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服务行业现状汇总十篇

时间:2024-02-02 16:56:36

医疗服务行业现状

医疗服务行业现状篇(1)

1. 调查项目

第一项,各类医疗服务价格现状问卷调查:请调查医院主管医疗的负责人对8 大类医疗服务项目的价格水平现状高低进行评价,采用的是7点量度表分析,分为极低、较低、偏低、合理、偏高、较高、极高。

第二项,各类医疗服务价格调整趋势问卷调查:请调查医院主管医疗的负责人对8 大类医疗服务项目的价格调整趋势进行评价分析,同样采用7点量度表分析,为上调幅度>50%、上调25%~50%、上调0~25%、不用调整、下调0~25%、下调25%~50%、下调幅度>50%。

注:8大类医疗服务指的是:护理类;诊察类;挂号费;治疗类;床位费;手术类;检查类;以及化验类。

2. 数据收集和分析

对问卷获得的相关数据进行收集整理,采用SPSS 12.0 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调查对象公立医院,在医疗服务价格水平现状满意度结果如表1。

表1 调查对象医疗服务价格水平现状满意度频数表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认为价格水平合理的频率仅10%左右。说明现行的医疗服务价格并不令医院满意,亟待改革的愿望还是非常强烈。

调查对象公立医院,在医疗服务价格水平调整趋势结果如表2。

表2 调查对象医疗服务价格调整频数表

表2结果得出:对于护理类、诊察类、挂号费、治疗类医疗服务价格应该上调的评价频率超过50%,认为化验类、检查类和手术类医疗服务价格水平应下调的评价频率超过50%;认为床位费价格水平上调和下调的评价频率分别为32.2%和45.9%。

3.调查结果——现行医疗服务价格现状

(1) 公立医院医疗服务价格水平低

通过调查发现,公立医院医疗服务项目价格水平相对较低,甚至出现医院收不回医疗服务成本的现象发生。这也是受公立医院“以药补医”的影响以及价格调整滞后导致的。现阶段,基本医疗服务是按扣除财政经常性补助后的成本收费,国家的财政补助水平较低,不能满足弥补医疗收入的不足的情况。大部分地区对医疗服务项目价格多年不变,导致价格不符合当今发展需要,虽然一些地区对医疗服务价格做出调整,但是由于缺乏科学的价格调整机制,其效果并不明显。

(2) 医务人员技术价值服务类别价格水平较低

从调查的结果看,挂号费、护理类和诊察类医疗服务价格水平低,而这些项目都属于医务人员技术价值医疗服务项目。这导致医务人员的专业技术价值被低估,这也是医疗水平的效率和有效性不能得到真正提高的关键因素。

(3)价格结构畸形,医患均未受益

医院的补偿机制主要有3个,即医疗服务收入、药品耗材加成收入和政府财政补助。长期以来,由于政府财政投入不足,现有的价格体系中医护人员的劳动价值太低,医院更多依靠药品、耗材加成收入来维持运行,财政拨款只占医院总收入的5%左右。住院患者费用中体现医护人员劳动价值的诊疗费、手术费、护理费等占比例很小,药品、材料费占了相当高的比例。

(4) 医疗服务价格调整医保支付政策不衔接

2011年分批次执行了新的收费项目及标准,医保按新收费标准支付在2012年上半年全部执行,经过半年的运行,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入库材料与医保目录中的支付项目内涵一样但一字之差,材料费就不能报销,导致患者个人承担费用高,医院如果考虑患者利益,就要修改材料记费名称,会出现材料入库帐目与收费项目不一致,同时给政府价格监管造成困难和麻烦。另外,同一手术,因城镇医保和新农合支付手术费用项目名称不一,有时因一字之差患者不能报销,如果再增加一个收费项目,就会成为医院自立收费项目。

二、对于公立医院医疗服务价格调整的建议

1.加强医疗服务价格成本测算并具体调整各项医疗服务价格

对于各类医疗服务价格的成本预算中,对于价格总量控制,其价格的调整要结合医疗服务项目成本,对其进行调节控制。其重点调整对象是化验价格和检查价格,逐步提高技术含量高的医疗服务价格,主要目的是提高医生的技术价值服务,满足医生的价值需求。

2. 建立完善医疗服务价格调整效果评价体系

在公立医院医疗服务价格改革中,医疗服务价格调整是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医疗服务价格调整能否适应新时期对卫生事业的要求,能否最终实现规范收费管理,维护患者利益,必须通过不断对医疗服务价格调整,并作出相应的效果评价来。这个过程中需要卫生部门、物价部门以及医院协作完成,建立完善医疗服务价格调整效果的评价体制,采用科学合理的指标对医疗服务、医疗费用和医疗质量等量化评价。努力实现在发展中调整,在调整中进步与时俱进的医疗服务价格标准。

3. 加大政府对公立医院的财政投入

从现阶段的财政投入来看,政府对卫生事业的财政投入力度相对较低,例如,2006年政府的卫生事业费仅占财政支出的1.9%,和其他国家相比处于一个较低水平。与此同时,政府财政投入占医院收入低于10%,这个投入比例还有逐年下降的趋势。特别是公立医院,需要国家财政的大力支持,以保证医院能够更多的为患者减少支出,维护患者利益,因此建议根据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财政能力,增加补助以补偿部分基本医疗服务的成本,降低基本医疗服务价格,使其能保持在较低的价格水平,落实医疗事业的福利性。

4. 规范医疗服务项目中不合理的收费

加强可另收费的一次性医用材料和药品进销差率的管理。为解决医疗耗材价格偏高问题,国家出台相关监管措施进行规范,其中对允许医疗机构额外收费的医疗耗材价格实行进销差率管理,以从低控制为原则,改善医用耗材加价过高的状况,切实减轻群众负担。配合药品调价政策的实施,加强监督检查,确保调价及时、准确。抑制不合理使用药械以及过度检查和诊疗行为。要通过合理确定费用控制、工作效率、服务质量和群众满意度等指标,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奖惩制度,强化医药费用控制。

总之,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越来越受到公众关注,作为公立医院,在医疗服务价格调整中,一方面,需要认识到自身的独特性,需要强调医疗事业的福利性,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认识到行业特点,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如何在价格调整中充分考虑,进行科学合理调整,是公立医院在医疗服务价格改革中需要不断完善的。

参考文献:

医疗服务行业现状篇(2)

一、引言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完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是推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具有纯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的特点,必须坚持政府主导,完善体制机制,加强设施和队伍建设,加快打造农民健康工程。

2006年8月,卫生部等部委制定了《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规划》并正式实施,这项投资216.8亿元的规划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覆盖范围最广、投资力度最大的一项农村卫生建设规划。本文旨在对我国现有的农村医疗卫生体系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建设建议。

二、我国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发展现状

1、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发展现状

虽然由于乡镇合并等因素影响,乡镇卫生院的数量和从业人员呈下降趋势,但在村级卫生室的建设方面,其数量和从业人员数量都有了显著的增加,其中村卫生室的数量和覆盖率由2003年的51.5万个和77.6%增加到2006年的60.9万个和88.1%。乡村医生和卫生员数也由86.8万人增加到95.7万人。平均每村乡村医生和卫生员数由0.98人提高到1.53人。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和普及程度都有了显著的提高。

2、农村医疗服务发展现状

县级医院的诊疗人次和住院人数由2003年的1.7亿和921.5万人增加到2006年的3亿和1578.5万人。病床使用率也由59.5%提高到63.3%。乡镇一级医院的诊疗人次和住院人次则由2003年的6.9亿次和1608万人增加到2006年的7亿次和1836.1万人,病床使用率由36.3%提高到39.4%。各级医院的诊疗人次和住院人数呈上升趋势,病床使用率也在逐年提高。这表明,有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改变了以往的就诊习惯,这一方面是由于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的建设初见成效,各级医疗机构的就医环境和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农民生病可以就近得到治疗。而另一方面则是由于新型农村医疗合作制度的推广,农民在得到医疗保障之后,就医负担有所减轻,就诊率和住院率均明显提高。

3、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发展现状

经过几年试点之后,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于2003年8月进行全面推广,经过近四年的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截至2006年底,新农合覆盖可全国1451个县的5.08亿农民,参加人数为4.1亿,参合率达到了80.7%,2006年的补偿人次为2.72亿次,补偿资金达到了155.81亿元,越来越多的农民得到了医疗保障,从新农合中获益。从总体上看,全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运行平稳,逐步规范,农民医疗负担有所减轻,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有所缓解。

