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汇总十篇

时间:2023-11-29 17:15:43

特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特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篇(1)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0-228-01

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中小学教育面临的新任务和新要求,尤其是特殊教育学校,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还是比较落后,且发展也不平衡。造成这一落后状况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特殊教育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不到位;另一方面是我们的学生有着不同类型和不同程度的残疾。

因此,特殊教育学校比普通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其特殊性,难度更大,要搞好特殊教育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既要遵循特殊教育规律,又要遵循心理健康教育规律。许多特殊教育学校对这两种规律认识不清把握不准,同时许多特殊教育学校设备、经费和师资等物资和人员条件不足,心理健康教育难以办好。可能的原因有:或学校领导思想落后,封闭办学;或特殊教育学校办学自指导思想不科学,学校只重视简单的文化知识传授和基本的康复训练,不重视学生的健康心理品质的养成;还有部分主管行政领导对特殊教育学校发展不重视,不能给予政策、资金和师资等支持。有关行政领导如果能够改变传统特殊教育观念,多关注特殊儿童的发展,对特殊教育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予以重视,那么特殊教育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论从政策上,还是设备和师资上均可得到更多支持,特殊教育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就会充满信心。那么,如何开展好对特殊学校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呢?

一、创造良好的学校教育生活环境

对特殊学生来说,影响最直接、最经常的是学校班级以及与他们交往密切的老师和朝夕相处的同学。有序的学校管理,优美的校园环境,良好的校风、班风,和谐的人际关系,浓厚的学习氛围,共同的理想目标,这些都会使特殊学生在心理上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

为此,我们应该本着“一切为了学生”和“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原则,积极创建团结协作、互助友爱、乐观向上的班级环境和丰富多彩、轻松活泼的课外环境以及优美文明的校园环境。面对社会上一些不良影响和学生的现状,我们应把堵与导结合起来,通过各种激励性的活动,努力营造校园文明氛围,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集体规范的认同效应、校容校貌的陶冶效应、人际关系的凝聚效应和良好校风的导向效应。特殊教育学校也必须坚持进行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常规制度是一套系统的行为规则,它确定着对儿童行为活动规范的方式和标准。特殊学生由于易遗忘、丢三落四、时间观念差、个人卫生差,坚持进行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更为重要。

例如每周一升国旗,在国旗下奖励卫生好、学习好、不迟到、爱劳动、讲文明的优秀班集体和优秀个人。学生养成了每周日自觉洗头、洗澡、剪指甲、换衣服的习惯,每个星期一都能穿得整整齐齐、干干净净,按时到校上课。这些都对学生的德育和心理健康发展有促进作用。

二、架起沟通桥梁,融入文明社会

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更需要我们每一个健全人与他们架起心与心沟通的桥梁,关心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作为特殊教育学校的老师,则更要关注他们、了解他们,及时发现他们存在的心理问题,及时给予疏导和矫正。我们要掌握一定的心理保健知识,依照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施加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排除他们心理上的苦恼,维护他们的自尊心,消除他们的紧张和焦虑,避免他们可能产生的挫折感,满足他们的心理需要,使他们保持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让他们融入文明的社会大家庭中。

如,与正常学校建立友谊班,加强与正常儿童的接触和交往,增强其自信心和独立意识。正常儿童每月来帮他们打扫卫生,辅导他们做数学题。他们也可以为正常学生表演他们的文艺节目,或者向正常儿童赠送小礼品等。通过这一活动的开展,学生们懂得了人与人之间需要理解、需要友爱,从而培养了正常儿童理解、尊重、帮助残疾儿童的良好美德,对特殊学生来说也克服了自卑感,增强了独立意识,也学习了正常儿童的办事效率与优秀品质。

三、将德育融入生活,感恩社会

特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篇(2)

二、以真爱唤醒内心,健全学生人格

特殊家庭的学生以邓某为例,她的童年是极度缺失爱的,常常表现出自闭与自卑。孩子的世界总觉得缺失了一方天空,年幼的时候或许对父爱母爱没什概念,但随着年龄的增长,父母的缺席给孩子带来很大的伤害。身为一位中年女教师,极容易使孩子与“妈妈”这个名词自然衔接起来。生活中,天冷时提醒她加件衣服,自己略小的衣服可以转送予她,闲暇时教她搭配穿着。课堂上,创造机会让她去表现自己,体会自己被肯定后的愉悦,问题回答地精彩时,给她竖起大拇指或轻抚她的头,你会发现她的眼睛在瞬间会变地特别明亮。现在很多的同事都关心她,呵护她,在学校他感受到了爷爷奶奶所不能给予的如师似母的爱。三年的时光飞逝,孩子脸上的笑越来越阳光,课堂上的表现越来越自信。

三、培养学生自立自强,从容面对困难艰辛

教育的基础是爱,但教育不能只有爱。特殊家庭的孩子他们生活中的困难艰辛不是生活在美满幸福家庭中的孩子所能体会的,对于未来更是坎坷重重。所以,在平时的教育中对孩子自立自强能力的培养也是至关重要的。特殊家庭的孩子他们的动手能力很强。如邓某同学小小的年纪,家里的家务,地里的农活已干得“得心应手”,但自立自强不仅表现在动手能力上,更重要的一方面体现在心理承受压力的程度与能力上。我常利用课余时间找她聊聊家常,谈谈心事,了解她生活或学习上的困难,在帮助其解决困难的同时使其慢慢明白:只要自己去努力,多几分坚强,上天就会赐予我们阳光和雨露。三年前她的学习成绩还是一塌糊涂,通过共同的努力,现如今课堂上她也是活跃起来,争先恐后,有了自信。

四、以自身人格魅力感染学生,教会学生宽容与理解

罗曼罗兰说过:“要散布阳光到别人心里,先得自己心里有阳光。”教师的阳光就是教师的人格魅力和一颗热爱孩子的心。“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特殊家庭孩子的心理决定了他们不是会出现或这或那、或多或少、或轻或重的错误言行。受特殊家庭环境的影响,极易出现一些偏激的思想,对学习不上进,有厌学现象。教师以宽容与理解的心态对待学生的学习,并将这种态度授予孩子。在校时,同学之间难免出现磕磕碰碰、吵吵闹闹的情况,有时甚至争得面红耳赤。在这种情况下,我总是不急于批评,而是让学生换位思考,想一想再处理。这本身就是一个宽容与理解的过程。特殊家庭的孩子,他们的生活中遇到的嘲讽可能会更多,唯有宽容与豁达,才能使他们走地更远,更坦然!

