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与文化管理汇总十篇

时间:2024-01-03 16:49:52

艺术与文化管理

艺术与文化管理篇(1)

艺术管理专业是一门新生的管理专业,有着极佳的就业机会和前景。要想学会管理艺术,就要对艺术本身有一个很深的认识,大部分的人对于艺术本身的认识还是很浅的,只是很单纯的认为艺术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很强,因此很难能够把握住艺术本身要表达的思想内涵。因此就更不能够理解艺术要怎么管理,还会提出疑问,就是艺术也是需要管理的?什么样的人才适合去学习艺术管理?我们要知道万事万物都是有一定的生存法则,艺术无一例外,这也是这个专业在各大院校越来越被学生认可的原因。

我们在艺术管理专业所设立的教学课程除了基本的专业课和文化课的同时还要加大对于艺术营销、知识产权、文化法规等多个方面的课程教学。既然要学会管理艺术,就要对艺术有着全方面的了解和认知。我们知道单纯的拿管理来说,它就是一门涉及面很广的专业,往大了说作为一名管理者,你不仅要对于所涉及的行业一定要有很清楚的了解,还要具备作为一名管理人员的基本素质,所以管理学是不可少,那么公关学和广告学等的基本常识也是需要了解的。因此在教学的课程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的知识面广,同时还要加大实践的力度,多参加艺术类的策划与执行工作和市场调研的活动,增加自己的实战能力。这样才能在不断的实践中发现和改革教学上的不足,积极的进行创新,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艺术文化。

说到艺术文化,我们前面说到艺术,是一种文化现象,大多为满足主观与情感的需求,也是日常生活进行娱乐的特殊方式。它是一种文化显现,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集中体现了国家和民族的品格。文化产业的突起,显示了经济发展的运动规律,也是一个必然的结果,国内外的艺术市场全面的升温,但由于在我国文化市场还处在一个发展初期的一个阶段,其产业体系也没有完全的形成,因此,在我国有着很大的潜力市场。文化体制的改革,是将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团结起来,积极的推动民族文化的发展。

这里延伸出一个文化体制的问题,所谓的文化体制就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中文化产品的生产、管理和传播的具体形式和运行方式。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文化体制,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体制的变革相应进行。按照指示我们当前的文化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已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发展文学艺术坚持以人为本,做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和文化氛围,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的、健康的、繁荣的快速发展。要深入的加强文化体制改革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的文化强国,在文化体制改革的试点期间,我们取得很大的成效,首先在认识和思想上得了统一,认识到了改革的必要性,其次在对文化单位进行的结构调整,是民族文化艺术和优秀的高雅艺术的了政府的支持,从而蓬勃发展起来,再就是各个文化管理部门开始认真的贯彻行政执行法,进一步的完善了政府的职能。

在不断的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同时我们也注意到了一些问题,我们知道一个国家的发展靠的是经济,这是一个国家的硬实力,但是整个民族的文化水平则代表了整个国家的软实力,民族文化特别是民族文学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的支持,没有国家的支持一味盲目进取是不可行的。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价值之一就是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文化学理论,对于我们国家的文化建设而言,是很不理想的,首先体现在教育上,各大院校虽然把它列为文化课,但在的实际的教育过程中,只是单纯的讲出理论,并未从理论真正的延续到实践应用上来。我们之前说文化是艺术的显现形式,因此这对于在教学上我们所设立的艺术管理专业,不仅是要培养学生的独立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不能只注重艺术文化的分类和发展,我们还要重视我们的艺术文化环境和市场,这样才能整整的用理论的角度来解决实际的问题。

理解了文化环境的重要之后我们更要明确的目标是如何将我们所设立的艺术管理专业与现在的文化体制相结合,使我们的学生能够更清楚的看到未来的发展前景。

艺术与文化管理篇(2)

文化艺术档案是指文化艺术单位和艺术工作者在艺术创作、艺术演出、艺术教育、艺术研究、文化交流、社会文化等工作和活动中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实物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都是宝贵的文化遗产。艺术档案工作是文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档案工作的组成部分。而乡镇文化站属国家设立的最基层的群众文化事业单位,它的基本职能是组织与辅导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等。那么,怎样收集管理文化艺术档案及发挥它的作用呢?笔者深入所在市24个乡镇综合文化站进行调研,现就乡镇文化站文化艺术档案管理与作用,浅谈一些自己的认识。

一、乡镇文化站文化艺术档案收集与管理

(一)现场收集资料是保证艺术档案完整性和真实性的基础在平时工作和交流中

一些文化站经常出现,每年开展的群众文化活动挺多,但是资料不全,没有什么资料可归档。其实,乡镇文化站群众文化艺术档案材料的归档范围非常广泛,它包括文学创作、艺术表演、美术、摄影、社会文化、艺术研究、艺术教育、文化交流、个人艺术等活动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艺术材料。除公文、计划、讲话稿、记录、剧本、手稿等文字材料外,还有群众性的器乐、声乐、舞蹈、戏剧、曲艺、美术、书法、摄影等活动及成型的舞台美术、灯光音响、服装、造型艺术等的设计图谱,声乐与器乐的曲谱,舞蹈、戏剧等的场记图谱,录音带、录像带、照片、画稿等等,不胜枚举。那么,怎样收集这些资料呢?笔者认为,主要要做好现场跟踪收集工作。

历史真迹是艺术档案的本质特征。所谓“历史真迹”就是记录历史的真实踪迹,它不是事后编写和随意收集起来的,而是“第一手材料”,是“历史的原始的记录”。艺术档案要保证其真实性,就必须重视艺术档案收集的现场跟踪。那么,何谓“现场跟踪收集”呢?笔者认为,所谓现场跟踪收集就是档案收集要与艺术活动实施过程同步进行。群众文化活动一般不可能“复制”,许多活动离开了现场,就无真实可言。群众文化活动是为适应社会与群众需求而举办的,是人民群众自愿参加、自我实现、自我进行的。每次活动不是简单地重复,而是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并不直接体现为文、形、声而“凝固”下来。因此,群众文化活动的艺术档案,需要人们在活动过程中自觉地把流动的要素同步转化为多样化的艺术档案形式。例如万隆乡举办“2014魅力万隆文化艺术节”活动,身为文化副站长兼档案管理员的我,要同步收集筹备阶段整个策划活动的策划书、会议通知、会议照片、专家论证资料和活动现场照片、图像、录音带等,进行多角度、多方面的收集,使这项活动的档案保存更加完整,为以后举办同类活动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艺术档案现场跟踪收集,并不是说要求档案管理人员必须深入任何活动的第一线。在一定范围内的同步收集资料。因此,追踪艺术活动的轨迹,及时收集全部有价值的艺术档案,是保证艺术档案完整性和真实性的基础。

(二)加强管理是提高艺术档案利用率的基础

一个乡镇文化站往往是由一个内部和外部主要业务骨干群体支撑,以个人为基本单位整理艺术档案,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艺术档案的分类、整理过程中,应遵循艺术材料的形成规律,保持艺术材料之间的有机联系,便于保管和利用。

1、提高对艺术档案的思想认识。一般乡镇综合文化站大都重视文化活动而忽略档案收集管理工作,活动结束意味着所有工作的终结。所以,加强艺术档案工作是所有乡镇文化站必须要补上的一门课。要加强《档案法》学习,文化站不但要建立规范的档案室,配备兼职档案人员,还要制订艺术档案管理办法和规定,开展艺术档案的收集、整理工作,实行艺术档案的集中统一管理,积极为本单位艺术生产服务,积极创造条件实现艺术档案管理现代化,以保证日后的档案质量。

2、加强文档统一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只有文件管理标准化、规范化,档案管理才能够继承其结果,顺利展开,如果文件管理无章可循,紊乱不堪,将直接使档案管理各环节陷入忙乱无序状态,影响整个综合管理系统整体功能的发挥。因此,必须强化文件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严格规范揭示文件内部特征和外部特征信息的各项数据,为推行现代化管理服务。

3、加强对档案管理员业务素质培训,尤其要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培训。现代化管理的形势要求档案管理员不仅要具有基础的文化科学知识、丰富的档案专业知识,还必须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熟练运用电子计算机及现代化通讯设备来进行文件管理和档案管理。笔者所在乡镇综合文化站,下大力气,开展了现代信息培训,并安排专人去省级培训班学习,学习现代档案管理意识和现代档案管理技能,这也是推进乡镇文化站艺术档案管理进程的一项关键性工作。

二、文化艺术档案的作用发挥

概括地讲,文化艺术档案的作用有两个方面。一是凭证作用;二是参考作用。对乡镇综合文化站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文化站或个人历史的真实、全面的反映。文化艺术档案与每年编写文化大事记一样,它能全面、客观、真实地反映本地文化站或个人工作的历史原貌,也是一个文化站或个人的工作实绩见证。

