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信息化行业分析汇总十篇

时间:2024-01-03 17:49:45

企业信息化行业分析

企业信息化行业分析篇(1)

中图分类号:TM7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1)O1-0097-02

1 现状与需求分析

1.1 现状与问题

目前广西电力企业营配相关主要系统包括,配网GlS、生产MIS、营销MIS、呼叫中心系统、四分线损管理系统、可靠性分析系统、调度自动化系统、需求侧系统等。信息系统按照业务口需求建设,每套系统各自维护一套数据,各业务系统间无法形成高效完整的数据交互。主要问题体现在:(1)存在数据孤岛;(2)缺乏数据质量控制;(3)各系统间功能重叠;(4)各系统业务流程不能融合。

1.2 需求说明与分析

新的管理模式对信息系统的要求,归根结底是如何通过信息系统的有效支撑,达到“提高供电可靠性和提高优质服务水平“的目的。这要求广西电力企业的信息系统能够满足六大方面的需求:统一的数据基础管理的需求、指标管理需求(包括四分配网线损管理、供电可靠性管理、低压客户停电时间管理、电压合格率管理和营销指标管理)、配网生产管理需求(包括综合停电管理、生产设备管理、客户设备管理)、客户优质服务管理需求(包括故障报修的一体化管理、业扩报装管理、客户设备远方停送电管理)、电网规划工程管理需求(包括配网规划设计辅助系统、配网工程管理系统)和辅助决策的需求。通过建设智能化营配信息平台,有效支撑营配合一的管理模式,推进创先工作深入发展。

1.2.1 建设思路智能化营配信息平台建设的总体思路是通过对广西供电企业营配相关业务的整体规划与整合,形成“变电站-10Kv馈线-变压器-低压线路-用电客户”的一体化数据模型,建立基于SIS的智能化营配信息平台:规范与统一营配各专业的协同运作,制定营配合一工作规范和技术标准,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营配合一协调工作机制;清查核对营销服务、配网管理相关的客户和电网数据资料,形成从电网设备到客户基础资料的拓扑关系;在保证安全生产的基础上,实现对广西供电企业管理水平不断提升的有效支撑,全面提高供电可靠性,提高客户服务满意度,降低运输成本。

1.2.2 平台结构设计根据上述思路,目前电网设备信息存在于生产MIS(配网模块)管理数据库中,电力用户基础资料存在于营销MlS中,地理位置信息和电网设备与电力用户基础资料的拓扑关系则存在于配网GIS中,因此必须将上述系统进行集成,构建一个满足营配信息平台的数据模型,最终建立一个具有充分融合、协同能力的数据中心。营配信息平台集成总体设计如图1所示:

基于GIS的智能化营配信息平台结构以GIS平台为基础平台,与营销MIS、生产MIS(配网模块)进行基础应用集成,与准实时数据平台作为底层的信息基础,通过信息集成平台(一体化建模、公共信息模型CIM与数据交换模型)进行数据交互,在此之上实现数据质量管理、工程资料电子化移交等基础功能和客户停电管理、面向客户的供电可靠性管理、线损四分、辅助业扩报装等高级功能,通过构建营配信息门户集中展现营配信息平台的信息。

2 平台建设的可行性

2.1 管理可行性

利用信息技术实现供电企业的设备台帐、网络拓扑数据、运行数据、用户数据的结合,整合营配领域信息资源,打破条块分割的系统局限,实现横向协同、纵向贯通的企业级信息化应用。实现以客户为导向的更高层面营配合一的管理模式,将会大大提高电网信息化管理工作水平,加强配网设备运行状态的实时化监控管理,及时进行调度操作和事故异常处理,在安全生产、优质服务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智能化营配信息平台的建设对广西电力企业营销管理、配网运行、调度管理等方面都将起到促进作用。

2.2 技术可行性

2.2.1 应用技术可行性

(1)GlS平台技术。应用企业级商用GIS平台搭建配网GIS系统,可以搭建成熟稳定的应用,满足营配信息平台相关应用的需求。采用GE公司的Smallworld平台产品,该产品具有广泛的市场和良好的技术支持服务,遵循业界标准,与主流技术密切跟进,支持sOA架构集成,移动设备应用等,在先进性、功能性、性能、友好性、开放性、安全性等多方面满足配网GIs建设需求。

(2)应用架构技术。营配信息平台主题应用功能主要集中在设备信息管理、业务流程管理、数据指标分析等方面上,具有用户广泛、数据量大、业务复杂、多系统集成等特点,设计上将采用J2EE架构,迎合Browser/Server架构的潮流,为应用Java技术开发服务器端应用提供一个平立的、可移植的、多用户的、安全的和基于标准的企业级平台,从而简化企业应用的开发、管理和部署。

(3)数据库技术。营配信息平台数据中心,存放从多个业务系统集成的电网设备基础数据、运行数据,实时从各源系统同步增量数据,并提供多个消费系统获取增量数据。Oracle数据库是一个以关系型和面向对象为中心管理数据的数据库管理软件系统,其在管理信息系统、企业数据处理、因特网及电子商务等领域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因其在数据安全性与数据完整性控制方面的优越性能,以及跨操作系统、跨硬件平台的数据互操作能力,营配信息平台可采用Oracle数据库搭建数据中心。

(4)实时数据库技术。TrendDB实时历史数据库采用专门的数据结构,数据存储和访问接口简单直接,同时还能针对时序历史数据的特点进行数据压缩处理,能够显著减少存储空间的占用,可以满足营配信息平台实时数据中心应用数据存储要求、存储效率等的要求,因此广西电力企业可以采用TrendDB实时历史数据库搭建营配信息平台实时数据中心。

2.2.2 集成技术可行性

(1)基于SOA架构服务集成。通过基于SOA的应用集成平台以一致并易于接入的方式将各种类型的信息协调整合到一起,通过流程集成引擎和流程设计、监控工具,协调、设计、监控,实现系统内各应用程序间实时的相互通信,实现跨不同部门、不同业务系统工作流程,使业务流程可以在异构IT系统间无缝地运行。

企业信息化行业分析篇(2)

在现阶段的旅游业中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传统旅游业,主要是传统的酒店、景区和旅游公司等。而另一类就是电商业旅游企业。 

在信息化最开始时期,一些企业并不认可这一模式,信息化只是流于形式没有将有关内容落实到实践上,但是在信息化的过程中,一些企业逐渐感受到信息化带来的好处,所以逐渐将信息化真正的落实。但是在落实信息化的过程中又出现了新的困难,其中最主要就是相关人才的稀缺,在我国同时掌握旅游和计算机技术的人才非常稀少,高水平的人才就更少了。通过调查发现阶段旅游行业的发展中,人才的储备与信息化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并不是因为其缺少资金,而是没有合理的方法实现本企业的电子商务,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没有相关意识,还是将思想停留在比较原始的层次,第二方面是因为对于企业技术等方面的信心不足,所以不敢尝试。这两方面的问题都可以通过对于专业人才的培养解决。 

在现阶段旅游院校的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的培养的过程中,最需要掌握的就是掌握计算机和旅游两方面的知识。这一情况就将原来旅游学院的计算机专业的劣势转化为现在的优势,可以培养出更多专业型的人才,提供更多的复合型计算机人才。 

2 旅游院校学生培养的培养模式和优化措施 

在我国现阶段的旅游院校的计算机人才培养中,还存在一些非常严重的问题,没有随着行业的发展进行培养模式的创新,只是在其原有课程的基础之上,开设了一些与旅游行业有关的课程,没有形成明确的行业优势,所以导致学生在毕业之后的竞争中没能将自身的优势发挥出来,出现就业难的问题。下面就对现阶段的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简单的描述,并针对有关问题,研究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在现阶段的旅游院校的计算机专业中,在课程开设时没有将行业特色体现出来,在开设课程时没有根据行业当前的发展特点有针对性的设置课程,而是将其他学科的课程照搬过来,在学习完这些课程之后甚至不知道如何实现旅游行业的信息化。针对这一情况,解决措施比较简单,需要学校改变现阶段的教育模式,尤其是课程设计方面根据社会的发展改变课程的设置,使学生更加符合行业需求。还要减少固定模式的课程,要将旅游行业中对于计算技术应用的实例搬到课堂中,使学生可以通过对相关市里的分析与研究,对于知识的掌握层次提高。 

除了课程方面之外,传统的教学方式同样不能满足现阶段的教育,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接触到的内容也在逐渐增多,传统的方式已经不能使学生感兴趣,学生在上课的过程中感到无聊,导致学生没有活力,也会对教师的授课产生影响。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就要运用比较新颖的授课方式,小组学习就是其中比较有效的一种,通过小组学习使学生可以互相讨论研究,还可以对学生的团队意识进行培养,在团队作业的过程中,使每个学生都可以发挥自身的作用,并将其划分到学生平时成绩中,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 

3 结论 

现阶段我国的经济形势非常好,所以在未来还会有更大的进步,在逐渐发展的过程中,国民的而生活水平还会有所提高,对于精神享受的需求也会逐渐增多,旅游行业作为其中比较重要的行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行业之一,随着信息化的发展,我国旅游业在未来会有更加巨大的进步,通过对旅游复合型计算机人才的培养,可以为我国旅游行业带来更新鲜的血液,使其有更加长远的进步。 

参考文献 

企业信息化行业分析篇(3)

二、统计分析的构成要素

从当前的企业运行情况来看,各企业的统计分析基本构成要素主要是由企业的生产经营方向、生产劳动力和生产经营资源三方面组成。

1.企业的生产经营方向

主要是指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加工对象,如煤炭企业在生产中的能源及原材料。在此过程中,企业的生产经营对象加工成为成品,体现企业的商品价值,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有效地统计企业生产经营方向能够合理地把握企业在各阶段的实际经营情况,确保煤炭企业在生产的各个阶段都能准确、合理地配置生产资源,从而有效地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

2.企业的生产劳动力

生产劳动力即企业的生产工作人员,通过对生产劳动力的统计分析,能够及时地掌握企业内部的工作人员的基本情况、整体综合素质及各部门的总体架构,这对提高企业的实际生产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3.企业的生产经营资源

企业的生产经营的所有资源包括生产的能源、生产设施及生产厂区构架。有效地统计分析能够正确地反映企业整体经营情况,确保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各环节的合理配合,提高生产力和资源循环使用,加大企业的生产效益。

三、当前煤炭企业在应用统计信息化进程的基本情况

1.企业的高层管理、决策者对统计信息化认识的缺乏

就企业来看,一项措施的实施是需要通过高层的领导决定的,同样的,煤炭企业的统计信息化进程的决策权掌握在管理、决策者的手中。由于煤炭企业管理层对新式的统计信息化认识程度不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度,对统计信息化的投入及相关专业人才的投入不足,导致煤炭企业的统计方式还停留在原有的旧式操作方式,不能有效反映出企业的真实运转情况,使得企业在一定程度上缺乏竞争力,且企业的信息化进程在管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不佳。

