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运动方法汇总十篇

时间:2023-11-17 09:40:22

体育运动方法

体育运动方法篇(1)

体育运动是高中教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尽管其不会对学生高考成绩产生太大的影响,但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体育教师应当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课堂环境,从健康发展角度锻炼学生的身体机能,全面培养高中生的身体健康素质。

一、体育课程的重要性

体育课程是高中教学体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其拥有丰富的课程教学内容,为高中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空间。从现实教学状况分析,体育课程重要性主要表现在健康价值、文化价值等两个方面。

1、健康价值。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增进高中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我国高考体制正处于改革实施阶段,每年高中生体验也发现了诸多的健康问题,学生因学习压力大而出现的异常状况,影响到了日常学习的积极性。借助体育教学可以拓宽学生的运动范围,利用户外教学活动锻炼学生的身体健康素质。

2、文化价值。高中作为学生参与文化学习的关键时期,每一项课程对学生未来规划与发展都有促进意义。体育课程文化价值表现:一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主要课程,也是培养文化知识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二是宣传体育文化与精神文明的有效方式,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掌握足够的体育知识;三是丰富高中学校教学的必修课程,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知识内容。

二、高中体育运动课堂教学原则

运动是体育之根本,体育教学必须要与运动紧密联合,才能达到预定的教学培养目标。高中生体育运动课堂学习方法编制中,教师要结合学生运动情况执行教学方案,保障运动课堂活动的有序进行。运动课堂教学需坚持的原则:

1、联系实际。体育运动课堂教学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注重高中生个体差异性需求。比如,强调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掌握适应终身体育和健康生活需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提高自主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方法的能力。根据课堂教学实际情况,不仅降低了体育课堂教学工作的难度,也带动了高中生的运动兴趣。

2、全面发展。借助体育运动培养学生的健康水平,全面实施运动课堂教学方案是提升学生水平的关键。高中体育课程关注学生在全面发展体能、提高健康水平的基础上,通过对运动项目的选择和学习,培养运动爱好和专长,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提高体育实践能力,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3、贯彻理论。理论知识是指导一切实践活动的核心要素,体育运动课堂也要结合理论知识体系,才能进一步指导学生学习。教师在关注学生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的同时,充分发挥课程的教育功能,高度重视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促进学生的身心协调发展,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精神。

三、新课标下体育运动教学的实践方案

针对高中生体育运动课堂学习方案的优化改革,新课标要求教师根据上述原则内容,重新编制一套符合高中生的体育运动课堂教学体系,使其能够融入到体育课堂学习流程中。结合笔者工作经验,教师必须做好充分的课程改革工作,从多个方面拟定新的运动课堂教学方案。新课标下体育运动教学策略:

1、优化课程结构。高中体育运动课程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力图构建技能、认知、情感、行为等有机结合的课程结构。融合与学生身心发展密切相关的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关注学生健康意识和良好生活方式的形成。改变早期单一的课程结构,为体育运动课堂教学给予先进的指导,加快新型体育运动课程的现代化发展。

2、调整教材内容。课程内容是课堂教学的总指导,什么样的教学内容,决定着具体的教学策略。在课程内容方面,重视改造传统项目和引人新兴运动类项目,精选适应时代要求的、有利于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作为学习内容。积极引用先进的教材内容,丰富学生对体育理论知识的学习内容,有助于指导后期实践教学活动。

3、创新教学方式。创新是体育运动课堂教学的发展动力,依赖于课堂教学创新才能培养出更多的学习人才。对于高中体育运动课堂来说,在教学方式方面,力求改变单一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改变过于强调讲解、示范的教学形式,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践的良好的教学氛围。教师应尽可能选择更多的教学模式,全面应用于体育运动实训中,培养学生个人的身体健康能力。

4、拓宽教学领域。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根据高中学生生理、心理日趋成熟的特点,体育运动课堂十分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重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教师要不断拓宽体育教学平台,从多个方面展开教学措施,以促进学生学会学习,提高体育学习和增进健康的能力。例如,教师在运动项目选择方面,结合学生兴趣爱好开展多个运动实训,拓宽了体育课程的教学领域。

结论

随着国家对高中教育的宏观调控,高中学校不仅要注重文化课程教学管理,还要对辅课程教改给予足够的关注,这样才能推动广大师生的全面发展。重视高中体育运动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对高中生学习是一种很大的帮助,综合培养了学生的健康素质、文化素质,也是教师未来改革的重点工作。

参考文献

[1]孔祥武,李依军.高中体育选项分组教学实验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04)

[2]张振明,胡晓琛.北京市高中体育选项课教学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5(05)

[3]史立峰,洪幼平.大学体育选项课发展前景的影响因素与分析[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05)

体育运动方法篇(2)

1.1普及方面

作为活动校内外群众性体育运动的重要内容之一的课外运动竞赛,是对学校体育运动成果的检阅、交流、结语;在有组织有计划的进行教育宣传和动员活动的同时,积极引导学生参加体育锻炼从而激发他们的运动热情,并且在提高其运动能力的同时培养良好的运动习惯,还能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作为体育知识和项目普及和增强的重要步骤,在促进群众性体育活动展开的同时,增强学生的体魄,提高他们的运动能力和技术水平,可以为学校甚至国家发现和培育后备人才,从而形成良性循环;是具有欣赏、审美价值。

1.2提高方面

国内外举办大的中、小学运动会是课外运动竞赛中运动技术水平的集中表现。通过国际比赛,加强国际间学校体育的交流,增进友谊和广交朋友。运动会上取得优良成绩可以扬国威、长志气,显示我国的教育质量和学生的精神风貌。全国大、中学生运动会曾提出“团结、奋进、文明、育人”的宗旨充分体现了这个精神。全在比赛的准备和比赛过程中,通过媒体宣传扩大了社会影响,对转变人们的观念,提高思想认识,引起社会各方面对学校体育的重视都具有积极作用。综上所述,可以说课外竞赛运动可以促进学校体育工作向前发展,并且作为检验教学成果和运动训练成果的手段能够将体育普及和技术水平提高相结合,在加强校际间合作交流的同时方便进行素质教育

2课外运动竞赛的种类

2.1按照运动竞赛进行的空间范围分类

有校内运动竞赛、校外运动竞赛两大类。校内运动竞赛有单项运动比赛、班级间的对抗赛和友谊赛、运动员选拔赛等。校外运动竞赛有校际见的比赛,学校体育俱乐部的比赛,区、县、市、省的比赛,或者每隔几年的全国大、中学生运动会等,此外还有国际的大、中学生运动会等。