三、我国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从统计数据看来,我国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取得了一定得成绩,但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明显的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困难重重

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的建设目标是构建和完善以县级医疗卫生机构为龙头,以乡镇卫生院为主体,以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实现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有机结合,以预防保健为重点,满足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和基本医疗服务需求。而在我国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的建设过程中还面临着一些问题。

(1)在农业卫生资源方面。近年来,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加强,为农民防病治病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从总体上看,农村卫生资源不足的现象依然十分突出。虽然农村卫生室的数量有了一定增加,但其间存在着地域布局不尽合理、资源总体不足和局部浪费并存的问题。

(2)在医疗卫生人员方面。现在的农村医疗卫生工作人员存在着专业技术匮乏、卫生服务水平低下的状况,以乡(镇)卫生院为例,具有执业(助理)医师的乡村医生只占乡村从医人数的10%,而无专业学历者多达36%。农村医疗卫生人员学历低,对医学知识掌握有限,预防保健知识缺乏,不仅会影响日常医疗活动,更有可能因为误诊、误治等危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

(3)在医疗机构合作方面。县、乡(镇)、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各自独立,管理松散,缺少有效的纵向业务合作。各级机构功能定位不准确,资源利用率低,整体功能未得到有效发挥。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

2、农村医疗服务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1)农村公共卫生提供存在空白。农村公共卫生是面向农村地区向广大农民提供的卫生服务,也是一项每位农民均应享有的最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改革开放以来,村卫生室的产权和服务模式发生了根本转变,多数村卫生室不愿意或无能力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再加上政府对于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的资金投入和制度投入不足,致使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处于瘫痪状态,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几乎成为空白。

(2)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尚未健全。医疗救助是指政府和社会对患病但又无经济能力进行治疗的特困人群实施专项帮助和支持的行为,也是医疗卫生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2003年的《关于实施农村医疗救助的意见》要求在全国农村建立医疗救助制度。不过在政策的实施过程中,尚存在着许多问题。一是农村医疗救助制度自身存在的问题。包括救助标准、救助病种、救助对象、救助办法的确定,救助基金的筹集和管理机制的建立等尚在试点探讨中。二是农村医疗救助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衔接问题。农村医疗救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一样,都是用来解决农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的重要举措,要衔接好两种制度,使之达到相辅相成的效果。

(3)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发展存在一定缺陷。从2003年开始试点到现在,经过四年的运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参加人数、覆盖面上有了较大的提高,在制度设计和运行上也积累了不少的经验。但在其发展中也存在明显的缺陷和不足,其主要表现为:一是在全国范围内未能形成各个方面都能接受的、经济可行的、可广泛推广的合作医疗主导模式;二是没有建立长期有效的筹资机制。现行筹资方式筹资成本太高且可持续性没有保障。

(4)农村医疗保障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一是各项医疗保障制度的运行缺乏有效的支持保障。各项医疗保障工作的展开,需要包括财政部门、卫生行政部门、医药部门、医疗机构、金融机构的通力合作。但目前存在着各部门各自为政,沟通协调困难的问题,给各医疗政策的实施与推广造成一定的阻碍。二是没有建立有效的资金使用监管制度。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出现了卫生部门既管政策,又管基金收支的现象,缺乏科学的制约机制和有效的监督措施,合作医疗基金支出存在失控的潜在风险。

四、我国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分析

我国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包括硬件和软件两部分。其中在硬件设施建设上包括三级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建设和医疗卫生服务人才的培养引进两部分。而在软件建设方面则主要是新型农村医疗合作制度、新型农村公共卫生保障制度、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管理制度等制度建设。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的建设是基础,而各项制度的建设则为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政策指导。要想建立完善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就必须在软硬件两方面同时加大建设投入,在发展中不断总结经验。

1、加大各级政府投入,建立和完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在医疗机构建设方面,造成医疗卫生资源建设不足的原因一是资金投入不足。政府应加大基本医疗服务设施的建设及改造投资,同时,应整合现有医疗卫生资源,统一规划,合理布局,优化农村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按照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的功能要求,充分考虑区域内卫生资源、人口数量、自然和交通等因素,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农村卫生机构的布局。在整合现有卫生资源的基础上,按照建设标准,以改、扩建为主,确定建设项目。鼓励民办医疗机构参与医疗卫生服务,加强县、乡镇、村三级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职能分工和协作。

2、积极培养引进医学专业人才

一要加大人才引进力度。一方面,中高等医学院校要针对我国农村卫生实际需要,调整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并可以采取定向培养的方式,为农村医疗机构输送专业人才。另一方面要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和引导高等医学院校毕业生到农村工作,以改善和优化农村卫生人才队伍结构。二要加大现有医务人员的培训力度,定期组织交流和学习,积极提高和优化现有医务人员的知识结构。

3、加快各项农村医疗卫生制度和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管理制度建设

要完善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总结各地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根据东中西部经济发展状况制定科学的筹款标准,补偿标准和补助范围等指标;要加大各级政府的财政投入,扩大医疗救助制度和新农合的受益面,提高农民的收益程度;要建立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制度,明确公共卫生服务的服务项目范围,明确县、乡(镇)、村各级医疗机构在公共卫生服务提供中的职责;要完善各医疗制度之间的有效衔接,使之相辅相成,组成完善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体系;要理顺医疗保障实施过程中各横向部门和纵向机构之间的职能,明确各方的管理职责,加强各方合作。

【参考文献】

[1] 张维龙:对构建多层次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可行性探讨[学位论文].西南财经大学,2005。

[2] 吴红梅:现阶段我国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得问题分析与创新探讨[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06。

[3] 农业部农业经济研究中心课题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特困人口医疗救助相结合的制度建设[J].中国人口科学,2007(2)。

[4] 汪金鹏:我国农村公共卫生体系现状及宏观改革措施[J].中国卫生资源,2006(3)。

[5] 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课题组:促进新型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上)[J].浙江经济,2005(23)。

[6] 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课题组:促进新型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下)[J].浙江经济,2005(24)。

医疗服务行业现状篇(3)

一、研究背景

据统计2001~2020年,是快速老龄化阶段。这一阶段,中国将平均每年增加596万老年人口,到202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亿人,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7%。因此老年人问题将会面临严峻考验。在老龄化的严峻考验中,独居老人问题尤为严重。独居老人一个人孤身生活,缺乏支持,所以目前仅靠独居老人自己在家庭中养老很艰难。

结合专家学者的研究及笔者了解,在所有的需求中,独居老人对医疗服务的需求是最迫切的;同时在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过程中,医疗保障也是重中之重。结合这种必要性及可行性,笔者采用社区研究,对泰安市3个经济发达社区的独居老人的医疗服务需求及提供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此次调查的独居老人是指65岁以上,有单独居住的事实或每周不与配偶、子女或亲友等共同居住两天以上且非居住于机构中的老年人。

调查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在定量调查方面,针对研究对象的年龄特点,本研究采用结构式、封闭性问题的访问问卷形式对居委会提供的独居老人名单,随机抽取120位社区独居老人进行面对面调查,共获得有效问卷106份,最后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在定性调查方面,从106个样本中选取有代表性的15位独居老人进行了半结构性深度访谈。

在此次调查回收的106份问卷中。涉及男性41名,女性65名。被调查者的年龄分布为,65~69岁共13人,70~79岁共54人,80~89共39人,最低65岁,最高95岁。在婚姻状况方面,丧偶92人,占86.8%;离异者10人,占9.4%;一直未婚者4人,占3.8%,无其他婚姻状况。在教育程度方面,不识字的有15人,占14.2%,小学/扫盲班水平的为29位,占27.4%,初中学历的有32,占30.2%,高中的有23人,占21.7%,大学文化程度的7人,占6.6%。虽然整体学历层次不高,但相比较其他老年群体,教育程度相当。

三、独居老人的医疗服务需求状况

服务需求是个多维度的概念,但总体来说主要包括物质需求、精神服务需求、医疗服务需求、日常生活照顾需求4个层面。调查发现,在独居老人群体中,医疗服务需求是所有需求层面中最强烈的(见表1)。无论是何种社会特征的老人,医疗对他们来说都是个严重的问题。