2.企业内部各部门间的信息分享不及时,无法实现资源的共享

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企业作为一个整体,工作需要各部门之间进行有效地合作,只有有效地统计信息化的数据分析才能最真实地反映出企业当前的总体情况及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情况,才能有效实现企业内部的信息资源共享,才能保证企业内部建立起一个信息数据资源共享平台,确保企业内部的信息管理合理有序。

3.缺乏专业人才,不能很好地适应新时代要求下的信息化管理

统计信息化人才必须具备包括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统计分析的专业知识以及适应当前管理在内的专业技能。目前,煤炭企业需要全能的且具备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掌握着全面的网络信息技术、现代统计人员素质,才能确保企业在生产管理中有效地统计企业生产情况,全面掌握企业的各方面的整体运营。

4.现阶段煤炭企业的统计信息存在安全问题,有关规章制度不完善

基于现在网络技术的高度发达,且目前在网络普及使用中存在着一定的漏洞,煤炭企业的相关工作人员在使用网络进行数据统计的时候稍有不慎就可能会导致企业的相关数据泄露,或统计分析系统瘫痪,无法正常运行,致使统计数据的丢失,给企业造成重大损失。

四、煤炭企业加大统计信息化平台建设的途径

在企业统计分析工作的进程中,信息化的应用是必然趋势,也是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作为企业统计的最核心部分,统计信息化要建立起一个完善统一的网络中心和数据分析平台,同时也要相应的统计数据和业务作为依托来实施。在我国相关行业标准前提下来确定统计制度的执行标准,必须做到集科学管理、合理分析、规范稳定与一体的数据分析平台,真实地反映企业的内在竞争力。

1.加强煤炭企业对统计信息化的熟知度

在煤炭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高层决策管理者要加大对统计信息化的认知,且充分认识统计信息化给企业所带来的效益,引进高端专业的人才,加大统计信息化的资金投入,做好各部门间员工的基本常识及专业知识的普及,全面提高企业内部员工对信息化进程的重视度,有效保证煤炭企业的合理发展,有效规划企业长期的发展计划,确保企业始终保持竞争力。

2.不断的加快企业网络化进程

在网络通信技术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网络信息必将成为当今企业今后发展的必然方向。为了能够在市场经济竞争如此激烈中站稳脚跟,企业必须加快统计信息化进程的脚步,充分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加强企业统计分析的实施力度。近几年随着煤炭企业转型升级和管理提升的进一步深化,企业在实施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建设方面日趋完善,网络化进程与信息化建设也逐步提上日程,在统计信息化建设、完善过程中和企业管理信息化过程中,统计分析的应用起着基础性作用。

3.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有效对统计系统实施保护

在网络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网络作为一个虚拟的工作交流平台,随处充斥的危机,对社会各界来说都是一种挑战,各企业单位在进行统计数据分析、信息化应用时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一定的风险。因此煤炭企业在实施统计分析时,有关工作人员必须合理应用网络技术,做好相关的保护措施,避免不必要的损失。为了建立一个安全合规的信息化统计系统环境,国家相关统计部门要依据当前我国的企业统计分析信息化进程建立起完善、健全的法律法规,确保企业统计分析工作的安全进行,防止企业内部核心数据的泄密,保证企业的日常统计分析工作的有序进行。

五、信息化统计在煤炭企业的应用

作为最基本、最核心的数据分析处理的组成部分,统计信息化在煤炭企业的日常工作和生产经营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统计学的角度分析,统计分析是通过统计的收集、整理与分析,取得第一手的数据资料,从而掌握企业的客观存在的一些现象和特点,对企业有一个全面的、客观的认识,能够保证煤炭企业在制定与实施短期、中期和长期发展规划的时候有最为客观的依据,且能不断改进和完善不同阶段出现的突况,及时应对,保证煤炭企业快速、合理且有序的发展。统计信息化的应用在煤企生产经营中的应用主要集中体现在以下三点:

1.统计信息化在煤企预测中的应用

在一般企业的统计数据分析预测中,主要分为动态和静态的分析预测,其中又以静态的分析预测为主要方式。煤炭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要依据自身以往的发展方式与特点,着重的分析近期的月度、季度、年度的统计数据分析,来保证企业在制定管理目标及计划时的有效合理。根据企业已经制定好的管理目标与计划,及以往的计划目标与历史营销绩效等指标,来精确的分析当前的经济发展趋势及运行方向。保证煤炭企业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提高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的既定目标效益。

2.统计信息化在煤企决策中的应用

在当前的社会经济体系下,市场经济竞争非常激烈,为能够及时的跟上时代的发展脚步,强化信息化管理的进程,煤炭企业在生产经营及管理决策的过程中,要及时对相关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同时要与市场有效地相结合,着重分析当前的市场供需关系、日常消耗情况及价格波动幅度,以合理有效地制定发展规划,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行。

3.统计信息化在煤炭企业阶段发展分析中的应用

在每个阶段发展规划中,为确保该阶段的方案正常实施,避免未知情况对企业的发展造成影响,因此就必须及时地对企业的阶段方案进度及具体实施情况进行分析,来不断地完善和改进方案,及时反馈统计数据分析处理情况,将问题果断有效地进行处理,保证企业在阶段内的计划实施及目标达成,实现煤炭企业的经济效益。统计信息化在煤炭企业发展阶段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能对企业的优势、特点进行全面分析,找出企业各个发展阶段的薄弱环节和存在的问题,确保煤炭企业能制定出符合实际情况的生产经营目标。企业分析制定经营战略时,需要对本企业与竞争企业之间的差距,与理想企业之间的差距,本企业优势的具体表现,企业需要增加的实力等各方面问题进行详细分析,在整个过程中,统计信息化能提供及时、有效、准确的信息资料。煤炭企业阶段发展信息主要由生产能力信息、市场营销能力信息、技术设备能力信息、开发新产品信息、财务能力信息、人员能力信息、组织管理信息等几个方面构成,煤炭企业的阶段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从制定生产经营目标开始,到生产经营计划的实施,都会受到煤炭企业内部或者外界因素的影响,也就是说在实施生产经营战略时,可能出现各种各样的干扰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必须通过统计信息化为企业的决策者提供各种及时、有效地信息,通过问题信息的反馈,及时调整生产经营方案,从而确保煤炭企业生产经营目标的顺利实施。

企业信息化行业分析篇(4)

一、现代企业统计功能定位

(一)现代企业统计的信息功能

信息一种普遍联系的形式,反映了物质和非物质状态及其运动特征,在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中普遍存在,统计作为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人的思维活动记录的数据特征,无疑是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

继人、财、物三种资源之后,信息已经被人们视为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的第四种重要资源。统计数据作为一种重要的定量信息,在企业经营管理活动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统计信息对企业经营管理必不可少。

一般说来,企业统计通过统计数据的收集、整理、传递和管理等一系列活动,形成完整的企业统计信息系统数据库,从而满足企业经营管理活动需要而发挥有利作用。这一过程称为现代企业统计的信息功能。

(二)现代企业统计的分析功能

基本统计数据作为企业统计分析的基础,企业统计人员通过深入系统地分析和加工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数量、数据关系,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性。这是企业统计工作的高级阶段,同时也是企业统计发挥认识和管理作用的关键一环。通过统计调查、整理得来的基本统计数据,尽管能对研究现象总体的基本状态有一个基本的认识,然而这一认识还是肤浅的、表面的,对于事物发展的内在联系,内在动力、影响因素以及发展变化的趋势和规律性缺乏深刻的认识。统计分析不仅有利于对事物发展变化有深层次的认识,分析矛盾并提出解决矛盾的措施,而且能为企业管理与决策提供有力支撑。

(三)现代企业统计的管理功能

统计学方法应用于企业管理经历了一个缓慢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刚开始只是单纯地提供统计数据,后来运用统计分析参与企业管理,再到统计方法直接应用于企业管理,现在已经发展形成了一系列统计管理方法,统计技术与管理相得益彰。

企业统计管理功能,是统计与管理的协调一体。企业管理离不开统计,是因为统计在企业管理中能够发挥有利作用;同时,统计方法只有与企业管理结合,才能发挥其更显著的作用。

二、现代企业统计的运行模式

(一)现代企业统计运行模式的基本框架

现代企业统计运行模式的基本框架是在企业内部形成一个统计信息中心。统计信息中心作为一个功能中心,主要具备五个方面的功能,即:统计信息管理中心、统计调查中心、统计处理中心、统计产品中心以及统计服务中心。

五个功能之间的逻辑关系及基本运行模式如图1所示。

(二)现代企业统计运行模式的功能

1.统计信息管理。主要功能是对企业统计整个运行体系进行协调管理。包括:企业统计规范化管理、统计信息安全管理、统计标准化管理和企业统计制度管理。

2.统计信息采集。企业统计以管理任务的要求作为依据,通过多样的统计调查技术、采用可靠的调查组织形式,搜集关系企业发展、生产经营活动等相关的信息(包括内部信息和外部信息)称为统计信息采集。

3.统计信息加工与处理。统计信息的加工与处理,主要分为两个方面:第一是加工整理出要求企业上报的统计报表并符合统计法规定,第二是加工整理常规性综合统计信息,并能满足企业内部职能管理需要,为企业管理服务。

4.统计信息开发与利用。统计信息的开发与利用,可以为现代企业统计寻求发挥整体功能提供突破。较传统的统计分析而言,创新点主要体现在:(1)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更加注重定量分析。(2)充分利用事后分析与事中控制、事前预测,运用多种预测方法获取决策信息,使企业统计与企业管理相得益彰,采用灵活的统计分析方法揭示企业发展的趋势和规律。(3)结合个别指标分析与综合分析,更加注重综合分析。(4)结合单项分析与综合评价,对个体局部分析评价的同时对总体进行综合评价,可以对企业管理和决策提出有益的建议和意见。

5.统计信息服务与咨询。统计信息服务根据服务对象主要分为:为政府服务,根据政府的布置上报各种统计报表;为企业管理者服务,为企业管理者提供企业信息(包括内部的生产经营状况和企业外部环境);为股东服务,为股东提供生产经营业绩;为债权人服务,向债权人显示企业的偿债能力;为客户服务,为胡可提品质量、市场占有率、产品价格等信息。

现代企业统计模型主要通过统计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以便满足各利益主体的统计信息需求。

