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理素质培养汇总十篇

时间:2023-11-29 17:15:44

青少年心理素质培养

青少年心理素质培养篇(1)

中图分类号:B84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2627(2017)11-0032

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培养关系研究的取向就是整合研究,所以整合也泛指系统中各个要素的结合、协调研究。将系统中的信息进行整合,才能够实现整体结构的有效发挥,并且將系统中的心理、环境和生理等因素组合协调起来,使学生的心理健康得到保障。文章主要通过分析整合理论,整理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并且总结出培养青少年心理素质的措施,以供参考。

一、整合研究理论依据

1.整合研究理论基础是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

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是目前我国心理研究教育的两个概念,在进行整合研究之前,要对其进行明确的定义,并且分析出其具有的特点和相互之间关系。而对过度悲观的消极心态,在心理研究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缺陷。西方学者提出,心理健康状态的核心是心理健康的双因素模型,在该模型中,心理健康积极指标是主观幸福感,而心理健康消极指标则是心理疾病,所以将心理健康积极指标和消极指标全部纳入到心理健康的评审范围内,从而弥补了心理疾病的单一视角。在对个体进行心理健康状态评审的过程中只是用普通心理健康诊断,所以极难促进人类心理健康发展。

2.青少年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交互作用

在教学体系中,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是最为复杂的体系之一。为了提升教育效果,提升理论基础储备,应该提出青少年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交换理论,青少年的心理活动频繁、快速,经常出现毫无预兆的交换,所以将两者交融在一起,是目前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本质。在研究青少年心理问题时,需要结合现实环境,从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需求出发,从而掌握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发生的特征和频率,通过多个层面分析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从而更好的进行青少年心理健康和素质教育整合工作。

二、青少年所面临的心理问题

1.考试成绩攀比与升学压力引起的焦虑

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大部分的学生、家长和教师全部认为只有学习成绩优异,才能够获得良好的发展机遇,有助于未来的生活和工作,所以无形中增加了青少年的考试压力。学生的考试水平经常会受到考试焦虑的影响,而容易产生考试失利的问题,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学习和生活。学校和家长不断向学生灌输竞争意识,仿佛青少年一出生就必须要不断战斗,所以使青少年形成严重的学习成绩攀比心理。学校、社会将青少年进行分类,并且划分出重点和一般等学校等级,从而导致师资力量不均衡,也是青少年升学压力的重要原因。

1.人际交往中的心理矛盾与冲突

目前,青少年在进行人际交往中存在严重的问题,从而使青少年产生严重的心理压力。具体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青少年进行社交的过程中,部分的青少年经常会保持极大的社交热情,希望得到周围人的认可,并且付出极大的努力,保持单纯的情感,但并非周边所有的人都会接受,所以给青少年带来严重的心理压力。

2、青少年在人际交往的过程,缺乏交往自信心,部分学生是因为家庭环境、学习成绩等因素产生严重的自卑心理,另外的青少年则是因为自身性格内向敏感,过于在乎别人的反应,担心自己的社交是否会其他人带来困扰,从而形成社交障碍。

2.青春期生理与心理变化引起的困惑

青春期是青少年阶段所面临改变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青少年的性别特征逐步明显,从而在心理上产生严重变化。最典型的心理反应是情绪波动剧烈,所以出现了青春叛逆反应,对家长和教师所指出的问题均抱有异议,情绪激动的主要表现是青少年无法有效克制自己的情绪,经常出现情绪忽高忽低的反应,长此以往则会给青少年带来严重的伤害,消极情绪无法有效排解,从而导致焦虑、抑郁的心理长期伴随青少年左右,影响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三、青少年心理素质的养成

1.青少年学习心理素质的养成

培养青少年的学习心理素质,首先应该增加学生的家庭、学校的认同感,在精神上要给予青少年肯定,并且理解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所付出的辛苦,使青少年能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其次要激发青少年的学习热情,帮助青少年克服学习上的困难,学习热情属于非智力学习因素,直接影响了学习者的行动,只有培养青少年的学习动力和兴趣,才能够使青少年的学习心理素质得到快速提高。

2.青少年健康性心理素质的养成

青少年在成长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外界负面因素,从而影响了其内在心理,所以社会、教师和家长应该给予青少年正确的指引,理解青少年的改变,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会表现出激烈的情绪,主要是希望获得家长、教师的理解和关注,所以家长和教师要及时的肯定青少年的进步,并且鼓励青少年继续发展,使青少年能够确立正确的发展目标,从而降低青少年的心理压力,使其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

3.青少年升学、就业、人际关系素质的养成

为了使青少年能够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家长和教师应该鼓励青少年进行正当的社交,并且给予青少年宽容的社交环境,帮助青少年寻找到适合自己的社交方法,在面对拒绝时要及时调整心态,避免产生负面情绪,家长和教师需要改变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不要逼迫青少年进行学习,要促进青少年的全面素质共同发展。

四、青少年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培养的整合策略

为了掌握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提升心理素质培养效果,学校应该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全新内容。但是我国目前还没有该项研究的具体标准和方式,在进行不断探索和研究的过程中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多学科综合研究法

心理健康问题和心理素质培养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只有通过不断的研究,才能够寻找出关于心理健康科学研究方式,并且能够将其他学科应用到心理健康的研究中。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对其进行研究不仅涉及心理科学的方法,而且涉及教育学、行为科学、系统科学等多学科的相关方法,为了达成研究目标,保证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在研究过程中综合运用多种学科相关研究方法和手段尤为必要。实践表明,多学科综合研究法,相互补充和印证,保证了研究结论的真实可靠性。

2.遵循“人在环境”的理念

在进行心理健康问题研究的过程中,应该秉持“人在环境”的理念,并且对传统的心理教育方式进行研究和反思。“人在环境”主要依據以下几方面:

应该从人的社会关系角度和心理角度来分析,将人所具有的社会关系和心理活动,比如:人格、情绪、思维等等,所以青少年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培养整合需要依据社会环境影响,进行综合性的研究,并且通过环境来反应青少年的心理变化,能够将环境和个体的发展有效的结合在一起。

人类是心理和生活等综合因素结合的整体,所以人类具有非生理性因素和生理因素两方面,并且两者互相影响。人类的心理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比如:学习压力、就业压力、人际交往等等方面,所以在进行青少年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培养整合的过程中,需要结合非心理问题和心理问题,同时进行研究。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青少年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培养的整合,需要从多个角度分析,将中国传统文化特点,素质教育要求和青少年心理发展需要等结合起来,能够更好的掌握整合办法,从而有效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提升青少年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培养整合工作的发展速度。

参考文献 

[1]洪英.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的培养研究[J].作文成功之路:教育教学研究,2015(8):11-11. 

[2]任丽.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培养策略探究[J].吉林教育:综合,2016(18). 

[3]李红香.基于体育心理素质的发展特点分析青少年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思路[J].运动,2017(6). 

[4]任代江.民族地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学整合探究[J].读写算:教研版,2015(3). 

