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重点汇总十篇

时间:2023-12-31 11:00:19

西方经济学重点

西方经济学重点篇(1)

关键词: 西方经济学 教学 文献综述

key word: The western economic teaching literature summarizes

作者简介:周闻峥(1981- ),女,湖北武汉人,贵州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在读硕士,主要研究方向:经济学学科教学论。

西方经济学是我国教育部审定的经济、管理类专业核心课程之一,也是进一步学习经济、管理类其他专业课的基础,各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大都开设了该门课程且安排课时较多。为了完善我国高校西方经济学教学诸方面,许多专家、学者做了大量的探索与创新,但是目前关于此的文献分析在我国还非常之少。笔者旨在各位专家学者研究基础上,对近年来我国中文期刊刊发的研究西方经济学教学的文献资料进行较为客观的分析,研究目前我国西方经济学教学现状、热点及趋势,并以此进行思考获得启示,为进一步完善我国西方经济学教学提供参考。

一、研究方法和过程

1.1 研究方法

笔者拟用内容分析法主要为研究方法,采用抽样的方式在CNKI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进行抽样,对在中文期刊刊发筛选出来的文献进行较为客观细致的分析,将非定量的文献材料转化为定量的数据,最后运用EXCEL等软件的进行数据汇总和分析,从时间上进行纵向比较、从内容上进行横向比较。

1.2 样本资料来源

本研究通过CNKI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的标准检索,以输入检索范围控制条件中发表时间“具体时间从2001-1-1到2010-12-31”,输入目标文献内容特征中“主题”为检索项、以“西方经济学教学”为检索词,进行精确检索。文献检索出来后,通过初步的内容分析进行筛选,把不以西方经济学教学为核心的期刊文献进行删除,共抽的有效样本200篇(政府宣传、新闻广告、编者按及由于名称造成的不相关文献等除外),其时间跨度为10年。

二、研究分析和结果

2.1 样本统计分析

通过分析笔者发现,近年来我国关于西方经济学教学的研究文章在国内中文期刊上的发行数量呈上升态势。依据对样本文章的统计,可以看到中文期刊上的文献数每年上升,2007年的文献数有一个量的飞跃,文献集中于2007年到2010年,详细情况见表一。

文献的主要内容涉及西方经济学教学的指导方针、方法模式、重点难点、问题对策和改革创新几个方面。依据对样本文献的统计,可以看到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于教学方法模式、问题对策和改革创新,大量的文献集中于对教学方法模式的研究上,教学问题对策和改革创新的研究文献数量近两年上升很快,详细情况见表二。

2.2 研究内容分析

笔者对样本文献进行了阅读、筛选、分析、归纳,试图从文献研究的内容进行梳理,综述如下:

2.2.1西方经济学教学方法模式研究

西方经济学具有概念多、理论多、流派多、图形表格多等特点,针对这些特点学者们对教学的方法模式进行了大量探讨和研究,是目前研究热点之一。

梁静溪(2002)提出:我国的西方经济学教学应借鉴以美国为主的西方发达国家在成功经验和先进成果,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应推行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在教学中重视过程学习,尝试游戏教学方法,开展个人演讲、讲演评价等活动。刘黎清(2007)认为应改变目前传统单一的讲授式教学模式,融入研究性教学理念。其将讲授式、讨论式、反馈式、启发式、探究式等各种教学模式进行融合归纳,提出了几种可以单独采用,也可以联合采用的有效的教学模式――演示+讲授模式、演示+讲授+测试精讲模式、提问+讨论+评价模式和案例教学+小论文+评价模式,从而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

2.2.2 西方经济学教学重点难点研究

许多学者从不同侧面对西方经济学教学的重难点作出了分析。

王铁(2005)分析了如何引导学生运用西方经济学所学知识,正确理解和分析经济生活中的问题和现象这个教学难点,认为在教学中应:增强学生在日常生活消费和个人职业生涯设计中的理性意识;有机介绍学术前沿有关问题,深化与相关课程之间的衔接关系等。

文岚(2006)提出西方经济学学习过程是人文资源养成的过程,应从大学教师、学生、环境的有机结合来实现。王洋和苏兴强(2006)指出在西方经济学的教学中,思想和技术的学习应该完美地结合起来,不可厚此薄彼。王蓉和田延(2004)介绍了商业伦理与市场经济的密切相关性,系统论证了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彰显商业伦理的现实意义,认为:西方经济学作为全面阐述市场经济理论体系的基础课程,在教学目标的定位中必须强化商业伦理和科学技能培养并重的原则。

2.2.3西方经济学教学问题对策

西方经济学理论的抽象性与逻辑性、内容的广泛性与系统性,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相当的难度,同时使教学中也存在许多问题,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

为了提高西方经济学的教学质量,曾令秋和杜伟(2002)认为要使学生能学以致用,应着重解决“三个问题”,要使学生在学习西方经济学时知道是什么,还必须让学生了解为什么,进而在此基础上得给学生进一步分析怎么样;在教学中要注重“四个分清”,即分清庸俗经济理论与其具体分析方法的界限、生产关系的理论与生产力理论的界限、生产力理论本身的是非界限、西方经济学中主张所需条件与我国是否具备这些条件的界限。韩正清(2010)提出了一些在教学中操作性较强的方法,认为应从调整西方经济学教学计划、改革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方法等多个方面入手,来解决目前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重工具轻思想、重讲授轻启发、重知识轻能力和重课内轻课外的问题。

三、研究启示

基于上述分析和研究,笔者认为目前我国经济学界的各位专家和学者应对西方经济学教学的研究给予高度的重视,在研究的广度上和深度上进行大量的研究和探讨,分析总结出能为一线教师教学服务的理论和实践指南,并探索出一套即涵盖西方经济学核心思想理念、又符合我国具体国情能为我国经济社会服务的教学内容,和使学生充分理解、掌握和运用西方经济学理论的教学模式,为我国培养更多优秀的经济学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丁堡骏.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对西方经济学教学工作的指导[J].当代经济研究,2006,(1):54

[2]徐则荣.加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改进西方经济学教学工作――西方经济学教学工作研讨会综述[J].当代经济研究,2007,(7):70

[3]梁静溪.经济学教学方法改革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2,(6):79

西方经济学重点篇(2)

经过多年来的发展,马克思主义思想一直引领着人类的发展与进步。经历了改革开放以及现代化建设后,应该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地位与作用,已经成为当前社会发展中必须要面对的一大问题。这两种经济学各自都存在着不同的聚焦点与不同的研究领域,如果在发展中,否定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或者由于坚持马克思主义而否定了西方经济学,这都是不正确的做法,更加会给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不正确的理论思想,从而影响社会快速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劳动解放,西方经济学――资源配置

对于西方经济学而言,资源的配置问题是其主要聚焦点的所在,从本质上看,西方经济学属于一种生产力经济学;而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劳动解放是其主要的聚焦点,它的本质是指生产关系的存在。由于双方在聚焦点上存在着这样的差异,使得双方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互补性质。

贯穿西方经济学的轴心与主线是资源配置的稀缺性与最大化问题的研究。尽管在近些年来西方经济学的学派纷纷建立,各大学派中对西方经济学中各自观点与见解存在着很大的不同。但是,各个学派在西方经济学方面却都存在着相同的观点。曾有英国经济学家指出:“经济学是一种将人类行为当做目的和拥有不相同用途的稀缺手段之间存在的一种关系研究科学。”为此,有人将西方经济学定义为研究稀缺手段配置的一种科学。

研究稀缺资源配置的问题是西方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宗旨所在,这就决定了西方经济学拥有一定价值中的特性,在这方面英国经济学家罗宾斯认为:“经济学主要研究的是利用稀缺手段去实现既定目的的一种行为。为此,对于各种所要实现的目的而言,经济学所处的地位都是中立的;如果要实现某一种目的,那么稀缺手段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这也是经济学家所关注的一种重要的现象。要知道,经济学更加注重的稀缺手段的应用,并不考虑目的的本身,但是它的理念也有很多人认可。

将二者比较起来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存在着相反的理念。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当中,研究的重点问题是探索劳动解放的根本途径的研究。实现劳动解放是马克思主义经济中最为根本性目的。为此,在现代社会中,资本与劳动之间存在的关系是其社会体系所要围绕的重要的旋转中心。也正是由于这一点的存在,劳动关系成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所要重点关注的一种关系。这个问题之所以得到马克思与恩格斯的重视,其原因在于:首先,资源配置工作仅仅是一种手段,劳动解放即对人的解放以及人的发展才是最终所要实现的目的所在;其次,要消灭阶级剥削、更好的去实现劳动解放,才能够将生产力发展中的束缚因素真正的消除,从而真正的实现资源配置。如果生产力中的一些束缚无法被真正的消除,那么必然无法达到资源配置的既定目标,社会发展必定会受到一定的阻力。

事实上,在我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不仅关注目的的实现情况,还重视手段的应用情况。如果没有手,目的必将不会完美的实现,在实现的过程中必将会有重重的困难,也正是由于这一点,马克思主义才给予了资本主义所存留的历史作用一定的肯定。如:在谈到只有资本家作为人格化资本的时候,肯定其具备一定的历史价值。

二、从理论上看,西方经济学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难题

伴随冷战的结束以及两大阵营的终结等等,意识形态的交锋情况得到了一定缓解,为此,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融合已经成为发展的必要性所在。但是,两者都面临着一定的理论难题。

怎样去更加科学的论证公有制的经济效率等方面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所面临的理论难题。尽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能够暂时的抛开传统理论以及一些传统的观念,坚持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的经济发展效率,但是依旧无法克服经验事实中存在的矛盾与张力;虽然在价值方面按劳分配原则比较完美,并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但是,问题也接踵而来,如:理论原则要怎样转化为客观经验事实等?

