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沟通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2-08-31 23:06:27

跨文化沟通论文

跨文化沟通论文篇(1)

一、跨文化沟通

跨文化沟通是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相互之间进行的信息交流或沟通行为,其特点在于双方文化背景存在文化差异以及不同文化背景的沟通主体进行直接和间接的接触。由于地域、种族、国别甚至意识形态的不同,常常导致较大的文化差异。跨文化沟通具有以下特点:(1)文化对接的难度很大。对接是沟通者和被沟通者在一个文化符号中获得一致的意义,只有实现文化对接,才有双方对一致意义的认同,从而达到理解和沟通,跨文化沟通是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文化符号中实现对接。(2)沟通成本高于传统沟通成本;(3)沟通时间往往较多花在双方对事物的认识理解上面; (4)沟通成功率较传统沟通为低。

二、跨文化沟通存在严重障碍,文化背景的不同加剧了沟通的困难

跨文化沟通有别于传统沟通,各方面差异加剧了沟通困难,比如意识形态的多元化。在谈判差异会损害共同认识,并且常常怀疑对方的意图以及诚实性和可靠性,甚至将注意力从关注商业谈判转向了对对方意识形态的防范上了。意识形态的差异会导致谈判者很难交换意见,比如穷国的谈判者多考虑、尊严一类问题,富国可能仅着眼于个人所有权、可观的利益是很正常的事情。总之谈判各方会从不同的角度来考虑,意识形态的冲突还会导致谈判者采取强硬的手段和对立。因此,意识形态的差异会损害共同认识,加剧沟通困难。

三、在商务谈判中如何把跨文化沟通障碍降到最低

1.需要充分、有效的沟通和交流。有一个经典故事:妈妈把一个橙子给了邻居的两个孩子,吵来吵去,最终达成了一致意见,由一个孩子负责切橙子,另一个孩子选橙子,结果各自取得了一半橙子拿回家去。第一个孩子把半个橙子拿到家,把皮剥掉扔进了垃圾桶,把果肉放到果汁机上打果汁喝;另一个孩子回到家把果肉挖掉扔进了垃圾桶,把橙子皮留下来磨碎了,混在面粉里烤蛋糕吃。上述情形说明:他们在事先并未做好沟通,也就是两个孩子并没有申明各自利益所在,没有事先申明价值导致了双方盲目追求形式上和立场上的公平,结果双方各自的利益并未在谈判中达到最大化。可能的一种情况,就是遵循上述情形,两个孩子想办法将皮和果肉分开,一个拿到果肉去喝汁,另一个拿皮去做烤蛋糕。也可能经过沟通后是另外的情况,恰恰有一个孩子既想要皮做蛋糕,又想喝橙子汁,这时如何能创造价值就非常重要。结果想要整个橙子的孩子提议可以将其他的问题拿出来一块谈。他说:“如果把这个橙子全给我,你上次欠我的棒棒糖就不用还了”。两个孩子的谈判思考过程实际上就是不断沟通,创造价值的过程,双方都在寻求对自己最大利益的方案的同时,也满足对方的最大利益的需要。

2.既重视语言沟通也重视非语言沟通。国际商务谈判中,当一个人讲第二语言时,误解或听错的百分比将会急剧上升,所以跨文化谈判总是面临着语言障碍。为了确保沟通的顺利进行,一个好的翻译不但要具备双语能力,还应具备相应的技术知识和词汇。又有研究表明,面对面沟通中,语言文字的信息不超过35%,有65%的信息是通过非语言形式传送,并且有时非语言信息比语言信息要更具有说服力。非语言沟通中的主要方式是体态语言,它包括眼睛、脸部和身体语言,读懂体态语言会有助于改善沟通效果。

3.利用外部因素传递某种信息。沟通过程中,有几个外部因素也在传递信息:时间、空间和距离。生活的快节奏和激烈的竞争要求每一个人都必须守时,在美国等一些国家认为时间就是金钱,在谈判中守时表示诚信,有助于更好地沟通;在世界的另外一些地方,人们的时间观念不强,谈判者迟到为家常便饭,比如拉美国家。此外强调个人主义的文化比强调集体主义的文化需要的个人空间大。

4.尽量规避意识形态障碍。价值观沟通是跨文化沟通的核心,有效交流,增强互相理解、互相学习、信任,实现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妥协、相互改变,寻求共性,找到文化由此及彼的桥梁,使沟通双方受益。

5.始终把合作原则作为商务谈判基本原则。谈判思考过程实际上就是不断沟通,创造价值的过程。双方都在寻求对自己最大利益的方案的同时,也满足对方的最大利益的需要。

跨文化沟通论文篇(2)

引言

全球化、经济一体化、“一带一路”倡议、新时代下人才培养等都对21世纪的大学生提出新的标准与要求。针对新时代的新要求,河北省某省属重点高校对大学英语进行了教学范式改革,在通用大学英语(EGP,EnglishforGen-eralPurposes)的基础上为学生增设学术英语(EAP,Eng-lishforAcademicPurposes)和跨文化沟通(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课程,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家国情怀、能适应全球竞争的国际化人才做出努力。本研究试图通过《跨文化沟通》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实践,探索大学英语对大学生跨文化能力的培养路径,为相关研究提供基于实践的一手资料,为其他高校的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翻转课堂

近年来,翻转课堂(FlippedClassroom)的研究与实践受到教育界的广泛关注。翻转课堂的“翻转”是针对传统课堂而言。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课上讲,学生课后练,知识学习在课堂上,知识内化在课堂外。而翻转课堂是将知识学习和知识内化颠倒顺序,即知识的学习发生在课堂外(课前),知识的内化发生在课堂里(课上)。翻转课堂模式下,教师课前学习任务,学生通过微课视频等方式自学相关内容。课上师生合作,一起解答疑难问题,再通过教师引导下的小组讨论、课堂展示等活动达成知识的内化,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应用。选择翻转课堂理念来设计《跨文化沟通》这门课程是由大学英语教学现状和翻转课堂的优势所决定的。

(一)大学英语教学现状

目前,大学英语教学面临一些实际困难。首先,教学任务多,课时少。大多数高校目前都在压缩大学英语的课时,而教学任务并未减少。其次,班容量大,师生互动少。学生人数众多,英语水平差异较大,教师很难关注到每一个学生。传统教学模式下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较少。再次,反馈不及时,学习效果不佳。传统教学模式下,课堂时间主要用于知识的传授,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只能通过课后的作业或小测验。教师难以及时、动态地掌握学生学习状况,也就很难对学生做出有针对性的指导,造成教学效率低下,教学效果不佳等问题。

(二)翻转课堂的特点和优势

教育界的很多学者和一线教师对翻转课堂的特点和优势进行了研究。虽然说法不一,但大多数学者都认可相对于传统课堂,翻转课堂在以下几方面更具有优势。第一,翻转课堂有利于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翻转课堂模式下,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自行掌握学习内容和学习进度。遇到难题,学生既可以跟同伴一起讨论;也可求助于教师。每个学生遇到的问题可能都不同,但这才能使学生发现自己学习过程中的难题。第二,翻转课堂有利于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翻转课堂模式下,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均发生了变化。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变成了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指导者[1]。学生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变成了主动的学习参与者。翻转课堂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2]。第三,翻转课堂能充分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翻转课堂模式下,学生自己掌握学习进度,发现个性化问题,课堂上大大增加了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更有针对性地辅导学生,最终贯彻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3]。综上所述,翻转课堂的特点与优势恰恰可以克服传统模式下大学英语教学的一些不足。因此,本研究采用翻转课堂的理念和模式对《跨文化沟通》课程进行教学设计。