因此本文主要探讨独居老人的医疗服务需求状况及其应对策略。结合前人研究及本次调查结果,主要从两个维度来反映医疗服务需求状况,即医疗费用保障、医疗照顾。下文分别就这两个基本方面展开分析。

(一)医疗费用保障需求

本调查对医疗费用保障需求的了解是通过医疗费用的负担感知情况来反映的。对独居老人而言。由于其日常经济开支已经比其他老年群体多,相对应,在同样的经济来源下支付医疗消费的能力就弱,因此他们的“看病贵”问题更加突出。

从表2中可以看出,大部分的独居老人认为现在的医疗负担比较重甚至非常重,不构成负担的仅占很少比例。所以,一旦生病,他们所能做的就只能是“小病忍着,大病抗着”。

(二)医疗照顾需求

从表3上可以看出,虽然对医疗照顾的评价要好于医疗负担,但有将近一半的人认为得到的医疗照顾为一般水平。对独居老人而言,除了医药费负担过重外,最迫切的需求就是医疗照顾。

四、影响独居老人医疗服务需求的因素分析

通过对社区独居老人医疗服务需求的了解发现,在当前社会保障水平下,独居老人自身、社会支持水平等影响独居老人的医疗服务需求。

(一)独居老人自身因素

经过调查与访谈发现,不同特征独居老人的医疗服务需求有所不同

1、在医疗费用负担感知方面。调查发现,独居老人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以前的职业类型、健康自评状况等都对医疗费用负担感知状况有所影响,其中年龄、职业类型、健康自评状况的影响更强烈。(1)年龄方面。一般来说,独居老人的年龄越大,身体机能老化情况越严重,越容易生病,相应的医疗费用负担感知越强烈。(2)职业方面。退休前为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独居老人,因为能够享受到医疗保障制度的福利,医疗费用负担小;而企业退休工人对医疗费用的反映最强烈,因为自身经济水平较差而退休前的工作单位报销很少。(3)健康自评状况方面。对健康状况评价越高的独居老人认为医疗负担越小,因为他们不用在医疗方面消费太多。

2、医疗照顾方面。经过调查与访谈发现,独居老人的职业类型与健康自评状况对医疗照顾影响更强烈。退休前为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独居老人因为有经济能力,对医疗照顾质量期望较高;健康自评状况较低的独居老人更迫切的需要医疗照顾。

(二)社会支持水平的影响

可以为独居老人提供社会支持的主要有政府、社区、社会团体等正式支持和子女、亲戚、邻里、朋友等非正式支持。不同的支持水平对独居老人的医疗服务需求影响不同。

1、医疗费用负担感知方面。(1)政府支持。经前人研究及本次调查发现,政府对医疗保障的投入方向及投入水平对不同群体的医疗费用负担影响强烈,如果自我负担能力弱的独居老人能被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范围内,将会大大减轻此群体的医疗费用负担情况。(2)子女支持。在目前医疗保障制度下,能否得到及得到多少子女的经济支持对独居老人的医疗费用负担影响也很强烈,能得到子女经济支持的独居老人医疗费用负担会大大减轻。

2、医疗照顾方面。社会支持水平对独居老人医疗照顾需求的影响也很强烈,具体表现为:(1)子女支持。调查发现,有子女且能够得到子女照顾的独居老人医疗照顾需求不再强烈,因为他们的需求得到了满足;而没有子女或得不到子女照顾的独居老人更多的依赖其他支持力量。(2)亲戚支持。在子女支持力量缺失的情况下如果有同城亲戚的照顾,独居老人对正式支持的医疗照顾需求则较低。(3)邻居支持。从支持效果来看。邻居的支持对老年人能够得到较好的医疗服务有较高的“性价比”优势,特别是当出现突发疾病时。但调查却发现独居老人对能够得到邻居医疗照顾需求并不强烈,期望不高。(4)社区支持。当独居老人的非正式支持力量不够时,独居老人对能够得到社区医疗照顾的需求比较强烈,希望在社区建设的过程中,能够提高社区照顾水平。

医疗服务行业现状篇(4)

2老年护理现状

2.1现有老年护理模式

目前我国城市老年护理大致有居家护理、社区护理及机构护理3种模式。

2.1.1居家护理

居家护理主要是在老年人的家里由专业的护理人员、亲人或者志愿者提供专业的护理服务和日常生活照料。居家护理的优点是符合我国老年人传统的生活习惯;缺点是起步晚,发展速度慢,覆盖的人群少,没有形成完整的制度,不符合专业护理人员的护理习惯,居家护理缺少专业能力,医疗服务也无法得到保障。随着中国“4+2+1”家庭的逐渐增加,社会竞争激烈化程度的提高,子女的负担越来越重,独居老人增多,单一的家庭护理无法满足老年护理的需要。

2.1.2社区护理

社区护理是在居家护理的基础上,以老人所居住的社区为服务实施主体,向老年人提供专业护理和精神文化需要。社区护理是以健康为中心,以社区人群为对象,以促进和维护社区人群健康为目标。社区护理的优点是既尊重老年人的传统习惯,又能合理利用各方资源,符合老年人、政府、子女等方面的需要。缺点是社区老年护理医疗及护理专业人员缺少、服务素养不高;大部分针对孤寡老人养护,服务辐射面积小;老年护理资金缺乏,缺少老年人需要的场所、环境、设施等硬件条件。

2.1.3机构护理

机构护理是指由政府和社会力量出资建设的养老院、护理院、敬老院等集中养老机构提供的老年护理服务。机构护理的优点是在硬件设置、人员配套、服务项目等方面有较高的优势。缺点向两极化发展,由政府投资的福利性养老机构往往存在低端化状态,尽管人员和设施较为全面,但多数仅仅处于保障性层面。由各类资本投资的私营机构,大多数处于高端消费层面,人员、环境、设施齐全,但收费较高。而且多数老人受传统观念影响,不愿意居住在护理机构中,机构护理无法满足普遍的老年护理需求。

2.2现有老年护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2.2.1没有形成整体老年护理体系

居家、社区、机构这3种老年护理模式在现阶段基本处于相对独立状态,尽管目前居家和社区护理有相互补充的发展趋势,但实际上社区的护理补充还是存在服务面狭窄、医疗和护理服务无法与老年人实际状态完全对接的缺点。目前老年护理模式的关键缺陷在于,3种护理模式没有在根本上形成顶层设计、相互补充、资源共享、信息共有的养老体系。最合理的老年护理体系应该是呈金字塔状:底部为接受上门关心照料的大部分老年人,中部为享受日托服务的中等数量老年人,顶部为进入养老机构的少数老年人。

2.2.2养-护-医缺少有效衔接

养-护-医“三位一体”的老年护理机制没有有效建立,目前的护理模式的重点基本还在“养”的层面。居家护理的老年人缺少专业护理,医疗基本靠自己去医院;社区的护理医疗水平和设施有限,不能满足老人的需要;机构护理中老年医疗护理专业人员不能够满足需求。社区和机构在老年人护理时,不能很好地掌握老年人的患病史,护理没有有效针对性。老年人在家、在社区、在护理机构的医疗和护理没有一个有效的桥梁进行衔接。

2.2.3受限于行政体制及制度

目前养老和医疗服务分属不同的行政部门管理。对老年人护理服务的形式、模式、制度等都各自为政,没有形成整体的护理体制和制度。在整体老年护理事业上牵扯到诸多相关行政部门,由于各自的职权和利益问题,不能很好地解决老年护理中存在的协调问题,医疗和护理不能有效地衔接到老年护理中去。缺少卫生和医保系统的参与,老年护理事业不能得到深入发展。

3医疗集团老年护理体系建设

组建医疗集团是新医改中公立医院改革的主要模式之一,医疗集团是将医疗机构进行整合,实施集团化运作。主旨在于优化资源配置,推动区域化医疗服务体系的重构,是新医改的有效载体。目前主要的医疗集团模式是“3+2+1”模式,即三级医院为龙头,纵向联合二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集团化运作中,医疗集团推进管理一体化、分级诊疗、双向转诊、资源共享、学科合作、信息联网等。在医疗集团模式下,主要从包括护理服务的提供者、护理服务的层次、护理服务的提供方式、护理服务的接受者和护理服务内容5个方面来构建老年护理体系,从而建立起一个无缝衔接、资源共享、方便快捷的老年护理体系。

