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教育培训汇总十篇

时间:2023-10-29 09:45:19

初中生教育培训

初中生教育培训篇(1)

二是培训制度不健全.道格拉斯•诺斯认为,“制度是一个社会的游戏规则,或在形式上是人为设计的构造人类行为互动的约束.”

培训制度的健全规范与否直接关系培训对象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目前,初入职辅导员教育培训及考核还存在较大的制度缺陷和制度执行困境,缺乏相应的制度保障和评估考核体系.譬如,初入职辅导员教育培训一般要求入职前进行一定时间的脱产学习,然而,一些高校基于自身工作繁重性或人力资源短缺的考量,往往允许甚至鼓励初入职辅导员先上岗后培训或请假处理自身的教学和管理事务,教育培训规范化凸显不足;一些高校在培训考核上往往只采用走过场的“考勤叠加”或“提交训后感”或“划重点,开卷考”等单向性考核方式,无法真实、客观、全面地把握初入职辅导员的实际受训成效,也无法保证初入职辅导员学习和回应渠道的畅通.

三是培训方式不丰富.英国政府曾在《教育:一然而,一套科学有序、合理有度、行之有效的培训方法还是能在很大层面上影响初入职辅导员的实际工作效果.综观当前,初入辅导员职包括高等学校教师几乎不分门别类地参加了高等教育法规、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等课程,对于诸如学生党团建设、学生资助工作、学生就业指导、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以及校园突发事件的应对处置等学生常规事务管理却鲜有介绍,既少有案例分析,也少有情景模拟,这种“大一统”的培训内容往往脱离辅导员工作实践的具体需要,难以深入解读辅导员工作的特殊性,也难以使受训的初入职辅导员真正把握工作重点以及工作技巧.另外,当前的初入职辅导员教育培训在方式上还多停留于课堂理论教育的单一封闭模式,且受训时间较短,这种浮光掠影、走马观花的教学教育方式也难以使马上步入学生工作的新辅导员真正收到实效,致使许多学员缺乏受训的意愿和热情.

四是培训投入不到位.一个初入职辅导员教育培训的过程需要必要的资金、物质、设备、人员做支撑.根据各高校的具体情况,初入职辅导员教育培训经费一般要占全年教师培训经费支出的一定比重.当前,为确保初入职高校辅导员教育培训任务的完成,大多数高校或教育部门也已经建立起了高校辅导员岗前培训专项经费.但是,由于近年来高校对于辅导员需求量的迅速增加,一些高校出于节省开支的考虑,将辅导员培训的经费支出分流到各院(系)自行负责,没有形成统一的辅导员培训组织机构,导致初入职辅导员教育培训在资金投入和培训质量上参差不齐.同时,在师资选择上,受困于高校辅导员培训师资数量的稀缺及经费“支付危机”的限制,一些高校也无法或不愿邀请理论功底深厚、实践经历丰富的教师,这也是阻滞初入职辅导员在教育培训中真正收到实效的一个不得不正视的现实问题.

加快初入职高校辅导员教育培训机制建设的基本思路

1准确定位,设立和强化科学的初入职辅导员教育培训目标

开展初入职辅导员教育培训,首先要明确教育培训的目标和意义,即为什么要进行初入职辅导员教育培训,怎么进行初入职辅导员教育培训,通过初入职辅导员教育培训将达到什么样的效果.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和《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等文件精神,加强辅导员教育培训是为了提高辅导员的工作胜任能力,培养辅导员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和职业素养,更好的掌握辅导员工作的技能和本领,更好的适应不断变化的内外部环境,更好的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政治教育的成效,更好的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初入职辅导员教育培训绝不是可有可无,也绝不是为了应付检查、评比等流于形式的简单过场,而是要以人为本,真正瞄准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矛盾、新问题,瞄准当前大学生面临的各种需求和关切,引导初入职辅导员真正认识辅导员工作的性质、过程、环节、步骤,做到规范清晰、条理清楚、环环把握、有机衔接,切实提升教育培训的实效性、针对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2完善规章,促进初入职辅导员教育培训的规范化和制度化

全面推进初入职辅导员的教育培训管理有赖于一套健全的教育培训制度为载体,以保证初入职辅导员教育培训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经常化建设.教育部门和各高校要加快关于初入职辅导员教育培训管理的制度研究,确保教育培训管理在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过程中有章可循.要加紧制定和出台具体的、可操作的初入职辅导员评估制度,确保初入职辅导员的各项培训、考核在内容、指标、程序上有据可依,避免教育培训工作走入偏门.要加强对初入职辅导员培训班、培训课堂、培训基地、培训组织机构的检查和监督,确保各项制度的实施能够落到实处.譬如,以英国教师入职培训制度为镜鉴,英国在教师入职培训制度上设立了全国性的引导标准,并对初任教师的表现进行较为公正和客观的监控与记录,不但激发了初任教师的积极性,也给予他们一定的约束力.

3拓宽思维,构建合理的初入职辅导员教育培训方式和方法

实践证明,科学合理的教育培训方式不仅可以节约培训成本,提高培训效益,而且可以促进初入职辅导员的可持续发展,有效规避或减缓辅导员职业恐慌和职业倦怠.为此,初入职辅导员教育培训要加强政治学、管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的科际整合,寻求特定问题的共享解释.要多采取课堂交流研讨、案例解析、情景示范、角色扮演、现场观摩等方式帮助初入职辅导员更具体地了解辅导员的工作实际.要推进校本培训建设,把握学校的实际情况和需要,解决学校教育教学和学生管理过程中的实际问题.要整合党校、行政学院以及专业协会和社会培训机构的力量,发挥他们的知识补给功能和智力支撑作用.有条件的高校还应该组织长期从事学生工作的教师及优秀辅导员开展初入职辅导员沙龙,积极利用自媒体工具,搭建辅导员交流平台,随时随地分享和讨论工作经验或心得.同时,学校也可根据老辅导员的实际经历组织编写诸如《高校辅导员培训教程》或《辅导员工作案例汇编》等初入职辅导员自学资料,帮助新辅导员尽快熟悉工作内容.

初中生教育培训篇(2)

(一)、初级教育

初级教育,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中的基础性能历教育。

1、初级教育的培训目标:主要是培养工作在生产经营第一线的初级技工。

2、初级教育的培训对象:初次参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农民,或者初中毕业回乡的农村新增劳动力。

3、初级教育的培训要求:使受训者熟悉就业指导性常识、某一专业的基础知识、掌握专项操作的基本方法和要领,能动手操作指定的机械。

4、初级教育的培训特点:受训者离家不离乡,就近就地培训;施训者突出传授就业通识性常识、注重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着重培养基本操作能力。

5、初级教育的培训地点:主要是乡镇成人职业教育学校及其实训基地。

6、初级能历教育证书。完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初级教育的农民,参加区专业技能鉴定,获得相应的技能等级证书,同时获得培训学校颁发的初级能历教育文凭。

以缝纫专业为例,其初级能历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缝纫工人,对象主要为农村女性剩余劳动力,培训科目为“就业通识”(包括劳动就业、保障的法律法规,文明礼仪)、“专业知识”(教材《服装缝纫基本技能》,内容为服装缝纫基础知识、服装材料基础知识)“专业技能”(包括服装缝纫基本技能、服装缝纫技能训练。),培训时间20-30天,参加缝纫工技能鉴定合格获得缝纫工技能(初级)证书,主要从事服装加工,到服装厂就业。

