序形式进行部署。为在客户端使用正确的接口方法则须进行如下开发步骤:对客户库是否标准进行验证:必须建立起标准的客户库。继而建立连接起构件客户接口:将进行了正确编译的接口、特定构件相对应的存根完整地提供给构件客户。进行客户代码的标准编译:即对构件客户声场的代码进行编译的过程。客户实现:建立构件客户,使其能使用全部接口。做到如上所述之后,即可将J2EE的应用程序系统置于特定的客户容器环境下进行相关的调试和运行。

(三)应用程序系统的应用与整合

应用程序系统的应用与整合是指在应用服务层构件间耦合的基础上,实现GIS,DSS,Call-center等系统功能集成与PMMIS自身功能集成。后者在整合集成时需要注意的是构件间的通信和应用层的协调统一两个方面的问题。通过使用XML作为标准的信息表示以及系统间数据转换的方法,进一步采用J2EE企业应用集成技术,便能够轻而易举地完成系统应用程序的集成。多种系统的无缝衔接因为B/S系统结构的易扩展性和兼容性而更加便利。PMMIS整合自身应用以及其他应用系统后的运作方式已经足以达到企业信息门户的运作模式。

三、电力营销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目标

电力营销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响应及时、稳定可靠同时业务复杂的大型信息系统,它的建立和发展对于取消“三卡一台帐”,进一步加强用电的全方位经营管理以及对用电管理各项工作的考核,为用户提供更优质更全面的服务,提高供电公司对用电管理的现代化水平具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电力营销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应达到以下目标:

(一)将电力营销在纵向和横向上有机地联系起来,建立起一个电力营销管理信息系统数据中心,完善以分公司联网和数据集中管理的双层架构,从而使客户实现了在同城内任何地方办理用电业务(如查询、报装和交费等)。

(二)在一定区域内建立内联局域网络,以上文所述中建立起的营销数据中心作为基础,建立一整套的服务于管理层的全面调查系统。并同时在该区域内建立电力营销报表汇总和报送系统,从而有效地使工作效率得到显著提高,防止了其他单位蓄意篡改、瞒报谎报真实数据。

(三)建立网站,将电力营销推向互联网的广阔天地。在互联网平台上进行企业形象宣传,获取相关资讯,延伸电力营销业务(如也业务申请、电费查询及缴纳、业扩报装进度查询)。或建立电企内部使用的查询系统,利用网络方便查询和及时了解各种数据和报表,第一时间掌握企业动态。

四、结束语

电力营销管理信息系统是继传统管理系统后取而代之的大型信息系统,使供电公司能够适应市场的瞬息万变,有针对性地为用电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加强对自身的深化管理,提高服务水平,增强电力企业的整体实力。继续扩展和深化电力营销管理信息系统在供电企业中的实际应用具有深远的影响和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胡建.电力市场营销管理\[M\].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

电力供应结构篇(7)

中图分类号:TM727 文章编号:1009-2374(2015)13-0029-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5.13.015

供电可靠性一般是指供电系统对用户持续供电的能力,换言之,对用户供电连续性高,供电可靠性就高;如果供电经常中断,供电可靠性就不高。提高供电可靠性,是满足用户需求的基本条件之一。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电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无论是工农业生产还是日常生活,停电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不管是经济损失还是生活不便,都是人们不愿意看到的。从供电企业的角度看,对用户少供电也会减少收益,可见提高供电可靠性是供电企业和用户共同的需求。那么,有哪些因素影响供电可靠性,如何提高供电可靠性,本文就这些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1 影响供电可靠性的因素

1.1 配电网结构

配电网结构是指电源与用电负荷之间的连接关系。配电网有多种结构形式,例如辐射型结构(放射型结构)、树干型结构、环网结构、网状结构和复合结构等。每一种结构形式内又可再分为若干种,如辐射型结构有单一辐射型结构、双重辐射型结构、多重辐射型结构等。以单回路树干型回路为例,这种结构可以看作有分支的辐射型结构,在同一回路馈线上有众多的负荷点,我们可以看到靠近回路根部出现故障,就会影响后面整条线路供电,这种结构供电可靠性较低,但其线路上开关电器数量少、投资省,所以也有广泛的应用。单一辐射型结构是一路馈线只给一个负荷点供电,供电可靠性较单回路树干型回路有了较大提高,但线路和开关电器数量也增加了,所以投资会高些。以上事例足以说明,配电网结构对供电可靠性是有显著影响的。