怎样克服私有制经济与自由市场竞争的破坏力是西方经济学的理论难题。西方经济学对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某些理论并不赞同。但是,对于自身的理论中存在的一些无法与实际社会发展的经济体制相符合的理论,在西方经济学中却无法解释。

三、总结

伴随人类社会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对人类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两种经济学的存在,有着无可替代的地位。本文旨在对西方经济学的聚焦点以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聚焦点内容进行了分析,通过对二者聚焦点的对比,明确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发展中并没有忽视西方经济学,它不仅重视目的的实现,也关注方法与手段的使用。从理论上看,西方经济学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各自都存在着一定的难题,还需要在人类社会不断的发展中完善。

参考文献:

西方经济学重点篇(3)

在西方经济学这门学科中,总结归纳了西方发达国家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在不同发展阶段,西方经济学也表现出了不同的特点,具体如下:一是逻辑性、系统性强,且理论流派众多。主要包含的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大模块相辅相成,前者以价格分析为核心,后者以整个国民经济运行情况为主要研究对象。二是在西方经济学中,意识形态和实践性并存,理论产生于经济生活,亦可用于指导经济生活。当下的西方经济学理论已十分完整,可用于研究经济运行过程中的资源配置和利用,但该理论依附于资本主义制度,对该制度更具偏向性。三是西方经济学中,方法体系和现实经济联系紧密,其产生和发展均立足于現实中的具体经济问题和现象的分析研究之上。四是西方经济学中不仅包含有抽象理论,而且会灵活应用数学模型对日常经济活动进行分析,且具有逐渐数学化的趋势。

二、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材中缺乏前沿理论的介绍

我国高校使用的西方经济学教材主要内容为西方主流经济学理论观点,忽视了对西方经济学最新最前沿理论和非主流理论的收纳和介绍,导致西方经济学教材整体理论体系不完整,影响学生多元化能力的思维的培养。

(二)缺乏对西方经济学的定量分析

在进行西方经济学教学中,阐释和研究相关理论均会用到相应的数学工具和数学模型,进行不同程度的定性分析,这就使学生在学习时更习惯进行定性分析,而少用或不用定量分析,但是在西方经济学学习过程中,理论逻辑的推导、数学工具的运用等均需要进行一定的定量分析才能深入的理解。

(三)理论与实际脱节

我国高校西方经济学教材中主要针对研究了国外的经济问题和现象,但是对中国市场经济下存在的问题分析甚少。此外,教材中虽有相关的案例分析讲解,但在没有实践经验的情况下,学生依旧很难理解。

(四)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中存在的问题

西方经济学知识面广、知识点多、理解难度大,理解和学习需要大量的时间,但在高校课时安排中,西方经济学课时较少。除此之外,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和限制,高校西方经济学的教学仍旧停留讲授阶段,教学方法单一,学习被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差。

(五)思维方法和工具应用

西方经济学的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经济学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并灵活应用这些能力分析解决现实中存在经济现象核问题,这就要求在进行西方经济学教学过程中要着重讲解相应的逻辑推导过程。同时西方经济学学习过程中,经济现象的研究和分析需要借助于数学工具,但多数学生对于各类复杂的数学公式和图形并不了解。

三、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改革

西方经济学作为一门理论和实践性并重的核心课程,高校教师在教学时,还需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效培养学生的各种经济现象和问题的分析解决能力。

针对西方经济学这门学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教学改革措施:一是融合传统和现代教学模式:充分应用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上直观、形象的展现教材中的内容和相应案例,同时梳理知识点,进行系统教学,充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水平;传统教学则着重逻辑推导,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二是结合封闭教学和开放教学模式:高校需注重实用性、前沿性教材的引入,同时在教材中融入我国现实经济中的现象和问题分析,丰富教材内容,提高教材的实用价值;三是结构式教学和创新式教学相结合:一方面适当增加西方经济学的排课,另一方面灵活应用案例教学、讨论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西方经济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解决经济问题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于璐,秦少华.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基于四川大学“大班授课,小班研讨”教学改革的总结[J].科教导刊,2015,(9):85-87.

[2]李光勤.基于创业教育视角的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以工商管理专业为例[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4,(1):68-70.

[3]蔡乌赶.基于问卷调查的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的思考[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11):181-183.

[4]徐若梅.地方普通本科院校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与实践的探讨[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3,32(1):69-71.

西方经济学重点篇(4)

在西方经济学这门学科中,总结归纳了西方发达国家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在不同发展阶段,西方经济学也表现出了不同的特点,具体如下:一是逻辑性、系统性强,且理论流派众多。主要包含的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大模块相辅相成,前者以价格分析为核心,后者以整个国民经济运行情况为主要研究对象。二是在西方经济学中,意识形态和实践性并存,理论产生于经济生活,亦可用于指导经济生活。当下的西方经济学理论已十分完整,可用于研究经济运行过程中的资源配置和利用,但该理论依附于资本主义制度,对该制度更具偏向性。三是西方经济学中,方法体系和现实经济联系紧密,其产生和发展均立足于?F实中的具体经济问题和现象的分析研究之上。四是西方经济学中不仅包含有抽象理论,而且会灵活应用数学模型对日常经济活动进行分析,且具有逐渐数学化的趋势。

二、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材中缺乏前沿理论的介绍

我国高校使用的西方经济学教材主要内容为西方主流经济学理论观点,忽视了对西方经济学最新最前沿理论和非主流理论的收纳和介绍,导致西方经济学教材整体理论体系不完整,影响学生多元化能力的思维的培养。

(二)缺乏对西方经济学的定量分析

在进行西方经济学教学中,阐释和研究相关理论均会用到相应的数学工具和数学模型,进行不同程度的定性分析,这就使学生在学习时更习惯进行定性分析,而少用或不用定量分析,但是在西方经济学学习过程中,理论逻辑的推导、数学工具的运用等均需要进行一定的定量分析才能深入的理解。

(三)理论与实际脱节

我国高校西方经济学教材中主要针对研究了国外的经济问题和现象,但是对中国市场经济下存在的问题分析甚少。此外,教材中虽有相关的案例分析讲解,但在没有实践经验的情况下,学生依旧很难理解。

(四)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中存在的问题

西方经济学知识面广、知识点多、理解难度大,理解和学习需要大量的时间,但在高校课时安排中,西方经济学课时较少。除此之外,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和限制,高校西方经济学的教学仍旧停留讲授阶段,教学方法单一,学习被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差。

(五)思维方法和工具应用

西方经济学的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经济学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并灵活应用这些能力分析解决现实中存在经济现象核问题,这就要求在进行西方经济学教学过程中要着重讲解相应的逻辑推导过程。同时西方经济学学习过程中,经济现象的研究和分析需要借助于数学工具,但多数学生对于各类复杂的数学公式和图形并不了解。

西方经济学重点篇(5)

[作者简介]蔡亮(1977-),男,广西柳州人,广西工学院院长办公室主任,副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秦川(1981-),男,广西岑溪人,广西工学院人事处科长,助教,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广西柳州545006)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西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课题“广西地方高校‘人才小高地’建设对北部湾经济区经济发展的支撑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1FGL047)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7-0020-02

2008年1月,《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正式获国务院批准实施,标志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开放、开发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北部湾经济区要快速发展,人才要素是第一核心要素,必须实现人才在经济区内的快速集聚和增长。因此,广西地方高校要积极建设与北部湾经济区战略高地相适应的“人才高地”,为实现北部湾经济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

一、建设北部湾经济区“人才高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广西北部湾地区长期以来发展比较缓慢,集中表现为工业化、城镇化水平较低,经济要素分散,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等。受这些因素的影响,北部湾主要城市的人才开发、引进和储备都相对不足。随着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步伐的不断加快,人才“瓶颈”问题日益凸显。

按照《广西北部湾经济区2008-2015年人才发展规划》的预测,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人才需求总量2010年约为115万人,2015年将达到168万人。尤其是石化、林浆纸、能源、钢铁加工、铝加工、海洋产业、高新技术、物流和现代服务等九大支柱产业都面临着巨大的人才需求。这些需求的规模是空前的,而广西现有的人才储备却严重不足。首先是人才总量不足,整体素质不够高。如国有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才中,研究生和本科生占的比例只有1.43%和18%,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2.1%和25.4%)。其次是人才结构和分布不够合理。70%的专业技术人才集中在非物质生产部门,第二产业仅占16%。再次是高层次人才缺乏。领军人才十分缺乏,高技能人才严重不足,外向型人才比较紧缺。人才“瓶颈”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制约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发展。

