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业发展建议汇总十篇

时间:2022-02-26 13:09:39

旅游业发展建议

旅游业发展建议篇(1)

一、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切实从思想上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

近年来,全省各地对于发展旅游产业的认识有所提高,对旅游产业的重视程度有所加强,但仍有一些地方停留在口头重视、行动忽视,文件重视、实际轻视的阶段,对发展旅游产业认识不全面、不到位的问题依然广泛存在。一是认为增加地方收入的关键还是要依靠工业,依靠大项目的拉动,没有把发展旅游产业放到应有的位置。二是认为黑龙江省自然资源季节性强,文化底蕴不够丰富深远,旅游半年闲的问题难以解决,旅游产业很难有大的发展。三是认为旅游产业投入大,产出慢,不易尽快取得成绩,受急功近利思想影响,使发展旅游产业仅停留在一般性号召上。

旅游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外开放的重要渠道,也是彰显一个国家和地区形象的重要窗口。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的产业,一方面,对相关的产业有较强的依托性。另一方面,又有十分突出的关联带动作用,在国民经济和第三产业中处于一个产业群的核心地位。从国际上看,旅游业是全球最大的产业,早在20世纪90年代,全球旅游业总收入就已经超过石油、钢铁、汽车等行业,成为全球第一大产业。

由于游客的消费活动,使提供消费产品和服务的生产经营企业产生了经营收入,从而为社会创造了新的经济价值,并创造旅游产业的增加值。据国家旅游局和国家统计局抽样调查的数据反映,旅游业对铁路、民航和宾馆行业的拉动作用超过80%,对餐饮业、公路客运业、汽车租赁业和文化艺术娱乐业的关联带动效应也都接近或超过50%。

据世界旅游组织统计,全球每10个就业岗位中就有1个与旅游有关。旅游业每增加1个直接就业人员,社会就能增加5个就业人员。与旅游业相关的109个产业行业中,旅游收入每增加1元,可带动相关产业增收4.5元。旅游投资增加1元,可带动其它产业增加5元,从20世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到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以来的国际金融危机,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把发展旅游业作为应对金融危机的战略重点,有力地带动了整体经济的回暖。如深圳市缺少天然的旅游资源,但充分认识到发展旅游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该市依托东部黄金海岸,投资35亿元,建起占地9平方公里的东部华侨城,人工建造了一个欧式风格的茵特拉根小镇,开业一年多,就实现税收5亿多元人民币。

发展旅游产业体现了统筹城乡发展和区域发展的要求。发展旅游产业无论是入境旅游还是国内旅游都能在不同程度上达到财富转移的效果,入境旅游是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富裕人群的财富向我国的转移;国内旅游很大程度上也是发达地区的富裕人群的财富向旅游地区的转移,所以,旅游对于统筹区域发展和城乡发展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据国家旅游局资料显示,2007年“五一”黄金周青岛崂山地区农家乐平均每户收入3500元;北京延庆县收入前五位的农户均在5万元以上,有的多达十几万元。2009年黑龙江省雪乡地区林户和漠河北极村农户旅游收入都在万元以上。如果发展旅游产业能够一年为黑龙江省每个农民平均增加100元收入,就相当于全省农民收入增加。

发展旅游产业对于促进黑龙江省生态建设也将发挥重要作用。旅游业是举世公认的无烟工业,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产业。旅游与良好环境的关系互为依存、互惠互利、相得益彰。发展旅游与环境保护的目标是最为一致的,现代旅游是以良好环境为资源。

二、积极推进旅游产业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增强旅游经济发展活力

推进旅游产业的发展,除解决思想认识问题之外,还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如旅游产业发展方式粗放,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欠账较多,环境保护压力大,发展环境不够优良等。在这些问题中,体制机制滞后从本质上制约了旅游产业的发展。旅游资源管理政出多门,职能交叉重叠,严重阻碍着旅游资源的统一开发和有效保护,旅游部门行政管理职能较弱,难于履行应有的管理职责,相关部门支持配合不够,难以形成发展合力,条块关系不够协调,难以实现统筹发展。在旅游产业中的“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中旅游部门能够直接管理的只有旅行社和星级饭店,其他方面的管理职能分属于与之相关的不同部门,如餐饮由卫生部门管理,旅游运输由交通部门管理,景区管理的部门有文化、园林、建设等部门,购物场所的管理涉及到工商和质监等部门。以黑龙江省著名景区镜泊湖为例,镜泊湖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是省委、省政府批准成立的景区统管机构,但景区内还有许多条块的管理机构,常驻景区的管理部门和单位有18个,这些单位不定期对景区进行检查、执法和收费。景区是土地、森林、水利、矿产、动植物等多种资源的综合体,涉及20多个行业,众多的省市县管理部门都依据各自的法律法规执法和收费,各部门各自为政,各行其是,利益纷争,无序开发,使省政府赋予管委会的统一管理职能无法落实到位,严重制约了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

旅游景区条块分割在黑龙江省旅游管理体制上也表现得相当突出,主要是地方与森工、农垦关系不顺。森工、农垦是黑龙江省两大系统,地域遍布全省13个市地,其中森工面积约占全省面积的1/4,垦区面积占全省面积的12.2%。森工、农垦系统与地方地域相互交错,又都在内部设立旅游局,并被赋予市地级旅游局管理权限,负责各自的旅游资源开发、项目建设和行业管理。这样,在同一地域内旅游资源被分为部门所有和地方所有,严重影响旅游业的更大发展。例如,黑龙江省著名景区雪乡,位于大海林林业局双峰林场,属森工系统,行政区划在海林市。由于森工企业的困难处境,无力对景区进行统一的规划和建设,管理混乱,没有停车场和星级宾馆,旅游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保护和开发。

三、发展黑龙江省旅游产业的建议

(一)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构筑大旅游、大产业的发展格局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是国内旅游经济发达省份的成功经验。黑龙江省应进一步明确政府主导型发展战略,运用大旅游、大产业、大服务、大市场、大环境的理念,谋划、指导和促进旅游产业又好又快发展。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形成管理合力。组建省长任组长,主管副省长任副组长,省直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省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协调解决重大问题,督促落实有关事项。省旅游局承担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负责加强与各职能部门的联系和沟通,落实旅游产业发展的各项工作任务。全省每年召开一次旅游产业发展大会,总结部署工作,推出发展政策,营造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二是制定统一科学权威的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明确工作目标和建设重点。目前的关键是抓好规划的编制,实施好具体专项规划。规划要与基础设施建设相配套,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相协调,与文化事业和精神文明建设相统一。三是进一步加强对旅游产业的宏观调控、行业指导和市场监管,加大政府财政资金的支持力度,增加专项资金额度。同时加大宣传推介力度,有重点、分层次、分阶段在全国有影响力的电视、网络等媒体上进行旅游目的地、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的宣传。

(二)大力推进旅游产业体制机制改革创新

体制顺则旅游兴。推进旅游事业的发展,必须以改革为动力,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扎实推进旅游业体制机制创新。在重点景区建设管理上要学习吉林省长白山模式,理顺各级旅游管理体制,由原来的旅游局改建成风景旅游管理局,承担规划建设、项目审批、行业管理、宣传促销等行政管理职能,形成责、权、利相统一,规划建设管理相衔接的高效运行模式。这些因地制宜的管理模式的创新极大地促进了当地旅游事业的发展,非常值得黑龙江省学习、借鉴和推广。

旅游业发展建议篇(2)

资兴市犹如一颗闪闪发光的明珠,镶嵌在湖南省东南部、湘、粤、赣三省交汇处,具于北纬25°34‘~26°18‘,东经113°08’~113°44‘。总面积2747平方公里。资兴自古山水灵秀,山有“九峰八面之奇”,水有“程乡水之秀”。1986年东江大坝关闸蓄水后,资兴市旅游事业开始起步,从无到有,由小到大,显示出蓬勃生机。“十五”期间,资兴市共接待游客500余万人每次,国内旅游业综合收入五年累计达到18亿元。以东江湖、五岛一村等为主要旅游景点的山水园林生态游、景区风光游、农家休闲娱乐游拉动了全市餐饮、娱乐、农产品贸易、交通运输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解决了近8000人的就业。旅游业配套服务设施和接待能力进一步提高,社会办旅游的合力正在形成。目前,资兴风景旅游项目众多,精品旅游景点主要有:雾漫小东江、东江大坝景区、龙景景区、兜率岛景区、东江漂流、白廊五岛一村、农家休闲游、天鹅山国家森林公园、周源山寿佛庙、回龙山、程江口、汤市温泉等。2002年11月,东江湖景区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区。2004年,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2005年,进入“最具中国特色魅力城市”。

2.主要特色

资兴的旅游资源主要有三大特色:一是资源丰富,品类齐全,综合性、参与性强。它以山水自然风光为主,集山、水、湖、庙、岛、洞、庄、漂流、坝、林、园、石、温泉、狩猎、水上娱乐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于一体,既具观赏性,又有很强的参与性。二是分布集中,便于串线。与市外邻近的著名风景名胜旅游点炎帝陵、井冈山、南岳、桂林等容易连线推销,有利于组成旅游线路。三是特色资源较多。较好地汇集了名、新、特、奇、险之优势,雄、奇、幽、旷之特点,体现了“参与”和“娱乐”这两大现代世界旅游的发展趋势和方向,找到了静态观光旅游和动态参与旅游的最佳结合点。

二、资兴市旅游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产业发展层次不高,难以满足人们的需求

全市旅游产业规模尚未做大,尤其是产业链尚未形成,效益不高。旅游产业基本上是以东江湖旅游为主,接待游客数占游客总人数的95%以上,是资兴市旅游产业的品牌项目。但是仅靠这一个品牌还满足不了游客的需求,按照旅游部门制定的资兴旅游线路,均为旅游观光一日游。游客在游览过程中也只是享受水上的自然风光和水上活动项目,缺乏山与水、文化与旅游、消费与游玩之间的紧密配合。娱乐项目大多规模小、档次低,缺乏大规模、高档次、内容丰富、形式高雅的文化娱乐休闲项目。

