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网络的建议汇总十篇

时间:2024-01-03 14:36:31

对网络的建议

对网络的建议篇(1)

纵观我区网络舆情,从传播内容来看,主要集中在道路交通、文化旅游、房屋拆迁、环境污染、违章建筑、基层干部作风等方面。从传播载体来看,主要集中在黔江在线、重庆大渝网、黔江信息网和黔江论坛网等网络。从传播特征来看,主要有以下两大特征:一是百姓论坛占据网络舆论的主导地位。百姓论坛说话自由,评论自由,一些不适宜在传统媒体上发表的言论得以面世,因此迎合了网民表达利益诉求的意愿,受到了众多网友的追捧。二是政府决策和民生问题是网络论坛持续关注的焦点。在网络社会中,网民往往对公权力形象问题、民生问题、社会公平问题最为关注,其中许多问题如村级财务、拆迁安置、环境污染等都直接或间接地与公权力有关,同时也与民生直接相关,网名都对此有极高的兴趣,因此,地方政府引导好和控制好舆论方向就很关键。

一、善于对网络舆论的因势利导

网络舆论具有传播范围广、速度快、影响大的特点,网络传播具有无限性、易变性、非稳定性的特点。突发事件发生时,一是要以重大突发事件为契机,争取舆论引导“第一落点”,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以正面舆论压倒负面舆论,培养网上“意见领袖”,引导网民自我教育。二是要针对网络上公众所关注的热点问题,及时设置议题,掌握主动,疏导网络中的情绪化言论,避免舆论一边倒的现象发生。三是联合网络手段与现实媒体。网上网下联动,形成合力,能大大增强舆论监督的广度、深度和力度。四是保证网络媒体正确前进方向。网络媒体作为传播活动的发起者、组织者和把关者,始终是网络传播的真正主体,具有主导地位,必须有效强化网络媒体的社会职责。五是积极争夺话语权,重新设置舆论议题原则。化被动为主动的惟一办法就是积极争夺舆论的话语权,重新设置议题,把事情原原本本公之于众,将公众对事情的泄愤转变为对事件的本质及其解决之道的理性思考,这样,舆论方向才可以朝积极的一面发展,舆论危机才能化解。

二、舆论信息公开要快要准

某个议题发展为舆情,离不开以下几种因素:首先,事件本身往往具有突发性与公共性的特点。其次,网络传播具有匿名性、去中心化、交互性等特点。第三,政府的处理不当,会激化舆情。出现舆情时,一是及时召开新闻会,确保信息的公开透明。舆论的不可捉摸的易变性和不稳定性决定了政府的决策不可能追随迎合舆论,那么只能让舆论来追随政府,宣传则成为必不可少的手段。二是坚持“诚实透明”和“公众至上”理念。在公共危机面前,政府信息的态度与效果,本身就构成了政府形象的一部分,二者相互支撑,在对政府形象极为不利的公共危机下,政府做的信息公布工作其实是在进行“矫形传播”,真诚透明的态度,不仅可以化解危机,而且还有助于扭转局势。三是完善政府官方网站,开放讨论平台。地方政府可以学习“人民网地方领导留言板”的模式,在其官方网站上开放与公众讨论的平台,允许网友匿名留言,由地方政府的有关人员进行专门的解答,建立高效畅通的解决机制。四是抓好舆情信息工作。正确把握舆情信息工作的基本规律,做好舆情信息工作要做到五个必须,必须正确把握其内在要求和基本规律,减少盲性,增强自觉性。必须以党中央的思想为指导,必须坚持围绕“大局、大事、大势”开展工作,必须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方针,必须努力把舆情信息工作落到实处。

三、完善网络舆论的管理机制,实现政府有效控制

对网络的建议篇(2)

一、 我国网络反腐现状回顾

在我国,2003年可以看作是网络反腐标志性的一年。同年最高人民检察院开始建立网络举报平台,随后被称为“中国舆论监督第一人”的李新德在建国日创立了“中国舆论监督网”,接着又诞生中国民生申诉网、中国百姓喉舌网等民间反腐网站。2005年中共中央颁布的《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为网络反腐提供了有力的制度支持。同年12月28日,中央纪委、监察部首次公布了中央纪委室、监察部举报中心的网址,这标志着网上举报正式纳入了官方权威反腐渠道。2006年1月最高人民检察院开通了全国行贿档案查询系统并实现全国联网。2007年底中国国家预防腐败局网站正式开通,这标志着网络防腐功能的全面扩展。2009年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中国党建辞典》收录“网络反腐”这一词条,这不仅是与时俱进的体现,更具有反腐领域风向标的意义。从2009年9月28日起,中纪委监察部统一开通全国纪检监察举报网站,这无疑进一步拓宽了举报渠道。2010年1月在京举行的中纪委第十七届五次全会上,胡总书记再次重申网络反腐的重要性。同年12月,中国政府首份《反腐败和廉政建设》白皮书,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民意调查结果显示,2003年至2010年,中国公众对反腐败和廉政建设成效满意度从51.9%提高到70.6%;公众认为消极腐败现象得到不同程度遏止的比例从68.1%上升到83.8%。可见网络监督呈蓬勃发展之势,已成为发现和惩治腐败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由回顾网络反腐的现状可看出,以胡总书记新一代领导 ,基于网络媒体兴起的新现象提出了建设舆论引导新格局的新思路,利用网络反腐,促进信息公开,保障知情权,开展舆论监督,在服务于反腐的政治努力上发挥重要作用,提出了以惩防腐败体系建设为核心的反腐思想,体现出中国共产党关于反腐倡廉的认识是与时俱进的,以及政府高度重视网络反腐的常规发展。

二、 网络监督在反腐倡廉制度建设过程中的双重效应

1、 网络监督在反腐倡廉制度建设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及优越性。

(1) 网络监督有助于促进党风廉政建设。当前网络媒体的迅速发展,使党员干部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置于群众的监督之下。要经得住网民的监督和考验,就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2) 网络监督充分调动了中国公民参政议政的主动意识。网络监督是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体现。网络监督的特点决定了网民可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自由地表达意志,最大限度地实现和保障自己的民利,给民众提供了一个参政议政的快捷通道。从深层次上说,网络监督的兴起和发展,将推进我国的政治民主化和法律化进程。让网民参政议政,不但是对民意的重视,而且也是对具有建设性的有益于国家和社会的意见和看法的尊重。“它通过网民的政治参与,在发挥群众对政府监督功能的同时,也起到疏导民情、表达民意的重要作用。同时公民在政治参与中,民主和法律意识不断增强,公民政治素质不断提高,为我国民主政治建设提供了稳定的政治环境和主体保障。”网络反腐,让网民看到了发现和惩治腐败的希望,增强了作为主人翁的优越感和信心。

(3) 网络的信息共享性容易形成强大的监督压力。网络的优势之一是能高度共享信息资源,而且这种共享不受地域的限制,信息的共享就使得网络监督公开透明,易形成强大的监督压力。通过网络对腐败现象曝光,使得有关事件暴露在广大人民的视野之下,这势必形成强大的监督压力,增强了网络反腐的预期结果性。一旦丑闻曝光,社会舆论会给纪检、监察等有关职能部门造成强大的压力,从而使这种压力变成了推动有关部门及时查处被曝光官员的动力。

2、 当前网络监督存在的困境及局限性

对网络的建议篇(3)

随着经济信息化的迅速发展,计算机网络对安全要求越来越高,尤其互联网和计算机普及应用以来,网络的安全已经涉及到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等许多领域。随着“黑客”工具技术的日益发展,使用这些工具所需具备的各种技巧和知识在不断减少,从而造成的全球范围内“黑客”行为的泛滥,导致了一个全新战争形式的出现,即网络安全技术的大战。

1 网络安全的含义

网络安全,就是网络上的信息安全,包括运行系统安全,即保证信息处理和传输系统的安全;网络上系统信息的安全;网络上信息传播的安全,即信息传播后果的安全;网络上信息内容的安全。

2 网络安全的特征

⑴保密性。信息不泄露给非授权的用户、实体或过程,或供其利用的特性。⑵完整性。数据未经授权不能进行改变的特性,即信息在存储或传输过程中保持不被修改、不被破坏和丢失的特性。⑶可用性。可被授权实体访问并按需求使用的特性,即当需要时应能存取所需的信息。网络环境下拒绝服务、破坏网络和有关系统的正常运行等都属于对可用性的攻击。⑷可控性。对信息的传播及内容具有控制能力。

