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技能教育培训汇总十篇

时间:2023-12-15 10:04:36

职业技能教育培训

职业技能教育培训篇(1)

[中图分类号]F241.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09)0-0080-03

[基金项目]湖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水库移民研究中心开放基金课题“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水库移民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研究”(批准号:2008KYM16)

[作者简介]周银珍,三峡大学水库移民研究中心教授,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人力资源开发;张岩冰,三峡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硕士生。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孙达林,三峡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湖北 宜昌 443002)

建国以来,我国共修建了8.6万座水库,安置了2288万移民,移民模式经历了由传统的一次性补偿安置模式到开发性移民模式的转变。即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水库移民工作从单纯安置补偿的传统做法中解脱出来,改消极补偿为积极创业,变救济生活为扶助生产,使移民安置区与库区建设结合起来。当前,随着和谐社会构建和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水库移民工作既面临一些新的发展机遇,也面临一些新的艰巨挑战。

一、水库移民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意义

1.“人力资源强国建设”的需要。十七大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作为我党工作的重点任务,尤其是将“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作为教育工作的基本目标,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水库移民作为农村人力资源中的特殊群体,是移民区和移民安置区新农村建设和“人力资源强国建设”的主力军。因此,顺应“人力资源强国建设”的时代所需,加强水库移民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2.水库移民安置政策的规定。1986年7月,国务院在转发《水利电力部关于抓紧处理水库移民问题报告》的文件中明确水库移民工作的方针是:“水库移民工作必须从单纯安置补偿的传统做法中解脱出来,改消极补偿为积极创业,变救济生活为扶助生产,要使移民安置区与库区建设结合起来,合理使用移民经费,提高投资效益,帮助移民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生产能力,因地制宜地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工副业等多种经营,提高移民自身的发展能力,走开发性移民的路子,使移民尽快脱贫致富,达到或超过当地群众生活水平。”2006年7月,《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条例》(后简称《条例》)再次明确规定,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的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国家实行开发性移民方针,采取前期补偿、补助与后期扶持相结合的办法,使移民生活达到或超过原有水平”;并明确要求在后期扶持阶段,“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对移民的科学文化和实用技术的培训,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移民素质,增强移民就业能力”。为帮助水库移民脱贫致富,促进移民区和移民安置区经济社会发展,国务院于2006年专门制定并推行后期扶持政策(国发[2006]17号),要求全国各级、各地政府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继续按照开发性移民方针,完善扶持方式,加大扶持力度,加强移民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改善移民生产生活条件,使水库移民共享改革成果,实现移民区和移民安置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综上所述,无论是水库移民的开发性安置政策,还是后期扶持政策,均要求加强对水库移民进行人力资源开发,加强移民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提高移民素质,增强移民就业能力。

3.水库移民安置目标实现的要求。《条例》规定,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的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实行开发性移民方针,保证移民生活达到或超过原有水平。因此,水库移民基本安置目标在于恢复移民收入水平,保证移民生活达到或超过原有水平。据武汉大学邹薇教授等的研究…,在我国农村居民的各项收入来源中,以工资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为主,而且,在走势上,工资性收入对总收入差异的贡献份额所占比重越来越大。邹薇教授等的研究还表明,农村居民的工资性收入与各地农民的受教育程度相关,受教育程度越高,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就相对较高。经过多次移民安置规划实践,我们也发现水库移民的收入具有类似的特征,即工资性收入和二、三产业的经营性收入在农村移民的总收入中占较大的比例。且这部分收入与移民的受教育程度相关。正是由于此因素,我们有必要采取相应措施,对移民进行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移民的文化技能水平,保证这部分收入的稳定和提高,确保水库移民基本安置目标的实现。

二、水库移民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体系

根据美国学者明塞尔、舒尔茨和贝克尔等的观点,人力资源开发有四种方式,即正规教育、在职培训、医疗卫生保健和人力资源流动,通过这四种方式,形成和提高人力资源的知识存量、技能存量和健康存量,提高人力资源的使用效率。水库移民是移民区和安置区农村人力资源中的特殊群体,对其进行开发也须运用这四种方式,即通过教育开发提高移民的文化素质、培训开发提高移民的技能素质、医疗卫生保健提高移民的健康素质,通过水库移民的合理流动提高其使用效率,本文重点研究教育和培训两种开发途径。

教育开发(又称正规教育)分两种形式:一种是传统的学校教育,即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所构成的普通教育体系;另一种是由初级、中级和高级职业教育学校所构成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正规教育可分为初等、中等和高等三个层次。我国正规教育体系如图所示。

从传统的学校教育体系来考察,水库移民的教育开发是通过初等(初中)和中等(普通高中)普通教育,发展水库移民的一般认识功能,通过高等教育,探索、鉴别、传授和发展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已有的最高文化科学成就与精神财富,解决对自然界、社会生产和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从职业技术教育体系来考察,水库移民的教育开发是通过初等(职业高中)、中等职业技术培训直接培养和训练移民的职业能力,使水库移民获得与发展从事某种职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与技巧,通过高等职业技术培训,培养移民的高级职业技术和相应的管理能力。本文研究的重点在于水库移民的职业教育。

培训开发(又称在职培训)是指劳动者在接受正规教育进入工作岗位后,为提高工作能力或适应能力而接受的各种与就业相关的教育活动,以提高人力资源的技能存量为目的,分为两种形式:一般培训与特殊培训。对水库移民进行培训开发主要从两方面进行,即开展引导性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引导性培训主要是开展基本权益保护、法律知识、城市生活常识、寻找就业岗位等方面知识的培训,目的在于提高水库移民遵守法律法规和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树立新的就业观念;职业技能培训是提高水库移民岗位工作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增强水库移民就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根据国家职业标准和不同行业、不同工种、不同岗位对从业人员基本技能和技术操作规程的要求,安排培训内容,设置培训课程。

按照国家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要求,移民区和安置区政府应统筹好当地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工作,确定移民的承训学校和培训机构,改善其办学条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具体而言,在承训学校和培训机构确定方面,应以国家公共教育资源为主导,充分发挥民办和其他社会教学资源的积极性,构建以优质职业学校为龙头,县级职业学校、乡村成人学校为基础的结构恰当、布局合理的培训网络,形成正规职业教育和中短期培训相结合、传统教学方式与现代远程教育手段相结合的教学网络。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关键是加强专业课教师特别是生产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支持师资培训和优质教师的引进、交流。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须逐步完善综合实训基地和专业实训基地,强化生产实习和操作训练。

三、水库移民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运作机制

水库移民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是一个长期性的系统工程,需要统筹规划、科学实施,需要贯穿于移民安置的整个活动过程之中。《条例》规定,我国水库移民实行开发性移民方针,采取前期补偿、补助与后期扶持相结合的办法,水库移民安置实践分规划、实施与后期扶持三个阶段,水库移民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应贯穿其中。下面将根据各阶段特征和工作内容明确各实践主体的工作职责和工作要求,以探寻水库移民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的运作机制。

1.水库移民安置规划阶段。《条例》规定,水库移民安置规划应当明确移民安置任务、安置去向、安置标准和农村移民生产安置方式,初步评价和预测搬迁后移民生活水平,拟定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等内容。根据开发性移民方针和水库移民收入结构调整趋势,本文特提出基于人力资源开发视角的“无土安置模式”,即通过水库移民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水库移民知识水平和技能存量,提高其就业和创收能力,最终实现水库移民生活水平达到或超过原有水平的最终目标。因此,在移民安置规划阶段,水库移民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可作为农村移民生产安置方式之一(暂称为“技能安置”),在规划中明确其安置去向、安置标准等内容。水库移民的“技能安置”是一种“无土安置方式”,采用该安置方式的水库移民安置去向比较广泛,既可随家庭后靠或近迁安置,也可外迁到经济相对发达的区域。该安置方式的安置标准可结合当前“人力资源强国建设”的时代要求确定,对于接受正规教育的移民,其安置目标可确定为受教育年限不低于12年,确保水库移民基本具备“高中”或“中专”及以上文化水平。对于接受在职培训的已就业青壮年移民,其安置目标可确定为至少掌握一门实用技术(农业技术或工业技术),或取得一种执业资格。为保障该安置方式的移民搬迁后生活水平“达到或超过原有生活水平”,移民管理部门需慎重选择安置对象、科学预测移民就业市场、统筹规划移民就业服务体系、倾斜后期扶持政策,并且相关内容需在移民安置规划报告中予以明确。

2.水库移民安置实施阶段。本阶段的水库移民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是规划阶段“技能安置”方式的实施。《条例》规定,移民区和移民安置区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移民安置规划的组织实施,农村移民的生产安置费(含征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由当地政府负责安排用于移民的生产和生活。对于通过受教育和在职培训进行“无土安置”的移民,其生产安置费由移民区县级人民政府掌握,县级移民管理部门根据移民接受教育和培训的需要与移民以及承训学校和培训机构鉴定三方培训协议,保障移民教育和培训的落实、有效。为鼓励符合条件的水库移民积极参与教育和培训,对于完成教育和培训并达到预期目标的移民,可根据经费使用的情况,将结余生产安置费作为移民就业和创业的补助资金,并在后期扶持阶段予以政策优惠。为保障该安置方式实施的公开、透明、有效,移民管理机构须制定并公布该安置方式实施的相关规章制度,如安置对象须具备的条件及其选择程序、该安置方式的生产安置费的使用办法、承训学校和培训机构须具备的资格及相关要求、培训过程中的监督保障措施等相关规定。总之,移民管理机构需慎重选择承训学校和培训机构,优先选择那些已与用人单位鉴定了订单培训协议的学校和培训机构,在具体落实中最好由移民管理部门推荐、移民本人自主选择。政府、移民与承训机构鉴定的培训协议事先须经过移民本人充分考虑。政府对承训学校和培训机构须进行不定期的检查和评估,对移民的教育和培训效果需采取一定形式的考核。

