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育环境汇总十篇

时间:2024-01-29 16:55:01

科学教育环境

科学教育环境篇(1)

环境经济学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它旨在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人类在经济发展中产生资源和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并研究如何利用经济手段解决自然资源和环境问题。与具有超过百年历史的经济学科相比,它还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发达国家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就在高校开设环境经济学课程。到20世纪80年代,随着环境管理环境中命令-控制型政策成本高、效率低、效果差的问题不断显现,以及环境经济学理论和方法的完善,学术界和管理界逐渐认识到该学科对管理政策制定的重要作用,环境经济学对环境政策制定的影响随之迅速扩大,它逐渐成为环境与资源管理的研究者、决策者和学习者教育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

 

我国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和教学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尽管我国设置“环境经济学系”的高校不多,但是几乎所有设置环境科学系、经济学系及相关专业的高校都开设了环境经济学或者类似的课程。由于环境经济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其教学对学生经济学背景知识有着较高的要求。而环境科学专业的学生不同于经济学或者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专业的学生,一般没有受过经济学的训练。环境科学专业课程多、时间紧的特点也不允许他们做这样的知识准备。在这种特殊的背景下如何有效地开展环境经济学的教育和教学是一个必须研究的问题。本文对环境科学专业环境经济学课程设置、教学目标、内容和方法等进行了探讨,旨在为提高本课程的教学效果提供借鉴。

 

1 课程设置

 

目前国内外环境科学专业设置的相关课程有环境经济学概论、环境经济学基础、环境经济学导论、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等。考虑到环境与资源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很多的环境问题是在自然资源利用中产生的,自然资源的有效配置可以减少环境问题的产生。而且在环境经济政策的制定中,自然资源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如果对环境科学专业的学生只重视环境经济学的教育而忽略自然资源经济学的教育,不利于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用整体的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同时,在整个专业的教学体系中,由于总课时的限制,往往很难同时开设环境经济学和自然资源经济学两门课程。所以笔者认为,从完善学生知识结构的需要出发,设置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基础课程为宜。

 

另外,大多数环境管理专业将环境经济学设为选修课,一些学生因害怕该课程难学而放弃这门课的学习。根据笔者了解,现在很多环境科学/环境管理的研究者和管理者因为没有经过环境经济学的基本训练而造成知识的欠缺,提出的一些政策或者政策建议有背经济学常识而被责难。所以笔者认为应该将本课程设置为专业基础课。

 

2 教学目标

 

如上文所分析环境经济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性学科。它不仅与经济学、环境学有直接的联系,而且与地学、技术科学、管理科学以及法学等学科也都有一定程度的交叉。总之,其涉及知识面宽,内容广。尽管环境科学专业的学生的自然科学的背景较好,但社会科学,特别是经济学和公共管理学的知识比较欠缺。面对这样的学生背景和有限的计划学时,制定明确可行的教学目标至关重要。在有限的时间和学生知识背景的条件下,必须考虑学生将来实际工作的需要、课程的特殊性,以及该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的关系来制定教学目标。根据笔者本课程多年的教学经验以及相关研究经历,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应该应该定位于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经济学思维三个方面。具体为:(1)掌握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最基本的理论知识和分析评价方法,达到“入门”的目的;(2)掌握运用经济学的理论方法分析和解决资源与环境问题的基本能力,特别是掌握环境经济手段的经济学理论基础;(3)培养学生从经济的角度审视环境与资源问题的习惯;(4)为相关的课程(如:环境评价、环境规划与管理)打下必备的基础。

 

3 教学内容

 

环境经济学包括了从微观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到环境和环境问题、自然资源和自然资源问题、环境与自然资源管理政策、绿色GDP核算(涉及宏观经济学知识),以及最新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和应用等多学科、多领域的知识和内容。国外高校这门课的课时为54学时(每周2次4课时),并且要求学生有微观经济学基础。即使对非经济学专业开设这门课,课时也为54学时。而我国高校环境科学专业的教学体系中,本课程只安排了36课时。要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显然不可能涵盖环境经济学的全部内容。因此,必须根据教学目标、课时的限制以及学生的背景来确定教学内容。我们认为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应该包括以下5个模块:

 

(1)导论。导论模块主要介绍当前主要面临的环境与资源问题(如污染、资源利用冲突、全球环境问题等),分析环境与经济之间的联系;由此导入什么是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为什么需要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等问题。

 

(2)基本经济学概念和理论。这一模块主要是针对没有微观经济学背景的学生建立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为下一步的学习打下理论基础。涉及的概念和理论包括费用和效益、供给和需求、经济效率、外部性、公共物品、产权等,以及环境质量经济学。

 

(3)分析方法。这一模块主要介绍环境与资源经济学中两种最基本的也是应用最广的分析评价方法:环境资源价值评估方法和成本收益分析方法(Benefit-cost Analysis)。在环境资源价值评估方法部分,侧重向学生灌输这样一个理念:与其他财产一样,环境与资源是有价值的,必须将环境与资源的价值纳入决策过程之中。收益成本分析是将环境资源价值评估得到的结果纳入到决策过程的有用框架。

 

(4)环境经济政策。这一模块主要介绍国内外现行的和拟议的环境管理的经济手段及其理论基础、这些手段优劣和对资源环境影响的经济学分析方法。从而引导学生今后在政策的制定和评价中的经济学思考。

 

(5)自然资源利用和管理。这一模块主要介绍自然资源(可再生资源、不可再生资源、水资源)在时间上最佳配置的理论。重点介绍渔业资源问题、管理政策以及这些政策制定和影响的经济学分析方法。

 

以上的5个模块,首先通过导论让学生对环境与自然经济学有一个总体的了解,然后从基本概念和理论入手,依次过渡到环境经济的分析评价方法、环境管理的经济手段与政策,自然资源利用及管理政策,从而将各章节的内容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个系统框架,有助于引导学生认识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内在的逻辑规律。

 

4 教学方法和手段

 

在既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大纲下,采用何种方法进行教学将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与同学们的学习热情。多媒体技术的进步为我们开发先进的教学手段提供了有利条件。改变传统的黑板板书方式,建立以先进的多媒体手段为依托,课堂讲授课后练习、课堂演讲与讨论、现场教学以及观看录像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体系,可以大大提高本学科的教学效果和效率。根据笔者的经验,以下几种教学手段特别重要。