二、跨文化沟通教学

经济一体化、文化多元化等方面的发展变化,使世界各国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因此,跨文化沟通能力成为这个时代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4]指出,我国大学教育需要“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针对大学英语教育,《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17)[5]中也明确指出:大学英语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大学英语课程重要任务之一是进行跨文化教育”。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有效地跨文化教育成为亟待解决的研究课题。本研究是课程教学设计,因此,仅对近5年的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跨文化沟通研究做一个简单梳理。在知网搜索页面按主题“跨文化交际”或“跨文化沟通”,并含“英语教学”,时间限定为2013-2018年,搜索到2444条记录。但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的仅有220条记录。再手工剔除“学界动态”、“征稿通知”等无关信息,仅余138条记录。由此可见,虽然近年来跨文化沟通教育受到了广泛关注,但高质量的论文并不多见。通过知网,对这138篇文章做计量可视化分析。2013-2018年间,关于此领域的研究一直保持较高的发文量,但总体趋势平稳,变化不大。被引最多的文献是上个世纪末出版的一些关于跨文化的著作,如《跨文化交际学》(贾玉新,1997)、《文化与交际》(胡文仲,1994)、《跨文化交际学概论》(胡文仲,1999)[6-8]等。或许可以推测:关于跨文化沟通教育,近年来并没有突破性的创新之作,对该领域的研究还需要向更深的层面推进。从热点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跨文化教学”和“外语教学”等可以看出该领域的研究关注点上浮,更多是宏观层面和整体趋势的探讨,缺乏有针对性的实证研究,也少有更深层次的创新研究。因而,本研究着眼于大学英语教学实际,力图对跨文化沟通教学有所创新,特对“跨文化沟通”课程进行了如下教学设计。

三、《跨文化沟通》教学设计

《跨文化沟通》是河北省某省属重点高校进行大学英语教学范式改革的举措之一。自2014年起,为推进大学英语教改的内涵式发展,顺应时展和社会发展的要求,针对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总目标,该高校在大学英语即通用英语(EnglishforGeneralPurposes,EGP)基础上增设了《跨文化沟通》课程。基于翻转课堂理念,对《跨文化沟通》课程进行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估等方面的设计。

(一)教学目标的设计

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是确定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估的依据。在前期需求分析的基础上,将《跨文化沟通》课程的教学目标设定为:采用翻转课堂模式,通过《跨文化沟通》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跨文化沟通的基本常识和基础理论,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思辨思维、合作学习能力和课堂展示技巧。

(二)教学内容的设计

教学内容的选择也是教学设计的重头戏。跨文化沟通课程组根据教学目标精选教学内容,着眼于学生的需求和综合能力发展,拓展学习资源,整合教学内容。课程组经过反复讨论,选择庄恩平和NanM.Sussman(美)所著的《跨文化沟通》一书作为课程教材,并筛选了几个模块作为学生小组讨论分析的学习资源。模块话题包括节日(HolidayandFestival)、婚礼(Wedding)、教育(Education)、体育(Sports)、艺术(Arts)、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Collectivismvs.Individualism)等。课程组还特意安排了两周的自选模块,即教师可以根据自己或学生的兴趣自行安排学习内容。除了课本,课程组为学生课前自学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包括相关文章、音频资料、短视频、微课、电视节目、演讲、电影等。同时,学生也可以在课程网络平台上分享学习资源、补充资源库。

(三)教学方法的设计

教学方法的选择是基于翻转课堂的理念和合作学习模式。因此,理论知识的学习主要放在课前,由教师提供学生所需的学习资源包并安排学习任务。学生分为讨论组和评价组,隔周交换角色。讨论组学生课前自学资源包里的材料,并进行小组讨论,提交作业。评价组则以小组为单位,对讨论组的作业进行评价,并准备课堂展示。。此外,为了帮助学生进行课前自学和评价展示,课程组教师还分别设计了DiscussionForm和Reflec-tionForm,制定明确的讨论框架和评价标准,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跨文化沟通课程,不仅在设计上体现了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的“翻转”,也体现了师生关系的改善。无论课堂上还是课堂外,师生之间的互动数量大大增加,互动质量也有所提高。教师在翻转课堂的各个阶段都体现了学习促进者、帮助者的作用,对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时反馈,帮助学生真正掌握模块知识、提高学习效率。同时,注重课后的总结反思,要求学生在课后撰写反思日志。学生可以根据教师提供的框架写(收获-问题-解决办法或建议),也可以按自己喜欢的方式写。通过对自己学习过程的反思,一是可以深入理解所学内容,二是可以培养提升思辨思维。在后期的访谈中,有些学生就提出“写反思日志让我受益匪浅”;“通过写反思日志,我学会了独立思考,自己分析问题,再想办法解决……”。对教师而言,通过学生的反思日志可以看出学生真正掌握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知识难点、重点没有掌握;这次课学生最大的收获是什么,问题又在哪里。通过学生的反思日志,教师也要时刻反思自己的教学:教学资源的选择、教学内容的取舍、教学方式的改善等等。

(四)教学评估的设计

《跨文化沟通》课程采用形成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相结合的方式,突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监督指导,大大增加形成性评估在学生总成绩中所占比例。其中,形成性评估(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40%,终结性评估(期末测评)占总成绩的60%。考虑到《跨文化沟通》课程的特殊性,课程组对期末测评也做出创新性的改革。期末考核要求学生就某一个跨文化现象录制评析视频,并配以文字报告,对该跨文化现象进行深度解读。

四、《跨文化沟通》教学实践

跨文化沟通论文篇(3)

跨文化沟通是指在不同的文化单元之间所发生的信息传递和交流,是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与人之间的沟通。随着跨国企业和合资企业的繁荣发展,经济生活中的跨文化沟通已成为必然。对于跨国企业而言,有效的跨文化沟通是跨国企业管理的出发点,无论是管理者还是员工,都必须了解跨国企业中文化的多样性和沟通障碍产生的根源,有效处理由文化差异导致的冲突,以有效实现跨文化沟通。

一、跨文化沟通问题产生的根源

1.价值观差异带来认知风险的可能性。价值观是个人或社会接受某种特定的行为和存在,而拒绝与其相反的行为和存在的态度。价值观是文化的重要内容,它既反映了民族性格的基础,也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文化核心。价值观对人的沟通会产生深刻的影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具有不同的价值观,即使在同一文化领域内,人的价值观也不尽相同。在跨文化沟通中,由于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沟通双方的价值观迥然不同,因此造成了双方之间交流难度的加大,有时会使看似简单的问题变得复杂,当沟通双方对某一问题的看法和想法涉及到必须表明态度的价值观时,矛盾就会显现,沟通失败的可能性就会增加;如果沟通双方涉及到的价值观的兼容性较大,那么双方实现有效沟通的可能性就会增加。

2.语言差异带来误解风险的可能性。语言文字是人们进行交流、传递信息和思想必不可少的沟通工具,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特殊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文化带来了不同的语言,每种语言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语言差别是将文化沟通与跨文化沟通区别开来的重要标志之一。在跨国企业中,不同语言的使用主体在进行跨文化沟通时,常常因对语言沟通符号的误解,在语义和语用两方面引发歧义,使企业中跨文化沟通产生不必要的误会。

3.“文化休克”带来感知风险的可能性。“文化休克”指的是在跨文化沟通中,由于多元文化背景致使人们失去了自己熟悉的社会交流符号而产生深度焦虑的情况。跨国企业中成员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母文化与异国文化中的一些价值观不和谐或相抵触,极易造成思想和行为上的无所适从。由于文化的差异性,跨国企业中的人员在沟通时难免遭遇“文化休克”,而这必然导致跨文化管理沟通障碍的出现。

二、跨文化沟通的实现路径

1.树立共同的价值观,形成跨文化认同。价值观反应了人们普遍的思想态度,拥有共同的价值观有助于跨国企业中员工的深度交流和理解,进而促成在心理,思想和行为方面的认同感。这种认同感不但构成了员工归属意识的思想基础,也将带来员工积极的自我开发以及发挥自我潜能的欲望。在落实了企业内部教育目标的基础上,在共同价值观念的作用下,员工的自我教育热情也会被激发。

