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农村体育发展现状汇总十篇

时间:2023-11-03 10:57:15

国内农村体育发展现状

国内农村体育发展现状篇(1)

中图分类号: G812.4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 号: 1007-3612(2011)05-0016-06

A Statistic Analysis of the Research Fruits on China’s Rural Sp orts

LIU Renhan1,WEI Zuotao2, HUANG Duo1, WANG Yaqi1

(1.School of P.E.,Tianshui Normal University,Tiansh ui 741001,Gansu China; 2.Leshan Normal University,Leshan 614004,Sich uan China)

Abstract:Through the statistic analysis of the research on China’s rural sports in rec ent fifteen years, the paper reckons that: the number of research fruits of Chi na’s rural sports is increasing year on year, and they are in high qualityT here is a trend of centralization of research teams, diversification of researc h methods and more quantitative study than qualitative studyBut some methodsneed to be discussedThere is a wide range of research content, mainly involv ing the development strategies of rural sports, sports in small towns,rural sp orts management and consumption, the relation between rural sports and economy , rural sports culture, rural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o onInthe f uture, researches on rural area sports should be developed on make contemporary ,innovative, opening, crossed and disciplinaryFor a better study, this pa per points that: appropriate research subject and methods should be chosenMul tidisciplinary knowledge shall be used to perform a comprehensive study of rur al sports.The main body of rural sports study shall be highlighted; Deep resea rch of basic theory problems of rural sports shall be strengthened and group adv antage shall be displayed

Key words:rural area sports; status quo; peasant; research trend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生巨大变化,体育也逐渐走入农民的生活,尤其是 1995年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颁布实施,农村体育研究空前繁荣。2002年党的十六大 提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农村是重点,也是难点”的论断后,“三农”问题进一步成为 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十六届五中全会党中央又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号召,十 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也明确提出“推动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这些重大举措对于促进农 村体育事业发展,加速推进农村体育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研究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为此,本文以计量学(metrology)理论为研究视角,借助近15年来我国农村体育研 究文献的各种数量特征,描述、评价我国农村体育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着重预测分析农村 体育研究的发展趋势并对其作出解释,对未来农村体育的有效研究提供积极的理论思 考和实践准备。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通过中国期刊网、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1995-2009年),以“农村体育”为 题名进行检索,以“农村体育”、“小城镇体育”、“农民体育”、“乡镇(村)体育” 、“村落体育”为“关键词”,筛选出1995-2009年有关农村体育代表性的研究论文276篇, 以其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对所收集的论文进行分析,同时通过检索相关研究类论文,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思路和研究 的理论基础。

1.2.2 专家访谈法 对农村体育研究和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以及农村体育研究的内容分类,访谈了数 名该领域专家教授。

1.2.3 数理统计法对276篇论文依据研究需要进行数理统计, 进而分析其研究特点与不足。

2 结果与分析

2.1 研究大致分两个阶段,研究侧重点随时代变革而发生变化 自1995年以来,我国农村群众体育发展大致经过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以1995年《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的颁布实施为 标志,我国农村体育的发展进入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的新时期。但由于我国农村的特殊情 况,农村体育研究成果并不多,且内容比较单一,主要集中在对农村体育现状和农村体育场 地设施等方面的 调查研究。

第二阶段,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提出和《农村体育 工作暂行规定》的颁布,为我国农村体育的发展和理论研究提供了新契机。特别是2005年10 月中共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后,国家在2006年 “中央1号文件”中又明确提出了“推动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要求。国家体育总局为 贯彻落实中央精神,随后印发了《关于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意见》。根据这些文件精神 ,这一时期农村体育的研究集中体现在农村体育发展战略、趋势、对策及农村体育文化、消 费及管理等方面,呈现出多元化的研究态势。

2.2 农村体育研究成果数量呈逐年递增态势 从图1可以看出,1995-2009年期间,我国农村体育所发表的研究论文及比例总体而 言呈上升趋势,而2002年可以看作是其研究的转折点。1995-2002年,农村体育的研 究论文 每年均 保持在20篇左右,2003-2008年所发表的论文年度增长比例基本呈直线上升态 势。特别是2006年以后,年均超过100篇,仅2006-2008年3年间所发表的论文就近5 00篇,是前11年所发表的论文总量的2.5倍。从统计结果看,2009年农村体育的研究又呈下 降态势。这些研究论文的公开发表,都与国家的“三农”政策,特别是随着法制性、政策性 文件的导向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口号的提出以及“农村体育年”的哲学启动有着密切 的关系。加之,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国家体育总局社会科学、软科学立项资助课题对农 村体育的研究 具有扶持和导向作用,均表明农村体育的研究越来越得到重视,农村体育的研究呈现空前繁 荣的局面。

图1 1995-2009年农村体育研究比例折线图

2.3 研究人员年龄、职称结构及单位归属分析 从文献样本研究者的年龄结构分析,46~55岁研究者的比例最高,占统计总数的40.3%,其 次是35~45岁研究者,所占比例为30.2%,而35岁以下的研究者比例最低,仅为11%。由 此可见,46~55岁的研究者以其基础扎实、知识渊博、经验丰富、治学严谨的研究优势取得 了大量且富有成效的研究成果。从发展的眼光看,35~45岁研究者应是未来农村体育研究的 主力军,而35岁以下研究者应取长补短,找准研究的切入点,努力提升研究水平。

从研究者的职称结构分析,副教授的比例最高,占统计总数的42.5%,其次是教授的比例为 33%,讲师的比例为17.8%,而助教的比例最低,仅占统计总数的6.7%。这同样也反映出 高级职称的研究者在农村体育研究领域发挥了巨大作用,已成为推动农村体育研究的中坚力 量。但与此同时,高级职称研究者也有责任发挥“传、帮、带”的作用,应积极鼓励和扶持 职称较低的研究者迅速成长起来,以扩充研究队伍,将农村体育未来的研究向纵深层次不断 推进。

从研究者的单位分布看,来自高校的研究者最多,占统计总数的61.5%,其次是专业体育学 院的研究者,其比例为28%,而体科所和机关的研究人员最少,仅占10.5%。从研究专业 看,从事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人员最多,反映出研究成果与其研究领域较为吻合。而高质量 科研成果的作者地域主要分布在经济条件优越、拥有较多的高等院校、科研氛围浓厚的省份 ,如北京、上海、江苏和广东等地。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农村体育科研与地理环境有着必 然的联系。 2.4 研究方法多元化,有些研究方法有待进一步商榷 通过对所收集论文在研究方法使用频度(降幂排列)的统计(图2),可见:文献资料法 > 问卷调查法(普通、专家) >调查法(田野、实地)>访谈法 >逻辑法>数理统计法 > 比较分析 >其他。由此反映出农村体育的定量研究多于定性研究。但对研究方法深入分 析后发现,也存在如下问题:

第一、表述的上下位关系混乱。诸如实地考察、实地调查、实地观察、现场调查、田野 调查等方法,上下位关系不明确,难以区分其异同。

第二、表述不准确。诸如调查法、分析法表述太笼统。而统计分析法、统计处理法、数 学分析法应该是同一方法的不同表述。

第三、 方法有生造痕迹。诸如联机检索法究竟是研究方法,还是某种研究方法操作的 具体过程,有待商榷。而经济理论分析法,究竟是具体的研究方法,还是借用经济学研究的 理论整体来进行分析,很含糊。

图2 农村体育研究使用方法比例排序

2.5 研究内容归类及分析

2.5.1 农村体育发展及其战略的研究农村体育发展研究,分 析后可概括为以下3种类型:

第一类为内驱型。持此类观点的学者认为[1]:农村体育的建设与发展,必须 以提高农民自身素质,转变农民体育锻炼观念为前提。

第二类为依赖型。持此类观点的学者认为[2]:农村体育的发展依赖于国家各 级政府的 扶持、各类政策法规的完善及农村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程度。就农村体育内部环境 而言,主要依赖于农村体育的物质资源、组织资源、人力资源、经费资源的丰富程度。

第三类为综合型。持此类观点的学者认为[3]:农村体育的发展要依据农村建设与 发展 的实际情况。在农村各方面发展较为成熟时,农村体育建设应成为与农村社会融为一体,形 成相对独立的发展体系。

在农村体育发展战略上,2002年中共中央8号文件中明确提出:“农村体育以乡镇为重 点”,由此确立乡镇体育是发展农村体育的战略重点。围绕这种战略指导思想,裴立 新教授[2]提出农村体育以乡镇为重点,乡镇以小城镇为切入点,并首先从县城有 条件的建 制镇实现突破。吕树庭教授等[4]等指出小城镇应作为农村体育的突破口, 由城镇辐 射农村,从而最终带动整个农村体育的发展。虞重干教授[5]等认为:农村 体育的根 基在于村落。村落是农村最基本的社区,是农村的主体,只有体育进入村落,农民才能得到 实在的享受。

由此可见,农村体育的发展同农村社会的实际面貌有着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主要体现 在农村体育与农村的经济、文化、教育、卫生、宗教等社会要素间的互动关系。在其发展战 略选择上,农村体育以乡镇为重点以成共识,但在操作层面上对突破口和切入点的抉择还难 成定论。笔者认为:农村体育发展重点的确立,应从不同农村社会的实际情况出发,“因时 、因地”的在“乡镇”和“村落”间做出选择。通过部门间的协作,形成联动机制,是农村 体育走向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2.5.2 农村体育现状研究 农村体育现状调查主要集中在农村体育人口、体育场地设施、锻炼时数、锻炼内容等方 面。

1)农村体育人口。我国两次群众体育现状调查显示,1996年我国农民体育人口比例为7.13% ,2000年上升为8.4%,5年中提升了1.27%,平均每年增长率仅为0.25%[6],200 8年国家体育总局公布《2007年中国城乡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现状调查公报》显示,我国农村 体育人口比例为10.12%。而同期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平均以每年6.4%的速率增长 [7] 。由此可见,我国农村体育人口的增长速度远远低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增长速度,呈 现一定的滞后性。

