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的问题汇总十篇

时间:2023-12-05 11:00:58

思想政治的问题

思想政治的问题篇(1)

主客体问题一直是思想政治教育学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要范畴。近年来,学界关于主客体范畴的创新观念,可谓是层出不穷。复旦大学顾钰民教授在2013年发表了《思想政治教育“双主体说”评析》(《教学与研究》2013年第8期),2015年又连续发表了《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研究的再追问》(《思想理论教育》,2015年第5期)和《思想政治教育主客?w关系研究扫描和思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年第8期)两篇文章,来阐述自己对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范畴的认识。笔者认为,顾钰民教授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观点有些地方值得商榷,对此谈一点个人看法,以求教于顾钰民教授及学界同仁。

一、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确立的依据问题

自20世纪80年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立以来,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问题就争议不断。近年来,主客体问题一度成为学界争议的焦点。顾教授在2013年《思想政治教育“双主体说”评析》一文中提出,主客体关系的确立是“根据不同的人在某一活动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发挥作用的不同来界定的”,[1]不是说受教育者具有人的特征就可以确定为主体。2015年顾钰民教授又撰文指出,马克思实践的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思想政治教育是实践活动,但是特殊的实践活动,是以改变人的思想和行为为对象的实践活动,这与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有着本质区别。因此,他得出结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不能简单套用哲学上的主客体范式。应用教育主体与教育对象的关系来表达。”[2]

在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确立的依据上,顾教授没有给予准确的阐述。2013年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来界定。2015年又从马克思实践的角度,来界定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关系,但他又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特殊的实践形式,不宜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上的主客体范畴。如此一来,我们不禁要请教顾教授,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确立的依据到底是什么?笔者认为,准确把握主客体的依据,核心在于搞明白“思想政治教育是什么”。长期以来,学界对“思想政治教育是什么”的问题一直争论不休,但还是普遍认同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实践活动。因此,界定主客体关系,必须对马克思的实践哲学进行探讨。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是否可以借用马克思实践哲学上的主客体范畴呢?答案是肯定的。

思想政治教育是与物质实践不同的精神实践,归根到底它还是实践,同为实践,为何其主客体问题会出现不一样呢?顾教授既然认可“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一种实践活动”,[2]却因为它是一种特殊实践,就认为马克思实践中的主客体概念不适用于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其理由是否站得住脚呢?笔者认为,顾教授之所以得出上述结论,其根本原因在于对马克思实践概念的认识有误。

首先,马克思实践概念绝对不只是物质实践一种形态,至少还应包括精神实践。关于这一点,马克思说:“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3]72物质实践与精神实践一开始是相互融合的,二者合二为一。但随着物质实践的发展,精神实践逐渐分离出来,取得了相对独立的形态。“分工只是从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分离的时候起才真正成为分工。”[3]82由此可见,马克思所谈实践至少应包括物质实践和精神实践。

其次,马克思的物质实践与精神实践是不可分割、相互作用的。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尤其是社会分工产生以后,精神实践取得相对独立的地位。这使得学界对马克思实践的认识出现了两种误解。一种观点认为,实践只包括物质实践,且将物质实践中的精神因素予以净化;另一种观点认为,精神实践分离出物质实践之后,取得了相对独立的形态,二者的作用对象就有了本质的区别,物质实践以自然为对象,精神实践以人类精神为对象。其实上述两种误解归根到底是将物质实践与精神实践彻底分开,殊不知二者只是逻辑上的划分,而非现实生活中的截然分离,原因有二:其一,物质实践中包含着精神实践。实践是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之间的交互作用。“人们在生产中不仅仅影响自然界,而且也互相影响。他们只有以一定的方式共同活动和相互交换其活动,才能进行生产。”[3]344可见,实践不仅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即主客体关系,同时也还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即主体间的交往关系。所以说,物质实践本身就包含着精神实践。其二,精神实践也难以脱离物质实践。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高,精神实践虽然从物质实践中分离出来,甚至可以摆脱世界,去建构“纯粹的”理论、哲学、道德等等。但是这种相对独立性依然是以物质实践提供的现实生活为基础。“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3]73物质实践决定着精神实践的范围、性质,物质实践的内容构成了精神实践的主要内容。

因此,主客体关系与主体间关系是人类实践过程的两个方面,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密不可分。“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交往或主体间性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主客体理论所特有的重大问题。”[4]我们应把主客体间的关系与主体间的关系一起来认识,才能科学理解马克思的实践观。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类社会一种精神实践形式,表面上看,它是以人的思想政治素质为对象,处理的是人与人的关系,但从本质上讲,它协调人与人关系的最终目的还是以改造世界为己任,即处理人与自然关系。其最终目的,“就是要提高人们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5]136一言以蔽之,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其特殊性在于不是直接去改造自然界,而是通过作用于人的思想政治素质,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间接地去改造自然界。

可见,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客体是创造性反映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与自身关系的思想政治素质。教育者――思想政治素质――受教育者之间构成一种主体间性模式。顾教授一方面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其对象是人的思想,另一方面又将受教育者作为教育对象,不知这是否自相矛盾呢?顾教授认为,把受教育者界定为主体容易造成“思想政治教育将变成无对象的教育”[6]的观点,是他没有科学把握马克思实践的内涵,导致对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认识不清所致。

综上所述,顾教授认为的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不是自然界,而是人,涉及的是人与人的关系,不是人与物的关系,所以,应该用教育主体与教育对象的关系来表达”[5]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且顾教授用教育主体和教育对象来替代教育主体和客体,并没有从实质上解决问题,只是“在概念间兜圈子”[6]而已,这也是顾钰民教授自己所极力反对的。另外,顾教授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不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试问为何又要提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增加生态文明教育等内容十分必要”呢?[1]概言之,顾教授所担心的认可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将使思想政治教育成为没有对象的教育,是违背教育规律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其关键是他没有准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精神实践活动,其客体不是受教育者,而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素质。

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问题

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问题的误解,也是顾钰民教授反对“双主体说”的重要理由。顾教授认为,施教与受教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两个方面”,而非“两个过程”,“教育过程本身就是施教过程与受教过程的统一”,[1]而自我教育不属于教育过程,“至多只是一个人的内心活动,因而没有主客体之间的关系”。[6]对于上述顾教授的观点,笔者难以认同。

首先,施教与受教是可分的。顾教授认为,施教与受教,不可分离,难以在时间上分出个先后,并用“演唱会”的“唱”和“听”是同一个过程,不可分,来证明思想政治教育施教与受教的不可分。笔者认为,顾教授的例子有些牵强,“演唱会”的“唱”和“听”在时间上是不可分的,但这种时间上的不可分,并不意味着“唱”的主体和“听”的主体的认知活动就是不可分的。演唱者在“唱”的过程中与广大听众在“听”的过程中,双方的认知感受是可分的,双方在互动的过程中,谁也无法真正左右对方。即使演唱会结束了,双方的认知和感受仍然可以继续,并通过“回味”来提升双方自身的精神境界。这是精神实践区别于物质实践最大的特点,即精神实践在时空上的可分性。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精神实践自然也不例外,教育者的施教与受教育者的受教无论在时间上还是在空间上都是可以分开的。表面上看,教育者的施教过程与受教育者的受教过程是统一的,但其实二者并不完全统一,即教育者的施教,与受教育者的受教是不同步的。一方面,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施教并不一定引起受教的发生,有可能受教育者压根就没有跟教育者的施教展开互动,更不谈不上二者的统一。如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台上讲的滔滔不绝,下面学生埋头苦干自己的活。这种现象说明施教与受教并不是统一的。另一方面,受教育者在施教结束后开展的自我教育,也是施教与受教分离极好的例证。遗憾的是,自我教育被顾教授只看作是一种内心活动。

