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学校教育实习工作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13 11:04:34

特殊学校教育实习工作

特殊学校教育实习工作篇(1)

一、加强构建特教专业校内实践平台的重要性

实践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到相关实习单位进行教学实践,把书本上所学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的教学活动。实践教学是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获取实践经验的重要途径,是师范生进行职前教育的必然环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是学生在具体教育情境中实现由学生到教师角色转换,逐渐培养职业意识、职业情感、职业技能的过程。《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特别指出,高校要大力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强调实践育人,各高校要结合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分类制订实践教学标准,增加实践教学比重。特殊教育专业是一个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笔者所在学校今年的第一届毕业生主要分布在培智学校、自闭症康复中心等,特殊教育教师除具备一般教师的基础专业能力以外,还应掌握关于残疾儿童身体、心理、医学、康复和社会学等多方面的知识,要具有对特殊儿童身心缺陷进行诊断、评估、教育和康复等更为综合化、个性化和精细化的特殊教育能力。通过实践教学,特殊学生可以加深对特殊教育专业的认识,促进学生对特殊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与思考,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和职业认同感,为他们走上教学岗位做好心理和能力准备,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实践教学包括校外实践教学和校内实践教学两部分。校外实践教学一般安排大三、大四年级的学生集中一段时间到实习单位进行实习。笔者所在学校的校外实习单位包括医院、特殊学校、残疾人联合会和康复机构等。目前校外实践的主要问题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出现“无课可上”的尴尬局面,实习过程中只是观察、了解,效果不佳。一方面由于学生的专业课程在学校和机构的课程中找不到相应位置,另一方面由于很多实习单位对实习生的教学能力不信任,导致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不能够得到切实锻炼。二是实习时间短,内容形式单一。特殊教育专业的校外实习时间共二十周,大学三年级每学期有六周的课程实习时间,由学校安排实习单位,大学四年级有八周的自主实习时间。学生在实践中遇到问题能等到时间结束后再向教师反映。一些高校很重视课堂教学实习,忽视比较实用的各类残疾儿童的康复与训练工作、各类特殊需要儿童的班级管理工作、心理辅导工作等内容。校内实践教学指高校在校园内组织特教学生开展以第二课堂为主的一系列专业活动,它的首要功能是为本科教学服务。学生可以在自由、宽松的时间和环境中掌握本专业的特点,在实践中验证课本理论知识。校内实践的内容较为丰富,可以提高学生在课堂教学、康复技能、个案干预等多方面的能力,具有实践对象范围大和实践时间自由灵活的特点。大学一年级和二年级的学生可以加入校内实践中,可避免实习时间较集中的问题,解决实习时间靠前、学生知识储备不足的矛盾,避免实习时间靠后、学生发现问题后已经没有多少时间弥补的缺陷。学校要不断拓展校内实践的内容,探索校内实践平台的构建,加强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为学生的校外实践和就业奠定坚实基础。

二、校内实践平台的构建

笔者所在学校立足于建设应用技术型大学,以“品德修养高尚、教育理念先进、基础理论扎实、教学能力突出、康复技能全面、实践经验丰富”的复合应用型特殊教育师资为培养目标,除开设特殊教育的基础理论课程外,还开设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特殊教育学校课程与教学、特殊教育沟通(哑语、盲文)、动作康复训练、语言康复训练、美术基础、音乐基础、教具玩具设计与制作、校本课程开发、心理治疗、音乐治疗等实践课程。学校成立于2002年,特殊教育专业在本校首次招生是2012年,并且成为学校的重点建设专业。根据学校的特殊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汇总特殊教育学校和机构、专业教师、家长和学生访谈等的调研结果,结合特殊教育专业学生校内实践平台构建的基本思路和当前社会对特殊教育专业师资的具体技能要求,学校分别从专业实验室建设、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建设、第二课堂实践活动载体创新、科学规范的管理与评价机制建设和对外开放式服务项目开发等五个方面,构建出一整套丰富、稳健、规范的特殊教育专业学生校内实践平台,以期提升该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校园与社会的完美对接。

三、校内实践平台的实施

1.专业实验室建设学校2012年开设特殊教育专业,并且作为重点建设专业。2013年开始,学校建成一批院级的实验室,包括美工实训室、奥尔夫音乐教室、沙盘实验室、知动实训室、语言康复实验室和蒙氏实验室共六个实验室。秉承“医教结合、教康整合”的理念,学校于2015年3月成立知动实训室,涵盖前庭觉训练器材、本体觉训练器材、触觉训练器材以及动作训练四类器材,共计百余件。语言康复实训室配有特殊儿童感知觉、语言、认知、精细动作、社会性发展等各方面的玩教具。奥尔夫音乐教室总面积120平方米,引进德国原装进口的乐器,大小共计430余件,包括有固定音高的乐器和无固定音高的乐器。蒙氏实验室配备教具为标准88件套,涵盖感观教育、数学教育、语言教育、科学文化教育、日常生活教育及音乐教育等六大领域,为特殊教育的早期干预服务。美工实训室总面积120平方米,可同时容纳120余人上课。沙盘实验室采用国际统一标准配置,包括木制沙盘及沙盘桌6套,木质沙具架8个及各类沙具4000余件。另外,实验室还配有照相机、摄像机等设备,便于记录学生沙盘作品。目前,笔者所在学校正在计划建设特殊教育康复中心。实验室既可以作为相关专业课程的教学场地,又可以作为学生校内实践活动的训练场地,同时也是开展对外服务项目的场地。2.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学院以笔者所在学校获批河北省综合改革试点为契机,结合学院目前承担的教育部教师队伍建设示范项目“特殊教育专业师范生培养体系综合改革探究”的工作需要,启动“青年教师助长”工程,制定《青年教师助长工程实施方案》,聘请相关教授担任指导专家,通过优秀教师传经送宝、听课评课会、实践反思、精品课程展示、参与课题研究、外出学习考察等多项措施帮助青年教师不断加深专业认识、拓宽知识视野、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培养双师型教师。3.第二课堂实践活动载体创新第二课堂主要以大学二年级、三年级的特殊教育专业的学生为主,依托专业实验室通过辩论赛、读书会、特教技能(手语、盲文、感统)比赛、教学活动设计比赛和玩教具制作比赛等形式开展,旨在让学生把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加深对特殊教育专业的认识,提高特殊教育康复技能,为学生的实习及就业做好扎实的实践基础。同时,笔者所在学校制定的《大学生第二课堂学分管理办法(试行)》提高了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和创设第二课堂的积极性。4.科学规范的管理与评价机制建设学院制定各个专业实验室的《安全卫生管理规定》《工作人员守则》《实验室使用守则》和《学生守则》,以此规范实验室的使用,制定《青年教师助长工程实施方案》培养双师型教师,制定《大学生第二课堂学分管理办法(试行)》规范第二课堂的开展与创设,制定《特殊教育专业服务中心管理规定》规范对外开放项目和志愿服务项目的管理。开展三级评级机制。第一级由教师把所有活动的资料汇总成书面资料上报学院领导,由领导展开评价。第二级是师生互评,师生共同对开展的活动进行及时的总结交流,开展反思活动。第三级由被服务的特殊儿童家长评价孩子所接受的教育康复训练。5.对外开放式服务项目开发所有对外服务项目都是公益性的,主要针对三类群体:正常儿童、特殊儿童和特殊儿童家长。学校以专业实验室为依托,在奥尔夫音乐教室、蒙氏实验室和美工实训室开展3~6岁正常儿童的亲子活动,开展围棋、绘本等兴趣班。学校在知动实训室和语言康复实验室,开展对自闭症儿童和智力障碍儿童的评估与个别化教育计划、语言康复、感知动作康复、集体认知和音乐律动五项服务。学校举办家长咨询会,解答家长在特殊儿童教育方面的疑惑,提供家庭康复训练内容与策略,指导家长顺利开展特殊儿童家庭康复训练。笔者所在学校于今年建成特殊教育图书馆,馆内的所有书籍免费借阅给有特殊教育需要的人群和想要了解特殊教育的人群,有利于加强普通大众对特殊教育的了解,提升社会对残疾人的接纳程度。

四、校内实践平台实施的反思

校内实践平台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实践锻炼机会,在今年应该更加充分利用平台,在提高学生实践技能的基础上服务于更多群体。第一,要整合专业实验室,建设康复中心,为更多障碍类型的特殊儿童进行全面服务。第二,要不断提高特殊教育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实践指导能力。第三,积极开发第二课堂的形式,活跃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第四,要不断完善科学管理的规定,不断完善评价机制,实行实时评价和有效评价,对所开展的活动进行及时反馈,利于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准确性。第五,要扩展对外服务的对象数量和类型,在以后的志愿服务中鼓励更多的特殊教育专业学生参与,提升学生的康复技能。校内实践平台的建立不但可以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感性认识,而且使学生能结合心理学、教育学和特殊教育教学法等专业的抽象理论,反思教育教学的实践活动,从而真正理解这些理论知识在实际教学中的具体运用,从实践的角度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巩固所学的教育理论知识。

参考文献:

[1]刘宝超.如何在高师院校创建特殊教育专业——广东第二师范学院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特殊教育,2014

特殊学校教育实习工作篇(2)

(一)物质文化。特殊教育学校物质文化是特殊教育学校文化的物化形态,是特殊教育学校文化的“硬件”,是特殊教育学校师生员工在教育实践中创造的各种物质设施。特殊教育学校物质文化主要通过特殊教育学校标志、环境以及建筑设施等物质表现形式来体现的。首先,一个具有代表意义的特殊教育学校标志就能很好彰显该校的教育目标和特色,这些标志大到特殊教育学校的校训石、小至特殊教育学校的校徽。如湖北远安特殊教育学校的校门口就有一块体现该校物质文化的景观石,上面刻有“团结、和谐、自信、进取”八个大字。其次,特殊教育学校环境是特殊教育学校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特殊教育学校外部环境和特殊教育学校内部环境。舒适优雅、清新自然的特殊教育学校外部环境能安定情绪、陶冶情操。如一般盲校都具有色彩鲜明、绿化环保、无障碍设施的外部环境,盲校的内部环境则富有个性、优美和谐,启迪思想、净化育人。且大多数特殊教育学校的楼道上随处可见张海迪、邰丽华等知名残疾人的画像和事迹,以此来激励学生自强自立。最后,特殊教育学校建筑设施主要包括特殊教育学校的人文景观、教学设施等。一般的特殊教育学校都有独具特色的人文景观,如湖北省武汉第二聋校的主题雕塑区、苏州园林风格的休闲园区都是该校标志性的人文景观;在教学设施方面,在信息化时代的背景下特殊教育学校大都配建了多媒体室、图书室、电子阅览室、语训室、感统训练室等现代化功能室。

