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综合知识汇总十篇

时间:2024-02-06 10:07:38

公共管理综合知识

公共管理综合知识篇(1)

1.综合医院公共卫生管理的重要意义

 

公共卫生管理是组织社会共同努力,预防控制传染病和其他疾病的流行,改善环境卫生条件,培养良好卫生习惯和文明生活方式,提供医疗卫生服务,达到预防疾病,促进人民身体健康的目的的管理活动。在现今社会里,综合医院公共卫生管理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1确保百姓生命健康的重要保障

 

目前,广大群众对很多病症缺乏系统科学的认识。许多人在患上传染病或其他流行性疾病时,由于恐慌或欠缺医学知识,首先会选择综合医院接受治疗。综合医院做好公共卫生管理工作,才能更好的为患者解除病痛。因此,医院抓好公共卫生管理是确保百姓生命健康的重要保障。

 

1.2提升医院外在形象的有利途径

 

广大患者在最初选择综合医院进行疾病治疗时,往往出于对医院的充分信任。因此,医院应当充分尊重患者对医院的这份信任,尽量凭借自身的医疗水平及现有的设施设备,为患者的治疗作出积极的努力。这样,抓好综合医院公共卫生管理,利于改善医院公共卫生服务水平,促成良好的医患关系,提升医院在患者心目中的形象。

 

1.3提高医院经济效益的强大支柱

 

综合医院凭借高超的医疗技术及优质的的服务,同样能够赢得众多患者的认可,逐渐提升自身的知名度,为更多的患者治疗疾病,排除痛苦,自然也会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

 

2.综合医院公共卫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很多综合医院都在积极采取措施提高公共卫生管理水平和能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我国综合医院公共卫生管理工作基础较为薄弱。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医院公共卫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加以深刻剖析。

 

2.1宣传力度不够,公众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认识不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公共卫生事业得到了迅速发展,人民群众的健康有了一定保障。然而,目前我国综合医院平时很少注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宣传工作,只有在某些特定宣传日时,才予以大力宣传,使宣传工作流于形式,致使一些地方病、传染病出现时,使人们感到前所未有的恐慌,不利于社会的稳定。

 

2.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有待完善

 

目前,综合医院尚未建立一套完善的公共事件应急系统和机制,以致在面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时,无法做出准确到位的判断,不能及时采取措施。同时,在应急机制方面,缺乏公开透明的报告制度和预警监测系统,导致相关信息不完整不及时,无法做出灵敏的应对反应,不利于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处理。

 

2.3公共卫生管理人员的知识储备有待改善

 

随着医疗改革的不断推进,部分医院的公共卫生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已经不能适应目前公共卫生管理的客观需求。这些管理人员缺乏相关知识,特别是医疗、公共卫生等知识基于一身的复合型人才严重欠缺,致使他们无法提供自身工作的效率,不能从容面对相关突发事件。可见,培养公共卫生管理方面的专业人才,提升其整体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已是迫在眉睫。

 

3.解决问题的相应措施

 

认清目前综合医院公共卫生管理工作的问题,才能更好的采取积极措施,弥补不足,促使公共卫生管理实现给付健康的发展。

 

3.1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意识

 

综合医院承担着公共卫生宣传教育的社会职责。综合医院要高度重视公共卫生健康宣传工作,使公共卫生知识常识化生活化,使广大群众崇尚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是社会风尚,不断提升自我保护意识。这样,公共卫生知识才能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使人民群众在面对疾病时拥有平稳健康的心态,最终引导人民群众正确对待公共卫生问题。

 

3.2完善突发事件应急体系,提高预防控制能力

 

综合医院要想提升公共卫生管理水平和能力,必须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的应急处理体系。因此,综合医院应当针对自身的薄弱环节,分析存在的问题,在突发事件预警、病情信息、应急队伍、救治队伍等方面给予大力的完善,达到管理职能明确、责任固定、队伍优良的状态,实现公共卫生管理的规范化和模式化,尽快提高疾病预防控制能力。

 

3.3加强医务人员职业道德,积极配合公共卫生管理工作

 

综合医院承担着治病救人的重大责任。在面对传染流行病重的患者时,不应持有嫌弃和排斥想法,应当切实把患者当亲人朋友看待,发扬救死扶伤的医疗精神,努力增强自身的责任感,积极工作,把工作落到实处,积极配合医院公共卫生管理工作。

 

3.4定期举办学术交流,借鉴积累国外先进经验

 

每个国家在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过程中都有着自身的特色和宝贵经验。我国综合医院的公共卫生管理知识体系与国外的很多国家存在一定的差距,需要积极借鉴他们的经验和优点。综合医院可以定期开展公共卫生学术交流活动,积极引进先进外国的公共卫生管理经验,积极促进外国公共卫生事业的健康推进。

 

4.小结

 

公共管理综合知识篇(2)

一、《公共组织财务管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公共组织财务管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可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第一,学生对实际业务的生疏感。

第二,学生对知识的系统性把握不到位。

第三,课程内容有待整合,仍然缺乏较统一合理的课程内容体系。

二、《公共组织财务管理》教学改革的探索

(一)明确教学目的

公共组织财务管理既具本文由收集整理有较强的理论性、规范性又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因此在授课的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公共财务的理论知识和管理要求,还要具备相应的实际操作能力,唯此才能适应社会和市场对公共财务人才的要求。针对长期教学中存在的重理论而轻实践的现象。我们必须首先明确公共组织财务管理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公共财务管理的基本知识、基本制度和基本原理,形成较强的财务意识,掌握一定的公共财务实务技能,为日后的相关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二)建立合理、清晰的教学内容体系

公共组织财务管理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与公共管理学、公共经济学、会计学、财务管理学等很多学科都有着密切联系,在授课过程中,这些学科的基本知识都会有所涉及,教学实践要求我们形成既能适应学生特点,又能满足实务要求的合理、清晰的教学内容体系,笔者认为公共组织财务管理的教学内容体系如图1-1所示,其中在后三部分内容的教学中要着重体现公共组织的财务核算实例和具体财务管理制度在实践中的应用。

图1-1公共组织财务管理教学内容体系图

(三)采用多种方法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模式

教学是一个"教"与"学"的过程,需要调动教师和学生双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公共组织财务管理》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教师单方"灌输式"的讲授方法,学生积极性不高。然而本科教学的基本要求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学科知识体系,为了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方法选择上不应放弃讲授法。我们当然不赞同单方面"填鸭式"讲授,但教师对课程内容的系统讲解是实现授课体系完整、知识内容连贯的重要保障。另一方面为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加宽理论认知的深度与广度,还应同时实施其他多种教学方法,最终实现以综合能力培养为导向、提升学生主体性和教师主导性双向互动为根本、联系实践深化理论知识为原则的课堂教学。下面对实践中的几种课堂教学方法做一简单介绍,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综合灵活地使用多种教学方法。

1、讨论教学法--主题式发言

2、阅读式教学法

3、案例式教学

(四)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力度

公共组织财务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单纯的"纸上谈兵",学习纯理论的知识,并不能实现根本的教学目的。因此应适当引入多方位实践教学,使学生学以致用。例如,与校外单位建立合作关系,成立实践基地,让学生不定期地到各类公共组织去观摩学习,加深理解,增强实务操作技能。另外还可以充分利用校园资源,高校自身就是一个公共组织,可以邀请学校财务部门的领导和工作人员举行讲座,介绍公共组织财务管理实务,在制度允许的前提下,吸纳学生从事学校、院系、社团等的财务工作,只要教师善于发现、引导和组织,学生参与实践的机会还是非常多的。

公共管理综合知识篇(3)

1.强化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公共管理学科本来就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极强的学科,所以公共管理实验教学应以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及学生科学实验能力,即科学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科学探索能力的培养为主线,建立起系统、科学的实验教学体系。