1.2 线路故障

不难理解,配电网故障会引起停电,当然会影响供电可靠性。配电网常见故障包括:(1)基础配电设备故障。例如线路施工中接线不牢,线路和设备运行一段时间后就容易出现接口断线或电缆烧坏现象,并造成停电。(2)配电网短路故障。譬如树木过于茂盛,以致靠近配电线路导线,在刮风下雨时树枝会挂在导线上引起短路,继而发生跳闸而停电。(3)外力破坏。可能是无意造成的破坏,如建筑或市政施工破坏线路,超高车辆也会碰坏线路;有意的破坏,如偷盗线路和设备行为。(4)环境污染引起停电故障。随着工矿企业的发展,环境污染不仅造成空气质量下降,也对配电线路造成危害,加速线路和设备绝缘老化、引起污闪等,从而增加故障率。

1.3 检修与改造

配电线路和设备长期运行,受到各种因素影响,出现上节各种故障必然需要停电修理;即使尚未构成故障,但巡视和检查过程中发现设备缺陷和各种隐患,也需要安排停电检修。显然,检修次数越多,对供电可靠性影响越大。线路检修无可非议,但有些是因检修工作安排不当或是电网改造造成的,统称为非故障停电。

1.4 自然灾害

我们应该还会记得2008年全国大范围雪灾,不仅造成交通中断,还因杆塔覆冰倒塌而引起大范围停电,不少地区经历了数周无电可用的状态,对工农业生产和城乡居民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当然,2008年雪灾事故是罕见的,但在南方地区春夏暴雨雷击引起的断线倒杆事故却十分常见。配电网受到雷击后,绝缘子可能发生爆裂、击穿,进而烧毁线路,导致供电中断。台风、洪涝灾害、地震也会对供电可靠性产生影响。

2 提高供电可靠性的措施与方法

2.1 优化配网结构,改造老旧线路

作为影响城乡供电可靠性的关键环节,应有计划地对配电网结构进行优化和改进。如前所述,配网结构的可靠性与投资高低有关系,还与用户负荷性质相关,我国配电网结构是按负荷的重要程度分级的,即重要性程度高的负荷比重要性程度低的负荷,配电网结构可靠性配置更高些,通常对重要负荷提供较高冗余度,也就是备用电。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用电标准也在提高,过去采用较低标准建设的配电网线路已不适应时代要求,应对老旧线路进行改造和更新。

改造的方向:(1)优化电源布局,推进新变电站建设,通过增加馈线数量提高供电可靠性。(2)将供电可靠性较低的结构形式改造为供电可靠性的结构形式,例如单回路树干型回路改造为双回路树干型回路,单一辐射型结构改造为多重辐射型结构,也可以在馈线回路末端增设联络开关来实现“手拉手”环网供电。(3)在馈线回路中增设分支开关,通过合理分段,减少每段线路的用户数量,这样在发生故障时,只切断故障附近的分支开关,可以缩小停电范围。(4)对配电网进行自动化改造,利用自动化技术实时监视和控制线路设备,不仅可以提高电能质量,也能提高供电可

靠性。

2.2 依托管理体系,完善可靠性管理

供电部门通过可靠性管理体系推动可靠性管理由上至下、有层次的进行。在我国,从电监会到区县级供电公司分为五级可靠性管理,基层生产运行管理部门主要负责本部门管辖范围内的配电线路设施及用户设施变动数据录入、运行数据录入、生产运行分析,可靠性数据来源于自下而上的汇总统计,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导致可靠性数据失准,所以可靠性数据管理要确保及时性、准确性和完整性。作为可靠性管理体系中的基层单位,供电企业首先应成立供电可靠性管理小组,健全供电可靠性管理制度,形成统一领导、班组员工协调配合的管理机制,再通过供电可靠性目标管理,分解和细化供电可靠性考核指标,并将责任落实到各级岗位上,从而使全体人员都重视供电可靠性管理。以检修停电为例,实施供电可靠性管理之后,停电不能想停就停,而是根据季度运行数据,合理制定预停电计划,通过采用综合停电方式,最大限度地减小非故障停电次数。

2.3 加强线路巡视,改进作业方法

配电网自动化程度再高,也离不开人的管理,况且我国配电网自动化建设仍在不断建设和完善之中,因而加强配电线路及设备的巡视是及时发现隐患、降低线路故障率不可替代的手段。配电线路巡视,必须定线、定人、定范围和定标准,并制定白天巡、夜间巡和特巡操作细则。随着电力施工、检修技术水平的提高,开展城乡电网改造应积极推广带电作业模式,减少停电作业给供电可靠性带来的影响。目前,带电作业分为直接作业法和间接作业法,分别借助高空作业车和绝缘工具,严格遵守作业规程安全是有保障的。