2)参加体育锻炼的时数。根据《2007年中国城乡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现状调查公报》 相关数据显示,2007年全国有3.4亿的城乡居民参加过体育锻炼,城镇居民中有2.18亿的 人 参加过体育锻炼,乡村居民为1.22亿。城镇居民与乡村居民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差异明 显 ,城镇居民比乡村居民高出24.1%,且城乡差异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全国“经常锻炼”的 城乡居民中,城镇居民有13.1%,达到“经常锻炼”的标准,乡村居民仅为4.1%,城乡差 异较大。

3)体育场馆。第五次全国体育场馆普查结果显示[8]:我国现有各类体育场地850 0 80个 ,平均每万人拥有体育场地6.58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为1.03 m2。但占全国总人口一 半的镇(乡)村人口,拥有体育场馆69 537个,仅占总数的8.18%,其中教育系统体育场地数 量占总数的67.19%。可喜的是,截至2007年1月底,全国共建设农民体育健身工程项目26159个,总投资达11.87亿元,到2010年,将争取使我国1/6的行政村建有标准的公共体育场 地设施[9]。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实施力度的加大,必将为进一步发展农村体育事业 打下坚实基础。

4)体育观念。郭敏刚[10]研究指出:乡村居民受到农村环境、教育背景等因素影响 与城镇居民相比,体育观念有很大差异。乡村居民普遍认为劳动即锻炼,无病就是健康,进 行经常性体育锻炼的人数很少。加之农村体育的舆论环境较差,人们对参加体育活动的人不 理解,甚至讽刺挖苦。

5)锻炼场所及内容。《2007年中国城乡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现状调查公报》显示:城 镇居民在单位、社区、公共体育场所以及健身会所等正规体育场所中进行锻炼的人数比例高 于乡村居民。而在江河湖畔、街头巷尾、公路旁和自家庭院及室内等非正规体育场所中进行 锻炼的人数乡村高于城镇。其中,在“自家庭院或室内”中进行体育锻炼的比例乡村居民为 28.7%,城镇居民是9.2%,高出19.5%,相差较大。另有研究表明[11]:因为农 民的余暇时间 受劳动性质、劳动方式特殊性影响,所以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不稳定,季节性强。参加体育 锻炼的场所较为分散,锻炼地点多在自家庭院、住宅区空地、田间地头、马路边、街道边、 自然空地、河流和湖泊等天然场地,也有一小部分在附近学校的体育场地进行体育锻炼。

针对上述状况,总体上讲“我国农村体育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不平衡的,还 不能满足广大农村居民体育文化需求”[12]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客观分析我国农 村体育 的现状,正如江崇民所言[13]:“我国仍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初级阶段,农村 社会生产 力水还比较低,经济还不发达,许多地区刚解决温饱问题,农村体育与城市体育相比,处于 相对体育贫困状态。”

由此可见,关于农村体育现状问题的研究,一直是理论界研究的热点之一,也是研究成 果最多的方面。无论其研究内容多么广泛,但其主要目的都是为弄清农村体育现状,探求其 发展对策。需要指出的是,多数研究成果在文献资料和大范围抽样调查情况下,提出具有普 适性的对策与建议,如加大国家投入力度,政策扶持与导向,加大农村体育宣传等等,而提 出有创见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对策措施较少。

2.5.3 小城镇体育、村落体育的研究 以2003年吕树庭、裴立新教授[14]共同署名发表的《关于小城镇作为中国农村体育 发展 战略重点的思考》一文为标志,一大批研究者在相关文献中对“小城镇作为农村体育发展重 点”的观点进行了正面回应和支持,“小城镇体育”迅速成为农村体育研究的热点之一。研 究主要集中于小城镇体育的性质、小城镇作为推进中国农村体育发展的依据、小城镇体育的 功能等方面,小城镇体育文化建设的社会价值、乡镇体育旅游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等 方面。

近几年,随着“小城镇体育”研究的逐渐“降温”,“村落体育”的研究已上升为农村 体育研究的最大热点。此种观点以“村落是农村的主体、村落农民是真正意义上的农民”为 立论基础,并结合“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以行政村为单位进行实施的事实,提出发展农村体 育应“以村落为重点”。田雨普教授[15]明确指出农村体育发展“将工作重点逐步 转移到村 落体育的发展上来,……是解决我国群众体育发展‘低水平、不全面和很不平衡’局面的重 要举措”。 郭修金博士[16]在对山东临沂的沈泉庄村进行田野考察认为:村落体 育形态多 元、功能多重、与竞技体育相去甚远;村落体育的发展基础和保证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村 落需要有自身的体育文化,需要找回被遮蔽的传统民间体育文化价值,需要“培育、输入” 并举、村落精英带动及学校体育的辐射。郭敏刚硕士[17]从文化学视角研究指出: 村落农民 体育与村落文化之间是一种内在的共生关系,具有强烈的互动性,同时也相互制约。两者之 间的现实作用机制决定了村落农民体育与村落文化的发展既要同步,又要避免相互制约。唐 炎博士、虞重干教授[18]则对农村体育发展的行动取向进行了深入探讨。研究认为 :进行新 农村体育建设,不必仅仅从“民享”意义上来思考农民的体育需求,还应从“民生”的意 义上去发现体育对农民生活的价值。

那么,农村体育的发展究竟是“以乡镇为重点”还是“以村落为重点”,唐炎博士、虞 重干教授[18]认为:农村体育发展的重点从乡镇向村落延伸,只能说明发展村落体 育在一定 程度上具备了现实条件,以往发展中“重乡镇、轻村落”的发展方式需要调整。但就乡镇在 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现实作用和地位而言,其在农村体育发展中的重点地位既没有也不能 “落幕”。其实,以乡镇为重点的农村体育发展,其真实含义应当是“从村落着眼,从乡镇 着手”。

无疑,小城镇体育、村落体育研究将有助于深入清晰地认识中国农村体育的真实面貌以 及在当代小康社会建设中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2.5.4 农村体育组织管理研究 江亮等人[19]调查表明:个人锻炼是农村居民体育活动的主要组织形式,有组织的 农民 体育活动仅占10%左右。而体育实践表明,自发的个人体育锻炼是无法形成大规模、组织化 程度高的农村体育的。姜健[20]通过调查认为:西部贫困地区农村体育工作机构不 够健全, 缺乏体育人才,县以下的行政机构中管理体育的部门很少。部分地区县乡以下就没有专门的 体育机构,县乡级的体育行政机构多挂靠在文化部门、教育部门或卫生部门,负责群体工作 的人员也大多属兼职,并且管理者缺乏相应培训,社会指导员的数量就更不言自明了,这种 情况致使开展农村体育活动受阻。陈宁教授[21]研究认为:在农村体育的管理模式 上“县级 体育行政部门要抓好农民体育协会;乡镇要建立健全体育文化站;村要建设好村级文化体育 活动室;农民体育协会要培养体育骨干”;采取“以镇为龙头,村民委员会为基础,农民体 协为纽带,形成有辐射力的组织网络”。李会增等[22]认为发展新农村体育事业, 离不开 一个健全的组织,体育组织包括两种类型,一是政府型体育组织,一是群众体育组织,两者 缺一不可,互为补充。县级以上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负起责任;乡镇政府把体育事业纳入 乡镇发展总体规划;发挥农民体育协会的作用;发挥村民委员会在农村体育发展中的地位和 作用。

从研究可以看出,目前农村体育管理主体多为农村基层政府,管理松散乏力,农村体育 社会化远未形成。而体育体制的核心是体育组织的结构和权力分配及运行,随着我国社会主 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的稳步推进,农村体育的组织管理需要发挥中央和地方、国家和社会办体 育的作用,重新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农村体育组织体系将是一项复杂和长期的工作。

2.5.5 农村体育消费研究 王建欣认为[23]:“农村体育消费是基础性、根本性的消费,具有丰富生活内容、 娱乐 身心,增进身体健康;活跃体育消费市场,促进相关体育产业发展等,是体育消费科学发展 观的具体体现”。《2007年中国城乡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现状调查公报》显示:在参加体育 锻炼的人群中,有72.7%的人有过体育消费,全年人均消费水平为593元。其中,城镇居民 有 74.5%的人有过体育消费,乡村则为69.40 %,城镇居民全年人均消费水平为718元,而乡 村 为355元。城镇居民支付购买体育书刊和到体育场馆健身费用的人数比例明显高于乡村,其 他各项体育消费的人数比例差异不大。可见,城镇居民各项体育消费的人均水平明显高于乡 村[24]。

由于影响农村体育消费因素的多元化、复杂化,使得农村体育消费的开展目前仍有一定 的难度。因其体育消费同属于经济和体育两个领域的重要范畴,可以肯定地讲,随着农村居 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体育消费需求必将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

2.5.6 农村体育与经济关系研究 陈梦周等[25]研究表明:农村体育的发展与农村经济的发展相辅相成;姜健等 [20]研究 认为:东南沿海与中西部地区农村体育发展的不平衡证明,体育的发展必须依附于经济的发 展,没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体育是没条件开展的。朱家新[26]研究表明:2001-2008 年,我国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呈稳步增长趋势,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逐渐下降。随着农民收入的 不断增高,恩格尔系数呈持续下降趋势。

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农村居民在物质生活的不断丰富,对发展的需求必然随着 增加。体育活动必将成为农村居民满足体育文化需求的应有之义。

2.5.7 农村体育文化研究 许锍成[27]针对农村宗族意识与农村体育的关系进行分析,认为宗族组织的一些活 动有 利于农村体育的发展,恰当地处理传统文化与农村体育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发掘和弘扬中国 传统文化,有利于农村体育发展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刘玉[28]通过对我国农村体 育文化特 点的研究,明确我国现阶段农村体育文化工作重点为:“坚持政府主导和农村自主发展相结 合,保障农村体育文化建设中农民的文化主体地位;坚持政府投入与市场场融资相结合,创 新公共投入机制;尽快建立多元化的农村体育文化发展评价体系;坚持均衡发展与非均衡发 展相结合,切实将以点带面工作落到实处。”李会增等[29]从我国村落的历史文化 背景出发 ,分析了村落体育的文化特征,提出当前我国村落体育应该走与“生产劳动、文化艺术、民 族传统”相结合的杂糅式的发展模式。

