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发展历史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22 17:33:19

计算机发展历史论文

计算机发展历史论文篇(1)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1-7384(2014)03-0040-03

人为什么要学习历史?有人说,以史为鉴,知兴衰,使人明智;有人说可以传承文化。科技史从属于历史,揭示了科学技术的产生、发展及其规律,不仅再现了科学技术艰难曲折的发展历程,还展现了科学家求真务实的精神。计算机软硬件以及因特网的发展历程作为科技史的一部分内容,是当前高中信息科技课程中为数不多的“非技术”内容,为课程增加了一抹人文色彩,却又存在严重的不足。那么,高中信息科技课程中学习科技史的意义何在?怎样才能更好地学习呢?本文以计算机硬件的发展历程为例,谈谈对高中信息科技课程中科技史的思考。

在信息科技课程中学习科技史的意义

1. 有助于感悟科学精神

通过对信息科技发展历程的回顾,让学生了解科学技术发展的真实过程,科技史并不是科学家和工程师们的成功史,其中有大量的失败经历。德国哲学家韦伯尔曾讲过:“在每一历史事件背后,必须有一种精神。”巴贝奇为把“分析机”的图纸变成现实,耗尽了自己的全部财产,使他一贫如洗。晚年的巴贝奇已经不能准确地发音,甚至不能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但他仍然百折不挠。1871年,巴贝奇怀着对“分析机”无言的悲怆离开了人世,但他为计算机科学留下了一份极其珍贵的精神遗产,包括30种不同设计方案,近2000张组装图和50000张零件图……更包括在逆境中自强不息以及为追求理想奋不顾身的精神。学生能在科技史的学习中,了解科学历程的艰辛,感悟求真、求实、敢于怀疑、敢于创新、不怕失败的科学精神。

2. 有助于促进理解知识

科学技术发展的历程中有许多有趣和动人的故事,有助于提高学习的趣味性。对科技史的学习能让学生从源头上学习知识,而不只是学习现成结论的知识片断,有助于学生更准确地理解科学概念。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是学习的最佳途径,只有仔细研究这些知识产生的艰难历程,即研究清楚早期的一切错误假定,才有可能真正彻底而又正确地理解这些知识。信息科技课程中,无论是计算机硬件还是软件,无论是因特网还是数字化,都有大量的概念和术语必须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中才能体会和理解。

3. 有助于提高人文素养

科学技术呼唤“理解”科学技术的人才,对待科学技术知识不但要有横向的了解,还要有纵向的理解。正如莱布尼茨在书里“找到”帕斯卡一样,艾肯也是在图书馆里“发现”巴贝奇和阿达,他们的论文令年轻人心驰神往,并为之奋斗。帕斯卡、莱布尼茨、巴贝奇、图灵、冯?诺依曼等科学家,他们的研究精神,他们面对问题时的远见,他们在解决问题中迸发的智慧,能都打动学生的心灵,启发学生的思考。

科技史是沟通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载体,它立足于过去与未来、自然与社会的交叉点上。通过了解信息科技演进的历程,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动关系,更了解到人类的文明与进步,这是单纯掌握某一门科学或某一项技术所不能带来的人文精神。

当前信息科技课程中科技史教育存在的问题

《上海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标准》中对科技史没有明确的规定,《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对此的要求也较为简略,但大部分教材对此都有所描述。以计算机发展史为例,关于硬件,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从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问世以来,计算机经历了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大规模与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等四个时代。

尽管不同的教材在描述以上内容时详略不一,但学生阅读这些文字时都会遇到同样的困难,如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等术语。对学生而言,由于缺乏足够的知识基础,因此难以理解使用这样的元器件究竟意味着什么。而课堂教学调查表明,80%的学生阅读后往往只得出“计算机的体积越来越小,功能越来越强了”的结论。仅仅从计算机制造的元器件来讲述计算机的发展史,仅仅告诉学生计算机发展过程中的进步是体积越来越小、性能越来越好,难道这就是让学生学习计算机发展史的目标吗?

关于计算机软件的发展,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是:“计算机软件也经历了二进制编程、汇编语言、高级语言、结构化程序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等几个时期”。从阅读角度看,学生既缺乏对这些编程语言的基本知识,也缺少编程经验,即使教师可以花一些时间进行演示和解释,帮助学生理解,但是大部分学生得到的结论也仅仅是“编写软件越来越方便了”。学习软件的发展历程难道仅仅是得到这样的结论吗?

在科技史中选择有意义的内容

《说文解字》云,“史,记事者也”。历史本身是真实的,但是面对纷繁复杂的历史事实,在短暂的学习时间、有限的课时内,学生究竟应该学习哪些事实?如何选择有意义的内容供学生学习呢?

信息科技的发展史,离不开计算机的发明,因此我们不妨回顾一下计算机从无到有的主要发展历程。20世纪整个技术发展中,研制一台自动化机器,使之能够模拟人脑运算、解决逻辑问题等,是人们长久以来的期盼。相当多的人从事着运算、排序、计数、检索和分类方面的工作,在单调重复的工作中不可避免地要发生一些错误。因此,谋求降低此类人工劳动的举措,在科学领域变得十分迫切。

1642年,法国哲学家兼数学家帕斯卡制造出第一台计算机器,俗称“加法机”,“加法机”主要由一系列齿轮组成。30年后,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制造出能进行加减乘除运算的机械式计算机。但是这些机器的运算执行都离不开操作员的辅助工作,需要人工输入数字,并指示机器进行下一步工作。

18世纪30年代,英国的巴贝奇思考自动计算的问题,设计了机械计算机“差分机”,此后热衷于更有抱负的设想“分析机”。“分析机”是一台真正意义上的自动计算机器,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执行运算的设备以及保存数据及运算中间结果的存储器。由于整个过程的控制由一套穿孔卡片来实现,因此,也有人认为“分析机”由三个部分组成:运算器、存储器和控制器组成,若再加上输入、输入设备,就和现代电子计算机的硬件结构几乎一样。

此外,巴贝奇设想一种现在称之为“条件转移”的指令,可以根据某个被计算结果的正负号,从可能继续运算的两条路线中选择一条做下去。这一重大的创新,标志着机器不仅能代替人的具体计算,而且开始代替人的逻辑判断,它是实现现代电子计算机设计很关键的思想。巴贝奇的一生都在为制造一台自动计算机器而劳碌,但最终却劳而无获,另一位女性阿达在翻译他的论文时认识到,许多计算中存在条件转移需求,她提出了我们现在称为“循环”和“子程序”的概念,被公认为世界上第一位软件工程师。

在巴贝奇死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关于自动计算几乎无人问津,直到1950年,英国科学家图灵发表了计算机史上里程碑式的论文Can machine think 。1848年,英国数学家布尔吸收了莱布尼茨的二进制思想,创立二进制代数学,布尔将形式逻辑归结为一种代数演算,布尔代数特别适合于具有断开与接通两种状态的电路系统。布尔本人并没有把逻辑代数与计算机联系起来,但他创造的逻辑代数却对现代计算机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906年,电子管问世,并在20世纪20~30年代得到巨大发展。美国哈佛大学的艾肯设想运用卡片穿孔以及借助电流进行运算的部件,制造出一台巴贝奇曾经构想过的自动计算机,1944年这台机器制造出来,被称为MARK I。1946年,ENIAC诞生,有人说这是第一台真正意义上的数字电子计算机。但是,人们仍然被十进制这种人类习惯的计数方法所困扰。

