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现状汇总十篇

时间:2024-01-16 16:01:12

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现状

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现状篇(1)

一、深刻认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

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大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是习近平新时代“三农”思想的灵魂。面对目前农业基础比较薄弱,农村社会建设和乡村治理问题突出,乡村发展严重滞后于城市的现状,只有把农业农村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才能实现全面小康、全面现代化。因此,从战略和全局上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更可增强中国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民族自信心。

二、明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和要求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总结起来就是:产业强,环境美,农民富。习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说了七条路:重塑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走共同富裕之路;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走质量兴农之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创新乡村治理体系,走乡村山雉之路;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走中国特色减贫之路。要充分认识乡村振兴战略任务的长期性,既要保持历史耐心,避免超越发展阶段,同时又要突出重点,奋发而为,不断取得阶段性成果。特别是要重点做好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推动移风易俗、改善人居环境等重点工作。明确责任,狠抓落实,要见成效。

三、结合工作,做好下一步规划

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现状篇(2)

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河南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好“三农”工作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统筹谋划和推进。乡村振兴最终要靠人才,而人才的培养要靠教育。乡村教育事业的发展,无疑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点,对接和服务好乡村振兴战略,是教育部门和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与担当。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要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对乡村来说,教育既承载着传播知识、塑造文明乡风的功能,更为乡村建设提供了人才支撑,在乡村振兴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正因为此,党和政府把包括公共教育在内的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

 

优先发展乡村教育,就要认真落实好《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统筹规划布局农村基础教育学校,科学推进义务教育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提升乡村教育质量,实现县域校际资源均衡配置。要下大力气解决乡村教育存在的优质教育资源紧缺、教育质量亟待提高等群众普遍关注的问题,着力改变乡村教育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现状,逐步缩小城乡差距,最终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用优质教育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多发展动能。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办好服务乡村的各级各类教育。为此,就要按照党的十九大报告的部署,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办好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和网络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不仅如此,还要立足于乡村振兴的现实需求,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加快推进职业院校布局结构调整,加强县级职业教育中心建设,有针对性地设置专业和课程,满足乡村产业发展和振兴需要。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是农业农村现代化,因此,教育还要培养新一代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支持新型职业农民通过弹性学制参加中高等农业职业教育,为农村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夯实根基。发展乡村教育,除了办好公办学校,也要支持办好民办学校,吸引更多符合条件、热心乡村教育的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发展乡村教育事业,满足当地家长和学生对高质量、多样化、个性化教育的需求,为乡村教育增添更多“源头活水”。

 

发展乡村教育,教师是关键,必须把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教师是乡村教育的灵魂,没有乡村教师的坚守和素质的不断提升,振兴乡村教育的目标将难以实现。着力建设素质过硬的乡村教师队伍,加大对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倾斜和支持力度,是振兴乡村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振兴乡村教育,290多万乡村教师是力量所在、希望所在。为此,要继续实施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不断改善乡村教师教学条件、落实提高乡村教师待遇政策,为乡村教师在工作、生活方面创造更加优良的环境,让他们有更多归属感、获得感,真正打造一支“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乡村教师队伍。

 

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现状篇(3)

主次位移的衔接

2020年前,需要集中精力、集中力量、集中资源,全力以赴打赢脱贫攻坚战,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2020年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三农”工作重心转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贫困治理将统筹纳入乡村振兴战略。随着“三农”工作主次位移,应根据主要矛盾的变化,把政策取向和着力点逐步转移到乡村振兴上来,由攻坚战转为持久战,由脱贫攻坚的突击性、特惠性、局部性,转为乡村振兴的渐进性、普惠性、整体性,在工作体制机制、职能配备、工作思路、工作方法等方面都要调整,向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聚焦发力。

时空拓展的衔接

在时间上,继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扶持政策不能断崖式下降。对退出的贫困县、贫困村、贫困人口, 要保持现有帮扶政策总体稳定,扶上马,送一程。中央已经明确设置过渡期,过渡期内,要严格落实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的要求,主要政策措施不能急刹车。综合考虑脱贫攻坚成果巩固、低收入人口基本保障战略和工作体系平稳转型,把扶贫工作全面纳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整体部署、一体推进。

在空间上,相关政策举措要由片状、点式转换成全域、整体的覆盖。如金融扶贫的重要手段是扶贫小额信贷,即向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提供5万元以内、3年期以下、免抵押、免担保的信用贷款,专门为建档立卡贫困户量身定制,有效缓解了贫困户贷款难、贷款贵问题。但其服务对象特定,且局限于信贷手段,无法满足未来乡村振兴战略多元化金融需求。脱贫攻坚结束后,一方面,应当在做好存量扶贫小额信贷政策接续工作的基础上,结合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将扶贫小额信贷调整升级为乡村振兴小额信贷,服务对象扩展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小微企业和小农户,合理设置贷款额度、期限、利率及贷款条件;另一方面,应当将以往重点突出扶贫小额信贷的金融扶贫体系逐步转变到涵盖信贷、直接融资、保险等领域的多元化乡村振兴金融服务体系。

保障与发展优先顺序转换的衔接

脱贫攻坚是“基础版”,重点解决“两不愁、三保障”,是保基本、兜底性要求,主要解决的是发展的不平衡问题,其对象是建档立卡贫困户,这些贫困户只占农村人口的一小部分,他们在奔小康的路上没能跟上步伐。乡村振兴是“升级版”,主要解决发展不充分问题,瞄准的目标是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面向农村所有地区所有人口,通过解决发展不充分问题,化解发展不平衡的矛盾,最终实现城乡融合发展,人民共同富裕,是高质量、高品质的追求。

政府、市场、社会角色功能转换的衔接

脱贫攻坚目标是使贫困群体脱贫,乡村振兴目标是使农民群体致富,脱贫与致富是两个不同层面的问题。脱贫是公平问题,致富是效率问题。脱贫是政府责无旁贷、义不容辞的职责,致富是市场规律、能力角逐的结果。脱贫,必须采取特惠性政策应保尽保;致富,应该运用普惠性制度实行公平竞争。脱贫,不论有无发展能力和发展意愿,有贫即脱;致富,只对具有发展意愿的群体帮扶支持。脱贫,必须微观,精准到户到人;致富,只可宏观,针对大环境,搭建好有利于致富的市场平台。脱贫,不论何种情况,政府需要真金白银,立马兑现;致富,政府只可量力而行, 持之以恒,渐次推进。

在脱贫攻坚阶段,主要是政府主导,乡村振兴则需要“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共同各自发挥作用,政府、市场、社会应各司其职、互相配合、互相监督,确保“三驾马车”三位一体。在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等方面,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在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等方面,要充分发挥社会的功能。政府必须克服“包打天下”的思维, 主要应在搭建平台、创造环境等方面下功夫。