2.以学生为中心,重视个性培养。学校培养的学生必须接受社会的挑选,作为培养学生的学校,必须把培养适应社会经济需要的学生放在教学和一切工作的中心地位。在公共管理实验教学的整体优化和改革中必须强化学生的中心地位,以学生为中心就是要突出学生的独立人格,培养加强学生的个性发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符合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

3.以系统论为指导,实施实验教学整体优化。学校整个教学工作应看成是一个大系统,其中包括理论教学、实验教学等多个子系统。要改变实验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从属地位,单独设置若干门实验课,形成与理论体系相平行的实验教学系统。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要相互协调、整合与优化,达到大系统的整体优化。

二、公共管理实验教学的课程设置

公共管理综合知识篇(4)

公共管理专业所培养的是具备一定的经济、政治、法律、管理等方面知识以及具备应用该知识的能力,能在科、教、文、卫、体等事业单位或政府公共部门从事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在新常态下,相关用人单位和部门对于公共管理专业的人才需求逐渐精细化,从传统的偏好理论型人才逐渐向实务型人才转变。这一人才需求偏好的转变,直接对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是公共管理专业的实践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已成为当前急需探讨的一个课题。

一、公共管理专业实践课程教学特征

实践教学是学生深入理解理论知识和掌握技能的必要环节①。叶信治指出,大学实践课程具有自主性、专门性、发展性、研究性、生成性、社会性、国际性等特点②。乔兴旺等人分析了经管专业的实践教学特征,指出其具有综合性、开放性、情境性、体验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等特征③。金涛和陈媛也提出了经管专业实践教学的内容系统化、主体社会化和手段信息化的特征④。就公共管理专业而言,其实践课程教学具有如下特征:1.系统性首先,在课程内容方面,以公共部门管理为主线来设置主干实践课程,形成结构合理、针对性强的课程体系,既包括大型综合实践,又包括各分项实践;既有实操性的课程设置,也有示范性的课程设置。其次,在教材教法方面,公共管理专业实践课程教学的教学工具、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也是成体系的。针对不同的公共管理事务,实践课程教学需应用有针对性的教学工具,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手段,实施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而相应的实践课程的教学工具、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最终将形成自洽的体系。2.应用性公共管理专业以为政府或其他公共部门培养管理人才为目标,因而其实践课程教学以应用性为最高原则,所有的实践教学的教学形式、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考核、教学手段等等都以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为宗旨。其应用性在于能够使得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公共部门的管理情境,熟悉公共部门管理的事务流程、管理方法,获得公共部门管理的重要观念和良好行为习惯,培养其应变能力,养成适应公共部门需求的综合职业能力。3.技术性实践课程教学的技术性是指公共管理专业实践课程教学需要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来模拟仿真公共事务的管理过程。公共管理专业实践课程的模拟包括环境模拟与业务流程模拟。此二者都需要应用特定的技术来实现。如,公共危机管理应急指挥的实践教学,需要模拟相应的指挥流程、指挥机制等,这都需要相应的技术支持。4.创新性创新性体现在实践课程教学给学生提供了开展创造性的活动机会,能够触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即实践课程教学中,教师不再是单纯地讲授理论,也不再越俎代庖地向学生灌输知识,而是通过业务流程模拟等教学活动,让学生置身其中,充分地发挥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使其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最终形成自己对公共事务管理的独特理解。

二、公共管理专业实践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实践课程体系设计的滞后性近年来,我国政府机构改革进展明显加快,各部门各机构的改革如火如荼,但由于本科生教学培养计划的编制周期等因素,实践课程教学无法体现政府机构改革的最新成果,从而无论课程设置还是课程内容设计方面,都落后于实践。2.课程设计偏理论性不同于高职院校将学生培养的立足点放在实践技能的培养上,长期以来,普通高校的本科生培养中理论教学占据了绝对主要的教学资源,轻视甚至忽视实践课程教学。这一点在公共管理专业实践课程教学上尤为突出,体现在实践课程学时上就是实践课程占总课时的比重极低,导致学生应用能力差,实践动手能力弱,无法满足市场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相比之下,“美国高等学校教学计划中,教学实践与理论教学的比例为3:1”⑤。3.实践课程设计缺乏针对性与深入性尽管在形式上公共管理专业实践课程设置包含课程实验、社会调查、现场观摩、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方面,教学方式也包括校内实习与校外实习,但实际上由于公共管理主题繁多,因此实践课程设置容易出现目标不清晰,应用指向不明确的情形。一方面,实践课程教学希望全方位覆盖公共管理;另一方面受师资等方面的限制而不能深入实施,最终导致实践课程流于形式。4.实践课程师资力量缺乏,师资来源单一化从效果上讲,聘请来自于管理一线的政府部门人员从事公共管理专业实践课程教学是最有效的,但现实是实践课程教学大部分由高校教师来实施,这些教师尽管长期从事公共管理专业的教学与研究,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但是大多缺乏相关的实践知识和经验,甚至部分教师会将实践课程教学当作理论课程来教授。5.实践课程的设备投入不足在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观念的指导下,普通高校的实践基地建设落后,普遍存在实践器材老旧、实践教学设备缺乏、实践教学软件落后等问题,导致实践课程教学无法按照教学大纲要求保质保量地完成。

三、公共管理专业实践课程教学基本理念的提出

针对公共管理学科的交叉性、应用性、综合性特点,公共管理专业应重视实践教学,强化实践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认知公共管理过程、学习公共管理知识、提高公共管理技能、创新公共管理服务水平。对此,应确立“问题导向、能力本位、实践创新”的实践教学理念。其中,问题导向是实践教育的立足点,能力本位是实践教育的核心,实践创新是实践教育的最终目的。1.问题导向理念即在实践教学中主动聚焦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领域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以问题为中心,科学合理地设计实践教学体系框架、确立实践教学课程模块、选择实践教学方式方法,做到实践教学活动有的放矢、适应政府部门及其公共管理实践的需求,激发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兴趣,引导学生不断发现问题、主动思考问题、积极解决问题,从而推动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2.能力本位理念即从公共管理职业岗位的需要出发,强调以能力作为教学的基础而不是以知识体系为基础,按照公共管理岗位能力的需要,明确实践教育培养目标,选择实践教学内容,合理设计实践教学过程,构建实验、实训、实习循序渐进的公共管理能力训练体系。同时,按照社会需求与学生的个性化特点,分层次、分模块、分类别地培养学生公共管理实践技能与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3.实践创新理念围绕建设创新型政党、创新型政府和创新型社会的要求,通过与政府、行业等部门的合作,跟踪公共管理学科发展前沿,创新实践教育观念,优化实践教学体系,探索现代化实践教学方法,加强创新性实践项目建设,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能力的一流公共管理人才。