当人们还在苦苦寻找制造基于十进制的计算机解决方案时,冯?诺依曼看到了二进制的长处,他在构思计算机的结构时,运用了莱布尼茨和布尔的成果。冯?诺依曼意识到,二进制的优点不仅在于它强调计算机和逻辑机的等价性,还在于从电学和电子学的观点看,完成二进制运算所需要的两种状态很容易用电压和电流的有与无来实现,更为重要的是,他认识到程序和存储器的重要性。此后,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二进制计算机的优点,这催生了电子技术的发展,制造计算机元器件不断更新,从电子管到晶体管再到集成电路,最终发展成为现代计算机。

信息科技课程中关于科技史的学习建议

1. 信息科技的发展历程应从机械计算机开始

人们一般从ENIAC开始介绍计算机的发展历程,也就是说是从电子计算机开始讲起,同时引入冯?诺依曼的二进制思想和存储程序思想。但是调查显示,几乎没有学生能较为合理地解释这两个思想的价值何在。究其原因,在于离开当时的背景去描述一个思想的价值,学生缺失理解某概念的情境,缺少对计算机发展脉络的了解。

从哪里开始讲述计算机的发展史呢?计算机从无到有经历了几百年,考虑到现代计算机对早期计算工具的继承关系,因此有必要简述计算机(器)的早期发展史。然而早到什么时候,有人认为应该从中国的算盘开始,但是算盘仅是计算的一个记忆助手,类似于一张纸和一支铅笔,并不是真正的机器。有人认为,应该从1642年帕斯卡的加法机开始,也有人认为应该从1840年巴贝奇的机械计算机开始讲起。笔者认为,从哪里开始讲述,取决于怎样才能有利于学生从无到有建构自己的知识。巴贝奇的机械式计算机思想较为复杂,学生可能会一下子难以理解,早期计算机主要解决的是单纯的数据计算问题,因此,从帕斯卡的加法机开始讲述,逐步过渡到巴贝奇的分析机,适时引入存储数据以及逻辑运算的知识,再到电子计算机以及冯?诺依曼思想,是个较为合理的思路。

2. 从计算机的逻辑结构梳理计算机发展的脉络

同样的历史,既可以是编年史,也可以是文明史,还可以是文化史等。科学技术的发展史也如此,计算机发展的脉络如何梳理?有的教材从计算机使用的部件来划分,分为电子管、晶体管等五个时代,但这种划分意义不大。有的教材以编年史的形式来描述,但是过于庞杂,难以体现重点以及继承与发展的内在联系。笔者认为,冯?诺依曼在19世纪40年代提出的计算机结构、二进制以及存储程序的思想,历经近百年依然使用,并成为信息科技领域中的重要思想,也应是学生学习的重点。因此,从计算机的逻辑结构来梳理脉络更为合理。

人们从提花编织机中得到指挥机器工作的“程序”的灵感,以穿孔卡片的形式记载最早的“程序”,而存储程序的思想,使计算机最终成为可以处理不同任务的通用计算机。按照计算机逻辑结构不断发展这样的学习线索,聚焦计算机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科学家解决问题的创新,有助于理解计算机从无到有的过程,有助于理解二进制的意义。其中涉及的一些重要概念,如“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输出”、“二进制”等,学生都能在相应的历史背景中得以理解。而“程序”、“指令”、“逻辑运算”等概念,也给学生后续学习算法奠定基础。

计算机发展历史论文篇(2)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15-0137-02

历史是初中的一门基础课。由于它涉及的事件繁多,人物丰富且富有代表性,发生事件的历史背景具有影响力,记录的历史实事跨度较大,给课堂教学特别是以教材为主体的说教式教学带来较大的难度。因此,加强和改革实践历史教学,必须突破现行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教育思想,必须突破网络化计算机辅助教学这个核心。目前,我国较发达地区的中小学基本上实现了网络化教学,既建立了网络教室与网络公共教学体系,甚至有的学校已经将网络与计算机应用到教室内,基本上实现了网络化课堂教学。自2000年以来,学校通过政府、社会、自身的共同努力,网络进入班级已经实现,这就为网络化的计算机辅助教学提供了方便和基本的改革实践条件。

作为初中历史教师,在认真学习与掌握现行新课程体系下的初中历史教材的同时,通过学习与掌握,积极提高自我的网络计算机化教学水平,并结合课堂教学应用到初中历史教学中去,收获教学的经验与体会,也促进初中历史教学,优化初中历史教学环境,深受学生的欢迎。特别是在掌握与灵活应用历史的观点、方法、思维去解决学习历史的问题方面,使一大部初中学生提高很快,无论是对于升学,还是认识历史事件与应用历史的方法去认识社会,都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1 通过计算机软件或者制作的课件,服务于初中历史课堂教学

计算机辅助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就是通过计算机软件或者已有的教学资源,将初中历史的教学内容,如人物、事件、事件发生的年代、事件的影响与意义,进行立体的、全元性的呈现,呈现的过程与展示体现计算机的多元化、信息化、图文并茂、娱乐与引导、动画感受、特定的视觉效果和交叉的对立与融合,这样既符合初中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心理需要,符合现代教育技术改革的要求,更符合历史学科教学的特点。

初中历史计算机课件 计算机课件是初中历史教师依据初中历史的教材要求与教学特色,从计算机的操作与应用原理出发,结合初中历史中的人物、事件、事件发生的年代、事件的影响与意义和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制作成的电子教材或者电子动画素材,结合课堂教学呈现给学生,赋予历史课堂教学以同步的素材支持和满足初中历史形象化的教学需求。这样,初中学生就会从历史的教材出发,在历史教师的指导下,借助计算机的辅助与事件素材支持,认真学习历史,学习由历史引发的人物、事件、事件意义、事件过程和事件对现代与历史的影响等,以此实现初中历史教学的最优化,推进初中历史教学的改革。

计算机媒体的动画与课件展示 计算机辅助教学,不仅仅是在课堂教学中与初中历史教师的课堂教学同步进行,还可以通过课后、课余时间或者节假日,结合教学的进步与历史事件发生的现代意义,进行单元或者单一展示,向学生进行历史的教学渗透与学习熏陶,让初中学生从中领悟到历史学习的意义与掌握历史的方法和基本的学习策略,为后续的历史学习奠定基础。初中历史,虽然从表面上看属于文科的范畴,但由于它涉及的年代数字、历史的发展进程、事件人物的繁多和相互交错的内容众多,需要的数学运算、推论性思维也十分丰富,特别是利用数学的直观思维分析与掌握历史知识,是应该认真研究的问题,也是历史教学的外延与持续,更应该加强在教学中的引伸与发展。

