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流技巧汇总十篇

时间:2024-01-01 15:31:09

跨文化交流技巧

跨文化交流技巧篇(1)

中图分类号: H319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2-0023-02

1 引言

自从乔姆斯基(Noam Chomsky)提出了语言能力(linguistic competence)的概念,这一概念被认为是任何学习者的理想标准。后来海姆斯(Hymes)提出了交际能力的新概念(communicative competence),修正补充了乔姆斯基的语言能力。因为海姆斯考虑到了在特殊的语境中说话者的具体使用语言的能力。海姆斯强调的是社会语言能力(sociolinguistic competence)。由交际能力诞生了交际教学法。

交际法基本上是强调获得与人交流的必要的技巧。重点放在学习语言的功能、角色扮演和真实的场景。值得考虑的是交际能力是基于说话者的第一语言的能力,是母语者的语言能力。另一个需要指出的是如今的英语学习者不仅仅局限于和本族语者交流,他们越来越经常的要和不同背景和文化的人交流。但是目前的教育体系和外语课程仅仅以本族语为标准,对外语或二语学习者是不合适的,所以有必要对交际能力重新思考。

2 外语学习者的交际能力

当海姆斯提出交际能力的时候,他主要关心的是在单一的语言环境中分析人们的社会交往和交流能力。后来Canale 和 Swain 对交际能力进行了概括以,Elis对交际能力给予了补充。Canale 和 Swain在他们的文章“Theoretical Bases of Communicative Approaches to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Testing”提出,交际能力主要由四种能力构成(1)语法能力即语音、词汇、语法和句法等知识。(2)语篇能力,即组句成篇的能力;(3)社会语言能力,是一个人在一定的社会情景下得体使用语言的能力;(4)策略能力,是一种运用或非语言手段达到交际目的的策略。。Canale的交际能力模式对于后来的语言研究和外语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该模式常常作为衡量英语学习者是否获得交际能力的标准。

几年以后van Ek提出外语教学关注的不仅仅是训练学习者的交流能力,也要涉及到他们作为个体的个人和社会的发展。因此他提出了外语教学的全面的交际能力的目标,包括六个方面:(1)语言能力,根据语言规则理解和生成有意义的话语的能力。(2)社会语言能力,能够知道语言形式的选择。这是由交流的场景、交流者之间的关系,交流的目的决定的。(3)话语能力,在具体的语境中使用合适的策略的能力。(4)策略能力,当交流有困难的时候,我们要找到方法让别人知道我们的意思,或者尽力明白别人的意思。(5)社会文化能力,每一种语言都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语境有密切的关系,这意味着我们要熟悉特定的文化语境。(6)社会能力,这涉及到与别人交流的意愿和技巧,例如动机、态度、自信、感情等。

3 跨文化者

但他们的交际能力概念有一个缺点,他们是以本族语为标准的。正如Byram指出的那样,当说到语言规则、习俗、交流者之间的关系,不言而喻的都是把本族语作为标准的。当说到社会语言能力,也是以本族语的社会文化语境为参考标准。

然而以本族语为标准或许是不合适的。首先设立本族语为标准就意味着为外语或二语学习者设定了一个不可能达到的目标,注定了必定要失败。Byram解释说,当前的教育体系为双语学习者设了一个很难达到的目标。Cook也同意在外语教学中本族语者的主导掩盖了成功的二语使用者的天才,为他们设了一个达不到的目标。她建议要重新考虑学习者的目标,承认学生的语言和文化背景的差异。以本族语为标准我们可能设立了一个错误的标准,可能会造成语言分裂,完全抛弃一种语言而把另一种语言作为本族语接受。

Byram 和Zarate提出对外语学习者用跨文化说话者代替本族语说话者作为标准。由于外语学习者是具有他们自己学习经验的个体,是带有他们本族文化的社会文化身份。即使他们获得了很流利的高级的语言水平,他们也只是达到了本族语者的流利。他们是联系两种文化的中介。用外语和人交流,他们变成了双文化人,他们的本族文化是自己身份的一部分。我们应当注意的是目标从本族语者转向跨文化说话者不是语言学习者的标准降低了。它只是意识到了跨文化说话者和本族语者有不同的语言和文化能力。事实上具有这种能力比仅仅具有本族语者的能力更复杂,因为这种能力是动态的,没有最终的目标。跨文化说话者有能力处理不同文化身份、不同语言之间的交流和联系。在Steele看来,把跨文化说话者作为一个标准的好处是把学习者放在教和学的中心。

4 Byram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模式

无论外语学习者有什么样的语言能力,当和另外一个国家的人交流时,交流的双方多多少少都具有自己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包括自己国家的文化意识,这也是他们带来的一种文化身份,这对交流的双方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Byram认为跨文化交流可能有三种情景。

(1)在具有不同语言和文化的人之间交流,其中一方的母语是英语。(2)交流双方具有不同的语言和文化,英语不是他们的母语。(3)交流双方是同一个国家,但语言不同,英语是其中一方的母语。很显然当只考虑语言能力的时候,三种场景不能只是以英语是母语的说话者为标准。成功的跨文化交流不仅仅是信息的交流。能够建立和维持人际关系的能力也是交流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这种能力取决于态度。

因此,有效的跨文化交流的前提条件是:说话者自己文化的知识,对方文化的知识和态度。这些条件在交流的过程中随交流双方的所使用的技巧有所变化。这些技巧可以被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为了解释和确立不同文化之间的关系,另一部分是发现和交流。尽管Byram承认这些技巧可以通过经验和思考获得,不需要老师和教育部门的参与。他还是支持把跨文化交流作为教学的一部分。Byram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总结如下:知识,自己国家的和别的国家的知识,交流的知识。技巧,解释和联系的技巧,发现和交流的技巧。教育,政治教育和批评性的文化意识,态度,对自己文化和评价他人文化的态度。

关于自己国家和别的国家的知识,我们可以通过学校教育获得。交流的知识,如何洞察谈话的对方,这实际是和解释和联系的技巧有关系的。用已有的知识去理解一个动作或行为,并把它和自己文化社会团体中相对应的动作或行为联系起来。积极或消极的固有的思维模式都会妨碍交流中的相互理解,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任何关系中都要保持好奇和开放的态度,这有助于我们把自己相对化,评价别人。这对我们固有的思维模式是一个挑战。当没有另一种文化的背景知识的时候,发现和交流的技巧就会起作用,这种技巧让我们认识到外国环境中的相对应的现象,我们理解并和别的现象联系起来。解释和联系的技巧是基于普遍的知识框架之上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理解交流的内涵。这个模式涉及到了诸如发现、解释、确立关系这样的问题。Byram对van Ek的能力模式的一部分做出了修正:(1)语言能力,能够运用一套语言的知识去解释和生成口语和书面语。(2)社会语言能力,能够知道交谈者的暗含的意思。(3)话语能力,能够使用发现谈话者的交际策略。

5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问题

首先第一个问题是如何获得这种能力。语言能力可以通过学校教育获得。而社会语言能力和话语能力是需要发展和培育的,而不能仅仅通过课堂来传授。Byram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一些目标,例如发现技巧可以放在课程里面。然而有一些目标放在外语教学课堂里就不合适。他指出一些受过严格语言训练的老师更不轻易认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一些目标。尽管有这些困难,他仍坚持说跨文化交际能力应该成为课程的一部分,包括政治教育和批评性的文化意识。他认为在三个地方我们可以获得跨文化交际能力,一个地方是教室,老师和学生可以有亲近的交流。第二个地方是在国外,在目标语国家作或短或长的停留,第三是自主学习,这是学习者个人发展的一部分。第二个问题是教师,并不是所有的老师都愿意为跨文化交流负责。这需要那些教师用于奉献,相信跨文化交际能力,并把它作为一个最终的目标。他们的课程里面应包括容忍歧义,培养共鸣与合作,培育对文化价值的理解。在Byram看来最重要的问题是当人们认为一个学习者根本没获得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否他入门了。如果他入门了,水平如何。Meyer把跨文化交际能力分为三个等级。单文化水平,学习者只了解自己国家的文化;跨文化水平,学习者能够解释自己的文化和外国文化的差异,因为他们能够利用已经获得的关于自己文化和外国文化的信息,他们站在两种文化之间;交叉文化水平,学习者能够借助于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原则评价差异解决问题。我们能够看出这只是一个宽泛的分类,需要进一步细分。最后一个问题是评介。即使我们看出了获得和分级的困难,我们需要知道学生是否获得了这种能力,到达了什么水平。我们需要改革测试方法,传统的考试在这里没有作用。例如我们需要精心的面试,模拟一些场景,让他们做出评论和分析。

6 结语

在某些时候我们认为语言和语法能力是不够的,交际能力进入了我们的视野。现在我们应当再前进一步,不仅仅是交际能力。应当把跨文化交际能力作为外语课堂教学的一部分。我们当今的世界许多人经常到世界各地旅游,他们直接或间接的会和许多背景不同的人打交道,跨文化交际能力所以变得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1]Canale, M. & M. Swain. Theoretical Bases of Communicative Approaches to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Testing[J]. Applied Linguistics, 1980. vol. 1, No 1. 1-47.