青少年心理素质培养篇(2)

教育是兴帮之策,培养人才的目的是服务于社会。而当今社会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不当及社会不良影响而造成孩子面临心理障碍的现象越来越严重。不少心理素质较低的学生因为遇到小小的挫折走极端,自杀、自残、杀人事件屡见不鲜。如何使他们具有较丰富的文化素质的同时具有健康成熟的心理素质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面临艰巨任务。

市场经济的特点是竞争性、开放性和自主性,这就要求人们具有较强的心理素质,面对竞争要有敢于迎接挑战、承受压力的勇气,心理素质要坚韧、顽强。同时心理压力又不能太大,应使之成为动力,而不应成为负力,这就需要思想豁达、心胸开阔,即思想、心理应具有开放性,特别是心理要稳定,即有承受压力的耐力,又要有自我调节,自我控制的能力,同时面对市场经济还需要有敏锐的观察力,思想要自由、灵活,心理能迅速适应不断变换的环境。面对机遇,要有敏锐的洞察力,能够善于观察和发现机遇,要善于把握机遇,更重要的是要敢于把握机遇,从而为自己的人生闪耀光彩。

初中阶段是人生的关键时期,少部分升学深造,大部分将步入社会,面对现实。作为从少年向青年过渡的特殊时期,在注意关他们身体和生理变化的同时,注意其心理素质的培养,使之初步建立起健康稳定成熟的心理素质,为将来成人成材打好基础。我认为在教学中有以下几方面的体会介绍出来同大家商榷。

一、注重培养积极向上的竞争心理

除去心理健康的专业课外,各学科教师针对不同特点在教学过程中穿行心理素质的培养,循序渐进,营造起一种心理教育的氛围,在此氛围中让学生耳濡目染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例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课给我们树立了少年立大志的光辉典范,教育意义极为典型,由此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我们有如此鲜明光辉的榜样,更应树大志,但是这个志不应是空洞、不切实际的,而应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基础而定,并付诸切实的行动。鼓励学生三比:一比理想。让学生课外写成“我的理想”,每人一份,以展览栏的形式张贴出来。二比行动,看每个学生的具体行动,看谁听课认真,比谁作业完成的质量高,评谁课外劳动积极,看谁参加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小组活动的好。三比成绩,经常举行课堂听写、小测、单元测,比谁学的扎实,每个学生进行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看谁有进步.进步快。通过三比,目的是在写和做的过程中,培养起学生积极向上、努力进步的思想和心理,有点小进步就鼓励表扬,激发起学生向上的动力。

初中学生正值十三、四岁,如朝阳般灿烂,如鲜花初绽。朝气蓬勃,阳光灿烂正是这个年龄所应有的,顺应孩子们的自然属性,激发孩子们积极健康的向上心理,例如,孩子们的求知欲,比、学、赶、帮、超的学习风气,团结友爱、正当上游的班风,集体荣誉感等。孩子们如璞玉,需要匠师的雕琢。玉不琢不成器,老师有责任和义务为孩子们营造一个优良的环境,孩子们在这样的集体中生活学习几年,会塑造孩子们健康心灵。

二、注重培养灵活自由的开放心理

语文这一学科内容繁杂,各类文体不同,授课方法不同。比如记叙文要突出记叙六要素,讲议论文要强调议论三要素,在改换文体前,先通知学生,让他们事先有个心理准备,在讲解过程中不断强化已有的心理状态,以备下一次转换时便于自然接受。如此反复训练,培养学生面对变换,心理稳定,适应性强,即以不变应多变,应付从容自如。这种心理即是稳定的,又是自由灵活的,即开放性的。

这种心理在语文教学中贯穿培养引导、逐步建立。把此心态扩大推广到其他方面,逐步加以锻炼,使之成熟。例如,我们可以在体育比赛中独出心裁,一次全校体操比赛中,训练中我班一直是男体委,像其他班级一样,临赛前我班临阵换将,把男体委换下来,一英姿飒爽的女体委上场,令在场的评委和师生眼前一亮,而女体委的出色表现更是让全场的精神为之一振。当然成绩是可想而知的:独领。这里面有老师的智慧,更有同学们的灵活和默契的配合。打破常规往往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成果。但是这种打破应该是有基础的,不是建造空中楼阁。灵活的思维灵活自由的心灵可以放飞出美丽的鸟儿。

三、注重培养个性鲜明的独立心理

在教学过程中,坚持新的教育原则,变换教学方式,改以教师教为主变学生自学为主,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心理意识。对于教学内容难度较低的我经常放开手脚让学生完全自学,但这种自学并不是盲目的。学生自学前先给学生讲解学习达成的具体目标、学习方法、怎样检测、时间要求等详细可行的操作程序。不断做这样的训练,就可以逐步培养起学生的独立自主心理和意识。

这三方面不是孤立的,而是综合交叉的,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整个初中阶段。这三方面都以正面引导为主。当然一个学生健康的人格和心理不仅仅是这三个方面,还有众多方面,育人是一项长远而艰巨的任务,教师注意自身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的提高,注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以避免出现误导,在此过程中若有不良现象,应及时加以矫正。

1.唯成绩独尊心理

以成绩代替或忽视其他。培养学生的竞争心理时,有的学生或者老师片面讲成绩,一味追求高分数,而忽视思想品德的培养和健康心理的培养,对这样的学生不能因其学习成绩好而偏爱、鼓励,这样的心理发展下去容易造成畸形,比如思想意识的偏差.他会认为只有成绩好才是真本事,而不知道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生活能力等也很重要。此时如不加以引导,思想品质就会自私、狭隘,唯我独尊,唯学习独尊。心理会极其脆弱,面对生活,面对同学,面对老师,一旦发生点小矛盾,会使其心理经受不起压力,严重时会使其心理、精神崩溃。这样的情况已不乏先例,对这样的学生应做个别心理指导,引导学生把眼光放远,把心胸放宽,除了进行大量的思想教育外,还要以实际例子对其加以教育.对其心理加以矫正。然后以个别为典型,教育全体学生,尽量避免严重情况的发生。

2.遇挫心理脆弱

这也是一种典型心理。一般是指孩子遇到挫折失败或者困难就情绪一落千丈,觉得很丢面子,容易丧失自信心。甚至自己犯了错误对于老师的批评不能积极正确接受走极端。对此一是需要设计遇挫心理锻炼,二是多种形式进行正面教育,培养锻炼其坚强意志。例如我们的学校在县城,一部分孩子从乡下各村镇来到这里,从前是小村里的佼佼者,可在这里从学习成绩上在班里成了后面的,当此之时,老师的工作是需要细致耐心和温柔的,当然适当的时机也是需要给予孩子们激励和鼓舞的。帮助孩子认识自己的长处和潜力所在,激发起他们上进心,帮助他们从失败的低谷走出来。回过头来再看过去,那又是一笔人生成长过程中一笔宝贵的财富。

青少年心理素质培养篇(3)

Study on Psychological Quality Training of Young Table Tennis Players

ZHU Jian-jun1,ZHANG Kai2

(1. Third High School Weishi County, Henan Weishi 475511;

2. Physical Education College of Qinghai Normal University , Qinghai Xining 810008 )

【Abstract】There is a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xertion of technique and tactics of the young table tennis players and their psychological quality in a game. The essay has an overview of the effects of the various manifestations of the effects of our young Table Tennis athletes psychological quality to the game in the last few years with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especially through the video data observed national table tennis players’ mentality change in the critical moment of the major events of the game , it shows that mentality has an enormous impact before the game and the game process even after the end of the game. Therefore, for the youth table tennis athletes, long-term targeted psychological quality training, in a sense, is more important than the technical and tactical training.

【Keywords】youngsters, Table Tennis athletes, psychological qualities, training objectives

1前言

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正处于对外界事物的敏感期,接受能力强,他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正在逐步形成,是磨练心理素质的有利时机,应高度重视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心理素质的培养。各国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的技术、战术和身体素质都基本趋向一致,心理素质的培养成为比赛取得胜负的关键。在大型乒乓球运动比赛中,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运动员的成绩,所以,培养青少年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就显得尤为重要。国内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心理素质培养的论文数量不多,研究主体过于集中在竞技乒乓球运动及高水平运动员身上。

在此背景下,本文就心理变化、心态的分析与心理素质培养进行深入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首先对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的心理类型进行分析,试图弄清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的心理特点,从而找出对应的训练内容。其次是对乒乓球运动员心理过度紧张的原因进行分析,试图探求加强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心理素质培养的训练方法,为今后乒乓球运动员日常的心理训练、赛前的心理准备、赛后的心理调整等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基础,为进一步研究我国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的技术特点与个性心理特征等若干心理因素的联系,为乒乓球运动在新世纪的重大比赛中取得更好的成绩作出理论上的参考。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文以“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的心理素质”为研究对象。

2.2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录像观察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进行研究。