五、建立长期有效的心理健康咨询机制

特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篇(3)

1、判断是非的能力差,易上当受骗。

2、意志力薄弱,易产生自卑的心理。

3、依赖性强,不善于自主学习。

4、自私自利,排斥他人。以自我为中心,很少考虑他人的利益、处境、心理感受,与别人(包括家长、老师、同学、邻居)关系疏远,常发生冲突。wWW.133229.cOm

针对以上的论述,我认为在学生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我们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与家长配合,提高家教水平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我国特殊儿童入学年龄一般比正常儿童来得晚,他们在家庭生活的时间比正常儿童长,家长的人格、品德、学识、情感及生活习惯无时无刻不影响着孩子,家庭教育以其启蒙性、连续性、终身性、潜移性的特点对孩子心理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完整的家庭结构、温馨的家庭教育氛围、科学的教养态度是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学校可通过家校联合的方式,使学校与家庭及时沟通,使教师与家长统一认识、分工合作,形成教育合力,确保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二、创设良好的教育生活环境

好的环境能使人振奋。对特殊学生来说,影响最直接、最经常的是学校班级以及与他们交往密切的老师和朝夕相处的同学。有序的学校管理,优美的校园环境,良好的校风、班风,和谐的人际关系,浓厚的学习氛围,共同的理想目标,这些都会使特殊学生在心理上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为此,我们应该本着“一切为了学生”和“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原则,积极创建团结协作、互助友爱、乐观向上的班级环境和丰富多彩、轻松活泼的课外环境以及优美文明的校园环境。面对社会上一些不良影响和学生的现状,我们应把堵与导结合起来,通过各种激励性的活动,努力营造校园文明氛围,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集体规范的认同效应、校容校貌的陶冶效应、人际关系的凝聚效应和良好校风的导向效应。特殊教育学校也必须坚持进行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常规制度是一套系统的行为规则,它确定着对儿童行为活动规范的方式和标准。

特殊学生由于易遗忘、丢三落四、时间观念差、个人卫生差,坚持进行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更为重要。

例如每周一升国旗,在国旗下奖励卫生好、学习好、不迟到、爱劳动、讲文明的优秀班集体和优秀个人。学生养成了每周日自觉洗头、洗澡、剪指甲、换衣服的习惯,每个星期一都能穿得整整齐齐、干干净净,按时到校上课。这些都对学生的德育和心理健康发展有促进作用。

三、架起沟通桥梁,融入文明社会

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更需要我们每一个健全人与他们架起心与心沟通的桥梁,关心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作为特殊教育学校的老师,则更要关注他们、了解他们,及时发现他们存在的心理问题,及时给予疏导和矫正。我们要掌握一定的心理保健知识,依照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施加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排除他们心理上的苦恼,维护他们的自尊心,消除他们的紧张和焦虑,避免他们可能产生的挫折感,满足他们的心理需要,使他们保持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让他们融入文明的社会大家庭中。

如,与正常学校建立友谊班,加强与正常儿童的接触和交往,增强其自信心和独立意识。正常儿童每月来帮他们打扫卫生,辅导他们做数学题。他们也可以为正常学生表演他们的文艺节目,或者向正常儿童赠送小礼品等。通过这一活动的开展,学生们懂得了人与人之间需要理解、需要友爱,从而培养了正常儿童理解、尊重、帮助残疾儿童的良好美德,对特殊学生来说也克服了自卑感,增强了独立意识,也学习了正常儿童的办事效率与优秀品质。

四、将德育融入生活,感恩社会

在抓好特殊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还应该对学生进行简单的生活能力的培养,让他们在监护和安全条件下,开展有利于他们品德发展的活动。

特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篇(4)

据调查显示,普通小学的学校学生对教师组织的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总是持无足轻重的态度。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些学校的教育工作者没有着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只能被动地用常规的听讲模式接受教师灌输的内容,这大大扼杀了学生的积极性,是造成学生产生严重逆反心理的原因之一。

与普通学校教育不同的是:由于一些先天或后天因素的影响,需要接受特殊教育的学生与普通学生所表现出来的情绪有着不小的差异,这一部分学生通常会比较的偏执和敏感,有的甚至会出现更多更为严重的心理问题。对于他们来说,其基本上都处在学校的生活和学习当中,接触的也大多是老师与同学。他们的心理十分脆弱,更容易产生不良的情绪,就更加需要及时的心理干预和疏导。

2.基于特殊教育角度的德育管理思考与应对

2.1家长层面的德育手段思考

针对特殊教育小学阶段学生心理的独特性,良好家庭教育环境对于这一部分学生来说至关重要。家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就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

首先,适龄的需要接受特殊教育的这一部分儿童入学前在其家庭环境中所接受、获得的道德观念成为其在学校系统接受德育教育的基础和初始的认知结构。这就需要家长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义务感,从自身出发,严格要求自己,为孩子树立品质和行为的榜样。

其次,及时学习特殊儿童家庭德育知识,丰富教育内容和形式,帮助儿童强化巩固良好品行,及时矫正不良行为和情绪,避免怕孩子吃亏,无限制补偿孩子的错误举动,在照顧好孩子的生活起居的同时,结合家庭自身条件为孩子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在此基础上,联合学校和社区,分享教育资源,帮助孩子树立感恩意识,懂得回报父母和社会,帮助特殊儿童逐步建立健全特殊儿童的人格,形成家庭德育特色,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对学校德育的互补功能。

2.2学校层面的德育教育措施创新

2.2.1完善体制建设,统筹德育规划

特殊教育学校由于自身的特殊性,常常有着覆盖小学到高中的不同教学部门。因而在这样的学校开展德育教育,就更需要一套有着特教特点的德育统一管理机制去支撑心理教育活动的开展。

在开展特殊教育德育教学过程中,学校管理层应当在不同年段部统一德育管理制度,在学校管理层面设置统一性的德育领导机构,保证德育管理机制的高效性。同时学校管理层应在各个年段部间构建相应的德育管理机构,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实际管理需求,突出开展针对小学生的德育教学工作。与此同时,本校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监控机构应当加强与不同学校、不同地区的特殊教育德育管理机构的沟通与合作,完善其在小学德育教学层面的工作;明确管理层与各校区间的权责分工,提升特殊教育角度下小学德育教学的教学质量。

2.2.2以师领生,提升残障学生的生存能力

由于小学生年龄的特点和特教学校学生的独特性,其价值观及道德观不够成熟,因此在开展小学德育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应当在运行普通德育教育的同时树立具有“特适性”的德育教育主题,从提升残障学生综合能力的角度,根据德育教学的核心价值取向塑造学生的基本人格,重点培养这一部分学生将来在工作和生活中的生存能力和社会竞争力。

这就要求作为这些学生的老师更加注意自身的言行,突出起到为人师表的作用,并多给他们以帮助和鼓励,从而为这些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创建更加民主和谐、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与此同时,尊重学生的个性,培养其自身积极向上的心态,养成团结互助的好习惯,引导其塑造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3构建“家校联合”的新模式

