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物流的含义汇总十篇

时间:2023-12-16 16:53:23

现代物流的含义

现代物流的含义篇(1)

“抽象”一次来源于纯艺术,自然被认为是那些不容易被看懂,甚至是无法被人们欣赏的抽象画;也有人认为它应该是纯艺术的美和感受,是纯粹的、自由的和谨慎的,其实这些认识都是片面的。随着近年来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各学科领域的逐步扩大,相邻学科之间的接线逐步象散,学科内容逐步的渗透和通话,因此原本不能被称之为艺术的建筑业逐步具有了艺术气息,并且在建筑设计和规划中表现淋漓尽致,抽象艺术理论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艺术与信息论概述

抽象是与具体相对应的,是将许多事物所共同具有的特征和因素逐个分离出来或者阐明他们之间所蕴含的一种关系的心理过程。它主要包含了对复杂事物的概括、综述和简化,因此在过去的艺术工作中常常为了突出事物的某一方面而忽视了其他的因素,这就造成了在艺术作品中出现了表达方式含糊不清的问题,这也是造成当前人们对抽象艺术理解不深,无法理解。所以在当前的作品赏析中,人们将抽象理解为是无法看懂和理解的东西,是从自然里面抽离的东西,用在哪些不能够表现自然的艺术上面。抽象在艺术作品中是一个较为高级的形式,它是通过不断提炼和融合而形成的,是没有具体东西代替的结构。根据现代信息论的含义,当前的艺术作品所表达的含义主要分为三种层次,即语言信息含义、符号信息含义和表现信息含义。其中语义信息指艺术作品所传达的是它自身之中所包含的各种世界和事物的信息,如作品中事物的大小、形状和色彩等;符号信息指艺术作品在创作中所需要表达的一种信息要求,也是作者内心活动的主要表达方式。其主要包括艺术作品的感觉性质、结构性质各部分的关系,以及制作艺术作品所传达的材料等等信息;表现信息指艺术作品所传达的关于事物的表现性特征、艺术家的情感特征以及创作时的相随状态的信息。其中语义信息和符号信息容易把握和确定,表现信息不容易把握和确定。

“抽象”的含义都是指转移或分离,特别是指把注意力从某些事物或一件事物的某些方面转移开。“抽象”在艺术领域有两种含义,其一是一件传达了可见世界以外的某些方面信息的作品,根据它传达的信息不太完整或更为完整的情况,而被说成更多地或更少地是抽象的,这种再现性的抽象叫做“语义性抽象”;另一种含义是指许多不同种类的艺术中所有那些不传达或意在不传达外在世界信息的艺术作品,它不描绘不塑造任何事物,只不过是由非传统的要素塑造,由非传统的结构所组成的人工制品,在作品与被再现的事物之间不存在任何关系,因为作品不再现它本身之外的任何事物,这种非再现性的抽象叫做“非传统抽象”。 在抽象化与单纯化的口号下,风格派提倡数学精神。从后印象主义经过立体主义走向抽象创造的蒙德里安,使黑和白的分割、黑与黄的冲突达到原色的和谐。因而,平面、直线、矩形成为艺术中的支柱,色彩亦减至红黄蓝三原色及黑白灰三非色。艺术以足够的明确、秩序和简洁建立起精确严格且自足完善的几何风格。风格派是绘画史上的革命,更是对之后的艺术风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二十一世纪,许多著名的设计师对风格派的艺术运动更是念念不忘,时时在他们的作品中发现风格派精髓被运用。

2、建筑创作中的应用

2.1再现性语义抽象

抽象表现为把事物的某一个细节、功能夸大而设计出的一种新的事物。在家具中,通过这种夸大某个细节的设计理念带来的简洁家具,简练而又丰富,往往令使用者回味悠长。风格派通过提炼去表达简约。风格派家具有醒目的色彩、简练的造型、精巧利落的线条和多种材质的混搭等特点。风格派的家具设计特色是点、线、面和色彩等设计元素、材料都很单一。总的说来,建筑师在设计时运用再现性语义抽象的方法,通过作品一定的语义信息或符号信息来传达建筑的思想。

2.2、非再现性非传统抽象

在建筑历史上,运用非传统抽象设计手法进行建筑创作是近现代的事,并且占了主导地位。西方现代建筑运动应溯源于18世纪欧洲的工业革命,到本世纪20年代走向高潮。现代建筑运动对中国的影响并不那么大,先是经济基础落后,而后是政治观点的制约,严格地说,中国建筑界敞开思想了解西方现代建筑是八十年代才开始的。几乎半个世纪关于现代建筑运动在西方建筑界的争论我们了解甚少,恐怕只有少数研究西方近现代建筑史的同志才关心这些事。构成派运用立体构成、平面构成和色彩构成的知识进行建筑创作,重视几何形体、空间和色彩的构图效果,这种设计手法在现代建筑或后现代建筑创作中常用。

2.3建筑图中的抽象艺术理论

在建筑工程领域,经过现代主义之后对抽象建筑形式的认识实现了某种程度上的普及,所以在后现代建筑设计中运用较为广泛。而在研究中它对于非习惯,非传统形态的建筑设计要进行合理思考,避免在设计中出现墨守成规和缺乏活力的设计方式。在建筑图中画配景时,把配景的细节部分舍弃而抽象地画出,最常见的是人和树的程式画法。

2.4、室内设计的应用

运用抽象元素如鲜明的色彩、活泼的图案,会有很多人感觉难以适应,且与传统的设计风格又格格不入,其实,抽象元素很容易与现代室内风格相配合。很久以来,传统的设计装饰图案:点、锯齿形、重复的条纹与自然的、生物的形状常被用于装饰设计之中,现代的艺术家和设计师们延续了这一传统,使用现代设计手法古为今用、变形改造等获得强有力的表现效果,在色彩上常常运用黑白两色强烈比对的形式。黑白两色与三原色的组合是抽象艺术设计的典型表现,能够形成一种明快的色彩设计,中性色的墙壁使得抽象图案成为空间的主角,装饰品和布艺的多种色彩相映成趣,这就使抽象完全融入到了设计之中。

3、结束语

运用抽象艺术理论进行建筑创作是工业革命以后建筑师一直在研究和探讨的问题,世纪中叶以后,在建筑创作领域占据了主流。建筑之美从古代具象美逐渐地转向建筑之抽象美,这也正反映了艺术领域审美标准发生的变革。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审美标准会越来越向抽象方向靠拢,这样利用抽象艺术理论进行建筑创作就成为历史的必然。抽象艺术的流派很多,将来可能还会出现新的流派,在建筑创作时需透过各种流派形态差异的外表,领会其精神实质,才能真正创作出高水平的建筑精品。

参考文献

现代物流的含义篇(2)

中图分类号:N04;P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578(2011)02-0045-03

地球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能源,根据其成因、性质和使用状况可以分成很多类。其中按照能源更新时间的长短,可以把能源分为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两大类;可再生能源包括太阳能、水能、风能、生物质能、海洋能和地热能等;不可再生能源包括煤、石油和天然气等。如此分类是否正确?这里所指的可再生能源真的可以再生吗?

一 可再生能源的含义

在《辞海》中,可再生能源是指自然界生态循环中能不断再生、并有规律地得到补充、不会枯竭的一次能源,包括太阳能、水能、风能、生物质能、海洋能和地热能等。在《中国学生百科全书》中,可再生能源指较短的时间内可以再生的能源资源。在《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凡是可以不断得到补充或能在较短周期内再产生的能源称为再生能源,反之称为非再生能源。从以上定义中可以得出,可再生能源是指不断得到补充或补充周期较短的,如太阳能、水能、风能、生物质能、海洋能和地热能这样的能源。

如果仅从字面理解,可再生能源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再长出来,不用白不用。那么,真的是可以违反能量守恒定律,凭空产生能量吗?在地面上,前面的建筑挡住了后面的建筑,后面的建筑采光条件就变差了;在河流上游修了水电站,就影响了下游;因而能源的收集是有代价的。那么,太阳能可再生吗?人们知道,太阳也会有不发光的一天。

那么不断得到补充或补充周期较短的能源到底可不可以“再生”呢?用“再生”来命名这类能源到底合不合理呢?再生的哪个含义可以用来定义这类能源呢?

二 再生的含义

“再生”在《辞海》中有两个含义:1.重生,苏轼《跋庾怔西帖》:“庾伍西(庾亮)初不服逸少(王羲之),有‘家鸡野鹜’之论,后乃以谓伯英(张芝)再生”;2.机体的一部分在损坏、脱落或截除之后重新生成的过程。再生现象分两类:在正常生命活动中进行的再生,如羽毛的脱落、红血细胞的新旧交替等,称生理性再生;损伤引起的再生,称为病理性再生、创伤后再生或补偿再生。通常的伤口愈合或骨折后的重新接合都包括再生过程。再生能力在植物和低等动物别显著。

在网络上“再生”还有三种其他含义:1.再造;2.来生;3.对某些废品加工,使恢复原有性能,成为新的产品。

三 可“再生”能源的含义不匹配

那么以上这些“再生”的含义,是否有可以用来命名“可再生能源”的呢?

