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专业实习自我总结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07 14:56:19

旅游专业实习自我总结

旅游专业实习自我总结篇(1)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3.095

四川民族学院旅游系担负着为四川民族地区培养在基层“用得上、下得去、留得住”有就业竞争力的应用型、复合型旅游人才,为四川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的责任。

1 本科现状调查

1.1 基本情况

四川民族学院旅游系是在康定民族师范专科学校经济管理系旅游系的基础上整合甘孜州财经学校旅游专业的教学资源并于2006年独立建系。2009年旅游系成为首批升本系部,由于其办学历史短、文化底蕴不深,教学资源亟待优化。

1.1.1 教师学生结构情况

1.1.1.1 教师结构

旅游系在编16名专兼职教师,其中10位专职教师、1位兼职教师、5位教辅人员;副教授5人,讲师7人,助教4人;院级教学名师1人,学科骨干4人,研究生5人,本科学历11人。另外还外聘8位他系和外校教师(2012年8月的统计数据)。

1.1.1.2 学生构成情况(截止2012年6月)

其中专科层次190人,占总人数的46.12%,本科层次人数222人,占总人数的53.88%。旅游管理专业人数368人,占总人数的89.32%,导游专业人数44人,占总人数的10.68%。

1.1.2 课程设置情况

旅游系对专科和本科两个层次的课程设置都分为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两个平台。课程分为讲授课程,实训课程,专题讲座,必修课程,限选课程和任选课程。旅游管理本科专业(2012年教学计划),共75门课程,必修课51门,占总门数的68%,选修24门,占总门数的32%。讲授课程45门,占总门数的60%,讲授加实验16门,占总门数的21%,专题讲座9门,占总门数的12%,实验课程5门,占总门数的7%。而且其中专题讲座仅是“形势政策”和“大学生就业指导”分别在不同学期出现而累积的门数。实验课除一门是“餐饮与客房服务技能”以外其他四门分别是“旅游行业考察”、“专业实习”、“军事理论与军训”和“毕业论文”。

1.2 存在的问题

1.2.1 学生实验教学情况

学生实验教学分为教学中的训练、旅游黄金周见习、寒暑假的见习、在校期间的一次旅游行业考察以及毕业实习。

教学中的训练因在学校实训室内完成,实训考试成绩记入期末,所以总体上教学效果较好。但是旅游黄金周见习和寒暑假见习属于学生自愿参加,学生所从事的行业和工作的部门主要以用人单位为主导,从而导致有的学生见习的内容与所学专业无关,见习所达到的效果仅限于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认识社会和行业的机会。另外旅游行业考察也因学院和系部考虑到学生安全问题,同样采用学生自愿参加的方式,考察主要局限在康定、泸定、丹巴三县的部分旅游景点和行业。旅游黄金周见习、寒暑假见习以及旅游行业考察,由于是自愿参加所以教学效果不理想。

最后一学期的毕业实习阶段一方面企业不配合,学生在实习单位充当廉价劳动力,无法进行管理实习和换岗实习。另一方面,“以生为本”理念泛化,使实习流于形式,很多实习生的实习内容与所学专业无关甚至根本不实习,并没有达到真正实习的目的。大多数学生利用这一时机找工作,最后只是找个用人单位开个实习证明就算了事,使得毕业实习几乎成了提前毕业的代名词。

作为旅游教学重要组成部分的见习、实习却成了可有可无的形式。这将严重影响旅游人才培养的教学效果和旅游人才的发展。

1.2.2 招学情况反映出的问题

旅游业作为产业,其发展受到市场这个无形指挥棒的支配,由于就业门槛低和中国人根深蒂固的对服务业的轻视和不屑,这些都对旅游本、专科生在行业内就业形成了一种无形压力。另外旅游企业的工资水平偏低,特别是一线岗位。企业对员工的养老、医疗、住房、假日补贴等福利都没有有效落实,再加上旅游从业人员升职周期长限制了个人的发展。这些都是影响旅游系的招生的客观因素。

1.2.3 教材问题

旅游专业作为一门边缘学科,强调多学科交叉性和综合性,因此现在很多教材内容针对性较差。比如:旅游会计学、旅游统计学、旅游保健学、饭店物业管理、旅游公共关系、旅游美学等学科的教材内容陈旧,基础性的内容多,而针对旅游的内容较少或较肤浅。

1.2.4 课程开设中存在的问题

从事旅游行业的必须是个“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间知道鸡毛蒜皮”的杂家。所以在课程设置上出现“门门懂、样样不精”的现象。除此以外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和专科专业两个层次在课程设置上的差别不大,有的教学内容与行业脱节,课程开设顺序缺乏逻辑性。其中有许多课程出现了重复教学炒陈饭的现象,比如:《旅游资源学》与《旅游地理学》;《导游基础知识》与《旅游宗教学》、《中国民俗学》、《旅游地理学》、《中国客源国概况》、《旅游美学》、《中国传统文化》等这几门课程都出现了重复教学的情况,这对学生有限的在校学习时间是一种浪费,同时这也成为学生厌学的诱因之一。涉及旅游相关内容的专题讲座几乎为零,学生们对旅游行业的了解仅停留在书本之上。

1.2.5 本、专科专业设置呈现相近和同构性

旅游系存在着旅游管理本科和专科两个层次的教学内容差别不大,课程开设先后缺乏逻辑性。“厚基础、宽口径”的教学模式使本科教学的优势无法体现,反而由于旅游本科生动手实践能力差而在就业市场上显现高不成、低不就的状况,这使很多学生没有专业意识只是抱着混文凭的心态来读书。

2 建议

2.1 更新教育理念,科学定位在教育教学中突显本、专科的差异

旅游管理本科专业是为旅游行业培养具有管理潜质的高素质管理人才。但是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旅游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以及四川民族学院旅游系所处的特殊地域,旅游管理本科课程设置必须突显本、专科教学的差异,同时在不违背教育部有关规定的基础上做适当改革,本科生应介于学术型和技术型之间。

2.2 完善课程建设,教育教学科学化

首先,围绕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充分利用教研室开展教研活动对课程进行统筹规划、避免重复教学和炒陈饭现象。对相关度大的学科可合并为一门课程来教学或一门课程由几位教师根据自己的专长分别完成其教学任务。切忌盲目增加课程数量,特别要注意在有限的时间里合理组织安排课程。在教育教学中真正发挥教学团队和精品课程的作用,使有限的教学资源充分共享,比如一门课程在备课、上课、听课、总结等各个阶段都做到团队参与、资源共享,把每一门课程都建成精品课程,使旅游系真正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学团队。

第二,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设计。教学应从通识平台、学科平台、专业平台、实践平台四个平台进行。教学中既要面向基层一线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也要不断提高学生职业素质,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学生的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在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设计时要必须加强基础课程系统的构建,并注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

第三,课程内容在夯实基础之上拓宽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旅游业的三大主要支柱是旅行社、饭店和旅游景区景点是旅游业的支柱产业同时也是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的主要方向。因此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的教学课程内容应紧紧围绕这三大支柱产业展开。在课程设置上要加重旅游各行业专家讲座的力度,克服专家讲座的随意性,同时旅游本科专业学生应加强语言训练,结合本校资源加强英语、日语、法语、藏语等语言课程的学习。

第四,科学规划实践教育教学。人才的全面发展是未来职业发展的基础。但学校教育受诸多因素限制,部分能力、知识不可能也没有必要通过学校专门教育来习得。在一些欧美旅游学院非常看重相关专业的从业经历,并把它作为入校的一项重要指标。如果考生不达标,学院会对其进行半年以上的学前培训。因此旅游系应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将部分知识和能力融入到学生实践实习环节。

结合旅游系实际将技能教学课程在大三上半学期集中开设,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前9周在学校学习,以理论教学为主,以模拟实训为铺。后9周在定点饭店、景区景点或旅行社实习。实践教学课程的考核成绩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实习报告,第二部分为饭店部门经理和带队教师给予的综合评分,最后一部分是期末理论考试成绩。每个部分的成绩各占三分之一。这样的教学方式更有利于提高实践教学效果,这样的评价体系更科学有效。当然在开展这样的教学模式之前必须建立建全相关的考核、考勤、安全、劳动保障等相关制度,以及在实践岗位上对学生进行员工化管理。在教学管理过程中由较高素质的实习管理教师对实习生进行经常性管理,并要求实习生按期交实习日记、实习心得并由实习管理教师对其进行一月一次的反馈和指导。实习教学平台不仅拓宽了学校与旅游相关企业和部门的合作交流渠道和平台,更加深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了解和感情。

第五,加强本科专业教材建设,体现地方性和民族性,突出专业性和实用性。把本科专业教材建设纳入教研活动中,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编纂切合实际的专业教材。

2.3 科学指导,着力培养科研和创新创业能力

人生定位和职业理想对本科生具有指导性的意义,许多大学生对旅游职业缺乏清醒的认知,作为学校教育应当帮助大学生理性认知旅游专业并指导学生做好职业规划。学校应结合旅游系实际,在各个阶段指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首先指导大一的学生给自己的职业生涯的坐标上找到自己的“象限”,确定未来职业的大方向;在大二时通过专业性的学习和针对性的社会实践,指导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总体的规划;大三时,结合实践教学对职业规划内容做进一步的调整;最后一学年应给予学生各种求职、面试技巧的培训,让学生们顺利就业。

本科学生应具备一定科研能力和创业创新能力,因此应该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科研环境,四川民族学院应建立大学生创业中心和大学生科研创新基金,着力培养学生的科研和创新创业能力。

综上所述,四川民族学院旅游系开展本科教育教学历史不久,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旅游市场对本科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盛正发.我国旅游高等教育的反思[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2]曾琳.旅游人才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趋势[J].科学技术,2009,(10).

