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工程研究汇总十篇

时间:2024-01-24 14:52:53

农业工程研究

农业工程研究篇(1)

招标文件是招标人的邀约承诺。其编制质量,直接影响项目工程的投资、工期、质量的控制,同时也给以后的合同管理与纠纷带来许多影响。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工程涉及水利、交通、林业和农业等多个专业,招标文件尤其是商务标编制不可能要求完全统一。我们认为作为水利工程(沟渠土方、桥、涵、闸、、站、井等渠系建筑物)应该使用部颁(或省厅)水利水电部门的范本,道路工程应该使用交通部门的范本,仓储设施(仓库、晒场等)应该使用工业与民用建筑部门的范本等等。工程量清单的编制是招标文件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工程量计算准确,项目无添、漏项作为其编制的依据的施工图,务必规范、严谨、可操作。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工程实施一般依据上级部门批复的项目扩初设计,一些大型工程(如水库、大坝、大沟桥等)是现场设计的,按图计算工程量与实际相差无几,但中小工程(如中小沟桥、机井、道路、机灌站等),大多数都是采用定型(或典型)设计,可能与实际不符,工程量变化较大。故建议在做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工程施工招标文件的商务标编制时,要适当预留一部分(约5%左右)的工程备用金。

评标方法、决标、合同价的确定

农业工程研究篇(2)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3)08-0040-02

随着经济与社会的高速发展,对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面对这种现状,培养具有跨学科、交叉学科学习背景的复合型人才,是当下研究生教育需要认真解决的问题,也是未来培养创新型研究生的必经之路,更是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要想达到这种要求,合理设置交叉学科的课程体系是成功的关键。

一、构建交叉学科课程体系的意义

(一)构建交叉学科课程体系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础保障

交叉学科设置课程可以帮助研究生夯实数、理、化基础、计算机应用和程序设计技术等基本知识,为参与交叉学科项目研究提供基础保障。在国内,北京大学于2006年成立“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该研究院下设有理论生物学中心(Center for Theoretical Biology,CTB)。CTB的课程由4门必修课程、13门专业选修课程、20门专业限选课程、15门跨专业选修课程和8门跨专业限选课程组成。研究生必须根据不同的专业背景进行课程学习,50%为跨学科专业课程[1]。在国外,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简称UWM)于1998年发起了一项大学/州伙伴关系创新性计划(Cluster Hiring Initiative,简称CHI)[2]。在教学上,CHI中几乎每个研究集群都开发了新的课程,一些研究集群甚至已开发出新的跨学科计划[3]。

(二)构建交叉学科课程体系是增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

交叉学科的课程体系,会结合跨学科课题所涉及的知识面的宽度及学科的前沿性调整研究生教学的选课及授课内容。交叉学科的课程体系一般涵盖不同学科的基础必修课程、选修课及相关方向的补修课。一个人具备了广博的知识才能从整体上把握知识间的纵横关系,充分发挥知识间的相互启发、相互促进的作用[4]。因此,如何构建合理的交叉学科课程体系是研究生增强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

(三)构建交叉学科课程体系是培养研究生学术兴趣的必要途径

交叉学科一般涉及学科的多个领域,通过对多学科课程内容的整合,课程的精彩程度和趣味性会有很大提高。研究生在交叉学科领域学习过程中,会结合自身的长处、特点,在交叉学科领域的课题研究中找到落脚点,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益于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动力。

二、当前跨学科课程体系的弊端

(一)课程体系固化,以专业为主

从高校研究生培养计划可以看出,研究生的课程受专业限制很大,这就导致本专业研究生与跨专业研究生几乎没有什么区别,个体差异关注不够,课程内容前沿性、综合性不够,交叉学科课程、综合性课程较少[5]。

(二)跨学科人才培养中,研究生课程体系构建导师起主导作用

首先,由于理工类研究生大多是在各自导师的指导下进行个别培养,受导师自身专业背景的局限与依赖,各学科之间存在着较大跨度等原因,致使学生很难进行跨学科研究[6]。其次,当前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中,导师的课题方向决定研究生的选课方向。

(三)院系设置以学科为主导,不利于跨学科课程整合

目前,我国高校主要以学科为主导设置院系,而以跨学科设置院系的高校较少。现有院系设置不利于不同学科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不利于不同专业之间的课程整合。这样的局面势必会影响学生对知识的追求热情,势必会影响学生的科研积极性,势必会影响学生的创新欲望。

三、农业工程与土木工程跨学科课程体系的构建

前面系统地讨论了建立跨学科培养研究生课程体系的意义及目前存在的弊端,现结合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工程学院农业工程与土木工程两个学科的实际,对北方寒区农业水利工程与水利资源利用和设施农业结构防灾减灾两个方向进行跨学科课程体系分析。在确立课程体系时我们设计了《农业工程和土木工程跨学科培养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调查问卷》。在制作调查问卷设计时,我们充分考虑两个交叉专业可能出现的课程共通性,尽可能设计更多的课程,力求使交叉学科的研究生具有宽泛的理论基础,使交叉学科的研究生所学到的知识适应两个专业发展的需要。

(一)调查问卷统计

本次发放调查问卷的对象是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工程学院的在职教师,共收到23份有效问卷。参与问卷调查的教师年龄集中在28―38岁和38岁以上两个年龄区间,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的占95.65%,具有副教授职称和教授职称的总和占65.20%,问卷填写教师的任职专业主要集中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和土木工程专业,其他专业总和低于10%。

(二)交叉学科课程体系分析

1.北方寒区农业水利工程与水利资源利用方向。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方案要求学术型研究生所修学分总数大于等于30学分,扣除英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及自然辩证法概论等必修课外,交叉学科研究生必须选修不少于五门的基础必修课,其中数值分析是学位必修课,还需要选修4门基础必修课。基础必修课的数据统计结果如下:在备选的15门课程中,数值分析得票最高23票,土壤水文过程模拟得票最少仅为8票。考虑到交叉学科研究内容的宽泛性,结合统计结果,去掉土壤水文过程模拟、土壤物理化学、喷微灌理论与技术三门课程。这样在北方寒区农业水利工程与水利资源利用方向就剩下12门课在基础必修课模块内供交叉学科研究生选修。课程名称如下:数值分析、数学物理方程、土壤水动力学、水工建筑物健康监测与检测、节水灌溉工程学、计算流体力学、水土资源规划与评价、高等水工建筑物、新型建筑材料及其应用、灌溉原理与技术、地下水资源评价理论与方法、流体仿真与软件应用。

研究生培养方案要求在选修课模块所修学分大于等于10学分,而每门课的学分分配是1.5或2学分。结合统计结果,选修课模块去除土壤学与肥料学及环境水利学两门课,保留其余12门得票较多的课程供交叉学科研究生选修。课程名称如下:水生态工程学、粘性流体动力学、弹塑性力学、生态水文学、现代环境监测与控制、环境水动力学、土壤学与农作物学、水工钢结构、水工混凝土、水文学与水利计算、农田水利学水力学。