3 网络安全的威胁

⑴非授权访问:一个非授权的人的入侵。⑵信息泄露:造成将有价值的和高度机密的信息暴露给无权访问该信息的人的所有问题。⑶拒绝服务:使得系统难以或不可能继续执行任务的所有问题。

4 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的解决对策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应用普及,其安全威胁问题日益凸显。笔者通过对计算机网络安全的现存问题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

⑴检查网络安全漏洞并及时修补。网络安全漏洞检测,能够及时的发现各种不安全因素,对这些网络安全漏洞进行修补能够有效的提高网络安全水平。对于漏洞的检测,一方面是漏洞扫描,是对整个网络扫描和分析,寻找其中存在的安全缺陷,并提出对应的修补建议;另一方是利用计算机系统中的安全扫描器从计算机系统内部检查安全配置错误和漏洞,此外还能够检测出黑客攻击的痕迹,进而提出对应的修补建议;还有一方面是利用漏洞检测三方面的内容:网络漏洞扫描、系统安全扫描和数据库系统安全扫描。首先是网络漏洞扫描,它是指从网络安全边界点上着手,对网络内部系统进行“黑箱”评估。从网络入侵者的角度出发,来对整个网络进行扫描和分析,发现其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问题或者是缺陷,同时需要利用软件本身知识库中包含的攻击手段。当分析出缺陷和漏洞以后,提出相应的修补建议。其次是系统安全扫描,在计算机系统中都有一个系统安全扫描器,它是以agent的方式配置在关键服务主机上。这个扫描器是从系统内部检查常见的系统安全配置错误与漏洞。比如关键文件权限设置、用户设置、路径设置、密码设置、网络服务配置、应用程序的可信性等。而且这个系统还有另外的功能,就是找出黑客攻击系统的迹象,从而提出相应的修补建议。最后,是数据库系统安全扫描。在数据库安全扫描器中,存在着软件本身的知识库,在其中有已经的安全弱点,这样利用已经的设置来通过网络或是系统内部逐项检查目标主机上的数据库服务,将整个数据库检查一遍之后,再来对数据库做一个全面的评估,将其中的安全漏洞和认证、授权、完整性等方面的问题都作为评估的标准。

⑵合理应用防火墙。在计算机网络的应用中,一般都会设置防火墙,目的是保护内部网络不受攻击。所谓防火墙,是指在内部、外部或者是任意两个网络之间建立一个安全控制点,经过防火墙的数据流都需要经过检测,来决定是允许、拒绝还是重新定向,这样进、出网络的服务和访问都会需要通过审计和控制,信息安全可得到保证,内部网络可以尽可能不受恶意攻击。

⑶实施入侵检测、防止黑客攻击。之所以进行入侵检测是为了发现在网络中的恶意和可疑活动,一旦发现,及时进行拦截和阻止,来保证网络的正常运行。网络入侵造成的损害有时是难以想象的,所以一旦检测到网络被入侵之后,要立即采取有效的措施来阻止,使得入侵造成的后果尽可能小。

⑷适当利用加密技术。网络安全出现的问题很多都源于数据库,当数据库中的问题解决了网络安全中的很多问题也随之解决了。数据库的安全威胁并不是全来自外部,也有一些来自网络内部。在内部的使用人员中,有人心怀不轨,非法窃取用户名和密码。也有一些内部用户利用关系越权使用数据库,有时候甚至能打开超出他们权限的数据库文件来窃取或篡改信息。这时,机密就能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对一些重要数据进行加密处理,数据库里存储数据的安全性自然就得到保障。加密以后,哪怕是整个系统都被破坏了,也不用担心数据遭到破坏。

⑸注意备份与恢复技术的应用。数据备份与恢复应该形成一种习惯。

[参考文献]

对网络的建议篇(4)

1、加强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的重要意义

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随着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的深刻变革和调整,多样化的利益主体与价值取向容易激发各类社会矛盾,成为各社会群体舆论的焦点。再者,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各种外来思潮与文化价值观涌入,在促进整个社会文化发展与创新的同时,也给国家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提出了新的挑战。

高校网络舆情是指高校师生通过互联网对校园生活中的某些现象、校园管理以及其所关注的其他社会现象、社会问题所表达的情绪、意愿、态度和意见的总和。高校网络舆情的构成要素包括大学生群体和公共事件。由于大学生群体是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加强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对社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1加强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有助于校园和谐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高校网络舆情载体也变得更加得丰富,在原有的论坛、博客、播客、网站新闻跟帖等基础之上,又增加了微博、QQ群等在高校有较大影响力的网络舆情载体。信息传播越来越方便,速度越来越快,参与的人数越来越多,网络舆情对高校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 现在逐渐发展成为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平台。

网络像是一座桥梁,加强了师生间的互动交流,管理部门可以利用网络舆情了解师生对社会与校园的事务想法和观点,对积极正面的内容予以宣扬与鼓励,对消极负面的内容予以疏通与引导,师生也可以利用网络平台便利地向管理部门提出意见与建议。

网络舆情的信息传播作用有利于更好的调解学校各方面的关系。高校师生有着较高的道德素养和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绝大部分的人在互联网上的言论都倡导和谐,提倡文明。网络平台上的交流可以促进他们团结和睦、取长补短,实现共同进步。总而言之,加强高校网络舆情的管理,保持高校网络舆情的积极向上,有利于维护良好的校园氛围,促进校园各方良好的沟通交流,增进彼此的了解,规范相互间的行为,促进校园和谐。

1.2加强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进一步成长成才

大学生群体由于年龄尚轻,社会阅历不深,而且有着鲜明的自身个性。在社会交际面和信息传播速度得到极大拓展的网络时代,大学生网民更加崇尚独立自主的人格,喜欢自己的事情自己作主,不愿意受到约束。网络提供了一个信息沟通的平台,他们从网络上获取各种信息,并利用网络来表达诉求、发表意见。

加强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提升舆情的正向效应,通过控制、引导等手段帮助大学生树立良好的行为规范,促使他们把国家的需要和自身发展结合起来,成为适应国家、社会需要的栋梁之才;加强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可以消解非理性和情绪化的错误言论,疏通大学生的情感和思想,促进他们的相互沟通,进而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等核心的价值观内化为大学生内在的精神动力,促进其自身的发展。

2、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

2.1参与主体的特殊性

高校网络舆情的制造者少数大学生,而参与者比较广泛。此类舆情问题由于发生在大学生这个特殊的群体中,它呈现出与其它社会网络舆情问题显著不同的特征。

大学生制造和参与舆情的目的比较单纯,出发点在于表达对国家和社会问题的关心,这是其作为未来国家的主要建设者的责任感使然,而不像社会舆情问题般带有明显的利益诉求。因此,舆情参与群体没有确定的组织,更没有明确的计划和政治背景,并且没有主观恶性。

另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其行为较少有暴力性。尽管部分高校在舆情问题的发展演变中出现了破坏校内公共设施的极端行为,但总体来看,这些行为的出现只是参与者受到网络气氛的感染,在从众心理驱使下失去辨别力和自我控制力的发泄行为。因此,其不像其他网络舆情般具有较强的破坏力,而且持续时间段,不会造成特别严重的后果。

另外,大学生群体由于年龄的相近,文化社会背景相似,有着趋同的价值观念,生活空间类似,这些特点使得舆情问题发生时,容易在大学生群体中产生认同,形成一致性的意见,导致舆情的传播阻力小,速度快,极易获得群体的一致认同。

2.2舆情内容的多元化

高校网络舆情在内容上表现出多元性,大多深入校园生活、关系师生权益、对焦学校大事、同步于社会热点。他们在网络上通过博客、微博等形式进行交流,内容涉及情感、思想、学术和人生体会等,或者就学习和找工作过程遇到的种种问题需求指点和帮助,或者对学校工作和一些社会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和建议,或者对自己的经历和所见所闻进行情绪化的宣泄。

由于高校开设众多不同的专业,各个专业的学生所关注的领域加总起来就会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加上大学生有着较强的逻辑思考能力,对各类社会现象的观察与理解都会有一定的深度。他们在文化观念也有着比其他群体更强的开放性,更容易受到非传统文化的影响,他们具有较强的外语能力,有着全球性的视野。因此,相对其他群体的舆情内容而言,高校网络舆情在广度和层次上都显得更加得宽泛和多元。

2.3舆情空间的有限性

舆情空间就是舆情生成、传播、消亡的情景空间,包括舆情发生的各类有形场。高校网络舆情空间主要发生在高校的校园网,高校网络舆情主要通过高校校园网上各种舆情载体进行传播和交流, 例如: 校园BBS、留言板、博客、微博、QQ 群等。这些为人熟知的有限的舆情载体就体现了高校网络舆情空间限定性,相对于广泛性和开放的社会舆情空间,这种空间限定性决定了其可控性要更强。