四、公共管理专业实践课程教学体系之设计

公共管理专业实践课程教学体系设计的基本思路是:以政府、行业、社会需求为引领,以实践教学模式创新为基础,落实“问题导向、能力本位、实践创新”的实践教学理念,应用“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模拟仿真与现场实践统一、实践教学与研究创新”有机统一的实践教学方法,大力推进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创新,不断完善实践教学管理机制,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满足政府部门、基层社区及企事业、行业部门对公共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全面推动公共管理教育创新发展。对此,需从实践课程教学目标和实践课程体系等两个方面来构建科学合理的普通高校公共管理专业实践课程教学体系。面对公共管理日益增长的多领域、多层次的人才培养新要求,公共管理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建设应该以公共问题为立足点,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实践创新为最终目的,依据公共管理实践流程,构建“三分三统四模块”的实践教学体系。“三分三统四模块”的实践教学体系是指分层次、分阶段、分类别设计实践教学体系及其内容,并将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模拟仿真与现场实践、实践教学与研究创新有机地统一起来,构建基础实践模块、技能实践模块、综合实践模块、研究创新模块四大实践模块,以提高学生公共管理技能与实践创新能力。1.三分分层次的能力培养定位、分阶段的实践课程设计、分类别的实践教学过程。分层次的能力培养定位是指针对人才培养目标及社会需求,分层次培养公共管理人才的各种能力,具体包括:①专业认知能力,即对公共管理专业基本知识、基本原理与基本方法的熟悉和了解;②专业应用能力,即行政管理事务、社区管理事务、应急管理事务、公共服务、社会管理、公共关系等专业技能的操作与应用能力;③专业创新能力,即在公共管理的专业认知能力与专业应用能力的基础上形成研究创新能力。分类别的实践课程设计是指根据能力培养侧重点的不同,分类别设计实践课程体系,具体包括:①专业基础实践,主要是通过专业基础认知实践和专业基础验证实践培养学生的专业认知能力,使学生了解普通逻辑、信息管理、数据处理、政府结构、政府过程、人事行政等基本理论与知识;②专业技能实践,主要是通过专业技能实践和综合实践培养和训练学生公文写作与处理、社区工作实务、行政管理事务等专业技能;③综合实践,主要是通过专业综合模拟和专业综合实践培养学生的公共政策分析、社区服务、电子政务、政府媒体管理、政府决策模拟等综合专业技能;④研究创新实践,主要是通过推演仿真与实践创新实践培养学生,进行政府流程再造、结构设计和治理创新以及运用知识参与公共管理相关问题研究创新的能力。分阶段的实践教学过程:根据学生学习过程及其个性化特征,分阶段实施实践教学,即①低年级学生开展初级实践教学;②中阶段学生开展中级实践教学;③高年级学生开展高级实践教学。2.三统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统一、模拟仿真与现场实践统一、实践教学与研究创新统一。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统一,即与对口的公共管理部门,如政府的行政服务中心等校外实践基地的实践教学有机地统一起来,使学生能够在校内实践中心和校外实践基地实现轮训;模拟仿真与现场实践统一,即实现理论教学课程与实践教学课程的统一。例如沙盘推演、虚拟政府、虚拟社区等与社区工作实务、行政管理实务等现场实践的课程有机地搭配起来进行课程设置;实践教学与研究创新的统一,即一方面,通过实践课程教师主持或参与实践教学课题,用理论指导教学,提升实践课程教学效果;另一方面,通过学生主持或参与创新训练计划、挑战杯、学科竞赛等形式激发学生对实践课程的兴趣和提升科研创新的能力。3.四模块围绕四个模块来设计实践课程。①基础实践模块。该模块的实践课程主要面向大学一、二年级学生,注重学生在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方面的均衡发展;②技能实践模块。该模块的实践课程主要面向大学二、三年学生,强调具体分析能力、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学生走向社会、岗前培训创造条件。③综合实践模块。该模块的实践课程面向大学二、三年学生,强化对知识点的理解,为后续的创新实践打下基础,巩固学生的专业知识,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④研究创新模块。该模块的实践课程主要面向高年级学生,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公共管理综合知识篇(5)

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6)12-0116-03

文化事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神承载,发展公共文化综合服务也是文化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普及,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的设计至关重要,它有利于让工作人员参与到科学的工作管理中,并建立公共文化事业发展过程与目标的完整评价体系。实际上,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的设计涉及很多因素,既需要政府的支持,又需要依赖科学技术的发展。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的搭建是一个逐步完善、不断优化的过程,它以“实用、适用、易用”为设计原则,以“便民、利民、惠民”为最终目的,同时兼顾系统性和拓展性。

1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体系理论基础

1.1为人民服务:新公共服务理论

所谓新公共服务理论,最早由德国学者瓦格纳于19世纪提出。他认为,新公共服务理论(The New Public Service)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治理概念,主张为人民提供公共服务,侧重宣扬“政府即公仆”的思想[1]。新公共服务理论是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的理论基础,二者是密不可分的。首先,政府的作用在于为公众提供公共文化,建设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管理体系,政府的服务功能并非是对人民的管制。其次,公共服务要求政府有效地对公共文化事业进行科学的管理,这是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设计的理论要求,为政府对公共文化管理理念开辟了“改善公共服务质量”的新路径。

1.2文化产品公用:公共产品理论

当今社会上的产品大致可以分为四大类:一是纯粹的私人物品,带有唯一性、独有性的特点。二是公共产品,即不具有排他性与竞争性。三是公共资源,这类产品也不具有竞争性和唯一性。四是混合产品或准公共产品,介于私人物品和公共产品之间。基于产品属性的四种分类,学界认为公共文化产品属于具有广泛社会功能和效益的公共文化产品,对公共文化产品的综合服务管理有利于获取其真正的外部效益,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

1.3加强政府管理:公共选择理论

20世纪中期,布坎南等人基于个人利益最大化的概念,提出公共选择的理论,认为“经济人”经常采取个人主义的观点与政府做交易,探索政府管理对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2]。“经济人”的一举一动皆为了获取最大利益,因此,公共选择理论的内涵之一即公民存在理性的无知(Rational Ignorance),政府必须处理好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的管理,否则其公共利益将无法达到民众的要求。该理论的核心思想是要通过政府的宏观管理,缓解政府、社会、人民之间的矛盾,在公私之间既存在竞争,又让公众保有基本的选择权利。

基于上述三种理论基础,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结合了计算机技术,构建了科学的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

2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设计

2.1平台建设目标

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是研究高效文献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将不同系统结构建立的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进行整合,实现数字资源智能发现与统一检索研究,采用自动收割技术实现对各类型数字资源进行自动收割、关联整合、智能定位,通过统一检索技术实现同构数字资源和异构数字资源的“一站式”服务。

2.2平台总体设计

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从总体上看由五大部分组成,分别是应用服务、业务支撑、基础设施、展现层面与数据库系统。其中应用服务是五大部分的核心,也是实现服务的功能逻辑。基础设施层的建设主要是指服务器的配备安装,如交换机、路由器和磁盘列阵等,此外,安全设备和网络系统的建设也不容忽视。数据库系统设计是指数据库软件和数据备份系统的配备。展现层面是指底层系统的支持模块,如权限管理和缓存管理等部分。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的主要作用在于为广大用户推送信息,满足公众的文化需求。对于信息推送服务,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基本上又分为管理系统层、信息枢纽层、客户端层(见图1)。实际上,业务处理流程的三层维度是对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的进一步抽象和简化。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的工作人员通过对服务器的控制,实现对整个平台的管理,最后通过公众文化信息枢纽平台,将信息推送到大众的客户端和移动终端上。

2.3平台模块设计

关于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的模块设计侧重研究其信息采集工作,这也是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设计中最具创新的一个环节。要想实现信息的自动采集,就必须依靠“网络爬虫”的科学技术。“网络爬虫”的特点在于不需要人为的参与,服务管理人员只需设置好需要的信息参数即可由计算机自动完成信息采集工作。这种技术的优点很明显,即采集速度快,但与此同时也应注意到,它还存在着采集信息内容不准确等缺点。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的设计上,要充分考量技术硬性指标带来的僵化结果,因此需要工作人员后期对公共文化信息的筛选,对信息的真实性进行筛选和判别、整理和分类等工作。“网络爬虫”的信息采集系统将会以周期性为规律进行采集任务,当公众用户信息到该平台时,这些信息将会触动采集机制,具体运行是先将公众的意见保留在一个临时生成的表格中,再由“网络爬虫”程序根据所设置参数初步筛选,将符合条件的信息反馈到后台数据库中,再由工作人员进行精选,从而完成数据库的完善和建设[4]。

