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景区规划案例汇总十篇

时间:2023-11-06 09:58:01

旅游景区规划案例

篇(1)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5C-0068-03

高职旅游教育与旅游产业关联度高,具有鲜明的职业特色,其根本任务是为旅游业的发展培养大批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旅游景区规划课程是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核心课程之一,旨在让学生掌握旅游景区规划的基本原理与方法,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的旅游学知识从事初步的旅游规划实践工作。目前,在高职旅游景区规划的课程教学中,受制于教学方法落后、实践教学环节缺乏等因素,实际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的动手能力不强。如何融合旅游景区规划的相关理论知识和技能,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提升,满足职业岗位的需要,是当前旅游景区规划课程教学改革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一、旅游景区规划课程的特点

(一)理论知识涉及的知识点多,综合性强。旅游景区规划课程在理论知识体系上以旅游学为基础,以开发学为纲,融规划学、地理学、建筑学、经济学、美学、文学等知识于一体,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较深的理论内涵。该门课程对教师的理论教学水平和学生的知识储备均有不低的要求。大部分院校将其列为高年级课程,其目的就是希望在学生具备了相关前导课程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再进行本门课程的学习,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由于教学课时有限,笔者认为除了相关教材外,任课老师还应为学生开出一个课外阅读书单,通过课外阅读任务的完成,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丰富他们的知识结构,为学好本门课程打好基础。

(二)对实践教学要求高,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学习相关理论知识、了解旅游景区规划的基本原理及方法只是旅游景区规划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一;使学生能够把这些理论知识科学地运用在实践工作中,才是旅游景区规划课程最主要的教学目标。显然,这一目标单靠任课教师的课堂讲授、灌输是不能达成的。必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使学生能够自己动脑、动手参与到规划与开发项目(或模拟项目)中来,才能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二、高职旅游景区规划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方法陈旧。高职旅游景区规划课程教学多采用课堂讲授为主,教师较注重理论知识的课堂讲解和传授,忽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和自主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旅游资源知识结构平台难以构建。这种“教师台上讲、学生台下听”的教学模式适用于传统的基础学科的教学,对于旅游景区规划这样实践性强的课程,则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教师在课堂上用PPT等辅助教学手段进行规划案例的分析,对拓宽学生的视界、增加对旅游景区规划的感性认识很有帮助。但这仍属于作品赏析的初级层面,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意义不大。目前,高职旅游景区规划课程针对学生旅游规划基本技能的实践训练不足,致使学生实践能力不强,难以胜任旅游规划工作的需要。

(二)教学内容针对性不足。旅游规划与开发工作涉及的学科门类众多,内容庞杂。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在旅游景区规划课程教学内容的设置上力求做到“大而全”,内容不单涉及旅游资源评价、旅游市场分析、旅游产品设计、旅游空间规划、旅游建设项目规划、旅游服务设施规划、旅游营销策划等传统内容,还包括了旅游容量测算、旅游网站设计等内容。由于课时有限,过于宽泛的内容会使教学重点不突出,教学效果不理想。

(三)重理论,轻实践。目前,受制于教学经费、实习基地、组织难度等因素,不少院校把高职旅游景区规划课程的教学重点放在课堂教学、理论知识传授上,把实践教学、应用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作为课堂教学和理论知识灌输的补充形式。即使安排了实践课,也只是在周边景区开展旅游资源调查、旅游市场调查等简单的实践活动,对于旅游产品设计、功能区划分、旅游建设项目策划等旅游规划的核心工作过程参与较少。

(四)课程考核方式陈旧。课程成绩的评价方法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具有导向性作用。目前,高职旅游景区规划课程考核方法大多采用基础学科常用的闭卷理论考试形式,缺少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检测。有些院校虽然将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列为期末总成绩的评价要素,但其所占比例不大。以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旅游景区规划课程总评成绩中,期末考试卷面成绩占65%,实训成绩占30%,平时成绩占5%,而且实训成绩评定的主要参考指标是学生的平时作业,这样的评定方法,忽视了对学生实际操作过程的评价,使学生从根本上不重视对实践操作技能的掌握。

三、高职旅游景区规划课程教学改革策略

(一)教学内容体系改革。教学内容是开展教学的关键,进行课程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就是改革教学内容。旅游规划工作所涉及的内容庞杂,应结合高职学生就业岗位的实际需要,选取课程教学内容。

高职旅游景区规划课程对应的职业岗位是旅游景区基层管理人员和旅游策划、规划企事业单位从业人员,进行初步的旅游规划与开发的实践工作是岗位职业能力起点。因此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该去除旅游容量控制、旅游网站设计等对技术能力有较高要求的内容。选取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客源市场调查与分析、空间布局及旅游建设项目规划、游线及解说系统规划、营销及旅游形象策划等作为主要教学内容,并将上述教学内容分为理论教学模块和实践教学模块,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践教学内容一一对应,见表1。每一个教学内容都先由教师开展理论教学,紧接着组织实践教学,做到趁热打铁、理论联系实际。

针对高职旅游景区规划课程“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结合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实际情况,适当压缩理论教学模块的课时,增加实践教学课时,使总课时增加到94学时,其中实践教学课时不能少于65%。并且注重本门课程与旅游市场营销、旅游电子商务等课程的衔接与联系,避免教学内容的交叉重复。

(二)教学方法改革。具体如下:

1.理论教学方法改革。理论教学部分要打破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首先,应结合PPT等现代化教学工具,使用案例教学法将优秀的规划案例呈现在课堂上,使学生在精彩纷呈的规划案例中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加深对旅游规划工作的感性认识,缩短理论与实践的差距。其次,课堂讨论也应该作为本门课程理论教学过程中的常用教学方法。教师应本着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及参与性、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等目的,常针对学科目前发展动态及敏感问题,布置思考作业给学生,并适时组织课堂讨论,如结合张家界的大拆迁及百龙电梯事件,讨论世界自然遗产地的保护与开发规划等。

2.实践教学方法改革。实践教学部分一直是高职旅游景区规划课程教学的“短板”,也是该门课程教学效果不佳的症结所在。除前文提到的增加实践教学的课时,为实践教学提供教学时长上的保障外,还应对实践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具体措施如下:

(1)加强校内外实践基地的建设。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拥有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柳州市君武森林公园,距离校园只有一步之遥,具有良好的开展实践教学的“实战”条件。另外,还应在校内建设旅游景区规划多功能实训室,采用3D虚拟技术,虚拟不同类型的旅游资源,供学生进行旅游资源分类与评价、旅游规划主题及建设项目规划、旅游线路规划等练习。另外,应与本地知名景区共建校外实践基地,指导学生进行现场参观学习,开阔学生眼界、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2)引入参与式教学模式。可以利用君武森林公园这一得天独厚的校内实践条件,引入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等参与式教学方法,提升实践教学的效果。假定君武森林公园为“规划地”,将本门课程的七大实践教学模块作为七个项目任务(见表1),结合“旅游规划”工作自身的规律,随着教学活动的开展逐步完成。为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可将学生按照不同的层次分为若干小组,每组3-5人为宜。教师可以引导、指导各组讨论项目任务,制订具体的实施方案,确定合理的成员分工。每一个项目任务均要求学生提交可视化成果材料,见表1。教学完成之时,每个小组将自己的“规划方案”装订成册,作为重要的学习成果,成为期末总评成绩的重要参考指标。并选取优秀的“规划方案”供君武森林公园的管理者参考,以此提升学生的学习成就感。项目教学法可以使学生获得旅游规划专业基本技能的系统训练,使学生在完成项目的同时,既掌握了相关理论知识,又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三)考核方式的改革。具体如下:

1.考核内容及方式。在考核的内容的选择上,既要考核理论知识,又要考核实践能力,还要考查学生平时的学习态度。应加大实践能力及平时成绩的评分比重,可在原来的基础上调整为:某学生成绩=期末考试卷面成绩×40%+实践考核成绩×50%+平时成绩×10%,见表2。并且,理论知识的考卷应增加主观题型,着重考核学生的综合分析和理解能力,减少死记硬背题型。实践能力的考核应包括案例分析报告、《某景区旅游规划方案》、规划成果汇报等,重点考查学生的整体布局意识、逻辑分析能力、创新思维水平等。平时成绩主要以学生的出勤率、学习态度为考查指标。

2.考核主体。一直以来,学生本门课程的成绩都是任课教师一人评定。这样的评价方法忽略了学生在实践操作过程中所分担的任务及团队协作能力。因此,高职旅游景区规划的课程成绩评定应改变教师单一评价主体的现状,将学生引入评价主体中。具体方法为:理论考试成绩由教师批改试卷后给出;平时成绩由学生自己和教师共同评定,各占50%的评分比重;实践能力成绩由教师、小组长和学生自己共同评定,教师占60%的评分比重,小组长占30%的评分比重,学生自己占10%的比重,见表2。

综上所述,旅游规划是多学科、复杂性的综合领域。高职旅游景区规划课程应根据学生培养目标的需要,对教学内容及方法进行改革,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重视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参与性及动手能力的培养,提升实践教学效果,以适应行业发展的实际需要。

【参考文献】

[1]张光英.高职类旅游专业核心课程《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实践教学的思考[J].职业教育,2012(10)

[2]唐建兵.“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教学现状与改革分析[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2(1)

[3]杨兴柱,陆林.旅游规划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探索[J].合肥学院学报,2010(3)

[4]吴耀宇.浅论旅游规划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设计与创新[J].教育与职业,2011(11)

[5]刘韵琴.高职旅游资源学范式教学改革探讨[J].教育与职业,2007(6)

[6]王娜.项目教学法在高职旅游规划课程中的应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2)

[7]汪明林.“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课程改革的探讨[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8)

篇(2)

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管理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的旅游资源,是指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合理利用,具有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以及其他社会资源。

第三条 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遵循保护优先、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

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应当突出生态滨海与潮汕历史文化特色,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统一。

第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统一领导、组织、协调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管理工作。市、区(县)旅游行政主管部门或者管理旅游工作的部门负责本条例的具体实施。

市、区(县)发展和改革、经贸、财政、规划、国土资源、建设、交通、农业、林业、外经贸、文化、卫生、环境保护、统计、价格、水务、海洋与渔业、外事侨务、民政、宗教、城市管理、公安、公安消防、海关、工商、质量技术监督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实施本条例。