2.产业项目发展缺乏统一规划

全市城市规划中没有明确划分旅游产业区,日常旅游活动场所分布散乱、无序,没有形成集聚效应。随着东江沿江开发战略的实施,东江沿江一带已具备了发展旅游产业的良好条件。但是,在引导旅游产业向该区域转移时,旅游产业经营者有不少顾虑。据调查,唐洞市区现共有歌舞厅30余家,投资在100多万元以上、经营面积300平方米以上的2家;投资在50万元~100万元、经营面积200平方米~300平方米的2家。由于经营者的投资大,转移后的利益短期内无法得到保障,影响了全市旅游休闲产业统一规划布局的调整进程。

3.产业发展基础薄弱。

旅游产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起步较晚,可供借鉴的经验不多。城市相关产业的发展水平、配套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人力、财力、物力的支持力度明显不足。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许多不规范的现象,个别甚至出现、色情等违法现象,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阻碍了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

三、资兴市旅游产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1.强化政策引导,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产业要形成优势,必须上规模、有特色。而要形成规模、特色,关键是发挥政策引导作用。要按照“统一规划、有序开发,合理布局、永续利用”的要求,高起点、高标准编制全市的旅游产业发展规划。以生态旅游为主题,突出休闲旅游特色,走“以湖为心、以河为脉、以绿为本、以山为衬”的旅游产业发展道路,结合全市的产业布局,按照积聚发展、规模发展的要求,规划好全市旅游产业布局。重点抓好沿江旅游产业带的详细规划,以规划来引导产业聚集,来提高城市品位。同时,要组织与旅游产业相关的部门,成立旅游产业发展协调机构,形成旅游产业发展协调机制,制订金融、土地、税收、市场准入等方面的扶持政策,创造有利于旅游产业加快发展的体制环境、政策环境、投资环境和市场环境。.整合产业要素,提升旅游产业品质

(1)要充分利用东江湖旅游资源优势,加大旅游招商引资力度,大力推进各景区景点的建设。重点抓好景区景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东江湖、兜率岛、黄草、白廊等景区景点的旅游度假休闲功能,提高景区景点档次,加快东江湖旅游合作圈构建步伐,进一步加大对东江漂流、雾漫小东江、五岛一村等项目的精深加工,大力发展以农家游为主的生态旅游,解决资兴市旅游旺淡季剪刀差和留客难问题。(2)着力推进文化体育事业发展与旅游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把文化与旅游有机结合起来,加快旅游文化娱乐一条街、文化旅游产业园的建设步伐。努力依托资源优势,精心打造旅游文化精品,用文化来推动旅游产业发展。把体育竞技和旅游休闲健身有效融合起来,建设高质量、多功能的体育健身休闲场所,满足市民多样化休闲需求。(3)着力推进城市经营与旅游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进一步加大城市经营力度,加快沿江开发步伐,把沿江两岸作为资兴市发展的最大亮点和发展旅游产业的重点,使之成为全市旅游产业的积聚区。

3.加强业务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从业人员素质决定产业发展水平。资兴市旅游产业的从业人员较多,但整体素质不高。为此,要整合劳动、旅游、教育、文化等部门的培训资源,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技能和服务意识等方面的培训,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旅游从业人员。同时,针对资兴市旅游产业经营和管理水平低下的问题,要组织和引导产业经营者学习和引进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管理人才,改变资兴市旅游产业在项目层次、服务水平、配套设施等方面落后的局面。

4.加快旅游景区线路开发

旅游业发展建议篇(3)

一、重庆市旅酒店业发展现状

(1)重庆旅游业发展现状。直辖以来,重庆旅游业由弱变强,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十一五”以来市委、市政府先后提出建设山水都市旅游精品、提升“六大精品景区”品质等重大战略举措,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实现了重庆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旅游经济主要指标年均增幅超过20%,增幅在全国名列前茅。随着重庆对外开放的深入,国民收入的提高,“重庆非去不可”旅游宣传的深入人心,旅游规模持续扩大,旅游综合效益明显提高。(2)重庆酒店业发展现状。第一,高端星级酒店业发展迅速。重庆星级酒店占重庆酒店总数的30%左右。预计到2012年底,全市已评星、已开业待评星和竣工的五星级及五星级标准的旅游酒店将达57家。

表1 全国星级酒店分布

数据来源:2011年全国星级酒店统计公报。

第二,经济型酒店成长势头强劲。重庆经济型酒店约占重庆酒店总数的70%。这类酒店规模大小不一,配套设施相对简陋,服务水平参差不齐,销售观念较传统。第三,酒店业发展呈多元化趋势。在全市星级酒店中,五星、四星高星级旅游酒店占24%,三星中星级旅游酒店占46%,其他低星级酒店占30%,结构合理能基本满足不同层次客人的消费需求。除常规的商务型旅游酒店外,度假型、温泉型、会展型、和产权式旅游星级酒店发展较快,呈多元化发展趋势。

二、重庆市酒店业存在问题

(1)旅游业系统工程认识不足。旅游业从来就不是单一的产业,旅游业作为区域和城市的窗口行业,其产生、发展、成熟将直接影响到其他产业的发展。要将旅游业内部系统的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作为一个整体系统进行系统建设,而不是分离开来建设。(2)酒店行业竞争激烈和无序。由于大批家庭旅馆的出现和单体私营经济型酒店进入市场,旅游管理部门和商业管理部门在此领域管理职责不清,行业缺乏自律和职能部门监管不到位,长期无序竞争,扰乱了酒店业市场健康发展。(3)专项产业规划叠合度不高。一是缺乏旅游业与经济社会发展、产业发展等中长期规划的上位规划叠合;二是缺乏旅游业与现代服务业的商贸、物流、会展等同级同位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叠合;三是缺乏旅游业下位旅游规划的制定和规范。

三、对策建议

(1)跳出酒店做酒店,跳出旅游做旅游。一是推动从行业管理到综合管理的转变。着力加强酒店管理部门、旅游管理部门和相关部门之间的协调和协同力度,完善酒店和旅游业的宏观调控体系。二是推动从监管为主向服务为主的转变。推进酒店和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从监管型管理向服务型管理转化,加快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职能转变。(2)完善基础设施,强化环境安全投入。一是完善旅游基础设施,优化交通设施。加强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设施水平,完善设施功能。二是优化城市经济环境,促进商贸繁荣。重点完善吸引和鼓励交易的优惠政策及优良的内外贸易服务体系,以形成持续广阔的经济吸引空间,构建公平文明的商业规范,促进商贸活动的繁荣,为酒店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三是强化旅游和酒店公共安全体系建设。健全旅游安全预警机制和突发事件处置机制,积极打造集旅游安全法规、旅游安全预警、旅游安全控制、旅游应急救援、旅游保险“五位一体”的安全保障机制。(3)改善酒店结构,提升酒店整体形象。一是加快培育酒店龙头企业集群。规划建设一批五星级酒店和一批有品位、有特色的酒店,在现有基础上做强具有市场增长潜力的龙头企业,积极引进国际酒店管理品牌。二是重点引导发展经济商务酒店。结合未来国情、市情的发展,适度发展高端、重点引导发展中端、培育壮大经济商务酒店业的思路,制定重庆市酒店业发展专项规划。三是健全酒店人才培养引进机制。建议政府设立高端旅游管理人才引进机制;强化旅游人才培养的“政产学研用”培养模式;建立行业内人才培养引进自律和他律的公平发展模式。

参 考 文 献

旅游业发展建议篇(4)

一、鄂州地理概况及发展旅游业的意义

鄂州市位于湖北省东部,长江中游南岸,地理位置优越,在长江流域处于“得中”地位。万里长江依市而过,境内江岸线长达90公里。106国道纵贯市区南北,武九铁路、316国道和宜黄一级公路三线并行,横穿鄂州。全市总面积1504平方公里,全市总人口106.95万人。目前鄂州市已形成“一都两湖”为重点的旅游格局,建立包括旅游景点、星级饭店、旅行社、旅游车船、旅游康体、旅游文化娱乐、旅游商品经营等在内的食、住、行、游、购、娱6要素俱全的旅游产业体系。2008年,全市共接待国内游客161.98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0.4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5.49%和19.18%,旅游从业人员达到3.92万人。鄂州市委、市政府在调整产业结构中,提出了培育和发展旅游业,并力争将旅游业作为鄂州市的后续产业,将鄂州建设成集休闲、观光、旅游为一体的独具特色的旅游城市,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在增加财政、税收收入,将起到强有力的推动作用,对于促进鄂州的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鄂州旅游业发展的优势条件

(一)丰富的旅游资源

鄂州市是全国少有的山水城市之一,西山、莲花山、葛山、洋澜湖、长港、新港、樊口等都在市区内,彼此之间的距离很近,是名副其实的山水城市。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积淀,孕育了一大批名胜古迹:西山至今仍保留吴王孙权即位坛、试剑石、避暑宫等遗址;世称“三绝”之一的唐代李阳冰摩崖石刻;黄庭坚笔下的松风阁;蜚声海内外的张裕钊墨宝;闻名遐迩的彭玉麟梅花石刻;“万里长江第一阁”的观音阁。鄂州是我国著名的“古铜镜之乡”、佛教“净土宗”的发祥地,是驰名中外的武昌鱼的故乡。梁子湖是全国十大名湖之一,属国家湿地自然保护区;红莲湖为全省首批省级旅游度假区,是游客休闲度假和高尔夫运动健身的场所。

(二)依托的城市条件优越

鄂州毗临武汉,九省通衢,投资环境优良,是武汉城市圈中条件最好、最具发展潜力的城市。整个城市基本上与武汉形成半小时经济圈,具备快速接纳武汉旅游开发、旅游投资、旅游管理、旅游人才等方面的辐射功能,在武汉城市圈中,鄂州的旅游业开发相比其他城市具有显著的区位优势和良好的基础条件。