其次,自我教育是教育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我教育是人的一种内心活动,但它还是教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仍然存在着主客体问题。如果自我教育不存在主客体问题,那么试问顾教授,自我教育过程中无论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的反思与反省,又是在反思与反省什么呢?自我教育不仅体现在施教与受教两个方面,而且还体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在物质实践和在其他精神实践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都可以在进行其他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开展自我教育。如思政课教师在家里自己学习马列原著、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试问这是不是他的自我教育,这一自我教育是否不存在主体客体问题呢?再如人们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时,无论顺利与否,会不会进行自我反思呢?难道这种反思不是自我教育吗?难道它是没有客体的空想吗?顾教授自己也承?J,“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是教师个人的问题,也不光是学校的事情,而是整个社会的事情。”[2]另外,顾教授提出,“就教育活动来说,无论是什么内容的教育,都一定存在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两个方面,缺少任何一方面都不是教育活动。”[6]对此,笔者不禁要问,如果自我教育只是人的一种内心活动,不存在主客体问题的话,那么自我教育还是不是教育活动?如果不是为何要称之为自我教育,如果是教育活动,那么为何它没有客体呢?这是不是违反了顾教授所说的“教育的普遍规律”呢?可见,自我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跟一般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一样,也存在主客体问题,其主体是教育者或受教育者,客体是思想政治素质。

最后,把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都看作是主体,并不意味着“模糊了二者的关系、功能和作用”“淡化了教育者的责任和自信”。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是“显主体”,受教育者是“潜主体”。[7]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换言之,承认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并不是否认教育者的主导地位,而且这不是能够轻易就否定的。

三、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

顾钰民教授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属于教育学范畴,……离开了知识传授,也不可能去实现改变人们的思想进而影响人们行为的目的。”[6]关于这一点,笔者也难以认同。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学不属于教育学范畴,而是法学门类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人类实践活动,它可以吸收和借鉴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就属于教育学或其他学科的范畴。关于其所属问题,教育部在2005年将其设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之下,我想顾教授应该是清楚的。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属于人类社会实践,它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问题,而是一个复杂的运动过程。原因包括:第一,人的思想政治素质转化为思想政治行为是在一定外界环境影响下,人的知、情、意、信、行等辩证运动和均衡发展的过程。换言之,人的行为,并不是单纯由知识所决定的。亚里士多德说:“德性分为两种:理智德性和道德德性。理智德性主要通过教导而发生和发展,所以需要经验和时间。道德德性则通过习惯养成。”[8]35科学知识可以通过教育传授来获得,但道德智慧则需要经验积累。“青年人可以在几何和数学上学习得很好,可以在这些科目上很聪明,但是我们在他们身上却看不到明智”,[8]178原因在于,明智同具体事物相关,需要经验的积累,年轻人缺少经验。孔子也说:“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9]说的都是一个道理,即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人生的体验和经验的积累,否则,对一些人生道理即使认知上了解,但依然不明白其中的道理。第二,“知行合一是一种似是而非的说法。”[10]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知识传授,但知识传授并不一定带来相应的行为。根源在于,思想政治教育之行所涉及的不全是逻辑同质。思想政治教育之行需要综合考虑各种现实问题和逻辑上的各种异质理论。换言之,行需要以知为基础,并且必须以各种逻辑异质的知为基础,无知之行是盲动。反之,知又必须统一于行,各种逻辑异质的知最后要由同质的行予以整合。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不是一个单纯的知识传授问题。概言之,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涉及到知、情、意、信、行的综合过程。顾教授认为的“知识传授是所有教育的共性”,思想政治教育也不例外的观点值得质疑。

四、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研究的价值

顾钰民教授认为,当前学界对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问题的探讨,大都是在“概念间兜圈子”,是“人为设置新概念的‘虚问题’”[6]的观点,笔者也难以认同。换言之,笔者之所以质疑顾教授的上述观点,就足以证明,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问题的研究是有意义的,而绝不是在“兜圈子”。

思想政治的问题篇(2)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目的不是把有问题的学生教得没问题,而是将没有问题的学生教得有问题,提出一个问题的意义远远大于解决一个问题。美国学者史蒂文斯第一次对教师发问这一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后发现:教师提问和学生回答问题大约占普通学生80%的时间。因此,要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率,就必须在“问题”上下工夫,在“问题”上求创新求发展。思想政治课问题的设计没有统一的模式,它可以通过典型事例,或者通过有关伦理、道德准则的故事,可以是社会热点,也可以是学生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总之,只要符合实际,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都可以作为问题设计的素材,一个有教育意义的问题设计通常要符合以下要求。

一、问题的设计必须围绕教学目标来进行

教学目标是教学要达到的要求和标准,其主要功能是引导教师科学规划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手段,以明确学生的学习目的和任务等。新的课程标准虽然从总体上改变了以往对教学统的过多过死的现象,但针对不同的学科其要求又是不一样的,思想政治课作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一门科学,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维方法上承担着重要职责。因此,它要完成的教学目标具有特殊性。其问题的设置具有很强的方向性,即必须向学生传递正确的伦理观念和价值取向,必须符合当前社会的需要。

二、问题的设计必须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教育上很有见地的文豪托尔斯泰曾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的兴趣和需要是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前提,是学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只有帮助学生增强其内在驱动力,才能打通其探索新知识的内在通道。教师最大的成功莫过于把学生的学习欲望激发起来,使学生的学习建立在自觉自愿的基础之上,因此,思想政治课问题的设计应当关注学生的兴趣,关注学生的个性特征,一个不符合学生兴趣和需要的问题难以取得预想的教学效果。因此,在设计问题时,教师应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在讲“普遍联系”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18世纪法国有位哲学家叫狄德罗,一天,朋友送他一件高档睡袍,他非常喜欢。可当他穿着华丽的睡袍在家中寻找感觉时,总觉得不对劲,家中的摆设配不上他的睡袍。于是为了和睡袍相配套。他把旧东西全部更新,可他仍然感到不舒服,因为“自己居然被一件睡袍胁迫了”。后来,他把这种感觉写成文章,题目为《与睡袍离别之后的烦恼》。这一现象后来被称为“狄德罗效应”,也称为“配套效应”。为什么会产生“狄德罗效应”呢?这一效应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呢?这一问题的设计由于结合了生动的事例,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问题的设计必须符合学生的实际

