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运动方法汇总十篇

时间:2023-11-17 09:40:22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体育运动方法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体育运动方法

篇(1)

表象训练是在体育运动实践中被最为广泛采用的心理训练方法之一,是运动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在以往的研究文献中,表象训练及相关概念的表述不尽一致,本文旨在对这些概念和理论进行评述,对表象训练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讨论。

一、表象训练的概念及作用

表象训练是在体育运动实践中运用最为广泛的心理训练方法之一,是指在暗示语的指导下,在头脑中反复想象某种运动动作或运动情境,从而提高运动技能和情绪控制能力的方法。运动技能的掌握,不仅包括肌肉活动的训练,而且包括对大脑的心理技能的训练。或者说,运动技术的突破不完全依赖运动场上练习次数多少,更与脑中技术动作的形象有关。任何技术动作的学习,不可能脱离心理因素的主导作用。人的心理活动对运动技术的形成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尤其是高水平运动员,这种作用更大。表象演练同时还能在纠正错误动作方面发挥非常积极的作用。通过比较错误动作与正确动作在外显形态上的不同,比较动作的成功与失败在运动感觉上的不同,表象训练能为我们提供许多靠身体练习难以获得的反馈信息。

表象训练的重要意义一方面表现在对运动技能掌握有直接的作用,另一方面表现在对树立自信心和降低焦虑等方面也有明显的作用。成功的表象训练可以有效地提高控制情绪的能力,集中注意力,增强自信心。根据运动项目特点及运动员比赛的具体情况,通过表象训练对运动员的唤醒水平进行调整,适当提高或降低运动员的兴奋水平至适宜的范围,有利于运动员在最佳的竞技状态下发挥出应有的水平。

所以,表象训练不仅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心理训练方法被广泛地应用于运动实践中,而且在其它一些心理训练和心理干预的方法中也常以表象训练为主要内容。

二、表象训练的研究现状

表象训练研究涉及的运动项目领域越来越广,包括游泳、跨栏、射击、射箭、竞技体操、艺术体操、跳高、撑杆跳高、网球、排球、篮球、足球、拳击、跳远、铅球、标枪、滑雪、武术、健美操、乒乓球、散打等。相比较而言,技能类项目对表象训练的研究分量更重一些,而体能类项目涉及得比较少,表象训练较适合于对复杂项目的研究。

表象训练有助于树立自信心和降低焦虑水平方面的研究是表象训练在运动心理研究的一个重要突破,王海景在《竞技运动中降低运动员焦虑的表象认知―行为干预的运用》一文中提出焦虑不是环境刺激的产物,而是人们对环境进行消极思维的结果,可通过改变认知来改变运动员的焦虑。王海景指出,要控制应激反应,首先要控制自我认知,表象训练的认知―行为干预策略对改变运动员的认知有积极作用。他还介绍了视觉运动行为演练、压力预防措施、压力控制训练、表象转移训练、成功情景表象训练5种表象认知―行为干预措施,为我们对运动员进行心理技能训练提供了一些依据。

心理训练作为运动训练的一种有效的辅助手段,它的实施必须与运动训练紧密结合,树立心理训练为运动训练服务的指导思想,并充分运用这些心理训练的方法提高运动员的认知水平,克服外界干扰和生理变化所带来的不良影响,这也是科学研究不断努力和探索的方向。

此外,表象训练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也是比较重要的研究领域,尤其以高校大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大多是表象训练,对运动技能学习掌握有辅助作用,主要以运动成绩和技术评定作为评定表象训练作用效果的指标。表象训练应用于体育教学是指运用表象训练方法,帮助学生学习运动技术,在教师讲解、示范的基础上,把回忆技术动作作为练习的重要手段,在对技术动作的反复回忆中,形成正确的动作表象、要领和精确的肌肉感觉。这其中对方法的探讨比较多,比如,表象训练的基本过程和教学程序,学生独立进行表象训练,提高自我控制意识的能力。

表象训练对于成套动作的项目(如武术),巩固的机械动作(如体操),以及较复杂、难以掌握的动作学习有着较大的促进作用。这主要是从表象训练的特点和体育教学实践应用的特点进行分析的。例如,成套、固定的动作都严格规定了方向、幅度、力量等;对于含有重复的感知和要求有较好的视协调因素的动作,虽然动作复杂,方向路线多变,力量不同,教学难度大,但学生把分解的动作在脑中重现,仔细体验每个细节和程序,反复练习,能加深动作印象,从而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表象训练的理论

表象训练的理论主要是对表象训练的作用机理的理论解释,长期以来一直是表象训练研究的核心内容。其主要有心理神经肌肉理论、符号学习理论、心理技能理论、三重编码理论、信息加工理论及、注意唤醒理论。这六种理论都有自己合理的成分,但没有哪一种理论能完全解释表象训练的机制,研究者们也各有观点。

(一)心理神经肌肉理论(Psychoneuro muscular Theory)

心理训练的心理神经肌肉解释已有较长的历史。该理论认为,在大脑运动中枢和骨骼肌之间存在着双向神经联系,主体可以主动地去想象做某一动作,从而引起有关的运动中枢兴奋,兴奋经传出神经至有关肌肉,引起难以觉察的运动动作。表象训练有助于运动技能的学习是因为生动的表象事件所激发的肌肉活动与实际的身体运动在某种程度上是相同的,在表象过程中的肌肉活动虽然很微弱,但它却是实际行为模式的模板。[2]

(二)符号学习理论(Symbolic Learning Theory)

该理论假设,表象可以发挥编码系统的功能来帮助人们理解或获得运动模式,通过表象在中枢神经系统产生一种成功完成动作的中枢程序或蓝图。表象训练可以强化这种心理蓝图,从而使动作更加熟悉、更易达到自动化。符号学习理论认为表象训练的效果在于其认知学习,可以推断表象训练对于认知成分高的运动技能的效果好于认知成分低的运动技能。[3]而且表象训练在运动学习的不同阶段其效果也不一样。

(三)心理技能理论(Mental skills Theory)

心理技能理论认为,表象训练是通过发展或强化心理技能而影响到行为表现的。这些心理技能主要包括注意集中技能、降低焦虑技能和增强自信心技能等。[4]表象是发展这些心理技能的重要手段。表象训练的心理技能理论将表象训练对动作或运动表现的作用归结为心理技能的改变,这克服了一些表象训练理论要么只能说明表象训练对技能学习的作用机制,要么只能说明表象训练对技能表现的作用机制的缺憾。但缺陷是这一理论并没有说明表象训练是如何发展个体的心理技能的。

(四)信息加工理论(Information Processing Theory)

这一理论认为,映像是一种贮存于人脑中的按功能组织的有限命题集。人们对一种映像的陈述包括刺激命题和反应命题两类。刺激命题是对表象情景内容的描述,反应命题是对这种情景反应情况的描述。同时,映像也包括指导如何进行反应的运动程序。[5]外显的行为与生动的表象是相互联系的,一方的变化会引起另一方的变化。外显行为中的生理变化与表象训练时的生理变化的一致性是表象训练起作用的原因所在。相关研究也发现如果表象训练中既包括反应命题的因素,又包括刺激命题的因素,比仅有刺激命题的表象训练所激发的生理反应更多。

(五)三重编码理论(Triple Code Theory)

三重编码理论由Ahsen提出,他认为表象包括3个重要的部分:映像、身体的反应和映像的含义。映像可定义为中枢唤醒的感觉,它包括所有感觉的特征,但同时又是内部的。映像对外部世界的表征使我们在与它相互作用时就象与外部世界相互作用一样。身体反应是与表象训练相伴随的生理反应。某一映像对每一个体而言其意义是不一样的,由于每一个体在表象时都会将他自己的独特经验纳入其中,因此,相同的表象训练指导语永远不会使不同的个体产生相同的表象经验。