(三)品牌效应突出

鄂州先后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文明城市”、“卫生城市”和“山水园林城市”,冠有“部级生态示范区”和“中部最佳投资城市”的美誉。2004年1月2日,鄂州市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

三、鄂州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据鄂州市统计局资料:2008年鄂州市实现地区生产总产值269.79亿元,其中第三产业80.18亿元,占全市GDP总值的29.72%,2008年,全市共接待国内游客161.98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0.46亿元,旅游总收入占第三产业的13%,占全市GDP总值的3.87%。结合以上数据及与其他发达的地级市相比说明:目前鄂州旅游产业结构不合理,相关的配套设施及服务不健全,这在购物花费中表现得最为明显,鄂州旅游资源开发及旅游业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

(一)管理体制不完善,限制了旅游整体发展

旅游业具有综合性特征,旅游资源的开发应注重整体性效益。然而由于资源的区域归属问题,加上现行管理体制未能理顺,不少景点、景区存在管理体制类型和权限上的不顺,影响资源的整体开发、旅游业的稳步发展,导致景区的可持续提高受到抑制。其中尤其以西山最为突出,西山风景区内管理部门多,可以说是制约西山旅游发展的最大因素。梁子湖旅游市场缺乏经营性主体,旅游服务多由个体户承担,缺乏统一管理,存在弱、小、散、差现象。梁子湖的旅游从业人员大都由渔民转变而来,服务技能不高,服务意识不强,导致游客投诉而影响美誉度。

(二)景区规划不合理或规划难以实施

虽然鄂州市政府对发展旅游业极其重视,但难以拿出更多资金发展旅游。自原西山风景区脚下的污染大户八一钢铁厂、西山水泥厂搬迁至今已10年有余,规划建设的西山广场,至今仍是一片空地;梁子湖旅游开发过分以梁子岛为中心,忽视了周边的旅游开发,梁子湖建筑物与景区不相协调;拥有世界第一大碑林的莲花山4A旅游区,从过去吸引中外游客的门庭若市到现在的门可罗雀,除了受宏观因素的影响外,管理经营机构的变动、现有规划不适应旅游市场的需求、市场的重新定位等有很大的关系。

(三)景区破坏、景区环境问题日趋突出

旅游资源破坏的因素主要有:建设性破坏、生产性破坏、旅游资源开发规划不当造成的破坏、旅游活动对旅游资源的破坏等,旅游活动的开展加速了自然旅游资源的损坏与衰败。由于大量旅游者的介入,加大了旅游区的承载负荷,游客保护资源的意识淡泊,使旅游区的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威胁。2008年“十一黄金周”期间,梁子岛前3天的日游客接待量分别为1.8万、1.4万、1.6万人次。梁子岛码头有时聚集数千人,又没有设置回廊使游客能够有秩序地等候上船,大量废弃物随处可见,造成大量的污染。西山风景区内景观建筑物损坏严重,较为典型的是九曲亭景区一带。九曲亭处于好汉坡和古灵泉寺分路之处,是游客分流的地方,同时还是游客休息的重要场所,本应在旁边修建一些给游客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可是如今在九曲亭的正对面修建了一个非佛非道的财神庙,该庙靠山而建,后面就是形态俊美的松树林。财神庙的鞭炮的燃放、香火纸钱的燃烧都是极大的安全隐患。

(四)特色旅游产品开发力度不够

鄂州旅游资源丰富,西山、莲花山旅游文化产业创造的经济价值与其独有的资源地位是不相符的;葛山、沼山森林公园尚未开发对外开放;享有“万里长江第一阁”的观音阁在全国乃至全世界应该是一个独特的卖点却一直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市场对这一产品缺乏认知;鄂州是我国著名的“古铜镜之乡”,然而旅游商品开发一直没有得到重视;武昌鱼商品的开发近几年有了较快的发展,但在商品的包装,种类等方面不够完善,有待进一步研究。

(五)旅游专业人才培养和培训重视不够

鄂州旅游业做强、做大,需要培养一支整体素质高的从业人员作基础。然而,目前从业人员中素质不高、形象不佳的问题还比较突出。景区旅游管理和服务人员态度僵硬,给游客带来诸多不快而导致投诉。鄂州旅游教育相对落后,有庞大的旅游就业市场却没有相关专业的教育,旅游企业与学校各自为政,缺乏相互配合,旅游专业人才培养与使用存在脱节现象。如酒店、旅行社中高级管理人员严重缺乏,旅游行业从业人员专业化程度不高,旅游专业人才极为紧缺。

(六)旅游资金投入不足

旅游产品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细胞,是直接吸引旅游者前来旅游的一块“磁石”。目前,鄂州旅游景点“散、乱、差、小”的问题突出。梁子湖捕鱼节的成功主办虽然使鄂州旅游业有了较快发展,但投入严重不足仍是影响旅游业发展的“拦路虎”。鄂州旅游企业“小、散、弱”,机制不活,市场竞争力不强,还没有形成合力,制约了旅游开发企业的融资能力。鄂州境内虽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旅游景点不少处于原始、半原始状态,已开发的旅游景点大多老化单一,缺乏震撼性的名牌景点与之相配套的设施,开发层次较低,不能给游客以鲜明的旅游形象。

四、鄂州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的保护是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的首要条件。近几年来,鄂州城市建设虽然在传承吴都文化,突出山水特色,创造人文景观,修缮历史建筑等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取得了不少成绩,但是,还有许多优势未能发挥出来。要实现鄂州的旅游发展的战略目标,应努力做好:

(一)合理规划旅游资源,切实加强旅游资源合理开发与保护

一个旅游目的地若能遵循规划的原则,则会有更好的机会实现其旅游业的长远发展。这些规划原则需要不断地进行反复强调,以提醒旅游规划者不断地监测和改进其面向旅游大众提供的产品质量。鄂州近年来,修建了凤凰广场、实现了沿江大道的建设,2008年国庆节,观音阁江滩公园也如期对市民开放。从鄂州市目前的情况来看,西山风景区应该尽快实现中、远期规划,如寒溪广场的建设是鄂州市政建设的重要项目之一,它的进展会影响到西山旅游区的开发建设和对外宣传,合理规划梁子湖及加快对沼山森林公园的规划和开发。

(二)理顺管理体制,协调行业间关系

旅游业涉及的行业多,关联带动性强。一方面需要依托相关行业的支持,另一方面相关行业也可依托旅游业发展而完善。打破目前行政区划,整合旅游资源,进行整体规划、统一管理、规范操作、协调发展,推进旅游经济的科学发展。运用行政的、法治的、经济的手段,对景区进行综合整治。各部门应相互协调和支持,优化产业配置,树立鄂州旅游新形象。

(三)树立品牌意识,加强旅游商品开发

旅游购物是旅游活动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旅游业综合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鄂州的旅游购物一直是旅游业发展中的弱项,重要的原因是鄂州旅游商品种类少、档次低、特色不突出、品位不高,即使是精品,也未成名牌,知名度低。能代表地方特色的特产很多,比如诗词:“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的武昌鱼;西山古灵泉寺的东坡饼;苏轼诗“忆从樊口载春酒,步上西山寻野莓”中提及樊口春酒;“古铜镜之乡”的铜镜等,都是旅游商品深度开发的好对象。应与有关部门合作开发既有地方特色、景点特色和文化内涵又精致美观,集观赏、实用、纪念于一体的旅游商品。同时,应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抓好各类旅游商品专业市场和名店名街的建设,加快旅游商品创新步伐,延长旅游产业链。

(四)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鄂州在旅游业全面发展的过程中,要积极探索多元化的旅游投入产出新机制。要加快改革现行的旅游业投资体制,在发挥好政府投资先导作用的同时,多渠道筹资,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打破地区、行业、所有制之间的界限,形成利益导向,吸引投资者共同参与鄂州旅游业的开发建设。制定一系列发展旅游的特殊优惠政策,促使旅游尽快成为投资与开发的新热点。为改变旅游业发展资金不足和更有效地使用社会资金,成立专门旅游发展基金管理委员会,建立比较固定合理的导向性资金渠道,保证每年都有一定强度的投入,用于重点项目的建设。

(五)加快人才培养,创新用人机制

旅游业的竞争最终是人才的竞争,鄂州旅游业要实现超常规发展,旅游人才的培养不容忽视。旅游形象的创立、品牌塑造,旅游产品的开发,旅游宣传促销,旅游设施、设备技术的应用,旅游服务的提供等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旅游业的竞争力。这就要求,一是通过培训提升现有旅游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并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鼓励旅游从业人员通过多种形式进行教育培训。二是发展旅游院校教育,加大对旅游教育的投入,加强旅游师资队伍建设和旅游学科建设。合理培养旅游专业的各层次人才,逐步满足旅游业对旅游专业人才的大量需求,改变鄂州旅游人才匮乏的状况。在大力发展旅游教育的同时,旅游业用人机制应同步创新,要为高素质的人才提供相应的就业机会,要为其提供能发挥才干的场所和舞台。

参考文献:

1、克里斯・库珀.旅游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赵欣.西山风景区的发展研究[J].鄂州大学学报,2006(11).