不可否认,当前农村体育文化在整个新农村建设中还处于相对的弱势地位。因此,抓住 当前新农村建设的有利时机,大力发展农村体育文化建设是从根本上解决这种弱势地位的有 效措施。

2.5.8 农村学校体育研究 曲宗湖教授等[30]以7个省市区为样本,采用整群抽样的调查研究方法对农村中小 学的 体育现状进行了较全面的调研,对我国农村体育现状进行了描述和深入分析,提出要完善对 农村学校体育的领导,改革体育教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确保对农村学校体育的投入。朱 应明[31]通过教学内容改革实验研究,认为:从事民间体育项日教学,能充分调动 学生的锻 炼积极性,使学生养成自觉从事体育锻炼的习惯,能缓解体育经费、场地器材不足的矛盾。 曾全红等[32]提出我国农村学校体育教育发展的对策:落实素质教育观,切实改变 农村学校 体育教育的内外环境,建立与健全农村学校体育的保障制度,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村学校体 育课程建设,进一步重视农村学校体育教师队伍建设,促进农村学校教师队伍均衡发展,学 校体育建设与饮食卫生同步发展。焦卫宾,周登崇[33]在大量的普查和典型案例调 查的基础 上,从农村学校参与新农村体育服务体系构建的角度,总结出农村学校体育的发展模式。徐 东锋[34]在学习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等文献基础上,根据体育学科的特性和农村 学校的现 状,提出以选择一至两项适合地理气候条件、有良好群众基础、易于开展、健身价值较高, 又具终身体育性质的现代或民族优秀运动项目作为学校体育课程资源加以开发和利用,以推 进农村体育课程体系建设。

可见,农村体育研究中,学校体育研究所占的比例较大,研究相对较为成熟,涉及的内 容也较为广泛。

3 未来我国农村体育研究的发展趋势

通过上述对我国农村体育研究内容的相关分析,可以说其研究内容已呈现稳定、全面、 深入的发展态势。当前,我国农村体育的研究主要应正视三方面的问题:其一,理论与实践 的紧密结合,即农村体育研究能否对其实践产生有益影响;其二,对现象和状态的准确描述 ,即农村体育研究能否抓住当前的发展现状;其三,对本质的揭示和规律的发现,即农村体 育研究能否深刻地解释其现实现象。为此,未来农村体育研究的发展趋势应体现在以下方面 :

1)研究的时代性与创新性。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科教发展为农村体育研究提供了广 阔的空间和前景。因此,农村体育的研究将会更加坚持在学科建设的基础上,明晰战略发展 的策略预见,准确把握社会发展对农村体育的需求,体现农村体育研究的时代性,瞄准重要 领域和重要课题的创新。

2)研究的开放性与交叉性。现阶段,农村体育体育科研的理论和实践都很薄弱,研究方 法简单粗糙。而人口学、 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民俗学、政治学、地理学等社会科学 的发展则相对较为成熟。鉴于农村体育与其他人文学科有千丝万缕之联系。 因此, 在研究 中,将更注重借鉴成熟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寻找农村体育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点,以进一步完 善农村体育的科学结构体系。

3)研究的科学性与规范性。 随着科学信息技术在各领域的广泛渗透和应用,农村体育 的研究理念、手段和方法也必然随之会发生相应的变化。高科技信息技术的运用,将使农村 体育研究工作更加科学与规范。因此,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必然更加重视理论探索与实证研 究相结合、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研究范式,有力提升农村体育研究的科学含量与实 效性。

4)研究的学科性和特殊性。农村体育尽管属于综合性研究,但仍具有独立的专门知识、 理论范畴、研究方法、研究对象及体系。因此,未来农村体育研究的专业化、专门化是提高 其科研水平的重要手段,是形成农村体育学科理论体系的必要途径。此外,在研究农村体育 时,会更加注重农村体育的特殊性要求,即将农村体育现象置于农村特定场景中去分析,揭 示农村体育发展的内在规律。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近15年来,农村体育研究日益受到关注。随着农村社会的变迁,特别是2002年以 后,农村体育研究成果数量逐年增加,且质量较高。未来农村体育科研将朝着时代性、创兴 性、开放性、交叉性、科学性、规范性和学科性的方向发展。

4.2 建议 1)把握农村体育研究的实质,运用合理的研究方法。农村体育研究的实质是要探寻在 农村特定的经济、文化背景下,农村体育活动的特点、规律和运行机制。

2)运用多学科知识,对新农村体育进行综合研究。对农村体育的研究必须改变从单一 的学科角度进行分析,实行多学科的渗透与交叉,才能开拓出新农村体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的 新领域。

3)突出农村体育研究的主体。农民是农村体育研究的主体。因此,对农村体育的研究 必须围绕农民进行,把农村体育这一“社会事实作为物来考察”,并以物衬托人、服务人, 这样才更有利于农村体育研究的健康持续发展。

4)重视对农村体育基本理论问题的深入探究。在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 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背景下,对农村体育研究中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基 本观念等诸多理论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将有助于整体性、综合性的认识和把握农村体育的发 展态势。在研究中不仅要加强对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更要注重其理论解释和归纳,从而使 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互为补充与促进。

5)发挥群体研究优势。在农村体育科研中,要注重“老、中、青”结合的科研梯队建 设。同时,需要加强地域、单位间的协调配合。

参考文献:

[1]吴振华,田雨普.关于中国农村体育若干问题的断想[J].体育文化导刊,200 5,(6):5-7.

[2] 裴立新.当前农村体育发展中若干重大问题的理性思考[J].体育与科学,2003,(3): 5-9.

[3] 徐颂峰,等.农村体育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其对策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6,(1 ):26-28.

[4] 吕树庭,等.以小城镇为重点的中国农村体育发展研究[J].体育学刊,2005(3):1-4.

[5] 虞重干,郭修金.农村体育的根基:村落[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7):2-4.

[6] 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课题组.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 学出版社,2001:40.

[7] 中国经济信息网[z].cei.省略/.

[8]周志忠.我国投入11亿建设农民体育健身工程[N].人民日报,2007-03-01.

[9] 郭敏刚,胡庆山,王健.农村体育思想的变迁及其对我国新农村体育建设的启示[[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7,31(6):32-36.

[10] 王晓玲.我国农民体育现状及对策分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4):30-33.

[11] 马先英,杨磊.农村体育:制约我国群众体育发展的“瓶颈”[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4,27(10):1309-1312.

[12] 江崇民,张彦峰,蔡睿,等.2007年中国城乡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现状分析[J].体育科 学,2009(3):9-19.

[13] 吕树庭,裴立新.关于小城镇作为中国农村体育发展战略重点的思考[J].上海体育 学院学报,2003,(3):8-10.

[14] 田雨普.小康社会演进中农村体育重点转移的轨迹考察[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 8, (6):461-464.

[15] 郭修金,虞重干.从村落看村落体育[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8,(3):1-6.

[16] 郭敏刚,等.村落农民体育与村落文化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9,(6) :33-37.

[17] 唐炎,虞重干.论农村体育走向持续发展应树立的行动取向[J].体育科学,2009,( 9):81-85.

[18] 江亮,等.我国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农村体育发展的社会学审视[J].北京体育大学学 报,2008,31(11):1461-1467.

[19] 姜健.陕西省基层群众体育管理体制及其运行机制研究[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 7,(4):67-69.

[20] 陈宁,周挺.农村体育发展的新挑战与制度创新[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10): 1-6.

[21] 李会增,等.对新农村体育发展的几点思考[J].国体育科技,2007,( 4):1-6

[22] 王建欣.开展农村体育重要性的几点认识[J].体育文化导刊,2003,(8):18-19.

[23] 沈克印,等.社会排斥与农村体育贫困[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9,(4):289-292.

[24] 陈梦周,等.农村体育与农村经济发展关系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5,(4): 66-70.

[25] 朱家新,沈丽玲.对我国农村体育发展社会环境的理性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9,32(5):16-20.

[26] 许锍成.农村宗族与农村体育关系初探[J].体育学刊,2003,(4):40-41.

[27] 刘玉,田雨普.现阶段农村体育文化特点及工作重点探讨[J].成都体育大学学报,20 08,(11):17-19.

[28] 李会增,等.我国村落体育的文化特征及发展模式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 ,32(5):1325-1327.

[29] 曲宗湖,等.中国农村学校体育基本现状和发展战略研究[J].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 报,1998,(4):9-12.

[30] 朱应明.农村学校体育教学内容改革的实验研究[J].四川体育科学,2000,(3):75-7 8.

[31] 曾全红,等.我国农村学校体育教育的现状及对策[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7) :91-93.