[3]谷慧敏.中国大陆外方管理饭店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J].旅游学刊,2000,(5).

[4]陈世伟,王珏.我国旅游企业人才需求及培养探索[J].科技广场,2008,(1).

[5]郎富平.影响旅游景区人才职业生涯的因素研究[J].旅游论坛,2011,(12).

旅游专业实习自我总结篇(2)

一、研究背景

 

2016年3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下发了《关于同意河池学院等5所新建本科高校开展整体向应用型转型发展试点工作的通知》(桂教高〔2016〕4号),同意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以下简称“相思湖学院”)将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试点方式由“专业集群转型方式”变更为“学校整体转型方式”。通知要求相思湖学院按照新建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要求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在此背景下,相思湖学院管理系组成了“人才培养改革”调研组于2016年暑假采用网络资料收集、实地调查等方式对广东白云学院、武汉工商学院、百色学院、钦州学院、桂林旅游学院五所同层次本科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及管理人员进行访谈。通过深入了解旅游管理专业在这些院校的专业设置、培养目标、主干课程设置、学分分布、专业实习情况、招生条件限制等情况,为我院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旅游管理专业高校调研结果对比分析

 

(一)调研院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的所在学院与专业方向

 

目前我国大部分本科院校的专业方向大体分为以下种:旅游管理专业(主要面向旅行社、景区、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三个方向)、酒店管理、涉外旅游管理、运动与休闲管理方向等。根据调查,目前广东白云学院、武汉工商学院、百色学院、钦州学院、桂林旅游学院五所学院本科旅游专业方向如下表1所示,主要有旅游管理专业、酒店管理、涉外旅游管理、旅游电子商务四个专业/方向,其中武汉工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旅游电子商务方向)是一个较为新兴的专业方向,契合了“互联网+”时代的人才需求。而我院目前旅游管理的专业方向主要有旅游管理、酒店管理、涉外旅游管理三个。

 

(二)调研院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

 

中国旅游协会旅游教育分会会长、中山大学旅游学院院长保继刚教授认为“如今的就业对于人才的多元化需求趋势已经越来越明显,所以旅游管理类专业在本行业就业率低的情况主要反映出当前复合型的人才需求体系;此外,作为对照旅游业所设立专业,旅游管理的行业就业率固然一个是值得关注重要指标。但在目前在复合型的社会背景下,人才同样需要复合型的知识。整个业界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培养,还是应该将重点集中在现在知识结构的体系能否适应社会的实际需要,而不仅仅是针对细分的旅游相关领域。”对比所调研五所高校的培养目标,结合当前社会旅游经济发展的总体状况,综合旅游企事业单位对旅游管理人才素质的要求来看,我们认为:我院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复合应用型中高层管理人才”的设定较为合理,但应注意的是,在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方面,应酌情增加“职业生涯规划”、“职业修养”、“服务意识”等方面的教育。

 

(三)调研院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的主干课程设置

 

根据调研所得资料,结合我院2015级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培养计划方案,广东白云学院在主干课程设置方面比我院多了 “企业战略管理”“ 中外酒店管理比较分析” 两门;武汉工商学院在主干课程设置方面比我院多了 “财务管理”“ 经济法” 两门;百色学院在主干课程设置方面比我院多了 “中国旅游地理”“ 旅游线路设计”、“中国饮食文化”、“茶艺和宴会设计” 四门;钦州学院在主干课程设置方面比我院多了“商务旅游”、“旅游景区景点解说”、“旅游资源学”三门;桂林旅游学院(原名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于2015年起开设酒店管理、英语(导游方向)两个本科专业,所以目前主干课程更多的沿用了专科的设置,更注重专业方向的培养,“酒店设备管理、现代服务业管理、酒店品牌建设与管理、酒店客户管理、酒店收益管理、企业战略管理、旅游翻译、旅游英语应用文写作”等课程我院目前暂未开设。

 

(四)调研院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的学分分布

 

根据调查,目前我国旅游管理专业总学分要求多数集中于155-190学分;我院总学分为160个,设置总学分相对较低;我院在学科基础课程(9门)与专业基础课(8门,其中公共模块4门)所占总学分比例为32.5%,与武汉工商学院学科基础课程(共26门,占总学分41%)相比,少了9门课程,相差8.5%。而选修课武汉工商学院为6学分(可选1-3门),108学时;我院专业任选课为10学分(可选5门),150个学时。这意味着我院选择3+1出国培养模式的学生学习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任选课程)仅为22门,导致该类学生在旅游专业方面的专业基础知识不够牢固,建议在专业基础公共模块上增加2-3门专业基础课程。

 

(五)调研院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的专业实习情况

 

从专业实习时间及要求安排来看,广东白云学院正在积极探索“2+1+1”模式,即校学生在入学后的前两年在校学习专业知识,然后在大三的时候实习一年,最后再返校学习一年的专业知识,如果该模式实行成功,则是调查学院中实习时间最长的。其他几所学校一般不少于3个月,我院目前2015年人才培养计划从以前的不少于三个月改为不少于四个月。从实习类型来看,我院能够根据自身3+1的培养模式进行调整,而且实习类型丰富,时间安排合理。

 

(六)调研院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的招生条件限制情况

 

从招生条件限制来看,桂林旅游学院对本专业考生进行了条件限制,而其他调研学校未进行条件限制。从长远来看,由于旅游管理学科的特点,我们认为设置一定的招生条件限制有利于所培养人才的优化以及专业学生的就业走向,当然前提是在不触及“歧视”的条件下。

 

(七)调研院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校内实训室及校企合作情况

 

根据调研,目前我院在校内实训室建设方面较于其他学院落后,缺少导游实训室、餐饮实训室等基本的校内实训基地;而且,我院目前校内实训室的利用率还不高,主要由内聘教师进行授课利用,而外聘教师利用率不高。第二,对于计算机机房实训室的相关旅游软件,也存在利用率不高的问题。

 

在校企合作方面,百色学院与桂林旅游学院的整体运作更为成熟,很大原因是他们的前身是高职院校,更注重职业技能的培养;而其他学院正在努力进行转型,也逐步加强了校企方面的合作。

 

三、我院旅游管理专业培养修订方案建议

 

(一)“公共课、素质拓展课、学科基础课”沿用2015级培养方案

 

我院2015年的培养方案,其中“素质拓展课” 加入了操行课,由学工部和团委以第二课堂形式开设,体现了我院转型的新特色;其次,我院旅游管理专业以“经济学、工商管理”为主干学科,学科基础课包干了该两类学科的主要课程。

 

(二)课程设置应考虑与职业技能资格证书相结合

 

在课程设置上,积极引入学历文凭加职业资格认证相结合的专业教学模式。 对本专业学生要求除毕业证书以外, 鼓励学生考取相关的导游资格证、会计证、人力资源证、计调证、秘书证等职业技能资格证书。 同时,在教学计划中充分考虑实际因素,保证一些课程进程安排和社会或机构的认证在时间上保持协调。

 

(三)不同方向,培养侧重点不同

 

旅游管理专业注重“导游、旅行社、景区、规划与开发”四个方面的复合型人才培养;酒店管理方向则注重酒店专门人才的培养。专业基础课的公共模块课程,应设置为“旅游管理和酒店管理”这两个专业方向的必须掌握的公共基础知识。

 

(四)不出国模块专业限选课应结合旅游行业发展需求,打造复合型应用人才

 

根据我院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我们发现,目前我院部分毕业生在企业人力资源、政府机构、电子商务平台等部门从事着人力资源专员、政府专员、电商等工作,而旅游业的发展也需要这些类型的人才;此外,这些类型的职业工作性质稳定,更易受到毕业生的青睐,而我们的学生在经过一些列的系统学习之后,也能够胜任这些职位。所以,针对不出国的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我们应该在课程设置上加强这几个方面,比如开设“旅游电子商务”“旅游人力资源”等课程。此外,每年中国东盟博览会在9月份举行,会展管理安排在第五个学期更有利于开展实践活动。

 

(五)落实学生进行专业任选,细化专业任选课模块,突出专业人才

 

专业选修课的设置要求一般是从二年级开始设置,各专业方向开出有关专业方面的更多课程,应有利于拓宽、更新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及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兴趣。此外,根据社会的需求设置一些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专业选修课。

 

首先,任选课是指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和实际需要选择的扩大知识面,提高适应能力的课程,允许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进行选修。目前我系在专业任选课的实际操作中,没有真正落实学生自由选修,学生无法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进行选修,这跟我院师资力量不足有很大关系。

 