教育对象是教学过程和思维的主体,因此,问题的设计必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问题的解决,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必须高度重视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杜威说:“一个人要有效地进行思维,必须已经具有或者现在具有许多经验,给他提供对付所有困难的办法,困难是引起思维不可缺少的刺激物,但并不是所有困难都能引起思维。有时困难使人不知所措,他们被困难吓倒,感到沮丧泄气,困难的情景必须和学生曾经对付过的情景有足够的相似之处,学生对处理这个情景的办法有一定的自控能力。”由此可见,思想政治课问题的设计不能脱离学生,教师必须通过测验、活动、调查等方法诊断学生的起点能力,对学生学习、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基础作全面的预测。同时还要使设计的问题在难度上有一定的坡度和层次,照顾到每一个知识层面上的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并通过活动有一定的提高和收获,达到“浅者得其浅,深者得其深”的效果。如在讲“价值规律”内容时,我先创设了以下市场交易情境:(情景一)某市场上有2袋待交换的大米,每袋50公斤,价格100元,卖者2人,人均一袋,买者4人,每人欲购一袋。(情景二)现在市场上有卖者4人,人均1袋待售大米,买者4人,每人预购一袋。然后让学生分别扮演买卖双方并设计这样几个问题:(1)在交易过程中会出现什么问题?(2)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3)这一问题的产生说明了什么问题?(4)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由于这一问题的设计贴近学生,且在难度上有一定坡度和层次,照顾到每一层面的学生,因此,学生反映很积极,课堂气氛相当活跃。

四、问题的设计必须重在增强教学效果

高层次的教学不能满足于现有结论的传递,更重要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发掘新问题、解决新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和创新思维。马秋斯金认为:“学生掌握新知识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在问题情景中实现思维的过程。”思想政治课设置的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鼓励学生张扬自己的个性,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构建知识,理解、内化思想政治原理,形成符合社会需要的价值观,这是衡量思想政治课教学效果的标准所在。

要达到这一目的,思想政治课问题的设计必须首先在把握教材内容和选材上下工夫。思想政治课教材作为教学的工具,是教师进行教学和学生进行学习的主要依据,教师进行教学的前提就是深刻地理解教材内容及精神实质,明确教学目标,准确地分析教材。只有这样,才能明确设计出每一问题所预示的结果,准确把握学生对这个问题的解决将会产生哪些变化,发展哪些能力才能使设计的问题具有针对性。可以说,在理解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的基础上,灵活地创造地设计教学是一个教师形成自己独特教学风格的显著标志。反之,如果问题设计偏离教材,单纯追求形式的所谓新颖,最终的结果是不可能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

思想政治教学中的可用素材非常广泛,既包括社会中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的社会问题,又涵盖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对这些事例精选和有效运用,对教学效果具有直接的影响。因此教师必须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设计出最能节约时间、达到最佳效果的问题,这也是思想课问题设计的最关键环节。

五、问题的设计必须符合时代的要求

思想政治的问题篇(3)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16)0005-000162-02

高职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不可忽视的一支力量,承担着培养全面发展的技能型人才的任务。据统计,截止2014年底全国高职注册人数已突破1000万,占全国高校注册总人数的一半。但是高职院校因为招生、录取等方面的限制,贫困生数量相对较多,而贫困生的思想生活学习一旦出现危机,势必会影响到其个人的发展以及学校的稳定,所以我们更该关注高职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贫困生产生的根源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贫困学生进入高校学习的工作部署,在2014年全国两会上,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提出,“今年贫困地区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将超过31万人。”可见,贫困生作为高校学生中比较特殊的一类群体,一直受到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可是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为什么还会有这么多的贫困学生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经济社会因素。改革开放至今,我们的生活质量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个别地区的发展较发达地区仍不平衡,个人收入的差距也在继续加大。据统计,多半贫困生来自农村或经济欠发展地域,而农村学生以偏远山区和革命老区居多。二是家庭因素。贫困生中相当一部分同学,不但是由于来自欠发达地区,更有着诸如父母亡故、单亲家庭、父母年迈家中缺乏劳动力等情况,这都使家庭经济状况雪上加霜。三是个人因素。少数贫困生过度依赖于学校的补助,缺乏自立精神和通过自我奋斗改善贫困生活状况的勇气,单纯依靠输血而没能学会造血,成为一种“精神贫困”。

二、高职贫困生存在的思想问题

相较其他普通高校贫困生,高职院校贫困生群体既有着心理上自强、自尊、刻苦,却敏感、自卑、羞于交际等共性的一面,但也存在着自己的鲜明特点。他们低于普通高校学生的学习成绩,与经济上的贫困相叠加,放大了其负面特征,导致了不同程度的消极心理,使他们对学业和前途都产生了迷茫。

(一)经济状况的不理想带来的心理负担较重

贫困生大多长期生活在经济不富裕的环境中,造成其很看重金钱,而且现在的学校生活中到处被“拜金主义”、“盲目攀比”等风气充斥着,增加了其思想包袱,让他们产生了较强的失落感,并交织着缺乏安全感等许多复杂的感情因素。他们时刻担心自己和家庭的生活问题,不能正确自我评价。同时,作为一种心理补偿机制,贫困生往往将物质上的压力转化为对更高学业成果的追求,而当所取得的成绩并不与实际付出成正比时便会产生深深的挫败感。长此以往,会形成自我肯定意识的匮乏,对自己的一切都处于否定状态,逐渐形成不健全的人格。

(二)人际交往不主动

当前,在校的贫困生多处于青春期,也是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更是为走入社会打基础的关键时期。在此阶段,他们渴望独立、渴望尊重的意愿十分强烈,具有很强的自我评价的动机。受困于特殊的身份,他们常以一种带有颜色的陌生人目光关注自身,内心世界轻易不会向外表露。在人际交往中往往缺乏自信,怯于人际交往活动,极少与同学、老师打交道,经常独来独往,更多的表现为一种孤僻、冷傲的特点,很难与周围同学主动融到一起,在人际交往中多处于一种被动状态。(三)人生态度不端正据调查显示,“20%的学生认为贫困对学业的影响较大,因贫困牵扯了他们更多的精力,造成更加沉重的身心负担”。真是因为这样,很多学生由此而抱怨自身的生活境遇,把出身和社会不公的客观因素无限放大,慨叹自身时运不济,难有作为。慢慢意志低落,用一种失败的弱者心态来逃避学习和生活的压力,整天无心学业、自暴自弃,混迹于网吧歌厅,与社会上的不良青年为伍,破罐子破摔,甚至出现违反校纪,多门功课不及格的情况,进而留级乃至退学,最终虚度了自己的青春。