2.设施农业结构防灾减灾方向。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方案要求研究生所修学分大于等于30学分。去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自然辩证法概论、英语及学位课数值分析,每位交叉学科的研究生必需选择不少于4门基础必修课。问卷结果表明,除设施环境工程学获得11票外,其他13门课,每门课程所得票数比较均衡,最低票数是15票,最高票数是22票。考虑到设施环境工程学和防灾减灾的关联性不是很大,结合统计结果把设施环境工程学去掉不作为基础必修课的选用课程,这样基础必修课就改成13门课,供交叉学科研究生选择。课程名称如下:数值分析、数学物理方程、农业设施概论、农业生物环境工程、结构动力学、高等结构力学、计算力学、有限元原理、工程结构加固技术、建筑火灾安全新技术、地震工程学、建筑结构抗风设计、工程结构优化设计。

在选修课模块中,共列出了10门课,供调查问卷填写人投票选择。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土壤学与农作学仅有6人投票,考虑到这门课自身的内容和防灾减灾的关联性不大,所以决定把这门课去掉,不在研究生选修课范围内。振动信号处理虽然只得到11位问卷填写人的投票,考虑到模态分析与参数识别需要对数字振动信号处理的技巧和理论基础,所以,振动信号处理仍供交叉学科的研究生选修。其他8门课,每门课的票数相对较均衡,故不作调整。课程如下:弹塑性力学、工程结构分析与软件应用、模态分析与参数识别、振动信号处理、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钢结构、砌体结构、农业设施环境控制、农业设施设计制造。

文中论述了确立交叉学科课程体系的意义及目前存在的问题。结合这些问题,设计了交叉学科课程体系建设的调查问卷,并在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工程学院的相关专业的专职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共获得有效问卷23份,通过对23份问卷的基本信息及数据信息进行统计分析, 最终确立了农业工程和土木工程两个学科的两个交叉方向的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贾川.北京大学跨学科研究生培养分析[J].科技创新导 报,2008,(31).

[2]Cluster Hiring Initiative.http://www.clusters. wisc.edu.

[3]陈艾华,邹晓东,陈勇等.美国研究型大学跨学科研究的 实践创新――以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CHI为例 [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1).

农业工程研究篇(3)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农业工程技术研究所系“国家食用菌加工技术研发分中心”依托单位、“海西食用菌加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单位、中国农学会农产品贮藏加工分会副主任委员单位、福建省食用菌学会副理事长单位。现有在职职工58人,高级职称18人,其中研究员6人,博士、硕士26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3人、福建省杰出科技人才1人、福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3人。主要开展农产品加工技术及农业工程技术研究,先后承担和完成了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国家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国家发改委项目、农业部“948”项目等国家级项目20多项,省部级项目50多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二等奖7项、福建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9项;拥有知识产权49项,其中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8项、商标1个;在国内外(含SCI、EI等)学术刊物上300余篇,撰写科技专著6册。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农业工程技术研究所在食用菌加工及功能营养产品的开发方面处于领先地位,具备从动植物、微生物学、食品营养化学以及食品加工等多学科领域开展功能食品资源利用技术研发的潜力,取得省部级科研成果5项,其中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申报国家专利20多项,已获得授权15项;100余篇。另外,在福建省各地建立了多个技术成果中试示范基地和技术应用推广基地,与福建嘉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福建绿宝集团食品有限公司、福建闽西好食品有限公司、尤溪绿田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福建省华源菌业科技有限公司、福建新味食品有限公司、福建福鼎市大地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福建亿丰食品有限公司等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现已开发了“富硒葛苓羹” 、“葛菇粉丝”、“虫耳胶囊”、“虫菇胶囊”、“虫茸胶囊”、“菇的酥”菇纤维饼干、菌蛋白饼干等20多个新产品。

此外,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农业工程技术研究所与加拿大农业及农业食品部Guelph食品研究中心、荷兰瓦格宁根大学等国际著名科研院所建立了稳定的科研交流平台,开展食用菌等功能营养活性成分的高附加值应用加工技术研发的交流与合作。

农业工程研究篇(4)

日本研究生的选拔模式与思想与中国截然不同。其选拔基本过程如图1所示。日本研究生招生对象面向全社会,其中包含三类对象,一般考生(本科毕业学生)、外国留学生和社会人士。这里仅对一般考生进行比较分析。

首先,研究生的招生和录取各大学拥有高度自,自主组织考试,自主命题,自主决定最后录取。这一制度保证了各大学可以根据自身拥有的资源和办学特色,合理确定选拔标准和招生人数。对学生的选拔,导师是第一关,导师是否接受是学生提出申请与参加考试的前提。基础知识的考查是第二关,一般包括英语和相关专业课地考查,英语考查采用“托业”考试成绩,可以比较全面的考查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专业课根据大学、学科以及研究方向不同,考试的形式和内容也各不相同,一般只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第三关,教授会的审核与面试。这一关,可以比较全面的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及科研潜力。审查包括简历、本科成绩证明、入学志愿、志愿理由、研究计划等内容。面试由多名相关专业教授组成的教授会负责,针对学生的入学志愿、研究计划等诸多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了解,最终确定是否录取。这一系列的考核,是学生的综合能力的体现,减少了学生的备考工作和心理负担,为学生赢得了大量宝贵的时间。让学生把更多的功夫用在平时,而不是考前的突击备考。

其次,是导师与学生的完美结合。本科四年级学生,按照惯例,会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毕业设计的方向和相应的指导老师(本科阶段的称呼),并进入指导老师的研究室,这是学生的第一次选择。接下来的半个学期,将对老师的研究动向以及研究室状况有一个全面了解,然后选择是否继续研究生学习,这是学生的第二次选择。在此过程中,老师也充分了解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如果学生选择此方向继续读研并且老师接受,一对师生将完美产生。由于研究生考试考查的重点是综合能力,学生不必花费大量的时间来进行备考,因此,大四学年在研究室的学习中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大大提升。因此日本的研究生招生制度赢在了起跑线,比国内研究生的培养提前了大约整整一年的时间。

2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对比分析

中日研究生培养的模式在形式上基本相似,分为理论学习和导师科研项目参与,在导师的指导下确定研究方向,完成研究项目和毕业论文。但是在培养的思想、课程的讲授与学习、导师的管理培养以及国际化创新培养方面存在着很大的不同。

(1)中国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关于思想培养。农业工程类研究生的培养重心侧重于导师和导师的研究课题,前者决定了模式,后者决定了内容。是以一种学生跟着导师走、围着课题转的培养思想。选择的范围是老师课题下的分支,而不是自己主观意愿的自由表达。由于选择是固定的,学生缺少自己的思考,创新思想在起点受到限制。关于专业划分。根据21世纪对农业工程人才的要求,此类学生应该有较好的适应性和整体的知识结构,有较宽广的专业知识和基础知识,因此此类学科不应专业区分过细。而我国农业工程方向划分较细,并没有足够考虑未来学科的相互渗透与交叉。关于研究生课程。在课程设置以及内容上,基本理论课程的教授重视程度不够,太过浅显,在实际研究中出现问题时,往往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相关专业课程设置单一,学科之间的交叉不多,内容陈旧,不能反映学科前沿的最新热点和研究进展,使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视野不过宽阔,对待问题不能够多角度分析,缺乏创新的基础。在学科交叉方面,农业工程应以机械工程学科为基础,体现机与电、农机与农艺、技术与管理三个相结合,其知识结构应具备农业工程、农学、农业经济和管理等多学科的复合型知识。