3结果与分析

3.1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赛前心理素质决定比赛胜负

第一,通过多年来对赛前青少年心理素质变化的研究表明,乒乓球比赛前对对手战术、技术的了解,是扬长避短、树立必胜信心的首要条件。随着乒乓球技术越来越向近台、凶狠、积极主动进攻方向发展,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更应该锻炼其自身的心理素质,特别是团体赛更要料敌如神,才能做好排兵布阵,从而做到提前做好心理准备。

第二,赛前平静心理素质的训练和培养是乒乓球运动员积极进攻的基础。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不管是年纪还是阅历上都处于成长期,对赛前心理素质的培养和塑造尤为重要,青少年心理的特点表现为不稳定、情绪化、易焦虑,这都会成为影响比赛的不利因素。针对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的特点,制定长期、稳定的训练方法是培养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心理素质的关键。

3.2比赛过程中青少年运动员心理的微妙变化

比赛的过程中,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心理上会有很多的微妙变化,例如对手技术水平的高低,教练员的临场指导,比赛场地的差异,裁判员公正程度等,都会影响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心理变化。所以能及时调节好比赛时心理的微妙变化成了关键。乒乓球冠军邓亚萍,虽然个子低,但在人高马大的外国运动员面前,除了发挥高超的技术水平之外,还有“拼命三郎”的精神,正是这些帮助她克服了各种不利因素,多次夺得世乒赛冠军,并且在奥运会上一人独得两枚金牌。

从乒乓球比赛过程来看,影响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心理的因素还有很多,大致有以下几点:

3.2.1对手技术的高低

如果对手是自己的手下败将或者技术方面不如自己,容易出现轻敌的态度,懈怠比赛,从而忽略技战术的细节和比赛的连续性;如果比赛进程我占上风,则会出现骄傲自满的现象;一旦比赛失去控制,就不知所措,无从下手,从而失去这场比赛的主动权。例如在第12届亚运会乒乓球比赛中,我国著名乒乓球运动员邓亚萍以1:2败给香港队队员陈丹蕾,而以往比赛中,陈丹蕾一直输给邓亚萍,所以她改变了战术,多发长球打相持,相持中争主动先扣杀,这种搏杀型的打法令邓亚萍心理准备不足,她依仗半个月前刚刚胜过陈丹蕾的优势想先声夺人,不料欲速则不达,反而以10:17落后;当18:18以后,陈丹蕾心态正常,以22:20赢了第一局。虽然第二局邓亚萍以21:7的悬殊比分取胜,但终因心理因素丢失了决胜局,中国女队团体赛失去第一分,香港队形势看好。第4场还是邓亚萍出场,迎战香港队的齐宝华。开局后,邓亚萍小心谨慎攻防,以17:10领先,谁都以为大局已定,不料厮杀惯了的邓亚萍觉得不过瘾,非想打几个漂亮的扣杀显显乒乓女皇的威风,心理的失调导致技术上的失常,反而以19:21失利,多亏教练及时指正,调整后的邓亚萍接连以21:10和21:8连胜两局,为中国女队夺冠奠定胜局。这些告诉我们,比赛中运动员的心理变化多种多样,但是这些微妙的心理变化则决定了整场比赛的胜负。

3.2.2比赛中占据主动权

根据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的心理分析,发现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有着急于求胜,易骄傲自满,占据上风时洋洋得意,注意力分散,满足于暂时的小胜利,一旦局面失去控制,就会意志松懈,失误增多,关键球处理随便,导致整场比赛的失败。但是大部分优秀运动员会保持比赛中心态的平稳,和战术的灵活运用,从而压制对手的发挥。

3.3国际乒联新规则对我国乒乓球训练的影响

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是我国乒乓球储备力量,随着国际乒联新规则的出台,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心理素质训练中应认真学习和理解新规则的实质并尽快适应,尽快走出新规则对于运动员们技战术的影响。世界乒乓球运动水平的整体提高,表明乒乓球这项运动也将成为大负荷的运动项目。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的心理素质的调节能力直接关系到能否取得比赛的胜利,心理素质能力的培养是一项容易在青少年乒乓球训练中被忽视的工作。新规则11分制度的改革缩短了比赛时间,方便了电视和网络的转播,更增加了比赛的偶然性和风险性。

3.4培养乒乓球运动员心理素质的原则和方法

3.4.1培养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心理素质的原则

(1)防患于未然,一旦发现及时处理

在乒乓球比赛之前就要做到防患于未然,提前处理要发生的问题。针对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的心理特点和技战术的不同,在赛前就要教会其自我调节的方法,争取赛场上将技术发挥到最好。

(2)做到长期系统的心理素质培养和训练

青少年乒乓球心理素质的培养与其技、战术的训练一样,都必须经过有计划的长期训练,才能在比赛中得以发挥。如运动员的赛前焦虑,情绪不稳定等一系列的心理状况,都得通过长期的、有计划性的训练来完成。

3.4.2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心理素质的培养方法

(1)学会自我放松和减压

比赛中如果发现心理过于紧张,则会导致肌肉僵硬,全身发冷;而心理放松时,骨骼肌也会自然放松。这是因为大脑与骨骼肌具有双向联系的功能。乒乓球比赛具有快速、多变、激烈特点,运动员的身体和心理常常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学会身心放松和减压特别适用赛前进行,通过一些手段使队员全身心集中于本场比赛,从而消除紧张和疲劳感,但减压和放松也要适可而止,否则会出现赛中懈怠的情绪出现。

(2)队内对抗比赛训练法

队内的对抗练习目的是通过对抗比赛来熟悉赛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作出及时的处理和调节,从而提高队员在赛中处理临场问题的能力,不至于因为一定强度的刺激和局面一时失控而失去整场比赛。队内对抗练习需要选择不同的对手作出不同的分析,从而了解各种打法和战术,提高自我应变能力。

4结论与建议

青少年乒乓球心理素质的培养是一项长期性的、有计划性的抽象技术,但它又是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的必修课。培养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心理素质能力是一项艰巨而又不可懈怠的任务,教练员通过长期的实战经验和临场心理的微妙变化作出详细的训练计划,进行各种针对性强、有计划的长期训练,从而提高我国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心理素质,为我国乒乓球事业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禹雪璐.乒乓球比赛节奏探析〔J〕.山东体育科技.2009(04).

青少年心理素质培养篇(4)

前言

“互联网+”时代青少年成长常常有许多“烦恼和困扰”,不但影响着他们的身心健康,而且也影响着他们的人格发展和健全。因此必须立足于“互联网+”这一社会、科技大背景,从丰富青少年心理素质养成教育入手,着眼于青少年健康人格的塑造与培养,将青少年心理素质养成教育的变革推向全面化、系统化、高效化。

1丰富青少年心理素质养成教育的内容与形式

“互联网+”时代中教育的内容和教学的形式得到了极大丰富,青少年心理素质养成教育既面临巨大而严格的挑战,同时也存在宏观与微观上的机遇,进行青少年人格健全的建设必须要立足于“互联网+”的社会特点,要不断深入“互联网+”为平台的青少年心理素质养成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通过“互联网+”的资源加工和信息利用全面认知健康人格对青少年心理素质养成教育和青少年自主成长的重要价值与核心功能,采取“互联网+”时代学生乐于接受的网络平台、沟通平台和交互平台进行青少年心理素质养成教育的具体工作,使学生的人格健康和人格完善得到“互联网+”科技的基础支持和平台支撑,整合“互联网+”与青少年心理素质养成教育、“互联网+”与青少年健康人格发展的深层次关系,做到内容的丰富、层次的提升、形式的多样,进一步挖掘青少年心理素质养成教育的潜能,为青少年健康人格的有效塑造和全面发展提供形式与内容上的保障。