3.1护理服务提供者的多元化

医疗集团的老年护理服务由集团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来完成,包括了公益性的公立医院和民营医院,还有家庭、个人和各类组织。多元化的老年护理服务提供,体现了政府和市场的分工,在保证公平的时候能够体现提供服务的效率。

3.2护理服务的分层

医疗集团根据老年护理不同阶段的特点可分为社区、急性、中期、长期和临终5个层级。医疗集团结合老年护理的不同阶段特点,充分发挥各级医疗机构的功能,实现老年护理的分级护理,分工协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慢性病、康复期的老年人护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务人员上门为家里患慢性病和康复期的老人,提供康复护理指导,包括营养指导、健康咨询等和基础护理技术支持,如换药、导尿、测血压、输液等可在家庭实施的护理技术服务。二级医疗机构利用自身特色开展特色老年护理。三级医疗机构负责老年人的急诊急救、老年综合征、多脏器功能损害,急性期护理,以及心血管、神经系统、内分泌等慢性病的治疗效果的评价与指导。民营医疗机构开展个性化老年护理,根据不同需求层次的老年人的需求开展个性化的服务。

3.3护理服务内容的多样化

医疗集团的老年护理不仅是针对有生理问题的老年人护理,还开展健康教育与咨询、心理疏导等预防和指导性护理。老年人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需要和条件,选择不同的护理服务内容和护理方式。

3.4护理服务提供方式的可选择性

老年护理不一定在医疗机构内,也可以在家和在社区进行,还可以通过网络和电话进行咨询。医疗集团的居家护理主要是通过“3+X”健康团队来完成,实现网格化管理。机构护理主要是老年人在护理机构、养老院和医院的老年科来完成。

3.5护理服务接收者全覆盖

医疗机构的老年护理基本上实现了集团内的全覆盖,在集团内只要是有护理需要的老年人,都能够享受到自己所需要的老年护理服务。对行动不便又不愿意离开家的由志愿者团队来护理,对想要个性化老年护理的,有老年护理院来满足需要。

4完善医疗集团老年护理体系建设的建议

4.1健全老年护理机制

各级政府部门要将构建老年护理服务体系作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举措,建立长效的老年护理服务机制。首先,要完善老年护理法律法规,老年护理服务的健康运行需要相关的制度和法律法规的支持,要在《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基础上,尽快出台与老年护理有关的法律法规,确保老年护理有序开展。其次,要增加老年护理的财政预算,建立起老年护理的整体预算制度,包括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机构运行经费补贴、困难老人服务补贴等。第三,要坚持老年护理公益性的发展方向,由政府主导、社会各方参与,大力开展老年护理服务项目。

4.2建立老年护理资源整合体系

以科学配置、合理共享、有效流动的原则对现有的老年护理体系进行资源整合。针对不同区域的卫生服务中心现状,在集团内进行资源合理配置。第一,统筹医疗设施资源的配置及共享,在医疗集团化运作下,在集团区域内实现医疗设施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共享,过剩设备资源实现平行或下行释放。第二,人力资源共享,针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护理人员专业化程度参差不齐的状况,三级医院及二级医院对社区卫生服务提供人力资源共享。将医疗专家及护理人员进社区制度化。推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专家坐诊;推进健康服务进家庭,让医生护士参与到社区服务团队中;推进集团内会诊制度,建立会诊中心。这些措施极大地推动了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提高,使社区老年护理服务向优质化发展。第三,实行分级服务、双向流动,根据老年人护理及医疗需求的不同程度,在医疗集团内实行分级服务。三级医院、二级医院及社区提供阶梯化服务,同时针对老年人不同阶段的身体状况,实现向下及向上的服务转移,保证老年人能得到最适合的医疗护理服务。

4.3扩充专业人力资源队伍

推动我国养老事业的发展,弥补我国老年护理人才的缺口,必须重视当前养老机构从业人才队伍的挖掘和培养。培养一批专业的老年护理服务队伍。由医疗集团选派老年病医护专业人员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员进行相关培训。除了专业培训外,强化继续教育,促使从业人员更具专业化。同时,加大向社会进行老年护理人员招聘力度,按集团内人事聘任办法给予相应编制及待遇,充实到老年护理工作中去。

医疗服务行业现状篇(5)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3-0020-03

一、医疗健康产业的概念

狭义的医疗健康产业指医药产销及医疗服务直接相关的产业活动,总体分医药工业和医药服务,其中,医药工业包含五大子行业,医药服务包含医药商业、研发外包、医疗服务(见图1)。

广义的医疗健康产业则是指维护健康、修复健康、促进健康的产品生产、服务提供及信息传播等活动的总和。大健康产业由医疗性健康服务和非医疗性健康服务两大部分构成,已形成了四大基本产业群体:以医疗服务机构为主体的医疗产业,以药品、医疗器械以及其他医疗耗材产销为主体的医药产业,以保健食品、健康产品产销为主体的保健品产业,以个性化健康检测评估、咨询服务、调理康复、保障促进等为主体的健康管理服务产业。与此同时,我国大健康产业的产业链已经逐步完善,新兴业态正在不断涌现。健康领域新兴产业包括养老产业、医疗旅游、营养保健产品研发制造、高端医疗器械研发制造等。

二、“互联网+”环境下医疗健康行业的发展现状

(一)医药市场的发展现状

《中国健康产业蓝皮书(2016版)》(以下简称《蓝皮书》)详细的分析了2015年我国医药、医疗器械以及医疗服务行业细分市场的情况。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市场上化学药物的销售额达到8 880亿元,占国内医药市场总量的66.5%。从未来趋势看,医药产品的质量标准和运营规范的提升将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化学药领域的兼并重组,特别是一致性评价的推进将很可能明显改变化学药市场竞争的格局。2015年,国内中成药市场增长趋缓,总体市场规模约为3 379亿元,占国内医药市场总量的25.3%。《蓝皮书》预测,从发展趋势看,得益于中国政府对中医药产业的支持,未来行业仍有着明显的增长机会,而这需要各大企业进一步对产品和技术的研发投入。2015年,中国市场上生物药物的销售额为1 095亿元,占国内医药市场总量的8.2%左右。预计未来我国的生物制药市场仍有巨大的增长空间。

(二)医疗器械市场的发展现状

在医疗器械市场方面,根据中国医药工业信息中心推算,近几年来,国内医疗器械市场一直保持着两位数的增长率,2010―2014年,市场规模扩大了1倍以上,市场总量从2010年的1 200多亿元增长至2015年的3 000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20%;预计到2019年行业规模将再翻一番,达到6 000亿元左右的规模。影像科设设备、检验科设备、心血管设备、骨科设备、信息科设备是医械行业最大的5个细分领域,《蓝皮书》预测,国内产品将向高端领域突破,产业融合将成为大势所趋,信息化和大数据将成为医疗器械市场发展的新的助推器。

(三)医疗服务市场的发展现状

在医疗服务市场方面,中国医疗服务市场规模从2011年的1.40万亿元增长至2014年的约2.20多万亿元。基于国家卫计委的统计,中国医药工业信息中心预计2019年中国医疗服务市场规模达到4.338万亿元。目前,公立医院医疗服务收入占比78%,社区基层与私营医院所占比例仅为11%和8%左右。预计到2020年我国人均私营医院床位数将翻三番,届时,私营医院医疗服务收入所占比重将大幅提高。

三、“互联网+”环境下医疗健康行业的创新

在“互联网+”环境下,医疗健康行业必须进行创新,实现互联网医疗,弥补传统医疗模式的缺陷,帮助患者更好进行科学、有效的预防疾病,实现治未病;使优质医疗资源进行跨时空的最佳配置,优化患者院内就医流程,帮助病人免去不必要的到院就医,节约时间,提高效率;给患者更方便快捷、便宜的购药体验,促进医患沟通,使医生价值最大化、服务最优化。提高医疗服务效率,提升医疗水平和健康管理能力。

(一)创新健康管理方式

健康管理包含保健食品、器械设备、健康追踪、体检、健身养生等多个领域,其核心是预防医学的思想。近年来,健康管理已逐渐发展成为社会热点,作为一般医疗服务的“升级版”,未来将向个性化、多元化方向发展。