1.《辞海》中“再生”的含义

(1)重生,即死而复活。这些能源都是客观存在的无生命体,如空气,土地一样没有生命,所以没有死与活。即使把这些能源没消耗之前称为“活”,消耗之后称为“死”,那么这些能源中有没有一种能源被消耗掉然后又重新恢复到消耗之前的状态?根据常识是没有的。所以可再生能源中的再生不能是重生的意思。

(2)机体的一部分在损坏、脱落或截除之后重新生成的过程。能源不是有机体,不是具有能动性的生命体,它们只是客观存在的一种事物,所以这个意思不适用可再生能源。其次,这里重新生成的条件是在机体的一部分损坏、脱落或截除之后发生的,而像太阳能、水能、风能、生物质能、海洋能和地热能这样的能源不论消不消耗都会有新的能源出现补充。所以用这个意思来命名“可再生能源”并不完全正确。

2.网络上的含义

(1)再造。比较熟悉的语句有“蒙恩人抬举,此乃再生之恩。”“多亏大家救了我,真是再生的爹和娘。”这里再生的意思是重新给予生命,多用于表示对重大恩惠的感激。显然这个含义不可以用来命名“可再生能源”。

(2)来生。柳青《创业史》第一部第十七章:“在他半死不活的那些灾难的年头,老伴待承他太好哩。他再生也得记牢这一点。”这里的意思是来生的意思,显然这个解释也不能用来命名“可再生资源”。

(3)对某些废品加工,使恢复原有性能,成为新的产品。如:再生纸,再生橡胶,再生金属。按这个含义,“可再生能源”应该是把从这些能源得到的能量重新转换成这种能量之前的形式。我们可以把太阳能转化成电能,再把电能转化成光用来照明;把风能转化成电能,再把电能转化成风用来驱热;把水能转化成电能,再把电能转化成推动水流动机械能等。但是这些光、风和机械能等不能再被称作能源。所以这个含义也不能用来命名可再生能源。

通过以上对“再生”含义的一一分析,可以得出结论,用可“再生”来命名太阳能、风能、水能、地热能等这一类能源是不正确的。

四 用“更新”取代“再生”

那怎么来命名这类能源比较合适呢?笔者认为可以用“更新”一词。“更新”在《辞海》中是这样定义的:犹言革新,除旧布新,如万象更新。《新唐书・孙伏伽传》:“陛下制诏曰‘常赦不免,皆原之’,此非直赦有罪,是亦与天下更新辞也。”太阳能、水能、风能、生物质能、海洋能和地热能这类能源不是再生的,而是不断更新的,即除旧布新,它们都是以新的能量不断更替着旧的能量,新的能量的出现不是旧能量的再生。就像人类的代代繁衍,每一代新人的出现不是上一代人的重生,而是新一代人更替了上一代人。所以这类能源应取名为“可更新能源”。按照能源更新的周期长短,分为“可更新能源”和“不可更新能源”。

在英语中这类能源取名为renewable energy,而不是regenerate energy。renewable在词典中的意思是:可更新的,可恢复的,可继续的。而regenerate在词典中的意思是再生。

现在许多人已习惯称太阳能、水能、风能、生物质能、海洋能和地热能等这类能源为“可再生能源”,要改起来会很麻烦,但还是很有改的必要性。

首先,给事物命名要遵循严谨性。给事物取一个科学的名字,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和了解此事物;反之会给人们在认识事物过程中造成很多的误解和障碍。

其次,在做为国际交流语言的英语中,renew―able energy就是可更新能源的意思,而我国把这类能源称为“可再生能源”,实际上是一错再错,既没有准确理解原文的含义,又相当于生造了一个新的名词regenerate energy。

五 结论

现代物流的含义篇(3)

戏曲品种是戏曲流派的细化和延伸。戏曲流派是一个综合的概念,戏曲品种是单一的概念。用“腔”代表戏曲的品种晚于戏曲流派的称谓。如秦腔是弋阳腔演变而成,是弋阳腔南曲北移,与当地的音乐曲调相结合后形成的。秦腔由陕西、甘肃、青海一带流传到其它地区,又形成了河北梆子、河南梆子、山西梆子、山东梆子等品种。这些“梆子”都具有弋阳腔高亢昂扬、粗犷激越的风格。以“腔”命名的品种还有昆腔、碗碗腔、罗罗腔、哈哈腔、平腔(平剧)等。这类称谓常以地名和伴奏乐器命名,如石牌腔、泉(州)腔、宜黄腔、兴化腔、弦索腔、弦板腔、喇叭腔、柳琴腔等。用“腔”表示戏曲的品种,从文化意义上说,首先是对戏曲流派称谓的继承。所以,戏曲品种的“腔”与戏曲流派的“腔”有着相同的文化渊源。但是二者相比,戏曲品种的“腔”有着更深层的文化意蕴,它所强调的是戏曲表演的含义。

在戏曲艺术产生之前,我国的声乐表演称为“歌”,如屈原曾作“九歌”,是一部歌唱作品;汉代有“相和歌”,也是一种歌唱形式;唐代盛行“踏歌”,是边歌边舞的娱乐形式;唐代的大型歌舞中,抒情歌唱的部分都称为“歌”。戏曲艺术产生以后“,歌”改为了“腔”。“腔”和“歌”的含义是不同的。首先,“歌”是相对独立的表演形式,不存在复杂的场景、曲牌要求和综合的表演模式。而“腔”则不同,“腔”是戏曲情节展开的一种手段,为戏曲的情节服务。“腔”要表现一定的人物,一定的情绪,一定的场景。第二,“腔”要遵守曲牌连啜和板眼变化的曲体,唱段的语气节奏、板腔格律都有严格的规定。演唱时,演员的不同角色也有不同的用声模式,说白也要遵守平仄和节奏的规范。第三,“腔”的表演不是孤立的,中国的戏曲讲究“唱、念、做、打”有机融合,唱要和其他表演密切配合。所以“,腔”所代表的是一个完美的表演艺术整体。用这样一个整体的概念来形容戏曲的品种,是对戏曲表演模式的高度概括。这也是对戏曲流派的“腔”的含义的细化和延伸。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有“言不尽意”之说,也就是说,某些语言所代表的含义,远远超出了语言的自身。“腔”的表面含义虽然只是“声腔”,但用在戏曲流派与戏曲品种中,已成为一个综合概念,已超出了它语义的自身。因此,“腔”在戏曲文化中的运用,受到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具有深刻的文化意蕴。

“腔”代表戏曲演唱的声调

现代物流的含义篇(4)

 

一、引言

随着电脑使用的普及,人们通过网络这样的沟通方式已经越来越常见。无论在工作领域、学习领域,还是在生活领域,网络的快速、便捷给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改变。在全球化发展的今天,人们除了用最便捷的方式——移动电话来进行日常聊天之外,网络聊天便是首选。因此,网络聊天语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产生,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进一步完善。这种新产生的网络聊天用语有其独特的地方,特别是网络新兴词汇的大量产生,可窥探出英汉语言未来发展的趋势。由此,可以促进语言学研究方向的发展。

二、英汉网络聊天语中新兴词汇构成之共同特点

通常在网络聊天用语中有词和句来表示。一个意思的表达可体现在一个或几个词上,当然,通常体现在一个完整的句子上。无论是词语还是句子,作为聊天用语都具有时代特征,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产生且流行开来的。在英汉常用的聊天用语中,他们的构成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其中新兴词汇的构成有着共同的特点。主要体现在构词方式上,是在传统意义上的构词方式基础上衍生出的具体时代特征的新词汇。

(一)网络新兴词汇的复合构成方式

从词汇学中的构词方式来说,复合式的构词是英汉词汇中最常见,且构词单词数量最多的方法。在网络聊天用语的词汇中信息传播,新兴词汇的产生有大部分是依照这样的方式构词的。复合词顾名思义是由一些词汇复合形成的,确切地说,汉语词汇一般是将两个或以上的词语中具有代表意义的一个或两个汉字相组合,从而形成具有新词义的词语;而英语词汇多是将两个或多个单词中的一个或多个字母相组合,而形成具有新含义的英语单词。这样的复合词可以避免创造出全新单词的困难,且这样创造出来的单词容易被接受,也易被推广。比如说,英语网络新词中具有影响力的一词——Chimerica,其中文意思是“中美国”。该词从构词形式上一眼便能够看出是将大家熟知的单词“China(中国)”中的前三个字母“Chi”与“America(美国)”中的后六个字母“merica”相组合,形成了“Chimerica”这个具有新含义的词语,同时,该词的基本含义也充分体现了时代特征。“Chimerica”一词是2007年由美国哈佛大学著名经济史学家教授弗格森(Niall Ferguson)和柏林自由大学石里克教授共同创造的,描述的是中国加美国这样的一种中美关系,这种关系涉及到政治,经济和文化,其内涵非常丰富。该词无论从外形上还是从本身的含义上,都很容易猜读和理解论文格式。因此,当这个新词一出现,很快就具有了普遍性。再如汉语中的流行词——卡奴、房奴、车奴,熟女、剩女等,这类词语的构成特点都有一个固定的词语模。单独看其中的一个汉字,如卡,车,房或者熟和剩,只有其基本含义,但是一旦加上了一个词模就可以形成一个新词,而这个新词是根据时代特有的某些元素为背景而产生的。在例词中,“奴”是指奴隶,基本含义指为奴隶主劳动而没有人身自由的人或不能自主的人。现代社会中当然已经没有奴隶主或者地主,但是人们就用着奴隶的意思,根据现代社会出现的种种现象,而出现了很多反映社会现象的新词。卡奴即指一个人使用大量的现金卡、信用卡,但负担不出缴款金额或是以卡养卡、以债养帐等方式,一直还利息钱的人。同样推理,车奴、房奴的意思就不难理解了。这些词也只有在当今这样的社会环境下产生。

(二)网络新兴词汇的谐音构成方式

英汉网络新兴词汇中,利用谐音来造词也是新兴词汇产生的一种重要方式。谐音的利用有两种形式。第一,借用原有的同音但不同的字来组成新词,这个同音不同字的新词有着新的含义。这种谐音新词出现在汉语新词汇中较多。如近几年来,随着物价的猛涨,在商品市场上出现了很多有趣的新词,这些词是人们为了表达心中的不满和戏谑而创造出来的。“豆你玩”、“蒜你狠”、“姜你军”和“苹什么”等是最流行不过的词语信息传播,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借用传统词中的“逗你玩”、“算你狠”、“将你军”和“凭什么”的基本含义,然后将所要表达的新事物的主体来套用传统意思,就出现了能反映时代某一现象的新词。这个新的主体事物的发音与传统表达的字词发音相同或相似,却有了新的意思。第二种谐音构词是利用英语和汉语两者的发音,找出与其对应的相同或相似的谐音,谐翻译出来的新词,如下面的这个单词。2010年中国最流行的词——给力,该词也是流行的网络词汇,它是中国北方的土话,表示给劲、带劲的意思,一般也可理解为有帮助、有作用、给面子,在生活中的很多领域可以使用这个词。它在英语词汇中难以找到一个与其对应的意思,因此,有外国网友就直接将“给力”这个词音译过去,生造出“gelivable”这个单词来,该单词虽然没有被收录到英语词典中,但是当它一出现,便在网络语中流传开来,外国人也更愿意用“gelivable”这个单词来表达中国的“给力”含义。反之,从英语单词的发音中音译生造的汉语词也有相当数量。如近几年来网络上特别流行的“博客”,就是从“blog”这个单词音译过来。blog本身的含义是网络日志,在字典里没有“博客”之说,但blog的流行让网友通过该词的谐音,创造出“博客”这样的具有专属性的名词,使其更富有时代的特色。因此,英汉新兴词汇的构词中,谐音构词也是一种共同采用的方法。