(六)注意唤醒理论

在运动竞赛中,能否把注意力集中在与当前任务有关的线索上与运动者的唤醒水平有关。过低或过高的唤醒水平,都会使运动员注意到与任务无关的线索,只有中等或最佳的唤醒水平才能提高知觉的选择性。表象演练将注意集中于与任务有关的思维,排除与任务无关并可能干扰当前操作的信息线索。

四、表象训练的方法

想象中完成动作能提高运动训练的效果,首先是提高动作的准确性和速度,当想象中的训练和实际中的训练结合起来,即在实际完成动作之前,先在想象中完成该动作,训练的效果就更大。

在实践中表象训练的方法主要包括放松训练和念动等,许多心理学工作者建议在表象活动前进行放松,进而促进对表象的控制能力。首先是使自己的肌肉尽量放松,并达到全身松弛。如卧姿或自然放松的坐姿,闭目,想象自己最舒适的情景,这样能排除其他信号的输入,为表象活动作准备。丁雪琴提出:通过放松―表象为核心的系统心理训练能够有效地提高运动员的心理训练水平,使他们能够有目的地改变自己的身心状态,从而显著增强情绪控制、表象思维的能力。

如果说放松是表象训练的准备阶段,那么念动就是真正唤起表象的过程,运动员根据训练的要求唤起实际训练或比赛的动作表象,多次重复再现,与此同时不断地进行修改、完善,发展自己的动作表象。随着实战的发展,念动训练形成有序的成套练习。

五、结语

表象训练在理论上和应用上都进行了许多研究,国内外对关于表象训练的基本内涵和基础理论都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主要是从表象训练效能的角度进行分析的,这使表象训练在体育运动中的作用逐渐被人们所重视,并且其效果也在运动训练和竞赛的实践中得到体现,今后的研究应根据运动技能学习的特点和赛前心理调整的需要,探讨符合不同运动项目,符合不同类型运动员的表象训练方法,使之更加具体化、精确化、实用化。

参考文献:

[1]刘鸣.表象研究方法论.心理科学,2004,(27)2:258-260.

[2]王东良.表象训练在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中的应用研究.兰州学刊,2004,(2):288-289.

[3]宋丽波.表象研究新进展及其思考.教育探索,2004,(12):75-76.

[4]刘耀荣,时倩.论表象训练原理及其在运动训练中的作用.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4,(21)2:178-179.

[5]王珉.试论表象训练的国内研究现状.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3,(3):55-57.

[6]李年红,章建成等.影响表象训练效果的因素研究.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37)6:132-135.

[7]唐征宇.论自我谈话技术在应激控制中的运用.湖北体育科技,2003,(22)1:56-58.

篇(2)

1 前言

高水平的体育运动竞赛是运动员身体素质、技、战术水平和心理素质的竞争和较量。近年来,随着多学科知识和高新技术渗透及运动手段的不断完善,高水平运动员之间身体素质和技术水平之间的差距日趋接近,比赛的胜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运动员的临场心理状态。因此,正确地认识心理调控训练并付诸于实践,是体育运动训练和比赛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

1.1研究方法

1.1.1文献资料法

查阅中国期刊网、中国运动咨询网、学校图书馆相关文章资料,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1.1.2专家访谈法

面访运动心理学专家、体科所有关科研人员、教练员、运动员探讨运动员心理自控能力问题,为本研究提供帮助。

1.1.3实验法

研究者设计实验程序对被试进行3个月的放松、表象训练追踪研究,以比较心理自控训练实验干预对被试的心理、生理和运动技能影响,为本研究提供实证依据。

1.1.4数理统计法

采用SPSS12.0 for XP大型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1.2实验对象

上海市运动技术学校运动队一二线队员130名,基本情况如下表:

2 实验分析

2.1不同水平运动员表象问卷测试值比较

通过下面的统计可以得出,专业高水平组与一般水平组在表象能力的视觉和听觉两个纬度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得分非常相近,但高水平组在视觉表象上稍好于一般水平组,在听觉表象上两者几乎相等。在心境纬度上,两者虽然也不存在显著差异,但高水平组(14.86±1.95)好与一般水平组(11.83±0.98)。反映运动员表象能力较高纬度的运动觉表象上,高水平组要明显好于一般水平组(t=4.124;p=0.002)。通过以上比较可以得出,在进行心理训练前,两组被试在自我表象能力上存在差别特别是运动觉表象上,这也说明了基础表象能力与运动水平密切联系。

2.2训练前组间因素对放松训练时肌电等生理指标的影响

高水平组与一般水平组放松训练前肌电、皮电、皮温、心率独立样本T检验(见表3)表明:在肌电、皮电、皮温、心率高水平组明显好于一般水平组,且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

2.3训练前组间因素对被试表象一组手枪速射动作时肌电等生理指标的影响

女子手枪高水平组队员与女子手枪一般水平组队员在表象一组五发动作时,在皮电、皮温均值比较中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而肌电、心率的均值比较中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大脑表象动作时肌电和心率的随动作的变化而相应波动,波动随动作变化的越一致表明起表象能力越强,反之在相反。因此可以说,肌电和心率的变化能较真实地反映大脑表象动作的情况。两组被试在肌电和心率的均值比较中,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说明在表象能力上也不存显著性差异。但从均值上看,高水平组在表象时各生理指标的要好于一般水平组。

3 分析与讨论

从以上统计可以看出专业高水平组与专业一般水平组在实验前自我放松能力上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

从两组被试技术水平的比较中可以得出,两者之间在技术水平上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但在表象一组技术动作的测试中,两组被试在肌电和心率的均值比较中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肌电和心率的变化图形与真实作动作时不相一致。表明两组被试表象能力与其技术水平不相吻合。因此,可以看出,两组被试在日常的训练中不注重进行技术动作的表象演练。

4 结论

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不同水平的运动对放松表象训练均不够重视,在其日常训练中练习的较少。原因可能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由于教练员对心理训练不够重视,认为心理训练不能提高队员技术水平。只不过是临赛前调节队员的比赛情绪的一种方法,因此,在日常训练中很少涉及。另一方面原因,是各级运动队中缺乏专业的运动心理教练和指导员。二是教练又缺乏这方面的相关知识,即使教练和队员想练也没有专业的人员来教,因此,造成队员技术水平与其心理能力的不相协调的现象,制约了我国运动员技术的进一步提高。因此,加强对运动员进行专业、系统的心理训练就显得尤为重要,不少心理专家通过实验也证实,对运动员来讲的放松能力和表象能力是决定其技术水平提高和发挥的重要心理因素。

参考文献:

[1]郑俊秋.心理训练在射击中的运用[J].宁德师专学报,2001,13(4):324-326.