3、邹统钎.旅游景区开发与管理[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旅游业发展建议篇(5)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20-0077-02

巍巍祁连山、悠悠黑河水,不断滋养着甘州大地。丰富的历史文化古迹,风韵独存,和保持至今的古甘州方形城市布局,棋盘式道路骨架及街巷格局和空间尺度,共同形成了今日甘州“半城芦苇、半城塔影”的古城风貌。近年来,甘州区以生态旅游和文化发展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建设,突出生态经济和生态文化特色旅游,犹如一朵奇葩绽放在茫茫的西部大戈壁上。

一、甘州区发展旅游业具备的优势

(一)自然条件优越

甘州区处于河西走廊中部,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中国第二大内陆河黑河穿境而过,特别是围绕城区的大片湿地,湖光树影、鸟语花香,构成了河西走廊独特而宝贵的禀赋资源。区内寺庙、古城、墓葬、烽燧等名胜古迹遍布,有亚洲第一卧佛之称的西夏国寺、汉代黑水国遗址、明粮仓、总兵府、钟鼓楼、西来寺、古汉墓群、木塔寺、七彩丹霞、张掖国家湿地公园和城市湿地公园、城市沙漠公园、平山湖国际汽车赛场等旅游景点,古代与现代的旅游景点交相呼应、相互融合,形成了甘州独特的旅游名片。五千年文明历史塑造了甘州人民的深厚内涵,六百里山川造就了甘州儿女质朴豪放的博怀,加上融南国秀色与大漠风光为一体的塞上江南的独特景观,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吸引着无数中外游客前来旅游观光。

(二)区位交通优势明显

甘州交通便利,通讯发达。兰新铁路、国道312线、227线、连霍高速穿境而过,区乡公路四通八达,沿国道线南出扁都口可达西宁,北上可达内蒙古;通讯光缆横贯全境,数字电话与全国并网。兰新铁路、张掖军民合用机场及即将开工建设的张掖至兰州城际铁路,加快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形成了公路、铁路、航空立体交通网络。

(三)政策扶持强劲

党的十七大以来,国家把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放在全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优先位置,国务院出台的《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及《分工方案》和《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为甘州加快发展提供了巨大支持和新的动力,甘肃省《十二五规划纲要》中规划建设张掖(甘州-临泽)经济区,同时滨河新区也被列为全省重点建设工程,张掖市《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把发展空间布局为“一心、两带、四区”,以甘州区为中心,临泽为辐射节点,打造核心经济区,为甘州区发展旅游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二、对甘州区发展旅游业的思考与实践

甘州区以保护黑河流域生态环境为前提,顺应自然规律,彰显发展特色,着力发展了旅游业,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013年宜居宜游对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财政税收的贡献分别达26.2%、24.9%和53.8%。但在旅游业的总体发展上还存在旅游资源整合力度不强、特色不鲜明等问题,在科学规划利用旅游资源、推进旅游资源整合发展、推进文化产业的整合、突破发展乡村生态旅游、提升旅游接待服务能力、提升旅游从业人员服务素质、强化旅游市场监督管理等方面需要继续完善。

(一)科学规划利用旅游资源

开发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产业,要严格执行《甘州区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按照城市乡村旅游相统筹、古色红色绿色旅游相融合、观光休闲度假旅游相促进、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要求,编制各景区、景点开发建设专项规划。组织开展旅游资源普查、评价和确认工作,定期召开旅游发展听证会,制定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管理办法。坚决制止对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的盲目开发、低水平开发和破坏性开发。

(二)推进旅游资源整合

零散的旅游景点无法形成合力,目前甘州区的旅游景点较多,但还存在大而不强、经典线路不多的问题,推进旅游资源的整合,是甘州旅游业发展的重点。组建区级旅游开发公司,通过合资、合作、参股等方式,积极进行旅游资源、文化产业和服务业的整合发展,进一步整合包装域内其他旅游项目,实现合作共赢。加大与周边地区重要旅游客源地的联系合作,设计精品旅游线路,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提高全区旅游业的竞争力。做好绿色湿地资源与城市建设的整合文章,发挥湿地资源对全区旅游业的引领带动作用,助推张掖湿地品牌做大做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引进国内外知名大企业、大财团,积极培育“吃住行游购娱”旅游综合服务体。以建设全省旅游示范区和河西走廊“生态旅游大区、文化旅游名区和旅游产业大区”为目标,围绕生态和人文两大景观特色,抓好国家湿地公园、神沙窝城市沙漠公园和大佛寺景区建设,积极融入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带,构建大旅游格局。依托甘州独具特色的旅游文化资源,积极开发培育高品位旅游景区,为加快旅游产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推进文化产业的整合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旅游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加强旅游资源与文化资源的整合,增强旅游资源中的文化内涵,让游客在游览观光的过程中更多地接受文化的熏陶,是甘州区发展旅游业的重要支撑。几千年来的历史文化的遗存,为甘州区发展旅游业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唱响“甘州乐舞”品牌,丰富“甘州乐舞”的内容,充分挖掘和发挥甘州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品牌优势和文化内涵,高标准规划建设文化演艺厅,整合全区文艺战线骨干力量,深入挖掘和编排一批集甘州特色文化、甘州农村文化、现代文明气息和各类流行元素为一体的高质量文艺作品,提升全区旅游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开发包装一批经典的民间曲艺(甘州小调、秦腔等)、民俗工艺、民族服饰和民间文学等文化艺术作品,推动甘州民间文化的市场化、专业化、品牌化;深入挖掘旅游文化,依托区内旅游优势资源,组织策划文化节会活动,举办“湿地之夏・金张掖旅游文化艺术节”、“张掖大佛寺旅游文化庙会”、城市湿地公园“三月三湿地风筝节”、大佛寺文化广场“九月九老人会”等活动;开发推出一批地方名优小吃,传承西北烹调特色工艺,推出具有甘州特色的系列餐饮,通过名吃展示、烹饪比赛、美食评比等活动,推出地方风味、乡土风味特色宴会和菜肴;加快培育骨干文化企业,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兴办文化实体,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深化旅游文化内涵,使甘州特色文化贯穿于“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要素的各个环节。

(四)突破发展乡村生态旅游

乡村生态旅游是现代旅游发展的新类型,是旅游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推进各类农业旅游示范区(点)标准化建设,充分利用各级部门对新农村建设的扶持政策和奖励资金,以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为重点,结合甘州绿色农业的发展趋势,加快建设一批档次高、示范性强的休闲农庄、农家乐集聚区,推进农产品向旅游商品转变,推进农业园区、休闲景区和美丽乡村建设向休闲度假村转变,科学串联田园风光、生态农业等自然资源,加快乡村旅游通道建设改造,打造连接乡村体验和健体休闲的景观线,实现生态养民、文化强民、旅游富民。

(五)大力提升旅游接待服务能力

开发旅游资源的同时更要注重以旅游服务标准化建设为目标,深入组织实施旅游景区创A升级、饭店评星创建工程。积极引进先进的经营管理模式,提高全区饭店和景区的整体管理服务水平。在城区各交通集散地、大型购物场所及重点旅游景区建立完善旅游信息咨询查询系统,积极开展旅游在线服务,全面提升旅游信息化服务水平。完善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规划建设环城市游憩带、自驾车营地、自行车步道、生态停车场、星级厕所和方便残疾人、老人、儿童等特殊人群需要的无障碍通道及设施。

(六)提升旅游从业人员服务素质

加强旅游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的培训,提升旅游从业人员服务素质综合素质。通过制定并推行《旅游服务行业从业规范》,进一步细化岗位服务标准。积极开展各级标准化服务单位和标准化标准化服务个人的“双标”创建活动,形成以行业标准、企业标准、地方标准互相融合的标准化管理制度,建立标准化管理体系。开展“旅游服务质量提升月”活动,通过在全区涉旅窗口行业开展创建文明行业先进单位、A级旅行社、诚信示范单位、优秀导游等活动,树立一批叫得响的服务品牌,引领旅游服务行业向专业化、精细化、个性化方向发展。

(七)强化旅游市场监督管理

建立“从业质量公报、违规处罚警示、市场退出”三项制度,加强旅游综合执法及监督执法的长效管理机制建设,进一步完善旅游投诉受理协作网络,切实解决零负团费、低价竞争、恶性竞争、夸大宣传等反响强烈的难点问题。积极发挥旅游行业协会优势,建立和完善行规会约,充分实现行业自律和区域自律,搭设行政监管和行业监督双重“高压线”,提高旅游市场监管水平。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区委、区政府成立旅游产业发展委员会,负责研究制定涉及旅游产业全局性、方向性的重大事项,审核重大旅游项目规划,协调解决旅游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建立重点工作通报制度和旅游项目协调推进制度,统筹对成员单位责任目标的检查、督导和落实。

(二)提供资金保障

创新金融产品,强化商业性开发景区信贷支持与服务。积极争取国家和省上的资金,加强银企、银政合作,充分利用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和投资机构融资,积极利用国家开发银行等政策性银行贷款,争取世行、亚行等国际金融机构和政府间贷款,为规划实施提供资金支持。

(三)提供人才保障

以特聘方式组建旅游产业发展专家智囊团,加强县域旅游经济发展研究。健全职业培训机制,与旅游高等院校联合,定向输出专业人员在职培训。建立旅游职业学校与旅游行政部门、旅游协会、旅游企业的联席会议和联系点制度,根据旅游市场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旅游人才的培养和教育。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只要我们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继续发扬“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甘肃精神,按照中共张掖市委的总体部署安排,在区委的坚强领导下,以改革创新的勇气、敢闯敢试的胆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就一定能够开创甘州旅游业发展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武开义.以大品牌打造大景区[N].张掖日报,2010-08-16.