2 借助网络资源,组织学生进行创新与讨论学习

网络教室的建立与应用,最大的特色不是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有资源或者教学素材了,也不是单一的历史教师可以直接通过计算机与网络的关系,将教学内容直接或者间接地引入课堂教学。如果这样,课堂教学仍然如同传统的教学,既没有启发性,更没有创新的发展,久而久之,历史教学就失去了它特有的创新意义。

因此,合理开发网络与计算机教学就成为初中历史教师研究的课题,更是创新教学的标志。多年来,立足初中历史教学,重在网络上下功夫,通过挖掘、筛选、利用和结合,进一步提升网络教学的作用,全面实现历史教学的网络化,培养初中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创新历史教学。

历史教师挖掘网络教学资源 利用网络教学,并不是直接就去利用,重要的是要挖掘历史资源。教学中凡是初中历史教学需用的教学资源,都通过网络,与教育部、省、市教育资源对接,并通过网络的系统化、信息化的特点,进行新知识、新教学方法与新的教学模式的探究,特别是最新的研究成果、理解的内涵,更是挖掘的主体内容,因为这样去做的目的是让初中历史具有创新性。

认真筛选网络资源,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入课堂教学,做到不随意使用、不进行无筛选的应用,以体现网络的特色 随着网络的先进性与网络的发展,网络的教学内容有时也会发生变化,特别是有些网站其系统的教学内容与可借鉴的内容必须起先筛选,否则会影响到学生的思想与学习主体的变化。比如,在进行网络化教学时,发现对有些历史事件的分析,其意义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了,还有的内容,其定论与说法已经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生质的变化,重新认识这些历史事件,对于全面实现历史教学的现代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合理利用已有的教学资源,进行同步课堂教学 对于好的教学资源,特别是像教育部、省里的教学资源,在历史教师认真学习的同时,可以直接同步进行、同步教学,由于效果好、信息量大、反应迅速、时效性强,直接或者间接应用于课堂教学,会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这样学生会由此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计算机发展历史论文篇(3)

计算机的发展是随着社会需求以及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从而壮大起来的。现如今,计算机文化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个方面,教师要对生活有深刻的体会,特别是计算机系统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有一种崇敬的心理,才能深刻体会到我们日常生活中与计算机密切相关但是却又被我们容易忽略的现象,这些现象也将指导和带领学生更好地通过计算机的角度去了解社会的发展。我想这是这个课程一个重要的目标。

1.2人在计算机文化中的作用

在很多人讲解计算机文化基础这门课的时候,把关注点放到了那些冷冰冰的硬件上面,真空管、晶体管、集成电路、操作系统,网络、这些所有的知识点,如果不能揭开人在这些发明和计算机发展中的作用的话,则很难让学生有深刻体会。因此,突出计算机文化基础中人的作用,是最重要的环节。教师要清楚地了解在计算机发展的一些关键阶段,一些伟大的科学家是如何产生灵感,推动计算机的发展,这些关键人物的作用,将会使计算机更加贴近生活。在计算机文化基础中,我认为最应该突出的就是人的作用,这一点,其实与历史发展是密切相关的。

2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应该紧密的围绕着这门课的核心思想展开,教师在讲解每一节课的同时,一定要以一种历史观点为基本出发点,以人的作用为落脚点,体现计算机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一些知识点看起来比较细、枯燥,究其原因则是并不能了解这些知识点背后的历史或背后的人的故事。因此这门课的设计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考虑:

2.1回顾历史

以目前的现状往前推引出历史。很多情况下,如果仅仅讲解技术现状或是结论,则很难引导学生思考,你不能仅仅告诉学生,计算机就是这样。你要从最基本的实际需求出发,介绍计算机技术的来龙去脉。比如鼠标和键盘,这两种基本设备为什么到现在是这个样子?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人们是如何改进输入输出设备的,这一条线索实际上就可以展开精彩的讲授。

2.2展望未来

计算机技术的改进又导致了那些问题的出现。技术的改进,则必然会引入一些新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背后,人们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因此,我认为以问题带动学生思考,是这门课的一个基本的设计原则,其实不仅仅是这门课,绝大多数课程一定要以问题入手,针对计算机基础,这种问题要有针对性,引导性。由于现在的学生很早就接触到计算机,但是大多数却几乎不去思考计算机为什么这个样,以及计算机的未来,而这正是老师所应承担的责任。

3讲授体会

本学期是我第一次讲授计算机文化基础,最深的体会就是从历史的观点来讲解计算机文化基础,我想只有深入到计算机发展的初期阶段,了解那时的人们是如何克服困难,从他们身上所获得的解决问题的基本经验和勇气,才是这门课程所要传达的根本目的。也只有这样,这种经验和勇气才会带领我们了解和窥探计算机发展的未来,才会培养更多的对计算机发展有浓厚兴趣且理解深刻的学生,而这才是计算机文化这门课所要达到的根本目标。

计算机发展历史论文篇(4)

中图分类号:TP311.13;K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8-0042-02

一、大数据与近代史学的交集

在过去,分析问题的主要方式主要依靠抽样数据、局部数据和片面数据,甚至于依赖经验和假设,这难免失之肤浅、表面化和简单化,而依靠大数据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使用更加全面、完整和系统化的数据就能够深入了解现实世界的本质,使得主观认识更加具真实合理性。Viktor Mayer-Schonberger与Kenneth Crukier所著的《Big Date》中文版介绍了大数据的应用范畴;可以应用于各个类别的学科,“使人们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从对因果关系的追求中解脱出来,转而将注意力放在相关关系的发现和使用上”[1],中国近代史学的研究也应如此。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近代史发展的研究问题的主线一般集中在如何将二者清晰地区分,这是为了纠正过去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僵化模式。但现在的研究侧重点不同,研究方式也不同,合理引进大数据对近代史学信息分析以及近代史学研究无疑是一种可行的方式。

依靠大数据的支撑,不仅可以研究近代历史事件,还能够搭起学术交流的平台。以鸦片战争为例,鸦片战争的核心问题是民族问题,即反对外国殖民统治,反对清王朝的压迫,以达到民主共和,这是无可争议的历史事实。但当大数据植入后,这段信息的量会大范围的拓展以及交织开来,当录入数据后便能直观地看出问题,这些层出不穷的问题是信息对接、碰撞的结果。鸦片战争前期的预兆是什么,鸦片战争的高潮在哪里,鸦片战争又将带来怎样的结果?这些问题早有定论。但是如果借助大数据系统就能更清晰地或者说是直观地看到以往不曾涉足的问题。比如,研究鸦片战争就不能不涉及林则徐,那么林则徐的禁烟活动及评价是什么?他对敌情判断是准确?他的制敌方略是否行之有效[2]?《鸦片战争档案史料》可作为分析这些的资料,但其他如林则徐日记、林则徐奏章是否也要纳入其中呢?这是毋庸讳言的,只有把近代的史料叠加才能看清一个更完整的昨天。大数据的运用意味着是对传统数据的一种整合,尤其是对近代史学科目的数据的整合,这与单纯依赖于史学家的主观判断相比,往往更能直观地反映真实具体的史实,这才是引入大数据的意义所在。史学最注重精确性和准确性,而大数据恰恰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满足这样的要求。大数据的引入强化了对近代史学发展的支撑作用,这体现在对近代史学的呈现方式上,这是之前任何技术都不能满足的。