2.3.1做好家访工作

对于特殊教育工作的特殊性,我们的老师不应只通过网络和短信等方式与家长进行沟通,应当安排固定的时间组织亲自到学生的家中进行家访,从而了解相关实际情况。因为家访不仅了解了学生的实际情况,也能够拉近特殊教育学校和残障学生家庭之间的关系,密切双方对残障学生培养方法的沟通,增强双方教育好孩子的信心,为成功教育特殊学生打下良好的沟通基础。对于家访的途径,我们应结合自己学校和学生的特点,采取多种家访形式如:班主任老师实地到学生家了解情况以及电访、召开家长会、登门拜访、科任老师承担一部分家访任务等。

2.3.2定期开展家长培训

针对残障学生的培养,家长的文化素养、法治意识和教育理念就显得更为重要。我们必须在特殊教育的小学阶段组织建立提高家长教育水平的平台,以专人负责和督导教学的模式,组织一个制度、措施要得力,方法、步骤切合特殊教育实际情况的家长培训机构,使得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特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篇(5)

社会在进步,教育在发展,教育的内涵在逐渐发生着变化。作为特殊教育工作者,要不断关注教育的新思想、新需求。在人的素质结构中,健康的心理素质尤为重要。心理健康是指一种和谐的精神状态。每一位家长都希望孩子身心健康,每一位教育者都希望学生心理世界和心外世界一样阳光灿烂。然而,我国聋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并不容乐观,很多聋生自卑,自闭,缺乏自信,厌学,易怒,攻击性强,烦躁不安,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关爱他人……令家长和老师担忧。结合我校聋生的实际情况,我分析了诱发聋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因素,并结合多年的教育教学研究,谈谈矫正策略。

一、聋生存在心理问题的原因及分析

1.生理缺陷是心理问题的根源。

由于生理缺陷,聋生在成长过程中各种心理特征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听力损失影响语言的发展,语言发展影响抽象思维的发展,聋童心理活动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在条件上、时间上与听力正常儿童有差异;在致聋程度、康复训练、接受教育状况等方面,聋童之间又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差异,这是导致聋生诸多心理问题的生理因素。很多聋生因为知道自己身患耳聋残疾,不能与人正常沟通,因此,就避免甚至拒绝与周围人接触,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自闭、自卑、自弃的不健康心理。

2.家长思想教育观念落后。

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品德修养、文化水平、教育方法及家庭环境条件等对学生品德和心理成长有直接的影响。家庭环境及教育方式对儿童心理素质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是长远和深刻的,不良家庭环境及不当的教育方式容易造成家庭成员的心理行为异常。聋哑儿童大多数出生在家庭经济困难的农村,父母受教育程度低,思想教育观念相对落后,有的聋生父母本身就是残疾人。在平时的生活中,聋生的父母很少顾及孩子的内心世界,而且有残疾孩子的家庭子女较多,相对于正常儿童,父母与聋儿的心灵交流微乎其微。吃饱穿暖,能学点知识,掌握点职业技能,将来能自食其力,是聋童家长的普遍愿望。孩子的心理是否健康,内心世界是否存在安全隐患,父母则很少过问。即使孩子由于心理问题出现了行为异常,父母也只是采取简单甚至粗暴的教育方式,不从心理变化上寻找行为变化的源头,仅仅从行为遏制上进行简单的处理。长期下去,学生逐渐形成了自闭、偏执、逆反、以自我为中心的不健康心理。

3.校外聋哑团伙蛊惑诱骗。

社会生活环境对一个人的生存和发展起着决定作用,其中社会生活中的种种不健康思想、情感和行为,严重地毒害着学生的心灵。在本地区,由于聋生家庭大多数都很贫困,生活空间又相对闭塞,聋生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社会上聋哑犯罪团伙活动猖獗,诱骗的对象主要针对聋校在校生,河南各聋校常有在校生被诱走的案例发生。犯罪团伙常以金钱和物质享受为诱饵,而在校聋生面对别人“口中”的花花世界的诱惑,连最起码的安全意识都没有,过度地信任别人,以致一旦被诱骗走,就会立即被控制,失去人身自由,被教唆犯罪,实施偷盗、抢劫,最终落入法网,带给家庭无尽的悲痛,带给学校教育的反思,带给社会一定程度的危害。

4.学校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够。

学校要注重对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很多聋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还存在一定的弊端,很多学校只放眼于学生的文化素质、能力素质等培养,忽略或轻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周口地区来说,特教师资薄弱,教育理念陈旧,在教育教学上,重课内教学,轻课外教育;重知识教学,轻心理疏导,即使建立了心理咨询室,大部分也形同虚设。在实际教育过程中,有些教师缺乏心理学与教育学方面的素养,没有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不懂得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年龄特征来实施教育。有些教师虽然懂得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但并不以此来指导其教育行为,一些教师在教育学生时采用不当的方法,损伤学生的自尊心,使不少学生产生孤独、自卑的心理。有些后进生,被教师所嫌弃,失去上进心而自暴自弃。

以上列举的诱发学生心理问题的各种因素是相互制约的,对聋生的身心健康往往是综合起作用的。因此,我们在预防或诊断聋生心理失调、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时,不能从一个角度出发,必须同时关注以上几方面的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然后进行有效的预防和疏导,优化聋生的心理素质。

二、解决聋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途径

1.以人为本,转变育人观念。

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发展人、完善人,然而很多一线教育工作者针对聋生的育人观念很狭隘,认为聋人的思维不同于常人的思维,对聋生进行“发展”和“完善”等于做“无用功”,更何谈心理健康教育?在有些普教工作者的眼里,特教教师就是“让学生看点书,识点字,不出事”而已。当然,这是对我们特教不了解的偏见罢了。新的教育形式要求教师不仅立足于三尺讲台,把课本内容传授给学生,做知识的传授者,更要做一名道德品行的引导者、心理素质的塑造者。聋生与我们常人一样,有喜怒哀乐,有自尊、自信,有自卑、孤独,有爱心和善心。聋生由于生活在无声世界里,与常人缺少正常的沟通,因此他们的是非辨别能力差。这就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需要教师走进他们的心灵,与他们进行真诚的心灵对话,而不能只把他们看成是肉体的人,漠视他们的心理感受。因此,特教老师一定要把聋生看成是完整的人、发展中的人,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要多多关注聋生的内心世界,多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引导学生身心能够健康地成长。