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协助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做好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管理工作。

第五条 市、区(县)人民政府应当将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第六条 市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保护规划、水环境功能区划、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和海洋功能区划,会同有关部门编制本市的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规划,经上一级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后,报市人民政府批准组织实施。

编制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规划,应当广泛征求有关部门、专家和群众的意见,进行多方案的比较和论证。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规划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前应当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市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规划,制定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年度计划并组织实施。

第七条 市、区(县)旅游行政主管部门或者管理旅游工作的部门应当按照国家有关标准对本行政区域内的旅游资源进行普查、评估、论证,及时建立、补充、更新相关信息。

旅游资源普查信息应当作为旅游资源保护、开发和制定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的依据,并向社会公布。

市、区(县)人民政府对旅游资源的普查、评估、论证工作,应当给予资金保障。

第八条 开发旅游资源应当符合本市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规划,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相统一。

经营性旅游资源开发项目应当遵循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市场运作的原则,实行谁投资、谁受益、谁保护。

第九条 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规划确定的重要旅游功能区域,在其控制性详细规划组织编制阶段应当征求市旅游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

有关部门在旅游饭店、旅游景区(点)、主题公园、大型游乐园等旅游资源开发项目修建性详细规划和建设工程设计方案审查阶段,以及对上述旅游资源开发项目作出立项审批决定前,应当征求同级旅游行政主管部门或者管理旅游工作的部门的意见。

旅游行政主管部门或者管理旅游工作的部门对向其征求意见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和建设工程设计方案,应当及时反馈意见。

第十条 旅游行政主管部门或者管理旅游工作的部门应当会同发展和改革、规划、国土资源、建设、环境保护、城市管理、文化、林业、水务、海洋与渔业、宗教等部门,依法对旅游资源开发项目的开发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督促有关单位和个人按期实施开发项目。

第十一条 旅游资源开发者应当在办理立项、建设等手续前编制专项旅游资源开发保护方案,报送所在地旅游行政主管部门或者管理旅游工作的部门。

开发保护方案应当包括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的保护措施以及建成后旅游景区(点)的旅游资源保护措施。

旅游资源开发者和旅游景区(点)管理者,应当按照专项旅游资源开发保护方案做好旅游资源的保护工作。

第十二条 旅游景区(点)管理者应当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旅游景区(点)的环境保护、安全卫生保护和文物古迹保护等工作。

第十三条 旅游资源开发建设项目应当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开发建设项目的废水、废气、废渣、废弃物及噪音的处理设施,防止植被、景观、文物破坏及水土流失的保护设施,应当按照国家有关标准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

第十四条 在规划开发或己开发利用的旅游区域,应当保护区域内的岸线资源、生物资源和水资源。

禁止在旅游景区(点)内从事下列活动:

(一)擅自占用岸线;

(二)捕猎野生动物;

(三)破坏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

(四)破坏生物资源和水资源;

(五)开山采石、挖沙取土、围垦放牧、填盖水面、砍伐树木、建造坟墓;

(六)其他破坏景观、污染环境、妨碍游览,改变旅游景区(点)地形地貌的活动。

第十五条 旅游景区(点)的开发建设不得超过旅游景区(点)的环境容量,其性质、布局、规模、体量、高度、造型、质感、色调等必须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旅游景区(点)内应当控制旅游资源的开发强度,加强绿化植被,降低建筑密度和容积率,严格控制建筑的体量和高度。

旅游景区(点)应当根据旅游安全、环境保护、文物保护以及服务质量等要求,确定旅游接待承载能力,实行游客流量控制。

第十六条 旅游景区(点)管理者应当根据旅游资源的特点,改善交通、服务设施和游览条件,加强安全和环境卫生管理,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制止扰乱旅游秩序、破坏景观景物的行为,保障旅游者的安全。

旅游景区(点)及其沿线应当设置说明牌、指示牌以及界线标志,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公共信息图形符号。

旅游景区(点)管理者应当制定和落实具体保护措施,对重要景物、文物古迹、古树名木等旅游资源实行重点保护。

第十七条 开发古遗址、名人遗迹、历史纪念地、古寺庙建筑、古园林特色建筑等具有历史人文性质的旅游资源,应当保持其特有的历史风貌,不得擅自改建、迁移或者拆除。

第十八条 禁止在已列入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规划但未经开发的旅游资源区域内从事旅游经营活动。确需开展有五十人(含五十人)以上参加或者其他较大规模的科学研究、体育运动、探险等非营利活动的,应当提前向所在地旅游行政主管部门或者管理旅游工作的部门备案。

第十九条 鼓励境内外投资者开发旅游资源,建设旅游配套设施。鼓励单位利用自身资源开发旅游项目,并向社会开放。

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

第二十条 市、区(县)人民政府设立旅游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整合开发旅游资源、引导扶持重点旅游资源开发项目。

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应当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情况和旅游业发展需要逐步增加。

第二十一条 重点旅游资源开发项目涉及基础设施建设的,由发展和改革、规划、国土资源、建设、环境保护等部门统筹安排纳入相关规划。

重点旅游资源开发项目涉及新增建设用地,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可以在全市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指标内优先解决。

重点旅游资源开发项目投资回报周期较长的,各级人民政府以及有关部门应当依法给予扶持。

第二十二条 开发汕头港内湾等公共旅游资源从事旅游经营活动,依法实行特许经营。

第二十三条 市、区(县)人民政府对积极发展旅游业,保护和开发旅游资源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应当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十四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旅游资源的义务,有权对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提出意见和建议,对破坏旅游资源的行为进行检举和控告。

第二十五条 旅游行政主管部门或者管理旅游工作的部门应当依法对本行政区域内旅游资源的保护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发现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行为,应当予以批评、教育,责令停止,并配合规划、国土资源、林业、建设、城市管理、环境保护、水务、海洋与渔业、文化、民政、宗教等部门,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按各自职权予以处罚。

对在旅游景区(点)内实施破坏景观、污染环境、妨碍游览的开发建设项目,由旅游主管部门或者管理旅游工作的部门提请本级人民政府或者其授权的部门依法责令恢复原状、限期治理或者搬迁。

第二十六条 违反本条例,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七条 本条例自20xx年2月1日起施行。

旅游资源保护的方式和内容保护方式

世界各国在旅游资源保护方面,所采取的方式大致有两类:

一是运用法律手段,实行立法,加强法制。

二是根据旅游资源质量,将其划分为不同的级别加以保护。

保护内容

旅游环境

篇(3)

我国各个少数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创造了大量的体育活动,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体育游憩、休闲活动,形成了民族体育文化,它是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实施下,特别是在“体育健身游主题年”等活动的带动下,民族体育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并由此而形成了旅游的一种新形式――民族体育旅游。在此基础上,理论界对民族体育旅游也开展了研究。其中,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如何适应时代要求向前发展,让更多的人参与到这些活动中,如何适应现代旅游的要求,推出适合的旅游产品,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旅游规划是旅游业发展的纲领和蓝图,是促进旅游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一个地区、景区要开发、策划、发展民族体育旅游,进行合理的民族体育旅游规划是必不可少的。本文将对如何开展民族体育旅游规划进行一些探讨。

一、民族体育旅游规划的内容

旅游规划涉及多个学科的理论与知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旅游规划分为很多种类型,例如,按照范围来划分可以分为国际旅游规划、国家旅游规划、区域旅游规划、亚区旅游规划、旅游景区规划等等。民族体育旅游规划作为旅游景区规划中的一种,需要进行精心的研究、具体的分析。

著名的旅游规划专家因斯克普(Inskeep E,1991)认为,旅游规划的基本组成要素有下述六个方面:旅游吸引物和活动;住宿设施;其它旅游设施和服务;交通设施和服务;其它基础设施;社会因素。本文将依据这六个方面对一定民族地区范围内的民族体育旅游规划进行分析。

二、规划的案例点――傣族园景区

傣族园景区位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勐罕镇,距州府27公里。傣族园总体规划占地面积336公顷,内含5个傣族自然村寨,主景区由曼将、曼春满、曼乍、曼嘎、曼听5个保存最完好的傣族自然村寨为重要部分组成,是西双版纳傣族自然村寨最集中、民族特色保护最完好的旅游景区。

傣族园于1999年8月1日开始营业,并成立了傣族园有限公司。经多方的共同努力,傣族园取得了巨大的成绩,2001年10月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002年12月通过了ISO质量/环境体系认证,2003年4月被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报评为中国旅游知名品牌,2004年被国家旅游局授予“生态文明示范村”的称号。傣族园在经营管理中,实行独特的“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实现公司与村民的共同发展。本文将以傣族园为案例点,探讨民族体育旅游的规划。

三、具体的规划分析

1.旅游吸引物和活动规划

旅游吸引物和活动方面的规划,这是民族体育旅游规划最重要的方面,而要有旅游活动项目,则首先要有该方面的旅游资源。

(1)民族体育旅游资源

民族体育是集竞争、健身、民族艺术、娱乐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活动,作为一种旅游资源,随着现代旅游者对旅游中高娱乐性、高参与性等体验活动需求的增加,民族体育旅游应运而生并蓬勃发展。

国内旅游学界对民族体育旅游资源开展过不少研究,比如,对于概念的探讨,丁世勇等(2003)认为,民族体育旅游资源是以人的身体活动为中介,供游客观赏或直接参与的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与中国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及各民族古老的历史、生产、生活环境息息相关。它充满了粗犷、淳朴、杂多的丰富性,充溢了醇醇的生活情趣和浓厚的乡土气息,是在深厚的民族历史文化积淀的基础上创造发展而成的。一般认为,凡是能供旅游者观赏或直接参与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并具有经济、娱乐、健身等多重功能的各种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都可称为民族体育旅游资源。

民族体育旅游资源是很丰富的,例如,傣族体育旅游项目主要包括有丢包、拳术、赛龙舟、刀术、射术、放高升、以孔雀舞为代表的多种仿生舞蹈等等,这些民族体育项目中,有表现生产生活的,有反映宗教祭祀活动和军事武技的、有表现民俗风情习俗的、也有满足民族文化娱乐的,内容十分丰富。按其内容及活动性质,可将这些民族体育旅游资源划分为竞技类游戏类、舞蹈类、表演类、节会类和养生类等等类型。竞技类的有赛龙舟、射术等;游戏类的有丢包等;舞蹈类的有仿生舞蹈;表演类的有拳术、刀术等;节会类的有放高升等;养生类的有气功、按摩、药膳等等。可以说,民族体育旅游资源是相当丰富的。傣族园,不仅是旅游景区,也是傣族人民生产生活的场所,因此,上述民族体育活动,在这里都有开展和传播,这给我们进行项目设计、产品开发提供了广阔的资源、发展的空间。