2.2按照运动竞赛目标进行分类

有竞技性运动竞赛、教育性运动竞赛和娱乐性运动竞赛。竞技性运动竞赛一般代表某一学生团体的竞技运动水平,能直接参赛的学生数较少,而教育性和娱乐性的运动竞赛具有广泛的群众性,竞赛方式也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2.3按照运动竞赛内容多少进行分类

可分为单项和综合运动竞赛,单项运动竞赛是指只进行一个项目竞赛,校内进行的有篮球、排球、乒乓球、武术等某一项、身体素质的某一内容的单项竞技比赛,校外举办的校际间的篮球、排球、足球等单项竞赛。综合竞赛是指进行两个以上不同运动项目的竞赛。校内同时进行的田径、球类竞赛;同时进行的足球、乒乓球;同时进行的排球、中长跑竞赛等。校外综合运动竞赛与校内的相似,全国中学生运动会和全国大学生运动会是国内最大规模的学生运动会。其特点是项目多,规模大,参加人数多,组织工作比较复杂。

2.4按运动竞赛的性质、任务、水平分类

分为对抗赛、友谊赛和邀请赛、测验赛、选拔赛、表演赛、等级赛、通讯赛,以上各种形式的竞赛各具特点,学校应根据需要和可能以及运动竞赛的任务灵活性运用。学校还可组织一些小型多样、学生喜闻乐见或者具有民间特点的群众性体育比赛,以推动学校体育活动的普及与提高。

3课外运动竞赛方法

3.1比赛方法

(1)淘汰法,是指在比赛中逐步淘汰成绩差的,最后决出优胜者的一种方法。优点在于参赛者较多的情况下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比赛任务。

(2)循环法,是指在比赛过程中,参赛者都要按照一定的次序相互轮流进行一次比赛,最后综合全部比赛胜负来决定名次的一种比赛方法,通常多用于球类及其他对抗性项目的比赛中。

(3)顺序法,是指参加比赛者按一定的先后顺序表现成绩的比赛方法。有分组与不分组两种。分组顺序是吧参赛者分为若干组,分别进行比赛,按预赛、复赛、决赛结果决定名次。不分组顺序是在同一比赛时间内部能有两人以上进行比赛的项目中采用,如田径的标枪、铅球、跳远等项目。

(4)轮换法,是指在同一比赛时间内,参赛者按照规定的轮换顺序进行不同项目比赛。常在竞技体操与综合性运动项目中赛用。

3.2评定运动成绩和名次的方法

体育运动方法篇(3)

关键词:体育运动;选择性注意;方法;技术

中图分类号:G804.8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 号:1007-3612(2009)02-0142-03

投稿日期:2008-12-08

作者简介:郑桂海,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

The Methods and The Techniques of Researching Selective Attentio n in The Field of Sports

ZHENG Guihai1, LI Sihua2, ZHANG Sen3

(1.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5, China; 2. Capita l Institu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Beijing 100088, China;

3. Heilongji ang Institution of Sport Science, Harbin 150008, Heilongjiang China)

Abstract: Through literature review both domestic and foreign, the paper summari zes methods and techniques of selective attention research in the field of sport s.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cognitive psychology as well as the rise o f video and computer technique, it transfers from subjective, empirical to objec tive and positivost, and presented more scientific, accurate and advanced. On th e basis of analyzing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se methods and technique s, it is suggested that we should substitute simplification with diversificationin the process of using those to research selective attention.Key words: sports; selective attention; method; technique

无论在运动技能形成过程中,还是面对瞬息万变的比赛情境,运动员都需要对最相关的信 息进行选择,并排除无关信息的干扰,这就要求注意有选择性。体育运动中,选择性注意研 究借鉴了其他领域的研究方法,不断地发展着新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本研究逐一介绍这些方 法和技术,分析它们的优、劣势,并对该领域未来的研究提出进一步展望,以期为体育教学 和运动训练提供参考。

1 选择性注意的单一研究方法和技术

1.1 早期的研究方法

1.1.1 双听法双听法的理论假设是引起个体注意优先分配的信息能够被重复,对个体的左耳和右耳分别呈 现不同的信息,要求个体口头重复或跟踪其中一个耳朵的信息。Kahneman等人(1973)运用 双听法对飞机与汽车驾驶员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技能等级较低的个体往往对不相关的信 息进行选择性注意,造成注意错误,从而更容易引起事故。

虽然双听法能够研究选择注意的范围,以及另一个耳朵信息加工的数量和性质,但是在训练 、比赛中,运动员面临更多的是视觉刺激信息。因此,从应用角度来看,视觉选择方法比听 觉选择方法更符合实际运动情境。

1.1.2 视觉选择法研究者(Nelsser,1975)运用在同一电视屏幕上添加不同运动图像的方法,要求个体对其 中一种运动的变化进行注意。结果表明,尽管各种运动视觉十分相似,个体也能轻易地觉察 出要求注意的运动的细微变化,而对一些很不寻常的其他运动的变化却无法注意。早期使用 这类方法,基于操作简便的原则,可以粗略地研究选择性注意,在准确性和规范性方面有待 提高。

1.2 测量维度的研究方法

1.2.1 内省报告内省报告主要是指在实验中通过让个体自我报告或通过让个体填写专门的量表来测试个体的 注意特征。由于它操作容易、可控性强,一直以来采用这种技术的研究较多。

Nideffer的《注意方式与人际关系测试(TAIS)》是用来测量注意指向和广度的最有力工具 之一,可是研究者对其结构和预测效度提出了质疑。测试缺少特殊的适应性,很难普适于不 同的运动项目,尤其是它不能反映出专家和新手的差异,且缺乏生态学效度[2]; 此外,量 表测试的结果容易受到个体的情绪、生理状况等方面的影响。因此,为了克服测量的主观性 ,研究者采用了生理学方法。

近年来,考虑到文化背景的差异,国内一些学者(殷恒婵等,2006;迟立忠,2004;李永瑞 等,2001)在注意能力、注意品质等方面开始自编测验,并应用先进的科学仪器,独立开发 软件,改进和丰富了纸笔测试。