(二)、中级教育

中级教育,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中的提高性能历教育。

1、中级教育的培训目标:主要是培养企业技术骨干。

初中生教育培训篇(3)

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对初任教师的培训,投入了巨大的财力、物力,想方设法使初任教师能尽快适应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其中,英国、日本和美国的做法对我们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英国的初任教师入职培训制度

从1991年起,英国诺福克郡地方教育局每年为当地百余名初任教师提供为期一年的入职培训课程。1999年,英国正式提出在英格兰和威尔逊地区建立初任教师入职培训制度,以便使初任教师在向职业教师过渡过程中更加自然且富有连续性。该制度规定:要对首次参加工作的教师必须完成三个学期(英国一年分为三个学期)的入职培训后方可在中小学(无论公立还是私立)任教;三个学期的培训允许中断,但必须在五年内完成[2]。参与入职培训的初任教师、指导教师、校董事会以及地方教育当局等在教师入职培训过程中承担着不同的职责。指导教师要根据每个初任教师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合其专业发展的目标和计划,并据此开展指导工作。对初任教师一般要进行三次正式评定,分别在三个学期期末进行,主要评估初任教师是否达到教师资格证书授予的标准、完成入职培训标准的进展情况,并讨论入职教师是否达到入职培训的标准。地方教育当局的职责是:对中小学教师入职培训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给学校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如果中小学在教师入职培训过程中觉得学校不能保证质量,就应尽快与当地教育部门取得联系,由地方当局针对学校情况提出建议和支持,以帮助学校开展教师入职培训并保证培训质量。最后由地方教育部门根据指导教师对初任教师的教学终结性评估决定初任教师是否完成入职培训。该制度使教师的入职培训更加科学规范,从而确保了教师入职培训的质量。

2.日本的初任教师研修制度

1986年4月,临教审会议在第二次咨询报告中指出:政府实施“初任教师研修”。随后文部省就此向教养审提出咨询。1987年1月,文部省制定了《试办初任教师研修实施纲要》和《拟定年度研修计划纲要》。1988年,各都、道、府、县先后两次试办初任教师研修。从1989年开始,日本政府规定,所有中小学、特殊学校以及幼儿园的初任教师,必须接受为期一年的初任研修,并由主管行政机关指定的“指导教师”给予初任教师“完成教师职务所需具备事项”的指导与建议(《教育公务员特例法》)[3]。初任教师的研修从形式上包括校内研修、校外研修以及其他形式的如住宿研修、海上研修等。初任教师研修制度需要完成两个重要目标,其一,培养适应教学环境的能力,学会在实际教学情境中所需要的实际知识与技能。这些知识与技能是前人在日常的生产、生活实践与研究当中累积而成的一般性知识。其二,充实学校教育阶段所欠缺的实践研究能力,初任教师虽然在大学时学过各科教学法和生活指导知识,但是大学的研究往往与学校现场的研究不完全相同。日本政府对初任教师的研修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各都、道、府、县也会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研修结束后经过一定的考核,只有合格者才被都、道、府、县教育委员会任命为正式教师。

3.美国佐治亚州的教学导师方案

美国佐治亚州自1990年开始实行教学导师方案(Georgia Mentor Teacher Program.GMTP),该方案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初任教师及时融入教育环境,解决教学困境并培养教学能力。除了重点帮助初任教师了解与适应班级、学校、社区及教学环境外,还通过示范教学、协同教学、分享教学资源与材料、协助制定班级管理计划、有效进行师生沟通、帮助安排一年的工作进度等方式给初任教师在其他教学事务上提供建议与帮助。此外还通过观察初任教师的教学给其提供反馈信息与建议,帮助初任教师建立教学档案,帮助初任教师进行个案研究或对重要事件进行反思等方式来指导初任教师[4]。指导教师的选择是十分严格的,一般的做法是由有意愿的教师提出申请或由学校同事推荐,经严格审查后,由学校成员或特定的选举委员会经过合法的选举过程产生。选定的指导教师必须参加开学前、后两个阶段约五十小时的培训,经考核合格的指导教师可获得由州专业标准委员会认定的“教师指导专家”资格,并被遴选为各校的指导教师。各个学校特别重视指导教师与初任教师的搭配,在为初任教师配备教学指导教师时,让他们相互了解,双向选择,充分尊重他们,而不是将指导关系强加于初任教师。

二、我国的初任教师培训现状

近年来,我国也越来越重视初任教师培训,不少地区尤其是一些重点学校探索了许多初任教师的培训方式。目前,初任教师培训主要有如下三种形式,即所谓的三级培训。

1.师训基地对初任教师的培训

初中生教育培训篇(4)

设计和组织音乐教学工作的主体是音乐教师,广大教师应当不断自我充电和提高,教育部门和学校要高度重视音乐教师的培训,本文主要针对当前初中音乐教师培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和措施。

一、初中音乐教师培训现状

初中音乐教师培训工作一直以来都没有中断过,但是各地各学校在培训效果方面大相径庭,许多学校没有高度重视音乐教师的培训,导致这项工作要么流于形式,要么形同虚设,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1.培训计划缺乏系统性。有些地区和学校对初中音乐教师的培训工作缺乏系统性,没有在学习或学年度制订统筹计划,培训工作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哪一天重视起来了就组织开展几次,结果和其他各工作难以协调开,培训匆匆忙忙难以达到实际效果,有些时候教师的出席率也不高,因为缺乏统筹规划安排而影响培训效果的案例比比皆是。

2.培训内容缺乏全面性。有些地区在注重音乐教师培训的工作中,仅仅注重的是音乐技能方面的培训,没有拓展培训的眼光,没有能够着眼于初中音乐教学工作涉及的心理学知识,对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培训也缺乏兼顾,对一些先进的音乐教学模式方面也没有做到有效补充,教师培训工作陷入了狭隘的境地。

3.培训形式缺乏新颖性。有些地区教育部门和学校对音乐教师的培训方式非常单调,要么是搞讲座,要么是观摩课,翻来覆去就是这么几种形式,初中音乐教师在参加培训的过程中会感到非常枯燥乏味,这一现象在苏北明显严重于苏南,县级以下明显严重于县级以上,成为影响教师培训有效性的重要方面。

4.培训经费缺乏保障性。初中音乐教师培训工作需要一定的财力作为保障,无论是教育主管部门还是学校都应当专门列出支出项目,但是有些学校在财力紧张的情况,往往会缩短甚至扣除音乐教师培训所需的经费,导致学校在组织开展音乐教师培训工作,教师参加上一级培训工作的时候难以得到有力的经费支撑,有些活动直接没有参与机会。

二、针对实际需求,扎实有效开展音乐教师培训

针对当前初中音乐教学工作开展的实际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应当充分强化音乐教师培训,紧密着眼于教学实际需要及教师队伍发展现状,提高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从而为音乐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奠定扎实基础。笔者认为应当重点抓好以下四个方面。