二)文化站或个人维护自身权益的重要工具。一旦发生纠纷,主要指作品或艺术成就纠纷,艺术档案便成了维护自身权益的有力佐证。

三)规范管理的基础。文化站虽然人少事多,但没有规矩也难成方圆。有了文化艺术档案作支撑,文化站进行规范管理就有了基础。

四)积累和传播知识的重要载体。文化艺术档案不但能积累乡镇文化站搞文化艺术活动的经验,更是传播艺术知识的重要载体。文化站如果能每年把文学创作、艺术表演、美术、摄影、社会文化、艺术研究、艺术教育、文化交流、个人艺术等活动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艺术材料进行分类归档,那么下次搞活动就有了借鉴材料,对于创新活动载体意义重大。

综上所述,要做好文化艺术档案工作,收集是关键,管理是重点,乡镇综合文化站自觉把艺档建设放到重要位置上来,加上档案管理人员的不断努力,乡镇综合文化站艺术档案管理水平一定会有较大的提高,乡镇文化站艺术档案才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艺术与文化管理篇(3)

 

一、艺术管理专业建设现状分析

 

从全球角度来看,艺术管理专业的设置与发展,深受全球文化产业发展影响。文化艺术产业和文化事业的蓬勃兴起,对艺术活动的需求逐渐增加,而这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艺术管理专业的产生和前进。自21世纪以来,我国文化艺术市场也得到了迅猛发展,而这势必推动文化艺术管理专业发展。现阶段,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一部分,而在这一背景下,培养优秀的艺术管理人才也成为一种必然要求。尽管我国有大量高等院校培养了大量艺术人才,然而艺术管理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由于文化艺术的专业要求,需要具备相对应的艺术知识能力结构。

 

(一)学科建设定位不明确

 

艺术管理专业作为一门复杂、新兴学科,其学科建设定位仍然存在一定分歧。艺术管理专业究竟是艺术类学科,还是管理类学科,并没有明确定义。各大高校真实看到了这一行业存在的巨大人才缺额,并没有弄清楚该学科的建设方向和具体定位。这就需要我们明确学科定位,通过清晰的学科建设定位,从而制定明确的培养目标。要培养学生将具体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能力,充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课程设置存在一定问题

 

艺术管理专业在课程设置上需要进一步完善,课程设置安排并不合理。作为新兴专业,眼下,整个艺术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整个专业课程正在不断探索。我国并没有明确制定关于艺术管理设置的具体课程标准。授课方式和内容还是借助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和内容,由于对艺术管理的概念认识不到位,大部分学校所制定的艺术管理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安排并没有经过科学的论证,整个方案缺乏合理性、系统性。

 

(三)缺乏强有力的师资团队

 

一方面,由于艺术管理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以往的艺术管理工作者,所吸取的经验和理论只是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所学到的。并没有接受过系统培训与学习。从而致使专业的艺术管理教育者极为匮乏,这就造成了艺术管理教育者的不足。另一方面,相对其他学科来说,艺术管理学科专业相关的书籍也极其有限,没有足够的优秀教材和知识体系供学生学习和参考。同时,由于艺术管理专业普遍开设较晚,在专业管理上,也缺乏一定的延续性,从而师资队伍薄弱,整体发展困难重重。

二、文化艺术管理专业建设发展的具体措施

 

(一)明确专业学科构建归属

 

目前,开设艺术管理专业的高校不仅有综合性大学,也有专业类院校。但不同高校在这一专业生源录取上的政策存在明显区别,有的高校依据管理学标准来录取生源,但有的以艺术类生源录取。而生源归属的不统一,也使得培养目标和方案制定困难。同时,关于这一学科学院归属上,有的高校从人文素养、文化管理等角度出发,将这一专业放在了管理学院或者人文学院。而有的高校则认为,在针对这一专业学生培养过程中,更应该重视艺术方面的培养,因此将文化艺术管理专业归属在艺术学院。但是,正确的艺术管理学科建设方针应该是以艺术学为基础,通过管理学的合理指导,最终实现复合发展、培养综合性人才。而坚持以艺术学为基础,才是实现这一专业长远发展的关键,只有构建在艺术学科,才能在学科发展过程中具备基础,而不是脱离了具体实际。

 

(二)合理安排教学,优化具体课程设置结构

 

想要培养高素质的文化艺术管理专业人才,就要重视课程设置,合理、全面的课程设置是我们培养优秀人才的关键和核心,通过优化课程设置体系,从而构建全面、系统、体系化的文化艺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适当调整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比重与数量,重视实践课程的发展,从实际出发,优化具体课程设置结构。而要实现这一系列培养目标,就需要根据高校的实际情况来设置,依托已有教学资源,开放、合理地设置课程。一方面要重视艺术方面知识的培养与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还要重视文化课的学习。二者不能偏。

 

(三)优化课堂结构,改革教学互动模式

 

在现阶段发展形式下,传统的课堂教学课程已经无法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要想培养更多符合和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就需要不断创新改革,通过优化课堂结构、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最终实现人才培养的最大效能发挥。随着我国文化产业的迅猛发展,今天,文化产业已经成为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实现我国文化事业的全面、持续发展,必须要培养既具备有管理能力、决策能力的人才,同时也需要具备创新思维。

 

传统课堂上,我们基本推行的是“填鸭式”教学,教师在课堂上一味讲解,并不顾及学生感受。而要想培养有创造力的人才,就需要将课堂核心由教师转变为学生。而教学方式也应该由灌输式转化为引导式教学方式。通过合理的课堂教学方式改革,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实现良性互动。在这一教学模式下,课堂气氛更加活跃,教学氛围更加适合学生成长。

 

(四)重视理论学习与具体实践相结合

 

艺术管理活动,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这一学科的成长和发展离不开实践,许多灵感都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实践过程中产生的。这就需要各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对实践能力培养的投入。而在这一过程中,要积极鼓励学生参与,要引导学生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检验理论,丰富和发展自身成长经验,以实现最大进步。

 

(五)加大资源投入,构建合理高效教育培养体系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师资力量存在一定不足和缺陷。而要想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就必须重视资源投入。一方面要重视资金投入力度,重视教材的编写,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更多优秀书籍资源。而另一方面要重视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学生成才离不开合理的引导人和教育者。而在这一过程中,要合理协调利用教育资源,最终实现教育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三、结语

 

艺术与文化管理篇(4)

“文化产业”这一术语产生于二十世纪出,泛指一切文化意义的创作与销售。我国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文化产业这一新兴的产业在国民的生产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在国家产业体系中的战略地位也得到了提升。随着各国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国家之间的竞争加剧了,而在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当代社会,文化实力已然成了国家之间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了在国际竞争中占得先机,提升国家的综合国力和竞争力,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势在必行。

在国家越来越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下,为了时刻紧跟国家政策的先进导向,新世纪以来国内的众多不同层次的高校都纷纷开设了文化产业管理这样一个新专业,并且因为这一新兴专业瞄准了市场、能够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学生都愿意报考,此类专业还在不断扩大。艺术类高校与普通的高校不同,由于招收的大多是艺术类的、具有艺术特长的学生,其在办学的方式、理念和目的上都具有特殊性。近年来,全国各地的艺术类院校也都开设了文化产业管理这一专业,旨在结合艺术学校的特色,培养先进的、优秀的文化产业管理人才,满足社会和市场的需要。然而,由于文化产业管理是一个新兴的专业,不具备可借鉴的办学经验,艺术类院校对于此专业的建设又要结合实际情况与普通高校有所不同,如何建设和改革艺术学校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成了国内外广大教育工作者不断思索探究的问题。本文笔者以全局性的眼光,结合自身的调查研究和经验总结,为艺术院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建设与改革提出了几点思考。

一、艺术院校开设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分析

(一)在艺术方面特长的优势

文化产业囊括了文学艺术创作、音乐创作、摄影、舞蹈、工业设计与建筑设计等多方面的内容,文化与艺术是息息相关、不可分离的,文化产业的很多组成部分都与艺术有着直接或者间接的关系。这就使得相较于普通高校而言,艺术学校在犒设文化产业管理这一产业时有了自己独特的优势。艺术学校的学生往往从小就专修一门或者两门艺术类的课程,加上在学校内接触到的大量的专业化和系统化的艺术类课程的培训,艺术学校的学生在艺术方面有更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而对艺术方面的相关技能的熟练掌握能够有效地为文化产业管理服务,这就使得艺术学校在开设文化产业管理这一专业时有了较好的基础和优势。

(二)在文化理论知识方面的劣势

由于所招收的生源不同,相较于普通高校,艺术类学校在开设文化产业管理这一专业时有一个很大的劣势就是在文化理论知识方面的欠缺。要学好文化产业管理这一专业,学生掌握大量的文化理论知识是必须的,能够为他们的实践提供理论指导。然而由于艺术类院校的学生从小就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艺术课程的学习上,甚至还有的学生就是因为文化课程不过关才走上艺术这一条路这些先决条件的存在使得艺术类学校的学生在文化课程学习和掌握方面有所欠缺,存在着文化理论知识不过关的问题,这就为更好地开展文化产业管理专业造成了不小的阻力。