篇(3)

从2000年全国在校学生体质评定测试中发现,学生身高、体重数值普遍增加,而身体素质普遍下降,特别是力量、耐力、柔韧数值下降明显。为此,国家重新提出将800米、1000米列为学生体育必测项目,并作为中考成绩计入总分。在目前应试教育体制下,学生压力大,关起门来读书成了唯一选择,谁还会花时间费心思去长跑。现在,福州、河南等的中考已经将体育成绩纳入中考总分。但是,开展阳光长跑活动主要存在的障碍有:1.安全。2.场地限制。3.学习压力。

二、加强青少年体质势在必行

据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2006年体质监测数据表明:我国青少年学生的主要体能素质指标近20年来持续下降;超肥胖学生的比例迅速增加,城市中超重与肥胖男生已接近1/4,中学生的视力不良率已超过2/3,大学生的视力不良率高达83%。在2007年高校招生中有85%的考生报专业受限;在近两年的征兵工作中,有63.7%的高中毕业生因体检不合格被淘汰。数据给出了强烈警示,青少年学生的体质必须加以高度关注和增强。

三、中长跑教学中学生呼吸所存在的问题及教学方法

1.有意识地憋气,然后喘粗气练习。在中长跑教学中,我发现一些学生初练时,身体往往会出现无意识的紧张,从而导致呼吸不顺畅,并引起胸部和肌肉的紧张,心肺等胸腔内的脏器受到压迫,形成憋气,然后喘粗气跑步。另外,由于学生初练,很容易影响身体动作的规格以及动作的连贯性和奔跑速度。

2.步法与呼吸的节奏感差。在教学过程中,大部分学生在奔跑中呼吸与步子配合不起来,在练习时动作不协调。跑步时呼吸的方法一般有以下两种:一步一吸一步一呼和二步一吸二步一呼。在进入中长跑练习的初始阶段,应突出强调呼吸的自然就行。应该说中长跑成绩的提高是不断地克服“极点”来实现的,可见呼吸节奏的好坏对中长跑成绩好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简单配合提前教。在刚开始练习中长跑时,先有意识的教会学生呼吸的方法以及一些练习呼吸的辅助方法,如肺活量练习等,并过渡到与手臂的摆动相配合,要求学生一次或者两次手臂摆动做一次呼吸配合。

四、中长跑的教学训练方法

中长跑既累又枯燥,学生普遍存在着厌烦和抵触的情绪,从而影响了耐久跑的教学以及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教学中应注意和解决的问题:

1.要注意培养学生刻苦顽强、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注意激发和调动学生锻炼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在锻炼中要勇于磨练自己坚忍不拔的意志,把教师要我练转变成我要练的自觉行动,教育学生耐久跑不仅可以提高肌肉耐力,还可以改善神经系统的调节,增强心肺功能。

2.通过引入心理方面的教学手段,认识耐久跑对增进健康、健美及减肥的价值,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利用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激发他们学、练的兴趣,鼓励他们自觉锻炼等,使学生克服了对耐久跑产生的心理障碍,并继续积极加以引导。耐力练习时,可用气体和血液对这两大系统进行“冲洗”,进行“经济实惠”的保健。经过分析讲解,学生对中长跑有了新的认识,极大地提高了他们参与的热情。

3.心理暗示法。选择训练方法应以学生乐意接受,不抵触,愿意练为前提。包括教师暗示、学生自我暗示。教师暗示分为:目标暗示、激励暗示。目标暗示是教师把中长跑训练的目的、作用告诉学生。如磨炼你的意志,使你成为一个勇敢者,为你中考以及将来走向成功打好基础……激励暗示是教师用激励的语言鼓励学生,如中长跑你肯定能跑得好,你的学习劲头、身材条件证明你一定能跑第一,除非你自己不想跑……训练成绩有进步,就应多多表扬,多用“天才”“你真棒”等词语。学生自我暗示是训练前、后或休息时,心里默念有信心的话。如:你喜欢中长跑,你一定能坚持,极限我不怕,我能突破……

4.教学内容和方法灵活多样,并加强辅助练习手段。单纯练长跑容易造成慢定型,这就要求我们要经常变换练习内容和方法,可采用中长距离交替跑、匀速跑、变速跑、定时跑、游戏等,以及其他形式的练习相结合。

5.增强练习的次数。增强耐力素质,并不单一只就耐力跑练习,如果单纯在跑道上绕圈,容易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单调、枯燥、厌烦的情绪,破坏学生练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可采用一些其他的练习方法,如:增加练习的次数、延长练习的时间,改进教学方法,采用多样的训练手段、内容的巧妙搭配,环境和条件的变换等都会消除单调枯燥的情绪,激发学生的热情。

6.优先发展一般耐力素质。耐力素质可分为一般耐力、速度耐力、力量耐力和综合耐力等。一般耐力是其他耐力素质的基础。一般耐力素质需要的是有氧氧化供能,低强度长时间的练习可以有效地发展有氧氧化供能能力,因此我们在发展一般耐力素质时应该采用低强度长时间的练习方法。

7.合理安排跑的节奏。在平时的体育测试和比赛中,不难发现大部分学生在耐力跑测试中无论成绩优劣,跑的节奏均是典型的“先快后慢”。形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许多教师在训练中只重视跑的训练方法,而忽视跑的节奏的安排与训练,导致了学生对耐力跑的节奏控制不好。具体做法是:在比赛中不管场上情况如何变化,也不管其他队员如何跑法而“我行我素”,按自己训练的“抢位跑放松跑匀加速跑保速跑冲刺跑”的节奏完成全程跑。

篇(4)

一、起跑后的疾跑:

错误动作:

1、起跑后第一步太小(40-50cm)。

产生原因:起跑器安装靠后,起跑时没有用力后蹬,摆动腿向前上方用力不够。

纠正方法:调整起跑器安装距离,划出第一步步长的标志点(约70cm)。要求起跑时,用力蹬起跑器,摆动腿用力向前上方摆动。

2、倒小步,开始起跨的点不准确。

产生原因:分不清跨栏跑后的疾跑与短跑起跑后的疾跑在节奏上的不同点。

纠正方法:讲解两者的区别,强调跨栏的疾跑节奏比短跑更强。多做起跑后的疾跑练习,划出每步标志点,让学生踩着标志跑,教师站在学生易出现倒小步的地方,鼓励并随时提醒同学用力蹬地按节奏跑。

3、思想紧张,有恐惧心理,从第一步开始,目光就盯着栏。

产生原因:怕栏。

纠正方法:多次重复练习起跑至第一栏的跑法;先练简易栏,后练正规栏。要求逐渐抬起上体,加大步幅,加快速度,思想放松。跑到第五步时,抬起上体再看栏。

二、起跨攻栏:

错误动作:

1、过分上抛小腿,上体前倾过早,起跨腿弯曲,后坐。

产生原因:起跨蹬地不充分,摆动腿的小腿折叠不够,膝关节过分放松。

纠正方法:加强讲解和直观教学(示范、分析优秀运动员的图片、录像)。反复练习起跨上栏的正确动作。

2、抬摆动腿上栏时,提前作前倾动作。

产生原因:上体前倾的时机不对,摆动腿异侧肩、肘伸出过早。

纠正方法:跑动中做摆动腿上抬,起跨腿蹬离地面刹那间强调上栏应从骨盆开始,摆动腿的膝关节向前上方抬起。利用垫子,跑动中做起跨攻栏练习,加强摆动腿和其异侧手臂协调配合的练习。

3、直腿攻栏,重心在后。

产生原因:有抛小腿的固有技术缺点。攻栏时小腿过早伸直,并且膝关节紧张。

纠正方法:改进跑的前摆落地技术。讲解示范正确的摆动腿动作,多做原地高抬腿跑练习。做摆动腿的抬、摆、踹压、扒地的动作。走步或慢跑做摆动腿屈抬腿,踏上墙,异侧肩臂尤其是起跨腿同侧的髋关节及整个身体都应充分向前。

三、栏上动作

错误动作:

1、上体垂直,两臂侧展,腾空高。

产生原因:起跨角度大,不明确摆动腿跨栏时,异侧肩肘应充分前伸,保持上体前倾的原因。

纠正方法:加长起跨距离,加快起跨速度,减小起跨角度。在栏上摆一个横杆,跨栏时穿过栏上的横杆,限制上体直立。

2、起跨后膝关节未经侧屈过早提拉及前送。

产生原因:对跑和跨栏的后摆动作概念不清。

纠正方法:讲解示范两者的区别,分析优秀运动员起跨腿提、摆动作的图片,建立正确的概念。扶物做起跨蹬地后,踝、膝关节立即外旋动作,做起跨腿在栏上侧屈的模仿练习,扶肋木做栏侧起跨腿的提拉动作,跑动中做栏侧过栏的专门练习,利用双栏架做过栏的专门练习。

四、下栏落地

错误动作:

摆动腿全脚掌落地膝关节弯曲:

产生原因:摆动腿跨过栏时,下压不积极,落地时不提踵或因腿部力量差。

纠正方法:在加强腿部力量练习的基础上,强调落地时要高重心,髋、膝、踝关节充分伸直,脚落地要提踵,多做下栏落地的专门练习。

五、栏间跑

错误动作:

1、摆动腿落地后第一步跑不出去。

产生原因:起跨腿提拉不到身体正前方。摆动腿落地时,同侧手臂不能快速前提,影响起跨腿向前提拉。

纠正方法:教师多做示范,加深学生对正确落地技术的理解,面对墙 (离地约70-100cm处划一标志线)站立,做提拉练习,要求起跨腿的膝盖过栏后力求向前上方抬高,并触及墙上标记线。

2、第二步过大,形成跳步。

产生原因:第一步过小,踏不准下一栏的起跨点,而有意跨大步。

纠正方法:加大第一步步长,踏标志点跑,适当缩短栏间距离,用短跑的节奏跑,使学生明确第一步与第二步的大小步差,不应超过50cm。

3、栏间跑的直线性差,且又是脚跟儿着地。

产生原因:过栏技术不好,起跨腿提拉过栏未到体正前方,脚落地成八字形。

纠正方法:改进过栏技术,加强起跨腿的专门练习,将栏架移至跑道的分道线上,沿白线跑进,提高跑的能力,改进前摆落地技术。

篇(5)

我们参加体育锻炼是为了增强体质,增进身心健康,促进德、智、体全面发展,更好地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服务。如果在体育课的教学中,对学生损伤的预防工作不重视,也没有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就可能发生各类伤害事故,轻者影响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重者可造成残疾甚至危及生命,对家庭和个人带来不应有的损失,严重地妨碍学生体育运动技术知识的提高, 并造成不良的心理影响。因此,积极预防学生运动损伤对广泛开展学校体育活动,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都有重要的意义。

一、中学生引起运动损伤的原因

(一)课堂组织不严密

缺乏准备活动和准备活动不合理是造成运动损伤的重要原因之一,椐统计在做准备活动时常存在着以下问题:(1)不做准备活动;(2)准备活动不充分;(3)准备活动的内容与教学、训练的内容结合不好;(4)准备活动的内容与学生的心理及生理不相适应。(5)准备活动与学生的机能状态不吻合。有时在教学中,对体弱学生及经期的女生照顾不良也会发生损伤。

(二)技术缺点和错误动作

学生身体素质的好坏,直接决定着其运动时的力量、速度及耐力;肌肉力量和弹性差,反应迟钝、关节灵活性和稳定性不够,这都可能导致运动损伤的发生。尤其是青少年和初学者,神经活动的兴奋和抑制过程不均衡,分化抑制的能力差,学习动作常常掌握不好动作要领,容易发生各种不规范、不正确的错误动作,因而造成损伤。例如,进行“跳马”运动时,如果助跑速度不够,必然影响起跳高度,结果因跳不高而被器械绊倒致伤。此外,在体育课中,学生能否正确把握动作要领,也是导致运动损伤的原因之一。例如,在做前、后滚翻动作时,如果头部位置不正,团身不好,就会造成颈椎挫伤。

(三)组织教学方法不当

组织方法不当包括在教学、训练是否切实遵循性、循序渐进、区别对待原则;教师在教学前是否认真备课,是否认真检查过场地设备和器械,是否考虑了不良因素对教学的影响;教师在教学中是否正确引导、耐心教诲,发现学生纪律散漫、动作粗野、不遵守运动规则等问题时能趁早指出、及时处理。

(四)运动场地、器械服装等不符合教学求

场地不平,跑道太硬,器械质量不合格或安装不牢固等原因使学生在参与运动时发生运动损伤存在必然的可能性,特别是一些农村中小学,由于教育经费紧张和其他原因,使场地和器械没有及时的修理和更新,这就为学生在参加体育活动中发生运动损伤产生了直接关系。

二、学校体育活动中运动损伤的预防

(一)加强思想教育

发生运动损伤的往往是运动水平较强的同学,他们对以预防为主的意义认识不足,还常常自以为是,认为自己的能力强,不会发生任何事情,正是有这种麻痹大意的思想,容易导致运动损伤,所以教师必须对学生进 行思想方面的教育,从思想上消除运动隐患。教育、体育、卫生有关部门应加强对学生进行运动损伤预防知识的教育,进行医务监督,在思想上重视预防运动损伤的重要性,同时,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的组织纪律观念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道德修养。平时加强安全教育,在体育教学中,努力克服麻痹思想。

(二)准备活动要科学安排,并要求做到充分

首先要让学生理解准备活动的目的和意义,懂得认真做好准备活动能克服各种功能惰性,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加强易伤部位的训练,有利于预防损伤的作用。其次准备活动内容要根据教学训练和比赛内容而定,既有一般性准备活动又要有专项性准备活动,使准备活动最后部分的内容与课的内容相似。对运动中负担较大和易伤的部位,要特别注意做好准备活动,适当地做一些力量性、伸展性练习。准备活动的量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气象条件和教学训练或比赛情况而定,一般认为,兴奋性较低、锻炼基础或训练水平较高、运动持续时间较短或天气寒冷时,准备活动的强度可稍大些;相反,对于年龄小、基础差的运动员在运动持续时间长或天气炎热时,强度宜小些,时间短些。已伤部位的准备活动要谨慎小心,全套准备活动要循序渐进,准备活动的量,以身体感到发热、微微出汗为宜。准备活动结束距正式运动时间不宜过长,以1-4分钟为宜,在运动中若间歇时间过长或教学训练转项时,都要补做准备活动或补做专项准备活动。

(三)合理安排体育教学内容

篇(6)

【中图分类号】G8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5-0114-01

体育课时常会发生一些程度不等的意外伤害和运动损伤,教师应该注意教学中采取保护措施和运动损伤的处理,但更重要的是如何减少或杜绝意外发生。教师在教会学生运动知识,运动技能的同时,更要教会学生在运动中保护自己,预防运动损伤的发生,从而使学生终身受益。通过平时上课对学生教育及实际情况,专门进行运动损伤的理论课教学,但效果不理想,学生的感觉就是自己没有发生过,就与我无关,不重视平时的学习和积累,一旦出现情况又不知道怎样处理?也不能在运动中预见运动损伤的发生。下面就体育课堂中常见的运动伤害及预防处理做一些阐述。

一、运动损伤

1.运动损伤的定义

运动损伤是指在体育运动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损伤。它的发生与运动训练安排、运动项目与技术动作、运动水平、运动环境与条件等因素有关,特别与运动项目的专项技术要求关系密切。由于身体某些部位存在一定的生理特点,因而,不同运动项目各有不同的损伤易发部位。