(二)制度文化。学校制度文化是学校文化的规范层,是师生在交往过程中缔结的社会关系以及用于调控这些关系的规范体系,是学校在法令、行政、道德层面上建立起来的,与学校价值观念、管理观念相适应的学校规章制度、管理规定、公约守则等。一般特殊教育学校的管理制度主要有特殊学校各部门管理制度、学生管理制度、班级管理制度、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学校安全管理制度等。如湖北省宜昌市特殊教育学校根据其实际情况针对学校的教职员工和学生分别制定了《教学工作检查制度》、《教案评估标准与奖惩办法》、《特殊教育学校教研活动制度》和《文明班级评比方案》等。这些特殊教育学校的管理制度都是为了规范特殊教育学校师生员工的行为,使得特殊教育学校各种活动都能有效进行,从而提高特殊教育学校的工作效率。但先进的特殊教育理念则要求特殊教育学校的制度文化不仅体现在学校的“硬”制度层面,更多的制度文化表现在特殊教育学校软环境的制度上。学校软环境是在学校中客观存在的且无形的,它由人为因素(主要是教师)把握并以不可量化的方式对学生身心发展产生较大影响。如湖北省宜昌市特殊教育学校坚持“三情”管理制度,即“有情的管理者”———人格管理;无情的管理制度———依法治校;绝情的管理行为———执法必严;通过建立“权责清晰、分类科学、机制灵活、监督有效”的学校管理制度来调动全体教职工的积极性、责任感来创建学校的软环境。

(三)精神文化。在任何一所学校的文化体系中,物质文化体现的是学校的风貌体系,处于文化体系的表层;制度文化体现的是规范体系,处于文化体系的中层;它们都受到学校的价值观体系的引领,或者说是受到深层的学校精神文化的引领与协调。特殊教育学校精神文化是特殊教育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而特殊教育学校精神文化的实践形态又主要体现在特殊教育学校校风、教风、学风上。校风是指一个学校的思维方式、治学态度等,它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培养目标、价值取向与行为方式。特殊教育学校的校训能直接体现特殊教育学校校风。如湖北省武汉盲校的校训是“致和尚善奋发有为”,该校训很好地表达了学校的精神文化,提倡人和事顺、上善若水、奋发向上、有为每天。教风是学校中的教师在工作和生活中所形成的,并表现出共同的、稳定的特点和行为倾向,是教师职业道德、工作态度、专业知识、教学能力、教学方式的综合表现。如湖北省武汉盲校对学校老师在教学实践方面的教风进行总结,表现为一补,即开发潜能、缺陷补偿;二分,即分层分类、因材施教;三度,即注意广度、把握深度、提高效度;四动,即动手摸、动口说、动脑想、动笔做;五学,即预学、展学、论学、助学、获学。学风是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养成和表现出来的共同的典型的思想和行为倾向,是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爱好、学习形式和态度文化价值观念的综合表现。特殊教育学校因为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和多样性较大,其学风与普通学校的学风会有明显的差异。在普通学校里,优良的学风更多注重于学生知识的学习和学生的能力全面发展,而特殊教育学校大都首先注重的是构建特殊需要儿童自信、自强、自立的学风,通过组织大量活动游戏来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和培养学生自强的优良品格,其次要注重形成学生自觉和主动的学习知识和技能的学风。

二、特殊教育学校文化建设的困境

随着国家对特殊需要儿童受教育情况的日益重视和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大力支持,我国大部分省市都已经建立了特殊教育学校,但因经济文化等原因导致的地区差异,使各省市的特殊教育学校发展情况参差不齐,而每个特殊教育学校文化的建设也面临这样或那样的困境。在特殊教育学校文化建设上,是应坚持本土内生还是选择异地移植;是继续一元观念还是吸取多元观念;是继承传统还是开拓创新。这些都是在建设特殊教育学校文化时值得深思的问题。

(一)本土内生与异地移植。一个特殊教育学校的文化要素和特性在这个特殊教育学校创立之初就开始具备了,并随着学校的发展和改革而不断丰富。我国许多特殊教育学校文化建设都带有浓厚的本土气息,而这些本土学校文化的建设与我国五千年的悠久文化历史是息息相关的。如江浙一带的特殊教育学校开设了刺绣这一极具中国本土文化特色的课程,不仅有利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陶冶学生的审美修养,同时能开发学生智力,启迪学生智慧,培养学生能力,为学生能学得一技之长就业奠定基础。又如我国新疆地区的特殊教育学校,双语型的教学(民族语与普通话)、学校师生的民族服装、学校的建筑设计和环境等都体现了其民族特色和本土地域特色。这些本土内生的学校文化有的是其建校以来就一直存在并延续下去的,也有的是随着特殊教育学校的转型与变革而不断创生的。然而随着文化的传播,西方的特殊教育理念、特殊教育课程、特殊教育教学方法等开始传入我国,我国特殊教育学校发展在坚持本土特色的同时也汲取外国先进的思想理念和教学方法,而这些异地移植的文化也给特殊教育学校文化建设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影响。一些特殊教育学校在学习西方的特殊教育实践时,建立了一系列体现特殊教育学校物质文化建设的教学环境与设施如心理咨询室、音乐治疗室、沙盘室、儿童行为观察训练室、感觉统合实验室、游戏治疗室、蒙台梭利教学实训室、幼儿游戏情景教学实训室等。这些异地移植的特殊教育功能室与一般的教育学校设施有机结合,使特殊教育学校的物质文化建设在最大程度上满足特殊需要儿童的需求,体现特殊教育学校文化建设以人为本的特色。此外一些特殊教育学校文化建设也体现于异地移植的特殊教育课程中,如感觉统合训练课、律动课、定向行走课、沟通交流训练课、生活自理训练课、社会适应课等等。这些异地移植的课程和学校普通课程的结合反映了特殊教育学校培养目标和课程改革的目的———促进每一个特殊需要学生获得整体与和谐发展的素质教育。但这些异地移植的文化是否都能自然的融入中国并给中国特殊教育的发展带来正效益,这在特殊教育学校文化建设中是有待探究的。

(二)一元观念与多元观念。无论在普通教育领域还是在特殊教育领域,长期以来的学历主义的一元价值观念都在起主导作用。一方面这种一元价值观念给特殊教育学校文化建设带来积极的影响,特殊需要儿童上学的意识逐渐增强,特殊教育学校的入学比率明显提高,并且越来越多的家长想让自己的孩子进入高等学府,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这在一定程度上给特殊教育学校的文化建设带来正能量;另一方面,这种一元的价值观念对特殊教育学校文化建设存在一定弊端。一些特殊教育学校文化注重学生的学业成绩,以应试为重,而不是以人为本。这种一元的学历主义观念打击了特殊需要儿童积极发展的自信心,束缚了特殊需要儿童的思想,更窄化了衡量人才的标准,使许多特殊需要儿童的个性都不到展现和发展。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外来文化的传入,一些特殊教育学校开始改变一元的观念,走向多元化的学校文化建设,多元观念使特殊教育学校文化建设更具有理解、包容、平等的特点,首先,知识层面的特殊教育学校文化建设,学校可以开展多种教育选择,尊重不同个体的个性差异,让特殊需要儿童有多样化的选择。受教育者的多样化选择,体现了人性化的教育取向,体现了对人的生命的终极关怀,从而极大地唤醒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实现教育的师生互动和增加学生的成功体验。其次,价值观念层面的特殊教育学校文化建设,特殊教育学校要营造积极乐观的学习环境、生活环境,如自信的做人、自立的生活、自强的学习。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有这样一句名言:“所有胜利之中,战胜自己是首要,也是最伟大的胜利。”让特殊需要儿童学会接纳自己包容他人,树立积极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最后,艺术层面的特殊教育学校文化建设,大部分特殊教育学校每年都会选派学校优秀的艺术人才参加教育部、中残联、省残联等举办的各种各样的艺术大赛,如“身残志更坚,巧手绘明天”的全国美术大赛。同时特殊教育学校也很注重艺术教师队伍的培养和艺术专业人才的引进,自主编写艺术教育的校本教程。