二、广西地方高校在建设北部湾经济区“人才高地”中的作用(一)广西地方高校是人才集聚的战略高地

目前,广西全区共有高等学校72所,均为区属地方高校。其中,普通本科高校19所,普通专科学校8所,高等职业院校29所,独立设置成人高等学校7所,独立学院9所。广西地方高校教师是广西高层次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资源丰富的人才“储备库”。首先,高职称、高学历的“双高”专任教师数量众多。2007年,全区高校共有专任教师26906人。其中,正高级职称教师1776人,副高级职称教师6895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545人,具有硕士学位教师8354人。其次,“双高”专任教师的年龄结构较合理。正高级职称教师中,40岁以下(含40岁)114人,占6.4%;41~50岁(含50岁)930人,占52.4%;51岁以上732人,占41.2%。副高级职称教师中,40岁以下(含40岁)1829人,占26.5%;41~50岁(含50岁)3700人,占53.7%;51岁以上1366人,占19.8%。具有博士学位教师中,40岁以下(含40岁)746人,占48.3%;41~50岁(含50岁)668人,占43.2%;51岁以上131人,占8.5%。具有硕士学位教师中,40岁以下(含40岁)6884人,占82.4%;41~50岁(含50岁)1245人,占14.9%;51岁以上225人,占2.7%。再次,“双高”专任教师的学科涵盖面较广。从广义上看,《广西北部湾经济区2008-2015年人才发展规划》确定的九大重点发展产业,涵盖了文学、工学、理学、教育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和农学等八个学科。2007年,广西地方高校涉及这8个学科的专任教师共有23290人,其中正高级职称教师1308人,占5.6%;副高级职称教师5734人,占24.6%。

(二)广西地方高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在北部湾开放开发背景下,广西地方高校承担着培养经济建设所需各类人才的重要任务,发挥其他社会机构无法替代的、至关重要的作用。2007年,全区72所地方高校高等教育在校学生共有600940人,毛入学率15%。其中,博士研究生438人,硕士研究生14695人,普通本科生190812人,普通专科生243535人,成人本科生59359人,成人专科生92101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2008-2015年人才发展规划》九大重点发展产业人才需求涉及的8个学科中,文学专业99970人,占16.6%;理学专业28483人,占4.7%;工学专业170511人,占28.4%;农学专业10295人,占1.7%;经济学专业26756人,占4.5%;法学专业25769人,占4.3%;教育学专业31769人,占5.3%;管理学专业142634人,占23.7%。

(三)广西地方高校是科技创新的主力军

广西地方高校不仅是人才战略高地和人才培养基地,还是广西科技发展的摇篮,是广西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力量和核心组成部分。一方面,全区高校科研的重大项目立项获得新突破,科研成果获得奖励数量增加、层次提高、科技实力和服务广西经济建设的能力明显增强。2007年,全区高校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达到3.79亿元,高校科技活动人员2.44万人,科技活动经费5.59亿元,承担科技课题0.88万项,项目研究经费支出3亿元,有国家“973”计划项目、“863”计划项目、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部委其他科技项目以及省部级重大科技项目在研517项,当年投入经费5152.4万元。另一方面,全区高校已经初步形成从部级、省(区)级到校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的多层次、相互支撑、紧密结合的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和科研基地支撑体系。2007年,全区高校共有国家重点学科、重点研究机构达到18个,其中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5个。全区高校共有自治区重点研究机构16个,其中自治区重点实验室14个;共有广西高校重点学科100个,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基地)90个。因此,要发挥广西地方高校智力密集的优势,积极探索产学研结合的新机制。

三、建设北部湾经济区“人才高地”背景下广西地方高校的发展对策(一)更新地方高校办学观念,找准学校办学定位

1.办学类型定位要准确。我国高校办学类型分为五种,即综合性大学、多科性大学、专科性大学、高等专科学校和职业技术学院。目前,广西地方高校大多由同一地区不同类型的学校合并组建而成,学科门类相对较齐全。因此,广西地方高校在办学类型上可以确定为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少数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向综合性大学发展。

2.办学职能定位要具体。根据办学职能的侧重,我国高校分为三类,即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和教学研究型大学。广西地方高校由于科研基础、教师整体科研意识和科研水平不够高,长期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基于此,广西地方高校在办学职能上可定位为教学型大学,或以本科教学为主,或本、专科教学兼顾,培养基础扎实、适应性强的,具有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的应用型本、专科专业人才。

3.办学层次定位要清晰。我国普通高校办学层次有三种类型,即专科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广西地方高校受办学职能的局限,在办学层次上应以本科教育或本、专科教育为主体。一些基础较好的学校在办好本科层次的同时,应兼顾研究生层次和专科层次的教育。为适应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的需要,应通过发展优势专业和带有浓厚地方特色的专业及专业方向,努力体现地方性特点,并积极培养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急需的高等职业技术人才。

4.办学特色定位要鲜明。广西地方高校要结合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的良好机遇,结合自身的办学基础积极构建优势学科和优势专业,培养适应北部湾经济建设的高级实用型特色人才,以不断拓展学校的生存空间。

5.办学规模定位要适当。受自身办学基础、投资条件、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等的限制,广西地方高校应适度扩大办学规模,进一步完善学校的办学条件,丰富办学内涵,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在规模扩张的同时促进结构、质量和效益的协调发展。

6.服务方向定位要明确。广西地方高校要将为北部湾经济区的开放、开发提供优质服务作为学校的服务定位。一方面要加强与地方的联系,增强为地方经济社会服务的意识和能力;另一方面,要在更广阔的范围内通过招生或与省外其他重点院校联合办学等措施,优化生源结构,提高生源综合素质。

(二)破解地方高校课程设置难题,培养北部湾经济建设创新型人才

1.创新课程设置。一是课程要突出开放性特点。课程及教学内容要来自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的需求,即面向社会开放;课程及教学内容要在广泛借鉴、“植入”国际先进课程的基础上构建,即面向国际开放。二是课程要突出实用性特点。新课程体系构建要在充分调研学生就业出口和用人单位意见的基础上形成,课程内容的设计要符合用人单位的需求,实现地方高校的地方化。三是课程要突出系统性特点。要充分考虑并高度重视课程组织方式和资源配置问题,以职业能力、劳动能力为目标,将实践性、创新性、社会适应性与引领性作为大学课程建设创新的出发点与落脚点。

2.重构课程体系。广西地方高校要按照“从学生就业出口向回找”的原则,构筑崭新的课程体系,变“中学后提高教育”为“就业前能力培养”,实现“培养模式”同“市场就业”的无缝对接。此外,适应北部湾经济建设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必须具有国际化视野,广西地方高校要将“地方课程”与“国际课程”有机结合,以增强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综合素质。

(三)发挥地方高校科研优势,建设广西的科技创新体系

1.积极建设科技创新平台。广西地方高校要坚持政府主导、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积极面向重大基础研究、战略高技术研究和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重大科技问题研究的需要,与政府、企业一起精心构建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产业(产品)创新和公共服务四种类型的创新平台,以完善科技创新和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设施。

2.加强政府对高校的管理、指导和经费投入。政府要根据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的实际,制定地方高校高等教育规划,加强对高校的管理和指导,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通过转变政府职能,充分发挥高校办学自,优化资源配置,加强绩效考核,改进评价体系,进一步促进区域高等教育资源共享,推动教育与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联动发展,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3.坚持走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政府要积极引导和吸引企业参与地方高校科研平台建设,使企业成为平台建设投入主体、应用主体和技术创新活动主体。通过建设科技创新平台,进一步整合学校办学资源,凝练学科方向,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提高地方高校的科研能力和持续创新能力。

西方经济学重点篇(6)

西方经济学是高等院校财经类专业的基础理论课,同时,它也是应用性很强的一门学科。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还是介绍性的孤立化教学模式为主,将西方经济学的基础知识、基本公式和图形分析结合起来教给学生,这种教学模式虽然可以让学生较好的掌握西方经济学的基础知识,但是这与培养学生独立的分析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之间存在很大差距。单纯的知识性的灌输,而忽略了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认知上产生模糊性,无法把握西方经济学的原理真谛,不能利用所学知识去分析现实复杂的经济问题,甚至会死板硬套所学内容,以至于产生错误的结论。

 

多年的西方经济学教学工作告诉我,西方经济学的教学工作,不单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能力的培养。教师要通过对西方经济学基本知识的传授,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对复杂的现实经济问题做出合理分析与判断。从而,我认为西方经济学的教学工作,必须以知识和方法的讲授为基础,培养和完善学生的辨证、发散、求异和创新的思维能力,能够更好地将理论和实践教学结合起来,达到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的目的,同时也为学习其他学科奠定基础。

 

一、西方经济学的教学现状及问题

 

(一)教师选择适合学生的教材存在困难

 

西方经济学的理论比较多且抽象,理论背景与中国国情具有较大差异,理论的学习难以直接在现实中得到验证。同时,对大一新生来说,高中与大学的学习存在差异,新的逻辑思维短期难以构建,新生对该课程理解存在困难。而且,西方经济学所讲述的各种理论均有其假设前提,且理论体系在不断发展,有些理论结论彼此之间存在冲突,影响了学生对西方经济学抽象理论内涵和实质的理解与把握。学生刚刚进入大学尚未系统的学习高等数学的相关知识,然而,西方经济学的微观部分从开始便涉及高等数学的知识,诸如边际的概念等。在学生没有很好掌握微积分相关知识的时候,他们不能理解采取边际分析问题的内涵和重要性。再者,大多数国内教材是采取演绎法编写,这种方法是首先确定概念,然后对其内涵加以解析,最后举例说明。这类编写的方法优点是逻辑分明,课堂上老师会对概念加以细致的阐述,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应付考试,但却枯燥无趣和单调乏味,限制了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使之丧失了主动学习知识和对现实问题加以思考的兴趣。然而,缺失了对实际经济现象的应用分析,则西方经济学只能成为教科书。从而,在教材的选取方面,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去选取难度适度并注重案例研究的教材则存在一定的困难。