2.了解文化差异,正视文化冲突。多数的研究者都认为,跨文化中的沟通障碍是不可完全消除的,因此,在面对文化差异及跨文化冲突时,要以积极的心态来寻求发展,冲突往往给人的心理带来不适的感觉,因此,人们往往不愿正视冲突,甚至选择逃避冲突,结果是冲突得不到解决,个人目标也得不到实现。应对跨文化沟通,我们要正视文化差异和文化冲突的客观存在,交流双方不仅需要明确各自的文化特点,还要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对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等特点,然后加以比较,以明确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禁忌。通过学习加强自己对文化差异的敏感度,增强化解文化冲突的能力。随着国际经济环境的发展变化,要做到正视文化冲突,首先要找到文化冲突产生的原因,其次,要能够洞悉文化冲突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的表现形式,在明确这些的前提下,选择合适的跨文化沟通方式和途径。

3.加强文化交流,促进沟通亲和力。中西方文化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这种差异的淡化需建立在交流双方的相互理解和互相尊重上。跨国企业如果没有经常进行文化交流和思想沟通,这种差异带来的文化冲突将会越发难以解决。企业内部进行一些文化交流,比如节日聚会和文体活动等,都将有助于加强跨国企业中员工之间的交流,有助于疏导员工内心的冲突,因此,跨国企业应尽可能的鼓励员工参与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有效的避免员工个人行为、个人利益与公司利益产生冲突。但是,文体娱乐活动不能代替思想教育的工作,要使企业中员工真正了解企业的文化,还要从员工自身入手,培养员工献身于企业的责任意识和价值标准,通过企业有计划的内训,使企业文化被大多数员工理解和认同,形成一种自发的动力机制。

三、结论

多元的文化背景必然导致跨文化沟通的障碍,由于文化的根深蒂固,跨文化沟通障碍需要长时间的交流来消除,跨国企业要正确认识跨文化沟通障碍,以包容和开放的心态进行跨文化沟通,只有这样才能增强跨国企业中的凝聚力,提高跨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陈亮,林西. 管理沟通理论发展综述[J]. 中南大学学报,2003,12.

[2]聂春玉. 论跨文化的管理与沟通[J]. 市场周刊,2007,4.

跨文化沟通论文篇(4)

 

一、文化多元化的客观现实

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迅速扩张的同时,作为国家的上层建筑的文化却并未如经济一般不断整合,虽然各国不断地进行国与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活动,但是文化在全世界范围内仍然呈现多元化的局面。在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历程当中,经济是物质基础,而以意识形态为主的文化则是上层建筑,经济的变化会推动文化的变化。经济是一个民族、国家与外界(即其他民族、国家)最直接地接触的方面,其变化的速度最快;而作为上层建筑的文化虽有变化,但速度较慢。也就是说,经济是比较敏感、比较灵通的领域,而文化则是比较迟钝、比较固执的。文化和观念的变易往往滞后于经济和生产的变易。这就是为什么在经济全球化已成为现实的今天,文化的多元化却与之并行的重要原因之一。

另外,当前文化多元化存在的另一个原因,则是由于担心本民族文化特色的丧失。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别是观念形态是其民族性的本质之所在。经济全球化的程度越高,人们越担心丧失本民族的民族性,于是越加强维护本民族的文化传统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呼声由此而日益高涨。当然,我们也应当承认,文化多元化乃是顺应经济全球化的一种精神产物。在经济尚未全球化时,文化谈不上多元化。只有在经济全球化日渐成为事实的时代,随着各民族各国家之间各种壁垒的拆除,许多过去被认为是落后的民族、国家的文化才在国际上为人们所发现、认识和承认,这才有了文化多元化的前提,有了研究跨文化的必要。从长期来看,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发展,文化将逐步地经过严酷的斗争而走向融合的大趋势则是不可避免的。

二、跨国企业面临多元文化环境的优劣势

企业之所以进行全球化的跨国经营,在全球范围内利用资源,是在于其能够将自己所拥有的资本、技术、管理技巧、市场联系、研究与开发等方面与东道国当地所拥有的人力资源、自然资源乃至市场规模等优势结合起来,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优势互补。

就像自然界中存在着“杂交优势”一样,跨国经营的企业中也会产生一种文化的“杂交优势”――跨文化优势,它体现在解决问题、创新能力、人才多元化、营销管理等方面。但同时,正如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一样,文化也是一把“双刃剑”。当今多元文化同生共存,国家文化、民族文化甚至某些企业、组织的亚文化的差异或冲突,使得处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具有不同的思维言谈、不同的生活及工作方式、不同的商品偏好、不同的价值观、工作理想及努力程度等等。跨国经营企业作为“一种多文化的机构”,处于这样的文化地域及背景下,必然会面临来自不同的文化体系的文化域的摩擦与碰撞cssci期刊目录。由文化差异导致文化冲突,从而导致企业的跨文化优势无法发挥,甚至于使企业正常的经营受到消极的影响。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去认识它和把握它,从而减少其消极影响,发挥其积极影响。

三、跨文化管理模式分析

从文化主导角度区分,跨文化管理大体有四种模式,即四个“中心论”:本国中心论、客国中心论、区域中心论和全球中心论。

(一)本国中心论

大部分独资企业和一部分欧美合资企业的管理者往往信奉“本国中心论”的观点,认为母国技术最发达、管理最先进,各个方面都比国外优越,在管理中趋向于将本国的管理方式向国外“生搬硬套”。其企业总部集中了大量的权力,并以总部的既成体系和标准来衡量分公司的经营业绩和分公司经营管理人员的表现。在人选上,也往往倾向于派出本国管理人员经济全球化,主要决策也多由总部做出,海外分公司主要是执行总公司的指令。

(二)客国中心论

实行“客国中心论”的企业,其海外总部的权力相对有限,各分部以自主经营为主,分公司基本上可以被看作一个独立完整的公司。分公司的权力相当大,企业管理人员往往当地化,各分公司分别有一套独立的管理体制与经营办法。但是,在这一类型的企业中,往往会出现过于重视东道国的感情与利益,客现上导致了对外国先进经验的漠视与排斥。从而不能实现企业的跨文化优势,无法在经营中取长补短,形成互补型优势。

(三)区域中心论

实行区域中心论的企业,往往是一些规模校大的跨国企业,其在全球不同区域内设有独立利益的区域集团,公司的各项基本准则都是由区域总部做出。不同区域总部之间的经营理念甚至可以是大相径庭的,但在同一区域总部内的各个分公司之同则是一种相互协调,相互包容的企业文化关系。

(四)全球中心论

实行全球中心论的企业一般是一些民族属性不清的全球公司群体,其认为最佳的管理方式、最佳的管理人才往往是没有特定文化色彩的;挑选管理人才时,完全根据管理职位的需要来设计,实现在全球范围的人才录用方式。从理论角度看,这种管理方式无疑是最好的,但是考虑到跨文化管理的管理者、被管理者之间不可避免地带有本国文化影响的烙印。可以推断,这种管理方式的可行性是很低的。

以上四种模式各有利弊,或者也可以说各有其特定地适用范围。运用本国中心战略模式,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使子公司的运行纳入正常的经营和管理轨道,但这种“移植”的制约因素众多。客国中心战略是最为灵活的一种经营策略,母公司对子公司有一定的监控,子公司也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灵活实施,但长期使用这种策略恐会导致子公司“各自为政”,增加跨国企业统一管理的难度。至于全球中心战略,本人则认为在实际操作中很难实施。

四、跨文化管理的应对策略

(一)分析和识别文化差异

文化的自我意识不是一蹴而就的,尤其是对于跨文化的分析和认识经济全球化,是一个积累经验的过程。首先要做的就是培养跨文化意识。

1.培养跨文化意识

人们学习和了解外国文化一般要经过三个阶段:新奇、文化震荡和文化适应。从第三个阶段开始,文化震荡才开始慢慢消退,从严格意义上说,这个阶段才是培养跨文化意识的起点。

2.分析和识别文化差异

由于文化风险是由文化差异造成的,因而培养了跨文化意识之后,则要进一步地去分析和识别文化差异。可以说,跨国经营的成败,取决于国际企业管理人员对文化基本差异的认识和理解。不同类型的文化差异需要采用不同的措施克服。因此在对跨国经营企业进行跨文化管理时,首先要做的就是分析和识别其文化差异。管理风格、方法或技能的冲突可以通过互相传授和学习来克服,较容易改变;生活习惯和风俗习惯的冲突可以通过文化交流来解决,但需要较长时间;而人们基本价值观念的差异往往较难改变,这就需要跨国企业对内部员工进行文化整合与一体化,在求同存异基础上达到企业内部价值观的一致。