2建立青少年人格健康的基础信息库

“互联网+”是资源和信息在互联网平台上的深层次整合与重构,“互联网+”时代更加需要基础信息的详实、准确和全面,青少年心理素质养成教育工作要以“互联网+”科技作为基础,以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和人格建设为目标,建立起“互联网+”载体的青少年认可健康信息库。根据青少年心理素质养成教育的要求设置基础信息库的目类、体系、系统,并根据青少年实际做好人格健康信息的采集、测评和量化工作,使青少年心理素质养成教育通过“互联网+”平台及时了解青少年人格健康的信息,以“互联网+”基础信息库的资源整合和信息深加工全面把握青少年人格健康的动态、特点和规律,对于人格健康的问题做到及早发现、及早诊断、及早敢于,发挥青少年心理素质养成教育的专业型、系统性优势,真正把握学生的需求和发展特点,实现对心理素质养成教育改革和青少年人格健康建设的全面支持与服务。

3丰富青少年的学习、生活与交往环境

“互联网+”社会中青少年的学习环境、生活情境、交往方式与传统社会有着继而不同的特点,青少年呈现的状态,表现出的需要也具有巨大的差异性,基于“互联网+”的交际和沟通方式正成为青少年相互联系和交互式交往的基本形式,“互联网+”逐步转化为学生心理健康和人格完善的时代和环境大背景。作为心理素质养成教育的工作者必须重新解读当前青少年成长的影响因素和周边环境,正确理解“互联网+”社会带来的心理素质养成教育与青少年人格成长的问题和挑战,以心理素质养成教育为主题,兴办各类讲座、座谈会、网络宣传,全面渗透心理素质养成教育的知识和技能,使学生能够在心理素质养成教育的指导下,在优秀的校园文化氛围中进一步优化学习、生活和交往的外部环境,使学生能够稳定获得心理素质养成方面的知识,全方位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多方面磨砺学生的意志品质,在外部环境和结构上做到对青少年健康人格的激励、促进、培养和提高。

4建立青少年心理素质养成教育新网络

“互联网+”的时代中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个体与社会面临着关系重构的问题,青少年心理素质养成教育必须要立足于“互联网+”这一社会和时代标志进行全面整合,充分尊重学生发展的意愿和主动性,主动进行青少年心理素质养成教育结构和形式的创新与探索,将自我教育和网络教育结合在青少年心理素质养成教育的细节和过程之中,相信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发展和自我认知有效化解青少年心理素质养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扰,构建起青少年心理素质养成教育新型的模式和工作网络,达到促进青少年心理素质发展,更好进行养成教育的目的。在青少年心理素质养成教育的实践中可以借用“互联网+”科技建立起微博、微信等IT2.0技术为平台的新平台和新载体,加强青少年心理素质养成教育的私密性、实时性,在吸引广大青少年注意力和兴趣性的基础上,更为有效地进行心理素质养成教育。在青少年心理素质养成教育的过程中可以借用互联网技术的核心思想组建起教育新结构和新平台,利用学生社团、心理服务机构的专业优势和资源优势,积极进行青少年心理素质养成的普及、干预、指导,在更大的范围内、更高的层次上提升青少年心理素质养成教育的内容和质量。

结语

健康人格是青少年成长的基本目标,同时健康人格也是心理素质养成教育的核心内容,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健康人格的内容、含义和范围有了更多、更深、更广的变革,心理素质养成教育必须结合“互联网+”这一基本社会和教育条件,将健康人格列为教育的核心内容,通过健康人格的塑造更好地提升青少年的核心优势和竞争能力,使他们更够更好地实现自我建设和发展,更好地担负起家庭、社会、国家的责任,迎接来自未来、发展的挑战和需要。

参考文献:

[1]当代青少年心理素质教育的内涵研究[J].厉红.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7(16)

[2]试论青少年健康人格教育的有效途径[J].张剑.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1)

[3]人格整合: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追求[J].邓如陵.现代教育科学.2014(05)

[4]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培养青少年良好心理素质[J].杨竞楠.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6)

青少年心理素质培养篇(5)

中图分类号:G841 文献标识码:A

1心理训练的意义

心理训练是在运动训练过程中,通过各种训练手段有意识、有目的地对运动员的心理和个性心理特征施加影响的过程。其目的是使运动员产生适宜运动训练和运动竞赛的变化,具有自我动员、自我调节、自我控制的能力。而比赛时心理上的变化对运动成绩有着很大的影响。落后时能沉着应战、冷静对待、关键时候能掌握战机,进攻成功率高,甚至超水平发挥。当队员心理准备较差时,比赛中就容易出现顾虑重重、动作犹豫、精力不集中、表现失常。在比分领先时就松劲、处理球随便、落后时就急躁。打法简单、失误增多,因此,教练在平时技、战术训练中要设想和估计比赛中队员的心理变化,作好应有的训练和准备,这样队员才能在赛场上发挥出较高的技、战术水平,使球队立于不败之地。

2少儿篮球队员在赛前和赛中常见的心理状态

运动员临赛状态是运动员赛前、赛中产生的情绪状态,这些情绪状态使他们身体机能发生某些条件反射性变化,其中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变化,物质代谢过程、脉搏、呼吸、血压、体温及汗腺、血糖水平等变化,这一系列变化是由于队员对竞赛的认识而产生的情绪体验,对竞赛产生重要影响。

2.1亢进状态

求胜心切、自我表现欲强、高度兴奋、过分激动、动作不协调、比赛中失误增多、完成技术动作质量差,造成技术发挥不稳定。

2.2消极状态

情绪不佳、无斗志、力不从心、反应出意志消沉、精神萎靡不振、注意力分散、体力下降、反应迟钝、动作缓慢缺乏战斗力。对比赛缺乏取胜的信心、缺乏克服困难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导致临场出现斗志不高动作犹豫、缩手缩脚、紧张失常的情况。

3少儿篮球教学训练中的心理训练方法

3.1激发和引导少儿篮球队员树立正确的运动动机

动机是激励人行动的原因,只有明确奋斗目标,才会有为目标而努力的行动。在所有的心理训练中,动机的培养是首要的。无论情感的变化,训练态度的建立,意志品质的巩固,都来自于动机的激发。动机的培养是长期、细致的工作,应善于引导,切忌简单化。因此,在培养兴趣的同时,要不断地向队员进行理想教育,进行从小锻炼长大后夺冠军为国争光的大目标教育。并为此制定出争创成绩的小目标。使队员明确为实现这些目标而应付出的努力,并了解小目标的实现是大目标的必由之路。

3.2重视对集中注意力的训练

少年儿童时期是处于情绪波动较大的一个阶段,集中其注意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注意力集中是坚持全神贯注于一个目标,不为其它内外刺激所干扰。由于篮球基本技、战术熟练掌握的复杂性和赛场的千变万化,要使运动员从容对待,对注意力的训练就显得格外突出。训练中要提高队员注意对技、战术练习的指向和集中,提高优势兴奋中心,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3促进运动员个性心理特征的形成和发展

在运动训练极度紧张的条件下,决定运动员行为最重要的个性心理特征是运动员的动机、对比赛和训练的兴趣程度、个人的性格和气质等,心理训练可以对运动员良好性格的形成和发展产生巨大影响,改善运动员的兴趣品质,发展或改变运动员气质的某些特征,促进运动训练所需的特殊能力的形成。

3.4念动训练

念动训练是指运动在感知觉的基础上,利用大脑中回忆出的动作表象、比赛或表演情景、身体感知和情绪状态,强化动作技能的一种心理训练方法。念动训练时运动员可在安静和放松的情况下,集中注意力在头脑中想象自己正在进行某一技术动作,或以运动经验想象出比赛的场景。念动训练开始可每天进行5分钟,随着控制表象的提高,可每天增加训练10分钟。念动训练可以帮助运动员形成精确的运动知觉,促进动作技能的形成和巩固,提高技术水平。

4结论

要培养出优秀的少年儿童篮球队员,除了在人员选拔、进行严格的篮球基本功训练、体能训练、技战术训练外,一定要从小进行有目的的心理训练,使不同个性的少年儿童篮球队员在长期的运动训练中适应心理机能的调节,调动各级的心理机制,克服胆怯、紧张情绪,增强自我控制能力,最终达到在比赛中始终保持精力充沛、情绪稳定的良好竞技状态,发挥出最佳竟技水平。篮球运动心理训练是现代化技术发展的需要,运动员心理训练就是对心理活动施加影响的教育过程,使运动员具有提高运动水平所需要的心理品质,掌握自我调整能力,挖掘心理潜力,为在训练和比赛中身体和技战术的正常或超常发挥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参考文献