3.水库移民后期扶持阶段。国发(2006)17号《国务院关于完善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的意见》明确要求,对水库移民及其安置区加大投入,“加强移民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通过贴息贷款、投资补助等方式对移民能够直接受益的生产开发项目给予支持。”因此,水库移民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应是后期扶持阶段的重点工作之一,移民安置区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在编制水库移民后期扶持规划时,应将水库移民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作为专项进行规划,科学拟定水库移民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指导思想、发展思路和预期目标,构建相对完善的移民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体系,选择恰当的培养培训方式,制定切实可行的保障措施。在后期扶持阶段,移民工作重点已由“搬得出”转入“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移民培训工作面临新形势和新挑战,必须创新培训思路和培训方式,实现移民培训由政策法规培训为主到以技能培训为主的转变,以短期培训为主到与中长期培训并举的转变,由以现有劳动力技能培训为主到以新增劳动力职业教育并重为主的转变。另外,移民安置区政府在安排使用水库移民后期扶持资金时,在帮助解决水库移民温饱问题的同时,可采取项目扶持的方式,对已接受过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的移民,给予创办生产开发项目的倾斜扶持政策,通过贴息贷款或投资补助等方式给予其生产资金支持,以提高其发展生产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邹薇,张芳.农村地区收入差异与人力资本积累[J].中国社会科学,2006,(2).

[2] Jacob Mincer. Research on Human Capital(Chinese) .Beijing: China Economic publishing House,2001.

职业技能教育培训篇(2)

一、劳动技能培训应充分利用三区职业教育资源。长期以来,各有关部门、各街道、各社区在劳动技能培训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仅区级财政每年要投200万元组织劳动就业培训,但街道、社区由于受培训场地、师资、设备等条件限制,只能开展一些如插花艺术、超市理货、场内驾驶等低层次、低技能的培训活动,而且有些基层劳动服务站往往为应付培训任务考核,只重视培训数量,不重视培训效果,致使培训与就业脱节。从劳动就业跟踪调查结果看,正因为缺乏专业技能,造成岗位不稳定、收入偏低、次年失业的情况比较普遍。

从另一个角度看,我区劳动技能培训又处在"身在宝山不识宝"、"近水楼台不得月"的境地。我区区域内有技师学院等9所高等职校、1所省三星级中等职校,开设各类专业方向几十个,校内外实训基地多达数百个,专职教师三千余人。职业教育资源非常丰富,却没能得到很好的利用。据了解,按照有关规定,我区新港职校每招收一名学生,两学年内区财政要为其支付3000元,区财政每年要给新港职校400万元。如此专业化的技能培训基地,区财政每年的大笔投入,却没有与地方劳动就业培训有效对接、发挥作用,不能不说是很大缺憾。

地区的经验表明,要提高劳动技能培训水平,必须走整合职教资源之路,把劳动技能培训班办到技校、职校中去,使教育大区真正发挥其独特优势。

职业技能教育培训篇(3)

论文关键词:社区教育;职业技能;职业培训;功能

社区教育(Community Education)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运用本社区各种教育资源来提高社区成员的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促进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一种教育活动。对于社区教育的认识,很多人认为这仅仅是一种面向社区居民、开展各种文化休闲活动的教育,并将这些视为社区教育的主要内容;还有人认为,社区教育就是以本社区组织为主体开展的教育,并认为这就是社区教育的执行主体。不可否认,社区教育具有娱乐性、地域性等特征,但如果仅限于此,社区教育的发展空间将十分有限的。笔者认为,社区教育是区域教育的重要阵地,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息息相关,如何将社区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相结合,对于拓展社区教育的内涵和外延具有重要价值,对于社区教育持续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一、社区教育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的价值取向

(一)职业技能培训有利于人的全面提升

社区教育的本质是以满足人的全面发展需求为根本,是以提高人的生活水平和工作能力为本位,是社区人力资源的一种再造性开发过程。人的发展关键是人的各种素质的提高。人的素质可理解为指人的体质状况、品格修养、生活情趣和技能水平等的总和,这些素养的提高可以通过教育的途径实现。人的体质可以通过体育锻炼得到改善,人的品格修养可以通过学习修炼得到内化,人的生活情趣可以通过文化教育得到充实,人的技能水平可以通过职业培训得到提高,而不同人群对教育的需求是不一样的。随着城镇人员结构的变化,社区内下岗失业人员和进城农民工增多,技能培训问题显得日益突出,如果这一群体的人员素质不能得到提高,是无法承担区域发展的的重任的。研究发现;“全国各地在开展社区教育过程中,坚持社区教育以民生为本、以就业为导向的服务方向,积极面向社区转岗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残障人员开展成人职业技能培训。”

因此,将社区教育仅视作是一种休闲教育或体锻教育的观点具有偏面性,应该将社区教育与社区休闲教育区分开来。也就是说,社区教育应该将生活水平改善、职业技能提升、个体全面发展作为其主要内容,并进行重新定义。社区教育应通过各种培训活动,尤其是劳动职业技能培训,提高整个社区成员的素质,并经过这样的培训,使社区成员整体素质尤其劳动职业技能得到大大的提高。所以,社区教育应该成为社区成员就职、创业本领,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渠道,成为关乎民生、提高社区成员职业素质的重要措施。由此可见,社区教育充分体现人力资源开发本位,是社区教育“姓教”的质的规定性。

(二)职业技能培训有利于社区整体发展

社区教育的任务是以社区发展为根本,是以社区和谐共生为本位,是一种社会发展的推动行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政社分开将成为现代社区制度的一个基本特征。社区正在逐步成为一定空间范围内的社会生活共同体,从而也要求社区教育回归为社会发展行为,恢复它姓‘社’的本来面貌,与社区发展纳入同步发展轨道。”也就是说,社区教育应立足社区、依托社区、服务社区,以促进区域经济和社区的可持续发展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社区的发展,关键是人的发展和提升;社区的进步,需要各种人力资源的支持,既包括管理人才,更包括各类职业技能人才。

社区的发展和人的发展,需要符合区域要求的教育。这种教育的目标要紧紧瞄准社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时时刻刻为社区可持续发展服务,使社区内经济、人文社会、自然环境从整体上协调发展,以达到人和自然和谐共存、人和社区共同发展的目标。所以,根据区域发展的要求,将一些职业培训项目纳入到社区教育中去,才有助于提高社区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才能使社区教育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不断凸现。近年来,各地政府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出发,提出了以区域定位为特点,开展符合区域特点的教育,尤其在社区教育中,依托区域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机构,为区域产业发展培养各类通用的专业人才,鼓励社区力量教育培训向高层次发展,创造现代教育品牌。各级政府积极落实大教育观念,创建学习型社会,促进人才培养,建立起了与区域建设及功能定位相匹的、适应现代化建设和满足市民学习需要,具有开放化、社会化、终身化为特点的终身教育体系框架,这些也正是现代社区教育所要完成的重要任务。所以,在社区教育中,职业技能培训是推动社区发展的重要手段。

(三)职业技能培训有利于区域教育整合

社区教育的基本特征是“全员、全程、全方位”的教育,也就是社区教育将全员教育、全程教育、全方位教育统一于社区之中,是现代社区“大教育”观的体现。基于这一特征,社区教育是各种教育活动的综合体。在这个教育综合体中,各类教育形态、各种教育机构、教育力量、教育资源、教育因素之间相互协调,形成整体的教育合力,共同为社区发展服务。职业技能培训自然成为综合体中重要组成部分,引导社区教育向促进社区建设的方向发展。

不难看出,在社区教育中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涉及社会各个方面,是社区内外各种教育资源的一种整合。为了充分发挥区域培训机构的作用,社区需要加强与各个方面的联系和沟通,包括体制内的社区学院、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及有关职业培训单位,也包括体制外的中、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民办非企业培训机构及培训集团等,还包括相应的职业培训管理机构。通过在社区教育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社区通过与各种机构相互合作、协调,激活了社区的教育资源,发挥了社区教育资源最大效用,对于推动区域“大教育”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社区教育推行职业技能培训的制约因素

(一)人们对社区教育的思想认识还不全面

人们认为社区教育就是休闲教育,或者认为是老年人的娱乐教育,管理层面也有轻视社会教育和非正规学习的观念,职业技能培训很难进入到社区教育的视野,无法成为社区教育的重要内容。客观上,很多地区社区教育的内容主要还是局限在休闲娱乐上,从近几年全国各地所列社区教育课程就可见一斑。据上海2011年社区教育特色课程评比统计来看,参评的社区教育课程有80%是休闲类课程。

人们认为社区教育主要就是老年人的教育,忽视了社区教育对辖区内各个层面人员的重要性,尤其忽视社区教育对在职人员、下岗人员、外来人员教育培训的作用。由于这样,在大多数地区参加社区教育的人群均以老年人为主,社区教育没有就业谋生的取向,缺乏技能培训的特征。从这点来看,社区教育把人群集中在老年人的倾向相当严重,社区教育的受众面严重局限。