 

(1)启发式教学与案例教学。由于本课程具有文理渗透、交叉性质,初学者对一些经济学知识及其在解释环境科学问题上的运用理解较困难。因此,在讲授过程要尽可能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对基本概念、理论的叙述注重确切和深入浅出、对关键词的讲解力求准确透彻、对分析评价方法及有关环境管理经济手段的介绍尽量理论结合实际,并通过提问、启发、举例使同学们理解掌握每个知识点。在启发式教学时配以实际案例能够提高教学效果。如针对目前我国严重的雾霾问题,配合华北地区经济增长、人口增加、消费增加、重工业布局来分析雾霾产生的原因;启发学生用经济学的思维来分析问题,考虑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权衡,从而提出以成本更低的环境经济手段来解决问题,而不是强制关闭企业这样高成本的命令-控制性手段。

 

(2)多媒体课件。为了使课堂讲授更加明了、生动,并节省教师在课堂上的板书时间,首先要完成与原版教材相对应的英文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与制作。在设计与制作多媒体课件中,充分利用字体、颜色和动画等功能,并通过插入各种图表、与相关网站链接,力求达到条理清晰、突出重点、加深印象、扩大信息量的效果。由于学生在课前课后很容易通过互联网或email等方式获得多媒体课件,故上课时不必将精力用于记课堂笔记,从而让他们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积极思维、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3)双语教学。英文教材、英文课件、中英文相结合的阅读材料和讲授,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和透彻理解课程的基本内容。现有中文教材大都从英文教材翻译或者编译而来,无庸讳言,翻译和编译中存在很多晦涩和谬误之处。因此笔者认为双语教学效果要好于单语教学。而且学生在将来工作中要涉及到大量英文文献,双语教学可以让学生熟悉本学科的专业词汇,为学生将来工作和学习打下基础。

 

(4)课堂讨论和现场调查。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除了具有鲜明的交叉性,应用性也是其一大特点。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授课内容,以问题为导向,定期组织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课堂讨论,让每一位同学都有上台演讲的机会,师生平等参与讨论,大家各抒己见,取长补短。同时尽可能安排现场教学活动(包括观看有关录像),或结合教学组的在研课题组织学生参与现场调查。实践证明,这种生动活泼和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同学们调动积极思维、发挥潜能、发展个性、展示才华,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学和对环境问题的综合分析能力及其综合素质,同时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5 结论

 

科学教育环境篇(2)

那么,如何才能使环境融入幼儿的科学活动中,作为幼儿老师,又怎样发挥其最佳作用呢?

 

一、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幼儿园物质环境,在幼儿生活中渗透科学

 

幼儿园的科技教育除了可利用客观的环境,使幼儿在接触广阔的大自然、大社会中接受教育外,还应尽可能地创造幼儿园的微观环境。如:种植园地、自然角、科学发现室等,并充分发挥它们在科学教育中的作用。

 

我们幼儿园非常的美丽,种植了各种树木、花卉(如:广玉兰、紫薇、桂花、海棠等,常绿树、落叶树、乔木、灌木、草本……)有不同生长期和不同体形、色彩的花、叶、果,还有大片的绿荫草坪。真正做到“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在种植区里、草坪上处处可以带孩子们走走,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当幼儿投身于大自然怀抱观察和认识事物时,启发他们提出问题。

 

当孩子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时,老师要正确耐心地给予解答,抓住时机对孩子进行爱科学、学科学的教育。在户外活动时,孩子常常被这些花草树木所吸引孩子们通过幼儿园丰富的环境,体验了自然科学带给他们的快乐,同时,他们感受到了自然界的奇妙,也培养了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植物的热情。

 

二、结合自然环境,培养幼儿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在班级“自然角”里,不同季节,孩子们都会栽培不同的花卉,如春天的蝴蝶花,夏天的太阳花,秋天的菊花,冬天的水仙花,还有月季花,仙人球等。孩子们轮流给种子和花草浇水、施肥,给小动物换水、喂食。

 

孩子们常常围在那里观察,看种于发芽了没有,花草是否长大,每当发现有了变化,他们就会高兴地大声喊起来:“我的种子发芽了!”“我的仙人球长出了一个小球!”在种植和饲养过程中,孩子们也不时会发现很多问题,如有的种子长出的苗不壮,有的发黄了;离开了水的螃蟹不停地在吐泡泡等等。他们带着这些问题来问老师。这时,我就有意不作解答,而引导和启发孩子再作观察寻找答案。

 

如我将长得良好的苗和发黄的苗从两个盆中倒出来,让他们进行比较,这时,幼儿就会发现一盆种子的根长得好,而另一盆种于的根有些烂了,烂根的苗就长得不好。我又让他们进一步观察分别倒出的两盆土。烂根的那盆土很湿。让孩子明白种于发芽和生长需要水,但土中的水不能太多,水多了根就会霉烂坏死的道理。接着,我又让他们观察阳光晒着的菜与阳光晒不着的菜有什么不一样。孩子们很快找到了青菜长势不一样的答案。使他们懂得了植物生长离不开空气、水和阳光。在饲养小动物的过程中,了解了小动物的习性,生长变化的规律和饲养方法。

 

三、为幼儿提供丰富、适宜的科技操作材料

 

在科学活动《声音从哪里来》活动时,我给小朋友准备了各种声音的磁带,提供了能发出声音的各种操作工具如:铃鼓,小勺,盘子,纸片等,让他们尝试用敲敲,打打,碰碰,吹吹等方法找出声音的来源,孩子们在活动区玩得津津有味,并主动探索到了好听的声音和噪音的产生。孩子们在动手操作、自由探索的过程中,最容易得到满足,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都会得到极大的发挥。

 

新的科学教育观强调让孩子们面对真实,向真实发问,与真实接触。孩子们通过自己的动手动脑,探索解决问题,才能真正地获取知识。因此,我们应尽量的为幼儿提供丰富多样、适宜幼儿操作的材料,以满足幼儿不断提高的探索欲望。

 

四、创设墙面环境,让幼儿在与墙饰的对话中感知科技知识

 

