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劳动教育思想汇总十篇

时间:2024-01-31 16:30:17

古代劳动教育思想

古代劳动教育思想篇(1)

我国是一个文化历史悠久的国家,有着五千年的璀璨文化,可谓是源远流长。小学语文中选了很多古诗,这些古诗都是具有强烈的审美力和较强的艺术感染力,诗句精炼,旋律优美,趣味无穷。同时,这些古诗更凝聚着爱国主义思想,维系着我们伟大祖国和谐团结和经久不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古诗不失为非常理想的优秀素材。下面就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的问题。

一、挖掘爱国情感

在小学语文入选的古诗中很多诗篇都是含有浓厚爱国主义情感的,这些教材是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最好内容,教师要抓住这一个重要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渗透,让他们从小就有爱国的美好品德。学习我国古代诗歌,体会古诗文中蕴含的爱国主义情怀,潜移默化地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比如,伟大爱国诗人陆游曾写出:“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表达了诗人爱国统一的思想;王昌龄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保家卫国的精神状态……我们在教学的时候,要挖掘这些思想内涵,深入去了解诗人的爱国情怀,使学生受到爱国的教育,将来为祖国和人民作出自己的贡献。

二、咀嚼审美情趣

在古代有很多山水诗人,他们歌颂着祖国的壮美河山,由此让学生感到审美的教育。比如,李白的“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写得气势奔放和开阔,表现出一种愉快和乐观的心境;杨万里的“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表现了大自然中万物之间亲密和谐的关系;杜甫的“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使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乐曲的那种“行云流水”般的美妙。总之,教师要让学生从古诗中享受美。

三、爱人民的教育

古代劳动教育思想篇(2)

关键词:施特劳斯;自由教育;政治哲学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610(2014)04-0012-06

基金项目:2013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民主教育理论问题与实践挑战研究”;项目编号:13YJC880053。

收稿日期:2014-03-17

作者简介:张鲁宁(1980-),男,山东济宁人,教育学博士,鲁东大学教师教育学院讲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研究;烟台,264011。

列奥·施特劳斯(Leo Strauss)是20世纪最著名的政治哲学家之一,曾创立闻名于世的施特劳斯学派。施特劳斯一生著述十几部著作和大量的论文,这些作品涵盖政治哲学、神学、古典文献学等多门学科。虽然施特劳斯长时间任教于美国自由教育(liberal education)的大本营芝加哥大学,带着一帮弟子以研读经典的方式践行其自由教育的理念,但是,施特劳斯关于教育的研究却很少,主要体现在《什么是自由教育》(What is Liberal Education)、《自由教育与责任》(Liberal Education and Responsibility)等几篇论文之中,我们甚至可以说施特劳斯关于自由教育的研究就等同于其关于教育的研究。

自2000年前后,刘小枫先生引介施特劳斯的“政治哲学”到中国以来[1],“施特劳斯研究”已经成为中国学术界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2],施特劳斯的“自由教育”也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问题[3]。近几年,国内也出现多篇研究施特劳斯自由教育思想的论文,这对于我们全面了解这位新保守主义大师的思想和丰富我们对于自由教育内涵的理解都有着重要的价值[4]。但是,准确说来,施特劳斯是一位政治哲学家,而不是教育学家,施特劳斯对自由教育的理解也不同于西方近代大学以来的以“培养整全的人”为目的的自由教育。施特劳斯的自由教育思想源于柏拉图的《理想国》、《法律篇》中的教育,其根本特征是“引导资质较好的公民和年轻人,从政治生活走向哲学生活”,而对于施特劳斯来讲,自由教育就表现为在大学里“引导资质较好的年轻人,通过阅读伟大的经典著作,进行政治哲学追问”,但是,施特劳斯又认识到“最佳政治生活”是一个机运(chance)问题[5]34,并且“政治生活的最终目的只有哲学才能理解”[5]91,因此“引导资质较好的年轻人,从政治生活走向哲学生活,成为哲人”就成为施特劳斯政治哲学的最终目的,这同时也说明为什么施特劳斯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中不仅有很多闻名于世的哲学家,也有众多的美国政府中的高官[6],因为施特劳斯的政治哲学就需要“从政治生活走向哲学生活”。

因此,施特劳斯的自由教育思想是建立在其政治哲学思想基础之上的,对于施特劳斯来讲,自由教育首先是其从事政治哲学的方式,其次才表现为一种教育理念。如果脱离了施特劳斯的政治哲学背景研究其自由教育,那么我们看到的只能是失去了内在灵魂的自由教育的外在形式,而不是施特劳斯自由教育思想的本真内涵。因此,本文从施特劳斯自由教育与政治哲学关系的角度出发,考察施特劳斯提出自由教育的目的和依据,以及自由教育对施特劳斯古典政治哲学复兴的价值等问题。

一、古典政治哲学的表达方式与施特劳斯自由教育的提出

理解施特劳斯的自由教育思想,必须把握其政治哲学思想,因为,对于施特劳斯来讲,其自由教育思想就是其政治哲学思想的组成部分。当然,对于施特劳斯所认为的其自由教育思想是其政治哲学思想的组成部分的这个观点,我们总会有这样的疑问:在教育史上,自由教育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一种教育理念,但是为什么在施特劳斯这里却成为其政治哲学思想的组成部分?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先了解什么是施特劳斯所讲的政治哲学。

施特劳斯对于政治哲学的特殊理解是建立在其对于西方近代哲学和政治哲学的批判基础之上的。在施特劳斯看来,近代以来西方政治哲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在于认为整个世界应当按照哲学所认识的“真理”进行改造。于是,在近代政治哲学这种思想的主导之下,自17世纪以来,哲学也就逐渐地变成了一种改造政治的工具[7]34,而当哲学变成改造政治的意识形态的同时,“政治”也就变成“哲学化”的政治[8]29,政治也就在哲学的改造中失去其特定的内涵。

施特劳斯认为,近代以来出现在政治和哲学领域中的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就在于近代以来的政治哲学没有辨别清楚政治和哲学之间到底存在着一种怎样的关系,而真诚地认为可以通过追求真理的哲学来改造不符合真理的政治[7]34,其结果却造成近代以来政治和哲学的双重扭曲。因此,在施特劳斯看来,如果要消除出现在政治和哲学领域中的这两种现象,首要的问题就要去检讨哲学与政治之间到底存在着一种怎样的关系。也正是从这样一个问题出发,施特劳斯返回到苏格拉底和柏拉图,也就是返回到西方政治哲学的源头,以探讨政治哲学到底是一种怎样的活动[8]8。

经过深入的研究,施特劳斯指出政治哲学起源于苏格拉底,苏格拉底正是第一个从哲学转向了政治哲学的人[7]121。在施特劳斯看来,年轻的苏格拉底首先是一位哲人,其有着哲学家的癫狂,嘲笑一切的道德和习俗。但是,哲人苏格拉底在受到古希腊喜剧家阿里斯托芬(Aristophanes)在其喜剧《云》(The Clouds)中的攻击之后[9],苏格拉底深刻地认识到哲学对于政治社会的危害,以及政治社会可能对于哲人的迫害。因为哲学是一种追求真理的活动,必然试图用真理取代政治社会中的道德和习俗,但是任何政治社会的存在都离不开道德和习俗,因此,哲人的疯狂言论就有可能导致政治社会的瓦解,而哲人也可能会因为自己的疯狂言论而遭到政治社会的迫害。也正是认识到政治社会和哲学之间的这种冲突关系,苏格拉底深刻地认识到哲人要在政治社会中生存,就必须控制哲学的疯狂言说,而也正是为了控制哲学的疯狂言说,苏格拉底从哲学转向了政治哲学[10]。因此,在施特劳斯看来,苏格拉底哲学与苏格拉底政治哲学的最大不同就在于,苏格拉底政治哲学在“思想”方面与苏格拉底哲学一样的疯狂(madness),但是在言论表达和写作上却变得“清明(sobriety)与温良(moderation)”[7]123。而当苏格拉底从哲学转向政治哲学的同时,苏格拉底本人也从一个疯狂的哲人转变成一个遵守道德和习俗的好公民,而哲人苏格拉底则隐藏在好公民苏格拉底的身后。

张鲁宁:施特劳斯的自由教育思想及其根源

苏格拉底从哲人转变成了政治哲人,并不是意味着古典政治哲人不再参与政治生活,而是改变了参与政治生活的方式。如果说哲人苏格拉底参与政治生活的方式是嘲笑道德和习俗,教导人们追求真理,那么,政治哲人苏格拉底则是认识到这种参与政治的方式是有危害性的人。因而,古典政治哲人不会像现代政治哲学家那样企图通过哲学来改造政治,而是认识到政治哲学只能够改善而不能够颠覆政治社会。施特劳斯通过考证指出,对于古典政治哲人来说,在政治社会中既能够保持哲学家的思维,又能够参与政治生活的最好方式就在于教育立法者,也就是通过教育的方式教导立法者认识到本国政治的不完善,让立法者去追求更佳的政治,从而改善政治,这也就是《法律篇》中的教育方式[11]。然而施特劳斯又认识到在政治社会中直接教育当政的立法者可能会受到太多的限制,因而,更提倡《理想国》中的教育方式[12],也就是在当政者不在场的情况下,教育具有较好资质的未来的公民和立法者[13]135-138。

也正是受到古典政治哲学的启示,施特劳斯把自己的政治哲学落实到教育之中,也就是在大学里通过“自由教育”来培养未来的公民和立法者,并引导他们走向政治哲学。但是施特劳斯又认识到,在当代社会中已经没有像苏格拉底和柏拉图一样的政治哲人了,我们也已经无法实现古典政治哲人的教育方式,而唯一可能接近古典政治哲人和实现古典政治哲人教育方式的方法就在于阅读这些伟大心灵留下来的伟大的书(great books)[14]4,因此,施特劳斯的自由教育也就落实到领着一批学生阅读伟大的著作之中。

二、自由教育在于唤醒一个人灵魂的卓越与优秀

施特劳斯的政治哲学落实到政治生活之中就表现为自由教育,因此,自由教育既是施特劳斯在大学里从事教育的理念,也是其在政治生活中从事政治哲学的方式。当然,对于施特劳斯来讲,领着学生阅读经典著作仅仅是其自由教育的“显白目的”,而担当政治哲人的角色培养未来的公民和立法者[15]11-12才是其自由教育的“真正目标”。以至于在上世纪80年代,当施特劳斯的弟子和再传弟子大量进入美国政府的时候,有人大声惊呼施特劳斯才是“美国新保守党的教父”[16]。殊不知,对于施特劳斯来讲,自由教育的一个重要功能就在于培养参与政治的公民和立法者。