互联网医疗下全新的健康管理理念、技术和手段,能够有效促进疾病预防,医病于未病,帮助降低医疗机构压力,提高国民健康水平。传统医疗环境下,多数患者出现明显病症才就医,这种健康管理方式通过互联网医疗会变为主动进行疾病的预防。首先,人们可通过穿戴先进的医疗设备将生命体征指标数据化。通过穿戴设备患者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自我健康管理,实时获得数据,及时筛查、预防疾病;将获取的身体各项体征数据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寻找疾病与日常生活行为的关系,并及时咨询专业医护人员。其次,通过基因检测筛查致病基因,预估疾病发生风险。患者可以通过合理饮食、积极运动等方式尽早进行预防,减少预防疾病的发生。健康管理的未来趋势见图2。

(二)创新就医方式

互联网问诊平台通过在线问诊、诊前咨询,初步了解用户的病症情况,引导其科学、合理就医,推动医疗资源使用情况的倒三七模式向正三七模式发展,最终实现医疗资源的合理使用,因而将成为分级诊疗的有效手段。而传统医疗服务模式为“四面墙加一张检查台”,患者必须亲自前往医院就诊。由于目前我国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医疗基础设施薄弱,出现了挂号难、医疗效率低、医疗服务质量低等诸多问题。

图2 健康管理的未来趋势

互联网医疗环境下,不需要政府重新建造医院、诊所,只需要通过“虚拟化”的医疗体制和系统,对患者进行远程监控,管理患者的信息即可。这样就会将医疗服务惠及更多的患者。跨时空的优质医疗资源的配置将极大改善医疗服务效率,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提升就医体验。互联网医疗与传统医疗的就医路径对比见图3。

图3 互联网医疗与传统医疗的就医路径对比

(三)改善就医体验

“挂号排队时间长、看病等待时间长、取药排队时间长及医生问诊时间短”这一“三长一短”使就医体验饱受社会诟病。互联网医疗的出现使得“根治”这一“顽疾”指日可待。与传统就医体验相比,互联网医疗就医过程更加快捷,减少排队时间,提高服务效率和患者满意度,改善就医体验。在互联网医疗环境下,患者可以通过互联网随时进行挂号,大大节约时间;同时,医院根据不同科室的预约可以提前调配医生,缩短患者候诊时间,缓解医院的看病难问题。在候诊环节,患者可以通过科室导航服务快速找到相应的科室;在缴费环节,可以通过网络支付,如可以通过微信、支付宝等方式,节省了到窗口排队缴费的时间;在获取检验报告环节,患者可在手机上查看报告,不需要再到医院提取;在院外康复环节,通过在线问诊或者远程医疗设置,患者可以与医生随时咨询,针对病情及时采取相应的办法。

(四)创新购药方式

传统医疗行业购药环节存在诸多痛点:处方用药不透明,购药方式多为医院看病购药以及实体零售药店购药,取药时间长且路途用时长。互联网医疗通过医药电商,可以实现让用户更方便、快捷、便宜的购买药品。方式主要以B2C和O2O两种方式。例如,O2O模式通过实体零售药店的快速物流配送,实现在1个小时内完成药品的配送,为用户带来更加快捷的购药体验。B2C模式则通过互联网药店或者第三方医药平台,对药品信息进行快速查询、比价,查看是否支持医保报销,用户在网上完成下单,药品在1―2天内就能收到。

随着网售处方药政策的放开,医药分离的状况愈加明晰,互联网医疗销售的药品种类将迎来大幅增长,医药电商的购药方式正在加速重构传统的购药方式,为用户带去更好体验。新医改的公立医院改革和药品供应保障体系改革是破除“看病贵”问题的针对性改革措施(见图4)。

(五)重构医患生态

当前,医患冲突不断升级。互联网医疗环境下,医患关系会得到改善。医生可以通过互联网以健康管理、自诊等方式在线上与患者进行沟通咨询。通过在线问诊可以缓解医疗资源的不对称,优秀的医生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时间为更多患者提供诊断,收获口碑和名誉,恢复“白衣天使”称号。互联网医疗通过线上和线下的服务,优化服务流程,为患者提供导诊、释疑、咨询等人性化服务和人文关怀,使传统医疗的“三长一短”现状得以缓解,使患者就医更加方便,给患者带来更加温暖的体验。

参考文献:

[1] 唐克媛.互联网医疗健康行业融资情况分析[J].时代金融,2015,(11)

医疗服务行业现状篇(6)

1药学服务概述

药学服务概念最初是由美国学者于20世纪末提出,公众普遍接是在20世纪80年代[2]。1990年美国Hepler和Strand两位学者给出药学服务(Pharmaceu-ticalcare)的定义:即以达到特定治疗目标为目的进而改善患者的生命质量而提供的一种直接的、负责的与药物相关的服务。它是一种以患者为中心的主动服务,药师需要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术保障患者获得满意的药物治疗结果,并在保障治疗效果与安全性的基础上努力降低患者的医疗费用。

2强化医院药学服务转型的重要意义

目前,我国生产、经营的大多数药品以处方药的形式销售使用,80%是通过医院药学部门销售给患者[3]。医院是开具药品处方的重要单位,因此医院药学服务是医院医疗服务工作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我国医疗改革不断推进、医疗体系逐渐完善,医院药学人员的职责已发生明显变化;医院药学服务模式面临巨大转变,现代药学服务模式与传统药学服务模式具有明显差异,但我国大部分医院目前仍使用传统药学服务模式[4]。因此,探究医院药学服务转型,提升药学服务质量,对于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有效利用卫生资源,更好地服务于患者以及药学部门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国外医院药学服务现状

3.1加拿大医院药学服务现状

加拿大医院的医疗小组由医师、护师及药师组成,负责患者的药物治疗[5],药师、医师、护师与患者共同预防、解决药物相关问题,以提升治疗效果。药师负责提供药物治疗方案及药物修改方案、药学信息支持、保证疗效同时降低药品费用、监测药物疗效、报告不良反应、为重症患者提供出院用药管理服务等,同时药师还参与制订医院药品目录、临床指南与药品政策,确保药物使用的经济性与合理性。

3.2美国医院药学服务现状

美国作为临床药学的发源地,是当前药学服务发展较为完善、模式较为成熟的国家之一。目前在美国,平均每百张床配备各类药学专业人员达17.37人[6],病区由医师、护师与临床药师共同管理。临床药师的主要工作为查房、查看患者病历及其血药浓度和检验报告等,并根据这些结果制订和调整药物治疗方案,同时为患者、医师及护师提供药学支持;临床药师还负责病区医嘱审核,以确保药物使用经济合理;负责编写药讯,收集和提供药品情报及信息[7]。

3.3英国医院药学服务现状

英国医院内临床药师药学服务内容与美国相似,但英国的临床药师相比美国处方权更为广泛,除药学查房、参与临床用药品规范制订、医嘱审核和出院用药教育外,还可建议患者要求医师更改处方。在慢性疾病患者的治疗中,经专业授权的药师可调整患者用药剂量,还可为患者开具特定疾病的常用药物[8]。

3.4日本医院药学服务现状

日本医院药学服务已发展成为一套完善的药学服务系统,其服务内容除包括调剂、药品储存管理、无菌注射剂制备、制剂外,还在调剂如糖尿病、高血压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等一些与生活饮食习惯相关疾病的治疗药物时,需要负责患者用药教育。药学咨询是针对门诊患者及医护人员提供的,药师在提供药学咨询服务基础上,需开展治疗药物监测,并设计合理剂量,以保证患者用药安全。药师为住院患者提供药学监护、药物信息支持以及用药指导等药学服务,并为社区药师提供患者的用药信息。日本医院药学也对研发中药物的临床试验进行管理。药师参与医疗团队如感染控制、营养支持、临终关怀团队等,充分发挥药学专业技术人员的作用[9]。

3.5澳大利亚医院药学服务现状

澳大利亚的公立医院实行按病种付费制。医院药师中50%药师为临床药师,与其他国家临床药师相似,其主要的工作为查房、参与治疗方案设计、药学咨询与药学监护、门诊药学服务、其他药学专科服务(肿瘤等)、无菌注射剂配制与处方点评等。药师若发现医师开具的处方不合理,可建议修改,若医师拒绝修改,药师有权拒绝配药[10]。3.6国外医院药学服务对我国的启示通过对各国医院药学服务的发展现状研究发现,药师普遍在临床药物治疗中参与度较高,人员配备较充足且专业技术水平较高、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包括电子信息系统及相关检测仪器、国家政策支持度较高,其中英国药师具有部分处方权、公众包括医务人员对临床药师的认可度较高、付费体系等较完善,既能够确保医师、药师的经济收入,同时也可以保障患者的经济利益。