 

(二)案例教学法的认知存在缺陷

 

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有些教师容易混淆了案例教学和举例教学。案例教学并不是简单的举例教学,案例教学的本质应是一种互动式的教学方法,这与举例教学有着本质区别,举例教学是通过教师的讲解来单独实施,与学生的互动较少。案例教学的综合性则比较强,在对其进行分析时,需要综合应用多章节的知识。在分析过程中,需要熟练掌握案例的背景知识。案例教学的评判标准并不唯一,针对现实的经济问题,当分析的视角不同时,解决的方案并不唯一。案例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学生分析经济问题的能力以及学习兴趣的培养,而举例教学的目的则是采取案例对理论加以阐释以帮助对理论的理解。

 

(三)教学形式与教学手段存在单一性

 

在西方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大多数学校采取的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基本还是以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为主,这种“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致使师生之间的互动不足,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同时,现在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较多,其认知能力与知识储备超过了以前的学生,传统的教学模式中的“照本宣科”,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学习心理,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背离了教学初衷。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与西方经济学较强的应用性不相适应,影响了学生对经济分析工具的掌握。在教学手段的选取上,多数高校采取的是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的优点明显,但由于学生的基础存在差异,那些基础较差的学生,他们难以把握多媒体教学课件中庞大信息量中的重点,对难点的理解也存在问题。从而,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我们应按照学生的水平差异,选择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形式和手段,加强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

 

二、学生学习西方经济学的现状及问题

 

(一)学生学习之初存在误解

 

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我从学生那里了解到,在部分同学的最初认知中,他们学习西方经济学的功利心比较强,认为学好该学科,就可以快速发家致富,或者毕业之后能够去政府部门工作,并参与制定调节经济发展的宏观政策。然而,随着学习的深入,他们意识到西方经济学远非一门让人快速致富的科学,也无法保障他们毕业之后一定进入政府部门工作,导致他们的学习热情开始下降。学生学习之初不能明白西方经济学要培养的是一种分析经济的方法、看待事物的视角和思考问题的能力,从而存在认知的偏差。同时,由于西方经济学的经济理论比较多,经济学的流派比较庞杂,不同学派之间的争论也是比较多,这与他们原先认知的科学产生偏差。如果他们无法消除这种认知偏差,则会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混乱,不能很好地掌握这门科学的真谛。

 

(二)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消失

 

理论和现实之间存在的差距,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基础是建立在资本主义发达的市场经济上,教材中的案例很多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现象。而中国的经济现象与教材所描述的现象并不完全一致,导致学生觉得西方经济学理论与现实不吻合,学习的目标逐渐从学习知识为主转向通过考试为主,学习兴趣逐渐变淡。同时,由于部分同学一开始的学习认知存在偏差,当他们意识到西方经济学并不能达到他们一开始所预想的那种结果时,再加上在学习中,他们面对诸多的学派争论,就会视西方经济学的学习为畏途。同时,西方经济学在理论论证方面,涉及较多的高等数学应用和图表的分析,运用大量的数学工具,需要严密的数理逻辑思维。而财经类专业学生大多数是文科生,他们的数学基础普遍不好,对于数学基础比较差的同学,数理论证对他们的打击比较大。从而枯燥的理论分析,数学工具的频繁使用,案例分析和经济学实验的缺失,不仅不利于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更使得学生逐渐丧失了学习兴趣。

 

(三)师生互动平台的缺失,影响了学生学习积极性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问各种问题,但是由于中国课堂的特点,在上课过程中,学生不可能随便打断教师的讲课提问自己的问题,如果仅靠课间的10分钟请教教师,时间仓促,问题也可能得不到很好的解决。而随着课程不断推进,学生没有解决的问题逐渐累积,则会导致学生无法理解与掌握后面的知识,严重影响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四)课程考核模式导致学生以应试为主

 

财经类专业中西方经济学的考核模式基本采取考试模式,考试成绩在学生的总评成绩中占70%,学生要想不挂科甚至取得好的成绩,就必须注重对知识的记忆,考试模式中缺乏经济分析方法用于分析现实经济现象的考核。闭卷考试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对综合运用经济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考核不足。同时,学生对考试分数的追逐,会导致他们对一些创新性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法、经济心理实验法和经济模拟教学法缺乏兴趣。创新性考核方式的缺位,也会挫伤那些参与创新性教学方法的同学的积极性。从而要想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必须将创新性的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紧密结合起来。

 

三、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创新探讨

 

(一)培养学生的经济学思维

 

西方经济学的学习思维是学生在接触此课程之前所未曾具备的,从而教师在讲授西方经济学课程时,除了对知识本身的讲解之外,更应着重知识由来的阐释,要让学生学会像经济学家一样去分析经济现象,以培养他们独立分析、思考和解决经济问题的能力。在课程讲解过程中,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培养他们对社会经济热点认知的敏感度。教师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教材中所提到的经济现象分析,更要将正在发生的经济热点引入进课堂,如物价和国际金价的波动对经济的影响,人民币升值和通货膨胀的变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国家政策对房地产价格波动的影响,国际局势的变化对国内经济的影响,现在经济改革中的难点热点问题,等等。通过对学生经济思维的培养,使学生能够自动联想所学经济理论对其加以分析,让他们能够感到所学知识是有用的,从而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

 

(二)注重首堂课要讲清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在首堂课的讲授中,一般较少地对整个理论体系的讲解,多数是从基本概念开始讲解,但是对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体系缺乏整体讲解,这种讲解模式容易让学生陷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思维模式。因此,教师在首堂课,要向学生讲清楚西方经济学分为微观和宏观两大部分,主流经济学体系的主体是微观经济学,高级宏观经济学是和新古典经济理论体系相吻合的。在国内流行教材中,宏观经济学是与新古典经济理论有差异,教师应从整体上讲清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联系与区别,以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具体来说,对于微观经济学理论框架的讲解,针对其概念相对抽象和知识点零散的特点,教师除了讲解基本概念及重点内容外,更应讲清各章节的基本关系,搭建微观经济学理论的基本框架,让学生能够把握每章基本理论在整个理论体系中的地位。对于宏观经济学理论框架的讲解,要围绕宏观经济学的核心问题——国民收入展开,讲解不同的宏观经济理论观点,注重各种理论的假设前提,分析不同的宏观经济政策对宏观经济目标的影响。通过完整的和逻辑的分析,让学生对西方经济学的有一个整体的理解和把握。

 

(三)选择生动形象教学方法

 

西方经济学的分析研究方法比较多,理论体系中包含了大量的经济模型,需要借助数学工具和图形演化对模型进行研究。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教师讲授为主,而这种模式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难以培养其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更好的提高教学效率,克服传统教学方法的缺陷,应采取大量图片、数据资料以及现实经济事件,将繁杂的数学推导和模型分析,转化为动态的课件演示,让学生更好的了解图表和曲线的变化过程。同时,结合中国经济运行实践中的经济热点,利用案例教学法,选择贴切的经济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若是借鉴国外案例,教师应向学生讲清案例所涉及的背景知识,避开价值观陷阱。案例的选择要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分析过程中,教师要避免自说自话,而是加强与学生的互动。教师自身定位应是一名指导者,而学生则是案例分析的参与者和执行者,教师既要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又要让课堂处于可控状态。

 

(四)采取实验教学法

 

西方经济学的课程设定是一门理论课,实践环节比较少,为了更好的加深学生对原理的理解,教师应根据西方经济学不同的知识部分,设定合适的经济实验,加深学生对知识理解和掌握。在采取经济实验教学之前,教师设置实验规则,制定实验步骤,引导学生完成实验,并加以深入思考,实验之后应写出实验心得,强化实验的效果。同时,教师在条件允许的条件下,要给学生布置可行的实践任务,让学生能够走出课堂,参加实地调研,了解微观的市场和宏观的国家政策,以更好的掌握实际经济的运作状况。实验教学的方法可以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不是仅仅局限于理论的灌输,以有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五)注重基础讲解的同时加强应用分析

 

西方经济学的讲解,除了要注重基础理论的阐释之外,更应该突出经济理论对现实经济问题的指导。通过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实际的应用,培养学生理解国家经济政策和应用所学理论分析经济热点的能力。一门能够运用到实践中的科学可以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西方经济学的地位决不能仅仅是理论课,更应该是一门可以应用的科学。因此,在实际的授课中,教师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注重两个方面的教学,一方面,要从逻辑上清晰透彻的阐释理论;另一方面,则是要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经济实践中,用来分析现实经济热点。前者是基础,后者是关键。如果只是注重对西方经济学中基本概念和方法的讲解,这将与我们培养目标相背离。学生通过学习,能够理解国家的经济政策,用所学经济理论去解释和预测经济现象。同时,由于西方经济学的经济理论假设较强,局限性比较明显,从而在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充分考虑中国国情与理论假设的差异,要基于中国的经济体制、发展阶段和作模式,做出合理的判断和分析,对理论加以灵活的借鉴而不是生搬硬套。

 

四、结论

 

西方经济学重点篇(7)