基本理论和专业课程的学习本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基础的大本营,却在种种体制、人为因素的制约下,失去了其本意,其结果是学生完成了课程,拿到了学分,却没有得到相应的能力。导师对研究生的管理和指导。首先国内导师与学生之间缺少确定形式的交流与沟通。学生的问题往往仅仅针对某一个点,某一件事情随即发问,没有经过仔细的分析和思考,也不够系统。有些问题学生通过资料的查找和自己的思考是可以自己解决的,这样就浪费了导师的时间,也不利于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思考问题的培养。由于沟通的随机性,使得导师无法及时了解学生的研究动态并给予相应的指导。其次实践能力对于工程学科研究生而言是重中之重。因此导师并没有根据学生专业与具体研究方向,给予相关工程类实习建议,这将导致学生无法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产中。

关于学科前沿和学术会议。国内农业工程研究生普遍存在一种缺陷,即论文水平有一定欠缺,受科研经费的限制,研究生参与国内学术会议的情况比较少,参与国际会议更是天方夜谭。学生对学科前沿的了解一般仅限于国内期刊文献的查阅,对国际情况的了解则取决于导师的要求以及学生自己。由于以上两点原因,使农业工程研究生很难有思想高度和广度的加强。这样很容易导致我国农业工程研究生走向工作岗位后,具有实干精神但缺乏做报告的能力。以上诸多原因造成研究生培养只懂基本理论,不会应用,缺少创新。培养过程中学生没有接触到太多的新鲜空气,没有养成独立思考、积极探索新事物的习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偏离了预期设想。

(2)日本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在培养思想上,在整个学习和研究过程中都非常重视来自学生的声音,给与学生足够的表达和实践自己思想的空间。导师的作用更多的是研究过程中的指点和宏观研究方向的把握。这种培养模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积极性。关于研究生课程,在课程教授内容和考核方式上均体现出培养模式的差异。课程教授的内容大多是教授目前正在研究中的前沿知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使得学生的思想走在所学领域的最前沿,并且研究生课程也比较注重学科的渗透和交叉,一门课程一般是由统一领域的不同老师教授,使得学生充分吸收来自不同老师的精华,从而增加了其创新的基础。体现不同的还有最后的考核方式,研究生的最终考核没有考试,以发表和报告为主,发表的内容必须是最新、最前沿的内容,报告的内容大多也都是目前研究的空白领域,学生想省点力气是很难的,东拼西凑基本是不可能的,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外界条件的限制逼上梁山。

日本导师对研究生的生活学习的指导、能力的培养。除了平日实验中导师给与点拨和指导以外,导师主要通过两种途径对学生进行培养。第一是每周的研讨会,研讨会要求全研究室全体人员参加,大的研究室也可能分学年进行,时间也是根据研究室的情况而定。在研讨会上,每人作5~10分钟的简短发表,发表的内容主要是介绍上周课题研究的最新进展、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的研究动向,或者是自己外出参加会议、旅行的一些感悟看法,也可以说说生活中的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通过研讨会,导师和学生都是受益者。导师可以掌握学生的最新研究动态,把握研究的方向,了解到学生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可以更好地为学生提供实际的帮助。学生在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得到了导师系统的解答,研究方向得到了扶正,研究更加明朗化。同时在发表时,是对平日工作的总结和成果展示,对学生平日的学习起到了一种很好的督促作用。

第二是较为大型的发表,称之为“Seminar”。研究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在这里得到体现。进入研究室的大四学生和研究生均有机会参加“Seminar”,一般一个学期研究生会有2次发表机会,大四学生会有1次,根据不同的大学、领域、学科,也会稍有不同。“Seminar”的发表内容一般是本领域内前沿的英文学术期刊,学生将期刊翻译成日文,并且将其中的理论、方法、过程、成果以PPT的形式展现出来,并且要查找资料,弄清楚为什么,因为在发表时,老师和学生均可以向发表者针对相关问题进行提问。Seminar虽然是以研究室进行的,规模不大,但是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学生可以了解到最前沿的知识,为其创新奠定坚实的基础。关于学术交流,日本导师十分重视研究领域内研究会议或学术交流会议的参与,只要经费允许,师生同往或者只派学生前往的情况比较多见,这和国内导师一人外出参加会议,学生留守研究室形成鲜明对比。学术交流活动的参加,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国内、国际的一些知名学者专家的研究动态、最新研究理论和方法,进一步打开学生视野,保证了学生视野和思想的国际化,前沿化。与之相应的创新能力也上升到更高的层次。

二、关于研究生培养导师的对比

俗话说“名师出高徒”,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其导师的学术水平的高低,有着莫大的关系。一名优秀的导师,在其研究领域内应当站在学术的前沿,同时拥有一套科学有效的研究生培养方法也至关重要。

1关于中国研究生导师

研究生导师的在职培养问题。在农业工程领域,大多没有细致的培养计划,国内高校之间的交流和国外继续培养的项目也较少,大多导师后期的培养来自于自我培养,同时也缺乏考核制度,因此造成部分导师知识结构老化,创新意识下降。另外,研究生导师的评选只是学术水平的衡量,而没有管理水平的考查,后期也没有培训措施,加上研究生培养没有统一的约定俗成的形式,从而研究生的培养成为导师风格的体现,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单一导师制问题。单一导师的好处在于能够确保权责分明,便于导师日常的管理和学生真实水平的考查,但是随着现代社会综合型人才需求的不断扩大,其弊端越来越明显。在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导师包揽研究生培养的各个环节,学生所接受的学术思想、研究方法单一,不利于学生博采众长、提升综合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2关于日本研究生导师

农业工程研究篇(5)

1生态水利工程服务于绿色农业产品

1.1生态水利工程服务绿色农业产品的可行性

绿色农产品是指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特定生产方式生产,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农产品。生态水利工程作为水利工程学的一个新的分支,是研究水利工程在满足人类社会需求的同时,兼顾水域生态系统健康与可持续性需求的原理和技术方法的工程学。生态水利工程在服务绿色农业时必须考虑生态系统中物质与能量的平衡过程,关注服务目标系统的物质流、能量流及信息流,通过水资源配置把生态水利工程和绿色农业联系在一起,绿色农业对水资源的要求很多,生态水利工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绿色农业对于水资源的需求,可以保证农业用水的质量。因此,生态农业水资源可以对绿色农业的水资源进行合理配置。

1.2生态水利工程服务于绿色农业的复杂性

虽然生态水利工程可以服务于绿色农业,但在工程的实施和运行中却存在很多问题,需要多学科结合在一起才能有效解决存在的问题。水利工程一般具有一定的社会和经济功能,对生态环境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在生态水利工程服务绿色农业的过程中,如何解决极端水文事件发生情况,预防好旱田的防洪治涝和节水灌溉等问题,怎样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合理配置,有效控制污染物对绿色农业的污染;实现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合调度以及水资源的立体调控,使水的自然循环过程及循环通量受人为干扰最小。这些问题都是生态水利工程面临的难题,带来了严峻的挑战。生态水利工程要同时兼顾生态服务功能和服务于绿色农业的水资源配置,想要同时实现生态水利工程的两种服务功能有一定的难度,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生态水利工程服务于绿色农业水资源的难度,所以具有一定的复杂性。