三、现代企业统计信息化建设

(一)现代企业统计信息化的基本内容

现代企业依据企业统计信息进行科学管理和决策。首先,企业根据信息的流转的基本规律构建信息系统,然后以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现状及未来的发展规划为中心,随时为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咨询。企业统计信息按照发展程度可以分为三个层次:计算机起步阶段、统计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应用、网络技术的应用。数据准备、数据挖掘、知识发现构成了企业统计信息化过程。

要想实现企业统计信息化的宏伟构想:统计学和管理学这两大基础学科的支撑缺一不可。与此同时,信息科学、数据库技术、可视化技术、机器学习等辅助课程也十分重要。有了这些基础学科的支撑,企业统计信息化必定会实现。

(二)现代企业统计信息化体系的建立

经过大量的系统分析,系统需求就转变为了系统设计,其主要任务是确定“怎么做”的问题。

依据统计管理体制、统计工作的职能、统计工作流程,设计企业统计信息系统,主要有:利用统计数据收集平台,建立统计数据收集系统;利用统计数据处理平台,建立统计数据处理系统;利用统计网络建设平台,建立统计数据上报系统;利用统计信息传播平台,建立统计信息系统;利用统计数据仓库平台,建立统计信息查询系统;平台采用统计专题分析,建立统计决策支持系统。

同时,企业统计信息化建设工作需要从五个方面同时推进,推进整体系统的建设。具体可以概括为“五化”:企业统计数据信息化、企业统计信息流程化、企业统计流程系统化、企业统计系统网络化、企业统计网络智能化。将这“五化”循环进行,每完成一个循环,企业统计信息化建设上升一个台阶,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四、结束语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发展,现代企业管理体制也趋于成熟,传统的企业统计理论已经难以适应时展的需求,企业统计理论体系创新的任务刻不容缓。因此,创新现代企业的统计理论,充分发挥企业统计理论指导统计实际的作用,为企业管理与决策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参考文献

企业信息化行业分析篇(5)

一、引言

目前,在国网公司内部,信息化系统得到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分公司、子公司通过信息化实施系统,将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高度整合, 信息化系统在数据分析和业务流程管理等方面为企业决策提供了有效的保障和支持,同时,也给企业监管带来了新的挑战,需要企业在实践中深入分析和研究,不断探索有效的监管方法。一方面,信息化系统对企业采购、生产、销售、财务等各个模块集成使用,明确各个业务流程之间的相互牵制和控制等措施,但企业监管的设置和内控制度的完善,在信息化系统内是无法完成的;另一方面,信息化环境下,企业监管的数据来源从单一的财务数据转向采购、销售等业务数据,监管范围和技术性均进一步扩大,增加了企业监管的风险。

二、信息化环境下企业监管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一)企业信息化监管的难度

1.监管对象的系统性。从被监管企业来看,这种系统性主要表现为纵向系统和横向系统。纵向系统是指在整个公司内部实时汇集整个公司本部及其基层单位相关信息,从单个企业监管转向关注整个公司在线、实时财务数据的动态。横向系统是指在单个企业内部,电力销售、物资采购、运检与调度、财务等各个职能模块的整合,从传统的财务数据转向企业业务数据,难度增加。

2.监管数据来源的多元性难度。首先,随着社会公众对监管期望值的增加,日趋关注企业贯彻落实国家宏观政策的情况,这对监管实践关注的重点从财务收支扩大到企业投、融资决策等各个方面。监管信息来源从财务、业务数据进一步扩展到企业会议纪要、收发文等非财务、业务数据信息。其次,企业监督除了对数据本身的合法性、真实性和效益性进行监督之外,还要对产生数据的信息系统的合法性、有效性进行企业监管,难度增加。

3.监管信息的复杂性。被监管单位往往因为保密和安全的原因不能提前提供数据,获取财务、业务信息往往滞后;又因为人力资源不足,非数据信息的有效获取较难,例如,对企业会议纪要、合同、业务台账等非数据信息在系统内涉及极少。在监管中往往通过人工阅读或在被监管单位的OA系统中以检索的方式查找涉及监管方面的信息,这种方式比较耗费时间而且极有可能遗漏相关信息,难度增加。

(二)企业信息化监管存在的常见现象

1.企业监管的时间和人员难以保证。公司信息化程度比较高,所有的管理和业务基本都实现了信息化,所以对应的信息系统非常庞大。监管人员不仅要在监管前期花费大量的时间完成数据采集分析任务,还要在短期内全面了解被监管单位所有信息系统的建设和运行情况,在现有人员配置的情况下,很难保证信息化监管的效果,尤其是各软件本身的操作流程还有后台数据的采集,都对监管人员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短期内很难完成监督任务。

2.企业信息系统监管发现的问题难以评价。目前,企业信息化监管已经作为企业内部控制的一部分,对企业信息系统的经济性、可靠性和安全性进行重点检查并予以评价。然而,目前我国缺乏一些信息系统相关的法规和行业标准,因此评价系统比较难。

三、信息化环境下的企业监管重点

信息化系统的监管使企业的内部经营管理环境和内部控制方式发生了变化。相当一部分监管已建立于系统的应用程序中,由系统内自动执行相关检验、核对、判断、监督以及各种功能权限的控制;企业形成了系统控制与管理控制并重、人机控制相结合的综合性控制,内部管理权限的严密性以及关键风险点的设置成为企业监管的重点。

(一)管理制度监管重点

制度管理是企业各信息化系统安全运行、合理高效利用和数据真实完整的重要前提。了解被监管单位各系统相关的管理制度,可以从总体上了解系统的管理运行情况,初步分析信息化系统可能存在的风险控制点。管理制度分析的主要内容如下:

1.管理制度的完整性。即管理制度是否足够保证信息化系统运行正常,包括三方面:一是对系统管理员和岗位操作员进行管理的人员类管理制度;二是对信息化的业务操作进行管理的流程类管理制度;三是对硬件设施网络设施、应用系统进行管理的技术类管理制度,重点是基础数据和关键数据的录入和审核制度。

2.管理制度执行的有效性。每项制度的各项规定是否明确、是否具有可操作性,制度之间的相关规定是否统一,每项制度是否得到有效执行。

(二)系统权限监管重点

系统权限主要从信息化系统权限设计与企业的组织架构、各系统角色与权限、各系统用户与角色对应、岗位的职责控制这几个层层递进的方面来进行。各系统一般由财务管理、供应链、人力资源等多个模块高度集成,每一模块都有相应的关键控制点,关注信息化系统权限配置,分析是否存在履行不相容的职责和操作权限。其主要内容如下:

1.信息化系统权限设计与企业的组织架构、员工职责相结合。信息化系统权限用于系统检查用户操作权限。在各系统用户进行某项操作时,系统需要执行相应事务码对应的功能,该事务码是系统用于检查权限的标识。权限设计是企业整体权限实施的核心,是企业内部控制的基础。

2.信息化系统各模块划分和权限设置,以及设有期限,重点关注敏感角色的权限配置情况。要有监管系统用户与角色的对应关系表和用户授权结果表,首先需要摸清企业是否应用了超级用户,有哪些人是超级用户,超级用户的权限内容和期限,是否有对应的日志记录可使其被监督;关注拥有多重角色的用户和超级用户。重点监管拥有多重角色的用户的系统权限是否具有可能被逐渐放大甚至有失控的危险,特别关注超级用户是否有可能直接篡改业务数据等行为。

(三)系统运行监管重点

信息化系统运行分析包括运行环境和运维方式两个方面。运行环境是信息化系统运行的载体,信息化运行环境的稳定性、安全性是信息化系统数据信息可靠性的有效保障。运维方式反映了企业的经营规模、安全目标和管理体 系的匹配程度。

1.信息化运行环境的构成监管。主要包括应用软件环境、数据库环境、硬件环境、网络环境、安全环境等,其中重点是数据库环境。信息化运行环境监管,主要是了解信息化系统是集中部署还是分布式部署,是由一套软件系统构成还是多套系统软件构成。

2.信息化系统日常运维方式监管。主要是监管信息化系统运行中的突发事件和重大问题,解决情况和造成的影响。

(四)业务流程监管重点

信息化系统的业务流程基于企业的业务流程,贯穿企业各种业务的各种管理对象,形成资金流、物流、信息流的变化过程,是信息化系统的核心内容。

1.获取信息化系统整体业务流程的规划设计文档、业务流程图和数据流图,了解信息化系统整体业务流程和各子系统间业务数据的关系,重点关注企业的业务流程和各子系统之间的数据控制和关联性,以及核心业务流程与法律、法规和制度的符合程度。

2.了解信息化整体业务流程和各子系统间业务数据的关系,重点关注信息化系统业务流程处理的对象实质是数据,以及各个子系统之间根据企业内部生产经营的业务流程关系,利用数据接口进行与流程相对应的数据共享与处理。如了解到物流系统基础数据中的供应商同时也进入财务管理系统,是应付账款的核算单元,在监管中可以在物流系统中抽取供应商明细表核对应付账款中的往来情况。

四、信息化环境下企业监管有效方法

随着信息系统在上海市电力公司的广泛应用,企业需要全面了解目前常用信息化软件的功能模块结构、设计原理、业务数据处理和流程特点,熟悉软件内部控制的关键控制点,通过分析相关系统控制方面存在的问题,制定企业监管的有效方法。

(一)对各信息化软件系统数据进行测试

在监管实施过程中,可利用信息系统自身的查询、分析等功能进行测试,对获取的数据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价,与系统自身查询检索得到的数据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进而对该系统数据的可靠性、完整性、关联性进行评估,审查有无人为调整数据和有关设置的可能。

(二)对各系统日志进行有效利用

系统日志可以反映操作人员登录、退出和业务操作的过程,能够反映各业务部门职责的设置、审批与复核的情况。通过对日志的监控,可实现不相容岗位和职务的分离以及相关人员的相互制约、相互监督,防止越权操作和舞弊行为的发生。如监管人员通过审查系统日志,可了解到相关人员有无进行越权操作以及该业务是否至少由2个以上工作人员进行办理。日志为业务操作行为留下记录,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和依据。

(三)全面关注信息系统控制及控制数据

公司各系统根据输入数据、控制数据及处理逻辑自动执行业务处理,使得业务处理高度自动化,企业的运营管理高度依赖信息系统。企业的内部监管方式由内部控制与各信息系统控制紧密结合,内部控制风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信息系统控制的风险。这些重要特征集中体现在:很多内部控制点的控制方法、控制标准已预先制定并嵌入在系统中,这些嵌入系统的控制方法和控制标准一般采用程序代码或各式各样的参数、配置数据等控制数据的形式实现。因此,这些控制数据直接关系着系统控制是否可靠、有效。控制数据分为反映业务处理逻辑的控制数据和反映内控制度的控制数据,对控制数据的检查成为对系统关键控制点检查分析的重要手段。

