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一体化内涵汇总十篇

时间:2023-11-29 17:15:44

机电一体化内涵

机电一体化内涵篇(1)

互联网技术的推广和使用催生了全新的传播环境和传播格局,也将传播学研究带入了一个新的境地。与之相应的是在大众传播时代形成的传播观和传播理论,比如“把关人”理论、议程设置、“沉默的螺旋”、“涵化”理论、“知沟”理论等,都受到了冲击和挑战。

在经典的大众传播理论中,涵化理论(Cultivation Theory)一直是学者们的研究热点之一。以美国学者格伯纳为代表的涵化理论研究,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末期。当时,美国暴力和犯罪问题十分严重,美国政府成立了“暴力起因与防范委员会”,格伯纳主持的“涵化分析”就是在该委员会的支持和赞助下开始的一项有关电视内容的系统研究。涵化理论最初着眼分析电视画面上的凶杀和暴力内容与社会犯罪之间的关系,以及考察这些内容对人们认识社会现实的影响。“涵化分析”后来受到检验、质疑和发展,80年代初期形成了“主流化”的思想,视野不断扩大,更多地关注媒介所建构的符号现实与社会文化各层面的观念现实之间的关系。在将该理论与新媒体环境中的传播实际进行对比分析后,我们会发现涵化理论在新媒介环境中正在发生“变异”。

一、媒介环境的变迁——涵化理论适用的时代性

在传统大众传播时期,研究者们将涵化分析的焦点集中在电视上,原因在于格伯纳认为电视是当时“最广泛的文化常态和最明显的文化符号的传播者。”①电视与其他媒体相比,具有如下特点:受众接受电视的时间比其他媒介长;人们在接触其他媒介之前就开始接触电视;电视比其他媒介更容易获得;传统电视从内容传播再到受众接收形成了一个线性、封闭的信息生产、传播、消费系统,在这个系统中,电视居于绝对的主导地位,受众不得不以被动姿态屈就于电视的线性、单向传播模式。因此,当电视“集中化地大批量生产一套连贯的图像与讯息,并把它们提供给规模庞大而又各式各样的群体”时,“它被大多数的观众以一种近乎不加选择的、仪式主义的方式来使用”②,从而达到为界定世界以及使特定的社会秩序合法化服务。

然而,在以网络技术等代表的新传播技术蓬勃发展的今天,情况已经不同了:“电视机还在,但是电视前的观众已经不在了。”③一方面,网络的非线性播放和不受时空限制的获取方式冲击着传统电视。以PPTV、CNTV、优酷、土豆为代表的网络视频以及手机等微视频分流了一大批曾经忠实的电视观众,其中尤以“80后”至“90后”等较为年轻的观众居多。当电视不再是绝大多数受众尤其是年轻受众媒介接触的首选时,无疑弱化了传统电视对于社会整体的涵化效果。

另一方面,面对网络视频和手机移动视频的冲击,传统电视也开始借助新媒体技术积极拓展新的收视途径。国内实力较强的电视台普遍开辟了网站或与其他视频播放终端等合作,扩大影响力。同样的电视节目,收看人数可能并没有减少,但是收看终端发生了改变,较为年轻的观众从传统电视机转向网络电视、手机电视等。显然早期侧重于研究传统电视在多样化的公众间培养了关于现实的共同观念的涵化效果,必须相应地将电视媒介的边界延伸至网络、手机等新媒体平台,而且对于不同类型的媒介,我们还需重新引入新的涵化分析参数和方法。

比如,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的出现逐渐瓦解了电视的时间限制,电视不再意味着“客厅电视”,观众可以随时随地收看电视节目。同时,在互联网和手机媒体平台上,观众开始寻求更加特定的、适合的电视节目内容,使得电视内容的传受由固化走向离散化。此外,受众对于感兴趣的电视内容会通过在微博、QQ等社交媒体上进行两种类型的互动:一是在电视网络交流平台上与其他用户进行互动;另一方面,用户自发创建社区、群组等圈子,分享交流电视节目信息,从而对电视内容进行反复传播或加深电视信息的传播效果,或反作用于电视信息的传播效果。因而,新媒介技术的发展带来的媒介使用方式和用户体验的变迁,使得早期涵化研究强调观看电视数量与观众对现实认知之间的正向线性关系亟待重新审视。

二、话语垄断的颠覆——电视涵化中心地位的消解

早期涵化理论认为,电视在日常生活中居于如此核心的地位,以至于支配了我们的“符号环境”,以自身有关“真实”的信息取代了个人经验和其他理解世界的手段。电视被描述成“一种有关现存工业秩序的文化力量,主要扮演着维持、稳定与强化,而非改变、威胁或削弱传统信念与价值的角色”④,并且早期电视主要通过主流化过程来达到维持、稳定与强化传统信念和价值。格伯纳认为涵化的主流化过程更像一个万有引力的过程。“‘引力’的角度和方向取决于不同群体的观众以及他们的生活方式与万有引力的方向——电视世界里主流的方向的交汇点。每个群体都可能被拽向一个不同的方向,但是所有的群体都受到同一‘中心力流’的影响”。⑤然而,在新传播技术环境下,电视涵化的中心地位受到了挑战,来自新媒介平台上的话语权博弈以及整个讯息系统中的主流声音逐渐模糊不停对抗着电视主流化中心力流。

“涵化不是别的,而是关于叙事的文化系统。”故事决定着我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以前我们听到的故事主要来自于家庭、学校和政府,但是现在讲故事人的角色由电视来担当。电视中的故事可以被看做一个消除不同群体差异的“大熔炉”,使受众对于现实的感知越来越和电视相一致。因而,电视暗含着某种文化和政治的权力,即利用象征符合创作有寓意的信息的权力,这种权力可以涵化集体意识,从而达到社会控制。在电视这一集中化的叙事系统中,“要紧的是谁得到了话语权,而谁的故事未获准讲述。”⑥

传统电视时代,政府控制着电视媒体的发声,可以说政府是电视话语权的主体,电视报道什么消息,社会舆论都在政府的掌控之中,普通公众缺乏参与话语讨论的渠道,不能自由发表言论的公众往往在很多时候被迫选择沉默,但这并不代表他们没有自己的想法和意见,他们只是没有渠道去打破官方主流话语一家独大的局面。

新传播技术的发展打破了传统媒体对于信息话语权的垄断,新媒体时代公众由被动接受者的身份变为了主动传播者和分享者,这必然导致权力的分散化,公众在这个过程中得以自我赋权。受益于新传播技术而崛起的草根阶层和新精英话语权力主体(包括文化学者、传媒工作者、演艺人员、商业精英等)表达出了强烈的利益诉求,与居于统治地位的传统精英权力主体(主要指官方主流领域精英)进行权力博弈。电视通过主流化过程培养多样化公众间的关于现实的共识,尤其是向居于统治地位的社会精英所设定的意识形态靠拢,在新媒体环境下逐渐变得步履维艰。

草根阶层和新社会精英不再被动地不加选择地、仪式性地接受来自电视媒体的教化。他们通过新媒介平台积极寻求异质性的观点信息来平衡电视媒体传播的信息观点,甚至直接向控制电视话语权的传统精英话语体系提出质疑和挑战。尤其是规模庞大的且分散性强的草根阶层,得益于新传播技术带来的隐匿性和灵活性,使其无需暴露自己的身份就可以直接向强势的传统精英发起挑战。当“草根的暂时狂欢演绎异化的宣泄”,将“颠覆到主流价值观”。⑦

三、主动选择抑或无意识的涵化?——涵化对象认知模式的转向

涵化理论中受众对于电视传播内容存在的认知模式与霍尔提出的编码/解码理论相关联。在编码/解码理论看来,“主导的意识形态希望把某种能指和所指之间的联想强行固定下来,而受控者则希望这一关系保持流动性。”⑧意义的编码和解码过程就是语言中的意识形态争夺和斗争。

在电视的传播中,受众受制于技术限制,所能做的只是打开电视并调好频道,接下来该播什么、该如何传播就要交给传播者去决定。而且在传统的大众传播时代,由于来自社会和舆论的多方面压力,受众常常是谨言慎行,不会轻易发表自己对于电视传播内容的见解。因而,受众一般在编码者即电视控制者设定的框架内进行解读,能够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较为广泛的共识。

从以上论述我们可以看到:涵化理论在目前新传播技术环境中依然存在,毕竟我们一直浸润在各种类型媒介创造的符号环境中,但是由于新媒介的新特点使得电视媒介涵化理论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异:电视的边界已经延展至新媒体平台,致力于研究传统电视媒介涵化理论的某些假设和研究方法已经不适用了。同时也是新传播技术对电视涵化主流化过程造成了冲击,来自新媒介平台上的话语权博弈以及整个讯息系统中的主流声音变得逐渐模糊不断对抗着电视主流化中心力流。而且受众在新传播环境中通过主体性批判,对电视传播内容的认知模式由被动不加选择的接受涵化转向主动选择接受某些话语意识的涵化。这些综合因素影响着涵化理论在新媒体环境下的适应性,我们需要在完善传播学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适用于新媒介环境下的涵化理论框架,从而为新传播革命进程提供有益的理论探索方向。

参考文献

①⑥麦克·摩根、詹姆斯·尚翰著,龙耘 译:《涵化研究的两个十年(上)》[J].《现代传播》,2002(10)

②乔治·格伯纳、拉里·戈罗斯著,石义彬等译,《与电视共同成长:涵化过程》[J].《新闻与传播评论》,2005(5)

③余志为,《电视会消亡吗?——论新媒介格局下电视媒体的未来》[J].《现代传播》,2012(9)

④⑤Gross,L.P.,“Television as a Trojan horse”,School Media Quarterly,spring(1977)

⑦尹嵩,《新媒体时代话语权的博弈与权力关系的重构》[D].辽宁大学,2011

机电一体化内涵篇(2)

一、涵化理论研究现状

涵化理论自20世纪70年代由美国学者格伯纳提出,得到了学界广泛的关注。涵化研究关注于“在观众建构社会现实方面,电视所扮演的‘区分’和‘建构’的角色。”涵化理论的基本主张认为,观看电视节目时间越长,受众对于周围世界的“认知”就越会认同电视所“建构”的关于世界的影像、观点和思想。尽管电视节目是虚构的,电视所叙述的世界对于我们关于真实世界的建构,仍会形成重要的影响。

涵化理论效果的研究基于两个层级:首先,电视观众从观看的电视节目中“学习”、“了解”这个世界,对于现实世界事实的估计逐渐趋向于电视呈现,产生第一级的影响;其次,电视观众形成与电视呈现相同的态度,产生第二级的影响。以“电视整容节目的收看与女性观众态度”的研究为例,研究证实,女性观众观看越多的电视整容节目,对于女性群体整容比例的估计越接近于电视呈现,此为第一层级的影响,形成第一级社会信念;但对于她们自身“是否要进行整容”的现实态度,并未产生明显的影响,此为第二层级的影响。

格伯纳在提出“涵化理论”之初,认为受众受电视影响产生的第一级偏差信念,会发展成为第二级信念,但此后许多实证研究证实,两个不同级别的涵化效果之间没有必然的关联。因此学界普遍认为这两个级别的观念形成很可能是各自独立地被媒介所影响。

从两级涵化效果研究的范畴考察,近期的涵化理论研究继承了涵化理论研究的传统,考量“多方面的社会信念与多种媒体内容呈现”之间的关系,在效果测量方法研究上,亦有所创新。但两个层级观念背后的形成机制是怎样的,目前研究尚未得出定律,这也是目前研究的缺陷所在,本文将对该问题进行具体的论述。

二、海外两级涵化效果研究概述

在EBSCO数据库中搜索2006-2012年发表的与两级涵化效果研究相关论文,从研究主题和两级涵化效果的范畴考量,共得相关论文28篇。按照研究议题分为以下几类:

针对“青少年不当行为与涵化”这一议题,学者布伦斯和凯瑟琳考量了“危险的赛车类电子游戏与青少年危险行为”之间的关系,作者采用了纵向固定样本调查法,从态度和行为两个层级上深入考量,得出了“从青少年时期的态度预测,青少年时期玩电子游戏的行为将会提高其在以后人生阶段危险行为的可能性”这一结论。学者德米特里·威廉姆斯以一个月为周期观察参与者,考量“在线网络游戏”对“线下”世界危险程度理解的涵化效果。对于“青少年吸烟问题”这一传统议题,学者南晓丽考量第一层级的涵化效果,再度证实了涵化理论中“主流化”效果这一重要观点。

在“健康认知与传播”领域,肯尼思·戈尔茨坦等四位学者结合了内容分析法和问卷调查法,在改进测量方法的基础上,比较了地方电视报道和报纸报道,得出了地方电视新闻报道存在“涵化”效果,使受众产生“宿命论的癌症防治”观点。学者布莱恩·奎克考量了受众观看美国医疗剧《实习医生格蕾》第二季和第三季后,关于“医生印象和医患关系认知”的涵化效果。

在儿童认知的议题上,学者里德尔·卡瑞考量了“童年电视观看程度与成年时期社会信念”之间的关系,强调了方法论领域的创新即采用“直觉加工模式”的方法论框架,测量“长期记忆”;学者马利克和克里斯蒂娜在论文中提出:“品牌”已经成为当下主导儿童成长中的主要“社会化作用物”。

女性相关议题上,学者以德波特·尼古拉斯和贝尔彻·詹姆斯考量了电视真人秀节目对于观众“身材形象满意程度”的涵化效果;与之类似,学者罗宾·纳比考量了“观看整容类电视节目是否会增加女性对自身形象的不满从而进行整容手术”,同时,作者使用了三种理论整合的研究模式,呼唤理论整合模式的研究。马修·易思廷等两位学者结合“女性主义视角与生态学”视角,从两个层级的涵化效果上研究了“电视观看和‘对女性施暴的文化’的接受程度”之间的关系。学者采用内容分析和网络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比了德国第一个女同性恋题材连续剧“The L world”与经典美剧《欲望都市》中女性形象的塑造,得出结论,这一女同题材连续剧的收看会在第二层级上影响受众对于“女同”群体的态度。也有学者质疑电视媒体所呈现的完美模特身材形象是否会对青少年女性群体产生涵化效果。

在“少数民族族群认同与种族歧视”议题上,研究关照于第一层级和第二层级的影响。“美国受众对于亚裔群体的认知是否与媒介呈现相关,是否影响了与亚裔群体的交往”;“不同种族群体对于同一媒介内容(以固化模式呈现)的理解不同”;对于电视观看是否造成“种族主义价值倾向”的问题,学者寺诺·萨普同时使用定性和定量分析法,得出了“观看晚间电视新闻播报的总量与对黑人的刻板印象”之间存在正相关的观点。

政治认知领域,美国学者戴安娜·穆茨和奈尔在2010年发表的文论中考量了第二级涵化效果,即观看新闻节目是否影响真实世界的政治相关态度和信念。

环境问题也得到了涵化理论研究学者的关注,关于“电视报道带来的关于环境危机和担忧”的涵化效果学者考量了“多样化的电视暴露”这一变量的影响。学者Jennifer Ellen Good则考量了环保主义者在观看电视中个体经验(认知加工,涵化,主流化)的过程。

“电视观看与暴力犯罪”问题上,学者凯米考察了美国犯罪心理剧《犯罪现场调查》对于海外受众关于“犯罪”理解的涵化效果,考量第一级层面的涵化效果。“地方新闻报道的涵化效果”这一主题,近期也有学者进行了论述。学者哈蒙德·切尔西,法勒·基尔斯蒂,杰勒特·杰勒德结合“电视观看与暴力犯罪”涵化效果问题,试图测量影响第二级涵化效果的多个变量及之间的关系。

两级涵化效果研究方法上的创新是研究的重点之一,学者阿米尔·亨斯瑞提出,在进行涵化效果研究时,调查问卷的结构形式对研究结果有明显影响。针对同一议题,相比于闭合式问卷,在开放式问卷中测量的涵化效果更明显。学者海伦娜·比兰季奇提出,对于不同的受众,不同的社会影响因素在其日常生活中接触频次不同,存在“远近”之分,这也是测量第二级涵化效果需要考虑的重要社会因素之一。学者里德尔·圣巴巴拉在2006年提出,电视收看程度的轻重不能够看做影响涵化效果的单一自变量,个人原因也会影响收视量和收视内容。有学者尝试兼顾第一级信念(对事实比例的估计)和第二级信念(对现实世界的估计)之间的关系,提出新的测量方案。也有学者从批判研究与实证研究的宏观角度入手,指出两种研究方法在涵化效果研究中具有相似性。

三、两级涵化理论研究的进展及困境

第一级和第二级涵化效果的研究一直是涵化效果研究的重点,而40余年来的涵化研究已经证实了受众第一级观念与电视收看之间的关系。近期的研究更多的偏向于第二级涵化效果的研究,而兼顾第一级涵化效果研究与第二级涵化效果研究,也占有相当的比例。

从具体的议题看,许多涵化效果研究的经典议题仍然是近期研究的重点,如“电视观看与暴力犯罪”,“电视节目对于青少年的涵化效果”,“媒介接触与儿童”,“媒介接触与种族歧视”等,学者或从新的理论框架整合模式,或从不同的影响变量的测量,或考量、比较不同的媒介形态等多种视角,丰富发展了两级涵化效果的研究。此外,“健康传播与认知”,“环境问题的涵化效果”等议题也受到了关注。特别是与女性相关的议题,“电视整容类节目的涵化效果”,“女同题材电视剧的涵化效果研究”等,能够看到学者对前沿热点问题的关照,从本学科做出了相关阐释。

涵化理论研究之初,将内容分析和问卷调查结合起来,有重要方法论上的突破。学者从“直觉加工模式的应用”,“问卷设计对涵化效果的影响”,“不仅以重度和轻度收视观看行为作为单一自变量,还考虑其他多种变量的影响”等多个角度,对于测量方法的应用及创新做出了贡献。

涵化理论研究提出之初受到过两大质疑:第一,除了“对真实世界的恐惧感”,涵化效果是否还广泛的存在于其他领域中?第二,涵化效果产生背后的心理机制是怎样的?多年来,涵化理论研究学者可以说是“出色”地回答了第一个方面的质疑,但对于第二个问题却仍没有很好的回应。

纵观近期的研究,多关注于某一层级效果的考量,或关注于两个层级分别的效果考量,对于涵化效果的影响因素和测量方法也有了更深入的阐述,而两个层级观念背后的形成机制是怎样的,如何提高涵化理论内部效度,依然有待于进一步挖掘。这牵涉到社会心理学领域的探讨,如果不能很好地回答这一问题,涵化理论效果的解释仍然处于心理学范畴中的“黑箱”之中。

为了尝试回答这一问题,学者希拉姆基于社会认知研究的原理,提出了作为方法论的“直觉加工模式”,该模式基于两个原理:第一,人们在形成判断时,通常不搜寻所有相关的信息,而是依靠直觉从记忆中提取够用的信息;第二,容易被提取的信息在形成判断时会被频繁使用。在近期的研究中,已经有学者使用“直觉加工模型”为理论框架,进行后续研究。如上文中所述的关于“儿童时期电视观看与成年时期社会关系”的研究中,就使用了这一方法作为方法论框架。但较为遗憾的是,近期鲜有学者对该模式进行修正与发展。

除此之外,涵化理论研究的理论模式整合也是需要解决的问题。近期,已经有学者将“社会认知理论”与“涵化理论”结合起来,在理论框架整合的基础上进行研究。但这仅仅是理论整合的一种尝试,成熟的理论整合模式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这也是当下研究的缺陷所在。

机电一体化内涵篇(3)

今年4月22日,杭州如涵控股募集约1.7亿元;7个月后,再次公开募资共4.3亿元。在公告披露的认购人一栏中,阿里巴巴将以约3亿元入股,预计持有总股本的9.58%,一跃成为如涵第四大股东。

不同于淘宝、京东,如涵控股在前端并没有面向消费者的统一界面,而是以各大网红的微博和淘宝店为入口。它一边寻找和培养新晋网红,把他们推向市场;一边签约网红店铺,为其打造个人品牌和网店经营,堪称网红圈的“华谊”。同时,负责每个店铺商品和供应链的管理,类似于自营电商的韩都衣舍。

33亿元和1个壳

先说说33亿元估值。8月5日,如涵新的定增方案,拟以不低于90元/股,不超过100元/股的价格非公开发行不超过500万股。照此计算,若此方案成功,如涵控股的估值将达到29.7亿~33亿元。7月12日如涵参与壳公司的定增时,每股价格只有7.66元,发行数量2 300万股,估值仅1.8亿元,不到一个月时间,估值翻了至少16.5倍。

再说借壳的事。如涵借壳克里爱在新三板挂牌上市,并没有走常规套路――通过克里爱收购如涵借壳。而是走了两步,首先取得控制权,接着设立子、孙公司,注销原公司。今年2月开始,如涵的高层先后通过股权质押、股权转让等方式获得克里爱股权。由此,董事会、监事会大“换血”,原来的董事集体辞职,以如涵CEO冯敏为首组成新一任董事会。

得到克里爱的控制权之后,董事会设立了多家与如涵本身业务重合的子、孙公司。创始人冯敏表示,会改变如涵电商的公司名称及经营范围,之后再注销公司。从今年5月起,如涵就已停止开展电商业务,后续通过克里爱设立的公司来延续电商业务,完成借壳。

如此一来,如涵就回避了涉及重大资产重组的繁琐程序,可以通过更短的路径实现挂牌。

上市融资看似迫在眉睫,其原因要从电商公司寻找流量细分入口说起。

网红电商兴起

以张大奕为代表的网红其实是网店流量的细分入口,网红电商的兴起则与现在线上的流量成本变得很贵密切相关。

至于流量到底有多贵,我们看几个数字应该就有比较客观的认识了。2015年,阿里巴巴和京东在广告和促销上的花费分别约为57亿元和55亿元,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此外,最近几个季度阿里巴巴和京东获取一个新用户的成本几乎都要接近或者超过100元。有知名度的公司尚需要投入这么多钱去做市场投放,那么对于中小电商或者普通商家来说,有多少钱才够烧呢?

但在这个多元化的时代,中小电商和普通商家不甘于被大平台扼住流量喉咙,开始寻找细分市场,企图绕开现有电商平台或者其他渠道,改变高价购买推荐位来获取商业成功的机会。网红电商由此兴起。

网红作为流量入口之一,让商家们得以打破权威媒体的内容分发权。通过微博、微信等平台提供的关注功能,用内容真正地吸引并拥有自己的用户,实现对用户的人以群分,从而更好地物以类聚,让商品精准地触达目标用户。这就是网红电商的商业逻辑,其核心是人,本质上是社群电商。在移动互联网的推动下,群体的构建不仅变得极为容易,而且成本趋近于零,这将对未来的商业格局产生重要的影响。

对于用户来说,内容同样具有很大的价值。互联网上充斥着鱼龙混杂的商品信息,消费者的筛选成本越来越高。除此之外,伴随着中产阶级的崛起和消费的升级,消费已经不再只是满足基本需求那么简单,用户越来越愿意为认同感、个性化和美好来埋单,这增加了网红产出内容的价值。

总之,网红电商的兴起在于同时满足了商家和用户的核心需求,也成就了如涵控股今日的成绩。

为什么是如涵?