(三)继承传统与开拓创新。学校文化建设是指自主地、理性地对已有学校文化的总结概括、分析反思,在此基础上根据学校改革和发展的新目标引入新的文化要素对已有学校文化进行改造和重组,以弘扬学校优秀文化传统,创建学校的新文化。可见学校文化建设的过程就是在传承旧的学校文化的同时创造出新的学校文化。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的通知中提出到2016年,全国基本普及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视力、听力、智力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0%以上,其他残疾人受教育机会明显增加。截止2013年底我国已经有特殊教育学校1933所,比上年增加80所,每一所特殊教育学校的学校文化建设都离不开其自身的历史文化背景;并且真正面向未来的学校文化,恰恰是扎根于传统与现实的文化土壤中,能孕育出超越历史与现实的文化,学校文化本身也应体现指向未来和超越的本质。如我国建立最早的一所特殊教育学校———瞽叟通文馆,是由苏格兰人穆•威廉创建,创建于1874年,现为北京市盲人学校,距今已有139年的办学历史。北京市盲人学校现在具有的深厚文化底蕴与其悠久的办学历史是紧密相连的。又如一所由中国人建立的最早的特殊教育学校———南通市盲哑学校,由张骞在1916年创建。当时张骞办学的宗旨是“本校以造就盲哑具有普通之学问、实业之技能及日用操作之知识,俾能自立谋生为宗旨”,此办学宗旨与当时的社会形势、国情背景是密不可分。而现今的南通市聋哑学校、盲童学校的办学理念也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于办学历史较短、在学校文化传统方面积淀还不够深厚的特殊教育学校来说,在学校文化建设上则更倾向于积极勇敢地开拓创新。在这些特殊教育学校中,学校的师生员工可以在规划特殊教育学校的发展和变革过程中,能更好的审视特殊教育学校的发展定位,将新的特殊教育理念、文化与特殊教育学校的变革实践中不断产生的创举结合,从而形成具有新意且符合特殊教育学校实际的学校文化。如深圳元平特殊教育学校提出了新颖丰富的办学理念:以人为本、教育服务、教育经营和教育科研创新等四大理念,而不再是过去传统单一的办学理念;并致力于在特殊教育学校课程建设、特殊教育学校学生职业教育、特殊教育学校学生医疗康复、特殊教育与信息技术、特殊教育学校特奥运动等方面来凸显该特殊教育学校文化的特色创新。然而文化创新与文化传统并不矛盾,创新也与传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鲁迅先生曾说“:新的阶级和文化并非突然从天而降,大抵是发达于对于旧支配者及其文化的反抗中,亦即发达于和旧者的对立中,所以新文化仍然有所传承,于旧文化也仍然有所择取。”因此,继承传统是为了更好地创新,特殊教育学校文化的建设应在传统上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三、特殊教育学校文化建设的路径

为了解决特殊教育学校文化建设中存在的困境,特殊教育学校应该注重校长办学理念的科学,彰显学校文化的全纳理念;创建特殊教育学校的生态文化,构建特殊学校师生的学习共同体;加强特殊教育教师的合作文化,促进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一)注重校长办学理念的科学,彰显学校文化的全纳理念。办学理念是全体学校成员对学校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及所持教育观念或哲学观念,它是建立在对教育规律和时代特征深刻认识基础上的。它包括“学校是什么”,“学校具有什么使命”“,发挥什么作用”等这样一些对学校基本问题的价值判断和识别。特殊教育学校校长办学理念则是对理想特殊学校模式的系统构想,是特殊学校发展的的精神动力,更是特殊学校的一面旗帜。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每一位校长科学的办学理念都是对办学实践的理性思考和理想追求。如广东省深圳元平特殊教育学校校长始终坚持“以生为本,育残成才”的办学宗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积极探索“教育、康复、就业训练一体化”的办学模式和以残疾学生发展为本,以道德、文化、科学教育为中心,以身体、心理康复为基础的教育发展途径,强化就业训练,培养学生“自尊自强、顽强拼搏、超越自我、立志成才”的品质,努力为残疾学生将来平等、充分参与社会生活,适应社会需要打好基础。校长科学的办学理念使得该校被誉为中国特殊教育的一面旗帜,成为了展示中国特殊教育事业和事业的窗口。随着全纳教育理念的深入,我国普通小学、初中随班就读和附设特教班招收的学生截止2013年底已经有3.50万人,在校生19.08万人,分别占特殊教育招生总数和在校生总数的53.12%和51.84%,在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中更明确目标,全面推进全纳教育,使每一个残疾孩子都能接受合适的教育。由此可见随班就读和全纳教育在我国的发展趋势日渐明朗,因此特殊教育学校校长办学理念也应随着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而更新,办学理念应该彰显全纳教育的理念,构建特殊学校的融合文化,加强特殊学校与社会的交流,促进特殊学生与主流社会的融合,提升主流社会对特殊学生的全纳与包容,从而加大随班就读和全纳教育在中国的开展。全纳教育理念强调学校、家庭、社会的融合,特殊教育学校校长应该通过融合培植互相关怀的学校文化,如四川成都青羊区的一所融九年制培智教育和六年制普通小学教育于一体的“特普共校”———成都市同辉(国际)学校。该校现由24个义务教育小学普通教学班和12个有特殊需要的培智班组成,普通班每班也有一到两名经过测试可以随班就读的特殊需要的学生,该校校长坚持在“和谐博爱”的核心理念引领下实施“质量立校、习惯育人,实施爱的教育”,通过实施个别化教育,为每一名学生的成长搭建平台,实现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三结合。

特殊学校教育实习工作篇(3)

现阶段特殊学校的音乐学科教学岗位上,师资不足,教学任务繁重;从事特殊音乐教育的老师大多是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大专生、本科生。我国现阶段还没有培养特殊教育音乐师资的机构和体系。笔者以世界特殊教育事业发展趋势为中心,参考、吸收先进国家培养特殊音乐师资的优秀经验,提出自己的建议:

1 在高师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开设特殊教育专业课程,培养特殊音乐教育师资队伍

我国普通高等师范院校设有音乐教育、音乐表演专业,为我国各类学校培养音乐教师,这也应该成为我国培养特殊音乐师资最佳渠道。在已有的师范院校的音乐教育专业下,开设课程培养特殊音乐教育师资,应该是解决我国目前特殊音乐教育师资短缺的最理想的方式:一是师范院校可以在音乐教育系开设特殊教育专业课程,或选修特殊教育方向的教育理论,又或前两年学习音乐专业的教师技能,后两年专门开设有关特殊教育的心理学、教育学和相关的教学实践。这样扩宽了音乐学科的专业领域,丰富了学生特教技能,缩短了学习时间,培育出的音乐老师更加全面。二是各师范院校的音乐系设立特殊音乐教育的学科,专门培养特殊音乐教育教师。特殊音乐教育的学生不仅音乐专业技能是必修课,特殊教育的理论与技能也必须是必修课。

2 在专业音乐院校设立特殊教育专业

高等音乐学院有作曲系、声歌系、钢琴系等,学生都具备良好的音乐专业基础,在音乐专业上的学习条件是优于师范院校的,各大音乐学院毕业生的专业水平是毋庸置疑。各大音乐学院专业起点高,我们的师资培养放于音乐院校也显得尤为重要。在音乐院校教授学生特教理论与技能,我们培养的特殊音乐教师不仅能够胜任特教教师工作,并且是拥有高专业技能水平的音乐老师,在保证了我国特殊音乐教育师资数量的同时,质量也得到了保障。目前各大音乐院校不一定有条件开设特教专业,但可以开设特殊教育的选修课程,聘请专家给同学们上课或讲座学习。让学生在校能接触到特殊教育,对特殊教育有一定的了解,拓宽专业领域。

3 设立特殊音乐教育硕士研究生专业,培养高学历、高层次的研究型音乐教师

1993年北京师范大学建立我国第一个特殊教育硕士点,直至今天,全国范围内已有14所高校开设硕士点。这些学校为我国特殊教育事业培育了一批高层次的人才,他们具教学、科研、康复、管理于一身,推动了特殊教育的发展。美国对从事特殊教育工作的老师有明确的学历要求:学士或学士以上。我国特殊教育师资培养主要集中在职校和部分的本科学校,师资的学历水平低于美国,只有真正的实践才能继续学术的研究。在我国,特教专业拥有硕士点,但更多的特教专业硕士毕业后并不愿意走向第一线的教学工作。在特殊音乐教育硕士点的建设中,首先需要完善我国现阶段学士学位的特殊音乐专业的设置与探索,将现有的特教专业硕士典进行细分与发展,对已有的儿童艺术教育的课程进行深入学习,对教学重点进行研究,效仿国外专业细致化,培养师资的学科专业化,充分吸收国外先进国家培养特殊音乐教师师资的优点,运用我国培养硕士研究生的方案,建立起一支有丰富教学经验,有实际教学能力,有高学历层次的特殊音乐教育师资队伍。

4 重视特殊教育教师职前实践与职前培训

在我国特殊教育师资主要采用非定向培养方式,学习教育学、心理学、医学、康复学,特殊教育学等课程,从大方向把握特殊教育,有理论基础。我国目前只有部分地区实行了“特殊教育资格证书”制度,特教学校的老师大多只有教师资格证书,教师资格证的考试上以心理学,教育学为主,试教面试也只有短短数分钟。学校培养模式和证书考试中我们都不难发现,特殊教育工作的老师们有一定的教育教学理念、特教专业知识,但都缺少职前的实践,对特殊儿童的教育教学,生活方式缺少了解。开展或丰富已有的教学实践活动,还需要多方面的支持与帮助。要有定点的中小学接受学生进行普通教育实践,又需要有特殊学校或医院接受学生进行特教实践、临床实习,了解特殊儿童、特殊病人的学习方式、心理问题等。要聘请特殊教育的骨干老师,优秀老师来学校定期开展讲座,短期培训,实践指导,给在校生们带来生动的教学案例,实际的教学方法。抓住职前实践的环节,在职前完成对特殊教育理论与技巧的熟练运用。

5 加强特殊教育教师继续教育与终身教育

英国詹姆士彼得提出:“教师教育则包括三个不可缺少的基本环节:一个人教育环节,二初步训练环节,三在职继续教育环节―这是前两个环节的补充和继续,它贯穿于教师职业生涯的全过程。”[1]职前实践以及入职后的进修与学习都是一个整体,我们要把教师的培养转变成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的模式,不再是一次性、终结性的,这才是教师一体化的体现。继续教育:对拥有丰富的教育经验从事第一线教学工作的特殊教育老师,鼓励他们继续学习,提高学历层次,丰富专业的理论知识。终身教育:“终身教育”是由法国的保罗・朗格朗(Parl Lengrand)在1965年的成人教育促进国际会议期间提出。现在已经在世界各国广泛传播。终身教育是教育质量不断提高,教育工作与时俱进的基础。特殊教育教师终身教育可抓住以下几点:一是以校为本:以学校为主体,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在自己与其他老师的实践教学中不断发现问题,改进问题。二是学校间的相互学习: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应当经常举办、组织特殊教师交流活动,委托师资水平高、教学条件好、教师资源丰富、教师质量优秀的学校对其他特殊学校教师进行培训工作。三是远程学习:又称为网络教育,突破了时间、空间的界线,能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非实时的授课系统,让受训教师能方便,快捷的接受到来自全世界优秀老师共享的丰富资源,获得更多最新的教育讯息。让特殊教育资源能够在地区之间能够实现互通,实现教育的共享。