1.统筹计划安排教师培训活动。初中音乐教师培训活动一定要有计划性,活动没有统筹安排就会陷入杂乱无章的境地。首先,教育主管部门应当制订本地区初中音乐教师培训的年度计划,学校应当制订本单位的音乐教师培训。只有制订了明确的计划,才能够保证教师培训工作有条不紊地扎实推进。其次,要对教师培训工作的主体进行责任明确,哪一级应当承担什么责任,要细化到具体单位和责任人头,确保教师培训的每一项工作和任务不落空。另外,要强化对教师培训工作的督查考核,通过定期与不定期的检查督促各单位各学校严格落实教师培训工作。只有制订统筹周密的培训计划,并扎实地推进落实到位,才能保证这项工作落到实处。

2.有效延伸拓展教师培训内容。初中音乐教师培训的主要内容应当体现在业务技能方面,无论是声乐还是器乐方面都是重头戏,却绝不仅限于这两项内容,应当进一步拓宽视野,丰富音乐教师培训内容。首先要增加心理学方面的培训,因为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提高音乐教学成效需要认真揣摩学生的心理,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与情感情绪,心理学研究方面的培训可以有效地实现心理学与音乐教学的融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次要增强教学方式方法方面的培训,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音乐教学改革方面呈现出百花齐放的良好态势,许多新经验新模式能够为广大教师的教学工作提供帮助,在音乐教师培训方面要着力选取一些良好的经验,指导教师理论联系实际进行探究,这对提高教师教育教学工作能力具有积极帮助。另外要强化信息化手段的培训,指导教师如何将多媒体手段与音乐教学工作结合起来,让音乐教学如虎添翼。

3.采取新颖模式培训音乐教师。初中音乐教师培训工作成效绝不能禁锢于传统的培训模式,要大胆创新采取更加新颖活泼的方式组织培训工作。首先可以组织教师论坛的方式,让大家“华山论剑”交流音乐教学方面的经验,参加培训的教师可以向一些优秀教师请教经验,在此基础上开展讲座,可以在民主融洽的氛围中提高广大参训教师的业务能力。其实可以采取跟班学习的方式,不采取大规模的集中培训,将基层初中音乐教师选派到重点学校跟班学习,在日常教学的点点滴滴中提高业务能力,回到自己学校之后还可以进行二传手培训,实现由点到面的提升。另外,要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在线培训,既有教育部门的又有人社部门的,将业余时间充分利用起来提高教育教学工作能力。

4.培训所需经费纳入年度预算。音乐教师培训所需经费一定要纳入学校的预算计划,教育主管部门应当在这方面统筹考虑,规定学校资助应当运用一定比例强化音乐教师培训,鼓励学校选派教师参加上级组织的脱产培训,承办各类培训活动现场,对参加的教师予以一定的补助,只有在经费保障上加大力度,才能有力有效推动这项工作的开展。

三、结语

针对当前初中音乐教师培训工作存在的诸多弊端,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应当综合着力进行纠正,积极创造条件让音乐教师提高能力素养,这对提高音乐教学工作整体成效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杨,黎孟雄.远程教师培训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8(02).

初中生教育培训篇(5)

目前,我国无技能或低技能劳动力供过于求与技能型、知识型劳动力供不应求的双重局面已经形成。农村女性劳动力能否向城市、向非农产业顺利转移将在更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其进行职业培训的效果。但由于农村女性劳动力的个人情况差异较大,因此必须根据其在非农转移中体现出来的特征对整个群体进行细分,以便确定不同的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才能提高培训的针对性,促进其就业。

一、农村女性劳动力的细分

细分农村女性劳动力是分层次开展培训工作的第一步,其标准的选择一定要非常谨慎,一般来说必须满足以下三个要求:足够鲜明,便于对其群体进行有效地区分;符合培训的需要;具有可操作性,有利于非营利性的培训项目对参与者进行甄别和筛选。

目前,参与非农转移的女性劳动力总体呈现出三大特征:转移主体为青年女性、婚姻状况以未婚为主、受教育程度以初中为主。从表面上看,以这三个特点为标准都可以将非农转移中的女性劳动力进行细分,但其中,年龄因素只与劳动者劳动机会的获取有一定的相关性,与职业收入和培训的关系并不显著,不适合作为细分的标准。婚姻状况虽然不仅可以通过影响流动的机会成本影响女性劳动者流动的倾向,也可以通过影响其家庭负担状况来影响其参与培训的形式,但对培训目标和培训内容的影响较小,也并非最佳选择。

而以学历层次作为细分标准则具有以下几方面优势:学历层次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农村女性劳动力的职业选择,有利于根据其职业走向确定不同的培训目标和内容;学历层次可以通过影响农村女性劳动力的就业水平和收入,影响培训投资主体的确定;学历层次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劳动者的自学能力,从而影响到培训方式的选择。

综上所述,农村女性劳动力应该按照受教育程度进行细分,更明确一点说,应该以是否接受过完整的九年义务教育为分界线,将其分为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和初中以上(含初中)文化程度两大群体。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农村女性劳动力包含从未接受过教育、小学学历和未完成初中层次教育的女性。前者在我国政府不断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资力度,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大背景下,数量日益减少,所占比例微乎其微。并且其中的绝大多数都选择在家务农,对她们的培训以农业知识和技能的讲授为主,不是本文探讨的重点。因此,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群体主要指的是具有小学学历和未完成初中层次教育的农村女性劳动力,而初中以上(含初中)文化程度的群体则包含初中学历、高中和中职中专学历、大学及大学以上学历的女性劳动者。

二、农村女性劳动力分层次培训目标的确定

(一)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群体

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群体的主体为具有小学学历和未完成初中层次教育的农村女性劳动力。对这一部分女性进行培训,目的是要把她们培养成掌握多种初级工作技能,适应城市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初级劳动力。确定这一目标的依据有四个:

1、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群体主要从事技术含量低或基本无技术含量的工作,门槛低,竞争激烈,失业风险大,收入少。在相应的社会保障还不到位的情况下,即使是短期的失去工作,也将给她们带来生存危机。掌握多种初级工作技能将大大增加她们的就业机会,缩短择业的时间。

2、这部分女性所从事的工作较为繁重,超时加班现象普遍,很难有时间和精力接受更高层次的正规学历教育和比较复杂、困难的技能培训,只能进行耗时较少的初级工作技能的培训。

3、这一群体的受教育程度太低,在获得更高学历之前,她们不具备到较高技术层次需要的职业就业的资格(企业招收技术性工人和管理人员往往有明确的学历要求),升迁性的职业流动基本不可能,参加中高级技能培训的动力不足。

4、这部分女性对城市生活的适应性较差,必须对她们进行专门的城市公共设施、法律法规、工作制度等方面的介绍,帮助其融入城市快节奏的生产和生活。

(二)初中以上(含初中)文化程度群体

初中以上(包含初中)文化程度群体是非农转移中女性劳动力的主体,所从事的职业分布很广,包括宾馆和餐饮服务、保险推销、汽车销售、个体经营和业务员,当然也有相当数量的女性流向劳动力密集型的制造业。对这一部分女性劳动力进行培训,目的是要把她们培养成中高级技术型人才和管理人员,以满足我国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其原因有:

首先,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经济结构的调整,一些产业衰落下去,另一些产业发展起来,要想进入新的产业就业,相关的培训是必不可少的。同时在原有的产业中,新技术、新机器不断被引入,也要求其从业人员接受更高层次的技能培训。