人们认为职业技能培训是企业的事,是职业技术学校或培训机构的事,社区教育要开展职业技能教育是得不偿失、事倍功半的事,所以没有必要。在对各社区进行调研中了解到,社区层面对职业技能培训普遍采取不涉及、不投入的态度,社区也很少与当地学校挂钩对本地区待业人员进行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在很多地区的社区教育中处于真空化的状态。当然,也存在另一种倾向,有的地区(特别是农村地区),把乡镇成人学校开展的学历教育、职业技能培训等同于社区教育,认为这就是社区教育的全部。

(二)社区对培训资源的整合机制还不健全

把职业技能培训融入社区教育,需要各级政府对社区教育进行统一规划和协调管理,提高资源的整合力度。应该看到,社区教育的办学场地条件是远远无法满足社区居民职业技能培训需要的,单靠社区本身的条件来实施职业技能培训是不现实的,也是不科学的,需要充分利用好社区可用的培训资源。在很多社区,一方面国家投资建立了高标准的职业培训基地但利用率并不高,另一方面培训资源就在身边但社区教育不去有效利用。究其原因,就在于社区对资源整合力度相当薄弱,社区各类教育资源仍然各自为政。

同时,职业技能培训师资力量整合不力,也是影响社区职业技能培训的重要因素。显然,要开展社区职业技能培训,教师是关键。社区不可能自已拥有大量的培训师资,但需要有稳定的师资队伍,这完全依赖于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尤其是社区各单位的支持。没有健全的整合机制,就不会有稳定的高水平、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更不会有适合社区发展的职业技能培训。  (三)市民对社会培训的认同程度还不够高

一方面,社区居民认为社区职业技能培训的质量不高,这也是造成市民积极性和参与性不高的主要原因。应该看到,鉴于目前的社区教育现状,社区教育中的职业技能培训还没有受到市民的充分信任,就是有的农村地区以乡镇成人学校为阵地开展技能培训,也限于条件和师资等因素,难以得到广泛认同。所以人们认为,去社区接受技能培训都是低水平的。

另一方面,社区教育在职业技能培训方面的项目相当有限,难于满足市民不同的需求。目前,我国社区教育开展技能培训的地方,项目主要就是本地原有的一些传统技能培训项目。如有的农村地区,也只有农作物种植等培训项目,其它项目很少或根本没有。随着社区的发展和人们就业需求的变化,具有针对性的培训项目、能创造就业机会的培训项目会更受市民的欢迎。

还有,培训奖励机制和就业导向机制配套缺失,激励不足。目前很少有社区对参与社区教育职业培训的市民实施奖励措施,劳动部门也没有将社区教育职业培训与就业挂钩,所以这方面的机制还较为薄弱,影响了社区市民参加技能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社区教育实施职业技能培训的途径探索

(一)发挥社区学院终身教育整合平台作用

近年来,随着社区教育的不断发展,全国各个地区相继建立了社区学院。以上海为例, 2006年市委、市府出台的《关于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出,要形成以社区学院为龙头,街道乡镇社区学校为骨干,社区内中小学校、居民小区办学点、村民学校为基础的社区教育三级网络。社区学院在社区教育中的作用和地位的明确,对于社区教育的深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虽然全国各地建设社区学院的模式不尽相同,但作用是基本相同的。

社区学院作为社区教育的龙头,理应在社区教育职业技能培训中发挥好协调作用。首先,社区学院可以实现与区县一级层面政府机构的沟通,提供相关政策咨询和服务,推荐政府培训项目;其次,社区学院可以加强与区县层面职业技术学校、培训机构、培训协会等联系,整合相应的教学资源信息,为社区提供培训教育服务;还有,社区学院可以开展各种培训业务指导,加强社区师资培训,开展培训课程统合,提供教研工作指导。总之,要开展好社区教育的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社区学院处于指导和协调的中心位置。

社区学院本身也是职业技能的培训基地,应该在办学内容和层次上发挥更大的作用。首先,依托社区学院开展职业培训是可行的。以上海为例,各区社区学院基本上是由业余大学、电大分校、职业培训机构整合而成的,具有开展成人高等学历教育、职业技能培训的资质和办学条件,尤其是近年来在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社区学院的办学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已形成一定规模的职业培训格局。近几年来,社区学院面向社区、服务社区,把各类教育的触角延伸到了整个社区,正在成为社区一支不要缺少的主要培训力量。同时,依托社区学院开展职业培训也是必要的。社区学院作为区域内唯一一所高等学府,具有高层次的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在区域职业培训中具有引领作用。要发挥社区学院在区域职业技能培训方面的优势,为区域培养高层次的职业技能人才。

(二)加强社区职业技能培训资源统筹协调

整合区域内各种职业技能培训资源是开展社区职业技能培训重要基础和前提。社区教育是大教育概念,不可能靠几所培训机构或几所高校来完成,教育资源整合是各级人民政府对社区教育进行统筹协调的主要内容,教育资源的整合力度直接影响社区教育职业技能培训的效果。

要充分发挥地区职业技术学校的资源优势。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投资力度,制定了有利于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发展的各项措施,使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以上海为例,90年代开始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建设工程,使各区县形成了良好的职业学校布局和办学条件,而上海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面临逐年减少的状况,有必要充分调配好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培训资源。另外,利用好区内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资源或其它培训机构资源,会产生教育资源的倍增效应,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要充分利用地区各类学校的人力资源优势。根据培训需要应合理调动各类人力资源,尤其是教师资源。以上海为例,各区各类高等院校云集,各种培训机构较多且层次较高,培训教师较为充足。同时,随着各类学校办学理念的不断更新,这些服务社区的愿望也很强烈,与社区共建,与社区共荣,正在成为上海各类学校的办学思想。利用好这些学校的教师资源,已经成为社区和学校的共识。

要充分进行区域职业技能培训课程的整合。一方面,社区可以运用现有的培训专业课程,利用一切可利用的办学资质,为社区培训所需要的人才。方法上,可利用送出去、请进来、联合办等形式,用好现有的课程资源。另一方面,也可以根据社区发展的要求,借助各种职业培训资源优势,开发新的培训项目和课程,并遵循学以致用、按需施教和注重实践的原则,使培训课程充分反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加强课程的通识性、应变性,使课程内容达到量身定制的效果。

(三)把握区域特征与职业技能培训结合点

职业技能教育培训篇(4)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4)07-0068-06

为促进退役士兵就业安置,自2005年开始,广东、重庆、北京等地相继尝试开展了退役士兵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以下简称教育培训)。2010年12月9日,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加强退役士兵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工作的通知》,全国范围的退役士兵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工作开始启动。2011年10月25日,财政部、教育部、民政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关于实施退役士兵教育资助政策的意见》。2013年7月24日,国务院办公厅、中央军委办公厅转发民政部、总参谋部等《关于深入贯彻〈退役士兵安置条例〉扎实做好退役士兵安置工作的意见》,进一步推动退役士兵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工作。几年来,这些退役士兵教育资助政策实施成效如何?退役士兵本人对这项政策的知晓度、认可度与满意度如何?从目前收集到的文献看,多是注重对实施退役士兵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政策必要性和可行性的探讨[1][2],少量文章谈到了退役士兵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政策实施情况[3]。鉴于此,本文利用北京大学教育学院网络问卷调查平台收集到的数据,借助社会科学统计软件SPSS 20.0,描述统计退役士兵对职业培育和技能培训政策的知晓情况、参与培训情况以及对培训的满意度等,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分析影响教育培训满意度的主要因素,并结合退役士兵教育培训中所存在的问题给出合理化建议。

一、调查数据及研究方法

(一)样本说明

本文使用的数据来自于北京大学“退役士兵教育培训及就业安置政策研究课题组”,网络问卷放置在北京大学教育学院调查平台(/limesurvey),由多名专职问卷收集人员依托退伍人才网(.cn)等退伍网站,通过电话、QQ、Email等交流工具,专门发动退役士兵填写得出。截至2014年4月初,共收集到1283份调查问卷,考虑到自2005年广东、重庆等才开始试点实施退役士兵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政策,本文选用2005至2012年退役的士兵填写的有效问卷960份。样本全面覆盖了全国除港澳台、海南之外的30个省份。其中,90%以上的受访者为80、90后,88%的受访者在部队服役2~5年,男性受访者占退役士兵总样本的92%。

(二)变量说明

研究中的数据主要为受访者对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相关政策的了解情况、参加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的具体情况、受访者选择特定情况的原因、受访者的教育培训满意度及其对影响教育培训满意度多个变量的体验程度。其中,参加教育培训的情况分为7种,即已经接受完教育培训、没有能够享受到任何形式的教育培训、有教育培训机会但不愿参加、参加教育培训后又中途放弃、正准备参加教育培训、正在接受教育培训、其他;特定情况及其原因包括因何原因没有机会享受教育培训、因何原因不愿参加教育培训、因何原因中途放弃。根据调查问卷的问题设计,将影响培训满意度的因素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教育培训的实施情况,包括提供专业技术培训、根据退役士兵文化程度开展分层次教学,根据退役士兵专业特长开展培训,根据市场就业需求开展培训,开设就业创业课程或报告讲座,提供就业信息或实习实践机会;第二类是退役士兵参加培训后的收获情况,包括提升学历,掌握一技之长,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找到满意工作,找到创业门路。根据受访者的体验,教育培训满意度以及各变量从负面到正面感受分为5个程度等级。