(三)国家文化产业从业人员不足的机遇

艺术类院校开设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有一个很大的机遇就是国家在文化产业方面相关的从业人员远远不足,急需相关的人才进入社会。新世纪以来,为了迎合国际产业发展的趋势,同时大力发展国内的第三产业,优化我国的产业结构,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和综合竞争力,我国将文化产业的发展摆到了一个相当重要的战略地位。然而,文化产业毕竟是一个新兴的产业,在此之前高校并未有针对性地开设过此类的专业和课程,导致了社会上缺乏专业知识过硬的从业人员。为了保证文化产业能够运转,只能以次充好,将专业人员吸纳进这一产业。可是即便如此,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其规模的扩大,是必须要更多的从业人员,这就为艺术院校开设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提供了机遇。

二、艺术学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建设与改革的思考

(一)明确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的目标

要想有效建设文化产业管理这一专业,首先就要明确这一专业的专业定位,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把握专业发展的方向。我国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开设的时间不长,还处在“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阶段,缺乏实践经验。艺术类学校在明确专业定位是切忌跟风普通高校,必须要注重结合自身艺术类院校的办学特色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综合多种因素制定出专业的定位。在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时也要认清在艺术方面有特长而在文化理论知识方面有欠缺这一学生的现实,要制定出适合学生的发展计划。

(二)加强师资力量的建设

新兴专业要想取得良好的发展,师资力量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正因为专业的开设缺乏可借鉴的经验,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对学生的发展起着很大的影响作用。艺术学校要结合自身学生艺术方面又特长、文化理论知识方面有所欠缺这一实际情况,以广阔的视野面向全社会招收文化创意产业的专业教师,同时加强对校内已有的教师的专业技能培训,增强他们教学的针对性和先进性,要求能够巩固学生在艺术方面的特长,并且充分发挥这一优势,还要对学生加强文化理论知识方面的培训,使他们的优势最大化、劣势最小化,增强他们的竞争力。教师要认清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和市场需求,在培养学生是有一个良好的定位,打造出更具有竞争力和专业技能的学生。

三、总结

在二十一世纪,文化创意产业有着无穷的发展潜力,艺术类学校在开展文化产业管理这一专业方面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这就要求他们必须充分利用这些优势,明确专业目标和人才培养计划,增强专业建设的实效性。

艺术与文化管理篇(5)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7.10.062

在全球化进一步深化推进的教育背景下,高等教育的模式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学科与学科之间,专业与专业之间的界限日益淡化,双方之间的交叉与融合性愈加突出和明显。在该背景下,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要求就越发严格,由此艺术教育也越发得到重视和关注。艺术教育对于发展学生思维、情感、创造力和培养学生的情操具有重要作用,通过丰富对学生美和艺术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极为突出和重要的作用。在高校中,艺术社团一直是非艺术类专业的学生接受艺术教育和熏陶的重要载体。艺术社团的发展状况也直接影响对大学生的受教育情况,同时也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成效以及对大学生长远的发展也将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在高校内关注艺术类社团的发展,对其进行合理地规划,科学的管理,将具有深刻的意义和影响。

随着国家素质教育目标的全面推进以及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和《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的精神,艺术教育在高校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发挥着越发重要的作用。艺术社团作为高校学生自发性艺术素养培养的重要载体,可以较好地弥补高校艺术教育的天然弱性,可以更好地走近每个学生群体中,更深入地对学生进行艺术文化素质的培B。农科院校作为以传统农林牧副渔等专业为核心的综合性院校,学生大多从事自然科学类专业,因此人文艺术类的素养培养存在一定的短板。因此,重视在农科院校中的管理和建设,有利于更好地发挥艺术社团的作用,更好地推动农科院校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1完善大学生艺术社团建设的重要性

1.1 大学生艺术社团建设是农科院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载体

从高等教育发展改革趋势看,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高校里的艺术类社团为大学生提供了发展艺术兴趣,提升文化修养和素质,展现自我的平台,同时还满足了来自不同学科专业背景、不同层次的大学生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为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因此,在农科院校内加强对大学生艺术社团的管理和建设,是提升人才培养素质的重要载体。一方面,可以减轻当前大学校园艺术、精神文化缺失的问题,还会带给学生自我展示和兴趣培养的舞台,弥补以往应试教育阶段带来的一些艺术素质薄弱和缺失的问题。另一方面,可以从社团的有效管理和建设出发,为全方位育人提供一个坚实有效的平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2加强大学生艺术社团的管理和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有力抓手

由具有相同艺术兴趣爱好的学生自发组建的学生团队即艺术社团,以其独特的艺术特质以及活动形式的开放性,已成为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通过艺术社团举办的各类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社团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们的课余生活,而且还营造了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在高校学生社团组织建设中发挥了很好的示范和带动作用。此外,艺术社团由学生自主管理、自我发展、自我服务构成,因此可以很好地提升和增加学生个人能力,促进校园文化育人功能。

2 农科院校大学生艺术社团建设现存问题

虽然大学生艺术社团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大多数院校都给予了高度重视。但是,农科院校由于缺乏长期积累的经验,以及软硬件配套设施不足等因素,导致大学生艺术社团在农科院校建设面临着“制度―硬件―队伍”三大困境。

2.1制度困境:社团管理制度缺失,有待健全

在调研了解的五所农科院校中均发现艺术社团没有系统化、规范化的规章制度,因此大多数艺术社团均处于“自由发挥”的状态。这主要体现在,没有明确的社团成员招募的规则明细、成员的管理制度,以及社团活动的整体规划运行等。

此外,从社团成员的管理从属关系来看,仍存在分工合作不明确的问题。在社团中包括社团干部和普通会员两类学生,但由于学生们对自己的身份和定位不明确,因此经常会有部分社团干部未能按照要求完成相应的工作。同时,社团内划分为多个部门,部门之间的联系以及合作也较为松散,缺乏整体的核心力。

2.2 硬件困境:活动场所,配套设施不足

与其他兴趣类社团不同的是,艺术社团各类活动的开展需要有相对固定的场所,而且很多艺术社团还需要有相配套的器乐设施。但是从目前了解的现状看,绝大多数的社团都没有固定的活动场所,即便有也仅能满足基本开会需要,无法进行日常训练或者排练节目。

同时,由于经费有限,很多社团没有固定的配套器乐设备,大多数都为学生自行携带,因此也给社团学生在某种艺术特长方面的培养带来了局限性。在访谈中也了解到,有不少同学中途退出就是因为自己没有乐器或无法支付高昂的乐器租用费。

2.3队伍困境:社团干部及专业教师队伍力量薄弱

当前农科院校的社团管理面临的另一个巨大挑战是,社团内的学生干部以及专业师资指导力量的不足。

2.3.1 社团学生干部方面 艺术社团的管理中普遍存在一个现象,大一刚加入的时候,学生兴趣最浓、积极性最高。但是到了大二,选择是否留任的时候,很多人对社团失去了新鲜感,甚至觉得该体验的都体验过了,因此就会放弃留任,有些即便留任了,也没有太大的兴致将社团进行更好的管理创新。这种“留人荒”的现象,基本成了最困扰农科类院校艺术社团建设的问题。

2.3.2 缺乏专业教师队伍指导 与其他社团组织不同,艺术类社团各类活动的开展需要有一定艺术类专业老师的指导和帮助。现在不少学校的艺术类社团虽然都有一个指导老师,但大多数都是“挂名”,并没有在实际活动开展或者社团管理方面给予专业的指导。很多艺术社团都是因为缺乏专业老师的指导,最终导致很多活动缺乏专业性而最终变成了学生自娱自乐的活动。

3完善农科院校大学生艺术社团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3.1端正高校艺术教育态度

由于我国高等教育在早期以专业性教育作为主要的培养目标,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的教育方案不可避免地受专业教育思想的影响。农科院校是以传统农林牧副渔等专业为核心的综合性院校,在人文艺术类的素养培养方面存在一定的短板,甚至部分高校持有“术无用”的观念,从而导致“重农轻文”的教育局面,这不利于综合素质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因此,农科院校应当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改革的政策,端正轻视艺术教育的守旧思想,重视艺术社团建设和管理,从而为培养高素质综合性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满足社会人才需求。一方面,高校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群体的学生需求开展不同类型的学生艺术社团,与时俱进,并结合农科院校的特色专业优势丰富艺术活动的内容与形式;另一方面,提供充足的引导、政策和资源方面的支持,不断完善高校人才培养方案,逐渐提升艺术教育在课程教学中的比例。

