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安全存在的问题汇总十篇

时间:2024-01-11 15:52:23

粮食安全存在的问题

粮食安全存在的问题篇(1)

一、何谓粮食安全问题

粮食安全(FOOD SECURITY)历来被世界各国政府所重视,通常我们把粮食安全理解为“粮食供求基本平衡”。1995年世界粮食首脑会议上通过《罗马宣言》,在世界范围对粮食安全作了理论性的规范,进一步明确了粮食安全的内涵。宣言指出,粮食是人类唯一的生存来源,人人享有免于饥饿的基本权利,当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够在物质和经济上获得了足够、安全和富有营养的粮食来满足其积极和健康的膳食需要及食物喜好时,才实现了粮食安全。因此粮食安全应包括下述几层含义:其一,数量上的安全性。即通过粮食生产数量的积极稳定增长,满足人类对食物的解决饥饿问题;其二,无毒害性。即通过开发应用先进生物技术,尽可能减少有毒有害物质在土壤和粮食产品中的残留,减少、杜绝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并有效保持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条件;其三,高营养价值。即依靠基因工程技术和先进加工生产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改善粮食产品中矿物质元素和维生素等物质的含量,满足人体健康的基本需要。

粮食安全是一个复杂的、综合的概念,它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达程度是密切相关的。每个国家对粮食安全有自己的理解,一般而言,发达国家注重全面平衡,宏观调节控制,以实现其粮食安全战略;发展中国家往往强调发展粮食生产,并适当限制消费,谋求粮食总量基本平衡。因此,评价和考核粮食安全问题,应充分考虑粮食品质对综合安全水平的影响。发展中国家在解决粮食安全问题时应考虑到粮食生产、消费与储备、粮食贸易与自给率、人均粮食占有量与贫困人口的粮食安全、粮食的数量安全与质量安全、粮食安全的成本与收益、粮食的静态安全与动态安全等方面的关系。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政府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坚持“以粮为纲”,致力于粮食总产量的提高,以解决老百姓的“吃饭问题”。通过数十年的努力,中国粮食问题出现了根本性的变化,“吃饭问题”已经成功地解决。1996年国务院新闻办《中国的粮食问题》白皮书指出:至1995年,我国粮食总产量居世界第一,比1949年增加了3倍多,人均380公斤,达到世界平均水平,粮食自给率超过95%。中国不但不会对世界粮食安全构成威胁,还将为世界粮食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粮食安全概念的内涵也在不断的变化。在我国过去,粮食安全的提法仅指保管好粮食,不使粮食品质下降或数量不发生短少等,只是粮食流通中的一个环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高速增长,粮食供求矛盾基本解决,甚至出现了“过剩”这样的新问题。在这种背景下,党中央国务院提出要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粮食安全体系。“粮食安全”的提出扭转了过去一味追求产量的观念,进一步从贸易、结构、质量等方面强调了粮食安全的概念,从国家经济安全的大局出发,符合当前实际,更具有科学性。

二、发展中国家粮食安全应注意的问题

1.粮食生产、波动与储备

发展中国家粮食安全问题在考虑到粮食生产、储备关系的同时,还要考虑到由于自然灾害引起的粮食产量波动的风险。一方面,由于粮食生产的特殊性,无法避免自然灾害的破坏,每年都会产生一定的受灾面积,每隔几年,都会有一场大的灾害,导致粮食减产、或大面积停产,从而使粮食产量出现较大的波动。另一方面,粮食是一种季节生产常年消费、区域生产世界消费的商品,这样就产生了粮食流通空间与时间的间隔、生产与消费之间的不对称性。由于这种不对称性的存在,适当的粮食储备也显得非常必要。

对于以满足老百姓基本生存需要的作为粮食安全首要目标的发展中国家而言,数量安全是粮食安全的第一要务,因此,充足的粮食储备尤显重要。通过适当的粮食储备,以保证粮食的安全供给。由于粮食储备有一定的成本,因此必须保证合理的储备数量,既保证安全供给,又保证粮食安全成本的最小化。

2.粮食贸易与自给率

在考虑粮食贸易与自给率的关系时,还要考虑到国际市场粮价的波动、以及禁运带来的风险。在不考虑政治因素的条件下,发展中国家可以依赖国际市场保证本国的粮食安全,充分的在贸易自由化的进程中获得利益。但如果发展中国家完全依赖国际粮食市场,以保证本国的粮食安全,可能会把粮食安全的风险演变为一国的政治风险,一旦国际粮食市场价格波动,会迅速波及到本国的生活必需品物价,物价指数会发生变化,老百姓的生活会受到很大影响。如果发生禁运,则严重威胁到国家安全。可能会在双边、或多边关系中失去发言权、主动权,甚至可能会失去的独立,受制于粮食出口国。因此,发展中国家粮食对外贸易依存度、粮食自给率应该有一个合理的比例。

3. 人均粮食占有量与贫困人口的粮食安全

在发展中国家,由于财富分配的不均衡性,所以,总是存在一定数量的贫困人口。贫困人口的粮食安全问题是发展中国家特有的问题。贫困人口的粮食安全问题包括粮食的数量安全与粮食的质量安全。粮食的数量安全指的是贫困人口确能获得所需数量的粮食,粮食的质量安全指贫困人口每天能够获得足够营养与能量的食物。

一方面,贫困人口收入低下,导致他们的粮食需求得不到保障,尽管社会有足够的粮食供给(总量安全)、尽管人均粮食供给是安全的,但是对这一部分人群来说,粮食是不安全的。另一方面,随着居民收入增加和购买力水平的提高,导致食品消费结构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对粮食安全也会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因此,发展中国家在考虑制定本国粮食安全政策时,在充分考虑粮食总量安全、人均占有量安全的同时,更要考虑贫困人口的粮食安全,以及由于经济发展而导致的粮食结构性安全问题。

4.粮食的数量安全与质量安全

在考虑粮食的数量安全的同时,还要考虑到粮食的质量安全。确保提供的粮食必须是无毒害、高营养、健康的安全食品。近几年来由于供给粮食的质量不合格、农药含量超标而损害消费者健康的问题时有发生。人们迫切需要安全食品、卫生食品、有营养食品。提供的食品必须是安全、健康、有营养的绿色食品。

在发展中国家,理论界以及相关政府部门在研究“粮食安全”问题时,非常重视粮食的数量安全问题,而对粮食的质量安全问题有所忽视。数量安全是粮食安全的基本的、首要的、必须解决的问题,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所提供食品的品质、营养、环保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粮食的营养性、无毒害性、高品质是现阶段发展中国家在解决粮食安全问题时要考虑的主要问题之一。

5.粮食安全的成本与收益

粮食安全收益可以理解为一个国家借助于保障粮食安全而可能体现出来的社会经济收益和非经济收益。经济收益指粮食安全获得的实际经济利益,非经济利益指在粮食安全保证下,全体居民免遭饥饿的风险以及一国可能免遭的禁运、国际市场粮食波动等政治风险。

粮食安全成本,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为保障粮食安全而投入在粮食生产、流通、分配与消费等环节上的经济支出与机会成本。合理解决粮食安全问题,保证粮食安全成本与收益的平衡,是发展中国家在解决粮食安全问题时必须考虑的又一重要问题。发展中国家在解决粮食安全问题时,必须充分考虑粮食安全所带来的收益,以及保障粮食安全可能付出的成本,要以合理的成本保证本国的粮食安全。

三、粮食安全的指标体系

粮食安全的指标体系包括数量指标、粮食波动指标、粮食自给指标、质量指标(无毒害、高营养)多个方面。数量指标包括总量指标、个量指标,总量指标包括粮食总产量、粮食总消费量、粮食的储备水平;个量指标包括人均粮食占有量、低收入阶层的粮食保障水平;粮食波动安全指标包括粮食单产波动系数、粮食总量波动系数、国际市场粮价波动系数;粮食自给水平指标包括粮食的贸易依存度、粮食的自给率;粮食质量指标包括粮食的营养性、粮食的无毒害性。一些重要指标解释如下:

1.粮食总产量

粮食生产的总产量取决于自然资源、要素投入、生产成本、土地经营规模、农业技术进步等方面。在技术条件不变的前提下,一国资源数量的减少意味着该国粮食总产量和供给量的下降;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的下降意味着相同的投入只能获得更少的粮食产量。农村劳动力、化肥、农用电、农业机械等要素投入对粮食生产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

由于生产要素的不科学运用或价格上涨,可能导致粮食生产成本的上升。当成本上升的幅度超过收益提高幅度时,农民就会放弃或缩减粮食生产,从而导致粮食不安全性增加。土地经营规模的增加或减少、农业技术进步都对粮食安全产生直接的影响。农业技术创新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已经成为增加产量,从而提高粮食安全水平的重要原因。

