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硬件教学设计汇总十篇

时间:2023-11-13 09:45:20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计算机硬件教学设计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计算机硬件教学设计

篇(1)

1、专业定位设计

计算机应用技术(智能电子方向)在IT产业链中处于重要地位,是IT产业链中二级产业的主要构成部分。目前,全球电子信息产业高速发展,河北省确立了四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分别是廊坊、保定、石家庄、秦皇岛。其中石家庄发展的重点领域和优先主题是电子信息技术与产业。本专业基于高职先进教育理念,秉承我院的“优秀员工的摇篮,职业经理的基地”这一办学理念,结合2010年学院工作要点和深化教学改革的意见,深入企业一线进行调研,经过专家论证,确定了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适应电子信息产业第一线需要,掌握计算机系统和电子电路的基本理论,具有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拥有单片机技术应用能力,能够从事以计算机及外围设备的生产、安装、调试、维护和单片机技术应用为核心的电子信息产品的开发设计、技术支持等工作的高技能专门人才。

2、课程体系设计

在明确专业定位的基础上,本专业建立了基于工作过程,以企业项目为载体,教学做一体化的专业课程体系。经过调研,确定了本行业学生的主要工作过程,并把工作过程分解成相应的典型任务模块,再转化成知识与能力,最后经提炼重组成具有本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在课程进行过程中始终基于工作过程,贯穿企业项目。为了更好地完善课程体系,本专业进行了如下规划:每学期派出2名教师到企业带薪实习,希望能整理出更适合企业的教学项目;建立两门精品课网站,提供更多的不同类型企业项目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3、教学团队设计

本专业有一支专兼结合、规模适度的教学团队。其中有专职教师15人,兼职教师6人;专职教师中又有专业课教师10人,基础课教师3人,团支书辅导员2人。校内专职教师教学经验丰富,专业方向明确,其中讲师以上职称的有13人,达到双师素质的教师有12人,占教师总数的80%。在年龄分布上以中青年教师为主,是一支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同时本专业还有一支高素质的兼职教师队伍,包括两名公司老总、两名公司技术员、两名部门经理。为了使师资水平更上一层楼,本专业做出了如下规划:每学期派出2名教师到企业实习;每学期至少聘任2名企业技术人员担任实践课程教师;每学期聘请至少1名专家做专业知识动态讲座;以科研合作为契机,带动教师的实践和综合能力的提高。

4、实践教学设计

基于学院的校训“重技善学、恒信自强”,本专业注重技能的学习和培训,突出高职教育的特点。建立了基于课程体系,逐步开展基础实训、专项操作实训和综合实训的实践教学体系,使学生最终可以达到相应的职业能力,考取本行业职业资格证书。围绕产学研结合的中心点,建立了配置合理的校内实训室、校企结合的校内实训基地和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

4.1、设立9个公共实训室

分别是:基础电工实训室、模电实训室、数电实训室、计算机维修实训室、办公自动化实训室、单片机实训室、智能卡实训室、EDA实训室、电子工艺实训室。各个实训室内具有充足的实训设备,实训室和教学设备的配置能够满足本专业的教学需要。

4.2、建立了相应的校内实训基地

为实施工程项目和科研开发提供了的优良条件。目前主要和以下4个校内实训基地的企业进行了校企结合,其中石家庄信翔科技有限公司是我院的一家校内企业,以生产电子智能绿色环保产品为主;方圆测控以生产仪器仪表为主;信通电子以生产测控系统为主;鼎尚公司正在我院E座建立生产线。通过校企结合,主要在以下4个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第一,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了实践教学项目。本专业的课程体系始终贯穿企业项目,从基础实训到专项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以及扩展能力的发展都以企业实际项目为依托,逐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在电子CAD课程中就采用方圆测控技术有限公司的红外淋浴器作为教学项目开展,在单片机与接口技术中采用河北方圆测控技术有限公司的称重显示器作为教学项目。第二,校企结合,创新了考核方式,采用企业项目考核,学校企业共同打分的“两结合”的项目积分考核办法。其中专业核心课中企业实践考核成绩占到总成绩的40%。第三,校企结合,学生通过在企业的阶段性工作了解了行业环境。同时,还在校内实训基地的企业中为学生提供了勤工俭学的岗位,使学生不仅获得了一定的津贴,而且锻炼了专业技能。第四,企业研发部门和专业教师合作共同开发科研项目,已经立项的有计算机智能诱导催眠系统等五项省市级课题。

4.3、建立了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

主要有以下两个:京华电子公司和河北先控电源设备有限公司,京华电子公司主要致力于LED显示屏的研发与生产;河北先控电源设备有限公司是专业生产模块化UPS及配套产品的生产企业。通过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不仅为学生提供了顶岗实习岗位,还在摸索中逐渐完善了学生顶岗实习的考核方式,同时也增加了学生的就业岗位。经过本专业教师和企业的不断探索,逐步完善了顶岗实习的考核方法,目前主要采用以下两种形式:企业晋级制度和级别工资的制度。通过顶岗实习,本专业2007级在京华顶岗实习20人,全部留用;2008级中,先控顶岗实习的16人,京华顶岗实习12人,与企业也达成留用意向。经过顶岗实习的学生在本行业认可度高,提高了就业率。

4.4、其他实践活动

以相应的教学条件为依托,本专业开展了丰富多彩、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践教学活动。经过一系列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具有了较好的职业能力,达到了本专业的电子设备装接工的要求。2006、2007级学生电子设备转接工的考试通过率均达到95%以上。在“中国联通杯”河北省电子信息职业技能大赛中,我专业学生赵子龙获得二等奖。在河北省首届大学生科技创新创意大赛中,我专业学生韩博川、李龙等获得三等奖。

5、一体化教学专业规划

当然,我们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部分实训室无法满足一体化教学需要,科研成果转化率还需要进一步提高等。对此,本专业做出如下规划。

5.1、校内实训室

(1)利用学生综合实训作品充实部分实验设备;(2)配合项目教学,整合实训室;(3)将教室逐步改造为教学做一体化教室,3年内实现80%为教学做一体化教室,并且将教学场地的30%转移到企业。

5.2、实训实习基地

(1)加强联系与沟通,充分利用现有的实习基地;(2)在现有基地的基础上,3年内再建设3个师生实习基地,将现有专业核心课程与企业项目结合实现一体化教学;(3)明年与通合电子建立学生实习基地;(4)依托电子研发中心搞好开发和实训,并积极转化成果。

5.3、实践教学

篇(2)