特殊学校教育实习工作篇(4)

进一步加强特殊教育工作,是进一步提升残疾人受教育水平的必然要求,是推进教育公平、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任务,是增进残疾人家庭福祉、加快残疾人小康进程的重要举措。各校要充分认识到发展特殊教育的重要意义,履职尽责,攻坚克难,进一步提升特殊教育普及水平、保障能力和教育教学质量,切实保障残疾人受教育的权利。

二、进一步明确特殊教育发展的工作目标和任务

(一)总体目标

坚持统筹规划和改革发展的原则,全面推进全纳教育,使每一个有学习能力的残疾孩子都能接受合适的教育。建立布局合理、学段衔接、普职融通、医教结合的特殊教育体系。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进一步提升。全市基本普及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非义务教育阶段残疾人接受教育比例有所提高。

(二)主要任务

进一步完善特殊教育学校设施,做好招生工作,不断增加特殊教育学校生源。各中小学要做好有学习能力残疾儿童少年的送教上门工作。全市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5%以上,残疾人学前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取得新进展,有接受能力的言语残疾、肢体残疾(含脑瘫)、精神残疾(含孤独症)和多重残疾儿童能够得到合适的教育安置。

三、进一步强化促进特殊教育发展的工作措施

(一)普及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构建起以随班就读为主体、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以送教上门为补充的特殊教育办学格局。每学期开学前,全市中小学和特殊教育学校都要针对本学区的残疾儿童少年进行摸底调查,摸清底数和情况并进行初步评估。和家长共同协商,对于适合随班就读的,要积极创造条件,接收其随班就读;对于适合入特教学校就读的,要劝导其入特教学校就读,特教学校自身也要努力增加生源;对于无法入校就读但有学习能力的,对其送教上门。针对未入学的适龄残疾儿童少年,由教育、卫健、民政、残联、学校组成的残疾人教育专家委员会对其学习能力进行评估,并进行随班就读、入特教就读、送教上门等相应入学安置,对确实无学习能力的出具评估报告。对于上述送教上门和无学习能力的残疾儿童,均实施“一人一案”管理,要建全档案。

(二)积极发展非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继续推进实施学前融合教育,支持普通幼儿园接收残疾儿童。招生考试服务中心要为残疾学生参加中考提供合理便利。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通过随班就读扩大招收残疾学生的规模。依托市职业教育中心和省内外中等职业学校,使完成义务教育且有意愿的残疾学生能接受适宜的中等职业教育。

(三)加大特殊教育经费投入,努力提高特殊教育保障水平。认真落实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6000元补助标准。随班就读和送教上门的义务教育阶段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按特殊教育学校执行。加大残疾学生资助力度。积极协调残联落实助残奖学金政策,组织实施国家助学项目。积极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公民个人捐资助学,提供志愿服务,形成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的良好氛围。

(四)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所有从事特殊教育的专任教师均应取得教师资格证,非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的教师还应经过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特殊教育专业培训并考核合格。通过“国培计划”、“省培计划”、市本级培训、校本培训,对特殊教育教师实行5年一周期不少于360学时的全员培训,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落实并完善特殊教育津贴等工资倾斜政策。关心特教教师的身心健康,改善特教教师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特殊学校教育实习工作篇(5)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特殊教育学校中的职业教育重要性日渐显现出来,那么怎样在特殊教育学校中实施职业教育呢·

一、制定教育训练计划

根据残疾类别以及社会就业情况的实际,为学生制定教育训练计划。这个计划一般由特殊教育学校、学生家庭和社会有关厂矿企业及民政、残联等部门组成的小组制定,由社会劳动部门提供就业方面的材料,如工种和各工种所需人数,具体工种的能力要求等。然后学校在征求学生及其家长的意见后制定,内容包括:教育训练目的、年度目标和终极目标、教育训练进度。

二、确定教育训练场所

1.特教学校的劳动实习教室,这是最基本的劳动教育训练场所。学生在这里既可以学习有关劳动技能知识,也可以进行具体操作和实践。例如,缝纫教室中有多台缝纫机,备有布料、剪刀等裁剪缝纫工具,教师在这里既可以讲这些工具的使用知识,又进行示范操作指导练习。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工种都能够在学校设立相应的教室,这就需要寻求另外的训练场所。

2.建立校办工厂、农场。校办工厂、农场的建立有着重要的意义,许多教学内容均可在这里完成。如果学校建有木工厂,学生就可以在此学习木工技能。有农场可以在此学习一些种植、养殖知识和技能。但是,校办工厂、农场也不可能完全承担起教育训练任务,还需要其他场所。

3.职业训练中心和职业学校。目前各地已建立起了一些职业训练中心和职业学校,这些中心和学校设备比较齐全,教师更专业,一些职业训练的内容可以在这里完成,但必须有特教学校的辅导教师跟随指导。

三、确定职业教育内容

在实施职教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四点:

一是早入手助力职教。早入手把劳动技术和职业教育贯穿于特殊教育学校整个教育过程中。我校作为特殊教育学校,一直重视学生的职业教育,注重技能培训,以“专业化”“现代化”为培养目标,努力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实用型”职业人才。在小学高年级时就开展相关的职业教育,对学生进行职前培训,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责任意识、个人礼仪,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

二是以师资建设强化职教。要引导教师树立教育新观念,争做“双师型”教师,这样正是为了实现职业教育教师的科学发展。虽然学校目前的职业技能课师资不足,但是现在从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界聘请行业专家做兼职教师仅是权宜之计,学校设想分期分批安排本校专业课教师到企业调研,提高教学与应用知识的衔接水平,使其在实践中努力成长为“双师型”教师。

三是以实习和就业促进职教发展。以学生的实习、就业为抓手,促进学校的职业教育发展。学校采取多种举措解决学生就业问题,加强教师的翻译与技能指导;高度重视学生在企业的实习工作,每天都安排校领导或中层干部陪同学生实习并负责接送;实习中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实习生的表现博得厂领导赞许;加强与企业的沟通,开展“订单式”培养,并加大政策宣传力度,通过这些举措确保了已毕业的2010年和2011年两届职高毕业生100%就业。

四是以职业高中为抓手保障职教顺利开展。多年的特殊教育实践使笔者深深地认识到:必须强化职业技术教育,为了残疾青少年的正常发展,特殊教育学校有必要开设高中教育,尤其职高教育。我校恰逢政策机遇,于是紧扣国家和省市中长期教育发展纲要的要求,根据残疾人生活和就业的具体情况深入思考,着力发展职高教育。通过走访、调研适合残疾学生工作的专业,结合兄弟学校的专业设置经验,针对本地实际和学校特点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突出两个面向(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重视两个结合(与连云港经济布局相结合,与企业相结合),确定了专业设置,先后开办了聋机械加工和盲推拿按摩职高班。学校明确重点是办好职高班,努力让每一名残疾学生“背着书包进来,怀揣技术出去”,让每一名学生都能成为社会有用之才。

随着社会的文明和进步,党和政府及社会各界越来越重视残疾人这一弱势群体,重视和谐社会的构建。随着教育新政策的不断出台,特教工作者的工作热情会更高,特殊教育中的职业教育一定会有一个大的发展,即使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残疾人依然能够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生活道路,特教的未来更灿烂。

特殊学校教育实习工作篇(6)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4.182

现阶段,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以及特殊教育学校自身的弊端,特殊教育者对残障学生生存与发展能力的培养和关注不够,现行教育制度还没有尽最大限度地为学生生存与发展创造有利于学习和生活的环境和社会氛围。同时,也没有寻找到较好的教育教学方法。下面我们就来谈几点有关特殊教育的方法与策略。

一、要有爱心和责任心

教育需要爱,没有爱教育是不存在的。在德、智、体、美、劳等各项教育中,师爱是基础,是先决条件。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无私地奉献,既是教育成功的关键,也是衡量一位教师素质的重要内容。高尔基曾经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能教育孩子。”这些话,从师生关系上精辟地论述了师爱在教育工作中的极端重要性。特殊教育的教育对象――残疾学生,因各种原因导致了生理上的缺陷。又因此进一步引发了各类心理问题,产生了如自卑、任性、多疑、仇视等不同的“心理疾病”,而特教教师的师爱好比“剂”,也可以说是医治学生残缺人格的一剂良方。有了它,才有师生之间的信赖和亲近,从而更好地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教育目的。

责任心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敢于面对生活的勇气。如果一个人有责任心,那么他会努力把每一件事做得完美。作为特教教师,责任心更为重要,因为我们的学生在生活、学习中会时时刻刻遇到许多困难和问题。而这些问题,恰恰是对特教教师责任心的巨大考验。

二、充分的了解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教师工作的对象。教师的一切教学工作,都是围绕着学生进行的。充分了解和研究学生,是教师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教育好学生的前提。只有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才能从实际出发确定教学目标,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工作。

了解学生个人的情况包括:①学生个人的一般情况。包括学生个人成长经历,如有无与成长密切相关、继续产生深刻影响的事;作息和生活习惯;在家里的劳动习惯;餐饮状况和习惯,零用钱及其用途,等等。②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包括:学生的兴趣爱好或特长,如喜欢看哪类书籍、影视节目,喜欢参加什么活动,课余喜欢干什么;气质类型状况,如趋向何种性格类型,等等。③学生发展的资料卡。包括:思想品德情况,如对劳动、社会活动和社会工作的热心程度,对人的态度(尊重、礼貌、诚实等),在公共场所的文明行为等;各科学习情况,如哪门学科最感兴趣或最感头痛,学习的方法与习惯,自理能力和习惯等;健康状况如身体发育,包括体形、心跳血压、肺活量、用脑卫生等内脏机能情况和性发育情况、体质和健康水平,对体育锻炼的态度和习惯,个人卫生情况等。