国内农村体育发展现状篇(2)

1 当前我国农村学校体育教学的研究现状

1.1 农村学校体育教学内容的研究

对农村学校体育教学的研究主要有这几方面的内容,一是,有关农村学校体育教学内容的研究;二是,农村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研究;三是农村学校体育教学现状的研究。对农村学校体育教学内容的研究主要集中将农村乡土资源进行改造,如对场地进行改造,将乡土游戏如民族民俗游戏引入课堂。如廖金琳的《客家体育与构建农村学校体育教学体系的研究》,该文对闽西客家地区农村学校体育进行了调查。认为:当前闽西客家地区农村学校体育的场地设施、器材、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存在问题,指出客家体育的内容在农村体育教学内容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认为客家体育运用在体育教学内容时,有教育性、健康性、兴趣性和发展性的特点[2]。颜世刚,沈嘉奇的《贫困地区学校体育教学中引入乡土游戏的探讨》,该研究认为,贫困地区引入乡土教材可培养学生热爱家乡、消除因贫困落后造成的自卑心理、增强学生自信心,同时对尊重传统、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发挥体育教师的职能和因地制宜利用体育资源起到积极作用[3]。

1.2 农村体育教学改革的研究

针对农村学校体育教学的现状并提出相应的改革方案一直是农村学校体育研究的重点,这方面的研究有:王涛的《对农村体育教学改革的思考》中指出,农村学校体育教学改革,首先要创造条件正常开设体育课,进而要注意因地制宜、有的放矢地进行区域化体育教学,教材内容应多样化,课堂教学组织要“节省化”和“聚散化”,教学方式要灵活多样,重其实用性,融竞技、健身、娱乐于一体[4]。汪晓赞,季浏,金燕的《我国新一轮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现状调查》,该调查发现:体育教师的教学观念产生了积极转变、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得到了激发等,针对农村学校体育教学问题提出加强对农村学校的指导、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加大体育教学经费的投入等建议[5]。李忠梅的《农村学校体育教学改革适用“阳光体育运动”需求研究》,该文对农村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如何适应阳光体育运动需求时认为:认真解读“阳光体育运动”,提高思想认识;加强农村学校体育师资队伍建设;明确阳光体育运动指导思想与目标,改进教学方法;把握阳光体育运动的内容,加强体育课程资源开发;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要牢固树立安全第一原则;建立考核监督评价机制,加强监督与评价[6]。

1.3 农村学校体育教学现状的研究

关于农村学校体育教学现状的研究有以下几个方面:如孙德朝,陈佳的《四川省农村学校体育教学现状调查》,该文调查了四川150所农村中小学,对该省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执行情况;体育教学计划实施情况;体育教材使用情况;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实施情况;学生体育成绩考核评价情况等几个方面对体育教学现状进行研究,并对调查情况所存在问题,找出原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7]。莫少强的《广西农村学校体育教学现状与发展对策》,该文调查显示,广西农村学校体育教学现状不同乐观,其制约因素一是教育观念落后和教学管理不到位,二是缺乏场地器材和具备一定专业水平的专、兼职体育教师,三是缺乏适合农村学校体育的教学大纲和教材。并提出了相应的意见和建议[8]。张春一,李正花,姜成等的《吉林省东南部农村学校体育教学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该文对吉林省东南部农村学校体育的开课率、教师实施体育教学大纲的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中学开课率大于小学;90%以上的教师能按照体育教学大纲进行教学;85%左右的体育教师能按教案进行教学,88.4%的学校有体育理论课,并且能够实行[9]。

从农村体育教学的研究来看,当前农村体育教学研究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学者均对农村体育教学的改革献言献策,关于农村体育教学的改革层出不穷。在农村体育教学内容上,重视发挥农村地区的优势,将一些乡土气息较浓的教材引进教学内容,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在当前农村学校体育教学的现状方面,虽然取得了一些进步,如开课率较足,教师能按照教材教案上课,但仍然存在像教学观念落后,缺乏相应的教学大纲等问题。

2 当前我国农村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2.1 农村体育教学设备不足,对课程资源开发不够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问题一直存在,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在种情况下,涉及农村学校体育设备问题一直是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之一。由于体育教学的大部分课程必须置于相当的器材情况下才能顺利完成,器材设备不充足,确实让有些体育教师“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但是,在器材设备不能短时间改善的情况下,体育教师还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农村地区相对较为广阔的资源,自制简易教材,满足体育教学所需。

2.2 在农村体育教学中,仍然存在“放羊”的现象

进入新世纪以来的课程改革,对以往的教学大纲做了很大的变动。其中之一就是放宽了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师可以根据地区和自身的实际情况,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差异较大,这样的规定是符合当前我国学校体育发展现状的,但是有的体育教师却把“好经念歪”,将这类规定理所当然的当作“放羊”课的基础,使得很多农村地区的体育教学有名无实。

2.3 农村体育师资力量还有待提高

国内农村体育发展现状篇(3)

1 “十一五”以来我国农村体育研究现状

1.1 研究成果(论文)发表情况分析

“十一五”发展规划中党和国家做出了“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和“实施城镇化战略,促进城乡共同进步”的战略部署。在“十二五”发展规划中也特别提到了“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和体育设施建设,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发展战略。随着我国农村的发展和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农村体育问题也成为学术界关注的重点,关于农村体育问题的研究一直以来跟党和国家的政策方针紧密相关,涌现出了一大批关于农村体育研究的成果,通过以“农村体育”为题名对cnki数据库进行检索,结果显示在2006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期间共有1296篇,以“农民工体育”为题名检索的结果显示共有107篇文章发表,以“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为题名进行检索共有377篇文章发表。其中关于农村体育问题研究的1296篇论文在各年度分布如下,2006年为123篇、2007年为235篇、2008年为254篇、2009年为253篇、2010年为234篇、2011年为197篇(见图1)。

通过对文献资料进行分析我们发现学者们对农村体育问题关注度较高,主要集中在:1)对农村体育思想与制度的研究;2)对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及资源配置方面的研究;3)对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实施效果的研究;4)以家庭体育和学校体育为契机的农村体育发展战略的研究;5)农村体育组织研究;6)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农村体育发展战略研究;7)农民工体育与体育权利等几个研究领域。

1.2 研究成果(部级课题)立项情况分析

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最高水平课题,通过对“十一五”以来的课题立项情况进行统计,结果显示2006年至2011年期间共有关于农村体育问题的课题研究24项(见表1)。

通过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十一五”期间国家社科基金课题研究主要涉及“农村及农民工体质健康研究”,“农村体育服务产品研究”,“农民工及子女体育教育研究”,“农村体育服务的法律保障研究”,“农村体育发展战略研究”,“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时效性研究”,及“民俗与人类学视域下的农村体育活动”等几个热点领域。

2 “十一五”以来我国农村体育研究的四个热点述评

2.1 关于农村体育的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

本文由http://收集整理

农村体育的发展深受社会变迁的影响,从新中国成立到今天农村体育在不同历史阶段表现出了不同的发展结果,不同的地域环境和经济背景也造就了不同的发展状况。黄北翔等(2010)对湖南省农村体育发展现状与制约因素进行研究后认为“湖南省农村的体育设施严重不足,体育场所占用或挪用情况较多,农村体育组织以基层和村委组织为主,体育经费缺口很大。经济、文化素质、体育资源、管理体制等是制约农村体育发展的主要因素”。提出了建立保障制度、健全农村体育管理体制,发挥传统体育项目优势,整合农村体育资源,依托学校体育资源带动区域协调发展的策略[1]。韩军(2009),奚风兰(2006)认为城乡经济发展失衡差距较大、体育基础设施不完善、缺乏体育管理组织、参与农村体育的主要力量流失是当前农村体育发展的基本现状[2][3]。王洋等(2006)对陕西省农村体育发展现状进行研究,认为资金缺乏、体育组织建设落后、思想重视程度不够是制约农村体育发展的主要因素。王绍军等(2007)对江西农村体育发展现状研究的结果显示江西省农村建设基础设施匮乏,体育组织和管理工作薄弱,农民健身意识淡薄,缺乏对《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了解。郭敏刚等(2007)在梳理农村体育思想变迁的基础上认为农村体育的发展策略应集中体现在建立农村体育组织、大力兴建场馆设施,充分发挥民族体育的多元化优势,引导农民体育锻炼习惯。刘玉等(2009)认为目前我国农村体育发展比较落后呈现不均衡局面[4]。闫艾萍等(2011)对太原农村体育发展的研究结果认为体育组织人员不足、体育活动较少、资金来源单一、体育健身设施缺乏、管理制度不健全是农村体育的基本现状。董静(2007)认为场地器材不足,农民本身对体育健身认识不够,体育社会指导员较少,体育健身消费水平较低是吉林通化地区农村体育发展的基本现状。王程等(2006)认为提高领导认识,强化政府职能作用,解决体育发展经费问题是当前农村体育发展的主要策略[5]。胡庆山(2006)袁文惠(2009)则认为整合农村学校体育资源,培养农村体育主体力量是当前农村体育发展的策略[6][7]。田雨普(2006)认为经济社会、经费投入力度、主体力量、文化素质、导向机制等是制约农村体育发展的关键因素。建立农村体育的长效机制,推动“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实施,培养农村体育主体力量是农村体育的发展策略。林彦芸(2011)认为加大农村体育投入、改善农村生活、提高农村居民的文化素质、完善体育组织网络是当前农村体育发展的主要策略。

通过对上述研究成果的梳理可以看出,经济发展、社会环境、文化氛围、人的本身是制约农村体育发展的关键因素。具体表现为农村体育发展不均衡,体育场馆和资源设施缺乏,农民体育锻炼意识不强,体育组织不完善等几个方面。这与我国的经济发展与教育发展状况是相一致的。笔者认为目前关于农村体育发展现状与策略的研究缺乏与时代背景紧密结合,存在着理论深度不够、研究实用性和针对性较差的弊端。因此构建和提炼多学科理论、建立与社会变迁相结合的创造性理论仍然是今后研究的重点。