(二)选拔能适应和应对文化差异的管理人员

跨文化管理能否得到有效实施,还需要选拔出一批高素质的跨文化管理人员,他们必须能够贯彻总部的战略,忠实地代表和维护总部利益,同时还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管理经验和较强的管理能力,尤其要具备在多元文化环境下工作所必需的特定素质。西方国家国际企业管理的实践表明,海外机构的人员来源有三个渠道:经过本国母公司教育培训,具有管理经验的本国公民;经过东道国的分、子公司的教育和培训,并取得管理经验的东道国人才;从第三国选拔管理人才。

(三)跨文化培训

跨文化培训的目的是使员工了解各国不同的文化,并学会尊重各自的文化,化解日常工作中由文化差异而引起的危机。对一般员工和管理者进行跨文化培训最终是要让他们能够不带有任何成见地观察和描述文化差异,并理解差异的必然性和合理性。

跨文化培训的主要摘要作用是使新员工具有一定的文化适应性为目的。在新员工进入企业之后,可采用外派出国学习、国内跨文化团队训练、语言文化学校培训等方式,向他们传授跨国公司先进管理经验,培养他们主动的团队合作精神,向他们灌输以公司共同价值观为核心的企业文化,以取得跨文化管理技能为目的的跨文化培训。一般采用在职培训和岗前培训相结合的办法,可以通过出国留学、国内文化熏陶等手段增进对异域文化的了解,然后通过跨文化团队建设的方式,训练在多元文化团队中实施管理的技巧。

(四)跨文化沟通

有效的跨文化沟通对于日益扩大的国际交流和日益缩小的“地球村”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发展有效的跨文化沟通有很多方法经济全球化,主要依据沟通的目的而定cssci期刊目录。

1.正确认识管理过程中的跨文化沟通与协调

对于在多种文化交叉环境中工作的管理者来说,对沟通过程特性的认识是进行有效的跨文化沟通的前提。沟通要注意场合,一个管理者不可忽视在一定时间、一定地点、使用一定媒介的沟通的前后关系。沟通是一个动态的、没有终点的、连续而活跃的过程。一个沟通者不单是扮演信息发出者或接受者的角色,而是同时扮演两种角色。

2.发展双向沟通

双向沟通的特点是沟通的双方均参与信息的编码和解码过程。双向沟通的结果所得到的反馈,可以帮助进一步阐述意图。在第一轮沟通中出现的含糊不清的意图可以在第二轮沟通中得到解决。尽管双向沟通也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干扰,但与单项沟通相比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沟通方法。

3.发展共感

要发展共感,首先要承认个人之间、不同的文化之间存在着许多差异。认识到这种差异的存在及其特性,才能为发展共感找到方向和入手处;其次,要正确认识自己;消除优越感和种族中心主义的偏见;最后要站在他人的立场上看问题,从他人的角度设想问题。

4.了解自己

就是要识别那些我们大家都具有的态度、意见和简单行为,这些态度决定了我们如何认识自己的倾向性和民族中心主义的程度;了解自己还包括去发现我们如何进行沟通。一旦对怎样表现自己,对个人的和文化的沟通风俗有了相当明确的了解,我们就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人的反应,在从一种沟通情境转入另一种沟通情境的时候就能够在沟通方式上做出必要的调整。

5.克服沟通障碍

很多沟通问题是直接由于误解或不准确造成的。如果管理者在沟通过程中使用反馈回路,就会减少这些问题的发生。这里的反馈可以是言语的也可以是非言语的。在选择语言时必须注意选择措辞并且还要考虑到信息所指向的听众,使用与听众一致的言语方式。运用非语言信息沟通时应注意使自己的非语言提示和语言相匹配。倾听是指对信息进行积极主动的搜寻。通过倾听可以提高自己获得信息完整意义的能力。另外,尽量避免能使信息的传递严重受阻或失真的情绪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赵曙明,彼得J道林(Peter J Dowling),丹尼斯E韦尔奇,(Denice E Welch).跨国公司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65-76.

[2]保罗A. 郝比格. 跨文化市场营销[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45-71.

[3]唐炎钊,陆玮.国外跨文化管理研究及启示[J].管理现代化,2005,(5):25-28.

[4]王滕宁.国际营销谈判中的跨文化沟通[J].企业研究2005,(3) :74-75.

[5]郑金芳,武士勋.企业并购的文化风险与整合[J]. 企业文明,2005,(6) :61-62.

[6]刘巍.国际商务背景下的跨文化管理研究[J]. 中国商贸,2010,(6) :169-171.

[7]许照红,扈红英,张丽影.跨国经营中的文化冲突及应对策略[J]. 商场现代化,2007,(3) :89-90.

跨文化沟通论文篇(5)

跨文化沟通是发生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之间的沟通。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跨国、跨文化的交往活动日益频繁,大量跨国公司的出现使得劳动力的文化背景多元化趋势日益明显,企业管理者迫切需要解决在跨文化条件下由于文化差异所产生的各种矛盾和冲突,从而有效地实现跨文化沟通。

一、文化差异对跨文化沟通的影响机制

进行跨文化沟通时,根据对对方文化的了解程度,可能出现三种情况:完全陌生;有一定了解,但过于简化或不准确;比较全面的理解。在这三种情况下,文化差异可能影响沟通的方式是不同的,分别表现为文化迁移、文化定势和逆文化迁移。

1.文化迁移

文化迁移,指跨文化沟通中,人们下意识地用本民族的文化标准和价值观念来指导自己的言行和思想,并以此为标准来评判他人的言行和思想。发生文化迁移的主要原因在于对文化差异的不了解,在这种情况下,文化迁移是一种无意识的行为;文化迁移也可能是有意识的,这主要是由于文化中心主义。了解不同文化、价值观念取向的差异是消除文化迁移的必要前提。

2.文化定势

定势也称作定型,指的是人们对另一群体成员所持有的简单化看法。文化定势可能是由于过度泛化而导致,即断言群体中的每一成员都具有整个群体的文化特征。也可能是由于忽视文化具有动态性和变迁性而引起。由于人信息处理能力的有限,为了帮助不同文化的人们相互了解,就必须概括文化差异,建立某种文化定型,从这个意义上说,一定程度的文化定势也是不可避免的;然而这些定型对于差异的“过分概括”或“标签化”又可能人为地制造屏障,妨碍文化间的交流和理解。

3.逆文化迁移

文化差异从沟通的角度来讲,也就是对符号编码或解码规则的不一致。静态地来看,在一次具体的沟通过程中:如果双方对对方的文化都一无所知,显然会出现以己度人的情况,“误把他乡做故乡”,发生文化迁移,但是如果双方都对对方的文化很了解,并在假定对方编码或解码方式不变的前提下,去适应对方,编码和解码规则不一致问题只是换了一种方式存在。这与文化迁移很相似,但是却以反向的形式出现,因此称之为逆文化迁移。

在实际的管理沟通中,上面几种问题常常会同时出现。比如,在具体实施跨文化管理之前,管理人员通常会接受相应的异文化培训。经过这种文化培训,他们对异文化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在头脑中建立起一种在培训基础上形成的他们所认为的该文化,即期待文化。由于这种了解通常是比较简括的,因而在沟通中就可能出现文化定势;同样这种了解也不可能是面面俱到的,因而在差异意识的空白处,管理人员还是会有意无意地受到原文化的影响,产生文化迁移;随着管理人员与员工互相了解的深入,出于真诚沟通的愿望,他们很可能会互相体恤,但是如果不能就彼此的参与结构达成一致,那么就可能出现逆文化迁移的状况。