(四)利用关联性充分追溯数据源

各模块紧密集成,业务流程环环相扣,数据高度融合、共享,数据之间都有着紧密的关联,业务信息与物资、人员、资金信息高度融合,除财务信息外还包括详细的原始业务信息。因此,反映业务活动的数据之间都有着紧密的联系。对各系统数据分析可以直接追溯到各具体业务环节,最大限度地还原每一笔业务的细节信息,从不同角度展现数据之间的关联关系。如物资采购模块中存在以下数据关联:订单、发票、发货单环环相扣,相互追溯;采购过程中发货、开票、付款等业务活动产生的单据和对应的财务模块中的凭证有对应关系,可以相互追溯;物资订单、财务凭证可以直接关联到供应商等主数据。

五、数据挖掘分析在企业监管中的应用

数据挖掘技术应用到企业监管,主要是通过数据挖掘技术方法对监管数据进行处理, 最大限度地去除无用数据,提高分析速度,确保监管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和一致性。主要从数据挖掘的常用分析方法进行分析。

(一)分类分析监管应用

分类分析的主要功能是根据数据的属性将数据分派到不同的组中。在实际应用中,需要运用一定的统计方法从数据库中选出已经分好类的样本数据库进行分析,然后根据数据属性对没有分类的数据进行分类。

(二)聚簇分析监管应用

聚类分析是一组未明确分类的数据,其主要是根据一些聚簇规则(或数据的相似性)把数据按相似特征归成若干类,即“物以类聚”。它的基本要求是属于同一个类别的数据之间相似性尽可能大,而不同类别数据之间相似性尽可能小,从而发现数据的数据属性和分布模式间的规律,找出对数据的描述。也可以通过当年、当月数据与历年数据比较等,分析出被监管单位数据的真实性及准确性。

(三)关联分析监管应用

关联分析主要是发现数据间的相互关系,通过挖掘发现一组数据项与另一组数据项的密切度或关联关系进行分析,并通过对关联数据的分析,检查数据处理是否符合业务逻辑、相关法律法规和内控制度,校验系统内数据的钩稽关系,发现系统控制存在的问题。

(四)序列分析监管应用

序列分析主要发现数据项出现的时间上或序列上的规律,从监督数据库中挖掘出被监管单位正常行为和异常行为的频繁序列模式,发现检查数据之间的前后( 因果) 联系。可以根据历史数据,对序列模式加以运用,如,对具有连续取值特征的凭证号进行空号、断号和重号等情况进行检查,从而查出异常现象。

六、信息化环境下企业监管的建议

1.后台数据分析和前台业务分析相结合。公司各业务数据往往是海量数据,盲目分析会耗费大量的时间,有目的性的去找出重点字段,重点表,为深入开展数据分析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在分析后台数据库数据字典,了解字段含义的同时,必须结合前台业务操作,对整个业务流程有所掌握,才能找出数据库中监 管所需。因此,只有将前台业务分析和后台数据分析相结合,才能将企业监管的作用发挥到最大。

2.业务监管人员和计算机专业人员相结合。目前企业监管中,信息化监管队伍一般由企业监督人员独自组成,而且人员配置较少。因此,只有将计算机专业人员和具有丰富经验的业务监管人员有机结合,对企业的信息系统、数据字典全面了解,让计算机专业尽可能地为业务监管服务,充分发挥企业监管的作用。

3.数据分析和信息系统、企业内控等监管相结合。企业监管不仅需要从海量的电子数据中挖掘有价值的监管线索,更需要开展企业信息系统的检查,要在识别信息系统风险的基础上,按照信息系统监管对应用控制,一般控制和项目管理的原则,围绕组织管理、开发建设、职责分离、运行维护、安全防范等关键环节,实施监管,将信息系统和数据分析、企业内控等监管相结合,完成在信息化环境下的企业监管,使企业健康、有序地发展。

随着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推进,被监管单位信息系统日趋成熟完善,监管人员要充分了解企业海量各系统数据中蕴含的极其丰富、复杂的信息,全面准确地分析被监管单位的经济活动,仅仅依靠传统的统计分析方法和数据检索查询机制是非常困难的,必须探索和创新信息化的监管方法,从企业信息化监管入手,加强内控风险的薄弱环节,筛选对应的系统数据表,这是数据多视角、多方式结合分析的一种企业监管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企业信息化行业分析篇(6)

道路运输;信息化企业;营销环境;分析

中图分类号:

F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11003703

我国道路运输信息化建设虽然起步较晚,但在交通运输部相关政策、规划的正确引导和各级运管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呈现了较好的发展势头,信息化的发展环境得到初步改善和提高。随着信息化应用逐步覆盖和深入到客运、货运、维修、驾培、执法、安全等业务领域,信息化的地位和作用正逐步得到加强和重视。作为一个存在高成长性的行业,如何在事企分离的大环境下继续发展,回避劣势、扬长优点、利用机会、应对威胁、解决问题,并且在下一步的激烈市场竞争中清晰定位,取得进一步的发展机会,是企业待解决的当务之急。

本文拟通过运用内外部环境分析法、SWOT分析法对甘肃省道路运输信息化企业的营销环境进行分析,以期能对其制定营销策略提供依据。

1背景

随着国际社会信息化脚步的加快,世界经济已转向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增长方式,在信息化加速发展的国际背景下,我国交通运输行业信息化也有了长足发展。甘肃道路运输信息化企业在信息化大发展的环境中应运而生。企业在成立之初受到政府及交通运输行业的大力支持,交通运输行业信息市场潜力巨大。随着信息化发展日新月异,市场上成立的信息化企业越来越多,甘肃道路运输信息化市场逐渐饱和,作为具有甘肃道路运输特色的信息化企业面临行业市场缩小,市场竞争激烈等问题。要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就需要转变企业营销策略。分析营销环境是制定企业营销策略的基础。开展市场营销活动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同时也是为了使企业获得最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只有深入细致地对企业市场营销环境进行调查研究和分析,才能准确而及时地把握消费者需求,才能认清本企业所处环境中的优势和劣势,扬长补短。

2信息化企业简介

2.1企业概述

信息化企业紧紧围绕甘肃省交通运输信息化大发展,充分发挥企业在行业资源、技术能力和人才效率等方面的优势,迅速拓展行业信息化市场,不断扩大企业生产经营规模和领域,逐步发展成为集高新产品开发、软件、系统集成、公路机电集成以及安防为一体的信息化解决方案提供商。公司取得的资质及证书有:系统集成二级资质、高等级公路机电集成资质、安全防范一级资质、高新企业证书,信息公司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软件企业和软件产品证书、火炬计划证书。

2.2主营业务

主要经营业务为系统集成、软件开发、综合布线、监控对讲、数据接入、视频会议、办公室设备自动化、智能卡销售、公路交通工程专业承包通信、监控、收费、综合系统工程、专业培训等。经过近10年的发展,企业通过生产经营成果的积累,在主营业务资质方面取得了“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二级资质”、“高速公路机电工程承包资质”。

2.3经营状况

经过近10年的发展,信息化企业的销售网络已经基本覆盖全省,深入到高新产品开发、软件、系统集成、公路机电集成以及安防等领域,在市场中占据了一定的优势地位,但近年随着市场环境变化,政企分开制度的推进,甘肃道路运输信息化企业缺乏完全推向市场后强有力的市场竞争力,以致所占市场份额逐年下降,销售额增长乏力,不仅传统业务遭遇增长瓶颈,而且由于未实现“产、学、研”一体化的管理经营模式,新业务发展出现困难,难以取得有效突破。

3外部环境分析

3.1宏观环境分析

政治法律环境(Political)。“十二五”时期是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阶段,是抢占世界政治、经济、军事制高点的重要历史时期。为促进我国交通行业信息化实现又好又快发展,自2010年起,国家发改委、工信部、交通运输部和公安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有关交通领域的发展规划,系统规划了“十二五”期间我国道路交通领域的发展建设蓝图,主要包括《国家“十二五”综合交通发展规划》(国家发改委)、《国家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交通运输部)等。“十二五”期间,随着公路、铁路、城轨、水路、航空建设的进一步加快,交通行业信息化的发展必将加快其步伐,预计未来几年仍将以超过25%的年增长率高速增长。由此可见,未来几年我国交通信息化产业发展空间巨大,前景广阔,商机诱人。

经济环境(Economic)。根据信息产业部报告中数据,我国电子信息产业产销量继续保持快速增长,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经济效益继续提高。目前,电子信息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基础性、先导性和战略性的支柱产业。

社会与文化环境(Social & cultural)。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机动车数量的快速增长,居民对交通运输的需求呈现多样化、多层次的特征,对交通的安全性、舒适性、便捷性、时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交通运输信息化能够有效满足人们对交通运输的时效性等的要求。

科技环境(Technological)。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结构在市场导向下得到明显调整,产业的投资结构开始从过去注重投资加工组装转向软件、网络、信息服务等领域拓展;从过去注重硬件转向加大对研究开发和计划的投入。甘肃省道路运输信息化企业,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大环境下,面临的更多的是来自于技术的不断更新的挑战和同行的激烈竞争。

3.2行业环境分析

该企业成立初衷是为了满足甘肃省交通运输行业信息化发展的需求,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交通运输行业信息化逐步形成智能交通系统,道路运输信息化企业为交通智能系统提供技术支持和科技保障。目前的智能交通才刚刚进入导入期。我国在“十二五”规划中突出了物联网智慧交通的地位,使智能交通受到政策的持续扶持。

从行业环境分析来看,由于智能交通系统的发展,甘肃道路运输信息化企业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由原来只专注于道路运输信息化项目可转为面向整个智能交通的市场。

3.3顾客行为分析

甘肃道路运输信息化企业的主要客户是甘肃省交通运输系统的各行政事业单位及相关企业,顾客需求相对稳定,应归类于忠诚度较高的客户群体,这部分市场比较稳定,风险较小,了解顾客行为的成本较低。而要开拓更大的市场,则需要与相关行业,如:政府、公安、军队、教育等行业加强交流和沟通,了解这些行业的业务需求,了解对信息化产品与服务的偏好和态度。目前,这些行业在选择信息化产品时更注重国有信息化公司,认为国有信息化公司在技术和信誉上更有保障,因此,道路运输信息化企业在竞争中占有一定优势。

3.4供需关系分析

交通运输行业信息化发展空间较大。“十二五”时期,甘肃省交通运输业也有更大的发展空间,道路运输站场配套信息化建设、客运联网售票、移动稽查、道路运输物流平台、监测站综合服务系统等都需要甘肃道路运输信息化企业提供与项目相配备的各项信息化产品,因此,甘肃道路运输信息化企业拥有的不仅是社会的大市场,交通运输行业的市场潜力也很大。

