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管理类课题研究汇总十篇

时间:2023-11-29 17:15:43

工商管理类课题研究

工商管理类课题研究篇(1)

研究生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快速发展,同时也是时代赋予研究生培养的使命和责任。我国在工商管理研究生培养上虽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是在当前研究生教育中依然存在着很多的不足,特别是在一些农林类高校,工商管理学科一直是其劣势学科,国内大部分农林类院校建立工商管理学科时间较短,学科研究不成熟,学科发展速度滞后,严重地影响了工商管理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本文着重分析了影响工商管理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相关因素,为有关机构和部门提供一些建议,以此来提高工商管理学科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一、社会环境因素对农林高校工商管理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

(一)教育管理体制

1.现行的学位制度比较滞后,严重影响了农林高校工商管理研究生创新能力提高。国家教育部门只是规定了获得工商管理硕士学位的基本要求,其他的并没有作明确的划分,以至于高校在培养工商管理硕士的研究生时,采用培养其他学科研究生相同或相似的办法,忽略了工商管理学科研究生培养的相关目标和工商管理学科的特点,这样就导致了工商管理研究生毕业后,从事企业技术管理等工作能力不强,缺乏创新意识,无法最大限度的发挥其才能,严重影响工商管理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

2.高度集中的教育管理体制,严重影响了各高校自利的发挥。在现行的教育管理体制下,中央政府始终把握着对工商管理学科研究生教育的高度管理权,同时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对地方教育部门及高校的地位、权利予以明确的界定,高校办学的自仍然难以发挥。另外,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使得高等教育系统具有墨守成规、因循守旧、效率低下的特征,对人才需求反映迟钝,这种情况下工商管理学科当然难以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二)社会环境因素

培养创新能力,必须营造出一个崇尚创新的社会环境和氛围,我国由于创新教育起步较晚,并且发展滞后,加之现代社会学术氛围较为浮躁,学术研究缺少诚信,越来越多的学者无法冷静地坚持科研,使得高校教育开始出现功利化现象,这对目前农林类高校工商管理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是极其不利的,整个社会尚未完全形成与创新相适应的外部环境。同时,社会为农林高校工商管理研究生创新培养所提供的实践机会很少,当前社会就业压力巨大,一些企业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减少培训成本,在招聘的时候往往优先选择有工作经历的人员,而忽略高校毕业生。企业更加倾向于在市场上研发新产品、改进服务质量,但为高校提供创新基地的热情并不高,这样一种社会环境阻碍了农林高校工商管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学校内部因素对农林高校工商管理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

(一)招生制度

近年来,各农林高校研究生不断扩招,影响生源质量,特别是工商管理类研究生,由于报名门槛较低以及在当今社会热门度较高,吸引了大量的考生报考。研究生初试阶段的考试难以反映考生的真实水平,初试内容主要靠死记硬背,主要考察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没有考察学生对知识的运用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无法有效考验出学生的学术和科研能力,入学考试过于强调英语成绩,这样很可能把一些具有创新思维但英语稍逊的学生拒之门外。复试环节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多数高校复试内容和形式仍比较单一,不变的题型以及提问的偶然性难以考察学生的真实水平,并且复试过程缺乏对考生实践能力的考察,因此难以达到选拔创新人才的目的。

(二)研究生导师

在我国农林类高校工商管理研究生培养上,许多高校工商管理研究生导师有这样的观点,认为工商管理研究生学习阶段时间比较短,一般多为2年,最多为3年,并且上课时间占总时间比例比较大,并且很多工商管理研究生以前并没有从事过科研工作,在读研究生期间也做不了多少科研工作,更不用说高质量、创新型科研项目了,这样就导致了工商管理研究生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对学生要求不是很严格,学生在潜意识上也存在松懈的消极态度,使一些工商管理研究生无法做到积极主动的进行创新型科研,这对于提高工商管理学科研究生整体质量,特别是对工商管理研究生开展具有较高质量和一定创新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是很不利的。另外,研究生导师数量严重不足影响研究生培养的质量,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研究生人数激增,但是研究生导师相对不足,这样一个导师将会带几名学生,导师就不能很好的顾及到每一名学生,导致了工商管理学科研究生培养质量不高。

(三)课程与教学内容

国内部分农林类高校工商管理学科的课程与教学内容不尽合理,主要表现为:(1)目前国内工商管理研究生课程内容较为简单,多以理论为主,缺乏实践性课程,不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2)根据工商管理学科特点,其综合性、交叉性较强,但在课程的设置上忽视了学科渗透以及文理交叉,跨学科、跨专业课程开设较少,使学生对本专业知识与相关专业知识的内在联系了解不足。(3)许多高校开展工商管理学术交流严重不足,这样使工商管理研究生无法更全面的了解到本学科的最新、最前沿的学术动态,不利于学生创新型学习。因此,工商管理学科研究生课程安排与教学内容缺少科学合理性,严重抑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不利于农林类高校整体水平的提升。

(四)科研实践

工商管理学科研究生大量参与科研工作不仅是工商管理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特色,更是工商管理研究生创新能力形成的重要途径。改善工商管理研究生科学研究方法,鼓励学生参与科研实践,注重团队协作,有利于培养工商管理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但是在国内许多高校忽略科研方法的重要作用,学生缺乏自主学习能力,忽视实验室建设,没有形成凝聚力强的科研团队,缺少团队协作精神,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科研钻研能力以及实际工作能力都有待提高。许多高校与工业,农业,商业以及各类新兴产业缺少联系互动,不重视学校与企业的联系,因此无法在实践中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缺乏科研实践,阻碍工商管理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顺利进行。

(五)学校环境

1.教室、实验室、教学仪器设备、图书馆藏书等设施对工商管理研究生的创新研究相当重要,良好的基础设施建设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更加方便老师授课,是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有力保障。

2.高校的学术氛围也是影响工商管理研究生创新研究的因素之一,在良好的学术氛围下,更加有利于学生及时地了解工商管理学科前沿动态,以此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有利于学生进行创新研究。但目前,我国部分农林高校基础教育设施有待完善,工商管理学科开展的学术活动及讲座较少,以至于农林类高校工商管理研究生视野狭小,因此,难以实现学科创新研究。

(六)科研课题经费

目前,部分农林高校科研课题经费不足,严重制约我国工商管理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参与科研课题,不仅能够强化创新意识,还能提高创新能力。而科研课题的完成需要一定的经费支撑,但是目前我国工商管理学科研究生培养中科研课题经费不足是个普遍现象。许多学校更加倾向于把较多的科研经费投入到短期内能看见成果的、或者是收益巨大的项目上去,比如自然科学研究项目,而对见效慢,成果不显著的工商管理类研究并不是那么感兴趣。科研课题经费的缺乏,不利于学生的科学研究,打击了学生科研的积极性,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工商管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学生自身因素对农林高校工商管理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

(一)传统思想的束缚

工商管理学科研究生的自身因素也是影响其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方面。我国工商管理研究生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和陈旧观念的束缚,在当今应试教育的体制下,他们在处理问题的时候往往是简单的模仿、循规蹈矩、思维守旧、不敢打破常规来解决问题。这样极大地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导致其在学习及从事科研工作时不懂变通,普遍缺乏创新意识,不利于其创新能力的提升。

(二)生源多样化

随着工商管理学科研究生规模的不断扩招,使得工商管理研究生生源也渐渐开始出现多样化倾向。工商管理学科研究生招生考试是面向全社会各阶层,这样学生来自社会不同领域,基础不统一,层次不均匀,年龄跨度大,很难统一授课。很多工商管理研究生在学校外有工作,有的学生组建了自己的家庭,生活负担比较沉重,这样就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工商管理学科科研创新研究中去了,使他们失去了很多锻炼和培养自身创新能力的机会。

(三)缺乏学术道德

由于当前社会生活压力不断增大,社会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物质生活比以前更加丰富,导致很多工商管理研究生不能安心做学问,内心浮躁,写论文、做课题并没有进行相关的实践调研,而是剽窃、抄袭他人的研究成果,缺乏良好的学术道德,不利于学生进行创新型科研实践,这样严重影响了工商管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徐亚清.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述评[J].河北大学学报,2009,(02).

[2]应超.校外教育活动中青少年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12,(05).

[3]王得忠.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环境因素分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06).

[4]徐亚清.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协同分析与实证研究[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2009,(05).

工商管理类课题研究篇(2)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03.024

College Students' Subject Practice Statistical Analysis in

Business Management Courses Learning

LI Wuwei

(Schoo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Zhengzhou Institute of

Aeronautical Industry Management, Zhengzhou, He'nan 450015)

Abstract This paper takes two Henan Ordinary Universities of 285 undergraduate students as sample, application descriptive statistical analysis and factor analysis on the subject of practice courses in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Students empirical analysis to identify business management science courses Students study the weak link in the body of the practice, so as to effectively enhanc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courses, further courses in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effectively strengthen the teaching of the subject of the cul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to provide a reference.

Key words subject practice; statistical analysis; factor analysis

众所周知,大学教育不同于中学教育,大学教育更多的是培养大学生的一种思维意识和思维能力,同时为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和科学精神奠定良好的基础。要达到这一目标,往往需要在工商管理类课程教学中,学校和任课教师要注重加强大学生的主体性培育。但现有相关研究主要关注学生在适应大学生活、网络交往等方面的主体性培育问题,①②并均为定性分析,而对工商管理类课程教学中大学生主体性实践的现状、以及大学生主体性培育的影响因素等问题仍然缺乏系统的定量研究。在此背景下,本文主要以河南省两所普通本科院校的285名本科生作为研究样本,通过对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学习中大学生主体性实践的现状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学习中大学生主体性实践的薄弱环节,从而为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中有效加强大学生的主体性培育提供理论参考和智力支持。

1 研究设计

1.1 问卷设计

为尽可能全面科学分析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学习中大学生主体性的实践现状,笔者和其他课题组成员根据主体性的基本内涵、长期从事工商管理类课程教育的专家学者的意见,共设计了20个有关工商管理类课程学习中大学生主体性实践的问题项(见表1)。对每一个问题项,笔者根据其实施情况与效果设计了5个等级,分别为1 =“没有考虑”,2 =“计划考虑”,3 =“已经考虑”,4 =“有所实施”,5 =“成功实施”。

本文主要通过下面几种方式确保量表的信度和效度。第一、由于所使用的问卷项目中的一部分被其他研究人员使用过,因此认为这些量表具有可靠的效度。第二、通过咨询长期担任工商管理类课程教育的专家学者、老教授,对学生进行了问卷的预调查,在科学评估了问卷设计的恰当性之后,再根据预试者提供的意见对相关题项进行了修改。第三、通过克朗巴哈 信度系数法对问卷调查数据进行了信度检验,发现统计数据结果符合要求。