2.4 做好应急准备,提升防灾能力

南方沿海地区,春夏容易受到台风、暴雨、雷电袭击,这些自然灾害往往发生突然,而且破坏性强,对配电网供电可靠性造成严重威胁,所以供电企业必须增强防灾意识,制定应急响应预案,以提高应对自然灾害的快速反应能力。同时还要加强业务培训,提高员工的专业素质,提升他们的应急反应能力。再有,加强与气象部门合作,并根据气象部门的预警及早采取应对措施,如加固杆塔基础和拉线,清理、修剪树枝等,提前做好防灾准备。

3 结语

供电可靠性是衡量供电企业服务水平的重要标志,为了向用户提供优质服务,供电企业必须采取措施提高供电可靠性。然而影响供电可靠性的因素比较多,涉及面也比较广,只有充分研究这些因素,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供电可靠性。

参考文献

[1] 帕基尼,肖湘宁.电能质量手册[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0.

[2] 翁双安.供配电工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电力供应结构篇(8)

我国已经基本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近年来由于经济结构的调整,用电情况出现了某种程度的缓和,电力市场从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多年积累的结构性矛盾进一步显现,但同时电力市场开发的潜力还很大。随着“厂网分开、竞价上网”改革,我国的电力工业即将步入商业化运营,做好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电力规划工作,意义重大。城市的电力规划应根据城市的建设规模、发展形态、规划负荷密度及原有供电设施基础来规划城网结构,合理确定电压等级,以达到以下目标。

1.结构合理:各级电压网应具有较强的适应性,电网结线应力求简化,对现有的电网要进行合理的改进、调整和扩建。

2.供电可靠:送电网应能满足安全﹑可靠供电的要求,不断加强电网结构,增强互通能力,以防止大面积停电;配电网应做到接线灵活,以保障设备维修及线路维护状态下不影响大部分或全部用户的用电。

3.适应性强:电网各环节应留有一定的发展余地,以适应规划期限内负荷有变化和满足负荷增加的需要,其结构应尽可能保持规划期限内基本不变,以减少经济损失。

基于上述的规划原则和以往所做的电力规划,对城市电力规划中的几个问题谈谈笔者的一些体会。

一、供电基础资料的收集

对城市电力规划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对城市供电基础资料的收集。只有把基础资料收集这个工作做好,我们才能够对城市供电现状有较充分的了解,为下一步对负荷预测的准确性以及电网的改造和规划打下良好的基础。供电基础资料应包括以下一些内容:

1.近5年来城市用电分类统计表(分为市政用电、工业用电以及农业用电)。

2.近5年来城市供(用)电量统计表(应包括5年来城市每年的供电量、用电量、线路损耗以及每年的最大负荷)。

3.城市电网电气主结线系统图。

4.城市电网地理结线图(在城市现状地形图中应明确标注现状35KV以上变电站的位置和输电线路的电压等级以及地理走向),详细规划还应注意确定高压铁塔坐标,有些高压线路因年代久远和局部调整,没有坐标,则应与有关部门商量补测,笔者就曾在规划中遇到此类问题。

5.当地供电部门对本市(县)电网的一些发展规划构思和今后一定期限内的负荷预测等资料。

二、负荷预测

负荷预测就是对城市电网的特点及用电特点进行分析,预测未来一定期限内(近期规划按5年计,远期规划按20年计)的负荷增长情况。

需求预测是电力规划的主要依据,它为电力规划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基础数据,其精度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整个规划工作的优劣。如果预测的需求滞后于实际需求,将会导致供电负荷紧张,甚至造成拉闸限电。但如果预测的需求过度超前于实际需求,则系统利用率太低,将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可见,科学、准确的电力需求预测不仅对于电力企业有经济效益,而且与经济社会发展也有密切关系。

1.产值单耗法。产值单耗法是电量预测的主要方法,适用于三大产业用电量及城乡居民生活用电的预测。此方法分析各年度产值单耗变化率,充分考虑行业结构、产品结构变化、技术进步、电气化水平、节电潜力,参考国内外先进产值单耗,预测各产业产值单耗,计算高、中、低经济水平时相应的需电量。经济历史数据的统计分析.