[2]Van Ek, J. Objectives for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J]. Strasbourg: Council of Europe. 1986.

[3] Cook, V. Going Beyond the Native Speaker in Language Teaching[J]. TESOL Quarterly, 1999.33/2: 185-209.

[4]Byram, M. Acquiring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A Review of Learning Theories[J]. in L. 1995.Sercu: 53-69.

跨文化交流技巧篇(2)

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全球化进程已成为各国共识。近20多年来,中国利用外资取得了巨大成功。2002年中国已成为世界上引进外资最多的国家。中国的涉外商务活动发展迅速,使越来越多的涉外企业开始重视商务英语培训。商务英语培训是以语言为载体,把核心的商务内容放到其中;以企业商务人员和即将迈入职场的人员为目标,以商务活动中常用英语为重点的一种培训。其特点主要在于其培训的专业化、口语化和较强的针对性。

但当前的商务英语培训基本上都依照“英语+商务知识”的模式进行,这种模式是否足以培养能够成功从事跨国商务活动的必备能力呢?

一、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我们先来谈谈跨国商务活动的实质问题。从客观现实来看,跨国的商务活动从表面看是跨国交际活动,从实质看是人与人之间的跨文化合作与交流,因此跨文化人际交流的成败将决定跨文化商务活动的成功与否。

根据baguley的定义,商务交流是一种有目的的社会技巧,从本质上讲有语言和非语言形式的双向交流过程。varner and beamer还进一步补充到,商务交流是一种跨文化交流,所谓跨文化交流是发生在当信息发出者和接收者是来自不同的商务文化背景的时候产生的交流。在这种情况下,双方交流的障碍尤其突出,当信息发出者和接收者是来自完全不同的文化背景,可以想象交流是多麽困难的一件事。gibson也分析到,如果交流双方之间有太多不同的“文化干扰”,交流随时都可以被中断。

由此可见,跨文化交际对商业活动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有效的交际是跨文化商业活动的出发点。

二、跨文化交流的前提

跨文化交流通常包括各种经济商务主题。不同文化背景中的商业人士应该对不同的文化价值保持相应的敏感度,以此来提高跨文化交流的能力,这样有助于帮助商人在不同国家文化的环境中交流成功。因而,理解文化对跨文化交流培训是重要的。

西方人与中国人之间有着较大的文化差异,可分述如下:

1.寒暄方面

美国文化强调“人事分离”,感兴趣的是实质性问题。因此他们谈话涉及不相干的事情及了解对手的时间很少,短暂的寒暄后即交流与工作相关的信息。此外,美国人幽默感强,爱开玩笑。

2.交谈方面

强调时间表“专时专用”,注重直率和讲实话。再者喜欢反驳,公开表示其反对意见。

3.思维方面

美国人往往把复杂的事情分解成一个个较小的问题。大任务由一系列小的任务堆积而成,比如提出价格,包装,交货等等问题,再依次解决。

三、跨文化交流的内容

交流既包括语言的交流也包括非语言的交流。

1.语言的交流是相当重要的

在语言的交流中,交流者不仅需要个人语言技能,如听、说、 读、 写,而且需要更多的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技巧,如谈判、演示和说服等技能。商务英语培训应该把这些技巧贯穿于整个训练,尽可能设计一些模拟交流场景帮助训练者应用这些技巧。

(1)谈话技巧(speaking skills)。当非英语母语交流者用英语与以英语为母语的交流者之间进行沟通时,有效的谈话技巧十分重要。因为这种场景的交谈不仅要求通畅流利和准确达意,而且还应讲究一定的效率。adair特别强调了以下六个标准:清楚、 准备充分、 简单明了、 生动幽默、 表达自然、简练有效率。以上六点是给培训者提出准备谈话交流的明确标准,培训师应帮助他们用以上标准来规范自己的谈话,在充分练习后进行点评,详细分析以上哪点做得更好,哪几点还需要改进。

(2)演示技巧(presentation skills)演示在现代社会中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表达方式,如产品演示、会议演示、个人总结演示等。在商界中,各种形式的演示都被看作是一种十分有效率和灵活的交流方式。当然,这种演示交流往往既要求语言符号也包括非语言符号的交流技巧。许多商务人士发现,工作的成功绝大多数取决于他们能够组织好自己的观点并且有效地演示表达出来。因此,要想让培训者领悟这些演示技巧的精髓,应该在课堂上提供给培训者进行演示的机会,并且留心观察,帮助培训者找出演示中存在的交流技巧的问题,培训者应从亲自锻炼中掌握演示这一重要的交流技巧。

(3)高级的谈判技巧。(negotiation skills)谈判是一种双方或者是多方为了解决问题,达成协议而进行的商谈和商讨的过程。谈判可以分为不同的阶段,如:建立商务关系,同意进行谈判,交换信息,提问,选择,提出条件,商谈,达成一致和总结等。培训者必须明白谈判的任一阶段都可能受文化因素的影响。在不同的文化中,谈判的技巧均有所不同。为了帮助培训者顺利展开谈判,应该在分析各国文化对谈判影响的基础上,多对他们进行模拟谈判的训练。

培训师可以要求培训者分成几个小组进行模拟谈判,一组是英国商人,另一组则是中国商人。在交流时,培训者应该充分考虑到英国和中国文化的影响。因为英国是high idv(individualism),low pdi(power distance)的文化,中国商人应当更多尊重英国商人的个人权利和决定。他们可以畅所欲言,充分表达想法,因为清楚直接的交流是low pdi英国文化的体现。

2.非语言交流所包含的信息往往比语言更直接,两者相互补充,密切联系

(1)面部表情。在东西方文化中,东方人比较含蓄,面部表情也不习惯过于直露;而西方人则较为直率,喜怒哀乐较易表现在脸上。比如美国人认为微笑是一种积极态度的表示,而日本人在商业谈判中几乎很少微笑,只有谈判已近成功的尾声时才会展露笑容。日本人甚至会把随意的笑视为是不严肃甚至是嘲笑。再如眼神交流,美国人把直接的眼神接触视为诚实坦率的表示,闪移不定的眼神意味着不诚实和没礼貌,而日本人却认为不直视对方的眼神是表示尊重和谦逊。

(2)身体姿态。身体姿态,包括手势在内,在不同文化中差别是很大的。无意中做出的体语或手语,都可能导致交际的失败。如我们大家熟知的“ok”手势,在美国表示“行,可以”,而在法国,这个手势的意思正相反,意味着没有价值的“零”,而在日本则代表“钱”。显然,在与不同文化的人们进行商业交际时,这个手势不可以滥用。又如见面时的体语,美国人可能会与对方拥抱,或拍对方的后背表示友好,中国人和日本人一般是难以接受这样的见面方式的。再如中国人喜欢翘二郎腿,而中东地区的人会认为这是极大的失礼行为,因为他们认为脚底是人身体最低的最肮脏的部位,向谈判对方露出脚底无异于贬低和侮辱对方。

(3)空间与相互距离。个人空间的大小,在不同文化中有不同的约定俗成。与东方人交谈的西方人,常常会觉得个人空间被入侵。研究者发现,美国人认为4英尺~12英尺是在正式场合进行洽谈的合理距离,而亚洲和阿拉伯文化中则较少考虑私人空间问题,他们会认为越近的距离会使关系越亲近。因此美国人与日本人谈话,很可能在无意中被日本人的“紧追不舍”逼得节节后退,造成喜剧般的效果。

由于全球化发展进程的加快,企业的跨文化交技能力对一个企业的发展来说尤为重要,商务英语培训作为提高企业跨文化交际能力一种有效的途径应该得到企业管理者,企业员工,以及对跨国贸易感兴趣的朋友的重视。

参考文献:

[1]baguley, p. effective communication for modern business[m].berkshire:mcgraw-hillbookcompany,1994

[2]varner, i and beamer,.l.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m].boston: irwin mcgraw-hill,1995

[3]janch,f.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an introduction(3rd)[m].california:stage publications.inc,2001

跨文化交流技巧篇(3)

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全球化进程已成为各国共识。近20多年来,中国利用外资取得了巨大成功。2002年中国已成为世界上引进外资最多的国家。中国的涉外商务活动发展迅速,使越来越多的涉外企业开始重视商务英语培训。商务英语培训是以语言为载体,把核心的商务内容放到其中;以企业商务人员和即将迈入职场的人员为目标,以商务活动中常用英语为重点的一种培训。其特点主要在于其培训的专业化、口语化和较强的针对性。

但当前的商务英语培训基本上都依照“英语+商务知识”的模式进行,这种模式是否足以培养能够成功从事跨国商务活动的必备能力呢?