二、实践教学在中职计算机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1.精讲多练,以实践加强学生的操作能力

实践教学在中职计算机平面设计中的应用,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精讲多练,以实践加强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计算机平面设计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选取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进行精准讲授,重点教会实践的操作方法,不求将课本的内容面面俱到,但要强化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方法,培养操作的能力和准确性。例如,在讲解Photoshop风景图片拼合的课题时,教师可以先后讲解简单的蒙版拼合法、像皮擦拼合法、图层混合模式拼合法,将重点的操作内容强化给学生,引导学生进行探索,之后再让学生自行操作。同时,为了刺激学生的好奇心,教师还可以在在课程的开始,出示一些好的Photoshop、Cordeldraw创作给学生们看,用Photoshop特殊效果合成的图片,包括一些海报、画和电影电视上的宣传画等等,让学生在实践的时候更好动力。

2.实践分类,以实践增强学生的应用水平

实践教学在中职计算机平面设计中的应用,教师可以将学生作为中心去进行实践分类的培养,以实践增强学生的应用水平,培养应用型人才。教师要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尽量为学生提供更多社会实践的机会和技能操作的应用平台,以实用性为原则,对学生进行不同的分类来培养,根据学生的兴趣、能力水平、爱好、发展目标等方向进行有针对性的实践教学。例如,讲授Photoshop的实际应用价值,尤其是在利用此软件修改照片上的背景和人的皮肤、斑点、发型;制作合影等,同时,也讲授讲授CoreIDraw交互式工具,突出重点的方法和的工具。但在实践过程中不必强求学生必须要用某种软件来完成设计,跟他们以自己的方式去选择合适的实践手段。

3.实践展示,以实践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

实践教学在中职计算机平面设计中的应用,教师可以通过实践展示,以实践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让学生能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主动地去学习计算机平面设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这需要教师在平时的课堂中适当地转变师生的角色,主动积极地去配合学生们的学习,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提供一个可以展示学生自我学习成果和研究探索结果的一个机会和平台,让他们的实践成果得以展示出来。这样的课堂展示机会或者是在校内、社会中的展示都有助于加深学生们对计算机设计专业的理解,在潜移默化中也让学生们可以养成良好的习惯,并在展示过程中锻炼了自己的思维逻辑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其实,每个人的心里都会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同和肯定。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举办展示班会、汇报活动或者是一些比赛展示,以一些必要的竞争来促进学生间的良性竞赛,激发他们的潜能,促进彼此间的实践能力。例如,在学习平面综合项目设计这门专业基础课程时,当学习完各类卡片、DM手册、企业VI应用系统等平面广告产品的设计方法,和平面构成、板式编排设计、广告文案策划等设计知识的重构融合,过对计算机平面设计工作岗位中的典型工作任务的学习和实践,培养学生的处理实际设计任务的能力,并举行实践展示活动,让学生们可以自行准备自己在实践过程中的掌握综合利用多种设计软件和设计知识实现设计理念的方法和技巧。

篇(3)

一、构建教学资源库的意义

 

(一)研究背景

 

随着时代的发展,计算机的应用已经逐渐普及,各行各业中都广泛采用计算机辅助工作完成。计算机应用基础是高职高专院校一年级开设的一门必修课,也是一门公共基础课程,所涉及的教学内容在学生今后的工作中会被广泛应用。因此,本文以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为例,着重研究在软件环境更新的情况下,如何构建新的教学资源库,以满足课程教学的需要,同时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础应用,更好地为将来的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研究现状

 

随着计算机软件的更新换代,我院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大纲进行了更新,使用软件Win 7+Office 2010进行教学。本课程原对应的教学大纲(Win XP+Office2003)及计算机实训室所用软件均改至配套Win 7+Office 2010。在新的教学大纲下,我院原计算机精品课程内容也需要更新,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基本操作水平,拟研究如何构建新系统环境下一套完整的教学资源库,以满足新大纲下教师上课的需求,并更好的与计算机等级考试相结合,把教学内容数字化处理,把教学设计思想与考试大纲融合,设计成符合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电子化教学资源。

 

二、构建教学资源库的研究内容

 

(一)创建教学资源库的目标

 

摸索、总结一套适合提高高职高专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教学资源库建设方法,实现和新版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大纲(Win7+Office 2010)结合,在新的系统环境和应用软件版本中结合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大纲,将资源库应用于教学,争取我院高职高专学生参加全国计算机等级(一级)考试合格率达到90%。

 

(二)研究内容

 

包括在教学大纲更新、软件环境升级至Windows7及Office 2010的条件下如何建设新的教学资源库,将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授课相结合,使学生能够“乐学”,使教师能够互动式教学,并在乐学的基础上实现与计算机等级考试无缝对接。在提高学生通过率的时候,避免形成应试教育,通过考试的同时掌握基础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实现对各个软件的熟练操作。

 

结合本课程各模块的特点及新版教学大纲的要求,构建的教学资源库中应包含各模块的所有知识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在教学资源库中呈现现有的知识点:

 

表1 各模块知识点在教学库中的表现形式

 

序号 知识点 媒体形式

 

1 计算机概论 文字、网页、教学录像

 

2 Windows 7操作系统 文字、网页、教学录像、实训视频

 

3 计算机网络基础 文字、网页、教学录像、实训视频

 

4 文字处理Word2010 文字、网页、教学录像、实训视频

 

5 电子表格 Excel2010 文字、网页、教学录像、实训视频

 

6 演示文稿 PowerPoint 2010 文字、网页、教学录像、实训视频

 

课程每一章节配备电子教案、电子课件;课程中的所有实训配备使用南软极域教学软件进行屏幕录制的实训视频;课程部分授课章节进行教学录像;将教材及实训中使用的各种素材包括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进行分类整理归档,使其他教师在教学需要时,随时可从素材库查询下载。

 

(三)解决的教学问题

 

在现有教学条件的基础上建设能够实现互动教学的教学资源库,使学生在课上学习之余,在课外时间能够根据自己的薄弱环节,实现分模块强化练习。通过互动教学的方法,将原有实训内容提炼成教学资源库,围绕模块设计,“教、学、做”合一,提高学生应用能力的同时顺利通过考试。

 

在应用旧的教学大纲(Win Xp+Office2003)时本门课程已有学院计算机应用基础精品课程,并已挂上网站,但缺乏教学录像及实训视频。现大纲更新至Win7+Office2010后,教材已及时更新,但精品课程网站上课程内容及教学内容尚未及时更新,同时学生操作实训也进行了更新,根据所做更新,拟在精品课程网站的基础上建立新的教学资源库,更新教学及实训内容,完善素材库及课件库,补充重点章节的教学录像,并利用教学所用南软极域软件进行实训操作的屏幕录制,完成实训视频的制作,使学生在课后亦能完成自学。