转贴于

2.2 关于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供给问题研究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进程的加快,农村发展问题已经成为党和国家工作的重心。就目前而言对农村公共产品的相关研究已经较为系统和成熟,但是对于公共产品的子系统之一的农村体育公共产品方面的研究关注较少[8]。“十一五”以来关于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产品的研究,国内学者主要围绕着体育公共产品的概念,体育公共产品的供给状况,体育公共产品的供给制度、模式策略,体育公共产品供给的制约因素等四个方面进行研究。首先在概念上学术界对于该方面内容存在着“体育公共产品”和“公共体育产品”两种表述。汪艳等(2007)将体育公共产品定义为“体育公共产品是指在消费和使用上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体育产品”[11]。张建明,田雨普等(2008)认为“体育公共产品是指用于满足人们体育需要市场不能提供或不能完全提供具有一定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社会产品或服务”[9]。那么农村体育公共产品是体育公共产品的子集是以农村为服务区域的,农村体育公共产品即包括公共体育设施等实物产品同时又包括体育服务、法规政策等非实物的产品[10]。第二,关于体育公共产品供给状况研究。大部分研究结论显示农村体育公共产品存量较少,分布不均衡。如秦椿林的《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王园园等(2006)的《贵州省农村体育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李萍美(2006)的《浙江省农村体育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冯建(2008)的《对我国农村体育现状与发展对策的分析研究》等等。第三,关于农村公共体育产品供给的制约因素研究。张建明等(2008)认为农村公共产品的整体供给不足、城乡二元结构、农民健身意识不强等是主要因素。许月云等(2008)则从体制与制度上面的得出了答案,认为缺乏公共政策的支持是制约农村公共体育产品供给的主要因素[12]。高军(2008)则认为资源不足是制约供给的主要因素。第四,关于农村公共体育产品的供给制度和模式研究。目前的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农村体育管理制度以及管理模式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和补充。其中部分学者研究认为我国大部分农村没有体育管理组织,如张峰(2007)《对陕西农村体育人口现状的调查研究》,于向(2007)《新农村体育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与对策研究》等等均反映了农村体育管理体制不健全,制度不完善的现状。在农村公共体育产品供给的模式方面张建明(2008)等倡导以国家供给为主将公共产品供给放在农村的供给模式;许月云(2008)则认为应建立供给决策机制和供给监督机制加强供给。汪艳(2007)等认为应避免行政手段倡导经济手段加强供给。田雨普(2007)和虞重干(2007)则认为政府应重心下移,大力提倡以广大农村为核心的体育公共产品供给模式。

综上所述“十一五”以来我国学者对于体育公共产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概念、现状、制约因素、模式策略等方面研究。研究结果呈多元化趋向,但是从总体来看研究的抽样、研究的实用性、研究方法等仍然困扰着我们。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进一步开拓研究视角、倡导跨学科理论的应用,围绕体育公共产品供给中的财务管理、模式与体制制度、资金筹集与使用等应用领域的研究将进一步凸显。

2.3 关于农村体育保障机制问题研究

解决“三农”问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农村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举措。2006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提出了要“推动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自此新农村体育也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环节。政策的实施离不开法律和制度上的保障,自此农村体育保障研究也开始方兴未艾。张宏伟(2011)研究认为农村体育的发展应以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体育财政体制,完善城乡一体的体育行政管理体制,强化城乡体育一体化政策的制定与执行,完善城乡一体化的公共体育资源的布局等机制作为保障[13]。王联聪等(2010)认为农村体育保障是国家社会保障的一个组成部分;村落社区体育保障则是具体服务的提供对象,农村体育保障应是实现社会福利的手段。研究农村体育保障应以社会福利、社会服务以及社会保障研究作为基础[14]。李宗山(2010)认为农村体育保障体系的建立应从完善机构、多元化融资、队伍建设、宣传营销、扩大约束等方面入手[15]。

农村体育的良性发展离不开体制制度和法律的保障,体育作为公民基本权利的一部分应该得到法律保障,在发达国家公共服务均等化早已成为发达国家的基本施政纲领。在我国对于保障体系的建立略显滞后,尤其是体育权利的保障体系更是起步甚晚。通过“十一五”以来的研究成果来看,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涉及甚少。特别是从法学的角度上对于农村体育保障进行研究的更是少之又少。就目前研究成果来看仅仅停留在制度上的建构较多,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的非常少,因此农村体育发展的制度和法律保障将是“十二五”期间研究的重点。

2.4 关于农村体育文化建设问题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符号象征,是一个民族的根本,在农村体育建设中体育文化的建设和繁荣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构建农村体育文化氛围、繁荣农村体育文化是发展农村体育的首要路径。徐成立等(2009)认为体育文化建设是提高农民身体素质的有效手段,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保障[16]。刘玉等(2009)认为保障乡村和农民在农村体育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是我国农村体育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提高农民的体育话语权,倡导建立国家主导下的农村体育文化市场服务和体育文化服务相结合的综合服务体系[17]。任宝国等(2007)认为农村体育文化是新农村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体育文化整合、改革体育文化传播体制、加强城乡关联是发展繁荣农村体育文化的必要途径[18]。陈浩然等(2011)利用帕森斯的agil模式建构了乡村节庆体育文化社会功能的agil模型,认为乡村节庆体育文化具有情感目标、文化维模、个体适应和社会整合4个功能取向[19]。魏强(2009)认为农村体育文化的建设需要乡(镇)村两级政府的重视,需要政策和体育设施的保障[20]。针对发展农村文化的问题石冰等提出了利用大学生村官来加强体育文化建设的举措[21]。孟凡强(2011)认为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价值诉求主要表现在培养新型农民为根本、以和谐为主题、促进农村经济建设和以建立农村体育良性发展机制为内核的生态体育价值诉求等方面[22]。

从目前研究的成果来看,学术界对农村体育文化的研究成果质量不高,尤其是有一定影响力的成果不多。这充分显示了两方面原因,首先是学术界对农村体育文化这一命题关注度不够,其次也体现了部分学者关于体育文化研究思路的闭塞、方法的单一。因此,“十二五”期间广泛汲取社会学、民俗学、文化学和史学方面的知识至关重要。

2.5 关于个案研究与田野调查方法在农村体育研究中的应用

田野调查指研究者深入到研究现象的生活背景之中,采用参与观察和非结构访谈的方式收集研究所需资料,然后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定性分析来理解和解释现象的研究方法。个案研究是指对一个人、一件事件、一个社会集团或一个社区进行深入全面的研究[23]。个案研究与田野调查的方法是人类学和社会学等领域中的重要研究方法。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均衡,农村体育的现状也不尽相同,这正符合进行个案研究的需求。个案研究与田野调查的研究方法在农村体育中的运用使一大批有一定价值意义的研究成果开始涌现。如《广西红水河流域农村族群体育活动的体育人类学审视》(2011),《发展民族传统体育与促进湘鄂渝黔边区农村妇女健康研究》(2010),《青南地区和谐社会建设中藏族农牧民体育健身的研究》(2008),《新农村建设中村落农民体育发展环境分析——安徽小岗村、小井庄和落儿岭3村实证分析》(2011),《农村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困境及救赎——以盐城地区义丰龙舞及楼王莲湘为个案》(2011),《小康社会中的村落体育——山东三村的调查》(2009),《禄村变迁中的传统体育流变研究》(2010),《一个村落舞龙活动的变迁》(2010),《民族传统体育的变迁与传承研究——以广西南丹那地村板鞋运动为个案》(2008),《新农村建设中农民体育发展的文化审视——以湖北省大洲村为个案》(2007)等等。转贴于

3 “十二五”期间我国农村体育研究的展望

3.1 国家提倡的文化繁荣战略将推动农村体育文化发展研究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当今世界的发展将面临多极化、各种思想相互交融的挑战。文化作为民族的血脉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作用与地位越加凸现。为此2011年11月18日党的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我们党和国家在新时期的重要举措。一直以来中国农村发展一直跟党和国家的政策紧密相关,上述文件的颁布实施势必将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体育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必将受到影响。“十二五”期间围绕农村体育文化建设方向的研究命题研究将成为热点,为此体育界应未雨绸缪围绕这一命题展开深入细致的研究,不仅要思考如何促进农村体育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问题,还要思考与体育文化相关的文化产业、文化市场管理、文化引导以及如何促进城乡合作、城乡融合、统筹发展、探讨不同模式和发展路径等问题。《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的出台实施以及《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等都将为农村体育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契机。特别是《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在“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中指出“加强青少年文化活动场所建设,创造出更多青少年喜闻乐见、益智益德的文化作品,广泛开展面向青少年的各类文化体育活动”。在“全面发展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中指出,“大力发展公共体育事业,加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提升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的体育健身意识和健康水平”。我们坚信我国农村体育的研究在伴随着国家大力发展全民健身和文化产业的大势中必将迎来新的学术热潮。

3.2 农村体育的深入研究将影响我国群众体育发展的格局

国内农村体育发展现状篇(4)

在国家大力发展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农村体育教育也在悄然地发生着改变。我国人口基数大,农村人口占据了很大的比例,因此,农村学校体育教学水平将影响我国整体的体育教学水平。农村体育教学想要得到良性发展,需要采取多种举措,如改善教学环境,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等。

一、农村初级中学体育教学相关调查

(1)体育教学实施不利。初中生正处于身体发育的关键期,学校开展的体育教学活动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锻炼机会。通过对农村初级中学体育教学现状进行调查后发现,农村初级中学体育教学设施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大部分农村初级中学校建立了田径场、篮球场和排球场,好一点的学校还开设了室内体育活动室,但配套设施却跟不上,这大大降低了场地的利用率。调查中还发现,少数学校不按国家现行规定开展体育教学活动,而且一些学校为了提升升学率,任意缩减学生的体育活动时间,将每周三节的体育课时缩减为每周两节或更少。[1]

我国对体育教学的教材有统一使用的课程标准,但农村的体育教学存在着很大的灵活性,这使得教材与实际情况很难统一,若强行用课程标准对农村体育教学进行约束,无非是以限制其发展为代价。因此,农村体育教学要想寻求长远发展,首先要明确发展的目标和任务,拓宽思想,丰富教学内容,以规范化的教学使农村体育教学得以良好开展。

(2)师资力量不足。相关调查表明,我国农村中学体育教师的人数基本达到了教学的要求,有些地区还显示出了结余。从体育教师的性别上看,男性教师的人数要远高于女性教师,青年教师占多数,人员整体素质还不算高。同时一些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初级中学,体育教育专职教师不足,教师质量不高,教学理念落后,缺少专业的科研人员。[2]体育教师是体育教学的实施者,教师的整体素质将直接影响教学水平,为了让体育教学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改善体育的师资力量十分重要。