4内部环境分析

企业内部环境是指企业内部的物质、文化环境的总和,包括企业资源、企业能力、企业文化等因素,也称企业的内部条件。企业内部环境或条件分析目的在于掌握企业历史和目前的状况,明确企业所具有的优势和劣势。它有助于企业制定有针对性的战略,有效地利用自身资源,发挥企业的优势;同时避免企业的劣势,或采取积极的态度改进企业劣势,扬长避短,更有助于百战不殆。

4.1资源分析

公司营销资源主要涉及三部分:一是省道路运输管理行业范围内的所有机构信息化建设项目,甘肃省道路运输管理行业是信息化企业的重要客户,因此,其涉及范围内的机构信息化建设项目是企业较为稳定的项目;二是甘肃省交通系统所有机构。积极争取交通行业内各单位、企业的合作是道路运输信息化企业继续发展壮大的有利保障;三是社会各行业的建设项目,凭借企业资质以及企业全员社会关系所能获取的有价值项目信息。

4.2核心能力分析

企业的核心能力就是其科研与开发能力。科研与开发能力是企业的一项十分重要的能力,企业科研与开发能力分析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企业科研成果与开发成果分析。企业已有的科研与开发成果是其能力的具体体现。如技术改造、新技术、新产品、专利以及商品化的程度,给企业带来的经济效益等。

(2)科研与开发能力分析。分析科研队伍的现状和趋势就是要了解他们是否有能力根据企业的发展需要开发和研制新产品,是否有能力改进生产设备的生产工艺。该信息化企业虽设有专门的软件开发部门,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很多人员无法满足科研和开发产品的需求,由于受企业体制制约,人员进出不能像完全市场的企业拥有自,因此,缺乏高素质、高技能的专业人才成为企业进一步发展的一个障碍。

5SWOT分析

5.1信息化企业的竞争优势

尽管由于体制机制的问题,企业在自主经营权的发挥上有所限制,但在甘肃省道路运输信息化建设领域,仍具有较强的竞争和发展优势。主要表现在行业优势、网络基础设施方面:

(1)行业优势。企业自取得工信部颁发的《系统集成资质》之后,借助行业的优势,取得了2005年至2011年之间大部分甘肃省道路运输行业信息化建设项目,在此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项目建设经验,建立了多渠道的供应商合作体系,为企业发展,增加收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网络基础优势。网络设备开放平台、基础网络设施比较完善。10年多来,自主开发建设了甘肃省运政信息系统、GPS监控系统、监控指挥系统、交通战备应急指挥系统等多个跨行业和部门的综合型社会公众平台,开发了《智能化信息系统》等多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建成了覆盖全省、以光缆为主、具有一定规模、技术先进的基础数据接入、通信网等。同时与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具备了向相关专业延伸的基础和实力准备。

5.2信息化企业的竞争劣势

虽然企业具有一定的发展优势,但也存在很多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企业内部创新与发展的矛盾。长期形成的面向道路运输行业的职能化业务流程、管理模式、组织模式,以及围绕企业自身发展所形成的体制机制方面的问题,已经呈现出与企业快速发展追求的不相适应,并逐步成为制约企业参与更广泛市场竞争的重要桎梏。

(2)服务方向的矛盾。为面向行业用户提供服务,信息化企业虽然拥有比较完善的网络基础设施,但这与大众化市场存在距离,设备利用率未达到峰值,导致设备的性能无法充分发挥。

5.3信息化企业面临的机会

交通运输行业的快速发展,将为我省信息化建设和通信发展提供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也为信息化企业提供了巨大的机会,主要表现为:

(1)高速公路建设的持续快速发展,形成了潜力巨大的市场需求,为信息化企业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十二五”时期甘肃将重点推行“122攻坚计划”,即力争建成1圈(兰州南北绕城高速圈),打通2条重要通道瓶颈路段(兰州至海口高速公路甘肃段、延安至九寨沟高速公路甘肃段),连通2条重要迂回线(乌鞘岭、六盘山高速迂回线)。根据规划,力争到2015年,全省建成和在建的高速公路总里程突破5500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3600公里以上,实现省会兰州与各市州政府驻地全部以高速公路连通。大量高速公路和二级公路的开工建设,会将公路信息化市场推向一个新高潮,必将为信息企业带来诸多参与公路机电项目的机会与挑战。

(2)政府大力推进智能交通和社会信息化的战略决策,为甘肃交通信息化的发展创造了历史性的机会。国家将重点围绕特大城市智能交通技术应用、高速公路等方面开展技术研发和应用示范。同时,国家将鼓励采用智能交通新技术,为新技术和新产品运用提供金融支持,形成智能交通产业;还将加强和加快智能交通有关标准和规范的制订,形成完整的标准体系。推进智能交通更需要加快交通运输行业信息化产业的支撑,信息化企业在政府大力推进智能交通的背景下,拥有更好的发展前景。

(3)系统集成市场潜力巨大。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地区之间、消费层次之间的差异决定了需求的多层次和多样化,尤其是甘肃,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必然将大力推行信息化改革步伐,促进政府、行业的办公、政务等活动的信息化升级换代和业务的推陈出新,激发出新的消费需求。

5.4信息化企业面临的威胁

任何事件的影响都是相对的,信息化企业在迎接巨大机会的同时也将面临巨大的威胁,具体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系统集成市场竞争格局由局部转向全面、简单转向多元。省内市场竞争将由价格竞争向核心能力创新竞争过渡。信息企业长期欠缺的核心竞争力首当其冲地受到较大冲击,对企业的稳定增长产生影响。

(2)信息化行业竞争日益激烈。信息化企业数量日益增多,规模迅速扩大。信息化市场上的强劲竞争对手增多,同行业的技术水平、服务水平都在不断提高,而甘肃道路运输信息化企业拥有的只是交通运输系统的行业优势,并没有足够的力量阻止强劲对手分割行业利润,这对企业来说无疑是更大的挑战和威胁。

对甘肃省道路运输信息化企业的营销环境的分析,有利于企业发现新的市场机会,及时采取措施,科学把握未来新的经营机会可以使企业取得竞争优势和差别利益或扭转所处的不利地位。当然,现实生活中,往往是机会与威胁并存,且可能相互转化。好的机会如没有把握住,优势就可能变成包袱、变成劣势,而威胁即不利因素也可能转化为有利因素,从而使企业获得新生。这里,关键在于要善于细致地分析市场营销环境,善于抓住机会,化解威胁,使企业在竞争中求生存、在变化中谋稳定、在经营中创效益。

通过以上分析,甘肃省道路运输信息化企业应充分利用面临的机会,发挥自身优势,在保持甘肃省交通运输市场占有率的基础上,完善营销策略,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冲突企业发展瓶颈,在交通运输信息化高速发展的环境中继续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企业信息化行业分析篇(7)

随着全球信息化的发展,在世界各地、各行各业已掀起信息化的浪潮,信息化的层次也在不断演进,从mrp,mrpii,erp到crm,从数据仓库到数据挖掘,每一次变革都极大地推动着企业信息化的升级和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功能强大的、面向事务型的信息系统在各个行业中大量应用。然而,这些应用都集中在前端的数据查询、存储和简单处理方面。现在企业已积累了大量的业务数据,有研究表明,平均18个月信息量就翻一番,但是能分析的数据估计只有7%。如何将大量的数据转换为可靠的信息以挖掘潜在的商机,已成为人们越来越关注的问题。由此,商业智能(business intelligence,简称bi)技术应运而生。本文就商业智能如何提升企业信息化以及在现实企业中应用模式进行探讨。

1企业信息化阶段模型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里查德·诺兰(richard.norlan)首先提出了信息系统发展的4个阶段,即开发期、普及期、控制期和成熟期,这是按时间顺序建立的四阶段模型。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信息系统的用途不断扩大,此时诺兰又提出了六阶段模型。即初始期、普及期、控制期、整合期、数据管理期和成熟期。这样诺兰模型已成为说明企业信息化发展程度的有力工具,是一个比较成功的模型,它在概念层次上对企业进行信息系统总体规划,对信息化的计划制定过程和衡量企业处于哪一个信息化发展阶段等方面提供重要参考。但是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人们发现诺兰模型有其局限性,不能只是从计算机技术发展和人们接受使用计算机的水平来评价管理信息系统进程,而要从信息资源的有效配置、数据有效管理、系统有效集成,甚至还要从具体企业的信息化实施过程出发,所以就出现了业界普遍认可的企业信息化四阶段模型,这四阶段分别是:单一部门信息化,跨部门信息化,企业级信息化,产业链级信息化。如下表:

从这四阶段模型看,都是基于企业实现信息化过程,企业可以按照自己的具体情况实施信息化,不必按部就班按照诺兰模型的六个阶段。在现代企业信息化过程中,必须结合技术、管理、文化因素渐进地进行,使新的智能技术融入到企业管理中。

2 商业智能内涵

商业智能这一术语1989 年由gartner group 的howard dresner 首次提出,它描述了一系列的概念和方法,通过应用基于事实的支持系统来辅助商业决策的制定。data warehouse institute组织认为“bi是将数据转换为知识并将知识应用到商业行为上的一个过程”; gantner group则认为“bi是将数据转换为信息的过程,然后通过发现将信息转化为知识”。简单地说,商业智能是对商业信息的搜集、管理和分析过程,目的是使企业的各级决策者获得知识和洞察力,促使他们做出对企业更有利的决策。其实,商业智能不是什么新技术,它只是数据仓库、olap和数据挖掘等技术的综合运用。为此,把商业智能看成是一种解决方案应该比较恰当。要深入认识商业智能,必须了解商业智能组织架构体系。

商业智能组织架构体系主要由数据仓库、olap以及数据挖掘三部分组成。

按照w.h.inmon这位数据仓库系统构造方面的权威设计师的说法,“数据仓库是一个面向主题的、集成的、时变的、非易失的数据集合,支持管理部门的决策过程”。这个简短而又全面的定义指出了表明数据仓库主要特征的四个关键词:面向主题的(subject-oriented)、集成的(integrated)、时变的(time-variant)、非易失的(nonvolatile),将数据仓库与其他数据存储系统(如关系数据库系统、事务处理系统和文件系统)区别开来。

联机分析处理(online analytical processing,简称olap)是一类软件技术,它帮助分析人员、管理人员或执行人员能够从多种可能的观察角度对从原始数据中转化出来的、能够真正为用户所理解的、并真实反映企业维度特性的信息进行快速、一致、交互地存取,从而获得对数据的更深入理解。