[1] 孙民治.篮球运动高级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 马启伟.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青少年心理素质培养篇(6)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8-0249-03

青少年是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群体。了解当代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现状,是我们研究和加强其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前提。而当前高校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大学生素质的培养,主要目的就是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思想品德课老师,把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大学生素质培养现状,是促进和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

一、当前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状况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大学生素质培养现状

(一)青少年特别是“90后”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状况

“90后”,泛指1990年以后出生的所有中国公民。“90后”在出生时,改革开放的浪潮已经波及大江南北,显示出了明显的成效,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提高。虽然优越的生活环境和和谐的社会氛围为“90后”的健康成长提供了相对于前几代人而言更加便利的条件,但当前青少年,特别是“90后”的思想道德状况,仍需要我们的关注。

2009年底,相关部门了《中国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调研报告》,调研报告显示,“胸中有爱、关注社会”是“90后”青少年的总体风貌。但是升学压力大、学业负担重,依然是当前中学生最致命的精神枷锁[1]。

那么,是什么原因或者说是哪些因素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状况产生了影响呢?从青少年成长的过程与环境看,家庭、学校和社会对青少年思想道德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家庭教育是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基础。青少年从呱呱坠地到慢慢成熟,他所接受的道德教育的最早场所就是在家庭里,而父母是孩子最早的启蒙教师。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2]青少年良好的思想道德建设,离不开父母的言传身教,父母的一言一行,将对孩子的成长产生深远的影响。

学校教育是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关键。“把德育灌输到日常教学活动中,甚至体现在学校的日常管理工作中,使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法制观、价值观,提高辨别是非和拒腐防变的能力。”[3]在学校的教学过程中,除了校风校训、学校的管理规章制度等,教师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更是会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

社会对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起到巩固作用。要提高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也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并依靠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参与和支持,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树立良好的示范,同时,也要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只有这样,才能把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做好。

(二)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大学生素质培养现状

1.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大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培养总体情况较好

思想品德素质的培养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大学生素质培养的根本前提。总体而言,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师范生在平常所进行的学习和实践中,更多地强调了思想品德素质的培养,并很好地与自身的专业课程及专业特点合理有效地结合在一起。思想品德素质相比其他师范类专业的同学,还是有一定的专业优势的。

2.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培养需要进一步加强

科学文化素质的培养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大学生素质培养的主要条件。从实际情况看,由于我国多年来一直以升学为目标的教育实践,致使一部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差。因而,作为师范专业学生,要勤于思考、善于发现问题、深入研究问题、勇于探索创新、利用自己掌握的科学文化知识来促进自身实践能力的发展。

3.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需要引起重视

心理素质的培养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大学生素质培养的主观基础。但目前,高校师范生中也有不少人存在一定的心理健康问题。要成为一名合格的老师,师范生就必须培养较好的心理素质,即使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了困难和挫折,也要勇敢地去面对,而不是逃避现实,要学会积极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行为,在遇到心理问题时,及时对自身进行心理疏导,必要时也可向心理辅导老师或者心理医生求助。

二、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大学生素质培养的关系

当前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现状不仅要求学校加强对中学政治老师的培养,更要求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大学生素质的培养。

(一)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现状要求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大学生素质的培养

一百多年前,思想家、政治家梁启超挥毫写下了大气磅礴的《少年中国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4]青少年是继往开来的一代,是祖国的未来。他们成长的好坏,将直接影响一代甚至几代人的发展。因而当前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现状,不仅要求家庭、学校和社会采取一定的措施,也给即将踏入社会的“准老师”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当前高校在培养师范生,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师范生的过程中,应努力提高师范生各个方面的素质,实现一定的培养目标。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师范生,将来所从事的中学思想品德课程教学,对青少年思想道德的建设将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学校里,思想品德课老师所教授的除了知识,更主要的是做人的道理,他们是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主导者。由此看来,当前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现状,要求高校进一步做好师范生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师范生的素质培养工作。

(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大学生素质的培养有利于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

正如前苏联教育学家加里宁所说:“老师的世界观,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对每一个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全体学生。”[5]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师范生,将来踏上社会,有很大的可能将成为一名中学思想品德课的老师,因而我们背负着的不仅是传播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教学来影响和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综合素质,进而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

而良好师德的养成,除了师范生自身注重修养以外,也来自于高校对于师范生在学校学习期间的培养。学校的培养目标,学习氛围和风气,校训校德以及学校老师的榜样作用,都对师范生的师德养成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高校注重对师范生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师范生的培养,不仅有利于这些“准老师”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教学技能,也有利于师范生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为以后成为一名合格的老师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培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大学生素质,促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措施

(一)提高师范生自身的道德修养,用师德感化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师范生,应首先学好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和理解。在以后从事教学工作的过程中,将所学理念传递给青少年,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操,坚定他们的政治信仰。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师范生应明确,作为准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还必须具备高尚的道德水准,只有具备了高尚的师德,才可能把“育人”融入“教书”之中。因此,师范生在校学习期间就要在各个方面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首先,应努力学习、掌握教师道德理论,以教师道德的先进典型示例作为鞭策自己不断前进的动力。其次,师范生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只有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在处理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家长及教师与社会其他成员之间的关系中,才能意识到自身行为的是与非,才能辨别善与恶,培养自己良好的教师道德品质。

(二)掌握丰富的文化素养和专业素养,培养学生素质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师范生的文化素养包括文化知识的积累和文明礼仪修养,其专业素养包括政治理论修养、伦理道德修养等。良好的文化素养是提高专业素养的基础,因此必须培养师范生掌握一定的文化素养。师范生只有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和专业素养,才能传授给学生更多的知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师范生,也要明确教师职业素养的具体表现,一般体现在他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效果上。当一个思想品德课教师通过对每一节课的教学,充分地将丰富的课程形式和严谨的教学态度展现在学生面前时,其良好的专业素养和职业情操会在课程中体现出来,会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而这种影响会在一点一滴的积累中产生效应,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和求知心态,产生对自身未来职业素养的塑造需求。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师范生应在努力学好专业课知识的同时,培养教师职业道德,使自身具备广博的文化知识、扎实的专业素养、综合的实践能力和勇于开拓创新的科研技术能力,使自身的专业素养和职业情操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起到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作用,同时促进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

(三)提升个人人格魅力,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个人人格魅力与教学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好老师,一位受学生普遍敬重和爱戴的教师,其人格必然会在他的学生那里再现出来,而且是常常在学生身上得到更高基础上的再现。”[6]

心理教育是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目前高校师范生中有不少学生存在着一些心理问题。学校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和咨询。我们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师范生应谨记,现代教师的任务已不仅仅是教好书、上好课,同时也需要教师具备健康的心理,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掌握一定的心理治疗方法。更要充分发挥自身人格力量,塑造高尚人格。

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过程,它建设得好坏将对我国一代甚至几代人产生深远的影响。当前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不仅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关注,它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大学生素质的培养的关系也日益凸显出来。因此,高校在培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大学生素质的过程中,应注重提高师范生的道德修养,专业知识的积累以及个人人格魅力的形成,从而有利于进一步促进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

参考文献:

[1]王厥轩.中国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调研报告[EB/OL].http://.cn/l/2009-11-23/1046181478.shtml.

[2]李小龙,注解.论语全解·子路[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

[3]辛香茹,辛香玲.青少年公德教育刍议[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2):24.