三、改进高职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作为贫困生能克服困难,进入高职院校学习也很不容易。针对上述贫困生教育的误区,高职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应从思想教育问题入手,帮助贫困生全面看待贫困问题,勇于面对逆境,促进贫困生的全面健康成长。一是坚持以人为本的思路,更新思想教育工作理念。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实践是检验理论的重要标准,要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要时刻以贫困生为本,全面深入地了解这一群体,只有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做好教育工作。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了解班级贫困生的基本情况,通过对他们性格及思想动态的及时了解,对其关心的问题,遇到的学习、生活中的问题,及时介入帮助解决,并耐心的逐一进行心理疏导,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真正顺应贫困学生所思所盼。二是用“三观”教育引领贫困生思想教育工作。物质上的匮乏并非不可克服,而精神上的匮乏才是真正的可怕,因此思想上的帮扶才是教育的根本。要纠正贫困生因经济原因产生的错误理念,思政教师要抓住贫困生思想、价值观成熟的关键时期,以“三观”教育为抓手,对他们进行爱国,诚信,感恩,尊重生命等内容的教育。帮助他们树立以苦为乐、坚毅顽强的良好品质,将贫穷当作自己走向成功的重要基石。树立远大的理想,激发起他们战胜困难的强大动力,从而通过努力改变自己的前途和命运。三是畅通资助通道,做好物质方面帮扶。在经济社会中物质是基础,也是各项帮扶措施能够落实的重要保障。近年来,无论是国家、学校包括社会都积极采取措施,完善“奖、贷、助、补、减”和“绿色通道”为主要内容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以此为基础,高职思政教师要做好对贫困生的经济帮扶,在物质上给他们以呵护和关心,同时尽量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勤工助学的机会,让他们充分体会到通过自己的劳动改善物质生活匮乏的充实和快乐,重新拾起自信,也能解决学习生活的实际困难,为顺利完成学业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四是努力营造包容贫困生的环境氛围,改善其生活环境。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所处环境与个人的成长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高职校园整体的环境不可轻视,如何改善环境氛围,形成对贫困生的包容、友爱的融洽氛围,应该引起教育工作者的深思。高职院校应该着力建设一种平等、温暖、和谐的校园文化,让贫困生能够真正平等的融入同学们当中,通过各种社团、社会实践活动倡导同学间的友谊,在校园内倡导相互尊重、守望相助的风气,调动所有同学都来平等的相互关心关照。只有这样才能弥合贫困生内心的距离感,让他们体会到校园的温暖,提升他们战胜磨难的毅力和决心。五是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是学校德育教育的两种重要途径和形式,二者相互补充共同发挥作用。心理健康教育侧重的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而思想政治教育侧重的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如今,在高职贫困生身上体现出来的是将思想认识和心理问题融合在一起的多维度问题,所以,笔者认为,应当采取心理疏导方法解除他们的心理顾虑,结合思想教育,帮助他们战胜偏激和过分敏感的心理缺陷,只有这样才能帮助高职贫困生真正的从内心开始强大起来。贫困生问题能否解决好事关学校建设发展、校园稳定,甚至社会的稳定,理应得到各界各方面的更大且更长期的关注。这同样也是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严肃思考的重要教育问题,必须从思想和行动上给予他们更多的帮助,引导他们自立自强,从而实现高职院校育人成才和学校稳定发展双丰收的良好局面。

参考文献:

[1]杨银平.高职院校贫困大学生资助帮扶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4(17)

思想政治的问题篇(4)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6-0287-02

就目前的研究成果而言,关于问题学生的概念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从外在表现行为,有些学者认为:“问题学生”是指那些学习、思想或行为方面存在偏差的学生。而另一些学者认为:“问题学生”是指有学习障碍、有不良行为或心理发展不健康等特点,并需要他人帮助才能解决的问题学生。从内在心理角度,学者们认为:“问题学生”是指人在社会化过程中,由于自我心理因素和外在条件的影响下,性格发生偏差,情感意志和思维方面存在偏差的学生。综合上述观点,暂且把“问题学生”定义为:学生在自我心理因素和外在条件的影响下,与同龄人相比学习、思想和行为方面偏离常态,需要他人帮助才能得以解决的学生。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高校“问题学生”所占的比例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亟须在思想政治工作实践中将大学生群体的思想和行为引导到符合现代化建设的轨道之中。

一、“问题学生”成因

国内外学者对问题学生成因进行了不同层次的分析。日本儿科医生佐藤良五郎从身心两方面分析问题学生的成因,提出双因素论。我国学者钟启良认为差生的成因包括四个因素:素质因素,人格因素,环境因素,身体因素。综合上述学者的观点可以看出,问题学生的形成都是由内因条件和外因条件的共同作用。外因条件包括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内因条件包括学生自我人格,身体等。正确有效进行分析,有利于增强思想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社会因素

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与市场经济时代的到来,大学生即面临着国际范围内纷繁芜杂的社会思潮的影响,也面对着生活中良莠不齐的各种社会现象的冲击,致使高校学生的价值观念和生活发生变化。21世纪以来,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总体上呈现积极向上的发展态势。但面对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冲突和矛盾,一些大学生也常常感觉困惑。此外,市场经济是一把“双刃剑”,在创造巨大的社会物质财富的同时,也滋生了拜金主义、利己主义,从而引起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失衡常常导致大学生的义利天平的倾斜。

(二)学校因素

随着高校教育体制的改革,高校扩大自主招生额。高校扩招不仅有利于国民素质的提高,而且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然而,高校扩招也引起一些负面影响。比如师资力量不足,教育资金缺失等等。在“应试而教,为应试而学”的思想影响下,许多科任教师只读书不育人,他们认为育人是思想政治教师的事情,与科任老师无关。高校任课教师满足几个理论报告和定期的政治理论报告,一味地理论灌输缺乏联系实际,主体双方缺乏互动行为,导致学生的道德教育、情感教育、感恩教育缺乏,德育工作呈边缘化。

(三)家庭教育

家庭是孩子健康成长最重要的后天环境。家长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关键性作用。部分家长教育方式简单粗暴,缺少甚至没有说服教育,代之以打骂。有些家长则是无原则溺爱袒护,满足物质需要,忽视精神层面的需要。以上教育方式容易造成孩子抗挫能力差,心情抑郁等。然而,家庭的经济因素也助长着学生不良思想的萌发。例如,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容易形成自卑、嫉妒、愤懑等心理问题,导致贫困生心理或行为失衡。

(四)自身原因

大学生是科学文化知识水平较高的社会群体,他们正处在科学文化知识积累,,思想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高校学生的思想更加具有活跃性和易动性。由于我们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较低,许多制度不完善,因此引起的社会弊端。再加上西方思潮的大肆鼓吹,使新一代的大学生对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信念和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产生怀疑态度。大学生受知识水平,身心发展状况的影响,难免陷入迷惘的思想沼泽。

二、做好高校“问题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应对策略

高等学校肩负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提高国民素质的历史使命。问题学生作为高校的软肋自然便成为高校工作的着力点。如何进行“问题学生”的思想问题疏导,我们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理论观点教育,提高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水平

加强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不仅有助于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而且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也会潜移默化的影响社会大众的意识流向。同时,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现代化建设的深入发展,我国对外交流合作范围和领域的日益加深,社会上各种思潮纷至沓来、不断涌现影响人们形成与社会适应的思想观念。纵观多因素,必须坚定不移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容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导向,为全社会范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灌输提供保障。此外,高校“问题学生”的存在有相当一部分是由于认知失调以及容易受社会思潮的冲击,高校需要进一步改善政治理论课的内容形式与转变教学方式,分类引导增强主渠道的吸引力,纠正“问题学生”偏离社会主流思想认知,从而保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占领思想传播的主阵地,掌握思想领域的话语权,积极回应社会现实问题,有效引领社会思潮。在理论武装的前提下,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赋予理论时代特征,以免造成思想政治工作游离于社会生活之外的被动局面。我们必须耐心细致的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疏导,由表及里给予“问题学生”精神食粮。从而保证高校“问题学生”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前行,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坚实后盾。

(二)构建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社会网络,展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立体模式