2.4舆情传播过程即时快捷

当一个热点事件发生的时候,一些网民尖刻的评论,很可能就成为引发一片舆论的导火索。大学生几乎都会接触网络,而且充裕的课余时间可以使他们及时在网络上表达自己的意见,高校网络舆情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发生,大学生群体在性格特征、生活环境和认知水平上的相似性,会导致一旦某一热点事件进入高校网络舆情空间,就会被迅速的传播,因此其传播具有即时快捷的特点。

3、加强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的对策

高校网络舆情中汇聚着各种信息。一方面,高校管理者可以将其作为了解师生动态的有效窗口,上面可能汇聚各种对高校建设和管理的有用建议和意见;另一方面,这其中也可能夹杂着各种消极的观点和不利校园和谐的言论,这是潜藏在高校网络舆情的危机,管理者应该意识地对其进行监督和引导,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从而规避网络舆情带来的各种负面影响,创造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维护高校的稳定和发展,促进大学生群体的进一步成长与发展。

3.1利用网络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高校管理者可以充分利用校园网络系统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创新网站的服务功能,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网上思想教育活动,利用多媒体的思想教育材料,把思想政治教育由“枯燥”变得“生动”、由“单调”变得“多样”、由“静态”变为“动态”,从而让大学生更容易接受,寓教于乐,在课外放松之余,进一步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具体说来,高校管理者应该加强相关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的设计和日常管理,让主页在不失庄重典雅的基础,尽量符合满足大学生群体的上网需求,使网站结构合理,栏目内容丰富而有吸引力,实时追踪焦点热点问题,并就青年人所关注的问题,邀请名师讲座点评等;增加相关材料的形式多样性;利用校园BBS,及时了解学生的动态。

高校管理者还应该建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在培养他们的理论素养的同时,提升其网络信息素质,使其掌握更多的网络手段,具备良好的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处理突发问题的能力,从而让他们能及时了解、掌握大学生的网络行为、网络思想及心理问题,能够针对这些问题展开分析、研究及处理,使网络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好的结合。

3.2提升大学生网络自律意识和“媒介素养”

学校应该积极开展网络法制教育,文明上网宣传活动以及对校园内BBS论坛管理,让大学生明白必须对网络言论负责任,杜绝地域和人身攻击和不正当言论的散播;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在吸收网络信息了解社会的同时,走出校园,亲身了解社会现状和事件真相,提升自己判断力,从而避免被消极错误的网络舆情所蒙蔽。

媒介素养指公民所应该具有的获取、分析、评价,比较和传播各种形式信息的能力。提升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一个重要举措就是,高校教师在这方面能走在学生前面,因为无论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多强,原有的“老师-学生”的学习方式是不能被取代的,要加强和改善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高校教师队伍的网络媒介素养应该首先得到重视。当然,学校也可以直接举办相关的主体讲座和班会,从而促进大学生以更合理的方式利用网络。

3.3加强高校网络舆情的监督与引导

高校管理者应建立功能齐全的信息网站,及时对各种突发事件进行报道并相应作出合理的评论,从而在时间上率先引导舆论。同时,要注意有关信息的应遵循“高容量、低密度”的原则,一是避免信息的疏漏,二是避免反复的信息披露引发包括大学生群体在内的网民的质疑。此外,高校也可设立一些正式的机构来引导舆情,协调学校管理者和学生沟通之间的矛盾,并就相应内容接受学生的公开咨询、质询和问责。

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工作也可以通过“意见领袖”来开展。一方面“意见领袖”可以围绕高校网络舆情的热点内容积极策划宣传主题,利用校园网、QQ群等宣传平台,开展网络舆情的正面宣传,唱响主旋律,凝聚人心;另一方面,他们也可以实施监测、收集并整理校园网内的舆情动态信息,让管理者通过这些信息了解学生们的呼声和意愿,掌握散布在高校网络中的不良信息,从而最大限度地压缩不良信息的传播空间,对高校网络舆情进行引导,营造良好、文明、健康的网络舆情环境。

对高校网络舆情的监督,可以从人和技术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如何加强网站安全管理的主题,组织校园网站管理人员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培训,以提高网站管理人员安全、维稳的意识,防止信息和未经审查的负面信息,切实加强网络舆情监督,及时从正面跟贴回复网民网上言论,对发现的网上有害信息,要及时举报。二是加强网络监控信息系统建设。充分利用和发挥网络舆情监控系统、网络电子数据勘察取证系统等现代科技手段的积极作用,形成严密、高效的网络舆情监控、IP地址定位、网络报警等多种功能的网络监控技术体系,全面加强校园互联网上各种不稳定因素搜索、监控和处理。

【参考文献】

对网络的建议篇(5)

网络审计作为新兴的审计形式,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使传统审计发生了重大变革。网络审计在便利工作、准确高效和节约精力的同时,也面临着很多问题和风险。网络审计的全面推行和实施将是时代的必然。

一、网络审计的优势

随着网络技术在会计和审计信息管理中应用的不断深入,审计信息将提供更加专业化、准确化和智能化的服务,可以解决审计信息的海量存储、智能检索、高度共享等问题,对审计信息管理将产生变革性的影响。它与传统审计相比,除了具有便捷、隐秘、准确高效和多单位联合作业的协调等优势以外,还具有以下方面的优势:

(一)信息资源的充分共享

在实施审计过程中,计算机网络通过数据传输和数据交换网,利用通讯技术将不同地区的计算机连接在一起组成一个有机信息系统,其最大的特点是信息共享性。随着整个世界经济国际化进程的加速,我国企业与世界上不同国家与地区间的贸易来往愈来愈频繁,投资者、债权人及其他相关主体往往分布在世界不同国家与地区。因此,审计信息和审计报告是他们进行理性决策的必要信息资源。在网络环境下,审计信息可以充分共享,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审计信息的使用效率。

(二)提供智能化服务

网络环境下,审计人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所特有的先进电子服务技术,查找跟踪各网络网站的审计数据资料,充分利用Web共享这些数据信息资源。网络审计所提供的智能化服务,是面向客户的智能化服务。同时在遇到难以解决、难以形成定论的问题时,也可以邀请国内外审计专家进行网上会议,共同寻找克服难点的途径,以保证给客户提供最完美、最优质的审计服务。

(三)大幅度降低费用

在网络环境下,审计领域节约的有关交易费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节约了有关搜寻审计信息、审计证据的长话、电传以及审计资料传递的邮递费,所有的一切工作都在网上进行;减轻了审计人员对审计信息的搜寻、整理、等待成本以及与其他单位、个人的联络费用;节约了有关审计人员的人力,减轻了劳动强度,节约了发生在审计工作中的能源、资源包括商品流、信息流、资金流、人员流的消耗。

(四)提供实时审计服务

在网络环境下,审计部门随时对企业进行审查,及时收集掌握被审计单位的最新会计信息和有关经济业务信息,并向有关各方,审计的时效性大大提高。审计从事后审计转变为实时审计,并从静态走向动态。

二、网络审计所面临的问题

(一)网络审计理论研究不足

在我国,网络在企业管理中的推广应用才刚刚开始,较大型的系统还不多。人们对网络财务及其网络审计的认识还较模糊,网络审计理论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从发表在各种专业杂志上的有关网络审计方面的论文看,涉及网络审计理论研究的文章并不多,而市场上相关的各种审计软件不断出现,网络审计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出现了不平衡的局面,网络审计软件将会因为缺乏理论的指导,重复会计软件开发初期时的老路,误入歧途,多走弯路。

(二)网络审计的相关法律和审计准则不完善

在网络时代,社会的信息化加大了社会的不确定性,而法律对规范社会经济的运作、控制社会经济秩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在网络经济环境下,法律的重要性更为突出。网络审计作为一个维护社会经济秩序并服务于经济领域的中介活动,迫切需要一套符合自身发展规律的法律来规范,建立起一套能规范网络审计的审计准则,作为维护经济秩序的法律屏障。

美、日、英等国都制定了有关计算机审计的审计准则。国际审计准则中,对此也有专门计算机审计的范围、目标、程序、技术及方法。我国的《中国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准则》中也有涉及到计算机辅助审计的内容,但针对网络经济时代下日益发展的电子商务系统及随之而出现的一系列新的问题,旧有的审计标准准则体系和法律法规体系已不能完全适应、指导和规范网络经济时代的审计实践。网络本身的虚拟性、实时性、广泛性要求比传统审计更加切实可行、更加完备的标准准则和法律法规的保证。