(三)网络新兴词汇的语码代替方式

语码是用一种或多种形式来表示新词意义的方法。英汉网络聊天新兴词汇中有很多就是这种形式。它们用简单的字母或者汉字、符号、数字等来表示传统意义上的词,但又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在英语中,人们用一个或多个字母或大写字母来代表流行语意。这是网民们约定俗成的默认的缩写形式。如,BF代表boyfriend(男朋友),GF代表girl friend(女朋友)等。在汉语的聊天使用中也常见,如GG代表哥哥,JJ代表姐姐,DD代表弟弟,MM代表妹妹等等。此外,用数字表示意思的也越来越多,常见的3Q表示thank you,94表示“就是”,4表示“for”等。有些就更加简单了,用一个数字符号就可以表示一个意思信息传播,如“=”表示“等一下”,这种方式既简单省时,又易懂。这种用语码来代替传统意义的不同字母和符号,在某种意义上看也是一个新词汇产生的手段,英汉网络聊天新兴词汇中都常见。

(四)网络新兴词汇的旧词新义方式

从传统的词汇构词法中解读,一词多义是普遍现象。在英汉网络新兴词汇中,因时代特征的需要,某些具有基本意义的词便烙上了时代的印记,产生了新的意思。旧词新义一般有三种形成方式,即词义的扩大和缩小、词义的升格和降格以及词义转移。汉语词汇中“山寨”一词是近几年流行火爆的词语,原含义是代表那些占山为王的势力范围,有着不被官方察觉或者不愿管辖的意味。而现在更多有着新的时代现象特性,“山寨”作为产品的代名词而被社会认可和炒作,并成为一种现代社会的文化现象,意思用来指依靠抄袭、模仿、恶搞等发展壮大的反主流的文化现象。这种意思是随着当今社会盗版事物的猖獗而产生的论文格式。又如英语中的hacker一词,原意为“乱砍者”,现引申为“黑客”。该意是随着电脑和因特网的产生而新生的意思,进而还用到生活中的其他领域来借指代一些人或物。旧词新义不但反映了人们习惯于接受熟悉的稳定的英汉词汇,而且揭示了人们趋向在旧有基础上的求新求变求异。

三、英汉语言未来发展趋势

从英汉网络新兴词汇的构成形式上可以看出新词汇比原来的单词简单易认。从语义来看,生动贴切,简练明确。词汇是语言最基本的单位之一,是细胞,是元素,因此,词汇的特点能够看到语言的特点。由此可见,英汉语言未来发展的趋势是向着简约、生动发展。主要有两方面的共同原因——时代背景和语言本身的词汇构成特点。

(1)英汉语言未来求简趋势的共同背景

从以上的英汉网络新兴词汇中所知,所有的新兴词汇都带有时代的元素。他们有的包含着时代的流行元素,有些包含着时代中某一特殊现象,或代表某一特别事件等。新兴词汇都是对这些时代元素、现象等的高度概括和提炼。21世纪的今天,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工作压力也随之增大。在这样的共同背景下,利用网络沟通的人们便会从中寻求一种轻松自如的方式来调节压力,便于沟通。单词的简约化为网民提升了语言使用的速度,各种各样的形式为他们的理解提供了便利,而高度凝结的语义为他们创造了轻松愉快的心情环境。因此,英汉语言未来的发展趋势是在具有时代特征下的简约化发展。

(2)以英汉网络新兴词汇构成的共同特点为基础的英汉语言未来求简趋势

英汉网络新兴词汇的几个共同构词方式表明,复合式是将多个单词复合成一个新意义的词,如汉语中的“卡奴、房奴和车奴”等,英语中的“Chimerica(中美国)”等;谐音式是将原有的词套用成新意义的单词,如汉语中的“豆你玩、蒜你狠”系列信息传播,英语中的“gelivable”等;而用简单的符号、字母、汉字或者数字作为语码来代替传统意义上的词就更加简单形象,如汉语称呼系列中的“GG、JJ、DD和MM”等,英语中的“3Q”等;即使是旧词引申新义也是在不增加任何汉字或单词的基础上产生的具有新意义的词,如汉语中的“山寨”,英语中的“hacker”等。从网络新兴词汇的长度上看,非常直观地表明新单词比原有单词更加简短,如汉语中的“型男、熟女”就是“有型的”加“男人”的复合以及“成熟的”加“女人”的复合;而从语义上看,新单词是对复杂事物的高度概括,就如“熟女”而言,其实所指不仅仅是“成熟的女人”,而是特指那些年龄在30-50岁之间的,拥有丰富的人生阅历,有内涵,气质优雅,自爱自信,懂得体贴和关怀的女人。词汇作为语言的建筑材料,建筑材料的基本构架对整体的结构有着重大的影响,从以上的新兴词汇的基本特征可以看出,英汉语言未来的发展趋势为求简化。

四、结语

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为人们的物质水平和精神水平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网络的不断向前发展加速了人们生活的节奏。英汉网络新兴词汇的产生会不断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产生和发展变化,同样,英汉语言的发展也会随着时代的要求和传统意义上的构词特点而变得更加简约。

参考文献:

[1]Paolillo,J.Languagevariation on internet relay room:A social network approach[J].Journal ofSociolinguistics,2001,5(2):180-213.

[2]于根元.网络语言概说[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现代物流的含义篇(5)

词汇借用,顾名思义,是指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直接借用其它文化词汇的语音和/或词形及词义。从人类文明之初至全球化背景下的当代社会,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始终没有间断过,并且变得越来越深刻,越来越广泛。“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自然条件、思维方式、知识信仰、道德法律和风俗习惯等各方面的差异造就了风格迥异的文化,同时也构成了词汇借用的客观依据。本文从跨文化交流角度出发对词汇借用的特点、原因及作用进行分析和总结,并以其作为支点探讨应对其它文化采取何种态度。

一 词汇借用的主要特点

文化间直接借用的词汇大多是名词,这主要是因为名词是命名各种事物、概念的词类且容易融入到借入语的语法结构中。当然借用也发生在动词、形容词、副词等其它词类上,只不过频率要小得多。词汇借用开始时一般都发生在某一特定的领域、阶层或行业中,随着交流的加深逐渐得到普及。如汉语借用的英文词汇“windows”开始时只在电子行业中使用,随着电脑的普及现在已家喻户晓。尽管“windows”很难被收入辞典,但是它却频繁地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对电脑有了解的人都能使用这个词。

词汇借用主要涉及词汇的三个方面,即语音、词形和词义。从语音上看,受使用场合和使用者受教育程度等因素的影响,人们一方面尽量模仿源语言词汇的发音,另一方面会对发音进行调整以适应借入语的音位系统。拿英语从法语中借入的“résumé”一词举例。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英汉大词典》共提供了四种“résumé”的读音,分别是/’rezju:mei/, /’rezmei/, /reiz’mei/ 和/rezju:’mei/。其中/rezju:’mei/最接近法语本来发音,而/’rezju:mei/相对比较符合英语的发音规律,中间的两种读音介乎两者之间。从词形上看,一方面直接使用源语言的文字,另一方面又用本民族的文字进行记录,如英语借自法语的“未婚夫”一词有两种拼写方法,“fiancé”是法语的原词,而“fiance”则符合英语的拼写习惯。因此,这种借用可以看作一个异化和归化的动态过程,异化的结果是保留源语言词汇音、形的特点,而归化的结果是产生音译词。在借用词汇语音和词形的同时一般将词义也借过来,但有时也会对词义进行一些调整。例如,英语从澳大利亚东北部土著语言“古古易米德语”借入gaurru (kangaroo)一词来指所有种类的袋鼠,而gaurru在当地语言中单指一种大型的袋鼠。

二 词汇借用的主要原因

1 文化间词汇所涵盖的意义的不完全对应和对应物缺失——词汇借用的客观原因

众所周知,文化和语言密不可分,Sapir 和Whorf指出“脱离了文化背景,任何语言都无法存在;没有自然语言作为结构中心,文化将无所依托” (Susan Bassnett,2004:22)。语言是文化的核心,是思维的载体和物质外壳,文化交流在本质上是以语言作为工具的思想交流。Sapir还指出“不同语言并不反映同一客观现实;不同社会所存在的世界是不同的,而不是被标上不同标签的同一世界” (Susan Bassnett,2004:21)。在这里“世界”实际上指的是被文化浸染的世界。正是文化和语言的密切关系以及不同语言反映不同客观现实这两个原因,造成不同文化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从而导致它们的词汇所代表的意义不完全对等,有时甚至没有对应物,即一个文化里存在着独特的思想和事物——文化间对应物缺失。譬如汉语词汇“阴”反映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所涵盖的意义极为广泛,就是中国人自己如果不经过专门学习也很难完全了解。像“阴”这样词汇和中华文化紧密相连,反映中华民族对客观世界的独特认识,在其它文化里是没有对应物的。这种词汇意义的不完全对应和对应物的缺失是词汇借用的客观原因。

2 人们对其他文化的兴趣——词汇借用的主观原因

人们对其它文化的兴趣也是造成词汇借用的主要原因。这种借用有一定的任意性,往往以人们的主观愿望为转移,完全忽视任何规则,甚至即使一个文化里已经有了表达某一概念的词汇,但出于人们对其他文化的喜爱、崇拜、好奇等主观因素,还是从其它文化中借用这些词汇的对应物。英文本来已有“pen name(笔名)”一词,但却从法语中借用“nom de plume”,这是因为法语在很多世纪里被认为是有声望的语言。gulawa?出自德哈鲁克语(澳大利亚东南部土著语言),指澳大利亚所独有的一种有袋动物,汉语在借入这个词时出现了有趣的现象。尽管人们创造了一个新词“树袋熊”,然而出于对澳大利亚这种独特、可爱的野生动物的兴趣,人们还是喜欢称它为“考拉”。