就目前情况来看,高校党委对思想政治工作十分重视。同时各高校也具有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骨干力量,以保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落实。然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能单纯依靠极个别的专职思想政治工作者,而且需要各种其他力量协调合作。

1.校园的思想政治工作网络

第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是自觉按照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的对思想政治对象的思想实施影响使其掌握社会所要求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我国高校多年来一直主张“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这实际显示出我国的多方位的育人模式。但是,大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忽视了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水平的首要工作。他们觉得不直接管理学生的学习,思想政治工作自然也就沾不上边。目前有些高校任课教师和管理人员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影响和社会主义思潮的冲击,导致义利的失衡,一切以自己为中心,以至于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不闻不问,只为教书而教书。因此,如何把教书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论研究的重要主题之一。

第二,高校思想政治对象。高校思想政治对象是指在高校中从事实际活动,具有一定思想,并能动的接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施加影响的人。然而,由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具有一定主观能动性的人,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工作加大了实施难度。实际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客体的区分不是绝对的,也是相对而言。这一点突出表现在教职工的二重性。因此,我们不仅要发挥教职工在思想教育过程中的客体地位,也要充分体现出教职工在潜移默化中对主体地位氛围的熏陶。

第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手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手段是指思想教育的工作者凭借物质材料和精神材料以及运用这些材料的具体方式和手段对思想教育对象施加思想方面影响。思想教育工作手段作为中介,只有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完美结合才能充分发挥作用。那么,如何进行有效的结合就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在这里,我们通过定义中找到两个落脚点进行分析。首先,物质材料。大学是孕育新一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锐人才的摇篮,教育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下一代的发展。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到来,中国已改鸦片战争以前的闭关锁国,故步自封的境遇,凭借高度发达的网络与世界建立起新型交往模式。为了适应21世纪新型发展模式,我们不再单纯凭借教师的言传身教,可以通过大量的书记、报刊、影视录像等形态出现的思想政治工作手段。其次,精神氛围。校园作为强大的思想传播阵地,亟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创建良好的育人氛围。对于“问题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不能简单的照本宣科的进行理论灌输,要配合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这一精神载体,在人际交往和社会实践中潜移默化地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进行思想疏导。

2.社会的思想政治工作网络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决不仅仅是高校的事,它是一项全社会行为。高校的师生的思想政治观念的形成和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绝大部分取决于社会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注。指出:“思想政治工作,各个部门都要负责任。共产党应该管,青年团应该管,政府主管部门应该管,学校的校长教师更应该管。”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核心思想的领导地位,调动社会思想政治工作动员,群策群力,从而有效落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问题。当今社会各种思潮的袭来,无疑为主流意识观念认识不清的问题学生带来更大地挑战。再加上长期以来,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由于忙经济建设,忽视思想政治工作,从而加剧解决“问题学生”的思想疏导的难度。因此,我们应该有责任对“问题学生”进行广泛调查,真正从全社会角度认识思想政治工作任务、方法等。

参考文献:

[1]关文信.问题学生教育指南[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宫志峰,李纪岩,李在武.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佘双好.当代社会思潮对高校师生的影响及对策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

[4]葛锁网,王小锡,王建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概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

[5]薛浩.高校“问题学生”及其思想政治工作[J].江苏高等教育,2005(3).

[6]张成.浅谈“问题学生”及其形成原因[J].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10(4).

思想政治的问题篇(5)

企业改革带来的体制变化,特别是“80后、90后”进入企业后带来的队伍知识结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变化,使基层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一系列急需解决的问题。一是队伍结构变化后的传统教育问题。“80后、90后”青年员工,具备开放程度高,思想变化快,个体意识强的成长背景;善于独立思考,关注社会生活,喜欢通过社会实践选择真知的学习背景;用生产力标准看问题,用市场经济标准评价人,用国际接轨眼光审视事情的认知背景;注重自我感受,政治需求现实,追求成功与富裕的思想背景。如何引导这些主体性、独立性、选择性和观点多样性的新一扬大庆精神、继承优良传统,是思想政治工作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二是经济收入差距导致的心理失衡问题。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生活阶层差异明显,部分层面收入差距明显加大,员工心理上思想上的“望富”、“盼富”、“攀富”心理渐显,趋利思想导致的经济不轨的事件屡见,如何防止这种失衡发展为心理问题,也是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严峻问题。三是价值观嬗变导致的信仰缺失问题。在传统社会中,社会价值与道德,赋予人们生活意义,约束其行为。但在市场经济发展中成长起来的“80后、90后”们,正确的信仰和正面的核心价值观不甚牢固,对大庆精神和会战传统理解认识的不甚透彻,且具有物质利益趋向和利己主义倾向,如何矫正这种价值观,防止信仰动摇和缺失,更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艰巨问题。

二、做好企业基层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的方法

新形势下,困扰思想政治工作的因素很多,做好一人一事的思想工作,是企业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中心环节。一要加强人文关怀,关注群众的实际需求。思想政治工作首先要立足于群众生活,重视群众的内在需求,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使其找到心理归属感。二要加强心理疏导,注重保持群众的心理和谐。心理和谐是心理健康的重要体现。其表现形式主要有“认知、情感、意志、个性协调统一”的个体心理和谐,“处事冷静、适度、乐观与善于息事”的认识心理和谐,“交流默契、豁达、融洽与善于宁人”的人际心理和谐。这就要求我们要了解群众的心理问题和障碍,建立完善人文关怀及心理疏导的有效机制、舆情汇集反应机制,加强对员工心态的了解和把握,及时发现和解决群众思想情绪和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使员工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避免消极心态和不良情绪的累积和产生。三要加强和谐文化建设,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在企业发展的进程中,要注重和谐文化建设,为稳定和谐发展提供思想保证和精神支柱。要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以其引领员工思潮和企业风尚,增强企业吸引力和凝聚力。

思想政治的问题篇(6)

一、解决好理论教育与现实的反向和脱节问题

理论教育与现实的反向和脱节,干部群众产生信任危机,这是影响思想政治工作有效性的一个主要方面。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也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在历史上,我们通过开展理论学习报告会、演讲会、座谈会、访贫问苦等形式,达到影响和转变干部群众思想的目的。但是,在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日益完善的今天,人们的思想变了,意识变了,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许多前所未有的新问题。那么,怎样解决好这些矛盾和问题呢?重要的一点是要与时俱进,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形式和方法,检查理论与实践、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增强针对性,对“症”下“药”,从而实现和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比如,我们平时开展权利与义务教育时,强调多是要求职工群众如何做。现在,在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的情况下,职工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规范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我们如果不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内容的创新,照本宣科,效果肯定不好。因此。我们不妨换位思考,从另一个角度告诉职工:你作为工作人员,你享有哪些权益,应当如何去维护好自己的权益,让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并要求职工在维护好自己合法权益的同时,自觉履行好自己的义务,变思想政治工作上的他律化为职工群众人格上的自律,其效果肯定比前者好得多。

二、解决好思想政治工作名义上加强和实际工作中的削弱问题

思想政治的问题篇(7)

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党我军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是增强部队凝聚力,提高战斗力,确保部队安全稳定和完成好各项公安边防保卫任务的重要保证。没有思想政治工作做保障,公安边防部队就不可能很好地维护好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就不可能做好新形势下的各项公安边防工作,就不可能凝聚人心、统一步调、激励士气。