2.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到各科教学中。

教材不仅具有知识性,而且具有教育性。现代教育教学观指出,教育应以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和正确的价值观为重要目标之一。在各科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利用教材中的教育契机,适时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因为教材可以在潜移默化中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例如,在聋校语文教材《让座》一课教学时,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实际情况,通过学课文,演情节,明事理,让聋生认识到让座是美德,鼓励学生在生活中积极实践美德。引导学生要像文中的小朋友那样,乘车回家时,不顾忌自身的缺陷,可以大方地给别人让座。这样可以消除学生的自卑心理,避免学生在公共场合怕别人耻笑自己是“哑巴”而“缄口不语”,失去与别人交流的机会。数学、自然、社会等都蕴涵着方方面面的教育契机,关键在于教师的挖掘和引导。在各科教学中,思想品德课尤为重要。任课老师要生动活泼地上好每一节思想品德课,对聋生进行心理健康主题教育。另外,课堂教学要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氛围,消除学生紧张、焦虑的情绪,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学习。

3.开展心理咨询,建立心理咨询档案。

有的老师把心理咨询看成是一个神秘的名词,提到心理咨询,就摇头否定。认为由于语言交流的障碍,对聋生进行心理咨询操作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其实不然,心理咨询活动简单说就是与学生交流谈心。自卑的心理使聋生不愿敞开长期封闭的心扉,而在他们内心深处却有一种强烈的表达的愿望,他们渴望被别人理解与接受。教师要消除学生拘束的心理,让学生把自己当成朋友,要积极主动、热情耐心地与学生谈心。

开展心理咨询活动,不一定非要在心理咨询室进行,要根据学生情况灵活安排时间与场所。当然,与学生交流谈心要针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巧妙地进行引导。如,学生孤僻、自闭,教师可以和其共同做一件他(她)喜欢的事情,然后,在学生不经意中与其交谈,询问其和家人及同学相处情况,了解其内心想法等。我曾经和班里一名自闭心理较强的女生交流谈心,了解到她曾在普校随班就读时,学生都嘲笑她耳聋不会说话,不和她一起做游戏,对她的内心造成了很深的伤害,从此,她再不去那所学校读书,父母才把她送到聋校。针对这种情况,我背地里要求班里其他同学主动和她玩,主动关心她、帮助她。现在,她已经基本从封闭狭窄的自我世界中走了出来,融合到集体生活中。

通过交流谈心,要把了解到的学生心理状况记录下来,拟订好心理辅导计划,并且要记下心理辅导效果,整理所有资料,建成心理健康教育档案,以备查阅,做好进一步心理教育工作。

4.开设“家长心理教育”指导课。

现在,很多家长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还处于懵懂、茫然状态,这在前面分析诱发聋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时已经提到了。要想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就不能忽视家长的作用。针对大多数聋生家长思想教育观念落后的实际情况,聋校有必要定期开设“家长心理教育”课,以引起家长对孩子心理健康问题的高度关注。

“家长心理教育”指导课主要从聋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因素、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等方面提高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改变家长不合理的教育方式,从而实现家校联合教育机制,使学生在家庭和学校中都能受到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

三、总结及展望

聋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是不容忽视的,聋生教育工作者要高度重视聋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把与聋生的沟通障碍最小化。要善于抓住各种教育契机,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积极研究心理健康教育校本教材。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或者诊断不良心理问题时,要在理解和尊重的基础上,采取可行的措施,运用有效的方法,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到实处,这样才能改变聋生不健康的心理状态,维护和促进聋生的健康心理水平,进而才能为社会培养出残而不废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特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篇(6)

1 学校要切实加强对特殊家庭学生的教育和引导

学校不仅对特殊家庭的学生和一般家庭学生一样按教育大纲进行教育,更要从这些学生的家庭特点出发,从行为习惯,学习成绩,心理发育方面加倍关心,对症下药,行为上要严重格训导,学习上要热情帮助,心理上要对症疏导。

1.1 生活上多给一些关心:特殊家庭的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家境比较困难,对于这些同学,学校应主动予以关心,尽力为他们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动员班级学生为他们献爱心,生日时给他们送上一点礼物,使他们体验到学校在关心他们,老师在关心他们,从而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实践证明,这些学生中的大多数都会投桃报李,以实际行动来回报学校,老师对他们的关怀。

1.2 学习上多给他们一些帮助:为了帮助特殊家庭学生克服自卑感,树立自信心,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是行之有效的措施,要偏爱这些学生,经常询问他们学习中的困难,并利用业余时间为他们补缺补差,当他们稍有进步时,老师应及时给予表扬,让他们尝到成功喜悦,激励他们不断进步。

2 学校要积极指导特殊家庭的家长进行正确的家庭教育

2.1 让家长明确教育孩子的目的:生活在特殊家庭的孩子生长的环境具有特殊性,作为家长更要从各方面进行教育和呵护,但光给孩子良好的物质条件不是一个好家长,而从孩子成长的各方面来关心、教育、引导孩子的这才是一个好家长,只有让家长在思想上明确教育孩子的重要性,才可能让家长使用正确的方法去教育孩子。

2.2 让家长掌握教育孩子的方法:学校开设家长教育讲座,请教育专家介绍家庭教育方法,请优秀家长介绍教育子女的经验,学校设立家庭教育咨询站,随时随地接受在家庭教育中有困惑的家长的咨询,进行科学教育子女的方法指导,学校召开不同类型家庭学生家长会,与家长共同探讨正确教育孩子的方法,及时反馈这些孩子在家、校的表现,家校同步共商教育对策,使家长能用正确的方法去教育自己的孩子,避免家庭教育走上歧途。

对不同类型的家庭进行不同教育方法的指导:

(1)父母离异家庭:要求家长明确不管谁是孩子的监护人,父母双方都有教育子女的责任,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要为子女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父母双方要定期到校参加学校组织的家长会,协调好孩子的教育问题,教育方法要一致,以免出现抵消的反作用。

(2)父母再婚家庭:要求家长明确对非亲生的孩子,要克服教育上的心理障碍,严是爱,宽是害,只要出于一片爱心,孩子是能理解的,但在表达上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以免让孩子出现逆反的心理。

(3)双亲缺一家庭:要求家长明确为了孩子的健康,自己首先要走出家庭不幸的阴影,要以坚强,乐观的态度面对人生,并用自己不被生活屈服的良好形象去影响孩子,多让孩子参加集体活动,积极鼓励孩子奋发向上,切忌把自己的爱全部转移到孩子身上,过分溺爱孩子,走进教育的误区。

3 学校要尽力呼吁社会各界关心、帮助特殊家庭的学生

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思想家爱尔维修认为:“儿童的真正教师是他们周围的对象”,即周围的环境,除了父母亲朋的影响之外,所接触的人,所受的教育,所读的书等社会生活条件都是造成人的性格、道德和观念差异的因素,特殊家庭的孩子也生活在现实的社会环境中,社会环境是教育特殊家庭孩子的广阔天地,如社会风气、社会文化、社会舆论和社会宣传工具的等,时时处处都在对特殊家庭的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努力争取社会,尤其是社区的积极配合,相互协调,对矫正和培养孩子们良好的心理品质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让学生感觉到自己除了父母、同学、老师的关心外,社会上还有许多人也在关注着自己。