二、克服跨文化沟通障碍的有效方法

1.端正态度,认真对待文化差异

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或同一国家的不同地区间存在一定的文化差异,这是一个客观事实,因此相关的企业管理者就必须端正态度,要以积极的心态来寻求发展。积极心态在于保持自己文化的特色和优势,但又不侵犯对方文化。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企业内部上下级的沟通与协作,减少由于文化冲突而带来的组织关系的失谐。发生跨文化误解时,一定要静下心来慢慢想想自己和对方的文化差别,这样,才能防止错误或急躁的举动;同时还能因此抛却自身的无力感,重新树立成功的信心。

2.进行跨文化培训

人与文化的关系就如同鱼和水的关系一样:鱼总是在水里生活,但是常常意识不到水的存在。同样,文化是隐含的,大多数人并没有确切地意识到他们的民族文化是如何塑造他们的。因此,企业跨国经营,要减少跨文化带来的矛盾和冲突,除了采用和当地人进行交流的方式外,还要尽量去了解当地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事习惯。企业应该通过有效的培训,在这些方面对管理层和内部员工进行培养和训练,通过文化认识、文化敏感性训练、语言学习、跨文化沟通及处理跨文化冲突的技巧、地区环境模拟等方面的培训,促进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对公司经营理念及习惯做法的理解。

3.完善组织架构的设计

为有利于企业进行有效的跨文化沟通,可以在企业组织机构里专门增设跨文化管理中心,设置专人专门负责不同文化背景人员、群体或组织之间的沟通和协调,消除来自不同国籍、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在观念、心理和行为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和偏见;加强文化的整合管理工作,促进员工的相互信任和理解,在企业中营造一种和谐的氛围,促进不同文化的相互融合。

4.解决多元化团队本国化问题

有些企业认为把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放在一起,他们就会自然而然地相互学习。其实不然,多项研究表明,跨文化团队里,在有压力的情况下,队员会更趋于本国化,如中国队员会变成更加中国人,美国人更加美国人,管理不好,团队的绩效会变得一塌糊涂。建立高效跨国团队是个很有挑战性的任务,根据跨文化团队建设的经验,一些具体的作法可以参考:在任务前,让跨文化团队一起来做准备工作;设立共同的目标和远景;每个队员对任务都应有参与感并对结果有共同责任;对任务的组织结构和每人的角色都要很清晰和清楚。

应该注意的是,单独了解各种文化差异,并不会对跨文化沟通产生帮助。只有在了解不同文化差异背景的前提下,一方面在实际过程中不断加深对文化差异的了解;另一方面,在沟通过程中保持问题意识,综合运用各种沟通技巧,不断地化解差异,才会不断推动跨文化沟通的顺利进行。

跨文化沟通论文篇(6)

二、民族地区校长和教师跨文化沟通障碍

在进行跨文化沟通的时候,从一种文化中传来的信息,总是按照自己的文化背景以及由这种文化背景所决定的方式加以解读,如果这种信息在不同的文化中赋予不同的意义,且没有被沟通双方所理解和意识时,跨文化沟通的障碍就产生了。笔者认为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校长和教师在进行沟通时存在着跨文化沟通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感知

在民族地区的学校里,如果校长和教师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由于文化差异的存在,他们必然就会有不同的信仰、价值观、心态系统、世界观,这必将使他们对同一事物感知有所不同,在沟通的过程中的“编码”和“破译”就会产生偏差,跨文化沟通障碍由此产生。

2.思维方式的差异

思维方式因人而异,而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其差异就更大。世界各种文化群体既有人类所共有的思维规律,也有在自己文化氛围中形成的具有各自特色的考虑问题、认识事物的习惯方式和方法。在跨文化沟通中,很多人都倾向于认为对方也用与自己同样的方式进行思维,基于这样的认识常使跨文化沟通难以顺利的进行。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校长和教师在在进行沟通时,校长(或教师)由一种思维方式组织起来的一套语言信息发出后,教师(或校长)以另外一种思维方式去破译和重新组织,就可能会发生歧义或误解,在跨文化沟通时就有可能产生障碍。

3.刻板印象

在跨文化沟通中,经常会因为沟通双方刻板印象的存在,不是具体分析某一个人的特征,而是用某一文化群体共同的特征来分析沟通者的行为特征。如:我们经常可以听到对某个民族这样的评论××族能歌善舞,××族性格豪爽,这样的结论虽然有利于加速信息的加工过程,但是它往往会导致过分简单化、偏见。这种因为刻板印象而导致的信息处理过程的简化,有时可以有效提高沟通的效率,但是刻板印象常常是僵化的,难以改变的,往往容易造成沟通失误,造成对别人传达信息的误解,导致跨文化沟通障碍的产生。

三、消除民族地区校长和教师跨文化沟通障碍的对策

1.注重文化分析

在跨文化沟通过程中的许多障碍都是由于对自己沟通对象的文化缺乏了解和认识,为了避免无效沟通或沟通误解,就需要正确对待文化差异,注重文化分析,这是有效进行跨文化沟通的基础。这就要求民族地区的校长和教师首先对自己的沟通对象的文化背景进行调查,对学校存在的两种或多种文化进行分析,找出不同文化的不同特点,探究不同文化差异的具体体现,在对不同文化进行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跨文化沟通,可以增强理解和合作,减少误解和冲突,最大限度的消除跨文化沟通障碍,为学校的管理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2.要有正确的文化态度

民族地区的校长和教师在沟通时应该要具有正确的文化态度,这是决定跨文化沟通是否有效的关键。如果校长和教师不能正确的认识到这一点,往往会因为跨文化沟通的障碍影响学校的人际关系,拉大彼此之间的人际距离,影响彼此之间的沟通和协作,从而带来管理上的困难。正确的文化态度主要包括:(1)在态度上要保持积极的沟通心态,既保持自己的文化特色,又对对方的文化给予充分的尊重。(2)文化上做到求同存异。民族地区的校长和教师应该认识到,只要存在跨文化沟通,那么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就必然是客观存在的,校长和教师都一方面应该正视文化间差异的存在,对他方的文化给予足够的认识、理解、承认和尊重,另一方面积极寻求学校里存在的不同文化的共同点。在文化上做到求同存异,承认并且做到沟通双方文化的地位是平等的。(3)在思想上要消除刻板印象,刻板印象或许并不是校长和教师主观上的故意,在沟通时很容易被忽视,因此需要引起校长和教师的关注,也就是说在沟通时尽可能的做到客观公正的看待沟通对象的文化。

3.跨文化培训

跨文化培训是消除跨文化沟通障碍的重要保障,民族地区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校长应有目的地针对学校存在的多元文化进行文化背景、文化认识、文化差异性、文化特质、文化本质、文化敏感性、语言学习、跨文化沟通及处理跨文化冲突的技巧、地区环境模拟等方面的培训,使教师和校长能够了解彼此的文化,提高对对方文化属性及环境的自觉和自知,提高对对方文化在知识和情感上的反应能力,尽量避免由于缺乏跨文化知识的缺乏而产生的沟通障碍。

跨文化沟通论文篇(7)

一、文化差异

所谓“文化差异”, 简要地说是指不同国家、民族间文化上的差别。内容涉及到语言、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思维方式、、伦理道德、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审美观念等。

其中最基本的五个问题,即人的本性、人与自然的关系、时间观念、行为方式和人际关系五个方面。Trompenaars(1988)提出了国家文化的七个特征:普遍性与具体性、个人主义与共有主义、中性与情感性、特殊性与扩散性、成就文化与归因文化、持续性与同时性时间取向、内在控制与外在控制的环境价值取向。Edward T.Hall(1976)则提出了高情景文化语言和低情景文化语言分析框架。

通过文化维度模型分解出的文化特征可知,不同国家、不同地域有着自身独特的文化,当两种文化在同一环境系统交汇时,必然存在文化差异(Cultural differences)。两种文化之间差距越大,所需要解决的问题也就越多。