三、在特殊教育中有效开展家校互动

家校互动在特殊教育中的意义重大,如何有效地开展家校互动需要学校和家庭两方面的共同努力。

1.加强个性化教学,促进家校的全方位互动。与正常的儿童相比,特殊儿童由于身体或心理上的缺陷使得他们自身的个体差异更为明显。这就要求学校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而采取个性化的教学方式,以更好地适应特殊学生的成长规律。个性化教学的实施主要是要求学校和教师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而为他们提供特殊的教学方法,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化教学方法的实施需要家庭和学校共同努力,开展全方位互动。家校之间要根据学生的自身状况加强交流与沟通,积极开展探索性的互动合作,利用对特殊孩子的全方位了解来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以更好地促进每一个特殊儿童的健康成长。

2.学校要加强对特殊家庭中家长的理解,做好解释引导工作。特殊儿童的健康成长需要学校和家庭双方的共同合作与努力。对于学校来说,由于特殊家庭面临着经济、精神和物质等各方面的困难,学校教师在家校互动中要加强对家长的理解,帮助他们进行心理疏通,让他们更坦然和理性地面对孩子的身心缺陷,对孩子既不过分溺爱,也不轻易放弃。特殊学生的家长在面对孩子的身心缺陷中,常会产生情绪的巨大波动,家长的过分悲观或过于绝望都会对孩子的身心健康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学校要体谅和理解家长的心理感受,对于他们的情绪钐要给予尊重与理解,做好对家长的解释引导工作,争取他们对学校教育的支持和积极配合。

3.积极建立学校与家庭之间的互动交流平台,促进家校的良好沟通。家庭和学校在特殊儿童的教育中要加强交流与沟通,建立良好的互动平台。由于特殊儿童身心上的缺陷使得一些家长在心理上会存在悲观或消极的情绪,学校教师在与家长的沟通交流中要以积极平等的态度来对他们进行疏通引导,而不能以高姿态的心理对家长进行教训或指责。针对特殊学生的教育问题,学校可通过定期开展家庭教育讲座的形式来加强与家长之间的互动交流,增强家长对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认识,加强与孩子之间的心灵沟通,从而为孩子的成长提供一个良好而温暖的家庭氛围,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四、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孩子的生活技能

特殊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让特殊学习者回到生活中,和正常人一样能够工作和生活。由于年龄和生理心理的原因,他们不可能自发的去寻求信息技术,因为他们还有其他的手段可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如口语,手势语。但是对于幼小的特殊学习者来说,不可能通过说服教育,使他们明白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唯一的办法就是利用客观环境,实际的激发学习者的使用信息技术解决生活问题的积极性和实际需要。学校里日常生活就是最好的一种环境。应该把学习者的全部生活认真组织好,为他们创造条件。在生活中尽量引导他们使用信息技术。

所以教师及相关工作人员在教育教学中应该注意适时地刺激特殊学习者对信息技术的需要,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去接近信息技术,让信息技术帮助他们解决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难题之余能够加深对技术的驾驭能力。

总之,特殊教育是使用一般的或经过特别设计的课程、教材、教法和教学组织形式及教学设备,对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进行旨在达到一般和特殊培养目标的教育,它的目的和任务是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的要求和特殊儿童的教育需要,发展他们的潜能,使他们增长知识、获得技能、完善人格,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我们特殊教育工作者要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生水平,让培智教育更有成效。

特殊学校教育实习工作篇(7)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7-02-20

一、高校特殊学生群体的特征及形成原因

1.经济困难生

经济困难生包括一般贫困生和特别贫困生,由于家庭经济条件差,学生在校的日常生活费用无法达到正常标准,甚至无力承担学费和其他学杂费用。经济条件的缺失使经济困难生承受着较大的心理压力,容易产生自卑心理,总觉得低人一等,在性格上普遍较为孤僻,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不愿与人交流。还有些学生是因为受经济所迫,在上学期间还要外出兼职,从而导致身心疲倦,容易助长负面心理。

2.学习困难生

学习困难生是学习成绩严重低于平均水平,无法完成学习任务的学生群体。造成他们学习困难的原因与智力无关,而是由于自身意志薄弱、缺乏学习动力和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不端正。

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学生是因为上大学后失去了明确的学习目标,再加上大学的管理相对宽松,在没有家长和教师的督促下,这部分学生开始自我放纵,平时逃课、上课睡觉,所以经常挂科,最终导致无法正常毕业。还有一部分学生是因为学习基础差,上大学后找不到有效的学习方法,越学不懂越不爱学,最终陷入恶性循环,彻底自暴自弃。

3.心理障碍生

心理障碍生是指有不同程度心理问题的学生群体,造成学生心理障碍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大学适应问题、情感问题、人际交往问题等。大多数学生是在大学开始才离开家庭进行相对独立的生活,由于在家庭中父母对孩子过于溺爱,现在学生的独立生活能力普遍偏弱,进入大学学习后需要有一个适应阶段,如果无法顺利度过适应期,就容易产生一些心理问题。

4.行为障碍生

行为障碍生是指那些自由散漫成性,总是违反校规校级的学生群体。这一类学生普遍缺乏法制观念和纪律意识,性格偏激,特立独行。外在表现上喜欢穿着奇装异服,经常无故逃课,容易与同学发生矛盾,引发打架斗殴事件。其形成原因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包括缺乏家庭教育或被社会不良风气影响等,在成长过程中,他们没有养成自我控制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因此行为经常不受理智控制,情绪波动大,是最容易出现问题的一类学生群体。

二、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对策

1.建立特殊学生群体的问题预警机制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建立特殊学生群体的问题预警机制。建立三层预警网络,基层由学生会干部、班级干部、寝室长构成,发挥学生骨干的作用,加强与特殊群体学生的沟通交流,如果发现异常情况,及时上报。中层由辅导员教师和相关学生管理人员组成,负责处理一般问题或与学生家长联系沟通。高层由校心理咨询中心和专职的思想教育工作人员组成,对有严重问题倾向的学生提早建立心理引导方案和思想教育方案,通过心理层面的疏导,避免学生问题心态的激化和酿成极端事件。

2.建立心理干预机制

高校特殊学生群体虽然可以分为经济困难生、学习困难生等多种类型,但归根结底是由于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加强对学生心理层面的引导,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目前各大高校普遍已经建立了心理咨询中心,但是心理咨询中心实际发挥的作用有限,必须尽快做出调整和改变。高校应建立心理干预机制,通过开展心理测试等方式,详细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对于存在心理问}的学生,应制定个性化的心理辅导方案,帮助学生摆脱心理问题的困扰。

3.加强日常思想教育

高校特殊学生群体更需要得到与普通学生平等的对待,避免对其思想和心态产生更强烈的刺激,因此日常教学和思想政治教育是开展特殊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应加强在平时对学生的帮助和引导。其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战场,必须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平时应多开展讲座、座谈会等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对高校思想政教育工作进行有效补充。

4.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

积极向学、团结友善、公平公正的校园文化氛围,对学生的身心成长有重要影响,高校可以通过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帮助特殊学生群体逐渐走出心理问题的阴影,拥抱阳光的大学生活。高校应在平时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吸引特殊学生群体的参与,促进特殊学生群体与他人的沟通,并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展示才艺,发挥作用,实现自我价值,这对学生自信心和集体意识的培养有重要作用。

5.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不仅包括专职的思想政治教育人员,还有校心理咨询中心的工作人员、学生管理人员、辅导员教师以及学生骨干。高校应充分发挥不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力量,构建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给予特殊学生群体全面的帮助、引导和必要的管控;应提高专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专业素养,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主导作用,制定科学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案,并负责组织实施;应加强其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之间的协调配合,紧密围绕专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开展各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6.采取关怀教育和赏识教育

特殊学生群体也和其他学生一样,渴望实现理想和自我价值,渴望得到他人的肯定和赞赏。而且特殊学生群体往往对他人看待自己的态度更加敏感。因此,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应采取关怀教育和赏识教育,给予特殊学生群体更多的理解、关怀和尊重,积极发现特殊群体学生的每一点进步,并给予赞扬和肯定,帮助特殊群体学生重拾信心,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7.进行有的放矢的批评教育

特殊群体学生是容易出现问题、容易犯错误的一类学生,对其进行批评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但应注意批评教育的方式方法,做到有的放矢、公平公正。特殊群体学生缺乏自我控制能力和情感调节能力,心理比一般学生要敏感和脆弱,批评教育如果过激,只会得到学生更激烈的回应,容易引发师生矛盾,取得相反的效果。因此要格外注意批评教育的方法。

总而言之,要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必须对特殊群体学生的特征和形成原因进行深入分析,根据不同类型的学生采取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从而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特殊学校教育实习工作篇(8)

第二条本规程所指的特殊教育学校是指由政府、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其他社会组织及公民个人依法举办的专门对残疾儿童、少年实施义务教育的机构。

第三条特殊教育学校的学制一般为九年一贯制。

第四条特殊教育学校要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根据学生身心特点和需要实施教育,为其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继续接受教育,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

第五条特殊教育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具有良好的品德,养成文明、礼貌、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掌握基础的文化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初步具有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锻炼身体的基本方法,具有较好的个人卫生习惯,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得到提高;具有健康的审美情趣;掌握一定的日常生活、劳动、生产的知识和技能;初步掌握补偿自身缺陷的基本方法,身心缺陷得到一定程度的康复;初步树立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精神和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形成适应社会的基本能力。

第六条特殊教育学校的基本教学语言文字为汉语言文字。学校应当推广使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和规范字以及国家推行的盲文、手语。

招收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学校,可使用本民族或当地民族通用语言文字和盲文、手语进行教学,并应根据实际情况在适当年级开设汉语文课程,开设汉语文课程应当使用普通话和规范汉字。

第七条特殊教育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校长全面负责学校的教学和其它行政工作。

第八条按照“分级管理、分工负责”的原则,特殊教育学校在当地人民政府领导下实施教育工作。特殊教育学校应接受教育行政部门或上级主管部门的检查、监督和指导,要如实报告工作,反映情况。学年末,学校要向主管教育行政部门报告工作,重大问题应随时报告。