(三)网络审计软件不完善

目前,我国通用的高水平的审计软件还很缺乏,主要原因是财务软件在设计时大多没有考虑专用的审计软件接口,使得在财务软件中嵌入适时跟踪监控的审计程序难以实现,使审计人员采集数据出现一定困难。我国现有的审计软件大多处于仅满足穿过计算机进行审计的阶段,现场审计和小规模的会计师事务所后期报告的制作几乎还在依赖于手工操作,规模较大的一些会计师事务所开始利用VB,VC开发更为自动化的审计系统软件。

(四)网络审计面临新的审计风险

1. 网络安全的风险。网络安全问题带来的风险不仅表现在被审计企业在审计后发出的报表可能受到恶意攻击,而且还表现在网络本身对外界的高度依赖性,比如,突然断电对电脑的影响和电脑数据的保存、计算机病毒的破坏、人为的毁损等异常情况等,会导致网络审计系统的数据与信息丢失。

2. 审计动态取证的风险。在网络环境下,企业几乎所有的业务信息和财务信息都通过网络传输,业务活动的数据处理都是实时的,审计人员要完成审计取证工作的同时又不能妨碍和终止被审计单位会计信息系统的运作。而在系统运作过程当中,进行取证,本身就难度很大,同时这部分无纸化审计线索的真实性、完整性、可靠性也难以保证,从而加大了审计风险。

3.传统审计线索消失的风险。在传统审计中,审计证据都以纸介质的形式保存,审计线索十分清楚。而在网络审计中,所有的审计证据都存储在磁介质上,这些在磁介质上的信息是机器可读的,肉眼不能识别。存储在磁性介质上的无纸化审计线索存在容易被修改、删改、隐匿、转移,又无明显痕迹。这些都将使审计证据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可靠性大打折扣,这势必会加大审计风险。

(五)审计人员计算机知识的缺乏

目前,我国审计人员中,能从事网络审计的人员不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有较大差距,审计人员由于不懂网络经营与网络会计的特点,不能识别审查和评价企业的风险与内部控制,难以对复杂的网络会计系统进行正确有效的评价,越来越多的审计工作依赖于不懂审计的计算机专家。这样,审计人员的独立性、客观公正性将会受到威胁。同时,在审计软件的开发上,要求开发人员既有计算机软件的开发能力又有熟练的审计流程知识。因此,我国迫切需要培养一批既懂网络技术又懂审计、会计的复合型人才,各高校应对此引起高度的重视。

三、对策建议

(一)建立网络审计理论体系

网络审计理论的建立不仅是传统审计理论的一大飞跃,而且有利于网络经济的健康发展。当然,理论的形成并不是实践的简单堆砌,而是需要一种理性的思维去引导实践。因此,建立较完善的、全新的网络审计理论体系是非常重要的,审计人员和有关人员应该加强这一领域的研究。

(二)加强网络审计相关的立法和审计准则

网络的出现和广泛应用对传统审计产生了强烈的冲击。旧有的审计标准准则体系和法律法规体系已不能完全适应、指导和规范网络审计的实践。网络本身的虚拟性、实时性、广泛性要求比传统审计更加切实可行、更加完备的标准准则和法律法规的保证。如对网络审计人员的一般要求,网络系统安全可靠性评价标准等。

美国的信息产业部在构建互联网络法律框架时指出,网络立法应涉及9方面:1.身份认证与安全;2.消费者中心;3.内容与商业通信;4.信息基础设施(包括可互操作性和互联网管理);5.知识产权保护;6.司法管辖权;7.责任;8.保护个人数据;9.税赋。总之,我国要建立起适应网络审计发展的良好的法律环境,使得网上交易的法律体系与国际框架基本保持一致。

(三)加快通用的审计软件的开发

为适应会计信息化的发展,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应组织力量加快开发会计信息化环境下的审计软件,包括通用性好、实用性强、涵盖项目管理、审计计划、数据转换、符合性测试、实质性测试、合并会计报表、审计工作底稿制作、会计报告的生成等全程一体化的审计软件。从实际情况和科学性来说,最好选择财务软件公司,它在财务软件制作方面的经验有利于网络审计测试软件的开发。软件开发时应考虑重新生成审计线索,如:财务软件里增加“有痕迹”的修改操作功能,就可重建审计线索,可为审计人员提供可信的证据。

(四)加强网络审计风险控制

为了有效地降低网络审计风险,就必须采取相应的防范和控制措施,具体表现为:

1. 对相关网络系统进行实时跟踪。首先,对被审计单位的网络系统进行评价,并利用专用的对比软件,将存放于数据库不同地址的同一种数据进行自动比较,以形成相应的记录文件,并对有差异的文件数据进行详细审查;其次,对被审计单位的自动检测数据库软件和恢复软件进行审查和评价;最后,要对被审计单位的异常贸易,通过网络进行预警提示,以降低审计风险。

2. 加强对网络系统的安全性和保密性。在网络审计系统中,一方面要满足系统开放性的要求;另一方面又必须保证系统的安全保密性。如何处理好这两个方面的关系,是网络审计信息系统设计成败的关键。由于网络审计系统是建立在Internet环境下的信息系统,其开放性无疑会得到满足,现在困难的是如何保证系统的安全性。目前,从技术上讲有这么一些措施:

(1)物理保护:物理保护主要是针对网络系统的结构与硬件设备所实施的保护措施。(2)防火墙技术:防火墙控制技术是指在审计网络与外部环境之间建立一种隔离“屏障”,它一方面能够保证在CPA审计网络与外部环境(Internet)之间进行通畅的信息交流,另一方面,授权的用户可登录进入CPA网络审计系统,从而保证审计数据的安全性与保密性。(3)反病毒:审计软件可以挂接反病毒软件,如对电子邮件、文件传输FTP、网络面程序,甚至对文档中存在的病毒进行防范和查杀。(4)网络端口保护:通常对CPA审计系统的网络端口的保护可分为单端保护和双端保护,包括主机端保护和用户端保护,包括用户验证和终端验证。

3. 审计人员参与网络财务软件的评审。为了有效地防范审计检查风险和审计控制风险,审计人员应参与网络财务软件的评审。只有对网络财务软件在进入销售市场之前进行事前审计,才能从整体上减轻审计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审计工作效率,为事中审计和事后审计打下良好基础。

4. 充分利用计算机审计软件进行辅助审计。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的过程中,应根据网络“即时互动”的特点,充分利用通用的或专用的计算机审计软件,有效地降低审计风险:(1)利用审计法规合法性与合规性进行全面检查;(2)利用审计专家咨询软件对特定审计事项进行重点会诊,以减少审计误差;(3)利用审计接口软件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减少审计的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

(五)大力培养网络审计人才

拥有大批精通网络、计算机及审计业务的审计人员队伍是网络审计能否得以实施的关键。网络审计已远远超出了计算机和局域网操作的范畴,计算机与网络专家、信息系统与电子商务专家对网络审计参与将是必然趋势。

针对网络审计对人才的挑战,一般可以尝试以下解决方法:1.系统学习审计风险方面的理论知识,掌握新的审计方法。重视从审计立项到审计结论的每一个步骤,并采取相应的风险防范措施,使每一个环节的风险减少到最低程度。2.更新审计监督观念。入世后,审计监督的重点应从有形资产审计转移到无形资产审计,重视管理方面和社会效益的审计,强化高新技术产业的审计,并促使其快速成长。3.树立竞争观念,培养创新意识。知识经济条件下,科学信息化技术对经济的促进作用进一步加强,应提高审计人员对信息经济的认识,树立面向经济的竞争观念。改革教育和培训模式,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和业务水平。

【主要参考文献】

[1] 刘剑民,周咏梅. 网络审计发展中的问题与建议[J].财会通讯,2005, ( 5 ).

[2] 王风化,李金克. 网络审计风险的防范[J].

中国管理信息化,2007, ( 3 ).