 

三、构建教学资源库的基本步骤

 

(一)拟采取的基本步骤

 

结合研究目标及研究内容,结合本院的实际情况,拟采用下述方式开展研究:

 

实施第一阶段:准备阶段。由课题组牵头,计算机教研室共同探讨,并查阅收集资料,确定新考试大纲下教学资源库应包含的模块,拟定出课题计划,并做出下一步工作的具体分工。

 

实施第二阶段:建库。根据收集整理的资料,构建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资源库的总体结构。包括:课程资料库、试题与习题库、课件库、素材库、网络学习平台。

 

根据架构好的总体结构,明确分工。进一步根据总体结构及其下设子模块,整理收集新大纲及新系统环境下的资料,对原有精品课程内容进行更新,后增加的模块收集资料入库。对新考试大纲下的教学计划、教学设计做匹配更改;对新版教材所用的教案、课件及时更新;对新设计的17个实训,利用南软极域教学软件进行屏幕录制,可将整个实训在电脑屏幕操作过程中录制下来;对新考试大纲下教师的授课进行教学视频的录像。

 

将整理好的资源库到网站。可利用现有的精品课程网站进行改造,将新的内容完善至网站,在教学中推广教学资源库的应用,鼓励学生课外多根据自己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使用教学资源库,实现更多互动效果。

 

实施第三阶段:应用及总结。推广应用教学资源库,根据教师授课及学生使用的反馈,对教学资源库进行功能性评价与改进,对所有的资源进行新的技术评估。根据交流汇总,形成研究报告。

 

(二)现阶段实施成果

 

已构建了部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资源库,包括:课程资料库,包含课程性质、课程评价、教学队伍、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设计等;试题与习题库,包括理论习题、上机实训题、理论模拟题、上机模拟题、历年计算机等级考试真题;课件库,包括包含电子教案、电子课件;素材库,包括教学录像、实训操作视频、教材及实训中使用的各种素材;网络学习平台,包含在线实训、在线模拟测试及交流平台等模块。

 

四、构建教学资源库的主要特色

 

实践性操作强。可利用学校现有教学软件南软极域多媒体教学系统辅助教学资源库的创建,该软件是计算机实训室授课的教学软件,可以利用其屏幕录制及试卷编辑等功能,结合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大纲进行教学资源库创建,实训视频具有极强的可实践操作性。

 

资源利用性高。相同的资源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组织和服务,减少资源的重复建设,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

 

来源广泛。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教学案例。

 

篇(4)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00(2011)012018702

作者简介:叶华乔(1970-),男,湖北武汉人,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实训中心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应用、数据库技术。1概述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基于网络的自主在线学习成为可能,教育资源的大规模数字化、网络化已经成为现实,基于Web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已经成为网络教学首要的任务。《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高职院校一门公共基础课,学生人数多、基础参差不齐,建立教学资源库,充分发挥网络教学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成为高职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1.1网络教学资源库的概念及特点

网络教学资源库是指基于计算机网络运行的,依据一定的规范和标准将多种媒体素材进行收集和整合形成的数字化教学资源,是用以为教学提供支持的多媒体材料和教学系统。网络教学的教学内容的多元化、信息形式多样化、教学过程动态化、教学方式网络化、教学对象个性化等教学特点,为发挥学生创造性、个性化、协作性等能力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1.2目前网络资源库现状

近年来随着数字化校园的建设,网络硬件设施不断完善,但相应教学资源建设相对滞后。在很长时间内,各校“有车少货”以及重数量、轻质量、教学资源建设简单化,教学资源建设不规范等现象非常突出,致使网络及现代教学设施大量低效率利用,网络多媒体教学模式的探索还停留在“表面”,严重阻碍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主要问题表现在:

(1)资源库数据不符合规范。数据资源的建立没有统一的标准给数据的共享、交换与更新带来的不便,同时也造成了资源的重复性建设,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2)教学资源缺乏统一的管理,不易实现资源共享。基于传统的集中存储和集中管理模式建设的资源库只能满足局部或少量用户的使用,当有大量用户并发访问时,就会出现资源访问的瓶颈,远远不能满足教育教学资源发展的需求。

(3)用户参与方式不灵活,交流性、交互性差。

(4)资源库建设创新性及扩展性较差,不利于断更新和补充。

2建设《计算机应用基础》网络资源库的意义

《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高职学校公共必修课程,教师工作量大,设备不足,学生人数多,基础参差不齐,给教师教学带来了许多问题。建设教学资源库是实现教育现代化与信息化的必由之路,将有效地提高《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扩大教育规模,对促进高校的教学改革,提高科研水平与实现优秀教学资源的共享将起到积极作用。

3网络教学资源库建设的原则

网络教学资源库的构建目标是建立一个资源积累、资源共建、资源共享、资源评价的综合性平台,为各高职学生和教师提供综合、优质的教育资源。在资源库的设计中遵循以下原则。

3.1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要求学生结合操作案例反复练习,所建立的学习环境必须能够支持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必须为学生的学习创造自由的学习气氛与情境,有利于学生发展自身在认知、能力、情感等方面的潜能。

3.2以案例驱动为导向,注重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

根据课程特点决定了其教学以案例驱动为导向,让学生掌握基本操作技能的同时,能适应实际生活中的办公需求。所以资源库的建设一定要具有强烈的应用特征,注重和学生的生活及未来工作岗位紧密联系。

3.3注重网络资源库的稳定性与开放性、跨平台性、可扩展性要让网络资源库可以跨平台运行;遵循教育部规范,能够与其它平台兼容;采用相应的架构使设计有利于平台功能的扩展。

3.4以教育部基础资源规范为主

以教育部基础资源元数据规范为主,能够最大限度地容纳来自国内外的教育资源、共享来自教育、学术研究方面的资源。

4《计算机应用基础》资源库的建设

4.1资源库主要内容

确定所面向的资源主要包括以下几类:①文本素材:包括包括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学目标、教案、教学团队等文字表达;②教学课件:主要是本课程的各章节教学课件;③教学录像:本课程主讲教师各章节教学录像;④题库:题库是按照一定的教育测量理论,在计算机系统中实现的《计算机应用基础》题目的集合,主要是选择及填空题;⑤操作素材:结合全国计算机高新信息技术(办公自动化模块)四级认证的操作内容,列举部分操作素材及样张用于学生上机操作;⑥操作视频:是指由教师录制的各章节典型操作案例,学生可以通过观看视频掌握操作的重难点;⑦互动交流:针对某些最常出现的问题给出全面的解答,师生网上互动交流,有利于学生自主协作学习;⑧资源链接:列出本课程中相关的网络资源地址链接和非网络资源的索引。