三 词汇借用的主要作用

词汇借用在跨文化交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从客观上讲,使用其它文化的词汇可以起到补充作用。由于在不同文化间存在着对应物缺失现象,因此词汇借用是一个既省力又方便的补充方法,大量的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和其它一些在其它文化里没有对应物的词汇都经常这样被借用。从主观上讲,根据认知语言学的目标/背景理论(Figure/Ground Theory),在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适当的借用其它文化的词汇,尤其是借用那些“富含文化意义的词汇”,可以起到突显作用来吸引人们的注意力。拿“福娃”举例。“福娃”是一个饱含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并蕴涵现代奥林匹克精神的词汇,传递着中华民族对和平、友谊、繁荣的向往,在英语中没有对应物。起初将之翻译成“Friendly”过于平淡和勉强,既不能体现“福娃”的文化含义,又不能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后来直接音译为“Fuwa”则非常贴切,在其它语言作为背景的映衬下“Fuwa”显得非常醒目,人们对它的发音和词形都很陌生,对它的意义更一无所知,这反而将人们的注意力一下子吸引了过来,并且急切地想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它的含义。

此外,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直接借用其它文化的词汇可以避免引起不必要的误解。上文提到不同文化所反映的世界不一样,不同语言间词汇存在着不完全对应和对应物缺失现象。因此,在交流时人们经常会在本文化语言中寻找“伪对应物”——即在意义上和源语言独有词汇词义相近的词。“饺子”是中华民族独有的一种食物,在英语里没有相对应的词汇,于是人们为它找了一个伪对应物“dumpling”。然而“饺子”和“dumpling”指的是两种完全不同的食物,不但使用的材料和制作方法不一样,而且代表的文化含义更是大相径庭。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饺子”被赋予了许多文化意义,如代表着财富和家庭团圆,甚至有些地方还用它来象征捏小人嘴等等,这些文化含义都是“dumpling”所不能传递的。因此“饺子”和“dumpling”是一对典型的伪对应物。通常情况下使用伪对应物不会影响交际,然而如果这些伪对应物在两种文化中所蕴含的文化意义相冲突时,就会影响交流甚至造成误解。汉语的“龙”在英语中被译为“dragon”是一个经典的反例。从表面上看汉语的“龙”和英语的“dragon”都是人们虚构出来的动物,貌似相似,于是就把英语的“dragon”勉强地当作“龙”的对应物。然而,两者所代表的文化含义却大相径庭,“龙”在中华民族的文化里象征着吉祥、威严和幸运,炎黄子孙都是龙的传人,而“dragon”在英国的文化里确是一个邪恶、冷酷、嗜血成性的怪物。两者所代表的意义在文化层面上根本无法相提并论,勉强地将“龙”作为“dragon”的对应物会给两个文化的人们在进行交流时造成误解。在这种情况下,直接借用“Long”才是正确的选择。因此,在进行跨文化交流时,涉及对一些“富含文化意义的词汇”的翻译时一定要慎重,对于那些容易造成误解的词汇最好直接借用,不要勉强寻找伪对应物。

四 对词汇借用的态度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词汇借用受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的双重影响,既有规律性又有任意性,在跨文化交流中起着重要作用。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特别是基于网络技术的信息时代的到来,不同文化的交往变得更加频繁,交流的范围和深度不断扩大,涉及宗教、习俗、政治、商贸、心理、神话、军事、文学、医药和科技等等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词汇借用作为跨文化交际的一种特殊手段见证了这一历史过程。在此用汉语和日语举例。尽管作为使用表意文字的语言在借用时不如英语等使用表音文字的语言借用方便,但是汉语的词汇借用从古至今也从未间断过。古时借用的范围局限在宗教、商贸、农业、军事等有限的领域,但随着交流的加深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的改革开放以来借用范围不断扩大:有的被归化为音译词,像粉丝(fans)、贴士(tips)、起司(cheese)等;有的直接借用原词,如windows、word、excel、CEO、Photoshop等;有的英汉混用,如阿Q、三K党、卡拉OK等,这些词甚至被收入字典。同样,日语古时曾从汉语借入过大量词汇,如きょうだい(兄弟)、ば(马)、なん(男)等,至今还保留着汉朝和唐朝的发音,甚至干脆将汉字也借了过去。明治时期以来,日语又引进了大量以科技词汇为主的西方词汇,并借入了罗马字母,从而形成了现代日语采用汉字、假名和罗马字混用的书写方法。汉语、日语及其它许多语言的词汇借用现象深刻地记录了跨文化交流不断加深的过程,同时也反映出人们对其它文化的积极态度。

然而,对待词汇借用的态度并不都是积极的。从上面的例子中可以看出词汇借用其实是一种语言“洋泾浜”现象,因此有人将词汇借用视为“语言污染(language contamination)”,并提出要纯净语言。在不同时期历史,许多国家都出现过纯净语言的运动,如法国、德国、土耳其、比利时等。虽然纯净语言运动在某一时期取得一定的成功,但是从各种现代语言中的大量借词上看,它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借用词汇是为了满足文化间交流的需要,既有客观规律性又有主观任意性,不是强加限制就能阻止的。它丰富了各民族的文化,提高了语言的表现力,促进语言的发展,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表现。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教育的普及,文化间的交流会变得更加频繁,人们对其它文化的态度也会变得更积极,词汇借用的频率也变得越来越高。词汇借用本身只是形式,在其背后是深层次的文化交流过程,即吸收其它文化的先进思想从而丰富、充实本民族文化的过程。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同文化只有互相包容,相互学习,和平相处,才能共同繁荣,创造出更加灿烂辉煌的人类文明。

注:

①虽然“windows”在汉语中被译为“视窗操作系统”,但人们通常直接使用英文原词“windows”。

② 对应物: 在本文中指一种语言的词汇在另一种语言中在意义上相对应的词汇。

③原文:No language can exist unless it is steeped in the context of culture;and no culture can exist which does not have at its center,the structure of natural language.

④原文:No two languages are ever deficiently similar to be considered as representing the same social reality.The words in which different societies live distinct worlds,not merely the same world with different labels attached.

参考文献:

[1] Samovar,L.A.,Porter,R.E.& Stefani,L.A.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 Brooks/Cole/Thomson Learning Asia,2000

[2] Trask , R. L. 1996. Historical Linguistics.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 Edward Arnold (publisher) Limited,2000

[3] Ungerer,F.& Schmid,H.J.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4] Bassnett,S.2004.Translation Studies.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5] Roach,P.1983,1991.English Phonetics and Phonology:A Practical Course.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 Edward Arnold (Publisher) Limited,2000

[6] Gussenhoven,C.& Jacobs,H.Understanding Phonology.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 Edward Arnold (Publisher) Limited,2001

[7] 胡壮麟语言学教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8] 顾海根日本语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9] 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现代物流的含义篇(6)

中图分类号:P618 文章编号:1009-2374(2016)07-0148-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6.07.075

火山岩中的铁矿床很多发育矽卡岩。部分研究者认为其矿床成因是海相火山岩型,也有一部分人认为其矿床成因是矽卡岩型。东天山雅满苏铁矿床是产于海相火山岩中的重要铁矿床,其矿床中含有石榴石和透辉石等矽卡岩矿物。矿床的类型直接决定了关键的控矿因素,有利于指导找矿勘查工作的进行。海相火山岩层位、火山机构及热液活动等都属于重要的控矿因素。笔者通过对矽卡岩的形成进行相关界定,并对矿物的化学成分进行测试,对该矿床的形成机理具有明确的认识,对东天山雅满苏铁矿床矽卡岩成因和矿床的成因类型进行研究。

1 雅满苏铁矿床地质特征

雅满苏铁矿床的含铁量丰富,属于中型富铁矿床,如图1所示。铁矿石量为3549万吨,TFe平均品位46.69%,其中77%的富铁矿石品位大于50%。雅满苏铁矿床赋矿地层为下石炭统雅满苏组中亚组。它的下部岩性为大理岩、集块岩和凝灰岩等,并且有次火山岩相玄武玢岩和灰绿沿脉;上部岩性为灰岩、凝灰质灰岩和火山角砾岩等,并有次火山岩相辉石安山玢岩和耀石闪长玢岩。磁铁矿体产于该亚组上下部之间的火山喷发不整合面上的石榴石矽卡岩夹透辉榴石矽卡岩带中。矿床分布在雅满苏背斜南翼近轴部,总体向南倾且为单体构造,次一级断裂较发育,其中含有丰富的钾、钠和少量的钙。

磁铁矿体产于下石炭统雅满苏组中亚组的石榴石矽卡岩夹透辉榴石矽卡岩带中。含矿带呈东西带状分布,东西长度为2900m左右。石榴石矽卡岩夹透辉榴石矽卡岩带南北宽100~200m,矿体22个,主矿体为Fe1、Fe2、Fe3,它们的规模相对比较大,如图2所示。矿体形态有层状、透镜状、平面呈侧列式、剖面呈斜列式。Fe1号矿规模最大,矿于矽卡岩带中段,分布于石榴石矽卡岩与火山喷发不整合面接触处及其附近。矿体是层状,其浅部顶板为石榴石矽卡岩,深部顶底板为玄武质火山角砾岩,底板为大理岩。Fe1号矿的矿体长886m,平均厚度为11m,最大延伸度为675m。

石榴石磁铁矿石是矿石的重要自然类型,然后是透辉石和绿帘石磁铁矿石。根据工业类型的不同,又可以将矿石分为磁铁富矿石、磁铁贫矿石、赤铁富矿石、赤铁贫矿石。磁铁矿、假象赤铁矿等都属于矿石中的金属氧化物。黄铁矿和方铅矿、闪锌矿等都属于金属硫化物。

石榴石、绿泥石、绿帘石、石英等属于脉石矿物。矿石的构造一般为块状构造、条带状和浸染状构造等。矿石结构主要有半自形-他形粒状结构和交代结构、固熔体分离结构等。

2 矽卡岩概述

2.1 矽卡岩定义及主要特征

2.1.1 矽卡岩定义。矽卡岩最早是指绿色的钙硅质岩石。目前对矽卡岩的研究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并且取得了相应的研究成果。但是花岗岩与灰岩接触交代成因和岩浆的形成原因中,矽卡岩的形成过程并没有很好地被反映出来。有关论述认为,判定矽卡岩的关键在于对矿物质组合的分析。有学者认为,矽卡岩是一种钙硅质矿物组合,分布于不同种类的岩石中。随着矽卡岩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中酸入岩和碳酸盐接触带都会生成矽卡岩。矽卡岩化的过程中含有大量的金属物质,比如铁、钙、铝等。地质人员要重视对矽卡岩和矽卡岩矿床的研究,对矽卡岩的岩化过程要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矽卡岩矿床的矿体大多产生于侵入体和围岩的过渡带,其又被称为接触交代型矿床。关于矽卡岩的成因有很多不同的说法。