特惠与普惠的衔接

脱贫攻坚是针对特定区域、特定群体;乡村振兴是针对农村所有地区、所有人群。通过脱贫攻坚,原来贫困县、贫困村、贫困户发展水平都提高了很多,而周围的非贫困县、非贫困村、非贫困户,本来情况差不多,因为没有享受脱贫攻坚政策, 现在差距越来越大,社会反响强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做好特惠与普惠政策的衔接,合理兼顾各方利益诉求,通过普惠性制度安排,处理好不同地区、不同群体政策均衡问题,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突击性与常态化的街接

脱贫攻坚是突击性的工作,打歼灭战,采取尽锐出战等超常规方式推进,阶段性特征明显,现有的工作部署更多聚焦于短期性、阶段性目标任务。乡村振兴是常规性的工作,打“长久战”,着眼于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具有根本性、持久性,工作部署是从总体角度提出的全方位思路。乡村振兴是长期的历史性任务,不能用突击战的办法推进。因此,必须做好突击性与常态化的衔接,把脱贫攻坚工作中管用的制度安排、好的政策措施延续好,使这些制度进入常态化、常规性的运作,靠制度来保障、靠法治和政策的力量推进乡村振兴。

点位精准与宏观规划的衔接

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现状篇(4)

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

党的十九大报告在提出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同时,重点强调党的基层组织是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基础。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乡村振兴将步履维艰;基层党组织坚强有力,乡村振兴才会蹄疾步稳。因此,办好农村的事,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如何发挥好基层党组织的关键作用?

首先,要坚持党建引领,使基层组织“强”起来。“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涉及农村千家万户,关乎农民切身利益,迫切需要农村基层党组织主动作为,通过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推动改革措施落地生根,为开创乡村振兴新局面提供坚强保证。

其次,要坚持党员带头,引领群众“动”起来。农村党员身处基层乡村一线,与农村群众联系最紧密、关系最亲近。因此,实现乡村振兴,绝不能离开广大农村党员的参与和奉献。要充分发挥农村党员思想先进、立场坚定的政治优势,熟悉政策、引领发展的能力优势和扎根基层、战在一线的群众优势,带领群众激发内生动力,在党的领导下,齐心协力推进乡村振兴。

第三,要以乡风文明为重点,促进乡风“美”起来。乡风文明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要坚持把基层党建与乡风文明建设结合起来,大力实施农村环境治理,改善农村环境卫生面貌。要积极倡导家庭和睦、邻里和谐、勤俭节约的价值理念,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引导基层群众转变观念,自觉摒弃陈规陋习,以实际行动推动移风易俗,营造文明健康、向善向上的民俗乡风。

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现状篇(5)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中国共产党一贯重农、强农、惠农,将“三农”工作视作党的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因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党和国家未来发展的“七大国家战略”之一。高职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高地,将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头等大事,乡村振兴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乃是新时代赋予高职院校有效服务国家战略的新使命。

1乡村振兴融入高职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现状

1.1教师理论认知现状

教育部在《高等学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0年)》中要求各高校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全面服务乡村振兴。依据网络调查,目前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对于为何将乡村振兴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理性认知较为明确,并积极支持师生服务乡村振兴。但是对于“如何融入”与“谁来融人”这两个问题的认知上则存在着两大偏差。首先,部分高职院校对于将乡村振兴融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方法与路径不够清晰,从两大课堂系统化构建乡村振兴服务体系的高职院校并不多见。其次,部分教师和职能部门对于乡村振兴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主体认知较为片面,甚至部分高职院校仅仅将此归类为党建部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政治辅导员的职责,而非每位师生的新时代使命担当。另外,依据高职院校服务地方乡村振兴战略的实际情况,地方政府、农业企业、乡镇、农村等多主体协同创新的程度也有待提高。

1.2学生实际培育现状

习近平总书记希望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也大力倡导大学生秉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行为规范标准,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和公民层面严格要求自己。在乡村振兴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实践中,高职学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从实习生毕业生的实践单位来看,高职大学生多数倾向于去大中城市寻求职业发展,不愿意下沉到农村去锻炼,即使是来自于农村生源的大学生,也只有少数学生愿意回家乡发展。从在校生的社会实践来看,虽然每年高职院校积极鼓励大学生在暑期参加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但是相比内容丰富总量可观的城市工业企业实践而言,真正深入农村服务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组织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的社会实践项目总数相对较少。当前,高职院校为社会培养的“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高素质农业人才总量供给严重不足,远远未能满足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的实际需求。

2乡村振兴融入高职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案例分析

2.1农村大学生反哺家乡精准脱贫

高职院校的农村大学生尤其是贫困大学生对家乡怀有深厚的感情,迫切渴望知识改变命运,用智慧帮助家乡脱贫致富,部分高职院校积极支持农村大学生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中,想方设法反哺家乡精准扶贫。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2018年由150余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组建10支社会实踐小分队,参加“青年学生践行十九大,反哺家乡助力小康梦”精准扶贫活动,足迹遍及甘肃、新疆、四川,贵州、山西、安徽及浙江等地,通过送资助政策下乡、支教助儿童成长、专业建筑检测、专长促文化建设、冬日展公益服务等形式,立足所学技能与特长给家乡送技术、送温暖。

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2015级电商创业班的焦鹏,来自山西运城的一个小乡镇,在创业导师的指导下掌握“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销售模式,入学一个学期自家的苹果销售一空,到大二时帮助村里的乡村们卖苹果,大学期间为家乡苹果注册寓意“安全绿色”的“安绿”商标,帮助30余户果农每年增收1.5万元,直接带动30余人就业,间接带动1000余人就业。

2.2在校大学生服务乡村科技兴农

高职院校尤其是地方性综合高职院校,与区域产业结构吻合度较高,先天具有服务“三农”的地缘优势,近年来,许多高职院校积极组织在校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过程中,有效发挥专业优势与特长助力科技兴农,创新开展乡村振兴相关的科学研究、技术创新、成果推广等科技创新行动。

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依托杭州安厨电商公司、平湖供销社等多家涉农电商部门的供销系统优势,聚焦农村电商积极开展“县域农产品电商化应用技术”协同创新实践,在教师指导下为县域优质特色农产品提供品质检测、溯源技术应用、品牌打造、包装设计、精准营销等促进农产品电商化的供应链技术服务。

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商贸类专业学生围绕乡村振兴开展专题调研,近年来完成《“联创共建美好家园”——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现状及村民满意度调查》、《乡村旅游对社区居民就业的影响》、《农村电商从业人员工作适应性调查》、《“企业生命线,你守住了吗?”——浙江省电商企业产品质量现状及影响因素调查》、《浙江省三大成功农村电商模式下农村电商经营现状及外部环境调查报告》、《电商从业人员就业质量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等高质量乡村调研报告,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智力支撑。