(3)对农村体育教学经费(设备)投入不够。从我国农村学校体育现状和发展上了解到,我国中小学校的体育器材缺口需要投入的资金支持达到50多亿元,其中中学占8%左右。虽然近几年我国加大了体育教学的资金扶持,但从分布的情况上看,还是无法填补缺口。若要达到国家要求的配备标准,最起码需要花费上十年左右的时间

二、改善农村体育教学现状的对策研究

新形势下,我国农村体育教学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为寻求更为有效的发展途径,农村体育教学首先要更新教学观念,树立正确的教学评价标准,依托科学,开展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使其树立终身体育锻炼的思想。

体育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体育锻炼,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在体育课教学活动中,教师制订的教学目标要以现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为依托,要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教学考试的内容要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符合提高学生身心健康的本质要求,不需要设立难度系数较大的考试项目和题目。

从农村体育教育现状上看,教学的水平较低,教师的整体素质不高,对教材的使用效率和选择上都存在着问题,这对体育教学的良好开展形成了阻碍。因此,农村中学校要就现存的体育教学问题做进一步的研究,制订合理、规范的发展战略,就现存的问题提出整改措施,从而保证学校体育教学的有效开展。同时,政府部门也要对农村体育教学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以使体育教学能从根本上得到改善。

总之,就目前我国农村初级中学体育教学状况来看,体育教学水平不高,教学效果不够理想。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推动下,体育教学势必要进行进一步的改革,其改革的方向要根据农村体育教学现状,使其得到良好发展,为提升全国体育教学水平创造条件。

国内农村体育发展现状篇(5)

2

新农村建设是新世纪我国协调城乡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新农村建设不仅要解决农村的生产方式,提升物质文明建设水平,同时也要在农村建立现代文明、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随着全民健康意识的不断深入和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申办成功,进一步推动农村体育的发展和在农村中贯彻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更加具有必要性和迫切性。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农村是基础,农民是关键。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面的小康;没有农民的健身,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全民健身。体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目前,农村体育的整体状态和趋势不容乐观,农村体育是群众体育工作的难点和盲区。

3现状及其分析

3.1廊坊农村农民对有关政策法规的了解程度

通过廊坊农村农民对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认识程度的调查表明,广大农民对体育法规认识水平及了解程度普遍偏低,仅有3.1%的农民对《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很了解;有28.7%的农民对《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略知情,而有68.2%的农民对《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毫无所知。以上问题说明,廊坊农村农民对体育法律法规了解缺乏,农村体育管理法制化程度不高,宣传体育法规政策方面力度不够,加强对体育政策法规具体内容的贯彻落实及宣传教育应成为今后工作的重要部分。

3.2廊坊农村农民对体育锻炼的认识

通过调查,廊坊农村农民认为增进健康的主要方式依次是:增加营养,保证睡眠,改掉不良习惯和体育锻炼。

3.3廊坊农村体育锻炼点情况

3.3.1廊坊农村体育锻炼点的项目状况

项目秧歌武术气功交谊舞羽毛球篮球混合项目数量201697666百分比28.5%22.9%12.8%10%8.6%8.6%8.6%从表1中可以看出,廊坊农村的体育锻炼点内容选择比较单一,其中民族传统项目占的比重较大,主要是由于传统项目对场地器材的要求比较简单,容易开展。而羽毛球、篮球项目主要的人群是青壮年。廊坊农村的体育锻炼点中气功练习点较多,因为廊坊是我国推广保健气功的试点,所以气功活动点不仅发展规范,而且发展的速度也较快。

3.3.2廊坊农村体育锻炼点的场所现状

活动的场所村委会的活动场地村头巷尾麦场空地树林河边其他数量25181764百分比35.7%25.7%24.3%8.6%5.7%随着人们物质条件的迅速提高,人们对精神的需求增大,对体育需求不断的增长,以农村现有的条件看,正规场地设施很少,农村人的体育活动场主要是有村委会提供的平坦的空地。并有很多农村把活动场所扩展到了村头巷尾、麦场空地等地方。这与主要是由于我国农村体育资金匮乏、场地设施稀少造成的。

3.3.3廊坊农村体育锻炼点锻炼时间状况

通过调查廊坊农村有70%的体育锻炼点在晚上活动;有58.6%的体育活动点每次锻炼的持续时间在1小时到2小时之间;有75.7%的锻炼点受季节的影响。这非常符合农村的生活习惯。一般在早晨农民都会去田间劳作,而且在春播秋收的季节由于农活劳累,多数锻炼点由于没有人员参与而暂时停止。

3.3.4廊坊农村体育锻炼点的经费情况

廊坊农村体育锻炼点的经费来源主要是村委会支持,占48.3%,有86.7%的锻炼点经费缺乏。由此可以看出,廊坊农村体育管理部门对体育锻炼点的资金投入与扶持少,大部分还处于一种由村委会自由组织与发展的状态。经济条件是影响廊坊农村体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基本符合我国的国情。

3.4廊坊农村体育锻炼点的社会指导员现状

在调查中发现,廊坊农村体育锻炼点几乎没有社会体育指导员:在70个体育锻炼点中,共有通过正式培训和考试的社会体育指导员7人,且均为3级。

这与廊坊市城市社区体育中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总体水平差距很大,说明廊坊市的体育管理部门没在技术上对农村体育的扶持,必将会影响到廊坊农村体育科学、快速的发展。

4建议

4.1政府部门应发挥其政策导向的作用,尽快完善农村体育组织建设,落实健全农村体育法规、制度建设与宣传,全面提高农村体育组织的组织化、社会化。

4.2适当增加农村群众体育事业经费,积极引导和加强农村体育消费意识培养;逐步引进体育产业化运作方式,摸索建立体育创收自给的渠道。

4.3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注重业务培训,建立常设培训系统,培养合格的各级各类社会体育指导员,提高农村体育活动质量。并进一步加强与周边不同单位的合作,以实现资源的共享。

参考文献:

[1]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课题组.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

[2]王凯珍,任海,王渡等.我国城市社区体育发展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体育科学,1997,17(5):6—10.

[3]胡国雄,王牡娣.我国农村体育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8,2

国内农村体育发展现状篇(6)

1我国农村基础教育几经改革。但“城市中心”的价值取向依然严重

长期以来,由于受到社会经济、政策制度、文化思想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农村教育的办学指导思想存在“城市中心”取向,为农服务的自觉意识不强。农村教育只是城市教育的翻版,农村学校课程和教学内容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脱离农村生产和生活实际的问题,不少农村学校把追求升学率作为奋斗目标,重普通文化知识的传授、轻职业生活技能的教育,农村教育“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改观。农村教育“只为升学服务”的最终结果是使大多数农村学生陷入“升学无望、就业无门、致富无术”的尴尬境地,在客观上为“读书无用论”提供了佐证,挫伤了农民投资教育的积极性。如何在中国社会整体发展的视野中,在城市化的背景中认识农村教育,仍将是一个崭新的课题。[11

2“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虽初步建立。但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仍是影响我国农村教育发展的突出问题

农村教育经费随着农村税费改革进一步的展开将会陷入更大的困境。2001年5月29日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提出了“实行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新的农村基础教育管理体制和财政体制。这一体制的建立,把农村基础教育的事权由乡级政府提升到“以县为主”,有利于县域农村教育的发展。但从实际的效果看,“以县为主”的农村基础教育管理体制并不能切实保证农村教育的发展。究其原因,在于我国县级财政能力与其所担负的责任不相称。[21因此,“以县为主”的新体制虽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县域教育的均衡发展,但对贫困地区来说,薄弱的财政能力仍然无力保障教育的投入,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农村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状况。[3]

3农村学校办学条件仍然很差。教育质量不高的状况尚未得到根本改变

根据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对农村中小学的抽样调查显示,在样本小学、初中,课桌椅残缺不全的分别占37.8%和45.1%;实验教学仪器不全的占59.5%和70.3%;教室或办公室有危房的分别占22.3%和28.8%;教具、墨水、纸笔、粉笔不足的分别占到32.55%和35%。④截止2002年底,除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和广东6省市以外,全国其他地区中小学D级危房总面积为4000万平方米。[41现有农村教育的办学条件只能勉强满足学科教学的基本需要,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相距甚远。再加上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偏低、教育资源利用不充分等因素,我国农村教育的质量远远低于城市。

4农村教育结构不合理。各类教育资源整合协调不够

近年来,我国农村和农业发生了一系列重大的变化,农村面临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增长方式的转变,大量富余的劳动力需要转移,这些都对农村教育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要求和新挑战。农村教育在办学模式和培训内容等方面应该加快改革。应当说,我国目前的农村教育还远不适应农村发展的需求,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发展缓慢甚至出现弱化的趋势。有的学校以职业教育的名义行普通教育之实,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脱离农业生产实际的现象。因此,认真总结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成功经验,进一步加强“三教统筹”,优化农村教育资源,已刻不容缓。

5农村教师队伍的建设和管理亟待加强

目前,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学历层次偏低,教育教学观念落后,教师的整体数量和结构也不尽合理,农村教师流失严重,代课教师还普遍存在。农村教师工资待遇比较低,而且拖欠教师工资的现象屡禁不止。据教育部统计,截止2002年底,各地累计拖欠中小学教职工国家规定标准工资共134.41亿元。2003年1月,有11个省(区)新欠农村教职工工资2.59亿元。②尤其是西部地区的农村教师教学任务繁重,工作环境条件差,其生存现状和精神状态令人堪忧。与城市教师相比,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进修学习和培训机会缺乏。从某种意义上说,农村教育的发展取决于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目前的状况,远没有达到农村教育发展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必须进一步加强建设和管理。’

6城乡教育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农村初中辍学

问题严重,义务教育任务依然十分艰巨由于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我国东、中、西部农村教育存在较大着差距。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农村已全部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但中、西部地区普及初等教育仍困难重重,学生的辍学率还比较高。据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调查,2001年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初中阶段男童失学率为8.5%、女童失学率为12.4%。②此外,同一地区农村教育的差距也不容忽视,县镇的教育明显优于农村。据有关研究表明,在县域内,农村与县镇相比,辍学率明显偏高,大大高于“普九”将学生辍学率控制在3%以内的目标。[51