其次,初中以上(包含初中)文化程度群体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学习能力强,可以完成较高层次的技能培训。

最后,这个群体的女性自我期望值较高,自我发展的意愿也比较强烈,收入也比前一个群体更高,有足够的动力和资金支持去完成相对复杂的技能培训。

三、农村女性劳动力分层次培训目标的实现

(一)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群体

1、引导性培训和技能性培训并重。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农村女性对城市新生活比较陌生,适应能力也较差,这需要在培训内容上不能只注重技能培训,而要把引导培训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所谓引导性培训,主要是进行相关的基本权益保护、城市生活常识、市民道德规范、市情、社情等方面的教育和培训,目的在于提高被培训者遵守法律法规和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增强他们的文明素质,加快其融入城市生活的步伐。但对于农村女性而言,引导性培训还应包括正确两性关系的教育,帮助其树立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人格精神,鼓励其为自身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

2、以政府为培训投资主体。如果按照“谁受益,谁投资”的市场化规则,培训的投资主体应该是多方面的。但是,对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群体而言,政府必须成为培训投资的主体,这是由两方面原因造成的:一方面,这一群体的就业层次低,收入水平低,对培训收费将大大降低她们接受培训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低层次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的局面十分突出,企业很容易就从市场上招收到符合岗位要求的劳动者,缺乏投资办培训的热情。在这种情况下,只有依靠政府,依靠财政力量才能保证培训的顺利进行。

3、“学”和“练”分离,合理设置培训地点。农村女性劳动力既要完成繁重的工作,又要承担大部分的家务劳动,往往精力和体力双重透支,如果培训地点设置不合理,就会浪费她们的时间,增加她们的培训成本。因此,应该从她们的利益出发,尽量将培训基地安排在吸纳农村女性较多的工厂周边地区或居住聚集区的附近。但同时也应该注意到,这部分女性的学习能力是较弱的,职业培训不仅要进行课堂的讲授,还要进行实际的操作观摩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而在就近设置的每一个培训地点都建立实践基地是不现实的。因此,应该将“学”和“练”的场所相对分开,就近设置培训地点进行知识和技能的理论传授,利用已有的就业训练中心(例如技校所拥有的工厂)进行技能的实践。当然,这需要政府整合各类培训资源,进行统筹管理。

(二)初中以上(含初中)文化程度群体

1、投资主体向多元化发展,合理分摊培训成本。我国农民工培训经费的缺口是比较大的,单靠政府投资,只能满足一小部分农民工的培训需要。并且前文已经提到,财政应对初级技能培训倾斜。那么,针对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农村女性群体所开展的培训经费缺口将更大。因此对这类培训,应推行政府、用人单位和农民工个人共同分担的投入机制。首先,政府要从农民工培训专项经费中拿出一定比例,投入中高级技能的培训,这也体现了培训是农村义务教育的继续和向工作领域的延伸,具有公共产品属性的特点。其次,应鼓励企业利用内部培训机构或向社会培训机构购买培训成果等多种形式进行培训的投资。最后,劳动者个人应承担一定比例的培训费用。由于整个群体的就业层次相对于前者较高,收入也较高,只要分摊的比例合理,培训内容有吸引力,让其自己掏腰包参加培训是完全可能的。

2、逐步落实就业准入控制,全面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职业资格证书是劳动力市场的“通行证”,对职业教育和培训起到规范和引导作用。将就业准入控制与职业资格认证相结合,既可以保证劳动力市场的有序发展,又有利于引导劳动者由被动接受培训为主动参加培训,确保培训工作顺利进行。要想做好此项工作,一方面需要政府从法律法规上对该制度予以确认,另一方面需要企业内部奖励和晋升制度相配合。比如法国就规定农业职业证书和农业职业学习文凭持有者只能在农场或农业企业中当雇工,只有农业技术员证书持有者或通过农业职业和技术会考的学生,才有资格独立经营农场。

3、依靠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设就业信息服务与网络职业教育平台。初中以上(含初中)文化程度农村女性劳动力受教育时间长,学习能力较强,其中的大部分能够掌握互联网的使用技术。政府和各级培训机构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为劳动力的培训和转移服务。例如,政府可以建立农村劳动力资源信息库、各行业用工需求信息库和职业培训机构信息库,并向外公开,让求职者能够很容易的获知相应的就业与培训信息,自主选择培训机构和培训内容,这样可以大大减少劳动力参加培训的盲目性。各级培训机构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开展职业培训的后续服务,包括解答疑难问题和就业指导等,同时也可以利用这一平台,让学生对学校的培训情况进行信息的反馈,或参与师资的考评,这将反过来促进培训机构的健康发展。

4、学历教育与技能教育相结合。对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村女性劳动力进行培训,要有发展的眼光,把学历教育与技能教育相结合。这一群体中的女性自我发展的愿望是比较强烈的。因此,除对她们进行技能培训外,还应利用成人中专、成人高校、职业技术学校以及普通高校的师资和设备优势,举办夜大学、函授、自学考试等学历教育,帮助其提高学历水平。只有获得了更高的学历,她们才拥有进入更高层次劳动力市场的资格、更多升迁性流动的机会,才能更好的改善自身的生存状况。

参考文献:

1、方向新,裴莉.农村妇女流迁:性别差异与内部差异[J].湘潮理论,2007(1).

2、张晓芬.被动非农化过程对农村妇女的影响[J].中国集体经济,2007(6).

初中生教育培训篇(6)

在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过程中,培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加快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对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专业化发展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而现有的教师培训体系的不适应性也日益突出,教师培训亟待改造与创新。那么,究竟如何对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进行培训,优化其专业素养呢?笔者认为,主要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优化培训方式

近年来,国内外对教师培训的模式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创造了许多新兴的模式。比如反思教学、园本教研、经验参与式培训、体验式培训等,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学效果、丰富教育理论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今后,需要让初中历史与社会师资培训更加贴近教育实践,更加贴近学生需求,更加贴近社会需要。教师培训模式将进一步创新,适用范围更加广泛,教学效果更加理想,教育手段更加完善,教育内容更加细化,教育实践更加丰富,更加突出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的良性互动,更能充分调动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健全培训体系

要实现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专业发展,就必须健全教师培训体系。首先要在思想上重视教师培训观念,特别是职后教育,认识到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的专业发展是贯穿于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的全过程。其次,加强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培训理论的研究,以促进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专业发展为核心,对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培训体系有系统考虑和实施方案,确定培训目标、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实践基地,整合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式,增加实践机会,以保证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专业发展有计划地稳步实施。最后,建立科学有效的培训制度,根据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发展的各个阶段特点建立新教师入职培训、初级教师学历培训、专业教师技能培训、骨干教师理论培训、高级教师研讨培训制度,加速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专业发展的进程,保障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在专业发展方面得到不断进步和显著提高。