(2)民族体育旅游产品

当前许多民族地区、旅游景区的活动中,开发比较早、比较成熟的是歌舞活动等旅游产品,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歌舞产品显得有些老化,游客参与度不够。然而,民族体育旅游资源虽丰富,但常常处于一种比较松散的状态,资源整合得不够,不能适应迅速发展的体育旅游市场。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必须加强对民族体育旅游的规划,其中,产品是规划的关键。

资源如何转化为产品,是旅游规划者所关心的问题。民族体育旅游资源是很丰富的,但许多景区的民族体育旅游产品尚不多,有待于进一步挖掘,群众喜爱的、危险性小、容易推广的项目还是不少的,要把它们整合起来,成为景区的旅游项目。例如傣族的丢包运动,参与性很强,规则也不复杂,技术难度不大,比较容易上手,经过有效的“包装”应该可以成为一项较好的参与型旅游产品;另外,一些技术要求比较高的项目,则可以设计成观光型旅游产品,例如赛龙舟、放高升等。

民族体育旅游产品要以民族体育旅游资源为基础,特别要突出本土性、民族地方特色。少数民族体育活动种类丰富,项目繁多,发展呈现多层次性,由资源转化为产品,必须通过筛选,经过充分的调查和市场分析,选取既有代表性又适合产业化发展的项目,加强包装、策划,使其具有可操作性,便于推入市场。

2.住宿设施

旅游活动中,住宿设施一般包括宾馆、汽车旅馆、旅社、膳宿公寓、野营地以及旅行车营地等等。开展民族体育旅游,若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在当地居民同意的情况下,住宿可安排在具有当地特色的建筑或民居,满足游客探新求异的心理;若是移植性的旅游景区,住宿则可以安排在景区,以及周围的宾馆饭店,住宿的内部设施最好与民族体育文化相关。住宿的安排要合理,以便发挥住宿设施应有的经济效益,但住宿的选择与众多因素有关,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劳动力、社会因素等因素,在具体的分析与规划中是复杂的,需要大量投入,精心规划。

对于傣族园景区而言,最好的住宿设施就是村寨中的傣族传统干栏式民居了,它具有民族传统和地方特色。为了完善住宿设施,在规划建设中应大力开发干栏式民居旅馆,增加床位、增强舒适性,从而可以吸引并留住更多的游人,给游人以好的住宿体验。

3.其他旅游设施和服务

这一方面的规划包括旅行社、旅游信息服务、旅游纪念品商店、银行、医疗保健、公共安全、邮政服务等等具体的规划。涉及的规划内容比较多,在此重点讨论一下旅游信息服务和旅游商店的规划。

在旅游景区景点中,旅游信息服务是很重要的,对于民族体育旅游而言,旅游信息服务要包括体育活动的介绍、活动时间的安排以及相关旅游信息等。民族体育旅游信息服务要做到方便、快捷,充分展示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便于游客及时地获得其所需的信息。在景区景点中,要做好游客中心、路牌、宣传资料等方面的建设。

旅游商品、纪念品规划也是十分重要的。旅游商品是旅游购物的重点,旅游纪念品要突出乡土特色、合理方便,特别是对于民族体育旅游而言,旅游纪念品无疑要突出“民族”与“体育”这两方面。例如丢包运动中的花包经过合理、精心的包装,应该可以成为很好的旅游纪念物。花包纪念品的设计要大小适中,便于携带,表面应有体育活动的图案或文字,可以采用中文、傣文、英文等多中语言,以便让游客识别与纪念。好的旅游纪念品就是景区的“宣传员”。

4.交通设施和服务

这一方面的规划包括进出旅游景区以及旅游景区内的交通,交通是旅游六大要素“食、住、行、游、娱、购”中的“行”,旅游交通要保证游人在旅游目的地“进得去、出得来、散得开”,旅游交通对于旅游活动成功开展的意义不容质疑。在民族体育旅游中,要做好旅游接待,则首先要把进出旅游景区的道路修好,这需要先期的规划与投资,交通建设应走在前列,而旅游景区内的交通,则更应该因地制宜,修建具有特色的道路,例如山间小径、石板路等。交通工具也可以多样化,马匹、轿子等特色交通工具在适宜地区也可以派上用场,使得旅游活动形式丰富多彩。

现在,进出傣族园景区的公路已经基本修建完毕,环路已经形成,路况也较好,景区外交通已经可以满足要求;而小型电瓶车、傣王轿等交通工具也已在采用了,景区的交通方式、工具正在逐步完善。

5.基础设施规划

这一部分的工作包括规划区的供水、供电、污水处理、垃圾处理、排水系统以及通讯设施等。在民族体育合适旅游规划中,基础设施的规划与建设比较艰巨,因为不少民族地区、旅游景区的基础建设比较薄弱,需要加大投入,加强基础建设。

傣族园是由自然村组成的,相比大型人工建造的景区景点,基础设施尚不够完善,要充实这方面的建设,给村民和游人都带来便利。特别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建设这些现代基础设施要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与当地景观的协调,不要产生视觉污染,这就要求在规划设计阶段时期,注意精心组织,统筹规划。

6.其他因素

这一部分的内容也很多,包括市场营销方案、与旅游业相关的法规、旅游组织机构、旅游从业人员教育与培训、环境和社会经济计划等等,可以说这方面包含的内容比前面的都要多、繁琐,在此只做简要探讨。

民族体育旅游作为一种比较新颖的旅游活动,需要涉及的社会因素不少,包括熟悉相关民族、旅游、体育方面的法律法规,联系相关的旅游组织机构,做好民族体育旅游从业人员的教育与培训,实施营销方案等。对于傣族园体育旅游的营销方案,则要利用多种渠道,比如采用互联网、报纸、电视、广播、展销会、户外广告牌及人员推销等方式,扩大宣传,吸引游客参与,让更多的旅游者认识、了解内容丰富的民族体育旅游。

四、结语

旅游是一项涉及多个行业,多个部门的经济活动,旅游规划也需要考虑到自然、社会、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是非常复杂的。

民族体育旅游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旅游,是需要特别规划和研究的,也是一项复杂的工作, 通过合理、科学的规划,推出适应旅游市场需求的民族体育旅游产品,推动民族体育旅游的发展,适应全民健身的需要,并可起到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笔者在此以傣族园景区为案例点对民族体育规划做了一些初步的探讨,旨在进一步充实民族体育旅游的研究,以便理论界与实践界的进一步深入,促进傣族园景区的向前发展。通过各界的共同努力,民族体育旅游规划定会不断地完善起来。

参考文献:

[1]保继刚楚义芳:1999.旅游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傣族园有限公司.《西双版纳傣族园 争创世界民族文化品牌发展纲要》(2004―2014)[Z]

篇(4)

一、旅游景区档案管理的重要性

我国的旅游景区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在不断变化,传统的自然景观,文化景观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各种休闲旅游,探险旅游应运而生。无论是传统景区,还是新开发的景区,都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进行维修或者开发。旅游业的发展,还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这些都需要有管理档案加以保存,为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做好准备。

旅游景区档案包括景区规划建设档案、资源开发、环境保护、景区旅游管理、景区行政档案管理五个部分。

景区规划建设档案包括景区总体规划,有规划立项、论证文件材料等与之配套的文件和材料;景区资源开发档案管理包括景区内土地、森林、水资源利用等资源信息;景区环境保护档案是关于景区内资源监测、污染治理、资源保护等相关的文件;景区旅游档案管理包括旅游项目开发、景区旅游秩序维护、景区对外宣传材料、旅游景区各种纪念品,领导人的题词,名人合影等;景区行政档案包括人事管理、财务管理,景区申报和评估。

景区档案管理的重要作用,首先是有助于景区管理,因为旅游景区和厂矿企业不同,是以流动人口为主,在管理上没有一定的规章制度可遵循。建立档案,可以从过去的管理中找出经验,来促进景区管理朝着规范化方向发展;其次,旅游管理档案有利于景区可持续性发展,旅游区的评估不是依靠旅游产生的经济效益,而是旅游产生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有了档案,就能从中找出有效经验;景区档案的第三个作用是有助于景区的开发,通过档案,可以了解景区的发展历史,为更加精确地制定适合人文环境的开发创造条件;第四个作用是有助于景区文化的传承,每个景区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色,档案将这些记录下来,不仅可以用来做景区的宣传,还可以将景区传统文化传承和发扬下去;第五个作用是可以提高经济效益,旅游纪念品的开发往往和景区的历史有关,根据档案,可以为旅游纪念品的开发做准备工作。

二、旅游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我国在旅游档案管理方面,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使得档案管理和旅游发展没有同步,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相关法制不健全。目前,尽管我国的旅游业在蓬勃发展,但关于旅游方面专用法律尚未出台。每一种档案在建立时都要有相应的法制法规来进行规范,但旅游业缺少专用的法制法规,所以在建立档案时,无法对档案进行规范,因此都是按照自己的制度来进行,造成各地的旅游档案管理各不相同。

第二,旅游景区档案基础不完善。目前,我国的旅游业还处于发展阶段,旅游景区重视的是如何吸引游客前来,对于旅游区的档案管理还没有明确认识,对档案管理没有资金投入,有些地方甚至没有专业的档案管理人才。

第三,档案管理信息化程度低。由于有些景区对档案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因此在档案管理方面资金,人员投入不足。很多部门的档案管理已经实行信息化了,有些旅游景区还是传统的手工记录,这样严重影响了档案管理的使用效率。

第四,档案管理的责任划分不清楚。在一些旅游景区,不同的档案资料被不同部门的人掌握着,没有集中。例如,财政方面由财政人员管理,规划方面由领导掌握。而一些景区发展无足轻重的资料,常常出现丢失的现象。

第五,旅游景区档案管理利用率低。由于我国旅游业还处在起步阶段,对于档案管理中的文化传承,可持续发展等功能认识不足。也和旅游景区档案管理中存在的其他问题有关,管理混乱,信息化程度低,缺少专业人才。这些不足使得档案管理不完善,利用价值也低。