我园以科技教育为园本教育特色,为了结合课程教育,我们精心设计了一组与科技有关的墙饰。当你走进我园,就会看到主题墙饰布置着有关动、植物,气象,自然等知识,如:种子藏在哪里?动物怎样过冬,神奇的海底世界等等,另外,我们还让幼儿参与制作了问题画,把孩子们想问的问题画在纸上并贴在墙上,通过让孩子们自己参与,使得他们对科技,对探索科技的奥秘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墙饰真正成为幼儿的老师,与幼儿进行了无声的对话。

 

五、创造宽松自由的心理环境,使幼儿敢于探索

 

新《纲要》还指出:“为幼儿的探索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的意见,学会尊重别人的观点和经验。”实践证明,宽松自由的氛围,是幼儿进行科学探索活动的基础。作为教师,我们应不要为孩子设计、规划好所有的活动细节,不要嘲笑孩子在科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幼稚,不要为孩子在科学活动过程中出现的暂时停顿或停止而焦虑,更不要在孩子玩得兴高采烈时生硬地打断他的游戏。心理环境是幼儿进行科学探索的前提。幼儿在宽松、和谐的环境气氛中,在心理上有安全感的环境中,能使他们集中精力去尝试和探索。

 

科学教育环境篇(3)

我们人类生存的环境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部分.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和社会化的大生产,扩大了人类活动的领域,增强了人类利用改造自然的能力,改变了环境的组成、结构和环境中物质循环的关系,提高了劳动生产力,丰富了人类的物质生活.但与此同时,由于人类某些活动没有遵循自然规律,向自然界索取的物质和能量超过了自然界的自动调节能力,向自然界排放的废弃物超过了自然界的自然净化能力,这就造成了全球性的环境问题.环境的日益恶化,已对整个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敲响了警钟,增强全民环境保护意识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大事.新的科学课程标准以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总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保持对自然现象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养成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并能关注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影响. 因此结合新课程改革要求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势在必行.初中科学与环境科学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初中科学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科优势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使学生在学习初中科学知识的同时,也潜在地受到环境保护的教育.

 

一、在课堂教学中开展环境保护教育

 

1.利用教材内容直接开展环境教育

 

初中科学教材中有关环境教育的内容分散在教材的各个部分中.包括生态平衡、生物多样性、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等.教师在教材涉及到相关内容时应及时进行环境保护教育.例如,在七年级下册中学习《空气》的时候,根据初一学生的心理特点,应选择以生动、活泼的形象教育为此部分的教学手段和方式.如在讲到全球环境问题之一的温室效应时,首先可以给学生提供阅读材料:“温室效应浅析”,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会产生温室效应?其次,请学生观看有关 “温室效应影响”的教学录像片,并讨论总结出温室效应的主要影响;最后,观看“关于温室效应发展”的教学录像片,结合已有背景知识思考并讨论:人为因素对温室效应的影响有多大、各种温室气体的主要来源与我们目前的生产生活方式之间有何联系.通过以上的教学活动,使学生深刻意识到温室效应对人类生存发展的不良影响,减轻和消除温室效应是每一个人的责任,并以实际行动为减轻温室效应贡献力量,即将观念和意识转化成实际行动,真正达到环境教育的目的.又例如学习《水》的时候,先通过教材中的数据使学生了解人们能直接利用的淡水只占地球上水的极小部分.再播放有关“水华”、“赤潮”生成及其后果的视频使学生对水体污染有了直观认识.最后又给学生观看非洲等缺水地区人们的生活现状的图片.学生课后感言:想不到看似选择洗衣粉这么小的事情也包含着环境保护的大道理.

 

2.在科学实验操作中言传身教,开展环境保护教育

 

科学实验作为科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担负着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重要职责,并且较之课堂教学更具有直观性.但很多科学实验过程或生成物中会产生污染环境的物质,导致学生认为教师虽然在讲环境保护但只不过是讲讲道理,并没有真正重视环境保护.因此,科学实验教学中教师要言传身教,开展环境保护教育,力求利用最少的实验药品,获得最佳的实验效果,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这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切实可行的.在一些涉及有毒物质的实验中,要不断改进实验装置,尽量避免气体外逸或液体泄漏,对有害尾气要增加吸收或转化装置,不能任意排入大气中.如在做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实验时,在尾气处理装置的设计上,作为开放性问题,要启发学生大胆设想,设计出减少有毒气体排放的装置,防止一氧化碳逸散空中污染环境.学生经过热烈讨论后,最后想出再接一导管将一氧化碳回收至酒精灯处燃烧再利用的办法,使环境保护教育落到实处.再例如硫酸铜的制取实验中,原理上有许多种方法,如可用浓硫酸直接和铜反应,也可用将铜在空气中加热,再和稀硫酸反应.这时教师就引导学生从环境保护角度出发,尽量减小环境污染,合理选取药品.在具体的实验操作中,教师还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尽量利用少量的反应物来制取少量的物质,使学生从教师的行动中受到教育.在学生实验中,要求学生把每次实验完毕后的废液按指定处倾倒或回收,统一处理,严禁随意胡乱倾倒,力争把污染减少到最低程度.这样既可减少污染,也教育学生环境保护要身体力行,从自身做起,逐渐形成良好的环保习惯.

 

3.在练习题中加深环境保护意识

 

练习是教师教学后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也是教学中常用的一种具体控制方法.在当前的教学环境中是比较受学生重视的一种教学手段.所以老师也可通过练

 

习,潜移默化,使学生逐步建立环境保护意识.在编制练习时,可将环保理念与具体知识结合去观察解释社会热

 

点问题.特别是一些环境保护中常出现的概念如绿色化学、白色污染、温室效应等.例如: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是当今全球的一个重大研究课题,发展氢能源有着广阔的前景.练习题如下:有研究人员提出了“利用太阳能,以水

 

为原料,大量生产氢气,并用作各种机械的动力燃料”这一设想.试回答下列问题:

 

(1)你认为这一设想能否实现?若认为能,请写出有关的两个化学方程式_______.

 

(2)氢气作为燃料与现在广泛使用的化石燃料相比有什么优点?(要求答出两点)

 

①_______;②_______.