3.2健全艺术社团管理制度体系

实现艺术社团的有效管理,需要建立一套针对艺术社团日常运行的规章制度,将人、资金等社团资源的使用规范到具体的条文里,切实做到有章可循。另外,还需配有一系列的奖惩机制、考评机制以及监督机制,从而为艺术社团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

以高校领导、专家和社团负责部门组成艺术社团管理小组,对艺术社团成立严格把关,注重建团目的和社团发展计划;完善评价体系,综合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和社内自评,把艺术社团建设纳入学校学生工作评估体系,定期考核社团日常事务管理和活动成效;以考评结果和实际工作中的具体表现为基准,定期对表现优秀的艺术社团和学生给予表彰和奖励,制订对考评不及格的艺术社团和学生的考核机制。加强对艺术社团的监督力度,鼓励学生参与监督,避免活动敷衍、社团人员队伍懒散等现象。

3.3加强对学生社团的指导与投入力度

强化对高校艺术社团的指导,依据艺术社团类型配备一位专业能力强、富有责任心的指导老师,专门负责思想指导、知识指导、活动指导以及相关事务管理。其中,指导老师需严格审核社团活动,保证社团活动质量,避免华而不实、虚有其表的社团活动;协助活动内容和形式的创新,建议以农业优势学科为依托,发展具有特色的艺术社团活动;加强与其他高校的交流合作,从而实现相互促进、优势互补。各类艺术社团指导老师组成一支专业的指导队伍,对社团整体进行宏观调控,确保艺术社团朝着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

对艺术社团的运作资金作出合理计划,根据社团的年度发展计划发放相应的补助资金额度。丰富资金来源渠道,除了校内补助,还可以通过吸纳社会赞助、出席一些企业公演以及提供有偿的演出来筹集活动资金,从而为开展各类社团活动提供充足的发展资金。另外,根据社团的实际情况,对艺术社团活动配备必要的器具、设备和培训场地等。因此,为实现艺术社团的成效和影响力的最大化,高校应积极给社团提供有力的人才、物质和经济方面的保障。

3.4重视大学生艺术社团骨干的培养

社团干部的综合素质对社团的建设和发展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艺术社团骨干的培养不可忽视。一方面,社团推优选举需从严落实。考核内容需考虑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人格素质,综合考核结果、工作表现以及以往所取得的荣誉成果等方面,最终确定艺术社团的干部队伍。另一方面,可以丰富艺术人才来源渠道,通过学校团委、学生会对学生的推荐或者自荐以及对优秀人才提供合适的奖励政策等方式来引进人才。 同时定期对艺术社团干部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类和才能类培训,并对最终的培训成果进行考核验收。

参考文献

[1]宋小兵,帅陆军.大学生艺术社团建设与管理模式的创新[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4(12):82-84.

[2]葛雷.高校学生艺术社团的意义与建设管理[J].中国校外教育(体育与艺术),2008(08):149-150.

[3]王琰.高校学生艺术社团建设与管理探析[J].美育美学研究(文教资料),2011(09):99-101.

[4]夏莉娜.浅谈高校艺术教育大学生艺术社团的建设[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04):47-48.

[5]白晋平.浅谈艺术类高校学生社团干部管理能力的培养与提高[J].大众文艺,2011(01):272-273.

[6]李玉婷.高校学生艺术社团建设研究[J].烟台职业学院学报,2013,04:27-29.

[7] 宣丹平,王珩.高校“三位一体”艺术社团建设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现代教育科学,2014,05:115-118.

[8]程永生.高校学生艺术社团建设与管理模式探析[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3):117-119.

[9]丁元斌.论高校艺术社团的建设与管理[J].中国集体经济,2009,(10):64-65.

[10]张立驰.试析艺术社团在素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12):53-54.

艺术与文化管理篇(6)

随着国家素质教育目标的全面推进以及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和《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的精神,艺术教育在高校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发挥着越发重要的作用。艺术社团作为高校学生自发性艺术素养培养的重要载体,可以较好地弥补高校艺术教育的天然弱性,可以更好地走近每个学生群体中,更深入地对学生进行艺术文化素质的培养。农科院校作为以传统农林牧副渔等专业为核心的综合性院校,学生大多从事自然科学类专业,因此人文艺术类的素养培养存在一定的短板。因此,重视在农科院校中的管理和建设,有利于更好地发挥艺术社团的作用,更好地推动农科院校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1完善大学生艺术社团建设的重要性

1.1 大学生艺术社团建设是农科院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载体

从高等教育发展改革趋势看,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高校里的艺术类社团为大学生提供了发展艺术兴趣,提升文化修养和素质,展现自我的平台,同时还满足了来自不同学科专业背景、不同?哟蔚拇笱?生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为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因此,在农科院校内加强对大学生艺术社团的管理和建设,是提升人才培养素质的重要载体。一方面,可以减轻当前大学校园艺术、精神文化缺失的问题,还会带给学生自我展示和兴趣培养的舞台,弥补以往应试教育阶段带来的一些艺术素质薄弱和缺失的问题。另一方面,可以从社团的有效管理和建设出发,为全方位育人提供一个坚实有效的平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2加强大学生艺术社团的管理和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有力抓手

由具有相同艺术兴趣爱好的学生自发组建的学生团队即艺术社团,以其独特的艺术特质以及活动形式的开放性,已成为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通过艺术社团举办的各类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社团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们的课余生活,而且还营造了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在高校学生社团组织建设中发挥了很好的示范和带动作用。此外,艺术社团由学生自主管理、自我发展、自我服务构成,因此可以很好地提升和增加学生个人能力,促进校园文化育人功能。

2 农科院校大学生艺术社团建设现存问题

虽然大学生艺术社团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大多数院校都给予了高度重视。但是,农科院校由于缺乏长期积累的经验,以及软硬件配套设施不足等因素,导致大学生艺术社团在农科院校建设面临着“制度―硬件―队伍”三大困境。

2.1制度困境:社团管理制度缺失,有待健全

在调研了解的五所农科院校中均发现艺术社团没有系统化、规范化的规章制度,因此大多数艺术社团均处于“自由发挥”的状态。这主要体现在,没有明确的社团成员招募的规则明细、成员的管理制度,以及社团活动的整体规划运行等。

此外,从社团成员的管理从属关系来看,仍存在分工合作不明确的问题。在社团中包括社团干部和普通会员两类学生,但由于学生们对自己的身份和定位不明确,因此经常会有部分社团干部未能按照要求完成相应的工作。同时,社团内划分为多个部门,部门之间的联系以及合作也较为松散,缺乏整体的核心力。

2.2 硬件困境:活动场所,配套设施不足

与其他兴趣类社团不同的是,艺术社团各类活动的开展需要有相对固定的场所,而且很多艺术社团还需要有相配套的器乐设施。但是从目前了解的现状看,绝大多数的社团都没有固定的活动场所,即便有也仅能满足基本开会需要,无法进行日常训练或者排练节目。

同时,由于经费有限,很多社团没有固定的配套器乐设备,大多数都为学生自行携带,因此也给社团学生在某种艺术特长方面的培养带来了局限性。在访谈中也了解到,有不少同学中途退出就是因为自己没有乐器或无法支付高昂的乐器租用费。

2.3队伍困境:社团干部及专业教师队伍力量薄弱

当前农科院校的社团管理面临的另一个巨大挑战是,社团内的学生干部以及专业师资指导力量的不足。

2.3.1 社团学生干部方面 艺术社团的管理中普遍存在一个现象,大一刚加入的时候,学生兴趣最浓、积极性最高。但是到了大二,选择是否留任的时候,很多人对社团失去了新鲜感,甚至觉得该体验的都体验过了,因此就会放弃留任,有些即便留任了,也没有太大的兴致将社团进行更好的管理创新。这种“留人荒”的现象,基本成了最困扰农科类院校艺术社团建设的问题。

2.3.2 缺乏专业教师队伍指导 与其他社团组织不同,艺术类社团各类活动的开展需要有一定艺术类专业老师的指导和帮助。现在不少学校的艺术类社团虽然都有一个指导老师,但大多数都是“挂名”,并没有在实际活动开展或者社团管理方面给予专业的指导。很多艺术社团都是因为缺乏专业老师的指导,最终导致很多活动缺乏专业性而最终变成了学生自娱自乐的活动。

3完善农科院校大学生艺术社团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3.1端正高校艺术教育态度

由于我国高等教育在早期以专业性教育作为主要的培养目标,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的教育方案不可避免地受专业教育思想的影响。农科院校是以传统农林牧副渔等专业为核心的综合性院校,在人文艺术类的素养培养方面存在一定的短板,甚至部分高校持有“艺术无用”的观念,从而导致“重农轻文”的教育局面,这不利于综合素质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因此,农科院校应当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改革的政策,端正轻视艺术教育的守旧思想,重视艺术社团建设和管理,从而为培养高素质综合性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满足社会人才需求。一方面,高校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群体的学生需求开展不同类型的学生艺术社团,与时俱进,并结合农科院校的特色专业优势丰富艺术活动的内容与形式;另一方面,提供充足的引导、政策和资源方面的支持,不断完善高校人才培养方案,逐渐提升艺术教育在课程教学中的比例。