(三)研究方法

除描述统计外,研究中还使用了多元线性回归[4]的分析方法。该方法的前提是自变量和因变量存在因果关系,自变量的回归系数由偏最小二乘法[5]拟合。偏回归系数[6]为正,因变量随自变量增大而增大,为负则减小。偏回归系数的绝对值越大,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程度越大,其模型一般表达式为:

y=β0+β1x1+β2x2+β3x3+β4x4+……+βnxn (1)

其中,y为因变量,x1、x2、x3、x4……xn分别为自变量,n为变量个数,β0为常数项,β1、β2、β3、β4……βn分别为各变量所对应的偏回归系数,该系数需进行显著性检验,某一显著性水平下,若|βn|>检验临界值,则该自变量对因变量影响显著,检验临界值依照自由度查表获得。同时,由于自变量间往往存在多重共线性[7],通常采用逐步回归[8]来筛选更为有效的自变量。

以上方法基于数字运算,分析前需对教育培训满意度和影响它的11个名义变量的程度等级赋值。按照由负面到正面感受的顺序依次将很差、比较差、一般、比较好、很好,非常小、比较小、一般、比较大、非常大,很不满意、不满意、一般、比较满意、非常满意分别赋值为1、2、3、4、5。之后,所有计算借助Excel和SPSS 20.0完成。

二、退役士兵接受教育培训的基本情况

(一)退役士兵对教育培训基本政策的了解程度

统计结果表明,57.2%的受访者表示对从2011年开始全国各地退役士兵可以享受免费的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这个政策有所了解,而42.8%的受访者表示不了解。29.16%的受访者表示对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加强退役士兵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工作的通知》很不了解,42.19%的受访者表示不太了解,20.21%的受访者表示一般,表示比较了解和非常了解的分别占5.73%和2.71%。同时,32.39%的受访者表示对财政部等五部委《关于实施退役士兵教育资助政策的意见》很不了解,42.19%的受访者表示不太了解,17.5%表示一般,表示比较了解和非常了解的分别占4.79%和3.13%。由此可见,退役士兵总体上对教育培训相关政策的了解程度不高。而且,虽然有近六成受访者表示了解2011年开始全国各地退役士兵可以享受免费的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政策,但对于其他两项政策,有七成左右的受访者表示不了解,说明在了解程度不高的同时,退役士兵对教育培训相关政策的了解也并不全面。

(二)退役士兵接受教育培训的机会和意愿

对退役士兵受访者教育培训参与情况统计后可知,没有能够享受任何形式教育培训的人数占比最高。2007~2012年的数据表明(2005和2006年因样本少无法统计),见图1,该比例以每年7.5%的速率递减,呈显著减少趋势(R=0.9734,P

图1 2007~2012年退役士兵教育培训参与情况变化趋势

(三)2011、2012年退役士兵接受教育培训情况

2005~2010年,全国只有部分省(直辖市)自主试点开展退役士兵免费教育培训工作;2011年,退役士兵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政策在全国范围内开始实施;2012年,此政策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展开。基于这种政策实施背景,此处专门统计2011年和2012年退役士兵接受教育培训情况,以检验此政策的实施效果。

在所搜集的2011年和2012年的673个样本中,退役士兵接受教育培训情况分为七种,其中选择已经接受完教育培训、正在接受教育培训和正准备参加教育培训的人数,分别占样本总数的20.65%、6.54%和6.09%;参加培训后中途放弃和有教育培训机会但不愿参加的人数,分别占样本总数的2.23%和12.93%;其他占5.05%;没有能够享受任何形式教育培训的占样本总数的46.51%。总体上看,大部分受访者认为都有机会接受教育培训。

在全国广泛实施退役士兵免费教育培训的背景下,没有享受任何形式教育培训的人数占比仍然不小,此类受访者没有能够接受教育培训的原因占比见表1:退伍时当地还没有出台相关政策的占27.88%;没接到通知、不了解政策的占26.61%;当地财政困难还没有开始执行退役士兵教育培训政策的占16.67%,这三种情况占到了该人群的70.15%。由此可知,这些退役士兵之所以没有能够享受任何形式的教育培训,主要是因为当地政府相关政策的实施效率不高、政策宣传以及资金投入不足。

表1 2011年和2012年退役士兵没有能够享受任何形式教育培训的原因

有教育培训机会但不愿参加和参加教育培训后中途放弃的受访者,属于对教育培训认可度不高,分别占样本总数的12.93%、2.23%,他们选择致使其不愿参加或中途放弃的原因如下: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的占21.57%,家庭负担重急需找工作挣钱养家占21.57%,不能自由选择培训开始时间的占12.75%,对培训学校不满意的占12.75%,见表2,四者合计占比68.14%。由此可知,退役士兵不愿参加或者中途退出的主要原因是对教育培训学校课程设置和培训方式的不满及其自身的经济压力。

表2 2011年和2012年退役士兵不愿参加和中途放弃教育培训原因

(四)退役士兵对教育培训的满意度

在问卷设计中,只有“已经接受完教育培训”“正在接受教育培训”和“参加教育培训后又中途放弃”的退役士兵才能够对教育培训作出满意度评价。2005~2012年,共有176个此类样本,统计如下:受访者对教育培训很不满意的占总数的9.09%,不满意的占21.59%,一般的占52.84%,比较满意的占13.07%,非常满意的占3.41%。选择很不满意和不满意的合计占比30.68%,多于比较满意和非常满意的16.48%,选择一般的约占一半左右。因此,从总体上看,退役士兵对教育培训的满意度处于中等偏下水平。

(五)教育培训的实施情况

进一步统计发现,参加过教育培训的士兵中,有80.9%受访者出于自愿参加教育培训,12.56%是由于政府的硬性安排。同时,90%的受访者表示,其参与培训时长在一年以内。35.18%的受访者表示,其退役后到当地非学历教育的技能培训机构学习,33.17%的受访者表示,其退役后到中职中专院校学习,这两种方式是退役士兵接受教育培训的主要方式。39.01%的受访者表示他们是边工作边培训,29.12%的受访者表示他们是先培训后实习再工作,只有21.98%的受访者表示他们是全脱产学分制培训。84.1%的受访者表示教育培训不需要自己承担学杂费,83.3%的受访者表示教育培训不需要自己承担住宿费,87.4%的受访者表示教育培训不需要自己承担技能鉴定费,仅有58.5%的受访者表示教育培训不需要自己承担生活费。这说明退役士兵接受教育培训所付出的成本是比较低的。

受访者表示,教育培训所学的专业门类很多,基本涵盖社会上的主要职业,其中以厨师、电工、计算机、数控车床、汽车驾驶和汽车修理等为主。在培训学校课程设置方面,66%的受访者认为其所在培训学校没有根据学员的不同文化水平开展分层次教学,72%的受访者认为培训中实际操作课程占总课程比例低于或等于1/4,69.9%的受访者认为学校没有开设专门的就业或创业指导课程,70.3%的受访者认为学校没有提供或安排实习机会,76.4%的受访者认为学校没有组织培训士兵参加退役士兵专场招聘会,而在培训结束后拿到学校结业证书或毕业证书的培训人数占52%。在培训后获得英语类证书的人数比例为2.8%,获得计算机类证书的为20.7%,获得职业技术类证书的为34.1%,其他的证书包括驾照、电工证书等。目前,这些参加过教育培训的退役士兵只有17.5%表示自己待就业,其他已确定了就业单位,其从事的工作以工人、服务、安保、行政管理、营销工作为主。他们中的70.6%认为退役士兵比较需要或非常需要教育培训。

同时,50%的参训者认为中央政府比较或非常重视对退役士兵的教育培训,20.61%认为重视度一般,29.39%认为不或很不重视;21.49%的退役士兵认为退伍安置地省军区系统对退役士兵教育培训持重视态度,42.98%认为一般,35.53%认为省军区持不重视态度;18.86%的参训者认为所在培训学校对组织退役士兵教育培训持重视态度,42.54%认为一般,38.6%认为培训学校并不重视组织培训。由此可知,从中央到地方,退役士兵教育培训被重视的程度呈降低趋势。

三、影响退役士兵对教育培训满意度的因素分析

根据相关文献研究及实际调查结果,初步筛选出影响退役士兵教育培训满意度的因素包括教育培训的实施情况和退役士兵参加培训后的收获情况两大类,教育培训的实施情况包括X1至X6六个变量,退役士兵参加培训后的收获情况包括X7至X11五个变量,具体变量解释见表3,y为教育培训满意程度。根据受访者的选择,将教育培训满意度分为5个等级(很不满意、不满意、一般、比较满意、非常满意),与教育培训实施情况有关的6个变量的5个程度等级(很差、比较差、一般、比较好、很好),以及与退役士兵参加培训后收获情况有关的5个变量的5个程度等级(非常小、比较小、一般、比较大、非常大)分别依次赋值为1、2、3、4、5,形成横向标题为满意程度及其影响变量,纵向标题为受访者编号的原始数据表。

表3 教育培训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多元线性回归系数

根据以上赋值,基于2005~2012年退役且参加过教育培训的176个样本的观测值,依据公式(1),将11个变量作为自变量与培训满意度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见表3。结果表明,根据市场就业需求开展培训X4和掌握了一技之长X8的偏回归系数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R>0.2057,P0.1572,P

为进一步验证以上结果,采用逐步回归的方法筛选影响退役士兵教育培训满意度的显著因素,发现除了提供专业技术培训X1、根据市场就业需求开展培训X4和掌握了一技之长X8这三个变量外,其他变量均被排除。因此,提供专业技术培训X1、根据市场就业需求开展培训X4和掌握了一技之长X8是影响教育培训满意度的最为有效的三个变量。