2.GNP综合电耗法。GNP综合电耗反映了单位国民生产总值所消耗的电量,是一个综合的能耗指标。在一定时期内,GNP综合电耗的变化有一定的规律性。当已知历史上各年的GNP综合电耗G1,G2,…,Gn时,可以首先按Gi发展变化的规律性,运用回归技术、动平均法、指数平滑法、灰色系统法等手段,预测未来年份的GNP综合电耗Gi(i>n)。然后,以国民生产总值的预测值GNPi(i>n)为基础,按下式预测未来的用电量:Ei=GNPi×Gi(i>n)此方法要求首先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作出预测。

3.横向比较法。通过分析与本国、本地区国民(国内)生产总值、产业结构、工业产品结构、人口、面积、气象条件等相似的国内外地区情况,对比过去和现在的用电相应值来预测将来值。

4.投入产出法。投入产出法是考虑到国民经济各生产部门间综合平衡的电量预测方法,着重分析和研究各部门产品的生产与消费之间的数量依存关系,根据相应的投入产出表做预测。

5.外推法。外推法即年平均增长率法。用外推法进行负荷预测就要从供电基础资料入手,把本市(县)近5年来的用电量和最大负荷进行统计,计算出负荷的年平均增长率。从而推算未来一定期限内(近期规划按5年计,远期规划按20年计)负荷的增长情况。

6.综合用电水平法。综合用电水平法也是常用的一种负荷预测方法。综合用电水平法是根据未来一定期限内的人均综合用电水平来推算负荷的增长情况。按照以往所做的一些城市电力规划,目前在广西人均综合用电水平约为0.5KW/人,近期规划的人均综合用电水平按0.8KW/人,远期规划的人均综合用电水平按1KW/人计。根据以上的人均综合用电水平乘以近期规划和远期规划的人口规模,即可得出未来一定期限内的城市用电负荷。

7.负荷密度法。负荷密度预测法首先根据近年来的发展情况、经济发展目标以及电力规划目标,将待预测区域划分成多个功能区,然后对每个功能区用负荷密度法进行预测,最后相加得到总的用电量预测值,一般负荷宜选用负荷密度法。

三、供电电源规划

为了提高城市供电的可靠性,城市配电网的供电安全应满足N-1准则,以防止大面积停电,城市的电力规划应实现多电源供电方式。一般应有两个向电网直接供电的电源,即200千伏﹑110千伏变电站或地区发电厂。

四、高压走廊的预留

电力供应结构篇(9)

中图分类号:TP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9-0074-01

在网络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实现供电企业管理信息化,成为供电企业适应市场新需求的重要举措,也是增强供电企业市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手段。电力营销管理信息系统作为供电企业信息化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传统的信息系统存在兼容性和扩展性差、维护工作量大、系统集成困难,已不适合电力营销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潮流。

1、电力营销管理信息系统设计原则

电力营销信息管理就是利用现代电力信息技术实现电力营销的知识化、技术化、集约化发展。电力营销管理信息系统设计具有一定的原则。

1.1开放的系统设计

电力营销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不是独立封闭的,它具有开放性,应与电力企业其他相关新系统实现连接,从而使营销信息系统统一于电力企业信息化系统,便于企业统一管理,实现管理信息一体化。

1.2灵活性

电力营销作为电力企业重要的业务部门,其对于业务处理过程和方式具有极大的灵活性,不是一成不变,所以在设计电力营销管理信息系统时应根据营销部门的特点,实现个性化设计,以此来满足营销部门不同时期业务处理方式。

1.3技术共通性

电力营销管理信息系统设计所需的技术并非人马行空的,它是根据当前信息系统和软件设计的流行方案而进行的,这样在充分利用先进信息技术时,实现系统的分布模块化组件,同时可与当下的其他专业实现对接,扩展系统的兼容性。

1.4安全性

在网络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一方面人们获取信息方式便捷、内容多样;另一方面给信息安全带来诸多隐患。电力营销管理信息系统设计要充分考虑信息系统的安全性,通过访问权限设置、加密、备份、纠错等多种方式,同时要求管理和业务部门权责明晰,杜绝跨级别对数据进行访问,实现营销信息系统的数据和网络安全与稳定。

15适用性

电力营销管理信息系统设计服务于电力企业的信息管理,应根据电力企业的发展的需求,针对不同部门、不同业务适时作出调整,而不能一成不变,应用发展的观点对待营销管理信息系统设计,增强系统的适用性,从而在电力企业管理中充分发挥其作用。

2、电力营销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目标

2.1实现营销闭环管理

实现电力营销业务全过程闭环管理是电力营销系统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电力营销系统的研发建设逐步开展起来,电力营销系统建设初见成效,但是目前的电力营销系统还存在诸多垢病,由于系统功能单一,对很多扩展的业务处理并不支持,而且很多业务还是需要手工处理才能完成。

2.2实现数据集中和信息共享

目前电力营销信息系统存在业务处理信息分散、信息共享能力差方面的缺陷,这使的各部门的业务处理信息数据分散储存在各个部门,各个部门之间的信息数据缺少必要的连接和沟通,导致信息数据不流畅、不全面。在新电力营销系统中要加强营销各部门的沟通和交流能力,将各部门数据信息集中,实现数据信息集中化管理,增强信息共享功能,便于及时解决各个环节中的问题,提高数据信息处理效率,同时为后续系统更新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2.3集约化与扁平化结合