二、大数据对于近代史学理论推动作用

大数据能够支撑近代史学的研究,当然也就具有了对近代史学的推动作用。举个简单的例子,很多近代史学家都通过档案的解禁来了解相关历史事件,比如美国水门事件。在我国,以档案研究近代史的比较知名的就是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冷战史中心主任沈志华教授。沈教授以档案之多闻名于学术界,他用这些档案把一个客观真实的冷战历史呈现在世人面前。档案研究是近代史学家的研究重点,许多史学家就是利用这些档案破解近代史难提、还原历史真实的。如果将这些资料与大数据融合,更能好地推进近现代历史研究。对上古历史的研究因没有详实的资料,更多的要依靠判断和推导,因此很难有大的突破。而近现代史是有着成熟的资料与档案数据的,这能够为当下的近代史研究提供帮助。大数据与这些史料融合,在庞大的数据面前,人们可以通过档案这条线索,理顺各种历史关系,进而弄清历史事实。当大数据把人物所处环境下的各种思潮呈现在学者面前时,无疑为接下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有关的近代史学资料与大数据的结合,必然催生全新的史学研究范式,进而推动近代史学的发展。古代史学因其相关信息的不可预见性,很难推测一个特定时期历史真像。而近代史学有着大量的史料档案,这些史料档案都是当今学界研究过去几百年历史的有力佐证,借助大数据,近代学科领域将不断有新发现、新突破。诚如清代研究灾害史文章所言:“这里拟从灾害史学界正在兴起的生态史研究范式出发,借鉴当前广为流行的大数据思维,对历史时期特别是建国以来中国灾害史料的文献整理与数据化建设进行较为系统的梳理和批判性分析,进而以清代为例,就中国灾害历史数据库建设提出某些新的构想。”[3]大数据是一个包括自然变动与社会响应等各方面信息在内的综合性的大型灾害信息集成系统,所以要研究自然灾害史,我们需进一步扩大资料范围,细化数据指标,尽可能地涵括档案、方志、文集、报刊、官书、正史以及其他各类相关文献中的灾害信息。多方面的收集灾害信息并给予这些灾害信息以分析考证,不单一地细化某一类别的自然灾害,而是全面陈列出各类别灾害问题所在,才能方便研究与推导,其目的在于突破以往以单一灾害、单一灾种为主要内容的资料汇编形式,力求将历年各省区各类自然灾害包容其中,便于揭示各灾种之间的关联,从整体上反映灾害演变大势。笔者借鉴目前流行的大数据思维,对历史时期尤其是建国以来国内灾害史学者业已进行的大规模史料整理与数据库建设展开批判性分析,全方位论证了大数据视阈下灾害史研究的贡献与存在的不足。清代充足的史料也给予了大数据以充分的史料支持。而随之提出的最新构想也给予了灾害史研究者一个可以扩展的空间,这样就在大数据的支撑下构建起了近代史研究一个全新的平台。

三、大数据时代的“计算机史学”

1930年,现代著名史家陈寅恪在为陈垣《敦煌劫余录》所写的序中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观点,他说:“一时代之学术,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取用此材料以研究问题,则为时代之新潮流。治学之士,得预此潮流者,谓之预流。其未得预者,谓之未入流。此古今学术史之通义,非彼闭门造车之徒,所能同喻者也。”[4]陈寅恪先生所传达出来的是一种与时俱进的史学研究态度。抓住潮流与学术发展趋向是推动研究史学不断进步的关键所在,闭门造车,不去关注史学的时代脚步是不会取得学术成就的。在当今浩如烟海的史料面前,不与计算机大数据结合就不能更加准确把握史学走势,同样,也就不能充分发挥资料档案的潜在价值,最终使史学研究落后于社会发展进程。在计算机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早已习惯运用计算机去研究各种事物,使研究成果更加贴近生活,从而达到服务社会、改善民生的目的。计算机史学无疑是对传统史学的巨大补充。计算机史学可能成为大数据时代史学发展的新趋向,社会学代表人物罗玮?罗的《新计算社会学:大数据时代的社会学研究》一文中提出新计算社会学(newcomputational sociology)这一概念,并在学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因为这大大拓展了社会学研究空间。“新计算社会学是当代社会学界借助计算机、互联网与人工智能技术等现代科技手段,利用大数据、新方法来获取数据与分析数据从而研究与解释社会的一种新的范式或思维方式”。“计算历史学”与“新计算社会学”有着方法论上的一致性,可能成为超越“计量史学”的大数据时代下的史学发展新趋向[5]。计算历史学能够增强史学研究的前瞻性,使史学研究更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笔者对近代史学有一种设想,近代史学的优势就在于它的史料的相对真实完整性,并且离今天的生活并不远。无论是清史还是费正清撰写的《中国史》或是蒋廷黼徐中约的《中国近现代史》,其中的史学资料都是清晰的,而越往近代推进,就更能真实反映那段历史。计算机史学能够以计算机打破人脑在分析史学时候的瓶颈与局限,扩大了史学研究的范围,对数据的挖掘更彻底,能够从层层数据背后去寻找问题所在,并分析问题背后的某些关联。计算机史学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而大数据的产生更强化了计算机史学的地位。对于史学家来说,采用数据库这样的新方法可能并不容易但又似乎是必须采用的。巴勒克拉夫认为历史学者有一种“根深蒂固的心理障碍”,对新方法的使用不那么容易接受,但他同时也警告历史学者们,如果历史学研究的材料和方法不能不断更新,历史研究如果仅能生产一些“老牌传统产品”,那么学科的前途就很堪忧[6]。笔者很认同这种看法,只有综合利用社会统计学、跨时段历史分析等多种方法,才能将数量庞大、内容繁杂、信息零碎、看似无从下手的材料变成难得的宝贵的可研究对象,从而发掘出大量的“新历史”[7]。这类整合能够帮助史学界对相应的信息加以判别,运用计算机以及当今各种载体,综合这些媒介的优势,形成叠加效应,能够全面促进相关问题的研究。任何时代的学术,都离不开新的发现,而新发现是以新材料为依托、以新方法为手段的。

总之,大数据为史学研究搭建了一个平台,有了这个平台,史学界就能够以全新的研究方法展开史学研究。

参考文献:

〔1〕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肯尼思・库克耶.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M].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2〕茅海建.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M].北京:三联书店,2014.

〔3〕夏明方.大数据与生态史:中国灾害史料整理与数据库建设[J].清史研究,2015,(02):67-82.