自由教育在于培养未来的公民和立法者?对于施特劳斯自由教育的这个“真正目标”,我们总是会有这样的疑问:培养未来的公民和立法者,这不是近代以来的博雅教育(自由教育)的功能吗,近代以来博雅教育的基本立场不就是通过教育公民来改造社会吗[17],施特劳斯的自由教育不就等同于近代以来的博雅教育了吗?在这儿我们需要辨析的是,如果我们把施特劳斯的自由教育等同于近代以来博雅教育,那么我们也就成为施特劳斯所批判的人。在施特劳斯看来,近代以来的博雅教育在于教导公民掌握真理以便改造不符合真理的政治社会,而这正是近代以来的博雅教育对于哲学和政治之间关系无知的结果。因此,施特劳斯的自由教育极力地反对近代以来博雅教育的这个教育目的。那么,施特劳斯的自由教育究竟在于把未来的公民和立法者培养成怎样的人呢?理解这个问题,成为我们理解施特劳斯自由教育思想的一个关键所在。

施特劳斯的自由教育在于把未来的公民培养成为怎样的人呢?施特劳斯在《什么是自由教育》一文中指出,“作为对优秀和完美品格的培养,自由教育在于唤醒一个人自身的卓越(excellence)与伟大气质(greatness)。”[14]7唤醒一个人自身的优秀与卓越,也就成为施特劳斯的自由教育在培养怎样的人的问题上给予我们的最明确的答案。但是怎样的人才是自身优秀与卓越的人呢?对于此,施特劳斯并没有给予我们更明确的答案,但是施特劳斯却给我们指出古典自由教育就是现代自由教育的榜样,古典自由教育所培养的人就是现代自由教育所培养的人的典范。因此,理解施特劳斯自由教育所讲的自身优异与卓越的人的关键,就在于理解施特劳斯所讲的古代自由教育所培养的人是怎样的人。

作为对古代自由教育的回应,施特劳斯在《自由教育与责任》一文中论述了古代自由教育的问题。在施特劳斯看来,古代的自由教育等同于贤人(gentleman)教育,对应于柏拉图所讲的公民作为统治者的理念,我们知道贤人也就是在城邦具有统治地位的公民,因此,贤人教育也就等同于公民作为统治者的教育。施特劳斯指出贤人主要接受的是技艺教育,技艺教育在于培养贤人的道德和智慧,而具有道德和智慧的人也就是能够追求良好城邦秩序的人[15]12,也就是城邦中优异与卓越的人,因此,古代的自由教育培养的就是适合于城邦统治的自身优异与卓越的人。在对古代自由教育的论述中,施特劳斯也论述自己所讲的自由教育在当代社会中的作用,“自由教育是在民主大众社会里建立高贵气质的必要努力”[14]6,而具有高贵气质的人也就是具有德性和智慧的人,也就是适合于民主政体的人,因此,施特劳斯所讲的自身优异与卓越的人也就是具有德性和智慧的适合于民主政体的人。

但是,如果我们认为施特劳斯的自由教育就在于培养具有德性和智慧的适合于民主政体的公民,那么我们也就降低了对于施特劳斯自由教育的理解。因为,在施特劳斯看来,参与政治生活仅仅是公民从政治生活走向哲学生活的必须方式,自由教育的最高目的在于培养哲人。施特劳斯曾比较哲人与贤人之间的差异,“如果说贤人在于占有智慧,那么哲人就在于追求智慧”[15]15,如果说贤人在于追求好的统治,那么哲人则在于追求什么是自然正当(natural right)的生活,因此,哲人不管是在德性上还是在智慧上都是高于贤人的。那么,为什么施特劳斯的自由教育还去培养适合于政体的公民呢,为什么不直接培养哲人呢?这也就是施特劳斯政治哲学的一个独特性特征,因为对于施特劳斯来讲,只有在参与政治生活的过程中,在对政治问题进行深入思考的过程中,一个人才可能认识到政治自身的不完备,才可能去追问什么是好的、什么是正当的政治生活,而在这个追问过程中,一个人才可以从政治生活走向哲学生活。

三、自由教育在于阅读伟大的书

在施特劳斯看来,“自由教育就在于以特有的小心,阅读那些最伟大的心灵留下的伟大的书。”[14]4因此,领着学生阅读大书也就成为了施特劳斯自由教育的实施方式。

阅读伟大的书,或者说阅读经典著作,这不是我们当前的博雅教育正在提倡的吗?那么,施特劳斯自由教育所提倡的阅读大书与我们当前教育雅教育所提倡的阅读经典著作之间有什么不同呢?事实上,这两种教育理念在阅读经典著作的观点上有着很大的不同,理解这种不同的关键就在于理解施特劳斯自由教育所提倡的大书是怎样的大书,以及施特劳斯自由教育所提倡的阅读大书的方法是怎样的方法。

什么样的书才是施特劳斯所讲的大书呢?施特劳斯曾解释说,大书也就是最伟大的心灵所留下的伟大的书。施特劳斯对于大书的理解不同于我们一般对于经典著作的理解,而是从古典政治哲学的视野出发的。在施特劳斯看来,一些著作之所以被称为大书,就在于这些著作是对于整全事物的探讨,追求的是整全真理。而对于施特劳斯来讲,现当代的这些所谓的经典著作都是哲学与科学分化之后的产物,因此,施特劳斯及其弟子们几乎从来不理会当代的政治哲学著作。此外,施特劳斯还告诫我们,即使面对伟大的书,也要有选择地去读,因为“生命太过于短暂,以至于我们只能和那些最伟大的书生活在一起。”[14]7

在分析什么样的书是伟大的书之后,施特劳斯对于如何阅读大书的问题提出自己独特的方法,也正是对于阅读方法的独特理解让施特劳斯的自由教育有了独特性的内涵。施特劳斯认为,古典政治哲人为了避免政治和哲学之间的冲突学会一种表达自己思想的特别的写作方式,也就是在同一个文本里面用两种不同的语言来传递两种不同的教导,一种是对社会有用的教导,也就是“显白教导”(exoteric teaching),另一种则是对政治有危害而不能够直接说出来的教导,也就是“隐秘教导”(esoteric teaching)。[18]施特劳斯认为,“显白教导”是一种我们每个人在文本中都能直接读出来的教导,而“隐秘教导”则是只有经过深度阅读才能够领会的教导。而施特劳斯认为阅读大书就在于读出大书中的“隐秘教导”[19]。

那么如何才能够读出大书中的“隐秘教导”呢?施特劳斯提出了“字里行间阅读法”。“字里行间阅读法”是指读者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要能够放下自己的问题而注意作者的问题,并且尽可能多地依靠作者直接或间接地说过的话,而尽可能少地依赖不必要的信息,并且在阅读中应该要尽量使用作者的术语及前提,而避免使用不必要的现代术语及前提”[20],施特劳斯认为只有把原文仅仅当作一种文本形式,而不是具有前提概念和理论框架的理论,我们才能够潜入到文本的字里行间,才能够透过文本的表面意义,读出文本的“微言大义”。

施特劳斯告诉我们,“读伟大著作的过程就是与最伟大的心灵交谈的过程”,但是,“如果没有我们的帮助这种交谈就不会发生,因为,最伟大的心灵在独白,而我们必须把他们的独白转换为对话,使他们能够一起进入这一交谈的聚会。”[14]8同时,施特劳斯也告诉我们,与最伟大心灵的交流,也需要我们能够“成为专注和温良的倾听者”,因为只有专注和温良的倾听者“才能够冲破名利场的喧嚣,才能够真正经历美好的事物。”[14]9

事实上,我们可以说,施特劳斯提出的阅读大书的方法就是哲学追问的方法。施特劳斯曾多次指出,“哲学就是对智慧的探讨,就是对关涉最重要的、最高的或最整全的事物的知识的探求”,[5]11而阅读伟大的书的过程也就是哲学追问的过程。

四、自由教育与回归古典政治哲学

施特劳斯不是“学究”,并且也从来就不是“学究”,施特劳斯关于任何问题的探讨都是建立在其对于当代西方问题的深刻反思基础之上的[21]。在施特劳斯看来,当代西方问题的根源就在于西方的现代性,而西方现代性的根源则在于西方现代政治哲学对西方古典政治哲学的反叛[22]。因此,批判近代以来的政治哲学和回归古典政治哲学也就成为了施特劳斯研究的中心任务。而自由教育作为施特劳斯在政治生活中从事政治哲学的方式,也就成为施特劳斯带领弟子们回归古典政治哲学的最直接方式。

在施特劳斯看来,现代性和现代政治哲学在现实政治生活中的最集中体现就是现代民主和大众文化,因此,对抗现代民主和大众文化也就成为施特劳斯自由教育对抗现代性和现代政治哲学的最直接的表现[23]。那么,施特劳斯的自由教育是如何通过对抗现代民主和大众文化,来对抗现代性和现代政治哲学,而回归古典政治哲学的呢?如果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必须首先了解什么是施特劳斯所讲的现代民主和大众文化。

施特劳斯告诉我们,“与普遍贵族制不同,现代民主是一种大众统治,而就大众而言,民主能够正常运作的最重要的德性之一,就是选举冷漠,也就是公共精神的贫乏,民主因而的确不是大众统治,而是大众文化。”而“大众文化就是没有任何智识和道德努力可言,而被最平庸的能力所占据,并是极为廉价的占据的文化。”[14]5在施特劳斯看来,大众文化取消了“好坏”、“对错”、“善恶”的判断标准,因而,现代民主和大众文化将会把人类引向一种“报废的人”的趋向。也正是面对现代民主和大众文化所带来的问题,施特劳斯提出了自由教育的解决方式,也就是通过自由教育培养有德性和智慧的人,来对抗大众文化和现代民主所带来的堕落与虚无。因此,施特劳斯宣称:“自由教育就是大众文化的解毒剂,就是我们从大众民主升至原初民主的阶梯。”[14]6