3.2健全艺术社团管理制度体系

实现艺术社团的有效管理,需要建立一套针对艺术社团日常运行的规章制度,将人、资金等社团资源的使用规范到具体的条文里,切实做到有章可循。另外,还需配有一系列的奖惩机制、考评机制以及监督机制,从而为艺术社团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

以高校领导、专家和社团负责部门组成艺术社团管理小组,对艺术社团成立严格把关,注重建团目的和社团发展计划;完善评价体系,综合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和社内自评,把艺术社团建设纳入学校学生工作评估体系,定期考核社团日常事务管理和活动成效;以考评结果和实际工作中的具体表现为基准,定期对表现优秀的艺术社团和学生给予表彰和奖励,制订对考评不及格的艺术社团和学生的考核机制。加强对艺术社团的监督力度,鼓励学生参与监督,避免活动敷衍、社团人员队伍懒散等现象。

3.3加强对学生社团的指导与投入力度

强化对高校艺术社团的指导,依据艺术社团类型配备一位专业能力强、富有责任心的指导老师,专门负责思想指导、知识指导、活动指导以及相关事务管理。其中,指导老师需严格审核社团活?樱?保证社团活动质量,避免华而不实、虚有其表的社团活动;协助活动内容和形式的创新,建议以农业优势学科为依托,发展具有特色的艺术社团活动;加强与其他高校的交流合作,从而实现相互促进、优势互补。各类艺术社团指导老师组成一支专业的指导队伍,对社团整体进行宏观调控,确保艺术社团朝着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

艺术与文化管理篇(7)

 

一、有关艺术的诸种管理

 

艺术管理作为一个庞杂的体系包含很多种管理,其中艺术行政管理、艺术经济管理、艺术产业管理、艺术中介管理的概念是掌握和理解艺术管理所必须定义和解决的问题,因此在深入和全面探讨艺术管理之前,我们先来对艺术行政管理、艺术产业管理、艺术经济管理、艺术中介管理的概念做一个简单的论述。

 

1、艺术行政管理。要理解艺术行政管理首先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文化行政或文化行政管理的概念。文化行政或文化行政管理就是文化行政机构(在我国当前,有文化部、新闻出版总署、广播影视部等)依据所属国家和地方的方针政策、法律规章,对各项文化事业(广义的事业)实行规划、组织、调控等行政职能。如果把艺术作为广义文化的一部分,艺术行政管理当然可以并入文化行政管理,如果艺术有必要从广义文化中独立出来,那么艺术行政管理借用文化行政管理来帮助理解基本还是可靠的,即把上面定义中的“文化”字样换成“艺术”字样就可以了。艺术行政管理的主体是政府或政府的代表,客体是发生在本政府管辖范围内的一切艺术性活动,管理的依据就是法律规章。事实上,西方对艺术演出团体已形成非常严密、科学的管理机制,对这些艺术演出团体的管理推动了一门新兴学科——“艺术行政管理学”的蒸蒸日上。

 

2、艺术经济管理。与艺术行政管理一样,艺术经济管理也是一个交叉理论:艺术学、经济学、管理学、市场营销学的交叉组合。早先,已有人提出建立艺术经济学,他们认为艺术经济学研究的重点是艺术经济和市场的问题,为的是寻求出艺术商品经济活动的一般规律,从而做出哲学上的思考和认识。艺术经济管理虽然与艺术经济无论在称谓还是实践上都有一定区别,但艺术经济管理无疑也应该是以艺术市场为中心阵地来研究一切艺术经济活动的管理行为。艺术经济管理是一种多主体管理行为(后面详论),艺术经济管理的客体是一切艺术经济活动(包括经济政策、艺术生产、广告宣传、艺术商业、艺术消费、工商税收等)。

 

3、艺术产业管理。何为艺术产业,这里我们可以借用赵玉忠先生对文化产业所做的表述:所谓文化产业,是指以企业组织方式从事文化商品生产和文化服务经营活动的行业。文化产业在本质上属于非物质生产部门,因而它隶属于第三产业即服务业。至此,我们可以认为艺术产业即指以企业组织方式从事艺术商品生产和艺术服务经营活动的行业,首先它属于第三产业中的文化娱乐生产业,其次它还应该属于商业,是一种从事艺术精神生产品买卖和流通的密集式商业经营活动,这里的“密集式”表示活动之多、参与者之众、方式之繁荣。单体与单个之行为不能称之为产业。对这种密集式生产和商业经营活动的管理就是艺术产业管理,它与艺术经济管理的区别就在于它强调对群体性产业活动的管理,而艺术经济管理的客体既包括群体经济活动也包括个体经济活动。

 

艺术中介管理。从经济角度来讲,艺术中介就是居于艺术生产方和艺术消费方之间的艺术介绍和传播者,即在艺术市场上专门从事艺术流通和买卖的中间机构。艺术中介应该包括艺术经纪人(art broker)、艺术人(art dealer)和艺术信托人(art trustee)。简而言之,艺术中介就是艺术商人,包括个人和组织。艺术中介作为商业企业对自身的经营行为进行的管理活动就称为艺术中介管理,其管理主体特指艺术中介本身的管理层,其管理客体是指中介企业本身的经营活动。准确地讲,艺术中介管理与艺术行政管理相去甚远,因为管理主体截然不同,管理客体也差别较大;艺术中介管理从属于艺术经济管理,并且是其中一小部分的微型化;虽然艺术中介管理是艺术产业管理中最重要的一支,但又与艺术产业管理在层次上分道扬镳,因为艺术中介管理强调单个企业的微观管理,艺术产业管理强调企业群的行业性管理活动。艺术管理。包括上述四种管理的复合式管理,是由上述四种管理建构的庞杂的管理体系,是一切涉及艺术活动的管理的总称。

 

二、艺术经济管理的深入释疑

 

对于艺术管理的分类问题,孙仪先曾有这样的描述:“艺术管理可分为艺术经济管理和艺术行政管理两大类,都属于研究社会精神文化的管理学范畴。”这一认识在目前的学术界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其实这个结论颇有令人生疑的地方。问题的关键就出在对艺术经济管理的定位研究上。

 

上面已经谈到,艺术经济管理是以艺术市场为中心阵地来研究一切艺术经济行为的管理活动。笔者认为,在艺术市场中,艺术经济管理可以有三种分类:宏观艺术经济管理、中观艺术经济管理、微观艺术经济管理。即政府对艺术市场和艺术经济活动的管理就是宏观艺术经济管理(主体最大,范围最广,是产业与事业的结合,等级最高);艺术行业协会、艺术产业机构、民间艺术组织、艺术企业群对艺术市场和艺术经济活动的管理活动就是中观艺术经济管理(主体庞杂但位居中游,比政府小又比单个企业大,范围的中心主要放在产业性操作上,等级其次);艺术企业即艺术中介对自身的市场和经济活动进行的企业化管理就是微观艺术经济管理(主体最小,为单个的艺术企业,管理范围最窄,局限于单个艺术企业的生产运营活动,等级也最低)。艺术经济管理的分类情况用下图表示就是:

 

从上面的图示可以看出宏观艺术经济管理同时又属于艺术行政管理(政府性管理),中观艺术经济管理同时又属于艺术产业管理(行业性管理),微观艺术经济管理属于同时又艺术中介管理(企业管理),这就是说艺术经济管理与艺术行政管理的关系息息相关,根本无法截然分开,而把它们作为艺术管理截然分开的两个类别看来是不合适也不客观的。

 

三、艺术产业管理的重新建模

 

在2002年第四届中国艺术产业论坛上,文化部文化产业司明确提出文化产业包括七个部分:文艺演出业、影视业、音像业、文化娱乐业、文化旅游业、艺术培训和艺术品业,这一划

 

分已写进了十五期间文化部文化产业的发展规划。文化产业司还指出艺术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的门类之一,其地位是十分重要的。这种文化产业的分类法现在也带有一定的普遍性,笔者却有不同的看法。艺术产业作为一个重要的门类在文化产业规划中已经缩减至艺术培训业、艺术品业了,这样的界定值得重新商讨。事实上,艺术包括美术、音乐、舞蹈、文学等诸多形式,这样的认识是建立在人类几千年艺术史和艺术理论研究的基础之上才流传至今的,艺术产业也应该遵循这样的共识而谨慎确立。综上所述,艺术产业应该是包括美术品业、文艺演出业、影视业、文学出版业的复合型产业,而不应该是它们中的平等一员,否则就会犯“鸟和麻雀”对等的语义混乱的错误。我们可以用下图来表示艺术产业的内容:

 

由此可知,艺术产业管理实际有两种理解:①政府对美术品业、音像业、影视业、文学出版业、舞台表演业的政策性管理;②艺术产业内部企业化的管理。由政府担当管理主体从事的管理行为实际上是一种行政管理或政策行为,我们大可以称之为艺术产业政策管理,因为政府对产业进行的管理行为在国外早就有比较合理的称谓:产业政策。日本经济学家贝冢启明在上个世纪的70年代出版一本书叫《经济政策之课题》,在该书中,他把产业政策定义为:“产业政策为通产省执行的政策。”其实就是通产省的政府部门对该区各种经济产业从事的行政干预与调控。后来美国学者布莱昂·辛特利说得比较明确:“产业政策是装有政府直接影响产业结构的措施的皮包。”美国社会经济学家埃利斯·霍利的说法更为犀利:“产业政策是(国家)为了实现国家的经济目标而发展或抑制某些产业的政策。”这一认识基本已得到世界各国的认同。当然,这里的艺术产业政策同样属于艺术行政管理,毕竟它是一种政府行为。而各类艺术产业自身自为的管理就像经济管理、企业管理、工业管理一样更容易确定为经济组织自身的经济行为管理、企业内部的产销行为管理、工业化组织机构的经济、生产性活动管理,类似于艺术企业管理或艺术中介管理的集束性组合。事实上,艺术企业管理或艺术中介管理已越来越成为艺术产业管理的重头戏,我国在计划经济时代曾经风光一时的文化艺术产业政策管理如今已风光难再,其在产业管理中实质性、操作性的干预地位也越来越为淡化。虽然艺术产业政策管理尚不能完全退出艺术产业管理的历史舞台,但它只能在文化艺术行政管理领域更能大显身手,在艺术产业管理领域已属强弩之末,这是政府放权后、市场高度自由发展的必然结果。就像如今人们观看电影、电视、阅读文学作品可以跟随市场宣传、社会名声、自己的欣赏口味而趋之若鹜,对政府为弘扬革命精神、宣扬政治主旋律、倡导同一价值观的做法不再兴趣昂然甚至有些反感一样。在艺术生产、艺术消费呈现个性化、多元化大发展的现实背景下,艺术产业管理的理论模式应该如下图所示:

 

艺术中介管理在艺术产业管理中的定位在上面的艺术产业管理模式图中其实已经大致明晓了。艺术产业管理通过对艺术产业内不同行业运营活动的管理(包括行业协会、行业组织、企业群系对内对外的企业化管理)继而传达至具体的、单个的艺术中介机构、艺术企业的管理,再进而总结为艺术中介管理。艺术产业管理像大类管理,艺术中介管理颇似个体管理;艺术产业管理是宏观认知,艺术中介管理即微观分析;艺术产业管理是上位概念,艺术中介管理自然就是下位概念。但艺术产业管理的主体部分和艺术中介管理都是对艺术产业经济、艺术商业行为进行的企业化管理,这一点是确定的。所以两者有时才有了互换重叠的可能。如中国在清代时,艺术产业化的管理就比较普遍了,其中名叫“老郎庙”的戏曲艺人组织就是这样一个行业组织——“老郎庙”是一种艺人行业组织,其基本职能是:对内管理艺人的日常事务,调和各个戏班之间的关系,维护当地演出秩序;对外则作为艺人的代言人参加社会事务,维护艺人的共同利益。老郎庙与明清时期的商人行业组织——公所、会馆相似,具有垄断和调节演出市场的权力。显然,老郎庙的管理就是对某地区戏曲行业的管理,我们称之为戏曲产业管理;而该地区每一个戏班自己对自己的管理就属于个体行为的艺术中介管理。

 

当然,艺术产业管理与艺术中介管理虽然都重企业化的管理,但艺术产业管理是对整个企业界的管理做出的宏观性研究,包含政府的产业政策指导,也重视某类艺术产业界自身自为的管理;艺术中介管理却是追寻艺术产业界中单个艺术企业实体的企业化管理,它并不具体考虑政府的任何宏观干预,它就是狭义上的、纯净的企业管理。如画廊是美术品业中的一支,唱片公司是音像业的具类,电影制片厂是影视业的个例,美术馆是艺术展馆业的单体等等,艺术中介管理就是这种“一支”、“具类”、“个例”、“单体”自身自为的企业化管理。艺术中介管理之于艺术产业管理就像独木与丛林、水滴与大海、石块与高山、星粒与星空,而恰恰是这样的独木、水滴、石块、星粒却构成了艺术产业管理最为重要的部分。五、艺术管理的理论框架

 

本文的第一幅图向我们揭示了艺术经济管理宏观上属于艺术行政管理,中观上属于艺术产业管理,微观上属于艺术中介管理,这对传统认为的艺术管理分为艺术行政管理、艺术经济管理的结论产生了强大的冲击,而艺术经济管理的这种分类与消解把艺术管理实际分成了艺术行政管理、艺术产业管理、艺术中介管理。因为艺术中介管理实际上是艺术产业管理中具类、单体的管理,所以,笔者认为艺术管理分为艺术行政管理和艺术产业管理更加合适。这样,艺术管理的理论框架也就形成了,我们可以称之为“风铃式”理论框架:

 

通过风铃式框架结构图,我们可以发现,虽然艺术经济管理被分解消融了,但这种分解消融并不是要把它排除出艺术管理,而恰恰是还复了它应该具备的较高的理论地位,也就是说艺术经济管理实际贯穿着整个的艺术管理。艺术行政管理、艺术产业管理、艺术中介管理最直接的目标都是要推进文化艺术产业的发展、促进文化艺术市场的繁荣、拉动文化艺术经济甚至整个国民经济的腾飞,可能推进产业、促进市场、拉动经济不是唯一目标,但绝对是整个艺术管理最为重要的目标之一。因此,艺术经济管理应该是艺术管理中散布最广的管理内容之一,它融入到了艺术管理所有的领域,已经不可能与其他艺术管理类型割裂分离了。传统的艺术经济管理与艺术行政管理并列分类的观点,实际上人为割裂了经济与行政脉脉相通的学理关系,而主观、想象性地让艺术经济与艺术行政产生了对立意识。

 

四、结语

 

艺术与文化管理篇(8)

艺术档案管理引入信息化将极大地方便对艺术档案和资源的整理与收集,艺术档案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我国重要的精神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艺术档案的管理与建设工作是一项可持续的工作,新时期和新环境下对于艺术档案管理工作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信息化资源档案管理平台和技术的应用成为艺术档案管理人员必须掌握的方法和技能,艺术档案信息化建设和艺术资源的整合与开发成为现代艺术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该工作具有深远的文化和社会价值。

一、信息化资源建设及其在艺术档案管理的重要性

(一)时展的必然,档案管理工作的新抓手。信息化资源管理建设的基础是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和自媒体等新的网络传播形式的发展为现代艺术档案的发展新的契机,现代很多的图书馆和高校建立了艺术档案数字化数据库和计算机管理档案,这是对艺术档案管理的有益探索。信息化艺术档案资源管理与传统的图书馆管理和建立数据库的形式具有很大的区别,艺术类档案具有其特殊的形式,这与艺术形式和艺术家本身具有密切联系,艺术的表现形式具有很多种,具有图画和纸质以及金属雕塑和影像艺术以及音频和装置等艺术形式,这成为建立信息化艺术档案资源管理的重要原因,成为新时期艺术档案管理建设工作的新的抓手和手段。

(二)资源平台互动,档案管理工作形式更加灵活。对于艺术档案资料的获取和整理是信息化资源管理平台的重要优势,也是与传统的以计算机数据库技术为基础的档案管理的重要区别,传统的数据库艺术档案管理工作只是通过数据和资料以及技术的整理和存档,将艺术档案以数字化的形式进行存储和保存,人们想获取其艺术档案资料变得很困难,这也就使得本身具有丰富艺术内涵和文化传播及传承价值的艺术档案成为放置于艺术馆和图书馆的数字或硬盘数据,这与现阶段艺术档案工作是相违背的,不具有与时俱进的时代特性,信息化艺术档案资源平台是基于互动理论和自媒体技术发展而建立起来的,除了基本的艺术档案数据存储和整理之外更多的是对艺术档案资料的传播和艺术文化的传承,让久远珍贵的艺术档案资料发挥其真正的价值和作用。