 

(3)为了降低汽车尾气对空气的污染,可用纳米级的某种氧化物作催化剂,使尾气中的CO与氮氧化物(NO)反应,转化为空气中含有的两种气体(其中一种为单质),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其中NO发生了_______(填“氧化”或“还原”)反应.

 

二、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中,开展环境教育

 

环境教育本身是一种感知性的教育活动.科学教师要重视“在环境中学习”,可以组织学生参与以环境教育为主题的探究性学习、社会调查、参观采访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在环境中真正感受到环境以及环境问题与他们自身是息息相关的,从而在感知中得到了理性的提高.如把探究性实验安排在课外活动中进行,既可补充课堂教学上因时间限制而造成的时间不足,又可使学生加深认识,充分理解污染物对环境的危害.例如探究酸雨对环境的危害:先提供给学生有关的背景资料.指出是排放出的二氧化硫酸性气体或汽车排放出来的氮氧化物烟气上升到空中与水蒸气相遇时,形成硫酸和硝酸小滴,使雨水酸化,这时落到地面的雨水就成了酸雨.酸雨会对环境带来广泛的危害,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如腐蚀建筑物和工业设备;破坏露天的文物古迹;损坏植物叶面,导致森林死亡;使湖泊中鱼虾死亡;破坏土壤成分,使农作物减产甚至死亡.学生以酸雨对种子萌发的影响进行探究,通过喷不同浓度的pH的模拟酸雨,再数同样颗粒的萌发种子喷清水作对照组.经过半月观察酸雨对其的影响,包括量作物茎,叶和根的长度,得出结论.为了让实验更有说服力,可以采用不同组用不同的作物如水稻、菜豆、绿豆、小麦等.学生认识到酸雨对生物的危害,进一步提高了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又如,通过课堂教学学生已经了解到水体污染的危害性,但本地区水体污染的严重程度学生并不是很清楚.教师让学生对本村或本镇河流的污染情况进行调查,写出调查报告.通过一系列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环境实践活动,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环境知识,陶冶环境道德情操,提高环境保护技能和环境宣传能力,养成“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的良好环境行为习惯.

 

科学教育环境篇(4)

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改善环境、保护环境的愿望要求更加强烈,环境教育得到兴起和发展,被列为基础教育中的主要内容.环境教育在初中阶段的教育特征体现在以下方面:环境教育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特点,既是一门新兴的教育学科,也是一项教育活动;环境教育代表着未来的发展方向,将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教育的时代特色.环境教育肩负着重要的教育任务.首先,要让人们理解自己所生活的真实环境,关注当前社会、国家和全球面临的严峻的环境问题,正确认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其次,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珍爱环境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使学生掌握与自然和谐相处应具备的知识和技能;最后,通过让学生参与各项保护环境的活动行为,培养他们成为具有一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的接班人.

二、初中科学教学中开展环境教育实践

初中科学教材中有很多可以引申的环境教育内容,教师可以深入挖掘、渗透,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环境教育要深入到学生的心灵深处,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应不断挖掘各种课外环保教育资源,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实际环境问题的调查、分析、研究,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教育形式,亲自动手、身体力行,在实践资料的采集、收集、分析、处理过程中,强化学生的感性认识,让学生能够从实践角度运用所学到的本领和技能,进行初步的探索,寻求解决环境问题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1.深入实地参观考察.实地调查访问,可以增添学生的亲身体验,让学生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紧迫性产生共鸣,自觉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例如,在学习微生物知识后,教师可以安排组织学生参观附近的污水处理厂或工矿企业的污水处理站,让学生观察污水在沉淀池、反应池、搅拌池等设施中的处理过程,查看污水由浑黑到逐步澄清的变化,了解微生物的作用,污水处理的科学技术,深刻体会到人类不进行环境保护对自然和社会带来的不良影响.当学生刚进入厂区看到没有处理的、散发着恶臭的污水时,纷纷捂起了鼻子,而看到随着污水沿着管道流动前行,逐步澄清后,在处理好的一个水池里自由自在游动的金鱼时,兴奋得手舞足蹈!这种体验实践,能够加深学生对水环境保护的强烈意识.实践活动后,学生都开始从自身做起,从家庭做起,从细微的小事开始爱护水环境.一些学生开始在家里采取各项节水措施、不使用含磷洗涤剂等.教师还可以利用寒暑假给学生布置对周围生态资源的调查报告,如针对学生生活小区的垃圾处理情况进行专项调查,写出分析报告.还可以就农村村民大量焚烧玉米秸秆的行为进行宣传教育,让学生在这些实践调查活动中亲眼目睹环境污染的严峻现实和长远危害,树立起坚持环境保护的责任心.

科学教育环境篇(5)

(一)把环境教育的知识寓于学科教学之中。

课堂是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主阵地,教师们立足课堂,利用学科教材中的有关内容,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环境科学知识的渗透教育,以不断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在科学学科中包含着极其广泛和重要的环境教育思想和内容,通过科学课教学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树立保护环境从小做起,从身边做起的信念。结合有关教学内容进行环境教育,其中环境考察课是进行环境教育的典型形式。另外可以进行动、植物的养殖,环境科学实验,环保宣传,乡土地理考察等活动。

另外,对小学生进行环境教育,要强调实践性、参与性和跨学科性。小学思想品德课可能进行环境教育的主要有两个方面,即环境保护和节俭教育。根据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及德育相关的规律,因此开展活动时,要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在美术与劳动技术教学中,应结合环境保护教育,使学生既掌握美术方面和环保方面的知识,并能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在手工制作课中,利用废物制作一些有趣的小作品,当同学们用废物制成各种各样的作品其兴奋的心情可想而知,这对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是十分重要的。

(二)把环境与课外活动相结合。

以学校教育为中心,把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形成纵横交错,更加开放,更加宽泛的教育体系。这将有利于素质教育,有利于课外活动的开展。

1、与重大环境教育日(周、节)相结合

借助于植树节、世界气象日、世界环境日、世界地球日、世界土地日等与环境教育有关的节日,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使之成为学校环境教育的传统。如在“世界环境日”开展“从小做个环保人”等活动,使学生树立较强的环境保护观念,切实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能力。

2、加强社会实践,丰富环境教育内涵。

让学生在保护环境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激发和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四年级以上各中队要成立废品回收小队,将家中即将扔掉的可回收的绣品垃圾集中起来,定时卖给废品回收处。学生要在教师家长的带领下,观察和考察社区人们的行为习惯,使学生明白造成各种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并分析研究对策。

3、与生动有趣的兴趣小组活动相结合。课内外的渗透教育,增强学生的环境忧患意识,促使同学们产生积极要求参与环保活动的强烈欲望。重点开展以绣品垃圾为主题的环保小制作(布艺)的兴趣小组活动,提倡动手做。

六、研究步骤:

准备阶段(2005.5—2005.6)

规划课题,提高认识,查阅资料,制定完善方案.