(1)生活上照顾他们。由街道牵线搭桥,开展结对子活动,对离异家庭中生活困难的同学给予经济上的帮助,街道可以在了解地区内特殊家庭学生家庭经济情况的基础上,对于地区内献爱心的单位、个人的作一统筹安排,使这些缺少家庭温暖、生活拮据的孩子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将来很好地回报社会。

特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篇(7)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08-0027-02

高校特殊群体学生的现状与未来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关注的热点。如何提升特殊群体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其人格的完善和适应能力的增强是发展中的课题。本文将分析高校特殊群体学生心理现状及成因,提出信息技术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整合的对策。

1 本文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以600名在校少数民族学生、贫困学生、孤儿学生作为调查对象,涵盖辽宁省沈阳市本科、高职院校5所、院系15个、年级分布为在校各年级学生。本次调查分别从特殊群体大学生的经济状况、学习情况、人际交往、情绪情感四个维度展开调查,从中分析目前特殊群体大学生心理状况,探讨高校特殊群体大学生心理现状存在问题及成因。

2 高校特殊群体心理现状及成因

2.1 高校特殊群体心理现状

生活环境的改变和就读期间各方面的压力,特殊群体学生的心理现状不容乐观。如少数民族大学生会出现语言环境、课程学习、饮食习惯、文化习俗等方面不同程度难以适应的状况。特殊群体大学生在人际关系和情绪情感方面也出现心理困扰。从笔者对少数民族学生的人际交往调查中可以看到:30.5%的学生认为受到过不恰当议论,36%的学生较少或偶尔、甚至从来不和当地同学一起参加课外活动,认为汉族学生在尊重他人、关心他人、理解他人等方面做得不好,61.5%的学生认为身边存在排斥少数民族的现象,30%的学生对民族歧视问题感到自卑和不满,43.3%的学生对朋友出现冒犯民族习惯的现象感到很生气,52%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孤独感。

2.2 高校特殊群体心理问题成因

(1)社会因素。贫富差距的扩大使贫困学生很快发现自己与正常家庭经济实力的差距,而产生自卑感,并泛化到学习、人际交往等方面。对于来自全国各地的少数民族学生来说,由于各地区明显的文化差异,入学适应等问题更为突出。就业竞争使本身脆弱的大学生产生更大的心理压力。尤其是贫困大学生与其他同学相比性格内向、自我封闭、交流和沟通能力较弱,就业压力更为明显。这些因素带来的冲击将使特殊群体学生产生心理困扰。

(2)学校因素。学生在步入大学前一直处于应试教育环境,很多学校的心理健康课和素质教育课过于形式化,不能得到教师和学生足够的重视。在大学阶段,由于师生比例过大,许多课程采用大班授课,师生交流较少。而心理素质培养需要合理有效的途径和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高校特殊群体学生的心理问题更容易暴露。

(3)大学生自身因素。高校大学生开始迈入青年期,是人生的“第二次诞生”,心理和生理开始趋向成熟,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和情绪情感。随着大学生活的丰富,视野不断扩大,他们渴望亲情、友情和爱情,心理活动越发活跃。这个阶段,大学生在心理上对人对事容易“理想化”,在遇到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与冲突时容易冲动、逃避,自责,自信心和人际交往能力受到冲击。而特殊群体大学生由于成长环境的特殊性,受到的冲击将更加强烈。

3 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

在过去的十年,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互联网的发展,不仅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也将改变教育和学习方式。它极大地拓展了教育的时空界限,空前地提高了人们学习的兴趣、效率和能动性。先进的网络技术使教育资源共享的原则得以贯彻,学习选择的自由度大大提高,因需学习、因材施教真正成为可能。互联网的迅速发展,虽然为教育的发展与改革开辟了广阔的空间,但是也带来了一些令人不安的问题,不科学、伪科学、不健康甚至有害的信息垃圾泛滥,给人以极大的心理冲击和威胁。所以,寻找信息技术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点,在教给学生运用互联网技术和知识,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辨别真伪、区分美丑、抵制不良诱惑的能力,使二者紧密结合,互相促进,成了摆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面前急待解决的问题。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和信息技术教育的整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 教学课件辅助教与学

教学课件辅助教与学是用一台或多台计算机支持的以课堂讲授型为主的教学形式。在心理健康课堂上,一般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体验,能用到教学课件的时候较少。但一旦使用到教学课件,通过声音、文字、图像对情境的渲染则能使整堂课生动起来,提高学生参与的热情。心理健康课诸如心灵成长、意志锻炼、挫折教育等主题在课堂中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空间较小,所以信息技术可更多应用于课前、课后资料的查找上,在这一过程中既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养,也提高了他们在大量信息中的分析与判断能力。

3.2 制作独立、美观、实用的心理健康教育网页,鼓励学生访问、学习,丰富他们的知识和能力

心理健康教育网页美观大方,内容丰富、科学,是提高访问率的有效途径。一般来说,心理健康教育网页下面包括心理辅导、心理测量、心理知识窗、心理论坛、心理信箱等内容,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不同内容进行学习或讨论,提高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监控的水平和能力。心理健康教育网页制作得好,不仅需要丰富的心理知识,还需要较高的网络、信息技术水平和审美、创新能力。

3.3 利用信息技术、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由于人们对心理健康的认识不够深刻,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解有时失之客观。所以,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可充分发挥环境对人潜移默化地影响,通过网络、广播、电视、卫星电视地面接收站等手段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利用信息技术制作美观大方的宣传资料,利用远程教育的各种便利,使心理健康教育的观念在不知不觉中深入人心。鼓励师生利用心理健康教育论坛、网上聊天室、电子邮件等加强联系、沟通、交流,建立平等、互爱的师生关系,优化心理健康教育环境。比如说教师布置一个心理健康教育主题(人际交往、情绪调节、考试焦虑、亲自关系等),然后学生在网络上查找相关资料,结合本人经验,加工理解后上传给教师,经过教师对信息的筛选后整合成学习资源,全体学生共享,实现师生互动,更主要是生生互动。学生可以在学习论坛上或学校建立的聊天室内自由地发表自己的学习心得,谈体会、感受,一方面宣泄自己的情感、压力;另一方面自己的经验也给同伴以某种借鉴。比如说,一些“单恋”学生把他们的苦恼在论坛上,有着同样困惑的人在浏览时看到有这种烦恼的人不只他一个人,还有很多同龄人时,无形中就会感到自己不再孤单,从而得到一种心理上的支持。

3.4 让信息技术为心理健康教育科研服务

特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篇(8)

作为高校一个特殊的群体,特殊专业大学生(主要是指音乐、体育、美术、播音主持等专业的学生)改变了高校学生的传统结构,丰富大学校园生活,也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一个很好体现。但是,由于特殊专业的学生们,从小开始接受体育、美术、音乐、舞蹈的训练,或者在高中阶段当普通专业学生全力以赴应付高考时,他们却用全部精力来进行专业训练和学习。他们的特殊经历,形成了他们所具有的“三多,三差”特殊心理状况。