计算机发展历史论文篇(5)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913(2007)06-0063-02

我国著名教育家、化学家傅鹰教授说过:“一门科学的历史是那门科学中最宝贵的一部分,因为科学只能带给我们知识,而历史却能带给我们智慧。”化学、物理等传统学科发展史的研究已经比较系统了,这些学科的发展史在学科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唯独计算机,这门年轻而又发展十分迅速的学科发展史的研究,到目前来说,无论是研究还是这方面的教育,都是被忽视的。在计算机教学中,如果能结合学科内容补充和传授相关的计算机史知识,包括世界计算机发展史、中国计算机发展史、计算机网络发展史等,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提高专业素养,而且能够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和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同时也对学生正确认识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个人与社会、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等一系列辩证唯物主义问题,培养高素质的综合型、创新型人才有着重要意义。

许多教师认为,给学生传授计算机知识,并能应用这些计算机知识进行操作、编程就已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认为在课堂中讲述计算机史浪费时间,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计算机的发展过程被忽视了,科学探索者的观测、困惑、试探和创新的智慧之光被掩盖了。久而久之,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就会减弱,学生的创造力及其日后的发展也将受到影响。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对此作了肤浅的思考和探索,拟从计算机史的素质教育价值以及计算机史教育的方法和建议方面谈一些粗浅的看法和认识。

1 计算机史的素质教育价值

1.1 激发兴趣,开阔视野,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

在计算机教学中,教师如果能不失时机地、适当地补充计算机人物生平、历史上计算机进展中的曲折历程,学生就会感觉新鲜、有趣,就会明白计算机发展竟如此曲折动人,对知识点的认识和理解就会更深刻,同时也开阔了学生视野,学生的知识面会得到不同层次扩展。

通过计算机发展史的教学,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事实往住具有巨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在“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中,可以介绍一下我国在计算机发展中的曲折历程。比如超级计算机:十多年来,我国超级计算机市场基本被外国公司垄断,中国除了要向美国付出高额的采购费用以外,购买来的机器,计算能力只容许达到国际水平的几百分之一。还要放在一个透明的玻璃房子中,由洋人(后来改成美籍华人)监控,以防止中国人将高性能计算机用于其他目的。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中国高性能计算机的设计与制造水平已进入世界前列,成为继美国、日本之后的第三大高性能计算机研制生产国。中国人终于可以理直气壮地对国外苛刻、歧视性的技术封锁说“不”了。

再比如我国网络信息系统中的核心技术,直到目前基本依赖进口。中央处理器和操作系统犹如计算机的心脏和大脑,一旦做点手脚,国家经济和国防安全均无从谈起,全国的计算机在顷刻间陷于瘫痪也不无可能。可喜的是,由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制的“龙芯”高性能通用CPU芯片在单处理器设计方面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龙芯3号的技术水平将在“十一五”期间与国际水平接轨。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未来的竞争是科技的竞争、人才的竞争,一个国家如果没有掌握较为先进的科学技术而只能依赖于国外而不思发展,那这个国家最终将沦为他国的奴隶。而中国的成败希望就在这一代学生的身上。让学生在认识到自己肩负的重任,树立为国争光、为民族振兴而奋斗的豪情。

1.2 培养良好的思想方法、研究方法、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计算机史的教育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计算机给出一个整体框架,对计算机有一个整体图景,能认识到各分支、各学科的联系与交叉。(2)对计算机问题、概念、理论和方法的来龙去脉有一定认识,有助于学生理解计算机中蕴涵的精神、思想、观念、意识等。(3)借鉴历史上的经验、教训,解决问题的各种途径、方向,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思想方法和研究方法。(4)对计算机发展趋势有一定的估计和预测。

2 计算机史教育的方法和建议

(1)课堂教学过程中适时计算机史。

(2)作计算机硬件发展史,计算机软件发展史,世界计算机发展史,中国计算机发展史,计算机网络发展史,计算机病毒发展史,计算机前沿技术展望等专题报告,开阔学生视野,也使学生所学知识能够与社会发展、学科发展、就业需要紧密联系起来。

(3)编写教材时适当增加计算机史知识,增强教材的权威性、趣味性、可读性。

(4)计算机教师要不断充实自己的计算机史知识。作为计算机教师,应该不断提高学史素养,不仅需要了解计算机的过去,也要接触计算机的现在和发展趋势;计算机教师不仅要学习计算机的科学体系,还要学习计算机科学的科研方法,包括计算机思维模式与计算机思想方法等。

参考文献:

[1] 谭浩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的新阶段[J].计算机教育,2003,(12):59-61.

计算机发展历史论文篇(6)

    1.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校园网络环境的改善。

    90年代以来,中学校园计算机网络从无到有,学校的计算机软硬件环境不断改善。仅在天津市,不少中学已经建成校园局域网和网络教室,一些学校还特别注重网络的升级、扩展,使之能够兼容各种拓扑结构,具有良好的网络互联性,适应高速、多媒体传输的需要,并实现了与互联网的连接。在此基础上初步实现了:将校园网延伸到各教研组,使教师不但能够在办公室中调取本校教学资料、制作简单教学课件并通过校园网传输至教室应用于教学,而且能够在办公室中通过校园网浏览Internet上的信息,随时获取最新的教育教学资料;建立电子阅览室,教师以及学生能够在电子阅览室查阅各种图书,并能通过国际互联网查阅外部资源以Shockwave形式和Webpages形式向社会提供部分自制教学软件等目标。

    2.师生应用计算机网络教学的兴趣和技能提高。

    天津市进行新课程计划试验以来,高中普遍开设计算机课程。随着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的迅速普及,学生应用计算机的能力大大增强,不仅具有较高的文字输入速度,而且掌握了上网、浏览、下载以及在网上信息的方法。设计编程、制作主页也不再是个别计算机爱好者的“专利”,仅在“天津热线”的耀华中学网站上的学生班级主页就已达19个。不少学生不仅对计算机和网络非常熟悉,而且将其作为课余学习、获取信息、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在这样的条件下,多数学生愿意进行在网络上自主学习学科课程的尝试。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天津市各中学加大在职教师培训力度,掌握一定的现代信息技术成为许多学校对中青年教师的基本要求,如:有些中学要求青年教师必须参加计算机技术培训,任职初期必须使用自己设计制作的课件作汇报课,有的学校采用定期轮训的办法等,使青年教师达到独立设计制作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的水平。历史学科的许多中青年骨干教师分别掌握了AnimatorPro、Photoshop、PowerPoint、FrontPage、Flash、Authorware等多种工具软件的使用技术,取得自行设计、制作课堂演示型教学课件的经验,教师驾驭信息技术的能力提高,教改意识加强。开始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探索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因材施教的途径。

    3.当代教育理论的支持。

    近些年来,以建构主义理论为代表的一些先进的教育理论在我国教育界逐渐盛行,建构主义的学生观、学习观、师生关系观等,促使教学观念发生深刻的变化:传统的接受教育观、共性至上教育观逐渐向自主教育观、个性发展教育观转变;人的整体素质观。注重培养创造能力的人才观进一步明确提出。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建构主义的理念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中更容易被实践。因此,一些历史教师在接受建构主义理论的同时,开始以“教学活动应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的理念设计开发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促成了理论与高中历史教学实践的初步结合。