随着电力企业的发展,电力营销的发展呈现专业化、扁平化发展趋势,在新趋势下需要营销部门能在电力市场化改革中,建立快速反应机制,针对市场需求,快速做出反应,以优质的服务满足市场需求,同时不断增加供电能力,扩展销售渠道。目前的电力营销信息系统与这一要求相差甚远,所以在新电力营销信息系统建设中,要注重电力营销活动专业化、扁平化发展趋势,集合先进的信息技术和先进的管理手段,实现技术上和管理上的集约化,同时电力营销系统应不断扩展营销业务功能,使系统更专业化。

2.4建立则务与营销对接机制

电力企业的财务和营销信息系统统筹于电力企业信息系统,为电力企业信息系统服务、但目前的财务信息系统和营销信息系统处于相对独立的关系中,彼此联系较少,两者彼此对立造成了业务信息与数据之间的差异,同时消除这种数据差异的方式较为复杂,严重影响了电力企业资本运作效率。

2.5提高营销业务和客户服务水平

电力营销信息化系统应加强基础业务的自动化和全过程的信息化,从而提高业务的处理能力和工作效率,在客服服务上提高工作的透明度,减少人工录入环节,提高对客户的服务质量,增加客户满意度。

3、电力营销系统体系结构的设计

系统体系结构的设计多采用构件技术,这种技术的实质就是在原有的信息系统的基础上,通过对多种模式下的信息系统核心进行技术分析,找出其相互关联性,从而建立起新的应用系统。这种技术是一种对资源的再利用和重新组合的方法,使应用软件的功能得到补充或扩展,在软件开发中应用较为广泛。

3.1电力营销系统的体系结构

在电力营销信息系统体系结构是基于J2EE技术之上的多层B/S结构,主要有数据库服务层、应用服务层、客户层、Web服务层四个方面。所谓的数据库服务层就是指对数据进行组织,对数据库的分布进行管理,对数据库进行备份同步等。应用服务层主要负责对平时应用中的逻辑进展开集中管理、客户层主要负责处理人机交互方面的问题。

3.2电力营销应用服务器对体系结构

电力企业中应用主要模式是Web应用模式,而对于电力营销信息系统服务器的部署包括部署和配置服务、服务接口和胶合逻辑、应用管理服务这三个方面。其中专用构件、公用构件之间一定是紧耦合,而专用构件内部则是松耦合。

在网络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实现供电企业管理信息化,成为供电企业适应市场新需求的重要举措,也是增强供电企业市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手段、电力营销管理信息系统作为供电企业信息化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传统的信息系统存在兼容性和扩展性差、维护工作量大、系统集成困难,已不适合电力营销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潮流。将构件耦合技术、构件开发技术和系统应用整合等应用于电力营销管理信息系统结构设计,从而解决了传统设计中的不足,为电力企业适应市场需求、提高企业经营效益做发挥其信息化作用。

电力供应结构篇(10)

一、电子商务对供应链管理的挑战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与经济发展的日益自由化和全球化,电子商务在各个行业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的管理模式从基于单个企业的管理模式发展到了基于扩展企业的管理模式,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也转变成了供应链管理的问题,即如何有效地整合、集成和利用由多个企业所提供的信息问题。此时,企业要想在竞争中取得优势,最好的办法就是把电子商务和供应链管理结合起来,通过网络建立起自己的电子化的、网络化的供应链。

chopra和meindl(2001)认为[1],有两个原因会导致供应链上缺乏合作:一是供应链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目标,二是信息在供应链上传递时经常会被扭曲。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出现,能够促进信息的共享以弥补以上不足,并且对供应链管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电子商务全面采用电脑和网络支持企业及其客户之间的交易活动,包括产品销售、服务和支付等。其次,电子商务帮助企业拓展市场,接近企业与客户之间的距离。再次,电子商务促进企业间合作,建立企业与客户之间的业务流程的无缝集成,最终达到生产、库存、销售以及财务和人力资源管理的全面集成,让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发挥最大效能,把理想的供应链运作变为现实。

malone et al. (1997) 认为[2],信息技术减少了交易和合作成本,从而使层次性的合作提升为市场性的合作。因此,消费者可以直接通过电子商务市场从供应商那里买到自己需要的产品,无需通过销售商的中间环节,从而大大节约交易成本和搜寻成本,供应商也能扩大自己产品的销售渠道,获取更高的利润。