改革开放以来,西方经济学作为揭示市场运行规律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学科,逐渐受到人们的青睐,也被确定为经管类核心课程之一。西方经济学作为经管类学生的基础课程,对学生掌握其他专业课程、积累专业知识具有重要影响。为更好的进行西方经学课程教改研究,特对某高校经济与管理学院各年级本科在校生开展了广泛的问卷调查。此次调查发放问卷共计200分,收回问卷182份,其中有效问卷176份。调查问卷涉及学生专业背景、教材需求、教学评价、教学效果等方面。本文基于问卷调查分析结果,并结合教学实践,探索了西方经济学教改研究的思路。

1西方经济学的特点

1.1科学理论与意识形态并存

西方经济学植根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实践的土壤,形成了一套资本主义国家各历史时期经济发展的经验总结。作为经济实践活动高度提炼后形成的完备的科学理论,西方经济学也因此被美誉为“社会学之王”。正是因为西方经济学来源于现实经济活动,能够反过来指导经济建设,所以西方经济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但从意识形态上看,西方经济学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物,是以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为基础的上层建筑,这就决定了西方经济学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是为从意识形态上宣扬资本主义制度先进性,宣扬资本主义社会优越的。比如,西方经济学把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美化为利润,掩盖了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实质及存在的剥削关系。基于此,在高校西方经济学教学与研究过程中,我们应坚持用“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原则正确对待西方经济学,即摒弃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指导地位,结合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实践,借鉴西方经济学中的经济运行规律原理及其科学的研究方法。

1.2理论普遍性与抽象性并存

西方经济学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广泛的适用性,指导着经济社会方方面面的生活,是宏观调控这只“看的见的手”的理论支撑,也是市场调控这只“看不见的手”的理论依据,因此,与国家、社会、企业乃至个人息息相关,具有普遍适用性。但西方经济学理论抽象性强,通过一系列假设,剔除现实经济生活中某些复杂多变的因素,设定一个“真空”的状态和分析框架,构造出一个现实经济中并不存在的理想的环境,比如假定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在此基础上分析市场运行规律,然而现实的经济社会中完全竞争市场是不存在。类似于这些抽象分析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会让很多初学者感觉困惑,甚至认为西方经济学过于“高大上”。同时,西方经济学中多用数学推导、模型构建及图形推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们过分依赖甚至滥用数学演绎、模型推理等抽象的公式、符号去试图解释错综复杂的经济活动,这往往会给学生带来西方经济学“太难”的误导,进而影响他们的学习信心和兴趣。

1.3体系完善与内容固化并存

西方经济学即“主流经济学”,以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为标志,历经200多年的发展与完善,从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到凯恩斯、萨谬尔森,西方经济学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被美誉为“经济学帝国”。从学派上看,从新旧古典到新旧凯恩斯,派别林立;从研究对象上看,西方经济学主要由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大部分构成,结构完善。对西方经济学庞大的结构和众多学派的理论,在教学和研究过程中要抽丝剥茧般的分析和研究。但如同所有其他学科一样,西方经济学作为经典传承的同时,也因固化常常受到批判和质疑。随着经济实践活动的不断发展,对主流经济学质疑的声音从未间断,如我们熟知的“自闭经济学”,2008年源于美国的全球经济危机,掀起了对主流经济学批判的浪潮,也因英国女王在访问伦敦经济学院时质问“为什么经学家对危机毫无察觉”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其实,早在2000年,法国大学生曾掀起了反对脱离现实的“自闭经济学”的签名活动,但因为多为法语报道,所以未引起太大的冲击和关注。我们在教学和科研过程中,也应充分认识到这样的问题,在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中,应注重立足中国经济实践活动,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经济运行规律。

2高校西方经济学教学现状和误区

2.1否认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指导地位

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因此,在经济学的研究和教学方面,西方经济学的影响和地位不断提高。目前,一些学者及教学工作者只强调经济学研究经济发展问题的作用,而忽略了西方经济学存在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近年来,高校经济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教育,忽略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指导地位,存在重西方经济学,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误区。这样容易对学生产生误导,学生会错误的认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只是批判资本主义的。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保持科学的态度,正确对待两者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扬西方经济学之长、避西方经济学之短。我们要认识并利用好西方经济学在揭示市场运行规律、经济活动规律方面的理论,但也要认识并摒弃其宣扬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方面的观点。在对学生教育上,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指导地位,但并不排斥西方经济学有用的部分。

2.2教学侧重于抽象分析、数学推导

如前所述,西方经济学中定量分析很多,条件假设、数学推导和模型构建贯穿原理始终。近年来,在经济学教学和科研上数学化的分析被众多经济学学者追捧,步入了经济学一定要数学化的误区。于是,在教学实践中,往往存在过度依赖数学推导、模型构建等数学工具,却忽略了西方经济学本身的思想和原理,这会对刚刚接触经济学的学生造成严重的误解,使得学生在各种模型、数学表达式面前望而生畏,认为西方经济学太难学。对我们回收的问卷进行分析,不难看出这种现象。图1学生对西方经济学教学方式评价图1是调查学生对西方经济学教学方式不满意的几个方面,教学过程中使用大量数学推导成为学生最不满意的教学方式,其次是课堂上堆砌抽象理论。显然,在西方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推崇的抽象分析、数学推导,反而是学生学习西方经济学的障碍。诚然,抽象分析、数学推导是我们直观理解经济学的有效工具,但工具只能起到辅助作用,而不能取代经济学成果和研究思想,即西方经济学的精髓在于它的研究思想,而不是它的表达形式。

2.3教学重经典理论轻实践分析

西方经济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讲授经济学原理,也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无论是教师还是教材都以晦涩的理论、原理为主,课堂上或书本上为数不多的案例也往往是年代久远的“舶来品”,缺乏现实的经济实践案例,结合我国经济实践的案例更是少之又少。作为象牙塔的学子,本就对经济社会生活知之甚少,面对满是老旧国外案例的教材,面对“纸上谈兵”的教学方式,学生自然对西方经济学提不起任何兴趣,这将成为培养学生分析经济现象,解决现实问题能力的阻碍。图2学生对西方经济学教学方式偏好图2是我们通过问卷调查学生认为最适合西方经济学教学方式的结果分析,不难看出,被调查的学生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呈现出压倒性的优势,成为学生认为最适合他们学习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方式。诚然,理论本就是西方经济学的基础,但不是成为教学的全部,西方经济学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运用原理、解决现实经济问题才是其应有之义。

2.4教学过于依赖多媒体

在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一方面将知识点的框架直观的呈现在学生面前,另一方面在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和播放中,可以将西方经济学中错综复杂的各种曲线用不同的颜色区别呈现,可以把晦涩的概念用生动的动画演示出来,可以链接相关视频、图片辅助理解概念。总之,多媒体的运用可以增加教学的生动性和直观性,基于此,多媒体教学手段成为深受广大教师和学生追捧的方式,并迅速在教学中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下图是对西方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教学手段使用情况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教学过程中经常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比例高达91%。表1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多媒体使用情况选项小计比例A经常使用16091%B偶然使用127%C基本不使用42%本题有效填写人次176但对多媒体的过度依赖也导致很多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课堂节奏太快,跟学生思维不同步。比如对于数学公式的推导,多媒体难以呈现推导计算过程,呈现完毕,学生都不明白推导过程,就已经开始讲解下一个知识点了。类似的问题,就需要依靠传统板书,按学生的思维速度,分步计算并最终推导出结果。二是课件演示时间短,学生无法记笔记。课件是老师在备课过程中提前做好的,在课堂上,有些老师完全依赖课件,很少甚至不板书,只念现成的课件,使得学生来不及记笔记,也没板书可以去看教学脉络,日后无从复习。这导致课堂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学生思维“掉队”,影响教学效果。

3高校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研究思路

3.1案例教学与我国经济实践相结合

西方经济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案例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西方经济学是在资本主义制度背景下产生的,对我们的学生来说,一些观点或案例用中国国情理解往往感觉困惑、“水土不服”,无法深入掌握理论,更不能达到将理论与我国经济实践相结合的培养目标。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分析也可以印证这一点,高达72%的学生认为西方案例脱离中国实际,希望案例能够本土化。因此,就要求我们在西方经济学教学过程中要引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实践的成功经验和案例,通过联系我国现代化经济建设实际,强化学生对基础理论的掌握。相比遥远的国外“舶来品”案例,符合我国国情的案例、学生耳熟能详的经济现象、耳濡目染的经济事件,比如,如何理解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目标的定位等问题,对初学者来说更容易接受,从而可以更好的来帮助学生理解经济运行规律,提高学生对西方经济学学习的兴趣。

3.2教师“教”与学生“学”相结合

西方经济学课程的开设,旨在培养学生思辨和探索问题的意识、理解国家经济运行规律及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围绕这样的教学目标,就要去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由灌输式教学向启发式教学的转变,建立一种教师启发与学生参与探索的关系。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通过对问卷调查的分析发现,94%的学生希望通过西方经学课程的学习,能够获得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因此,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有选择的采用讨论式教学方法,教师通过知识引导,学生通过讨论自行得出结论,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要更加注重“走近”学生。调查问卷显示,90%的学生认为课堂需要互动。因此,教学中,要“走近”学生,增强师生互动和交流,创造开放活泼的课堂氛围。要更加注重“换位思考”。41%的许学生指出教师讲课与学生思维步调不一致。因此,教学中,教师要试图多把握学生的学习状态,畅通教学中与学生的思维沟通,按学生思维节奏调整教学节奏,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

