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培养目标汇总十篇

时间:2024-01-25 15:48:32

素质教育培养目标

素质教育培养目标篇(1)

培养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正确的教学导向。《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提出的小学数学教学目的要求,为拟定素质教育培养目标与实现目标的途经提供了依据。只有明确培养目标,才能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减少教学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促成“教育、教学、发展”三大任务的落实。由此,我们制定小学生数学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是:

1.思想品德素质。

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

2.心理品质素质。

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发展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直接动机和间接动机,促成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情感与探究精神,锻炼学生坚强的学习意志、学习毅力;树立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养成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掌握学习方法。结合数学教学培养学生进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对简单的问题进行判断、推理,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发展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

3.文化知识素质。

小学生应具有进行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计算的能力。获得有关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和比例的基础知识,常见的一些数量关系和解答应用题的方法。用字母表示数、简易方程、量与计量,简单几何图形、珠算、统计的一些初步知识。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实施素质教育的根基在课堂,数学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阵地。只有更新教学思想,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意识性,增强责任感,改进陈旧的课堂教学方法、方式,才能提高数学学科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有效性。我们以改进数学课堂教学方法、方式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攻方向,对数学课堂教学作了“六项改进”的探究。

其一,加强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方法的探究,充分发挥数学学科育人功能。

根据数学学科特点,有机地结合数学教学内容,让学生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生产实践和科学研究中的广泛应用。了解学好数学的意义,自觉地把今日的学习同将来的社会生活、祖国的四化建设联系起来,端正学生的学习目的,诱发学生学习的心理动机,形成积极对待学习的心理品质。数学学科内容充满了辩证关系。

我们注意揭示教材中的辩证关系,渗透实践第一的观点;渗透顺逆关系的矛盾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化、互相统一的观点;渗透事物之间所存在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观点;渗透一切事物都在发展变化的观点。例如,我们按照数学教材编排的意图,在教学20以内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表内乘法和相应的除法、分数乘法和除法计算方法、分数乘法和除法应用题的解题方法时,就充分挖掘教材编写的方法和思路的顺逆关系,有机地渗透了对立统一的观点。

要使学生学习数学能够同数学本身的精确与逻辑的严密相适应,我们注重对学生进行严格的技能技巧的训练。如,仔细审题、认真计算、书写整洁、格式规范、自觉检验、按时完成、正视错误、主动改正、不怕挫折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学习精神。

其二,加强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思维过程的探究,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素质教育培养目标篇(2)

2.心理品质素质。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发展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直接动机和间接动机,促成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情感与探究精神,锻炼学生坚强的学习意志、学习毅力;树立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养成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掌握学习方法。结合数学教学培养学生进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对简单的问题进行判断、推理,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发展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

3.文化知识素质。小学生应具有进行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计算的能力。获得有关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和比例的基础知识,常见的一些数量关系和解答应用题的方法。用字母表示数、简易方程、量与计量,简单几何图形、珠算、统计的一些初步知识。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落实小学数学素质教育培养目标的双向实施

实施素质教育的根基在课堂,数学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阵地。只有更新教学思想,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意识性,增强责任感,改进陈旧的课堂教学方法、方式,才能提高数学学科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有效性。我们以改进数学课堂教学方法、方式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攻方向,对数学课堂教学作了“六项改进”的探究。

1.加强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方法的探究,充分发挥数学学科育人功能。根据数学学科特点,有机地结合数学教学内容,让学生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生产实践和科学研究中的广泛应用。了解学好数学的意义,自觉地把今日的学习同将来的社会生活、祖国的四化建设联系起来,端正学生的学习目的,诱发学生学习的心理动机,形成积极对待学习的心理品质。数学学科内容充满了辩证关系。 我们注意揭示教材中的辩证关系,渗透实践第一的观点;渗透顺逆关系的矛盾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化、互相统一的观点;渗透事物之间所存在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观点;渗透一切事物都在发展变化的观点。

2.加强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思维过程的探究,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实施素质教育,要使教与学的关系得到和谐、统一的发展,把教学的重心从“教”向“学”转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为学生主动学习创造条件,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参与思维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3.加强数学课堂教学中情感因素的探究,促进学生知识、情感协调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首先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和谐、愉悦的课堂气氛。其次,重视探求数学课堂教学艺术。第三,教学过程中,教师注意面向全体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生主关系。第四,加强师生情感交流。教师以敏锐的洞察力,了解学生的情绪表现,迅速及时地用手势、眼神、语言等手段交流情感,注意捕捉后进生回答中的合理因素,发展他们思维的“闪光点”,有计划地设置一些后进生能够回答的问题,长善救失,维护他们的自尊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

4.加强学生学法的探究,引导学生由“学会”向“会学”发展,提高学生自学能力。进行素质教育既要研究教师的教,又要研究学生的学。让学生在数学知识形成过程中掌握其规律、方法,逐步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引导学生由“学会”向“会学”发展。布鲁纳提出:“获得的知识,如果没有完满的结构把它联在一 起,那是一种多半会被遗忘的知识。”数学的学法指导十分重要的一项就是引导学生通过知识的联系和系统的整理,使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在头脑中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此外,结合数学教学引导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获取数学知识的方法。