第二章入学及学籍管理

第九条特殊教育学校招收适合在校学习的义务教育阶段学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招生范围由主管教育行政部门确定。学校实行秋季始业。

学校应对入学残疾儿童、少年的残疾类别、原因、程度和身心发展状况等进行必要的了解和测评。

第十条特殊教育学校应根据有利于教育教学和学生心理健康的原则确定教学班学额。

第十一条特殊教育学校对因病无法继续学习的学生(须具备县级以上医疗单位的证明)在报经主管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后,准其休学。休学时间超过三个月,复学时学校可根据其实际情况并征求本人及其父母或其他监护人的意见后编入相应年级。

第十二条特殊教育学校应接纳其主管教育行政部门批准、不适应继续在普通学校就读申请转学的残疾儿童、少年,并根据其实际情况,编入相应年级。

学校对因户籍变更申请转入,并经主管教育行政部门审核符合条件的残疾儿童、少年,应及时予以妥善安置,不得拒收。

学校对招生范围以外的申请就学的残疾儿童、少年,经主管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后,可准其借读,并可按有关规定收取借读费。

第十三条特殊教育学校对修完规定课程且成绩合格者,发给毕业证书,对不合格者发给结业证书;对已修满义务教育年限但未修完规定课程者,发给肄业证书;对未修满义务教育年限者,可视情况出具学业证明。

学校一般不实行留级制度。

第十四条特殊教育学校对学业能力提前达到更高年级程度的学生,可准其提前升入相应年级学习或者提前学习相应年级的有关课程。经考查能够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学生,在经得本人、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的同意后,应向主管教育行政部门申请转学。

第十五条特殊教育学校对品学兼优的学生应予表彰,对犯有错误的学生应给予帮助或批评教育,对极少数错误严重的学生,可分别给予警告、严重警告和记过处分。学校一般不得开除义务教育阶段学龄学生。

第十六条特殊教育学校应防止未修满义务教育年限的学龄学生辍学,发现学生辍学,应立即向主管部门报告,配合有关部门依法使其复学。

第十七条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籍管理办法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制定。

第三章教育教学工作

第十八条特殊教育学校的主要任务是教育教学工作,其他各项工作应有利于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

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要面向全体学生,坚持因材施教,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各类课程的整体功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第十九条特殊教育学校应按照国家制定的特殊教育学校课程计划、教学大纲进行教育教学工作。

学校使用的教材,须经省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审查通过;实验教材、乡土教材须经主管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后方可使用。

学校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特殊需要,采用不同的授课制和多种教学组织形式。

第二十条特殊教育学校应当依照教育行政部门颁布的校历安排教育教学工作。特殊教育学校不得随意停课,若遇特殊情况必须停课的,一天以内的由校长决定,并报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备案;一天以上的,应经县经人民政府批准。

第二十一条特殊教育学校不得组织学生参加商业性的庆典、演出等活动,参加其他社会活动不应影响教育教学秩序和学校正常工作。

第二十二条特殊教育学校要把德育工作放在重要位置,要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实施德育工作,注重实效。

学校的德育工作由校长负责,教职工参与,做到组织落实、制度落实、内容落实、基地落实、时间落实;要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密切结合。

第二十三条特殊教育学校对学生应坚持正面教育,注意保护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不得讽刺挖苦、粗暴压服,严禁体罚和变相体罚。

第二十四条特殊教育学校要在每个教学班设置班主任教师,负责管理、指导班级全面工作。班主任教师要履行国家规定的班主任职责,加强同各科任课教师、学校其他人员和学生家长的联系,了解学生思想、品德、学业、身心康复等方面的情况,协调教育和康复工作。

班主任教师每学期要根据学生的表现写出评语。

第二十五条特殊教育学校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给学生布置巩固知识、发展技能和康复训练等方面的作业。

第二十六条特殊教育学校应重视体育美育工作。

学校要结合学生实际,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体育活动,增强学生的体质。学校应保证学生每天不少于一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

学校要上好艺术类课程,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其他学科也要从本学科特点出发,发挥美育功能。美育要结合学生日常生活,提出服饰、仪表、语言行为等方面审美要求。

第二十七条特殊教育学校要特别重视劳动教育、劳动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学校要对低、中年级学生实施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爱劳动、爱劳动人民、珍惜劳动成果的思想,培养从事自我服务、家务劳动和简单生产劳动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要根据实际情况对高年级学生实施劳动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提高学生的劳动、就业能力。

学校劳动教育、劳动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应做到内容落实、师资落实、场地落实。

学校要积极开展勤工俭学活动,办好校办产业;勤工俭学和校办产业的生产、服务活动要努力与劳动教育、劳动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相结合。学校参加勤工俭学活动,应以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发展为原则。

第二十八条特殊教育学校要把学生的身心康复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根据学生的残疾类别和程度,有针对性地进行康复训练,提高训练质量。要指导学生正确运用康复设备和器具。

第二十九条特殊教育学校要重视学生的身心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卫生习惯,提高学生保护和合理使用自身残存功能的能力;适时、适度地进行青春期教育。

第三十条特殊教育学校应加强活动课程和课外活动的指导,做到内容落实、指导教师落实、活动场地落实;要与普通学校、青少年校外教育机构和学生家庭联系,组织开展有益活动,安排好学生的课余生活。学校组织学生参加竞赛、评奖活动,要执行教育行政部门的有关规定。

第三十一条特殊教育学校要在课程计划和教学大纲的指导下,通过多种形式评价教育教学质量,尤其要重视教学过程的评价。学校不得仅以学生的学业考试成绩评价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师工作。

学校每学年要对学生德、智、体和身心缺陷康复等方面进行1-2次评价,毕业时要进行终结性评价,评价报告要收入学生档案。

视力和听力言语残疾学生,1-6年级学期末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两科,其它学科通过考查确定成绩;7-9年级学生学期末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劳动技术或职业技能三科,其它学科通过考查评定成绩。学期末考试由学校命题,考试方法要多样,试题的难易程度和数量要适度。

视力和听力言语残疾学生的毕业考试科目、考试办法及命题权限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确定。

智力残疾学生主要通过平时考查确定成绩,考查科目、办法由学校确定。

第三十二条特殊教育学校要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研究,运用科学的教育理论指导教育教学工作,积极推广科研成果及成功的教育教学经验。

第三十三条特殊教育学校应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学生每日在校用于教学活动时间,不得超过课程计划规定的课时,接受劳动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学生,用于劳动实习的时间,每天不超过3小时;毕业年级集中生产实习每天不超过6小时,并要严格控制劳动强度。

第四章校长、教师和其他人员

第三十四条特殊教育学校可按编制设校长、副校长、主任、教师和其他人员。

第三十五条特殊教育学校校长是学校的行政负责人,校长应具备、符合国家规定的任职条件和岗位要求,履行国家规定的职责。校长由学校举办者或举办者的上级主管部门任命或聘任;副校长及教导(总务)主任等人员由校长提名,按有关规定权限和程序任命或聘任。社会力量举办的特殊教育学校校长应报教育行政部门核准后,由校董会或学校举办者聘任。校长要加强教育及其有关法律法规、教育理论的学习,要熟悉特殊教育业务,不断加强自身修养,提高管理水平,依法对学校实施管理。

第三十六条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应具备国家规定的相应教师资格和任职条件,具有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精神,关心残疾学生,掌握特殊教育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遵守职业道德,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享受和履行法律规定的权利和义务。

第三十七条特殊教育学校其他人员应具备相应的思想政治、业务素质,其具体任职条件、职责由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制定。

第三十八条特殊教育学校要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实行教师聘任、职务制度,对教师和其他人员实行科学管理。

第三十九条特殊教育学校要加强教师的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重视教师和其他人员的业务培训和继续教育,制定进修计划,积极为教师和其他人员进修创造条件。教师和其他人员进修应根据学校工作需要,以在职、自学、所教学科和所从事工作为主。

第四十条特殊教育学校应建立健全考核奖惩制度和业务考核档案,从德、能、勤、绩等方面全面、科学考核教师和其他人员工作,注意工作表现和实绩,并根据考核结果奖优罚劣。

第五章机构与日常管理

第四十一条特殊教育学校可根据规模,内设分管教务、总务等工作的机构(或岗位)和人员,协助校长做好有关工作。招收两类以上残疾学生的特殊教育学校,可设置相应的管理岗位,其具体职责由学校确定。

第四十二条特殊教育学校应按国家有关规定建立教职工代表会议制度,加强对学校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

第四十三条校长要依靠党的学校(地方)基层组织,并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少先队及其他组织在学校工作中的作用。

第四十四条特殊教育学校应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建立完整的学生、教育教学和其它档案。

第四十五条特殊教育学校应建立学生日常管理制度,并保证落实。学生日常管理工作应与社区、家庭密切配合。

第四十六条特殊教育学校应按有利于管理,有利于教育教学,有利于安全的原则设置教学区和生活区。

第四十七条寄宿制特殊教育学校实行24小时监护制度。要设专职或兼职人员,负责学生的生活指导和管理工作。并经常与班主任教师保持联系。

第六章卫生保健及安全工作

第四十八条特殊教育学校应认真执行国家有关学校卫生工作的法规、政策,建立健全学校卫生工作制度。

第四十九条特殊教育学校的校园、校舍、设备、教具、学具和图书资料等应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学校要做好预防传染病、常见病的工作。

第五十条特殊教育学校要特别重视学生的安全防护工作,建立健全安全工作制度,学校校舍、设施、设备、教具、学具等都应符合安全要求。学校组织的各项校内、外活动,应采取安全防护措施,确保师生的安全。

学校要根据学生特点,开展安全教育和训练,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在危险情况下自护自救能力。