2.3农民大学生投身农村人才培养事业

为了有效支持地方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总目标,高职院校与地方政府合作培养农民大学生和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在大学生村官、乡镇干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乡村工匠等“三农”岗位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依托全国首家地市级湖州农民学院,发挥“生产技能、生态理念、生活品质”互动提升的能力素质培训体系、“省市校乡、农科教技”四合一的专家教师队伍体系、“农推联盟+大学生创业联盟”互通融合的农技推广和人才培养跟踪服务体系等优势,培养急需型、领军型、高端型新农村建设人才,目前已培养具有大专学历和中级以上专业资格证书的农民大学生6200余名,在籍学员总数达3033人。

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围绕培育现代农场主和新型职业农民的重点任务,构建“校本部+生产现场+网络学习空间+集团连锁培训”的培训体系,开展了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新技术、新装备、新业态、新模式以及网络营销等专项培训,承担了“阳光工程”农民创业、农村科技骨干、农业新技术等培训项目,四年累计培训35000余人次,下乡培训及指导服务1000多人次。

3乡村振兴融入高职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路径探析

3.1乡村振兴融入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两大课堂”

思想政治教学是培育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渠道,将乡村振兴有机融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在思政教学全过程实现乡村振兴理论与实践双向结合,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将投身农村作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追求。

在第一课堂课程建设方面,建议高职院校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中有机地融入乡村振兴的基本内容,使乡村振兴进入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脑海中,正面引导学生在社会主义价值观践行过程中积极关注中国乡村变化。例如《毛澤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中让学生关注习近平的“三农思想”,《形势与政策》课程为学生解析乡村振兴战略,激励学生积极参与上山下乡的创业创新活动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第二课堂实践活动方面,高职院校可通过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与多样的社会实践平台两方面为学生构建乡村实践育人体系。例如高职院校依托“大国工匠”大讲堂宣传具有绝技绝活的“乡村工匠”,邀请校外专家来校作题为“大学生在乡村大有可为”、“美丽乡村建设”等主题的讲座,借助文化节将地方特色农产品和贫困地区农产品引入校园市场,通过校园图片展、校园广播、校报、学校网站、微博、抖音等媒体对当地美丽乡村和优秀农民企业家进行宣传。

为有效地支持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实践中融入乡村振兴,建议高职院校加强与地方政府的合作,积极引导学生走进乡村、走近田野、走人大山,开展精准扶贫、农产品展销、送教下乡、农村调研等助农活动,指导学生在乡村振兴技能大赛、农业龙头企业现代学徒制项目、乡村创业创新竞赛等创业创新活动中深入了解农业、农村与农民,积极弘扬优秀大学生村官、大学生农创客的爱农、助农、兴农的创新精神。

3.2乡村振兴融入高职院校专业教育的“两大平台”

专业教育是培育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建议高职院校将乡村振兴有机地融入专业教育的教学平台与竞赛平台,在专业教学内容中融入乡村主题,在技能竞赛训练中融合“三农”服务,为现代农业发展培养更多的“乡村工匠”。

希望高职院校围绕乡村振兴的目标,在专业教学中融入乡村旅游、现代农业、农村电商等新业态以对接乡村产业兴旺,融合乡村空间布局、乡村生态设施、乡村环境治理等环保理念以对接乡村生态宜居,融通乡村党员发展、乡村村民教育、乡村法制宣传等管理手段以对接治理有效,融汇农耕文化、非遗文化、民俗文化等文化创新以对接乡风文明,融贯精准扶贫、乡镇医疗、健康养生等民生工程以对接生活富裕。

高职院校还可通过举办各类各级的乡村振兴大赛,引导高职学生了解乡村、热爱乡村、服务乡村,更好地将知识、技能转化为振兴乡村的青春力量。例如鼓励学生从促进乡村特色产业、乡村文化产业、乡村旅游产业、乡村社会服务产业等角度开展乡村产业创意,设计绿色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农业、数字智慧农业、现代田园综合体等乡村特色农业,开发红色文化、民俗文化、乡愁文化、非遗文化等乡村文化产业,打造文化旅游、健康旅游、生态旅游、全域旅游等乡村旅游产业,完善金融、物流、电子商务、医疗保健等乡村社会服务产业,创新规划“美丽乡村”和“特色乡镇”。

3.3乡村振兴融入高职院校科技创新的“三大战场”

科技创新是培育学生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平台,高职院校精准对接区域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需求,运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等先进技术服务农业现代化。建议高职院校重点瞄准科技创新的“三大战场”。

一是农业的技术创新战场,服务乡村发展休闲农业、体验农业、特色农业、创意农业、光伏农业等终端型、体验型、智慧型、循环型新产业和新业态,延伸农业产业链,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提升农业竞争力,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

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现状篇(6)

刘志仁告诉上证报记者,目前农村改革业已取得的成绩让部分地方干部误认为农业农村的发展问题已经过关,开始急于发展农业以外的工业、建筑业等。但他结合自身的调研经历认为,目前农村的发展现状离“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的目标还很远,各方都不可懈怠。

他透露,随着乡村振兴战略被摆入优先位置,预计今年会有更多相关细化政策出台。农村金融方面,“今后,如何让金融向乡村振兴倾斜将是一项很重要的任务。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但目前农村的金融发展水平远远不够。”

“农村和城市不一样,资金的周转周期较长,回收较慢,且有一定风险。在国外,农村的资金主要依靠合作基金、合作金融。”刘志仁说。至于土地方面,他认为,随着相关政策制定部门的调整完成,相关政策也会进一步细化。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在接受上证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农村金融改革、农村合作组织改革等一系列改革措施一直在推进,目前还在试点、总结经验。在他看来,今年是政策的部署、研究、规划阶段,经明年人大会议讨论后,财政政策也会作相应调整,相关政策会按照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实施。

就如何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位置,刘志仁认为,应该抓住农村发展过程中的弱项,如人才问题等。

在他看来,此前设立“丰收节”与此次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位置这一政策有一定联系。“农村改革的主体是农民,如果农民没有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农村改革光靠政府拉动是很难的,设立丰收节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刘志仁说。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郑风田在接受上证报记者采访时则表示,“丰收节”的设立不仅让农民多了一个庆丰收的机会,也有助于社会各界更加重视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

记者从业内了解到,“丰收节”是第一个从国家层面专门为农民设立的节日,在令社会各界更加关注“三农”问题的同时,也凸显了农业现代化不断提速的大背景。

“衡量农业现代化的指标包括农业劳动生产率、生产经营规模、循环农业发展状况、农业产业链的碳排放量、专业化生产程度以及区域专业化等。”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党国英对上证报记者说。