第二,调研组成员认为,专业任选课的设置还是应该遵循“公共模块、旅管方向、酒管方向”三个模块进行细化,比如“二外会话、东南亚历史与文化、中国民俗旅游、旅游礼宾实务、户外专题、中国旅游地理” 六门课程是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应该共同掌握的一些基本知识,而 “菜点与酒水、酒店服务与案例分析、食品营养与卫生”三门课程则更针对酒管方向的学生,“文物鉴赏、旅游景观设计、广西旅游专题研究”更针对旅管方向学生,这样既能兼顾学生的共同兴趣,也更突显了专业性。此外,建议在课程学期安排上可按照第三、第四学期按照“3+1+1”的模式开设,即公共模块3门,针对旅管方向1门,酒管1门;因为第五、第六学期小语种将要出国学习,所以不安排专业任选课;第七学期则按照“1+1”的模式开设,即旅管、酒管方向各一门。

 

四、结语

 

旅游专业实习自我总结篇(3)

目前中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应用型大学是当代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全国本科高校总数中有近30%的新建本科院校是以应用型作为办学定位,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向之一。所谓应用型人才,就是指相对于高精尖理论型、学术型人才而言,掌握直接应用型知识和具有更具体实践能力人才的人,以培养这样的人才为使命的教育体系,就是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体系(纪宝成,2006)。我国高等旅游教育经过了30多年的发展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但存在一些问题,如因循传统的教学模式、人才培养目标模糊、教学计划与课程设置针对性差、教学内容与行业实际脱节等,致使毕业生在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方面难以适应旅游行业相关岗位的任职要求。“十二五”时期是我国旅游业大发展的机遇期,伴随着各种旅游新业态的出现,旅游行业对从业者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也对我国旅游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内旅游本科人才的培养急需摒弃传统的“研究性”、“精英型”培养的路径,转向综合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向。

一、国内旅游人才数量及结构现状

根据国家旅游局的统计数据,“十一五”时期,我国旅游从业总人数达7600万,其中,直接从业人数达到1350万,间接从业人数达到6250万;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旅游人才272万,占全国旅游直接从业人数总量的20.1%。从人才培养层次来看,截至2011年年底,全国旅游院校(包括完全的旅游院校和设旅游相关院(系)或旅游相关专业的院校)共计2208所,其中高等院校1115所,中等职业学校1093所,2011年全国旅游院校旅游相关专业在校生共计108.33万人,其中高等院校在校生数为59.98万人;旅游管理专业的在校生数为31.19万人,占在校生总数的52%,其中研究生占1.39%,本科生占39.73%,专科生占58.88%(国家旅游局人事司,2011)。来自《中国旅游业“十二五”人才发展规划》的预测显示,到2015年,我国旅游从业人员将达到1.149亿人,其中直接从业人员为1650万人,每年新增旅游就业60万人,间接从业人员为9750万人,年均增速8.65%,到2015年,大专及以上学历旅游人才将达到347万人,中高级人才占从业人员比重进一步提高(国家旅游局,2011),旅游人才培养目标与结构的优化迫在眉睫。

二、旅游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评析

旅游产业鲜明的实务性和操作性决定了其从业人员需要具备很强的适应产业发展特点的应用型从业特质,越来越多的旅游院校开始思考、重视并积极寻找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

(一)国外的经验。

国外旅游人才培养特别注重理论与实务的结合,同时,旅游高等教育与业界的合作关系密切。当前全球旅游教育最成功的培育模式有美国的“康奈尔”模式、瑞士的“洛桑”教学模式和澳大利亚的TAFE模式等。

1.美国康奈尔大学酒店学院

强调学生科学、人文素质的培养及经济学、管理学、法律、心理学、会计、金融等方面理论基础的夯实,重视实践环节的教学。除了课堂实践教学环节外,学院还在第三学年的暑假及第七学期安排集中毕业实习,为期6个月。校内酒店为学生提供不同的实习机会,学生既可以在饭店不同的部门转换,又可以在同一部门由基层做到主管职位。所有学生都必须在酒店的某一相关部门工作满800小时(黄建伟,2009)。

2.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

侧重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实践和专业技能的训练的模式,店校合一或者学校建在饭店中是其主要的办学特色,学院课程设置包括三期专业课和三期带薪实习。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楼就是一家酒店,学生每天都置身在一个酒店氛围中,潜移默化地养成职业习惯,培养职业气质。另外每年6至9个月的带薪实习,实习在瑞士酒店或餐厅进行,学生有机会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习过程中,在学习的同时培养实践操作规程能力,按照理论—实践—理论的原则,深化提高学生的知识能力。在时间分配上,其实习占整个教学时间的60%,教师现场指导,把理论贯穿到实习中去(刘伏英,2008)。

3.澳大利亚国际旅馆学校

注重学生的实践活动,饭店管理专业的学习为三年,分九个学期,其中三个学期让学生进行专业实习,实习分为校内见习和校外实习,校内见习是指第三学期学生在校全面运作校内酒店业务,实习期为十几周,以此获得专业经验。学生必须在饭店的各部门各岗位进行轮岗实习,以获得更多的饭店经营知识,实习课程成绩和理论课程成绩一样评估。校外实习包括经营性实习和管理性实习两部分,经营性实习在第四学期进行,学生必须在社会服务行业工作520个小时,由学生挑选自行适宜的岗位实习;管理性实习在第七学期进行,学生同样实习520小时,在实习岗位参与管理性工作,实习后再完成研究论文(郑柳青,2010)。

(二)国内好的做法。

旅游专业实习自我总结篇(4)

表1 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实践教学模式构成图

即一个培养目标、五块实践教学内容、二次实践教学循环、三种实习基地合作方式。

(一)一个培养目标

张金霞认为,培养“高素质、应用性、复合型”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是游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的重要使命,很多业界专家学者也感同身受,高素质,何种程度为高素质,比较抽象,应用型和复合型相对较好理解,笔者认为旅游管理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应是:培养具有旅游管理专业相关知识,理论基础扎实,实践操作能力强,能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及相关单位,从事管理、技能、服务等工作的“高层次应用性复合型人才”。

(二)五块实践教学内容

1、课程实践。现在大多旅游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一般由公共课、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技能课四部分组成。汪京强认为这四部分课程体系其比例结构大致为公共课约占15%,基础课约为30%,专业课约为40%,实习与技能约占15%。(见表2)

表2 课程体系比例

现在的高等学校开设的旅游院系中对于专业实践课程的安排一般相对偏少。洛阳师范学院旅游管理本科2009年新修订的培养方案如下:课内总学时2432,课堂讲授2062学时,课内实践370学时,课外实践444学时,课程实践总学时814,占总学时比例28.48%。实践教学累计学分数占总学分数32.83%。(见表3)

表3洛阳师范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实践课所占比重

明显修正了实践课程较少的问题。但是国外很多同类型的高校中,旅游实践教学课时与理论教学课时的比例基本持平,中国的旅游实践教学的革新之路则任重而道远。

2、专业见习

专业见习是结合一些专业课程的学习,选取周末或者假期等时间段在老师的带队和指导下到相关景区或者企业见习。旅游行业实践性和变化性较大,要求新生对旅游行业进行调查,了解旅游行业的发展历史、旅游业的地位和作用、旅游业的发展趋势等非常有必要,首先产生关注旅游行业发展的基本意识和基本素质,随着对行业的调查了解的深入,形成对旅游行业动态变化的敏感性。其次,通过第一学年有组织的实践安排使学生养成关注行业发展的良好习惯,并在以后学年中能够比较主动地进行自我安排,比如合理安排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学习方式方法等。最后,通过行业调查能够更加清楚地认识旅游行业,对学习的重点与努力方向以及择业、就业忠诚度等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课程实习期间,除了专业任课老师安排一定量的参观实习外,还要在假期安排野外集中实习。

3、校内实训

校内旅游实训是学校培养人才的基本手段。校内旅游实训基地建设时应优先考虑学生最能受益的实训项目,并且要优先考虑专业课的实训。比如餐饮摆台、形体实训、模拟客房、模拟导游等。校内实训,既便捷又易于操作,还节省教学经费。其不足是不能提供真实的工作场境和氛围,且许多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的实验室设施、设备老化,更新速度较慢,难以满足社会对于实践操作技能的需要。张龙认为,旅游管理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可以分别建设导游模拟实训室、旅游规划设计室、旅游电子商务实验室、形体实训室、餐饮吧台以及客房实训室六个实训室。本人认为有条件的高校还应该有校内旅行社或旅行社门市部,以及星级或快捷酒店。如海南职业技术学院拥有旅游策划中心、旅游信息中心、旅游市场推广中心、旅游表演中心、艺术设计中心、旅游产品设计中心等10个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及3D实景模拟实训室等现代电化教学设施。

4、社会实践

在国外,很多旅游高校对社会实践环节极为重视,对社会实践的考核都有极为严格和具体的要求,如美国康纳尔饭店管理学院要求学生在四年内必须有800小时在服务行业实习的工作经历才能中请学士学位,还鼓励学生在每年5月底至8月底的假期内中请暑期工。再如,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要求所录取的本科生必须要有1年以上的相关工作经验。如果学生之前没有这方面的工作经验,学院会对其进行半年以上的学前培训。社会实践可以采取学校安排的形式,也可以采取学生自主安排的形式。学校安排的社会实践主要是根据教学计划以及课程设置,有重点地安排各年级的实践教学:一、二年级主要在旅游景点;三、四年级在宾馆、酒店或旅行社。学生自主安排的专业实践主要是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或假期到一些旅游企业或相关单位兼职,锻炼自己的实际工作能力、管理能力和交际能力,培养和磨练自己的职业个性,了解企业的各工作环节操作情况和社会动态,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