(三)开发资源共享利用新平台,艺术档案管理更具标准化。现代艺术档案的管理工作从纸质资料的整理与整合逐渐变成以信息技术为导向的信息化的艺术档案建设和管理,对于艺术档案信息化资源平台的建设已成为现阶段进行艺术档案管理建设工作的重点,艺术档案是人们经过长期艺术活动和艺术资料以及艺术工艺的记载,对于现代对于艺术的传承和汲取养分具有重要作用。信息化艺术档案资源管理的平台对于人们获取资源和资料,以及在平台上进行互动交流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互联网技术与社交平台系统的使用为艺术档案工作的不足提供了交流的平台,有利于建立标准化的艺术档案资源管理,为现阶段艺术档案管理工作开拓了新局面。

二、信息化艺术档案资源管理建设的特征分析

(一)信息化技术的整合,新平台建设。随着新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信息化的艺术档案管理离不开信息技术作为支撑,只有将信息化艺术档案资源与新媒体技术进行整合才能让艺术档案管理工作在新时期获得更好的发展。新时期进行艺术档案管理工作应结合现代的发展脉络进行,档案管理工作不能像传统的管理工作单纯地对艺术档案进行存储和分类整理,应将艺术档案进行整理分类并通过互联网技术和移动互联网技术在人们的电脑客户端和手机客户端进行互动交流,方便人们进行艺术档案资料的下载和整理以及传播,使得信息化艺术档案管理工作发挥出其真正的价值,在此基础上更好地进行艺术档案资料的收集和整理,艺术档案工作的根本应以对艺术档案的利用为目的,让艺术档案管理工作在新时期发挥出其真正的价值和意义。

(二)理念与信息化结合,加强艺术档案传播。思想观念是支撑信息化艺术档案资源建设的重要形式,信息化与现代人性化和可持续发展以及信息化互动等理论的结合,对于发展艺术档案管理和艺术档案信息的传播具有重要的作用。信息化艺术档案管理的特征主要是将信息化发展理念和可持续思想进行融合,将艺术档案的管理工作与理念进行结合,形成新的艺术档案管理工作的思想主线,传统的艺术档案管理和数字化资源平台的建设主要是基于对艺术档案资料的存档和整理以及分类,只是将传统纸质艺术档案的整理和保存工作在计算机技术基础上进行数据库建设,这种简单的存档和保存对于新时期的艺术档案管理工作已经不再适用,新时期艺术档案管理工作的思想以可持续思想为主线,建立一系列以艺术档案管理可持续建设为目标的信息化资源平台,加强对于艺术档案的管理和传播。

(三)信息化资源管理,新技术媒体互动。信息化艺术档案资源管理系统和平台不算是新技术,我国近些年对于艺术档案和其他门类行业的档案管理在数字化方面进行了有效的尝试,在数字化艺术档案管理和存储以及能源的节约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于新时期的信息化艺术档案资源的整理和管理更多的强调资料与人们思想的互动,通过对艺术档案资料的下载和传播,以移动电话和手机为载体的信息化技术具有其独特的优势,可以很好地将艺术档案资源进行转化和管理,将传统原本放置在硬盘和数据库的艺术档案资料具有鲜活的生命并在实际的传播中将艺术文化进行继承,传承艺术档案中具有历史特色的文化艺术形式,我国很多艺术形式在历史发展中逐渐消失或者失传,只能成为一种简单的书面记载,通过新媒体等形式对艺术档案资源的整合互动将使其在传播中更好地发展。

(下转第151页)(上接第144页)

三、信息化艺术档案资源管理与互动开发

(一)信息化资源整合艺术档案管理开发多元化。信息化艺术档案管理与资源平台开发是将艺术档案资源通过互联网和新的媒体客户端进行资源的传播和整合,将艺术档案通过信息化的手段进行最大化的传播,使得艺术档案在实际的下载和传播过程中发挥出真正的价值,现阶段对于艺术档案资料的信息化资源整合已经成为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形式,信息化资源管理与整合区别于数字化的资源整理,信息化是基于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的发展基础上,对于人们获取艺术档案资源的方式变得更为多样化,以移动手机客户端为代表的艺术档案资源管理使得资源的获取更为灵活,在进行传播和艺术档案资源获取上更为多元化,同时云技术的应用为艺术档案资源的保存提供了先进条件,相较之于数据库和磁盘保存形式更为稳定可靠,信息化为艺术档案的开发利用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和保障。

(二)信息化艺术档案资源互动平台构建。信息化艺术档案资源互动平台建设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构建现代信息化艺术档案资源互动平台对艺术信息的传播和艺术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的价值。信息化档案资源互动平台的构建是在互联网技术和网络构架以及云技术的发展基础之上,更多地突出资源的互动传播和艺术文化技术的传承,将信息传播与服务进行整合,增强艺术档案管理工作的实效性和时代性。信息化艺术档案资源互动平台构建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人们通过网络媒体在平台进行资源的获取和传播以及共享,通过整合艺术资源达到艺术形式的传承和文化的传播,让我国艺术档案文化在新时期获得新的发展,我国的艺术文化需要不断地进行传播决不可以在新时期发展中消失和断层,只有建立起一个信息资源互动互助平台将艺术文化信息进行更好的传播和传承。

(三)信息化艺术档案资源管理与互动开发展望。新时期对于艺术档案的管理和资源共享与开发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程,需要进行思想观念和信息技术以及档案管理资源等多方面的综合考虑,信息化艺术档案管理资源平台是面向社会和个人的互联网环境的艺术档案资料获取和传播以及交流的重要平台,信息化艺术档案资源管理平台的构建和开发需要整合社会和学校以及政府多方面的资源,对平台开发建设给予资金和政策的支持,对于信息化艺术档案管理建设和互动平台的开发是进行艺术资料和艺术文化价值信息传播以及非物质文化形式传播的重要建设开发,有利于建设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档案信息资源互动交流平台,让艺术文化在新时期进行传播和传承艺术文化,加快我国档案管理工作的创新和艺术档案数字化信息资源库的建设。

四、结束语

艺术类档案信息化资源平台和系统的建设是现代数字化档案资源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完善艺术档案和艺术建设体系,艺术档案在信息化的基础上进行完善和健全是现展的必然要求,有利于人们通过信息化艺术档案资源平台进行美术设计和音乐以及戏剧等档案资料的获取,并通过网络平台和自媒体平台进行艺术档案数字资源的信息下载和传播以及整合,对于艺术档案文化资源的建立任重而道远,相信艺术档案信息化资源平台建设将为档案管理工作带来更高的效率,对于丰富现代艺术档案管理方式和与时俱进的管理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青艳.艺术档案资源数字化与管理探讨[J].四川戏剧,2016(04).

[2]李青艳.信息时代艺术资料管理工作的思考[J].四川图书馆学报,2015(08).

艺术与文化管理篇(9)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7-0-01

视觉文化背景深刻影响着艺术管理工作,艺术管理工作需要在视觉文化的背景下得到调整,才能够改善艺术管理质量,提高艺术管理的水平。如今,视觉文化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人们审美的改变,也对当代艺术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艺术管理在时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艺术管理需要突出时代性的特点,服务于社会,才能够真正发挥它的价值。因此,站在视觉文化的背景下,重新审视当代艺术管理,要充分对其进行调整。

一、当代艺术发展现状

1.现代性特征明显

随着社会时代的发展,当代艺术也呈现出了现代化的特点。从社会意识方面来讲,当代艺术受到了社会各种思潮的影响,其现代化特征明显,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进步,体现出了文化发展的多样性。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当代艺术的发展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艺术与市场发展是密切相关的,这就使得艺术发展更加符合广大民众的需要,更加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当代艺术呈现出了新的风格与样式,充分展现出了自身的现代性。

2.艺术形态丰富化

艺术的发展与社会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随着时代的进步,在艺术发展方面,得到了许多调整,不仅充分利用了传统的文化,从中借鉴了许多有用的部分,为艺术发展注入了巨大的动力。此外,对西方国家的学习,也是当代艺术发展更加丰富多样的途径。这是推动中国艺术当代化发展的重要方式,同时,通过不断地学习,也促进了当代艺术形态的丰富化。这对于我国的艺术发展来讲,具有极大的积极意义,这是我国艺术迎来发展机遇的体现。

3.缺乏创新

作为一种文化形态,艺术发展得到了许多艺术家的支持。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艺术所创造的价值已经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此外,许多艺术家在进行艺术创作的过程中,并没有立足于艺术本身,而是以其他利益为目标,没有真正站在艺术的角度上,只是采用复制抄袭等形式,进行艺术工作,这对于当代艺术发展来讲,是非常不利的。这是一种不合理的艺术创作方式,也体现出了当代艺术发展方向的偏离,需要得到及时的调整。

二、视觉文化背景下的当代艺术管理特点

1.服务性特点

当代艺术发展得到了国家的政策支持,纳入到了系统性的发展规划之中,并得到了具体的实施。国家发展离不开艺术,艺术能够对社会发展起到相应的作用。对于艺术作品,虽然能够通过各种形式进行拍卖,体现艺术作品的价值。但是,这实际上是一种通过政策来实行的为社会提供艺术公共服务的方法,这也能够满足民众的需求,能够得到广大人民的认可。此外,各种艺术交流会也体现出了当代艺术管理的服务性特点。这也是代艺术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发展特征。[1]