在表面上看来,自由教育对抗的是大众文化和现代民主,但是,当通过这层表面现象,我们会发现自由教育在更深层意义上对抗的是大众文化和现代民主后面的现代性和现代政治哲学。施特劳斯曾分析指出:现代民主和大众文化来源于现代性,而现代性起源于现代西方政治哲学,而正是现代政治哲学没有认识清楚哲学和政治社会之间的关系,才造成现代民主和大众文化的产生。施特劳斯认为,自17世纪以来,现代西方政治哲学逐渐以“自然权利”或“天赋权利”的观念来对抗古典的“自然正义”或“自然法”的观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历史观念”,而“历史观念”的最终发展导致的却是“彻底的历史主义”(radical historicism)[7]29-34。而在这种彻底的历史主义中,“现代西方人再也不知道他想要什么——他再也不相信自己能够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这也就导致了“西方现代性的危机”[24]。

因此,施特劳斯指出,如果要彻底消除西方现代性的危机和大众文化带来的问题,就必须回到深刻认识到哲学和政治社会之间关系的古典政治哲学之中。而对于施特劳斯来讲,回归古典政治哲学就在于阅读古典政治哲学家的伟大的书,而这种阅读落实到政治生活中就表现为领着弟子阅读大书的自由教育。

对于施特劳斯来讲,大书中蕴含的是对整全事物和整全真理的探讨[25],更有着防止哲学走入歧途的方法。在施特劳斯看来,现代政治哲学所面临的“诸神之争”的问题也是古典政治哲学所面临的问题,而古典政治哲学兴起的原因就是为了对抗古代世界的“诸神之争”问题[26]。因此,施特劳斯主张自由教育就在于读大书,特别是读古代的大书,为的就是要寻找古典政治哲人对抗“诸神之争”的方式。而施特劳斯通过自由教育领着自己的学生检讨整个西方政治哲学思想史的过程,也就是寻找古典政治哲学对抗“诸神之争”的方法。当然,施特劳斯领着自己的弟子通过自由教育回归古典政哲学,并不是要回到古典政治哲学的形而上学传统,而是回到苏格拉底问题,回到古典政治哲学的形成原因与依据[13]10-11。

五、结语

无论从那一个角度去理解,施特劳斯的自由教育思想都是教育史上的一个奇特现象,这不但表现在施特劳斯的自由教育思想与其政治哲学思想的直接关联性上,也表现在施特劳斯自由教育思想的特殊性内涵上。施特劳斯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布鲁姆(Allan Bloom)[27]、曼斯菲尔德(Harvey Mansfield)、雅法(Harry Jaffa)、伯纳德特(Seth Benardete)[28]、罗森 (Stanley Rosen)等人一直坚守着施特劳斯的自由教育理念,坚持着带着学生研读经典的传统,这也成为施特劳斯学派的一个重要特点。

如何评价施特劳斯的自由教育思想,不同的思想家和不同的学派有着不同的看法,有人批评其具有精英教育的倾向[29],也有人认为其复兴了古典自由教育思想[30],对于这些评价,在此我们不再一一阐述。事实上,在施特劳斯的这些经典著作面前,我们更应当做的是阅读而不是评价,正如施特劳斯所讲的,我们只有回到原文,经过“深度的阅读”,才能够了解文本的“微言大义”,而在我们看来,这个观点也正适用于阅读施特劳斯自己的著作。

参考文献

[1]刘小枫.施特劳斯与中国:古典心性的相逢[J].思想战线,2009(2):59-65.

[2]胡辛凯.真正的列奥·施特劳斯请起立[J].书城,2014(1):65-71.

[3]王双洪.施特劳斯谈自由教育[J].开放时代,2005(3):35-41.

[4]沈文钦.自由教育与美好生活——施特劳斯学派自由教育观述评[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1):33-45.

[5]Strauss,L.What is Political Philosophy[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8.

[6]甘阳.施特劳斯与美国保守主义——《政治哲人施特劳斯》后记[J].书城,2009(9):51-56.

[7]Strauss,L.Natural Right and History[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53.

[8]Strauss,L.Studies in Platonic Political Philosophy[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3.

[9]迈尔,H.隐匿的对话[M].朱雁冰,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108.

[10]Strauss,L.Socrates and Airstophanes[M].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66:4.

[11]柏拉图.法律篇[M].王晓朝,译//柏拉图.柏拉图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734-736.

[12]柏拉图.理想国[M].郭斌和,张竹明,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309-310.

[13]Strauss,L.The City and Man[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64.

[14]Strauss,L.What is Liberal Education[M]//Strauss,L.Liberalism Ancient and Modern.Ithaca: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89.

[15]Strauss,L.Liberal Education and Responsibility[M]//Strauss,L.Liberalism Ancient and Modern.Ithaca: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89.

[16]吴晓春.列奥·施特劳斯——美国新保守派之父[J].湘潭大学学报,2006(4):136-139.

[17]马凤岐.“自由教育”涵义的演变[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2):108-112.

[18]Strauss,L.Persecution and the Art of Writing[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52:18.

[19]Sheppard,E.Leo Strauss and the Politics of Exile:The Making of a Political Philosopher[M].Boston:Brandeis University Press,2006:102-103.

[20]施特劳斯,L;克罗波西,J.政治哲学史[M].李天然,等,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3:1048.

[21]扎科特,C;扎科特,M.施特劳斯的真相:政治哲学与美国民主[M].刘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45-47.

[22]刘小枫.苏格拉底问题与现代性[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1-2.

[23]斯密什,S.阅读施特劳斯——政治学、哲学、犹太教[M].高艳芳,高翔,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12:296-300.

[24]施特劳斯,L.现代性的三次浪潮[M].丁耘,译//贺照田.西方现代性的曲折与展开.长春: 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86-87.

[25]布鲁姆,A.巨人与侏儒[M].张辉,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389-390.

[26]Strauss,L.The Rebirth of Classical Political Rationalism[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9:270.

[27]Bloom,A.The Closing of the American Mind[M].New York:Simon & Schuster,1987:343.

[28]伯格,R.走向古典诗学之路——相遇与反思:与伯纳德特聚谈[M].肖涧,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1-3.

古代劳动教育思想篇(3)

    【】古代波斯的伊斯兰教强调人应该通过教育来完善自身,其教父要求教徒 “从生至死”不断地坚持自我教育、自我完善。以上是关于古典终身教育思想的种种表述,这些思想反映了古代思想家对教育的重视,是教育领域思想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点是强调个人受教育的权利,实际上又主要是奴隶主阶级和封建统治阶级受教育的权利,强调人的“自我完善”,又大都是就教育论教育。因此,古典终身教育思想具有朴素性和自发性。 欧洲近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和发展,促进了终身教育思想的传播与发展,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给予法国教育的发展以巨大影响。列宁是这样评价的:“整个世纪,即给予人类以文明和文化的世纪,都是在法国革命的标志下度过的。”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先后执政的资产阶级各党派都十分重视国民教育。 年法国大革命胜利后不久,在向国民议会提出的一系列教育法案中,第一次明确提出通过发展“公教育”来满足人们终身学习的需要。在有关发展公教育的提案中还指出:“若认为教育仅仅是限定于儿童和年轻人的活动,那绝对是社会的偏见”。在康特路赛提出的公教育的计划书中,强调终身教育的必要性:“就教育而言,人类必须通过年龄的各个阶段来获取知识的全体系,并且任何人都可以通过终身的学习来确保知识的获得。”年英国成人教育委员会在“最终报告书”中主张发展继续教育,来扩充“成人教育机会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的戛斯通·芭契拉等人提出了“终身学校”的思想,这一思想后在法国宪法中得到了确认。近代终身教育思想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倡导发展“公教育”来发展终身教育,把发展终身教育视为“国家义务”,大大发展和推进了终身教育的思想和实践。 二、全新的思想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资本主义国家普遍致力于经济恢复和政治改革,并相应地进行教育改革。年代开始,世界进入了 “知识爆炸”的时代,现代科技在社会生产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给教育的发展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和新的要求,反映现代生产与生活新特征、以终身教育思想为核心内容的现代教育思想在各国广为传播。 年,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市举行的国际成人教育大会,阐明了将成人教育纳入整个人生教育范畴的必要性,倡导“成人教育”向“终身教育”发展的问题。年,当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人教育计划处处长、后任终身教育局局长的法国成人教育专家保罗·郎格朗,向国际成人教育促进委员会提供了一份关于终身教育构想的提案,该委员会讨论并肯定了他的提案。提案指出,“数百年来,社会把人的一生机械地分为学习期和工作期,前半生的时间用来积累知识,后半生一劳永逸地使用知识,这是毫无科学根据的。他提出教育应当贯穿于人的一生,成为一生不可缺少的活动。因此,他要求建立一个新的一体化教育体系:应当使教育从纵的方面贯穿于人的一生,从横的方面连结个人和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使今后的教育在每一个人需要的时刻,随时都能以最好的方式提供必要的知识技能。”

       【】保罗·郎格朗对“终身教育”这一概念的阐释以及对 “终身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倡导,在世界许多国家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年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届会议通过一项决议,授权当时的总干事勒内 ·马厄成立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其任务是研究世界教育形势和改革,并要求提供一份研究报告,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各会员国在制定教育策略时参考。以埃德加 ·富尔为首的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于年月完成了题为《学会生存 ——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的研究报告。该 “报告”指出“终身教育这个概念,从个人和社会的观点来看,已经包括整个教育过程”,“终身教育变成了由一切形式、一切表达方式和一切阶段的教学行动构成一个循环往复的关系时所使用的工具和表现方法。”教育的功能不再 “局限于按照某些预定的组织规划、需要和见解去训练未来社会的领袖,或想一劳永逸地培养一定规格的青年 ”,而是要面向整个社会成员;受教育的时间也不再局限于“某一特定年龄 ”,而是向着“个人终身的方向发展 ”。 《学会生存》把保罗·郎格朗倡导的终身教育思想向前推进了,主要表现在将终身教育思想的实施同创建“学习化社会”结合起来。“学习化社会”是指学习成为整个社会成员一项经常的重

   

要活动的一种时代标志。创建学习化社会有赖于终身教育思想的普及,又有利于终身教育的实施与提高。年保罗·郎格朗的《终身教育入门》和年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的研究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都已被译成种文字出版。这是关于终身教育思想的两部最有代表性的著作,它标志着现代终身教育思想的形成,并引发了传统教育观念的革命性变革,被认为“可以与哥白尼日心说带来的革命相媲美,是教育史上最惊人的事件之一”