1 专业技能多一点,文化底蕴差一点

在素质教育的催生下,有很多学生从小就开始学习“琴棋书画”,有的是发自内心的喜爱,有的是被逼无奈。小学、初中是一放学就往特长班补课学习,到了高中,为了能考上大学,把物理、地理、历史等“副科”全部放一边,全身心地投入到特殊专业的学习。高考这根指挥棒引导着学生把全部精力和时间都放在特殊专业的学习和训练当中去。直到专业联考结束后才挤出四五个月捡起要考的科目进行突击复习,有点吃快餐的感觉。这样,自然而然地不能将中国传统文化和知识学习到精髓处。临到后来,有些学生连基本的请假条格式都不会书写,常用字也经常出现错别字。在中国的青歌赛决赛现场经常看到选手专业技能很扎实,可对常识问题的回答也出现低级的笑话。

2 自我主义多一点,人际交往能力差一点。

特殊专业的学生,在前期进行专业技能训练时,由于专业的特殊性,他们经常一个人或几个人跟着老师上小课。比如钢琴、声乐、器乐一般就是一个或四五个学生跟着一位老师学习,学生与学生之间缺少沟通、联系、配合。比如运动项目告诉大家:更高、更快、更远,第一名永远只有一个;音乐节目告诉大家:独唱(独舞、独奏)只能有一个人上台;美术作品告诉大家:创作艺术作品要有灵感和天赋。如此一来,他们之间有更多的竞争,却缺少了合作。特殊专业的学生不知道该如何去跟别人沟通、甚至有的同学只看到自己个人的小利益或者小团体;自私、缺少包容心。这一点在独生子女的特殊专业学生上尤为突出。

3 享乐主义多一点,理想信念差一点。

特殊专业学生普遍比普通专业学生家庭经济情况要好。他们拥有较为优越的物质条件,而且像音乐、舞蹈、美术、播音主持、影视等方面,为了在作品中表现出美的艺术效果,他们会花更多的精力在美的追求和享受上。这种对美的艺术修养和习惯,经常会带到生活中,吃的要有细腻、润滑的口感;穿要脱俗、飘逸的动感;住要温馨、浪漫的静感;用要有品位、高档的质感;行要自由、快捷的快感;总之是吃穿住用行,一人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差!相互之间学习、交流的是物质生活,而对人生的理想信念理解则欠缺。甚至产生了“宁在宝马车里哭,不要在自行车上笑”的“唯物主义”爱情观。 转贴于

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要求各地教育部门和高校要充分认识加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意见》明确了当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依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开展辅导或咨询活动,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素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笔者认为可以借助红色资源对特殊专业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可以通过以下三种形式实现:

(1)唱红青春,演绎经典

目前,有些电视台或地方政府开展了“红歌会”等传唱红色主题的歌曲。通过音乐,特别是一些耳熟能详的歌曲,既能提高特殊专业大学生的艺术,激发他们在专业技能方面的创作;又让特殊专业大学生们在演绎这些红色歌曲的时候,自然会去查阅红色歌曲创作的时代背景、传达的主题思想等内容,从而帮助他们加强历史文化知识的学习,并且受到红色歌曲的感染,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2)红色旅游,弘扬红色文化

赣南作为革命老区,拥有很多历史、纪念意义的文明古迹:将军园、潋江书院、将军纪念馆、革命历史纪念馆、毛主席作长冈乡调查纪念馆、革命烈士纪念馆、苏区干部好作风陈列馆、中央苏区反“围剿”纪念馆、土地革命干部训练班旧址、红井、客家围屋等记录了中国共产党奋斗历程,也体现革命先烈们的艰苦朴素、一心为民、为了党的事业不惜牺牲个人利益的光荣传统。在对特殊专业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把这些红色资源作为载体或教材,可以充分利用图片展、红色电影展播等形式用生动、鲜活的案例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更好地纠正他们现在存在的享乐主义、自我主义。

特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篇(9)

近十年来我国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实践虽有区域性差异,但毕竟形成了一些模式化产物(尽管现行模式仍存在一些问题)。理论研究者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3](P.39),提出了关于构建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各种理论,同时各式各样的模式也在不同程度地运用于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实践。观瞻十年来,运用于我国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的基本模式大致有五类,分别是生物-医学模式、心理学模式、教育学模式、社会学模式和针对复杂巨系统的“综合集成研讨厅”模式[3](P.40)。生物—医学模式基于生物心理学的观点把心理问题看成是一种疾病,更重视特殊儿童生理躯体上的问题表现,主张通过诊断、干预和治疗等技术解决儿童的心理问题,以减轻儿童的心理压力和精神痛苦,促进其心理功能的恢复和协调。20世纪70年代前,我国对特殊儿童的类别诊断、鉴别与心理评估主要依赖于生物—医学模式;70年代后许多研究指出,医学疾病评估测试系统难以精确地反映特殊儿童的心理障碍程度,尤其是对特殊儿童情感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忽视,直接弱化了对特殊儿童心理问题的干预程度。心理学模式以心理健康为取向,以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变态心理学等为理论基础,以消除或缓解某一方面、某个层面的心理问题为目标,重视运用心理技术,多采用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的方式方法。这一模式虽重视特殊儿童的心理特点与身心发展,但运用于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难免会聚焦问题矫治,易陷入被动的心理治疗策略应对。况且该模式对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者本身的要求较高。既要有专业的心理学知识,又要有特殊教育的知识储备[4](P.46-55),否则,其实际作用将大受限制。

教育学模式强调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各环节中,促进儿童各种心理品质的协调发展[3](P.41)。学校教师要主动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原理、要求纳入教育过程,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主要采用心理辅导的方式方法。通过相关课程讲授、活动的开展、心理素质的训练、心理潜能的开发以及教以简单的自我调适方法等来提高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这一模式运用于特殊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需要对教师进行专门培训,使其能在教学中针对特殊儿童的心理问题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或是配备专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担此重任。社会学模式依据社会心理学关于人际交往和社会影响的原理,注重教育活动双方的社会角色、性别差异、文化素养、价值观念、个性倾向、社会习俗等多种社会因素的影响[5](P.11-13),以及社会环境对教育结果的影响[6],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必须重视家庭、社会资源的利用,实行家校合作、学校与社区合作[7]。由于此模式特别关注儿童出现的行为、情绪等问题,因此,运用于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往往是当出现问题时才进行干预。建立在复杂系统观和WSR系统方法论基础上的“综合集成研讨厅”模式[2](P.8),特别适合于复杂巨系统(即社会系统)工程设计和家庭—学校—社会(社区)或城乡一体化建构分析研究,已在汶川地震灾后儿童心理重建[8](P.4273-4276)、农村留守儿童及流浪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创新、自闭症及多动症等儿童心理康复实践创新中发挥了突出作用,值得在今后的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科研、教学、管理中深化与完善,重点是建立长效机制和突破方法论瓶颈[9](P.4630)。