5.加强教学信息反馈的探究,优化讲练的序、度、量,适时调控学生的认知心理。心理学实验证明,教学信息反馈的及时与否影响着教学的效果。数学课堂讲与练注重针对性、层次性、多样性,数学作业力求解决于课内。在某项知识形成过程中,一般进行三、四次的信息反馈,有基础性反愧理解性反愧应用性反愧系统性反愧前馈性反溃针对学生“个别差异”,教师要了解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理解、运用知识的状况,及时输出不同的信息,以调控学生的学习心理和认知的发展水平。

素质教育培养目标篇(3)

[关键词]课程改革 目标 体育教师 职业素质

[中图分类号]G807.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5-0224-02

“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是目前体育教育的主要旋律,重视学生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的“三维健康观”)已经成为我国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发展目标。新一轮的体育课程改革更加重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指出课程应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满足学生终身学习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因此,正确深入地理解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培养目标,在当前这一新历史时期是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而体育教师是实施体育课程改革的重要角色,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按大纲规定的内容去教学,教学内容与方法的单调枯燥,造成了大部分学生上体育课时没有兴趣与激情。随着课程改革不断深入,教学理念的更新以及教学内容的灵活性对体育教师职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育教师应该提高自身素质,从而更好的适应新课改带来的种种挑战。

一、对学校体育课程改革培养目标的理解

随着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推行,一种新的体育教育方式诞生了,它将引起学校体育课程培养的目标发生改变。因此,了解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培养目标对实施新课程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一)课程功能转变

《纲要》首要提出了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是课程功能的转变,要求改变过去的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引导学生如何自主学习、学会如何与人合作、学会怎样做人、学会如何生存,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体育课程功能的转变对于实现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及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课程结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新一轮的体育课程改革对课程结构做出了重大的调整,改变了过去的注重专业教育,偏重自然科学知识与运动技能,忽略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学习,造成了学科本位和缺乏整合的单一的课程结构①。新的体育课程更加重视人文性的教育,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体育教育不再是单方面重视实现“生物体育观”价值,更多的重视学生主体性人格方面的培养。因此,强调“重视不同课程领域对学生发展的独特价值,淡化学科界限,强调学科间的联系与综合”②。

(三)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密切联系

新的课程改革强调课程内容要与学生的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密切联系,使得课程内容新颖,更加贴近学生生活,从而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把新知识、新概念带到学生的现实生活中,便于学生接受与消化,不再强调运动技能和知识教学的系统性,改变了过去课程内容的“繁、偏、难、旧”和照本宣科的教学现状。新课改把教学的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在生活中也能运用到所学的知识,从而实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

(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在《纲要》中指出了要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以及创新与实践能力,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提倡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使学生养成乐于探究和勤于动手的好习惯。此外,还提出了注重培养学生的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以及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这完全改变了过去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强调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接受式的学习现状。学生在传统的教学中处于被动状态,在上体育课时按老师的要求进行锻炼,而不去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做会对自己产生怎样的结果等等相关问题。新课改更加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从而为学生适应未来社会挑战奠定了基础。

(五)建立新的评价体系

课程评价是促进课程目标实现和课程建设的重要手段。过去的体育课程标准过分地注重终结性评价而忽视了过程性评价的重要性。新课改的标准对学生学习评价进行了较大的改革,把学生的学习态度、行为表现和体能、技能的进步幅度纳入评价范围,同时让学生参与评价过程中,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以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的评价体系更加人性化,对学生认识自我,树立自信心具有积极作用。

二、新课改条件下对体育教师职业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教育观念更新、角色转变

随着2000年《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试行,体育课程的隐性功能越来越显性化,更加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需要,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更加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突出健身性与文化性、统一性与选择性的结合等③。这些全新的发展理念要求体育教师需要改变过去的与课改不相符的旧观念。体育教师职业是教育舞台的重要角色。在现代教育发展进程中,体育教师担当多种角色④。传统的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只是一位按照大纲要求进行教书的“教书匠”,他们是实施大纲的执行者、教学活动的管理者、教学过程的控制者以及课堂的仲裁者,这些完全不符合新课改的理念,需要教师角色做出相应的转变。体育教师不再是执行大纲的“教书匠”,新课改要求体育教师应该是课程的设计者、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和促进者。

(二)教学方法与内容新颖

传统的教学方法一般是采用灌输式教学,大多数的体育教师也只管照着教材去教,造成学生上体育课缺乏兴趣,甚至出现了厌学情绪。在新课改的背景下,体育教师不仅要转变角色,还要具有新的教学行为,将传统的教学方法转变为引导式的,鼓励和引导学生创新,从而提高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与热情。由于新课改在教学内容上没有固定的要求,在这种形势下必然要求体育教师要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使得教学内容新颖而又简单,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教研能力要提高