对网络的建议篇(6)

随着网络科技的迅速发展,网络投票活动也日渐火爆起来,几乎人人都能隔三差五都能收到好友发来的投票链接。什么“最萌宝宝”,“小小明星”之类的关于孩子的投票活动占主流。大多数人都有这样的感受,既然是朋友发来的就顺手投一票吧,但是打心里又觉得这种投票活动非常无聊。甚至有的幼教机构在评选学生作品的时候,也选择网络投票的方式。武城县通过对城区内100名群众做的调查问卷显示,80%以上表示都有被微信群及朋友圈的熟人朋友要求给孩子投票的经历,43%表示虽然十分反感,但是迫于面子,又不便拒绝。据武城县宣传部门一工作人员说:“如今大多数网络投票是由社会培训机构组织的,网络评选只是噱头,搞推广才是其真正目的。所以,商家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操纵网络投票结果,影响公平性。这既会对孩子们产生误导,更有可能泄露未成年人的隐私。”众所周知,这类网络投票存在很多弊端,拉票、刷票等行为不仅会让评选活动丧失公平,更容易诱导孩子投机取巧,滋长功利心、虚荣心。因此叫停涉及学生(幼儿)的网络投票是必要纠偏,不仅对孩子是一种正确引导和保护,有助于改变那些追求虚荣的家长的观念,还有利于各类评选活动公平公正。另外,对于网络投票滋生的灰色利益链条也是一种间接治理,网络投票需求减少了,灰色链条也会受到遏制。

对此,基层建议:对涉及学生(幼儿)的网络投票加强规范和管理,出台涉及未成年人的网络投票的评选活动的相关法律,并将其纳入《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并尽快推动《条例》实施。同时加强对社会培训机构的管理,并与社会团体组织加强沟通,涉及学生和幼儿的微信、QQ等网络投票活动,必须事先征得辖区教育行政部门同意。

对网络的建议篇(7)

[关键词] 网络银行;发展战略;态势

[中图分类号] F830.4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7)05-0160-03

[作者简介] 郭晓菁,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国际交流中心研究实习员,研究方向为社会学;

邝筱倩,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国际交流中心副译审,研究方向为语言学。(江西 南昌 330077)

一、网络银行的发展阶段

网络银行的发展可以划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计算机辅助银行管理阶段,这个阶段始于20世纪50年代,直到80年代中后期。早期的金融电子化基础技术是简单的脱机处理,只是用于分支机构及各营业网点的记账和结算。到了60年代,金融电子化开始从脱机处理发展为联机处理系统,使各银行之间的存、贷、汇等业务实现了电子化联机管理,并且建立起较为快速的通讯系统,以满足银行之间汇兑业务发展的需要。60年代末兴起的电子资金转账技术及网络,为网络银行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电话银行兴起于70年代末的北欧国家,到80年代后期得到迅速发展。第二阶段是银行电子化或金融信息化阶段,这个阶段是从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中期,随着计算机普及率的提高,商业银行逐渐将发展重点从电话银行调整为pc机银行,即个人电脑为基础的电子银行业务。80年代中后期,在国内不同银行之间的网络化金融服务系统基础上,形成了不同国家之间、不同银行之间的电子信息网络,进而促进了全球金融通讯网络的产生,在此基础上,出现了各种新型的电子网络服务,如自助方式为主的在线银行服务(pc银行)、自助柜员机系统(atm)、销售终端系统(pos)、家庭银行系统(hb)和企业银行系统(fb)等。第三阶段是网络银行阶段,时间是从90年代中期至今。90年代中期以来,网络银行或因特网银行出现,使银行服务完成了从传统银行到现代银行的一次变革。

二、网络银行的运行特点及其竞争优势

网络银行把传统银行的业务“搬到”网上,在网上提供网上支票账户、网上支票异地结算、网上货币数据传输、网上互助服务和网上个人信贷等服务,它改变了银行传统业务的处理模式,能为银行客户提供全方位、全天候的便捷服务,具有传统银行无法比拟的优势。

1.便利性。网络银行是虚拟化的金融服务机构,银行网络从物理网络转向虚拟数字网络。在网络环境支持下,客户只需在家中或办公室登陆到银行的主页,点击自己所需的服务项目,即可完成开户、存取款和转账等手续。相比之下,传统银行提供的服务严格受到时空的影响,而影响网络银行的最主要因素则是网络银行自身的服务质量与成本控制。

2.服务的个性化。网络银行可以突破地域和时间的限制,提供个性化的金融服务产品。传统银行的营销目标一般只能细分到某一类客户群,难以进行一对一的客户服务。从金融服务价值链中获取价值,同时要求对银行的内部管理体制进行改造,建立和完善一个将市场信息和管理决策迅速而准确地在市场人员和管理部门间互相传递的机制,将“客户中心主义”融入银行经营的全过程,在低成本条件下实现高质量的个性化服务。

3.低成本运行。传统银行的销售渠道是分行及其广泛分布的营业网点,网络银行的主要销售渠道是计算机网络系统,以及基于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商制度。这种直接的营销方式与传统商业银行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传统模式中大量的分支机构和营业网点将逐渐被计算机网络、基于计算机网络的前端人及作为网络终端的个人电脑所取代,可以节省巨额的场地租金、室内装修、照明及水电费用。而且,电子银行只需雇用少量人员,人工成本也随之迅速下降。

4.服务的强适应性。传统银行服务的差异集中反映在实力、资金和服务质量等方面,而网络银行服务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营销观念和营销方法的创新,以及为客户提供的各种理财咨询技能上,具有鲜明的需求导向。网络银行的整体实力,将主要体现在前台业务受理和后台数据处理的集成化能力上。

5.业务空间广阔。传统银行业务的范围较为清晰,网络银行的业务范围正在处于高速扩张之中,因而具有模糊性的特点。可以认为,网络银行的业务范围不仅将会得到拓展,而且还会有大量的非金融机构介入网络银行业务中。这些非金融机构的介入,必然会不断推出新的网络银行业务。

6.盈利结构的多元化。传统商业银行发展的动力来自获取资金利差的盈利,这种单一结构随着网络银行的出现而发生根本改变,网络银行将为商业银行通过信息服务拓展盈利机会提供一条重要的营业渠道。在网络银行时代,商业银行的信息既是为客户带来利益的重要保障,也是商业银行自身赢利的重要资源。

7.货币存在形式发生本质变化。传统的货币形式以现金和支票为主,而网络银行流通的货币将以电子货币为主。电子货币不仅能够给商业银行节约使用现金的业务成本,而且可以减少资金的滞留和沉淀,加速社会资金的周转,提高资本运营的效益。同时,基于网络运行的电子货币还可以给政府税收部门和统计部门提供准确的金融信息。

三、发达国家的网上银行发展战略

1.大银行的网上银行发展战略。对于大银行而言,可以实施两种战略:一是收购已有的纯网上银行。如加拿大皇家银行是加拿大规模最大、盈利较好的跨国银行之一,在超过一个世纪的时间内,它在美国只从事金融批发业务。1998年,该银行收购了美国安全第一网络银行除技术部门以外的所有部门,收购的目的不仅在于扩大其在美国的业务和市场份额,而且更重要的是利用这次收购将传统的银行业务延伸到一个新兴的、飞速发展的领域。二是组建自己的网上银行机构。美国的卫法银行是这方面的典型例证。这家位于加利福尼亚州的银行,是美国最大的银行之一。卫法银行为了适应银行客户的需求和降低自身的经营成本,早就开始建立自己的以网上银行服务为核心的网络信息系统,现已形成比较完备的网络系统,并开始提供银行服务。

2.社区银行的网上银行发展战略。在美国,绝大多数银行属于社区银行,这类银行的规模通常都很小,在社区内主要提供零售金融业务,即吸引小额消费性存款,并向消费者发放小额商业性贷款。相对于大银行而言,这些小银行的优势在于与本地区相关行业有密切的联系,同当地银行客户更加贴近。社区银行建立网上银行的战略目的是为了与大银行在竞争中维持均衡态势,防止当地银行客户流失。

3.纯网上银行发展战略。一是全方位发展战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网络技术的进一步完善,纯网上银行完全可以取代传统银行。因此,很多银行一直致力于开发新的电子金融服务,以满足客户的多样化需要。二是特色化发展战略。纯网上银行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与传统意义上的银行相比,它提供的服务较少,例如,缺乏分支机构,无法为小企业提供现金管理服务,也不能为客户提供安全保管箱等服务。纯网上银行若想在竞争中获取生存,必须开辟特色化的服务项目。这类银行的代表就是康普银行,这家位于休斯敦的纯网络银行只提供在线存款服务。在康普银行的高级管理人员看来,一家银行想将客户局限在自己提供的业务中是绝对错误的,纯网络银行应该专注于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业务发展,至于其他的业务,可以让客户在别的银行获得。

四、我国网上银行的发展现状

我国商业银行内部网络建设起步较早,但因特网上的银行业务发展不足,与国外的银行有较大差距。近年来,国内许多商业银行纷纷开设网站,主要是进行形象宣传和业务介绍,实际进行网上银行交易业务即通过网上银行进行开户、办理存取款及信用卡业务的还很少。从我国网上银行交易形式看,主要包括两种:一种是完全依赖于因特网发展起来的全新电子银行,它所有的业务交易都依靠因特网进行;另一种是在现有的商业银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把银行传统业务捆绑到因特网上,开设新的电子服务窗口,即所谓传统业务的外挂电子银行系统。目前,我国大多数网上银行交易系统都属于后一种。