2.1.2 矽卡岩主要特征。首先,矽卡岩分带与矿物组合。温度梯度和流体对流导致从侵入体到围岩之间的蚀变分带。在接触的过程中,热量和Fe、Si等矿物质从侵入体向围岩迁移,Ca和碳酸离子等向相反的方向迁移,即地质中常说的双交代。矽卡岩相关研究认为,Fe、S、Si、Al、Mg等从侵入体向灰岩围岩迁移,钙和二氧化碳向相反方向迁移。最新研究认为,依靠单一的渗滤产生交代的范围相对比较有限,矽卡岩化作用离不开流体的活动,除了元素自身的作用,流体对元素的搬运也不可或缺,流体流量在一定程度上与总构造相关。

矿化分带是在早期的矽卡岩矿物基础上形成的,与矽卡岩分带并不是完全一致。矽卡岩的矿化分带的情况是不同的,一般被用以对矿床的勘探预测进行研究。矽卡岩化的矿物组合会受外部因素的影响,不同阶段的矽卡岩化矿物组合情况不同。一般矽卡岩分带模式距离热源石榴石比较近,距离热源符山石却相对比较远。早期的矽卡岩矿物以石榴石和辉石为主,晚期有绿帘石、绿泥石和角闪石等含水低盐度矿物组合。矿物与热源的距离会对其颜色和成分产生影响,比如石榴石靠近侵入体,其含铁量高,含钙量相对较低,呈现深红色。石榴子石靠近围岩处,含铁量普遍偏低,含钙量相对较高,颜色比较浅。矽卡岩化初期主要进行化学反应,中期则会生成典型矽卡岩矿物,晚期主要以含水矿物和方解石等为主。矽卡岩化后期大气水含量会有所增加。目前,普遍应用的矽卡岩时空演化模式是,岩体侵位初期,沉积岩产生变质。然后是变质重结晶及相变阶段,此阶段对双交代和流体循环形成矽卡岩矿物尤为重要。然后是结晶和释放流体,最后是岩体的冷却,气相分离,地表水加入。另外,矽卡岩形成的物性化学参数。矽卡岩的形成温度不稳定。在接触交代形成的矽卡岩中,进变质和退变质的温度不同。矽卡岩的形成温度与包裹体均一温度相关。石英、方解石等比较透明的矿物一般被作为流体包裹体的测定对象。结合矽卡岩矿物中熔融包裹体均一温度可知。石榴石-辉石阶段的形成温度一般在750℃~1150℃之间。

2.2 矽卡岩形成时代

雅满苏组火山岩中富含矽卡岩和铁矿体,是通过热液的作用形成的,辉绿岩脉与矽卡岩和铁矿体相比,形成较晚。部分学者通过对东天山雅满苏组火山岩进行测试,对其成岩年龄具有明确的认识。从相关的年龄数据上能够对火山喷发、热液交代形成矽卡岩和铁矿化和辉绿岩脉等进行判定,矽卡岩和铁矿化都是火山岩浆活动热液交代形成的产物。

2.3 矽卡岩成因模式

关于矽卡岩成因模式,主要有交代成因模式和岩浆成因模式两种观点。交代成因模式认为,矽卡岩是由碳酸盐岩石和铝硅酸盐岩石在高温下发生作用生成。交代成因模式即元素的转换过程,该理论被广泛接受。岩浆成因模式在20世纪50年代被提出,并取得了相应的发展。岩浆成因模式有两个不同概念:一是矽卡岩是岩浆结晶的结果;二是矽卡岩产生于岩浆房和碳酸钙岩石的交接处,是由于岩石不混熔形成的。其以高温为依托。岩浆成因矽卡岩,一般与铁-铜矿床有关。无水矽卡岩矿物中含有熔融包裹体,比如石榴石、辉石等。岩浆矽卡岩晚期可能存在含水交代阶段。

2.4 矽卡岩形成机理

雅满苏矿区以石榴石矽卡岩居多,同时富含硅、钙、铁和铝等。二氧化硅的含量为37.17%,氧化钙含量为31.07%,TFe含量为19.63%,氧化铝的含量为6.57%。雅满苏铁矿区有很多碳酸盐岩,但是并没有大理岩发生矽卡岩化的现象。该矿区中火山沉积岩是由碳酸盐和钠长石晶屑等火山物质组成的,其主要元素有硅、钙、铁和铝等。其化学成分与石榴石矽卡岩相似。火山沉积岩可以通过相应的改造形成以石榴石为主的矽卡岩。火山岩中石榴石化和石榴石网脉等,说明石榴石石化相对较晚。火山岩石榴石化需要从流体带入钙和铁。

3 铁矿床成因类型讨论

我国铁矿床成因类型有沉积变质型、岩浆型、火山岩型、矽卡岩型、沉积型和风化淋滤型六类。狭义的矽卡岩型矿床是指产生于火成岩体和碳酸盐类岩石接触带的接触交代矿床,含有大量的矽卡岩矿物。广义的矽卡岩矿床则是指矿石中含有大量矽卡岩矿物,与火成岩体接触带无关。火成岩体、碳酸盐类岩石、接触带和热液蚀变是狭义矽卡岩矿床的关键控矿因素。广义矽卡岩矿床强调矿石的成分,对关键控矿因素要求并不明确。实际研究中应该采取狭义矽卡岩相关观点对其进行研究。东天山分布很多古生代海相火山岩,火山岩中富含大量的铁矿床。由于很多矿区并没有发现与矽卡岩相关的火成岩侵入体,一般认为,其矽卡岩是广义上的概念。

4 结语

雅满苏铁矿区火山沉积岩由火山碎屑和碳酸盐组成,以钙、铁、铝、钠、硅为主,有利于矽卡岩的形成。该矿区矽卡岩的形成与火成岩侵入体接触带的热液交代作用并没有明显的成因联系,属于海相火山岩型铁矿床。地质人员要结合雅满苏铁矿区的具体情况对矽卡岩成因以及其成因类型进行分析,为东天山雅满苏铁矿区研究奠定相关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 曾红,柴凤梅,孟庆鹏等.东天山雅满苏铁矿床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示踪[J].新疆地质,2014,(4).

[2] 曾红,柴凤梅,周刚,等.新疆雅满苏铁矿床矽卡岩和磁铁矿矿物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J].中国地质,2014,(6).

现代物流的含义篇(7)

【 正 文】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不言而喻。从文艺学的角度来看,顾影自怜地抗议技术对艺术的压制和不战而降地接受技术对艺术的收编,都毫无必要。我们要做的是冷静地考察科学技术怎样影响了艺术的“出场”。

作为人类进化制作活动的手段和作为一种器具或物品的技术会对艺术产生影响,但这只是表层的现象。技术通过手段和物品透露出一种观念,这观念是技术赖以理解世界并展开改造制作活动的出发点,如生物工程技术便显示出这样的观念:生命组织中隐含着代码且代码以一定的组合方式决定着生命体的状貌。技术观念表明了人类通过科技对人与世界关系的一种理解,因而它对人的精神生活产生着支撑其感悟方式的作用。

丹尼尔·贝尔在《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一书中认为,科技带来的社会生活变革包括“美学感觉”的变化,即技术形成了一种新的空间感和时间感(注:〔美〕丹尼尔·贝尔(Daniel Bell):《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中文版,商务印书馆,北京,1984,第211-213页。)。从艺术中所包含的感悟方式来看,作为人类理解自身存在状态和一种意识交流的形式,艺术从技术那里领受的影响,大多发生在有关生命形态和人际交流的技术观念范围内。只有那些作用于人的生命形态和交流方式的技术,才可能在其产业化的过程中将它所赖以产生的技术观念注入艺术。在现代高新技术中,生物工程(其隐含观念是:生命体的性状是由代码及代码组合方式确定的)和电子信息技术(其隐含观念是:人可以在超空间状态下进行一种代码化的非物质性交流)对艺术的感悟方式影响最为直接,因为它们暗含了一种对艺术最为关切的人生问题的解答视点。

我们可以参照杰姆逊关于资本主义文化发展的三阶段理论来考察一下二百年来科技与艺术的关系史:19世纪是工业化的初级阶段,经典物理学和进化论构成技术观念,现实主义成为文艺主流;20世纪初至60年代是工业化阶段,基本粒子理论和系统论构成技术观念,现代主义成为文艺主流;70年代以来是高新技术产业化阶段,基因学说和微电子技术构成技术观念,后现代主义成为文艺主流。

在19世纪,经典物理学和进化论表现出人类认识宇宙的两个概念,一是运动,二是进化。以牛顿力学为基础的经典物理学把自然现象理解为各种“力”相互作用的过程,而达尔文的进化论则视生命形态为生物体与环境间动态演进的结果。运动和进化两个概念为19世纪人类理解世界建立了基本范式。英国历史学派、黑格尔哲学、马克思主义都力图证明历史内涵即参与历史的各种力量相互对抗、逆反、替代的过程。这种力的相互运动形成了事物的终极形态的观念,也表现在19世纪艺术家对人生的感悟之中。诸多现实主义大师都写过关于年轻主人公与生存环境艰难斗争最终达成美好或悲惨结局的故事。譬如《浮士德》,其实就是一部关于资产阶级在“运动”中“进化”的史诗。