素质教育培养目标篇(4)

那么,什么是创新素质教育呢?根据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的定义,所谓创新素质教育,就是引导学生学习与研究发明创新的规律和创新方法,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思维、创造能力,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素质全面发展,使之成为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教育活动。简而言之,所谓创新素质教育,就是全面培养与提高学生创新素质,使之成为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教育活动。作为基础教育来讲就是为造就高素质创造性人才打好基础。我认为,这样界定创新素质教育好,一是明确了创新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为创新教育定了位,即创新素质的培养应在素质教育中有机进行。这样既强调了素质教育的基础性、主体性、发展性,又把创新摆到了突出位置;二是强调了素质教育培养目标的核心,即要在全面发展素质基础上,突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素质,在培养高素质创造性人才上下工夫。这样界定从规定上注意科学性、规范性、整体性、操作性,既避免了片面性,又明确了有机结合的方向,使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获得到和谐有效的落实。

一是有利于对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有利于提高国民素质与创新能力教育目标的全面实现。提高国民素质与 创新能力,是新世纪教育的培养目标。实现这一培养目标,基础教育必须改革与创新,必须实施创新素质教育,即搞好以创新教育为核心的全面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创造性人才。只有这样,才能完成党和国家交给教育的伟大使命。

素质教育培养目标篇(5)

1.培养专业型英语教师是高师教育的性质所决定的

小学教育专业(英语方向)定位于培养专业型英语教师,这是由太原师范学院高师教育的性质所决定的。高师院校的培养目标要区别于中等师范学校的培养目标。中等师范教育属于中等教育的范畴,在性质上属于基础教育,具有“基础性”的特点;高师教育属于高等教育的范畴,在性质上属于“专业教育”,具有“专业性”的特点。太原师范学院属于本科层次的高师院校,与所有的高等学校一样,是为社会培养专门人才的机构,在性质上属于专业教育,以培养专业教师为主旨。培养具有专业理想、专业理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的未来教师,是高师教育的主要任务。作为太原师范学院教师教育的一个专业———小学教育专业(英语方向)主要服务于培养小学专业教师,应以提升学生的专业水平为目标,使学生树立专业理想,确立专业理念,掌握专业知识,形成专业能力,为成为专业型小学教师奠定基础。同时,因本专业英语方向的定位,使培养目标也自然地聚焦于培养小学专业型英语教师。

2.培养优秀英语教师是高师教育的层次所决定的

小学教育专业(英语方向)定位于培养优秀英语教师,这是由太原师范学院本科层次高师教育所决定的。作为本科层次的高师教育,其培养目标的制定既要区别于中等师范教育,又要区别于专科层次的高师教育。培养合格教师是所有师范院校培养人才基本的质量标准,是师范院校的底线。中师教育重在为未来小学教师打下扎实的基础,保证质量基准,以培养合格教师为目标;专科层次的高师教育在达成合格基准的前提下,应追求合格基础上的更好;本科层次的高师教育在达成合格基准的前提下,应追求合格、更好基础上的优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规定小学教师应具备的基础学历是中师,而现实中大多的中师学校已升格成为专科层次,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小学教师的学历底线,即专科层次的高师院校成为小学教师培养的主要机构,本科层次的高师院校主要承担中学教师的培养任务。太原师范学院小学教育专业(英语方向)属于本科层次,与专科层次的小学教育专业相比较,其培养目标应强调合格基础上的“优秀”,在培养所有学生具备合格教师素养的前提下,着眼于学生学科素养、教育素养的优质化,为学生成为未来的优秀英语教师奠定基础。当然,“优秀”也只是一个相对概念,是与专科层次相比较的更好,是在合格基础上的提升与发展,是在达成国家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基础上的更好更优。

3.培养具有较高教育理论素养的教师是教育系的专业特点所决定的

小学教育专业(英语方向)定位于培养具有较高教育理论素养的英语教师,这是由太原师范学院小学教育专业承担单位的专业特点决定的。目前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单位主要有两个:一个是由教育学院(教育系)承担,另一个则是由与方向一致的院系承担,如小学教育(英语方向)由英语系承担。培养目标往往要凸显培养单位的专业优势,同一专业培养单位不同,则培养目标会有差异。太原师范学院小学教育专业(英语方向)由教育系承担培养任务。与英语系相比较,除教育学、心理学、学科课程教学论等传统教育类课程外,教育系能为学生开设更丰富的教育学课程,在教育类课程教学方面具有绝对的优势,具备为学生奠定较高教育理论素养的专业条件。因此,小学教育专业(英语方向)的培养目标,应充分体现本系的专业优势,强调给予学生较高的教育理论素养。此处的“较高”,是与传统高师教育中通过老三门(教育学、心理学、学科课程教学论)给予学生的教育理论素养相比较而言的,教育理论素养主要包括教育理念的确立、教育基本原理的准确把握与深入理解、教育原理和教育技术的操作应用等。