三、改革培训内容

一次教师培训难以解决教师发展过程中的所有问题,教师培训应成为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首先在培训内容上要拓宽教师的思路,让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的思维方式更加广泛和深刻。设置综合素养类内容,涵盖科技文化精神价值与教育功能、教师发展、教师发展心理研究、教师教学理念等主题。教学采用专题报告的授课方式,邀请校内外著名专家、地方教育部门领导等开展专题讲授,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其次,在培训中应当充分吸纳当代自然科学、人文社会和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更新、调整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培训课程的内容,让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的思维更具前瞻性。同时,为了适应新课改的需要,培训中要积极创造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实践的机会,实现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整合。努力满足教师使用多种教育技术手段和方法的需要,帮助教师科学、合理地设计、组织、实施教育教学行为。再次,设置菜单式培训,由受训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提出需求,根据需求设置培训课程,可扩大选课范围,几个县级市教师一起选课,根据选课,统一设置课表。这样可以避免教育资源浪费和资金的不足,从而更好地促进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专业素养的发展。 转贴于

四、明确培训目标

培训目标的确立能够为培训工作指引明确的方向,也是培训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只有当培训目标与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的个人发展目标相一致,满足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需要,这时,培训的目标才会变成是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内在的需求。笔者认为,可以将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划分为新任教师、转岗教师和骨干教师三个层次,设计分类递进的培训目标。如对于新任教师,可以将培训目标确定为爱岗敬业,逐步养成良好的师德行为,提升教学基本技能和课堂教学能力,掌握常用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对于转岗教师,可以将培训目标确定为拓展专业知识,加强语言基本功的锻炼,提高学科教学能力和解决课堂教学问题的能力,提高自主学习和研究能力;对于骨干教师,可以将培训目标确定为具备课程与教学理论素养,提高教育教学科研能力和水平,形成素质高、教学强、有专长、善研究的学科带头人队伍。

五、优化培训队伍

只有学校才能够直接面对课堂及教学过程,只有一线教师才清楚参加培训教师的实际需求。所以,让实际教学经验丰富的一线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充实到培训师资队伍中来,有利于培训更具针对性。由于一线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对于参训教师在教学中哪些知识欠缺、需要培训哪些方面的知识有个清楚的认识,因此,他们能够针对参训教师的具体教学实际展开工作,将自身教学中的典型案例总结出来与他们共同分析、探讨,帮助参训教师将其在培训中所学到的最新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课堂教学中去,引导他们培养创新的思维和探究的能力,并通过不断地自我反思,来促进参训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自身新知识的建构,有利于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取得良好的培训效果。

总之,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只有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夯实自身专业基础知识,提高教育科研、学科教学的能力和水平,只有在思想上勇于创新,行动上勤于实践,才能顺利迎接新一轮的挑战。因此,在新的课程改革背景下,对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进行培训是很有必要的,也是必需的,是关系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初贵仁.农村小学校本培训的策略思考[J].新课程,2011

初中生教育培训篇(7)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无论何时,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都应当着重去培养学生的兴趣。因为只有学生对学习感兴趣,他才会认真去学习,这样一来也会增加学生学习的效率。目前,初中学生对于体育学习兴趣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师课堂教学的质量。把拓展训练融入到初中体育教学中,利用多种游戏设计,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在开展课堂游戏的过程当中,充分发挥拓展训练的作用,促进学生主动完成课堂任务。多种游戏设计的方式,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末,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有利于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初中体育教学中,如果将拓展训练很好的融入进去,就会大大加大学生的思维开发,增强他们的思维能力。毕竟,在初中教学阶段,我们需要一手抓学生的身体素质,另一只手也要抓住学生的综合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才。利用拓展训练,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为社会培养了高素质的人才,适应了现代化的发展需要。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够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对原有的教学模式加以创新和改革,灵活运用各种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把拓展训练融入初中体育教学中,充分运用拓展训练来开展多样化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游戏中获得知识,做到劳逸结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有利于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

把拓展训练融入到初中体育教学中,有利于形成新的师生关系。更新传统的教学观念,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我国教育事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把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促进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有利于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拓展训练充分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教师在教学的活动当中充当引领者的角色,主要为学生提供服务。在初中体育教学中融入拓展训练,有效地改变了原有的师生关系,在教学活动当中构建了新型的师生关系,为学生营造了一个相对轻松的学习氛围,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

(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目前,我国的高校毕业生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拥有专业的文化素养和职业技能,有利于更好地适应这个社会。把拓展训练融入到教学当中,有益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当我们将拓展训练融入初中体育教学中时,会通过拓展性的训练过程,增加学生对于小型社会的真实体会,认识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从而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以及合作能力。

二、初中体育教学中融入拓展训练的具体策略

(一)合理制定拓展教学目标

把拓展训练融入到初中体育的教学当中,需要教师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初中体育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制定教学计划,有序地开展教学内容,以实现教学目标的达成。把拓展训练融入到初中体育的教学当中,通过合理制定拓展训练的教学目标,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根据已有的体育教学目标,制定细化的拓展训练目标。在体育教学的融入拓展训练,丰富了教学内容,使得教学内容更加具体、生动,充分发挥了拓展训练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有利于教学任务的实现。把拓展训练融入到初中体育的教学当中,要做到以体育教学目标为中心,拓展训练只是为体育教学提供服务。因此,拓展训练的教学目标必须与体育教学的目标保持一致。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明确具体的教学任务,合理安排教学时间,提高了教学的质量。明确拓展训练的目标,有效地节约了教学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因此,在拓展训练融入到体育教学中时,教师需要协作学生制定具体课程的拓展教学目标,以提高拓展训练的实际效果。把拓展训练融入体育教学时,教师需要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充分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制定可操作的拓展教学目标。

(二)科学安排拓展内容

把拓展训练融入到初中体育的教学当中,需要教师科学安排拓展训练的内容。因为,在实际的拓展训练中,会有一些非常危险的因素存在,这就要求老师们在进行拓展训练时,要合理科学的安排拓展内容。在确保学生无危险的情况下,进行综合素质训练。拓展训练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科学地安排拓展内容,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在开展体育教学的过程当中,老师们应该要十分重视文化的传承,因为这部分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说,在进行初中体育教学时,可以利用民族体育的形式进行教学。结合当地的文化特色,把传统样式的体育如舞龙、舞狮、扭秧歌等作为教学内容,提高了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促进了教学目标的实现。初中体育教师根据实际发展的需要选择性地拓展训练内容,充分实现了资源的有效利用。例如,在西北地区开展爬山活动,可以把革命根据地井冈山作为活动地点,科学安排拓展内容,合理安排学生开展体育活动,既有效地利用了已有的物理资源,也实现了体育教学的目的。

(三)加强拓展?练硬件建设

把拓展训练融入到初中体育的教学当中,需要加强拓展训练硬件建设。拓展训练项目的开展需要以硬件作为支撑,如人墙、空中翻转等。完善的硬件设施保证了拓展项目的顺利进行,促进了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加强拓展训练硬件建设,需要多个方面的努力和投入。目前,我国在拓展训练硬件的建设上仍在着一定的问题,这就需要初中体育教师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主动向上级领导反应实际情况,以为拓展训练的硬件建设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

(四)改进拓展训练师资水平

初中生教育培训篇(8)