四、结论及建议

(一)结论与讨论

本文利用北京大学教育学院网络问卷调查平台收集到的数据,对退役士兵教育培训情况进行了实证研究,主要结论如下。

大部分退役士兵了解免费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政策,但对具体政策细节了解并不全面。随着政策的实施,有机会接受教育培训的退役士兵占比在上升,但仍有相当一部分退役士兵因各种原因未能参加培训。在参加教育培训的退役士兵中,绝大部分出于自愿。到当地非学历教育的技能培训机构学习和到中职中专院校学习,是退役士兵接受免费教育培训的最主要方式。采取全脱产学分制培训的退役士兵占比较少,而边工作边培训的占比较大。绝大部分参加培训的退役士兵不需要承担学杂费、住宿费、技能鉴定费等,只有少部分需承担生活费。培训涵盖的专业较为齐全,但根据退役士兵文化程度不同实施分层次教学的不多,实操课占比少,提供实习机会和举办招聘会的不多。不过,绝大部分参加教育培训的退役士兵还是以各种方式确定了就业单位。参加教育培训的退役士兵对教育培训的满意度不高,影响满意度的主要因素是能否提供专业技术培训、根据市场就业需求开展培训以及能否掌握一技之长。

本文基于网络问卷调查方法搜集数据,实证分析得出退役士兵对免费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的知晓率、参训率、满意度等不够高的结论,此结论可能与实际情况有些差异。原因可能在于:第一,不排除少数退役士兵对自身能力认识不清、定位不准造成对教育培训政策期望太高,这样即使参加教育培训并找到了工作也会令其不满意;第二,可能由于上网较少,部分参加教育培训并找到较好工作的退役士兵,未能参加本问卷调查;第三,各地经济发展程度差异很大,在部分落后地区,由于财力有限,尽管地方政府尽了最大努力但仍不能满足退役士兵的培训需求;第四,网络的虚拟性和调查的匿名性可能使个别士兵在填写问卷过程中,会夸大和宣泄其对教育培训的不满。尽管如此,目前退役士兵对教育培训的实际知晓率、参与率、满意率,与中央和各级政府出台的政策所要求达到的效果,客观上存在不小差距。

(二)建议

首先,进一步提高退役士兵对教育培训政策的知晓程度。应加大宣传力度,在士兵从应征入伍、满服役期退伍、退伍到民政部门报到安置、到人武部门进行预备役登记等各个环节,利用网络、报纸、电视、宣传栏、短信、微信等多种方式,全过程、全维度宣传中央及地方政府配套出台的退役士兵免费教育培训政策。

其次,进一步提高地方政府对教育培训的重视程度。从调查数据看,退役士兵普遍认为,中央政府高度重视免费教育培训,但从中央到地方,退役士兵教育培训被重视的程度呈逐渐降低趋势。所以,中央政府应加大对政策实施的监督检查力度,将其作为考核地方领导的重要标准,确保中央有政策,地方多配套,杜绝上面有政策,下面有对策,退役士兵希望落空的现象。

第三,进一步提高退役士兵对教育培训的满意度。在教育培训实施过程中,应不断提高退役士兵选择培训学校、专业和培训方式的自由度,加大实操课比例,多举办退役士兵专场招聘会,积极搭建和维护好退役士兵就业网络平台,确实让退役士兵学为所需、学有所长、学为所用,让此项利国利民利军好政策的实施成效最大化最优化。

参考文献

[1]闵维方,陈学飞,文东茅,王书峰,杨钋,郭建如.退役军人教育资助政策研究报告[R].北京大学教育学院,2009.

[2]王书峰.兵役义务与教育机会――军民融合式人力政策研究[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1(3):65-76.

[3]曹智,曹瑞林,等.利国利军利民的时代创举――全国各地探索开展退役士兵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纪实[N]. 报,2010-02-12(1).

[4]王培刚,周长城.当前中国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实证分析与动态研究[J].管理世界,2005(11):34-44.

[5]孙杨,许承明,夏锐. 研发资金投同样渠道的差异对科技创新的影响分析――基于偏最小二乘法的实证研究[J].金融研究,2009(9):165-174

[6]陈心广,余松林,陈立功.偏相关系数和偏回归系数的统计解析与意义[J].中国卫生统计,1996(6):12-14,30.

[7]鲁茂. 几种处理多重共线性方法的比较研究[J].统计与决策,2007(7):8-9.

[8]范存欣,马绍斌,林汉生,王惠苏.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逐步回归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1(3):215-216.

Empirical Research of Situa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Skills Training for Retired Soldiers

DING Yao, WEN Dong-mao

职业技能教育培训篇(5)

1.健全职业培训与鉴定制度,分级负责

2001年4月建设部以第87号令了《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规定》,将生产作业人员的持证上岗比例纳入建筑劳务企业资质标准。在劳务企业资质中规定:劳务企业中级、高级工作业人员不少于注册人员的50%,所有人员持证率达到100%。从而将劳务企业资质与作业人员持证上岗挂钩。

继《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规定》颁发之后,建设部还根据各地开展技能培训与鉴定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建设行业生产操作人员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有关问题的通知》,理顺建设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工作管理体制。在制度建设方面,建设部还明确规定了各级建设行政部门在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工作中的职责与权利,实行部、省、地三级负责制。并要求各地从2003年起,都要逐级建立培训、鉴定、发证工作年报制度。

2.建立培训与鉴定工作网络,规范管理

建设系统为了做好对建筑业从业人员的培训工作,确立了培训与鉴定相分离的原则,在本系统不具备条件独立举办培训与鉴定工作的情况下,与各地各类中专学校、职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技术学院和大中型建筑企业的职工学校、培训中心等机构合作,成立技能培训基地,并鼓励大中型企业、行业协会等开展技能培训,以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的场地、设施和人员,进行技能培训与鉴定。

3.严格实行就业准入制度,证效挂钩

建筑业就业准入制度,不仅体现在持证率与企业资质挂钩上,而且还将职业资格证与从业人员的就业挂钩。建设部门紧紧抓住劳务输出地和劳务输入地这两头,切实推进就业准入制度。

第一,劳动力输入地实行持证上岗制度。北京市在加强建筑市场管理、全面推行就业准入制度中明确规定,没有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不得在北京市就业。此项规定极大地推动了劳动力所在地建筑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工作的开展。

第二,实行证效挂钩。也就是将持证上岗制度与建筑企业资质管理、工程招投标、施工许可、竣工验收、施工现场检查等紧密结合起来,推动技能培训和鉴定工作。

笔者认为,以上几点值得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工作借鉴。

会计行业作为市场经济活动的一个重要领域,主要是对外提供会计信息,其服务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经营者、投资人和社会公众的利益,从而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经济秩序。会计人员在提供真实、完整的会计信息过程中,需要具备与职责相适应的业务素质、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水平。因此,加强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建立健全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制度非常必要。

1.修订《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完善会计培训三级管理体制

据有关资料表明,我国现有1 300万会计人员中,仅城镇非国有企业、乡镇企业、村办企业会计人员就占49.23%。可见,我国绝大多数会计人员分布在地、县级以下。由于地理条件的限制,在地、县级工作的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相对较低,更需要培训提高,是会计人员培训工作中的重点;最后,将组织本行政区域的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组织与管理职责交给地、县财政的会计管理部门,符合中央关于“属于面向本行政区域的地方性事务,由地方管理”的精神,相应的培训体制也应该是财政部会计管理部门负责全国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管理工作;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的会计管理部门负责本地区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管理与注册会计师和高级会计师培训的组织工作;地县财政局的会计管理部门负责本地区中级及以下职务的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组织与管理工作。

2.依托高等院校、注册会计师协会,建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网络

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网络是进行会计人员教育的重要前提。从湖北省的情况看,2000年以前,全省共有财经类中专学校14所,财经专科学校1所,其中不少学校直接属于财政部门管理。从学校布局看,基本上达到每个市州有一所财经类学校。各市州的会计人员继续教育主要依靠上述学校进行,他们构成了湖北省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网络的主体。随着教育结构的调整,到2003年底,上述学校先后与财政系统脱钩,其中9所学校与其他学校合并组建了职业技术学院,3所学校与其他中等学校合并为综合的中等学校,1所学校其他高校合并组建新的大学,只有2所学校仍然保留其财经中专建制。显然,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承办主体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湖北省原有的会计人员培训网络已经不复存在。

面对新的形势,湖北省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网络建设,应该探索出一条既适合当前形势、又兼顾未来发展需要的新途径。因而,应依托各市州的职业技术学院和财经类高等院校,并借助注册会计师协会的力量,建立起湖北省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网络。上述院校一般都承担着普通高等会计专业的教学,具备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条件与资格,注册会计师协会本身就具有对会计人员进行继续教育的职责和义务。由他们建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网络,相对财政部门自己投资建立会计人员培训基地,是一种既节省、又便捷的途径;同社会上其他的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机构相比,具有比较严格的管理与运行机制和良好的教学设施、雄厚的师资力量。因此,湖北省财政厅和各市州县财政局的会计管理部门可根据《会计人员继续教育规定》的精神,考察这些院校的会计教学设施与教学力量,对符合举办会计培训条件的院校,与之签订委托培训协议。委托本科院校进行高级会计人员和注册会计师的培训,委托职业技术学院进行中级和初级会计人员的培训,并委托注册会计师协会进行注册会计师及从业人员的培训。建立起湖北省会计培训的主干基地。