众多学者充分认识到电子商务和供应链管理相结合的诸多有利之处,对电子商务环境下供应链管理已有较多研究[3]。现有研究成果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利用电子商务手段将供应链上的各种异构系统集成为一个整体,以提高业务流程效率,降低供应链的总成本[4];另一类是研究电子商务环境下供应链管理的特征和管理方法,如重新设计分销流程,减少流通中间层,避免价格差异,供应链的重组,供应链的网络化战略研究等,侧重管理模式的创新[5]。然而在企业如何在电子商务条件下建立适合自己的供应链上尚有所欠缺,下文将探讨电子商务环境下供应链设计与重构的方法、原则和步骤。

二、基于电子商务的供应链设计策略

(一)电子商务环境下供应链设计原则

设计有效的供应链,必须考虑电子商务市场环境中的动态性因素包括市场需求的多变、产品寿命周期缩短、外部竞争加剧、价格、利率和汇率的波动等。为了适应这种多变的市场环境,需要设计一种集成化供应链管理系统,从而达到优化供应链管理的功能,使供应链各链节、各功能实现最佳配合与协调,共同保证供应链整体效益最大化的目标。设计集成化的电子商务供应链系统,应遵循如下基本原则:

1.柔性原则。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由于消费者的需求千变万化,顾客要求的服务水平越来越高,供应链系统必须适应这种特点,这就要求供应链包括生产制造系统、产品设计和研发系统、物流后勤系统在内的各个环节具有很强的灵活性,能对需求的变化做出快速的反应。

2.优化原则。电子商务环境下的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因此供应链的各个节点的选择更应该遵循强—强联合的原则,每个企业只集中精力致力于各自的核心业务过程,这些具有核心业务的独立制造单元具有自我组织、自我优化、面向目标、动态运行和充满活力的特点,能够实现供应链业务的快速重组。

3.简洁原则。电子商务要求企业具有灵活快速响应市场的能力,因而简洁性成为供应链的一个重要原则,供应链的每个节点都应是简洁而有活力的,能实现业务流程电子商务环境下供应链管理研究的快速组合。比如供应商的选择就应该少而精,以有利于减少采购成本,实施jit 采购和准时生产。

4.协调原则。电子商务环境下,供应链业绩好坏取决于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是否和谐,电子商务具有更强的协同处理功能,供应链系统的设计必须考虑是否形成了充分发挥系统成员和子系统的能动性、创造性以及系统与环境的总体协调性,只有和谐而协调的系统才能发挥最佳的效能。

5.创新原则。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灵魂,没有创新性思维,就不可能有创新的管理模式,电子商务环境快速多变的特点要求供应链的设计过程中遵循创新原则。要生成一个创新的供应链系统,就要敢于打破各种陈旧的思想框架,用新的角度新的视野审视原有的管理模式和体系,进行大胆的改革。

6.战略原则。供应链建模应有战略性观点,通过战略的观点考虑减少不确定的影响。〖jp+1〗从供应链的战略管理角度考虑,供应链的设计必须体现供应链的长期目标,与供应链的长期战略相匹配,要能预见到企业未来的发展环境的变化。供应链的系统结构发展应和企业的战略规划保持一致,在企业的战略指导下进行。

(二)电子商务环境下供应链设计过程

供应链设计过程是一个分析问题,提出方案的过程。分析问题就是分析企业的优势劣势,分析企业面临的竞争环境,从而找出建立有效供应链的机会,同时分析供应链上不适应电子商务环境的那些对供应链的目标构成威胁的因素,通过企业状况与环境匹配,得出建立高效灵活供应链的解决方案。主要包括以下8 个步骤:

第一步,分析市场竞争环境。这里指微观环境,因为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的微观竞争环境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分析市场特征的过程要向卖主、用户和竞争者进行调查,以确认用户的需求和因卖主、用户、竞争者产生的压力。通过分析,可以找到供应链面临的机会和威胁,掌握顾客和市场的脉搏。

第二步,分析供应链的现状。主要分析现有供应链上的供需状况,目的在于找出现在供应链中不适应电子商务环境要求的要素,研究供应链开发的方向,分析总结企业存在的问题及影响供应链设计的阻力等因素。

第三步,提出供应链设计项目。因为供应链设计是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在确定设计之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包括:资金、技术、人员、设备、时间等等,通过针对现状分析以及企业存在的问题提出供应链设计项目,分析其必要性以免造成浪费。

第四步,建立供应链设计目标。供应链主要目标在于获得高用户服务水平和低运营成本之间的平衡(它们之间往往有冲突),同时还包括进入新市场、开发新产品、开发新的分销渠道、改善售后服务水平、提高用户满意程度和降低库存成本等目标。