4.2主要功能模块

从用户使用的角度来看,主要提供的功能应有:资源的分类浏览、资源的检索(提供基于关键词、组合条件的检索方式)、资源的预览、资源的上载、资源的下载;从资源管理的角度看,提供的功能主要应有:资源的录入、资源的删除、资源的修改、资源的审核、用户的管理等。该系统采用B/S体系结构。系统开发工具采用:JSP技术和SQL2000数据库,主要包括:

(1) 资源浏览模块。各种用户都可以通过浏览器访问资源库。允许网络上多个用户同时登陆,正常地、安全地使用资源库系统,并为使用者提供资源库中资源的全文检索功能、提供论坛、为网络教学实现在线或离线网上交流。

(2)资源管理模块。具有一定权限的用户与系统管理员可在线管理多媒体资源,增、删、改、上传多媒体素材。这几种操作都是通过客户端浏览器来操作完成,不必到服务器端进行操作。各个用户通过认证后,管理系统授予对应的管理权限,才能对系统进行操作。各个用户的操作都是独立的,所做的操作并不影响其他用户,各个用户也不能对其他用户的资源记录进行操作(系统管理员除外)。

(3)用户管理模块。资源库系统对用户进行细分,各种用户有不同的权限,不能越权使用系统:普通用户,有资源的使用权限;教师用户,需要认证,有多媒体资源的使用、增、删、改等权限;审核员,需要认证,有对资源的改、删和资源等权限;系统管理员,需要认证,具有最高权限。

5结束语

教学资源库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建设工程。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基于网络的教学资源库需要不断更新与维护,并结合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不断推进本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使之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委员会.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S].2000.

[2]柯和平.多媒体资源库建设与网络教学应用探索[J].现代教育技术,2002(1).

[3]余远波,黄民慧.基于Web的医学教学资源库的研究与应用[J].计算机与信息技术,2008(3).

[4]朱凌云,余胜泉.教育资源库建设的观念与方法[EB/OL].教育技术通讯网站etc.省略.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e of Teaching Database of the Course

篇(5)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26-0143-02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已进入信息时代。在信息时代,高职院校的学生应具备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技能。作为一门通识性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也是面向全院学生开设的公共基础课,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但是,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因此,该门课程的改革建设势在必行。

1 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当前存在的问题

1.1 缺乏针对性和合理定位

作为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一门基础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也是高职院校培养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一门重要基本课程[1]。从这一角度讲,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最终目标及其合理化定位只有满足社会人才市场要求,符合时展要求,才能够培养出高质量的优秀人才。但是,就目前来讲,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在该门课程的教材选用、教学目标确定和任课教师的合理安排方面还没有一个细致化的工作,还无法满足学生在计算机应用能力方面的需求。此外,当前所使用的课程教材的针对性明显不强[2]。比如,若选用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教师作为非专业课程的任课教师,则可能出现教学目标设置过高等问题。再如,过于重视理论知识的灌输,而十分缺乏对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无法得到有效地提高。

1.2课程教学资源不足

从一定程度上讲,高职院校若要通过《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有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就应具备雄厚的师资力量、过硬的教学器材和其他硬件设施[3]。但是,随着高职教育院校扩招政策的继续施行,现有的硬件设施和办学条件很难进一步推进其《计算机应用》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而影响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提高。

1.3 学生基础学习层次不同,不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

在入学之初,高职院校学生的计算机基础参差不齐,而教师所制定的教学进度依据大都是学校的教学要求,两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矛盾。就目前来讲,多数高职院校多采用大班教学的方式进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不利于提高教师的实际教学效果。比如,若教学内容难度太大,基础较差的学生就容易失去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学习兴趣;若教学内容过于简单,就难以满足基础较好学生的学习要求,进而会使基础较好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影响。总之,由于学生基础差异较大,大多数教师难以做到充分协调教学进度与内容,也就无法实现因材施教的目的,最终影响了实际的教学效果。

1.4课程理论与实际操作教学课时分配不合理

从本质上讲,理论与实践作为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是相辅相成的[4]。该门课程最终教学目的的实现既需要重视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也需要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由此可知,教师的理论知识教学和实践教学同样重要,缺一不可。但是,就目前来讲,多数高职院校该门课程的教学课时明显不足,特别是在实践教学方面。因此,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也存在诸多问题。

2 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和教学创新策略

2.1 规范课程管理

一般情况下,课程管理内容主要有教学大纲、目标、教材、考核和教师等[5]。从一定程度上讲,规范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和标准的统一,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具体来讲,课程规范化管理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其一,应确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高职人才培养中的基础地位,并强调其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重要作用。其二,应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和个性化发展需要进行课程方案设置,并进行有重点的研究内容教学。其三,在学生入学时,教师应对其计算机应用水平和就业后的实际能力进行调查分析,进而明确《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以为课程的后续教学质量的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础。其四,作为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教学大纲应符合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教学目标,才能够保证教学指导的规范性。

2.2完善教学资源

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特点分析,应加大该门课程的教学资源建设力度。具体来讲,一是可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并将其应用于课堂教学;二是可开通网络课程平台,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检测能力;三是可开通课程案例平台,应用于教学与学生自主学习;四是建设学生作品展示平台,加强学生自主学习与交流;五是建设考试系统平台,实现课程考核的有效验收。

2.3 加强教材建设

作为教学内容和方法的知识载体,教材也是基本的教学工具[6]。从一定程度上讲,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材只有具有针对性并适应高职教育与专业发展水平,才具有相应的教学意义。因此,加强教材建设势在必行。具体来讲,一是教材内容应具有基础性、应用性、时代性和先进性;二是教材内容应符合教学和学生的实际发展情况;三是教材内容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2.4 加强优秀教学团队建设

作为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建设的关键,高素质师资队伍建设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为实现课程建设的统一管理,应建立课程管理负责制,明确课程负责人;二是应建立有效的激励政策,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与教学质量;三是可适当组织开展相关的教学研讨和实际操作技能竞赛,促使教师不断加强自身的教学水平和技能应用水平;四是可通过建立课程教学团队,实现教学资源的共建和共享。

2.5开展分层教学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信息教育已在全国中小学全面展开。但是,由于城乡和地域依然存在一定的差别,高职学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也存在相应的差距。因此,采用分层教学的形式,通过提出各层次的学习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实现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动手能力。此外,可对部分学生实行课程免修或免试,拓宽学生的计算机应用知识面,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2.6 改革课程考核方式

从一定程度上讲,课程教学形式对课程考核方式具有一定的决定作用。但是,无论是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统考试形式还是侧重于操作技能的无纸化考试都无法满足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应用能力的全面考核要求。因此,应加强对学生的应用能力和教学过程考核,一方面应建立标准试题库,对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进行全面考核;另一方面应将实训项目的完成过程纳入考核内容,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测试。

3 结束语

随着高职教育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原有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已不能满足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因此,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应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加强课程建设,不断创新课程教学方法,构建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最终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吕雅君.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有效教学策略浅析[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4(02):336-337.