一、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我们先来谈谈跨国商务活动的实质问题。从客观现实来看,跨国的商务活动从表面看是跨国交际活动,从实质看是人与人之间的跨文化合作与交流,因此跨文化人际交流的成败将决定跨文化商务活动的成功与否。

根据Baguley的定义,商务交流是一种有目的的社会技巧,从本质上讲有语言和非语言形式的双向交流过程。Varner and Beamer还进一步补充到,商务交流是一种跨文化交流,所谓跨文化交流是发生在当信息发出者和接收者是来自不同的商务文化背景的时候产生的交流。在这种情况下,双方交流的障碍尤其突出,当信息发出者和接收者是来自完全不同的文化背景,可以想象交流是多麽困难的一件事。Gibson也分析到,如果交流双方之间有太多不同的“文化干扰”,交流随时都可以被中断。

由此可见,跨文化交际对商业活动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有效的交际是跨文化商业活动的出发点。

二、跨文化交流的前提

跨文化交流通常包括各种经济商务主题。不同文化背景中的商业人士应该对不同的文化价值保持相应的敏感度,以此来提高跨文化交流的能力,这样有助于帮助商人在不同国家文化的环境中交流成功。因而,理解文化对跨文化交流培训是重要的。

西方人与中国人之间有着较大的文化差异,可分述如下:

1.寒暄方面

美国文化强调“人事分离”,感兴趣的是实质性问题。因此他们谈话涉及不相干的事情及了解对手的时间很少,短暂的寒暄后即交流与工作相关的信息。此外,美国人幽默感强,爱开玩笑。

2.交谈方面

强调时间表“专时专用”,注重直率和讲实话。再者喜欢反驳,公开表示其反对意见。

3.思维方面

美国人往往把复杂的事情分解成一个个较小的问题。大任务由一系列小的任务堆积而成,比如提出价格,包装,交货等等问题,再依次解决。

三、跨文化交流的内容

交流既包括语言的交流也包括非语言的交流。

1.语言的交流是相当重要的

在语言的交流中,交流者不仅需要个人语言技能,如听、说、 读、 写,而且需要更多的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技巧,如谈判、演示和说服等技能。商务英语培训应该把这些技巧贯穿于整个训练,尽可能设计一些模拟交流场景帮助训练者应用这些技巧。

(1)谈话技巧(Speaking Skills)。当非英语母语交流者用英语与以英语为母语的交流者之间进行沟通时,有效的谈话技巧十分重要。因为这种场景的交谈不仅要求通畅流利和准确达意,而且还应讲究一定的效率。Adair特别强调了以下六个标准:清楚、 准备充分、 简单明了、 生动幽默、 表达自然、简练有效率。以上六点是给培训者提出准备谈话交流的明确标准,培训师应帮助他们用以上标准来规范自己的谈话,在充分练习后进行点评,详细分析以上哪点做得更好,哪几点还需要改进。

(2)演示技巧(Presentation Skills)演示在现代社会中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表达方式,如产品演示、会议演示、个人总结演示等。在商界中,各种形式的演示都被看作是一种十分有效率和灵活的交流方式。当然,这种演示交流往往既要求语言符号也包括非语言符号的交流技巧。许多商务人士发现,工作的成功绝大多数取决于他们能够组织好自己的观点并且有效地演示表达出来。因此,要想让培训者领悟这些演示技巧的精髓,应该在课堂上提供给培训者进行演示的机会,并且留心观察,帮助培训者找出演示中存在的交流技巧的问题,培训者应从亲自锻炼中掌握演示这一重要的交流技巧。

(3)高级的谈判技巧。(Negotiation Skills)谈判是一种双方或者是多方为了解决问题,达成协议而进行的商谈和商讨的过程。谈判可以分为不同的阶段,如:建立商务关系,同意进行谈判,交换信息,提问,选择,提出条件,商谈,达成一致和总结等。培训者必须明白谈判的任一阶段都可能受文化因素的影响。在不同的文化中,谈判的技巧均有所不同。为了帮助培训者顺利展开谈判,应该在分析各国文化对谈判影响的基础上,多对他们进行模拟谈判的训练。

培训师可以要求培训者分成几个小组进行模拟谈判,一组是英国商人,另一组则是中国商人。在交流时,培训者应该充分考虑到英国和中国文化的影响。因为英国是high IDV(individualism),low PDI(power distance)的文化,中国商人应当更多尊重英国商人的个人权利和决定。他们可以畅所欲言,充分表达想法,因为清楚直接的交流是low PDI英国文化的体现。

2.非语言交流所包含的信息往往比语言更直接,两者相互补充,密切联系

(1)面部表情。在东西方文化中,东方人比较含蓄,面部表情也不习惯过于直露;而西方人则较为直率,喜怒哀乐较易表现在脸上。比如美国人认为微笑是一种积极态度的表示,而日本人在商业谈判中几乎很少微笑,只有谈判已近成功的尾声时才会展露笑容。日本人甚至会把随意的笑视为是不严肃甚至是嘲笑。再如眼神交流,美国人把直接的眼神接触视为诚实坦率的表示,闪移不定的眼神意味着不诚实和没礼貌,而日本人却认为不直视对方的眼神是表示尊重和谦逊。

跨文化交流技巧篇(4)

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途径分析和实践

(一)重视文化对比,提高学生对异文化的敏感度

跨文化交际的内涵是:建立在母语文化的基础上,对目的语文化的了解,理解和信息的交互。因此,在实践教学中引导和指导学生通过英,汉两种语言的对比以及分析中西文化的差异,能够加深学生对目的语国家文化的认识,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异文化的敏感度,理解和尊重异域文化。当然,通过对比与反思本族文化,亦可加深对本族文化的的理解,避免学生在学习中对本族语言文化的负迁移。教学中引导学生挖掘教学材料中有关文化的信息和文化背景信息,进行“文化导入”,培养良好的“文化”学习习惯,不断地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增强学生对文化的敏感度。

(二)鼓励学生选修“文化”类课程,唤起学生文化学习的内动力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只依靠课堂时间是远远不能达到预期效果的,在课堂外鼓励学生选修学校开设的文化类课程,文化类讲座。引导和指导学生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在多元化的文化场景下完成实际生活,学习,研究等多文化交际的实际任务,从而唤起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动力,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课堂外,鼓励和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以及推荐具有一定文化北京的影视作品的欣赏是弥补课堂时间不足,有些文化赏析无法延展的极佳途径。

(三)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语言技术技能

认识和知识在转化成技能时,才有其实在的意义。教师要不断创造和寻找适合学生实践能力的平台,指导学生完成成功交际以提高交际技术。在教学中,可开展有关于文化误解的案例的分析与辩论,从理论的角度合理过度到实践技能的培养。也可开展职场环境下的仿真跨文化交际场景,把跨文化培养合理融入技术和技能的培养,如接听电话的技巧,会议筹备以及沟通的技巧,谈判沟通的技巧,商务邮件交流的技巧,宴会礼仪的技巧等等。

跨文化交流技巧篇(5)

对在线交流语言的特点进行有效分析,是做好跨境电子商务平台在线交流技巧分析的基础。英语是国际通用语言,同样在跨境电子商务平台中,也是买卖双方交流沟通的常用语言,但是对于中国的卖家而言,英语毕竟不是母语,所以在双方实际交流的过程中,多少会产生一定的语言沟通障碍,特别是面对即时的语言交流,需要中国卖方要有一定的英语能力。为了能够更好的促成与海外消费者的在线交流达成交易,中国卖家如果能掌握在线交流语言的主要特点,一定能够促使双方的交流更加顺畅,继而达到最终的交易目的。

1.跨境电子商务平台在线交流最大的语言特点就是具有一定的“即时”性,这种语言在交流时,与书面语言比较会更加口语化,没有特别注意点格式。特别像现在流行的“淘宝体语言”,例如,“亲”“么么哒”等等,这些口语化的语言会更加亲切。尽管跨境电子商务平台在线交流是通过电脑操作完成,但是其确有一定的口语化特点,例如,常会使用“and”“just”“yousee”这些短句、重复语等等。所以,卖家与买家在线交流时,也应当要掌握英语口语的交流模式。