2.粮食储备水平

粮食储备是在新的作物年度开始时,可以从上一年度收获的作物中得到(包括进口)的粮食储备量,也称作“结转储备量”。结转储备包括后备储备和周转储备。联合国粮农组织所采用的最重要的衡量标准是,一个作物年度结束时的转结库存,至少应为年消费量的17%到18%,即供两个月的消费。其中周转储备为11%~12%,后备储备为5%~6%。

而且FAO认为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确定粮食库存的合理界限,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考虑:(1)安全界限。就是储备的数量要能保证在出现自然灾害和其他紧急情况时的供应需求,一般以常年产量与最低产量的差额作为储备的标准。(2)经济界限。就是库存粮食的费用小于或等于进口粮食的费用。如果发现粮食以外的出口创汇产品更有利,就可以减少国内粮食库存,用部分信用进口的方式达到国内粮食安全。

3.人均粮食占有量(Per capita grain availability)

粮食安全最终目标是保证任何一个人在任何时候可以获得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粮食。所以人均占有量的多少,是衡量粮食安全的一个重要指标。人均粮食占有量越高,则粮食安全程度越高。有研究表明,按照中国预防医学院、国家统计局:《中国七省市食物营养与健康状况》提供的数据,我国的一个标准人的每天生存性粮食的最低需求量要有0.681公斤,达到年均248.56公斤的粮食需求水平,就能基本保证每人的生存安全,但营养水平将低于卫生部门推荐的标准。若粮食的人均供给量低于248.56公斤,则可以肯定发生了绝对的粮食危机或绝对饥荒。

每人年均360公斤粮食是保障公民蛋白质需求的最低占有水平,当低于这个水平,会引起社会恐慌;当人均占有量为400公斤左右,可以基本上保证我国的每一个公民达到FAO关于粮食安全的基本要求,也可以保障大多数公民的营养性粮食安全。并且,还可以抵御50年一遇的最大减产对粮食安全构成的威胁,粮食生产能力或供给能力处于这一水平将基本消除粮食危机的阴影。

4.粮食的贸易依存度(Dependency ofTrade)

即为满足一国粮食总需求,从国际市场净进口的粮食占国内粮食总需求量的百分比。如果用表示一定时期一国的粮食总供给量(包括当年产量和结转库存)。表示粮食总需求量,则该国粮食贸易依存度可以表示为=00%。

粮食贸易依存度从另一个角度看,反映了粮食的自给水平,用公式表示就是:==。多数经济学家认为:≤5%,或者≥95%,即达到了足够高的粮食安全水平:≤10%或者≥90%,即达到了可以接受的粮食安全水平。在我国法律中规定,我国的粮食自给率一定要保持在95%的水平之上,这样可以减少贸易依存度,也可以避免受国际市场的较大影响,同时,也降低了粮食不安全的程度。

5.低收入阶层的粮食保障水平(The Level of Per Capita Owned Grain)

饥饿和贫困在世界各国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发展中国家贫困人口相对较多。在粮食供给量一定的情况下,一国粮食安全水平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低收入阶层粮食需求的满足程度。一个国家总体上粮食供给有余而一部分低收入者可能吃不饱饭或者营养不足。增加低收入阶层的粮食供给,可以显著地提高一国的粮食安全水平。

设一国长期营养不足的人组成了一个集合,他们的卡路里摄入量低于正常需要量,那么长期营养不足的人的粮食缺口额可表示成:=;∈;式中,是某个人的卡路里摄入量,因而该国的粮食缺口额总数()即是=∑ 。

通常,粮食不安全程度可以用营养不足人数占全国人口的比例来表示。或者营养不足人口粮食缺额的绝对数量与他们的实际需要量之比不表示,即:=或=。相应地,该国的粮食安全程度为=。

粮食安全存在的问题篇(2)

不安全的粮食进入到市场后,会严重地影响消费者的身心健康,不利于广大群众生活幸福指数的提高。检测是粮食加工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技术措施,它是检验加工设备性能、生产工艺是否达到设计效果和采用各项技术措施是否得当,以及了解原料搭配是否合理,最终保证产品质量,提高企业经济的重要措施。近些年,结合我国粮食收购的实际,在宏观、微观方面不断地涌现出一些粮食安全方面的新问题,不利于我国粮食市场上的供需平衡、粮食购销关系的稳定等。因此要结合当前实际,对粮食检验工作予以重视,针对其中的不足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法,以确保粮食检验质量的提高。

一、当前我国粮食检验中的问题分析

(一)粮食检验在取样方面存在较大的难度

国家关于储备粮食轮换的时间规定非常的明确,导致不断扩张粮食生产区域,大大增加了粮食的运输成本。此种情况下,导致了农户在销售粮食时更加倾向的方式为散装运输,经常出现粮食堆积的高度达到几米,粮食检验部门在取样时面临着很大的难度,即使目前粮食取样中推广了最为先进的工具——电动取样器,也难以从粮堆的最底层进行取样,而且也增加了取样环节的复杂程度,而且对劳动力需求较高,取样只能沿着纵向进行,故难以清晰地界定出内部粮堆的质量情况[1]。

(二)所取的样品没有很强的代表性

样品的代表性即为所取的样品是否能够反映出粮堆的实际品质,通过从粮堆中抽取样品来进行粮食品质的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可行,与粮食品质的综合判断联系比较紧密。分析当前我国粮食的收购情况,存在的突出问题即为如何对粮食品质进行有效的判断,此方面必须加大解决的力度。目前在粮食收购时,容易出现的情况是:在抽检时按照相关标准判断符合要求,而入库之后的检测却存在问题。分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在于:未全面地开展抽检取样工作,取样时未结合样品的实际情况做好层次性、多用性分析,导致将过于片面的样品送去检测,此种取样方式可能会出现以次充好来应付粮食安全抽样检测的现象,导致检测结果与粮食实际质量标准不一致[2];抽样检测具有一定的概率,虽然多数样品经过检测可以达到国家粮食安全标准,但是还是可能有些不符合标准的未及时检测出来,增大了粮库中粮食安全储藏的难度。

(三)粮食流通环节的管理存在问题

我国粮食市场自从改革之后有了很大幅度的改善,逐渐趋向于市场化、多元化,更多的人力资源、资金被吸引到粮食市场中来。这种趋势带动了粮食产业的发展,在此基础上也导致了一些问题逐渐凸显出来,如经营人员之间的素质水平存在明显的差异、对粮食检验重要性认识不到位、不能完全贯彻落实国家在粮食安全方面的标准、检测人员专业能力欠缺等,很大程度上影响到粮食检测工作的顺利、高效开展。整体来说,目前我国粮食行业的检验人员中有丰富经验、专业能力强的人才非常稀缺,在领导未对粮食检测工作给予充分重视的前提下,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粮食行业的健康发展、无法保证粮食的安全。此外,粮食入库前检测符合标准、入库后存在问题的情况时有发生[3]。

(四)质检机构检测水平与当前需求不相适应

随着我国逐渐推进粮食流通的市场化,极大程度地影响到了粮食质检结构的发展,在撤销、归并等现状下,粮食质检机构的数量日趋减少,检测的质量水平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有些粮食质检机构,尤其是一些基层机构,存在的问题包括设备过于老化未及时更新、维护管理不够、经费缺乏等,影响了检测水平,不利于技术人员的发展,导致大量有能力的人才流失,而人才的流失又进一步加剧了粮食质检水平,形成恶性循环的趋势[5]。而一些新成立的质检机构,虽然配备了先进的设备,但受到技术人员经验、专业能力的限制,无法按照市场的需求有效开展粮食检测工作,在操作流程不科学、经验缺乏的情况下,检测设备的结果时常出现不同程度的差异,导致检测结果的多样性,准确性及精准性难以保证[6]。

二、进一步优化粮食检验工作的对策

(一)对粮食质量管理体系进行进一步的健全规范

粮食的安全生产涉及到多个环节,需要建立起严格、完善的粮食质量管理体系,为各环节粮食的安全生产提供保障。针对多个环节,监管上可采取分段式,并辅助品种监管等方式来有效地推动粮食质量检验工作的顺利开展[7]。例如,可将粮食生产过程分隔开来,每个环节有不同的部门承担责任、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监管,各自履行职责。此种监管体系下,后期出现问题后可进行快速追踪,找到出问题的环节,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这就对各环节涉及到的部门、人员产生约束力,确保其真正发挥出责任主体的作用,提高粮食质量监管工作的效率。例如,在粮食的收购、存储、运输等环节中,结合其与粮食质量安全之间的关系划分粮食部门负责检测、监管工作,之后的销售环节划分到工商管理部门开展监管工作。针对当前我国粮食流通管理的体系现状,我们还需要进一步的健全完善,对粮食质量检测管理体系的职责进行进一步的细化,明确将职责落实到位,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都要求有专门的机构、人员专门负责粮食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工作。