二促进农村教育发展的建议

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必须充分认识农村教育在“三农”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农村教育为“三农”服务的自觉性和紧迫感,以发展为第一要务,继续探索农村教育发展的社会政策和条件支持,加快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农村教育综合改革,涉及到管理体制、课程教材、经费投入、教学设施设备、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问题,但最根本的是教育思想观念的变革和政策导向的转变。

1继续深化农村教育改革,端正农村教育的服务方向。提高“为农服务”的自觉性农村教育应当培养什么样的人?应当为谁服务?这是困扰农村教育发展的一个根本问题。[6]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农村教育就不能得到健康协调的发展。长期以来,我国农村教育存在的“城市中心”价值取向弱化了农村教育“为农服务”的功能,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适应我国新世纪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所以,农村教育应牢固确立为农村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服务的办学思想。一方面要普遍提高农村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提高农村社会的文明程度,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人才;另一方面又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培训,培养大批的农村适用人才,为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为不断增加农民的收入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持。

2进一步改革和完善“以县为主”的农村基础教育管理体制,加大农村教育投入“以县为主”主要是指农村基础教育管理体制而不是投入体制,因此必须进一步明确中央和省级人民政府对农村基础教育投入的责任。教育属于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农村基础教育更是一种社会公益事业。各级政府要按照公共财政体制的要求,加大公共服务支出,将农村基础教育纳入公共财政支出范畴并优先予以保证。目前,我国正处于劳动密集型经济向技术密集型经济转型的时期,优先发展农村基础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加大中央、省市政府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力度,不仅有利于稳定农村基础教育的经费来源,而且有利于基础教育在更大范围和更大区域内均衡发展。

3积极探索农村教育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课程作为教书育人的主要载体,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规格。从一定意义上说,要转变农村教育城市化的取向,关键在于加强农村教育的课程和教材建设。农村教育的课程开发与教材建设问题既是困扰农村教育健康发展的难点,也是农村基础教育与农村职业教育结合的难点。[7]2003年9月20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农村中小学教育内容的选择、教科书的编写和教学活动的开展,在实现国家规定基础教育基本要求时,要紧密联系农村实际,突出农村特色。”农村教育课程的开发要适应各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不同需求,从实际出发,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尤其要关注农村并结合现代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把现代农业技术、生产经营和管理等内容纳入到农村课程体系中来,发挥农村学校课程传播农业科技文化知识和实用技术的作用。种植、养殖、园林花卉、农产品加工、温室栽培、机电维修、市场营销、美容理发、烹饪、驾驶、建筑、家政、农业环保、美术摄影、农业经营管理等,都可以而且应当成为农村学校的课程和教学内容。农村学校的课程和教材建设要遵循义务教育的基础性、全面性,同时结合农村教育的多样性、适应性和实用性,把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是加快培养和造就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的新型人才,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国内农村体育发展现状篇(7)

一、前言

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把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动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等一揽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计划列为“十一五规划”的重要内容。发展农村体育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受到了党和政府的重视。近年来,随着河南省新农村建设的不段加快,政府部门也加大了对农村地区的开发力度,农村的资源优势也得到了较为充分的利用。在经济发展的速度日趋加快的基础上,农村的农村体育也得到了较为迅速的发展。因此,分析河南省农村全民健身运动发展的现状,找出影响全民健身运动的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对促进河南省农村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改善农村人群生活质量,促进地域经济进一步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二、影响河南省农村开展全民健身运动的主要制约因素

(一)河南省农村经济发展相对落后

河南省农村经济发展落后,农民收入普遍不高,为了解决温饱问题而疲于奔命,富余的精力和时间极为有限,这是农村体育发展的一个难点。个人经济状况不仅影响农民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还会影响到他们的体育消费,甚至影响到体育锻炼知识的获得和体育锻炼意识的形成。

(二)农村全民健身意识淡薄

在调查影响河南省农村全民健身运动的原因时,大多数农村居民选择了没时间、收人低、价格高等因素,为不愿参加体育锻炼找借口。从经济上说,2010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人3500元,比上年增长13.5%,在中部省份位居相对落后。时间在农村居民中并不成问题,农村居民闲暇时间持续增加。由此可见,上述原因对农村人口来讲只是一种不参加健身运动的借口而已。

(三)农村全民健身组织管理体制不健全

自1995年“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提出,到2000年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的基本框架,到2010年基本建成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以来,有关全民健身体系方面的表述在不断变化,但组织管理始终占据了体系的核心位置。调查表明,在如火如荼的全民健身运动中,河南省农村各级政府在省政府的统一领导下,逐渐形成了有组织的管理。但总体而言,管理机构偏少、专职管理人员不足、工作不够努力是目前河南省农村全民健身管理体系存在的一个重大问题。

(四)农村缺乏体育管理专业人才

从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出,河南省农村中存在明显差异,但总体上仍有平均69.7%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价值得到了体现。应该说这些社会体育指导员用自己不懈的努力,推动着农村全民健身运动的蓬勃发展。但是,平均人口总数达704万之众的地区拥有4720位社会体育骨干不能不说是一项艰巨的工程。

三、河南省农村开展全民健身的对策研究

(一)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河南省必须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大力推动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新农村建设为农村体育的发展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现实机遇与条件,必将给农村体育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开展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新农村建设中发展新农村体育的载体和途径。因此,应不遗余力地推动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

(二)建立和建全农村全民健身的管理机制

有效的组织和管理是新时期加快发展农村体育,提高全民健身水平的重要环节。管理工作的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是提高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益的重要前提,有效的管理才能使农村极为有限的体育资源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政府部门加大对农村的资金投入

加大对农村体育的投入力度,建立农村体育发展的长效机制,抓好农村群众性体育工作。借鉴国外大众体育发展的经验,鼓励和动员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以俱乐部等形式兴办社会体育事业。在加大农村体育投入力度的同时,还应建立农村体育事业发展的长效机制。制定农村体育事业发展的专项规划,明确今后一段时期内农村体育事业要达到的总体水平、阶段性目标和具体目标,且要定期对阶段性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检查、评定和整改,以确保总体目标的实现。

(四)增强农村居民全民健身意识

努力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强化农村的健身文化舆论与氛围。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提升有利于提高农民群众对全民健身的认知水平,有利于抵制农村低俗文化的侵蚀。同时,也有利于农村健身娱乐健康文化的形成。在宣传过程中,宣传的方法应灵活多样,如有条件的地方可采用新闻媒体,没有条件的地方可通过发传单、贴大字报等方法进行宣传。宣传的内容应丰富多彩,可以进行“全民健身计划”条例和相关法规的宣传,也可进行全民健身实践方面的报道。

(五)加大对农村体育管理人才的培养

有关部门应该定期或不定期地聘请一些大众较为喜爱的新兴项目上的教师、教练来培训农村抽调的体育骨干或社会体育指导员,使他们在回去后在这些新兴项目上能再进一步地向大众传授体育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以便能迅速提高这些项目的普及程度。除此之外,还应经常举行村庄之间的体育比赛,以达到巩固和交流作用,

四、结束语

随着广大农民全民健身意识的增强,全民健身在河南省农村地区得到了开展。特别是党的十六五中全会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来抓,农村体育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部分得到了党和政府,尤其是体育界人士的高度重视,加大了对农村体育发展的资金投入。全民健身运动也随着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普及。但我们也应该看到新农村全民健身的发展还处于低水平、不全面的状况,并且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全民健身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广泛开展和普及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还需要广大体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为全民健身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蓬勃发展献计献策。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全民健身计划纲要[Z].1995.

[2]王崇喜.河南省群众体育的现状与发展对策[J].体育学刊,2003,10(2):26-29.

[3]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课题组.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8.

国内农村体育发展现状篇(8)

    该课题组的20余位专家及500多名调查员, 于两年时间内先后在北京、山东、河南、浙江、新疆、内蒙古 、湖北、广东七省(区)一市发放调查问卷近万份,并以乡镇及乡村的完全中学、初级中学、中心小学、小学 和乡村教学点五类学校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科学方法获取了大量数据,尤其是关于我国乡村小学和村教学点的 有关研究数据和结果,填补了国内同类研究的空白。 

    农村学校体育在发展 

    调查显示,在各类农村学校中,体育课正常开课率,完全中学和中心小学可达到87%左右,初级中学和乡 村小学达到82%左右。尤为可喜的是村小及村教学点的体育开课率已达到77%左右。这说明各地教育部门在改 善农村学校体育方面给予了实质上的重视。在“两操”方面,农村学校开展早操率达61%以上,其中完全中学 达72%, 村教学点达56.1%;开展课间操率近70%,其中完全中学达80 %以上, 村教学点为54.2%。在课余 训练方面,研究结果表明,80%的农村学校参训学生文化课成绩较好或与不参训学生无差异,说明体育活动对 学生文化课学习有促进作用,也表明大多数农村学校比较重视参训学生的全面发展,并已形成农村课余训练的 良好势头。在农村学校体育教师队伍建设方面,近些年来通过培养和培训,专职体育教师已达61.8%。体育教 师的学历和合格达标率也比前些年有了明显的提高。尤其是一批青年体育教师的充实,为农村学校体育的进一 步发展注入了生机与活力。 