在他看来,当前我国农业生产技术水平有了显著提升,亩产量不断提高,农业区域专业化初步形成,正处于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之中。

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现状篇(7)

前言: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从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并且改善了我国乡村的整个精神面貌,同时使我国农业现代化和机械化发展步入新的阶段。但是其在具体的发展过程中,其依旧存在很大的不足,这些不足主要表现在农业的机械化和现代化水平都有待提高。因此我们在顺应乡村振兴的发展背景下也要对这些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同时也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乡村的发展和建设。

一、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

中国共产党在第十九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重点强调了我国的“三农问题”,指出该问题是我们中国共产党所有工作内容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任务,该问题中明确提到坚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助于我国农村经济不断向前发展的目标更快地实现。促进我国农业机械的现代化是该战略工作中的重要工作内容。通过具体的调查我们看出,我国农村经济在改革开放以后获得了快速的发展,而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又将为我国的农村经济带来怎样的发展机遇呢?以下我们将对这个问题进行阐述。

(一)促进农村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化发展

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党为了顺应时代潮流,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而提出的一个重要的战略举措,该举措的提出可以为我国乡村发展带来一些新的发展机遇。此战略的正常落实能够很好地优化农村经济的生产能力,推动农业的机械化、现代化发展。该战略的有效实施也可以促进我国生产率的提高,推动农业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使用,为我国农业经济的进步发展营造出较佳的环境。此种状况下,需更加关注农业产业结构情况,关注农业机械、相关生产技术的学习、应用与推广。在这样有利的经济发展背景下,我们也需要不断地对我国农村经济的产业结构进行及时的调整,在具体的农业经济的生产过程中,不断地重视我国农业技术的具体有效的应用,使我国乡村经济中农业发展更加迅速,使我国农村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二)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创造条件

在乡村战略背景下,如果想要更好地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则需要对当前现存的农业产业结构进行调整,要对我国农业的生产效率和质量给予足够的重视。乡村振兴战略中讲到,从很大的程度上为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创造了一个有利的条件,可以有效地推动我国农业经济的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促进我国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同时也可以提高我国农业技术的现代化水平,提高我国农村产品的质量,为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创造动力。此外,从目前情况来看,供求关系在不断的变化,增加农产品数量和提高农产品价格已经不能够满足农民预计需要增加的收入,而调整优化农业产品结构,提高农村品质量和档次,推广优新产品,一方面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的优质化、多样化的需求,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增加农民的收入,从而增长社会收益。

(三)有利于农业新技术和新工艺的推广

在乡村战略的大背景下,结合农村振兴战略,推广农业生产新技术十分有必要。农业经济发展速度慢、发展效率低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农业上的新工艺和新技术未能被有效地推广到广大人民群众之中,未能被广大人民群众应用到实际生产中。我们要制定和实施农村振兴战略,促进农业新技术的普及和使用,借助新技术的应用进一步推动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升,由此来最大程度上推动农业经济的转型发展。针对推广存在的问题又主要包括:缺乏完善有效的推广体系,技术推广人员专业素质不高,农民对新技术认识不足这三方面,针对这三大方面,我们应制定相应的对策来解决这三大问题,在乡村振兴背景下让农业新技术和新工艺得到更好的发展空间。

二、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经济发展的问题

(一)农业生产机械化现代化水平有待提升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我们必须在实施农村振兴战略时抓住机遇,建立税收优惠的激励机制,健全农业机械,使国家的政策合理化,发展好技术推广和推广的机械和法规,农民要注重公共关系和引导,加强农机在现代农业生产中的运用,加强农机推广服务体系建设,注重公共关系和引导,并应在农业生产的末端推进农业生产的机械化和现代化,使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更好地发挥作用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并为农业和农村现代化进程加上一桶燃料,让其飞速地在当今社会中成长起来。

(二)农业产业结构需要进一步的调整优化

对于农业发展来讲,完善产业结构是其最需关注的内容。目前,中国农业产业结构的整体发展态势良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为农业生产带来了一片光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也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下得到了难逢的机遇。不过部分区域的农业产业结构仍旧十分单一,即便进行了整改也未依照地区的实情。除此之外,关于农业机械方面的整体技术普及度偏低,农用地维修基础设施不足,建设还有很大的优化空间。这些都是制约了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农业新技术要进一步的推广

农村振兴战略要促进农业生产中新技术的发展,进而推动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村各个方面的发展。然而,许多地区还未能设立健全的农业推广体系。部分农民知识文化水平不高,全新的生产技术加上缺乏对农民的管理和培训,以至于很多农民不能有效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忽视了新技术的引导和支持作用,而农业生产新技术的最终影响则是阻碍新技术的推广和农业应用,最终导致经济发展困难。为了改变这种状况,需要结合本地区实际农业的产业,积极推进农业新技术和新技术的农村社区化生产,为农业的活化和农业现代化创造有利条件。

三、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经济发展应对策略

(一)推动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化

农业经济的发展与农业现代化机械的使用有着很大的关联。以此,必须搭乘乡村振兴战略机遇快车,在综合使用各类举措的基础上,健全现有的农机化实施机制,以此提升农机化整体的生产应用水平。构建完善的章程制度体系时,需关注农业现代化科技的具体情况,确保相关农业机械化手段可以很好地得到应用推广。构建农业现代机械推广服务机制,提升整体的宣传水平,推动农民掌握更好的机械使用知识并应用到农业生产当中,这样一来能够很好地推动农业经济水平的提升,还能够推动农业产业整体结构的优化调整。举例来讲,湖南省方面关于高速插秧机、水稻烘干机等农业机械的应用推广,中央方面会直接补贴30%。新产品开发与自主选拔项目方面同样有相应的补贴,针对购买补贴方面,统一采取的是“三合一”(手机app、手机二维码、物联网)模式。这样能够进一步提升采购补贴的落实速度,所选补贴办理与资金兑现耗费的时间。除此之外,针对匹配条件的相应现代农机合作社与农机大户主体,还有市场报价率50%的贷款贴息以及担保费方面1.5%的补贴。

(二)普及农业生产新技术

新技术将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因此加强对新技术的推广、转变扩张方式、提高农民农业健康水平的新生产技术和新技术意识都能够极大地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我们要更加重视农业生产中的新技术,自觉将这些东西组织起来,加强交流,使所研发的新技术更加广泛地应用在农业生产中,为农村振兴和农业经济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让我们乡村振兴的列车驶向更美好的明天。