2生态水利工程服务绿色农业水资源应遵循的原则

2.1避免破坏生态环境

每一项生态水利工程都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在利用生态水利工程合理配置绿色农业水资源时,要做到把对环境的污染降至最低,减轻对水资源循环的破坏[1]。绿色农业的发展是一种适应自然规律发展的农业模式。在绿色农业发展的过程中不能破坏生态系统,在进行生态水利工程建设时要遵循自然规律,还要加强绿色农业水污染防治技术的研究,降低对环境的污染,确保可以合理配置绿色农业的水资源。

2.2保证绿色农产品的质量

在发展绿色农业时,一般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按照一定的生产方式,确保农产品无毒、无害和无污染。生态水利工程在服务绿色农业时要确保农产品的质量,水资源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农产品的质量。因此,生态水利工程在配置绿色农业的水资源时,要确保水资源的水质等,在建设生态水利工程时要重视阶梯水的质量,在选择水资源和运输的过程中要严格控制水质。绿色农业的发展依赖于水资源的灌溉,由于农作物对水量的要求和天气降水的分布不同,所以灌溉是农作物吸收水源的重要途径,在灌溉的过程中要保证水质。影响绿色农业发展的因素有很多,水质指标是重要的因素。灌溉时要合理控制水量,不宜过多也不能太少。灌溉是制约农产品营养学指标符合标准的重要条件,因此,要把市场对农产品营养学指标的需求作为绿色农业水资源配置的指标,促进生态水利和绿色农产品的发展。

3结语

在生态水利工程服务于绿色农业时,要做到避免破坏生态环境、保证农产品的质量、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促进绿色农业和生态水利工程共同发展,提高绿色农产品的质量,进一步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

农业工程研究篇(6)

随着近年来洪涝干旱灾害的频发,水利水电工程逐渐成为我国基础建设的重要对象,而对整个水利工程施工的管理水平直接决定了整个工程的质量和使用效果。本文以实现我国对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提高我国水利建设事业的整体竞争力为目的,结合现阶段我国农村水利水电工程的具体情况,提出了提高工程管理水平的相关对策,以期提高我国农村水利工程的管理水平,推动农村水利工程建设进程,进而为社会创造出更多的财富,实现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1目前农村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农村水利水电建设行业混乱

现阶段,我国农村的水利工程建设主要还是以防汛抗旱为主要目的,因此就需要企业和水利部门统一协调,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出适合本地运行要求的水利工程建设计划。就目前而言,我国农村水利工程的施工单位多为中小型的施工队伍,由于行业门槛较低,致使很多资质不够的施工企业混杂其中,这就给农村水利工程在管理和施工方面制造了诸多麻烦。

1.2缺乏高素质的施工团队

水利水电工程的技术性要求高,需要大批优秀的高素质专业性人才进行技术指导和施工指导,因此施工人员的整体素质是决定水利工程质量的重要因素。就现阶段而言,农村水利工程的施工人员多为农民工,其专业技能差、专业知识匮乏,缺乏对工程安全性和责任性的认识。

1.3管理人员专业水平不高,工程监理制度不完善

农村水利工程施工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不达标,这就使得在施工过程中,管理人员不能对整个施工的质量、进度、成本进行把握,导致在面对突况时往往不知所措,进而使工程质量得不到保证;工程监理制度不完善,使得在施工过程中不能对工程质量进行及时的检验,不能对施工操作的规范性和标准性进行实时监管,最终导致各种突发问题不断。

1.4前期准备工作不足

在进行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前,应对工程周边的实际施工现场进行详细的实地勘察,在结合实际施工环境的前提下制定出合理的施工规划。但在实际的水利工程建设中,往往由于前期缺乏细致的勘察,致使工程计划只停留在对原有材料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导致在实际施工时出现与具体环境格格不入的现象,甚至破坏了原有的生态环境,同时给施工的前期准备带来极大的困难,使施工质量大打折扣。

2完善农村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管理的对策

2.1加强施工合同的管理

合同是所有施工单位在工程建设中所依赖的最重要凭证,可通过以下几点加强对合同的管理。一是企业要加大对合同的控制和监管力度,对其在审评、签署、保存、管理等方面进行严格的控制和监管。二是合同一经签署,双方都必须严格的遵守合同规定。三是企业要加大对招标文件的编撰和审查力度,使招标文件做到技术要求合理。

2.2提高施工人员整体素质

针对现阶段施工团队的施工技术和专业知识水平普遍较低的现象,企业可通过以下几点来提高施工人员的整体素质。一是企业要加大对员工的专业技能培训,通过开展专业知识培训、经验交流等方式,提高施工人员的整体素质和专业水平。二是积极引进新的施工工艺和施工技术并组织学习,进一步提高施工人员对专业技能的掌握和更新。三是树立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提高施工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在施工过程中做到责任到人。

2.3加强对工程前期的管理

落实对工程前期工作的管理,在进行施工现场的实地勘测时,应保证勘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行性。相关人员要做好对数据的分析和监查工作,以此来为后续设计的科学性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2.4建立完善的施工管理体系

施工企业在进行施工管理体系的制定时,应充分结合自身发展规划、施工实力以及市场所需进行综合考虑。施工企业在对施工方案进行制定时,应充分考虑到具体水利水电工程的项目特点,同时要结合具体的施工质量以及施工进度的要求。

3结语

总而言之,只有切实提高农业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管理水平,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工程施工质量,进而保证整体水利工程的质量。水利水电工程作为我国的基础建设工程,关系着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关系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关系整个国家的进步,其质量的安全意义不言而喻,因此施工企业要充分意识到加强水利工程施工管理的重要性,提高管理水平,确保工程质量。

参考文献

农业工程研究篇(7)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7)03-215-02

近年恚研究性教学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已经为国内外众多高校所实践。研究性教学完全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它是将研究性、自主性的学习方式贯穿于学生的课程学习之中,学生的课程最终成绩将不再作为学习效果的唯一考核目标。以往的教学方式主要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生被动的学习和接受,在这一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有些学者习惯性地称这种教学模式为“填鸭式”。而研究性教学一改这一传统做法,创造性地将研究性教学方法、研究性学习模式引入课堂教学,教师不再是课程学习的主导,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学生则根据课程设置的一些环节和情境进行自主学习,同时参加一些科研活动,在科研性学习中掌握教学大纲中要求的知识点。这种先进的教学方法将教师和学生从枯燥的课堂讲授和学习中解放出来,增加了课堂互动,活跃了教与学的氛围,显著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质量。这种教学方法注重对教学过程的考核,并实时监控这一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指标的完成情况,考核评价方式具有多元化、动态化的特征。而这种教学方法需要与一套科学、合理、可行的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相配合才能显示出优越性。

本文是在原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以提高农业工程人才培养质量,改革高校农业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为原则,结合农业工程研究性教学实践,探讨农业工程研究性教学课程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