1.2.2 生理学测量方法在“接受―拒绝”假说的基础上,测试心率来研究选择性注意,注意指向与心率变化有直接 关系,当个体接受外部环境信息时,心率减速;当个体为了注意内部的信息加工而拒绝外部 环境信息时,心率加速。资料表明,脑电图(EEG)的alpha波能够敏感地反映出注意是集中于内部,还是外部。有研 究通过测量大脑皮层EEG 的变化情况,对开放性项目和闭锁性项目运动员的扩散性注意、选 择性注意进行分析发现,不同项目运动员之间存在很多差异(Fontani,1996)。

将生理测量应用到运动心理学研究中,奠定了运动心理生理学,为心理指标的追本溯源提供 了坚实的基础,虽然其现状研究还不能较全面地解释选择性注意的机制,但前景是令人期待 的。

为了保证测量的客观性,还有研究使用行为分析法,采用双重任务技术,测试外周注意狭窄 性,结果发现,该技术是测试注意广度的有效方法[3]。

1.3 评价优劣的研究方法

1.3.1 口述法口述法简单地说是询问运动员将自己的注意优先集中在哪些特殊线索和信息源上,它是研究 选择性注意常用方法之一。但结果并不一定正确,因此,口述的客观性大大受 到了限制,并不能准确反映选择性注意的本质特征[3]。

1.3.2 心理计时(Mental chronometry)法Nougier(1991)指出,Posner曾采用心理计时法研究选择注意对反应时的影响,结果表明, 当受试对相关信息进行选择性注意时,反应时会加快,而对无关信息选择性注意时,反应时 减慢。他们把这种反应时加快称为注意得益,而把反应时减慢称为注意损失,注意得益越 大越有利于运动绩效[2]。

1.3.3 时、空阻塞(Temporal or Spatial occlusion)技术也称线索遮蔽技术,是指先拍摄下运动员的技术动作,随后对动作画面进行编辑,在编辑过 程中,从时间或空间上有选择地掩蔽一些重要线索,随后播放经过编辑的动作画面(影片或 是图片),要求个体作出判断或反应。Abernethy(1988)采用时间阻塞技术对快速球类运 动进行的研究表明,球飞行前的信息(称为先行线索)预示着球的飞行方向和速度,在根据 先行线索做出预测的能力方面,专家明显优于新手[4]。

在时间上遮蔽一些重要线索的技术称为时间遮蔽方法;在空间上遮蔽一些重要线索的技术称 为空间遮蔽方法。目前,选择性注意研究中应用较多。这种方法主要优势有二:一是能够有 效地区别专家和新手的选择性注意能力;二是针对性的训练该技术,有利于提高运动员或裁 判员的选择性注意能力。但是,单独使用该技术并不能全面地测评选择性注意能力,需要结 合反应时、正确率等指标。

1.3.4 探针反应时(probe reaction time,PRT)技术在注意有限容量的理论支撑下,使用探针法测定容量,该方法是当个体操作一个主任务时, 在操作过程中的几个时期呈现一个作为副任务的刺激(称为探针,一般采用听觉刺激),要求 个体用与主任务操作无关的其他身体部位作出反应,并测定其探针反应时。这种方法的假设 是 当把PRT和在不操作主任务条件下的反应时比较时,PRT值越大,说明主任务的操作需要较多 的注意,以此判断主任务操作的熟练程度较低。

章建成(1994)用探针法预测大学网球队员的名次,当个体引拍时呈现一个探针刺激,用多 重回归处理探针反应时、错误反应次数和回球得分。结果表明,以上三个测度的组合是有效 的评价指标,采用探针法能预测网球队员的名次。

但是研究者Abernethy指出,要把探针法运用于体育运动测量领域,必须解决在主任务操作 过程中的哪个时期呈现探针刺激最为合适?哪些测度才能有效地评价运动员的技能水平?以及 怎样控制由于个体在主任务和副任务之间进行注意转换而引起的评价测度发生变化等问题[5]。

1.4 新兴的研究方法

1.4.1 眼球运动记录(Eye-movement record)技术该技术利用眼动记录仪记录和分析人们在注视过程中的各项眼动指标,以此揭示人们 的心理加工过程和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从眼动记录技术问世以来,记录方法的发展经历了 直接观察法、后像法、机械记录法、电流记录法和光学记录法的趋势。目前关于注意的研究 主要应用电流和光学记录法[6]。

技术具有很多优点:1) 研究的生态学效度得到保障;2) 了解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每 一时刻的视觉信息成为可能。其局限性主要表现在:1) 由于视觉定位不同于注意,注意 在眼睛不动的情况下仍能在视野中转移;2) 由于“看”不等于“看见”,视觉定位不能 保证信息获取;3) 由于高水平运动员的信息提取不一定通过中央视觉获得,此技术不能 反映外周视野的信息。还有一点,收集数据难度较高,而且仪器配戴有可能破坏个体的正常 注意分配和信息获取。

应用该技术的研究主要是通过让个体观看真实运动场景(Petrakis E.,1993),或与录像模 拟 技术相结合,让个体观看事先拍摄和剪辑的关于运动场景的幻灯图片(王明辉等,2007;张 运亮等,2005;张忠秋等,2001等)或录像(蔡赓等,2001等),应用眼动记录仪考察个体 的瞳孔直径、注视位置、次数、时间、眼跳距离等眼动指标。通过分析这些指标可以得到有 关选择性注意的一些信息,从而找出运动员或裁判员作出准确判断所依据的有效线索。如张 忠秋等(2001)应用ASL-4200型眼动仪记录专家组和新手组个体观看自行车场地争先赛骑行 技术动作图像时的眼动特征,发现两组个体的注视时间和频率存在显著差异。

1.4.2 事件相关电位 (Event-related potentials) 技术事件相关电位(ERP)被认为是“窥测心理活动的窗口”,是目前研究认知过程最令人寄予 希望的方法之一。一项以乒乓球运动员为对象所进行的选择性注意研究发现,优秀乒乓球运 动员在面对不确定性刺激时注意的资源要求较低,而且会将注意资源分配至刺激出现机率较 低的区域,但是会将反应动作准备在刺激出现机率较高的区域 (Hung,2004)。