一、当前部队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政治工作队伍比较薄弱

由于一些主观或客观的原因,部分政工干部缺乏对政治工作的系统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制约着政治教育的效果。部分基层政工干部由于受错误思想的影响,认为政治工作是虚的、抽象的、很难做出成绩,感到工作没有方向,看不到前途,失去对政治工作的热情。由于自己不想学习和研究探讨政治工作,使个人能力素质不能和现实工作相适应,因此在面对官兵时,大道理不会讲,小道理讲不透,政治工作无法向高层次发展。另外,根据公安边防部队的情况,连级单位比较少,营级单位比较多,造成连排职政工干部很少,不能从根本上形成政工干部后备力量,这也是基层政治工作薄弱的原因之一。

(二)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视不够

从当前部队的实际情况来看,鉴于执勤执法、安全保卫等各项边防保卫工作任务繁重的压力,基层单位往往无暇顾及思想政治工作,存在“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情况,对思想政治工作定位缺乏准确的把握,致使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发挥不明显,官兵深层次问题解决得不彻底,思想政治工作各项制度没有落实到位。这些又反过来影响中心工作,政治思想工作“生命线”的地位和作用体现不出来。

(三)政治教育方法简单,效果不理想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方法简单,重在说教,仍把单调陈旧的照本宣科、我讲你听的灌输式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基本方法,依然采用“一上课、二讨论、三总结”的老模式,把教育等同于集中学习,忽视了青年官兵思想活跃、追新求异、讲究民主的特点,导致官兵不愿听、不想听、听不进,对思想政治教育反感厌烦,思想政治教育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

(四)做思想政治工作缺乏韧劲与合力

部分基层干部对经常性思想工作,希望一经努力就能立竿见影,在思想上不愿做耐心细致的说服教育工作,缺乏韧劲。另外,经常性思想工作需要大家一起来做,但个别基层单位的党支部在发动广大官兵参与做思想政治工作不够,团支部、武警委员会开展配合活动比较少,仅靠政工干部跳“独脚舞”,形不成做经常性思想工作的合力。

二、思想政治工作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要求不高的现象普遍存在

我们有的政工干部不能充分认识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地位,也不能够正确看待自己从事的工作,在工作中缺乏积极性、责任心和工作热情,对自身的要求不高,工作标准低,开展政治工作蜻蜓点水,满足于不出问题,这些都影响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和效果。

(二)急功近利的思想比较严重

少数基层单位的领导为追求单位和个人的政绩,在工作中把绝大部分精力放在装点单位的门面上,放在上级领导看得见的工作上,对思想政治工作这种“看不见”、“摸不着”、“见效慢”的工作往往放在一边,重视不够。有的为了迎合上级的口味或者应付上级的检查,做做样子、搞搞形式、走走过场、补补笔记,不愿意真正扑下身子去做细致的工作。

(三)运行机制的缺陷有待改进

目前,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缺乏行之有效的检查考核办法。如政治工作如何评估、政治教育取得什么样的效果、官兵的政治觉悟和思想素质是否真的提高,这些我们都没有办法来衡量,没有办法去总结。正是没有良性的政治教育体系,因而不能形成良性循环,导致思想政治工作的质效不高。

(四)存在重业务工作、轻思想教育的现象

这种现象的存在,与公安边防部队长期的习惯有关,首先强调的是公安性质的工作,对部队的军事性要求次之,认为主要是完成公安工作,而不够重视队伍建设,边防保卫工作任务完成了,但官兵思想意识跟不上,尽管各级陆续制定和颁发了一系列部队思想政治教育的规章制度、规定,但远没有达到像执勤、训练那样完善、规范。而我们目前开展的政治教育,大多忽视了官兵思想层次的多样性,在教育目标和内容的设置上有脱离实际的现象。

三、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对策

(一)提高思想认识,坚持政治建警

当前,我们要抓住机遇,以创建模范党组织生活活动为契机,学习党的创新理论,认真面对“时展、社会变革、经济转型”对官兵思想所形成的冲击,坚持把思想政治工作放在其应有的位置,起点要高,落点要实。从思想政治工作是灵魂、是生命线的高度,结合公安边防工作的实际,找准坐标,明确工作方向。工作措施出台了,要认真组织官兵学习和研究;工作任务布置了,要抓好跟踪问效和督促检查;官兵中出现了思想问题,要把好脉搏做好思想稳定工作等等,切实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方位开展好思想政治工作。

(二)严格落实制度,真正形成抓思想政治工作的合力

现在部队政治工作有《政工条例》,基层建设有《纲要》、《要则》,法规制度都相当明确,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齐心协力抓好落实,重在取得实效。只要广大官兵主动参与、积极配合经常性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任何思想问题都能迎刃而解。要充分发挥各级领导干部、“三互”小组和思想骨干队伍的作用,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实事求是地开展调查研究,把新时期、新形势下的官兵思想特点和心理需求摸准摸透,及时采取措施,推动经常性思想政治工作深入持久地开展,真正形成抓思想政治工作的合力。

(三)完善教育模式,服务中心工作部署

我们一定要结合本单位实际,不断完善教育模式,改变教育方法,从服务和保证中心工作任务的完成出发,在教育活动开展时间、内容、重点等方面都做出一定调整,向中心工作靠拢,为中心工作服务。教育中,既要突出对党的理论的学习,又紧密结合中心工作开展自纠自查自改,鼓励创新形式,大胆探索方法,积极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教育必须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官兵”的基本要求,注重针对性和实效性,深入人心,解决官兵在思想上的困惑,进一步激发官兵的积极性,充分调动官兵的主动性。

(四)提升政工干部的素质,解决好不会做、不想做、怎么做的问题

政工干部要明确岗位职责,自觉端正态度,知道自身的职责所在,充分发挥带头作用;要正确评估自己的能力,明白自己擅长什么,缺乏什么,努力在实际工作中找准突破口;要在加强自身素质上下功夫,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合理安排时间,自觉开展岗位练兵,切实做到会用正确的思想理论教育官兵、会用昂扬的革命精神激励官兵、会用良好的政治环境熏陶官兵、会用严格的组织纪律约束官兵。

思想政治的问题篇(8)

【引言】 当前,企业改革正进入攻坚阶段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改革步伐将进一步加快,深层次的问题和矛盾将更加充分地暴露出来。社会情况将发生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各种错误的思潮也将时而出现,影响着企业的改革、发展和稳定。如何加强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推进企业改革,保持企业稳定,加快企业发展,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课题和新挑战。作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我们必须对此进行研究,找出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新途径。

一、 当前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所谓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就是针对员工思想中的种种疑惑、矛盾、需要,通过适当的方式,在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基本解决关系员工切身利益问题的同时,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员工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但随着企业改革的深化,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环境,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也应与时俱进,在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和方式、方法上有所突破和创新。但由于受传统思想观念和方法的束缚,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从总体上有弱化的趋势,存在着以下主要问题:

1、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地位和作用认识模糊。片面地认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独立于企业经营管理之外的工作。既费力、耗时,又收效不大,忽视了对企业经营管理的促进作用。表现在日常工作中,出现党政分工、分家和与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相脱节的现象。