2.4平台搭建的技术支撑

2.4.1云计算技术的应用。首先,利用虚拟化技术,建立一套基于虚拟化的自助服务交付公共管理平台,以满足区域内各类型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对于软硬件平台及技术的不同需求。在区域内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用户可借助中心硬件资源,自主按需创建硬件资源供其使用,从而实现快速调配应用和确保业务策略的合规性,解决一些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中不同程度存在的基础设施薄弱和技术人员缺乏等问题。其次,通过云计算技术,基于Hadoop架构,建立一个数据处理框架和一个分布式数据存储文件系统,在集群服务器上使用相关编程模型对大数据集进行分布式处理,提供资源存贮、数据挖掘、查询调试等相关的服务。再次,利用云计算技术,选择区域内实力较强的节点,建立资源分发系统和异地资源容灾备份系统。最后,利用互联网络、移动通信和数字电视为基层和广大民众提供全媒体信息服务,打造公共数字文化新业态[5]。

2.4.2数据挖掘技术的应用。一方面,通过分类、关联、预测、聚类等方法,使用数据挖掘工具如决策树(Decision Tree)、K-Means、朴素贝叶斯(Native Bayesian Model,NBC)、分类与回归树(Classification and Regression Trees,CART)等算法处理数据,提取相关知识形成新的知识库,并通过可视化技术与读者进行交互,并将与读者交互时产生的用户信息与读者身份进行关联处理,产生新的逻辑知识库,通过对逻辑知识库数据的二次挖掘,找出其中隐藏的规律,并用这些规律来预测未来或指导未来的工作。另一方面,对个性化智能推送技术进行研究,在云支撑平台基础上,结合大数据分析技术,研究各类型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相关数据元素,建立统一标准和模型,并利用数据挖掘工具,生成知识数据库内容,形成区域内同构和异构公共数字文化资源的可视化模型,实现信息交互功能,最终实现用户利用资源时的智能个性化定制与推送,为相关文化主管部门制定发展规划、有针对性地提高资源利用率提供决策参考。

3健全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的策略

目前的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设计主要侧重于技术上的探讨,然而要想健全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的设计和构建,还需建立科学的资金管理制度、建立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建立科学的内部监管制度。

3.1建立科学的资金管理制度

上述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的设计,无论在总体上还是模块上亦或是数据库上,都需要强大的资金进行支撑。我国“十二五规划”曾指出:“到2015年,要基本建立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各级各类文化设施更加完善,使人民群众能够公平、就近、便捷地享受公共文化服务,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6]。因此,政府成为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的资金来源和强有力保障,尤其对于我国中西部地区县城而言,其本身经济水平较为落后,公共文化事业没有很好的发展基础。针对此问题,我国提出要开源节流,一方面合理利用有限的资金,让其发挥最大的价值效用;另一方面扩大资金来源,设立公共文化综合服务事业专项资金,做到专款专用,增加文化事业的投入。此外,还需完善政府对财政资金的监督制度,保证“钱用在刀刃上”,大力创新资金的投入方式。

3.2建立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人力资源因素相对来说是较为灵活的,无论是对一个小团队而言,还是对宏大的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而言,人才队伍的建设都是必不可少的,发挥着能动性的作用。人力资源管理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关系到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的工作效果,要想提高并完善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的设计,就必须留住人才、培养人才。首先,要进行科学的人力资源规划,搭建合理的人才架构,确保人才的不断层、不丢失,依靠统筹分配的原则,将人力资源分配到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的各个层面,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其次,要构建合理的人才培养机制,利用已有的人才模式,吸引更多的专业人才,尤其注重对年轻人的吸纳,优化年龄结构,将重点培养对象送到高校进行深造,为管理人员创造更多学习机会。最后,做好奖赏机制,对业务水平好、工作态度佳的管理人员一定的奖励,通过外部刺激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

3.3建立科学的内部监管制度

科学的内部监管制度,是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长久有效运行的必要保障,是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导向、效率和公平的必要手段,有利于提高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的质量、降低公共文化服务的成本。首先,要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制度,针对公共文化服务的特点和性质,强化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的工作;其次,要重视日常的考核,在以往的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设计中,更侧重于年终的考核,而忽略了即时性的日常考核,只有注重日常工作中的“小事”,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年终考核的成绩。笔者建议设计相应的表格,记录下平时的工作内容和工作反馈,将日常考核计入总体考核体系之内。

4结语

随着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大量的网络资源给人们的生活和学习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改变了人们的日常习惯。与此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到,我国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还不能满足大众的需求。公共文化的宣传还有赖于对信息的推送,如何主动将信息推送给用户,节约大众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如何有效地设计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完善我国公共文化事业建设,都需在未来的工作与实践中不断进行探索。

参考文献:

[1]盛鑫.我国政府对公共文化设施管理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长春:长春工业大学,2012.

[2]王琳.关于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档案服务的思考[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4.

[3]马捷,吴琼,亓莉莉.公共服务管理平台知识服务内容解析[J].图书情报工作,2010(6):40-43,101.

[4]刘亮,高福安.关于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与管理研究[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2(2):56-58,52.

公共管理综合知识篇(6)

1.1教育理念脱离现实生活

在公共管理人才教育过程中,往往是采用传统的教育模式,即通过向学生灌输一些管理的理论知识以提高公共管理人才教育效率,忽视了对学生的引导,也忽视了要在学生教育过程中应该要融入更多的东西,比如传统文化、管理实践内容等,单纯的理论教育使得学生变得过于理想化,在实际工作中会出现很多在学习过程中不能遇到的情况,这些都需要学生加强实践能力才能积极应对,但是在当前的教育过程中还比较缺乏相关的教育。同时,由于对公共管理人才教育工作的认识不够,因此导致在教育过程中缺乏人文关怀,对学生的全面发展重视程度不够,因此导致公共管理人才教育脱离现实生活,出现形式化、表面化现象。

1.2教育内容以及教材过于理论化

当前很多学校的公共管理人才课程教育过程中,往往都过于注重理论性,忽视了实际生活,使得学生不会去接触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对社会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的辨别能力较差。同时,教育过程中教材内容过于理论化,教师往往是用理论体系以及相关的概念为学生构建一个理想的社会,使得学生对现实生活的考虑较少,不能将管理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与解决方式进行有效的结合,最终导致学生在接触实际生活,参与到各种问题的管理时发现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距太大,最终产生了挫败感。

1.3教学方法和手段比较落后

我国目前的很多高校的公共管理人才教育还是延续着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实践性不够,有一些年龄比较大的公共管理人才教育老师不能很好的使用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和方法,造成我国高校公共管理人才教育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都比较滞后。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高校公共管理人才教育过程中的教师的能力素养不够,而且也缺乏相应的教育经费,因此导致教育过程中的一些设备、教材等得不到更新,最终对公共管理人才教育过程的质量带来很大影响。在对公共管理人才教育的考核过程当中也过多的局限于公共管理人才教育的理论知识,大学生对公共管理人才教育的学习大多都是靠死记硬背,很难发挥大学生的创造性。这些对于我国传统文化在公共管理人才教育理论课教育过程中的应用水平的提升都有很大的阻碍,也不利于学生掌握更多公共管理的技巧,不利于学生日后的发展。

2.加强公共管理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创新的策略

2.1对公共管理人才培养进行准确地定位,提高对其认识

提高公共管理人才培养中的实践教育的重要性,使得实践教育成为公共管理人才培养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首先应该要对公共管理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实践教育的地位进行确定,了解公共管理人才培养中实践教育的重要作用,从而才能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公共管理人才培养的质量。高校公共管理人才课程的主旨是要让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养,掌握更多的管理技能,同时提高自己的管理技巧。因此在管理人才实践教育过程中,应该要与高校的综合教育目标进行有效的结合,加强学生对公共管理知识的了解,同时加强教育工作者对实践教育的重视程度。其次在课程的设置方面应该要突出课程的实践性,加强公共管理人才培养课程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公共管理人才课程不仅要给学生传授各种理论知识,还要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提升。加强学生实践能力提升的关键是让学生对各种管理知识的理解程度加深。从而能利用各种管理知识对管理行为进行改进,提高在工作中的管理效率。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应该要对学校领导以及具体工作人员的公共管理人才培养的意识进行改观,使得学校领导者能够意识到实践教育的重要性,从而在日常工作中加强公共管理人才培养的机构和组织的建设以及完善,不断提高公共管理人才培养与实践教育之间的契合度。