二、突出学科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科素养是教师的基本素养,实践能力是教师素养得以外化的条件。这两个方面既是高师教育所有专业的共同要求,又是当前小学教师培养的现实需要,同时也是小学教育专业(英语方向)的特殊性决定的。高师院校教育系设置小学教育专业包括分学科方向和不分学科两种类型,太原师范学院教育系设置的小学教育专业为前者,定位为英语方向。与设在教育系不分学科的小学教育专业相比较,小学教育专业(英语方向)以提升学生的英语学科素养为目标,英语课程设置的门类多、比例大、专业性强,旨在使学生掌握扎实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准确把握英语学科的性质和特点,具备较高水平的学科素养,为未来成为专业型优秀英语教师奠定学科基础。同时,从当前新上岗小学教师的现状来看,普遍存在着实践能力薄弱的问题。在“教师专业化发展背景下地方高师院校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这一课题研究中,围绕“地方高师院校小学教育专业毕业生素质现状”这一主题,以小学管理者(校长、教导主任、教研组长)为对象,本课题组进行了访谈调查。访谈结果反映,地方高师院校毕业的新教师普遍学科素养好、理论水平高,但实践能力相对薄弱,尤其是将教育原理应用于教育教学的能力欠缺。作为基础教育师资培养的母机,地方高师院校的人才培养必须反映基础教育的需要,突出小学教育专业(英语方向)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才能满足基础教育对师资的需求。培养未来英语教师的实践能力,既需要加强教育见习、教育实习类课程设置的改革,为学生搭建“临床”实践的平台,还需要改革课程教学,强调理论与实践的充分结合,以重实践的常态教学濡化学生,发展其实践意识与实践能力。

素质教育培养目标篇(6)

关键词 全日制 专业学位 培养目标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体育事业发生巨大的变化;需要扎实理论基础,较强专业能力和专业素养,能够从事实际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推动体育事业的健全发展,为提高国民身体素质做出科学、合理及专业的理论和实践指导。为我国部分院校培养体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提供指导性方案,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有专业性的指导意见,明确社会实际需求与培养目标,培养出具有社会实际价值的专业型人才。

一、我国部分高校全日制体育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分析

根据我国教育部提出的研究生培养总目标: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掌握某一特定职业领域相关理论知识、具有较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1]。对基本培养目标定位,适应市场经济形势发展需要,体现人才全面发展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确培养目标,结合高校培养现状,培养出符合社会质量需求的人才。对我国部分高校培养目标进行比较分析。

通过表1可知,各高校的培养目标大致符合我国教育部规定的培养模式,构建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以上六所高校在基础理论知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方面的培养目标大致相同,大多数院校在组织管理能力方面也有明确的要求;满足社会的需求、教育目标和学生的兴趣等等,培养德智体全面衡量的人才,以社会需求和教育目标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结合为途径,培育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

从培养目标结构组成要素来看,分为知识、能力和素质等结构,按照培养扎实理论基础知识,较强能力和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的总体要求,构建以知识、能力和素质为一体的培养方式[2]。几所高校都有涉及知识结构、素质结构和能力结构等三方面的内容,只是各高校从不同的点对体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提出要求。各高校培养人才基本上是按照我国教育部的要求进行培养,缺少自己的特色培养要求及创新型培养方式,导致各高校培养的人才很难适应社会及承担赋予我们的责任。

二、中国全日制体育专业学位研究生与美国体育学硕士研究生的比较分析

美国高校体育专业硕士专业领域目前包括体育教育、运动训练、运动管理、运动伤害防护、运动娱乐休闲与服务、青少年体育发展、体育活动与公众健康及残疾人体育在内的8个专业领域[3]。这8个专业领域都具有特定的培养目标,而且职业目标非常明确。美国培养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培养领域设置较多,培养目标较为明确,如体育教育领域需要培养学前教育、小学、中学及高中所需的体育教师,运动训练培养竞技和健身教练员,并且还专门培养残疾人体育运动教师[4]。美国在社会需求原则上体现的较为明确,而中国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不是社会质量需求,缺乏实践指导性。

当今是信息网络服务时代,以创新服务为主要的市场经济形态,在具备一定的基本能力外,还需要创新能力、创业能力、社会服务能力;为建设中国社会主义提供质量服务需求,要培养出一批批符合现代化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保证学生具备素质类和专业类知识、基本素质和专业素质、基本能力外,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及社会服务能力,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促进体育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5]。

三、结论

(一)我国体育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没有针对性,培养目标要求很高且与社会需求脱节。体育类不同专业应有各自的培养目标,共性与个性共存,基本培养目标上达成共性,在专业性质、专业培养目标、专业知识体系等方面挖掘专业“个性”。

(二)我国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没有创新,缺乏培养多样化、个性化、创新型体育类人才,应该激发高校办学活力,改进项目管理方式,落实和扩大体育类高校办学自。办出自身的特色,优化体育学学科专业结构,协调发展各地的体育学教育。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体育硕士[Z].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网.2014.11.