1997年以来,招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陆续推出了网上银行业务,开通了网上支付、网上自助转账和网上缴费等业务。例如,招商银行于1993年3月正式推出“一网通”网上服务,“一网通”除提供“个人银行”和“企业银行”两项基本服务外,还设立了网上商城,提供商业网站的购物导航和利用“一卡通”实现网上支付;1998年在因特网上开通了面向企事业单位的企业网上银行;1999年9月推出网上证券业务,客户只要在招商银行申请网上银行服务,即可在自己的台式或笔记本电脑终端通过因特网进入招商银行的网上银行业务系统,随时随地享受银行提供的不间断金融服务。

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也分别于1999年6月和8月推出网上银行服务。中国银行的网上银行与其100多万张长城信用卡相结合,依靠其雄厚的资金实力,推出了“支付网上行”。中国建设银行开发了日处理业务130万笔、允许5万个客户同时访问和交易的网上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在北京、天津、上海、广州等城市开通了网上银行,提供24小时不间断服务。

五、目前我国网上银行存在的问题

1.发展环境欠完善。目前,我国网络银行业务纵深和宽度都还有限,受信息基础设施规模小、终端设备普及程度失衡、客户群体缺乏规模、现代支付体系不完善、信用评价机制不健全、认证中心(CA)体系尚未建成等国情的制约,尚无1家银行开展网上存款、贷款、账单收付、跨行转账、非金融产品销售等业务。

2.市场主体发育不健全。国内网络银行是在现有银行基础格局上发展起来的,通过网络银行延伸服务即所谓的传统业务外靠的电子银行系统,大多只满足存款、汇款、汇兑等业务,只是一个简单化的传统业务外挂,其实只能算照搬柜面业务的“上网银行”。目前,国内网络银行一方面盲目攀比,盲目地引进与投入;另一方面技术手段仍停留在低层次上,缺乏适合市场的特色,更难实现“客户导向”,一些银行对网上银行发展方向的认识模糊,仅把它当作扩大传统业务的手段,因而发展缓慢。

3.监管服务有待进一步加强。虽然《网络银行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已经出台,网上银行市场准入的要求也开始规范化。然而,商业银行过去那种在技术上想方设法采取措施避开监管的行为还会出现,网络金融的监管要纳入网络经济、电子商务整体管理框架中考虑,并制定国际性标准。就此而言,监管的成熟之路还很漫长。

六、对我国网上银行发展的建议

1.提高认识,增强紧迫感。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银行业的改革和对外开放程度将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银行业要在促进银行制度更新、开拓新的业务领域、全面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等方面有新的突破,特别是在以网络化、信息化为标志的信息技术面前,以信息技术加快我国银行业的改造是应对这一冲击的重要举措。面对网上银行对当今国际上所有传统银行产生的巨大震荡,国内商业银行如果忽视网上银行的发展和建设,都将在未来的数字经济时代受到惩罚。与之相反,如果能利用这个机会加快网上银行的建设和发展,也许会迎来一次新的发展机遇。我国银行业网上银行的建设和发展同样需要选取合适的发展战略。对于大银行而言,不管是采取收购网上银行的发展战略,还是采取自我组建网上银行的发展战略都是不错的选择;对于小银行而言,要强调自己的服务特色,明确市场定位,确立自己的银行客户目标,并具有良好的可鉴别性。只有这样,才能吸引和巩固银行客户,才能在与大银行的竞争中维持均势。

2.加快网络人才的培养。网上银行业务发展的顺利与否,网络人才的培养极其重要。如卫法银行早在1992年就开始建设自己的以网络银行服务为核心的信息系统,至1997年12月,通过网络与卫法银行交易的客户已超过43万人,远远多于安全第一网络银行。它的成功经验之一是在自己的网上银行开业前的2-3年就开始着手进行人才的准备和培训工作。我国的银行业如果想及时开展网上银行业务,应该借鉴国外的发展经验,重视人才的储备和培训工作。

3.重视网上银行业务的技术保证。一是建立灾难性备份,以保证网络系统在遭受到不可抗力侵害、发生软硬件故障和数据丢失等故障后能及时恢复;二是特别增强计算机系统关键技术和关键设备的安全防御能力,要采用客户端的乱码处理技术、防火墙、数字签证和身份认证等技术措施来加强网络的安全性;三是建立全国统一的认证中心,只有建立全国统一的认证中心,才能起到认证中心中立、权威的作用;四是加快电子化应用环境风险防范,如加大对计算机物理安全设施的投入和严格中心机房的管理制度等。

4.完善客户管理体系。以客户为中心,充分运用现代化的网络和信息技术,构建高效运行的客户资源管理体系,有机地开展协同客户获取、客户开发和客户保持等各个层面的工作。在目前商业信用缺失的不利处境下,银行可以藉此建立动态的客户信用评价体系,从而降低经营风险,改善经营绩效。

5.加强立法与监管。作为中央银行的金融监管部门要针对信息技术在金融行业中的广泛应用作战略性的思考,既要鼓励和支持商业银行的业务创新,避免限制性的政策或立法,又要规范和引导国内的商业银行有序开展网上银行业务,并鼓励部分商业银行开展网上银行的试点工作,促进我国网上银行快速、健康发展。既要认真研究网上银行开展的业务种类和特点,尽快制定网上银行发展的指导意见和原则,又要针对现有的相关金融法律规章进行必要的调整和修改,制订和完善相应的监管办法和措施,加强对网上银行业务的监管,有效防范新的金融风险。

对网络的建议篇(8)

摘 要:近年来,网络媒体作为新兴媒体发展迅猛,它在给人们提供大量资讯的同时,也因其屡屡发生的侵权案件给社会增添了一些不和谐的因素。本文笔者从分析网络媒体侵权的成因、主要表现及危害出发,最后提出了只有依法治网才能保证网络媒体健康、文明、有序发展。

关键词:网媒侵权;成因;主要表现;危害;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4)05-0028-03

近年来,网络媒体作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三大媒体之后出现的新兴第四媒体,由于信息源头多、开放程度高、传播速度快、社会影响大、覆盖区域广和表现形式全等特点,突破了传统媒体的时空界限,已经成为我国新闻舆论的重要力量。网络的交互性、开放性、匿名性使得广大网民可以随时且无顾虑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态度,这种前所未有的自由表达平台和表达方式在促进社会发展、给人们带来便捷的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了一些不和谐不安定的音符。有的人利用互联网发泄个人私愤、侵犯他人名誉权、隐私权和其他正当权利,由此给当事人带来一定的精神伤害。面对歪曲报道,大多数受害者因“投诉无门”或怕“越描越黑”而忍气吞声,放弃了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正当利益的权利。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这种现象呈愈演愈烈之势。这一方面暴露了网络媒体之乱象,另一方面也暴露了政府对网络监管的无力。因此,加大对网络侵权的惩处力度,积极探索建立一套对网络媒体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规范网络传播秩序,努力营造良好的网上舆论环境显得尤为紧迫和必要。

一、网络媒体侵权的成因

众所周知,衡量网络媒体影响力的最重要指标是网站点击率。点击率越高,影响力越大,盈利也就越多。因此,有的网络媒体为了提高点击率,无视政治导向,放弃社会责任,不讲职业道德,有的无中生有,有的捕风捉影,有的添油加醋,有的以偏盖全,有的歪曲事实,有的故意恶搞,常常不择手段地制造一些离奇的噱头,来吸引眼球,诱发点击,以此提高点击率。综合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实施侵权行为成本较低。目前,我国对互联网立法的滞后和现行法律的不完善,难以给侵权人以有力的打击。而维权人要调查取证和诉讼等,成本较高。侵权成本低,维权成本高,无形中就在客观上使网民对自己所从事的侵权行为以及将来要承担的法律后果没有后顾之忧,更加放纵自己的所作所为。

实施侵权行为简单便捷。由于网络的易于操作性使侵权行为的实施非常的简单,只要随意在任何一个可以连接互联网的电脑上,点击鼠标就可以完成。整个实施过程只需要短短的几分钟甚至几秒钟。方便和快捷,是造成网络侵权行为频频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1]。