职业技能教育培训篇(6)

一、计算机网络管理员培训教材

现在使用的计算机网络管理员教材大多是十几年前编写的,一般教材均是按照全国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要求编写,内容紧扣《网络管理员考试大纲》。分别对计算机网络基本概念、互联网及其应用、局域网技术与综合布线、网络操作系统、应用服务器配置、Web网站建设、网络安全和网络管理进行系统讲解。教材层次清晰、内容丰富、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力求反映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最新发展,既可作为网络管理员资格考试的教材,也可作为各类网络与通信技术基础培训的教材。然而随着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硬件不断更新换代,《考试大纲》和教材内容往往跟不上技术发展和设备更新换代的步伐,这就要求职业技能培训教育要不断适应新形势,新技术,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工作。职业技能鉴定主管部门也要不断调整考试大纲和考试范围,确保职业技能培训教育和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健康发展。

二、网络硬件设备更新换代问题

众所周知,我们国家引进并普及Internet国际互联网(internetwork,简称internet)初期,采用的是调制解调器设备将计算机终端设备接入Internet,调制解调器,是一种计算机网络硬件,它能把计算机的数字信号翻译成可沿普通电话线传送的模拟信号,而这些模拟信号又可被线路另一端的另一个调制解调器接收,并译成计算机可懂的语言。这一简单过程完成了两台计算机间的通信。在调制解调器广泛使用时期,计算机网络管理员职业技能教育培训工作中就必须详细向学院讲解调制解调器的安装、使用及简单维护维修知识。如今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光导纤维现已在通信、电子和电力等领域日益扩展,我们国家互联网已经广泛采用光纤入户,调制解调器已经被淘汰。再把调制解调器的使用作为培训重点显然不合时宜。除了调制解调器以外,网卡、网络交换机、路由器等硬件设备更新换代都比较快,再加上平板电脑、智能手机被广泛接入互联网,因此有必要对计算机网络管理员职业技能教育培训内容做出调整。

三、内外网物理隔离技术及管理

Internet正在越来越多地融入到社会的各个方面。一方面,网络应用越来越深地渗透到政府、金融、国防等关键领域;另一方面,网络用户成份越来越多样化,出于各种目的的网络入侵和攻击越来越频繁。面对新型网络攻击手段的出现和高安全度网络 用户对安全的特殊需求,一种全新安全防护防范理念的网络安全技术――“网络隔离技术”应运而生。物理隔离器是一种不同网络间的隔离部件,通过物理隔离的方式使两个网络在物理连线上完全隔离,且没有任何公用的存储信息,保证计算机的数据在网际间不被重用。一般采用电源切换的手段,使得所隔离的区域始终处在互不同时通电的状态下。被隔离的两端永远无法通过隔离部件交换信息。逻辑隔离器也是一种不同网络间的隔离部件,被隔离的两端仍然存在物理上数据通道连线,但通过技术手段保证被隔离的两端没有数据通道,即逻辑上隔离。一般使用协议转换、数据格式剥离和数据流控制的方法,在两个逻辑隔离区域中传输数据。并且传输的方向是可控状态下的单向,不能在两个网络之间直接进行数据交换。

《计算机信息系统国际联网保密管理规定》第二章保密制度第六条明确规定,“涉及国家秘密的计算机信息系统,不得直接或间接地与国际互联网或其它公共信息网络相连接,必须实行物理隔离”。实行内部网和公共网的物理隔离,可确保信息安全,确保内部网不会受到外部公共网络的非法攻击。目前IT市场广泛使用的产品有物理隔离卡、物理隔离集线器、线路选择器、网间信息交换系统等等,解决方案包括双网线内外网隔离、单网线内外网隔离、双网线三网隔离、单网线三网隔离、三网线三网隔离等等。

一是单网线双硬盘内外网隔离技术。即内外网共用一条网线。以解决单网线内外网物理隔离的问题。终端使用图文物理隔离卡,配合使用图文隔离集线器或图文线路选择器,不需重新布线,所有安装有隔离卡的用户均可连接内外两个网络,同时确保两个网络之间物理隔离。

职业技能教育培训篇(7)

承德是一个旅游城市,同时也是我省一个农业大市,要使农村经济尽快地发展起来,农民尽快地脱贫致富,就必须通过职业技能培训,让广大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最终“减少”农民。近几年来,笔者所在地区职业技能培训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全市先后成立了63家职业技能培训机构,为当地经济建设培养了一大批实用型人才。

一、目前我市职业技能培训存在的突出问题

面对我市经济跨越发展的新形势,职业技能培训事业的发展明显滞后,重视普通教育而轻视职业教育的倾向依然存在,职业技能培训投入不足且管理力量薄弱,很多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实训实习设备不能满足教学需要,师资队伍配备不够齐全且整体素质不高,从而带来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培训规模不大。目前,全市农村存量劳动力还有163.52万人,其中近50%的剩余劳动力需要通过培训向二、三产业转移,尽管全市现有63家职业技能培训机构,但大多数培训规模都比较小,目前教学用普通(数控)车(铣、钻、磨)床106台,各种焊机139台,电动缝纫(拷边)机125台,电脑1229台,钳工、电子、电工实验室工位301个,一次性培训能力只有85l0人,难以满足劳动力转移培训的需要。2005年,全市劳务输出100,970人,其中接受正规的技能培训只有1万余人。

二是培训工种单一。部分培训机构来源于企业和行业部门创办的技工学校、职工学校,过去主要从事本系统工种的职业技能培训,随着产业的自我升级,原有的实训设备多数难以继续发挥作用。加上近几年投入不足,专业设置仍然停留在机械加工等传统专业上。新办的民办职业技能培训机构由于经济实力不够,只能开设缝纫裁剪、美容、美发、计算机等一次性投入不大的专业,全市注册的63所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其中仅服装、电脑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就有38所。由于专业选择空间有限,一部分经济条件较好、想真正学技术的农村青年.只好到大中城市择校学习,增大了学习成本。而对经济条件较差的农村青年来说,只能到附近的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参加一些短期培训,就业后仍然靠出卖体力挣钱。

三是培训层次不高。不少民办职业技能培训机构由于缺少科班出身的职业教师,只能从企业、社会聘请一部分熟练工人任教,这些人“做功”可以、“说功”往往不行,难以完全胜任教学工作。另外,我市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多数尚未完成原始积累,难以投入更多的资金购买相应的实训实验设备,造成学员的动手能力普遍较差。甚至有的职业技能培训机构被人们戏称为“理论学校”。有些办学机构负责人虽然懂得一般市场经济规律,但却不太懂得办学规律,缺乏有效的行政、教学、财务管理手段,从而导致教学质量不高。另一方面,目前全市各级各类职业技能培训机构的培训层次多只是初、中级,培训高级工和技师的办学机构只有承德技师学院一所学校,但是每年招收和培训的学生也不到i000人,难以满足劳动力市场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二、加强职业技能培训需要采取的对策措施

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应以发展职业教育为核心、社会力量办学为补充,紧紧围绕培养高素质劳动者、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这个中心任务,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扎实抓好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和对未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全部进行技能培训,保证全部合格并推荐就业。笔者认为,就经济欠发达地区来说,今后职业技能培训应当围绕三个方面实现新的突破。

(一)加强骨干学校和重点专业建设。目前,我市各县职教中心、技工学校已经初具规模,但培训层次较低。今后应当重点建设好各县职教中心、技工学校,以此推动各县职业教育的健康快速发展。不断加强重点专业建设,着力培植数控技术、汽车运用与维修、电子电工等专业,力争全市建成五个省级示范专业。与此同时,积极申报省级重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中心,争取更多的资金和政策扶持,扩大培训规模,提高培训层次,提升培训质量。

(二)盘活职业教育存量资源。组建以各县职教中心、技工学校为龙头的职教集团,打破地区、部门、行业和所有制界限,通过联合、兼并、重组、划转等形式,对全市所有职业教育机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切实解决好投入不足和资源闲置的矛盾,努力使职业教育资源的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更加充分,效益更加明显。逐步将行业、企业技校、社会培训机构和部分县、镇成教中心、招生困难的普通高中撤并或挂靠到县职教中心和技工学校。

(三)调动社会力量办学积极性。鼓励社会力量集资办学,鼓励外资参与职业技能培训。对尚不完全具备办学条件的允许在筹建阶段试运行,待条件成熟时再正式批准设立培训学校。对现有的民办职业培训学校要帮助其尽快达标,长期不能达标的要予以撤消。对民办职业技能培训学校与公办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在培训补贴和教学服务方面一视同仁。进一步完善培训质量考核评价体系,加强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促进民办培训机构办学质量的提高。

为全面加快技能培训事业发展,必须采取以下五个方面的措施:

一要深化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改革。推进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建立政府统筹、分级管理、社会参与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对组织领导、管理体制、培训方向、培训内容、培训方式、收费标准、就业安置等方面进一步加以规范。各有关部门要根据区域经济发展趋势、就业需求预测情况,科学制定职业培训发展计划;进一步规范招生市场秩序,积极履行职责,支持职业教育发展;鼓励职业学校跨区域招生和与本地企业、异地职业学校联合办学。坚持职业教育以政府举办为主,鼓励企业与职业学校联合办学,参与学校的基本建设和后勤社会化改革和服务,并积极为职业学校提供兼职教师、实习场所和设备。职业技能培训机构要在企业建立生产开发和实验实习加工中心,形成政府主导,行业、企业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多元化办学格局。