旅游业发展建议篇(6)

中图分类号:F59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13)06-0061-04

世界新技术革命的兴起,不仅对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产生巨大影响,也使世界文化发展开创了新的格局,推动着文化业态和传播方式的创新。内蒙古旅游业发展最大的优势是蒙古族悠久的游牧文化与经久不衰的民族精神。内蒙古草原文化旅游资源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和民族性。内蒙古草原旅游业离不开蒙古族传统文化和其历史渊源。发展草原文化旅游业已成为内蒙古草原各地弘扬本民族文化,促进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因此,研究和探讨草原文化旅游业发展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内蒙古草原文化旅游业发展现状

当前,内蒙古旅游特别是草原旅游迎来了加快发展的“黄金机遇期”。按照国家部署,2012年初,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制定具体实施意见,提出把内蒙古建设成为“中国草原文化旅游大区和部级文化体验、生态休闲旅游目的地”。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内蒙古草原文化旅游业发展的潜力和活力正在得到前所未有的释放。

(一)文化旅游产品以及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人文底蕴独占鳌头

随着内蒙古草原旅游业的繁荣发展,内蒙古旅游业的发展形成了文化旅游、旅游文化、旅游与文化互得益彰的趋势,开发内蒙古文化旅游资源的重要性日渐凸显。为什么内蒙古旅游业要重点强调文化旅游呢?当旅游向多元化转化时,人们的精神追求越来越高,游览区历史的来历、姓氏的来源、民俗的特征、婚丧的习俗等都成为该品位旅游群体所涵盖和猎取的内容。对当代的旅游群体进行分析可知,构成这一旅游市场主体群的多数是受过良好的教育、接受力强的中青年,而且受当今文化大潮的影响,其社会行为观念开始自觉地关注文化。

近几年,内蒙古独特的文化底蕴和深刻的文化内涵,吸引着国内外游客,表现出了草原文化的独特魅力与旺盛的生命力。很多区域在历史文化遗迹的开发上,利用现有的资源已形成规模,在饮食文化、蒙古服饰文化、蒙古礼仪文化、民俗文化等方面都已具备发展文化旅游的基础。目前,内蒙古旅游景区中具备4A级旅游景区资格的已增至48家,正在开发中的以文化为主体的旅游景区有32处。各地政府有意识地加强了蒙古族风情旅游、历史文化遗址的开发,以及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主题文化活动等。在大力发展草原文化旅游事业上投入了大量的人财力,收效显著,草原文化旅游的火爆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独特的区域文化内涵和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良好的基础设施建设,广大民众收入水平的上升,文化素养的提高,以及对文化旅游的认同感的提升等,都为大力发展草原文化旅游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二)有限的自然资源转换成鲜活无限的文化产业动能

内蒙古草原文化和旅游资源支撑了内蒙古旅游业的发展,现已形成了内蒙古重点开发旅游线路以点连线、以线带面的网络基本构架。以呼和浩特经包头至成吉思汗陵旅游线为轴,建成在世界上有较高知名度的草原民族沙漠风情名胜古迹综合旅游区及锡林郭勒草原风情旅游区。海拉尔旅游区包括陈巴尔虎旗草原风情点;牙克石原始森林狩猎景点和滑雪景点;阿尔山矿泉浴;满洲里边境旅游景点;通辽草原民族风情旅游区;赤峰草沙民族风情旅游区;巴彦淖尔乌梁素海,大桦背;阿拉善盟巴音浩特和额济纳旗沙漠风情旅游等,为内蒙古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11年上半年,内蒙古实现旅游业总收入245.1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3.37%。其中,接待国内旅游者1581万人次,同比增长42.82%;国内旅游收入231.8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8.53%。目前,内蒙古依托草原风光和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相继推出草原、沙漠、森林、边境、民族风情、文化遗迹等独具特色的旅游项目,重点打造出多条精品旅游路线。旅游业已成为内蒙古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是自治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

二、内蒙古草原文化旅游业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旅游资源、人力资源、交通设施等整合度有待提高

目前,内蒙古草原文化旅游业发展中旅游资源、人力资源、交通设施等整合度过低,不同产品指向的市场整合更是薄弱环节,这样的状况削弱了内蒙古旅游专业的市场竞争力。如,阿拉善盟的额济纳旗拥有高知名度的沙漠、胡杨、戈壁、民俗、口岸等特色旅游产品,但额济纳旗对外宣传促销的旅游景点更多的是集中在胡杨林、黑城、怪树林等部分重点景点上,宣传上缺乏体系,宣传手法单一,只停留在口号、图像、色彩形式上,无法让人更深刻地联想和记住额济纳旗。而对于已初具规模的旅游文化的宣传工作明显滞后,没有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和宣传,像历史人物、传说故事等文化层面的宣传缺失,如历史人物张骞是怎样从额济纳旗出使西域并带回西域的文化、物质信息?土尔扈特蒙古族的东归故事证明了怎样的一个历史背景?东风航天城的建成经历了几辈人的艰辛和努力?有多少为航天事业献身的烈士们把生命埋在这块土地上?这方面的资料和宣传甚少。

(二)产品开发盲目与发展观念滞后并存

内蒙古草原文化旅游资源相当丰富,近几年的旅游业发展成绩显著。但在文化资源的利用和开发上,效益还没有充分体现出来,主要原因:一是创新观念滞后,旅游资金投入不足,导致大量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文化资源闲置和遗忘。二是旅游产品开发区域间相似程度大,区域文化差异特征不明显,特色不突出。三是只注重表面形式的开发,开发缺乏深度,而且只注重开发,不重视保护。四是旅游形象宣传体系不完善,人才紧缺导致文化旅游业的资源开发质量较低,影响了文化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内蒙古草原文化旅游开发中,旅游开发规划多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的需求来提供旅游产品。这是一种只追求经济效益的开发模式,并且只追求短期的经济效益,当地居民的价值观越来越受到外来的商业文化和金钱利润的洗染,许多地方出现假民俗、假传统等浓重的商业形式,在形式上表现为一种愉悦型的失去文化内涵的作秀,原本古朴、独特、纯净、美丽的民族文化变得不伦不类。还有一些景区,创新不足,影响了景区的长远发展。如,内蒙古呼和浩特周边的几处草原旅游景点、景区,包括出入交通、餐饮住宿、娱乐购物、游览线路等基本建设条件很不健全,一些大的3A类以上的景区,也一直未能很好地解决管理体制等方面的问题。有的产品从20世纪80年代初到现在基本没有大的改进,创新更谈不上。葛根塔拉草原是内蒙古旅游发展最早的景区之一,在1977年底建成,但旅游项目无非是骑马、喝酒、吃手把肉、敬酒歌等一些小型活动。景点经营各自为政,设施建设比较分散,生态环境破坏严重,造成旅游产业结构不合理,而且管理困难,游客怨声载道。其主要原因是没有一条完整的旅游产业链,缺乏客源市场的细分,只能解决吃、住问题,在游、购、娱等方面发展滞后。

(三)教育机制薄弱,旅游人才匮乏

内蒙古支撑旅游专业发展的人才奇缺,严重影响内蒙古草原旅游业的发展。十几年来,内蒙古旅游专业的教育事业获得较快发展,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民族大学、内蒙古赤峰学院等相继成立了旅游专业,已培养出了几批旅游专业的人才。但是,能够具备旅游文化资源开发能力的人才仍然奇缺,现有的旅游管理人员、导游等旅游从业人员大多文化素质低,基本层次是高中生和中专以下的人员,而且专业不对口,所学专业较杂乱,真正从事旅游专业的很少。政府各部门包括旅游管理部门,不重视旅游人才的多方面培养,对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重视不够,尤其是对当地的历史、人物、传说、故事等的教育不足,更谈不上深入的传播和利用草原文化的内涵,长久以往就很难胜任快速发展的旅游事业。当然,这与本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环境较差,旅游专业院校毕业生不足,旅游人才流失等有很大关系。人才不足已严重制约了内蒙古旅游的跨越式发展。

三、内蒙古草原文化旅游业深度开发的对策

(一)更新开发理念,拓展媒介宣传思路

有了整体而鲜明的形象,开发出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产品,就需要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影响,抓住一切可能的机会宣传自己。各地政府和旅游管理部门,要把文化旅游的开发宣传列入议事日程,利用内蒙古草原具有鲜明特色的景区或历史名胜地,作为宣传的支点,带着自己的旅游产品参加一些国际国内的博览会、信息交流会等。如,在2009年上海世博会上,内蒙古通辽奈曼旗带着沙砖、麦饭石、蒙古婚礼展示了自己,让世人了解了奈曼旗的文化,见证了奈曼旗的发展。

利用信息手段传播和提升文化旅游产品的内涵。近几年,不管是文学还是图片、广告、歌曲等广泛宣传着阿拉善的沙漠、额济纳旗的胡杨,在北京地铁里铺天盖地是胡杨的广告,也吸引了大批游客蜂拥而至,欣赏胡杨的美景,但是人们的理念只停留在浩瀚的沙海和金色的胡杨的视觉感官上。内蒙古草原文化保护基金会在北京保利剧院,以音乐剧的形式给北京观众展示了额济纳土尔扈特蒙古族东归的苍凉历史。又连续三年把音乐剧搬到额济纳旗胡杨林里,以蓝天、白云、沙漠、胡杨为演出背景,与胡杨亲密接触,给游客以精神和感官上的震撼。这就是文化旅游的魅力所在。

(二)依托文化内涵,创新旅游产品

内蒙古草原文化产业发展的源泉是蒙古族丰富的文化底蕴。草原文化及其文化遗产是旅游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内蒙古的第一品牌是草原文化,是宝贵的旅游资源。应研究如何充分发挥其特有的文化优势,将草原文化与旅游发展紧密结合,优势互补,同步发展。应当把内蒙古的旅游产品站在草原文化的大背景下来审视,对其文化旅游资源给予不同的定位,互为依托,以文化为主题,避免文化背景的杂乱。有必要把各地区之间的文化习俗和文化特点资源整合起来,开发出有吸引力的文化旅游产品,提升文化旅游的层次,实现游客选择的多样化。游客在观光的同时,一定会接触到当地的文化,只有兼顾物质和文化两种因素,创造出的旅游产品才能被接受。

2007年7月,电视剧《胡杨女人》播出,紧接着音乐剧《金色胡杨》公演和额济纳金秋十月的“胡杨节”等,使额济纳旗成了旅游大卖点,旅游者在额济纳旗,不仅仅是欣赏胡杨的美景和浩瀚沙漠的壮观,而且更深层次地接触当地历史。将演出的舞台安置于胡杨林的自然景观之中,以额济纳旗为地理坐标,以胡杨树为时间轴向,从“汉代、清代到新千年,又以国防基地建设为重要线条,讲述了英雄的土尔扈特蒙古族牺牲肥美牧场,迁徙他乡,成就航天事业的故事。”这就是把景区注入文化内涵后增加了品牌卖点的很好范例。

在内蒙古既有三大文化之一的草原文化,又有影响世界的蒙元文化,还有专家研究已成体系的红山文化等。因此,旅游企业要充分利用民族文化遗产、历史文化遗产和现代科学信息资源,提升旅游资源的品质,提高旅游文化的品位,形成文化性鲜明的旅游品牌。