5、综合实践

综合性旅游实践不仅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旅游现实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是检验学生所学理论知识是否具有价值的重要手段。综合性旅游实践主要以三种形式出现:一是毕业论文写作;二是专业实习;三是毕业实习。在学生毕业论文的写作指导过程中,一直采取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模式,在学生进行毕业论文选题时就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活动延展指导。实习主要是在校外实习基地如旅行社、酒店宾馆等进行专业技能、服务技能、管理能力等方面的锻炼和培养。实习方式一般是在旅游企业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带领下,参与到宾馆酒店、旅行社的整体工作中去,在参与实践中学习和提高。洛阳师范学院旅游系已经建立了多个稳定的校外实践基地。有些同学实习期间就与用人单位签下了工作意向。目前毕业实习迫切解决问题是:实习也大多沦为学生的顶岗实习,实习岗位较为固定,缺少轮换,内容较为单一,很少能接触到更高级别岗位的管理实习,如旅行社方面的实践教学主要局限于对导游带团技能的训练,很少涉及到旅游线路设计、旅行社计划调度、旅游产品营销等关键岗位;很多酒店接纳实习生主要分配客房部、餐饮部、宴会部、前厅部的一线工作,实习生担任熟练工的角色,并且很少轮岗,更没有让其担任领班、主管等更高级别的工作,很难深入到各实践环节的管理流程中去。

(三)二次实践教学循环

根据教育教学规律,把理论知识学习、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平台、专业技术平台按“学习一实践一再学习一再实践”的两轮循环进行组织和合理衔接。第一轮循环:一年级学生入校后先学习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奠定学生初步的专业理论基础。二年级学习专业技能课程和部分专业理论课程,并进行基本业务技能和专业理论应用能力的学习和训练,使学生掌握基本业务操作技能,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应用能力,其中穿插课程实践、校内实训、专业见习、社会实践等实践教学内容,我们院系的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于第四学期进行第一次集中企业实习,而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安排第五学期开始第一次企业实习,此为第一轮循环。第二轮循环:三年级学生进行新一轮专业理论课程的学习和专业应用能力提高训练,对第一轮循环所取得的理论知识与感性认识进行总结,加深学生对学科专业理论的认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四年级进行综合实习训练,加深学生对学科专业理论知识的认识和对实践的感受,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由此融会贯通,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社会适应能力、沟通能力、管理能力、创新能力等,并完成毕业论文,完成第二轮循环。此循环主要贯穿社会实践、科研训练、专业技能竞赛、毕业论文写作、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内容。

(四)三种实习(训)基地建设方式

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在旅游管理本科实践教学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实习(训)基地的建设主要通过三种方式实现:自建、共建和他建。如山东旅游职业学院有一所80间客房的4星级实习宾馆,实训条件一流。自宾馆开业之日起,所有饭店管理专业的学生都要在这里见习一个月,很多饭店实训课也在这里进行。更为特别的是,宾馆对外营业,但一线员工均为见习学生,高层管理人员均为专业教师,真正实现了工学一体的教学模式。山东旅游职业学院也是全国为数极少的拥有国际旅行社的院校,在建的120亩地的高尔夫球练习场,是由学院提供土地,一家房地产公司出资建设的校企合作项目。建成后将对外经营,同时供学院高尔夫专业的学生教学使用;2010年太原旅游职业学院校外实训基地―后沟景区委托学院经营,标志着太原旅游职业学院正式接管榆次后沟景区,开启了山西旅游院校与景区深度合作的先河,是山西旅游人才培养机制、校企合作新模式的有益探索;重庆工商大学旅游学院携手重庆中旅集团成立重庆中旅集团工商大学门市部,让在校生经营运作,积累工作经验。除门市部经理由熟悉行业运作的专业人士担任外,具体业务、导游服务以及各项实际操作均由该院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运作。门市部设立了门店经理、销售专员、行政助理、导游等职务,除门店经理,其他岗位均为该院校在校生设置,并可轮岗、换岗。总之,无论校内实训基地,还是校外实习基地,学校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共建、自建或企业自建,学校和企业密切合作,为实践教学提供良好的平台。当然好的实践教学模式还需一定的保障条件:合理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培养“双师型”教师,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足够的实践教学经费投入;加强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完善实践教学考核制度等。

旅游专业实习自我总结篇(5)

一、开设《旅游景点认知实习》课程的必要性

(一)旅游景点认知实习是检验所学知识的试金石

旅游景点认知实习可以安排在旅游专业基础理论课向专业能力课程学习的过渡期间,一来可以检验课堂上所学理论知识,二来可以运用所学知识强化应用能力。从教学情况和学生反馈来看,学生们普遍感觉专业课的理论知识抽象单一。专业课老师绞尽脑汁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教学效果仍然不尽如人意,尤其是《旅游资源学》和《全国导游基础》课程,学生们渴望通过亲自体验和感知,来强化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全国导游基础》课本上提到的黄山“五绝“包括“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和冬景“,这一内容很抽象,学生只能凭借死记硬背和想象来记忆,如果能够身临其境,体验黄山的绝美,在导游讲解中才会有感而发,真情流露。

(二)旅游景点认知实习是了解岗位的最有效途径

旅游景点认知实习是旅游专业学生认识社会、专业以及岗位的最直接且最重要的途径之一,通过实习,学生能够对旅游景区、旅游专业岗位及其岗位关系有个初步了解,对未来职业形成由表及里的了解过程,帮助他们在专业学习和就业指导两个方面发掘自身的兴趣和潜力,为进一步专业能力的培养提打下良好基础,从而提高专业兴趣,明确就业方向;同时,在实习过程中还会发现自身存在的弱点和缺陷,明确今后的学习重点和职业生涯规划。

(三)旅游景点认知实习为完善实践教学提供依据

认知实习,可以架起从理论到实践的桥梁,这里的“桥梁“不仅指学生的学习过程,同时也指教师的教学过程。学校通过分析学生的实结和调研报告,指导老师的总结和实习单位的反馈,能够收集到关于行业的一手信息和真实资料,进而反思课程设置、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例如,有些课程开设脱离实际,实践性时数较少,实践能力训练不到位等,经过一定时期的积累和实践,使得教学内容愈加丰富,教学效果越发显著,实践教学体系日臻完善,

二、旅游景点认知实习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认知实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我国曾经一度倡导高校要加强实践性教学、开展素质教育,但在不少院校的教学实践中,认知实习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而只是被当作期末阶段的象征性的或辅教学环节,课程开设形同虚设,还有一部分院校甚至从未有过这一环节。总之,旅游景点认知实习缺乏系统的教学组织,校方和许多旅游专业学生对认知实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二)学校保障力度不够

在教学实践中,很多学校更多注重的是毕业实习,也就是为期半年的顶岗实习或长期实习,对于时数较少的认知实习重视较少或者根本不重视,学校没有固定的认知实习单位或实习基地,导致《旅游景点认知实习》课程开设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指导教师急促地寻找临时实习景点,课程稳定性不高,而且时效性差。建议学校应结合自身特点,积极出台旅游专业的认知实习相关政策,大力支持、鼓励认知实习工作的开展。

(三)学生的热情和积极性不高

学生参与认知实习的积极性不高的最主要的原因是费用问题。由于在校大学生的经济承受能力有限,对于旅游景点类认知实习,很多学生“心有余而力不足“,导致认知实习规模缩小,很多学生没能亲自体验,是一大遗憾。建议学校方早作准备,指定认知实习合作单位,给予学生适当优惠和补助。

三、关于开设《旅游景点认知实习》课程的建议

(一)完善课程设置

旅游景点认知实习应与所学课程及相关考证有效衔接,应该将认知实习需要用到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课程安排在认知实习之前,最好安排在大一下学期或者大二上学期,此时学生基本掌握了旅游学概论相关知识,为实习做好铺垫,同时,他们又渴望真正观赏旅游资源,真正体验带团和了解工作过程和就业岗位,同时在实习中发现自己知识和能力方面的缺陷,以便在后续的学习中有针对性的改进。及时发现自身是否适合该工作岗位。在旅游景点认知实习的基础上,高校可以尝试新模式,例如安排学生寒暑假进行专业短期实习,即旅游景区短期实习,目的是了解和熟悉旅游景区的经营体制、运行模式、管理方法及导游讲解的技能等,安排指导教师进行实地指导,要求学生撰写实习报告,最终给予考核评定。

(二)合理选择景点

旅游景点认知实习方式有很多种,如旅游资源调查、游客市场调查实习、旅游景区考察和带团技巧实习等。每一种认知实习,其目的和任务都各不相同,为了保证实习效果,实习指导教师要提前告知学生,要求学生提前查阅资料并准备相关问题,学生带着明确而清晰的目标才会高质量完成相应的实习任务。假如此次认知实习是带团技巧训练,那么,在前往景区之前就应该要求学生了解景区概况,撰写相关导游词,了解导游带团过程中的问题和预防措施等内容。在旅途过程中要争取导游人员的配合,可以恳请全陪或地陪给学生分享带团技巧和经验,给学生做示范,体现真正的言传身教。此外,指导教师可以在旅游景区为学生的导游讲解进行现场拍摄,为后续工作做好铺垫,让学生回校后根据视频纠正自身偏差,提升讲解能力。