1.2 研究样本

笔者和其他课题组成员主要向河南省2所普通本科院校进行了问卷调查,发放问卷300份,收回问卷295份,有效问卷285份。其中男生占比为55.43%,女生占比为44.57%;一年级学生占比为16.73%,二年级学生占比为31.52%,三年级学生占比为36.73%,四年级学生占比为15.02%;经管类专业占比为87.82%,工科类专业占比为12.18%;从户籍构成来看,城市户籍占比为42.26%,非城市户籍占比为57.74%。

2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2.1 描述性统计分析

本文主要应用SPSS统计软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由分析结果可知,20个调查题项(各题项见表1)的均值大部分都介于3-4之间(限于篇幅,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不在文中列示),表明这些学生已经考虑了主体性实践的内容,并且大部分学生已经开始了实施。

2.2 因子分析

在进行因子分析之前,本文对各调查题项的原始数据使用KMO和Bartlett球度检验。检验结果显示,KMO值为0.922。与此同时,Bartlett球度检验结果显示相伴概率为0.000,小于显著性水平0.05,即拒绝统计量相关矩阵为单位矩阵的假设,所以适合对获取的数据进行因子分析。③通过对20个初始变量作因子分析,按照特征值大于1以及方差极大旋转方法提取因子,可提取3个新因子作为20个初始变量的主因子(见表2),3个主因子的累计贡献率为72.931%,即它们可以反映原始20个变量72.931%的信息量。提取3个主因子的特征值和贡献率见表2。对2个主因子进行方差极大旋转(旋转次数为13次),得到因子载荷矩阵(见表1)。

表2 因子的特征值和贡献率

为了验证因子分析得出的同一因子各个问题是否测量同一问题,本文进一步进行了内部信度检验,检验结果显示3个主因子的克朗巴哈系数值均大于0.7,因此有效保证了因子构造的一致性和有效性。

3 研究结论与建议

由表2可知,在学习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时,大学生主体性实践更关注努力扩展知识面,其累计贡献率为50.936%,这也意味着大学生在学习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时,不再仅局限于课本上的知识,已经开始通过互联网、杂志等不同渠道开始关注现实企业的经营和管理实践;其次关注解决专业疑难问题,其累计贡献率为16.147%,这也说明大学生已经开始意识到努力解决专业疑难问题对提升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学习质量的影响;完成学习计划的贡献率为5.848%,表明大学生在学习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时,在完成学习计划方面已经有所事实施,只是这一系数相对较小,这也反映了其实施的力度还不够。

基于上述研究结论,为进一步培养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学习中学生的主体性,本文提出如下对策建议。第一、要鼓励学生继续努力扩展知识面。学校和教师要不断积极创造条件,给学生提供便利资源,进一步指导学生积极获取企业经营和管理的最新理论和实践,帮助学生进一步开阔视野。第二、帮助学生积极解决专业疑难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创建学习小组,引导学生积极对专业疑难问题的探讨;学校可以举办工商管理类专业技能竞赛,进一步激发学生解决专业疑难问题的积极性;在授课时,学校或管理学院、商学院等可以邀请毕业的校友进入课堂,和学生一起交流专业知识,深入探讨一些专业问题,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第三、学习计划对于学习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教师要引导学生科学制定学习计划,并认真实施,不断提升学生自身的执行力,努力做到对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知识点和理论的系统掌握。

此外,在因子分析的过程中,本文所提取的主因子并不能解释全部的信息,因此存在一定的不完全性。进一步扩大调查样本的范围,进一步补充和优化调查题项,系统探索工商管理类课程教学中大学生的主体性实践及其影响因素,值得继续深入挖掘。

基金项目: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省级项目(2014SJ GLX283);郑州航院教育科学研究基金项目(zhjy14-17)

注释

工商管理类课题研究篇(3)

2.“大类招生、分流培养”运行机制的困境和对策——以工商管理类专业为例

3.我国工商管理的现状分析及思考

4.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过程研究

5.工商管理学科实验教学课程体系研究

6.浅析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7.解析工商管理对促进经济发展的影响

8.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9.基于动态过程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10.新时期工商管理的职能探索

11.工商管理学科实验教学方法改革

12.探索工商管理专业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13.工商管理学科实验教学研究综述

14.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探析

15.浅析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16.关于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探讨

17.我国工商管理的现状分析及思考

18.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设计与实施

19.基于嵌入式学习的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模式探析

20.提升工商管理类学生专业能力的ERP实验教学探讨

21.工商管理案例研究作者成熟度的文献计量分析

22.工商管理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

23.基于文献计量方法的“十一五”期间工商管理学科国内外研究热点比较与分析

24.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案例教学模式及其评析

25.地方高校创业创新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26.我国工商管理的现状分析及思考

27.企业工商管理的未来发展方向探索

28.工商管理专业特色建设研究——以普通财经类院校为例

29.试论工商管理学科的案例研究方法

30.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析

31.加强工商管理培训 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32.工商管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模糊综合评价

33.关于工商管理教学案例库建设的思考

34.我国工商管理的现状分析及思考

35.国外工商管理教材浅析

36.工商管理情境教育体系的内涵、架构与协同效应

37.论工商管理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38.工商管理函授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提升路径探析

39.论工商管理的人才培养及现状的分析

40.工商管理学科实验教学方法改革研究

41.工商管理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42.以ERP模拟实验室平台打造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43.工商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44.浅谈如何加强工商管理培训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45.论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46.浅论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分析

47.基于创业教育的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

48.Wiki环境下“工商管理模拟”教学的探索

49.浅谈如何加强工商管理培训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50.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探析  

51.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52.区域经济视角下的广西高校工商管理特色专业建设研究

53.中国工商管理案例研究现状和发展动向的计量分析

54.创新教育视域下高校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基于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的实践与探索

55.我国工商管理研究的知识来源与结构——基于文献计量法的分析

56.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57.论案例教学价值取向的变革——基于对工商管理案例教学的分析

58.工商管理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59.工商管理学位论文质量分级评价问题的探讨

60.基于培养工商管理类应用型人才的ERP沙盘模拟实训探析

61.谈工商管理的现状分析及思考

62.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体系

63.浅析企业工商管理现状及改革方向

64.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65.浅析工商管理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

66.关于工商管理类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67.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内涵与界定标准

68.论工商管理如何促进经济的发展

69.工商管理特色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探讨

70.工商管理课程实验教学若干问题的探讨

71.企业工商管理的未来发展方向及管理模式探索研究分析

72.论公共管理与工商管理的区别

73.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措施

74.工商管理专业体验式教学方式的探索与实践

75.工商管理专业案例教学质量学生满意度探讨——基于一项案例教学实践调查

76.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分析

77.工商管理大类专业内分流研究——以西安石油大学为例

78.浅谈企业工商管理类人才应用能力的培养

79.关于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的研究

80.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教育改革研究

81.高校工商管理案例教学问题的几点思考

82.工商管理教学中的案例教学与知识转换

83.工商管理信息化发展对策研究

84.工商管理类毕业生市场适应能力的调查与分析

85.应用型工商管理本科人才知识与技能的分析

86.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培养现状研究

87.创业大赛实践与工商管理类课程教学的互动研究——以《市场营销学》为例

88.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方式探析

89.论知识经济时代的工商管理本科教育创新

90.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就业状况及培养模式研究——来自广东工业大学与广州大学城其他高校的研究启示

91.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构建的探索

92.论新时代下工商管理的职能研究

93.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学生培养模式之我见

94.工商管理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95.地方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96.走特色之路建设工商管理专业

97.论高等农业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

工商管理类课题研究篇(4)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06.048

E-commerce Professional Teaching Course Reform

TAN Zheng, SONG Yanhui

(School of Management, Hangzhuo Dianzi University, Hanghzou, Zhejiang 310018)

Abstract Based on the "problem" as the guide, using statistical analysis method, the paper studies the electronic commerce professional teaching course reform. In this study, we believe that the economic and management basi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lectronic commerce, quantity analysis method are an integral part of the electronic commerce teaching. To cater to the needs of The Times, it should strengthen the large quantity analysis data and financial data analysis and management. This paper argues that taxes and electronic payment problem in the current situation, should cause e-commerce professional teaching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course content.

Key words e-commerce; teaching reform; curriculum

关于电子商务专业教学课程改革的研究大都是从定性的角度提出的。宋文官曾经参照,电子商务国家职业标准,建立了一个以能力为核心的电子商务专业课程设置体系。①董晓英②认为电子商务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专业,在电子商务的课程设置上,应该更加主要实训课以及实验课的强度,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韩义认为信息学、市场营销学、网络技术等内容补充到电子商务课程中,研究电子商务与经济类专业、电子商务课程与其它课程之间的关系和相互影响。③兰洋,苏晓珂根据《电子商务专业就业形势与对策分析》中凸显的学生就业难以及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才,提出在课程设置上,要符合电子商务理论和技术的最新发展变化,迎合企业对电子商务人才的特定需求。④对相关文献的梳理,我们发现这些关于电子商务教学改革的论文中大多是从主观判断的角度进行专业教学课程改革的考量,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教学实践效果,但缺乏定量的研究使得电子商务教学课程改革难以获得突破性的进展。本文试图尝试以一种全新的视角进行研究,即,以“问题”作为导向进行电子商务专业教学课程进行改革研究,并从定量的角度进行电子商务存在的问题的粗略判断。孙宇,刘叶婷,韩洁曾以问题为导向进行过研究,但他们是从宏观层面、中观层面、微观层面进行主动问题的设计,从而提出的在教学内容重组与教学方法改革,并进而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⑤

1电子商务专业的问题剖析

本文在中国知网(CNKI)中,以主题词“电子商务”与“问题研究”进行主题检索,获取了1883篇论文数据,这些论文基本都是对我国电子商务存在的关键性的问题的探讨,我们下载这1883篇论文的题录数据,并对这些主题词进行统计分析,这1883篇论文共包含8307个主题词,汇总重复的主题词,共有4045个主题词。排名前30的电子商务问题研究主题词如表1所示。