(二)不断提高我国粮食检测的水平

要使我国粮食质量、卫生情况得到有效的提高,必须加强监督管理,这就要求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能够充分认识到粮食质量检测机构重要的作用,进而在政策、资金、人才方面加大对此类机构的建设,不断促进其发展,为各地粮食安全生产提供很好的保障作用。一是在检测机构、网点等方面加强建设,使检测力度从根源上得到提高,为了提高粮食质量检测人员的监测水平、责任意识,需要对其开展全面的培训工作,确保其对粮食检测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深入心中。二是对现有的检测设备、办公条件等进行改善,积极引进国内外粮食检测方面的先进技术、设备等,尽可能提高粮食检测的准确性、提高效率。加大对粮食检测新技术的自主研发力度,不断使我国粮食检测能力有所提高。

(三)推动粮食流通管理体制的健全和发展

当前我国各级粮油检测部门主要负责本级粮食流通管理,市场上也有一些第三方粮食检测检验机构补充到粮食检测队伍中来,此类第三方机构检验的设备更加完善,粮食检测人员队伍也更加专业、年轻化,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我国粮食检测工作的健康发展。因此,在当前粮食检测部门存在设备老化、资金及人才缺乏的情况下,应该将第三方检测机构的作用积极地发挥出来,以不断健全我国粮食流通管理体制。粮食收购、储存企业和其他粮食经营者,应当建立粮食质量档案[8]。中央和地方储备粮的入库质量应当符合规定的质量等级要求。储备粮承储企业应当建立和完善质量管理制度,加强储备粮的入库检验和质量把关,严格执行日常监测制度,合理安排轮换,确保粮食储存安全、质量良好。

(四)对各地粮食检测的标准实施统一化管理

结合当前我国粮食检测实际,需要加大对现有粮食检测方法的整理、完善,就粮食安全检测制定出统一化的标准,以免各类不同标准在市场上推广后导致粮食质量检测的结果出现多样化。储备粮经营管理企业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委托有资质的粮食质量检验机构对储备粮入库质量和储存质量进行定期检查。粮食收购和储存企业应当按照国家粮食质量标准对入库的粮食进行质量检验。中央和地方储备粮承储企业还应对粮食储存品质进行检验。此外,结合当前我国粮食安全生产的实际需求,就粮食交易方面建议进一步提高标准,要求粮食经营主体在粮食交易时统一按照规定实施。统一标准的制定,有助于检测人员在开展工作时有法可依。

三、结语

粮食的安全生产问题是一个国家长久稳定发展的重中之重,需要各级部门加大对粮食质量检测工作的管理。这就需要对当前粮食质量检测中的问题开展深入的剖析,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予以解决。

参考文献:

[1]张玉杰.探讨当前粮食检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解决对策[J].农民致富之友,2014(21):20.

[2]廉晓.当前粮食检验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粮食科技与经济,2020,45(10):95-96.

[3]隋燚.粮食检验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科研,2015(29):297.

[4]杨一鸣,门柳.粮食检验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食品安全导刊,2017,(18):69.

[5]孙慧叶.粮食检验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研究[J].食品安全导刊,2020(21):60.

[6]赖丽琼.我国粮油检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食品安全导刊,2017(12):61.

粮食安全存在的问题篇(3)

二、检查的组织和时间安排

粮食库存检查按照国粮检〔2015〕39号和皖粮明电[2015]3号要求,检查分准备、自查、复查、汇总报告四个阶段进行。政策性粮食收储管理提升年检查评比暨春季粮油安全普查安排在4月15日至30日的复查阶段进行。

(一)准备阶段。4月10日前,各县(市)将粮食库存检查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名单及工作方案报市粮食局。

县粮食局负责将地方储备粮和地方国有粮食企业商品粮库存统计数据登统至实际承储库点,经县粮食局主要负责人签字并加盖单位公章后,向市粮食局报送2015年3月末具体到实际储存库点的登统表。

农业发展银行向同级粮食局提供2015年3月末具体到承贷企业的贷款余额及到储存库点的银行库存台账资料(分品种、性质)。

中储粮直属库负责将中央储备粮、国家临时存储粮和直属企业商品粮库存登统至实际承储库点,经单位主要负责人签字并加盖单位公章后抄送所在市粮食局。

同时,各县(市)要督促本辖区承储企业做好企业自查的各项准备工作。

(二)自查阶段。4月11日至18日,各县(市)粮食局会同县(市)财政局、农发行组织指导本辖区所有纳入检查范围的承储企业,按照规定的粮食库存统计结报日时点2015年3月末统计报表,对库存进行全面彻底自查。中储粮直属库在协助做好中央事权粮食存储库点自查的同时,负责本企业自查,并向属地县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报送自查结果。

(三)复查阶段。4月30日前,市粮食局会同市财政局、农发行、中储粮直属库抽调专业人员组成三个复查组,按照不低于辖区内粮食库存总量20%的比例先行组织复查,同时,开展春季粮油安全普查和政策性粮食收储管理提升年评比检查。省粮食局、财政厅、省农发行、中储粮分公司将组成联合检查组赴部分地区会同市检查组开展联合查。

(四)汇总报告阶段。4月30日前,各县(市)粮食局负责对企业自查表进行汇总(汇总表1-1、1-2、1-3、1-4、1-13、1-14),经县(市)粮食局主要负责人签字并加盖单位公章后连同检查工作书面总结,由专人送至市粮食局监督检查科(同时报送电子版光盘);检查工作书面总结以正式文件报送,总结报告包括检查基本情况、检查结果、存在问题及原因、整改情况、意见建议等内容,并附企业自查汇总表。

三、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周密组织。开展粮食库存检查是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十分重要的法定职责,是在经济发展新常态和依法治粮新时代条件下贯彻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措施。库存检查工作量大、涉及面广,各县(市)粮食局、财政局、农发行务必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周密组织、协调配合、有序推进,保质保量、不折不扣完成检查任务。

(二)突出重点,守住底线。各地在检查中既要做到全面彻底、不留死角,又要做到突出重点、抓住关键。要将各级储备粮、最低收购价粮、国家临时储存粮等政策性粮食库存作为检点,切实查清库存粮食数量、质量和储存安全状况,认真查明执行国家粮食购销政策等情况,守住“数量真实、质量良好、储存安全”的监管底线。

(三)严格程序,压实责任。牢固树立依法依规检查理念,严格规范检查程序手续,检查中形成的所有工作底稿要有检查人员和被检查单位负责人签字、单位盖章并归档;汇总报表要由粮食局主要负责人签字、单位盖章。建立并严格落实以组长负责制为基础的粮食库存检查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谁检查、谁负责;谁签字、谁负责”,压实检查责任,确保结果可信。

粮食安全存在的问题篇(4)

如何守住、管好“天下粮仓”?学者建议,在粮食流通领域建立第三方监管机制,并加大反腐力度。与此同时,今年年初中央再次强调的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民间称之为“省长管粮”),更被各界寄予厚望。

学者为管好“天下粮仓”开出“药方”――“省长管粮”、反腐、第三方监管

据央视报道,一些中储粮粮库和粮商相互勾结,用陈粮顶替新粮赚取差价,每吨达700元,若买2万吨,差价可达千万。

“粮食安全是国家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我国建立粮食储备制度,就是为了确保粮食安全。现在粮仓里出了‘硕鼠’,不能不引发人们对粮食安全的关注。”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宏观研究室主任党国英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

4月18日上午,吉林省粮食局、中储粮吉林分公司及相关部门召开了紧急会议。吉林省粮食局局长韩福春在紧急会议上说:“在这个问题上,实实在在给咱们敲响了一个警钟,触目惊心。”据了解,经国家粮食局授权,吉林省粮食局将联合多个相关部门,对吉林省所有的粮食储备库进行普查,并预计于4月底前完成普查。据媒体4月20日报道,由国家粮食局、中储粮总公司和辽宁省农委组成的联合调查组也已进驻事发粮库,现场查封该粮库收储的2.5万吨稻谷。

党国英认为,中储粮出现粮库和粮商用陈粮顶替新粮赚取差价的问题,主要问题是监管不力。“在利益驱动下,有人就违法乱纪。监管漏洞非常明显的情况下,腐败就容易发生。”党国英说,“杜绝这类事件的发生,需要进一步强化责任,建立第三方监管机制,粮食在流通领域质量的测定,应该有一个中立监管机构。同时反腐不能松懈,要老虎苍蝇一起打。”

在党国英看来,为了守住管好“天下粮仓”,近些年来,中央对粮食安全的投入越来越大,今年年初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建立健全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的若干意见》就是突出地方在维护粮食安全方面的主体责任、加大投入的体现。“早在十多年前,我国就确立了‘米袋子’省长负责制,这次是强化事权与责任。”党国英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尤其是在粮食主产区,省长的责任就更应该强化,如果政府部门的责任和监管到位了,也就减少了粮食安全问题发生的可能。”

“管好‘天下粮仓’的确任重道远。粮食安全可以说也一直是每年中央‘一号文件’的主题之一。”党国英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现在我们国家的粮食生产能力已经完全可以满足国内的需要,主要问题是我们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优势。中国的粮食安全要放在国际市场的大背景下来考虑。”