[2] 教育部.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二十一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Z].1998.

素质教育培养目标篇(7)

1 项目化教学的开展背景

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传统高等职业教育中那种以“知识本位”为代表的办学理念以及重学术、轻技术,重理论、轻应用,重知识、轻能力的培养模式,日益显露出它在现代经济活动中的茫然和无所适从。特别是全球经济一体化和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市场对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需求更趋多元化,社会不仅需要传统意义上的学术型、工程型人才,同样需要技术型、技能型人才。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开始了事关自身生存发展的求变、探索和改革。一方面,开始积极研究和引进国外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模式,如世界劳工组织提倡的MES,德国的双元制,英国的BTEC,加拿大的CBE等,并将之应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然而经过实践,这些所谓世界先进的职教模式和理念在我国大都“水土不服”,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另一方面,在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我国自己的教育教学改革也取得了很大成绩。特别是项目化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把理论和实践加以整合,通过一个个具体项目实现了职业教育满足社会需求的目标。

项目化课程强调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项目为载体,任务为驱动、能力为目标,素质为基础,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理论实践一体化,很好的解决了知识、能力、素质三者之间的关系。项目化课程中的素质目标问题实质就是学生的素质教育问题,如何在技术专业性很强的第一课堂中贯穿实施素质教育,这是一个很多方面需要研究的课题。

2 公共基础课程对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然而在这如火如荼的课程改革热潮中,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程的改革却步入了比较尴尬的境界。对高职公共基础课程认识不足,理解不清,是当前高职公共基础课程改革相对落后的首要原因。在部分高职院校存在一种比较普遍的“共识”,即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生产、管理、服务等第一线的技能型专门人才,职业素质培养是重点,而公共基础课程与学生职业技能的形成关系不大,在专业建设任务重、教育资源紧缺的情况下,其课程建设不具有重要性与紧迫性。在此思想影响下,公共基础课程建设被摆在了次要地位甚至被边缘化。多数学校在机构设置、课程安排、教师队伍建设、科研教改、经费设备投入等方面,公共基础课远远落后于专业课程,甚至部分专业随意削减公共基础课学时。此种状况已经严重影响了高职人才培养的质量,直接导致社会对高、中职界定的模糊以及对高职毕业生职业升迁、可持续性发展的严重不足。

从当前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来看,高职公共基础课程必须要融入工学结合的理念,一方面发挥好公共基础课的基础,另一方面要立足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客观实际需要,重新审视高职公共基础课程体系的整体设计与配套建设,构建具有高职特色的,能够满足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性技术人才培养要求的高职公共基础课程教学体系与教学模式。

3 专业课程体系对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不能仅仅依靠公共基础课程的培养来实现,还必须深入、细化到每一门专业课程的培养目标当中。目前,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培养模式大都是根据某一职业所需的知识、技能为目标而设计的培养模式,它以某一社会职业岗位的需求为目标,在职业分析的基础上,将职业能力分解为若干部分,组成多个模块,进行课程开发和培训,从而使受教育者具备从事本职业的能力。

这种培养模式强调的是学生的职业能力,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以职业能力为培养目标的同时更要以完善劳动者个体人格、提高劳动者个体素质为目标。职业教育所培养的学生不仅应具有必备的知识与技能,而且还必须具有健康的职业心理和职业伦理道德,面对新知识、新技术含量的急剧增加与变化,用终身化的教育思想、积极向上的精神和自主创业的意识,去对待和迎接现实的和未来的职业生涯。

大部分的高等职业院校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还仅仅停留在利用第二课堂,课外时间的阶段,更多的是学生的“自习”。如通过假期社会实践,加强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加速大学生社会化,使大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通过公选课和社团,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启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开展日常心理健康教育,将心理疏导融入日常教学活动中去,用表扬式教育代替批评式教育,增强学生自信,使学生以乐观心态面对各种困难和失败。但这种教育方式只能是素质教育的辅助方式和第二阵地,贯穿学生教育的第一课堂才应该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离不开专业课程的支撑,可以将学生社会生活的行为准则、道德规范、精神文化的生活秩序逻辑的培养与专业课程、特别是项目化的课程培养目标相融合。

然而在项目化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往往存在一些误区,即重视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技能的训练,忽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大都停留在口号阶段,课程素质目标的制定具有主观随意性,缺乏科学性,素质目标的实现缺乏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因此,项目化课程开发过程别要注意下面几个问题:

①项目化教学中素质目标确定的科学性、严谨性;

②项目化课程中确定的素质目标如何体现学生心理特点和心理成长规律;

③项目化课程实施过程中素质目标实现的方法、手段;

④项目化课程素质目标实施效果的考核方法和考核标准;

⑤不同项目化课程之间素质目标的相互关联,以及素质培养的系统性和延续性。

4 小结

当前,各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持续深入,高职教育除了要满足学生眼前的就业需求,更要着眼于学生的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尤为关键。对于公共基础课程,开发和重构体系,构建以培养能力、提升综合素质为目标的教学新体系。对于专业课程,继续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项目化课程开发,将课程目标分解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通过分项目标的训练和实现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素质教育培养目标篇(8)