2.课堂常见运动损伤类型

(1)擦伤:擦伤由于肌体表面与粗糙的物体互相摩擦而引起的皮肤表层损伤。

(2)肌肉痉挛:寒冷刺激,如在冷水、冷空气等环境锻炼时,若准备运动不足,易发生肌肉痉挛。.电解质失调,特别是夏天运动时大量出汗,使体内电解质平衡失调而引起肌肉痉挛。肌肉收缩失调或损伤。如过快的连续收缩,使肌肉放松不够而成痉挛,或运动中,肌肉有反复微细损伤,引起保护性强直收缩。

(3)裂伤、刺伤、切伤:是由于钝物打击或由锐器刺穿或切入皮肤所致。

(4)掌指关节、指尖关节扭伤:由于手指受到测方外力冲击而致,如篮球、排球运动中手指被球撞击。

(5)肌肉拉伤:由于准备活动不当,疲劳或过度负荷,注意力不集中,运动过猛或粗暴所造成的损伤。

(6)腰部扭伤:由于运动负荷过大或弯腰负荷过多造成,或、姿势不良所致。

(7)膝关节、踝关节的损伤:多由于错位动作所造成。

二、运动损伤的简易处理

1.擦伤,应先用清水和肥皂清洗,然后用创可贴作应急处理,之后,送校医处做进一步处理。

2.肌肉痉挛:牵拉屈曲的指(趾),以使痉挛的肌肉被牵伸而解痉,然后局部按摩,热敷。离开寒冷环境的刺激,喝些盐开水。

3.刺伤。特点为皮肤伤口小,但往往造成深部组织损伤,如引流不畅,易继发化脓性感染或破伤风。刺伤导致的出血不要急于止血,因为流血可以带出脏的异物,降低感染几率。发生刺伤后,简单包扎后应及时到医院注射抗破伤风药物。

4.手掌,指关节戳伤:症状基本相同,主要有五个表现。一是感到患处发热,有灼烧感;二是患处明显发红;三是关节处肿胀;四是疼痛不已;五是关节处活动受限,难以弯曲。这是因为手指或脚趾被戳伤后,指关节、关节囊、掌指关节以及关节周围韧带被损害,发生了急性闭合性组织损伤。在戳伤后,患掌、指不要动,要保持平稳。尽快用冰敷,降低疼痛感,进行加压包扎,用纱布或橡皮膏将掌、指缠好。抬高患掌、指,因为如果下垂的话,血液向下流,肿胀就更为严重。

5.肌肉拉伤:肌肉在运动中急剧收缩或过度牵拉引起的损伤。肌肉拉伤后,拉伤部位剧痛,用手可摸到肌肉紧张形成的索条状硬块,触疼明显,局部肿胀或皮下出血,活动明显受到限制。最好是立即冰敷,减缓受伤部位的血液循环,防止严重的充血、水肿可以减轻疼痛,待充血现象消退后,再采取热敷和按摩治疗。

6.腰部损伤处理:损伤的第一时刻应该立即冷敷,24-48小时以后热敷。扭伤的第一处理最为关键,千万不能贴膏药或者用红花油等,这样会加重病情。可以选择气雾剂类的伤科药,如“南洋理通麝香祛痛气雾剂”或者云南白药等,这类药本身含有制冷作用,损伤的第一时间就能使用,而且吸收快、起效迅速、活血化瘀、舒经活络、消肿止痛。

三、运动损伤预防

为了做到防患于未然,确保每个学生的安全,所以教师应让学生掌握以下内容:

1.要有必要的运动损伤知识。

2.要掌握好所进行运动的技术动作:因为不佳的技术动作极易违反身体结构、功能特点和运动时的生物力学原理,容易发生损伤。

3.认真做好准备活动:准备活动的内容和量要根据活动的性质而定,准备活动的结束与正式运动的间隔时间以1-4分钟为宜,一般做到身体发热,微微出汗即可,冬天时准备活动的量可大些。

4.运动量不要过大:要合理安排运动量,避免运动器官的局部负担过重而造成损伤。

5.要有良好的生理、心理状态:如睡眠或休息不好、患病、疲劳时,随着机体生理功能的下降,警觉和注意力的减退,机体的反应会相对迟钝,在这种情况下运动易引起运动损伤。此外,运动者的心理状态与损伤的发生也有密切的关系,若运动者心情不好,情绪不高,其思想就不集中,也兴奋不起来,在这种情况下运动必然容易受伤。

6.加强运动中的自我保护和自我监督:包括不使用损坏的器械,运动的场地要符合运动要求,运动时要穿着合适的服装(包括鞋)等。

总之,通过学习运动中常见损伤,学生基本掌握在运动过程中可能发生哪几种损伤,做到心中有数。特别是做好运动前的准备运动非常重要,来避免运动时损害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鲍源林,崔承军《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体育函授通讯》1997

[2]李居昭《体育协会把课外活动搞活了》《中国学校体育》1992 浅论加强大学生健康教育——以贵州省大学生体育教育为视角——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8, 22(4)

篇(7)

【中图分类号】R873

学校体育运动损伤是指在学校从事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和体育比赛中所发生的人身伤害。学校体育教育的独特方式,致使体育教学中的意外事故的发生,从而影响了体育教师的工作热情。事故发生的现实性和社会的影响性必使学校、家长、社会充分了解事故发生的原因,以便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预防。

一、运动损伤发生的原因

学生在体育课、课外活动和学校举办的体育比赛中所造成的伤害是各式各样的,其发生伤害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种:

1、体育器材的陈旧、老化

学校室外的体育器材如单、双杠,足、篮、排架等长期受日、风雨侵蚀易生锈、老化,体育教师发现后未及时上报维修,学生活动时易发生断裂、倒塌造成伤害。

2、体育教师在组织活动中管理不严,秩序混乱

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和课外活动中对学生没有严加管理,没有讲清本课的目的、任务,让学生自由散放,或是在投掷项目教学中没有讲清动作要领,对学生的混乱现象没有严加制止,对危险区没有明显标志,导致伤害事故的发生。

3、学校领导和体育教师对事故危害认识不足

学校领导不重视体育,对体育方面的经济投入少,致使体育器材更新换代慢,体育课的安排成填空n,造成操场人数过多,对体育教师上报的系列问题不予理睬。体育教师上课没有按《教材》遵循《课程标准》刻意超出范围,增加运动负荷,没有增加保护措施,对个别健康欠佳的学生没有个别对待,从而导致伤害事故的发生。

4、体育教师体罚学生

中学生的心理的发展具有闭锁性和不稳定性,教师对学生的心理发展不了解,对一些心理不健康的学生未耐心地引导、说服教育,而失去理智大打出手,造成学生的身心受到严重伤害,从而也会导致伤害事故的发生。

二、预防措施

造成学校运动损伤的原因复杂多样,我们必须采取多种有效措施进行预防,使伤害事故尽可能降到最低点。

1、认真贯彻上级有关文件精神,提高学校领导和体育教师等有关人员的思想认识

在确定教师、安排课时、规划场地、配备器材上,考虑学校的实际,适合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给予学生一个良好的体育活动场所,同时促进学生的全面身体素质发展,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2、增加经济投入,配备专门的维修人员

体育器材的更新换代需大量资金,学校管理者应考虑破旧器材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危害,从而增加必需的经济投入,由专门人员课前检修器材,体育教师安排学生按指定位置放好,并安排学生看护,课后将器材送到指定的位置进行检修,以确保体育器材的安全性。