实施阶段(2005.6—2007.3)

总结阶段(2007.4—2007.5)

结题、撰写论文。

七、研究成果形式

研究报告、相关论文、有关活动案例、简明校本环境教材、调查报告、学生环保科技小论文等。

八、课题组人员及分工:

课题领导组:王庆念徐杰陆娟娟刘培张严

课题负责人:张严(负责课题的设计和编拟、主持并调控实验的全过程、对课题组成员进行合理的分工和管理、进行实验总结和理论研究。)

主要成员:张惠世界秘书网版权所有珍郁蓓蕾龚勇秦玲娣徐国洪及各教师(组织实验和论证、完成各阶段的实验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撰写阶段性成果报告、协助课题负责人进行课题总结。)

九、保障措施:

1.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相关理论,用理论武装自己,并联系实际,提高教科研的能力。

2.环保实践内容联系本地实际,充分发挥教育的功能。

3.注重与领导的沟通,实落相应政策,寻求大力支持.

科学教育环境篇(6)

目前,影响人类长期、持续、良好发展最为主要的原因便是环境污染问题,并且这一问题是全球性的,地球上的所有国家对这个问题都非常的烦恼,并且急于解决。从实际情况可以看出,造成环境污染的基本的原因在于人类对资源的滥用,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究其根本,我们发现人类之所以有这些不合理,不文明的行为主要还是因为人们的认识不正确。就一个人一生的发展来说,中学时期是最为重要的,中学生可谓是民族的未来,是国家不断前进的栋梁之才,因此应该在中学时期就应该进行环境保护的相关教育。就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来说,科学自身就是作为综合性很强的学科,科学具有无尽的宝藏,对人类的发展有些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学生可以承受的基础上进行环境保护教育,一方面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另一方面对学生环保习惯的养成很有帮助。因此在科学教学的时候将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结合在一起,能够有助于社会、国家、民族,甚至是到每一个个体的不断进步。

二、教学中要将环保相关知识引入课堂

1. 在上课时将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添加进来。对科学教材自身来说,很多内容直接与环境关联,这些作为开展环境保护教育教学的内容,可以作为教学切入点,并且联系有关的实际案例,对学生进行教育,这样的教学效果必定很好。在有关空气的讲解上,首先要通过教导让学生了解空气的成分及作用,其次要让学生了解空气污染后带来的弊端,如何避免和减少大气污染等等。例如,在华南地区,发生酸雨情况的概率较大,针对这个问题,详细地介绍酸雨到底是什么、酸雨的产生原因是什么及酸雨产生的危害。这样,可以让学生对知识有个全面的了解。另外,学生也能够通过这次学习知道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无形中将环境教育渗透到具体的教学中。

2. 将研究性学习联系在一起,养成环境保护的意识。研究性学习方式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运用调查、实验验证等一系列方法来研究,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从而解决实际问题。例如,讲“人与环境”中的水资源短缺时,有的同学认为浙山绿水,嘉兴地处鱼米之乡,河网密布,水资源丰富,根本就不用节约用水。因此,可以让学生做“关于嘉兴水资源状况调查”的研究性学习。笔者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有的小组专门上网收集整理有关我市水资源的信息;有的小组专门实地考察我市的河流湖泊分布状况、采集水样本;有的小组负责对水样本进行简单的水质检验;一些小组通过求助于家长,采访专家,了解本市水资源状况等等。

3. 将环境保护教育增添到课外作业里面。课外作业是课堂的一个延伸。开展科学课程教育除了在课堂上进行,也能延伸到课堂之外,如布置课后作业:硫酸铜的具体制作途径包括哪些?哪种途径更加科学合理?学生经过课下的探索研究就会发现,铜与浓硫酸之间进行化学反应,就可以制成硫酸铜,同时也会产生二氧化硫,二氧化硫本身会污染大气。另外一种制作方法就是首先氧化铜,然后让氧化铜和稀硫酸之间互相作用,制成硫酸铜。这种制造模式就不会造成硫氧化物的产生和排放,一方面硫酸的使用数量可以得到节省和控制,另外一方面,还能够减轻对空气产生的污染。学习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对水资源的具体分布状况借助于各种渠道进行查询,借助于这个工作学生就能知道:虽然在总量上我国的淡水资源很大,但是人均水平却非常低,甚至还可以被列为最贫乏的水资源国家之一,学生这样就会意识到对水资源进行合理利用是多么重要,在生活中能做到节约用水。

4. 做实验的过程中进行环境保护教育。对于这些以实验为主的基础性学科,它的一个重要组成就是实验,借助于实验也能够很好的宣传环保,比如处理污水、测定空气含有的颗粒物、测定土壤酸碱度等这些实验,都能让学生对环境从自然科学的角度有一个基本的认知。在实验中渗透环境保护的教育更为直观、生动,教师在实验过程中可以通过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角度来教育学生,通常情况下一个实验的某一个细节就能体现环保意识。如,在做硫磺燃烧等实验时,可增加尾气处理装置来减少有毒气体的排放;在实验现象比较明显的情况下减少实验药剂用量,将实验微型化;对实验结束后的废液、废物进行分类并放入指定地点等。具体到对应的实验中,借助于对学生进行科学的保护教育,能够实现资源节约、污染减少的目的,还能够对学生产生很好的教育意义,让学生从自身、从小事做起,爱护并保护环境。

科学教育环境篇(7)

【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教学研究项目:环境科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与优化,编号2008jyxm488。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1-0081-01