实施侵权之后 “被告” 难找。由于网络具有分散性、隐蔽性的特点,网络媒体网站一般都没有联系电话,没有具体地址,服务器一般都远在异地,难以找到“元凶”。加之,网络媒体因其技术上的特点,导致它在技术上、管理上是完全开放的,因而其的内容无法控制,完全由信息人自主决定发与不发、何时发、怎么发,发到哪里,这给有关部门实行集中的控制和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遭到侵权后,受害人常常处于“伸冤无路,投诉无门”的窘境,大多数人背了“黑锅”无奈只能忍气吞声,带来沉重的精神压力。

网络新闻缺少审核机制。传统媒体刊载新闻时,一般都要经过编辑、主任、值班总编等层层审核把关,重要稿件、敏感报道还要经过上级有关部门的审定,都不是一个人能够完成的。制度的严密和规范,保证了传统媒体舆论导向的正确,同时也减少和避免了不实报道的发生。由于网络新闻特定的生产方式,它对新闻的处理,往往由一名网络编辑独立完成,不经审核,直接上传,这样就使新闻信息产品在生产过程不容易被监管,导致生产过程可控程度低,常常错误不断,公信力较低。

网络从业人员政治意识淡漠,媒介素养普遍不高。网络媒体编辑的业务素质大多侧重于对计算机网络的熟练程度,而对新闻专业的要求却很少。网站从业人员大多没有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的培训,加之网站管理的弊端,所以对人员操作的管理也难以掌控。把媒体的把关责任交由一个没有经过新闻职业教育培训和缺乏媒介素养的网络人,其后果可想而知。

网络传播的及时性、广泛性和隐匿性,使之极易成为个别人发泄私愤的工具。由于网络具有传播快、影响大的特点,一条不良信息可以在几秒钟之内传遍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造成的不良影响和给被侵权人带来的精神伤害和经济损失也愈加的严重[2]。有的人为了达到个人目的,便抓住这一特点,遇到矛盾纠纷不通过正常合法渠道解决,而是通过网上发帖的手段,谣言惑众,制造事端,造成政府恐慌,从而对政府实行舆论“绑架”,强迫政府俯首就范。

二、网络媒体侵权的主要表现

有些媒体尤其是个别网络媒体,极尽夸大渲染之能事,唯恐天下不乱、报道没人看,把追求资本主义的新闻价值观作为报道方向,刻意制作耸人听闻的新闻标题,别有用心地从文中“挖掘”、“提炼”甚至“故意制作”与文章本意不符甚至大相径庭的标题,卖弄噱头,以吸引眼球,提高点击率。

制作“猎艳”标题,吸引受众眼球。网上曾发出一则“某地一女工裸死洗澡间” 的新闻。为什么编辑要在标题里强调一个“裸死”字?难道还有穿衣服洗澡的吗?仔细查看原文,第一段小标题为:“丈夫发现妻子猝死洗澡间”,“猝死”这个词不是很准确吗?为何在标题中却改为“裸死”?其低俗心态可见一斑。

恶意篡改标题,颠覆文章本义。俗话说:没有三分利,不起早五更。面对日益激烈的新闻竞争,一些网络新闻从业人员背弃职业道德,不在新闻真实性和提高新闻质量上下功夫,反而以恶意篡改新闻标题为能事,通过夸张、刺激、煽情的题目吸引眼球,增加点击量。这样不仅严重损害了新闻媒体的公信力,也严重损害了新闻队伍的整体形象,自毁长城。最典型的要数《三大全国易市场布局渝中》,原文是:“‘最近,市里已明确把即将落户重庆的OTC市场、畜产品远期交易市场、土地交易中心等3家全国性金融市场放在渝中区。’渝中区区委办负责人透露”。而编辑却故意制作了上述的标题以吸引眼球,故意恶搞,最终误导读者。还有业内人士皆知的《主教大人下车伊始急忙打探红灯区》就是一个新闻恶搞的典型案例。乱改标题、断章取义,是网络媒体职业道德中存在较为突出的问题。

幕后策划闹剧,引来网上围观。有一段时间,网上曾出现了某村部分村民火烧村委会的帖子。其实,这是一则精心策划的“旧闻”,没想到一家网站却把这则“旧闻”大肆炒作,竟在事件发生十天之后上传网上,惹来网上围观,引起当地政府领导的恐慌,投入大量精力处理此事,给政府添了乱,而幕后策划人却达到了自己的目的。还有网上爆红的“玉凤征婚”事件、以中国人民大学为背景的女生“露腿学士照”等,其实都是专业网络推手公司的精心策划。

三、网络侵权的危害

降低自身公信力。众所周知,网络媒体的新闻资源主要依赖于粘贴转发传统媒体的稿件,为了在竞争中求得一席之地,他们往往放松了对新闻稿件的把关,“真实”、“准确”、“社会责任”等等都成了陪衬。这种不讲政治,不讲责任,不顾影响的习气,不仅违背了媒体的基本职业操守,也给自身的权威性和公信力造成了严重损害。

侵犯他人正当权益。常见的网络媒介伤害包括网络诽谤、欺诈、恐吓、骚扰、语言暴力、传播恶意谣言,利用恶搞、人肉搜索等手段,披露他人隐私等扰乱他人正常生活的行为[3]。在这方面,13岁的美国少女梅根・梅尔(Megan Meier)因受到网络攻击而于2006年自杀,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而“史上最狠毒后妈”传言等事件,也无不对受害者造成极大的伤害。

容易滋生腐败现象。一般情况下,网上刊发负面新闻后,当事人往往惶恐不安,精神压力沉重,总想竭力删除或屏蔽负面信息,于是以负面信息删帖为营生的“删帖公司”便应运而生,这些公司按照当事人的要求,在一些门户网站上收买网管(或其内部工作人员)将其负面帖子删掉或屏蔽,从而阻止不良声誉的蔓延,以此与当事人进行“权钱交易”,正所谓“拿人钱财,替人消灾”。目前,这种“网络危机公关”正呈产业化发展趋势,应当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扰乱公共秩序。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攻坚期、社会转型期、利益调整期、矛盾凸显期,当某些群体的利益受到损害,而又不能通过现实社会的诉求得以解决时,往往借助网络平台予以表达、寻求关注与支持、商量对策等,以促进事件的解决,更有一些别有用心者颠倒黑白、造谣生事,利用网络集群诽谤他人,干扰政府的正常工作,制造舆论危机,给社会带来了一些不安定的因素。

四、对策与建议

随着互联网的加速发展,各种侵权行为随之增多,加快互联网立法的呼声已经十分强烈和迫切。而在互联网立法中尤其应重点加大对网络侵权的打击力度,从而有效地为预防乃至制裁网络侵权行为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促进网络媒体的健康发展。

一是尽快制定《互联网法》,建立完善专门针对网络媒体的法律法规,使实施网络侵权者能够得到应有的制裁。在网络媒介伤害行为无法可依、行业自律不力的情况下,为了实现网络传播的“趋利避害”,有关部门应尽快出台专门的法规[3],建立健全我国互联网的内容分级制度、网站注册制度和市场准入等制度,来约束一些不良人群的网络的行为,规范净化网络环境,保证互联网健康快速发展。

二是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强化“把关人”的把关意识。强化网上失实新闻和歪曲报道的责任追究,这是一个紧迫课题。第一,要对故意刊登虚假和恶意歪曲报道的始作俑者进行严厉的责任追究。也可以故意扰乱社会秩序罪对其进行治安处罚或刑事处罚。第二,出现这样的歪曲报道,记者编辑有故意,媒体把关人也难辞其咎,应建立媒体主编或责编引咎辞职制,强化媒体“把关人”的把关意识。因首发金庸去世的虚假报道,《中国新闻周刊》副总编辑、新媒体总编辑刘新宇不就被迫辞职了吗?媒体把关人引咎辞职在我国传统媒体中屡见不鲜,这种做法很值得网络媒体借鉴。第三,要对不加鉴别随意转发不良信息的媒体进行连带责任追究。转发媒体也是媒体,既是媒体,就应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就应该有社会责任感,应有把关责任,不加鉴别随意转发可视为从犯,应当承担相应责任。这样多管齐下,重拳出击,以此来杜绝不良信息的传播蔓延。

三是建立专门网上执法和监控力量,强化网络监管和打击力度。各地网信办要积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加强网上巡逻,包括网上常规巡视和搜索巡查,及时有重点的对那些带有人身攻击、影响社会稳定的不良信息,及时封堵、删除,并与公安机关联手依法查处,随时随地跨地域进行责任追究,严厉打击网络侵权行为。