一、农业工程研究性教学课程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意义

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是研究性教学的重要内容,是考核评价研究性教学成效的标准。农业工程研究性教学就是在农业工程理论课程教学过程中,不但有教师课堂知识的讲授,同时配以针对专业的课题或实践环节,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科学研究工作,在实际工作中运用理论知识,并与实践相结合产生一些物化成果,如研究论文、研究报告等。同时,为了检验和评判教学效果,要制定一套合适的检验标准,即课程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对教学过程和结果进行有效评价,并采取实时动态的信息反馈机制,及时纠正和调整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使整个教学活动更趋合理和优质。教学质量评价是整个研究性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决定教学活动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对研究性教学活动起着引导和评判的作用,因此能否构建一套完整、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将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能否实现,教学效果能够达成,研究性教学方向是否正确并继续开展下去。因此,开展农业工程研究性教学课程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对于有效开展研究性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农业工程研究性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农业工程研究性教学具有区别于其它学科的自身优势及特征,因此在制定和构建课程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时也应体现出课程与专业特色,要依据一定的原则。

(一)多元化原则

研究性教学本身就是一个既注重结果评价又兼顾过程评价,既有一般性考核,又有综合评判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农业工程研究性教学具有自身特点,这就决定了课程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必须是一个多元化、全方位的评价指标体系。这种多元化的特征不仅要体现在评价指标本身,同时还包括评价主体,除了教师和学生之外,评价主体还应有教学管理部门、教育行政部门,有同行专家的评价,也有校外、社会和家长的评价。只有这样,农业工程研究性教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才是完整而科学的。

(二)系统性和科学性原则

一个评价指标体系只有具备系统、科学性的特征才能够进行有效而可信的评价。而农业工程的研究性教学是为了提升农业工程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适应新世纪农业工程类人才发展需要而推行的一种全新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将决定今后农业工程领域人才的专业化水平和工作能力,因此,评价指标体系应更加系统和详尽,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提高课程教学质量,达到人才培养目标。

(三)动态化和过程性原则

农业工程研究性教学课程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既有阶段性评价,也有综合性评价,在教学过程中信息的反馈是实时的、动态的,是教学组织者、引导者与教学活动的实时互动并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纠正与调整。相对于传统的结果性评价,农业工程研究性教学课程评价更注重过程性。而这种过程性始终贯穿于研究性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也是教学活动的主客体之间进行实时和动态信息传递和互动的全过程。

(四)客观性、科学性和公正性原则

农业工程研究性教学课程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基础是科学性,而评价过程中又要体现客观性和公正性。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是评价环节的客观性、公正性的有力保障。评价指标体系没有客观性,则对课程教学效果和质量的评价就不具有可信度,不能真实反映教学实际。对研究性教学活动客观公正的评价是一种不受主管因素影响,不受外界其它不利因素干扰的真实客观评价。只有构建客观公正的评价指标体系,才能对研究性教学效果和质量做出真实有效的评价,才能发现并及时纠正教学方法自身的缺陷,有利于研究性教学活动继续开展下去。

三、构建农业工程研究性教学评价指标体系需解决的几个问题

(一)根据课程性质合理制定评价指标体系

课程性质不同,实施研究性教学过程中的评价方式和采用的评价指标也有较大差异。因此,不能机械地照搬套用已有的评价指标体系,要根据农业工程研究性教学的课程性质,科学合理地制定评价指标,这样才能够对教学活动进行有效评价。有些一级指标下可设置若干个二级指标、三级指标,保证指标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客观性,但过于详细和繁杂的考核指标必然会造成评价工作量的增加,降低了评价工作效率,因此指标数和侧重点要合适。

(二)评价指标体系要有助于教师教学水平学生能力的提升

农业工程实施研究性教学的目的是为了有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是要脱离传统的教学模式的束缚,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思维更加发散、视野更加开阔,更能激发学生的内动力,使其从被动地、机械地获取知识的方式变得更加积极主动。因此,这种模式下的课程评价指颂逑涤Ω能体现对学生能力提升方面的考核和教学实施评价。同时,教师在实施研究性教学过程中其实也是对自身教学水平和专业素质的提升,因此,评价指标体系也应注重对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自主性学习过程的考核与评价。

(三)科学合理地分配评价指标的分值和权重

针对农业工程不同的课程实施研究性教学,考核和评价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课程评价指标的权重和分值要分配科学合理,需要详细和重点评价的环节,要尽量多设置下一级指标并分配相应考核分值。同时,对重点考核评价的方面,其考核评价指标要求应更高。这样才能对具体课程教学效果和教学过程做出科学、合理、可信的评价。

四、农业工程研究性课程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农业工程研究性教学课程教学评价内容主要包括:教学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条件和教学效果。并可依据上述内容适当确定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各级指标及其量化分数和权重。农业工程研究性课程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应采取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以提高评价结果的可靠性和可比性。具体评价指标及量化标准如表1所示。

本表说明:

一是本评价方案采用百分制记分,设置4个一级指标:教学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以及教学效果,每一一级指标下设若干个二级指标、主要观测点及评价标准。对每一个单项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按照评分结果分为:优秀、良好、合格、基本合格和不合格。总体评价则根据总评价分数分为五个等级:优秀(90-100分)、良好(80-89分)、合格(70-79分)、基本合格(60-69分)和不合格(60分以下)。

二是同行评价及学生评价得分以各自的评价平均分计算。

三是学生学习中的物化成果包括:论文、研究报告、调研报告、项目申请、获得专利、参赛获奖等。每一项根据级别、等级和相关性给出具体分值。

五、结束语

教学质量评价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不是为了证明什么,而是为了诊断和引导。因此,在农业工程研究性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过程中需要引入激励机制,使教学过程更加开放、灵活。引导学生在研究工作中发展创造性思维方式,转变学习观念,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使自身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得到有效提升,促进农业工程研究性教学的持续发展。

[项目来源: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规划课题(课题编号:16G214);佳木斯大学教育教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6JL1005)。]

参考文献:

[1] 屈波,程哲,马忠.基于自主性学习和研究性教学的本科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11(4)

[2] 熊作明,李卫星,冯立国.大学农科专业课程研究性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J].高等农业教育,2015(6)

[3] 张宇燕,杨洁红,黄燕芬,周惠芬.制药工程研究性教学考核评价的体系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5(4)

[4] 黄文艳.对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教学评价体系的思考[J].教学实践研究,2015(2)

农业工程研究篇(8)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7)03-0213-01

1 策勒县农业灌溉节水概况

策勒县人均含水量少,并且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大多水资源集中在策勒县的南部和中部,北边为沙漠,水资源紧缺。夏季水资源占总水资源的76.3%,而春季水资源仅占全年径流量7.9%。农业灌溉用水主要来自两条河流,分别是策勒河和怒水河。这两条河流的年径流均不到3.2亿立方米,境内其他河流的年径流量更小。策勒县地区的泉水年径流也较低,但是其分布均匀,可以弥补冬春季河流水资源紧缺的现象。受制于策勒县本身的地形地势和水资源情况,在农业灌溉方面还没有大范围推广节水措施,只有较少地区实施喷灌等节水方式。

2 策勒县农业灌溉工程节水模式的提出

农业是策勒县的主要经济支柱产业,把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好是发展农业,提高农作物产量的主要措施。由于策勒县本身水资源短缺,因此做农业灌溉的节水工作是确保农业发展的重中之重,也是发展策勒县经济的重点。节水工程的实施需要一套完整的体系,其中管理机构与节水灌溉工程是这个体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我们应该科学地去利用这个体系,提高对灌溉水资源的利用率,增加灌溉面积,提高农作物的产量。由于生态破坏与水资源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给农业的生产和产量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做好策勒县农业灌溉节水工程是保证农业增产的必经之路。