2.跨境电子商务平台在线交流的语言,还有一个特点非常明显,那就是具有网络语言特点,例如,双方进行在线交流时,很多海外买家常会使用英文缩写,“r=are”“u=you”“oic=ohIsee”“cu=seeyou”等等。所以,中国卖家也应当要与时俱进,掌握更多英语的网络流行语,更好的理解买家想要表达的意思,以便促成交易成功[2]。

二、对买家的行为进行分析

掌握跨境电子商务平台交流的技巧,还应当对买家的行为进行有效分析。由于买家群体的社会背景以及文化背景等,都存在很大差异,所以,如果在进行在线交流之前,能够掌握一些买家采购的习惯,对其的具体需求进行有效分析,然后进行在线交流时,能够投其所好,这同样也会促成交易成功。跨境电子商务平台的买家一般可以将其分为一下几类:个人买家、批发商、拍卖买家、货商以及商业用途的采购商。由于采购群体的不同,他们的出发点也不同,例如,批发商,他们的采购目的非常明确,同时也会很固定,采购的数量不仅大,同时要求的价格也会相对较低,订单存在一定的规律性;而待发货商则不同,他们一般会采购多种热销商品,采购的数量少,订单也不稳定。文化背景也会显示出采购者的购买习惯,例如,来自西欧国家的买家,会非常看重卖家的信誉以及商品质量;而澳大利亚买家的购买习惯则是会注重色彩丰富的生活用品,特别是家庭、户外的日用装饰品,喜欢实用性较强的商品,并不注重品牌,所以,要求卖家对买家的行为进行有效的分析,然后投其所好,进而促成交易。

三、对订单回复技巧进行分析

跨境电子商务平台的交易过程,常是由买家自己选择商品,然后对卖家发起询盘,接到卖家回盘之后,双方再开展一个在线交流的过程。需要注意的是,卖家在回盘时,语言一定要简洁、回复一定要及时。常见的买家询盘有这样几种情况,一个是未付款订单回复,一个是已付款订单回复,还有一个就是发货之后的回复。未付款订单回复指的是买家下单之后,拒绝立马支付。有很多买家常会使用这种交易方式来吸引卖家的注意,进而希望卖家可以对商品作进一步的说明介绍,或者是通过交流希望卖家降低商品的价格。面对这种情况,卖家应当及时主动联系买家,询问其未付款的原因,对自己的商品作进一步的介绍,尽可能的解决买家提出的疑问,进而稳定住买家的购买意向。这种类型的在线交流技巧,需要卖家及时回复,解除买家对商品存在的疑惑,并告知买家会在订单支付后,最快为其发货,使买家感受到卖家的真诚。已付款订单回复指的是部分买家在未与卖家进行在线交流的前提下,直接下单支付。面对这类情况,卖家家应当在第一时间联系买家,感谢其对于自己的信任,并将商品的具体信息、发货时间以及预期到达时间等全都告知买家,使买家感受到卖家的重视。发货之后的回复指的是商品离开中国海关到买家收货的一个过程,卖家应当自商品发出之后,每隔一段时间就发给买家一份邮件,提醒其商品运输的具置,或者是运输状态,一直到买家接收为止。很多买家在付款之后,都会急于接收商品,对商品的运输状态也比较关心,但是快递的速度也是有限的,因此卖家这样做可以有效减缓买家的焦躁情绪,进而大幅度提升自己的信誉[1]。

跨文化交流技巧篇(6)

贸易全球化和自由化使跨国公司越来越多。新的国际贸易形式的出现,比如战略联盟和国际易货贸易,这意味着企业对具有跨文化管理能力的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跨文化管理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是20世纪末首先在在欧美等西方国家出现的。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企业跨国经营的日益深入,跨文化领域的研究已经比较成熟了,美国和欧洲一些一流的商学院非常重视培训学生的跨文化能力。中国企业国际化程度总的来说相对较低,对这个课题的研究起步也比较晚,但现在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跨文化能力对国际贸易的重大意义。

跨文化能力的内涵

在跨文化能力内涵的研究上,跨文化意识、跨文化商务技巧和国际管理能力已成为研究的核心。

跨文化意识

跨文化意识是指商务人员对文化差异的理解并做出适当反应的一种商务意识。换言之,反映国际贸易者本土文化的价值观的行为标准已不能满足跨国公司发展的需要了。国际化的企业运作中的各个环节,如:人力资源管理和激励机制、国际营销、交流决策,都需要较高跨文化意识。在文化研究的范畴内,很多研究者提倡将文化差异概念化,以使学习者认识到文化多样性对商务的影响,并为跨文化意识培养奠定基础。

GuyandMattock(1991)提出了地域、宗教和历史是影响文化的三个重要因素。BonvillianandNowlin(1994)则深入的解释了文化差异对个体行为方式的影响。他们指出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个体的交际行为、审美观念、时间观念和个人成就观会有所不同。Hofstede对文化差异的实证研究则在该领域最具影响力。他认为,生活在不同文化下的个体受到态度、价值观、文化差异的巨大影响。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个体从四个维度上互相区别:权力距离;不确定性规避;生活数量与生活质量和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Hoecklin(1994)提出文化意识不仅仅是在国际贸易中对文化差异的反映,良好地跨文化意识是跨文化贸易组织创造竞争优势的首要条件。

不同民族的文化是影响国际商务活动的重要因素,有时甚至起决定性影响。以上有关文化意识的文献回顾旨在为国际商务人才培养者提供一个框架,使他们能更好帮助学生深入、客观的了解和理解文化多样性。应当注意的是,仅仅了解文化差异是不够的。至少,跨文化意识必须转化为跨文化商务技巧才能为商务活动服务。

跨文化商务技巧

对国际商务人才所应具备的商务能力的研究,美国学者Bigelow在此领域的研究具有重大贡献。Bigelow(1994)提出跨文化商务环境下的商务能力应涵盖十个方面:对文化和组织的理解力、适应能力、建立关系能力、系统和多视角的思维能力、态度、敏感性、语言能力、文化影响下的决策能力、外交能力和跨文化能力。Lane与Distefano(1992)在回顾了有关全球国际商务战略管理和国际营销领域中急需解决的人力资源能力问题后,强调了国际商务管理人才必须具备的能力包括:发展和运用国际商务技巧的能力、管理变化和过渡的能力、在多元文化下进行管理的能力、在各组织结构中设计和运作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与人沟通的能力和在组织中学习与转移知识的能力。显然,良好的跨文化商务技巧能使商务贸易者有效的参与国际贸易事务。

在跨文化商务交际中,语言、文化、商务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中国,此方面的研究集中揭示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和培养方式。冯毅(2004)阐释了企业管理中的跨文化沟通。提出从认知层面、价值观层面、语言层面和非语言交际层面构建我国企业跨文化沟通体系的建议。周锰珍(2004)从言语行为、非言语行为、意识形态、价值标准、礼貌策略等方面分析了跨文化经济交际在商务话语系统中的表现、作用和影响,并提出了深入了解对方文化和遵循经济市场的共同规约等建议。

诚然,跨文化商务技巧的发展需要在商务环境中得到磨练,实践经验和大量的在职培训起着很大的作用。但是,高等教育在培养商务人才时,义不容辞要以培养学生跨文化商务技巧为核心。越来越被首肯的做法是通过跨国合作提供国际商务课程。让学生有机会参加多文化的小组活动,与来自不同文化的同学进行合作与交流。

跨文化管理能力

跨文化管理能力与跨文化商务技巧的不同之处在于后者强调综观全局的高级管理能力。一个跨国公司跨国投资经营时,他们往往需要融合三种文化:自己国家的文化、目标市场国家的文化、企业的文化。跨文化管理能力在国际化经营管理中非常重要(黄华,2004)。国际管理能力包括:具有国际视野的商务能力、在国际贸易管理中协调不同文化的能力和在国际贸易中有效管理人力资源的能力。合格跨国管理人才应具备:全球化的视野、对地方情况快速做出反应、协同学习、转变和适应、跨文化交际、合作与国外经验等素质(Adler和Bartholomew,1992)。

跨文化贸易能力的发展顺序

在国际商务课程中,有效跨文化素养发展途径要求其培养过程必须符合一定的能力发展顺序。Clackworthy(Laughton和Ottewill,2000)的跨文化能力发展曲线将跨文化能力发展分为六个阶段(见表1)。