ERP作为客观电生理指标研究体育运动中的选择性注意主要采用相同感觉通路的双耳分听和 跨通路等实验范式[7]。

1.4.2.1 通路内的选择性注意关于相同感觉通路选择性注意的ERP研究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初,较为成熟的如Hillyar d等(1973),Naatanen(1982)关于听觉通路;Harter和Previc (1978 ),Mangun和Hillyard(1988)关于视觉通路;以及Desmedt和Tomberg (1989)关于躯体感觉通路的选择性注意ERP研 究。令人遗憾的是体育运动领域中,通路内选择性注意的研究报告较少。

1.4.2.2 跨通路的选择性注意感觉通路间关系的跨通路选择性注意ERP研究在20世纪90年代才受到重视,采用的实验范式 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类:双Oddball范式、等概率(Go/Nogo)范式、不完全跨感觉通路范式。

王铮(2008)采用被试间与被试内实验设计,对篮球和射箭运动员各8名给予经典与优化两 种不同Oddball实验范式下的干预。被试间比较的结果显示:失匹配负波(mismatch negati vity,MMN)波下平均面积和潜伏期有显著差异;被试内比较的结果显示:两组别运动员在 经典与优化范式下诱发的MMN波下平均面积有差异。研究讨论了听觉MMN,由于运动员接受信 息多源于视觉,视觉MMN也已经证明确实存在,但体育运动中相关报告并不多。

ERP研究仍只限于实验室特定条件下的描述研究,尚不能对运动实践提供可直接应用的成果 。此外,ERP信号的提取和成分的确定,需要去除伪迹和确定脑电心理学定义,这也是ERP技 术受限和有待完善之处。

2 选择性注意多元研究方法和技术

2.1 注意线索技术和反应时相结合张学民等(2005)应用注意线索技术,通过分心物数量、目标-线索一致性和目标特征变化 ,探讨普通大学生与运动员视觉选择性注意加工能力(反应时和正确率)的差异。结果表明 ,在不同的任务情境下,运动员在视觉选择注意任务中的表现较普通大学生存在显著优势, 并表现出一定的冒险倾向。采用反应时和正确率来探测复杂的认知加工,这样虽然能够反映 加工过程,但缺乏整体性和立体性;虽然能够揭示加工的内在机制,但科学性和全面性不足 [8]。

2.2 线索遮蔽技术与眼球运动记录技术相结合Abernethy(1988)在时间阻塞技术的研究基础上,运用空间阻塞技术与眼球运动记录技术对 羽毛球和壁球运动进行研究。结果发现,预测能力与选择性注意有关;专业运动员比非专业 运动员更能注意较早和动作较近端的信息,也就是手臂与球拍的信息,并且通过专门化训练 ,运动员能够逐渐掌握对这些信息的选择性注意[4]。

段宇(2008)同样采用专家―新手研究范式,以实验法分析乒乓球运动员 对攻球线路(录 像通过线索遮蔽技术呈现)预期判断与反应时(这是难能可贵之处),以及在此过程中的眼 动特征。同时对16名专家与30名新手之间判断反应时、准确率与眼动特征进行检验。结果表 明:专家组个体对攻球线路的判断准确率高于新手组,而反应时间在统计上没有显著差异; 专家组与新手组个体在观看攻球线路时的注视点、注视时间等视觉特征上具有明显差异。

2.3 眼球运动记录技术与事件相关电位技术相结合闫苍松(2007)总结了眼动与ERP技术各自存在的局限性,采用相同或相似的实验材料,分 别进行眼动实验与ERP实验,直接对眼动数据与 ERP数据进行对比。从行为反应与神经生理 两个角度上揭示选择性注意研究的实质,对同一问题的研究结果进行相互的佐证,便可以从 中发现新问题,使研究问题的深度和广度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拓展。

为了将眼动产生的脑电信号有效地分离出去,建议将两种设备连接起来,同时进行眼动实验 与ERP实验。这两种技术都是即时测量,且具有连续性特点,能够对运动过程中选择注意进 行同步的、动态的监控,既具备结合的可行性,也可以优势互补,有效的反映出选择性注意 这一动态认知加工过程中的怎么样和为什么的问题[9]。

3 小 结

在体育运动领域的选择性注意研究中,无论早期的双听法,还是现在热门的脑成像技术都有 各自的优势和不足,考虑到生态学和认知心理学的要求,并为探求选择性注意的机制,逐渐 摆脱主观性的经验描述,尝试利用高精尖的科学仪器是一条必经之路。未来研究一个明显趋 势是,运用复杂的功能成像技术,促进心理学与神经科学的逐步整合[10]。

电生理学技术的使用和多种方法技术结合研究同一问题仍处于起步阶段,缺少相关文献资料 ,且研究大多是几个项目之间的对比抑或是专家-新手差异分析,因此迫切需要借鉴其他学 科中的研究成果,改进研究取向,改善实验设计,改良研究范式,并应用到训练和比赛实践 中。

参考文献:

[1] Nougier.The Development of Expertise in the Orienting of Attention [J].Int J Sport Psychol,1999,(30):246-260.

[2] 朱,等.体育运动中选择性注意的国内外研究现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0 ,24(4):46-51.

[3] 张力为,任未多.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进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60 -163.

[4] Abernethy.B.Dual-task methology and motor skills research: Some applicati on an d methodological constraints. Journal of Human Movement Studies,1988,14:101-132.

[5] 章建成.用探针法预测大学网球队员的名次[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4,18(2 ):14-19.

[6] 张森.对青少年棒球击球手眼动特征的实验研究[D].首都体育学院,2007.

[7] 罗跃嘉,等.选择性注意的ERP研究方法[J].心理科学,1997,20:553-554.