国务院首次以专门文件明确“省长管粮”的事权与责任

新年伊始,“省长管粮”成为一个频繁出现的关键词。

1月22日,国务院公布《关于建立健全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的若干意见》(下称《意见》),第一次以专门文件明确各省级政府在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方面的事权与责任。2月1日公布的中央一号文件在第一部分第一条明确表示: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粮食省长负责制。2月16日,国家粮食局出台文件提出:力争从2015年起把贯彻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列入省(区、市)政府重点工作任务。

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一项基本制度。1994年,国务院首次提出了粮食省长负责制,即所谓“米袋子”省长负责制,此后在多个文件和规划中多次予以强调。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在接受《人民日报》采访时表示,这次国务院出台的《意见》,是对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度的继承、发展和创新,是国务院第一次以专门文件明确各省级政府在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方面的事权与责任。

陈锡文表示,《意见》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进一步强调了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极端重要性和复杂性。第二,对各省级政府在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方面的事权与责任规定更全面、更系统。《意见》明确的责任,涵盖了粮食生产、流通、消费等各环节的重要内容,不仅强调了粮食的数量安全,还强调了粮食的质量安全、粮食产业健康发展,以及节粮减损和健康消费等。第三,对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的规定更明确、更具体。比如,在加强粮食储备能力建设方面,要求严格按照储备规模和完成时限,抓紧充实地方粮食储备,定期将地方粮食储备品种、数量和布局等信息报送国家有关部门等。在加强粮食流通能力建设方面,要求将粮食仓储物流设施作为重要农业基础设施抓紧建设等。第四,在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的机制上更严格、更严肃。《意见》通篇都在强调要建立健全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各项制度与机制,特别是明确要求建立监督考核机制,强化了对各地落实粮食安全责任的考核、追责和问责制度,增强了建立健全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的严肃性,有利于形成落实粮食安全责任的长效机制。

“省长管粮”的十大责任

强化粮食安全意识和责任

巩固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切实保护种粮积极性

管好地方粮食储备

增强粮食流通能力

促进粮食产业健康发展

保障区域粮食市场基本稳定

强化粮食质量安全治理

大力推进节粮减损和健康消费

强化保障措施和监督考核

“省长管粮”管什么

“过去主要考核产能,这次主要考核库存”

中国社科院农村所研究员李国祥告诉《中国经济周刊》,不同时期,因国家粮食形势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省长管粮”的主要任务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别。

据李国祥介绍,在粮食省长负责制建立初期,我国粮食生产多年徘徊,粮食市场价格上涨幅度较大,粮食省长负责制的主要任务是增加粮食供给,平抑粮食市场价格过快上涨。到了上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粮食供给过于充足,主产区普遍出现农民卖粮难,粮食省长负责制的主要任务是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扩大主销区到主产区购进粮食规模。2003年我国粮食出现大幅度减产,2004年我国又进一步放开了粮食收购市场,粮食省长负责制的主要任务是确保当地的粮食种植面积和粮食产量不能下降,并要求扩大地方粮食储备。但是,由于粮食储备需要占用大量资金,支付成本费用,很多地方没有储足粮食。主产区的粮食收储主要由中央承担。2015年又提出省长负责制,主要是这两年主产区的粮食又多得不得了,粮食库存积压得特别厉害,而主销区却不存粮食,实际上把粮食安全的责任主要推给中央政府来承担。“中央政府花了很多钱,但是粮食储备的矛盾仍然很突出。所以这次强调省长负责制是想让省长承担更多的责任,尤其是对于主销区来说。”李国祥说,“过去省长承担的责任主要是考核产能,这次主要是考核库存,要把地方库存存满,解决中央政府存量过多的矛盾和压力。”

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连续12年参与中央一号文件起草的宋洪远告诉《中国经济周刊》,粮食省长负责制不是只负责生产,主要讲的是以省为一个单元,由省长来负责粮食的供求平衡、市场调控,既有生产的问题,也有流通的问题,也有调控的问题,比如浙江省不是粮食主产区,是主销区,省长也要负责本省地域内的粮食供求平衡问题。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原部长徐小青告诉《中国经济周刊》,粮食产销平衡区能不能采取措施保粮,能不能在省内自求平衡,特别是主销区不能认为我就是买粮食吃的地方,需要达到供求平衡的程度,才是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的衡量标准。

2001年“新粮改”给粮食流通增加了压力

将全国31个省份划分为粮食主产区、产销平衡区、主销区。2015年,13个主产区的库存占到了全国的71%;主销区则粮食生产边缘化,粮食缺口不断加大

改革开放初期,全国30个省份有21个是粮食输出区(即主产区,包括江苏、广东、浙江),而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中期,粮食可外销的省份只剩9个。

1994年,国务院在综合考虑了各省份资源差异和粮食生产传统等因素之后,依据粮食生产与消费量的多少,明确了北京、天津、上海、福建、广东和海南等6省份为粮食主销区。同时,国家实行粮食省长负责制,作为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此后,在2001年进行的新一轮粮改中,浙江因粮食产量和库存大幅度下降,也被国务院纳入到了粮食主销区。此轮粮改重新划分了粮食主产区、产销平衡区和主销区三大功能区的版图,全国(不含港澳台地区)被划分为13个粮食主产区、7个主销区和11个基本平衡区。粮食主产区包括辽宁、河北、山东等;主销区为北京、天津、上海等;产销平衡区为山西、宁夏、青海等。

这样的划分使粮食优势产区能稳定地发挥地理资源优势,确保了粮食产能逐步提高。但是,作为主销区的地区由于没有了粮食生产刚性任务和硬性要求,主观上缺乏粮食生产积极性,导致粮食生产处于逐渐下滑、耕地面积处于逐渐甚至大幅减少的状态。数据显示,这些年占用耕地面积上升幅度较大的大多属于主销区。

根据国土资源部数据,1996年至2006年,全国耕地减少了约1.24亿亩,这些流失的耕地中有超过半数分布在珠三角和长三角,这些良田沃土被征用后被转变用途,变成厂房、道路、住宅。

2012年的统计数据显示:东南沿海地区粮食播种面积不断减少。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5省区粮食面积9年减少1740万亩,产量下降19亿斤。在全国粮食增产的大背景下,粮食生产地域重心由南向北逐渐转移,“北粮南运”的粮食流通格局进一步凸显。

今年2月5日,国家粮食局政策法规司司长颜波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现在的一个趋势是粮食生产逐步向主产区集中,应该说这有利于发挥资源的比较优势,但另一方面也带来了流通当中的矛盾和保持供求平衡的矛盾。”目前13个主产区粮食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75%以上,特别是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山东、河南7个北方的主产省份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差不多五成;13个主产区的库存占全国的71%,销区占到9%;主产区的消费量占到62%,主销区占17%。这种生产和消费的布局给粮食流通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根据2013年的统计数据,在国家确定的13个粮食主产区中,只有5个省份能够稳定地输出粮食(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河南、安徽),5个省份只略有盈余(江苏、山东、江西、湖南、河北),而辽宁、湖北、四川已经成为缺粮省份。未来的粮食输出只能越来越依靠黑龙江、吉林、内蒙古等少数几个省份,而我国7个主销区目前年粮食缺口在7000万吨以上。

13个粮食主产区和11个基本平衡区内部也在分化。在这些地区,以省城、地级市为重点的区域正在形成新的实力强大的“主销区”,粮食生产越来越边缘化,粮食缺口也会随着城镇化而不断扩大。“主销区”可能由目前的7个蔓延到大多数省份的省城,其中,成都最为典型,整个成都平原,粮食安全缺口近400万吨。

此外,据知情人士介绍,作为主销区的地方,往往是经济富裕地区,从建立高标准基本农田、提升粮食科技支撑能力,到扶持支持农民种粮、建立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乃至构建现代粮食流通市场、提高粮食储备能力等方面都有较好的财力人力物力基础,但现在这种能力并没有充分发挥。一些地方本来可以做到的可能做不到,本来可以做得更好的可能做不好,本来通过努力可以解决的可能难以解决,而一些粮食主产区由于财力所限,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还很薄弱,粮食产能已接近极限。

国家粮食储备应主要放在主产区还是主销区

“让主产区为国家粮食安全埋单是不公平的”

2013年12月14日,以“粮食与国家安全”为主题的第十二届国家安全论坛上,吉林省原省长洪虎表示,把维护粮食安全的责任都加到粮食主产区的头上,是不公平的。

洪虎称,粮食风险基金,中央财政是包干的,就给固定的数量,库存粮食增加的时候完全要地方资金配套,而粮食的主产省份大多是“财政的穷省份”,本来财政就困难,一旦出现卖粮难,还要自己掏钱为国家的粮食安全承担责任去存多余的粮食。

“像这样的责任应该转到粮食主销区。这个地方发展经济把大量种粮食的农田改种经济作物,种经济作物的搞水产养殖,城市化建设推进很快占用了大量农田,你富起来了,粮食责任全部交给了主产区,我觉得这个是维护粮食安全责任的不公平。现在我们主产区能调出商品粮的越来越少了,如果不采取差别化政策,不增加粮食主产区种粮积极性,从全国形势来看这对维护粮食安全是不利的。”洪虎说。

在洪虎看来,国家应该在粮食主销区多建立粮食储备库。“现在把大量粮食存在主产区而不是主销区,存在主产区的粮食损耗费用利息要求主产区承担。一旦发生粮食安全或者粮食风险问题的时候,你得长途调运,从主产区把粮食调到主销区。为什么不能在主销区国家有意识多建立粮食储备库,在主销区加大它的省长米袋子责任?这样才有利于从两头来维护国家的粮食安全。”

谁来监管“省长管粮”?