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等相比,对大学生的成长更具有决定性作用,把德育放在重要地位的高等教育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但是,当前高校的课堂教学忽视了德育的重要地位,德育在德育观念上、德育目标上、德育内容上、德育方法上等许多方面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针对当前我国高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环境科学教学为例,提出与大学生相适应的德育教学目标和德育教学内容、创新德育教学方法、改革德育教学评价体系等,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从而全面加强环境科学教学中德育的效果,使德育教学起到润物细无声的理想效果。

1.环境科学教学中形成主导和主体互动和谐的“共同体”

环境科学的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所谓主体性,是指人在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动性、创造性和自由性。它能够独立地作出道德判断,也能通过道德现象做出鉴别,从而达到道德行动的自觉和自律,并最终上升为活动的自由。如果课堂教学中忽视了大学生的道德主体性,这就使得作为两个平等道德教育主体之一的大学生未能取得与教师主体平等的地位,难以和教师主体实现平等交流和心理相容。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是对立统一的,教师主导是为了学生的道德发展,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更多地依赖教师的引导,双方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共处于一个和谐、协同的统一体中。

2.环境科学教学中德育目标阶段化、素质化

2.1阶段化

环境科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要遵循德育的发展规律,不能滞后,也不能落后,德育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目标要求,应该分步实施,循序渐进。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柯尔伯格在1969年提出了三期六阶段道德发展理论,即道德成规前期、道德循规期、道德自律期。大学生年龄一般在17-23岁的青年中期,处于道德循规期的第二阶段,大学德育应以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为基础,遵循道德发展的阶段性规律,全面提升大学生的道德水平。

2.2素质化

高校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在素质教育中居首要位置,高校德育与素质教育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高校德育与素质教育在内容上具有相互交融性.高校德育对推进素质教育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而推进高等学校素质教育又赋予了高校德育新的内在要求,推进素质教育要求高校德育与其它诸育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协调发展,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3.环境科学教学中德育内容的生活化、基础化

3.1生活化

环境科学教学中应以关注人、关注人的生活为核心内容,加强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的教育,强调以人为本的精神,崇尚贴近生活的道德。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陶行知认为,生活即教育,为了生活,通过生活。社会学家帕森斯认为,社会的内部结构发生了变化,社会的价值观念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如果高校不依据社会的变迁选择适当的德育内容,德育注定要失败。这种道德既不是以个人为本位的道德,又不是以群体为本位的道德,而是以社会为本位的道德,是正确地解决了个人与社会整体之间关系问题的道德。只有这种道德,才能真正地立足于现在,同时又着眼于未来,才能被大学生自觉自愿地接受和内化从而达到提高其道德素质的目的。

3.2基础化

环境科学教学中德育内容的基础化,是指现代德育内容的方向性和层次性的统一,理想性和现实性的统一。列宁说“要成就一件大事,必须从小事做起。”在德育实践中,要求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积极参加公益活动,参加班级的团组活动,参加兴趣小组等。课堂教学中要确立大学生的基础目标: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公德意识和道德责任感、家庭美德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培养大学生具有对周围人、物的道德责任感等等。符合时代特征和实际情况的德育目标使大学生“可望”而又“可及”,从而使他们能够不断地将社会所要求的道德内化为个人的道德素养。

4.环境科学教学中德育方法的情感化、反灌输化

教师在环境科学教学中要利用情感教育来引导学生,情绪和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一般说来,凡是能满足人的需要的事物就能引起肯定的态度,产生满意的内心体验。高校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时必须充满情感,罗素认为,热爱学生能使学生的道德和智慧得到很好的发展,他说:“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德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自由的发展。”教师应爱每一个学生,无论是优等生,还是学困生(指学习成绩较差,思想品德素质也较差)都要一视同仁,要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教师的“慈母心”和“严父情”,使学生自然而然的产生“老师这么关心我,我一定不能让老师失望”的进取意识。冰心说过:“有了爱就有一切。”是的,教育不能没有感情和爱,就像大海不能没有水一样,缺乏感情和爱,也就没有教育。

参考文献:

[1]胡厚福.德育原理[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0.

[2]黄向阳著.德育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张光兴主编.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科学教育环境篇(8)

一、亲身体验――让学生关注生态

小学儿童思维的基本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因此在对小学生进行生态环境教育的过程中,我十分注重亲身体验,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让他们真正关注生态环境问题。

在三年级上学期《我来造一张纸》一课,我让孩子们收集自己平时随手扔掉的纸张,先用水浸泡到能够捣碎,再拿到课堂上来造纸,孩子们兴趣很高,能按要求进行准备和操作,当他们通过努力成功造出一张张纸时,他们的脸上露出喜悦的表情,接着我用课件给他们展示了造纸厂造纸的过程,他们明白了纸是多么的来之不易,于是我引导他们展开讨论:怎样对待一张新的纸和一张用过的纸?孩子们各抒己见。从他们以后对待纸张的态度中能够看出这次造纸的体验是深深影响他们的。

而在三年级下学期,我带领孩子们一起种凤仙花,通过孩子们的精心培植,凤仙花成长十分好,到总结的时候,我对孩子们说:“一颗种子要开花结果要经历多么长的时间啊,是多么的不容易啊。现在我们的凤仙花用茂盛的叶、鲜艳的花和丰硕的果回报我们的劳动和呵护,通过这段经历,你们觉得应该怎样对待其他的植物呢?”“我们应该像对凤仙花一样爱护它们”,“我们应该不随意去伤害植物”……从孩子们的回答中我知道了他们在亲身体验中有了感情和精神上的付出,他们对生态环境开始关注,他们意识到要用自己的行动去保护环境。

二、实践理念――让学生置身其中

在亲身体验后,孩子们都已经知道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但往往这些都只停留在他们的头脑里和口头上。只有主动参与,积极行动才能将环境保护由观念化为行为。