(三)加强旅游业人才队伍建设,完善旅游相关研究体系

目前,内蒙古涌现出了一批研究草原文化、旅游文化的专家和学者,他们对内蒙古自治区的社会特点、人文、自然等经过了多年的研究,对旅游资源开发、旅游生态保护、旅游市场营销、旅游经济理论等做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和考证,形成了一批研究经验丰富、特色鲜明的科研队伍,如内蒙古社科院、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大学等,就蒙元文化、红山文化、草原文化方面的研究在世界上也颇有影响。因此,应调动自治区各领域的专家关注旅游,积极地认识和研究旅游。在战略和行动上鼓励那些热爱旅游事业、研究旅游文化的学者,参与到课题立项中,把文化旅游项目做深做好。

旅游业发展建议篇(7)

本文所指的川南旅游区,包括四川盆地南部的宜宾、自贡、泸州三地市。川南旅游区资源丰富、区位条件、区域经济及交通条件均较好,但在四川省规划发展的五大旅游区中,是开发最差的旅游区之一。针对重庆成为中心直辖市之后,川南旅游区在四川省宏观布局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本文对川南旅游开发的一些战略性、方向性新问题进行了探索。

四川盆地南部的宜宾、自贡、泸州地区,是我国沿海地区和长江流域组成的“T”字型生产力布局的底部。旅游开发的自然、经济基础都比较好。川南部级风景名胜蜀南竹海、自贡恐龙博物馆在国内外早已闻名。此外,西秦会馆、自贡盐业历史博物馆、焱海井等也是部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川南三大城市宜宾、自贡、泸州皆被列为部级历史文化名城。川南旅游区还有各类省级风景点7处,市县级地方性景点更是数不胜数。省级景点“石海洞乡”、“人悬棺”、“巡司温泉”等名闻遐迩。该区不但旅游资源丰富,级别高、吸引力强,而且类型复杂多样,旅游行为类型和功能结构完善,层次结构、地域组合优越。自然、人文景观交相辉映,相映成趣,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和科研价值。该区处于成、渝两大客源地夹峙之下,区内、区外客源潜力都很大。重庆成为直辖市之后,四川省调整了旅游业宏观布局,川南旅游区被列为下一步重点开发的旅游区之一"。

二、开发川南旅游业的重要意义

旅游业既是一个新兴的经济产业,又是一项重要的社会事业。开发川南旅游资源,发展川南旅游业将对川南社会、经济各个方面产生重大影响,主要表现在摘要:(一)发展川南旅游业,将加速资金积累和回笼,增加外汇收入,使区域经济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众所周知,旅游业投资少、见效快、资金回报率高,因此国内外只要有条件的地区都争先发展旅游业。川南地区旅游业虽刚起步,但已带来了明显的经济效益。(二)旅游业属劳动密集性行业,对劳动者的专业技能要求相对较低,从业人员需求量大,可缓解川南劳动力就业紧张的新问题。据有关资料统计,旅游部门每增加一个直接就业人员,可增加间接就业人员2人~215人。因此,川南旅游业的发展将为该区创造一个良好的就业环境。(三)将促进川南地区城镇建设。随着景区的开发,游客的增加,各种基础设施、旅游设施将日益完善,从而大大推进新、旧城镇的建设。(四)有利于在川南重工业经济区中建立区域性的环境保护体系,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美化区域环境。在规划中,川南属于重化工、能源基地,此类经济区域易受到环境污染的威胁,而发展旅游业,有利于人们重视环境保护和治理,建立一个山清水秀、环境美丽的川南旅游区。无论是在经济效益上,还是在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上,川南旅游的发展都将造福于人民和子孙后代,应引起川南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

三、川南旅游业开发中的重要内容---旅游商品

在川南旅游业开发中我们应该重视对旅游商品的开发,旅游商品能满足旅游者的生理、心理的各种需要,但不同类型的旅游商品又有很大差异。

(一)川南旅游商品开发要突出特色摘要:第一川南“中国名酒系列”;第二“珍贵水果系列”,包括龙眼、荔枝、抽子等;第三“旅游工艺品系列”,以竹、龙、草编等为主题。要把握好市场,政策上予以扶持,组织管理好生产、销售的多个渠道。

1.川南“中国名酒系列”摘要:包括卢州老窖,古蔺郎酒、宜宾五粮液,早已闻名国内外。

2.龙眼、荔枝等名贵水果系列摘要:龙眼、荔枝属于南亚热带水果,果肉质佳、味美,营养丰富,是市场上最受欢迎的高档珍贵水果。川南有上千年种植历史,宜宾尚有几株当年曾上贡过杨贵妃的千年古荔枝树。今日荔枝分布区已移向东南,以卢州市为主,其气候属南亚热带类型,为四川盆地唯一的非凡气候区,适宜龙眼、荔枝的生长,适栽面积500万亩,以卢州市中区、沪县、纳溪、合江最宜种植。

3.竹工艺及美术品摘要:川南竹类资源丰富,以楠竹(毛竹)为主,栽植易、产量高,覆被好,可一次造林永续利用,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都比一般林木高。川南可开发的竹旅游商品很多摘要:如竹簧、麻将、竹筷、竹椅、竹雕、凉板、翻簧竹刻、竹帘画、龚扇等。江安县有竹簧工艺学校,宜宾市有竹类专业探究所。川南有各类竹艺加工老艺人、技术能手几百人。

4.草编制品摘要:以灯草为原料。灯草是两年生耐寒水生草本植物,可于水稻收割后栽植,次年5月收割,利用闲置冬水田栽植,不务农时。用灯草编制的各种生活、旅游用品,既有实用价值,又有观赏价值,如榻榻米草席,深受日本人喜爱。川南草编制品曾出口日、英、美等三十多个国家。

5.恐龙系列仿制品摘要:可仿制侏罗纪、白要纪各种不同类型恐龙。质地可选择塑料、陶瓷等多种类型。也可制造各种电动的小型恐龙仿生玩具、工艺品。

6.其它名特产品摘要:金河蘑芋,产于宜宾屏山的金沙江沿岩一带。宜宾“功夫”茶、叙府糟蛋等也是当地有名的土特产品。

(二)川南旅游商品的分类,按旅游商品的美学特征,可把川南旅游商品分为如下四个大类摘要:

1.实用品又分为摘要:①土特产品,如卢州龙眼、荔枝;②旅游食品,如竹笋,竹荪;③旅游用品,如竹席、竹帘、凉板、竹筷;④其它非旅游专用的日常生活用品。

2.工艺品又分为摘要:①织绣类,如自贡龚扇;②陶瓷类;③纺织类,如竹编制品;④雕刻类,如竹雕工艺作品;⑤镶嵌类;⑥传统工艺、民间工艺类,如剪纸。

3.艺术品又分为摘要:①绘画类,如川南国画、竹帘画;②雕刻类,如竹雕。

4.文物商品及其仿(复)制品如恐龙仿制品。

(三)在进行旅游商品开发时,要注重旅游商品本身所具有的实用性、艺术性和纪念性的属性。就川南旅游区的实际情况而言,还应注重摘要:

1.突出主题。根据川南旅游区的人文古迹和自然景观的特色,川南旅游商品的开发,应以“酒、龙、盐、竹、泉、洞”为主题,在这六个字上多作文章。

2.突出功能和特色。各旅游地域系统(或景区)旅游商品的开发要突出自己的功能和特色,如蜀南竹海的“竹”,宜宾的五粮液,自贡旅游小区的“恐龙和盐”,庐州的卢州老窑,这些都是各自的“金字招牌”。

3.要系列化、多样化和小(微)型化。旅游者可能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年龄、职业、性别、喜好、社会阶层也不尽相同,开发设计和经营旅游商品要从川南旅游区实际出发,充分考虑潜在客源市场的各种因素,实行多种题材、多种规格、多种原料、多种色彩。还要尽量系列化、配套化,满足旅游者不同层次,不同趣向的需求。

4.要强调“就地选题、就地取材、就地生产、就地销售”

不少以当地名胜古迹为题材设计的旅游商品,都是以当地特有材料、传统工艺生产,并在当地销售的摘要:如“三峡石”、“刘三姐绣球”等。川南仿造的恐龙、竹雕等类旅游商品,也应立足于川南本土。

此外,川南各地、市、县尚有许多地方名特产品、民间工艺品,可供挖掘整理和开发。一方面,要加强对旅游商品的宣传工作,既要导“游”,还要导“购”。另一方面,既要通过“挖掘整理和开发”来增加其品种数量,又要通过丰富其“内涵”,来提高其质量和效益。旅游商品的开发是旅游产业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川南这个新旅游区的开发中,应该引起高度的重视。

四、开发川南旅游业的重要办法

(一)加强管理,统一规划,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开发川南自然、人文景观旅游资源,要从四川省的宏观布局出发,制定川南及各旅游地域系统的资源开发和旅游业的发展规划,使区域旅游资源的开发有章可循、协调发展;要建立和完善管理体制,建立统一的管理机构,尽快纠正实际工作中出现的“条块分割、政出多门”现象;在有条件的地、市、县应在政策上给旅游业以优先发展的地位,在财政、用地、税收、引进资金上制定出优惠政策。旅游业的发展,有赖于相关产业(如交通运输、邮电通讯业等)的协调发展,有条件的地区应尽快改善基础设施,非凡是旅游交通状况差而旅游资源较丰富的地区应迅速改善本地旅游景区可进入性的条件。

(二)在开发导向上应由国内向国外拓展

川南旅游区资源丰富,但开发晚,缺乏象峨眉山、乐山大佛、九寨沟那样在国内外影响大的旅游景点。自贡恐龙、蜀南竹海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吸引力,但开发晚,缺乏“深加工”,活动项目较单调。因此,本区旅游景区知名度的提高,需要进行宣传促销和“时间”。在川南旅游资源开发中,目前应注重对具有代表性的旅游资源进行“深加工”,主要客源应立足于国内,待基础设施建设,非凡是宾馆等服务设施建设上档次以后,再逐步向国外拓展客源市场。