2、部分企业领导不能以身作则,起模范带头作用。表现在实际工作中,要求别人严,要求自己宽,特权思想严重,廉洁自律意识淡漠,工作方法简单,习惯与行政命令。致使思想政治工作缺乏说服力,造成员工对思想政治工作产生逆反心理。

3、工作方法单一、传统。习惯沿用念报、读文件、开会批评等传统方法,而且仅局限在8小时之内。对员工的管理,主要采取硬性手段,偏重行为管理,忽视说服教育和引导式的有情管理和观念管理。

4、没有把提高思想认识与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紧密地结合起来。着力点主要放在“说、讲”上,而没有放在为员工做些什么,干些什么上。思想政治工作缺少有效的工作平台和调动员工积极性的良好机制。

5、不注重员工的素质教育,表现在日常管理中,只是不断地向员工提出新要求、新目标,不重视为员工创造提高自身素质的机会,致使员工的整体素质教育(包括思想政治素质、业务素质)缺乏系统化、制度化、经常化和超前性。

6、对员工的要求只强调共性,而不鼓励其个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员工个人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使企业员工队伍缺乏应有的活力。

述六个方面的主要问题,是企业思想工作中存在的较为普遍的问题,认真分析其存在的原因,我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没有弄清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当前,要加强和改进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就必须首先搞清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二、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思想应包括三层含意:

1、政治思想。即以马列主义、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党的十五大以来的各项方针政策。这是由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性质和实践决定的;

2、生产经营。即坚持以生产经营为中心,牢固树立服务、服从和补位的观念,紧密结合企业的中心工作,以强化观念管理为主攻方向,努力实现观念管理与行为管理的结合。这是由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和特点决定的;

3、员工的利益需求。即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依靠员工办企业的思想,将依法治企和以德治企相结合,自觉地维护员工的切身利益,真心实意地解决员工的思想问题和具体困难,体现企业大家庭的温暖,增强企业凝聚力和向心力。这是由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和要求决定的。

明确了上述的指导思想,就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总体目标的确定奠定了基础。可概括为:以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运行机制为目标,以培养德才兼备的企业管理骨干队伍和“四有”员工队伍为核心,培育富有时代特征和鲜明个性的企业精神,党建资讯网,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增强企业的战斗力和竞争力,形成良好的生产经营和生活秩序,不断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保持企业稳步、快速的发展。

三、解决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存在问题的几点意见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的明确,为我们解决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问题、改进工作方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探索的空间。应着力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

1、依靠科学管理,实现由小政工向大政工的转变。要结合现代企业制度,重新确立思想政治工作的组织格局。突出强调“一岗双责”即董事长、党委书记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坚决打破政工人员做思想政治工作的“专利”,在组织上实行交叉任职,在管理上,实施交叉管理,使政工人员和行政管理人员共同承担起思想政治工作与生产经营工作的双重职责,形成思想政治工作的辐射功能和群体优势,做到抓管理,以人为核心,从思想入手,抓思想;以育人为本,从管理出发,使行政手段、经济手段与思想政治工作同步,批评教育同表扬鼓励结合,严格管理与关心爱护并举,使管人、管事、管思想较好地结合起来,鼓励每个员工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实现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有效结合,逐步形成大政工的思想政治工作格局。

2、完善思想政治工作制度,有效解决员工的具体困难,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由说到做的转变。

思想政治的问题篇(9)

关键词 医院思想政治工作 问题与挑战 对策

思想政治工作是医院各项工作的生命所在,是医院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受行业特点的影响,医院往往十分重视行政管理和医疗质量管理,但对思想政治工作有所忽视,使医务人员的思想观念和道德素养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使医院思想政治工作凸现出了很多问题,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特别是新医改深入推进以来,这些问题越来越明显,对医院的发展,对医药卫生体制的改革都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医院的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一、医院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医院对思想政治工作的认识不到位

医院管理者多数为业务出身,走上领导岗位后,思想观念没有及时的转变,只注重了业务发展和医疗质量、安全,忽视医院政治思想工作,导致医务人员缺乏同情心、爱心,在日常工作中,容易出现医患纠纷,影响了医院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发展。

(二)医务人员思想观念多元化

当今社会经济多元化、文化多元化,医院是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受此影响,医务人员的思想观念也呈多元化发展,受到了西方社会中一些不良思潮的影响,一些医务人员出现个人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将自己的个人成就、个人利益看的越来越重,这就是不重视思想政治工作的后果。

(三)医院思想政治工作脱离了医务工作者实际情况

医院的思想政治工作大多数时候就是念文件、学理论、谈话、做宣传等等,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老旧,内容陈旧,医务人员认为思想政治工作是虚幻的、没有实际意义的,存在着应付的心理,并且医务人员受到来自社会和患者的压力越来越大,大部分的精力用于了提升技术水平和业务能力,使医院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具有较大的阻力。

二、医院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挑战

(一)新形势下,看病难等问题使医院的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重大挑战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意识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不断增强,对医疗行业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但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医疗资源分配不均,出现人民群众看病难等问题,使医患之间的关系日益紧张,甚至出现了一些恶性伤医的行为。

(二)信息技术的发展给医院的思想政治工作带了新的困难

信息化技术的发展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它的积极作用是毫无疑问的,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互联网广泛普及,但互联网上的信息良莠不齐,各种不良的思想对医务人员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都带来很大的冲击,给医院的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新的困难。

(三)医院的思想政治工作如何体现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的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由于用人制度的限制,医院还存在着一些临时人员和合同制人员,还存在着同工不同酬的情况,医院中仍有部分职工生活困难,这些人对假、大、空的说教式思想政治工作不感兴趣,他们希望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

(四)思想政治工作如何促进医院发展

思想政治工作是医院管理的重要内容和手段,与医院的发展密切相关。在新时期医院的思想政治工作出现了一些问题,与医院的行政管理出现了“两张皮”现象,不但没有起到促进作用,反而还影响了医院的发展。

三、医院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化措施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医院的思想政治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医院领导必须高度重视,要建立并完善相关的工作机制与制度,新形势下,做好医院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有医院的领导牵头,同时要发挥政工队伍的作用,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要强化责任落实,使思想政治工作落到实处。

(二)要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

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就是要尊重医务人员的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性,要关心医务人员的生存环境,积极维护其的合法权益,调动其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提高其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导职工重视自我价值;四是关心人的生存环境,关心人的发展条件,使职工在生产生活中不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提高发展水平。

(三)思想政治工作要与医院的实际相结合,为医院的发展服务

思想政治工作要立足医院的实际情况,要对医务人员的思想、心理和行为进行恰当的引导、控制和协调,使之与医院地发展相适应,在此基础上,要强化医务人中的竞争意识、创新意识,明确新形势下医院发展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树立敢于挑战、善于创新的职业理念,积极的为医院的发展做贡献。

总之,当前医院的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诸多问题与挑战,要实际工作中,要结合医疗行业的特点,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真正的为医院的发展服务。

思想政治的问题篇(10)

一、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局势

首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影响下,一切以利益为目的,对大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形成,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其次,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积累给大学生带来了很多思想的困惑,这也就使得大学生的心理压力逐渐变大,又伴随着大学生心理上所受的挫折,此时,很多学生常常会出现大量悲观情绪以及抑郁情绪等等。