(三)提升农民综合素质的发展

以最大程度上推动农业经济的稳定、长期发展,优化农民群体整体的素质水平,提升农民的综合素质水平为目的,便需首先扩大关于农机使用的技术教学范围。所以,针对农民可采取专门性的教育培训,在建立出相对完善化的教育培训管理机制的基础上,借助讲座、实地示范等各类模式,提升农民在现代农业生产技术方面的掌握水平,并提升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效果。除此之外,针对农民开展教育培训活动时,还需逐步开展电子商务培训课程,推动农村青年自主创业,由此培养出新型的职业农民。前段时间,湖北省秭归县县委书记陆辉第一次利用网络直播的方式进行本地脐橙的带货。短短十分钟内,这场网络直播就获取了千余名观看者,最终成交额达46万元。秭归县之前为国家级贫困县。借助脐橙的推广发展,整个县区共有140个村、10万名农民开始种植脐橙。整体来看产值高达30亿元,因此,县内原本7000余名的贫困户直接脱贫。2019年4月,秭归县也借助“网络直播”的方式宣告自身的正式脱贫。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乡村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农村居民的收入比较之前也得到了有效的提高,但是针对农村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我们也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并采取相应的解决办法。我们可以先从持续不断地推进那些现代化和机械化的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使用,一定程度上不断地提高我国农村居民的综合素质,加强对我国农村环境的保护等几个方面入手去解决这些存在的问题,从而更好地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在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胡伟斌,毛迎春.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J].农业经济问题,2018(2):127-130.

[2]闫宝芳.创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思路浅析[J].经济师,2019(3):165-166.

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现状篇(8)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时代, 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 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三农”, 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 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为解决“三农”问题作出的重要战略决策, 是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体现了我们党对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高度重视。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融入城市, 农村女性占了农村人口半数以上, 她们在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中都发挥着重要而独特的作用, 是最活跃的生产力要素, 无论是在农村经济发展上、还是在农村的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中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都离不开女性的参与、女性的智慧, 她们已经成为乡村振兴工作中的关键因素。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总要求, 把农村女性动员起来、组织起来, 为实现乡村振兴发挥女性“半边天”的作用, 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之路。

一、发挥农村女性在产业振兴中的生力军作用, 激发农村产业活力

农村产业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 也是提升乡村居民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 让乡村居民过上幸福生活的前提。农村是亿万农民群众的故土家园, 只有广泛动员组织农民群众积极参与的乡村振兴, 才能满足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发展宗旨。然而, 伴随着城镇化现代化的发展进程, 农村青壮劳动力、资金等优质稀缺要素不断流向城市和非农产业, 乡村成了女性的专属地, 农业成为乡村妇女必然从事的产业。因此, 在全面乡村振兴过程中, 就要积极培育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女农民, 发挥农村女性在农村产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 引领妇女参与现代农业发展中的示范作用, 引导她们成为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生力军, 彰显乡村振兴的巾帼力量。生态宜居、生活富裕离不开乡村实体经济的支撑, 而乡村实体经济的核心根基是产业。在全面乡村振兴过程中, 要发挥农村女性在乡村实体经济产业中的主体性作用, 充分保障女性参与经济活动的权利, 结合实际, 注重立足现有资源禀赋, 突出地域特色, 结合所在村的产业优势, 因地制宜开展现代农业实用技术等示范培训, 带动农村妇女发展优质农特产品生产加工、特色种养等居家创业就业项目, 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 立足农业资源禀赋, 以推进通过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 构建以“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乡村产业体系, 发展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的种植业、养殖业和手工业, 把乡村生态、农民生活等价值转变成财富资源, 发展乡村休闲、乡村观光、农事生活体验等新兴产业, 凸显其地方特色与品牌价值, 形成农业结构优化、产业特色化、经营规模化、品牌绿色化发展, 走出一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发展的全新道路, 为乡村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经济根基。

二、发挥农村女性在人才振兴中的内生力作用, 引领农村人才动力

乡村要振兴, 人才是基石。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说到底, 关键在人。汇聚人才、凝聚人气、凝结人心,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据相关数据显示, 中国75%的农业劳动力是女性。女性勤劳细腻的天性, 使得她们在勤俭持家、吃苦耐劳等方面都超过农村男性。可见, 乡村女性顶起的不只是“半边天”, 甚至是在扮演“顶梁柱”的角色。女性是一支伟大的力量, 一个个鲜活的女性, 她们是母亲、妻子、女儿和姐妹, 她们特有的经验和智慧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竭的内生动力, 撑起我们对于乡村振兴的希望。马克思曾深刻地指出:“没有女性的酵素就不可能有伟大的社会变革。”女性像酵母一样, 既能改变生活现状, 更能振奋乡村居民的精气神, 提升乡村居民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 让乡村居民过上美好生活。为此, 必须唤醒农村女性主体意识、参与意识、角色意识, 增强女性对乡村振兴的责任感、认同感和归属感, 挖掘和发挥女性潜力, 激发巾帼力量发挥妇女“半边天”作用, 鼓励和支持女性参与乡村振兴的战略的创新和实践。同时, 鼓励和引导女大学生、女农民工等群体下乡返乡创业, 培养更多新型农民职业女性, 带领农村女性把广大乡村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动力, 把维护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促进广大农民共同富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中发挥重要作用。

三、发挥农村女性在文化振兴中的渗透力作用, 增添农村文化凝聚力

乡村振兴, 既要塑形, 也要铸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既要发展农村产业、壮大农村经济, 更要激活乡村文化、提振农民精神, 繁荣兴盛农村文化, 文化创造力就是经济发展力。伴随着农村居民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精神享受就成为农民对未来美好生活的重要追求, 为此, 要从提升农民精神和文化生活中找寻乡村振兴的动力源泉, 激发和调动农民追求美好生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传承尊老爱幼、守望相助、诚实守信、邻里和睦等优秀传统美德, 依托于乡村生活, 以乡土为根基, 以乡情为纽带, 让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融入农村女性日常生活, 让广大农村女性成为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的倡导者、引领者、践行者, 积极倡导农村女性争当慈母、贤妻、孝女、善邻, 宣传身边好婆婆、好媳妇感人事迹, 引导家庭成员维护公序良俗、崇德向善、见贤思齐, 自觉抵制婚丧嫁娶大操大办、厚葬薄养、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 制止各种封建迷信活动, 使尊老爱幼、睦邻友好新风尚在乡村蔚然成风, 以润物无声的形式深入农民的内心世界, 内化为行为准则, 增强农民的凝聚力以及对其所生存的乡村社会的依赖感和归属感, 实现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在乡村振兴中潜移默化的作用, 把乡村文化振兴贯穿于乡村振兴的各领域、全过程, 为乡村振兴提供可持续的精神动力。