进入20世纪后,物理学转向对物质的微观结构的研究。“基本粒子”和“结构”这两个概念支撑着技术。物质世界的状貌被认为是由一些微小的元素按一定结构模型组合起来的。科学家们力图精确客观地描述这些元素和模型,于是出现了技术与情感、意志对抗的现象。美国学者格里芬讽刺这一时期的科学倾向时说:“他们发明了一种新的语言,消除一切主观性的词汇。我不说‘我饿了’,而是说‘K-14在燃烧’。当觉得妒火中烧时,我也许只是说:‘亲爱的,我的G-3活跃了起来’。对此,我的情人也许会这样回答:‘亲爱的,这的确驱散了我的G-7’!”(注:〔美〕大卫·雷·格里芬(D.R.Griffin):《后现代科学——科学魅力的再现》,中文版,中央编译出版社,北京,1998,第204页。)这种基本粒子加结构的技术观念引起了艺术家的反感,他们力图保卫自己那块自由想象的天地,天是现代主义艺术张扬一种生命本能的自我放纵,其真实意图在于抵抗工业化时代的技术观念对感性生命的压制。

经历了现代主义时期技术与艺术的对抗之后,科学技术进入了格里芬称赞的“后现代科学”时代。量子力学和微电子技术的产业化形成了电子信息技术,基因学说形成了生物工程技术,这两种高新技术使后现代文化以全新的面貌出现。杰姆逊曾写道:“后现代的技术已经完全不同于现代的技术,昔日的电能和内燃机已经被今天的核能和计算机所取代,这一技术不仅在表现形式方面提出了新的问题,而且造成了对世界完全不同的看法,造成客观外部空间和主观心理世界的巨大改变。”(注:〔美〕F·杰姆逊(F.Jameson):《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中文版,三联书店,北京,1997,第293页。)后现代的技术革命带来了人类感悟方式的革命,也带来了艺术的革命。

支撑着生物工程技术和电子信息技术的观念是基因和代码。生物工程技术把生命当作隐含在脱氧核糖核酸中的螺旋式构成的23个碱基对的表征,人的生命也是这些遗传密码代代相传的结果。电子信息技术将一种非物质化的代码交流方式赋予人类社会,以计算机网络的形式把人们由身体或物品的交流带入代码的交流之中。基因和代码的观念使当代社会文化从物品到理解方式上认可了一个虚拟的世界。生物工程可以制作虚拟的生命(如转基因生物),网络则让人们进行虚拟交流(如“网恋”)。所以,杰姆逊讨论的后现代“幻象”、鲍德里亚描述的“仿真”,以及法国学者马克·第亚尼界定的“非物质社会”,其实都源于现代高新技术中的生物工程和电子信息技术。

以基因学说来理解生命,则我们传统思想中用社会历史因素来界说人的生命表征的做法就必然解体。比如过去的批评家们认为托尔斯泰写安娜·卡列尼娜眯缝眼睛是要表现虚伪的上流社会对安娜生命力的压抑,而按基因学说,这只是安娜家族遗传的一种习性而已。更重要的在于,生物工程技术用嫁接碱基对的方式可以创造出一种自然界从未有过的生物体,这些生物体在外表上与真实的自然无二,但却是一个人工制作的虚假的真实。非物质社会的出现,其根源在于生物工程技术为人们开启的以代码制作实在幻象的概念。

电子信息技术发展出的网络产业使后现代人类的交流变成了一种超越身体和物品的“通讯交流”。这种交流方式造成了人与物质世界距离的远化,让人进入了一个无指涉性的代码世界。尤其是国际互联网的建立,使每一个人都具有了话语参与权力。网络交流是一种“互动化”的交流,完全不同于麦克鲁汉时代的大众传播媒介的交流。大众传媒时代,言说者把他的话语通过阻隔式的交流模式“霸权化”地推向大众。言说者(比如借印刷品与读者进行交流的作家)用宣言式话语向芸芸众生真理。而网络则彻底推毁了个人话语霸权,同时也消解了宣言式话语,因为网络交流是一种言说者之间互动的、可逆的交流,它排斥一切独语。

互联网出现以前,印刷出版和广播电视作为主要的交流传播形式,固然体现了技术进步的趋势,为人类获取信息拓展了视界,但这些传播方式都带有一定程度的专制色彩。信息发送者像皇家文告一样面对大众,而作为交流一方的接受者只能认可交流对象的话语霸权。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时代,文学家和艺术家有着很高的社会地位,因为交流体制使他们能够把个人话语推向大众,而大众则被分离成孤独的个体,被动地承受着印刷品和电视画面的统治。互联网的出现打破了大众传媒的神话,因为互联网是人们“聚会”的场所,而不是“听演讲”的场所。通过网络进行交流,每一个人都是言说者,每一个人都可以参与交流,都不会被剥夺话语权。而且这种交流是互动的,即每一个参与交流的人都是在与交流对象相互间进行着一种话语行为的激励。这样,一方面先在话语权力的取消意味着宣言式话语中包含的整体性深度模式的消遁,另一方面互动把交流行为本身的价值凸现出来,解构了宣言式话语对所指的意识整合,于是先前充斥媒体的宣言式话语被网络聚会中的游戏话语取代。我们在网上见到的大都是一些无指涉对象的“巧言”,网络交流的快乐在于交流行为本身,因而这种交流是一种游戏。

文学活动是人类的一种语言交流。从这个角度来看,网络时代交流方式的互动游戏特点肯定将改变印刷出版时代以载道缘情为原则的文学范式。互动游戏的文学是消解了指涉物的能指游戏,它以“策略”的态度对待言词,并在其中体验交流的快感。所以,在我们告别印刷品主导的文化的同时,我们也即将告别背负着人类解放之重任的现实主义文学、现代主义文学。正如法国巴黎综合工科学校教授阿兰·芬基尔克罗所言:“我们都是以前的进步主义者,对我们来说,怀旧含有某种反动的意味;不过这里所说的怀旧是对现代本身的怀念,是对印刷品的怀念,是对现代社会的一个方面即通过文化摆脱束缚的怀念。”(注:〔法〕R·舍普编:《技术帝国》,中文版,三联书店,北京,1999,第197页。)

互动游戏的文学在摆脱叙述真理的重负时,允许每一个交流者成为言说者。印刷品文学时代,作为交流一方的读者,其言说地位受到压制。而文学成为互动游戏后,读者作为言说者才真正出场。法国Ecole Nat-ionale d Art de Cergy教授Fred Forest认为,技术时代的空间是一种“建立在通讯交流媒介上的‘遭遇性’空间”,他预言:“一个很有可能发生的事情是,‘使大家相互接触’,这样一种作为现代思维和现代实践的标志的关键观念,将变成未来艺术家的主要观念……”(注:〔法〕马可·第亚尼(Marco Diani)编:《非物质社会——后工业世界的设计、文化与技术》,中文版,四川人民出版社,成都,1998,第161页。)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看到的文学作品很可能是这样的:几十个不知名的作者,一大堆新奇绝妙的话语。

许多学者在讨论后现代文化时都观察到一种现象:当代生活中,文化成了渗透到每一个层面每一个领域每一种物品的无所不在的因素。我们发现,工业化时代中人们消费的是技术物品的功能,而高新技术时代里人们除消费物品功能外还消费技术行为。这就使得消费活动染上了一层非物质的精神色彩。

英国物理学家约翰·齐曼在《元科学导论》中对R.K·默顿在1942年提出的四条科学规范加以补充修正,为科技活动制订了五个原则:公开性、普遍性、无私利性、独创性和怀疑主义。从这里我们看到,科技活动给人提供的并不仅仅是一种精确的数据和机械程序,它同样也使人体会到一种美学激情。高新技术把每一个当代人卷入技术行为之中,它让每个人体会到了一种艺术的韵味。

现代物流的含义篇(8)

【 正 文】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不言而喻。从文艺学的角度来看,顾影自怜地抗议技术对艺术的压制和不战而降地接受技术对艺术的收编,都毫无必要。我们要做的是冷静地考察科学技术怎样影响了艺术的“出场”。

作为人类进化制作活动的手段和作为一种器具或物品的技术会对艺术产生影响,但这只是表层的现象。技术通过手段和物品透露出一种观念,这观念是技术赖以理解世界并展开改造制作活动的出发点,如生物工程技术便显示出这样的观念:生命组织中隐含着代码且代码以一定的组合方式决定着生命体的状貌。技术观念表明了人类通过科技对人与世界关系的一种理解,因而它对人的精神生活产生着支撑其感悟方式的作用。

丹尼尔·贝尔在《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一书中认为,科技带来的社会生活变革包括“美学感觉”的变化,即技术形成了一种新的空间感和时间感(注:〔美〕丹尼尔·贝尔(Daniel Bell):《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中文版,商务印书馆,北京,1984,第211-213页。)。从艺术中所包含的感悟方式来看,作为人类理解自身存在状态和一种意识交流的形式,艺术从技术那里领受的影响,大多发生在有关生命形态和人际交流的技术观念范围内。只有那些作用于人的生命形态和交流方式的技术,才可能在其产业化的过程中将它所赖以产生的技术观念注入艺术。在现代高新技术中,生物工程(其隐含观念是:生命体的性状是由代码及代码组合方式确定的)和电子信息技术(其隐含观念是:人可以在超空间状态下进行一种代码化的非物质流)对艺术的感悟方式影响最为直接,因为它们暗含了一种对艺术最为关切的人生问题的解答视点。

我们可以参照杰姆逊关于资本主义文化发展的三阶段理论来考察一下二百年来科技与艺术的关系史:19世纪是工业化的初级阶段,经典物理学和进化论构成技术观念,现实主义成为文艺主流;20世纪初至60年代是工业化阶段,基本粒子理论和系统论构成技术观念,现代主义成为文艺主流;70年代以来是高新技术产业化阶段,基因学说和微电子技术构成技术观念,后现代主义成为文艺主流。

在19世纪,经典物理学和进化论表现出人类认识宇宙的两个概念,一是运动,二是进化。以牛顿力学为基础的经典物理学把自然现象理解为各种“力”相互作用的过程,而达尔文的进化论则视生命形态为生物体与环境间动态演进的结果。运动和进化两个概念为19世纪人类理解世界建立了基本范式。英国历史学派、黑格尔哲学、马克思主义都力图证明历史内涵即参与历史的各种力量相互对抗、逆反、替代的过程。这种力的相互运动形成了事物的终极形态的观念,也表现在19世纪艺术家对人生的感悟之中。诸多现实主义大师都写过关于年轻主人公与生存环境艰难斗争最终达成美好或悲惨结局的故事。譬如《浮士德》,其实就是一部关于资产阶级在“运动”中“进化”的史诗。