在上四年级“电”单元时我在最后增加了一个活动,组织学生调查家的用电情况。先让学生回家和家长一起填写《家庭用电调查表》,接着把全班的调查结果进行整理和统计,从统计数据中大家发现家里浪费电的情况较多。下一步就让学生讨论、收集节电方法,制定节电小方案。然后采取实际行动,节约用电,看看两个月后,家庭用电量是否降低。活动后学生都高兴地告诉我,他们家的用电量确实降了下来,他们的节电方法确实是有效的,并且父母也和他们一起行动来节约用电。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他们真切感受到原来节约用电是力所能为的,是真的有成效的。在实践中学生获得了成功的喜悦,他们收获更多的是知道了怎样去节约用电,怎样去保护环境。

六年级“环境和我们”单元我同样增加了一个活动,调查商品的包装情况,从调查结果中学生发现调查中的商品包装体积比净体积要大三倍以上,有些更达到十倍以上。而调查中的商品包装重量比净重量要多两倍,调查中的商品包装都属于过度包装。继而让学生分析包装材料,他们发现包装用的材料主要有木、塑料、绸布、泡沫、海绵、纸、金属。塑料、绸布、泡沫、海绵这些材料是很难降解的,会污染环境。而使用木、纸作为包装材料则要砍伐很多树木,这些包装材料一点都不环保。学生上网查找到的资料更让他们大吃一惊:目前,我国一年生产12亿件衬衫,其中8亿件是盒装,8亿只纸盒需要用纸24万吨。如果以直径10厘米的树为标准,每7棵树可以制10吨纸,8亿只包装盒就等于要砍168万棵树。这还不包括其他各种包装得华而不实的产品所费掉的材料。调查活动后学生纷纷表示不会再去买那些过度包装的商品,并且会把商品的包装循环使用。之后我还在班上举行了一个包装循环使用的展示会,让学生把作品展示出来,让他们用行动来支持环保。

听过的会忘记,看过的会记得,只有做过了才会真正懂得。在生态环境教育中,除了让学生去听这些生态环境的案例,看生态环境的视频,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去做。在实践中才会让他们真正懂得怎样去保护环境、解决环境问题。

三、反思感悟――让学生情感升华

在亲身体验、实践理念后,还要有一个内化的过程,就是反思。

反思是指对认知活动进行考察、分析、评价、调节的过程,是认知过程中强化自我意识、进行自我监控、自我调节的主要形式。

科学教育环境篇(9)

(一)环境保护的需要

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十分复杂,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都依赖于对环境和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然而正是在人类开发利用环境和资源的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种种环境损害行为归根结底是由于人们缺乏对环境的正确认识。“要消除对人类生存的威胁,只有通过每一个人的内心的革命性变革。”也就是说,欲使人们正确认识环境,解决各种环境问题,加强环境教育,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使人的行为与环境相和谐则是必由之路。

(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丰富创新了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并把这条发展道路概括为“文明发展道路”。十六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是“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迸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并把它的基本内涵概括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十六届五中全会概括为“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根据这种发展观和发展道路方针的指引,我们党和人民努力实现的目标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的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然而,无论是文明发展道路的实现,还是科学发展观的落实,也不论是可持续的协调发展或是人的素质(环境素质是个人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的提高,都有赖于环境教育的贯彻和开展。

(三)我国的现实国情的推动

我国公众对环境状况恶化的严峻形势缺乏充分认识,对我国环境状况的变化趋势持盲目乐观态度,同时对环境问题的重视程度较低;公众的环境知识尚处于较低的层次,环境道德意识较弱,参与环保活动的总体水平较低。人们对我国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有一定的认识,然而,只有当环境污染直接侵害到个人利益时,才会有较多的人愿意采取行动;调查结果显示,少年的环境保护意识水平明显高于成人。这个发现对我们很有启发意义。

此外,我国的环境法律中规定了公众参与制度,如在环境行政许可中,环境行政听证制度是典型的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表现,此外,公众也是对其他社会主体履行保护环境义务的主要监督者。然而,公众环境意识的高低和对环境法律知识及环境科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决定了公众参与的效果和水平,决定着这一制度作用的真正发挥。

当今法治建设的发展要求赋予和保障公民的环境权益,不论国家为保护公民的环境权作了多少立法上和执法上的努力,公民的环境维权意识是决定公民能否真正享有这一权益的决定性因素。

从以上各个方面都可以看出,我国加强环境教育不容忽视,且迫在眉睫。

二、环境教育的含义和基本内容版权所有

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环境教育逐渐受到各国以及国际社会的重视,但是对环境教育的概念理解一直存在着分歧,时至今日,尽管环境教育在世界范围内已经开展得颇为普遍,但人们对环境教育的定义仍然没有达成共识。

要探讨环境教育的定义,需要清楚地界定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环境包括社会、物质和生物三个方面,因此,其内容必然涉及各个领域。环境内容之广,决定了环境教育的过程必定是一个整体过程。因此,环境教育也必定具有跨学科性质。

第二,环境教育研究的对象是各级各类教育领域中的环境方针和政策,环境教育的规划、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等。

第三,环境教育的构成要素包括四个方面:意识、理解、技能和价值观与态度。也就是说,在环境教育进程中,要逐步唤起受教育者对环境问题的意识,随着教育层次的提高使人们理解人类活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复杂性。在培养起受教育者的环境意识和理解力之后,还必须培养他们掌握解决环境问题的技能,然而这种技能的运用取决于人们的道德观念和经济、社会的知识。因而,环境教育还必须使人民树立环境道德观念和环境责任感,进而形成正确的积极的环境价值观和态度,这是环境教育成败的关键所在。

第四,环境教育的学科归属,笔者认为,它是对教育领域的冲击和挑战。这体现在:首先,传统的学校教育通过再生产当前社会主流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观以维护当前社会的稳定。而环境教育则强调“从目前有助于环境恶化的价值观转变到有助于人类尊严地生活在支持可持续发展的地球上的价值观的革命性目的。”其次,学科课程倾向于学科基础和抽象理论的传授。通常比较注重于叙述事实、概念和特征等,教师的角色是知识的分配者。然而在环境教育中,必须有特定的教学实践,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和积极的思考者。最后,大概也是在我国表现的更为明显,也就是环境教育中,如何合理处理知识的传授与考察之间的关系。传统教育中,为了考察接受教育者尤其是青少年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我们通常采取的并认为是比较有效的方式是考试,但是环境教育的效果则体现在环境意识是否提高,是否掌握了一定的处理环境问题的技能,环境价值观是怎样的,以及其环境行为是否符合环境保护的理念等等。然而,这些内容都不是通过考试能够测试出来的。