发展的第一阶段被Clackworthy看成为“质疑”或“无知”阶段。他把受训者称为“本地专家”。也就是说,受训者具有较表层的文化差异的认识,而他们行事以本国文化为标准。在“觉察”阶段,学习者逐渐意识到跨文化差异的存在,同时他们也开始意识到自身的优势和弱点及存在跨文化技能差距。到了“理解”阶段,学习者开始深入的了解跨文化差异的内涵以及跨文化技能发展的性质和纬度。在“合成”阶段,学习者开始将本土文化和异国文化进行融合,这些“二元文化专家”开始掌握了以技能为基础的跨文化能力。接着学习者自然的过渡到了“选择”阶段,学习者又被称为综合者,能够自如的融合两种文化,并结合技能方法构建跨文化能力。到了最后的“能手”阶段,学习者能够利用跨文化能力管理国际贸易项目,达到了一个多元文化“领导者”应具有的能力水平要求。

高校国际商务课程是符合市场需要,并急需通过与国际接轨来加强建设的一门学科。对我国高校国际商务课程建设者来说,其挑战在于开发将跨文化能力发展曲线和技能发展有机的融合在一起的课程内容,,以使学生的跨文化能力逐步得到提升。在采取这种培训理念时,整个程序中的技能发展培训必须在多元文化的视角下进行。但是在课程整合与统一的现代国际商务教学下,方案的设计有一定的难度。在英国,大部分大学的商校开设的国际贸易专业的一些课程的教科书都已将跨文化教学内容独立成章,其他课程则将文化教育很好的融入各个章节中。在美国,不少商学院开设了“国际贸易文化”课程,如圣路易斯大学开设了“欧洲政治和文化环境”、“拉丁美洲政治和文化环境”、“亚太政治和文化环境”和“管理文化差异”等课程,以期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跨文化商务能力。

跨文化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

深入到培养学生跨文化能力的具体教学策略,我们可以从人力资源培训项目中汲取经验。下文以Clackworthy的文化能力发展曲线为基础,结合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培养任务提出具体的教学建议。

从教学的模式来说,我们可将教学分为事实教学、分析教学、实践教学(见表2)。

事实教学

事实教学一般用于学生跨文化能力发展的初级阶段,学生此时往往会对异域文化存在疑问,开始觉察到文化差异的存在,容易会以固有的本国文化来对异域文化想当然。教师在教学中要恰当的介绍不同的文化,并简单介绍相关的文化理论(如:Hofsted的四维理论),使学生在了解大量的有关跨文化知识的同时建构初步的理论框架。具体的实施方法有讲课、提供相关书籍、播放录像、专题讲座等。

分析教学

分析教学是指以对比分析为手段,深入分析理解国际商务实践中成功和失败的案例。学生对不同的案例加以分析,将理论与实践相融合。较深层次的理解和掌握跨文化商务的技巧。在此阶段,基于案例分析的教学方法是最有效的。教育者也可以采取课堂语言训练、比较练习、多媒体交互学习等方法来进行教学。

实践教学

实践学习适用于跨文化能力发展的最后阶段。教师以发展学生多元文化能力为目标。教育学生利用已有的跨文化技能构建正确的文化观。初步参与并利用已有的跨文化能力进行商务实践。这一阶段是针对大三大四开始参加商务实践的学生设计的。教学以参于活动的方式为主。可以采用的教学活动方式有:跨国小组活动、文化训练自我诊断、角色扮演、国际工作经验、跨国商务谈判模拟等方法。这一阶段的关键是发展学生的文化元认知能力,在每一项活动前,让学生事先有一个明确的规划:做什么,怎么做,为什么……。事后有反思:做了什么,成功否,学到什么,如何做的更好。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加快了其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跨文化素质是跨国界合作的必备素质。任何高校的人才培养都应服务于市场需要。忽略劳动力市场发展趋势的培养模式将导致学生面对挑战无所适从。以上对跨文化能力的内涵界定和发展顺序的分析,以及便于操作的具体教学建议供高校国际经济贸易课程设计者、教材编撰者、一线教育者参考。

参考文献:

1.曾宇平.国家经济与贸易人才独特素质及其培养对策.经济师,2003(11)

跨文化交流技巧篇(7)

贸易全球化和自由化使跨国公司越来越多。新的国际贸易形式的出现,比如战略联盟和国际易货贸易,这意味着企业对具有跨文化管理能力的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跨文化管理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是20世纪末首先在在欧美等西方国家出现的。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企业跨国经营的日益深入,跨文化领域的研究已经比较成熟了,美国和欧洲一些一流的商学院非常重视培训学生的跨文化能力。中国企业国际化程度总的来说相对较低,对这个课题的研究起步也比较晚,但现在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跨文化能力对国际贸易的重大意义。

跨文化能力的内涵

在跨文化能力内涵的研究上,跨文化意识、跨文化商务技巧和国际管理能力已成为研究的核心。

跨文化意识

跨文化意识是指商务人员对文化差异的理解并做出适当反应的一种商务意识。换言之,反映国际贸易者本土文化的价值观的行为标准已不能满足跨国公司发展的需要了。国际化的企业运作中的各个环节,如:人力资源管理和激励机制、国际营销、交流决策,都需要较高跨文化意识。在文化研究的范畴内,很多研究者提倡将文化差异概念化,以使学习者认识到文化多样性对商务的影响,并为跨文化意识培养奠定基础。

GuyandMattock(1991)提出了地域、宗教和历史是影响文化的三个重要因素。BonvillianandNowlin(1994)则深入的解释了文化差异对个体行为方式的影响。他们指出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个体的交际行为、审美观念、时间观念和个人成就观会有所不同。Hofstede对文化差异的实证研究则在该领域最具影响力。他认为,生活在不同文化下的个体受到态度、价值观、文化差异的巨大影响。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个体从四个维度上互相区别:权力距离;不确定性规避;生活数量与生活质量和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Hoecklin(1994)提出文化意识不仅仅是在国际贸易中对文化差异的反映,良好地跨文化意识是跨文化贸易组织创造竞争优势的首要条件。

不同民族的文化是影响国际商务活动的重要因素,有时甚至起决定性影响。以上有关文化意识的文献回顾旨在为国际商务人才培养者提供一个框架,使他们能更好帮助学生深入、客观的了解和理解文化多样性。应当注意的是,仅仅了解文化差异是不够的。至少,跨文化意识必须转化为跨文化商务技巧才能为商务活动服务。

跨文化商务技巧

对国际商务人才所应具备的商务能力的研究,美国学者Bigelow在此领域的研究具有重大贡献。Bigelow(1994)提出跨文化商务环境下的商务能力应涵盖十个方面:对文化和组织的理解力、适应能力、建立关系能力、系统和多视角的思维能力、态度、敏感性、语言能力、文化影响下的决策能力、外交能力和跨文化能力。Lane与Distefano(1992)在回顾了有关全球国际商务战略管理和国际营销领域中急需解决的人力资源能力问题后,强调了国际商务管理人才必须具备的能力包括:发展和运用国际商务技巧的能力、管理变化和过渡的能力、在多元文化下进行管理的能力、在各组织结构中设计和运作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与人沟通的能力和在组织中学习与转移知识的能力。显然,良好的跨文化商务技巧能使商务贸易者有效的参与国际贸易事务。

在跨文化商务交际中,语言、文化、商务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中国,此方面的研究集中揭示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和培养方式。冯毅(2004)阐释了企业管理中的跨文化沟通。提出从认知层面、价值观层面、语言层面和非语言交际层面构建我国企业跨文化沟通体系的建议。周锰珍(2004)从言语行为、非言语行为、意识形态、价值标准、礼貌策略等方面分析了跨文化经济交际在商务话语系统中的表现、作用和影响,并提出了深入了解对方文化和遵循经济市场的共同规约等建议。

诚然,跨文化商务技巧的发展需要在商务环境中得到磨练,实践经验和大量的在职培训起着很大的作用。但是,高等教育在培养商务人才时,义不容辞要以培养学生跨文化商务技巧为核心。越来越被首肯的做法是通过跨国合作提供国际商务课程。让学生有机会参加多文化的小组活动,与来自不同文化的同学进行合作与交流。

跨文化管理能力

跨文化管理能力与跨文化商务技巧的不同之处在于后者强调综观全局的高级管理能力。一个跨国公司跨国投资经营时,他们往往需要融合三种文化:自己国家的文化、目标市场国家的文化、企业的文化。跨文化管理能力在国际化经营管理中非常重要(黄华,2004)。国际管理能力包括:具有国际视野的商务能力、在国际贸易管理中协调不同文化的能力和在国际贸易中有效管理人力资源的能力。合格跨国管理人才应具备:全球化的视野、对地方情况快速做出反应、协同学习、转变和适应、跨文化交际、合作与国外经验等素质(Adler和Bartholomew,1992)。