数据挖掘是按照一定的规则对数据库和数据仓库中已有的数据进行信息开采、挖掘和分析,从中识别和抽取隐含的模式和有趣知识,并利用它们为决策者提供决策依据。数据挖掘的任务是从数据中发现模式。模式有很多种,按功能可分为两大类:预测型(predictive)模式和描述型(descriptive)模式。

3 商业智能技术提升企业信息化程度

企业信息化进展到一定程度,数据量激增,面对海量数据,人们感慨数据丰富,信息贫乏。许多国内外企业纷纷决定采用商业智能技术解决出现的问题,从而提高企业的信息化水平。

3.1 提升企业管理决策能力

在传统的经济环境下,企业老总往往可以参考不多的信息凭借经验直接给出决策。在网络经济环境下,这样制定出的决策往往是偏颇的。而现在事实上很多决策者仍在采用此种方法,因此提升战略决策者的洞察力是非常必要的。如果企业应用商业智能,战略决策者能够冲破自身的局限性,产生有意义的深远的洞察力。这是因为:决策者通过商业智能提供的图形、图表、表格等工具来陈述问题。图形和图表是一种直观的问题陈述方式,它强调数据之间的关系,管理者可以对图形或图表中的数据进行分析。相比传统的报表,管理者更能够尽快作出反映,提升分析问题的洞察力。有研究表明,26%以上的决策者不能够恰当的选择问题陈述工具以辅助问题解决。这种不恰当的选择,导致问题解决时间的延长及结果的偏颇。图形等陈述手段对决策者的启示作用是有限的,为了解决问题,进行相关信息的推理是非常重要的。它为决策者提供一个开始通过搜索或分析开始数据探索的出发点。这种向导式的分析,通过借助储存的专家系统可以给决策者带来新的理念,更新决策者的思想。向导和决策者间的交互激发了知识的产生,即决策者洞察力的产生。

3.2 整合企业信息,提高报表分析

商业智能从技术层面上看,都是以数据仓库为基础,利用olap或数据挖掘技术根据决策者的需要从中提炼出各种表或视图。大致有几种类型。①企业级报表,这类报表生成器用来生成很好的格式化的静态报表,如财务报表、企业销售报表等。②立方体分析,它是基于立方体的商业智能工具向业务经理们提供简单的切片和钻取分析能力。③任意查询和分析,如关系型olap(r olap)工具供超级用户对数据库进行任意的访问,对整个数据库进行切片、钻取,从而分析到最细粒度的交易信息。④统计分析和数据挖掘,它是通过统计分析和数据挖掘工具,可以使用各类模型进行预测或者寻找两个变量之间的因果相关性。⑤报表分发和预警,它是基于报表分发机制,可以根据订阅、调度或者数据库中的触发事件向大量的用户群发送整个报表或者告警信息。

4 企业信息化中商业智能典型应用

4.1商业智能典型应用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中,那些企业需要具有商业智能的软件,主要集中在竞争激烈的数据密集型的生活消费品行业和零售业以及金融服务业:如银行、保险等。使用商业智能都可以立竿见影地带动销售,这一点在零售业表现最为明显。这就是商业智能中的销售管理,它通过系统存储的产品销售信息建立销售模型,分总体销售模型和区域、部门销售模型,对产生不同结果的销售模型分析其销售量和销售策略,进行销售影响的因素分析和评估,根据不同的销售环境对相应的产品销售方案进行改进和创新,及时落实产品上架和下架计划,提高企业营销额。通过对历史数据的分析还可以建立提高销售量的预测模型。但是国内的生活消费品行业和零售业利润薄,信息化程度低,资金实力不强,没有足够能力实施。反而是电信、金融、航空等行业被商业智能厂商们看好,因为在国内这些行业的信息化程度高,并且这些行业从某种意义上都是服务业,客户的需求在这些行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准确、科学地把握客户的需求是身处这些行业的企业决策者们孜孜以求的东西,所以利用商业智能建立客户关系管理尤为重要。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数据平台集成客户信息,能有效保证客户信息的集中、统一和规范并从中挖掘出有价值的信息,就能获得更多的利润,帮助企业在适当时间、通过适当渠道、为客户提供适当的产品和服务。同时,通过发展曲线企业及时发现市场和顾客异常情况,快速采取措施,降低企业风险提高企业收益。如信用卡分析,银行、保险等行业的欺诈监测等。

4.2 商业智能应用案例 ——中国光大银行国际结算系统

光大银行的国际结算系统于2001年正式运行,是光大银行的重要的业务,业务品种主要包括进口开证、到单、付汇、信用证通知、议付、结汇、转让信用证、出口托收、进口代收、进出口押汇、贴现、包买票据等,并实现了与swift、会计系统接口。国际结算系统上线运行一段时间后,面临的问题是无法解决有效地利用数据进行分析,为决策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所以急需建立一套强大的报表和统计分析系统,提供给光大银行总行和各分支行的业务人员、管理人员对国际结算业务的经营和收益进行深入分析。

光大银行建立面向国际结算部的数据分析系统,该系统利用光大银行国际结算系统积累的大量有价值的历史交易数据,国际结算统计分析系统真实地反映光大国际结算业务的经营状况、揭示其发展的规律和趋势,提供高质量的统计数据和报表,并且支持olap验证式分析功能。光大银行国际结算统计分析系统基于数据仓库和olap技术,提供一个易用、灵活、快速的,集成了分析、统计、报表、数据挖掘的商业智能系统。国际结算统计分析系统是一个全行集中的分析系统,分支行无需配备该系统的维护人员,最大限度地降低光大银行的维护成本;而且各级业务人员无需科技部门的协助就可以自己定制各种报表和分析报告。

国际结算统计分析系统:(1)提供及时、方便的信息获取的方法,涵盖国际结算业务系统统计分析需要的全部数据,以及汇款柜台系统的部分数据,保证数据的质量和及时性,可以通过多个角度、多个层次进行信息查询。(2)可以让业务人员方便地定义各种报表,得心应手地在报表中嵌入分析结果,并且支持报表下钻功能,最大限度的降低开发和维护成本。(3)支持快捷地绘制各种指标的走势曲线、对比柱图、占比图形,对数据进行内在关系和深度挖掘,为决策者作出正确的决定提供有力的依据。可以从机构、行和客户等角度分析国际结算业务的收益情况。(4)能够及时地对异常的情况进行告警,使决策者随时掌控全局。分级的等级评估更是预警、各种比较的有效方法。

企业信息化行业分析篇(8)

一、概念及研究意义

大数据是大小已经已经超出了经典的数据库软件的信息收集、存储、管理与分析的数据集合,随着其在企业中应用技术的渐趋成熟和海量数据的优势突出,在互联网发展中成为了企业经营发展的新兴工具。会计信息化是是会计职能在信息技术上的应用,在信息化社会下对财务部门管理提出了会计信息化的必然要求。数据工具的出现和在会计信息化领域的使用帮助企业在财务数据的处理和分析中能够获取横纵两方面更多的对比数据,帮助财务部门对比同期企业发展状况了解自身的企业发展水平、进度以及财务信息。伴随会计信息化在我国的全面推开和企业占比不断上升的发展势头下,互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在各个行业和经济生活方面的应用也让会计信息化的应用在前行和升级换代。传统的会计信息化在企业追求更高的财务数据对比和财务分析的要求下已经难以再适应现代管理企业的发展需要。而与之相对比的是企业信息化系统在现代企业中的建设和大数据下以财务软件为依托的会计信息化建设趋势,在现代财务建设中逐渐显现出其数据挖掘能力下对于财务分析功能贡献支持。

互联网的到来要求了企业在经济快速发展前提下提升自身发展速度和管理水平,在经济浪潮中保持自身的优势地位和前进速度。在现代管理制度要求和企业自我提升中,在“互联网+”浪潮掀起的传统领域互联网发展下的企业自我改革风暴和大数据的相对开放领域里,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应用面临着更优质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风险性挑战。

二、大数据下的会计信息化应用问题

我国会计信息化从相对薄弱的阶段起步,经历了快速发展时期,但从总体上来说,会计信息化基础仍然是相对薄弱的,而会计信息化在大数据下的进一步运用在大多数大数据应用企业来说也往往是刚刚起步,处在大数据与会计信息化结合应用的初期,出现了初期应用中的常见的企业和财务部门的认识理念、初期使用上信息支持不足和外部环境影响等问题。

(一)企业内部对财务开放性的排斥

在大数据应用初期,容易存在着企业管理层和外部部门对大数据内容了解不全面、认识程度不深和实际应用环境上的困惑。在我国企业发展文化中,对于企业的信息数据往往持有保守、内向和非开放的态度,与大数据下要求的数据共享理念恰好背道而驰,在观念认知上给企业财务部门会计信息化的大数据应用带来了不小的困难。尤其在财务数据的共享上,多数企业将财务信息视为重要内部保守信息,对于财务信息的共享和企业基本财务资料的对外慎之又慎,在缺乏较强推动力量和深入了解的情况下对大数据下会计信息化应用是否应当在本企业推行思虑过多,难以抉择。而大数据在发展初期,尽管趋势已经渐趋明显,但总体上对于大数据的应用和报道还欠缺,企业管理和财务的行业交流和管理交流之间没有形成大数据应用较好的氛围和风气,两者负面作用叠加交替,造成了会计信息化与大数据结合的应用发展缓慢。

(二)信息支持不足,内容单一

会计信息化的l展在意义在要求以财务软件记账代替手工记账,将会计工作人员从繁重的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降低错误率以外,还要求会计信息化应当需要在建设中与企业的信息化相关联,相互作用。从企业角度获取财务数据信息内容,作为企业管理的整体分析数据的一部分。从财务部门来看,在财务数据外获取非财务信息的支持,补充财务分析内容,提供企业内部的财务角度管理分析报告,为辅助管理层进行经营决策和财务决策提供专业支持。但在实际的会计信息化应用中,大多数企业却并没有做好企业信息化与会计信息化的数据信息内容上的结合,导致了大数据应用中的信息支持不足和数据内容的单一。在缺乏企业整体信息内容支持的情况下,财务信息输入内容十分有限,为财务部门对于企业内部状况信息和具体经济业务往来中出现的实际情况、备注和问题的了解带来了很大程度上的局限性,在大数据利用下,仅仅从单调的财务数据比较分析中难以窥到企业数据全貌,无法充分发挥大数据海量信息筛选应用支持下的对企业信息全面分析的益处。在大数据筛选过程中,由于基础条件支撑信息不足,信息搜索范围过大,难以精确匹配与财务部门的确切需要信息。不仅如此,在信息支持不全面下的大数据分析还可能导致财务分析报告分析结果上的偏差,造成企业应用中的风险,或者由于大数据利用中筛选基础条件错误带来的数据分析应用在企业水土不服的情况。