3、教师要严格按照教材,遵循《课程标准》上课。

每次课前要做好“三备”、教学目的、任务明确,采用新颖的教法,同时应搞好保护措施,让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对于难度大的项目,应多采取用因材施教、区别对待原则,严禁“大锅饭”、“一刀切”,讲解要清楚,示范姿态优美、准确,搞好分层次教学。营造愉悦的课堂气氛,确保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4、在体育教学或竞赛中对学生严加管理。

应要求学生遵守纪律,保证秩序。尤其是在“三铁”教学中,应确准危险区的位置,采用鲜艳的障碍物加以阻止。对于淘气、不安分的学生,要提前做好其思想工作,使他们成为教师的好帮手。竞赛组织要严密,并要求相关的学校领导参加,做到哪里有学生哪里就有相关领导、教师的参与。教会学生对突发事件的处理方法,如有伤害事故的发生,学生便可自救,同时应积极与校医联系,确保学生人身安全。

5、对身体健康欠佳的学生应采取的措施

学校应采取入学体检,并搞好名册登记,上报校医务人员,并给予定期检查。体育教师应根据其身体状况合理安排运动量,并且体育课教师要安排小组长对其进行监护,如发生意外,应及时送医务室诊疗,减免伤害事故的发生。

总之,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预防学校应视为学校教育与管理的一件大事,学校领导、班主任和体育教师要上下一盘棋,搞好学校的学生管理。体育教师要爱岗敬业,尽职尽责,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做到稳扎、稳打、稳战、稳胜,抓住学生的心理发展变化,遵循教育教学规律,采用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教法,尽量减少或避免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发生。给学生一份健康,还学生一副笑脸,构建和谐校园需要你和我。

参考文献:

1、《学校体育学》 人民体育出版社

篇(8)

关键词 网球 体能 训练

一、网球运动的特点

网球运动是一项深受人们喜爱,富有乐趣的体育活动,具有很高的锻炼价值。通过网球体育运动,人们可以互相交流球技,加深理解与沟通,是联络感情的重要社交手段。与此同时,在网球运动中人们可充分享受网球的乐趣,是一种陶冶心境,追求艺术的手段。

二、网球运动员的技术类型

(一)底线防守型选手

底线型防守的选手一般具有坚韧不拔的耐心和良好的步伐,同时也具有底线击球、接发球、破网、进挑高球等技术。

(二)底线进攻型选手

底线进攻型选手一般身体强壮有力,总是不失时机地寻找连续进攻,偶尔上网,通常使得对手在自己连续的攻击下失误,这类球员同时还具有强有力的底线击球以及发球技术。

三、针对网球运动员所发展的体能素质

研究认为,网球项目的体能和技能是相辅相成的,体能好有助于技能的充分发挥,技能好有力于节省更多的体能,它们相互统一在“能量”二字上,练体能是储备能量,练技能是节省能量。因此“体能与技能”就演变成“储备与节省”关系上来。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制定体能和技能训练计划,以练习手段的动作结构和能量代谢特征为参考标准,设计和引进较多新形式的训练手段。

四、专项素质练习内容和方法

(一)专项力量练习

发展力量素质对人体的形态结构、能量代谢、神经系统调节能力的改善以及植物性机能的改善都有良好的影响。力量素质发展还能够促进神经细胞的兴奋过程强度增加和集中,灵活性提高,使支配肌肉的神经中躯机能得到改善。

1.上肢专项力量的练习

网球运动的上肢力量应突出发展持拍手臂的力量,相应发展辅助手臂力量。要使球击出去有一定的速度,就必须发展肩胛肌、三角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和小臂肌肉的力量。练习方法:俯卧撑和立卧撑、引体向上、掷垒球、哑铃腕力练习、推举、快速拉橡皮条练习,手持小哑铃挥臂练习等。同时在练习中,要特别突出“力量速度”,体现在运动员身上就是速度快,负轻器械要适当增加练习次数,通过这些方法的练习,有效地提高了网球运动中所需要的力量素质。

2.下肢专项力量的练习

下肢力量是快速移动的基础,起动、回动都要依靠下肢的力量。练习的方法有:负重下蹲、负重跨步走,单足跳、跳绳、蛙跳、纵跳摸高等,目的是提高下肢的速度爆发力。

(二)提高反应速度的训练

敏捷的反应可帮助运动员争得宝贵的击球时间,提高其预判的准确性,从而为运动员取得场上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网球运动员最重要的是视觉反应能力,这是眼睛把观察到的信号快速传递到大脑,大脑迅速反应并向肢体反馈信息的能力。在激烈的对抗中,运动员有时没有时间考虑,也会有一些下意识的反应,但这是建立在长期有意识反应速度训练基础上的本能动作。提高反应速度的训练应以提高球员眼、手、脚最快速的配合能力为主,前站位接发球、网球截击及不落地球等一些小游戏都是提高反应速度的好方法。

(三)提高击球速度和发球速度的训练

球速的大小取决于球拍的挥动速度和球拍的质量,在球员熟练掌握击球和发球技术后,靠单纯的击球和发球练习是难以有效提高击球速度的,必须从提高球员身体爆发力入手。发球、击球是网球的基本技术,为了不影响技术定型,最有效地提高击球、发球速度,就要尽可能地发展击球、发球发力所需的那些肌肉的力量,与此无关的肌肉则不妨忽略。因此,采用的力量训练,其动作结构要尽可能地与网球技术动作的结构相一致,可采用投掷橄榄球,实心球双手正面抛、模拟反手抛,持棒垒球或哑铃练习挥击动作 以及专门的腿部、腰胯及腹部力量训练。

五、网球体能训练与技术训练的关系

网球的基本技术动作,特别是力量训练,注重使球员的发力方式与技术动作的发力相一致,且安排在技术训练中进行,不仅能巩固合理技术动作,同时也发展了体能技术与体能。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技术首先是存在于大脑中的某种“信息结构”,在整个机体的有机配合下,“信息结构”指挥机体的“运动单位一肢体”,“体能”就呈现出来了。体能与技术在“效果”上也是统一的,体能好有助于技术的充分发挥,技术好则有利于节省更多的体能,“整体论”的训练思想必然选择技术体能一体化的训练方式。

只有通过针对性的训练,才能使体能与技术得到提高,才能符合项目的运动特点,才能形成技术风格不同的优秀运动员,毕竟针对性的体能训练在迅速提高运动员专项体能的同时,也对运动员技术特征的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

六、运动速度的联系方法

(一)原地徒手回避击打高点树叶。

(二)手持轻杠铃片连续快速做正反击球的挥臂动作。

(三)原地对墙以高压球挥臂动作仍垒球、网球等。

七、移动速度的练习方法

(一)30米、50米反复跑,100米变速跑。

(二)斜坡向上或向下冲刺跑。

篇(9)

一、运动创伤急救能力的作用

1.运动创伤急救能力的基本作用

所谓运动创伤,在辞海的解释为:在体育运动中发生的身体各种损伤,可分为急性和慢性损伤。运动创伤的发生将影响运动者的健康和学习,轻者给机体带来伤害,重者会造成身体残疾以及心理障碍。运动创伤的急救是对意外或突然发生的伤病事故进行紧急的临时性处理。其目的是保护伤病员的生命安全,避免再度伤害,减轻伤病员的痛苦,预防并发症,为伤员的转移和进一步治疗创造良好的条件。现代医学告诉我们猝死病人抢救的最佳时间是8分钟,严重的创伤伤员抢救黄金时间是30分钟,可见运动创伤入院前的急救工作异常重要。