网红层出不穷,他们加入网红学院,学习商业知识、接受专业训练,企图将自己的颜值和高人气变现。这只是如涵控股的前端业务,它的本质是一家电商公司,与网红结合是历史所然。

如涵控股的前身是淘品牌莉贝琳,有独立的供应链,几个人进行作坊式运作,慢慢支撑起店铺的运营。之后,他们又找到了拥有工厂背景的合作人,从一家小型工厂一路发展到几家中型规模的工厂。在不依靠流量采买的情况下,莉贝琳做到了淘宝集市的前十位。

电商成本越来越高,若加上广告和市场投放费用,几近薄利。为了节省费用,莉贝琳没有参加淘宝聚划算、团购类的导流活动,由此导致公司增速放缓。在巨大的流量冲击面前,它不得不面临抉择:是依靠社交媒体打造新的流量源,还是选择参加淘宝的活动,以此导流。最终冯敏选择了两条路都走。恰逢社交媒体发展得如火如荼,创始人冯敏利用粉丝变现再次让公司增速。2014年7月,莉贝琳与平面模特张大奕合作开了第一家淘宝店,从流量电商转做内容电商。

如涵控股的商业模式并不复杂,它由两个部分组成:一边负责网红的打造与运营,类似于明星经纪公司华谊;另一边则负责品类和电商供应链的管理,类似于自营电商的韩都衣舍。网红的打造与运营是为了在社交媒体上获取精准的流量,为后端管理的商品品类提供变现的机会,供应链则是为了提升用户良好的购物体验(如图)。

相较淘宝、京东等传统的电商平台,网红电商是电商商业模式的一次升级。

淘宝、京东是货架式的电商,将线下货架陈列的商品搬到网上,完成商品展示,然后再通过流量运营和各种促销活动,将消费者吸引过来达成交易。商家和用户之间基本上没有沟通和交流,整个交易环节冷冰冰的。

网红电商则改变了用户的购物路径,用户购买商品不再通过搜索或者促销活动从货架上去寻找所需,而是基于偶像推荐。他们看重的也不全是商品的性价比,而是对其背后所体现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认可。在这一过程中,网红个体成为了新的交易入口。他们将自己个性化的特点,注入经营的品牌中,让品牌具有典型的人格特征,很快拉近了与目标用户群体之间的距离。

打造网红不是省钱的生意

尽管网红电商是电子商务在不断进化道路上的一种新形态,有其独特性和先进性。但这并不是一门轻松的生意,网红打造与维护是一项专业性极强的业务,而且成本不菲。

根据如涵控股半年报的披露,在网红的培育中,公司的市场团队首先会根据网红社交媒体粉丝数据快速定位潜在目标,再签约网红。对已签约的网红进行粉丝维护、内容策划、形象公关等服务,进一步提升人气,并根据红人形象与定位,为其设计从电商、广告代言到游戏、综艺、影视等泛娱乐领域的整体营销方案,帮助其进行社交资产的商业变现。但这需要巨大投入。

如涵控股2016年上半年的销售费用为2 006万元,占营业收入中的比重达到25.87%。而韩都衣舍2015年销售费用占营业收入的32%,其中推广费用和营销费用同比增长了58.56%,可见电商虽省掉了流量购买的费用,但花费了大量的金钱和精力去铺陈市场,甚至打造和维护网红。

况且网红的打造与运营所涉及的事项非常繁杂,成本很高,其失败的概率也很高。如涵控股的财报中透露,杭州大奕电子商务有限公司2016年上半年销售收入3931万元,这占到了如涵控股整体营收的50.7%,张大奕成了如涵的“顶梁柱”。而如涵控股上半年有50位网红,也就是说另外49个人带来的销售额不及张大奕一人。可见网红电商的“二八原则”十分明显,从另一个层面也说明网红孵化有很大的偶然性,如涵是比较幸运地找到了张大奕。

从前端来看,网红孵化的成本很高,而且偶然性极大。在其年报中,如涵控股也提到:签约网红的质量、网红是否与公司经营模式相适应,以及网红的稳定性,已成为公司持续健康经营的风险因素之一。从后端来看,网红孵化器还要承担品类的运营和供应链管理服务,这同样也是一件耗资巨大而且专业度很高的事情。

网红电商确实是一门生意,有不错的前景,但这并不是一门轻松的生意。真正的生意从来都比故事要更辛苦,也更残酷。

如涵控股走向何方?

如涵控股2016年上半年的销售额为7 756万元。根据借壳上市过程中签署的协议,从2016年5月开始,如涵的电商业务全部通过壳公司开展,因此这一数字应该只包含了5月和6月共两个月的销售收入。按照电商的规律,下半年尤其是第四季度是销售旺季,其销售收入大致可以占到全年的70%,对于服装品类来说就尤其如此。在这样的假设下,预计如涵电商业务2016年的销售额应该在7.7亿元左右,明年可以达到10亿元。

同时,33亿元的估值可见投资机构对如涵控股的未来有着很高的期许。这种期许并不是今年7.7亿元,以及明年10亿元的交易额,而是其背后的一套网红孵化和网红电商供应链管理的机制,这是如涵控股最有价值,也最能体现其核心竞争力的地方。

但以如涵控股为代表的模式存在一个很大的隐忧:网红的价值虽大,其所能覆盖的人群范围和所能产生的效益都存在天花板,不足以实现在很长时间里的规模化增长。并且网红孵化的工作繁杂,专业性强,成本也不菲。因此,一套稳定成熟的网红孵化机制就显得非常必要。不仅意味着它可以摆脱对单个人的依赖,突破网红的数量限制,不断实现规模化增长,更重要的是稳定成熟意味着成本和风险都是可控的,带来的收益也比较稳定。不过目前作为一家网红电商的孵化器,除了做好网红的孵化以及运营外,如涵控股还必须强化其在供应链管理领域的核心竞争力。

以迪士尼为例,迪士尼几十年来通过一套稳定成熟的孵化机制打造了诸如米老鼠、暴雪公主等数百个明星形象,为其带来了可观的收益。如果如涵控股能够摸索出一套稳定成熟的网红孵化机制,那么不仅是电商,在游戏、影视、广告等诸多领域都可以有用武之地,商业模式的想象空间很大。投资机构愿意给出如此高的估值,很大程度上也是看好它在这方面的潜力。

在供应链上,如涵控股借鉴了ZARA的模式,采用“多款少量、快速翻单”模式,提高库存周转率和供应链的响应速度。而韩都衣舍利用“多款少量,以销定产’的大规模C2B定制式互联网服务,和与之相配套的强大的柔性供应链系统,成功实现95%以上的当季售罄率。

机电一体化内涵篇(4)

近些年,随着计算机在我国的快速普及,尤其是一些设计软件的普及和应用,我国电脑艺术设计日益成为社会的主流,被各行各业中广泛使用。电脑艺术设计一方面让人们的生活更加方便,另一方面也改变了过去传统的艺术设计方式,让每个人都能成为“设计师”。但是也要看到,由于社会思想多元化的影响,我国电脑艺术设计还存在诸多问题,如盲目推崇西方审美理念、传统艺术内涵不足、设计方式单一、设计内容单调等等。而我国历史悠久的茶文化,恰恰能弥补电脑艺术设计的这些短板。因为其不仅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思想底蕴,更是很好的艺术价值和优秀的审美取向。由是言之,将传统茶文化融入到电脑艺术设计当中,就应当是我国电脑艺术设计今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1传统茶文化在电脑艺术设计中应用的表现

近年来,我国电脑软硬件有了很好地发展,这使得电脑艺术设计日益成为我国设计行业的主流,各种设计软件也如雨后春笋般竞相涌现。现代化的设计工具离不开优秀的传统文化和艺术的熏陶及影响。我国博大精深的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其之所以能够绵延至今,并且还能不断发扬光大,一个关键原因是因为茶文化有着深厚的艺术内涵和思想价值,这二者交融互动,通过丰富的载体得以呈现,让人在得到美的享受同时,更能得到思想上的熏陶和启迪。因此,将传统茶文化融入到当前电脑艺术设计当中,一方面能够很好地发扬我国的传统茶文化,另一方面更是能够为我国电脑艺术设计注入更多的美学内涵,提升其艺术水准。在我国漫长的历史长河当中,茶文化从魏晋时期便开始崭露头角,日益成长壮大,并逐渐在我国社会文化中占据重要的地位。茶文化区别于其他一些文化类型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其有着很强的渗透力和包容性。渗透力,指的是其能够将自己的文化内涵和思想理念以及价值追求,润物细无声般浸润到其他领域当中,让其他领域的文化在内涵和表现形式上都能找寻到茶文化的影子。包容性,指的是茶文化并非一成不变,也不是故步自封,而是具有超强的学习能力和借鉴能力,能够不断从其他优秀文化类型当中吸收营养,并根据自己的特性进行有机融入,不断扩充和丰富自己,让自己能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始终屹立于时代的潮头,并引领社会的审美取向、价值追求以及艺术水平。从现存的很多古籍、古诗、古画等古代作品来看,很多内容都跟茶文化息息相关。我国传统茶文化在融入电脑艺术设计中时,主要应从两个维度去发力。首先是茶文化的思想价值。茶文化的思想价值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分别是“中庸和谐”“天人合一”以及“禅茶一味”。这三方面的思想内涵对于提升电脑艺术设计水平有着不可小觑的促进作用。因为我们讨论茶文化与电脑艺术设计的融合,并不仅仅是要利用茶文化的审美取向和艺术价值,更是要充分发掘茶文化的思想底蕴,因为艺术是思想的具体呈现载体,没有思想的艺术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只有将思想内涵与艺术有机融合,才能让艺术更加充满魅力,也更能打动人心。中庸和谐的思想是茶文化的核心思想。其主张人们要在做人做事上面秉持一种不偏不倚的态度,不做过分事、不说过头话,要将自己的言行举止放置于我们传统道德和社会主流理念的范畴里。这一理念对于电脑艺术设计大有裨益。其能让人们在设计时,秉承一种端庄而严谨的态度,让自己的设计更加符合社会主流审美理念和价值取向,在很大程度上杜绝那种千奇百怪、哗众取宠的设计,即便是创新设计,也有度有道,符合广大群众的审美需求。天人合一的思想同样是茶文化的重要思想。从字面上我们可以了解到,其注重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一方面其要求人们学会尊重自然并更好地顺从自然规律,让自己的行为举动与大自然高度契合。另一方面,更是要求人们要学会感悟自然之美,从一花一草、山川河流当中领略到自然魅力,陶冶自己的情操,提升自己的审美。如果说中庸和谐赋予电脑艺术设计的更多的方法论,那么天人合一的理念则能够给予电脑艺术设计更多操作层面的内容,让其更加充满灵韵,也更具中国范儿。而禅茶一味则源自于茶文化与佛教的融合,其最大的贡献是将茶文化升华到了哲学的领域,让茶文化具有启迪人心、发人深省、醍醐灌顶的精神作用。将其与电脑艺术设计相融合,能够让艺术设计作品在具有较高美学价值的基础上,融入哲学和精神上的内容,让艺术设计更具思想感染力和价值引领力。茶文化与电脑艺术设计融合另一个需要发力的维度,是茶文化的艺术价值和美学内涵。在历史发展进程中,茶文化凭借其强大的渗透性,将自己的文化内涵与思想内涵与各种艺术领域交融互动,让自己拥有了深厚的美学内涵。譬如说,茶文化在绘画中的渗透,形成了别具一格的中国茶画;茶文化与传统建筑的融合,形成了典雅而充满灵气的中国园林艺术,诸如此类,不一而足。由是言之,将传统茶文化应用与电脑艺术设计中时,就要从分提炼并总结茶文化的这些美学内涵和审美价值,让其提升电脑艺术设计者的美学功底和审美水准,从而设计创作出更多高质量的作品。

2当前电脑艺术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2.1我国很多电脑艺术设计偏重于实用性,缺乏足够的灵气,不少艺术作品略显呆板和模板化