(三)外部环境风险

会计信息化在大数据应用下能为企业带来会计基础功能之外的财务分析和企业比较应用等助力企业发展的益处,但互联网的开放性环境也带来了一定的外部安全性风险。一是来自财务软件的本身风险,在软件设计和应用上,在基础的编程中可能就存在着一定的漏洞,如果存在着漏洞被利用或者针对软件防护系统被破解的情况,会集体给各企业带来财务信息上的风险。二是来自互联网中针对企业本身的财务信息套取风险。以著名的互联网企业的两大巨头谷歌和微软为例,其电子邮件内容也曾经受到黑客攻击,导致公司信息安全备受质疑,给企业形象和消费者信任度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如果企业面临着超过企业的互联网安保防护力度的黑客攻击,很可能导致企业的会计信息数据的泄露和财务资料的丢失,带来极大的企业风险和损失。

三、大数据下的会计信息化问题应对

针对企业在大数据下的企业信息化应用中考虑的因素和出现的问题,从企业管理和财务部门的角度出发,企业应当在信息化的认识理念上结合专业知识加强跨领域的交互认识。在企业内部对于信息化发展不完全的地方,完善整体化的信息发展,加强安全防护。

(一)加深对大数据与财务信息化的认识

财务部门应当首先了解行业和专业间的大数据发展情况,分析大数据与会计信息化结合利弊,听取专家讲解和建议,在大数据在会计信息化的应用上获取专业知识和实践指导,并结合自身企业情况和财务部门现状进行贴合实际的分析。尤其是对于集团企业而言,大数据内容和会计信息化的结合,有利于集团企业异地办公的协同合作,在信息共享下帮助各子公司和母公司之间借鉴财务解决方案和在相似风格下财务处理的参考,通过大数据和云服务减少人力上的非建设意义劳动,提高对账、业务分析与指导等方面的交流效率和速度,帮助财务部门会计人员加强财务分析与综合功能应用上的学习和研究。通过积极了解经济的整体发展趋势下“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与管理的发展趋向,企业和财务部门应当逐渐认识到互联网应用于大数据工具的重要性,在经济发展和企业管理上不断自我更新发展内容,促进企业进步。

(二)企业内部信息化普及与整合

企业应当在会计信息化基础建设完成下,推进企业内部的信息化模块的统一和整体建设,形成企业内部的信息共享互通体系,帮助企业从宏观上把握整体发展信息状况。对于各个部门而言,能获取其他部门发展信息和进展情况,促进企业内部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企业运行效率,促进各部门信息化下的交流和配合。对于财务部门而言,非财务信息的提供能帮助财务部门在会计信息和数据的处理中对于问题点及时获取业务部门的信息支持,排查可能存在的风险问题。企业应当认识到信息化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促进会计信息化的功能多样化发展,提高财务综合分析功能在财务部门工作中的地位和比重。以对于企业的预算管理内容为例,通过企业信息系统,财务部门能获取各部门的过往预算使用总体情况和内容,做出部门的使用效率分析和比较,提出使用改进并依据过往情况和各部门在企业信息化系统中提交的下一年度的活动计划给出财务部门的预算审批意见,在数据利用和分析中与部门协商尽可能优化的预算方案并提交至管理层审批,提高企业的预算资金使用效率,避免浪费。在资金管理上,利用数据分析直观给出支持与分析原因,加快决策速度并提高了协商效率。

(三)加强信息安全防护

在会计信息化,尤其是大数据利用下,企业在互联网环境中建立互联网安全保障部门或者将互联网安全信息系统外包给具有资质和较高信誉度的安全外包公司,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企业的信息化系统安全,降低企业在互联网环境中的外部侵扰风险。在企业内部,应当对企业的财务等重要部门的信息管理进入准入制度,建立身份权责认证,防止非权限人员被授权获取信息。以设立信息获取门槛的方式来提高企业的内部重要信息安全度,落实内部控制要求。对于企业的信息内容传输,应当分别建立局域网和互联网络连接两条系统,分别用于传输和获取不同保密程度的信息,实施信息隔离,也能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提高企业信息的安全度,同时提高企业对于信息的利用率和工作效率。在重要岗位和部门,还应当设立局域网和互联网连接硬件分离的机制,规定只可使用局域网的电脑和可使用互联网的电脑,遵守信息安全保护要求。在企业内部,应当邀请专业的企业互联网安全应用研究专家和团队帮助建立企业内部的互联网下信息安全使用规范条例和安全控制制度建设,以制度和要求来规范企业内部的信息安全使用行为,以奖惩制度和责任制度推进信息安全要求的落实。

参考文献

[1]彭超然.大数据时代下会计信息化的风险因素及防范措施[J].财政研究.2014(04).

[2]张玲.大数据时代云计算对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冲击[J].电子测试.2013(19).

[3]许金叶,李歌今.ERP构建会计大数据分析平台:企业会计云计算建设的核心[J].财务与会计(理财版).2013(04).

[4]程平,周欢,杨周南.云会计下会计信息安全问题探析[J].会计之友.2013(26).

[5]陈宋生,张永冀,刘宁悦,高文星.云计算、会计信息化转型与IT治理――第十二届全国会计信息化年会综述[J].会计研究.2013(07).

[6]秦荣生.云计算的发展及其对会计、审计的挑战[J].当代财经.2013(01).

[7]刘玉廷.推广应用XBRL推进会计信息化建设[J].会计研究.2010(11).

[8]薛亚平.大数据对会计信息质量影响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12).

企业信息化行业分析篇(9)

关键词:商业智能 财务管理 OLAP

引言

在信息缺乏的时代,企业管理层更多依靠个人经验和智慧进行管理,制订决策。随着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企业管理,使企业管理的效率及劳动生产率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在这样一个信息时代,企业管理者面对的数据和信息都有了海量的增长,而“无知”则会成为现代企业管理与决策的最大威协。据IBM估计,全球每天在线的数据为2EB,而在脱机的媒体中数据则是在线的30倍之多。这无疑将对企业搜集、管理、分析整理数据,以提供它们进行管理所需要的必要信息进而快速做出正确的决策方面增加新的难度。

如何帮助企业管理层在最短的时间内面对海量的数据做出最为快速和科学合理的反应和处理,以提高企业管理者的决策水平,从而获得新的竞争优势,将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而商业智能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方便了企业管理者高效利用数据,真正实现以数据分析和处理的智能化决策,为企业的智能化财务管理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商业智能技术应用于企业财务管理的战略意义

(一)企业实现战略目标的内在需求

战略目标是对企业战略经营活动预期取得的主要成果的期望值。战略目标的设定,同时也是企业宗旨的展开和具体化,是企业宗旨中确认的企业经营目的、社会使命的进一步阐明和界定,也是企业在既定的领域展开战略经营活动所要达到的水平的具体规定。

随着计算机技术 、通信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与应用,账务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信息化的层次在不断演进,第一个阶段是单一部门的信息化,其应用效果主要是单项工作的自动化,这个阶段的财务软件属于记账型财务软件;第二个阶段是跨部门的信息化,这一阶段对应的财务软件是核算型财务软件;第三个阶段是企业级的信息化,这一阶段强调企业整体动作能力的提升,对应的财务软件是管理型财务软件。

随着信息化向纵深方向发展企业的战略目标与财务信息系统目标能更好的整合,企业的业务流程更趋合理,提高企业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整合优化企业资源的配置,从而达到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实现的目的,对企业长期战略目标的实现具有积极的作用。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能够促进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改进管理模式以适应财务信息化的要求,商业智能技术能够实现财务管理数据深层次描述和指标分析 ,挖掘出财务数据中深层次的信息并发现企业所存在的问题,使财务数据得到有效地利用。

(二)提高企业财务运营分析的质量

随着信息化的全面展开,各组织基本实现了管理的现代化、智能化、一体化。信息化的层次从MRP、MRPII、ERP到CRM,每一次变革都极大地推动了企业信息化的升级和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组织实施了财务信息化之后,在组织内部财务数据的准确、可靠、真实地以电子形式存储在有关文件之中,这些数据不但可以进行数据之间的运算处理,而且具有数据统一性、完整性、安全性的特征。对外报送的数据多数是以报表为主,获取容易,通过利用商业智能技术对组织内部数据及相关企业的有关数据进行全面分析,加强组织内部资源的优化配置,优化经营决策的制定,控制利润目标以及经营成本费用,企业财务信息的统一标准化收集和处理,进而提升组织财务管理效率和财务运营分析质量。

(三)对于促进企业提高经济效益有现实意义

传统的财务管理系统可以分为三个层次:财务战略管理、财务业务管理和财务业务作业管理。其中,财务战略管理是企业财务资源,建立并维持整个企业财务运营秩序,从宏观层次规划企业财务的发展方向及路径;财务业务管理层是对企业的财务资源、计划等进行管理;财务作业管理层是直接帮助员工处理具体的财务业务数据。商业智能并不是完全传统的管理职能,而是以智能化的方式对现有的管理模式进行改造,其主要目的是将人工智能和技术因素进行高效和智能整合,使企业变得更加“聪明”。

商业智能虽不能给企业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但是它可以为企业带来经过科学武装的管理思维,提高决策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并能及时发现问题,这些都是企业提升经济效益的基础和关键。

商业智能的内涵及基本思想

商业智能(Business Intelligence)自1996年首次提出以来,其内涵也随着商业理论、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更新。目前通常认为,商业智能是指利用已有的数据资源做出更好的商业决策,也就是说从数据中提取有效的信息,从信息中及时地发现知识,为人类的思维决策和战略发展服务,尽量减少管理决策中“凭经验、拍脑袋”的风险和隐患。

商业智能作为跨学科的新兴领域,它是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与新兴的管理理论、管理方法结合的产物,在技术方面,普遍认为商业智能的技术体系主要有数据仓库(Data Warehouse,DW)、在线分析处理(On-line Analysis Process,OLAP)以及数据挖掘(Data Mining,DM)三部分组成,首先数据仓库是BI的数据存储技术,是面向主题的、集成的、随时间变化的稳定数据集,支持管理决策过程。它能够帮助企业以一种合理的方式整理各个业务处理系统积累下来的历史数据,并在整个企业内部实现信息共享。其次在线分析处理技术OLAP(Onlineanalytical Processing)是一种数据分析技术,侧重于对分析人员和高层管理人员的决策支持。它是让管理者对海量数据进行浏览分析的工具。最后数据挖掘技术(data Mining ,DM)是应用一系列技术从大型数据库或数据仓库的数据中提取人们感兴趣的信息和知识,目的是帮助决策者发现数据潜在的关系,寻找经营者忽略的要素。因此从技术层面上讲,商业智能不是新技术,它只是数据仓库、OLAP和数据挖掘等技术的综合运用,所以商业智能也可看成是一种信息化解决方案。