青少年心理素质培养篇(7)

一、心理问题的普遍性,呼唤学校重视创新素质教育

创新素质是指个体在先天的基础上,通过各种社会实践活动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并表现于创造性活动中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品质。创新素质教育,即通过教育的手段,以培养青少年的创新素质为目的,使其创新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积极开展创新素质教育不仅可以解放青少年创造天性,开启生命智慧,还能引导青少年积极健康生活与全面自由发展。

创造素质是人人具有的潜在心理能力,它代表着个体的更高层面的心理健康状态,主要包括创新意识、创新人格、创新思维以及创新实践。有研究表明,青少年作为潜在的创新人才,在从事创造性学习和创造性活动的过程中必须以个人的心理正常和健康为基本条件。然而,不少学校在开展创造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忽视了该教育理念中所蕴含的心理保健价值。

中国人民大学心理研究所俞国良教授用一系列的统计数据表明,全国小学生中有心理行为问题的占10%左右,初中生约15%;高中生约20%。[1]另外,国内一些调查研究显示,我国青少年的创新素质状况也不容乐观。根据2001 年,一项对1087 名12~18 岁的中国学生和1087 名1l~15 岁的英国学生就创造力方面进行的调查研究表明,英国青少年的创造力明显高于中国青少年,特别在发散思维和技术领域方面差异较大。日本学者恩田彰也作出相关调查研究,在所有受访者中自评具有自信心、好奇心、敢于质疑和意志坚强的仅占4.7%,其中初中生、高中生分别占5.1%和3.6%。[2]由此可见,创新素质与心理健康二者相辅相成,在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方面二者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学校应尽快将创造素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积极帮助青少年塑造成功所需的创新素养,极大地挖掘青少年丰富的创造力潜能,激发青少年内在的创造欲望,从而更好促进青少年自我完善及自我实现。

二、创新素质教育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系

1.创新素质教育可促进个体有效释放创造能量,为青少年健康发展提供动力

哲学人类学家兰德曼(Michael Landmann)指出:“创造性完全不限于少数人的少数活动中,它作为一种必然性,根植于人本身存在的结构之中。”[3]人生命的本质表现就是一种创造性的冲动和潜在智能的显发,而青少年是个体生命冲动和潜能显发的最剧烈、最重要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如果没有得到积极有效的指引就会造成潜能的无序释放,不仅会破坏其自身的心理健康,还会影响到家庭与社会的和谐。创新素质教育则能通过各种创新实践活动引导青少年潜能的积极有效释放,例如,可通过各种科技文艺创新活动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并培养其创新精神,这样就能有效的释放和利用这股创造性的冲动能量从而保障其心理健康发展。创新素质教育可以促进个体有效释放创造能量,为青少年的健康发展提供动力。

2.创新素质教育可促进个体认知发展,提高青少年的心理水平和保健能力

青少年正值生长发育期,既有创造的激情和动力,又能创造的理想和愿望,但是由于其思维的片面狭隘与个体认知发展的不完善等因素,使他们并不能客观全面的看待世界和正确深入的认识评价自己,因而在面对复杂的社会大环境时必然会遭受各种挫折打击,造成各种心理健康问题。而创新素质教育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要打破人原有的惯性思维的束缚,提高思维的灵活性与变通性。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和辩证思维的成熟不仅能扩展与深化青少年的理论视野和认知能力,还是帮助其客观辩证的认识自身和世界,并卓有成效的应对处理各种困难和负面事件。可以说,创新素质教育能通过深化个体的认知发展提高青少年的心理水平和保健能力。

3.创新素质教育能加速青少年人格的完善,为其心理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创新素质教育注重的不是知识与学历的教育,而是动手实践能力和坚韧顽强品格的培养,是对人高水平能力与创新人格素养的教育。它就是要通过一系列教育观念与各种创造性教学方式以及各种创造性实践活动的实施来塑造健全的创新人格,加速个体人格的完善和成熟,为青少年心理健康提供切实有效的保障。

三、开展创新素质教育,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

1.加强创造性人格的培养,为青少年创新素质的培养打开局面

创新素质的核心在于人格的创新。加强青少年创造性人格的培养,学校首先应重视培养有利于青少年创新的多项人格心理品质,如独立性、批判性、灵活性、幽默感、洞察力、责任感、好奇心和自信心、顽强的意志和毅力、能经受挫折的良好心态等。通过引导学生独立地、自信地用敏锐的眼光审视自我及周围环境,从而促进青少年孜孜不倦、锲而不舍地探索未知的世界。

2.注重提高问题意识,促进青少年创新思维的充分发展

北京市一项对1200 人的调查显示,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出现了错误,敢于当堂纠正老师错误的学生只有5.5%。这一现象表明,青少年的问题意识受到严重地压抑了,严重阻碍了其创新能力的发展。对于青少年问题意识的培养,学校首先应要放宽视野,为青少年制定优质的教学内容,要把青少年的创新精神开发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课程设置的重点;在教学手段上,学校应善于利用合作式、探究式,鼓励青少年大胆设疑,放手让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其追根求源、不断探索的精神;鼓励学生敢于破除成规,敢于向权威和传统陈规挑战;敢于有根据地对现有知识或结论进行批驳与批评,从而促进青少年批判精神及思维的充分发展。

3.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充分激发青少年的创新潜能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奥拓认为,一个人一生所发挥出来的能力,只占他全部能力的4%。也就是说,青少年身上96%的潜能尚处于未开发状态。德国教育家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活动关注的是人的潜能如何最大限度的调动起来并加以实现,以及人的内部灵性与可能如何充分生成”。[4]对青少年开展创新素质教育必须以青少年为主体,尊重学生独立个性及人格,注重从青少年的生命深处唤醒其沉睡的自我意识和创新欲求。另外,对青少年开展创新主体素质教育要求学校应力争调动一切有利因素为青少年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使青少年在知识、能力、人格等潜能方面获得陶冶与默化,从而全面激发其创造潜能。

4.搭建各类平台,增强青少年的创新实践能力

从现代观点出发,素质就是在人的先天生理基础上,经过后天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由知识内化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学校要努力为青少年提供各类的创新实践机会,着眼于青少年基本能力的全面提升,以培养青少年创新意识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实践为重点,构建多元的创新素质实践平台,鼓励青少年群体积极参与创新素质拓展训练。

例如,为青少年举办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的创新素质竞赛,大力宣传和鼓励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爱好和特长的学生参与到创新活动中来,并在创新活动中设立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充分调动青少年创新的热情,在实践中锤炼创新思维,增长创新实干才能。

5.有效实施心理健康辅导,优化青少年心理调节的自助功能

心理素质的自我教育是形成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环节。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说:“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的教育。”[5]在开展青少年创新素质的培养和训练的整个过程中,辅以相关的心理健康辅导对青少年创新素质的修塑和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一般来讲,学校可以通过为青少年提供相应的心理健康辅导服务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来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对于青少年成材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成长难题应及时进行答疑解惑,通过帮助青少年排解成才成长过程中的各类心理困扰,不仅有利于青少年形成并维持良好的心理适应状况,提升青少年的心理素质的自我调节能力,而且有利于青少年将外部教育转化为内部的自我教育,为创新素质模式的构建及实施提供源动力。

总之,21 世纪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表现为人才的竞争,所以学校应大力开展创新素质教育,让每一位青少年都能在创新素质教育理念下,积极锤炼未来成功所需的成功心理素质,不断完善心灵品质,从而一步一步走向卓越,走向成功。

参考文献

[1]俞国良,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J].北京师范大学学(社会科学版),2005,(1):67.

[2](日)恩田彰著,俞国钊等译.开发你的创造性[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1:55.