       【】。对推动整个现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在理论与实践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终身教育思想在我国的传播,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年月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条规定,国家要 “推进教育改革,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确立了终身教育在我国的法律地位。 现代终身教育思想同古典终身教育思想虽然有继承关系,但是,在当代社会历史背景下产生、发展和形成的现代终身教育思想,有着全新的、丰富的内涵。 .现代终身教育已经不再是自发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活动,而是被世界各国政府当作一个政策目标而加以肯定和实施的教育方针,是强制性(即政府的主动性)和高度自觉性(即教育对象的主动性)相统一的教育制度。因为“就整个社会而言,强迫人们去接受继续教育是保证他们能够获得本专业领域最新知识成果的途径之一;就专业工作者个人而言,支持赞同这种强制性继续教育也就向社会表明了他们对自己竞争力的关注。”

        【】 .现代终身教育与古典终身教育相比,其内涵要丰富得多,涉及面广泛得多。现代终身教育强调教育贯穿于整个人生,而不是只限于人生的青少年时期;强调家庭、学校、社会各类教育的一体化,不仅仅是传统学校承担教育任务。现代终身教育将教育活动从时间和空间上推向了极限。这是教育思想的大解放、大发展,是人类塑造自身、世界和未来的永无止境的大教育观。 .现代终身教育所追求的是一个人的全面和谐的发展,强调教育是连续不断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过程;所期望的是一个人在一生成长的各个阶段,都能安全地、充分地发挥和表现自己的潜能。古典终身教育也有关于人的完美、和谐发展的追求。但是,古典终身教育思想并未形成关于“人的全面发展 ”的独立概念,也不可能用现代社会化大生产的视野来审视“人的全面发展 ”问题,而这恰恰是以自己与发展着的社会保持平衡为内在动机的现代终身教育思想的显著特点。 .现代终身教育尤其是对从业人员的教育,直接与劳动力市场及其变化相联系。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就业结构也正在发生变化。现代终身教育最重要的一项任务是开发人力资源,不断使人力资源增值,加强对各级各类劳动者的智力能力的培养和培训,以更好地适应劳动力市场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毫无疑问,不管是工业方面还是农业方面,现代技术的压力使那些懂得和掌握这些技术的人占了优势。因此,无论是雇主还是雇员都期望通过教育不断更新和充实自身的智能结构和技能素质,以便在竞争激烈的劳动力市场上保持优势,而在原始的、封闭的小农经济背景下的古典终身教育思想与实践,不可能有明确的劳动力市场意识。 总之,与古典终身教育相比,现代终身教育“显然是一个丰富得多和涉及面广泛得多的概念。它是教育方法的一个全新的观点和解释,甚至从更高的层次上来说,它是人类命运的全新观点和解释,它用为征服自我而进行不懈斗争的教育概念替代了那种使自己产生虚假安全感的教育概念。”“正是教育的这一概念,将会使人们能够在现代思想的实质精神方面有效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 三、生存的概念 教育是传递社会生活经验并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而“传递社会生活经验 ”最基本的内容是生产的技能和生活方式。因此,教育本来就是生存的概念。“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

[NextPage]

   【】教育产生于人类社会生产活动,又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而发展,是为社会生产和生活服务的。教育活动一出现便成为人类社会生存斗争的基本手段之一。尤其是原始社会的教育与人类的生产活动和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但是,到了奴隶社会,随着生产和经济的发展,为奴隶主阶级脱离生产专门办教育或接受教育提供了条件,于是出现了 “学校”这种专门的教育机构。在阶级社会里,尤其是在封建社会里,统治阶级垄断教育,学校教育越来越脱离生产和社会生活,绝大多数劳动者被剥夺了接受学校教育的权利,一次性的学校教育只是为统治阶级培养接班人。对大多数人来说,生存权似乎与教育无缘;对剥削阶级来说,则根本不存在通常意义上的生存权问题,他们垄断教育是为了巩固自身的统治地位,或将教育作为通向精神贵族的桥梁。教育权利不平等是普遍的社会问题。教育本来是生存的概念模糊起来了,或被淡化了,并因此无从确立教育的战略地位。为此,《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明确指出:“唯有全面的终身教育才能够培养完善的人,而这种需要正随着使个人分裂的日益严重的紧张状态而逐渐增加。我们再也不能刻苦地一劳永逸地获取知识了,而需要终身学习如何去建立一个不断演进的知识体系——‘学会生存 ’。”

         【】“学会生存”本是太普通的常识性命题,它的提出,是为了对以往的关于人的一次性教育的考虑方式作根本性改革,回复教育的本来面目。由雅克·德洛尔任主席的国际 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明确提出教育的四个支柱是: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即学会与他人一起生活、学会生存。这四个支柱,核心是“学会生存”。 “学会生存”包括两个层面的意思:争取生存的权利,提高生活质量。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学会维持生活的知识与技能。 美国成人教育专家菲利斯·卡宁汉姆指出:“成人教育作为一种职业,而不是一种专业”。

古代劳动教育思想篇(4)

    【1】古代波斯的伊斯兰教强调人应该通过教育来完善自身,其教父要求教徒 “从生至死”不断地坚持自我教育、自我完善。以上是关于古典终身教育思想的种种表述,这些思想反映了古代思想家对教育的重视,是教育领域思想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点是强调个人受教育的权利,实际上又主要是奴隶主阶级和封建统治阶级受教育的权利,强调人的“自我完善”,又大都是就教育论教育。因此,古典终身教育思想具有朴素性和自发性。 欧洲近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和发展,促进了终身教育思想的传播与发展,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给予法国教育的发展以巨大影响。列宁是这样评价的:“整个19世纪,即给予人类以文明和文化的世纪,都是在法国革命的标志下度过的。”

     【2】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先后执政的资产阶级各党派都十分重视国民教育。 1789年法国大革命胜利后不久,在向国民议会提出的一系列教育法案中,第一次明确提出通过发展“公教育”来满足人们终身学习的需要。在有关发展公教育的提案中还指出:“若认为教育仅仅是限定于儿童和年轻人的活动,那绝对是社会的偏见”。在康特路赛提出的公教育的计划书中,强调终身教育的必要性:“就教育而言,人类必须通过年龄的各个阶段来获取知识的全体系,并且任何人都可以通过终身的学习来确保知识的获得。”1919年英国成人教育委员会在“最终报告书”中主张发展继续教育,来扩充“成人教育机会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的戛斯通·芭契拉等人提出了“终身学校”的思想,这一思想后在法国宪法中得到了确认。近代终身教育思想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倡导发展“公教育”来发展终身教育,把发展终身教育视为“国家义务”,大大发展和推进了终身教育的思想和实践。 二、全新的思想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资本主义国家普遍致力于经济恢复和政治改革,并相应地进行教育改革。60年代开始,世界进入了 “知识爆炸”的时代,现代科技在社会生产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给教育的发展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和新的要求,反映现代生产与生活新特征、以终身教育思想为核心内容的现代教育思想在各国广为传播。 1960年,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市举行的国际成人教育大会,阐明了将成人教育纳入整个人生教育范畴的必要性,倡导“成人教育”向“终身教育”发展的问题。1965年,当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人教育计划处处长、后任终身教育局局长的法国成人教育专家保罗·郎格朗,向国际成人教育促进委员会提供了一份关于终身教育构想的提案,该委员会讨论并肯定了他的提案。提案指出,“数百年来,社会把人的一生机械地分为学习期和工作期,前半生的时间用来积累知识,后半生一劳永逸地使用知识,这是毫无科学根据的。他提出教育应当贯穿于人的一生,成为一生不可缺少的活动。因此,他要求建立一个新的一体化教育体系:应当使教育从纵的方面贯穿于人的一生,从横的方面连结个人和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使今后的教育在每一个人需要的时刻,随时都能以最好的方式提供必要的知识技能。”

       【3】保罗·郎格朗对“终身教育”这一概念的阐释以及对 “终身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倡导,在世界许多国家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1970年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6届会议通过一项决议,授权当时的总干事勒内 ·马厄成立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其任务是研究世界教育形势和改革,并要求提供一份研究报告,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各会员国在制定教育策略时参考。以埃德加 ·富尔为首的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于1972年5月完成了题为《学会生存 ——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的研究报告。该 “报告”指出“终身教育这个概念,从个人和社会的观点来看,已经包括整个教育过程”,“终身教育变成了由一切形式、一切表达方式和一切阶段的教学行动构成一个循环往复的关系时所使用的工具和表现方法。”教育的功能不再 “局限于按照某些预定的组织规划、需要和见解去训练未来社会的领袖,或想一劳永逸地培养一定规格的青年 ”,而是要面向整个社会成员;受教育的时间也不再局限于“某一特定年龄 ”,而是向着“个人终身的方向发展 ”。 《学会生存》把保罗·郎格朗倡导的终身教育思想向前推进了,主要表现在将终身教育思想的实施同创建“学习化社会”结合起来。“学习化社会”是指学习成为整个社会成员一项经常的重

要活动的一种时代标志。创建学习化社会有赖于终身教育思想的普及,又有利于终身教育的实施与提高。1970年保罗·郎格朗的《终身教育入门》和1974年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的研究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都已被译成33种文字出版。这是关于终身教育思想的两部最有代表性的著作,它标志着现代终身教育思想的形成,并引发了传统教育观念的革命性变革,被认为“可以与哥白尼日心说带来的革命相媲美,是教育史上最惊人的事件之一”

       【4】。对推动整个现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在理论与实践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终身教育思想在我国的传播,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1995年3月18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11条规定,国家要 “推进教育改革,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确立了终身教育在我国的法律地位。 现代终身教育思想同古典终身教育思想虽然有继承关系,但是,在当代社会历史背景下产生、发展和形成的现代终身教育思想,有着全新的、丰富的内涵。 1.现代终身教育已经不再是自发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活动,而是被世界各国政府当作一个政策目标而加以肯定和实施的教育方针,是强制性(即政府的主动性)和高度自觉性(即教育对象的主动性)相统一的教育制度。因为“就整个社会而言,强迫人们去接受继续教育是保证他们能够获得本专业领域最新知识成果的途径之一;就专业工作者个人而言,支持赞同这种强制性继续教育也就向社会表明了他们对自己竞争力的关注。”