从现实中可以看到,由于我国电脑设计发展的动力主要是商业价值,而由于我国社会主流审美理念的相对较低、广大设计者普遍缺乏创作灵性等原因,就导致这些商用的电脑艺术设计往往只是注重其实用性———能够使受众群体记忆尤深即可。譬如说,前些年被舆论所诟病的脑白金广告就是如此,其广告片为电脑艺术设计作品,两个老人一边跳舞一边宣传其产品。这则广告的实用性很强,能够通过夸张的舞姿和面部表情设计以及重复的语言,让观众在很短时间里记住其产品。然而其却缺乏足够的灵气和美学价值,甚至是略显低俗。诸如此类的电脑艺术设计作品还有很多,就不一一累述。应该说,电脑艺术设计当前存在的这一偏差,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一些艺术设计专业学校的教育理念,让其在教学过程中也更加偏重于艺术设计的实用性,而忽略了艺术设计的灵性。这一偏差应当尽快扭转。

2.2当前电脑艺术设计在融入传统文化时,存在片面化的偏差

从实际中可以看到,当前很多电脑艺术设计者是比较重视我国传统文化的,也想要在艺术设计中融入更多的传统文化元素。但是在具体操作中,其选择的传统文化却较为片面和狭窄,存在符号化、表面化、浅显化等不足。这反映出来的是设计者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知还有待提升,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文化符号,没有对传统文化有深入而系统地了解。譬如说,很多艺术设计在表现中国传统文化时,往往这是局限于大红灯笼、中国结、红棉袄等直观的内容。而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囊括文字、绘画、艺术、哲学、价值理念、民俗等物质和非物质内容。这一情况的存在,也会使得很多受众群体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停留在一个较浅的层面,因此这一短板应当尽快弥补。

2.3电脑艺术设计还存在表现形式单一、文化扩展不足等弊端

艺术作品的表现形式应当是多种多样的,即便是同一文化类型,也应当有着丰富多彩的艺术设计方式。譬如说,一种艺术和文化既可以用文字来体现,又可以用图形或是音频来体现。但是从当前我国电脑艺术设计现状来看,其在这方面做得还不够,表现形式存在单一的弊端。究其原因不难发现,还是因为设计者的设计理念较为陈旧,导致手段单一。另外,在文化扩展上也有待提升,很多艺术设计往往只是停留在某一个文化的范畴里,没有也缺乏能力将不同或相似的文化类型整合到一起,让不同文化在融合碰撞中焕发出新的火花。

3传统茶文化在电脑艺术设计中的应用路径

3.1要从分发掘茶文化的知识内涵,将其有机融入到电脑艺术设计当中

传统茶文化知识内涵十分博大,其体现在诸多领域,如音乐、诗歌、绘画、建筑等等。而电脑艺术设计所涉及的领域也是多种多样,从某种程度上讲茶文化与电脑艺术设计具有较高的契合度和重合性。由是言之,提高电脑艺术设计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要将茶文化的知识内容融入其中。在具体路径上,一方面要创新思路,将茶文化的知识内涵巧妙而精准地融入到艺术设计当中。比如说,在设计一些表现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作品时,不妨从茶文化中汲取其诗歌、绘画、音乐、舞蹈等内容,以此来提升电脑艺术作品在文艺方面的深度和广度。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茶文化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和呈现载体,如舞蹈、歌曲、茶艺表演、茶道演示等,增强电脑艺术设计的多样性和灵活性,从而提升作品的感染力和针对性。

3.2要通过各种方式尽快提升电脑艺术设计师的传统文化知识尤其是对传统茶文化的认知和了解

机电一体化内涵篇(5)

(一)技术涵化

报纸为了提高时效,有些记者直接在电脑上打出稿子,经把关人略加修改就进入了印刷。这一方面是对能力的锻炼,另一方面,报道者的疏忽性也增大了。由于抢时效而减少媒介内部的自审,使某些记者的偏好、臆断难免通过文字在版面上流露出来。过去,文字记者的技术涵化是很少的,因为他们除了选择事实之外没有其他技术可言,但电脑进入编写过程,这种传统格局被打破。电脑对句子的修改,最新符号的使用,都使稿件有了新的意蕴。近几十年,报刊实现了彩色印刷,以不同颜色处理图片和文字,表现出记者的不同评价,读者感受到报刊的不同倾向,报刊新闻的涵化浓度也越来越突出。

报刊新闻的技术涵化,易于在摄影报道中体现出来。用什么角度、亮度和距离拍摄新闻图片,都有记者的主观意图。连新闻图片幅面的大小也在蕴涵媒介的主张,涵化的隐蔽性在无声的闪光灯下,默默地放大了记者的立场。随着技术的进步,印刷传媒不断增大依赖技术设备的程度,新闻涵化抓到的机会越来越多。在人机关系中,“机”的比重在加大,文字记者的采访不再使用笔录,而较多地用录音机、手机和录相机,技术涵化反映纸媒体的重大观念越来越周到。

电视新闻的涵化更多地表现为镜头的距离和事实的选择,如特写还是非特写以及其他摄像的过滤手段,记者善于让图像说话。当记者想突出某个事物或人物,尽量用特写镜头或停留的时间长一些;如果想贬低一个人物或事物,则推远镜头或不给、少给镜头。在同期声画面的处理上,让哪个人物向观众说话或使他沉默,都表明新闻人物被涵化的程度。通过这类技术手法强化事件的意义,使受众不知不觉地接受了新闻强调的内容,很多受众不会注意技术手段对新闻细节强化。

电视新闻的涵化有时并不是记者有意的安排,而是传播技术把新闻内容置于传播者的仓促控制下,打上了传播者无法驾驭的烙印。技术水平的提高也提高了新闻媒介的运作速度,时效性强到极点的现场直播,使导播在瞬间做出镜头切换,导播者的思索和选择极为迅速,瞬间的理解决定了新闻的倾向。在这种情况下,让观众看到什么,如何认识事件,在几秒钟内由导播做出决定。这时,电视记者难以体现自己的主观意识,甚至陷入“无意识”的技术选择,许多意外的效果使记者不得不陷入被动。尽管如此,技术涵化在电视新闻中仍然有章可循,比如摄像机的角度、彩色和非彩色印刷文字、图像与图片的光线和录制音响的差别等,都蕴涵记者的不同思想倾向,产生不同的效果。

(二)专业手段涵化

在处理新闻稿件时,用新闻业务特有的非语言符号表达对事实的评价,称作新闻的专业手段涵化。版面安排、报道内容的详略、报道材料与角度的选择、广播和电视新闻的排列顺序以及是否报道提要等,都属于新闻的专业手段涵化。越是重要的新闻,越具有专业手段涵化的特征。

编排手段是报纸版面布局和新闻节目的要素之一,包括顺序、空间、符号、线条、色彩等。不同的顺序、位置、线条、色彩作为专业技术手法,具有不同的倾向,对读者产生不同的心理影响。充分认识编排手法的特点,恰当地加以使用,是纸媒体专业手段涵化的主要方式。对于报刊来说,版面符号有两个方面,一是字号、线条、插图、色彩;二是版面空间,包括栏、区、版、空白等,运用这些基本手段形成特定的版面结构,表现出编辑部对新闻内容的评价。专业手段使新闻显现相对的强弱,突出稿件之间的对比关系,使新闻打上了媒介意识。运用体裁、篇幅大小对各类稿件的内容做出处理,表明编辑部对稿件中事实的评价。

广播电视新闻从后期制作到播出之前,需要把若干条新闻按照一定主题组成有机的次序,包括文字稿、音像素材和录制手法等环节,经过审定、删改、安排报道顺序或撰写评论,让整个节目达到最佳的听觉或视觉效果。新闻把关人在总体上把握信息,对每条新闻的意义和地位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判断。是编排工作的首要任务。正如报纸一版的头题,是当天报纸关注的焦点,代表报纸的主要声音。电视新闻头条的好坏,关系新闻节目分量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编辑部的思想水平。哪一条新闻能够列为头条报道,哪条新闻是记者心中重要的事件,它的每一句话都在暗示一种倾向。

专业手段涵化在广播新闻中还表现为播音的形式。播音的各种方式透露出编辑部的不同意图,营造不同音响气氛,表现出媒体对新闻的思想评价。态度成为播音的支配主线,用不同音调、不同音响方式(直播、插播、对话、录音报道、现场报道)表达不同倾向,播音员是在告诉人们一种思想方向。由于各种语境可以表现不同内容及思想感情,使重点语句呈现出独有的色彩和分量,引发出与语言内容相应的播报态度,影响听众对报道内容的理解。

(三) 语言涵化

使用什么语言,运用哪个概念和词汇,客观地表达记者对事实的立场,是涵化新闻的主要手段,称作新闻的语言涵化,包括话语涵化和语体涵化。

在不同国家、不同制度下,记者对同一事物特别是政治性事务,以不同词语给事实打上意识形态烙印,公开表达各自的理解。记者陈述事件使用的意化性词语,暗示对事实的评价,叫做新闻话语,包括态度话语、符号话语和高频话语。新闻话语是粘贴言说者意图的特殊的新闻语言。态度话语对事物做出褒贬、是非或爱憎的判断,指引受众的思想;一般新闻语言(非话语)则只能指称事物,并不显露记者的态度。新闻中的“美国人”、“中国人”的词汇是语言,“美国佬”、“中国佬”就是话语,后者不仅是在说话,而主要是表达立场。符号话语是对事物或人物的明喻、隐喻或象征某种特殊意义的语言。在电视新闻中,长城和天安门的画面是中国的符号,而白宫和国会大厦是美国的符号。高频话语是指在新闻中多次重复的词汇,用以表达某种意图,让受众记住并形成稳固的观念。

话语是社会、历史和制度的构成物,被特定的政治氛围和文化习俗所主宰。按后现论家福柯理解,话语实际上受制于“一组匿名”的文化代码,说出的语言既然是已经存在的语言,就会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决定以后将会说出的东西。话语理论的先驱巴赫金曾说:“实际上,我们任何时候都不是在说话和听话,而是在听真实或虚假,重要或不重要,接受或不接受等。话语永远都充满着意识形态或生活的内容和意义。”{3}话语在实质上并不那么客观,新闻在关注重大事件时,都尽力在话语中隐藏特定的意义。话语影响记者对事实的思考,记者通过对语言的使用,创造一种有特定含义的视角,表露出媒体对所叙述的世界的态度。

在新闻中,一个陈述句是记者对社会关系的一种有意或无意的说明,新闻陈述的对象不只是事实本身,而且是事实之外的记者对事实关系的反射,媒介的立场就在报道的语言中暗示出来。新闻不只是人们的感官对世界的全面接触,而且是对世界的思考和解释方式。新闻的语言涵化除了借助于意化性词句之外,还需要借助语体的选择与转换。记者选择特殊意味的语言描述事实或巧妙地解读事实,记者的态度往往隐蔽在语体里。语体涵化是用倾向性的话语陈述事实的状态,把人们不熟悉的事实的性质告诉人们。记者的语体装饰新闻的外观,给新闻披上“外衣”,新闻的主题就自然显露出来,“穿衣服”的新闻是被语体装饰的事实,使受众产生特有的观感。

新闻主题是指媒体通过报道某些事实表现的思想,重要报道的主要目的不只是告诉受众某个新鲜事实,还要向受众提供记者对事件本质的揭示,深化新闻主题。这是新闻涵化的最终目标。记者为了涵化主题,运用恰当的语言,将新闻的主题和作者的思想隐藏在不动声色的文字叙述中,在中华文化中是一个传统。历来为世人所称道的春秋笔法,就是指陈述客观化而微言大义,富含褒贬却又中规中矩。当然,新闻涵化手段远不止语言文字这么单纯,在内容的客观性层面有着特定要求,这就是新闻的框架涵化。