进入20世纪后,物理学转向对物质的微观结构的研究。“基本粒子”和“结构”这两个概念支撑着技术。物质世界的状貌被认为是由一些微小的元素按一定结构模型组合起来的。科学家们力图精确客观地描述这些元素和模型,于是出现了技术与情感、意志对抗的现象。美国学者格里芬讽刺这一时期的科学倾向时说:“他们发明了一种新的语言,消除一切主观性的词汇。我不说‘我饿了’,而是说‘K-14在燃烧’。当觉得妒火中烧时,我也许只是说:‘亲爱的,我的G-3活跃了起来’。对此,我的情人也许会这样回答:‘亲爱的,这的确驱散了我的G-7’!”(注:〔美〕大卫·雷·格里芬(D.R.Griffin):《后现代科学——科学魅力的再现》,中文版,中央编译出版社,北京,1998,第204页。)这种基本粒子加结构的技术观念引起了艺术家的反感,他们力图保卫自己那块自由想象的天地,天是现代主义艺术张扬一种生命本能的自我放纵,其真实意图在于抵抗工业化时代的技术观念对感性生命的压制。

经历了现代主义时期技术与艺术的对抗之后,科学技术进入了格里芬称赞的“后现代科学”时代。量子力学和微电子技术的产业化形成了电子信息技术,基因学说形成了生物工程技术,这两种高新技术使后现代文化以全新的面貌出现。杰姆逊曾写道:“后现代的技术已经完全不同于现代的技术,昔日的电能和内燃机已经被今天的核能和计算机所取代,这一技术不仅在表现形式方面提出了新的问题,而且造成了对世界完全不同的看法,造成客观外部空间和主观心理世界的巨大改变。”(注:〔美〕F·杰姆逊(F.Jameson):《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中文版,三联书店,北京,1997,第293页。)后现代的技术革命带来了人类感悟方式的革命,也带来了艺术的革命。

支撑着生物工程技术和电子信息技术的观念是基因和代码。生物工程技术把生命当作隐含在脱氧核糖核酸中的螺旋式构成的23个碱基对的表征,人的生命也是这些遗传密码代代相传的结果。电子信息技术将一种非物质化的代码交流方式赋予人类社会,以计算机网络的形式把人们由身体或物品的交流带入代码的交流之中。基因和代码的观念使当代社会文化从物品到理解方式上认可了一个虚拟的世界。生物工程可以制作虚拟的生命(如转基因生物),网络则让人们进行虚拟交流(如“网恋”)。所以,杰姆逊讨论的后现代“幻象”、鲍德里亚描述的“仿真”,以及法国学者马克·第亚尼界定的“非物质社会”,其实都源于现代高新技术中的生物工程和电子信息技术。

以基因学说来理解生命,则我们传统思想中用社会历史因素来界说人的生命表征的做法就必然解体。比如过去的批评家们认为托尔斯泰写安娜·卡列尼娜眯缝眼睛是要表现虚伪的上流社会对安娜生命力的压抑,而按基因学说,这只是安娜家族遗传的一种习性而已。更重要的在于,生物工程技术用嫁接碱基对的方式可以创造出一种自然界从未有过的生物体,这些生物体在外表上与真实的自然无二,但却是一个人工制作的虚假的真实。非物质社会的出现,其根源在于生物工程技术为人们开启的以代码制作实在幻象的概念。

电子信息技术发展出的网络产业使后现代人类的交流变成了一种超越身体和物品的“通讯交流”。这种交流方式造成了人与物质世界距离的远化,让人进入了一个无指涉性的代码世界。尤其是国际互联网的建立,使每一个人都具有了话语参与权力。网络交流是一种“互动化”的交流,完全不同于麦克鲁汉时代的大众传播媒介的交流。大众传媒时代,言说者把他的话语通过阻隔式的交流模式“霸权化”地推向大众。言说者(比如借印刷品与读者进行交流的作家)用宣言式话语向芸芸众生真理。而网络则彻底推毁了个人话语霸权,同时也消解了宣言式话语,因为网络交流是一种言说者之间互动的、可逆的交流,它排斥一切独语。

互联网出现以前,印刷出版和广播电视作为主要的交流传播形式,固然体现了技术进步的趋势,为人类获取信息拓展了视界,但这些传播方式都带有一定程度的专制色彩。信息发送者像皇家文告一样面对大众,而作为交流一方的接受者只能认可交流对象的话语霸权。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时代,文学家和艺术家有着很高的社会地位,因为交流体制使他们能够把个人话语推向大众,而大众则被分离成孤独的个体,被动地承受着印刷品和电视画面的统治。互联网的出现打破了大众传媒的神话,因为互联网是人们“聚会”的场所,而不是“听演讲”的场所。通过网络进行交流,每一个人都是言说者,每一个人都可以参与交流,都不会被剥夺话语权。而且这种交流是互动的,即每一个参与交流的人都是在与交流对象相互间进行着一种话语行为的激励。这样,一方面先在话语权力的取消意味着宣言式话语中包含的整体性深度模式的消遁,另一方面互动把交流行为本身的价值凸现出来,解构了宣言式话语对所指的意识整合,于是先前充斥媒体的宣言式话语被网络聚会中的游戏话语取代。我们在网上见到的大都是一些无指涉对象的“巧言”,网络交流的快乐在于交流行为本身,因而这种交流是一种游戏。

文学活动是人类的一种语言交流。从这个角度来看,网络时代交流方式的互动游戏特点肯定将改变印刷出版时代以载道缘情为原则的文学范式。互动游戏的文学是消解了指涉物的能指游戏,它以“策略”的态度对待言词,并在其中体验交流的。所以,在我们告别印刷品主导的文化的同时,我们也即将告别背负着人类解放之重任的现实主义文学、现代主义文学。正如法国巴黎综合工科学校教授阿兰·芬基尔克罗所言:“我们都是以前的进步主义者,对我们来说,怀旧含有某种反动的意味;不过这里所说的怀旧是对现代本身的怀念,是对印刷品的怀念,是对现代社会的一个方面即通过文化摆脱束缚的怀念。”(注:〔法〕R·舍普编:《技术帝国》,中文版,三联书店,北京,1999,第197页。)

互动游戏的文学在摆脱叙述真理的重负时,允许每一个交流者成为言说者。印刷品文学时代,作为交流一方的读者,其言说地位受到压制。而文学成为互动游戏后,读者作为言说者才真正出场。法国Ecole Nat-ionale d Art de Cergy教授Fred Forest认为,技术时代的空间是一种“建立在通讯交流媒介上的‘遭遇性’空间”,他预言:“一个很有可能发生的事情是,‘使大家相互接触’,这样一种作为现代思维和现代实践的标志的关键观念,将变成未来艺术家的主要观念……”(注:〔法〕马可·第亚尼(Marco Diani)编:《非物质社会——后工业世界的设计、文化与技术》,中文版,四川人民出版社,成都,1998,第161页。)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看到的文学作品很可能是这样的:几十个不知名的作者,一大堆新奇绝妙的话语。

许多学者在讨论后现代文化时都观察到一种现象:当代生活中,文化成了渗透到每一个层面每一个领域每一种物品的无所不在的因素。我们发现,工业化时代中人们消费的是技术物品的功能,而高新技术时代里人们除消费物品功能外还消费技术行为。这就使得消费活动染上了一层非物质的精神色彩。

英国物理学家约翰·齐曼在《元科学导论》中对R.K·默顿在1942年提出的四条科学规范加以补充修正,为科技活动制订了五个原则:公开性、普遍性、无私利性、独创性和怀疑主义。从这里我们看到,科技活动给人提供的并不仅仅是一种精确的数据和机械程序,它同样也使人体会到一种美学激情。高新技术把每一个当代人卷入技术行为之中,它让每个人体会到了一种艺术的韵味。

现代物流的含义篇(9)

所谓代购货物是指受托方按照委托方的要求无偿或有偿从事商品的购买的经营活动。

所谓代销货物,是指委托方按委托方的要求,无偿或有偿从事委托方的货物销售的经营活动。

规范的代购、代销行为的共同特征是:

1、二者均属商事委托行为,适用对委托关系的一般调整规范。

2、代购、代销标的物品所有权在购、销主体之间依法转移;代购、代销主体仅提供与标的物所有权转移有关的流转服务。

3、代购、代销主体的服务报酬属于的当事人“意思自治”的范畴。

二、代购、代销行为涉税分析

(一)税收法理

笔者认为:规范意义上的代购、代销行为的实质是代购、代销主体为购、销主体完成购销活动而提供相关的服务。服务所得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所称“应税劳务”所得,应按照“服务业—服务”的税目、税率缴纳营业税。以税收法理论,代购、代购主体不构成增值税纳税义务人。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第一条明确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加工,修理劳务以及进口货物的单位和个人,为增值税的纳税义务人”,并且根据《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三条的解释,“条例”所称“销售货物”是指有偿转让货物的所有权。

(二)代购、代销行为的现实征管待遇。

1、代购行为的征管待遇

代购行为的征管待遇与税收法理一致。依据现行流转税法,同时具备以下条件的代购货物行为,不论企业的财务与会计账务作何处理,均应按照“服务业—服务”税目征收5%的营业税:

(1)受托方不垫付资金;

(2)销货方将增值税专用发票开具给委托方,并由受托方将该发票转交给委托方;

(3)受托方凭票据实与委托方结算货款(含税),并另外收取手续费。

2、代销行为的征管待遇

代销行为的征管待遇与税收法理不符。

一方面,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的规定,委托代销和受托代销行为均应“视同销售”征收增值税。另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的规定,受托方“代销手续费”收入还应缴纳5%的营业税。

由于存在对同一委托代销行为同时征收增值税和营业税的制度安排,则发生下列任何一种情况,都会导致重复征税并加重代销主体税收负担的问题:

(1)委托代销方系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

(2)受托代销方系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

(3)委、受双方均系小规模纳税人。

在这种征管规则下,甚至可能出现代销主体“入不敷税”的窘境。例证如下:

某商场某专柜承包商系办理“注册税务登记”手续的小规模纳税人。在自营货品之外,接受某厂家(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委托,按厂家指定价格代销皮革制品。双方约定代销手续费按含税销售收入的3%由受托方“扣点”坐支,按月结算。

假定本月含税销售收入为10400元,则代销方应纳增值税,营业税及附加合计457.16元:

[10400/(1+4%)×4%+10400×3%×5%]×(1+7%+3%)=(400+15.6)×1.1=457.16(元)

税费支出高出手续费收入145.16元。

上例当然是“弄巧”之例。事实上,总是存在一个使代销主体“收、支”平衡的手续费比例。笔者称之为“内含保本手续费率”。

仍举上例,设本月含税销售收入为A元,手续费占含税收入的比例为Q,城建税率7%,教育费附加征收率3%,则满足

[A/(1+4%)×4%+A×Q×5%]×(1+7%+3%)=A×Q的Q=4.49%即内含保本手续费率。

假定:上例中,受托代销方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而委托代销方为小规模纳税人且不能提供税务机关代开的4%或6%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则“内含保本手续费率”将高达16.91%或13.39%.