3.3传统教学方式与现代教学方式相结合

西方经济学的教学中,多媒体方式的运用,可以使得枯燥的理论生动演示,可以使庞大的结构形象表达,可以使复杂的图形直观展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善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但正如本文前部分所述,多媒体手段也存在局限性,滥用或是过度依赖多媒体手段反而会影响教学效果。这就需要我们在西方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运用传统板书弥补多媒体的不足,通过传统教学方式和现代教学方式的协调配合提高教学质量。对西方经济学中的概念要点、公式、图形、知识点练习、重难点梳理等可以用多媒体生动形象的展示给学生,对内容提纲、知识要点、公式推导、图形演绎、计算演算等就要利用板书分步骤、按条理的展示给学生。与此同时,传统教学方式与现代教学方式的结合还表现为“互联网+教学”,即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实现网络与传统教学的融合。比如利用网络硬盘、微信公众号等网络工具把西方经济学各类电子书、视频资源、时事资料等学习资源上传到云盘或定期推送,方便学生自主学习。总之,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需要不断的思考和探索,在教学过程中,应围绕应用能力培养的目标,从突出我国经济学教学特点、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式等方面实现,培养学生利用经济学思维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从事社会工作的适应能力。

作者:苏丹丹 李杰 单位:湖北民族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蔡秀玲,邓春宁.关于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中若干问题的思考[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06).

[2]伯娜.多维视角下政治经济学教学改革探究[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4).

西方经济学重点篇(8)

信息化是推进丝绸之路

经济带建设的基础和先导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校长郑晓静院士在发言中指出,没有信息化也就没有快速发展的丝绸之路经济带。信息化建设是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基础和先导,作为在信息与电子领域具有突出优势的高校,我们将更加主动地在解决重大战略需求、引领学术前沿、推进产业化升级等方面努力攻坚,破解难题,勇做丝绸之路信息引领的先行者。

郑晓静指出,我们将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优先方向,不断创新合作、开放办学,勇做丝绸之路文化引领的先行者。我们将不断拓展学术视野,全面推动多学科、多领域的研究向纵深发展,勇做丝绸之路智力引领的先行者。我们将坚持立足西部,紧密结合陕西省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建设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的战略目标,勇做丝绸之路服务引领的先行者。

“我们也深知‘一带一路’宏伟蓝图的实现,需要学术理论界强大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也需要组建一个跨地域、跨机构、跨学科的研究平台,希望以这样交叉融合的方式,广集智慧,形成合力,共同解决国家急需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产生标志性的研究成果。”郑晓静说。

着力打造丝绸之路

经济带建设学术研究智库平台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白宽犁代表主办方向参加论坛的各位专家、学者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白宽犁指出,陕西省社科院作为陕西省委、省政府的智库,高度重视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应用研究,把强化课题研究作为推动丝绸之路经济研究的又一抓手,在做好基础理论研究的同时,鼓励科研人员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支持丝绸之路经济带研究,确立了一系列成果,得到省委、省政府的高度认可。

白宽犁介绍,去年以来,陕西省社科院在承担各类项目的同时,积极引导科研人员把丝绸之路经济带研究作为重要研究方向,设立了智库群、丝绸之路文化、西安建设丝绸之路国际金融中心等有关课题20余项,多位专家学者也参与了省决策咨询委以及西安市、宝鸡市等多个层面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有关的课题研究咨询工作。同时与西咸新区泾河管委会也成立了丝绸之路经济带旅游产业文化研究基地,不断开创丝绸之路研究新局面。社科院丝绸之路经济带研究成果获得了省委宣传部2014年全省宣传思想工作创新奖。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

为西部大发展提供新的契机

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技术经济学家、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徐寿波指出,“一带一路”建设应实施大物流战略,对接沿线国家商流需求,推动跨境产业物流链的建设。要加强基础设施与组织管理,提升跨境大物流总的效率。要构建生态合作机制,促进跨境大物流可持续发展。

美国奥多明尼昂大学信息技术首席杰出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客座教授许立达认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为西部大发展提供新的契机。丝绸之路相关性最高的五省经济基础薄弱,人均收入处于低位,西部大开发战略虽然已经实施多年,但对提升西部地区经济、提高居民生活水平效果仍不显著,利用丝绸之路的建设,构建西北对外发展通途,为西北五省提供新的增长点,也对我国经济发展优化资源配置具有重要的意义。

西安市发展改革委员会副主任赵寅科认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这一事关全局影响深远的国家战略的实施,对于西安来讲主要有三个方面的机遇。一是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为西安加快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西安是继北京、上海之后,第三个从国家层面确定的以国际化大都市为发展定位的城市,但目前西安距离国际化大都市的标准仍有很大的距离。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规划和建设,西安作为经济带上的核心城市,必将吸引大量的跨国资本、著名企业、高端人才等经济社会各方面的要素向西安汇集,从而加快提升西安经济社会的外向度和国际化水平。二是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为西安未来经济发展带来强大的引擎。随着经济带建设的加快推进,西安作为国内连接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城市,拥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将吸引大量国内外企业进驻,带动全市经济转型升级,推动西安综合经济水平快速提升。三是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大力弘扬西安城市精神的历史契机。汉长安之所以伟大,主要体现在它兼容并蓄,开放包容的城市气质上,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使得长安能够吸引世界各国人才,包容国际不同文化,在吸纳各国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独特的城市文化。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推进,国内外的多种文化将在西安汇集交流,并将提升西安对自身文化的认识,推进西安历史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为西安的文化复兴提供强大的动力。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

是区域战略也是国家战略

陕西省社科院金融投资研究所所长谷孟宾介绍了陕西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贸易与投资合作的基本情况。他认为,陕西经济外向度低,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贸易和投资合作方面尚处于起步阶段,短期要上规模、上速度较为困难,需要长期谋划,逐步推进。从对外贸易与投资合作规模来看,陕西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其他相关省市区相比处于中游水平,与排名靠前省市有一定差距。从面向欧洲的陆路贸易开拓来看,陕西继重庆、成都、郑州、武汉等城市之后在2013年底也开通了面向欧洲的铁路专列,加入到开拓丝绸之路欧洲贸易的战团。目前来说,这些线路都还是处于一个亏损的阶段,有一个运输成本的问题,大量都是靠政府的补贴在做,这个市场化程度相对来说比较低。 谷孟宾认为,应确立陕西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贸易投资便利化的定位。一是补强一个短板,壮大自身贸投实力。这一块如果我们做不上去的话,我们推动参与权限的贸易,发挥的效应不是很高。二是发挥科技、教育、文化三个优势,我们自己在贸易投资方面相对薄弱,那么我们就把我们的优势发挥出来。三是搭好四个平台:物流运输平台、贸易促进平台、产业合作平台、金融服务平台。

西安石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曾昭宁认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不仅是区域战略,而且是国家战略,这个战略既包括请进来,又包括走出去。但是,由于陕西和中亚国家经济发展的差距,这一次重点是走出去的外向型战略,实行中国版的马歇尔计划。现在是高水平的引进来和大规模的走出去相结合,在欠发达的中西部重点还是引进外资,但是不同地区的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引进来和走出去二者结合是不同的比例。

曾昭宁指出,在全国宏观经济转换的背景下,对外直接投资将要放到一个比较重要的地位。丝绸之路经济带涉及到27个国家近30亿人口,它不仅仅涉及到南亚、中亚、俄罗斯。我们开辟市场要有时间表,近期的重点是开辟中亚市场,陕西在西北联合新疆、甘肃、青海、宁夏等共同开辟中亚市场。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建设既包括文化、科技、教育等全方位领域,但核心是经济带,特别是产业,尤其是工业。

向西开放是当代

中国战略性的科学选择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王安民教授在《基于信息化与国家竞争力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理论研究》的发言中提出几点建议:一是作为新兴国家走向世界,拓展国家核心利益的国家战略,必须加强战略的顶层设计。二是重视新一轮IT革命的影响,强化丝路经济发展新型道路研究。三是高度重视国家软实力建设与文化重构,以及与丝路沿线国家的文化融合与认同。四是注意国家(政府)、市场(民间)两种力量的策略运用。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杜跃平在发言中阐述了国家向西开放和陕西发展问题。他说,西部地区的发展滞后于中部,中部的发展滞后于东部,在今天这样一个背景下,国家在新的国际国内的经济格局深刻变化中提出向西开放,这是一种具有长远性的基于国际背景的来自于对于地缘政治特别是新常态阶段的深刻思考以后做出的一个战略性的科学选择。

杜跃平认为,向西开放,一是使中国在摆脱以美国为首的东部两个链条对中国的围剿当中寻找新的生存与发展空间。二是可以在欧亚板块中通过经济合作互联互通建立新的经济版图,改变全球格局。三是在中国目前产能过剩的条件下、产业急需升级的背景下,我们可以找到新的市场,解决产能过剩,完成产业升级,实现新的发展目标。所以我们说,向西开放是在国际格局的变革、中国新常态这样一个背景下,中国做出的更高层次、更加全面的开放选择。向西开放对中国来讲,是未来发展当中最重要的选择,也是“一带一路”战略当中一个特别重要的能够推进战略实现的一种选择。

杜跃平认为,陕西要抓住向西开放的机遇,创新开放,创新机制,在向西开放中充分发挥作用。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