(四)框架涵化

新闻框架的基本含义是,记者用一定的框子对事实进行取舍,确定取材的范围和选择事实的多少,是记者对外部世界的解释方式。不同记者对同一个事件的真实片段有不同的组合,体现出新闻文本的框架差别,表现出对事实的不同认识。框架概念来自英国学者G.巴特森,后来为美国的传播学者所运用。加拿大的社会学家E.高夫曼在《框架分析》(1974年出版)中,讨论事实的框架如何被嵌入一个文本,如何建构新闻的材料,表象记者的意图。

新闻的框架涵化,是从记者选择事实那一刻开始的。客观世界中有无数事实,能进入报道“框架”的只是少数,这是记者和媒介“过滤――涵化”作用产生的效果。当记者发现事实时,几乎出于本能地用既定的“框架”衡量它能否构成新闻,蕴涵何种意义,这种新闻框架使记者在众多事实中做出抉择,选取那些价值最高的事实作为报道的对象,然后对其进行隐蔽的释义,使其主题增加影响力。

用某种新闻意识消化事实,就是用框架涵化手段巧妙地证实某个观念,说明对世界的描述是否正确。几乎所有新闻媒体都用这种方法评价重要事实,对客观世界做出解构。这又简称为事实涵化。记者报道事件,通常要选择互相联系的事实并把它们整合在一起,为公众提供事件全景,让受众正确地理解新闻中的主要事实。记者进行横向思考,想一想有哪些事实构成主要事实的条件或结果,就可以把它写进新闻中,暗示主要事实的意义。

值得指出的是,许多事实具有丰富的角度态,而记者写稿往往只取其中一个角度,很容易使涵化陷入片面以至谬误。如果一个事件有正负两种因素、两种效应,记者只强调一个方面,就会进行错误的涵化。记者为了涵化主题才这样操作,但重要细节的缺漏,使涵化的效果走向反面,这样“过滤”事实反而伤害了新闻主题。不重视事实主导因素而重视某种预设的意义,新闻意识就会陷入主观化,世界就被歪曲了。为了纠正这种错误的涵化,要求媒介对事实的处理必须准确、真实,记者的世界观只有正确无误,才能再现现实世界的真相。许多媒介不同地描绘着同一个事实,混入的观念千差万别,表现出媒介倾向和事实客观性的距离,这种距离的差距标志着新闻主题被涵化的正确程度。

新闻涵化理论是一种文化痕迹,记者的世界观支配他的报道手法,但他的每个选择以至他使用的每个词,同他生活的时代和文化环境联系在一起。正如美国学者格伯纳所说:电视新闻涵化关系到“一致的框架和认识、基本概念的形成和社会文化理念,因为处于完整的有机联系的电视世界不是单个的电视节目或电视选择之中而受到的涵化。”{4}也就是说,涵化是记者的世界观和社会文化规范的统一,媒体内容无法摆脱文化烙印。

注释:

{1}(美)斯坦利・巴兰、丹尼斯・戴维斯:《大众传播理论》317页,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参见刘建明:《现代新闻理论》118-125页,民族出版社,1999;《当代新闻学原理》153-156页,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机电一体化内涵篇(6)

中图分类号:TN911.6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73X(2011)23013003

Application of Ducted Fan in Unmanned Airship Pressure Control System

PENG Ping, LI Wanming

(China Special Vehicle Research Institute, Jingmen 448035, China)

Abstract: Configuring the corresponding control circuit for ducted fan to form a new inflatable device, which can be used to inflate the ballonet of small unmanned airship for solving problems of small flow and highcost of unmanned airship traditional pressure control system fan. This inflatable device verified by a variety of unmanned airship models, is characterized by large air volume, light weight, small size and lowcost etc.

Keywords: unmanned airship; ducted fan; inflatable device; I/V conversion circuit

收稿日期:201107120引言

工作高度较大或续航时间较长的无人飞艇[1]一般配置有气囊压力调节系统[2],以便飞艇在爬升/下降或大气温度变化较大时,通过对副气囊的充/放气来调节气囊压力值,使气囊获得足够的刚度,保持正常的气动外形。

本文主要研究无人飞艇压力调节系统中的充气设备,经对多种风机进行技术数据比较,选择涵道风扇作为动力,配置相应的控制电路,可对无人飞艇副气囊进行自主充气,这种充气设备已用于多种无人飞艇,与其他种类风机相比,具有风量大,重量轻、体积小和成本低廉等优点。

1充气设备组成及控制原理

充气设备主要由涵道风扇、信号采样与控制电路[3]、转速调节电路和电子调速器组成。压力传感器将气囊压力数据以电流信号方式输出,通过I/V转换电路转变成电压信号传输给单片机,经单片机内程序进行比较判断,输出相关控制信号,转速调节电路接收单片机输出控制指令后输出PWM信号,通过电子调速器控制涵道风扇的工作,控制原理框图如图1所示。

图1涵道风扇控制原理框图2控制电路设计

2.1信号采样与控制

本文采用28脚封装的PIC16F876单片机[4]作为压力数据的采集控制中心。该芯片采用哈佛总线结构,在芯片内部将数据总线与指令总线分离,实现了指令执行的单字节化,单周期化,提高了CPU执行指令的速度,非常适合在控制领域应用,其引脚如图2所示。

PIC16F876单片机具有RA,RB和RC三个端口,可采用软件方式设定端口中各个引脚的输入和输出状态。

2.2I/V转换电路

选用输出为4~20 mA的差压传感器来采集飞艇气囊压力数据[5],通过转换电路(见图3)将电流信号转换成0~5 V电压信号供单片机读取。

图2PIC16F876引脚简化图图3I/V信号转换电路图3采用RCV42作为I/V转换芯片[6],电源U+和U-引脚端采用C1,C2钽电容滤波,避免由外部电路引入的增益和CMR误差。引脚CT、RCV COM和REF COM采取单点接地方式以免形成地线回路而引起I/V转换误差。C3可降低基准电压输入端的噪声电压。当I1接收到传感器传送的4~20 mA时,通过转换,使输出信号Uo为0~+5 V,供单片机进行采集。

2.3时钟振荡器电路

时钟振荡电路由反相器、偏置反馈电阻、石英晶体和两只电容器共同构成的一个自激多谐振荡器[7]。反相器是一只具有受控端的三态门,当执行睡眠指令时,该三态门输出端呈现高阻状态,令时钟电路停振,从而迫使单片机的绝大部分片内电路退出工作。其线路图如图4所示。

图4时钟振荡器线路电路在时钟振荡器线路电路中,C1,C2的电容越大越有利于振荡器的工作稳定,但会加大振荡器延时起振的时间,电容值越大,振荡器不容易起振,影响电路的稳定工作。

2.4转速调节电路

单片机输出的高电平信号通过电阻R1后驱动三极管T1的基极,三级管导通,继电器K1吸合,转速调节电路通过继电器触点采集电位器R2阻值,电位器阻值通过转速调节电路后转换成PWM脉冲信号,通过改变电位器R2的阻值大小来控制PWM脉宽变化,从而实现对涵道风机转速的控制。转速调节电路图如图5所示。

图5转速调节电路2.5电子调速器

电子调速器接收到从转速调节电路传输来的PWM脉冲信号后[89],通过电流大小来实现对涵道风扇转速的调节。文中采用ASSAN ESN电子调速器,其具有如下功能:

(1) 10 kHz的超频PWM调制频率;

(2) 无刷电机启动时具有自动正传功能,通过调节程序来改变涵道风扇的转向;

(3) 设置高低电压保护功能,当电压高于设定值时,自动关断输出;当电压低于所设定值时,降低功率输出方式。

3软件设计

涵道风扇控制软件采用C语言开发[10],经编译后以指令代码的形式直接写入程序存储器,在单片机初始加电时,复位系统投入工作,当延时时间一到,启动定时器工作。系统进行初始化操作后采集艇上差压传感器的数据,经单片机检验处理和A/D转换后,根据压力值进行逻辑判断,当采集到的数据大于程序设定值时,单片机输出低电平,当采集到的数据小于程序设定值时,单片机输出高电平,从而控制涵道风扇的工作。程序控制流程如图6所示。

4涵道风扇充气设备的应用

图7为涵道风扇用于无人飞艇的一个实例。该飞艇气囊总容积为325 m3,最大飞行高度为1 500 m,最大飞行速度为72 km/h。

图6程序控制流程图7涵道风扇在无人飞艇中的应用该飞艇飞行以来,涵道风扇充气设备工作稳定,没有发生任何故障现象,完全能满足飞艇副气囊充气使用要求。

5结论

涵道风扇充气设备经多种无人飞艇实际应用表明,该设备具有风量大、重量轻、体积小和成本低廉等特点,是一种可以信赖的中小型无人飞艇压力调节系统充气设备。如果选用功率更大的涵道风扇或采用多台并用,配置合适的控制电路,该充气设备在大型无人飞艇上的应用也将变为现实。

参考文献

[1]甘晓华,郭颖.飞艇技术概论[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5.

[2]肖军,章玮玮,郭小鹏.基于模糊PID控制的飞艇压力调节系统设计[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9(5):807809.

[3]童诗白,华成英.模拟电子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李学海.PIC单片机实用教程[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2.

[5]魏东,陈欣琳,罗向前.低空飞艇压力控制系统设计[J].中国科技信息,2009,20(3):134136.

[6]安治永,苏长兵,李应红.XTR105、RVC420在温度检测系统中的应用[J].传感器世界,2005,11(5):3336.

[7]赵声衡.石英晶体振荡器[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1997.

[8]王治.航模用编解码器与电子调速器的研究与实现[D].西安:西北工业大学,2006.

[9]何昱.基于无刷电机的航模系统的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8.

机电一体化内涵篇(7)

9月18日,身着浅色外套的李涵静被押上河北省廊坊市的法庭。她摘掉了平常那副浅黄色大框眼镜,对照过去相片上的形象,体形略显清瘦,神态已属漠然。

主审法官由廊坊市开发区法院院长马卫国担任,控方由开发区检察院院长率领的三人团组成。北京浩天律师事务所派出两名资深律师为李涵静提供辩护。旁听席上,除一名中纪委特派官员,其余均为河北政法系统的指定人员。

李涵静案因其涉案金额过亿元、由中纪委直接督办而震惊业内(参见《财经》2005年第13期“焦炭配额倒卖第一案”)。此次李涵静被控行贿、非法经营两项罪名,书长达十余页;依次引述的供词,来自山西焦炭集团国际贸易公司董事长范萍、自由职业者姚蔚、商务部工业品出口处处长孟丹、全国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领导小组办公室信用管理组组长吴功阳等人。

记者历时一月的调查发现,李涵静有着20余年外贸业内经历。经她精心编制的一条围绕机电、纺织、焦炭出口配额发放的寻租网络,一端是各地使用或倒卖配额的企业;一端是发放和管理配额的外贸系统官员。过去三年相继落马的20余人中,李涵静以其作为网络的重要中枢而备受关注。

“李大姐”前传

李涵静生于1949年2月15日,祖籍江苏镇江,童年在北京长大。1968年,她中学毕业后进入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身份是“连队干部”;两年后返京,在北京电机厂做工人。

1972年李涵静调至北京无线电仪器公司,工作了11年,这也是她呆得最长的一个单位。1983年,李涵静调入北京微电子技术研究所,担任外经办主任,初次接触外贸工作。此后23年里,除了两年的机关工作经历,她再未离开这个行业,并积累了丰厚的人脉关系。

1988年,李涵静进入国家计委,两年后转入中国纺织品进出口总公司,1995年又转入中粮进出口总公司。进入中粮的第二年,李涵静获得了一个独立的平台――出任中粮机电进出口有限责任公司(下称中粮机电)的首位法定代表人和董事长。

中粮机电由中粮进出口总公司、中粮国际仓储运输公司、中粮糖业杂品进出口公司、中粮包装实业贸易公司共同成立,注册资本800万元。根据国家对外贸易部1996年的“1368号”批文,中粮机电可自营和的范围极广,包括五金机械、电子产品、粮油食品、轻工业口、化工矿产、土畜医保、纺织产品等。