2.2对公共管理人才培养课程的内容进行完善

传统的公共管理人才培养课程中,最常用的教材内容是各种管理知识,这很容易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厌学的情绪,由于太过理论化的知识会让学生产生疲劳感。因此在现代化教育过程中,应该要加强公共管理人才培养内容的完善,融入更多实践教育内容,将公共管理人才培养实践化作为公共管理人才培养的重要发展途径。同时,为了促进公共管理人才培养与实践教育之间进行结合的效率不断提升,还要在教育过程中加入更多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对公共管理人才培养的积极性的提升。同时,还可以加强网络公共管理人才培养的力度。利用网络开放性特征,利用网络平台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知识的推介,给学生的学习营造一个比较宽松的环境,同时在网络上也可以进行管理实践,比如构建相应的小组,不同的成员轮流担任其中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角色,使得学生的综合管理能力可以得到有效的提高。

2.3完善公共管理人才实践教育课程体系

当前社会多元化发展的程度逐渐加深,大学生受到外界舆论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面临的环境也越来越复杂,加强学生的综合能力的提升,是教育过程中的一个重点。在高校的公共管理人才培养课程教育过程中有必要组织一些有层次、针对性较强的活动,将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教学进行有机结合,从而不断完善公共管理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为了使得各种活动的实效性增强,还可以加强学校与企业组织之间的合作,为学生到企业中实践、体会企业氛围提供必要的平台和条件,从而可以尽快地适应企业和社会的环境,有助于学生的综合能力水平的提升。

2.4加强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公共管理综合知识篇(7)

中图分类号:G8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2-0079-02

改革开放逐渐深入,政府职能逐步完善,相应的公共管理部门的职能也不断扩大,管理手段发生了深刻变化。公共卫生事业是国家的一项利民福利政策,是防治疾病、增强人民体质、实现国民素质提高的社会公益事业。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目前已进入关键时期,对应用性与创新型人才的要求更高。然而国内的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学科起步较晚,教学模式多为传统模式,仍然为教师讲课为主,忽视了这一专业的实践,导致学生所学在社会中不适用,在工作中处理问题、应用能力较差。因此,促进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以更好服务社会、适应社会,也就成为高校与社会目标共同的话题。

一、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人才培养的环境

(一)内在环境

随着国家对国民素质要求的提高,国内基础公共卫生事业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在这种机遇下不断的完善与发展。目前招收该专业的高校主要分为两个类型,一类是职业特征典型的非综合型院校,具有明显的学科优势,比如医学院校专业设置的公共卫生管理方向专业;另一类是综合性院校,这类学校具有多学科优势,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基础较为雄厚,然而专业方向特色不强。在中央或地方的共同管理与倡导下,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更加完善,专业类新学校在加强专业方向特色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学科的多元性,而综合类院校在保证教学多样化的基础上,也提高了ψㄒ到萄У哪芰Α

(二)外部环境

20世纪80年代初,“新公共运动”席卷全球,各国政府也开始对政府角色重新定位,推进公共管理。我国与西方国家比较而言,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起步较晚,政府职能未能实现全面转型,社会条件也不够成熟,导致这一专业的市场就业环境并不宽松。近年来,我国政府大力推进政府职能的改革,推进事业单位管理体制的改革,同时社会福利制度、教育培训制度也更加完善,为公共卫生事业发展提供了契机。

(三)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各高校为了响应国家需要,促进学生更好就业,提高学校的综合竞争力,都在积极改进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教学模式,推进教学改革,构建更为完善的课程体系,从而培养出综合性、实践性、创新性的综合型人才。

1.改进、优化卫生事业管理课程体系

课堂与书本是学生接受专业知识的基本依据,因此要培养与时俱进的人才就要求学校构建更加符合时代需求、完善的课程体系。目前,国内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除了开设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等基础学科外,同时开设公共事业管理、劳动保障、社会学、市政管理学、管理伦理学、行政法学等多个学科,旨在培养学生的协调、组织、规划、决策与组织等方面的能力。然而专业课程设置上仍然存在较大的问题,如主次不分、覆盖面不全等问题。因此,对国内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需要充分调研,并分析其现在存在的问题十分必要。通过对传统课程的缺陷进行分析,构建更为全面、突出的实践应用型人才教育课程体系。以往的课程体系主要为:基础平台课+通识平台课+专业平台课,课程涉及知识面较为片面,实践性不强,不能满足这一行业准入型高的要求。为此,可在此基础上增加专业创新课程、人文课程、认证课程与专业实践应用课程,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高校传统教学使用的大班教学不利于教师教学的集中,学生课堂表现懒散等情况突出,因此可改为小课时、多课程的方式来进行课程设置,从而更好地实现师生互动,强化学习效果。

2.改革教学方法,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高效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同时能够锻造学生自主学习与提炼知识的能力,为其在以后的工作中学以致用和实践能力提高提供了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完善的课程体系下,需要改进教学方法,适应时展。比如在教学时根据学科特点,结合时事,选择恰当的教学改革方法,常见的教学方法有:公共事业管理实行讨论式教学、医院管理实施参与式教学、管理学原理实行案例教学、医药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实施模拟教学法、药事管理实行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 PBL)教学法等。在专业方向课和专业主干课程时深入渗透这些现代化教学方法,开拓学生视野;在讲授时,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语言艺术与教学思维,语言尽可能专业、简练、通俗、条理清晰,掌握课堂进行节奏,使学生在课堂短暂的学习中尽可能吸收系统全面的学科知识。为了增强学生对社会变化的适应性,掌握面对人群的心理特征,在教学时教师可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讨论法、参观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角色扮演等。

3.将课堂与实践结合,提高学生学习的灵活性

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主要职能为防控疾病、保障人民健康、提高国民素质,包括筹集与分配资源、制定卫生政策、健全卫生保障制度、建立卫生服务组织、预防保健服务及提供基本医疗和预防保健服务等管理活动。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人员主要服务对象为广大人民群众,面对较多阶层,这就要求在扎实的专业基础上,还要灵活处理各种突发状况,而这是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无法接触的。因此,除了课堂学习外,学校可与科研单位、公共卫生事业、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等联合,为学生提供校外实践的场所,提高学生的人际交流能力,接触先进的医学技术,提高学生卫生管理基本技能,从而为社会提供复合型人才。传统教学中,学生的考核评价主要是依据学习成绩,忽视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学校可转变这种传统的考核方式,促使学生强化自身动手能力,引导学生更好地参与社会实践。

4.科技引导教学,培养创新型人才

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科技迅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人们需要的已经不仅是传统的学习型人才,而更倾向于创新型人才。对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人员而言,创新性的运用、开发知识,是解决新问题的重要措施,因此就要求高校在教学中与时俱进,为学生提供接触先进科技、前沿科研的渠道。一方面,教师在进行科学研究时可带领学生参与;另一方面,学校要加大科研投入,鼓励学生申请新的科研课题,参与各学科的学术研讨。不断扩大与扩展科研教学的广度与深度,使学生尽可能地与科学研究同步,从而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创新能力。学校可O立专项奖学金,提高学生参与科研积极性;同时在期末考核时,将学生的科研成绩列入评定标准。