三、旅游景区档案管理问题的解决方式

要解决旅游管理档案存在的问题,也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加强旅游管理方面的法制建设,这几年,我国旅游业得到了发展,但和旅游有关的问题也层出不穷,鉴于这一点,国家应当制定与旅游相关的法律法规,这样不仅便于管理,在档案管理上也能有法可依。只有制度统一,档案管理才能有效展开。

第二,旅游景点要重视档案管理,旅游景点重视档案管理,首先要投入资金,选拔专业人才,这样才能使旅游与档案管理同步发展。档案管理要有专门的办公室,存放档案的库房,以及电脑,打印机等设备。

第三,提高景区档案管理信息化,档案管理信息化是指利用网络设备进行管理,这样的管理不仅和时代同步,还能提高管理效率,使档案在使用时能够随时调取。信息化包括各部门都要使用网络化设备,这样才能做好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工作,方便档案管理的数字化处理和存储。

第四,各部门做好明确职能工作,档案管理是将整个旅游部门的档案归纳在一起的管理工作,因此各部门都有义务对此进行协调,每个部门都要将自己的档案工作做好,然后集中管理。

第五,提高档案管理使用率,档案管理的目标是为了旅游的发展,不是记录一段历史留给后人。档案的利用,可以将档案内容编成宣传手册,赠送给旅游者作纪念,这样也能宣传旅游景区;还可以建立特色档案,例如将领导题字,名人合影作为景区宣传广告的配套内容。也可以效仿国外的旅游景点,鼓励游客留言,将这些留言作为档案宣传材料,可以提高景区知名度。

参考文献:

篇(5)

一、旅游规划编制

州旅游主管部门负责编制全州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全州性的旅游专项规划、州级重点旅游区发展规划以及重点旅游线路产品规划等,并指导和推动全州各县高起点编制完善区域旅游规划和景区(景点)、景观廊道、城镇(村落)等专项规划。各县旅游主管部门负责组织编制县域旅游发展规划、旅游专项规划,指导本辖区的景区(点)旅游规划。不同层次、不同范围的旅游发展规划和旅游区规划应当相互衔接,相互协调,并遵循下位规划服从上位规划、局部规划服从全局规划的原则。旅游规划的编制必须聘请有旅游规划设计资质的单位进行编制,并组成以旅游规划专家为主,相关领域的专家和旅游行政管理人员参与的编制小组。在旅游规划编制过程中,要着力解决程序不健全、内容不完整、重点不突出、经费不落实、人员不到位、工作不踏实、审查不规范以及用名不符实的规划来替代旅游规划的问题,确保旅游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

二、旅游规划评审

原则上,全州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各县(景区)组织编制的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跨区域旅游发展规划、重点旅游专项规划,由州旅游局负责组织评审,并经州旅游产业领导小组审核后,按程序报批实施。

三、旅游规划审批与实施

篇(6)

一、引言

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是现代社会生活中,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行业类型。在旅游行业的日常管理中,旅游的路线规划是旅游业务中的重点内容。路线优化看似简单,但是,在具体的执行上,却需要与多个部门进行配合,更要掌握多方面的知识。路线规划的设计,既要快速到达目的地,又要增强旅途的乐趣。因此,在路线设计规划上,需要重视旅游服务的品质,将路线优化与旅游服务的品质统一起来,在具体的环节设计上,体现旅游管理与设计的优势,将具体的业务做到实处,实现旅游管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重提升。

二、线路优化对于旅游管理提高服务品质的重要作用

改革开放给予了我国多个行业广阔的发展空间,不仅在工业和农业生产中,取得了优质的经济效益,而且在第三产业的发展中,焕发出生机与活力。旅游行业作为第三产业中首屈一指的产业类型,在近年来的发展中,逐年呈上升趋势。旅游行业发展的根本性动力就是旅游服务的品质升级,人们在旅游过程中,享受到了轻松愉快的生活,就会对旅游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会促进旅游经济的持续发展。在旅游管理中,旅游的出行线路优化对于旅游管理的整体活动都具有重要意义。线路优化实际上就是运用物理知识对旅游中涉及的各个景点之间的距离进行计算,通过计算明确各个景点之间的关系,确定一种旅游的出行方案。线路优化要从旅游的整体规划入手,在线路优化过程中,需要掌握好旅游各个节点之间的关系,既要对旅游的项目进行充分了解,又要掌握好旅游项目之间的联系。线路优化能够减少旅游过程中在路途上耽误的时间,又能够有效调剂旅游者经过的景点。线路优化不单纯是对旅途的交通进行优化,而更重要的是对旅游的整个过程进行品质提升。例如,一次旅游涉及的景点有多个,而多个景点具有不同的风景特点和地域风情,那么,在规划路线时,不仅要考虑交通的省时问题,还要根据景点掌握旅游者的心情,不能连续观看同样的景色,也不能把饮食或者当地特色连贯进行,而应该调剂旅游地点的特性,以感官和感受到区别性和对比性对待。旅游线路优化的真正意义就是实现旅游的丰富多彩,而对于提高服务品质的重要作用就是强化的旅游的内容性和丰富性,给予了旅游服务更高的价值。

三、旅游管理优化路线的具体操作

(一)对旅游交通线路的优化。

(1)最短距离的设定。在旅游线路设计规划的过程中,需要掌握的核心原则就是旅游交通线路要以最短线路为主要标准。旅行社在安排和确定旅游活动时,对旅行的线路要进行科学的设计与规划,设计出一条从出发地到目的地之间的最短路径目标。设计最短线路不仅是节省旅行者时间的方法,也是提高旅游服务品质的关键。设计最短线路要根据旅行的景点进行整体规划,既可以沿用传统的出行路线,也可以创造性使用新路线。旅游一般涉及的景点较多,在最短线路设计时,要考虑到整体的出行线路,以及相邻景点的出现线路。线路优化不仅要体现出整个过程的优势,也要兼顾各个具体环节的适应性。

(2)交通工具的选择与临时路况。交通线路优化过程要考虑的重点问题就是交通工具的使用。旅行社一般根据团队的人数确定采用的交通工具,人数多就采用大型客车,人数少就会采用小型客车。在具体的实践中,旅行线路规划要充分考虑到有可能发生的交通事故,这里所指的交通事故,既包括自身车辆情况造成的事故,也包括在实际运行中发生的特殊路况。例如,由于自身操作带来的车辆损坏,就需要在短时间内快速修复,这就会产生旅客一定时间的滞留,在滞留过程中要准备好充足的应急饮食,方便游客保持正常的生活状态,同时,及时消除游客疑虑,以快速解决问题为主要标准。再有就是因为其他交通事故带来的弊端。在这种时候,要适当采用线路优化的应急预案,在设定交通路线的前提下,进行适当路线修改,路线修改还是以围绕景区活动为主要标准。

(二)对多景点分布线路的优化

(1)周游型旅游的线路设计。在旅游的类型中,周游型的旅游是常见的方式。周游型旅游线路的优化需要考虑到核心问题就是路线的闭合式管理。在设计规划,首先,要明确周游型旅游的总体范围,在划定范围后,设计一个循环的闭合路线。周游型的路线设计可以采用从起点到原点的设计原理,也可以采用从中心向周围辐射的原理。从起点到原点的路线设计可以兼顾周游范围的所有景区,在不同的景区可以提供给游客不同的感受,有利于游客能够按部就班的感受旅游区域的基本情况。从中心乡周围辐射的线路设计,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延长的距离,但是,却能够实施所有景区的循环参观。这种方式有利于游客能够兼顾多个景区,在循环的过程中,对以往景观有再一次的了解,能够有效地加深印象。这种方式特别适合风景秀丽的山水景区,游客能够从不同角度观察到不同的风景,就会产生各自不同的感受。周游型线路设计优化主要的参考标准就是景区之间的差异和游客对景区的眷顾心理。

(2)多景区的线路排序。在旅游线路设计的实践中,经常会发生多个景区之间线路排序的问题。这种排序实际上就是对旅游线路的统筹。一个旅行团一般到达的区域都是多个地点,在不同的地点进行不同的活动安排。根据多个景区的特点,要提高线路优化的优势,提高服务的质量,就要根据旅行团的人员类型进行确定。例如,在山水景区和城市风景都在规划范围内的情况,就要根据旅游团的年龄结构进行设计,年轻人采取一定的耗费体力的活动,而老年人就要采取多休闲的方式。在设计时,要针对客户群体进行景区之间的调剂。多景区线路排序不能单考虑景区之间的距离,而更重要的是要充分尊重游客的基本需求。线路优化是为了提高优质的服务,使游客在游玩过程中,不会产生过度的疲劳感受,有利于旅游活动创造出轻松的氛围。

(三)旅游路线与时间表的融合优化

(1)旅游时间表的确定原则。在旅行社的线路规划中,重要的参考标准就是旅游行的时间表。旅行团队的时间表主要根据旅行的具体项目而确定的,旅游线路与时间表是紧密配合的关系。时间表的确定需要旅行社在设定时掌握好各个活动的间隙时间,给重要的活动留出必要的准备时间。旅游线路时间表的确定要充分掌握时间、空间、成本和内容之间的关系。行程安排要以旅游地点的特点为参考标准,如景区的开放时间,交通工具的运行时间。例如,飞机、火车等,时间确定后进行综合的评价,制定的时间表与旅游线路。景区的时间一般为固定的,而火车和航班的时间也是相对稳定的,那么时间表的确定与线路规划就可以在设定时有足够的参考标准。

(2)旅游线路与时间要实施统一规划。旅游线路的所有规划要与时间表进行逐一项目的核对,在住宿时间、住宿地点,活动时间、活动地点上有明确的规定,并且要制定细致的应急方案。应急方案就是为了防止出现恶劣天气等原因造成的活动取消。危机时刻才是考验旅行社能力的时候,采用何种方法应对,是提高旅游服务品质的重要任务。旅游时间表和优化线路设计要实施统一的规划和集中的整合。线路优化与时间表的关系是统一和一致的,提高旅游服务品质的核心标准就是缩短交通距离和时间,提供给游客更多的时间进行游玩,以此促进旅游类消费。