(1)[A/(1+17%)×17%+A×Q×5%]×(1+7%+3%)=A×Q

推出:Q=16.91%(代销货物适用增值税率为17%时)

(2)[A/(1+13%)×13%+A×Q×5%]×(1+7%+3%)=A×Q

推出:Q=13.39%(代销货物适用增值税率为13%时)

即使上例中,委托方能够申请税务机关代开6%或4%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受托方的保本手续费率仍将高达12.44%或9.39%.

(1)[A/(1+17%)×17%-A/(1+4%)×4%+A×Q×5%]×(1+7%+3%)=A×Q

推出:Q=12.44%(委托方系商业小规模纳税人且代销货物适用增值税率为17%时)

(2)[A/(1+17%)×17%-A/(1+6%)×6%+A×Q×5%]×(1+7%+3%)=A×Q

推出:Q=9.39%(委托方系工业小规模纳税人且代销货物适用增值税率为17%时)

注:代销货物适用13%增值税率时,“内含保本手续费率”的计算原理同上,此略。

(3)代购、代销行为的流转税成本比较

综前所述,现行税制下,代购行为的流转税负不会高于代销行为。前者限于营业税及附加,数额占手续费收入金额的5.1%;后者发生增值税、营业税纳税义务的“竞合”,只要委托代销方和受托代销方中有一方不是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就产生重复征税的问题,导致综合流转税负居高不下。

需要特别提出的是:尽管在代购、代销行为中,手续费的约定属于有关当事主体“意思自治”的范畴。当事人可以约定无偿、低价或高价,但是对于手续费收入明显偏低且无正当理由(不限关联企业)以及关联企业间作价不合理的情形,税务机关可以依法进行纳税调整。

三、代购、代销行为的税收筹划

(一)筹划思维

销货方(物权所有人或合法处分人)的委托代销与购货方(物权受让人)的委托代购是同一问题的不同视角、不同表述。二者经济活动基础一致,法律关系属性相同。在购、销、三方主体既定、购、销需求基本确定或可准确预计或安排的情况下,代购、代销商业模式可以“转换”;此外,代销方式也可以选择。

(二)基本方法

方法一:以“代购”商业模式取代“代销”模式,避免视同销售纳税义务的发生,并合理分流增值税应税收入。

方法二:以“买断式”代销方式取代收取“手续费”的代销方式,避免营业税纳税义务的发生。

(三)操作要点

“方法一”操作要点:

1、确定(或设定)购、销、三方主体,掌握购、销双方的市场需求。

2、兼顾“税收成本最小化”原则和节税利益分配的平衡,达成“委托代购”协议。实务中也可“逆向”操作即先掌握委托代销方的销货需求和条件,后发现购货方的购货需求和条件,然后作成代购模式。

3、建立起“代购”法律关系后,按照税法规定的要求规范运作资金流、票据流、物流,充分满足适用营业税的条件(相关税务管理要求见前)。

4、如果方与销货方存在利益共享关系,还可进一步考虑收销售方的销售收入,适当转化为方的手续费收入。通过改变应税收入的税种,进一步降低流转税。

“方法二”操作要点:

1、委托销售方与受托销售方依法签订“代销协议”,明确约定:委托方按协议价向受托方收取代销货物的价款,实际售价可由受托方自定,实际售价与协议售价之间的差额归受托方所有。

2、避免发票违章。“买断式”代销方式下,受托代销方不但应按实际售价确认销售收入时以自己的名义向其销售对象开具发票,而且负有向委托方按协议价索取进货发票的义务;如果购货方从受托代销方取得委托代销方开具的发票,则构成从第三方取得发票。与此同时,委托方构成向第三方开具发票,代销方构成“应开具发票而未开具发票”的发票违章行为。

(四)案例说明

甲企(某成套电信设备制造商,一般纳税人)委托A省B市某机电设备经营部门(商业小规模纳税人)代销成套设备(类似区域)。B市电信局丙(营业税纳税人)欲购成套设备。乙获此信息,遂以甲人的身份与丙协商,双方就标的数量、品质、金额、付款时间、售后服务等事项达成合意。

假定甲方设备售价117万元,销售成本75万元,乙方代销手续费为甲方设备不含税销售额的3%,不考虑其他涉税项目,则:

甲方:应纳增值税=117/(1+17%)×17%=1.7(万元)

应纳城建税及教育费附加=17(万元)

(此项业务)应纳企业所得税=(117-17-75-3-1.7)×33%

=6.669

乙方:应纳增值税=117/(1+4%)×4%=4.5(万元)

应纳营业税=3×5%=0.15(万元)

应纳城建税及教育附加=0.465(万元)

(此项业务)应纳企业所得税=(3-0.15-0.165)×33%=0.787(万元)

丙方:未发生纳税义务。

综上,流转过程中各方综合税收成本为31.271万元。

(17+1.7+6.669)+(4.5+0.15+0.465+0.787)=25.369+5.902=31.271(万元)

现在假定:电信局丙与经营部乙签订委托代购协议,以代购模式完成上述交易,电信局设备购买款一分为二,其中3万元以代购手续费的名义付给乙,余款114万通过乙方以货款名义支付给甲,各方凭票结算。其他条件不变,则:

甲方:应纳增值税=114/91+17%)×17%=16.564(万元)

应纳城建税及教育费附加=1.656(万元)

应纳企业所得税=(114-16.564-75-1.656)×33%=6.857(万元)

乙方:应纳营业税=3×5%=0.15(万元)

应纳城建税及教育费附加=0.015(万元)

应纳企业所得税=(3-0.15-0.015)×33%=0.937(万元)

丙方:未发生纳税义务。

综上,流转过程中的综合税收成本为26.179万元。

(16.564+1.656+6.857)+(0.15+0.015+0.937)=25.077+1.102=26.179(万元)

可见,以“代购”模式取代“代销”模式可节税5.092万元。

现在,让我们进一步假定:甲、乙之间系利益共同体(如乙系甲股权控制企业或管理控制企业),则可通过提高乙方代购手续费的提取比例,适度削减甲方销售毛利,获取流转税节税收益。如关联乙企处在所得税低税率地区,则还可兼获所得税节税收益。

(五)节税方法应用的限制与限定因素

“方法一”限制因素:

代购模式的节税意义必须为有关商事主体特别是购货主体所认同和接受,非合作不能共赢。

现代物流的含义篇(10)

在哲学审美、艺术批评、艺术教育中,人们一直都有传统结构的思想,其中存在一定的对立面,如主体和内容、内部与外部、含义的必然和偶然。尽管人们可能对事物内外部之间的关系有不同的解释,但是在某种情况下也不完全如此,如形式主义,在某些方面,在所有的解释中起决定性的因素,如社会历史艺术。人们头脑中的思维已经定位,或者假设主体的可理解概念存在于是否脱离环境。这种假设的合理性在于人们运用了不同的方式。所有的这些因素都会影响人们如何解释外部的东西,或者如何将其纳入主体的意识当中。由此可见,主体的可见性和可理解性是人们认识外部世界的必要条件。当人们将偶然联系放到主体中会产生必要的联系,但这并不代表人们得出的主体概念没有外部的成分。

在美国,大多数艺术实践尤其是20世纪60年代的一批后结构主义艺术家,创造了完全的自给自足和意味深长的艺术作品的概念,比较有代表性的两位艺术家,如迈克尔·弗雷德和唐·贾德。贾德用“实在性”的概念来反对弗雷德的“在场性”现代主义的概念,回顾性的共识是他现代主义的工作模式。在他的文章《特定的物体》中,贾德详细阐述了他的理念,使人们理解了特定的作品,他推动了基本的极简抽象艺术雕塑的相反方向发展。“实在性”是依照非幻觉、非指称、非具象等研究出来的。在他的文章里,真实直接赋予或蕴含了这种含义:固定的事物、材料、部分之间的简单联系等。这两个用途被作为等价物或有着同样作用去支撑它,“……什么被看到的……是你看到的就是你看到的。”一个主体的思想是理想的,是完全自给自足的、意味深长的,其是自我指涉的,这就是所说的“实在性”宣称的东西。

如果将贾德的作品作为条条框框,用一个完美地合理方式去描述所看到的“实在性”,会出现一个潜在的问题。贾德谈论到物体的时候,不是说其是简单的夹板箱或者一堆砖,而谈论了物体是一种艺术。问题在于,从某种程度来说,夹板组成的是物体的实在属性,真实可见并且服从这种现象,但对有的人来说那不是艺术。如果人们看到夹板箱,或者看到一堆砖而没有看到艺术,没有看到更多的东西,没有长远的实在属性,人们忽视的是可见的艺术性。为了“看见”雕塑品,人们需要的是没有在物体的实在属性或可见性中精确赋予的一些东西。人们需要与其他物体、价值和知识相似,这样才能在实在属性的关系上来呈现出艺术的含义。贾德的文章中展现出了这些关系,但是没有明确说明主体思想是否与这些物体产生联系并且获得了某种程度上的信任,因为只有这样,这些实在物体的艺术性对人们来说才能变得可以理解。进一步说,尽管人们将简单的物体视为纯粹的物体,一个夹板箱,即使与物体外部发生偶然的联系,只要物体作为艺术作品能被察觉、有可体验性,那些关系就绝对有必要。艺术体中没有它们,审美将不复存在。只要其具有可见性,那些关系就不是偶然的和物体外部的,而是内部的和必然的。

上一篇: 水环境治理市场现状 下一篇: 新能源安全技术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