体育运动方法篇(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体育方面最为突出的现象就是城市社区体育(以下简称社区体育)的迅速崛起。这一发端于80年代中期的新生事物,在我国社会经济运行机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化的过程中,找到了适宜自己发展的条件,突破了在计划经济下沿习以久的以单位、行业、系统为基本组织形式的“条条”封闭格局,实现横向联合、协作,并呈现出网络化发展趋势。

一、社区体育的目的及意义

社区体育由社区居民自主进行的简便易行、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多种多样的身体锻炼活动。具有自主性、公益性、多样性、有趣性、服务性等特点。对丰富居民文化生活,提高生活质量,交流邻里感情,改善人际关系,促进社区繁荣发展等都有重要意义。

社区体育主要是指成年人针对自身,以其身体运动为基本手段,以获得健美乐为目标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它是我国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体格健美与快乐幸福的生活。成年人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中流砥柱,其身心健美、快乐幸福的生活与健康长寿,又直接关系到国家或民族的社会稳定与繁荣昌盛,因而也必然成为一个国家社会制度是否优越和民族文明程度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深入持久地开展社区体育实践,必然对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产生积极的现实作用和深远影响。

二、我国社区体育研究状况

1.我国社区体育活动现象的出现。我国社区体育活动现象的出现是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的,一些省市由大企业牵头,周围企业参与组成了地区体协。这种组织较为松散,组织的稳定性较差。到了70年代初,城市公园、空地出现了零散和小规模的中老年晨练活动,后发展成为遍布全国的晨、晚练体育活动点。由此不难作结,“社区体育”这一术语的确定,较之“社会体育”的说法,更显得科学合理,符合逻辑,反映了体育实践的客观规律。

2.我国社区体育研究的现状。我国社区体育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当时正直小城镇研究热,由此带动小城镇体育研究,出现了以江苏省体育科学学会体育社会学分会为代表的学术团体。80年代后期,以中科院社会学研究所为首的中国城市发展模式研究,带动了我国城市发展战略研究。

3.我国社区体育研究的类型及方向。从研究内容来看,我国社区体育主要分三大类。一是基础理论研究,主要包括社区体育概念、性质、功能、构成要素等方面。此类研究多借鉴西方社区研究理论和社会学知识,表现出较高的水平。由于我国社区体育起步较晚,且计划经济模式影响较深,社区体育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等原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研究者对社区体育进行深入的研究。

三、社区体育运行的方法和它所发挥的作用

1997年4月2日由国家体委、国家教委、民政部、建设部和文化部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城市社区体育工作的意见》中将城市社区体育界定:“主要是在街道办事处的辖区内,以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施为物质基础,以全体社区成员为主要对象,以满足社区成员的体育需求,增进社区成员的身心健身为主要目的,就地就近开展的区域性的群众体育”。

1.社区体育之于锻炼方式的健康管理。①注意人体的生理特点,不同年龄的人,依据自己的体质状况进行适量的运动。 ②按人体各器官不同的最佳发育期选择有针对性的运动项目进行锻炼。③进行全面锻炼,注意全面发展。④运动时间安排要有规律。⑤注意运动环境和运动卫生,如运动的路面的软硬程度,空气的清洁情况,气候的冷暖、干湿情况等。⑥运动要讲究科学合理。⑦运动项目要合适,要根据健康情况、条件、爱好等进行选择。

2.社区体育组织活动的原则。以个人项目为主,多人项目为辅,从社区体育活动集中组织开展的角度出发,可以将诸多简单易行的运动项目划分,可以激发一部分居民的体育热情,也可以在体育锻炼方法常识方面发挥普及作用。关于常规体育活动的组织工作,有几个要点:①前期广泛宣传。②安排工作人员。③筹划场地器材。④确认运动结果。⑤社区体育设施配置。⑥体能锻炼致力要点。⑦社区体育人口测试等等。

四、社区体育对社会的影响

社区体育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由一系列系统要素构成。为了加强对社区体育的引导,须建立有关激励制度和倾斜政策(援助制度),以调动居民参加社区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规范社区体育行为。因此及早研究社区体育建设的主要困难、障碍,并寻求克服的对策,已成为抓好和加快社区体育建设的重要问题。因而这一研究对社区体育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体育运动方法篇(5)

高水平的体育运动竞赛是运动员身体素质、技、战术水平和心理素质的竞争和较量。近年来,随着多学科知识和高新技术渗透及运动手段的不断完善,高水平运动员之间身体素质和技术水平之间的差距日趋接近,比赛的胜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运动员的临场心理状态.因此,正确地认识心理调控训练并付诸于实践,是体育运动训练和比赛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在众多心理训练方法中放松训练和表象训练是运用最普遍也是效果最好的心理训练方法之一,表象训练被视为是心理技能训练的核心环节;大量试验研究也证明对运动员实施放松和表象训练,对运动员的心理能力、动作技术水平以及比赛中良好发挥有很大帮助。

一、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查阅中国期刊网、中国运动咨询网、学校图书馆相关文章资料,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二)专家访谈法。

面访运动心理学专家、体科所有关科研人员、教练员、运动员探讨运动员心理自控能力问题,为本研究提供帮助。

(三)实验法。

研究者设计实验程序对被试进行3个月的放松、表象训练追踪研究,以比较心理自控训练实验干预对被试的心理、生理和运动技能影响,为本研究提供实证依据。

(四)数理统计法。

采用SPSS12.0 for XP大型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二、实验分析

(一)不同水平运动员表象问卷测试值比较 。

通过下面的统计可以得出专业高水平组与一般水平组在表象能力的视觉和听觉两个纬度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得分非常相近,但高水平组在视觉表象上稍好于一般水平组,在听觉表象上两者几乎相等。

(二)训练前组间因素对放松训练时肌电等生理指标的影响。

在肌电、皮电、皮温、心率高水平组明显好于一般水平组,且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从中的数据可以得出不同水平的被试在实验前各自的放松能力差距很大,高水平组的放松能力明显好于一般水平组,这可能与她们的比赛经历、训练年限,以及教练的重视程度有关,高水平组的队员经历大赛的次数多,面对的压力也大,因此更能认识到自我放松的重要性,特别是在比赛前心理放松能够有助于技术动作的发挥.所以高水平运动员会不自觉的在训练中运用和练习放松训练,而一般水平的运动员所经历的比赛较少,以及技术动作往往还未达到理想的水平,因此教练和队员本身对技术上的东西要求的比较多从而往往忽视队员的心理训练特别是放松能力的培养,因此就造成高水平运动员与一般水平队员在放松能力的较大差距。

(三)训练前组间因素对被试表象一组手枪速射动作时肌电等生理指标的影响。

女子手枪高水平组队员与女子手枪一般水平组队员在表象一组五发动作时在皮电、皮温均值比较中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而肌电、心率的均值比较中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大脑表象动作时肌电和心率的随动作的变化而相应波动,波动随动作变化的越一致表明起表象能力越强,反之在相反.因此可以说肌电和心率的变化能较真实的反映大脑表象动作的情况.两组被试在肌电和心率的均值比较中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说明起在表象能力上也不存显著性差异.但从均值上看高水平组在表象时各生理指标的要好于一般水平组。