二、跨文化沟通―――国际商务合作中的应用

跨文化沟通(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是指两个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或群体之间表达思想、传递信息、交流感情、形成互动的行为过程(唐炎钊等,2005)。陈剑平等(2005)提出跨文化沟通的实质,是不同文化双方对彼此尊重和理解。从广义而言,跨文化沟通的目的在于存在文化差异的双方在尽量避免或者减少跨文化风险(Cross-cultural Risks)的前提下,求同存异,积极发展双方的文化认同感(Cultural Identity),将跨文化(Cross-cultural Conflict)降低到最低程度,产生文化协同效应(Cultural Synergy)。

三、国际商务合作中的文化差异产生原因

国际商务合作沟通的主要特点是文化的差异性,文化的差异性是影响国际商务合作沟通的关键因素。

第一,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不同。在国际商务合作沟通中,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他们的价值观和思维活动方式是不同的,不同类型的方式方法容易给沟通造成障碍。

第二,先入为主的母国文化主义。其内在的许多规则有时候也是所在国成员无法觉察到的,人的内心具有趋同性,倾向于与自己有相同信仰相同文化背景。但在国际商务合作中,面对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这样考虑会引起沟通诸多问题。

第三,文化优越感。人们作为某一特定文化成员所表现出来的优越感,通常是无意习得的,并且总是在意识的层面反映出来。这种偏见会极大地打击国际商务合作其他成员的积极性,使合作过程遭到破坏。

第四,缺乏共感。因为思维方式的不同,对事物的态度不同,往往面对不同文化背景的行为不能够理解。 沟通过程中缺乏共感的主要原因是人们经常过多的站在自己的立场而不是他人的立场上去理解、认识和评价事物。

四、对策

国际商务合作中,通过发展文化移情,可以客观充分了不同国家文化的特征,并可在尊重文化差异的基础上逐渐建立起共同的价值观,培养跨文化认同,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和理解。

具体措施如下:

第一,分析文化特征,划分高情景文化和低情景文化。高情景文化中的沟通过程常常是含蓄的,沟通中重视的是“情景”,而不是“内容”;低情景文化的沟通过程中,“内容”备受重视,沟通常常是直接的,不太重视个体之间的关系。

第二,发展共感,消除文化中心主义,增强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与包容。发展共感,首先要承认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分析文化特点。其次要有一种“换位”思考意识,排除对不同文化的排斥和各种成见,试图用对方的思维方式去看待问题,设身处地地站在他人的角度去理解文化现象。再次,要摆脱文化中心主义的偏见。只有客观、公正、全面地认识和理解差异文化,才能消除在国际商务合作过程中的种种文化因素障碍。

第三,注重反馈。在国际商务合作的沟通过程中,反馈是非常重要的,发讯者根据核实的结果再发出信息,以进一步确认所发出的信息是否已经得到有效的传递和理解,从而使双方对沟通过程和有效性加以正确的把握。双向沟通有助于对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信息的诠释。通过双向沟通和反馈,进一步刺激跨文化沟通的积极性,拓宽沟通渠道,及时总结沟通中好的经验并加于推广,并对沟通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纠偏。

参考文献:

[1](瑞士)苏珊•施奈德等.跨文化管理(石永恒译)[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

[2]张新胜(澳)杰夫•拉索尔等.国际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3]崔立新韩经伦.论企业全球化引起的沟通障碍[J].南开管理评论,1999

[4]杨泉:跨国企业中的跨文化管理[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2

[5]孙东川 陈伟翔:跨文化的有效沟通[J].财经问题研究,2003

[6]王成银:解析文化差异在现代经济合作中的影响[J]. 工业技术经济, 2004

跨文化沟通论文篇(8)

口译作为一种现代职业和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已被广泛接受,目前由于其传输消息的一次性和及时性,使之成为一种快速沟通方式的。目前,口译在国际社会中已经建立了的重要地位。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中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中国拥有越来越多地参与国际会议的机会,以此与国际社会进行密切联系。在这种情况下,口译员的语言特殊技能,帮助沟通双方克服语言障碍,成为跨文化沟通中的重要桥梁。

一、口译与跨文化交际

(一)口译

目前,跨文化交际已经经历了二十个世纪的迅速发展。当世界变成一个地球村,世界之间流动性的增加使人们接触不同的文化的机会更多,在多元化文化背景下,全球经济发展更亟需人沟通的能力的支撑。在沟通的过程中,来自不同国家的人说着不同的语言。这时候,帮助他们进行互相沟通的需要刺激了相应的职业的产生,这种职业越来越受欢迎。自然,这些人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在翻译中会经常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为了克服文化障碍,口译员在跨文化交流中受到重视,在处理难题的过程中,逐渐发展成熟。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改革开放迎来了世界的市场,中国的经济得到进振兴。许多大学设置了相应的课程来满足广阔的就业市场。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对口译及口译工作产生浓厚的兴趣,他们渴望成为一名合格的译员。

(二)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旨在通过对来自不同国家和文化的人们的行为的理解,达到与之沟通和感知周围的世界的目的。我们常常有将这样的学术研究成果应用到现实生活中的情况,例如通过整合文化,来帮助心理学家更多的了解他们的患者,都是跨文化交际的应用。

将跨文化交际加以定义并开展研究,试图了解文化对地区交际的影响。跨文化交际作为一种人类活动其实是早有先例的。毫无疑问,跨文化的第一次发生规模并不大,当不同文化的人第一次遇到,跨文化交际产生了。例如,在中国,“丝绸之路”是中国商人与西方人之间的联系的渠道。跨文化交际的理论及形式已经有了超越从前的巨大发展。文化的影响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文化丰富了传播行为的形式,如语言或非语言的手势及其规则和规范,每一种文化都有它自己的独特的“世界观”和对世界的认知方式。

二、口译和跨文化交际之间的关系

一般来说,口译有时是针对交谈时语言符号的表面的解释,其实更重要的是,口译它涉及更深层次的文化意义,这些不同语言之间的相互交流因文化的介入而变得可行。奈达曾经指出:“要完全胜任翻译工作还需要用文化穿起阅读的线。”口译与翻译有着密切的联系,关于翻译的一些理论也同样可以应用在口译实践的指导中。

三、文化差异对口译口头沟通和建议的解决方案的影响

文化是影响跨文化交际的成功与否的决定因素。与其说口译是一种在不同语言之间进行的活动,不如说口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口译员除了应该具备扎实的双语能力和广博的知识,口译员还应当具备较高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随着经济和文化全球化的到来,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后,国际贸易和对外交流的日益频繁,各国间的跨文化交流比以往更加频繁。当来自不同文化的人相遇,文化差异是不可避免的。

作为一种文化的中介,翻译一定要掌握二元文化。如果忽略文化因素,会因不同的国家之间思想和价值观念的不同,容易导致跨文化交际的失败和尴尬。因此,译员应提高对不同文化的敏感度,在语言和表达的差异中追求语言关系的整合。

口译是通过语言的转换,将消息从一种语言传输转换成另一种语言。人们常常想当然地认为,一旦一个人能说两种语言,他或她能够对两种语言的翻译。事实上,口译远远超出了单纯的跨语言的活动而成为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国内外许多翻译理论家都持有的观点:翻译与文化密切相关,它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纽马克的“语义翻译”(强调源文本的语境意义进行翻译,这是基于结构)和“交际翻译”(以效果对等强调)就将两者间的区别呈现于我们眼前。所有这些理论都证明了口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

文化差异的本质在于思维模式。毫无疑问,不同的思维模式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在口译中,思维模式对我们的沟通工作起着指导性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跨文化沟通论文篇(9)