一、素质发展:素质教育的核心

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在于使人的素质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素质教育认为人的全面发展的实质是人的素质得到可能和充分的发展,发展的方式应该是积极的、主动的,而不是机械的、呆板的。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关键问题,就是设计出一个阶段特征明显、连续的素质培养目标体系,这是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和最后结果,是学生素质发展的质量标准,是实施素质教育、安排教育教学活动以及评价素质教育工作的基本依据。因此,素质发展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中小学素质培养目标体系是素质全面发展在中小学生成长阶段的具体化,是学生个体的素质发展目标。目标体系的构建,应该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指导下,依据人的素质的结构和发展规律,从特定的历史、地域和教育条件出发,在素质结构、育人方向和现实条件三个方面进行设计。

中小学素质培养目标体系的构建是一个理论性、技术性都非常强的工作,是素质教育的关键工程。在目前,中小学素质培养目标体系的构建,必须从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出发,根据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特定的历史条件提出的要求,结合各个特定的地区的实际进行。在价值取向上,要坚持促进学生个人发展与促进社会发展的辩证统一;在目标水平的把握上,要坚持全面自由发展的方向性与现实社会条件下人的具体发展的可能性的统一;在目标所涉及的对象上,既要重视学生群体的一般素质的发展,又要重视学生个体的发展,重视每个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发展;在发展的内容上,既要重视先天潜能的开发,更要重视后天素质的开发,中小学素质培养目标体系的构建还必须坚持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和谐发展这个总目标。在构建具体的素质培养目标时,必须坚持全面性,即必须包括学生将来适应社会要求和自身发展所必需的各个方面,同时必须注意各个方面素质的相互协调、和谐统一,以保证每个学生个体的整体最佳发展。避免不顾学生的个性差异去强求学生的均衡发展,也要避免由于重视某些单项素质的培养而轻视甚至忽视某些基本素质的培养,导致学生的片面、畸形的发展。

基于上述理由,我们构建的中小学素质培养目标体系由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智能素质、品德素质、审美素质和劳动素质六个一级素质指标组成,每个一级素质指标包括若干项二级指标。一级和二级素质指标,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交织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彼此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素质要素构成具有不同的要求,具有显著的年龄特征和阶段特征。素质构成要素的一、二级指标以及他们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具体特征,构成一个阶段性特征明显、连续性强的素质培养目标体系。

身体素质:较强的体质,健康的身体。包括健康卫生概况、形态、生理机能、运动素质四项二级指标。健康卫生概况除一般健康要求外,还包括体育与卫生知识、锻炼身体的方法、健身和卫生习惯等要求。良好的身体素质是学习和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适应紧张的社会生活和工作的保证,也是获得个人幸福的必要条件。身体素质是整个素质结构赖以存在和发展的载体和物质基础心理素质:良好的心理品质,健全的个性。它包括认知、情感、意志、个性、健康人格五项二级指标。健康人格是指为预防人们在高科技、高竞争、高速度的现代社会中易患的各种心理疾病,而必须打好的早年心理素质基础心理素质是适应环境,赢得学习和生活成功的必要条件,是形成和发展人的智能素质、品德素质、审美素质。劳动素质的基础,在人的素质形成中发挥着调节机制。心理素质教育是被中小学教育轻视甚至忽视的一个工作领域,为使青少年的心理素质获得健康发展,很有必要确立其在中小学教育工作中的独立地位,建立学校有关体系,提高教育工作者素质,从而能真正按照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规律来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

智能素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初步能力。包括语文、数学、社会(历史、地理),自然(物理、化学、生物)、思想品德(政治)、音乐、体育、美术、英语、劳动等二级指标。这是学生将来认识、改造自然和社会,迎接科学技术高速度发展的挑战的必备素质,是他们将来获得谋生手殷和发展自身的必要条件。

智能素质是人的素质的中心,是基本素质形成的智能基础智能素质的要素中,能力要素是重点之一。智能素质中的能力要求与身体上的运动能力、心理素质中的智力和特殊能力、品德素质中的道德能力、审美素质中的审美能力等共同构成了青少年基本素质的能力体系。

转贴于 品德素质:正确的政治方向、立尝观点和态度,基本的思想意识,初步的道德品质及道德能力。包括政治、思想、道德三项二级指标。这是一个合格现代公民最基本的条件,是做人的根本。品德素质的形成以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智能素质为基础,又受到审美素质、劳动素质的制约和促进。

审美素质,基本的审美知识,正确的审美观念,初步的审美能力。包括审美欣赏能力、审美表现能力(技法技能)、审美创造能力三项二级指标。良好的审美素质有助于人追求真善美,是青少年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自己的完美人格的必要条件。美育是中小学教育的薄弱环节,美育实施中不仅要加强艺术教育和挖掘各类课程的美育因素,而且整个教育工作都要体现美育的要求,使学生的审美素质得以不断发展。