四、发挥农村女性在生态振兴中的主力军作用, 焕发农村生态魅力

清洁美丽的自然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家园, 也是广大农村女性向往的乐园。乡村以村落地域为空间载体, 是集乡村自然环境、人文风俗、历史文化、特色资源等形成的一个完整生态系统, 作用于农民的生产生活。长期以来, 农业生产活动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破坏, 城乡发展的不平衡进一步使得城市垃圾、污水流入农村, 农村固有的禽畜粪便、简陋厕所、焚烧秸秆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农村的宜居程度, 缺乏人气和生机活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任务, 要按照绿色生态、田园风光、乡土气息的理念, 尊重自然, 保护生态, 保住绿水青山, 集中力量整治农村突出的人居环境问题。引领农村女性积极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从家庭做起、从改变生活和卫生习惯入手, 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摒弃乱扔、乱吐、乱贴等不文明行为, 践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清理整治房前屋后环境, 在庭院内外种树种花种草, 全面绿化美化净化庭院;参与农村垃圾治理、污水处理、厕所革命等村容村貌整治, 努力让农村绿起来、美起来。把乡村建设成为一个本地人愿意留下来、城里人愿意住进来的宜人居所, 让乡村居民都能生活在蓝天白云、山清水秀、青山绿水、村美人和的舒适环境中, 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支撑点。

五、发挥农村女性在组织振兴中的推动力作用, 提升农村组织引领力

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现状篇(9)

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乡村振兴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全面振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是农业农村现代化,总方针是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制度保障是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对农村金融提出的任务是,要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健全适合农业农村特点的农村金融体系,推动农村金融机构回归本源,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更好满足乡村振兴多样化的金融需求;2018年9月,中央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明确了金融如何支持乡村振兴,从健全金融支农组织体系、创新金融支农产品和完善金融支农激励政策三个方面提出了农村金融如何发展与发力的框架规划。

乡村振兴战略是此前新农村建设战略的升级版,实施该战略意味着中国进入乡村治理与发展的新阶段。对应于乡村振兴战略,农村金融服务需求总量也出现大幅提升。比如,产业兴旺和生态宜居要求涉及到对大量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建设与维护的金融支持,尤其是绿色金融服务支持。同时,各种经济与社会因素的变化会导致农村金融服务需求和供给结构的改变。比如,我国农村地区面临着人口老龄化、少子化和村庄空心化等问题,这意味着与老年人和少年儿童相关的金融服务需求会相对增加。农村大量中青年放弃农业生产,同时农民工及其子女的市民化,会加速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的规模经营方式取代分散小农的经营方式,从而影响有关人员的储蓄、消费和投资的选择,城乡之间的储蓄和信贷需求结构分布。

总之,实现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强大的资金投入保障,需要农村金融机构立足优势,发挥其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主力军作用。

二、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农村工作的总纲领和中心任务。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是继“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后,党在农业农村发展理论和实践上的又一重大飞跃,是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大战略选择,是解决“三农”问题、全面激发农村发展活力的重大行动,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的重要内容。

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更加深刻、全面的总体要求。十九大报告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五句话、20字要求,即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贯彻落实和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全面准确把握总要求和理解新内涵。

(一)产业兴旺是核心,就是要紧紧围绕促进产业发展,引导和推动更多的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农业农村流动,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创造性,形成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保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旺盛活力。

(二)生态宜居是关键,就是要加强农村资源环境保护,大力改善水电路气房讯等基础设施,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保护建设,保护好绿水青山和清新清净的田园风光。

(三)乡风文明是基础,就是要促进农村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事业发展,推进移风易俗、文明进步,弘扬农耕文明和优良传统,使农民综合素质进一步提升、农村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

(四)治理有效是保障,就是要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治理,加强基层民主和法治建设,让社会正气得到弘扬、违法行为得到惩治,使农村更加和谐、安定有序。

(五)生活富裕是目标,就是要让农民有持续稳定的收入来源,经济宽裕,衣食无忧,生活便利,共同富裕。

三、乡村振兴金融服务现状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是经济运行的血脉,金融兴,则经济兴。在中央连续多年聚焦“三农”,发布一号文件以来,金融在政策引导下对三农经济进行了有效支持,在三农领域进行了大胆创新,取得了良好效果,亦存在短板不足:

(一)涉农信贷连续增长,但缺口依然不足

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中国农村金融服务报告(2016)》(逢双年出版,2018年尚未面世)现实,自2007年创立涉农贷款统计以来,全部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累计增长361.7%,9年间平均年增速为18.8%,涉农贷款余额从2007年末的6.1万亿增加至2016年末的28.2万亿(预计2017、2018年继续增长)。但这一规模仍然无法满足广大农村地区的需求,调查发现,至少30%有金融需求的农户仍难以获得贷款,缺口较大。这一缺口的填补,需要的不仅仅是各金融机构加大放款力度,更重要的在于农村金融机构的改革。

(二)银行网点不断增加,但尚未达到全覆盖

目前,农村地区银行网点和助农取款服务点数量分别达到12.66万及86.49万个(数据来自全球经济数据网站),对行政村覆盖率超过90%,金融全覆盖进度大幅提升。但整体来看,金融网点覆盖密度不够高,农村交易结算仍以现金为主。近几年,互联网及移动支付等方式在农村实现了快速发展,但适用对象主要集中在40岁以下人群,普及率不高,尤其是偏远地区的居民难以享受服务。

(三)农村金融供给主体多样化,但风险管控难度增大

近两年互联网金融企业在农村地区大范围布局,城市文化与农村传统思维不断碰撞,以此为基础突破传统金融,兴起了电商金融、农村P2P、农业产业链金融、农村消费金融、公益理财助农等众多互联网模式,成为传统金融的有效补充,有效带动了乡村经济的发展。但数字时代的信息交流超越了行业和领域界限,让金融与非金融的边界变得更加模糊,也让金融知识匮乏、风险识别能力不高的低收入群体特别是三农群体面临着很大的风险。

四、乡村振兴战略中农信机构的优势与机遇

农信机构始终坚守立足“三农”、服务中小的市场定位,熟悉农村的现状、农业的特点、农民的需求,是金融业服务乡村振兴的主力军。农信机构持续做好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工作,具有先天优势,也面临历史发展机遇。

(一)多年根植农村形成的客户基础

截至2018年末,全省农信资产总额达到  万亿元,占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的   %,涉农贷款余额  万亿元,发放扶贫小额贷款   亿元,涉农贷款余额、扶贫小额贷款余额分别占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的  %和  %,在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金融服务三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具有省机构网点最多、业务规模最大、服务“三农”和普惠金融领域贡献最为突出等基础优势。

(二)国家顶层惠农政策引领

十九大再次明确了国家对三农基础性地位的肯定和重视,从中央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核心落脚点是促进城乡资本流动、要素流动,最终实现全面小康。在顶层政策引领下,工商资本集群下乡、土地规模流转经营、农民财产收入增加、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壮大将成为新时代下“三农”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并由此形成新的资金来源、实体来源,为农信机构回归本源、持续服务三农发展带来源源不断的目标客源。