        【5】 2.现代终身教育与古典终身教育相比,其内涵要丰富得多,涉及面广泛得多。现代终身教育强调教育贯穿于整个人生,而不是只限于人生的青少年时期;强调家庭、学校、社会各类教育的一体化,不仅仅是传统学校承担教育任务。现代终身教育将教育活动从时间和空间上推向了极限。这是教育思想的大解放、大发展,是人类塑造自身、世界和未来的永无止境的大教育观。 3.现代终身教育所追求的是一个人的全面和谐的发展,强调教育是连续不断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过程;所期望的是一个人在一生成长的各个阶段,都能安全地、充分地发挥和表现自己的潜能。古典终身教育也有关于人的完美、和谐发展的追求。但是,古典终身教育思想并未形成关于“人的全面发展 ”的独立概念,也不可能用现代社会化大生产的视野来审视“人的全面发展 ”问题,而这恰恰是以自己与发展着的社会保持平衡为内在动机的现代终身教育思想的显著特点。 4.现代终身教育尤其是对从业人员的教育,直接与劳动力市场及其变化相联系。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就业结构也正在发生变化。现代终身教育最重要的一项任务是开发人力资源,不断使人力资源增值,加强对各级各类劳动者的智力能力的培养和培训,以更好地适应劳动力市场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毫无疑问,不管是工业方面还是农业方面,现代技术的压力使那些懂得和掌握这些技术的人占了优势。因此,无论是雇主还是雇员都期望通过教育不断更新和充实自身的智能结构和技能素质,以便在竞争激烈的劳动力市场上保持优势,而在原始的、封闭的小农经济背景下的古典终身教育思想与实践,不可能有明确的劳动力市场意识。 总之,与古典终身教育相比,现代终身教育“显然是一个丰富得多和涉及面广泛得多的概念。它是教育方法的一个全新的观点和解释,甚至从更高的层次上来说,它是人类命运的全新观点和解释,它用为征服自我而进行不懈斗争的教育概念替代了那种使自己产生虚假安全感的教育概念。”“正是教育的这一概念,将会使人们能够在现代思想的实质精神方面有效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6】 三、生存的概念 教育是传递社会生活经验并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而“传递社会生活经验 ”最基本的内容是生产的技能和生活方式。因此,教育本来就是生存的概念。“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

[nextpage]

   【7】教育产生于人类社会生产活动,又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而发展,是为社会生产和生活服务的。教育活动一出现便成为人类社会生存斗争的基本手段之一。尤其是原始社会的教育与人类的生产活动和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但是,到了奴隶社会,随着生产和经济的发展,为奴隶主阶级脱离生产专门办教育或接受教育提供了条件,于是出现了 “学校”这种专门的教育机构。在阶级社会里,尤其是在封建社会里,统治阶级垄断教育,学校教育越来越脱离生产和社会生活,绝大多数劳动者被剥夺了接受学校教育的权利,一次性的学校教育只是为统治阶级培养接班人。对大多数人来说,生存权似乎与教育无缘;对剥削阶级来说,则根本不存在通常意义上的生存权问题,他们垄断教育是为了巩固自身的统治地位,或将教育作为通向精神贵族的桥梁。教育权利不平等是普遍的社会问题。教育本来是生存的概念模糊起来了,或被淡化了,并因此无从确立教育的战略地位。为此,《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明确指出:“唯有全面的终身教育才能够培养完善的人,而这种需要正随着使个人分裂的日益严重的紧张状态而逐渐增加。我们再也不能刻苦地一劳永逸地获取知识了,而需要终身学习如何去建立一个不断演进的知识体系——‘学会生存 ’。”

         【8】“学会生存”本是太普通的常识性命题,它的提出,是为了对以往的关于人的一次性教育的考虑方式作根本性改革,回复教育的本来面目。由雅克·德洛尔任主席的国际 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明确提出教育的四个支柱是: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即学会与他人一起生活、学会生存。这四个支柱,核心是“学会生存”。 “学会生存”包括两个层面的意思:争取生存的权利,提高生活质量。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1.学会维持生活的知识与技能。 美国成人教育专家菲利斯·卡宁汉姆指出:“成人教育作为一种职业,而不是一种专业”。

         【9 】职业是最基本的谋生手段。就业前的教育是为受教育者就业作准备的;就业后的教育是为了使从业人员的素质适应不断发展和变化的职业要求,他们能够在某一特殊的职业领域里,能挣得维持或满足其生活需要的工资。在美国,一些“特殊的课程设计是为雇员提供一部分技能和能维持生活的技术知识,或者实际上是扩充个人已经了解或有能力去验证的知识技能。”

         

古代劳动教育思想篇(5)

古诗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是经久不息、源远流长的文学宝藏。在小学中年级的语文教材中普遍选取的是一些耳熟能详,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多以五言故事,七言绝句为主,这些诗句浅显易懂,朗朗上口,对仗工整,声韵和谐,富于音韵之美,也能启示生活。语文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不断沉淀的过程,通过不断加强古诗的积累量,才能让学生的语文学习从量变达到质变的突出效果,让学生从古诗的学习中,自然而然的理解古诗的深远意境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加强学生的文学修养,为以后更好的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和理解文学打好基础。

一、小学中年级学习古诗的重要性

小学中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拼音认读,积累了一定的识字量,也有了一些语文阅读的经验,这一阶段的学生对事物都充满了好奇,而且由于学生的阅历较浅,想法单纯,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古诗的学习在小学语文的教育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学习古诗对学生的文学积累,个人素养的形成和以后的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1.了解古代人民的生活面貌。古诗主要是取材于古代人民的生产生活劳动,古诗从一定角度也是具有参考价值的。许多古诗都是以描述富于生活情趣的日常情景为主,这些古诗就是古代劳动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以《乡村四月》中的“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这一诗句就生动地描写了乡村四月农忙时节,乡村清新优美的自然景观,劳动人民忙碌的生活情景,跃然纸上,生动鲜活的展示在学生面前。学生在学习这些古诗时,就是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生活状态的过程,通过短小精炼的诗句,让学生感受古代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的美好品质和对生活充满美好向往的生活愿景。

2.学习古人优秀的品质,引导学生形成精神和道德素养。小学中年级的学生在美好品质和道德修养方面没有具体深刻的意识形态,因此在这一阶段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启蒙尤为重要。通过古诗词的学习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用古诗中的高洁品格启迪学生,让思想教育在春风化雨的过程中悄悄进行。诸如“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刻苦,“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爱国之情等,古诗不仅是文人抒感的媒介,更是表现诗人高尚品质的重要表达方式。通过学习古诗,学生能从实习中了解到诗人的思想感情,感受并学习高尚品质的魅力,从而达到德育的目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促进学生的文化修养,从小培养学生的文学气质。王瀚在《凉州词》中写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诗中意境深远,词藻华丽,表现战士出征前酒宴时的酣畅淋漓,能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古人征战的男儿豪迈,他们将生死置之度外的旷达能够影响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对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和文学气质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古诗中有文学的语言艺术,有动人的情感表达,有山河壮阔,有人g疾苦、世态炎凉,有家仇国恨、壮志未酬,古诗的世界是丰富、多元的。学生在学习古诗,积累古诗的过程中,就会将这些精神文化内化为自身的文学素养和精神文明修养,达到从量变到质变的巨大转变。从小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精神文明建设是基础教育的重点,古诗的教育是教学的重点内容,也是对学生进行文学启蒙的重要途径。

二、有效开展小学中年级古诗教学的方法

1.运用情景教学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是需要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小学中年纪的学生对事物充满好奇心,在进行古诗教学时,教师要准确把握学生学习的心理,利用学生对事物的好奇心,采用情景教学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进行讲解时,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先介绍诗人的生平背景,帮助学生理解古诗。教室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古诗朗诵,观看与古诗相关的图片,为学生的古诗学习创造一个情景,让学生置身于情景之中,有感而发,发散和活跃思维。通过运用情景教学法,可以丰富故事教学课堂的内容,让课堂更具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古诗教学活动的开展。

2.合理安排预习任务,引导学生自觉学习。教师可以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提前给学生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利用课本下面的注释,提前尝试古诗翻译。这一过程就会引发学生的自主思考。古诗的学习不仅要靠老师的讲解,更取决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学生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才能促进学生更好的学习。小学中年级学生的教育不仅要注重知识的积累,更要引导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和。学生在自学中更能激发出对古诗多元化的理解,这就为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做好了铺垫。学生在听课时已经对古诗产生了一定了解,再加上教师的引导和讲解,更能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课堂知识。通过合理的布置预习任务,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更能引导学生从小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3.注重诗意解释一下加深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古诗本身语言凝练,用字考究,这就给学生理解诗意带来障碍。另一方面,由于时间的推移,汉语言的发展环境与古代的语言环境存在很大差异,这就导致越多词的词性和意思发生变化。以“妻子”为例,今意是指男性的配偶,是单身概念,而在古意中是指男性的配偶和子女。这种词义的差异也构成了学生学习的障碍。因此教师在进行古诗讲解时,更要侧重于古诗翻译的解释,让学生能够准确把握古诗的意思,一边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古诗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记忆古诗。只有真正的理解古诗的内涵,才能更好地进行古诗的积累,将知识内化为自身修养。

三、结语

古诗的学习对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思想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古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注重小学中年级的古诗教育,不仅能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更能提高学生的文化涵养。实际上,开展小学中年纪的古诗教育,也是对古诗文化和传统文化的传承,因此加强小学中年纪的古诗教育具有重要意义,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古代劳动教育思想篇(6)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其中最精华的部分是诗。在我国,诗从《诗经》始,可以说是历史悠久。诗人各朝各代各时期都有很多,尤其是出现了很多著名的诗人,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诗作的内容也包罗万象,题材不拘一格,特别令人称道的是其高超的技巧,一词一句都经过千锤百炼。在悠久的诗文化中,古诗是一朵奇葩,它意境优美,含义隽永,语言形象,韵律和谐,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现代教育应特别注重古诗教学,意在加强对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

古诗教学从小学开始,学生学习古诗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的审美,还可以从中学习到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文化。因此,教师必须要重视小学古诗教学。那么,对于蕴涵着优良中华传统文化的古诗,教师在教学中应从哪些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呢?