2.运动创伤急救能力的心理作用

当运动创伤发生时,特别是严重的急性损伤,受伤者完全处于惊恐当中,甚至绝望不知所措,如果没有人懂得运动创伤急救,对伤者进行救护,伤者可能经受不住压力和惊吓而昏厥或休克。掌握运动创伤急救能力的人,不管是伤者自己还是他人,对伤者来说急救者的到来是心理上的一种镇静,是一种希望和信心,为伤者在思想上保持清醒并及时的配合救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有时候这种心理上的信心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运动创伤急救能力对体育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体现

体育专业学生是未来的体育老师和社会体育运动的指导员,是直接教育和指导人们进行体育运动的体育工作者。一方面,运动锻炼本身是以健康为第一位的,在运动过程中不管预防多好,运动创伤都不可避免的会发生,运动创伤急救是保护人们健康运动的最后一道防线,它的掌握对运动创伤者的当场救治及以后的进一步治疗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另一方面,随着全民健身和健康运动的推广,体育专业学生是背负这一责任的主力军,没有掌握运动创伤急救能力就是一个不全面的指导员,所以掌握专业的运动创伤急救能力对于体育专业学生来说越来越重要,同时也是对体育专业学生提出的更高的要求,促进体育专业学生素质全面发展。

二、运动创伤发生的原因

1.思想状态不良,对运动创伤的严重性认识不足

大量的事实证明,运动创伤的发生,常与体育教师和学生对运动创伤的认识不足有关。他们多存在着一些片面的认识或受错误思想的影响,如“运动创伤难免”、“运动创伤是一些小伤小病,关系不大”、“预防运动创伤是医务人员的事,与己无关”等。由于学生缺乏生活经验,好胜心强、好奇心大,思想上麻痹大意,缺乏预防运动创伤的观念,往往心血来潮,忘乎所以,盲目或冒失地进行体育锻炼,或情绪急躁、急于求成,忽视了循序渐进和量力而行的原则,或在动作练习中因畏难、恐惧、害羞而产生犹豫不决和过分紧张。这些不良的思想心理状态,常是造成运动创伤的重要原因。

2.准备活动不足

做准备活动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加强呼吸、心血管系统的活动,提高肌肉的弹性和力量,加大关节活动幅度,使人体能够有准备地从相对安静状态转入紧张的活动状态。而部分学生缺乏做准备活动的概念,轻视准备活动对预防运动创伤的效用,认为随便活动一下就可以,不可能发生运动创伤,甚至认为做准备活动是浪费时间、消耗体力,往往不做准备活动就进行剧烈运动,结果肌肉僵硬,身体协调性差,以致发生运动创伤。据国内有关资料的调查统计,缺乏准备活动或准备活动不正确,是造成运动创伤的首位原因。

3.动作技术掌握不良

在体育教学中,特别是学习新动作时,根据学生的年龄、生理特点,其神经活动兴奋和抑制过程不均衡,分化抑制的能力较差,学习动作时常常没有按照要领,违反了人体结构的特点和运动的力学原理,从而容易发生各种错误运动而造成运动创伤。例如,排球传接球时,由于手形不正确引起手指扭挫伤;学习跳马支撑腾越时,没有掌握好助跑和踏跳,动作不协调,速度太快,向前冲力过大,控制不住身体而摔倒受伤。

4.课前准备不充分,组织涣散,管理混乱

部分体育教师在备课时,对授课教材不熟悉,对所任班组学生身体素质和个别学生身体状况不了解,导致在对教材的搭配和教学安排上出现层次不清,对练习密度、运动负荷掌握不当,安排运动量时,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生理特点,运动量超过了学生可能承受的生理负担量,尤其是局部负担量过大。在课堂上,部分体育教师对课堂常规的要求不严,教学组织能力差,学生练习时,体育教师的保护办法和采取的措施不得力。例如:上课时,个别学生穿皮鞋、拖鞋以及佩戴(带)胸针、小刀之类的危险;课堂练习时,个别学生不听从教师指挥,相互打闹;“上课两个球,教师学生都自由”的“放羊式”教学;不遵守运动场地的分区使用,在非投掷区练习投掷或任意穿越投掷区;体育教师缺乏正确的示范和耐心细致的教导;进行器械练习时缺乏保护帮助等。这些都可成为运动创伤发生的主要原因。

5.运动量

安排运动量时,欠缺周全考虑,尤其是运动量过于集中使局部负担量过大,人体负担量(运动量)超越了机体各组织器官的承受能力,这常是在运动训练,特别是专项训练中造成损伤的主要原因。在一般体育教学课中,一次教学课安排内容过多或内容安排不合理,同样也存有负荷量过重的问题。倘若一节教学课安排三四项内容,从表面看,内容丰富、多样化,但实际上往往会造成身体某部位负担过重造成损伤。例如,一节课安排原地推铅球和跳山羊练习,显然对肩关节的屈伸肌群负荷量过大,易造成肩关节损伤。

6.运动纪律

纪律的约束对于体育教学和训练是必不可少的。提倡在锻炼时,同学们要严格遵守纪律,同学间要相互关心,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的体育道德风尚,严禁锻炼和比赛中的野蛮粗鲁的动作与行为,反对损人利己,投机取巧的行为。只有这样,才能避免一些人为的伤害事故。

7.自我保护意识

许多特别是处于青春期的人,缺乏真正的运动卫生知识,自我表现欲强,而自我保护意识十分淡薄,这也是造成诸多运动损伤的原因。如受伤后不及时医治,带伤坚持运动甚至比赛等;虽精神可嘉,但毕竟不符合运动卫生的要求。这一点,应引起体育教师和教练员的重视,平时应处理好运动卫生和意志品质的关系,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三、运动创伤的预防

1.加强安全教育,提高学生对预防运动创伤的认识

体育教学中发生的运动创伤,常常是在思想上麻痹大意,没有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情况下发生的。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解剖、生理和心理特点,把安全教育列为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在教学中,要根据各项教材的技术特点及时向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提出具体、明确的预防要求,使学生在思想上重视运动创伤的预防。

2.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

实践证明,许多运动创伤是由于准备活动不足造成的。因此,在课前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在做准备活动时,既要将躯干、肢体的大肌肉群充分活动开,同时也要将各个小关节活动开,还应增加一些专项素质的准备活动。准备活动的量,应根据个人的身体状况、气象条件和教学情况而定,若机体兴奋性较低或气温较低、肌肉僵硬时,准备活动应充分些。一般认为,准备活动的量以身体感到发热、微微出汗为宜。

3.教师在讲解示范和指导学生练习时,动作要规范、正确

特别是对练习中的保护和帮助方法及自我保护措施的讲解示范尤为重要。

4.注意医务监督和运动场地器械、设备的安全卫生

教师在课堂上要注意观察学生的身体状况和面部表情,掌握学生的活动情况,以便及时调整,以防运动创伤的发生。

5.加强保护帮助与自我保护能力的培养

多数学生表现欲较强,在复杂,强度较大,空间动作较多的运动项目上,他们往往不会等掌握了技术动作再进行练习,而是在对技术动作一知半解的情况下就盲目练习。

6.合理安排体育教学

根据学生的年龄、性别、健康状况和运动技术水平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学年、学期教学工作计划。充分了解教材的重点、难点,对于那些不易掌握和容易发生错误动作或造成运动损伤的动作与环节,事先做好预防的准备。新难动作应进行重点的讲解示范,使学生对动作要领有正确的概念的前提下再进行练习。每次课教材的安排要合理的搭配,注意身体各部的负担,防止局部负担过重。运动负荷量应遵循适应――提高――再适应――再提高这一原则,这对保证体育教学中避免运动损伤的发生有着密切的联系。

四、建议

无论哪一种运动创伤,都会给创伤者造成生理和心理上的痛苦,造成不应有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因此,应针对大学生运动创伤发生的原因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在高校开展“朝阳行动计划”,使大学生经常性、计划性、科学性地参加身体锻炼,全面提高身体素质;根据大学生的体质状况,运用“三自主”教学模式,灵活选择时间、合理选择地点和运动项目,培养大学生专项运动水平,减少运动技术性伤害;在足球、篮球、田径运动教学中,应教会学生一套或几套预防运动创伤的准备活动,减少因准备活动不足造成的创伤;普及常见运动创伤的预防知识,让大学生学会自我保健与自我按摩;增加学校体育经费的投入,创造良好的运动环境,注意维修和更换不规范的运动场地和运动器材,避免体育运动创伤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吴运明,刘忆冰,杨明.中药熏腰法对腰部运动损伤运动员的养护疗效[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25(5).