劳动素质:正确的劳动观念,初步的劳动知识,基本的劳动技能,良好的劳动习惯。包括劳动观念、劳动知识、劳动技能、劳动习惯四项二级指标。这是青少年将来参加社会劳动的基础,是其它素质的体现和运用。劳动素质一经形成又能促进其它素质的发展。中小学应重视和加强劳动教育,对青少年从劳动观念、习惯、态度、技能各方面进行培养,为他们将来成为合格劳动者打好基础二、“一基三元”:素质教育的内容体系中小学素质教育内容由“四个体系”组成。一是素质培养目标体系,二是素质教育工作体系,三是素质教育评价体系,四是素质教育保障体系。素质培养目标体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后三个体系是素质教育的三个层次的内容,?他们都建立在素质培养目标体系这个“基幢?之上,四个体系形成“一基三元”结构。

关于素质培养目标体系。素质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具体化,它规定了中小学校学生的具体素质结养规格和质量要求。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中课程计划中规定的培养目标,就是教育目的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具体化,它规定了受过九年义务教育后的公民应在身心各方面素质达到的质量规格。

关于素质教育工作体系。素质教育工作体系是指为完成素质培养目标而建立的课程体系、教学工作体系等。素质教育工作体系决定于素质培养目标体系。素质培养目标体系对素质教育工作体系具有指导作用和支配作用,它支配着教育教学的整个过程,影响着学制年限的确定、课程的设置、教材的编写及教学方法的选用,它是学校全部教育教学活动的出发点,教育教学工作的方方面面都要以它为依据展开,一切素质教育活动都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素质培养目标。素质教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使得全体学生形成所既定的素质培养目标体系中的素质,尽量使得每个学生所形成的素质具备个人发展的特性,并在可能的条件下向高一层次素质水平发展。素质教育工作的途径。方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无论采用那种途径、方法,都必须追求更有效地使学生素质得以形成和发展,具备较高的质量,有助于向高一层次素质水平发展,必须在提高学生素质形成与发展的水平和质量上下功夫。为此,要整体规划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使得教育教学工作牢牢地落在学生素质的形成与发展这一核心上,对学校各项教育教学进行协调、优化,形成教育合力,达到最优的综合效果;要促进学生素质的和谐发展,形成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智能素质、品德素质、审美素质和劳动素质诸素质的最佳结构。

素质教育培养目标篇(9)

1.前沿

国家重视素质教育,2010年,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确定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十八届三中全会确立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明确了教育坚持立德树人基本导向的本质要求是: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2014年,教育部在《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出“核心素养体系”概念,随后给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6大素养。该总体框架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问题具体化和细化,为落实素质教育作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主题和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奠定了基础。目前,高等工程教学是高等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影响着我国高等教育质量。高等工程教学尤其需要重要学生核心素养教育质量。目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国际通行的工程教育质量评估手段。因此,本文基于工程教学专业认证理念,构建层次分明学生核心素养实践操作体系,健全具有高等工程教育特点的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体系。

2.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理念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内容详实和具体,最新2015版通用标准包括7个大指标、37个小指标组成及专业补充标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遵循三个基本理念:成果导向、以学生为中心、持续改进,这些理念有利于引导和促进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保障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并落实在培养目标制定和评估、教育教学资源建设及质量监控机制的全过程中,采用学生学习效果、能力提升作为标准来评价教育质量。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并重视教育质量提高,使得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与以立德为根本任务的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具有相同的教育理念,因此,从理论上来说,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能够适合于学生核心素养教育实践。

3.学生核心素养实践操作

为了有效地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养,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引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的核心思想,有效地落实学生核心素养实践操作体系。(1)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落实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前提。培养目标要求能够反应专业定位,学生达到能力及具有的综合素质。依据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制定面向社会公开、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及符合学校定位的培养目标,同时培养目标需要涵盖学生核心素养的3大方面内容。同时反映学生毕业后5年左右后预期取得的成就。基于工程教育认证和学生核心素养理念,本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为。在国家工业制造业领域从事专业相关技术或管理工作岗位的材料科学与工程类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学生毕业后,通过5年左右的社会和职业领域实践具有解决生产或管理中一些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团队合作能力、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工程职业道德规范、健康生活和社会责任感,同时能够通过自学途径拓展知识,更新自身知识体系结构,适应自身发展,学会学习。(2)毕业要求。毕业要求的制定是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关键。根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理念,专业需要制定明确的、公开的毕业要求,并且毕业要求能够支撑培养目标达成。为了达成专业制定的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目标,需要依据培养目标的标准落实学生的培养,并依据毕业要求来表达和具体化学生核心素养所需的能力。为了有效地落实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结合学生核心素养内涵,依据最新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需要制定12条毕业要求,并且毕业要求覆盖以下内容: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工程专业知识、工程问题分析及表述、方案设计、复杂工程问题表达、现代技术工具使用、实践创新、人文底蕴、社会责任感、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职业规范、团队合作、终身学习。具体包括知识运用能力,复杂工程问题分析及解决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健康生活能力,学习能力。明确了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后,为了达成相关标准内容,需要设置课程体系,支撑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定量化分析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达成效果。结论目前,工程教育认证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国际化趋势,它基于学生产出的能力培养,重视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能够适合我国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随着培养体系的有效落实必然能够提升我国学生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张春华.指向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学科组建设[J].教育视界,2016,9:22-25.