(四)线路与景区流量的配置优化

(1)景区流量的影响。旅游景区的旅游流量是旅行社在规划设计中的要点。旅游流量的问题直接影响到旅行团游客的感受和景区的经济效益以及景区的环境建设。旅行团在发团之间就要明确季节特点、地区气候特点、节日消费等问题。如果在节日期间,景区的人数会突然增多,游客在烦扰的环境里,无法感受到景区的美好事物,容易造成旅游过程中的矛盾。那么,在景区流量调整上,旅行社就要根据景区的特点进行路线优化。路线优化设计中,通过对景区流量的足够了解,在时间上进行分流,是景区流量平稳过渡。

(2)优化线路与景区流量的调整。旅行社优化线路的目的就是给予旅行活动更加宽松的环境。在景区流量设计上,要明确旅游的黄金时间,景区的容量限制,游客吸引力的重点等问题。线路优化要把景区的流量调整放在首位。例如,黄金景区在上午时间人员密集,而在下午时间就会相对松懈,线路优化中,就要对景区进行必要的调整,以辅助景区作为先遣地点,给予景区流量一定缓冲。旅行社在时间和线路安排上,要与游客沟通清楚,明确旅游流量大的利害关系,使游客消除怀疑。而且,在辅助景区的安排上,要充分弥补游客的失落感,通过旅行社的兴趣化活动,给予游客附加价值的活动,让游客感受到旅游的乐趣。

四、结语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行业将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旅游带动了经济建设,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与此同时,旅游也将备受关注,在实际发展中,旅游业的服务不到位也经常会引发纠纷,造成对旅游行业的怀疑和伤害。提高旅游服务的品质,需要从旅游的管理的内部入手,不断提高旅游管理的实效性。优化旅游服务路线只是旅游服务管理中的一部内容,通过优化旅游线路,可以发现旅游管理中很多新的问题。在新经济时代,以服务促进旅游产业的高速发展,是旅游行业的发展动力,也是经济运行过程中,保持服务行业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作者单位为广西崇左东盟国际职业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 蒋满元.旅行社的旅游线路优化设置问题探讨[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8 (04).

[2] 高慕婢.我国旅行社的现状及发展对策探讨[J].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02).

篇(7)

因为缺失旅游统计数据,外加旅游公路交通的特殊性,使得常规的公路网规划方法并不适用于旅游公路网规划研究。该文针对这一情况,充分考虑旅游发展和旅游交通的相互依存关系,提出了利用旅游线路设计方案构建旅游公路网布局的规划方法。总体思路为在旅游线路设计原则指导下,参照旅游线路类型和旅游行为空间模式,综合考虑区域旅游业发展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对旅游产业的开发定位,先行提出区域旅游线路设计方案;再以所得到的旅游线路设计方案为基础,融入景区旅游需求、景区旅游交通可进入性及地理形态等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基于路网重要程度和路网运输功能进行路网层次划分,进而最终提出区域旅游公路网布局规划方案。

2旅游线路组织与设计

2.1设计原则

(1)市场需求原则。旅游线路设计的关键是适应旅游客源市场的需求,最大限度地满足旅游者的游览需要,故而路线设计必须符合游客的主观意愿和行为法则。

(2)不重复原则。在设计旅游线路时,应慎重选择构成旅游线路的各个旅游景点,而最佳旅游线路应是由一些旅游依托地和尽可能多的、不同性质的旅游景点串联而成的环游路线,以力避往返旅游造成的线路重复。

(3)特色性原则。由于旅游者动机、旅游活动形式以及各地旅游资源的属性特征各不相同,旅游路线设计一定要突出区域特色,形成有别于其他路线的鲜明主题,才能具有较大的旅游吸引力。

(4)季节性原则。旅游活动具有显著的旺季、平季和淡季特征,不同季节的游客量悬殊。旅游路线设计要充分考虑旅游活动的季节性特点,以旅游旺季游客量的最大波动率作为旅游路线设计依据,注意季节波动,保持客流时空平衡,提高整体经济效益。

(5)多样性原则。一方面,旅游线路设计时要注意旅游资源的组合搭配,注重多样化;另一方面,也要兼顾不同层次游客的旅游需求。

(6)机动灵活原则。在旅游线路设计时,行程安排不宜过于紧张,应留有一定的回旋余地,以充分应对各种不确定性事件。在执行过程中,也需要灵活掌握,允许局部调整。

2.2旅游线路组织模式

一般而言,游客在进行区域旅游活动时,不同个体在选择旅游目的地的空间行为表现上具有很大的差异性。旅游线路设计不仅要把旅游客源地(此处将其界定为区域旅游客流中心集散地)、旅游目的地(旅游景区所在地)和不同类别的旅游景点有效地组织串联起来,还必须深入分析可能影响旅游线路组织与设计的旅游资源分布状况和旅游交通可达性等影响因素,并充分考虑游客行为意愿和外界市场对旅游线路产品的需求状况。在此基础上,该文借鉴和融合国内外研究成果,提出了以下基于游客行为的旅游线路组织模式。模式一(线形式):从旅游客源地出发,沿某一条旅游线路顺次游览若干旅游景点,再原路返回,以观光旅游为主要形式。模式二(直达式):沿某一条旅游线路直接到达特定的旅游目的地,停留一段时间后原路返回,以疗养度假旅游为主要形式。模式三(链环式):从旅游客源地出发,沿某一条旅游环线顺次游览若干旅游景点,再回到旅游客源地,以观光旅游为主要形式。模式四(基营式):从旅游客源地出发,到达某一旅游目的地,并以该目的地为根据地,分别游览与该目的地相邻的旅游景点,再从该目的地返回旅游客源地,以大型、具有完备的旅游服务设施的目的地区域为主要对象。模式五(环路式):游客在既定的目标区域内顺次环游多个目的地,再返回出发地。模式六(混合式):上述模式中的若干个不同模式的任意组合。因组织类型极为相似,故而将链环式和环路式旅游线路模式合并统称为环通道式旅游线路。这种模式下的线路重复利用可能性小,基本不走“回头路”,接触的旅游景点较多,类型也丰富多样,游客会因此感觉游览行程最为划算,在中国也最受游客欢迎。

2.3旅游线路组织类型

旅游线路按旅游活动的内容和性质可分为游览观光型、休闲度假型、商务会议型、探亲访友型、研修型、专题型和奖励型等。不同性质的旅游线路在组织上也存在各自的特点,具体内容详见表1。上述多种类型均是中国国内旅游业发展规划编制总体思路和发展理念的实践积累,对研究区域旅游线路组织与设计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3旅游公路网布局规划

旅游公路网从服务主体方向上可以划分为对外旅游公路网和区域内部旅游公路网两大部分。为了充分发挥路网对外集散效用,吸引各方潜在的旅游客源,应超前规划布局结构合理和功能完善的对外旅游公路网络,其主要由区域内各对外出口高速和国省干线构成。同时,按照规划路网的重要性和路网运输功能,可将区域内的旅游公路网再细化为多级路网,以充分满足区域内的旅游客流运输需求,譬如下文所探讨的4级旅游公路网络结构。(1)一级旅游通道(旅游骨架路网):满足既定区域旅游线路组织与设计目的,并加强区域中心与各旅游区组团的快捷连接,强化中心客流集散效应。(2)二级旅游通道(旅游衔接路网):加强旅游骨架干线之间的连接和交流,并满足区域内各次中心和旅游骨架干线之间的快速连接需求。能极大地提高区域旅游公路网的整体连通度和可靠性,增强其旅游交通组织的机动灵活性,并有利地促进和推动新兴自助游的快速发展,稳步带动客源和经济的增长。(3)三级旅游通道(旅游支线路网):连接一级旅游通道和各旅游景区(点)的主要服务于旅游活动的连接线道路,以充分完善整个旅游道路网络,切实增强旅游景区的公路交通可达性和易达性。(4)四级旅游通道(旅游储备路网):具有潜在的旅游运输功能,构成主体一般为区域内其他尚未列入对外旅游公路和以上三级旅游通道的其他通行状况良好的地方干线道路,其同时具备两方面的功能:其一是连接区域各客源发生点与三级旅游通道,服务于本地游;其二是预留足够的道路资源以备未来旅游景点开发利用和灵活应对旅游紧急突发事件。

4案例分析

邢台市旅游资源存量巨大,类型多样,山水兼备,资源组合比较好,开发潜力巨大。据统计,旅游资源中,邢台市8大主类皆有;有22个亚类,占31个亚类的71%;有48种基本类型,占155种基本类型的31%;共有旅游资源基本单元231处。境内拥有9处国家级景区,12处省级景区(含省级风景名胜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为数众多的一般性景区,且占总量约2/3的景区分布于邢台市西部山区。邢台市域内资源品类繁多,涵盖原始自然旅游资源、历史文化沉迹旅游资源、民俗宗教旅游资源及新兴农业生态旅游资源等诸多类别。不少旅游资源十分奇特,其观赏、历史和科学价值均较高,对游客具有很强的吸引力,颇具开发潜力。由于邢台市特殊的地理地形,旅游业和旅游交通的“绳子”效应表现得尤为突出,其旅游发展完全建立在旅游交通发展的基础之上,因此对其旅游公路网进行规划研究,促进其旅游产业开发和旅游经济发展,显得极其必要,也势在必行。