李涵静在中粮机电曾经风云一时,但在2001年8月中粮机电召开的股东会议上,李被免去公司董事长和法定代表人职务,改任公司总经理,集团另派人员主持工作。自此,李事实上已经“退居二线”。

然而,不再具有昔日的权势后,配额圈内却多了一位神秘的“李大姐”。

涉嫌贾小左串案

2005年10月之后,一度是李涵静的沉寂期。彼时,她的一笔旧账几乎被翻开,而终有惊无险。

据2006年3月10日天职孜信会计师事务所一份审计报告,中粮机电“因涉及经济纠纷,银行账户在2005年继续被冻结”。私产过亿的李涵静,却以债务人身份出现在中粮机电的应收款账单上。

这份审计报告完成时,中粮机电停业已逾一年。由于中粮机电的业务并非集团主业范围,一度被中粮集团列入考虑注销名单。

与此相关的是,此前的2005年3月23日,原商务部机电司副司长贾小左涉嫌受贿案在河北衡水开庭。

贾案因“中国第一贪”李友灿而引发。李是河北省原外贸厅副厅长,他于2001年8月至2003年4月间,利用职务便利,将1249个汽车配额提供给北京森华创业汽车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丁宁,共收受丁宁给予的4723万元人民币现金。李以日均受贿5万元,创下了“全国纪录”。2004年11月29日,李友灿因被二审判处死刑。

作为李友灿案的重要一环,2000年至2001年间,贾小左在主持原外经贸部机电司进口处工作期间多次受贿:李友灿分三次共送给贾小左人民币50万元、美元8万元。

据介绍,炒卖汽车配额在当时是业界公开的秘密,“灰色交易”利润惊人。一张工本费只有10元的进口汽车许可证,可被黑市炒到十几万元。庭审记录显示,贾小左任期内,每年审批汽车配额10万辆。

贾小左于2004年6月20日被逮捕。据知情人士介绍,李涵静也曾涉足机电配额炒作,在贾小左案发后被要求“协助调查”,最终不了了之。

中粮机电一位管理人员证实了上述说法:“李涵静借用了一些职务上的便利,但处理得比较干净。”但他否认这与中粮机电有关,认为只是李涵静的个人行为。

“女参谋”孟丹

知情者介绍,至2003年年底,李涵静已退出机电配额的炒作。这一方面源于当年9月李友灿外逃,业界已人人自危;另一方面是中国履行WTO议定书的承诺后,逐步取消机电产品配额的管理措施,使得这一交易无厚利可图。

据法院人士介绍,此时,一个新人物的出现,使得李涵静得以继续其“倒姐”生涯,并开启了“焦炭配额倒卖第一案”的序幕。此人名孟丹,女性,年届四十;案发前任商务部外贸司工业品出口处处长,涉及石油产品、水泥、钢铁等出口工作,对焦炭市场的走势可谓一清二楚。

由于国际钢铁业需求激增,2003年中国焦炭出口达1500余万吨,接近全球贸易总量的60%。适逢此时,中国为“保护环境和确保国内供应”,对焦炭出口政策由鼓励变为限制。杀手锏有二:其一,当年10月到次年1月,商务部两度下调焦炭出口退税,从15%降为零;其二,公告2004年的出口配额降至900万吨。

国际焦炭价格应声疯涨至每吨400美元,比上一年同期翻了两番。孟丹清楚,彼时实施的焦炭配额分配制度有机可乘。

按惯例,焦炭出口量每年由国家发改委(原为国家计委)确定,再由商务部(原为国家经贸委对外经济协调司)负责分配配额。由于分配者掌握生杀大权,过程极不透明,此制度向来为业界所诟病。

早在2004年,中国炼焦行业协会曾上书商务部,建议对贸易公司与生产企业实行竞标办法,分配出口配额,具体由政府、协会、商会组成管委会监管。但由于相关利益人士的反对,此事不了了之。

此前,焦炭配额的发放曾经采取“二次分配”的方式,即由商务部先行将配额发放到各省商务厅和五矿,由后者二次分发给各个企业。2004年11月,商务部又明令回收了这一分配权。经此番变化,孟丹所在的处室对配额拥有更大的调配度和自。

据法庭上检方提供的证词,孟丹于2004年上半年向李涵静提供了宝贵的市场信息,又助其编制了一张包括自己在内的运作网络。她因此获得李涵静20万元现金的回报。

今年春节后李涵静被查不久,孟丹也被中纪委“”。

“公关能手”吴功阳

李涵静网络的另一角色,由全国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领导小组办公室信用管理组组长吴功阳担任。他的任务是使孟丹初期完成的批文报表上呈商务部高层,并获通过。

吴功阳年近40岁,江西省寻乌县人,早年曾在商务部的前身外经贸部工作。全国整规办成立于2001年4月,负责人及主要成员均由商务部委派。

了解焦炭配额行情的人士称,没有资质的企业可从两种渠道获得配额:一是从拥有配额的公司购买,二是争夺商务部的那部分调剂配额。所谓“调剂配额”,是指商务部在下半年针对市场临时新增的部分配额。比如2004年下半年,商务部为避免与欧盟的贸易纠纷,一举增加400万吨焦炭配额。吴功阳正是将此视为“重点公关对象”。

“这个公关不好干。首先要信息灵,能看准机会。因为这个调剂配额是根据实际情况定的;再就是看你在商务部的关系硬不硬。”一位商务部内部人士介绍说。

廊坊开发区法院的人士称,庭审记录显示,李涵静被控罪证之一是向吴功阳行贿20万元。

在9月18日李涵静案的庭审中,检方指控,2003年至2005年间,李涵静借力于孟丹、吴功阳获得16万吨焦炭配额,并分别“倒卖”给山西焦炭集团国际贸易公司(下称焦炭国际)、山西焦煤集团国际发展有限公司(下称焦煤国际)、山西文峰焦化科技有限公司(下称文峰焦化)、大化国际。这四家公司各得4万吨配额。

记者获悉,“焦炭配额第一案”事发偶然,其导火索是2005年6月7日山西焦炭集团董事长牛新民被拘,随后牵出焦炭国际董事长范萍;通过对公司账目的追踪,牵出文峰焦化销售负责人孔晓燕,焦煤国际董事长杨学全、焦炭出口部部长高杰。

继而落马的,是李涵静、孟丹和吴功阳三人。

“下家”范萍

今年6月12日,焦炭国际董事长范萍案在太原一审开庭,拉开了焦炭配额系列窝案的序幕。其时,神秘的“李大姐”尚未现身。

在山西市场,李涵静首先接触的“下家”是范萍。2004年下半年,她计划“倒卖”4万吨配额给焦炭国际,前提是按3∶7“拿大头”。这个指标,正是来自当时商务部新增的400万吨“调剂配额”。

范萍放弃了这笔买卖。据其辩护律师照王继军解释,一是“害怕出事”,二是范萍当时有自己的渠道――她曾是山西省商务厅焦炭出口协调服务中心的负责人,该中心正是山西焦炭企业领取出口许可证的必经之地。

后来,是文峰焦化从李涵静手头接受了这4万吨配额,并支付了每吨约180美元的“中间费”。尽管如此,文峰焦化仍可从每吨400美元的市场售价中获利。

文峰焦化成立于1993年,注册资金1900万美元。其公司简介中称,“年生产优质冶金焦铸造焦100万吨,全部出口海外,年出口创汇2亿多美元”。在范萍案中,该公司一名主管被指通过行贿获得范手中的配额。

2004年11月,商务部回收了配额分配权后,范萍从山西省商务厅获得配额的渠道中断。她不得不再次与李涵静建立关系,并于2005年2月和10月,分两次从李涵静手中获得4万吨焦炭配额。

据范萍案书,2005年10月已值市场回落,范萍从李涵静获得的2万吨焦炭配额转售给文峰焦化,“中间费”为每吨9美元,但范萍为此付出的代价却达每吨数十美元。此役得不偿失,成为范萍2005年年底案发后供出李涵静的原因之一。

余波未了

今年春节后不久,李涵静被“”,其后被捕,由廊坊市开发区检察院提起公诉。《财经》获悉,专案组对李涵静家中进行搜查时,查获大量现金;加之其个人名下十余个银行账号的存款,总额超过1亿元。这些资金除部分被山西方面的法院执行,现已全部冻结。

9月18日在廊坊开发区法院的庭审,自上午9时持续至下午6时许,中午仅约40分钟休息时间。庭审时间虽超过八小时,但控辩双方的辩论时间未超过20分钟,绝大部分时间由检方出具证据。

据廊坊开发区法院一位法官介绍,李涵静案相关窝案中的姚蔚,也将在该法院审理。姚蔚,男,自由职业者,以李涵静“私人秘书”之名现身此案。接近辩护律师的人士介绍,在耳闻中纪委介入调查此案之际,李涵静四处托人走关系,姚蔚曾借此骗得李涵静近100万元。故此,检方拟对姚蔚的指控之一为“诈骗”。

机电一体化内涵篇(8)

中图分类号:G728

文献标识码:A

一、远程开放大学内涵建设的结构体系

2006年教育部对“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总结性评估工作基本结束。2007年全国广播电视大学党委书记校长会议聚焦开放教育内涵建设,正式拉开了我国远程开放大学以内涵发展为重点,推进开放教育持续稳定发展的序幕。以此为推动,各远程开放教育院校在总结自身办学实践和办学优势的基础上,纷纷提出了各自的内涵建设重点,并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实践探索,收获了丰硕成果。对此,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主办的专业期刊《中国远程教育》多次进行了专题介绍,如《走内涵式发展之路》《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实现学校新跨越》等。丰富多彩的实践说明了远程开放大学内涵建设的多样性。

远程开放大学的内涵建设是一个多层面和多维度的结构体系,有学者指出,“内涵建设是一种持续力的培育,其建设内容随着不同阶段有不同的重点。”“从开放大学的本质特征和开放教育所处的现阶段来看,目前在内涵建设上应侧重学科建设、教学资源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教学模式应用、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电大文化建设。”。有学者认为,“远程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因此远程高等教育内涵建设所把握的要素也不同。远程高等教育的内涵主要包括基础层、支撑层和保障层三个层次以及相应的要素。因此,远程高等教育的内涵建设也应围绕这些要素来开展”。基础层包括技术平台和教学资源,支撑层指学习支持服务系统,保障层包括管理和监控。这些研究成果进一步丰富了我们对远程开放大学内涵建设的认识与把握,对远程开放大学内涵建设的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远程开放大学的内涵建设,就是指围绕远程开放大学的本质属性,遵循远程开放教育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客观规律,在教育资源投入基本稳定的前提下,通过各项能力建设和质量建设,开发和利用学校的潜在优势和现有资源,提高质量和优化结构,全面提高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其核心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其根本在于提高学校整体办学水平和核心竞争力。

(一)管理体系建设

指远程开放大学的管理者为实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育目标,通过建立和健全自身组织及其运行机制,优化学校办学资源,调动学校一切人、财、物、时间等力量,调动全校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保证学校沿着正确的发展方向前进,取得最佳的社会效益。

(二)教学体系建设

指远程开放大学根据我国远程教育的性质、目的和任务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媒体、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管理各要素合理组合的结构形式。包括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过程的管理与评价等内容。远程教学体系是一种区别于传统教学的开放性教学系统,其基于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的现代教学方式,具有时空不限,多向交互等特点。

(三)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建设

一般是指远程开放大学根据远程教育的规律和特点,为远程学习者提供的包括多种媒体学习资料,多种学习指导、辅导,多种学习设施和手段等的以全程、全天候、全员、全方位为特征的助学服务,旨在帮助学习者顺利完成学业,达到培养目标要求。远程教育教与学相对分离的特点决定了学习支持服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需要建立统一的技术支撑平台,为学生提供信息、资源、管理方面的远程服务;提供动机激发、问题解答、形成性评价、组织交流与协作,以及心理咨询等学习支持服务;提供标准化的学习场所、优质快捷的资源传输、周到细致的学习过程指导以及创建优良的学习环境等。