是中国陆权战略的一种实践

西北政法大学新农村建设研究中心主任、西北政法大学物权与土地制度研究所研究员廉高波在发言中认为,在丝绸之路新起点的建设上,西安落后了重庆很大一步。还有郑州,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上升为国家战略之前,西安和郑州已就丝路的起点问题有争论了,“郑新欧”远远超过了我们“长安号”,他们现在借助两条新航线也要打造空中丝绸之路的新起点。第三个竞争是成都,长度也超过了我们西安的“长安号”。面对重庆、成都、郑州逼人的态势,西安要有十足的危机感,才能扭转这一局面,才能把新起点之称落到西安。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印度研究中心副主任陈吉祥认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是中国陆权战略的一种实践,在不可逆转的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和中国特殊的陆海兼具的地缘政治环境背景下,中国陆权具有新的有别于传统陆权的新内涵,中国陆权观的核心内涵是和平共处、合作共赢,中国陆权建设的指导思想应是陆海互融,以陆护海,以海促陆,丝绸之路经济带是欧亚、甚至是欧亚非经济整合的纽带,而中国西部地区大西三角是中国经济、政治、军事力量向西、向南辐射的地缘引擎,是中国陆权中心。

西方经济学重点篇(9)

作为以公有制和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劳动的经济学和作为以私有制和效用价值论为基础的资本的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具有完全不同的理论体系和主要观点,在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上具有很大分歧。

1.研究目的的分歧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以揭示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为研究目的,它不仅包括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也包括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当然,前者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出发点,而后者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的承接点。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剖析的目的在于探索、研究生产关系跟生产力结合的形式,以便于更好的促进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为分析、研究、预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并最终为使全人类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奠定理论基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虽有反映自身经济运行特性的个别规律、特殊规律,也有反映社会化大生产和经济运行共性的普遍规律、一般规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探索、分析、揭示经济规律的科学。与此不同,西方经济学探索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运行机制,其目的在于实现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生产者利润最大化及资源效益最大化。西方经济学在以私有制和“经济人”假设作为内在规律和根本前提的基础上,利用严密的逻辑推理和严格的计量检验,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研究规范,它不仅对商品、市场、现代经济的微观机理进行了深刻剖析,也对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等宏观机理进行了研究。总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经济活动分析的目的在于揭示生产关系极其变动的规律,例如剩余价值规律和两大部类协调发展规律,而西方经济学注重研究经济运行的具体过程和细致环节,其所谓建立在主观心理上的规律例如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和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经济规律。

2.研究方法的分歧

这一般表现在基础分析方法、一般分析方法和具体分析方法三个方面。在基础分析方法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哲学基础是唯物主义,而西方经济学的哲学基础是唯心主义。例如,马克思以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为起点分析资本主义国家有效需求不足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而西方宏观经济学凯恩斯理论却以“三大基本心理规律”为起点对其进行分析。在一般分析方法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有矛盾分析方法、动态分析方法、科学抽象方法、强调从分析到综合、从简单到复杂、从个别到整体的分析、强调逻辑与历史相统一,而西方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包括实证分析方法、制度分析方法、结构分析方法等。在具体的研究方法上,西方经济学对边际分析方法和最优分析方法、均衡分析方法和非均衡分析方法、流量分析方法和存量分析方法、长期分析方法和短期分析方法等的运用明显多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总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采取从抽象上升到具体、逻辑和历史相结合的科学叙述的研究方法,客观地揭示资本主义制度产生、发展、灭亡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整个体系、内部结构的运动规律,而当代西方经济学理论却大量运用经济计量模型对复杂的经济过程、微观经济现象、宏观经济现象进行量化分析与描述。

3.研究对象的分歧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方式以及与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其中生产关系包含物与物、人与物、人与人三种关系,而人与人的关系是其研究对象的本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不仅研究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相结合的途径,也在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上揭示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之间的经济关系,虽然它也分析经济运行机制,但其侧重点在于解剖作为生产关系总和的经济制度。而西方“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如何利用稀缺的资源以生产有价值的商品,并将它们分配给不同的个人”。其重点研究的是物与物、人与物之间的关系。虽然西方经济学也涉及经济制度的研究,但其侧重点是研究在既定经济制度下资源配置的方式和经济运行机制。很明显,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经济关系中深层次、本质性、实质性、原始性的问题,后者研究的是经济运行过程中浅层次、对策性、操作性的问题。总之,西方经济学是在承认现实的基础上对社会经济现象进行表层分析,其理论注重解释经济现象而非经济实体的价值度量和内在运行规律。与此不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考察经济发展变化时,以物质的社会关系为起点,研究经济发展规律,注重揭示其现象背后的本质。

4.研究内容的分歧

研究内容和研究对象相互联系,后者是前者的概括和总结,而前者是后者的具体化和细致化。由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分析经济问题的方法基础,着重经济关系本质的思考,而西方经济学偏重于描述和分析经济现象的表层。因而两者在许多重要问题的论述上存在观点分歧。例如:在价格和价值问题上,当代西方经济学家混淆价值和价格之间的区别,认为商品的价格取决于供求关系,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则认为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价值,而价格和价值是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两个概念: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价格围绕价值波动;价格取决于价值规律、供求规律、竞争规律、市场规律的共同作用;供求只是影响价格的表面因素,而价值才是影响价格的本质因素。又如工资问题,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工资等于劳动的价格或劳动创造的全部价值,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工资只是劳动力的价格,工人的劳动能力创造了劳动力价值和剩余价值,而工人只获取前者,资本家得到后者。再如经济危机问题,西方经济学界有供给学派的“总供给超过总需求引起危机论”、凯恩斯的“有效需求不足引起危机论”、现代货币主义的“货币供应引起危机论”等众多版本,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经济危机根源于资本主义所固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

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联系和结合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在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等方面的显著差异,并不意味着两者无相似之处。实际上,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之间区别的目的就在于找到两者之间的联系,以此为基础找出两者的结合点,为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学奠定理论基础。

首先,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联系的基础上寻求结合。西方经济学研究如何利用稀缺资源以最大化地满足经济活动主体的需要,而经济活动主体利用生产资源体现了其在经济实践活动中改造自然、控制自然、征服自然的能力,因此,可以说西方经济学是对生产力的分析和研究,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的是生产方式和与其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交换关系,是一门注重研究生产关系的科学。在经济活动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生产关系能动的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力的发展又受制于生产关系的发展。其实,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研究生产关系时必须研究生产力,而西方经济学在研究生产力时也不能回避生产关系,因此,以生产力变化规律为研究重点的西方经济学与以生产关系变化为研究重点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可以彼此切入,进而构建一门集全面性、系统性于一体的经济学。

其次,在使用价值和效用价值相联系的基础上寻求结合。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使用价值是指物的有用性,这种有用性以物为载体,决定于商品本身的属性,而商品以其使用价值来满足人的需求和欲望。西方经济学认为,效用价值是物品满足人需求和欲望的能力,它具有稀缺性和有用性两个必备条件,即只有同时具备稀缺和有用的物品才具有价值。通过对比可知:使用价值和效用价值是物的有用性这一问题的两个方面。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把使用价值和价值当作商品必备的、既相矛盾又相统一的两个因素:一方面,使用价值和价值共存于商品中,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的存在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没有价值的物品可以有使用价值,但这只是普通的使用物品,而不是商品;另一方面,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又是对立的,相互排斥的,商品生产者要取得价值就必须生产使用价值,而购买者要想获得使用价值就必须支付相应的价值,即买卖双方都不能同时既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又获得商品的价值。这里,使用价值与效用价值和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对立统一关系为效用价值与价值和效用价值论与劳动价值论的对立统一奠定了基础。

再次,在劳动价值论和生产费用价值论相联系的基础上寻求结合。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核心和基石。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耗费的劳动决定的,而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量来决定。进一步,由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竞争和交换的市场过程中形成的,即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由包括竞争规律和交换规律在内的市场规律共同作用的结果,因而可以形成这样一种逻辑:商品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由市场规律决定,而价格是商品价值量的货币表现形式。因此,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里蕴含着市场规律决定价格的思想。主流微观经济学关于商品价格的决定问题在马歇尔对经济学所做的第二次综合里已有详细论述。马歇尔综合运用效用价值论和生产费用价值理论,说明消费者需求和生产者供给决定商品价格。其中前者体现在需求方面,后者体现在供给方面,而生产费用包括资本、劳动、土地,如此看来,劳动价值论不过是生产费用价值论的一个组成部分,马克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在此点上的结合也是可能的。

最后,在平均利润论和正常利润论相联系的基础上实现结合。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平均利润的形成是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部门之间的竞争是部门内部竞争在全社会范围内的进一步展开与扩大。由于不同的部门存在着不同的资本有机构成和资本周转速度,在剩余价值率相同的条件下,不同部门的利润率存在明显的差别。竞争的手段则是资本的转移。结果是,利润率低的生产部门,资本增量很少,资本存量大量转移,生产大量缩减,产品供不应求,价格上涨,使利润率提高,而利润高的部门恰恰与其相反。资本在各个部门不断涌进涌出,直至不同生产部门的利润率大致相等即趋于平均化时才会暂时停下来,从而形成平均利润率。由此可知,从长期来看,完全竞争的市场中的企业只能获得收支相抵的正常利润,即价格等于边际成本时的利润,而不能获得由价格高于边际成本所产生的超额利润。稍微比较不难发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平均利润和西方经济学中的正常利润是趋于一致的。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部门之间的竞争导致平均利润的形成;在西方经济学中,市场中的供求导致正常利润的形成。实质上,竞争规律和供求规律很大程度上是重叠的,都是市场规律的体现。因此,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也可以在此点上实现结合。