四是借鉴传统媒体的做法,实行三级把关制度,为不良报道加上一道“防火墙”。传统媒体一直实行三级把关制,既服务了政府和社会,也维护了自己的权威性和公信力,维护了自己良好的社会形象。网络媒体应积极借鉴传统媒体的做法,强化把关意识,分清责任,明确制度,加大处罚惩戒力度,视对社会危害程度的不同和对社会影响的大小,进行相应的行政处理和经济处罚,情节严重社会影响恶劣的要移送司法机关追究法律责任。

五是加强网络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培训,增强行业自律意识。网络媒体终究还是媒体,网络编辑也属于新闻工作者,应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守好阵地,把好关口,要经常性的开展新闻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的教育,增强自律意识,使他们胸怀大局,牢记自己的社会责任,恪守自己的职业道德。

网络是个新生事物,任何一种新生事物的出现都会利弊并呈,当其负面影响触碰到公众利益和道德底线时,整治也就势在必行。2013年8月,公安部门对蓄意制造传播谣言、恶意侵害他人名誉、非法攫取经济利益的网络推手“秦火火”、“立二拆四”、周禄宝、刘虎、薛蛮子等一批网络“大谣”进行了严厉打击,网上形势迅速好转,社会各界拍手叫好。网民应携起手来,增强法律意识,规范网络行为,实施综合治理,共同抵制网络非法传播,净化网络环境,使网络朝着健康规范、文明有序的方向发展,使互联网成为传播先进文化、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阵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发挥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对网络的建议篇(9)

二、网络对中学生道德教育的影响

1.网络文化影响中学生道德观念

在中学生的身上,由于其对网络中良莠不齐的文化没有一定的抵制力,网络文化影响着中学生的道德观念。由于中学生正处于发展的青春期,对于各种东西都充满了好奇心,而其又是伴随着网络长大的一批人,使得对其网络的依赖性较大,进而影响其道德观念。但是,在网络中,由于良莠不齐的信息,中学生无法对其进行分辨,使得一些有害的道德观念进入中学生的思想中,进而影响中学生的道德观念的形成,使得中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和成长中出现不该有的问题。所以,网络文化对于中学生的道德观念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

2.网络文化影响中学生道德知识的获取方式

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文化影响中学生道德知识的额获取方式以及思想方式。在原有的中学生道德教育中,学生一般是通过老师获得道德教育知识,所以教师对学生进行道德知识的教育方式以及理念格外重要。但是伴随着网络文化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中学生不再通过教师进行获取道德知识,他们借助网络,自己进行学习,搜集自己感兴趣的知识进而影响了学生道德知识的获得。

3.网络文化对中学生的道德教育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文化对于中学生的道德教育具有一定的积极促进和推动作用。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其积极的方面对人们具有促进作用,对中学生的道德教育也是如此。网络改变了以往学生获取道德知识的途径,改变了以往教师传授的方法,学生借助互联网,轻而易举的就可以获取到自己想要的道德知识,进而不断提高中学生大学习能力。

三、应对网络文化对中学生道德教育的建议

1.加强对中学生正面道德教育

在互联网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负面信息侵入中学生的眼界,所以针对这样的状况,要加强对中学生进行正面的道德教育,以抵制其负面信息对中学生的影响。在网络环境的影响下,由于其信息的良莠不齐,加之学生的抵抗能力不高,学生在网络中容易接收到负面的信息。所以,针对这样的状况,学校可以加强对学生进行正面的道德教育,给学生讲解什么事正确的道德观念,什么事错误的道德观念,使得学生在网络环境的影响下,能够辨别其正面和负面的道德观念,提高学生的额辨别能力;同时学校?ü?知识竞赛以及辩论活动等方式提高学生对正负面得到观念的辨别。

2.对中学生进行网络文化教育

在网络的背景下,加强对中学生进行网络文化教育,使得学生正确看待网络文化,是基于网络背景下对中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现今的中学生是伴随着网络长大的一批人,他们对互联网的依赖性极大,让其摆脱互联网的影响的可能小之又小,所以,学校要对学生进行网络文化的教育,帮助学生进行网络文化辨别。学生可以通过开设网络文化的课程,在学生进行上课时,可以给学生讲述网络文化中的积极和消极,让学生认识到网络的双面性,而不是一味的相信网络中的道德教育知识,让学生建立对网络文化的过滤功能,进而提高中学生自学道德知识的能力和辨别良莠文化的能力。所以,加强对中学生进行网络文化教育是其中的重要环节。

3.学校和家庭要加强对负面道德信息的管理

对网络的建议篇(10)

3.遭遇突发事件,政府要尽量在第一时间新闻,赢得话语权,先入为主,掌握主导权。“危机管理”实质上是“危机沟通管理”。例如危机管理专家诺曼・奥古斯丁主张:“说真话,立刻说。”中国一些地方政府总结的经验是“速报事实、慎报原因”。《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则要求“公开是原则,不公开是例外”。

4.社会问题非政治化。研究表明,近年来很多地方的突发公共事件包括,当事人和围观民众的诉求都是地区性、行业性利益问题。高明的地方领导者,总是善于把带有某种政治诉求的问题化解为地区性问题、行业性问题,把社会压力分解到社会治理的各个环节中去逐一处置;而如果反其道而行之,把这些具体的经济、民生方面的问题政治化,只会激化矛盾,让各种社会压力都集中到一个断裂点上。

5.针对某些对地方政府和地方形象的负面新闻,一旦调查属实,建议政府迅速采取必要的“切割”手段,包括中央和地方切割、地方与基层切割、政府和无良官员切割。避免上级政府为下级政府、政府为个别无良官员的不作为和其他问题“背书”,不要被他们用种种冠冕堂皇的理由所忽悠。

6.在网络舆情中,政府特别是宣传部门要勇于“抢旗帜”。在历史上,我党与当政的反动派作斗争时,以同志为代表,就特别擅长抢民主、和平的旗帜,赢得了广大工农群众和派的拥戴。今天,就是要高扬社会公正、司法公正、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的旗帜,积极排查和解决社会各种不和谐、不稳定因素,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不要因为种种顾忌,把这样的旗帜送给网上“意见领袖”,而让广大网民对政府失望。

7.处置往往包含三要素,即公布事实真相、惩处民众暴力和恢复社会秩序、惩戒不作为或有问题的官员。瓮安事件以来各地应对的经验教训一再表明,这三件事孰先孰后很有讲究,效果也大不一样。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要求:领导干部对群体性、突发性事件处置失当,导致事态恶化、造成恶劣影响的,必须问责。如果地方政府不反思自己在新闻和说服公众方面的工作不足,却迁怒于无辜的当事人和网民,恐怕是有失公允的。

8.政府在舆情应对中如何充分发挥“主场优势”?政府掌握的信息远比网民个人所了解的信息全面而专业,中国政府对新闻媒体具有重大影响力,而且最主要的一条,政府应该具有权威性。宣传部门要充分发挥媒体优势,不失语,不妄语;发挥信息优势,学会有节奏地抛出系统化的专业信息,利用政府与民间的信息不对称,有力地引导舆论。但也要警惕政府的“主场优势”变成“主场劣势”,这就是政府公信力的流失。一些地方在公共政策、社会治理、官员操守等方面存在阙失,让网民对公权力产生某种不信任感,对社会公正缺乏信心,修复政府的公信力是当务之急。

9.地方政府宣传部门在网络社区和“公民报道者”、“网络意见领袖”中发展“盟友”。盟友不是部下,也不是潜在的敌人。要允许和鼓励他们对地方政府的施政阙失提出批评,开展舆论监督,同时通过积极沟通对话,帮助他们理解现代社会公共治理的全部复杂性,引导他们在最根本的问题上帮助地方政府,缓释民间某些不满情绪。

10.政府的网络舆情研判和应对能力,也是执政能力和执政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意早期受到冷落,才演变成中期的“民议”、后期的“民怨”。民意在每一道环节上的被冷落与搁置,都会导致舆情能量的聚集。一方面,要改进政府的立场表达和主流媒体的新闻宣传,增强说服力;另一方面,要把握住社情民意的脉搏,认真倾听网民和公众的利益诉求乃至某些非理性情绪,促进官民沟通,促进社会不同群体利益的均衡表达和平等博弈,化解社会隔阂和对立情绪,打造国民政治共识,打牢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摘自《网络舆情》)

你在等什么

刘亲宇

小喇叭颁奖典礼期间,我和成百上千的社团领袖、商界领袖、教士,还有媒体成员及其他人坐在餐桌前做观众。

艾迪・隆主教是当时的嘉宾发言人。他说起巴拉克・奥巴马成为美国总统之前和他的一次私会。

一年半以前在新奥尔良的一间房里,隆主教问奥巴马:“你为什么要竞选总统?”

上一篇: 医养结合优势 下一篇: 社会教育的作用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