(四)质量监督体系建设

质量是内涵建设的根本,是学校办学水平的标志,直接影响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抓内涵建设必须要确立质量为本的观念,贯彻质量是学校教学工作和一切工作的生命线的观念。远程开放教育的质量监督体系包括宏观的对整个教育系统的监控和微观的教学各个环节的监督和评价。包括由政府和社会为主的外部监督和以学校为主的内部监督体系。

(五)文化体系建设

远程开放大学文化是全国电大系统在多年的教育实践活动中由师生员工创造、传承、积累和共享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包括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等。物质文化,是学校中人的活动、体现一种精神价值的物质群,如校园内的建筑、绿化、美化,也包括各种媒体信息技术;制度文化是指由各种规章、条令、程序所组成的条文及其执行系统;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的内核,是指远程教育师生员工所信奉的价值观念,这种信念成为学校组织成员的精神支柱,是他们行动的指导原则。

二、远程开放大学内涵建设的关键点

(一)管理体系改革

远程开放大学的管理体系改革应有开放大学的特色。从宏观方面来看,主要是系统如何管理的问题,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电大系统无论是职能还是办学形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自身取得跨越发展的同时,也因为受到机制、体制等因素影响,产生了许多较深层次的问题。系统一度是电大的优势,然而随着开放教育的深入发展,电大系统运作与各省级电大自身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突显。尽管电大目前还是以系统的方式在运作,但是系统已经出现一些不稳定因素。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是其中的两个关键要素之一。

从微观方面来看,主要是各远程开放大学自身如何有效管理的问题。电大多年来沿用了普通高校的机构设置、人员考评及管理制度等,尚没有形成有开放大学特色的管理体系。远程开放大学应从管理制度、机构设置、教师工作量标准、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推行特色管理,解决管理难题。应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加快建成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以及开拓性较强的管理队伍体系,按照相对稳定、专兼结合的模式,建立稳定的、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

(二)教学体系改革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远程开放大学是一所面向社会所有成人,以“宽进”为特点,没有严格入学限制的大学。学生来自各行各业,经历和学习基础都差别很大,再加上工学矛盾等给提高远程教育教学质量增大了难度。目前一些教学改革和模式探索并没有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把普通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教材、教法直接套用在开放大学的学生身上。

远程开放大学应根据自身的办学定位和学生实际情况,调整学历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强调职业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根据这一人才培养目标,对专业和课程设置、课程及资源建设、教学模式、教学管理制度等教学体系进行改革。以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为导向,结合行业和区域经济的特点及发展需要、学习者的发展需要,科学、合理、灵活地设置专业和课程,增强专业和课程的适应性、针对性和实用性。通过建立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方式,与企业、行业界专家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注重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的结合,促进专业培养目标与职业资格标准的有机衔接。以更为先进的理念和独到的视觉,创新课程建设和网络课程资源建设,适应学习者利用网络自主学习的需要。提升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从素质、理论、实践等多方面人手培养,探索以学习者为中心,基于网络自主学习、远程学习支持服务、面授辅导、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学习模式,培养具有现代化学习观念的学生,从传统的被动地接受知识、理解知识、掌握知识转变为主动地获取知识、处理知识、运用知识,有能力利用信息网络进行对知识的探索,具备较强的自我学习能力。建立健全注册及学籍管理、教学资源建设、教学过程监控、考核评价等方面的教学管理制度,体现远程开放大学以学习者为中心、网络远程教学的特点。

(三)支持服务体系改革

远程开放教育的特点决定了学习支持服务的重要性。因此,建设满足远程学习者需要的支持服务体系日益成为各远程开放大学的着力点。如英国开放大学的工作重点已从课程资源建设转向对学习支持服务体系的研究与实践。而法国的国家远程教育接待中心(CNED)按照学生是“客户”的服务理念来建立和运行其远程接待系统。我国的部分远程开放大学通过建立学习支持服务部门和远程接待中心,来加强对学习者的支持服务。

远程开放大学在支持服务体系建设中应突出服务的全面性、有效性、及时性与个性化。明确对学习者支持服务的范围,包括:对修学专业、选课咨询提供的相关信息、建议和指导,课程学习前的联系,答复学生对一般学习技巧的需求,课程学习中的支持,辅导教师在学生做第一次作业之前提供的帮助,课程学习中期的提前介入支持,职业生涯支持,对考试和课程总结性考试的支持,课程学习结束后的提前介入支持等方面。构建完善的基于网络的学习者自主学习、远程学习支持与面授相结合的模式,着力建设规模较大的专业化、职业化、信息化服务团队,加强对学习者的教学互动、及时指导和个性化服务,帮助学习者树立完成学业的信心,掌握自主学习的技能,提升专业与职业技能。

(四)质量监督体系改革

质量保证与监控是每个大学内部事务的重中之重,高质量的教育教学有赖于完善、持续而严谨的质量监督体系建设。远程开放大学逐步建立与完善了远程开放教育的质量监督机制、质量标准和评估指标体系,并定期或不定期开展了质量监督和评估工作,有效保证了人才培养质量。

在质量监督机制方面,多数远程开放大学基本形成了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学评估办公室和教学督导组的质量监督组织和运行机制,按照其职能范围分别对专业、课程、教学资源建设、教学各个环节、教学实施过程等进行监督。远程开放大学应进一步发挥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在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构成中,更多地吸收校外学科专家和企业行业专家参加,加强教学指导委员会在专业建设、课程设计、课程使用与淘汰、学业检测等方面对教学标准和质量进行检查和监督的力度。进一步明确教学评估办公室和教学督导组的职能,定期组织有关专家和学者等人员,对教学各环节现状和诸多部门执行质量的程度进行教学质量检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处理和解决,为制定新方案提供依据,进而形成有效反馈的闭合运行系统。

在质量标准保证和评审体系方面,远程开放大学应适应远程开放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形成完整的《远程开放大学教学质量和标准体系》。在教学指导委员会下可以建立分委员会或者多个专业指导委员会,负责制订各个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并对质量措施的执行情况把关。

机电一体化内涵篇(9)

文学和图像在人类历史上关系十分密切,赵教授曾将二者的关系概括为:文字出现之前口传时代的“语图一体”和“以图言说”;文字出现之后文本时代的“语图分体”和“语图互仿”;宋元之后纸印文本时代的“语图合体”和“语图互文”。[1]随着现代摄影技术和数字媒介的广泛传播,以电影电视和网络图像为代表的新型图像文化迅速发展。如果将电影看做一种语言的话,与文学这种语言的艺术相比,二者在意义生成和表达机制上具有明显的差别,但正是这种相异之处使得文学和电影可以各展所长、相互借鉴。另一方面,这两种表意模式又存在共通之处,为二者的交融互补提供了可能性。法国电影学家克里斯蒂安・麦茨通过对电影及文学意义生成机制的分析揭示了二者表意模式的异同,为我们考量影像时代的文学与图像提供了新的视角。

一、电影与文学的表意特点和区别

麦茨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来讨论语言。狭义的语言即人类固有的语言机能和言语活动,包括口头语言、书面语言及其背后抽象的规则系统,是人们用来沟通和交流的重要媒介。广义的语言包括某些与人们日常语言相类似的外在系统,如西洋棋或电脑的语言;“还有一些缺乏组织或语言学结构却能对人类表示出它们自己的也是一种‘语言’”[2]82。电影语言是指电影经过不断发展形成了一些符码化单元,在陈述段和句法上具有某种与真正的语言相类似的特性,因而成为一种特殊的“类语言”。这种语言性使其在总体上呈现出某种艺术诉求,跻身艺术的行列。电影的语言性是与其总体性、艺术性紧密相连的,单独的某一个或几个组合元素无法构成电影的言说,没有艺术诉求的电影也无法称为语言。

(一)电影的意义生成和表达特点

麦茨虽然强调电影是一种语言,却并不认为电影中存在着和人类自然语言一样的“语言系统”,因为日常语言必须按照语言系统的结构规则进行使用,而作为一种艺术的电影,其组织是放任自由、没有强制要素的,不存在语言学的特有规则。因此,电影是一种特殊符号,是“没有语言系统的语言”。与文学这种“语言的艺术”相比,电影的意义生成机制和表达特点也有着鲜明的特点。麦茨将电影的表意系统划分为“指示意义”和“内涵”两个层次。指示意义即通过联系外在事物的特征来指出自身意义,在电影中表现为影片的场景展现和故事叙述等直观意义,观众通常凭借经验即可理解。指示意义主要由能指和所指之间持续的相似性加以支撑,因为电影由摄影和留声原理构成,所以分别表现为视觉相似性和听觉相似性,如电影中的一条狗真的就是一条狗,电影中大炮的声音与实际大炮的声音雷同。内涵即事物内部蕴涵的深远意旨,在电影中表现为比直观叙事更丰富的引申意义,包括情绪的反应、象征的延伸等,是电影的美学特质和艺术诉求之所在。内涵的本质是象征性和超越性的,需要进一步思索和回味才能真正感受,所以未必一定建立在相似性的基础上。例如,十字架是基督教的象征,因为耶稣在十字架上死去,这是以相似性为基础的,但基督教所代表的绝对不只是一个十字架,其所象征的精神内涵显然具有更大的深度和广度,容量远远大于指示意义。

麦茨认为,从符号学的角度来看,指示意义的素材(能指和所指)相当于内涵的能指,即指示意义既有自己的能指和所指,又成为内涵的能指,二者共同受制于符号学机理。他以艾森斯坦的《墨西哥万岁》中一个著名的镜头为例展开分析:镜头表现的是三个被埋在土里的农夫,他们的头都露在地面上,面部表情痛苦而安详,形成了一个美丽的三角构图。这个影像可以概括为两个能指――荒野中的三张面孔,由三张面孔和荒野构成的三角构图,以及两个所指――受苦和死亡,壮阔感和胜利。其中指示意义在于电影的主题和故事,包含一个能指(三个面孔)和一个所指(他们在受苦,他们死了)。而高贵壮阔的大地景观与这三角构图的面孔互相呼应,展示了墨西哥人民的伟大以及最后胜利的终将来临,寄托了北方人对南方异国风味的浓烈热情,这正是电影内涵之所在。虽然麦茨对电影所做的符号学研究在后来受到批评和驳斥,他本人也坦承不能将符号学模型完全套用到电影研究中,但这一分析对我们认识电影语言的构成要素和独特性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有声电影的指示意义是由影像语言、自然语言和音乐、声响等表意元素共同建构起来的,表征着影片的叙事本身;内涵则是电影语言的真正追求和终极旨归,它以指示意义为开端,又致力于使观众的思维和情感从中生发开去,体会影片故事背后的深层诉说。为了说明电影语言与文学表意模式的差别,麦茨进一步指出,虽然电影的指示意义和内涵具有不同的结构和特点,但二者都具有“表达能力”,电影将有表达能力的内涵加诸有表达能力的指示意义上面,形成了一种同质内涵的艺术。表达能力即展现自己、使接受者感受乃至理解、接受的能力。由于电影对事物、生物或世界上任何其他东西的表达都可以就地取材,电影导演拍摄的景观可能是自然的东西或经过安排的东西,但不管是写实还是非写实电影,都是拍摄某些东西并加以呈现,呈现出的影像作为世界某种景观的再现,总有某种特定意义,电影指示意义的素材也随之具备了表达能力。这些素材在充当电影内涵的能指时,又赋予了电影内涵以表达能力。因此,“电影的美学幅度是双重的――表达能力再加上表达能力――使得电影沦为一种‘容易’的艺术”[2]93。