今年2月,国家粮食局出台文件明确提出,各地要分别于2015年6月底和11月底前将贯彻落实《意见》进展情况报送国家粮食局,并及时反馈贯彻落实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告诉《中国经济周刊》,一个非常现实的情况是副部级单位的国家粮食局如何监管正部级的省长们?况且具体的考核标准并没有公布过,理论上是每年都要考核。比如储备粮的情况,主销区不能仓库里面完全没有粮食,全部让主产区来储备;主销区的耕地面积不能减少,各省份做到了没有?类似的可以有很多指标。

“省长怕国家粮食局吗?不会怕。省长管粮的直接约束手段就应该是总理过问。”上述人士说。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原部长徐小青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要考核省长管粮不是国家粮食局、国家发改委哪一家能管得了的。抓生产的事是农业部来抓,基础设施、各项政策补贴是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搞项目,最终还是要靠国务院来把关。

而宋洪远则表示,不论什么级别,针对指标和任务都会有分工和分解,就可以进行考核了。按照政府发的文件,就得是国家粮食局对省长管粮进行考核。国家粮食局是具体落实单位。

粮食安全存在的问题篇(5)

现如今粮食安全是国家工作中极为重要的内容,有助于维护国家安全,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市场经济发展中,粮食资源是重要的基础和前提,粮食检验工作是极为重要的,能够实现高效的粮食资源利用。

1粮食检验的必要性

现如今粮食问题在国家、社会中十分突出,粮食是保障人民群众生活的重要基础,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当前人们对粮食问题逐渐提高重视,粮食检验是极为重要的。粮食流通需要将粮食的质量检验作为基础性的工作,如今粮食流通逐渐市场化,要认真落实执行国家出台的各种粮食质量标准,做好粮食的检验工作,使得粮食流通更加顺畅,对粮食市场进行宏观调控,[1]实现粮食产业的创新发展,优化粮食产业结构,使得粮食的生产能力得到全面的提升,保证国家粮食安全,为人民群众提供健康放心的粮食。近些年来,人们对粮食安全问题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全社会都在关注食品卫生安全问题,是人们关注和反映最为强烈的问题。我国的规章制度中提出要强化食品、药品以及餐饮等方面的卫生监督管理,使得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安全得以保障。食物链中,粮食是处于首要位置的,粮食的质量对于消费者的身心健康产生直接性的影响,与国家社会安全也密切联系。

2影响粮食检验的因素

2.1粮食质量问题

生产粮食时,由于技术、气候以及环境等方面因素的影响,粮食会产生一定的质量问题,使得粮食安全受到影响。粮食流通过程中,由于流通过程中环节比较复杂,因此需要消耗大量的时间,使得粮食流通过程中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粮食质量和安全出现问题,后期加工过程中,无法保障粮食的安全与质量。一些粮食加工企业没有严格控制粮食的质量与安全,甚至存在非法经营的情况,使得粮食安全问题受到影响,进而危及到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社会稳定。所以必须要对粮食进行检验。

2.2粮食检测体系问题

粮食是人们的生活基础,粮食的质量和安全控制是极为重要的,当前社会不断发展,人们对粮食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粮食加工过程中需要重点把握粮食质量,完善粮食检测体系和能力。但是在实际的粮食质量检测过程中,检测机构中缺乏完善的检测体系,[2]使得粮食检测水平也会受到影响。城市化水平不断推进,粮食质量和安全问题也逐渐受到重视,优化粮食管理机构,使得粮食检验更加顺利。粮食检验设备日渐老化,缺少更新维护的资金,粮食检验的效果并不理想。粮食检验体系不够完善,人员水平不高,无法保证粮食检验的整体水平。

3强化粮食检验的建议

要进一步优化粮食检验效果,为粮食生产提供优质服务,就需要进一步强化粮食的质量调查,做好粮食品质测报工作,使得粮食的质量情况信息被全面的掌握,这在如今的粮食检验中是极为重要的工作内容。要进一步制定和完善技术标准与相关政策,使得粮食的宏观调控顺利推进。调整粮食生产结构,使得粮食的生产与销售相结合,促使粮食生产能力得到提升,进一步优化农业生产,提高农民的收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好粮食质量的调查、测报,实现标准化的粮食生产,提高粮食质量,满足人们的食用需要。做好政策性的粮食检验,更好地开展粮食监管工作。当前粮食流通市场改革不断推进,要强化政策性的粮食质量检验,对其质量进行严格的监管,保证粮食的整体质量,使得粮食市场更加稳定,满足军民粮食需要,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对粮食卫生指标进行检验,把好粮食的质量关,对粮食的生产、加工以及储存等进行卫生检验,明确原有的粮食卫生情况,科学的评价粮食质量,了解到粮食中是否有添加剂或者是违禁的药品,明确粮食中是否有重金属、农药残留等有害物质,粮食加工之后有害物质还有多少残留,成品粮中有害物质的残留是怎么变化的。对粮食进行抽样检查,并将检测的数量公布出来,[3]对粮食生产和流通提供针对性的指导,使得粮食卫生监督有科学的保障,让消费者能够吃上安全、放心的粮食。将粮食的质量检验工作与粮食的储存技术相结合,实现绿色的粮食储备。对于正规储存的粮食需要做好质量检验工作,客观的评价粮食质量检测的相关数据,对粮食的储存、应用等提供技术保障。科学研究不同地区、仓型、储存方式条件以及粮食储存期间品质变化规律等,结合粮食的质量数据对粮食储存的技术进行科学的调整,使得粮食的储存质量达到标准,满足绿色服务需要。通过粮食质量检验更好地服务粮食储备技术。除此之外,还需要强化粮食检验机构以及检验体系的建设,使得粮食检验的能力水平进一步提升。优化粮食检验机构以及网点的建设,做好粮食质量检验人员的聘用与培训,提高检验人员的素质水平,强化资金的投入力度,使得粮食检验的条件以及办公水平得到提升,优化管理,通过实验室进行资质认定,获得社会出具的公证数据资格。在粮食检验过程中要做到快速准确,使用现代化的检验仪器设备对粮食进行检验,国家要强化自主研究,积极引进先进的技术手段,通过快速检测的技术与方法对粮食中的有机农药、食品添加剂、黄曲霉毒素、有害重金属等进行检验,[4]使得粮食的质量检验效果以及效率得到提升。粮食质量检验部门需要对粮食的检验进行科学的对比,使得粮食检验的结果更加准确。

4结束语

现如今,由于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的粮食检验效果并不理想,使得粮食的整体质量水平降低,影响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对于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也会起到一定限制作用。所以必须要做好粮食的质量检验工作,完善检验标准,使用科学的检验技术与方法,提高粮食检验的整体水平,使得我国社会实现更加稳定、快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高凤艳.运用科技手段,提高粮食检验效果———粮食检验的必要性及影响因素分析[J].硅谷,2013,24:106-107.

[2]李晶波.粮食检验的必要性及影响因素分析[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15,05:43.