3 策勒县农业灌溉工程节水模式的发展

加强策勒县的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强力宣传推广高效节水思想,直接关系到策勒县农业的产量质量和策勒县经济的发展。节水措施是在水资源短缺和干旱地区提高农作物质量,提高农民产量,解决水源不足,提高灌溉利用率最主要的措施。

3.1 因地制宜推广综合高效节水灌溉项目

由于策勒县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相对比较偏僻,人们缺乏科学节水灌溉思想,因此因地制宜推广综合高效节水灌溉项目是发展节水模式重要的一步,只有思想做到位了,才有动力去实施。思想要做好,但是也要有的放矢,比如说策勒县南部水资源相对比较丰富,农业灌溉面积就应该相应地加大,同时让上游居住的人民不要污染水资源;在北边的沙漠地区,我们可以种植一些需水量较少的农作物。总之,必须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节水方式,以实现对水资源的最大利用率,使农作物成L得到水源保障。

3.2 充分利用3S信息管理技术

3S技术是指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系统(RS)、全球定位系统(GPS)等三项技术。3S技术在国外农业方面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且取得了有效的成果。为实现农业灌溉的现代化与智能化,使农业节水灌溉更加高效,在策勒县内也应大力推广使用3S信息管理技术,其可以有效检测水里的成分与水资源的利用率。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可以让我们对灌区的水资源进行远程控制和检测,对于灌区情况可以利用计算机等进行参数分析,可以实现精细灌溉,减少弃水。

3.3 微灌节水技术

微灌节水技术是利用管道和灌溉区的灌水器,科学合理地输送农作物所需的水和营养,又被称为局部灌溉。微灌节水技术主要包括四种形式,分别是地表滴灌、地下滴灌、涌泉灌和微喷灌。这四种微灌技术各有自己的优缺点,要根据当地情况合理地选取。微灌技术具有省水、省工、节能、灌水均匀、增产和对土壤和地形的适应性强等有目共睹的优点,但是它也有一定的缺点,比如其相比其他的灌溉技术相比投资成本较高,并且整个系统中某一部分受损,整个系统都不能正常使用。

3.4 喷灌节水技术

喷灌节水技术就是利用地下埋管或者地上管道,将有压水资源引用到灌溉区,然后在灌溉区的农作物生长区域有相应的喷管,根据农作物的用水需求,合理地进行喷灌。喷灌节水技术可以使农作物均匀地吸水,并且节水系统所占的灌溉面积少,所需的人力少,基本上在任何地形地势的情况下都能使用。但是喷灌节水技术也有自身的不足之处:节水系统设备的前期投入大,且受风力的影响大,安装整个系统设备所需的技术水平高。喷灌技术的形式多种多样,各有自己的特色和利弊,我们要根据具体的情况来合理地选取喷灌节水技术。

4 结语

策勒县水资源短缺,农作物的用水量占总水资源的70%左右,所以合理的节水技术关系到整个策勒县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质量。为了有效确保节水技术给策勒县人民带来理想的效益,我们不仅要大力宣传灌溉节水的思想,还应该将节水技术落到实处,实现整个策勒县农作物灌溉的统筹管理;合理科学地安排区域的节水设备,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的采取节水措施,实现整个策勒县水资源的有效调度,使水资源得到最高的利用率。

参考文献

[1]王爱国.关于发展节水灌溉的方向与对策思考[J].中国水利,2011(6).

农业工程研究篇(9)

1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深入、精准扶贫的大力推行,伴随着对农业的深层次开发与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交叉形成了一种新型的生态休闲旅游农业。太公寺家庭农场规划抓住这一历史机遇,顺势而生。汉中勉县高桥沟村属山区贫困村,但是其地理位置相对优越,在此建设生态休闲旅游家庭农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农业发展新方式

农业和农村、农民正在发生着深刻而重大的变化。发展正在进入新常态,市场化、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科学技术一日千里,日新月异。与此同时,农业的内涵更加丰富,功能不断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显现端倪。农业在食物供给、原料保障和新增就业等功能不断强化的同时,乡村的旅游休闲功能日益凸显。乡村休闲旅游是农业价值链的延伸与拓展,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农场不仅具有传统农业生产,还具有为人们提供旅游、休闲、度假的生活,能有效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当下人们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日益激烈,人们更多渴望多样化的旅游生活,加之交通便捷,城市间一日经济圈的形成,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闲暇时间的增多,尤其希望能在自然的农村环境中放松自己。在一些水果蔬菜成熟的季节,去往乡村体验农事,呼吸新鲜空气等活动满足了城市人们对自然生活的向往,实现了人与自然的接触,体验到不一样的生活。去往乡村旅游慢慢变成热点,于是农业与旅游业交叉的新型产业——休闲旅游家庭农场应运而生,可以实现农民多元收入。当前,陕西汉中平原地区发展休闲农业方兴未艾,像城固桔园、汉台葡萄园等。但是其山区家庭农场发展滞后,规划理论并没有跟上建设的步伐,已有的乡村旅游设计理论并不完全适用于山区家庭农场的规划发展。高桥沟村位于陕西汉中勉县阜川镇西南大山,土地贫瘠,人均耕地少,基础设施条件差,地理环境因素制约,属于典型的山区贫困村。当下对于贫困地区,各界热议的关键词无疑是“精准扶贫”。国家强调要科学谋划好扶贫开发工作,确保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勉县阜川镇高桥沟村根据本村实际情况提出到2018年实现全面脱贫的攻坚计划。

3农业设施规划

当前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一是靠科学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像种子改良、灌溉技术和化肥农药的合理利用等;二是靠田间的科学管理,如依据季节变化耕种、施肥。工业的发展已经进入4.0时代,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先进的管理技术和有效的管理方法,始于泰勒科学管理的工业工程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工业工程方法在服务业等领域也有广泛的应用,并且取得了显著成效。农业生产与工业生成有很大的不同,却也有很多相似之处,我们可以大胆借鉴工业工程管理的经验,结合农业生产的特性,探索工业工程思想方法在农业生产的具体应用。农业设施规划与设计主要应用系统工程的原理与方法,将农业系统的各种设施在给定的区域范围内,进行最优的规划与设计,以求最佳的布置方案,使农业系统投入运行与使用后能达到最小的消耗和最大的产出。农业物流系统分析主要是以农产品生产系统物料的流动过程为分析对象,研究生产系统的平面设计,物流流动网络的分布、运输线路分析、物流改善与管理,以求物流系统最佳设计与运行效益。