旅游专业实习自我总结篇(6)

旅游目的地国和第四大客源输出国。旅游业总收入达到25000 亿元人民币以上,占GDP 的比重提高到8%左右。旅游业保

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世界旅游组织早在1994 年就提出了“高质量的服务、高质量的员工、高质量的旅游”的口号, 而我

国正在蓬勃发展的旅游业也在呼唤高素质的旅游从业人员。不少高职院校早已意识到旅游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纷纷开设旅

游类相关专业, 培养了大批的旅游从业人员。令人疑惑的是, 通过跟踪调查发现, 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旅游专业毕业生大

部分没有做到对口就业, 本文结合四川警安职业学院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情况,就其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

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高职 旅游管理 人才培养 模式 思考

随着旅游业和高职教育的飞速发展,高职旅游教育正

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扩张,高职旅游教育现已形成一个颇

具规模的教育系统。但当前这个系统还没有摆脱传统教育

模式,导致人才培养不能适应旅游业的发展需要。积极探

索适应当地旅游快速发展的具有当地特色符合当地情况的

高职旅游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旅游教育的迫切要求。本

文结合四川警安职业学院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情况,

就其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做如下探讨。

一、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人才培养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理论指导下,

为实现某一教育对象的培养目标及学制规定的教学任务而设

计的教学活动总体结构及其运行机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

是教学计划,应包括: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专业方向

设置,职业能力结构,教学内容与课程设置体系,教学环节

及时间分配,教学进程安排及教学方式、方法、手段以及培

养途径等要素。我们研究的目的就是要把以上因素进行优化

组合, 寻求一个最佳的符合实际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目前高职旅游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 一) 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旅游教育是我国改革开放

后,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而迅速发展起来的。目前, 大多数的

高职高专院校开展旅游教育起步较晚, 专业老师也多半是“半

路出家”, 因而造成了他们在旅游人才培养的目标上把握不

准, 弄不清本专业该为旅游行业培养什么类型的人才, 以致

教学计划, 课程设置针对性不强, 培养出来的学生在知识结

构、能力结构等方面难以适应旅游行业相关岗位的任职要求。

( 二) 课程设置不合理。由于高职旅游专业是新开办的

专业, 没有现成的经验, 所有教学资料都是一片空白, 高职

旅游专业的课程设置几乎是套用本科旅游专业的课程设置,

成为本科教育名副其实的“压缩饼干”, 有的甚至是从老师

•38•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自身的需求出发, 觉得什么课程好教就开什么课程, 这样培

养出来的学生知识结构不完整, 理论知识偏多, 实践能力不

强, 根本就不能适应市场需求。

( 三) 实践教学环节弱。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质量保证

的基本途径, 是落实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措施。而目

前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在实训基地建设上经

费投入不足, 严重影响了实训课程的展开。要保证实践教

学体系的完整性, 应该树立起一种校内基地建设和校外基

地打造相结合的模式。

( 四) 旅游类专业招生与学生报考方面存在问题。由于

行业的特殊性, 一方面, 旅游企业尤其是酒店业, 对从业者

有较高的外在要求( 如身高、形象等) , 而高职院校的生源

质量本身就不是很高, 加上不少高职院校在招生上没有把

好关, 招收了不符合旅游企业就业条件的学生, 这些学生必

然就会在毕业后不能被用人单位所利用; 另一方面, 授课教

师在平时对学生的专业思想引导不够, 学生对这一行的认

识不深, 造成大多数旅游专业学生认为旅游就是玩, 而不知

道作为一名旅游从业者, 其工作性质是为人服务, 没有良好

的为他人服务的意识, 怎么能做好一名合格的旅游从业者。

( 五) 师资队伍建设落后。我国旅游专业研究生、本科

层次教育力量目前还很薄弱, 高层次的专业毕业生数量相

对较少, 从事旅游教育的则更少。在一般专科院校和中等

职业学校升格的高职院校中, 旅游专业教师缺乏, 大多数都

是从相近的专业转过来的, 没有受过系统地旅游专业方面

的学习。另外在对旅游师资队伍的培养、继续教育方面目

前还没有实行全面、系统地素质提升, 没有经过旅游实践

的磨练, 理论和实践结合的能力较差, 照本宣科较为严重。

三、优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措施

(一)明确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 年11 月25 日Cheng Shi Jian She Li Lun Yan Jiu•高教探索•

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总原则和总方向。人才规格是

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因此,明确高职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

是区别于其他教育类型的本质所在。四川警安职业学院旅

游系高职教育有着明确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培养具有较

强的语言表达能力、英语口语能力、旅行社经营与管理能

力等专业技能,能在旅行社、旅游景区、饭店、旅游行政

管理部门及相关企事业单位从事导游、旅游经营管理者等

相关专业工作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

(二)更新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是实现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中心环节。教

学内容是课程设置的延伸与实践。四川警安职业学院旅游

系根据专业方向和职业能力结构来设置课程,以市场为导

向,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中心,确定了公共必修课、

专业基础必修课、专业技能必修课和专业方向选修课四大

模块,建立起既相对独立又紧密联系的两个专业方向理论

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在教学内容上要求以培养对应

能力为主,贴近实际,新颖生动,突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并采用最新编写的教材,鼓励教师自编教材,引入国内外

最新成果用于教学。

(三)加强训练基地的建设

保证实训课的顺利展开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首

先, 应针对旅游企业对员工操作技能的要求, 在校内建立仿

真的模拟实训教室, 如餐饮实训室、客房实训室、模拟前厅、

模拟酒吧、模拟导游实训室等, 配备相应的实训器材, 从而

实现课堂上无法完成的操作训练。另外旅游高职院校必须

与旅游业界各部门建立长期的联盟关系, 尤其是学校与企

业的联盟, 是实习――就业一体化的最佳选择。四川警安

职业学院旅游系为了提高学生的技能操作,实行“校企结

合、工学交替、“2+1”工学结合、订单式培养”等措施,

最近学校组织了大二的旅游系的学生分别在北京、上海、

成都、德阳等几家酒店工学交替,这是一个新理念,新思路,

虽然其间有很大的难度和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但是在“2+1”工学结合的基础上,提出的“工学交替”,它符合

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有如下优点:(1)“学工交替”有

效地解决了学生在学习知识单一途径,增加了学习兴趣,

通过工学交替能够及时发现自身的缺点。“工学交替”人

才培养也是用实践验证理论的模式,突出了实践在学生学

习生涯中的主导作用。(2)旅游企业作为模式的主要实施

者,参与了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旅游企业成为学校教学

的有机延伸,学校则成为旅游企业发展的人力资源库,学

校的专业教学同旅游企业岗位技术要求密切结合,使教学目

标更明确,教学效果更显著。(3)学生兼有双重身份。学

生在三年的学习期间,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学生,而是集员

工和学生两种身份于一身,打破了学生过去那种单一的思维

模式,学会了用“企业人”意识来思考问题和要求自己。(4)

为学生提供两个学习场所。“学工交替”教育模式,把旅游

企业和学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教师的教学场所和学生的学

习场所由学校延伸到了企业,旅游企业既是学生工作的场所,

也是学习的场所。学生在企业里既是技术的学习者,又是技

术、技能的应用者,是员工,从而拓展了学校教学的空间和

学生学习的空间。学生在企业学习和顶岗工作期间,受到企

业文化、企业精神的熏陶,对学生职业素质提高十分有利。

这一模式既可以解决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 又可在与企

业的合作中, 利用现有企业的资源和条件, 弥补教学设施的

不足, 建立相对稳定的实习和就业基地。

(四)加强专业宣传力度,吸引更优秀的学生前来学

习。旅游管理专业本身就是一个对学生外在形象有一定要

求的专业, 而高职院校学生生源不太理想, 这就要求我们尽

量选择优秀的学生, 而要想让优秀的学生就读这个专业, 除

了本身要把专业建设搞好之外, 地方政府、学校有意识的

宣传也是非常有必要的。有了较优秀的生源, 配合良好的

专业建设, 才能把旅游管理专业越办越好。

(五)培养双师型教师。通过校企合作,创造有利于

“双师型”教师培养和成长的外部环境,我院现在和北京、

上海、成都、德阳等一些酒店合作,由企业提出人才培养

的岗位要求,校企双方共同研究制定培养目标、教学计划

和教学内容,实行“订单式”培养方案。学校提供师资,

承担理论教学任务,企业提供实训实习场所,承担学生的

实训实习,同时学校派出教师配合企业对实训实习进行管

理。将教学过程中由校内向企业、由教室向生产现场延伸;

在教学内容中渗透了生产一线的新科学、新技术、新工艺;

为企业成功地培养出一大批熟练应用新技术、新工艺并具

有一定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的热处理、机电维修和机械制造

专业人才,同时,通过这种合作培养了一批“双师”素质

教师,为学校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总之,我国旅游业的飞速发展离不开旅游专业人才,

而旅游高职教学根据整个旅游人才市场的需求状况,探索

人才培养模式,大胆进行高职教学改革,足可培养大量的

更适合社会的需要,更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旅游专业人才,

从而促进我国旅游业更快更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易伟新,周小韵.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以酒店管理专业“2+1”模式为例[J]. 长沙大学学报,

2006,(7):19-21.