    二、应用计算机网络进行高中历史教学的原则与方法

    1.自主性原则。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活动中给学生以自由,淡化强制与约束,给予更多的鼓励、启发与诱导,是我们努力的目标。但是,在传统的课堂教学环境中,很难实现真正意义的自主学习。运用计算机网络进行历史教学,在一定意义上加速了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向学习的指导者的转变,弱化了教师对课堂教学过程的约束,有利于自主学习的进一步实现。针对历史学科网络教学的上述特点,网络软件的设计,首先应该立足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在网络上向学生提供明确的学习目标,提供可以选择的学习方法、学习资源、检测练习,由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自主选择。教师在教学中主要起组织、指导学生学习活动,在不同范围内解答疑难问题,随时调控教学进度等作用。如:在高二《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日本明治维新”网络软件中,设计了学习步骤建议:明确学习目标(掌握基础知识后完成一份论证日本明治维新性质的作业)了解学术观点(史学界对日本明治维新性质的几种不同观点)阅读学习资源(明治维新时期日本政治、经济、社会阶级关系。文化、教育、军事等多方面图文资料)进行检测练习展开网上讨论完成作业进行网上交流。每个学生都可根据自己的情况确定本人的学习活动:每个学习环节的时间,重点阅读的内容:自己赞同的学术观点,完成作业的方法(如:是以大量下载信息为主,还是以独立撰写为主),学习环节的重复和缺省(如:反复阅读、边讨论边作业、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进行阶段性交流,不参与讨论直接进入作业环节等)。在学习过程中教师通过网络对阅读、讨论、作业进行个别或普遍的指导、帮助。这样,虽然学习步骤建议是线性的,但全班学生实际学习情况是各不相同的、非线性的。在学习过程中教师通过网络对阅读、讨论、作业进行个别或普遍的指导、帮助。

    2.启发性原则。

    在一般课堂教学环境中,教师主要是通过精心设计语言、教具,组织各种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学生主动思考问题、探究道理的。在网络教室中学习,最大的特点是:教学资源是由计算机网络提供的,学习方法也是教师根据学生情况事先设计好再由计算机提供给学生的,学习活动在网络环境中进行,课上师生之间的口语交流较少。因此设计历史网络教学软件应特别注意选择具有启发性的教学资料,设计启发学生思考的提示语言及出示提示语言的恰当时机,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思维空间,使不同学生在教师精心设计的计算机程序或教师本人的适时启发下,都能积极主动地学习、思考,坚决避免网络上的“满堂灌”。如:在高二《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旧本明治维新”网络软件中,提供了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教育,以及社会风俗、服饰等方面的大量历史资料,学生通过阅读文字材料,观察图片、统计图表,在教师的启发和同学间的彼此提示下,很容易发现:明治维新期间,日本政府不但在政治、经济等方面加紧学习欧洲资本主义国家,而且服饰(和服与西装的对比图片)和生活习惯(鹿鸣馆的交际舞会图片)也开始西欧化。运用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互适应的原理思考,就很容易对日本明治维新的性质作出判断。另外,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通过网络随时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不同情况用计算机向全班或某个学生发出提示性语言,指点学习思路,激活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克服学习障碍,使之达成学习目标。

    3.交互性原则。

    即充分发挥计算机网络的功能,采用人机交互作用的方式,使计算机提供各方面的历史信息“刺激”学生,学生又把自己学习思考后的“反应”反馈给计算机。计算机随时可以了解每个学生掌握的程度,根据其历史学科的实际水平,提示学习思路,确定适宜的信息传输量,自动提高或降低学生学习进度。在高二《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美国的建立和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的网络软件中,就设计了自我测试发生失误的导学提示,如:在考查“北美独立战争爆发前,殖民地经济发展的主流”一选择题中,当学生作答失误后,计算机就会提示:“这个问题教材讲的比较简单,请看本课的[基本线索讲授],要详细了解请看[超级链接2]‘殖民地经济的发展’。”在[超级链接2]中提示:“学习时应特别注意:北美殖民地形成统一的市场,表明北部资本主义工商业、中部小农经济与南部种植园经济已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北美经济朝着资本主义方向发展,促使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提出自己的经济、政治要求,承担起领导民族革命的任务。注意结合本年级政治课所学基本哲学观点,理解什么是当时北美经济发展的主流。”

计算机发展历史论文篇(7)

一、发挥历史多媒体教学的优越性,优化教学内容

多媒体教学不仅可以为师生提供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料,还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优越性。

1.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兴趣是获得成功的动力。多媒体的应用改变了传统教学过程中的教与学的关系,为学生们营造了一个发现式的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学生动手操作,自己参与发现新的事物和新的知识,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活跃了课堂气氛,真正成为了课堂学习的主人。CAI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理智型”的教学方式展示的平台,对一些内部结构严谨,历史理论性较强的教材,CAI可以解决逻辑问题,通过模拟问题情境,小组的互助学习,从而训练了学生分析问题、逻辑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不断加强了,知识的疑难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学生从中获得了成功的乐趣。

2.强化思维力度,提高记忆效果。历史知识具有过去性、具体性的特点,教师在教授历史时,必须运用多种手段再现历史,最大限度地让学生掌握距离他们极其遥远又难以记忆的历史知识。心理学认为,人类各种器官配合思维都具有吸收知识的功能,其中视听并用的学习效率最高,所以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多采用多媒体教学,通过这种教学来鼓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证明教师通过剪辑的电影电视画面、动态电脑及教师精心编制的解说词,把本不能再现的历史现象“真实地”或“近似地”展现在学生面前;通过声、光、形、色等多种形式作用于学生,在他们的大脑皮层留下很多较深刻的历史现象痕迹,这样能加深学生对所学历史知识的印象,提高记忆效果。例如:在讲述“鸦片战争”一颗时,可播放电影《林则徐》焚烧鸦片的片段,让学生更形象、更逼真的接近事实,了解吸毒给人们带来的危害。

3.多媒体能够强化历史教学的德育功能。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是学校教学的首要任务。历史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基本的历史知识,还要结合历史教材中蕴含的思想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国情教育。

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多媒体技术,运用其声像效果和感染力强的特点,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历史情境,通过内心体验感悟知识的内涵意义,引起情感共鸣,使学生接受良好的熏陶,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二、开展历史多媒体教学应重视的几个问题

1.各级教学决策部门及学校对历史学科的教学应给予充分重视,要有长远的发展眼光。“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开展多媒体辅助历史教学需要一定的教育经费投入,配备水平较高的硬件设备和有关的软件材料,并合理安排使用现有的电教室,还可创造条件建造包括文物博览、多媒体教学、资料存储等多功能的历史室。这是历史教学手段走向现代化的基础。

2.加强历史教师的现代科技理论素养和提高对现代科技设备的实际操作水平。英国伦敦大学教育学教授A.K.狄更逊在其《历史教学与资讯科技》选择中说:“由于教师和决策制定者,过高估计了电子计算机立竿见影的功效,又过低估计了其长远的影响,及教师面对的实际困难,因此只是大量增加装置器材,并没有为大部分教师提供基础训练。”例如,开展CAI时由于没有从理论上把握CAI的实质,表现在观念上是习惯人对工具的作用,而不注重人对使用工具的设计;在应用上,往往不能自觉体现人机交互和智能的两大优点,把计算机仅看作是一种传统的电教手段。所以普及教师的CAI理论知识,对应用计算机辅助历史教学的开展和推广是极为必要的。