粮食安全存在的问题篇(6)

中图分类号:F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8-027-01

一、粮食安全的内容及其衡量指标

(一)粮食安全的内容

粮食安全的主要内容包括:安全合理的粮食储备,粮食生产按市场需求稳定发展,适量进口粮食,解决好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让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都能享有充足的粮食。衡量一个国家粮食安全与否,应该以粮食库存安全系数为主,在此基础上,还应该考虑粮食产量波动系数、粮食外贸依存系数、贫困人口的温饱状况等指标进行综合分析。

(二)粮食安全的衡量指标

粮食安全的指标包括粮食外贸依存度、粮食储备水平,粮食产量变异系数和低收入阶层粮食保障水平等4项:1.外贸依存度,如果粮食产需缺口全部由进口来弥补,则粮食缺口占总需求的比值就称为粮食外贸依依存度。通常认为,该比值小于5%表明已实现粮食自给,既粮食安全水平较高。2.粮食储备水平。在观察期内用期末库存量除以总消费量得到的比值,可以反映粮食供求的紧松程度。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一个确保粮食安全的最低储备水平,既全部粮食的储备量至少要达到需求量的17%-18%。3.粮食产量变异系数,一般将一定时期内历年粮食产量的标准差除以相应的平均数称为粮食产量的变异系数。变异系数越大粮食产量越不稳定,粮食安全程度越差。4.低收入阶层粮食保障水平,满足低收入者的基本粮食需求,可显著提高一国或一地区的粮食安全水平。

二、当前我国粮食安全问题所面临的挑战

(一)耕地面积的减少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导致农村中越来越多的劳动力抛弃土地到相对发达的地区寻找更好的发展机会,大量土地被闲置荒废,耕地资源受到严重破坏。近年来受干旱、洪涝、盐碱等自然因素和其他人为因素的双重影响,在我国现有耕地中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土壤酸化等现象进一步加剧了耕地面积减少的趋势。

(二)水资源短缺,干旱威胁严重

我国是世界上一个严重缺水的国家,人均水资源2200立方米,只有世界人均水资源量的四分之一,每年农业生产缺水200亿多立方米,而且分布极不平衡,水土资源不匹配。我国水资源多分布在南方,长江以北的广大地方都缺水,黄淮海地区、华北粮食产量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53%,商品粮占全国的66%,这些粮食主产区都严重缺水。同时,我国北方干旱严重,引起耕地沙漠化,耕地面积不断减少,水资源短缺。

(三)粮食需求量不断增长的同时粮食浪费问题日趋严重

就国内而言,首先全国人口的基数大,每年人口增长率1%短期内不会改变,我国现有13亿多人口,到2020年将预计达到16亿人口,每年口粮需求量净增100亿斤。二是居民生活结构进一步改变,消费食物的多样化优质化趋势将加剧食品的消费数量越来越大。三是人口城市化率不断提高的趋势不会改变,在十一五末人口的城市化率已经提高到40%以上,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进一步转移,商品粮需求每年100亿斤以上。

就国际而言,全球粮食偏紧已是一个严峻的问题。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世界上长期食物营养不足的人口有8.5亿多人,其中发展中国家8.2亿人,转型国家2500万人,发达国家900万人。

在我国粮食需求不断增长的同时粮食浪费问题、粮食质量安全问题也越来越严重。粮食从生产出来到摆上餐桌,过程很长,每一环节都存在损失浪费。

三、我国应对粮食安全挑战的对策

(一)稳定基本农田,保障生产基地

采取严格的耕地保护措施,确保全国耕地保有量不少于18亿亩,基本农田保有量不低于15.6亿亩。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加强对非建设占用耕地的管理,切实遏制耕地过快减少的势头。要继续加强现代化商品粮基地建设,形成稳定的粮食生产基地,同时加强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提高农业生产供水保证率;严格控制河流污染,引导农户科学使用化肥、农药和农膜,大力提高使用有机肥料、生物肥料、生物农药,减少对耕地和水资源的污染,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保护和改善粮食产地环境。

(二)充分利用现有耕地,扩宽粮食生产空间,同时注意粮食的节约

完善对农业的财政补贴政策和农资综合直补等政策,初步建立起发展粮食专项生产补贴机制和对农民收入补贴制度,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充分利用现有耕地,同时要加强对基本农田建设的投入,加强中低产田改造,结合标准农田建设,提高现有农田和粮田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和生产水平。另外,党政机关带头进行粮食节约行动,并且形成长效机制坚决杜绝浪费。

(三)依靠科技进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粮食安全存在的问题篇(7)

1.1产量情况存在很大隐患:对于我国的粮食产量问题而言,仍然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从2000年开始,我国就出现了粮食生产不能满足需求的状况。同时,有限耕地资源的逐年锐减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国粮食生产的规模。其次,粮食的产量与生产效益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粮食的生产不能随着需求的增加而增加,这一问题将严重影响到我国的粮食产量安全。

1.2粮食质量形势下滑:对于粮食的质量问题而言,所涉及到的方面较为广泛,贯穿于粮食生产的整个过程,每一生产环节的影响因素都有可能对粮食质量造成严重影响。在粮食生产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土壤资源的污染、农药与肥料的非常规使用以及加工环节添加剂的滥用等因素都将直接影响到粮食的质量安全。同时,近年来,我国粮食质量安全问题与面粉中漂白剂的超量使用等问题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了粮食质量安全问题的严重性。

1.3粮食的生态因素面临严重考验:因环境保护意识淡薄以及对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开发与利用等问题的存在,使我国农业生产环境恶化,对农业资源的超负荷使用以及与矿产资源的过度开发,造成了土壤的荒漠化与水土流失,从而导致土壤中的氮、磷、钾等元素大量流失,造成土壤贫瘠,土壤肥力严重下降,直接导致我国粮食生产的可持续能力严重下降,粮食的生态安全问题也受到了严重威胁。

2植物保护对粮食生产的影响

植物病害的存在对粮食生产的影响是十分严重的,因此植物保护也成了人们关注粮食生产安全的重点。所以,以下是植物保护对粮食生产所造成的影响:

2.1正面影响

2.1.1植物农业确保了粮食产量:对于现阶段病虫害的治理而言,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喷洒农药。我国粮食种植面积较大,当出现虫害、病菌害等问题时,会造成大面积的植物损害。使用植物农药不仅可以进行大面积喷洒,而且取得的效果也是较为明显的。在短期时间内将病害解除能有效减少因病虫害所造成的损失,从而确保粮食生产。因此,农药喷洒的植物保护方式是确保粮食产量的最有效方式之一。

2.1.2研发转基因物质,提升粮食产量:随着我国生物技术的不断进步,转基因植物得到了较快发展,并已成为植物保护的有效方法之一。该技术的发展与进步使粮食产量得到较大程度提升,如转基因技术能使土豆的个头变大,营养价值提升等,同时还能有效减少粮食作物的病害,从而减低粮食生产成本,提升粮食的产量与质量安全可靠性。对于粮食的生产而言,是一个较大的发展与进步。

2.1.3进行粮食保护的其它方法:除了以上植物保护方法以外,在农业的综合防治、生物防治、物理治理等方面也有所体现。这些植物保护方法的运用对提升粮食安全也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

2.2植物保护对粮食生产安全所造成的负面影响

2.2.1农药对粮食安全造成负面影响:上文已经提到,为了保证粮食产量,植物农药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农药中所含有的大量有害化学物质被直接喷洒在植物表面,被植物吸收之后会形成一定的化学药物残留,当这些残留物质被人体吸收之后会对身体健康造成负面影响。同时,应对药物技术的使用不合理以及环境保护意识淡薄等因素的存在也导致了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等问题的产生,这些问题都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粮食安全的发展。

2.2.2转基因技术对粮食所产生的不利影响:虽然转基因技术取得了较大进步,但是仍然未发展成熟,还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因此对于该项技术的使用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风险,从而制约了粮食的安全发展。对于转基因技术而言,其所产生的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转基因粮食中有可能含有不确定的毒素,从而使人或动物出现慢性中毒或突变等不确定情况。其次,转基因粮食营养成分有可能会发生变化,从而对人体健康造成不利影响。因此,转基因粮食中所存在的不确定性因素可能会对粮食的安全发展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3加强植物保护,促进粮食安全的有效措施

3.1改进与完善植物保护技术:对于现阶段植物保护技术而言,仍然局限于植物农药与转基因技术两个方面,还有很多生物技术没有被充分开发利用,使植物保护方法与途径受到了很大程度的限制,不利于粮食的安全发展。因此,在今后的工作过程中应对新型的植物保护技术进行不断完善与创新,以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可持续植物保护技术,确保粮食的质量安全,并建立起一个良好的粮食生产环境。

3.2强化EPM策略的运用,对管理模式进行不断发展:对于粮食的安全发展而言,需要一个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的外部生态环境,对于植物病虫害的预防与治理也需要一个生态、可持续的治理模式。在此过程中应多采用综合治理的方式进行综合调控,以实现物种的多样化发展。同时,在确保生态稳定性的基础上降低植物病害,EPM策略便是一种进行综合治理的策略,是现阶段确保粮食安全发展的关键途径,能确保植物保护管理模式得到良好发展,以顺利实现对于粮食生产的安全保护。

3.3强化对可持续质保的教育培训:虽然大部分植物保护思想已被大多数国家的植保工作者所接受,但该理论体系还未被广大农民所接受。因此,有必要以教育培训的方式加强可持续植物保护观点与技术的宣传,以从根本上提升植保水平,使广大农民充分认识到可持续植物保护的重要性,确保粮食的安全生产。

结语:综上所述,粮食的安全性直接关系到我国发展的方方面面,而植物保护是影响粮食安全的关键因素。在今后的工作过程中,应慎重对待植物保护工作,并不断开发新型的植物保护技术与措施,以从根本上确保粮食的安全生产。