商业智能技术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

(一)商业智能技术与财务管理系统结合的优势

账务管理的发展经历了财务手工管理、财务信息管理和财务智能管理三个阶段,其中财务手工管理的时间比较长,财务信息管理方兴未艾,财务智能管理崭露头角。财务手工管理主要是有关人员依靠自己的经验和直觉进行推断或假设最后作出决策,依靠经验和直觉办事,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对未来只能进行假设和推断,容易形成名人效应和品牌优势,但难以应对复杂的环境。

财务信息管理阶段是管理层利用信息技术(计算机及其辅助工具)对数据进行采集、筛选、提炼、统计、汇总。工作效率高,数据处理能力强,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客观性和可靠性。但该阶段只提供财务管理处理结果反馈,对信息的发掘不深,只见过去和现在,不见未来,提高工作效率的对象仅限于管理层和执行层。财务智能管理阶段通过人工智能与计算机的有机协调,利用业务知识和信息技术分析、集成信息,获得相关知识;提供预测数据;实现人工智能化科学化、机器智能化和企业智能化。这个阶段获取的信息具有整体性、深刻性、科学性、灵活性、预见性、敏锐性等特点。

智能财务管理是建立在财务信息管理基础上的,具有客观性、科学性,能进行快速、综合的分析,获得的信息容易共享,能形成明确的财务管理模型,对未来的预测具有可靠性。智能财务管理能利用业务知识和信息技术对信息、企业过去的行为和企业的发展情境进行分析集成(而不是简单的统计、汇总),挖掘出潜在的规律,将信息转化为有用的知识。这是智能财务管理优越的关键所在。

智能财务管理包含财务管理所有知识,它将财务管理所有相关数据存储在数据仓库中,能明白过去(活用历史数据)、清晰现在(进行实时管理)、洞察未来(预测数据),给财务高层决策者全面直观的视图,把企业积累的财务业务数据真正转变为有价值的信息。

(二)智能财务管理系统

首先,智能分析型财务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是支持数据仓库的应用,能实现OLAP智能数据的挖掘分析,包括更细致的财务报表,支持进行财务状况的结构分析、财务状况的比较分析、财务状况的趋势分析、损益结构的分析、损益比较的分析、损益趋势的分析、现金流量结构的分析、现金流量比较的分析、现金流量趋势的分析等主要财务指标的分析功能。将一改传统财务软件只重视管理反馈,忽视数据挖掘与分析,将企业过去长期被忽略的多种形式的历史数据进行深度挖掘、清洗和整理,能对企业财务和经营管理数据进行多维、多点的在线分析,生成智能化立体透视的分析图表,能够对财务数据进行智能分析、预测和报告,并将这些分析和预测的结果形成报告提交给企业决策者。它强调快速准确的财务控制与分析,以实现经营决策支持为主要目的。

其次,商业智能技术应用于企业财务管理形成财务软件,可将企业要考核的指标进行量化,通过智能化分析实现管理指标的可视化直观显示、集中的显示出财务目标和非财务目标之间的平衡,使长远目标和当前行动能协调一致,从而能辅助企业提高管理水平。报表是企业用于提示管理问题的有效工具之一,但是传统意义上的报表往往基于二维空间的书面性,形成一份会计报告耗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力。当收到财务报表时为时已晚,流动性太差,商业智能技术运用于财务管理则提高了传统报表的效率,有利于中深层次的问题的在线分析,同时在需要的时候可以挖掘细节;还可以提供从不同角度分析数据的能力,促进了分析的效率。

最后,商业智能技术应用于财务管理是一种企业信息集成解决方案,与企业其他的应用系统,如企业资源规划(ERP)、客户关系管理(CRM)、供应链管理(SCM)、办公自动化(OA)等系统之间均具有数据接口。同时,这些系统也为商业智能提供了数据源,但智能财务的价值又在这些系统之上,因为智能财务可以发现数据背后隐藏的商机或威胁,获得洞察力,帮助了解企业和市场的现状,把握趋势,识别异常情况,认清可能正在对企业的业务产生影响的行为及影响程度。

总之,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互联网技术及数据库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核算及管理层的会计信息系统会不断完善,企业积累的原始数据会越来越多,企业会形成更大规模的数据库和数据仓库。将商业智能技术应用于企业财务管理系统,有利于从数据仓库中的海量数据筛选出有用的数据,完成转换处理,为决策者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使管理者能够从多维度全面快速把握企业整个盈利状况,进而提高企业财务管理的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企业信息化行业分析篇(10)

前言

随着国有水平的提高,以及世界范围内信息化程度的日益加重,信息化已然成为了全球性的主流传播方式,而作为企业而言,无论是在进行市场调查、产品买卖、人员管理、资金调动等各个方面,都已然与信息化紧密的联合在了一起,尤其是近年来的电子商务的发展,更是提升了信息化在企业当中的影响因素,所以基于此,笔者依据多年经验,就此问题进行延伸,详细的分析一下信息化带给企业的诸多影响,以及其中的典型相关分析。

1 企业信息化成熟度评价指标

实现企业信息化需要有三个条件,第一就是保障企业内部关于信息化的基础建设完善;第二企业信息化过程发展当中的成熟性;第三信息化作用于企业发展时的发展空间,所以基于以上三点信息化在企业当中的发展态势,我们将信息化的成熟度评价指标具体分为两点:1)基础。信息化基础包括基本通讯配置、局域网、网站的建设、Internet应用等,是实现企业信息化的前提。2)应用现状。信息化的实现不仅需要强大的基础设施支撑,还需要灵活的人员操控,所以应用水平也是信息化检验的必要前提,是企业信息化评价的核心内容。

2 企业信息化成熟度的影响因素

作为企业来说,是面对社会的一种综合性发展机构,所以它不仅有内部的自身原因还有外部的影响因素,所以分析信息化成熟度的影响因素就必然要从其内部与外部一同着手。1)内部员工因素。企业是一个极为强调等级制度的综合提,从最上层的决策团体到中层的管理团体到下层的生产运作团体,有着相当严谨的等级划分,而无论是哪一个阶层在如今的信息化社会当中,其对信息化的掌握程度,都将影响到企业本身的发展。2)息化规划。信息化无论是作用于企业还是作用于任何一个机构团体在运行之初一定要考虑到对其本身的规划,以及统筹的安排,最终通过实验运行才能在企业当中推广,因为信息化完全是一种新的融入形式,所以无论在融入的过程当中带给了企业何种的帮助,在融入之初也难以避免大量的资金投入以及人员的培训,这对于企业来说无疑是一项涉及内部发展的改革,所以建设有效的统筹安排是促使其走向成熟的重点因素。3)投入因素。在实行信息化的同时,就意味着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无论是在运行、管理、维护等任何一个方面都标志这有新的资金投入以及人员培训等等一系列的问题,此时企业内如如果缺乏有保障性的投入,也会对信息化的建设产生重大影响。4)投资方向。信息化并非是企业运转当中的一个配件,以今时今日的信息化发展效果来看,其已然成为了可以左右企业发展甚至是主导企业发展的一项重点因素,所以企业的投资方向是与企业信息化发展密不可分的,如何平衡、调节、利用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信息化发展的又一重点因素。5)规范化因素。良好的制度发展、良好的管理实施效果,是左右信息化的发展因素之一,在企业当中,信息化是唯一不受部门牵制的企业运行要素之一,它作用于任何一个发展部门的同时,也就相对的自身性的强调了规范的重要,只有规范的信息化管理才能促进企业内部的发展。6)政府方面支持因素。一些中小型的企业在发展的过程当中没有一定的财力来进行信息化的建设,另外政府对于外部信息化建设的发展,都直接表现了政府支持信息化发展的重要行,这也是信息化发展成熟的重要力量。7)外部环境因素。企业信息化水平可能受其外部环境信息化水平的影响,这是基于企业的自身发展空间所设定的,属于不可逆性质。8)软件产品适用性因素。企业信息系统的应用离不开软件产品,而软件产品对企业的适用性是企业信息化是否成功的重要因素。9)信息化管理咨询因素。信息化的过程其实就是个管理咨询的过程,企业在进行信息化之前要进行信息化管理咨询,对提高信息化的成功具有重大作用。

3 信息化成熟度典型相关分析

通过对企业信息化成熟度指标及其影响因素的典型相关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企业局域网建设水平、电子商务的应用水平,与合作伙伴系统的衔接能力与企业领导对信息化的重视程度,企业员工的信息化技能,企业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资金投入力度典型正相关。因此,企业领导越是重视信息化的建设、提高企业员工的信息化技能、加大企业对信息化的资金投入力度,将有利于企业的局域网建设和电子商务的发展,从而提升企业的信息化成熟度等级。

2)企业的网站建设水平、生产的自动化程度与政府对企业信息化的资金支持程度,政府对企业信息化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客户、供应商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典型正相关。因此可以得出,政府和企业的上下游伙伴在企业的信息化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政府应意识到自身对企业信息化的作用,并加大对有潜力、没能力进行信息化的企业以资金支持,从而提升企业的信息化成熟度等级。

3)系统间信息共享程度与企业管理制度现状(X51)以及企业是否鼓励部门间联合开发项目的程度典型相关。因此可以得出,企业若想让自身成为一个信息畅通的有机整体、杜绝“信息孤岛”现象,就应该建立企业的管理制度,同时鼓励、加大部门间联合开发信息系统。总之,企业信息化成熟度可以从企业局域网建设水平、网站建设水平,以及企业生产过程的自动程度、系统间信息共享程度、与合作伙伴系统的衔接能力、电子商务的应用水平等方面来评价。而企业的信息化水平主要受企业领导的重视程度、员工的信息化技能、企业的信息化资金投入、企业管理制度现状、部分间的合作状况、政府对企业信息化的资金投入、政府在信息化中的作用以及客户和供应商的信息化水平影响。

结束语

信息化的成熟度不仅与上层的重视、政府的投资力度有关,并且与企业的信息化投入、管理现状等一系列的现有制度息息相关,所以针对这些问题,我们不仅要提升现有信息化在企业发展当中的作用,还要针对信息化的具体发展方向以及与企业紧密联合性进行相关的成熟度分析,以此才能有利于信息化在企业当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国青,吴瑞鹏,郭迅华.中国企业信息化中的关键因素研究[J] .南开管理评论,2007 (3):12-16

上一篇: 加强企业网络安全 下一篇: 国有经济功能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