4国内医院药学服务存在的问题

我国药学服务起步较晚,目前尚处于发展阶段,已初步建立药学服务内容的基本结构体系。目前,我国医院药学服务大致可分为以下三部分:1)药品采购、储存及调剂等传统药学服务内容,并增加了药物咨询、不良反应上报等内容;2)药师深入临床参与会诊及病例分析,查看患者血药浓度监测等结果并制订相应药物治疗方案、为患者及医护人员提供药学信息咨询;3)将临床药物治疗中发现的问题通过实验研究、分析血药浓度检测结果等方法解决,为制订个体化给药方案提供依据。

4.1专业技术人员不足

我国药学服务人员数量相对匮乏、且专业水平偏低,无法满足社会需求。2005年,我国卫生主管部门启动临床药师岗位培训项目,借鉴国外发展经验,加速专科专职临床药学服务人才培养。自2006年首批临床药师培训基地成立以来,截止2018年7月,在我国已有200余所临床药师培训基地,师资培训基地共17所,临床药师培训已扩展至包括通科在内的呼吸内科、重症监护病房(ICU)、心血管内科、肿瘤内科等15个专业[11]。但培养的符合临床药师资格人员仍不能满足临床需求。

4.2医疗付费体系缺陷

美国实行按病种付费,医保系统按照患者所缴纳的医疗保险额度和疾病种类为患者缴纳医疗费用,医师与药师根据患者治疗费用额度制订治疗方案,总费用固定,在确保治疗效果情况下,尽可能地选用疗效好且价格低的药品。国外学者针对药学服务研究发现,在临床药师参与的药学服务团队中,临床药师查阅病历,参与查房,建议调整药物治疗方案,可缩短患者住院时间,降低医疗费用[12],并且临床药师参与患者治疗的程度和频率越高,患者病死率越低,所导致的卫生资源浪费现象也可以得到一定缓解[13]。我国个人医疗保险报销基本上由国家医疗保险管理部门承担大部分,个人承担小部分,对医师在诊疗过程中所开具的诊疗项目及药物治疗方案没有额度限制,这就导致了“过度医疗”现象的存在,甚至出现了部分医疗机构与患者联合“骗保”的不法行为。自取消公立医院药品加成后,药剂科成为医疗机构的“消耗性”科室,即非但没有盈利,还需要医疗机构投入额外的人员经费维持,这也是造成医疗机构药学人才缺失的原因之一。

4.3法律法规不完善

我国目前未出台《药师法》《药事服务法》等与药师职责药学服务相关的法律,而规范性文件及行政规章不具有法律约束力,医疗机构药学服务工作没有标准的操作规程、药师的责任与权利不明确,加上紧张的医患关系,导致药学服务工作无法切实贴近临床为患者服务。

4.4基础设施与社会意识阻碍

基础设施不健全,目前大部分医疗机构的电子信息系统不能够支持临床药师“以患者为中心”,服务临床的工作需求;大部分药学服务团队没有相应的治疗药物血药浓度监测及相关检验的仪器设备等,建设水平不能支撑更高层次的药学服务水准。在我国,药学服务的概念是全新的、陌生的,公众对临床药师的工作内容及药学服务的重要性并不了解,药学服务缺乏发展的土壤根基。其次医院领导层、医师、护师、患者在医院药学服务工作的开展中存在持有不配合态度的情况。自国家大力发展医疗机构药学服务以来,基层医疗机构增加了许多有关合理用药的数据统计工作,需要由临床药师完成,工作任务的增加,加上人员的不足,造成了临床药师的工作性质偏离药学服务宗旨。

5加强我国医院药学服务的对策及建议

5.1加快专业技术人员培养

一方面从临床药学专业本科教育及对临床药师的继续教育和培训两方面加快对临床药师的培养,使专业技术符合标准的药学人才进入社会从事医院药学服务工作。另一方面,药师进入临床工作中,真正参与患者治疗方案的制订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

5.2完善医疗付费体系

推行按病种付费制度及分级诊疗制度,从根本上解决目前“看病难、看病贵”的医疗现状,医疗机构增设药师服务费,在确保药学服务为医疗机构带来一定效益的同时,为患者提供最优化、最经济适宜的药物治疗方案,体现药学服务在医疗服务中的重要作用和基本地位。

5.3政府应积极出台相关政策

医疗服务行业现状篇(7)

移动医疗服务技术发展前景

移动医疗设备可以为人们提供更便捷的医疗护理服务,提升或维护患者的健康状态,并促进医疗行业的发展[11]。移动医疗服务在紧急事故处理[3],慢性疾病的日常护理和远程医疗服务[1]领域都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在移动医疗服务平台下,无论是非紧急情况(头疼,感冒,咳嗽等),还是紧急情况(交通事故,烧伤,急性胃痛等),用户都可以通过移动医疗设备与移动医疗服务中心取得及时联系,轻松地获取医疗帮助[12]。动通信网络的普及和低成本的手机、PAD等终端设备,为移动医疗服务的发展提供了可行的技术基础。近年来,移动通信技术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大量的应用和服务都可以通过低成本的带宽接入通信网络,同时网络覆盖范围也不断扩展,这些现象都为移动医疗服务应用的发展提供了帮助。紧急状况的处理移动医疗服务设备可以在患者遇到紧急的生命威胁状况时,通过移动医疗服务平台,将患者的实时数据传送给附近的救助者或医疗服务中心。当紧急状况发生时,移动医疗服务设备可以迅速收集当时的有关信息,包括患者的地址、健康记录信息以及生理状况,供医护人员了解并及时施救[3]。目前,在医疗紧急事故中,因未获得及时拯救而丧命的人很多,移动医疗服务设备有助于缓解这一状况。根据医疗卫生统计年鉴[13],2009年,我国有166万的居民死于交通运输事故,若在发生交通运输事故时,患者能及时获得合理的救治,交通运输事故死亡率将大大降低。同样,我国每年急性病患病率很高,由于病情紧急和交通问题而延误就医,导致病情加重甚至丢失生命的病例也非常普遍。移动医疗服务可有效缓解紧急状况给患者带来的就医压力。使用信息传输方式中的动态方式,将紧急状况中患者的医疗信息发送给离患者最近的医疗点,可更高效地展开施救,并且为医院优化了医疗资源的配置。慢性疾病的监控慢性疾病是长期积累形成疾病形态损害的疾病的总称[14],具有病程长、病因复杂、健康损害和社会危害严重等恶劣影响。慢性病长期以来一直给很多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一旦防治不及时,会造成经济、生命等方面的危害。慢性病需要长期的医治,传统的医疗方式是住院治疗。但由于地理位置、经济条件和教育限制等各方面的原因,往往给慢性病的长期治疗带来了很多障碍[1]。2003年,我国慢性病患病人数达到近1.6亿人,而2008年上升至2亿多人,可见慢性病在我国的分布比重非常大。慢性病的治疗导致医疗资源的长期占用,是造成医疗资源短缺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移动医疗服务技术可以大幅度减轻慢性病的治疗压力。慢性病患者在佩戴移动医疗终端设备的情况下,接受远程医疗监控。BAN将患者的生物信号实时的发送给远程监控系统,医生查看发送过来的数据,当发生异常或病情加重时,再进行入院治疗。移动医疗终端设备可以替代医院的某些医疗设备,无需留院查看,即可获取医疗数据。这一技术不仅给慢性病患者带来了自由,减轻了住院的经济负担,而且为医院节约了医疗资源。特别是,与慢性病性质相似,老年人需要长期的医疗监控。由于老年人的患病率是所有年龄阶层中的最高者,因此,老年人需要更多的医疗关注。最有效的方法是让每一个老年人都佩戴移动医疗设备,进行实时的医疗监控。为偏远地区就医提供帮助目前,解决偏远地区就医难的主要途径是使用流动医院,虽然给偏远地区的人们带来了不少便利,但是流动医院的构建也需要投入大量的医疗资源,就医成本依然较高[15]。移动医疗服务可以为偏远地区就医难的问题提供一些解决途径。远程医疗是最有效的解决方法,移动医疗属于远程医疗的一种方式。偏远地区的居民可以借助移动医疗设备将医疗信息传输给远程的医疗中心,医疗中心也可以借助移动医疗设备为患者开展远程治疗。在很多情况下,偏远地区的居民无需前往医院即可获得医疗服务,移动医疗服务大大降低了偏远地区居民就医的医疗成本。