跨文化贸易能力的发展顺序

在国际商务课程中,有效跨文化素养发展途径要求其培养过程必须符合一定的能力发展顺序。Clackworthy(Laughton和Ottewill,2000)的跨文化能力发展曲线将跨文化能力发展分为六个阶段(见表1)。

发展的第一阶段被Clackworthy看成为“质疑”或“无知”阶段。他把受训者称为“本地专家”。也就是说,受训者具有较表层的文化差异的认识,而他们行事以本国文化为标准。在“觉察”阶段,学习者逐渐意识到跨文化差异的存在,同时他们也开始意识到自身的优势和弱点及存在跨文化技能差距。到了“理解”阶段,学习者开始深入的了解跨文化差异的内涵以及跨文化技能发展的性质和纬度。在“合成”阶段,学习者开始将本土文化和异国文化进行融合,这些“二元文化专家”开始掌握了以技能为基础的跨文化能力。接着学习者自然的过渡到了“选择”阶段,学习者又被称为综合者,能够自如的融合两种文化,并结合技能方法构建跨文化能力。到了最后的“能手”阶段,学习者能够利用跨文化能力管理国际贸易项目,达到了一个多元文化“领导者”应具有的能力水平要求。

高校国际商务课程是符合市场需要,并急需通过与国际接轨来加强建设的一门学科。对我国高校国际商务课程建设者来说,其挑战在于开发将跨文化能力发展曲线和技能发展有机的融合在一起的课程内容,,以使学生的跨文化能力逐步得到提升。在采取这种培训理念时,整个程序中的技能发展培训必须在多元文化的视角下进行。但是在课程整合与统一的现代国际商务教学下,方案的设计有一定的难度。在英国,大部分大学的商校开设的国际贸易专业的一些课程的教科书都已将跨文化教学内容独立成章,其他课程则将文化教育很好的融入各个章节中。在美国,不少商学院开设了“国际贸易文化”课程,如圣路易斯大学开设了“欧洲政治和文化环境”、“拉丁美洲政治和文化环境”、“亚太政治和文化环境”和“管理文化差异”等课程,以期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跨文化商务能力。

跨文化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

深入到培养学生跨文化能力的具体教学策略,我们可以从人力资源培训项目中汲取经验。下文以Clackworthy的文化能力发展曲线为基础,结合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培养任务提出具体的教学建议。

从教学的模式来说,我们可将教学分为事实教学、分析教学、实践教学(见表2)。

事实教学

事实教学一般用于学生跨文化能力发展的初级阶段,学生此时往往会对异域文化存在疑问,开始觉察到文化差异的存在,容易会以固有的本国文化来对异域文化想当然。教师在教学中要恰当的介绍不同的文化,并简单介绍相关的文化理论(如:Hofsted的四维理论),使学生在了解大量的有关跨文化知识的同时建构初步的理论框架。具体的实施方法有讲课、提供相关书籍、播放录像、专题讲座等。

分析教学

分析教学是指以对比分析为手段,深入分析理解国际商务实践中成功和失败的案例。学生对不同的案例加以分析,将理论与实践相融合。较深层次的理解和掌握跨文化商务的技巧。在此阶段,基于案例分析的教学方法是最有效的。教育者也可以采取课堂语言训练、比较练习、多媒体交互学习等方法来进行教学。

实践教学

实践学习适用于跨文化能力发展的最后阶段。教师以发展学生多元文化能力为目标。教育学生利用已有的跨文化技能构建正确的文化观。初步参与并利用已有的跨文化能力进行商务实践。这一阶段是针对大三大四开始参加商务实践的学生设计的。教学以参于活动的方式为主。可以采用的教学活动方式有:跨国小组活动、文化训练自我诊断、角色扮演、国际工作经验、跨国商务谈判模拟等方法。这一阶段的关键是发展学生的文化元认知能力,在每一项活动前,让学生事先有一个明确的规划:做什么,怎么做,为什么……。事后有反思:做了什么,成功否,学到什么,如何做的更好。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加快了其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跨文化素质是跨国界合作的必备素质。任何高校的人才培养都应服务于市场需要。忽略劳动力市场发展趋势的培养模式将导致学生面对挑战无所适从。以上对跨文化能力的内涵界定和发展顺序的分析,以及便于操作的具体教学建议供高校国际经济贸易课程设计者、教材编撰者、一线教育者参考。

参考文献:

1.曾宇平.国家经济与贸易人才独特素质及其培养对策.经济师,2003(11)

跨文化交流技巧篇(8)

中图分类号:D822 文献标识码:A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文化是语言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翻译不仅仅是两种语言表层意思的转换,更是两种不同文化的相互沟通和移植。但由于拥有这两种语言的民族所拥有不同的生活传统和文化特点,导致一定文化层面的冲突,这给翻译带来了障碍。通常翻译教学往往强调语言和翻译技巧的讲解而忽略文化因素的导入,导致很多学生在翻译时出现不尊重原文的文化习俗的现象。随着当今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跨文化交际已经变得日益重要。社会对翻译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对我们的英语翻译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在传统翻译教学的基础上将文化交流因素融入教学当中。

一、跨文化交际能力与翻译教学

“跨文化交际”这一概念是从英文的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翻译过来的,是泛指一切在语言文化背景有差异的人们之间进行的交际。 美国语言学家拉多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认为外语教学应该包括文化教学,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也提出了“交际能力”的概念,他认为,交际能力不仅包括语言能力,而且包括对语言使用密切相关的社会文化因素的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外语交际能力应该包括听、说、读、写加上社会文化能力即能够与另一文化进行和谐的交往。

语言就像一面镜子,反映着独特的民族文化。人们已普遍认识到,翻译不仅是语际转换,更是一种跨文化转换。字典里所包含的对应的翻译只是翻译的表层,而丰富的文化信息则是潜藏在独特的文化底蕴之中。例如,“pick up sb.”一词在英汉字典里表示“接某人”的意思。笔者发现,很多学生都在该用另一个汉语意思相同表示“接某人”(meet)的情况下而误用了“pick up”(一般指用车接)。这是因为大多数字典里不可能把每个单词所联想的深厚的文化内涵所体现出来,而外语学习者最开始接触的翻译也仅仅停留在意思表面即对应的字面意思。还有一个笔者经常发现误用的字是“house”,中国的英语学习者习惯用这个词来表示任何概念的“房子”,殊不知美国文化中有好几个表达不同类别的“房子”。经过跨文化交际的亲身体验,笔者了解到通常我们所指的城市居民单元式住宅楼房在美国也有相似的对应,可以叫“condominium”,而不是绝大多数美国人也很向往的“house”,因为该词通常指的是那种类似于中国别墅式的房子。因此,为了消除不同文化背景人们之间的误解,了解与掌握字典里背后的深层文化底蕴是极其必要的。而翻译教学作为以双语的转换为主要内容的学科对文化传播更负有直接的责任。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对于翻译教学具有比对一般外语教学更为重要的意义。

目前翻译课堂中存在普遍的错觉,认为翻译课就是教会学生翻译,培养译者。另一方面,学生也对老师讲授的翻译过程、标准、原作的背景知识、词汇的文化内涵时等兴趣不高,有些学生甚至认为老师在浪费时间。

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影响因素

众多因素影响着跨文化交际能力, 具体可分为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 内在因素主要表现为中西方思维方式、 价值观念的不同, 影响跨文化交际的正常进行。思维方式是沟通文化与语言的桥梁, 中方是发散性思维, 西方则是直线性思维; 中方注重整体, 综合概括, 西方重视个体, 强调逻辑分析, 表现在语言上汉语概述性, 抽象性强,英语具体性强。 例如在时间的表述上, 汉语是以年月日的顺序, 而英语却是把年放在了最后。在价值观上, 中方重儒家文化, 集体主义,西方强调个人主义。如中国人在面对表扬时, 语言上常表现的是谦虚, 否定自己, 西方却坦然接受表扬, 表现个人的成绩。

外在因素主要表现在目前的考试制度, 教材, 教师等因素。 目前翻译资格证的考试还是重翻译技巧及语法知识,文化与交际的知识考核得较少。教学管理者也一般认为取得了翻译资格证就意味着就能胜任翻译教学,而没有提供条件让教师接受真实文化语境下的培训或进修。在翻译教材方面, 呈现出单一, 过时等特点, 缺乏实用性, 而且教材把重点过多地放在语言知识和具体的翻译技巧运用上, 设计的课堂互动教学活动很少, 对跨文化的引导和运用更是被忽略了。