[2]苏继红.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师教育改革之思[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7:88-90.

素质教育培养目标篇(10)

首先,毛泽东的教育培养目标思想中最基本的内容就是要坚持德智体全面协调发展。毛泽东认为,学生的发展就是要秉承德智体三者协调发展的目标,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人才。他曾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的矛盾》中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教育者在德智体各方面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并且德智体三者存在着辩证统一的关系,“德”是居于教育的首位,是教育的根本所在,“德”的教育对于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人的品德决定了人的发展前景与人生目标,如果没有好的品德,人很难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相反,可能会危害社会;“智”是教育的核心,即知识,教育的重点便是知识的培育,知识的教授和发展创新与整个知识体系和人才发展程度都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智育好了,受教育者才能学到各种各样的技能与文化知识;“体”是德与智的基础,即“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倘若身体的健康程度不能得到保障,很难去发展德育与智育。培育人才坚持德智体三者全面协调发展,是坚持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观点,为社会主义人才的全面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毛泽东在培育受教育者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基础上,还大力提倡受教育者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要想使人才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就不得不重视发展每个人最独特的方面。在不同的受教个体的基础上,为了培养出多样性的人才,激发出学生的独创性,我们要保护学生的个性,让其在正确的价值观的基础上自由发展,真正的做到发挥个人独特的特长。

最后,毛泽东在教育培育目标思想上还坚持走“又红又专”的发展道路。“红”即是坚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持为人民服务,坚持正确的政治发展道路。“专”即专业的知识技能,能够具备为国家和社会人民做出贡献的本领技能。并且在“又红又专”的道路上,还要坚持政治与业务的统一。我们在培育人才的道路上,不能只谈政治,不做业务,也不能只做业务,不谈政治,任何割裂两者的行为,都不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只单纯谈政治,会造成空想,而只专注于业务,则容易造成方向的迷失。并且,“又红又专”与“德智体”是相互统一的,它都是培养社会主义人才所必需的条件。

二、毛泽东教育培养目标思想对于当代的启示

(一)坚持发展素质教育

在二十一世纪,教育对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越来越多样化。以往的应试教育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要求,且产生了一些弊端。例如,应试教育过度重视考试的总用,导致众多考生变为考试机器,缺乏实践动手能力,只能在理论上做文章。因而,在此基础上,国家提出了素质教育的教育手段。毛泽东一直提倡的教育培养目标就是要受教育者“德智体”各方面全面协调发展,并且还提出了受教育者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这恰好与素质教育的要求吻合,素质教育便是注重培养学生的独创性能力,发挥学生的创造力,要求学生全方面的发展。在发展素质教育的道路上,我们会遇到很多意料之内的困难,例如传承几千年的科举制度在人们心目中根深蒂固,人们单纯的认为考试才是衡量人才素质的唯一方式。在这样的思想观念的冲击下,发展素质教育更需要我们继续继承和发扬毛泽东教育培养目标思想,将德智体全面协调发展和培养受教育者独创性继续贯彻执行下去。

(二)继续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教育方针的核心,即是关于教育培养目标和发展方向的规定。江泽民曾指出:正确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使他们能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是一个关系我国教育发展方向的重大问题。现如今,我们党的教育方针为1: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实际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表明了随着时间的变化,教育方针也在不断完善和发展,但从始至终都以毛泽东的教育培养目标作为根本,将德智体全面协调发展贯穿始终。这同时也表明了,毛泽东的教育培养目标思想对于现如今教育的发展和未来教育的发展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所以,我们在毛泽东的教育培养目标的基础上,要继续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真正做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人民服务。

(三)提高全民文化素质

毛泽东强调并且提倡人民群众的素质教育,在德智体全面协调发展的过程中,“智”育是教育的核心内容,只有“智”育,才能不断提高我们的文化知识水平,做一个有文化素质的人。毛泽东的教育培养目标思想的重点就是要提高全民的文化素质。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十分重视基层民众的受教育程度,他将扫除文盲视为当时的中心任务。这一时期,在毛泽东教育思想的引导下,人民群众学习文化知识的热情空前高涨,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BP(〗所以,针对当前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情况下,人民群众更应该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积极参加各种文化活动与文化素质培训机构,争取在世界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能够跟得上时代对文化的要求,不仅要做一个有素质的文化人,更要做一个高素质的文化人。

(四)、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

上一篇: 动画电影市场 下一篇: 环境问题的措施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