二要创新职业教育教学模式。职业培训机构要及时改造和调整专业设置,积极发展面向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专业,拓宽专业领域,增强专业的应用性和适应性;要着眼地方经济,立足各类企业,面向农民培训,进一步提升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要积极推进课程和教材改革,研究和编写反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具有职业教育和地方特色的课程和教材,努力适应经济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劳动力市场变化的需要。职业技能培训机构要积极创造条件开办高等职业教育。要全面推行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结合、全日制与部分时间制相结合、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相结合的办学模式,努力把职业学校办成面向社会、开放型、多功能的教育和培训中心,满足求学者的丰富知识、增强技能等多种需要。

职业技能教育培训篇(8)

一、引言[1]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社会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要求也越来越高,高技能人才不足问题日益显现,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经济建设与发展,影响了国家综合竞争力。党的十对于人才教育的精神是:切实做好人才工作,加快建设人才强国,是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重要保证,国家要努力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因此,加快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高职教育肩负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任,应对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从而为社会输送高质量、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

二、高职教育目前存在的几个突出问题

(一)课程体系没有真正体现高职教育特色,教学改革亟待深入

目前很多院校专业设置过多过杂,培养方案不太切合实际,有的学校要么留有本科院校延续来的学科痕迹;要么片面追求技能训练,和中职教育之间定位严重混淆,造成的最终结果是岗位能力对接不紧密,没有解决好“高”和“职”属性和范畴的问题,急需进行顶层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改革。

(二)政府引导严重缺失,产学融通不畅

由于目前还没有针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法律法规,政府对高职教育的管理和支持参照本科推行,实际上高职教育的质量工程很大一部分需要“产学结合,产教融通”,而目前状况是政府引导不力,企业态度冷漠,学校一头热。

(三)职教师资能力亟待提升,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能力急需加强

高职教育对传统意义上的老师执教能力必须有新的要求,其实践教学能力尤为重要,企业背景对老师来讲更为重要,决定其教学方式、科学研究、技术服务、文化传承能力的强弱,而目前高职老师这方面几乎是一个难以逾越的鸿沟。

(四)生源数量锐减,质量阶梯式滑坡

年龄时段的关系,这几年生源集聚下降,虽然是普遍现象,加之社会对职业教育认识的偏颇,招生成为每个学校面临的严重挑战,招来的学生基础知识参差不齐,这就给高职教育带来教学模式改革的新课题。

三、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是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高等职业教育在发展过程中虽然面临如此突出的问题,实际上归根到底就一条,就是如何提高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

所谓职业综合能力就是指人们从事某种职业的多种能力综合,包括知识结构、职业准入技术、职业迁徙能力,也就是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高职教育解决上述的问题的根本途径是作为高职教育要在人才模式上不断创新,在办学体制机制上有所突破,在师资队伍上加强培育,在课程体系上做好顶层设计,在课程开发上有针对性。

(一)“三方联动”创建公共实训平台,为高职教育搭建真实环境的实训平台,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常州高等职业教育园区依托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常州纺服职业技术学院等五个高职院,按“政府主导、学院自主、企业参与”的原则,依照“经科教联动、产学研合作、校企所共赢”的方针筹建了园区共享实训平台,以达到“资源共享、互通有无”的高等职业教育培训研究模式。几年来为常州、全省乃至全国培养了数以万计的高技能人才,为地方经济建设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其内涵是通过各类“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根据岗位对人才规格的要求以及岗位对人才能力的需求,配套开发建设与之衔接的高职教育实训平台,从而高质量、高效率地培养高技能人才,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其运行机制是成立政府(科教城管委会)、企业行业、各职业院校联合的理事会,对自主开发实训项目进行管理和使用。实践证明,效果显著。

(二)建立“六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1.机制创新

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企业的合作,而没有政府部门的协调与支持又是难于有效开展。为此,应建立由政府主导、校企合作的“三方联动”人才培养机制(见图1所示)。政府起主导作用。担负积极引导高技能人才需求、完善劳动力市场、协调校企合作机制以及创造良好社会环境的责任;学校起核心作用。承担科学文化知识、专业理论以及基本的职业能力的教育;校企合作是催化器。在专业教育、岗位实践、师资培训等方面,积极取得企业的支持与帮助;同时,努力为企业的在岗技能培训、企业的技术革新等方面发挥作用。做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2.满足专业培养目标,优化人才培养方案[2]

依据区域经济和产业、行业、企业需求,针对人才市场和相关职业岗位(群)要求,校企共同确定若干专业核心技能,以核心技能为主线整体规划专业课程体系,明确核心课程的核心知识点和技能点,形成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情境(或模块),实施“核心技术与课程设置一体化”、“核心技术与教学环境一体化”、“核心技术与顶岗实习一体化”、“核心技术与职业资格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实现学生就业的“短过渡期”或“无过渡期”。

3.“一条主线、三个核心”,重构课程内容

“以典型工作任务为主线,围绕职业核心能力、顶岗实习、职业资格”组织课程内容,实现培养目标,为企业行业输送职业综合能力强的高技能高素质人才。

4.推行“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法改革

以典型工作任务为主线,按照实际工作过程和仿真式工作情境组织教学过程,推行“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改革,边学习、边训练,逐步内化职业能力、贯通技术应用。这种教学方法的探索将课程分为四个层次的教学单元:实验教学――实训教学――实践教学――拓展教学,并在相应的教学情景中组织教学过程。

实验教学阶段通过“教、学”合一的互动教学方式完成基本理论与基本操作的学习。实训教学阶段通过“学、做”合一的指导教学方式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动手能力。实践教学阶段则基于仿真型的生产线通过合作教学方式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拓展教学阶段则通过先进的工业控制网络技术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5构建开放式的课程体系

高职教育的课程不足之一是“课程封闭性”――很难解决与职业技能培训课程的衔接问题,往往是高职教学中虽然开设了丰富的先进技术课程、拥有众多的先进设备,但只能是“孤芳自赏”,或者临时的拼凑教学内容。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高职教育为企业、社会服务的能力,必须努力解决“课程封闭性”问题,建立一个既能很好地满足高职教育,又能灵活地开展技能培训,而这“模块化、递进式、开放式的课程体系”能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该课程体系具有以下特点:

(1)模块化――将各项技术按照从易到难进行模块化拆分;

(2)递进式――课程按照“基础能力、单项能力、核心能力、综合应用能力”递进式训练,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3)开放式――一般而言,可灵活选择学习内容,从而适合多形式多规格的学习需要。

6.素质教育贯穿教学全过程[3]

在课程体系顶层设计中融入素质教育,其目的是使每个学生形成符合社会专门人才要求的素质结构,成为人格完善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从而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素质教育在高等职业教育中主要体现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与考核模式的改革上。在借鉴CBE模式的基础上,构建素质教育进课堂的课程体系;针对目前生源现状,从人才培养的基本规律出发,科学合理地运用有效的高等职业教育方法:譬如:分层分级教学、模块化教学、项目式教学、案例式教学、问题式教学、任务式教学、慕课等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实现教学内容、教学环节之间的最优化组合,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素质培养融于教学全过程。

五、结束语

当今高职教育日趋竞争激烈,如何定位准确错位发展,避开本科应用型和中职注重技能训练为主的前后夹击,办出高职的特色,培养综合职业能力强的高素质高技术技能型人才已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的焦点,只有高素质的劳动者才能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提供高效益的服务,才能为企业管理现代化提供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

参考文献:

职业技能教育培训篇(9)

    本科小学教育专业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个新兴的专业,它既有高等教育各专业的一般特征,又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保证办学的高等教育水准,坚持并发展小学教育专业的办学特色,应是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的基本出发点。同时,应按照教师专业化发展以及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要求,探索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的一系列问题,形成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培养本科层次小学教师的途径和方法。其中,反思传统的对学生的“基本功”的训练,以新的教育理念为指导,系统设计并实施符合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培养要求的教师职业技能培训方案,是本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值得我们深思和探索的课题。会计

    一、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培训的必要性

    重视教师职业技能培训是师范教育办学特色的重要体现。原国家教委师范司1994年颁布的么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试行)》中明确提出: “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是高等师范学校各专业的学生都应具备的,是学生必修的内容。对高等师范学校在校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系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目的是引导学生将专业知识和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转化为具体从师任教的职业行为方式,并使之趋于规范化,对于形成学生教育和教学能力,对于学生毕业后胜任教师工作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培养专业化的小学教师的需要

    我国小学教师专业化意味着在高等院校中设置本科小学教育专业,通过系统的专业训练,使学习者具有完善的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知识,具有成熟的教育专业技能,形成良好的专业精神和专业道德。提升小学教师学历层次的核心在于提升其教育专业素养。教师职业技能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必备的素养,它决定了教师的专业素质的优劣。因此,加强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的培训,提高学生的专业化技术水平是培养专业化的小学教师的当务之急。

    (二)小学教育工作的特殊性的需要

    小学教育是启蒙教育,小学生正处在成长发展期,尤其是其思维的具体形象的特点,对教学活动外在表现的兴趣比对教学内在内容的兴趣高的特点等,在小学,“如何教”比“教什么”更重要的共识决定了小学教师的教学技能比中学、大学教师有更为特殊的要求。为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小学教育专业比其他专业更需要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的系统培训。具有过硬的教师职业技能是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富有个性的特色。