第五步,构建供应链框架。分析供应链的组成,提出供应链组成的基本框架,供应链中的成员组成分析主要包括制造工厂、设备、工艺和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及用户的选择与定位,以及确定选择与评价的标准。

第六步,评价供应链可行性。这不仅仅是策略或改善技术的推荐清单,而且是开发和实现供应链管理的第一步。主要是在可行性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为开发供应链提出技术选择建议和支持。这也是个决策的过程,如果认为方案可行,就可进行下面的设计;如果不可行,就要进行重设计。

第七步,设计和创建供应链。主要解决以下问题:供应链的成员组成(供应商、设备、工厂、分销中心的选择与定位);原材料的来源,包括供应商、流量、价格、运输等;生产设计,包括需求预测,生产什么产品、生产能力、生产作业计划、成本控制和库存管理等;分销任务与能力设计;信息管理系统设计;物流管理系统设计等。

第八步,检验和实施供应链。供应链设计完成后,应通过一定的方法、技术进行测试,看其是否可以持续满足客户递送的时间、产品数量等方面的要求及快速响应关键客户的需求,以提高供应链的响应性和服务质量。如有不行,返回重新设计。如果不存在什么问题,就可实施供应链。

此外,在遵循上述的基本过程的基础上,还应该考虑供应链系统中内外要素的制约,特别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首先,供应链设计是一个开放的、螺旋上升的过程,不可能一次设计就解决所有问题,要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其次,在产品开发初期设计供应链,产品设计是供应链管理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产品设计的时候就应该同时考虑供应链的结构问题,以获得最大化的潜在利益。再次,充分考虑环境因素,除了电子商务这一商务环境要素外,供应链的环境因素还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在设计供应链时必须综合考虑这些宏观环境要素。最后,电子商务环境下产生了各种先进的制造模式,这些先进制造模式一方面为供应链的设计方案的选择提供了宽泛的技术选择条件,另一方面客观上推动供应链不断进行创新设计和重构。

三、基于电子商务的供应链重构策略

供应链设计方案确定后,接下来的就是把设计的方案付诸实施,也即对现有的供应链进行重构。供应链重构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牵涉到很多管理细节问题,供应链上每一个不适应电子商务要求的环节都是重构的对象。其中涉及面多、影响较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组织重构、流程重构、资源重组。下文就从这几方面来探讨供应链重构问题。

(一)组织重构

组织重构是供应链重构的重要方面,它为供应链的有效运行建立起支撑的“骨架”,提供组织和制度保障。供应链的组织架构反映了供应链上的权力关系和联系方式,同时也决定了信息在供应链上的传递方式。组织架构的好坏将影响到供应链上最活跃的因素——人的积极性和能力的最大发挥,所以说它关系到供应链实施的成败。电子商务环境对供应链的组织架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供应链具有快速反应能力,供应链的组织架构应该适应这种特点。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供应链组织重构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职能机构扁平网络化。传统的组织结构是金字塔形的垂直结构,包括决策层、职能层和执行层,指令和信息是逐级单向传递的,指令由上到下,原始信息由下到上。传统的组织结构具有很大的弊端,表现在决策速度慢、信息容易失真和供应链的反映灵敏度低,这种结构已经不适应电子商务环境的要求,所以在供应链重构中要用扁平化、网络化的组织结构来代替这种金字塔形结构。扁平化的组织要求减少不增值的管理层次,各级之间形成一种双向互动的关系,职能之间进行网络化的连接,信息在组织中是网络化传递,从信息源同时向其他各部门发散。在这样的组织中更多地采用项目团队和矩阵结构的组织方式,具有很大的柔性,能够适应电子商务的快速响应的需要。

2.进行适当的分权。分权就是高级管理人员把部分决策权分给低级的管理人员,更多地让员工参与决策。分权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员工的主动和积极性,增加供应链的灵活性和快速响应能力。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供应链面临的市场环境和顾客需求瞬息万变,供应链需要对这种变化做出快速响应才能保持竞争力,高度的集权不能适应这种要求。因此,在供应链的组织重构中应进行充分的分权。分权的程度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组织分权的偏好,二是员工对分权的接受程度与能力。组织分权的偏好高,分权程度高,反之则低。员工对分权的接受程度与能力强,可以分权的程度高,反之则低。这两者的交集就是组织的分权度。不过,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组织的分权程度受到环境的制约有时不以组织的偏好决定,唯一的途径就是提高员工的分权接受程度和能力,让那些有能力和愿意承担责任的人来承担供应链的部分决策权力。