初任教师是指经过系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成功毕业于高等师范院校,再经过入编考试筛选,才工作1-3年左右的新教师。初任教师对工作环境经常会有不现实的“职业期待”[1],这些“职业期待”与现实之间存在难以调和的差距和困难,使得他们受到了多方面的压力。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①学生方面,课堂问题行为频发带来的消极作用是很大的。初任教师由于缺乏教学经验和技能,不能及时有效地应对和处理突发状况。②家庭方面,初任教师正值角色转换时期,由“学生转换为教师”、由“孩子转换为家长”,需要时间来适应角色转换。尤其是在“学生转换为教师”的过程中,受到家长不认可、不理解的压力居多,这就容易产生自我判断过低、情绪管理不当、教学行为不适的问题。③学校方面,由于初任教师处于融入教师集体生活的适应阶段,诸如学习学校规章制度、处理与其他教师尤其是指导教师的关系等,都是影响初任教师工作积极性的重要因素。④制度方面,由于缺少系统的轨制撑持,教师的培育模式、招聘体制、培训方式、考核与提升方式都存在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因此,初任教师的就职信心与职业生涯发展,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抑制。1996年国际教育大会第45届会议提出的建议书《加强教师在多变世界中的作用之教育》中指出“,应该对刚开始从事教师职业的教师给予特别的关注,因为他们的最初职位及他们将要进行的工作,对其以后的培训和职业具有决定性的影响”。[2]思想政治课教师是实施德育和传播科学知识的主体,其课堂管理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了教师自身的发展和学生的身心健康。所以分析思想政治课初任教师课堂失效问题,具有直接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从理论角度而言,思想政治课初任教师有效管理课堂是其适应角色的重要步骤,是创建和谐课堂氛围的前提保证,是提高学校整体教学能力的必要手段。从现实角度而言,思想政治课初任教师有效管理课堂有助于提升教师课堂管理能力、提高课堂有效性;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师生与家庭的沟通与联系,为学生营造了和谐的学习环境;有效加强了新老教师的经验交流与互补学习,为教师队伍培育中坚力量;有助于教师相关制度的完善与改革,优化教师生存环境,提高教师的职业认同感,有效促进其发挥主观能动性,使之全身心投入教学。教师职业生涯深受入职初期的工作体验的影响。分析思想政治课初任教师课堂失效问题的原因,提出改进对策,能有效改善思想政治课初任教师课堂管理失效现状。

1初任教师课堂管理失效的原因

1.1主观因素

1.1.1专业能力不足

专业能力不足是影响初任教师课堂管理成效的根本因素。①教学能力不足。初任教师由于教学经验和技能不足,面对频发的课堂问题行为和低效的管理现状,会产生很多压力和负面情绪。②学习能力不足。有些初任教师不能创新具有个人特色的教授流程,生搬硬套骨干教师的教学模式;有些初任教师过于依赖使用多媒体教学,基本功不扎实,不能引导学生构建系统的知识结构,导致了学生课堂参与度不高。③角色定位不明。初任教师角色定位不明,往往导致其用强硬手段树立威信。过于强硬的“教”只会使得教师“一言堂”、学生“沉默听”的现象愈发严重。

1.1.2人际关系不佳

人际关系不佳是影响初任教师课堂管理成效的直接因素。①学生关系方面,初任教师由于专业能力不强、教学和管理方式不灵活,使得学生对其认同感偏低。再者,初任教师在模仿骨干教师的教学模式时,往往收效甚微,容易加剧师生课堂矛盾,使得课堂管理状况每况愈下。②同事关系方面,由于应试教育下“重智轻德”倾向的影响,少数主课教师和学校行政人员把思想政治课看成是一门纯理论课,看轻思想政治课教师的德育功能与工作能力,降低了思想政治课初任教师对本学科的认同感。③家长关系方面,有些家长认为思想政治课教师的本职工作就是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一定程度上造成其教学积极性的缺失,引发了课堂的无效管理。

1.2客观因素

岗位培训是影响初任教师课堂管理成效的客观因素。岗位培训结果的优劣影响了教师职业生涯的规划与成长。①职前培训不成熟。职前培训即对处于学生阶段的初任教师在高校进行培训。高校的课程主要涉及“教育学”“心理学”和“专业学习”这传统的“三大样”,与教师进编选拔轨制不尽匹配。在实际教育教学活动中,初任教师需要掌握学生心理、有效管理课堂、分析教例教法、观摩公开课等多方面内容,才能胜任本职工作。②入职培训不恰当。虽然2011年1月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中,明确要求对所有初任教师进行岗前适应性培训,以帮助其尽快适应教育教学工作,[3]但偏重理论介绍的培训内容并不能解决初任教师的实际需要。③在职进修不充分。在职培训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师德宣讲”和“教学研讨”两方面,培训方式相对单一,不能满足初任教师在课堂管理、生涯规划、职称考评等方面的需求。加之工学矛盾的压力,导致了初任教师缺乏时间和精力参加入职培训。

2初任教师课堂管理失效的对策

初任教师有着思维活跃、精力充足、乐于创新等诸多优点。即使初任教师如此活力四射,都难免在课堂管理方面出现倦怠。有效的课堂管理是教学顺利实施的基本保障。课堂教学的顺利展开需要教师运用灵活的教学机智,掌握正确的技能和方法。

2.1补足专业技能

彼此尊重的师生关系有助于课堂管理。初任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的榜样作用,明确师生彼此的期望值,科学管理课堂,建立有效的教与学,营造积极的学习环境。①展示自信的第一节课,创建开放型班级规定。第一节课是互相了解、彼此期许、建立班规的重要时刻。初任教师应通过鼓励适当行为、建设性地处理不当行为,让学生接纳教师认真的工作态度,继而接受教师的期望和要求。②订立动态化师生协定,成立互助型师生关系。初任教师应有意识地言传身教,尽量满足学生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期望。与此同时,教师也应及时反馈对学生的期望,不断强化和调整能营造积极学习环境的协定。

2.2调和人际关系

①调和与学生的关系。一方面,初任教师应用智慧和关爱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平和看待学生之间的差异与个性。另一方面,初任教师应提升专业技能与管理能力,创新教学模式与手段,创设和谐课堂氛围,提升自己在学生中的认同感与影响力。②调和与同事的关系。一方面,发挥指导教师作用,加快角色转变。很多学校通过“青蓝结对”方式,积极发挥指导教师“传”“帮”“带”的作用,指导初任教师的专业成长和生活领域。指导教师对新教师进行教学指导主要通过几种形式展开:相互观摩、听课评课、参加教研活动(集体备课)、参加公开课和竞赛课等。[4]另一方面,加快德育在其他学科教育中的渗透,改善其他教师对思想政治课的认知。③调和与家长的关系。初任教师应及时关注家长的心理需求和认知偏差,获得家长更多的理解与支持,发挥家庭在德育中的核心作用。家校合力将德育融入学生生活,可以及时预防和调整学生的身心问题,减少课堂问题行为,减轻课堂管理的失效性。

2.3规划职业生涯

2.3.1结构化高校课程

夏正江教授曾建议师范院校专业课程结构应由四个课程模块构成,即:学术知识类课程(31%)、方法与技能类课程(20%)、研究与探索类课程(13.5%)和临床实践类课程(6.5%)。[5]这就要求高校在关注传统教学内容的同时,增加教育管理学、有效教学论、课程资源开发、课题研究等内容,并利用“翻转课堂”等全新教学模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再者,骨干教师的实地指导,也有助于督促学生积极有效地应对未来的角色变化。