[2]刘锦云.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实践研究[J].科教文汇,2006,(1):29.

[3]林 东.《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工作若干

要点的再思考》,《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

旅游专业实习自我总结篇(7)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民的生活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我国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观念的转变、生活质量的改善,都使旅游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我国居民每年花费在旅游上的费用也呈不断上升趋势。就我校的职高旅游专业为例,近年来以“市场化”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结合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来取得了良好的专业发展。

一、旅游业背景的分析

在全国旅游业蓬勃发展的势头带动下,全国的旅游事业也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除了传统的重头旅游景点之外,各类新的旅游景点也在紧锣密鼓地发展壮大之中,同时开发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近几年更是建造了几所高规格的酒店宾馆来吸引对服务质量高需求的顾客。凡此种种,对专业的旅游服务的人才需求缺口很大。www.133229.coM与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相比,目前,旅游人力资源的开发、使用、管理等方面,尚存在不少“软肋”。其具体表现为:旅游人力资源供给总量不足与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矛盾比较突出;从业人员职业素质、敬业精神有待进一步提高;由于收入水平偏低,行业对人才的吸引力正在减弱。旅游专业的人才培养与旅游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不相匹配,旅游人才的职业培训力量比较分散,层次较低。

二、旅游专业“市场化”教学模式改革的措施

1.教学改革以就业为导向,分层安排学生的学习和实习时间

(1)坚持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学生学习与实践相统一。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加强实践教学环节。通过与国贸、北国酒店和各旅行社等签订共建的协议,使所有学生都能到企业顶岗实习。高二的不定期实习,高三部分学生一年实习,使得学生在课堂所学与社会所用结合紧密,印象更加深刻,发现不足能回校有的放矢地加以巩固和充电补充,取得了良好的实际效果。

(2)重新调整部分学生第三学年的课程。将该学年的实习直接在企业中进行,在企业中实习和锻炼来真正地实现与就业零距离的无缝对接。这项改革深受企业的赞许,也极大地方便了学生。

而另一部分学生可以通过努力实现升入高校深造。

2.课程改革以切合需求、紧密联系社会发展为宗旨

学校组织教师深入企业,然后结合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旅游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在充分考虑学校现有基础、办学特色、办学条件的基础上,调整、设置和更新课程内容,从而形成具有特色的旅游专业课程体系。

(1)对现行旅游行业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进行分解细化,以其中的基本性知识和技能为核心设计核心的课程。加入英语、计算机、旅游心理等课程的设置。

(2)将周边旅游行业职业范围内适用于不同具体工作岗位的技能确定为选择性岗位技能,并基于此设计就业方向性课程。如此量身定做的技能培训一就业就是熟练工。

(3)将课程设置与专业的特殊性相结合,形成多个不同专业方向的课程体系。

3.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增强学校和地方旅游企业和服务实习的条件

学校本着“市场化教学”的原则,完善教学环境。例如建成的餐饮实训楼和仿真的摆台及酒吧实训室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实验、实训教学环境。将学生的校内学习与未来的实际工作结合起来。如与国贸合办的国贸班就是部分聘请该公司资深管理人员作为编外教员切实学习真正符合企业所需的人才。此外重新制订了一些与地方经济接轨的教材,引入了一些乡土人文知识。使得毕业生能真正了解地方经济,能真正留得下、立得足。

4.分层评价,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旅游专业实习自我总结篇(8)

旅游管理专业学科的特点是实践性很强,高校几乎都有旅游实践课的安排,但是实践课的安排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1、实践课占该专业课程体系的比例一般偏低。现在大多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比例结构为公共课约15%,基础课约30%,专业课约40%,实习与技能约15%。重课堂理论的讲授轻实践教学,这与该专业的学科特点是不相适应的。目前我国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依然处在探索阶段,应当提高旅游实践课程在该专业课程体系中的比重。

2、实践内容单一,缺乏全面性、系统性和科学性。根据旅游管理的专业指向性,旅游实践一般应安排在酒店、旅行社和景点。而大多数的高校往往把实践场所定在星级酒店而很少涉及旅行社和旅游景点。星级酒店接受能力强,便于集中统一的管理而旅行社和旅游景点往往要安排好几家,不便于集中统一管理。高校往往不安排旅行社,把所有实习的学生都安排到星级宾馆。学生想去旅行社或景点实习的愿望无法实现,学生在旅行社方面的技能得不到锻炼,强制性的实习安排会使学生失去对专业学习的乐趣,对于我们培养优秀的,素质全面的旅游人才是非常不利的。因此对旅游实践的安排有运用多种形式,全面系统的对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进行训练。

3、校内实训室的管理不规范。有的高校没有旅游实训室,有的高校有实训室但没有责任人进行管理,物品不能及时更新与补充,不能及时的清洁与整理。有的高校实训室建立起来以后用过一两次就荒废了,变成了堆放物品的仓库。当专业课老师带领学生再次实训时,看到里面杂乱无章,到处都是灰尘就放弃了。因此实训室必须要规范化的建立,有序的管理,根据社会的发展及时更新物品设备。

二、实践师资的配备

师资力量与实践教学要求不相一致。主要表现在师资力量配备不足,素质有待提高。旅游专业总体师资力量不足特别是前些年旅游管理专业刚刚兴起时,担任该学科教学的有许多是外系的的兼职老师。经过这几年的发展师资力量有了很大的改进,但专门旅游实践指导老师在一些高校还不具备。民办高校的师资更让人担忧,民办高校这几年招生压力大,生源不足,为了节约成本,往往一个教师但任好几门课程,根本没有精力很好的安排策划学生的课外实践。另外,高校教师往往是从高校出来直接进高校,没有在旅游部门工作过,缺乏组织旅游实践的能力。因此高校在招聘应聘任专业的旅游管理专职教师,且专门配备有在旅游部门工作经历的旅游实践指导老师,并定期安排老师到旅游企业锻炼交流。

三、实践的过程环节

1、高校对旅游实践课程的支持不到位。旅游专业学生外出实习工作量大、复杂、风险性强、资金花费较高,高校的支持力度不够,怕担风险;一些实习指导老师也不愿带学生外出,因为校外实践比在课堂上教学要花费的精力要多。课堂授课是绝对代替不了校外实践的,高校以及教师应加深对旅游实践的认识,积极支持学生的专业实践活动。

2、校企合作的实践培养模式运行不规范。校企合作是旅游实践的主要形式,是一种双赢的合作模式,学校可以为企业培养出合适的人才,企业可以为学校学生提供实践的场所。但在具体运行中有如下问题:其一、合作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不前。以酒店为例,酒店总是只是根据自己的利益在旺季时要求学生去实习而不注意结合高校对学生实习时间的安排。合作企业应加强社会责任感,在追求自己利益的同时要兼顾对学生的培养。其二、高校在学生实习过程中的跟踪指导不到位。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如、工作岗位不满意、老员工态度不好、坚持不下来等问题,如果不进行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学生的实习很难会达到预期的目标,而且还可能会给企业和学校带来很大的麻烦。因此高校要派出专门的旅游实践指导教师入驻实习单位及时跟踪指导学生的实习实践。

3、学生对旅游实践认识不清。他们把去酒店实践当成卖苦力,把去景点实践当成旅游。学生认为不上大学一样可以在酒店做服务员,而且实习期间的工资还没有酒店一般的服务员高,没有充分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没有把酒店当成自己学习的场所,没有认识到酒店实习是自己专业学习的一个环节,酒店的阶段性的实习对自己下一步的专业学习甚至将来的工作产生的重要影响,去景点实习沉浸于美景好和奇当中,不听从实习指导老师的安排,忘记了自己的实习任务。因此需要实习指导老师在实习之前加强学生对实践重要性的认识,制定一系列的规章制度,来约束和规范学生的实践,确保实践教学的效果。

四、实践的后续指导环节

旅游专业实习自我总结篇(9)

一、人才培养目标要突出旅游管理的专业性和地方特色

人才培养目标要突出旅游管理的专业性和地方特色。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旅游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通过业务训练与培养,使学生较熟练地运用所学理论和知识分析、解决旅游经营管理中的实际问题,具备从事旅游相关工作及经营管理实际工作的能力及未来发展的基本条件和素质。

结合我院“十一五”期间的发展定位和总体目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我院的发展定位和总体目标是根据社会和市场的需要,大力培养直接面向社会生产实践第一线,具有较好的本科理论基础,专业素养好、适应性广、操作技能强,同时又具有较强的创新、创业意识的应用型、复合型专门人才。旅游管理专业紧密结合学校人才培养定位,明确本专业培养目标,从培养旅游应用型和实用型人才的定位出发,研究旅游市场(行业岗位)对人才的需求规格,确定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应具有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和素质等方面的要求。wwW.133229.cOm