医疗服务行业现状篇(8)

2012年两会上,医疗改革问题仍是代表们议论的热点,也是媒体关注的重点。医疗问题涉及民生,自然是百姓所最为关心的现实问题之一。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来说,不健全的医疗保险制度已经到了迫切需要深入改革的地步。

一、我国医疗卫生服务的现状

1.“看病难、看病贵”已是不争的事实。卫生部副部长朱庆生,在卫生部中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进展情况新闻会上曾说到,在农村,有40%~60%的人看不起病,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在中西部地区,因看不起病、住不起医院在家里死亡的人数估计在60%~80%之间。2003年,我国农民的人均收入是2622元,根据第三次卫生服务调查的结果,2003年农民住院例均费用是2236元。这就是说,如果一个农民家庭有一人住院,很可能这一年的收入就全部用到医疗费用上了。

2.医院“只认钱,不认人”已成共识。病人入院必须先交一笔押金这也是潜规则。据中新网重庆报道,仅仅因为深更半夜未带足现金,渝州大学陶国林老师在押光身上所有钱物后,仍眼睁睁看着自己患急性阑尾炎的学生得不到救治,其中一头发花白的医生竟作答:“我们只认钱,不认人”。医院面对日益增多的有意或无意逃避支付医药费的现象可能也有自己的苦衷,可与救死扶伤的责任相比,孰重孰轻不难分清。

3.医疗服务越来越成为少数富人的特权。因经济原因,多数民众的医疗需求无法得到满足。穷人甚至无法享受最基本的医疗服务。据统计,我国20%的富人拥有80%以上的银行存款,可见,穷人或不太富有的人占了绝大多数,政府理应保障这些人获得最基本的医疗。目前,我国卫生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是1.6%~1.7%。在这部分少得可怜的财政支出中,医疗费用的70%用在城市,30%用在农村;而我国70%的人口在农村,也就是说30%的城市人占用了70%的卫生资源,包括政府的支出。在这30%的城市人口中,也是少数富人占据了绝大多数的资源和经费。当一些富人住贵宾病房的时候,而另一些贫穷的工人、农民却因交不起住院费而在等死,中国的医疗服务是何等的不健全,不公平。

4.医疗改革成效不大。有人说“10年医改一场空”,这可能有点言过其实,但说其成效不大完全符合实际。10年来的医疗服务体制改革主要在城市展开,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从整体上看,成效不明显,存在不少突出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公立医院运行机制存在问题,公益性质淡化;社会资源进入医疗服务领域不畅,发展不快;医疗服务监管薄弱,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缓慢,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仍很突出。笔者认为新医改应以广大民众为服务对象,让占70%的大多数平民、穷人能提高身体素质,保障健康,让平民百姓能真正能看得起病,能治好病,这是最起码的民意诉求。

二、深化医疗卫生服务改革之我见

我国的医疗卫生服务是政府实行一定福利政策的社会公益事业。医疗改革应从构建“公共卫生体系”“医疗服务体系”两方面着手,继续遵循三个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走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不能盲目照搬外国的发展模式;

二是坚持卫生事业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宗旨和公益性质,医疗卫生机构不能变成追求经济利益的场所;

三是政府承担公共卫生和维护居民健康权益的责任,增加卫生投入、提供公共服务、加强医疗卫生监管依然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

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1.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公共卫生管理。预防重大传染病的流行和蔓延,有效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为群众提供基本医疗保障,维护人民身体健康;加强卫生行业监管,维护群众就医安全;加强健康宣传教育,改善生活工作环境,减少疾病发生。

2.加快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公共卫生体系应完全是公益性非盈利的事业单位,其经费应有各级财政分担,国家要逐年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支出的比例,加大对地方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投入。

3.加强重大传染病防治。重点控制艾滋病、肝炎、结核病、血吸虫病等重大疾病的发生和流行。

医疗服务行业现状篇(9)

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是重大民生问题,医疗人才是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关键,国家采取多种政策促进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政策落实不完全,改革未能做到因地制宜,贴近基层医疗现状,导致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缓慢。通过深入调查得出十堰市整体卫生事业发展迅速,卫生人才大幅度增长。但基层医疗人才还十分匮乏,高层次医疗人才流失比较严重。文章针对十堰地区基层医疗队伍人才建设现状发现问题并对问题作出研究性建议。

1人才现状

1.1人才匮乏

1.1.1编制不足 据调查发现,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健康。从而对医疗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医疗机构为了适应社会变化和满足人们的需求大力发展人才建设。到2015年7月,整个十堰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编制已经超过《医院编制标准》中制定的标准。《医院编制标准》是于1984颁布,此标准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人们对医疗的需求。特别是基层医疗机构,既缺少医疗人才也没有足够的编制。部分医务工作者因无法成为编制内人员而退出医疗事业单位从事其他行业。

1.1.2环境艰苦 基层医疗机构的就业环境与大医院相差甚远,特别是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据访谈结果:47.25%的基层医疗工作者认为环境艰苦、交通不便、硬件措施不完善是基层医疗机构人才匮乏的主要原因。在医学生问卷调查中54.52%的医学生不愿意到基层工作的主要原因也是工作环境差,设备陈旧等一系列导致在基层医疗机构发展前景受到限制。

1.1.3薪水不高 医务人员的薪水由基本工资与绩效构成。由于基层医疗机构的业绩受到基层医疗水平低下和人口密度小的影响,从而导致医疗工作者的工资低下,绩效考核缺乏科学性成为优秀医疗人才选择往更大的医院工作的原因。对于基层的社区医疗服务站由于国家的管理制度和资金不到位,很多都已变成“盈亏自筹”。在一些一些农村地区,社区医疗服务站的。更有一部分放下了工作,外出务工。34.32%的基层医务人员表示工资低是人才流失的重要原因。而在校医学生的预期平均工资为3500元左右。

1.14医学生缺少奉献精神 医学生是医疗人才的后备力量,是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的基石,同时医学毕业生也是基层医院发展渴求的人才。而目前医学生缺乏到基层服务的就业观,每年招聘中县级以下的医疗招聘单位都处于尴尬局面。据在郧西县卫生局调查发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招聘近5年来都没有达标。学校教育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脱轨导致基层医疗人才建设难以快速发展。在免费医学生政策下,十堰市2015年免费医学毕业生18名,仅有12名履行合约到基层工作。医学生的调查问卷表明:88.61%的本科医学生不愿意回到基层工作。

1.1.5人才培养滞后 基层医院一味靠引进人才来促进发展,对于人才的培养不够重视。事实上,基层医院很难引进技术人才。由于基层医院的现实条件,经过培养的优秀人才很容易流失,这也就导致医院不愿意花精力去培养人才。

1.2基层医务工作者素质不高 基层医务工作者的素质是我国基层卫生服务质量基础。在十堰郧西县卫生局的调查中发现: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大多数都是专科生,本科生的数量屈指可数,更有部分乡镇医院没有本科医生。而村卫生室的医务人员文化程度基本上都在中专以下,大多都是“赤脚医生”。这就导致基层医疗整体素质不能满足如今的医疗卫生现状的要求,基层下的人们也就难以享受到较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基层医疗机构医务工作者配备也不合理,医生几乎是年龄大、学历低、 职称低,具有高技术医生十分少见,无证上岗现象比较严重。在这现实的基层医疗环境下,人们不愿到基层医疗机构就医,医院缺少病人,间接影响到人才的吸引和保留。

2解决对策

2.1落实政策

2.1.1以政府为主导,基层医疗机构积极落实《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培训暂行规定》这一政策,不断加强人才培训力度,坚持按需施教、讲求实效的原则。完善乡镇卫生院卫技人员培训的监督、检查和评估制度,认真对培训基地的资格认定和评估考核。

2.1.2积极实施《关于加强农村卫生人才培养的队伍建设的意见》。采取有效措施稳定农村卫生人才队伍,要坚持从实际出发,以业绩、能力为主的原则,评价和使用农村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对长期在农村基层工作的卫生技术人员职称晋升,给予适当倾斜。