三、分析与讨论

从以上统计可以看出专业高水平组与专业一般水平组在实验前自我放松能力上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高水平组明显好于一般水平组.但两者在放松时肌电波动仍较大,且均值较高(分别为4.29±0.58us、5.47±2.65us);同时皮温升高不是很明显、心率的波动也较大,从以上指标可以看出两者放松能力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自我放松能力与其技术水平不相符合,因此在进行技术训练的同时注意对不同水平被试进行心理放松训练,加强其自我放松的能力。

体育运动方法篇(6)

在体育教学中,学生们对体育的兴趣爱好程度决定了体育课的价值,在小学的体育课上更是如此。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对于一切来说,只有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说明兴趣在人们的工作和学习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诸多实践也证明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学生们运动兴趣的培养,直接决定了体育教学的效果。

培养小学生体育运动的兴趣就是在体育教学中把运动中内在的乐趣,作为目的和内容来学习的一种体育教学形式。它强调快乐的学习情绪贯穿于教学过程,以达到让学生热爱体育,发展个性,形成积极乐观与向上态度的多重目的。

二、小学生体育运动兴趣培养的方法

1、要明确学习目的,激发锻炼兴趣。一个人如果对体育活动感兴趣,他就会积极参加,全力投入,活动的结果将是需要的满足并由此得到积极的情绪体验。当前,很多小学的大部分体育课程的开设很大程度只是在理论上或者口头上,陈述了培养兴趣的重要性,而实际课程中表面上看学生个个玩得很开心,满头大汗,但他们更多的只是在盲目地配合教师完成任务。教师给学生的时间太少,学生许多的倾向性活动被扼杀。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遏制天性的发展等同于抹杀人的兴趣,也就是扼杀了人的创造力。

2、应利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开展讨论和自我反思。要注意创设情景,让学生从集体讨论和自我反思中了解体育锻炼的重要性,从而引导学生们正确认识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如周一的升旗仪式上,经常有学生因站立时间一长而头晕的情况出现,可让学生讨论:我们该如何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学生们的意见除了增加营养外最多的是增强体育锻炼。只有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有利于体育课堂教学任务的完成,使体育训练变得生动有趣,学生才能觉得愉快,练得高兴。?

3、应在实践活动中进行教育,渗透教育思想。体育教学的目的在于育人,即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人才,这就要求在体育教学中应体现出能够开发学生智力、发展学生个性、增强学生体质和培养学生思想品德,要达到这一目的,需要教师的精心教导和学生的自我锻炼十分重要。通过活动体验锻炼效果的不断反馈,体会感受体育锻炼带来的好处。这样,不断坚持,互相促进,坚持参加身体锻炼的行为就会越发自觉、积极。只有如此,学生从认识到兴趣到行为再到乐趣,周而复始,循环往复,和谐发展。

4、要改变教学方式,培养运动兴趣。体育教学的兴趣化可以给儿童以情绪的满足,有利于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小学生好动、爱新鲜,厌烦过多的重复练习,因此,教学手段要多样化,才能提高学生的兴趣,推迟疲劳的出现。体育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由于较长时间练习某一个动作而感到枯躁,教师可采用游戏法和比赛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此外,还应做到生动形象的讲解和准确的动作示范,教学方法力求多样化、兴趣化,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体育课上得生动活泼。

5、要重视教师自身的榜样引导作用。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习者只要观察到榜样的示范作用,即使自己未直接受到强化,也未进行实际练习,也能形成某些相应的行为和习惯。当学生对练习感兴趣时,在上课时就会表现出全神贯注、专心致志地听教师的讲解,认真仔细观看教师的示范动作。当教师布置练习时,他们会一丝不苟、认真刻苦,勇敢顽强地完成。?这样,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学生参加体育运动有兴趣无兴趣,直接影响他们从事体育运动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也决定着体育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形成。事实证明,只要学生对参加体育锻炼有了兴趣,就会把学习与体育锻炼做为自身的需要,积极开展体育活动,刻苦进行锻炼,克服主客观困难,逐步增强身体素质,提高健康水平和运动水平。所以,体育教师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一定要注意设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运动兴趣,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和健康观。这样才能更好的完成体育教学,才能为我国基础教育作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三、兴趣体育教学的运用

培养体育运动兴趣,是让学生在体育运动中体验到参与、理解、掌握以及创新运动的乐趣。在立足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新意识,从而形成学生终身参加体育实践的志向和习惯。

1、教学模式的多样化。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是针对特定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师生情况而建立的,都有自己特定的适用范围。教学模式的选择和运用必须要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相契合,追求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 (下转第127页)(上接第125页)追求从生理改造到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要选择注重让学生体验运动乐趣,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使学生个性得到良好发展的教学模式。

2、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教学方法多样化强调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灵活运用,以适应学生个性发展。教学方法的多样化,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寓教于乐,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教师要通过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创造一个快乐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赛竞争是体育教学的主要形式之一,它是在同等条件、同等环境、同等要求下,超越自我,并战胜别人的活动,也是检验、展示自己实力的最佳机会。课堂中运用竞争活动容易激发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和勇于进取的精神。实行区别对待、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学有所成”。这样的分层教学,为学生创造了和谐的集体心理氛围,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给予了每个学生更多的发展机会和施展才能的空间,使学生更多的体会了体育学习的乐趣,培养了他们自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坚定完成任务的信心,充分发挥和发掘了学生的内在潜能,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教学内容的多样性。体育教学中影响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的主因,往往是教学内容的枯燥和每节课周而复始的重复练习,学生极易产生厌倦,喜爱上体育课的乐趣会慢慢消失。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与心理特征,把大纲规定的教材内容进行加工再创造。将枯燥的内容和单调的练习融入知识性、趣味性,使教学内容变得多样、新颖、有趣。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使他们产生参与练习的需要和兴趣。

4、自主性学习和培养学生的表现欲。自主学习有别于各种形式的他主学习,它是学生积极、主动、自觉地从事和管理自己的学习活动,而不是在外界的各种压力和要求下被动地从事学习活动,是学生处于主体地位状态下的主动性与能动性的学习。自主性学习可呈现这样的一种状态,学习动机可自我激发,学习内容可自我选择,学习方法可自我确定,学习时间可自我计划,学习过程可自我监控,学习结果可自我评价。