计算机发展历史论文篇(8)

关键词:中职学校;计算机;改革;研究

随着计算机的诞生和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技术作为现代技术的标志,已成为世界各国许多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计算领域也已成为一个极其活跃的领域。计算学科正以令人惊异的速度发展,并大大延伸到传统的计算机科学的边界之外,成为一门范围极为宽广的学科,人们对计算学科的认识,已从知识层面上升到了方法论的高度。计算机基础教育可以推动计算机知识的普及,促进计算机技术的推广应用,为正在形成、发展的人才市场服务。因此,加强计算机基础教育,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尤其是实践操作能力已成为各个学校所关注的问题。

一、计算科学思想史研究

现代计算科学在理论和应用方面取得的伟大成绩,是人类长期从事社会生产实践的结果,是无数致力于计算科学研究与实践的工作者们共同智慧的结晶。计算科学是整个科学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计算知识、计算理论及其应用的科学,是关于计算学科知识体系和与之相关领域知识及其相互间关系的总和。而计算科学思想史则是研究计算科学的形成与发展过程的科学,其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对计算科学发展过程中各个事实、各种现象和思想的分析,总结计算科学的历史经验,揭示计算科学的发展规律,促进计算科学的发展。计算科学思想史的研究对象并非计算科学本身,它是以哲学、历史学的观点和方法来分析计算科学的发展历史。 作为一门科学,计算科学思想史研究有其自身的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涉及计算科学、工程学、哲学、历史学、心理学、社会科学等诸多学科领域的知识。计算科学思想史是以计算科学理论与实践的形成与发展为基础,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以科学思想史研究的基本原理为依据,分析人类历史上计算科学重要成果和重要学术理论的诞生过程,其思想与方法的形成过程以及它们的科学与哲学意义。计算科学思想史研究将随着计算科学的发展和人类进一步的发明与发现而不断变化并日趋完善,是一门极富发展性的科学。

二、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目标

应掌握的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在本专业与相关领域的计算机开发能力,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文化素质的基本目标,提出了计算机文化基础教育、计算机技术基础教育和计算机应用基础三个层次教育的课程体系。 以能力素质为核心,以知识素质为主体,应该是职业学院学生综合素质结构的主体。“能力本位”教育是中职教育的体现,主要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所以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改革主要是建立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是认知主体的新型教学模式,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三、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方向

1.加强课程开发

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计算机教学有着不同于其他学科教学的特点。计算机教学要求课程的开设和教材的选择应该跟上时代的步伐,教学内容应该反映计算机技术的现状和未来发展的方向。什么课程应该开、什么课程不应开,恐怕很多学校都有过这样的疑虑。多年的教学实践认识,课程的开设一定要体现实用的特点,如果一味追求面面俱到,使学生学得过多过杂,其结果是不但收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反而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材方面,必须避免同一本计算机教材连续使用的情况出现。对于过时、落后或者没有任何实际应用知识的教材,一定要舍弃。教材通常都是偏重于理论教育和素质教育,即注重讲授知识产生的来龙去脉和体系背景,而忽视技术日新月异的突破和发展。教材的选用应以学用结合为着眼点,授课教师要根据实际需要选用合适的教材。另外可以借鉴美国的做法,他们的教材更新速度比较快,一般计算机教材每年都会更新版本,编写教材的人员会把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技术加入其中。

2.发展计算机远程教育,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计算机发展历史论文篇(9)

一、计算机辅助软件具有的优势

具体到历史课堂教学来说,笔者认为计算机辅助软件的运用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

1、有助于确保教师课堂示范的准确性

历史课堂教学经常需要演示历史地图、历史文物等来增强直观性,或者用图示法演示所讲的历史知识的结构,使学生得到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但传统的教学手段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在某些方面我们往往很难做出十分准确的示范,特别是同一教学内容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班级讲述多次,有些具体内容很难保证前后一致、毫不走样。计算机软件的使用,不仅可以毫不费力地做到这一点,而且对于已经形成的图示或结构图可以随意地进行重新分解,使知识的整体和局部做到轻松自如地相互切换。

2、有利于提高课堂容量和课堂效率

中学历史教材,内容表述十分精简,但每一课时分配的内容时间跨度大,知识涵盖面广,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需要引用一些相关史实对教材加以补充,以增强历史教学的生动性、趣味性,拓展学生的视野。但另一方面,历史教学的任务又不能单纯停留在历史过程的演示和具体史实的记忆上,特别是新课程教学更多地要求学生通过对历史过程的感知、历史现象的分析、历史问题的讨论,去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培养历史思维的能力、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和人生观。这样一来,在历史课堂教学的时间上往往就会产生矛盾,计算机教学辅助软件的运用,由于其演示的速度很快,无疑会在板书、材料展示等方面节省大量的时间,从而大大提高教师示范讲解的效率,使学生在课堂上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自主地讨论和必要的练习。

3、有助于化难为易,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历史教学常常需要重现历史场景或历史过程,以营造氛围或增加知识的直观性。对于历史场景和历史过程的重现,传统的教学手段一般都是通过教师的口头描述或借助于文字、图片等资料的介绍。由于教师表达能力、学生想象能力等因素的制约,这种重现往往缺乏直观性和生动性。计算机教学辅助软件能模拟仿真,化抽象为形象,把文字资料、图片资料和影音资料等有机地融为一体,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地再现不可能重演的场景,不仅操作方便,可随意变换、转换、切换,而且画面清晰、生动、直观,使学生能迅速进入情景中,并真切地受到历史场景的感染。

同时,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软件还能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延伸和拓宽教学时空,通过图像、声音、色彩和动画,传递教学信息,解决了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所造成的教学难点,使学习内容变得容易被理解和掌握,方便培养和发展学生获得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4、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

计算机教学辅助软件有教师课堂演示的软件,也有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教师的教学过程同步的软件,特别是后者更能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课堂检测,以往常采用口头或书面两种形式,口头表达不直观、书面表达太死板,学生常感枯燥乏味。采用计算机软件将检测内容编制成抢答题,再配以音效和动画,就可以使枯燥乏味的检测过程既明白无误又生动有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兴奋度和参与意识。

5、有助于构建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

新课改下的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应致力于学习情景的创设、学习方法的指导、学习兴趣的激发和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解决问题等多方面能力的培养,单纯的知识传授与背记正逐步淡化。传统的教师“一言堂”、“满堂灌”,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将被完全打破。如何落实新课标的基本要求,如何实现新课标的基本目标已成为一个值得我们努力探讨的课题。但经过不断的实践和尝试,笔者认为,在这一方面,计算机教学辅助软件同样有其明显的优势,特别是其网络教学功能的不断开发和完善,为我们构建新的、更为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

转贴于论文联盟

提供了更多的思路,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

二、计算机辅助软件使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计算机辅助软件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应论文联盟努力克服以下几个问题:

1、忌把“辅助教学”变为“代替教学”