(三)重视旅游人才培养

随着川南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从业人员和各类旅游管理人才的需求都将迅速增加,因此应在川南部份高校开设旅游专业,培养旅游本、专科学生;或在川南三大城市中选择一市,建旅游中等专业学校,必要时可建立或改建旅游职业中学,培训高素质的旅游服务人员。

(四)开拓资金渠道,加大投资力度

旅游资源的开发涉及面广,基础设施建设、旅游设施建设等都需要大量投资,全靠当地政府必然有困难,可采取以下办法摘要:争取国际项目或国家、省内的支持;多渠道筹措资金,在政策上可统一规划,做到谁投资谁受益,一家管理,多家开发;把旅游设施建设和一些大型项目的建设结合起来,如川南的煤矿开发项目可和高县、筠连的旅游资源开发一并纳入规划和建设。

(五)加强旅游资源的保护和管理

目前,川南旅游区有众多古迹缺乏保护,破坏严重,非法占用旅游景区土地和古建筑物的现象时有发生,且景区项目差,环境质量差,因此应实行保护性开发。重点景区应划定界线,在景区内分别设置下几个区。根据不同情况,分别对待,实行不同的管理方法。

(六)加强横向联系,开展和周边地区的协同开发

川南旅游区毗邻滇、黔、渝,开展和周边地区的联合开发,有利于优势互补。川南泸州旅游片区南部和贵州西北的习水县、赤水县相邻,习水丹霞景观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赤水县十丈硐瀑布可和黄果树瀑布媲美,开发价值大,但交通闭塞,若以贵阳为中心进行开发,相距甚远,交通条件差,开发难度大。泸州距十丈硐瀑布仅70多km,若以泸州为依托进行开发,可事半功倍。川南旅游区和贵州西北地区进行旅游资源的协同开发,必将推动双方旅游业的发展和区域经济的腾飞。

旅游业发展建议篇(8)

资兴市犹如一颗闪闪发光的明珠,镶嵌在湖南省东南部、湘、粤、赣三省交汇处,具体位于北纬25°34‘~26°18‘,东经113°08’~113°44‘。总面积2747平方公里。资兴自古山水灵秀,山有“九峰八面之奇”,水有“程乡水之秀”。1986年东江大坝关闸蓄水后,资兴市旅游事业开始起步,从无到有,由小到大,显示出蓬勃生机。“十五”期间,资兴市共接待游客500余万人每次,国内旅游业综合收入五年累计达到18亿元。以东江湖、五岛一村等为主要旅游景点的山水园林生态游、景区风光游、农家休闲娱乐游拉动了全市餐饮、娱乐、农产品贸易、交通运输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解决了近8000人的就业。旅游业配套服务设施和接待能力进一步提高,社会办旅游的合力正在形成。目前,资兴风景旅游项目众多,精品旅游景点主要有:雾漫小东江、东江大坝景区、龙景景区、兜率岛景区、东江漂流、白廊五岛一村、农家休闲游、天鹅山国家森林公园、周源山寿佛庙、回龙山、程江口、汤市温泉等。2002年11月,东江湖景区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区。2004年,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2005年,进入“最具中国特色魅力城市”。

2.主要特色

资兴的旅游资源主要有三大特色:一是资源丰富,品类齐全,综合性、参与性强。它以山水自然风光为主,集山、水、湖、庙、岛、洞、庄、漂流、坝、林、园、石、温泉、狩猎、水上娱乐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于一体,既具观赏性,又有很强的参与性。二是分布集中,便于串线。与市外邻近的著名风景名胜旅游点炎帝陵、井冈山、南岳、桂林等容易连线推销,有利于组成旅游线路。三是特色资源较多。较好地汇集了名、新、特、奇、险之优势,雄、奇、幽、旷之特点,体现了“参与”和“娱乐”这两大现代世界旅游的发展趋势和方向,找到了静态观光旅游和动态参与旅游的最佳结合点。

二、资兴市旅游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产业发展层次不高,难以满足人们的需求

全市旅游产业规模尚未做大,尤其是产业链尚未形成,效益不高。旅游产业基本上是以东江湖旅游为主,接待游客数占游客总人数的95%以上,是资兴市旅游产业的品牌项目。但是仅靠这一个品牌还满足不了游客的需求,按照旅游部门制定的资兴旅游线路,均为旅游观光一日游。游客在游览过程中也只是享受水上的自然风光和水上活动项目,缺乏山与水、文化与旅游、消费与游玩之间的紧密配合。娱乐项目大多规模小、档次低,缺乏大规模、高档次、内容丰富、形式高雅的文化娱乐休闲项目。

2.产业项目发展缺乏统一规划

全市城市规划中没有明确划分旅游产业区,日常旅游活动场所分布散乱、无序,没有形成集聚效应。随着东江沿江开发战略的实施,东江沿江一带已具备了发展旅游产业的良好条件。但是,在引导旅游产业向该区域转移时,旅游产业经营者有不少顾虑。据调查,唐洞市区现共有歌舞厅30余家,投资在100多万元以上、经营面积300平方米以上的2家;投资在50万元~100万元、经营面积200平方米~300平方米的2家。由于经营者的投资大,转移后的利益短期内无法得到保障,影响了全市旅游休闲产业统一规划布局的调整进程。

3.产业发展基础薄弱。

旅游产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起步较晚,可供借鉴的经验不多。城市相关产业的发展水平、配套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人力、财力、物力的支持力度明显不足。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许多不规范的现象,个别甚至出现、色情等违法现象,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阻碍了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

三、资兴市旅游产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1.强化政策引导,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产业要形成优势,必须上规模、有特色。而要形成规模、特色,关键是发挥政策引导作用。要按照“统一规划、有序开发,合理布局、永续利用”的要求,高起点、高标准编制全市的旅游产业发展规划。以生态旅游为主题,突出休闲旅游特色,走“以湖为心、以河为脉、以绿为本、以山为衬”的旅游产业发展道路,结合全市的产业布局,按照积聚发展、规模发展的要求,规划好全市旅游产业布局。重点抓好沿江旅游产业带的详细规划,以规划来引导产业聚集,来提高城市品位。同时,要组织与旅游产业相关的部门,成立旅游产业发展协调机构,形成旅游产业发展协调机制,制订金融、土地、税收、市场准入等方面的扶持政策,创造有利于旅游产业加快发展的体制环境、政策环境、投资环境和市场环境。

2.整合产业要素,提升旅游产业品质

(1)要充分利用东江湖旅游资源优势,加大旅游招商引资力度,大力推进各景区景点的建设。重点抓好景区景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东江湖、兜率岛、黄草、白廊等景区景点的旅游度假休闲功能,提高景区景点档次,加快东江湖旅游合作圈构建步伐,进一步加大对东江漂流、雾漫小东江、五岛一村等项目的精深加工,大力发展以农家游为主的生态旅游,解决资兴市旅游旺淡季剪刀差和留客难问题。 (2)着力推进文化体育事业发展与旅游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把文化与旅游有机结合起来,加快旅游文化娱乐一条街、文化旅游产业园的建设步伐。努力依托资源优势,精心打造旅游文化精品,用文化来推动旅游产业发展。把体育竞技和旅游休闲健身有效融合起来,建设高质量、多功能的体育健身休闲场所,满足市民多样化休闲需求。(3)着力推进城市经营与旅游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进一步加大城市经营力度,加快沿江开发步伐,把沿江两岸作为资兴市发展的最大亮点和发展旅游产业的重点,使之成为全市旅游产业的积聚区。

3.加强业务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从业人员素质决定产业发展水平。资兴市旅游产业的从业人员较多,但整体素质不高。为此,要整合劳动、旅游、教育、文化等部门的培训资源,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技能和服务意识等方面的培训,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旅游从业人员。同时,针对资兴市旅游产业经营和管理水平低下的问题,要组织和引导产业经营者学习和引进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管理人才,改变资兴市旅游产业在项目层次、服务水平、配套设施等方面落后的局面。

4.加快旅游景区线路开发

旅游业发展建议篇(9)

资兴市犹如一颗闪闪发光的明珠,镶嵌在湖南省东南部、湘、粤、赣三省交汇处,具体位于北纬25°34‘~26°18‘,东经113°08’~113°44‘。总面积2747平方公里。资兴自古山水灵秀,山有“九峰八面之奇”,水有“程乡水之秀”。1986年东江大坝关闸蓄水后,资兴市旅游事业开始起步,从无到有,由小到大,显示出蓬勃生机。“十五”期间,资兴市共接待游客500余万人每次,国内旅游业综合收入五年累计达到18亿元。以东江湖、五岛一村等为主要旅游景点的山水园林生态游、景区风光游、农家休闲娱乐游拉动了全市餐饮、娱乐、农产品贸易、交通运输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解决了近8000人的就业。旅游业配套服务设施和接待能力进一步提高,社会办旅游的合力正在形成。目前,资兴风景旅游项目众多,精品旅游景点主要有:雾漫小东江、东江大坝景区、龙景景区、兜率岛景区、东江漂流、白廊五岛一村、农家休闲游、天鹅山国家森林公园、周源山寿佛庙、回龙山、程江口、汤市温泉等。2002年11月,东江湖景区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区。2004年,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2005年,进入“最具中国特色魅力城市”。

2.主要特色

资兴的旅游资源主要有三大特色:一是资源丰富,品类齐全,综合性、参与性强。它以山水自然风光为主,集山、水、湖、庙、岛、洞、庄、漂流、坝、林、园、石、温泉、狩猎、水上娱乐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于一体,既具观赏性,又有很强的参与性。二是分布集中,便于串线。与市外邻近的著名风景名胜旅游点炎帝陵、井冈山、南岳、桂林等容易连线推销,有利于组成旅游线路。WWW.133229.COM三是特色资源较多。较好地汇集了名、新、特、奇、险之优势,雄、奇、幽、旷之特点,体现了“参与”和“娱乐”这两大现代世界旅游的发展趋势和方向,找到了静态观光旅游和动态参与旅游的最佳结合点。