随着地球村的形成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不同语言文化背景下的人们之间的联系愈加密切,不同国家之间的商务活动日趋频繁,国际商务谈判与日俱增。国际商务谈判是指在国际商务活动中,处于不同国家或不同地区的商务活动当事人为满足某一需要,彼此通过信息交流、磋商协议来达成交易目的的过程。成功的商务谈判可以给企业带来更多的商机和进一步的发展。在跨文化商务谈判中,不同国家的谈判参与者就共同和冲突的利益进行磋商。双方既有合作的一面又有冲突的一面。谈判的任何一方在与对方合作的同时,都力图赢得最大利益。它不仅是经济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也是文化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影响国际商务谈判的因素很多,如国际经济因素、政治环境、法律的多元化及文化等,而文化因素是最难以把握的。它是一个民族或群体在长期的社会生产和生活中所形成的在价值观念、、生活态度、思维方式、行为准则、风俗习惯等各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区别于另一民族或群体的显著特征。文化的差异必然会引起文化的冲突,从而导致谈判的中断甚至失败。因此,只有正确认识国际商务谈判中的文化差异,克服文化差异障碍,谈判才能顺利进行。“跨文化交际”这一术语是由美国人类学家霍尔在其1959年出版的经典著作《无声的语言》中首先提出的。跨文化交际学是专门研究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互动过程中的矛盾与问题及其解决方法的学科。在我国,对这一学科的兴趣主要集中或局限于语言教学界(胡文仲等,1997:50),其他领域的研究相对较少。笔者试图通过不同文化在沟通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差异的比较来分析跨文化因素对国际商务谈判的影响,并从跨文化角度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建议。

一、沟通方式

美国著名传播学者布农认为,沟通“是将观念或思想由一个人传送到另一个人的程序,或者是个人自身内的传递,其目的是使接受沟通的人获得思想上的了解。”沟通可以定义为通过信息进行的社会相互作用。人们的交流沟通方式包括语言沟通和非语言沟通。语言决定着文化,语言和文化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胡壮麟,2001)。即使是有着相同文化背景的讲话者之间也有约10%~20%的信息被误解或听错了,那么在国际商务谈判中,用外语或第二语言沟通时,误解或听错的比例将会急剧上升。因此跨文化的国际商务谈判总是面临着语言障碍。

除了语言之外,谈判者还可以使用非语言沟通。非语言沟通指的是在一定的交际环境中语言因素以外的,对输出者或接收含有信息价值的那些因素。这些因素可人为地生成,也可由环境造就(Samorar et al, 1981)。有研究表明,在面对面的沟通中,那些来自语言文字的信息不会超过35%,有65%的信息是通过非语言形式传送的(刘建明,2006)。有时后者比前者更具有说服力。非言语沟通的主要方式有手势、身势、眼神、面部表情、服饰、对于时间和空间的利用等等。这些不像语言和文字那样具有明确符号和意义,很容易产生误解,不同的文化会产生不同的非言语沟通方式。文化人类学家霍尔将世界文化分成“高语境文化”和“低语境文化”,并用此理论来解释不同文化背景人们的交际行为(Hall,1976:85~103)。根据这一分类,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则是典型的低语境国家。西方国家的谈判者推崇以明确、坦率、直接的方式沟通。而我国则是高语境国家的代表。在这种高语境文化中,非言语沟通是传递和理解信息的重要因素。要理解话语的含义,则领会字里行间的言外之意是必要的。因此文化的差异会导致非言语沟通方式的巨大差异,甚至同样的动作传达了截然相反的信息。例如,中国人常用沉默表示同意,而美国人则将沉默理解为拒绝。中国人觉得尴尬无奈时会用“笑”来表示,而美国人是无论如何也没法理解的。绝大多数的国家是用点头来表示赞成,而在印度、尼泊尔等国则以摇头表示赞成,这在中国简直不可理喻。由此可见非言语沟通也会给国际商务谈判带来障碍。

二、思维方式

在国际商务谈判过程中,思维是谈判的原动力。由于文化差异的影响,不同国家的谈判者他们的思维方式是不同的。以中文为母语的中国人和以英语为本族语的人在使用语言交流思想时,其表达方式、说理方法、交际风格无不奉行各自的思维习惯和文化理念。中国人的思维模式是整体取向,凡事从整体到局部,由大到小,由笼统到具体。他们喜欢形象思维和综合思维,习惯将对象的属性、方面、联系等结合起来考虑。而在西方,尤其是美国人,由于受线形思维和分析思维方式的影响,最重视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重具体胜过整体。他们的思维过程是从具体事实出发,进行归纳总结,从中得出结论性的东西。由于谈判者思维方式的差异,他们在谈判过程中就会呈现出决策上的差异。中国人谈判时首先就合同双方共同遵守的总体性原则和共同利益展开讨论,并避免在谈判起始阶段讨论细节问题。不存在明显的先后次序,只有到谈判的最后阶段,才会在所有问题上做出让步,从而达成整体协议。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人并不先从整体入手,而是更注重细节 。因此,遇到一项复杂的谈判任务时,他们常常将整个谈判分为若干部分,然后依次解决,按照亚里士多德的推理方式,凭借事实,以理服人,再根据具体的情况做些让步与妥协,从而解决问题。所以最后的协议就是许多小协议的总和。这些都是不同思维方式的显性体现。

三、价值观念

价值观念是“决定人们所持看法和所采取行动的根本出发点”(胡文仲,2003),它直接影响着人们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不同的文化中,价值观念有很大的差异。社会心理学家霍夫斯特德将“个人主义-集体主义”归纳成东西方文化价值差异的重要维度(关世杰,1995:156)。笔者就这一维度来深入地分析价值观念对国际商务谈判的影响。中国人在数千年的封建文化孕育下具有的社会等级观念使得中国人比较强调集体的责任,强调个人的权力,即“集权”。在国际商务谈判过程中,中方谈判人员通常比美方要多,其行政级别也较美方复杂,甚至真正的决策者并不是谈判组成员。每一阶段的谈判结果必须向上级报告,上级领导需要一段时间审批再拿出意见传达给谈判组成员。这种决策机制是西方谈判者往往不能理解的。因此,中国人的价值观是注重个人所属的群体,而群体又是由某个领导为代表,领导即是权威,最后的决策由领导来做。即众人谈判,一人拍板的现象。而西方人比较强调集体的权力,即“分权”,强调个人的责任。西方人表面看来是一两个人物,而他们身后却往往有一个高效而灵活的智囊团或决策机构。决策机构赋予谈判者个体以相应的权限,智囊团辅助其应对谈判中的复杂问题。西方人认为,责任、权力和精确的信息紧密相连,并且必须由个人掌握。每个人应该在上级领导下,充分发挥个人能动性,讲究效率,完成既定目标,解决实际问题。

四、跨文化国际商务谈判的对策

首先,在国际商务谈判中,要培养和加强谈判者的跨文化交际的意识。“跨文化交际学这一学科带有明显的实用性特征。它更多的是一门应用性的、‘形而下’的学科。它有着操作性强、实证价值高、实用意义大的优点。”(高一虹,2000:187)的确,跨文化交际学有着广泛的应用性,可以应用于国际商务谈判中。跨文化谈判是一种属于不同文化的不同思维方式、感情方式和行为方式的谈判;而且谈判过程涉及到了不同文化规范中未被意识到的力量,而这种力量可能会削弱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因此跨文化谈判更加具有挑战性。除了基础的谈判技巧之外,理解文化差异并确定相应的技巧非常重要。此外,有了跨文化交际的意识,了解了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外,更为重要的是容忍和宽容不同的文化,要尊重对方的习俗。在跨文化谈判中,我们对此要认真考虑,不能掉以轻心,否则,轻则会影响谈判进程,重则会使谈判不欢而散,这是谈判双方都不愿意看到的结果。

其次,为了取得谈判的成功,谈判者必须克服沟通中的障碍。在国际商务谈判中,由于文化的差异,无论是语言沟通还是非语言沟通都会给谈判带来障碍。谈判者必须克服沟通障碍,否则会影响谈判活动的顺利进行。因此积极有效的沟通策略则显得十分重要。如认真倾听,适时反应,善于发问,内容针对性强,礼貌得体,适当赞美,含蓄幽默,委婉模糊,相互合作等。国内学者(邱天河,2000; 陈传显,2008)就国际商务谈判中的语用策略做了很多研究,这里笔者就不再一一赘述。