(二)电影与文学表意系统的异同

与电影的意义生成和表达不同的是,文学将有表达能力的内涵加之于无表达能力的指示意义上面,是一种异质内涵的艺术。作为一种“语言的艺术”,文学的表达能力不是取决于任何真实事物的表达能力,而是取决于无展现力的约定俗成的指示物――语言系统。语言符号特有的概括性和抽象性使其不能为读者提供直观可感的图像,语言文本的指示意义必须经由读者的想象建构起相应的形象和情节才能得到展现,其本身是不具备表达能力的。而一旦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等要素在读者脑海中建立起来,文本的内涵便可以借此生发,获得进一步的表达能力。可以看出,语言系统的间接性和抽象性使文学在表意的第一个层次丧失了表达优势,成为一门“困难”的艺术。

在指出电影语言和文学表意模式之间明显差异的同时,麦茨还强调了二者的相近之处。从言说目标来看,文学作品和电影都是在某种艺术动机的驱动下被“创造”出来的,追求的都是美学意义上的“内涵”,而不是直观的“指示意义”。文学创作者所使用的文字在被使用前已经有一定的先行意义,使作品获得了“指示意义”上的直接意指层,但其终极旨归是在这一直接意指层外引申出间接意指,显示出更为深远的内涵。电影也一样,在直观的指示意义之外,优秀的电影往往还要营造让人回味无穷的独特韵味,而不会满足于故事情节的简单铺陈。丰富的间接意指才会让观者感到回味无穷,意犹未尽。对电影的解读也不是只有某种单一的模式,而是多向度、多层次的。因此,电影语言和文字的艺术处于同一符号学水平,都超越了单纯的媒介层面。

为了说明电影言说意旨的丰富性,麦茨从影像信息的传达出发,将电影语言划分为五种符码系统,其中每一种都具有某种“发声”的效果:(1)领悟的现象(结构空间、“隐喻”及“背景”等系统),取决于文化差异和认知程度。(2)银幕上视觉或听觉上的认知,即正确了解电影中指示意义的能力(含有一定文化成分)。(3)所有电影之外的物体中包含的“象征主义”或“内涵”及其相互关系,也与文化有关。(4)电影的大叙述结构在电影外的各文化中(以及电影本身中)运作。(5)一套电影的影像系统由上述四种运作方式以一种特殊形式的论说带给观众许多不同的要素。[2]80可以看出,除了直接从银幕上获得的听觉和视觉感知外,电影语言的其他几个层次都与背景文化有关,都是运用隐喻、象征等因素从整体上进行系统化运作的,这种意在言外的表达效果与文学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二、电影与文学的互融共生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电影的视听优势给文学造成了挤压,使后者面临严峻的挑战。直观的影像画面能带给人更多直接的感官刺激,满足了现代人的娱乐需求,人们将大量的时间用在观看影视剧上,文学作品的读者随之减少。文学的传播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很多文学作品是在被改编成影视剧后才被人们所熟知的,电影往往比原著更能引起关注、掀起话题。在文学阵地不断失陷的情况下,“艺术终结论”的观点不断被提起,西方著名结构主义思想家雅克・德里达在其《明信片》一书中说:“……在特定的电信技术王国中(从这个意义上说,政治影响倒在其次),整个的所谓文学的时代(即使不是全部)将不复存在。哲学、精神分析学都在劫难逃,甚至连情书也不能幸免……”[3]电影所代表的新型复制性图像与文学之间仿佛真的变成了一场非此即彼的遭遇战。然而,如果从电影与文学的共存历程来辩证思考的话,会发现二者始终是互相借鉴和补充的,表意机制的差别既为其开创了不同的发展模式,又促进了彼此在创作和传播上的互融共生。电影的迅猛发展必然会给文学带来一定的冲击,但文学也会因此获得新的传播方式和发展机遇,而不是完全被取代,小说与电影的相互作用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一)电影从文学作品中汲取营养

小说是备受电影青睐的一种文学体裁,从电影诞生之日起就与其结下了不解之缘。小说的题材范围十分广阔,农村、城市、官场、职场、战场、学校等各领域都涌现出许多杰出作品,涉及各色人物的别样生活,为电影改编提供了丰富的选择。小说尤其注重典型人物形象的塑造,这些人物有着鲜明的个性和处事风格,给读者留下的印象也最深。电影选取小说中的典型形象进行改编,能够突出影片特色,吸引更多的观众,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在思想性上,许多优秀小说都有着极为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思想性,对社会弊端和人性弱点做出鞭辟入里的批判,据此改编成功的电影也能获得深邃的内涵,从而产生巨大的影响力。受作家风格的影响,小说的节奏、气氛、风格和样式往往各具特色,电影可以从中吸取各种不同的风格元素,通过营造场景氛围、控制节奏等打造出独特的风格。小说的语言或幽默俏皮,或辛辣讽刺,或诗意唯美,或细腻动人……有些电影的对白直接取自小说,也获得了十分出色的表达效果。在电影受众的开拓和传播上,一些著名小说本身就具有广泛的读者群,一旦被改编为电影,这些读者就会转化为观众,观众之间的口耳相传为电影的广泛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无形中扩大了电影的影响力。小说为电影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沃土,使其得以茁壮成长,有学者甚至提出:“电影就是文学――用电影表现手段完成的文学。”[4]这种观点虽不免夸张,却清楚地表明了文学对电影的影响之深。

(二)文学作品从电影改编中获得新的发展契机

小说也在与电影的互动中不断寻找新的发展契机。有些小说刚出版时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由于电影的成功改编而获得了较高的赞誉,促使人们对其进行重新解读和评价;还有一些小说名著则通过电影改编不断地拂去历史的尘埃,焕发出新的光彩,例如,美国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飘》受到世界各地读者的极大欢迎,除了作品本身具有的艺术价值外,改编自这部小说的电影《乱世佳人》的一再公映也是非常重要的推动因素。电影将小说的语言艺术转化成了视听艺术,文学修养不高的人在理解小说时可能会存在一些困难,但通过观看电影则能更为轻松地理解作品的主旨,不喜欢看小说的人却可能是电影的忠实爱好者。随着现代人生活节奏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没有足够的时间去阅读小说,而电影能够将小说中错综复杂的事件浓缩为几条主要线索,提取出关键人物,在一两个小时的时间内展现出小说的精髓,为人们快速进入小说的意义世界提供了一条捷径。因此,小说实际是在利用电影潜在地扩大自己的传播速度和受众范围。在创作上,电影的视觉性特征也为当代小说家的写作带来了许多新元素,小说语言越来越重视色彩性和对比性,使读者在进行阅读想象时获得了丰富多样的“视觉”效果;有些小说还模仿电影的结构方式进行情节转换,将影视艺术的创作思维与叙事方式“嫁接”到小说创作中,营造出如“蒙太奇”一样的叙事效果,使小说的类型和风格更加多样化。虽然这些叙事元素和结构手段未必适用于所有的小说类型,却不失为一种可贵的尝试。通过对文学文本的大量改编,电影在提升自身艺术品格与内涵的同时为文学作品带来了新的面貌,使文学实现了影像化生存。正如张伟所说,“它改变了文学作品传统的阅读接受、传播以及创作模式,为文学作品的纯文字阅读和接受开拓了一个影像视听阅读的维度,形成了影像时代对同一作品进行文学与影像共读的局面。”[5]

因此,虽然以语言文字为表现形式的文学作品没有电影等影像文本的直观性和传播优势,使后者对语言艺术造成了某种挤压,但这种压力也会转化成语言艺术创新构思手法和写作手段的动力,促使其通过引入“蒙太奇”“空间架构”等影像化叙事手段拓展新的生存空间。二者始终在差异中互相借鉴和转化,借助彼此的异质媒介性扩大自己的传播范围,从而赢得更多的受众群体,不断创造新的发展契机。从文化研究的视野来看,电影所象征的影像时代与后现代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美国思想家弗雷德里克・詹姆逊曾这样评价后现代文化:“可以说,一种崭新的平面而无深度的感觉,正是后现代文化第一个,也是最明显的特征。说穿了这种全新表面感,也就是给人那样的感觉――表面、缺乏内涵、无深度,这几乎可说是一切后现代主义文化形式最基本的特征。”[6]这一时期的图像也体现了后现代文化的症候,有着鲜明的身体指涉性和感官刺激性,既能给人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又呈现出浅表化和审美泛化的缺陷,缺乏深刻的内涵和意蕴。人们在迷恋过图像所带来的短暂感官愉悦之后,不会一直满足于这种表层的享受,而是会产生更深层次的审美诉求,这时图像只有与文学艺术携手,才能传达出深刻隽永的内涵。

总之,电影与文学是一对互融共生的盟友,对二者的讨论应当避免将其置于互相对立的抵抗状态,进行非此即彼的情绪化判断,而是要以客观辩证的视角进行历史性的观照。正如有的学者所说,“随着网络文学和集体写作的强势崛起,文学的大众化和世俗化在所难免,文学不应在自暴自弃中跟着感觉漫无目的地随意滑行,应在借力影视媒介和网络媒介中重新找回昔日的自信与威力。”[7]而影视媒介也需要充分吸收文学乃至文学性的内容与材质,不能在过度商业化的操控中放弃了自我的无限潜能和种种可能,摒弃思想性去单纯地迎合人们的需求,否则便注定会被人们迅速遗忘。在尊重各自差异性的同时相互借鉴彼此的长处,通过不断地调整与创新实现优势互补,走向一种更为完善的表意形态,是电影和文学的双赢选择。

[参考文献]

[1] 赵.文学和图像关系研究中的若干问题[J].江海学刊,2010(01).

[2] [法]克里斯蒂安・麦茨.电影语言:电影符号学导论[M].刘森尧,译.台北: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6.

[3] [美]J・希利斯・米勒.全球化时代文学研究还会继续存在吗?[J].文学评论,2001(01).

[4] 张骏祥.用电影表现手段完成的文学――在一次导演总结会上的发言[A].电影的文学性讨论文选[C].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7.

机电一体化内涵篇(10)

1.2概念设计的内涵众所周知,产品设计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就其具体的过程而言,虽然国际上有诸多论述,众说纷纭,但是无论是哪一种说法,得出的总结就是产品设计涉及到两个重要的设计阶段,也就是概念设计与详细设计。而概念设计的内涵主要包括这样几个方面:首先,功能创新;其次,功能分析和功能结构图设计;再者,工作原理解的搜索和确定;最后,功能载体方案构思和决策。因此,概念设计在产品设计的整个过程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果概念设计做好了,产品设计的整体水平才能达到一定的高度。此外,机电系统的概念设计运用到多个学科范畴的知识,其体现了设计的高度艺术性、创新性,以及综合性。

2机电系统概念设计技术的应用特点

2.1创新性我国一直致力于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创新型高新技术人才,对于“创新”一词的高度重视是当今社会的必然要求,而对于机电系统概念设计技术而言,创新性更是机电系统概念设计技术的精髓和灵魂,如果要适应时展的要求,满足用户对机电产品的日益增长的要求,就要很好地体现机电系统概念设计技术的创新性特点,只有不断地对机电系统进行创新的概念设计,才能够打造出能够让机电产品的用户感到满意并且适用的新产品。因为机电系统本身就是一个相对比较繁杂的综合性系统,所以,机电系统概念设计技术上所体现出来的创新可以是不同层面的,比如,机电系统的结构的完善和更换等等。无论是哪个方面的创新,都直接对机电系统的整体的创新有很大的影响。因此,机电系统概念设计技术的创新性特点是不可忽视的。

2.2多样性除了创新性的特点以外,机电系统概念设计的另一个比较重要的特点就是它所体现出来的多样性。无论是机电系统概念设计的手段的多种多样,还是机电系统概念设计的设计方案的丰富多样,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机电系统概念设计在市场需求、工作原理,以及产品形态等多个方面的多样化。不但布局不同会体现多样化,而且设计思路不同也会加强多样化的显现。

上一篇: 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趋势 下一篇: 青少年心理素质培养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