突出专业特性,培养具有较强的创新、创业意识的应用型、复合型旅游管理专门人才。要求具备未来发展能力,基础理论扎实、实际操作能力较强,适合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等部门从事旅游经营管理、旅游科研和旅游教学等工作。同时也要突出地方特色,既要立足于广西所处区域的经济发展趋势和就业形势,又要突出我院专业人才培养特色,能切实指导课程体系的完善、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与可持续发展。

二、人才培养内容要突出旅游管理专业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现在我国多数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比例结构为:公共课约15 %、专业基础课约30 %、专业课约40%、实习与技能约15%。专业实践本文由http://收集整理课程所占比重过小,在客观上忽视了旅游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偏重理论知识学习,而实际动手能力欠缺,不能在短时间进入实际岗位并实现角色转变。① 因此,人才培养内容要突出旅游管理专业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根据目前社会对应用型、复合型旅游人才的需求,旅游管理专业学生需具备的知识结构应包括:旅游管理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旅游专业理论前沿及发展动态,我国关于旅游业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及国际惯例,旅游管理专业问题研究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等。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总纲,搭建科学的课程体系是培养实践型人才的保障。在充分研究和吸收国内外培养方案优点的基础上,结合我院多年来实践性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遵循人才培养的科学规律,因此,本专业的主干(核心)课程可以主要确定为“旅游学概论”“旅游经济学”“导游实务”“旅行社经营与管理”“饭店经营与管理”“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等。同时,构建“平台+模块”的课程结构体系。平台,即通识教育平台和专业基础知识教育平台,通识教育平台由通识教育课构成,专业基础知识教育平台由“专业基础必修课”构成;模块由“专业方向选修课”构成,积极以就业需求为导向设置若干个就业方向模块,同时为满足考研、考取职业资格证书等需要设置若干个辅助方向模块。

通识教育平台主要设置人文和艺术类课程,旨在解决旅游管理人才基础文化素质薄弱的问题。“专业基础必修课”主要设置旅游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和基础课程,夯实专业基础知识与技能,努力拓宽专业口径。不同的就业方向还可根据专业需要,在“专业基础必修课”里增设其他必要的旅游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方向选修课”中的“就业方向模块”主要按就业需求设置,每个专业设置若干个模块,形成专业方向群。“辅助方向模块”根据旅游职业资格证书考试、考研等要求设置,学生根据需要在三、四年级任意选修。

同时,需加强旅游专业教材建设。选用教材应本着权威性、适用性及先进性三原则,选择部级优秀教材;鼓励、组织高水平教师编写体现旅游管理专业发展、时代特色鲜明、实践指导性强的旅游管理专业教材及教辅材料;给学生提供更丰富多彩的教学参考资料。

三、人才培养方式要突出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性和实战性

目前,由于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制度的教育模式,我国高层次应用型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远远不能满足现实的需求。高层次应用型旅游管理人才的实质是学生不仅要具有扎实的旅游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要具有较强的旅游管理技能。这就要求高等教育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模式必须进行改革,要从当前的以课堂讲授为主转变为课堂讲授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实践证明,实践教学是深化旅游管理专业理论知识、提高学生旅游管理技能的有效途径,对培养高层次旅游管理人才至关重要。②

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公益劳动、课外实践活动、专业见习、专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必修环节。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应掌握旅游行业服务管理先进理念,具备在旅行社、旅游行政等部门的工作能力。具体能力结构包括:各类旅游企业及旅游行政部门服务与管理的基本能力,能运用外语进行基本接待和业务沟通,具有较强的实践管理能力及组织协调能力,有一定的人际交往和社会协作能力;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具有熟练使用计算机办公软件的能力;具有持续发展要求的创新能力、创造能力和获取知识的能力。以旅行社、酒店、旅游风景区为就业方向的学生,必须具备相应的基本能力,为此,需要修读相关主干课程。如就业方向为“旅行社”的学生,要求必须具备的能力有:(1)掌握旅行社、导游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2)熟悉我国旅游业及相关旅游部门方针政策及法规;(3)了解国际旅游业服务及运作规则与惯例;(4)具备良好职业技能和习惯,较强的现代服务意识。必要的选修课有:“导游实务”“导游基础知识”“模拟导游”“旅游公共关系”“旅游礼仪礼容”和“旅游促销概论”等。就业方向为“酒店”的学生,要求必须具备的能力有:(1)掌握旅游业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2)掌握酒店各部门运作模式及其业务;(3)了解国际酒店业发展及服务惯例;(4)了解我国旅游业方针政策及法规。必要的选修课有:“客源国概况”“饭店前厅与客房管理”“饭店餐饮管理”“旅游企业财务管理”和“旅游礼容礼仪”等。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具备上述专业文化素质之外,还应具备其他素质如思想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等,具体素质结构表现在以下各方面:具有良好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有事业心、进取心和创新精神;有较高的文化修养、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具有健康的体魄,较强的心理调节能力和良好的心理品质;对旅游行业有正确的认知,良好的心态,强烈的责任心,坚强的意志和良好的行为习惯等。

根据以上能力和素质结构要求,本专业的主要实验和实践性教学的总要求是:扎根实践、面向实战。在课程设置上,每一门专业课程都应设置实验实训环节,要求获取相关学分。实验实训课程主要是通过课堂实践、课外实训、参观、讲座等方式,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的同时可以将所学知识在实践中进行运用,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旅游专业实习自我总结篇(10)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

随着社会的发展,旅游业已成为全球经济中发展势头最强劲和规模最大的产业之一。旅游业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产业地位、经济作用逐步增强,旅游业对城市经济的拉动性、社会就业的带动力以及对文化与环境的促进作用日益显现。旅游业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之一。

我国的旅游教育,是在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伴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而产生的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为行业培养并输送了大量的专业人才,为旅游业提供了可观的智力支持和人力资源保障,而培养出综合素质强、业务技能精的专业人才更是从事旅游教育的我辈孜孜以求之道。

一、国外工学结合的典型模式

(一)以德国为代表的“双元制”模式。德国的“双元制”培养模式是享誉世界的一种职业教育培养模式,具体实施特点如下:

1、在专业设置上以职业分析为导向。通过职业分析,将若干个社会职业归结为一个职业群,一个职业群对应一个专业。这样既可以清楚地了解一种职业的主要活动内容,明确分辨出支撑该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同时又能够确定相邻社会职业的技能知识联结点,为社会职业归类及职业群的确定奠定了基础,也为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提供了依据。

2、在课程设计上以职业活动为核心。所有的课程都分为基础培训、专业培训和专长培训,三个层次呈阶梯式逐渐上升,从泛到精、由浅入深开展。所有理论课都采取综合课程的形式(如制造业的专业理论、专业制图和专业计算),覆盖了专业所需的所有理论,知识面广、深浅适度、综合性强,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课程实施上以校企合作为基础。学校按照各州总体教学计划实施理论课程教学;企业则按照联邦培训规章在企业中实施实践课程的培训,双方通过教育文化部和自主的形式加以协调,保证理论与实践有效的结合,并以此共同合作达到国家对职业人才的总体教育目标。

4、在考试组织上以客观要求为标准。“双元制”职业教育考试由与培训无直接关系的行业协会承担,这就有利于考试按照《职业培训条例》的考试要求进行,而不是根据某个培训机构中所传授的具体内容来考试,从而能更客观地评价职业教育的培训质量。

“双元制”模式于20世纪八十年代初由原国家教委引入中国。当时主要在中等技术学校中进行试点,经过20年来“双元制”自身的发展与完善以及在我国的实践表明,“双元制”模式对于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有许多可借鉴之处。但是,由于推行这种培养模式要求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资,培养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及时更新设备等外部环境,导致双元制在我国完全实施有较大难度。

(二)以加拿大、美国为代表的CBE人才培养模式。CBE即以能力为本的教育模式,这些能力具体包括知识、态度、经验、反馈。该模式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1、制定能力分解表,即DACUM(课程开发表)。首先,由校方邀请8~12名企业代表作为职业分析人员,一名课程设计专家任组织协调员,再委派一名秘书组成DACUM委员会。由这个委员会通过分析、分解和归纳确定从事这一职业所应具备的综合能力。每一项综合能力背后,要列出其所包括的专项能力;其次,对每一项专项能力进行分析,写出最终绩效目标和分步能力目标,即用文字表述这项专项能力需通过什么,使用什么,达到什么;最后,委员会对专项能力确定四级评分标准,根据培养目标确定需要掌握专项能力的数目。

2、编制教学大纲。由学校组织教学人员对DACUM委员会编制的表和按程序排到的各项能力进行教学分析,确定课程大纲和培训途径。首先,将所列的知识、技能进行分类,将其中相同的和相近的集中在一起,构成可以在一定时期完成的教学单元,若干教学单元加起来构成一门课程;其次,将课程排序,构成课程大纲。课程大纲中还要加入所需要的非专业课程,约占总课程的25%~30%。

3、实施教学内容。第一步教学人员根据拟定的课程绘出教学计划图,写出每一教学单元的教学目的;第二步组织有关教师拟定课堂教学计划,编写教材和学习指导手册,建立学习信息资源室;第三步是入学水平测验;第四步分别安排和进行入学指导;第五步提供教学场地;最后评估教学和对学生的预警。