[2]李晓霞.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有效教学”策略与方法的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4(12):2785-2787+2791.

[3] 赵建新.高职计算机基础与应用课程教学面临的问题及改革创新[J].软件导刊,2014(06):197-198.

篇(6)

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对其掌握知识来说十分重要,因为只有明白知识的来龙去脉,学生才能透彻地理解所学的内容,才能将新的知识纳入既有的或新构建的知识体系中,建立起良好的认知结构。因此新课程倡导学生以实验探究、讨论探究、自主探究等各种科学探究方式去主动地获取知识。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创设合适的学习情景可以使探究更深入、更有效。在创设学习情景时,应力求真实、生动、直观而又富于启迪性。可以通过图表、图片、实物、影像等资料,也可以通过精心设计的富有思考性和启发性的问题来设置学习情景。下面以《酸和碱的反应》的教学设计为例,探讨如何为学生的学习设置探究情境,创造探究的氛围,促进探究的开展,引导学生把握探究的深度,评价探究的成败。

1 教材分析

1.1内容:本节是沪教版下册第七章第四节《酸和碱的反应》第一课时,主要介绍了中和反应的含义、规律及其热效应,揭示酸碱中和的微观实质。

1.2特点:本节通过学生探究,层层深入,感悟中和反应的结果――酸和碱各自的特性都消失,感悟化学变化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1.3地位和作用:酸和碱之间发生中和反应是贯穿酸碱盐知识的一个重要纽带,实际生产中有广泛的应用。通过中和反应的产物引出盐的学习,为下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2 教学目标分析

2.1知识与技能:了解酸碱中和反应中pH的变化和热量变化;了解盐的组成特点,能初步判断怎样的物质属于盐类;了解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运用。

2.2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探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通过讨论交流,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2.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感受对立统一的思想,在探究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感受探究的成功与喜悦。

3 教法分析

本节内容主要选择了引导探究法,通过创设情景、设计实验以及利用多媒体等手段来探究中和反应,从探究中层层启发,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不断提供动脑思考的探究情景,提供动手练习的机会,让每个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

4 教学过程

4.1创景设疑,揭示课题。

[投影漫画]胃痛病人痛苦的表情

[投影]“胃舒平”的说明书

[激疑]“胃舒平”为什么能治疗这种胃病呢?

[揭示课题]为了弄清这个问题,今天我们来学习酸和碱的反应。

[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景是探究式教学的基本要求,而通过生活当中学生熟悉的情景,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同时也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

4.2实验探究,感受新知。

[活动探究]酸与碱之间能否反应

[学生实验]提供药品:NaOH溶液、Ba(OH)■溶液、Cu(OH)■、石灰水;盐酸、稀硫酸、稀硝酸。

要求各小组从提供的药品中选取适当的物质,设计两组或两组以上的探究实验,并填写现象。

[交流与发现]小组代表交流各自在探究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及对应结论:

①有明显现象。例如Ba(OH)■溶液与稀硫酸,Cu(OH)■与稀盐酸。

②无明显现象。例如NaOH溶液与盐酸,石灰水与稀硝酸。

[总结归纳]肯定学生的探究成果,演示有明显现象的组别,指导学生书写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发现问题]上述实验有的有现象,有的无现象,没有现象的是不是没有反应呢?

[设计意图]通过现象学生可以判断酸和碱之间发生了反应,但是没有现象的是不是意味着酸和碱之间没有发生反应呢?通过这个问题引出学生对于酸和碱反应过程的进一步探究。

4.3实验探究,反复激疑。

[活动探究]没有现象的是不是没有反应呢?

[演示实验]“红酒”变“白酒”

在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滴加2~3滴酚酞试液,插入一支温度计,测量溶液的温度。用胶头滴管吸取盐酸逐滴加入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边滴边用玻璃棒搅拌,当烧杯中溶液刚好变成无色时,停止加入盐酸。在实验过程中,溶液的碱性发生了什么变化?溶液的温度有什么变化?

[再次激疑]“红酒变白酒”,是盐酸吃掉氢氧化钠还是盐酸吃掉酚酞?如何用实验证实你的判断。

[活动探究]盐酸滴入含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是把酚酚反应掉了,还是把氢氧化钠反应掉了?

[设计方案](1)取反应后的溶液少许,加几滴酚酞,观察现象。

(2)取反应后的溶液少许,加几滴氢氧化钠溶液,观察现象。

[交流讨论]反应后的溶液,滴入氢氧化钠溶液时,溶液又变红了,说明盐酸滴入含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时,并未把酚酞“吃”掉,而是把氢氧化钠“吃”掉了。

[深入探究]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什么物质了呢?

[活动探究]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加热蒸发。观察现象。

[归纳总结]蒸发皿中出现白色固体,它是氯化钠。

学生尝试写出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设计意图]通过对“红酒变白酒”这个趣味实验的探究,使学生知道混合后没有明显现象的酸和碱之间究竟是否发生了反应,知道酸与碱之间反应会伴随哪些现象。

4.4再次发现,深入探究。

[实验探究]将盐酸调换成硝酸,将氢氧化钠溶液调换成石灰水,再次重复上述“红酒”变“白酒”的实验操作。

[发现问题]为什么会出现与“氢氧化钠和盐酸作用”相同的现象呢。

[点拨启发]物质的性质是由结构决定的,对比盐酸与硝酸、氢氧化钠与石灰水的组成,看看有无发现?

[投影动画]酸碱中和的实质:

[归纳总结]酸与碱反应的实质就是酸中的氢离子与碱中的氢氧根离子结合成水的过程。

[练习巩固]书写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氢氧化钠与稀硫酸(2)石灰水与稀硝酸

(3)氢氧化铜与稀盐酸(4)氢氧化镁与稀盐酸

[对比分析]比较上述反应的生成物,有何规律?