4太公寺家庭农场自然条件分析

太公寺家庭农场因太公寺而得名。太公寺历史悠久,相传最初为明代万历年间修建,后经几毁几建,有史料记载太公寺于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年)复建,规模较大,有泥塑神像十一尊,木雕神像三尊,期间敬香者络绎不绝,香火旺盛,祈福天下太平,民众安康。中不幸又被毁,2015年当地民众自愿投劳投资再次兴建,神殿庄严肃穆,灵威静雅。庙顶正座子牙楼,左右二龙凌空欲飞,吉祥如意,四角安放镇宝兽,寓意守护神庙天长地久,护佑人民幸福太平。太公寺家农场准备建于勉县阜川镇高桥沟村,其距离勉县县中心30多公里,开车不到半个小时,著名茶叶产区,茶叶叶质细嫩且品位高。高桥沟村建设家庭农场,整体环境质量好。茂密的森林,秀美的山川,亮丽的河水、溪流,遍地野花,随处可见的奇石,其景色特色鲜明,形成较丰富的景观资源,为项目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旅游市场潜力较大。物产丰富,村内各组水泥路全覆盖,茶园道路逐步完善,较好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为项目建设提供了便利。结合文献研究、实地考察和访谈所掌握的各项当地实际情况,运用SWOT综合分析太公寺家庭农场的各项内外建设条件和环境,将太公寺家庭农场的综合分析总结。

5太公寺家庭农场规划设计

秉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科学发展观指导,坚持生态农业、绿色农业、循环农业,以山地农业资源优势和产业发展为基础,结合勉县旅游发展战略,农场依托太公寺周边生态环境,以天然林为休闲场所,以农产品和旅游产品目标市场为导向,满足人们休闲、娱乐、养生、食用的需求。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注重季相变化,结合现代农业休闲观光理念,创造“春赏花、夏避暑、秋食果、冬逍遥”,四季有景可赏,创造优美、舒适而恬静的绿色环境。着力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优化农产品物流系统,打造辐射全县的极具特色风情的生态休闲家庭农场,使其成为当地知名的精品乡村旅游农场。太公寺家庭农场的规划采用生态可持续的循环经济模式,建立高效的搬运物流系统,充分挖掘山区农业、林业资源,形成各功能区有机和谐的结构,提高家庭农场产业的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推进高桥沟农业产业化升级,带动全村经济发展。山区环境下农业和农村可利用的资源很多,有限的规划区域内与无限的规划区域外联动开发。太公寺家庭农场设施规划主要是生产设施规划,它是家庭农场的重要部分,是生产中不可缺少的设施。系统布置设计SLP法是以产品、产量、作业路线等因素为基础展开工厂布置的,其中产品、产量是主要因素,布置实施的基础主要是物流线路和物流强度。在家庭农场中,家庭农场的各作业单位作业量反映了物流强度不同,农产品在存储、运输和装卸等物流作用方面的要求是不同的,也决定了物流作业线路的不同。

由此,农产品及产量、物流线路和物流强度同样是影响家庭农场布局的重要因素,以农产品类别和物流作业量以及其他相关因素为基础,家庭农场的布局应用SLP法是可行的。系统布置设计(SLP)方法在具体应用中,注意把握好物流量分析。2。绘制太公寺家庭农场平面布置可行方案。在农场设施布置的基础上,集立体农业、循环农业、观光农业、生态农业四位一体,实现农业生产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挖掘当地民间竹制品手工艺、腊肉作坊工艺、特色米皮、菜豆腐加工技艺、土房建筑技术等宝贵的历史民俗文化遗产,把民俗作为贯穿整个太公寺家庭农场运营的特色。走集约化农场的工业化管理模式,建立产、销、加一体化的供应链管理链条。对农场周边的农民按照工业生产模式集约化管理,建设基于集约化经营工业化农业的新样板。具体运作与管理模式选择“农场+村委会+农户”。高桥沟村委会主要发挥引导性的组织作用,通过与农户充分协商,农户与农场建立松散型用工关系和合作关系,为农场提供劳动力保障及扩大再生产资源。实现农场、农户经营主体的联合,形成新型的家庭农场发展模式,并实现共赢,为未来专业合作社的建立奠定基础。

6结论

结合当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形势,贫困山区实施精准扶贫,发展太公寺家庭农场顺应了当今发展的主流,对于高桥沟村来说有着深远的意义。本文以太公寺家庭农场规划设计为例,对山区家庭农场规划设计理论进行实践,在对太公寺家庭农场建设地及周边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整套山区家庭农场规划与运营方案,研究能够密切联系实际问题,所提方案更具可行性和可操作性,为山区家庭农场规划提供有益的借鉴。

综上,太公寺家庭农场具备良好效益,其规划建设是可行的,发展前景乐观。SLP是一种工业工程系统规划布置的科学技术方法,将工业工程理论、农业产业化理论和规模经营理论等多学科理论的融合应用,将系统规划布置方法引入到太公寺家庭农场规划布局的研究中,是促进山区家庭农场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家庭农场规划布局的新理念和新尝试。运用SLP方法对家庭农场规划布局的探索,是需要长期研究并通过具体应用实践不断完善的课题,研究有待成熟。

[参考文献]

[1]玉罕景,杨丽昆,王瑞仙,王惠琼,吉丹妮.家庭农场的建设发展前景[J].农业工程技术,2017(08).

[2]肖娥芳.农户家庭农场经营风险认知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商业研究,2017(03).

[3]姚晓勇.宜兴家庭农场发展的制约因素与对策分析[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7(02).

[4]肖娥芳.家庭农场的效率:内涵、影响因素及提升对策[J].湖北工程学院学报,2017(01).

农业工程研究篇(10)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4-0000-02

一、引言

黑龙江省是我国的农业大省,是国家的重要粮食生产基地,具有北方的大农业特色,对现代化的大农业机械有着巨大的需求,因此对农业工程技术人才也有更强的要求。根据美国MSN的careerbuilder网站列出的美国未来十大工程师职业中,农业工程师被列为最被看好的职业之一,农业工程师的年薪位列十大工程师职业第四。在我国,根据《金陵晚报》2004年的社会调查结果显示,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也是人才需求量较大的100个专业之一。作为高等农业院校,目前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卓越的农业工程类研究生,为农业工程事业提供优秀的高端人才,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为研究适合北方寒地的现代化农机装备提供人才保障。近几年,伴随着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开展和实施,高水平的农业工程类本科人才培养已经初见成效,然而与之配套的卓越研究生培养计划尚未广泛开展。因此,如何提高农业工程类研究生创新能力,完善农业工程类研究生培养体系是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农业工程技术居世界前列的某国研究生培养体系与东北农业大学研究生培养体系的诸多方面的对比分析,提出了农业工程类研究生创新能力教育体系的改革之路,为完善农业工程类研究生培养体系和培养方案提供了实践基础。

二、中外研究生培养的差异

首先,在某国,由于各大学对研究生的招生和录取都拥有高度自,自主组织考试,自主命题,自主决定最后录取。所以这样的制度保证了某国各大学可以根据自身拥有的资源和办学特色,合理确定选拔标准和招生人数。而在我国,并不是所有的高校都能自主招生。其次,某国的本科生在本科学习阶段就可以进入导师的研究室进行实习和研究,非常有利于学生在本科阶段了解自己,确定自己的未来,是就业还是继续进行研究生学习。而我国研究生都是考上研究生以后才进入导师实验室学习和工作,为了获得最后学位,不管适合不适合都得坚持学习,如果实验室不适合,往往束缚了学生的兴趣和研究,学生和导师都很无奈。另外,由于经费获得方式不同,某国的研究生往往有很多机会参加学术交流和国际交流,并且每个研究室都有团队和学生一起解决问题,而国内农业院校的研究生培养大多是研究生直接面对导师,导师如果很繁忙,不能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障碍,就会影响学生下一步的工作,往往使研究不能很好继续。最后由于某国数字信息化比较发达,很多事务和学习可以在网上完成,节约时间,提高效率。