参考文献

粮食安全存在的问题篇(8)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基础,是社会稳定和谐的基本保障。粮食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事关国家经济安全,事关社会稳定和谐,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政治问题。因此,构建和谐社会,必须高度重视粮食工作,确保粮食安全。乐清市随着粮食生产、市场和价格三个放开,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确保县域粮食安全,已成为政府的重要职责和使命。

一、确保粮食安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

粮食是人民群众生存和生活必需品,是特殊商品。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粮食安全是关键。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粮食安全关系到国计民生、社会安定、政治稳定和国家安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物质基础。因此,对粮食安全,我们要始终保持清醒的认识。

乐清是一个比较发达的县市,应该认真对待粮食问题。“无工不富、无农不稳、无粮则乱”,确保粮食安全任重道远。乐清市存在着“人增、地减、粮食消费水平提高”的变化趋势,随着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大量外地来乐务工的人口流入,粮食需求量越来越大。国际国内粮食市场一有风吹草动,全市粮食购销工作就会陷入被动,120万人民有饭吃、吃好饭就难以保障,就会影响全市社会发展和稳定。所以说,确保粮食安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务必引起高度重视。

二、乐清市粮食安全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粮食产量减少,粮食消费剧增,产需缺口扩大

近几年来,随着城乡一体化和经济建设的加快发展,农业结构调整,乐清市粮食播种面积逐年下降。由于种植西瓜、蔬菜等经济作物比种粮的经济效益成倍提高,于是,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受到影响。随着城镇扩容和流动(旅游)人口不断增加,粮食需求量日益扩大,按人均日消费成品粮0.3公斤计算,净增1万人口,年净增原粮消费110万公斤。即使在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得到重视、巩固或略有增长的情况下,粮食产销缺口仍逐年增大。预计“十一五”未全市粮食总产将低于15万吨,总需求为35万吨,需求缺口将达到20万吨。虽然通过市场配置粮食资源的能力有所增强,但不确定因素很多,粮食安全仍是乐清市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一大隐患。

(二)本地粮源缺乏,外购困难多,储备粮源不稳定

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本地无粮收购。外购粮食,粮源紧、价位高、损耗大、成本高。2007年,由于全国粮食价格持续上涨,引起产地早籼谷价格大幅上升,乐清市到安徽、江西、湖南等地采购的早籼谷价格由最初的88元/50公斤,上涨到95元/50公斤。同时,外购粮食不确定因素多,遇到粮食趋紧,交通瓶颈制约和地区间相互封锁,会导致应急状态下粮食流通受阻,影响或加剧县域粮食供应安全。因此,乐清市的储备粮源存在着不稳定性。

(三)储备粮规模小,缺乏粮源基地,宏观调控能力偏弱

乐清市还没有建立起长期稳定的粮食基地,与黑龙江、吉林、安徽、江西及我省周边县、市等粮食产区虽有粮食产销合作关系,但缺乏稳定性,这对弥补本市粮源不足,造成被动。与此同时,纵观全市的仓储和储备粮状况,仓储条件薄弱,储备粮规模偏小。除中心粮库外,其他粮库设施陈旧,已经不很适合储藏粮食。全市县级储备粮只能保证3个月的口粮销量,根本不足国家规定的销区6个月销量的储备要求,明显不适应全市经济发展。而且,储备粮食均以原粮形态保管,且品种结构单一,再加上全市只有一家大米加工厂,无法直接控制的粮食加工能力和供应条件,缺乏应对突发情况和自然灾害确保粮食有序供应的有效手段。

三、确保粮食安全构建和谐社会应采取的措施

(一)稳定粮食种植面积,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一是认真落实粮食工作行政领导责任制,强调行政领导对粮食生产负总责任,加强组织领导,切实保护粮食生产能力。二是认真落实十七大精神,加大支农惠农政策力度,严格保护耕地,增加农业投入,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守住淳安县17万亩耕地,依法加强对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的保护。三是认真落实“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加快推广优质高产高效水稻品种,不断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逐步建立可靠的本地粮源。

(二)依法管粮,促进粮食有序流通

一是建立健全粮食产销合作机制,扩大调控粮食供应渠道。加大粮食购销的对外合作,建立形式多样的产销协作模式,不断延伸和完善合作领域和机制,积极探索粮食产销合作新思路,争取在主产区建立收购点参与主产区的粮食收购和调运,用于储备粮轮换或本县市场供应。二是加强粮食市场监管。工商、物价、质监、粮食等职能部门要各司其职,加大对粮食市场的监管力度。及时掌握粮食市场动态,超前分析、科学预测、宏观调控,保障正常的粮食流通秩序。加强对粮油质量的监测,防止以次充好;在粮价波动时期打击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的行为,以规范粮食市场。

(三)奠定调控物质基础,提高粮食调控能力

粮食安全存在的问题篇(9)

中图分类号:F32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12-117-03

粮食安全问题关系国家安危,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为保障粮食安全,除了要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及增加粮食储备,还需完善从“田间到餐桌”的粮食供应链。但是目前我国粮食供应链整体运作水平低,上下游企业之间信息流动不畅并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无法实现信息实时共享,粮食安全无法得到保障。将物联网引入到粮食供应链中能够帮助节点企业实时监控供应链上粮食的数量与质量信息,提高信息流动的速度,加快粮食供应链的快速反应。

1我国粮食市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是世界粮食生产和消费大国,2011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达到5.7亿吨,约占世界粮食总产量的四分之一。尽管我国粮食产量基本保持增长趋势,粮食企业规模逐渐壮大,但是,我国粮食市场仍然存在以下问题。

1.1粮食质量安全体系不完善

粮食从“田间”到“餐桌”中间经历众多环节,任何环节的监管不善都会造成粮食质量安全隐患。

(1)生产隐患。在粮食种植过程中,为了消灭病虫害、促进粮食生长而喷洒大量的高毒、高残留农药及使用过量化肥,造成农药和化肥残留超标。

(2)储存隐患。粮食储存过程中,需用熏蒸剂杀虫,过量熏蒸剂的使用导致在粮食中残留超标;另外,粮食储存条件不合适易发生霉变,甚至产生霉菌毒素污染粮食。

(3)运输隐患。由于运输时的湿度、温度、敞口等条件不符合要求,或与有毒物品混装,都可能导致粮食变质,缩短保质期。

(4)加工隐患。在粮食加工过程中,经常存在加工环境污染、滥用添加剂、杂质污染、辅料不符合标准、包装材料不卫生等隐患。

1.2 粮食企业核心竞争力弱

尽管我国粮食企业近些年得到快速发展,仍然存在因企业规模小、布局分散等原因造成企业竞争力低下。主要表现在:

(1)主业不强,辅业不足。粮食企业多以粗放式经营为主,企业主营业务可复制性强,而辅业又没有得到良好的发展。

(2)粮食企业之间同质化严重。我国粮食企业经营模式类似,提供的服务也很接近,导致相互之间“抢粮”,形成恶性竞争、无序竞争。

(3)粮食企业产业链条短。多数粮食企业各自为政,缺乏上下游企业资源整合,产业链条短,不利于企业的迅速壮大。例如,中储粮只掌握了粮食,却没有下游加工转化业务;而中粮集团具有加工转化业务,却没有向上下游延伸形成网络体系。

1.3 粮价涨跌幅度大

2006-2008年持续三年的国际粮食价格飙涨之后,于2008年9月在高价位的峰值上猛跌下来,从 2009 年又开始波动上涨并在 2010 年开始飙升。尽管我国粮食价格没有像国际粮价一样剧烈波动,但是也有一定程度的波动。虽然粮价的波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市场供求变动,引导生产和消费,但是如果波动幅度过大,将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当市场价格过高时,既增加城镇居民的生活成本,甚至引起通货膨胀,影响社会稳定,又会引导农民过量种植粮食,导致粮食收货时出现“谷贱伤农”现象,使农民遭受严重损失;当市场价格过低时,减少农民收益,打击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同样不利于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

1.4 粮食产业化程度不高

由于我国农业的信息化水平偏低,导致粮食的产业化程度也不高,主要表现为粮食种植特色化不足,精深加工水平不高,粮食龙头企业规模小、实力弱,粮食产业化链条较短等。目前,我国农业仍存在“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造成粮食产业化水平低,难以实现粮食生产的规模效应,也制约了粮食企业的供应链的建立与完善。另外,我国粮食产业基本停留在原粮出售阶段,我国粮食产品加工率只有50%左右,而发达国家的粮食加工率一般在90%以上。

2粮食供应链管理中物联网的应用

粮食价格的波动和质量安全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国目前还未建立起完善的粮食供应链,导致物流与信息流在供应链流动时不断被扭曲和失真,难以有效控制供应链,不能根据供应链变化及时预警与平抑粮价;现有的粮食质量监控体系具有滞后性,不能实时监控粮食质量。目前我国粮食行业存在着“缺乏有效预警机制平抑价格波动、粮食质量安全无法得到实时监控、粮食产业化程度低及粮食企业竞争力弱”四大问题。运用具有信息实时性、准确性和共享性的物联网完善粮食供应链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