4.1邢台市旅游线路设计

基于前述理论与方法进行旅游线路组织与设计,构建了邢台市“321”格局的旅游线路设计总体模式,即三个单一式(含一个线形式、一个基营式、一个链环式),两个环路式,一个混合式。具体设计方案为:(1)线形式。线路设计为自邢台市区,经白雀庵、邹氏墓群、沙丘平台、义和团旧址、武植墓,至羊绒之都。该条线路为访古购物文化旅游线路,沿途景点均为文物古迹或民俗文化,符合邢台市总体规划中提出的重点建设历史文化旅游战略的意图,且线路的末站为羊绒特色工业城,能充分满足游客猎奇购物的欲望和需求。(2)基营式。线路设计为从邢台市区出发,以秦王湖风景区为大本营,分别游览临近景点,包括广阳山、小西天、观音寨、北武当山景区、九龙沟等景区。该条线路综合性较强,其以国家3A级景区秦王湖景区为根据地,向四周辐射,游客可享受到纯正的历史文化和生态景观,怡情养性,且游行日程安排较为灵活,适宜人群广。(3)链环式(环通道式)。线路设计为自邢台市区,经郭守敬故里、玉泉山生态文化园区、云梦山、天梯山,至张果老山,然后再返回邢台市区。该条线路为观光旅游型线路,串联邢台“四古”,有生态文化浓厚的玉泉山生态文化园区,有古代农民军起义历史遗迹黄巾军寨,有被誉为“北方的九寨沟”的云梦山,有称之为邢州八景之一的张果老山中的“仙翁古洞”,也有综合性的郊区公园,不失为一条人文文化与自然环境相得益彰的旅游环线。(4)环路式(环通道式)。线路设计为自邢台市区,经汉牡丹、宁晋温泉康体休闲度假区、普彤塔,至邢台抗震纪念馆,然后再返回邢台市区。该条线路为休闲度假型线路,人文历史气息十足,休闲意味洋溢,古今交融,休闲度假级别较高,能让旅游者获得较高的舒适度和满意度。(5)环路式(环通道式)。线路设计为自邢台市区、经太子岩(扁鹊庙)风景名胜区、崆山白云洞、天台山,至丰乐园,然后再返回邢台市区。该条线路为休闲度假型线路,沿线分布均为国家级景区,人文和自然交相辉映,加之崆山白云洞和丰乐园已达国家4A级,高级别的服务能带给游客更高层次的行游享受,对旅游客流吸引力大,应予以优先和重点开发。(6)混合式。线路设计为自邢台市区出发,沿线游历子九龙峡自然风光旅游区、前南峪生态观光旅游区、白云山景区、天河山景区、太行奇峡群景区、紫金山旅游区等景区。该条旅游线路沿途所有旅游景区(点)均达省级及以上,自然与人文景观搭配,环境绝佳,还有中国第一也是唯一的一座成功注册的中国爱情山,同时拥有华北最大的峡谷漂流基地———中国情侣第一漂,可组织观光农业游、生态游、文化专题游,堪称黄金旅游线路。邢台市东部区域旅游景区相对稀少,旅游线路设计亦相对较为简单;而西部景区数量众多,类别与层次亦相差较大,故而旅游线路设计呈现出多样化。

4.2邢台市旅游公路网布局

篇(8)

我国历史悠久、山川秀丽,数千年来传承下来的旅游资源数不胜数,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在当前的旅游景区建设中,将景区规划、资源开发、资源保护、旅游管理、行政管理等方面建档归案是景区在运营管理中一个重要事项,其目的是为了将景区开发与发展的全过程记录下来,将之作为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文献保存,以供后人研究。因此,景区档案既属于旅游景区历史传承的一种方式,同时也能保证景区的稳定发展。

一、关于旅游景区档案建设的概述

(一)档案的归类。1.规划建档。这一类档案主要是景区从开发之初对于各类项目设施建设的规划、论证等资料,既包括景区主体的整体布局与细节规划,也包括一些基础设施建设的明细。2.资源开发建档。这里的资源主要是指景区内存在的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这两大类,自然资源建档主要包括景区内的植被、土地、河流、野生动物等的原始档案与开发档案。而人文资源则是景区从古至今传承下来的传统建筑、文人墨迹、书画作品、碑刻壁画等的原始档案以及开发档案。3.环境保护建档。这里的环境同样包括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即景区资源保护、动植物保护、污染监测保护、人工绿化以及人文资源保护等相关规划、措施、细则的档案建设。4.景区管理建档。这一类档案建设内容较为繁杂,主要包含了基础项目的档案、旅游秩序规定的档案、景区纪念品的相关档案、票据档案、举行的特色活动档案、名人到此旅游的档案等。景区管理建档是档案建设的主体部分,且需要不断更新,做到与时俱进。5.行政管理建档。这类档案是针对旅游景区行政建设中所使用到的材料、文件等进行建档,例如人力资源管理档案、财务支出审计、景区评估等。

(二)旅游景区建档的重要性。1.为加强旅游景区的管理提供了依据。通过将景区发展过程中涉及到的管理细节记录在案,能够为景区管理提供有效的参考。根据分析这些档案,能够发现在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及时调整管理方针,保证景区管理的科学性与先进性。2.能够保证景区的稳定高效发展。当前,我国对景区质量作了分级,因此游客在衡量一个景区好坏时往往先看其质量等级。而国家针对景区质量等级的划分也设定了不同的指标,除了基本的经济效益之外,还注重对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的评定。而对景区环境保护、资源开发等方面进行建档归案,能够给管理方提供足够的研究材料,从而为景区的发展指明方向。与此同时,这些档案在申遗、等级评定时也会发挥重要的作用。3.是景区文化传承、传播的重要有效方式。一方面,旅游景区的档案建设囊括了景区开发建设的方方面面,不仅仅是景区当前的发展资料,还包括了其历史渊源、人文资源等。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丰富景区文化,有利于文化的传承。另一方面,景区管理方在对外宣传时往往会公开一些档案,通过这些档案能够让大众了解景区的历史文化与精神财富,从而达到良好的宣传效果,以吸引更多的游客。4.能够进一步促进景区的开发。旅游景区吸引游客的不仅仅是优美的自然景观,还包含了其中所蕴藏的人文精神与历史价值。而景区档案建设注重的是景区人文方面的建设,是一种延续景区历史的做法。在档案建设的过程中能够帮助景区管理方进一步挖掘旅游资源中所潜藏的历史文化价值,从而为打造具有独特性的旅游资源提供依据,有利于景区的后续发展。5.能够促进景区经济效益的不断提升。对于特定景区来说,档案建设并不仅仅是一种历史记录的方式,更能够成为旅游的直接消费品。例如抗战纪念馆中的展览馆就是依据从档案中所提取的信息而建立的。再如根据档案记载而发行的纪念图册,同样能够成为特色旅游中的一个消费热点。除此之外,档案的建设能够为旅游景区的后续建设提供一定的依据,通过对其他景点档案的分析来提炼出对本景区有效的观点,从而招揽更多的参观者,促进经济效益的提升。

二、当前景区档案建设的现状

(一)信息化程度不高。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在当前许多景区建设中都借助了科技的优势,出现了“旅游信息产业”这一新兴的产业。但是在景区档案建设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效率却十分低下,相关软硬件设施设备建设相对滞后,档案信息化建设没有完全实现,其中景区档案数字化管理较为落后,开发程度极低,不方便查阅,致使档案建设效率不高。

(二)档案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由于旅游景区不断开发建设,档案收集整理的数量与种类也在不断更新,尽管景区的档案建设工作一直按照相关规定进行着,但是大部分档案却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档案的建设能够反映出景区在开发与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但是如果管理部门对景区档案不重视,不能有效利用档案对景点的文化历史等内涵进行开发,就会使得一些较为严重的错误被忽视,在做决定时没有充分的依据作为支撑,从而影响景区的稳定发展。

篇(9)

这次旅游发展工作会议,是全市旅游发展转型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的会议。各地要从实际出发,切实认真抓好会议的贯彻落实。

1.领会会议精神。各级各部门和重点旅游企业,要认真学习徐福宁书记在全市旅游发展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领会精神实质,进一步提高发展大旅游的思想认识,开阔旅游发展的思路,拓展旅游发展的空间,形成全社会、全方位抓旅游发展的合力,做强做大湖州旅游产业。

2.作好宣传发动。会前,市里作了精心准备,专门邀请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研究员魏小安来湖州专题指导全市旅游发展工作。随后,组织全市党政考察团赴海南三亚和四川九寨沟进行旅游考察,提高发展大旅游的思想认识,明确发展大旅游目标定位。各地要以这次会议为契机,统一思想,形成全社会想旅游、抓旅游、干旅游的共识,营造“人人都是旅游形象、处处都是旅游环境”的良好发展氛围。

3.抓好落实工作。这次旅游发展工作会议,确定了今后三年全市旅游工作的重点和具体目标任务。各县区要按照市里的总体目标要求,排出工作计划,落实责任,分解目标,抓好落实,切实抓出成效。

二、全力抓好旅游规划编制

规划是政府主导旅游发展的重要抓手。各县区要高度重视旅游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工作。

1.编制旅游总体规划。《湖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的修编计划,已经市政府批准。下一步要严格把关,加快进程,编制过程中要做到三个确保:一要确保规划的质量。要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做好规划,广泛听取各方意见,科学规划论证,整合湖州旅游资源,做足山水文章,体现地方特色。二要确保规划的衔接。全市规划要与县区规划、其他产业规划相衔接,特别是要做好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环境保护规划、交通发展规划、文化大市规划的衔接工作,充分考虑旅游发展的需要,着眼于全市旅游业的长远发展。三要确保规划的时效。要抓紧时间进度,严格按计划完成,年内报市政府审批。

2.搞好重点区域专项规划。各地汇总了今明两年要完成17个专项旅游规划。其中德清县有孟郊故里苑、蠡山儒商文化园和下渚湖湿地风景区总体规划等3个。下渚湖是德清旅游的“明月”,要集思广义,精心规划。长兴县有十里古银杏长廊、仙山湖旅游区、苏浙军区旧址群红色旅游景区、太湖旅游区、顾渚山旅游区等5个规划,其中太湖旅游区规划,要与市里正在修编的南太湖旅游整体规划相衔接。安吉县有中国大竹海、旅游开发项目控制2个规划,安吉旅游开发比较早,加强开发控制规划,谋求长远发展,十分迫切。市区有西山漾景区、含山风景区、双林三桥古镇景区、和孚漾景区、南郊风景名胜区和老虎潭水库等6个规划以及南太湖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有关部门一定要高标准、高质量编制好专项规划。

3.加大组织实施力度。要维护规划的严肃性,严格按照规划要求实施。加快旅游项目的开发建设,提高开发水平。要严把市场准入关,凡不符合总体规划的旅游项目,一律不得立项开发;难于把握的开发项目,坚持速度服从质量,不急于仓促上马。要加强策划,做到无中生有、有中求好、好中选优。要通过规划控制,把握发展方向,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和资源破坏,按照科学发展观,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三、大力推进“三带十区”建设

按照湖州实际,重点规划建设三个旅游带、十个特色旅游区。三个旅游带是:南太湖风情旅游带、浙北自然生态旅游带、古运河水乡民俗旅游带。十个旅游区是:南浔古镇旅游区、太湖旅游度假区、湖州历史文化名城区、南郊风景名胜区、莫干山风景名胜区、下渚湖湿地风景区、天荒坪风景旅游区、龙王山黄浦江源旅游区、长兴古生态旅游区、顾渚山茶文化旅游区。抓好“三带十区”建设,重点做好四个方面工作:

1.制定总体方案。在新一轮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中,要把“三带十区”的建设发展目标作为抓旅游开发建设的重点,加强策划,集中精力,明确各自的发展定位,通过几年的努力,形成各具特色的旅游景区景点。

2.争取政策支持。要围绕“三带十区”建设方案,排出一批大项目,争取列入省旅游建设重点项目,以获得土地、资金等政策上的支持。市旅游局要加强对已经上报省旅游局的12个投资超1亿元建设项目的跟踪,积极做好后续工作。

3.推进项目建设。要实实在在抓好续建在建的21个总投资42亿元的旅游项目建设,对拟建的25个旅游项目进行认真规划,做好前期工作,争取尽早开工建设。特别要关注南浔古镇旅游区、西山漾核心景区、湖州中心广场步行街区、下渚湖湿地风景区、顾渚山茶文化景区、安吉大竹海景区、中南百草园等7个重点项目的建设,积极主动协调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市旅游局要建立旅游建设项目进度通报制度,及时掌握项目建设进度,协调抓好项目建设的督查工作。

4.抓好招商引资。发展大旅游,需要大投入,需要引进战略投资者。今后一个时期,各地要加大对外招商引资力度,加强旅游项目的策划包装,提高项目的吸引力,大力推介旅游景点及配套设施项目,引进建设资金,培育以企业为主的建设投资载体,通过引进大集团,开发大项目,建设大品牌,力争多出成果。

四、加快提升旅游接待能力

目前,我市旅游接待能力明显不足,旅游旺季和周末度假往往人满为患。要通过扩大旅游设施的数量,提升旅游服务的档次,努力提高旅游接待能力和水平。

1.加快旅游星级饭店建设。全市现有三星、四星级饭店仅15家,至今还没有五星级饭店。待批准星级饭店有长兴国际、德清雅兰国际、湖州香溢等3家。今后三年的总目标,三星及以上饭店要达到30家以上。今年要争取三星及以上饭店5-6家,每个县必须新增1家以上。德清雅兰国际大酒店要加快整改进度,争取年内拿到四星牌子。

2.发展和规范“农家乐”。近几年,随着全市旅游业的兴起,适合大众消费的“农家乐”迅速发展。市农办和市旅游局专门对“农家乐”的发展情况进行了调查。要求按照“加快发展、规范提档”的原则,加快“农家乐”的发展,规范提高档次,对符合条件的“农家乐”纳入旅游行业管理。在适当时候召开“农家乐”管理工作现场会,出台规范“农家乐”管理的办法。

3.抓好旅游集散中心建设。目前,湖州、安吉已建立起旅游集散中心,要进一步完善功能,发挥作用。南浔和德清是湖州的东大门和南大门,承接上海、杭州等大城市的辐射功能,南浔、德清旅游集散中心建设要作为今年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一项工作来抓,必须完成。同时要加强与上海、杭州、南京等旅游集散中心的联系互动,主动出击。4月23日,上海旅游集散中心已开通南浔、湖州、安吉的专线班车。其他县区要积极创造条件,筹划集散中心建设。

4.搞好旅游商品购物点建设。我市的旅游商品购物点建设相对滞后,已成为吸引旅行社发展团队旅游和增加旅游收入的制约因素。南浔古镇旅游区在保护性开发建设中,要充分考虑游客购物点建设,要通过发展旅游商品增加旅游收入;中心城区步行街区建设要充分考虑游客购物因素;安吉的旅游商品很丰富,要有计划、高标准地建设一批旅游购物场所。

五、创新旅游宣传促销方式

进一步创新旅游宣传促销方式,充分发挥各类渠道,各种媒体的作用,通过上下左右联动,加大宣传力度,推销优秀旅游城市的品牌。市外宣办、市旅游局等部门加强配合,整合全市的宣传资源,形成大营销的格局。重点抓好三项工作。

1.积极实施促销战略。按照“主攻上海,拓展华东,开辟长线旅游客源市场”的促销战略。加强与上海旅委及各区局的联系,利用上海旅游节宣传,把我市旅游推介引入上海各旅游网点和基层社区,让更多的上海人了解湖州。开展有针对性的小型宣传促销活动,积极拓展以南京为主的苏南及苏北市场,以杭州为主的本省市场,进一步拉长客源市场的半径,实现“北跨长江、南越钱江”的促销格局。组织全市主要景区景点和旅行社联合促销,提升湖州旅游知名度,增加长线游客量。要排出一批精品线路:如笔乡古镇一日游、名镇名山二日游、竹海古镇二日游、浙北生态世界二日游、太湖水乡古镇一日游、长兴古生态一日游,让外地旅行社和游客有更多的选择,进一步打响“太湖、竹乡、古镇、名山”四大旅游品牌,推出“古生态”和“湿地”两大新的旅游品牌。

2.大力开拓入境旅游。入境旅游是我市旅游发展的一条短腿,是衡量一个地方旅游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各地要把入境旅游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好,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加快发展入境旅游。一要抓住欧美游客中国游。当前欧美国家正兴起“中国热”,由此带来了“中国游”的有利时机,要积极做好宣传促销工作,提高欧美游客的比例。二要牵手国际旅行社。加强与周边大城市国际旅行社的联系,通过设立分社、给予优惠等措施,吸引组织境外游客来湖州旅游。三要联合推出特色线路。利用杭州、南京、宁波、湖州等城市所组成的民国旅游线,搞好台湾及东南亚地区的宣传促销,增加入境游客的数量。四要组建目的地旅游线。加强与台湾、新加坡、香港等旅行商的联系,努力开发以湖州为直接目的地的旅游线路。五要发挥旅游载体作用。本地旅行社、饭店等旅游企业要加强对外联系的渠道,直接组织境外游客,特别是欧洲游客来湖州旅游。六要加强入境旅游考核。今年对县区的旅游考核中增加入境旅游的比分。七要出台奖励政策。进一步明确鼓励发展入境旅游的具体措施。

3.办好休博会湖州展馆。明年杭州休博会,是我市发展休闲度假旅游的大好机遇。休博会定于明年4月22日开幕,10月22日结束,为期6个月184天,主要展示中国和世界旅游城市形象,届时将有100个中外旅游城市聚会杭州,分别设立展馆。湖州城市展馆的选址已确定,面积为150平方米。初步确定湖州馆日为5月15日,各县区要积极配合,主动参与,努力办好湖州馆,展示湖州对外形象。

六、加强旅游培训工作

加大对旅游宾馆饭店、旅行社地接导游和景区景点导游等业务培训,重点做好三项工作。

1.加强专业培训。利用评星升星,全方位加强饭店员工培训,使宾馆饭店的服务水平有新的提高。

2.搞好基地培训。利用大中专学校,搞好旅游培训基地建设。要发挥各类学校的积极性,利用教育资源,参与旅游职业队伍的素质培训。

3.保障培训经费。加强市场化运作,注重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有机结合。从旅游专项资金中划出专项经费用于重点专业培训。

七、重点抓好市区旅游

围绕“三南一中心”建设,抓好9项重点工作。市各有关部门要抓紧研究,确定方案,5月底前拿出具体意见,提交市政府常务会议讨论。

1.南郊风景名胜区的管理体制。南郊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建设规划由市建设局承担,其建设管理权下放给吴兴区政府。市建设局要抓紧提出方案意见。

2.加快西山漾旅游景区的规划建设步伐。吴兴区要排出时间表,加快工作进程。

3.保护性开发建设衣裳街、小西街。市建设局要提出具体工作方案,着手做好详细规划,明年启动建设。

4.钱业会馆要作为单独的旅游景点,重新进行策划包装,由市文物局提出具体意见。

5.“毗山古文化遗址公园”的建设构思论证,由市文物局提出可行性研究报告。

6.环城河水上旅游观光线,由市旅游局提出具体方案。

7.湖州中心城市精品步行街区建设,市建设局要尽快排出开发建设的时间表。今年开工,明年基本建成。

8.构建湖州环城旅游交通网。市交通局要根据市里提出的要求,协同市旅游局共同提出方案。

篇(10)

重庆是一座有丰富文化内涵和深厚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积淀的文化名城,也是一座充满立体感的现代化城市。发展都市旅游,绝不只是看看广场,逛逛商场,烫烫鸭肠。重庆独特的地理(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风貌、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背景和人文景观说明它完全是有发展成为“旅游目的地”的市场前景的。因此,如何把握重庆发展都市旅游无可代替的优势,把都市旅游特色发挥到极致,将都市旅游产品建设成为世界级品牌,成为重庆旅游乃至重庆的象征,是重庆发展旅游业要解决的重要任务和主要问题。

一、重庆发展都市旅游的意义

依托大都市的经济和社会地位,根据城市的功能定位和资源特点,以丰富多彩的都市和都市生活为载体,整合都市的相关资源和产业,把都市风光、都市文化和都市各种产业融为一体,作为自身旅游业发展的特色和目标定位,展现都市的文化底蕴和城市形象,形成富有魅力的旅游胜地,这就是都市旅游[1]。重庆作为中国最年轻的直辖市,西部最大的工商业重镇,长江上游经济、文化、科教和旅游中心以及水陆空交通枢纽,创新、建设、发展和繁荣山城都市旅游,对于促进重庆“都市发达经济圈” [5]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加快都市现代化建设速度,增强大城市辐射带动和发展大农村的综合能力,缓解城乡日益突出的就业压力与矛盾,不断提高城乡人们的生活水平,使其快速赶上和超过沿海经济发达的大城市,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意义。

二、重庆都市旅游的发展现状与问题

重庆人杰地灵,经济发达,商贸繁荣,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与当代交相辉映,商贸与文化互为融合。重庆市的都市旅游是在直辖以后发展起来的,目前,都市旅游的发展仍然处于初级阶段。旅游业发展规模小,只是片区性地开发,旅游景区(景点)的开发处于相对分散的状态。旅游产品还是以传统的观光旅游产品为主,旅游产品相对单一,旅游线路的互补性不强。重庆的旅游业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产业,尽管目前的旅游资源开发对地区性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从整体看,它在城市经济结构中的比重较小,对城市经济发展所起作用不明显。其具体问题如下:

(一)重庆蕴藏着发展都市旅游巨大的潜力

重庆市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类型多样、特色鲜明。市区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个,国家级森林公园3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处,国家AAAA级旅游区(点)7个,市级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然保护区和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0处。它在自然地貌的基础上,凭借独特的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背景和人文景观,形成了独特的城市旅游资源。正是由于这种不可替代的旅游资源,才树立起“山城”重庆的城市形象,重庆是2007年中国最美城市第六位。城市规模是发展都市旅游最基本的条件,重庆在城市规模和功能方面也已有了自己的优势,发展都市旅游的规模和功能都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档次:它既是中国第四个直辖市,又是长江上游的中心城市和全国的特大城市;工商业发达,购物点非常集中,商业街区具有国际氛围。

(二)都市旅游形象和旅游资源的建设宣传缺乏自身特色

发展都市旅游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要留住旅游者,为此,必须树立鲜明的旅游目的地品牌。只有这样,旅游业才能壮大发展,才能带动城市社会和经济发展。到北京和上海的旅游者不仅仅是中转集散,并且还以那里作为“旅游目的地”,是冲着故宫、长城等文物古迹的都市旅游城市品牌去观光游览;是冲着商业大都会的都市旅游城市品牌去观光购物。目前,到重庆的旅游者大都是冲着长江三峡和大足石刻而来的过境旅游者,“都市旅游目的地”的形象还不醒目、不突出,旅游集散地仍是重庆的主要功能,旅游产品还没有升级为都市旅游品牌。

(三)旅游时空问题及城市旅游设施规划与供给的不足

重庆的都市旅游近几年明显地表现出时空的局限性问题,这点已经有学者提出来了,笔者也深有感触。时间问题表现在人们出游多集中在白天,空间问题则表现在出游的地方多集中在城中心,甚至是个别中心,如解放碑、观音桥步行街。时空上的高度集中造成了热点地段的旅游供给严重紧张,人均占用空间和使用设施设备量缩小,从而使游客的体验质量大大降低,也影响了城市的容量,影响到重庆都市旅游的形象,也使得“重庆三宝”之一的夜景旅游资源和城市其他区域的旅游资源未能充分利用,造成浪费。南滨路是市民和游客欣赏夜景的好去处,但是这个休闲带的旅游设施供给也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在重庆人都引以为豪的城市中心解放碑,密集的高楼大厦与身旁矮小的破烂旧式建筑完全不协调,与“购物天堂”的美誉也不协调。另外,各个城区的过渡连接区域,尤其是山坡上杂草丛生,树木无人管理,甚至在山坡墙面上有从山上流下的难看水流,严重影响重庆的都市形象。

(四)重庆都市旅游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不高

重庆发展都市旅游以来,旅游从业人员的服务意识、服务态度、服务质量已经有了显着改进,但是综合素质仍然不高,旅游从业人员与优秀旅游城市的旅游从业人员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虽然饭店、宾馆、交通等各方面的配套设施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但是其旅游综合服务水平不高。旅游者在景区景点入口的滞留、游览过程中对景区主题不清楚,大多停留在观光层次。旅行社及导游的服务质量还有待提高。尤其在各旅行社的价格竞争中直接影响着旅游者的出游质量,而导游服务质量也同样是旅游者评价都市旅游的一个重要因素。

(五)重庆都市旅游市场定位思路需更新

市场定位的正确与否,决定都市旅游发展的成败。都市旅游作为一个产品最终要走向市场,接受市场的

检验。而无视市场之手,盲目开发产品,最终将遭到市场的报应,这已经为许多地区失败的经验教训。新的休假制度的出台和人们需求日益扩大的情况下,重庆都市旅游的市场定位也应相应的有所变化和调整。

三、重庆都市旅游发展的对策

(一)提供一系列的保障措施

1.提高认识水平,加强都市旅游开发意识。将都市旅游观念深入人心,提高市民的整体素质,形成全民参与的态势。

2.提升旅游从业人员的服务水平和综合素质。旅游是通过高质量的服务来满足游客的需求的,旅游业的发展需要旅游人才来支撑。都市旅游涉及的行业众多,而这些行业往往需要旅游专业人才,发展都市旅游必须抓紧培养人才。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岗前培训、岗位培训、持续培训。要严格实行“先培训,后上岗”和“持证上岗”制度。3.建立和完善都市旅游的管理体制。规范旅游市场秩序,维护都市旅游形象[8]。加强对重点旅游项目的前期论证,协调利用各方的旅游资源,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鼓励行业自律管理,为都市旅游业健康发展提供有效的法制保障和良好的运行环境,把都市旅游培养成为城市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要认真思考重庆都市旅游形象的定位问题,加强自身特色

定位本身就意味着“牺牲”,因为一个地区的旅游资源和要素是非常多的,具体就重庆而言,就体现在“重山重水的山城风貌”、“高峡平湖的三峡风光”、“几度迁徙的移民文化”、“朝天汇流的码头文化”、“抗战时期的陪都文化”、“英勇不屈的红岩精神”、“直辖重庆的新兴成就”等诸多方面,这些都是重庆独有的旅游资源,但要在短短的一句形象口号中体现出来,不可能。我们可以建构起重庆都市旅游形象的结构。如果要为重庆都市旅游提出三条形象口号并不太难,譬如“风云际会的二战远东名城、雄伟豪壮的山水园林城市、热力四射的西部经济中心”,但如果要提出一条形象口号,“西部风采,热力重庆”更为合适。如果把三峡这一重庆最为重要的旅游要素包括进来,则可用“神奇西部、热力重庆、风光三峡”这一形象口号[7]。

(三)解决重庆的时空局限的问题,从整体上规划城市风光建设

要解决时间问题,可以充分重视夜景旅游资源的开发。重庆夜景是重庆的一大名片,也是重庆一大“宝”,既然白天的旅游供给不足,就应当充分利用夜晚的时间来分散游客的流量[4]。在城市建设上除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以外,更应注意整体效果,达到完整统一。对一些影响整体风格的建筑和设施加以重点规划和建设。(四)提高重庆的文化内涵与文化质量

首先是提高城市居民的文化素养。重庆人性格豪爽、耿直,但由于沿袭码头文化和山地意识,重庆人相对来说言语较为粗野,不够文明,与直辖大都市的名气还不太相符[6]。其次是都市文化形象,由于特殊的地理(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环境,它的文化发展还较为落后。比如重庆市区的路标、站牌,甚至是搞宣传拉出的一些横幅,会出现拼音错误,更严重的是还有错别字,这大大影响了重庆人的文化水准。再次是要充分挖掘独特的文化现象的内涵。如火锅,不但要做得好吃,还要做得美,让人们感觉吃火锅是种文化体验,这点重庆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再如“棒棒军”,这是重庆特殊的文化

现象,他们的出现曾经为重庆的发展做出了不可小觑的贡献。但是重庆既是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文化名城,还是现代都市,“棒棒”穿梭在城市街头,甚至经常出现在解放碑等中心商业区,如王府井百货、美美百货、“纽约百货”大厦的门口,对重庆的城市形象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影响。所以,重庆某报曾提出一个建议,要给“棒棒”找个“家”,给他们一个被统一管理的地方,让他们有自己的稳定的人力形式的职业,如“棒棒服务站”或“人力服务公司”之类。对此观点笔者也很赞同。

(五)实施精品发展战略

近年来,重庆加大了旅游资源的开发力度,但却明显地表现出“遍地开花”的情形,使得重庆的旅游产品小、散、弱、差的状况未能得到有效改善。因而着力打造旅游精品[2]势在必行。我认为思路是:以城市景观为龙头,以山城夜景为重点,以生态自然资源为支撑,以文化积淀为基调,把整个城市都作为旅游产品来考虑、规划、开发和经营,着力塑造“山水都市旅游”形象、“休闲都市旅游”形象、“绿色都市旅游”形象、“文化都市旅游”形象,形成都市旅游产品配套体系,塑造融山城、江城和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文化名城于一体的国际化大都市的整体形象,把重庆都市旅游做成对海内外游客的有强大吸引力的世界级品牌。

sp; (六)加强针对性宣传与促销,市场定位要准确

作为西部城市,重庆都市旅游业的发展需更大力度促销。必须想办法通过各种渠道筹集资金增加促销投入,同时要注意促销的方法和手段的运用,多参加各级旅游博览会,利用声像技术和Internet网络促销,增加促销的科技含量和效用,要在全国各主要客源城市设立办事机构,宣传重庆目的地的整体形象。在市场运作上,根据市场结构有关理论,积极恢复国内市场和本地市场,稳步恢复出境旅游,大力拓展入境旅游市场。确定重庆都市圈旅游市场运作及调整的重点是[3]:把握好本地及周边都市旅游市场、城镇居民近郊短程旅游市场和国内及海外商务观光旅游市场等三大市场。

四、结语

都市旅游作为旅游的一个重要方面,对地区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重庆都市旅游的潜力十分巨大,它对重庆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显而易见。长期以来,重庆在中国或世界旅游市场上一直就被认为是三峡旅游的过境性旅游目的地,而重庆自身旅游吸引力并未展现出来。从以上关于在重庆都市旅游的发展来看,一方面我们要重视重庆都市旅游存在的诸多问题,另外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重庆都市旅游存在的重要机遇和巨大潜力,从政策加以鼓励,加强规划、提供保障,积极提升产品文化质量内涵和精品战略,并加强市场营销的运作,必能将重庆都市旅游打造成具有吸引力的国际化品牌。

参考文献:

[1] 王怡然,姚昆遗,陈建勤.上海都市旅游规划精选[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院出版社,2007:1-3.

[2] 陈佳强,马山水.大都市发展之现代版[M].北京:经济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出版社,2004:245-252.

[3] 陈新业,熊伟.重庆都市旅游市场规范运作探讨[J].重庆工业高等专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校学报,2004 (2):83-86.

[4] 毛勇.重庆都市旅游亟需进行时空拓展[J].江苏商论,2005(4):83-84.

[5] 杨娇.重庆市发展都市旅游的优劣势及对策探讨[J].和田师范专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校学报(汉文综合版),2006(2):150-152.

上一篇: 市场经济宏观调控 下一篇: 保护动物的有效途径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