2.3.2系统化入职培训

为了加快初任教师的入职适应速度,必须精准定位教师角色,系统化入职培训内容。一方面,资深教研员应针对初任教师普遍关注的课堂管理、教学设计、教学评价、活动组织、压力应对、资源优化与寻找、人际关系处理等问题,进行模块化指导。另一方面,培训机构应改良培训方式,加强反馈机制,避免无效的入职培训。如何处理教育实践中随机的、不定时的课堂管理问题,才是初任教师最为关心的。只有切合初任教师需要的入职培训,才能增强其课堂管理能力。

2.3.3实用化在职进修

为了促进初任教师尽快适应教师角色,在职进修阶段的培训内容比较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努力提高其教育教学能力。不能只关注教学技能而忽视师德,也不能只重视敬业精神而忽视实践操作技能。因此培训机构应该针对初任教师关注的实际问题,改进在职培训。一方面,丰富培训内容,建立多元化培训方式,与时俱进。另一方面,统筹兼顾,加强学校与培训机构的联系,缓解初任教师的工学矛盾,给予其更多的自主性。

2.3.4规范化职称改革

与此同时,必须加快职称改革,提高教师入职门槛,科学化选拔轨制。2015年在全国范围全面推开的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迈出了职称改革规范化历史性的一步。这次改革更新了人才评价机制,提升了中小学教师的社会地位,有利于激发广大中小学教师教学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对于全面发展教师素质、改善教师成长环境大有裨益。思想政治课堂管理的有效性离不开国家政策、社会环境和校园环境,最为重要的是,它与教师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息息相关。思想政治课初任教师正值精力充沛时期,对新事物新理念的接受度比较高,可以在不断探索中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达到艺术化教学。虽然面临诸多困难,但是不轻言抛却。实现思想政治课初任教师对课堂的有效管理,离不开内外的共同努力。

作者:商艳 付旭 单位:渤海大学教育与体育学院 锦州市教师进修学院

参考文献:

[1]彭秀丽“.师徒结对”之研究———以海口市中学初任教师“师徒结对”为例[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26.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赵中建.全球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国际教育大会60年建议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530.

初中生教育培训篇(9)

二、初级中小学少数民族汉语教师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继续教育缺乏针对性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7号)》,接受继续教育既是广大教师的权利,也是义务,广大民族地区的汉语教师自然也不例外。然而,在现行的体制下,教师是继续教育成本的直接承担者,广大教师在继续教育的形式、内容、时间等方面的个性需求也不尽相同。这就需要继续教育的组织实施灵活多样,针对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学科,不同的教师采取不同的继续教育方式。但从现行的继续教育模式看,继续教育更多的是针对地区,针对学校,基本上没有基于教师的人本需求,广大教师基本上没有选择的机会。有的教师希望参加更高级别的继续教育,但此类教育又对教师的学历、职称提出了明确的限制。有的教师已经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也参加过不同层次的培训,但依旧要参加统一安排的基础性培训,这就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

(二)继续教育缺乏实效性

虽然教师继续教育让部分教师提高了基本功,比如三笔字、普通话、信息技术的使用等方面。但更多的教师则认为,继续教育不过是走形式,跟教学现实的需求有差距。少数民族学生需要提高汉语听说读写的能力,教师需要掌握切实的技巧。但继续教育课上,授课教师讲的内容并没有能够给广大少数民族汉语教师带来多大的实用。继续教育结束后,初级中小学少数民族汉语教师仍然只有凭自己的教学经验,甚至是摸着石头过河,教学效果始终不理想。笔者认为,导致继续教育实效性不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第一,尽管大多数培训者都是该领域的专家学者,但仍然不排除部分培训者教学实践经验不足所带来的问题。目前,少数民族汉语教师的实训者主要由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和教育主管部门的专家学者组成。部分实训者在培训中存在培训内容陈旧老化,培训方式呆板单一,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等等问题,很难让参加继续教育的少数民族汉语教师真正学有所得。第二,教育内容陈旧,理论与实践脱节。实训者培训中讲授的内容多是死板的教学理论,甚至严重过时。这些理论不能为广大少数民族汉语教师提供实际可操作的技巧性的东西,也无法让参加继续教育的教师将这些理论转化为教学技能,更无法让广大教师将其内化为自身的素养。第三,继续教育形式单一。在建构主义理论的影响下,西方国家早已将课堂更多地交给了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的地位由传统的讲授者、灌输者变为了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帮助者,学生自觉建构的协助者。在我国广泛推进的新课程理念也有类似的要求。但少数民族汉语教师在参加各种继续教育时,普遍认为形式太过单一。培训课堂仍然以讲授者为主体,很多培训基本上是一讲到底,参训者没有实质性地参与,充其量也就只起到了陪衬的作用。培训者多半也不了解参训教师的需求,基本上都是大而化之地讲授。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学科,不同的教师应有不同的继续教育形式。在信息化程度低的乡下,不应当采用远程教育的模式;在资源丰富的城区,继续教育的形式更应当多元化,不应局限于某种单一的形式。第四,继续教育考核不力。有培训就应该有考核,没有考核就无法反映培训效果。对于当下的培训,不少少数民族汉语教师都认为是在走形式,或者为了完成上级部门的任务,或者是为了凑足课时。因而,不少培训基本没有考核。有的多半也是所谓的“考查”,或者“课后论文”。还有的考核的时间和形式安排不合理。一些技能性的培训,参训这不是培训结束后就能掌握的;一些教育理论,教师也不可能再短时间内熟练地运用在教学当中。关键要看教师参训后取得的实效,而不是参训者得到的分数越高,培训的效果就越好。继续教育不能空谈理论,更要讲求实效。

(三)经费保障有待加强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7号)》规定,教师继续教育的经费以各级政府财政拨款为主,同时,多渠道筹措,在地方教育事业经费中专项列支。但是,随着汉语教学力度地增大,初级中小学少数民族汉语教师培训力度地增大,继续教育经费的保障遇到了不少问题。有的培训需要教师自己出钱买单,教师为了职称评定,年度奖惩又不得不掏钱。

(四)教师参训积极性不高

不少初级中小学少数民族汉语教师认为,继续教育只不过是为了完成上级部门的任务,并没有认识到参加继续教育是自己的义务,同时也是一种权利。当然,客观来讲,培训实效性差,个人缺乏自主选择权,继续教育与工作矛盾等问题也确实存在。此外,工作和继续教育的矛盾也比较突出。初级中小学少数民族汉语教师的继续教育有学时的规定,教师平时都有教学任务,因而继续教育多安排在节假日。这就造成了培训时间过于集中,培训内容过多,培训难度大的问题。有的教师平时教学任务重,工作中已经非常劳累,再占用休息时间来参加继续教育,心中确实不大情愿。

三、完善初级中小学少数民族汉语教师继续教育的策略

针对初级中小学少数民族汉语教师继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决

(一)完善组织领导,加强监督管理

初级中小学少数民族汉语教师的继续教育是一个系统性极强的大工程,为有效完成这项关系到整个民族地区的事业,需要各级政府部门的坚强领导,需要各主管部门的有力组织,需要广大初级中小学少数民族汉语教师的积极配合和主动参与。政府要发挥组织领导的作用,加强协调,完善监督,保障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保证继续教育取得实效。各级各类学校应严格贯彻落实相关文件和会议精神,大力支持初级中小学少数民族汉语教师参加继续教育,为其提供必要的保障。