2电子商务专业知识体系及课程设置

基于电子商务专业的培养方案,作者梳理了国内的主要的电子商务专业教学课程设置如下:公共基础课(政治类、数学类、英语类、计算机类),学科基础类(经济学、离散数学、管理学、会计学、运筹学、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与技术、计算机网络、电子商务概论、生产计划与控制),专业核心课(电子商务技术、网络营销、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专业英语、web应用开发技术、电子支付与风险管理、网站规划与设计、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专业选修课(JAVA高阶、管理统计学、国际贸易与实务、XML技术、财务管理、客户关系管理、SPSS软件应用、网络应用工具、ERP系统原理与应用、面向对象技术、电子商务案例分析、决策支持系统、文献检索利用、项目管理、人工智能与专家系统、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

3电子商务专业课程改进

我们认同大多数高校所采用如上的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类、专业核心课、专业选修课的专业课程设置模式,但是,考虑到该专业的更好的发展,以及该专业学生得到更好的培养,我们提出一个专业特色系列课的模块,这在我们早期的研究中曾经提出过。⑥该专业特色系列课模块应该包含企业电子商务系列、电子商务企业系列、金融证券电子商务系列、电子商务资讯系列、电子商务服务系列的内容。但在电子商务专业的教学课程设置的各模块下的专业课程上,我们认为可以根据表1中呈现的主要的电子商务问题研究进行适度的调整,可以说表1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显示目前我国电子商务在运行过程中涌现出的某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频次排名第1的主题词“电子商务”不具有意义。排名第2的是频次为66的“电子合同”,可以说,它跟排名第5频次为48的“电子签名”,排名11频次为31的“电子支付”,排名15频次为30的“电子认证”,排名20频次为25的“电子证据”,排名22频次为23的“数字签名”,排名33频次为19的“电子提单”共同构成了电子支付的重要内容。换言之,电子支付的系列问题应该是电子商务极其关注的重要方面,在课程设置方面,我们认为应该加强该方面的力度。

表1 电子商务问题研究的主题频次表

另外,由于近几年的移动互联网以及移动支付的异军突起,很多电子商务的完成都是借助于移动互联网实现的,因此,在电子商务应该与时俱进地增加移动支付的授课内容,以更好地进行电子商务。分析表1,我们不难发现,实际上,电子商务问题研究中最突出的问题应该是税收问题,因为排名第3与排名第4,频次都是49的都是设计到税收问题的主题词“税收征管”与“税收”。排名18频次为26的“税收管辖权”也是税收问题。如,在澳大利亚税务局工作长达36年,曾担任过高级局长助理的约翰・伯克斯的《国际电子商务和相关税收问题》可以作为重要的教学参考内容。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们调整电子商务专业培养方案如下所示:公共基础课(政治类、数学类、英语类、计算机类),学科基础类(经济学、离散数学、管理学、会计学、运筹学、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与技术、计算机网络、电子商务概论、生产计划与控制、系统分析与设计),专业核心课(电子商务技术、网络营销、电子商务系统分析与设计、专业英语、web应用开发技术、电子支付与风险管理、网站规划与设计、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电子支付与法律法规、移动支付、国际电子商务和相关税收问题),专业选修课(JAVA高阶、管理统计学、国际贸易与实务、XML技术、财务管理、客户关系管理、SPSS软件应用、网络应用工具、ERP系统原理与应用、面向对象技术、电子商务案例分析、决策支持系统、文献检索利用、项目管理、人工智能与专家系统、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大数据分析与管理、金融数据分析与管理),专业特色系列课(企业电子商务系、电子商务企业系列、金融证券电子商务系列、电子商务资讯系列、电子商务服务系列)。

4结语

本文的研究以目前存在的主要的电子商务研究问题为切入点,透析了我国学术界在关注的某些问题,我们认为这些问题正是目前我国电子商务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在问题为导向的基础上,我们谈到了大学的电子商务教学改革问题。我们同时认为,以问题为导向提出教学改革应该对培养出满足社会所需求的电子商务人才是有益的。

本文受浙江省高校重大人文社科项目攻关计划资助(项目编号:2013QN062)

注释

① 宋文官.电子商务专业教学改革的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182(12):29-34.

② 董晓英.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现代商贸工业,2009(2):267-269.

③ 韩义.对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天津电大学报,2009.12(3):21-25.

工商管理类课题研究篇(5)

工商管理学科是实践性和社会性要求都比较高的学科,而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顶端,是培养顶尖专门人才的活动,因而工商管理学科研究生的教育必须注重实践,唯有此才可以满足社会对工商管理学科研究生的要求。然而,目前工商管理学科研究生的实践教学仍然处于尝试探索阶段,在思想观念、教学内容及培养方式等方面尚未形成成熟的教学体系。

 

一、多科性大学工商管理学科研究生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市场经济在我国迅速发展带动了社会对工商管理类专业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的大量需求,尤其是对实践创新型研究生的要求越来越显著。而如何创新实践教学环节也已引起了各高校及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目前,大部分多科性大学虽然都做出了努力,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多科性大学工商管理专业研究生在进行实践教学时仍存在诸多不足,具体如下:

 

1、实践教学观念滞后,重视不足

 

实践教学既是对工商管理学科硕士研究生学术水平的检验,也是培养工商管理学科硕士研究生复合型人才的最终途径。但是,由于许多偏工科性的多科性大学往往只重视自己的优势学科,对于工商管理学科等弱势学科的发展容易忽视,而对工商管理学科的实践教学更是持有可有可无的态度。同时,我国的教育教学观念自古以来都是更侧重于学生的课堂教学,工商管理学科亦如此,而关于实践教学对学习效果的重要作用不够重视,以至于教学实践环节不系统、不规范现象普遍存在。

 

2、课程设置缺乏实用性

 

国内大多工商管理研究生课程包括公共课程、专业基础必修课程、专业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四个模块。一般来说,课程设置的门数偏多、学时较长,但课程内容较为简单,交叉重复多,缺乏前沿性研究。从课程广度来看,专业领域理论课程占比较大,而对边缘学科、跨学科课程涉猎很少,实践性课程缺乏重视,学生发展自主性受到限制。此外,对应中国市场、中国企业情况的案例普遍较少,无法调动学生们参与的热情,使得工商管理学科的研究生缺少了实践模拟的机会。

 

3、校内实践教学设备投入不足

 

校内实践教学的开展需要学校具备一定的环境与基础设施,并且需要一些针对性很强的专业性管理模拟实验室的建设,比如工商管理学科涉及到的 ERP模拟实验室等。校内实践教学设施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模拟环境,促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但是,从目前来看,对于大部分多科性大学,由于各高校在经费方面的限制,管理类的实践教学经费一般都存在着资金不足的现象,导致实验设备添置不足,工商管理学科实验室建设严重滞后,从而相应的软硬件设施也就难以满足工商管理专业研究生实践性教学需要。

 

4、缺乏校外实践基地

 

目前看来,硕士的培养一般是三年制,而第一年就会将所有课程学习完毕,不同于理工类学科的实验操作型培养模式,工商管理学科随后两学年时间支配比较自由,因此,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就显得尤为重要,对提高研究生理论联系实践,实践促进理论研究创新提供了良好的良性循环平台。但是目前大多高校很少主动与企业建立实践教学合作。

 

二、国外高校工商管理学科研究生实践教学经验

 

国外知名高校云集,国外高校对于研究生的实践教学形式也是多种多样,不同的学校各具特色,值得我们国家多科性大学对于工商管理学科研究生的实践教学学习和借鉴。

 

1、教学实践多元化

 

美国高校在研究生的实践教学环节主要有课内实践教学、课外实践教学及社会实践教学三个方面,实现了多元化。美国高校在进行实践教学时始终围绕着理论结合实际的目标进行展开。在这一目标下,课内实践教学侧重于课程内容的多样化,如将“案例教学”、“计算机模拟”、“课程讲座”等方式引入课程教学。典型做法是哈佛大学商学院的战略模拟、情景模拟软件、企业竞争模拟软件。课外实践教学则是主张采取研究生俱乐部的形式,让每个学生参与到其中的管理,深入体会如何组织一个部门、激励组织成员等管理技巧。此外,为解决模拟环境和实际环境的差距,美国商学院普遍开展社会实践,采取不同的形式对不同类型的企业进行调查或者实习,在实际调查和实习过程中了解工作过程、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问题,如哈佛商学院的“基于领域的学习项目”。

 

2、“双元制”实践教学模式

 

德国高校采用“双元制”培养模式,由学校和企业共同承担培养人才的责任。一方面学校根据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来组织教学和岗位培训,另一方面企业是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的实践场所,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需要在企业进行生产实习。学生的毕业论文的选题也师生合作要求以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为目的,与企业进行产学研的深度合作。在这种实践教学模式下,学生能够较熟练地掌握岗位所需的技能,因此毕业生就业能力强,深受企业的欢迎。

 

3、理论与实践兼备的“双向型”师资队伍

 

德国高校特别重视实践教学,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之比约为1:1,并且规定学生在学习期间的实践教学训练不能少于两个学期。因此他们对任课老师的要求也比较高,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要求老师在企业有一定年限的工作经历,并且具备较敏锐的课题挖掘能力与较强的科研能力,从而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研究能力与职业应用能力。

 

三、多科性大学工商管理学科研究生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实践教学的创新涉及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方法、实践教学基地及实践教学评价四个方面,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吸取国外先进教训经验的精华,结合国内多科性大学工商管理学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构建以下教学体系。

 

1、实践教学内容改革

 

(1)围绕实践教学目标,进行教学单元模块化

 

从培养目标来看,高校工商管理学科的实践教学要与现代化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进行对接,高校需要设计具有针对性的专业实践体系来培养学生,才能为企业输送专业应用型管理人才。体现在研究生实践教学的课程设置上为根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特征,专门设置实践教学必修课,与理论课程设置同等学分,从思想观念上给予研究生实践教学足够的重视。此外,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是在不断变化的,因而研究生实践教学模块的侧重点也应该随着企业的需求而改变。

 

(2)强化工商管理学科研究生实践教学内容

 

对于校内实践教学课堂,可取众多教材之所长,努力提炼课堂讲授内容,讲精华,讲特色,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教学,提高工商管理学科研究生的专业素养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同时也可以由学生组建各种俱乐部来加强学术交流。积极与校外企业合作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可结合产学研建立研究生的“双导师制”、多科性大学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制定“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鼓励研究生参与到实践工作中,建立校内外无缝衔接新型人才培养体系。

 

2、实践教学方法创新

 

(1)多角度透视教学法

 

多角度透视教学法是要求教师要具备丰富的教学知识和经验,分别站在不同的角度或者侧面,深入系统地分析问题,通过对“问题”多角度的透视分析,使问题阐述得更加的透彻清晰,让学生们更加深入的了解,从而再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知识面扩大,视野开阔,思维逐渐缜密,以培养学生养成“琢磨”、“推敲”的习惯。