2.1.3医学院校、卫生局、政府等相关部门共同加强《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政策宣传。开展积极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地把个人理想同国家与社会的需要紧密结合起来。加强医学生基层就业优惠政策实施。

2.1.4采取措施适当控制大医院与小医院之间人才争夺,维持基层医院人才数量。落实扶持政策,科学合理开展扶植,对扶持做到因地制宜。

2.2解决基层医院自身问题

2.2.1改善医疗环境 更新乡镇医疗机构公共基础设备,增添先进医疗设备。改善医务工作者办公环境和患者的住房环境。营造医院内部竞争氛围,不断发现人才。

2.2.2提高待遇 科学化绩效考评,切实提高基层医务工作者薪水。合理安排医务工作者工作时间。完善基层医疗机构的运行机制,统筹安排医务工作者的工作时间与待遇问题。

2.3加强人才培养

2.3.1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在医疗人才匮乏的情况下从医学生数量和质量入手。扩大医学生招生力度来增加医疗人才的数量,强化医学实践教育增强医疗人才能力。让足够数量的医学人才来支持基层医疗队伍建设。

2.3.2加强医学生思想教育 医学院校积极培养医学技术和加强思想教育。培养医学生奉献精神,倡导医学生到服务基层服务的思想。全面提高医学生思想觉悟,让更多的医学生能够做到“从基层来,到基层去”。

人才是第一生产力,医疗人才是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中最重要的因素,也是医院发展的核心。只有政府重视基层医疗人才建设,落实政策。基层医疗单位积极响应国家政策改革,配合国家关于基层医疗队伍人才建设的一系列措施,重视基层人才,发展基层人才,积极引导医学生到基层就业。基层医疗队伍建设才能落实,基层医疗服务水平才能快速提高。

参考文献:

[1]刘玉.农村基层医疗队伍现状分析与思考[B].2014,09.

[2]胡方.基层医疗机构卫生服务人才发展困境与对策[J].人力资源管理,2015,02,08.

[3]杨廉洁,尚兴科.医院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及意见[A].2011,02.

[4]曹威.医学生基层就业工作体系的构建[A].

[5]周国田,李雪清,乐燕,等.医院人才建设应把握的几个环节.2003,06.

医疗服务行业现状篇(10)

【关键词】医院建设;全科医生;医疗培训;现状;解决方法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0.850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6271-01

近年来,随着社会医疗水平的总体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已经得到了全面的提升,在当前时期,社会生活质量不断上升的同时,人们对于医疗卫生方面的需求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医院等医疗部门在发展过程中必须着力培养新型医疗人才,不断增强社会服务理念,以培养全科医生带动医院综合医疗实力的增长。但就当前我国主要医疗形势来看,医院专科医生很多,但全科医生队伍建设表现出人才匮乏,尤其是基层医院和社区医院等小型医疗单位,全科医生的数量更少。全科医生数量的不足,严重制约了当前医疗技术和医疗服务的发展,全科医生的培养既需要政府部门的支持,也需要医院等医疗机构的密切配合,共同为全科医生的培养创造良好的条件。现将国内医院全科医生培训现状以及存在问题报道如下:

1全科医生的培训目标定位

全科医生培训相关课程起步和发展都比较缓慢,因此当前阶段对全科医生的培训目标与工作职责定义还没有准确的解释。近年来,全科医生作为医学人才中备受关注的焦点,虽然很多在职医生通过了多门科室的专业培训,接受过较为系统的医学教育,但在实际工作中对于自身能力定位不准。当前对于全科医生职业定义拥有自身学科的定义范围,主要是以研究健康问题为职业核心,并且对疾病的预防、诊断、控制以及康复护理等阶段都有专业技能组合的复合型人才,对患者进行风险因素评估和疾病管控。

根据国内医院对全科医生在职工作的岗位计划分析,全科医生在职岗位主要职责分为:①收集和建立患者健康档案资料;②对当前医院辖区内的多发病以及社会重点防控疾病进行会诊;③对本院危重患者进行入院前的急救工作;④对医院辖区内的疾病易感染和易发人群进行健康跟踪;⑤对本院辖区内的慢性病患者进行长期健康管理;⑥进行医院疾病控制以及疾病防治的延伸服务;⑦对医院辖区进行常见病、多发性疾病知识的防治与治疗知识普及;⑧定期开展医院伤残患者的康复诊疗与观察;⑨配合医院辖区计生委进行计划生育宣传;⑩对疾病和疫情的防控进行团队协商、交流,提供辖区内的医疗保健服务。

2全科医生的认定

全科医生作为医疗系统中的新兴职业,全科医生在待遇方面需要与其他医生拥有相同的经济价值,因此,医院必须对全科医生的职业价值进行充分认可,为全科医生岗位提供合理的经济待遇才能留住全科医生,也才能够开拓更为广泛的渠道吸收优秀人才加入到全科医生的行列之中。对于全科医生价值方面的认定首先体现在待遇问题上,其中包括全科医生的薪资水平、晋升机会和发展空间等诸多综合性因素。只有在全科医生的待遇问题上与其他医生具有相同的发展机会,才能不断激发全科医生的工作积极性,因此医院需要在全科医生的认定表尊与考核标准方面制定具体的方案,并且将全科医生的职业认定纳入医院绩效奖励范畴之内,促进医院以及附属辖区的卫生服务工作水平不断得到提升。

3全科医生的发展现状分析

当前全科医生在医疗卫生事业中的所占比例还很小,全科医生作为新兴医务工作者,是基于城乡医疗卫生体制不断健全和完善的作用下形成的,尤其是国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的不断完善,数量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对于基层医院社会职能的发挥就需要聘用全科医生,尤其是基层医院在不断完善医疗卫生建设的过程中,需要通过全科医生对医院辖区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但当前各类医院中全科医生数量匮乏,很难满足当前医院服务的基本要求。当前时期,医院全科医生方面村扎起的问题组要表现为:基层医院全科医生的医疗素质不高,医疗卫生服务观念落后,很难适应现代化的医疗服务;由于全科医生属于新兴医疗职位,在岗位认定与薪资待遇评定方面没有具体的标准,很多基层医院对于全科医生的薪资拟定不合理,使得很多医院无法留住全职医生人才。有调查表明,目前全科医生队伍总体素质不高、人才数量不足的问题依然突出,人员比例、学历、职称及专业构成比也不尽合理。此外,高等院校培养的全科医生和基层卫生护理人员,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难以满足当前基层卫生服务发展的需要。全科医学生毕业后教育及各地全科医学规范化培训的师资、经费等问题也没有很好的解决方案。

4全科医生教育培训建议

4.1结合实情,政府支持我国对于全科医生的培训是在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国家对于全科医生的培训以及课程拟定进行了长期的实践探索,目前,全国很多城市大型医疗机构及其联合会分别组建了全科医生培训班,结合全科医生临床治疗应用的实际经验,对全科医生进行基层医疗服务以及全科医疗服务理念进行教学,对省市辖区内的医院进行全科医生专项培训。由于各地区全科医生服务条件与职责各不相同,因此对于全科医生的培养需要结合本地区医疗条件与全职医生需求空缺来确定全职医生的服务职能,并通过各个医疗合作渠道来增强全科医生的实践服务经验。

4.2培养标准国内医院对在职培训的全科医生进行为其半年的全科课程学习安排,其中包括对全科医生需要应用的医疗诊断技能的实际经验培训,全科医生应当在医院下去社会服务过程中表现出重要作用,因此主要培训方向是对全科医生进行服务于会诊方面的综合性医疗服务培训,增强医生的服务理念。

4.3加大投入国内全科医生在当前阶段还存在较大的空缺,因此在国家医疗卫生事业改革的过程中,需要通过政策导向以及资金投入倾斜等方式来加大对全科医生培养的投入,尤其是在国内大中型城市通过与医学类高校合作的方式,来切实加强全科医生的技术支持,以各类大型医院作为全科医生的培养依托,不断深化对国内全科医生的投入。

5总结

全科医生作为新兴医疗职位,起步较晚,但在当前时期具有重要作用,对于扩大医疗卫生机构的社会服务职能,在建设服务型医疗体制的过程中,全科医生对于医院卫生机构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杨政雄.全科医生培养面临的问题分析[J].当代医学,2013,19(5:25-26.

上一篇: 对学校教学管理的建议 下一篇: 城市治理的重要性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