科学教育环境篇(10)

关键词:

初中科学;生活环境;教育

前言

随着国家与环境的不断发展,世界各国的资源也被开发的越来越多,大片大片的森林正在逐渐的消失,大量的鱼类也在被污染的河流里不断地死去。在我国地震也在频频发生,各个地区也逐渐出现了雾霾,所以环境的保护问题就成了现在世界上最最关注的问题,也是全世界都需要解决的问题。

1.初中科学教育中渗透生活环境教育的重要性

要是想让环境保护问题有巨大的改善,那么就因该将环境的问题融入到教育中去,让人们从小就将环境保护问题放在心中。国家也早在90年就提出相关的规定将环境保护问题融入到初中科学中去,老师也应该将环境问题科学的与中学生的教育联系在一起。通过初中科学的将环境问题的对学生的渗透,可以让学生养成保护环境的思想,将环境保护当作是自己的责任,这样将环境保护问题从孩子做起,从小做起。只要人人都有环境保护意识,那么环境污染源就会大大地减少。在初中科学这本教材里加入环境保护问题是国家的需要,也是世界发展所不可缺少的一步。

2.初中科学教育中生活环境教育的渗透

2.1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生活环境教育知识点

我国的教育主要是在课堂上,老师在课堂上将教材上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明白教材上的内容,使学生明白做人的道理。所以在我国的教育问题上应该注重教材这一方面,懂得挖掘的教材中的内容,将环境保护问题融入在教材中,老师可以在课堂上就让学生了解相关的知识,使学生将环境问题记在心里。举一个例子:在生物课堂中,讲生物链的时候,就可以涉及到环境的保护问题。例如,人们随手乱扔垃圾,工厂向河里排放没有处理过的污水,造成水体的污染,河里的与受到了污染。生物链就是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在这个过程中有害物质也在逐渐的累计,人类作为食物链的顶端,吃到的有害的物质是最多的,从而会使人类出现一系列因为环境污染而感染的疾病。这样,就可以加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就能为环保做出贡献。

2.2在实验操作中的渗透

学生在学校的课程不仅仅只是局限在教室里面,学校还为学生们开设了实验课,除了可以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意外,还可以让学生之间学会相互协作相互配合。实验课对学生的教育也是非常的重要。在实验操作中如果将环境保护问题融入其中,,那么学生就能近距离的体验一下环境污染给人们所带来的危害,也能更加的明白环境保护问题的重要性。同时,老师在教导学生实验操作的时候应该教会学生节约资源,用水更因该节约,这样使环境保护成为学生的日常习惯。

2.3课堂教学中环保教育的渗透

在初中的课堂教育中有很多的内容可以将环境的保护问题融入到当中去。比如在化学的实验课上,学习氧气的一课时,运用的实验物品都是易燃品,这样就可以教育学生物品燃烧时所释放的有害物质不仅能够危害环境还会危害人类的健康。还有讲酸碱度的时候,就可以将酸雨形成的原因告诉学生,还有酸雨对人类生活得的危害。再比如将金属的时候,就可以将重金属的危害将给学生听,例如铅中毒,汞中毒等等,这样学生就不会将废旧的电池随意的抛弃,这样就会减少电池内有害物质泄露对土壤的危害。而且,不同的重金属都会引起人类不同的疾病,很大的影响了人类的生活与健康。这些都是在老师在教材教学,在课堂上可以教授给学生的内容,然而实验课是加强学生操作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的课。那么在学生的实验课堂上,在老师指导学生实验操作的时候,就因该教育学生不要浪费资源,尤其是化学课。化学课上的一些药物都是对环境有害的物质,在做完实验时老师应该教育学生应用最少的药品做出满意的实验结果,应该节约资源。在试验结束后不能将实验用过的药品随意抛弃,不能将药品直接倒在水池当中,因为药品会污染水体与土壤,应该将废弃的药品统一回收,统一处理。

2.4联系地方生活环境进行教育

在教育学生环境保护问题的时候也不能只拘泥于教材上的内容。还应该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与环境保护联系在一起教给学生。让学生了解当地的环境状况,更能够切身体会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在全国的各个区域都会有我国的工业产链,我国的大多工业也都是重工业,对环境的污染及其的巨大,因为工业废气废水的一系列污染,全球的气温逐渐变暖,海水与河水也不像原来那么清澈了,土地上也长不出茁壮的庄家了,当孩子们看到这些景象之后,当孩子们看到自己的赖以生存的甚或环境因为污染而变了样子的时候,孩子们就都会将环境保护的问题放在心里。同时也应该将与环境保护的工作部门都介绍给孩子们,让孩子们可以配合相关部门做好环保的工作。每年也应该开展环境保护的社会实践活动,让中学生们都积极地参加,让学生为家乡的环境保护工作做出贡献。

2.5利用第二课堂进行环保教育

在中学大多都设立的第二课堂,我们也应该充分的利用第二课堂的时间对学生们进行环境保护的教育。在第二课堂的时间可以向课堂上一样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的教育,亦可以以学生之间相互讨论的形式让学生们自由阐述自己的观点,让学生们在互相讨论的过程中认识到环境保护问题的重要程度,也可以让学生们将这个问题牢牢地记在心里,而不是将知识硬塞进脑子里。还可以利用二课堂的时间开展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们把课堂当中学到的知识更加牢固的掌握。在开展活动的同时也可以达到环境保护工作宣传的作用,让大家都能将环境保护问题当作自己的责任。

3.总结

环境是我们生存的前提条件,当环境受到了污染以后我们的生活与身体健康都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现在不光是我们国家面临着环境污染的问题,全世界在环境保护上都面临着最大的挑战,所以我们应该将环境的保护问题当作是自己的责任,从教育上着手是最简洁的一个途径。我们应该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将环境保护养成习惯。只有这样才能将我国的科学发展观贯彻下去,实现可持续发展,让我们的子孙后代都能有源源不断的资源可以利用。

参考文献:

[1]益永钢.初中科学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策略[J].现代教学,2011(4):68.

上一篇: 西方经济学的定义 下一篇: 动物学研究方向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