第五十一条特殊教育学校应配备专职或兼职校医,在校长的领导下,负责学校卫生保健工作和教学、生活卫生监督工作。

学校应建立学生健康档案,每年至少对学生进行一次身体检查;注重保护学生的残存功能。

第五十二条特殊教育学校要加强饮食管理。食堂的场地、设备、用具、膳食要符合国家规定的卫生标准,要注意学生饮食的营养合理搭配。要制定预防肠道传染病和食物中毒的措施,建立食堂工作人员定期体检制度。

第七章校园、校舍、设备及经费

第五十三条特殊教育学校的办学条件及经费由学校举办者负责提供,校园、校舍建设应执行国家颁布《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标准》。

学校应具备符合规定标准的教学仪器设备、专用检测设备、康复设备、文体器材、图书资料等;要创造条件配置现代化教育教学和康复设备。

第五十四条特殊教育学校要重视校园环境建设,搞好校园的绿化和美化,搞好校园文化建设,形成良好的育人环境。

第五十五条特殊教育学校应遵照有关规定管理和使用校舍、场地等,未经主管部门批准,不得改变其用途;要及时对校舍设施进行维修和维护,保持坚固、实用、清洁、美观,发现危房立即停止使用,并报主管部门。

第五十六条特殊教育学校应加强对仪器、设备、器材和图书资料等的管理,分别按有关规定建立健全管理制度,保持完好率,提高使用率。

第五十七条特殊教育学校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收学费,对家庭生活困难的学生减免杂费。特殊教育学校收费应严格按照省级人民政府规定的收费项目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制定的标准及办法执行。

各级政府应设立助学金,用于帮助经济困难学生就学。

第五十八条特殊教育学校的校办产业和勤工俭学收入上缴学校部分应用于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职工福利待遇,改善学生学习和生活条件。学校可按有关规定接受社会捐助。

第五十九条特殊教育学校应科学管理、合理使用学校经费,提高使用效益。要建立经费管理制度,并接受上级财务和审计部门的监督。

第八章学校、社会与家庭

第六十条特殊教育学校应同街道(社区)、村民委员会及附近的普通学校、机关、团体、部队、企事业单位联系,争取社会各界支持学校工作,优化育人环境。

第六十一条特殊教育学校要在当地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下,指导普通学校特殊教育班和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培训普通学校特殊教育师资,组织教育教学研究活动,提出本地特殊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建议。

特殊学校教育实习工作篇(9)

残疾人职业教育是提高残疾人自身素质的重要基础,也是残疾人融入社会、促进个体自我发展的重要途径。特殊教育学校职业教育是残疾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特殊教育学校的职业教育,有利于提高特殊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

吉林省松原市特殊教育学校将职业教育搭建为学校通往社会的桥梁,并将职业教育作为促进特殊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突破口,充分认识在特殊教育学校开展职业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以培养学生生存技能,创建特色学校为目标,以职教课程为载体,多措并举抓好特殊学生职业教育发展工作。

一、特教与职业融合的教学体系

融合发展观强调职业教育的发展与特殊教育的发展密切结合,将职业教育的理念融入特殊教育的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去,同时在进行职业教育时将特殊教育的理念融入职业教育教学实践中去,从横向和纵向实现双向的交融,达到职特融通状态。

1、在义务教育阶段九年制的课程中逐渐分层融入职业教育的理念与实践技能。突出职业教育的主体地位,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开展全校性的职业技能训练,按学生年龄特点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开设不同的职业教育课程,低年级开设生活适应课程,中年级上好劳动课,高年级重视职业技术课,实现学生职业教育的连贯性。

2、职业高中的课程将特殊教育的理念与知识技能等融入职业教育教学中,以就业为导向,以残疾学生身心特点为基础,根据市场需求和学校自身情况通过积极的市场调研,开设了家政、美发、美甲、计算机、串珠、编织、手工制作等课程。

3、职业教育注重学生的实践性和操作性,充分利用学校的各种场地、设备为学生实际操作创造机会和场所。专用的家政、美发、美甲教室为学生的实操提供了场地和设备,学校的宿舍和食堂可以为清洁和家政课程提供实践场地,学校还特别为学生开辟了开心农场种植园,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学生种植各种蔬菜,校园内的绿化带为学生提供园艺教学的场地,从而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

4、在教学实践中积累经验,开发校本教材,使学有所依,教有所据。学校组织相关教师通过长期的实践教学和摸索,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编写了串珠、丝带绣、美甲、家政等校本教材,为师生的教与学提供了依据,使学校的职业教育有了更标准的教学体系。

5、学校申报了省级重点规划课题《聋生职业及就业能力培养研究》、《特殊教育学校职业教育体系优化研究》,我们将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开好职业教育课,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努力探索积累经验,搞好职业教育课的课题研究,探索发展职业教育的新途径。

二、特教与职教互动的基地建设

学校积极与残联和职业中专、职业技术学院、职业培训基地联系,建立合作关系,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市场需求,进行职业技能的专项培训。

1、学校与残联充分发挥自各的优势,形成合力,在学生职业教育就业培训等方面进行了合作。学校与松原市残疾人就业中心联合办学,成为松原市残疾人培训基地和残疾人就业职业实训基地。学生参加残联组织的美发美甲培训,经过专家的精心指导,学生系统地掌握了美发美甲基本技能,培训结束后,通过各种校内外实践进行技术练习。

2、与高等职业院校合作办学,选择适合特殊学生发展的专业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培训,组织学生和职业院校的学生一起实训,在活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专业技能,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适应主流社会的生活,为学生的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3、组织学生到校外美发实训基地进行实践练习。学校与“我型我塑”美发店建立合作关系,学生定期到店里观摩学习,并进行洗发、护发、造型等实践操作。通过这种校外实践活动,学生不但进一步学习了各种美发技巧,而且还掌握了个人礼仪,学会了如何与人沟通,具有了责任意识,提升了自身的职业素质,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

三、特教与企业联合的办学模式

学校积极推动校企联合办学模式的启动工作,根据市场需要和学生的特点,选择适合学生长期发展的技能,进行定单式培养,企业与学校的紧密结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为学生的就业谋发展。

1、学生开办了自己的手工作品微店“原上花开”。每完成一件作品都及时地上传图片,每收到一笔订单都欢心雀跃,每一句温馨的评价都是对学生们最好的鼓励。通过这个小小的平台,学生在展示着自我,在努力地实现着自我的价值。

2、学生制作的串珠、地毯绣挂毯、钻石画等手工作品形象生动、栩栩如生,得到了到校视察的各级领导的一致好评,学生的手工作品成功进驻松原市残疾人工艺品展销店,学生们常把自己的小手工作品作为馈赠感恩的礼物回赠给社会各界的爱心团体和人士。

3、学校目前有家政、美发、美甲、手工制作等职业实训教室,学校将加大资金投入,做好市场调研,以学生的就业为指导方向,开办洗车厂、广告设计、烘焙屋、手工作坊等职业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职业教育实践场所,突出实训实习这一重要环节,以方便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使学生在学校真正能够学到一技之长,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谋出路。

4、学校与仁和饮食公司联合办学开启了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校企双方紧密合作,开创职业教育的发展先河,为残疾人就业打开一道成功之门,真正做到为残疾人家庭分忧、为社会减轻负担。

我们将在特殊教育学校的职业教育领域不断摸索前行,不断丰富符合特殊学生实际的职业教育专业课程,只有将职业教育发展同特殊教育的发展联系起来,才能真正做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培养出一批“自食其力,残而有为,适应发展,一专多能”的特殊人才,才能走出一条符合社会要求、符合特殊教育学校发展和特殊学生发展需要的特殊教育发展之路。

作者:刘雪莲

参考文献 

特殊学校教育实习工作篇(10)

分类号:G760

自1987年国家教委颁布实施《关于印发“全日制弱智学校(班)教学计划”的通知》中提出“随班就读”这一政策以来,我国的“随班就读”教育形式,作为顺应世界融合教育思潮,缓解特教资源相对短缺的重要手段,获得了快速发展。截止2011年的统计数据显示,普通小学、初中随班就读和附设特教班招收的学生3.64万人,在校生22.52万人,分别占特殊教育招生总数和在校生总数的56.76%和56.49%。除去少量的附设特教班学生,随班就读已成为了我国特教学生接受教育的重要形式。做好随班就读工作,不仅有利于促进我国特殊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更成为保障特殊儿童少年获取公平教育资源的重要一环。

1 何谓“随班就读儿童交流制度”

目前,我国的特殊教育已基本形成了以专门的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以普通学校附设特教班和特殊儿童少年随班就读为主体的特殊教育格局。在特殊教育格局内部和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沟通的过程中,初步形成了美国学者迪诺(Evelyn N.Deno)提出的“瀑布式特殊教育服务体系(cascade of special education setvices)”雏形(见图1)。

义务教育阶段随班就读学生交流制度,是基于我国瀑布式特殊教育服务体系雏形提出的一种制度假设。它以实现随班就读学生在瀑布式特殊教育服务体系中有选择性的流动为目的,保证义务教育阶段随班就读学生通过一定的评定机制,了解自身的学习能力及需要获得的特殊教育服务类型和内容,并根据所拥有的评定结果获得在体系中有选择性流动的权利的一种制度设计。如:当普通学校不能满足特殊儿童的教育需要时,由教育行政部门、特殊教育专家、学校负责人、卫生部门、学生家长等主体合作评定儿童的特殊教育需要,并明确其所需要的特殊教育类型及内容,特殊儿童少年根据评定结果获得在体系中流动的权利。义务教育阶段随班就读学生交流制度应包含以下内容。从参与主体看,主要包括负责随班就读的教育行政部门、特殊教育专家、卫生部门、学校负责人、社区、学生家长等。从交流时间看,这一交流过程可以发生在随班就读学生接受义务教育的任何时段。从交流内容看,随班就读儿童少年根据评定的情况,进入与自身学习能力和水平相当的特殊教育类型,获得有针对性的教育服务。从交流方式看,以学生家长申请为主,以授课教师提出申请为辅。

2 制约随班就读学生交流的制度性原因分析

随班就读学生交流制度是基于融合教育理念的一种制度设计,其目的是保障随班就读学生获得与自身学习能力相当的教育服务,提高学业水平。目前,我国随班就读学生交流受到随班就读传统、教育资源和教育制度的限制,未能得到实质性的开展。