二、创新综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经验与启示

1.创新综合型人才培养中合理的课程体系是前提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本质是知识与能力的传播过程,课程体系是基础与前提。在教学活动的进行中,课程的设置是所有教学的导向,因此要实现人才知识应用能力的提高,就必须要设计出合理、与时俱进的课程体系,保证课程体系能够与时代同步。现代社会以及职业需要使得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人才的培养更为特殊,课程更具有知识复合性、实践性等特征。

2.创新综合型应用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是丰富教学方法

人才的培养是一个持续持久的过程,同时人才培养又是多面性的,这就要求高校在人才的培养中持之以恒地采用多途径、多方法的进行。每个学生都是独立面,思维方式、行为风格等均有着明显的主观性,传统单一的教学方法明显不能满足学生接收知识的需求,因此学校改进教学方法时,可以有目的性地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教师为了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时可采用案例分析法,为了培养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可以采用亲验式教学法,为了培养学生应变能力与创新能力时可采用情景模拟法与PBL教学法等。

3.理论指导实践

公共管理综合知识篇(8)

公共管理专业旨在培养为政府部门和非政府机构以及企事业单位的人事和行政机构培养宽口径、复合型、应用型的公共管理高层次专门人才。通过综合运用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知识,培养学生对当前政府事务和社会公共问题的综合分析能力,注重实验环节培养教育是公共管理专业的必然要求。近年来公共管理专业发展迅猛,培养出了大批优秀人才,但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距离岗位工作要求尚有提升空间,因此,在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当注重实验教学体系的完整构建,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公共管理相关实际问题的能力。

1目前高校公共管理试验教学体系初探中存在的问题

1.1专业培养目标不清晰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与转型,社会管理需要解决的任务日渐繁重,国家也对高校的公共管理人才的培养有了新的要求,应当注重从理论型的人才转变为务实性的人才,注重高校对于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但是部分学校仍受到传统教育观念根深蒂固的影响,认为理论知识的掌握是最重要的,忽视了实践能力的教育,更有甚者将实践能力看作专业教学无关紧要的部分,对其重要性认识不足,这种观念直接导致了高校对公共管理的人才实践方面培养的欠缺,无法跟上时展,无法充分满足社会需求。1.2实验教学体系不完善当前有部分高校虽然已经开设了公共管理专业的实验教学课程,为学生的实验能力的培养创造了机会,但是没有就应用型人才这一目标设定具体的培养计划,缺少完整的实验体系,没有按照实验教学的规律来制订教学计划,没有按照公共管理人才培养的方案制定实验课程实施中的保障机制与管理机制,这些未解决的问题都影响着学生学习的实际效果,不完善的教学计划、软硬件设施不完备以及缺乏专业性的理论指导都使得公共管理的实验教学缺乏完整性,各个教学模块间也未能统一与协调[1]。

1.3实验教学环节有缺失

一方面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实验教学方法陈旧且形式单一,缺乏创新性。学校长久以来以学习理论作为主要内容,片面追求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缺少对实验教学的创新与探究,没有一个系统的规划,所采用的教学实验方法是比较古老的传统方法,较为宽泛,缺少针对性,可操作性不强,导致学生的积极性不强,学习兴趣不浓。另一方面是实验教学多是以教师为主导,教师进行讲授,而学生只会一味地模仿,缺少独立探究的能力,实验学习的开展处于被动状态,很难有实质性进展,学生无法掌握在实验中得出的经验性知识[2]。

1.4实验师资队伍待加强

当前高等教育正朝着大众化与普及化发展,高校师资队伍逐渐向着年轻化发展,虽然年轻教师的理论知识结构新颖,但是他们的实验教学经验尚未同步丰富,有过相关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工作经历的年轻教师更少,这就导致他们在进行实验课程教学时缺乏贴近实践的特性,开展过程也会底气不足。而一些高校为这些年轻教师提供深造的机会不多,也缺少专业的公共管理实验教学专职教师对其进行指导。这些专业教师还要从事科研工作,缺少充足的时间与精力同时去进行大量实验课程的培训学习,随着高校扩招,有实践经验的教师越来越难以满足实际需要,长此以往,师资队伍质量和规模难以得到有效提升和扩充[3]。

2公共管理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

2.1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

公共管理专业应用在多个领域都有所涉及,因此应当根据人才培养的要求,以公共问题和社会需求为中心,以学生的能力建设为核心,将实验创新教学体系逐渐完善。首先,分层次、分类别、分阶段进行人才的实验能力培养。分层次需要结合社会的实际需求与人才的培养目标,分层次地进行公共管理人才的能力培养,在专业认知能力方面,应当对公共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都有一定的了解,在专业的应用能力方面,要对行政管理、公共服务、社区管理等有一定操作与应用能力,在创新方面,应当具备一定的专业创新与研究的技能;分类别需要根据课程的不同,设计侧重点不同的实验教学课程。在专业的基础知识方面,通过对学生的基础试验的培养,让学生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让学生对逻辑、信息管理及数据处理等基本理论有全面了解,在专业技能实验方面,培养学生的公文写作能力、社区工作等能力,在专业技能方面得到提升。在综合实验方面,通过专业的模拟和实验活动,培养学生对于公共政策分析、城市治理与社区服务等方面的综合技能。在研究创新实验方面,通过一些仿真推演和方法创新的实验,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参与到公共管理的仿真模拟中,培养学生对于实际问题的分析判断和解决创新能力;分阶段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进程和个性化特征,让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不同实验教学的锻炼。其次,注重校内实验和校外实习的统一、模拟仿真和实验操作的统一、实验教学和创新创业的统一。校内实验和校外实习的统一需要学校联合当地的政府部门、公共服务中心等,合作建立校外实验实训基地,让学生能够在校内与校外实现实验与实习的轮训,培养他们的实践参与能力;模拟仿真和实验操作的统一,需要将理论的课程和实验教学在课程设置方面实现统一性,例如,一些公共危机事件的模拟、虚拟政府等将这些仿真课程和社区工作实务、公共政策案例分析等实验现场有机结合起来,让实验课程内容的设置更为丰富;实验教学和创新创业的统一,可以借助一些实验教学课题,提升学生对于实验教学基础原理的理解,合理运用所学知识提升自身的实验能力,还可以指导学生参与高校创新创业比赛,如“互联网+”、挑战杯、市场调查与分析等学科竞赛,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潜能。最后,需要注重实验教学模块,在基础实验部分,主要面向低年级学生开展,让他们在知识水平、综合素质及能力锻炼方面得到培养;在技能实验部分,主要面向中年级学生开展,注重对他们的分析能力和综合实验能力进行培养,为他们未来就业提供保障与基础;在综合实验部分,主要面向中年级的学生开展,加强他们对于公共管理理论知识的理解,巩固他们的专业知识,提升专业技能,为综合模拟奠定基础;在研究创新部分,主要面向高年级学生开展,让他们有意识地培养创新创业能力,提升个人竞争力[4]。

2.2实验教学平台的构建

为了让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实验教学平台,高校应当整合现有资源,充分发挥教学平台的功能,完善教学平台的使用效能。首先是应急模拟仿真平台,这个平台的建立可以让学生形成公共危机预警的习惯,及时发现问题,设计公共危机应急处理方案并不断进行优化;其次是案例研发平台,这个平台的建立可以为学生提供案例教学的数据库,为学校的实验教学开展提供数据支撑,也可以为政府与社区提供相关决策与咨询;再次是电子政务模拟平台,这个平台的建立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电子政务,帮助学生掌握电子政务系统的操作技能,体会电子政务为公共管理带来的巨大便利;最后是社区管理平台,这个平台的建立可以将高校周边社区联合起来作为实践基地,让学生参与到社区服务中去,体验社区工作实务及社区管理等实际事务[5]。