三、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策略

(一)选取恰当的教材。

翻译教材具有导向作用,是高校教师开展教学活动 实现翻译教学目标的重要依据,是英语专业学生获得翻译知识、提高翻译能力的最直接来源,是评估高校教学水平的主要标准。国内翻译教材层出不穷,种类繁多,数量可观,但目前来看,翻译教材的现状还很难令人满意。主要体现在:一是教材内容陈旧,主要以词句为例介绍一些翻译技巧,服务于传统教学,与现在的翻译教学严重脱节,如张培基的《英汉翻译教程》首版于1980年,但今天仍有很多高校选用这本在当时相当权威的教材。翻开此类教材,具有跨文化意识的教师很容易辨别出这种纯粹从词句层面上讲解翻译技巧的教材仅仅局限于语言表层的转换,脱离了文化语境,忽视了文化知识的传输,没有以文化交流为指导思想,不符合翻译教学大纲规定。二是国内外翻译理论的发展对翻译教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翻译教师开始不满足于传统的翻译教材,人们也开始编著新教材。这类教材已有明确的理论介入,但缺乏文化交流为主线。跨文化意识较强的教师还是不太能满足于此类教材面对这种情况,具有跨文化意识的教师往往会选择适应新翻译课程要求的教材,尽量选择融翻译技巧、翻译理论、翻译史、文化交流等为一体的教材。

(二)完善考核评价制度。

目前翻译课的考核方式基本上是闭卷,考试多是对语言知识点和翻译技巧的考核,内容绝大部分是字词到段落的英汉互译,主观论述题基本不会出现,也不允许带字典等工具书。这样就自然给学生灌输了一种信息就是以为有了语法加上字典,就可以轻松应付翻译考试了。而在实际的跨文化交际中,有翻遍所有字典也可能查不到的东西。因此,在考核中,可以加大平时成绩的力度。鼓励学生多搜集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或多找机会亲身体验跨文化交际,并让学生在课堂上做口头汇报,或者用角色扮演把一些典型的跨文化交际失误再现出来,这些都要纳入期末成绩评价标准。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又丰富了学习形式,使学生更兴致盎然地、更顺利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三)提升翻译教师资质,加强自身文化素养。

翻译作为双方文化交流的桥梁,因此翻译教学有别于其他纯语言的英语教学,对教师的要求自然也要更有针对性。试想一个从未跨出国门的或者甚至是刚跨出校门的年轻教师,自身可能都对目标文化感受不深,更谈不上言传身教。为了帮助教师能获得真实的目标文化体验,大学及院校管理者应该提供出国的机会,没有条件者也要帮助教师参与目标语国家人士的联谊会等之类的社交活动。可以方便利用的资源是各个大学的外籍教师,翻译教师应该主动与之接触,可以把自己亲身体会到的跨文化交际中的障碍或所感受到的独特的文化转述给学生。另外,当前世界已然成为“地球村”,网络等各种资源媒介的使用,使得我们可以不出家门就可以领略各国文化,因此教师最起码要通过各种有效途径不断提升自身文化素养。总之,一个连教师都缺乏目标语国家文化的课堂根本就谈不上跨文化交际的培养。

(四)充分利用多媒体、 互联网进行跨文化知识教学。

教师应该多收集, 整理有关西方文化方面的音、 像等资料, 充分利用多媒体、互联网, 为学生了解西方文化提供一个声、 像、 文俱全的真实交流环境。这点与建构主义理论不谋而合, 构建主义理论认为学习者是知识的主动构建者, 它强调学习情境的重要性, 认为学生的学习是与真实的或类似真实的情景相联系的, 是对真实情境的一种体验。学习者只有在真实的社会文化背景下, 借助社会互作用, 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 才能有效地构建知识。 同时又强调对学习环境的设计, 教师要为学习者提供各种资源(包括各种类型的教学媒体和教学资料), 鼓励学习者主动探索并完成知识构建。因此在翻译教学中, 教师应充分利用既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真实多媒体课件。

四、结语

综上所述,翻译承担着跨文化交际的重任。翻译教学也不应该局限于翻译方法的讲授。在翻译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明确语言与文化的密切关系,有计划、有系统地导入跨文化交流因素,逐渐改变传授一般翻译技巧或机械练习的传统教法,要教会学生从文化内涵来分析作品,理解作品。正如著名翻译学家Nida的文化知识框架中所包含的各个要素,我们在翻译教学中要将不同国家的生态文化、社会文化和宗教文化等文化因素导入翻译教学中,只有这样才能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和实际交流能力。

基金项目:本文受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资助,课题名称:跨文化交际与翻译教学一体化模式(课题编号:2011jyte147)。

(作者:武昌工学院语言文学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参考文献:

[1]邓炎昌,刘润清. 语言与文化.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1

[2]刘学惠.跨文化交际能力及其培养:一种建构主义的观点.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1).

跨文化交流技巧篇(9)

Spitzberg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由知识、动机、技巧三个因素构成,三者相互影响、相互依存。跨文化交际能力需要足够的跨文化知识、积极的动机和有效的交际技巧,三个因素应同时具备,任何一个因素都不能单独构成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知识

知识指交际者应该了解目的文化中交际对象、语境以及人们对得体行为的要求等信息。这些知识是交际者正确解读交际对象传达的言语和非言语信息的基础,同时也是交际者选择得体交际行为的依据。缺乏跨文化交际知识,交际者便会无法确定自己的交际行为在目的文化的某一语境中是否得体、有效。

跨文化知识包括广义文化知识(涉及各国文化的知识)和狭义文化知识(涉及某一特定文化的知识)。广义文化知识从宏观上解释跨文化交际现象,对交际者的跨文化交际行为做一般性的指导。例如:了解各国文化中存在不同的文化模式和交往规则可以帮助交际者意识到文化差异的重要性,提高对跨文化现象的敏感度。了解文化对人际交往模式的影响可以帮助交际者理解跨文化交际语境中交际对象的行为取向。跨文化交际能力还需要掌握某一特定文化的知识和常识,如:该文化不同于其他文化的特点,以及其主流文化模式和优势等。特定的跨文化交际目标要求交际者掌握特定语境的知识,如:进行跨文化商务沟通要求交际者掌握目的文化中有关商务活动的常识,出国留学要掌握与学习和生活有关的文化常识等。

二、动机

动机指交际者在预期和进行跨文化交际活动时的情感联想。与知识一样,不同的情感因素影响跨文化交际的效果。人类的情感包括感觉和意图。感觉指人们在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际时体验到的情感状态。尽管人们总是混淆情感和思想,但是情感并不是思想,而是人们对思想和经验的情感和心理反映。跨文化交际中人们会有幸福、哀伤、急切、愤怒、紧张、惊讶、迷惑、轻松和快乐等情感体验。感觉涉及到交际者对其他文化的敏感性,以及对交际对象和某一特定文化的态度。有的人不习惯面对不熟悉的东西,其他文化中陌生的景色、声音、味道使他们退却。提高体验陌生事物的动机有利于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意图或目的是指导行为的目标和计划,指导交际者在具体交际活动中的行为取向。人们对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往往持有某种定势性的看法,这种看法可以帮助交际者缩小采取应对措施的选择范围,意图会受这种定势的影响。如果在交际行为发生之前,交际者对交际对象或其文化持有负面的看法,那么在交际中,这种负面看法会影响到对交际对象行为的客观判断。如果交际意图或目的是积极的,交际双方彼此的判断和评价准确,表明交际者跨文化交际能力较强。

三、技巧

技巧是在跨文化交际中表现出来的得体、有效的交际行为。交际者只掌握必需的跨文化交际知识、持有积极的交际动机还不足以完成跨文化交际任务,他必须能够运用一定的行为技巧。这好比一个人想游泳,他看了很多关于如何游泳的书,掌握了游泳技巧的知识,他有强烈的游泳的动机,但是他还是不会游泳,因为他没有掌握游泳的技能。

很多跨文化交际学者对Spitzberg的理论作以修改,提出相似的模式。例如:研究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学者提出“意识”是与“知识”、“动机”和“技巧”同样重要的第四因素。PauloFreire认为,意识主要指对自我以及与自我相关联的人或事务的认识,包括探索、实验和体验,是自我反省的,可以自我展现也可以向他人展现。意识具有不可逆的特点,一旦有“意识”便不能回到原来无意识的状态。意识可以提高认知、情感和行为技巧,因此在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中应该有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内容。