2.1 制度设计理念限制

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随班就读教育安置形式,最早可见于20世纪50年代,以“四川大巴山区农村小学接收当地的残疾儿童随班就读”为典型代表。这种教育安置形式的形成动因源于基层教师对特殊儿童的同情与关怀,源于特殊儿童家长朴素的与同龄人为伴的自觉思想指引。它成为了建立在个体德行与自觉基础之上的一种教育关怀,并未涉及制度层面的创制与拟定。在随后的发展中,尤其是以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实施为契机,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受到社会各方的重视。特殊儿童少年随班就读,成为了弥补我国特殊教育学校设置数量不足,满足我国特殊儿童少年的教育诉求,适应我国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分散、特殊儿童少年居住区域分散特点的历史选择。1987年12月,国家教委在《全日制弱智学校(班)教学计划》(征求意见稿)中明确规定,将“大多数轻度智力落后儿童安置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1994年,国家教委颁布实施《关于开展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的试行办法》,进一步明确了随班就读的对象和转为普通教育的方式,随班就读制度基本形成,随班就读教育形式获得大力发展。但从总体上来看,无论是随班就读教育安置形式的萌芽,还是到随后以国家规范性文件确立的教育制度,我国的随班就读教育安置形式都未能对现代西方融合教育理念以及以生存权、发展权为脉络的受教育权做出很好的探讨,随班就读制度未能有效的深入推进,更进一步制约了随班就读交流制度的发展。

2.2 制度经费保障不足

目前,我国并未出台专门针对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经费配置的相关文件,从《义务教育法》关于教育经费的分配来看,涉及到教育经费分配的主要有第42条第2款和第43条第3款,它们分别规定了国家教育经费的分配内容和特殊教育学校(班)的生均经费水平。但由于随班就读教育形式既不完全属于特殊教育领域,与普通教育相比又需要配置更多的教育资源,最终成为了教育投入与教育资源分配中的弱势群体。进一步对于随班就读学生交流制度的经费保障而言,我国随班就读学生交流制度在相关规范性文件中甚少涉及,其经费保障亦无以为据。在国家教委颁布实施的《关于开展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的试行办法》第28条中规定:“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逐步增加对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的经费投入,并在教师编制、教师工作量计算、教具、学具和图书资料等方面照顾随班就读工作的需要。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当为残疾学生在校学习提供便利条件,帮助残疾学生购置或配备满足特殊需要的教材、学具和辅助用具等。”这是针对随班就读教育经费最为直接的规定,虽然其中明确了随班就读经费由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负担,但因未明确具体的投入主体、数额和分担比例等详细内容,这一规定在具体的实施中并不能起到很好约束各方主体的作用。

2.3 随班就读学生综合评估机制不健全

学习能力综合评价机制是随班就读学生交流制度性规定和程序性规定的总和,在瀑布式特殊教育服务体系中,学生的流动主要依据于学生学习能力综合评定结果,学生的交流方式则取决于程序性规定。目前,我国随班就读学生综合评定机制的相关规定主要集中在特殊儿童准入阶段。具体内容包括:(1)学生类型:视力、听力语言残疾和智力残疾儿童少年。(2)评价程序:对于视力、听力语言残疾应由医疗部门、残疾儿童康复部门或当地盲、聋学校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检测鉴定;对智力残疾(特别是轻度)儿童少年一般先由家长或学生所在班级的教师提出名单,由乡镇组织有医疗、教育部门人员参加的筛查小组,在家长和班级教师的参与下进行严格的筛查,名单确定后,由县鉴定小组鉴定,城市可由区组织鉴定小组进行筛查和鉴定。(3)鉴定人员构成:鉴定小组应当由医疗、教育、心理等专业人员组成,有关人员应经过专业培训,使用量表人员要有资格认定。(4)结果复查:对被确认为智力残疾的儿童少年,要定期复查,如发现有误,必须立即纠正。(5)农村地区特别规定:在暂不具备筛查鉴定条件的农村地区,对被怀疑智力有问题的儿童少年(指轻度),可以作为有特殊需要的儿童少年,接收其在普通班就读,暂不作定性结论。从以上规定可以看出,我国随班就读学生的综合评定机制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未能明确程序的发起者,即由谁来提起整个程序,导致程序无法及时启动;二是未能明确程序运转过程中不同阶段的主导方,缺乏对接受申请部门、鉴定小组主导部门等问题的详细规定,导致相关职能部门相互推诿;三是缺乏评定结果的应用性规范,导致学生家长拿到评定结果后无法获得有效的教育帮助。

3 英国全纳教育交流制度借鉴

建立随班就读学生在瀑布式特殊教育服务体系中交流的制度,是融合教育理念的现实要求。因此,为了更好促进我国随班就读的发展,实现随班就读学生交流的合理、有序,建立相应的交流制度就显得尤为必要。从前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我国尚未建立起完善的随班就读学生交流制度,现有的规定也因为部门权责没有划定、年代久远而难以指导实践。与我国相比,英国的全纳教育制度比较完善、系统,值得借鉴。首先,英国将全纳教育提升到法律层面予以规范,从1976年《教育法》到1995年《残疾歧视法》,英国政府在约7次的教育立法中均将开展全纳教育作为立法重点。1997年,英国原教育与就业部发表了题为《所有儿童的成功:满足特殊教育需要》绿皮书,呼吁对1994年颁布的《特殊教育需要鉴定与评估实施章程》进行修订,重点放在早期鉴定、干预和预防学习困难学生,增强主流学校越来越多有特殊教育需要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其次,主流学校学生筛查机制系统化。(1)评定。当普通学校不能满足儿童的需要时,由地方教育当局与卫生部门或社会服务部门合作评定残疾儿童的特殊教育需要并设计“诊断报告”,“诊断报告”的内容对儿童特殊教育需要的类型、满足这种需要的特殊教育服务形式作了说明,拥有“诊断报告”的学生享受“诊断报告”中所建议的特殊教育服务。(2)安置。安置通常由区教育委员会成立的统合筹划指导小组负责,分为安置到当地主流学校、资助学校或其他特殊学校三种情况。(3)资助。政府设立各种具有专门用途的基金用于发展全纳教育,学校根据自身开展全纳教育的需要,制定预算,向地方教育当局提出资助申请,陈述项目的性质,评估项目的资金数额,效益如何,将有多少学生受益等。目前的基金项目主要有:标准基金、学校启动基金、校外活动基金、额外教育奖励。(4)家长参与。英国的有关法律规定,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家长可以从四个方面参与其子女的教育:一是获得相关资料和信息;--是参与特殊教育需要评估;三是参与个人教育计划的制定、实施和复查;四是享有对不合理结论反对及上诉的权利。

4 促进“双向交流”的制度保障措施

4.1 完善我国特殊教育服务体系

虽然我国特殊教育经历了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以特殊教育学校为主干,以随班就读和普通学校附设特教班级为主体的教育格局,但由于学校目标定位上的差异和管理上的条块分离,各特殊教育形式间并没有建立起必然的联系。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很难获得随班就读的机会,随班就读学生也很难获得普通教育或者特殊教育学习的机会,出现特殊教育学校部分学生因学习能力提升而“吃不饱”、随班就读变成了“随班就坐”的现象。获得与自身学习能力相适应的教育帮助,是构建特殊教育服务体系的目的所在,完善随班就读学生的政策支持、师资配置、经费扶持、学生学业水平评估等服务体系,实现随班就读学生在特殊教育体系中的交流,能够促进随班就读学生的发展。

4.2 加强针对随班就读交流制度的定向拨款

针对随班就读经费保障制度不健全,学生双向交流缺乏经费支撑的情况,我们可以通过财政定向拨款的方式来保障其经费来源。根据新《义务教育法》的相关规定,国家可以加大省、市一级政府对随班就读的经费责任,设置随班就读专项基金,该基金由省、市政府财政以定向拨款的形式下发到学校,学校对该基金要独立设置,并做到专款专用,主要用于交流学生学习能力综合评定、随班就读教学资源配备、教师业务培训及其他与学生交流相关的活动,政府运用审计等手段对该基金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教育行政部门需尽旱修订《关于开展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的试行办法》,明确“随班就读专项基金”的省、市两级财政拨款机制及分担比例,规定基金的发放、管理、使用、监督主体及其相应权利义务和法律责任。

4.3 完善随班就读学生学习能力综合评定机制

借鉴英国全纳教育的学生学习能力综合评定机制,我们可以从五个方面来完善我国随班就读学生学习能力评定制度。

(1)评定主体。建立由教育行政部门、卫生部门、社区教育联络员、特殊教育专家、随班就读学校主要负责人、授课教师和学生家长组成的评估小组。其中,教育行政部门负责整个评定过程的牵头及协调工作;卫生部门负责对残疾儿童的身心现实情况作全面评定;特殊教育专家负责制定适合学生学习能力的教育计划、形成评定报告;学校主要负责人和授课教师负责依据评定报告的内容做好相关实施工作和信息反馈工作;学生家长参与整个评定过程并监督每个环节的实施。

(2)评定对象。从全纳教育理念的发展来看,学习困难学生成为了取代残疾学生的一个更具有容纳度的概念,加强对学习困难学生的主观学习条件、客观教育需求的综合评定,为其提供更为适宜的教育,将有助于学习困难学生获得更有针对性的特殊教育服务。

(3)评定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教育行政部门对随班就读学生的特殊教育需求持何种观点;根据学生特点,教育行政部门确定其安置学校的类型;教育行政部门、学校为满足学生的特殊教育需求所提供教育器材与资源、课程安排等;如果学生不在学校接受教育,则教育行政可以提供给他们的教育服务内容;医疗部门、社区可以为学生提供的非教育内容。

(4)评定方式。评定小组形成书面报告,报告中包括:学生的学习能力基本情况、适合接受的教育形式、需要的特殊教育资源配备及非教育等内容。

上一篇: 干部转正总结 下一篇: 接待方案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