(三)强力的产权改革为农信机构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开拓了创新路径

十九大提出延长农村土地承包期限三十年,至2058年。长期性和稳定性使得农村土地的含金量大幅提升,在“三权分置”(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改革引领下,农村产权的交易、抵押、担保功能将被有效激活,从而改变过去农村地区缺乏抵押物的传统格局,提升农户的财产性收入,大大丰富农村地区融资方式、对象和渠道,为农信机构回归本源、持续服务三农发展提供创新抓手和途径。

(四)差别的监管调控为农信机构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充实了资金支持

宏观调控日渐精细和精准,央行对金融机构的差异化货币政策已迈出实质性步伐,三农金融债、支农再贷款、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定向降准、普惠金融定向降准等差别监管动作已全面落地,愈发强化且鲜明的监管引导将为农信机构回归本源、持续服务三农发展注入更多支持。

(五)日趋健全的财政支持机制为农信机构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强化了风险保障

财政政策对三农金融的支持力度逐年加大,直接资金投入和间接补贴引导双轨并行。预期未来三农业务的多方风险分担机制将更为健全,为农信机构回归本源、持续服务三农发展强化稳健性。

五、农信机构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角色定位

农信机构因农而生、因农而长,努力为推动乡村振兴提供全面、有效的金融服务,既是强化“四个意识”、履行政治使命的重要要求,也是把握历史机遇、迎合形势发展的重要路径,更是强化市场优势、助推改革转型的重要选择,要着力扮演好五个角色,突出主力军作用。

(一)做衔接新政策的主力军

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后,从中央到省市,相关规划政策密集出台,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路线图逐步清晰。农信机构要切实发挥对三农政策的研判、分析、解读能力,强化政策衔接,既要清晰掌握国家的顶层战略方向,又要充分了解服务区域内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措施部署和重点领域,深度开展调研工作,掌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动向、新需求,结合实际形成自身的工作意见,找准切入点和发力点。

(二)做引领新业态的主力军

积极顺应乡村振兴的各类新兴业态,不断深化和丰富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工作内涵,发挥农信机构地缘优势,按照统筹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工作思路,有效推进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深加工、科技农业、农村电商、物流仓储、文化康养、生态旅游等延伸产业链和客户群的服务渗透,积极支持乡村旅游、绿色金融、田园综合体、农村电商等新业态发展,通过支持现代农业、科技农业、产业农业,推动传统三农业务转型提质。

(三)做服务新主体的主力军

积极支持乡村振兴战略引导下产生的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做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金融服务,支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来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变革创新,推动订单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等新模式发展,持续推进金融服务主体由单一农户、农企向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延伸,推进客户结构提档、升级。

(四)做激活新要素的主力军

密切跟进国家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政策落地,及时研究农村集体产权改革、农村宅基地、农民住房财产权、林权、土地增减挂钩等政策实施情况,以“三权分置”改革和延长农村土地承包期限三十年为契机,加大金融产品的研究和创新,缓解三农经济实体“贷款难、抵押难”问题,大力支持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实施推进。

(五)做推动新动能的主力军

根据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新型城镇化等发展机遇和动能,进一步优化服务渠道建设和网点布局调整,加大科技金融研发及推广工作,打造全方位、立体式的县域金融服务网络,在让广大农民享受方便快捷金融服务的基础上,积极对接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环节,助力农业农村发展动能转换。

六、农信机构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领域和举措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是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遵循,也明确了农信机构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领域。

(一)围绕“产业兴旺”总要求,推进现代农业提质增效

大力支持质量兴农、品牌强农。以区域特色农产品为重点,大力支持生产加工骨干企业做大做强。以品牌农业为重点,大力支持“三品一标”认证企业。以特色资源为重点,支持水电、旅游、文化等特色资源开发项目,实施“一区(县)一策”。

大力支持现代农业、科技农业。支持高端农机制造、良种培育、生物工程等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成果转化运用。做好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等新园区新主体综合服务。以设施农业为重点,不断提升种养业主要环节机械化生产水平。

大力支持新主体新产业新业态。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新发展,更好带动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以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重点,支持种养殖业、农产品加工流通业、农业服务业转型升级和融合发展,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新业态,大力支持都市田园综合体创建。

(二)围绕“生态宜居”总要求,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积极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支持农村水污染防治、“厕所革命”等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发展两型农业模式,加快清洁能源开发与利用,推广生态养殖模式,服务县域新型城镇化工作进度,建立发展新农村。

积极支持特色(生态)小镇建设。认真研究各地政府特色小镇规划,立足资源禀赋、产业积淀和地域特征,在特色小城镇基础设施、特色产业开发、公共服务体系、古镇保护改造等方面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提升特色小镇的承载能力和发展水平。

积极支持美丽乡村建设。以各地美丽乡村示范村为重点,推动“水、电、路、气、房、讯”等基础设施向乡镇延伸。探索支持农村自然生态、历史文化和资源环境综合开发项目,推动自然风光、历史人文、乡土风情与现代化生活方式有机融合。

(三)围绕“乡风文明”总要求,推进城乡融合一体发展

推动县域旅游产业发展。结合区域资源、文化、产业差异,做好知名景区和旅游大项目开发改造支持工作,大力支持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农家乐等优秀乡村旅游项目,推动乡村旅游产业振兴发展。

推动农村医疗文化教育等事业发展。探索运用贷款、保理和产业基金等业务,支持大企业开展整村开发、农房改造、环境治理、公共服务等项目建设。加大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公建设施配套建设资金支持,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推动消费信贷和民生金融业务。把握农民市民化和农村消费升级发展机遇,大力拓展农民进城购房、自建房、汽车消费和生活消费信贷业务,提高广大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四)围绕“治理有效”总要求,推进农村金融生态建设

深化农村普惠金融发展。加大对农村地区金融机具的布放和互联网金融推广,畅通线上线下联动服务渠道。依托网点下沉、渠道广泛的优势,在普惠金融服务渠道全覆盖、消灭空白村的基础上,进一步走村入户、延伸服务,加大对普惠金融政策的宣传力度,引导贫困户、三农实体等乡村振兴精确开展金融行为。

深化农村改革配套服务。持续推进全国“两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协助各地政府建立健全农村产权登记中心、评估中心和交易流转平台,不断创新丰富农村产权信贷产品,助力农村集体资产保值增值,提高农民的经营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

深化农村信用环境建设。积极参与农村征信体系建设工作,与政府共同构建“守信受益、失信惩戒”的信用激励约束机制。助力政府增信体系建设,配合政府建立多种形式的涉农风险补偿基金,加大对乡村振兴领域信贷投放。

(五)围绕“生活富裕”总要求,推进金融精准脱贫攻坚

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现状篇(10)