 

(2)教学方法多样化

 

工商管理实务要求经验性很强,而研究生的教学也常常偏重理论知识传授,学生思维模式陷入传统知识体系,缺乏系统性与创新性。因此教学方法可以灵活多样,如采用启翻转课堂、实战模拟、角色分组、专题讲座等方式,引导学生简练准确地发现问题;深入浅出的分析问题;思路清晰地解决重点问题,鼓励学生勤于思考,踊跃发言,培养学生对所经历的事件进行归纳、总结的习惯,从而能实现学生作为主体参与实践教学课堂的主客体循环换位。例如学校可以广泛地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或一些企业的CEO等来校园做各种学术讲座或报告,组织工商管理学生参与研究生论坛学术论文竞赛等活动,扩大实践教学信息量。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提升研究生的研究积极性,开拓其解决问题的视野。

 

3、加强校内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已不言而喻,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是其重要部分,因此多科性大学要加大对工商管理学科的实践教学基地的投人。要加大对校内模拟实验室建设的资金投入,完善实验教学设施,有针对性的展开,提高研究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同时也要积极寻找合作单位,寻找校企的的合作契机与共同利益点,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选择能满足本学科实践条件的单位作为校外实践基地,以推进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为目标,切实提高实践教学质量,使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成为学校和企业双赢的产物。

 

4、多元化考评方式

 

在期末考核中,传统的考核方法是以笔试成绩为主的,而作为实践教学的考核,必须要打破传统方法,寻求考核评价学生方式的多元化,更加的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及应用能力。因此考核方法可以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利用笔试、直接回答以及操作等的多种形式并举。可以将考核的内容分为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等多个模块来进行。尤其要注重对于实践能力的考核,其中包括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实际操作能力以及对待工作的态度等方面。同时,实践能力的考核也必须贯穿于整学期实践教学的始终。这种考核发式的多元化将会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其能真正地学到知识,学会操作,也将改变学生在传统方式考试前临时抱佛脚的突击行为。

 

结论

 

对于工商管理专业研究生的教学而言,实践教学是学校实现培养人才目标的重要环节,也是影响人才输出质量的关键。多科性大学的实践教学改革需要从教学内容、方法、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及教学评价等方面着手,以为社会输出合格人才为导向,充分统筹校企资源,调动师生的实践积极性,提高实践教学水平,从而提高研究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与科研创新素养。

 

工商管理类课题研究篇(6)

一、工商管理专业双语课程建设的目标

随着企业国际贸易活动的日益频繁和复杂,企业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新的要求,即要求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是了解管理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的基本知识,掌握一门外语,具有国际视野,能正确看待和解决企业管理问题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为了顺应这个要求,许多高校在工商管理专业中都开展了双语课程建设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目的就是利用双语教学的方式使学生提高外语应用能力,尤其是企业管理范围内各岗位的专业外语应用能力,使学生能借助外语了解更多的工商管理理论研究动态。

二、以产学研结合为导向进行工商管理专业双语课程建设的必要性

在工商管理专业教学中开展双语课程建设是有必要的,但要真正达到其目的,还必须确立以产学研结合的教育模式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教育模式是指充分利用企业、学校、科研机构等的不同优势,使之融入学校教育中,产学研教育模式将传统的学校教育转变为一种开放式教育,使学生在学校中接受的教育不再局限于课堂、教材、教师,而是可以及时地了解和掌握来自生产部门、研究部门的一线知识,充分参与这些部门的实践工作。另外,要解决双语课程建设在实践中的种种问题,也需要以产学研结合的教育模式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教育模式可以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参考,比如建立校企合作的实习基地、外聘企业导师、借用“外脑”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等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

三、以产学研结合为导向的工商管理专业双语课程建设内容

1.做好教材建设

在以产学研结合为导向的工商管理专业双语课程建设中,教材的建设往往会关系双语课程建设的好坏。一般来说,教材的选用无非是使用外来教材和自己编写教材两种方式,这两种方式对于工商管理专业双语课程建设来说都是可以考虑的。

(1)选用合适的外来教材

目前,在工商管理专业双语课程建设中,使用的教材多数是外语原版教材或外译版教材。但事实上外文教材与中文教材在内容的编排上有较大的差异,学生往往不太适应外文教材讲述知识的方式,学习起来难度比较大。因此,首先应该是确立一个观点,就是工商管理专业双语课程建设并不一定要使用外语原版教材,选用外语和汉语互译的配套教材就可以了,但这个教材应该是翻译比较准确、内容比较符合学生阅读习惯、难易程度比较适中的。

(2)组织编写教材

如果没有合适的现成的外来教材可以选用,学校就要想办法利用产学研教育模式,自己组织校内外力量,与企业、科研机构开展深度合作,选择工商管理专业的一门课程作为试点,把双语教材的编写作为精品教材来抓。自己编写的教材可以结合本校学生的英语水平,按照本校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将某门课程的教学大纲、考核大纲作为指导性内容,遵循教学进度计划,整合教案、试题库等资源形成教材内容。

2.进行示范课程建设

(1)确立双语教学模式

双语教学模式有多种,目前大部分学校主要采取的是一种选择型、渐进式的双语教学模式,即挑选某专业的一两门核心课程作为重点课程或示范课程进行双语教学的试点,获得一些经验后再逐步扩大到该专业的其他课程中。对于工商管理专业的双语课程建设最好也采取这种方式循序渐进地开展。

(2)选择示范课程

工商管理专业的双语示范课程建设,应该先选择该专业的基础类课程,比如管理学原理课程作为示范课程。因为这一类课程相对来说,学习的难度并不大,课时比较充足,又是专业基础类课程,在这些课程中开展双语教学有利于学生从一开始接触专业知识时就打下较好的英语基础,为以后的学习提供便利。

在确定双语课程建设的示范课程后,应结合产学研教育模式将此作为学校教学质量工程的一部分,比如确立相应的教学改革类课题研究,在双语示范课程建设期间,以聘请企业、研究机构人员到课堂听课、讲课,设计调查问卷,搜集学生意见,开展课题研究等多种方式邀请企业和研究机构、教学管理者、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

2.开展课程教学建设

在工商管理专业的双语示范课程建设中还应注意做好课程教学建设,主要是要创新双语教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1)创新教学内容

非英语专业学生要通过外语学习专业课程的难度是比较大的,学生只依靠课堂学习难以掌握该课程的所有知识;因此教师在讲授教学内容时应该注意到这个问题,双语课程的教学内容选择要区别于其他课程的教学。对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进行双语课程教学时,教师在课前应该推荐外文文献、书籍等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做好课前预习。

(2)创新教学方法

在双语课程建设的教学方法创新上,应该充分利用产学研结合的教育模式特点,积极倡导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比如可以大胆改革,尝试以互动式教学为主,由学生自愿提前做好准备进行知识的讲授,或是在课堂中由学生先提问,老师再讲授的方式进行讲授。或者是借助企业、研究机构的力量开展信息化教学,利用信息技术,建立双语教学网络信息平台,借助丰富网络信息资源,进行双语教学的有效拓展和延伸,对课堂教学进行有效的补充。

4.做好师资队伍建设

高校的双语课程建设目前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在工商管理专业中试点双语课程建设的也不多,几乎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在很多学校,双语课程授课的教师有较大的选择权来选择双语教材、确定双语教学内容和方法,因此双语课程建设开展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教师素质的影响。双语课程建设需要高素质的全面型教师,既拥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又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还具有较高的英语应用能力,同时能较熟练地运用教学方法,所以要开展双语课程建设必须重视师资的培养。一方面,注意对师资的培训。可以充分发挥产学研教育的优势,实行双师制,把校内的教师送到企业去接受培训,了解企业的生产环境、企业文化,这样有利于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丰富教师的视野。另一方面,注意引进符合条件的新教师,为双语课程建设的长远发展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基于三重螺旋理论的高校产学研合作联盟模式研究:以中南大学为例[J].现代大学教育,2012.

[2]李大胜,燕,库矢梅.产学研合作办学与创新型人才培养[J].高教探索,2007.

工商管理类课题研究篇(7)

关键词:

产学研;工商管理专业;示范课程

一、工商管理专业双语课程建设的目标

随着企业国际贸易活动的日益频繁和复杂,企业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新的要求,即要求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是了解管理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的基本知识,掌握一门外语,具有国际视野,能正确看待和解决企业管理问题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为了顺应这个要求,许多高校在工商管理专业中都开展了双语课程建设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目的就是利用双语教学的方式使学生提高外语应用能力,尤其是企业管理范围内各岗位的专业外语应用能力,使学生能借助外语了解更多的工商管理理论研究动态。

二、以产学研结合为导向进行工商管理专业双语课程建设的必要性

在工商管理专业教学中开展双语课程建设是有必要的,但要真正达到其目的,还必须确立以产学研结合的教育模式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教育模式是指充分利用企业、学校、科研机构等的不同优势,使之融入学校教育中,产学研教育模式将传统的学校教育转变为一种开放式教育,使学生在学校中接受的教育不再局限于课堂、教材、教师,而是可以及时地了解和掌握来自生产部门、研究部门的一线知识,充分参与这些部门的实践工作。另外,要解决双语课程建设在实践中的种种问题,也需要以产学研结合的教育模式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教育模式可以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参考,比如建立校企合作的实习基地、外聘企业导师、借用“外脑”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等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

三、以产学研结合为导向的工商管理专业双语课程建设内容

1.做好教材建设

在以产学研结合为导向的工商管理专业双语课程建设中,教材的建设往往会关系双语课程建设的好坏。一般来说,教材的选用无非是使用外来教材和自己编写教材两种方式,这两种方式对于工商管理专业双语课程建设来说都是可以考虑的。

(1)选用合适的外来教材

目前,在工商管理专业双语课程建设中,使用的教材多数是外语原版教材或外译版教材。但事实上外文教材与中文教材在内容的编排上有较大的差异,学生往往不太适应外文教材讲述知识的方式,学习起来难度比较大。因此,首先应该是确立一个观点,就是工商管理专业双语课程建设并不一定要使用外语原版教材,选用外语和汉语互译的配套教材就可以了,但这个教材应该是翻译比较准确、内容比较符合学生阅读习惯、难易程度比较适中的。