得出:酸+碱盐+水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酸和碱混合会出现相似的现象,从而揭示酸和碱之间的反应规律,再通过动画模拟酸与碱反应的微观历程,使学生理解酸和碱之间反应的实质。

4.5应用实践,巩固新知。

思考:(1)为什么被蚊虫叮咬过之后会觉得痛痒?有什么办法会消除肿痛?

(2)酸性土壤通常撒什么来改良?为什么?

(3)工厂排放的碱性污水如何处理?

[设计意图]使学生及时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既能巩固新知,又能意识到学习化学的作用和意义。

5 评价反思

本节课主要特点是学生自主实验探究、合作学习、讨论交流、师生互动。

在设计中我注意了以下环节:1.注重情景创设,调动学生探究学习的欲望。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路者与合作者。3.紧密结合生产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篇(7)

(一)操作简单,绘图准确

传统的绘图方式在进行图纸绘制时过程是比较复杂的,绘制完成后要进行反复的修改和比对。计算机绘图软件出现后,室内装饰设计的图纸绘制变得简单了,在室内设计图纸将要设计完成是设计师会给用户看一张透视效果图,这种透视效果就是依靠计算机绘图软件完成的。计算机绘图软件可以充分的体现设计者意愿,任意的添加创作的元素,将透视效果图给用户,如果用户不满意想要对设计图纸进行改动也是非常容易的。使用计算机绘图软件进行室内装饰设计的操作简单,同时绘制的图纸是非常准确的,计算机绘图软件进行绘图将每一个细节都尽善尽美的展示在用户的面前,还避免传统手工绘图的反复性,简化了室内装饰设计绘图的步骤,还可以提高室内装饰设计的质量和工作效率。计算机绘图软件进行绘图的操作简单,并且与传统的手工图纸相比它的准确性是比较高的,减少了设计人员绘图的工作量,是室内装饰设计的图纸更加的直观,用户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添加设计的元素,对我国室内装饰设计行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开辟了室内环境设计的新领域

计算机绘图软件绘制的室内装饰设计图纸与传统手工绘制的图纸不同,计算机绘制的图纸修改简单,可以完全的根据用户的实际需求进行设计,这是传统的手工绘图做不到的,也是计算机绘图软件的一个创新,同时计算机软件绘图也开辟了我国室内环境设计的新领域。在这个新领域中计算机软件绘图取代了人工绘图,大大的提高了绘图的速度,同时也尽可能的满足了用户的需求,为室内装饰设计行业吸引了更多的客户。计算机绘图软件的出现改变了我国传统的室内装饰设计的模式,促进我国室内装饰设计向着科学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总之,计算机绘图软件的出现改变了我国室内装饰设计行业发展原有的模式,将我国的室内装饰实际行业带向了现代化的发展方向,提高了行业的竞争力,开辟了室内环境设计的新领域。

二、计算机绘图软件在室内装饰设计教学中应用的影响

(一)应用计算机绘图软件,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我国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下,室内装饰设计的教学中讲述的绘图方法一直以手工为主,手工绘图耗时多,进度慢,影响了学生学习室内装饰设计课程的积极性。计算机绘图软件的出现改变了我国室内装饰设计课程的现状,提高了学生学习课程的积极性,在学习课程的时候,绘图采用的是先进的计算机绘图技术,这种技术在绘图的过程中存在很多的优点,主要有操作简单,耗时短,效率高的优点,被广大的学生所喜欢。应用计算机绘图软件进行教学,引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对于这种新型的绘图工具学生充满了好奇,因此在课堂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提高,这种绘图的方式与我国传统的绘图方式相比更容易被我国学习室内装饰设计的学生接受,有利于学生室内装饰设计相关知识的学习。

(二)计算机绘图软件的应用,激发了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当代的学生已经可以掌握计算机应用的基本知识了,在进行室内装饰设计课程的讲授是采用计算机绘图更能被学生接受,计算机绘图方式在教学中应用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计算机绘图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了解跟多的绘图知识,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进行绘图,还可以在图纸中添加自己喜欢的因素,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计算机绘图软件在室内装饰设计课堂上应用,可以改善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在设计的过程中可以充分的发挥自己的想象,随心所欲。

(三)让学生发挥自己真正的能力

在我国传统的室内装饰设计课程的讲授中受到很多因素的局限,传统的手工绘图耗时长,学生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要仔细的斟酌,学生的设计受到一定因素的制约。计算机绘图软件在室内设计课堂中的应用可以改善我国室内装饰设计教育发展的现状。采用计算机绘图软件绘制图纸,具有方便快捷,已修改的特点,这样学生在进行绘图的过程中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进行设计,充分的发挥学生自己的最大的实力,学生在学习的设计的过程中也可以进行反复的设计,提高自己的能力。

(四)推动了室内装饰设计教学的改革

篇(8)

一、团队简介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创建于1989年,是全国同类院校中最早创建计算机应用专业的院校之一,20多年来,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经过多年的发展建设,如今已经构建起了一支结构优化、梯队合理、素质优良的学科梯队和学术团队。团队中包括硕士学位以上教师所占比例为82.0%,高级职称教师的比例为73.0%%,双师型教师占80.0%。

长期以来,“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团队成员为了共同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改革目标,着眼于促进课程系统的优化与教学内容的优化,着眼于解决长期困扰与人才培养不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着眼于密切跟踪社会需求和计算机学科发展动态,着眼于不断探索培养高端技能型IT人才的新途径和新模式,各施所长,从整体上提高育人效果。同时,教学团队也克服了传统教研室组织管理弊端,整合教学资源、推进教学改革。当前,教学团队建设适应了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优化整合教学资源,特别是有利于教师在课程教学上的跨专业合作,构成了以专业带头人、教学骨干为核心,以校内专任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相结合的教学团队。对于促进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端技能型人才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团队教学思路

团队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探索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以学院办学思想为指导,以理论教学为基础,以实践教学为手段,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树立全面的学生观,落实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在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上,渗透素质和创新能力教育的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总体思路是要与时俱进,从专业的办学理念、办学模式、教学模式、管理模式等方面求突破、求创新、求发展,完善与本地经济发展的需要而相适应的办学模式。以教学工作为中心,通过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三、团队结构优