不可否认的是,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在我国还是一个新生事物,还处于探索阶段。但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不失为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规模化产物。现有的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均存有合理的成分,但也有其局限性。局限性主要体现在:(1)以单一学科为基础。上述前四种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主要是依据某些学科理论或一般系统论来划分的,只有最后的系统“综合集成研讨厅”模式基于复杂系统科学理论及其方法论,均具有一定的适应性。(2)针对性不强。现行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多半是在普通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基础上提出的,最后的系统“综合集成研讨厅”模式则合理配置了普教模式与特教模式两种优质资源。从共性上说,特殊儿童首先是儿童,依此观点将普通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嵌入特殊需要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中,固然有其合理成分。但从差异性上看,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相比无论在行为、情绪、个性等方面都有相当大的不同,照搬模式显然不足以应对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需要。(3)实践操作性弱。科学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应该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如果缺乏实践操作的平台,而只有理论架构,那只能是流于形式或表面化,即使名义上设立了心理咨询室或开设了课程,但囿于教育者自身观念束缚、知识储备不足、模式运用单一等,心理健康教育并没有真正发挥其对特殊儿童的成效。

二、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多元整合

1.多元整合的学理探析

当今世界正处于一个多元文化互相激荡、碰撞的时代,各种文化并存并相互影响。教育、心理与文化唇齿相依,使教育、心理各个方面都深受多元因素的影响。面对社会的进步和知识的不断更新,人们意识到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已不能适应时代的挑战,必须走向多元视角,倡导多元主体、多元视角、多种方式和多样内容已成为当前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一种主导有效的方式[10](P.17)。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人、引导人的一种社会活动。人的心理活动复杂性、教育活动的复杂性以及社会的复杂性,决定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复杂性。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不可能是单一的、线性的,必然是多元的、非线性的。每一种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都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在一定条件下都是合理的和有意义的,但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是人,人是随着时间和环境不断变化和成长的,那就要求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也要随着主体不断的变化。每当一个模式固定下来、僵化了、不变化,必然出现阻碍发展的现象[11]。理想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应当是经多元整合的、形成系统的整体结构,惟有此才可能发挥更大的整体功能作用。所谓“多元”是指生物学-医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文化学、系统科学与系统工程等跨学科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各有特色,各有侧重,要从多学科的角度去构建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从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所谓“整合”是指要强调一个系统整体的协调和综合优势的发挥。其实质就是力求避免用静止的、孤立的、片面的观点来看待心理健康教育因素,而要用动态的、整体的、联系的观点来认识心理健康教育过程[12](P.172)。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多元整合是系统论、整体论等的充分展示,客观上反映了人的心理、教育活动和社会发展中复杂性的必然要求或选择。多元整合的系统模式强调整体性的协调,并不是简单的拼凑或是合并,而是各类型、各层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与和谐发展,取长补短,灵活运用。

2.多元整合的主要内涵

(1)视野的整合。人,可以从生物、精神与文化等各个层面来定义,或是这些层面定义的结合。生物学上,人被分类为人科人属人种,是一种高级动物。精神层面上,人被描述为能够使用各种灵魂的概念,在宗教中这些灵魂被认为与神圣的力量或存在有关。文化人类学上,人被定义为能够使用语言、具有复杂的社会组织与科技发展的生物。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包括特殊儿童,那就不能将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简单地定位于心理学或特殊教育学研究领域,而是要把基于生物学-医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系统科学与系统工程等学科视野对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加以整合,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式、集约型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结构。

(2)目标的整合。心理健康教育在特殊教育领域占有一席地位,源于人们对心理疾病危害性的认识。家长和学校教育工作者都关注到特殊儿童的心理问题,一般是把关注的焦点放在个体心理问题上,目的是促进其心理健康。多元整合模式要求人的现代化和个性社会化,要求不仅仅解决特殊儿童单一的心理问题,而是要塑造特殊儿童的健康人格,发挥特殊儿童的潜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促进特殊儿童发展,在目标设置上,要做到全面性、发展性、整体性,充分考虑到特殊儿童知、情、意、行的协调发展,提高特殊儿童主动性和适应能力。

(3)资源的整合。特殊儿童的心理成长是与学校、家庭、社会(社区)三方面综合教育分不开的。仅仅单方面地依靠学校教育,是很难有效促进学生心理品质健康发展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要相互配合,达到资源的整合。学校可对家庭进行教育指导,也可通过互访、家长会或家长委员会等方式与家长保持联系和互助[12](P.173);学校也可与社会教育相配合,鼓励和组织儿童参加校外机构组织的活动,向有关部门反映意见和要求,为特殊儿童争取更大的社会支持;家长可通过政府部门、慈善机构和社会团体寻求更多的专业支持和帮助。只有实现家庭、学校、社会(社区)三大场域里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与自我适应资源的整合,才能探索和建构起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合力机制[10](P.17)。

3.多元整合的实施途径

(1)学科渗透整合。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要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特殊教育学校的全部课程中。除了特殊学校专门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外,还要整合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潜在课程,使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得以全方位的展开,通过学科教学渗透进行。较之于一般儿童而言,特殊儿童存在更多、更复杂的心理问题,对其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创设活动平台,促使其直观感受和活动参与,尽可能在体验、合作和自我反思中优化其心理素质[13]。教师应善于挖掘各科教材中的学科资源,结合特殊儿童心理特点设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为特殊儿童创造适宜的学习环境,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文化知识教育和生存能力教育之中,减少其负面情绪,以利于调整其学习状态,提高教育效果。

(2)方法渗透整合。鉴于特殊儿童的身心障碍特点,以各种适合特殊儿童的活动为载体,来提高儿童自我教育的能力。活动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专项的心理咨询或辅导活动。要及时观察特殊儿童的表现,及早进行干预,通过矫正特殊儿童偏差行为和消除心理问题,达到促进特殊儿童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多元化目标。辅导活动要采用多种方法整合,除心理谈话法外,可整合适合特殊儿童的绘画疗法、音乐疗法、戏剧疗法等非言语层面的治疗方法。另一类是校园活动。教师可开展体育竞赛、艺术表演、手工活动以及各种形式的班队活动,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原理、目标纳入到各类活动过程中,通过活动来培养特殊儿童良好习惯、个性、交往能力等多方面的健康心理[4](P.275-296)。