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健康问题是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被忽略,并且错误的将其归纳为思想问题,最终使很多大学生产生了逆反心理。根据近几年的数据显示,大学生中患有心理疾病或者患有心理障碍的人数越来越多,总体呈现了急剧上升的趋势,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须要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教育。再次,随着社会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所带来的一系列的负面效应也是日益突出。

互联网的产生,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而且,互联网在校园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从而,也伴随着产生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前所未有的影响。网络具有超媒体性,大学生在形成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过程中,也会受到互联网的巨大影响。

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内容缺少实效性

首先,时代在改变,社会在进步,依然根据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来制定思想政治教育,就会出现脱离现实,降低实用价值。同时,由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以灌输式的教育方法为主要方法,课堂上通常只重视理论知识的教育,而忽略了相应的实践活动,其教育的内容没有最终化成为大学生本身的思想,这也就令这种思想政治教育缺少应有的实效性。其次,我国的德育目标还存在着不符合实际、不顺应当展的状况。根据研究发现,我国现行的德育目标,对应的时代,还是陈旧的计划经济时期。在长期执行过程中,形成了两个典型的特点:一是,模式化严重,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化,目标单一;二是过于理想化,没有考虑学生的现状水平与道德水平的认识,基于这一点,这对所有学生提出的要求过高而且不切实际。这与理想化的德育目标想脱离,也没有达到学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同样,面对学生实际存在的问题,也没有很好的解决。

(二)缺乏强有力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

由于很多高职院校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不重视,因此在安排师资团队的时候,往往会将年纪偏大、学历不够高的老教师安排为思想政治课的老师,甚至有一些这样的老师本身并不是研究这方面的。通常说来,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队伍素质的多少,将关系着我国现代政治教育的结果。根据现在的局势而言,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一是并没有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因此,相关的教育工作人员的地位不同、待遇却有悬殊,同时还存在着延长对教育人员的职称的评定的情况,这也就使得教育人员很难安心的工作;二是教育干部素质普遍过低,重点体现在,干部的学历过低,心理学专业和教育学专业的专业教师过少,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模式过于陈旧。所以在很多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的课堂上都会发现这样的现象:老师在讲台上讲课,下面的学生寥寥无几且心不在焉。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机制建立还不完善

根据现在的情况来看,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还没有完全具备简单性、科学性、易操作性特点的机制,不能够有效地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进行检查、督促与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做的还不到位。而作为高校的领导,也只是在口头协议认为重视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但是,在目前的行动上也只是应对着各种各样的检查,根本就没有从真正意义上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的发展所起到的实质性的作用。

三、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对策

(一)转变对思想政治教育观念的认识

所谓转变对思想政治教育观念的认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理性地认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情形,不断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发展以人本为中心的思想理念,并且要将这种思想理念充分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中,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由以往的学校、老师为中心的教育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把学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价值,实现“学生利益为主”的理念;二是把学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因素,树立“以生为主”的观念;三是把学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主体,实现“用实践培养人才”的理念;四是把学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的创造主体,实现价值创新的理念与目标;五是把学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价值主体,最终让思想政治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成为面向大众化、科学化、科技化的成果。

(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方法进行创新,主要通过四个要点:第一,改变落后的单方面注入式教学,而是要适应当下的需要,不断发展启发式的教育模式,并且通过讨论式的教育方式,使老师和学生之间能够自由的交流和探讨,还可以将发现的问题,进行共同研究,以及提出解决方案,充分发挥两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相互之间的不断交流,使课堂活跃起来,达到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对知识的欲望的目的。也可以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包括听老师讲座、阅读教材书籍、阅读教材期刊读物以及其它参与资料等,采取各种形式、方法,充分利用各类社会资源,全面促进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第二,摆脱传统的程序化教学模式,在开设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过程中,可以通过社团活动、公益活动以及与时俱进的社会行为,为学生营造一种自由、真实并且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其中感受到乐趣,并将其作为一种兴趣自觉地吸取其中的知识,为以后的思想政治教育打下良性循环的基础。在进行考察教学结果的时候,可以通过开卷考试,以及社会实践活动进行实地考察,不必局限在传统的试卷问答、得分高低决定学生思想政治水平高低,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标。第三,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不断构建优良的教育基地。我们都知道互联网是一把锋刃的剑,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效应,利用互联网的优势为思想政治教育服务。通过完善、安全、有效的校园网络,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有效及时的方法。学校在建立自我校园网络的时候,可以将学校的动态新闻及时,让学生了解学校的最新情况,同时开设活动区域,让学生可以将线下的社团活动进行,以此鼓励其他学生积极投入公益。并将国家有关思想教育方面的政策,以及社会上积极的因素进行整理刊登,让学生感受到正面的影响,传递正能量。

因此,必须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其一,要设立心理健康教育的中心机构,并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配备一支高水平的政治思想健康教育的队伍,由专门各种人员统筹安排与规划,做好全校心理健康教育。其二,要首先从新生抓起,对每一位学生开展全面的心理健康指导,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大学生的心理进行测试,找出存在问题的学生,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对这些学生进行相应的对策辅导,促进大学生身心地成长。

(三)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大学生是最庞大的主体,而对应的最大的主导体,就是思想教育团队,所以,关乎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高低,大学生的思想意识高是必然条件,思想教育团队的整体素质也是关键因素,只有思想政治教育的两大参与者,都能够保持高水平,才能保证整个教育的高成果。要想大力推动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管理水平的进步,就一定要作出完善的管理机制,同时,还要着力造政治观念强、业务能力精、作风严谨的辅导教师人员。在两者的相互配合之下,才能建设出完美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

(四)推进社团思想政治教育发展

大学生学习是没有固定的教室和教学地点,高校通常实施学分制的管理方法,因此,宿舍就成为了大学生常驻的地方。通常说来,大多数大学生的业余时间都是在宿舍里面度过的,宿舍也具有了人员相对集中、信息传递较快、人员相对稳定的特点。所以,学校在进行管理的时候,可以将宿舍作为一个基本元素,同时,宿舍是学生思想最放松、最自由的场所,也是学生思想汇集的一个地方,是成为一个思想政治教育的天然切入点。一方面,物业管理对学生的生活进行管理的时候,可以使大学生的宿舍生活变得社会化,但是,也不能缺少对大学生德育的教育,要不断扩大对学生德育教育做到全面到位¨’。学校可以试图着把学生党团组织扩建广泛。另一方面,大学生社团作为高校德育教育的一个中心方向,也可以发挥着不少作用。大学生社团的成员必定都是大学生,通过各个社团的组织,可以发起各种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形式,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活跃学生的思想,而且社团的活动富有创新性,新颖的活动学生也容易接受。因此,学校社团可以起到良好传播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学校应该充分利用这一点去加强社团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四、结语

综上所述,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对培养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面对思想政治教育建设,要转变传统的观念,不断发展具有时代性的、具有使用价值的理念。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建立校园网,通过法律法规管理校园网络信息,促使学生形成正确思想。同时,不断完善心理教育体制,使大学生的心理教育拥有长效机制,从而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责任编校:合欢)

参考文献:

[1]周立华,周敏;《增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有效性探讨》,《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1.

[2]陈荣;《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浅探》,《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2.

上一篇: 水利工程专业导论 下一篇: 云计算技术分析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