[2]甘晓伟.大学生体育课运动负荷的现状研究[J].成都体院学报,2001,(3).

[3]董晓起.论篮球运动中膝关节损伤病因与预防[J].武汉体院学报,1999,(3).

[4]郑李茹.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调查研究[J].湖南体育科技,2002,(4).

篇(10)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04B-0089-02

罚篮的得分率在比赛最后结果中有关键的作用。所以教练员、运动员在训练中应该更加重视罚篮的训练,提高罚篮命中率,增强罚篮的稳定性,努力争取百罚百中。本文希望通过阅读大量文献,总结关于提高罚篮稳定性的前沿训练手段,并结合篮球运动员的基本条件进行分析,提高一些在训练中罚篮命中率不错的运动员在比赛中的稳定性,从而使球队在比赛中有更多的优势和竞争力,取得更好的比赛成绩。

邢真在《篮球比赛中影响罚篮命中率的心理因素及对策》中总结,经过调查可以发现,往往在到了比赛关键时刻罚篮时,罚篮的运动员担心失误,担心罚篮不中导致输球,是很常见、很普遍的心理状态。

牟洪财、高庆春的《对减缓学生在比赛时罚篮心里过度紧张的探讨》一文中,分析了学生运动员在比赛时罚篮心里过度紧张的表现。

沈阳体育学院研究生张久贵在《试论罚球的重要性及影响其命中率的因素》中提出影响罚球命中率的因素有技术动作因素、心理生理因素、运动训练因素和生物力学因素。

在现有的研究中,大多把影响罚篮的因素分为技术层面和心理层面,在结合影响因素提出的理念与方法中,更多注重心理上的训练。有少数人提出了体能对罚篮稳定性、命中率的影响。

一、罚篮稳定性下降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

(一)主观方面

1.技术方面。《篮球高手――投篮技战术全攻略》中“罚篮”一章中总结了篮球运动中罚篮的基本技术动作和技术要点:①瞄准点的确定;②投篮站立姿势;③持球;④膝关节角度;⑤球出手和出手后手臂的跟随动作;⑥弧线。

2.身体条件。身体素质是衡量身体优劣的最重要指标,拥有出色的力量条件和充足的体力支持,在站上罚球线时,会有更高的罚篮稳定性。还有一点是热身对罚篮稳定性的影响。适宜的准备活动能够保证运动员技术水平稳定发挥。

3.心理素质。①集中精力投篮;②竞技状态的调整;③自信心与求胜欲望

(二)客观方面

1.环境影响。环境的影响无非来自以下几个方面:对场地、器材的不适应;来自外界的噪音、语言等干扰;球队整体状态发挥失常;暂停、换人对罚篮节奏的改变。

2.外在压力。。外在压力分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面对对方球员、教练和观众的压力,他们满心祈祷罚篮运动员的罚篮不中;第二个方面,是来自同队队友、教练和观众的期待,他们在背后支持着罚球线上的战友,并期待着得分入账。

二、国内外前沿训练理念与手段

(一)提高罚篮稳定性的相关理念的介绍与分析

对于传统训练中单一、缺乏针对性的罚篮训练,现阶段国内外训练理念更趋于针对性强、科学性强、实效性强的特点。技术训练中,开始关注细节等很多方面;

在更加重要的心理训练中,对于情绪的调节、自我调控、心理暗示等很多角度提出了训练的理念和方向。

(二)提高罚篮稳定性训练手段的介绍与详解

1.基本技术训练细化。投篮作为篮球技术中最根本的技术之一,是被篮球运动员最先掌握的技术动作之一。但是在罚篮训练过程中很少有教练和运动员关注细节。

泰德・圣・马丁曾经连续罚篮命中2036个,是罚篮世界纪录的保持者,他在《投篮的技巧――从罚篮到扣篮》中谈到了瞄准点的问题,他认为瞄准点应该放在篮筐的后沿,即篮圈上离罚篮运动员最远一点。后来王恩泉在《瞄准点对罚篮命中率影响的实验研究及运动学分析》中通过实验证实了这一点。

篮球运动的基本功是该项运动的重中之重,因此良好的罚篮稳定性一定是建立在有标准或者合适的技术动作的基础上,在放松无压力状态下有较高命中率的基础上。

2.表象训练法。表象训练是指在暗示语的指导下,在头脑中反复想象某种运动或运动情景,从而提高运动技能和情绪控制能力的方法。

人的思想是无限的,运动员通过表象训练,可以很大限度模拟比赛时的心理状态,并通过大量的训练不断地克服,最终习惯于很多比赛中的紧张环境。

3.暗示训练法。暗示训练是利用言语等刺激物对运动员的心理施加影响,并进而控制行为的过程。运动心理学中提出,自我暗示能够提高动作的稳定性和成功率,使焦躁的心情平静下来。比如常说的在考试前默念“我叫不紧张”就是自我暗示的一种。

4.程序化行为训练法。程序化行为训练法,就是在作出常规动作中的技术动作前,进行一套程序化行为练习。每次站在罚球线上,拿着球,可以先设定一套自己感觉舒服的行为,想象一下球出手后进入篮筐的情景,再把注意力集中到篮筐上,进行罚球。

每一名球员都有程序化的动作。甚至可以说,篮球运动的训练就是将技术动作掌握成为程序化的例子。

5.条件限制法。谢切诺夫提出“一切随意运动,严格的讲都是反射”,“脑的活动的一切外部表现,确实都归结为肌肉运动”。掌握和提高运动员的心理素质,生理本质就是心理承受刺激变化的条件反射过程,其训练的过程为“刺激――适应――刺激”的循环。条件限制法就是将抑制过程应用于训练。

经过对条件限制法的研究,发现它在训练中的使用一般比较灵活多样。在训练中,教练员可以安排模拟各种情况影响、干扰运动员的罚篮,例如观众的呼喊和指责、嘈杂的音乐、教练员的责备等等。

三、结束语

篮球运动员应该在训练中通过无数次的重复继续夯实自己的基本投篮技术动作进一步加强对投篮的把握能力,达到充分的动力定型,使自己不论在什么情况下, 都能保持正确的投篮动作。

篮球运动员应该正视自身身体原因对罚篮技术的影响,采取不同的、有针对性的训练。

篮球运动员应注重心理层面的训练,其中条件限制法、自我暗示法、程序化行为训练法等方法效果显著。

教练员应不断创新训练方法,不断挑战运动员的极限,使其运动表现越来越出色。

参考文献:

[1]孙民治.现代篮球高级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

[2]刘玉林.现代篮球运动研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

[3]黄汉升.体育科研方法导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8.

[4]张力为.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进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5]郭维民.篮球比赛环境对非职业运动员心理影响分析[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8,(Z2).

上一篇: 劳动力市场特征 下一篇: 肌肉康复训练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