再次,谈判者要善于变通,共同营造服务于双方的多元文化。由于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价值观念以及政治、体制和法律上的差异,国际商务谈判很容易就陷入僵局,走进死胡同且不易破解。在这种情况下,双方都应该积极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善于变通,提出建设性的建议和意见共同磋商。在谈判的过程中,不是一种文化支配另一种文化,而是双方善于变通,一起去创造第三文化。它超越原来的文化而服务于谈判双方。创造第三文化不是简单的妥协,而是和各自原文化取得和谐以及取得双方企业有效运作,考虑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信方法。跨文化谈判的双方要敢于发展自我文化,并同时考虑跨文化。只有了解跨文化差异,掌握谈判中的技巧才能成功完成国际商务谈判。

总而言之,笔者认为跨文化因素如沟通,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等对国际商务谈判的影响是隐性的、潜在的但却是绝对不能忽视的。对于参与国际商务谈判的人员来说,只有了解跨文化沟通的各项因素,并将谈判技巧和策略等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具备驾驭谈判的能力,实现双方文化融通,利益双赢的国际商务谈判目标。

参考文献:

[1]Hall, E. T. Beyond Culture [M]. Garden City, NY: Doubleday, 1976

[2]Samovar, L. et al. 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 [M].Wadsworth, 1981

[3]陈传显:国际商务谈判中的跨文化沟通策略,企业经济,2008(5),79~81

[4]高一虹:语言文化差异的认识与超越[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5]关世杰:.跨文化交流学――提高涉外交流能力的学问[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6]胡文仲高一虹:外语教学与文化[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7

[7]胡文仲:跨文化交际面面观[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8]胡壮麟:语言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跨文化沟通论文篇(10)

1 理论基础

1.1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动机论以Abraham H. Maslow(1968)的需要层次论为基础,认为“自我实现”是最高层次的需要,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改造人性、培育出完美的人(张庆宗,2011:12-19)。在人本主义理论的指引下,外语教师通过将文化教学渗透到语言教学中,帮助学生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培养,以及学生在情感、认知等方面进一步发展,以期形成全面均衡发展的人格。

1.2 认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Piaget的图式(schema)理论提出,发展就是个体在与环境的不断相互作用中的一个建构过程。在Piaget看来,学习是头脑中认知图式的重建(徐刚:2008)。在众多图式类型中,文化图式的建立对学生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社会文化背景下,利用文化图式创建协作,交流反馈,最终达到意义建构。

2 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跨文化沟通能力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2.1 调查对象和方法

为了更有效地进行学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培养研究,笔者对湖北工程学院新技术学院的大学英语教师和学生进行了跨文化沟通能力调查和结果分析。随机选取了非英语专业的80名大二学生在课余和晚自习时间进行问卷调查和文化测试,采取不记名方式,发放学生问卷和测试各80份,问卷全部回收;测试回收78份,回收率为97.5%。随机选取了教授大学英语课程的6名教师在课余时间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发放教师问卷6份,全部回收,教师访谈均有记录。调查结束后对问卷和测试及时回收进行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

2.2 调查结果及分析

总的看来,教师和学生都表现出了对文化及文化教学的喜爱,认可跨文化沟通能力培养的重要地位,但学生对于文化方面的学习动机不强,教师对于语言教学太过于侧重,这些问题,都导致难以顺利地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

(1)从学生方面来看,虽然学生对中西方文化比较感兴趣,但学生过于侧重对四、六级考试的准备,用来学习文化知识的时间相对较少,英语学习被作为单纯提高考试分数的工具(即工具型学习动机instrumental motivation),认为英语学习能够培养同学们的沟通能力、交际能力、提升素质、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即综合型学习动机integrative motivation)的学生少之又少,学生的英语文化意识普遍薄弱。

(2)从教师方面分析,部分教师对于文化概念的理解比较片面,忽略了文化的许多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妨碍了学生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培养;教师虽然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兴趣浓厚,肯定了文化教学的意义,但部分教师对文化教学的理解也不够全面、深入,他们的认识与文化教学所追求的学习者跨文化沟通能力培养和综合能力提高的目标还有差距;为了满足应试的需要,部分教师过于侧重语言教学,缺乏系统的文化教学培训,导致教师的教学手法过于单一、内容枯燥、与文化教学衔接不自然等问题。

但英语学习的本身具备了跨文化的特性,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是跨文化交际、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培养显得更为重要。

3 学生跨文化沟通能力培养的实施策略

教师要根据自身的知识结构、兴趣爱好、专业特点等,拓宽提升文化素养的渠道;在教学目标和方法设计上,必须将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综合考虑,挖掘文化渗透的因素,营造课堂文化感知的氛围,创设学生跨文化交际和沟通的机会;多布置任务型活动,满足学生自我建构文化图式的需要,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learner autonomy);教师之间也应加强文化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交流、讨论;将语言能力、文化能力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内容整合到测试和评价中去,进行多元化教育评价。

3.1 用文化旁白法加强词汇、语法教学中的文化渗透

文化旁白是指在上课的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加入相应的文化内容介绍,并组织同学们就该文化知识进行讨论。文化渗透则是指在学习语言的基础上,把除了有指称意义和文化内涵的词汇,以及具有目的语文化特征的习语、俗语、成语和句法、篇章结构、文体风格等语言项目提取出来,与母语进行对比分析,了解各自特征及异同所在,从而更好的掌握及了解目的语文化(胡文仲、高一虹,1997:201)。词汇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是文化信息的积淀。语法使语言输入更系统化、更易于理解。因此,教师在教学时,不能只停留在词汇和语法浅层次的介绍上,还应该讲解其中包含的文化内容,通过用文化旁白的教学方法,有意识地将目的语中的文化点与本国语言进行对比,创设学生跨文化沟通能力培养的机会。

3.2 用语用对比分析法比较口语和听力中的语用文化差异

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对语境、语用的了解程度不够而导致的会话含义误解不在少数。许多学生对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缺乏了解,没有掌握英语中一些词语的社会意义和语用规则。人们普遍认为,由于语言上的不通所造成的误解和问题可以很快得到消除和解决,而在跨文化交际与沟通方面所犯的错误,则会在长时间内给交际的双方造成很深的心理隔阂,从而大大影响双边的合作和交往(潘亚玲,2006:359)。

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顺利交流的能力,由强调语言能力的培养而转向交际与沟通能力的培养。如何使他们能恰当地(appropriately)、有效地(effectively)使用英语,是英语教学需要解决的问题。在自然的语言交际活动中,听和说是相辅相成的。口语和听力材料中关于文化方面的素材很多,教师应有意识地用语用对比的方法,提高学习者的会话含意理解能力,跨越由文化差异造成的文化障碍,帮助学习者理解其中的文化差异,培养学习者使用英语思维的能力。

3.3 用活动教学法融入与课文有关的文化内容

活动教学法是交际教学法的一个分支,是从学生课堂活动的角度来进行教学。教学计划应使语言输入和语言输出之间达到一种平衡,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活动教学法中的“活动”,包括教学大纲的设计和课堂教学活动。教师可充分运用网络和媒体资源,通过利用视频来介绍文化背景;或利用现代信息教育技术,制作精美的课件;在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充分发挥传统课堂的优势,推动教学气氛,改进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教学模式。

例如,在讲到大学英语精读第1册第8单元Reading Passage“An English Christmas”,针对该课文设计的教学内容,是希望通过中外节日的中英文表达方法和不同习俗的讲解,给学生制造充分的思维空间和讨论话题,创造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自然互动,促进交流。教师可在网络媒体上准备好典型的、有代表性的中外节日庆祝视频,以及与课文内容配套的课件,在精心组织的课堂环节中,启发学生的思维;与此同时,还可以趁机介绍中西方节日背后的深层文化含义。然后,安排学生分成小组,选取自己最感兴趣的节日进行讨论,假定场景,组织对话,使小组的每个成员都参与其中。小组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短剧编排后,进行小组成果展示,以组为单位进行评分,选出最佳短剧,并给予奖励。

3.4 根据教学有效补充教材以外的文化教学内容

上一篇: 医院工作汇报 下一篇: 讲课工作总结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