(2)组织编写教材

如果没有合适的现成的外来教材可以选用,学校就要想办法利用产学研教育模式,自己组织校内外力量,与企业、科研机构开展深度合作,选择工商管理专业的一门课程作为试点,把双语教材的编写作为精品教材来抓。自己编写的教材可以结合本校学生的英语水平,按照本校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将某门课程的教学大纲、考核大纲作为指导性内容,遵循教学进度计划,整合教案、试题库等资源形成教材内容。

2.进行示范课程建设

(1)确立双语教学模式

双语教学模式有多种,目前大部分学校主要采取的是一种选择型、渐进式的双语教学模式,即挑选某专业的一两门核心课程作为重点课程或示范课程进行双语教学的试点,获得一些经验后再逐步扩大到该专业的其他课程中。对于工商管理专业的双语课程建设最好也采取这种方式循序渐进地开展。

(2)选择示范课程

工商管理专业的双语示范课程建设,应该先选择该专业的基础类课程,比如管理学原理课程作为示范课程。因为这一类课程相对来说,学习的难度并不大,课时比较充足,又是专业基础类课程,在这些课程中开展双语教学有利于学生从一开始接触专业知识时就打下较好的英语基础,为以后的学习提供便利。在确定双语课程建设的示范课程后,应结合产学研教育模式将此作为学校教学质量工程的一部分,比如确立相应的教学改革类课题研究,在双语示范课程建设期间,以聘请企业、研究机构人员到课堂听课、讲课,设计调查问卷,搜集学生意见,开展课题研究等多种方式邀请企业和研究机构、教学管理者、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

3.开展课程教学建设

在工商管理专业的双语示范课程建设中还应注意做好课程教学建设,主要是要创新双语教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1)创新教学内容

非英语专业学生要通过外语学习专业课程的难度是比较大的,学生只依靠课堂学习难以掌握该课程的所有知识;因此教师在讲授教学内容时应该注意到这个问题,双语课程的教学内容选择要区别于其他课程的教学。对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进行双语课程教学时,教师在课前应该推荐外文文献、书籍等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做好课前预习。

(2)创新教学方法

在双语课程建设的教学方法创新上,应该充分利用产学研结合的教育模式特点,积极倡导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比如可以大胆改革,尝试以互动式教学为主,由学生自愿提前做好准备进行知识的讲授,或是在课堂中由学生先提问,老师再讲授的方式进行讲授。或者是借助企业、研究机构的力量开展信息化教学,利用信息技术,建立双语教学网络信息平台,借助丰富网络信息资源,进行双语教学的有效拓展和延伸,对课堂教学进行有效的补充。

4.做好师资队伍建设

高校的双语课程建设目前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在工商管理专业中试点双语课程建设的也不多,几乎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在很多学校,双语课程授课的教师有较大的选择权来选择双语教材、确定双语教学内容和方法,因此双语课程建设开展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教师素质的影响。双语课程建设需要高素质的全面型教师,既拥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又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还具有较高的英语应用能力,同时能较熟练地运用教学方法,所以要开展双语课程建设必须重视师资的培养。一方面,注意对师资的培训。可以充分发挥产学研教育的优势,实行双师制,把校内的教师送到企业去接受培训,了解企业的生产环境、企业文化,这样有利于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丰富教师的视野。另一方面,注意引进符合条件的新教师,为双语课程建设的长远发展打下基础。

作者:康健 单位:湖南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湖南工学院衡阳经济发展研究中心

参考文献:

[1]基于三重螺旋理论的高校产学研合作联盟模式研究:以中南大学为例[J].现代大学教育,2012.

工商管理类课题研究篇(8)

做好“十三五”期间商务财会理论实务研究(以下简称财会理论研究)工作,对做好“十三五”期间的商务财会工作、实现“十三五”商务发展规划具有积极意义,本文就进一步做好“十三五”期间的财会理论实务研究提出如下设想。

一、以商务“十三五”规划为引领,使财会理论研究成为商务“十三五”规划实现的“助推器”

“十三五”期间的财会理论研究,应当以服务商务“十三五”规划的实现为根本任务。商务发展“十三五”规划对“十三五”时期商务发展国内外环境的新变化和新特征进行了深刻分析,对商务领域践行五大发展理念的着眼点、着力点进行了全面阐述,提出了“十三五”时期商务发展的主要目标,确定了实施流通升级、外贸优进优出、国内外市场一体化三大新战略,确定了九个方面的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围绕促发展、上水平、补短板,规划了26个重大工程项目,并提出了若干重大政策。“十三五”期间的财会理论研究,应当努力适应商务发展国内外环境的新变化和新特征,以商务“十三五”发展规划提出的主要目标、发展战略、主要任务、重要政策、重要举措为引领,突出应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围绕商务领域财务工作方面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深入开展理论和实践论证,为推进商务领域的改革发展提供理论和对策支持。除了针对商务工作中面临的现实问题开展研究外,应当选择商务领域改革发展中的一些重要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开展全局性、前瞻性的战略性研究,积极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从而为商务领域改革发展过程中一些重要政策、举措的出台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撑。在具体内容上,应包括以下几个重点。一是与“十三五”期间商务领域改革发展相关的财政、税收、金融等问题的研究。一方面,要研究商务工作如何更好地适应“十三五”期间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的新政策、新举措;另一方面,对财政、税收、金融等领域如何更好地支持商务领域的改革发展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建设性的建议,供相关部门在制订与商务领域相关的政策、举措时参考。二是研究商务主管部门在“十三五”期间如何创造性地开展商务财会工作,为商务“十三五”规划的实施提供财务保障和支持。三是研究商贸流通企业和外经贸企业在“十三五”规划下如何实现财会工作的转型升级。四是企业日常财务管理、会计核算实务的技术性研究,积极探索财会工作方面的新模式、新技术、新方法,并及时总结、推广与此相关的新经验。

二、着力改进财会理论研究的组织工作,不断提升财会理论研究工作水平

(一)以商务主管部门为主导,构建财会理论研究的新机制

从总体上看,目前财会理论研究方面仍然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如参与面不广、论文水平有待提升、研究成果转化应用不够等。其原因较多,但商务主管部门主导作用发挥不够充分、理论研究工作机制不够完善是重要原因。目前,一些地方的商务主管部门很少顾及财会理论研究工作,有的商务主管部门对财会理论研究工作的重视也仅仅停留在与会计学会联合发发文件方面。针对这种状况,必须进一步完善商务主管部门为主导、会计学会承办具体事务、相关单位及行业内财会人员积极参与的理论研究工作机制。在发挥商务主管部门主导作用方面,建议重点抓好三个方面。一是正确定位,确立财会理论研究工作在商务主管部门财务工作中的地位。地(市)以上商务主管部门应将财会理论研究工作列为财会工作的重要内容,与其他财会工作同研究、同部署、同检查,在理论研究工作的组织推进、研究成果的转化运用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二是对“十三五”期间的理论研究作出系统性安排。建议地(市)以上商务主管部门以服务商务“十三五”规划的实现为立足点,认真梳理、分析商务“十三五”规划中涉及到商务财务工作的相关内容,并以此为基础,制订“十三五”期间的财会理论研究工作计划,对财会理论研究工作作出系统性、制度性安排。三是创新重要课题研究的组织形式。积极探索运用市场化方式推进理论研究工作。如对一部分重点课题,可以由商务主管部门采取向会计学会等社会组织或院校及科研机构购买服务的方式委托其开展研究。三是建立理论研究经费的保障机制。目前,多数地方开展理论研究的经费主要来源于会计学会的会费等收入,总体上看,经费不够充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理论研究工作的开展。建议地(市)以上商务主管部门在每年的年度部门预算中安排适当的理论研究经费,从而为财会理论研究活动的正常开展提供经费保障。

(二)以“三结合”为基本方式,科学确定理论研究的重点课题

目前,财会理论研究课题的确定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作者自行确定。二是由理论研究活动的承办单位提出参考性课题,如中国对外经济贸易会计学会每年都会提出一些参考性课题。这种方式对引导参与理论研究的人员更好地确定研究课题、把握研究的内容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不足之处是这些参考课题的来源渠道相对比较狭窄。建议进一步改进课题的确定方式。可采取作者自行选择、商务主管部门推荐、向社会公开征集三结合的方式。三种方式各有所长。作者自选课题,有利于作者选择自己最熟悉、最贴近实际的课题。主管部门推荐,可以使理论研究工作更加契合全国或地方商务工作的部署,有利于发挥理论研究对商务主管部门进行决策、指导工作的作用。向社会公开征集课题,有利于集思广益,使理论研究的内容更具广泛性、针对性。在全国和省级两个层面,可考虑采取公开征集课题的方式确定“十三五”期间及每年的部分重点研究课题。征集的重点对象可包括商务主管部门,与商务工作相关的部门如财政、税务、外管、保险、银行等,相关的院校及科研机构,行业内相关协会、学会,行业内的企业,理论研究骨干。在广泛征集课题的基础上,经过筛选,最终确定重点参考课题。

(三)以骨干队伍建设为基础,为财会理论研究工作提供人才保障

建立一支骨干队伍对做好财会理论研究工作至关重要。多年来,我市的财会理论研究得以正常开展并取得较好成绩,一条很重要的经验就是有一支骨干队伍。建立骨干队伍,着重是抓好两个方面。一是选好人员。作为理论研究骨干,必须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对工作认真负责、有较强的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有较好的文字功底。为便于组织骨干力量活动,有行业内会计学会的,可以在学会内部设立理论研究机构,没有会计学会的地区,可以由商务主管机关的财务部门牵头成立理论研究小组或商务财会理论研究会一类的组织。二是抓好业务培训和指导。建议以省级层面为主开展骨干队伍的培训,这样,既可以保证培训班具有一定的规模,又可以使培训的内容更加契合地方实际。培训方式上,既可以安排一些专家学者讲课,也可以安排一些积极参与理论研究并且具有一定经验的骨干介绍心得体会,还可以选择一些典型课题,进行教学互动,引导参加培训的人员对同一课题从不同的侧面进行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除了开展集中培训外,对骨干人员的研究工作适时给予指导帮助也非常必要。如帮助骨干人员选择课题,谋划论文的框架结构,利用主管部门或会计学会自身的条件为研究人员提供相关情况、数据,帮助研究人员修改论文,对比较重要的论文在一定范围内组织相关人员对论文进行研讨,提出进一步修改的意见。