二、资兴市旅游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产业发展层次不高,难以满足人们的需求

全市旅游产业规模尚未做大,尤其是产业链尚未形成,效益不高。旅游产业基本上是以东江湖旅游为主,接待游客数占游客总人数的95%以上,是资兴市旅游产业的品牌项目。但是仅靠这一个品牌还满足不了游客的需求,按照旅游部门制定的资兴旅游线路,均为旅游观光一日游。游客在游览过程中也只是享受水上的自然风光和水上活动项目,缺乏山与水、文化与旅游、消费与游玩之间的紧密配合。娱乐项目大多规模小、档次低,缺乏大规模、高档次、内容丰富、形式高雅的文化娱乐休闲项目。

2.产业项目发展缺乏统一规划

全市城市规划中没有明确划分旅游产业区,日常旅游活动场所分布散乱、无序,没有形成集聚效应。随着东江沿江开发战略的实施,东江沿江一带已具备了发展旅游产业的良好条件。但是,在引导旅游产业向该区域转移时,旅游产业经营者有不少顾虑。据调查,唐洞市区现共有歌舞厅30余家,投资在100多万元以上、经营面积300平方米以上的2家;投资在50万元~100万元、经营面积200平方米~300平方米的2家。由于经营者的投资大,转移后的利益短期内无法得到保障,影响了全市旅游休闲产业统一规划布局的调整进程。

3.产业发展基础薄弱。

旅游产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起步较晚,可供借鉴的经验不多。城市相关产业的发展水平、配套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人力、财力、物力的支持力度明显不足。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许多不规范的现象,个别甚至出现、色情等违法现象,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阻碍了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

三、资兴市旅游产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1.强化政策引导,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产业要形成优势,必须上规模、有特色。而要形成规模、特色,关键是发挥政策引导作用。要按照“统一规划、有序开发,合理布局、永续利用”的要求,高起点、高标准编制全市的旅游产业发展规划。以生态旅游为主题,突出休闲旅游特色,走“以湖为心、以河为脉、以绿为本、以山为衬”的旅游产业发展道路,结合全市的产业布局,按照积聚发展、规模发展的要求,规划好全市旅游产业布局。重点抓好沿江旅游产业带的详细规划,以规划来引导产业聚集,来提高城市品位。同时,要组织与旅游产业相关的部门,成立旅游产业发展协调机构,形成旅游产业发展协调机制,制订金融、土地、税收、市场准入等方面的扶持政策,创造有利于旅游产业加快发展的体制环境、政策环境、投资环境和市场环境。

2.整合产业要素,提升旅游产业品质

(1)要充分利用东江湖旅游资源优势,加大旅游招商引资力度,大力推进各景区景点的建设。重点抓好景区景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东江湖、兜率岛、黄草、白廊等景区景点的旅游度假休闲功能,提高景区景点档次,加快东江湖旅游合作圈构建步伐,进一步加大对东江漂流、雾漫小东江、五岛一村等项目的精深加工,大力发展以农家游为主的生态旅游,解决资兴市旅游旺淡季剪刀差和留客难问题。 (2)着力推进文化体育事业发展与旅游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把文化与旅游有机结合起来,加快旅游文化娱乐一条街、文化旅游产业园的建设步伐。努力依托资源优势,精心打造旅游文化精品,用文化来推动旅游产业发展。把体育竞技和旅游休闲健身有效融合起来,建设高质量、多功能的体育健身休闲场所,满足市民多样化休闲需求。(3)着力推进城市经营与旅游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进一步加大城市经营力度,加快沿江开发步伐,把沿江两岸作为资兴市发展的最大亮点和发展旅游产业的重点,使之成为全市旅游产业的积聚区。

3.加强业务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从业人员素质决定产业发展水平。资兴市旅游产业的从业人员较多,但整体素质不高。为此,要整合劳动、旅游、教育、文化等部门的培训资源,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技能和服务意识等方面的培训,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旅游从业人员。同时,针对资兴市旅游产业经营和管理水平低下的问题,要组织和引导产业经营者学习和引进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管理人才,改变资兴市旅游产业在项目层次、服务水平、配套设施等方面落后的局面。

4.加快旅游景区线路开发

旅游业发展建议篇(10)

目前,哈尔滨市旅游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其在哈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已经达到了支柱产业的额度。但是客观地分析,哈尔滨的旅游市场仍存在着许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我市旅游业发展的障碍。例如:旅行社业存在着非法经营与非法从事导游现象;旅游卫生环境不达标;旅游购物方面存在着欺诈顾客、导游拿提成现象;旅游服务方面存在着不良旅游客运行为、旅游服务不规范不健全现象等。这些问题多是取决于人的行为,因此,我们应严格管理旅游市场,从根本上治理旅游市场上的不道德行为。笔者以规范旅游市场为切入点,认真思考了哈尔滨旅游市场存在的相关问题,提出如下建议,希望能够为哈尔滨市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一些帮助。

一、从“人”入手,搞好旅游行业的人才队伍建设

1.提高导游从业人员的素质,加强培训工作。导游员作为宣传城市的窗口,道德素质与职业修养是关键。在我市的导游员行业中存在这样一些现象:导游员不遵守行业道德规范,以赚钱赢利为目的,不顾游客的利益,利用购物、游览观光机会欺诈游客。导游员的言谈举止代表着我们的城市,不应该在讲解中出现错词错句,应该尊重历史,正确讲解每个景点,他们的行为举止、专业水平是提高旅游服务的重要环节。应该对全市导游员进行专业培训,从礼仪、历史专业知识、外语等多方面提高导游员的水平,对于欺诈游客行为应该给予相应的惩罚措施。此外,应严厉禁止非导游人员从事导游工作,对于违章的旅行社和人员都应给予惩处。

2.完善旅游管理专业教育,加强人才交流工作。近年来,我市出现了很多旅游管理学校,在高等院校也设立了旅游管理专业,这为旅游行业的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了来源,旅行社应该优先录用旅游学院毕业的专业学生。学校在学科建设上应该逐步走向完善,突出人文、管理、素质等全面的教育,还应注重同外界的联合与经验交流,促使人才有序合理的流动。

二、深化旅游体制改革,实行体制创新

1.加强旅游立法工作力度,依法管理旅游行业。旅游业发展需要政策法规和严格立法作为保障,而我市的旅游业发展长期以来没有切实落实政策法规,没有深刻体现出立法的成效。我们应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客观认识旅游立法的重要意义,制定有关行业管理、旅游交通、旅游项目建设、旅游从业人员资格管理、旅游安全等系列政策法规,对于已经制定的法规需要加紧落实,切实体现在旅游行业的发展过程中。

2.宏观调控与微观实施相结合。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建设必须遵循统一规划、分级负责的原则,区、县各级部门应该在统筹规划确定的前提下,制定本地区相关的旅游发展规划 。

3.开放旅游市场,搞活旅游市场主体。根据我市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政策法规,减少不必要的关卡设置,为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积极创造宽松环境,从而更好地为我市经济发展服务。学习先进旅游城市的经验,开放旅游市场,转换部分国有旅游企业的经营机制,逐步改组为公司制,并在时机成熟的条件下,能够发展成为上市的旅游股份有限公司。此外,应该允许组建多种形式的旅游经营实体,进行公平竞争,增强旅游企业参与国际国内竞争的能力。

三、采取综合整治措施,实现把我市建成生态城市的目标

国际上对“绿色”的理解通常包括生命、节能、环保三个方面。绿色消费,包括的内容非常宽泛,不仅包括绿色产品,还包括物资的回收利用、能源的有效使用、对生存环境、物种的保护等,可以说涵盖生产行为、消费行为的方方面面。与旅游业相关联的事宜就是“购物”这一环节,我们倡导消费者在购物时应选择未被污染或有助于公众健康的绿色产品,还要引导消费者转变消费观念,崇尚自然、追求健康,在追求生活舒适的同时,注重环保、节约资源和能源,实现可持续消费。

哈尔滨市的服装也是全国闻名的,追求时尚的哈尔滨人对服装似乎有着永无止境的需求,外地游客对哈尔滨的服装更是喜爱,尤其是亚麻服装。但是,服装也会存在污染问题,由于服装原材料在种植过程中,为控制害虫、植物病毒和杂草的侵蚀,会使用杀虫剂、化肥和除草剂,导致农药残留于棉花、麻纤维之中,虽然含量甚微,但仍有危害。因此,我们提议应该购买“绿色服装”,所谓的绿色服装又称为生态服装、环保服装。它是以保护人类身体健康,使其免受伤害,并且有无毒、安全的优点,而且在使用和穿着时,给人以舒适、松驰、回归自然、消除疲劳、心情舒畅的感觉的纺织品。应该把哈尔滨市的时尚与环保问题有机结合起来,既要满足游客的需求,又要维护游客的消费权益。

四、倡议市民做好保护市容工作,净化全市的卫生环境

卫生环境是旅游环境的首要体现,大到公共场所、各景区景点,小到大街小巷,应做到环境整洁清新,设立分类垃圾筒。韩国被称为不设垃圾筒的国家,但是每条街道都非常洁净,这是令很多游人感到诧异的事情,事实上,韩国对于街道垃圾的治理也经历了一段艰苦的努力,政府采取撤除垃圾筒等一系列强制手段迫使市民去购买垃圾袋装自家垃圾,然后又为了避免垃圾袋随处放置,政府又采取重罚的办法,除了罚款以外,还要接受长达一个月的受训,因此,韩国的卫生状况得到了显著好转。当然,这样的办法并不一定适合于我们的市情,但是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启发,教育我们的市民也要自觉地保护环境。例如:采取小区、街道物业管理行为号召广大市民保护环境卫生,保持街道整洁。增设各景点、街道的垃圾筒的数量等措施。也可以采取各种教育活动提高市民素质,以活动的形式让市民自觉地热爱家乡、建设家乡。

上一篇: 联谊晚会主持词 下一篇: 建筑企业人才工作计划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