四、非言语表达

非言语表达也是重要的心智活动之一。交际者要注意对方文化中肢体语言、时间语言、颜色语言、空间语言、辅助语言等非言语符号的细微差别。与言语交际的情况类似,一个具备目的文化非言语交际知识的人不一定能够准确使用该非言语符号系统。因此,在出国之前应该刻意做一些专门的练习,提高运用非言语符号系统的能力。例如:如果准备去日本,你应该在家人和朋友面前练习鞠躬。此外,味道也是很重要的非言语符号,在出国之前应该了解目的文化对味道的喜好和日常的习惯,有的国家,如:美国,喜欢用香水或其他化妆品掩盖人体的自然味道,而很多国家的人们却不习惯使用香水。在教学中不妨使用角色扮演可起到积极作用。

角色扮演与语境有关,指交际者在目的文化中如何根据自己的角色身份得体地使用言语和非言语符号。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文化记载了社会对不同社会角色的期望和要求,是个体扮演角色的脚本;换而言之,人们根据自己文化内部的角色期待扮演自己的社会角色,个体的言行符合其扮演的角色身份。文化是社会角色的行为规范,不同文化对同一社会角色言行的期待不同,跨文化交际者应了解目的文化对自己所扮演角色的期待,并调整自己的行为模式,使自己的言行符合目的文化的要求。

在国外,教师与学生尽量保持平等的关系,对学生的约束较少,学生可以自由提问,教师和学生一般使用非正式的、生活化的语言对话,所以一个美国教师在课堂上身着牛仔裤,坐在桌子上讲课可以理解为制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而在韩国,学生期待教师为人师表,仪表言行都应该正式、庄重,美国教师的行为在韩国文化中不符合其扮演的角色身份要求。

不同文化对职业以及性别的言语和非言语表达方式以及行为模式的期望不同,跨文化交际者要能够调整不同语境中角色身份的行为差异,以对方文化可接受的得体方式进行交际。

一个人的跨文化交际知识增加了,交际动机随之增加;交际动机增加在行为上表现为积极参与交际活动。积极的参与使交际者增加经验知识,学到更多的跨文化交际知识,推动积极情感能力的发展,形成良性循环。上述理论对于学生来说,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鼓励实践和复习所学内容;提高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和加强同学间的合作。对于教师来说,可以使他们更全面、更细致、多角度地了解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情况,给教师提供机会来观察学生在不同语境中完成各类真实交际任务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外学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2]胡文仲.高一虹.外语教学与文化[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跨文化交流技巧篇(10)

Spitzberg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由知识、动机、技巧三个因素构成,三者相互影响、相互依存。跨文化交际能力需要足够的跨文化知识、积极的动机和有效的交际技巧,三个因素应同时具备,任何一个因素都不能单独构成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知识

知识指交际者应该了解目的文化中交际对象、语境以及人们对得体行为的要求等信息。这些知识是交际者正确解读交际对象传达的言语和非言语信息的基础,同时也是交际者选择得体交际行为的依据。缺乏跨文化交际知识,交际者便会无法确定自己的交际行为在目的文化的某一语境中是否得体、有效。

跨文化知识包括广义文化知识(涉及各国文化的知识)和狭义文化知识(涉及某一特定文化的知识)。广义文化知识从宏观上解释跨文化交际现象,对交际者的跨文化交际行为做一般性的指导。例如:了解各国文化中存在不同的文化模式和交往规则可以帮助交际者意识到文化差异的重要性,提高对跨文化现象的敏感度。了解文化对人际交往模式的影响可以帮助交际者理解跨文化交际语境中交际对象的行为取向。跨文化交际能力还需要掌握某一特定文化的知识和常识,如:该文化不同于其他文化的特点,以及其主流文化模式和优势等。特定的跨文化交际目标要求交际者掌握特定语境的知识,如:进行跨文化商务沟通要求交际者掌握目的文化中有关商务活动的常识,出国留学要掌握与学习和生活有关的文化常识等。

二、动机

动机指交际者在预期和进行跨文化交际活动时的情感联想。与知识一样,不同的情感因素影响跨文化交际的效果。人类的情感包括感觉和意图。感觉指人们在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际时体验到的情感状态。尽管人们总是混淆情感和思想,但是情感并不是思想,而是人们对思想和经验的情感和心理反映。跨文化交际中人们会有幸福、哀伤、急切、愤怒、紧张、惊讶、迷惑、轻松和快乐等情感体验。感觉涉及到交际者对其他文化的敏感性,以及对交际对象和某一特定文化的态度。有的人不习惯面对不熟悉的东西,其他文化中陌生的景色、声音、味道使他们退却。提高体验陌生事物的动机有利于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意图或目的是指导行为的目标和计划,指导交际者在具体交际活动中的行为取向。人们对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往往持有某种定势性的看法,这种看法可以帮助交际者缩小采取应对措施的选择范围,意图会受这种定势的影响。如果在交际行为发生之前,交际者对交际对象或其文化持有负面的看法,那么在交际中,这种负面看法会影响到对交际对象行为的客观判断。如果交际意图或目的是积极的,交际双方彼此的判断和评价准确,表明交际者跨文化交际能力较强。

三、技巧

技巧是在跨文化交际中表现出来的得体、有效的交际行为。交际者只掌握必需的跨文化交际知识、持有积极的交际动机还不足以完成跨文化交际任务,他必须能够运用一定的行为技巧。这好比一个人想游泳,他看了很多关于如何游泳的书,掌握了游泳技巧的知识,他有强烈的游泳的动机,但是他还是不会游泳,因为他没有掌握游泳的技能。

很多跨文化交际学者对Spitzberg的理论作以修改,提出相似的模式。例如:研究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学者提出“意识”是与“知识”、“动机”和“技巧”同样重要的第四因素。Paulo Freire认为,意识主要指对自我以及与自我相关联的人或事务的认识,包括探索、实验和体验,是自我反省的,可以自我展现也可以向他人展现。意识具有不可逆的特点,一旦有“意识”便不能回到原来无意识的状态。意识可以提高认知、情感和行为技巧,因此在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中应该有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内容。

四、非言语表达

非言语表达也是重要的心智活动之一。交际者要注意对方文化中肢体语言、时间语言、颜色语言、空间语言、辅助语言等非言语符号的细微差别。与言语交际的情况类似,一个具备目的文化非言语交际知识的人不一定能够准确使用该非言语符号系统。因此,在出国之前应该刻意做一些专门的练习,提高运用非言语符号系统的能力。例如:如果准备去日本,你应该在家人和朋友面前练习鞠躬。此外,味道也是很重要的非言语符号,在出国之前应该了解目的文化对味道的喜好和日常的习惯,有的国家,如:美国,喜欢用香水或其他化妆品掩盖人体的自然味道,而很多国家的人们却不习惯使用香水。在教学中不妨使用角色扮演可起到积极作用。

角色扮演与语境有关,指交际者在目的文化中如何根据自己的角色身份得体地使用言语和非言语符号。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文化记载了社会对不同社会角色的期望和要求,是个体扮演角色的脚本;换而言之,人们根据自己文化内部的角色期待扮演自己的社会角色,个体的言行符合其扮演的角色身份。文化是社会角色的行为规范,不同文化对同一社会角色言行的期待不同,跨文化交际者应了解目的文化对自己所扮演角色的期待,并调整自己的行为模式,使自己的言行符合目的文化的要求。

在国外,教师与学生尽量保持平等的关系,对学生的约束较少,学生可以自由提问,教师和学生一般使用非正式的、生活化的语言对话,所以一个美国教师在课堂上身着牛仔裤,坐在桌子上讲课可以理解为制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而在韩国,学生期待教师为人师表,仪表言行都应该正式、庄重,美国教师的行为在韩国文化中不符合其扮演的角色身份要求。

不同文化对职业以及性别的言语和非言语表达方式以及行为模式的期望不同,跨文化交际者要能够调整不同语境中角色身份的行为差异,以对方文化可接受的得体方式进行交际。

一个人的跨文化交际知识增加了,交际动机随之增加;交际动机增加在行为上表现为积极参与交际活动。积极的参与使交际者增加经验知识,学到更多的跨文化交际知识,推动积极情感能力的发展,形成良性循环。上述理论对于学生来说,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鼓励实践和复习所学内容;提高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和加强同学间的合作。对于教师来说,可以使他们更全面、更细致、多角度地了解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情况,给教师提供机会来观察学生在不同语境中完成各类真实交际任务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外学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胡文仲.高一虹.外语教学与文化[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上一篇: 西方经济学重点 下一篇: 通用航空航天技术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