(四)以课题小组为重要形式,着力提升重点课题研究水平

近两年来,我们采取成立课题研究小组的方式对部分重点课题开展研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实践证明,这样做,至少有几方面的好处。一是责任主体明确,保证了研究任务的顺利完成。二是有利于集思广益,深化对课题的研究。三是通过实施相关的程序,显著提升了论文的质量。建议部、省、地(市)三级在开展一些重点课题的研究时,更多地采取课题组形式。采取课题组形式,并把握好以下几个环节。一是精选课题。采取课题组方式研究的课题,应与商务“十三五”规划提出的发展战略、主要任务、重要政策、重要举措等内容相契合,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特殊性等较高层次的特征。二是建好课题组。课题组至少由三人以上组成,成员除了应该具备较优秀的基本条件外,还必须熟悉该课题或对该课题有一定的研究,课题组负责人须有较强的组织和协调能力。在课题组的选择上,可以尝试采取竞争性方式。如采取公开招标方式,或在志愿申报的基础上采取适当的方式评审确定。三是给予必要的经费支持。四是建立比较规范的课题研究管理制度。五是对课题组的研究工作给予全程关注。

(五)以建立专业评审队伍为抓手,进一步改进论文评审工作

多年来,中国对外经济贸易会计学会、我省外经贸会计学会不断改进、完善论文评审工作,形成了比较科学的论文评审机制,如分层级逐级评选推荐,对论文采取“双盲评”方式评审,都是值得称道之举。但目前的评审工作也还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如下一层级推荐论文到上一层级参加评审的环节上,还存在推荐程序不够严密、论文的代表性不够充分的情况。又如一些地区论文评审人员的结构不尽合理,评审队伍不够稳定,人员经常发生变化。建议采取下述改进措施。一是建立逐级评选推荐制度。凡推荐到上一层级参加评选的论文,应在本级参评的全部论文中筛选产生。建议大区适当推迟论文评选的时间,从而为省级层面推荐代表性更强、质量更高的论文参加大区评选创造条件。二是建立相对稳定的论文评审队伍。有条件的地方,可建立评委库。评委可采取单位推荐或个人自荐、论文评审组织单位根据优化评委年龄、来源、知识结构的要求择优选择的方式确定。评委应当具有较高的政治和理论素养,熟悉商务财会业务或熟悉与商务财务工作相关的业务,具有较强的写作能力。人选来源主要考虑四个方面:商务主管部门、相关大专院校或科研机构、行业内企业、其他与商务工作相关的部门或单位。每次组织论文评审时,可根据参评论文的内容及评委的工作安排情况,在评委库中选择相应的人员组成评审委员会或评审小组。三是建立科学的评价标准。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制订可以具体考量的标准。在内容方面,把能否服务于推进商务领域的改革发展,以及对商务领域改革发展贡献的大小,作为成果评价的第一位标准。四是做好参评论文的预审工作。由于集中对论文进行评审的时间相对较短,这就要求评委预先做好“功课”。近年来,我省外经贸会计学会每年提前将参评论文发送给相关单位进行预审,这无疑是一项提高评审公正性、科学性的重要举措。在对报省会参评论文进行预审过程中,我们采取了集中预审的方式。具体做法是将需要预审的论文制作成书面材料,参加集中预审的人员人手一册。预审过程中,将参评论文根据内容分为若干类别,每类论文分别由一个小组进行预审,在各小组发表预审意见的基础上,对拟推荐为同一等级的文章进行比较分析,最终确定拟推荐的等级。实践证明,这样做,至少有三点好处,一是有利于参加省会论文评选的评委届时能够发表更加公正、科学的评审意见;二是为参加预审的人员提供了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其效果不亚于参加一次内容丰富的培训班;三是扩大了参评论文的影响。一些新的观点、理论、方法、经验通过预审渠道得到了传播、推介,有利于实现理论研究的目的。

三、切实抓好理论研究成果的转化运用,努力实现财会理论研究的根本目的

财会理论研究的根本目的在于为商务领域的改革发展服务。如果将研究成果束之高阁,财会理论研究工作就没有任何意义。但从目前实际情况看,理论研究成果的推广、转化、运用并不尽如人意,一些优秀的研究成果仍然停留在纸上,其积极作用没有能够得到充分发挥。因此,必须把成果转化作为推动商务理论研究的重点工作来抓,着力完善转化机制,突破瓶颈,增强实效,使财会理论研究成果真正成为商务领域改革发展的“催化剂”、“牵引器”。

(一)科学选题

从源头上确保商务理论研究成果的应用价值。选题具有实际应用价值是顺利实现研究成果转化应用的前提条件。无论采取何种方式确定的选题,都要真正体现商务发展改革实践的需要。增强问题意识,重视实证研究。

(二)强化宣传

研究成果如果不为人知晓,其转化应用自然无从谈起。对一些优秀的研究成果可以考虑通过多种渠道、方式宣传、推介。一是在刊物上公开发表。可分散发表,也可对总会每年评出的优秀论文采取专刊形式结集发表,并适当增加发行量,向相关单位免费发放,所需经费建议由商务部在部门预算中申请专项费用。省级层面可以定期编印优秀论文集。二是在商务主管部门或会计学会的网站上发表。三是在相关的会议或在培训班上进行交流。四是就重点课题组织深度研讨。五是尝试建立重大课题研究成果的新闻制度,借助新闻媒体进行宣传推广。

(三)主攻“转化”

各级特别是地(市)以上商务主管部门、会计学会等单位,要与时俱进,积极探索研究成果转化应用的渠道和方式,着力推进研究成果的两个“转化”。

1.着力推动研究成果向政策、决策的转化。对涉及商务领域自身改革发展以及涉及财政、税收、金融等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可通过摘编、专报、要报等形式,推荐给商务主管部门及相关部门,供相关部门在制订相关政策、进行工作决策时参考。其中,涉及非商务领域的研究成果,建议由商务主管部门向相关部门推荐,以便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

工商管理类课题研究篇(9)

一、课内实践环节

美国一流商学院管理类本科生课内实践环节主要包活案例教学、计算机模拟、课程讲座。

1.案例教学

美国一流商学院非常重视案例教学,其中,以哈佛大学最具有代表性。每年哈佛大学的研究人员要研究和撰写350余个新案例,是全球其他商学院撰写案例总和的12倍。在哈佛大学,80%的课程通过案例讲解,一年有30%案例被更新。案例教学中,主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讲解为辅,同时教师还准备大量视频等参考资料供案例讨论所用。案例教学过程包括对预习、分组讨论、综合讨论、发表意见等各个环节都有严格的要求。表1为美国一流商学院应用案例教学情况。

美国商学院的案例教学能够取得明显实效,一方面,所使用的案例大都是根据企业领导者所遇到的现实问题而编写的,另一方面,几乎所有商学院每年都有案例更新的基本要求。

2.计算机模拟

运用计算机模拟软件进行本科生实践教学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1957年,华盛顿大学在“经营策略”课程中应用了“高层管理决策游戏”(Top Management Decision Game)。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几乎所有商学院在战略课或市场营销课中使用“企业竞争模拟”这种游戏软件。

目前,知名的美国商学院都采用计算机软件进行实践教学。如哈佛大学商学院开设的“战略模拟”、“情景模拟”、“企业竞争模拟”等课程,就是将计算机科学、教育理论、博弈论和运筹学等理论相结合,开发出相应的模拟软件,为学生提供了较好的模拟实践环境,学生受益匪浅。沃顿商学院建立了独特的“学习实验室”(Learning laboratory),通过计算机实验的形式向本科生传授管理知识和技能。

3.课程讲座

课程讲座就是课程中由非主讲教师开设一定的专题讲座。这是美国商学院课程的一大特色。讲座者可以是专业研究人员、同学院非本课程教授,也可以是企业家、同行业资深人士,甚至是政府官员。他们都会准备丰富的视频、文字资料和一些有趣的讨论题。讲座内容普遍受到学生们的欢迎。课程讲座改变了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对本科生知识面的拓展与相关知识的理解起到了积极作用。而且,课程讲座占课程总时数的比例有不断增加的趋势。

二、课外实践环节

美国一流商学院管理类本科生课外实践环节主要包括暑期学院项目、合作研究、学术报告会、研究基金。

1.暑期学院项目

考虑到学生们即将毕业,并且进入到真正的“商界”,他们虽然掌握了基本管理理论,但是缺少必要的基本商业技能,因此暑期学院项目应运而生。

近几年来,斯坦福大学商学院都会举办为期四周的综合管理暑期学院。内容包括:基本的管理理论培训;适合就业的技能和资源训练,例如面试顺说、职业咨询;与本校名师和硅谷成功人士会面,由一些知名企业领导作精彩报告。在2006年,来参加暑期综合管理学院的知名企业有:雅虎(Yahoo),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RBF咨询公司(RBF Consulting),庇护旅馆(InnVision),沃尔玛(WalMart)。

而在芝加哥大学商学院,他们的暑期学院项目为期三周,常称作暑期商业学者项目(Summer business scholars program)。项目内容主要包括深入讲授非常实用的商业原理和商业技能,使学生们能够较好地提升商业技能和对以后职业的理解。

2.合作研究

合作研究是美国商学院课外实践环节的又一大特色。它主要是由指导老师和学生共同承担一项研究课题。

麻省理工学院(MIT)提倡“研究是实践的核心”,这一思想贯穿于本科生培养的全过程。多年来,斯隆商学院一直鼓励学生参加“本科生研究机会项目”(Undergraduate Research Opportunities Program(UROP)),负责UROP的老师们在整个研究过程中花费了很多时间、精力指导学生,产生了很有意义的创新成果。而对于刚入学的新生,学院通过“独立活动期研究指导项目”(IAP Research Mentor Program)给没有经验的新生配备一个高年级的本科生,以此让新生有机会初步认识研究的乐趣。这个项目有两层意思:1)给缺少技术背景的新生们提供研究的机会;2)也是给高年级的学生们提供施展领导艺术才能的机会。

而沃顿商学院强调课外学习必须“团队工作”(teamwork),要求学生组成团队,在有限的时间完成与课程内容有关的项目,而且请高年级的本科生为低年级学生组成的项目组担任“团队指导”(Team Advisors)。上述做法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效果。

3.学术报告会

美国一流商学院非常重视为学生开设学术报告会。哈佛商学院2005年开设了150多场场学术报告会,麻省理工的斯隆商学院2005年开设了250多场学术报告会。演讲人也来自各种不同的领域,多以企业界和学术界的领袖级人物为主,如各大知名公司的CEO、CFO、COO、CIO,以及诺贝尔奖获得者等。以斯坦福大学商学院为例,2005年上半年就有很多跨国公司的CEO,如通用的现任CEO理查德·瓦格纳及前任CEO杰克·威尔奇、诺基亚的现任CEO约玛·奥利拉等商业巨子,以及诺贝尔获得者若泽·拉模兹一奥尔塔等学术领袖来到斯坦福大学进行演讲交流活动。