一、加强对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教育

爱国主义情感是中华民族团结和发展的不竭动力,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学校德育的首要任务就是教育学生具有爱国主义情感。因此,教师在古诗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具体可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教育学生热爱祖国

历朝历代都有好多爱国诗人,他们的很多诗篇都饱含着深深的爱国之情,如南宋诗人陆游、抗金名将岳飞、爱国主义诗文文天祥等。唐代诗人杜甫一生爱国忧民,他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中写道:“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这首诗描述了诗人听闻收复河南河北后喜极而泣的心情,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关心国家、人民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王昌龄在《出塞》一诗中写道:“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体现了诗人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情感。这样的诗人和诗作还有很多。在教学时,教师要使学生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深入体会诗人的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学生热爱祖国,努力学习,长大后为祖国的发展出力献策。

(二)教育学生热爱家乡

古诗有云:“人是故乡亲,月是故乡明。”可见其对家乡的热爱。唐代诗人李白脍炙人口的诗作《静夜思》中“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一句传达的便是诗人思念故乡、热爱故乡的情感。宋代诗人王安石在诗作《泊船瓜洲》中写道:“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句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乡的炽烈情感。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对这些千古佳句进行深入解读,进而教育学生热爱家乡。

(三)教育学生热爱劳动人民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尤其是广大劳动人民在人类历史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身上散发着自强不息的优秀文化传统的光芒。因此,热爱劳动人民是学生必须具备的道德品质。唐代诗人李绅在《悯农》这样感叹:“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充分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尊敬。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劳动人民的艰辛,感受诗人对劳动人民尊敬的思想感情,教育学生热爱劳动人民,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

二、加强对学生情谊的教育

除了有表达爱国主义情感,热爱家乡、热爱劳动人民情感的诗作之外,还有很多是表达亲情、友情的诗作。情谊是十分美好的东西,每个人在与他人的交往中都会产生或深或浅的情谊。在当前快节奏的生活中,人际关系淡漠已成普遍事实,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情谊教育。

(一)亲情教育

爱家才能爱国。家是亲情维系的一个团体,父母之情、手足之情是亲情的体现。唐代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中写道:“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充满了对兄弟的思念之情,读来使人颇为感动。诗人孟郊在《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中歌颂了母爱的伟大至极。著名的《七步诗》虽然反映的是手足相残,但从反面教育我们亲人间要和睦相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切体会亲人的关爱,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的高尚道德品质,使学生与父母、兄弟姐妹在家中营造一种和谐的亲情关系。

(二)友情教育

子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又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与朋友交往是学生学习、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有朋友学生才不会囿于自己的小圈子,才会博闻。而益友又是非常重要的,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可见朋友的选择也大有学问。因此,对学生的友情教育不容忽视。古人就十分重视朋友间的交情,在诗作中多有反映。如李白的《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高适的《别董大》,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等诗表达了诗人与朋友间的深厚情谊。教学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深刻体悟诗中所表达的对友人的深情厚谊,教育学生要珍惜友情,相互学习,相互帮助。

三、加强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小学阶段正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阶段,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学生只有树立了正确的、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才能沿着正确的道路发展,才能成为社会的优秀人才。引导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靠单纯的说教很难达到良好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使学生在形象生动的教学中有所感知,有所体悟。

古诗中,有很多关于人生观、价值观的诗作,教师可以拿来一用。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表现了诗人不断进取的精神。明代诗人于谦在《石灰吟》一诗中写道:“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表达了诗人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王安石的《梅》中有一句 “凌寒独自开”,不但歌颂了梅不屈不挠的精神,也表达了自己变法的决心。教师在教学这些古诗的过程中要特别强化其中蕴含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在优美的诗句学习中受到教育。

诗歌教学的任务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还兼有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学生情谊和正确、积极人生观、价值观的任务。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体会诗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使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有所认识,有所学习,有所发展,这样中华民族的才能始终屹立不倒。

参考文献:

古代劳动教育思想篇(7)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494(2012)04-0042-05

卡斯特罗在古巴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坚持共产主义是对资本主义的彻底扬弃的马克思主义观,重视社会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问题。卡斯特罗认为社会主义社会是过渡到共产主义的前提和准备,要为实现人与社会全面发展创造条件。他努力探索古巴人与社会全面发展的各项措施、方案,坚持社会主义的公平、公正、平等原则,实现人人免费教育、免费医疗和享受社会保障的权利。古巴社会建设成就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建设也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一、“教育是全体人民共享的权利”的思想及实践

卡斯特罗把教育当作振兴民族的长久事业,教育发展一直是其引以自豪的事情。1961年古巴《教育国有化法》规定教育是全体古巴人民平等享有的权利。卡斯特罗坚持“教育是促进人们全面发展、有能力在共产主义社会生活的基本手段。”[1]68古巴实行国家主办、全社会参与、不断改革和创新的教育发展模式。这种模式保证了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并向农村等弱势群体倾斜。“在所有国家中,无论是大国还是小国,富国还是穷国,古巴在教育领域中名列第一。”[2]170根据200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资料,古巴小学入学率为100%,进入五年级的学生百分比也是100%,达到少数几个发达国家的水平。古巴的每个教室都配备电视机,这在发达国家均未做到。每个小学教室最多学生人数是20人,而居民人数同教师的比例为42.23 ∶ 1[2]171。即使偏远的山区,“一个学生的学校”在全国就有93个,并享有同等的电力供应和计算机设备[2]192。作为一个发展中小国,古巴的教育成绩令世界惊叹。其独特的教育模式值得借鉴:

古代劳动教育思想篇(8)

墨子创立的墨家思想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与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相比,更具人民性,特别是在自然科学方面的成就更是后者无法比拟的。职业教育是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为密切的一类教育,是与生产劳动联系最为密切的一类教育,是面向全社会、面向人人的教育。总理曾经指出:“职业教育具有鲜明的职业性、社会性、人民性。职业教育应该是面向人人的教育,使更多的人能够找到适合于自己学习和发展的空间,从而使教育事业关注人人成为可能。”当前,我们国家正在探索一条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之路,在这个进程中,我们一方面要向世界上先进发达国家学习,另一方面还应该从我们历史传统中吸收营养。墨子在2 300多年前提出的许多思想和他的教育实践,对于当今我们发展职业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我们应该很好地挖掘、分析、吸收。

古代劳动教育思想篇(9)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494(2012)04-0042-05

卡斯特罗在古巴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坚持共产主义是对资本主义的彻底扬弃的马克思主义观,重视社会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问题。卡斯特罗认为社会主义社会是过渡到共产主义的前提和准备,要为实现人与社会全面发展创造条件。他努力探索古巴人与社会全面发展的各项措施、方案,坚持社会主义的公平、公正、平等原则,实现人人免费教育、免费医疗和享受社会保障的权利。古巴社会建设成就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建设也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一、“教育是全体人民共享的权利”的思想及实践

卡斯特罗把教育当作振兴民族的长久事业,教育发展一直是其引以自豪的事情。1961年古巴《教育国有化法》规定教育是全体古巴人民平等享有的权利。卡斯特罗坚持“教育是促进人们全面发展、有能力在共产主义社会生活的基本手段。”[1]68古巴实行国家主办、全社会参与、不断改革和创新的教育发展模式。这种模式保证了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并向农村等弱势群体倾斜。“在所有国家中,无论是大国还是小国,富国还是穷国,古巴在教育领域中名列第一。”[2]170根据200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资料,古巴小学入学率为100%,进入五年级的学生百分比也是100%,达到少数几个发达国家的水平。古巴的每个教室都配备电视机,这在发达国家均未做到。每个小学教室最多学生人数是20人,而居民人数同教师的比例为42.23 ∶ 1[2]171。即使偏远的山区,“一个学生的学校”在全国就有93个,并享有同等的电力供应和计算机设备[2]192。作为一个发展中小国,古巴的教育成绩令世界惊叹。其独特的教育模式值得借鉴:

(一)高度重视教育,实行人人平等的免费教育政策。卡斯特罗把发展教育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优先考虑目标。“教育就是一切,没有教育什么都不会得到发展”[1]69。为改变革命前文盲率达23.6%的状况,古巴在20世纪60年代初发动了“扫盲运动”,并在革命后逐步完善从学前教育至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不同层次的教育体系。政府还号召全社会支持教育。古巴宪法规定,“国家鼓励公民通过群众和社会组织参与教育和文化政策的落实。”[2]188政府还委托一些群众组织来承办教育任务。如将职工教育委托给中央工会来办,将幼儿教育委托给妇联来办等。古巴《教育国有化法》宣布全体公民平等享有免费教育的权利。即使在经济困难的1990年,古巴的教育经费仍比军事开支多一倍。近年来,古巴的教育经费不断增长。2002年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1.4%。2004年用于教育的投入约占政府财政总支出的20%,远远高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建议的6%这一比例[3]。在古巴,全民实行免费教育,一切教育费用均由国家承担。人人都可以免费上学,并能接受不同层次的专业、职业或成人教育,这是古巴教育发展的重要原因。卡斯特罗在致力于古巴教育发展的同时,不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革命胜利后,政府特别重视培养教育人才,希望拥有一流的教师队伍和一流的教育水平。因此,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古巴师资发展方针从数量的增加转向质量的提高。首先,大量兴建师范院校,培养正规师范生来充实教师队伍。其二,培训在职教师,帮助教师合格达标。20世纪90年代以来,古巴绝大多数教师已具有大学水平,其中数以万计的小学教员已拥有硕士学位,数以千计的大学教师拥有博士学位[2]189。

(二)明确教育的指导原则和目标。古共“一大”指出,古巴教育以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与马蒂教育理论为指导。“我们的教育观念基于马克思主义和马蒂关于学习与劳动相结合的原则。”[1]31这是古巴教育的突出特色。除学习外,无论是城区还是农村的学生,都必须拿出一定的时间参加生产劳动,甚至幼儿园儿童和神学院学生也要到小菜园劳动。各类中高级学校都建有校办工厂和校办农场,提供给