青少年心理素质培养篇(8)

篮球运动是篮球文化是教育中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篮球运动的同场对抗性特征,决定场上青少年身体接触与碰撞是难免的,而激烈的碰撞则会引起情绪的激化及动作行为的粗野,合理而全面的篮球规则对其起到了控制和规范的作用,它规范了参与者的动作行为、限制了粗野动作。篮球竞赛规则作为一个基本的篮球运动行为规则,它和社会生活中的法律、法规一样,都制约着篮球运动参与者的行为规范。因此广泛开展大学篮球运动,不仅仅可以培养青少年行为意识规范,与此同时,它更是一种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从而引导、控制和调节青少年的社会生活和人际关系,篮球文化能从多维空间对培养青少年道德素质具有积极影响。

1.2青少年身体素质

在我国青少年处于身体发育的最后阶段,通过篮球文化活动对他们进行身体素质教育,掌握必要的体育活动的知识技能和方法,建立终身体育意识、兴趣、习惯和能力。篮球文化是通过篮球文化活动的形式面向全体青少年进行教育,这也就符合了素质教育的全体性。在篮球教学和训练时教师按照教学计划和训练大纲预先科学的设计了课的形式、内容、方法和手段,合理地安排了课的密度和强度。在教学训练中对青少年施以指导和影响,青少年通过身体的直接参与学习和运动,完成一定量的身体练习,生理上承受完成这些身体练习所带来的运动负荷,从而调动人体各组织器官参与运动,增强人体的能量和物质代谢。因此,通过长期科学合理的篮球教学和训练,能够使得青少年的身体素质不断提高。

1.3青少年创新素质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篮球观念文化对青少年发展及人才的培养有着独特的影响,为青少年创新素质培养提供着前提条件。当将创新教育作为自己的训练理念时,它就会在训练的全过程逐渐将这种理念渗透到每个青少年的头脑中,在各个环节都促使青少年将自身创新素质培养作为目标,通过各种途径为青少年的创新素质培养提供一切条件。处于这种氛围的青少年,长期的耳濡目染,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必然激起创新意识,树立创新观念,争取创新行动。

1.4青少年审美素质

篮球文化的本质就是造就人,它不仅造就人的体质,也造就人的心灵。篮球运动在我国是最风靡的一项运动。篮球文化的内容丰富多彩,青少年参与篮球文化活动能从中得到一种美的享受。篮球运动是健、力、美的完整体现,在运动中所形成的和谐的韵律、鲜明的节奏和巧妙的配合,使技艺的惊险性、造型的艺术性与熟练配合的默契性融为一体,参与者可以直接得到美的体验和美的感受,从而培养创造美、鉴赏美的能力。青少年在美的体验中,有时感到体验过程本身就具有一种美,这种感觉似乎不单纯是感知、情感、理解上的,而是一种情感、理智、意志和筋肉运动相结合的状态,在这里姑且称之为审美行为因素,很多人在参加篮球运动时都有一种从内心发出的美的享受。

1.5青少年心理素质

篮球文化的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通过文化的沉淀和环境的熏陶对培养青少年良好心理素质发挥起着重要作用。篮球文化通过篮球运动来体现,篮球比赛是在紧张激烈的对抗下进行,它要求参与者在瞬息万变的环境中运用复杂的技术动作、战术配合与对手展开强烈地争夺。通过这种磨练可以培养参与者健康良好的心态,使青少年有较好的心理调节能力,懂得调节自己心理状态,在比赛中掌握和控制自己的情绪。篮球文化通过营造轻松舒畅和积极向上的文化环境,使青少年从课业负担中走出来,参与到生动活泼的课余生活中,不仅使青少年在观赏体验和享受篮球的同时,调节情绪、忘却烦恼、缓解焦虑、净化心灵,更使青少年在参与篮球文化的活动中展示自我、发挥潜能、得到身心的愉悦和满足,最终营造轻松愉快、健康阳光的生活模式。

1.6青少年科学文化素质

篮球文化可以使他们在知识的学习上逐步实现由课堂获得知识为主向课堂内外并重的转变;在教育方式上,也可以逐步实现以接受他人教育为主向他人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转变;在行为特征上能逐步实现由盲目服从他人为主向有目的有选择的服从自我的转变;在文化态度上,逐步实现盲目吸收或盲目排斥为主向有批判的吸收的转变。所以,青少年随着这些转变的逐步深化,思维的自主性、多维性以及创造性特征在青少年们的思维方式中越来越突出,实现青少年思维方式的根本转变,从而促进青少年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

青少年心理素质培养篇(9)

在素质教育的执行过程中应当注重对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美育是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舞蹈教育是美育中具有较为独特的美感价值的艺术形式表现,对青少年的成长和教育具有多方面的影响,所以要加强青少年素质教育中舞蹈教育的比重。

1.有利于青少年道德品质的培养

青少年的道德品质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进行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教育者在素质教育中要为青少年提供良好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教育,从教育方式上来说,需要用一种直观的教育模式对青少年的道德品质进行实践环节的培养。舞蹈通过对真实生活中美德的升华对青少年有较好的影响,能让青少年在学习的时候对其所蕴含的含义和道德产生一定思考,对青少年的道德素养有一定的影响。在素质教育阶段应该针对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进行舞蹈教育,这样才会对青少年产生更大的道德品质助益。

2.有利于青少年智力的发展

舞蹈教育有利于青少年智力的发展,这主要是由于舞蹈的审美特性能促使青少年对舞蹈动作所代表的情感与含义进行思考,在强化青少年的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同时,还能促进青少年对生活中的一些美的存在加以思考,并将这种美感经过抽象思维的升华与舞蹈的动作形式结合在一起,加强对舞蹈的学习与认识,发展青少年的创造性思维。舞蹈是一种模仿性较强的艺术,通过青少年自身的模仿过程体会到的关于舞蹈的感情和精神,利用联想思维进行联系和分析,对青少年的各种思维都有一定的训练,有利于促进青少年的智力提高。

3.有利于青少年气质的培养

舞蹈教育对于青少年的气质培养体现在两方面,分别是对青少年艺术气质的培养和对青少年形体气质的培养。

青少年艺术气质的培养是舞蹈教育带给青少年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舞蹈动作能对人的心理世界进行陶冶和锤炼。沉浸在舞蹈学习中,青少年能够更多地发现艺术的魅力,提高对于艺术的欣赏能力,并且不断把自身的欣赏趣味往更加艺术化的方向引领,在无形中提高学生自身的艺术气质。

舞蹈对于青少年的形体训练作用更大。在青少年素质教育中,适当的形体训练可以对青少年的不良体态进行纠正,也可以塑造青少年在发育期中的健美肢体。舞蹈动作对青少年的协调性和身体要求比较高,所以舞蹈教育有利于促进青少年的动作协调性和血液循环,改善青少年生长发育时期的身体状况,促进其身高生长及肌肉的拉伸等,对其身体的柔韧性和灵活性都有着较大的改善。

4.有利于青少年审美情趣的培养

舞蹈是艺术形式中借助人的肢体语言、面部表情和心理状态做出的最具有审美情趣的表达方式,一般情况下舞蹈所体现出的情感可以对人的心灵造成较大的震撼,使得人们能够较为直接地体会到舞蹈所带来的感情。在青少年的素质教育执行过程中,这种途径为青少年培养正常的审美认知和审美情趣提供了一定的便利,可以使青少年产生正确的审美观。舞蹈教育就能让青少年在接触不到很多艺术形式的情况下对艺术的评价有一个充分的理解和体会,提高青少年对于艺术的欣赏标准,丰富青少年的精神世界。

5.有利于青少年人格的完善

好的艺术对人生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舞蹈对青少年而言不仅仅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抒发自身感情、消解不良情绪的重要手段,可以促进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舞蹈的训练过程一般都不会很容易,这样也能训练青少年吃苦耐劳的意识,增强青少年的意志力,使青少年的人格更加完善。

舞蹈教育是青少年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青少年的成长有着极大的帮助。针对目前舞蹈教育并不受重视的现象,教育工作者和教育行政人员都应该在这方面引起注意,确保舞蹈教育在青少年的素质教育中占有一定地位,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多力雅.舞蹈教育在青少年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 青春岁月,2013(23):62―63.