CBE模式于20世纪九十年代初由原国家教委通过“中国-加拿大高中后职业教育交流合作项目”(CCCLP)引入中国,并在许多高职院校得到广泛应用。但随着人们对CBE模式研究的深入,发现其自身难以克服的缺点:如把职业能力分解成为一些细小的任务要素,这种方法对于一些非技能型的能力如职业道德、应变能力是难以进行精确分析的。目前,为了与终身教育接轨,CBE模式正在革新。

(三)以澳大利亚为代表的TAFE人才培养模式。澳大利亚进行高等职业教育的主导力量是TAFE学院,含义是“技术和继续教育”(以下简称TAFE),TAFE院校构成了澳大利亚最大的高等教育系统,是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与培训的主力军,TAFE的主要实施特点如下:

1、政府高度重视。联邦政府在职业教育发展和培训政策中起到了关键作用。联邦政府对TAFE学院的管理就是通过政府教育、培训和青年事务部,澳大利亚国家培训局以及各州政府负责职业教育和培训的行政管理部门或授权管理机构共同进行的。TAFE学院的征地、基建、实训设备等主要硬件设施建设都由政府提供专项经费支出,TAFE学院的主要资产属于国家。

2、教育培训体系完整。目前,澳大利亚各州均形成了在国家培训框架下,以社会需要和就业为动力,以雇主为中心,初等、中等、高等教育相衔接的,灵活多样的TAFE办学模式和职业教育与培训相结合的完整体系。

3、建立了以行业为主导、以能力培养为本的人才培养模式。行业在TAFE办学中的作用非常突出,主要表现在:一是行业部门主导相关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宏观决策;二是行业参与TAFE办学的全过程;三是负责教学质量的评估工作。

(四)以世界劳工组织为代表的MES模式。MES是英文Modules of Employable Skill的缩写,直译为“就业技能模块组合”,意译为“模块式技能培训”或“模块培训法”等。MES是国际劳工组织(ILO)20世纪七十年代初研究出来的一种职业技能培训模式,其主要特点如下:

1、培训大纲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与企业生产紧密联系。每一技能模式(对应的是一个工种或岗位的工作)由若干个模块组成,而每一个模块又由若干学习单元组成,每一个学习单元仅包含一项特定的技能或知识,操作技能型单元有详细的工作步骤,内容描述言简意赅,组成形式图文并茂。

2、教学目的明确,方法灵活。除了总体目标之外,每个模块、每个单元都有一个可测量的学习目标。学员可以清楚地了解每一个学习环节将要达到的目的,这样就可以引起学员的学习兴趣,激发学员学习的积极性。以学员为中心,以技能训练为核心,以学员自学为主,以现场教学为辅,按需施教,学用一致,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实用性和灵活性。

MES模式具有很大的弹性和个性,学生可以自由地选择不同的模块组合,这种课程模式并不适应于正规的职业学校教育,因为它无法使学生学习系统的知识,但它却非常适合进行岗前培训与继续教育。因此,它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培训机构。

二、国内工学结合现状

(一)“订单式”模式。实行“订单式”人才培养的首要条件,是必须有相关企业的需求与支撑,这是由“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本身的特征所决定的,如果没有企业的需求和支撑,“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就不可能实现。一方面为了使“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形成规模效应,必须有大批具备相应资质的企业供学校进行比较、选择,保证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使之发挥出最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因此,只有当社会上出现大批企业具有迫切的用人需求并能够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时,“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才能真正做大做强;另一方面对于具体参与“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企业而言,企业必须具有根据发展实际对某类人才的迫切需求,同时具备为学校提供包括资金、技术、设备、实习实训场所等在内的各种必要支持的实力,“订单式”人才培养才能得以实现。

(二)“2+1”模式。它是我国高职教育培养人才的一种常用方法。具体讲,就是两年在学校学习,一年在企业实习。实行“2+1”人才培养模式可以使学生在一年的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活动中加深自身与所在实训单位和社会上同类单位的相互了解,增加了就业机会,扩大了就业渠道,并且做到了人才与企业单位间合理的双向选择。同时,也可以使学生在参加工作后可以免去一年的试用期,直接投入到工作中去,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通过“2+1”人才培养模式一年的实践与社会生活体验使学生们自动调整了就业观和就业期望值。在此模式下的诸多实践,很多缺少了监督和评价机制也仅仅流于形式,很难落到实处。

(三)“2121”模式。此模式在我院实行近几年来,取得了应有的成效。它是采取两学期校内学习之后再进行一学期企业实习,然后再循环一次。此模式在工学结合的道路上又前进了一大步,第一次企业实习使学生了解自己理论和实践的部分不足,从而可以在下一年校内学习的时间里更加有针对性的把握知识,然后在下一个企业实习期内大大地提升自己。唯一不足的是,在学生实习期内出现的管理问题较多,适应性较差。

三、高职旅游教育工学结合新模式探讨

沿袭旅游专业“2121”培养模式,笔者认为在工学结合的道路上应该分2个阶段设计和安排学生的顶岗时间,实行校企合一和校企合作相结合的新模式来实现工学结合之路。

笔者认为采用校企合作和校企合一相结合,以校企合作为主、校企合一为辅的培养模式是现阶段大部分旅游院校的发展方向。而以本院旅游管理专业为例的话,则可以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大胆推进校企合一的建设,提升本专业培养模式的内涵,故而就有了此模式的第一个阶段校企合一的“收”与第二个阶段校企合作的“放”,使得人才培养模式更为流畅,保障学生技能与企业要求的无缝对接。

(一)理论基础。大学一年级,学生在校内完成旅游专业基础课和文化素质课程的学习。旅游专业理论学习与专业基本技能实训的时间比为3∶2,旅游专业基本技能的实训在校内旅游实训室及校办旅游企业完成。在此学习期间,组织学生参加校内旅游专业技能考核。

(二)工学结合前提。大学二年级和三年级,采取“滚动式”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该模式是将同一专业的学生分为若干批次,每个学生实习周期为6个月,实现批次间学生无缝隙对接。滚动式工学结合可以有效解决学生实习期满回校后企业岗位空缺的问题,在此期间应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国家旅游专业技能考核。

(三)建立和完善评价体系。实行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还必须构建与之相匹配的考核评价体系,从而有效地对之进行管理和评估。

1、以弹性学制为保障,完善学分制条件下的“工学结合”课程成绩评定。旅游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旅游专业实习岗位联系紧密的核心课程的实习以及旅游行业校企共同开发的校本教材的学习,完全采用工学结合的企业工作时量替换教育部大纲所规定的教学与实训课时量。其成绩的评定由社会化技能考证成绩(考试)和工学结合实习成绩(考核)按各半的比例评定。

2、建立工学结合期间教师、学生的考核体系。为将旅游教育工学结合工作落到实处,辅导员(或带队教师)和专业主体学生能否按计划圆满主动完成相应工作任务是关键。因此,必须对教师和学生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做到对教师和学生有一个科学、公正、客观的评估,同时对教师的教学与管理及学生的学习与工作起到督促作用。①建立旅游专业工学结合教师考核评价表,主要从教学计划的完成、企业对学生的满意度、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企业对教师的评价、安全工作以及常规管理工作等方面进行考核;②建立旅游专业工学结合学生考核评价表,主要从学生的职业素养(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和职业态度)、专业技能、教师(师傅)的评价、实习日志等方面进行考核。

四、总论

尽管全球经济面临许多不确定因素,但我国旅游业面临的重大机遇和基本环境没有改变,旅游业总体发展趋势也不可能改变或逆转。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旅游业发展的动力依然强劲。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各项改革稳步推进,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长,居民旅游消费需求潜力依然巨大。改革开放30年奠定的坚实基础,将有力地支撑我国旅游业发展。

同时,2009年12月1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正式,首次提出了“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提出的5大措施指明了旅游产业升级方向。这将为我国旅游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预计2010年我国旅游总收入将达到1.44万亿元,增长率为11.6%。到2020年,我国可能超过法国成为世界第一大最受欢迎的旅游目标国。

旅游院校在全球和国内鳞次栉比,而谁又能傲立潮头呢?最终只有那些培养出适合市场需求又符合学生就业意愿的学校才会成为大浪淘沙后的成功者。如何使旅游专业学生被培养为优秀的人才,既适合市场需求又符合学生就业意愿呢?这正是我们当前积极探索的问题。本课题从国外职业教育的现状以及工学结合状况分析,提出了符合河南省现阶段旅游人才培养的一系列措施,敬请各位专家和同仁斧正。试看那些百年老字号,他们之所以存在了这么久的原因是何?无外乎产品质量、服务品质、创新能力以及组织凝聚力的最优组合。企业如此,人才的培养也是如此,给自身一个准确的定位而后竭尽全力去做。

(作者单位:商丘职业技术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万方秋,唐左.高职院校旅游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2007.1.

[2]陈志学,余昌国.我国旅游院校教育发展战略的思考[J].旅游调研,2002.5.

[3]中国旅游统计年鉴2008.中国旅游出版社,2008.10.

[4]旅游高等院校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中外比较研究.中国论文下载中心,2009.5.

上一篇: 监控员转正总结 下一篇: 小学教师业务学习计划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