学生劳动场地。城区中学生每年要到农村参加30天至50天的劳动。卡斯特罗认为该做法对不发达国家来说,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习惯,也可解决国家教育经费不足的问题。古巴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社会主义新人,提高国民素质,强调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强调思想政治的教育功能对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至关重要性。“最重要的教育是人民的政治教育”[1]67。卡斯特罗尤其重视对共产主义青年联盟、少年先锋队员联盟、大学生联合会和中学生联合会等组织的教育和发挥其榜样作用,要求把马列主义课纳入高等教育课程中,以强化大学生的理论水平。同时,古巴不断完善整个国民教育体系。构建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特殊教育、技术与职业教育、师资培训与进修等子系统。重视基础教育和文理工科并重的教育结构。20世纪80年代,古巴教育规模和质量基本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居于发展中国家的前列。古巴还善于吸收别国的先进经验,其教育研究机构一直与国际和地区性教育组织保持密切联系。前,每年派出数以千计的留学生到苏东国家学习。目前,古巴教育的现代化基本与国际先进水平同步。

(三)重视社会文化环境对国民教育的影响。古巴在构建社会教育的文化大环境上很有成效,大众文化在国际上也具有一定影响力。古巴坚持教育的革命性和政治性原则,牢固树立社会主义信念,反对文化的多元化及资本主义文化的影响。卡斯特罗把写作和艺术看作革命的武器。艺术家们除了艺术创作外,还有革命素质和社会责任。“他赞成列宁的观点,艺术家、作家和思想家应该把他们的才能用来服务于人民和政党。他们吸收了民族和世界的文化遗产的精华,要拿来为无产阶级服务。”[4]145社会文化建设着力于弘扬民族文化和发展体育文化。1961年1月,古巴建立了全国文化委员会。将电台和电视台都收归国有。在政府扶持下,古巴文化艺术的发展不断走向繁荣。古巴在艺术、文学领域发展较快。国家芭蕾舞团、国家舞蹈团和民间歌舞团在国际一流水平中保持较高质量。尽管古巴经济困难,但文学、电影、艺术、音乐、舞蹈等领域产生着持续的国际影响力。为丰富人们的生活,古巴也注重发扬具有加勒比风情的大众文化的魅力。古巴素有“蔗糖之国”、“音乐之岛”之称。朗姆酒、加勒比海的音乐和舞蹈的结合,成为该地区特有的文化风景。古巴人民热衷于参加各种文化活动,其音乐及伦巴、恰恰、曼波等舞蹈影响整个拉美及世界。同时,卡斯特罗也很重视体育运动和全民健身项目。他认为体育是全民的,体育设施为全民共享[1]53。卡斯特罗认为体育能使人得到充分发展并且是克服很多现代社会恶习的最有效手段。在奥林匹克竞赛中,古巴在拳击、垒球、女子排球比赛中多次获得过世界冠军。总之,古巴的社会文化建设既发挥了政治功能,也发展了民族文化,展现了大众文化风采。 所医”和“医疗强国”的思想及举措

古巴社会建设最突出的成就有两项:教育及完善的医疗卫生保健体系。在坚持人人平等和免费医疗的原则下,古巴的医疗保健水平已跻身世界先进国家之列。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01年度《人类发展报告》中,提到了发展中国家最值得赞扬的3项具有世界意义的技术成就,古巴的脑膜炎疫苗就是其中之一。古巴自己能生产1100多种药,其中200多种可供出口。古巴制药业、医疗器械的出口已成为其重要的创汇项目。古巴作为落后国家取得并保持“医疗强国”的地位,其经验值得探讨。

(一)提出“让人人享有健康”的社会发展目标。保障全体国民的健康是卡斯特罗社会主义公平思想和人道主义思想的重要体现。卡斯特罗一直把提高古巴医疗卫生水平作为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战略任务。1960年,卡斯特罗决定发动“医疗制度的革命”[5],建立全国公费医疗制度,并把全体公民享有免费医疗卫生的权利写入宪法。古巴对公共卫生的投入相当大。2002年,古巴公共卫生费用占国家总预算支出的11.4%,2004年,上升至11.9%。即使在经济最困难时期,政府仍不断通过税收支持医疗融资,保证了古巴医疗体系的全民覆盖、免费和公平。如今,古巴的医疗卫生事业成绩显著。现在古巴人均寿命已达77岁,儿童死亡率仅为6.2‰,是世界儿童死亡率最低的国家之一。古巴也是世界上人均家庭医生数最多的国家。医生约6万人,平均175人就拥有1名医生。古巴是落后国家,却是世界上的医疗强国。2004年,世界银行在《世界发展报告》中,将古

这种没有经济增长也能保证国民健康的现象称之为“古巴之谜”[5]。在自我革新、不断进取原则推动下,古巴为国际社会树立了发展中国家也能实现“人人享有健康”的社会发展目标。

(二)走均衡发展、不断进步、覆盖全国的医卫建设之路。古巴努力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医疗制度,不断提高医务水平,以科技促发展。古巴医疗着重于抓基层、农村和山区等薄弱环节,走均衡发展、不断进步、覆盖全国之路。在策略上强调标本兼治、防治并举、以防为主。古巴不断完善“社区医疗模式”和三级医疗体系,构建了覆盖全国的医疗体系网:一般市(县)以下的小医院和社区综合诊所为初级医疗网;各省会和重要城市的中心医院为二级医疗网;首都的全国性医院属三级医疗网。三级网的建设,解决了群众的实际问题。古巴还实行“家庭医生制”,使古巴医疗服务水平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如今,古巴全社会都广泛参与医疗卫生工作,积极配合政府消灭流行性疾病等行动。古巴对医务人员的专业水平要求很高。医学毕业生必须到农村从医一至二年进行锻炼,并安排护士和技术人员进修。现在,古巴的医疗水平在拉美地区处于领先地位,骨髓灰质炎、疟疾、新生儿破伤风、痢疾、麻疹、风疹、腮腺炎、百日咳和登革热等传染病已经根除;破伤风、双球菌脑膜炎、乙型肝炎、麻风病、血友病脑膜炎和结核病等其他疾病得到了完全控制。一些疾病治疗技术已跃居世界前列,如骨髓、心脏、肝脏、胰腺等器官的移植手术及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等。总之,古巴医疗卫生事业的成就离不开不断完善的医疗体系,也离不开古巴医疗走科技创新的推动力。

(三)以“医疗强国”促进古巴社会发展。古巴精湛的医疗技术和医务大军保证了人民“病有所医”,但并没有把医疗卫生事业局限在国内。古巴积极加强医疗上的国际人道主义和国际合作,同时也为古巴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服务。1963年,古巴正式提出“医疗外交”,以打破美国对古外交孤立。到2006年初,古巴有3.6万多名专业人员和技术人员遍布于107个国家。“医疗外交”不仅逐步打破了古巴外交上的困境,而且也为古巴获得一定的经济利益。生物制品、药品和医疗器材的生产和出口成为政府难得的创汇项目。2003至2005年,古巴的劳务出口收入中大部分是医疗服务所得。2004年,古巴在与委内瑞拉的“石油换医生计划”中,帮助该国建起了600个医疗中心、600个康复室和35个高科技研究中心,而古巴则以优惠价格从委内瑞拉获得石油。古巴先进的医疗技术还吸引了很多外国留学生到古巴留学。至今大约有45万人从古巴的大学毕业。许多美国的非洲裔或拉美裔的贫困学生也到古巴免费学医。古巴在眼科、矫形术、生物工程等方面的专业技术水平甚至超过发达国家,而且古巴医生几十年来都对非洲、亚太地区提供人道救援。近年,“奇迹手术”让65万拉美眼疾患者重见光明。“医疗外交”改善了古巴的国际形象,使古巴在联合国大会上获得了更多国家的支持。古巴医疗卫生事业在业内外、国内外的良性互动,促进了古巴经济社会发展并提高了其国际影响力。

三、“人道主义”为根基的社会保障思想及其体系建设

卡斯特罗的社会保障思想融入了马蒂人道主义精神和马克思主义人的发展理论,维护了社会主义社会人的生存和发展权利。卡斯特罗认为人人都有生存发展权,社会主义社会必须保证这种权利实现。他经常批评美国的所谓民主和人权。“菲德尔认为人权意味着各阶层的人都有平等的机会。他对美国白人的收入是黑人的三倍多,更比讲西班牙语的美国人高出许多倍的现象提出质疑。”[4]132卡斯特罗的社会保障思想建立在公正、平等、尊严的基础上,切实保障了古巴所有人的生存、教育、医疗、就业、保险等权利,没有任何种族、性别歧视。古巴社保体系的建设措施主要有:

(一)建立全民的、统一的、全面的社会保障体系。革命前的1958年,古巴已有52个社会保险机构,但社会保险存在权力不平等、保障面窄、保障资金不足等问题。革命胜利后,卡斯特罗决心为社会保险提供稳定的资金保障,并覆盖到所有劳动者。1959年9月,政府合并了21个退休金委员会,建立了古巴社会保障银行。1960年宪法确定国家具有保证社会全面发展和公平实施社会保障的职责。1963年4月,古巴颁布了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社会保障法》,实现了社会保障制度化。这部法律一直实施到1979年。该法律确定了国家在社保方面的责任及其普