传统的粮食供应链中粮食生产、加工、配送和销售等各环节都是处于运动或松散状态,各节点企业存在数据误差与延迟现象,影响实时、准确共享供应链上的信息,无法对供应链的变化做出及时反应。基于RFID(射频识别技术)和EPC标签的物联网在粮食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利用安装在粮库、加工企业、配送中心及零售企业货架上的读写器能够实时获取粮食信息,实现物流与信息流同步,提高供应链的透明度,有效解决上下游节点企业信息不畅问题,实现整条供应链的无缝衔接,其示意图见图1。由图1 可见,基于物联网构建的粮食供应链的大致流程是:

(1)在粮食生产出来后由粮食收购企业贴上物联网的EPC标签,写入粮食的产地、出产日期、储存方法及食用方法等基本信息。

(2)粮食加工厂加工好或包装后的粮食信息写入EPC标签。

(3)粮食配送中心从粮食加工企业采购粮食加工品,在对粮食加工品储存、配送及装卸搬运等环节中运用物联网技术,提高作业效率。

(4)粮食配送中心把粮食加工品配送到各个零售企业,利用物联网实时监控整个配送过程。

(5)零售企业最后将粮食加工品销售给最终消费者,消费者可以通过EPC标签获取商品从生产出来的一切信息,确保购买到“放心粮食”。

3物联网对粮食供应链管理的影响分析

将物联网引入到粮食供应链的管理中,提高供应链运作效率,并为供应链节点企业提供实时数据。下面从供应链功能运作与供应链主体两个角度加以分析其影响。

3.1从供应链各环节分析

粮食供应链涵盖粮食运输、储存、装卸搬运、配送、零售等环节,应用物联网技术将提高供应链各运作环节的效率。

3.1.1储存环节

通过物联网感知粮食储存的基本状态,并连接各个粮库及储粮点,动态掌握粮食的状况并做出相应的反应,提高粮食仓储管理水平。

(1)通过设置感应秤感知储存粮食的数量,为合理库存管理提供依据。

(2)动态感知粮库的湿度、温度及粮食是否发生霉变等情况,实时监控粮食质量并通过自动调节系统自动调节仓库的储存条件。

(3)利用物联网中的红外感应等手段,时时感知进出粮库人员及鼠虫进入等状况,提高仓储安全系数。

3.1.2运输环节

在粮食运输工具中运用物联网技术,可以大大提高运输效率。

(1)通过对运输车辆贴上EPC标签,在运输线的检查点上安装 RFID 接收转发装置,实时掌握车载粮食的基本状态,减少运输过程中的粮食损耗。

(2)实现可视化运输,及时、合理调度粮食运输车辆,降低无效运输。

(3)利用物联网动态掌握各粮库库存状况及在途运输量情况,为科学合理的运输决策提供参考依据,提高运输合理性。

3.1.3装卸搬运环节

在装卸搬运环节中的运用物联网具有两大优势:

(1)物联网动态感知粮食质量与数量,减少检验环节,实现装卸搬运的连续性,大大提高无物流效率。

(2)动态监控粮食装卸搬运过程,找出导致粮食损失环节,进而改善工艺,减少粮食浪费。

3.1.4配送环节

在配送环节,通过在粮食配送车辆及粮食包装中运用物联网,时时掌控整个配送过程,及时了解车辆配送品种信息,提高配送准确率。另外,粮食配送中心可以利用物联网及时监控零售商粮食的库存、货架情况,感知粮食储存环境及销售情况,进而制定合理的配送决策。

3.1.5零售环节

在粮食零售环节,一方面物联网可以帮助顾客迅速找到要购买的商品,实现商品的快速结算,大大提高顾客的购买效率;另一方面,当顾客从货架上取走商品时,装有射频识别技术的识读器的货架会自动记录货架存货状况,为零售店及时补货提供依据,并当顾客将商品推至收银台时,物联网技术会将所购商品的清单与价格全部显示在电脑上,无需对商品一一扫描,提高商品结算速度。

总之,通过物联网将提高粮食供应链各环节的运作效率,汇集整理供应链的各种信息,实现粮食的全程质量监控和质量追溯。

3.2从供应链主体分析

通过有效集成粮食供应链上的信息,帮助供应链上的节点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及产品质量,降低产销成本。

(1)政府部门运用物联网可以提高粮食宏观调控、保障粮食安全的能力与水平。1)将全国粮食仓储企业纳入物联网,政府可以实时收集全国粮食数量及质量等信息,及时了解国家粮食储备状况,减少粮库普查的人力与财力,为国家粮食调拨提供可靠的信息数据;2)通过物联网实时监控全国规模粮食企业储存、加工与销售信息,为合理预测粮食供需情况提供依据,提高政府平抑粮价的水平;3)监控与感知各地区粮食物流的流量、流向,为粮食物流基础设施投资建设提供重要的信息,降低政府保障粮食安全的成本。

(2)物联网在粮食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可以提高各节点粮食企业的管理水平和增加企业效益,促进供应链企业信息共享,提高粮食供应链可视化水平,加快各节点企业一体化运作,降低供应链整体库存与人工成本,极大地降低“牛鞭效应”,实现各节点企业无缝链接,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农户可以利用物联网掌握粮食供求与流通情况,降低粮食销售时的信息不对称程度,还可以指导农民根据市场信息合理调整种植结构,尽量避免“谷贱伤农”现象,提高粮农种植收益。

(4)消费者利用贴在粮食及其加工品包装上的EPC标签,了解粮食产地、质量、生产日期等信息,当发生粮食安全事故时,可以通过物联网的回溯功能,及早发现出现粮食质量问题的环节,快速找回问题粮食,减少事故导致的危害。

总之,基于物联网完善粮食供应链,可以提高粮食产业化水平,增强政府对粮价的宏观调控能力,提升各个粮食节点企业的运作效率。但是由于粮食的散货性、低值性及粮食物流主体的复杂性,为物联网的应用带来一定的难度。随着物联网技术逐渐发展成熟,粮食市场体系逐步完善,物联网在将来必能引起粮食供应链革命性的变化。

参考文献:

[1] 赵荣.粮食质量安全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2(12):28.

[2] 刘建国,张红梅,刘军,等.浅谈当前国内粮食市场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10(23):57-58.

粮食安全存在的问题篇(10)

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产业,粮食问题又是此基础中的基础。因此粮食问题再怎么强调都不为过。粮食的储备分为农户单存和企业(含央企、国企、私企等)收储。探讨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1.农户粮食储备中的问题。我国是个农业大国,也是一个粮食储备大国,粮食的产销居世界首位,各级粮食储备机构为此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保障了国家的粮食安全。然而我国依旧有三分之二的粮食存储于农户自己手中,这些粮食可能比国家的粮食存储更为重要,因为其关乎广大老百姓的日常生存,一旦出现问题不是国家粮食储备量解决的,因为国家粮食的储备是起到杠杆调节和救急之用。只有农户的粮食存储安全了,才能真正保障整个的国家粮食安全。我国的农户数量大,规模零散,大多是自产自销,粮食存储分散在各家各户的农村。温度和适度对粮食的影响至关重要,在我国广大地区,特别是江南,温度高、湿度大,储粮条件差、技术落后,储存的设备简单,存储的转运的方式粗暴陈旧。

2.当前各级粮食储备机构问题。(1)多头管理。粮食的储备及加工管理涉及到部门繁多,运转程序复杂,各级机构多对以市场为基础各种信号反应滞后,不能根据市场的变化而变化,不能根据市场形势适时安排粮食收储和抛出,一些部门出于本位意识,强调自身利益,拖延决策和判断,常常导致最佳市场时间和效果的措施,影响调控效果。(2)功能不明。我国的粮食储备,一是由中央库直管储备;二是由中储粮公司操作运营,实行委托各地各级机构代储合同制。这种中央—地方粮食储备分级管理,未能形成很好的协调机制,相互间信息不对称、利益交错,导致中央和地方各级粮食收储机构的目标和行为出现偏差或相背而行。中储粮定位于依托市场的杠杆调节作用稳定全国粮食供给、应对重特大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夯牢国民经济发展基石;而地方各级粮食收储机构无疑是中储粮功能定位的第一道防线,实际运行过程中远未达到“产区保持3个月销量、销区保持6个月销量” 的国务院收储标准。全国的粮食存储网点未做到上下一盘棋的布局,粮食品种、结构等没有向精细化方向发展。(3)轮换不畅。粮食存储过程中,行政干预多而繁,各级机构自身自主性受到压制,轮换计划要层层报批,造成计划赶不上市场变化,造成利益和效益的双重损失。受轮空期的限制,储备粮轮换周期与生产和市场价格变化规律难以一致,导致储备粮轮换不能受益于市场规律,甚至违反市场规律,干扰市场,扰乱了价格机制,增加不必要的成本。

二、做好粮食储备的对策

上一篇: 电子信息工程背景 下一篇: 积极心理学的意义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