4.研究基金

美国一流商学院为各个层次的学生提供了研究基金项目,其中,本科生就占了很大的比重,学生可以通过向学院申请来获得研究基金。

在沃顿商学院,通过研究基金项目与学科带头人一起进行深入研究来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学院获得了很多大型的研究基金赞助,每年有超过5亿美元的外界资金注入。参与这种研究可以给学生们提供一种个性化的学习方法,能够培养解决深层次问题的能力。这些研究基金包括:约瑟夫沃顿基金(Joseph Wharton Scholars)(JWS);本杰明富兰克林基金(Benjamin Franklin Scholars)(BFS);沃顿研究基金(Wharton Research Scholars)(WRS);大学基金(University Scholars)。

三、校外实践环节

除上述课内、课外实践环节之外,在美国一流商学院,还有许多校外实践环节,包括社区志愿服务、实地考察、担任咨询顾问、休学一年海外实习等。

1.社区志愿服务

在美国,社区志愿服务被认为是一项很重要的校外实践活动,通过社区志愿服务,对于学生来说,一方面可以让本科生多接触社会,体验社会生活;另一方面也可以为社会做一些贡献。

目前,在美国商学院,尤其是一流商学院,都开设有社区志愿服务这类社会实践活动。以沃顿商学院最为出色。在沃顿商学院,学院要求学生组成10人的团队,计划并且完成一项社区志愿服务项目。而且这些项目多是一些慈善活动,如为一个巴拉圭村庄举办一场音乐会;拍摄一部关于费城无家可归人生活状况的纪录片;为世界艾滋病日组织一次艺术展览;在西费城开展一次修理房屋的义务劳动;帮助难民和其他美国新人口找工作。

2.实地考察

为了让本科生能够更好地应用学过的理论知识解决现实中的问题,美国商学院会组织本科生采取不同的形式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企业进行调查或实习。对于一流商学院,这类实地考察范围会更大,内容会更丰富。

例如,哈佛商学院的“基于学科领域的学习项目” (Field-Based Learning),有超过50%的本科生有机会参加这一项目。一般由三名学生组成一个团队,到与学校有密切联系的企业进行实地考察,发现问题,提出解决方案。“社会企业项目”(Social

Enterprise)要求学生运用所学过的知识,参与非营利组织的日常管理、资金筹集等活动。又如,斯坦福大学商学院为学生提供非常多的短期及长期校外实践机会,如对华盛顿为期5天的考察和在春假期间对纽约的考察已成为必修;课程,同时,还要求本科生去西雅图和硅谷,深入企业,与管理者接触,了解其工作过程,并帮助解决问题。

3.担任咨询顾问

美国一流商学院为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鼓励学生深入到企业中担任咨询顾问。咨询内容包括:行业分析、产业机会和项目可行性研究、集团和企业内部诊断、企业增长战略、竞争战略、营销战略、战略实施规划、财务计划、组织和治理结构、流程和管理改善等。转贴于

例如,沃顿商学院通过院企合作项目,每年都会定期组织学生深入到合作企业中担任咨询顾问,解决企业运营过程中出现的管理问题。

4.休学一年海外实习

在美国,很多商学院学生通过休学一年到海外实习,锻炼和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对他们来说,不同的语言环境和文化的差异是出国实习最大的感受。通过海外实习,学生们学到了很多国内学不到的工作方法和经验技能,也认识了很多朋友。积累了这些经历,对回国求职会很有帮助。

尽管本科生实践环节的支持经费不属于实践环节的内容,但是,它却是所有实践环节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通过调查发现,上述一流商学院之所以本科生实践活动能够顺利开展,前提是有足够的经费支持。而最值得关注的是,除了学费及政府拨款以外,较大一部分经费来自于企业赞助。2005年哈佛大学商学院资金来源情况如下:MBA学费21%;企业培训,23%出版发行,32%;企业赞助,21%;其他,3%。

哈佛大学商学院资金来源中有21%来源于企业赞助。表2为美国部分一流商学院的赞助企业数和赞助资金数量。一般按照企业提供的赞助额的大小将赞助企业分档,而且各档次的赞助企业所享有的优惠条件也是有差别的。通过以上的统计,可以看出美国商学院与企业联系的密切程度,美国商学院平均有106.4家赞助企业,获得359万美元赞助金。

四、比较与启示

从国内管理类本科生实践环节设计现状来看,主要两种途径,即作为必修环节的实践课程、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以及作为选修环节的社会实践活动。目前,几大亮点值得我们注意,主要包括:

1.课内实践呈现多样化

国内一流的管理学院都开设了实践课程,如西安交大管理学院开设了实验管理学、管理学实践、运筹学实践、应用统计实践等实验平台课程,以及面向不同专业的称为专业模块实践课程;清华经管学院拥有的多个实验室(如行为与沟通实验室、金融工程实验室、电子商务实验室、企业资源规划实验室、管理信息系统实验室等)为多个学科的学术研究及教学活动提供了丰富的研究环境、数据及软件等方面的支持。

国内一流商学院还引进了国外的经典案例库,如哈佛大学案例库,或者成立了案例研究中心,如清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建立了清华经管案例中心。虽然中国王商管理教育也引入了案例教学,但案例数量太少,尤其是反映中国市场、中国企业经营成败的案例少之又少,类似新闻报道的案例称不上有研究价值。

2.暑期项目正在兴起

目前,类似于国外的“暑期项目”在国内管理学院正在兴起。如西安交通大学的管理学院“暑期管理研究方法研讨”项目;清华大学经管学院的“暑期实习项目”,他们的雇主分别是金融、咨询、IT通信、能源电气、建筑装饰等行业的国内外优秀企事业单位。

3.建立了校内课外实习基地

西安交通大学成立了“工程训练中心”,这是西安交大面向全校学生建立的校级基础教学实验中心之一,正在建设成为本科生实践训练基地。

4.经费支持不断增加

西安交通大学新推出本科生30万创新实践研究项目。北京大学创建了“本科生科研基金”,包括“JUN政基金”、“泰兆基金”、“校长基金”和“毛玉刚基金”0。清华大学每年都要举办大学生研究训练(SRT)项目。武汉大学为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成立了“创新学分”制度。

在看到国内高校管理学院在推进管理类本科生实践环节方面所作的创新的同时,可以发现美国一流商学院对我们进一步改革管理类本科生培养模式有一定的启示。

1.落实案例教学,积极引入模拟教学和课程讲座

实践证明,案例教学对管理类本科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师的考核方面,规定每年教师撰写符合中国企业管理国情的案例数量的要求;在建立自己案例库的同时,应有明确的案例更新要求;在案例教学环节,设计合理的案例讨论流程和规定能够案例讨论的数量和考核要求,切忌流于形式。

模拟软件教学寓教于乐,充满挑战和竞争。因此,本科生教学中应积极推广北京大学开发的企业模拟竞争,或购入国外相对较为成熟的战略模拟、情景模拟等软件,对提高本科生实践能力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鼓励增加课程讲座的课时数和报酬支付体系,经常聘请课程教师之外的人员参与课程教学。

2.开展暑期项目,加强实地考察和社区志愿服务

充分利用暑假的时间,组织一些形式多样的暑期活动,例如,开设暑期管理培训学院。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商业技能和对将来职业的理解力,为以后进入商界做好充分的准备。

积极开展院企合作项目,推荐学生去一些大型企业或者跨国公司进行实地考察,了解这些企业的详细运作情况和先进管理经验;也可鼓励学生在企业中担任咨询顾问,应用学过的理论知识来解决企业实际的问题;如果经费允许可以组织到外地实习,而对于一些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织到海外实习。通过组织社区自愿服务,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学院可以设计一些有益的公益项目,鼓励学生组队参与这些项目,使学生在实践中为社会提供服务。

3.建立合作研究机制,吸引名人作学术报告

鼓励学生成立一些研究小组,为这些小组提供适当的研究项目,同时配备教师或者一些高年级学生作指导,培养学生研究和团队协作的能力。同时,还应该成立一些研究基金项目供学有余力的学生来申请,培养学生解决深层次问题的能力。

为了营造一种良好的学术氛围,应在原有基础上增加学术报告会的数量,更多地吸引来自不同领域的学术名家、企业家来学院做学术报告,使学生了解一些前沿的学术成果,拓宽他们的研究思路。

工商管理类课题研究篇(10)

[作者简介]王冬梅(1971- ),女,河南漯河人,河南工程学院工商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管理学。(河南 郑州 451191)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5-0097-02

21世纪是人类从一个工业化时代瞬间迈入一个崭新的信息化、概念化时代的时期。信息化、概念化不仅加快了全球一体化的进程,也为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在此背景下,世界范围内的竞争、尤其是人才竞争越演越烈。我国要在全球竞争中取得更多的优势和机会,就必须具备大批高质量的、能够适应时代选择的国际化人才队伍。调查显示,我国劳动力市场存在绝对剩余,但国际化的高端人才却严重不足。这种不足主要体现在劳动力“质”的欠缺方面。从另一个角度看,我国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尚有不足,未能在国际化竞争的大舞台上迅速更新观念、更新知识结构、更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等;作为具体贯彻执行教育方针、教育路线、教育任务的教师应与时俱进,促进自身职业发展,培养适应国际化需求的人才。

一、我国教师发展及研究现状

1.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急需向现代化改革转向。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深入,经济在人们生活中所起的作用也越加明显,经济社会的地位日渐突出。经济社会对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多、越来越高,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地位和作用也就日益受到重视。由于我国特有的政治、经济、历史等因素,工商管理类专业在我国高校开设的时间较晚(真正意义上的工商管理专业是在改革开放后正式设立的),但此专业一经确立便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所有大中专院校基本均开设了工商管理类专业,此外,更有以工商管理类专业命名的独立学校或学院。我国高考十大热门专业中,工商管理专业位居前三,多年来报考工商管理专业的考生(包括本、专科考生)居高不下,报考工商管理专业的研究生更是在各专业报考人数当中首屈一指。同时,直接或间接学习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已经接近1.5亿,直接或间接从事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与科研的教师人数也突飞猛进,截至2010年已超过45万人。