团队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形成一支师德高尚、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有标志性成果的教学团队。逐步提高骨干教师实践能力,聘请企业技术工程师优化队伍结构,打造一支专兼结合的高水平“双师”素质与“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

该团队拥有一批敬业精神强、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团队成员老中青搭配,职称和知识结构合理,发展目标明确,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在长期的团队合作中形成了一种和谐、民主、团结的工作环境,建立起了稳定的教学骨干梯队。团队中有教学骨干力量,还有一批优秀的中青年教师所代表的教学发展力量,形成多专业交叉渗透、人才互补的良好格局。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团队十分重视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本着为社会服务,为学生服务的宗旨,坚持走实习、就业一体化道路,主动深入社会和企业(公司),在成都、绵阳等地积极开辟了实习就业基地。

良好的实验室建设是办好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坚实保障。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现设有“嵌入式实训室”、“物联网实训室”、“软件工程实训室(1)”、“软件工程实训室(2)”、“软件工程实训室(3)”、“软件工程实训室(4)”、“Android实训室”、“计算机维护与维修实验室”等各类专用实验实训室。

四、教学工作

(1)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团队大力推进教学改革,提出并实施了一系列教学改革措施,取得显著成效。

(2)同时,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手段。采用团队式、实验式、启发式、研讨式、案例及情景教学等方法,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目前团队中所有教师均采用项目化教学,100%教师开设了实训课程。

(3)开展实践性教学。立足行业现状,把握国际趋势,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

(4)完善教学质量管理措施。多年来,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实行教学质量量化考核,在每个学期末由学生、同行、领导分别给教师的授课情况评分。同时,制定了多项切实可行的管理规章和制度。

(5)以“高水平、高师德”为目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着力建立教师培训、交流、深造的常规机制,形成了一支了解社会需求、教学经验丰富、热爱教学工作的教学团队。教学效果好,团队教师教学质量网上评议优良率一直保持在93%以上。

五、教学研究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团队重视通过教学研究提高教学质量,积极参加教学改革与创新。近3年完成学院级教改课题10项,发表教改论文30篇,召开教学研讨会数20次。其中,团队成员主持的主干课程《单片机课程设计案例教程》已经打造成省级精品教材;《单片机原理与工程应用》、《JAVA程序设计》、《Android程序设计》、《计算机应用基础》、《C#程序设计》已经建设成为省级精品资源课程,对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建设与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篇(9)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22(2013)09-0093-02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特别是互联网的普及,计算机已经成为人们在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种工具。《计算机应用基础》是高职院校各专业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是各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入门基础课程。适应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社会各行业对计算机能力的要求,满足未来工作岗位的需要,计算机信息素养和计算机技能是衡量大学生是否合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对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重视学生差异,实施因材施教

由于高校的生源来自全国各地,各地区文化水平和经济水平不同,造成了各地计算机基础教育普及程度的差异,因此,学生在中学所接受的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深度和广度,以及应用能力都有所不同,导致高校新生计算机基础水平参差不齐。所以,计算机教师的教学方式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保证计算机水平较好的学生除了掌握教学大纲要求的知识点外,还可以通过校园网络教学平台学习ACCESS数据库、网页制作、动画制作、CAD制图等高层次的应用软件;层次一般的学生通过学习可以掌握计算机硬件结构和工作原理,学会使用常用的计算机应用软件,了解网络应用基础,参加全国计算机能力一级考试并获得优异证书;无计算机基础的学生,主要学会常用软件的使用,争取获得计算机一级考试合格证书,结合自身的需求和兴趣进行学习。

二、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实操性很强的课程,主要考察的是学生的电脑实际操作能力,既要重视对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素养的培养,更要注重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上机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综合运用能力等。因此,计算机知识的掌握与能力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学生的上机实践。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取讲练结合,精讲多练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对新知识及时消化吸收,提出问题,教师与学生之间展开良好的教与学的互动。

要做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必须提高教师的教学和实操水平,把过去理论授课和实操截然分开的教学模式改为授课和实操同时进行的教学模式,授课教师应既有理论水平又有熟练的操作演示和指导能力,从而保证在教学中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结合。

三、针对学生的专业设置课程内容

统一的教材、统一的教学进度,能确保学生达到均一的计算机操作水平,但忽视了不同专业的不同需求,不利于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任何一门课程都有两个目标,一是学习对象应获得知识、学会技能、提高能力;二是为后续的课程预备必要的知识和技能。

大学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不再局限于对计算机的基本操作,而是操作、使用和应用三项相结合,通过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有综合应用计算机知识、开发工作领域中计算机系统的能力。对不同的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要求不同。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讲授时要满足计算机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训练两方面的要求,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主要以实际应用为目的,计算机基本理论少讲。

例如,对计算机专业方向的学生,为了延续后续专业基础课的需要,在讲解第一章计算机基础知识时应着重讲解计算机硬件配置、数制之间的转换、原码、反码、补码的转换以及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对非计算机方向的学生,这部分的内容可以略讲,简单明了,侧重让他们了解计算机的应用范围及不同应用领域的特点,了解信息技术理论的基本概念,在使用计算机时应该遵守的道德规范及应该具备的防护意识。

四、与时代接轨及时更新教材内容

计算机技术更新换代频率加快,而高校受到配套使用教材、硬件环境等因素限制,教学内容更新迟缓,从而导致社会需求与学校培养相差甚远。此外,一些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局限于WORD、EXCEL和WINDOWS,根本达不到就业单位的期望值,并且学生所学知识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不能学以致用。

为适应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的形势,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要与时俱进,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方应根据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丰富与课程配套的教学资源,完善教学课件、习题集和试题库的建设,将新技术、新知识融于日常教学中,保证教学与计算机发展的水平基本同步。

五、网络教学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针对教学内容多而课时不足等情况,《计算机应用基础》宜采用网络教学和传统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手段,把网络辅助教学模式融入常规教学中。网络教学可以充分利用校园网的网络教学平台,把教师制作的课件、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课程基本要求、需要掌握的重点和难点、实验素材、模拟试题等放在教学平台上,提供给学生使用,同时,学生遇到问题时,也可以在教学平台上留言,由专职教师予以回复,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和积极探索者。