三、农业工程类研究生创新培养的改革措施

1.招生录取工作改革。取消现有的研究生入学考试,接触教育和行政的捆绑,放权高校,各招生单位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确定考试形式、考试内容和招生人数。选拔的中心思想是侧重考查学生平时的学习状况,以及综合能力、表达能力、科研潜力的考查。引导学生加强平日知识的积累和多方面综合能力的提升而不是现在的考前突击和应试能力。引导学生选择本校作为继续深造的高校,这样可以提前熟悉研究室和导师,大大提前进入研究状态的时间,研究生的学制也不必是现在多数高校执行的3年制,2年研究生培养以及本科在研究室的前期培养已经完全可以。学生在大三下学期以及大四上学期的考研备考时间也被省去了,减轻了考研压力,解放了学生的时间,更多的时间可以用于思考未来的发展道路以及学术研究。与考研相应的各大考研机构也随着考研制度的改革烟消云散了。

2.培养目标改革。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农业工程类的研究生培养除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艺术修养,勤奋进取的工作精神。掌握农业生物学、机械学、自动化技术及经营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具备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装备的构造原理与使用评价的基本知识之外,至少还要掌握一门外语,能进行简单英语交流,能阅读本专业外文文献,具备一定程度的写作与翻译能力。还必须要了解本专业前沿技术及发展趋势,具有机械化生产系统的规划设计、企业经营管理和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控制装备的科研、开发、运用评价、营销等基本能力,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综合素质高,具有基本开展科研工作的能力。这样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化建设需要,成为农业系统等领域从事研究与规划设计、装备开发与集成、经营与管理、教学与科研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3.教学管理方法改革。教学管理以教学质量为核心,着手建立全面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构了教学检查、教学督导、教学评价三者结合,互相推进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①全面教学工作检查。每学期进行一次中期教学工作检查,了解和把握教学活动的进程,监督和指导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以使教学活动产生预期的结果。教学检查采取学院检查和系自查相结合的方式,内容主要是选择教学活动中影响教学质量的主要方面:教学大纲的执行情况,各类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课堂教学方法,学生学习风气,教学配套管理工作的运行情况等。根据每一学期教学工作的具体情况,每一次的教学检查都有不同的侧重点。检查的途径主要有通过系汇报、听课,召开教师或学生座谈会、问卷调查等。在教学上,教师均有完整的讲稿、教案、讲义、教学日历、教学大纲等教学文件,学院和系里不定期进行检查和抽查。②建立教学督导制度。建立健全教学督导制度,定期进行评教、评学,开展听课活动,召开师生教学座谈会。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抽查学生作业和试卷,对测验和考试成绩进行分析研究。及早发现教学工作中的问题,扬长避短,发扬先进,总结经验,在学生培养过程起着监督和促进作用,以保证教学工作沿着正确的道路健康运行。聘请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组成教学督导组,不定期到课堂听课,了解师生的教学情况。③领导听课。院系教研室领导每学期至少听课5次,不定期检查授课情况,了解师生的教学情况。④建立年轻教师培养制度。指导教师带新教师,主要是学习指导教师的教风、学风、作风,指导教师要定期考核新教师;同时新教师要听指导教师的讲课情况,掌握讲课的技巧、方法和驾驭课堂的能力。⑤解放导师繁杂事务,注重导师的继续培养。解放导师的繁杂事务,以便可以潜心进行科学研究和研究生的培养工作,而此项工作的前提是研究项目申报和职称评定合理化、规范化、简洁化。这些方面的改革将会对导师的工作带来革命性的改变。导师的在职培养首先采用国际院校交流项目、学术会议参与等多种渠道让导师在学术上进行继续深造,保持所在领域学术上先进性,其次要对导师的管理水平进行相应的指导和培养,可以采用定期邀请专家学者举行讲座、各导师互动交流等形式。最后,建立相应的研究生导师考核制度,规范和要求导师知识结构和学术上的创新。⑥加强学术交流。在经费允许的范围内,应当特别加强研究生对国内学术会议的参与,国际会议也要尽力支持,对于语言和多元文化的熏陶都有重大的意义。

4.教育教学方法改革。首先转变培养思想。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创新型综合人才为目的,研究项目只是培养的载体,导师只是培养过程中的领路人。在强调导师作用的同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其次要改革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上要加强基本理论培养,同时更加注重讲授学科领域的前沿科学以及多学科的交叉融合。上课的形式也要多样化,课堂不仅仅是老师的舞台,也是为学生提供表达思想和锻炼能力的舞台,使课堂成为讨论的会场,老师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和总结。考核方式上,摒弃现在应试考试的方式,采用阶段性总结报告以及学术前沿课题的研究报告等形式,尽力挖掘学生独立思考、推陈出新的潜能。再次,以最近发行的英文期刊为主,研究生一个学期至少进行2次发表演讲,以PPT展示的形式,向导师和研究室的其他人员进行讲解,附带有学生和导师的提问,由导师进行总结和指导分析。最后,引入多导师制度,定期开研讨会,加强师生交流。根据高校实际情况,确定导师团队,最少应该有2名导师,以便学生吸取不同导师的精华,并弥补导师外出时,研究生无人指导的空白。定期召开以研究室为单位的研讨会,副担当导师也同时参加,给予指导和建议。形成制度,加强导师和学生之间的对话,避免学生一个学期只见到导师几次的状况。

5.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本专业的实践教学主要包括:军事训练、体育选课、金工实习、金属工艺生产实习、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汽车拖拉机驾驶实习、测量实习、新能源工程实习、毕业实习等。这其中有农业工程类学生所必修的实践教学,如金工实习、机械设计课程设计、驾驶实习等。也有专门针对本专业的实践教学:认识实习、测量实习、新能源工程实习。这些实习实践都能极大地锻炼学生的自身能力。开设专业实践环节,目的是要使学生全面地了解本专业的研究方向,了解本专业的学习内容、知识特点,增强感性认识,实践操作,为后续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基础。让学生深入相关领域的企事业单位,将所学过的知识与实际相比较,加深对所学课程的理解,同时为就业奠定基础。

总之,我国农业工程类研究生培养,需要把握农业工程领域的需求和国际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趋势,围绕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与工程创新能力这一核心问题,通过借鉴国内外先进办学理念,构建布局合理、结构优化、涵盖人才培养方案、实践教学体系、产学研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培养等内容的农业工程类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新体系。

参考文献:

[1]钱东平,等.关于农业工程研究生培养方法的思考[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05,(10):131-133.

[2]孟亮.农业机械化工程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探析[J].高等农业教育,2011-11,11:75-77.

[3]李阿利.研究生导师有效激励机制的系统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5,(10):24-28.

[4]顾海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研究的几个问题[J].中国高等教育,2004,(23):60-61.

[5]解丹.中日研究型大学研究生教育比较研究[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4(2):142-146.

[6]安路萍,张喜梅,杨戬.中日硕士研究生导师制的比较与借鉴[J].中国冶金教育,2008(5):83-84.

[7]马安伟,杨国权,于彩虹,张喜梅.日本研究生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中国冶金教育,2004.(5).

上一篇: 碳减排概念 下一篇: 语言文化现象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