青少年心理素质培养篇(10)

足球青少年后备人才被世界各国公认为是足球发展的基础和希望,青少年足球的梯队培养也是足球竞技人才发展的关键层面,世界足球强国均以战略的眼光,采用不同的方式培养青少年后备人才。国家体育总局局长袁伟明就曾说过“后备人才培养是竞技体育发展的战略问题,只有重视后备人才的梯队建设,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才有后劲”。在我国,由于长期以来的政治和历史原因,大力发展我国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事业始终只停留在口号上,付诸实施的力度远远不够。从根本上分析我国青少年足球的发展体制,学习足球先进国家的培养模式.结合我国现阶段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对策。对加快我国足球运动水平的提高具有深远的意义。

青少年足球运动普及程度与国家足球运动竞技水平直接相关,这一点已被现代足球100多年的发展历史和足球强国的成功经验所证明。一个国家青少年足球的普及、竞赛、训练体系的完善程度.与国家足球竞技水平有直接的关系。中国足球发展要从本国的现状出发,最主要的问题是做好青少年的培根教育,充分重视青少年运动员在足球兴趣和文化学习上的培养,使球员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和很强的领悟能力,进而逐步提高足球水平。

1对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问卷调查及结果

通过对重庆力帆和重庆几所足球传统项目学校l5——l7岁青少年足球运动员进行问卷式调查,反映出他们存在的问题。

1.1问卷调查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青少年足球运动员从事足球运动的经历(踢球时间、球龄、每天训练时问等);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追求目标(国家队、球星、兴趣和爱好、金钱等);青少年运动员的文化素质(文学常识、自然常识、历史知识、时事新闻、电脑知识等)。

1.2调查结果

调查结果显示,追求国家队和明星占85%,而兴趣和爱好只占12%,其它占3%;球龄在7、8年占87%,参加过全国u15、u17比赛、城市青少年比赛的占83.6%.而文化素质方面电脑游戏知识得分最高。通过调查反映出我国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培训体系存在几个方面的问题:文化素质过低,成人化训练过早,足球普及度过窄,足球学校过滥;其中文化素质过低是影响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发展的关键因素。在调查中大多数球员是从小学直接进入足球学校或俱乐部预备队的.连9年制义务教育都没完成。

2扭转轻视文化学习的倾向

在我国青少年足球运动员中较为普遍存在着忽视文化学习的倾向,这一方面与过早参加专业训练的体制有关(有待商榷),另一方面也与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受社会影响自身重视不够有关。其实参加各年龄组足球训练的少年儿童都有较重的文化学习的任务.平时还要参加各阶段和期末考试,即使l6岁以上的青少年足球运动员也还有进一步学习文化知识的任务。青少年运动员的文化水平不仅是胜任未来工作的条件,而且是发展运动员智力水平的重要基础。如果运动员不具备一定的文化水准,势必会影响其理解力,也就不易踢好球,特别是踢到一定水平就较难有所突破,训练中较难提高攻防意识水平,比赛中不易准确理解教练员的战术意图及其灵活运用,最终较难培养出高层次的后备人材。文化教育的培养是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首要目标长期以来.足球界一直在争论一个问题,也是老生常谈,文化学习好就一定能帮助球员把球踢好吗?在世界足球发达国家和发展速度较快的国家。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综合素质发展是培养的首要内容。在德国13——l5岁的青少年培训中,学习是首位,其次才是训练:在法国的培训体制中,青少年足球主要对象是13——l5岁的适龄儿童,他们不得离开自己的学校、家庭和俱乐部,必须随自己学校的课程完成国家教育部门规定的学习;对15—17岁青少年培训分别在35个培训俱乐部进行,受训者加入俱乐部必须签订合同。保证在自己原来的学校继续学习。法国足协每年对俱乐部进行一次检查。监督他们完成规定的学业。

3文化教育的培养是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首要目标

3.1文化学习是培养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基本条件

一支没有文化素质的青少年足球队是无法在培养和发展的道路上有较大的上升空问的。无论是健力宝青年队还是“超白金一代”的国青队、国奥队,在青少年时期由于身体素质和早期成人化训练,尽管成绩暂时领先,但在未来发展中由于受到机制和文化素质的限制而随之湮灭。2000年世青赛.中韩两个同样才华横溢的人才,经过3年时间的不同命运坎坷,朴智星已经在曼联队踢球,而曲波则在青岛队期待着能进入每场首发的阵容。在我们的近邻韩国和日本,青少年球员必须完成国家规定的教育义务.国家青年队直至国家队基本是从高中生和大学生中选拔出来的,具有一定的文化素质和技、战术素养,尽管在青少年的比赛中与中国队不占上风,但到成年队比赛中以心理素质和技、战术素养每每在重大比赛中取胜,文化素质起重要作用。

3.2文化教育是青少年足球运动员成长中的必须教育过程

9年义务教育是国家法律要求每名公民必须完的教育过程,是青少年在德育、智育、体育等方面接受相应的教育和培训,培养爱国主义思想,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和法律意识。在调查中发现中国青少年足球运动员法律意识和文化知识匮乏在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矛盾时,只顾个人利益,包括对出国集训有抵触情绪,在国家队出工不出力等现象;沈阳青少年球员在街市中失手打死对方触犯法律以及个别青年球员参与假球、等现象从侧面反映出当代青少年球员的综合素质水平不高。因此,体教结合将是中国足球乃至今后中国竞技体育的补充,是培养中国青少年足球人才的主要渠道;学校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而目前过于泛滥的足球学校培养体系,无益于青少年足球人才的培养和发展。在韩国的职业俱乐部不设预备队.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培养在于学校,由小学到中学直至大学,他们不仅要完成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在20岁时还要按国家的法律服兵役,这对青少年球员的综合素质培养是一个完备的过程,而职业俱乐部每年从高中生和大学生的比赛中发现和选拔队员,提高了国家足球的整体素质.这是中国青少年足球管理机制必须改革的关键。

4文化素质对提高中国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技战术水平起着重要作用

目前,世界足球运动具有高度社会化、职业化和商业化的特点,其在所有运动项目中的显著地位和世界上的影响很大,并成为世界各国社会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但目前还是一个“足球人口小国”.面对世界足球运动快速发展的形势和广大人民群众越来越高的要求,根据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运用政策、行政和经济的管理手段,加大对青少年足球的宏观调控,促进青少年足球运动蓬勃有序地健康发展,为提高我国足球运动水平打下坚实的基础。

4.1文化素质是培养青少年足球运动员提高技战术素养的基础

中国足协青少年部主任冯剑明在总结青少年足球过去一年的工作时指出:“国少队和国青队之所以取得去年的成绩主要是由:于他们的体能、身高和作风上的优势。而真正足球的精髓所在——技战术素养,却在他们身上没有得到充分体现。”运动员的运动寿命与文化修养程度是成正比的,道理很简单.读书太少的队员领悟能力低,在训练场上连教练很简单的意图都领会不了,当然不可能踢好球。当我们的年轻球员面对无论是米卢的“快乐足球”还是霍顿的先进足球理论都无法理解并在训练和比赛中贯彻。表现出中国足球运动员在文化素质方面的欠债。欧洲足球运动员的成功是建立在良好的社会教育基础上的,他们所有的年轻球员在l5——l6岁前都是在业余俱乐部踢球,但没有错过基础教育;所在欧洲球员绝大部分都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在经过青少年时期的基础培训后,升到成年队时,在先进足球理念的指导下迅速成长,在比赛中表现出较高的足球技战术素养。而中国球员缺乏良好的基础教育,因此,加强他们的文化素质是提高球员技战术素养的必修课。

4.2提高文化素质是青少年足球运动员自我发展的重要保障

对于提高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文化素质培养的问题,我们不得不涉及到一个更加敏感的问题,就是青少年足球运动员未来发展的多向性。?方面加强文化素质的培养对于提高球员的足球运动水平起着重要的基础作用.无论在职业俱乐部乃至在国家队的比赛中将发挥出较高的技战术水平:球员退役后由于具备一定的文化素质,可以到相应的高等学校进修学习,成为一名高水平的教练员或高素质的足球从业人员。另一方而,在众多的足球人才竞争中被淘汰下来的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自我发展方向成很大的问题。在国外,没有被俱乐部吸纳的年轻球员由于自身具备一定的文化素质,可以再回到学校继续学习解决就业问题。

上一篇: 机电一体化内涵 下一篇: 工商管理专业的特点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