遍、统一和公正的原则。保障的覆盖面相当广泛,确认了所有劳动者及其家庭享有疾病、生育、工伤、职业病和老年、遗属等保护;确立普遍就业原则;建立雇主承担所有费用的制度等。但其局限性在于一些边缘和弱势人口的基本需求并没得到保障。1980年1月古巴新的《社会保障法》生效。该法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对那些基本生活和医疗条件没有保障的人、无家属照顾的老年人、急需帮助以渡过难关的人都能得到保护。同时,在统一的社保制度内设计了两个体制,即社会保障体制和社会救助体制。社会保障的内容主要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等。社会救助的对象主要是老年人、残疾人、基本生活或健康条件没有保障的人、急需帮助以渡过难关的人及不具备劳动能力且没有亲属照顾的人。这两个计划是一个整体,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计划的补充。古巴宪法规定:“国家通过社会保障制度,对因年老、伤残或生病不能工作的劳动者予以适当保障;在劳动者去世后,对其家属予以适当保障”;“使所有无劳动能力的人获得体面的生活手段”[6]26等等。使每一个儿童、青年和成年人都有免费接受教育的权利,人人都有免费看病和医疗的权利。所有孕妇、产妇和儿童,退休、病、残和牺牲人员、低收入者及丧葬、孤寡老人、无依无靠的病人、残疾人、孤儿等都能得到国家救济和保障。当然,传统社会保障制度依然存在许多缺陷。劳尔·卡斯特罗执政后,开始对古巴社会保障制度进行改革。2009年1月22日起又一部新的《社会保障法》开始实施。 失业问题和特殊人群的就业问题。卡斯特罗政府认为,最大的社会保障莫过于就业。据古巴官方统计,古巴的失业率2002年为3.3%,2005年为2%,2006年和2007年仅为1.9%和1.8%[3]。政府为实现充分就业积累了宝贵经验。古巴主要通过失业保障金、技术培训、继续教育和经济结构调整来解决就业问题。其一,在企业关闭、改组和改革中,古巴对失业工人照发工资,以保障劳动者及其家属的基本生活。第一个月发全额,以后11个月按60%来发。资金大多来自于国家预算。同时对再就业人员进行技术培训,超过一年还没有找到新工作的再转为失业。其二,在经济结构调整中,大力发展服务业。20世纪90年代前,古巴是以工业、农业、服务业为主的经济结构。调整后,开始把服务业放在首位,尤其是旅游业发展较快。古巴允许国内流通两种货币,即比索和美元。2004年10月改为比索和外汇券。政府鼓励私人投资并吸引外商投资。其三,政府采取了两项措施解决东部经济落后地区就业压力大的问题,一是在城市发展大棚农业,解决蔬菜副食需求,以缓解就业压力;二是发展教育以解决青年就业问题。政府在一些地区开设大学分校或专门学校,让那些没有工作又希望继续学习的青年去学习。他们在学习期间可享受一定的津贴。这项措施,使年轻人有了更多的选择,减少了社会上不稳定因素。卡斯特罗也非常重视特殊人群的就业问题。各类学生和退役军人由政府负责安排工作。刑满释放人员由劳动保障部门设立专门机构来管理,帮助他们联系原居住地附近的单位。政府也可对有工作能力的残疾人解决就业,并与健康人一样“同工同酬”。从2000年开始,针对社会上的无业青年,政府开办一些“社会工作者学校”帮助就业,培养一批从事社会工作的人,而且也招收高中毕业生,学制一年。至2008年,全古巴共有150多所这样的学校,在校生7200多人[7]。他们也可继续上大学,这样,既能提高他们的素质,又解决了就业问题。

(三)新世纪以来社会保障制度面临的压力及改革。1962年古巴政府取消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的义务。社保资金主要来源于雇主缴费和国家预算,收支差额由预算填补。新世纪以来,随着古巴经济形势的好转,开始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古巴劳工法规定,即使单位和雇主不缴纳费用,职工及其家属所享受的社会保障权也不受影响。古巴社保制度通过提供服务、货币性救助和实物救助三种形式来实现。这种基本由国家预算直接支付的“从襁褓到坟墓”的全面保障,使得国家的负担越来越重。1998年至2003年,教育、卫生和社会保障3项支出占gdp的比重都在20%强,其中社会保障支出占gdp的比重在7.1%左右,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2007年和2008年,古巴社会保障支出约占gdp的8%和7.2%。另外古巴老龄化的压力增大。目前古巴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6.6%,养老基金占相当比例。2015年之后,将会出现人口退休的高峰期。

2020年将有13.18万人退休,届时退休人数将多于在职人数。国家承担的养老基金将难以为继[6]29。为保证社会保障金的可持续供给,古巴政府一直酝酿由劳动者缴纳一部分费用。2009年1月22日,新的社会保障法开始实施。其一,废除劳动者个人不缴费制度,社保资金将由国家、企业和劳动者共同承担。其二,为减缓政府保障金的压力,男女退休年龄都延长5年,达到65岁和60岁,工龄要求至少30年。这项改革在2009-2015年之内逐年完成,实现平稳过渡。其三,养老金的标准将按新的计算办法,其数量与缴费多少、工资高低、工龄长短有较大关联。改变过去无论收入高低,都按统一标准(按照过去10年间收入最高5年的平均工资为计算标准)计算的办法。其四,社会救助与就业更紧密地结合起来。2008年新的《社会保障法》规定,社会救助金领取的时限为1年,如有必要可以延长[6]30。新的社会保障制度减轻了政府压力,但国家的主导作用、社保制度的统一性、全民性、全面性依然会坚持下去。古巴社会保障制度一直被世界上许多国家广为推崇。古巴人民在免费或交很少费用的情况下也可得到教育、医疗、养老等各种社会保障服务。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被认为是保持古巴政治稳定的重要因素,也是古巴社会主义的特色和优势。在把马克思主义创造性地应用于古巴实际中,卡斯特罗带领古巴人民团结一致,渡过革命最困难时期。古巴社会保障的“安全网”也成为古巴人民坚持社会主义不动摇的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萨洛蒙·苏希·萨尔法蒂.卡斯特罗语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2]毛相麟.古巴社会主义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3]郝金刚.发展经济看中国 改善民生学古巴.[db/ol][2012-03-28]chinavalue.net/finance/blog/2010-8-30/458269.aspx.

[4]sheldon b. liss:“fidel!:castro’s political and social thought”,london:westview press,1994.

[5]徐智慧.古巴人均寿命75.5岁.环球视野[db/ol].globalview.cn/readnews.asp?newsid=13767.

[6]袁东振.古巴的社会保障制度:发展、挑战与改革[j].拉丁美洲研究,2009:(2).

[7]古巴就业与社会保障情况. [db/ol] [2012-03-28].cnpension.net/index_lm/2008-07-03/276999_2.html.

责任编辑 余 青

castro’s successful exploration experiences of social construction in cuba

zhang jinxia

古代劳动教育思想篇(10)

悠悠千古事,上下五千年,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为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且题材广泛,技巧高超,在世界文学史上堪称一绝。我国的古诗以意境清新,含义深刻,语言生动,韵律优美而著称,是中华文化传统教育的一座宝库。《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要重视对学生进行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教育。”那么,集上述优点于一身的古诗自然成为语文课堂对学生进行中华文化传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的教育

爱国主义情感维系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民族团结,并经久不衰,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为浓郁,最为强烈的部分,也是学校德育的主旋律。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应做好以下几点:

1、热爱社会的教育。“位卑不改忘忧国”是南宋诗人陆游一生爱国忧民的真实写照,他在《示儿》中写道:“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心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诗人在临死前仍念念不忘祖国的和平统一,其爱国之心,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王昌龄的《出塞》、李清照的《夏日绝句》都抒写了他们浓烈的爱国之情。教学时,要让学生在充分理解诗句意思和时代背景的基础上,深入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感,并教育学生学习古人热爱祖国,学好本领,长大后做祖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我们伟大的祖国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2、热爱人民的教育。毛泽东说过:“人民群众有无限的创造力。”可见人民群众在历史的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他们身上闪烁着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光芒,热爱劳动人民是学生应具有的道德品质。唐代李绅《锄禾》一诗中写道:“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体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敬重。白居易在《观刈麦》诗中也写道:“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写出了农家的劳累辛苦,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生活艰困的深切同情。教学时,应引导学生体会其中的深刻含义,感受诗人的受民深情。同时教育他们热爱劳动人民,尊重他们的劳动成果,做一个爱人民、爱劳动的好学生。

3、热爱家乡的教育。俗话说:“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家乡人。”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在《静夜思》中的名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字里行间流露着对久别故乡的深怀念。大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在《泊般瓜洲》一诗中也写道:“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表现了诗人对家乡的恋恋不舍以及客居异乡的无奈与痛楚。教学时,可以抓住这些千古吟唱的佳句,教育学生从小热爱自己的家乡,长大能造福桑梓,惠及乡邻。

4、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教育。苏轼在《题西林壁》中描绘了庐山雄伟壮观的景象,在《饮湖上初晴后雨》中赞美了西湖美丽谊人的风景。李白的《望天门山》写出了天门山的巍峨险峻;刘禹锡的《望洞庭》写出了秋夜月色下的洞庭美景;张继的《枫桥夜泊》描绘了枫桥一带的夜景,杜甫的《望岳》赞叹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诗人以自然为友,以山水为友,展现了大自然的美好与神奇,是向学生介绍祖国壮丽山河的最好题材,它们同样也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二、对学生进行积极的情感教育

1、亲情教育。唐代大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写道:“每逢佳节倍思亲”,手足之情溢于言表,使人感动至极。孟郊的《游子吟》歌颂了伟大的母爱。魏朝曹植的《七步诗》则从反面教育我们亲人之间不可互相迫害,应和睦相处。教学时,要相机引导学生用善良体察善良,用真情感受真情,去感受亲人对自己的关爱,努力培养学生尊老爱幻的高尚品质,帮助他们维持良好的亲情关系,使他们有一个和谐的亲情网。

2、友情教育。孔子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陃而寡闻”。友情是学生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古代就流传下来许多珍惜友情的名篇,如李白的《赠汪伦》、高适的《别董大》、王昌龄的《芙蓉楼送别辛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李白的《送友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都是为朋友而作,表达了朋友间的深情厚意。教学时,可引导学生深入感悟,领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育他们也要朋友之间的感情。

三、对学生进行有益的环保教育

生态破坏,环境污染是当前人类所面临的最为严峻的问题。在语文教学中可结合古诗着重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观。

1、热爱水资源的教育。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紧缺的国家,节约用水十分必要。李白在《望庐山瀑布》中写道:“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一幅壮丽的瀑布图,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赞叹之余,教育学生反思:如果没有了水,还会有这样神奇壮丽的景色吗?大自然中许多与水相连的美景还会存在吗?人类将何以延续生命?

2、热爱鸟类等动物的教育。动物是人类的朋友,人与动物的共处,体现了大自然的和谐。古诗中,涉及鸟类等动物的诗句比比皆是。“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处处鸟语花香,使春天显得有了气息。“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鹂的鸣唱和白鹭的飞翔,充满了一派生机。此外,骆宾王的《咏鹅》、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等诗也都是保护环境教育的很好素材。如果恣意破坏、捕杀鸟类等动物,那么还会有“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的动人美景吗?

3、热爱花草树木等植物的教育。叶绍翁在《游园不值》中写道:“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以出墙来的一枝红杏赞美了满园春色。杨万里在《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写道:“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以荷花的美来衬托西湖的美。白居易在《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写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不仅描写出小草顽强的生命力,而且表达了自己对小草的深切赞美。杜牧的《山行》《江南春》、贺知章的《咏柳》、苏轼的《惠崇》中都有相关描写。这些古诗用来教育学生热爱花草树木等植物,不仅形象生动,而且具体直观,有很强的教育性。

四、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上一篇: 加强网络舆情监管 下一篇: 体育产业概念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