    存在的问题与困境 

    与我国农村学校体育向前发展并存的,是令人焦虑的问题和发展中遇到的困难。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农村 学校中完全实施体育教学大纲率为44.3%,其中村小和村教学点仅为29%左右。这一结果一方面说明农村学校 体育规范化教学水平低,另一方面也说明了现行大纲严重脱离农村学校实际。在依教案教学方面,中心小学以 上为80%,村小和教学点仅为50%左右。这表明农村学校体育的随意性教学现象还十分严重。在制约农村学校 体育教学发展的因素中,缺乏教师占首位,其次为缺乏器材。学校类型越基层,缺乏教师和器材的阳性率越高 。例如,完全中学缺乏体育教师阳性率为10.11%,村教学点为26.67%。另外,对体育课无要求,挤占体育课 时的现象也比较严重。这说明农村学校体育教学的状况,不仅取决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还取决于社会对体育 的观念和态度。而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率较低(仅为55%),带来的后果是学生每天参加一小时体育活动的要求 难以落实。近年来,农村学校体育教师的数量虽然有所增加,但缺额数字仍然较大,职称和年龄结构也不尽合 理。其中高级职称的教师尚不足7%,中、初级职称和无职称教师占93 %以上;中老年教师不足20%,40岁以 下教师占80%以上。这一结果提示,今后对农村学校体育教师的培训和提高,将是一项巨大工程。调查还表明 ,近三年体育教师减员比重约为11.15%,相当于每年减员近4%。在教师减员的因素中,非自然减员比例过大 ,内地省份约为30%、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达69%。体育教师转业流向,主要是公安、税务部门和从商或回家务 农。其主要原因是地位低下、工作劳苦而酬劳低等。在体育器材方面,调查学校的体育器材达标率为39.1%, 村小和村教学点仅为34%。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对体育的位置没有摆正、缺少经费,但也与现行体育 器材配备规定指标与农村学校体育的经济发展状况不相适应有关。 

    建议与参考对策 

    为实现下世纪初叶我国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目标,专家们建议采取以下措施和对策加强农村学校体育工作。 

    不断完善农村学校体育管理体制。教育部门主管,体育部门配合管理,“教体结合、优势互补”,建立自 上而下的网络性体育教研组织。 

国内农村体育发展现状篇(9)

该课题组的20余位专家及500多名调查员, 于两年时间内先后在北京、山东、河南、浙江、新疆、内蒙古 、湖北、广东七省(区)一市发放调查问卷近万份,并以乡镇及乡村的完全中学、初级中学、中心小学、小学 和乡村教学点五类学校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科学方法获取了大量数据,尤其是关于我国乡村小学和村教学点的 有关研究数据和结果,填补了国内同类研究的空白。

农村学校体育在发展

调查显示,在各类农村学校中,体育课正常开课率,完全中学和中心小学可达到87%左右,初级中学和乡 村小学达到82%左右。尤为可喜的是村小及村教学点的体育开课率已达到77%左右。这说明各地教育部门在改 善农村学校体育方面给予了实质上的重视。在“两操”方面,农村学校开展早操率达61%以上,其中完全中学 达72%, 村教学点达56.1%;开展课间操率近70%,其中完全中学达80 %以上, 村教学点为54.2%。在课余 训练方面,研究结果表明,80%的农村学校参训学生文化课成绩较好或与不参训学生无差异,说明体育活动对 学生文化课学习有促进作用,也表明大多数农村学校比较重视参训学生的全面发展,并已形成农村课余训练的 良好势头。在农村学校体育教师队伍建设方面,近些年来通过培养和培训,专职体育教师已达61.8%。体育教 师的学历和合格达标率也比前些年有了明显的提高。尤其是一批青年体育教师的充实,为农村学校体育的进一 步发展注入了生机与活力。

存在的问题与困境

与我国农村学校体育向前发展并存的,是令人焦虑的问题和发展中遇到的困难。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农村 学校中完全实施体育教学大纲率为44.3%,其中村小和村教学点仅为29%左右。这一结果一方面说明农村学校 体育规范化教学水平低,另一方面也说明了现行大纲严重脱离农村学校实际。在依教案教学方面,中心小学以 上为80%,村小和教学点仅为50%左右。这表明农村学校体育的随意性教学现象还十分严重。在制约农村学校 体育教学发展的因素中,缺乏教师占首位,其次为缺乏器材。学校类型越基层,缺乏教师和器材的阳性率越高 。例如,完全中学缺乏体育教师阳性率为10.11%,村教学点为26.67%。另外,对体育课无要求,挤占体育课 时的现象也比较严重。这说明农村学校体育教学的状况,不仅取决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还取决于社会对体育 的观念和态度。而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率较低(仅为55%),带来的后果是学生每天参加一小时体育活动的要求 难以落实。近年来,农村学校体育教师的数量虽然有所增加,但缺额数字仍然较大,职称和年龄结构也不尽合 理。其中高级职称的教师尚不足7%,中、初级职称和无职称教师占93 %以上;中老年教师不足20%,40岁以 下教师占80%以上。这一结果提示,今后对农村学校体育教师的培训和提高,将是一项巨大工程。调查还表明 ,近三年体育教师减员比重约为11.15%,相当于每年减员近4%。在教师减员的因素中,非自然减员比例过大 ,内地省份约为30%、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达69%。体育教师转业流向,主要是公安、税务部门和从商或回家务 农。其主要原因是地位低下、工作劳苦而酬劳低等。在体育器材方面,调查学校的体育器材达标率为39.1%, 村小和村教学点仅为34%。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对体育的位置没有摆正、缺少经费,但也与现行体育 器材配备规定指标与农村学校体育的经济发展状况不相适应有关。

建议与参考对策

为实现下世纪初叶我国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目标,专家们建议采取以下措施和对策加强农村学校体育工作。

不断完善农村学校体育管理体制。教育部门主管,体育部门配合管理,“教体结合、优势互补”,建立自 上而下的网络性体育教研组织。

国内农村体育发展现状篇(10)

关键词 农村体育 现状 对策

一、农村体育现状的研究分析

(一)我国农民体育意识现状分析

体育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体育现象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人们对体育思维、感觉、判断的总和。《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表明:农民体育意识的淡薄主要表现在农民对有关体育的信息关注度低。有40.2%的农民认为没有锻炼身体的必要,有32.7%的人认为生产劳动可以代替体育锻炼,有37%的人认为体育锻炼会影响到生产劳动[1]。从中我们清楚的认识到发展“新农村”体育的当务之急应是端正广大农民对体育健身的态度并且要不断提高其对体育健身基本理论和实践的认识,从而增强农民的体育健身的意识,只有这样才能找到新农村体育的突破口。

(二)我国农村体育资金投入现状分析

在中国,用于发展农村体育事业的公共资源相对较少,而且农村内部资源分配也出现不公平的现象。《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表明:1996年,在国家拨款的体育经费中竞技体育占了很大的比重。从1994年发行全国体育到2005年为止总共获得公益金406亿元。到2004年雅典奥与会时,用于全民健身计划95亿,奥运争光计划为63亿,扶助贫困地区5亿多,而这仅仅是人为的简单分类,事实上竞技体育所占的比例比统计的还要高。在一些体育相对发达的国家,他们的普遍做法是通过法律来保证绝大部分的公共资金必须用于群众体育设施建设,在这些确实用于群众体育的款项中,大多数都用在了大城市。到2005年,全国用体育获得的公益金来实施健身工程共有6827项,其中包括健身路径3万余条,6000多个乒乓球台、体质测试器材2820套,篮球架1万多副,但是这些健身工程绝大多数是在城市[2]。体育扶贫款是用于扶持农村中最贫困的地方或者最贫困的人,但在我国农村存在着投入不合理的现象,比如一些单位或者领导私自将公有资金拨给了少数的关系村,或者地理位置比较显眼容易看得到的村,还有的建设超过当地平均水平的体育设施。可见我们国家对于农村体育的建设不仅投入的资金较少,而且存在资金分配不合理的现象,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农村体育的发展。

(三)我国农村体育资源现状分析

据“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统计,我国现有85万多个体育场馆,其中城镇中体育场馆的数量占到全部的91.82%,农村仅占8.18%。然而农村的国土面积占总面积的83.50并且拥有70%人口。尽管农村的人口数量在我国占了7成之多,但体育资源的拥有量却非常的少,使其成为弱势群。在我们国家农民以政治参与的形式来表达利益需求是很有限的。从我们国家最主要的参政、议政机构、最高的权力机关以及政协的代表、委员构成情况来看,农民所占的比例是很小的。正如经济学家李普顿所言:“农村拥有大多数贫困和拥有大多数潜在的低成本资源,而城市拥有大多数发言权、有力的组织和权力。所以在与农村的对抗斗争中,城市阶级可以赢得大多数回合[3]。”由此可见,正是由于农村的弱势群体地位从而决定了是其体育资源长期总量性的短缺。

(四)我国农村体育指导员现状分析

在我国农村,真正从事体育工作的人员很少,体育人才也是非常匮乏,从而导致农村体育的运动缺乏指导和管理。《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表明:我国90%的体育指导员在城市或城镇,农村只占10%[4]。按《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中提出的到本世纪末全国城市和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配备要求,根据目前全国体育人口的比例以及乡镇的多少来计算,全国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还需要增加3倍到5倍。然而在农村还普遍存在由于工作条件差、工资待遇低,导致一些基层的体育工作者缺乏积极性的现象。而且在农村很少有专门的体育组织机构和专业的体育人员,体育工作相对边缘化,使得有组织的体育活动开展起来十分困难。

(五)我国农民参与体育项目现状分析

根据《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调查显示:农村体育项目的主要特点为内容较为广泛,参与的主体具有选择性,参与者以自己的需求为主,同时参与者以自己的适应为主,不强调大强度、大运动量的活动,而且参与的团体具有异质性,男女老少可以混在一起活动。所以,农村体育要坚持与文化生活及生产劳动相结合,同时秉承自愿、业余、多样、小型的原则,因地制宜,开展拔河、武术、舞狮、舞龙、赛龙舟等农民更愿意接受,参与度高的体育活动。

二、农村体育管理模式现状研究

新时期加快发展农村体育事业的重要因素是构建合理有效的组织和管理模式,然而我国目前的管理模式存在诸多不足的地方,阻碍了农村体育的发展。

(一)职责不清,分工不明,机构松散

上一篇: 公共事业管理概论 下一篇: 高中劳动教育课程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