2.3实验师资队伍的构建

高校公共管理的实验教学体系离不开教师的引导作用,因此打造一支知识技能多样化的教师队伍也是体系构建的重要内容。首先,教师的来源应当多样化,学校可以从实践教育合作基地聘任一部分有相关经验的教师,还可以面向社会公开招聘,让更多有经验的政府与社区管理人员参与到实践教学中,充实教师队伍的人才储备;其次,教师的结构应当多样化,让教师自由组合开展教学实践活动,将理论型教师与实践型教师进行组合,为学生进行实验指导时能设计较为全面;最后,教师的培训机制多样化,为学校教师开展岗前实验培训与定期专题培训,让教师去政府、社区组织中实地锻炼和深入培训,选择优秀教师国外进修,给教师提供高质量的学习平台[6]。

2.4实验管理模式的构建

在公共管理实验教学的开展中,还需要注意管理模式的合理构建,注重信息化管理的构建,完善学校的实践教育中心与合作单位的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完善,实现资源的共享共用,实现实践教学管理体系优化,结合实际情况开展具体工作。实现网络化的管理,有效解决实验探究过程中实验资源、实验管理等多方面有效沟通协调,将现有资源进行整合,实现资源、教师、教学等网络化管理,教学计划、实验内容等也可以实现资源共享[7]。

3结语

当前高校在开展公共管理实验教学体系的过程中仍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是值得引起重视的,由于公共管理专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结合实际,从构建实验教学体系开始,构建完善教学平台与优化提升师资队伍,打造合理的管理模式,让公共管理实践教学体系真正落实到位。

参考文献

[1]孟川瑾.基于PBL理论的公共管理学科实验教学体系研究[J].实验室科学,2019,22(1):109-112,115.

[2]朱光喜.基于“互联网+”政务平台的公共管理类课程实验教学探索[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8,33(6):78-81,90.

[3]乔成邦.高校公共管理类实验室建设的实验与探索[J].北京教育:高教,2016(12):64-66.

[4]汪独友.公共管理类专业应用型实验教学初探———以盐城师范学院为例[J].现代交际,2016(20):203-204.

公共管理综合知识篇(9)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公共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目标

本课题研究的对象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公共管理类专业。公共管理类专业对理论性、实践性和应用性的要求都比较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等公共管理的技能,在该专业学生的能力构成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其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也应依据其实践教学培养目标、实践能力目标的构成有针对性地确定实践教学的方法、内容和手段,以点带面最终形成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因此,本文提出应用型本科院校公共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目标为:以推动公共管理学科全面建设为出发点,依托现有的实践教学基础设施,通过打造全新的“基础-综合-创新”三层次递进的实习实践平台,构建形式多样、目标多元、时间一贯的“课堂实验、学期实习、综合实训”三模块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树立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及严谨的工作作风,强化学生组织管理技能、社交沟通、行政执法、调查研究、公文写作与处理、统计分析等技能的培养。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公共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思路

根据应用型本科院校公共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目标和职业技能培养目标的要求,同时体现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互为渗透、补充,不脱节的特点,按照学生各学习阶段的知识及能力培养要求,依托“基础-综合-创新”三层次递进的实习实践平台,构建“课堂实验、学期实习、综合实训”三模块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即三模块三层次的公共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1)课堂实验模块:

该模块依托基础实习实践平台和综合实习实践平台,包含课内实验、课外兴趣小组实验、课程设计等,主要针对大一、大二年级本科学生,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教师在实践教学计划安排上,除保证实验的必要课时,在内容上也要多样化,可结合该阶段学生的知识、能力及认知结构,开设办公自动化、统计学实验、管理学实验、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等基础性实验。同时,结合公共行政、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公共政策分析技术、政府部门会计技术等专业类课程和能力类课程的要求,为学生购买管理信息系统、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电子政务系统、公共部门绩效考核系统、行政管理案例分析系统、社会保险管理实训平台、公务员考试模拟系统等一系列先进性、通用性和实用性较强的软件,构建校内综合实习实践平台,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实习实践内容,营造良好的软硬件环境。

(2)学期实习模块:

该模块主要依托校内综合实习实践平台及校外实习实践基地,包含专业认知实习和毕业实习两阶段,主要针对大三、大四年级本科学生,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并联系实际、融会贯通的能力。学生可在校内外教师的指导下,在实习单位或校内进行模拟或实际的工作,形式上可以为校外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参观访问、社会调研实践、校内集中实训等。通过学期实习,学生可将多门专业知识综合在一起解决真实工作环境中的问题,既能提高自身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职业应用能力及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能扩大知识面,开阔眼界,助于未来职业的定位和选择。

(3)综合实训模块:

该模块主要依托创新实习实践平台,包含毕业设计、科研活动、学科竞赛、第二课堂、学术论文等多种形式,主要针对高年级学生,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职业敏锐度和洞察力,激发其潜在的研究兴趣,提高自主创新和综合研究的能力。该模块强调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增加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自主性实验,同时建立开放性实验室,为学生提供一个持续进行实践能力训练的渠道。学生可通过参加学科竞赛、挑战杯、大学生创新项目等平台,自主设计实验项目,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科研强项以及自身学习的不足来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实现自主学习。同时,鼓励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开展课堂外的活动,如热点沙龙、读书汇报、时事热点辩论赛、公文写作赛、程序模拟比赛等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或学生小组活动,使学生在自由讨论时事热点、当前执政行为的同时,充分展现自我、发挥创意平台。三模块三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在理论教学和人才培养中相互协调、融合。课堂实验模块重点培养学生专业职业技能,学期实习模块重点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并联系实际、融会贯通的能力,综合实训模块重点培养学生自主创新和综合研究的能力,由此又构成了公共管理类专业的职业能力体系。

四、应用型本科院校公共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对策

(1)深化教学改革,做到理论教学实践化、实践活动教学化。

进一步强调理论课程教学和社会实践并重,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既要把握公共管理学科前沿,又要密切结合公共管理实践,更要联系当地的实际状况。同时强调理论教学方式多种多样,鼓励采用启发式教学、研讨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把课堂讲授、研讨、案例分析、模拟训练和社会调查多种形式有机结合,加大学生务实型能力的培养。

(2)完善实践学分制度,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目前相当一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行的是一种“虚拟学分制度”,尚未设置专业选修课模块,即学生需要按照预先制定的教学计划按部就班的上课,自主选择性有限,难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创新意愿,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这类院校应逐步实施实践学分制度,试行“弹性学分制”,设立创业学分、实践学分,对于参加第二课堂、读书沙龙、学科竞赛、创新创业项目等实践活动的学生给予充分的鼓励和学分奖励,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创新实践活动、科研活动的积极性,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为学生提供多样灵活的学分获取途径。

(3)提高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加大实践课程比例,加强实践环节考核。

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公共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力量相对薄弱,从事该专业实践教学的教师基本都是从事理论教学为主,习惯于传统的讲授法进行实践课程的授课,且自身实践能力素养不够高,缺乏具有实践应用能力、知识创新能力的双师型教师。因此学校应鼓励教师进行实践学习,积极参与相关培训,承认相关的技术认证,可定期选派教师到政府部门、研究机构等公共管理部门挂职锻炼,深入到一线工作环境中学习先进的实践工作经验和最前沿的管理模式,并对指导学生第二课堂、科研活动、创新创业项目等实践活动的工作量给予承认和鼓励。同时,在教学计划的制定上可以适当压缩理论课的学时,增加实践课的比例,每学期定期开设实习实践周,组织学生通过进社区、参观新农村建设、参观实习基地、学生活动小组等形式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与此同时要制定严格的实践考核评分制度。公共管理类专业应遵照执行学校相关的实习实践管理规定,根据实习的具体工作内容和实际完成情况,完成实习实践总结和成果汇报,并要求行业指导教师和专业指导教师分别对学生在实习期的表现进行评价。实习期结束后安排实结大会,要求学生进行口头形式的实结答辩和经验分享,并提交书面形式的实习报告,教师根据二者完成情况给出学生最终的实习成绩,以此来引导学生认真对待实习实践活动,保证实习实践教学真正收到实效。