在我国,教师的培养和发展一般被认为是从大学开始的,但实际却是在大学毕业之后。教师走上工作岗位后,教师培养主要以短期培训班、集体听课、集体备课、观摩教学等形式进行,学习和接触到的是学科知识、教学技能和方法而已。目前在国际上,以课程内容、教师为中心的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正在经历向以学生为主体的任务型教学转变,但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和教学模式与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改革相互冲突的局面在短期内仍难以改变。几个世纪以来,中国的传统教学观念与中国儒家思想相互推动,严重影响了国外先进教学理念的引入和推广,诸如普遍受中国人接受的“知识就是财富和力量,不能与别人分享”之类的盲目排外教学观。因此,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改革并未涉入深水区,并未实现教学的人格和社会的转向,只是片面地追求量变向质变的发展。

令人欣慰的是,教育部门已经注意到这些问题并采取了一些有效措施,以强力推行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教学改革。一些先进的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方略,如建构主义教学法、人本主义教学法在中国方兴未艾,但与此同时,它们又受到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的阻碍。

2.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师职业发展关键在于继续教育。在严峻的挑战和剧烈的变革面前,工商管理类专业方面的教师职业发展关键在于继续教育。一般来说,教师的业余自学会受到许多因素的限制,如业余时间少、备课量大、作业批改繁琐、学习资源少、职称晋升压力、家庭方面压力等。因此,教师在职业发展之外的事情上所消耗掉的时间、精力远远大于自我对职业发展的反思和实践。传统的教师培训途径,往往忽略了对教育本质、教师本质、认知经验、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探究,在质量和效果方面都远远达不到工商管理类专业教育的要求和该专业教师的预期目的。因此,虽然教师接受传统培训的机会较多,但是其本身的效果和对教师的影响微乎其微,合格的工商管理类专业方面的教师在中国仍然很匮乏。

3.我国教师教育研究尚待深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受中国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中国教师教育研究一直是一个年轻的领域,虽然有一定的突破,但该领域的发展仍然非常缓慢。传统的教师教育研究主要涉及教学技能、学科知识和教学方法,对教师的认知取向、本质、人格、信仰以及职业发展一直没有得到深入的发展和广泛的研究。

工商管理类专业方面的专业教学改革不仅要求研究教学策略,还要研究教师本身,探讨教师的态度以及如何实现观念创新等。从教师职业发展角度研究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有利于把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改革推向纵深,能够有效地应对传统和时代的挑战,有利于教师在复杂的社会文化和教学环境中脱颖而出,提高工商管理类专业方面的教学水平。

二、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师职业发展的现状及问题

1.教师继续教育的内涵。教师的继续教育不仅涉及教学技能和方法,也包含教师对教学实践和职业发展的认识、价值观念等内容。首先,教师的人格、认知和教学实践要以社会文化行为为准绳,同时也受国家和各类不同学校教育体制的制约。由于东西方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体制的巨大差异,中西方关于工商管理类专业的认识及其学习方法的理解差异较大,如西方人赞成“用逻辑和理性主导管理学的学习”,而中国人则奉行“经验和情感化的管理学教学”。此外,中西方对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教学理解、教师本质、师生的角色与责任、教学策略等方面也有较大的分歧。其次,各级教育行政管理机制对教师发展的影响也不可忽视。如若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能够依照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教学规律,兼顾该专业教师发展的特点制定一系列有利于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师发展的措施,其教师职业发展的环境问题就能基本上得到解决;反之,不良的生活与教学工作环境是教师发展的最大障碍。如若教育主管部门不顾事实,采取“一刀切”的办法,则由于不同学科内在规律和对从事该领域的教师要求不同,教师较容易产生受挫感、身心受到严重伤害,对科研与教学产生应付心理,最终导致教学和教师的职业发展受到严重打击。此外,如果缺乏教师继续教育的时间与相关政策、学习资源和奖励机制严重滞后、教师的决策权严重受限,则教师的学习积极性和职业发展的主动性与期待心理就会严重受阻。

2.教师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长期以来,中国教育遵循儒家思想,尊重圣人和权威,唯权威是从,导致我国的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偏离理性精神。工商管理类专业是凸显理性科学的一门学科,这一点可以从标志现代管理学诞生的两大经典著作中看出:泰勒(F.W Taylor)的《科学管理原理》以及法约尔(H.Fayol)的名著《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但在我国,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及应用在要兼顾管理学的理性精神之外,从我国文化和教育水平的实际情况出发,才能真正提高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教学水平。纵观西方文明的发展史,从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到康德、黑格尔、海德格尔和德里达,从知识论到现象学、解释学、后现代主义和解构主义,彰显人的理智、想象力、判断力、创造力等的主体性哲学和理性精神渐渐成为西方文化的精髓。如果忽略了西方文化的主体精神和理性精神等文化精髓,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就会本末倒置。简言之,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的根本在于专业教师的主体认知和创造力。作为教师都不能盲目随从国外的或是中国的教育权威,而必须从实际国情、校情等出发,秉持良好的师德和人格,反思教学活动,在复杂的教育实践中勇于创新。

目前,我国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面临这样一种实际情况:教师必须依据教育主管部门颁发的教学大纲,抓纲扣本、以此为据。老师所学习到的一切学科知识、技能、教学方法皆出于大纲,大纲就是一切,由于教师时间、精力方面的问题,超纲既没有必要又难以做到。如果教师本身缺乏创造性,教学技能、方法、知识就会平庸保守,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只能做如集体听课、短期培训等表面文章。使用同样的大纲、课本、技能和方法,学生的学习基础接近,教学效果悬殊较大原因的关键在于教师不同。学科知识、技能和教学方法是可以学习和复制的,但优秀教师的能力和创新是不可复制的。教师的信仰和自由创造力关系到中国教育改革的成败,我国工商管理类专业教育的重点必须转向教师的继续教育和职业发展。

3.教师的继续教育与教学实践的关系。教师的职业发展与教学实践活动息息相关,教师的实践活动就是个人实践知识的社会构建。教师的思维和信仰是课堂活动向纵深拓展的基础,是教师职业发展的前提。课堂活动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展现教师人格,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调动学生积极性,尽力实现教学目标的活动。课堂教学是教师学习和发展的主阵地,教师不仅要了解和探究各类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认知能力,而且还要实现中西文化以及课内、课外管理与教学的协调。教师的课堂思维有效地融入自我经验和社会文化经验,具体表现为不断的反思、想象、判断和创造。

教师的社会文化经验包括中西文化知识、国家教育管理机制、学校教育管理体制、课程规划、教学大纲、教学活动、师生关系、同事关系、家庭关系、学习资源等,各个要素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对教师的教学和发展有很大的影响。教师的社会文化经验的中心点是教师的课堂实践活动,而教师的主体经验和创造性是高效课堂活动的核心。这与教师的个人经验相互依存、相互发展。个人经验包括教师已有的知识总量、认知能力、人格发展、处理复杂问题的态度和信心,与社会文化经验息息相关,两者相互依存,互为条件。如果缺失个人经验,教师道德、职业规范、人际关系甚至职业发展就会自然丧失;另外,如果匮乏社会文化经验,教师的个人经验就会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壤。教师的个人经验不仅与个人的已有知识、教学活动、学生有关,而且与教育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有关。高效管理课堂活动离不开教师对学生、中西文化、教学活动、自我人格发展的准确把握,同时又要兼顾如何提高自己的教学认知能力和创造性。因此,个人经验是个体与环境良性互动的过程。在课堂实践活动中,两种经验时而协调统一、时而相互冲突,老师的应变能力显得尤为重要。由此可见,个人经验建立在社会经验基础上,在教育教学方面,只有前者适应后者,教学活动才能顺利进行。

4.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师继续教育的现状。我国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师的继续教育主要限于学历培训、业务技能培训、学术讲座,其教育目的、内容、教材、结果没有统一标准。继续教育是教师职业发展的基础,但成败的关键还在于教师本身的认知与创新。实际上,关于我国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师本身的发展问题并未受到学界的足够重视和深入研究。继续教育只能使教师的学历、学术水平、业务能力达到一定的水平,但并不能完全决定教师的职业发展。然而,有相当数量的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师虽然学历较高,但其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却一般,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教师的敬业精神、认知和信仰。调查数据显示,高学历和高职称的老师不一定受学生欢迎,而那些忠诚于教育事业、精力充沛、富有创新精神、积极向上的教师却深受学生欢迎。优秀教师以学生为中心,研究学生的动机、兴趣、知识基础、年龄等,学科知识和教学基本功深厚,把个人经验与社会文化经验相结合,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把传授型教学变为探究性教学,敢于面对挑战、善于破解难题,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的自学和培训不但要重视基本知识和能力提高,还要把对教师人格和认知能力的培养作为重中之重。

教育主管部门所制定和的各种文件、行政命令、规章制度对我国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师的职业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正确的政令和管理无疑对教师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而消极的管理会损害教师的利益、挫伤教师的积极性,阻碍教师的职业发展。

三、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师职业发展的对策

1.改革教育体制。中国教育行政部门必须改革教育管理机制,把教师及教师职业发展放在政策定位及教育改革的优先位置。首先,积极规划创新型教师培训,改进常规性培训。同时,学校教育管理者应在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的软件和硬件方面为教师创造条件,如实验室、专业图书资料等。其次,改变仅仅依靠教师数量和学生成绩评价的教师评估机制,建立多类别、多层次的评估体系。最后,各个学校、不同学校教师、本校同事、教师与社会团体之间应建立定期的合作与相互学习机制,取长补短、弥补差距。学校各级管理部门应积极为教师继续教育牵线搭桥,创造条件。

2.专家指导规划。教师继续教育过程中所需的资料和教材、教师需要学习的新型教学理念以及如何进行主体性创造和实践需要教育专家们仔细研究、选择和规划。增加反思教学、师生互动和角色扮演等富有启发性的教学内容,提升教师的职业发展。

3.提高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必须积极主动地通过网络、培训班、研修班、国际会议提高自己的教学科研能力。首先,对于网络上各类培训信息,教师可选择实用并有利于培养创造性的培训课程。如近年来方兴未艾的“教学行动研究法”,其核心是研究教师的认知发展和互动教学。但无论怎样,不能完全忽视传统的培训班,最佳的选择是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只有这样,教师的职业发展才能顺利推进。其次,尽可能经常参加校内和跨校教师小组研讨和交流活动,不断改进自身的思维和教学策略。最后,加强自身科研能力,不断就教师认知、教学、教师发展方面进行调研,形成适合自身并有一定推广应用价值的教研成果。

[参考文献]

[1]申甜甜.论工商管理与经济发展的关系[J].时代金融,2012(15).

上一篇: 医院环境卫生监测 下一篇: 特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