    (三)本科小学教育专业生源状况的需要

    培养本科层次的小学教师,应认识到处理好课程与教学模式的学术性与师范性、深度与广度、理论与实践等问题的关系的重要性。特别是面对高中起点的大学生,与三年制、五年制初中起点的专科生相比,可塑性不强,再加上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其生源质量、专业思想、教师职业技能的潜质水平等方面明显削弱。如何在本科教学中,用大学的文化影响、提升和完善小教专业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应引起我们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高度重视。

二、构筑科学合理的职业技能培训内容体系

    根据原国家教委师范司1994年颁布的《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试行)》,2001年颁发的《关于印发搞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基本要求)(试行稿)》的通知精神,参见浙江省高等师范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要求与考核办法,以及根据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由中专或大专培养的技能型的小学教师转向培养研究型、反思型的专业化的小学教师,应重新审视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培训的内容,拓展原中师“写一笔好字,说一口流利标准的普通话,能够声情并茂地朗读、演讲”等单纯的训练项目和要求,构筑主要包括语言表达能力、文字与图形表达能力、课堂教学基本技能、现代教育技术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美育与艺体活动技能、学生教育与班级管理能力、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技能七个方面的系统的培训内容。其中,在其他基本技能培养和训练的基础上,更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研究技能的培养和训练,使本科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具有反思性、探索性、研究性、总结性学习的技能。在此基础上,还应细化基本技能和专业方向技能的具体项目,既要包括教师的初级基本技能,还应包括教师的高级职业技能,由理论体系、操作体系等构成完整的整体网络式的系统结构体系,使初级阶段的基本功训练走向高一级的教师职业技能的系统培训,着力体现本科教育思想性、师范性、专业性、学术性相统一的理念。会计

三、优化职业技能培训管理过程

    第一,制订系统的职业技能培训计划。将这一计划纳人课程建设整体中来统筹考虑,在必修和选修课程中应分别设置教师职业技能类模块,开设音乐基础、美术基础、体操、舞蹈、写字、教师口语、小学多媒体课件制作、班队工作原理、小学各门课程的微格教学、小学教育科研方法等课程。同时注重内容安排的系统性,体现一年级到四年级从基本技能训练到专业技能训练的逐步深化过程,并对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进行综合训练及考核,颁发《教师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第二,采取开放多元的培训方法。可以将训练内容列人教师职业技能类课程以及教育类、专业类、相关的选修课程的教学大纲之中,将一般技能训练与专业方向技能训练相结合、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采用课堂训练与课外自练相结合、理论指导与实际训练相结合、单项技能训练和综合技能训练相结合、自觉训练和考核评比相结合等方法进行,并重点通过安排学生自主的分散训练与有教师指导的、集中的训练等形式,将理论与实践结合、阶段性与全程性结合,做到课内有教学指导、课外有训练目标,并有多元化的展开形式,建立全方位、全程的训练体系,在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中提高学生对教师职业技能的反思能力和领悟能力。

职业技能教育培训篇(10)

一、调查概述

我们以昭通市昭阳区、镇雄、永善、彝良、鲁甸、盐津、绥江的100多名农村中学英语教师及800余名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访谈、问卷、课堂观察等调查方式,对教师的基本情况:如性别、年龄、学历、教龄、职称等;知识结构与教学情况;培训情况及科研情况;学生对教师教学情况的评价及期望等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研,其目的是:针对我市农村中学英语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加大师范英语教学课程设置的改革力度,转变观念,适应新形势,不断加强效率意识和创新意识,探索适应师范英语教学的新方法,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师范英语教学的新路子,从根本上促进地方基础教育的改革。

从《教师调查表》的结果分析中表明:65%的教师“完全不了解”英语教师职业技能知识;26%的教师“了解一点”英语教师职业技能知识;9%的教师“基本掌握”英语教师职业技能知识;没有教师“能掌握并将技能应用于教学中”。从《学生调查表》的结果分析中表明:62%的学生对教师的语音不满意,73%的学生对教师的板书不满意,55%的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方法不满意。

二、国家教委对高等师范学校学生教师职业技能的要求

国家教委师范司于1993年印发了《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基本要求》,之后又委托首都师范大学起草了《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并请有关专家进行审定,出台了《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试行),该大纲是对学生进行教师职业基本技能训练的依据。在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各部分内容中,都提出了明确的训练目的、训练内容以及训练建议和考核要求。

三、对高师英语教育专业学生实施英语教师职业技能培训的意义

richards认为师资教育的内容应该至少包括以下六项:教学理论;专业知识;教学技能;交际技能;应变决策;情景知识。其中教学技能是评价外语教师的核心技能。国内学者吴一安的研究认为:优秀外语教师的专业素质框架由四个维度构成:外语学科教学能力;外语教师职业观与职业道德;外语教学观;外语教师学习与发展观。因此,高师英语教育专业理应把英语教师职业技能培训作为一门重要的课程纳入课程体系。

高师英语教育专业的学生将来毕业之后大都要走向英语教师这一职业岗位。作为一名合格的英语教师,应该具有系统的英语语言知识、心理学知识、教育学知识、英语教学法知识,还应能够较熟练地运用英语技能和英语教师职业技能。

作为培养合格中、小学英语教师师资的摇篮,高等师范院校英语教育专业都应该把英语教师职业技能培训作为培养目标的基本构成因素以及教学内容的组成部分,以提高高师英语教育专业毕业生的英语教学能力。对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系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目的是引导学生将英语专业知识和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转化为具体从师任教的职业行为方式,并逐渐趋于规范化,对于形成学生教育和教学能力;对于学生毕业后胜任教师工作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四、英语教师职业技能培训模式

(一)英语教师职业技能培训的内容体系

随着基础教育英语学科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小学英语新课程对高师英语毕业生的学科教学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因此,英语教师职业技能培训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趋于构成较完整的体系。

英语教师职业技能培训包括以下内容:英文书写及教学技能训练:英语歌曲教唱技能训练;英语游戏组织技能训练;简笔画辅助教学技能训练:常规教具制作与电教仪器使用技能训练:计算机辅助英语教学技能训练:备课技能训练:课堂教学微技能训练:语言知识与语言技能的教学技能训练:作业批改与学习辅导技能训练:课外活动组织技能训练:测试技能训练:教研与自修技能训练等。

(二)英语教师职业技能培训的教学方法

英语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重点应放在“训练”上,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充当“训练”的主体,在训练实践中锻炼,不断掌握英语教师职业技能。而任课教师的角色是技能研讨和训练的组织者,在训练过程中指导学生认真思考、细心观察、整理归纳、实践锻炼,扎扎实实地掌握英语教学整个过程所需要的各项技能。

为了达到教学目的,体现课程的实践性,可以采用以下教学步骤:

1.学生演示上次课教师布置的课后任务,组织学生进行评价,教师总结(做得好的给予奖励,并提出存在的问题)

2.教师讲解新技能的内容,训练的目的、意义、要求、所遵循的原则,训练的步骤、方法、形式等。

3.学生分组练习,教师解答疑问。

4.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演示,其它组的学生做课堂观察,之后提出意见和建议。教师做记录。

5.教师总结本堂课的内容,对学生的表现做出评分、反馈。

(三)英语教师职业技能的训练阶段

教师职业技能的突出特点是可训练性,通过训练,让学生掌握娴熟的技能,在未来的教学中能运用这些技能,开展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活动。为达到训练目的,我们可以分三个阶段训练学生:微格训练、见习观察训练、实习实践训练。

第一阶段:微格训练,也称“微型教学”、“微观教学”或“小型教学”,是借助多媒体、微格实验室和现代音像设备,如摄像机和放像机来辅助教学,使技能教学内容的呈现和学生的演练过程可视化。可采用以下步骤实施训练:

1.角色扮演:在微格课堂中,学生轮流扮演教师、学生、评价员的角色,每次组织10至20分钟的教学,由摄像机记录下教学过程,评价员填写评价表。

2.反馈和评价:学生一起观看教学录像,“教师”作自我评价,“学生”、“评价员”和教师讨论之后作出评议。提出改进的建议和意见。

3.重新扮演:根据教师和同学的反馈和评价,重新组织教学。

第二阶段:见习观察训练。见习观察训练是组织学生到学校的实习基地听课,观察上课教师的职业技能运用状况。可采用以下步骤实施训练:

1.分配任务:在见习之前,把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讨论并确定观察点,把每个观察点分配给不同的学生,一个学生负责观察一种技能的运用情况。

2.设计量表: 每位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点设计量表并制作出量表,为评价上课教师的技能运用情况提供数据。

3.课堂观察:在授课教师上课的过程中,仔细观察,填写量表。

4.讨论分析:依据观察量表,小组成员对授课教师的每种教学技能进行分析,讨论之后对授课教师的技能运用能力作出总体评价。

5.交流分享:小组与小组之间交换各自观察的情况,与自己的微格教学作比较,分享观察成果。

第三阶段:实习教学训练。实习教学训练是通过教学实习来训练教学技能的方法。组织学生进入英语课堂,面对真正的学生,开展英语教学,训练所学的技能。这是展现学生综合运用各种教师职业技能的学习成果的训练,让学生在真实的教学环境中实际运用所学的技能,训练效果好,学生收益多,感受深。

五、结语

目前,英语教师职业技能的培训模式仍然处于探索阶段,还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进一步改革,使技能训练规范化,具有实用性和可持续性。让学习者学习之后,具有驾驭教育教学艺术的综合能力并运用这种能力有效地组织教学。

参考文献:

[1]肖惜主编:英语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简明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束定芳:外语教学改革问题与对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上一篇: 线上公益活动策划 下一篇: 电工培训讲座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