公共管理综合知识篇(10)

公共管理专业旨在培养为政府部门和非政府机构以及企事业单位的人事和行政机构培养宽口径、复合型、应用型的公共管理高层次专门人才。通过综合运用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知识,培养学生对当前政府事务和社会公共问题的综合分析能力,注重实验环节培养教育是公共管理专业的必然要求。近年来公共管理专业发展迅猛,培养出了大批优秀人才,但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距离岗位工作要求尚有提升空间,因此,在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当注重实验教学体系的完整构建,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公共管理相关实际问题的能力。

1目前高校公共管理试验教学体系初探中存在的问题

1.1专业培养目标不清晰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与转型,社会管理需要解决的任务日渐繁重,国家也对高校的公共管理人才的培养有了新的要求,应当注重从理论型的人才转变为务实性的人才,注重高校对于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但是部分学校仍受到传统教育观念根深蒂固的影响,认为理论知识的掌握是最重要的,忽视了实践能力的教育,更有甚者将实践能力看作专业教学无关紧要的部分,对其重要性认识不足,这种观念直接导致了高校对公共管理的人才实践方面培养的欠缺,无法跟上时展,无法充分满足社会需求。1.2实验教学体系不完善当前有部分高校虽然已经开设了公共管理专业的实验教学课程,为学生的实验能力的培养创造了机会,但是没有就应用型人才这一目标设定具体的培养计划,缺少完整的实验体系,没有按照实验教学的规律来制订教学计划,没有按照公共管理人才培养的方案制定实验课程实施中的保障机制与管理机制,这些未解决的问题都影响着学生学习的实际效果,不完善的教学计划、软硬件设施不完备以及缺乏专业性的理论指导都使得公共管理的实验教学缺乏完整性,各个教学模块间也未能统一与协调[1]。

1.3实验教学环节有缺失

一方面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实验教学方法陈旧且形式单一,缺乏创新性。学校长久以来以学习理论作为主要内容,片面追求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缺少对实验教学的创新与探究,没有一个系统的规划,所采用的教学实验方法是比较古老的传统方法,较为宽泛,缺少针对性,可操作性不强,导致学生的积极性不强,学习兴趣不浓。另一方面是实验教学多是以教师为主导,教师进行讲授,而学生只会一味地模仿,缺少独立探究的能力,实验学习的开展处于被动状态,很难有实质性进展,学生无法掌握在实验中得出的经验性知识[2]。

1.4实验师资队伍待加强

当前高等教育正朝着大众化与普及化发展,高校师资队伍逐渐向着年轻化发展,虽然年轻教师的理论知识结构新颖,但是他们的实验教学经验尚未同步丰富,有过相关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工作经历的年轻教师更少,这就导致他们在进行实验课程教学时缺乏贴近实践的特性,开展过程也会底气不足。而一些高校为这些年轻教师提供深造的机会不多,也缺少专业的公共管理实验教学专职教师对其进行指导。这些专业教师还要从事科研工作,缺少充足的时间与精力同时去进行大量实验课程的培训学习,随着高校扩招,有实践经验的教师越来越难以满足实际需要,长此以往,师资队伍质量和规模难以得到有效提升和扩充[3]。

2公共管理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

2.1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

公共管理专业应用在多个领域都有所涉及,因此应当根据人才培养的要求,以公共问题和社会需求为中心,以学生的能力建设为核心,将实验创新教学体系逐渐完善。首先,分层次、分类别、分阶段进行人才的实验能力培养。分层次需要结合社会的实际需求与人才的培养目标,分层次地进行公共管理人才的能力培养,在专业认知能力方面,应当对公共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都有一定的了解,在专业的应用能力方面,要对行政管理、公共服务、社区管理等有一定操作与应用能力,在创新方面,应当具备一定的专业创新与研究的技能;分类别需要根据课程的不同,设计侧重点不同的实验教学课程。在专业的基础知识方面,通过对学生的基础试验的培养,让学生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让学生对逻辑、信息管理及数据处理等基本理论有全面了解,在专业技能实验方面,培养学生的公文写作能力、社区工作等能力,在专业技能方面得到提升。在综合实验方面,通过专业的模拟和实验活动,培养学生对于公共政策分析、城市治理与社区服务等方面的综合技能。在研究创新实验方面,通过一些仿真推演和方法创新的实验,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参与到公共管理的仿真模拟中,培养学生对于实际问题的分析判断和解决创新能力;分阶段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进程和个性化特征,让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不同实验教学的锻炼。其次,注重校内实验和校外实习的统一、模拟仿真和实验操作的统一、实验教学和创新创业的统一。校内实验和校外实习的统一需要学校联合当地的政府部门、公共服务中心等,合作建立校外实验实训基地,让学生能够在校内与校外实现实验与实习的轮训,培养他们的实践参与能力;模拟仿真和实验操作的统一,需要将理论的课程和实验教学在课程设置方面实现统一性,例如,一些公共危机事件的模拟、虚拟政府等将这些仿真课程和社区工作实务、公共政策案例分析等实验现场有机结合起来,让实验课程内容的设置更为丰富;实验教学和创新创业的统一,可以借助一些实验教学课题,提升学生对于实验教学基础原理的理解,合理运用所学知识提升自身的实验能力,还可以指导学生参与高校创新创业比赛,如“互联网+”、挑战杯、市场调查与分析等学科竞赛,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潜能。最后,需要注重实验教学模块,在基础实验部分,主要面向低年级学生开展,让他们在知识水平、综合素质及能力锻炼方面得到培养;在技能实验部分,主要面向中年级学生开展,注重对他们的分析能力和综合实验能力进行培养,为他们未来就业提供保障与基础;在综合实验部分,主要面向中年级的学生开展,加强他们对于公共管理理论知识的理解,巩固他们的专业知识,提升专业技能,为综合模拟奠定基础;在研究创新部分,主要面向高年级学生开展,让他们有意识地培养创新创业能力,提升个人竞争力[4]。

2.2实验教学平台的构建

为了让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实验教学平台,高校应当整合现有资源,充分发挥教学平台的功能,完善教学平台的使用效能。首先是应急模拟仿真平台,这个平台的建立可以让学生形成公共危机预警的习惯,及时发现问题,设计公共危机应急处理方案并不断进行优化;其次是案例研发平台,这个平台的建立可以为学生提供案例教学的数据库,为学校的实验教学开展提供数据支撑,也可以为政府与社区提供相关决策与咨询;再次是电子政务模拟平台,这个平台的建立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电子政务,帮助学生掌握电子政务系统的操作技能,体会电子政务为公共管理带来的巨大便利;最后是社区管理平台,这个平台的建立可以将高校周边社区联合起来作为实践基地,让学生参与到社区服务中去,体验社区工作实务及社区管理等实际事务[5]。

2.3实验师资队伍的构建

高校公共管理的实验教学体系离不开教师的引导作用,因此打造一支知识技能多样化的教师队伍也是体系构建的重要内容。首先,教师的来源应当多样化,学校可以从实践教育合作基地聘任一部分有相关经验的教师,还可以面向社会公开招聘,让更多有经验的政府与社区管理人员参与到实践教学中,充实教师队伍的人才储备;其次,教师的结构应当多样化,让教师自由组合开展教学实践活动,将理论型教师与实践型教师进行组合,为学生进行实验指导时能设计较为全面;最后,教师的培训机制多样化,为学校教师开展岗前实验培训与定期专题培训,让教师去政府、社区组织中实地锻炼和深入培训,选择优秀教师国外进修,给教师提供高质量的学习平台[6]。

2.4实验管理模式的构建

上一篇: 数据分析分析技术 下一篇: 工程项目管理笔记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