(3)资源渗透整合。特殊儿童的心理发展受到其自身身心特点和学校、家庭、社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搜集特殊儿童的心理资料、建立心理档案,有利于掌握特殊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全面、系统、准确的资料有利于确立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设计活动方案,保证有效指导。心理健康档案不是单向的、静态的文件保存,而是多元的、动态的资源整合。要根据儿童的发展状况,及时完善心理健康档案,而且要注意家庭、学校、社区等资源之间的互动情况,充分发挥资源合力的优势,做到师生合作、师师合作、家校合作和社校合作。

(4)目标渗透整合。心理健康教育要获得真实效果,就必须统一规划和合理安排,与其他课程或活动有机结合、多渠道融合,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而不能游离于学校原有工作范围之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缓解特殊儿童的心理问题,而是要达到培养特殊儿童健康人格全面发展的多元目标。注重潜能开发和心理素质培养的发展性目标、通过心理辅导和咨询解决心理问题的预防性目标、定位于心理障碍的诊断和治疗的矫治性目标,应整合在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

4.多元整合的实施条件

特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篇(10)

关注残疾事业,关注特殊群体,是我们党和我们国家的重大举措,无论是国家、社会、还是个体,普遍提高了对特殊教育事业的认识。残疾人心理健康教育也得到不断完善和发展。但由于经济、环境、师资、观念等影响,残疾生心理健康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还处在一个急需发展的阶段。如果不解决,不发展,不但阻碍残疾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正常开展,而且容易导致把这项工作引入歧途。因此,及时发现在残疾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在当前尤为重要。

一、残疾生心理健康教育

残疾生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有目的地培养残疾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机能、充分发挥心理潜能。只有具备最基本的感知、记忆、思维、情感等心理能力,才能正常从事人的活动,才能从人性的视域来审视作为人的活动,才能使其具备作为人的活动的理想、情感、意志、等个性心理特征。对人心理的培育势在必行。残疾人由于肢体的残疾给他们带来生活、学习、工作的极大不便,再加上他们还处在一个特殊的环境中。有时还要受到歧视、嘲笑、讽刺、挖苦等,给他们心理和思想带来极大的伤害和压力,严重影响了他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的形成和发展。久而久之就会产生这样那样的心理病变。具体表现在;常处在一种紧张或不安的状态下,会有孤独感和胆怯感,常会有痛苦感受和自卑感,常会有内疚感和怨恨感,常会有依赖感和反复无常感,常会有片面感受和猜疑感,思想压力严重,极易走极端。

二、当前我校残疾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矛盾

(1)我校残疾生心理健康教育也随之不断地走向完善和成熟。我校的残疾人心理健康教育在蓬勃发展,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内容丰富的、适合他们特殊人群特点、心理特征的健康教育。但从全国来看,地区发展不平衡、数量不平衡、质量不平衡。南方好于北方,东部好于西部,特殊专业心理老师极缺。从学校看来,我校受到全国上下实行素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感染。也纷纷根据地情、生情、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残疾人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由于经济原因,投入不够、专业特殊心理健康教师短缺、理论研究薄弱。对一些残疾人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问题认识尚不一致。对于残疾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和外延还存在不同理解。其理论框架还不很清晰、残疾人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体系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没有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理论研究滞后,已经严重阻碍了残疾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因此应需加大投入,组织科研和学校骨干专业人员对实际遇到的问题深入研究探讨,并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

(2)残疾生心理健康教育科学化、专业化、整体化、规范化水平不高,没有形成全社会、全学校、全方位、多层次的残疾人心理健康教育服务系统。目前我校开展残疾生心理健康教育形式主要有:尝试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班主任或残疾生心理教师同特殊残疾生定期谈话,专业、学科渗透残疾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各项活动中开展残疾生心理健康教育,建立残疾生心理健康教育卡或心理档案,在社会或学校建立残疾生心理健康咨询办公室、咨询热线、建立“悄悄话”信箱等心理辅导和咨询点,常驻机构和家长取得联系,形成学校、社会、家庭的残疾生心理健康教育合力模式。虽然形式多样,但还存在一些问题:虽然尝试开设了残疾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教材不一致、教授方法不一、课时不一,常常将心理健康问题德育化。如:将学生的情绪、性格、气质等归于思想品德问题。有时只注重于表面和形式,把残疾生心理健康教育当成摆设。专业教师紧缺、急需培养和提高残疾人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才,整体化不够、没有全方位、多层次开展心理教育。特殊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应是多样的、灵活的、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老师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在心理健康课程讲授的内容、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和咨询,没有形成一套科学、规范的残疾生心理教育的体系和模式。残疾生的心理教育,需要全社会、全方位、多层次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的教育合力。

(3)残疾生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极缺,专业理论有待提高。残疾生心理健康教育,经过二十多年来的发展、完善、教师队伍已初步形成规模。但数量较少,并且教育水平需要不断地提高。部分专业教师是从专门正规的师范院校的特殊教育系或心理系毕业,他们有扎实的特殊心理学、特殊教育学的理论知识,且专门从事学校心理辅导工作。具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这些教师目前是我校残疾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中坚和骨干。但随着学科发展、还需要不断地提高。还有一些从事残疾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专职教师,他们虽然没有学习专业理论,但是他们有丰富的教学经验、管理经验,经过长期实践探索,已基本掌握了残疾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但更需要加强专业理论学习。还有一部分残疾生心理辅导教师是由非教学人员改行担任,或以前学校没有配备专职残疾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教师,而由德育教师、团委、政教处兼任,很难胜任残疾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三、当前我校残疾生心理健康教育所存在的问题的对策

(1)全面深入开展残疾生心理健康教育。随着残疾学生心理异常越来越重、越来越多。在特殊学校展开残疾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势在必行,材,规范教法、科学安排课时、确立正确的目标、培育他们健康、正确、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统一的教学方案,培养健康科学的心理特征和个性心理。全方位,多层次关心和教育他们。深入研究,探索出一套具有符合我校校情的教育方法。

(2)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学习和借鉴、外国、古代、东南、沿海城市的先进经验。我们要学习和借鉴东南沿海城市和发达地区的经验。走出去、引进来,通过学习和培训等各种形式、加快和提高中西部地区残疾生心理健康教育,使其协调、快速、全面发展。对残疾生提供有效的心理咨询和指导。对个别残疾生进行心理干预、为家长和教师提供心理有效干预创设条件等。注重特殊心理健康教育状况,探索适合残疾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理论和方法。开发适合我校校情的咨询技术,测量技术。逐步使我校残疾生心理健康教育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轨道。

(3)加大开展残疾生心理健康师资培训工作。人才短缺、理论研究薄弱已经极大地阻碍了残疾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目前师资培训、持证上岗还刚刚起步。我们更需要全方位、多层次地、多形式地培养、培训残疾生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以提高和推进残疾生心理健康走向规范化、科学化,推动特殊教育事业迅速发展。

参考文献:

上一篇: 工商管理类课题研究 下一篇: 社会治理满意度调查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