3.缔造学习型组织。电子商务是科技创新的产物,是知识经济的体现,供应链上的企业要跟上电子商务时代的变化,不断自我更新,就必须向学习型组织转变。学习型组织能够自我创新、自我提升,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保持永远向上的活力,同时它具有重视知识、鼓励创新、开放思维的特点。供应链的学习型特点体现在三个层面上:一是供应链节点企业要成为学习性组织;二是节点企业之间在合作竞争关系中要相互学习;三是整条供应链向供应链外学习。在供应链的组织重构中,要从这三个方面把供应链塑造成学习型的供应链。

(二)流程重构

流程就是做事的方式,流程重构就是要改变那些不合理的做事方式,以适应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的需要。方案制定后,能不能达到预期目标,流程至关重要。传统供应链流程中表现出许多不适应电子商务环境要求的地方,表现为:流程各环节质量不统一,导致产品检验、质量监测等成本的发生;流程各环节生产能力不一致,造成大量的在制品库存和等待时间;流程物理路线设计的不合理,增加了流程中运输、转移等非增值活动;流程的过渡复杂减缓了物流、信息流等的流速,增加了管理和后勤系统的负担,等等。流程重构的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种:

1.消除非增值活动。通过各环节的协调,流程路线的重新设计,提高各环节质量意识等方法,减少流程中的库存、运输转移、返工、检测等活动。例如,用 jit 的思想设计流程,就可以大幅度减少非增值活动。

2.工作整合。流程中许多工作是可以合而为一的,工作的整合,可以减少交接手续,大幅度提高效率水平。工作整合,既可以采取几项工作归一人完成的形式,也可采取将完成几道工序的人组合成小组或团队的方式。

3.流程改进。将生产周期长的连续式流程,以及因各工序间缺少沟通易产生生产误差甚至差错的平行式流程,改进为同步流程。同步流程的优势在于其工序在互动的情况下同时进行,它不仅能缩短周期,而且通过各工序的交流,互相调整,及时发现问题,从而提高效率,减少浪费。

流程改造策略远不止以上几种,各企业应根据自身具体问题,创造性地寻找适合自身的策略。但不管是什么策略,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要加强流程网络的总体规划,使流程间彼此协调,降低内耗。

(三)资源重组

供应链重构的另一重要方面是资源重组,电子商务环境对资源利用的广度和深度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传统上的企业资源是为功能服务的,随着企业行为面向过程的转变和对企业经营柔性、精简性等要求的提高,企业必须重新构造其资源配置模式以使其和过程相一致。随着企业“以产品为中心”的模式向“以客户为中心”的模式的转变,当企业向顾客承诺的交货提前期较短时,为了保证能够实现承诺,企业需要投入更大的物流或生产能力。供应商和客户成为企业的两种非常重要的资源,在资源重组中必须充分考虑这两种资源。另外,速度作为电子商务竞争的基础之一,也正变得越来越重要,所以,供应链管理也要把时间纳入企业资源管理之中。

资源重组的核心是供应商资源和客户资源的重组,充分利用 internet进行搜索,综合评价各供应商的资本、人力、技术等方面的优势,从中挑出适合电子商务供应链战略的部分供应商,形成供应链的一部分。同时分析客户的需求和市场现状,确定企业的目标客户群,形成供应链的下游部分。这时,一条供应链的雏形才算完成。由于电子商务环境的动态性决定了这种重组的经常性,而不是一步到位的。然后,整合供应链上的资本、技术、人力和信息等资源,把各节点企业的优势资源挖掘出来,充分发挥其优势方面,形成优势互补、取长补短的局面,把有限的资源从那些弱势项目中退出,形成核心竞争力。

四、结论

上文研究了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供应链设计和重构策略。首先,提出在电子商务环境下进行供应链设计应该遵守的原则。其次,通过分析得出电子商务环境下供应链设计的步骤,并阐述了设计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最后,论述了在供应链设计完成后应如何对企业进行调整和重构,使设计方案能够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切实实施。这些研究结果对企业电子商务条件下建立适合自己的供应链具有参考价值,对改进供应链管理绩效和提高经济效益具有积极意义。然而无论是电子商务还是供应链管理在我国的发展都不够成熟,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如何真正有机地结合电子商务和供应链管理,提高供应链绩效,从而提高整条供应链市场竞争力尚有很长的路需要走。

参考文献:

[1]chopra,s.,meindl,p.supply chain management[m].new jersey:prentice hall press,2001.

[2]malone,t.w.,yates,j.,benjamin,r.electronic markets and electronic hierarchies[j].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1997(30):484-497.

上一篇: 加强思想政治修养 下一篇: 新型工业化的特点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