使用计算机辅助软件教学时不能忽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计算机教学辅助软件是为了解决传统教学中的一些难题以获得更好效果的一种现代教学手段和工具,但它不能也不可能代替教师的全部教学活动,更不可能取代学生学习的全部活动。过多地追求和利用多媒体的使用功能,甚至为了多媒体而使用多媒体,就会让学生感觉是看教师演戏。笔者认为,计算机辅助软件的功能虽然强大,但也不是唯一的手段,我们不能过分夸大计算机辅助软件的作用,更不能采取全方位的“电脑辅助”,以至于把所有能搬进电脑的都挤了进去,结果忽视了必要的板书,忽视了对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忽视了对学生学习过程必要的启发。否则学生整节课盯着屏幕听教师解说,就会使计算机辅助教学实际早成了变相的“填鸭式”教学,给人的感觉是教学手段先进了,教学方法却倒退了。因此,在计算机辅助教学中,要时刻注意做到教学各环节和各方面都具有启发性,同时要从人与多媒体、教学内容与多媒体的关系入手,通过教学过程的设计和灵活多变的操作,使多媒体发挥最佳教学功能,探讨多媒体在教学运作中的基本教学规律和要求,使多媒体在教师的驾驭下有的放矢地发挥作用。只有这样才会有利于学生学习动机、学习思维的形成发展。

2、要注意计算机辅助软件演示的目的性

计算机教学辅助软件设计和使用的主要目的,在于给予学生一个清晰明确的知识结构,使学生在理解完整、系统的知识体系的同时突破学习重点,为课堂师生间的交互活动创造条件。实施计算机辅助教学不能华而不实、哗众取宠,应有目的、有计划地用好。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发现不少教师在这一方面处理得不够好,结果给人以过犹不及的感觉。譬如有的教师在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时播放音乐、在课件演示时过多使用动画和音效,其结果常常是气氛没有营造,反而成为教学的干扰源,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

计算机发展历史论文篇(10)

关键词:历史教学 信息技术

一、多媒体在历史教学中的优势

“多媒体”一词译自英文“Multimedia”,是指这样的一个计算机系统:交互式综合处理多种媒体信息-文本、图形、图像和声音等,使多种信息建立逻辑连接,集成为一个具有交互性的系统。

(一)直观性。直观性,能突破视觉的限制,多角度地观察对象,并能够突出要点,有助于概念的理解和方法的掌握。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的知觉开始的”。历史知识的特点是一度性即一去不复返,借助多媒体直观教学,努力再现过去历史的生动情景,为学生直接观察和认识过去塑造了有价值的形象,从而帮助学生感知和理解历史知识。

(二)图文声像并茂。图文声像并茂,多角度调动学生的情绪、注意力和兴趣情境复现法是历史教学的基本方法之一。历史教学中,采用各种手段,运用各种历史资料复现情境,或者创设情境,将学生置于某种特定的历史情境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提高教学效果。在这方面多媒体技术有明显的优势,多媒体功能齐全强大,采用某种多媒体软件把历史图片、照片、地图、文物、电影和录像等制成历史教学软件,复现或再现历史情境。

(三)大信息量、大容量性。大信息量、大容量性,节约了空间和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多媒体容量大,可以存放大量的信息数据;兼容性强,它可以把照片、各种图片、动画、VCD、电影和录象带等转换为计算机数据存储在计算机硬件里,“特别是Windows软件能够同时执行多项任务”。

二、多媒体与历史教学有效整合的策略

(一)学生自主选择。在教学活动中给学生以自由,淡化强制与约束,给予更多的鼓励与诱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学习过程中教师通过网络对阅读、讨论、作业进行个别或普遍的指导、帮助。这样,虽然学习步骤建议是线性的,但全班学生实际学习情况是各不相同的、非线性的。

(二)兼顾学生差异。根据学生在学习方法、学习水平、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差异,提出基本、较高、发展特长等几个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提供不同的学习资源,创设不同的问题情境,给学生提供不同的思维空间。使学习尽可能地满足个性发展的需要,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和老师的启发下,使每个人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里得到了充分发展,实现真正的因材施教。

(三)全员通力合作。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如:“日本明治维新”网络软件中,编制了支持网络讨论、网上留言、保存讨论或留言记录、显示讨论或作业内容的程序,设置了“网上讨论”“讨论记录”“网上留言”“观看留言”等栏目,网上的任何一台计算机都可以、浏览或下载信息。学生在学习时,可根据自己的情况,随时进入“网上讨论”环境,选择向老师求教或是与同学切磋,不同范围的交流贯穿始终。

(四)内容开放搞活。信息技术下的教学环境与传统教学环境的一个显著区别,是可以向学生提供近乎无限的学习资源。例如:立足校园局域网,尽量查找、利用互联网上历史学科资源,采用下载信息、创建链接等方法加强校园网的功能,这既能大大丰富校园网的教学资源,又能为学生深入了解历史学科问题,提供了更多的自学途径。

三、多媒体教学在历史教学应用中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课件制作中常规思维的束缚。每个人的思维都有一种固定模式。常规教学的时间很长,在设计多媒体课件时,思维往往受约束,从而忽略了多媒体自身特色的发挥,影响了课件制作的质量。要突破传统思维模式,难度很大,这就要求我们熟知多媒体自身的各种特点。比如:各模块之间的灵活跳转、各种交互方式……只有不拘一格地打破传统教材的编排顺序,进行灵活的教学,才能设置一种开放式的学习环境。选择适合发挥多媒体特性的历史教学内容,制作多媒体教材,如板块教学,使有限的制作能力用在关键的地方,好钢用在刀刃上。

(二)重视教学情景营造。我们制作的课件一般用于自己的课堂教学,多为演示型为主的课件。制作这类课件首先要注意到课件是否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启迪学生智慧。要达到这项要求,教学情景的营造非常关键。因而我们可以使用影音资料,可以设计简单的动画,使之更贴近现实,让学生置身于其中。根据不同的历史教学要求,采取不同的多媒体教学手段,科学设计多媒体教材的系统功能,如综合演示型, 考试测验型,资料工具型,网络教学型,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各种功能的优势,做到媒体优势与效益的有机结合。

(三)重视选题与创意。历史学科与计算机辅助教学具有很好的结合点,许多教学内容都适合于制作CAI课件,如音像资料、图片和地图等,这与计算机辅助教学,集图、文、声、像于一体,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学习效率的功能相吻合。但在制作的过程中,特别在选题方面,扬长避短,例如文化史部分的世界建筑、绘画、音乐这些内容正是多媒体大显身手的地方。多媒体的各种特性的发挥,不应以花样翻新或计算机技术的难度来评定优劣,不能认为多媒体教材做的越复杂,技术难度越高就越好,其简单和复杂的程度,应重在准确、简捷和恰到好处的教学实用性,要尽量以少而精的计算机资源,制作出简而优的多媒体教材。

总而言之,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是切实有效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尤其对历史教学,它更是能打破时间和空间的界线,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观古今于一瞬”。能较好地解决历史的过去性,使 “死”去的历史在学生面前“活”起来,减轻学生学习历史的难度,激发学的学习兴趣。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确立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多媒体立足于教学需要,为教学目的服务,为素质教育服务,历史教学现代化手段的应用前景将无限广阔。

参考文献:

上一篇: 大众哲学论文 下一篇: 汽车文化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