六、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计算机应用基础》可采用多种方法,精讲多练,针对当前计算机应用发展的特点,结合学生将来就业岗位的需求,实现与当前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接轨,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实验内容,采取任务驱动方式并及时考核和点评,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突出知识应用及技能训练。另外,课外作业应选择相关的实操内容,如学完WORD文字处理软件后,让每个学生自己制作一份艺术小报;学完PPT演示文稿的制作后,让每个学生制作一份毕业论文答辩的演示文稿;学习Internet的综合应用后,让学生搜索与学生就业相关的信息,再进行数据处理(可运用Word、Excel、PPT等常用办公软件),或者让学生了解常用聊天工具的用途,如腾讯、微信、易信的使用等。教师对课外作业进行讲评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通过对学生完成任务的评价,让每个学生相互交流,互相比较,找出差距和存在的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七、考核方式多样化。

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定要注重学习过程的考核,学生的成绩不是单一的期末考试成绩,而是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各占50%组成。平时成绩包括平时作业、课外作业、课堂提问和上机操作等,重视实操和应用能力,可以考虑在考核中加重能力平方的权重。将计算机应用基础和计算机一级考试相结合,在学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同时获得相应的计算一级考试证书,增加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需不懈努力、不断创新,进一步完善课程建设计划,深化教学改革,构建完整的课程体系,建设网络教学平台,进一步实施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分级、分类及模块化教学,推动整个《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改革。

参考文献:

篇(10)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计算机辅助设计逐渐深入建筑设计教学中,迎来了建筑设计工具的重大变革,推动了建筑行业的迅猛发展。计算机应用改变了传统的建筑设计的出图方法、绘图方法、工作方法以及运作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建筑设计效率,更新了建筑设计的表现方法,加速了建筑文化与社会各方面的交流,并不断地在设计过程中影响设计人员的工作方式和思维方式。目前,各种计算机辅助设计已广泛应用于建筑设计教学领域,主要包括CAD技术,3D MAX技术,动画设计虚拟场景等。计算机辅助设计在建筑行业的广泛应用,促进了各大高校开设了相关课程教学,但是绝大多数院校只把计算机当作一种高级绘图工具介绍给学生,并且以一门独立课程的形式而存在,很少有把这门课程与建筑设计课程教学相结合。可见,计算机辅助设计的优势并没有完全在建筑设计教学中得到充分的体现。下面将结合计算机辅助设计的优势,将计算机辅助设计引入到建筑教学中,以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建筑学,从而达到补充建筑教学的目的。

一、 计算机辅助设计对建筑设计教学的优化

(一)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传统设计最大的不同点在于其可利用计算机将三维形态在二维视频下模拟出来,使之成为一种更直观表现建筑的技术。可以将各种想象的形态借助这个平台在计算机中以三维的形式表现出来,从二维自然的过渡到三维,化抽象为具体,清晰明了、直观的展现出建筑设计,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课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学习效率。此外,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在实际中体会三维空间的概念。对于一些复杂的三维图形,如曲线、异形的建筑形象等,可以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提供技术上的支持,从而开拓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创造力,以适应现代建筑设计的要求。

(二)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设计思维能力

计算机辅助设计在传统设计思维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改变了传统的在早期确定设计结果的建筑设计学,进而在设计的最初阶段将构思与计算机相结合,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使得设计思维贯穿于整个设计过程。例如,在设计的初级阶段,可以借助计算机模拟技术来模拟实际施工时的周围环境以及一些意外情况,形成一个综合性环境模型,让学生感觉身临施工现场,加深对建筑环境的理解与认识。进而在构思的深化阶段,可以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模拟建筑的完工状况,展现完工后的三维建筑,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设计思维能力。

(三) 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理解建筑

传统的建筑设计只是以单一、独立的个体形式存在,然而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辅助技术可以改变设计作品的材质、色彩以及推敲其阴影关系等,这些是建筑设计的关键所在,是建筑本身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建筑学专业的学生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建筑设计,合理有效的将其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结构。在计算机辅助设计中,Light scape软件可以按真实灯光布置情况放置灯源,以计算出真实的效果,实现光能传递技术,从而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理解建筑,进行光影关系的推敲。

二、 计算机辅助设计在建筑设计教学中的应用

就现阶段我国计算机辅助设计在建筑设计教学中的发展现状况来看,引入新技术是建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但需要与原有教学方式完美配合和衔接,让改革长期、稳定持续下去。这就需要相关人员的共同努力,其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将计算机辅助设计与传统的教学方式有机结合

计算机辅助设计在建筑设计教学中的应用并非完全意义上的取代原有的建筑设计课程,而是在原有课程的基础上对其进行补充和完善。传统意义上的建筑设计教学方法是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加以分析总结的结果,其内容和要求都具备一定的合理性,如要求学生通过草图来推敲方案,利用尺规作图来表现建筑,这些都是学生在学习建筑学中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因此,将计算机辅助设计引入建筑设计教学中,并不是要传统的教学方式,而是适应建筑学的发展,不断融入新技术、新思想,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

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引入,只是将计算机作为一种辅助工具而应用,因此,要有个度的限制。学生过分地依赖计算机,会影响其设计的基本功底,长期下来,其制图和表现等基本能力会明显下降。此外,还会使学生过于重视建筑的形式,而忽视了环境、功能、技术等因素,不能从整体上把握建筑学。因此,在引入计算机辅助设计时,对时间和比例要有充分的考虑和认识。

(二)将计算机辅助设计作为设计的工具

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应用是以一种辅助设计的手段而出现在建筑设计教学中的,以帮助学生进行建筑创作和设计,并非完全为了展现建筑的效果。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往往发现大多数学生过于重视建筑的表现效果,以效果的展示位主要目的,这不利于学生从根本上掌握建筑学知识。因此,教师要深入学生的学习过程,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让学生了解引入计算机辅助设计的主要目的,重视设计的过程而不必过于注重结果,不能形成本末倒置的局面。

(三)根据软件的特点在设计的不同阶段深化课程内容

教师在建筑设计的教学中,可以根据计算机辅助设计多样化的软件特点将其加入到设计教学的不同环节。在方案设计的初级阶段,学生可以根据计算机内部生成的草图推敲建筑体量,有利于进一步打开学生的思路,拓展思维;在设计的深入阶段,可借助3D MAX技术推敲不同部位的尺度和设计比例,以确定方案的大体形象;最后,在方案基本确定的前提下,发挥计算机渲染软件的作用,选择合适的材料、色彩以及方位等,以最终确定设计方案。根据各种软件的不同特点在不同的阶段引入计算机辅助设计,有利于强化设计过程,深化课程内容。

结束语:建筑设计教学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环境和空间能力为目标,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为建筑学的发展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氛围,推动了建筑设计教学取得更进一步的发展。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计算机辅助设计在建筑设计教学中会有更好的发展前景。

上一篇: 足球体育教学反思 下一篇: 家庭礼仪小常识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