体育运动方法篇(7)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6)08-0072-03

2006年12月23日,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召开了建国以来第一次学校体育工作会议,会上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发出《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为引导广大青少年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于2009年4月29日全面启动了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

我们对在校3~6年级学生开展体育运动前后进行比赛数据、统计观察、核实数据,运用逻辑推理的研究方法,进行对比分析。探索阳光体育运动开展方式、途径和方法。

一、加强落实,实施校本特色的大课间活动

大课间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落实学校体育运动的重要途经。结合《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以及本校作为市级排球项目传统校特色,利用上下午大课间半个小时,将大课间体育活动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阳光亮眼操、七彩阳光广播操、自编排球操、武术健身操;第二部分学生自垫、对垫排球活动,有力保证了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

根据学校的场地、学生的实际情况,探索开展适合本校实际的大课间体育活动。通过观察、了解,约有90%以上的学生都喜欢参与大课间体育活动,并在活动中学生之间加强了相互交流,培养了团结合作,增强了友善相处。其中3~4年级的学生经过两个月大课间练习,70%的同学能完成自垫球;5~6年级的学生经过两个月大课间练习,75%的同学能完成自垫球;经过一个学期坚持不懈的练习,3~6年级85%的同学能够独立完成自垫球。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了成功的愉悦,更加热爱体育运动,形成了良性循环。

大课间活动坚持全校师生人人参与,与新课程改革相结合,与小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有机结合;大课间活动的内容与形式丰富多彩,尽量满足不同特长、不同兴趣、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要,促进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审美素质的全面提高,并形成在普及与提高的基础上良性发展的局面。

坚持自主自愿与积极引导相结合原则,在组织学生参加大课间活动的过程中,除了教师的指导,同时充分尊重学生的自我选择权和自主活动权,在组织活动时为学生营造一个自主操作、自主锻炼的良好环境和氛围。

坚持校内校外相结合原则,以校内活动为主阵地,充分发挥校外活动的独特功能,促进校内校外活动的有机结合,密切配合家庭体育活动和社区体育活动,努力创建良好的课外体育活动环境。

坚持安全第一,在大课间活动的组织与实施过程中,加强学生安全教育、完善应急措施和防范措施,避免和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

二、注重实效,尽显校本特色

作为石家庄市排球传统学校,学校加强对全校体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提高学生排球运动技术,逐步形成并发展学校排球特色运动。

学校开设排球课教学并列入校本课程,学生学习基本技术,参与排球运动。普及与提高是一对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的关系。多年来,我们摆正了普及与提高的位置。要提高排球技术水平,只有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实现1~6年级人人有排球,全校学生人人爱排球。

表1、表2显示,我校在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后,学生排球垫球平均个数有了显著提升。大课间开展垫球活动不仅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增强身体素质,同时可以缓解视觉疲劳,很大程度上放松师生紧张的情绪。

三、转变形式,推行校本模式

体育课是学校体育的关键,对帮助学生养成终身体育锻炼习惯,掌握体育知识,发展运动技能具有重要作用。学校体育是阳光体育运动的有力补充和延续,是学生基础教育与终身体育教育的桥梁和纽带。本校1~6年级开足体育课,其中3~6年级专设排球、田径课。体育教师充分利用上课时间开展排球、田径技术教学。通过体育教学,教育引导学生积极参加阳光体育运动,增强学校的活力和吸引力。

田径课从3年级起,课堂教授田径基本运动技能,使每一位同学掌握跑、跳、投的基本运动技术。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具备了一定的运动能力,但学生身体素质差异较大,各班学生的体质也不尽相同,要因材施教重点培养学生兴趣爱好。因田径课比较枯燥,要充分利用小学生的好奇心较强的特点激发其兴趣,例如,在学立定跳远时采用“小青蛙”学本领情景教学,学生在掌握运动技术的同时又快乐学习。铅球技术课因为小学生力量不足,比较危险,可以采用实心球代替铅球教学等方法。在教学的同时,发现特长生,重点培养。四节体育课加上二次课外体育活动,这样就实现了体育课内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的无缝衔接,建立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体育竞赛互动的学习过程,使学生在课堂中学、练,在课外竞赛,以赛促练,以赛促学,从而培养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和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为实现学生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四、补充活动,丰富校本阳光体育运动

体育运动方法篇(8)

近年来,我国大力提倡“全民健身”,人们也更加重视体育运动,加大力度投入体育事业,使其得到促进。体育应当贯彻于一个人生命的始终,虽然我国的初中教育中都设置了体育课程,但是其模式与方法都较为传统,机械而重复的动作训练过于枯燥、乏味,导致学生兴趣低下,教学效率不理想。因此教师应重视快乐教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主动参与体育运动,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

一、初中体育教学中快乐运动的概念与意义

初中体育教学中快乐运动的理念就是以体育运动为基础,使教学方法具有科学性和多样性,并以学生身体与心理的发展规律为依据,使教学氛围更加和谐、生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在体育教学中被激发出来,能够积极、主动的学习体育,使学生在体育学习中具有丰富的情感体验,提高其综合发展能力。快乐运动的侧重点就是让学生享受学习,使体育教学具有实效性、激励性、情境性和趣味性。在初中体育教学中该模式可以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激发学生潜力,使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另外,还能在教和学之间建立良好关系,有效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主导作用。最后,快乐运动还能实现教学方法的多样化,使学生灵活学习,享受运动。

二、快乐运动理念下初中体育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1.自由学习教学方法。在初中体育教学中,自由学习教学方法的运用能够获得良好的效果,特别在户外运动锻炼中。一般教师可在学生进行课前运动热身之后运用该方法,让学生依照个人喜好自由运动或随意分组进行对抗比赛。自由学习的教学方法不仅能使学生的特长得到自由发挥,并且能够保证学生训练的体育项目是自己所喜爱的。该方法可以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找到与自己相适合的体育方式,使自身素质得到锻炼,树立终身体育意识,有助于身心的良好发育。在实际实施自由学习教学方法时,教师应向学生讲解将会开展的体育运动,并进行简单指导,包括运动技巧、注意事项等,使学生能初步认识自由学习。同时,还应让学生完成准备活动,避免发生脱臼、拉伤等现象。之后,教师应全程跟踪学生的活动,对不足之处进行记录,并及时提供建议供学生改正。而且,教师应评价学生在自由学习中的整体情况,及时指导、鼓励与表扬学生,使其自信心和积极性提高。例如,有的学生选择打羽毛球,但是在运动过程中其活动范围过小,打较高的球时跳的也很低,因此很难打到球,只是在不断的捡球、发球。教师在观察后可以告知学生打羽毛球的技巧,一定要多活动,不要惧怕活动,一定要追逐球,仔细的观察球的走向,这样大范围的活动才能保证运动顺利进行,还能锻炼学生的体质。