2.媒介性

在视觉文化背景下,人们对于各种事物的认知受到了各种视觉图像的影响,这也是当代艺术管理中的重要内容。随着新媒介的发展,艺术的表达形式得到了丰富,呈现出了多元化的特点。此外,艺术的表达突破了时空的限制,使得艺术发展更加公众化。当代艺术管理离不开现代媒介的参与,现代媒介是当代艺术管理更加现代化、科学化的重要途径。当今的艺术作品能够实现与受众的直接交流,不受时空限制,体现出了新媒介对艺术管理的促进作用。

3.建构性

当今的艺术创作受到了各种文化思潮的影响,国家规划中也体现出了对当代艺术发展的高度重视。在视觉文化的背景下,当代艺术审美发生了变化,对于艺术管理,注重从经济力方面进行评估,实现艺术管理的系统性构建。此外,对于艺术设计元素,更加注重艺术设计的形象,跨国际艺术交流中对于艺术形象的建构,是一个重要的命题,这也是当今艺术管理工作中需要进一步深刻思考的问题。在国际艺术发展方面,艺术管理的建构性特点是重要的交流方面,各个国家需要慎重对待。

三、视觉文化背景下的当代艺术管理策略

1.创造良好的环境

在视觉文化背景下,对于当代艺术管理工作,需要创造良好的环境,才能够达到满意的管理效果。首先,要健全管理机制,对不同艺术实体进行管理,建设艺术活动的检查机制、舆论机制以及公共服务机制等。这是为当代艺术管理创造良好环境的重要方面。此外,对于艺术生产者与管理者,要协调好两者的关系,兼顾双方利益,促进两者的相互支持、相互信任。这有助于为当代艺术管理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能够为艺术管理工作增加发展动力,进一步改善艺术管理工作情况。

2.发展艺术产业

当代艺术管理需要发展艺术产业,才能为艺术发展提供动力。对于不同的艺术形态,要进行合理的规划与调整,促进艺术产业的高速发展。其中,要注意合理布局艺术产业的结构,最好以大众文化为重点,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繁荣。要深刻挖掘大众文化的价值,进行不断地充实与丰富,让艺术产业的发展更加得完善。要摒弃大众文化中的不合理部分,结合视觉文化背景,深入进行艺术管理工作,让当代艺术管理呈现出现代性的特点,同时又具备时代的前沿性特征。

3.发展公共性艺术

当代艺术管理需要发展公共性艺术,为大众提供艺术服务,满足大众的审美需求,才能够优化当代艺术的管理工作。政府要加大投资,通过政策扶持公共艺术的发展。对于公共艺术部门,要进行一定的补贴,促进其进行有效的运营。这是促进艺术创新的重要方式,能够潜在提高艺术促进经济发展的能力。对于公共文化设施,要加强建设,提高其服务水平,提升公共文化,促进社会的文明与进步。这都是当代艺术管理工作中需要注意的地方,也是实现艺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步骤。

艺术与文化管理篇(10)

意大利米兰BOCCONI大学公共与非盈利管理教授阿里克斯。图里尼以BOCCONI经验为视角产出公共政策制订的三种理念,其一,第一手资料公共决策是多层次性,不仅仅是政府决策的层面,而且也是文化组织的决策层面,特别是有可能是项目决策的层次;其二,基于第一手资料公共决策,他提出了三个类型,一是创新性的决策,二是互动性决策,三是情感吸引的决策;其三,他使用实验的方法,为提取第一手资料提供了很重要的基础。

来自耶鲁大学戏剧学院的维多利亚・诺兰教授和纽约戏剧发展基金发展总监安・特莱茨是美国著名的艺术管理专家,她们围绕美国当代戏剧艺术能力状况进行研究,通过问题假设和调研,既设置了六个能力的一般性的关照,同时叉涉及如何论证和确认这六个能力的状况,并且探索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国外艺术管理的专家的研究,首先表现出视野的开阔,既有宏观的国家层面的政策研究,也有微观的实际运行与操作的研究,既有纵向研究,也有横向研究;其次是研究方法具有多样性。把艺术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大众心理学等有机结合为一体;又次,能够超越单一的研究角度,上升到一个综合的、全面把握的角度。

来自国内40余所院校及出版社、文化企业的学者环绕跨文化语境下的艺术管理这一核心命题展开演讲和深入的研讨,其中又分为四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跨文化语境下中国艺术管理的宏观审视。涉及这一命题演讲的学者从国内外艺术管理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出发,高屋建瓴地分析艺术管理理论研究与社会实践的种种现象和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上海戏剧学院黄昌勇教授从对我国艺术管理专业学科建设梳理开始,基于中西比较的视角、艺术管理体系的构建、方法论的自觉以及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等。提出了“一个基本判断”、“三个发展维度”、“三大问题”的总体观察。上海交通大学胡惠林教授认为,跨文化本身是流动的。虚拟空间的形成加快了艺术流动的速度,形成艺术的多元化和多样性;艺术管理具有现代性与社会性,其制度创新值得研究;艺术具有意识形态性,并非专指政治意识形态,而是一种价值体系。北京师范大学周星教授指出,应当科学辨析宏观艺术管理和微观艺术管理的关系,重视对艺术活动客观规律的掌控。不能把艺术管理者等同于行政管理,应当从行政管理的模式和理念里面超越出来;要确立艺术管理的基本理念,科学设置艺术管理学科;要充分认识艺术管理人才的特有品质,重视该类人才培养的特殊规律。济南大学江奔东教授强调,艺术与文化管理,需要重视文化规制的问题,要有制衡效果的标准,各机构职责划分是否清楚,规制出台的政策是否合理;内容规制应当体现全人类共同价值,即先进文化的标准;文化产业规制需要有立法实施和统一的完整性;面对文化规制,需要科学地掌控政府、文化企业和文化消费者三者之间的博弈。山东艺术学院田川流教授深入论述了宏观艺术管理与围观艺术管理的关系。二者在管理的特征、管理主体与客体、管理使命和方式等方面有较大的不同;二者是制导被制导的关系,又是相互协同的关系:二者会出现一些冲突与摩擦,应在文化建设实践中不断磨合与化解,使之产生更大的活力。上海师范大学方华从社会学与文化研究领域切入研究艺术管理的状况,这一过程所体现的社会文化现象早已引起社会学家和文化研究者的关注。上海师范大学刘素华作了中美国家艺术基金的比较研究,指出美国国家艺术基金五十年兴衰表明多元文化与共同价值的协调是国家文化治理中的棘手问题,而中国国家艺术基金如何在价值认同的框架中激发文化活力,既是其直面的挑战,也是其肩负的使命。

第二,跨文化语境下的艺术管理的发展趋向。较多学者针对艺术管理某个方面的现状与问题,予以深入的剖析,许多观点具有深刻的创见。天津音乐学院张蓓荔教授认为跨文化传播要确立科学的理念和标准,寻找相同的精神内涵与情感共鸣;要凝聚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多方力量构成全方位、多层次的传播格局,用好交流贸易等多种方式;要科学设计项目、制定合理的指标、突出重点、分阶段、分批次推进,突出品牌战略,市场战略,合作战略和媒体战略。山东艺术学院李丕字教授针对我国政府大力推行的“一带一路”战略,指出要跳出旧有的“内向型研究”的局限,以开放的心态开拓“外向型研究”,充分发挥双向视域研究的互补优势,同时积极开展中外合作研究,真正做到知己知彼、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中国文联出版社朱庆社长讲述了基于互联网的艺术资源管理。中国文联出版社建立的“中国文学艺术+互联网”这一平台要为每一位艺术家或艺术学家免费做唯一个人的官网,精准和广泛地传播交流学术成果。他认为互联网时代应当拓展艺术管理的视野,建立宏大的艺术资源库和艺术交流的巨大平台,这正是科学管理的体现。湖北大学艺术学院张建军教授切人中国外流文物的回归这一命题,认为具有跨文化交流的意义,其间既有不同文化碰撞,也有相互的认同。为了实现更多文物的回归,应当审时度势,调动政府、民间各方面的力量,加大科学管理与运筹的力度,实施行之有效的举措。四川音乐学院廖勇教授探讨了员工与组织、组织内各部门和组织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提出构建一个有利于组织高效运作的内外管理生态是现代管理的关键,而遵照相应的组织制度设计和管理生态模式进行秩序井然的有效管理,则为管理的生态法则。

第三,跨文化语境下的艺术创意、生产与营销。该课题涉及到艺术管理具体运作的诸多问题,从创意与策划、生产与运营到传播与营销,引发了众多学者的关注。

上一篇: 配音练声方法 下一篇: 浅谈建筑企业经营管理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