西方经济学重点篇(10)

我国许多地方高校为了满足市场对经管专业人才的需求,对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愈加重视,而《西方经济学》也被越来越多的地方高校确定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在《西方经济学》中包含的大量经典经济学原理和丰富案例能够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和世界事务的演变情况。虽然学习《西方经济学》课程有诸多优点,但是学生在实际的学习中成效却并不显著,这就不得不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

一、地方高校高职专业《西方经济学》的教学现状

( 一) 教学内容比较庞杂,不能体现专业需求性

《西方经济学》是我国许多地方院校高职教育经济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在多数教师的长期的实际教学中,存在多个不能摆脱的症结,比如课程标准的制定没有真正达到专业的特色要求,教学难度趋同,教学内容也比较庞杂,不能体现专业需求性。很多教师在教授课程的时候不注意所教授专业的实际情况,习惯于把完整的知识体系不加选择的全部进行讲授,不能根据不同专业所体现的专业特色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性的教学,面对不同的专业授课时也没有对教学方法进行多方面的创新。上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都会让高职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西方经济学》的过程中感觉课程负担太大、经济理论与所学专业的关联性较小、经济学常识的日常应用性较差等等。

我们必须注意到地方高校高职教育和普通本科院校教育是不同的,高职教育开展的过程中,更加注重和强调各个专业的职业能力训练和与专业相关乃至与课程相关的各类实践性教学。许多地方高校的高职教育在专业开设之初,就已经周密地设计出每门理论课程所配套的实训课程和实践环节,把理论课程紧密联系实践,引导和帮助广大高职学生对抽象的理论知识产生形象的认识,从而较快的理解并掌握本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但是目前高职专业所普遍开设的《西方经济学》的教学中,很少体现高职教育以实践教学为特色的教育环节。课堂上的画面基本呈现是,教师涛涛不绝的讲授,学生或吃力的听课或无精打采的游离在课堂,表面上看教学秩序良好,实际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都不敢想象。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曾说:“经济学不是一种教条,只是一种方法,一种心灵的容器,一种思维的技巧,帮助拥有它的人得出正确的结论。”因此,这要求对于西方经济学的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教科书上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更重要的是训练他们的经济思维,并能够将经济学的思维方法应用于日后的经济管理工作、经济理论研究和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中[1]。

( 二) 教师以传统授课方式为主,与学生有效交流和沟通不足

地方高校高职专业更多的教师在教学中,愈加重视提升高职专业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技能的综合能力,通过课后实训练习题、建设专业实验室以及带动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即尽可能地开发学生的潜能和创造能力,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主动性。但是许多高职专业的教师虽然具备了教授相应的专业学科知识的能力,但是在《西方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陈旧,以及难以把经济理论与我国实际的经济生活进行有效的联系,因而脱离了中国经济土壤的经济理论让学生感到无所适从,“填鸭式”的传统讲授式占据了授课的大部分时间。一些讲授《西方经济学》的年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难免会因教学经验不足,出现对教学内容把握不准,以及对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学技巧的运用不熟练等问题,进而影响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2]。有些教师虽然注意案例教学在授课中的重要性,并且授课过程中也尽量插入案例,有时也会组织学生对热点经济新闻等内容进行简单的讨论,但是更多的时间是在讲授庞杂的经济理论,整个课堂上教师演主角而学生演配角。这样笼统的、偏重理论的、几乎没有专业需要的实践教学环节的教课方式,导致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在学科上的交流和沟通无法更有效的进行,随着课程的推进,更多的学生渐渐失去了原本的课程兴趣,学生只会机械的听课,整个学期下来让教师感觉到授课很累可是授课效果不太好。

( 三) 学生的学习基础比较薄弱,且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地方院校高职专业的学生在学习时,多数学生表现出缺乏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灵活性。他们已经习惯了中学时代形成的死记硬背为主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普遍表现出缺乏学习热情,并且他们实际的知识水平也不如普通高校专科学生的基础扎实。而《西方经济学》在讲授过程中会涉及到许多西方国家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历史、经济演变乃至文化内容;并且在学习中还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高职学生往往没有扎实的数学基础知识。以上这些因素导致他们在学习《西方经济学》的时候感觉非常吃力,甚至一些学生学习起来具有很大的难度。于是相当一部分学生因为基础知识水平偏低,或者因为没有一个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在《西方经济学》开课的初期容易因为难以掌握课堂教学的基本知识而产生厌学情绪,这样的情况会随着该课程深入的进行而使得厌学情绪越来越严重,或觉得该课程过于枯燥和理论化。还有些学生错误的认为《西方经济学》对于高职学生将来的重视实践技能方面的工作帮助太小,因而这些学生在学习《西方经济学》的过程中也缺乏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自觉学习的主动性。

二、改进地方高校高职专业《西方经济学》教学的对策分析

( 一) 教学内容突出重点,授课环节要符合专业的需要

地方院校高职专业在《西方经济学》的教学中突出的问题是不符合专业的需要。《西方经济学》在经济类和管理类高职专业中是一门专业基础课,每个经济学教师都不能错误的认为在讲课的时候内容和方法可以是雷同的,因为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专业特色和专业需求,所开设的每门专业课程都是服务于本专业的。所以不同专业的教师,要根据授课对象的教育层次、专业的不同,设置不同的教学内容,及建立多元化西方经济学课程体系[3]。授课教师应该努力钻研书本和专业,发掘出书本知识和专业特色的结合点,然后对其进行重点讲解和分析,而且必须联系本专业的发展。当教师在讲授《西方经济学》的时候是以专业特点为出发点的,教学内容是带有学科需要的有明确选择性地进行教学时,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就被激发出来,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教学质量会得到明显的改观。

( 二) 优化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社会中有些错误的声音,认为地方高校高职专业的教师能力一般即可,根本没有必要和普通高等本科院校的教师一比高低,认为高职专业的学生比起高校普通专业的学生在校学习时间要短。但是从教学能力这个层面上来说,如果想带领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顺利完成从学生到企业合格员工的转变,高职专业的教师就更要比一般本科院校的教师具备更加丰富的理论知识与更强的实际操作能力。这就要求讲授高职专业《西方经济学》课程的教师既要具备扎实完善的西方经济学理论知识,还要具备高职专业所需要的丰富的理论运用于实践的经验,要能准确地寻找到专业和书本的契合点。

需要指出的是,在讲授《西方经济学》的教师队伍中,有些教师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对《西方经济学》存在天然的偏见,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该课程的教学效果。还有些教师酷爱《西方经济学》,乐于深入研究西方社会的经济发展的现象和经济规律,反而不太关心中国众多的经济现象和现象背后的本质,也不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钻研,所以,在授课过程穿插的案例更多的是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的经济案例,然而我们的学生不太了解西方国家的经济状况,这样造成了《西方经济学》的教学脱离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最好的土壤。因而在建设教师队伍过程中,中国经济和中国国情教育必须放在经济学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位置,只有这样才能使《西方经济学》的授课过程不偏离中国经济发展的国情,当教师们用科学的教学态度对学生进行紧贴国情的授课时,才是真正做到了有的放矢。

再有,《西方经济学》是一门理论性和抽象性都较强的科目,教师在教学方法上不能单一的使用灌输式的教授方法,如果大量的使用传统的讲授法,学生只会感到枯燥至极,造成课堂气氛的过于沉闷。这就需要教师在《西方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除了运用传统的讲授法之外,还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比如启发式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案例穿插、案例讨论以及案例演讲都会让理论与实际有机联系起来。尤其要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和设备,在教学中更多的使用我国的经济发展的具体数据和资料进行教学,让广大学生产生更多的共鸣,帮助学生对经济学原理有比较清楚地认识与理解。

( 三) 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地方高校的高职专业的学生在入学之前,学习基础就差些、适应学习的能力也差,尤其是长期以来对于抽象理论学习的热情就不高,对高深、高难度的理论学习很是厌恶。但是很多和经济类、管理类相关的高职专业都已经把《西方经济学》作为专业基础课程开设,所以相关专业的学生谁也不能摆脱《西方经济学》的学习,而且当今社会处在经济大发展的时代,每个学生毕业后必将融入到经济的浪潮中,因而在学校学习专业技能的同时学习《西方经济学》是非常必要的,我们的经济学教师在授课之初就要给学生讲清楚这门课程开设的必要性,让广大学生在学习最初就树立起正确的学习态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逐渐爱上这门深不可测的课程,对于现实应用性较强的经济原理要鼓励学生联系实际,让学生用实际的经济现象来验证经济原理的正确性,尤其鼓励学生尽量用身边的经济小案例来证明经济原理,久而久之学生就会认识到书本看似抽象的理论实则为现实众多现象的概括和总结,更会让学生体会到的书本知识的重要性和对现实的的重大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巩芳,高磊,刘鑫.针对不同专业的“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设计―以内蒙古工业大学为例[J]. 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9(1) :88 -89.

上一篇: 关于低碳的建议 下一篇: 跨文化交流技巧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