体育运动方法篇(9)

关键词 残疾人 身体和心理 体育运动 因素

一、前言

残疾人群体是一个容易被遗忘被忽视的群体,一个完整的人是躯体和灵魂的结合体,两者缺一都不能称之为完整的人,躯体也就是身体,灵魂也就是心理状态。在身体上受到创伤,或多或少会对心理产生影响。残疾人群体在日常生活中不仅仅要承受自身身体缺憾给生活带来的不便,还要承受来自于社会公众、以及其他非残疾人异样眼光带来的影响,各方面的因素影响着残疾人群体的心理。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篇文章主要以体育运动对残疾人在身体和心理方面的影响进行研究分析。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查阅2000年以来对残疾人运动心理研究的各大书籍、期刊、杂志,查阅“中国知网”“维普资讯”等有关体育运动对残疾人影响的文献资料。

2.y计分析法:对近年来参加与没有参加体育运动的残疾人群体对他们自己带来的不同影响进行了统计与分析。

三、分析和讨论

(一)我国残疾人参与体育运动现状分析

通过查阅资料发现,我国残疾人的比占总人口的比重较大。(根据我国体育人口的统计标准来计算,每周参加3次以上的体育活动,每次锻炼半个小时以上,强度适中计算)其中,聋哑人和肢体残疾人参与体育运动锻炼的人数比例依次为37.4%和27%,所占的比例远远高于盲人、精神病、弱智以及综合残疾人参加体育运动锻炼的比例;根据资料显示,我国目前经常参与体育运动锻炼的残疾人群体已经达到1000万人次,我们的国家政府也因地制宜,无论在城市还是村乡镇,都开展了很多简便易行的残疾人专用体育器材。

(二)影响残疾人参加体育运动的因素

1.自身心理因素

残疾人群体比较不容易形成正确的心理认知。一个人在形成自我认知概念的过程中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包括别人对自己的态度、评价等等。残疾人在自我尊重方面的问题很严重,很多残疾人从小时候就有残疾,自身的心理缺陷会对残疾人心理、身体造成很多的负面影响,他们理想中自己和现实中的自己根本不在同一水平上,但是往往是这样,残疾人群体中,理想中的自己和现实中的自己落差往往要比正常人更大,他们的心理矛盾更加尖锐。残疾人群体一生中往往比正常人经历更多的挫折和失败,他们更容易形成低于正常人的自我效能感,残疾人群体在从事活动时,自我效能感低,成功的期望也就低。

2.客观条件所致

经过调查查阅资料分析,活动资金的缺乏、残联职能的缺失、残疾人专用体育设施和专业健身指导的缺失、残疾人社会福利制度的不完善等等一系列的客观因素都给残疾人参与体育运动带来了巨大的不便。一方面,例如,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作为残疾人群体活动的唯一的合法机关,是经由国务院允许的和国家法律认同的具备"代表、服务、管理”等职能的社会团体。但令人感到失望的是,通过调查发现有一部分残联工作人员,对自己所在行业的观念意识的淡薄,并且工作的重心严重偏移,错误的以为残疾人体育锻炼便是残疾人竞技体育,进而忽略了对于残疾人群体参与全民健身的问题,所以说,残联职能的缺失在某些方面导致残疾人的体育锻炼处于组织性差、管理力度差的游离状态,使广大残疾人群体丧失了绝大部分参与体育运动锻炼的机会。

四、结论与建议

在整个调查研究过程中发现,影响残疾人参与体育运动的因素是各个方面的,但这些因素都是可以通过各种政策方针得到调控的。

(一)国家和政府要改善残疾人就业环境,促进残疾人就业,增加体育参与资金是根本途径,资金充足,残疾人群体才能更好的参与体育锻炼,国家政府要大力拓展残疾人的就业市场,给残疾人尽可能提供合适的就业机会,也应针对不同的残疾人群体,开发出适应不同残疾人群体的岗位。

(二)国家和政府要完善残疾人联合会职能及残疾人群体相关社会福利制度保障,增加残疾人的安全感。

(三)残疾人体育锻炼相关的研究是残疾人体育运动参与的理论和实践论证,关于残疾人竞技体育的相关研究举不胜数,但是对残疾人日常生活中体育锻炼的理论研究却很少。残疾人体育锻炼理论研究的缺乏是整个残疾人体育事业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残疾人的自身心理健康十分重要,改善其心理状态是前提,一个好的心理状态能促进体育运动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体育运动方法篇(10)

1.激励制度中程度的把握不够。一方面过度激励,对学生造成骄傲和逆反心理,影响其身心的健康发展,容易给整个团队带来不和谐的氛围,产生消极后果。另一方面激励不够,容易造成学生的不满和悲观情绪,不利于高校对阳光体育的宣传和引导。

2.激励方式单一。由于不同学生的家庭背景、性格特点、经历不同,造成他们对激励的需求也不同。高校在激励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是:(1)重视精神奖励忽视物质奖励。(2)重视成就奖励忽视成长奖励。将奖励的多少与学生的运动成绩紧密关联。(3)忽视不同学生的激励方式的特殊性。

3.激励的及时性不够。学生在训练中非常刻苦时,辅导员老师一定要给予及时的鼓励,会使学生的运动热情空前高涨,一定要让学生在良好的心理氛围中进行训练。

二、解决阳光体育运动激励方法中出现问题的方法

1.根据马斯洛心理学需求的理论,我们可以将高校大学生运动员的需求分成如下:(1)生存需求:奖金、药品保证、娱乐时间、训练条件、训练强度。(2)社交和尊重的需求:老师的认可、公平竞争的机会、人际关系、参加校级比赛。(3)自我成长的需求:参加比赛后给自己带来的好处。

2.对学生的管理方式进行有效整合可以提高学生的激励策略。实行指导老师在运动队重大事务的审批制度,将运动员训练、运动员选拔、成绩记录和分析、经费管理等问题安排专人负责。

上一篇: 劳动力市场特征 下一篇: 肌肉康复训练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