(二)理论与实践结合

当下的继续教育普遍存在理论与少数民族汉语教师的教学实践脱节的问题,对此,实训者和主办机构都要多深入教学一线,采取多种方式广泛调研,认真听取一线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一线初级中小学少数民族汉语教师的意见和建议,多了解少数民族汉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认真研究分析调研信息,准确定位存在的问题,结合有关教育教学理论寻找有效的解决措施,在培训中做到有的放矢,为广大参训教师提供切实可行的措施,增强继续教育的实效性。

(三)认真挑选组织实训者

要保证初级中小学少数民族汉语教师的继续教育真正取得实效,要让广大参训教师确有所得,首先必须保障实训者的素质,倘若实训者的素质都不高,一切都是空谈。当下的继续教育中,有的实训者照本宣科,空谈理论,大话连篇,不可能给参训教师多少实惠。在实训者中应当引入竞争或聘任机制,对于不能胜任,或者参训教师反映强烈的实训者应当停止其实训工作。

初中生教育培训篇(10)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24-0137-02

“双证制”教育培训原本是促进中学毕业生就业的一条举措,但由于受到各种客观因素的制约,或实际执行的不当,其效果往往不佳。以武汉地区的几所中学为研究对象,对其“双证制”教育培训工作展开跟踪调查研究,终于发现其中的存在的几点问题。

1 武汉地区中等学校“双证制”培训工作中存在的几点问题

教学思想滞后于硬件环境的发展 在当前的信息技术大环境下,学校的教学硬件设施已经有了长足进步,视听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教学乃至网络教学都已走向普及。这本应对教学的效率实现极大的提升,但由于管理者和教师的思想还停留在原地,还是强调以教师为中心、书本为主线,忽略了学生在职业技能培训中所最需要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教学模式也还是老一套的“满堂灌”,没有任何的自主创新环节和互动。这不得不说是对“双证制”教育执行不利的一个主要因素。

师资的不足 在调查的几所中学中,均没有专门设置“双证制”培训教师。在岗的“双证制”培训人员多为数理化外等专业教师兼任,而他们的知识结构与技能水平往往并不适合,也并不足以完成培训的任务。因而许多教师在课堂上仅仅是读教材,而没有任何操作与技能训练的教学内容,即使有也达不到与社会要求接轨的专业化水平。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双证制”教育培训已经退化成为一种简单、落后的文本宣讲。尽管其课程名称可能看起来很丰富,比如法律、计算机、汽修、电气维修等,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究其根源还是在于师资力量的不足。

课程安排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 几乎所有中学在培训中都有法律、维权、计算机操作、就业指导等方面的课程,却没有更实用的普通工种及三产业岗位技能、制造业技能培训的课程。已有的课程安排也缺乏系统性和就业的针对性,没有实现“毕业证和职业技能证”两者的相互融合。这种安排扭曲了“双证制”培训的真正内涵,课程缺乏新意,无法满足学生需要,甚至会干扰学生职业技能的发展。

“双证制”培训定位的局限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规定:“禁止用人单位招用未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双证制”培训的对象是初、高中升学困难的学生,称为“两后生”。其中一部“两后生”按劳动法规定,尚未到达法定就业年龄,用人单位不允许录用。针对这一现状,目前在初中毕业生中试行的“双证制”培训,仅属于技能和能力素质培训,而非“职业资格证”培训,因而在初中开展“双证制”培训势必受到一定程度影响。同时,我国的初中教育是九年义务教育的一部分,是向高中过渡的一个重要阶段。这种定位决定了初中教学是以“升学”为主。对初中毕业班学生开展的“双证制”教育,并不会引起学校、教师足够的重视,自然也无法引起参训学生的重视。而对于高中毕业生,升学仍然是其第一选择,即使不能顺利升入大专院校,他们也会选择职校或培训机构来完成职前技能的训练和储备,并不会对“双证制”教育培训寄予厚望。这都会导致中学内的“双证制”培训流于形式。

2 对“双证制”教育工作改革的建议

注重现实性,转变培训观念 为了全面落实中学“双证制”培训的质量,必须加快教学思想转变,全面提高对“双证制”培训的重视程度。1)注重学历知识与职业技能统筹并重发展;2)加强对初中学生培训优惠政策、就业观教育的宣传,积极动员“两后生”参加培训,同时扩大学生开放范围,将“双证制”教育向“两后生”之外的其他生源倾斜,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向职业院校输入更多优质生源;3)加大职业技能和能力素质培训的力度、强度、精度,调动更多的“两后生”及非“两后生”了解相关的知识技能,促使各初中学校充分认识“双证制”教育对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性,切实调动全方位力量的积极性。

加快课程的个性化建设 1)以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训练为主,辅以法律、职业道德与礼仪、权益保护等相关知识;2)结合本地特色产业、新兴产业发展设置培训课程,将技能培训与企业实习相结合。学校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实际情况,拟定好所开课程。

完善课时安排 现行的“双证制”教育培训时间多安排在每个学年的下半学期(通常是每年3月份以后),而这个时间段是毕业生复习准备升学的关键时期。学校、教师、学生关注的焦点都在“升学”上,在这个时间开展的“双证制”培训注定不会受到重视。这就需要相关政府部门尽快将教学计划落到实处,将学校教育的本质回归到“关注人的发展”。同时,政府相关部门也可将“双证制”教育培训实施的时间提早,从每年九月份就开始实施,缓解与毕业生升学考试时间上的冲突。

改变培训模式,提高培训效率 为了增强培训效果,应改“教师为中心”为“学生为中心”、变“课堂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为“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注重课程实践教学,鼓励教学者优化理论课程与就业技能实践课程设置,做好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衔接,注重引导更多的学生做好对就业技能实践课程的学习。鼓励教学者采取多种教学手段进行教学,积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提高师资能力,加快教师队伍建设 1)扩大授课教师来源:可聘请中职学校专业教师、企业高级技工以及其他社会专业人士等作为兼职教师。2)授课教师队伍专业化:委派社会经验丰富、授课效果好的教师担任任课教师,稳定其队伍。3)组建骨干课程讲师团:以校内教师为主体,吸收社会相关专业人员,组建骨干课程讲师团,资源共享,送教下校,为学生提供较高质量的培训课程。4)强化教研活动:目前,“双证制”培训教学工作主要由任课教师单独承担、单独完成,教学研究活动相对来说极其有限,因此需建立健全相应教研活动机制,促进多方资源的交流,帮助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

3 结论

推进“两后生”“双证制”教育培训工作,是推进教育权利平等的重要组成,是普及现代文明的渠道,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举措。终身学习体系的构建与改革离不开“双证制”教育培训的优化与推进。以武汉市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探究、分析“双证制”教育培训中普遍存在的几点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整改意见,希望能够抛砖引玉,对其他地区的相关工作也起到一定的启发和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陈秀华.对双证制教育培训教材《现代文阅读》的几点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6).

上一篇: 对老龄化的看法 下一篇: 病毒防治技术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