从现在到2020年是我们补齐短板,决胜全面小康的关键时期,要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一、提振精神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强心剂。

十九大报告阐述“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再一次强调了“重中之重”地位,提出了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新定论。

作为基层政府,我们要宣传贯彻好这一新定论,鼓励农民和乡村干部提振精神,鼓足干劲,全力奋战奔小康,因为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农民是乡村振兴的受益者,所以必须要把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调动起来。

二、基层基础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定心丸。

一个时期以来,农村基层党组织弱化的问题,农村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够的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这严重影响了农村发展速度,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必须建强农村党组织,充分发挥其在乡村振兴中的定心丸作用。

一要抓好村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众雁高飞看头雁”。

村党组织书记“官职”虽小但责任不轻,一个村有了一名好书记,这个村的各项工作就可以放心了。

我们要抓住今年村两委换届的有利契机,打开视野、拓宽渠道,从农村致富带头人、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复员退伍军人和其他乡贤中,把优秀人才访出来、用起来,切实把村党组织书记选好,把村党组织班子配强。二要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

党员是党组织的细胞,细胞没有活力肌体就没有战斗力,一定要把党员队伍建设好、党员作用发挥好。

把真正符合条件的农村优秀人才吸收到党内来,不断发现新生力量,不断补充新鲜血液,改变目前农村党员队伍严重老化、严重弱化的局面。

深入开展农村无职党员设岗定责活动,根据党员的不同情况科学设置岗位,比如年长有威望的可以让他们担任法制调解员,年轻力壮有手艺的为他们设置做好事实事、办公益事业的岗位,让每位农村无职党员都有发挥作用的平台,都有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机会。三要健全完善农村基层治理机制。

抓好农村基层党建,既要解决好人的问题,还要解决好用制度管人管权的问题。

重点是落实好“三会一课”,做到制度化、经常化,其次要抓好民主集中制、批评和自我批评、民主评议党员三个关键环节。

在具体工作中,健全“三项机制”落实党建责任。

即年初目标承诺制。

建立支部书记承诺清单,明确年度目标;季度督查谈心制。

成立党建工作督查组,每季度对各支部党建工作完成情况进行检查,推进缓慢的及时约谈支部书记;年末述职评议制。

支部书记就抓基层党建工作进行专项述职,接受民主测评。

三、产业振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点。

产业即是是农村各项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协调快速发展的生长点,实施乡村振兴必须发展和壮大乡村产业。

我乡*个村的基础设施、经济状况、产业发展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发展乡村产业必须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根据不同区域特点选择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形成优势互补、各具特色、良性循环的农村产业结构的新格局。

四、生态环境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根脉。

习近平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

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按照绿色发展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各方面建设的全过程。近些年来,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迅猛,乡村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

化,农民生活水平日益改善,但农村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阻碍。

为此,需要通过多种途径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五、能人队伍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生力军。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要有一批能人引领。

首先,要将现有的村两委成员培养成能人,通过外出考察拓宽眼界、绩效考核压担子、定任务,实现党建、经济互动双赢。

其次,要调动返乡能人、种植大户、大学生、退伍军人等乡村人才参与乡村振兴战略。

作为村庄人才,他们身上具有一般农民所不具有的特殊的品质和能力,这种品质和能力使他们有可能成为农村有号召力和影响力的人,甚至成为村民中的核心人物,因此要充分发挥他们在乡村振兴中的独特作用。

六、文化繁荣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旋律。

乡村振兴战略离不开美丽乡村的建设,而美丽乡村建设同样离不开乡村文化的繁荣发展。

要想繁荣乡村文化,首先,要不断完善乡村文化基础设施。

继续加大投入,推进乡文化站、农村文化广场、农家书屋、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广播电视户户通等一系列惠民工程的建设。

其次,要重塑乡村社会规范。

伦理、道德、村规民约、风俗习惯是乡村治理的重要载体,也是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

七、社会稳定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压舱石。

稳定是一个国家乃至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必要前提。

没有稳定,发展就不会稳固,也不会持久。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对农村的惠农政策的不断加大,各种社会矛盾也日益凸显出来,农村社会矛盾纠纷直接影响了社会的稳定。

八、脱贫攻坚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突破口。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决胜全面小康的重要部署。“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这句话直指问题的核心。

而精准扶贫是解决问题的突破口,能否如期实现全面小康关键要看能否完成脱贫攻坚任务。

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

篇二

同志们:

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推进乡村发展,实施乡村振兴,对促进社会协调发展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意义重大。

13亿多中国人中,有着近10亿农民,农村成为了中国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民、农村、农业问题关系“幸福百姓”获得感的提升,关涉“美丽乡村”愿景的实现,关乎“乡土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但随着社会变革的急剧转型,三农问题成为了我们心头难以放下的牵挂。“稚子牵衣问,归来何太迟”,乡村振兴已刻不容缓,而只有让人们愿意回、回得去、留得下,乡村振兴方有希望。

乡村振兴,我认为农民必须富,让人们愿意回。

乡村若是“梧桐树”,便会引来乡贤游子们这些“金凤凰”,正所谓“家有梧桐树,引来金凤凰”。

乡村的振兴发展的对“城归”的引力第一要义就植根于农民生活的富足,从产业发展、社会保障、就业创业、社会治安、养老方面成为农民最为关心最为迫切的问题,只有为农民生活奠定坚实的生活保障,方才能调动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积极性;与此同时,农民工返乡,又能够不断促进广袤乡镇百业兴旺,以创业促就业、增收入,从而打开了农业现代化、城镇化乃至新农村建设的新局面,从而又成为了乡村振兴的有力助推器。

乡村振兴,我认为农村必须美,让人们回得去。农村是农民的家,每个人都期望自己的家能够山清水秀,鸟语花香,改变农村环境,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还农村以“松月夜生凉,风泉满清听”的随意而居是游子们的虔诚向往。

而当农药化肥的使用污染了块块土地;当生活垃圾玷污了弯弯清泉;当秸秆焚烧污浊了朗朗晴空,乡村的土壤、水体、大气的污染直接影响菜篮子、米袋子和水缸子的安全,何谈夯实返乡回归之基?失去了乡村清新的空气、干净的水质、安全的食品,乡村振兴就失去了游子们的青睐,就失去了永续利用的战略资源,何谈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建设才是乡村振兴的依托。

乡村振兴,我认为农业必须强,让人们留得下。

兴业致富是许多人逐梦的源动力,而守业安居则是广大农业经营者的定心丸。

乡村留得住人才是乡村持续振兴发展的应有之义,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则是让“城归”留下创业守业的必由之路。

当农业搭上“旅游+”的快车,乡村旅游便为乡村提供了“重塑”与“再生”的机会。

上一篇: 电子合同档案管理 下一篇: 财政补贴税收政策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